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歸依三寶 如本法師著

自序

華嚴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

佛法的興盛與衰微,關鍵問題在於佛法的宣揚,與傳播者的推動,佛法畢竟是佛法,如果沒有講經說法的推動,佛法怎麼能夠讓大地人類普遍得聞?又如何能夠受用佛法!接近佛法呢?所以說:是人弘道,非道能弘。

當今的社會,有許多人發心信佛學佛,但是對佛教的教義,從來沒有摸索過,也沒有研究過,憑著一股強而有力的善根,到處參訪,橫衝直撞,盲修瞎練,不得其門 而入,因而踏進邪見的外道而不自覺,把外道當做佛教,外道與佛教分不清楚,模稜兩可,似是而非,龍蛇混珠。

佛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說些什麼道理?從來沒有下過一番功夫去探討過,只不過隨著一般人的信仰,不能夠正見佛教的教義,聽錯了,看錯了,被引導錯了。

又加上邪見的外道,在佛門中竄改佛教的教史與教理,參雜外道邪見的思想,籠統而且又含糊,混淆視聽,依此善根走入歧途,甚為可憐!

本書的完成,其宗旨在闡揚如來正法,令歸依三寶者,導入正見佛法,體悟佛法,然後,以認識三寶,歸依三寶,實踐三寶,因而圓滿成就三寶為目的。

以十三個綱目作為前後的體系,來啟發善根流露的社會人士,以及發心學佛的善信大德,能夠體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正見世間所存在的一切,無非是因緣所 生因緣所滅,空幻無實、如夢如露、幻化了不可得、世間本不可貪,不可依,留戀不可得,貪也貪不得,依也依不住,得也得不得,畢竟是緣起性空,無自性故。

這本歸依三寶的完成,來龍去脈,皆引經據典為基礎,最後奉勸諸君,人命無常,光陰迅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三寶稀有難得,難遭難遇,佛法僧三寶乃是世間 的明燈,如大海中的燈塔,三寶是真理的泉源,三寶是度生死河的寶筏,是脫離三界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宿。

若能如是正見三寶實義,奠定人生真諦,就不要猶豫不決,莫徘徊!應該當下肯定自己,成熟自己,因而,未歸依佛門者,令速歸依佛門;已歸依佛門者,同登正覺彼岸,善哉!善哉!

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

開門見山,乾淨俐落一句話:歸依三寶就是要我們迷惑於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的眾生,顛倒夢想的眾生,昧於事理的眾生,是非、善惡、好壞分不清的眾生,對人生觀與宇宙觀邪知邪見的眾生,全部能夠導歸正知正見,讓沉淪於六道的我們,通通能夠離苦得樂,破迷啟悟,破邪顯正 ,轉凡入聖,因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若能如此,是名正知正見歸依三寶;若不如此,不名正知正見歸依三寶。

有心學佛的人應該歸依三寶,歸依(梵語sarana)了三寶的人,是名入室佛門三寶弟子,若有心學佛而不歸依三寶,是名徘徊三寶門外弟子,沒有歸依不能構成名副其實的度內三寶弟子。有歸依三寶的人,是名度內三寶弟子;有學佛而無歸依三寶的人,不名三寶弟子。

有些人不明白佛法真實道理,執理廢事,不肯歸依三寶,而說有心虔誠學佛就好了,何必歸依三寶呢?這種人可以說外行人說外行話,往往一般人一聽到這些話,會覺得蠻有道理的,但在正知正見三寶照明之下,這種道理是大錯特錯的,在思想上犯了很嚴重的錯誤觀念。

曾經有一位學佛很虔誠的弟子。

向我說:『師父呀!我學佛以來有五年了,我覺得有歸依無歸依都一樣,師父啊!你覺得如何?』

我說:『你是凡夫眾生呢?還是佛菩薩聖人呢?』

他說:『這還用說嗎?我當然是一位標準的凡夫!』

我說:『你說對啦!正因為你是凡夫眾生,所以才須要歸依三寶;假使你已經成佛了,那何必多此一舉呢?佛要歸依誰?佛(梵語Buddha)已經究竟福慧圓滿,一切功德具足,佛不必歸依啦!佛自己本性已經大光明大自在啦!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sad abhijnah)、十力、十八佛不共法、四無所畏、萬德莊嚴,所有一切諸法皆盡通無餘,無障無礙,故名佛、如來、世尊、人天導師。』

他說:『根據師父你這麼一說,我非歸依不可嗎?』

我說:『凡夫眾生不歸依三寶的話,如同水中的浮萍,無依無靠,浪跡天涯,隨波逐浪,漂來漂去:無有定處;又如同孤兒,無父無母可依靠,浪跡天涯,無人扶助,甚為可憐!

同樣的理由,我們有心學佛向佛,而不歸依三寶,而我們又是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對真理不明白,對欲望那麼迷惑,心染於五欲六塵,顛顛倒倒的,不明白人生觀與宇宙觀,一概不知,又是邪知邪見,昧於事理,那麼這樣的話,就免不了迷惑於花花世界,心不能做主。

妄想紛飛,由於無知而造了無量無邊的業障(梵語karmdvarana),那就不得不隨業力流轉,輪迴(梵語samsara)六道,受盡無量無邊的痛苦,痛苦悲傷所流的眼淚就難以斗量了,因此沉淪苦海,難以自拔,與欲望相應,日夜相續,自己不知不覺,這就是眾生輪迴的路線。』

他又說:『過去我都是我行我素,任性無知,今天已經前後會通,有所醒悟,我歸依三寶的因緣時節應該到了!』

我說:『阿彌陀佛!是應該到了,不然的話,除非仁者心中必有一物!』

他說:『師父啊!何謂心中有一物?』

我說:『歸依終了還是要歸依,遲早要歸依,若是不歸依,心中必有一物,此一物就是你心中還有執理廢事的意念,不然就是自己太自尊、自卑、自傲、害羞、怕人譏笑、自高、傲慢、貢高、這些心裏意識,在佛門稱為業障(梵語karmavarana),禪宗裏頭稱為心中有一物,此一物障蔽我們的清淨本性,無法光明自在。

今天仁者已經能體會貫通,恭喜你,過去的你已經死了,現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因為你過去觀念錯覺無知,隨錯誤觀念而走,今日茅塞頓開,恍然覺悟,頓入正知正見,今後依正知正見而走,可得轉凡入聖,離苦得樂,所以 我說過去的你已經死了,現在的你才是真正的你,你已經跟佛法相應了,恭賀你能發此心願歸依三寶,我隨喜你的歸依能夠成就!』

因此,這位學佛的仁者,他與我因緣相遇,佛法相談之下,聽了這席佛法的開示,情不自禁的落淚直哭,這正是佛門所說的一句話:無量劫所種的善根,現在當下善根流露,歸依三寶自然成熟,落淚哭泣自然成熟哩!

因此,我們要知道,在佛經聖典中,十方三世諸佛都勸學佛的人,要歸依三寶、修學三寶、成就三寶,終了成就佛道。

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

歸依三寶,僅僅是一件很單純的事,並沒有特殊的限制與忌諱,請諸君可以放心,不必罣礙於心,更不須要憂慮什麼,歸依三寶就是入佛門大道的第一步驟,學佛入佛門第一步就是歸依三寶。

歸依三寶之後,將佛門的道理體會更深刻,有所肯定,還可以踏入第二步第三步,步步上昇,往上還有五戒(梵語pancasilani)、八戒、十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在家戒與出家戒等等,一切皆以歸依三寶為根本。

歸依三寶是踏入佛門解脫之道,讓眾生知苦離苦,得到究竟覺悟,遠離生死輪迴,因而得大自在,轉凡入聖。

所以說歸依是很神聖的一件事,要具備有福德因緣,大善根,累生累劫所種善根所致,才能如意自在歸依三寶,無憂無慮歸依三寶。

佛門大道是屬於平等的宗教,不論年齡的老少,或富貴貧賤,我們都可以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來歸依三寶,沒有限制與忌諱。

同時,不論過去我們曾經造下許多不可收拾的惡因果,只要浪子回頭,懺悔過去的無知之罪,也同樣可以一視平等的來參與歸依三寶。

祖師大德曾云:『天下再大的罪惡,也抵不過一個悔。』

只要痛改前非,改邪歸正,知道慚愧,以後絕對不再歷史重演,端莊身心,這種精神是很偉大的,值得讚歎的、值得嘉許的、值得鼓勵的,因為這種人有大勇氣、大魄力,知道慚愧,提得起放得下,乃是大丈夫的行為表現。

佛遺教經云:『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梵語功德guna);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由此可知,有慚有愧的人,還有藥可救,若無慚愧的人,是無藥可救了,自己若不反省前非,自己不抖擻精神向上的話,父母親、兄弟姐妹、親戚朋友、師長,也對你無可奈何!佛菩薩想要救度你,也愛莫能助!欲與歸依三寶相應,終無是處。

所以在平等的佛教中,佛法肯定我們一句話:不論過去所做所為,是善是惡、是好是壞,已成為事實的往事,追悔不可得,回憶幻想不可得,最重要的,就是肯定今後不可再犯過失,這才是有理智的抉擇。

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正是此意。

如果拼命的執著過去的罪惡,是無補於事的,對自己將後的前途是一大精神壓力,障礙了自己的行進,所以執著罣礙過去的罪過是不必要的,很嚴重的為自己心靈上添加麻煩,使過錯的陰影存留在心中纏繞與浮現,這是何等痛苦呀!何必庸人自擾之呢!學佛者以三寶為依為命,應勇於棄暗投明,一心向佛,歸依三寶,早登正覺。

所以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嚀我們說:『一切善惡皆是無常法、生滅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

因此,我們到不必追憶以往之善惡因果,好的善的撿起來,壞的惡的棄之,一切從今日此時開始,歸依正信的佛教,踏入佛門大道,做個虔誠的三寶弟子。

以上所說,是為善為惡的人皆可歸依佛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並沒有任何限制與忌諱。

接著再談到歸依的對象,歸依的對象並沒有限制與忌諱的,如六道的眾生,也都可以歸依三寶,除了地獄的眾生一切痛苦刑罰,沒有時間可歸依之外,其餘的人類男女、天人、神、仙、阿修羅(梵語saura)、鬼、畜牲,只要虔誠發心要歸依三寶的話,佛教都肯接受他們來歸依三寶的。

不分男女老幼、富貴貧賤、智愚美醜,都無排斥與推辭的意味,皆可放下心來歸依三寶,並無限制與忌諱之事。

社會上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道教、儒家、一神教、一般民間信仰者、以及宗教信仰走錯了,知道回頭的人,只要想追求究竟真理,欲探求人生與宇宙真諦,欲得究竟解脫、欲離苦得樂、欲轉迷為悟、欲轉煩惱為菩提、欲達到圓滿的中道法、欲證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dksanti)、欲入不二法門圓滿境界果地者皆可歸依三寶。

若有這些宗教學者,真理未達究竟者、未透徹者、未圓滿者,欲求更上一層樓,步步欲得解脫,欲達真理的完美者,皆可一視同仁,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來歸依三寶,早證無上佛道,也同樣無限制無忌。

早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的時代,不是有很多外道的宗教學者,都一一的歸依在佛陀的座下嗎?成為佛陀的大弟子,如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舍利弗尊者、迦旃延尊者、俱絺羅尊者,都是當時有名的外道學者。

他們聽了佛陀所演說的正法之後,當下大徹大悟,不猶豫不徘徊的當機立斷,自己歸依了大聖佛陀,連跟隨他學法的好幾千位弟子,也都歸依在佛陀的座下,成為佛門弟子,不久個個都證得阿羅漢果,達到轉凡入聖的境界。

談到這裏,我們實在由衷的佩服這些尊者的勇氣與果斷,能提得起放得下,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真理就是真理,不是真理就不是真理,有明辨的智慧,更加上自己有當機立斷的抉擇勇氣 。

古德曾云:『在真理之下,人人皆屈服,真理不怕考驗,真理不會受時空的約束與左右,而有所動搖。』

假使尊者們還顧慮面子,怕別人譏笑的話,不敢歸依佛陀,那他們也永遠當外道學者,不能大徹大悟,始終當凡夫眾生,永遠受輪迴(梵語samsara)六道之苦難,而且自己不能證果位,也耽誤了跟隨他學道的弟子,無法證果,罪過是無量無邊的,這叫做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自己墮落還可原諒,明知自己的修道方法不能究竟解脫,而顧面子問題,不肯坦誠披露,硬撐下去,連弟子也一同墮落,這種因緣果報還得了,這因緣果報比天文數目還多,多得不可思議,電子計算機都按壞了,這罪過亦數不盡。

由此可知,宗教學者,有心向道,應該抱著客觀態度而追求真理,若先入為主,堅持己見,主觀意識太堅強,是永遠障道因緣的,要與真理相應,是遙遙無期,始終漂流在三寶門外,欲得證果,無有是處。

在學道的歷程,舍利弗尊者、大迦葉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都是值得我們所學習、所讚歎、所楷模的偉大宗教家。

我們學道的人,自己若內心深處有此感受,應該面對事實,勿徘徊、勿猶豫、勿顧面子、勿懼他人譏誹;因為學道了生死,開悟證果,是自己的事,不是他人的事,不是為別人而活,更不是為別人而學道,而是為了自己證成無上菩提而學道,這點千萬不可本末倒置,牢記!牢記!

如果在學道的旅程,每個人都能稟持這客觀態度,那麼佛教慈悲之門,永遠都是開著,隨時歡迎六道眾生,為善為惡的浪子,一切宗教者的回頭,來正見如來,肯定如來的正法,因而歸依佛門,早離苦海,速證菩提,既然已發心懇切要學佛了,那麼心裏上的一切執著與成見,皆可一掃而空,爽快俐落,心中無有一物,以清淨虔誠的一片心,就可以足夠受三歸依了,所以說,歸依三寶並沒有限制我們什麼!更無忌諱什麼!

