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書第十二冊 -- 佛教作品選錄


圖/佛光教科書(一套十二冊)

  自序

  佛教需要現代化!
  
  佛教現代化缺少的東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書》。一九五七年,菲律賓有佛教主辦的社會中學,透過印順長老要我為他們編寫一部佛教教科書,自覺力有未逮,因此辭謝。一九六○年代後,新加坡倡導華文,希望能編印佛教教科書,常覺法師商之於我,有感因緣不具,加以婉拒。環視今日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和普及狀況,實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書》,目前雖然有一套方倫居士編著的初級、中級、高級佛學課本,以及後來許多佛教團體所陸續編印的佛教教科書,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
  
  一九九○年起,我發心要為佛教編寫一套教科書,定名曰《佛教》。最初計劃以十萬字為限,後來結合佛教界大德長者的著作,以及各家學說,漸成為三百萬字的初編,出版後,沒有對外發行,只做為佛光會會員和佛光山徒眾弟子講說的參考資料。
  
  近年來,益感教科書的需要,同徒眾妙清提起,妙清自動爭取許多義工協助,舉凡佛光山的職事、叢林學院的教師,甚至是學生,眾皆響應。只是《教科書》的體例,不比一般的作文,非專職不能盡其功,所以向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建議成立書記室,加強書記室的功能,展開《佛光教科書》初編的工作。
  
  這期間,不論行腳海內外各國,《佛光教科書》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功課,甚至在療病之中,帶領書記室的書記們到澳洲黃金海岸的佛光緣中心閉關寫作,行到香港佛香精舍,依舊不眠不休的趕工,如此在美、歐、澳等各洲之間數度來回,終於完成了些許的心願。
  
  為了使《佛光教科書》的內容更為縝密周延,特別禮請教界內外的學者大德助成,例如一篇「西藏佛教」,特地邀請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理事長田璧雙喇嘛校正;「道教概說」一文,延請鑽研道教多年的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先生評定;「民間宗教」則委由對此素有研究的鄭志明教授定稿;而一貫道的前人林育德先生也共襄盛舉,為「一貫道概說」鑑定;甚至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都經由各專門學者或宗教師予以校訂。至於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有的參與審稿,有的補充資料,有的潤飾修訂,可以說這部《佛光教科書》雖由我編定綱目,但因有佛光山子弟的參與,以及眾多因緣才能圓滿定讞。
  
  《佛光教科書》從一九九五年著手,歷五年終於在佛教東傳兩千年紀念前夕彙編完成,感謝三寶十方大德,由於前人的資料、台灣佛教蓬勃出版的事業及諸位佛教大德的作品,促成了《佛光教科書》的問世。
  
  關於《佛光教科書》編輯內容的特色有四:
  
  第一、《佛光教科書》全套共有十二冊,分別是:
  
  第一冊《佛光教科書》共分十二冊:
  
  第一冊《佛法僧三寶》
  
  第二冊《佛教的真理》
  
  第三冊《菩薩行證》
  
  第四冊《佛教史》
  
  第五冊《宗派概論》
  
  第六冊《實用佛教》
  
  第七冊《佛教常識》
  
  第八冊《佛教與世學》
  
  第九冊《佛教問題探討》
  
  第十冊《宗教概說》
  
  第十一冊《佛光學》
  
  第十二冊《佛教作品選錄》
  
  每冊含二十課,每課以兩千字左右為篇,但這樣的字數限制,對浩瀚無垠的佛法總有縛手綁腳的窘態,因此以注釋做為補充,也是幫助研讀學習者,減少蒐羅資料的困難。
  
  第二、這十二冊《佛光教科書》前後的分類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學習為目標。佛教以三寶為中心,因此將《佛法僧三寶》列為第一冊,學者一旦對三寶建立信心以後,則佛法大海就能任其遨遊。
  
  第二冊《佛教的真理》、第三冊《菩薩行證》,是對三寶的延伸,因此前三冊可以說是對三寶理論的架構。此外,《佛教史》與《宗派概論》有相互關係;《實用佛教》、《佛教常識》、《佛教與世學》也彼此互有關連,而《佛教問題探討》與《宗教概說》,則是為了讓大眾對宗教問題有廣泛的認識。
  
  我們所以把《佛光學》編列在《教科書》第十一冊,是因為數十年來佛光山倡導佛教現代化、人間化、制度化,對當代佛教的發展不無影響,因此以佛光山和佛光會為主,提供一些概念和認識,協助大家掌握佛教未來發展的動向。
  
  為了讓初學者能夠從古德的作品裡認識浩瀚無邊的佛法,我們選擇一些歷代的經論和佳作,輯成《佛教作品選錄》,並加以簡介,希望藉由欣賞這些作品,對佛法有更深切的體認。
  
  第三、《佛光教科書》的內容受限於篇幅,教者、研讀者可以多參考注釋,有時注釋更能表達主題的說明,至於圖片、習題更有待各個教者、研讀者運用。
  
  必須附帶一提的是,對於注釋內容不能一一標明出處,是本教科書的不足之處,不過佛光山發行有《佛光大藏經》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讀者可以充分運用,尤其《佛光大辭典》對《佛光教科書》的教學,更能有所幫助。
  
  第四、《佛光教科書》並非以學者專家為主要讀者對象,而是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所編印,內容著重在佛教基本知識的強化,因此學術性的研究推論及考據,不屬於本《教科書》的範圍。此外,在宗派的介紹上,我們的立場不偏於某一宗派,更非一家一派的言論;而在探討佛教史上,縱使存有佛教流傳的缺失問題,我們也不掩藏,希望有助於佛教未來的革新改進,教者、研讀者可從本《教科書》獲得對佛教全盤的了解。所以我們希望《教科書》能成為佛門中師父課徒之用及各個佛學院教師上課的教本,並能普遍應用於各寺院團體舉辦的講習會、讀書會等,更希望《教科書》也能提供給有心研究佛學者有入門的參考依據。
  
  本書出版的日期,正逢西元兩千年、也是佛教東傳中國兩千年的紀念,值此世紀交替之期,僅以此微願,化作心香一瓣,奉獻十方三寶各位大德,至望見者聞者不吝賜教!
  
  星雲
  佛光山開山寮

第一課 十勸(南朝梁.善慧)

 

  勸君一:專心常念波羅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濁三塗自然出。
  
  勸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縱然求得暫時間,須臾不久歸蒿里。
  
  勸君三:人身難得大須慚,晝夜六時常念佛,勤修三寶向伽藍。
  
  勸君四:努力經營修善事,莫言少壯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處?
  
  勸君五:尋思地獄真成苦,眼前富貴逞容儀,須臾不久還歸土。
  
  勸君六:第一莫喫眾生肉,若非菩薩化身來,便是前生親眷屬。
  
  勸君七:萬事無過須的實,朝三暮四不為人,此理安身終不吉。
  
  勸君八:喫肉之人真羅剎,今身若也殺他身,來生還被他身殺。
  
  勸君九:天堂地獄分明有,莫將酒肉勸僧人,五百生中無腳手。
  
  勸君十:相勸修行須在急,一朝命盡入黃泉,父孃妻子徒勞泣。

第二課 四相詩(南朝梁.善慧)

 

  一、生相
  
  識託浮泡起,生從愛欲來,
  
  昔時曾長大,今日復嬰孩。
  
  星眼隨人轉,朱唇向乳開,
  
  為迷真法性,還卻受輪迴。
  
  二、老相
  
  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
  
  咄哉今已老,趨拜禮還虧。
  
  身似臨崖樹,心同念水龜,
  
  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  
  三、病相
  
  忽染沈痾疾,因成臥病人,
  
  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
  
  不知前路險,猶尚恣貪瞋。
  
  四、死相
  
  精魄辭生路,游魂入死關,
  
  只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
  
  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
  
  早求無上道,應免四方山。

第三課 信心銘(隋.僧璨)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玄旨,徒勞念靜。
  
  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
  
  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
  
  一種不通,兩處失功。遣有沒有,從空背空。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
  
  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
  
  二見不住,慎勿追尋。纔有是非,紛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兩,齊含萬像。不見精麤,寧有偏黨?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
  
  執之失度,心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
  
  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沈惛不好。
  
  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
  
  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迷生寂亂,悟無好惡。一切二邊,妄自斟酌。
  
  夢幻空華,何勞把捉?得失是非,一時放卻。
  
  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
  
  一如體玄,兀爾忘緣。萬法齊觀,歸復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動無動,動止無止。  
  兩既不成,一何有爾?究竟窮極,不存軌則。
  
  啟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盡淨,正信調直。
  
  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然,不勞心力。
  
  非思量處,識情難測。真如法界,無他無自。
  
  要急相應,唯言不二。不二皆同,無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萬年。
  
  無在不在,十方目前。極小同大,妄絕境界。
  
  極大同小,不見邊表。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須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是,何慮不畢?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語道斷,非去來今。

第四課大乘起信論義記序(唐‧法藏)

 

  夫真心寥廓,絕言象於筌蹄;沖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緣而起滅。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嘗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其猶波無異濕之動,故即水以辨於波;水無異動之濕,故即波以明於水。是以動靜交徹,真俗雙融;生死涅槃,夷齊同貫。但以如來在世,根熟易調;一秉尊言,無不懸契。大師沒後,異執紛綸,或趣邪途,或奔小徑,遂使宅中寶藏匿濟,乏於孤窮;衣內明珠弗解,貧於傭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貝葉而不尋;群有盲徒,馳異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號馬鳴,慨此頹綱,悼斯淪溺。將欲啟深經之妙旨,再曜昏衢;斥邪見之顛眸,令歸正趣。使還源可即,返本非遙。造廣論於當時,遐益群品。既文多義邈,非淺識所闚。悲末葉之迷倫,又造斯論。可謂義豐文約,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茲悟入者矣。

 

第五課三藏聖教序(唐‧李世民)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鑒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包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可徵,雖愚不惑;形潛莫睹,在智猶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宏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投其旨趣,能無疑惑者哉!
  
  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邪正於焉紛糾。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時而隆替。
  
  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隻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栖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析理,廣彼前聞,截偽續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往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征。積雪晨飛,途間失地;驚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煙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苑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律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
  
  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陲;聖教缺而復全,蒼生罪而還福。濕火宅之乾焰,共拔迷途;朗愛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昇,昇墜之端,惟人所託。譬夫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由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冀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

第六課 無相頌(唐.六祖惠能)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唐.永嘉玄覺)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
  
  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若將妄語誑眾生,自招拔舌塵沙劫。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比來塵境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誰無念,誰無生?若實無生無不生。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
  
  放四大,莫把捉,寂滅性中隨飲啄。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
  
  決定說,表真乘,有人不肯任情徵。直截根源佛所印,摘葉尋枝我不能。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淨五眼,得五力,唯證乃知難可測。鏡裡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爭拈得?
  
  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遊涅槃路。調古神清風自高,貌悴骨剛人不顧。
  
  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即心藏無價珍。
  
  無價珍,用無盡,利物應機終不吝。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
  
  上士一決一切了,中下多聞多不信。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誇精進?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
  
  師子吼,無畏說,百獸聞之皆腦裂。香象奔波失卻威,天龍寂聽生欣悅。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谿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縱遇鋒刀常坦坦,假饒毒藥也閒閒。
  
  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入深山,住蘭若,岑崟幽邃長松下。優遊靜坐野僧家,闃寂安居實蕭灑。
  
  覺即了,不施功,一切有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
  
  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
  
  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
  
  江月照,松風吹,永夜清宵何所為?佛性戒珠心地印,霧露雲霞體上衣。
  
  降龍缽,解虎錫,兩股金環鳴歷歷。不是標形虛事持,如來寶杖親蹤跡。
  
  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無相無空無不空,即是如來真實相。
  
  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明非內外。
  
  豁達空,撥因果,漭漭蕩蕩招殃禍。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  
  捨妄心,取真理,取捨之心成巧偽。學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認賊將為子。
  
  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能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
  
  震法雷,擊法鼓,布慈雲兮灑甘露。龍象蹴踏潤無邊,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膩更無雜,純出醍醐我常納。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業。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阿鼻業。
  
  一切數句非數句,與吾靈覺何交涉?不可毀,不可讚,體若虛空勿涯岸。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則知君不可見。取不得,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壅塞。有人問我解何宗,報道摩訶般若力。
  
  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吾早曾經多劫修,不是等閒相誑惑。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谿是。第一迦葉首傳燈,二十八代西天記。
  
  法東流,入此土,菩提達摩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後人得道無窮數。
  
  真不立,妄本空,有無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門元不著,一性如來體共同。
  
  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現,心法雙亡性即真。
  
  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殃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
  
  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旃檀林,無雜樹,鬱密森沈師子住。
  
  境靜林間獨自遊,走獸飛禽皆遠去。獅子兒,眾隨後,三歲即能大哮吼。
  
  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虛開口。圓頓教,勿人情,有疑不決直須爭。
  
  不是山僧逞人我,修行恐落斷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釐失千里。  
  是即龍女頓成佛,非即善星生陷墜。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訶責,數他珍寶有何益?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種性邪,錯知解,不達如來圓頓制。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亦愚癡,亦小騃,空拳指上生實解。
  
  執指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虛捏怪。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飢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師子吼,無畏說,深嗟懵懂頑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見如來開祕訣。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不思議,解脫力,此即成吾善知識。四事供養敢辭勞,萬兩黃金亦銷得。
  
  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法中王,最高勝,河沙如來同共證。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來亦無佛。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象駕崢嶸謾進途,誰見螗蜋能拒轍?
  
