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自在者,施為無壅,神通自在。夫心有拘累,隨物而轉,故為煩惱所縛,凡夫著有,二乘滯空,皆墮情執之中,咸是心隨物轉,故於萬物不得自在」。自在還有一個意思,就是神通自在。總而言之,《法華經.序品》裡頭這一句很重要,「盡諸有結,心得自在」,理事皆如是。心有拘、累,這兩個字也是代表煩惱。煩惱在大乘經上總分為兩類,兩種障,三種煩惱,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煩惱三大類是妄想、分別、執著,《華嚴經》上說的,一般大乘經裡面說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有拘、累的現象。

隨物而轉,我們不能轉物,跟著外面境界轉,故為煩惱所縛,這是凡夫,二乘也不免。凡夫執著有,二乘執著空,這都偏在一面,執著有,被有所轉,執著空,被空所轉,都沒有辦法回歸自性。明心見性的人必須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凡夫把有為放下,二乘把無為放下,他才能見性。所以這些只要有執著,都是墮在情執之中,情執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這就是心隨物轉,物是境界,心隨境轉了。故於萬物不得自在,我們現在簡單的說,被環境所干擾。如何能夠不被外面的境界,無論是說空、是說有都不執著,你就不被它轉了。只要你認為這個東西有,你已經被它所轉,受它干擾了。這個原因是我們對於空有這兩樁事情沒搞清楚,這兩樁事情是一知半解。經論上,兩樣東西都不可得,我們曉得不可得,可是事實上還是被它所轉。這就是我們知不徹底,不是真知,就是一知半解,信心不踏實,才會有這種現象。

「大士深達法性」,大士是法身菩薩,脫離十法界了,經上常講的摩訶薩,是指這一類人,菩薩摩訶薩。菩薩是三乘菩薩,大士是大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他們不被物轉。「當相離相」,關鍵就在這一句,他有沒有離開境界相?沒有離開。沒有離開有,也沒有離開空,在有不執著有,在空不執著空,這就自在了。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知道有是幻有,不是真有;知道空是真空,能現萬法。大乘教裡面常說的,空是真空,有是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這個話說盡了。如果對於這些經文,我們有深刻的理解,自然在一切現象裡頭就不著,心得清淨了,清淨就是自在。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一四集)2013/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