歸依的意義

歸依(梵語sarana)含有多層的意義,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能夠回轉依靠,或是信賴,都可以稱為歸依。現在將歸依的意義分為四個角度來解釋:

一者斷惡行善義

過去所做所為不如理不如法,起心動念、害人利己、虧損他人、佔別人便宜、做了五逆十惡之大罪,今日得聞佛法,因而醒悟,從此時此刻回轉過來,一心一意安住在清淨自性中,即時投靠三寶,因而普濟六道眾生,利人利己,合理合法的為人處事,達到斷惡行善的實質本位。

二者迴轉義

過去生活在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yah)中,心染污五欲六塵,因而流浪六道,輪迴而受無量苦,今日得聞如來正法,一心一意專注一心,有迴轉朝向三寶,歸投依靠三寶,三寶清淨光明,三寶解脫自在,因此今後背離五欲六塵,不再染污五欲六塵之義,所以稱之迴轉義。

三者去邪歸正義

過去在邪知邪見的思想中,或在邪知邪見的宗教圈內,自己能深知不合理不合法,與真理格格不入,與真理不相應,因此有勇氣與魄力,透視內幕的真相,當機立斷,即時投靠三寶,去邪惡,歸正道、是名去邪歸正義。

四者破魔顯佛義

過去生活在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三毒中,貪瞋癡三毒如魔,把我們的光明本性障蔽,不得自由自在,都生活在黑暗的本性中,本性被貪瞋癡所毒化,所以本性永處於黑暗中,難以自拔,永無光明。

因此,我們說三毒如魔,今日此時此刻已恍然覺悟三毒如魔,即時投靠三寶,於是發大勇猛精進心,破除貪瞋痴之魔,顯露清淨光明的佛性(梵語佛性buddha-dhatu),所以稱為破魔顯佛義。

歸依的意義,如河水川流歸入大海,如客歸家、如兒女歸投父母、如過河要依靠船隻;同樣的理由,我們流浪在生死大海之中,若不歸依三寶,則永遠無法出離苦海,永受輪迴六道之苦。

若能肯發心至誠歸依三寶,如法修行,即可出離生死苦海,了生脫死;譬如有人失足墮落於大海中,驚濤駭浪,生命隨時都有喪失之憂,在此千鈞一髮,生死存亡之際,忽然有隻船駛來,即時攀登船上,可安全登岸,免受海難之悲,那麼,歸依的意義亦如是。

歸依有究竟歸依與不究竟歸依兩種:歸依父母、歸依師長、歸依兄弟姐妹、歸依兒女、歸依親戚朋友、歸依夫或妻、歸依國家或社會、歸依山河大地、這一切的歸依,是不究竟的、是多變化的、不是永恒安住的、是有危難的、是美中不足的、是有酸甜苦辣的、是無常的、是如幻如化的、是如電如露的、是如夢如泡沫的、有悲歡離合的、這一切的歸依都是不究竟的,還是免不了輪迴受生死大苦。

所以說,世間上沒有一樣東西值得我們歸依的對象,畢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無常幻化,不能永恒不變,缺陷累累。

所謂:靠山山崩、靠海海枯、靠父父死、靠母母死、靠兄弟姐妹、師長、親戚朋友、夫妻兒女、國家社會、一切皆變化無常。

今日為王、明日為寇為囚,今日富翁、明日陋巷之丐,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紅塵滾滾,看破世間,嚇破膽,人世間畢竟不是究竟歸依處,人生無盡的缺陷說不盡,更有道不完的無奈話!

這應該要請佛菩薩來人間講一遍,深刻入骨,說盡人生的苦難與缺陷,才能逼真臨場感;我如本心有餘力不足,人生苦難與缺陷,描述不出來,吃了那麼多的三寶糧食,講不出一點道理來,實在由衷的愧對三寶,愧對一切眾生,自己應該多懺悔了!

總而言之,人世間不是究竟歸依處,因為人間有無盡的苦難與無量的缺陷故。

成佛之道云:『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歸依處處求,求之(ㄔ扁)十方,究竟歸處, 三寶最吉祥。』

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財產、名位、離合、生死(梵語samsara)皆無常(梵語anitya),多變化的,美中不足的,不是我們歸依處,十方世界都求過了,沒有方寸之地是究竟安穩處,都是無常生滅法,不能達到永恒不變的理想,最後歸依安穩處,三寶(梵語tri-ratna)最吉祥。

所以說,究竟歸依處,就是歸依三寶,三寶是最吉祥,而且是究竟歸依處,人生能夠歸依三寶就,就是得到了人生真正的歸依處。

何謂三寶? 

佛寶、法寶、僧寶、就是三寶。三寶可尊可貴、難得難聞、難遭難遇,為世間所稀有,為出世解脫之寶筏,故名為寶。

佛、法、僧之所以為寶,它的功用,是遠勝於世間的財富之寶,因為世間的財富,所能為人類解決的,只是生活上物質的問題。

而佛、法、僧三寶,能解決我們精神上的問題,如生死輪迴,解脫涅槃,三寶確實是出離生死痛苦的橋樑,得到安樂涅槃(梵語涅槃nirvaba)的寶筏,不是世間上的珍寶,所可比擬。

佛經云:『三寶出現世間,利樂眾生,無有休息,功德寶山,巍巍無比,福德甚深,猶如大海,智慧無礙,等於虛空;一切眾生,由煩惱業障,沉淪苦海,生死無窮,三寶出世,作大船師,能截斷愛河,超昇覺悟彼岸,是故三寶恩難報也。』

何謂佛?佛是梵語(Buddha)佛陀的簡稱,華譯為覺者,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將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慈悲心所流露,也教導大地眾生都能自證人生觀與宇宙觀,如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稱之為佛。

何謂法?法是梵語(Dharma)達摩,華譯為法,指佛所覺悟的真理與覺悟的方法。法又可稱為真理,是一切事與理的真相。法是由佛所證悟的道理,又稱為覺悟之法,佛覺悟所說出來的真理,稱之法寶。

大般若經云:『法由佛說、從佛心生、從佛口生;法者證悟義、法者實相義、法爾如是義、法者解脫義。』

何謂僧?僧是梵語(Sainklesa)僧伽的簡稱,華譯為和合眾的意思,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

要具備六種和合的團結精神,才能稱為和合眾:一者身和同住。二者口和無諍。三者意和同悅。四者戒和同修。五者利和同均。六者見合同解。

僧伽就是以這六種和合相聚的精神,團結生活在一起,隨佛學法,以求證悟,達到自利利他圓滿的生活,所以叫做和合眾。

嚴格立場說來,一人二人不可說是僧,僧要三人以上,才得稱僧。

   

三藏法數所載:『舊譯的是四人以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譯的以三人以上之比丘和而為眾。』

大智度論云:『僧伽者,秦言曰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

三寶有何分類?

佛度化眾生,對時間上的看法、適當不適當、成熟不成熟;對空間上(國土)的看法、適宜不適宜;眾生的看法,根機深淺,根機的深厚與卑劣,是頓是漸,能觀機逗教,因而度化不同階層的眾生。

在這種情況之下,佛陀度化眾生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上就沒有固定的準則,就是所謂的法無定法,度化眾生只要契合眾生的根機,能夠導歸佛道,法法皆是涅槃法。

在時間上、空間(國土)上、眾生根機深淺上、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一教化,角度方位層次上、都不能純一色的統一教化,因此,三寶出現人世間的動機、真理、方法,形象、就有所分類了、大體上三寶可分為五種三寶,今將五種三寶分類說明如下:一者化相三寶。二者住持三寶。三者自性三寶。四者小乘三寶。五者大乘三寶。

一者化相三寶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出家學道後,在菩提樹下開悟證成無上佛道,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說四聖諦法,度五比丘開始,一生說法四十九年,演說無量佛法,度化無量人天眾生,一直到入滅的階段,佛陀住世應化在人間,度化眾生之際才有的相狀,所以稱為化相三寶。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成道後,一直到入涅槃(入滅)的階段中,釋迦牟尼佛就是化相佛寶。

釋迦牟尼佛當時對佛門四眾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一切佛證悟的道理,如四聖諦(巴利語ariya-sacca)、八正道(巴利語ariya-magga)、十二因緣(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三十七道品(梵語bodhi-paksika)無上的道理,就是化相法寶。

當時跟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們,就是化相僧寶。

這三寶是佛陀來人間教化眾生相狀,行化相狀於世間,名為化相三寶;隨各人根器,對如來的教法,所見不同,有勝劣之分,有深淺之別,所以化相三寶,亦名別相三寶 。

二者住持三寶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後的佛教,佛陀的梵音沉寂,大聖謝世,化相三寶,不復再現,就完全仰賴這一類的三寶,來維持延續佛法的慧命,讓佛教的正法能普遍接傳下來,也讓佛法的精神與教義留傳人間,令三寶不間斷,住世不絕,這就須要有住持三寶的維護與延傳了。

佛陀入滅別世了,弟子們仰慕佛陀,思念佛陀,渴見佛陀,回憶佛陀,如是念念難忘懷,似乎與佛相處的因緣未盡,心有悲戚感、心有無力感、心生仰慕渴見。

因此,聖弟子們,就將佛的三十二莊嚴法相,請名流術養的雕刻師,刻塑佛陀的身口意形象,此雕刻的聖像,因為莊嚴脫俗的聖境,如佛在眼前的感受,心生法喜充滿,內心清涼,如面聖人,道心自然流露,因此又開始精進用功辦道,努力不懈,以求證悟果位。

現在佛寺大殿所供養的佛像之類,就是住持佛寶;如玉琢的、石刻的、銅鑄的、泥塑的、木雕的、油漆的、墨畫的、紙繪的、金鑄的,即是住持佛寶。

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典(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依此法本(真理)而修,可證成聖果,即是住持法寶。

剃頭染衣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具足律儀,參研佛法,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續佛慧命者,即是住持僧寶。

三者自性三寶

大地每一位眾生心中,都具有三寶的性德,名為自性三寶。自性三寶若約義理來講,雖然有三種分別,其體性是一,所以又名一體三寶。自性三寶者,一切眾生,本來就具足有靈明覺照的清淨覺性,即心本具,離念光明之真如佛性,本自具足,是名自性佛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一切法,本來具有無量恒沙妙德,諸法不離本性,如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大雄大力、自性有執持之用,是名自性法寶;一切眾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與萬性不一不二,中道解脫,是名自性僧寶。

四者小乘三寶

如來隱其無量功德莊嚴之身,示現丈六紫金之法相,以應聲聞緣覺人天等根機,是名小乘佛寶。

佛說阿含經,為聲聞說四聖諦法,為緣覺說十二因緣法,令二乘行者依此而修證,超凡入聖,是名小乘法寶;佛為弟子宣說四聖諦、十二因緣,弟子因而修證、斷見思惑,證悟真空理,而成聲聞四果羅漢與緣覺之果,是名小乘僧寶。

五者大乘三寶

大聖佛陀以法身(梵語dharma -kaya)、報身(梵語sambhoga-kaya)、應身(梵語nirmana-kaya)來度化無量眾生,能現無邊相好,以契合眾生根機,是名大乘佛寶;大聖佛陀所說中道實相道理,以及人法二空之理,乃至無量勝妙法門,能令眾生執持此法,而成正覺,是名大乘法寶。

大聖佛陀宣說如是大乘佛法之後,眾生皆發大菩提心,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菩薩,修行不著有無二邊,而與中道之理相契合,是名大乘僧寶。

以上所講的五類三寶當中,我佛門弟子信仰佛教的開始,應該從信仰住持三寶開始,從歸依住持三寶而入佛門,我們信仰歸依住持三寶的意義,其最後的歸宿,是在追求自性三寶的證悟實現,因而成就佛道,圓滿佛道。

我們身為正信佛門弟子,對如來正法,應有所肯定與正見,從事相上來說,住持三寶是事相上的歸依;從理體上來說,自性三寶是理體上的歸依,事相與理體是圓通無礙的,是一體兩面之事。

我佛門弟子,在歸依的程序上,首先是歸依住持三寶,由歸依住持三寶後,因而啟發導入自性三寶,雖然是啟發導入自性三寶的方便,但是離開了住持三寶,那麼自性三寶也就無從悟得。

所以究竟歸宿,雖然是自性三寶,也不能忽視住持三寶,更不能捨棄而不歸依,否則的話,執理廢事,變成戲論,成為實踐佛法的大障礙。

如果沒有住持三寶,就無法顯現自性三寶的存在;同樣的理由,沒有自性三寶,住持三寶也就無法安立。

住持三寶是自性三寶的大用,自性三寶是住持三寶的本體(全體)。

有很多在家學佛的弟子,初發心來學佛,對如來正法尚未深入正見體認,而自己又未證入自性三寶,而自作主張,以個人的思想情見,只信自性三寶為理由,而不尊不敬住持三寶,如是不尊敬住持三寶,那麼,縱然佛法鑽研多年,說法辯才無礙,身心亦然漂流三寶門外,與佛道不相應,與佛道尚有一段距離。

心裏慢慢會增長無明,產生貢高我慢之心,是障道因緣,完全本末倒置,想要求得解脫,反而有墮落危機!

化相三寶只在佛陀住世才有,佛滅度之後,僅有住持三寶,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與留傳,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們,也要由僧寶來接引,可知住持僧寶,擔當如來家業,重任艱巨不可思議!

因此可知,佛陀當時在世時,佛教以佛陀為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為重心。

佛經云:『僧寶在則法寶在,法寶在則佛寶在;相反的,僧寶不住世,法寶則消亡,法寶若消亡,佛寶亦消亡!』

所以說,僧寶若住世,接引眾生,演說佛法,眾生得大利益,得大光明,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轉凡入聖,三寶得以住世,是眾生親近三寶的大福德因緣,是故應恭敬三寶,歸依三寶。

自性三寶是理體上說,是心地上的悟證實現境界。小乘三寶是聲聞緣覺二乘所適宜。小乘根機成熟後:

佛在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

佛陀大悲心流露,在大乘經典都一再叮囑我們要迴小向大,也就是迴小乘向大乘,十方世界的佛土,諸佛皆為弟子宣說一乘法,一乘法就是大乘佛法,當下就是如來法,佛道正是。

絕對沒有二乘法與三乘法,除了佛為度眾生權巧方便,才說二乘三乘法,普令眾生漸次根機成熟,以作為得度因緣。

由此可知,依佛陀的啟示中,十方諸佛出世本懷的立場,其宗旨乃在勸令一切沉淪的眾生,導歸大乘佛法,圓滿無上佛道。

總而言之,佛陀是全力倡導大乘佛法的,大乘佛法是成就佛道之法,大乘佛法圓通無礙,以證悟中道實相義為究竟義趣;同時也是學佛者由住持三寶的歸依,然後證悟自性三寶,起大慈悲心,廣學大乘佛法,因而莊嚴大乘三寶,具足福慧,萬德莊嚴,成就如來法。

因此,過去無量劫所修的功德,一切皆圓滿,終究菩提願既滿,佛弟子所求、所願、理想、目標、歸宿、終程已至--佛道圓滿矣!佛道自成矣!