  大象不遊於兔徑,大悟不拘於小節。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決。

第八課 辭北堂書(唐.洞山良价)

 

  伏聞諸佛出世,皆從父母而受身;萬彙興生,盡假天地而覆載。故非父母而不生,無天地而不長,盡沾養育之恩,俱受覆載之德。嗟夫!一切含識,萬象形儀,皆屬無常,未離生滅。雖則乳哺情至,養育恩深,若把世賂供資,終難報答,作血食侍養,安得久長?故《孝經》云:「雖日用三牲之養,猶不孝也。」相牽沈沒,永入輪回。
  
  欲報罔極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載生死之愛河,越煩惱之苦海,報千生之父母,答萬劫之慈親。三有四恩,無不報矣。故經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
  
  良价捨今世之身命,誓不還家;將永劫之根塵,頓明般若。伏惟父母心開喜捨,意莫攀緣,學淨飯之國王,效摩耶之聖后,他時異日,佛會相逢。此日今時,且相離別,良非遽違甘旨,蓋時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伏冀尊懷莫相寄憶!
  
  頌
  
  未了心源度數春,翻嗟浮世謾逡巡。幾人得道空門裡,獨我淹留在世塵。
  
  謹具尺書辭眷愛,愿明大法報慈親。不須洒淚頻相憶,譬似當初無我身。
  
  巖下白雲常作伴,峰前碧障以為鄰。免干世上名與利,永別人間愛與憎。
  
  祖意直教言下曉,玄微須透句中真。合門親戚要相見,直待當來證果因。
  
  後寄北堂書
  
  良价自離甘旨,杖錫南遊,星霜已換於十秋,岐路俄經於萬里。伏惟娘子收心慕道,攝意歸空,休懷離別之情,莫作倚門之望。家中家事,但且隨時,轉有轉多,日增煩惱。阿兄勤行孝順,須求水裡之魚;小弟竭力奉承,亦泣霜中之笋。夫人居世上,修己行孝,以合天心;僧有空門,慕道參禪,而報慈德。今則千山萬水,杳隔二途。一紙八行,聊伸寸意。
  
  頌
  
  不求名利不求儒,愿樂空門捨俗徒。煩惱盡時愁火滅,恩情斷處愛河枯。
  
  六根戒定香風引,一念無生慧力扶。為報北堂休悵望,譬如死了譬如無。
  
  附娘回書
  
  吾與汝夙有因緣,始結母子恩愛情分。自從懷孕,禱神佛:「願生男兒!」胞胎月滿,性命絲懸。得遂愿心,如珠寶惜,糞穢不嫌於臭惡,乳哺不倦於辛勤。稍自成人,遂令習學。或暫逾時不歸,便作倚門之望。來書堅要出家,父亡母老,兄薄弟寒,吾何依賴?子有拋娘之意,娘無捨子之心。一自汝住他方,日夜常洒悲淚。苦哉!苦哉!今既誓不還鄉,即得從汝志,不敢望汝如王祥臥冰、丁蘭刻木,但如目連尊者度我,下脫沈淪,上登佛果;如其不然,幽譴有在,切宜體悉!

 

第九課 是非歌(宋.汾陽無德)

 

出家學道總須知,在眾叢林切莫虧。尊幼古今詮有德,勿同愚輩是兼非。
  
  聞說好,心便喜;聞說惡,恨不死。好惡都來只自心,剛向其中覓道理。
  
  世間人,多無智,不解思量是非起。大智之人看著伊,自己容身入無地。
  
  子路曾遭漁父呵,夫子慚顏足忘履。舍利尊,第一記,亦被愚夫親正指。  
  如來慈眼視眾生,了達古今明本際。看周秦,及漢魏,敗國亡家皆總是。
  
  歷劫是非地獄因,聞說是非須審細。我聞說,心不起,只箇是非便親旨。
  
  些子浮言尚不銷,問甚西來祖師意。要分明,辨根帶,曉箇是非真有地。
  
  更有人來說是非,向道余今識得你。

 

第十課 十牛圖頌(宋.廓庵師遠)

 

  一、尋牛
  
  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
  
  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
  
  二、見跡
  
  水邊林下跡偏多,芳草離披見也麼?
  
  縱是深山更深處,遼天鼻孔怎藏他?
  
  三、見牛
  
  黃鸝枝上一聲聲,日暖風和岸柳青;
  
  只此更無回避處,森森頭角畫難成。


  
  四、得牛
  
  竭盡神通獲得渠,心強力壯卒難除;
  
  有時纔到高原上,又入煙雲深處居。
  
  五、牧牛
  
  鞭索時時不離身,恐伊縱步入埃塵;
  
  相將牧得純和也,羈鎖無拘自逐人。
  
  六、騎牛歸家
  
  騎牛迤邐欲還家,羌笛聲聲送晚霞,
  
  一拍一歌無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騎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閑。
  
  紅日三竿猶作夢,鞭繩空頓草堂間。
  
  八、人牛俱忘
  
  鞭索人牛盡屬空,碧天遼闊信難通。
  
  紅爐焰上爭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還源
  
  返本還源已費功,爭如直下若盲聾?
  
  庵中不見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紅。

  
  
  十、入廛垂手
  
  露胸跣足入廛來,抹上塗灰笑滿腮。
  
  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

第十一課西齋淨土詩(選錄)(元‧梵琦楚石)

 

  卻望金蓮寶界遙,樓臺一一倚雲霄,黃鶯韻美春長在,玉樹枝柔歲不凋。
  流水有聲隨岸轉,好華無數逐風飄,野人自選歸來日,何待諸賢折簡招?
  
  放下身心佛現前,尋常盈耳法音宣,風柯但奏無生曲,日觀長開不夜天。
  行趁玉階雲冉冉,坐依珠樹月娟娟,凡夫到此皆成聖,不歷僧祇道果圓。
  
  紙畫木雕泥塑成,現成真佛甚分明,皈依不是他家事,福德還從自己生。
  萬樹華開因地暖,千江月現為波清,朝參暮禮常如此,在處皆通極樂城。
  
  念佛功深罪自除,身歸極樂國中居,叢林草木璚瑤接,大地山河錦繡舒。
  香界來從移步後,寶蓮結自放華初,玉毫炳煥黃金面,天上人間總不如。  
  天人莫不證神通,一一黃金色相同,散眾妙華為佛事,盡塵沙界起香風。
  身光觸體成柔軟,樂具流音說苦空,卻倚雕欄望寶樹,無邊佛國在其中。
  
  淨土真為不死鄉,雲霞影裡望殘陽,珠樓玉殿空為體,翠樹金華密作行。
  款款好風搖菡萏,依依流水帶鴛鴦,分明記得無生曲,便請知音和一場。
  
  幾回夢到法王家,來去分明路不差,出水珠幢如日月,排空寶蓋似雲霞。
  鴛鴦對浴金池水,鸚鵡雙銜玉樹華,睡美不知誰喚醒,一鑪香散夕陽斜。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華開朵朵蓮。
  雜樹枝莖成百寶,群居服食勝諸天,吾師有願當垂接,不枉翹勤五十年。
  
  一朵蓮含一聖胎,一生功就一華開,稱身瓔珞隨心現,盈器酥酡逐念來。
  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樓無地著塵埃,法王為我談真諦,直得虛空笑滿腮。
  
  珠王宮殿玉園林,坐臥經行地是金,舍利時時宣妙響,頻伽歷歷奏佛音。
  返聞頓悟無生理,常住周圓不動心,觸目皆為清淨土,來從曠劫到如今。
  
  曾於淨土結因緣,二六時中現在前,每到黃昏增善念,遙隨白日下長天。
  如來寶手親摩頂,大士金軀擬拍肩,不借胞胎成幻質,吾家自有玉池蓮。
  
  土淨令人道果圓,娑婆性習一時遷,魚離密網遊滄海,鴈避虛弓入遠天。
  來往輪迴從此息,死生煩惱莫能纏,無心即是真清泰,有染如何望寶蓮?
  
  金銀宮闕彩雲端,念佛人居眼界寬,寶樹交加非一色,靈禽倡和有千般。
  酥酡自注琉璃碗,甘露長凝翡翠盤,不似雪山多藥味,眾生無福變成酸。
  
  不向娑婆界上行,要來安養國中生,此非念佛工夫到,安得超凡願力成?
  香霧入天浮蓋影,暖風吹樹作琴聲,分明識得真如意,肯認摩尼作水晶。
  
  佛陀設教在娑婆,無奈眾生濁惡何!欲向涅槃開祕藏,須從淨土指彌陀。
  白雲半掩青山色,紅日初生碧海波,曠大劫來曾未悟,東西誰道沒淆訛?
  
  日夜思歸未得歸,天涯客子夢魂飛,覺來何處鴈聲過,望斷故鄉書信稀。
  幾度開窗看落月,一生倚檻送斜暉,黃金沼內如船蕅,想見華開數十圍。
  
  曾聞白鶴是仙禽,日日飛來送好音,便欲寄書諸善友,定應知我一生心。
  長思樂土終歸去,肯執蓮臺遠訪臨,百歲真成彈指頃,娑婆只恐世緣深。
  
  一寸光陰一寸金,勸君念佛早回心,直饒鳳閣龍樓貴,難免雞皮鶴髮侵。
  鼎內香煙初未散,空中法駕已遙臨,塵塵剎剎雖清淨,獨有彌陀願力深。  
  故鄉別早話歸遲,何待君言我自知,客路绨竮無一好,人生惆悵不多時。
  蒼顏歷歷悲明鏡,白髮毿毿愧黑絲,載讀南屏安養賦,屋梁落月見丰姿。
  
  即心即佛斷千差,名教名禪共一家,果證無邊身相好,光流不可說河沙。
  餘方妙麗終難並,本願精深豈易誇?大抵熏修須及早,臨終免被業緣遮。
  
  百億劫中生死罪,纔稱名號盡消除,迷時妄想同春夢,我佛真身等太虛。
  宮殿水晶千柱匝,園林雲錦萬華舒,癡心不是分高下,上上金臺始可居。
  
  五濁煎熬道未成,群賢修習誓非輕,光中每出彌陀影,夢裡親書普慧名。
  繡佛雖齋防退失,火車已現急求生,臨風莫灑楊朱淚,就我西方徑路行。
  
  水若澄清月始臨,金容佛影現吾心,春風不易回枯木,磁石應難受曲鍼。
  未得往生緣障重,必期成就用功深,譬如九轉丹砂力,一點能令鐵化金。
  
  朝朝暮暮道心中,歲歲年年佛事同,一往進修安樂界,六時朝禮法王宮。
  方袍不厭香煙黑,坐具何妨手汗紅?如此出家今有幾,灼然認得主人公。
  
  千經萬論不虛標,共指西方路一條,念念刮磨心垢淨,時時防護道芽焦。
  棲蓮靜覺身安穩,得果轟傳地動搖,謾費工夫推甲子,娑婆大劫只崇朝。
  
  西望紅霞白日輪,仰觀寶座紫金身,一方土淨方方淨,十念心真念念真。
  生極樂城終不退,盡虛空界了無塵,向來苦海浮還沒,何幸今為彼岸人!
  
  娑婆生者極愚癡,眾苦縈纏不解思,在世更無清淨業,臨終那有出離時?
  百千經裡尋常勸,萬億人中一二知,珍重大仙金色臂,早來攜我入華池。

第十二課七筆勾(明‧袾宏)

 

  一、恩重山邱,五鼎三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嗏,出世大因由,凡情怎剖?孝子賢孫,好向真空究,因此把五色金章一筆勾。
  
  二、鳳侶鸞儔,恩愛牽纏何日休?活鬼喬相守,緣盡還分手。嗏,為你兩綢繆,披枷帶杻,覷破冤家,各自尋門走,因此把魚水夫妻一筆勾。
  
  三、身似瘡疣,莫為兒孫作遠憂。憶昔燕山竇,今日還存否?嗏,畢竟有時休,總歸無後,誰識當人,萬古常如舊,因此把貴子蘭孫一筆勾。
  
  四、獨占鰲頭,謾說男兒得意秋。金印懸如斗,聲勢非常久。嗏,多少枉馳求,童顏皓首,夢覺黃梁,一笑無何有,因此把富貴功名一筆勾。
  
  五、富比王侯,你道歡時我道愁。求者多生受,得者憂傾覆。嗏,淡飯勝珍羞,衲衣如繡,天地吾廬,大廈何須搆,因此把家舍田園一筆勾。
  
  六、學海長流,文陣光芒射斗牛。百藝叢中走,斗酒詩千首。嗏,錦繡滿胸頭,何須誇口?生死跟前,半時難相救,因此把蓋世文章一筆勾。
  
  七、夏賞春遊,歌舞場中樂事稠。煙雨迷花柳,棋酒娛親友。嗏,眼底逞風流,苦歸身後,可惜光陰,懡空回首,因此把風月情懷一筆勾。

 

第十三課緇門崇行錄(選錄)(明‧袾宏)

 

  一、左溪遁跡
  
  唐玄朗,傅大士六世孫也。常行頭陀,依巖傍澗,號左溪尊者。宴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一鬱多羅,四十餘年;一尼師壇,終身不易。非尋經典,不輕燃一燭;非覲聖容,不妄行一步。洗缽則群猿爭捧,誦經則眾鳥交翔。刺史王正容屢請入城,師不欲往,竟辭以疾。
  
