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書第十一冊 -- 佛光學


圖/佛光教科書(一套十二冊)

  自序

  佛教需要現代化!
  
  佛教現代化缺少的東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書》。一九五七年,菲律賓有佛教主辦的社會中學,透過印順長老要我為他們編寫一部佛教教科書,自覺力有未逮,因此辭謝。一九六○年代後,新加坡倡導華文,希望能編印佛教教科書,常覺法師商之於我,有感因緣不具,加以婉拒。環視今日佛教在台灣的發展和普及狀況,實在急需一套完整的《佛教教科書》,目前雖然有一套方倫居士編著的初級、中級、高級佛學課本,以及後來許多佛教團體所陸續編印的佛教教科書,也都未能受到佛教界普遍的重視。
  
  一九九○年起,我發心要為佛教編寫一套教科書,定名曰《佛教》。最初計劃以十萬字為限,後來結合佛教界大德長者的著作,以及各家學說,漸成為三百萬字的初編,出版後,沒有對外發行,只做為佛光會會員和佛光山徒眾弟子講說的參考資料。
  
  近年來,益感教科書的需要,同徒眾妙清提起,妙清自動爭取許多義工協助,舉凡佛光山的職事、叢林學院的教師,甚至是學生,眾皆響應。只是《教科書》的體例,不比一般的作文,非專職不能盡其功,所以向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建議成立書記室,加強書記室的功能,展開《佛光教科書》初編的工作。
  
  這期間,不論行腳海內外各國,《佛光教科書》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功課,甚至在療病之中,帶領書記室的書記們到澳洲黃金海岸的佛光緣中心閉關寫作,行到香港佛香精舍,依舊不眠不休的趕工,如此在美、歐、澳等各洲之間數度來回,終於完成了些許的心願。
  
  為了使《佛光教科書》的內容更為縝密周延,特別禮請教界內外的學者大德助成,例如一篇「西藏佛教」,特地邀請中華漢藏文化協會理事長田璧雙喇嘛校正;「道教概說」一文,延請鑽研道教多年的南華大學校長龔鵬程先生評定;「民間宗教」則委由對此素有研究的鄭志明教授定稿;而一貫道的前人林育德先生也共襄盛舉,為「一貫道概說」鑑定;甚至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等,都經由各專門學者或宗教師予以校訂。至於佛光山的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有的參與審稿,有的補充資料,有的潤飾修訂,可以說這部《佛光教科書》雖由我編定綱目,但因有佛光山子弟的參與,以及眾多因緣才能圓滿定讞。
  
  《佛光教科書》從一九九五年著手,歷五年終於在佛教東傳兩千年紀念前夕彙編完成,感謝三寶十方大德,由於前人的資料、台灣佛教蓬勃出版的事業及諸位佛教大德的作品,促成了《佛光教科書》的問世。
  
  關於《佛光教科書》編輯內容的特色有四:
  
  第一、《佛光教科書》全套共有十二冊,分別是:
  
  第一冊《佛光教科書》共分十二冊:
  
  第一冊《佛法僧三寶》
  
  第二冊《佛教的真理》
  
  第三冊《菩薩行證》
  
  第四冊《佛教史》
  
  第五冊《宗派概論》
  
  第六冊《實用佛教》
  
  第七冊《佛教常識》
  
  第八冊《佛教與世學》
  
  第九冊《佛教問題探討》
  
  第十冊《宗教概說》
  
  第十一冊《佛光學》
  
  第十二冊《佛教作品選錄》
  
  每冊含二十課,每課以兩千字左右為篇,但這樣的字數限制,對浩瀚無垠的佛法總有縛手綁腳的窘態,因此以注釋做為補充,也是幫助研讀學習者,減少蒐羅資料的困難。
  
  第二、這十二冊《佛光教科書》前後的分類是以基本概念及多元化學習為目標。佛教以三寶為中心,因此將《佛法僧三寶》列為第一冊,學者一旦對三寶建立信心以後,則佛法大海就能任其遨遊。
  
  第二冊《佛教的真理》、第三冊《菩薩行證》,是對三寶的延伸,因此前三冊可以說是對三寶理論的架構。此外,《佛教史》與《宗派概論》有相互關係;《實用佛教》、《佛教常識》、《佛教與世學》也彼此互有關連,而《佛教問題探討》與《宗教概說》,則是為了讓大眾對宗教問題有廣泛的認識。
  
  我們所以把《佛光學》編列在《教科書》第十一冊,是因為數十年來佛光山倡導佛教現代化、人間化、制度化,對當代佛教的發展不無影響,因此以佛光山和佛光會為主,提供一些概念和認識,協助大家掌握佛教未來發展的動向。
  
  為了讓初學者能夠從古德的作品裡認識浩瀚無邊的佛法,我們選擇一些歷代的經論和佳作,輯成《佛教作品選錄》,並加以簡介,希望藉由欣賞這些作品,對佛法有更深切的體認。
  
  第三、《佛光教科書》的內容受限於篇幅,教者、研讀者可以多參考注釋,有時注釋更能表達主題的說明,至於圖片、習題更有待各個教者、研讀者運用。
  
  必須附帶一提的是,對於注釋內容不能一一標明出處,是本教科書的不足之處,不過佛光山發行有《佛光大藏經》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讀者可以充分運用,尤其《佛光大辭典》對《佛光教科書》的教學,更能有所幫助。
  
  第四、《佛光教科書》並非以學者專家為主要讀者對象,而是為亟需了解佛教的初學者所編印,內容著重在佛教基本知識的強化,因此學術性的研究推論及考據,不屬於本《教科書》的範圍。此外,在宗派的介紹上,我們的立場不偏於某一宗派,更非一家一派的言論;而在探討佛教史上,縱使存有佛教流傳的缺失問題,我們也不掩藏,希望有助於佛教未來的革新改進,教者、研讀者可從本《教科書》獲得對佛教全盤的了解。所以我們希望《教科書》能成為佛門中師父課徒之用及各個佛學院教師上課的教本,並能普遍應用於各寺院團體舉辦的講習會、讀書會等,更希望《教科書》也能提供給有心研究佛學者有入門的參考依據。
  
  本書出版的日期,正逢西元兩千年、也是佛教東傳中國兩千年的紀念,值此世紀交替之期,僅以此微願,化作心香一瓣,奉獻十方三寶各位大德,至望見者聞者不吝賜教!
  
  星雲
  佛光山開山寮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多年以來,佛光山僧團與佛光會教團相繼提出利世濟民的理論架構及思想體系,已具有實踐的方法及具體的成果。此兩大佛教團體猶如人之雙臂、鳥之兩翼,在相輔相成之下,為世界遍撒和平幸福的種子,如今這些都成為研究「佛光學」不可或缺的理念。所以,什麼是佛光學呢?質言之,舉凡至真至善的精神理念,乃至促進人間安和樂利的真理妙諦,都涵攝在佛光學的範疇之內。以下僅提出佛光學的四點內涵精神:
  
  一、菩薩叢林是佛光學
  
  叢林道場是指有組織、有制度,能夠接引十方大眾的佛教寺院,在此特地加上「菩薩」二字,是為了簡別專修聲聞、緣覺二乘,只求自度自了的道場。像佛陀在印度建立的精舍、講堂,中國唐朝「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所提倡的農禪道場,以及後來大江南北多少集眾參禪、弘法安僧的寺院庵堂等等,皆名之為「菩薩叢林」。東晉末年,道安大師在戰亂時期仍在各地建設道場,聚徒講學;清末楊仁山設立「祇洹精舍」,印經、教學;近代李炳南在台中創建蓮社。他們不遺餘力,都具有「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特性,所以均可稱為菩薩叢林。其他如民國初年月霞大師在上海哈同花園創設華嚴大學;太虛大師提倡菩薩學處等等,也屬於菩薩叢林的思想,只可惜因緣不具,未能擴大影響。佛光山及佛光會秉承古聖先賢的菩薩精神,懷抱慈悲濟世的願心,以淨化人間為己任,從事文化教育的深耕,重視群我關係的調和,在在顯示出菩薩叢林為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二、般若生活是佛光學
  
  佛教非常重視般若的修持,經典中說般若不但是六度之首,也是諸佛之母,又說「般若」如人之雙目,能領導其他五度走向圓滿的境界。般若智慧得自於日常生活的體驗,因此離開了生活,就沒有般若。《金剛經》開宗明義便揭櫫佛陀的般若生活:「著衣持缽」,代表佛陀手中放般若光;「入舍衛大城乞食」,代表佛陀足下放般若光;「於其城中次第乞食」代表佛陀眼睛放般若光;「飯食訖,收衣缽」代表佛陀口中放般若光;「洗足已敷座而坐」代表佛陀通身放般若光;「爾時世尊」代表佛陀時時刻刻都在放般若光。一卷《金剛經》如果通曉,便能體會到日常生活中的般若風光。此外,禪門的修行著重生活的禪味,舉凡穿衣吃飯、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舉手投足,也都是般若的體現。所謂「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同樣平凡的生活,一旦有了般若,就能讓我們享有解脫自在的人生。佛光山與佛光會一向提倡生活的佛教,鼓勵夫妻連袂參加法會,經常舉辦親子聯誼活動,強調家庭美滿的重要,注重人際關係的順暢和諧,教導民眾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此都說明了「般若生活」是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三、法界融和是佛光學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徹悟宇宙的真理時,發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宣言,為苦難的眾生帶來了無限的希望與光明,由此而開展出來的眾生平等、法界融和的思想,就是人類得到永恒安樂的根本,是世界能達到永久和平的指南。像佛陀創立「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僧團,以六和敬作為共同生活的軌範,以慈悲包容作為待人接物的圭臬,不但打破了種族的界限與階級的差別,更使得佛法得以流佈十方,並且與各地文化水乳交融。佛光山開山伊始,即訂定「八宗兼弘」、「四眾共有」的原則,以及佛光會歷年來所提倡的主題:如「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等等,都是法界融和理念的推行。此外,佛光山及佛光會不僅提倡男女性別的融和、貧富貴賤的融和、士農工商的融和、國家種族的融和,也積極謀求宗教之間的融和、派別之間的融和、傳統與現代的融和、僧眾與信眾的融和,更兼顧佛法與世學的融和、佛法與生活的融和,凡此均為法界融和思想的實踐。所以,法界融和是佛光學基本的內涵精神。
  
  四、人間歡喜是佛光學
  
  佛教是倡導歡喜的宗教,《法華經》指出:佛陀降誕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證悟在人間,是為了示教利喜;觀世音菩薩早已在無量劫前成就佛道,也是為了替眾生拔苦與樂,才倒駕慈航,迴入娑婆。此外,十方諸佛菩薩也以歡喜的修行來成就佛道,譬如彌勒佛又稱為歡喜佛,還有如《萬佛名經》的禪悅藏、歡喜地等許多的佛菩薩均以「歡喜」為名。可見歡喜是佛教真理的本質,歡喜是佛法修行的精髓,佛光山的工作信條中給人歡喜的精神,就是人間歡喜的修持法門;佛光會信條中「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無明」的守則,也就是人間歡喜的當下體證,因此,人間歡喜是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佛光學上承教主佛陀的真理妙諦,中循歷代祖師的遺風德範,下啟萬代子孫的幸福安樂,以「菩薩叢林」為佛光人組織的架構,以「般若生活」為佛光人實踐的內容,以「法界融和」為佛光人思想的基礎,以「人間歡喜」為佛光人修持的法門,凡我佛光人均應矢志發揚,俾能達到光大佛教,普利群倫的目的。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自從十八世紀歐洲掀起工業革命以後,帶動科技進一步的發展,自由民主的思潮逐漸抬頭,人權慢慢地甦醒。到了近代,物質生產豐富,人類的欲望增加,然而卻是無休無止地推動著人類以各種方法掠奪地球的資源。再加上年年戰爭,人類清淨的本性被蒙蔽了,心靈迷失了,人類面臨著被貪瞋邪見淹沒的危險。
  
  我們所面對、所生存的時代,是個怎麼樣的時代呢?國際間,有政治上的爾虞我詐、唯利是圖;有經濟上的市場壟斷、貧富不均;還有人種、宗教間的排斥分別、相互岐視。這些人為的差異現象,全都源自於價值觀念的偏差,以及思想看法的紛歧。
  
  人世間究竟要怎樣才能建立真正的安樂與和平呢?佛光學對於當代思潮的發展,提出四個方向:
  
  第一、對人間的不平等,我們提出「平等的主張」。
  
  第二、對生命的不重視,我們提出「人本的思想」。
  
  第三、對生態的不平衡,我們提出「環保的觀念」。
  
  第四、對行事的不合理,我們提出「自然的緣起」。
  
  一、佛光學平等的主張  
  一九九六年國際佛光會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五千餘位代表在法國巴黎召開,星雲於會中發表「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主題演說,正是希望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代表們,能將平等的觀念與和平的主張帶回各地,並且擴大的散播開來,喚起地球人的覺醒與共識。
  
  怎麼樣才能平等?齊頭式的平等是假平等,唯有立足點上的平等才是真平等。什麼是立足點上的平等呢?例如兒童只能提五斤的重量,大人不費力的能夠提起五十斤的重量,這五斤與五十斤就是差別中的平等,也是立足點上的平等。
  
  真平等要能以大尊小,以富尊貧,以強尊弱,以上尊下。人類要能明白萬法緣生的道理,「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如此才能夠在差別中求取平等,在矛盾中達到調和。沒有螺絲釘,怎能有大機器?沒有砂石,怎能起高樓?所以在同體與共生的認知上,人我彼此相依,各自呈現善美的特色,在相輔相成中共同扶持。這樣的平等才能帶來永久和平的保證。
  
  綜合而言,和平要從平等中建立,平等必須人我相互尊重,在溝通與了解上必須彼此立場互易,對於宇宙間差別萬象的認識,要能了知萬法緣生與一多不異的自然原理。
  
  二、佛光學人本的思想
  
  佛陀在人間證道,自然標示著娑婆世間的重要性,以及以人為本的基本思想。目前的世界,因資用快速的膨脹發展,人們以無限制的時間、體力,投入社會財源的開發,享有物質,然後大量的浪費物質。這股物欲擁有的旋風,把人性物化了,生存也不再那麼快樂,死亡也不再那麼莊嚴,變成了以物為本的世間。
  
  過去千百年來,物質普遍的缺乏,人類慨嘆生活不易;今日人類擁有超過所需的物質,而人類更加慨嘆生存艱難。因為擁有了物質的財富,相對的卻失去了精神上的富足。由於心靈的貧乏、空虛,使人隨便的生活,任意的殺戮,好比速食食品一樣,談不上美味,但是因為可以立即取得,所以也可以輕易的廢棄。因此,也影響到家庭親友間的關係,因為不重道德、仁義,感情也不耐煩經營,動輒離婚或離家。家已經不像家,父母子女之間親情疏離,只得各自將愛心維繫在寵物上,一朝愛之,呵護照顧,勝過兒女;一朝厭之,則棄如敝屣,造成貓狗、蟲魚、鳥獸隨意繁殖,又隨意「放生」--令其自生自滅,導致生態的失衡,及對生命的漠視。
  
  二十世紀末,人類已經走到違反自然的時代。邁向兩千年的新世紀,人類必須重新省思,重新出發,鞏固人倫,以人為本。人為法界中心,唯有人與人之間,無論親疏遠近,懷抱民胞物與,人我一家的胸襟,互相關愛,人類才有未來的希望。
  
  三、佛光學環保的觀念
  
  今日,人類不只竭盡所能的去破壞地球自然,並且還尚未省悟到生態破壞是多麼嚴重的問題!
  
  全球性的空氣污染,造成南極上空臭氧層破洞、紫外線幅射增強,引發地球溫室效應,熱帶雨林也被砍伐,人為、天旱造成的森林火災,空氣品質受到影響。在洲際間的海陸域,高山、森林、海洋、湖泊,生態系統失衡,河川水資源染污、土壤流失。部份國家對於廢棄物不當處理,都市裡噪音、壓力,加上生活空間狹窄,工作或居家環境不良,精神情緒未能抒發得當,市面上充斥各種致癌食品或用品,凡此種種,人類終於用「聰明」將自己全面地囚禁了起來。地球受到遍體鱗傷的損害,人類又將如何生存?
  
  如何解決環保、生態失衡的問題?首先要使全人類覺醒:「地球是我們的家!」維護地球的完整,人類才有身心健康的未來。而人類的覺醒,要從惜福、惜緣、惜物、惜生做起。要有地球全面環保觀念,才能近而從生活中的資源回收做起,這樣才能化腐朽為神奇,進而在人格精神上達到資源回收,也就是轉煩惱為菩提。
  
  四、佛光學自然的緣起
  
  前面三項嚴重的問題,均因人類不知自然因果,不明緣起法則,所引發的逆向循環。自然是世間的實況,無論是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生老病死生命的輪迴、生住異滅心念的遷流,乃至成住壞空器物的循環,都是一種自然。
  
  佛教的真理--緣起性空,實際上也就是宇宙間的因果綱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自然與不自然的事情。自然,使你身心愉快,行事順暢;不自然,使你身心俱疲,累己傷他。例如:感情的交流,以平衡協調為自然;語言的溝通,以體念包容為自然;人我的相處,以不違情理為自然;金錢的運用,以量入為出為自然。反之,逆向而行就是不自然。
  
  佛光學倡導人間佛教,順應緣起真理的發展,也是一種自然。星雲於一九九八年國際佛光會第七次的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上,提出「自然與生命」,作為年度的主題。首先要能覺知自然的定律,才能體會生命的尊嚴;其次要珍惜自然的生命,個己或全體人類才有生命的自然。第三、好因帶來善果,回復自然的和順,才能期望生命的永恆;第四、生命素質提昇,人類善根開發,以慈悲喜捨作為自然的生活,必能「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妙諦」。慈眼視眾生,人人都是未來諸佛,自然走上生命的佛道,在自然中圓滿一切眾生。
  
  平等是人本的和諧,人本是平等的要義;環保是自然的平衡,自然是生命的圓滿。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傳統的文化,是古聖先賢們智慧經驗的結晶,但隨著時代慢慢發展,有時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便需要有現代法門的增加。因此,傳統的不是完全對或不對,現代的也不全然是好或不好,最好能將前人智慧經驗的傳統,配合現代潮流的發展,彼此融和,才能永遠為世人所需要。
  
  同樣的道理,佛教的發展自不能一味的保守傳統,雖然佛教的真理是永恆不變的,但傳教的方式可隨著時代發展而改變。尤其佛教不但要傳統與現代融和,更要僧眾與信眾共有、修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這是佛光教團推展人間佛教的方向,也是佛教發展的時代趨勢,經過多年的努力,已然有了具體的成效。
  
  例如,過去佛教保守傳統的苦行色彩,對於建築巍峨的現代化寺院,以及裝設冷氣、地毯,使用電器設備,佈置富麗堂皇等,即被認為是違反佛制,沒有修行。其實佛陀所說的極樂世界,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欄楯、七重行樹、八功德水等,極盡莊嚴華美,可見信仰佛教不是一定要窮苦寒酸,不是一定要貧窮受苦才叫修行,佛教其實是個富有、快樂、幸福的宗教。因此,為了推展佛教,為了在人間建設淨土,今日的佛教已普遍懂得要重視淨財,重視安和樂利的生活,重視現代化的設備與弘化方式。
  
  再例如,在過去佛陀時代,佛陀證悟以後就經常運用各種神通變化來示現,有時不但以身作則,列舉本生、本事說明,甚至不厭其煩的「三轉法輪」,乃至用種種譬喻,以及長行的散文、重頌的詩詞等方式傳教,並且鼓勵流通四句偈,讚揚、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等十法行的功德,凡此都是為了攝受眾生。現代有作為的佛弟子不辜負佛陀的囑咐,把傳統做創新的設計,例如製作圖表、標語、傳單、海報,或是出版報刊雜誌等;有時用詩歌、格言等智慧語錄傳播佛法,甚至結合現代科技,運用電臺、電視、電腦網路等,正如出廣長舌相宣流佛陀的法音。
  
  過去佛教非常重視行腳雲遊、旅行參訪,甚至經論中經常提到,天人總在飯食經行後,以香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現在佛教到了中國,對於朝山禮聖、寺院參訪、座談聯誼等活動也都十分重視,因為藉此可以廣結善緣、增廣見聞。這也是傳統佛教的現代化呈現。
  
  佛陀住世時,每次說法都有天人散花作樂,有飛天歌舞供養,以增加法會的生動,所以當初靈山勝會,佛陀說法時百萬人天的盛況,至今猶為世人所傳頌。佛陀示教利喜,善於運用各種方便法門。現代佛教傳戒,戒師、戒子在請戒時以香花迎請十方諸佛,甚至在中國佛教歷史上,漁山梵唄與各種佛教讚偈,舒緩和雅的梵音與飛天優美的舞姿,同樣能令人心生歡悅。因此,現在佛光山與佛光會也在世界各地道場,甚至國家殿堂等,教導信徒用梵音樂舞讚佛,讓法會的講者、聽者可以融和一致。
  
  過去佛教僧團重視六和敬的制度,現代佛光山教團主要也是以法為中心,強調法治重於人治,講究制度領導、集體創作、職務輪調、序列等級、僧團立法等,這都是不違傳統佛教的現代管理。佛教重視內心的修為,所謂:「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現代提倡心理諮商、心靈淨化、心靈醫療、心靈改革,無一不是運用現代各種方法,把傳統開示於中呈現,乃至佛陀倡導四姓平等,現在主張僧信四眾一家,這都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和。
  
