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學魔? 諾那華藏精舍編輯室著

一、前言

   

在這個群魔亂舞,邪師說法如恒河沙數的末法時代,「學佛」行者如果不瞭解正確的修行方法和目標,則內心學佛的渴求,將會受到類似佛教和附佛外道的污染、誤導而使「學佛」變成「學魔」。

   

佛(ㄈㄛˊ)魔(ㄇㄛˊ)不僅於發音上只是一音之差,對修行者而言,入佛道與入魔道更僅是一念之隔;因此有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行者,豈可不睜亮智慧的雙眼而慎辨之。

   

本書是一面智慧寶鏡,是奉獻給一切佛弟子作為外照內觀之用。熟讀本書可使您不致墮入偽善者,假冒者之甜言蜜語而成為諸魔眷屬。

   

本書以重申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為主,再輔以一般人最易迷惑的「神通」、「感應」之觀念,以使行者能迅速且徹底的建立正確的修行基礎。

   

期望有心修行者皆能因此書的發行、流通、宣導而順利步入真正的「成佛」康莊大道。

   

二、學佛的目的

   

無論做什麼事都必須有一個目的。做事如果不預定一個目的,就如同船行大海無舵一般,不僅無法順利航向彼岸,甚且會隨波逐流,而離岸愈遠。因此沒有目標,不但會浪費時間、精力,甚至一念偏差,就會造成一生的不幸和遺憾呢!

   

學佛,當然更須要認清目的:否則學佛或學魔或學外道就不易分辨了。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呢?簡單的說:即是「轉迷成悟」和「離苦得樂」。但「迷」是迷個什麼呢?「悟」又是悟個什麼呢?迷就是昧於宇宙人生真理、不明人生本然的真相、也不明宇宙緣起無常的事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卻習慣於主觀上的妄想執著,盲目、拼命去追逐幻生幻滅的一切事物,誤認虛幻的萬法為常住不壞,及五蘊和合的身心為真我;以至執我、執法、起惑造業、終至流浪生死、沈淪苦海。而「悟」又是悟個什麼呢?就是對於人生理性的真如、宇宙緣起的事相,有透徹的理解,知道是緣生性空,緣起無我,(緣生:眾緣和合而生,緣起是說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的;性空是說眾緣合成的諸法、其性本空,無有真實的自體。)因此不會執著、自尋煩惱,再造惡業,以招苦果。

   

換句話說,「迷」就是不明人生真相,不知修習戒定慧以求真正離苦得樂,反而因貪、瞋、癡、惡習薰染而起惑造業,胡亂非為,終成煩惱無邊的罪業。「悟」就是明辨事實真相,了知諸法性空、緣起無我的道理,對於世間的一切事物,不爭不執;既於現世,便可減少許多自尋苦惱的痛苦了,若再依戒定慧三學去修習;依戒習定,由定發慧,便可直破無明、截斷生死的根源,就可獲得出世解脫的涅?之樂。

   

但是學佛的目的,還不光是為自己解決痛苦,更要為一切眾生排除苦難、得到快樂而努力。學佛行者於修習戒定慧得證涅?之後,更須進一步地拿出積極的精神,來為社會服務,教導社會、化度社會,使廣大的人群、眾生、一切有情都能走上「離苦得樂」的境地。如觀世音菩薩說的:「我不度眾生、誰度眾生」,以及地藏菩薩所說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學佛的人能夠這樣做,那麼不僅學佛的目的達成,亦是學佛的任務完成。所以,學佛不光是為自己求安樂,更須為眾生離諸苦:而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大聖人——佛陀;就是我們學佛的最終目的。

   

三、皈依學佛必須特別戒慎思索的二件事

   

(一)如果您所修持的法門是先看到或聽到師父顯現異象,神通才進去者,或是別人跟您強調其所學法門多麼殊勝、且很快就會有感應……您必須當心會著了類似佛法、正邪不分的危機。妄求神通感應的意識建立在先,不正確的佛法知見孳生在後。就不易窺出佛法真義,會讓似是而非的言論混淆您的本性。

   

(二)如果您所皈依的宗派不屬於傳統佛教宗派而有了異象感應,那更要小心了,末法時期萬教雜陳,陳附佛法外道如恒河沙數,有修有證之高僧大德絕不會嘩眾取寵,亂創新教派。俗云:滿桶的水是沒有聲音的,半桶水才會一直以為自己所修所證是至高無上的,而急著另創新宗派,把自己的商品推銷出去。其實一般高談神通感應者其能力極少超過佛陀於楞嚴經所開示50陰魔的最初色陰十魔境呢!

   

因此充份研討學佛的真正目的及學佛的基本觀念是必須的,否則,自己淪為佛陀所言之「外道種性」才是冤枉呢?

   

(註:1.「外道種性」——佛陀云:如果有眾生,雖然是求善友,但遇著的卻是邪見人、未得正悟,這就名為外道種性,這眾生也就成為外道徒眾了,這是邪師的過錯並不是眾生的罪咎。)

   

2.當您法喜充滿之時,切莫讓宗教狂熱沖昏了頭——世上最令人同情、憐憫的莫過於處心積慮、苦心追求正法之心,到頭來所求的卻是不了義外道法門,甚而是邪法,致解脫無期,那份落寞,無奈與對慧命的損害著實令人一掬同情之淚。因此佛教強調的一直是「般若智慧」。迷戀、狂熱、盲目、絕非學佛之本義;而多研讀正統經典,理性探討、分析,才是擇師最重要依據呢!

   

四、高僧大德、真正成就者為何不以神通來接引眾生?