三寶有六義

佛法僧三寶猶如世間的明燈,能普照大地,讓大地眾生不失方向,因而不至於走入歧路;佛法僧三寶猶如海岸的燈塔,能使迷失方向的船隻,在無際的汪洋大海中,有所歸航,認識方向,因而安全返港。

佛法僧三寶猶如良君忠臣,愛國愛民,為全國百姓著想,統理國事、政治、經濟、文化,士農工商,得以踏實繁榮,造福社會國家,國強民富。

同樣的理由,佛法僧三寶實質本懷,在令大地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轉迷妄得覺悟的寶藏,為出世解脫的真理,為胎生(梵語jarayuja-yoni)、卵生(梵語andaja-yoni)、濕生(梵語samavedaja-yoni)、化生(梵語upapaduka-yoni)之導首;也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牲道、地獄道之舟航。

佛法僧三寶的出現人世間,實在難遭難遇,可尊可貴,能開導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六道,得到真正的覺悟,由痛苦中而得清涼,由愚癡中得智慧,由黑暗中得光明,由貪欲中得淨化自性,由迷妄中得清醒,由瞋恨中得忍辱,由嫉妒心得隨喜功德,由貢高我慢心得禮拜消我慢,由誹謗得讚歎。

這說不盡的一切佛法,不可思議的法海,都是佛法僧三寶出現人世間,照耀的功德所致,若要讚歎三寶的功德與利益,如是累生累劫,讚歎莫能盡,臆測莫能了,深廣無邊際,是故三寶功德巍巍,深如大海,高如天空無際,無以比倫,現在將三寶功德醞釀為六種實質義理,分別如下:

一者希有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貧窮的人沒有福報,是得不到這種珍寶的;佛法僧三寶也是如此,薄福的眾生,沒有種下菩提善根,如是百千萬世,要值遇三寶,困難再困難,難遭又難遇,故名希有義。

二者離垢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內外瑩澈,裏外明朗,體無瑕穢,遠離塵垢;佛法僧三寶亦爾,佛法僧本質已究竟淨化,一切的煩惱障(梵語klesavarana)、報障(梵語vipakavarana)、業障(梵語karmavarana)全部斷盡無餘,業盡情空,煩惱一絲不掛,三寶清淨無染世塵,不落生死輪迴之苦,故名離垢義。

三者勢力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能夠救濟貧窮的人,使人免於一時苦痛與煩惱,珍寶具有這種的勢力功用;佛法僧三寶亦如是,三寶具有六種神通自在無礙之力,所謂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等,能夠拔濟苦難的眾生出離苦海,免受輪迴之災殃,三寶具有如是之力,故名勢力義。

四者莊嚴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可以打扮粧飾在身首,而顯得美麗秀氣,英俊瀟灑,令人欣慕嚮往,追求讚歎之念,所以說,珍寶有莊嚴身首之義;佛法僧三寶亦爾,三寶能以正法莊嚴學佛的人,使之斷煩惱,令得身心清淨,身心端莊,身心自在解脫,故名莊嚴義。

五者最勝義:比喻世間上的珍寶,是所有一切寶物中最優最勝,如金、如鑽石、如牟尼珠、是諸物中最勝;佛法僧三寶亦如是,三寶出現在世間,是超勝世間一切寶物,一切寶物無能與三寶相比擬,所謂此寶非彼寶正是,故名最勝義。

六者不改義:比喻世間上的真金珍寶,由金礦所提煉而出的純金,此純金再燒打磨煉,也不能改變此真金變為另外一種銅鐵;佛法僧三寶亦爾,三寶不為世間五欲六塵所變易、所污染,能清淨自在,三寶畢竟就是三寶,更不會被八法所左右、所動搖,當下解脫,無惑無動,無取無捨。

八法亦稱八風,這八法能影響學佛者的心境,禪定功夫不夠的話,就易被八法所左右,因而心境動盪不堪,心就隨此八法之境而流轉痛苦,如風吹樹梢,樹稍搖晃不停一樣,八法就是(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佛法僧三寶出現在人間,能自在無染,不被種種欲愛與境界所牽制,能保持三寶本質風範,故名不改義。

佛法僧三寶,就具備有這六種義理,才能顯示出三寶的特色與風範,身為正信佛門弟子,應該對三寶的義理,要有所肯定與正見,時常對三寶有感恩想,有報恩想,有難遭難遇想,可尊可貴想,依三寶而修,可證聖果想,那麼能夠如此而發露,則道業日日可增長,菩提善根無時無刻,任何處所,自然而流露!

歸依三寶的次第

歸依三寶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乃至成就佛道,亦然不離歸依三寶,我們學佛歸依了三寶之後,欲得逐漸升高,在佛門中想再更上一層深入境界,想步步深入解脫領域,如受五戒(梵語pancq silani)、八關齋戒(梵語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十戒、具足戒(梵語upasampanna),都以三歸依為基礎,須要先受三歸依之後再受戒,重複稟受三歸依,共有五等種類:歸依有五類:一者翻邪三歸依。二者五戒三歸依。三者八戒三歸依。四者十戒三歸依。五者具足戒三歸依。

何謂翻邪三歸依?

就是過去在邪知邪見的生活中,以及在邪教邪術中,無知而信仰、盲從,今聞如來正法,猛然覺醒,知道過去所信所行皆非,因此有勇氣放棄邪知邪見、邪教邪術,因而來歸依三寶,成為正信佛門弟子,是名翻邪三歸依。

何謂五戒三歸依?

由翻轉邪信成為正信三寶弟子之後,因而肯定佛門大道的真理,可令眾生離苦得樂,破迷啟悟,步入解脫的聖域,發起受五戒的正見,欲受五戒,依然先受三歸依為先,依次第而受,不可越軌,是名五戒三歸依。

何謂八戒三歸依?

六齋日受持八關齋戒,或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若受戒之前,必先受三歸依,受三歸依之後方受八戒,是名八戒三歸依。

何謂十戒三歸依?

十戒為沙彌與沙彌尼之戒,若欲出家當沙彌或沙彌尼時,必須先受三歸依,三歸依受完之後,方可受十戒,是名十戒三歸依。

何謂具足戒三歸依?

具足戒為比丘與比丘尼之戒,若欲具足當比丘與比丘尼時,必須先受三歸依,三歸依受完之後,方可受具足戒,是名具足戒三歸依。

佛門弟子若欲受戒,受戒之前必有歸依三寶,歸依三寶雖然不是戒,卻是一切戒的根本,歸依蘊藏有戒義,蘊藏有斷惡行善義,蘊藏有迴轉義,蘊藏有不越軌義。

在受小乘戒的時候,懺悔與發願之前,必須先受三歸依;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同樣在懺悔與發願之前,必須先受三歸依,然後方可受戒。

如果受小乘戒,就要說:我某某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說一拜,三說三拜就可以。如果受大乘戒,就要說:我某某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三拜即可。

三寶是苦海的舟航,長夜的明燈,一切出世解脫功德,皆由三寶引發而生,因此,已經歸依三寶的佛門弟子,內心深處,應該心懷慶喜之心,慶幸之心,難遭難遇之心,可尊可貴之心。

如果還沒有歸依的人,應該速速歸依,因為光陰易逝,人生無常,國土危脆,三寶難遭難遇,可尊可貴,稀有難得又難聞,奉勸諸君,莫蹉跎!莫猶豫!莫徘徊!

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 

學佛為什麼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有限制或忌諱嗎?歸依的意義,何謂三寶?三寶有六義,歸依三寶的次第,歸依三寶的內容與意義,已經講得有概念了,現在就應該來歸依三寶了,那麼,歸依三寶的程序如何呢?歸依三寶的方法如何呢?這也須要再進一步深刻的瞭解。

歸依三寶的儀式規節,在釋迦牟尼佛(Sakyanuni buddha)的時代,並沒有什麼隆重的儀式規節,因為受三歸依的弟子根機深厚,只要在佛前發誓願:『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如是而說,佛聽許之下,便算受了三歸依。

或者在比丘前自誓發願:『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尊者聽為優婆塞。』如是而說,比丘聽許之下,歸依三寶當下即成立。

可以說很簡單,容易而且又爽快,歸依的程序與方法,前後不必三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把三歸依成立了,這是佛陀時代的歸依情況。

但是現代的人受三歸依,就不能一概而論了,去聖遙遠,根機淺薄,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福薄慧淺,佛法不通達,歸依又無知,佛法都摸不上邊緣,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意義都不清楚,如何歸依呢?

因此,為了要讓佛陀滅度之後的眾生,能對歸依三寶的內容有所正見,有所肯定,有更充分的認識與納受,就有須要程序與方法了。

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由於時間與空間的演變推展中,在任何時代與任何國度,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是有簡單與隆重之別。

歸依三寶的詞句,照實際而言,實在是很簡單,但後人或多或少,都有增加一些儀節,對歸依三寶而言,內容有更詳細更周全,並樹立了莊嚴的場面,這種增加是有助於歸依的實質,歸依三寶的時候,心情放鬆,萬緣放下,妄想勿生,不要緊張,誠心誠意的來歸依三寶。

歸依師念一句,歸依者隨著也念一句,歸依師口齒腔調聽不清楚,或者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三寶之後,對歸依的內容與詞句完全不明白的話,按道理上,這種歸依是不能構成歸依的實質本懷。

歸依詞共有三歸三結,現在抄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接著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三拜)

   

前面三歸依說三遍,便是三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為三歸依的三結。歸依重心點,緊要關頭,便在三說三歸依的正授之時,納受三歸依的無作戒體,肯定了三歸依的承受,納受三歸依的戒體,自己的心,也跟戒體的功德正等無異,能任運行善,任運止惡,能把納受三歸依的戒體功能,發揮而出,去自利利他,行菩薩道,因而成就佛道,這是多麼的神聖與莊嚴啊!

求受三歸依,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在佛前三說三結即可成立,為了使歸依三寶能如法圓滿,受三歸依的儀式愈隆重,愈能激發虔誠之心,受三歸依要求愈嚴格,愈能使受三歸依者,心生神聖莊嚴的意境。

三歸依的前後儀式法規,歷代高僧大德的編著,皆大同小異,明末南京寶華山見月律師,編了一部『三歸五戒正範』,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這本書含義包容圓滿,一直流傳至今,歷代法師大德皆依此三歸儀節為多數,在三歸依程序中,前後共有八個項目,現在分別列出如下,可供給大眾參閱受持:

一、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為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陞座。

二、開導--開示三歸依的意義。

三、請聖--迎請十方三寶,證明三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四、懺悔--懺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三業的清淨,然後納受無雜無染的三歸依戒體。

五、受歸--三歸三結,並發三誓:不依天魔外道,不依外道典籍,不依外道邪眾。

六、發願--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七、顯益勸囑--說明三歸依的功德殊勝,並咐囑依教奉行。

八、迴向----將受此三歸依的功德,迴向成就佛道,迴向度化一切沉溺的眾生,速脫生死,早登佛土。

受三歸依若依此程序,依此方法而受者,可說實用而且圓滿,歸依師為歸依者受歸依時,盡可能用白話說明,把歸依程序與歸依詞,解釋清楚無惑,而後始得歸依,如此方能得受歸依;若用文言文艱澀的詞句來傳受歸依,照本宣科,食古不化,覺得很高雅有深度感,但是歸依者完全不明白歸依內容與意義的話,無法吸收,那也就不得歸依了。

三歸依的發心求受,所得的三歸戒體,在心地上的實質功能作用有三品:

發心求受三歸依的時候,心存著自度度人的大願,我在六道沉淪受無量苦,眾生也是同樣在六道受無量苦,眾生(梵語bahu-jana)之苦如我之苦,我欲離苦,眾生亦欲離苦,我欲成佛道,眾生亦欲成佛道,發此大菩提,願度六道無量眾生成就佛道,稟持著兼善天下的大願,是名上品歸依。

悲心不足,願力不夠,人生如苦海,人生如大熱天,有無盡的逼迫感,嚐試過人生無量的苦頭,有所覺醒,欲得厭離世間,心存獨善其身,自己了脫生死,不顧他人生死,因而逃之夭夭,不欲度化眾生,如此而歸依之心念者,是名中品歸依。

只求不墮落地獄道(梵語naraka -gati)、餓鬼道(梵語preta-gati),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三惡道,不欲求得究竟解脫,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享受一切福報因緣,福報享盡了,還是免不了受輪迴之苦,歸依之時,心存著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是名下品歸依。

諸君若欲歸依三寶,不要忘記發大菩提心,心存自度度人的觀想,發此上品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諸佛讚歎,諸菩薩護持,龍天護法,正與歸依三寶本意正等無異。

如果自己已經明白歸依三寶的真實意義之後,想要踏入佛門而歸依者,但是又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制,那麼,可將歸依三寶的儀式簡化,只要能把歸依三寶的實質本意宣說得如理如法,正知正見,即可為歸依者授三歸依,現在將這簡化的儀規,程序分別如下:

歸依者禮請歸依師入大殿,歸依師首先禮佛三拜,而後端嚴安坐,受歸依者虔誠的雙膝長跪,面對歸依師,雙手合掌,然後歸依師正式開示歸依三寶意義,令歸依者聆聽受持,首先教授歸依者身心萬緣要放下,摒除一切妄念,專注一心,披陳發露無量劫以來的業障,令心得清淨,因而由衷虔誠稱念懺悔文,歸依師念一遍,歸依者隨之念一遍,共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現在分別如下:

『我弟子「某甲」: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接著就是三歸依的正授,三歸三誓同時,這正是三歸依的重心點,歸依三寶的對象,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盡形壽歸依佛,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天魔外道。盡形壽歸依法,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典籍。盡形壽歸依僧,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眾。』

接就是歸依後的三結,也就是歸依完畢,後面要成立歸依三寶的事實,要稱念遍的結局詞,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下面接著,教歸依三寶者發四宏誓願,稱念三遍,每一遍就地一拜:

『我弟子「某甲」,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發願完結後,歸依師大略為歸依者,說明歸依的功德,並且勉勵依教奉行,所謂歸依在三寶,實踐在三寶,最後圓滿在三寶,正當如是,不失歸依本意。最後普勸歸依者,將歸依所獲功德,導歸迴向佛道,迴向一切眾生,普令圓成佛道,因此教導歸依者稱念迴向偈:

『歸依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歸依三寶前後,就在這時候全部圓滿結束,歸依師從法座而下,禮佛三拜後,歸依者於此時,即成為佛門三寶弟子,應禮謝歸依師:

自己呼稱:『感謝師父,為弟子受三歸依,頂禮師父三拜!』

師父回答:『禮佛一拜,或稱一拜!』正當此時,歸依已告圓滿。

如此簡單的歸依方式,不必唱誦,句句分明,能在短暫的三十分左右,即可歸依成就。

以上敘述是歸依三寶的程序與方法,前後的程序,分為隆重與簡化二類,各人可按自己的時間與環境許可之下,來接受歸依三寶的神聖意願,因為畢竟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今日雖存,明日難保,各個一心,專注攝心,存念三寶,莫以空過青春年華,虛度光陰,老大徒悲傷,追悔莫及,受莫能助,智者應有所了悟,至為明顯。

歸依三寶應有的認識 

我們既已正式歸依了佛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還須要認識三點的觀念問題:

第一點:歸依佛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一尊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此的發大心願,發大心量的歸依佛,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梵語jnana)與無上福德,如是福慧具足成就,方能圓滿自證佛道。

同時歸依了佛寶之後,要以佛為師,直到命終,不可歸依天魔外道、邪神、邪鬼、邪術、應當棄邪歸正,勤求禮佛,懺悔無量劫以來的業障(梵語karmavarana),使光明本性顯現,以求速登覺悟彼岸。

其次,就是歸依法寶,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而是歸依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法,因為佛佛道同,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所有諸佛所說之法,皆是平等相同故,皆應虔誠平等的歸依之,如此的發大心願,發大心量的歸依法,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與諸佛之法相應,方能自證無上佛道。

歸依了法寶之後,要以法為師,直到命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典藉,外道經書與真理不相應,與開悟證大涅槃(梵語nirvana)毫無相干,有障礙佛道,致使墮落天魔外道的窠臼,因而難以自拔,沉淪六道,生死浪跡天涯,受無量之苦痛,是故歸依法寶之後,慎勿歸依外道典籍,應知歸依法,以法為師。

再其次,就是歸依僧寶,歸依僧當以僧為師,我們歸依了僧寶,不僅是為我們歸依的師父要歸依他,歸依師只不過代表三寶為我們歸依而已,為我們授證三歸依,並非僅僅歸依某一位法師而已!

