雪廬老人淨土選集 -- 述學語錄 李炳南老居士講述

弟子徐醒民敬記

淨宗簡介

師曰:末法時期捨學淨土法門,莫能成就,經論訓之詳矣,然如何修學始能有成,諸生不可不知,今分五節,為講其要。

一者,指歸淨土,雖可見諸千經萬論,然數專經,則有如是三部:一為無量壽經,可謂極樂世界之史籍。二為十六觀經,乃修觀之法。三為佛說阿彌陀經,乃專授念佛之法。是稱淨土三經,為淨宗之依據。

二者,學佛必求了生脫死,方為正的。他宗須斷見思二惑,生死方了,然此二惑,復有多品,學者斷惑一品,其難如斷四十里之瀑流,是以自古迄今,學佛者多,而成就者少。惟淨宗不然,以念佛之功,伏其二惑,即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經云:「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既云無三惡道,是知尚有人天善道也。人天善道,乃具足見思之凡夫,是知伏惑即可往生也。一經往生,即了分段生死,此為淨宗之義旨。

三者,往生極樂,勝妙無窮,舉其要者,一為往生而後,即得神通,經云:「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如無神通,何克臻此。二為彼國之水鳥風樹羅網,皆演妙法,是故一經生西,惟有進境,而無退緣。三為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生西之人與之俱會一處,不論工夫深淺,皆得成就。四為極樂國中,多有一生補處,娑婆之補處菩薩,今惟彌勒,而極樂之補處,多至不勝算數。

四者,淨宗念佛,約有四法,一為持名,二為觀像,三為觀想,四為實相。前三為事念,後一為理念,所求皆是一心不亂,然亦有事理之分。事一心,伏見思。理一心,斷見思。惟持名一法,雖屬事念,亦可得理一心,實為三根普被之法門,又稱為徑中徑又徑,是以蓮池大師專主持名一法。

五者,持名念佛,亦分多門,要皆求得一心不亂。一心者,變千心萬心而為一心也。眾生之心,念念生滅,不得歸一,故有生死流轉,若得一心,則動念即是佛號,往生必矣。不亂者,八風不能擾亂也。眾生遇事心煩意亂,不能自主,一旦臨命終時,識田善惡種子,紛起現行,亂之尤甚。是以經云,心不顛倒,即得往生。然則持名念佛,如何始得一心不亂,此即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持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朝暮定時念,餘時散念,無論定念散念,皆須緊持一句佛名,念念不斷,不雜異念,久之,惟一佛念,即可得一心不亂矣。初學求其不雜異念,至為困難,可以記數為方便之法,即記念佛之數,其法以三、三、四為十,由十而二十,而三十,以至一百,復從頭記數,如此可無雜念。

念佛斷障

華嚴云:「摭重障山,見佛無礙。」師曰:華嚴會眾程度不一,所見佛身自亦不等,其程度最高者始見佛之法身。惟究其實佛之法身無相無礙,遍一切處,眾生本當舉目即見,然而皆不得見者,以有障礙故也。如試以薄紙遮蔽兩目,則諸景物即不見矣,必待去此薄紙,始復舊觀。是故眾生欲見佛身,必斷除障礙而後可。

惟眾生之障,非如薄紙,乃深重如山,亦非由他人所加,乃自心所生,復障自心。是障約有二名,一為煩惱,一為所知。所謂煩惱,即貪瞋癡等。尤以癡之一字,除之極其不易。此三者為學佛之大障礙,故古德常勸修行人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所知障者,障所知也。眾生之心本自清淨光明,宇宙人生萬事萬理皆為所知,然以有此障礙,則皆不得而知。此障隨煩惱而生,有煩惱障即有所知障。眾生之心既障於煩惱與所知,則如身入黑暗寶藏,所觸雖然皆是妙寶,奈以不見不知,反致處處有礙,事事行之不通,其於佛身自必視而不見。

煩惱障,可以四分言之。一為分別煩惱:眾生在此世間,不遇正法,惟受邪知邪見之蠱惑,妄生分別,始終囿於邪知邪見之門,無由而入解脫之道,是為分別煩惱障。今世眾生障於此者,尤為深重。二為俱生煩惱:此為與生俱來之障礙。常人每謂小兒天真,可無煩惱。實則眾生無始以來,輪迴六道,煩惱無盡,故雖為初生之小兒,亦是攜其累劫以來之一團煩惱,何天真之有可言。三為種子煩惱:眾生於外界事物,耳濡目染,皆落八識田中,而為種子。今人所處之環境,無非殺盜婬妄,此種事物,經與諸根接觸,一一落入識田,而為自家種子矣。四為現行煩惱:眾生所見殺盜婬妄,雖非自我造作,然既落入識田,為自家種子,則遇緣即在自己心田發芽成長,亦即於不知不覺間而起殺盜婬妄之念,進而行其事實,以造生死重罪,長劫輪迴。

所知障者,亦有分別、俱生、種子、現行之四種,乃指心理不淨而言,如念佛而起昏沉,即是所知障作祟也。

此二重障,累世增進,愈增愈重。經文況之如山,尚是小而言之,實為彌滿性天。欲求斷除極為困難。此二障之分別障為見道斷,即大乘登地菩薩,或見佛性者,始能斷之。其俱生二障為修道斷,即遇善知識示以修行法門,依之修持,可以斷之,如修念佛法門,亦即是修道斷之。其現行之二障,為地地斷,即證得一地,始斷一地,證得如何境界,即斷到如何程度。惟種子之煩惱所知二障,斷之極難,如種子深藏地下,須到金剛定始能斷之。

二障斷已,尚餘習氣,亦有分別俱生種子現行四種,不能詳釋,惟須斷除粗重習氣,始見佛之法身。

末法眾生,欲摧如此重障,而見佛身,談何容易,良以一切法門,皆是自力,惟淨土念佛法門,合自力與佛力,求其帶業往生,始有希望。是以臺中主修念佛法門,他人或譏臺中為老太婆念佛教。實則法無高下,以能當生成就者為佳,猶之藥無良窳,以能對症起苛者為上,華嚴會眾,尚須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法時代,如非大權應世之人,何能捨老實念佛而能成就。

預知時至

有問念佛預知往生時至者,其於一心不亂,得耶否耶?師曰:甚難斷言,以余所見者,觀其平素行止,似未得也,然何以預知,歷代祖師亦未明示,竊以淨宗為二力法門,注重與佛感應道交,念佛之人,心光乍露,方與彌陀合一之際,則能預知時至,是為離念靈知。世人之在兩地相思者,若其一人罹於不幸,其另一人心亦不安,何謂其然,科學亦不得解,蓋科學唯講色法,若合心法言之,其理自明。

託夢

有問往生西方之人,亦得回娑婆託夢否?