  現代社會講究企業經營、投資理財;過去釋迦牟尼佛也重視經商之道,重視儲蓄布施,例如《雜阿含經》說:「種田行商賈,牧牛羊蓄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臥,六種資生具。」有了金錢,如何理財投資?《阿含經》也有四句偈說明:「一施悲和敬,二儲不時需,三分營生業,四分生活用。」
  
  現代人講究家居生活;過去佛陀時代即重視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例如維摩居士「示有妻子,而修梵行」。現代人重視人際關係,包括親子之間、夫妻之間、親友之間、主雇之間、師生之間等等,在《善生經》中,佛陀對上述種種人際相處之道,均有很好的指導。
  
  總之,無論是傳統佛教或現代佛教,其實都是佛陀的法音宣流,都是要能示教利喜。因此,佛光山的發展或佛光會的成立,主要的目的都是希望把傳統的佛教融入到現代人的生活中。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主要有四點:
  
  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二、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三、佛法為體,世學為用。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簡要述說如下:
  
  一、橫遍十方,豎窮三際
  
  簡而言之,乃指吾人本具之佛性。橫遍十方,依空間上來說,法身無處不遍,無所不在;豎窮三際,依時間上來說,佛性不生不滅,永恆如一。以此真理之妙用,能夠了知群我之關係,能夠掌握因緣之生滅,能夠透徹時空之來去,能夠開發內外之寶藏。
  
  常有人問:「佛光教團,人多事雜,如何管理,令其上下一心,和合無諍?」其理趣在於「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為橫遍十方,便能擴大我們的心胸;豎窮三際,便能拓展我們的視野。知眾生剎塵心數,無有國家地域的界限,無有膚色種族的分別,能視眾生為生命的共同體,故能甘心奉獻,廣修供養,圓滿菩提。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做人處事的金科玉律,是領導群眾的最佳管理,是事業成功的雄厚資本,是團體發展的根本助力。
  
  佛光學是人本之學,未來發展的方向,須著重現實生活之圓滿。重視身心的淨化,家庭倫理的建立,群我關係的融和,自然生命的尊重。念念依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無窮妙用,普門大開,接引各界人等,如《華嚴經》所言:「四生九有,同登華藏玄門;八難三途,共入毗盧性海。」
  
  二、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慈悲是弘法的根本,失去了度眾的慈悲,就沒有佛道可成;方便是弘法的應用,不能巧妙運用方便,則不能圓成度眾的工作。《維摩詰經》云:「慈悲為父,方便為母。」慈悲與方便是令眾生入佛知見的最佳要道。
  
  所謂方便有多門,六根都是入道的方便。例如:有人見到莊嚴堂皇的殿堂而入道,有人聆聽鐘鼓海潮而入道,有人嗅聞壇場馨香而入道,有人品嚐酥酡妙味而入道,有人朝山禮拜而入道,有人感悟生命無常而入道。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眾生入道法門眾多,寺廟的法會固然可以得度,文藝、書畫、素齋、茶道都能引度有緣的社會大眾。國際佛光會也針對各種不同的對象,規劃多元化的活動內容,如:婦女法座會、金剛禪坐會、星期兒童班等,以教育兒童,為婦女說法,為金剛開示,就如觀世音菩薩的無量神通方便,「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是以無量方便,給予眾生慈悲歡喜,令其奉行諸善,增益道德。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是效法觀世音菩薩弘法度眾的勇猛精神,「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用無盡的慈悲、無量的方便,成就廣大無邊的教化事業。
  
  三、佛法為體,世學為用
  
  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佛法為體,世學為用,是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意義,是佛法和世學融和的表現,也是佛光學未來發展不可忽視的方向。
  
  「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佛法之體,是拔苦與樂;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時遍學五明;出家後,遍訪諸師外道沙門。因為佛陀貫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對象,應病予藥,解脫他們的身心苦惱。
  
  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佛教徒不能逃遁於山林,而不顧眾生疾苦。應該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
  
  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如:以佛法的緣起觀,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觀,舉辦各種成長教育,讓大家懂得惜福結緣,慚愧感恩;以佛法的輪迴觀,邀請專家論文發表,讓大家明了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體,以四攝六度的方便為用,廣納世間萬法,如善財童子尋訪五十三位老師,學習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算數、航海、貿易等知識,學貫內學外學之後,始入毗盧華藏世界之中。
  
  四、天下一家,人我一如
  
  儒家以世界大同為天下昇平和樂的期望;孫中山先生也以「天下為公」做為他草創民國的理想;佛教則以四生九有、法界平等的「天下一家,人我一如」的理念,建設人間淨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國傳統的兼愛思想,而佛教除了對人權的維護,更進一步,重視「生權」的平等。此為「眾生皆有佛性」、「汝是未來佛」,恭敬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由於佛教提倡生權的平等,自然跨越國界的藩籬,而能天下一家;泯除同異的分歧,而能人我一如。
  
  天下一家,人我一如,是彼此同中存異,不排斥每一個因緣。例如:人的眼睛欣賞自然美景,耳朵聆聽鳥語蟲鳴,口鼻呼吸清新的空氣,供應血液的養份,身上的毛孔雖然微細渺小,卻能幫助身體新陳代謝。佛法主張「眾緣成就」,不輕視任何一位眾生,也不錯失任何微小的因緣。
  
  佛光會的發展與方向,以「天下一家」為出發點,讓每個人胸懷法界,成為共生的地球人,懂得保護自然,愛惜資源。以「人我一如」的同體觀,自覺覺他,昇華自我的生命,為自己留下信仰,為眾生留下善緣,為社會留下慈悲,為世界留下光明。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佛教乃僧俗四眾所共有,然而傳統佛教卻一直以僧團為主,因此使得廣大信眾的力量未能完全動員,而且造成佛教漸與社會脫節。為了讓佛教實踐「從僧眾到信眾、從寺廟到社會、從自學到利他、從靜態到動態、從弟子到教師、從本土到世界」的理念,以順應時代的潮流與需要,國際佛光會於是應運而生。
  
  國際佛光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然其創會歷史應溯源於一九九○年八月十日在臺北召開的第一次發起人座談會。當時有一○八名發起人與會,會中確定了國際佛光會的名稱、宗旨、任務、組織章程等主要架構,以及未來籌組工作的重心、步驟與發展方向,並隨即於八月十九日聯名具函內政部,申請准予籌備。九月廿四日接獲內政部覆文准予籌組,自此籌備工作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十一月三日,在第二次發起人座談會上選出籌備委員王金平、趙寧、潘維剛、曹永杉、陳順章等三十一人,公推星雲為主任委員,同時依法公開徵求會員。
  
  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中華佛光協會正式假臺北國父紀念館召開成立大會,成為國際佛光會的開路先鋒。會中,星雲經五千餘名與會代表選出,擔任中華佛光協會會長。當天,李登輝總統特頒賀電,行政院長郝柏村致送花籃,歷任內政部長許水德、吳伯雄、邱創煥,以及國防部長陳履安、中央社工會主任鍾榮吉、臺北市長黃大洲等,均蒞會祝賀,典禮莊嚴隆重,是中華民國歷年來最盛大的宗教社團成立大會。
  
  繼中華佛光協會成立之後,在美洲有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大洋洲有澳大利亞、紐西蘭;歐洲有法國、英國、德國;亞洲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日本、香港;非洲有南非、剛果等六十多個國家地區也隨即成立佛光會,並於同年九月,首先以通訊方式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一次籌備會;十月中旬,假臺灣佛光山召開第二次籌備會,世界各地均派代表參加。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在十方因緣成就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順利在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成立大會,並同時舉行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四千多位來自全球四十五個國家的佛光會代表出席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盛會。星雲經全體會員議決,當選為世界總會會長;同時選出時任中華民國內政部長的吳伯雄、日本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香港慈善家嚴寬祜、澳洲企業家游象卿、斯里蘭卡國立大學副校長安那努達法師等人擔任副會長。此雲集各國佛教菁英的盛會,充份體現國際佛光會國際化與歡喜融和的性格。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世界性的人民社團,以佛教信眾為主要組成對象,有別於其他社會團體。佛光會的會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僅為自己求得心靈解脫、智慧圓滿,更以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增進和平尊重的世界為共同目標,是個「自他兼利,同體共生」的團體。佛光會創會以來,一直以教育、文化、修行、服務為發展方向。它的成立,不但使得廣大的在家信眾擁有更多的機會奉獻心力,成為佛教慈善的推動者、文化的播種者、佛法的弘化者與大乘的修行者。尤其每年舉辦的國際佛教僧伽會議,更把藏傳、南傳、北傳,乃至顯密佛教的僧信團結融和在佛陀的慈光之下,是個真正超越國界、種族、宗派的國際性社團,因此普獲各國人士的肯定。佛光會目前雖只創會八年,卻已在世界五大洲各個國家地區成立了一百三十多個協會、一千多個分會,其中包括廿七個非漢語系協會,會員已達百萬名以上,廣佈在全球各地,另有三十餘個國家正在籌備成立協會,甚至南非有逾十萬民眾期盼成為佛光會員。國際佛光會的創建,是佛光山國際性格的體現,不但實現了佛教國際化的目標,而且已將佛教帶入另一個嶄新的紀元,並為佛教的未來發展寫下新的里程碑。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一個組織最重要的是宗旨,宗旨不但代表組織設立的主要目的,也是每一位成員所應努力的方向。以佛教信眾為主要組織對象的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世界性的人民社團,其創會宗旨有四:
  
  一、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
  
  二、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
  
  三、恪遵佛法儀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學,圓滿人格。
  
  四、發揮國際性格,從事文化教育,擴大心胸,重視群我。
  
  其中,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說明佛光會員是為了成就佛道而聚集在一起,三寶就是信仰的核心,因此佛光會員最基本的修持,應該要恭敬三寶,從而弘揚佛法,普利群生。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法和生活不能分離,離開了生活,也就沒有佛法可言。是以佛光會秉持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倡導生活佛教,主張家庭就是修行的道場,佛法不能悖離生活,不能把夫妻視為冤家、兒女說成討債鬼、金錢喻為毒蛇、名利講成糞土;反而菩提眷屬正可以在佛道上互相扶持,淨財越多越能做更多的佛教事業,正當的名利可以激發見賢思齊的上進心,甚至對於現世安樂的追求要更重於死後往生的期待,能夠把佛法落實在人間,才能慈悲濟世,才能轉娑婆穢域成為佛光淨土。
  
  在佛化世間的過程中,必須講究方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並將佛法分成五個層次,稱為五乘佛法,包括修學三皈五戒的人乘,修習十善禪定的天乘,修習四重聖諦的聲聞乘,修習緣起中道的緣覺乘,以及修習六度萬行的菩薩乘。六度萬行的德目雖然很多,但總括而言,不出戒、定、慧三無漏學。因此,以弘法利生為己任的佛光會員,首先要嚴持戒律、修習禪定、體證般若,通過三學的完成,才能圓滿人格。人格的圓滿就是佛道的完成,所以佛光會員應當融和五乘佛法,以三學六度為修行的圭臬。
  
  培養胸懷法界,發揮國際性格,不分地域、種族、國界、宗教,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透過文化、教育,努力推動淨化人心、福利群生的工作,更是佛光會員的責任。因為唯有文化,才能無遠弗屆,深入各地;唯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淨化心靈。
  
  從佛光會的宗旨可以看出,佛光會員負有弘法利生的任務、有慈悲濟世的胸懷、有圓滿人格的律儀、有重視群我的性格。尤其,佛光會員有「以世界觀弘揚佛法、以人間性落實生活、以慈悲心普利群生、以正覺智辨別邪正」的理念。因為,佛教本來就具有普遍包容的特性,不受國家地域的限制,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宗教。因此,佛光會員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要將佛法的菩提種子遍灑五大洲,把照亮世間的佛教帶向全世界。
  
  佛光會尤其提倡積極進取的人間佛教,要將佛法由寺廟帶到社會,由僧眾帶到信眾,讓佛法走入家庭,落實人間。因此,佛光會員為了傳播佛法資訊,應該學習寫作、電腦、發行書刊;為了莊嚴道場,應該學習插花、佈置、建築;為了便利弘法,應該學習駕駛、演說、各種佈教法等等。
  
  佛光會更透過各種活動的舉辦,提供會員更多策劃參與的機會,讓會員從參與服務中廣植福慧,獲得法喜,並於日常生活中給予會員們各種的輔導與幫助,在精神信仰上,為會員解決疑難,消除迷惑。
  
  此外,為了提昇信仰的深度與廣度,佛光會員平時除了參與佛法研討外,更要親近名師、大德,不要為風水、算命、占相、卜卦等迷信行為所支配,不要被富有神秘色彩的邪信所控制,要從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培養正知、正見、正行,以正覺智去辨別邪正偏圓,如此除了可以獲得自我學習的機會,更能藉著所學去接引大眾,從而完成自利利他的菩薩道業。
  
  國際佛光會不但有明確的宗旨目標,有崇高的願心胸懷,有豐富的精神內涵,佛光會員更以發揚大乘菩薩精神自許,人人發四無量心,行六度萬行,並且發願做佛陀在人間的化身。當初,佛陀弘揚佛法於五印度,經過二千多年來,今日佛教徒應該光大如來遺教,要把佛法弘揚得更廣、更遠,所謂「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這便是國際佛光會創會的宗旨與理念,也是全體會員一致努力的目標。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國際佛光會是個世界性的佛教組織,每逢集會結束前,必須唱會歌,以堅定弘法的目標與方向。歌詞如下:
  
  我們的宗旨,從事弘法利生;
  
  我們的信念,辨別是非邪正;
  
  我們的精神,效法四大菩薩;
  
  我們的希望,建設佛光淨土。
  
  我們福利社會,放眼全球;
  
  我們同體共生,胸懷法界。
  
  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請聽!我們的心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
  
  佛陀為一大事因緣降誕娑婆,所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由僧信二眾組成的佛光會員為共成佛道、續佛慧命而聚集一起,僧眾秉承佛陀教法,上求下化,信眾則以供養三寶,護持佛法為首務。因此,將佛法深植人心,解決人間憂苦,達到自他兼濟的究竟安樂,成為佛光會員以世界觀弘法利生的宗旨。
  
  弘法利生,首先要培養正確的知見。正見是解脫生死的方便,是學佛修行的根本條件,今日社會普遍缺乏正見,姑息邪說異端的橫行,影響社會良善風氣。因此佛光會員應以辨別是非邪正為信念,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尋聲救苦;效法文殊菩薩的智慧,開啟眾生的菩提般若;效法普賢菩薩的大行,遍行一切法門;效法地藏菩薩的大願,度盡一切有情;讓每個佛光會員成為四大菩薩的千百億化身,共同擔負起破邪顯正、利益大眾的教化責任。
  
  平等與慈悲是佛教的特色,同體與共生含有平等融攝、慈悲尊重的意義。《華嚴經》云:「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佛光會是一個重視社會福祉的社團,主張尊重有情生權。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我們居住地球,應以同體共生的地球人自我期許,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進而福利社會,不僅著力於關懷貧弱老幼的慈善事業,更要以微妙法音解除眾生心靈苦惱。
  
  諸佛各有其清淨國土,娑婆世界雖為五濁惡世,透過佛陀清淨心所見,人間也成淨土。人人若能奉行六度、四攝法,廣結善緣,轉憎嫉的人際關係為尊重包容;轉人我交征利的處世態度為喜捨成就;六根所觸,皆是真善美,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必定能轉娑婆穢域為佛光淨土。
  
  國際佛光會目前計有一百三十餘個協會,一千多個分會,近三百萬個會員,已然遍佈全球五大洲。我們希望依前述所言宗旨、信念、精神,致力推動佛教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同時,能激發各分會的力量,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促進世界的和平,掌握未來的世界趨勢,使佛光會具備「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國際宏觀,則不論時局如何演變,國際佛光會終能因應世局,光大聖教,使佛光法水恆久長流五大洲。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在現代世界文明互相交流,地球村民往來頻繁之際,佛教也逐漸突破舊有型態,走出山林,進入社會,擴大寺院功能,深入人群服務,走向家庭,助益國家,進而超越國界而延伸全球。為了促進人類融和,發揚慈悲友愛的精神,國際佛光會應運而生,為歷史寫下輝煌的篇章。歷年來,國際佛光會為推動佛教人間化、現代化、藝文化、大眾化,自一九九二年起至今,每年例行舉辦會員代表大會,更推展「主題演說」來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其簡介如下:
  
  一、歡喜與融和(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二年於洛杉磯音樂中心)
  
  世俗之財富、感情、知識、權力等,人人希望擁有,但這一切都可能帶來煩惱,其實,最好的是擁有歡喜與融和。我們希望世界上每一個人要本著歡喜做事,要本著歡喜做人,要本著歡喜處境,要本著歡喜用心,更要本著歡喜利世,歡喜修行;而融和,則不但大小乘要融和,顯密要融和,而且應擴大到種族融和、古今融和、自他融和、事理融和。所以,國際佛光會是要把歡喜佈滿人間,使世界融和一體,不分種族、國籍,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而能和睦相處。
  
  二、同體與共生(第二、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三年暨一九九四年於臺北國立體育館、加拿大溫哥華哥倫比亞大學)
  
  同體是平等觀,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的分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正如佛陀成道時發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宣言,揭開「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同體平等的精神,提倡「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人我平等」的思想。
  
  共生,是慈悲觀,含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法界一切眾生是彼此互相依附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共生是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觀,是無染污的慈愛,是無對待的包容。在工作中沒有上下階級的對待,在日常生活裡沒有計較的分別。共生,就是人我的尊重與包容,就是自然的共存與共榮。  
  大家同住在一個地球上,應該捐棄我見偏執,彼此守望相助,以同體來推動眾生平等的思想,以共生來發揚慈悲喜捨的精神,讓地球成為和平安樂的人間淨土。
  
  三、尊重與包容(第四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五年於澳州雪梨達令港國際會議中心)
  
  在科技進步,來往頻繁的社會裡,尊重與包容顯得尤其重要。我們應該尊重他人的自由,以奉持五戒代替侵佔掠奪;尊重生命的價值,以喜捨布施代替傷生害命;尊重大眾的所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此外,我們更應用人我無間的雅量,包容異己的存在;用淨穢不二的悲心,包容傷殘的尊嚴;用怨親平等的智慧,包容冤仇的傷害;用凡聖一如的認知,包容無心的錯誤。如果大家都能以尊重的態度敬業樂群,以包容的心胸廣利眾生,將娑婆建為淨土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四、平等與和平(第五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六年於法國巴黎會議中心)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真正的和平也不是只用嚇阻、限武等外在措施所能達成,我們還必須注意心靈的淨化、思想的共識來體會平等與和平所散發的喜悅。今日要推展人我共尊、互易立場的美德,在生活處事上,要能以大尊重小,以多尊重少,以強尊重弱,以有尊重無,以上尊重下,慈悲寬容,消除我執,以達世界平等共尊,和平共榮。
  
  五、圓滿與自在(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七年於亞洲香港國際展貿中心)
  
  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許多不圓滿的境界,如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感情的愛恨恩怨等,總為吾人帶來諸多遺憾。在佛教裡,無餘涅槃、常樂我淨的境界才是真正圓滿自在的淨土。圓滿,是最自然、最完美的意思;圓滿,是人們最嚮往,最欣慕的境界,我們應學習從心意的包容、生活的知足、人我的平等、處世的般若、社會的安定、家庭的和諧、身心的健康以及自我的解脫上,去體證世間的圓滿自在。
  
  六、自然與生命(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主題,一九九八年於加拿大多倫多星座大飯店)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如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生老病死的輪迴,都很自然。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佛教一向追求自然,重視人心、人性。唯有尊重自然,順從自然,我們的心靈才得以解脫,生命才能自由。生命是不在乎一息尚存,而應在於具備有用的價值,除了人,山河大地亦能為人所用,凡對於人間有貢獻,也應視為有生命者。故國際佛光會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期勉大眾能在生活中體驗自然的定律與生命的尊嚴、自然的生命與生命的自然、自然的和順與生命的永恆、自然的生活與生命的佛道;更希望喚起人類的覺醒,珍惜生命的躍動,與大自然結合為一體。
  
  世間上的每一個人,若能以自然與生命作為生命的實踐,必定能使內心自在吉祥、安庭和樂、社會安定,這就是佛法帶給我們的圓滿世界!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個佛光會員的修行日課,求證解脫是每一個佛教信徒的終極目標。佛光會員以佛光三昧作為日常修持方法,上與佛法僧三寶接心,下與法界眾生融和,以聞、思、修三慧及戒、定、慧三學來改進身、口、意三業,務期心境一如,確實實踐發願、淨行、懺悔、迴向。每一佛子如能依此實修,內能圓滿六度萬行,外則能建設佛國淨土。
  
  三昧具有等持、正定、正心行處之意。簡言之,將心定於一事、一境的安定狀態。達於三昧,可啟發正智,開悟自性,故有融通自在的含意。在《大日經疏》卷九中,闡釋三昧耶具有四種特性:
  
  一、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義。
  
  二、本誓:立大願,修行四無量心、四攝法等,利益無量眾生。
  
  三、除障:戒體護心,得以除滅過去、現在、未來各種惡業罪障。
  
  四、警覺:對於身心內外世界,時時處於自覺狀態,制止放逸、懈怠。
  
  佛光三昧者,以法界宇宙為心,從一心而開展為身、口、意三業之修持。持之不斷,必能心境開展,逐漸含容法界一切眾生於自心。以下依次說明佛光三昧四種修持法:
  
