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洙源先生書札 劉洙源先生述

四川中江劉洙源先生 

弟子金弘恕敬錄

書一 廿三年冬十一月廿八日

弘恕居士左右:頃奉 惠書,由張心若君展轉遞交,句法之殷,慕道之切,濁世罕覯,欽佩莫名。(僕)于佛法,但知信仰,造詣殊不敢言。尊示盛多稱譽,俱屬外間傳聞,絕非實事,讀之彌增惶悚。承問淨土法門,意欲筆談妙觀。夫修淨土,相沿有持名止觀兩種。持名普被群機,止觀須憑指授,止觀雖妙,不如持名之穩。 台端入道,宜從持名入手,請緩問津止觀。蓋禪定一法,須與授者同居,否則流弊百出,或趨入邪徑,或易致退失。故蓮池以後,唯提倡持名一法,不主修觀,用意深遠,絕無歧途。持名看來若易,其實徹上徹下,依教理之淺深以為淺深,依發心之廣狹以為廣狹,其生品之高下,則視乎行持緩急與生熟,與修觀者同功,萬修萬人去也。其法具在三經一論,不出信願行,南方盛行, 台端何疑而枉下問?普陀印光法師,海內尊宿,專倡此教。(僕)與此師無一面緣,曾見所刊文鈔,雖衍舊說而多發明,不審 足下曾措意否?(僕)學行無似,愧無以塞明問,慚愧慚愧。雖然,亦有至切要之義相勗者:

我佛說法四十九年,凡經三百六十餘會,教義千差,歸宿無二,一言蔽之,一心而已。(一心即是真心)不了一心,便有外境,因之起惑造業,輪轉無有了期。若實了一心,則三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將不求而自至。故云:一切諸法,心為上首。(佛法與外道。其分界在此。)足下信佛,應如是信。不然,雖持名修觀,盡是外道天魔,非佛法也。何以故?心外有法故。此為根本法義。其次加行有二,一曰莫妄想,二曰耐冷淡。何謂莫妄想?凡對一切境界,並將為空,不可執著,以起想念。世間受生,皆由妄想所成,此乃生死根本,不可不知。何謂耐冷淡?世人造業,都由耐不得冷淡,既欲做箇出世賢聖。猶與世俗貪逐五欲無異:不惟佛不得成,閻羅老子不是瞎漢。今人于佛法,初患不得聞。及其既聞,又云人事太多不肯行。此無他,第一不了一心大義,第二任其妄想不停。何緣妄想?就因耐不得冷淡。此是大大病根。若先除此二病,心內自寂淨,智慧自光明,于佛法有趣向分矣。僕無知愚人,跧伏鄉井,感 公不遠數千里,馳書下問,謹以所學對,不審高明以為何如?手此頌禪悅不宣

劉復禮頓首

書二 廿三率冬十二月廿四日

澹園賢弟左右:頃奉手書,灑灑千言,備述家世履歷,及早歲入外道,近年憬悟,皈依三寶。希求為師弟。想見發心真誠,趣向勇猛,難得難得。如此求法,果能實行,斷無不成之理,請諦聽之。

佛法師弟,以道結合,與世間法微異。苟自信己心原是一尊真佛,聞而深信,用力進修,雖不列門牆,已為如來真子。如心外有境,禍福盛衰,名聞利養,常縈心念,雖修觀念佛,終日侍側,已是叛師背佛。 賢既欲敘師弟,(僕)自

當攝受,般若因緣,非世俗勢利之比,即使不以師弟相稱,凡有問難,豈敢不以實告,勉之勉之。今將副所願,竭誠相教:弟既皈依印光法師,是大好事。此師是方今國內正法眼藏,禪也淨也,宗也教也,莫不深通。惟其願力,欲以淨土一法,普被群機,故專勸念佛。其教賢弟專心念佛,不必勞神研究經論。深有意趣。賢須努力奉行,此師知見極正,決不誤人。 來書復請淨土觀,若(僕)有所吝者然。此念誤也。佛法當機不授,為無慧眼,授非其人,為謗三寶。(僕)得足下勤墾。斷無不言之理,所慮者,恐無益有損耳。足下志趣甚佳,如肯真信,豈止生西如操左券,成佛作祖,亦是吾儕本分內事,絕非意外。來書曾述上年入同善社,此最害事,尤須緩學止觀,否則為害不淺。細繹來書,急求知解,此大難答覆。相宗剖析最密,自謂不喜看,仍以少看為妙。又言喜閱台宗書,豈能讀彼三大部耶?如果能讀,彼中頗斥神通,何以震駭如此?今想得一法,于念佛之外,每日讀六祖壇經數頁。此書極精要,含義極深極富。雖未必能解,讀之使知見端正,為益甚大。楊仁山列于佛學四書,其要可知。學法因地貴真。求了生死,求生西方,此正因也。求世俗果報,邪因也。求持咒靈驗,亦邪因也。求神通,亦邪因也。戒之戒之!我弟子中,雖有發通者,吾力斥之,今已不敢再以神通炫惑人矣。賢問日課如何定?努力念佛盡之矣。四字六字俱可,跏趺坐最妙。暇時加念普賢行願品。

