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淺釋 蘇行三博士編釋
佛法太高深,古典的術語太艱澀,不容易為備有近代知識的人們所信解。蘇博士的佛學淺釋,可說是最好的讀物了。敘述得極有條理;而且以生命來說自性;以肉體非我來說無我;從有而無來說性空;從無而有來說唯識現。這對於一般初學佛法的,可說是盡到了接引的方便。讀者如能從此入門,進一步的探求佛法的深義,我相信,一定會直入寶山,披沙揀金那樣的,得到精碻(同「確」)而完備的信解。
印順讀後附記
佛教的書,已經譯成漢文的,約近一萬冊;所說的理論,多數是深奧難懂。佛教徒不認識字的不算;識字的人,也不少讀了十年八年,還只是一知半解。這一課「佛學淺釋」,就是希望在短短的暑假期內,用淺白的語言,說出那深奧的學理。我希望諸位最低限度,能夠認識佛學的大意,往後再求上進,就有門徑了。
「佛」:這個字,梵文是(Buddha),是漢文音譯「佛陀」二字的簡稱。它的意義是覺者。覺悟人生,與其他一切萬物,遠及宇宙諸天體的實相、與真理;然後將這種真理,說給一般不懂的人聽,叫不懂的人也懂。大家懂了,大家就依照佛學裡所教的方法進行,以了脫一切痛苦而享受快樂。
歷來依照佛學所教的,而修持到成佛的人很多。我們現在所說的佛,是指釋迦牟尼佛(Sakhamuni)。釋迦牟尼佛,是當時人們尊敬他的名號。原來他是印度釋迦族人(約二四二四年或二九六九年)。父親名輸頭陀(Sudhodana),是迦毗羅衛國王(Kapilavastu)。母親名摩耶(Maya)。生後七日,母親死了,由姨母缽羅闍缽底(Mahabosubuddli)養大的。佛在太子時,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Siddhata)。約十七歲,娶表妹耶輸多羅(Yasodhara),生子名羅侯羅(Rahula)。十九歲出家,訪道六年,修持六年,三十歲開始講學。共講四十九年,圓寂時年八十。
釋迦牟尼佛,大悲心切,在他的一生裡,勤勤懇懇,說法度生;古今中外,只有一個誨人不倦的孔子,和他一樣。我們稱為佛弟子的,既不能像他一樣的發明真理,若猶不能將他所教給我們的,轉教人類,該是何等的慚愧!但是當時佛的講學,只用語言,並沒有寫成文字。佛滅度後,弟子們恐怕時間經久了,佛所教的學理,會慢慢地被人們遺忘;所以弟子們,由大迦葉(Mahakasyapa)領導,召集五百人,在一名叫七葉樹巖(簡稱七葉窟)的地方,開編集會。會中由記憶力最強而聽法最多之佛的堂弟—阿難(Ananda),誦出佛所講的人生及宇宙的實相真理,是名經藏(Sutra)。又由優婆離(Upali),誦出佛為弟子們特立的行持法規,名律藏(Vinaya)。另由富樓那(Purna)用問答及議論的方式,誦出解釋及發揮佛的真理,名為論藏(Abhidhamma)。這三種:經、律、論藏,合起來總稱「三藏」。但當時尚有很多學者,未曾參加的,就在窟外,由婆師婆(Vaspa)為領袖,另結集五藏:l.經,2.律,3.論,4.雜,5.咒禁。到佛滅後二百餘年,由英明而多才的摩竭陀國王,名阿輸迦(Asoka),召集一千比丘,作第三次結集。佛滅後六百餘年,另由健馱羅國的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大德,造釋經、律、論,各十萬頌;有名的大毗婆沙論,就是最後的釋論頌。此外尚有文殊、彌勒等菩薩,及阿難尊者,結集大乘三藏的聖典。總括以上所結集,稱為大藏經。其教理的圓滿,議論的精密,世界上不論那一種宗教的經典,沒有可以與之相比的。
佛學在人間的學問上,常常被一部份未曾精細研究的人,誤認為是一種宗教,或是高深的哲學,或是實用的科學。實在說起來,佛學不是宗教,卻渲染著一點宗教的色彩;有含著哲學的理論,卻不是哲學;但是與科學比一比,倒很有些相同。
(甲)佛學與宗教
世界上的宗教,大多數有他們每一教的經典,有的沒有經典。有經典的,總是說有一個大神,或有多神,在這宇宙內,以指揮一切。這些神,是何等尊嚴,何等兇猛,他們把握著人生的禍福,操持著人類的生殺大權;因此人類必須信仰它,禮拜它,以求神的顧愛,死後便可以升入天堂。若人類不信他,或觸犯著他,死後必定做鬼,下地獄去受苦。現在人類的宗教大概是如此。人們不懂佛學,拿宗教的眼光看佛學;以為佛學所說的,是一種宗教,這是錯了!我們每星期來共修,倒也像其他宗教的儀式。其實,我們的禮拜佛菩薩,是像學生見著先生時的致敬作禮一樣。我們對佛菩薩像作禮時,那一尊像,是代表當時的某一位佛或菩薩;所以禮像時,是禮著佛或菩薩的本人,因為佛、菩薩,是由人修持而成道的;我們禮敬他們,就是要學他們的修持,將來也可以成菩薩或成佛。異教徒的腦子裡,憑空懸想,造出一個或多個有大威權的神,所以他們禮拜時,都存著懼怕的心,若奴僕見著主人一樣。諸位禮佛菩薩時,那有一位腦子裡存著懼怕的心呢?因此,所以我說佛學不是宗教。
(乙)佛學與哲學
世界的哲學,不論是中土或西洋,普通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講人生的意義,及其生活的方式,謂之人生哲學;如中國的諸子百家,西洋的享樂派、淡漠派、克苦派、或實用派等。另一類是想入非非,虛立幾多假名,求以說明萬物的本體;因此一個人的意見,自以為是,而否認他人的意見;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論,唯物論等。有部分學者,誤認佛學是一種高深的哲學。因為佛學也講六根所對的六塵,推及一切萬法的生、住、異、滅;如世間法所說的依、正二報的本體。但佛法的價值處,卻在說明萬法的實相。這就已經不是東西洋哲學所能企及的,況佛學的行、果,以實證一切法的一心真如,更非哲學家所能夢見的。佛學何止是高深哲學,已經是超出哲學的領域,而不是哲學了。
(丙)佛學與科學
現代科學最為人類所稱許;因為牠能把書本上的學問,實用在改進人類生活上的物質享受。所以科學家的讀科學,與讀別種的書,是不相同的。讀科學的要點有三:l.因果律:由理論到實在的結論,如種豆得豆的同同相傳。2.實際經驗:收集材料,仔細研究以後,才寫出理論來解釋之,不加任何空想。3.分析:用經年累月的實驗,以分析及觀察一個個體之變化;或解剖一個個體,而察其組合。科學用此三種方法,以研究萬物;然後知物之存在,為時間連續與空間和合的二種假想所構成;與佛學甚相同。人們學佛的過程,有四種合於科學的方法:一、信,二、解,三、行,四、證。一、信,是信佛所教人的法,是真的。佛說人有佛性,但為煩惱所障蔽,所以住在迷境。人若掃除迷妄,而生起覺悟,將來也可以成佛。你對於佛所說的這些話,沒有懷疑,你就是對於佛教有正信了。二、解,你雖然信佛所說的話都是對的,但是第二你須要確確實實能了解那一句話裡所包含的意義;沒有糊塗不明白的地方,沒有半懂半不懂,或是錯懂的地方。三、行,對於佛說你會成佛這句話,你已經深信了;你又懂得怎樣做才能成佛;那麼,現在是須要你將佛所教的成佛方法,一步一步,切切實實地練習起來。