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定要量力

 

一個人平時言談舉止端正莊嚴,這是智慧的相,浮躁輕率沒智慧。中國古人有所謂吉人,這個人吉祥是說他有智慧、有福德,這種人言語少,他的舉止穩重、溫柔慈悲。反面的就是浮躁,浮躁是心,表現在外面他動作很多、言語很多,身心都不能夠定下來,他學習就比較困難。這樣的人,佛怎麼教他?我們在經典裡面去看佛教他持戒,這叫真教初學,就是守規矩,先從身穩重學起,然後再慢慢教你修定。

 

宗門沒有開悟不准你看經,為什麼?它有道理,你看經看的是胡思亂想,不是如來真實義;你得定開智慧了可以看經,經會幫助你開悟。所以沒有定功你不能參學,有定功的人可以參學,不定遇到什麼人,機緣巧合你豁然大悟,你明心見性。所以都得要有基礎,沒有基礎不行。

 

依照這些理念要求,我們這一代可能找不到這種人,怎麼辦?現在真的,黃念老告訴我的,參禪不但沒看到開悟,得定的都看不到了。像虛雲老和尚那樣的人,現在都沒有了。虛老和尚沒開悟,得定,他入定,有時候入定半個月、一個月,現在這種人看不到了。學教的人他還是要修行,教都是修止觀,止觀也是禪,也沒有開悟的!

 

所以從這個時代以後,黃念老說了很堅定的一句話,只有念佛求生淨土,禪教密都沒有人。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決定得生。搞其他的法門好看,得真實利益很難,要求的條件太高。那個法門不是不好,我們讚歎、我們尊重,我們自己回想一下,做不到。人欺騙別人,不能欺騙自己,騙人有過失,騙自己過失更重,自己一定要量力,要知道自己的能力。

 

我們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這樣的根性,除老實念佛之外很難有成就。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得要斷煩惱,要消業障;唯獨這一門,它不要斷煩惱,它不要消業障,所以我們才有能力、有這個機會往生淨土,脫離六道輪迴,還脫離十法界。這個好處,除淨土法門之外,找不到第二家,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二0一集)2012/2/19 檔名:02-037-02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