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誤解歸依意義,在家人都說我歸依某某法師,出家人都說某某是我的歸依弟子,在這種情況之下,或多或少在心靈上會產生分別心,而帶來彼此格格不入的執著性,會把歸依三寶實質的本意,分崩離析,捨大取小,廢公為私,豈不是很可悲!很可嘆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歸依僧是歸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僧寶當下都歸依之,如此歸依方是真歸依,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能夠如此而發心歸依三寶,才能符合歸依三寶實際意義。

那麼,十方諸佛讚歎,與諸佛法相契應,十方聖賢僧加被,十方諸大菩薩護持,天龍八部擁護,切記!切記!

歸依了僧寶之後,自今至終,不可再歸依外道徒眾,若是歸依了三寶,亦然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雖然日夜精進用功修持,也困難得到真實利益,因為邪正不分,佛道與魔道弄不清楚,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解脫輪迴呢?學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見,就不愧是佛門三寶正信弟子矣!

第二點:歸依三寶之後,當下就是佛門在家弟子,應該有正確的正信佛法觀念才對,一般社會人士,沒有學佛的人,對正信的佛法不明白,一談到歸依三寶,心裏馬上就產生錯覺的恐懼,因此,不敢來歸依三寶,這種無知的恐怖陰影,致使他遲遲沒有勇氣來歸依佛門,我把它歸納起來,認為有四大因素的無知障礙,因而不敢歸依佛門:

1.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這種觀念當下就錯啦!歸依三寶之後,並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吃素食,所以諸君不用擔心,不用恐懼不安,嚴格立場來說,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才有硬性規定要吃素食。

同時,依照五戒(梵語panca silani)乃至比丘戒的律制,並無素食的要求,更何況初入佛門的三歸依者,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素食乃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具體表現,如果大家受完三歸依之後,能夠發大心願,不食眾生肉,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舉,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

2.一般人都認為歸依三寶之後,就是不能男婚女嫁,這種無知的陰影,令無知者不敢歸依,這實在很嚴重的謬論,歸依三寶不但沒有約束我們不能男婚女嫁,歸依三寶只不過是做為佛門的在家弟子而已!並沒有管制歸依者不能婚嫁。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說法,說完佛法下座之後,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老師,尚未嫁人,走到我面前:

很穩重又害羞的問我:『師父!我想要歸依三寶,歸依三寶之後,我可以嫁人嗎?』

我說:『歸依三寶之後,當然可以嫁人啊!歸依三寶沒有規定我們不可婚嫁,盡管放心,不要憂慮不安,但是呢?只要不嫁兩個丈夫就好啦!不然會惹禍臨身,痛苦萬千,追悔莫及,中外古今以來,皆是一夫一婦較為幸福美滿,知道嗎?』

她說:『師父啊!根據你這麼說的話,歸依三寶可以嫁人,師父!我要歸依三寶,做為佛門在家弟子,坦白的說,過去我都生活在錯誤的觀念當中,以為歸依後不可嫁人,一直都不敢入佛寺歸依三寶,今日恍然覺悟,懇請師父為我授三歸依,成為佛陀的在家三寶弟子!』像這種類似情況很多,不勝枚舉。

3.一般人認為歸依三寶之後,都以為非要出家修行不可,因此,心裏又生障礙了,又沒有福報來歸依佛門了,諸君要明白,我佛門弟子有兩大類:

一者出家佛門弟子

經過剃度而露出僧相,受過三壇大戒者,是名出家佛門弟子,出家(梵語pravrajya)者:割愛辭親,識心達本,解無為法,自度度人,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出家就不能男婚女嫁,男婚女嫁就不能稱為佛門出家弟子。

二者在家佛門弟子

   

在家佛門弟子的條件要受過三歸依,受過三歸依就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在家弟子,在家佛門弟子可以男婚女嫁,無妨,同時受歸依之後,並沒有硬性要求我們去出家修行,這點可不必生憂惱,因為在家弟子畢竟是在家弟子,不是出家佛門弟子,請放心!

如果在家弟子,自己認為出家的因緣成熟,想要出家的話,那麼佛教的大門,無時無刻都非常歡迎諸君的光臨,剃度而現出法王相,因而行菩薩道,自度度人。

4.有一些人,認為一生作惡多端,過去、現在亦然還在為惡當中,深感罪惡無量,因而內心起了自卑感、罪惡感、墮落感、自暴自棄感、於是不敢面對善良的一面而邁進,自以為無藥可救,心裏產生了無形的圍牆,阻礙了自己,不敢來歸依三寶,於是永遠漂流在三寶門外,孤苦伶仃,如同浪子無家可歸,如此之輩,內心自生障礙故。

在大聖佛陀的啟示之下,一個人作了多大的罪惡,只要誠懇的悔過,由衷的發露披陳懺悔,痛改前非,浪子回頭,這是難能可貴的,有這份勇氣與魄力,亦堪稱大丈夫之行為表現,這種具體的表現是值得嘉許的,可讚歎的,可鼓勵的。

此時,若要歸依佛門,佛教大門也同樣他而開放著,歡迎這位有勇氣與魄力的仁者,棄邪歸正,棄暗投明。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阿闍世王子,被提婆達多所煽動,因而心起了貪圖王位之念,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關閉於地下監牢裏,又令食物斷絕,不久其父王因飢餓而逝世。

阿闍世王子為了登上王位,心生起惡毒之念,將父王活活的關斃於地牢,自己做了國王,將自己的親生父王害死,這是屬於大道不孝的罪惡,過了一段歲月之後,害死父王的業障開始現前了,立不穩,臥不能眠,心神恍惚,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滿很多的癰,也就是皮膚紅腫而出膿的瘡毒。

害死父王的陰影,時常在腦海裏浮現,心裏不斷有著悔恨的負擔,自己也知道是企圖害死父王的罪惡在浮現所致,日夜睡在床上,深感恐懼不安,憂愁苦悶,生大苦惱,內心不得安寧,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不久就要墮入地獄(梵語maraka),受罪煎熬。

正在惶恐無主之際,即時想起當今的大聖佛陀,是世界的明燈,佛陀是四生(梵語catasro-yonayah)的慈父,佛陀出現於人間,是難遭難遇的,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是六道眾生的歸依處,佛陀是無上醫王,我應該即時起身,到佛陀說法處哀求懺悔。

於是提起沉重的腳步,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見佛陀,不久即到了佛陀靜坐的講堂中,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獅子座上,四周環繞著無量弟子,燈火明亮,香煙繚繞,阿闍世王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面如滿月目如蓮,身心安祥,清淨無為,與世無爭。

阿闍世王(梵語Ajatasatru)看到這種場面的修道氣氛所驅使,慚愧心流露了,情不自禁的涕淚嚎哭,往佛前撲衝直奔,顛仆不已,身軀擦傷無數,一幅狼狽可憐相,唯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摔倒在地上,連忙又爬了起來,跪在佛陀的法座前,生大慚愧心:

低下頭來說道:『慈悲的佛陀啊!像我樣極惡無道的人,為了貪求國王之位,竟然把父王關在地牢,令其飢餓而斃,我殺害我無罪的父親,罪惡貫滿,我後悔已來不及了,現在身心不得安寧,唯願佛陀慈悲開示佛法,救濟苦痛無知的我,令我心結釋放,以得解脫。』

佛陀很安祥的對阿闍世王說:『大王!你來的正好,我等待你好久了,你注意聽著,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

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二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現在,大王悔過的機緣成熟,世間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做錯的時候,知過必改,就是一個好人,我如來的法門是廣大無邊的,懺悔能得清淨。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懺悔得清淨,清淨心是十方諸佛所尊、所歸、所護、大王能發自內心披陳悔過,起大慚愧心,虔誠發露,即可消罪除愆。

大王啊!罪性本空由心造,罪業是沒有本體的,是無自性的,是空幻的,是無常的,是緣生緣滅的,能以大智慧體悟心與罪本是空幻不實,這就是真實的懺悔,知道嗎?』

大王聽了佛陀清涼的法音,當下心結即時頓除,恍然覺醒,內心清涼無比,正當此時:

佛陀接著又說:『過去的事已經過去,時間總是會過去的,罪過與痛苦的情景,會隨著光陰的流轉消逝而去,過去的事實,已無法挽回,這就是人間的真相,自古以來,每個人都逃不了無常的侵蝕,無常能吞噬罪惡與痛苦的情景,無常也能吞噬快樂與美好的情景,無常(梵語anitya)是世間上最公正的真理。

同時,大家對無常也是無可奈何的,也是最平等的,誰也逃避不了無常的事實,能夠體會無常的真相,內心對世間一切順境與逆境,當下就不會產生強烈的執著與懷念。

既然無執著與懷念人世間的情景,心即無動念,心無動念即無心,無心即無滅心,無滅心即可入不生滅心,證入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體悟無為法,證入無為果,你就可以解脫得度啦!』

阿闍世王又聽了佛陀的開示法要,如雷大響,如扣大鐘,鐘聲一響,喚醒了苦海夢中人,對自己的新生命充滿了希望與信心,歡喜踴躍,得未曾有的法樂,一切迷妄無知的烏雲,一掃而空,如晴天萬里,無量劫以來的善根齊同發露。

阿闍世王感激佛陀的開示佛法,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因此,激動得又涕淚哽咽不已!在這種情況之下,善根流露,浪子回頭,阿闍世王請求佛陀慈悲,終於歸依(梵語sarana)了大聖佛陀的座下,因而得救了。

像這樣作惡多端,五逆十惡的大魁首,可說罪惡深重無底的人,佛門慈悲平等法門,不排斥、不拒絕,亦然接納他們的棄邪歸正,棄暗投明,來歸依三寶,成為佛門正信三寶弟子,早日覺悟,共登解脫彼岸。

第三點:歸依三寶之後,要做個正信的三寶弟子,絕對不可崇拜鬼、神、魔、及低級魍魎魑魅之類,也就是天魔外道,為什麼佛門弟子不可再去拜鬼神外道呢?因為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輪迴之一,是免不了有生死輪迴的,痛苦憂傷亦然存在,也是凡夫眾生之一。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欲求得解脫,不要與外道神鬼共聚同混,僅管攀緣相處美好,三界(梵語trayodhatavah)輪迴亦未脫離,虛度光陰,與開悟證果無關,外道思想觀念偏激,神教色彩濃厚,打殺符咒,呼風喚雨,怪力亂神,乩童扶鸞,有障礙佛道。

佛經法:『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薩名義,來自稱自己是某佛某菩薩降世降筆,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為,莫上鬼神當。』

佛陀慈悲早就呼籲我們了,佛菩薩絕對不會來人間降筆,扶鸞的,佛菩薩來人間都是示現出家眾或在家眾,而具備有正知正見,佛菩薩來人間度眾生,不會說他是某佛某菩薩示現的,切記!切記!

絕對不會有所謂:佛道分不清的現象,不會有三教合一的觀念產生,更不會有五教合一的思想混亂,各個宗教的教義都有所差別,差距懸殊不可對比,教理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如何合一?五教如何合一?

我們可以客觀的,拿出各宗教的教義與教理比較一番,就很明顯的發現教義教理太懸殊了,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義,回教有教的教義,儒家有儒家的道理存在,道教有道教的教義,佛教有佛教的教義教理。

我們在學道的歷程不可太籠統,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牽強附會;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不對就是不對,對就是對,說明白一點就是:

孔子不是耶蘇,耶蘇不是孔子,老子又不是釋迦牟尼佛,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依此類推而知、教義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領教,怎麼會三教五教合一呢?

譬如說:基督教說天地萬物是上帝所創造的,飛禽走獸是供給人類所食用;這種論調完全與佛教的教義格格不入,三教合一,五教合一,請問外道的行者,你如何把三教五教來合一呢?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三教五教的教主,教主不是你,你不是教主,千萬不要自作主張,把五教教主撮合一團說,三教五教的教主會叫冤枉呀!冤枉呀!因此,盼望外道的行者,早日棄邪歸正,浪子回頭。

眾生邪知邪見,個性剛強,難調難伏,自己造罪造業而不自知!還自以為是正確,一旦果報來臨,還是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這個果報。

不要搞錯了,不要自作聰明,自編自導自演,說因果犯因果,耽誤了人類的思想觀念,讓人類產生錯覺作用,因而沉淪於無量痛苦中,罪過無量,所謂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正當如是。

佛教根本上,就不是這樣而說,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之後,證悟了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理,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宇宙世界,皆由眾生業力所感召,因而有如是世界的成立。飛禽走獸也是六眾生之一,皆不可殺,六道眾生皆有佛性(梵語buddha-dhatu),將後皆有成佛之時,只因業力的感應果報而已!殺生喪失大慈悲心,與眾生結下不可解的恩怨仇敵。

諸君冷靜思惟一番,如果明智之人,這麼一比較之下,心裏必定能即時恍然覺悟;世界五大宗教,其教義有共通點,有不共通點處,有些甚至不能溝通呢?如何來合一呢?實在令智者所憐愍,所同情!