不少認識字的佛門弟子,信佛講的法,又能了解它的真實義,但是懶惰不肯將所懂的實行起來;這樣雖有信、解,但到底還是等於不信、不解;所以學佛對於「行」,我想:比信、解更重要。四、證,佛當時教人類成佛的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任何一法,凡有恆心而虔誠去修持的,有的即身可以成阿羅漢,成菩薩,或成佛。單單就我們中國來說,歷來成道(得道成佛)的高僧、大德,如高僧傳、聖賢錄所記的,已經是很多了。這種人,都是精進勇猛的依佛教的方法去實行,終有一天,自己能實驗出來,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註:這句話,是梵文的音譯;若譯華言,則是:「無上正等正覺」。)如佛一樣的成佛。這樣,就可以證明佛法的真實性。在佛學裡,由學理講到實行的方法,而教人依之去成佛的,差不多每一部佛典裡都有。你看現在讀科學的人,所用的科學法,就是佛學裡教人成佛的法。甚至佛經的寫法,差不多是和現代讀科學的學生寫實驗報告一樣。我個人的意見,以為讀科學的人,來入佛學,比其他的人快。
三藏經典,無論是說理,說行,或說什麼,只是要人們達到二大目的:即轉迷開悟,與離苦得樂。
(甲)轉迷開悟
一個人在數十年的生活中,講近的,不懂自己怎樣生來的,每天糊糊塗塗的混過去,好像遮著眼睛走路一樣;到老了,又不明不白的要死去;死了,到甚麼地方去?以及個人以外的一切萬物是怎樣而來的,所有這一切,都是莫名其妙的。講遠的,宇宙萬有的一切,又是怎樣存在的?凡是不曉得這些道理的,叫做迷。相反的,如果一個人懂得他的身體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假相(就是人體解剖的八大系統,組合而成的肉體)。這假相的肉體,經過小孩,少年,中年,老年;有一天,四大不調而病,病重而死,死後慢慢的漸歸消滅。只有住在肉體裡,那個肉眼看不到的實相,又叫真如,或叫佛性,是永遠存在,是不生不滅的。一個人這樣,萬物也是這樣。人若能懂得這道理,即是住在悟境。佛學就是將你的迷境,推轉過去,而開一坦途,讓你走入悟境為第一目的。
(乙)離苦得樂
一個人在數十年的生活裡,所領受的事情,十分中有九分是不如意的。這種種不如意事,使你的肉體和精神受到種種的痛苦,如由經濟困難,而被飢寒所逼迫的苦。年紀大了,體力衰退,視不明,聽不聰,行動不便的苦。肉體被外物所打傷,或內臟的生理不調和而生病的苦。生病到嚴重時,肉體支持不住,就有死亡的苦。我們所親愛的人,為了事業,或種種的緣故,不得已分離到別的地方去,這分離時,就有惜別感傷的苦。冤家路狹,仇人相見;最為你所憎恨而不喜歡會見的人,偏偏相逢著,那時精神所受的苦,是語言所難形容的。甚至求名,求利,或求其他肉體上的物質享受,求不得時的苦。就是世人以為享樂的,也都包含著苦的成分;洋房著火燒了,財寶被賊搶奪了,鼓樂停,宴會散了,大家都感到一種講不出口的傷神。這是不是像吃一粒包著薄糖衣的金雞納霜,外頭甜、裡面苦呢?要對付這些肉體及精神所受的痛苦,佛學教人要用淡薄的眼光看世情,則富貴像是過眼煙雲。用知足的心,以取捨萬物,這個清靜的心,就不被外物所纏縛。這是用隨緣之心處逆境,心地自平,不為外物所累。儒家所謂「晚食以當肉,安步以當車,無罪以當貴」。再進一步,將這種安貧隨緣的道理,講給肉體及精神受痛苦的人聽,若他們能因此而減少一分痛苦,就是得到一分快樂。你看到人家的快樂,你的心也跟著他們快樂。更進一步虔誠修道,就可以達到涅槃的大樂。
(甲)因緣生萬法
「因緣生萬法」這句話,是佛學裡的一條中心學理,也叫「因果律」。萬法,是指一切生物及無生物,牠們都是從因緣會合而生的。「因」是出生出某一物的原動力。「緣」是幫助生成某一物的眾多要素。我們現在拿種豆子來作例,可以容易了解。一粒豆子,是荳科植物的種子。這粒種子,就是將來發生那棵荳類植物的「因」。種子播入泥土裡,加上柔和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及充足的水分;這粒種子,就慢慢的生根、長芽、展綠葉,而成一棵植物了。這些泥土、陽光、空氣、溫度,及水分等,就是幫助那粒種子生長,為植物的增上「緣」。「因」、「緣」會合的時候,就生起植物,這是萬物生成的普通現象。但是還有一種事情,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農夫的依照適當的時候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麼那一粒好種子,就會結成好多的「果」實。相反的,種子播入泥土中,那些眾「緣」缺少了,或是農夫不施工,那麼那棵植物,不但不會發展,甚至會死亡。俗語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就是緣會則合。「無緣咫尺不相逢」,就是緣離則散。植物是這樣,我們人類也是這樣。我們現在大家拿研究佛學為「因」,再加上時間、講堂、椅、桌、講師、學員等等為「緣」。一個月後,學業結束時,對佛學多少是會懂一些的,那就是「果」。其他的人生聚散,若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的悲、歡、離、合,都含著複雜的「因」、「緣」。
(乙)業:善業、惡業、轉業
我們剛才講過,萬物是由「因」「緣」會合所生,「因」好像植物的種子,那麼,我們再進一步問一問:植物的種子是從那裡來的?我們知道:一朵完全的花有雌蕊雄蕊。雌蕊的子房裡,有個胚珠,裡面有個雌細胞,叫卵。雄蕊的花藥,有四粉囊,裡面各藏著很多的雄細胞,叫花粉。若花粉有機會被風吹,或昆蟲如蜜蜂,帶到雌蕊的頭上,就發展成為花粉管;雄細胞跟花粉管下去,和卵配合,後來就發展成為果實裏的種子。
我們已經懂了:萬法是由「因」「緣」會合而生起的。「因」好比植物的種子。種子是由花的雌蕊、雄蕊的雌雄生殖細胞會合成的。那麼「因」是什麼造成的?佛學說.:「因」是「業」(Karma)造成的。那麼什麼是「業」?「業」就是l.人的身有所作為,而表現的動力;2.口所說的話;及3.意有所感發的思想。這些「業」,在人的一生中,時時刻刻的繼續進行,以造成種種的「因」。在人事上,普通有十種「善業」。如:一、個人不殺生命;二、不偷竊人家的財物;三、不犯邪婬;這三種是「身業」。四、不講誑話;五、不對甲乙兩人說兩種相反的話;六、不講壞話罵人使人家生氣;七、不講下流的話使人起邪念;這四種是「口業」。八、不要貪求過分而收集日用所不必需之物。九、人家有傷到我們情感的時候,要多多的原諒他,不要怨他、恨他。十、不要胡思亂想無根據的,或無理性而偏邪的事情。這三種是「意業」。一個人如能天天造出這麼多的「善業」,他的一生裏就充滿了一切的真、善、美。他是不是一個標準的好人?況且他的前一生,本來積聚有好多的「善業」,再加上這一生所造的「善業」,這一世完了以後,他的「善業」與「緣」會合,來世就轉生為帝、王、天或仙;這種自作自受的因果律,是萬物一般的現象;但是懂得的人很少,所以好人也就少了。
