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茅蓬札記第二輯 圓因法師著

序—師父的四個法寶

閑自訪高僧,

煙山萬萬層,

師親指歸路,

月掛一輪燈。

這是唐朝寒山大師所留下的一首偈,偈中明白清楚地點出了修行路上善知識指導的重要性。因為修行路上最怕走入歧途,一旦修行的方向方法有所偏差,就好像飛機輪船偏離了航道,後果將是不堪設想。

然而佛法大海。浩瀚無邊,三藏十二部經典,部部深奧難測,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高妙難解,因此一般學佛大眾往往渾渾噩噩,抓不著要點,以致人云亦云,無所適從,絲毫沒有定見,一下子聽人家說參禪好,就跑去參禪,一下子聽人家說學密好,就跑去學密,一下子聽人家說研教好,又搬出了一大堆經典研究起經教,像這種東看西學,莫衷一是,糊里糊塗的人,其實到處都是,結果只有白白蹉跎掉寶貴的一生,一輩子的心血努力都是徒勞無功。

法華經云:「善知識,一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善知識猶如一盞明燈,讓我們在渾沌不明的修行路上找到了依靠。更因為善知識將佛法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提綱挈領,精簡扼要地教導我們,我們只要按照善知識的指導,就能夠順利地走上修行的捷徑,化繁為簡,事半功倍。真正得到學佛的實益。

老實念佛—在千載一時的大因緣中,我們得以逢遇一位難得難逢的善知識,那就是我們的導師—上圖下因老法師。師父以年屆九十的高齡,迄今仍隱居於深山茅蓬清修達三十多年。修行上師父謹遵佛陀的教誨,知道末法時代一切眾生業深障重,根機鈍劣,非念佛無法成就。大集經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師父教導我們,在佛教所有八萬四千法門當中,不管是禪教密律,全都是靠自力修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是難行道,想要在今生一生成就是絕對不可能的。唯有淨土法門,是佛教一切法門中的特別法門,倚仗佛力,只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依靠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的本誓願力,一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聖號,即可當生成就,了生脫死,是易行道,也是末法時代我等下劣凡夫的唯一依靠,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修行如果捨離了念佛法門,億億萬人中找不到一個成就的。所以師父專修淨土法門,老老實實執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聖號,更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普勸一切來訪求法者一門深入,老實念佛,絕不三心二意,絕不朝三暮四,如此才能真正在今生成就,否則生死海急,輪迴路險,光陰迅速,命不堅久,蹉跎掉了此生,再回頭只是苦海無邊無止無盡輪迴的歲月!

拜佛禮懺—師父強調「禮懺」的重要性,教導我們每天一定要禮拜八十八佛求懺悔。因為多生累世以來,我們早已積欠了無數的罪業,罪業若不消滅,以後因果報應是絕對迷不掉的,解決之道唯有懺悔,從內心真實真誠地發慚愧心及懺悔心,每天在佛前禮拜八十八佛洪名求懺悔,因為禮拜八十八佛正是佛陀金口在經典中開示我們懺悔的最佳法寶。每天禮佛,每天懺悔,在拜佛禮懺的過程中,身體佛,口念佛,意念專注在佛號之上,身口意三業清淨,並得諸佛依本誓願力攝受加被,滅罪消愆,消除業障,不可思議!即使師父如今已九十高齡,拜八十八佛仍是每天必作的功課,數十年來如一日,從不間斷。

戒殺吃素—行持上師父律己甚嚴,山中生活起居一切能劣則省,能簡則簡,刻苦耐勞,惜福節儉,食衣住行都是樸樸素素。師父教導我們要「以戒為師」,生活言行處處要嚴守戒律,處處要小心謹慎,以免犯戒造成自己的功德有失有漏。守一分戒律,得一分清淨,成就一分功德;守十分戒律,得十分清淨,成就十分功德。戒律守不守得好,關係著我們學佛道業的順遂與否,學佛的人一定要持戒,千萬不可絲毫有所輕忽。

