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錄一 耕雲先生講述

無「電阻」相應快

問:兩年前我開始學法。我曾研讀「安祥之美」,並用心抄寫,當時內心感到很舒暢,很喜悅。接著又持誦金剛經,看導師講詞,聽錄音帶,今天聽了自性歌,見到了導師,卻不禁一直掉眼淚且無法控制,心臟跳動加速,全身發熱,不知是何原因?

答:妳的根器很好,像妳這種情形就是相應,妳的心態已經改變,開始有了正確地覺受,當妳誠、敬、信具足時,便會有這種感覺。當沒有人在旁的時候,想哭,可以大哭一場,躲到沒有人的地方,免得有人勸妳不要哭,哭過之後,心垢就洗掉了。

哭與笑都是感情的發洩,對修行人來說很重要,感情與理智,都是人的生命力,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同體大悲──感同身受的同感,這都是修行人的動力。所有大科學家、大文學家,都有熾燃的熱情,一個意志消沈、感情冷漠的人,不可能成為天才,修行也不可能會成功。

一個接觸正法想哭的人,他的悲心很重,修 行會有成就,沒有感情就不相應,當妳覺得心窩發熱、臉上像有太陽照曬的感受,這就叫相應,只有正法,才有這種感受,不是正法,沒有用。(編者按:所謂正法 相應,即是正因、正緣相遇,所產生的瑜珈──聯合,這是難能可貴的事,若是有「電阻」,雖有正因,亦不相應,緣不具故。)

桶底脫落是什麼?

問:修行的要旨是捨之又捨,放下一切,為何導師說要桶底脫落,就要熟讀六祖壇經,研究指月錄、五燈會元、碧岩集、圜悟心要,而且要拚命去裝,這是否和古人所說「為道日損」有矛盾、衝突?

答:「桶底脫落」是形容「理極必反」的意 思。學法若能一切放下,最為省事,因為放下就到家了。如果放不下,只好挑起走。挑起走就是精勤修行;看指月錄、五燈會元、碧岩集、謮六祖壇經、金剛經…… 只管朝空桶裏猛裝,有一天裝過了頭,理極必反──桶底脫落時,就知道原來如此了。

你說指月錄看不懂,它並不是要你懂,它就是讓你看不懂。越不懂越要看,看到懂了「不懂」的時候,就會品嘗到那「不懂」的真正味道,的確是其味無窮。

桶底脫落的人,千七百則公案,只有一個答案。桶底沒有脫落的人,看一百個公案,就有一百個答案;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念金剛經消除業障

問:我常做惡夢,聽說讀金剛經可以消業障,但是金剛經又很難看得懂,請老師開示。

答:你若求懂,就不能去業障了,關鍵就在 這裏。由於你不懂,它確實可以去業障,金剛經極為可貴、殊勝的地方在於即說即破。「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一切宗教所沒 有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要常作如是觀想,發願念金剛經三千遍,你的惡夢就沒有了。

夢是前塵緣影,過去多劫多生所累積的資料在發酵,要想去掉它,只有認真修行。

禪,不同於其他法門,不用記取那些廢知識、閑知解。禪只貴現證,對你講念金剛經何以能去業障的大道理,對於去除你的業障一點用處也沒有。你若能依教奉行,念經三千遍以後,業障去了沒有?你自己會最清楚。

念金剛經絕對可以去業障,所有的經都沒有金剛經殊勝、究竟、徹底,金剛經如太陽,邪魔外道如霜露,太陽一出來,霜露就消掉了。

心空及第歸

問:弟子初識禪門,未知門徑,唯力持心經之咒語,尤以心煩、心緒不定之際,力加持誦過後,整個頭腦空空的,無法思考,此情形是好是壞?懇求老師開示。

答:老師過去也曾有過「本是一片閒田地,過去過來問主人」的經驗。由於你漫不經心,並沒有認真修行,所以時機到了,你不知捉住加以肯定,還在懷疑「是好?是壞?」這就是如同「葉公愛(畫)龍」──只愛假龍,一旦真龍出現,便嚇得休克了。

心地若空,慧日自現。「此是選佛場,心空 及第歸。」當心空時,煩惱不入,一切雜念妄想不生,只有一顆平等、清淨的心空空朗朗,這個時候,你若把握住、肯定它、解釋它,馬上就見性了。如果你更能保 持它,小心翼翼地照顧它,不要丟掉它,久久純熟,便能大事了畢。如或不然,可惜當面錯過。

如何自修才不會走錯方向?

問:我已決心跟隨老師學法,並知明師的指導對修行十分重要,但沒有師父在身旁指導時,應如何修行,才不會走錯方向?

答:要想學法,首先要作一次由衷的反省。把錯誤找出來與它絕緣,來淨化自己。學禪不許胡說八道,不許染上神秘色彩,心理上要有正確的認知。可以看看講詞,聽聽錄音帶,常看、常聽,便有不同的感受,慢慢會變化氣質。

所有的聖人、凡人、好人、壞人、地痞、流氓、畜牲、餓鬼……其差距,不在外形,而在心態。

發心正,誠敬信夠,對法沒有電阻,就能接 受傳心,就能使你的日子過得不執著,自由自在。只要對法分得出正邪、真假,時時揚棄錯誤,沒事時唱唱自性歌、安祥之歌,可以增加心的抵抗力。看過「安祥之 美」的人,都知道病從心生,從口入的病好對付,心病很難醫治。只要把自己的心調和得空朗,包容別人而不放縱自己,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徹底的勝利者。

如何對治胡思亂想?

問:看經、讀書容易打瞌睡,而且胡思亂想的妄想難以克制,請問老師如何對治?

答:人從成長到現今,是活在錯誤中而不自 知的,所以人有煩惱、有痛苦。修行(心)在去掉自己的煩惱和痛苦,要去掉自己那些苦惱,先要有正確的認知,然後下定決心痛改錯誤,這要看你有沒有心力,心 的力量是保證一個人做事或修行成功的要素。心力是由勉強到自然,慢慢鍛煉出來的。勾踐臥薪嚐膽,陶侃每日運磚,都是克制習氣、慣性的例子。你如果有決心自 我克制、修正,一起妄想就打自己兩個耳光,犯了錯就自打兩個耳光。老師在修行過程中就是這麼做的,沒有意志力就沒有心力,修行就是要堅持到底,堅持到底才 能成功,如果是淺嘗輒止,知難而退,必定一事無成。

如何才是真修行?

問:壇經機緣品:「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既然起修皆妄,守住亦不真,不修不守又落入無記,不知究竟如何才是真修行?

答:修,是有為法,有為有成,有成就有 壞,離不開成、住、壞、空四相。最上乘法,佛不是叫你去修,不是叫你去充實一些什麼,佛是教你去丟掉那些多餘的東西,把那些原本不有的,毫不留情地向外拋 去,丟到無可再丟時,即是本有的,原本的即是真實的。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的不是靠修而成的。佛不是修成的,是還得本心──恢復了自己原本的心態。起 修,修什麼?起一念心去修行,即是有為法,有為法沒有不壞的。守住,守什麼?不須要守,守即是執著,有東西可守,便是有東西可執著,便是理、事二障。真正 的修行,無可守,雖然如是,對剛剛開始修行的人,必須要保任、管帶;保持它、信任它,管住表層意識,帶住安祥,如牧牛圖上所說:初則桀驁不馴,慢慢調柔、 順適,最後馴服得趕都趕不走,到此地步,安祥是你,你即安祥,就不須要守了,所以說「守住匪真精」。這都是見性以後的人說的,沒見性的人,聽起來自然會有 些陌生,若能保任安祥保持一個月,再看這些話便會有親切感,感覺這些話,等於是自己說的一樣了。

何以斷除煩惱,趣向真如亦是邪?

問: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唐張拙秀才悟道詩)。不知何解?

答:這是大澈大悟者的證言,正見加正受等 於安祥;一個安祥的人,已經沒有煩惱了還斷什麼煩惱?趣向真如亦是邪,安祥了的人,安祥就是真如,你就是真如了,還去找什麼真如?真如者,如真也。為什麼 說「如」,因為它還沒有全等,佛在世是「有餘涅槃」,把肉體丟掉,即證入「無餘涅槃」。所以人修行成佛而稱為「如來」;「如」其本「來」之意,還不能算是 百分之百的精純,必須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隨緣赴感靡不周,而恒處此菩提座」。

如何才是真無念

問:壇經般若品:「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請問:應如何修行,才能速臻以上境界?