  一、拜願法
  
  此法與身業相應。首先一唱、一禮,分別禮讚三寶,共三拜。打從內心深處生起希有、難遇、恭敬、嚮往之心,此心得與清淨三寶接心。繼之分別頂禮盡虛空界一切三寶,也是三拜。接下來的三拜,首先禮拜教主釋迦牟尼佛,其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三者與娑婆人間因緣最深的觀世音菩薩,總共九拜。第十拜祈禱世界和平,第十一拜祈禱一切眾生同生佛國,第十二拜祈禱依最上乘發菩提心。十二拜之後,可依個人專修的佛菩薩聖號,一念一拜,時間長短可自行調整。以下列出十二拜的內容:
  
  第一拜:唱念「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讚頌佛寶)  
  第二拜: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讚頌法寶)
  
  第三拜:唱念「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學無為。」(讚頌僧寶)
  
  第四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大覺至尊,一切諸佛。」(禮敬佛寶)
  
  第五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清淨圓滿,一切諸法。」(禮敬法寶)
  
  第六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慈悲喜捨,一切賢聖僧。」(禮敬僧寶)
  
  第七拜:唱念「南無娑婆世界,人天教主,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本師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敬教主)
  
  第八拜:唱念「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禮敬當來下生佛)
  
  第九拜: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禮敬諸大菩薩之代表)
  
  第十拜:唱念「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身心自在,佛法興隆。」(祈禱世界和平)
  
  第十一拜:唱念「代為累生父母,師長朋友,歷劫冤親債主,所有眷屬,法界眾生,同生佛國。」(祈禱眾生得度)
  
  第十二拜:唱念「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祈禱發菩提心)
  
  二、念誦法
  
  此法與語業相應。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適合現代人時時處處的修行。佛光三昧提倡的念佛方法共有四種:
  
  1.歡歡喜喜的念:念佛求生淨土,不再受生死煩惱輪迴,朝夕與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相處,可以互相切磋請益。居住的是黃金寶地、七寶樓閣,生活問題隨意念而解決,又能親聆彌陀說法。如此觀想,心中法喜充滿,口中佛號綿綿密密,源源而出,念到體內每一細胞都共同發出踴躍歡喜的讚佛之聲,如此可謂歡歡喜喜的念佛方法。
  
  2.悲悲切切的念:想到無始以來,沉淪在生死大海,遍歷六道輪迴之苦,頭出頭沒,永無出期,怎不哀傷悲痛?於此煩惱深淵,唯有仰賴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怎能不感激涕零呢?以此至誠悲切之心念佛,容易與彌陀本願之心相應,如此感應道交,可謂悲悲切切的念佛方法。  
  3.空空虛虛的念:我們生存的世間,虛妄不實;我們四大五蘊的色身,緣滅則散,唯有一句阿彌陀佛聖號,從粉碎虛空的心中、口中念出,飄飄渺渺,悠悠揚揚的充塞於整個宇宙虛空。我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我心。如此與山河大地融為一體,可謂空空虛虛的念佛方法。
  
  4.實實在在的念:念佛要身口意三業同時用功,意念要念念分明觀想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好,發出慈悲莊嚴的光輪,普照世間;身業要恭敬虔誠、端身正坐;口業要聲聲明白、句句清楚的稱念佛號,出乎口,入乎耳,相應於心。
  
  以上歡喜、悲切、空虛、實在四法兼用,每一方法修持純熟之後,再換一法,如此可平衡心境,達於圓融無礙的中道觀。
  
  三、禪觀法
  
  此法與意業相應。佛光三昧的禪觀法,以慈心三昧為本,修行純熟,可達到無瞋、無怨、無惱、無恨,世界一家親之境界,由此招感無量福德,開發無量法喜,具足良好的人際關係。可分兩種次第:
  
  1.發願修行:佛光人我某某發願行佛光三昧禪觀法,普願一切眾生在佛陀慈光普照之下,慧眼開啟,善根普發,癡障煩惱消除。同時發起廣大願心,圓滿六度萬行,建設人間佛國。
  
  2.禪觀正行:以禪坐方式觀想。首先在心中生起喜悅的慈心觀,令己身籠罩在歡喜祥和的光明之中,漸次及父母、眷屬、一切的佛光人、整個台灣、中國到全世界,乃至法界一切眾生均在蓮花藏世界圓滿佛果。
  
  四、實踐法
  
  此法以身口意三業共行,與佛心相應。包括四種層面:
  
  1.發願:每天晨起,首先發起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與諸大菩薩的願心相應。繼之可在食、衣、住、行,職業工作、人際關係或親子教育上發出各式各樣的清淨別願,對境練心。成就一切善德善行,均以發願為本,願切則事圓。
  
  2.淨行:以智慧為導引,以慈悲為動力,努力成就他人,盡心接引眾生開發菩提心,受持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乃至出家戒。以八正道作為具體的實踐方向。
  
  3.懺悔:修行者,修正行為、思想、觀念;懺悔者,清楚明白往昔過患。所以有能力懺悔之人,心智漸趨成熟。《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直至會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才照見往昔生生世世以來的無明煩惱,起心動念間各種行為過患。善於懺悔者,能透視整個緣起的本質、所有行為的起因,覺察到根本的動機與過程不同而導致目標的偏差。又行事只知一方、一隅,未能周遍全局,因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均得於至誠懺悔中漸修漸明,故云懺悔具足無量功德。
  
  4.回向:回向有如將一粒種子再播種到田裡,種子經過發芽、開花而結成纍纍果實。綜合而言,有三種回向:
  
  (1)菩提回向:回因向果、回劣向勝、回迷向悟。
  
  (2)眾生回向: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下向上。
  
  (3)實際回向:回事向理、回偏向圓、回執向中。
  
  以上佛光三昧修持法,融攝一切菩提願行,得與佛心相應。一人行之,開發自心淨土世界;人人行之,集體創作,共同建設人間淨土。
  
  普願佛光大眾,力修力行,勿怠勿忽,時時以法界眾生為念,共同締造和樂光明的人類新世紀。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不依規矩,不成方圓」,國際佛光會自一九九二年創會以來,短短數年,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至世界五大洲,並且凝聚百萬會員服膺在本會宗旨之下,共同推展會務,除了佛光會有崇高的理想目標,有豐富的精神內涵,更重要的是,佛光會有統一的儀禮制度,例如:蓮花手印統一、佛光會服統一、修行方法統一、唱誦偈語統一,乃至有統一的活動方式、會議程序、禮儀稱呼等,使佛光會員得以在「一日佛光會,終身佛光人」的原則下,團結動員,共創未來。茲將佛光會的禮儀要點略述如下:
  
  一、會議守則
  
  1.佛光會員要以參加各種會議為主。參加各種集會或活動時,要有守時的觀念,參加者應於會議預定時間前抵達,主辦單位也應於會議預定時間準時開始。
  
  2.佛光會員在參加會議、活動時,應穿著會服,以代表佛光會員的團隊精神。
  
  3.舉行佛光會各項會議時,開始前必須唱三寶頌及宣讀佛光會員信條,於會議結束前唱國際佛光會會歌。
  
  4.舉行佛光會各項會議時,主席致詞以簡單扼要為主,其他所有發言亦應於三分至五分鐘內結束。會前或會中可邀請專家做專題演說,時間以一小時為限。
  
  5.各協、分會舉行會議時,會長為當然主席,並應給予前會長、督導、顧問、貴賓安排特別席位。
  
  6.各協、分會開會時,可由祕書處派代表做工作報告。
  
  7.所有佛光會會議之決議案,應不違世界總會之憲章、協會之組織章程,及分會之組織簡則為依據。
  
  8.佛光會員應踴躍出席參加各項會議、活動,如未能參加,應向所屬之協、分會請假,並應於會中參與討論,提供意見,每年不可少於三次發言。
  
  二、行事簡約
  
  1.凡佛光會員彼此不可共金錢往來,不可借貸,如有經營事業,相互合作,應有正式合約為準則,盈虧均與佛光會無關。
  
  2.佛光會員不宜以少數特定對象互相結拜,亦不可在會中有會。
  
  3.佛光會員未經總會同意,不可私自化緣。
  
  4.佛光會男女會員結伴進出,應以三人以上為宜。
  
  5.佛光會員如須應邀參加其他社團、道場活動,應由分會長或指派代表率領前往,並應穿著佛光會服。
  
  6.如逢佛誕節、過年、會員生日或其他節慶,彼此可寄發佛光會發行之賀卡,以表敬意。
  
  7.佛光會員遇有婚喪喜慶,會員可發動會員主動前往助念,並協助各項事宜,但不得收取任何紅包供養。
  
  8.佛光會員可以彼此參加婚喪喜慶及助念,但不得自做經懺佛事法會。
  
  9.佛光會員應遵守七事非法:(1)財務借貸;(2)男女不淨;(3)邪思邪見;(4)搬是弄非;(5)造謠生事;(6)干涉僧事;(7)擅做法會。
  
  10.佛光會員之間若發生糾紛,應以七滅諍法為解決之準則。
  
  三、往來禮儀
  
  1.佛光會員彼此見面招呼時,應以結蓮花手印合掌為禮,彼此之間應以居士、師兄、師姊稱呼。
  
  2.佛光會員彼此每月至少三通電話,與佛光會員談論佛法,或彼此拜訪,以示互相關懷。
  
  3.佛光會員遇有婚喪喜慶事宜,會長應主動代為與當地道場或總會連絡,禮請法師祈福祝願。
  
  4.總會與各地分會遇當地會員有婚喪喜慶事宜,可以分會名義致贈花籃、匾額、輓聯或奠儀,以示關懷之意。
  
  四、修持事項
  
  1.佛光會員應時時奉行佛光會員四句偈的稱念,例如:每日早晚課誦後及用餐前(尤其舉行宴會時)。
  
  2.佛光會員每日或早或晚,至少持誦《般若心經》一卷,更應以佛光三昧修持法作為修行日課。
  
  3.佛光會員除了在修持上精進,更應該在佛學上用功,以《佛教叢書》為基本的佛教教科書,閱讀進修,自我充實。並應於道場或佛光會選擇一種讀書會參加,深入經藏。
  
  4.佛光會員應於每日早晚讀誦佛光祈願文,感恩發願,增強信仰的力量。
  
  5.發揚人間佛教的精神是佛光會的目標,會員應閱讀佛光出版社等出版之書籍,以增強對人間佛教的理念與精神之認識。
  
  6.各協、分會每年應慶祝佛光日,可舉辦各項活動,如園遊會、佛學座談會、才藝表演、佛歌梵唄演唱會、寫生或球類比賽等。
  
  7.佛光會員進出寺院,應至佛前禮佛銷假、告假,以示尊敬。
  
  8.佛光會員行事不匆忙、不急躁,時時念記著四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
  
  9.佛光會員應培養七種性格:(1)尊重;(2)包容;(3)平等;(4)喜悅;(5)道義;(6)寬恕;(7)人間。
  
  10.佛光會員應賺取佛法中的七聖財:(1)信仰;(2)熱忱;(3)發心;(4)歡喜;(5)結緣;(6)慈悲;(7)惜福。
  
  11.佛光會員應於生活中實踐、體驗「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
  
  12.佛光會員應修得七種清淨:(1)名稱清淨;(2)宗旨清淨;(3)會員清淨;(4)用心清淨;(5)來往清淨;(6)語言清淨;(7)聚會清淨。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旨在提供佛光會員作為平日參加活動、自我修持、會員往來等行事的準則,若能人人確實奉行實踐,不但能使會務健全運作,對於佛光會員個人的修養、人緣、見聞等,必能有所增長。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佛光山於一九六七年開山建寺以來,一直以實踐人間佛教的立場,本諸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等四大菩薩的慈心悲願,希望把佛光法水普及到全世界。歷經三十多年的努力,佛光山所推展的人間佛教,已經獲得國際的肯定與重視。佛光山所弘揚的人間佛教,其精神意涵略述如下:
  
  一、提倡尊重包容、促進普世和諧
  
  佛教十分重視尊重與包容,所謂「四姓出家,同為釋氏」。佛光山不但尊重異己,包容不同,而且提倡融和。例如:為了融和各教派的佛教而成立中華漢藏文化協會,舉辦顯密佛學會議,召開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促成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在美國與澳洲舉行,乃至到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令印度、斯里蘭卡、尼泊爾、歐美國家等學法女眾,有機緣圓滿求受具足大戒,回復男女二眾教團完整性的傳承,使佛教更趨於健全圓滿。
  
  此外,佛光山與泰國法身寺、韓國通度寺締結為兄弟寺;佛光山叢林學院與韓國松廣寺傳統講院諦盟為兄弟院;在南非成立佛學院,提昇當地民眾的生活品質;發動對南美洲的巴拉圭、祕魯、哥斯大黎加,及大洋洲的巴布新幾內亞等地的救災活動;為加入國際佛光會的台灣地區原住民提供出國參加會員大會的各項補助;乃至捐款贊助耶穌教的教會、醫院等;星雲曾與達賴喇嘛四度會晤,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對話,應邀為美國議會新春開議舉行灑淨,率團到大陸弘法探親等等,希望透過宗教乃至國家、種族之間的尊重包容,進而促進世界的和平。
  
  二、重視道德倫理、鼓勵生活修行
  
  提倡心靈的淨化、注重生活的修行,這是佛光山落實人間佛教的具體方向。多年來除了舉辦各種夏令營、講習會、短期出家、八關齋戒、傳授在家五戒、菩薩戒等法會活動外,每週六在世界各地道場同時舉行念佛共修。一九九七年佛光山封山後,為順應信徒的要求,於每週六、日固定舉辦假日修道會,提供信徒聞法修行的機會。其他不定期的活動有禪坐、朝山、抄經、禮懺、讀書會、才藝班、社區聯誼等;又不定期的舉辦大型活動,如回歸佛陀時代、慈悲愛心列車、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禪淨密三修法會等,透過活動,將佛法自然地帶進家庭,成為淨化社會的力量。
  
  佛光山的人間佛教重視佛化家庭,重視信仰傳燈,尤其重視佛化教育,因此佛光山創辦了多所佛教幼稚園,並且設立托兒所、安親班、中華學校等。此外,創辦普門中學、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希望從教育來淨化人心,重整道德倫理。
  
  人間佛教尤其重視人生禮儀,因此佛光山各別分院均為信徒舉行成年禮、佛化婚禮、皈依典禮、喪葬儀禮等,希望透過佛教的生活禮儀,達到「生活佛法化,佛法生活化」的目標。
  
  三、建設叢林道場、成立菩薩教團
  
  佛光山是一個以大眾福祉為依歸的道場,上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悲心,下循禪門祖師活潑善巧的道風,在硬體方面的殿堂佈置、法會儀式,皆延續傳統精神;在儀制方面的鐘板號令、清規制度,無不遵奉叢林古制;在行事方面,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的六和教團精神為依皈;在時間上承先啟後,在空間上遍佈全球,三十多年來,建立了現代教團的體制,不但兩序平等發展,僧信四眾和諧相處,在教團事業的發展上,著重文化、教育的推展。例如,「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以新式標點、分段、注解,重新編印大藏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用白話將藏經翻新,普遍流通;佛光文化事業公司出版的各種新書則透過法務部、教育部送到各監獄及各級學校結緣;《普門》、《覺世》等雜誌社發行佛教刊物,以雅俗共賞的文字般若淨化社會;另外在各地設立二十多座圖書館、九所美術館,以豐富的佛教文物藝術美化人生。
  
  在教育方面,十六所佛學院、四所大學為佛教培養人才;世界佛學會考、國際佛教會議,帶動全球各地的學佛風氣;佛學夏令營、佛學講習會、都市佛學院、星期學校,將菩提種子遍灑世界各個角落。
  
  此外,教士、師姑制度的設立,為在家信眾首開安居叢林、學佛修行的先例;國際佛光會的成立,更擴大了信徒活動空間,尤其成立檀講師制度,讓信眾與僧眾共同擔負弘傳佛法的責任。佛光山是個有制度、有理想、有弘願的教團,佛光人以佛法共聚一堂,人人發菩提心,本著「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精神,在海內外百餘個道場從事淨化人心的弘法工作。中國時報記者吳鈴嬌在採訪佛光山之後說:「佛光山是個弘揚人間佛教的菩薩道場,自了漢不要上佛光山。」誠哉斯言也!
  
  四、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
  
  佛法離不開人間,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在不同的時空因緣裡,秉持佛陀重視現生、示教利喜的本懷,弘揚人間佛教,開創佛光淨土。例如:為了讓佛教徒重視現世的生活,佛光山創辦佛光精舍,提供老者安單;設立大慈育幼院,撫孤育幼;創設佛光診所、雲水醫院、萬壽園等,讓人的一生生老病死都可以在佛光山完成;尤其,成立功德主會,讓有功於佛教的人士,現世就可以得到功德的彰顯,不必等到往生才能獲益於來世。
  
  佛光山重視生活上的化育,不但借助出版佛書、舉辦講座、座談、家庭普照等方式,把佛法帶進家庭,融入生活,多年來更透過電臺頻道弘法,成立電視弘法委員會,製作各項節目,從早期的甘露、信心門、六祖壇經講座,再到近幾年的禪話、法語、說喻等;一九九七年更因應時代的需要,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以多元化的方式弘化全球。
  
  佛光山倡導人間的和諧,鼓勵夫妻要相敬相愛,不但注重親子教育,更重視家庭生活的美滿;尤其發揮同體共生的精神,把佛法普遍化、國際化。
  
  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琉璃淨土的指標,只要內心淨化,當下就是佛國淨土。因此,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為娑婆世界點燃明燈;佛光淨土是諸佛淨土的總歸,人間佛教所成就的,就是佛光淨土。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人間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當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也不離人間。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關佛陀教化眾生,六度四攝的思想,乃至人倫、世用之經典根據,比比皆是。
  
  本課收錄佛典經論及祖師大德法語之佳句精華近百條,為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聊作指標,並為「人間佛教」的傳承提供確切之證明。  
  一、護生環保
  
  1.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犯殺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而無壽命,誰受此樂?以是故知,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大智度論》
  
  2.佛言:人於世間,慈心不殺生,從不殺得五福。何等為五?一者、壽命增長;二者、身安隱;三者、不為兵刃虎狼毒蟲所傷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壽無極;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則長壽。《分別善惡所起經》
  
  3.大悲心為父,菩提心為母,善法為知識,能救護眾生。《大集會正法經》
  
  4.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法句經》
  
  5.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其殺業故,故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諸外物皆悉臭穢;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險谷,株杌槎菜;六者、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麤澀惡物,不可觸近;七者、綺語業故,感生外報,令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以貪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者、以瞋業故,感生外報,令諸樹木果實苦澀;十者、以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穫尟少。
  
  以是十業,得外惡報。《業報差別經》
  
  6.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升天。《雜阿含經》
  
  7.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福即生梵天。何者為七?一者、興立佛圖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渡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佛說諸德福田經》
  
  8.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梵網經》
  
  9.善求自護者,自護如護命;以平等自護,而等護於命。《雜阿含經》
  
  10.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雜阿含經》
  
  11.常具慚愧,悲愍有情,下至螻蟻,起護念想。《長阿含經》
  
  二、管理教化
  
  1.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法句譬喻經》
  
  2.若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無義;四者、依柔軟語,非麤獷語;五者、依慈心,非瞋心。《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3.大夫視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當以時飯食,與衣被;二者、病瘦當為呼醫治之;三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使平等。《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4.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當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應所當作,自用心為之;三者、當愛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當送迎之;五者、當稱譽大夫善,不得說其惡。《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5.師教弟子有五事:一、當令疾知;二、當令勝他人弟子;三、當令知之不忘;四、諸疑難悉為解說之;五、欲令弟子智慧勝師。《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6.能令學、能教、學使敏、導善道、令屬賢友,是師對弟子五事也。《善生子經》
  
  7.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歎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後稱譽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8.道成乃知師恩,見師即承事;不見者,思惟其教誡,如孝子念父母。《忠心經》
  
  9.器雖粗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佛說孛經抄》
  
  10.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反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百喻經》
  
  11.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無有是理。是故菩薩先應自施,自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優婆塞戒經》
  
  12.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大般涅槃經》
  
  13.謀在多,斷在獨。謀之在多,可以觀利害之極致;斷之在我,可以定叢林之是非也。《禪林寶訓》
  
  14.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禪林寶訓》
  
  15.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禪林寶訓》
  
  16.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華嚴經》
  
  17.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優婆塞戒經》
  
  三、家庭人倫
  
  1.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五分律》
  
  2.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粗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雜阿含經》
  
  3.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心地觀經》
  
  4.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現世流布大名稱,未來福報轉無量。《龍樹菩薩說法要偈》
  
  5.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云何為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眾事;三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佛說善生經》
  
  6.父母視子有五事: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四者、當早與娶婦;五者、家中所有當給與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7.夫視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三者、當給金銀珠璣;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傅御。《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8.婦視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婬心於外夫,罵言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9.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至正安其婦。何謂為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善生子經》
  
  10.婦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闔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几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此婦之十四事也。《善生子經》
  
  11.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長阿含經》
  
  12.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長阿含經》
  
  13.女人之法,不當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為端正也;唯心行端正,人所愛敬,是為端正也。《玉耶女經》
  
  14.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口,先進姑嫜夫主;二者、看視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瞋;四者、矜莊誡慎,恆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玉耶女經》
  
  15.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長阿含經》
  
  四、斷惡修善
  
  1.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佛說孛經抄》
  
  2.檀越當以五事供養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養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長阿含經》
  
  3.善生!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長阿含經》
  
  4.無鬥無有諍,慈心愍一切,無患於一切,諸佛所歎譽。《增一阿含經》
  
  5.吾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也。《六度集經》
  
  6.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捨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7.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佛遺教經》  
  8.有六患消財入惡道,當識之!何謂六?一為嗜酒遊逸;二為不時入他房;三為博戲遊逸;四為好大伎樂;五為惡友;六為怠惰。《善生子經》
  
  9.見學勝己,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優婆塞戒經》
  
  10.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裏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不斷不滅是真常。(均提童子)
  
  11.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除疑遣惑。
  
  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令諸聞者,愛樂受習。
  
  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鬥諍人,諫勸令捨,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平等一相。
  
  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二、理實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不變。(唐‧永嘉玄覺)
  
  12.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懷深)
  
  13.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妙慧童女經》
  
  五、理財之道
  
  1.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雜阿含經》
  
  2.所有財寶皆分為四: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心地觀經》
  
  3.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一分財物留資國用。《大寶積經》
  
  4.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般泥洹經》
  
  5.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6.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善生子經》
  
  7.雖復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優婆塞戒經》
  
  六、交友之道
  
  1.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如是四攝法,普攝諸世間。《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2.猶如在於魚鋪上,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魚臭,親近惡友亦如是。《佛本行集經》
  
  3.若有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佛本行集經》
  
  4.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暗中行。《增一阿含經》
  
  5.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增一阿含經》
  
  6.為人者,當愛樂人德,欣樂人善,不可嫉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7.言佞之友,當以四事知:宣人之私、自隱其私、面偽稱善、退則興誹。《善生子經》
  
  8.人視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之作罪惡,私往於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9.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
  
  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10.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較;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11.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欲鬥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12.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佛言:擇其善者而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13.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說孛經抄》
  
  14.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輒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過去現在因果經》
  
  15.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大般涅槃經》
  
  16.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妙慧童女經》
  
  七、養生之道
  
  1.噉食太過人,身重生懈怠,現世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2.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佛醫經》
  
  3.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佛遺教經》
  
  4.人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佛醫經》
  
  5.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為久。《七處三觀經》
  
  6.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太子瑞應本起經》
  
  7.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雜阿含經》
  
  8.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故受此食。《禪苑清規》
  
  9.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四分律》
  
  10.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鬥爭;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痴。《佛說善生經》  
  八、人間生活
  
  1.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優婆塞戒經》
  
  2.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六祖壇經》
  
  3.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六祖壇經》
  
  4.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六祖壇經》
  
  5.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唐‧惠能)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佛陀最初創建僧團,即以六和敬的制度作為組織結構。何謂六和敬?
  