   

有人會認為佛教之高僧大德不以神通度人是錯誤的,甚而大言不慚的說,其人不以神通度人並不是其不想以神通度人,而是其根本就沒有神通。另有人認為佛陀以神通度人之例子於經典上比比皆是,而一口肯定神通度眾是合乎戒律的,也因此鑄成有心學佛者以神通大小為其皈依學佛的擇師準則。

   

事實上呢!(一)神通對修行而言,僅是學佛的「副產品」而不是主要目標。高僧大德無不瞭解末法眾生貪、瞋、癡、慢、?五毒旺盛,以神通示現來度眾,不僅無法幫助大眾修行有成,反而會因神通的新奇詭異而種下捨佛道就神通的不良後果。雖追求神通者仍會為自己辯解:學佛就是修心……殊不知神通意識一旦種入識田,久而久之便會養成似是而非的邪見而不自知呢!因此佛陀在世的時候,經常告誡弟子不可在俗人面前顯現神通,以免混淆世人修學佛法的目的。「賓頭盧頗羅墮」尊者有一次為讓外道知道佛法的無邊,特別耍了神通——跳上高空,取下金碗。結果佛陀並不加稱讚,反而要他充當十六羅漢,長留人間,將功補過。

   

(二)神通抵不過業力。也就是說,儘管有了神通,還是跳不出輪迴的羅網。

   

過去佛陀在世時,有外道仙人知道自己的壽命將盡,就運用神通躲在太空中,結果時辰一到,依然墜地而死。

   

(三)神通不是萬能的,神通對於眾生和自己的苦難,也不一定能幫得上忙。像「盂蘭盆經」所記載,目犍連雖有神通,也只能眼睜睜地望著母親即將放進嘴巴的食物,化成火炭;而自己也難逃被亂石壓死。由以上所述,我們應可瞭解為何真正成就者不以神通接引眾生,其原因之所在;唯我們或許仍會對於佛陀於經典運用神通度人之事跡感到納悶,甚而有自相矛盾之疑惑。其實我們只要仔細探討即可知道:佛陀於經典所載神通示現之物件無一不是根器深厚、因緣具足,能在佛陀的引導、啟發、教誨、督促甚而神通示現下速而成就自在者。反觀末法眾生之神通追求者,有哪一位因其師父神通示現而獲得清淨、解脫?相反的會因神通的誤導而於修行中執著求感應求見佛、見光、聞香或靈動等錯誤行為而不自知呢?此一分野有心學佛者不可不知!

   

總之,動不動就大談神通感應者絕非佛道正法,正信佛子應速遠離,否則;「請神容易,送神難」落入魔道悔之晚矣!

   

※附註:大部份的人們也許還會有這樣的一個疑惑;傳法者以「神通」、「異能」表演一下不是可讓信眾更具信心嗎?答案是:當沒有受過教育的信眾看到這種表演時,也許他們的信心增加了,但卻只是表面上使他們信心增加。由於這些人所生起之信心,不是因為充份瞭解真理,所以便易盲從而盲修瞎煉,更易執著於外相的感應、幻覺,因此是危險的。所以佛陀要人信仰只求諸於理性的力量,而不是神通、奇跡,因此佛陀忠告弟子們,不要運用這種力量去化導那些資質較差的人們,以免以盲引盲、相推入火坑。

   

五、修持佛法的基礎與方法

   

戒、定、慧三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三學可以斷除煩惱、迷惑而超凡入聖。

   

何以說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為佛陀的根本教法也是佛法的中心思想,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諦(四個真理),用簡單的話來說是這樣的:人生的一切「苦」難,是由於自己的起惑造業(不明是非、真理、而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要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持正「道」,方能致之。 

人生有哪些苦呢?包括有:誕生的苦惱(生苦)、衰老的苦惱(老苦)、病痛的苦惱(病苦)、面臨死亡的苦惱(死苦)、以及遇到自己怨恨者的苦惱(怨憎會苦)、與所愛之人分別的苦惱(愛別離苦)、所想得到之事物卻不能到手的苦惱(求不得苦)等等。而佛陀指出這些苦惱,並不是誰降臨給我們的,而是自己不明是非、盲目去追求、貪戀所招集而來的惡果。

   

若要消除這些煩惱,以得到真正的快樂,永恒的快樂,就必須實行正道。正道一共有八種,故稱作八正道。而此八正道,則攝於戒定慧三學之內,如下列所示:

   

(一)正見——我們先要有正確的見解。

   

(二)正思惟——然後才會有正確的思想。

   

(三)正語——有了正確的思想,就會有正當的言語。

   

(四)正業——有了正當的言語,行為就能正確。

   

(五)正命——行為正確了,我們才會有正當的生計,如此我們的生命才能活得合情合理。

   

(六)正精進——然後我們依照這樣去努力。

   

(七)正念——自然就會有正確的心念。

   

(八)正定——因為有正念,所以心就會安定,不再胡思亂想,到達入無漏定,便可解脫自在。

   

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戒學)。正念、正定(定學)。正見、正思惟(慧學)。人如果能照著八正道去做,就可以逐漸脫離苦惱,而得到真正的快樂。

   

戒定慧三學,又稱三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得定;定是息緣靜慮,再由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學實為學佛修道的基礎。再將此三學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規範。佛陀將入涅?時,阿難尊者含淚請問:「導師走後,以誰為師?」佛陀的答覆就是:「以戒為師。」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眾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佛教認為一個人的行為造作,都是由三個方面表現出來的:

   

(一)身——由我們的身體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三種,即:殺生、偷盜、邪淫。

   

(二)口——由我們的嘴巴所造作出來的壞事有四種,即:妄言、綺語、兩舌、惡口。

   

