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真理 -- 迷悟之間3 星雲法師著

  人生的階梯
  
  現代的社會,醫學發達,生活素質提昇,在先進的國家裏,人民的平均壽命大約可以活到八十歲。如果用八十歲的人生比喻八十層的大樓,則人從呱呱墮地的一歲開始,一歲又一歲,就等於爬上一層又一層的大樓。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如何才能爬上最高的八十層樓?也就是我們最高的壽命、最巔峰的人生呢?
  
  話說有兄弟二人,外出登山,下山後回到八十層樓的家,正好碰上大樓的電梯故障。登山的兄弟覺得無所謂,仗著他們平時登山,訓練有素,因此雖然爬樓梯上樓很辛苦,他們還是振奮起精神,賣力的往上爬行。
  
  當他們爬到二十層樓的時候,不但不覺辛苦,不覺疲累,而且自覺自己是登山的好手,何懼於高樓?於是又再努力往上爬。當爬到四十層樓的時候,忽然感覺到有些疲累了,尤其行李中裝著爬山的道具,非常沈重。兄弟二人於是商量,決定暫時把行李放在第四十層樓,等到有電梯可乘時,再來取回。
  
  憑著登高山的信心、勇氣,再繼續往上爬,到達了六十層樓,終於感到疲憊吃力,氣喘噓噓,無力再往上攀登第八十層。但是仔細一想,都已經爬了六十層樓了,距離住家的八十層樓,只剩下廿層,還有何難?於是儘管辛苦、疲倦、氣喘、流汗,種種的困難,腿酸力盡,終於還是爬到第八十層樓。當哥哥準備要開門進入家屋的時候,忽然大喊:「糟糕!鎖匙放在行李中,沒有帶上來!」此時兄弟二人不覺如洩氣的皮球一般,感到一片茫然!
  
  這個故事說明了,八十層樓的生命,八十年的歲月。最初二十層樓的人生,青春力壯,幸福快樂,無限美好。但是到了四十歲,為了家計兒女,生活的重擔,就如行李的負擔為難,這時候有的人就把這個負擔放在四十歲,繼續登上六十樓。在六十歲的人生裏,已經感到體力不繼,負擔嫌重。不過人生往高處走,只得帶著龍鍾老態的身體,繼續往上爬。當到達八十歲的人生高樓時,回首往事,那一把鎖匙還留在第四十層樓,但此時已經沒有力氣再回頭去取來打開幸福的家門了。
  
  聰明的讀者,你也有八十層樓的人生,每一層樓,你都想做些什麼呢?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4日

官員的尊嚴
  
  往昔的官員,總是令人羡慕;因為,他們有做官的尊嚴!
  
  自古以來,凡是好官,光明正大、耿直剛毅,都是為民所稱道!即使最差勁的官員,至少也能擺出個官架子,表現出官僚的氣勢,總也還有一些尊嚴可言。但是,到了現在,一些做官的,往往失去了尊嚴,令人不恥!
  
  現在的官員之所以沒有尊嚴,倒不完全是因為現在已是民主時代,官員不再像古代那樣身操生殺大權,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他們就沒有了尊嚴。
  
  其實,現在的官員為什麼失去尊嚴?原因在於人格操守,不復為人信服。例如,講話沒有誠信,當要選舉的時候,對你打躬作揖,叩頭不已;一旦選舉過後,你有事找他,他就推三阻四,甚至路上見了面,他也隨即掉頭就走,完全看不到選舉前的誠懇態度。前後判若兩人,如何令人尊敬?
  
  再者,現在的官員,所謂「無官不貪」;你拿了我的,吃、喝、用了我的,你還有什麼尊嚴?尤其,現在的官員,講忠信、講仁愛、講道義的,固然有之;但是更有的官員,以磨人為快樂之本,用拒絕來維持他的官僚氣勢,以拒不見人為他的高貴,以找人麻煩來樹立他的權威。如此官員,怎麼會有尊嚴呢?
  
  所謂「官員的尊嚴」,像關雲長的「秉燭達旦」;像魏徵的「諫說唐太宗」;像文天祥的「死難不屈」;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怎麼會沒有尊嚴呢?開空頭支票的官員,是沒有尊嚴的!仗勢欺人的官員,是沒有尊嚴的!朝令夕改的官員,是沒有尊嚴的!蒙混欺騙的官員,是沒有尊嚴的!
  
  幽厲桀紂,雖為帝王,由於他們不勤政國事,貪淫暴虐,他們會有尊嚴嗎?歷代多少忠貞的大臣,當他們被送上斷頭台的時候,你能說他們沒有尊嚴嗎?所以,「官員的尊嚴」不是自己擺個架子就能獲得的,是從他平常的言行一致,為民服務,所謂「做人民的公僕」,公正廉明,熱誠服務,樹立形象,他才有官員的尊嚴!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今日的官員們,只要你能無欲無求,只要你能真正為國為民,你們自然就會有尊嚴了!《人間福報》2000年10月5日

 

人,住在那裏?  
  人,住在那裏?人,當然住在家裏!
  
  家,能夠給我們永遠的安住嗎?動物中,即使一隻小鳥,當牠長大以後,也要離巢高飛,不肯住在鳥窠裏;一隻小狗長大了,牠也歡喜到外面奔跑,不願意待在屋子裏。中國字的「家」,寶蓋頭下面一個「豕」;天天賴在家裏,不是像懶豬一樣嗎?
  
  「家」,不是永遠的安樂窩,那麼我們住在那裏呢?住在金錢裏!金錢被騙了、被倒閉了,股票跌停板,錢財流失了,你住在那裏呢?
  
  人,住在愛情裏!情愛確實是人生幸福的追求;但是,世事無常,情愛會變化,當夫妻離婚了,戀人反愛為仇了,你住在那裏呢?
  
  人,住在名位裏!然而「樹大招風,名大招忌。」你看,每次選舉,多少人歡喜的上台,多少人闇然的下台!下台後,你住在那裏呢?
  
  人,住在事業裏!為了事業,每天忙東忙西,忙得不顧妻子兒女,忙得不能回家吃晚飯,忙到最後,不但不記得自己有家,甚至忘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所以,《金剛經》說,不以色、聲、香、味、觸、法,安住身心。
  
  人究竟要住在那裏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看,太陽住在虛空之中,你以為它無所依靠,其實它一點也不危險;無住就是它的安住呀!正如出家人,看似無家,其實處處為家,這是何等的逍遙自在!
  
  吾人的生活裏,功名富貴、金錢物質不是不重要,只是你可以用它,但不能被它所用。所謂「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順治皇帝感嘆「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他對於解脫自在的人生,是多麼嚮往啊!
  
  「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這是安住身心、提升自我性靈的良方;能夠「身心安住」,才能圓滿生命,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所以,人不要住在五欲六塵裏;人,寧可過清閒自在的人生,千萬不要做了金錢的奴隸。把身心安住在滿足中,則能自適其適;自可隨緣放曠,自能安然自在過生活!《人間福報》2000年10月6日

 

幽谷蘭香
  
  黃金藏在地下,大魚游於深水;君子隱居於山林,喬木生長在高山。人的出身,家世、環境、風俗、人情,都能影響其一生。
  
  自古將相本無種,英雄不怕出身低;為人不怕生於貧賤,但需要靠因緣的成就。正如黃金需要大地的保護,大魚需要深水的呼吸,君子在山林中吐納修養,喬木 在高山上與風霜為伴。又如玉器雖美,必需經過琢磨;鋼鐵雖堅,但要高溫鍛煉;銅鏡映照,也要經常拂拭;幽蘭清香,必需深谷保護。
  
  聖賢不怕困於陋巷,英雄也不怕出身於寒微,只看我們自己努力。李登輝,只是淡水小鎮一個警察的兒子;陳水扁,只是台南鄉下一個農家的子弟,他們的成 就,不因出身而受限。甚至台灣白手起家的富豪巨賈,例如賣磚瓦出身的王永慶、擺布攤創業的吳修齊等;貧寒子弟創業有成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一個人一時 的不得志,不必氣餒;大器晚成,要待因緣也!
  
  姜太公八十猶垂釣於渭濱,因緣際會做了文王的宰相;宋朝鄆州須城的劉灝八十二歲才高中狀元,終於揚眉吐氣於鄉里。一時遭遇不好,不必氣餒,但看世界各 國的政治人物,他們競選公職時,雖然一次、二次沒有當選,但他們並不失望,總是等待時機因緣,以圖東山再起。人,只要不怕做老二,不要怕時間的延長;榮顯 發達,總是早晚而已。
  
  東漢的莊光先生,一生不願浮沉宦海;雖然他的愛人陰麗華最後成為漢光武的嬪妃,在政治上他也沒有出將入相,他只是招賢納士,以助漢光武,但歷史上也沒有忘記莊光嚴子陵的地位。意思是,漢光武劉秀如中天高日,莊光嚴子陵則如幽谷蘭香。
  
  吳稚輝先生一生不願出任公職,但蔣中正先生一直對他禮遇有加;甚至讓自己的兒子蔣經國跟隨他學習,等於平民做帝師。亦即吳先生的韜光養晦,並無損於他的潛德幽光。
  
  所謂「大丈夫達則兼善天下,不達則獨善其身」;做人如果能像玫瑰薔薇種於市街道旁,當然很好,不然就做幽谷蘭香。
  
  人,最怕的是高不成低不就,尤其不要滿瓶不動半瓶搖;當一時的時機因緣不具,不必強行推銷自己,更不必急於出頭,正如黃金鑽石,不要急於求售;如果能像深谷幽蘭,散發清香在人間,不亦美矣!《人間福報》2000年10月7日

 

刀口之蜜
  
  佛教有一段譬喻,說人生如一座枯井。
  
  有一位旅人,在路上行走,忽然遇到一隻老虎追趕他。情急之下,看到路邊有一口枯井,他就攀著路邊的一根樹藤,垂入井中。
  
  正當驚魂甫定,慶幸之餘,往下一看,發現井底有四條大蛇。旅人大驚,不敢落地,只得懸在半空。此時忽然舉頭,又見頭上有黑白二鼠,正在啃囓樹藤。旅人心驚,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上有老虎,下有毒蛇,眼看著樹藤又將被黑白二鼠咬斷,真是憂心如焚。正當此時,頭上正好有五隻蜜蜂飛過,滴下了五滴蜜汁,剛好滴入旅人的口中,旅人覺得非常甜蜜,一時竟忘了自身的處境十分危險。
  
  這個譬喻是說,吾人在生死的枯井中,被無常的猛獸追趕。仗著業力的生命線,垂落在井中;下有四條毒蛇(喻地、水、火、風四大)要分裂我們的身心,還有晝夜的黑白二鼠又在啃囓我們生命的樹藤。此時蜜蜂滴下了五滴蜜,讓我們暫時忘記了危險,這正如「刀口之蜜」,雖有割舌之患,因為其味甜美,因此輕易的就讓我們忘記了割舌的危險,這就是人生的實相。
  
  刀口之蜜是什麼?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之味也。人生世間,種種的苦難,例如身體上的老病死苦、心理上的貪瞋癡苦,乃至社會上的愛恨情仇之苦、境界上的是非好壞之苦、自然界的刀兵地震之苦等。種種的苦難,人都堪能忍受,其原因就是因為有那五滴蜜的暫時之樂,讓我們甘受種種的苦難。
  
  仔細想來,這種短暫、虛浮的人生,就算是夕陽無限好,也是已經近黃昏。人生的壽命,所謂「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然而我們面對寶貴的人生,也不能被「苦空」、「無常」所擊倒。吾人應該在有限的生命裏,做出無限的事業來;在有限的歲月裏,創造出無限的生命價值,千萬不能貪圖一時的「刀口之蜜」,而置死生於不顧。
  
  詩云:「有花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其實這也是我們面對有限的生命時,應該抱持的積極態度喔!《人間福報》2000年10月8日

 

千錘百鍊
  
  明朝的于謙有形容石灰詩云:「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燒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
  
  這首詩詞對於一個人的立志奮發向上,有很大的鼓勵。石灰本來是土石的礦物,但是經過烈火的焚燒,雖然粉身碎骨,但是粉刷在牆壁上,就留得潔白無瑕給大眾。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這就樹立了聖賢的榜樣。
  
  世界上的偉人,那一個不是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名垂青史?那一個宗教家不是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活在世人的心中。乃至現在社會上成名的人物中,何嘗不都是經過「千錘百鍊」,才能創造出令人推崇敬重的豐功偉業?
  
  例如,荊軻為了行刺秦王,所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志一去兮不復還。」雖然明知此去生死未卜,依然慷慨就義,故能成為一代的俠義之士;岳飛為了精忠報國,所謂「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他如果沒有「踏破賀蘭山闕」的勇氣,就不能成為一代名將。
  
  南宋名相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寧死不屈,在獄中寫下「正氣歌」,以伸其志;清兵入關,死守揚州的史可法,誓死不降,寧以一死報效國家,氣節凜然。
  
  燕國名將樂毅,在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後,因君王聽信讒言,陣前換將,他在悲痛之餘悄悄去國,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他寧可自己受辱,也不肯讓君王的名聲受到損害。
  
  近代的抗戰名將黃百韜、張自忠,為國死難,為國捐軀,即使敵人也要受到感動而向他敬禮。參加清末維新的譚嗣同,發表「要革命,不流血,能讓人覺醒嗎?」的宣言,固然豪氣干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慨然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換取人民的覺醒,更是浩氣凜然,令人起敬。
  
  富樓那要到蠻荒佈教,要將生命報效佛陀;永明禪師的「將此一命,供養眾生」,都是那麼的壯烈豪氣,令人肅然。
  
  一個人如果不肯「粉身碎骨」,對世間能有貢獻嗎?我們即使做不到「壯烈行仁」,至少要有此理念,才能遺留人間的清白。你如果不把功行留在人間,不把犧 牲、嘉言、思想留在人間,不能讓世人心生仰慕,如何與歷史大眾同在?因此,人生的意義,應該要像石灰一樣,留得清白在人間,千萬不要與草木同腐朽啊!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9日

 

凡事預則立
  
  人在世間上生活,每凡做一件事,都要有預備、有計劃,才能逐步完成。即使是要訂一個計劃,也必須把人力、財力、時空、人事等關係,都要能預算到計劃之中、如能因緣條件俱全,則事業成功,自然有望。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複雜,不再像過去「走一步,算一步」、「船到橋頭自然直」了;現在的社會,都是「拔一毛而牽動全身」。例如,身體有病了,要到醫院治療,都必須預先經過檢查、驗血、照X光等診斷,然後才能治療。如果要修築一段公路,也必須事先測量、購地、繪圖、發包,把監工、用材,甚至氣候、周圍環境、行人的安全、工人的管理等相關事情,都要預先計劃周全,才能事半功倍。
  
  現在所提倡的生涯規劃、生活規劃、事業規劃等,在在都說明:凡事預則立。當然,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臨時起意,也並非不可以,只是也必須要有一些事前的因緣條件,例如領導者的條件,或者是萬緣皆備,或者是時勢所趨,或者是順時應勢;如果事前因緣條件都不具備,所謂沒有計劃、沒有預備,要想事情圓滿成功,這就難矣了!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一生應邀做過無數場的講演,但是他不喜歡別人未經事先安排,臨時就要他即席講演,他說這是強人所難;他認為一場成功的講演,唯有經過事前充份的準備,內容才會充實。
  
  有一次,林語堂應邀參觀一所大學。參觀後,與大家共進午餐,這時校長認為機不可失,便再三邀請林語堂對同學即席講話,林語堂推辭不過,於是走上講台,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古羅馬時代,暴虐的帝王喜歡把人丟進鬥獸場,看著猛獸把人吃掉。
  
  這一天,皇帝又把一個人丟進了獸欄裏。此人雖然矮小,卻是勇氣十足,當老虎向他走來,只見他鎮定的對著老虎耳語一番,老虎便默默的離開了。皇帝很驚訝,又放了一頭獅子進去,此人依舊對著獅子的耳邊說話,之後獅子一樣悄悄的離開。這時皇帝再也忍不住好奇,便把此人放出來,問他:「你到底對獅子、老虎說了什麼話,為什麼牠們都不吃你?」此人回答說:「很簡單呀,我只是告訴牠們,吃我可以,但是吃過以後,你要做一場講演。」
  
  一席話聽得學生哄堂大笑,可是一旁的校長卻窘得不知所措。
  
  對於一個如林語堂這麼擅長講演的學者,他都不做沒有預備的講演,可見事前預備工作的重要。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實堪作為吾人生活的座右銘啊!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0日

 

痛苦難忍
  
  人,都有感受;有感受,就會有苦。所謂「苦受」裏面,有「苦苦」,有「壞苦」,有「行苦」。
  
  「苦苦」,人生本來就苦,例如,饑寒交迫,貧窮潦倒,人情難堪等等;「人之大患,在吾有身!」人有身體,原本就有「五陰熾盛苦」,再加上世間這許多的苦,真是苦上加苦,這就是「苦苦」!
  
  所謂「壞苦」,房子倒了,錢財被騙了,名位丟失了,身體老病了,自然就會感到「壞苦」。
  
  所謂「行苦」,世間由不得你作主,它會變異,它會無常;面對世事人情的無常變化,總叫人觸景傷情,睹物思人,這種精神上的感傷之苦,就更是不堪接受了。
  
  但是,世間上的苦,最主要的是由「痛」而來;所謂「痛苦」最難忍受,如果不痛,老病也不一定就是苦!名位丟了,錢財沒了,如果不覺得心痛,自然也就不以為苦了!
  
  自古以來,最無人道的「苦刑」,目的就是要讓你「痛」!中國的父母棒打兒女,就是要讓你痛,你才會奮發;丈夫歐打老婆,揪住頭髮,拳打腳踢,也是要你痛,你才會順從。對你打罵,給你難堪,都是因為要你覺得「痛」;因為「痛」,你才會覺得「苦」。
  
  身心對痛苦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限量,就不能承受。所以,任憑你是英雄好漢,如果痛苦到了極點而不能承受,即使英雄也會變狗熊!因為痛苦之時,人生就失去了尊嚴;在痛苦煎熬之下,生命的意義更是光彩盡失!
  
  世間之苦,皆由「痛」而來,故而叫「痛苦」。如果能訓練自己,身不疼,心不痛,自然也就不以「痛」為「苦」了!
  
  痛苦有精神上的苦、物質上的苦、時間上的苦、空間上的苦、人事上的苦。當身陷牢獄,身體不得自由,或是空間侷促,身手不得伸展,都是一種痛苦。然而, 一切痛苦,最難忍受的就是身心的痛苦;當身心痛苦的時候,真是所謂的「痛不欲生」。所以,吾人最好先把身體鍛鍊堅強,讓身不苦,再修練自己的內心,讓艱難 逆境來臨的時候,心不覺苦。從心不苦,進而做到身不苦;只要身心不苦,人生的妙樂自是其樂無窮!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1日

 

防漏
  
  房子漏了,要找工人來修理;木桶漏了、鍋子漏了,也要找人來修補,不補,就不能用了!
  
  漏,是東西壞了的意思。汽車漏油,水管漏水,都要加以修理,不修理,就無法使用。人的身體,有時候也會有「破」「漏」的時候,例如腸胃破了,就會胃潰瘍、胃出血、胃穿孔;皮膚破了,就會流血、流膿。凡是「漏」,就是表示有了問題。
  
  佛教把世間上的東西分為兩類:一是有為法,也叫有漏法;二是無為法,也叫無漏法。世間上的森羅萬象,地水火風,因為受無常苦空的變異,時刻都在流轉,所以歸為「有漏法」;凡是常樂我淨,不生不滅的真如涅槃,就稱為「無漏法」。一些修道的人,都在想辦法要超越有漏法,希望從有漏的世界,到達無漏的世界。
  
  有人說,人無十全,就是因為人是有漏法;人世間不完美,也是因為人世間也是有漏法。有一些忠臣孝子,為國盡忠,為親盡孝,但後來又出了問題,一定是他盡忠以外,有了問題,把忠誠漏了;盡孝之外,有了問題,把孝道漏了。所以因為有漏,忠沒有忠的結局,孝沒有孝的結果,就如同一些佛教信徒,一生虔誠信仰,但偶而心有不平,惡口相向,就把功德法財給「漏」了。
  
  一艘大船,儘管可以普載萬千的人貨,但是船艙漏水,就會有沉沒的危險;一桶瓦斯,儘管可以發電加熱,給人很大的功用,但是瓦斯漏氣就會致人於死。意思是說,我們做事,常因為「有漏」而前功盡棄,功虧一簣。
  
  什麼是「漏」呢?佛教講漏,就是煩惱、五蓋、纏結等意思。煩惱常把人生的大船給「漏」沉了,因此人生在世,一直在想辦法要補漏。慈悲不夠的,要增加慈悲;智慧不足的,要增加智慧,凡是功德善事不全的,要多多的廣結善緣,多多的積聚陰德。
  
  人有煩惱,人就是有漏。漏之一字,就是纏、結、縛、障、蓋、繫、垢、使、軛等,都是異字同義;甚至又有瀑流、稠林、隨眠、塵勞、客塵、火燄、毒箭、虎狼、險坑等譬喻。吾人對於漏之缺陷,實在不得不防啊!《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2日

 

心藥方
  
  《佛光菜根譚》的封底,曾仿石頭禪師的「心藥方」,訂了一個生命的藥方:「好心腸一條,慈悲意一片,道理三分,敬人十分,道德一塊,信行要緊,老實一 個,中直十成,豁達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藥,用包容鍋炒,用寬心爐燉,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氣不要大),於整體盆中研碎(同心協力),三 思為本,鼓勵做藥丸,每日進三服,不限時,用關愛湯服下,果能如此,百病消除。」
  
  我們的心生病了,有的時候心浮氣燥,有的時候妄想紛飛,有的時候貪欲無盡,有的時候瞋恨不停。
  
  身體病了,可以用物理治療,可以用醫藥治療,可以用飲食治療,可以用運動治療;但是,心靈病了,要怎樣治療呢?
  
  佛教說,佛陀是大醫王,佛法是「心藥方」,僧侶如看護師。一般人身體有了疾病,不難察覺;即使看不出來,透過儀器也能檢查出來。心理有病,不容易看得 到;即使知道,也不容易去除根治。例如:疑心病、驕慢病、忿恨病、邪妄病、虛假病、煩惱病,甚至無慚無愧、懈怠惛忱、散亂放逸等,不靠佛陀的「心藥方」, 我們的心病怎麼能治好呢?
  
  吾人心的塵埃,心的病態很多,佛法有很多治心的藥方,例如:貪婪的毛病要用喜捨來對治,瞋恚的毛病要用慈悲來對治,愚癡的毛病要用智慧來對治,我慢的毛病要用謙虛來對治,疑慮的毛病要用正信來對治,邪惡的毛病要用正道來對治。
  
  唐時,呂洞賓向漢鍾離學習點金術,有一天,呂洞賓問漢鍾離道:「因點金術而變成的黃金,會不會還原?」
  
  漢鍾離:「要經過五百年後,才會回復原狀的石頭或鐵。」
  
  呂洞賓聽後,說道:「如果是這樣,豈不害了五百年後的人嗎?我想還是不學點金術好了。」
  
  漢鍾離讚嘆道:「修道成仙要累積三千年的功行,就憑你這一句話,三千年的功德就已經圓滿了。」
  
  在《五苦章句經》說:「心取地獄,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原來三塗六道都取決於吾人的心裡一念;心生則種種病生,所以「心藥方」之於貪取五欲六塵為樂的凡夫眾生,就顯得更為重要了!《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3日

 

人生如球
  
  人生,給它取一個比喻「如什麼?」有人說「人生如夢」,有人說「人生如戲」,有人說「人生如露」;也有人說:人生如「浮雲」!如果人生真的就只是像這許多的譬喻,那人生也就太可悲了!
  
  其實真正說來,人生確實是「無常」、「無我」;人生數十寒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生世間,如果沒有立功、立德、立言,如果沒有把人生的意義留一些在人間,確實是「空空的來,又空空的去」啊!
  
  人生如什麼?不要把它說得那麼悲觀;用一個比較中道的比喻:「人生如球」!
  
  人,從小讀書求學,奮鬥創業,直到成家做了父母,這時父母在小兒女的心目中就如「籃球」。因為,我們看比賽打籃球的時候,兩隊球員莫不紛紛爭著搶球,大家都說那是「my ball」(我的球)。
  
  但是,隨著父母年齡漸漸老了,兒女開始為了孝養父母的責任而推卸,二哥說應該是大哥的責任,大哥說應該由小弟奉養,小弟說應該平均分擔,於是在兒女的安排下,父母只好這裏住一個月,那邊停二個月,可憐的父母這時就像「排球」一樣,被兒女們推過來,又推過去。
  
  甚至到了父母老病的時候,父母就像一個「足球」,兒女們忙著事業,忙著賺錢,覺得年老的父母實在是一個拖累,恨不得一腳把球踢得遠遠的。
  
  其實,父母也不一定是排球、是足球,只要父母自己本身有道德、有學問、有儲蓄,那個時候父母就像「鉛球」一樣,任你要推也推不遠,甚至兒女還會把你當「橄欖球」一樣緊緊的抱著,不肯放鬆呢?
  
  人生「如什麼」?你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活得「如佛菩薩」一樣,自然萬人都會崇拜你;如果你把自己變得「如魔鬼」,當然萬人就會遺棄你!
  
  所以,我們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規劃成「如地」:普載萬物;「如天」:覆蓋大眾;「如福田」:給人耕種;如「智庫」:給人取用不盡。何必要把人生說得那麼樣的不堪呢?
  