  一、戒和同遵:是為法制上的平等。佛陀倡導「以戒為師」,不分種姓階級,皆以戒律自我規範。
  
  二、見和同解:是為思想上的統一。以佛陀講說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等,為大眾修持的根本依據,以此鞏固教團思想的一致。
  
  三、利和同均:是為經濟上的平衡。凡托缽所得或檀那的四事供養,僧團中弟子皆有權共享。
  
  四、身和同住:是為居住上的規劃。僧團重視團隊的精神,僧眾不可擅離大眾獨居,即使是獨住比丘,也必須經過一定的年資,得到佛陀的認可,方為如法。僧眾共修共住,以不侵犯他人為共住的原則。
  
  五、口和無諍:是為言語上的和諧。以讚美、愛語增進彼此的道業,減少僧團人事的紛爭。
  
  六、意和同悅:是為心意上的歡喜。由於僧團法制的平等,思想的統一,經濟的均平,居住的安樂,言語的和諧,大眾同住於法喜禪悅中,彼此心意歡喜融和。
  
  佛陀除了以六和敬建構教團的組織系統,更提出「依戒安住」的理念,維護教團的清淨。如:在家的三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等,有系統有層次的增進道德,淨化身心;出家的沙彌、沙彌尼十戒,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等,這些規範身心的戒律,是為修行者的養成教育。
  
  佛陀入滅後,佛法傳至中國,祖師大德遵循佛陀戒律法制之精神,創叢林,立清規,以序列兩職,設四十八單職事,令教團統一,僧眾和合一處。祖師大德以清規統理大眾,使禪林得以迅速發展,蔚為佛教宗派主流。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教團之組織系統即恪遵佛制,根據六和敬、戒律和叢林清規,訂定各項組織章程,期令正法永住,僧眾和合,教團發展。其重要的制度列舉如下:
  
  一、人事上的規劃:以序列級別做為人事制度的評定。評定之標準,依其學業、道業、事業等三項,做為考核的內容。僧眾分五等十九級,列有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大師(長老)五等,如係年老者入道,列為清安士,增加其福利,不做升等之考核。
  
  人事序列級別之升等,有一年、二年、三年、五年等之分別。評鑑程序公開公平,經由「傳燈會」初步考核,僧眾每人亦可繳交自我評鑑表,列為評鑑之參考;再經「宗務委員會」召開人事考核評鑑會議,並邀請有關的職事列席,聽取意見,做最後的議決。凡對升等有不平者,可透過傳燈會申訴之。
  
  另外,由信眾入道,加入教團者,以「教士」、「師姑」稱之。最高級別為修士級,升等須以加倍之年資計算,維持教團「僧事僧決」的精神。對一般信眾的定位,有信徒、會員、護法、功德主等層次,並從中選舉老成持重者,聘為信徒代表。此外,有學識廣博者,善於講說者,具有正見者,國際佛光會得聘為檀教師、檀講師,協助教團之弘化。
  
  二、職務上的分配:秉持人盡其才之理念,力求開發僧眾之潛能,職務上分配原則如下:
  
  1.長於口才、思想靈敏者:可從事文教事業。例如:講主、教授、教師、弘講師、編輯、寫作等職務。
  
  2.慈悲增上、柔和親切者:可委於知客、湯藥、醫療賑濟、養老育幼等慈善工作。
  
  3.勤勞耐煩、組織力強者:可勝任住持、監院、副寺、會務秘書、行政助理等職務。
  
  4.明因識果、通曉財務者:可承擔司庫、主計、會計以及出納等福田工作。
  
  5.威儀端莊、具備身教者:可任引禮、法務、司儀、悅眾等職務,發揮所長。
  
  一般初學者,以一般性的職務為主,例如:總務、園藝、行堂、典座、香燈、知賓等行單,以培福修慧,自我養成。
  
  任何職別,一律以頭單、二單、三單、四單等,為其資歷、能力定位,藉此樹立職務之倫理。此外,為令大眾有多方學習和全面參與的機會,職務上的任期,有一年、二年、三年的分別。三年任期者,有需要時,可連任一次,屆滿時須接受人事室之調派。
  
  三、財務上的制度:以「有權不管錢,管錢不掌權」,做為綜理財務之準則。管理財務工作者,為學士級的職事任之,力行「權財」平衡的法制。
  
  四、福利上的辦法:凡佛光教團兩序大眾,均享有休假、遊學、留學、進修、出國旅遊、醫療安養等之照顧。其他各項福利辦法另有訂定。
  
  此外,佛光教團制定之門規,如:不私收徒眾、不私建道場、不私交信徒、不私自募緣、不私自請託、不私自借貸、不私蓄金錢、不私置產業、不私造飲食等井然嚴整之清規,令教團和合無諍,薪火可以代代相傳。
  
  佛光教團之組織系統,以「恪遵佛制,奉行清規」為其精神內涵;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為其宗風性格。兩序大眾,於佛光教團的組織裡,人人唯法所依。以「常住第一,大眾第一,信徒第一,佛教第一」為共遵之理念;以「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為共守之準則。在佛光教團之中,生命將由膚淺走向深廣,由閉塞走向開闊,由灰暗走向繽紛,由殘缺走向圓滿。在佛光教團之中,大眾會推動個人的成長,時間會帶來事業的因緣,歷史會給予公平的定位,信仰會留下永恆的價值。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佛光山以文教開山,其文教的精神內涵,就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也是慈悲喜捨的實踐。為求佛光法水傳承久遠,以下的工作信條與理念,凡佛光人均須確實遵行,深入體會。
  
  一、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
  
  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以上信條,以給為重心。無論是奉行菩薩道的四攝或六度,都以布施--給,作為度化之首要方便。給,來自於無盡的內心能源寶藏。
  
  「給」人信心,首先要開發本身無盡的信心內涵,才能在利眾、教眾、度眾上,成為眾生的加油站,鼓舞其向前邁進的勇氣與決心。
  
  「給」人歡喜,首先知覺本身具足無盡歡喜的條件,才給得起歡喜。諸佛成佛皆因歡喜,諸大菩薩普度眾生也因歡喜,轉輪聖王福佑全民也因歡喜。
  
  一個家庭的經營,因歡喜的緣,必能凝聚包容,共創未來;一個社會,能夠有歡喜的因素,必然有強力的後盾;一個國家能夠歡喜,必然來自於人民的安居樂業。能知覺到歡喜,進而能夠創造歡喜,散播歡喜滿人間,這就是人性的開發,人類素質的提升。  
  「給」人希望,這是文明世紀最大的功德。古云:「哀莫大於心死。」希望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釋迦牟尼佛證道成佛,第一句對眾生的宣言就是:「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句話給苦難的眾生帶來大地的光明,生生世世受用無盡。
  
  「給」人方便,「方便」二字具有波羅蜜的意思。又十波羅蜜之七,即是方便波羅蜜,是菩薩應眾生根機,用種種方法施以教化、接引善巧與勝智。簡單的說,就是能通權達變的意思。此方便與般若相應,知其緣,明其機,能給予得當的接引。
  
  佛光人工作信條,用心深則深,體會淺則淺,唯須遵行,方能由淺入深。
  
  二、佛光人的理念
  
  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
  
  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
  
  以上四個理念,以「歸」--奉獻為重心。此歸屬、奉獻之心,來自於感恩與眾生一體、同體共生之理念。未知緣起法,不知世間事。世間時空、人際、事事物物,有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從一粒砂石,想見世界;從一滴清水,想見大海」,如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無諸緣成就,何來利益功德?能歸功於三寶、大眾,才真正了知諸緣,明白自生來處。
  
  三、佛光會員信條
  
  1.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2.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3.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4.我們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5.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6.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
  
  7.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8.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
  
  佛光山與佛光會的關係十分密切,佛光山代表出家僧團,佛光會則是在家教團。佛光山開山於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二十四年後,佛光山體系組織完備,建立現代教團,發展國際佛教,闡揚人間佛法,也促進了兩岸的交流,星雲乃有餘力於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成立了佛光會,提供廣大佛教信眾參與弘法的空間,藉著僧俗四眾的力量,使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乃至超越國界、種族、宗派。為使佛光會員大眾於行事有據,乃訂立佛光會員信條,首先歸敬三寶,繼而在信仰人間佛教與實現生活修行上確立方向。第四、五條說明人際關係之修行;第六、七條要求每一會員,必須在自我身心上有所提昇,圓滿戒行;第八條則是佛光山菩薩道場與佛光會會員大眾的總目標--「人間淨土,佛國現前」之實踐。以上八個信條具有「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精神內涵。深入體會,則行止有據,方向不失,得以培養氣度恢宏,具足胸襟遠見,樂於承擔利人的現代菩薩。
  
  四、佛光會員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金剛經》云:奉持四句偈的功德,比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功德更加殊勝。
  
  前二句「慈悲喜捨」、「惜福結緣」,講到時空人際的圓滿連繫,以及物品資源之完善使用、保管,包括能源回收、環保護生,以及彼此善心、善意、善言、善舉之珍惜。
  
  後兩句「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可說是中國八大宗派之菁華。《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永明延壽禪師在《參禪四料簡》中則說:「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從修持實踐為主的禪淨、密行、律儀,到用開發心性的義理慧解,均衡融和其中,因此佛光會員四句偈具有「圓滿修持、究竟美德、如法行為、普遍度眾」等四種特色。
  
  以上所說佛光人與佛光會員,雖細分為二,以區分出家與在家生活在形象上的不同,但在精神理念上,則可謂「人之雙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所以,無論出家、在家,在總體的精神、理念上,必須:
  
  以四大菩薩為楷模,以般若戒法為良師,
  
  以悲智願行為力量,以自覺覺人為信念。
  
  並且在工作上要能:
  
  1.事分輕重,掌握時效;2.資源共享,集體創造;
  
  3.不鬧情緒,修口觀心;4.本分安住,務實行事。
  
  在日常的自我進修與修持方法上,要能: 
  1.慈悲喜捨,四攝六度;2.深研義理,正知正見;
  
  3.清淨莊嚴,安貧守道;4.八宗兼弘,人間佛教。
  
  以上信條、理念、方法,願我佛光人與會員大眾均能切實遵行。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人間佛教重視現實的生活。佛陀是人間的佛陀,千生萬世於人間結緣布施,成就佛道。佛陀也是人間佛教社會運動的先驅,打破印度「種姓制度」,倡導「四姓出家,同為釋種」的思想,揭露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平等真理。
  
  現今社會亂象叢生,讓大家深感失望和無奈,為令社會大眾遠離恐懼不安,擁有平安喜樂的生活環境,因此,佛光山透過國際佛光會發起一系列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運動。今略述其所舉辦之各項活動意義如下:
  
  一、把心找回來
  
  鑑於目前社會治安、家庭倫理日益惡化,為喚醒社會大眾正視此問題,舉辦講座,於全國電視台、廣播電台訪問各行各業人士,拍攝國、台語宣傳短片,與中央日報合辦徵文活動等,結合各宣傳媒體,呼籲社會大眾關愛社會家庭,要先把自己的佛心找回來,用這無盡的能源寶藏,擴大包容一切眾生,把我們本自具足的慈悲喜捨、慚愧感恩的真心找回來。
  
  運動的意義:
  
  1.愛惜生命,慚愧感恩。
  
  2.自然保育,節約惜福。
  
  3.知足不貪,擁有聖財。
  
  4.找回真心,無限美好。
  
  二、七誡運動
  
  本運動以淨化人心,建立祥和社會、杜絕毒品氾濫、敦厚倫理道德、創造全民安和樂利的生活為主旨。淨化人心七誡運動為:一誡煙毒,二誡色情,三誡暴力,四誡偷盜,五誡賭博,六誡酗酒,七誡惡口。其主要內容:於各地戒護所協助戒毒工作;發動全國民眾參與七誡宣誓簽名活動;舉辦七誡籃球義賽,將所得悉數捐給有關的單位,支持防毒戒毒工作的推展。七誡運動是沒有期限掃毒淨心的救國救民運動,如〈七誡歌〉所言:
  
  社會問題何時了,淨化人心最重要;
  
  七誡運動若遵守,何愁亂象不能消?
  
  一誡煙毒把命保,健康長壽是目標;
  
  戒煙戒毒我做到,家庭社會一定好。
  
  二誡色情沒污染,夫妻恩愛到頭老;
  
  可憐雛妓我要保,助人助己菩薩道。
  
  三誡暴力不動怒,處處祥和有禮貌;
  
  凡事忍讓一步想,必得順心好果報。
  
  四誡偷盜不貪心,知足常樂沒煩惱;
  
  謹守此戒得富貴,擁有那有享有好?
  
  五誡賭博除貪念,沈迷牌桌被錢釣;
  
  日夜顛倒不工作,縱贏錢財輸妻子。
  
  六誡酗酒不狂飲,保有清醒的頭腦;
  
  智慧常明體安康,家庭美滿第一招。
  
  七誡惡口防是非,愛語布施是妙寶;
  
  給人歡喜常讚歎,猶如蓮香到處飄。
  
  生活素質要提昇,七誡運動要記牢;  
  社會大眾齊努力,佛光淨土看今朝。
  
  三、慈悲愛心列車
  
  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佛光人,由於關心社會治安的惡化,及防止「白曉燕慘案」再度發生,因此,在佛光山召開會議時,決議發起淨化心靈運動,名為「慈悲愛心列車」,以環島街頭佈教的方式,展開全省巡迴宣導,在都市鄉村各個角落,散播慈悲愛心的種子,帶給社會光明和希望。
  
  由於慈悲愛心列車受到社會大眾的熱烈歡迎,故再度發起「慈悲愛心人」宣誓活動,是日有來自全省八萬民眾及數十友教、異教團體等共襄盛舉。大會圓滿後,有二千位的慈悲愛心人宣導師,每週二小時,身揹慈悲愛心旗幟,並高唱慈悲愛心人之歌--「恭逢心靈要淨化,重整道德興吾家,找回良知不自誇,安定社會愛中華」,及散發傳家之寶的傳單,推行謹守七誡、去除十惡和日行一善,如每日一元,行善結緣;交誠實的朋友,做慈善的義工,用正當的金錢,過正常的生活;與人為善說好話,從善如流做好人,心甘情願行好事,皆大歡喜存好心。以實際的行動,行慈悲愛心,推己及人,讓大家淨化心靈,道德重整,找回良知,使社會走向安定幸福。
  
  活動的意義:
  
  1.慈悲愛心,走上街頭。
  
  2.救心救國,全民運動。
  
  3.去除十惡,修身齊家。
  
  4.日行一善,共成淨土。
  
  四、三好運動
  
  由於社會功利主義掛帥,導致價值觀念嚴重偏差,造成種種脫序的現象。有些人主張「亂世用重典」,但嚴刑重罰只能收一時治標之效;正本清源,則是以宣揚因緣果報的觀念為治本之道。故有淨化人心三好運動之發起,即: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用三好去三毒,化暴戾為祥和,化嫉妒為讚美,化貪欲為喜捨,化濁惡為清淨。
  
  三好運動在「恭迎佛牙舍利顯密護國祈安法會」上,經星雲提出後,當場便獲得連戰副總統的贊同,帶領十萬民眾,共同宣誓奉行三好運動。身口意三業,身多做好事,口多說好話,意多存好心,奉行三好,讓社會充滿無限美好。
  
  活動的意義,如〈三好歌〉所言:
  
  人間最美是三好,學會三好最自豪,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三好無比好。
  
  你聽!
  
  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
  
  鼓勵讚美,就像百花處處香;
  
  你看!
  
  做好事,舉手之勞功德妙,
  
  服務奉獻,就像滿月高空照;
  
  你想!
  
  存好心,誠意善緣好運到,
  
  心有聖賢,就像良田收成好。
  
  台灣,台灣,台灣是寶島,
  
  大家一起來,人人學三好;
  
  我說好話,你做好事,他存好心,
  
  你也好,我也好,他也好,大家一起好,
  
  平安就是我們的人間寶。
  
  人間最美是三好,實踐三好最重要。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除了有把心找回來、七誡宣誓運動、慈悲愛心列車、三好運動外,還有每年的佛學會考,同步於五大洲舉辦,讓百萬人熏修佛法,昇華道德。監獄的佈教傳戒,與重刑犯懇談,及戒毒村的輔導,都令受刑人迷途知返,重新走入社會。另外,短期出家修道會、假日修道會、在家五戒菩薩戒等活動,也都是長遠性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
  
  佛陀四十九年的弘法利生,向國王、大臣、商人、農夫、婦女、兒童、外道教徒等宣揚真理,其中蘊含的意義,正是一場又一場淨化人心的人間佛教社會運動。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佛陀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教育家,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法,可以幫助我們圓滿人生。在佛教徒當中,於叢林寺院出家修學的青年固然需要佛法的養成;即使是居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他們的兒女也需要信仰的傳燈,需要佛法教育的熏習。因此,我們依佛教「信解行證」的層次,列出佛光人的修身德目,無論是青年子弟或成年人等,都應依此修學。
  
  一、關於信仰方面
  
  信仰是每個人內心的寶藏,能夠正信佛法,才能獲益。以下列舉二十條有關信仰的德目,以幫助修學者建立正確的信仰。
  
  1.因緣生法: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的真理,就是因緣法,說明世間事事物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故萬法皆為因緣所生。
  
  2.因果輪迴:凡人造下業因,必然產生果報,果報現起又會產生力量,成為另一個果報的原因,如此三世因果,輪迴不已。
  
  3.善惡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果報來自於身、口、意所造的業(行為),因此,善惡業報,不由他力。
  
  4.前生後世:佛教講三世,即前生、今生、後世;生命不死,三世輪迴不已,而且互為因果。
  
  5.諸行無常:諸法因緣所生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並非常住不變,故說諸行無常。
  
  6.真心不變:真心即佛性,佛性人人本自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甚至驢胎馬腹,六道輪迴,真心依然不變。
  
  7.聖凡有異:十法界中,稱為「四聖」的是:佛、菩薩、緣覺、聲聞;稱為「六凡」的有: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十法界眾生因緣各異,果報有別。
  