(三)意——由我們的心念造作的壞事有三樣,即:貪欲、瞋恚、邪見。所以這身、口、意就叫「三業」。綜合這三業所造作的壞事就叫十惡,如果能夠不違犯,那麼就叫做「十善」了。

   

十善簡單說明於後:

   

1、不殺生:不殺害有生命的動物。

   

2、不偷盜:不偷竊強奪別人的財物。

   

3、不邪淫: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若非己妻而苟合淫欲,即是邪淫。

   

4、不兩舌:不挑撥,不搬弄是非,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5、不惡口:不以惡毒言語罵人。

   

6、不妄言:不說虛假不真實的話。

   

7、不綺語:不說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話。

   

8、不貪欲:不貪求他人的財物。

   

9、不瞋恚:凡事心平氣和,不惱怒,不生氣。

   

10、不邪見:不可昧於事理,不明是非,固執邪見,不信因果胡作非為。

   

十善前四條加上不飲酒就是五戒。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所應遵守的。戒律對於佛教徒的功能,就好像是戰場的禦敵工事。若不把五戒十善修好,就沒有佛教徒的氣質;且不持戒而修禪定,更會落入魔境。

   

(二)定學:定又名禪定。是收心攝心而使心力集中不受外境動搖的工夫。這也是各種宗教所共同強調重視的。一般人的靜坐,道教的練丹運氣,以及耶教,天主教的祈禱也都是禪定工夫的一種,禪,能使心念集中,唯有心定一境的工夫,身心方面才能得到輕和安樂—絕非物質亨樂能夠相比。有了這種心定一境的經驗之後,他的宗教信念就會更加堅固而信心十足,再要他不信其宗教也不可能了。但是禪定的工夫並不是佛教所獨有的,佛教所獨有的是指導禪定,並脫落禪定之貪著的感受;因為一旦進入禪定,受到禪悅之樂,便容易貪戀禪樂,而不想離開禪定了。如此一但色身死亡,神識便會生至禪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層次中,禪天分為高低的八大等級,稱為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再加上無色界的四種空定合稱為八定),天的壽命雖長,卻未了脫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禪定當做修持的一種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唯有悟透諸法實相的智慧,才能解脫生死而出離三界。

   

(三)慧學:慧又名智慧,但這種智慧不同於世俗的世智辯聰,而是由定力所證得的出世間之大智慧,亦即通達真理的最高智慧。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妄念遮蔽,如金在礦中又如明鏡蒙塵,若依戒修定,再由定發慧,掃除煩惱、疑惑,久而久之妄念脫落,純金的本質與鏡體的光明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證得「般若」了。戒定慧三學,是修道的基礎,不但八正道攝於此三學,即大乘六度亦攝於此三學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學,亦即廣行六度也。

   

何謂六度?「度」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亦即:能度過生死苦海,到快樂的彼岸。所以「六度」就是使人度過生死苦海的六種方法。哪六種方法呢?

   

(一)布施:就是以福利恩惠施捨給別人,所以治貪慳也。布施有三種: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財施與無畏施能度人困厄,法施能度人超出輪迴,故三者兼施,方稱布施具足。

   

(二)持戒:就是要遵守戒律,使行為不逾矩,所以對治惡法也。學佛者應持五戒,即戒殺、盜、淫、妄、酒;人若能持此五戒,則久後必到成佛之彼岸。

   

(三)忍辱:對於別人的侮辱、欺害,不生瞋恨之心叫做忍辱。所以忍辱對治瞋恚,可以培養我們謙讓、寬大的美德。又瞋恨為墜落三惡道之種子,故學佛者必須切實守戒,對於橫逆拂心之事,皆安心忍受,並應視此等事為消我宿業,促我成佛因緣,此方為忍辱。

   

(四)精進:精進就是向上努力不懈的意思,所以對治懈怠也。凡人修行佛道,如農夫耕田,不怕勤苦,方有收穫,修行之道,亦復如是。

   

(五)禪定:就是「靜慮」的意思,亦即專心一致。禪定之法當先一心一德,信仰三寶,常常念佛菩薩聖號,妄念起時,勿壓勿隨,不取不捨,久之便可一心不亂,貪、瞋、癡、慢、?之念自息矣。

   

(六)般若:出世間之智慧也,修此度者,先觀世間一切法空幻無常而不住空相,蓋佛法乃非空非有,中道不著邊際之法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是則眾生與佛同體矣。常作如是觀、則我、人、眾生、壽者相之執,自可破除,四相一除,則貪、瞋、癡、慢、?之念不起,五毒之念不起,則一切種智成就,歸元而證佛果矣。

   

又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日之光明,能沖破黑暗,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致於迷失方向或跌倒。同理,在修佛法的過程,若無智慧的引導,往往會修錯了,而不自知,甚至盲修瞎練,離佛愈遠,始終無法證成菩提的;因此,修持佛法若離戒定慧三學,雖知禮佛、供養,熱心善舉,不過稍植人天福報,是不能超出六道輪迴,成就無上佛果的。

   

※附註:同修們閱畢本文,應大略可知佛教修持的基礎與方法。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再加上「自淨其意」方為佛教真義,而由「自淨其意」即可了知神通追求者,其意念就已是不清淨了,因此絕非正信佛教徒。「四十二章經」第十三章裏,沙門問佛:「以何因緣得知宿命,會其至道?」佛言:「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斷欲無求,當得宿命。」意即:一位出家的沙門請問佛陀說:「在怎樣的因緣才能得到瞭解過去世的「宿命神通」,同時也能夠體會到至高無上的真理呢?」佛陀回答說:「淨化心靈,堅守節操,就可以體會出至高無上的真理。就好像我們擦鏡子,把表面的污垢去除掉,鏡子的清淨光潔就可顯露出來。同樣的,去除私欲,無所貪求,那就一定可以得到「宿命神通」的。由此可知,神通是從淨化心靈,去除貪欲上著手方能得到;若行者本末倒置,妄求神通不知「自淨其意」之本意,那將易遭邪魔外道入侵,是危險萬分的——請深思之!