在相反的一面,如果一個人每天的身造出:殺、盜、邪婬,口造出: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造出:貪、瞋、癡等「惡業」,它們就構成惡「因」,在今世,或來世與「緣」會合時,依因果律來講,這個人遲早總會受著種種痛苦的惡報。俗語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兩句話是不錯的。但是諸位記得,一粒種子得到日光、空氣、溫度、水分,就長養起來;可是農夫的灌溉、除草、施肥等工作,是大大的會影響到那棵植物的發育及收穫的。「業」力也是這樣。我們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轉變我們現生的遭遇,如貧、富、榮、辱等,雖然是從前生所造成的「業」力發展來的,但我們若了悟「轉業」的道理,一面懺悔過去無知所造的「惡業」,另一面日日檢討自己的思想、語言、行動,努力向「善」的道路去行;那麼這個人過去所造的重「惡業」,叫「定業」,本來是要受惡果報的,這時就被轉成為「輕業」、「不定業」;再加上持戒,學定,修慧,這樣一來,這個人即身可以入聖,是很有可能的。所以一個人,大可不必為過去無知所造的「惡業」而焦心;只要現在努力的造「善業」去轉變它,「人力勝天」的,就可以把「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的這句話,大大的改良了。袁了凡先生的「轉業」就是好的證據(見袁了凡四訓立命篇)。像這樣佛學的真理,在人生的前途,才是照出無限的光明。有一段小故事,諸位或者有聽過: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問佛法於鳥窠禪師。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童也曉得。」師曰:「八十老翁行不得」。諸位雖也曉得這句話,但也不曾作到,所以,諸位要勉力的去學行試行呀!
(丙)三法印
三法印包含三條佛法的重要學理。他們是:l.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三法印,這句話:「三」是數目。「法」是使學者、聞者,能了悟而得解脫的道理。「印」是證實這一條道理是正確的。所以,三法印是用來評斷某一道理是否有研究的真實性?如有道理,與三法印符合,入佛的法相,雖然不是佛說,而是後來的菩薩說的,也可以認為是佛法。反之,即認為是非佛法。一個人能了解這三條道理,就能將自己從生死流轉裏解脫出來了。現在將三條道理分別的淺釋出來。
l.諸行無常:「諸」字的意思是一切。「行」作名辭用,意思是能動、能作、能遷移的由造作而成的東西。「常」是永恆不變的。相反的一面,是「無常」,無常是言其剎那間不停的變異。三界裏,凡是有體積形態,而經由造作而成的物,平常都要經過生、住、異、滅的四相。生時不論是在這個五濁惡世,或三界裏的什麼地方,都要有構造它的物質。這些物質,因緣和合的時候,就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個體,這叫做「生」。這個個體,存在一個地方,不論它存在的時間是長是短,叫做「住」。當這個個體正在「住」的時候,它的體積及形態,是不斷地變異,不是增加,便是減少。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無妨講清楚一點。就以我們的身體做例來講罷:我們由小孩,慢慢長大變成少年,往後中年,老年,這樣每年都在轉變。實在說起來,是每月,每日,每時,都在轉變。因為人體各部,是細胞組成的。細胞平均約每二小時就分生新的,以代替老的。所以一個人身體裏的細胞,今天已經有好多新的出生,代替了昨天的舊的。這樣一來,今天的一個人,已經有部分不是昨天的人了。不過變得很少,又是漸漸變的,所以我們不能覺察。等到有一天這個人老了,四大過分的不調和就死了。死了以後,他的身體便腐化而成為液體,以後就什麼也不存在(滅)了。這一段是說明物之有生者,便有死。從有到無的繼續變異,這就叫「無常」。這是要叫我們明白,我們的肉體,終歸有一天會滅的,不要夢想求長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肉身,到了最後,也要在天人悲痛中,以圓寂示人呢!
2.諸法無我:一個胎兒在母體裡,是由臍帶的微血管,吸收母親的微血管滲透出來的養料。這樣,雖然胎兒的血管,沒有直接和母親的血管相接,但是母親喫的東西,是直接影響胎兒,胎兒從來是沒有用口喫東西的。胎兒出生了,他表現的第一種本能,就是哭。母親用一點蜜水給他喫,他就再表現第二種本能,吮吸。此後,他求食的衝動一起,他就哭;母親給他奶,他就安安靜靜的喫;身體也就天天的長大。等到他會講話,會走路的時候,也同時會覓棗,抓梨,饜足他的求食衝動。這種求食以養生的衝動,一天一天的發展起來;到五、七歲時,因為維持身體生活的心強盛起來,發展成為佔據的衝動;其目的也只是為了維持他個人的生命。慢慢這佔據的衝動,會發展到滿足其肉體的享受。為了使個人的享受滿足,他個人是最重要,別人是不重要。別人及一切物,好像只為了他才存在的。換句話說,他的腦子裏是這樣想:「我」,才是最主要的。我所看到的你或他及一切物,只是為著要供給我的存在而存在的。這個為小我的生存,個人的享受主義,發展成為我的家,我的親友,我的國家......這些集團的大我主義,起先是佔據,以後不擇手段而搶奪。乃至大家為了利害的衝突,演成為國際的大戰。這一段話,是說明一個人有自我的私心,所以要排斥非我異己,利用非我以滿足自己。若有非我,不為我用,所以才發生種種的衝突。
三法印的第二條道理:「諸法無我」,就是要破除這種執著有我的不正確的思想。「諸」字的意思,亦是一切。「法」字是指一切有生命的萬物。「無我」,是說這個肉體,沒有一部份是「我」,全部肉體亦不是「我」。現在我先給你一根當頭棒:我們眼前看到的一切東西,連你和這個說話的「我」都算在內,現在都生存;但是這些生物,壽命的長短不相同,總有一天會死,會壞,會滅去的。那時候不但沒有一個你我,也沒有一切生物。你或許趕快要搶著說:「不對」。「有一天」是將來的,將來的,我們沒經驗著,不知道。但是,現在此地明明有一個「我」。那麼我也趕快替你解說:「我」這個字,實在是一個代名詞,用來當這個身體的代表,所以方便對別人講話。譬如下面這句話:「我坐在椅子上」,這句話裏將「我」字拿去,換上「你」字,意思是相同的。可見「我」只是一個名,用來代替我的全身體。再進一步說,譬喻有土匪請你喫飯,後來割了你的一隻耳朵當證據,叫你寫信回家拿錢來贖身。你寫的信說:「我的耳朵被他們割去一個了」。可見這個「我」字並不是指身體,是指另外一種東西。那個東西,只用一「我」字代表。土匪拿不到你家裡送來的贖命錢,就再割去你的手;再進一步,割去你的足。你用口說:「我的手、足都被割去了」。沒有良心的土匪,再將你腰斬,你就說:「我的身體被斬去一半了」。最少現在你可明白,「我」不是這個身體,是另外有一個看不見的東西。最後土匪割去你的頭。口也不再講話了,那時這個「我」,才離開這身體而去了。所以人的身體,只是代表「我」,卻不是「我」。「我」無外觀的體相,所以「無我相」。一般人以為這個身體是「我」;佛學對你說:這肉體不是「我」,只是四大和合的假相,無一部分是「我」。肉體是肉體,我是我;所以說諸法無我。更進一步說,代表肉體的那個「我」,自己本是一個抽象的名詞,也並沒有什麼樣子可以讓人解說的。所以那個「我」,自身也是無一物可說。「我」既是無一物可指陳,所以名為「無我」。這是小乘聖人的極果。