  贊曰:「今人讀永嘉答書,藐視朗師等之僻見,不知永嘉特一時遣著之語,而左溪遺範,正學者今日事也。明眼者審之!」
  
  二、力衛殿堂
  
  唐惠主,始州永歸縣人。專精律學,居青林寺。時,陵陽公臨益州,素少信心,將百餘馱入寺,就佛殿、講堂、僧房安置,無敢違者。主從莊還,見斯穢雜,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歎曰:「死活今日矣!」舉杖向驢騾,一時倒仆如死,主手擎擲之坑中。縣官大驚,執主申狀。
  
  陵陽喜曰:「蒙律師破我慳貪,深為大利。」送沈香十斤,綾紬十段。後還京,從受菩薩戒焉。
  
  三、受杖自責
  
  晉法遇,事道安為師。後止江陵長沙寺,講說眾經,受業者四百餘人。  
  時,一僧飲酒,遇罰而不遣。安遙聞之,以竹筒貯一荊杖,封緘寄遇。
  
  遇開緘見杖,即曰:「此由飲酒僧耳。我訓領不勤,遠貽憂賜。」遂鳴椎集眾,以筒置前,燒香致敬,伏地,命維那行杖三下,垂淚自責。境內道俗無不歎息,因之勵業者甚眾。
  
  贊曰:「噫!使今人發安老之緘,其不碎筒折杖而誶語者,寡矣!聖師賢弟子,千載而下,吾猶為二公多之。」
  
  四、荷擔聽學
  
  隋敬脫,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聞。其聽學也,常施荷擔,母置一頭,經籍楮筆置一頭;若當食時,坐母樹下,入村乞食。
  
  五、巧論齋戒
  
  宋求那跋摩,罽賓國王族也。元嘉八年,達建業,帝問曰:「寡人欲持齋不殺,而身主國政,不獲從志,奈何?」
  
  對曰:「帝王所修與匹夫異:匹夫身賤名劣,應須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為家,萬民為子,出一嘉言,則士庶咸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勞力,則風雨時,寒暑調,百穀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戒亦至矣!寧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為弘濟耶?」
  
  帝撫几嘆曰:「俗人迷於遠理,沙門泥於近教。如法師所言,真可謂開悟明達,通天人之際矣!」敕有司供給,舉國宗奉。
  
  贊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獨不信者之過,亦論佛法者未盡其妙也。如求那者,義正而語圓,辭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礙者矣!雖古良諫議,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見,而自謂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親近緇流者,正為此等輩也。神龍變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謂歟!」
  
  六、忍苦護鵝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師之門,時珠師方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墮地,鵝吞之。珠師與比丘食,視珠不見,疑比丘竊之也。比丘欲護鵝,故任其捶擊,至於流血。鵝來舐血,珠師移怒,併擊鵝殺之。
  
  比丘不覺悲淚,珠師怪焉,乃語之故。感悟珠師,懺悔作禮。
  
  七、袖納薦書
  
  宋雪竇顯禪師,得法於智門祚公。將遊兩浙,學士曾公謂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附書薦顯。
  
  顯至靈隱,陸沈眾中三年,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靈隱莫有知者。時僧千餘,使吏檢床籍,乃得顯。問向所附書,出諸袖中,封緘如故,曰:「公意勤,然行腳人於世無求,敢希薦達哉!」曾公大笑,珊以是奇之。
  
  贊曰:「今人得貴宦書,如獲拱璧,而曉夜求售,其亦不聞雪竇之風歟!吾怪雪竇拈唱宗乘,電掣雷轟,不讓德山、臨濟諸老,考其平生,則器度由來不凡矣!為釋子者,不可不自愛。」
  
  八、混跡樵牧
  
  唐普願,鄭州新鄭人。依大隈山大慧禪師受業,得法於江西馬大師。含景匿耀,似不能言。貞元十年,掛錫池陽南泉山,簑笠飯牛,混於樵牧,斫山畬田,足不下南泉三十年。
  
  太和中,池陽太守與宣使陸公、護軍劉公,固請開法,道化大行,號南泉古佛云。
  
  贊曰:「遠祖師影不出廬山四十載,王老師足不下南泉三十年,此古人之盛節也。然皆得意後事,非初學所宜。出家兒大事未明,不遠千里參尋知識,此何時,乃守愚空坐,自失善利耶?趙州八十猶行腳,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敢為癡隱者告!」
  
  九、備經險難
  
  晉曇無竭,聞法顯等躬踐佛國,慨然有忘身之誓。以永初元年,集同志曇朗、僧猛等二十五人,發長安,西渡流沙。上無飛鳥,下絕走獸,四顧茫茫,莫知所之,惟望日光以準東西,視人骨以標行路耳。
  
  至蔥嶺,嶺冬夏積雪,惡龍吐毒,風雨砂礫。前度雪山,下有大江,流急如箭。東西兩山之脅,繫索為橋,十人一過,到彼岸已,舉煙為幟。後人見煙,知前已渡,方得更進;久不見煙,則知暴風吹索,人墮江中矣。
  
  復過大雪山,懸崖壁立,無安足處。壁有故杙,孔孔相對,人執四杙,先拔下杙,仍攀上杙,展轉相攀。經於三日,方及平地,檢料同侶,失十二人。
  
  進向中天竺,路既空曠,惟齎石蜜為糧,十三人中又死八人。無竭雖屢經危棘,而繫念觀音,未嘗暫廢。至舍衛國,遇眾惡象,乃歸命觀音,忽現師子,象遂奔逸。至恆河,復值群牛,歸命如初,尋有大鷲飛來,牛亦驚散。後於南天竺隨舶達廣州,齎經而還。
  
  贊曰:「讀西行傳,千載而下,猶可流涕。即今一字一句,皆先德汗血也。而或以輕心對之,汙手執之,不潔處置之,又或存而不讀,讀而不行,乃至用以博衣食,貨名利而已。悲夫!」
  
  十、扣鐘拔苦
  
  隋智興,居大莊嚴寺,職掌扣鐘。
  
  大業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曰:「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
  
  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冬極凍,皮裂肉皴,掌內凝血,無所辭勞。」

第十四課示廚(明‧紫柏)

 

  佛言:凡三寶之地,辦造飲食供養佛、法、僧之所,謂之香積廚。故辦造飲食者,三德不解,六味不辨,兼自己身、口、意三業不淨,則辦食之所不名香積廚,謂之穢積廚矣。
  
  何謂三德?清淨、柔軟、如法是。何謂六味?淡、鹹、辛、酸、甘、苦是。蓋奉佛供僧之食,若不精潔,葷穢不揀,便失清淨德;若不精細甘和,稍有粗澀,便失柔軟德;若不隨時措辦,制造得宜,忽略縱情,兼未供流涎,便失如法德。又三德若無六味調和,亦不成就。蓋淡味為諸味之體;鹹味其性潤,能滋於肌膚,故味之調者,必以鹽為首;辛味其性熱,能暖臟腑之寒,故味之辣者為辛;酸味其性涼,能解諸味之毒,故味之酢者為酸;甘味其性和,能和脾胃,故味甜者為甘;苦味其性冷,能解腑臟之熱,故味嗇者為苦。
  
  汝等即三德六味諦審觀察,了知德之所以然,與味之所以然之說,加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勤勇善巧,辦造飲食,奉佛供僧,此人功德,假使以滿虛空七寶布施,無量劫不生疲厭慳吝之心,與相較量,其功德亦萬不及一。
  
  何以故?三德無闕,六味無失,此等飲食,若觸佛鼻,若入僧口,如嗅旃檀,如飲甘露,五內調和,百毛暢悅,身適心安,顯資色力,冥資心力。色力得資,則身康健;心力得資,則神無擾。身康健,則進道有資;神無擾,則觀智易成。凡飲食不如法,則身多病,心多擾。身心既病且擾,而能精進開悟者,無有是處。
  
  即此觀之,修行人之性命,實繫於廚中人之手,故廚中人三德不辨,六味不精,謂之牛頭阿旁,殺人無外。如三德辨,六味精,更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之心,率領六根四肢,如法辦造飲食,奉佛供僧者,謂之大慈悲菩薩,故曰:「三千諸佛皆出在廚中。」
  
  又為常住慳吝,不尊賢敬貴,當來得餓鬼報;為常住破費,不察來處艱難,當來得貧乏報。又辦造飲食,六根不謹,九竅放肆,四肢不淨,當來得糞蛆臭蟲報。
  
  如上所述,皆如來所言,若聞若見,當生慚媿。遵而行之,愚癡必破,般若必開,眾罪必消,萬福必集,現在身心安隱,當來得無上道,登菩薩位,佛言無誑,廚中佛子,當體佛心,出苦有分在。

第十五課勸世詠(明‧憨山德清)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
  
  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商量。
  
  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惹禍只因搬口舌,招愆多為狠心腸。
  
  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世界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喫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春日纔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
  
  人從巧計誇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諂曲貪瞋墮地獄,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為絲多命早亡,一劑養神平胃散,兩鍾和氣二陳湯。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雙,悲歡離合朝朝鬧,富貴窮通日日忙。
  
  休得爭強來鬥勝,百年渾是戲文場,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明.憨山德清)

 

  四願者,「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者,乃吾佛弟子修菩薩行者之所發也。然菩薩非別人,乃大心凡夫,於塵勞中有志上求作佛者。承教有言,若要上求佛果,必須下化眾生;欲化眾生,必先志斷煩惱;欲斷煩惱,必先廣學法門。故此四事相與而有。
  
  眾生,乃佛之對也;煩惱者,眾生之本也;法門者,治煩惱之藥也。以眾生無邊者,因煩惱無盡也;以煩惱無盡故,法門亦無量也。難度者願度,難斷者願斷,難學者願學,三者既能,則佛道雖無上,亦可成矣。是所謂四弘誓願,有大心者,方能發此大願;具大願者,方能建大業、立大功、成大名。是皆以大行資願,非虛願耳。是四者,非假外求,乃求諸己而已矣。
  
  何以明之?以吾人自心本來是佛,與眾生原二體也。因一念有我,我一立,則敵我者皆人;人又一我,眾我聚而眾生成矣。眾生所本,本乎煩惱,煩惱堅執,則我相益固;我相固,則人不亡;我喪,則人不立;人不立,則煩惱空,是則我心煩惱若盡,則返觀人我如空花耳。我若空花,則覓眾生若邀空花而結空果,彼此求之,了不可得矣!
  
  所謂煩惱盡而眾生空,斯則不度而自度矣,是相與而無也。然舉世之人,莫不有我;有我者,皆以煩惱;煩惱用事,非真心也。然煩惱者,情也。若斷煩惱,而以煩惱之心斷之,是借賊兵而齎盜糧也。以情入情,如以火投火,名曰益多,求欲斷之,不可得也,故不得不學法門耳。
  
  法門者,乃出情之法,為消煩惱之具,所謂空法也。空法者,佛之心也;所明之事,佛之行也。學佛者,以吾人之心,體佛之心;以日用之事,效佛之行。是以自心之佛心,學自心之佛行,斷自心之煩惱,度自心之眾生,則如湯消冰,不勞餘力矣。
  
  是則四願固難,若返求之,吾心中無不具足,自不假於外也。若知不假於外,則吾人現前此身是有我也。近而一家之兄弟、妻、奴,遠而天下、國家、生民、物類,皆眾生也。返求自心現前日用,若以煩惱之心而為之,然於自身六鑿相攘,況家齊而國治、天下平乎?苟即此一念現前,以空法而用事,則念念煩惱轉為智光,照了眾生,同歸自性,則與佛同體。此則煩惱空而眾生盡;眾生盡而佛道成,民胞物與,浩然大均,又豈願為徒設哉!
  
  由是觀之,出世之法,在即世而成。吾人自今已往,凡所作為,無論致君澤民,未嘗一事一行不出四弘誓願,無非成佛之行。豈特為操虛尚事,耳目寄興而已哉?某以此見志,其有得於此乎!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明.妙葉)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設化,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遙,以遮障為解脫,以群魔為法侶,以留難為成就,以敞交為資糧,以逆人為園林,以布德為棄屣,以疏利為富貴,以屈抑為行門。如是居礙反通,求通反礙。是以如來於障礙中得菩提道,至若鴦崛魔羅之輩、提婆達多之徒皆來作逆,而我佛悉與記別,化令成佛。豈非彼逆乃吾之順也,彼壞乃我之成也?而今時世俗學道之人,若不先居於礙,則障礙至時,不能排遣,使法王大寶由茲而失,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第十八課 讚僧詩(清.順治)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民國.太虛)

 

我生不辰罹百憂,哀憤所激多愆尤,捨家已久親族絕,所難忘者恩未酬。
  
  每逢母難思我母,我母之母德罕儔!出家入僧緣更廣,師友徒屬麻竹稠。
  
  經歷教難圖救濟,欲整僧制途何修?況今國土遭殘破,戮辱民胞血淚流!
  
  舉世魔燄互煎迫,紛紛災禍增煩愁。曾宣佛法走全國,亦曾行化環地球。
  
  國難世難紛交錯,率諸佛子佛國遊。佛子心力俱勇銳,能輕富貴如雲浮。
  
  恂恂儒雅譚居士,中印文化融合謀。遇我生日祝我壽,我壽如海騰一漚。
  
  願令一漚攖眾苦,宗親國族咸遂求,世人亦皆止爭殺,慈眼相向凶器丟,
  
  漚滅海淨普安樂,佛光常照寰宇周!