   

六、坐禪與靜坐有何不同?禪定的種類及其境界之差別?

   

一般人靜坐的目的,常是求得心靈的舒適、輕安,讓精神統一,身體健康而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也有些宗教家練丹運氣,靜坐以求感應升天等等。這些靜坐的方法,依佛法而言僅是治標不治本,是無法達到解脫,證悟菩提的。

   

佛門中所謂的坐禪與靜坐是有差異的,靜坐不—定包含坐禪,而坐禪卻有含攝靜坐。什麼叫做坐禪呢?坐是徹見本性,禪是頓除妄念,亦即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佛教坐禪目的在「明心見性」,以明心見性為修行最大目標,而不是盲目追逐各種境界、異象、神通,因此佛門強調坐禪不見性,縱使坐禪百千劫,亦與外道無異!

   

禪定種類略分為三:

   

(一)世間禪:就是一般民間人士為讓身體得到健康或訓練精神統一以達到增加工作效率為目的,如社會上的靜坐,冥觀,瑜珈術或於大樹下吸取樹之靈氣,乃至擇時在日、月之下打坐,充電,以吸取天地精華,此類人士,修煉身體之精氣神,以達到身心的安康,舒適,其間雖有治病,靈動或各種神奇感應之事跡,唯如此的行法與開悟見性毫無相關,佛門稱之為世間禪。

   

(二)四禪八定:四禪是色界的四種禪定。此界人天調伏淫欲具修五戒,又具禪定力,足以感得勝報生色界梵天,其身自有威光,無女惟男,貌如童子,身銀白色,穿黃金天衣,頭雖無髻,如著天冠,壽命歷劫,無量快樂,但以其仍有色質,光色互照,色身超勝,故名色界,通名梵世,梵者「清淨」之義也,已離欲染而得清淨故也。色界依其禪定功夫之深淺而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境界。八定是色界的四禪與無色界的四空定合稱為八定。色界天人若修禪定厭捨色身之粗重,便入四空定;人同碧落,界若虛空,四蘊成身,唯一精靈神識;無有色蘊,常住甚深禪定之中享受法樂,曠劫彌久,以其無色質,故名無色界,既無色質可見,雖名為「界」,其實無界限可明,只由其空定之不同而略分四天(四空定)。

   

1、空無邊處定:是修行人覺有身為礙,不得自在,於是修空觀,滅身還無,亦即銷礙歸空,這樣一類名為空無邊處定。

   

2、識無邊處定:諸礙既然全銷無餘,無礙之念亦不存在,其中惟第八識阿賴耶識全在,第七的末那識,只剩半分入於微細,內緣八識,這樣一類,名為識無邊處定。

   

3、無所有處定:空處定是滅色歸空,識處定是滅空歸識,到此色空兩亡,識心亦滅,惟覺十方寂然,再無所往,從此止步不前,這樣一類,名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定:識性即為如來藏性,從來就寂然不動,而凡夫天人,欲以滅盡定之力,窮研精究,於本無窮盡中,強求窮盡,由於定力所逼,識性雖存,但不起現行作用,似盡而實沒有盡,這樣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以上四空定,前二窮境,後二窮心。欲令心境俱空,故總名窮空;此四空處的眾生,於五蘊中無色蘊,只有受想行識的四蘊(受——眼耳鼻舌身接受色聲香味觸五塵之義。想:第六意識胡思亂想。行:第七意識末那識胡思亂想;想蘊是對外境所見之有形有相事物,行蘊屬內在,即對於一切無形無相過去,現在未來之內事而生起愛惡分別取捨而胡思亂想,前者屬有形有相之外境,後者屬無形無相心之內境。識:第八識阿賴耶識,自身之靈魂也。)已無物質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無依報的國土宮殿,故名無色界,或四空天。四天之天人皆入甚深的禪定,色質欲心悉皆泯除調伏,在空定中享受法樂,曠劫彌久,不知人世變遷。以其入大空癡境故,雖曠劫享樂,福盡還易墮入畜生道,繼續輪迴,甚可警惕,故非究竟安樂處所。

   

(三)出世間禪:行者修習九次第定,超越非想非非想處定即入滅盡定,證羅漢果,出三界。雖名「出」三界,其實只是不被三界之業因所繫縛,解脫自在,恣心所往,縱為地獄、淫舍,處處是三界外,如是名為聖流解脫輪迴也。出世間禪者如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皆已出世解脫,其中以佛之禪定最為究竟、圓滿。

   

※附註:

   

1、有禪定功夫的人,不論其所入宗派是正法或外道甚或邪教者,皆不易退轉,放棄其所修持法門,因攝心於一境,久而久之或多或少會有境界,異象現前,行者由此便會體會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覺,且瞭解這物質世界之外確有超乎科學領域之另一或多重世界,至此要他不相信其宗派已是不可能。所以禪定功夫的培養雖不是佛教的最終目的,但卻是念佛、持咒、攝心習定,對其所學法門能否終身行持甚為重要的關鍵。

   

2、行者無禪定功夫,必須先檢討自己有無減少外緣,有無精進,有無恒心長年依法修持;如果不檢討自己的偏失,而只會一味以為所拜非「明師」再到處尋找「名師」,此絕對是愚癡的行為。

   

3、有關修持的各種問題,除了多研究正信佛書、正統佛典外,最好是親近具德師父或大善知識,才能摸著門路,本書僅能略舉大略而已。

   

七、修行中呈現境界、異相好嗎?