師曰:修淨業者,往生之前,必須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往生後,若斷見思惑,則證羅漢果,心無掛礙,否則為人天,仍須放下萬緣,制心一處。夢是意識之起現行。女子蓋不曾夢為新郎,男子亦不致夢作孕婦,以無此意識故也。託夢者,當由彼此念念不釋以致之,即所謂之感應。生西之人,既無掛念,此方親友雖感,而彼不應,故無託夢之事。然有例外,明之袁中郎,一日夢見其兄,已往生者,導遊西方邊地,得窺勝景,後著西方合論,盛道其事,是託夢也。惟此非由情識,乃為度有緣之人,出於願力也。

生處轉熟

有問如何念佛始得往生?師曰:往生可必者,為能斷惑。行人結七念佛求得一心,即在斷惑也。不然,亦須伏惑,凡夫臨命終時,前六識不行,第八識離身之頃,生前宿世善惡業種,競起現行,如搖彩券然。現行者為善種,則投生人天,惡種則墮三途,念佛而至斷惑,此際現行者,純為佛號種子,故必得往生。若未斷惑,但純執持佛號,不復新加惡種,其舊業種,深伏於下,是為伏惑。命終之時,無論如何搖動,唯佛種先起現行,亦得帶業往生。然今人伏惑亦不易得,一日二十四時,念念皆入新種,縱念佛一小時,尚餘二十三時,所入新種,無非內起貪瞋癡,外造殺盜婬,佛種與惑業種,孰多孰寡,孰為能伏,不問可知矣。修聖人之道,慎勿自欺,惑既不能斷,又不能伏,為復如何,惟得一熟字而後可。禪宗祖師常謂:「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人所熟者,貪瞋癡慢疑,殺盜婬妄酒也。所生者,一句阿彌陀佛也。淨業學人,若以一句彌陀,日日熏習,由生而熟,亦得往生。欲求其熟,自須多念,然在家之人,不能終日念佛,當另開方便,即求事業淨業各不相妨。例如諸生在學,聽課實驗,其心即定於聽課實驗,此即制心一處。與參話頭同功,事止,而佛號繼之;或在工作時,忽遭他人掌摑,不遑究詰,先念彌陀;甚或面臨槍擊,亦不遑恐懼,但先念彌陀,是謂之熟。熟至自然,亦即伏惑矣。今人業障多,剋期求證,因緣難具,可行者,其在如是方便而已。

說信

學子請示信字之義,師曰:學佛之歷程,為信解行證。凡治百藝,不信不入其門,何況學佛之大道。故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惟既信矣,尚須解理,於善惡邪正之途,明辨不惑,始為正信,否則謂之迷信。然信正而未深,猶未可恃,若遇稱譏毀譽,利衰苦樂之境,仍易為之退轉,必俟八風不動,始稱深信,如此方登真信不退之地。學者若樹真信之基,惟須聞思並進,聞者聞善知識之宣講佛經,思者自行思慮研求也。行之既久,自必深信不疑。然此深信不疑之事,究為何者?曰:一者深信當前之苦,天災人禍,煩惱生死,交相煎熬,苦不堪言。二者深信此生不度,命終必墮三途。試思舉心動念,皆是三途業種,而欲不起現行,有是理乎,可畏孰甚!三者深信欲破輪迴,惟求佛法。世間一切外道,力皆不出三界,如陷火宅,自救之不暇,何能救人救世。四者深信不離佛法,自有光明前程。吾人當前所受之苦,皆是惑業所感,如依佛法修持,必能轉苦為樂,化暗為明,遠景無限。五者深信修道之樂。常人生活,不離飲食,學佛之人,不離佛法,不然,則有不能生活之感,斯可謂之樂道矣。六者深信念佛法門功德之利不可思議,惟佛與佛乃能知之。故修此法門者,為一切諸佛所護念,一句阿彌陀佛,定念散念,念念增信,永不退心,淨業必能成就。學者苟能如是起信,自感若離佛法,則業海茫茫,前途黑暗,若與佛法念念不離,自得無邊妙樂。信之一字,根力何如。

真了生死

師曰:佛陀應世之因緣,在了眾生之生死大事。諸生學佛,直承此一因緣,方不辜負佛恩。惟生死大事,凡夫不解,故為不了。二乘但了分段,故為半了。必俟大乘行滿,無明盡去,二死永亡,方為真了。此依通途法門,循序漸進,須經三僧祇劫。若修淨土法門,一經帶業往生,即了分段生死,行持不退,繼了變易生死,是為特別法門。今值末法時期,惟修此一法門,當生始有成就。他如時尚之禪宗唯識,雖有助於文筆口才,然若求了生死,則無其分。何也?參禪唯識,皆須自力斷惑。禪須大死一番,通徹三關,否則禪在口頭,或為野狐,生死毫不自主。以言唯識,須修五重觀法,一觀未成,形壽已盡,成就何期。淨宗則合自力佛力,謂之二力法門,故能當生成就。修此法門,須具三要,即信願行也。淨土之法,上智下愚,甚易起信,中根之人信之甚難,故為難信之法。今之學者,多為中根,於此須具三信。一信佛語不虛。凡夫語多虛妄,或為智力所不及,或為名利所驅使。佛具一切種智,萬德莊嚴,為世所尊,故為如語者,實語者。二信極樂實有。娑婆世界,為眾生業力所成。極樂世界,為彌陀願力所成。孰實孰幻,至為顯然。凡夫反謂娑婆為實,極樂為幻,病在障於所知。學者須具超凡知見,方能入道。三信我修決成。極樂世界,不出吾人之本心,修持如法,決定往生。如是信已,須發三願。一者生死心切,專求往生,精誠感通,有願必遂。二願當生成就。眾生得人身難,聞佛法尤難,聞淨土之法,難之尤難。今者既聞此法,不求當生成就,更待何生。三願廣為人說。淨土大法,自了之人不得往生,是以學者必須就其所知,普宣彌陀法音,以期自行化他,同生極樂。淨土學人,既具信願,尤須行持。行有正助,念佛是謂正行,行善持戒是謂助行。正行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總持法門,輔以助功,堅持信願,無始以來,輪迴之苦,即可了脫於當生。諸生勉之。

念佛妙法

師曰:華嚴世界,重重無盡,眾生八識亦重重無盡,此識不藏華嚴,乃藏煩惱惡種,一演為十,十演為百,以至無窮,此之謂塵沙惑,縱然學佛,亦汰之不盡,輪迴路險,前塵漆黑,可不懼哉。惟有念佛可以救之,以佛號種子從心起念,復落識田,念念相繼,即可轉識成智,頓見此心原在華嚴世界海中。是故念佛一法,其妙不可思議。

惡知識

師曰:華嚴深贊念佛功德,會中大士,多為念佛者。如云:「一切摩尼出妙音,稱揚三世諸佛名,彼佛無量神通事,此道場中皆現睹。」念佛則與佛感應道交,華嚴會眾,念何尊佛,何佛即現,若念彌陀,彌陀亦現。末世眾生,常謂念佛法門,是老嫗之教。出是語者,必為惡知識。遠之遠之。

終日不忘彌陀 

師曰:念佛不得其力,則不得一心。一心之不得,臨終往生,何能幸致。今之念佛而得一心者,吾尚未之見。何為其然?以有障也。苟欲去其障,惟求淨念相繼。或以在家學人,須營生計。勤於持名,則荒世務;勤於世務,則間持名。如之何而可。噫!有是疑者,信其未解念佛義也。勢至菩薩有喻,佛念眾生,與眾生念佛,如母子相憶。母之憶子,何妨其操勞;子之奔忙,何妨其憶母。吾人居塵學道,除以朝暮定課持名,餘若終日不忘彌陀,自亦終日不荒世務。如此念佛,可謂神念。習之既久,力自得之。