 

第二十課 藥師佛七法會發願文(民國.戴季陶)

 

  一、願民國人民,信仰堅固,確實信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相待以誠,相接以禮,表裡如一,心口相應,團結一致,永遠不渝。  
  二、願民國人民,刻苦自勵,克勤克儉,富者濟人以財,智者濟人以道。財不令藏於地,學不令私於身,營共同之事業,成共同之社會。
  
  三、願民國人民,愛護國家,服務公眾,實行主義,守法奉公,俾約法能行,憲法早布,國基鞏固,政治修明。
  
  四、願青年男子,回心轉意,進德修業,堅其意志,強其身體,修其言行,廣其智識,力矯浮佻之時弊,作真實之功夫,養成耐勞苦,守紀律之性行,俾在家為克家之子弟,在社會為有用之人才,在國家為忠實之人民,然後方能為國為民,擔當大事。
  
  五、願青年女子,一齊覺悟,特宜養其慈愛和平之純德,治家教子之常識,為妻為母,保育後代。民族之生存發展責任,端在於女性同胞,盡其天賦之職責,發揮其自然之良能,俾社會受慈育之恩,萬代沾祥和之德,方為愛國愛民,愛護人類,愛護國家之正道。
  
  六、願一切壯年人民,努力修為,不貽少年老年以憂患辛苦之境遇。在官者廉潔奉公,營業者誠實任事,刻苦耐勞,勇猛精進,上承先德,下啟後人。
  
  七、願中國國民黨全體同志,親愛精誠,團結一致,拋棄嫌怨,互相扶持。念先烈創業之艱難,知國民責善之殷重,虛心平氣,矢信矢忠,奉行主義,努力建設。納全國之忠言,容全國之人才,以盡其救國之責,成其建國之功。
  
  八、願國民政府,上自主席,下迄僚屬,中央地方文武官吏,履行誓言,奉行法令,廉潔勤慎,愛國如家,體總理天下為公之心,繼先烈捨身救國之志,於權利則盡量忍讓,於責任則奮勇承擔。忠於國家,愛護人民,容納賢能,接受忠告,提攜後進,尊重前賢,共濟時艱,同成大業。
  
  九、願全國同胞,漢滿蒙回藏以及回疆,乃至西南諸省山間民族,共存天下為公之大心,同發團結國族之大願。以三民主義為依歸,則共信斯立;以忠信篤敬律言行,則互信以固。分多潤寡,人人存乎慈悲;截長補短,事事行於方便。同心同德,並育並行,復興富強安樂之中華,有志竟成;造成盡善盡美之民國,後來居上。
  
  十、願世界各國政府人民,共立互助之志,同棄凌暴之心,扶持弱小之民族,建立共守之法治,繼絕舉廢,治亂扶危,厚往薄來,協和共濟。
  
  十一、願佛教大眾,徹底覺悟,發大乘心,行普度事,勿作自了之人,勿泥文字之跡,勿迷於外道邪魔而自犯毗尼,勿惑於世俗財位而妄為趨附,勿迷於鬼神而遺棄眾生,勿迷於成規而阻礙進步。勇猛精進,自覺覺人;悲智雙運,財法兼施。布十善於俗界,行六度於道門,持戒則如山岳之堅,度生則如河海之廣。恢復固有之教義,則本體自是金剛;善用世間之科學,則法器悉為輪寶。然後釋迦教義,根基鞏固,枝葉繁榮,法輪常轉,佛日增輝。
  
  十二、願大慈大悲藥師世尊,運無緣慈,施無畏法,愍念眾生,普垂加被,使人人覺悟,共發至誠,懺既往之夙業,種當來之善果。一切煩惱災障消除無餘,村城國邑布滿佛號經聲,大地山河盡成琉璃世界。千秋萬世,善業昭垂;四海五洲,仁風永被。中華鞏固,民國萬年;萬邦協和,正法永住。

第二十一課 慈航法師遺偈(民國.慈航)

 

奉勸一切徒眾,時時反省為要。
  
  每日動念行為,檢點功過多少。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如果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少。
  
  自作還是自受,誰也替你不了。
  
  空花水月道場,處處時時建好。
  
  望爾廣結善緣,自度度他宜早。

 

第二十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民國.星雲)

 

 夫佛法者,自內容教義觀之,固有其根本上不變之價值;然若於研究信解論之,則應有契合時代之方法與權巧,方能古今融會貫通也。
  
  基於此一原因,吾人期盼此願望之實現,故於民國五十六年(一九六七)佛光山開山以來,即未嘗一日稍怠,朝此目標邁進。其中《佛光大藏經》之編印付梓,乃在此機緣下誕生於世矣。
  
  我如來一代時教,自漢時東來中土,歷朝大德,譯著典籍,代有所出。宋元明清各版藏經之蒐集編印,既保存聖言經教,亦提供為學者研究與發揚之據也。然各版所刊,未將三藏分段標點,致令今人望經興歎。既感佛典深奧,非初學之所能解,且編排古板,雖信學有心,奈苦鑽而莫能入。佛光山諸有志者,有鑒於此,乃於民國六十六年(一九七七)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星雲主其事,集學者數十人,經年累月,採各版藏經,冀望作文字之校勘、全經之考訂,以及經文之分段、逐句之標點,甚而名相之釋義、經題之解說,並有經後之索引、諸家之專文。吾人本懷,乃期編纂一部現代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之佛教聖典,唯其如此,方能助長佛法之延續與流傳也。
  
  《佛光大藏經》之編纂新修,擬分以下類別:
  
   1.阿含藏   2.般若藏   3.禪藏    4.淨土藏
   5.法華藏   6.華嚴藏   7.唯識藏   8.秘密藏
   9.聲聞藏   10.律藏    11.本緣藏   12.史傳藏
   13.圖像藏   14.儀誌藏   15.藝文藏   16.雜藏
  
  自清代集《龍藏》三百餘年來,今有此修藏之舉,星雲等不自量力,為我中華文化,續佛慧命,點無盡之燈,開般若之華,讓佛光普照寰宇,使法水長流九州。今以愚誠,祈各方大德襄之、教之!不勝馨香企盼之至!

 

第二十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民國.星雲)

 


  一、錄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
   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
  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
   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二、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果;
  心中要有願,才能成就事業;
  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
  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
  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
  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三、錄自〈社會人群政治篇〉
  一修人我不計較,二修彼此不比較,
  三修處事有禮貌,四修見人要微笑,
  五修吃虧不要緊,六修待人要厚道,
  七修心內無煩惱,八修口中多說好,
  九修所交皆君子,十修大家成佛道。
  若是人人能十修,佛國淨土樂逍遙。
  
  四、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
  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五、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改心換性是改變命運的藥劑;
  回頭轉身是開創命運的良方。
  
  六、錄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給,有無限的妙用。
  懂得包容,懂得和平,懂得謙讓,懂得尊重;
  懂,有無限的妙義。
  
  七、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學習提得起,放得下,可以擴大自己的胸襟;
  能夠看得遠,行得正,可以提昇自己的人生。
  
  八、錄自〈做人處事結緣篇〉
  生活就像翹翹板,不是上,便是下;
  做人就像度量衡,不是高,便是低。
  
  九、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懺悔不只是身體的禮拜,而是內心的自省;
  懺悔不只是一時的告白,而是一生的除垢。
  
  十、錄自〈貪瞋感情是非篇〉
  脾氣要變成志氣,意氣要變成才氣,
  怨氣要變成和氣,生氣要變成爭氣。
  
  十一、錄自〈社會人群政治篇〉
  不殺生而護生,自然長壽;
  不偷盜而布施,自然富貴;
  不邪淫而尊重,自然和諧;
  不妄語而守信,自然譽好;
  不吸毒而正常,自然健康。
  
  十二、錄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不懷恨、不怨尤,就會少煩少惱;
  不計較、不比較,必然多助多緣。
  
  十三、錄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學習吃虧」能養德,「人我互調」能慈悲,
  「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十四、錄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何等清閒!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得住,快樂逍遙。
  
  十五、錄自〈做人處事結緣篇〉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
  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十六、錄自〈教育教理教用篇〉
  我與大眾要融和共處,
  我與金錢要能知善用,
  我與衣食要惜福不奢,
  我與身心要淨化莊嚴,
  我與感情要無私昇華,
  我與自然要同體共尊。
  
  十七、錄自〈勵志修行證悟篇〉
  與人為善說好話,從善如流做好人,
  心甘情願行好事,皆大歡喜存好心。
  
  十八、錄自〈慈悲智慧忍耐篇〉
  忍一句,禍根從此無生處;
  饒一著,切莫與人爭強弱;
  耐一時,火坑變作白蓮池;
  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
  
  十九、錄自〈社會人群政治篇〉
  不要無情的拒絕,要有代替的拒絕;
  不要無禮的拒絕,要有方便的拒絕;
  不要生硬的拒絕,要有藝術的拒絕;
  不要憤怒的拒絕,要有笑容的拒絕。
  
  二十、錄自〈貪瞋感情是非篇〉
  人在四大不調時,身體就有病;
  遇到不如意的事,心裡就有病;
  惡口傷人或妄語,口中就有病;
  擺出臉色給人看,臉上就有病。

 

 

第二十四課 文選

 

  一、燕詩示劉叟    唐‧白居易
  叟有愛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時亦嘗如此,故作燕詩以諭之。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觜爪雖欲弊,心力不知疲,須臾千往來,猶恐巢中飢。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日羽翼成,引上庭樹枝,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聲呼不歸,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作〈賞花〉及〈新井詩〉敘述世人的浮華與讒佞,得罪權貴,被貶,最後卒於洛陽香山。其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中年歸佛,親近高僧,從受淨戒,修習禪法。其奉佛的虔篤及其佛教思想,可由其遺編中看出。據其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誌銘〉載,生平的志行概為「外以儒行修其身,內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歌詩琴酒樂其志」。太和六年(八三二)重修洛陽香山寺,並與洛陽佛光寺如滿禪師結香火社以修佛事,發願往生西方,不怠不惰,以迄終年。著有《白氏長慶集》等。
  
  二、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李紳,唐朝江蘇無錫人。字公垂。為人短小精悍,尤有詩名。舉進士第,擢翰林學士,與李德裕、元稹共號「三俊」。受穆宗召為「右拾遺」,武宗時,遷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著有《追昔游集》。
  
  三、陋室銘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劉禹錫(七七二-八四二),唐朝河北中山人。字夢得。自稱劉郎。因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以進士官至集賢殿學士。工文章,尤精於詩。曾撰〈大鑑禪師碑〉(六祖惠能禪師)、〈毗盧遮那佛華嚴世界圖讚序〉。著有《劉賓客文集》、《劉賓客外集》。
  
  四、垂訓詩    唐‧元真禪師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閑中檢點平生事,靜坐思量日所為,
  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虧。
  
  .元真,即唐朝洪州上藍院(開元寺)令超禪師。
  
  五、傳心偈    唐‧裴休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
  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述額有珠。
  珠是強名,城豈有形?即心即佛,佛即無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
  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三乘外法,歷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
  
  .裴休,唐代河南河源人,字公美。為宣宗時宰相,曾師事溈山靈祐、宗密、黃檗希運等禪師。又奏請建寺,並施自宅為寺,親送愛子出家。晚年齋居誦經,世人美稱為「河東居士」。編撰有黃檗禪師與其弟子間問答的《傳心法要》、《宛陵錄》等。
  
  六、道不在語言文字    宋‧羅大經
  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泉者不能繪其聲,繪人者不能繪其情,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
  
  .羅大經,宋朝江西盧陵人。字景綸。官至容州法曹掾。著有《鶴林玉露》。
  
  七、門銘    宋‧呂夷簡
  古者盤盂几杖,規戒存焉!今為門銘,竊類於此。
  忠以事君,孝以養親。寬以容眾,謹以修身。
  清以軌俗,誠以教民。謙以處貴,樂以安貧。
  勤以積學,靜以澂神。敏以給用,直以全真。
  約以奉己,廣以施人。重以臨下,恭以待賓。
  貫之以道,總之以仁。在家為子,在邦為臣。
  斯言必踐,盛德聿新。勒銘於門,永代書紳。
  
  .呂夷簡,宋朝安徽壽州人。字坦夫。進士及第,官至刑部郎中、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殿大學士、太尉。封許國公,卒諡文靖。曾奉詔撰輯《大藏經目錄》及《景祐新修法寶錄》。
  
  八、仁壽堂說    元‧吳澄
  仁者壽,天地生物之心曰仁,惟天地之壽最久。聖人之仁如天地,亦惟聖人之壽最久。夫人之全德固未易全,然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無一而非仁者。得其一,亦可謂仁,亦可得壽矣!予嘗執此,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洪者壽,貌之長厚者壽,言之肫懇者壽。蓋溫和也、慈良也、寬洪也、長厚也、肫懇也,皆仁之一端也。合楊杜翁,年八十有二,一鄉稱善人,名所居之堂為仁壽,予雖不識翁之面,其必溫和者與,慈良者與,寬洪而長厚,且肫懇者與!五者有其一,已宜壽,況有其二、三、四、五者乎!今年秋,識翁之子於京師,獲見時賢所贈仁壽堂記,於是推仁者壽之理而為之說。
  
  .吳澄,元朝江西崇仁人。字幼清。官累至國子監、翰林學士。曾總修英宗實錄,勤於講學,四方負笈者千數百人。卒諡文正。於《易經》、《尚書》、《春秋》、《禮記》等各有纂言,著〈學基〉、〈學統〉二篇。
  