   

所謂「異相」、「境界」,一般是指:於一念清淨或定中看到佛菩薩或護法金剛;看到佛、菩薩放光,或說法、灌頂或見到自己端坐蓮花,靜靜聽佛講經,或者發現自己全身發光,身體飄浮在空中,而且想到哪兒就到哪兒,甚至驚異地發現自己有天眼通能知人們未來或宿命通能知人們過去世,或看人身上病痛,能入陰府與親冤談話等等。

   

但邪魔外道為了混淆眾生的修行正道,常常變化佛、菩薩的莊嚴法相來迷惑修行者以及一般精神異常者或外道的盲修瞎煉者,有時在定中幻境中,也會有幻想、幻覺、幻聽的各種感應出現,因此當所謂「異象」現前時,豈能不提高警覺、正邪不分? 

所以聽到有人說:某某人擁有大神通,會治病、會抓妖、會除魔、會當眾變化成佛菩薩法相、能飛天入地、翻江倒海、能知過去未來、能與鬼神溝通……等等,必須注意,他可能本身就是妖怪,或是被天魔鬼神附身而不自知呢?

   

如此說來大家會很納悶,到底在何種情況下,佛、菩薩才會真正現前呢?一經云:「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我們所以不能看到佛菩薩莊嚴妙相,那是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太重,宜自懺悔!不要怨天尤人……。只要真心悔過,精進向道,深心念佛,必能獲得諸佛菩薩慈光普照。二在修持時十分虔誠,且自己的悲心與佛菩薩大悲心相應時,佛、菩薩就會現前,另一種情形是由於行者於修持過程中;直觀佛、菩薩法相(圖相或塑相)因此其形相深印在識田中,所以修持時就會由識田中浮現出來。唯學佛弟子應著重於諸佛菩薩身、口、意三密相應,切莫單著眼於身相,另避免「魔擾」的最重要觀念;就是於一切相「不執著」。所謂不執著並不是像木頭一樣毫無感覺,修持若有現象現前是一定會知道的,但是在現象之外不要去想它的殊勝或者期待它,起了一連串關於它的聯想與妄想,這樣就成為「執著」,便易著魔。

   

總之,於修行中各種境界、異象絕非真實,皆係幻起,切勿執著,若有境界也好,沒有也好,不可假以思惟、追尋憶念,否則善境即是著魔。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又楞嚴經「七趣總結」文中有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不盡三惑,縱得神通,皆是世間有為功用。習氣不滅,落於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偽。如來說為可哀憐者。……」因此於諸種修持,自心清淨,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不被境轉,乃修行至要法門。

   

八、佛法與外道所言「感應」之不同?

   

目前許多不明究裏的人對「感應」常執著在外相的感覺諸如見光、見影、聞香、見佛、菩薩,甚而吸收宇宙能、太陽能、植物能、日光燈的光能、氣脈的走動,或者天眼能見種種光,看人身上之病痛以此種種感應而認為其所學法門才是最殊勝之法。這種人整天妄想見佛見菩薩,而忘失修學佛法之真正意義。如果看到佛菩薩對他微笑,就很高興,以為有了感應,如果久修佛法,持咒、念佛,不明攝心之旨,有口無心,不見諸幻景,就覺得所拜非明師,另求其他「名師」去了。此種人心中根本沒有佛法,唯有貪求神通的妄想,因此對邪師,邪教,全不以智慧判斷,隨便盲從信受,像這樣的學法,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修持佛法進步與否,端看其妄念有無愈來愈少,及慈悲心有無愈來愈大;而修持佛法真正的感應,乃是自心與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正見相應。修學佛法的人內心如果比以前更慈悲、更明白,就是有了感應。換句話說,修持佛法已有進步。如果內心還充滿著憤恨、嫉妒、傲慢、貪欲、慳吝等習氣,氣質一點都沒有改變,而到處宣揚自己見佛、見菩薩者,此人絕對是著魔而不自知。修行人若不明本心,在定中看見諸佛、菩薩,若非天魔鬼神變現,即為妄心所顯現,如果自己不察覺,而誤以為真實,此即為魔事。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由是應知一切境界都是虛幻不實的。如有境界當以智慧覺照,使自心如如不動,住於無分別智中。

   

大智度論云:「小菩薩,未應見佛身。」這意思是說:初發心修學佛法的人,由於無明業障末除,心性不夠清淨,且福德智慧都非常淺薄,因此根本不可能見到佛、菩薩的清淨妙色身。如有所見,恐怕是諸魔所化現的。因此我們必須明白,若要得到正確的判斷,需要深研顯教教理,而於修持中得到各種感應之時也不可以到處宣揚,應該要請教具德師父或善知識,以免引魔進入擾亂,反而誤了學佛大事。

   

九、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一)

   

現在一般人打坐都希望有所得,有所求,不是希望開智慧就是求神通,或是打通任督二脈等……,以這種心態來打坐,當然容易走火入魔。所以打坐有個先決條件就是先認識自己,我為什麼要打坐。打坐是為了要定心、淨心還是明心?先把這個目標建立起來,才不會走錯路。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二)

   