  人生如什麼?人生不也是可以如春風,如冬陽嗎?《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4日

 

廣告的社會
  
  中國社會的發展,從最初的遊牧社會,進而到農業社會,進而到工業社會,又進而到重工業社會,現在已經進入到電腦網路的資訊社會了。其實,我們把它縮小範圍來說,現在是一個廣告的社會。
  
  現代人無論做什麼事,都需要利用廣告來做宣傳。工廠裏的產品想要走進社會大眾的生活裏,必須刊登廣告;人求事,事求人,也要刊登廣告;土地買賣,房屋 求售,更要刊登廣告。甚至,名人去世,需要刊登訃聞;父子情絕,也要登報脫離關係。有情人終成眷屬,利用廣告登結婚喜訊,分享友朋;夫妻恩斷情絕,也要刊 登離婚告示,周知親屬。
  
  有的人有了痛苦、不平,無處伸冤,可以用廣告來訴求;有的人有了匡世的理念,不容易散播出去,可以用廣告來周知天下。政府的政令,也要透過廣告才能讓民間知曉;在國際上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總要想辦法透過廣告,讓世人認識。
  
  廣告已經走進了現代人的生活裏。我們現在每天有報紙可看,先要感謝廣告;因為報紙的發行,要靠廣告做為資助、後盾。我們看電視,不可以討厭廣告;因為 有廣告,才有電視可看。平時購買日常用品,我們要感謝廣告;沒有廣告,就沒有資訊可供參考。甚至假日休閒,想要看一場電影,也要透過廣告,才會知道最近又 有了什麼新片上演。
  
  過去佛陀稱為「世間解」,他不必資訊廣告,就能無所不知,無事不曉;中國的讀書人,也有所謂「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然而現在我們的生活,必需要靠廣告;透過廣告,才能認識世界,才能知道社會。
  
  廣告能夠反應時代的文化,甚至帶領時代的發展。可惜現在的廣告有一大弊病,那就是常常誇大其詞、浮而不實,讓民眾對廣告失去信心,誠所謂廣告者,都是虛偽不實的宣傳。
  
  一句名言,能讓社會人士流傳,這句話就是廣告;一個人做事,能讓國際皆知,這就是替個人、替國家做廣告。廣告,在促進工商發達,帶動社會繁榮的前提 下,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我們希望今後的廣告,應該還原給它以真實、淨化的木來面目,如此才能真正發揮廣告的功用,帶來全民的便利。《人間福報》 2000年10月15日

生命的價值
  
  有一天,豬向牛抱怨說:「人類很不公平,我在生的時候,人們就嫌我髒、嫌我懶、嫌我笨,但是當我死後,我的豬毛、豬皮、豬肉反至五臟六腑,都沒有絲毫的保留,全身都奉獻給了人類;而牛你則不但受到人們的讚揚,甚至還有『忍辱負重』的美譽,這對我實在太不公平了。」
  
  牛回答道:「我在生前就替人類拉車、耕田、提供牛奶,進而奉獻我的全身;甚至我的牛皮都要比你的豬皮寶貴,而你則必須等到死後,人類才會得到你的好處,這就是我們不同的地方。」
  
  每一個人雖然有先天上的根機和因緣的不同,但生命的價值高低,則是由每一個人後天的努力所創造出來的。所以,當人一出生之後,就應該對生命有一個創造和安排。
  
  生命的意義,要能對人間有所貢獻,有所利益。例如,太陽把光明普照人間,所以人人都歡喜太陽;流水滋潤萬物,所以萬物也喜歡流水。
  
  貝多芬成名後,有一次李希諾夫斯基王子命令他到某一個地方演奏。他在傾盆大雨中步行了三英里,演奏後,寫了一封信給王子,他說:「王子,你之所以成為王子,靠的是命運和出身;我之成為我,靠的是我自己。世界上有千百個王子,但是世上只有一個貝多芬。」
  
  同樣生而為人,生命的價值有的是來自於家族、金錢、時運,但有的是靠自己的奮鬥、辛苦。有的人不但在世的時候就能造福社會,甚至像貝多芬,生前演奏的美麗樂章,直到他死後,依然受到世人的聆賞、喝采。
  
  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本身的條件優劣,而在於對人是否有用?上千萬元的鑽石,有人獨得了以後,珍藏起來,人們並不知道它的用途和寶貴;而不值錢的石頭,以它來修橋鋪路,卻能供給普世人類的方便。所以,生命的價值究竟是要做一顆鑽石呢?還是做一塊普通的石頭呢?
  
  一座偌大的花園別墅裏,只住了少數的民族,其它人等不容易進入;而一座路邊的施茶亭、休息站、公共廁所不及花園和高樓的價值嗎?
  
  生命的價值,就看你自己怎樣去發揮、怎樣去表現?當人活著的時候,就要發揮生命的價值,如果像豬一樣,死後才有利用的價值,也還算是好的,就怕死後如草木一樣腐朽,只能當堆肥使用,這樣的人生價值就太有限了。
  
  如何活出生命的價值,你能不好好的用心經營嗎?《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6日

 

逆流而上
  
  語云:「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外國語言,長久不說,自然就會退步;讀書沒有溫故而知新,當然就會不進則退。人生,都是在「逆流而上」,不奮 鬥,不精勤,當然就會後退。四果羅漢的初果「須陀洹」,中國話的意思就叫「逆流」;逆生死之流而往解脫道「逆流而上」。生死的激流容不得你片刻停止;你不 能向前,當然就會後退了。
  
  近來社會上有許多人,為事業做出種種的努力,可是受了一些挫折,遇到一些障礙,他就放棄了努力向前。正如海洋裏的逆流,不容許你稍稍停止;你放棄了努力,你的事業當然就會被人迎頭趕上,你不力圖振作,即使不在逆流中覆沒,也會從此一蹶不起。
  
  合夥投資的經營伙伴,沒有為事業打拼,只想分紅、分利,老本分光了,當然事業就解體了。所以商場中流,要不斷的投資,不斷的增資,才能逆流而上,才能經得起逆流的衝激;經得起時空的考驗,才能成就另外一番天地。
  
  即以開一間小店來說,只希望三個月、半年就能一本萬利,這是太如意的算盤了。初開的小店,在風雨中成長,在逆流中前進,不計畫一年、二年、三年的奮鬥向前,那裏能獲得厚利呢?所謂「柳暗花明」、「峰迴路轉」,這都是在說明逆流以後的成就啊!
  
  現在社會上分上流的社會、下流的人物,上流的社會是經過多少的辛苦艱難,他遭遇過多少的橫逆,等於蝴蝶必須經過蛹的掙扎,才能破繭而出;春蠶必須吐絲 作繭,等待蛹破才能羽化為蛾。人生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要想進入上流社會,就如同舟船逆水奮進,如果沒有這種戰鬥的精神。
  
  而屈居下流,只貪圖近利,只想沾別人的光,整日游手好閒,不肯付出勞力,當然只有自甘下流了。
  
  世間上,你看,讀書的人,十載寒窗,到最後才能一舉成名;十年栽樹,到最後才有花果繁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各行各業無不是需要經過一番的艱難辛苦,無不是需要在人海之中逆流而上,最後才能達到成功之境!
  
  人生是生命之逆流,發奮才能增上;人生是生死之逆流,精勤才能逆流而上。事業是個競爭之流,發展才能成功;讀書人在學海中流,要乘風破浪,有逆流而上 的精神,才能學有所成。吾人只要有「逆流而上」的精神,成佛作祖都能,何況讀書、就業,又何患不能有成呢?《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7日

 

上中前的人生
  
  有一種人,一生都喜歡做「上、中、前」:吃飯喜歡坐在上首;照相喜歡坐在中間;走路喜歡走在前面。你有注意到,在你左右身旁的朋友裏,有這樣的人嗎?
  
  吃飯坐在上首,表示自己的地位;但是也要知道,自己的修行能夠讓人「眾星拱月」嗎?照相坐在中間,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別人「心悅誠服」嗎?走路走在前面,大家都「心甘情願」尾隨你而進嗎?否則「上、中、前」你就必須謹慎考慮,如果不當的座位,你坐在上面,不只是座椅上有針有刺,可能今後在別人的心中,就把你踢出心外了。照相不當坐於中間,你不敬人、不謙虛,可能就會失去別人的擁戴了。走路好走在前面,至高至大,不懂得敬老尊賢,不懂得謙虛讓道,尤其少年得志,前面的阱坑,前面的危險,就夠你消受的了!
  
  我們看到吃飯的時候,大家推來推去;誰坐上首,固然大家自謙,但主要的,也是因為不敢冒然的嘗試上首的風寒。不過,如果過份的謙虛,也會給人譏為虛情假意,因此,不禮讓固然不好,太過謙讓,也會流於虛偽,能夠進退有據,才是中道。
  
  照相坐在中座,是家長,當然坐於中座;是首長,當然坐於中座,是領導,當然坐於中座。中座者,是實至名歸之位也!如果是身份不對,強擠於正中,還沒有修到做中流砥柱,中興棟樑,你衡量自己承受得起嗎?
  
  走路走在前面的人,前面都是領導、領袖、長者、貴賓,如果不當前而前,這不是走在前面,以後別人就會把你甩到後面去了。
  
  人,不要先做「上、中、前」,要先由下而上、由偏而中、由後而前;下面的基礎不厚實,你不能往上、往高,因為高處不勝寒。你不從偏處做起,一下子就擠入到核心,光芒四射,你有儲蓄那麼多的光電嗎?後方的資糧充足,後勤的準備完善,我們才能漸漸的走向前方。
  
  溈山禪師雖是開宗立派的一代禪師,卻一直都有「居下如土」的精神,他甚至連所發的願,都希望做一隻為眾生服務的老牯牛。可見一個人必須積聚萬千的服務功德,才能成為上首菩薩。
  
  社會上許多創業成功的大企業家,不都是從外務員、推銷員做起,而後才功成名就的嗎?所以,立身處世也好,成功立業也好,先要安於幕後,等到自己的表現慢慢被人肯定,所謂A「龍天推出」,屆時因緣成熟,即使你不想向前,別人也會擁戴著你,推向上、中、前。《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8日

 

慌張誤事
  
  辦事時,有人容易緊張,有人自在從容。如果事情快速成辦,限時完成,這是理所當然;但不能緊張,因為緊張,必定難以周全。
  
  從容做事,按部就班,一一成辦,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從容不是緩慢,不是拖延;如果因循苟且,浪費時日,這也是辦事不力。最好的辦事態度是從容而不拖拉;慎重而不緊張。
  
  人,一到緊張的時候,說話就容易顛三倒四,做事也容易手忙腳亂。緊張容易出亂子,例如拆錯信件、接錯門鈴、誤吃藥物、以醋當酒等。甚至,駕駛車子如果過份緊張,往往在緊急的時候踏錯剎車板,反而踩到油門,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話說有一位生性容易緊張的媳婦,一日接到娘家帶來口信,說有急事。這位媳婦一聽,立刻從床上抱起孩子,爬腿就往娘家跑。
  
  途中行經一片冬瓜田,不慎被瓜藤絆了一跤,抱在手中的孩子也隨著跌離到瓜田裡。自己先是一骨碌的爬了起來,摸摸孩子,趕快抱起來又跑。跑回到娘家一看,不是孩子,竟是冬瓜一個,不禁悲從中來,痛哭失聲。
  
  娘家的兄長先是對她安撫一番,然後陪同趕回冬瓜田裡尋找孩子,那知遍尋不著,卻找著了一個枕頭,這個枕頭原來是她當初錯抱的孩子。憂心如焚的媳婦,百 般無奈,只得又再抱著枕頭先行回家。回到家裏一看,發現孩子正安然的在婆家的床舖上酣睡著。婆家人等聞言,不禁啞然失笑,一旁的叔叔也忍不住的說:「嫂 嫂,你真是太緊張了!」緊張大嫂的名號,因此不逕而走,就此聞名於世。
  
  像上面這個緊張的例子,在我們平常的生活裏,每天也不知道要發生多少起呢!有的人,為了等朋友的信件,精神恍惚,終日不得安寧;有的人為了股票漲落, 緊張徬徨,覺得時間漫漫,不知如何渡過?更有人為了一件事,急得大汗直流;還有一些人,在忙亂中顧此失彼。所以,不管慌張也好,緊張也罷,總會耽誤好事。
  
  人,遇到事情必須冷靜思考,因為緊張,說話必有錯亂;因為緊張,做事必有誤判;因為緊張,身心必會失衡;因為繄張,事理必然不明。慌張誤事,豈可不慎!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19日

 

美麗的世界
  
  世界美不美?世界很美!
  
  你看!山巒巍峨,樹木蓊鬱,群鳥和鳴,野獸遊走;大自然的擁有,充滿了無限的生機!你看!海洋蔚藍,浩瀚無際,旭日晚霞,海天一色;大自然的景緻,氣象萬千,美不勝收。
  
  走在高速公路上,平坦寬大,好不舒暢;行進羊腸小徑,彎彎曲曲,別有情緻。
  
  鄉村裏,炊煙裊裊;田野間,牛羊吃草,好一幅美麗的人間畫面!社會上,車水馬龍,行人來往,社會繁榮,充滿了生動的活力。工廠裏,機聲轆轆;貨櫃車上,滿載著產品,拖往海港,運輸他國,好一片經濟繁華的景象。
  
  學校裏,書聲朗朗,歌聲昂揚,一片安和樂利的社會,多麼叫人嚮往。家中親人,早起各自上班,傍晚像鳥兒一樣,相繼回巢,家人團聚,閒話家常,大家互敬互愛,多麼美好的甜蜜家庭啊!
  
  三餐飯菜豐富,感念得來不易;飲食簡陋無味,學習佛門「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受人尊重,我心謙虛,面對世態炎涼,何妨學習禪師的「榮的由它榮,枯的任它枯。」
  
  出外旅行,住觀光飯店,覺得真如天堂;髒亂小屋,感覺能有容身之處,非常難得。好的朋友,視如聖賢,我心尊敬;壞的朋友,引為借鏡,深自警惕。
  
  人生,能有一技之長,有時候書畫一幅,有時候田園蒔花刈草,平時無事,到公園裏散步,或者和朋友通個電話,學習服務人群,對公事多一份熱心,何等安忍自在!
  
  聽到人家讚美我,感謝別人的好心好意,愧不敢當;聽到別人的批評,謝謝他的指教,我心領受。凡事往好處想,世界何其美麗!
  
  其實,不要光只是看到外在的世界美麗,我們應該要建設自己內心美麗絢爛的世界!心美,世界到處都美;眼中所看到的是美景、耳中所聽到的是美言、心中所想到的是美事;正如《維摩經》說:「心淨則國土淨」,《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一切諸法,皆由心造,吾人能有一顆慈心、善心、好心,最為重要。
  
  美麗的世界,美麗的人生,吾人何不來締造自己內心美好的世界呢?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0日

 

學習認錯
  
  一般政壇裏的官員,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死不認錯」。
  
  「死不認錯」也是中國人的通病!生活裏,即使犯了再大的錯誤,他總要藉故找出許多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過錯。例如,一場會議,約好十點開始,他遲到了半 個小時;遲到半個小時就應該認錯,可是他不但不肯認錯,還要找出種種的理由,諸如:今天路上塞車;我剛要出發又接到一通電話;我要出門時剛好有客人來訪; 出門時下雨了,我一時找不到雨傘等等。總之,他找出種種的理由,表示遲到是應該的,他並沒有錯。
  
  但是,在道理上講個人的理由,並不能獲得別人的同情,因為十點開會是大家共同的約定,因此你就必得準時到達才對,否則就要認錯。
  
  認錯是美德!佛教有一個最好的教育,就是「學習認錯」;孔門有所謂「每日三省吾身」,而佛門可以說時時都在反省認錯。
  
  我對父母孝順不夠,就要認錯;我對朋友幫助不夠,就要認錯;我對兒女教育不夠,就要認錯;我對國家社會奉獻不夠,我就要認錯。甚至在一日之中,今天早 上遲起,就必須認錯;上班遲到,就必須認錯。今日對公事沒有辦得盡善盡美,就要認錯;對家庭照顧不周,就要認錯;我受別人的恩惠而沒有報答,就要認錯;我 在人際生活中有一些照顧不周到的地方,讓別人對我心生不滿,我就要認錯;我過份的濫用資源,就要認錯。
  
  認錯,可以進步;認錯,可以增德。認錯要會懂得反省;懂得反省認錯,才能增加力量。
  
  儒家所謂「過則勿憚改」,所以有過不怕改;唯有勇於認錯,勇於改過,才能自我更新。真正的認錯,沒有很多的理由;懂得認錯,不要加以掩飾。所以佛門講「發露」,能夠加以發露懺悔,才更是美德。
  
  人的一生,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例如學習知識,學習技能,學習處人,學習處事,尤其要「學習認錯」,這是人生的一大重要課題,有待吾人用心學習!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1日

 

落地生根
  
  美國國慶遊行的時候,華人在參與遊行的隊伍中,喊出一句口號,令人非常感動:「我是美國人!」
  
  很多人移民美國,手持美國護照,身受美國的養老金等福利,但是他說他是中國人。在美國的國家裏,你說你是中國人,讓美國「國中有國」,他們怎麼能夠接受呢?所以華人在美國有百萬以上的移民,卻不能發揮力量,就是因為在美國還要做中國人;既做中國人,為什麼又要享受美國公民的權利呢?
  
  所以,現在華人也有了覺醒:既來之,則安之;在一家,保一家;在一國,保一國,既然在美國,我們就要有「落地生根」的打算。我是美國人!能夠直下承擔,這是非常的難能可貴。
  
  中國人移居美國,可以稱為「美國華人」,但不可以稱「中國人」。常聽華人見到一些美國老外,就說:「外國人來了!」聽得懂中國話的美國人幽默的說:「喂!誰是外國人啊!」所以有時候誰是本國人?誰是外國人?立場都沒有弄清楚,怎麼能夠在當地受人重視呢?
  
  「落地生根」的思想,就是要我們融入當地的社會。華人在各個社區,各自為政,自成集團,對於當地社區的聯誼、活動、公益,毫不關心,如此想在美國成為主流社會的份子,還有待大家的努力。因此,希望拿美國護照的人,大家都能勇敢的說:我是美國人。
  
  現在在台灣,大家也是為了誰是台灣人,誰是大陸人,一直爭論不休。在台灣出生的人,已經活到五十歲了,從來沒有到過大陸,也說他是大陸人,這實在是太不倫不類了。
  
  基本上說,台灣人都是中國人;中國人在台灣的,也都是台灣人,不應該有省籍的情結。在台灣,多少大陸的男士,娶了台灣的老婆;多少台灣的女人嫁給大陸男士做妻子,他們所生的後代,究竟是大陸人呢?還是台灣人呢?
  
  所以,今天大家都是新台灣人,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大家不可以再用省籍的情結來分隔台灣人、大陸人,否則實在是台灣的罪人。
  
  人,應該擴大自己的領域,擴大自己的世界,今天整個人類的思想,應該把地球看作是「地球村」。大家要做「地球人」,在地球村上,共同和平的生活,彼此攜手合作,相互包容。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共為人類的和諧,好好努力吧!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2日

 

人生三十歲
  
  有一段「人生三十歲」的寓言,可以發人深省!
  
  在地獄裏的審判大會上,犯人趙大,聽見閻羅王驚堂一拍,喊道:「趙大,你在人間,為人正直,樂善好施,守道有德,信仰因果,讓你到人間繼續做人,壽命三十歲。」趙大聽後,叩頭謝恩,站在一旁。
  
  閻羅王又再驚堂一拍:「秦二聽著,你在人間,自私愚昧,不明真理,邪見執著,懶惰懈怠,著你到人間,做牛做馬,給你三十年歲月。」秦二一聽,大驚失 色,對閻羅王說:「還有十五年怎麼辦呢?」做人的趙大立刻跪下,對閻羅王說:「牛的十五年壽命,給我吧!」閻羅王承認,所以人的壽命從三十歲增加到四十五 歲。
  
  閻羅王又再驚堂一拍:「孫三你在世上欺善怕惡,不明因果,一世愚忠,著到人間做狗,壽命三十歲。做狗的孫三一聽:「閻羅王,做狗只能吃剩飯剩菜,每日 替人看守門戶,還要被人吆喝棒打,太苦了,我只要十五年就夠了!」趙大一跪:「閻羅王,狗的十五年壽命也給我吧!」人,於是從四十五歲增加到六十歲了。
  
  閻羅王又再驚堂一拍:「李四,你在世為人狡猾,不務正業,為非作歹,魚肉鄉民,著你到人間做猴子,壽命三十歲。」猴子李四大驚:「閻羅王,猴子住在山 中,日晒風吹,饑寒交迫,每餐只以水作食,還要時時,害怕獵人的弓箭,每日恐怖為生,我只要十五歲就夠了。」趙大又說:「閻羅王,猴子的十五年也給我 吧!」所以,人可以活到七十五歲了。
  
  這個故事中,屬於人的壽命只有三十歲,所以人生的美好歲月,只有三十年;其他的則是為兒女做牛做馬為兒女吃剩飯剩菜、為兒女倚門望歸,甚至為了苟且偷生,日日恐怖死亡。因為,三十歲以後的歲月,本來就是屬於牛馬、狗兒、猴子的生命啊!
  
  吾人在世間上,要活出真正的生命來;要有智慧、正直、善良,不能為非歹,因為人生三十,一切都在因果之中啊!《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3日

 

我的最愛
  
  有一句話說:「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這是一句大錯特錯的話,誤導了多少的青少年,成了多少年輕人行為偏差,陷入到不拔之地!
  
  「只要我歡喜」,如果不正當,就是有很多的「不可以」!你歡喜殺人,你可以殺人嗎?你歡喜竊盜,你可以竊盜嗎?你歡喜搶劫,你可以搶劫嗎?你歡喜遊蕩,你可以遊蕩嗎?你歡喜不孝順父母,你可以不孝順父母嗎?你歡喜不和睦朋友,你可以不和睦朋友嗎?
  
  你歡喜的,如果是不道德的,是不仁慈的,是不合法律的,就是不可以,不能因為你唱了歌,說了話,你就可以「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這是毀滅性的語言。
  
  我不歡喜的,有時候也不能不做!你不歡喜讀書,你能不讀書嗎?你不歡喜工作,你能不工作嗎?你不歡喜勤勞,你能懈怠偷懶嗎?你不歡喜誠實,你能謊話連篇嗎?
  
  不歡喜的,只要是好的、善的,你也要忍耐自己,要去學習歡喜!合理的,你要歡喜;不好的,即使你歡喜,你也要忍耐,不可以歡喜。
  
  如果把「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改成「只要我的最愛,是對人有幫助的,對人有利益的,對人有成就的,有什麼不可以?」或者改為「只要我的最愛,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批評,沒有人指責,我為什不可以歡喜?」  
  世界不是我一個人的世界,社會不是我一個人的社會;大家共有的世界,世人共有的社會,所有的一切,都由不得我個人歡喜不歡喜、最愛不最愛!我的歡喜,也要別人歡喜不歡喜?我的不歡喜,也要看別人歡喜不歡喜?
  
  歡喜,要合乎道德的歡喜;歡喜,要合乎法律的歡喜;歡喜,要合乎大眾的歡喜;歡喜,要看你正當不正當?最愛,也要看你正當不正當?正當的,才可以歡喜;正當的,才可以做為「我的最愛」!《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4日

 

速食文化
  
  由於科學的發達,交通電訊便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致使在廣大無邊的空間裏,令人有「咫尺天涯」之感。尤其現代人為了爭取時間,在無限的時間裏更是分秒必爭」,因此發明了許多的「速食己成為現代人類生活的主流。
  
  速食的發明,現人為此沾沾自喜,以為一包泡麵,只要二分鐘,就有美味可口的飲食。其實,成為泡麵的前段因緣,不知道要花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的辛苦,我 在享受這美食的結果,有想到別人的辛苦因緣嗎?一個漢堡,只要花幾塊錢,唾手可得;然而成為一個漢堡的因緣,是多少的汗水,多少的辛苦,才值你的幾塊錢, 你認為速食是對你有價值呢?還是沒有價值呢?
  
  你要吃粥湯,只要鋁薄紙一撕,開水一沖,即刻有香噴噴、熱騰騰的稀粥清湯供給你。甚至不只是快速的飲食,現在連衣服也都有紙衣紙褲,穿用之後即可丟 棄。從速食文化的延伸,我們可以感覺得到,現在整個世界也都快了起來。世界五大洲,過去乘船要一年半載,現在噴射機,朝發夕至;過去一封信函,所謂「家書 抵萬金」,那是因為幾個月才能寄到。現在「限時」、「快遞」,甚至電話、電腦、網路等,真是「天涯若比鄰」。
  
  一場歐洲的足球賽,透過轉播,在世界各個角落觀賞,都如同親臨現場觀看一樣;在台灣的中天電視台播出的節目,即刻可以傳送到世界的家家戶戶裏,現在整個宇宙世間,好像已經沒有了時間、空間,因此就有人喊出「三度空間」、「五度空間」。
  
  從古以來,大家都希望「快速」,所以在佛教裏才有波斯匿王希望他剛出生的公主能夠「立刻長大」,的愚癡故事。其實世間上沒有立刻長大的道理,即使現在有「速食」的飲食生活,但是人的生命沒有「速食」,不能快速求得。
  
  在佛教裏,講到時間都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講到空間都是此方、他方、十方無量世界;講到人間,都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也是無量無數。所以 「速食」不管如何快速,等於佛教說:「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今後當時間快得不能計算時,也只有以佛教的「一剎那」來計算了。
  
  在空間方面,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是光、是電,可是人的心念更快,心力「一念三千」,一念「十方國土」,去來迅速。現在人類已經登陸月球,在未來的太空時代,或許也需要用「一念三千」才能計算。
  
  所以,世間所有一切,終究還是都在佛法之中,不管「速食」如何發展,在無限的時空中,它究竟還是快不過「一剎那」!《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5日

 

行立坐卧
  
  《學佛行儀》裏:「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卧如弓。」人生的「四威儀」不一定學佛的人要如此,其實每個人的生活上,都應該要有此「四威儀」。
  
  我們和人初次見面,但看他的氣質和行儀,大致就能知道他的素養與教育程度了。所謂「行儀」,就是指在行立坐卧上所表現的言語動作是否威儀有禮,行止進退之間是否得體有分。
  
  當一個國家要派遣外交人員到其他國家當使臣,必先訓練他的外交禮儀,尤其行立坐卧之間,不可失去一國國民應有的教養。
  
  一個家庭裏,父母從小就教育兒女,對人要有禮貌,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行立坐卧的規矩,這是做人最初應該學習的一門重要功課。進了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不只是知識上的傳授,生活上的教育同等重要;所謂生活教育,就是在行立坐卧上應有的禮儀。
  
  現代的青少年教育出現了問題,大都是因為不重視生活教育,例如走路沒有走路的樣子,甚至坐無坐相,站沒站樣,睡沒睡姿,所以就不像一個人的樣子。
  
  在一般人家所豢養的動物,所謂好的貓狗都不會亂走亂睡,好的竉物也都能養成聽話的習慣,何況萬物之靈的人類,如果沒有很好的行儀,怎麼能成為人呢?
  