書中更有應答者:一。學大乘法,以了一心為根本,念佛求生為專業。足下生計不裕,即營他業,未嘗不可。所謂治生產業,不礙圓宗,但不可犯十惡業耳。 二。了解一心之義,是大乘最上乘總綱,其義高出發願生西,不止萬萬倍也。 賢持咒誦經,于四悉檀中,尚在世界悉檀範圍內,我此兩書開示,俱屬第一義悉檀範圍矣。珍重毋忽。 三。律藏千言萬語,只有二義。一離惡行,二離欲行。離欲行復有二:一不邪淫。二斷正淫。邪淫是地獄因,佛所不許。正淫為嗣續計,居士無妨。除淫戒外,一切皆是離惡行。足下曾受五戒否? 四。修觀持名,二法平等,修觀者能明白見,持名者至一心不亂時,乃明白耳。 五。三明六通,二乘與大乘不同。不求自至者,所謂但得母,子自至也。 六。凡學法與文字無關,不識字人,一樣成佛,何況生西。 七。賢問平常日課有效驗否?凡念一聲佛,俱有功德,那得無驗。經中所言,都是千真萬確,佛無妄語,切勿生疑。又已發願即蓮花開,是確實說,毫無虛誑。吾棄大學教授,退居深山,已三年矣。近無著述,向年鈔撮,皆糞土也,可以不問。壇經一書,諸佛心要,不可妄解。逐日讀去,種佛乘種子,不可輕視。昨夜得書,今午作覆,近年山居,外間絕少書札,尤不喜作長函,感君七千里外來問,眼花手顫,草率已甚。吾與君廿年以長耳,頹唐如此,可悟無常迅速,宜及壯年努力前進。

書三 廿四年春二月十五日

昨日得書,問法懇切,令人起敬。措〔惜〕所陳之義,盡是邪知邪見,此由以前問津佛法,未得一箇明白人,故貽害如此。今于所問數端,修加駁正。從前知見,務希掃除淨盡。附佛外道書籍,屏之遠方,或付丙丁。一心念佛,莫求義解。如是積以歲月,或于淨宗有入門處。幸聽我說,善思念之。

君問如何了解一心,高出發願生西萬萬倍?此義是淨宗最上乘說,亦是淨宗常談,經中分明具有。大彌陀言三輩往生,俱以發菩提心為本。又言不明四智,只生邊地疑城。觀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乃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云云,何嘗不以了一心為根本耶?如此修去,一生可望得無生法忍。常途信願行三字,固不可非,然于菩提心未注重,即使生西,難期上上品,何以故?未了一心故。一心難信,了尤不易。能了,則入無學位矣。然大乘法義,當從此入手,始為發心。君但信萬法俱在心內,諸佛眾生亦在心內,淨土穢土亦在心內,如是極力念佛,用功一年半載再問,莫憑口說。尋常念佛,不明此事,雖得往生,亦是下品。吾教君第一義諦,入手從了心趨入,自然高出萬倍,蓋吾為根器較好者,勉以了義之教,以發菩提心為基礎故也。教下言發心之書,文廣義博,猝難領解。吾用簡單法門相訓,但了一心,即攝諸義,即是真正發心。不了一心,雖發願往生,總滯邊地疑城。此種較世間法固優,終非我佛接引眾生本懷。吾之勸足下閱壇經者以此,此書未嘗言發心,而句句的指人心,言言都是究竟了義。足下自從容理會,此書發明無餘蘊。云何更問勝義諦耶?了一心,即真勝義諦也。勝義諦者,一心是也。謂之佛性,謂之真如,謂之法身,謂之法界,皆真心之異名,皆是我之自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如再不達,老實念佛,終有明白之日。但逐語言,則無希望。吾勸君常看壇經者,即以此書啟君菩提心耳,誰謂欲君參禪哉?參禪大法幢,近今濁世能建立耶?足下一聞壇經,便指出某種註解,及心燈錄。嗚呼,此種斷人善根之書,豈可寓目耶?大抵宗門之書,一概不需註解,凡作註解,皆是荒謬絕倫,附佛外道。何以故?宗門直指本心,令人自悟:一入義解,便塞悟門,永斷善根。故中峰大師於信心銘,證道歌,皆有闢義解之作,所以中峰為正法眼藏。夫壇經何需注腳?如欲注腳,吾且告君,五燈會元、尊宿語錄、指月錄等,皆壇經絕妙註解也。應將前註,急急捨去。每日閱壇經,宜直心自悟,不解者闕之。十萬八千語,存而不論可也,萬勿穿鑿,以求義解。

君又有放下最難之問,當知放不下時,一心念佛,便能放下。淨宗珠清濁水之喻,正如此。心若馳散,便以佛號抵制之,久久自靜。凡學法。那箇不用苦功夫,如不用功,而遽能放下,何須學耶?念佛工課,足下可自訂之。吾意凡作一事,當以全力注之。如念佛。則盡日繫念于是,無有休歇。若訂時間,其休歇時多多矣,豈有成功之日,努力念,無間念,勉之勉之。念佛之外,所持諸咒,既曾學過,亦不必廢。只要知心為根本,一切法門,皆入第一義諦。

足下有二女而無子,當知觀音普門品云:「設欲求男,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賢夫婦何不常念彼經,持觀音名號耶?既于淨業有益,又于願求有補,何事不作?佛法是一家言,但達心宗,而勤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其無效者,不肯長時修,心外有法,或作或輟耳。(如教奉行。已生四子。恕注)

足下既修淨土,五戒宜受。凡不作十惡業者,皆可受五戒。何以故?五戒十善業攝。瑜伽菩薩戒,六度四攝攝盡。君如真正發菩提心,不惟五戒宜受,菩薩戒亦宜受,當知菩薩戒,有在家出家兩種,瑜伽戒是在家出家公共之戒。能受,則于淨業為益極大,莫怕莫怕。當知能發大心,即應受菩薩戒,此戒以菩提心為根本,故于治生產業,生男育女,絕無妨礙。但受戒時,于己一面,只是發心,及明持犯開遮之義,在外緣方面,須得高行阿闍黎,為之羯磨,否則不能得上上品戒。

書四 廿五年夏六月廿四日

君有利人之心,如佛說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何嘗不是?殊不知經中屢云:若自有縛,欲解彼縛,無有是處。又云:自不修行,欲他修者,終無是處。足下如真欲利人,當精進無倦,使有成就。作六道父母,人天師表,是分內事。登報及口耳相傳,有何利益?