答:無念法是佛法的核心,是佛法的生命。 什麼叫無念?有念即是無念。佛法是不二法門,所有的矛盾,都統一在法的實性當中。什麼叫無念?無念者,有念也。無念怎麼是有念呢?有念而不停留在念頭上, 不執著在念頭上,有念而不是自我出發的念頭(所謂軀殼起念),這樣的念,有念即是無念,即念而離念。用原本的心態去觀照,念即無念。如果你未認知原本的心 態,亦即是說你還未曾見到自性,那你每一念都在心的表層生根,每一念都污染你的本心,每一念你都把它當成真實的,一切煩惱、不如意……便都因此而生。當你 見到了自己的真心,能夠經常保任安祥時,你的念頭便像一片雲,若有若無,它不會對你構成干擾,古人所謂:「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往來」,這叫做真無念,這就 是諸佛境界,佛不是無念,佛是即念離念,有無都統一在一個定慧圓明的安祥心態上,只有安祥可以統一有念、無念,如果一個人完全沒有念,不是死了,便是和木 頭石頭無別。所以有念、無念不是兩個,凡落二三,便是相對,就背離了不二法門。

若問如何修?如何相應?凡是偉大的事業, 都須要長久的時間才能完成,成佛須要三大阿僧祇劫,生生不退轉要十萬年,經上都有記載;但是佛有一個最慈悲的法門──見性成佛,勿須那麼長久,一生可以成 辦,根性好的,當下即了。所以,你只要見性,最快了。什麼叫見性?水性濕,火性熱,生命共同的屬性是什麼?你若能肯決了它,就是見性,見性即是肯決原本 的、不朽的、永恆的自我;也是自他不二、生佛平等的自我。你能肯決它,它就是你的法身。你能把全感情、全理智、全人格融入此一正見,你便能秒秒安祥,時時 無念,這是唯一無二、最快速的成佛方法。

怎樣增加心力?

問:安祥出現漏洞是否無記?修行過程總是七上八下、進進退退,是否心力不夠?如何於動中修行得力?

答:安祥有漏並非無記心,無記心是無因無果,無善無惡,沒有知覺,睡著了,叫無記。無記只是對修行無益,卻不會構成修行的漏洞,漏洞是生理上的現象,如軀殼起念……等。

修行過程,七上八下是因心力不夠。心力不 夠的人,力不從心,欲振乏力,別說修行不會圓滿,做任何事,都不會成功,凡是成功的人都是鍥而不捨的。如果你像王冕、愛迪生一樣把工作當享受,工作會帶給 你快樂、健康、智慧、榮譽,而且會從工作中湧現出創新的能力;如果你對工作帶著一種厭煩無奈、壓力,以莫可奈何的心情去做,工作對你便是一種懲罰,會剝奪 你的健康、喜悅、智慧、和生命的光彩,使人生趨於黯淡。如何才會喜歡你的工作?首先你必須承認你應該活在責任、義務中,藉付出滿足需要,這樣每天忙於工 作,卻忙得心安。如果一個人有優厚的收入,而天天在家睡覺,那是在創造人生的負值。若果大家都只想獲得而不肯付出,人會餓死,地球也會提前毀滅。所以,人 要從工作中找出磁力(對工作的喜愛),磁力越強大,吸引力越大,做事一定會成功。比如畫家畢卡索對美術有磁力,如果叫他去搞電腦,他可能交白卷。所以,自 己是不是法器,根器好不好,這看你對法──禪,是否有磁力,是否是生活中唯一的興趣?如果你覺得時時刻刻都少不了它,不能放棄它,誰也不能從你手中奪走 它,若有這種興趣,這種情感,你對禪自然就會產生心力。

一般人修行,只想獲得,不肯付出;只想收 穫,不肯耕耘;只想成功,不想努力。這種錯誤觀念,不論從事任何事業或工作,都是一種罪惡。佛法有修「般舟三昧」的人,他不坐不臥,一直不停的走動,求什 麼?求心安,如果各位心態是安祥的,當你走過一條熱鬧的大街,好像沒有看到一個人似的,而你也沒有碰到汽車,也沒有掉進水溝,這便是「動中得力」的體驗, 只要你保任安祥心態,不管做什麼都是得力的,不僅得力,而且省力。古人說:「得力處即是省力處。」

保任之外可否打坐?

問:到達彼岸有六波羅蜜,除了行深般若以外,禪定、打坐是否需要?

答:如能夠先推有安祥以後,再去坐禪,那 等於給火箭加裝一具加速器,會更快,更有幫助。如果沒有安祥而去打坐,對於鍛煉心力,增加健康,不無小補,不過,要有人指導,因為打坐久了,會有些境界出 現;有些是心理的,有些是生理的,如果心態安祥了,就不會出毛病,因為安祥等於正見加正受,有了正見,看得清楚,有了正受,如如不動之故。

「思想虛空」不正確

問:開始讀誦金剛經、六祖壇經以後,心猿意馬、心神不寧的情形漸漸減少,但因為自己常勉勵自己「思想虛空」,竟迷糊到忘記該做的事,甚至不想參與任何事情,請問老師其故安在?

答:佛法不是虛空,你弄錯了。如果沒有現 實的人生,也就沒有了佛法,佛法是在人的心之深處生根的,而不是虛空。你修行所須要的是安祥,而不是虛空,你要保持安祥、保持喜悅,因為安祥是幸福的泉 源,喜悅是生命的陽光。你經常保持安祥,同時亦會擁有喜悅,有了喜悅,人就不會消沈,不會冷漠。因為一個意志消沈、情感冷漠的人,不可能是天才,做任何事 都不會成功,那是在浪費時間、虛擲生命。修行即是修正錯誤的認識和行為,所以你要趕快煞車,轉變航向,以後要活在安祥中,而不是活在虛空裏。

如何能使安祥心不失?

問:心態好時,整夜睡不著,恐怕影響次日的工作精神,但是隔日精神很好,並無倦意,在這種情形之下,應如何使它繼續保持下去?

答:剛剛體驗安祥的法味時,就如一個小孩 得到了一個他喜歡的玩具,他會高興得睡不著覺。一個人初嘗安祥法味,那種飄飄然,有點醉三昧酒微醺的感覺,他是會睡不著,因為一來是法喜充滿,二來生命力 增強了,精神力自然比平常旺盛。在睡不著的時候,你就要秒秒觀心、離念、無念、無相、無住,用這種心態躺在床上,即使是整夜未睡,次日精神仍然會很好,照 照鏡子,容光煥發。安祥就是生命力的源頭活水,它會使人健康、喜悅,你一定要習慣,習慣了以後,修行就上路了。

真正皈依處

問:可否請求皈依耕雲老師?

答:皈依,即是皈向與依靠的意思。

蘇東坡和佛印遊西湖「上天竺」,見觀音菩薩聖像手中拈一串念珠。東坡奇怪地問佛印:觀音菩薩豈不是久遠劫前已經成佛,現在還拿念珠作什麼?佛印說:念佛。念那尊佛?他只念──南無大悲觀自在菩薩。東坡懷疑地問:念自己作什麼?佛印說: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學禪修心,要皈依自心真佛,如果各位 想跟我作個朋友結個緣,我也不反對。在各位心目中,只要認為我是老師,我就是老師了。禪不講求形式,過去認識的會友見面,有人問訊、有人鞠躬、有人頂禮, 我覺得都是多餘的。敬,發自內心,各位如果願意跟我結緣,願意做禪學會的會友,大家共同來砥礪、切磋,我非常的歡迎。

學禪在認識你自己

問:如何修行,才能見性成佛?

答:這幾年來,很多人問:禪是什麼?我給禪下了很多定義和界說。禪是什麼?禪是心的原態──原態即是沒有受污染以前的本心原貌。禪是什麼?禪是生命的共相。生命的共相是什麼?如果你知道了,就認識你自己了,識得自己就到家了,不必參禪了。問題就這麼簡單。

如果有人說:這不簡單,我參禪參了許多年都沒成功……那是因為你有障。什麼障呢?業障──積業而成的障,業障遮蓋住了你原有的本心,障蔽了你本心的光明(摩訶般若)。譬如瞎子看不到太陽,眼前只是一片黑暗,那是因為瞎子眼睛有障。

我還曾說:禪是生佛平等、自他不二的所以然。為什麼說眾生與佛平等、自他是不二呢?你若入了禪,你就明白了。還有人問:禪是什麼?我說禪就是你自己!禪如果不是你自己,與你無關,你何必參禪呢?