造境

師曰:境由心造,然人心之異,詳之各如其面,約之有三:世人之心也,聖人之心也,出世聖人之心也。出世聖人之心所造之世界,則為出世聖人之世界。世聖之心所造之世界,則為世聖之世界。世人之心所造之世界,則為世人之世界。造何世界,則居何世界。願居何世界,則須居何心。居心凡夫,則有生死六道。居心彌陀,則有極樂淨土。是故修淨宗者,能否往生,不必求徵於人,但問自心如何耳。

須去險心

師曰:眾生心險,諸佛心平。娑婆世界,成於眾生之心,故有高山深海。極樂世界,成於彌陀之心,故無驚峰駭浪。心之不同,世界自異。念佛之人,願就極樂之平,須去心中之險。

因地二力

師曰:淨宗行人,但知本宗為二力法門,臨終蒙佛接引往生,不知此乃果地之二力。欲得其果,必種其因,因者平日持名也。一句彌陀,具攝佛之願力、我之心力,二力功深,而成極樂淨土。如不種因,但望其果,是猶未造新廈,徒願遷居。是故學者必慎乎因。

莊嚴世界

師曰:世界之莊嚴,古德分為三類:一者以眾寶莊嚴。凡為供佛,暨利眾生之物皆是也。如此道場之爐香瓶花,燭電桌椅,皆是眾寶。二者以人莊嚴。如此道場之人,皆是聞經求慧者,非如舞廳中人之迷昧也,故為莊嚴。又如舉行慈善會者,與會之人,皆具慈善之心,亦是人莊嚴,惟遂於求道者而已。三者以法莊嚴。有佛法處,即為道場,以能度化眾生,超凡入聖,縱無寶物,亦是莊嚴。十方世界,無非佛之淨土,莊嚴世界,即是莊嚴佛之淨土,而莊嚴此心,即是莊嚴世界。三種莊嚴,以法為最。回向偈云:「莊嚴佛淨土」,即是法莊嚴也。

清淨世界

師曰:莊嚴世界,以清淨為因。華嚴所云之清淨世界,兼世出世間而言,約分五等淨土。其為世間者,一在人間,以五戒為因。一在色空諸天,以欣厭為因,十善行為助緣。厭者厭人間之「苦粗障」也;欣者欣天上之「靜妙離」也。至於出世,則有羅漢所修之淨土,有西方極樂世界之上上淨土。所謂「上上」者,以其易修不退也。是又有二:一為真極淨土,惟佛居之。二為未極淨土,乃菩薩所居。五等淨土,雖皆清淨,然非皆臻不退也。於娑婆修大乘法,位有三賢十聖。自三賢至登地,猶有退轉,何況人天。七地菩薩僅得其半。必待八地,始得清淨不退。而極樂世界之諸上善人,皆清淨不退者。往生之凡夫,即與俱會,故謂之上上淨土也。學道者,須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否則無可成之理。彌陀經載,往生極樂者,先會諸上善人,次及念佛之法,足見善知識之要矣。既與上善俱會,即得不退之緣,是為等流果。不解華嚴,何知彌陀。

放下念佛

己酉仲冬,臺中靈山寺佛七,師開示曰:修學淨土,須求往生極樂。極樂能否往生,端視念佛能否得一心。一心之不得,則不能往生極樂。不能往生極樂,則必墮落三塗。同修今與佛七道場,旨在求得一心,一心既得,則離道場之後,無論順逆境遇,皆不足以動其心,甚或遭原子厄,亦無害其往生。然則同修今得一心否?余不敢言得也。經云七日一心不亂,語實不虛。余在此道場,宣說已二十年,同修憶持一語,亦得一心,而今猶未者,蓋是馬耳東風也。今再為述一喻。某處,有一鴻溝,寬數丈,深萬尋,東岸有茂林叢舍,西岸乃松竹田池。一日,東林失火,風疾火烈,勢在燃眉。忽有善士,為架獨木橋,引之西岸,度難通過,又繫繩兩岸樹,以資手援。不意,災民不舍家財,手提背負,以過獨橋,竟皆失足,粉身溝壑。後繼者,進退不堪,忽見橋端樹偈曰:「放下來過獨木橋,一根繩索把持牢。請君試向溝中看,屍骨為何纍纍高。」有智者讀偈已,遂放財物,得以逃生。此喻為何?東林,娑婆火宅也。溝壑,三塗也。西岸,極樂世界也。災民,生死凡夫也。家財,五欲六塵也。獨木橋,往生極樂之道也。一根繩索,一句彌陀也。同修若問,為何不得一心。須自問:為何不放下五欲六塵?惟余所謂放下,專語於佛七場中,若求行諸道場之外,功淺者勢不能也。今但在此七中,放下萬緣,一心念佛,自得一心。爾後入世,自能放下,不復退轉,往生必矣。願諸同修,放下一切,一句彌陀,一直念下去。

擇法

師訓明倫社諸子曰:眾生大事,即在生死,佛法三藏,無非了眾生之生死苦,然世人多不之覺。汝等青年學子,能知此苦,而求了脫,即是覺悟種子,由是勤學佛法,自能生菩提芽,結菩提果。學佛須重行解,解從多門,以求其博;行唯一法,以求其專。博能辨明行程,專則擇定行具,行程行具既皆明定,惟須精進以之,方能達其所指。是以吾人所學佛法,初不厭其多,後必歸於一,始可與言了生死也。此一法維何?須審時觀機而定,若非至利之機,應以三時擇取:一於正法時期,以戒成就。二於像法時期,以禪成就。三於末法時期,以淨成就。今值末法,吾人自視非機,捨淨土一法,莫能成也。此三時者,乃世尊金口所宣,重訓後世,若謂此不足取,將不知何者可以為訓矣。

師曰:淨宗念佛,首當起信,蕅益祖師嘗云:「念佛工夫,祇貴真實信心。」實者信之篤實也,真者信之真誠也,至誠至篤,不偽不雜,斯為真實。所信者何?當如蕅祖所示:「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學者能如是信否?拘謹者不敢承當,高慢者不肯事修,皆無此信。廢事修,不惟不能了生死,其陷生死泥沼尤深。昧佛理,則成老媼之教,不能與佛感應道交。信心之樹立,何其難哉。然淨業之基,必由乎信,故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也。」

師曰:修淨法者,須依祖師所示,一切時中,願離娑婆,願生極樂。一切時中者,學人無時或釋此願也。娑婆惡世,生死逼迫,最為可厭。釋迦牟尼在此成佛,經三僧祇劫,歷盡艱辛,六方諸佛皆讚其甚難。吾人若欲在此成佛,或了生死,實為不自量,故必須厭離娑婆,欣慕極樂。然世之學者,雖知欣厭,而猶耽染五欲六塵,實在娑婆繼續生根,何能期其出離?必俟欲塵不染,方能斷根於娑婆,生根於極樂。淨宗之欣厭,為禪家所不許,此法門不同故也。約禪而論,欣厭皆是妄念,然約淨而論,欣厭實為大願船,必由乎是,始得越生死海,上極樂岸。法門不分,理路不明,何足以語道哉。