3.涅槃寂靜:涅槃二字,是梵文(Nirvana)的譯音,又譯泥洹,意義是擇滅。小乘學人,以為世間一切物,都是身口意三業之動力,造出為因,與緣會合,而有種種假相。這個假相,經過生、住、異的流轉變遷,到最後無所存在而滅。所以我們存在的時候,萬物只是借給我們一用,我們儘可不必追求,或留戀它們,因為我們自己也會死亡。況且我們的肉體,也不是可以永遠存在的;最重要的,只有將那個住在我們肉體裡的那個「我」,淨化起來。怎樣淨化他?淨化的方法很多,先提一兩種為例子:淨化方法就是將我們讀佛典所得到的智識,先造十善業;次擇出見思二惑而斷之。見惑,是以一己之偏見或邪見,推度事理之迷情。思惑,是凡夫貪、瞋、癡等之思念,對事物所起之迷情。將六種基本煩惱滅除:一、貪煩惱—取不必多取之物。二、瞋恚—怨恨人家,生氣人家,叫人家不安。三、癡—對事理看不清,糊塗造作。四、慢—自己驕傲,以為聰明,任性辦事。五、疑—不能深信真理。六、惡見—1.顛倒是非;2.我執;3.撥無因果;4.固執自己的惡見;5.固執無理之禁戒。若是一個人,能夠將他肉體裏的「我」淨化起來,不再有見思二惑六煩惱的造業,這個人還在生活的時候,心就已經是安樂自在出離三界了,這叫有餘涅槃。等到他的世壽盡,肉體死,他那個淨化的「我」就離開這五濁惡世,不再入娑婆世界受生死輪迴諸苦了,他此時證入聖位的阿羅漢果,而寂靜地長住在最快樂的佛淨土,這種叫無餘涅槃。
以上所說的三法印,為佛學之重要基本學理;不論是學聲聞、緣覺或學菩薩,諸行人所必需要懂的;所以三法印是三乘共學。
(丁)一實相印
「實相」又稱「真如」、「法性」,是指那個實實在在住在動物肉體裏面的本體,就是我們普通指那個將來成佛的「佛性」,不過是用不相同的名。學者須用他從佛學裏所得到的「般若」,梵文(Prajnia)的譯音,意思是智慧,是一個人內在的了解力,細心靜慮,就眾生本來之真實性,體會其無相之相。這一門的學理,是菩薩行人必要懂的。因為菩薩行人,一面修持佛法以自度,另一面以佛法度人,所以不但要懂自己的「佛性」,還須懂得別人的。為要證明眾生的本體,所以叫「一實相印」。因為唯是菩薩所必要學的,故謂大乘不共學。一實相印也可略分三節:l.諸法自性空。2.諸法唯識現(空之中有物—識—中道)。3.圓寂。
l.諸法自性空:諸法,是指一切動物。自性可以粗略的譯為生命。空,是本來沒有一個實體的東西。我們現在都懂得,一切的動物及人類的肉體,是因緣和合所生的假相。這假相經過生住異滅四相以後,就沒有一點實有的體質存在。這假相只是一種幻象,是空的,沒有什麼。我們拿科學用鈾製造原子彈當例子:鈾,是一種固體的礦物,它用許多鈾的化學原素造成的。每一鈾的原素,是許多鈾分子造成的。鈾分子,用精造的顯微鏡還可以看到它的固體形。但是,鈾分子是許多鈾原子造成的。原子太小了,人類還沒有看過它的體形。鈾原子造成炸彈,爆炸時,每一原子分裂成為陰陽二電子。電子這名字,是沒有實在的體質了。你看:這從有變成無,是不是空了?同例,人的肉體到死後滅盡,不也是空的嗎!人的生命,或叫自性,本來是沒有實體的。在一個人生活的時候,它還有一個假相可以寄托。一旦假相滅後,變成空無一物,則那個自性,就失掉了它的寄托物,更加自己本來是無一物,我們只好替它起一個名字,叫它為「空中的空」。所以諸法的實相,也是像它們所寄托的假相一樣,也是空的。這就叫做諸法自性空。我們懂得這一道理,則一切分別、較計、妄執都消除了。一切心念皆息,則清淨的正知,可以見到本性。
2.諸法唯識現:前一節「諸法自性空」,是從有物變為無物;本節「諸法唯識現」,是要相反的說,從無物現為有物,及無中之有。這一小題的「諸法」二字,是指一切萬物,包括無生命的礦植物,及有生命的動物。『唯』字義是只有這個。『識』字含義有:(1)認得一切物的力。(2)使物能夠生活的力。(3)動物的根本實相—真如。現字義是顯出一種有形的外相。
存在世界上的萬物,都是化學原素所構成的。不相同的原素,配合著不相同的外緣,自己就自然的結合成為種種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如氣體的氫和氧,平常是沒有體積的,在化學條件適合的時候,就結成為水—一種實在有體積的物。其他固體的礦物質,不論是簡單的,或是複雜的,為化學原素所構成的,亦如此。這一段是說明從無形相的氣體,變為有形相的物體。
有的元素在空氣裡、水裡或泥土裡,配合著適宜的外緣,就自然的構造成為一個物體,如單細胞植物。此時過去的業力,貯藏在一種天然的衝動力裏(Natural Impulse),叫做「識」;以為這一個物體,可以做他們生活的外緣,所以就會合起來,而成為一有生命的單細胞植物了;如細菌、複球藻。這些菌、藻的原形質分裂時,成為兩個個體,和它們相同樣的「識」,就來和那個新個體會合,而成為兩個生活的細胞。如果分裂的細胞,不互相分離,都住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多細胞的物體。那麼這個物體,只有起初來的「識」在指揮全體。如果多細胞的個體,分離成兩個個體,這樣另外有一個「識」就來和它會合。這是說明從無生命的物體,變成為有生命的生物,以解釋「識」的第一義,「使物能夠生活的力」。單細胞生物,被生物學家新發現,就是這一理論的註腳(Stagrospora Sacchari 臺南車路墘糖廠,新發現的小麻葉的葉燒病菌,治法尚不知)。生物進化論,也是說我們這個地球,由氣體進化為液體,再進化為固體。到一時期,地上的天然條件:如陽光,溫度,水分,空氣等適合時,生物就發生了。起初發生的是植物,往後才有動物。起初是簡單的,往後因天然力及環境,經長時期的變遷,才漸漸的變成複雜的,以適應生存的條件。現在地球上的生物,還是在進化的路程上走,所以才有這麼多形形色色的動植物。
一個動物的身體裏,就是有一個「識」存在,所以這個動物,才會認得他自己以外的一切萬物,這就是「識」字的第二義。