禪的第一公案,就是惠明在六祖大師面前所 領悟到的自己的本來面目,當你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後,你就知道了宇宙實相,知道了一切存在的真實,也就完成了自我突破,自我突破則一切突破。所以,參 禪是一勞永逸的事,因為真理沒有兩個,你問我如何修?我簡單的回答:認識你自己。

至於如何修才能成佛?首先你必須確認:真 實的是原本的,原本的不是靠修成的,凡是修成的都會壞。無念靈知不從緣有;靈知本心不是父母生我才有,更不是肉體壞了就無,說有說無是斷、常邪見,而生命 是永恆的、是無限的,要想證得生命的永恆,你參話頭也可以,保任安祥心態也可以,但是第一步,你必須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這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

反省,是為了去障,患有白內障的人若不求 醫徹底根治,還是看不清東西。你要明心、見性,見什麼性?見宇宙萬事萬物的共性,也即是生命的屬性,生命的屬性是什麼?這非常明顯、非常一般、非常普遍的 生命共性,你若是看不見、不知道,顯然你有障,這話不是假的,這麼簡單、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你怎麼會不恍然大悟呢?不悟就是因為有障,所以請你去障。

去障的方法,就是反省。把時光倒流──今 日反省昨日,今年反省去年……把自己過去所做所為,見不得人的、不好意思的、說不出口的……巨細不遺的一一寫出來,寫得越詳盡越好,寫完了可以變成一本著 作,如果把它排版印成書,送給你的親朋好友,那真是功德無量,累世的罪業都可以消了。金剛經上不是說嗎?「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 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儒也說:「聖人之過,如日月之蝕。」如果我們肯把自己的罪過發露,讓它「見光死」,不必散發給許多的親友,只 要找一個你信得過的人,請他給你作見證,發露懺悔以後,誓不再犯,若能這樣,則天大的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這是佛的慈悲法門,如果沒有這個慈悲法 門,我們都無法修行了。有了懺悔法門,我們才不會僵化,才有新希望、新生機,修行才會成功。

有人說:老師啊!我曾經反省過了,但是沒有效果。不是沒效果而是你的心態不對,做得不由衷,你一定要極為誠懇、莊敬、認真,抱著九死一生──如果不這樣做,我就沒命了似的,用這種戒慎心情去做,就容易相應。如果你認為這太倒架子,太沒面子……那是沒效的。

反省,要在空閒、沒有任何掛礙的時候去 做,而且不要急躁,心要細、要靜。每次做反省之前要禱告,禱告是必要的,你家裏供奉誰就向誰禱告,如果沒有佛、菩薩像,向祖先禱告也可以,請祂慈悲、善 導,慢慢地發掘出來自己遺忘了的錯誤。如果做得很誠,把六歲以前都能夠反省出來的話,就可以進而反省出自己的出生,再向前反省,便是宿命通了。

從下決心修行開始,要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凡是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絕對不做」;「凡是不可為的事,斷然不想」,這是禪學會最簡明的戒律,只要能夠真實地做到,心自然會安,人一定活得瀟灑、自在、安祥。

妄想心重易隨境轉

問:安祥是最美好的心態,在修行方法上是否因人而異?對妄想心重、容易隨境而轉的凡夫,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答:台南禪學會成立時,我就給佛法下了個 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方法就是方便,佛法除了方便,沒有什麼叫究竟的,方法對了,修行就相應。禪,是直下承當的。這些年來,有些人糾纏不清,在無 法可說之下,我說出一個「安祥」來。安祥是什麼?安祥是三昧耶,三昧耶即是正受,正受即是真正的受用。很多人修行一輩子,都沒有得到過正受,真正的受用就 是安祥。正受除了真正的受用,還有正確的感受。我們活在五光十色的虛幻裏,如果不認清虛幻而自我突破,便會心隨境轉,而失去正受──安祥。因此,禪的架 構,一如鳥的兩翼──一個是正受,一個是正見,有了正見和正受,就具足了禪的修持。

最近,我寫了一首杜漏歌,杜即杜絕,漏即漏洞,修行人如果把漏洞都杜(補)好了,修行也就成功了。

我們在修行中有那些大的漏洞呢?

一、邪思妄想:想是五陰之一,妄想多了便落入想陰,禪的心是光明的,想陰能把光明的本心障蔽,所以不要胡思亂想。

二、著相認同:把一切虛幻之相看成真實的而執著它,說是天長地久……其實,天既不長,地也不久,到時候都會壞,因緣所生的東西,幻化無常,沒有任何一個永遠不變的自我,如果你認同、追求虛幻,最後所得到的一定是幻滅。

佛法的基本精神是真獨立,不與萬法為侶, 不與任何人、事、物同在,是唯我獨尊的,不要人家叫你笑你就笑,人家叫你哭你就哭;真自由就是不受外在一切的干擾;真平等就是一切色、一切聲皆平等,不管 任何人讚美你、諷刺你、歌頌你、譭謗你……你都要不為所動,這樣你才能保持安祥。

三、說話太多:話說多了心會亂,心一亂就失去安祥了。

四、生氣發怒:因為怒火能燒功德林,好不容易修行累積了一點功德法財,一把怒火燒個精光,很不合算。

五、軀殼起念:最可怕的就是軀殼起念。如果一切想念都離不開自己的肉體,完全為這部機器而活,甘做機器的奴隸,被機器所軀策,不能主宰、操縱這部機器,因此太多人與草木同朽,這一生是白活了。

學禪不能像用菜籃子去打水,要想擁有安 祥,你必須要杜漏、防漏。一個真正的禪者所顯示的是親和力和同化力。親和力、同化力是現代語言,如果用過去的語言表達,就是「以心傳心,心心不異」,你如 果想認真修行,想達到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那就是我剛開始所說的:你不可以不努力就想成功,不耕耘而想收穫,不付出就想獲得,你必須下一番功夫,「不經一 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修行必須珍視安祥。因為安祥是法的現證,是法的現量,是入禪的基礎,對禪來說,它(安祥)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

妄念很多要追根究底

問:我在打坐的時候,妄念很多,平時待人處事,榮辱得失處處掛懷,不知如何對治,才能使心安祥自在?

答:像這樣情形,有兩個方法:

第一、要確認那個才是真正的自我?你找到真實的自己以後,就獲得了金剛心,有了金剛心,榮辱、是非、得失……對你都失去了干擾作用,勿須對治,自然沒有掛懷。

第二、有妄念,就追根究底,看這妄念是從 那裏來的?像抽絲、剝蕉似的,找它的源頭,一層層地剝下去!剝到最後,答案就出來了,這是個一勞永逸的方法。不過,這得十天、八天或者更長一些時日,你要 有耐心,絕不放棄,當你找到妄想的來源以後,你就能夠當家作主了,從此,你要想就想,你不須要想,它不敢妄想。至於說一切得失、利害……那都是一種自我執 著,妄想不存在時,得失、榮辱自然也都銷聲匿跡了。

如何保持平常心?

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常心、並且不忘修持?在學佛過程中,是否人人都會遭遇到阻礙?如何去通過、去適應,然後做到隨遇而安?

答:能夠保持平常心,那已經到家了。平者 平等、常者不變,平常心就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如何能做到這一點?雖然不容易,但並非不可能。壇經的三無──無念、無住、無相,皆歸於一(安祥), 能夠生活於不二法門之中,做到自他不二、得失不二、生死不二、定慧不二……一切都是不二的,果能如此,才契合於平常心,能夠平常心了,還有什麼問題呢?

至於修行中的障礙,人人都有,而且不同, 人最大的缺點是不敢面對問題,知難而退,這不是男子漢、大丈夫的氣概,要知道那些障礙是誰造的?是自己造的,既是自己造的,解鈴還須繫鈴人;殺人償命,欠 債還錢,造業受報,理所當然!沒有人能夠破壞因果律,因果律在形式邏輯裏便是「自然齊一律」,是大自然界統一的法則。如果換一種口吻便是天律、天條。我們 過去欠的債,必須要償還,不可以耍賴,不可以想躲,躲不掉的。「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那麼修行人如何通過這個障礙呢?反省、懺悔。比如說:你過去曾 經偷人家兩塊錢,那個人如果還在,你就寄還他二十元,並且說明經過,為求心安,請他原諒……諸如此類,面對問題,一一解決,不要怕,坦然處之,用一種懺悔 的心、補償的心、求對方寬恕的心……能夠這樣,便可消業去障,重報輕受。如能由衷地下這個反省懺悔的工夫,不但可以去障,而且修行成功有望,若不透過這種 自己懲罰自己的行為,業障是不會消的。

知道佛理,但如何做到?

問:我接觸佛法兩年多了,自覺不是很放 逸,此生最大的願望是「開悟」。曾經看了一些書,上了一年多的佛學課程,基本的佛理概略的知道了,目前狀況:一、空閒時數息;二、念頭出來時,我知道,但 是一下子又跑了。我的問題是:我希望能夠開悟,可否開始打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與禪打成一片?我在建設公司上班,公司內充滿了貪瞋癡,看不到禪,我也知 道不該想的不去想,偏偏它(想念)又不請自來,我發覺自己是個念頭的傀儡,我沒有智慧,沒有定力去對付它,懇祈老師給我開導,萬分感激!

答:希望開悟,動機雖然是好,但是對一個 修行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很好的開頭,因為耕耘就是收穫,不要離開耕耘求收穫。開悟的「悟」字,只是悟了自心。真正的開悟,絕對不是悟出了什麼可以說明的真 理。誰要是悟出了一篇大道理,那表示他並未開悟,如果逢人就滔滔不絕地大談道理,那是著魔。魔是什麼?拿自己的錯誤折磨自己就是魔。魔有個共同的標誌── 傲慢,如果看到有人洋洋自得地說「我悟了」,見人即口沫橫飛,目空一切,趕快離開他,如果你和他交情不錯,應該不客氣地打他兩耳光,然後潑他一頭冷水,叫 他清醒一下。

「悟」,是怎麼回事,古人都不講,而今既然拈出了個「安祥」,實際上已經把禪的內涵都告訴了你,一切都說明白了,再親切一點說,你也品嘗、體會到了!