師曰:淨宗學人,既具信願,必事修行。行有正助,正者念佛,在求工夫之精進;助者行善,以求障礙之免除。正助雙修,如鳥兩翼,不可或無。今之學人,念佛不得其力,皆有虧於助行。苟有一手拂塵,一手撒塵者,人必見而笑之,然則短時念佛長時造業,可笑寧非甚於此者。汝等學子,必欲當生成就,可不慎歟。

萬修萬人去

師曰:古德無欺人之語,永明禪師四料簡,謂修淨土者,萬修,萬人去。而後世學人多不能去者,須自問修耶否耶?若未修而求去,是希無因之果。至若修而不去者,亦須自問如法否耶?修不如法,亦不能去。學者求其如法而修,則必勤於求學,以明其理,以理導修,念佛未有不得力也。

信能現佛

師曰:華嚴謂信能示現一切佛。一切佛無量無邊,但約為二:一為自心佛,一為他心佛。吾人若真信自心佛,則自心佛現,真信他心佛,則他心佛現,自佛與他佛互現,是謂感應道交。是故阿彌陀經,信為首要。

諸佛護念

師曰:華嚴賢首品,謂若得信心不退,則得無能動之信力,由是諸根清淨明利,能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修廣大善行,成就三因佛性之大力,得殊勝決定解,而為諸佛所護念。殊勝決定解,即正知正見,起心動念,皆合佛法,此即信所成就。阿彌陀經流通分,六方恆河沙數諸佛,出廣長舌相,勸其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皆重此信,以有信根信力,始得諸佛護念。不聞華嚴,難解彌陀也。

月光影喻

師曰:修念佛法門者,皆知臨命終時,蒙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或疑十方無央數世界眾生,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何能與諸聖眾,一一現在其前。此可以華嚴所舉月光影三事喻之。月在天,光至地,遇千江萬水,則現千萬月影,而其體實未嘗分詣。無央數世界眾生念佛往生,自有無央數彌陀現在其前,而彌陀法身實未嘗勞動也。然月光影,雖三而一,以無月,則無光影,佛之接引,亦可謂不來而來。

道自道也

師曰:中庸云:「誠者天之道也。」又云:「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世法如是,出世法尤其如是。古德常語人:「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其斯之謂也。今人念佛,多昧此旨,但期臨命終時,由他人助念,蒙彌陀接引。使無助念,或彌陀不引,將若之何。佛法八萬四千門,皆自道也。淨宗雖曰二力法門,若捨自力,不淨其心,唯希他力,助念云乎哉,二力云乎哉。

禪與淨

師曰:禪與淨,理同而事異。參禪必重乎疑,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則不悟。修淨必重乎信,小信小證,大信大證,不信則不證。禪不能解,解則無疑,永不開悟。故參禪者不悟不得閱經。淨必須解,解則明理,明理則信,信則願之切,而行之深。故修淨者,初學必須研經。法門不同,入處自異也。

法界藏身

師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遍一切世間。一切世間約為三類:一器世間,無盡虛空國土礦植等物是也。二有情世間,九界眾生是也。三正覺世間,佛之境界是也。含三類世間而為法界,故無處不有彌陀法身。吾人眼之所見,耳之所聞,無一非彌陀。念佛之人,但去自心障礙,何患不能見佛。如燃此一炷香,即是法界藏身。然則是香既為彌陀,燃之寧非燃佛?應知香為假相,執相何能見佛。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學者參之。

華嚴與淨土

華嚴偈云:「諸法無真實,妄取真實相,是故諸凡夫,輪迴生死獄。」師曰:或謂華嚴破淨土,例如此偈,似與淨土相違。其實經皆出於金口,何嘗自相矛盾。諸佛皆有三身四土。報化,同居,方便,實報,皆有其相,唯法身寂光土無相。有相皆方便,無相始為真實。然真實法唯上根人了悟,若諸佛不以方便,則凡夫眾生無由得度。華嚴但接上根,故專取法身,淨土三根普接,故不捨報化。此偈明無相之理,即是彌陀法身,即是極樂寂光淨土。由此觀之,華嚴不惟不破淨土,抑且助學淨土者易得一心。

法器

師曰:佛法如甘露,眾生心如盛器。甘露味無不美,而盛器有淨有穢。器穢則甘露穢而惡,器淨則甘露淨而美。眾生心器久矣甚毒,自無始以來,即熏於貪瞋癡,使未滌除,即受佛法,則佛法亦染其毒。吾人念佛,何以不與彌陀感應道交,三毒未除故也,苟能除之,變毒器為法器,法法皆能濟度慧命,何況萬德洪名。

改過

師曰:八四法門,皆須斷見思惑,念佛雖云帶業往生,實為不能斷惑者說也。帶業往生之後,仍須斷惑,豈在此方能斷而不斷乎?不然,何須七日以求一心哉。然見思惑斷之實難,求其方便可行者,厥為改過也。或謂改過與斷惑,豈可相提而論?曰:斷惑固難,改過亦不易也。人孰無過,然非賢者,孰能自見其過?過而不能見,而能改之乎?是以難也。雖難,可勉行之。行之安然,即是斷惑。修道譬如行遠,要必自邇也。勿以改過無關斷惑,果能不見人非,但見己過,必欲改之,改至無可改已,復何有見思惑歟?

二次橫超

師曰: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可橫超娑婆三界,當生了脫生死,淨宗學者多能知之。然往生之後,猶有殊勝者焉。諸佛之四土,不容躐等,而彌陀四種淨土,可由同居橫超寂光。寂光即佛之境界。娑婆成佛須經三僧祇劫,修學淨土但經二次橫超,即履佛位。是以彌勒菩薩勸眾生西。世之修唯識者,不願生西,但願往生彌勒內院,能符慈旨乎。太虛大師初亦願生彌勒淨土,後則改願西方,實為後世範。

諸佛皆同一號

師曰:華嚴十住品,法慧菩薩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剎微塵數世界之外,有千佛剎微塵數諸佛,皆同一號,名曰法慧,普現其前。菩薩心在定中,無時空妄相,故有如是諸佛普現其前。佛佛道同,故能皆同一號。號由菩薩信念而定,在此方信彌陀,則釋迦即號彌陀,若在西方信釋迦,則彌陀即號釋迦。不惟此也,諸位學淨土者,亦可自號為彌陀。觀經云:「是心是佛」,心念彌陀,念念相應,即是彌陀。心真身妄,心為主人,身為屋宅。主人既是彌陀,屋宅著其名號,有何不可。諸位如是承當,舉念言行,皆知自重,成就自易。

名號即法身

師曰:華嚴明法品云:「常念諸佛,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足徵諸大菩薩皆常念佛。惟其所念者,非一尊佛而已。然文殊普賢,則皆專念彌陀。念佛之法殊多,約而言之,有持名、觀想、觀像、實相四者。而四法中復開多門,如以觀想念阿彌陀佛,則或觀想佛之三十二相,或觀想四十八願,或觀想其他種種功德,皆是觀想念佛。諸法以持佛名號為易為速,故謂之徑中徑又徑。然無論何法,皆須心無暫捨。心無暫捨者,非謂終日念佛不務一業,乃一切事業皆為念佛也。講經聽經,固當為念佛而講而聽,凡為四民百業,亦無不作念佛想,斯謂心無暫捨。了知音聲體性平等者,了知即徹知,音聲即佛號,體性即佛之法身。音聲與體性平等,即是名號與法身平等。了知名號即是法身,則吾人日日所念之彌陀名號,即是彌陀之法身,若不以為然者,即當面錯過也。或問余念佛有以異於人者乎?當於音聲體性平等處悟之。