  然而我們現在的社會,經常看到要選中國小姐了,才知道要訓練她的禮儀;要選中國先生了,才懂得要他注意儀表。其實,行立坐卧也不只是外表,所謂鸚鵡學叫,總不是人的聲音;猴子學樣,總不是人的樣子。行儀必須誠於衷,才能形於外;行立坐卧必須要從內心的心念、思想,發展到成為習慣,如此表現到行為的外相上來,才能合乎自然。所以,平常的人沒有把行立坐卧的威儀教養成為習慣,到了臨時,呆女婿去見丈母娘,總會露出馬腳的。
  
  過去禪門裏,揚眉瞬目都有教育,吃飯睡覺都有佛法,因為久經修行的歷練,一舉手,一投足,都合手美的威儀,所以衣食住行是佛法,行立坐卧是佛法。
  
  理學家程頤曾在一次見了佛門排班過堂用齋的庠序隊伍後,大嘆「三代威儀,盡在此中矣!」此即人間的佛教、生活的佛法,從行立坐卧間,即可嗅到它的芬芳,感受到它的美妙。因此,懂得佛法的人,行立坐卧間,無一不是修行。
  
  《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6日

 

一滴水的價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滴水可以穿石。」一滴水,可以滲透土壤,崩塌一座山;一滴水,可以匯聚成流,形成江河大海。
  
  一滴水,澆在花草上面,花草受了滴水的滋潤,可以吐露芬芳;一滴水,送給焦渴的人,焦渴的人如獲甘霖。我們不可以因為滴水的微小而予以輕視,澎湃的江河海洋,都是滴水的匯集;曠野的森林草木,也都是靠著滴水的滋潤,它才能生長茂盛。
  
  日本有一位禪師,為師父洗腳而盛了一桶水。師父沒有用完,他就把它隨意一倒,師父呵斥曰:「你這麼糟蹋萬物的價值,一滴水,可以救活生命;一滴水,可 以滋潤枯渴;一滴水,可以成為海洋;一滴水,可以流於無限。你怎麼可以把未用完的半桶水,就那麼輕易的犧牲浪費?」聽了師父的訓誨後,禪師汗流浹背;為了 記取師門的教訓,從此改名「滴水」,以誌不忘。滴水禪師後來終於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偉大人物。
  
  平常我們也常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這是多麼美好的人際關係啊!想到吾人在世間上,我們所承受外來的恩惠,豈只是「滴水」?可以說,山河大地,萬種的恩情都聚集在我的一身。
  
  我人的一生,父母的養育之恩,豈是滴水能比;師長的訓誨,真是法海深恩。親戚朋友給我們的關懷鼓勵;士農工商供給我們的日常所需。我要散步,左右城鎮 都有公園;我要走路,到處都是平坦的大道。公共汽車的司機,帶我到目的地前去訪友;郵務人員的奔波,把我的信函送到遠方。想到一通電話傳達情誼,電話的工 程是多麼浩巨;想到一盞燈光的照明,電訊人員翻山越嶺,架設電線是多麼的辛苦。我要購買東西,商場上應有盡有;我要吃飯,桌上的佳餚,美味可口,令人滿 意。所謂「一絲一縷,恒念物力維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我們所承受來自於親人眷屬、社會大眾這麼多的點滴因緣,才能安然生存,所以「莫以滴水而可 輕,勿以善小而不為」。
  
  一滴水,是三千大千世界的力量所積聚;一點小善,也是我的全部心意所成就。我的一點小小心意,一樣可以供養給十方法界,供養十方大眾。所以「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滴水之恩,湧泉以報,誠不虛也!《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6日

 

多少不計較
  
  「親兄弟,明算帳!」人,總有計較的心理;尤其「你多我少,我多你少」,彼此相持不下,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多少的糾紛。
  
  你看,兄弟反目,朋友絕交,不都是因為計較多少嗎?一般人認為,分得少是吃虧,分得多是佔便宜。
  
  其實,多少不是在於物質的數量,而是在於本身的心量和道德。晚娘怕自己的親生兒子負重,叫他挑擔稻草;對於前妻所生的兒子,則叫他挑擔磚塊。一陣大風吹稻草被吹得無蹤無影,而磚塊絲毫不少,誠所謂「人算不如天算」。
  
  話說有一戶人家,父親逝世時,留下了十七頭牛,遺囑上寫明,三個兄弟分家,其分配的方式是大兒子得二分之一,二兒子得三分之一,小兒子得九分之一。
  
  十七頭牛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或九分之一皆非整數,令三個兒子非常的苦惱,甚至發生口角,天天吵架都不能解決問題。鄰居有一位長者,每天看這三個兒子吵鬧不休,就自動將自己僅有的一頭牛送給他們,告訴他們說:「這一頭牛送給你們,你們就好分家了,免得你們為了多少而計較爭吵。」十七頭牛加上長者的一頭,共十八條牛,大兒子應分得的是二分之一,得九條牛;二兒子應分得三分之一,是六條牛;小兒子應得的九分之一,是二條牛。三兄弟所分得的是九條、六條、二條,正好是父親給他們的十七條牛,一頭也不多,一頭也不少。但是剩下了隔壁長者的那一條牛,於是三兄弟又把這條牛還給長者。長者絲毫沒有損失,反而替三兄弟解決了問題。
  
  自古以來,凡是有德之家,兄弟分家都是互相謙讓;凡是無德之家,往往為了爭奪財產而兄弟鬩牆,骨肉相殘。其實,自己所分得的為數是多是少,分得多的人,也不見得成功,分得少的人,也不一定會失敗。所謂成敗,在「多少」之外,必然另有原因。
  
  所以,多少不是在數量上能絕對計算得清楚的,要用道德、心量和人情義理,從不比較、不計較裏面,才能圓滿解決。《人間福報》2000年10月28日

 

相互體諒
  
  人與人之間,最寶貴的,不是一起吃喝,一起玩樂,一起郊遊,一起戲鬧;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體諒、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互相包容,這才是可貴的情誼。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母兒女,有丈夫妻子,有長官部屬,有親屬朋友;人際之間的各種關係,都要靠「體諒」來維繫,如果有任何一方缺乏「相互體諒」的情操,則彼此的關係就會如同火爐上的冰塊,不能安全長久。
  
  人和人相處,因為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愛好,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想法;很多的不同,如果沒有「體諒」的潤滑,這許多的不同,如何能融和呢?
  
  父母因為自己未能讀書識字,寄望兒女能爭氣,因此盡力栽培,即使當典家財田財,也要供給兒女讀書。這是因為父母體諒兒女的前途、兒女未來的成就,因此自己節衣縮食,總是心甘情願的培育兒女成長。兒女也要體諒父母的苦心,如此才能勵志感恩,奮發有為。
  
  妻子在家操持家務,一肩挑起教養兒女的責任,因為她體諒丈夫在外奮鬥辛勞,不時給予慰問、讚美,能夠互相體諒,家庭才能和諧、美滿。
  
  現在台灣的警察,每日服勤時間長久,所負的任務艱鉅又危險,如果沒有家人的體諒,他怎能安心做人民的保母?
  
  計程車司機,從早到晚,大街小巷,紅燈綠燈,不但要忍耐塞車的焦急,有時還會受到旅客的抱怨,如果回家再沒有家人的噓寒問暖,如何能有很好的情緒生活?
  
  所以,不管警察也好,計程車司機也好,乃至所有的公教人員、工廠員工,都需要他人的體諒,需要他人給予包容,給予鼓勵,才能有再出發的精神。
  
  體諒之道,要能為對方設想,要能彼此互換立場;凡事要有建設性,因為體諒不只是消極的不計較,更要積極的施與歡喜,給予尊重。能夠有「人我一如」的想法,有「自他平等」的精神,更能相互體諒。
  
  互相體諒的夫妻,必定相親相愛;互相體諒的親子,必定相互感謝;互相體諒的主從,必能彼此扶持。因為有體諒,人間才能有情有義;因為有體諒,生命才能 有光有熱。如果沒有體諒,父母子女都可以反目成仇;如果沒有體諒,長官部屬都可能勢如水火。所以,人與人之間,相互體諒是多麼的重要啊!《人間福報》 2000年10月28日

 

言行的考察
  
  有一天,蟬、麻雀、蝴蝶、蜜蜂、烏龜,牠們聚集在一個花園裏,各自述說自己的生活感想。
  
  蟬:「金風未動儂先覺,暗送無常死不知。」麻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蝴蝶:「寧為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蜜蜂:「採得百花成蜜後,一年辛苦為誰忙?」
  
  正當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慨嘆時,捕鳥的人聽到了吵雜的聲音,即刻灑下羅網,把蟬與麻雀、蝴蝶、蜜蜂都一網打盡。旁邊的烏龜看到了,把頭伸出來,東張西望,幸災樂禍的說:「是非只為多開口」;話音甫落,有個童子張開彈弓,射來一顆石頭,正好打中龜頭,烏龜痛苦難忍,將頭一縮,說道:「煩惱皆因強出頭」。
  
  從這一段趣談,我們就聯想到,社會上的工人、商家、農夫、學者、將軍、藝人、公務員等,他們也都各有職業,各有自己的人生心得。他們與政府也有如下的一段對話:
  
  工人首先說道:「我們不為己利,生產報國。」政府於是下令:「這正是工人的職責,你們趕快進入工廠工作吧!」
  
  商人接著發言:「我們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政府即刻指示:「供應物品,務使貨暢其流。」
  
  將軍勇氣十足的說:「我們身先士卒,馬革裹屍。」政府大喜:「趕快開往前方,為國報效。」
  
  學者慷慨激昂的說:「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政府立即給予獎賞:「應該如此!」
  
  藝人也跟著表態說:「我們聲音美色,奉獻觀眾。」政府馬上發動藝人:「你們趕快參加勞軍,做各種表演。」
  
  農夫也不甘示弱,就說:「我們播種耕耘,農業救國。」政府聽了,趕快呼籲:「春耕夏種,正是其時。」
  
  公務員最後說:「我們力疾從公,為民公僕。」政府就說:「朝九晚五,應當如此。」
  
  由上觀察,是一網打盡呢?是中彈而亡呢?是美言之下,甘願犧牲呢?網捕者,希望手下留情;政府者,也希望真正為民謀福也!《人間福報》2000年10月30日

 

恩怨人生
  
  有人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何?告曰:人與人之間,皆「恩怨人生」而已!
  
  一個家庭,原本都是骨肉至親,但是為了個人利益,為了財產紛爭,彼此恩恩怨怨,錯綜複雜,這不就是「恩怨家庭」嗎?
  
  一個機關,本來都是志同道合,都有共同的奮鬥目標;但是為了升遷、名位、利益,彼此計較、比較,搞得恩恩怨怨,這不就是一個「恩怨團體」嗎?
  
  全國人民,不是同鄉,就是同學,或是同文、同種;可是互相打擊、互相殘殺、互相攻防、互相鬥爭得你死我活,這不就是一個「恩怨國家」嗎?
  
  世界各個國家,本來都可以和平相處,同體共生,互相幫助,互相友愛;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死傷千千萬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死傷萬萬千千,可能還會有第三次、第四次世界大戰,這不就是一個「恩怨世界」嗎?
  
  從歷史上看來,各個朝代,我怨恨你,我就領兵侵略你;你有恩於我,我就對你恩將仇報,搞得人我之間沒有是非,沒有公理,彼此不能信任。甚至今日你和他聯合攻打我,明日我和你聯手消滅他,彼此互相征伐,無有了時。
  
  中國從三代以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國紛爭、五胡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甚至近代的軍閥割據,這不都是一頁充滿恩恩怨怨的人類史嗎?
  
  其實,人生不必恩怨太分明;恩怨太分明的人生,就一定能成功嗎?司馬遷說:「人有恩於我者,不可忘也;人有怨於我者,不可不知也!」所以我們要能化解 怨恨。佛說「以怨止怨,如揚湯止沸」;能夠「以恩止怨」,則無事不辦。中國近代史上蔣介石的「以德報怨」,一直膾炙人口;此中所表現的正是中國人「冤家宜 解不宜結」的寬恕胸懷。詩經有云:「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做人要有「滴水之恩,湧泉以報」的美德;凡事能夠「不念舊惡」,與人能夠沒有隔宿的仇恨,則所 謂「恩怨人生」,又那會有什麼不可解的怨與恨呢?《人間福報》2000年10月31日

 

難民與移民
  
  現在舉世各國,都有「移民」的法案;「移民」已成為現代各個國家的另外一個新問題。
  
  在過去,國家對「移民」全無法律規範,可以說大部份遠走異國他鄉的,都是流落在外的「難民」。例如,有的人因為受不了本國的環境污染,紛紛到其他國家尋找一塊清淨的生存空間,因此有人戲稱他們是「環保難民」。
  
  有的人,因為在自己的家鄉,事業、生活都極為艱難,就做著到其他國家「淘金」的美夢,因此,這就是「經濟難民」。
  
  政治的迫害,古今皆有。現代各個國家都設有政治庇護的法律,很多人在感受「苛政猛於虎」的威脅下,紛紛遠渡重洋,到其它國家尋求政治庇護,這就是「政治難民」。
  
  尤其,歷朝歷代連年的戰爭,致使可憐的黎民百姓為了逃避戰亂,東奔西躲,想要尋找一個苟延生命的地方,這就是「戰爭難民」。
  
  以上這種種的「難民」,現在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不叫「難民」,而叫做「移民」。因居住環境而移民,為求知識學問而移民;也有經商賺錢的「經濟移民」,政治理念不同的「政治移民」,更有為了逃避戰爭的「亂世移民」。
  
  不管「難民」也好,「移民」也罷,總之,都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問題,不得不換個地方居住。人民有居住的自由,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移民者,大都是因為他感受到自己本國的教育、經濟、政治、環境等條件,令他難以長居久安,因此不得不離鄉背井,走向異國他鄉,這就要請本國的政治領袖好好的反省了。
  
  一個國家,如果政治民主、經濟正常、教育普及、環保優良,所謂「太平盛世」,可憐的民眾又何必要千辛萬苦的到其他國家社會去流亡呢?
  
  俗云「金角落,銀角落,不如自己的窮角落。」凡是離鄉背井的人,尤其是流落他鄉,或者長居異國者,總認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謂「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照說人民也應該都有一個可愛的祖國;但是,我們的祖國可愛嗎?
  
  自古以來,我們看到「難民」的辛酸,現在的社會,我們一樣看到「移民」的苦難!各個國家的政要啊,你們應該要好好的慈悲發心,好好的建設國家,好好的改善社會,好好的留住你們的國民吧!《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日

 

憂患意識
  
  現代是個重視教育的時代,多少父母為了兒女的教育,種種的辛苦、犧牲,有的舉家移民,或是夫妻分居兩地,只為了提供兒女良好的教育環境。現代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非常的普及、深入,然而,就是缺乏一份「憂患意識」的教育。
  
  所謂「憂患意識」的教育,就在於一個「防」字。例如「防災」、「防盜」、「防火」、「防震」、「防騙」等。
  
  現代人的生活中,時時刻刻,隨時隨地,都要防備萬一。例如:出門了,要防備路上塞車;車行路上,要防備有人闖紅燈,突如其來的撞上你。婦女夜晚出門,要防患歹徒襲擊;搭乘計程車,要防備遇上色狼。甚至出門在外,要隨時告訴家人去處,以防失蹤了都沒有人知道。
  
  平日居家,要防患門戶安全;左右鄰居要守望相助,尤其冬防時期,如《禪林寶訓》說:「重門擊柝」,以防宵小光顧。平時不要輕易讓不認識的人上門,不要 隨便接聽陌生人的電話;家中火燭要隨時熄滅,要防患電線走火、瓦斯洩氣等。居家要常備醫藥箱、手電筒、滅火器等,尤其要儲糧、儲水、儲錢,以備不時之需。
  
  平時對於世界局勢、國家大事,要隨時關心、注意;萬一社會不景氣,經濟蕭條,物價波動,或是失業了,怎麼辦?甚至防患政治的迫害,防患壞人的誣陷。有 時中獎了,也要防備歹徒的覬覦;升官了,也要防患小人的嫉妒。防患伴侶外遇;防患兒女交上損友,染上惡習等,都要注意一個「防」字。
  
  建築房屋要有「防震」、「防風」、「防地層變動」的因應措施;甚至要有逃生的「防火巷」等。人際往來也要「防騙」;防患被陌生人所騙,被朋友、同事、鄰居,甚至親人所騙。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防騙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貪。
  
  除此,偶而外出投宿旅店,要注意逃生設備;到餐館吃飯,要注意飲食衛生等。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吾人雖然要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要 有樂觀喜悅的性格,要相信人生是充滿希望、充滿美好、充滿得意、充滿光明的。我們是一個快樂的人生、歡喜的人生,然而吾人也要有「憂患意識」,不能沒有防 備心,不能沒有警覺性。凡事要防患於未然,所謂「凡事預則立」,有「防」才能有「預」;有「憂患意識」的防預心,這是現實人生應有的積極態度,千萬輕忽不 得。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日

 

平時要燒香
  
  俗語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有的考生平時不用功,到了考試的時候,才加緊開夜車;也有一些做生意的人,平時沒有結交善友,不肯與人結緣,到了要做事的時候,才急著到處求人,向人拜託。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就是意謂著:春天不播種,秋來那能有收成呢?
  
  話說有一個長工,看到主人擁有一尊金佛,每日禮拜,心中慨嘆自己無錢,連想要拜佛都沒有機會。有一天,趁著主人不在家,自己悄悄的走到佛像前面禮拜。但是事有不巧,被主人看到了,而且厲聲責罵他:「你有什麼資格拜我的金佛?」長工不得已,後來在砍柴的時候利用一根木材,他就動手刻了一尊佛像,供在自己簡陋的住處禮拜。當主人發覺他的家中人來人往,原來大家都到他的家裏禮拜木佛。主人非常生氣與嫉妒,聲言要讓金佛與木佛比鬥。當比賽開始後,初時兩佛推擠,勢均力敵;但過不了多久,金佛漸漸屈居下風,終至不敵木佛而倒地不起。主人就責怪金佛:「為什麼你連木製的佛像都不如?」金佛說:「主人呀!你看那一尊木佛,每天有多少的信徒帶著供果前往上香禮拜,他受了那麼多的香火,自然力氣充足;我雖然是金佛,但是你每天都沒有禮拜供養,所以我敵不過木佛而不支倒地,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你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說明凡一件事的成敗,都有它前面的因緣。你平時用功讀書,自然就能金榜題名;你平時勤勞耕種,當然秋冬必定能豐收!你平時結緣助人,必要的時候,別人也會成為你的助緣。甚至即使是佛祖,也要靠平時的燒香供養:有燒香禮拜,即使是木佛,他也能勝過金佛呢!  
  現在台灣的民主選舉,有的人一呼百應;有的人由於平時沒有造福鄉里,沒有耕耘民意,臨時那裏會有選票呢?
  
  也有的人,靠著先人的祖傳遺產,不肯勤勞作務;如此每日坐吃山空,怎麼能繼續富貴呢?
  
  一個人如果希望獲得身體健康,平時就要注意運動,如果希望兒女成才,平時就要注意對他的教育,你要國家社會對你關懷,你就要愛國家、愛社會。所以,只要你平時積聚資糧,還怕沒有助緣嗎?只要你平時多燒香,自然也就不怕臨時沒有感應了!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3日

 

人生四季
  
  全世界的地理環境,不管南半球或北半球,大部份地區的季節氣候,都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春天和風細雨,夏天花樹繁茂,秋天景色蕭颯,冬天陽光和煦;一年四季,氣象不同,正如人生的少、壯、青、老,各有特色。
  
  唐君毅先生便曾將人生比作四季的氣候,他說:青年如春天,壯年如夏天,中年如秋天,老年如冬天。一年四季,各有景象;人生四時,也各有所得,實在是很好的比喻。
  
  不但季節和人生有四個階段,其實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有它的階段變化,例如「成住壞空」,就是世界的階段。世界先有因緣而「成」,接著再有年限的「住」持,然後再隨著遷流而變「壞」,最後終歸於「空」無。但是,空無並不是沒有,它又會再有成、住、壞、空,循環不息。
  
  其實,人的身體,也有四個階段:生老病死。當其「生」時,全家喜氣洋洋;當其「老」也,眷屬萬分掛念;當其「病」了,自己驚恐擔憂;當其「死」後,家人呼天搶地。但是,死亡並不表示人生就此完結,它只是流轉,還會再有生、老、病、死。
  
  我們的心念,也是生、住、異、滅,一刻不停。當其心中一念「生」起,種種景象,浮現腦海;當其心念安「住」一境,心不聽話,念念不停;當其心念「異」時,千事萬有,變化無窮;當其心念「滅」時,等於花兒謝了,待時再開。
  
  所以,世界的四時、四季、四相等階段,我們是掌控不住;我們所能掌控的是人生的四時,當它屆臨的時候,我們要好好的把握和運用。
  
  當吾人正值青年的春天,正是發芽成長的季節,我們要充實力量,吸收養份,具有仁慈之心,懷抱救世之志;當人生的夏天來臨時,正是萬物開花結果,我們要 用它嘉惠大眾,散發生命的熱力,成長萬物;當秋天的人生來臨時,正是吾人成熟階段,就要將自己的所知所得,貢獻初學,以一己之生命,所謂秋收的累累果實, 供養十方;當人生到了冬天的老年,即以自己一生的成就歷史,以一生的事業文化,嘉惠人間,如冬陽之和煦,這不就是萬德圓滿的人生了嗎?《人間福報》 2000年11月4日

 

健康與長壽  
  人人都希望擁有「健康」,並且還要「長壽」。
  
  什麼是健康呢?
  
  凡是健全的、正當的、清淨的、和諧的,就是健康。例如身體上的健康,這是人人能懂;此外還有心理上的健康,則有待吾人反省、注意,才能了知。
  
  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之外,還有情感上的健康、事業上的健康、財富上的健康、人我關係上的健康、宗教信仰上的健康。所以,一般人即使擁有心理上的健康,若沒有以上這許多其它的健康來陪襯身體的生存,那就是人生有了缺陷,並不算是一個健康的人生。
  
  什麼是長壽呢?
  
  長壽,不只是肉體上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便叫做「長壽」。「龜鶴延齡」應該是長壽的動物;松柏千年不凋,也是長壽的植物。然而,龜鶴、松柏長壽之後,對人間的貢獻究竟有多大呢?所以,除了肉體的壽命久長之外,我們還須要有言教上的長壽、工作上的長壽、名聲上的長壽、道德上的長壽、智慧上的長壽、和諧上的長壽。
  
  長壽,如果只是肉體生命的延長,而無言教、工作、道德、智慧、和諧等精神作為生命的內涵,其實長壽也是沒有什麼價值的。
  
  一般健康的人,被人批評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你說,這種健康又有什麼價值呢?可見所謂「健康」,必須是身體上、心理上、精神上、事業上等各方面都要健康。例如,感情不健康,即使是身強力壯,也不會幸福;信仰上不健康,所信非法,也不會如意!
  
  說到長壽,就算彭祖活到八百歲,而歷史上有他貢獻社會的記載嗎?可見立功、立德、立言,才是真正的長壽;一如佛教的有慈、有悲、有喜、有捨,才是真正的長壽。
  
  吾人要求健康,不如求健全更好;吾人要求長壽,不如求無量更好。因為,健康並不代表健全!地痞流氓,專做壞事的人,你說他不健康嗎?百歲以上的人瑞,無所事事的耄耋老人,他們不是很長壽嗎?可是他們有何益於社會人間呢?
  
  所以,凡是想要健康、長壽的人,對此道理不能不知,不能不注意啊!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5日

 

烏鴉的聲音
  
  有一隻烏鴉在飛往他處的路上,遇到了喜鵲。烏鴉對喜鵲訴苦說:「這個地方壞透了,人也壞透了,他們看到我飛行,聽到我的聲音,就批評我,咒罵我,所以 現在我要離開這裏,我要飛到別的地方去重新過生活!」喜鵲聽後說道:「烏鴉呀!其實這個世界到處都是一樣的,你應該要改一改你的叫聲,如果你的聲音不改, 不管你飛到那裏,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呀!」
  
  現在的社會,學生時興換學校、轉科系,工商人士經常改行業、換工作;所謂「做一樣,嫌一樣;做一行,怨一行。」甚至有的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好像世界上的人都辜負自己、都對不起自己一樣,所以有的人要搬家,有的人另找職業,有的人要換新朋友。
  
  其實,「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做人不可以好高鶩遠。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重要的是能夠健全自己,能夠充實自己,處處與人為善,尤其經常以溫言善語與人結緣,則不管走到那裏,自然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與器重!
  
  人與人相處,彼此思想的傳達、理念的溝通,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有的人因為不善於言詞,因此自我封閉;有的人因為拙於表達,所以人際關係不和諧。
  
  台灣有一句俗諺,把不會說話、經常說錯話的人喻為「烏鴉嘴」。意思是不會說好話,經常說話得罪人,或是經常說話給人難堪,甚至把好事說成壞事、好人說 成壞人、好話說成壞話,這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教養不夠。所以,平常有人批評我們,不要完全怨怪別人,應該先要檢討自己,試問我們所說的話是烏鴉的聲音嗎?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如此自問:我是家裏的「烏鴉嘴」嗎?我是朋友之間的「烏鴉嘴」嗎?我是機關團體裏的「烏鴉嘴」嗎?我是國家社會裏的「烏鴉嘴」嗎?只 要我們能把自己不好聽的聲音革除,進而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動聽的樂章;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嚴冬的太陽;把自己的語言變成芬芳的花香;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善美的心 意。只要我們能把「烏鴉」的聲音一改,又何懼不能成為「喜鵲」和「鳳凰」呢?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6日

 

寬厚待人
  
  「如何待人」?這是一門最高的學問,有的人盡其一生都沒有學好「待人之道」。
  
  為什麼呢?主要的是因為人有多種!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很難「盡如人意」;所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做人難就難在不能讓人人都滿意。
  
  待人雖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但是「待人以寬」則是一條不變的定律。待人能夠謙虛、尊重,固然重要;但是寬厚、寬容,更得人緣。有些人待人刻薄,待人嚴峻,如此想要獲得人緣、獲得別人的認同,實在難矣也!
  
  人與人相交,不要看別人待我們如何?而要看我們如何待人!因為,待人以寬,才肯對人信任、對人體貼、對人諒解、對人包容;一切於寬厚中,才能看出我們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慧、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藝術。
  
  什麼叫待人以寬?什麼叫待人以嚴?試舉例明之。
  
  甲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的腳上說:「你怎麼把我的鞋子穿在你的腳上,請你還我!」甲否認,二人爭執,大吵不已。  
  乙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指著他的鞋子,說:「你怎麼可以穿我的鞋子,請你還給我!」乙一聽,便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後來找到了自己的鞋子,知道錯了,便將鞋子還給了乙。乙非常不以為然的說:「既然給了你,我就不要了。」
  
  丙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說:「你穿錯了我的鞋子!」丙微笑的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後來找到自己的鞋子,便將錯認的鞋子還給丙,丙還是滿臉微笑的把鞋子收了回來。
  
  從甲乙丙三人的處事態度,就可以看出所謂待人以寬、待人不同的藝術了。
  
  寬和的待人,自己也會心平氣和、輕鬆愉快,例如唐朝婁師德的弟弟「唾面自乾」,再如春秋時代鮑叔牙之對管仲。反之,一個人如果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甚至嚴厲的指責別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讓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你,自己也會因為不得人緣而愁悶苦惱,真是傷人又傷己。
  
  有個故事說:兒子在家鄉因為建房子,為了一道牆和鄰居爭地,於是寫信給在朝為官的父親,希望父親出面幫忙討回公道。父親接信後,以詩作函回曰:「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所以,「寬厚待人」不但是人際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做人的根本!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7日

 

三好的價值
  
  由佛光山提倡,行政院推動的「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是為三好運動。
  
  佛教講,罪業的來源,是從身口意三業而來;修行用功,也是從身口意三業修起。
  
  所謂做好事,是為修身,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為非作歹,而能做一些利益於人的善行、懿行、美行、利行,這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身行善。
  
  所謂說好話,是為修口,也就是要我們不要妄語、不可兩舌、不說綺語、不能惡口;說話要說慈悲的話、明理的話、智慧的話、真實的話。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是為說好話,也就是口行善。
  
  所謂存好心,是為修心,例如:不要有疑心、嫉心、貪心、瞋心、惡心,而要懷著慈心、悲心、願心、善心、發心等,是為存好心,也就是意修善。
  
  佛教的三業「身口意」,為善、為惡,都是身口意;作好、作壞,也是身口意。身口意為善,可以送我們上升天堂;身口意為惡,也可以讓我們墮入地獄。
  
  所以,「三好運動」對我們個人的前途,影響至大。甚至對於整個社會,所謂風氣好壞,就看全國人民身口意方向的去從。大家都說好話,耳根清淨,社會家庭 多麼美好;社會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一片友愛多麼珍貴;社會大家都存好心,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有尊重。所以,三好運動就是一個淨化社會、改 善社會風氣的運動。一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一人得救;全國人民都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全國的人民就都能得度。
  
  請看《佛光菜根譚》的一段話——「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鼓勵讚美,就像百花處處香;做好事,舉手之勞功德妙,服務奉獻,就像滿月高空照;存好心,誠意善緣好運到,心有聖賢,就像良田收成好。」
  
  你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嗎?就讓我們從今天起,大家一起來奉行「三好運動」吧!《人間福報》2000年11月8日

 

聽話的藝術
  
  人,在年輕時,聽老師講話,總覺得「話不入耳」,聽老年人講話,總覺得「嘮叨不休」,這就是不會聽話。甚至信仰宗教,聽聞教義「以不懂為好」;或是聽前輩講話,莫不是要人慈悲向善、服務社會,總覺得這些話「與己無關」。對於聞善言而不肯著意,這也是不會聽話。
  
  及至進入社會,對於長官的高言讜論,總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好似「聽而不聞」,甚至對於智慧的前賢所開示的慧語智言,也是覺得沒有什麼重要。如此人生,沒有一句善言法語貫注到心田裏,怎麼能開出智慧的花朵呢?所謂「此世間以音聲做佛事」,對此等人也,又能奈何呢?
  