凡學法。貴有決定心,(非成不遷)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無間心,(如雞伏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夫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故經云:方便有多門。豈必門門遍試,乃得成哉?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記之記之。

書五 廿六年秋七月七日

竊嘗聞之,法門無量,要從一門深入,乃有是處。故古者大師教人恆言:要有箇入頭處。夫所謂入頭者,各教不同。宗門以知有為入頭,次第禪法以初觀成就為入頭。以此例密法,事一本尊,當知亦爾。(鄙)意以為一有入處,空慧朗然,縱橫萬變,視此為基。否則,終身門外漢也。 足下美材,幸專心一法,窮以歲月,令其開通。毋兼營並騖,毋見異思遷。入海算沙,說食不飽,宜痛戒之。

世亂,人心無所依倚,求之佛法。今佛法成為時髦品,龍蛇混雜,以偽亂真,大抵名聞利養是求。我輩不可入此種隊裏,乃真佛子也。

書六 廿六年冬十月初九日

頃奉 惠書,斷斷以淨土觀為請,若慮(僕)有所秘惜者。夫法貴流通,吝而不與,是為犯戒。但恐距離太遠,有非筆墨之所能罄,又恐聞而不修,所以默然。今歷時三載,請已踰三。茲將此入手方便,為君一言,諦聽諦聽:

學此觀者,須于佛前,默念三皈五戒,守十善道。繼發三種心:一廣大心,(誓度一切有情)二決定心,(觀不成,不能見異思遷。)三長久心。繼而入坐,(或全跏或半跏)觀六大空。(地水火風空識)最重要在四大,破我見身見故。一、地大散歸西方。(從頭至足堅硬者,皆屬地。)二、水大散歸北方。(血汗津液皆屬于水)三、火大散歸南方。(暖氣屬火)四、風大散歸東方。(鼻息屬風)此四大既空,惟有空大。(第五大)誰知空者,則惟有識。(第六大。)此二大不必久住。即以此識心,諦觀于日。(即十六觀經日觀)前之四大,須攝心觀想。初坐時,每大往各方推散,最短必經十分鐘之久,或更久尤佳。此法本于觀經四帖疏。卷三第三頁。君細心玩之。凡坐必向西,必心平氣靜。入坐之初,須攝心不亂,毋求速效,有效毋驚喜,久久自成。(此為修日觀前勝方便、有此方便、日觀易成。恕注)

君學密法,于四大六大,素所飫聞,並無奇特,但貴能入耳。(僕)歸家已六年,與諸弟子離群索居,不知伊等造詣如何。通淨土觀者,似乎不少。其他妙觀,約有十餘人,而死者過半,無可稱也。

大抵末世學法,女勝于男。(知苦勝。)男中老者,勝于少壯。知苦乃入佛法,少壯多不知苦,故難入耳。學法之人,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世亂如此,皆由眾生不能少欲知足,造十惡業,釀成浩劫。我輩皈依十力導師,豈可不自警惕乎!

書七 卅五年冬十一月初三日

澹園賢弟左右:頃奉十月朔日。手書,殷勤懇到,何減骨肉。九年之中,滄桑屢變,天荊地棘,慘不忍言! 貴省屬淪陷區,尤為沈痛。戰事初起,音問阻隔,東望浙雲,系念 足下未嘗忘也 去歲勝利,即冀 足下當有書來,不意今日尊函始從天降。信知善根深厚,再生更慶,舉宅平安,椒聊繁衍,因果不昧也。予雖遭遇國難,而蜀中陪都所在,最稱完善,因此蒙福。庸人之報,慚極慚極。數年之中,常周遊于德陽,廣漢,金堂之間,講演未輟。但風燭殘年,老病頹唐,殊屬可憐。

來書說大乘止觀法,修無念行,此實性宗妙諦,與密宗四瑜伽之無上瑜伽平等,為宗門秘訣。其所述觀法,謂「一念起時,亟為觀照,正觀照時,前念既滅,後念未起,現在無念。」此法便是觀于無念云云,與鄙意稍異。我之所據,如經偈云:「汝等觀是心,念念常生滅。如幻無所有,而得大果報。」此為真正發菩提心,此為無念無住無相行。弟如領悟,以後尚可再說。

書八 卅六年春正月初三日

昨接手書,重問修無念行。夫無念一法,成佛正因,經中分明屢說,不止起信論有之。論中止觀門,言真如三昧,即修無念行之法。不此之務,而止解篇首數語,那有是處!弟如用功,請多讀起信論賢首義記,于經則讀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久久熟誦,當有理會。學法必先具二條件:一不務外,二心要沈寂。違此百劫不成。 賢弟誠心學法,吾有警惕者三:一,佛法以心地為本,不可捨本逐末。二,方便乃是行門,不可忘本體而執手續。三,世事虛假,不可認真。倘以為真,何能與法空相應?怎得入理?此外則常發菩提心為要。來書又索講稿,茲寄廣漢講錄,略具大概,勿必示人,吾風燭殘年,餘生復幾,望賢昆仲媲美袁中郎,吾願斯滿。令兄藕村處,但告他:「至心念佛,時時有彌陀加被。」觀法未成,自不知耳。