觀意十事

師曰:華嚴梵行品「觀意十事」一段,聞之有助於念佛。念佛注重一心不亂,心難知,先知其意可耳。意者意識,八識中之第六識也。識為心王,王必有臣,以為所用,謂之

心所,王所相應,方能起用。念佛未能一心,但能一意,自著其功。「觀意十事」者,謂觀意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如是十事,皆非梵行,皆心所而已。心所五十一種,分為六位,謂遍行、別境、善、根本煩惱、隨煩惱、不定。覺為尋,觀為伺,其與睡眠夢,皆為不定,其餘分別等七者,皆為別境。別境有五: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念者,謂於曾習境明記不忘。知此念已,則知所以念佛。吾人念佛,即是第六識與念心所相應,明記阿彌陀佛,而不起種種分別。通常所謂正念妄念者,實則念無正妄,端視其明記之境而言也。學佛之人明記所修之法,則為正念,明記餘法則為妄念。吾人修念佛法門,明記彌陀洪名即是正念,正念相繼,則得一意不亂,能得一意不亂,則能得一心不亂矣。

華嚴講前開示

戊申之春,師開講華嚴,語眾曰: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華嚴成其始,法華成其終,二經皆指歸淨土。華嚴普賢行願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學者多能知之。法華觀世音普門品,亦有偈讚彌陀。英國學者克爾恩氏,依梵本譯成英文之實法蓮華經,復由中國呂碧城居士譯為華文,篇末多偈七首,皆讚揚彌陀之功德,其最後二偈云:「至尊阿彌陀,寶座蓮華上,花中放光明,照耀最無量。讚彼功德藏,三界無能比,彼為宇宙師,我輩速依倚。」呂居士曾謂為蓮宗有力之證,不亞於華嚴之普賢行願品。故知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自始至終皆重淨土。而華嚴義理,汪洋沖融,廣大悉備,非有大因緣,尤不可得而聞也。台中同修今得而聞之,實由二十餘年聽經之功德而然,甚願珍重,求其畢聽,得其指歸,心開意解,往生也,成佛也,皆利賴之。

彌陀經為小華嚴

師曰:華嚴法會六種成就中,主成就難解。此經七處九會,究以何身為主?通常所聞,法身佛不說法,然此經演自毘盧遮那,即是法身所說。而法身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故十方三世無不有法身演說大法,第以凡夫如盲如聾,不能聞見耳。阿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然自是以後,至全經演畢,僅眾鳥演三七道品,餘未見有彌陀一語,究說之法維何?不無疑問。今聞華嚴,乃知西方淨土,無處不是彌陀法身,亦無處不是彌陀說法,故可謂彌陀經為小華嚴也。

成佛劫數

師曰:雲音淨月菩薩,頌佛因地修行云:「清淨勤修無量劫,入於初地極歡喜。」常聞三祇成佛,此云登地之前即修無量劫者,華嚴如實說也。修菩薩道,例經三賢十聖,修之甚難,必具忍力,方能勤修,否則世法亦不能成,遑論學佛。忍有五種,澄觀祖師引仁王奉持品,初為伏忍,為下中上,下忍十住,須經一僧祇劫,中忍十行,經二僧祇,上忍十回向,經三僧祇。初極喜地至第三發光地,為信忍,此時佛理已明,不復迷惑,故為信忍,經四僧祇。第四焰慧地,至第六現前地,為順忍,至此已趨自然故也。第七遠行地,至第八善慧地,為無生忍,淨宗學者,常念花開見佛悟無生,然未至其境,不知其義也。至第七地,須經十僧祇,八地千僧祇,九地萬僧祇,十地百萬僧祇。由此觀之,地前之賢位已歷三僧祇劫,然經注多說三祇成佛者,疏謂地前菩薩,二乘聖者,見初入地,皆謂究竟,故說三祇成等正覺,亦佛隨宜。而寶雲經云,實經無量阿僧祇劫也。修大乘法,成佛時劫,如是遙遠,孰敢發心。佛憫眾生志微力薄,故說阿彌陀經,為開當生成就之法,又在華嚴以普賢之願導歸淨土,其他經論亦是處處指歸。近代楊仁山居士,教尚華嚴,行尚彌陀;梅擷芸大士,教尚法相,行在彌陀;圓瑛老法師力闡楞嚴,而自署三求堂主人,三求者: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也。余講經已四十餘年,愈知彌陀願力之偉,今日不念阿彌陀佛,不求往生極樂淨土,而欲當生解脫輪迴者,不明理也。

當願眾生

師曰:淨行品長行問所得之果,偈答得果之因。每偈皆有「當願眾生」之語,足知願力之為要也。淨宗念佛,孰能二六時中不離洪名,每日念四小時者,已不多得,縱念四小時,尚有二十小時,又當如何?惟濟之以願可耳。無論士、農、工、商,皆可以其三業化為願力,如此終日繁忙,終日不離其願,乃知念佛不礙世事,世事不礙念佛。此品百餘首偈,皆說發願之事。惟菩薩之願皆望眾生而發,不為眾生,其願也小。小願不能得大果。故每偈皆曰「當願眾生」云云也,吾人學念佛法門,尤須注意焉。

方便伏惑

師曰:八行菩薩十善根中,第二難伏善根,謂於佛菩提行得廣大解,一切障礙所不能伏。吾人善根尚不足以言難伏,惟須勉強伏惑。惑即煩惱、所知二障。煩惱障能障涅槃,所知障能障菩提,必須斷之,方能證果。斷惑至難,必先伏惑。伏亦不易,必有方便。迷昧之眾,惑而不覺,惟明佛法方能覺之。覺已則須伏之,否則覺如不覺。然財色名食睡,無人不貪,貪之不得則瞋恚,得則貢高我慢,貪瞋癡慢等惑,念念相續,不能自已。惟眾生之念,必俟前念心滅,後念方起,一心無二用,如窄水橋,只行一人。若前念煩惱既滅,不待後念煩惱生起,即念彌陀,則煩惱不續。若念念彌陀,則念念不起煩惱,是為伏惑。諸宗以自力伏惑,極其艱難。淨宗念佛為二力法門,以自力隨佛力,伏惑則易,是為方便。在家雖有謀生之業,不礙念佛。正作事時,一心作事,惑亦不起,事畢即以佛號續之,實不妨求一心不亂。

無盡善根

師曰:八行十善根之無盡善根,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云無盡。此至八行位始得成就,淨宗不必論位,一句彌陀即具如是善根。彌陀經題為「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流通分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足見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惟念佛時須以至心與佛相應,始得護念,否則無量光明無從加被。云何相應?喻如寫字,筆須觸紙,念佛亦然,心須合佛,心光佛光不為凡情間隔,心佛感應道交,是為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善根豈有盡哉。