  九、一世歌    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來稀,前除幼年後除老,
  中間光景不多時,又有炎霜與煩惱。
  過了中秋月不明,過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須滿把金樽倒。
  世上錢多賺不盡,朝裡官多做不了。
  官大錢多心轉憂,落得自家頭白早。
  春夏秋冬撚指間,鐘送黃昏雞報曉。
  請君細點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裡高低多少墳,一年一半無人掃。
  
  .唐寅(一四七○-一五二三),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明代書畫家。江蘇吳縣人。與徐禎卿、祝允明、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曾舉鄉士第一,進士解元。畫名甚高。又長於詩文,有《六如居士全集》傳世。
  
  十、本箴    明‧王錫爵
  孝弟為立身之本,忠恕為存心之本,立志為進修之本,讀書為起家之本,嚴肅為正家之本,勤儉為保家之本,寡慾為養身之本,慎言為遠害之本,節欲為卻病之本,清謹為當官之本,謹厚為待人之本,擇友為取益之本,虛心為受教之本,自修為止謗之本,凝重為受福之本,一經為教子之本,積善為裕後之本,方便為處事之本,權宜為應變之本,膽略為任事之本,實勝為得名之本,聖賢以心地為本,君子專力於務本。
  .王錫爵,明朝江蘇太滄人。字元馭,號荊石。嘉靖年間進士,萬曆初掌翰林院,累官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卒諡文肅。著有《王文肅集》及疏草。

 

 

 

第二十五課 詩選


  一、平等實性    南朝‧善慧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二、白雲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三、夜歸鹿門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隱居鹿門山,考進士不中,失意而歸。曾於太學賦詩,一坐嘆服。其詩屬於自然一派,有《孟浩然集》。
  
  四、與諸子登峴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漁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五、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    唐‧王維
  龍鍾一老翁,徐步謁禪宮,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裡,世界法身中,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王維(六九九-七五九),唐代太原祁(山西)人。字摩詰。生時,其母夢維摩詰入室,故以為名。開元進士,玄宗時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為王右丞。歸隱後,時與高僧共遊,與處士裴迪等日談經典,不覺倦乏。曾皈依荷澤神會禪師,並從之參禪。工詩,頗具禪味。又善書畫,開創山水田園詩派,蘇東坡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有《王右丞集》。  
  六、過香積寺    唐‧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七、對酒    唐‧李白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亦稱為李太白。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最後病死當塗。其詩高妙清逸,世稱為詩仙。與杜甫齊名,時人號稱「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八、將進酒    唐‧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九、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劉長卿,字文房。唐朝詩人。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個性剛直而冒犯皇上,兩度遷謫,貶為隋州刺史。其詩風格溫雅流暢,冠絕於當世,譽為「五言長城」。著《劉隨州集》。
  
  十、旅夜書懷    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七一二-七七○),唐代詩人。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或杜陵野客。有詩聖之稱。官左拾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故亦稱為杜工部。或稱為杜陵布衣、老杜。中年辭官過著流離的生活,詩中不僅慨嘆自己懷才不遇,亦反映出唐代由開元盛世轉向安史亂世的史實,故有「詩史」之稱。著有《杜工部集》。
  
  十一、觀幻   唐‧白居易
  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從歡終作慼,轉苦又成空。
  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過風,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
  
  十二、僧院花    唐‧白居易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十三、與浩初上人同看寄京華親故唐‧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劍芒,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作身千億,散向峰頭望故鄉。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唐代河東(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德宗貞元時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後被貶為永州司馬,深寄其心於佛教,與諸禪師交遊,胸中慮慨悉化為文,以〈貞符〉一篇最著名,一時南方諸大德的碑銘多出於其手。又嘗作〈東海若〉,闡釋淨土法門。元和十年(八一五)被召還京師。三月出任柳州刺史,故亦稱為「柳柳州」。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文集有《柳河東集》、《龍城錄》等。
  
  十四、魚鼓頌    唐‧從諗
  四大由來造化工,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從諗(七七八-八九七),唐代禪僧。曹州郝鄉(一說青州臨淄)人。參南泉普願得悟。住趙州城東觀音院,因稱趙州從諗。卒諡「真際大師」。其問答、示眾等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無難」等語,俱膾炙人口。著有《真際大師語錄》。
  
  十五、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杜牧(八○三-八五二),唐代詩人。字牧之,號樊川。擅寫抒情、詠史小詩,多清麗生動。為人剛直有奇節,曾指時弊,深憂藩鎮、吐番的驕縱,詩文多借古諷今,寓意深遠。又長於近體詩,尤以七絕為著,後人稱其為「小杜」,以別於杜甫。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宮賦〉、〈泊秦淮〉等。
  
  十六、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唐代博陵人。字殷功。獨遊都城南,見莊居桃花繞宅,叩門求飲,有女子啟門,問姓名,以杯水至,意屬殊厚。來歲清明日,復往尋之,則門已鎖,因此題詩左扉而去。後數日復至,聞其老父哭聲,則女竟讀詩絕食而死,崔護入內哭之,女復活,遂妻之。
  
  十七、訪藥山禪師    唐‧李翱
  鍊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翱,唐代儒者。字習之。為藥山惟儼的弟子。歷任國子監博士兼國史修撰、戶部尚書等職。與韓愈交往甚深,其對佛教的態度,初主張排佛,後與禪僧來往密切,思想深受禪學影響。著有《復性書》等。  
  十八、自性    唐‧張拙
  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含靈共我家,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張拙,唐末五代人。曾舉秀才。因禪月大師貫休的指示,拜謁石霜慶諸禪師,慶諸問:「秀才何姓?」曰:「姓張名拙。」慶諸云:「覓巧了不可得,拙自何來?」於是豁然省悟,而作此詩。
  
  十九、山居詩    宋‧永明延壽
  忙處須閑淡處濃,世情疏後道情通。
  了然得旨青冥外,兀爾虛心罔象中。
  泉細石根飛不盡,雲蒙山腳出無窮。
  樵夫釣客雖閑散,未必真棲與我同。
  
  .永明延壽大師(九○五-九七五),宋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賜號「智覺禪師」。臨安府餘杭(浙江杭縣)人。為德韶國師法嗣,至雪竇山傳法,並復興杭州靈隱寺。
  應吳越王錢俶之請,遷永明大道場,接化大眾,世稱永明大師。師倡禪淨雙修,又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各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而成《宗鏡錄》,並調和各宗派間的分歧。高麗王因見此書,派遣三十六位僧侶前來學法。
  
  二十、西來意頌詩    宋‧善昭
  庭前柏樹地中生,不假牛犁嶺上耕。正示西來種千路,鬱密稠林是眼睛。
  
  .善昭大師(九四七-一○二四),宋代臨濟宗僧。曾參訪七十一位碩德尊宿,至汝州首山參省念禪師而大悟,嗣其法。後住汾陽太子院,廣說宗要,以三句四句、三訣、十八唱等機用接化學人,足不出戶達三十年,道俗益重,不敢直呼其名,而以「汾陽」稱之。諡號「無德禪師」。有《汾陽無德禪師語錄》等傳世。
  
  二一、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仁宗時進士,神宗時為相,銳行新法,因反對者眾,未能成功。封荊國公,世稱「荊公」。卒諡文。詩文俱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格高峻。遺有《臨川集》等。
  
  二二、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睏蹇驢嘶。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北宋四川眉山人。字子瞻。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因上書痛陳王安石新法不便,得罪安石,被連貶數州。在黃州時,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卒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工詩詞,擅書畫。其詩氣勢雄渾,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著有《東坡全集》、《東坡詞》等。
  
  二三、廬山煙雨    宋‧蘇軾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二四、廬山東林寺偈     宋‧蘇軾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二五、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六、武昌酌菩薩泉送王子立    宋‧蘇軾
  送行無酒亦無錢,勸爾一杯菩薩泉。何處低頭不見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二七、示兒    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南宋詩人。亦工詞。字務觀,自號放翁。孝宗時,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制。一生創作詩歌豐富,今存九千多首,懷有崇高的政治抱負,關心民生疾苦。才氣縱橫超逸,風格雄渾豪放,匡復中原之志溢於詩詞,有「愛國詩人」之稱。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等。
  
  二八、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一一三○-一二○○),南宋理學家。字元晦,後改字仲晦,晚號晦翁,又號晦菴、紫陽。曾講學於建陽考亭,因號考亭。年輕時,嘗讀誦大慧宗杲、溈山靈祐、永明延壽等禪師的著作,並廣研經典,據傳朱氏亦參禪打坐,可見其學說深受佛教的影響。晚築草堂於雲谷山,又號雲谷老人。累官寶文閣待制。卒諡文,後世尊稱朱子或朱文公。寶慶中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徽國公。集宋代理學的大成。所註四書,明清科舉奉為程準。
  
  二九、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拋絮,身世飄搖雨打萍。
  皇恐灘頭說皇恐,零丁洋裡歎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宋瑞、履善,號文山。江西吉安人。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德祐初,元兵入侵,抗元師,宋亡,終不屈,遂被殺。臨刑,作〈正氣歌〉以見志。其詩詞和散文,直抒胸臆,沈鬱悲壯,表現忠貞的民族氣節和英雄氣概。著《文山詩集》、《指南錄》、《吟嘯集》。
  
  三十、勸修行    宋‧同安常察
  披毛戴角世間來,優缽羅花火裡開,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
  
  .同安常察,宋初禪師。嗣法於九峰道虔。住洪州鳳棲山的同安院。今有〈同安常察禪師十玄談〉行世。
  
  三一、修行一得    元‧耶律楚材
  從征萬里走風沙,南北東西總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蓮花。
  
  .耶律楚材(一一九○-一二四四),字晉卿,法名從源,號湛然居士,又號玉泉老人。遼宗室。宿負奇志,以天下為己任。從萬松行秀參禪,得其心法。後隨元太袓征戰定燕,召為相,歷事兩朝,凡蒙古陋風,悉為改革。卒贈廣寧王,諡文正。著有《湛然居士文集》。
  
  三二、民權白雲寺    清‧佛定
  佛在西天法東流,光明普照四部洲,有佛出世龍天喜,無僧說法鬼神愁。
  
  .佛定禪師,清康熙年間曾將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的民權縣白雲寺擴建,使殿宇達五千餘間。
  
  三三、句容慧居寺    清‧雍正
  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是非,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
  
  .清世宗雍正(一六八七-一七三五),為清朝第五任皇帝,姓愛新覺羅,名胤禎。康熙皇帝的四子。在位期間,治法嚴峻,為其後之高宗乾隆年間奠定繁榮的基礎。帝曾參禮禪僧迦陵性音而大悟,自號圓明居士。撰有《御選語錄》、《揀魔辨異錄》。帝提倡念佛,對近世佛教的影響甚大。
  
  三四、題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清朝書畫家、文學家。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少穎悟。乾隆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有循吏之稱。為人疏宕不羈,有狂名,而天性純厚。工書,筆勢疏放挺秀。擅寫蘭竹,富秀逸韻致。詩文豪放,為「揚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橋全集》。
  
  三五、寄調箏人    民國‧曼殊
  禪心一任蛾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瞋。
  
  .蘇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名玄瑛,字子穀。廣東中山人。生於日本橫濱。一九○三年回國。二十歲出家為僧,曼殊為其僧號,曾參加過南社,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交往。任上海《國民日報》等報刊編輯。以詩僧自喻,擅長詩文繪畫。曾習英文。四處雲遊,居無定所。足跡遍及爪哇、印度、泰國、吉隆坡等東南亞一帶。今有《蘇曼殊全集》行世。

第二十六課 悟道詩

 


  一、唐‧寒山    《寒山詩》
  水清澄澄瑩,徹底自然見;心中無一事,水清眾獸現。
  心若不妄起,永劫無改變;若能如是知,是知無背面。
  
  .寒山,居浙江天台始豐縣西四十公里的寒巖幽窟中,因不詳其姓氏,故以「寒山」稱之,又稱寒山子或貧子。寒山常至國清寺,有僧名拾得,與寒山交友。傳說其為文殊菩薩之化身,與豐干(彌陀化身)、拾得(普賢化身)號稱「三聖」。又以三者皆隱棲天台山國清寺,故亦稱「國清三隱」。
  
  二、唐‧龐蘊    《聯燈會要》卷六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龐蘊(?-八○八),唐代著名在家禪者。字道玄。世稱龐居士、龐翁。湖南衡陽人。曾參謁石頭希遷,頗有領悟。與丹霞天然、藥山惟儼、齊峰、百靈、松山、大梅法常、洛浦、仰山等禪林碩德頻相往來。後參禮馬祖道一,於言下領旨,頓悟玄機。元和年間,偕家人躬耕於鹿門山下,其妻、子均因之徹悟。遺有《龐居士語錄》。
  
  三、唐‧大梅法常    《景德傳燈錄》卷七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過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法常大師(七五二-八三九),唐代僧。湖北襄陽人。師志於禪,初於馬祖道一處參學。後隱於大梅山(浙江鄞縣)靜修。一日,一僧奉馬祖之令,至大梅山對師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師云:「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馬祖聞之而謂:「梅子熟也!」自此法譽大彰,學人四至。
  
  四、唐‧黃檗希運    《宛陵錄》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希運(?-八五○),唐代僧。福州閩縣人。幼出家於洪州黃檗山,聰慧利達,學通內外,人稱黃檗希運。相貌殊異,額肉隆起如珠。至洪州謁百丈懷海,得百丈所傳心印。後於黃檗山鼓吹直指單傳的心要,時河東節度使裴休鎮宛陵,建寺,迎請說法。門下有臨濟義玄、睦州道蹤等十數人。所述有《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廣行於世。
  