有人說:拜師學佛,若無見到師父露一手(神通)怎知他定成就者,唯我們卻忽略了,楞嚴經內所記載的天魔,他可一口把海水吸光,若依神(魔)通來判斷師父,我們不就把魔視為佛,把魔說視為佛說,更把魔法視為佛法了嗎?所以明師絕不用神通來接引眾生,唯恐眾生,因執著於神通感應,而斷了學佛慧命。因此真佛、真菩薩、真羅漢,在世則不泄漏自己的身份來歷,自己的身份來歷泄漏了,就得入滅不住世,以免惑亂眾生,這是佛的先見之明,無庸置疑。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三)

   

有了各種神通而內心卻仍有著貪、瞋、癡、慢、疑五毒這絕對是為貪求神通、求感應,求見佛,求見光而遭天魔鬼神附著在行人身上或入行人的心腑的現象,行者若不速求解決之道,反而沾沾自喜,向人炫耀,淪為魔子魔孫,則後悔遲矣。

   

務必反覆深思的智慧結晶(四)

   

修學者如果未得漏盡通以前,偶發神通(五通),很容易貪著其境,隨妄念所轉,而墮入邪魔外道。所以佛陀遺教,禁止弟子顯現神通。古來大德,即使有神通,也是平實為人,以正知正見教導世間,使一切眾生皆得般若妙慧。倘若有人以神通惑眾,招來廣大信徒,恐怕不是真正佛門弟子,修學佛法的人應該特別謹慎,不可誤蹈邪網。

   

以上各篇已將學佛基本觀念及學佛最易迷惑的神通問題大略敘述,期望同修們閱後能於往後修學過程不再對玄奇異象盲目追求,甚而以此為擇師之標準,如此將是得不償失,危險萬分。

   

本篇由於關係修持成就與否,願同修們能不時反覆閱讀,領悟而早證無上菩提。

   

十、修學佛法成就的關鍵

華藏祖師 

   

(一)發菩提心義訣

   

初機學佛,必須明瞭世間法與出世法,世間法一切一切,以唯物為主,出世法以唯心為主。世間一切物質,如天地、日月、山河,一切植物礦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一切物質終必空壞,一切生物終必老死,學佛者先看透一切畢竟空而將唯物觀念打破,繼看破一切生命畢竟死亡,而看破色身乃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畢竟空寂,其不空者何也?惟心是也,心者意也,不指肉團心而言,分為心識心性兩種。心識者,眾生心也,亦謂之生滅心。心性者,佛心也,謂之菩提心,亦謂之不生不滅心。

   

何謂眾生心?由六根攀緣六塵八識而生分別愛惡取捨,包括一切貪瞋癡慢疑,七情六欲,是非恩怨得失之報復心理以及種種意氣用事,由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識等而起之妄念均屬心識,謂之眾生心。

   

迷則由此心識成生滅,落三界,入輪迴而成六凡,悟則由此心性超生滅,證真如,頓般涅?而成四聖。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念起必有染淨,染謂取著六塵,淨謂不取六塵。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為惡,反之則為善,又於六塵而行施戒忍者是謂善,善惡之業成於今,苦樂之報應於後,因地善惡有上中下之不同,故果地升沈,有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各異,六道中繼續造業受果從而輪迴不息。

   

觀其始由眾生心念而生,故佛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善修行者明乎此,故慎其初念,制其染心,斯為要法。若於六塵不取即無業,從而無報,是故一念不生則六道俱銷,輪迴斯絕,業種便斷,斯出三界矣。若居不生而證真,身心永息,是為二乘,若從不生處而起六度萬行,是為菩薩大乘,若似斷未證帶異計邪見者,是為外道,未免輪迴,是故縛脫由心,得失在我,修行者其共鑒之。

   

彌勒菩薩法語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則諸佛,又佛教行人有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又云依智不依識,依識入地獄,明瞭此旨,學佛庶乎近焉。

   

何謂佛心?即自覺覺他,自度度他,覺行圓滿,依之而修,謂之發菩提心,依之而證,謂之佛陀,佛者覺也,覺分三種,一、外覺、二、內覺、三、直覺。外覺即澄心,專修一個「惺」字,內覺即住心,專修一個「靜」字,直覺即攝心,專修一個「寂」字,以上三點合為一修持,是為大圓覺,亦即發大菩提心,依此而修持,是為法身常住境界,此時行者安住甚深三摩地(正定)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性平等而住,不生不滅,謂之究竟涅?。

   

澄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心不取境,境不臨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六根清淨。

   

住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心內一切事,過去、現在、未來,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於心無事,於事無心是也,其真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使第七識(末那識)清淨。

   

攝心之教理:是教行者對一切外境及心內一切事,將外境內事,打成一片,是為中境,觀外境如夢如幻,內事悉皆空寂,空幻一如,不分別,不愛惡,不取捨,自心平等而住,住世同一夢境,出世還歸一如是也,其意義是令行者,依此口訣,徹底修行,由第八識(阿賴耶)清淨轉成第九識(庵摩羅識)即清淨無垢意,此識即為行者之清淨心性,經云:「諸佛清涼月,遊於畢竟空,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繼要安住甚深三摩地,保任此正定,則自性與法界性打成一片即究竟涅?矣。

   

修行之道無他,唯有革心而已,即將眾生之生滅心轉為不生不滅之大菩提心是也。

   

總之,一切眾生未明心見性時,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為六塵所轉,四大五蘊所障,四相所迷,自己作不得主,故輪迴生滅,見性之後,六塵還原為佛性矣。

   

佛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是未成之佛,過去諸佛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未來諸佛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我今亦如是悟如是修如是證,望為勉旃。

   

(二)返聞自性的途徑

智敏慧華金剛上師 

   