書九 卅六年春閏二月朔日

君聞我說真如三昧,不知與觀無念是一事,可知元明以來,馬鳴宗雖在人口,其學荒矣。起信論以真諦本為定,何也?賢首依此疏故,龍樹依此造論故。唐譯止作參考,裂網疏不佳。善說法性者,法相融歸法性。此疏多塗附名相,教初學差可,通法性有礙。起信以賢首為正宗。不可以難解而置之。(商務印書館有義記講義)此論是吾國佛法第一導師,不可忽。來書述所學無念觀,全不是。君當知學觀為種善根。我今問汝,以何者為種子?種在何處?如何播種?吾今教汝曰:種在法界心上。(法界心即汝無明心是、其體即真如。)法界心如田,信自心有佛性(即汝覺性)是種子,以般若觀心是播種。(不分別而觀心不体、自然明白。)久觀則定慧生,是善根生。再觀是善根增長。大徹悟是善根成熟。君修無念,而分別心多,怎得與般若相應?吾念君求法甚殷,今當教以發勝義菩提心:

勸發真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甲、事前自省四件。 (不是靜坐時用的、在事前應先知之。)

一、為何事? (如為利益願求、則因不正。當求明心見性。)

二、洗舊解。 (應將舊見舊聞、洗滌淨盡。)

三、用何心? (當遠離覺知之心、所謂離心意識、不用心 。)

四、修何行? (不雜法相、唯觀心。守心不動一法。)

 

乙、正行法。 (此法依據達摩大師所傳四句。有真信者俱可學、不信則勿學。)

一、外息諸緣。 (把根塵事,拋撇淨盡。)

二、內心無喘。 (喘者動也,言心不動。)

三、心如牆壁。 (言分別不起,離能所也。)

四、可以入道。 (此句是果,用功只在上三句。)

每日跏趺坐,照三句觀心。心念若起,亦不制止,亦不隨逐。須觀妄念無性,其體是空,心自寂矣,妄念息時,心源空寂,般若相應,真性始現。此法即是無念行,無住行,不動行,即是真如三昧;與起信論一鼻孔出氣,一念頓證。(觀中不宜現境界,至要。坐之次數與久暫,隨便。)

丙、受法儀式 須沐浴已,禮佛白言:「弟子某某,今從某大德所,學發菩提心,信樂歡喜,終身奉行,誓不敢忘。」如是三白,三頂禮。以後但行,不須啟白。從此不得懈怠一日。誦念可減少,金剛經可誦,孰謂凡經皆日日誦。今但發菩提心,直入聖城〔域〕矣,何必貪多?

來書又問:起信論云:「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彼佛即彌陀乎?真如法身又如何觀?答曰:彼佛即彌陀,亦即自心。何以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自他不二故。觀真如法身,即是觀自心。何以故?無明實性即佛性,(佛法即真如)幻化空身即法身故。(法身即真心。)

附指月錄初祖說法記

別記云:祖初居少林寺九年,為二祖說法,祇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慧可種種說心性,曾未契理,祖祗遮其非,不為說無念心體。可忽曰:我已息諸緣。祖曰:莫成斷滅去否?可曰:不成斷滅。祖曰:此是諸佛所傳心體,更勿疑也。(弘恕敬錄,以供同修者之參閱。)

書十 卅六年春三月朔日

手書已悉。最可喜者,領解甚晰,聞法不捨眾生,悲心流溢,實有種性,堪學大法。雖初來從事,錯謬層出,不得不為君剷除之。諦聽諦聽!

一、不辨法門高下。 君修觀程序五條,(皈敬求加,誦咒調息,推散四大,諦觀無念,向發願。)及鈔錄止觀述記一段,是三乘妙法,為中下根說,須三僧祇劫成佛途徑。達摩法是圓頓法,為上上根說,一念成佛途徑。如何糅雜為一,高下不分?

二、不依先聖口傳。 先聖止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兩句。達摩添成四句,已是增語,何可再增?

三、破壞心法。 五種程序,對世人營逐五欲六塵,而以淨緣五種易之,誠為殊勝。今說明心見性,染緣淨緣都要停息,始為外息諸緣。君只息染緣,而不息淨緣,則初句破壞矣。(染淨是緣,執染緣為有,固不得見性,執淨緣為實,亦不得見性,故諸緣俱息乃能見性。此三乘與一乘之分,亦是諸佛為實施權苦心。)有程序則生心動念,第二句破壞矣。不知三寶在心,而發願回向外境之他佛,分別熾盛,能所宛然,則第三句破壞矣。欲學法而反破之,可乎?果如 尊意,便是倒行逆施,豈能入道!

四、違反起信。 凡說無念行,而不達真如三昧,皆門外漢也。五種程序之極端不可者,何哉?起信論已揀除之矣。彼論云:「不依氣息,不依地水火風。」等,君未之見乎?

初祖之法,則與起信論全同。吾念君函札往返,經十餘年,雖有善根,不得其門,故特教以發菩提心,非必強君學宗門也。(圓頓教發心皆同,能發此心,學其他宗,俱可。如學宗門,須具大福德,任君自擇。)凡學法而隨境界流,不以觀心為本,皆是外道。

三乘人觀心,不深不徹,唯一乘人,頓見本性,頓成如來。法華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正對邪直對曲,不捨方便,即是邪曲。不明心性,亦是邪曲。)君狃于方便,如何能行深般若波羅蜜耶?君解發心為道心,太膚廓了。吾為君下一定義,發菩提心者,發見性之心也。此是透骨透髓之語。真正確實之解。無境可緣,始能見性,所謂無門為法門。君修無念,而不知此,豈非南轅北轍?古德云:「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言淨緣不能起也。故知觀心與不觀,實為學法生死關頭。學佛不發心,只得人天因果。如能發此勝義心,則得諸佛授記,且能入劫超劫。其餘妙義尚多,不能悉數。

君問種子。染法種子,是根塵熏習而成。淨法種子,在法身上(即法性上)是本有的。見性則淨種顯,法身上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之種子俱全,見性即得矣。故見性後,為舊佛新成。

發菩提心,不得刊布,有緣者自得聞。此是古法,知者甚多,舉世少人行。吾之不許宣傳者,壇經云:「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蓋一乘法,聞之而信,世世有益,聞而生疑,則陷彼入地獄矣。說法之可畏如此,可不慎乎?吾以君有十餘年之信仰,欲教之尚如此之難。他人于我無信仰,于法不尊重,如何可說?