我們沒有看過如來的經典,盲從無知,往往都會被外道鬼神所騙了,現在有很多外道善用欺詐手段,來接引入教,罪過無量,譬如開沙、扶鸞,說是南海古佛,觀世音菩薩降、濟公降、關公降、釋迦佛降‧‧‧。

這種跡象產生,早在三○一一年前,佛陀就為我們慈悲說過了,眾生無機緣聞法,還迷惑於外道鬼神之中,自己還自樂洋洋,法身慧命被邪見思想毒化,心靈已經腐化不堪而不自覺,是名不幸。

外道神鬼也是障道因緣,是故,大聖佛陀告訴我們歸依三寶後,不要再歸依外道,外道境界頂多到天界,天界的壽命是有限度的,天福享盡,命終還是墮落六道輪迴圈內,天界最高處,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能達八大劫之久,壽盡福盡,還是免不了墮落輪迴之難,所以天界也不是歸依處。

佛門中有句話說:『佛門弟子不昇天,昇天非佛門弟子!』

就是這個意思,因為昇天不究竟,尚有墮落之日,有沉淪之危,非我佛門弟子所歸依處,切記!莫放逸!歸依佛法僧三寶,才能徹底的使人逐漸走上離苦得樂,破迷妄得覺悟,轉凡夫地入如來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

歸依三寶的功德與利益

學佛的人能虔誠歸依三寶,所得到的功德利益,實在言之不盡,說之不竭,歸依三寶後,可以在現生當中得到現世的快樂,也可以求得後世的快樂,更加可以由歸依三寶進而得到涅槃(梵語nirvana)究竟快樂。

嚴格說來,我佛門弟子正式歸依三寶後,對於盡未來際的人生觀是美好的,是有希望的,是光明的,前途無量的,是永恒解脫的,是永截六道輪迴的,是遠離大苦聚得大涅槃樂的,是痛苦轉清涼的樞紐,是究竟成就佛道的因地。

因此,佛門三寶弟子,一旦歸依後,有如是正知正見的話,心胸自然樂觀進取,積極精進用功辦道,為成就菩提道業而邁進,以達成圓滿佛道為宗旨,若能心存如是正見受三歸依,心則有無量功德,無盡利益:

現在將歸依的功德(梵語guna)與利益,分別敘述如下,總攝歸納分為十二種:

歸依功德與利益:一、成為佛門三寶弟子。二、可棄惡歸善。三、是受戒的基礎。四、可減輕無量劫來的業障。五、不墮三惡道。六、能積廣大的福德。七、人與非人均不能擾亂。八、無量諸天、鬼神隨身護持。九、是證入聲聞乘的基礎。十、是證入緣覺乘的基礎。十一、是行菩薩道的基礎。十二、究竟圓滿佛道。

歸依三寶後,努力用功學道,所得到的實質利益,枚不勝舉,在佛經裡記載很多,因歸依而得到無量功德利益者,我現在分別節錄佛經中的六個例子,供給諸君見聞:

一、優塞戒經云:『假使有人歸依了三寶,依此歸依三寶功德,將來所得的福報之大,大得不可窮盡,難以臆測;譬如有一個寶藏,全國人民,連續搬運七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那麼歸依的功德,要比這個大到千千萬倍。』

二、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咒經云:『凡是受了三歸依的人,就有四天王派遣三十六位護法善神,擁護受三歸依的人,此三十六位的護法善神,各個還有萬億恒河沙數的鬼神,為其眷屬,輪流護持受三歸依的人,令其安樂。』

三、折伏羅漢經云:『過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子,天福享完了,壽命也快終了,再過七天就要死亡,他的身體也衰敗不堪了,但他知道命終之後,將在豬中投胎,因而心生憂慮,恐慌極了,於是請教天主,天主也沒辦法,天主要他去向佛陀求救,當天子面見佛陀的時候,佛陀教他歸依了三寶,不久,死後不但免墮豬胎中,還得生人間,並值逢舍利弗尊者,請佛說法,天子得聞佛法,而證得聖果。』

四、校量功德經云:『如果東西南北四大部洲之中,全部都是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果位的聖人,有人盡形壽供養,乃至為其一一造塔,此人功德利益之大,是不可思議的,是不可計量的,但遠不如歸依三寶。』

五、嗟(革蔑)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云:『過去有一位三十三天的天子,也就是第二天的天子,天福享盡了,壽命也將盡了,剩餘七天的光陰可活,以往的歡樂嬉戲,已成過往的雲煙,美麗的天女,不再接近他了,天子的相貌本來是很莊嚴的,如今變得衰微無氣色了,身體日益垢穢不堪,兩腋之下,日日直流不淨的臭汗,不樂本座,這就是天人現五衰的現象,天子自知死後將墮入三惡道,因此內心苦悶不樂,牽腸掛肚,整日納悶無語以對,這事情天主知道了,天主很慈悲的教導他誠心誠意的歸依三寶。』

並教他口念著:『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

此天子事到臨頭,唯有此一生機,於是虔誠的歸依了三寶,時間過得很快,七天一到,天子當下命終了,那麼,天主一直想要知道此天子生往何處去,於是運用他的天眼看遍他所能看到的地方,總是無法看到天子的下落,天主不灰心的去請問佛陀:

慈悲的佛陀告訴天主說:『此天子因為歸依了三寶的功德利益,轉墮為升,目前此天子,已往生兜率陀天去了,請天主免憂慮,勿牽掛,天主的能力只能看清下界,無法看到上界。』

六、木(木患)子經云:『過去有位莎斗比丘,一心一意,專誦佛、法、僧三寶之名,如是一旦復一日,經過了十年的歲月,便證得了初果須陀洹果,如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由上面所舉出六個例子可知,歸依三寶實在要有大福德因緣,方能受三歸依,若福德淺薄者,欲得歸依三寶,實在困難再困難。

所以,佛法要我們創造因緣來歸依,製造因緣來歸依,改變因緣來歸依,培養因緣來歸依,機緣不得錯過,人的一生當中,沒有幾次的機緣可錯過,一旦錯過,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更何況歸依呢?切記!

歸依三寶之後,就是種下金剛菩提因,生生世世,都能結下三寶緣,並能得聞佛法,由得聞佛法的當中,因而深入佛法的道理。

可讓眾生由痛苦的此岸到達清涼的彼岸,由黑暗的此岸到達光明的彼岸,由迷妄的此岸到達覺悟的彼岸,由煩惱(梵語klesa)的此岸到達菩提的彼岸,由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此岸到達成佛的彼岸,這一連串的境界,都是歸依三寶的最終目的,也是歸依三寶的最終歸宿,那麼,歸依三寶的實質功德與利益,也就在此時此刻大放光芒,威德顯赫,究竟圓滿佛道矣!

歸依三寶後,心靈感受如何?

佛門畢竟就是佛門,佛門就是覺悟之門,入我佛門之弟子不得不覺悟,不得不清醒,不得不浪子回頭,不得不轉迷為悟,不得不由凡夫地入如來地,因為佛門道理深廣無涯,浩瀚如海,如虛空,廣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所未說的佛法如四大海之海水。』

佛所證悟的人生觀與宇宙觀,洞澈無餘,智慧無量無邊,難思難議,不可臆測。

大般若經:『如目犍連與舍利弗智慧與神通力,欲測度斗量大菩薩智慧,如是累生累劫,無有是處。』

阿羅漢(梵語arhat)已經超凡入聖,三明(梵語tri-vidya)六通(梵語adhijnah)具足的聖者,都無法測度菩薩的智慧了,那佛的智慧更加不能臆測斗量啦!

故佛經常云:『佛的智慧,唯有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等覺十地菩薩了不可知,聲聞緣覺如聾如啞。』

這麼再一比較的話,等覺十地菩薩,聲聞緣覺二乘都無法測知佛的智慧(梵語jnana)了,那我們道道地地十足的凡夫,憑什麼能力來推測佛的大智慧呢?豈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離譜太遠了嗎?不是的,我們應該要知道,佛同樣也是由凡夫眾生修道而成佛,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歲月,才能有如今的佛道可成。

祖師大德云:『沒有天生的釋迦,也沒有自然的彌陀。』

釋迦佛與彌陀佛,乃經過累生累劫的修道歷鍊,而成就佛道的,十方世界所有諸佛,沒有自自然然就能成佛的,更沒有天生的佛,佛之所以稱為佛,乃是歷歷生生修道而成就的,因此可知,佛的無上智慧不是偶然而有,更不是突然而生的。

今天大家能夠歸依佛門,親近三寶,心裡應該懷著慶幸之心,報佛恩之心,因為佛法難遭難遇,能得聞佛法實在不容易,內心應生難得可尊可貴之念。

華嚴經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ㄔ扁)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正當如是,每一位歸依三寶後的正信弟子,心靈上是會有此感受的,雖然佛有大智慧,高不可攀的現象,但佛有無量善巧方便,令眾生先受三歸依,受三歸依之後,一步一步的深入佛法,對佛法有所肯定,將後逐漸對佛陀的大智慧,產生信心而不動搖,因而體會出佛陀出世度化眾生的悲願。

佛陀自己開悟的大道理、大智慧、大解脫、大悲願,一一都不自私,又不自利的隱藏起來,佛陀完全將自己證悟的真理,戒定慧,解脫(梵語vimoksa)之法,也都一一的說出來,讓大地的眾生都能得聞佛法,也能如佛一樣的證悟無上佛道,佛的慈眼視眾生,實在可敬可佩,令人五體投地至極,這種大公無私的具體表現,當下就是佛陀真正偉大之處,完全流露出度化眾生的大慈悲心,佛陀淨化了自己的心靈,毫無慳貪之念,達到平等一如的境界。

佛經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正是。

佛陀假使自私又自利,不能將證悟的真理告訴我們的話,我們如今何能修道證道呢?佛法就永遠無法得聞,想歸依佛門,那就更不可能了,所以我們今天能夠歸依三寶,心裡應該要緬懷感恩之心,心存慶幸之心,報答佛恩之心,報答法寶之心,報答僧寶之心,佛法難遭難遇之心,可尊可貴之心,希有之心,若能如是發心,是歸依三寶後,心靈上正常的感受,也就是歸依三寶後,心靈上的第一點感受。

歸依三寶後,心靈上的第二點感受是什麼呢?就是要起大慈悲心救度眾生之願,為什麼歸依三寶後要發大慈悲心救度眾生呢?因為我們好不容易,在六道輪迴的苦難中得到歸依三寶,除了報答三寶恩惠之外,更不能忘記六道輪迴的眾生,目前也正在沉淪受大苦難當中,難以自拔。

我們在累生累劫浪生死中,六道眾生曾經與我們當過親戚朋友、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眷屬倫理,都是與我們有密切的因緣,我們投胎輪迴之後,改頭換面,有隔陰之迷,忘卻過去的一切情景,彼此見面不相識,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過去生的彼此關係拉得很遠,輪迴六道以來,六道的眾生都與我們有很深的緣份。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世世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由此可知,六道眾生我們都不能互相殘殺、互相搏鬥、挑撥離間、撥弄是非、製造恐怖,致使人心不得安寧,甚至引起殘酷的戰爭,這一切的一切,都有傷及到累生累劫的六道眾生,若傷及到六道眾生,就傷及到我們累生累劫的骨肉,我們累生累劫的骨肉就是六道眾生,六道眾生與我們的淵源是一體的。

我們要互為照顧,不可互相殘殺,不可彼此挑撥離間,不可從中製造恐怖,大家應該發起六道眾生的同胞愛,進一步的慈悲救度六道眾生,令六道沉淪苦難的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生死,早日共登覺悟彼岸。

我們有緣歸依了三寶,不要自己逃之夭夭,要想到六道眾生沉淪痛苦,是很難堪忍的,有無量的逼迫感,受大煎熬,會發狂的,譬如人類問題有:婚姻的破裂,冤家相聚,兄弟姐妹互相剝奪財產,被惡性倒會,人倫道德喪失,姦殺淫蕩,在士農工商為謀取生活,就要受人事壓迫,政治手腕的恐怖,殘酷的戰爭,世間上的真相嚐試越多,就越能讓人類體悟人生觀,人生的一切,擁有無盡的缺陷與痛苦,人道社會,是如此一般。

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gati)亦不例外,我相信每一個人都不想當畜牲了,畜牲所以當畜牲,是有牠的因緣果報的,既然當畜牲了,是已經構成果報,在接受果報的時候,在道理上,不該怨天尤人。

古德明訓:『欲知天下刀兵劫,但屠門夜半聲。』

但是人類往往不明因果,否認因果,又生活在因果的每一個滴點當中,造下無量無邊的惡業,而自己不知不覺,這實在很可憐,由於他不明白因果,自己不覺得自己可憐,日夜造因果,又撥無因果,這就是眾生愚癡顛倒相,倒霉受苦還是自己呀!

何必跟因果打擂臺,你跟因果打擂臺,最後傷痕纍纍的還是你,而不是因果,因果(梵語hetu-phala)就是世間的真理,也是世間的法則,你跟因果唱反調,就是跟真理過意不去,跟真理唱反調,災殃臨頭,還是自己!

佛門有兩句名言:『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正是此意。

一般人的觀念,都認為雞鴨狗豬、兔牛羊馬、魚蝦海鮮,是應該給人吃的,因而犯了嚴重錯誤思想,這種錯誤觀念,使得他堅決的如此而作,因而殺眾生命,吃眾生肉,啃眾生骨,飲眾生血,慘不忍睹,自以為理所當然,就在這種無知的情況之下,造下了惡因,將來因緣會合,當然感應果報,誰也救不了誰,佛菩薩欲救不能,束手無策,因果是平等的,除非己莫為,既然為之,果報如影隨形。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因果律就是這麼公平,若有人犯了因果,誰也逃不了因果的制裁,冤冤相報,因果如鐵鍊,互相(金勾)鎖,緊密不可分不可離,縱管你有多大神通力,權勢凌人,一旦業障現前,終了也是避免不了因果的報應。

同樣的理由,我們沒有造下惡因,也不用擔心因果的報應與來臨,佛門弟子,歸依三寶後,在心靈上,對因緣果報要有如是正見與肯定。

畜牲道(梵語tiryagyoni -gati)是六道眾生之一,殺牠、吃牠,當下我們的慈悲心已喪失了,破壞了我們的慈悲心,我們只站在人類的立場說人類的話,如果你是畜牲的話,我殺你,你願意嗎?你不想活嗎?你願意被宰嗎?你樂意的接受被宰嗎?會把脖子伸得長長的,給別人宰割嗎?絕對不會,嚇都嚇死了,跑都來不及了,那裡會伸長脖子別人割切呢?