  8.四不壞信:對佛陀聖教不起疑心,對佛法真理歡喜接受,對出家僧團護持認真,對佛教戒律奉行不違,是為四不壞信。
  
  9.深信大乘:學佛必須深信大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才能究竟圓滿。
  
  10.不謗正法:佛因法而成道,僧依法而為師。三寶中,法為最尊,法就是真理,指引眾生解脫生死,學佛應深信正法,不謗正法。
  
  11.正知正見:正確的知見是深入佛法,獲得利益的重要條件。
  
  12.勤勞正命:勤勞精進是成功之道,正命是正當的經濟生活。
  
  13.讚歎三寶:佛法僧三寶是一切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讚歎三寶是口業的供養。
  
  14.信心歡喜:信受所聞所解之法而無疑心,信心是進入佛法大海的船筏。
  
  15.發心立願:發心就是開發心裡的寶藏,立願是乃做人成佛的動力。學佛首重發心立願。
  
  16.不忘初心:一念最初的發心,如果謹記不忘,萬事皆能成就。
  
  17.慈悲方便: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可以表達佛法,方便可以表達世情。
  
  18.合掌禮拜:合掌即合權實之掌,而印中道之心,禮拜是與佛陀交流接心的方式。
  
  19.生涯規劃:第一個十年是信解養成時期,第二個十年是參學問道時期,第三個時期是實踐奉獻時期,第四個十年是禪淨修道時期,第五個十年是經驗弘傳時期。
  
  20.信仰傳燈:把信仰和一切善行傳燈給子孫,是最有價值的遺產。
  
  二、關於慧解方面
  
  學佛首重聞法,聽聞正法才能獲得真理的智慧。以下列舉二十條有關聞法的德目,以幫助修學者建立正確的聞法心態。
  
  1.般若慧解:般若是六度之本、善法之源、諸佛之母,般若來自聞思修。
  
  2.深解密意:要能深深了解佛陀的心懷,主張以心印心。
  
  3.聽經聞法: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聞法而來。
  
  4.讀書閱藏:讀聖賢書,閱經、律、論三藏以外,對歷代聖賢大德著作更要廣學研究。
  
  5.廣學多聞:學佛要多聞熏習,而且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6.聞空不驚: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設有,能夠正確認識緣起性空的真理,便能聞空不驚,此乃大智慧也。
  
  7.聞善著意:聞善言不著意,非人也;聞善著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8.會意深思:聞法要用心領會,不斷思惟,才能夠心開意解,心領神會。
  
  9.諦聽正解:聞法要諦聽、善聽、兼聽、會聽。
  
  10.正聞正思:佛法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聽聞正法,並且長時憶念正法。
  
  11.樂觀明理:學佛者應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的真理,自能樂觀豁達,智慧明理。
  
  12.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皈依佛,兩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13.成就辯才:口常行慈,修習善語,可得無礙辯才。
  
  14.廣為宣化:佛法要廣為傳播,廣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15.請轉法輪:經常舉辦佛學講座、印行佛書等。
  
  16.親近道場:選擇有緣的道場,並親近善於說法的善知識。
  
  17.弘法護教:講學證道、護持道場等。
  
  18.護持教化:護持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事業的發展。
  
  19.破邪顯正:破除邪魔外道,糾正邪行、邪理、邪事,彰顯正法、正道。
  
  20.明辨是非:不要太計較利害得失,應該要明辨是非。
  
  三、關於修行方面
  
  「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學佛一定要修行,透過修行才能證悟真理。以下列舉三十條有關修行的德目,以幫助修學者實踐佛道。
  
  1.五戒十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受持五戒十善可得人天果報。
  
  2.持戒自律:戒是修行的基礎,解脫的根本,持戒自律是自我安全之道。
  
  3.八種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4.四無量心:指慈、悲、喜、捨。
  
  5.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種解脫生死法門。
  
  6.四攝方便:指權巧度眾的方便法門,分別為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7.四弘誓願: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8.四念觀心: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9.五停心觀:五種停止、息滅心中煩惱魔障所修的觀想方法,即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念佛觀、數息觀。
  
  10.四種加行:加功用行之意,即:布施、供養、禮拜、持咒。
  
  11.四種依止: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12.禪淨雙修:念佛和參禪並行。宋代永明延壽大師力主禪淨雙修,謂「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13.止觀等持:止息一切妄念,心歸於專注一境的狀態為「止」;開啟正智,正確觀照諸法,而斷滅諸結煩惱為「觀」。
  
  14.悲智雙運:「悲不住涅槃,智不住諸有」,悲智雙運才能自度度人。
  
  15.惜福結緣:人的福報如銀行存款;生來之福有限,積來之福無窮。
  
  16.愛語和眾:愛語如陽光、花朵、淨水,到處受人喜愛。
  
  17.忍辱柔和:忍是認知、承擔、負責、勇敢、化解;能忍辱,必能柔和。
  
  18.慚愧懺悔:慚愧如服,可以莊嚴容貌;懺悔如法水,可以淨化身心。
  
  19.不念舊惡:學佛者沒有隔宿之仇,要有給人懺悔改過的機會。
  
  20.修行六根:六根如門戶,易受六塵之賊的侵入,學佛當密護六根。
  
  21.食存五觀:「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食存五觀即: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視良藥,為療形枯;為成佛道,應受此食。
  
  22.朝山參訪:朝山拜佛可以折服我慢,參訪巡禮可以廣結善緣。
  
  23.抄經禮懺:抄經可以開發智慧,禮懺可以消業增福。
  
  24.義工服務:擔任義工,是心意和生命的奉獻,是力量和時間的布施。
  
  25.環保護生:環保是對於地球的愛護,護生是對於生命的尊重。
  
  26.生活正常:衣食住行、各種待人做事、禮儀等正常,就叫生活正常。
  
  27.知足感恩:知足是解脫欲望纏縛的妙方,感恩是人生最大的擁有。
  
  28.認錯改過:改過才會進步,認錯才能增上。
  
  29.革除陋習:對於生活上不良的習慣,如抽煙喝酒等,要勇於改除。
  
  30.端正威儀:「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是行立坐臥的四種
  
  威儀。
  
  四、關於體證方面
  
  悟後的世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為幫助學佛者慕道修行,以下列舉二十條有關體證的德目,略述證悟後的境界。
  
  1.一心不亂:只有正念,沒有妄想。
  
  2.一真法界:即是佛陀平等的世界。
  
  3.自性圓成:人人皆能成佛。
  
  4.證悟中道:三論宗闡揚「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義。
  
  5.去迷開悟:去除迷誤,開啟覺悟之門。
  
  6.即生成就:不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能即身成佛之意。  
  7.三業清淨:三業,即身、口、意業,三業清淨,自得解脫。
  
  8.往生淨土:人逝世以後,能生到極樂世界。
  
  9.轉識成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10.得大解脫:任何時間、地點皆能逍遙自在,即是解脫。
  
  11.圓滿自在:證悟法身實相,進入涅槃寂靜,這是人生最圓滿的境界。
  
  12.妙覺佛果:妙覺是菩薩第五十二階位,已達覺行圓滿的果位,因境界奧妙不可思議,故名妙覺。
  
  13.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
  
  14.悟無生忍: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悟無生忍即了悟法本不生,而達「忍而不忍」的解脫之境。
  
  15.四種聖果:即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四種果位。
  
  16.證諸涅槃:涅槃分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證入涅槃即能遠離生滅。
  
  17.人我雙亡:泯滅人我對待,自他一如,即進入開悟的境界。
  
  18.了生脫死:了知生命的價值而活得踏實,對於死亡後的世界了無畏懼,亦即認識生死、超越生死的解脫境界。
  
  19.煩惱清淨:煩惱即菩提,煩惱淨化,菩提自然現前,煩惱清淨也是一種解脫的境界。
  
  20.輕安正觀:正觀諸法實相,不為煩惱纏縛,自得身心輕安。
  
  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上述列舉的九十條修身德目,希望能提供學佛行者逐步修行,漸次圓滿人生。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壹、佛光山
  
  一、佛光山的宗風是什麼?
  
  1.八宗兼弘,僧信共有;2.集體創作,尊重包容;
  
  3.學行弘修,民主行事;4.六和教團,四眾平等;
  
  5.政教世法,和而不流;6.傳統現代,相互融和;
  
  7.國際交流,同體共生;8.人間佛教,佛光淨土。
  
  二、佛光山的宗旨是什麼?
  
  1.以教育培養人才;2.以文化弘揚佛法;
  
  3.以慈善福利社會;4.以共修淨化人心。
  
  三、佛光山的開山年月日?
  
  一九六七年(民國五十六年)五月十六日。
  
  四、「佛光紀元」是什麼意義?
  
  「佛光紀元」的主要意義有三:一是時間上的紀念,以佛光山開山伊始,名曰「佛光紀元元年」,是為紀念十方大眾因緣的成就;二是祈願將佛陀的清淨、平等、融和、圓滿的光明,普照三千法界;三是確定時間歷史,以便於查證。
  
  五、佛光山十二條門規重點何在?
  
  1.不違期剃染;2.不私建道場;3.不夜宿俗家;4.不私交信者;
  
  5.不共財往來;6.不私自募緣;7.不染污僧倫;8.不私自請託;  
  9.不私收徒眾;10.不私置產業;11.不私畜金錢;12.不私造飲食。
  
  六、佛光山的法脈傳承如何?
  
  佛光山為臨濟正宗傳承。
  
  七、佛光山有那些院會組織?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乃佛光山最高決策單位,下設有五院、十會:
  
  1.五院:長老院、都監院、文化院、教育院和慈善院。
  
  2.十會: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佛光山功德主會、國際佛教促進會、國際佛光會推展委員會、佛光山大學教育籌備委員會、佛光山電視弘法委員會、佛光山宗務策進委員會等。
  
  八、佛光山最高的行政中心內容如何?
  
  佛光山最高行政中心為「宗務委員會」,由僧眾以民主投票方式,選出宗務委員九人。
  
  九、佛光山的人事制度組織內容如何?
  
  (一)個人資歷:
  
  1.僧眾:分五等十九級。
  
  (1)清淨士:共六級,每級一年。
  
  (2)學士:共六級,每級二至三年。
  
  (3)修士:共三級,每級三至六年。
  
  (4)開士:共三級,每級五至十年。
  
  (5)大師(長老)。
  
  2.教士、師姑:共分三等十二級。
  
  (1)清淨士:共分六級,每級一至三年。
  
  (2)學士:共分三級,每級三至六年。  
  (3)修士:共分三級,每級五至八年。
  
  (二)職位分類:依各人於本山及相關事業中擔任的行政職位而定。一方面尊重資深者,保持佛門倫理;一方面鼓勵後進者,提振組織的朝氣,將人力作彈性運用。
  
  十、佛光山徒眾晉升的標準有何依據?
  
  1.學業:社會學歷、佛學教育程度及經藏研究等。
  
  2.事業:對寺院的貢獻、服務時間長短等。
  
  3.道業:個人品格、操守、修行等。
  
  十一、如何才能成為佛光山的功德主?
  
  根據佛光山功德主會的組織規章,凡符合下列條件者,即可聘為功德主:
  
  1.護持本山各種弘法利生事業捐獻淨資者;
  
  2.熱心參與本山活動,多年不退轉者;
  
  3.發心服務多年,道心堅固者;
  
  4.貢獻智慧有具體成效者;
  
  5.協助度眾皈依卓有成績者;
  
  6.參與講學多年且有正見者;
  
  7.文字著作宣揚佛法有貢獻者。
  
  十二、佛光山封山後,如何才能上佛光山參訪禮拜?
  
  佛光山的朝山修持,於一九六七年開山即開始。佛光山封山後,信徒、社會大眾可向佛光山各地別分院登記申請,經核准,即可入佛光山參訪、禮拜。
  
  十三、如何參加「假日修道會」?
  
  佛光山於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六日封山後,由於信徒不斷提出回山修持的請求,因此,經宗務委員會開會決議,於一九九八年三月七日起,每週六、日舉辦「假日修道會」,定時局部開放給信徒來山修持,共有禮懺、禪坐、念佛、朝山、抄經、八關齋戒、佛學講座、頭陀義工、親子營及青少年營等十門課程。信徒及社會大眾可向佛光山各地別分院登記,或經由網路、電話、傳真至佛光山寺報名即可。
  
  十四、如何才可參觀「佛光山宗史館」?
  
  佛光山宗史館平時不開放,須經事先申請,得到通知後,歡迎入館參觀。
  
  十五、佛光山經常性提供信眾修持的單位有那些?
  
  佛光山經常性提供修持單位有:禪堂、淨業林、抄經堂、各殿堂等;信徒、社會大眾可向佛光山巡山知客組,或至各地別分院登記報名參加。
  
  十六、佛光山有那些弘法上的成就?
  
  1.建立現代教團:兩序有級,僧信四眾。事業基礎,文化教育。
  
  2.發展國際佛教:佛光協會,跨國道場。國際會議,宗派交流。
  
  3.闡揚人間佛教:生活法語,人生禮儀。家庭佛法,社會運用。
  
  4.促進兩岸交流:平等共尊,和平共榮。佛教為緣,融和為本。
  
  十七、佛光山派下道場依規模大小如何定名?
  
  1.「別院」:設置於人口超過一百萬的都市。
  
  2.「分院」、「講堂」或「道場」或「學舍」:設置於人口超過二十萬的縣轄市。分院之建築外觀多仍維持傳統寺院形式,講堂、道場或學舍則多位於都市現代化高樓中。
  
  3.其他設於鄉鎮地區的名為「禪淨中心」或「佛光緣」。
  
  十八、佛光山海內外有多少別分院?
  
  目前佛光山國內別分院共有六十二所,海外則有九十八所。另外,佛光緣則不在此數之內。
  
  十九、佛光山各地別分院設立的因緣如何?舉例說明。
  
  佛光山效法佛陀弘揚佛法於五印度的弘願,三十餘年來披荊斬棘,於全球開創一百多個別分院。建寺過程中,因為文化、國情、宗教信仰等不同,受到諸多的障礙,每一個寺院的建寺過程,都有一段艱辛感人,乃至不可思議的因緣。如:美洲第一所別院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南非南華寺、荷蘭荷華寺、基隆極樂寺、新竹法寶寺、彰化福山寺、嘉義圓福寺、善化慧慈寺、台南福國寺等。
  
  二十、佛光山道場發展方向?
  
  1.傳統與現代融和;2.僧眾與信眾共有;
  
  3.修持與慧解並重;4.佛教與藝文合一。
  
  二一、佛光山如何從事慈善事業?
  
  「以慈善福利社會」是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因此,在本山設有慈善院辦理相關慈善事業。慈善院下有慈悲基金會、佛光診所、雲水醫院、冬令賑濟會、急難救助會、友愛服務隊、觀音護生會、器官捐贈會、社會教化處、大慈育幼院、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萬壽園、老人公寓等,為廣大信徒及社會大眾服務,俾使終其一生皆能受到佛光法水的照拂與潤澤。另外,在海內外別分院也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辦慈善救助,如賑災、敦親睦鄰、急難救助等。
  
  二二、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內容如何?
  
  佛光山本著佛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濟世的本懷,創設「佛光山慈悲基金會」,內容有老人福利、兒童福利、殘障福利、貧困病患醫療補助及舉辦義診、低收入戶之照顧、急難救助、僧伽病患醫療救助、貧困喪葬補助、志願服務之辦理及推廣、器官移植之補助等。
  
  二三、何謂「雲水醫院」?
  
  佛光山雲水醫院成立於一九七六年,原稱為「佛光山施診醫療隊」,乃鑒於佛光診所雖能免費為貧困患者服務,但對於偏遠地區貧困百姓,因交通不便,仍有就醫之困難,故成立「弘法義診車」,以佛光山各別分院為據點,如行雲流水一般,穿梭巡迴全省各地,將醫療送到偏遠地區。每天經常有二十餘部雲水車醫療服務,每天受惠民眾約千餘人不等。
  
  二四、佛光山有那些養老、育幼事業?
  
  佛光山為發揚傳統敬老孝道精神,設有「蘭陽仁愛之家」、「佛光精舍」以及與高雄縣政府合辦,成為全省第一家公辦民營的老人公寓「鳳山崧鶴樓」,以期為老人提供一個安頓身心的佛光淨土。
  
  此外,佛光山本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福利幼童,於育幼事業設有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台南慈航托兒所、台南天惠托兒所等。
  
  二五、佛光山的教育事業現況如何?
  
  以「教育培養人才」是佛光山的宗旨之一,因此自佛光山開山以來,即未嘗一日稍怠,積極朝此目標邁進,目前教育事業主要分為三類:
  
  1.僧伽教育:海內外共設有十六所佛學院。
  
  2.社會教育事業:包括五所幼稚園、一所小學、二所中學,四所大學;此外,亦有勝鬘書院、都市佛學院、佛光青年中心等。
  
  3.信眾教育:不定期舉辦信徒講習會、幹部講習會、義工講習會、短期出家修道會、五戒菩薩戒會、世界佛學會考等。
  
  二六、佛光山辦了幾所大學?
  
  1.美國西來大學:位於洛杉磯柔似蜜市。創辦於一九九一年,是美國加州第一所佛教創辦的大學,也是中國佛教徒在美設立的第一所國際性大學。
  
  2.嘉義南華大學:位於嘉義大林鎮,一九九六年秋開始招生,首創全國大專院校不收學雜費制度,以回饋社會,及有心向學者。
  
  3.宜蘭佛光大學:位於宜蘭礁溪林美山。其理想為建設一所注重人文教育的精緻大學,並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格發展。
  
  4.大陸湖北的弘道大學,正籌辦中。
  
  二七、佛光山辦了多少中學、小學、幼稚園?
  
  佛光山曾和南亭、悟一二位長老共同創辦智光商職,後獨創普門中學國中部,普門高中、高職;近正籌設阿里山中學;小學有均頭國小;幼稚園則分別有宜蘭慈愛幼稚園、台南慈航幼稚園、善化慧慈幼稚園、佛光山普門幼稚園、新營小天星幼稚園等。
  
  二八、佛光山於全世界設有多少中華學校?
  
  佛光山中華學校分佈於全球各別分院,有美國洛杉磯西來寺、科州丹佛講堂、內華達州蓮華寺、佛光山紐約道場、加拿大愛民頓講堂、澳洲中天寺、南天寺、南天講堂、墨爾本講堂、南非新堡禪淨中心等數十個。除了幫助當地華僑子弟繼續學習中國傳統語言、文化外,也是當地的國際文化交流重地。
  
  二九、何謂「信徒大學」?
  
  信徒大學位於台北三峽,預計在西元二千年四月完成。入學的資格為正信之佛教徒。信徒大學為「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規劃籌辦,是佛光山一所提供信眾終生學習和教育的大學,並以信、解、行、證為信徒教育的主旨。解門,包含有各級佛學課程的教授及社會各種知識和資訊的講習;行門,則有禪、淨、密、律不分宗派的修持,設有禪坐班、念佛班、抄經班、讀經班、朝山等活動。且分有短期、長期、不定期等進修的課程。
  
  三十、佛光山於全世界設有多少佛教學院?
  
  目前佛光山於全世界共設有十六所佛學院,分別是:中國佛教研究院、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日文佛學院、外籍學生研修班、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男眾學部、基隆女子佛學院、福山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屏東學園、沙彌學園、美國西來佛學院、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非洲佛學院、澳洲南天佛學院、香港佛教學院、印度佛學院等。
  
  三一、如何報考佛光山叢林學院?
  
  可向佛光山各地別分院,或由網路,或直接電話向佛光山叢林學院報名即可。
  
  三二、何謂「沙彌學園」?
  
  佛光山沙彌學園,創設於一九六七年,專收國小畢業之男童,施以解行並重教育。授課內容包括基礎佛學、五堂功課、國文、各種語文及電腦等,平日亦安排有出坡、行堂等,從作務中廣結善緣,培植福德;此外,背誦經咒、朝山、禪坐、撰寫日記等,也都是令沙彌提昇自我觀照力的課程。學業完成後,可繼續進入男眾學部就讀。
  
  三三、佛光山的文化事業現況如何?
  
  佛光山的文化事業有編藏處、覺世月刊社、普門雜誌社、佛光文化事業公司、佛光山視聽中心、佛光書局、佛教文物流通處、佛光緣美術館、香海文化事業公司、如是我聞文化公司等,均能不斷地編印藏經,出版各類圖書、發行雜誌、提供書畫、錄影(音)帶、唱片、影(音)光碟等,肩負起為大眾傳播法音的責任。
  
  三四、佛光大藏經編印的內容及其特色何在?
  
  有鑒於傳統經典的名相術語繁多,一般人雖有心學習,亦不得其門而入,佛光山遂於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由星雲主其事,集海內外僧俗學者,將歷代藏經重新整理、分段、標點、考訂及注釋,並加上經題解說和索引,而編出一套現代人人能讀易解,能信易行的佛教聖典,助長佛法的延續與流傳。
  
  《佛光大藏經》計有十六類,分別是《阿含藏》、《般若藏》、《禪藏》、《淨土藏》、《法華藏》、《華嚴藏》、《唯識藏》、《秘密藏》、《聲聞藏》、《律藏》、《本緣藏》、《史傳藏》、《圖像藏》、《儀誌藏》、《藝文藏》、《雜藏》等。目前已完成有《阿含藏》十七冊、《禪藏》五十一冊、《般若藏》四十二冊及《淨土藏》三十三冊等。發行以來,曾贈予海內外各大學、圖書館、學術單位、機關學校、學者教授、佛教界團體、道場、傳播媒體等,頗受各界好評。  
  三五、《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有何特色?
  
  《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全套共一百三十二冊,所選擇的經典皆具有歷史意義的深遠性、中國文化的影響性、人間佛教的理念性。每冊以題解、源流、解說等章節,闡述經文的時代背景和影響價值,及在佛教歷史和思想演變上的地位角色。《寶藏》兼具通俗文藝與學術價值,並具有四大成就:一、佛教史上的開創之舉;二、傑出學者的集體創作;三、兩岸佛學的交流互動;四、白話佛典的精華集粹,可說是一部劃時代的白話佛典菁華。
  
  三六、佛光山於全世界各地設有多少圖書館?
  
  佛光山成立之圖書館包括:西來大學圖書館、南華大學圖書館、新竹無量壽圖書館、佛光山民眾圖書館、大慈庵圖書館、大慈育幼院兒童圖書館,及叢林學院研究館、男眾學部圖書館、女眾學部綜合圖書館、國際學部圖書館等海內外十六所佛學院圖書館。此外,佛光山海內外百餘所別分院亦皆設有圖書館,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等。
  
  三七、《佛光大辭典》何以得到優良圖書類金鼎獎?
  
