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眾生所迷之處

 

「三、善巧安心,善巧安心者,善以法性自安其心也。以法性為所安,以寂照為能安。寂即是止,照即是觀」,換句話說,止觀是能安,法性是所安。這個意思是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則起是法性起,滅是法性滅;了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如是體達功成,法界俱寂,是名為止」,我們先看這一段。

 

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說,若信此心但是法性,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六道眾生所迷之處。他迷在哪裡?不知道這個心是法性。心性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我們就叫它性,見性;迷了的時候,就叫它做妄心。什麼是妄心?第一個,它是生滅的現象,它不是常住的。

 

我們的念頭,細心一觀照就很清楚,世間人常講回光返照,也就是仔細去想想自己這個念頭,前面念頭滅了,後面念頭就生起來了,一個接一個,從來沒有中斷。而且這個念頭變幻無常,不是專門想一個念頭;如果專門想一個念頭,住心一處,那就是定,它不定,它無常,它不定,這叫妄心。我們常說胡思亂想,自己沒有法子控制,連睡覺的時候它都不停止。作夢就是這個現象,如果念頭沒有了,不會作夢。

 

由此可知,我們這個念頭生滅,日夜都不停。經歷的時間很長,所以養成一個習慣。我們不知不覺,從來沒有留意念頭這樁事情。好像我們人的呼吸,呼吸重要,一口氣不來,人就不在了,但是從來沒有留意過,呼吸我要注意一下,沒有,這就習慣。我們對我起心動念也成了這個習慣,不知不覺。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清清楚楚,一絲毫都不迷,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知道這是假的,這是個妄念,虛幻的現象。

 

但是虛幻現象之體,就是它依什麼起來的,它依法性,它的體就是法性。法性也就是自心,自心講得比較貼切,就是自己的心。講法性,那就是說宇宙之間萬事萬物都是這個心,心現識變。前面所說的色從心造就是法性,法性變成現在的起心動念,所以起心動念就是法性,起心動念變造萬法。

 

《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無量無邊,它說的法界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法界就是萬法,萬法就是法界。法界的性?法界的性是真心,真心能現,真心能生。真心雖然什麼都沒有,它能生、它能現,它一絲毫缺減都沒有,像智者大師所說的,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

 

自性智慧在八識五十一心所裡面稱它是證自證分。心心所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就是你怎麼知道它有自證分。所以證自證分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不是外頭來的。這是大乘教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法全是心現,全是識變。識就是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它不會變,它現的相不會變,因為這裡頭有分別執著,五蘊裡頭就有。

 

這個要記住,五蘊是現象裡頭的基本現象,所有現象都是從它生的。科學家告訴我們,自然現象、心理現象、物理現象,全在自性裡頭。自性因為它沒有這三種現象,所以說它作空。這個空不是無,不能當無說。為什麼?它能現現象,三種現象它都能現,能現萬法。意念在哪裡?我們找不到,因為它不是物質現象,我們看不到,它也不是音聲,我們聽不到。

 

它在不在?在。怎麼知道它在?我們有思想,思想就是念頭。思想究竟在哪裡?確實找不到。物質的現象有形有色,換句話,它有範圍,第六意識沒有範圍,廣大無邊際,它能想過去、能想未來、能想此界、能想他方,它這個範圍太大太大。大乘教裡佛說它所緣的境界,向外緣,它能緣到宇宙、虛空法界,它能緣到;向內緣,它能緣到阿賴耶,這麼大的能量。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六六集)2012/4/1 檔名:02-037-02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