古人參禪,參到山窮水盡,才見到自己的本 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你們各位體會一下現在的心態和以往有什麼不同?現在的心,即是如如不動的心、定慧圓明的心、非常安祥的心……你去找妄想,找得出 來嗎?你去找煩惱,煩惱在那裏?你如果從現在開始,就珍惜你這個心態,不必去求開悟了!不用去求成佛了!你把此刻的心態保持住,從生到死都不要丟掉它,就 是開始邁向生命圓滿之路,我敢打保單,你一定會成功。否則就是當面錯過。

所以,悟,不可能悟到任何道理,山窮水盡 了,到達一切理、一切事、一切眾生的源頭,全身融入大圓覺海了,這是一勞永逸的事。以後的日子,就活在本地風光裏,人雖然活在地球上,但是心卻是活在常寂 光的世界裏,以常寂光的心,活在這個五濁世界,雖然活在五濁惡世,但卻是活得灑脫、自在。所以,禪是既淑世又出世,既存在又超越的。

至於打坐,我勸你不必,因為打坐、禪定, 是不能離開師父的,你到了什麼程度,出現什麼境界,是對?是錯?師父可以隨時提醒你,如果你一個人去打坐,那很危險!而你以求健康的心態去打坐,沒有必 要,你已經很健康了,你又不參加奧林匹克,勿須再提升體力了。如果要提升心力,用不著去打坐,隨時隨地,勿忘勿助,即是恒心、毅力、意志力,加起來即等於 心力。你自己念頭來了能夠很清楚地知道,但是進一步要馬上批判,錯了馬上改。你已經上路了,我看你的境界不錯,再下去一定會愈來愈好。

至於說工作場所充滿貪瞋癡,一般眾生就是那種樣子,這與你自己無關,只要對外不認同、不著相,他好他壞,根本不相干。這樣你才能「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否則你老是心隨境轉,還怎麼修行?

過去,我有個朋友向我訴苦:說他有一個同事,壞得很!人壞、心壞、處處叫人討厭,躲又躲不了他。後來,我調換了一個單位,不久,他也調來了,還坐在我的對面,天天看著他受他折磨,真是要命……。

我說:這用不著去擔心嘛!他好他壞與你無 關啊!他又不是你太太,也不跟你過一輩子,他不喜歡你,你也用不著跟他辦離婚手續,管他幹什麼?他說他經常否定我、看不起我、把我批判得一文不值……。我 說:你的生命意義和價值,難道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嗎?如果你是這樣附屬於他人而活,那多沒有意義啊!他聽了終於醒悟了,以後他只管活自己 的,再也不介意別人的扭曲了。

修行,就是要覷破、放下,行深般若、照見五蘊皆空。安祥就是般若,只要常常保持安祥心態,什麼都難不倒你,也打不倒你,因為你有了安祥金剛不壞之心的緣故。

觀心的要領和方法

問:請問老師如何觀心?觀心時,是否不隨念頭繼續想下去?

答:「觀心」有很多方式,你先要認清一件事,在修行任何法門以前,都要先做一次徹底的反省,徹底的懺悔,然後才能消除障礙,與法相應,不然心垢太重,猶如電阻太大,電流是通不過的。

佛教各宗派都重視反省懺悔,若不反省,你 就不能認識自己是誰?自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如果我真正反省了以後,而且反省得很由衷、很徹底,就會清楚地認知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好人,好到 什麼程度?是壞人,壞在甚麼地方?壞到什麼程度?人究竟比一般動物高明多少?經過反省你就清楚了。認真懺悔以後,你那些我慢、執著、自以為是的偏去個性就 會降低。

六祖壇經有無相懺悔,修行就是要修正自己 的想念行為;修正自己偏頗、割裂了的表層意識,而本心原本是完美不須要修的,要修的只是我們這七零八碎、欲振乏力、多元的、分裂的、不統一的表層意識。我 們在修正它以前,當然先要知道那些地方需要修正。反省就是對自己的想念行為作一次檢查。經過反省懺悔以後再去觀心,心就不會太亂了。沒有事的時候靜坐觀 心,有事的時候隨時觀心,方法很簡單,扼要地說,不管想什麼,自己都要清楚地知道就行了。古人說:「識得不為冤。」

我在台南的時候,有位朋友每天早晨都在體 育公園散步兩小時,我問他:「你在散步的時候,都想些什麼?」他說:「我散步時只是在散步,並沒有想什麼。」這種人很可悲,為什麼?無明垢重,自己想什 麼,自己都不知道,顯然失去了主宰,完全失去控制了。人可能不想什麼嗎?兩個小時什麼都不想,這是不可能的,而想了許多自己卻不知道,這就是生命力衰退的 現象。這位仁兄果然不到半年,在散步中摔了一跤就「奉主召」了。

我們若想提升心力,就必須秒秒知道自己在 想什麼,並且要養成習慣,發覺這個念頭不好,立刻把它丟掉,經過反省出來的壞念頭,應該不再浮現。我所講的話是可以求證的,是通得過實驗的,只要你反省得 很由衷、很虔誠,該反省的事情它就會映現出來,不須要你去苦苦思索,你只要把自然憶起的過錯寫下來。為什麼要寫呢?寫下來見光,光能除暗。如果你反省很徹 底、很由衷,那麼反省懺悔過以後,這些念頭就不會再浮現。如果你由反省而觀心,從生到死打成一片,不是說一天只觀一個小時或兩個小時,這樣是沒有用的,要 不斷地觀心,工作時管帶,就好像買菜時帶著孩子,牽緊他,不要讓他走失一樣。孩子上學了,當你做完家事,沒有事的時候,可以坐著觀心,看看本來的心態是什 麼覺受,向自己的內心找答案。

總之平常不管是工作、休息或娛樂,都不要忽略自己任何一個念頭,不要讓它在你不自覺中溜過,當然也不要壓抑讓它停止。

六祖說「念絕即死。」人不能沒有念,但應該是正念,也就是光明的想念,以及與工作、學習、修行有關的正思惟,和由責任義務出發的正念。

修行只須以正念取代妄想就可以了,如果把所有的念頭不分正邪、明暗一律停止,就偏離了中道,突出法執了。扼要地說,人應該主動地去思惟、想念,不要被動地、不自覺地跟著妄想走,不要讓妄想牽著你的鼻子走,讓你陷入「想陰」。

我們的頭腦是個工具,用它去思索,並不影響修行。中國佛教的大師們,都有深邃的思想、有崇高的成就。思惟、想念會妨礙他們嗎?不會的,只有邪思妄想才會影響修行。八正道中的正念和正思惟,都是修行的工具,善用工具就是正行──真正的修行。

扼要的說,修行必先反省懺悔。主動正思惟 以主宰心國。當我們思索任何一個問題,沒有得出結論、答案之前,不要半途放棄去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假如每個問題都想一點就放棄,而且習慣於這樣想,以妄 想、空想、幻想為享受,久而久之,當你想一件事情時,就會同時湧現許多不相關的問題,當別人問你這個問題時,你就會答那個問題,結果就會形成精神分裂症。

我們用腦,對腦力的開發,不到十分之一,如果主動用腦去思惟、發掘生命的實相,只會增進健康,絕不會妨礙修行。大家不要以為無思無為就是修行,無思無為只是無私而思,無我而為,則思即無思,為同無為。所謂「繁興永處那伽定」,何曾動著那原本無思無為的心態?

如何破除無明?

問:菩提自性既然本來清淨,那無明之一念,又是如何產生的?恭請開示。

答:你這個問題問得的很好。這個無明是根本無明,也就是俱生無明,我們講心經,提到十二因緣時,略略提及,它是與生俱來的。既然是本來清淨,何以有山河大地?

圓覺經上曾有菩薩問佛:「諸佛如來,什麼 時候再變成眾生呢?」佛就問他:「譬如黃金由礦石裏提煉出來後,你說說看,這純金什麼時候再恢復成礦石?」這位菩薩說:「這是不可能的。」佛說:「諸佛如 來也是這樣的。」這就說明了人的無明,與佛性同在的根本無明,也就是伴隨著人誕生的俱生無明。生命沒有經過開發、鍛煉、淨化,是渾沌的。因此眾生雖有佛 性,若不開發,當體就是無明。

自性本來清淨,是說沒有受胎前,沒有受熏以前本自清淨,沒有造業以前的心,原本解脫、光明,一旦起惑造業,就面目全非了。

佛法是對眾生說的,人既然有了肉體而生 「我執」,同時也就有了無明,既然有了俱生無明,無明與生俱來,從生下來就在執我、著相、認同,而迷卻了本來面目。小孩子見東西就抓,然後產生貪愛、見 取,雖然自性本來清淨,怎奈眾生背覺合塵?因此,參禪即是要人參究「無無明」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教人找回那顆失落了本來清淨的心。