師父強調學佛的人一定要趕快吃素,因為楞伽經云:「食肉與殺同罪」,吃肉就是殺生,就是犯殺戒,而眾生最寶貴的是自己的生命,殺了他吃了他,所結的怨仇最深最大,將來的果報也最慘最烈,所以持戒第一首須戒殺,趕快要斷肉吃素,上等根機的人能夠馬上完全改過來最好,中下等根機的人即使不能馬上改過來,也要減少自己吃肉的次數與份量,趕快督促自己走上完全吃素的正途,否則殺價殺還,血債血還,將來吃虧受苦的還是自己。

贖命放生—居士們常尊稱師父是「放生師父」,因為師父特別注重放生,數十年來,師父除了殷殷教誨苦勸學佛人常行放生之外,幾乎不下山的師父更是身體力行,每月固定下山帶領居士們一起去放生。師父教導我們,吃素只是消極地改過,只是不再造新的殺業而已!而放生則是積極地行善,償還累世以來我們所積欠無數的殺債。而人世間一切災難不幸,癌症惡疾的最大原因就是來自於殺生,解決之道就是放生,因為眾生最寶貴的還是自己的生命,所以放生的功德最大,與眾生結的善緣最深,感應最快,是除災解難,解怨消結最有效最快速的法寶。在放生的善舉中,無數物命感恩示謝的畫面示現眼前,無數居士的癌症惡疾霍然痊癒,更讓每一位參與放生的居士長養了慈悲心,體會到天地萬物眾生率皆平等,皆具佛性,皆能成佛的真理,從此以慈悲心平等愛護一切生命。要知道佛心就是慈悲心,修行人慈悲心一發,心與佛合,行與佛同,與佛最容易感應道交,學佛道業最容易成就。

「老實念佛」、「拜佛禮懺」、「戒殺吃素」、「贖命放生」是師父時常訓勉大家修行的四大重點。師父強調實踐,教導我們學佛的利益完全是從親身實踐而來,我們要學佛,不要佛學,一個一字不識但力行實踐的老實人遠遠勝過一個博通經論卻一點也不實踐的大通家,師父絕不談玄說妙,用高話來凌駕後學,而是希望大家在平凡平實的修行中認真實踐,真正得到法益。

有鑑於時下很多學佛人往往盲修瞎練,抓不著修行的要點,之前師父將平日於山中茅蓬清修,擷取經教中的重點精華集結而成「茅蓬札記」一書印行與大眾結緣,出版之後,獲得廣大的迴響。很多居士表示獲益匪淺,紛紛請求師父再出版續集,為了讓更多人受益,師父此次特別再集結了一些寶貴的精華印行成為「茅蓬札記」第二輯,希望能讓每一位讀者在閱讀過後,能更深刻精確地掌握到修行的方向與要點,從此在學佛路上生起堅固的信心,不再傍徨,不再猶豫,躬身力行,日起有功進而成就道業。

感念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歷劫思惟苦行,成就一切諸佛護念讚歎的淨土法門,以佛力普被一切後學,讓我等末法罪業凡夫猶能倚仗佛力,當生成就,不再流浪生死,遭受輪迴之苦!

感念大慈大悲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於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難行能行,難言能言,苦心叮嚀開示難信難逢的淨土法門,讓後世一切凡夫,得聞如此不可思議的彌陀大法!

感念師父,於此正法凋零,邪魔猖獗的末法時代,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學佛,並以身教示現給我們一個老實念佛的修行者的絕佳典範,令一切後學見賢思齊,得以背塵合覺,就路還家,一步步走向成功解脫的歸程!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1.萬德洪名

阿彌陀佛所證之菩提覺道,即阿彌陀佛一句萬德洪名,包攝淨盡。

《印光大師》

2.念佛即是戒定慧

蓮池大師曰:

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念佛即是戒定慧,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光陰迅速,命不堅久,願諸人以淨業為急務。

3.藥師經勸放生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云:

放諸生命,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4.靈山只在汝心頭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

5.懺悔回向念佛

蕅益大師曰:

懺悔、回向,再加念佛,無有不成就者。

6.如何辨別真偽善知識

如何辨別認識真偽善知識~

一.凡自立宗派,自稱為活佛,吸引信徒者,非善知識。

二.凡謂即刻開悟,即生解脫為號召者,非善知識。

三.凡以神通,通靈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四.凡以巫術、降神、催眠為號召,以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五.以符咒、財星誑稱能使人立即致富者,非善知識。

六.凡以奇術異能,神靈顯跡為號召,吸引好奇眾生者,非善知識。

七.凡說肉身不死,身體可以飛騰,長生不死,誑惑世人者,非善知識。

八.凡以種種奇異苦行,自我傷殘,妄稱代眾生受苦者,非善知識。

九.凡以奇裝異服,神秘傳法為號召,以誑惑信眾者,非善知識。

十.凡以占相凶吉,高聲現威,附會佛法,非善知識。

7.以諸法實相為師

大智度論云:

三世諸佛,皆以諸法實相為師,祖師云:一切明中,心明為上。

8.殺胎當墮阿鼻地獄

殺胎當墮阿鼻地獄~

世間五種,懺悔難滅,何等為五: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殺胎,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如此惡業,眾難消滅,當墮阿鼻地獄。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

9.善友罕逢,惡緣偏盛

善友罕逢,惡緣偏盛,非咬釘嚼鐵,刻骨鏤心,何以自拔哉。

《蕅益大師》

10.主敬存誠

印光大師云:當主敬存誠,於二六時中,不使有一念虛浮怠忽之相,及與世人酬酢,唯以忠恕為懷,則一切時一切處,惡念自無從而起。

11.榮華原是三更夢

榮華原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誰替得,甜酸苦辣自承當

12.學道要訣

學道人若欲得要訣,但於心上莫著一物。離即是法,知離者即是佛。

13.科學與宗教

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子,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瞎子。」可見科學與宗教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凡是不合理的宗教,才可說是迷信,可惜若干不知佛學真義的人,因不明究竟,混淆不清,豈非大謬不然乎。

14.老實值千金

老實二字,值得千金,若虛浮裝點,不成實行,乃業根種子也。

15.放下自然悠悠

目前即是天堂,莫再生心外求,求之不得便生愁。放下自然悠悠,性見苦海頓竭,心明光照十洲,分明那有天和地,一顆靈光盡收。

16.勸君學道莫貪求

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

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宗鏡錄80頁》

17.改過

破戒雖惡,覆藏尤惡。

無過雖善,改過尤善。

改過一途,三世諸佛,證菩提之通津也。

18.梁啟超先生說佛教

梁啟超先生說: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獨善。乃入世而非厭世。」

19.信願專持名號

蕅益大師云:

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

20.十大願王導歸極樂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一部大經的指歸。

21.學道有三大錯

學道有三大錯:

好多不好精,

逐末不求本,

求解不求證。

22.反躬責己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23.成於慈忍,敗於忿躁

世出世事,莫不成於慈忍,敗於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養情、德育,天地萬物皆歸我春風和氣之中,情養、乖戾妖孽皆消於光天化日之下。

《靈峰宗論卷二之四10548頁》

24.專精護戒

專精護戒,微細無虧,即三乘正行也。持戒不發心,止得世間樂果,發心不持戒,難免三途苦輪,故須本末兼舉,始終一致,方能保住解脫。

《靈峰宗論卷二之三10560頁》

25.蓮池大師法語

蓮池大師法語~

蓮池大師曰:「妄念是病,念佛是藥,久病非片劑所能療,積妄非暫念所能除,莫管他妄念紛飛,只貴在念佛精切。」

26.孫中山先生說佛教

孫中山先生說:

「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他的動機是大智、大仁、大勇。」

27.一世奔波夢一宵

春宵夢 夢春宵,一夢春宵夜復朝

昨日少年騎竹馬,今朝化作白頭翁

從此去 莫心焦,一世奔波夢一宵。

28.淨土法門

淨土法門,無機不收,九界眾生,捨念佛法門,上無法圓佛道;十方諸佛,捨念佛法門,下無法普度群萌。

《印光大師》

29.切莫較得失

一日復一日,切莫計得失

取捨忘分別,一切總非實

處處要圓融,時時宜樸實

一氣走到家,端坐空王室

30.天地之大德

天地之大德,莫大於放生,過莫大於縱殺。

清.智靜大師

31.等覺菩薩尚需求生西方

等覺菩薩,尚需求生西方,何況我等凡夫,業根深重,倘不致力於此,是捨易而求難,可惑之甚矣。

《印光大師》

32.水月鏡花皆幻相

靈光獨耀本來明,無染無污氣自清

水月鏡花皆幻相,知君有日悟歸程

33.宇宙觀與人生觀

愛因斯坦說:「我嘗想一個人的宇宙觀,不妨悲觀一點,因為一個人難逃生老病死的厄運;但人生觀,則該積極進取,同時應了解,人並不僅為自己而活的道理。」

34.深潛不露

深潛不露,是名持戒。若浮於外,未久必敗,有口若啞,有耳若聾,絕群離俗,其道乃崇。

《西方確指》

35.人人念佛皆成佛

人人念佛皆成佛,動靜閑忙莫變差

念到一心不亂處,眾生家是法王家

36.勸人念佛求生西方

勸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淨土集》

37.浮生如夢

「浮生如夢」~

浮生如夢,逆順苦樂,榮枯得失,乃夢中事。

一念善,則福因肇始,一念惡,則禍種萌芽。

38.寵利勿居人前

寵利勿居人前,德業勿落人後

受享勿踰分外,修持勿減分中

39.有命盡貪生

有命盡貪生,無分人與畜

最怕是殺烹,最苦是割肉

見死瞪兩目,張口不能哭

念此惻肺肝,何忍縱口腹

40.十地始終不離念佛

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念佛。

41.三障敗戒德

蕅益大師云:

有三障能敗戒德,使心退沒:

(一)瞋恚橫於自他,而生惱害。

(二)我慢於諸僧寶而生輕忽。

(三)懈怠於諸妙法,不肯學習。

三法有一,牽入惡道,忘失信心。

42.心性

不動者曰性,見境而動心者曰心。

43.持名為正行

只今持名一法,亦止慕直持去,不用三心兩意,深信淨土可生,發願決定往生。以持名為正行,以六度等為助行,萬修萬人去,斷斷可保任者。若一點好勝之心涉入參究,謂為向上,則腳跟不穩,禪淨兩失之矣,智者不可不決定其所趨也。

靈峰宗論卷二之三10471頁

44.務實

佛法盛時,人爭務實,逮其衰也,眾咸競名,實故超生死證菩提,名必爭人我、長魔業,志士不可不熟審也。

靈峰宗論卷二之三10473頁

45.欲易行疾至,應當念佛

佛法有無量門,有難有易,卻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阿彌陀佛名號,疾得無上菩提。

行策大師

46.慎勿造因

人可欺,鬼神不可欺。佛言一切眾生,慎勿造因。

47.貪婪最壞,布施第一

天下最壞的事,莫過貪婪,明吞暗取純為己。世上第一功德,首推布施,捨物散財在利他。

48.死盡偷心活計

死盡偷心活計,做成沒用生涯;

收拾無窮妄想,換將一朵蓮花。

《紫柏大師》

49.修道世外幽棲

修道世外幽棲,始精神堅定,如往來城市,則嗜慾日生。

《草堂集》

50.身從業生

病從身生,身從業生,不造諸業,禍消福增。

娑婆念佛,極樂標名,一心不亂,上品位登。

51.智與識

有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

識從生死,智會涅槃。

52.大痴人

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53.欲除重障當勤懺悔

欲除重障,當勤懺悔,眾生累劫之重障,

懺則能除,如何懺之?勤而已矣!