諸位已經懂了我們的肉體,是由四大藉因緣和合而成的假相。同時,我們又曉得,每人有一條生命,住在這肉體裏,它繼續的住著,等到這肉體死亡,才離開去。所以,它住在我們的肉體裡,我們是活人;它離開我們的肉體去,我們是死人。它是無形無狀,好像沒有什麼似的,但是它到底還是一個無形的活力。所以它在我們的身體內,我們才會活;因此我們的俗語叫它為「生命根」。人的肉體死,它又不跟肉體死滅;所以它又是一種不生不滅而永存在的東西。它在我們身體裏的時候,叫我們會認識我們以外的一切萬物;叫我們有情意,有思想,有判斷力,有心理學上的一切工作。在佛學,總稱它為「識」或「實相」、「真如」、「佛性」等等。所以你看世界上的一切萬物,在毀滅時,是沒有物質的存在,是空的。「識」是無形、無狀,好像也是空的。但是它是不生不滅,永遠存在,豈不是「空」裏的「有」麼?佛學說「空」,說「有」;但「識」不是「空」也不是「有」;好像「空」,也好像「有」;結局是「空」中之「有」,所以有時稱這真理,叫做中道論。它能夠叫一物,認得他物;它能夠叫一物變現成為生物,或顯現於世界上,而又是生物的「實相」;所以萬法是唯識現。
3.圓寂:圓寂二字,為梵文波暱利縛喃(Parinirvana)簡略的意譯。波利,意思是圓,各種的德行無不圓滿的意思。暱縛又作泥洹,意思是寂,有各種惑障都滅盡的意思。喃或作那,意思是息,有究竟解脫息化歸真的意思。本來(Parinirvana)是指成佛者之滅度,現在卻是普通指行大乘之菩薩行者之滅度。實在說起來,大乘的菩薩行人,在生活時,已經是時時在做圓寂的工作。因為菩薩行人,時時不忘四宏誓願: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單單履行第一願,就差不多眾德俱備;況且他們的腦子裏,早就沒有見思二惑,我法二執。既然一方面無我執,那麼他們的身心,在生活時,已經不為煩惱所縛,也就不在三界、五趣(天、人、畜、鬼、地獄,留在下面世間法中講)裏輪轉生死。另一方面無法執,就能了知諸法的實相,不為眼前所知的境界顛倒而障蔽其菩提妙智。並且他們在生活時,是時時的行持六度(留在下面出世法中講),所以不要等二乘的無餘涅槃,早就身心圓寂了;到有一日肉體死滅時,就更加大寂而特寂了。
佛學的內容,可大體分為二類:(一)世間法;(二)出世間法,簡稱出世法。世間法,叫人認識他自己和他的環境裏的萬物,遠及宇宙。
(甲)宇宙
我們人類,每天居住在這地球上生活著,將來一定有一天會死,那時當然也死在這地球上。因此普通人的見解,以為人類和這地球,有這麼密切的關係,好像結了什麼不解緣的樣子。實在這種思想是錯了。這個地球,只有像一座房子。我們是搬家到這裏來,而僑居在這座房子裏的。有一天,我們要離開這個齷齪的僑居地,而回到我們本來的美麗快樂的老家。不過,我們現在還僑居在這地球上,多少應該認識它,了解它,並且也不應該忘記我們的老家。
現代天文學告訴我們:這個地球,是一個圓形體,填在一個無邊無際的氣海裏。包在它的外頭的十方,還有很多很多別的星體,有的近,有的遠,有的很遠很遠。那麼多的星體,有的像地球,外層是固體了,有的還是液體,但是有的還只是氣體,甚至只是火球,或白熾熱。地球在氣海裏,和另外八個星球,每個依照自己的無形的軌道,環繞著我們每天所看到的這個太陽運行;他們叫做行星。太陽住在中央,不動,所以叫做恆星。依照距離太陽的遠近算起來,最近太陽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民國二十年新發現的冥王星。太陽和這九個星合起來,叫太陽系。天空裏還有很多的太陽;有的太陽有多個行星環繞著;有的太陽有少數行星環繞著;有的太陽沒有行星環繞。這樣,集合很多的太陽系,成為一個銀河系;集合很多銀河系成為一個宇宙。
佛學的解析宇宙,比較精細得很多。原來宇字是指空間,宙字指時間;二字連合起來,是指這個天體。它的體積,在空間上,是十方無邊無際的大氣海,填著無量數星體;在時間上,沒有人知道它已經有過了多少歲月;那麼,還有未來不可思議的歲月。佛學上的宇宙,分為二部解說:l.器世間。2.有情世間。
l.器世間:是指那個世間的體積,和包圍它的空間;有情世間:是指居住在器世間生活的有情意的生物。器世間的最小的,像我們這個地球,叫做五濁惡世。一個太陽系叫一小世界。合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等於一個銀河系。合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合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合三千個大千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以外,另有佛土。積好多的娑婆世界與佛土為宇宙。
2.有情世間再分為二部:一凡界;二聖界。凡界又分為:(一)欲界,(二)色界及(三)無色界的三界。聖界有:(一)阿羅漢土,(二)辟支佛土,(三)菩薩土,(四)佛土。
一、凡界中之(l)欲界者:欲界的有情,是有形質又有物欲的;就是我們這個地球,叫五濁惡世。它是天、人、傍生、鬼和地獄等生物所住的地方,所以叫五趣雜居地。人類與牛、馬、鳥、魚、蝦、蟻......等傍生的二趣,居住在地面上,叫金輪王界。各類各有牠們的王統領著。鬼趣的有情,常是受著饑渴所煎迫,所以叫餓鬼。牠們住在地面上的空間,與人混在一起。牠們有的能夠看到我們,有的不能看到我們;人類除了用符咒巫術去召請牠們,或病人有時看見外,平常人是看不到牠們的。地獄的有情,是住在最極苦痛的八熱、八寒之地,或許就是地球內部的火,及南北二極的冰地。鬼與地獄二趣的居住地,合稱琰摩王界,管轄這一界的主,稱琰摩王,就是常人所稱的閻羅王。地獄、鬼、傍生三趣之有情,因受惡業的報,都是很受苦的。牠們的外觀,也都是奇形怪狀,醜兇可怕。住在人與傍生兩趣的上方虛空裏的,是天。天的器世界,共有六層。第一層四天王天;東、南、西、北,共為四區;這層天的有情,是沒有人身的,他們是受福報的鬼、畜生、神,混雜住在一起。第二層忉利天,共分為三十三區;這個世界及它上方世界的主要有情,就有人身了,叫做仙、神。他們的一日一夜,等於人類的一百年,壽命千歲。道教的玉皇上帝,就是這層天的主管者。但是替他服役或守衛的,也是鬼及畜類。第三層須夜摩天,是個處處光明的地方。那兒以花開為晝,花合為夜。第四層兜率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以上這是欲界六天。
(2)色界者:色界的有情,是有清淨微妙的形體,但無物欲的心,常在禪定中。它又分為五層天:(一)初禪天,(二)二禪天,(三)三禪天,(四)四禪天,(五)淨梵地。
(一)初禪天所轄的範圍,就是一個小世界,等於一個太陽系。它還分為三區,總稱為離生喜樂地,主管者為初禪天梵王。
(二)二禪天所轄的範圍,就是一小千世界,它又分為三區,總稱為定生喜樂地,主管者稱二禪天梵王。
(三)三禪天所轄的範圍,就是一個中千世界,它也分為三區,總稱為離喜妙樂地,主管者稱三禪天梵王。
(四)四禪天所轄的範圍,就是一個大千世界,它也分為三區,總稱為捨念清淨地,主管者稱四禪天大梵王。