  除了這許多不會聽、不肯聽、不懂聽的人之外,也有一些人偏聽、誤聽、諛聽、錯聽,因而造成許多是非、謠言,也是不勝枚舉。例如蔣經國在世時曾說,抗戰期中,敵軍的飛機來轟炸,有人問幾架飛機?結果從「是一架」飛機,變成「十一架」飛機,然後又從「就是十一架」飛機,變成「九十一架」飛機。所以難怪有人說:「帶東西給人會減少,帶話給人會增多」。
  
  所謂聽話聞法,必須「如器受於水」,不可以把水盆覆蓋起來,意即一個人如果心存貢高我慢,則智語慧言就難以進入他的心中;如果你的心中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邪見,就像盆中有了雜質,即使再純淨的法水也會被污染;如果你的心中如水盆有漏,則即使天降甘露,也會流失。
  
  不會聽話又如「種子植於地」,土地太堅硬,種子不能萌芽;田裏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即使發芽也難以成長茁壯;如果暴露在土表上,種子容易被鳥雀所吃,更是沒有機會開花結果。
  
  所以聽話的藝術必需具有四點:第一、善聽:就是要會聽話,甚至所聽到的話,都能往好處想。
  
  第二、兼聽: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聽話要能兩面皆聽,才不會失去客觀、公允。
  
  第三、諦聽:就是要用心聽、注意聽,聽後還要用心思惟、記憶。
  
  第四、全聽:聽話不能只聽一部份,更不能只聽正面,不聽反面;只聽好話,不聽壞話,要能全聽才能周全,才不會誤事。
  
  佛陀時代,有一個弟子將「生滅法」聽成「水鷯鴉」,不但荒謬可笑,甚至險些誤了自己追求真理之道。聽話的藝術,豈能不慎!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9日

 

任勞任怨
  
  人在世間生活,不能不做事,做事不但講求能力,講求機智,尤其要「任勞任怨」。一般人任勞容易,任怨就很難了;能夠任勞又任怨,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啊!
  
  有的人做事很耐勞,起早待晚,從不抱怨辛苦;忍饑忍餓,也不訴說怨尤,為了把事情做好,冒險犯難、犧牲奉獻、廢寢忘食、蟬精竭慮,種種的辛苦,從不計較。
  
  一個家庭主婦,煮飯洗衣、灑掃庭院、花園澆水,尤其生兒育女,推乾就濕,用一生的歲月,換來全家的快樂。
  
  一個部屬隨從,跟隨長官領導,不計繁瑣,不論晨昏,為主效忠;儘管任務艱鉅,前途障礙,一樣盡忠職守,不生退心。
  
  農夫在田裏耕耘,太陽下的炎熱,暴風雨的侵襲,從不畏苦,也不喊累,只要農田的收成良好;工人在工廠上班,增加生產,提高品質,不計加班熬夜,不論待遇菲薄,總是感念老闆的知遇之恩,種種辛勞,毫無怨言。
  
  但是,一個人在耐勞之外,假如有怨言,就不容易接受了。而怨言隨時隨處都能加之於你,所謂「當家三年狗也嫌」,所以,做任何事都難以給人十分的滿意。
  
  例如,你每日從晨至暮,辛勤的工作,他還是怪你夜晚沒有加班;你一再用心放良產品,他還是怪你沒有為產品宣傳。
  
  又如在一個團體裏,你有學問,他說你不會做事;你會做事,他說你沒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說你不會外語;你善於外語,他說你沒有親和力;你有親和力,他 說你長相不夠莊嚴。總之,怎麼樣的辛勞都心甘情願;一有抱怨,就心不甘情不願了。所以,良言慰語,對一個任勞勤苦的人來說,比加倍給他的薪水,比升他的官 位,還更重要。
  
  佛經說:「不能忍受毀謗、批評、惡罵如飲甘露者,不能名之為有力大人也!」吾人在世間上做人做事,要能做到沒有人怨,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凡事只要但求無愧我心,豈能盡如人意?奉勸所有工作者,你們能夠任勞,不算有功;能夠任怨,才是有力之人。
  
  寒山問拾得:「世人穢我、欺我、辱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的這一段對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激勵吧!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0日

 

調整觀念
  
  觀念就是看法,一個人只要凡事往好的地方想、往好的地方看,則一
  
  切都是好的。甚至只要你歡喜的,你都會把它看成是好的,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反之,如果是好的,由於他不相信,即使聖人在前,他也會把他當成一個老頑固。所以,人的觀念中的「主觀」,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至為重要。
  
  有人問:「天堂地獄在那裏?」天堂地獄當然都在觀念裏!如果你有滿足的觀念,雖然居家簡陋,亦如天堂;假如沒有滿足的觀念,雖然居家豪華,他也感到如在地獄。所以,觀念就是天堂和地獄;天堂和地獄都在吾人的觀念裏。
  
  有人到非洲,看到非洲的人大都赤腳走路,他想,如果前來投資製鞋工廠,生意一定會很好。回來後,尋找合夥人前往實地勘察,那知有人一看,便說:「非洲人都是打赤腳,他們不習慣穿鞋子,來此製鞋,怎麼會有人買呢?」因此早早打道回府。
  
  所以,一個觀念,可以進,可以退;可以成,可以敗!
  
  觀念裏面有光明,凡事都是光明的;觀念裏面相信能成功,凡事就都會成功;觀念裏面有建設,他就能建設而不會去破壞好人好事;觀念裏面往好處想,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人生的觀念如花園,可以培植美麗芬芳的花朵;人生的觀念如工廠,可以生產許多利濟民生的物品;觀念裏面有希望,可以建設未來許多希望的工程。
  
  觀念,有包容的世界,可以建設整個廣大無邊的法界。但是,有些人的觀念裏,都是一些悲觀、消極的想法,都希望能不勞而獲,甚至不重實際,妄想百日升天,如此怎麼會有好的人生呢?所以,哭婆和笑婆,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你要成為哭婆,因為你有哭婆的觀念;你要成為笑婆,也必須要有笑婆的觀念。你不必希望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你只要建設好的、真的、善的、美的觀念,所謂觀念為因;有好的因,又何懼沒有好的果呢?《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1日

 

功成不居
  
  世間上,有人幫別人打天下,有人幫別人創事業;有人幫別人成名,有人幫別人賺錢,因此就有兩種結果:有的人「居功自傲」,有的人「功成不居」。所謂 「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但是也有的人「能夠共享富貴,卻難共渡患難」,這就要看大家在成功立業之後,相處的藝術如何了!
  
  歷史上,多少的英雄好漢,因為不擅於「韜光養晦」,往往「功高震主」,最後落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例如韓信與文種的悲劇下場;然而也有的人懂得「功成身退」之道,故能「全身遠禍」,例如張良、范蠡,他們的人生自然又會有另一番的境界了。
  
  自古以來,固然有不少的奸臣孽子,作奸犯上;但是也有不少的帝王因為容不下功臣,造成多少冤獄,不但動搖國本,也為自己的人格留下污點。例如朱元璋的 濫殺功臣,這是他性格上的缺點;但是另外像趙匡胤,雖然對功臣心存防範,但是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手段,也算難能可貴的了。
  
  現在的人,常常在一個團體裏,因為一直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斷炫耀自己的貢獻,時時賣弄自己的才能;由於過份標榜個人,故而不能升遷,不受信任,不予重用,就不是沒有來由的了!
  
  尤其現在的社會,不管政治上、企業界、演藝圈,許多坐轎抬轎的人,由於喜歡誇大、賣弄自己的功績,故而有的人不能升官,有的人友誼不能保持,此皆是不懂得謙沖,不懂得「功成不居」的藝術,所以世途坎坷、前途艱難,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在佛教裏,對於一些布施的功德主,都告訴他們應該要「布施無相、度生無我」的道理。所謂「無相布施」,就是不提個人的功勞,不要對方感謝,不計較布施 的價值多少?這就是「三輪體空」的道理。所謂「無我度生」,就是不作「我為能度」之人,也沒有「你是我所度」之相;能所雙亡,才是最高「功成不居」的真 理。
  
  例如,佛光山是一個重視團隊的道場,注重「集體創作」,標榜「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此中實在不無真理在焉!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2日

 

不求速成
  
  「不求深而膚淺」,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現代人崇尚「速食文化」,凡事只求「速成」,不肯「養深積厚」,因此「難成大器」。正如在山林裏培植一棵樹木,如果一年就把它砍伐下來,只能當柴火燒;如果三年後砍伐下來,可能用來做桌椅;如果十年以上的樹木,就可以做為棟樑。所以,「不求速成」就是要吾人能經得起歲月霜雪的熬練;能夠歷久,才能更大、更高!
  
  佛經說,有一個愚癡的國王,看到皇后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只有手掌般大小,非常不樂,因此要求大臣如何使他的公主「立刻長大」。聰明的大臣說,要把公主帶往海外求取仙藥,在求仙期間,國王和公主不可相見。國王認為此法甚妙,欣然應允大臣所求。經過十五年後,大臣帶著公主回國,國王一看,公主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於是下令犒賞大臣。但是,國王那裏懂得,世界上那裏有「立刻長大」的法術呢?
  
  一位駝驃比丘,專職負責替行腳僧掛單,晚間都要打一盞燈籠照路。他為大家服務了三十年以後,夜裡帶著遠來的比丘住宿,再也不需要提燈籠照明了,他的手指自然就能放光照明。
  
  一位香口沙彌,出生之後,因為良好的習慣,三十年不說一句妄言,所以他出言吐語,都有微妙的香氣。  
  駝驃比丘若無三十年的提燈籠為人服務,何能放光?香口沙彌若無三十年的不說妄語,何能芬芳?
  
  現在社會上的青少年,總想一步登天,凡事希望躐等,沒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不懂「大器晚成」的人,即使速成,也不會耐久!
  
  速食麵雖然美味,但不能經常享用;微波爐雖然快速便利,但是熱度不能耐久。沒有「十載寒窗」,那能「一舉成名」?沒有「百年歲月」,那有「古柏青松」?
  
  所以,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就看誰跑得長、跑得久?唯有耐煩持久,堅持到最後終點的人,才能接受掌聲的喝采,才有機會得到勝利的歡呼!《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3日

 

珍惜人身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說: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法華經》比喻,在廣闊無邊的大海裏,有一隻獨眼的烏龜,牠想要浮上水面,只有靠一根在大海裏漂流的木棍。烏龜想要遇到這一根木棍的機會,微乎其微;人身難得,就如此喻。
  
  「人身」既然如此難能可貴,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這個身體,如果不愛惜身體,萬一身體病了,全家人都會因你的病痛而受累,如果身體傷殘了,家庭社會也要付出許多成本,供你使用。所以,有的人不愛惜身體,甚至用自殺來毀滅身體,簡直是罪大惡極。
  
  身體,不應只是用來吃飯、睡覺,如果只是吃飯、睡覺,與衣架、飯桶何異?
  
  身體,如果過份的珍惜它,以致好吃懶做,固然不當;但是不給予保健、休養,也是非法。人的身體,要用來為家庭服務,為父母服勞,為社會奉獻;你能把健康的身體,用來做正當的事業,用來貢獻國家大眾,才能增加人身的價值。
  
  一棵大樹,因為它能庇蔭路人,就會受人愛護;一座橋樑,因為它能供人行走,就能獲得保護。珍惜人身,你能像路邊的樹蔭、你能像河流上的橋樑一樣利益於人嗎?
  
  有一個有天眼通的人,忽見路旁有個一人在鞭打屍體,就趨前問曰:「人既已死,何必鞭打他呢?」打者回曰:「你有所不知,此人即是我的前生,因為他在世時,殺盜淫妄,為非作歹,害我現在墮落到地獄裏受苦。想到這裏,如果不鞭打它,實在難消我心頭之恨!」
  
  此人再繼續向前走了沒多久,又見一人在路旁向著一具屍體獻花跪拜。此人上前問道:「人既已經死了,何必香花叩拜呢?」拜者曰:「你有所不知,此人是我 前生之身體,當他在世的時候,慈悲利世,恭敬三寶,孝道行慈,造福鄉里,因為他,我現在才得以生天,享受天福快樂,為了感謝他,所以我在此禮拜!」
  
  身體之於吾人,不但今生的關係密切,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生生世世,吾人怎能不好好的珍惜它呢?《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4日

 

學習接受
  
  人生自呱呱墮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他學習禮貌,學習對人的稱呼。及長,教他學習技藝、學習知識。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教他學習「接受」;「學習接受」是成功立業的基礎。
  
  如果你有機會到一個學校參觀,你從課堂上,看到學生在上課時剪指甲、削鉛筆、開抽屜、翻書本、傳紙條、東張西望等,你就知道,他必定沒有用心在聽老師講話、指導;如此沒有「接受」習慣的青年學子,你要他將來會讀書、會考試,能有好的成績,實在難矣也!
  
  所謂「如器受於水」,一個有漏的器具、一個骯髒的器皿,甚至一只覆蓋的杯碗,即使再好的東西,又怎麼能裝得進來呢?所謂「如地植於種」,你播種在土壤外,被鳥雀給吃了;你把種子撒在堅硬的地板上,甚至種在長滿雜草的荊棘叢中,又怎麼能夠萌芽、成長呢?所以,一顆種子沒有土壤的「接受」;一杯水沒有器皿的「接受」,都是徒勞無功的。就像天降甘露給你,你沒有「接受」;再溫暖的陽光,但是普照不到你,又能奈何?
  
  因此,一個學生會不會讀書,就看他會不會「接受」。幼兒牙牙學語,不斷的模仿、學習,必須養成他「接受」的習慣。不但學習接受,而且只要是好的,即使是專制的、委屈的、無理的,都應該接受;因為你在無理、委屈、專制的情況下都能接受,則日後在自由、民主、真理之前怎麼會不接受呢?
  
  遺憾的是,現代的青少年不懂得「接受」,對於父母的話,「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於老師的種種教導,即使春風化雨,也不能注入他的心田,因為他不肯「接受」。就如《遺教經》裏佛陀說:「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
  
  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所以聰明智慧,因為「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敏而好學的顏回先生,所以成為孔門的傳人,因為他「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人能夠接受父母、老師、聖賢的謹言教誨,能以聖賢為模範,心中能夠包藏萬有,還怕不能成功嗎?
  
  所以,對於「接受」,凡是正當的、清淨的、善良的、真實的知識、道理、技術,都應該好好的接受。你能接受美好的事理,成為你的傳燈,將來才能把好的還給社會。「學習接受」是多麼的重要啊!《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5日

 

缺陷美
  
  人生的美好,都是長得五體健全,相好圓滿,所以才名之為「美」。但是,缺手缺腳、缺眼缺耳,五體不全,五根不具,所謂「缺陷」也能稱得上「美」嗎?
  
  有缺陷的人,不要傷心失望!世間上有殘疾的人,比比皆是。愛迪生耳朵聾了,他反而能發明電燈,帶給人類光明;海倫凱勒是一個十不全的女士,她卻能成為世界的偉人。
  
  多少耳朵聾的人,頭腦更清楚;多少眼睛瞎的人,聽覺更敏銳。正常人寫字、畫畫,不足為奇;沒有手的人,如口足畫家楊恩典,如無臂童加拉格爾參加書法比賽,從十幾萬人中脫穎而出,他們的成就,更為偉大。
  
  花蓮原住民蔡耀星,雖然雙臂殘廢,卻連續勇奪三屆的游泳冠軍,人稱「無臂蛙王」;罹患類風濕症的劉俠女士,雖然手腳不靈活,卻長年寫作不斷,成為著名 的作家。甚至從小在地下爬行的鄭豐喜先生,不但讀完中興大學,並且娶得賢德女子吳繼釗共組家庭;身高不及七十公分的黃開全、唐翠蓮,以及蘇聯的連體姊妹瑪 沙與達沙,他們一樣能結婚交友,談情說愛過了一生。
  
  人,不一定要太圓滿、太美麗,所謂「紅顏薄命」、「天妒紅顏」,太好反而容易遭忌;有缺陷,有時反而能「因禍得福」。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佛 像缺手斷頭,雖有缺陷,因為美,故而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爭相珍藏;玫瑰花有刺,刺是玫瑰花的缺陷,但也因而保護了玫瑰花的芬芳美麗,由此可見「缺陷美」 的價值。
  
  佛教史上所謂「醜僧俊道」,由於身體不全,容貌不好,反而能真正的安心修道,成就了一生的修道事業。例如玉琳國師,他的前生是個十不全的書記師,因為 醜陋,身根不全,反而激發他求道的意志。波斯匿王的醜陋公主,不能隨夫外出交際應酬,只在屋中禪淨為伴,因而氣質改變,容貌也因此日漸莊嚴。反之,妙賢比 丘尼因為美麗,經常受到一些青少年的騷擾,她一直為美麗而悲哀。所以,太美麗,也是一種缺陷。
  
  「麝因香味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參觀紫禁城的人,往往羨慕古代皇帝的宮殿高廣;其實房子再大,不能自由外出,反不若平民百姓逍遙自在的生活,世界更為寬廣。因此,人生如果懂得欣賞「缺陷美」,那就是自我的心中已經圓滿了。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6日

 

掛一單的觀念
  
  自古以來的雲水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但是,雲水僧從這間寺院到那間寺院參訪,不但要有度牒,要懂得禮儀,而且要經過「掛單」的手續,要得到知客師允許你掛單,才能進入雲水堂。
  
  初到雲水堂的時候,要經過寮元師的盤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的資歷、師承等。之後,他還會問:「你來作什麼?」雲水僧都要回答:「打擾常住掛一單!」
  
  既然來者合乎禮儀,也具有身份,經過掛單以後,你要進禪堂,你就等待考試,他有進堂的日期;你喜歡念佛,經過批准,你可以到念佛堂裏念佛;如果你只是經過本地叢林的參訪,雲水寮也會為你安排,滿足你的願望。
  
  有的人感謝叢林常住准他掛一單的慈悲恩惠,他也會討一行單,為你挑柴擔水,或者一年到三年;有的為你煮菜作飯,或者一期到兩期。甚至有的為你巡山看守叢林;有的為你除草作好環保園藝。總之,他感恩惜福,不會白吃、白住,他會表現一個「掛一單」的雲水僧美好的行儀。
  
  雖然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但是,自古以來的江湖行道者,都有因果道德的觀念,他不會侵犯常住,不會做一個想「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游手好閒的人士,總以自己的勞力、時間、心願,奉獻給常住,感謝准他掛一單的情誼。
  
  叢林常住了解雲水僧的學德素養,也會找人出來「留單」,如果雲水僧知恩圖報,可以陸沉叢林,苦行作務,一住就是數十寒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但是也有極少數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以為很容易「掛一單」就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如果經過一家叢林「遷單」,以後各處各地叢林的知客師知道你曾經被遷單,則一生信用掃地,到處碰壁,就再也不容易再「掛一單」了。
  
  社會上所講的權利與義務,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掛一單」成否的因果,你不能不重視喔!《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7日

 

所謂「輿論」
  
  人,歡喜議論他人的長短;大家說多了,就成為「輿論」。
  
  「輿論」也不一定就是公平的!有的人「實事求是」,不重視別人的批評;有的人「製造輿論」,不深究是非好壞。所謂「周公輔佐成王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你說,輿論能公平嗎?
  
  歷史上,多少人為民請命,懷抱救世之心,只因不合當道,腰斬市口,反而成為社會罪人!流氓盜匪,聚眾造反,成者為王,萬眾歌頌,這又是什麼樣的輿論呢?
  
  世上有許多人專門「沽名釣譽」,製造假象,卻為社會所歌頌;多少人救世行仁,默默行善,卻不為時人所知。在台灣經常頒發的獎牌,或是票選的傑出人物, 難道都非常公正嗎?難道都沒有遺珠之憾嗎?即使是世界最崇高的諾貝爾獎,也都公平公正嗎?為什麼中國人換了一個洋名字就能得獎?難道中文的名字就那麼沒有 價值嗎?
  
  在我們的社會裏,有人文學造詣極好,著書立說,就有人批評說:他沒有哲理、思惟!有的人哲學造詣極深,大家又說:他的口才不好。口才流利的人,又有人 說他不懂外文;中英文皆好,又說他不會做事;做事能幹,又再議論他沒有學問,所以到了最後,好像整個中國再也找不出一個能者、找不出一個人才了。
  
  中國民間也有一個故事,說明輿論失真過當之處。
  
  話說有父子二人,共乘一驢進城,觀者曰:「好殘忍喔!兩個人坐在一頭小驢子身上,也不怕驢子負荷過重!」
  
  父親聞言,趕快下來,讓兒子乘坐。見者又說:「好沒有道理!怎麼老人在下面走路,反而是少年舒服的坐在上面?」
  
  兒子一聽,馬上下來,對父親說:「還是您上去坐吧!」  
  見者又說:「老年人不知道愛護兒童,自己坐在驢子身上,卻讓孩子走路!」父親深覺人言可畏,於是下來,二人步行前進。豈料見者又說:「這二個人怎麼有驢子不坐,而要辛苦的走路?真是傻瓜!」
  
  父子無奈,只得雙雙把驢子舉起,抬著進城!
  
  這就是輿論,合理嗎?所以,世間的輿論很難周全、完美。吾人凡事只要「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盡如人意!」因此,對於別人的言論,我們又何必太過介意呢!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8日

 

孝順要及時
  
  有一隻小青蛙,老是和媽媽唱反調,媽媽教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媽媽教他往西,他偏偏往東。有一天,青蛙媽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媽媽喜歡住在山上,不喜歡住在水邊。因為小青蛙常和青蛙媽媽唱反調,所以青蛙媽媽交代兒子把牠葬在水邊。平常不聽話的小青蛙突然良心發現,聽從媽媽的話,就把青蛙媽媽葬在水邊。黃昏時,擔心媽媽會寂寞,就在水邊哇哇叫。下雨時,擔心媽媽被水沖走,也在水邊哇哇叫。媽媽在世的時候不聽話,死後再來傷心,難過得哇哇叫已經來不及了。
  
  現代的社會,愈來愈不注重孝道倫理了,尤其所謂「代溝」的問題,越發使得現代人的「親子關係」更為疏遠、淡薄。你看,醫院裏的老人病房與兒童病房裏,「孝順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順的兒女」很少。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兒女不但平時難得到醫院探望父母,更別說在病榻前的關懷、照顧了。
  
  再說,現代父母平時接送兒女上學,日日月月、歲歲年年,無怨無尤;但是兒女偶而陪父母到醫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願的嫌煩了,好像對父母有天大的恩惠一般。台灣「三代碗」的故事,所謂「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由他餓,莫叫孫兒餓我兒。」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個屠夫,是一個不孝子,平時事母極為忤逆。有一天他也跟人到普陀山朝拜,他聽說普陀山有活觀音,就到處向人詢問。有個老和尚告訴他說:「活觀音已經到你家中去了。」他匆匆趕回家中,母親跟他說:「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孝順父母不要等到百年,在世時就要孝順。魏晉南北朝時,晉武帝下令要召請李密當太子的老師,但是他說:「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氏之日短也!」這正是說明:孝順父母要及時,千萬不要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豈不是要像小青蛙一樣,在水塘邊哇哇的叫個不停嗎?《人間福報》2000年11月19日

 

超越極限
  
  人生總是像五指一樣,希望做大姆指:最大、第一、頂好;做食指:手一指,就是命令、是領導、是指揮;做中指:最長、最中、最粗;做無名指:無名才是真名、無名指才配戴黃金鑽石的手飾;做小姆指,小姆指總是想到:只要合掌,就是我和聖賢、長者最為靠近。
  
  所以,基本上,人都有挑戰極限的渴望,例如:建築商人要建最高的大樓,工程專家要闢最長的道路,學生要考取最好的學校;甚至人人都想創造金氏紀錄,都想成為世界的總冠軍。
  
  秦始皇建築萬里長城,功勞蓋世;亞歷山大想要征服世界,雄心萬丈;拿破崙希望統一歐洲,建立不朽事業;隋煬帝開鑿運河,希望到揚州極盡人生的享樂。
  
  世界上的拳擊好手,莫不希望擊倒拳王阿里;世界上的長跑健將,莫不希望自己是馬拉松第一的保持人。甚至許多跳高跳遠的選手,總希望自己跳得最高、跳得最遠;主要的,他們在體育界,總是希望能超越人生的極限。
  
  世界上的第一首富,建立各種事業王國,希望自己最是富有、最具權威、最大成就、最有貢獻;因為大家都嚮往人生的極限。
  
  大陸的四歲小童燈娃,游泳橫渡長江;新加坡的華人柯受良,騎機車飛越黃河峽口,他們都在超越人生的極限。甚至有人用圓桶飄過尼加拉瓜瀑布,還有人用直昇機環遊世界;大家不計生命危險,只為了創造人生的極限,寫下歷史的第一。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也都希望不斷的進步;人人希望追求最好、最美、最高的成就,這就是一種超越極限的本能、欲望。但也有的人安於現狀,跟現實妥協,不敢跟自己挑戰。
  
  其實,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智慧,可以「見到因緣,頓悟無生」;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慈悲,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生最大的極限是發心,可以「頭目腦 髓,供養十方」;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成佛,可以「了脫生死,圓滿人生」。吾人學佛修行,就是在向最大的人生極限邁進,也就是向成佛作祖挑戰。人人都想挑戰人 生,越超極限,何信乎來!《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0日

 

最好的禮物
  
  送禮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從古至今,人們藉著送禮來表達彼此的關懷、感謝與祝福。然而,送禮要能送得適時、適當,才能發揮送禮的價值。有的人送禮不當,造成對方的困擾、不悅,或是彼此的尷尬,反而適得其反,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不當的送禮,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你送他一包巧克力,你不能怪病人不吃,而是怪你自己的無知;夫妻結婚,你送一盒廿世紀的水梨,才剛結婚的夫妻,對此與「離」諧音的禮物,心裏犯忌,這不能怪他多心,這要怪你不懂人情世故。
  
  過去一般人探病,習慣送鮮花;但是鮮花會造成過敏,甚至傳染細菌,因此現在醫院大都不贊同送花。
  
  一般人聽到別人身體不舒服,往往會熱心的介紹偏方、贈送成藥或補藥。其實,藥也不是萬能的,藥要能應病與藥,如果不能對症下藥,反而吃出其他的病來,則是後果嚴重。也有的人贈送奶粉、餅干等,凡是吃的東西,都不是非常的適當。
  
  那麼,贈送什麼才是最好的禮物呢?現代人時興送書、送禮券、送念珠、代訂報章雜誌等,這都是很有意義的禮物。我們送禮,一定都是送給親朋好友,對方收到我們的禮物後,要讓他能夠直正的受到利益,所以最好的禮物應該是「忠言」;即使是「逆耳忠言」,也要方便的把你的真心表達。
  
  什麼是最好的禮物呢?「歡喜」是最好的禮物!你就是送紅包、送黃金鑽石等寶物,如果他不歡喜,也沒有意義,所以最好的禮物,就是送給他歡喜。所謂「恭敬不如從命」,你送給他恭敬,接受他的意見,這也是最好的禮物。
  
  送禮得宜,可以增進彼此的情誼。夫妻之間最好的禮物,就是彼此忠誠體諒、親愛互助。父母送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養他健全的人生觀,讓他習得各種立身處世的技能與知識。兒女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乖巧聽話,體貼父母的辛勞,不讓父母操心、生氣,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一般人習慣在逢年過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題名、升官發財等特殊喜慶的日子送禮。其實,當一個人遭逢橫逆,身心受創,悲傷失意的時候,你能伸出友誼的手,真誠的關心他、安慰他,送給他一些因緣,幫助他解除困難、遠離煩惱、提供所需,甚至給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順利、祝他如願等。能夠雪中送炭,給人一些重新再出發的因緣、力量、知識、技能、方便等,這才是真正最好的禮物。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1日

 

操之在我
  
  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應該「操之在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也應該「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從,應該「操之在我」;成王成寇,成聖成賢,更應該「操之在我」!人,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俗語說:「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只要你奮發進取,自然會還給你一個適當的所得。
  
  世間上,有人為了他人的一句閒話,自己就憂愁掛念,三餐飯菜也食不下嚥;有人因為一點不滿意的小事,自己就心情煩悶,晚上覺也睡不安眠。像這樣的人生,苦樂都被別人所操縱;要你歡喜,讚美你兩句好話,要你煩惱,批評你幾句壞話,人生都活在別人的掌握之中,豈不可悲!
  