我們要知道,眾生最珍貴的,無過於愛牠的生命,生命最可尊最可貴,一切東西或許可以不要,但生命不能不要呀!諸君可思惟、思惟!是否有道理!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佛法啟示我們的立場,肯定大地眾生皆有佛性,皆不可殺不可食,食眾生肉得無量罪,畜牲道也是眾生之一,我發大菩提心,為修菩薩道,必須利益救濟眾生才對,假使沒有救度眾生,反而變本加殺害眾生,食眾生肉,飲眾生血,這實在很嚴重的問題,有違背菩薩道的本懷。

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宗旨,在於普度六道眾生,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牲道、餓鬼道、都是菩薩道度化的對象,菩薩為了救度眾生都來不及了,那來的殺害眾生之理由呢?

我們既然歸依了三寶,應該對六道眾生要發起大悲心,救度眾生離苦得樂,遠離輪迴之苦,因為我們輪迴六道以來,受苦也是無量劫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們在輪迴受苦,別人也在輪迴受苦;我們想遠離輪迴之苦,別人也是想遠離輪迴之苦,彼此都是一樣的立場,沒有特殊,沒有特權,平等平等。

今天,我們有緣先受了三歸依,有此福報因緣,就應該將此歸依的福報因緣,也令別人都能夠歸依三寶,入佛門大道,大家彼此提攜,互相勸勉,為成就佛道而努力,不達解脫覺悟彼岸,絕不終止,是為歸依三寶後,心靈上的感受之三。

歸依三寶之後,身為正信佛門弟子,內心自然會發起勇猛精進向道之念,一旦入了佛門,肯定了佛法,是如此難遭難遇,同時,對人生觀與宇宙觀,有了正見的體悟,當下迴光返照,有如快馬加鞭之速,為了生死問題而努力,為開悟本性而圖強,為了度化眾生而發心,這種精進不懈怠的菩提道心,佛法是肯定的,所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精進速得成佛。

佛經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 -munibuddha)與彌勒菩薩(梵語Maitreya),在無量劫以前,曾經當過師兄弟,同在一尊佛前發願,立誓為成就佛道而發奮,為度化無量眾生而精進,同時發心發正願,發心發願之後,各人修各人的法門,結果道業的成就,就有快與慢的懸殊,而且差距太遠了。

由於釋迦牟尼佛精進用功,為法忘軀,為度化眾生之故,也曾經拋頭顱,灑熱血,悲願之切,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寸都有佛陀度化眾生所踏過的痕跡,佛陀從來也沒有說過一句身心疲勞的怨言,無窮盡的利度眾生,如此的精進辦道精神,速成佛陀的福德因緣,與速成佛陀的大智慧,終於,福慧圓滿,因而成就佛道。

彌勒菩薩就不一樣了,彌勒菩薩當初發心後,偏向於攀緣在家居士,懈怠浪漫,不奮發圖強,道業荒廢,如今的彌勒菩薩固然已成就等覺菩薩的果位,但尚未成佛,目前住在第四天的兜率天,於彌勒內院為天人演說微妙佛法,是釋迦牟尼佛以後的補處菩薩。

由此可知,精進與懈怠兩者之差距,實在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目前已經成就佛道了,彌勒菩薩目前尚在等覺菩薩果位。

依據這點說來,在學佛過程當中,精進能令修道者早日速證菩提,懈怠能令修道者緩慢證菩提,我們歸依三寶之後,肯定了生觀與宇宙觀,有種種苦、空、無常、無我之後,能夠猛然覺醒,了知世間如幻如化、如夢如露、了不可得。

世上的情景是千差萬別的,不論一花一草一物、山河大地、人事物等等,都是緣生緣滅,空幻無實,有為敗壞法,不可停、不可住、不可依、不可貪戀人世間,人世間是不可久住之處,佛陀慈悲的一再吩咐,一再叮嚀,要我們勇猛精進,發出離心,以求悟道。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梵語bhiksu),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這已經很顯的告訴我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生滅變異,諸法空無自性,不可捉摸,了不可得,世間還有什麼可貪著呢?還有什麼可留戀呢?還有什麼可執著呢?為什麼耿耿於懷而看不破、放不下呢?

由佛法一連串的啟示,因而發大菩提道心,為成就無上佛道而發心,為救度無量苦難的眾生而立願,如是勇猛精進的發心,是為歸依三寶後,心靈上會自然湧現的感受。

歸依三寶後,如何護持三寶? 

歸依三寶之後,當下就是佛門三寶弟子,或稱為優婆塞(梵語upasaka)、優婆夷(梵語upasika);華譯為近事男、近事女,也就是在家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居士、女居士,為佛門四眾或七眾弟子之一。

那麼,在家居士如何護持三寶呢?如何護持三寶才能如理如法呢?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問題,假使在家居士想護持三寶,而不如法,失去正知正見,會導致很嚴重的後遺症,把清淨的佛門搞得烏煙瘴氣,倫次不分,本末顛倒,混淆視聽,事關重大。

因此呢!為了要保護佛教的大局,讓佛教能清淨如法,走入正常軌道,為了佛教的法幢樹立於人間,在家居士的護持三寶是很重要的,不但重要,而且要護持如理如法,護持得正知正見,以清淨心來護持三寶,若能如此而護持三寶,三寶必得昌隆,三寶必得大放光芒,三寶必得清淨無染,三寶必得永垂人間,三寶(梵語tri-ratna)必得六道眾生所尊所敬。

若能如法護持、能正見護持、清淨心護持、是名功德無量,因為能依教奉行故;在家佛門弟子,為了如法護持三寶,應該稟持八點正見典範,如是正見典範,是為三寶弟子應護持與認知的,現在分別述敘如左:1.四事供養三寶。2.三寶事由三寶羯磨。3.不可謗三寶。4.不可模仿出家形象(非僧非俗)。5.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之事。6.護法不見法師過。7.以戒為師。8.注意事項。

一者四事供養三寶

四事就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這四種資生用具,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

增一阿含經云:『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波斯匿王(梵語Prasenajit)說法,王即請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遂於宮門之外,作大講堂,懸繪旛蓋,及辦一切供給所須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故云四事供養。』

此四事供養,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業,是以供養佛及比丘僧是也。比丘僧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宗旨,無介入生產事業,有藉在家三寶弟子四事供養,是故,佛陀常勸勉三寶弟子,應發心四事供養三寶。

一則於三寶門中廣積福德因緣故。

二則令三寶垂留住世,不間斷故。三則令比丘僧安身立命,為證悟菩提道故。三寶佛門弟子若能如是知、如是見、如是如法四事供養三寶者,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法護持三寶。

二者三寶事由三寶羯磨

羯磨(梵語karman)華譯為作法,或辦事之義,也就是佛教的制度當中,出家佛門弟子,在生活起居,凡是辦理受戒、懺悔、諍辯、會議等等事業,皆由出家眾自行處理,以達到作法、辦事的完善境界。

也可說出家眾的生活點滴,皆遵照佛陀的律制而生活自居,僧團所有受戒法、懺摩法、諍辯、會議等事,都由出家眾自行作法,如是而為,方能鞏固三寶,三寶才能完整無缺的留存人間,因而正法永住,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大地眾生才能得到佛法的滋潤,眾生也因此才能發大菩提心,為覺悟佛道而努力。目前的佛教界,往往都不如此啦!去聖遙遠,眾生福薄慧淺,因此,有很多在家學佛弟子,不知道佛陀的律制,或半知半懂的,或知而故犯的,總是喜歡參與出家眾的羯磨法,出家眾又不呵止,或被人情所束縛,意見特別多,不如法之事,頻頻而出,意見特別多,使得出家眾內憂外患,失去了僧俗之體制,致使本末顛倒,有違反佛陀之律法,三寶欲得鞏固,三寶欲得如理如法,三寶欲得大放光芒,無有是處。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毘尼藏(梵語vinaya-pitaka)就是律藏,戒律是保障佛法,鞏固佛法,樹立佛法,延續佛法,今佛法無失無漏;如同堅強的堡壘,佛法的整體性、圓滿性、皆由戒律的維護與延續。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佛陀的這幾句法語,就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遵守戒律,是佛門弟子證悟菩提之磐石。

正因為戒律有如此重要關鍵所在,所以在此處,特別呼籲歸依三寶後的佛門弟子,應該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正見佛陀的僧俗體制,也就是說,僧團有僧團的制度,居士有居士法的制度,各守各的本份,居士若是參與僧團,僧團的實質正法,也就日益變質,傾向衰微,導致佛教滅亡的來臨。

諸位可以看一看,想一想,現在大乘佛教的國家,把如來正法開緣太寬,僧團有在家居士參與,導致僧俗不分,失去分寸,大亂如來正法,這實在令人心痛如刀割,又如萬針刺身,佛門弟子自破佛法,把戒律任意開緣,導致佛法日益衰微。

仁王護國經云:『末法世時,白衣高座,比丘地立,與兵奴法,等無有異,當知爾時,法滅不久。』

因此可知,在家佛門弟子,為了要擁護三寶,令三寶久住於世,應該有如是正見,有如是正見,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法護持三寶。

三者不可謗三寶

佛經云:『欲不下三塗,莫謗正法輪。』

三塗就是三惡道,如果不想墮落三塗,就不該謗三寶,地獄、餓鬼、畜牲是名三塗,佛門弟子在修行的歷程當中,尚未證入果位,難免有時候禪定的功夫不足,因而習氣帶動,不留意之下,便造了口業,假使在三寶門中誹謗了佛法,誹謗了出家眾,那罪惡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皆是三塗的因緣果報。

因為,三寶畢竟是世間的明燈,是眾生追求無上真理的對象,是眾生痛苦清涼的泉源,是眾生迷妄中得覺悟的歸宿,是眾生輪迴六道的導航,是眾生度生死河的寶筏,三寶有如是無量功德性,非讚歎歌頌所能及,諸佛欲讚歎三寶功德,如是累生累劫,讚歎莫能盡;同樣的理由,誹謗三寶之罪惡,也同樣不可思議,得無量罪,欲說其罪惡之量,亦莫能盡。

佛門當中,隨時隨地皆可種福田,更有佛法可聞,因而開啟智慧之門,得無量福德與無量智慧;但是隨時隨地不留神,不注意的話,在佛門當中,也同樣會造下惡因,斷滅了自己的善根,與三寶斷絕因緣,因此格格不入,漂流在三寶門外,做個生死流浪漢,遠如虛空之無際,深如大海之無底,無法呼應,甚為可懼,是故,應該有所警惕!

正信的三寶弟子,恭敬三寶,親近三寶,不妨擇善而從,出家眾之中,固然有龍蛇混雜,也應該一律平等心相待。

佛經中說:雖然是破戒比丘,仍足為人天之師,破戒比丘固然犯了嚴重戒律,自己也絕對無法逃避因果的報應,自作自受,誰也頂代不了,因果是平等的。

所以,我們在家居士,也不要因為出家眾犯了過失,因而拚命的誹謗,所有的精力都投資在誹謗出家眾當中,不諒解出家眾,甚至於誇大其詞,非咒死出家眾不可,這樣子做是不對的,好像太殘忍了一點,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出家眾當中有聖僧有凡夫僧,佛法有權教有實教,假使聖僧權巧方便,為度眾生,行為權巧方便來度化眾生,你這麼一誹謗,豈不是謗了聖僧嗎?罪過你擔當得起嗎?

正因如此,正信的佛門三寶弟子,應該稟持著,得饒人處且饒人,多寬恕別人、原諒別人,千萬不要得理不饒人,非把出家眾咒死不可的心態產生。

佛陀在經典上說:縱管破戒比丘,也如同破玉一般;在家信眾修行難免障礙多,財、色、名、食、睡、二六時中,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常糾纏不止,令心動蕩不安,如湖水起漣漪,心染污於五欲六塵中,心腐化了,如同破碎的瓦礫,同樣都是破碎,但是兩者實質因地,畢竟不一樣,破玉與破瓦礫,在實質因地上,懸殊差距太大,玉與瓦礫,是不同的兩回事,其品質不同。

出家眾畢竟現生當中,已種下出家因緣種子,也就是說,阿賴耶識(梵語alaya)已種下出家因緣種子,盡未來際,因緣一旦成熟,可望成就佛道,因為種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所以在因質上,如同玉,雖然破戒了,肯定是要墮落因果的,因果受完之後,因質是不滅的,如果機緣成熟,仍然繼續上進,以求悟道。

我們要知道,作善有作善的因果,作惡有作惡的因果,善惡因果不可錯亂,是名正見因果,因果不會受時空而改變,那麼在家學佛弟子,畢竟現生當中,並沒有出家過,也就是沒有種下出家的因緣種子,在因地上,在因種上等於零,如何成就佛道呢?不種下出家因,頂多也還是在家佛門弟子。

佛經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示現出家大丈夫相而成就無上佛道,不以示現在家相而成就佛道。』

何以故?家者表徵束縛義、不清淨義、痛苦煩惱義、不自由不自在義、輪迴黑暗義、不究竟義,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示現成就無上佛道,都以示現出家相而修道、證道,因而圓滿佛道。

出家(梵語pravajya)修道是一件不容易之事,若是沒有具備大雄大力的果斷力,是出不了家的,若是沒有具備相當大悲心願的話,是無法出家的,若是沒有相當大智慧者,出家毫無希望,若是沒有相當宿世善根因緣者,今生要多創造出世因緣。

祖師大德云:『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正當如是,袈裟(梵語kasaya)大家都會穿,但是穿起來的話,你能自在嗎?會修行嗎?問題可多多,這不是開玩笑呢?更不是電影電視在演戲呢?我們要知道,當要剃度落髮的一剎那間,是何等的莊嚴!是多麼的神聖啊!