本心既然本來清淨,為什麼又有分別心呢? 那是因為你從小習慣「見取」、「分別」,在森羅萬象,五光十色中,迷卻了來時路,塵封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你只要找回那「本來清淨」的「本來面目」 就對了。而且你有權、有責任、也有能力淨化你自己,當你抖落塵垢、銷盡無明,把自己淨化了以後,就是不怕火煉的真金了。也無須說的太遠,最簡易的是只要你 能保持現在的心態──你現在的心態,既不多一樣,也不少一樣,只要你保持住現在的心態,就「直了成佛」了,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八風不動固守封疆

問:十月二十三日參加禪友座談會,心中充滿安祥,但後來家人告知一件不愉快之事,安祥便消失了,請問應如何對治?恭請開示。

答:如何對治?就是八風不動,不要被外境所轉,固守封疆。如果勉強地區分我們人的心意識,大概有四個層次。第一是睡眠意識,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了,睡眠還會有意識嗎?如果睡眠沒有意識,新發明的睡眠學習機又賣給誰呢?睡眠是有意識的。

第二是二元意識,也就是相對意識。早上一睜開眼睛,入目全是相對的:人我、物我、是非、好壞、得失、對錯……等等都是相對(二元)的。

第三是自我意識,突出純粹的自我,又叫 「獨頭意識」。參禪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像虛雲大師,倒茶水燙了手,摔了杯子,就開悟了。那就是說,當你把意識集中到唯有獨頭意識時,觸機遇緣, 再把獨頭意識打破,便呈現無我意識。初學佛法的人,開口閉口一個勁兒地說「無我」,須知那是不可能的。古德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一定 先要「唯我獨尊」,長時的涵養、保任,然後才能無我、非無我。

我這麼說,重點不在談有我、無我,各位不 要誤會,如果你以為後者起,前者消,一段段地丟掉,那就錯了。並不是二元意識抬頭就拋掉睡眠意識;自我意識凝聚就丟掉二元意識,到達真無我意識時就泯滅自 我意識,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而是說後者涵攝前者,如此涵攝就形成均衡的心態,否則便會過與不及。這種心態是種什麼覺受呢?它就是你現在正在感受的,這就 是中道,也是甚深安祥。

人們若用這種心態去面對五彩繽紛的社會,就會有「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省力即是得力的受用,也就是「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的大圓鏡智現前。

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靠時間來完成。菩提種 子在你心裏還沒有發芽、生根、茁壯、轉化前,要細心「保任」,等到有一天,安祥即你,你即安祥時,不管到那兒去,你永遠都擁有安祥,就有自受用分了。「不 經一番寒澈骨,爭得梅花撲鼻香。」收穫必須耕耘,成功要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現在一般人的心理很可怕,他只想獲得,不肯付出;只要收穫,不肯耕耘,甚至 最好是你耕耘,我收穫;搞六合彩、大家樂、玩股票乃至搶銀樓、綁架……等等罪行,都是由這種心態所造成。這就是只管今天,放棄明天的心態,一個不畏明天的 人,他怎會擁有明天?

我們學法,應該以耕耘搏取收穫,以努力換取成功,如果你不下一番工夫,沒有經過淨化和錘煉,就不可能會修行成功。見性成佛是沒錯,那是因地佛;只是具備了成佛的基本前提,還沒有獲得結論;樹苗雖種植了,要想吃果子那還需要下一番灌溉、培植的工夫才行。

自尊自重才能活得自在

問:「我總覺得別人對我不好,連作夢也是如此,怎麼會這樣呢?」另一個問題:「某人並無得罪我之處,但我見他一舉一動皆覺討厭,明知不對,但一直改不過來,應如何對治?」恭請開示。

答:煩惱從那裏來?煩惱從人來。但如果地球上只有你一個人,你能活得下去嗎?必須互助、互濟、互依、互存才行。

人都有些排他性和干擾性。唯有自尊、自 重、自信,才能活得自在。試看玄奘大師、法顯大師,通過絲路到印度取經,來回途中就走了十幾年,沒有心力行嗎?修行需要心力,很多人都習慣於看別人的臉色 去生活。我曾經講過一句話,「我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的。」請記住我這句話。如果你的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建立在別 人主觀淺見的好惡之上,你就不免活得很苦。正確的態度是:人活著只求心安。只要做到「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為,不可做的事,想都不想」,就可以活得心安無 愧了。至於說常常會看別人不順眼,那是突出「我執」以後的偏見,也是煩惱的根源。

六祖壇經告訴我們要「常自見己過,不見他人非,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不要去挑剔別人的錯誤,而要「照顧腳下」,也就是保任,莫忘修行。

修行要「如救頭燃」,那裏有閒工夫去注意 別人的好壞?若是發現別人錯得離譜,因此而生厭惡心,那就更不應該了。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誰都厭惡他,此人活的豈非可憐得很?更何況人若是活在 錯誤和罪惡裏,那就更可憐憫,因為煩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一個走向罪惡的人也就是在走向毀滅,活在錯誤裏的人,必然也是活在煩惱之中,憐憫他都 來不及,何須生氣呢?

如何辨別修行有無進步?

問:努力修行,但是進步了沒有?如何辨別?

答: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的心靈救濟法門。想知道自己有沒有進步,就端看你煩惱有沒有減少?活得是否瀟灑、自在而定。

有人問我:「禪既然是實證的,怎樣才能感覺得到?看得出來?」我說:「禪是讓你清清楚楚地感受得到,禪常常顯示在你對人群的親和力與同化力上,而能使自他都能清楚地感受,恰如立竿見影一般。」

什麼叫做親和力?一個活在安祥中的人,他就是禪。安祥就是正受,一個活在正受中的人,秒秒享有真實受用,他怎會討厭別人?反之,他會使人覺得可信、可親,這就是親和力。

甚麼是同化力?一個已除去大半心垢,到達秒秒安祥的人,他對人會有同化力,能讓別人的心態跟你同質,而感到安祥自在,這就是同化力。

何以證明自己進步了呢?最顯著的就是錯誤少了,煩惱也少了。如果煩惱還是那麼多,顯然錯誤沒有減少,距離佛法就太遠了。

如何克服胡思亂想?

問:明知不要胡思亂想,卻無法不想,應如何克服?

答:這就證明你沒有心力,業障太重。什麼 叫業?就像是事業機構一年業績的總和;佛法說業有淨業、染業之別;有惡業、善業之分。惡業太重、太多了,如果沒有經過反省、懺悔的功夫,本明就會被障蔽, 心力就不夠,欲振乏力,凡事總會心有餘而力不足。修行人如果不肯努力改變此點,此生便不會有光明的前途了。因為一切事業都完成於心力,離開心力,就不能顯 出人的價值。

古人讀書,囊螢映雪,懸樑刺股。古人求 法,歷盡千辛萬苦越火焰山,渡黑水河。我們以前看西遊記,總以為火焰山是杜撰的,現在證實的確有火焰山,那兒平常氣溫高達攝氏八十度。在「絲綢的路」中, 不但真有火焰山,而且也的確要經過很多個國家,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了,但那些遺址還在啊!大師們的不朽功德,都是靠心力完成的。

什麼叫做心力?它的屬性是不動搖,不管有 多大的誘惑和威脅,都絕不動搖、不放棄,面對再大的艱險,也無所畏懼。你若有這種決心、毅力,你就有心力去「解行相應」、「知行合一」了。倘使事事都知難 而退,欲振乏力的話,不要說是修行,就世間法而言,任何事你都不會成功。愛迪生唯讀了兩、三年的書,他以研究發明為最高興趣和享受,耳朵被車長打聾了,也 不放棄研究發明,而且他的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對研究發明上癮了,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乃至廠房被燒了,他重頭再來。人如果沒有這種心力,怎麼可能突出 人生最高的價值?又怎麼可能迸發出生命的潛力、綻放出生命的光彩呢?

我們要想修行成功,不要忽略了兩種因素: 「情」和「理」。「理」就是智慧、理智;「情」就是情感;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寫信給我說:「老師啊,為甚麼我聽您講話的錄音帶和唱自性歌時都會掉淚?」 我說:「這是好消息,是你的善根發露了。」什麼叫善根?就是自性在發露。善根包含有情和智,如果把「情」拋開,只有理智的昇華,結果會因為偏而不圓落到小 乘。

古往今來,不管是入世、出世,一個情感冷 漠、意志消沈、沒有足夠生命活力的人,不可能對眾生有所貢獻,也不可能發揮生命潛力、創造人生的價值。所有的天才,也都一定是熱情洋溢的人。所以,菩薩 「悲」「智」雙運,把智慧淨化、昇華成摩訶般若,把情感擴展、昇華成「無緣大慈」──無條件的同情和「同體大悲」──對眾生的痛苦有感同身受的同感。因此 我說這種情況是好現象。我們切記,不要忽略了「悲智雙運」才是菩薩行,要付出心力,要堅持到底,如果自己沒有辦法支配自己,就會自己懲罰自己而活在無奈之 中了。

如何突破病痛業障?