各位首需了知,自性即佛,佛即是心;自性本淨本定,切勿著意令心得定,只需不染,空淨自現。(佛教大小顯密諸乘之一切經典法要,一切次第儀軌,或漸或頓,或權或實,皆為皈元之方便)性是體,心是用;猶如明月,月亮是體,月光是用,雖清輝遍照,月體本一。更當照了一切有形有像之外境及無形無相之心念,皆由自性本體所現而不住著;如鏡花水月,非有非無。真覺悟此心者為佛,迷此心者即是眾生。返聞自性就是將眾生無始以來,追逐外境,向外馳求的心,返轉來觀照本覺本淨的真心。

   

綜觀世間一切物質畢竟毀壞(成、住、壞、空),一切生命畢竟死亡(生、老、病、死),一切想念畢竟虛妄(生、住、異、滅),所有一切一切皆生滅不已,其不滅者惟自心正覺。自心,分心性、心識兩種;心性為不生滅心,即正覺,是為智;心識為生滅心,即妄念,是為識。經云分別是識,不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凡於一切外境及心念不分別取捨即為智(正覺);凡取著六塵而起分別愛惡取捨即為識(妄念)。菩薩曉得返照,當下即捨,撇得快,不住塵相識執,故成正覺;眾生不知返聞,被根塵識所纏,念念分別取捨,故不能解脫。由此可知成佛之關鍵,只要時時返聞自性本覺,不被塵識所迷,由短暫之一念覺悟,逐漸延長至念念覺悟,即能轉識成智而成佛道。也就是將攀緣六塵之識心(思想)扭轉,來照了塵相假,識用妄,心念空,於根塵相接時(眼見色耳聞聲:六根六塵相接時),不起分別愛惡取捨,只觀照不變不遷之自性。再明白說:腦子不想外境好惡分別取捨,不想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不想,只想此無形無相,如如不動,光明遍照,豎窮橫遍的本覺真心,只想此一塵不染,卻萬法森羅,本無來去,又恒示來去,清淨廣大,圓融無礙的自性,這就叫返聞。恒常如是,因緣時至,即能悟見本來而證性空,此時內不見身心,外不見世界,心·佛·情·器,平等平等。

   

我們既知自心(不住塵識之心)是佛,覺即是佛,又何苦費盡辛勞向外覓求,需知覓亦不得,得亦非真,佛要向心中求,其向心中覓求之具體而究竟的方法即返聞自性。

   

行持

   

我們實修時,可以在靜中修,也可以在動中修。靜中修就是在家中趺坐而修大空;動中修是歷緣對境修,也就是在行住坐臥一切處,見聞覺知一切境上修,再講得簡單些,我們終日吃飯、穿衣、起而行、倦而眠,完全跟其他人一樣,只有一點相異:就是我們心中不染六塵、八識,看到漂亮的東西,我們不執著,聽到悅耳的聲音,也不追尋……念念都是真如慧照,不離本際,不捨大悲。你也許會說:我們也想不染六塵,但是六塵卻纏縛難脫,怎麼辦?此為無始業障習氣深重所牽,需仗密法精進修持,消業除障而入清淨本來。密乘在加行方面有皈依發心消除障礙,金剛心清淨罪業,供曼達以積資糧,上師相應趨入加持。本門的心地法門方面有各種修心要訣、要門,本尊心要,皈元要訣,大手印,大圓滿,且卻妥噶,仰兌阿兌等等都是立斷頓超的最勝解脫道法門,不離此心,圓滿佛土。然勝法雖多,各隨根性,只選一法而修即能成佛;如修多法反成障礙。但不論修持任何法門,都以止觀為基礎,以圓滿福智二德為指歸;修止觀(圓智德)入定之方法很多,有各種次第,但以返聞自性本體為最了義。修持返聞略分二門,一者真空,二者妙有。

   

空門

   

返聞自性本空,了知一切相、一切念,皆由自性所現,其體性亦空。一切法皆空,如幻而有,實如夢境,試想夢中景物,栩栩如生,歷歷分明,種種行動造作,皆與現實生活無異,然正夢之際固不知為夢,猶現今生存亦然,迨悟後方知不僅自己在夢,即周遭人物,山河大地亦皆夢中一景。既然一切物質終究毀滅,一切生命畢竟死亡,一切皆如幻而現,故泯一切相,憊郾究氈炯胖孕謀咎澹拎粗諫趑鸚裕牆部展邸?閶暇唬骸靶榭丈晷?內,如片雲點太清裏。」自性之廣大,實非人類的理智所能測量,眾生在纏時,總是認定此軀殼為真身,棄海認漚至為可憫,故真實修持者,不在事相上或色身上修,而是直觀本體實相,安住清淨無染,卻萬德圓具的真心中,一心不生全體現,入法性之流,泯能所對待,直證第一義諦(可依法本修持。)

   

有門

   

另外一個方法是從妙有入手。現代人一身肩負許多工作和責任,人口擁擠,沒有安靜的環境修空觀,就可從妙有著手,由本體起妙用,示現本尊,普度一切眾生無不成佛,故了知周遭的人物、六道有情都本具佛性,度為本尊;又觀一切世界,皆為諸佛淨土,高樓大廈或木屋草棚,都是淨土之宮殿,與諸佛淨土無二無別;一切音聲都是本尊的咒音;一切想念都是諸佛的甚深宏願;久之即離分別愛惡,妄想顛倒執著取捨。因為所見,唯有諸佛依正莊嚴,所聞,唯有諸佛一乘圓音,覺,是甚深般若薰照,知唯一乘實相,菩提大願;自於行住坐臥一切時,見聞覺知一切境,皆不為塵境所染,內心妄念煩惱邪見不起,久之自性清淨,實相現前,不起於座,即成正覺,當依法本而修。(由此進修,尚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二門,容待後述。)

   