(五)淨梵地,又分為數區,即五淨居天,是證不還果之聖者所生居之住所。
(3)無色界者:無色界的有情,是無形無物欲,心靜恆一。此界分為四區:(一)空無邊處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想非非想處天。
二、聖界:聖界的四土,是淨妙一如,寂然常照,就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十方一切諸佛。
(乙)四生
生物的壽命,長短不同:有的幾千年,如天界的;有的幾百年,或幾十年,如人及傍生;但有的只有幾十天,或朝生暮死的,如昆蟲。在他們一期的生、住、異、滅四相遞演結束後,又各依照他們的業力,轉生為另一種新生物了。所以生物的生死死生,不過只是業力在連續流轉而已,好不可憐!所以學佛只在求得一個超出三界,跳出輪迴。
三界裡的有情,可以依照他們生長的情形不同,分為胎生、卵生、溼生與化生的四類。胎生的:如人、馬、貓等。這類生物,須有父母的雌雄二性生殖細胞會合起來,以後在母體裡經過長時期的慢慢發展,到胎兒的身體構造完成,就離開母體而生下來。出生後的小孩,自己是不能生活的,還要長期的依靠母親,用奶養他;提攜撫養,慢慢的學走路,學講話,往後才能夠在饑渴時,自己找飲食;最後還要雙親或師長,教練他謀生的知識及技能;親子的關係,時間很長。卵生的,如鳥類,就不同了。鳥類,也須要兩性的生殖細胞會合,但是出生下來的,卻是一個卵。這個卵,還須要父母鳥的保護多少天,才孵化而成小鳥。鳥類小時,還要父母找小蟲餵牠們。雞鴨類一出卵殼,差不多就能夠自己找食了。卵生的親子關係,比胎生的短得多了。溼生的:如蚊子、魚、蝦等,更不同了。母親生了卵就完事,不管卵的是否繼續生存,能或不能變態、蛻化為新生命。新生命出生時,就自己生活了。親子之間,差不多是沒關係。所以這類生物,親子有機會相遇時,也是「相見不相識」的。化生的有情,更加不同了,他們沒有什麼父母為外緣,只憑他們自己的業力,有生存的衝動時,就忽然化現出來了。這類化生的有情,最普通的,是五趣裡的天界仙、神,及最低級的地獄,但也遍及於人、鬼、畜等。
(丙)八識
世界上一切存在的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可是若有「識」到這假相裡住著,那麼這個假相就變成生命體了;可見這個假相,只是色身,「識」叫這色身能夠活下去的生命。色身是常人看到的,很容易明白;「識」是無形的東西,我們只好用理解力瞭解它。因為它雖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可是我們可以從它工作所表現出來的功用,而認它的存在。
人類的「識」,就是住在神經系的大腦。我們是從它借著肉體各部而表現的工作分為八種:一、視識,二、聽識,三、嗅識,四、味識,五、觸識,六、意識,七、末那識(Manas),八、阿賴耶識(Ariyavijana)。現代科學,將眼、耳、鼻、舌、皮膚,叫做五官;佛學叫它們五根。它們相對的前境:色、聲、香、味、觸,叫五塵。所以視識借著眼根的作用,而認得色塵;聽識借著耳根的作用,而了別聲塵;嗅識借著鼻根,而得香塵;味識及觸識,借著舌頭及皮膚,而了別味及觸塵。但是視識所認的色塵,卻要第六意識來分別它:是鳥、棕、紅、橙或黃。其他的聽、嗅、味、觸等識,也須要意識幫忙,而分別聲、香、味、觸等塵的不同性質。但是意識,須要受第七末那識的指揮。末那識,最喜歡自己做領袖,管理一個人全體的主管者,就是它,叫一個人發起一個「我」及「非我」的執著。它認定這個色身是「我」,所以自私自利地,由身、口、意造出種種的業,而輪轉生死,沒有方法脫離苦趣,都是從它做弄出來的。實在說起來,它只是一個帝制國家裏的一個弄權潛位的宰相。國事的好壞,都是他做的,但是負責任的卻是皇帝。在我們肉體裏的皇帝,就是第八阿賴耶識。人所以會生活,是它住在人體的裏面;那時它離開了我們的肉體,我們便被人家稱為死人。它離開一個屍體時,就依照那個死人生時所積的業力,投生到別趣有情裏去了。所以在輪轉生死裏的,不是末那識,而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所造的善業、惡業,每種好像是一種子,貯藏在阿賴耶識裏。阿賴耶識好像是田,投生時,八識田裏的善種子或惡種子,在另一生命界裏,依時發生。那麼那個新的生命,就受了善惡的報了。可見那個受輪轉痛苦的,是第八識;平常我們叫它「佛性」。它是如何在盼望我們,依佛法修持,叫它解脫出三界。等到我們入佛土時,我們的八識,就清清白白了,那時就叫做大圓鏡智或稱為第九淨識。
佛學的世間法,叫人認識自己及自己在宇宙間的地位。其實,佛學是著重在出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叫人超脫三界,不再受生死的輪轉。其超脫法,分為二大綱要:一、小乘;二、大乘。乘,有運載義,如舟車可運載眾生出三界的苦海,到極樂的佛土。小乘如小舟,只可以載修持的自己一人;大乘如大船,可以渡修持者,同時也可以運載很多人。
(甲)小乘
小乘學人,見到世間的生物,經過生、住、異、滅,在三界裏流轉,都是被業力所支配,而受種種的果報;因此要了脫生死,就從果上尋因;等到明白受果的因,才努力用種種的行持法以消滅它,而得到解脫。所以小乘的目的,是純粹在求自己的出世。這出世法有兩條路可走:l.依照佛法修持的,如親聽到佛的聲音而得解脫的,叫聲聞乘;成功的時候,叫阿羅漢。2.細心觀察因緣的生死輪轉而悟道的,叫緣覺乘;成功的時候,叫辟支佛。現在先講聲聞乘的四聖諦。
l.四聖諦:聲聞乘最主要的道理,是在四聖諦。諦字意思是真理,它包含著苦、集、滅、道的四法。
一、苦諦—迷的果┐
├世間的流轉
二、集諦—迷的因┘
三、滅諦—悟的果┐
├出世的解脫
四、道諦—悟的因┘
一、苦諦:所謂苦諦,就是小乘行人看見一個人在生活時,受著寒暑饑渴的迫煎;疾病時,受著疲倦酸痛的摧殘;老年時,手足不靈,眼耳不明、不聰,體力敗退等的欺襲;將死未死的時候,不能用語言形容他的苦。雖然說少年時,事事稱心如意,但是有時免不了親愛的人要分離時依依惜別之苦。那麼反一面,所憎怨的人,大家不喜歡相見面,偏偏處處相逢,加以這個色身喜歡種種事物的享受,在要享受的事物,求不得時,所受的苦,是別人家所不懂的!況且一己的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日夜迫著追求,叫你的精神及肉體充當牛馬,更是普通人所共有的苦。
二、集諦:人生既有這麼多的苦,是不是它們自己會發生的?到底這些苦是那裏來的呢?所以我們須要找出招集此苦的因,仔細一找,原來一切的苦,都是見、思二惑所造出來的。見惑是一切的妄見,思惑是貪、瞋、癡等妄情,二惑迫使身口意造出種種的業因。
三、滅諦:已經找到見思二惑,是造出種種苦的因,我們須要努力消滅它們,叫它們已經有的滅亡,還沒有發生的,讓它們不發生,這就是滅諦。