  一九七七年,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集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之員生二十餘人暨佛、文、史、哲及精通梵、巴、英、日文等學者,由慈怡法師主編,費時十年,完成一套八冊鉅著《佛光大辭典》。本辭典擁有二萬二千六百零八條辭彙,七百萬言。尤以解說深入淺出,更配以相關圖片補文字詮釋之不足。凡一般術語、名相、人氏、地名、寺院庵堂、宗派教義、典籍詞章、法器儀規、藝術建設、掌故公案,均在蒐集之列,並作翔實介紹。此外,為便於讀者查閱,另備有「索引」一冊,使檢索便捷。又本辭典內文中,凡一事一物,均載明經典出處;凡古今人物,均在搜羅編列之內。引證之廣,涉獵百千經論;解說論議,容攝諸家言詞。可以說本辭典已等於是現代人之一部佛教百科全書。因此,本辭典於一九八九年榮獲優良圖書類
  
  金鼎獎。
  
  三八、佛光書局及文物流通處,在弘法上擔任何種任務?
  
  本山為讓佛教徒方便請購各類佛書、法物、佛教錄音帶、錄影帶等,於各地別分院設立佛教文物流通處,並於海內外各地設有佛光書局,帶動國內外佛教文物流通,使佛教文化得以弘揚。
  
  三九、香海文化事業公司內容如何?
  
  除佛光出版社外,成立於一九九七年的香海文化事業公司,主要做為佛教文化與社會傳播的橋樑。舉凡佛教圖書出版、影音發行及文物流通,藉由香海的普遍發行,讓社會大眾有緣接觸佛教。
  
  四十、如是我聞文化公司如何推動「法音宣流」? 
  如是我聞文化公司成立於一九九七年。以「如是我聞」為名,是希望以阿難尊者弘傳正法的使命作為精神指標,傳播與製作優良品質的音樂,並藉由美好的音樂來淨化社會,改善身心環境。
  
  四一、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有那些?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4.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5.佛教文物廣泛流通;6.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7.佛光人會蓬勃發展;8.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9.政黨人物實踐佛教;10.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1.佛學會考成績輝煌;12.弘法佈教跨國越洲。
  
  四二、佛光山做了那些推廣社教方面的工作?
  
  佛光山所推廣的社教工作有佛學會考、監獄佈教、戒治班、把心找回來、七誡運動、慈悲愛心人列車、三好運動,開辦電台、電視弘法、佛光緣美術館,以及佛光緣社教館舉辦的各種佛學研習班、才藝課程等,對淨化人心,端正社會風俗,俾有助益。
  
  四三、何謂「佛光緣」的事業?
  
  佛光山為方便度眾,提供廣大社會群眾接觸佛教的因緣而成立的事業或舉辦的活動,皆名之為「佛光緣」,如書坊、美術館、滴水坊、佈教所、園遊會、義賣會等。
  
  四四、「滴水坊」的名稱由來?
  
  「滴水坊」之名,取自「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以茶會友之意。始於一九九四年「佛光緣美術館」成立之時,為回饋十方大眾的成就,於美術館旁設立「滴水坊」,提供信眾在欣賞名家書畫作品後,有一個澄淨身心的寧靜去處。今全球皆設有「滴水坊」,以方便信眾使用。
  
  四五、佛光山有那些基金會?
  
  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人間文教基金會」、「佛光山電視弘法基金會」等。
  
  四六、佛光衛星電視台其內容如何?  
  隨著時代變遷,廣播、電視成為弘法上重要的方法之一;佛光山有鑒於此,乃於一九九六年十一月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籌備委員會」,一九九七年成立「佛光衛星電視台」,並於一九九八年元月一日開播。佛光衛視首創國內電視節目中不插播商業廣告,並製作相關佛教、社教、歷史、青少年、婦女等節目,為聲光五彩的現代視聽世界,建立一片清新的電視淨土。開播第一年,即榮獲第三十四屆電視金鐘獎「最佳剪輯」和「最佳文化節目主持人」獎,也是全國有線衛星電視台中唯一獲獎者。
  
  四七、佛光山聯絡電話及網址為何?
  
  佛光山對外聯絡電話為(○七)六五六一九二一-八
  
  網址為www.fgs.org.tw
  
  四八、何謂「佛光人」?
  
  狹義來說,凡過去、現在、未來,在佛光山有僧籍、皈依、參與弘法工作的人,都稱為「佛光人」;廣義而言,凡是認同佛光山弘法利生事業者,皆可名為「佛光人」。
  
  四九、如何認識佛光山?
  
  1.要看佛光山的內容,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相;
  
  2.要看佛光山的大眾,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人;
  
  3.要看佛光山的制度,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個案;
  
  4.要看佛光山的歷史,不要只看佛光山的一時。
  
  五十、佛光山如何將佛教國際化、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
  
  1.國際化:佛法本無國界之分,為使「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佛光山在全世界五大洲創建百餘所寺院道場,佛光會則遍佈一百三十餘個國家地區。此外,有印度、錫蘭、南非等十八個國家的青年就讀佛光山佛學院,十餘個國家人士來山從事專題研究,形成小聯合國的盛況。在不分膚色、種族融和的理念下,佛光山突破狹隘地域觀念,已達到佛教國際化的目標。
  
  2.制度化:佛光山是個注重制度的教團,舉凡人事獎懲、升等調職、財務會計、出家受戒、道場建築,乃至僧團清規及僧眾等進修、福利辦法,皆訂有周密的制度。
  
  3.現代化:佛光山堅持傳統的修行生活,但在弘法度眾上則力求現代化的應用,例如以電視、廣播、出版等方法,讓佛教深入每個家庭,使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4.人間化:推動以人為本的佛教,積極將佛法由寺廟帶到社會,由僧眾帶到信眾,學習世間種種法門以為弘法之方便,達到佛法人間化。
  
  五一、試述佛光山榮譽榜?
  
  佛光山的僧眾近二千人,三十多年來,在文化、教育、慈善等工作上不遺餘力,深獲社會大眾的肯定。如慈莊是洛杉磯榮譽公民;慈惠得到社會運動和風獎;心定獲得教育部頒發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慈容、紹覺、永勝等,多次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依融則獲得蘭陽傑出人士獎;慈怡為佛教界得到首次的圖書出版金鼎獎;依空以推動文化得到「文化建設績優獎」;依法是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獎;慧開為全國社會優秀青年獎;依來在澳洲弘法,得到澳洲政府的肯定,而有「服務社區有功人員獎」;依詮多年奉獻幼教事業,也有「中華民國托育服務楷模獎」;依華則為西藏辯經佛學院傑出學生獎等等。另外,徒眾中有十餘位博士及近百位碩士等。
  
  五二、歷年來佛光山所舉辦的國際會議有那些?
  
  佛光山開山以來,致力於佛教國際化,歷年來所舉辦的國際會議有:國際佛教會議、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國際禪學會議、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暨世界佛教青年友誼會、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世界佛教金剛會議、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國際電子大藏經研討會、亞洲宗教與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
  
  五三、何謂佛光山「名家百人碑牆」?
  
  位於佛光山大雄寶殿後面及如來殿前,收集歷代文人如陶淵明、王維、柳宗元、陸游,書畫家蘇東坡、董其昌、鄭板橋、豐子愷、于右任、張大千,及佛門高僧惠能、寒山、拾得、懷素、道元、永明延壽、德清、紫柏等百家具啟發性、教育性之名言字句,暨大悲出相圖等,將之鑴刻在黑花崗石上,於一九九六年五月十六日正式落成揭幕,成為全國及佛教界首座碑牆。
  
  五四、佛光山舉辦「佛光親屬會」的目的?
  
  佛光山二年舉辦一次的「佛光親屬會」,主要目的有四:1.建立佛門的倫理;2.加強僧信的交流;3.促進家屬的了解;4.增添人間的融洽。
  
  貳、國際佛光會
  
  一、國際佛光會是什麼時候成立的?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於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假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成立大會。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正式於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大會。
  
  二、國際佛光會是什麼性質的團體?  
  國際佛光會是佛教國際化的社團,是僧信七眾弟子共有的團體。從寺廟的法會修持到整個社會公益活動的參與,從佛教徒的團體組織到所有宗教徒的交流往來。因此,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主張慈悲包容的社團,是一個倡導眾生平等的社團,是一個尊重家庭生活的社團,是一個重視社會福祉的社團。
  
  三、「國際佛光日」的由來?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於美國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大會時,佛光人為紀念這個歷史性的日子,於大會上決議:每年的五月十六日為「國際佛光日」。蒙特利市市長姜國梁先生也同時響應,將這一天訂為該市的「國際佛光日」。
  
  四、佛光會與佛光山的關係如何?
  
  佛光山是出家僧團,佛光會是在家教團,兩者平行發展,相輔相成,共同肩負教化眾生的責任。此外,佛光山是佛光會的團體會員,全力支援佛光會舉辦活動;佛光會則是佛光山的當然護法,應全力護持佛光山的各項弘法事業。
  
  五、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為提供廣大佛教信眾參與弘法的空間,藉著僧俗四眾的力量共同弘揚佛法,讓佛教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乃至超越國界、種族、宗派,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國際化目標,國際佛光會乃應運而生。
  
  六、國際佛光會的創會宗旨?
  
  1.秉承佛陀教法,虔誠恭敬三寶,弘法利生,覺世牖民。
  
  2.倡導生活佛教,建設佛光淨土,落實人間,慈悲濟世。
  
  3.恪遵佛法遺制,融和五乘佛法,修持三學,圓滿人格。
  
  4.發揮國際性格,從事文化教育,擴大心胸,重視群我。
  
  七、創立國際佛光會的目的?
  
  1.提倡人間佛教;2.淨化世道人心;
  
  3.建設佛光淨土;4.實現世界和平。
  
  八、國際佛光會的主要任務?
  
  1.推動佛學研究,從事佛教教化事業;
  
  2.舉辦社會服務工作,擴大教化功能;
  
  3.輔辦佛教教育,培植佛門優秀人才;
  
  4.成立國際組織,舉辦國際聯誼活動。
  
  九、國際佛光會發表了那些主題演說?
  
  國際佛光會自一九九二年成立之後,每年例行舉辦會員代表大會,推展「主題演說」,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之行事方向,歷年來有「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等。
  
  十、參加國際佛光會有什麼利益?
  
  1.聯絡感情,結交朋友;2.廣學多聞,增加見識;
  
  3.拓展事業,廣結善緣;4.喜慶祝福,喪葬助緣;
  
  5.佛化傳承,全家受益;6.子女教育,多有幫助;
  
  7.旅遊世界,到處善緣;8.參加活動,淨化身心;
  
  9.發心行善,必得好果;10.佛法共修,寧靜致遠;
  
  11.聽經聞法,福慧雙增;12.今日一會,無限時空。
  
  十一、如何成為國際佛光會會員?
  
  國際佛光會會員入會辦法:首先可參加佛光會所舉辦的活動,了解佛光會的理念,認同佛光會的精神。其次,須經二位佛光會會員介紹,並遵守入會宣誓。
  
  十二、加入國際佛光會的入會程序儀式?
  
  加入佛光會的程序儀式:念誦宣誓詞:「余謹以至誠,服膺國際佛光會總會所訂之宗旨,並遵守總會與本會之章程,秉承佛陀教法,恭敬三寶,信仰人間佛教,解行並重,福慧雙修,務期自覺覺他,自度度人,以造福天下眾生。謹誓!」
  
  十三、佛光會員的願心?
  
  1.做個共生的地球人;2.做個同體的慈悲人;
  
  3.做個明理的智慧人;4.做個有力的忍耐人;
  
  5.做個布施的結緣人;6.做個清淨的修道人;
  
  7.做個歡喜的快樂人;8.做個融和的佛光人。
  
  十四、佛光會員應具備什麼性格?
  
  1.群我要有國際性格;2.佛法要有人間性格;
  
  3.理念要有未來性格;4.制度要有統一性格。
  
  十五、佛光會員的四句偈?
  
  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
  
  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十六、佛光會員的「四好」是什麼?
  
  1.佛光會員要存心好;2.佛光會員要說話好;
  
  3.佛光會員要行事好;4.佛光會員要做人好。
  
  十七、佛光會會員應有的精神?
  
  1.以四大菩薩為楷模;2.以天龍八部為護法;
  
  3.以四大金剛為力量;4.以十方諸佛為理想。
  
  十八、佛光會員應盡的義務有那些?
  
  肯定及認同國際佛光會的宗旨與目標,並且廣為宣傳;護持本會的組織與活動;參與開會並繳交會費;確實遵守本會章程、辦法行事。
  
  十九、佛光會員有什麼使命?
  
  1.以世界觀弘揚佛法;2.以人間性落實生活;
  
  3.以慈悲心普利群生;4.以正覺智辨別邪正。
  
  二十、參加國際佛光會可享受那些權益?
  
  對本會有選舉權及被選舉權、發言權及表決權;擁有本會發行之雜誌刊物;會員們婚喪喜慶事宜的協助;旅行世界各地,於佛光山別分院道場可享有「來時歡迎,去時相送」的服務;透過檢定考試後,可聘為佛光會之檀講師等。
  
  二一、國際佛光會設立檀(弘)講師的理念與目的為何?
  
  1.擴大佛法的弘傳與影響;2.建立師承的倫理與秩序;
  
  3.實踐平等的教義與教團;4.達成僧信的融和與尊重。
  
  二二、佛光會員怎樣成為「檀講師」?
  
  1.正知正見;2.信戒定慧;3.因緣果報;4.團結理念;
  
  5.慈悲和淨;6.功德清望;7.權巧方便;8.口才敏捷;
  
  9.態度莊重;10.音調誠懇;11.五戒受持;12.家庭美滿。
  
  二三、佛光會員如何建立美滿家庭?
  
  要有節制的感情生活、合理的社會生活、正常的經濟生活、德化的宗教生活。夫妻之間要互尊互重、互信互諒,要出門說去處、應酬成雙對、身邊少帶錢、心中無秘密。
  
  二四、佛光會員如何教育子女?
  
  1.養成信受的教育;2.養成禮貌的習慣;
  
  3.養成護生的觀念;4.養成勤勞的本質;
  
  5.養成感恩的美德;6.養成佛法的認知;
  
  7.養成合群的性格;8.養成信仰的情操。
  
  二五、佛光會員如何規劃人生?
  
  1.重視信仰的增進,聽聞正法、布施結緣、參與共修、義工服務。
  
  2.重視慧解的加強,研讀傳記、佛教歷史、宗派專書、深入經藏。
  
  3.重視修持的內涵,念佛禪坐、誦經禮懺、奉獻服務、護持正法。
  
  4.輔助教團的弘化,經驗傳承、助教發展、協辦活動、受持齋戒。
  
  如果佛光會員的人生有規劃,那麼,就能為佛光會留下貢獻,留下榜樣,留下言教,留下歷史功績。
  
  二六、佛光會員應有什麼修持?
  
  飯前合掌稱念佛光會員四句偈;平時修持佛光三昧法;隨喜隨緣參加道場舉辦的各種法會共修等,自我也應有自修功課。
  
  二七、何謂「佛光三昧修持法」?
  
  「佛光三昧」是每一個佛光會員的修行日課,它融和古今,適合現代人修行;佛光三昧分為四種三昧修行法:拜願法、念誦法、禪觀法、實踐法等。
  
  二八、佛光會員有什麼特殊禮儀?
  
  1.舉行佛光會各種會議開始時,須唱「三寶頌」及宣讀「佛光會員信條」,會議結束前則唱「國際佛光會會歌」。
  
  2.會員見面招呼時,結蓮花手印合掌,以示敬意。
  
  3.三餐飯前要合掌稱念佛光會員四句偈。
  
  4.奉行「佛光三昧修行法」。
  
  二九、佛光會員的信條是什麼?
  
  1.我們禮敬常住三寶,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2.我們信仰人間佛教,生活美滿家庭幸福;
  
  3.我們實踐生活修行,隨時隨地心存恭敬;
  
  4.我們奉行慈悲喜捨,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5.我們尊重會員大眾,來時歡迎去時相送;  
  6.我們具有正知正見,發掘自我般若本性;
  
  7.我們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遠離無明;
  
  8.我們發願普度眾生,人間淨土佛國現前。
  
  會員若能以此八個信條為修行實踐德目,必能淨化身心,福慧圓滿。
  
  三十、如何唱出「佛光會會歌」的涵意?
  
  佛光會每次舉行會議,即將結束時,必定要唱「國際佛光會會歌」,因為會歌象徵本會的精神所在,因此,我們要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以懇切的聲音唱出「從事弘法利生」的宗旨,以有力的聲音唱出「辨別是非邪正」的信念,以莊嚴的聲音唱出「效法四大菩薩」的精神,以喜悅的聲音唱出「建設佛光淨土」的希望,以嘹亮的聲音唱出「福利社會,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以厚實的聲音唱出「同體共生,胸懷法界」的遠大抱負,以悠揚的聲音唱出「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崇高願心。音聲佛事具有度眾良效,我們要努力唱出「佛光會歌」的涵意,讓群迷得以進入佛道,讓佛法廣為傳佈世間。
  
  三一、佛光會徽代表什麼意義?
  
  會徽是一個團體的代表與精神的象徵,佛光會會徽意義如下:
  
  圓,代表圓融無礙;蓮華,代表清淨菩提。
  
  圓,代表世間;蓮華,代表出世間。
  
  圓,代表未開發的佛性;蓮華,代表已成就的佛智。
  
  圓,代表全球;蓮華,代表佛光。
  
  三二、佛光會的「蓮花手印」代表什麼意義?
  
  國際佛光會員見面時,均以兩個手印來做為行禮的方法。
  
  1.第一個手印是先翻掌外迎,用拇指扣住中指,其他三指外翻,代表著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無上的接引、無礙的交映、無染的清淨。
  
  2.第二個手印是蓮花合掌,將雙手合十,中間保留些微的空隙,象徵無二的圓融、無量的信心、無異的正見、無生的法性和無滅的佛道。
  
  三三、《佛光世紀》發行的功能?  
  《佛光世紀》有「聯絡會員的感情、提供會員的資訊、促進會員的認知、增加會員的修學」等功能。
  
  三四、如何拓展新分會?
  
  集合當地會員;邀請分會會長或有德者等成立籌備會;說明佛光會的理念;推舉熱心人士成為籌備會幹部;舉辦佛學講座或邀請專家座談、證道等。
  
  三五、如何籌組新協會、新分會?
  
  1.舉行家庭普照等活動以培養因緣。
  
  2.由佛光會輔導法師或會務幹部等前往舉行說明會。
  
  3.招募會員,確定會務幹部。
  
  4.成立籌備會。
  
  5.人數達百人即可報請總會舉行成立大會,經授證儀式,正式成為分會。
  
  6.十個分會即可成一協會,成立辦法同於分會,先成立籌備會後,報請世界總會,於世界會員代表大會中授證,正式成立。
  
  三六、如何輔導分會發展?
  
  可舉辦幹部講習會、座談會,選拔優秀會員以資獎勵,輔導分會舉辦活動,舉辦定期朝山,鼓勵分會至各別分院巡禮,實際了解分會會務運作,以便協助解決問題等。
  
  三七、如何建立佛光社區?
  
  由佛光會員帶動社區的文化、教育及社會公益的活動,透過每一位佛光會員身心奉行佛法,恭敬三寶,獲得社區所有人的認同接納,欣然參加當地佛光總會或協會,而達到「佛化社區」的人間淨土的理想。
  
  三八、如何成為佛光會的幹部?
  
  佛光會的幹部要以身作則,能夠提拔、造就人才,運用集體的智慧與大眾的經驗,策劃各種有意義、受歡迎的活動,力行公益慈善的社會福利事業,將佛光會崇高的理念推廣普及各個機關團體、學校、社會的每一個層面,乃至家庭社區。
  
  三九、如何籌辦幹部講習會?  
  1.依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各分會會長、副會長、領導幹部講習會;秘書、財務、組長、通訊員、儲備幹部講習會等。
  
  2.講習會內容:佛光會宗旨與精神、佛光三昧修行法、佛光四句偈,及其它有關會務行政的講習,如管理、活動、通訊、財務等。
  
  四十、佛光會應辦何種活動?
  
  運動會、園遊會、讀書會、討論會、社會服務、急難救助、愛護自然、環保清潔、歌唱舞蹈、影片欣賞等等。
  
  四一、什麼叫「七誡運動」?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七日,國際佛光會於林口體育館舉辦第二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時,提出推動「淨化人心七誡運動」,內容為誡煙毒、誡色情、誡暴力、誡偷盜、誡賭博、誡酗酒、誡惡口,以杜絕毒品、色情氾濫,敦厚倫理道德,達到全民安樂,建立祥和社會之主旨。
  
  四二、什麼叫「慈悲愛心人」?
  
  國際佛光會關心社會治安問題,於一九九七年五月發起「慈悲愛心列車」全省街頭宣導淨化心靈活動。受到各界廣大迴響後,同年十月,再度發起全台灣二千位慈悲愛心人宣誓儀式,並有八萬名信眾、數十友教、異教團體、各界人士等共襄盛舉。國際佛光會更將此活動推向全球各處,為散播慈悲愛心,啟發社會光明而努力。
  
  四三、什麼叫「三好運動」?
  