  相傳地獄裏的趙判官,奉閻王之命,到人間來告知世人的陽壽還剩多少。
  
  趙判官坐在路邊,手拿搖鈴,對著告老還鄉的甲說:「你的壽命只剩下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的家中搖鈴,只要鈴聲一響,你就要隨我的引導而亡。」
  
  趙判官又再搖鈴一聲,對著經商路過的乙說道:「你的壽命也是只剩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府上搖鈴,在鈴聲中,你將隨我而亡。」
  
  甲乙二人聞言,心生恐懼,忐忑不安。從此以後,甲每日憂傷煩惱,想到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每天只是看著自己所賺得的錢財發愁,手中不斷的數著自己一生辛勞所積聚的財富,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乙一想到自己還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深覺人生苦短,即使擁有萬貫家財,於我又有何用?因此他廣行布施,到處造橋鋪路,隨緣濟貧救困,如此一忙,竟然忘了自我。
  
  當三個月期限一到,趙判官依約來到甲府,本來已因憂鬱煩惱、心神不寧,導致身體衰弱的甲,一看到趙判官,根本鈴聲都還沒響起,他就已經倒地而亡了。然 而乙某則因為行善布施,造福鄉里,社區感念之餘,為表謝意,聯手贈送牌匾。一時鑼鼓喧天,熱鬧不已,因此任憑趙判官的鈴聲再響,乙某均未聽見,仍然自在的 生活,深感為善最樂。
  
  所以,人生的前途,得失苦樂,一切操之在我,不由他人也!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2日

 

心病難醫
  
  人生,真是百病纏身。身體上的病,從醫院裏所謂的內科、外科、骨科、精神科、心臟科、泌尿科等各科的名稱可知,老病死的毛病實在繁多。此外,心理上還有貪瞋疑嫉、愚癡煩惱等毛病。
  
  身體上的疾病,即使是過去視為絕症的癌症、肺癆、敗血病等,現代的醫學進步,醫生還是有辦法治療;然而心裏的欲望瞋恨、憂悲苦惱,則就比較難以療治了。
  
  現在的心理醫師、宗教法師,對於心理病患還是能透過心理諮商,對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但是,人的各種疾病當中,最難醫治的就是吾人的我執、無明、精神妄想等毛病,這些心病中的心病,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會有「束手無策」之感。例如,歷史上的「杯弓蛇影」,這就是一種疑心病;又如「百日升天」,這就是一種妄想病,這些疾病都不是一般的醫藥所能治療的了。
  
  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做窩,真是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百般的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裏的疑慮。後來醫師們商量,只得方便做一次象徵性的手術。
  
  手術後,當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師手抱著一隻貓,告訴病人:「你肚子裡的貓我已經為你取出來了,以後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聽後,看看醫生,又再看看那隻貓,滿臉愁容的說:「醫師啊!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隻白貓啊!」
  
  所以,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就是自私、執著、妄想。因為我們的心中有結,心結難以打開;因為我們的心中有恨,恨意難以消除;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貪,貪欲無法制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門,心門不易開啟。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治身可以請醫師治療;有了心病,就只得靠自己來醫治,否則只有靠佛法了。
  
  吾人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3日

 

驕氣與傲骨
  
  「驕傲」這兩個字,常常是並排而立的名詞,意謂「自高自大」,但是拆開來看,意義也不盡相同。所謂「驕」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因為驕慢是成功的敵人,傲骨是成功的朋友;驕慢會給人看輕,傲骨則會給人尊重。
  
  有的人,仗著一知半解,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稍稍擁有一些名利,他就志得意滿,盛氣淩人。因為他的驕氣,反而給人鄙視和看輕。另外也有的人儘管貧 無立錐之地,但他不乞求人憐;雖然無位無名,但憑著平時的傲骨,反而受人尊重。所以富貴能夠不驕慢、貧窮而有傲骨的人,自然就能處在貧富之中,都能自得其 樂了。
  
  驕慢之人,人皆不喜。但是,世上偏偏就有一些奴性的人,他不會嫌你驕氣,只要你富有,他就會在你的面前對你逢迎拍馬;若是有志氣的人,他則不屑如此,他寧可跟有傲骨的人結交,彼此肝膽相照,相知相惜,這不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嗎!
  
  世間上,有多少人因為驕氣而失敗,例如領兵的將領,所謂「驕兵必敗」;又如教書的老師,因為驕氣而失去人緣;甚至主管因為驕氣失去部下,朋友因為驕氣而失去知交。如果能夠把「驕氣」換成「傲骨」,則不管主管、老師、朋友、兄弟,人人都會以你為榮。
  
  隋煬帝因為驕奢而亡國,夫差因為驕矜而失敗;秦始皇驕恣狂妄,曹孟德驕慢自大,歷史上從未有人對這些驕氣的帝王給予讚美;但是投江而死的屈原、擊鼓罵 曹的禰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不肯走邊門的晏子,他們的行誼卻至今依然為人所稱道,此皆因為「驕氣」與「傲骨」而讓他們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人,得意的時候就容易產生驕氣,失意的時候便容易喪失志氣;人應該在得意的時候去除驕氣,失意的時候反而要增加傲骨的志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
  
  驕慢,都是因為有所比較;我與人比之長短,我與人比之高下。所以,有一些人「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越驕橫我慢;但也有人「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更加激發自己的志氣,所以越比越傲然屹立。
  
  其實,驕氣不可有,驕矜自大,必有吃虧的一天;傲骨不可無,過份的屈膝奉承,也永遠沒有抬頭之日。所以,吾人在貧賤的時候,眼中不可只看到富貴,如此 自有傲雪風骨;當得意的時候,要能不忘記貧賤之時,自然不會驕慢不恭。一個人能夠「富而不驕矜、貧而有傲骨」,自能活得安然,活得有尊嚴!《人間福報》 2000年11月24日

積極的人生觀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一個國王,出外打獵的時候不幸弄斷了一節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帶著樂觀、輕鬆的口氣說:「這是好事!」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因此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土著民族活捉,將他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國王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幸之餘,想起了牢中樂觀的大臣,他曾經陳說自己斷指是好事,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這位大臣仍然樂觀的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會是誰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幸。
  
  蘇東坡在被貶謫到海南島的時候,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牠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牠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只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
  
  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佛教裏的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但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這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此言誠不虛也!《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5日

 

有話要說
  
  社會上有兩種人,一種從早到晚喋喋不休,只聽他嘰哩呱拉說個不停,令人生厭;另有一種人,任何場合都不開口,像個木偶,像個活死人,當然引不起別人對他的注意。
  
  話,說得太多,成為廢話,固然不好;有意義的好話,如果不說,失去機會,心意無法表達,對自己也沒有益處。因此,話,如果是好話,愈多愈好;如果是廢話,少說為妙。  
  多年來,台灣的軍人教育一直為人所稱道,軍中所推行的「講清楚,說明白」運動,實在是人際溝通的最好辦法。
  
  話,應該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不實的話,說了以後是「妄語」,真實的話不說,也是「妄語」。
  
  有一個殺人犯,雖然逃過法律的制裁,但眼看著有人因他而遭受冤獄,實在逃不過良心的苛責,只好找牧師告解。牧師在謹守不得將信徒所告解的話訴諸他人的 規定下,於是找其他的牧師告解,以求心安。接受告解的第二個牧師也有相同的困境,只得再找第三個牧師告解。如此一來,直到被冤枉的代罪犯人臨刑前,他對前 來主持儀式的牧師喊冤,牧師說:我知道你是被冤枉的,甚至全國的牧師也都知道你是無辜的,但是我們實在不能替你伸冤啊!
  
  如此當說而不說,良心何能平安呢?所以,「有話當說」是智者,是勇者;「有話當說而不說」,是愚者,是懦者。我們對於稱人之美的好話、給人歡喜的好話、排難解紛的好話、消除是非糾紛的好話,應該多說;即使所說不實,也是用心良苦啊!
  
  自古以來,多少忠肝義膽的大臣,對皇帝冒顏直諫,皇帝要砍他的頭,他說:「讓微臣把話說完,再砍頭不遲!」可見有話當說,即使犧牲生命也不受動搖,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
  
  話說有一男士出差,途中遇一賣鳥者,其中有一鳥能說多種語言,男士驚奇非常,隨即以高價購買,準備送給妻子作為生日禮物。男士因出差在外,任務未完, 便將珍鳥託人先行帶回家中給妻子。三日後,男士回到家中,興奮的問妻子:「我託人帶回來的小鳥,妳收到了嗎?」妻子答:「有啊!」男士再問:「鳥現在放在 那裏呢?」妻曰:「在烤箱裏!」男士一聽,大叫一聲:「牠是會說多種語言的珍鳥,你怎麼把牠烤了呢!」妻子一臉無辜的說:「牠一聲也沒吭,我怎麼知道牠會 說話!」
  
  由於當說而不說,因此只有被送進烤箱裏。所以,不當說而說,說了沒有用;當說而不說,則悔恨終身,可不慎乎!《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6日

 

家教的重要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夠功成名就,都要感謝有良好的家教。例如孟母三遷、岳母教孝;再如王羲之練字、王冕習畫,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成功,所以終能成為不世之才。
  
  現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緊的,要養成兒童:
  
  第一、處世的誠信:兒童從小如果養成說謊的習慣,無異前途埋伏了危機;所以養成處世的誠信,這才是成功立業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習慣:從小培養兒童愛好整潔、慈悲護生、隨手關燈、關門等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習慣,何患將來做人不能圓滿。
  
  第三、禮貌的品德:兒童從小就要養成他對人尊敬的習慣,甚至不但對長輩要有禮貌,對待任何人都要謙恭有禮。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夠待人以禮,將來自然也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四、接受的性格:有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考試,這都是由於上課不能專心聆聽,沒有接受的習慣;沒有接受的性格,猶如器皿覆蓋,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從小要養成兒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學習、進步。
  
  第五、勤勞的美德:「勤有功,戲無益」;兒童的心智末能健全,皆因好遊玩,因此應該導引他們讀書、工作,養成勤勞的美德。
  
  第六、正常的生活:養成兒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緒的正常;生活正常,有益於身心健康,對於將來立身處世,更是關係重大。
  
  除了以上六點以外,尤其要維護兒童的自尊心,不可經常肆意的諷刺他、譏嘲他、責備他、歧視他。例如有的父母常說:我的兒子沒有出息,我的小孩不乖,我的女兒好吃好玩等等,因為你任意的用語言傷害兒女幼小的心靈,他聽到父母一直看不起他,數落他的不是,反而會生起反叛的心理,乾脆做個不好不乖的兒女。
  
  所以,父母應該信任兒女、尊重兒女,不要和兒女形成對立。良寬禪師對夜遊的沙彌尊重愛護,對花天酒地的侄兒耐心開導;因為他不說破,反而收到更大的效果。可見佛教的同事攝、愛語攝,實在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更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題!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7日

 

改正缺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失就是我們的缺點;「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見只要能改正缺點,就是善事!
  
  吾人從小,父母就不斷的教我們要改正缺點,例如:不可以隨地吐痰,不可以用左手拿筷子,天亮了不可賴床,不可貪吃、貪睡,甚至不要說謊,不要頑皮。到 了學校,老師也教我們要改正缺點,例如:講話不能太大聲,走路不可以奔跑,不要打架鬧事,不可以吵鬧頑皮等。甚至到了社會上就業,長官也叫我們要改正缺 點,例如:字寫得不好看的,要你把字寫好;說話不得體的,告訴你語言的禮貌;公文書寫不合格,他教你怎麼改正;上下連繫不如法,他告訴你如何做人處事?總 之,「改正缺點」才是人生成功立業的基礎。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說,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改進自己的缺點和改進國家的政策。談到他如何改正自己缺點的經過,他說,少年時代他是個狂妄的人,有一天,忽然 覺得:任性狂妄怎麼能成功呢?所以他悟到,要做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先掃除人格上的缺點。他把自己不良的習慣、不受他人歡迎的性格,一一列在牆壁上,例 如:好爭辯、沒禮貌、不守時、無耐性、執著、自私、懶惰、說歪理、不尊重別人、沒有寬恕的雅量、好計較等,總計有幾十項之多。他立志要改革這許多的缺點和 惡習,每天都把這些列在牆壁上的缺點拿來考核自己的言行,一有成效,就把缺點從牆壁上刪除。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果然革除了缺點,養成和藹可親的性格, 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終於當上美國的大總統。
  
  當我們在做人處事上,如果經常責怪別人的不是,必定是自己有了缺點,自己有了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自己聰明的話,應該「反觀自省」,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一個懂得檢討自己、改正自己的人,必定會是一個到處受人喜愛的人。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移並非絕對不能移。因此,只要你有決心、有勇氣想要改正缺點,初時雖然很難,但終究並非不能改。所以吾人應該有痛下決心「改正缺點」的勇氣,如此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聖賢完人!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8日

 

談判高手
  
  軍事上,戰況膠著,難分勝負;或者一方落居下風,無力迎戰,只有提出講和,從談判桌上尋求解決。商場中,同行競爭,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只有透過談判,共創商機。
  
  情侶間,出現三角關係;兄弟中,為了爭奪家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談判呢?
  
  最成功的談判,應該站在對方的利益著想,如此談判,才能容易成功。因為談判的雙方,中間的鴻溝是由於彼此的立場不同所造成,所以談判前先要消除雙方對立的形勢,改以謀求共同的利益為出發點,如此才能消除鴻溝,才能達成共識,才好談判。
  
  談判並非指責,談判雖然要有立場,有時候也難免需要計較;但是談判也要本著公平、公正為原則。談判最怕的就是沒有法則、沒有軌道、不顧情理、不肯為對方設想,如此當然就不能成為談判高手了。在談判桌上,如果當事人雙方不能求得共識,可以再找公平、公正的有關人士參加;或者可以經過研究後,改日再談!或者把對立的問題,找數據、找專人,另外約期再談。
  
  談判時即使破裂了,或者遭到拒絕,也要有代替的方案;能夠留有餘地,未來才有周旋的空間。
  
  佛世時,頻婆娑羅王想要對鄰國發動戰爭,叫雨舍大臣先向佛陀請教得勝的方法。雨舍大臣認為向佛陀提出這種問題,實在為難佛陀;但是王命不能不從,於是勉其難的應命前往。佛陀看到雨舍大臣到來,請他坐在一旁,佛陀便和阿難尊者談說「治國七法」,說明仁義、慈悲、教育、提昇經濟等,這才是勝利。雨舍大臣將佛陀的話轉告頻婆娑羅王,終於化解了一場戰爭,所以佛陀是談判的高手。
  
  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談論什麼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才是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後,回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一個沉默,文殊菩薩大為嘆服,說:「離開語言、離開文字、離開思惟,這才是不二法門。」由於他們彼此體諒對方,代替對方講話,所以他們都是談判時的最高對手。
  
  戰國時代,燕、趙、韓、魏、齊、楚、秦,各國分裂、對峙。由於地理關係,秦國位居西陲,蘇秦建議六國以「合縱」作為抗秦對策,蘇秦的師弟張儀,則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共同事秦,以「連橫」的政策破解。其時,由於「連橫分化」破解「合縱」,致六國終相繼遭秦併滅。當時的縱橫家思想、理路廣闊,常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王侯公卿求取富貴,所以在那個時代裏,成就了許多的說客,成為談判高手。
  
  甚至早在蘇秦、張儀之前,閵相如完璧歸趙、全身而退;晏子身高不過五尺,卻對強秦不亢不卑,他們都是談判高手。乃至後來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東吳能舌戰群儒,主要的是他能以東吳強權的利益為先,故能說服滿朝文武,為劉玄德取得勝利,更是談判高手。
  
  二十世紀以來,民國成立前後,幾乎沒有出過談判高手。從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一九○○年的八國聯軍之亂,由李鴻章等人的斡旋;以及到了民國成立,袁世凱代表滿清和民國談判,因為他居心叵測,欺國稱帝,所以自取滅亡。後來各地軍閥割據,就更少有大義凜然的談判高手誕生了。
  
  及至到了一九○九年的五四運動,在巴黎的會議,一些民國的談判代表們,莫不喪權辱國,很少能成為談判高手。甚至一九三七年的中日戰爭,也是因為彼此沒有談判高手,才引發戰爭。後來和中美外交的來往,顧維鈞、胡適之周旋在中美之間,他們的表現也因為「弱國無外交」,因此只能說「差強人意」。
  
  及至後來的國共戰爭,只經常聽到有人讚嘆周恩來是談判高手,卻很少聽到中華民國的談判專家。甚至和談的代表張治中、邵力子等五人到了北京談判,五位代表乾脆都投入到共產黨的陣營,如此代表,怎不令國人傷心呢?
  
  反觀美國的馬歇爾、杜勒斯、季辛吉等,他們周旋在國際歐亞之間,他們那種解決問題的魄力與氣勢,才真正有一點像中國古代的說客,可以稱得上是近代史上的談判高手。
  
  現在的海峽兩岸,海基會、海協會也因為雙方都缺乏談判高手,所以彼此我執、法執,不容易溝通,也不容易協調,致使海峽兩岸文攻武嚇,戰雲彌漫。雖然也有「密使」出現,這也未嘗不可,只要有益於雙方關係的和諧,公開談判也好,秘密談判也好;甚至韓戰在北緯三十八度板門店談判,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和共產黨一談就是數十年。不過縱使如此,能談也總比不談好。
  
  談判最重要的,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上,不要把自己的利益繃得太緊,要耐心的協調、溝通、舒解;懂得尊重、協調、溝通的人,才夠資格談判。
  
  談判時,要承認對方好的地方,不要一直攻擊、批評,那是無法談判的;如果真是錯誤的,自己也應該要謙讓。總之,要讓彼此雙方皆大歡喜,創造雙贏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談判高手。
  
  現代的談判,大部份都不由得在前方接觸的人做主,後面都有一些主導者;因為不知道前方的實際情況,只在後方操縱,有的時候致使談判越談越僵,最後只有不歡而散!
  
  佛法的妙義,有時講空,有時論有,看起來雙方是對立的。其實在佛教的談判高手口中,它可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之謂也!《人間福報》2000年11月29日

 

提昇與沉淪
  
  西元二千年三月,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發表談話說:「未來的國家,是希望提昇呢?還是讓他沉淪呢?」
  
  國家要提昇,才有前途;不能提昇,只有沉淪了。政治自由民主,當然是提昇;經濟增值成長,當然是提昇;社會和諧尊重,當然是提昇;作官正直清廉,當然是提昇;做人慈悲誠實,當然是提昇。新政府和新的領導人如果沒有這許多的條件,國家只有沉淪了。
  
  國家是如此,我等個人不妨也可問問自己,未來的前途,我們是要提昇呢?還是要向下沉淪呢?
  
  個人的知識不斷的成長進步,這就是提昇;個人的品德不斷的健全厚實,這就是提昇;個人的習性不斷的淨化善良,這就是提昇;個人的言行不斷的慈顏愛語,這就是提昇;個人的工作不斷的勤勉快速,這就是提昇;個人的生活不斷的清素簡樸,這就是提昇……;否則,那就是沉淪了!
  
  社會上、家庭裏,多少人孜孜不懈,就是為了提昇自己;但也有人自暴自棄、惡性難改,只有沉淪了。
  
  許多人為了提昇自己,與惡勢力奮鬥、與惡習慣掙扎、與惡環境周旋,總想要提昇自己的形象、提昇自己的名望、提昇自己的地位、提昇自己的人緣。但也有人看不破功名利祿、勘不透人我是非、提不起向上向善的意志、奮不起勇往向前的精神,遇到困難、關卡,只有向下沉淪了。
  
  有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即說明,作學問要不斷的追求新知、不斷的啟發智慧、不斷的開拓思想,為的是提昇學問。
  
  有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所以做人要不斷的表現自己的慈悲,不斷的奉獻自己的力量,不斷的給予他人的歡喜,以免自我不能提昇而向下沉淪。
  
  一個人對國家要提昇自己的愛國情操,奉公守法;所謂諸葛先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人對家庭要提昇上慈下孝的美德,給予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以盡人倫之責。所以,我們在國家社會之中,要不斷的提昇,千萬不能沉淪。
  
  佛教裏,有情眾生有「十法界」之說。在人之上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等;在人之下有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人居樞紐,有戒定慧就能向上提昇;有貪瞋癡就會向下沉淪。聰明的讀者,你是要提昇自己呢?還是要沉淪自己呢?
  
  《人間福報》2000年11月30日

欺善怕惡
  
  世間上的人,有善人、有惡人;世間上的事,有好事、有壞事。善人做好事,容易被人欺負;惡人做壞事,總能令人畏服。其實,「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偈語亦云:「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善人做好事,雖然被欺負、被壓迫、被為難,這只是一時的,最後善人終會勝利,不會被人打倒;惡人做壞事,有人怕他、幫他、隨他,這也是一時的,最後惡貫滿盈時,即使沒有人去打倒惡人,惡人也會自己倒了下來。
  
  明朝哲人洪自誠先生說:「為善之人,如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但日有所增;為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但日有所損。」吾人是做幽蘭吐露芬芳好呢?還是做鋒利的磨刀之石好呢?
  
  有的時候,善人做好事卻遭遇不幸;有的時候惡人做壞事,卻是榮華富貴。其實,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不能只看一時,例如唐朝的來俊臣,為人作惡多端,雖然風光一時,最後終於自食惡果;民國初年,大陸上的紅衛兵及清算鬥爭的幹部,乃至台灣的調查局、警備總部、安全局人員,他們製造紅色恐怖、白色恐怖,難道他們沒有因果嗎?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惡人過河,因橋被水沖走,便將廟裏的木雕神像扛來做橋,墊腳而過。事被一位善士所見,不禁直喊:罪過!罪過!怎可如此褻瀆神像!於是趕快把神像送回寺院,並且供以香花、水果。這時神像卻開口要求善士添油香,善士質問道:「惡人毀壞你,你不責怪他;我保護你,你怎可反而要我添油香呢?」
  
  神像說:「因為他是惡人,我何必惹他?因為你是善人,我怎可不叫你做好事呢?」
  
  所以,做好事的人,心裏要有準備,更要有正確的認識;因為行善看起來是吃虧,但最後總是會得到好報的。例如「沙彌救蟻」而能延壽;「醫生救人」故而促成美滿姻緣。再如有人愛狗,故受「家犬報恩」;有人護蛇,也能得到回報。所以,做好事的人不要灰心,因為天理昭彰,善惡好壞,因果必然是絲毫不爽的!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日

 

以退為進
  
  讀書的人,希望每日進步;經商的人,希望日進斗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總想得寸進尺。其實,做人處事應該要以退為進!
  