  五、唐‧香嚴智閑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治;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
  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香嚴智閑(?-八九八),唐代僧。青州(山東益都)人。初從百丈懷海出家,後謁溈山靈祐禪師,不契,泣涕辭去。偶於山中芟草,瓦礫擊竹作聲,廓然有省,乃悟溈山祕旨,因嗣其法。住於鄧州香嚴山,化法大行,淨侶千餘人,世稱香嚴禪師。
  
  六、唐‧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唐代曹洞宗之祖。越州會稽(浙江會稽)人。於五洩山禮靈默禪師披剃。曾訪溈山靈祐禪師,參「無情說法」公案,不契。受指示往詣雲巖曇晟禪師,問無情說法之義,辭歸時,涉水睹影,大悟前旨。於江西洞山弘揚佛法,門風頗振。其嗣法弟子有雲居道膺、曹山本寂、龍牙居遁等二十餘人。尤以本寂的法系,稱作曹山,合稱之,即為曹洞宗。著有〈寶鏡三昧歌〉、〈玄中銘〉、《洞山語錄》等。
  
  七、唐‧洞山良价    《景德傳燈錄》卷十五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
  
  八、唐‧古靈神贊    《五燈會元》卷四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古靈神贊,唐代禪僧。初於福州大中寺受業,後遇百丈懷海禪師始開悟得法。
  
  九、唐‧靈雲志勤    《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靈雲,唐代僧。福建長溪人。嗣法於長慶大安。初住大溈山,因睹桃花而悟道,禪林稱為「靈雲見桃明心」、「靈雲桃花悟道」。
  
  十、唐‧長沙景岑    《景德傳燈錄》卷十 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喚作本來人。
  
  .景岑,唐代禪僧。幼年出家,參南泉普願,嗣其法。初住長沙鹿苑寺,復住湖南長沙山,大宣教化,時人稱為長沙和尚。師機鋒峻峭,與仰山對話中,曾踏倒仰山,仰山謂其有如大蟲(虎)之暴亂,故諸方稱其為「岑大蟲」。諡號「招賢大師」。
  
  十一、唐‧無盡藏《增訂佛祖道影》卷四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為唐代比丘尼。韶州(廣東)曹侯村人。六祖惠能欲參謁五祖弘忍而途經韶州,聽師誦經。師執經卷問字,六祖則謂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師極感驚異,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六祖為有道之士,重建寶林古寺,延請六祖居之,說法弘化。
  
  十二、宋‧雪竇重顯    《碧巖錄》卷二
  對揚深愛老俱胝,宇宙空來更有誰?曾向滄溟下浮木,夜濤相共接盲龜。
  
  .雪竇重顯(九八○-一○五二),宋代雲門宗僧。字隱之。四川遂寧人。得法於智門光祚禪師。住雪竇山資聖寺時,大振雲門宗風,為雲門宗中興之祖。門下弟子有天衣義懷、長蘆智福等。諡號「明覺大師」。遺有《明覺禪師語錄》六卷等行世。
  
  十三、宋‧茶陵郁    《五燈會元》卷六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茶陵郁,宋代禪僧。不曾遊方行腳。一日,乘驢度橋,一踏橋板而墮,忽然大悟,而有此悟道詩。曾為白雲守端和尚的得度師。
  
  十四、宋‧白雲守端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卷四
  百尺竿頭曾進步,溪橋一踏沒山河,
  從茲不出茶川上,吟嘯無非囉哩囉。
  
  .守端(一○二五-一○七二),宋代臨濟宗楊岐派僧。湖南衡陽人。依茶陵郁禪師得度。於楊岐方會禪師處得悟,承嗣其法。歷住江西承天禪院、圓通崇勝禪院、安徽法華山證道禪院、龍門山乾明禪院、興化禪院、白雲山海會禪院等處,弘揚佛法。遺有《白雲守端禪師語錄》二卷、《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四卷行世。
  
  十五、宋‧白雲守端    《白雲守端禪師廣錄》卷三
  為愛尋光紙上鑽,不能處出幾多難,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從前被眼瞞。
  
  十六、宋‧從悅    《聯燈會要》卷十六
  等閑行處,步步皆如,雖居聲色,寧滯有無?
  一心靡異,萬法非殊,休分體用,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應物無拘,是非情盡,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何親何疏?拈頭作尾,指實為虛。
  翻身魔界,轉腳邪途,了無逆順,不犯工夫。
  
  .從悅(一○四四-一○九一),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虔州(江西贛縣)人。寶峰克文禪師的法嗣。能文善詩,率眾勤謹,遠近讚仰。因住於隆興(江西南昌)兜率院,世稱「兜率從悅」。宋徽宗時,丞相張商英(無盡居士)奏請諡號「真寂禪師」。有《兜率悅禪師語要》一卷行世。
  
  十七、宋‧五祖法演    《嘉泰普燈錄》卷八
  山前一片閑田地,叉手叮嚀問祖翁。
  幾度賣來還自買,為憐松竹引清風。
  
  .法演(?-一一○四),北宋臨濟宗楊岐派僧。綿州巴西(四川綿陽)人。初習百法、唯識諸論,後投白雲守端禪師,精勤參究,遂廓然徹悟。初住四面山,後還遷白雲山,晚年曾住太平山,更遷蘄州五祖山東禪寺,世稱「五祖法演」。
  
  十八、宋‧佛果圜悟克勤    《嘉泰普燈錄》卷十一
  金鴨香囊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宋代僧。字無著。四川崇寧人。參謁五祖法演,得其印證。與佛鑑慧懃、佛眼清遠齊名,世有「演門二勤一遠」之稱。政和初年,住夾山靈泉禪院,徽宗敕賜其紫服及「佛果禪師」之號。政和末年,奉詔移住金陵蔣山,大振宗風。後居於金山,高宗賜號「圜悟」,世稱「圜悟克勤」。後歸成都昭覺寺。諡號「真覺禪師」。曾於夾山的碧巖,集雪竇重顯的頌古百則,編成《碧巖錄》,世稱禪門第一書。此外,有《圜悟佛果禪師語錄》二十卷行世。
  
  十九、宋‧龍門清遠    《嘉泰普燈錄》卷十一
  刀刀林鳥啼,披衣終夜坐,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龍門清遠(一○六七-一一二○),又稱佛眼禪師。宋代臨濟楊岐派僧。四川人。雨夜讀《傳燈錄》,至「破灶墮」因緣,忽撥火大悟,而作此偈。得法於五祖法演禪師。曾隱居四面山大中庵,後住龍門,道望尤振,學者爭集。有《佛眼清遠禪師語錄》行世。
  
  二十、宋‧懷深慈受    《嘉泰普燈錄》卷九
  只是舊時行履處,等閑舉著便淆訛。夜來一陣狂風起,吹落桃花知幾多。
  
  .懷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宋代雲門宗僧。字慈受。世稱慈受禪師。壽春府(安徽)六安人。崇寧(一一○二-一一○六)初,謁長蘆崇信於嘉禾(浙江嘉興)資聖寺,並嗣其法。其後奉敕住於江蘇焦山、洛陽慧林寺。靖康事起,師二度請辭,退居洞庭包山,「退步」偈就是在這段時期的作品。遺有《慈受深和尚廣錄》四卷行世。
  
  二一、宋‧懷深慈受    《慈受懷深禪師廣錄》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門十里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
  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明窗高掛多留月,黃菊深栽盛得秋。
  萬事無如退步眠,放教癡鈍卻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為能明徹夜煎。
  
  二二、宋‧性空妙普 《嘉泰普燈錄》卷十
  船子當年返故鄉,沒蹤跡處難妙量。真風遍寄知音者,鐵笛橫吹作散場。
  
  .妙普(一○七一-一一四二),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字性空。漢州人(今四川廣漢),嗣法於死心悟心禪師。追慕船子德誠遺風,結茅於青龍之野,恆吹鐵笛以自娛,又善為賦詠,開導人心。
  
  二三、宋‧性空妙普  《嘉泰普燈錄》卷十
  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二省開壙。
  撒手便行,不妨快暢。誰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
  
  二四、宋‧佛燈守珣 《嘉泰普燈錄》卷十六
  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透得牢關即便休。
  
  .佛燈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南宋臨濟楊岐派僧。浙江人。得法於太平佛鑑慧懃禪師。開創浙江何山移忠寺,故又稱何山守珣。
  
  二五、宋‧無著妙總  《嘉泰普燈錄》卷十八
  一葉扁舟泛渺茫,呈橈舞棹別宮商。雲山海月都拋卻,贏得莊周蝶夢長。
  
  .妙總,宋代比丘尼。丹徒(江蘇鎮江)人。當代臨濟宗大慧宗杲說法,妙總參與盛會,會中宗杲大罵諸方,眾人皆驚,惟妙總獨喜。說法畢,妙總叩請道號,宗杲予「無著」之號,並示偈云:「盡道山僧愛罵人,只有無著罵不動。」一日,正危坐間,忽大悟,宗杲為之印可,於是名聞四方。
  
  二六、宋‧石頭懷志    《嘉泰普燈錄》卷七
  萬機休罷付癡憨,蹤跡時容野鹿參。不脫麻衣拳作枕,幾生夢在綠蘿菴。
  
  .石頭懷志(一○四○-一一○三),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浙江金華人。得法於寶峰克文。示寂前,以「夢境相逢,我睡已覺,汝但莫負叢林,即是報佛恩德」示侍僧。
  
  二七、宋‧天衣如哲    《嘉泰普燈錄》卷九
  瑞巖常喚主人公,突出須彌最上峰。大地掀翻無覓處,笙歌一曲畫樓中。
  
  .天衣如哲(?-一一六○),宋代雲門宗僧。族里未詳。為長蘆淨照崇信禪師的法嗣。 
  二八、南宋‧張九成    《嘉泰普燈錄》卷二十三
  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
  
  .張九成,宋錢塘人。字自韶,自號橫浦居士,又號無垢居士。紹興間策進士。曾至能仁寺從大慧宗杲禪師習禪,後因和金事件,忤逆秦檜,謫居南安。著有《橫浦集》等書。
  
  二九、民國‧虛雲    《虛雲和尚法彙》
  杯子扑落地,聲響明歷歷,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虛雲(一八四○-一九五九),名古巖,字德清。湖南湘鄉人。為民國以來,以一身而繫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十九歲於福建鼓山湧泉寺依常開老人出家,次年依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其後四處行腳參訪。五十六歲在江蘇高旻寺,因沸水濺手,致使茶杯落,而頓斷疑根,徹悟本來。其後潛隱終南山,更名虛雲,號幻遊。後往檳榔嶼、馬六甲、吉隆坡、臺灣等地講經弘化。亦曾說服滇軍協統李根源,消弭逐僧毀寺之禍。並調停漢藏糾紛,招撫盜匪,為民除去戰禍。九十歲始離滇返鼓山任住持。一百零九歲時,在香港弘法。於次年返回大陸。晚年駐錫江西雲居山。師雖為禪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實念佛。後人編有《虛雲和尚法彙》一書。
  
  三十、民國‧弘一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問余合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弘一(一八八○-一九四二),為民國中興南山律學名僧。浙江平湖人,俗姓李,名廣侯,號叔同。性情惆儻恬醇,於詩文詞賦之外,尤好書畫,工篆刻。二十六歲至日本,入上野美術專門學校,並研究音樂,創組春柳劇社,為我國新劇運動的先驅。回國後,任教於天津工業專門學堂。後赴上海主持《太平洋報》筆政,藉書畫文字以宣傳革命。一九一八年,出家於杭州大慈寺,未久即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法名演音,號弘一。師推崇印光大師,效其不收徒眾,不主寺剎的風格,惟以寫字與人結緣。晚年自號晚晴老人,又號二一老人。坊間現有《弘一大師法集》傳世。

第二十七課 詞選

 


  一、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二、攤破浣溪沙    南唐‧李璟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無限恨,倚闌干。
  
  .李璟(九一六-九六一),南唐詞人。字伯玉,初名景通。徐州人(一說湖州)。為南唐烈主李長子。李卒,李璟繼位。世稱南唐中主。其詞意境高,現存四首,後人將他和其子李後主(李煜)的作品合刻為《南唐二主詞》。
  
  三、子夜歌    南唐‧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九三七-九七八),字重光,初名從嘉,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與其父皆工詩詞書畫,多所著述。其詞善以白描抒情,情真意切。後服宋太宗所賜毒藥而卒。
  
  四、相見歡    南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五、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六、破陣子    南唐‧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七、浪淘沙    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闌,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八、漁家傲    宋‧范仲淹
  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宋朝名臣。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大中祥府進士臣,與富弼、歐陽修等推行慶曆新政。仁宗時拜為相,鎮守陝西,防禦西夏,敵不敢犯。後為讒言所中,謫守青州,貶為戶部侍郎。皇祐四年卒,贈兵部尚書,諡「文正」。
  仲淹自幼居佛寺,宿聞正法,淨持律戒,刻苦淬勵。既仕,喜近高僧,參究禪法,樂喜好施,置義田以贍族人,平日賴以舉火者恆數十家。卒之日,聞者莫不歎息,仕女哭泣於路,如喪所親。詞寫邊塞風光,胸襟幽闊。有《范文正公集》傳世。
  
  九、蝶戀花    宋‧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人(今江西吉安)。著有〈本論〉三篇,極力排斥佛、老思想,而且在他編纂《新五代史》時,盡刪有關佛教紀事二百餘則;然至晚年,一反而為虔誠佛教信徒。遺有《新五代史》、《文忠集》、《六一詞》等。
  