  有鑒於現代價值觀念偏差,功利主義盛行,以致產生社會種種脫序現象,故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一日恭迎佛牙舍利顯密護國祈安法會上,發起「三好運動」,即「做好事」--把侵犯傷害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說好話」--把瞋恨嫉妒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存好心」--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以期體現人生福慧圓融的美好境界。
  
  四四、佛光會與一般社團的差別為何?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世界性的人民社團,主要以佛教信眾為組織的對象,與其他社會團體不同的是:佛光會的會員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不僅只為自己求得心靈解脫、智慧圓滿,更以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增進世界和平為共同目標。
  
  四五、非佛教徒能參加國際佛光會嗎?
  
  國際佛光會是一個超地域、宗教、僧信的佛教組織,皈依三寶的佛教徒固然能參加為正式的會員,至於認同佛光會理念的其他宗教教徒,也可以參加成為本會的「佛光之友」。  
  四六、佛光會員如何參加友寺活動?
  
  個人私誼可以參加其他友寺之法會或活動;但是若有三人以上欲參加時,必須穿著佛光會服代表團體參加。
  
  四七、分會邀請法師開示應如何處理?
  
  可邀請參加佛光會會員之法師;若須邀請未參加本會之法師,可先向總會申請核准後,再邀請其來開示。
  
  四八、佛光會員如何做功德?
  
  可隨心服務奉獻、語言讚美、心意祝福等做功德。
  
  四九、佛光會如何護持寺院?
  
  經常替寺院宣傳法會與例行活動,在不與分會活動衝突下,遇有寺院法會佛事則可全力支援,參與籌備工作、指揮交通、接待、文宣、典座、行堂等。
  
  五十、佛光會員有那些必讀之書以及參考資料?
  
  佛光會必讀之書,有《釋迦牟尼佛傳》、《六度集經》、《阿含經》、《金剛經》、《大智度論》、《大乘起信論》、《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景德傳燈錄》、《太虛大師全書》、《佛教叢書》、《法相》等。佛學參考資料,則可應用《佛光大辭典》、《世界佛教史年表》、《教乘法數》、《禪林象器箋》等。
  
  五一、何謂佛光會員「七事非法」?
  
  1.財物借貸;2.男女不淨;3.邪思邪見;4.搬是弄非;5.造謠生事;6.干涉僧事;7.擅作法會。
  
  五二、佛光會員之間如何聯誼?
  
  以參與公眾活動做為會員的聯誼。個人不得任意招募會員參加餐會、活動,以免造成會員之間的困擾。平時遇到會員家中有婚喪喜慶,會長可適時適量的邀約會員參加,但仍應衡量時間、路途,以不妨礙會員正常生活為原則。
  
  五三、佛光會員如何處理金錢生活?
  
  佛光會員彼此不可共金錢往來,不可財務借貸,如有經營事業,相互合作,應有正式合約為準則,盈虧均與佛光會無關。佛光會員未經總會同意,不可私自化緣。  
  五四、佛光會員如何處理感情生活?
  
  一、要以慈悲來昇華感情;二、要以般若來淨化感情;三、要以禮法來規範感情;四、要以道德來引導感情。佛光會鼓勵夫妻之間要相親相愛,親子之間要互敬互諒,朋友之間要相互惜緣,男女之間要避免譏嫌。如果能夠把私情私愛去除,陶冶為奉獻大眾的胸襟;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星雲自披剃以來,不曾稍或停止實踐人間佛教的事業,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近五十年間,在弘法過程中不乏有許多動人的故事,每一件事都代表著我的人間佛教性格,為了教育徒眾及學生,茲擇錄十事於後:
  
  一、買鞋加價
  
  一九六四年夏,台南葉鵬勝的父親揹了一袋僧鞋,來到壽山寺兜售。當時為了籌措辦學經費,經濟十分困難,但是想到當年出家人很少,僧鞋的生意一定不好,於是用四十元的價格,買了一雙原價三十元的僧鞋。他奇怪地望著我:「別人都要求我打折扣,為什麼你不還價,反而還要加價?」
  
  我說:「販賣僧鞋很困難,如果你們不做生意,我們就很難買到僧鞋,如果你能多賺一點利潤,拿這些錢來改善品質,大量生產,可便利我們購買。所以,我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幫忙你,更是在幫我自己,你安心收下吧!」後來,他將自己的兒子葉鵬勝送來就讀沙彌學園。
  
  二、車子養老
  
  一九六五年,汽車在臺灣還不普遍的時候,我決定買一輛車子作為弘法工具。當時的臺灣對出家人抱有偏見,騎單車、戴手錶、用鋼筆,都會受到議論。所以當我提出這個意見時,一些徒眾們紛紛質疑,我還是力排眾議。第二天親自走訪車店,發現「載卡多」雖然比轎車貴,卻能載更多的人,於是買了一輛九人座的「載卡多」,並請車廠改裝為二十六個座位,好讓我的學生、徒眾都能和我一起出外參訪。由於車廂大,輪胎小,所以每次行車時,總是一路顛簸搖晃,其至好幾次連人帶車衝入水溝,翻到路邊,承蒙佛菩薩保佑,每次都是有驚無險,儘管如此,我們非但不害怕,反而師徒之間的感情更加融洽。
  
  十多年以後,車子功成身退,許多廠商說盡好話,欲以兩萬元收購,一向隨喜隨緣的我卻堅持不肯,連弟子們都感到奇怪,我告訴他們:「這輛車子隨著我們南征北討,走遍全省大街小巷,立下汗馬功勞,現在退休了,我要為它養老。」此車曾在頭山門停放多年。
  
  三、罰睡覺
  
  童年出家時,每當不會背書,或做錯一點事,就會被罰跪香或拜佛,當時心想:拜佛不是很神聖的事嗎?為什麼會是處罰呢?因為是處罰,以後大家都不愛拜佛了。
  
  後來我建立佛光山,創設沙彌學園,糾察老師也是罰頑皮搗蛋的沙彌跪香、拜佛。我知道以後,趕緊阻止,老師卻納悶不知所從。我說:「罰他們睡覺,他們犯過了,不准他們拜佛,尤其不准他們參加早晚課誦。」
  
  「那不是正中了他們的心意嗎?如果這樣做,他們豈不變得越來越沒有道氣了嗎?」
  
  我說:「不會的,因為孩子們雖然睡在床上,但鐘鼓梵唄聲卻歷歷入耳,那裡會睡得著?何況當他們看到同學都可以上殿,而自己卻不能參加,他們會瞭解,睡覺是處罰的,拜佛是光榮無比的。他自然就會生起慚愧心,改過遷善。教人,先要從人情上著手,才能再進一步談到法情;先要去尊重他們,才能培養他們的榮譽感。」
  
  四、小黃花
  
  數十年來在世界各地弘法,我都受到熱烈且隆重的歡迎,也收過不少貴重的禮品,然而最令我感動的,卻是印度邊區拉達克一個小女孩供養的一朵小黃花。
  
  在歡送的人潮裡,我的車子開動了,但我早已瞥見她拿著一朵小黃花,抿著嘴角,羞澀地朝著我看。就在車子將要離去時,她才一個箭步地追過來,將手上的黃花插在車窗上。我趕緊請司機停車,將手腕戴著的水晶念珠送給她。她露出真摯的笑容,淚水不斷地奪眶而出。
  
  隨著車子開動,花瓣在風沙中微微地顫抖。從前座的照後鏡裡,我看到她在遠處一直保持著合掌的姿勢,我的心久久感動不已……。
  
  五、電話皈依記
  
  為了佛光大學的籌建工作,我們舉辦了一連串「佛光緣書畫義賣會」的活動。有一天,負責義賣文宣的陳筱君小姐帶著朋友來見我,表示願為活動效力,當他們問到我是如何將這麼多的名畫集中在一起時,我拿出張大千先生的名作「觀世音菩薩」,說明它的來處。
  
  一個風清月白的夜晚,我在窗前讀信,一封來自香港高伯真先生的信,令我深深感動。他敘述他的父親高嶺梅先生正生病住院,一心想皈依三寶,問我是否方便前來。我想到一位孝子為了圓滿老父的願望,特地寫信給素昧平生的我,這份心意實在可嘉,然而行程已經排滿,一時也抽不出時間前往,於是採取權宜之計,以越洋電話為高老先生作了一次皈依。事後,一家人千言萬謝,一定要送我這幅名畫以為酬答,我才曉得高老先生原來是香港鼎鼎有名的收藏家。
  
  「好一個『佛光緣』啊!」在旁的徒眾聽了,莫不欣喜讚嘆。
  
  六、為義工服務
  
  朱家駿原是軍隊裡的通訊官,為宜蘭救國團編輯刊物時,我發現他優異的編輯才華,便請他為我編輯《今日佛教》與《覺世旬刊》。由於他勇於突破陳年窠臼,後來被《幼獅雜誌》網羅,發揮才幹,在當年臺灣的雜誌界,可說無有出其右者,對於編輯藝術的改進有卓著的影響。
  
  記得他每次到雷音寺編輯雜誌時,我總是預先將漿糊、剪刀、文具、稿紙等準備妥當,井井有條地放在書桌上,甚至枕頭、被單,也都是新洗、新燙,乾淨整齊地疊在床舖上。他經常工作到深更半夜,我都在一旁陪伴,並且為他煮麵條、泡奶粉、準備點心。他常和我說:「師父!您先去休息吧!」我還是堅持等他完工,才放心回寮。遇有寒流來襲,我怕他著涼,每次都將自己僅有的一床毛毯拿給他蓋。
  
  有些人知道我對他如此關愛,驚訝地問我:「您是師父,怎麼倒像侍者一樣對待弟子呢?」
  
  我答道:「他如此賣力地為佛教奉獻所長,對於這樣的弟子,我怎麼能不做一個慈悲的師父呢?」
  
  七、二二八的平正
  
  一九四九年初到臺灣來就聽說二二八事件,心裡一直很想為同胞們做些什麼,來化解這段歷史的悲劇。所以,十多年前,我曾建議政府有關單位為二二八事件中的死難同胞予以平正,直到一九九一年,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成立不久,在因緣具足的情況下,才得以一償夙願,首次發起「佛力平正二二八死難同胞慰靈法會」,邀請政府官員、民意代表、受難家屬同來參加,並受理登記,將受難者遺骨奉安在佛光山萬壽園,定期上香祭拜,意在藉此消弭過去的傷痕,喚起社會大眾共識,將歷史的教訓化為和平的力量,從而共創一個互助互重,富強安樂的社會。
  
  一九九四年舉行「二二八紀念音樂會」,我在會中致辭安慰受難家屬,希望在各界人士的關懷下,本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胸懷,放下過去的怨怒仇恨,前瞻未來的和平幸福。下台以後,承蒙坐在鄰座的李登輝總統讚譽,說我的致辭十分得體達意,其實,我是真心期盼台灣社會能夠更和諧、更尊重、更融和、更安樂。
  
  八、宇宙寺
  
  公路局第三工程處處長倪思曾先生,第一次到佛光山來的時候,朝山會館還沒有建好,山上各處也在工程中。請處長在佛學院的齋堂用飯後,他要添油香,我連忙說不必了。他於心難安,總覺得在寺院裡用齋,一定得添油香才可以。
  
  最後,我說:「既然處長您這麼誠心誠意,那就添個大油香吧!如果能夠把大樹鄉這條泥土路舖成柏油路,對地方建設將是一大貢獻,本寺當感激不盡。」
  
  倪處長立即答道:「做得到!做得到!大師!我現在才知道您的道場原來並不只限於佛光山啊!宇宙寺才是您的道場,全地球人都要為您添油香啊!」
  
  九、白雪溜冰團
  
  二十年前,我擔任佛光山佛學院院長時,白雪溜冰團遠從美國來到高雄表演,造成全市轟動,聽說學生廖秀姬很想去一看究竟,甚至還告訴同學:「這一次要是沒能去看,我會終生遺憾。」但是佛教學院的學生在上課期間,是不可能准假外出的。
  
  過了兩天,我請她到院長室來,我說:「你幫我去辦事,跑一趟高雄,買一些文具用品,買完以後,剩下的三百元,妳就順道在市區玩玩再回來,不必再去向老師請假了。」
  
  這時,她笑得好開心,歡喜地說道:「是!謝謝院長!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從此,她安住在學業上,努力用功。
  
  十、信佛與行佛
  
  曹仲植先生是臺灣「生命線」的創始人,夫人是虔誠的佛教徒。三十年前,她在普門精舍皈依佛教,對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思想極為推崇,所以鼓勵曹先生親近佛教,聽經聞法。向來沒有信仰的曹先生原本十分為難,但由於深愛太太,也就勉強陪她出入佛教寺院。
  
  一次法會結束,曹夫人拉著先生的手,走到我面前說道:「師父!請您度我先生信仰佛教,教他拜佛。」
  
  只見曹先生一臉尷尬的表情,我連忙打圓場道:「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
  
  曹居士一聽,高興極了,此後逢人便說:「星雲大師講的,我不必拜佛,我是行佛的。」
  
  爾後,曹居士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例如:他創辦臺灣「生命線」,助人走向光明;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生,捐助殘障人士輪椅數萬部;前年水災,捐助百千萬元賑災。此外,對於佛光山、美國西來寺、法國巴黎道場的建寺工作及國際佛光會的弘法活動,他也發心資助;在印度、錫蘭等佛教聖地,更設立中、英、梵文銅牌,介紹佛教史蹟……。
  
  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佛光教團提倡人間佛教,致力宣揚佛法與生活的融和,身為佛光人,應該互相融和尊重、團結包容、互讚互助、樂觀進取,共同創造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今日的佛光教團,是由許多默默耕耘的佛光人所凝聚而成,這些佛光人不會因為時間的消逝而隱沒,他們富含人情的事蹟,反而增添歷史的雋永。今列舉十事以銘之:
  
  一、慈介
  
  陳許好老菩薩皈依三寶時,我為她取的法號叫作慈介。當我建高雄佛教堂時,她裹著小腳,到處募集經費;等到壽山寺要開工時,也經常看她一拐一拐地走來走去,為我們籌措建寺款項;後來闢建佛光山時,她還是每天熱心奔跑,勸募淨財。佛光山建好以後,又見她不停地跺著碎步,為老人精舍及育幼院的建設而努力。我每次看到她,都為她那種為教奉獻的精神而深深感動,總想上前和她說幾句話。
  
  街坊鄰居看她如此賣力辛苦,都問她:「老太太!高雄這麼大,為什麼放著公共汽車不坐?況且您又不是出家人,何必到處行走化緣?」
  
  「師父這麼慈悲,為我取名慈介,重新賜給我兩隻腳(指『介』字下面兩豎),我要用它們為師父奔跑。」
  
  一字的力量何止值萬金!
  
  二、為公眾的大愛
  
  三十年前佛光山剛開山時,一位二十歲的小姑娘前來,發心在果樂齋賣麵,贊助大慈育幼院的經費。
  
  每次經過果樂齋,無論顧客多少,都看到她笑容滿面地煮麵、端麵,尤其每年春節平安燈法會期間,她也依然不急不徐地為盈門的賓客作最佳的服務。即使從清晨忙到晚上十一、二點,仍舊一副知足常樂的樣子。
  
  三十年來,由滿頭黑髮做到銀絲滿佈,因為敬重她為佛教犧牲奉獻的精神,我以禮相待,在設備齊全的大慈庵,為她安排房間居住。她,就是郭道光師姑。
  
  每年當大慈育幼院得到政府評鑑的優良獎章,信眾們給予我祝賀時,我總是想起歷任的院長和工作人員,他們對院童無怨無悔的奉獻,令人感動萬分,還有郭道光……。在院童成長的過程中,有多少像郭道光這樣的菩薩在背後默默地奉獻愛心啊!
  
  三、這裡就是我的家
  
  因為參加中日戰爭而兩耳全聾的退休榮民邰保成居士,在壽山寺剛成立時,就前來幫忙寺務,後來又到佛光山朝山會館當飯頭,一煮就煮了二十幾年。
  
  他因為聽不到外面的聲音,只有用心地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儘管每天前來朝山會館用餐的人數多寡增減很難計算,也不曾有人告訴他今天要煮多少米飯,但是他都能煮出恰如其份、香噴噴的白米飯,供養十方大眾,而且從來不曾耽誤過一餐飯,也未嘗鬧過情緒,即使生病了,也不請假。
  
  海峽兩岸開放探親以後,常住體諒他勞苦功高,幾次表示願意招待他回大陸老家省親,他卻說:「什麼家?這裡(佛光山)就是我的家,我還要回那裡去呢?」常住更加感念,特別安排他住進佛光精舍,頤養天年。
  
  四、人心馬達
  
  嘉義縣東元機械公司的代理商游次郎居士,是嘉義佛光會的督導,嘉義救國團的主任委員,多年來不遺餘力地護持佛光山。每年將近新春時,他都會與劉坤火等連袂來山,協助製作春節平安燈,供遊客欣賞。
  
  由於年關將近,正是馬達生意最好的時候,許多人問他:「這個時候你不在家裡照顧生意,卻跑到佛光山裝花燈,究竟對你有什麼好處呢?」
  
  他聽了,總是正色凜然地答道:「到佛光山佈置花燈,作的是人心馬達的事業,讓大眾來山禮佛賞燈後,耳目一新,心曠神怡。」十幾年來,他總是笑臉迎人,勤奮工作,可見他已經點亮了自己的心燈。
  
  五、蓮花手印  
  暑假期間,陳鈞儀老師到國外旅遊,途經泰國時,錢包被扒手偷去了。雖然護照和機票都還在,但是身上已經沒有錢可以購買機場稅,心裡實在很著急。忽然,他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是國際佛光會的會員,佛光會的組織遍及海內外,說不定可以碰到會友前來搭救。於是他站在機場大樓的門外,以佛光會特有的手勢蓮花手印和過往的行人打招呼。
  
  果然,辦法奏效,一位來泰國辦事的佛光會會員老遠地看到,很高興地走過來問好,聽到陳老師的落難經過後,義不容辭伸出援手,不但為他付機場稅,還致贈他一些旅費。
  
  陳老師終於順利地回到臺灣。從此,他逢人便述說這段「以蓮花手印海外遇救」的故事,話語中充滿了感激與驕傲。
  
  六、老婆婆還願
  
  夜幕低垂,佛光山晚課結束後,香燈師父將大雄寶殿的門閂緊,走了幾步,見到一位老婆婆正氣喘吁吁地從成佛大道跑來。
  
  「師父!師父!等一下,我要添油香。」
  
  「老菩薩!已經關門了,明天請您早點來。」
  
  這時,住持心定法師正好經過,聽見老婆婆急切地解釋著:「真對不起!我是從花蓮鄉下趕來的,坐一天的車,現在才到。今天是我跟佛菩薩約定要來還願的日子,我好不容易撿廢紙變賣,存了一年的功德款,拜託您!讓我見見佛菩薩好嗎?」
  
  心定法師聽了以後,即刻上前親切地招呼,並囑咐香燈師父開門,讓老太太進入大殿禮佛還願。之後,心定法師親自送老太太到朝山會館用餐掛單。
  
  第二天清晨,老太太將離山時,依依不捨地望著遠處的大佛,淚水不禁潸然流下,喃喃地說道:「我這一生從來沒有被人這麼禮遇過。」
  
  七、文教老農
  
  二十年前,臺灣的佛教徒就知道要發心濟貧救弱、助印經書、供養佛像,但也有部份信徒早已認識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例如佛光會臺南地區督導陳順章居士,在當時就經常捐資給佛教文教事業,舉凡佛光山叢林學院的獎學金、編印大藏經的經費、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成立等等,都不落人後。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捐錢給文教機構,難道這也是善事嗎?」
  
  他回答說:「是不是善事,我並不去考慮,我只想到佛教的文教事業是一塊好福田。」直到現在,他還是自詡為文教事業的播種老農。  
  八、終身不娶
  
  袁維剛駕車南下,準備到佛光山參加朝山,無奈在三義碰上塞車。收音機中的廣播員正以急促的聲調報導路況,原來不遠處發生連環大車禍,十幾部車子追撞一起。他本能地將車上的急救用具往身上一揹,下車參加救難行列。
  
  現場一片血肉模糊,大小車子一團稀爛,四周濃霧瀰漫,救護工作困難重重。就在幫忙搬運傷者時,他聽到遠處傳來嬰兒綿密的啼哭聲,中間還夾雜著虛弱的呻吟。他循著聲音,走到一輛四腳朝天,已被擠壓得扁塌不堪的藍色轎車旁,一陣微細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先生,在這裡……求求你……。」
  
  他順勢蹲了下去,駕駛座上的先生垂著頭,已斷氣多時,後座的一名少婦血流滿面,朝他示意懷裡的嬰孩:「我不行了……這個女孩,拜託你了……。
  
  」說罷,少婦閉上雙眼,嚥下最後一口氣。
  
  十年後,女孩就讀國小四年級,有個溫暖甜蜜的家,只可惜家裡始終缺少一個女主人,因為袁居士深恐結婚以後,另一半不能善待這個女孩,所以儘管多少人來說媒,都被他婉拒。朋友們紛紛勸他,他卻說:「佛陀在因地修行時,曾經為了救一隻鴿子,寧捨身命,割肉餵鷹,我這一點兒犧牲算得了什麼呢?」
  
  九、無愧願心
  
  廖瑞福居士自從遷居到民生東路以來,每個星期五晚上都固定參加普門寺的「金剛禪坐會」。退休後,無事一身輕,他全心全意地加入普門寺金剛義工行列,每天都到寺裡幫忙寺務。起初朋友們找不到他,都覺得很奇怪,一向淡泊恬靜的「老廖」到那裡去了呢?他笑著和大家解釋:「我現在有兩個家,一個在民生東路,一個是民權東路的普門寺。」
  