  有一首詩形容農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的向前爭取。有的時 候前面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有的時候前面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為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它更寬廣的空 間,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所以,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處事,必須要能謙恭禮讓,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必須要懂得以退為進。引擎利用後退的力量,反而引發更大的動能;空氣越經 壓縮,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有時候要迂迴繞道,轉彎前進,才能勝利;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低頭不匍匐前進,才能成功。
  
  語云:「回頭是岸」,就是以退為進的意義。古來的先賢聖傑,從官場利祿之中退居後方,是為了再待機緣;有些能人異士隱居山林,是為了等待聖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視「韜光養晦」,有的人等待「應世機緣」;有德飽學之士都會懂得「進步那有退步高」。
  
  春秋時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為賢能,父王要傳位於他,而他謙讓說,上有長兄,應該由長兄繼位。長兄去世以後,因其賢能,國中大臣又再舉薦他為王,他 說還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後,全國人民又一致推舉,希望他能出來領導全國。他說「父死子繼」,應該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繼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後來在 歷史上留下賢能之名。可見退讓不是沒有未來,退讓之後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國時代,劉玄德知道太子劉禪無能,要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諸葛亮謙讓,反而在歷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輔佐成王,雖是長輩,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聖名美譽。此皆證明,退讓不是犧牲,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時以退為進,更能成功。
  
  以退為進,是人生處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只知前進不懂後退的人生,它的世界只有一半;因此,懂得「以退為進」的哲理,可以將我們的人生提昇到擁有全面的世界。「以退為進」,何樂而不為呢?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日

 

名與利
  
  火車站前,公共汽車裏;甚至海上的行船,空中的飛機,每天人來人往。萬千的行人當中,當然有的人是為了行善服務,也有人是為了講學說教;利他為人者固然有之,但是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二字。
  
  名,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所謂名,應該要求善名、好名;所謂利,應該要求善利、淨利。如果「求名反辱」,或是為利而造下惡緣,那就划不來了。
  
  多年前,在佛光山曾為了服務來山參訪的善信,不惜以高薪雇請一位老婆婆負責清掃廁所。然而老婆婆每遇有人如廁,都要向人收取新台幣二元;雖然常住一再表明,既已接受薪津,請他不要再向人收費。但是老婆婆說,不收取二元,坐著看守,實在太無聊了,他不願意再繼續工作。可見得有人好名,有人好利;名利可以慰藉寂寥,實在不無道理。
  
  所謂名,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真正好名者,忠孝節義、慈悲喜捨,皆為善名;若能服務社會、貢獻人群,則必能更加為人所歌頌。只是,世間上有的人只好虛名、只重假名,甚至不顧身後被人批評的惡名,這就絕非智者所當為了。
  
  所謂利,將本求利、與人共利、謀取衣食之利,都未可厚非;如果詐取非利,或者因利害義,導致身敗名裂,則就得不償失了!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比金錢名利更重要的,是健康、是歡喜、是滿足、是和諧;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更不是個人的名與利。戰國名將樂毅說:「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可見國家的名聲比個人的名譽重要。吾人應該把團體的名聲、家庭的名聲、父母師長的名聲、朋友同輩的名聲,都看得比自己重要;當別人都有名了,水漲船高,還怕自己沒有善名嗎?
  
  所以,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行雲流水一樣,任運逍遙,自由自在;不要因為名彊利鎖而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一個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一個人名利的擁有愈多,生活的壓力愈重。有名利,要能與家人親友共享,要能對國家社會有益;有名利,要能造福人類,要讓名利不只是一時的,而能為千秋萬世留下歷史,那才是真正的名利啊!《人間福報》2000年12月3日

 

坐說立行
  
  「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
  
  有的人平時高談闊論,滿腹經綸,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沒有躬自實踐,再多的言論、計畫,又有何用呢?
  
  話說有兩個人,想到普陀山朝山。甲因為貧窮,說過以後,只有步行去朝山;富有的乙心想,反正有的是時間金錢,等到有空再乘飛機前往。半年後,步行者朝山已歸,富有者尚未成行。
  
  因此,一個人想要達到目的,只說不做,永遠不能成辦;必須透過實際的行動,才能達成目標,所以「坐而說,不如起而行」。
  
  在中國曾經流行幾句話說:中國人「只說不做」,德國人「邊說邊做」,美國人「做了不說」,落後的國家「不說不做」。難怪世界上各個國家有強有弱,從他們的民族性,從他們對言行的關係,就可看出端倪了。因為「言行一致」的人,有言論也有力量實踐,則凡事何愁不辦呢!
  
  古代的聖賢,早就注意到人間社會的強弱,是進步、是退步,早就有所指示了。佛陀鼓勵人要「行解並重」,王陽明鼓勵人要「知行合一」,孫中山說「知難行易」,但是大家都不懂得此中的奧妙,大家學會的只是「說而不做」,難怪中國之貧弱,可說其來有自。
  
  有一個年輕人,每天都想著如何「一舉成名」,但是從來也不去好好的做事。有一天,遇到大發明家愛迪生,青年趕忙趨前請問愛迪生,如何才能揚名天下?愛迪生知道青年的毛病,不慌不忙的告訴他:「等你死後,你很快就會出名了。」
  
  青年不解,問道:「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死後才會出名呢?」
  
  愛迪生誠懇的對他說:「因為你一直想要擁有一座高樓,可是從未動手去建,高樓當然不會憑空出現在你眼前。而你如果一輩子都活在空想之中,等你死後,人 們就會經常提到你的名字,用以告誡那些只會作白日夢,卻不肯動手去做事的人。如此一來,你不就能夠達成名揚天下的心願了嗎?」
  
  「說食不能當飽,畫餅不能充饑!」吾人要想由貧而富,由弱而強,應該要「做說一致」。讓我們與其「坐說」,不如進而「立行」吧!《人間福報》2000年12月4日

 

自制的力量
  
  一個人的偉大與否,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沒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從那裏來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於能自制,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於不能自制。
  
  佛教為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金錢物資要能自制,不要過份貪著;為什麼要講持戒?是要我們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惡,有自制的力量;為什麼要我們忍辱?也是要我們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瞋恚,養成柔和的性格。
  
  世間上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榮華富貴、冤家仇敵之前,都能自制。能自制,生活才能快樂;能自制,人生才能高尚。人類雖然有追求欲望的本能,但是節制欲望也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你節制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制,那麼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須把自制的本能發揮出來。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則不妨如儒家所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讓別人來幫助你自制。
  
  自古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個不是從「克己利人」中修學圓滿的。
  
  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定人罪刑的,而是要我們依法、守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們的行為,而是要我們的身心因戒律而獲得自由。有了法治和戒律的自制,面臨任何誘惑,吾人才有力量應付。
  
  在聲色貨利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在權利名位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有自制、忍耐的力量,就不會受情愛、美色的誘惑;有自制、忍耐的修養,就不會容易瞋恚、暴躁。
  
  所謂「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制的功夫;所謂「佛子不作非法」,就是自制的功夫!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面能自制;鳩摩羅什要求弟子「但採淨蓮,莫取污泥」,即是他知道自我的自制。印光大師用「常慚愧僧」來自我自制;太虛大師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這是太虛大師的自制。
  
  佛教裏的晚課「是日已過,命亦雖減」,這是要我們對時間的自制;過堂用齋時「大眾聞磬聲,各正念」,這是對思想的自制。《佛遺教經》的「如蜂採蜜,但取其味,不損色香」,這是要我們對飲食的自制;《普賢警眾偈》的「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這是要我們對於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脅不著席」,這是對生活的自制;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別人人格的尊重,以防傷人的自制。
  
  蒲達多能自制自己不好強,甘願拜在弟子鳩摩羅什門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蔣介石抗戰前一直自制,不用武力回應日本軍閥的挑釁,藉時養息,最後終能抗戰勝利。
  
  《三國演義》裏,張飛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戰勝嚴顏時特地下座禮遇,終於感動嚴顏心悅誠服的投降;《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因為知道自己衝動的脾氣,所以一直自制,聽大哥宋公明的指示,因此也能跟隨宋江出入各種的場合。
  
  古今的名人在牆壁上懸掛對聯,或者在案桌邊書寫座右銘,都是為了自我自制。我們要用忍耐來自制,我們要用智慧來自制,我們要用戒法來自制,我們要用修養來自制。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因為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發力;自己的心性裏,多少的貪瞋癡,所以要靠自制力。有了自制力,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歸本性!
  
  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節制;自制不是要求別人如何改變。禪門裏的「照顧自己」、「照顧腳下」、「觀照自心」、「看清念頭」,都是自制。
  
  自制,說時容易,用時很難,所以一般人「講時似悟,對境生迷」;當境界忤逆不順的時候,什麼是義理人情,人什是是非道理,一概都拋諸腦後,此即由於未能養成自制的功力也!
  
  人,受苦受難的時候比較容易自制;人,受氣受惱的時候往往就難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時閒居的心情;自制,是面臨侮辱、委屈、傷害的時候,能夠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處在今日聲色犬馬的社會,人我利害衝突之中,面臨一切橫逆的境界,我們更需要自制呀!
  
  綜上觀之,自制對吾人的人格、道德之圓滿,其關係可以說不為不重啊!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5日

 

學習靈巧
  
  人,有好多種,有的人很笨拙,有的人很靈巧。笨拙的人不容易受人欣賞,靈巧的人到處受人喜愛。
  
  靈巧,有時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有時候靠後天的學習,也能轉笨拙為靈巧。靈巧,人人歡喜!即使是家庭裏的父母,也歡喜靈巧的兒女,不歡喜笨拙的兒女;就算是學校裏的老師,也歡喜靈巧的學生,不歡喜笨拙的學生。
  
  人,當然不歡喜笨拙;人,當然希望自己變得靈巧。但是,靈巧不是靠別人能夠給予的,靈巧要靠自己用心學習,別人再怎麼愛護你,也沒有辦法把靈巧送給你。
  
  如何學習靈巧呢?首先,當你接觸外境,遇到外緣的時候,要能「快速反應」;當你從事工作,接受任務時,必需要「勤勞主動」。遇有人際往來的活動時,你 要「熱心參與」;你對別人說話,必須「簡潔扼要」,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現「幽默機智」。處在團體人群之中,要能「風儀瀟灑」、「熱情洋溢」;對於社會公益, 要「熱心參與」;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思想清明」;如果對長輩、上司有所諮詢,必須「答問機智」。
  
  以上的這一切,可能別人都代替你不得,這都是一部份靠先天的「靈慧善巧」,一半也要靠你後天的努力學習。
  
  有靈巧的人,有時候他「靈機一動」,就能「靈感泉湧」;他做事懂得「靈活運用」,他的思想「靈敏過人」,他的動作「靈通快速」,因此人家總要稱讚他「靈氣俊秀」。因為他靈巧,故能成就自己的一生。
  
  反之,一個人如果故步自封,把自己侷限在框框裏,當然靈巧就會受到抑制,凡事就不能「靈通活用」;一個人凡事執著,不懂得「法無定法」,由於成見,當 然就不能「靈慧善巧」。做人,要像虛空一樣;空,可以成方形,可以成圓形,可以成角形,變化無窮,但總不離本體,那才是靈巧。
  
  一個人做事有原則、有主張,加以靈巧活用,當然很好;但是如果遇到困難,也要能如流水一樣,峰迴路轉,找尋出路。
  
  有求道者問禪師:「什麼是靈巧?」禪師在倒茶的時候,一直讓茶水溢出杯外。求道者曰:「水滿出來了!」禪師說:「滿出來了,靈巧放在那裏呢?」
  
  所謂靈巧,要能為人留一點餘地;所謂靈巧,要能為人多一分設想。所謂靈巧,要能靈通變化;所謂靈巧,要能自由發揮。所謂靈巧,要有自信,才能主動;所謂靈巧,要能自主,才能隨意變化。
  
  靈巧的人,一個問題來了,他一定會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有更多的解決方案;靈巧的人,每走到一個地方,他一定會把東、西、南、北的空間、方 位,都能了然於心。靈巧的人做事,他能關照到前、後、左、右,面面俱到;靈巧的人處世,他的心中會有你、我、他、人,不會自私。
  
  靈巧不是呆板,靈巧不是執著。靈巧的人會觀照全局,處事周全;靈巧的人能善解人意,為人設想。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笨拙;凡是能處處體諒別人,就是靈巧。
  
  靈巧是要能解決問題,不是增添麻煩;靈巧是要能化繁就簡,不是畫蛇添足;靈巧是要能成事,不能敗事。急智中肯是靈巧,幽默風趣是靈巧,化解問題是靈巧,讓人接受是靈巧。
  
  禪,就是靈巧;空,就是靈巧;般若,就是靈巧;覺悟,就是靈巧。趙州禪師的「小便去」,就是靈巧;古靈禪師的「有佛不聖」,就是靈巧。《六祖壇經》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楞嚴經》的「論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那都是靈巧。
  
  靈巧的人只會給人歡喜、給人利益、給人有所得;靈巧的人即使拒絕別人,也有代替的方法;靈巧的人即使責怪別人,也是溫言婉語。  
  靈巧不只是了解自己,還要能了解別人;靈巧不是只會處事,還要明理。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靈巧。
  
  靈巧,是生生不息,給人歡喜;靈巧,是心空無礙,任運逍遙。學習靈巧,沒有辦法求助於人,唯有打破自己的頑強固執,解除自我心中的框框。心中有我有 人、有你有他、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都能運用自如,都能隨心通達,這你就有靈巧了。《人間福報》2000年12月6日

 

人生之喻
  
  每一個人從呱呱墮地,到老死辭世,就是人的一生。
  
  人生像什麼呢?有許多的譬喻,試列舉如下:
  
  第一、人生如舞台:舞台上有各種角色:生旦淨丑、忠奸善惡,各種人物合力演盡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但是一旦舞台落幕了,一切都歸於空幻。
  
  第二、人生如逆旅:人生就像旅館,吾人暫居世上數十年歲月,一旦離開旅館,所有一切都不是自己的東西。
  
  第三、人生如夢幻:夢,有美夢、有惡夢;夢中上山下海,周遊列國,但是到頭來都只是「黃梁一夢」。
  
  第四、人生如浮萍:在水中的浮萍,正如人生在世,漂泊不定、聚散無常,毫無著力之處。
  
  類似這種無常的譬喻,另有:人生如露珠、人生如閃電、人生如流星、人生如花朵。這是說明人生虛幻、空無、無常。這些譬喻似乎把人生說得一點意義也沒有,但事實上也不盡然,人生也有積極面的比喻,例如:
  
  第一、人生像太陽:晨起,朝陽在人們的期盼中緩緩升起;黃昏後,又在人們的依戀中悄悄落下,但這並非意謂著沒有希望,因為明晨太陽又會再度東升,又能溫暖人間、普照大地。
  
  第二、人生如戰場:戰場上有輸有贏、有敗有勝;失敗故然令人沮喪,但當勝利的希望來臨時,人生的理念也會有實踐的時刻。
  
  第三、人生如大海:大海波瀾壯闊,包容萬有;大海裏,船過不留痕,魚行不留聲。大海給人方便,給人包容;在大海裏,我們可以任運悠遊。
  
  第四、人生如流水:涓涓細流,穿山越嶺,給人滋潤;瀑布奔騰,也能為人間寫下雄壯的畫面。
  
  積極向上的人生譬喻,還有:人生如晴空、人生如詩畫、人生如謎語、人生如高山,這些都能為各種人生譜出有意義的篇章。 
  其實,真正的人生應該是像一盤棋!人可以不下棋,但不能不走人生的棋。人生的棋子走錯了,滿盤皆輸;人生的棋路順的話,就會成為贏家。
  
  人,要想在「如棋」的人生中成為贏家,必須「理想高、眼光遠、心胸寬、腳步穩、無私無我」,如此才能看清全盤,才能無礙的走完人生的這一盤棋。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7日

 

放光的意義
  
  每在佛教裏,不管你到那裏講經說法,總有人跟你講:「謝謝你來放光,謝謝你來開示!」把「說法」比喻為「放光」,這實在是非常的有意義!
  
  在佛世時,佛陀每次講經之前,都必定要「放光」,這可以從《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知道。甚至有些經典的名稱,乾脆就名為「放光般若經」。
  
  在《金剛經》裏,開頭的經文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 坐……。」這一段經文都是說明佛陀在放光:「著衣持缽」,是手上放光;「入舍衛大城乞食」說明佛陀從路上經過,讓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是眼中放光;「飯食 訖」,這是口中放光;「洗足已」,這是腳上放光;「敷座而坐」,這是通身放光;甚至「爾時世尊」,這是說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著般若之光。可以說,佛陀的行 住坐臥,都在放著真理之光。
  
  「放光」本來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美事,但是幾年前台灣社會為了有人「冒充放光」的事件,可以說很多人「談光色變」,認為妄言放光,惡性重大。確實如此,若無慈悲道德、智慧般若,何能放光?
  
  其實,避開放光的事件不談,吾人和佛陀一樣,每日也都不斷的在放光。例如:口說善良的語言、口說讚美的好話,這不是口中在放光嗎?觀看人世,以慈眼垂 視眾生,以慧目觀照一切社會,這不就是眼睛在放光嗎?耳中注意聽聞佛法、聽聞歌頌佛德的梵唄,這不是耳朵在放光嗎?滿臉的笑容、滿面的慈祥,這不就是面容 在放光嗎?心中的慈悲、菩提、道念,這不就是心中在放光嗎?身體的端正,行立坐臥的威儀安祥,這不就是通身在放光嗎?
  
  人,如果到了無光可放,就如同「黑漆皮燈籠」;心燈不亮,那還算是個人嗎?所以,我們不要只是注意外面的陽光、電光、燈光、火光,更不要去在意邪魔外 道的不正之暗光與假光,最重要的是,注意我們自己的「光」在那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能放光嗎?尤其我們的「心」能夠「放光」嗎?如果能夠把我們 心裏的燈光點亮起來,把每個人的真如自性、般若真理的心光點亮;心中能夠放光,這才是最重要的!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8日

 

尊重專業
  
  現代的社會,愈來愈懂得要「尊重專業」,例如行醫濟世的人,須要就讀醫學院;想要從事興校辦學的人,必須研究教育。此外,修理水電、修理馬達、修理冰箱、修理冷氣,甚至廚師的行業裏,不管中餐、西餐,各種餐飲業雖然分類很多,但都各有專業領域。
  
  過去的社會,想要建一棟房子,只要找一個工人,他會從設計、繪圖、土木、泥水等工作,全部一手包辦。但是到了現在,不但建築業裏瓦有瓦工,磚有磚匠,木材、鋼筋、水泥等,各個環節都有專業人才職司工作;即使是從事藝術繪畫的人,花鳥風景、蟲魚動物、人體畫像等,也都各有專業的藝術家。現在已經進入到一個「尊重專業」的社會了,一手包辦的職業已經慢慢被時代所淘汰;能夠「尊重專業」,社會建設才會更進步,社會發展才能更和諧。
  
  話說有一個船夫,在激流中駕駛小船,船上坐著一位哲學家。哲學家問船夫:「你懂得歷史嗎?」
  
  船夫回答說:「不懂。」
  
  哲學家給予批評說:「那你已經失去一半的生命了!」
  
  接著又問:「你研究過數學嗎?」
  
  船夫回答:「沒有!」
  
  哲學家又批評道:「那你就失去一半以上的生命了!」
  
  話剛說完,一陣狂風巨浪把船打翻了,兩人落入水中,船夫對哲學家大叫:「你會游泳嗎?」
  
  哲學家說:「不會!」
  
  船夫無限同情的道:「那你現在就要失去整個生命了!」
  
  俗云「行行皆通,行行稀鬆」;想想也是的,一個人的生命數十寒暑,那裏能學得了世間上那麼多的專長、職業呢?所以,每個人只有就自己的興趣、需要,來加以「一門深入」了。因此,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應該「尊重專業」,不要要求個個都是通才;也希望天下的父母,對於子女的要求,只要能有「一技之長」,就非常難能可貴了,不必執著過去陳舊的思想,所謂「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對兒女要求「文武全才」,百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實在是不能吻合現代社會的需要了。希望我們的社會,今後人人都能「尊重專業」,這才能迎向時代的潮流與趨勢。《人間福報》2000年12月9日

 

以捨為得
  
  「捨得」、「捨得」,以「捨」為「得」!這其中的因、緣、果之關係,如果我們不能了然,就不容易明白「以捨為得」的妙用。
  
  在田地裏,沒有播種(捨),那裏有收成(得)?對於親戚朋友,你不先跟他們往來,平時沒有送禮致意,怎麼能獲得他們的回禮相贈呢?
  
  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給人一句好話,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回你一句讚美;給人一個笑容,你才能得到別人也對你「回眸一笑」!「捨」和「得」 的關係,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關的,捨與得也是互動的。能夠「捨」的人,一定是擁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內心沒有感恩、結緣的性格,他怎麼肯 「捨」給人,怎麼能讓人有所「得」呢?他的內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捨財;自己有 道,才能捨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瞋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瞋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捨」什麼,就會「得」什麼,這是必然 的因果。
  
  中國民間有一個故事:父親樂善好施,經常給人,他反而家財萬貫;可惜他的兒女性情貪吝。等到父親去逝之後,兒子掌權,千方百計的搜刮別人的財富,最後天災人禍,家遭不幸,反而一無所有。這父子二人,一給一受,其結果得失有天壞之別,所以「以捨為得」,誠信然也!
  
  捨,在佛教裏就是布施的意思!布施,就如尼拘陀樹,種一收十、種十收百、種百可以結果千千萬萬。所以吾人在世間上,希望長命百歲、榮華富貴、眷屬和諧、名譽高尚、身體健康、聰明智慧,先要問:你有播下春時種嗎?否則秋天怎麼會有收成呢?
  
  「捨」,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給人善法,要能給人利益。
  
  《四十二章經》說:「仰天吐唾,唾不至天,還墮己面;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施捨亦如送禮給人,如果我們所送的禮物不恰當,對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們應該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喜歡冬陽,因為冬陽給我們光熱;我們喜歡大樹,因為大樹給我們蔭涼;我們喜歡兒女,因為兒女給我們孝養;我們喜歡朋友,因為朋友給我們幫助。如果太陽、大樹、兒女、朋友都不給我們利益,我們怎麼會歡喜他們呢?
  
  如果情愛是束縛,你能捨去情愛,自然就會得到自在;如果驕慢是煩惱,你能捨去驕慢,不就能得到清涼了嗎?如果妄想是虛妄,你能捨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實了嗎?如果掛礙是痛苦,你能捨去掛礙,不就能得到輕鬆了嗎?所以能捨什麼,就能得什麼,這是必然道理。
  
  走路時,不「捨」去後面的一步,便無法跨出向前的一步;作文時,不「捨」去冗長的贅語,便無法成為精簡的短文;庭院裏的花草樹木,如果你「捨」不得剪去枯枝敗葉,它就無法長出嫩葉的新芽;都市中,如果你「捨」不得破壞簡陋的違章建築,便無法建設市容整齊的現代大都會。
  
  出家僧侶「出家無家處處家」,如果不能割愛「捨」親,怎麼能出家學道?怎麼能雲遊四海、弘法利生呢?古聖先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果不能「捨」己為人,又怎麼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佛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因為他能夠「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所以才能成就佛道;雪山童子為了一句偈語「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因為他能捨身為道,終能如願得道。
  
  一個人,如果不能捨去陳舊的陋習,如何能更新、進步呢?學佛,就是要「捨迷入悟、捨小獲大、捨妄歸真、捨虛由實」。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放下,就是「捨」,不捨,如何成佛?
  
  總之,以捨為得,妙用無窮。吾人要能學習「捨」的性格,金錢物質、知識技能,能將其捨給別人,你必然會得到金錢物質、知識技能。捨給別人好的,會得到 好的;捨去性格上壞的,也會得到好的。當我們把煩惱、悲傷、無明、妄想都捨了,自然就會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0日

 

打好基礎
  
  我國現代的社會,有一個不好的習性,就是不重視「基礎工程」。
  
  建大樓,大樓的基礎不牢靠,所以大樓會倒塌;造橋樑,橋墩的根基不穩固,所以會斷橋;築馬路,馬路會下陷;做水溝,水溝會阻塞不通!因為「基礎工程」別人看不到,只要暴露在外的表相能有所交待,就可以蒙混過去了,所以養成整個社會虛浮的風氣,凡事都不想認真的把基礎做好。
  
  在學校裏讀書的人,只希望升級,他沒有想到要把學問的基礎打好;在社會上做事業的人,也沒有想要把基礎紮穩,例如基金、廠房、原料、銷售的客戶等。基礎沒有做好,所以開業的人就會紛紛倒閉。還有那些青年男女,他們談戀愛,也不重視愛情的基礎,都只是注重美麗的外表和動聽的語言,彼此只要「一見鍾情」,就可以決定終身,至於兩人之間的習慣、理念、信仰、品德的相投相契與否,就全然不顧了。因為相交的基礎不深厚,所以婚姻經常亮起紅燈,感情就如同種在沙灘上的花朵,自然經不起外境的風雨考驗了。
  
  目前台灣的社會,不諱言的,前景令人擔憂,整個社會的結構都非常鬆散,除非要能「打好基礎」。例如,我們的民主,因為沒有把民主政治的素養、民主政治的內涵、民主政治的自由倫理,讓全民了解、奉行,所以賄選、買票事件,以及辱罵、陷害不斷。這樣的民主政治,沒有紮實良好的基礎,怎麼會不失敗呢?經濟、股票、期貨、借貸,大家只想投機,貪污舞弊,混水摸魚,希望一夕就能成為暴發戶,不願意一板一眼的來經營、來發展,這樣的國家社會怎麼會不出問題呢?
  
  台灣提倡環保,環保的基礎我們做了什麼呢?環保也不是說就都不能建設;但是建設也不能肆無忌憚的不顧環保。台灣提倡保護生態,我們對於生態保護的基礎,例如森林、山坡地、水源、河流、公共衛生的維護,以及野生動物的保護、社會建設的安全等,民眾都能知道此中的重要嗎?
  
  尤其現在危險的是,國防的基礎、經濟的基礎、外交的基礎、移民的基礎,甚至公共道德的基礎、宗教正信的基礎,在在都沒有人關心,或者沒有讓全民知曉此中的利弊得失;根本不固,要想枝葉繁茂,豈可得乎!《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1日

 

聞思修
  
  別人說你好,你會很歡喜嗎?你可有想一想,他讚美得對不對?別人毀謗你,你就生氣嗎?你有沒有想一想,他的批評毀謗,合理不合理啊!
  
  聽到別人講,或是自己想到了什麼事,你有沒有好好的思考一下再去實行?雖然人的思想反應要敏銳、迅速,但是過份的不經思考,也會有不當的時候。
  
  有的人,一味的固執自己的想法,不肯聽別人的善言;即使聽別人說話,也不經思考,所以結果就很難完美了。佛教對於人性的這個陋習,提出建言,所謂要以「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聞是聞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成慧;凡是經過聞思修的階段,才能到達目標。
  
  儒家有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也是說明聞思修的重要。
  
  「聞」是聽聞,別人講話,你有諦聽嗎?你有全聽嗎?假如聽了偏頗的言辭,你會從另外的管道再兼聽嗎?
  
  菩薩修廿五圓通,耳根圓通是一個重要的修行;佛法重在多聞薰習,聽聞比眼看還重要。太遠的東西看不到,太遠的聲音可以聽得到;過去的事情可以聽別人講,但是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隔壁的人講話看不到,但是可以聽得到。
  
  其實,學習聽聞要善聽,要會聽,所謂「隻掌之聲」;你能聽到「無聲之聲」,那就是聞所成慧了。
  
  所謂「思所成慧」,就是要正思、善思、淨思、細思;凡事要「三思而後行」。世界上有財富的人,很可貴;但是有思想的人,不但可貴,而且更值得尊敬。]
  
  世間上的哲學家,解釋了多少宇宙的問題,都是靠他的思想;多少科學家發明了多少的科技文明,也都是經過思想、實驗所成;多少的文學家,文辭幽美,思慮周全,也是思想的結果。我們如果能夠經常思惟、反省、內觀,就會思所成慧了。
  
  所謂「修所成慧」;修,就是行持,就是實踐。修,有苦修、樂修、真修、內修、共修、自修。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再穿;房子壞了,要修理才能居住;身心壞了,當然也要修補,才好使用。
  
  萬里的路程,只要你起步,何患不能到達?千里的事業,只要你去實踐,何患不能成功?修行,能做好人;修心,能夠成佛。只要有修,必然有證,這就是修所成慧了。
  
  所以,佛教鼓勵人要聽聞、要思惟、要修行;以聞思修,才能入三摩地!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2日

 

推果尋因  
  「因果」二字,人人會說;但是「因果」二字的意義,不見得人人能懂,甚至學者教授,也不容易明瞭。
  
  因為,凡人愚癡,只能認識「果」,不能認識「因」;正是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人,在製造種種惡「因」的時候,不知道嚴重;一旦「果」報來臨了,才知道大事不妙,卻是悔之晚矣!
  