四、道諦:我們已經知道見思二惑,是招集一切苦的因,那麼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消滅它們呢?這個方法,就叫道諦。道諦以修習戒、定、慧三無漏學為最重要。用很簡略的話來說,律藏中最初級的五戒:不殺、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若是學佛人能夠守這初級的五戒,他的身心(肉體與精神)兩方面,無邪無惡,又不再生邪生惡,我們請問:他夠不夠一個模範的好國民?學定可以靜心息慮。心境只是無限的光明,那些什麼邪思、妄想,更是無從發生。慧是智慧的略稱,智是了知有為事相的,慧是通達無為之空理的。前者是世間法,後者是出世法。這一門的學識,是斬斷二惑的利劍。進行的方法,以修持四念住為入門的道路。四念住的內容,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字是觀想的意思。普通人貪愛這個色身,是見思二惑的觀念,最難斷滅的。要滅這種偏見的惑念,我們用(l)「觀法無我」來對付它。因為萬法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立的,我們的色身,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相。構造這個假相的細胞,天天在那裏生新的代替舊的。人們的色身,這樣的變換流轉,可見是沒有一個固定的我。那麼人們所貪愛的是那一個?倘使有鄙陋的人,連這個變換不定的假相也貪愛起來,那麼請他將(2)「觀身不淨」想一想:這個色身在新陳代謝作用進行時,體裏的大腸堆積著糞;膀胱裏貯藏著尿;細胞間質充滿種種液體的廢物與毒素;兩肺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汗管排出來的汗;氣管咳的痰;鼻子噴的涕。請問這色身有那一部是乾淨的,是可愛的?就說最不要緊的,如灰塵弄髒了我們的手臉,人家還不高興和我們握手。最後一個人生活時,吸進體內的腐敗菌,或跟食物到胃腸裏的,在這個人死了以後,它們就進行腐化的工作。這個人死了三兩天,沒有食什麼,可是他一天一天的肥大起來。天氣熱的地方,五天七天,冷的地方十天八天,那個色身肥到發亮,最後,砰的一聲脹破了,喲,其味無窮也!生前死後,一樣的那個色身,唉,你還是十二分的貪愛它嗎?(3)況且一個人生活時,就是為了這個色身,才會受到種種的痛苦。假使他的眼光放開些,記得這色身僅僅是一個假相,不該讓「神為形役」;那麼「觀受是苦」,就發生效力;苦就慢慢減少,以至於無。(4)我以為「觀心無常」,才是斷惑最犀利的寶劍。一個人的佛性,是清淨不變,永恆不滅。但是住在人體時,被末那識所累。末那識,時時在作見思二惑所包含的念頭,計劃叫這個色身享受。這個思念發生,剎那消滅了,那個思念又發生了。念念不已,變換無常,而牽引起多少罪業。這樣一來,佛性被它們所蒙蔽,日見深厚,越難解脫。所以要徹底了解:這個末那識起作用的無常心,是很有害佛性的;不讓它有機會發生,再用禪定的功夫去克服它。
修道的方法,除了四念住外,還有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現在沒有時間詳細講了。
2.十二因緣:緣覺乘學人,最重要的學理,是仔細觀察十二因緣,又稱十二有支,才曉悟生物的三世流轉,只在一個業力之網裡翻筋斗。十二因緣的內容是:《如下頁『三世流轉』表》
一個人生長在熱帶的地方,普通約十四歲,寒帶約十七歲的時候,身體就起一個大變動;男孩的音聲,由尖利變成宏大,長出鬍子;女子喜歡調脂,弄粉;這些男女孩已成長為男人女人了。這個時期,叫做青春發動期。不久他(她)們就會互相戀慕,與異性結朋友,再進一步,就有要求結為配偶的癡情。這一段男女互相追求時,佛學叫它貪愛或無明。
┌1無明—貪癡等煩惱..... .....迷惑
┌一、過去因┤
│ └2行—身口意所造諸業.........業染
三│ ┌3識—起妄念,託母胎.........苦報
│ ├4名色—名:精神的受想行識四蘊,色:肉體起分化苦報
世│ ┌現在果┼5六入—六根成形.............苦報
│ │ ├6觸—出胎後對六塵...........苦報
流│二┤ └7受—因觸而領納世間之好惡等事以起七情.........苦報
│ │ ┌8愛—貪染五欲
轉│ └現在因┼9取—因五欲而對境生取著心.....................迷惑
│ └10有—身口意隨境作有漏之因為種子招未來之果....業染
│ ┌11生—受未來五蘊身....................苦報
└三、未來果┤
└12老死—未來身逐漸衰老以至於死........苦報
第二步,依照社會的舊禮節:迎親,拜堂;或新式的在法庭裡,讓法官證婚,這對男女算結婚了。新人入新房,由身口意的造業,就成為夫妻。這一段佛學裏叫行。無明及行二支,是前一代父母的造因。
女人肚子裏的胎兒,最初的發源,就是雌雄生殖細胞結合成的一粒合子。這時候有一個阿賴耶識,帶著它所貯藏的一切業的種子,估計和這一對新夫妻有親子的緣分的,就借著這合子為緣,而投生在這粒合子內。這樣一來,合子就有生命了。這一段佛學裡叫識。
合子得到母親的養料,就長大分裂成二個細胞,以後約每二點鐘再分裂為四,為八,十六......在一日一夜,就有了一千多個;三四天裏,就有了幾萬個,合成為一實心的細胞團。一星期裏,成了一個內空外實的球形胚胎,叫囊胚。十天左右,囊胚發展成為原腸胚。二星期裏,原腸胚的細胞,就初步起分化作用:內胚層,慢慢的演發成消化和呼吸系統;外胚層演發成皮膚及神經系統;中胚層演發成骨骼,肌肉,循環,排洩,生殖等系統。到近一個月,成一條魚的樣子;內部的分化將近完成。這一段胚胎起分化作用,佛學叫名色。名,是將來管理精神作用的神經系統,色,是其他的七大系統。
一個月後,到第二個月底,胚胎的頭部,就慢慢生出眼、耳、鼻、舌;軀幹部發出手、足;阿賴耶識所住的腦,也發展為大腦、小腦、延髓、脊髓,及分到全體各部的神經。這段說明胚胎已慢慢發展成一個完全的胎兒,佛學裏叫做六入。
二個月後的胎兒,每天從母體得到的養料,將全體的各部分健全起來;到十個月滿足,胎兒出生了。它的末那識,就指揮著視、聽、嗅、味、觸、意等六識,借著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前境認得色、聲、香、味、觸、法(萬法)等六塵。這一段在佛學裏叫觸。
小孩子出生了,得到父母的養育提攜漸漸長大。每天因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而領納著世間一切的善事惡事,到青春期。這一段佛學裏叫受。
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是由過去無明、行二支為因,招來現在的果。