書十一 卅六年夏四月十三日

兩緘俱悉。精誠耿耿,為法為人,贊歎不已,慚悚實深。殷勤如此,只得許君刊印矣。講錄出弟子手,錯脫殊甚,茲當一一改正。發菩提心尚無記錄,茲囑廖君錄奉一份,雖兩人手,并印無妨。君如卷尾作跋,切不可有溢美誇大之詞。吾平生接引人,多用淨土觀,成者始授以一乘。凡學深觀,有二條件:第一、依止數年,明審根性。第二、淨土觀成,通曉緣起。具此二者,乃可為說。奈何初談發心,便欲傾筐倒篋耶?達摩法與台賢,其歸是一,而入手不同,君試從我所授者行之,不可生疑。如今問徑已得,當一心用功,莫虛度時光,至要至要。茲錄四句偈相勉。

假使造寶塔,其數如恒沙,不如剎那頃,思惟於此事。(寶積經偈思惟即觀察,此事即心性。)

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以下皆是華嚴經偈)

佛子始發生,如是妙寶心,則超凡夫位,入佛所行處,

生在如來家,種族無瑕玷,與佛共平等,決成無上覺。

每日坐倦,便誦此偈,興趣盎然,又能精進矣。勉之!勉之!

書十二 卅六年夏五月十一日

細閱 尊札,懇到無比,真誠披露,得未曾有。(復禮)既老且病,指僵手顫,無力作書,問如泉湧,如何酬對?(余近年應酬,只小柬數十字而止,從無答君之冗長者。)然萬里遠問,又何可拂,姑擇要答之。利人須先自利,成己始能成人,(印書儘可不必,荒亂之年,尤宜惜費。) 望 君沈默觀心,勿以文字為障。所鈔之稿,一一核過。所問各節,另紙批答。足下當知此稿皆是略說,起人正信。若欲實修,更有詳細教授。(不結印亦可觀心,故于坐法,未曾詳列。)凡經典皆有含義,待人引申,何獨此耶?故勸 君力行觀心,自得多聞。

吾今批答來函,任意塗乙,殊不恭也。但知吾賢實心求法,于跋中頗解吾意。心地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于耳,須臾之間,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又云:「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以上經偈望 賢時時溫習修煉,則吾願滿矣。君分別心太熾,當知分別即是忘想,即是惑業,與發心修無念行,正相反。講錄全本經論,無一字無來歷,一一注出,文當倍增,大可不必。答問五條,列後:

一、問發心與達摩法,及其他圓頓法,異同如何?

答:名異實同,唯三乘法稍異,宗門進行略異,同以見性為歸。圭峰云:達摩一宗,是佛法通塗,禪教共依,唯入手取徑不同。

二、問何故宗門須具大福德?

答:刳心見性,中間毫無境界,與觀行有別,須具真實信心,始能起行。觀門有境界可緣,較易。大信仰即是大福德,非根器薄弱者所能。

三、問觀心完畢,回向何處?

答:觀心即是回向真如實際,他佛自佛同一體故,更有何惑?君初入法門,回向他佛亦可。

四、發心文中,似應增入防魔,除障,證相等文,以為何如?

答:不必。此是速記之稿,非著述也。(如有需者,可閱起信論。)若有真修,必須從師授受,諸境自了,非一言所能盡。

五、淨土三經,與方等經,所說不同,願聞其故。

答:淨土之教,以大小彌陀觀經為本。小彌陀主持名,大彌陀主發心,觀經主修觀而發心,此佛語也。方等經中,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雖似更進一層,其實二法,原是一義。而普被群機,但以三經為要,不應獨倡方等高調,以迷中下之機。

故前書云:太玄則違經。

書十三 卅六年夏五月廿一日

頃接校正發心稿,即為核定,可行。 君擬先託覺有情刊布,可哉!可哉!有緣者,自能得之。無緣者,雖強之亦不信。講錄得 君反覆推求,漸臻完善。回思修何行一章,似不相稱,吾當改作之。足下好法樂法,真誠畢露,吾拭目盼其速成,勉之勉之!所問者,答如下:

一、觀心法門。是如來禪,但須勤修,直下超證,不必看教,如欲看教,以入楞伽經,思益經,為最。君義學工淺,兩經非宜,唯心地觀經最宜,猶恐文多,茲先舉要以餉之。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汝等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又云:「難見難聞菩提正道心地法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妙法,一經于耳,須臾之頃,攝念觀心,熏成無上大菩提種,不久當坐菩提樹王金剛寶座,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偈云:「若能修習深妙觀。惑業苦果無由起。唯觀實相真性如。能所俱亡離諸見。」又云:「觀自身心猶如枯樹牆壁瓦礫等無有異,於一切法無有分別。我觀身心,猶如幻夢,中無有實,念念衰老,其息出已,更不復入。」又云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薩大菩提真實正路。共二十六句,(大乘心地觀經卷八第二頁)可知心法之重要。君此次印書,至欲割產,而吾力阻之。請看此經卷二第十四頁,佛說三種十波羅密,一者十種布施波羅密多,二者十種親近波羅密多,三者十種真實波羅密多。前二布施,未名報恩,其第三種,發起無上大菩提心,住無所得,勸諸眾生,同發此心,乃名真實能報四恩。君須力學觀心,是真布施,是真報恩,諸佛印可。