  一般人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怨天尤人,恨你恨他;他不知道「以果推因」,必定是「因」地不正,才會遭致如此結「果」。例如,甲乙二人吵架,甲說:「乙罵我、打我。」我們一聽,會認為打人、罵人的這個結「果」非常惡劣。如果就此處分,不去「推因究底」,可能就是愚癡。因為事實上,甲為什麼要打乙、罵乙,可能是乙「因為」花天酒地、殺人放火,其「結果」甲打乙、罵乙,這不是很正常嗎?
  
  社會上一般人看事,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的人責怪父母不慈的「結果」,但卻不知道父母不慈是緣於兒女頑劣的「原因」;有的人責怪兒女不孝的「結果」,但就不知道「因為」父母失德,才會造成兒女的不孝。所以,凡事不去「推果尋因」,又何能知道事實的真相,又何能還給事實一個公平、公道呢?
  
  更有一些不明因果者,經常誤解因果,例如素食誦經、慈悲行善的人,為什麼遭遇不幸?公正的「因果」何在呢?殊不知你在銀行裏的欠債未還,不能因為你是好人,你行好事,你就可以不必償還債務!
  
  相同的,你作惡多端,殺盜淫妄,可是卻享盡榮華富貴,因果何在呢?其實,他在銀行裏擁有存款,你不能因為他作惡,你就不准他使用當初的存款。所以,「因果」者,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循環的關係。
  
  當我們看到植物開花結果時,就想到必然有人播種造因;當我們看到有人慈悲為善,就想到將來必然會有美好的結果。
  
  所以,愚癡的人對因果只是會說不會解;真正因果的內涵,實乃宇宙世間善惡好壞的定律啊!《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3日

 

 表情的重要
  
  人,是一個有表情的動物,人有喜怒哀樂;因為有表情,別人就能知道你的心裏在想什麼。有時候即使不表現出喜怒哀樂,他也會有動作、有語言,一樣可以表達出心裏的想法。
  
  可是,有些人沒有動作,也沒有語言,更是面無表情。你說他是死人嗎?他又有生命;說他是活人嗎?又無表情。所謂「講話不開口,神仙難下手。」對於沒有 表情、沒有聲音、沒有動作的人,有人形容為「活僵屍」、「活死人」;他的人生,枯木死灰,一點生氣也沒有,不但自己可惜,連天地萬物都在為這種人惋惜呢!
  
  在馬戲團裏的小丑,演盡各種滑稽的動作,目的是為了博取別人的一笑;你沒有表情、沒有語言、沒有動作,難道你連個小丑都不如嗎?甚至幼小的兒童,他也 懂得做個可愛的動作,扮個逗趣的鬼臉,以贏得大人的一點歡喜;難道你連幼兒都不如嗎?你的顧忌太多,死板板的面孔,好像別人欠了你多少債務;所謂要別人用 他的熱面孔去貼你的冷屁股,你不覺得太殘忍了嗎?
  
  現在這個時代,是個有聲音的世界,講話要大聲;這個時代是個有彩色的世界,你的臉上要有笑容,笑容就是彩色;這個時代是個有動作的世界,你要有動作,才表示你是一個活著的人。
  
  在《阿含經》裏說到有五種「非人」:一、應該慈悲的時候他不慈悲;二、應該歡喜的時候他不歡喜;三、應該說話的時候他不說話;四、應該感動的時候他不感動;五、應該活躍的時候他不活躍。過去佛陀也經常對這種「非人」感到無可奈何!
  
  我們平時見到一隻小貓,牠也會對我們咪咪叫,我們見到一隻小狗,牠也會對著我們搖搖尾巴。根據科學家研究,只要有生機的花草樹木,如果你經常對它愛語讚美,它也會活得更茂盛,開得更美麗,它會展現美麗的丰姿來回報你;生而為人的我們,怎麼能沒有表情呢?
  
  一個人有表情是非常重要的,佛陀的表情經常都是顯露慈悲的樣子;菩薩的表情是非常的熱情;羅漢也有表情,他的表情是非常的有智慧;甚至連苦行僧也有表情,他的表情就是發心。
  
  胡適之博士教人寫文章,他說:好的文章就是「表情達意」;表情表得好,達意達得好,就是佳作。
  
  沒有表情的人兒啊!為了你自己的前途,也為了帶給你身旁的人一點歡喜,請你稍露一點表情,多講幾句好話,經常作一些動作,可以嗎?《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4日

 

轉彎與直行
  
  人生的道路,有時候要直行才能到達目標,有時候要轉彎才能達到目的。遇到轉彎的時候你不轉彎,這是不懂得「回頭是岸」;應該直行的時候你不直行,這是「錯失良機」。
  
  我們在道路上行走,即使是彎,應該向左彎、向右彎,也不能彎錯;即使是直行,也要知道遠近快慢,才能安全行進。遺憾的是,人生的道上,在應該直行的時候,有的人偏偏轉彎,在應該轉彎的時候,他卻一徑直行,因此增加了人生的許多困難,良可惜也!
  
  楚漢之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因為直行的個性,不知轉彎,導致兵敗身亡;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兩軍對陣時,應該直行他卻遲遲不肯發兵,致使功敗垂成。宋朝抗金名將岳飛,本來可以直搗黃龍,但是他因為秦檜阻撓而猶豫不前,終不免殺身之禍。
  
  文成公主下嫁西藏和番,一路直行,終於建立西藏的政治宗教;鑑真大師七次出航日本,屢遭挫折仍然一路直行,終於成為日本文化之父。唐三藏印度取經,一路直行,終於成功;釋迦牟尼佛一心想要成佛,終於達到目的。  
  孔子本來無意作官,但他知道政治的力量有助於推動學術、教育,故而作了魯國的司寇,可見他是個懂得轉彎的人;屈原委身侍君,但他個性正直,不肯在政治上妥協,只有投身汨羅江,抱憾而亡。
  
  近代的蔣介石抗戰到底,一路直行;汪精衛應該一路直行,但他中途變節,想要彎靠日本,故而失敗。
  
  東西德、南北韓,經過幾十年的對立,終於懂得轉彎,知道彼此要來往,所以和平統一也就現出了曙光;海峽兩岸一直執著,不知道轉彎,只有任由兩岸不斷的隔岸放話。
  
  在戰場上,有時候要勇敢向前衝鋒,有時也要採取迂迴戰術;開山闢路,想要達到峰頂,必得有九彎十八拐,不經迂迴,不能直上。所以現在的南北高速公路以直取勝,南橫和東西路段則以彎路有名。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在人生的路上,只要能達到目的,何必非要執著一條路不可呢?此路已經不通,何不繞行他道呢?就如現在海峽兩岸希望直航,在實施之前,必須彎到第三國;直航很好,不能的話,彎到第三國也能成功呀!
  
  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針鋒相對;不讓一步,不一定就能勝利,能夠見風轉舵、峰迴路轉,人生的前途才能通達無礙,暢行無阻。《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5日

 

觀自在的意義
  
  「人人都有觀自在,何必他方遠處求?」
  
  「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外一個名號,意思是說,只要你能觀照自己,你能認識自己,你就可以自在了!
  
  例如,你觀照他人,能夠「人我不二」,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觀照境界,你不要「心隨境轉」而能「心能轉境」,你怎麼會不自在呢?你能觀事,事情千般萬 種,我只求簡單,如此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觀道理,道理玄妙莫測,我只以平常心論道,又怎麼會不自在呢?我能觀心,心意千變萬化,我只以平常心對之,我又有 何不自在的呢?
  
  自在,自在!自在處處求,原來只要我心自在,一切自然就都能自在了!
  
  人生在世,如果有錢而活得不自在,人生也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偏偏人在世間上,「有」就是有罣礙,就是有煩惱,因此有許多人有金錢「有」得不自在;有家庭「有」得不自在;有愛情「有」得不自在;有名位「有」得不自在。因為「有」,所以不自在。
  
  有權力的政治人物,當遇到棘手的問題時,他搔首弄腮,一付不自在的樣子;有錢財的企業家,當金錢周轉不靈時,萬般苦思,一付不自在的樣子。
  
  一個人如果能夠擁有世間的財富名位,而又能夠自在,當然最好;如果不能,與其「擁有」而不自在,何必擁有那麼多呢?人生世間,所圖的不就是一個幸福解脫、快樂自在嗎?
  
  你看,兒童從小受父母管束,他就覺得不自在;婦女嫁人,受公婆要求,她也覺得非常不自在;服務社會,各種職業,感到不勝任、不能稱心,他就不能自在了。
  
  所以,人生的意義,能在「自在」中生活,最為成功。
  
  你在人我是非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功名富貴之前能自在嗎?
  
  你在生老病死之前能自在嗎?你在因緣果報之中能自在嗎?
  
  你如果活得不自在,再多的事業,再多的財富,也只是增加負擔,增加束縛而已呀!你如果能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的「八風」境界裏,都能不為所動,你自然就能自在解脫了,那個時候,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6日

 

正與邪
  
  傳說,曾子的母親去逝的時候,因為家貧,找不到一條布可以把母親從頭到腳完全覆蓋起來;於是有人建議,把布斜過來,不就可以遮蓋全身了嗎?曾子說:「不行,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
  
  斜,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邪。所以,一個人的人生觀,是正是邪,關係重大。
  
  在佛教裏講到「八正道」,教人要奉行八種正法,就是:
  
  第一、正見:即正確的見解與觀念。正見是修行的導師,如行路需要眼目,航海需要羅盤一樣。正見又像一部照相機,拍照時必須調好光圈、距離,畫面才能清晰美麗而不會走樣。
  
  第二、正思:正思就是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遠離邪妄貪欲,作真理智慧的思量分別。
  
  第三、正語:即遠離一切不慎之語、誹謗之語、傲慢之語、辱罵之語、刻薄之語、花言巧語和虛妄不實之語。
  
  第四、正業:指正當的行為;亦即行為舉止正當,身、口、意三業清淨,遠離殺生、偷盜、邪淫等一切邪妄。
  
  第五、正命:即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的正當方式。
  
  第六、正勤:正勤就是正精進。精是不雜,進是不退;亦即朝真理的目標勇猛邁進。
  
  第七、正念:就是清淨的意念,即不生邪念,憶持正法。
  
  第八、正定:即以正確的禪定集中意志和精神,使散亂的身心注心一境。  
  「八正道」是人間生活中,人人皆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如果不能奉行「正」道,就會走入「邪」道,這是多麼危險啊!
  
  有位沙彌夜歸過晚,不得入城,便在城外樹下打坐,等待天明。夜深時,來了一個惡鬼,面孔猙獰,要吃沙彌。
  
  沙彌說:「我和你無冤無仇,我們相隔很遠,你為什麼要吃我!」
  
  惡鬼問「你和我為什麼相隔很遠?」
  
  沙彌說:「你吃了我,我是修道的人,我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吃了我,你的惡行惡心,一定會墮入地獄,這不就相隔很遠了嗎?」
  
  惡鬼聞言大悟,知道邪不能勝正,慚愧而去。
  
  法,有正邪之法;人,有正邪之人;事,有正邪之事,吾人豈可正邪不分呢?所以,人生不能沒有信仰;有信仰就會懂得「正邪之別」,這是非常重要的。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7日

 

生死泰然
  
  死亡是歷來人們忌諱談論的問題,但是時代的進步,「生死學」已經成為熱門的話題。其實,人間最大的問題,一是「生」的問題,二是「死」的問題。
  
  生要居處,死要去處;有的人為生辛苦,有的人為死掛念。佛學就是生死學,例如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就是解決你生的問題;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就 是解決你死的問題。只是因為人有「隔陰之迷」,換了一個身體就不知道前生後世,因此自古以來對生死茫然無知,成為天下最難解決的問題。
  
  其實,人之生也,必定會死;人之死後,還會再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如環形的鐘錶,如圓形的器皿,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生死只是一個循環而已,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也不是開始,收也不是結束;開始中有結束,結束中有開始。
  
  在佛門裏,有許多的大德高僧,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生要歡歡喜喜而來,死也要歡歡喜喜而去;因為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啊!
  
  從歷史上看一些禪者,有的田園荷鋤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終;有的吹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東門西門,向親友告假而去。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 去」,來來去去,根本就不用掛懷。正如衣服破舊了,要換一套新衣;房屋損壞了,要換一間新屋;連老舊的汽車都要淘汰更新,何況人的身體老邁了,怎能不重換 一個身體呢?
  
  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說:「笑劇已經演完,是該謝幕的時候了!」他對於死亡表現得瀟灑自在,毫無依 戀;哲人盧騷(Jean-JacquesRousseau)臨終時安慰夫人:「可別傷心,你看,那邊明亮的天空,就是我的去處!」真是自在人生的示範。
  
  死亡不足畏懼,只是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你到了另外的國家,你有生存的資本嗎?只要你有功德法財,你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
  
  現在社會上有「安樂死」的說法,其實「安樂死」是要比「痛苦生」還要好很多!快樂人生當然畏懼死後痛苦,如果「生死一如」,又何必「貪生怕死」呢?
  
  佛教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一個生命托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8日

 

欲樂與法樂
  
  世間上的人,種種的營求,都是為了追求快樂。快樂處處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欲樂,一種是法樂。
  
  所謂欲樂,一般說,世間上有「五欲」——財、色、名、食、睡。
  
  財——財富人人都想擁有;擁有財富固然可以為人帶來快樂,但是「人為財死」。因此,有錢有財有時也會帶來許多的災禍,財富有時也會造成許多的不幸。
  
  色——男女情愛固然可愛,但是「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愛得不當,往往增加許多無謂的煩惱,造成「欲海狂瀾」,不可自拔。
  
  名——善名美譽,人人喜愛;可是「譽之所至,謗亦隨之」,爬得高,跌得也重。甚至「盛名之累」,有時候也會帶來許多的不幸啊!
  
  食——千奇百味的飲食,固然飽人口腹;但是多吃,腸胃消受不了。所謂「病由口入」,何況很多的罪業,有時候也是由吃所產生的。
  
  睡——睡,本來也是一種享受,但是睡多了,成為懶散,被人譏為「好吃懶做」,自己的前途也難以有很好的開展。
  
  所以,世間的五欲之樂,只能說是一半樂,一半苦,苦樂參半。因為,「欲樂」有染污性、有短暫性、有不確定性,所以一個人種種的辛苦,種種的勤勞所追求到的欲樂,原來裏面也有危害健康的毒汁。
  
  自古以來,聖賢都是教誡大家不可以縱欲。佛陀雖然不是完全教誡世人要禁欲,但是,欲需要疏導,欲海波瀾,需要導之以正,所以要追求「善法欲」。  
  「善法欲」就是能帶給人「法樂」,所以法樂就是精神上的快樂、真理上的快樂。例如行仁行義,就會為自己帶來快樂;又如正知、正見、正念,也會給人帶來 法喜;甚至讀書明理、聽經聞法,都會帶來法樂。禪坐裏面的輕鬆自在、安祥和諧,自是一般的欲樂所不能比;蒲團上的虔敬謙虛,與聖賢接心、交流,其安樂更非 世間的欲樂所能比擬。喜捨結緣,更能在大眾裏得到許多的法樂。
  
  所謂「欲樂不可縱,法樂不可無」;聰明的人兒,在快樂之門裏進出,你要那一種快樂呢?《人間福報》2000年12月19日

 

發心的禮讚
  
  人有道德,我們要禮讚他;人有學問,我們要禮讚他;人有能力,我們要禮讚他。其實,人能發心,我們更要禮讚他。
  
  古人一直叫人立志,行者一直要人發願;立志、發願,就是發心。心一發,則志可立;心一發,則願可成。
  
  發心的力量真是微妙。你發心吃飯,飯菜不但可以吃飽,而且味道更加美妙;你發心睡覺,覺會睡得更加甜蜜、更加安然。只要一發心,所做的事情,品質就都不一樣了;正是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地下骯髒,我發心掃地;廚房紛亂,我發心整理。發心幫你把工作完成,發心助你一臂之力。發心是一本萬利的投資,心就好像一畝田,就像一塊地。你開發山坡地,山坡地的價值就不一樣了;你開發海埔新生地,海埔新生地的價值也非常可觀。
  
  你在你的心田上開發新的品種,開發農耕的新方法,你田畝的價值就不一樣了,你福田裏的收成就不同凡響了。
  
  人,大多心外求法,大都不知道自家裏有無限的寶藏;心地、心田開發以後,也是價值無限喔!
  
  你讀書留學,你要發心;你投資創業,你也要發心。你交朋友,你不貪取朋友的幫助,你可以發心給他的資源,表示你比他有辦法;親屬家人,你不要希望他給你多少的賞賜,你發心給他的支持,表示你比他富有。
  
  發心的人,表示富有;貪心的人,表示貧窮。
  
  喜捨,我要發心喜捨;守法,我要發心守法;
  
  忍耐,我要發心忍耐;勤勞,我要發心勤勞;
  
  修養,我要發心修養;知識、智慧,我要發心去追求。
  
  在佛教裏,鼓勵人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發增上心。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說:「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心發,則佛道堪成;願立,則眾生可度。」
  
  只要發心,何事不辦?心,是我們的寶藏,我們的心裏有無限的能源,我們為什麼不來開發我們心裏的能源和寶藏呢?《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0日

 

晚食與安步
  
  在《古文觀止》裏,有一篇文章:「顏斶說齊王」;文中,齊宣王要顏斶做官,給他種種的優待。顏斶說:「不必!我願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清淨貞正以自虞。」
  
  現在社會上想要當官的人,不知他們懂得「晚食當肉,安步當車」否?誠如顏斶說:「玉是出在深山裏,作成玉器並不是不好,只是已經失去了樸石的本來風 貌;士生長在鄉野,推選他出來作官也不是不尊貴,只是讀書人的形象和精神就不完美了!」這大概正是陶淵明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李密不肯接召為官的原故吧!
  
  人心非古!古人重道德、重仁義、重信譽;然而也不是說不重榮華富貴,只是對於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東西,不能不顧。今人利益當前,不管什麼名節,什麼情 義,全都拋諸腦後。晉文公燒山以尋介之推,介之堆寧死也不肯出來作官;王參元家遭火災,韓愈為他祝賀,以為這回他可以出官了,而他雖然無家可歸,卻視功名 如敝屣。
  
  禪門裏,道楷大師「三詔不赴,七請不出」,後來皇帝生氣了,降旨說,再不上京覆旨,就要取他的首級。當差的官員好心勸他佯裝有病,他說:「我沒有 病。」官員說:「你只要聲稱有病,我就可以回京覆命,這就沒有事了。」大師說:「我本來就沒有病,怎麼可以裝病欺君呢?」古人對名節就是這麼的認真。
  
  人,有所為,有所不為。善舉好事,雖赴湯蹈火,亦可為也;貪贓枉法,雖萬斛千鍾,不可為也。
  
  人生的顯微,應該要有標準。雖是小人物,販夫走卒,但他正派有為,自食其力,甚至還有助於人,帝王將相不如也;雖是帝王將相,但作威作福,暴虐無道,名萬乘之君,實市井小人也。
  
  今日社會,希望政治人物、企業家,甚至學術界,都能夠多出幾位如同顏斶這樣「人格高尚、氣節凜然」的有道之士;如果大家都能「晚食當肉,安步當車」,則何愁社會風氣不正乎?《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1日

 

禍兮福兮
  
  人之一生,所有遭遇,有的時候是福,有的時候是禍。總之,人生不是福,就是禍;不是禍,便是福。
  
  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每一個人莫不希望「求福遠禍」。但是,禍福都有緣由,所謂「禍福有因,自作自受」;一切禍福,都是我人造作後的「自 食其果」。所以,有的人「福至心靈」,有的人「禍從口出」;有的人「因禍得福」,有的人「禍起蕭牆」;有的人「福星高照」,有的人「飛來橫禍」。
  
  吾人都希望「趨吉避凶、求福遠禍」;然而世事多變,一切都不能盡如人意。所謂「禍不單行,福無雙至」,當禍福已經成形,等於火勢漫延,不易撲滅。所以吾人平時應該要注意所行所為,要培養福德因緣,如此自能消災免禍。
  
  當一個人在遇到財物損失、家人不幸、自身災難時,不要完全怨天尤人,因為這都有其必然的「前因後果」。所謂「禍福都是因果的寫照,因果都是禍福的定 律」;每個人對禍福的看法,都應該知道「禍福無門,惟人自招」。吾人的「是福是禍」,就如「煩惱與菩提」,往往糾纏不清。例如,有時候本來是「福德因 緣」,由於心念不正,所以「福報變禍兆」;有的時候是禍事,由於用心純正,所以禍患反而成了福報。
  
  《淮南子》一書有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說一位老翁,失去一馬,心中非常懊惱。但不日後,失去的老馬反而帶回一匹駿馬,老翁因失馬而得馬,心中 非常高興。但不久其子因為不諳馬性,騎馬被摔,負傷在床,因此他又覺得得馬是禍。可是當時正逢戰爭,國家徵召壯丁赴沙場,其子因傷,得免入伍,終而保得一 命。所以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語云:「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依」;人在得意的時候,往往已埋下了「驕恣必敗」的種子,有時候遭逢逆境,只要心存慈悲、正直,禍患反而變為成功的「逆增上緣」。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佛法說:「禍莫大於有『三毒』」。三毒就是貪、瞋、癡。《菜根譚》也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假如吾人想要 避禍求福,應該自我修身養性,例如「閉門思過」、「躬自反省」、「多結善緣」、「少有貪念」、「增長慈心」、「去除恚恨」等。所謂正知正見,無有自私邪 執,如此,管它「禍兮福兮」,必然能夠得福而遠禍矣!《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2日

 

擁有與享有
  
  「良田萬頃,日食幾何?大廈千間,睡眠幾尺?」你有想過嗎?這一生當中,你究竟「擁有」多少?又「享有」多少呢?
  
  在時間上,即使你「擁有」人生百歲,但是你可曾「享有」幾時的清閒?誠如西班牙國王拉曼三世(Abder Rahman III)在位五十年,卸任時無限 感慨的說:「我這一生,真正屬於自己幸福清閒的日子,只有十四天!」在空間上,你「擁有」華屋美廈千萬間,但是你可曾「享有」多少個清酣無夢的睡眠嗎?在 人間裏,你「擁有」家人,家人是你的嗎?你「擁有」許多事業,那些事業都能靠得住嗎?
  
  世間上,你所「擁有」的,不一定都能為你所「享有」;不是你所「擁有」的,也並不代表你就不能「享有」它!
  
  我,高樓大廈一間也沒有,但是,你大廈的騎樓下,我可以暫時躲避風雨啊!你花園裏的花草樹木,我在遠遠的看它一眼,欣賞它一下,總可以吧!
  
  儘管你「擁有」一個鄉鎮、一個縣市、一個都市;但是我可以「享受」清風明月,我也可以看日月星辰。我可以周遊世界,我可以關心地球,我可以把所有的人類都看成是我的兄弟姊妹;我「享有」了宇宙虛空,比你「擁有」一家、一鄉、一市,還要更大、更多、更廣。
  
  你是大富翁,你有億萬家財,你去建電影院、建圖書館、建公園;我是市井小民,我是薪水階級,但是我可以看電影、看書,可以到公園去散步。我不要「佔有」,也不要「擁有」,但我可以有無邊的「享有」。
  
  你「擁有」多少,我不嫉妒你、不破壞你,反而讚美你、幫助你、祝福你,讓你也能「享受」我的好心、好意、好的祝福呀!
  
  高速公路不是我的,但我可以開車馳騁其上;飛機天空也不是我的,但我可以花少許的錢,我也能遨翔在天空裏呀!
  
  想一想,我本來只是孤獨一個人,孑然一身的來到這個世間,忽然之間,我擁有了父母、兄弟姊妹、老師、朋友、國家社會,甚至宇宙虛空,大地山河。我不但 「擁有」這許多,更「享有」他們所給我的方便;我享受了世間給我的這麼多好因好緣,因此,我怎麼能不感謝、祝福那許多「擁有」的人呢?《人間福報》 2000年12月23日

 

輕聲慢步
  
  走遍世界各地,不管旅遊也好,公務洽商也好,你會發現,華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講話聲音很大。
  
  坐在飛機上、火車裏,如果你聽到某一個區域的聲音特別大,你不必去分辨,那一定是華人;你在那一個觀光區欣賞風景,一直有很大的聲音傳來,你也不必回 頭觀望,那一定是一群華人;你在走路,聽到路的那一頭有高分貝的聲音傳來,你會知道,馬上就可以看到很多華人出現。華人,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特長呢?講話 一定非要這麼大聲不可嗎?
  
  我們在日本坐火車,火車裏的日本人,都是靜靜的在看書、閱報,只有華人在講話、談笑。
  
  我們坐飛機,在飛機上,看到美國人都是靜靜的在閉目養神,即使講話,也都是彼此輕聲慢語的交談;只有華人總是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牽朋帶友的大聲吆喝。
  
  在新加坡,他們的政府規定,餐飲時不可以大聲喧嘩,因此即使數千人的宴會裏,也是一片寧靜祥和。新加坡也是華人呀,為什麼新加坡做得到,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就做不到呢?
  
  有時候華人的聚會,既然講話聲音很大,就不必用麥克風了,可是經常可見十人、二十人的集會,不但用麥克風,而且麥克風的聲貝都要調得非常大。如果全世界舉辦音量比賽,必定是華人冠軍。
  
  君不見,中國人的遊覽區,我們的遊客不都是背著一台錄音機;連在山水勝地走路,都不懂得享受寧靜的妙趣,一直都要靠聲音來麻醉自己。聲音之可怕,不但是鼓動耳目,而是摧殘我們寧靜的心靈啊!
  
  中國人在其它做事方面並不太講究效率,但是在走路方面,喜歡抄近路,喜歡快跑,也成為一個特性。我們看到,摩登的小姐腳穿高跟鞋,不也照樣在公共場所裏連奔帶跑嗎?甚至宗教界的人士,身穿法服,不也是為了趕公車、趕火車而狂奔飛跑嗎?
  
  輕聲慢步,這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代表一國人民的教養。我國炎黃子孫,經常以擁有五千年的文化而自豪,但是,在生活中,小如「輕聲慢步」這麼簡單的 禮儀,我們都能做到嗎?所以,今後希望國人都能用心的生活,讓我們從生活禮儀中,來展現泱泱大國民的風範吧!《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4日

 

要發現問題
  
  走世間上的人,什麼是聰明的人?什麼是愚笨的人呢?聰明的人會發現問題;愚癡的人不知道問題在那裏?
  