  十、浪淘沙令    宋‧王安石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佣。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十一、念奴嬌    宋‧蘇軾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十二、卜算子    宋‧蘇軾
  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十三、水調歌頭    宋‧蘇軾
  丙辰(一○七六)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十四、定風波    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十五、江城子    宋‧蘇軾
  乙卯(一○七五)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十六、清平樂    宋‧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宋代詩人。字魯直,號山谷。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工詩、文、詞、草書。舉進士,曾入仕途,政績卓著,然以黨見遭謫貶。黃氏崇奉佛教,以居士而嗣黃龍祖心之法。嘗遊學安徽山谷寺,自號山谷道人,晚年築精舍於涪濱,修行淨土法門,又號涪翁。又其所作詩文,廣泛流行於日本足利時代的五山僧人之間,對於日本漢文學史的影響頗鉅。今傳《山谷詞》等。
  
  十七、南鄉子    宋‧黃庭堅
  重陽日,宜州城樓宴集,即席作。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  
  十八、西江月    宋‧朱敦儒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需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南宋詞家。字希真,號巖壑,時稱洛川先生。著有《巖壑老人詩文集》、《樵歌》等。
  
  十九、武陵春    宋‧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一○八四-?),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又號漱玉。濟南(今山東)人。工詩文,尤以詞擅名。詞諧音律,曲折入微,清新婉麗,是中國偉大女作家,著有《漱玉詞》一卷。
  
  二十、菩薩蠻    宋‧辛棄疾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髮,總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南宋愛國詩人、軍事家。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作品以豪放著稱,詞作反映愛國憂民的精神和英雄情懷,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的結合,與北宋蘇軾同為「宋詞」雙璧,並稱「蘇辛」。著有《稼軒詞》六百多首。
  
  二一、西江月    宋‧辛棄疾
  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二、醜奴兒    宋‧辛棄疾
  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二三、賀新郎    宋‧辛棄疾
  邑中園亭,僕皆為賦此詞。
  一日,獨坐停雲,水聲山色,
  競來相娛,意溪山欲援例者,
  遂作數語,庶幾彷彿淵明思親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餘幾?
  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
  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一尊搔首東窗裡,
  想淵明,停雲詩就,此時風味。江左沈酣求名者,
  豈識濁醪妙理!回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
  不見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二四、夜游宮    宋‧陸游
  記夢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
  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
  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二五、念奴嬌    宋‧張孝祥
  過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頃
  ,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銀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怡然心會,妙處
  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
  細傾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一笑,不知今夕何夕!
  
  .張孝祥(一一三二-一一六九),字安國。南宋歷陽烏江(今安徽和縣)人。號于湖居士。詞駿發清麗,具愛國熱忱,與張元幹是南宋詞壇的雙璧,著有〈水調歌頭〉、〈六州歌頭〉等名篇。
  
  二六、一剪梅    宋‧蔣捷
  舟過吳江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蔣捷,南宋末詞人。字勝欲,號竹山,學者稱「竹山先生」。江蘇宜興人。平生著作以義理為主。工詞,多為追昔傷時之作,詞風清婉,音律諧暢。著有《小學詳斷》、《竹山詞》等。
  
  二七、虞美人    宋‧蔣捷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
  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二八、唐多令    宋‧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
  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
  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繫行舟。
  
  .吳文英,南宋詞人。字君特,號夢窗,晚號覺齋。四明(今浙江鄞縣)人。《七家詞選》云其詞與清真、梅溪、白石並為詞學正宗。詞風以詠物為多,字句工麗,音律和諧。有《夢窗詞》甲乙丙丁四稿傳世。
  
  二九、夢江南    明‧屈大均
  悲落葉,葉落落當春。歲歲葉飛還有葉,年年人去更無人,紅帶淚痕新。
  悲落葉,葉落絕歸期。縱使歸來花滿樹,新枝不是舊時枝,且逐水流遲。
  
  .屈大均(一六三○-一六九六),明、清之間的文學家。原名紹隆,字介子,又字翁山。廣東番禺人。曾為僧,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其詩富有民族意識,關懷人民疾苦,沈鬱而又工整。散文多寄托故國之思,筆力雄健。著有《九歌草堂集》、《道援堂集》。
  
  三十、臨江仙    明‧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翁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楊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明代文學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於學術、詩文、詞典、戲劇方面均有卓著成就,《明史》稱其著作之富為明代第一,後人輯有《升庵集》、《詞林萬選》等多種。其詞典雅清麗,尤以〈臨江仙〉一詞膾炙人口,清初毛宗崗父子取之置於《三國演義》篇首,流傳極廣。

 

 

 

第二十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一、鎮江金山寺
  千古英雄浪淘盡;
  天下名山僧占多。
  
  .金山寺,又稱江天寺,與高旻寺、天寧寺合稱臨濟三大叢林,位於江蘇鎮江金山。相傳為東晉時創建,梁武帝曾在此寺啟建水陸懺法,宋真宗嘗頒賜大藏經。歷代高僧如:佛印了元、高麗義天、楊岐圜悟克勤及天台宗山家派的南屏梵臻等嘗住於此。寺中楞伽台、妙高台曾為蘇東坡寫經吟詩之處,今仍留有蘇東坡的玉帶。清代康熙、乾隆兩帝也曾至此參訪,並御書賜聯,小說中白蛇水沒金山寺及金山活佛的神蹟異事,使金山寺聲聞遐邇。
  
  二、鎮江定慧寺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近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儘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定慧寺,位於浙江鎮江的焦山,原稱普濟寺,為唐代古剎。宋代重建,稱焦山寺,圜悟克勤、佛印了元、枯木成法等禪師曾住此寺,鄭板橋也曾於此寺讀書。清朝康熙皇帝頒賜匾額,賜名定慧寺,成為著名道場。
  
  三、蕪湖廣濟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就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廣濟寺,位於安徽蕪湖的赭山西南麓。寺初創建於唐昭宗乾寧年間(八九四-八九七),名永清寺,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一○○八-一○一六)改為今名。清乾隆、嘉慶、光緒年間均曾修葺。現存殿宇三重,世傳寺內藏有價值連城的金印。殿後有赭塔、滴翠軒;赭塔規模宏大,「赭塔晴嵐」為蕪湖八景之一;滴翠軒,傳為昔時黃庭堅讀書處。
  
  四、蘇州戒幢寺
  聖教名言,獨樂何如同樂;
  佛家宗旨,殺生不如放生。
  
  .戒幢寺,位於江蘇吳縣的蘇州。初名歸元寺,明代茂林和尚住持該寺弘揚律宗,更名為戒幢律寺,成為江南名剎之一。大雄寶殿西邊的羅漢堂,屋宇深廣,有四十八間,呈田字形,以佛教四大名山塑座為中心,雕有羅漢五百尊,栩栩如生,高如真人。
  
  五、鄞縣天童寺
  大護法不見僧過;
  善知識能調物情。
  
  .天童寺,位於浙江太白山一峰天童山。西晉僧人義興草創,歷唐、宋數帝,先後重建並賜號為「天童玲瓏寺」、「天壽寺」、「景德禪寺」等,成為十方叢林的重心,宋時為五山大寺(太白山天童寺、杭州徑山萬壽寺、寧波阿育王山廣利寺、杭州南山慈恩光孝寺)之一。宏智正覺等高僧駐錫於此。另有日僧明庵榮西、希玄道元等人至寺參學,將曹洞禪傳回日本,此寺成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六、杭州下天竺寺(法鏡寺)
  法幢現慈雲,觀秋月春花,盡是三空妙諦;
  智燈懸寶座,聽晨鐘暮鼓,無非一點禪機。
  
  .在浙江杭州有三座天竺寺。在白雲峰北者,稱上天竺寺;在稽留峰北者,稱中天竺寺;在飛來峰之麓,稱下天竺寺。三天竺寺皆以供奉觀世音菩薩為本,每年陽春有百萬仕女群集進香。下天竺寺創建最早,東晉時西天竺僧慧理草建。曾顯種種奇瑞,蒙賜「後天竺靈山寺」額;吳越王錢鏐重建,賜名「五百羅漢院」。宋時,天台宗山家派慈雲遵式入寺,大張天台教綱,世稱天竺懺主。寺原為天台宗道場,後改屬臨濟宗,清朝乾隆皇帝賜名法鏡寺。寺旁有翻經台,為謝靈運等重治《北本涅槃經》為南本之處,另有紀念唐朝僧圓澤與李緣相約來世相見的「三生石」。
  
  七、杭州上天竺寺(法喜寺)
  世路崎嶇,看迷人捷足登山,爭利懸崖無退路;
  佛天悲憫,願眾生回頭是岸,早離苦海渡慈航。
  
  八、杭州上天竺寺
  山中鳥語花香,活潑天機,好參妙諦;
  湖上風清月白,真空景象,即是如來。
  
  .上天竺寺,位於浙江杭州西湖天竺山,是吳越王錢俶夜夢觀音求治其居所建,原稱「天竺看經院」。宋時諸帝,寺運大興,曾頒大藏經五三三○卷、「天竺靈感觀音院」之額,並賜「白雲堂」之印,以統領天下禪、教、律諸宗。清乾隆先後賜金擴建,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御題「法喜寺」,故世稱法喜寺。民國初年石蓮法師再度擴建,規模宏偉,香火鼎盛,不下南普陀寺。
  
  九、杭州韜光寺
  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韜光寺,位於浙江杭縣靈隱山與北高峰之間,原名廣嚴院。唐穆宗時,有高僧結茅於巢枸塢,自稱韜光,與當時杭州刺史白樂天(居易)邀詩唱和,自此稱為韜光寺。
  
  十、廈門南普陀寺
  現自在身,願眾生共渡慈航,早超苦海;
  救將來劫,望我佛宏施法雨,力挽狂瀾。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廈門五老峰下。因位於浙江省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始建於唐代,清康熙年間重建,改名南普陀,與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同為我國東南地區的名勝。大悲殿為南普陀的著名建築,為八角三層飛檐躥角式,每角雕龍尾,龍頭則於寶頂之上。殿頂結構奇特,為寺宇建築中所少見者。一九二五年,會泉法師任住持,創建閩南佛學院。
  
  十一、普陀寺
  自在自觀觀自在,
  如來如見見如來。
  
  十二、普陀普濟寺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十三、普陀普濟寺
  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
  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
  
  .普濟寺,位於浙江定海縣東南的普陀山。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普濟寺、慧濟寺、法雨寺)之一,香火鼎盛,信徒遊客絡繹不絕。
  
  十四、浙江七塔報恩禪寺
  如來說般若波羅蜜,經典所在,則為是塔;
  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善法增益,乃報佛恩。
  
  十五、浙江七塔報恩禪寺
  十方來,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
  萬人施,萬人捨,萬人同結萬人緣。
  
  .七塔報恩禪寺,位於浙江鄞縣,與阿育王寺、天童寺、延慶寺三寺並峙,號四明名藍。始建於唐大中十二年(八五八),明朝洪武年間,因普陀山前寺徙建於本寺餘地,改稱為補陀寺,故當地亦有「南海普陀」之說,世稱「小補陀」。清康熙年間重加修葺,建七浮圖,而有「七塔寺」之名。民國以來,傳戒講經,設藏經樓,立佛學院,大振臨濟宗風。
  
  十六、開封開寶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義;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蜜多心。
  
  十七、開封開寶寺
  四八願,普被群機,決定萬修萬人去;
  廿五有,同生正信,合當一念一如來。
  
  .四八願,指阿彌陀佛在因地為法藏菩薩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廿五有,指生死輪迴三界的二十五種有情,即欲界十四種,色界七種,無色界四種。
  
  十八、登封法王寺
  做個好人,心正身安魂夢穩;
  行些善事,天知地曉鑒鬼神。
  
  .法王寺,位於河南登封嵩山的太室山南麓,嵩岳寺的東北。相傳建於漢明帝永平十四年(七一)。歷代屢更寺名,至宋仁宗慶曆年間增置殿宇、僧寮,重造佛像,改稱「嵩山大法王寺」。寺據嵩山之勝,為天下名剎之一。
  
  十九、登封法王寺
  退一步天高地闊;
  讓三分心平氣和。
  
  二十、天鎮慈雲寺
  地獄未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慈雲寺,位於山西天鎮縣。建於唐代,原名法華寺。明代重修,改稱今名。全寺規模宏敞,被譽為「關北巨剎」。山門二側的鐘樓、鼓樓建於元代,形制頗為罕見。明清之際,啟建大戒壇,僧眾多來此求戒。
  
  二一、趙城廣勝寺
  果有因,因有果,有果有因,種甚因結甚果;
  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
  
  .廣勝寺,位於山西趙城縣霍山之南。寺內藏有金代刊刻的大藏經,是極為珍貴的資料,另有元太宗時的弘法寺補刻版,及明清所補充者及藏外的章疏類。
  
  二二、福州湧泉寺
  淨地何須掃;
  空門不用關。
  
  .湧泉寺,位於福州鼓山。唐末,州人拆墓廬時,有泉湧出。唐建中四年(七八三),靈嶠誦《華嚴經》逐潭中毒龍,遂建寺宇,稱華嚴寺。後梁閩王王審知重建,改稱湧泉寺。雪峰義存禪師的法嗣神晏禪師住持,漸成叢林。寺有千餘年歷史,為東南第一禪剎。寺以藏經、藏版著稱,計二四○○片,為我國佛典古版收藏的寶庫。
  