問:想努力修行,但是帶著一身病痛,常有力不從心之感,該如何突破此一業障?恭請開示。

答:這是互為因果的,因為你業障重,才會 有一身的病。天下事,所有的結果都有原因,一切的原因都有結果。各位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就知道,人的病都是由心所生,我們的老祖宗黃帝,在內經中開宗 明義就說「百病從心生」,西洋人則講「病從口入」,從口入的病好治,從心生的病就不好治了。這要靠反省、懺悔。一身是病,這表示你的想念太多,而且想念黯 淡,分別心重,常常苛求別人,寬容自己。請你作一番由衷的反省,真誠的懺悔,以昨死今生的決心,重新出發,做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時時觀心,念念自覺的 人,一切都會改觀的。

攀緣心重怎麼辦?

問:攀緣心重,怎麼辦?恭請開示。

答:攀緣心重,原因就是心外有法,對外認同。你要是內不攀前塵緣影的妄想,外不認同,就會遠離攀緣「脫穎而出」了。

一個人獨處時最難啦!有位朋友跟我說:「我是想修行啊!但是,你看我這麼忙,只好等到退休以後再說了。」

後來這位仁兄退休了,我說:「你現在有時 間了。」他說:「是啊!」我說:「你上午幹什麼?」他說:「上午給老朋友寫了兩封信,給舊部屬打了兩通電話,就這麼打發了。」我說:「一個電話談多久?」 他說:「大概二十分鐘,兩個談了四十分。」我說:「為什麼?」他說:「閑得好難過啊!一個人枯坐在家裏太難過了。」

由此可以知道,人要真心修行,在閑的時候 修固然好,而在境上磨練更有力量。如果沒有下定修行的決心,時間再多也沒有用。你說苦於攀緣心太強,誰要你攀緣?是你自己要攀緣的,如果你肯猛踩煞車── 腳煞車、手煞車同時又拉、又踩,它就不會攀緣了。你自己不能主宰自己,而放縱自己,放縱的結果,就越來越沒有心力,以至完全失控了。事實上,你不是沒有心 力,而且人人都有心力,毛病出在你沒有認真地自我主宰。

雍正皇帝見玉琳國師根器很好,只是精進不 夠;於是就拿了一把寶劍告訴他:「我給你三天時間,你在這三天以內若不開悟的話,就拿這把寶劍自己了斷吧!不然的話,我要把你推出午門斬首!」劍架在脖子 上,面臨生死邊緣啊!玉琳國師廢寢忘食地參究著。到了第三天果然大澈大悟了。當然啦!我不會弄個手榴彈掛在你的脖子上(大眾哈哈大笑),但起碼你應該約束 自己,主宰自己。你如果說沒有心力就放棄,那任誰對你也沒有辦法,那是你自己的事嘛!你讓它有力,它就會有力;你自認無力,它就無力了。你若抱著如救頭燃 (頭上失火)的心態,看你有沒有心力?不但有,力氣一定會大得驚人!

修行是否一定要禪定或誦經?

問:在忙碌的現實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一定要禪定或誦經?恭請開示。

答:對於見性的人來講,禪定是「加速 器」,如同太空梭外面安裝了個火箭。禪定是很好,但是如果理路不明,法眼未啟,坐禪恰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極為危險。修行是「獨行道」,各位 要記住這句話。在「觀潮隨筆」裏,我引證佛經,說明佛法的基本精神就是真獨立、真自由、真平等,修行若不能獨立,是不行的。獨立並不是要到荒山野外沒有人 跡的地方去獨立,而是以無住金剛心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獨立;在人聲喧嘩的大庭廣眾中去獨立,不受任何干擾而瀟灑自在。

禪定一定要有師父教,並且要有師父在旁邊 才行。一個人盲修瞎練是極為危險的。你若想禪定,不如在休假的時候,到修禪定的寺廟,皈依一位師父,在他那裏練比較安全,自己在家裏打坐不好,一旦控制失 當,不管是受驚、受風,或者受到壞空氣的污染都會生病,而且這種病很難醫治,所以我勸你不要打坐。至於念經,金剛經、六祖壇經……都可以念。

如何才能得到正見及正定?

問:正見和正受猶如禪者的兩隻翅膀,一個初學禪的人,如何能得到正見和正定?恭請開示。

答:什麼是正定?就是心很安定,安定得很正確。有沒有安定得不正確的?也有,吃了鎮定劑會很安定,但那種安定是不正確的、不究竟的。那只是滯礙了生命的活力,那會降低思考能力,使人的感覺遲鈍;而正定則不然,它是定慧圓明的。

初學的人,不可能一開始就有正見,所謂正 見是指能澈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僅見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且也會見到一切事、一切理和萬生萬物的本來面目。所以正見不可能像開眼見明,閉眼見暗那麼 簡單,具體可行的方法是照杜漏歌去行。杜漏就是杜絕那五個漏洞:不對外認同。不妄想。不突出「我執」──生氣、不滿。少說廢話、不軀殼起念。能這樣就能保 任安祥。當你秒秒安祥不再間斷時,你的心會自然發酵、擴張,久之就能由離執而去執、無執。

法華經裏說二十年中但令「除糞」,除糞就是去除心中的塵垢,塵垢淨除盡了,本心就發露了,如此則正見、正受一時具足。你只須保持安祥的心態,不必管它正見與正受,真實的禪者,安祥對他不但是必須的,同時也是足夠的。在座的就有人修安祥禪而成熟見性、大事了畢的。

開悟的類別

問:壇經裏面提到,惠能大師初聞一客誦金剛經,心即開悟,此「悟」與後來五祖為其說金剛經時之開悟,二者有何不同?恭請開示。

答:悟有省悟、有體悟、有頓悟、有證悟。 古德說「我平生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計其數。」就深度而言,悟有多般。六祖初聞客誦金剛經時的悟,是省悟,省悟了什麼?省察出人應該以無住心活在使命裏,而 人的基本使命,就是完成心靈的淨化與進化。從而修正自己的想念行為,與發掘真實的自己,使無我之「我」能夠抬頭,使自己的生命能夠淨化,盡此一生打一次徹 底的勝仗,以贏取生命的永恆。這應該是六祖當時的省悟。如果六祖當時不省悟而是證悟,就不會到東山去學法了。

五祖以金剛經給六祖印心,才是證悟與印可。六祖宿具大智慧,在五祖那裏,感受到了法味,舂米八個月,就完成了「降伏其心」的工夫,具足了正見與正受,於是五祖給他印心,予以完全的肯定,這是非常稀有、可貴的事。

關於吃素的問題

問:臺北有位會友道心很強,但是卻強調一定要吃素,而且嚴格要求太太兒女都要吃素,請問這樣是否正確?

答:吃素是件好事,世界上有很多非宗教的團體都在倡導素食主義。因為吃素有益健康,但這要看什麼人?假如一個小孩子正在發育期間,強迫他吃素,不但影響他發育成長,而且會影響其心理的正常。

一個工作十分忙碌的人,肝臟負荷重,他需要高熱量、高蛋白,只吃植物蛋白是不夠的。

吃素是有功德。就出家人而言,吃素在中國 是必須的,但在外國如泰、緬傳承上座部佛法的僧眾卻不吃素,何以如此?你只能問他們,我不願談這個容易起爭的問題。就我們俗人而言,吃素與否,各憑志趣, 不必勉強,如果殺生,這就壞慈悲心了,因為佛法最大的力量是慈悲,最大的動力是慈悲,最大的神通也是慈悲,我們若去殺生就不對了。佛有個方便法門,楞嚴經 講的三淨肉──自己不殺、不為自己殺、自己沒有看見宰殺。不但是佛法如此,孟子也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 子遠庖廚也。」

吃不吃素是自己的事。古德說「吃是你的 祿,不吃是你的福。」能夠不吃,那是最好,如果白天不吃肉,而晚上夢中卻大吃紅燒肉,那很危險,死了要墮餓鬼道,倒不如吃三淨肉算了。至於強迫全家人跟他 吃素,這樣不好,應該尊重每個人。況「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何必勉強別人,讓他煩惱呢?這顯然已破壞了家庭的調和。

如何閱讀指月錄?

問:指月錄看不懂,應如何閱讀才能懂?恭請開示。

答:禪宗的公案、語錄,是只「批發」不 「零賣」的。這話怎麼講呢?若果你正見具足,一千七百則公案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一則通了,其他也都是如此,就像「骨牌效應」一樣,一倒全倒,「一處如此, 處處皆然」。不能說幾條看懂了,幾條看不懂,若是這樣,自認為懂得的那幾條也不是真懂。要嘛,就全懂,否則就是全不懂。你若要我給你點一下,也可以。指月 錄中的文字是「以有言顯無言的」,用語言啟發你悟到那個非語言能夠形容的。我再給你一個索引,當德山禪師開悟到不疑之地的時候向龍潭說:「從今以後再也不 懷疑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了。」天下老和尚的舌頭上常掛的是個什麼字?不用說你也該明白了吧?那就是指月錄的答案。也就是一千七百則公案的總答案,就是那個 字。「老師你為什麼不說?」我不敢說,說了怕燒掉眉毛,爛掉舌頭,你自己去參吧!

如何做到在睡眠中心識不昏迷?