二、所問治魔等事,舉次第禪為例,異哉!邪執之甚也。禪門無量,大別唯二:一止觀禪,次第法等屬之。一如來禪,只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那有魔境?試問一部五燈會元何章談魔事耶?奈何以三乘而疑一乘耶?然則學如來禪,絕無魔乎。曰有。一、因地不真,二、分別心強,三、無師妄為。何嘗無魔。反之,斷斷無魔,何必畫蛇添足耶?君樂簡易而修此法,此因地不真也。應知此法是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君須生死心切,求見本性而樂修之,始為正因。餘皆非正。埋頭細細修,勿起分別,以悟為期。有疑儘管問,不可妄為,則魔因斷盡。

三、問悟後境相。此在發心文中已說明,一切三昧神通等,皆從心現。奈何只知文,而不知義!專務外,而不務內!問名相考據,而不勤觀心!三種是足下貼肉病應力改之。(作此書時,不知仁者在編輯中,始發此種問端,罪過,罪過。然此所言,是極正極要,故仍寄閱。)

四、降魔及證相,不須列入書中。此屬頓悟門,依師修行,諸佛加被,決定無魔。聞悟即是無生法忍,何論證相。三乘法。不能一氣得無生法忍,故有各種證相,以驗其偽。來書所云:眼涼腹煖,此是四禪八定法,乃止觀禪,非如來禪,急宜捨去。此是無相觀,不宜取境。坐時,不必限卯酉。(子午卯酉是外道之言。)佛法二六時中,四威儀內,觀心不停,唯除食時。故前書云:不結印坐,亦可觀心。

書十四 卅六年秋七月廿日

連接兩函,肝膈如見,何遽著急乃爾?吾之過也!然正不可少此雕琢也。當知與 君結合,是般若因緣,不關名利,應力求清淨,稍涉猜疑,便入魔網。此後盡量問答可也,唯期 弟得速悟。書名定為佛法要領,避雷同也。有人謂此次釋楞伽二段,可以附入,印於篇末,未知弟以為如何?快發心修,即得佛記。勉之勉之!答問列後:

問:此觀心法,依據何經?吾 師常引心地觀經。其殆依據此經乎?然此經所說,是月輪觀,何以不令觀月,而令觀心?此疑未明,幸乞教之。

答:一、所依之經。凡觀行法,必依經義。我授君此法,是依楞伽經,非心地觀經也。心地觀經說觀心法最詳,引以為證。其實此如來禪,以楞伽為本,故達摩以此傳心。唐譯楞伽經卷三云:「大慧菩薩摩詞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諸菩薩摩詞薩得此善巧,於佛法中不由他悟。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言唯。佛言大慧菩薩摩詞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云何名一乘行相?謂得證知一乘道故。云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大慧此一乘道唯除如來,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此經是主腦,不得生疑,若引楞伽,其證甚多。但文句奧衍,不易了解。故以觀心品為證,因此是方等通義也。

二、不授月輪觀之故。此法門是正直捨方便,月輪觀是有方便,其異一。此法門是無相法,月輪觀是有相,其異二。此法門是離心意識,月輪觀是專用六識,其異三。此法門是離能取所取,月輪觀能所宛然,正與相反,其異四。此法門是直入真如性海,初修月輪觀,是入獨影境,其異五。有此五異,天地懸隔。不得合修。心地觀經之立月輪觀,另為一類之機,不得並論。

問:念佛修觀。所證三昧,同乎異乎?有淺深否?敬祈示之。

答:小彌陀經持名到一心不亂,觀經則有念佛三昧。余謂二經入手不同,而三昧無異。何者?彌陀以持名為主,觀經觀依正相。觀相用心較細,持名似淺。然持名能三昧念,未嘗不細。一心不亂,不亂即定,定即三昧:從念佛來,故名念佛三昧。何謂二經三昧相等?論曰:三昧者,心一境性也。然三昧雖等,到此階段,有淺有深。淺者心境不亂,依正二報,勝妙現前,不能發真無漏。深者得三昧時,便發真無漏。此淺深二機,須臨時勘驗,隨機教授。此兩等人,決定往生。淺者未必上品。深者決定上品上生。勸君發菩提心,即為將來發真張本。又念佛三昧,諸經各異,並非一類。君前問一乘念佛,(即念法身佛。)此三昧為最勝,其來源,從菩提心開發。試舉一相以明之:如淨土之念佛三昧,蓮華大如車輪,或大數由旬而止。一乘念佛三昧則不然。得三昧時,其連華座,與三千大千世界之量相等,安得謂同。何以如是差別?一乘念佛。從菩提心觀來,即得法身。淨土觀從化身來,不知法身,所以不同。

問:禪淨二門,宜專修乎?抑宜雙修?淨友中見吾師講錄者,莫不歡喜贊歎,稱為希有。或謂:若以徹悟禪師要語,附印書後,禪淨雙弘,則善矣。未知尊意以為如何?

答:來書斷斷〔齗齗〕于禪淨雙修不雙修,雙弘不雙弘,余謂此執其名,不知其實。何也?禪淨二門,原是一法。發菩提心,即是如來禪,即念法身佛,已兼之矣,何必再言兼乎?念法身佛,即是實相念佛,為淨宗最上乘,已弘之矣,何必再言弘乎?當知但念化身,不知法身,生品極低。其關係在得三昧時,真無漏發與不發。如發,則悟入第一義。不發,則滯于化土。故觀心一法,無論禪淨,為最要義,何論兼與不兼? 君必狃于名字,當以發心為主,以持名為輔,亦可。不必闌入徹悟語錄諸法門也。

問:何謂事定?何謂理定?祈開示之。

答:外道亦有禪定;所以不如佛法,終歸墮落者:佛法禪定無量,大別則為事定理定,事定但觀相。理定要入真空之理。試舉例以明之:如修四無量,慈悲喜捨,外道亦修,而不能與佛法共。何也?此四法有三段義:一眾生緣,二法緣,三無緣。外道修此四法,只知眾生緣,不知後二。眾生緣是相是事,後二是理。外道不知唯心,那能入理?佛法則不然,緣相必入理,故後二最重。淨土法亦然。得三昧時,但見殊妙境界,純是事定:得真無漏,才能入理。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即是入理之觀行。又上言得念佛三昧時,真無漏或發或不發。其發者有二因:一前生曾經熏習,二今生發菩提心。其不發者反此。前生熏習,不能追捕:今生發心,得大助力。故只問發心不發心,不問雙修不雙修。且發心要無分別慧,無分別慧即大般若,何須論兼。毋執名字,而失真義。

問:見性之人,解脫自在,已出輪回,但不知捨此幻軀,往生何處?