剃度法語云:『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淨身,圓頂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剃度恩師念了這四句偈,被剃度者內心有說不出的感激,累生累劫的菩提善根齊同成熟,同時發露!甚至於善根的激發,有些剃度者,大聲嚎哭。聲遍大千界,感動人天,驚動魔宮,響應十方。

佛經云:『一子出家,魔宮震動。』正是此意。

修道的歲月就要歷鍊無量阿僧祇劫,沒有相當深厚善根者,一聞到無量阿僧祇劫,同時,還要度化無量眾生,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梵語anuttara-samyaksamdodhi),在這時候,眾生沒有勇氣接受,堪受不了,心都軟化了,勇氣都消散了,是故:

徑山禪師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也。』正是此意。

出家之事,並非想出家就能出家,出家者本身也要具備無量福報,這些福報因緣,也是累生累劫修持而來的,自己不能出家,而勸導別人出家,功德是無量無邊的,自己能出家,又能普勸他人出家,自利利他,弘揚如來聖道,誓度無量沉淪眾生,令脫離輪迴的束縛,得到解脫究竟的涅槃,若能如是發大菩提心願,是名正願出家。

瓔珞經云:『法師(梵語dharma-bhanaka)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

僧寶的出現於人間,也實在難能可貴,難遭難遇,稀有難得,僧寶的出現人世間,會讓六道眾生在黑暗當中得到光明,在惶惶不安得到究竟寧靜,能轉眾生的迷妄為菩提。因此之故,未受過三歸依者,或受過三歸依者,不可任意誹謗三寶,不可非法破壞三寶,任意誹謗三寶,非法破壞三寶,得無量罪!

四者不可模仿出家形象

在家弟子有在家弟子的形象,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形象,在家弟子與出家弟子的形象,絕對不可混淆識別,要讓別人一看之下,就馬上可以分別出來是出家人,或是在家弟子,在衣服的剪裁形式上,特別要注意一下。

顏色上也要留意一番,更不可以穿出家人的僧鞋;剃光頭是每一個人的自由,無妨,但是呢!在家弟子絕對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有關這點特別要緊,在家人假使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往往會讓別人產生錯覺作用,看錯啦!把在家人看成了出家人,這豈不是鬧笑話嗎?

曾經有一次,在凌晨四點三十分的早上,有一位年紀大的老和尚,由山下一步一步的向竹林寺邁進,等老和尚入了大殿之後,老和尚先禮佛三拜:

接著我就喊著:『向老和尚接駕,蒞臨竹林寺,頂禮三拜。』

這位老和尚好緊張,連忙出聲喊著:『師父啊!師父啊!我不是老和尚,我不是老和尚啊!我是在家弟子啊!請師父不要向我頂禮,我好慚愧、好慚媿!』

我說:『老和尚你修得法相好莊嚴啊!你明明在我眼前站著,怎麼不是老和尚呢?』

老和尚說:『師父啊!老實說,我不是老和尚,更不是出家人,我是在中部的一間佛寺掛單,那佛寺的住持,要我們在家人的衣服形式,要模仿出家人的形象,可以穿僧鞋,可以剃光頭,這麼一來可以增長我們的菩提道心,所以我們才這樣子做的。』

我說:『阿彌陀佛!不管是誰說的,都無妨,佛法要依四種準則,才不會走偏了思想,思想一旦錯誤了,我們就會隨著錯誤的思想而走,盲修瞎練,橫衝直撞,撞不出什麼結果來,而且還把佛門帶來很多後遺症。』

何謂四種準則?維摩詰經云:『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法、不依人,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釋迦牟尼佛云:『我入涅槃後,當依止四法,以為大師,若明此四依法,可依止、可信受。』

接著我又說:『在家弟子為了增長道心,這是正確的,但不是由外表形象的揣摩而得,在家弟子不可模仿出家人的衣服來穿,或穿僧鞋,或背僧袋‧‧‧等等的形象產生,破壞僧俗的體制,難以分別是僧或是俗人,混淆視聽,龍蛇混珠,像這種過失是有侮辱佛門的。』

佛陀苦口婆心在於佛遺教云:『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

如何來稱呼你?破壞僧俗的裏外界限,模稜兩可,似是而非,非僧非俗的,往往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在家弟子,因為模仿出家人的種種形象,導致一般人對佛法產生嚴重的錯覺與誤會,卻把在家人當做和尚來看待,這麼一來,受災殃的會是誰?誰令別人受災殃呢?

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丘(梵語bhiksu)皆應與其俗服有異,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

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在律藏(梵語vinaya-pitaka)一再的強調,出家人的衣服剪裁型式,與衣服的顏色,應與俗人有異,應與道相應,若能如是相應,若能如是相應,是名真佛子,謹慎莫放逸!

還有更嚴重的事情,竟然發生了,有少數在家弟子缺乏正知正見,佛法不聽不聞,穿著大紅祖衣(二十五條袈裟),趕經懺,為亡者超度說法,引魂度亡,身穿如來袈裟,做此非法的佛事,於事於理都說不過去,冒充出家人,成為光頭俗漢,當假和尚,一旦經懺或引魂度亡做完之後,又將袈裟脫下,馬上穿上西裝俗服,這種變裝術可真拿手,一下子假和尚,又一下子俗人,非僧非俗,罪過無量。

一般社會上,士農工商,有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狀元,那一行都可以成就很好的事業,只要不去做非法之事,這麼多的行業,我們都可以參與,那麼,為什麼偏偏要去冒充出家人,成為光頭俗漢,當假和尚呢?賺這種非法不淨之財,罪過是無量無邊的,憑何德何能,能夠超度亡者之魂?家有兒女之情,夫妻之欲,污穢不淨,俗緣牽纏 ,有無量的貪瞋癡煩惱,憑何功德為亡者超度呢?

在家佛門弟子,不但不可以穿如來大紅祖衣,而且也不可以為亡者超度,假使硬性要如此而作,這豈不是跟佛陀唱反調,與佛陀的教義打擂台,跟真理過意不去嗎?

佛經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交代得有明文可據,沒有什麼可爭論的,諸君可以看看下面的經文,便得明瞭:

地藏菩薩本願經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梵語sramana),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

佛陀已經大慈大悲,徹心徹骨,皆為我們說盡了,世間好話佛說盡,佛言不信何言可信!正當如是覺悟與不覺悟在此一念間,不隔毫端,轉迷為悟!慎重,慎重!

沙門就是出家人,白衣(梵語avadata -vasana)就是在家人,眾生假裝出家人,冒充出家人,內心所想所作,都不是出家人的宗旨,畢竟是在家無知之輩,破損常住,佔用常住,一方面又欺騙誑惑在家人,違背如來的戒律,造作了種種惡業,如是等輩,果報當墮落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欲求得出離地獄,無有出期之日。

由此可知,是佛門在家弟子也好,不是佛門弟子也好,冒充出家人,當個假和尚,身穿大紅祖衣,在都市鄉村為亡者念經、度亡、說法,當下就是不如法,違背如來戒律,都是佛門中的外道,佛門弟子不應該自破佛法,摧毀如來正法,其罪深廣無盡。

很嚴重的破壞佛門的清規,破壞佛門的形象,破壞佛門的傳統,破壞佛門的正法,讓社會人士產生錯覺作用,因而走入歧途,斷了社會人士學佛的機緣,使佛法衰敗不堪,乃是佛門中的罪魁,罪因不可思議,將後的果報亦不可思議。有關這種問題的產生,佛陀在律藏說過:

梵網經菩薩戒云:『佛子自破佛法,如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非餘外蟲;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正是此意,共勉之。

我們已經歸依了三寶,應該樹立正信的佛教,自己也應該做個正信的佛教徒,千萬不可模出家人的形象,同時,也勸他人不可模仿出家人的形象,要做個正信佛教徒,本身就要如上所敘述知見,如是知見,是名正見,亦名正見護持三寶。

五者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

非法就是不了義、不正當、不如法、不契幾之義,我們要知道,佛門四眾弟子,以比丘僧為綱領,領導四眾如法而修行,因而步入解脫之境。

在原始佛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的時代,根本就沒有經懺之事,隨著時間與空間的演變轉移,佛法在東漢明帝永平十年之前傳入中國,很快的在中國生根發展,遍佈整個中國大陸,每個角落都有佛法的流通。

歷代高僧大德,就將大小乘的聖典,節錄佛經裡面的懺悔文、偈頌、與佛菩薩的聖號,因而引錄成冊,如梁皇寶懺、慈悲三昧水懺、金剛寶懺、大悲懺、地藏懺、焰口法本‧‧‧等等,集錄這經懺的本意,可供給修行者修行的方便,因懺悔業障,滅除業障,頓悟業障空性,因而了悟生死。

並有超度亡靈的作用與肯定,但是經懺的流傳愈久,經懺的性質與宗旨,卻被後人的扭轉,應時代的潮流,而傾向於專門度亡靈的形態,經懺的實質本懷,因而受了莫大的考驗與消損。

經懺法會可供給我們修行的寶筏,經懺法會也可以超薦亡靈,普令得生善道,假使我們要為亡靈做超度的法會,可請高僧大德為之超拔,令亡者得生善道。

譬如梁武帝為妻郗氏,做超度法會為例,梁武帝是位很虔誠佛門弟子,一生奉獻於三寶,安僧建寺,三里路就建寺一間,令出家眾安身立命修道,並且如法的護持三寶。

佛法在當時曾經有過輝煌燦爛一時的盛況,只可惜梁武帝之妻郗氏,邪知邪見,不信困果,誹謗三寶,破壞三寶,嫉妒六宮,造了數不盡的惡業。

時間總是會過去的,人也同樣有生無不死的,其妻郗氏,因為一生都造諸惡業,命終墮落大蟒蛇之身,受此畜牲蟒蛇苦難之報,蟒蛇身上有鱗片,鱗片裡面有寄生蟲,蟲咬蛇身,有如萬針刺身,此大蟒蛇受此刻苦,難以煎熬,呻吟萬千。

因此變化現身,纏繞在宮殿內,把自己作惡多端,大小細節之事,苦訴梁武帝,希望帝王慈悲,能為她作超度法會,令脫離蟒蛇之難。

梁武帝心懷慈悲之願,聽完蟒蛇苦訴之後,即時馬不停蹄趕到佛寺,虔誠的請教寶誌禪師,如何超度其妻郗氏?寶誌禪師很慈悲的指導武帝,令武帝節錄諸經之懺悔文佛號,編輯成十卷為一冊的寶懺,這就是中國佛教歷史上,有名的梁皇寶懺,是梁武帝為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場懺法。

後來梁武帝號召大集沙門,結壇誦經禮佛,宏宣懺法,為其郗氏作超度大法會,超度法會圓滿後,有一日帝聞宮室內,異香馥郁,良久轉美,武帝仰視,乃見一位天人,儀容端麗。

向武帝而言:『我是大蟒蛇的後身,承蒙帝王結壇,大集沙門,宏宣懺法,誦經禮佛功德,受大利益,目前得生忉利天,今特別現此天人身,為帝王明驗,殷勤致謝!』言訖不見。

由於梁武帝為妻郗氏,虔誠的邀請高僧大德,誦經禮懺,因而超度郗氏生忉利天,成為天人相,這是經懺度亡靈不可思議的境界,佛法是肯定的,無所疑惑的。

但是時代的潮流,演變為在家居士,結夥伴成立念經團,為亡者引魂度亡,不論有取得福利也好,沒有取得福利也好,在家三寶弟子為亡者度亡魂,當下就是不如法的,竟然還有穿起大紅祖衣的(二十五條袈裟),實在顛倒得無法收拾,在家人穿大紅祖衣為亡靈超度,成何體統!

有大敗佛門的體系,摧毀佛門的戒律,佛教界也一再的呼籲,呵止這輩在家念經團,不能行非法,不可為亡靈超度,但是如何的呼籲與呵止,亦然無動於衷,沒有效果,力量發揮不出來,眾生的業力真不可思議,真是佛門中的苦衷與傷感處!

眾生假使沒有福報,不明佛法,一竅不通,不知不覺者,就請到在家念經團(假和尚)來誦經,會請到這些不如法的在家念經團來念經,自己也要多懺悔自己的業障深重,過去生中,沒有與佛法僧三寶結過善緣,當然今生就沒有機緣,請到如法的僧寶來作超度;與不如法的結緣,當然與不如法的相應,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種如是因,必然得如是果。

我們要知道,不如法的事,如何超度!十方三世諸佛會叫冤枉的,佛菩薩看了這些不如法的事,要佛菩薩如何來超度呢?若來超度,佛所說的戒律,豈不是打自己的嘴巴嗎?佛陀也一再的強調,一切要如法,依教奉行。

戒律是佛說的,既然是佛所說的,佛所說的戒律有出家眾該行的,有在家弟子該行的,在家修行就好好的修,不要模仿出家人去趕經懺,為亡靈超度,引魂度亡,不可非法辦經懺法會,為別人消災解厄。

這一切都不是在家弟子所應該做的事,既然不是在家弟子所應該做的本份,就如法的不做它,佛門三寶弟子,若能如是而知見,是名正見三寶弟子,亦名正見護持三寶。

六者護法不見法師過

在家弟子受過三歸依,應如法護持三寶,在護持三寶當中,不要故意挑剔出家師父的是非、長短、黑白、行為好壞,因為佛門中事,自有佛門的戒律所維續,更有因果觀念,有道德連繄,因此,出家師父在某一件事情,必然會引經據典,作為處事的法則,乃至修行的歷程,亦必如是。

假使在家三寶弟子,不明事理的真相,不通達出家法,經典愚昧無知,因而任意加以批評武斷,往往會造下誹謗三寶的惡因,將來必定會感召誹謗三寶的惡果,是故:

佛經云:『護法不見法師過。』

我們一心一意的護持三寶,就不應當見法師過而亂意批判,我們要知道,所謂謢持三寶,就是以如來正法來護持三寶,三寶的當下就是如來正法,所以說,護法就是護持如來正法。

如果不是如來正法,我們就不必護法了,法師有正知正見,通達佛法,又能演說如來正法,固然法師多少有習氣的流露,我們也不要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佛門中有一句名言,說的很得體:

佛經云:『依法不依人。』

正如此意,光看法師的過失,偵察法師的錯誤之處,此人永遠找不到善知識(梵語kalyanamitra),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此人的心目中有專門挑剔法師的過失,犯了這種毛病,很難革除,心中有病故,此病是挑剔病,再好的善知識也成為惡知識,自己卻永遠處於幽暗的世界,而自己不自覺,也就無緣與善知識相逄。

十輪經云:『出家(梵語pravrajya)僧相,乃穢惡世界之清淨幢相。』

是故,僧寶的出現人間,實在難遭難遇,可尊可貴,不可思議。

華嚴經五十三參的典故,善財童子(梵語Sudhana-sresthi-daraka)要參訪善知識,當臨別的時候,文殊師利菩薩(梵語Manjusri)特別一再的叮嚀善財童子:

具實而說:『參訪善知識的意義,是為了求學來滿足自己的無知,讓自己無知因而解惑,因解惑而心地光明,正覺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這乃是參學的實質意義所在,才不失參訪的宗旨。

相反的,如果不在這上面著手下功夫,卻從不相干的地方去議論,或者不滿善知識,因而鑽失角尖,正因如此,當下喪失了自己參訪善知識機緣,這世間能有多少善知識值得學呢?