問:行、住、坐、臥無一處不須秒秒觀心,然在睡眠中,心識覺知昏迷,善根沈沒,應如何觀照才不致滲漏?

答:我對你講最實在、最根本的話,你只要 保持心的光明無虧,想念行為要能使「鬼服神欽」,你就會有到達寤寐一如的一天。平常在白天秒秒安祥,心中空空朗朗,晚上睡覺的時候,一躺下去就是寤寐一如 了。這需要長時間的修行才行,千萬不要冀望少耕耘多收穫,少努力多成功,用小力成大功,沒這回事兒。

無為法的差別

問: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如何解釋?恭請開示。

答:既是一切賢聖,又是行無為法,差別在 那裏?差別就在無為法。菩薩有十地,十地就是十種差距。佛經上的「地」都是指境界。菩薩有十地,是說有十種境界,為什麼不一超直入如來地,而要通過十種境 界呢?因為菩薩每初到一個境界時,難免覺得境界殊勝而起微細法執,因而停滯,待到猛然警覺「途中非家舍」,不可貪圖路上光景,延遲到家時間,才毅然前進而 上上升進。從大乘的十地菩薩,到小乘的四果聖者,都屬於「無為法」的聖人,而差別宛然存在,差別只在「無為」的程度而已。

不要被情感左右

問:我經常發現自己被情感所左右,譬如說,看見老年人還在工作,心裏會覺得很悲傷,不曉得怎樣才能不受情感左右。恭請開示。

答:古德說:「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這 就是說觸境生心,就會體用各別。當情感擴展時一生「住」心,就與理智不平衡了。對老年人境況的同情是好的,這叫悲心,但是執著事相就不合中道了。這種心態 很好,但要保持情感與理智的平衡,才能悲智雙運。不要心生執著,只要在你體察到人生是苦時,發願為解脫眾苦而修行就對了。於無為法不落差別的,只有「唯佛 與佛,方能究竟」,因為「法身無為,不墮諸數」嘛!

皈依師就是皈依自己

問:可否請求皈依導師?

答:皈依我就是皈依自己;你發心學禪,念念以我為師,我就活在你的心裏,你讓我活在你的心裏,你就是我的弟子。

禪,是無相、無念、無住的;是即相離相, 即念離念的,只要你接受「禪」的心態,你的心跟我的心是同「質」的,至於「量」,則要由你自己去發展了。如果你把這個相同的「本質」──心態丟掉了,你就 不是我的弟子了,這一點特別重要,請各位注意。不僅只是剛剛初發心的人,跟隨我多年的弟子也是一樣。

在老師跟前聽老師講話,左耳進,右耳出,沒有被老師的舌頭所轉,這才高明。你若是能記住老師的講話,表示你很差勁!為什麼?因為你沒有「無住生心」,沒有契入不二法門。

什麼是心?心即是法;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皈依自己不是皈依你那胡思亂想的分別心,要皈依你那無念、無住、無相的最原本的心;如果你聽懂了,做到了,你就是我真正的弟子。

如何打破無始無明?

問:我有三個問題──一、真正的證悟,經上說必須打破無始無明,請問如何打破無明?二、觀心如何才能做到「我覺故我在?」三、何以定慧圓明就是「安祥」?恭請開示。

答:無明就是無知、愚昧,說得明白些就是 認假為真,認同虛幻,不認識真實的自我。人的腦子,充滿了常識,任由官能的驅使、支配,把機械慣性的官能,當成是自己的身、心;眼見、耳聞惑於假像,活在 錯誤中,才不斷的滋生煩惱。要破無明就要先認清假像,什麼是假像?萬生萬物有永恆存在不變的東西嗎?一切都是條件的組合。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 空……」如果你把所見所聞所知都當作真實的,被那些假像欺騙,不是無知、愚昧的「無明」是什麼?經上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就是六賊,修 行人要整頓自己,廣積功德法財,不要再被家賊所害,所以要「觀心」。

觀的要領很簡單,就是「念念自知,秒秒自覺」,妄想來了,馬上知道,知道了就不足為患,就怕不知道,知道了要不要打消它呢?如果你再生個「打消妄想」的念頭,那是「頭上安頭」──妄上加妄!

禪要真參,不要淺嘗輒止,觀心觀得好,觀 到家時,那就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從此「隨緣不變」。如何是隨緣不變呢?要通得過考驗;別人說你、罵你,你不生氣。統一發票中了特獎,血壓沒有上升,不會 興奮。你丟了錢或東西,也沒有少吃半碗飯……這叫有了結果,有了結果就是肯定,不再退失了。

至於說定慧圓明何以就是安祥?因為偏定容 易昏沈,會落空;偏慧就會掉舉,掉舉就是胡思亂想,而安祥的人,清明在躬,說話不會語無倫次、寫文章不會陳腐,因為從「客觀意識」裏流露出來的東西絕對沒 有成見或偏見。保任安祥是高級的觀心。管帶安祥就是牧牛。安祥不但是定慧圓明的心態,而且是不二法門的證量。只要你守住安祥,就到家了,沒有什麼比安祥更 可貴的了,因為安祥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但是你不要摻雜;摻雜就會起化學作用,雜毒入心的病最不好治,如果你能夠肯定這一點,修行就不會再走錯路。

如何才能大澈大悟?

問:如何才能大澈大悟?什麼樣的標準,才是達成生命圓滿?

答:「悟」就是「我」和「心」,大悟就是明白了自心。大澈就是看到了一切事、一切理的源頭、起點。當理未萌、事未生、眾生不有、威音王佛以前,看他是個什麼?你若於此肯定、不疑、不再找了,那就是見性,如果不能肯定,便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什麼是見性?水性濕;液、固、氣三態的共 性都是──濕。火性熱,不管它高到千度、萬度,低到微溫,它的共性是──熱。生命的屬性是什麼呢?人人都應該很清楚,如果你不明白,那是你不肯用心,也就 是說你不願付出,只想獲得,讓別人耕耘你來收穫,天下有這種便宜事嗎?你仔細去參究一下吧!保證你能夠大澈大悟。

大澈大悟,就是看得很澈底,找到了一切真理的老祖宗,找到了萬事萬物的最初因,到了理的盡頭,事的盡頭,就看到了永恆相,離卻了生滅,超越了一切世智辯聰。

禪的特色,就是超越;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但是,你不要搞那觀念遊戲,什麼有、無、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最後到了一百個「非」,那不是戲論是什麼?

你如果要大澈大悟,保持安祥就夠了,時日久了以後,自然會起變化。為什麼呢?「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又說:「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凡是學來的,聽來的……統名戲論,你本能的智慧,一切具足,能夠開發出來,便與佛無異。

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而他說的法,千百年之後,仍閃爍發光。沒有六祖,就沒有禪宗,沒有禪宗,不但沒有佛的真血脈,儒家的思想早就僵化了;有了禪,才有宋、明的理學;有了禪,才有「廬山煙雨浙江潮」的禪文學。禪與現實人生,實在是密不可分,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搞清楚呢?

所以澈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 是徹底認識了永恆的自己。我們現在的肉體,是個化學工廠,也是一部機器。日本的高橋先生說:「這是個緣生之舟。」禪宗說:「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 翁!」主人翁是誰?認要當下認,別錯過了,假的當體就是真的;水是水,泡沫也是水,即假即真,一真一切真。澈悟以後,守住安祥,二年、三年……不變,它會 發酵、膨脹,會把生命的潛在能力開發出來,強迫中獎,無法拒絕。

至於到達生命圓滿的標準,除了勉強說個「無欠無餘」外沒有標準;既不能用秤秤,也不能用斗量。

生命,原本就是圓滿的,其所以不圓滿,那是因為它被心垢、罪惡……所埋沒了,所以,你不需要從外面再充實些什麼,而是把本心以外的垃圾拚命的向外拋丟!丟到無一物可丟時,它就圓滿了。

學法不成功的人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是否會明知故犯,常常原諒自己?被錯誤、罪惡活埋了還不自覺。王法無私,還有貪官污吏!法爾如是,有業必有報,連佛也不例外,沒有特權,沒有例外,非常公平。

所以,到達生命圓滿,一定是污垢去盡,諸陰消除,具有相當大的同化力、親和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努力修行。

如何才能把觀心與工作合一?

問: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觀心與工作合而為一?

答: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如果換個方式問說:「自己去菜市場買菜時,如何才不會把跟著去的孩子丟掉?」這個答案你自己就會知道了。

禪宗對這件事叫「管帶」,也喻為「牧牛」。我講「牛的禮贊」,那裏面就有答案。古人還說是「照顧腳下」。實際上是要你照顧心態,秒秒都要注意到「心」。你若保持得住,就成功了。指月錄上有個俞道婆,是專門炸油糕的,結果她悟道了。這就證明工作並不妨礙修行。

人要工作才能活在責任、義務裏,而且要把工作當作是一種享受,從工作當中發掘樂趣,工作就會給你帶來智慧、成就和榮譽,如果你帶著無可奈何的厭煩心去工作,那工作給你的便是懲罰、打擊和失敗了。

人,不能光吃閒飯、製造負值。有位會友 說:「我媽媽給我遺留下一筆錢,夠我生活了,我要專心修行!」我說:「你若是這樣,就不是我的同見同行了。」還有個人說:「我不要結婚!」不結婚是很偉大 的,但問題是你會不會邪思妄想?會不會有本能衝動?如果會,倒不如結婚的好,因為行於「中道」並不會影響修行。

佛法是內學,莫向外覓

問:好奇心太強,興趣也多,是否會破壞安祥?每天上班工作,怎樣才能不變成對名利的追逐?