答:十方淨土,皆可隨願往生。如願生西,決定上品上生。不生淨土,人間天上,隨意寄托,與淨土等。

問:未見性人,于臨終時,應如何用心,方免輪回而得解脫?幸祈教之。

答:未見性人,臨命終時,安住菩提心,自然得解脫。(黃檗禪師云,但自忘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恕注。)

書十五 卅六年秋九月十九日

頃奉兩函,除答問外,略覆大意。吾晚年得 弟,天性好道,全是宿緣。應鄭重居心,不可忽過。弟病宜善自將護。論果報,恐難長壽。論佛法,能真實發心,無得長壽者。(宗鏡錄謂:「種子為命根」。發心能變種,故是長壽法。又云:命根者,依心假立,命為能依,心為所依,命之依心,如情之依心矣。」吾當為 弟回向,(是緣)弟當真實發菩提心,依我修法行之。每日須二三座,(是因)此是第一法。第二要離欲。凡肺病喘咳,都由少年多欲所致,故佛藏經有離欲離見之訓。第三調飲食睡眠。第四醫藥扶助。弟慮年壽不永,此生難成。如能真正發心,即使一生不成,來生必圓。永明所謂一出頭來,一聞千悟,終不虛也,常常熏習故。弟可學施食,勿令間斷,此是長壽因故。或持觀音名,亦有求必應。弟請我作序,此小小因緣,何必作?且亦勿必請人作,此次略解楞伽,是弟與李少垣君問我何故不授月輪觀而令觀心,故說此以示其依據。余說此法,僅一句鐘。廖寂慧記,一句餘鐘,並非夙構。廖寂慧者,貞女也。由女師大卒業,任教育廿餘年。皈依我亦廿餘年兩年來,答君問,盡出廖手:因我手顫,不能多寫也。近住吾家已二年,修觀學教,行將回家。以後替手,正費躊躇。答問列後:

一、問動時如何用功?曰:亦如靜時。觀心未熟,則有動靜之分。觀心熟已,動靜無殊。宗門云:「在千萬人中,如無一人相似:在萬事紛擾中,如無一事相似。」可知動靜是一。初學未得定,故祖師教人管帶,言應事接物,應須常常管理攜帶此觀心法也。君不必慮,久修自明。吾引一段楞伽經,以備君用。經云:「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燄,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并所住處,一切皆是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恒住不捨。」此段經文,玩昧在心,則生深信。 君之不能,其因有二:教理不熟,二定力未成。總之,行住坐臥,須要不離觀心。

二、問發菩提心,即是如來禪,即念法身佛,禪淨不二,已聞命矣。然則所謂一乘念佛,實相念佛,皆是發心之異名乎?答曰:是。 觀心與法界觀,同乎異乎?有淺深否?曰:觀心即是法界觀,無同異,無淺深,不可循名昧實。所謂四無量心三段義者,請再教之。曰:眾生緣者,謂見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在苦海,一一拔苦與樂也。此義外道與佛法共。法緣者,謂眾生皆是蘊界處之相(五蘊十八界十二處)其中並無有人。無緣者,謂蘊界處無性是空,並無有法,只有性而已。眾生緣,人法具足。法緣,有法無人。無緣,有性無法。何謂心一境性?曰:定有七名,此其一也。舊譯禪支為一心支,唐三藏譯為心一境性。言得禪定時,一心不亂,專住一種境界,謂之心住一境之性。此詮定相,而有有漏無漏之分。有漏是識,外道三乘皆得。無漏是真如,唯一乘得。

三、問經典中,如與如如,其義云何?曰:如者,空也。般若云:諸法如,即是佛。又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心如如,謂心空也。境如如,謂境空也。彌勒亦如,語出淨名,是論本體,故彌勒與眾生同科。 何謂心境不相到?曰:心境相到者,業識境也。如著衣吃飯:衣到身,飯到口。正智法性境界,非根非塵非識,空無涯際,自證乃知,云何相到?何謂心若不異?曰:雜念起為異,無雜念為如。

四、楞伽合轍所云:觀察妄想本無自性。與我所說一也。何也?妄想即無明,觀妄想無性,即是觀無明心。佛法萬法皆無自性,豈此無明而有性乎?惟彼教人,窮究妄想起處,此語大非!蓋窮究須用意:此觀心法,離心意識,那有用意識之理?驀直觀去便是,不必窮究。古德云:心光透時,餘瑕自盡。何等簡要!何須推究? 楞伽唐譯最佳,古人以三譯為一經同本而異譯。吾謂三譯是三種經,可互相參考。宋譯在前,先德拈提,多引宋本,要不如唐譯之善。若謂疏注,六朝唐人諸作俱亡,唯賢首楞伽玄義二卷尚存,(金陵刻經處出版)最為微妙。龍樹注此經有千卷,未譯來此土。明僧疏此經,凡十餘種,唯憨山藕益稍可,都不能繼賢首也。