總之,不可吹求善知識的過失,這是參訪的第一義,切記於心!』

文殊師利菩薩一陣又一陣的法音,傳入善財童子耳裡,正當此時,有如大雷一響,震醒自己該如何參訪意義,滿心歡喜的流著熱淚,拜別了文殊師利菩薩,於是,開始踏入他參訪的生涯。

在凡夫(梵語prthag-jana)的意境,欲臆測善知識的境界,有時候衡量錯誤,會因此斷了自己的善根,失去親近善知識的機會,也就無法從中得到佛法(真理)的消息。

當初釋迦牟尼佛大徹大悟,端坐菩提樹下之際,人類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心裡皆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天人看到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其內心認為佛陀也是凡夫一般,只不過剃個光頭端坐樹下而已!

有些聲聞乘(梵語sravak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皆認為佛陀也跟也他們的境界一般而已!

緣覺乘(梵語pratyeka Buddha-yana)看了佛陀端坐菩提樹下,其內心皆認為佛與他們所悟證的諸法,正等無異,並沒有特殊之處!

有些菩薩乘(梵語bodhisattva-yana)看了佛陀安坐菩提樹下,內心也認為佛陀所修證的道理與境界,與自己修證的道理與境界,平等無異!

   

五乘人來看佛陀所證悟甚深的境界,欲得其知,如是累生累劫,終無是處。

法華經云:『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陀所證悟甚深諸法實相,甚深至甚深,正使滿十方,皆如舍利弗,及餘諸弟子,亦滿十方剎,盡思共度量,無能測佛智;不退轉的諸大菩薩,其數無量無邊,有如恒河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佛智。

所以,佛才告訴諸弟子,佛所證悟甚深微妙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了知,諸聲聞(梵語sravaka)、緣覺(梵語prayeka-buddha)、菩薩(梵語budhisattva),欲思佛實智,莫能知少分,正是此意。

由上面所引實例,如善財的參學意義,五乘人欲深佛智等例子,宗旨在啟發學佛弟子,要以正見參訪善知識,莫以凡夫的情見來衡量三寶的境界,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中,尚未證悟無上菩提,對三寶的真實義諦,未能究盡圓滿實相,假使輕意的妄加定論,會因此落入謗佛,謗法、謗僧的果報。

同時,也由自己的無知(無明)障礙了光明的本性,永遠不能參訪到(明師),既然善知識參訪不到,如何能開發我們的菩提自性呢?豈不是很嚴重的對不起自己嗎?對不起自已就是讓自己墮落輪迴的窠臼裡。

誌公禪師云:『不逢出世名師,枉服大乘法藥。』

縱然通達大乘佛法,而未能證悟菩提自性,又不逢出世名師的啟發開導,那麼,大乘佛法雖然通達,對於開悟本性,了生脫死,是無補於事,了無痛癢的,如何解脫生死呢?

所以,我們在參學修道的心境,要稟持著依法不依人的精神,低聲下氣的降伏我慢心、挑剔心、優越感之心,這些都是污穢不淨之心。

佛經云:『我慢高山、德水不住。』

若能如是知,如是見,便是參學修道者之本懷,也唯有如此才能真實的參訪到善知識;不然的話,那些污穢不淨之心,當下就是障道因緣,與三寶格格不入,因而漂流在三寶門 外,與三寶無緣!欲得成就佛道,遙遙無期。

七者以戒為師

我們歸依了三寶,就應該以正法護持三寶,護法不見法師過,要依法不依人的嚴正立場,奉公守職,供養三寶,做好三寶弟子的本份,堅持如來戒律,以如來的戒律做為我們修道的標準法則,發揚如來戒律的正見觀念。

如此一來,才不會與佛法有所脫節,越軌道,因為戒律實質本意,乃在保障出家法,保障在家法,維護出家法,維護在家法,律法條文明細,按部就班,次序安穩不亂,律法的存在,正法方能存在;律法的消滅,正法則消滅。

所以釋迦牟尼佛每當大作獅子吼的時候,時常殷勤的叮嚀諸弟子,要以戒為師。

梵網經菩薩戒本云:『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應當尊敬波羅提木叉(梵語pratimokso),波羅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者,如闇遇明,如貧得寶,如病得瘥,如囚出獄,如遠行得歸,當知此戒,即是眾等大師,若佛住世無異此也。』

這已經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戒律的重要性,戒律的地位在佛陀演說佛法當中,頻頻流露而出,我佛門弟子皆以戒為師,就沒有絲毫的爭端,因為戒律是佛陀親口所說所制定,佛門四眾弟子共同遵守戒律,是無諍的、是祥和的、是解脫的、是光明的、戒律使我們身口意三業維護得清淨自在,三業的清淨與不清淨,與持戒不持戒有密切的關係,是故:

高僧大德曾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佛出世與佛滅度,關鍵問題在於三業的清淨與不清淨,三業清淨與不清淨,關鍵問題所在,是問有持戒與無持戒之差別;有持戒則三業清淨,無持戒則三業不淨;三業清淨佛出世人間,三業不清淨佛早已滅度!

所以說,戒律乃是十方三世諸佛所共宣,戒律為諸佛所共遵共修共證,依此戒律為基石,因而成就無量善法,成就無量功德,成就無上菩提,究竟圓滿佛道。

今天我們已歸依了三寶,應該正見戒律的實質本意,以戒為師,才不至於在修行的歷程當中亂了腳步,甚至於破壞了三寶,犯了因果,而自己渾然不知不覺,所以,佛陀大慈大悲,在三藏(梵語trini pitakani)十二部經(梵語dvadasanga-buddha-vacana)教,常如是說,勸勉佛門四眾弟子,依教奉行,應當學。

八者注意事項

在家三寶弟子,要做個很標準,很如法的正信弟子,所應該注意的事項,不勝枚舉,現在將一般容易疏忽的現象,略舉三點,以供給三寶弟子有所認識:

第一點:在家弟子跟隨出家外出,應該常隨侍師父的後面而行,不得擅自主張,走在出家師父的面前而行,如是而行,是有違失禮貌,失恭敬僧寶之義。

是故,與師同行,不得走在師前而行,除非特殊因緣,譬如經過危險地區,山崩地陷,有獅虎狼犬之處,或過溪流,為了保護出家師父的安全,可開緣方便於師前而行,無妨,何以故?為護持僧寶,令其平安無恙故。

第二點:我們受過了三歸依,是名三寶弟子,是故應頂禮三寶。

若入佛寺,大殿若是有三個門,不得走大門,應從兩側的小門而入,佛門聖地,不可高聲呼叫。

所謂:『寧動千江水,莫擾道人心。』

入了大殿裡面,住持位拜墊、維那位的拜墊、木魚位的拜墊皆不拜,禮拜佔居主僧之位,是我慢失敬,其罪非輕,是故,三處不可作禮,其餘大殿內都可以禮佛,在大殿前應當頂禮三拜,當禮拜之際,心裡應發願默禱:

『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然後拜下去,第二拜再發願默禱:

『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然後拜下去,第三拜再發願默禱:『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

入大殿三拜之後,遇見住持或出家師父,即應頂禮,口念著:『弟子!頂禮師父三拜!』念完即時五體投地頂禮。

師父回答:『禮佛一拜,或一拜。』

三寶弟子拜下去後,聽到了禮佛一拜,或一拜。

即時回答:『阿彌陀佛!』一拜即起!

這是入佛寺禮敬三寶,前後的禮節,是為三寶弟子所應行的程序與認知。

大殿供奉佛法僧三寶,都是神聖之地,凡登聖地,即應恭敬禮拜,或誦經持咒,一瞻一禮,一偈一句,功德無量;不可如觀光遊客,無事登大殿塔下閒走,輕慢三寶,罪過甚大:

古德云:『無事不登三寶殿,等閒莫向塔中行,不因掃地添香水,縱有河沙福亦傾。』

僧護經云:『在佛僧淨地,涕唾污地,以是因緣,入地獄中,刀刖己鼻,火燒受苦不息。』

因此,不得在殿塔中涕唾,亦不得在大殿塔下,高聲大叫大笑,不得將紙屑果皮,煙蒂棄拋地上。謹慎莫放逸!

第三點:佛經云:『謗師、毀師、嫉師、憎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

在家弟子有過失,出家師父教誡呵責,正是師長們以慈悲心,行方便事,而行教化,為了成就我們的道心德行,應當低頭受教,誠懇致敬,作感恩想,不還逆語。

因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梵語Sakya-muni buddha)早已入涅槃(梵語nirvana),而師長能代佛宣化,啟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成就我們的福慧,故當恭敬。

若不如此,因而謗師、毀師、嫉師、憎師、得無量罪,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自斷善根。

與出家師父談話,不可翹腿、抽煙、口嚼食物而談話,都有大失禮貌威儀,心生貢高我慢,與法不相應。

若向師父請問佛法,當整衣禮拜,合掌胡跪,澄心諦聽,思惟深入;若問家常事,不須跪拜,但端莊於師側據實申白。

一般不明禮節在家弟子,往往會在出家師父之前,高談闊論,談玄說妙,炫耀自己才學,自己己成性,犯了這毛病,自己不知不覺,如是插嘴闊論,令出家師父無機緣開口,出家師父在面前,猶若不見犯如是過失,有損己德,失恭敬心,起貢高我慢心,自毀善根,自斷善根,自己截斷親近三寶,斷絕自己求法上進的機緣,辜負了自己,甚為可憐,切記留意!

未歸依佛門者 令速歸依佛門 早登覺悟彼岸

法華經云:『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三界輪迴,六道往返,受盡一切酸甜苦辣,痛苦無量,煩惱無盡,猶如大海波濤洶湧,永無止息,生死輪迴的我們,亦復如是。現在應該疲倦啦!應該醒啦!應該停歇啦!

學佛到某一個程度,正見佛法之後,心裡就沒有諍啦!平穩啦!和諧啦!統一啦!瞭解世態本是無常的,空幻如夢,了不可得,內心強烈的執著性、貪戀性、留戀性、罣礙性、恐怖失落性、排斥性、瞋恨性、貢高我慢性、也就因此而消融、冰釋、強烈的對立性、也因此消跡無蹤了!

能夠如是正見,世間無盡的欲望,內心自然收歛,妄想自息,清淨本性自然流露,流露涅槃四德,常、樂、我、淨。因此永離輪迴(梵語samara),速脫生死,得三明六通,入如來地,證大涅槃。

眾生長年累月在錯覺的當中過活,一輩子都在追求錯誤的東西,背覺合塵,因此,借著物質現象,來滿足他內心的缺陷、痛苦、空虛、寂寞,當這些物質現象,一旦消失的時候,他又回歸原來的缺陷、痛苦、空虛、寂寞當中,這一連串的事實,是無補於事,當下的觀念作法,就是錯誤的行為,這樣做是不對的,不能達到永恒安樂的境界。

眾生(梵語bahu -jana)所以稱為眾生,就是沒有大智慧,來透視這一連串的錯覺幻境,拚命往這似是而非的錯覺幻境,猛鑽!死鑽!把整個頭都鑽尖了,依然錯覺在迷魂陣中,只能暫時的麻醉自己,一旦清醒過來,又是撲了一場空,內心的懊悔,痛苦寂寞,空虛感!又再度浮現眼前了,永遠無法擺脫這缺陷的窠臼裡。

我們今天來學佛,學佛就是學覺悟,以大智慧透視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而且還要證悟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證悟了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就不會被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騙去啦!

凡夫(梵語prthag -jana)所以稱為凡夫,無始劫以來,從未證悟人生觀與宇宙觀的真相,也從未踏實的關心過,因而永遠迷惑無知,因迷惑無知,而造下無量的業因、業緣、業果,如是輾轉遷流不息,如蠶作繭,自困其身,難以自拔。眾生所以會輪迴六道,就是無知所致,因無知而起惑,因起惑造業,因造業而受苦,如是惑、業、苦,相互糾纏,如同車輪周旋不停,又如鐵鍊互為釣鎖,緊扣不鬆,這是眾生輪迴的路線。

眾生在輪迴的路上,走得佷熟練,路面都被走得特別光滑,閉著眼睛也不會失去方向,這就是眾生輪迴以來的慣性作用,五欲六塵是眾生慣性作用的對象,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富貴貧賤,眾生皆以五欲六塵為命為依,被五欲六塵牽制而流轉。

因為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大家都會愛染,這不用費很大的功夫去學它,自自然然的,不必請老師教導,愛染五欲六塵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慣性作用。

所以說,走得很熟練,路面很光滑,閉著眼睛亦然不會失去方向,諸君認為如何?這就是眾生相、眾生路、眾生命,一切的缺陷與痛苦皆在裡頭,醞釀成眾生無限的悲哀、傷感、與痛苦。

今天我們來學佛,歸依三寶(梵語sarana trioratna),是為了什麼而來學佛?來歸依佛門?斬釘截鐵一句話,是為了要徹底解決我們自己生死輪迴的問題,因而發大菩提心願來學佛,來歸依三寶。

只要生死(梵語samsara)的問題,一日未解決,就有一日的不安,如是長年累月未解決,就有長年累月不得安寧,不安寧的日子是惶恐的,美中不足的;生死輪迴當下就是無常的,因為有無常的變化,所以有無量苦,苦由無常變化所感召。

如果透過智慧(梵語jnana)的抉擇,肯定自己的人生觀,不要被葛藤所縛,提起大智慧劍,快劍斬亂麻,速脫生死輪迴之苦,畢竟光陰迅速,人命無常,呼吸之間。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因此,未歸依佛門者,令速歸依佛門;已歸依佛門者,早登覺悟彼岸,莊嚴福慧,圓滿佛道,是名慶幸,諸君,請珍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