修行道上的障礙與對治

   

自古以來學佛之人無量無邊,成就的人卻鳳毛鱗角,不要說成佛,即成聲聞緣覺亦不多,這是什麼原因?主要是因學佛者總喜歡以人類的心、意、識,去尋求那個根本不能以心、意、識來測量來尋求的不思議境界。所以諸菩薩千思萬慮不能測佛智,只因妄想思慮故;釋迦牟尼成佛時就舉手觸額而歎:「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無不具足如來福慧德相,只因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顛倒、執著,則清淨智,無師智,自然現前。」

   

另外一個障礙,即眾生有喜歡向外攀緣六塵、貪得無厭之習性,不信自己本心具足一切功德。也許你們會想,既然自心本具,為什麼我們不是佛?當然,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一切眾生畢竟成佛,只要他放下一切執著、分別取捨,也就是說我們如不被這個花花世界所牽引,致生起種種造作、追逐,而迷失自性,若能念念都無求無得,離開追尋求得之心,離開希望懼怖的心,離開一切分別對待的心,外不受塵境所纏,內不受心念所轉,久之六根清淨,妙明真心自顯,即成佛道。六祖不識一字即能悟證,阿難多聞第一,仍待所聞掃淨,而後方證真空。由此足證成佛不需多法,唯此一事實,無二亦無三。

   

佛告訴我們,要離開妄想、顛倒和執著的方法為修習禪定,定就是專注,在眾多的各種定中,最殊勝的即是體性定,也就是返聞自性。但單靠自力很難成就,因上根之人太少了。黃檗禪師就曾感歎:禪門之中千人萬人,真正能入的,只有三個兩個。為什麼?因為只仗自力。必須兼仗佛力,才能速證無生。而在密乘,仗三根本三寶加持,各位如真能深信、切願,而又力行的話,上根者於此生,中根者於臨終,下根者於中陰都能夠三密相應,證到本來不入輪迴,直生本尊淨土。

   

願力

   

我們若立志成佛度生,發願是很重要的。因為諸佛因地於起修時都先發大願,然後願行相應,才能圓證。修心好像種田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假使只求世間福報,雖也能如願,最多是報生人天,福報享盡,還會墮落。假如各位能像諸佛菩薩一樣,發心度盡六道眾生,就憑這樣的大菩提心,將來一定能成佛;因為發心就是播種,播了要度盡眾生的種籽,將來一定就能夠成就無上佛果。而且乘著願力,決不墮三惡道,生生都在佛道中圓滿福音,直至圓證無上正等正識。

   

精勤

   

最後講到行持,發了願如果不實行,那也是枉然,好像幻想家終日空想而不力行,決難成就。所以我們要行住坐臥,心心念念,時時刻刻,不是持咒修法,就是返聞自性,或如幻度眾生,或是讀誦大乘經典,研讀本門開示等;修行好像鑽木取火一樣,要不斷的鑽,才能冒出火苗,假使早上鑽那麼三下,晚上鑽那麼兩下,隔幾天再鑽,那永遠不會生出火來,所以一定要發精進心,長遠心,持續不斷的修持,由暫而久才能成片。

   

總之,在繫縛中之眾生,常常像無頭蒼蠅般在名利是非,人我得失,分別取捨中亂闖,見色住色,聞聲住聲,心念不淨,為塵所轉,修途中障難重重,作不得主。故密乘行人,應時時觀想本尊在心中,上師要頂載,一言一示,皆為利益眾生而作,尤其在日常生活中,妄境當前時要歷境驗心,看看此心是否被塵境所動,更時時用智慧覺照,持自心不動如大地,知一切相都如幻而現,也都是妙有,佛來魔來,不欣不厭,安住不動,終歸寂滅。久久如此覺照諸相而不住,真實的智慧慢慢就會生出來。再進一層連智慧都不執著,因為智慧也是自性所顯,所以心經說「無智無得亦無失」,倘有智有得,便也有失,終非究竟。願與我密乘同門共勉,如實修持,同證佛果。並以此功德回向法界眾生,速證無上菩提。

   

十一、我們的期盼——最後的叮嚀

   

佛家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尤其在這物欲橫流,道德蕩然無存的今天,能夠聽聞一聲佛名,或是伸手翻閱一本佛書,都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何況是能深入佛法要義,修持自度、度他,自覺、覺他之無上法門。 

唯末法時期,萬教雜陳,附佛法外道不可勝數,行者稍一不慎,不僅欲求解脫無期,更可能愈縛愈深,終至求出無門,所以如此「人生大事」豈可用宗教狂熱,迷戀而輕率處之。真心學佛行者必須睜亮雙眼,拿出智慧「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尋找真正可以依止之「明師」再修持真正心地法門,如此方能突破無明,悟明正理,得其解脫。

   

由於「修行」事關生死輪迴大事,「最後的叮嚀」再次提醒您,請切勿等閒視之。

   

(一)先用經典來考量師父的言行如法不如法,切莫反過來用師父的言行來遷就經典,因邪師也曾講經說法,但其誤解經義與否,沒有正確的佛法觀念將不易辨別。

   

(二)有的學佛人,一旦確認某一人物之地位,則有「終身為父」之依賴,錯亦隨之,這一種人有宗教熱情,卻不瞭解宗教本義,尤其缺乏「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智慧。

   

(三)修持佛法必須秉持著依法不依人原則,依止於正法、正知見,若發覺所依止的是邪師邪法,必須速求脫離,若以不好意思而繼續沈淪墮落,後果實不堪設想,如此也絕非修行本義。「寧可千年不悟道,切莫一日入魔道」以免解脫無門,求出無期,願與大家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