修行之階

師曰:八行菩薩度化眾生,了知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亦不於眾生數有所著。此為圓教之機說法,經文要義在不著相,亦如金剛經云:「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者。」吾人學力惟在藏教,必須著相而修,以其八識田中含藏無量善惡種子,皆生死因緣。首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善伏惡,令著善相,不墮三途,然不出人天二道。次須去其善相,不生人天,方超六道,此即六祖所云「不思善,不思惡」也。時當末法,求其不思惡者,已戛乎其難矣,遑論不思善者,今日惟修淨土一法,始能當生了脫分段生死。禪宗知識謂:「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此亦方便語。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吾人修淨土,心佛皆求。老實念佛,即是求佛,去惡行善,力求伏惑,即是求心。學者如此相勸,不論自性眾生,他性眾生,皆蒙得度,智乎愚乎,執此名相何為哉。

西方合論修持門選

國曆六十年元旦三日,師在慎齊堂,選講西方合論修持門曰:此論乃明之袁中郎宏道所編,由蕅益祖師輯入淨土十要中,歷代祖師讚歎不置,近世印祖尤為稱頌。論文甚長,凡十門,今於其第九修持門,選講三節,以契諸同修所需者。

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講述亦有三等,然通常十分八九皆講中下根法,未及乎上根,蓋惟恐不能契機,聞之或不入,或退轉,故此法門,輒被老媼之教名。合論所講,三根皆備,今惟講其上法,諸舊同修,聞經已二十年,當不致退轉。近余講阿彌陀經於善果林,至執持名號,蕅祖要解,主張得理一心,七日即斷見思惑,以限於時間,未能盡其義,今可藉此補述之。

淨法三要,為信願行,常人以為不必解理,實為大謬,不解理,事一心亦不易得,遑論理一心,故淨宗學人,志其必成者,不能不求開悟。或引永明偈語「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遂謂修學淨宗者,不須求悟。不知此語是接中下根者,至於上根,持名七日,即能斷惑,非悟而何?淨宗經典,講悟之處殊多,惟不顯見耳,余昨講彌陀經,至「聞是經受持者」,即是講開悟之理。

所悟者何?觀經以心作佛,是心是佛,悟者即是悟此心。不悟此心,則不見道,不見道,如何修道。三藏十二部,但說一真,餘皆方便,皆為一真之注解,此一真即是心,若避而不談,成就難矣。汝等應知宇宙萬有,皆現自吾人之心,若喻以電影,心如影片,萬法如動影,吾人苟悟此真心,自解一切事理。是須參之,以下開講論文。

「(甲)淨悟者,行者欲生實淨土,當真實參究,如法了悟。」

淨是清淨,心無煩惱。淨始能悟,悟是汝之本來面目。不淨則是障礙。實淨土者,即是自淨其意,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修行淨土之人,應真實參究其心是否清淨,非參究其心是何形色也。參究後,方知心染於污,遂如法去之,即是如法了悟。

「何故?悟是迷途導師,如人入暗,當燃燈炬。」此釋必須開悟之理,以悟是迷途導師,是暗路明燈,由此不入歧途。汝等學佛二十年,步步皆入歧途,不然皆有成就矣。或疑余何不示以正路,余示之久矣,奈何汝等未能由之,余之工夫雖不足道,然已不迷於路,是如識古董者,不能造之,但能辨之。

「悟是淨國圖引,如人行遠,當識郵程。」願往淨國,不藉圖引,不識郵程,莫之能達。

「悟是諸行領首,如人衝堅,當隨將帥。」三藏十二部,八萬四千法門,首須開悟,悟則入佛知見,故為諸行領首也。衝堅是攻戰,不從將帥之令則敗北,悟亦如之。

下舉十條,聞後須自行參究。

「一者悟能了知即穢恆淨,不捨淨故。」汝等但知娑婆是穢土,極樂是淨土,不知極樂亦不淨,娑婆亦不穢,淨穢不在世界,全在乎心,心不淨,極樂即不淨,心不穢,娑婆即不穢。禪宗六祖謂:「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後人遂妄謂西方不必生,然阿彌陀經云,極樂皆是諸上善人,豈有造罪者乎?抑祖師不知經乎?是皆後人不了祖師之意也。若不了心淨則土淨,頃聞極樂亦不淨,娑婆亦不穢,亦病斷章取義,失之遠矣。是以惟悟方知即穢恆淨,不捨淨故,亦如前喻之電影,為淨為穢,一切唯心現也。

「二者聞淨佛國土不可思議,不怯弱故。」往生極樂國土,目不識丁之人,亦儕於七地菩薩。在娑婆修行,別教滿三賢位,須經一大阿僧祇劫,一地至七地菩薩,又一大阿僧祇劫,今聞淨佛國土如是不可思議,不免怯弱。然此猶小而言之,彌陀經謂極樂多有一生補處,尤不可思議。教分藏通別圓,圓教菩薩分六即位,亦稱六即佛,以眾生皆有佛性,悟此佛性,則知成佛是理所當然,自應直下承當何必有所怯弱。

「三者知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止一切惡法,不更作故。」既悟本性,則知畢竟空。心經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未能徹悟者,但知空,不知有,遂誤作善作惡皆是空,由是撥無因果,造三途惡業,而無忌憚,是不知畢竟空之患。吾人眼見空中,似無一物,然原子電子無一不在空中,空中有種種元素,陰陽和合則動,動則現相。畢竟空者,耳聞目見,靈明覺知,而心不動。念佛而心不動,謂之真念佛。不動,則不妄作,無妄作因,則無妄作果。不然,視之雖空而有造作相,有造作相,則有業繫苦相。業繫苦雖妄亦苦,如夢中被殺,或為虎噬,安得不苦。故畢竟空中,因果不失,善惡報應,絲毫不爽,但有遲速之異,是以徹悟畢竟空者,自止一切惡法,不更造作矣。

「四者知彼土不去不來,此亦不去不來故。」念佛之旨,在求往生西方淨土,然祖師常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或謂「去則決定去,生則實不生」。諸如此語,學無根柢者,聞之必見禍。汝等今日聞之,必須善自參究。去則實不去者,念佛之人皆知臨命終時,一心不亂,彌陀即來接引。其實彌陀不來,汝亦不去,汝所見者,非來自西方之彌陀,雖非來自西方,然與西方彌陀無異。喻如千江水月,不異天上之月,水月隨人往東往西,天月未嘗隨往。彌陀光中,化佛無數億,往生之人所見者,乃化身彌陀,至若法身彌陀,實未嘗動也。生則實不生者,汝但能一心念佛,雖未命終,而西方七寶池中,已生汝一枝蓮。汝勿謂身在此,豈能化生於彼。吾等凡夫雖不能化身,當能化心,例如曾遊日月潭者,舉念則心現之。此理見釋於下文。

「五者悟佛身量遍滿虛空,眾生身量亦遍滿虛空,如地獄業力,一人亦滿,多人亦滿故。」地獄業力者,如無間地獄,刑具充滿,無論油鼎、刀山、劍樹,皆無量無邊,其受刑人之身,亦無量無邊,故一切刑具,同時服受,一人如此,無數人亦如此,不相妨礙,如一室眾燈,光光不礙。佛之法身即是佛心,佛心遍滿虛空,故娑婆界盡在彌陀心中。吾人之心亦遍滿虛空,故極樂世界,亦盡在吾人心中。明乎此,則知不去不來之理矣。