青春的少年,錯認前境的萬物為實有,又貪愛著這個假相的色身以為我,因此追求色身的亭受,而染著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佛學裏叫這貪染心為愛。
一個少年,被熾盛的五欲所驅使,就計劃著種種手段,不論是合法的取得日用品,或不合法的佔據的,甚至搶奪來的。這一段佛學裏叫取。
這個少年人,婚後的一生裡,因為貪愛著自己的色身,兼愛著自己的妻兒;不管是順境或逆境,他的身口意就造出種種的善惡業的種子,藏在八識田裡。這一段佛學裏叫有。
愛、取、有三支,成為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這個少年人,一年一年的過去,不久就成為中年,幾十年後成為老年,最後,他死了,那個阿賴耶識,就連生時所藏的業因,一起帶去;再估計那些業力,該受生人趣或傍生趣的,就又去胎生,卵生或溼生去了。如果那些業力,該受生到天、鬼或地獄的,那麼就化生去了。這一段佛學裏叫生。
那個阿賴耶識投生後,不論在那一趣,壽命是短是長,終有一天會老、會死,再結束它的一期生死。這一段佛學裏叫老死。
生、老死二支,為現在的因,而招致未來的果。
統觀十二因緣,只是一個業力之網,將八識輪迴生死在三界裡。如果一個人能覺悟到三世流轉,都是因無明而招來的苦;因此拔出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寶劍,斬斷無明,不再到三界裡受生,證入無生的聖界,就成了辟支佛。
(乙)大乘
大乘的意義,是大船或大車,可以運載自己,也可以運載多人,渡出迷妄的苦海,到達覺悟的樂土。大乘又稱為菩薩乘。菩薩二字,是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簡譯音。菩提意譯是覺悟,薩埵意譯是有情意之生物或眾生。學佛的人,多數是自己在求成佛的真理,還要將佛學的真理,教予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也生起覺悟。所以凡是一面用佛法度自己出苦海,同時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的,就稱為菩薩,也稱為大乘行人。他的四宏誓願,就充分表現他為要度人,才如何的剋苦學道。因此,大乘可以說是入世的出世法。請你看看他修持的六度,就能夠明白他的大慈大悲心是何等的真切。
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
一、布施:大乘行人,因大悲心切,看一切眾生受苦,如自己受苦一樣;所以量力布施,使受苦的人得樂。布施有三種:l.財施:自己酌量情形,用金錢或用物品去幫助窮苦的人。2.無畏施:用溫和的話,安慰受苦的人,或救援人家,出離危難;讓受苦受難的人心裏平安,沒有恐怖。3.法施:眾生迷癡,身心不能超脫;所以菩薩用自己所學的佛法,講給人聽,使人學道而開悟。
二、持戒:大乘行人,嚴謹的勤持戒律,使身口意得到清淨,不造一切惡業。但是對於眾生有利益的,就勇往直前的做去。戒,有五戒:如l.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婬,4.不妄語,5.不飲酒;加不坐高廣大床,不觀聽歌舞,不著華鬘好香塗身,過午不食,為八關齋戒;再加不捉持金銀財寶,共為十戒,後受二百五十比丘戒,為具足戒。
三、忍辱:終身供養父母三寶,不懈不怠;偶然受人家打罵挫折,不怨不怒;外忍饑寒,內忍七情五欲,這樣才能夠負起度人的困難工作。
四、精進:有人指出我們的過失,我們要不遲疑的立刻改正,有人提出對眾生有利的工作,我們要不避勞苦艱辛的馬上去做。清修學道,勇往直前,必抵於成。
五、禪定:菩薩在一方面,因為要救援眾生,所以精神須要有特別的訓練,才不會被世情所蒙蔽、社會所轉移。另一方面,磨練成佛,所以要靜寂其心,以免散亂。
六、智慧:菩薩因為要深入人間,教化眾生,所以要有遠大的學識;要方便的隨機引導,所以應該博覽聖典,多聞法要,才能夠充分的:l.了知宇宙之本體,及萬法之善惡邪正之事相,2.通達萬法之實相,以進於解脫門。
學佛的人,要心存菩薩之心,志行菩薩之行,雖然不能一時將此土翻成淨土,但眾生必能減少許多許多的迷妄、苦痛,這樣才配得上為佛弟子。
學佛人的目的,雖然是一樣的在乎超凡入聖,但是因為研究及修持的方法不同,將佛學變成為十大宗派。現在就將十宗派及每宗所依據的重要經論,略舉如下:
(甲)小乘二宗
俱舍宗及成實宗。小乘行人,功在自利,志在出世,所以聲聞乘及緣覺乘的學理,都是依據四經、二論。四經:即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一阿含經。二論:即俱舍論,尊者世親造。成實論,訶梨跋摩造。
(乙)大乘八宗
大乘行人,以菩提心為因,大慈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雖然入趣聖地的地位相同,但是行持有別:
一、教門派:l.法相宗,又稱唯識宗:依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2.三論宗:依中論,百論,十二門論。3.華嚴宗:依華嚴經,十地經論。4.天臺宗:依妙法蓮華經,大般涅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智度論。
二、理門派:禪宗依楞伽經,金剛經,圓覺經等。
三、行門派:律宗,小乘大乘律藏,一切人皆須修。
四、果門派:l.真言宗,又名密宗,依三經一論: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略稱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羯羅經,釋摩訶衍論。2.淨土宗:依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往生論。
佛、法、僧,為佛門三寶。一切佛法,皆是釋迦牟尼佛所親說的,所以學佛人應以佛為皈依本師,而棄外道。
一切佛法,都是叫眾生轉迷開悟,離苦得樂,所以學佛人應當皈依法,以為進趣解脫之道,而棄其他邪說。
一切僧,皆是傳持佛法之人,所以學佛的人,應該皈依僧,期以正信而入正覺。
佛學卷帙浩繁,學理深奧如淵海。但是救濟眾生,脫離苦海之法,卻處處皆是。我們在這暑期的短短六星期內,講完「佛學淺釋」這一篇小小的東西,其內容,當然沒有方法將佛學詳細解釋;不論那一段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理,只有提綱挈領地將佛學的大意,繪出一個輪廓,諸位如想在佛學方面繼續上進,那麼這篇「佛學淺釋」,或許可當一張簡要的藍圖,領導諸位,深入大藏經的捷徑,而達到解脫入聖之門。願諸位加倍努力。(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