54.莫待臨時抱佛腳

莫待臨時抱佛腳,須知不棄好時光。

55.忍字無價寶

有人來打我,我自先睡倒,他也省力氣,我也無煩惱

這個波羅密,就是無價寶,能依這忍字,一生過到老。

56.心不迷不墮生死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繫不受形質;

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

57.一念無生

遠法師云:但內一不生,則無諸有欲,塞煩惱之窟穴,截生之根株,但能內觀一念無生,則空華三界,如風卷煙,幻影六塵,猶湯沃雪,廓然無際,唯一真心矣。

58.百代流光夢一場

古德詩云:

大千世界空花影,百代流光夢一場,

放下身心無人我,個中何事用思量。

59.第三世怨

截流禪師云:

修行之人,若無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諸善,名為第三世怨。

60.閉口不語

閉口不語三十年,此是上乘上上上。

61.阿字觀

東密「阿字觀」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阿字王也。

62.心定氣聚,心搖氣渙

心定則氣聚而形固;心搖則氣渙而形萎。

草堂集

63.真正偉大乃是平凡

一個真正偉大的人,他會說他是很平凡的人。

64.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六道乘除不能盡測,所作所受如影隨形。

65.當生成就必修念佛法門

眾生修行成佛,須經三僧祇劫,而末法眾生,於五濁惡世,修學尤其困難,若求當生成就,必修念佛法門,先求往生西方,以期不退,始有成佛之望。

《雪公法語》

66.無上法門

「彌陀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澈底擔荷得去,蓋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67.戒殺放生

戒殺不結眾惡緣,再能放生惜物命,

回此功德向法界,必登西方九品蓮。

68.念佛消除業障之力極大

念佛法門,雖為求生淨土,了脫生死而設,但其消除業障之力,極其鉅大。

《淨土集》

69.存誠慎獨

心不妄念,口不妄言,身不妄動。君子所以存誠。

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獨。

70.離幻即覺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71.受戒當奉持

江味農老居士云:

受戒便當奉持,倘受而不持,招罪不小。必應細意審量,而後受之。

72.三界輪迴婬為本

三界輪迴婬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73.無相光中觀自在

無相光中觀自在,回光返照見如來。

74.有所不足

今世之所享,皆前生之所積,日中必昃,月盈必虧,有所不足,正君之福。

75.請轉法輪

請轉法輪~

我代佛說法,即轉法輪也。諸大居士之請,即請轉法輪也。大眾當眾當深信無上清淨心,在聞法時,始顯然出現,為來日隨喜而生功德,今日之請轉法輪,誠有無量之功德也。

《諦閑大師語錄247頁》

76.為人不必苦貪財

為人不必苦貪財,物物都是命中該。

貪得財來災禍到,心機用盡變成灰。

77.自省

朝也忍,暮也忍,

辱也忍,苦也苦,

方寸之間當自省。

78.常住真心

大佛頂經云:

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靈峰宗論卷二之三10468頁

79.生死大事

生死大事,人皆有之。惟顛沛患難中歷過,倍應親切,乃有歷苦難而生死心仍未切者,虛妄我執,情計深厚,埋沒本有智光故也。

靈峰宗論卷二之三10483頁

80.治心不亂

古德云:心為一身之主,萬行之本,心不妙悟,妄情自生,妄情既生,見理不明,見理不明,是非謬亂。所以治心不亂,須求妙悟,「悟」則神和氣靜,妄想情慮成為真心。

81.災禍之來因

印光大師說:

若推究災禍之來因,多由殺生而起。欲止殺業,須從戒殺喫素,護惜物命,及買放物命。

82.名與欲

「名」為招禍之本,

「欲」乃散志之媒。

83.傳家之寶 醒世歌

傳家之寶 醒世歌~

人生本是一場戲,凡事何需常生氣。

夫妻子女緣相聚,為鄰同事皆不易。

不管順境或逆境,為人終得活下去。

大家歡天又喜地,一切何必太在意。

包容體諒加和氣,快樂人生有意義。

84.學道當明事理

吾人學道,當明事理,如有一飯,擬供於佛,忽遇乞人,飢不得食,應即與之乞人,佛必加倍歡喜,眾生即佛之心故也。

(雪廬老居士)

85.煩惱本來空寂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

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

86.念佛為正行

凡我同倫,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捨穢取淨,勿騖虛名,勿執空見,勿受高帽禪和口頭三昧惑亂,勿求旦夕速效,動諸魔事。恆以念佛為正行,勉修眾善為助行。淨念相繼,願相資,自然千穩百當。