「六者聞阿僧祇劫無量諸行,如人說彈指頃事,不驚怖故。」近世科學,亦知時空之為妄,學佛悟明心性,則聞修行成佛,雖須三大阿僧祇劫,實如一彈指頃,故不驚怖。晉王質,入山採樵,見二童子對弈,童子與質一物,如棗核,食之不饑,弈局終,童子示質曰:「汝斧銹矣,柯爛矣。」質速還家,其童孫亦白髮皤皤矣。又如盧生在邯鄲夢中,娶妻生子,舉進士,作宰相,享富貴數十年,八十歲而卒,原為一夢,旅邸黃粱猶未熟。覺悟之人,聞如此事,自無疑也。

「七者修十善三福,不住人天故。」畢竟空中,因果不失,故不應作惡,但須行善。既修十善三福,必得人天福報。然得之不享,以之去障,助行菩薩道,是謂福慧雙修,化有漏為無漏。

「八者如覺後憶夢中事,不作有無解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則污本性。淨土學人,但知淨宗必須著相,不知亦有不著相法。中下根人,但能往生極樂同居土、方便土,故須著相而修。若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則視生死涅槃,皆夢中事,解有解無,皆是囈語,然須至法雲地,始足以語此。

「九者如眼見故鄉,信不信不可得故。」一切不須著相,西方即汝之本性,即汝之故鄉,人之於其故鄉也,若謂不信其有,固屬妄誕,若謂當信,亦是贅語。

「十者知法無我,順性利生,直至成佛,無疲厭故。」萬法即我,我即萬法,一切佛,一切眾生,皆我一人,我亦即是一切佛,一切眾生,是即真平等,亦即萬法無我,但同一佛性。由是觀之,眾生未盡成佛,佛亦未能完成,是以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八千多次,若已完成,何須再來?眾生皆佛身中之分子,必俟悉得成佛,始臻圓滿,吾人惟有不疲不厭,自度度他,同證佛果,方云真報佛恩。

「(乙)淨信者。」

信為淨宗之首要,八萬四千法門,皆尚乎信,然皆不若淨宗之特殊。淨宗之信,語高惟佛能解,是為智信,語低惟下愚能從,是為迷信。吾人既不能以智信,又不能以迷信,惟須勉強信之,然亦須有信之之道,即是依唯識之比量,信而有徵,若比之不得,則須依聖言量。佛語如實,信之則與佛一其心,和其光,當得現量信。諸經恆列信為第一,此居悟後者,以悟則明萬法唯心之理,方屬真信,真信則無纖毫之疑,佛法始能植其根,得其力,然後八風不動,始謂淨信。

「智度論曰。」

袁中郎為明代文豪,由儒入佛,禪淨皆徹悟,曾親履極樂勝景,晤已往生之兄宗道,後造合論,尚須引經據典,以視後世師心自用者為何如耶。

「若人心中有信清淨,是人能入佛法,若無信,是人不能入,譬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無信人亦如是。」無信之人,剛強難化,雖語以大道,暫似發心,不旋踵又萌故態,即如生牛皮之不可折也。

「又經中說信為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能取,若無手,不能取,信亦如是。」信如是重要,是以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

「昔王仲回問無為子曰:如何念佛得無間斷?」經論皆引,又證以事實。淨法之要,一為求一心不亂,二為淨念相繼。念佛無間斷,即是淨念相繼。世學不繼,秀才復為白丁,淨念不繼,則心路如茅塞,不能感通。惟淨念相繼,非謂不務一業,乃謂運水擔柴,不妨淨念也。如何不妨?見無為子之答。

「無為子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於淨法,一信而不再疑,難矣哉,必須往生得三不退而後可。若在娑婆修行,縱斷見思惑,證羅漢果,猶未之信也,必俟回小向大,修菩薩道,至七地,始云不退。七地以前,其信如羽毛,隨風起落不定,七地以後,破一分塵沙惑,現一分真智,即得一分真信,方能信之不疑,亦即念佛無間斷矣。

「仲回欣躍而去,未幾得生,還來致謝。」來去自由,有如是者。

「是故若人修行,未能頓悟,當深植信根,不驚不動。」悟有頓漸,漸如步樓梯,頓如乘電梯,頓聞一而知十,漸聞一而知一二。頓悟之不得,惟求漸悟,漸悟亦不得,惟須信矣。信須植根,吾人非上智,亦非下愚,信依比量與聖言量,日求其理解,解得一分,信入一分,如植樹根,日深一日。自信己是極樂中人,不計此方是非得失,如是始有力,八風搖撼,不為驚動。

下舉十條,以闡信義。

「一者信金口誠言,決定當生故。」金口誠言,即是佛言,亦即是聖言量。量如權衡,絲毫不謬。淨土法門,乃世尊金口無問自說,十方恆沙諸佛同聲讚歎,若復不信,莫如之何矣。

「二者信自心廣大,具有如是清淨功德故。」世尊嘗謂,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功德,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成佛作祖,皆是本有,有而不覺,蔽於私欲之故。如鏡蒙塵,滌之以藥水,鏡光乃現,愚人謂光賦自藥水。不信自心具有清淨功德,何異此一愚人。當知虛空之在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吾人距日雖遙,舉目則見,以日在吾心之故也。極樂亦在吾心,但能去蔽,往生易如反掌。

「三者信因果如形影,決定相隨故。」果之隨因,如影之隨形,不希其果,唯希無因。因出於動,動則變,變即是果。凡夫三業無能不動者,故無不在因果範疇。涉足於海,輒動全潮,念起於心,輒動法界。念佛求往生者,念即是因,往生即是果,但求無間斷,往生必如影之隨形。

「四者信此身形識,及一切世界建立,如陽燄空華,無所有故。」或謂在此方享樂足矣,何必往生西方?豈知此方一切物質,皆聚諸元素,元素散則滅矣。人身亦是四大非有,五蘊皆空。信此身心世界,如陽燄空華,不求往生西方,何樂之有?

「五者信五濁惡世,寒熱苦惱,穢相熏炙,不容一刻居住故。」娑婆八苦交煎,實為萬惡之藪,必須速離。前述即穢恆淨,非與此言矛盾。前約已悟者言,故心淨則土淨,此約未悟者言,故淨穢當分。娑婆之為五濁惡世,乃眾生共業所感,居留之,必同受其苦。縱以世尊之通力,足按大地,示現淨土,不按還為穢土。修淨之士,悟亦可見淨土,然須於定中見之,出定依然穢土。以視西方依正莊嚴之淨土,則此方實不容一刻居住。

「六者信一切法唯心,如憶梅舌酸故。」準此而論,極樂世界亦在心中,心憶則現之,如憶青梅,則舌發酸味,以酸味本在心中故也。

「七者信念力不可思議,如業力故。」造善惡業,必得其報。造因時,雖不計果,而果必隨之,是為業力。念佛之人,念念不忘西方,其力足以往生,誠能念念不忘,縱在夢中,亦能現境,如孔子之念周公,即得夢見周公。觀經觀成,無論開眼合眼,皆見彌陀,此即念力不可思議。

「八者信蓮胞不可思議,如胞胎故。」往生西方,蓮華化生,相好光明,如讚佛偈所云者。娑婆眾生,育於胞胎,五官四肢,猶成於自然,何況蓮胞,故云不可思議也。

「九者信佛無量身,無量壽,無量光,不可思議,如蟻子身,蜉蝣歲,螢火光,同一不思議故。」出生於蓮胞,一切不可思議,身大無量,小如蟻子,無量光之與螢火,無量壽之與蜉蝣,皆不可說,不可思議,必俟開悟,方能了然。