  兒童在幼小的時候,向父母、老師提出的問題,雖然幼稚,但是也可以見得出他的智慧。有時候兒童問的問題也不容易回答,例如:「媽媽,風是從那裏來的 呢?」「媽媽,為什麼人要吃飯?」「媽媽,隔壁的寶寶你怎麼不愛他呢?」兒童雖然有問題,可是有很多的大人、老人,他不知道問題,他不會問問題,他懵懵懂 懂,一日復一日。
  
  有的人,看到樹上開花結果,他就研究,這是什麼原因呢?甚至地動山搖,他也探討,這是什麼原由呢?打雷閃電,他思索什麼道理?刮風下雨,他好奇什麼緣故?如果是愚民,他會把這一切都歸於神話,找不出真正的原因。
  
  人家罵我,批評我,好壞都有原因;我求職碰壁,懷才不遇,到處艱難,這必然也有原因!你找不出原因,就如品種不能改良,自然不會有好的結果!
  
  父母子女,甚至家族有了不和的徵候,你能知道問題出在那裏?你能找出原因嗎?否則怎能改善關係呢?社會上的人與人之間,部屬與長官、消費者與製造商、勞工與資方之間發生了利益的糾紛,你能查出問題出在那裏嗎?否則問題就會一直層出不窮。
  
  國際之間,大國與小國的種族和宗教的紛爭,問題出在那裏呢?你找不到問題的癥結,或是執著自己的一邊,不懂得論「公是公非」,不去面對問題,怎麼能有太平盛世呢?
  
  我們的身體,大家最愛護,一旦有了毛病,就要找醫師檢查,甚至有時恐怕人力「力有未逮」,所以還要藉助多少的儀器、數據,給身體作為醫療的依據。
  
  其實,世間上的大部份問題,都是「人為」的因素,所以要解決人間的各種問題,唯有靠人類的自我覺醒。自私無人,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執著無明,是不能解 決問題的;偏見無理,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凡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是不能解決問題。我們要發現問題,必需懂得自他平等、彼此一如,甚至能夠為你設想、給你 歡喜;能夠如此,世界上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的呢!《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5日

 

微塵與世界
  
  在常人的認知裏,大的不是小,小的不是大;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但是,在《華嚴經》裏,說明時間、空間、物品的大小、有無時說:小的不是大,大的不是小;剎那不是短,劫波不是長;一個不是少,萬億不是多。
  
  正如《般若心經》說:真理的世界,講到數量,都是「不增不減」;講到物體,都是「不生不滅」;講到質量,都是「不垢不淨」。這並非佛法籠而統之,模糊人的觀念,實在講,是有至理在焉!謹就此理,以「微塵與世界」,申述其義。
  
  「微塵」,用現在的電子、原子、分子來說明,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微細。微塵者,就是極微細的個體,也就是物質分析到極小不可分的單位,故又稱為「極微」。
  
  微塵沒有長短方圓等形狀,也沒有青黃紅白等色彩,它不是我們用肉眼所能看得見的,但它卻是構成宇宙最基本最細微的元素;世界,都是由此「極微」所組合而成。
  
  平常我們認為微塵是小,世界是大;但是,大如宇宙,如果沒有極微的組合,如何有世界?所以說,大的不是大,小的不是小。
  
  世界上,一個人所以偉大成功,是多少像「微塵」的因緣組合而成?一個政治人物,是背後多少人的擁護,他才能成為偉大的領袖?一個軍人,所謂「一將功成 萬骨枯」,是多少人的犧牲,才能成就他的功業?因此,「世界」要感謝「微塵」,正如老闆要感謝員工,領導要感謝部屬;但是,員工、部屬、子女,如果沒有老 闆、長官、父母,你也無所依附。所以「小的不是小,大的不是大」,意思就是說,在平等的真理裏,我們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合作。
  
  我們一個人的身體,就像一個世界,眼、耳、鼻、舌、身、意等分子要能分工合作;六根合作,才像一個人。身體又像一個聯合國,平常團結分工,但不可以分 離。聯合國的組織,即使是一個蕞爾小國如盧森堡、巴布新畿內亞、基里巴斯共和國等,一旦加入聯合國,就可以和大如英、美、法等大國同等的地位,也能擁有世 界決策的一票。
  
  所以,大小不是形式的,權利都是一樣。所謂「同體共生」、「同體共榮」、「同體共享」、「同體共有」;希望我國的社團、宗教界,甚至政黨,大家都能了解團結合作的重要。《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6日

 

排隊的習慣
  
  現代的觀光事業發達,尤其我國的經濟成長迅速,自從政府開放觀光以來,每年出國旅遊觀光的人數,高達數百萬人。就算我們只是出去走馬看花,觀光旅遊回來,我總能帶一些什麼好的東西回國嗎?
  
  過去,大家時興帶電鍋、帶電風扇,後來帶電子計算機、錄音機,再後來帶香水、化妝品等。到了現在,台灣已經成為電腦外銷的國家,實在不需要再帶一些什麼東西回國了。
  
  但是,在各地觀光的旅途中,你有見到當地人士排隊上車、購票、吃飯(自助餐)、上廁所,甚至汽車停泊也都是排隊前進的嗎?
  
  排隊,是一種良好的習慣。自古以來,中國也有所謂的「先來後到」、「循序漸進」之說,但是民眾的生活裏,至今還是一窩蜂,還是爭先恐後,一點都不像泱泱大國、不像有時代教養的國民,真是很大的遺憾!
  
  到夏威夷觀看草裙舞,在一個露天的公園裏,一群觀光客蜂擁而至,數千人的廣場裏,只有一個老人在維持秩序。只要他的手一比,你就要到那邊去坐好,不可 以隨意走動,這就是秩序。人多了,他會拿出一條繩子一圍,你就不可以越過這個界線,那根繩子就是法律。反觀一些落後的地區,不要說一根繩子,就算一堵圍 牆,他也會翻牆而過,一根繩子那裏就能約束得了他?
  
  佛羅里達州的迪斯耐樂園,每看一個節目,都要排隊,有時一排就是一個小時、二個小時,卻不見有一個人投機取巧、爭先恐後。在倫敦,坐火車、塔飛機,他們那種從容的紳士風度,在在都是令人敬重啊!
  
  在巴黎的羅浮宮,光是一個美術館,從這一個館,到那一個館,排隊的人群一長條、一長條的,井然有序;當中也有華人的觀光客,他們也很安份守己的跟著排隊,只是為什麼他們就沒有想到,要把這種良好的習慣帶回自己的國家呢?
  
  從排隊的習慣之養成,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人民素養如何?我們希望今後國人出國旅遊,都能用心的學習別人的長處、優點,並且帶回國內,蔚為風氣,如此才不會失去出國旅遊觀光的意義!《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7日

 

無常的真理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這就是無常的寫照!「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無常的意義!
  
  無常,就是遷流、變易的意思。世界上的人物你我、有情無情等,那有不遷流變化的東西呢?
  
  無常,不限於某一人、某一事,它有普遍性的意義;無常,不受權利大小的影響,它有平等性的意義。世間萬事萬物,都有無常的現象,所以說「無常」就是真理。
  
  世界上很多美好的東西,因為有「無常」,所以它是缺陷的。青春美貌,它不能永遠常在;名位權利也不能永遠擁有。再如金錢財富,隨來隨去,甚至我人的身 體,依科學家的研究,從細胞的組織來看,昨日之我已不是今日之我,今日之我當然也不會是明日之我。不斷的遷流,不斷的變易,所以都是無常的啊!  
  無常不是完全消極的,本來沒有的,因為「無常」,也可以改變一切現象。我貧窮,因緣際會,我發財了;我愚笨,我勤勞苦讀,一變而成聰明了。本來無兒無女,忽然妻子弄璋弄瓦,兒女成群;本來空曠的土地,集合建材而成高樓大廈,所謂「空中生妙有」,這不都是無常的現象嗎?
  
  無常不可怕,無常也躲避不了!遺憾的是,人一聽到「無常」,就如同「談虎色變」,難道你懼怕無常,就能不受無常的真理的原則而遷流不息嗎?
  
  從小看到花開花謝,你在無常裏沒有得到警覺嗎?從小就看到人生人死,你在生死裏面還沒有所體悟嗎?所以,吾人要當體悟「無常」,在「無常」裏找尋自己 的「未來」:未做完的事情要趕快做好,免得無常到來,未萌其志,未盡其願;如果你要做的事,趕快積極去完成,因為你不積極完成,不知隨時無常一到,所謂終 生遺憾啊!
  
  無常,真是美妙啊!所謂「壞的不去,好的不來。」無常的損壞是痛苦的、是悽慘的;但無常的新生,也是喜悅的、慶賀的。我們可以把壞的變成好的;我們也可以把無常的,超越世間之外,那就是一個永恒的真如法界了。《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8日

 

一棵搖錢樹
  
  「一棵搖錢樹」,這是過去封建時代落伍的社會裏,父母想把女兒出賣到煙花場中賺錢,或是意圖以女兒去釣得金龜婿來發財;所謂「一棵搖錢樹」,這是錯誤的。
  
  現在家中不只是「一棵搖錢樹」,應該是有「多棵搖錢樹」。你培養兒子讀書,希望他將來出人頭地,名利雙收,這不就是家中擁有一棵搖錢樹嗎?你家中有退 休的老人,但是「退而不休」,還到外面去賺外快,這不也是家裏的搖錢樹嗎?夫妻男女主人已經有了職業,還要兼職打工,這不也就是家裏的搖錢樹嗎?
  
  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提倡「客廳即工廠」,客廳不就是家中的搖錢樹嗎?
  
  其實,家中的搖錢樹可多啦!別人家的一套沙發,用了兩年就壞了,我家中的沙發,因為我的愛護,用了五年還是坐臥舒適;我的愛護之心,不就是搖錢樹嗎? 一部汽車,人家用了二年、三年就淘汰更新,我家中的汽車由於我保養得好,用了十年,它還是一樣性能很好;我的細心保養,不就是我種的搖錢樹嗎?
  
  所謂「穿不窮,吃不窮,算盤不到一世窮!」我的算盤不就是我的搖錢樹嗎?我節儉勤勞,不當用的我不用,應該省的我節省;「勤儉持家」不就是我的搖錢樹 嗎?有的人家中僱請管家,我的家裏家務自己偏勞;有的人花園裏的草木要找人修剪,我利用早晚作為健身運動,這不就是觀念的搖錢樹嗎?
  
  我的家中,人人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大家節約用水,這不就是在澆灌家中的搖錢樹嗎?我的家裏和諧、熱情、幽默、讚美,使全家的份子都樂於工作、樂於愛 護家人;我全家人不都是搖錢樹嗎?甚至人人奉公守法,不浪費社會成本;人人響應政府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政策,這不也是在為國家、為世界培植搖錢樹嗎?  
  不要把搖錢樹寄託在某一個人的身上,也不要寄託在某一件事上;只要觀念正確,勤勞奮發,全家遍地是黃金,全家人人都是搖錢樹啊!《人間福報》2000年12月29日

 

溫度計的冷熱
  
  在高級的辦公廳裏,空調的冷熱要靠溫度計來定標準;飛機上,長途遊行,空氣的適度也要靠溫度計來測試。現代的國民,早上出門,衣服要穿厚穿薄,也要從溫度計來看看今天的氣溫如何?溫度計已經和現代人類的生活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係!
  
  溫度計主要是用來測量氣溫的冷暖。其實,人情也像溫度計一樣,從人的面孔上、語言裏、態度中,都可以發現,這個人今天的「氣候」如何,是晴天呢?是陰天呢?還是晴時多雲偶陣雨?
  
  在一個家庭裏,爸爸媽媽從外面回來,兒女只要一看父母的臉色,就可以知道父母今天的氣候如何?如果父母高興了,帶給全家的是燦爛的陽光,是和煦的春 風,是滿室的溫暖;如果父母今天顯得很嚴肅,小兒小女就要特別小心了,免得進入暴風圈,迎面而來的可能就是一場狂風暴雨,也可能是颶風冰雹。
  
  一般的溫度計具有測試氣候的能力,人心的溫度計,也可以測候世間萬象。例如現在政治上的氣候冷熱如何,人心的溫度計可以測知;現在經濟上的氣象溫差多少,人心的溫度計也可以了然;甚至社會人情的冷暖如何,也需要用人心的溫度計去觀察測量。
  
  有人說,溫度計不標準,溫度的測量有誤差;人心的溫度計對於社會的政治、經濟、人情的測試,又何嘗沒有落差呢?所以,一般的溫度計有品質的好壞、等級的差別,人心的溫度計,同樣有高明與不高明之分。高明的溫度計,要有敏感性,要有透視力,要能見隱顯著,由微知漸。
  
  溫度計也不是只用來測量別人的,更重要的是用來測量自己。我自己的氣溫不能時而零度,時而一百度,忽冷忽熱,冷熱無常,一天裏,氣象萬千,這樣的脾氣、個性,會讓人受不了,自然不會受人歡喜。
  
  一般而言,室溫以廿四度最為標準,所以冷氣機大多調到廿四度為適中;如果使用電風扇,也不能開得太強或太弱,而以中性最適宜,如此才能令人感覺清涼舒 適。所以,我人的氣溫也應該像冷氣機、電風扇一樣,調得適中,不能太熱或太冷。太熱了,別人受不了,熱哄哄的;太冷了,別人也受不了,冷冰冰的;能夠調到 廿四度「中道」,讓全家人,包括你的親朋好友,大家都能感受到你所散發出來的空氣「清新宜人」,如此,你做人做事,才能到處受人歡迎、受人喜愛喔!《人間 福報》2000年12月30日

 

搓揉的麵糰
  
  柏油,經過車輪的輾壓,才會結實平坦;水泥,經過沙石的凝結,才能堅固牢靠;鋼鐵,經過烈火的鍛煉,才能堅韌無比;麵糰,經過不斷的搓揉,才能作成美味可口的麵包、麵條、水餃等。  
  做人,也要像柏油經過輾壓,像水泥經過凝結,像鋼鐵經過鍛煉,像麵糰經過搓揉,才有價值。
  
  燒餅的鬆脆好吃,必是搓揉功夫好;麵條吃在嘴裏有彈性,必是搓揉功夫到家。在軍營裏,所謂苦鍊,就是要像麵糰一樣,經過搓揉才能成為一個有膽有識的鐵血軍人;在學校裏,學生經過嚴師各種的要求,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日後才能「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農夫不怕風寒嚴熱,辛勤耕耘,才能豐收利民;工人不計個人辛苦,賣力工作,才能增產報國。
  
  宋朝的蘇洵,年過二十七歲才發憤苦讀,終能與兒子蘇軾、蘇徹「三蘇齊名」,留下「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的佳話。
  
  善辯琴音的蔡文姬,生逢亂世,因為被俘遠嫁匈奴,飽嘗思鄉之苦;後來雖經曹操以父執輩的情誼贖回,仍然飽受骨肉分離之苦。然而坷坎的一生,並沒有令她懷憂喪志,反而將她一生所讀的文章,默寫流傳,終能名垂青史。
  
  印度聖雄甘地,他以「不抵抗主義」,經過多少的屈辱、忍耐,終能引起國際的重視,印度因而得以獨立;佛陀經過六年苦行,一麻一麥,馬麥充饑,經過一番的身心試煉、體證,而後才能開悟成佛。
  
  有一天,大雄寶殿裏的大磬對銅鑄的佛像抗議:「為什麼信徒每次到寺院裏來,總是帶了那麼多的鮮花素果來禮拜你,對我,不但不禮拜,還要敲打我呢?」佛 像說:「大磬呀!你知道嗎?當初我是經過多少的『搓揉』打擊,才能成為今天受人禮拜的佛像!而你大磬,因為不堪一擊就哇哇大叫,所以你只能成為受人敲打的 大磬呀!」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這就是說,經過搓揉,才能成功。
  
  世間上,「不經一番寒澈骨,那有梅花撲鼻香」呢?所以,你想成功嗎?那就先做麵糰;能夠禁得起搓揉,才能成功有望!《人間福報》2000年12月31日

 

希望工程
  
  現在海峽兩岸,皆把兒童的教育列為「希望工程」,凡與此相關的事業,都是「希望工程」。例如到偏遠地區捐一間小學,即說我是在幫助「希望工程」;出版兒童教育的書籍,也說我現在從事「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成了現代時髦的名詞,大家以為「希望工程」是現代的一個新發現,殊不知自古以來凡是對人間社會有利益的事,都是「希望工程」。
  
  國家要建設一條高速公路,方便未來的交通,這不是「希望工程」嗎?增加空中、水上的航線,這不是「希望工程」嗎?建一座公園,提昇文化的品質;建一座圖書館,培養智慧理性的人間,這不都是「希望工程」嗎?
  
  建設一個新社區,重視人文的佈局,這不就是「希望工程」?培養森林,維護環保,這不也是「希望工程」?一個國家,大家都來發心,從事有益於社會大眾的福利,這都是每一個人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不一定只限於兒童教育而已。其實,國家有國家的工程,大眾有大眾的工程,我們每一個人自己的身體就是一個工程。每日三餐注意營養、份量, 要把身體的健康工程維護好;每天運動、甩手、走路、呼吸,也是為了維護好身體各部份的工程。甚至於早晚的反省、平時的修身、禪堂裏的打坐、佛殿裏的禮拜, 都是希望吾人身心的工程能夠健康。自己身心的工程健康,不但有益於個人,更有益於家庭、社會、大眾。其實每一個個體的「希望工程」,也都是整個國家社會的 「希望工程」。
  
  家裏的兒女,就是全家的「希望工程」;門外的花草樹木,也是全家老少的「希望工程」。人活在希望裏,不從事「希望工程」,那裏有希望呢?
  
  我們的心,平常接受了太多的是非好壞;能夠反觀自照,就是心理建設,也是一種「希望工程」。人生有此處、彼處,歲月有今年、明年;人如果能生活在希望裏,則生機無限,天天都充滿希望無窮。《人間福報》2001年1月1日

 

聖人的財富
  
  你想發財嗎?財富人人喜愛!但是,聖者又說:「黃金是毒蛇」;財富究竟是好呢?是壞呢?
  
  當然!善財、淨財用的得當,財富越多越好;用得不當,財富也會造業。所謂「名枷和利鎖,相牽入火坑」,可不慎乎!
  
  財富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財富沒有「善惡」,但是,善的因緣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緣又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剋!
  
  其實,財富可以有很多的種類,有狹義的財富、有廣義的財富;有有價的財富、有無價的財富。
  
  所謂狹義的財富,就是金錢、房屋、土地、股票等;所謂廣義的財富,就是健康、智慧、人緣、信用、口才等等。
  
  所謂有價的財富,諸如聲望、名譽、成就、歷史等,這些都是有價的財富;無價的財富,例如人格、道德、真心、本性等等。
  
  除了以上這許多廣義、狹義、有價、無價的財富類別以外,還有一些聖者的財富。
  
  什麼是聖者的財富呢?有一次,佛陀與阿難尊者在路上行腳,看到一群烏鴉在爭食一塊死老鼠的肉,彼此爭搶,打得頭破血流。阿難無限慨嘆的說:「真可憐!一塊死老鼠的肉,也值得這樣爭食嗎?」佛陀說:「世間上的人,對功名富貴的追逐,不也是像烏鴉在爭食死老鼠嗎?」
  
  在聖者的眼中看來,功名富貴如同死老鼠;但是,眾生也是爭得頭破血流。
  
  所謂聖者的財富,他們安住於般若禪定的財富裏,他們擁有法喜禪悅的財富享受,他們懷著慚愧慈悲的財富願力,他們在「七聖財」裏享用無盡。
  
  說到財富,有有形的財富,有無形的財富;有現世的財富,有來世的財富;有個人的財富,也有大眾的財富;有物質的財富,也有精神的財富;有一時的財富,也有永遠的財富。
  
  其實,你固然可以擁有私有的財富,但你更要懂得享受共有的財富,例如陽光、空氣、淨水等。你懂得的話,宇宙山河、公園道路,都是我們的財富,我們還會貧窮嗎?
  
  《人間福報》2001年1月2日

 

人要有遠見
  
  人的肉眼,看東西有個極限;但是用心去想、用心去看,那就是「遠見」。
  
  在《楞嚴經》裏有「七處徵心」的一段公案,說明我們的「心」,看得到別人,看不到自己;看得到這邊,看不到那邊;看得到外面,看不到裏面;看得到大地 山河,看不到自己的心;看得到「有」,看不到「空」。所以,人的「遠見」不容易建立,因為,我們一般人只能看到淺處,不能看到深處;只能看到前面,不能看 到後面;只能看到近處,不能看到遠處。所以,人要有「慧眼」,才能有「遠見」。
  
  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人無「遠見」,必然只有「淺見」。淺見的人生,他只看到自己,沒有看到大眾;他只有看到家庭,看不到整個社會。像現在台 灣政黨裏的一些份子,都是只有看到政黨,沒有看到人民;只去看股票,沒有看道德;只有看權利,看不到責任;只有看結果,看不到其因。甚至整個社會大眾,都 是只有看到今生,沒有看到來世;只有看到生,沒有看到死;看得到現在,沒有看到未來,人生的盲點有那麼多的「看不清楚」、「看不到」,你說怎麼能健全呢?
  
  有的人看到人情;沒有看到義氣;有的人看到金錢,沒有看到信譽;有的人看到利益,沒有看到道理。主要的,我們做人行事,需要有「遠見」。所謂「遠 見」,就是不但看到歷史,看到我們的祖先,你還必須看到未來和我們的子孫;你也不能只看到我們人類的同鄉、同學、同事、同門,你還應該看到十方法界的眾 生。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只看到一個家庭、一個社團,而要能看到全世界,因為「遠見」是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阻礙,才是遠見;遠見要有前瞻性,要有未來性,要有全面性。請問:你為你自己有遠見嗎?你為整個的家庭、社會、國家、人類,都有遠見嗎?
  
  如果你想要有遠見,請你要看因緣,要看真理。你看到因緣,就是看到真理;你看到真理,才能看到因緣。所以,任何事都不是憑空想像,不是妄斷有無,你要透過你的知識、智慧、般若,你才能有遠見啊!
  
  社會上,有的人很會投資理財,他就是有遠見;有的人善於掌握商機,他就是有遠見;能夠洞燭機先,懂得未雨綢繆,就是有遠見。螞蟻知道天將下雨,他可以 儲糧;蜜蜂釀蜜,為了過冬;松鼠聚糧,也是防備嚴寒。動物都有遠見,我們怎麼可以不建設我們的遠見呢?《人間福報》2001年1月3日

 

孝順的研議
  
  孝順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美德,然而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到了今天,孝順的內容也變質了!有的人認為父母養兒育女,這是理所當然的責任,不應該要求兒女報答;有的人認為「孝」是應該的,「順」是不當的。因為多少父母,以他淺陋的知識,要求兒女聽從自己的主張,結果兒女為了孝「順」父母,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荒廢了自己一生的前途,殊為可歎!
  
  中國的二十四孝,甚至動物裏的「羔羊跪乳」、「烏鴉反哺」,時常都被拿來當成教育子孫應該孝順父母的教材。然而,儘管有道之士言者諄諄,不斷說教;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你只要走一趟醫院,你就會發現,兒童的病房裏,每天有多少孝順的父母進進出出,老年人的病房裏,則少有孝子賢孫的探視。一個母親可以照顧七子八女,但是,十個兒女也照顧不了一雙老父老母啊!
  
  所謂「有空巢的父母,沒有空巢的小鳥」,父母永遠都是扮演著「倚門望子歸」的角色;父母在兒女面前,永遠都是付出者,很少得到兒女的回饋。儘管儒家一再鼓勵青年要閱讀《孝經》;佛教也不斷提倡「父母恩重難報」,然而有多少人真正呼應了這種道德的說教呢?
  
  蓮池大師對於「孝」的意義,把它分為上、中、下三等,倒是至理名言。他說,對父母甘脂侍奉,生養死葬,只是小孝;光宗耀祖,顯耀門庭,是為中孝;引導父母脫離輪迴,是為大孝。
  
  中國傳統的孝道觀念,基本上是可以和佛教的報恩思想相互輝映的。在佛門中的孝親事蹟不勝枚舉,例如佛陀為父擔棺、為母升天說法;目犍連救母於幽冥之苦;舍利弗入滅前,特地返回故鄉,向母辭別,以報親恩;民國的虛雲和尚,三年朝禮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在《緇門崇行錄》裏,孝親的懿行,更是不勝枚舉,例如敬脫大師的荷母聽學、道丕大師的誠感父骨、師備禪師的悟道報父、道紀禪師的母必親供等。
  
  不當的順從父母,固然不必;但是忤逆不孝,甚至當前社會,不斷有弒父弒母的逆倫事件傳出,則為人神所共憤。畢竟,孝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人而不孝,何以為人?
  
  所以,孝,它維繫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促進了家庭的和諧健全,希望我們現代的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都能建立一些新倫理道德的觀念吧!《人間福報》2001年1月4日

 

上中下的等級
  
  人,有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物品也有三等,上等物品,中等物品,下等物品。菜餚好吃不好吃,也分有上等菜、中等菜、下等菜;學校裏的老師批改學生的作文,也會批上等、中等、下等。甚至軍中的官階,也分上將三顆星、中將二顆星、少將一顆星。
  
  世間上的等級,又如現在的旅館,有所謂的五星級、四星級、三星級,甚至有的不入流,連一星級都構不上。
  
  貧民有一級貧民、二級貧民、三級貧民;古蹟也有一級古蹟、二級古蹟、三級古蹟。世間上有這許多等級是自然的,例如家庭裏,成員的輩份有祖父級、父母級、兒女級,這是自然的順序,這是代表倫理。
  
  但是,在這個自然的軌則之外,你有人格、有學問、有能力,你做了許多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事,你就是上等人;你無愧職守,盡心盡力,安守本份,你就是中等 人;你如果吃人的,用人的,自己的作為又不檢點,常常偷雞摸狗,為人不正派,人家就會說你是下等人。所以,我們自己要時刻警告自己,我究竟想要做第幾等人 呢?
  
  說話,也有上等的語言,不但措辭幽美,而且有很多的敬語、讚美語;中等語言是中規中矩,本本份份;下等語言則不倫不類,粗鄙不堪。就如寫文章,也有上 等的文章,論理精闢,敘事生動;中等的文章,平舖直敘,樸實無華;下等的文章,言而無物,索然無味。我們不管為文說話,自己要時常自問,我自己到底是屬於 那一等?
  
  在佛教裏,講到懺悔、發心、立願,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懺悔,毛孔出血,中等懺悔,發熱出汗,下等懺悔,熱淚直流。不管修行、做事,都要講究品質,你要做那一等的事呢?
  
  人生,即使不能成為上等人,做上等事、說上等話;至少不能成為下等人,不能做下等事、說下等話。能夠做個中等人,只要不辱及門風,不傷及人群,能夠安份守己的以平常心,做個平常人,至少如此,也才可告慰平生矣!《人間福報》2001年1月5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