  二三、福州林陽寺
  粥去飯來,莫把光陰遮面目;
  鐘鳴板響,常將生死掛心頭。
  
  二四、佛光山頭山門
  問一聲汝今何處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二五、佛光山寺中央上人紀念堂
  是真血性男子,乃實踐佛陀救世誓願;
  企我青年志士,共效法上人愛國精神。
  
  二六、佛光山寺不二門(外)
  佛度眾生,萬類有情成正覺;
  光周法界,一超直入見如來。
  
  二七、佛光山寺不二門(內)
  門稱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
  山為靈山,山非山無非我人清淨身。
  
  二八、佛光山寺大雄寶殿
  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
  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
  
  二九、佛光山寺大悲殿
  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無量數;
  遊十方國土,大慈大悲,度眾億恆沙。
  
  三十、佛光山寺大智殿
  是古佛先師,自號法王子;
  為如來脅侍,人稱妙吉祥。
  
  三一、佛光山寺萬壽堂
  法輪常轉超苦海;
  乘願再來度眾生。
  
  三二、佛光山寺萬壽堂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三三、佛光山檀信樓齋堂
  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
  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
  
  三四、美國西來寺山門
  東方佛光普照三千界;
  西來法水長流五大洲。
  
  三五、美國西來寺五聖殿
  五聖同心開淨土;
  七眾協力護道場。
  
  .五聖:西來寺的五聖殿供奉五尊菩薩聖像,即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大願地藏王菩薩、大行普賢王菩薩、大慈彌勒菩薩,代表著大乘悲、智、願、行、慈悲喜捨的精神。
  
  三六、美國西來寺韋馱殿
  將軍三洲施感應;
  寶杵六道降魔軍。
  
  三七、美國西來寺伽藍殿
  東西伽藍同時護;
  古今威德到處靈。
  
  三八、美國西來寺藏經樓
  佛日增輝天華放異彩;
  法輪常轉貝葉說經文。
  
  三九、美國西來寺禪堂
  星辰影裡那伽定;
  雲水光中自在身。  
  四十、美國西來寺懷恩堂
  我佛如來度一切苦厄;
  善男信女登九品蓮台。
  
  四一、佛光山福山寺山門
  福地同登,萬修萬人去;
  山門直上,一念一如來。
  
  
  四二、佛光山福山寺大雄寶殿
  福慧雙修廣結善緣;
  山林並秀普度眾生。
  
  四三、佛光山圓福寺華嚴寶殿
  藏經貝葉宣說文殊普賢心;
  華雨香雲供養毗盧能仁佛。
  
  四四、佛光山福國寺大雄寶殿
  大夢誰先覺,趁早回頭,相信西方為實有;
  雄風我久仰,及時放手,好從當體悟真空。
  
  四五、貴陽宏福寺五觀樓
  五觀若明金易化;
  三心未了水難消。
  
  四六、長樂龍泉寺
  是大醫王,善療眾生一切煩惱;
  作妙法炬,頓破六道無始癡蒙。
  
  四七、漢陽歸元寺
  古今來宗教幾何?自由平等,無如我佛;
  東西國文明進化,言論高尚,獨讓法王。
  
  .歸元寺,位於湖北漢陽之西,為漢陽第一古剎。於清順治帝時所建,寺內的門壁有曹洞宗第三十一世所刻的碑,與太平興國寺、觀音泉寺並稱三大寺。太平天國之亂時被焚,一九一二年重建,黎元洪親賜「歸元禪寺」匾額。今藏經樓有宋版與明版、清版的大藏經。另有敕賜的五百羅漢堂、石刻觀音像及清道光帝所頒「敕賜歸元禪寺曹洞宗第三十一世白光主峰禪師之印」。
  
  四八、重慶縉雲寺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住,何必急急忙忙幹些歹事;
  我卻曉前身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作個好人。
  
  .縉雲寺,位於四川重慶縉雲山。建於南朝劉宋,初名相思寺,明代始改稱縉雲寺。太虛大師在抗戰時期,在此創「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受學者甚多。寺旁有破空和尚塔,遠近朝拜者甚多。寺中大雄寶殿的橫額為于右任先生所題。
  
  四九、樂山烏尤寺
  事到無心皆可樂;
  人非有品不能閑。
  
  .烏尤寺,位於四川樂山縣烏尤山。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北宋改今名。山門題有「壘抵」(烏尤的別名是離壘)二字。另有許多著名塑像,以風波禪師與濟公禪師像最著名。寺中有爾雅臺,相傳係漢犍為郡郭舍人注釋《爾雅》之處。
  
  五十、峨嵋千佛禪院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裡煮乾坤。
  
  五一、昆明圓通寺
  佛光普照大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果定真理;
  法輪常轉人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岸頭有神明。
  
  .昆明圓通寺,位於雲南昆明。創建於唐,原名補陀羅寺,元成宗時修建,改稱圓通寺,其圓通寶殿為古代建築的傑作,並為雲南最具代表性的名剎。
  
  五二、遵義湘山寺觀音殿
  一色一香供養十方如來,華藏莊嚴無盡願;
  千手千眼救度眾生苦厄,娑婆遍滿大悲心。
  
  五三、扶風法門寺山門
  入此門,萬緣放下,人人獲大福利;
  登佛地,隨意瞻仰,個個性淨清逸。
  
  .法門寺,位於陝西扶風崇正鎮,創立年代不詳。初稱阿育王寺,北周武法難遭破壞,隋大業末年又遭兵火,全部化為灰燼。唐貞觀五年(六三一)重建,於魏周所建之處挖得古碑二座及佛舍利,日有數萬人集此禮拜,遂成當代的名剎。帝屢迎佛骨至宮中供養瞻禮,翰林學士張仲素奉敕為該寺撰「佛骨碑」。
  
  五四、蘭州白塔寺
  翦一片白雲補衲;
  邀半輪明月看經。  
  五五、潭柘寺流杯亭
  石上水流動皆靜;
  雲間山出幻而實。
  
  .潭柘寺,位於北平近郊,創於晉朝,初稱嘉福寺,又稱龍泉寺、大萬壽寺、岫雲寺,名稱屢改,但潭柘之號久傳不衰。歷代出高僧,以唐朝華嚴和尚最著。寺內的金天德四年碑極為珍貴,每年三月一日法會極盛。
  
  五六、廣德寺大雄寶殿
  教演三乘,廣攝萬類登覺路;
  法傳千古,普渡群生證菩提。
  
  .廣德寺,位於四川遂寧縣城西,唐代宗時初建,原名石佛寺。曾獲帝敕封十一次。明代極盛,僧眾千餘人,主領川、滇、黔三省三百餘山,榜為「西來第一禪林」。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破壞,今已逐漸恢復舊觀。
  
  五七、東城區雍和宮
  合大地成形,無非有為法;
  與眾生同體,應作如是觀。
  
  .雍和宮,位於北平市。為我國內地最大的西藏佛教寺廟。原係清雍正帝為皇子時的府邸,後改名為「雍和宮」。乾隆九年(一七四四),迎請高僧居於雍和宮,而以達賴喇嘛派遣的堪布掌教。因其原為親王府,故建築與其他的喇嘛廟不同。寺有乾隆所撰,以漢、滿、蒙、藏四種文字合刻的「喇嘛說」石碑一座。民國以後,開放參觀。諸建築與佛像充滿奇異色彩。每年舉行驅鬼舞蹈,俗稱雍和宮打鬼。
  
  五八、雞足山金頂寺文殊院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五九、泰州光孝寺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切莫放年華虛度;
  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可曉得腳步留神。
  
  .泰州光孝寺,位於江蘇泰州縣。曾辦佛學院,近代幻生、妙然法師等,皆曾參學於此。
  
  六十、泉州開元寺
  佛乃眾生慈父;
  戒是汝等大師。
  
  .唐玄宗時敕令各郡建立開元寺,作為官方寺院,主要負責國家的祝典法儀。泉州開元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寺內藏經閣收藏的經典有二萬餘卷,以宋刻《大雲輪請雨經》、明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最著名。

第二十九課 座右銘


  一、節東漢.崔瑗座右銘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恆,久久自芬芳。
  
  二、東晉.陶靖節詩(陶淵明)
  知人未易,相知實難;淡美初交,利乘歲寒。
  管生稱小,鮑叔必安;奇情雙亮,令名俱完。
  
  三、隋.智永大師書千字文
  禍因惡積,福緣善慶,尺璧非寶,寸陰是競。
  
  四、唐.拾得禪師除賤語  劉正成書
  富貴浮雲未足誇,民間風氣太奢華,
  漫將兩字逢人勸,勤儉由來好起家。
  
  五、唐.懷素草書千字文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罔談彼短,靡恃己長。
  
  六、唐.百丈懷海禪師警訓  周敦良書
  是非以不辨為解脫,學問以勤學為入門,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七、北宋.司馬溫公家訓(司馬光)莊東書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守;
  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讀。
  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間,為子孫長久之計。
  此先賢之格言,乃後人之龜鑑。
  
  八、宋.張載名言  李超哉書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九、日本.狂雲懶衲宗純一休書
  囊無省數半文錢,定上座參臨濟禪,
  頭髮鬅鬙耳卓朔,破鞋來往玉門前。
  
  十、元.石屋清珙裁縫詩  謝稚柳書
  手攜刀尺走諸方,線去針來日日忙,
  量盡前人長與短,自家長短幾時量?
  
  十一、明.紫柏大師語錄  沈鵬書
  水在釜中,非火不能熱也;
  種在土中,非春不能生也;
  愚在心中,非學不能破也。
  
  十二、明.蕅益大師警訓  董壽平書
  小人以己之過為人之過,每怨天而尤人;
  君子以人之過為己之過,每反躬而責己。
  
  十三、清.玉林通琇禪師語  邱大阜書
  省虛文,務誠敬,是禮貌真實;
  誡浮華,崇節儉,是日用真實;
  遠奸佞,近仁厚,是交接真實;
  甘淡泊,恥謀求,是家風真實。
  
  十四、清.雲閒沈荃拜手識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鑑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係;
  勿謂一時可逞也,須知有禍福子孫之報應。
  
  十五、清.板橋鄭燮題
  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益於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
  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
  
  十六、富貴貧賤論  清.梁巘書
  富以能施為德,貧以無求為德,
  貴以下人為德,賤以忘勢為德。
  
  十七、清.林則徐書
  念非善莫舉,人非善莫與,事非見莫說,
  物非義莫取。健時作病時想,可以保身;
  裕時作乏時想,可以守家。
  
  十八、清.朱柏廬治家格言  西山逸士溥儒(溥心畬)書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十九、清.陶廷杰書
  人之論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二十、民國.印光大師語錄  隆蓮書
  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
  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無憾已,
  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
  
  二一、民國.弘一大師語  王乃壯書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二二、民國.太虛大師書
  學貴知要,不在貪多;用貴適時,不專泥古。
  
  二三、民國.大千張爰(張大千)書
  說法青蓮九品臺,天知病榻亦低徊;
  偶逢一笑禪心定,那有阿難著體來。
  
  二四、民國.斌宗大師法語  覺海山人書
  讀書世受平和福,學佛人多歡喜緣。

 

第三十課 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累朝帝主,歷代侯王,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築壇拜將,建節封侯,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
  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
  嗚呼!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賢良,三年清節為官,一片丹心報主。
  南州北縣,久離桑梓之鄉;海角天涯,遠喪蓬萊之島。
  嗚呼!官貺蕭蕭隨逝水,離魂杳杳隔陽關。
  
  黌門才子,白屋書生,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遊棘院。
  螢燈飛散,三年徒用工夫;鐵硯磨穿,十載慢施辛苦。
  嗚呼!七尺紅羅書姓字,一抔黃土蓋文章。
  
  出塵上士,飛錫高僧,精修五戒淨人,梵行比丘尼眾。
  黃花翠竹,空談秘密真詮;白牯黧奴,徒演苦空妙偈。
  嗚呼!經窗冷浸三更月,禪室虛明半夜燈。
  
  黃冠野客,羽服仙流,桃源洞裡修真,閬苑洲前養性。
  三花九煉,天曹未許標名;四大無常,地府難容轉限。
  嗚呼!琳觀霜寒丹灶冷,醮壇風慘杏花稀。
  
  江湖羇旅,南北經商,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
  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
  嗚呼!滯魄北隨雲黯黯,客魂東逐水悠悠。
  
  戎衣戰士,臨陣健兒,紅旗影裡爭雄,白刃叢中敵命。
  鼓金初振,霎時腹破腸穿;勝敗纔分,遍地肢傷首碎。
  嗚呼!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懷耽十月,坐草三朝,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羆蕌夢。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
  嗚呼!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
  
  戎夷蠻狄,喑啞盲聾,勤勞失命傭奴,妒忌傷身婢妾。
  輕欺三寶,罪愆積若河沙;忤逆雙親,凶惡浮於宇宙。
  嗚呼!長夜漫漫何日曉?幽關隱隱不知春。
  
  宮幃美女,閨閣佳人,胭脂畫面爭妍,龍麝薰衣競俏。
  雲收雨歇,魂消金谷之園;月缺花殘,腸斷馬嵬之驛。
  嗚呼!昔日風流都不見,綠楊芳草髑髏寒。
  
  饑寒丐者,刑戮囚人,遇水火以傷身,逢虎狼而失命。
  懸梁服毒,千年怨氣沈沈;雷擊崖崩,一點驚魂漾漾。
  嗚呼!暮雨青煙寒鵲噪,秋風黃葉亂鴉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