「十者信此身決定當死故。」娑婆之人,或有安適者,然終須一死,死後流轉,不往西方,不知當往何道。

「(丙)淨懺者」

懺即是懺悔,無論修學何法,不懺,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懺,遑論凡夫。世法如蘧伯玉者,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亦是懺悔。吾人念佛,工夫不純,習染又深,懺之猶恐不及,不懺豈有生西之望。不求生西,而望另有成就者,不知幾許阿僧祇劫而後可。懺是除舊更新,吾人日日洗濯灑掃,方能日日新,懺悔尤須時時行之,不令欲塵染污其心,是謂淨懺。

「經云:前心起罪,如雲覆空,後心滅罪,如炬破暗。」前者,在此一念之前,忽動其心,而有罪業,是如烏雲之覆虛空。罪業起於心,亦當滅於心。後心即是動念之後,隨生懺悔之心,不再起罪,是如千年暗室,一炬即能破之。懺之力用大矣哉。

「又云:百年垢衣,可於一日浣令鮮淨。」垢雖久矣,但肯浣之,即得鮮淨。

「是故欲除重障,當勤懺悔。」眾生累劫之重障,懺則能除,如何懺之?勤而已矣。然千年暗室,百年垢衣,入炬即明,一浣即淨,何需乎勤?詎知暗室,入炬固明,出炬又暗矣,垢衣浣淨,置之復垢,何謂不需乎勤?不勤懺悔,解脫惟在驢年。懺義甚難領悟,若能時時懺之,自然諸想不作。

下舉十條,勸勤行之,視如日常飲食。

「一內懺,謂懺心意識不淨因故。」內懺即在心意識。心即第八識,迷本性而成之者,含藏累劫善惡種子。意乃第七識,執第八識見分為我,障一切善法。識即前六識,皆是虛妄分別。心意識三者,造不淨因,必得不淨果。修行之道,勿令惡種生芽,要在斷其緣,如何斷之?既造惡業,一懺之後,永不再造也。

「二外懺,謂懺一切色一切聲一切不淨法故。」眾生之根身以外,即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塵,染污義,至為不淨,世人美之貪之,學佛者不貪,而六塵自至,以有耳目,必有視聽也,然須不著相,如鏡之照物而不著物可耳。六塵之中,法塵乃五塵所入之印象,有淨有不淨者,博弈妓舞之印象,為不淨法,須懺之,論道之印象,為淨法,不須懺也,故法塵但言不淨法。

「三事懺,謂懺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種種塵勞結使,障學阿僧祇劫見佛利生諸行業故。」結使者,如以繩縛結之,牽使之也。十八界、二十五有、八萬四千塵勞,皆是眾生之結使。眾生六根合六塵,則發六識,是謂十八界,乃身之大患。欲色空三界,分為二十五界,是謂二十五有,有者有因有果,纏之不解也。八萬四千種種塵勞,即是種種煩惱。眾生欲求了脫輪迴,必須學佛見佛,修淨土者,往生即得見之,學通法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若悟圓頓之法,三僧祇劫,如彈指頃,然以有如是結使,障之不悟,不得見佛,甚至弘法利生諸行業,皆不順遂,故須懺之。

「四理懺,謂懺入道以來,所得狂解,所學經論,所聞奧義,作止任滅等病,障佛無漏智故。」此須深入經藏,始明其義。蓋謂學者,自入道以來,若自許博通,即是狂解。例如不通淨者,強為人說淨,不通禪者,強為人說禪。所學經論,所聞奧義既多,則生作止任滅等病。作止任滅四字出圓覺經,有此等病,則不得圓覺。圓覺經義,羅漢猶不解,凡夫釋之,豈非狂解,今但依祖師之注,說其梗概。吾人修淨土,何須說圓覺?實以淨土法門三根普被,若徒解別教菩薩行位,不知圓教六即位,如何得理一心。然吾人去此甚遠,故作止任滅雖障圓覺,若約吾人程度言,唯除任病,其餘三者必須行之,方有成就。作者,身口意皆作善業。止者,止一切有為法,入無為三昧。任者,任之也,圓覺得與不得,皆聽任之。滅者,求清淨寂滅。此四者何有病諸?以言作者,則出於勉強,背乎圓覺。圓覺即是本性,非因緣,非自然。止者,但能止妄念,不能止圓覺。任者,但知任性德,不事修德。苟無修德,何彰性德?滅者,如羅漢之趣寂滅,何能得圓覺。然圓覺如何方能得之?今惟據經說其覺義,至於圓義,等覺以上方能理解,吾人但知其病而已矣。由是觀之,參禪亦是病,既病,則障佛之無漏智。佛無漏智,乃無分別、無為、無不為,此境至矣,吾不知也。諸位聞此,究得何益?以能明乎理懺也。學者通病,學愈高,而行愈低,治學則以學為貢高我慢,修佛則以佛為貢高我慢。開經偈云:「願解如來真實義」。吾人自省能解否?若曰能解,即是貢高我慢。六祖、阿難,亦不敢如是自許,況此末法時期,惟懼增慢,速求懺悔,庶幾無咎。

「五過去懺,謂懺無始世來,所作黑業,如今生雖不偷盜,但所求不如意,即是盜業未盡;今生雖不邪淫,但值不隨意眷屬,即是淫業未盡;今生雖不謗法妄語,但言出人或疑信相半,即是謗法及妄語業未盡。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當知前生無惡不造,一一當懺悔故。」黑業,即是惡業,吾人自無始世來,所作黑業今猶存在,何以知之,由今所受者知之。此條在示吾人,於一切果中,察一切因,則知過去無惡不作,一一皆當懺悔。

「六未來懺,謂一切惡法,即今便止,盡未來世,永不相續故。」未來惡業,如何造作?業未消,必相續也。懺之之道,使一切惡法,至今截止,永不令其相續。

「七現在懺,謂懺現在世所有生老病死種種苦業,種種煩惱業,舉足下足業,起口動心業,一切微細不可稱量業故。」現世罪業,當隨時懺,眾生身口意,一切動作,無不造業。地藏經謂閻浮提人,舉足動念,皆造惡業。今受生老病死之苦,種種煩惱,無一不是業報,皆須懺之。

「八剎那懺,謂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生滅一懺故。」不如是懺,三業皆煩惱。

「九究竟懺,謂等覺位中,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究竟洗滌故。」縱至等覺,尚有一分無明,猶如微煙,亦當懺盡。

「十法界懺,謂法性中,無我無人,普為十方過現未來一切眾生懺故。」既成佛,仍須懺悔乎?一真法界,何分人我,釋迦牟尼雖已成佛,吾人皆其身中之分子,實則未完也,故須懺悔。以無邊眾生尚未成佛,即當為眾生懺。為眾生懺,亦即為自身懺。經云:「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釋迦牟尼佛為吾人懺,吾人今已學佛,且學特別法門,即是未來佛,亦當為法界眾生懺悔。

悟、信、懺三節,節各十條,十條之義開之無盡,今略說已畢,願諸同修思而行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