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卑的人一定誠敬

 

遇到善知識,遇到善知識自己本身具備的條件要足,什麼條件?誠敬。絕對不是善知識要求學生對他真誠恭敬,那不是善知識,善知識絕對不會有任何要求。為什麼要誠敬?誠敬是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夠契入心性;不是誠敬,你是妄心,妄心入不了真實境界,就這麼個道理。老師取學生,確確實實是這個標準,這個學生,你看他這人真誠、恭敬、老實,這是個人才,他能成就,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就會特別照顧。他天天在觀察,天天在幫助你,分寸拿捏得非常準確,為什麼?過分對你好的時候,你起了傲慢心,貢高我慢心;如果對你冷淡的時候,你心灰意冷,都不能學到東西。所以老師對你一定是不即不離,完全是自自然然的長成。我們過去常常有這種想法,以後遇到的時候,真的,真是這樣的。

 

一九四九年我到台灣,一個人到台灣去的,跟著軍隊去的,那個時候不跟軍隊就到不了台灣,我那個時候二十二歲,只有從軍到台灣。到台灣之後人地生疏,沒有親戚、朋友,也沒有熟悉的人,很想讀書沒有錢,繳不起學費。在軍中服務待遇非常微薄,僅僅能夠維持自己很低水平的生活,這樣的困境當中只有靠自修。書本非常缺乏,縱然是有,買不起,怎麼辦?只有去抄,星期假日到圖書館去借書借來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遇到方東美先生是知道他是安徽桐城人,是老鄉,雖然不認識,是老鄉,就套著老鄉的關係給他寫一封信,信裡附了一篇文章給他看。目的呢?沒有別的,希望能同意我在學校去旁聽他的課,那個時候對哲學很有興趣。信寄出去這是一個試探,能不能有什麼後果不知道,也不去想它。一個星期回信收到,他寄來,約我到他家去見面,我到他家裡第一次見面,就是我那一封信自己介紹自己。見面之後問了我很多話,我老老實實的回答他,希望能到學校旁聽。他告訴我,他說「現在的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六十年前),你到學校去旁聽,你會大失所望。」我聽了這句話,就是涼水澆頭,希望完全沒有了,所以當然表情就很沮喪、很難過。我們這樣坐了大概五、六分鐘,坐了五、六分鐘他老人家又說,「這樣好了,你每個星期天到我家裡來,我給你上兩個鐘點課。」這是作夢都不敢想的,在他家裡的小客廳、小圓桌,一個老師、一個學生,我跟他學哲學概論是這麼學來的。

 

以後,他的學生很多,大概這種教學只有我一個。所以方老師很多成就的學生,包括香港新亞書院的院長唐君毅,也是方老師的學生,聽到之後對我才另眼相看。他說「方老師的眼睛長在頭頂上,誰都沒看中,他能看中你,單獨教你,你一定有長處。」實在講我什麼長處都沒有,真正講長處就是對老師的恭敬,這是從小父母教的,沾這一點光。我跟章嘉大師、跟李老師,跟李老師的時間長,十年,都是一點誠敬心。沒有誠敬,什麼也學不到,大概就是我跟一般學生比,我比他們誠敬心要多幾分,就靠這個。這六十年過了,我的經歷當中,我就非常肯定印光大師的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印祖只講到這裡。我後頭加了幾句,一百分的誠敬得一百分利益,千分誠敬得千分利益,萬分誠敬你就得萬分利益,一點都不錯,沒有真誠恭敬什麼都得不到。真誠恭敬要培養,從哪裡培養?培養自己的謙虛,謙虛還不夠,應該講謙卑,謙卑的人沒有一個不成就。你們去看看《了凡四訓》,你看了凡先生他對於一些讀書人上京去趕考,他的判斷哪個人可以考取,哪個人考不取,都被他料中,他會看相嗎?不會。他看什麼?就看這個讀書人的言行舉止,如果真正表現謙虛的,這個人決定考中,他的標準就這麼一點點。

 

《四訓》裡頭講得清楚,他勸他的兒子要學謙卑,謙卑的人一定誠敬,誠敬的人一定能夠契入心性。有一絲毫驕慢就考不中,《了凡四訓》也舉了一個反的例子,有個人去趕考,自己非常自負,他文章寫得好,他對一些同學也瞧不起。他去考沒考中,心裡很不服,大罵這個考試官沒有眼睛,這麼好的文章為什麼不取?他在那裡發作大罵的時候,旁邊有個老道在旁邊笑笑,笑他。他就很生氣,就對這老道,「你為什麼笑我?」他說:我笑你,你的文章大概不怎麼太好。「你沒有看過我文章,你怎麼知道?」我看你發這個脾氣,就知道你寫不出好文章。這個讀書人難得,一聽之後,老道講的話有道理,所以馬上就謙恭,就在老道面前懺悔,老道就教他,以後他真改過自新,三年之後再去考,考中了。了凡先生看人沒有別的本事,他不是一個命相家,他就看人有沒有誠敬,言行舉止是不是端莊、是不是老成、是不是恭敬,從這裡看,連世間法成敗的關鍵都在此地,又何況是佛法?要緊,不是不要緊。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二O集)2011/5/19 檔名:02-039-042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