書十六 卅六年冬十一月朔日

秋間吾在成都廣漢德陽,淹留講演,每逢佳士。歸來得弟函,何慧昭君函附焉。囑我批答,則所不敢。繹何君意,約有三疑,茲略答之:一、疑發心法太高,宜于上根,不宜于中下。答云:不高。不發心,不真實。華嚴云:譬如服藥,藥不對症,可數數換,唯水一味,則不可換。水,譬菩提心也。後師說念佛法,不說發心,一為愚人不知,二則其法未備。夫淨土三經,大彌陀及觀經,俱有發心之文:謂小彌陀無之者,非也。此經有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語,使先未發心,對何說不退轉乎?此義從無人道,思之自明。 二、疑念佛人,兼修發心,懼其夾雜。答云:不雜。夫念佛。非求一心不亂乎?(一向不觀心者,何從而知一心不亂。)發心一法,直入一心境界,惡得謂雜?且吾人念佛,從朝至暮,身口意三業,能念念不離於佛乎?處事接物,能剎那不離於佛乎?如曰未也,離佛時多。然則於此脫離,不病其雜;一度發心,獨病其雜,可乎?學法人而拒絕發心,恐無是處。 三、疑上根人少。答云:甚多。吾謂萬人之中,九千九百九十九人是上根,下下根不過一人耳。曰:何以都不成?曰:彼不信也,非根器壞也。試觀賢劫經中所舉六種人,未發心時,誰能定其是上根乎?金剛經云: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儒門理學家,不准說世間無好人。佛門圓頓家,不准說眾生是劣根。(未經雕琢故,琢則成器矣。)或曰:何以宗門常說須上上根耶?曰:此是警惕之詞,策勵向上之意。宗門發言,都是活句。若執為實,則是偏計,便是死句,豈為知言!以上三義,請婉達之。

書十七 卅六年冬十二月廿七日

吾平生無師,而先學經學,經學重師法,不雜亂。吾用其法,以讀性相兩宗之書,以治台賢兩家之學。後入禪宗,門庭不紊,遂於無師中得師。回看古人,莫不如此,豈如弟之雜亂無章哉!弟好法雖切,而似雜貨攤,難成在此:無師之故也。莫作過水田,始得!弟病因看書太多,坐時用力之故。看書可以節制,靜坐要一切放下,何須用力?用力即是執著,執著焉能觀心。應力改,則病易癒,觀易成。(信心銘云:一切不留,無可記憶,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傳心法要云。息念忘慮,佛自現前,直下無心,本體自現。皆明放下觀心之法。弘恕附錄。)弟問更有法否?此太不理會法味之言。達摩三句,括盡一切。六祖之不思善不思惡,即是外息諸緣。正與麼時,即是內心無喘。文句不同,豈有二致?做到正與麼時,只是一味不動,一念萬年做去,那更有法?那箇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是問句,謂之發機。(教下謂之常機。佛法以心為機,故曰一念回機,便同本得。)宗門云 :凡夫玄關緊閉,識鎖難開。機即玄關,勝者以一言投之,擊發其機,彼即頓悟耳,然此公案最重要者,是與麼時三字,(即不思善惡時。)是禪宗秘訣。發心人能如是住心,則悟不遠矣。祖師云:與麼時,謂之佛未生時。又謂之居頂,貴重無比。一日中能有數小時如此住心,始合法。自有發機因緣,不必要人指導。祖師云:但能與麼時,不愁不徹悟。此屬心法秘要,可力行之。某君不知即心是佛,而謂觀心未仗佛力,恐難生西,隨他去持名可也。先德云:菩薩初發心,(即觀心)諸佛即攝入淨土去了。(此句要牢記。)世人重持名,而輕觀心,或分為兩事,抑何可笑!編校宜少,觀心宜勤,(隨處可觀,不只限於靜坐。一味觀去,不必多看書籍)以悟為期,決不相賺。

書十八 三十七年數函節錄

弟一味求多聞,不努力觀心,去佛法太遠。迅速回頭,猶未為晚!最可笑者,問見性後如何?此誦文而不知義。夫見性成佛,常語也,弟全不知,何也?言見性,即成佛矣。佛者智也,菩提也。永嘉語,即智成之相。欲得智成,必須觀心,汝不觀心,而但誦其語,豈不可笑?學法應有大志操行,何必問人見性,只形頑懦。 弟之病:第一自用。第二想開雜貨店(欲集佛法,成一驗方新編,果可如此,前人早為之矣。)。第三不用功。今勸從容觀心兩三箇月,看有瘥否?不然,難醫。用功時,須要一切事都放下,放下才能觀心。不必看書,反亂人心。日日做調伏工夫,心念澄清,智慧便生,此為入理方便,不可以其少而忽之。觀心者,心是淨土,觀之即是信願行,即生淨土矣,心是真如佛性,即土也。故發心為第一義念佛法門。成都來請,不久出門,又有數月之游。(春二月二十日)

弟宜悉心修發心法,此關不通,猝難入門。此法一往觀心,萬事萬緣一齊放下,久久自然入手。勿將迎,勿索效。心空及第歸,思之思之。弟好在文字上推求,不在心念上觀察,入理稍難。只要一念回機,又有何難,春暮多雨,善自調護。

吾於廿四抵省,開講楞嚴,用正脈疏,此經唐人疏已亡盡,惟宗鏡錄中略見一二,此外皆宋元諸師所作。明僧依違其間,俱未善。惟交光師著正脈疏將舊說一概駁盡,不惟明人不及,宋元諸師皆不能望其項背。因此師是學華嚴者,解此經為入華嚴方便,所以卓絕。弟問有無記錄,有即寄來。無則不必懸望。又問閱何書最好,圓悟心要最好,後當寄贈一部,此次印書,累弟太甚。印書事完,弘法之願已了,以後專望從容修法,勿間勿斷。觀心與養身是一義,徹悟則諸病自瘉。(四月五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