《行策大師》

87.莫貪財

億萬金銀無處理,

須當戒,莫貪財,

不如收拾禮金臺。

88.淨心即佛

《宗鏡錄236頁》

了了識心,惺惺見佛,是佛是心,是心是佛。

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

淨戒律心,淨心即佛,除此心王,更無別佛。

89.勸世人念佛好

勸世人,念佛好,持齋念佛終身寶,

急回頭,莫說早,三歲孩童容易老。

無常到,莫大小,不分貴賤與王侯。

年年多少埋荒草,看來名利總成空,

不如回頭念佛好。

90.色空如夢本同

迷者將空作色,悟者以色為空,

迷兮悟兮如夢,色兮空兮本同。

91.竭力放生

圓瑛大師說:

學佛者,不僅持律戒殺,尤當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92.不見有德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德天高。

《印祖法語》

93.憨山大師念佛偈

憨山大師念佛偈~

佛土全攝一句中,是真如來異方便;

當在了了分明時,更無再起差別見。

94.錯認紅塵是家鄉

錯認紅塵是家鄉,三十年間夢一場;

而今感悟皆空幻,袈娑和淚禮空王。

95.此身須向今生度

此身須向今生度,莫待來生與後生。

96.息念返照

怒氣易張,惟息念以觀理,則怒自平。

浮情易起,惟返照以觀心,則浮自定。

97.真空難解

真空難解,應須妙得指歸,若空有之文,皆墮邪見。

《宗鏡錄103頁》

98.設身處地捫心想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

設身處地捫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

99.清淨心

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

無為法寶非淺非深,諸佛菩薩了此本心。

100.盲禪不可依從

印光大師說:每有聰明人,涉獵禪書,覺其有味,遂欲以禪自命,以為通方高人,皆屬不知禪淨所以,妄自尊大之流類。如是知見,斷斷不可依從,依之則了脫生死,恐經塵點數劫,尚無望也。

101.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102.因果分明

專談道理失人情,顧了人情無理評;

情理從來難兩顧,唯將因果論分明。

103.念佛為正功夫

念佛是開顯本性,為正功夫。諸位修此法門不成功,則可斷言修其餘法門,皆不能成就。若離此法門,汝等能成就,吾即為大妄語,即入地獄。

《李老全集》

104.等覺猶懺

懺即是懺悔,無論修學何法,不懺,必無可成之理,等覺猶懺,遑論凡夫。

105.造寺不如救命

正念法經云:

造一所寺,不如救一人命。

106.聰明不能敵業

古德云:聰明不能敵業,富貴豈免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唯念阿彌佛陀,能為恃怙,惜世人知者甚少,而真信實念者,更少也。

107.淨宗之妙

唐.海東大師云:

「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108.智者慎勿造因

害人之術,適以自害,智者慎勿造因。

《印光大師》

109.得意莫忘失意時

對失意人莫談得意事,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110.出世間大孝

出世間大孝~

奉告諸人,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之恩,不可不知此。

《竹窗隨筆》

111.三世諸佛之略戒經

諸惡莫作二句,乃三世諸佛之略戒經,切勿淺視,當從舉心動念處審察,若能推致其極,尚可以上成佛道,況其餘福慧果位乎哉!

《印祖嘉言錄133頁》

112.弄巧成拙

印光大師云:修觀想實想,或致著魔,弄巧成拙,求昇反墮,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113.李炳南老居土說放生

李炳南老居士說:

放生,並非誰倡誰效,善道自然同耳。兩教放生之經典各有記載,多不勝舉,查書當知。

114.依法不依人

佛開示弟子依法不依人,無論何人名氣多大,學問多高,如其所說,不合佛法真理,即同魔說,不可聽信。

115.無人識本真

世人都笑我,我笑世間人;

如意摩尼現,無人識本真。

《五燈全書》

116.一句佛號能消一切業障

慈雲大師說:這一句阿彌陀佛,能消一切經咒消不了的業障,這話不是隨便說,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可以在大經上得到證明。

《認識佛教157頁》

117.戒律的定義

戒律的定義,是制心守身的規範,沒有嚴持戒律的佛教行人,如談到高深定力與大智大慧,那便是一片謊言。佛言:「佛滅度後,以戒為師」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弘天師傳空門(一)213頁》