  九年過去了,他經不起家人的一再請求,才同意隨兒女們移居加拿大。臨行前,他花三萬元一個月僱一名老兵,每天到普門寺代替他當金剛,言明必須做滿一年,方能解職。法師們知道了,和他說:「廖居士!很感謝你考慮得這麼周全,但是你實在不必如此啊!普門寺的金剛很多,你儘管放心地跟隨子女到加拿大去吧。」
  
  他卻一臉正色地說道:「不行,因為十年前,我曾經在佛陀的面前發願要在這裡當十年的金剛,現在還差一年,我必須找別人代替,才算了此心願。」
  
  十、賺到歡喜
  
  三十年前興建壽山寺時,蕭頂順先生只是一名木工,我發現他雖然學歷不高,卻很有建築的天份,所以後來開拓佛光山時,特地請他負責工程事宜。
  
  記得當時,我們不曾畫過正式的藍圖,經常都是手裡拿著米達尺,隨意在附近揀一塊石頭,邊討論邊在地上畫圖,佛光山一項項工程都是這樣興設起來。無論當時經濟多麼困窘,我都會儘量設法籌措建款給他,好讓他發放工資給手下的工人;為了怕他蝕本,我常常問他成本夠不夠。
  
  多年來,我們彼此之間已經建立了默契、共識,只要一見面,他就知道我對工程的需要,單刀直入地切入話題,一切形式上的寒暄問候在我們而言都是多餘的。他在山上一做就是三十年,甚至兒子、孫子讀大學工程建築科系,都投入山上的大小工程,只見他經常驕傲地向別人說:「佛光山的工程都是我做的。」
  
  別的建築公司高薪挖角,他一概予以婉拒,也有人問他為什麼如此賣命為佛光山服務,他總是堆滿了笑容說:「因為我在佛光山賺到了歡喜,這是世間所有的財富都不能比擬的。」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佛光山在開山三十週年時宣布封山,並特將三十年來重要行事刻碑,刊載於佛光山如來殿前。茲將佛光山創建緣起摘要列述如下:
  
  ◆一九六七年佛光元年
  
  ‧五月
  
  星雲在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購得山坡地三十餘甲作為建寺用地,是年五月十六日破土,定名為「佛光山」,並訂下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
  
  ‧七月
  
  接辦宜蘭基督教創辦之蘭陽救濟院,改名為「仁愛之家」,收容孤苦無依老人一百餘人;旋在佛光山建立佛光精舍(養老院)、大慈育幼院(孤兒院)等佛教慈善事業。
  
  ◆一九六八年佛光二年
  
  ‧十二月
  
  佛光山叢林學院院舍落成,海內外二十八位功德主吳修齊、潘孝銳等,呈獻教室鑰匙,吳大海居士捐贈水塔,定名「大海之水」。
  
  ◆一九六九年佛光三年
  
  ‧三月
  
  慈惠、慈嘉、慈怡等法師赴日深造,就讀日本京都大谷、佛教大學等校,為本山第一批留學生。後有慈莊、慈容、依戒、依空、依昱、依恩、依華、慧開、依法、依益、永有、永智、滿庭、覺誠、妙淨等人,至日本、韓國、印度、美國、英國、巴西等地留學,獲有碩士、博士學位。
  
  ‧七月
  
  第一期大專佛學夏令營,計有台灣大學等二十六所大專院校,薛正直、沈仁義、趙翠慧等百餘位青年參加,為佛教史上一項創舉。
  
  ◆一九七○年佛光四年
  
  ‧十二月
  
  大慈育幼院開幕,由慈容、慈嘉、慈怡、依戒、依來等法師歷任院長,收容世界各地孤兒,展開慈幼服務。
  
  ◆一九七一年佛光五年
  
  ‧四月
  
  萬佛大悲殿落成暨萬尊觀音聖像開光,為本山第一座殿堂。內政部部長徐慶鐘蒞臨剪綵,計有十萬人參加慶典。
  
  ◆一九七二年佛光六年
  
  ‧五月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伉儷等來山訪問。
  
  ◆一九七三年佛光七年
  
  ‧六月
  
  行政院院長蔣經國一行蒞山,對佛光山的建設、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成就,至表讚揚。一九七六年三度來山,參觀接引大佛工程。一九七八年五月,於當選總統次日,四度來山,親臨大雄寶殿致敬,並盛讚佛光山莊嚴宏偉,對現代佛教的弘揚貢獻卓著。
  
  ◆一九七四年佛光八年
  
  ‧四月
  
  星雲出任中日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赴日訪問。翌年,再率領訪問團訪問日韓,在漢城成立「中韓佛教促進會」。
  
  ‧八月
  
  日本日華佛教關係促進會會長曹洞宗貫首丹羽廉芳等蒞山訪問。一九七七年再度來訪。
  
  ◆一九七五年佛光九年
  
  ‧三月
  
  創辦於一九五七年之《覺世旬刊》發行人改為慈惠法師擔任,為佛光山對信眾傳播人間佛教理念的一份雜誌。一九九五年改為月刊,發行量達四十萬份以上。
  
  ‧五月
  
  彰化福山寺開工興建,由心平法師負責,為本山第一所分院。
  
  ‧十月
  
  星雲首度在國立藝術館舉行佛學講座,為國內佛教界第一次在國家會堂舉行的佛學演講。
  
  ◆一九七六年佛光十年
  
  ‧三月
  
  《佛光學報》創刊號出版,開啟佛教學術研究之先端。
  
  ‧七月
  
  星雲率領「中國佛教美國訪問團」,赴美訪問,參加美國建國兩百週年慶祝大典,決定在美籌建道場。
  
  ◆一九七七年佛光十一年
  
  ‧七月
  
  本山創辦之普門中學開學,慈惠法師為首任校長。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從事藏經的整理彙編,加以標點、分段、考證等編修,使藏經更現代化、普遍化。
  
  ‧十一月
  
  首度傳授出家三壇大戒,被譽為歷年來本省傳戒的模範戒期。
  
  ◆一九七八年佛光十二年
  
  ‧三月
  
  台北別院在松江路成立,慈莊法師擔任住持。中國佛教研究院研究部在台北正式開課。
  
  張大千先生暨夫人來山禮佛,並贈親繪巨畫「一花一世界」。
  
  ‧八月
  
  星雲榮獲美國洛杉磯東方大學榮譽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所海外道場--美國別院西來寺開工。
  
  ◆一九七九年佛光十三年
  
  ‧一月
  
  佛教梵唄音樂會首次在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是佛教音樂進入國家殿堂演出的開始。
  
  ‧八月
  
  首創佛教兒童夏令營,三千人參加。其後每年創辦青少年冬令營、媽媽夏令營、教師夏令營等。
  
  中華電視公司開播甘露節目,首開佛教電視弘法先例,教育部與新聞局頒贈「社會教育建設金鐘獎」。
  
  ‧十月  
  《普門雜誌》創刊。
  
  一九八○年佛光十四年
  
  ‧四月
  
  星雲撰寫三寶頌、佛光山之歌,由吳居徹教授作曲。
  
  ‧五月
  
  中國文化大學設立印度文化研究所,星雲擔任所長,為教育部核准並頒給學位之第一所佛學研究所。
  
  ◆一九八一年佛光十五年
  
  ‧三月
  
  東海大學校長梅可望禮聘星雲為哲學系教授。
  
  ‧十二月
  
  佛光山開山十五週年,大雄寶殿落成,教界諸山長老蒞臨,美、法、日、韓等國教界均推派代表與會,計有十萬人參加典禮。
  
  ◆一九八二年佛光十六年
  
  ‧十月
  
  蘇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來山參訪。
  
  ‧十二月
  
  與韓國通度寺締結為兄弟寺,典禮在高雄文化中心舉行。
  
  ◆一九八三年佛光十七年
  
  ‧九月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出版第一部新編修的《阿含藏》,由慈怡法師主其事。於一九八七年出版《佛教史年表》。
  
  ◆一九八四年佛光十八年
  
  ‧七月
  
  以「將醫療送至偏遠地區,讓有錢的人為貧苦的人看病」為理念,佛光施診醫療隊正式成立。後自日本購得施診醫療車,成立「雲水醫院」。
  
  ‧九月
  
  星雲在高雄設立都市佛學院,提供社會人士學佛機會。
  
  ◆一九八五年佛光十九年
  
  ‧九月
  
  星雲依組織章程宣佈退位,傳法予心平法師,從此「恪遵佛制,薪火相傳,以制度管理,以組織領導」,樹立道場民主化之典範。
  
  ◆一九八六年佛光廿年
  
  ‧十二月
  
  世界顯密佛學會議在佛光山舉行,密教四大法王共同蒞臨。
  
  繼慈容、慧龍、依融、紹覺等法師榮膺全國好人好事代表之後,永勝法師再度榮獲內政部頒贈該獎。
  
  ◆一九八七年佛光廿一年
  
  ‧五月
  
  星雲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曼谷首次相會,晤談甚歡。
  
  ‧七月
  
  星雲邀約一千兩百位六十歲壽星上山,共慶六十壽誕。
  
  ◆一九八八年佛光廿二年
  
  ‧二月
  
  美國阿罕不拉市市長彭克來山訪問,贈與星雲榮譽「市民證書」及「市鑰」。
  
  ‧六月
  
  佛光山為慶祝開山二十週年紀念,特於一九八七年四月及一九八八年三月,分別舉行全省行腳托缽,並以所得善款,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由慈惠法師擔任執行長,積極推展佛教文教事業。
  
  ‧八月
  
  首次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八千人報名,錄取千餘名,分三梯次舉行,是中國佛教史上之創舉。
  
  ‧十月
  
  由佛光大藏經編委比丘尼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嚴、依空、依淳、達和法師等九位編修委員,慈怡法師主編,暨永祥、覺明法師等百餘工作人員共同編輯,經歷十餘年完成的《佛光大辭典》出版刊行。翌年榮獲中華民國圖書綜合類金鼎獎。
  
  ‧十一月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次在西半球召開的會議,並為海峽兩岸佛教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
  
  美國別院西來寺於十一月二十六日落成,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佛寺,慈莊法師出任首任住持。並傳授萬佛三壇大戒,計有來自十六國的三百位僧眾,求受大戒。
  
  ◆一九八九年佛光廿三年
  
  ‧一月
  
  國際禪學會議在本山開幕,來自中美韓日港義等國,計有五十位東西方學者發表論文,由美國藍卡斯特、馬克雷,義大利桑底那,日本中村元、水野弘元、平川彰,韓國金知見,台灣鄭石岩,大陸楊曾文等學者參加。
  
  星雲應邀至美國加州州議會,主持開議灑淨儀式,為佛教儀式首度登上美國議會殿堂。後有紐約、聖地牙哥等市議會,年年邀請本山法師以佛教儀式主持開議典禮。
  
  美國國會參議員高爾先生(後當選美國副總統)專程蒞山訪問。一九九六年四月,高爾至美國西來寺訪問。
  
  ‧三月
  
  星雲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之邀,率僧俗二眾二百餘人,赴中國大陸弘法探親,行程一個月。
  
  ‧七月
  
  西藏領袖達賴喇嘛訪問美國西來寺。
  
  ‧十一月
  
  香港佛香精舍自一九八三年設立以來,成為香港弘法的道場。星雲並從是年起,年年在沙田大會堂舉行三天佛學講座,推動香江學佛風氣。
  
  ‧十二月
  
  本山功德主大會舉辦首屆會議,通過組織章程,產生升品辦法。會中星雲發表「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促進僧信融和、興隆佛教之精神依歸。
  
  ◆一九九○年佛光廿四年
  
  ‧二月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於二月二十六日,召開第二屆會員大會,選出心平、慈莊、慈惠、慈容、慈嘉、慈怡、心定、依恆、依空等諸位法師為宗務委員,奠定完備的典章制度。
  
  ‧七月
  
  西來大學立案,美國評為設備完善優良之學校。
  
  ‧十一月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世界佛學會考」,考區遍佈台灣、香港、澳洲、亞洲、美洲等地,有一百二十萬人以上參加。
  
  ◆一九九一年佛光廿五年
  
  ‧二月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於二月三日,假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行成立大會。星雲被推舉為會長,慈容法師擔任秘書長。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舉辦「佛力平正二二八死難同胞慰靈法會」。
  
  ‧三月
  
  中華電視公司播出星雲法語,獲新聞局頒發「社會建設金鐘獎」。
  
  一九九四年,中國電視公司播出星雲說、台灣電視公司播出星雲說喻。自此台灣三家電視台每日都有佛教節目。
  
  南非布朗賀特市議長漢尼‧幸尼柯爾博士蒞山,誠邀本山前往約翰尼斯堡創建南華寺,由慧禮法師負責籌建。
  
  ‧九月
  
  法國巴黎古堡設立道場,翌年,英國倫敦佛光寺、德國柏林禪淨中心,及巴黎、倫敦、瑞士等佛光協會相繼成立。
  
  ◆一九九二年佛光廿六年
  
  ‧三月
  
  「財團法人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正式成立,由慈莊法師擔任執行長,推動本山在世界各地道場之建設工作。
  
  ‧五月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成立大會,會議主題為「歡喜與融和」,計四千餘人參加盛會,星雲榮膺為總會會長。蒙特利市市長姜國梁先生宣布將五月十六日訂為該市的「國際佛光日」。
  
  ‧七月
  
  南美洲巴西聖堡羅張勝凱居士將住宅捐獻本山作為道場,定名為如來寺,由覺誠、覺聖法師負責,為佛光山在南美洲設立的第一所道場。
  
  ‧九月
  
  美國德州奧斯汀及休士頓兩市市長頒贈榮譽公民暨親善大使證書予星雲。
  
  ‧十月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八屆大會,由本山主辦,假台北陽明山中山樓舉行開幕典禮,星雲被推為世佛會永久榮譽會長。
  
  ‧十月
  
  座落於澳洲布里斯本之中天寺,由永全法師籌建落成啟用後,由依來法師擔任住持。
  
  ‧十一月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榮獲教育部八十一年度「社會教育有功團體獎」,祕書長慈容法師代表受獎,並蒙李登輝總統接見。翌年起連續三年,榮獲內政部頒發「全國績優社會團體獎」。
  
  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推動全民心靈淨化,榮獲第二屆「和風獎」及「傑出社會風氣改善獎」,由李登輝總統頒獎,慈惠法師代表受獎。
  
  ◆一九九三年佛光廿七年
  
  ‧二月
  
  為徒眾首度舉辦「佛光親屬會」,邀請僧眾弟子俗親來山相聚。
  
  ‧十月
  
  為促進國際佛教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國際佛光會在本山舉行第一屆「國際佛教僧伽研習會」,有五大洲十六個國家之比丘和信眾參加。第二屆、第三屆研習會分別在加拿大溫哥華、澳洲雪梨舉行,各有美、英、澳等二十個國家、六十餘位代表參加。
  
  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於佛光山舉辦第二屆世界會員大會,在林口中正體育館舉行開幕典禮,總統李登輝等貴賓與會,三萬名會員參加典禮。大會中,西班牙駐台代表路培基先生及南非五位黑人同時皈依佛教。
  
  教育部核准本山創辦佛光大學,由慈惠法師負責籌建,龔鵬程先生擔任校長,並接辦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
  
  星雲發起「淨化人心新生活運動」,推行「七誡」--誡煙毒、誡暴力、誡貪污、誡酗酒、誡色情、誡賭博、誡惡口之系列活動。
  
  ◆一九九四年佛光廿八年
  
  ‧二月
  
  佛光山台北道場農曆新春正式啟用,由慈容法師擔任首任住持。
  
  ‧十月
  
  非洲原住民郭拉、福度、畢甘度等十人在南華寺剃度,為非洲有史以來第一批黑人出家,為佛教登陸非洲展開了新頁。
  
  ‧十二月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暨工作人員永明、永進法師等數十人共同編輯的《禪藏》五十一巨冊出版。翌年,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贈送一千部予世界各大學、圖書館、寺院,及對文化、學術有貢獻之學者專家。
  
  ◆一九九五年佛光廿九年
  
  ‧元月
  
  由天下文化公司出版的《傳燈》--星雲大師傳,榮獲金石堂全年度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作者符芝瑛也榮獲女暢銷作家第一名。
  
  ‧二月
  
  全印度佛教大會十餘萬會員集會,頒給星雲「佛寶獎」。
  
  ‧四月
  
  四月七日心平和尚圓寂,經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議選出心定和尚為第五任繼任住持。
  
  星雲因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於四月二十五日在台北榮總接受心臟手術,由張燕醫師主刀。
  
  ‧七月
  
  第一屆「天主教與佛教國際交談會議」在如來殿大會堂舉行開幕典禮,由心定和尚主持,安霖澤樞機主教應邀致詞,計有兩千餘人參加觀禮。
  
  ‧九月
  
  《佛教》叢書一套十冊出版,贈與本山徒眾、師姑及檀講師、功德主,作為弘法佈教及自修研究之用。
  
  ◆一九九六年佛光卅年  
  ‧四月
  
  馬來西亞佛光協會與馬來西亞佛教總會聯合舉辦弘法大會,假吉隆坡莎亞南露天體育場舉行。星雲主講「人間佛教人情味」,吸引八萬人潮前往參加盛會。
  
  ‧五月
  
  繼宗教百問系列叢書後,本山委託大陸學者百餘人撰寫《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共一百三十二冊,將佛經現代化、白話化、藝文化。由寶藏小組吉廣輿暨滿濟、永應等法師負責出版事宜,本山宗務委員會發行。
  
  ‧九月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光碟測試版完成。
  
  「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紀念影片」首映典禮,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邱順清先生、導演王童先生主持。
  
  國內第一所不收學雜費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開學,舉行「開校啟教典禮」吸引數萬人潮觀禮。
  
  ‧十月
  
  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週年,舉辦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為期四天,計有來自全球十五個國家地區的五百多位傑出女性參加。
  
  一九九七年佛光卅一年
  
  ‧元月
  
  本山舉辦「國際佛教青年會議」,為期五天,計有來自全球二十個國家的六百多位佛教青年參加。
  
  ‧二月
  
  星雲前往義大利和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對話,促進宗教交流,並共同祈求世界和平。
  
  ‧三月
  
  達賴喇嘛來山訪問,心定和尚與達賴喇嘛在大雄寶殿內共同帶領全山僧俗大眾五千人誦經,為眾生祈福。
  
  ‧五月
  
  舉行「封山儀式」暨佛光山寺第六任住持心定和尚陞座典禮。
  
  星雲獲頒內政、外交壹等獎章。
  
  以「心靈淨化、道德重整、找回良知、安定社會」為宗旨的「慈悲愛心列車」活動,分南、北二路啟程。並在台北有八萬慈悲愛心人共同參與。
  
  《佛光大藏經‧般若藏》出版,共四十二冊。
  
  佛光山第一本「電子佛典」--《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出版。
  
  ‧十一月
  
  心定和尚獲教育部頒發一九九七年度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
  
  星雲再獲中國國民黨頒發「華夏壹等獎章」。
  
  ‧十二月
  
  佛光衛星電視台於林口中正體育館舉行開台試播典禮,並於一九九八年元月正式開播,佛教弘法邁入新紀元。
  
  ◆一九九八年佛光卅二年
  
  ‧元月
  
  為促進台灣佛教各寺院道場交流,舉辦「第一屆台灣佛教寺院行政管理講習會」,其後繼續於一九九八年四月、十二月及一九九九年四月舉辦「第二屆」、「第三屆」及「第四屆」的講習會。
  
  ‧二月
  
  副總統連戰伉儷偕同總統府資政吳伯雄、徐立德等,專程蒞臨本山訪問。連副總統致贈本山「慈雲廣被」匾額。
  
  為恢復南傳比丘尼教團,假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戒會。計有二十餘國,一百五十多位戒子參加,乃中國首次於印度傳戒,也是佛教界首次跨越種族、區域、法脈傳承的戒會。
  
  由星雲編著之《佛教》叢書十冊,正式出版。
  
  ‧三月
  
  第六屆第八次宗務委員會決議,佛光山英文簡寫正式改為「F‧G‧S」。
  
  佛光山封山後,應信徒回山之要求,每週開辦佛光山假日修道會。
  
  ‧四月
  
  由西藏貢噶多傑仁波切及十二位德行兼備的仁波切聯名贈予的佛牙舍利,在泰國上座部副僧王頌德帕菩陀詹長老證明交接下,經西藏、尼泊爾、泰國,迎請至台灣供奉。同時應行政院蕭萬長院長邀請,遵循香花鋪地及佈髮接足等古禮,於台北中正紀念堂舉行「恭迎佛牙顯密護國祈安法會」。同年十二月,由專屬火車送回高雄佛光山,等待佛牙紀念館籌建圓滿。
  
  斯里蘭卡大國師,一○二歲之最高長老阿南達‧瑪諦亞法師率團訪問本山。
  
  ‧五月
  
  星雲至新、馬弘法,並與信奉回教的馬國總理馬哈迪會面,為我國佛教及馬來西亞回教史上留下新頁。
  
  ‧九月
  
  佛光山梵唄讚誦團赴東京、大阪。
  
  ‧十月
  
  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二十屆假佛光山澳洲南天寺舉行,來自世界各地八十餘國團體代表參加。
  
  ‧十一月
  
  佛光山叢林學院與韓國松廣寺傳統講院,締盟兄弟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