118.形骸為桎梏情識是戈矛

雲煙影裏現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

群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119.淨心念佛

念佛人,要心淨。淨心念佛淨心聽,

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

120.愛因斯坦說

愛因斯坦,為美國傑出物理學家,發明相對論,並有「原子彈之父」之尊稱。他曾表示「我深信現今時尚以科學理論來解釋人類生命的所謂公理,則不單只是完全的錯誤,而且這種看法,應該受到指謫。」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21.貪求安養厭娑婆

韶華須惜莫空過,三界橫超念彌陀,

要證菩提無別法,貪求安養厭娑婆。

122.凡心應勤掃

心淨何勞掃,凡心應勤掃,

掃盡心地塵,疾得成佛道。

123.參禪非現今人宜學

印光大師云:

參禪一法非現今人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決擇,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

124.放生為眾善之先

不殺為諸戒之首,放生為眾善之先。

《諦閑大師》

125.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聰明與智慧之界限~

耳聽能察而不謬,謂之聰。

眼看能察而不錯,謂之明。

通達有為之事相,能以決斷謂之智。

通達無為之空理,安忍於法謂之慧。

126.邪魔外道

若有暗地裏口傳心受之妙訣,即是邪魔外道,即非佛法。

《印光大師嘉言錄》

127.弘一大師論念佛法門

弘一大師對「念佛法門」只強調幾句話:念佛,是佛學裏最切實,最簡單,最生動的門徑。可是卻為了他的簡單,切實,沒有深奧的玄理,使知識份子懷疑。對這門行徑,用直覺比理解更重要,你先不要問「極樂莊嚴世界在何處」。你要先肯定是否能虛心接收這項法門。當你走進這個門裏才感覺這個世界不是單純,而是深奧、華麗。」

《弘大師傳》

128.學道如鑽火

學道如鑽火,逢煙未可休,

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

129.柏拉圖說

柏拉圖為古代希臘著名學者,世人常譽之為「哲學之父」。他曾表示:「凡人在世間有一罪者,在死後當受十倍的懲罰」。「凡人在世有公道而勇敢者,在死後每一項亦受十倍的報酬。」因此主張有因果和輪迴的現象。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

130.信願行

借問往生何計策,須憑信願行俱全;

信根先向心田種,行足還加願力堅。

131.明理性不廢事修

明理性不廢事修,則為正知;

執理性而棄事修,則成邪見。

毫釐之差,佛獄立判。

132.實踐

聞法不修行,如聾作音樂。

133.捨本逐末

印光大師云:持咒誦經,以之植福慧,消罪業,則可以,若妄意欲求神通,則所謂捨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結,又復理路不清,戒力不堅,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偏熾,則著魔發狂,尚有日在。

134.弘一大師論放生

《弘一大師在泉州開元寺演講》

先問諸君:

(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

(五)欲往生否。

倘願者,今一最簡易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135.人能退步便無憂

此身壽命若浮漚,祇好捱排過了休。

事欲稱心常不足,人能退步便無憂。

136.深信因果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兼哲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他說如果有人堅持不承認因果的可能性,將來不僅自己要吃虧,我們的社會也不知道要繼續吃多大的虧。

137.華嚴海眾咸求往生

華嚴一經,王於三藏,末後一著歸重願王,華嚴海眾,悉證法身,咸求往生,企圓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從。

《嘉言錄》

138.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印光大師說:一句南無阿彌佛,只要念得熟,成佛有餘,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139.地獄深根

個個戀色貪財,盡是失人身捷徑。

日日飲酒食肉,無非種地獄深根。

140.勸持佛名

須知如來欲令一切眾生速證法身,及與寂光,所以特勸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印光大師嘉言錄》

141.凡聖良莠一念分

疑心淨盡見真心,凡聖良莠一念分。

全在功夫綿密處,非關慧解與多聞。

142.不可執理廢事

印光大師說:須知見理縱能與佛齊,修持當尊普通事相,庶不致執理廢事,落豁達空,撥無因果之無底深坑耳。

143.信願持名

世間萬事,甘讓人先,

信願持名,決不落後。

144.身心閑淡

古德云:

佛法不誤人,但看自己功夫何如耳。功夫非至身心閑淡處,不得謂之入門。

145.八苦為八師

蕅益大師云:

三界之中,無非牢獄,暫時快樂,終歸無常,眾生燕雀處堂,罕思出離,惟逆境當前,庶幾生遠離之心。故佛稱八苦為八師,非虛語也。

146.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老實者,精誠之捷徑。

狐疑者,精誠之大敵。

信心銘云:

狐疑淨盡,正信調直。

147.徒自疲勞

修行人,若無觀智制伏五欲,而漫談空理,放縱五欲,將受極苦,徒自疲勞。

《止觀輔行》

148.勝負之念不可太盛

勝負之念不可太盛,恩怨之見不可太明。

149.毗廬遮那

雲霞山色盡顯毗盧遮那,三千世界即空即假即中。

150.真修行人

被境所轉,係操持力淺,則喜怒動於中,好惡形於面矣。操持者,即涵養之謂也。若正念重,則餘一切皆輕矣。是以真修行人,於塵勞中煉磨,煩惱、習氣必使漸漸消滅,方為實在工夫。

《印祖嘉言錄》

151.眾生至愛者身命

普賢菩薩行願品云:

眾生至愛者身命,諸佛至愛者眾生。

能救眾生身命,則能成就諸佛心願。

152.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三昧中之王,所以稱為寶王,從念佛三昧可以流出一切三昧。

153.妄從真起

妄從真起波逐水生,

即念即空居然本體,

非於念外別得菩提。

154.導歸極樂

普賢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一部華嚴的總結,歸向極樂是普賢大士願王的核心。

155.知足無求

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能無求品自高。

156.克己

常懷克己之心,閉卻是非之口。

若能依此所言,富貴功名可久。

157.妄心

妄心是因,夢境是果。

若無妄心,決無夢境。

此決定不易之論也。

《印祖嘉言錄》

158.佛勸父王念佛

觀佛三昧經云:

「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於諸法中稱為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故稱徑中之徑。

159.念念有如臨終日

世間物我皆成幻,莫貪虛名失此身,

念念有如臨終日,心心準備往生時。

160.千日聞教不如一日修道

千日聞教不如一日修道,與其貪境不如守心。

161.但問自心

願居何世界,則須居何心,居心凡夫,則有生死六道;居心彌陀,則有極樂淨土。是故修淨土宗者,能否往生,不必求徵於人,但問自心如何耳。

162.神通三妙用

戒定慧學三無漏,信願行三是資糧,

我有神通三妙用,持名頂禮更焚香。

163.念佛不須觀想不必參究

靈峰云:「一切念佛法門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不勞觀想,不必參究。」而近來持名者多,往生者少,皆由信願不切,雜修不專,或求人天福報,依舊輪迴也。

164.浮生是夢

來時無蹤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祇此浮生是夢中。

165.最要之道

印光大師云:

佛法深淵,大聰明人盡平生心力,尚研究不得到詳悉處。然佛法隨機施教,若欲得其實益,即從特別超異之淨土法門研究而修,持之則頗省心力,實為最要之道。

166.非理之財莫取

非理之財莫取,非理之事莫為。

明有刑法相敷,暗有鬼神相隨。

167.仗自力了生死萬難萬難

印光大師云:

末法眾生,福薄慧淺,障厚業深,不修淨法,欲仗自力,斷惑證真,以了生死,則萬難萬難。

168.我佛異方便

都攝六根學勢至,返聞自性奉觀音。

此真我佛異方便,向上一機莫漫尋。

169.南柯一夢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

從頭仔細看將起,便是南柯一場夢。

不信但看桃李樹,花開能有幾時紅。

直饒做到公卿相,死後還歸泥土中。

170.佛與佛乃能究盡

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薄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嘉言錄》

171.老實念佛

華嚴會眾,尚須普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末法時代,如非大權應世之人,何能捨老實念佛而成就。

《雪公法語》

172.一即一切

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即此一名,即攝十方三世一切佛號。

《印光大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