答:絕對會破壞,天下本無事,有什麼好奇特的?

興趣太多,修行決定不會成功;參禪是最雄偉的事,是開發生命一勞永逸的事,是一次成功永不失敗,一次開悟永斷無明的大事,這麼偉大的事,那裏是附帶辦一辦就能成功的?絕不可能。

佛的十號之一──大丈夫,依孟子的說法便 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我們禪學會的戒條來說,便是「不可告人的事斷然不為」。修行的大前提,是必須能心力集中,形成焦點,然後才 能爆發出智慧的火花,綻放出生命的花朵。佛說:「制心一處,事無不辦。」你若「二、三其心,精力分散」,別說修行,做任何事都不會圓滿,不會成功。

至於如何才不是追逐名利,那完全在於自己 如何用心。你專心的工作,或研究學問,那是克盡責任,不是追求名利,而名利之不求自得,也只是伴隨著績效而來的副產品,就像是碾米的糠。學禪的人要追求真 實,揚棄虛妄,不可以只是說一說,想一想,而不腳踏實地的去做、去行。很多人都想開悟,光說不行就能開悟嗎?所以一開始我就說:要收穫就先耕耘,想獲得必 先付出,要成功得靠努力。這是活在相對的現實的人生,著手修行者的基本認知。

保持安祥精神自然充沛

問:我的工作在夜晚,生活不正常,體力和精神都受影響,在這種狀況下,原本紛亂的心,更無法控制,請問是否有解決的辦法?恭請開示。

答:像這種難題,應該你自己想辦法去解 決,你不能把燙手的山芋丟給我。(眾哄笑)其實,問題也很簡單,在工業社會裏,上夜班的人很多,如果你能保持秒秒自覺和安祥,不睡覺都沒有關係,我說的話 不是「黑白講」,是可以通得過實驗的;如果你聽(唱)安祥之歌、自性歌,聽(唱)得高興,到了早上四點去睡,六點鐘起床,精神不會不振,照照鏡子會發現自 己容光煥發。如果那一夜你是給禪學季刊寫文章,一夜沒睡,第二天照樣的會精神好、氣色好;上夜班並不是影響健康的絕對因素,而是你的心態。你沒有辦法約 束、管理住你自己的心;想念太多,先有成見;自認為上夜班會影響健康,它就影響健康了。有些悲觀的人,總愛說這事要倒楣!一天到晚想著倒楣,結果真的倒楣 了!「禱告」應驗了嘛!你心裏不要存有偏見、成見,想就朝好處去想,你如果說:白天睡覺最好了,起碼不必怕鬼嘛!(眾哄笑)你抱著喜悅的心情、管住自己的 表層意識,不叫它胡思亂想,躺在床上把一切念頭停止,你如果能做得到,健康馬上恢復,精神會好得很!有空就多唱安祥、自性歌,試試看!保證會像太陽照上你 的臉,感受到法的光熱。有人說:老師,我看不到那種光。人的眼睛對所有的光僅能見到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肉眼是看不到的,如紅外光、紫外光、X光……都 看不到,但是可以感覺到熱輻射,當你唱歌唱到心窩發熱時,就會容光煥發,一個精神煥發的人,那裏會不健康呢?

反省從何做起

問:反省沒個入處,不知從何做起?恭請開示。

答:反省沒有入處,是反省得不夠由衷,馬 馬虎虎、隨隨便便那是不行的。修行,只是在改變自己,如果你不要煩惱,你要瀟灑自在,那就一定要找出煩惱的原因,把因數抽換,否則便永遠不會改變;因為煩 惱與錯誤同在,毀滅與罪惡同步!所以當你製造錯誤時,也就是在製造煩惱;當你走向罪惡的時候,就是在走向毀滅。

有些人雖然在修行了,但是,搞反了方向, 總想改變別人,忘了改變自己。既然發心修行,要認識自己,要瞭解自己,那就要向自己開刀,向內收斂,這是個決心問題,決心能產生意志力和心力,心力跟反省 有直接的關係。反省在意志力和心力的支持之下要由衷,所謂由衷,絕不是勉強,而是一種自我開發,是一種享受,有了這種想法以後你可以說:我要不反省,我就 不認識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還說瞭解別人,那是自欺欺人。

當你認真反省、認識自己以後,就會發現這 世界上有個不公平的現象:什麼人為萬物之靈啊?很多人連狗都不如!狗對主人的盡忠職守,主人窮得沒有飯吃,牠還是跟著主人,絕不離去;人不然,人很現實, 追逐名利,不講道義,人雖為萬物之靈,多出一個思惟能力和智慧的成分,但是人在放縱本能上遠超過所有的動物,人要不管制自己就一定會活埋自己、毀滅自己。 這樣活著的人,能大言不慚地說是「光明磊落」嗎?所以當你徹底反省,認識自己以後,再也不會洋洋自得地自認高人一等了。你要想修行,得大解脫,必須痛自懺 悔,下個決心,絕不再犯,如果以後不知悔改,明知故犯,還自己原諒自己,說一切罪性皆空,空不空你試試就知道了,不會空的!

如何做好反省?

問:每次當我反省時,總感覺滯礙難行,無法做得徹底,是否是業障太重,應如何做好反省?

答:反省要在沒有任何事情牽絆之下去做,不必訂進度,一周、一年都可以。最要緊的是由衷。反省之前,先合掌禱告,你家裏供奉誰就向誰禱告,如果你相信老師也可以,說:請老師幫助我,啟發我反省的樞紐,讓我所有過去的過失、罪惡都顯露出來吧!

以時間為「經」,以對人對事為「緯」,細 細反省,巨細不遺的寫出來,寫出來就曝光了,如果有可以補救的,就向當事人去還債,向他道歉!比如說:小時候你偷了舅舅五塊錢,現在連本帶利的還給他,向 他道歉。你說了某人的壞話,他如果已經死了,就觀想他,給他頂禮,請他寬恕,他人若在,就直接去道歉。本來你偷東西別人不知道,還把你當君子,那說出來不 就成了個小人了嗎?別人看不起你沒關係的;罰了不打,打了不罰嘛!金剛經說:「若為人輕賤,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曝光是一件好事,別人侮辱你,不是沒有原 因的,應該感謝他,你被別人侮辱幾次以後,你會自省、自製,從此不再造業,再說心上的石頭搬走了,結打開了,不是很輕鬆嗎?所以反省要由衷,而且決心不再 犯。不反省,就不能認識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又如何能認識佛?認識摩訶般若?反省之前,要先醞釀一個階段,等到真的清閒了,一切事都放下,不要有任何牽 掛,然後很慎重其事的,把它當一件非常偉大的工程去處理,就會相應,就會反省得澈底。反省是徹底認識自己、糾正自己偏去個性的不二法門,也是掃掉修行障 礙、消業去障的不二法門,努力認真去做,必有好的結果。

怎樣才能斷命根?

問:怎樣才能斷命根?如何才是懸崖撒手?

答:命根即是我執。斷命根就是完全放捨我 執,全泯分別心。修行到達無事、無為、無心的境界,無一事寓心、無一理縈懷、唯覺自在時,再進一步,便是「大死一番」,然後才得「大活」,「大死」就是斷 命根。如果一個人的時候感到很自在,跟別人在一起時就產生相對,不自在,人我、是非、得失……又抬頭了,這是不究竟的;修行要只管耕耘,莫問收穫,「自 覺」工夫做得篤實,到了如同死人全無分別時,距離「一得永得」就近了。問題在當事人努力夠不夠、到時捨不捨得撒手?敢不敢撒手?

如何參破難懂的公案?

問:指月錄上說:文殊菩薩是七佛之師,但盡其最大神力卻無法使那個女子出定;罔明菩薩不過是個初地菩薩,卻能使那女子出定,請問師父這則公案如何參破?

答:就以修學「安祥禪」來說,根本就不必 朝這裏用心,看過去了就算了,所過者化,所存者神。看指月錄有個要領:看過就過去了,你要是不肯過去,就抱定一個話題追到底,不悟不休。所以看指月錄有兩 個方法:一個是看了之後,會就會心一笑,不會就放它過去。第二個方法,不會就死盯住它不放,但是修安祥禪只保任心態就夠了,安祥禪是省心省力的事,不必再 去多事。

至於出定、入定的事,在經論上這樣的故事很多,我的答案是:有人喜歡吃香的,有人喜歡吃辣的,事情就是這樣,沒有什麼道理。

什麼是修行最好的境界?

問:在修行過程中可能出現何種境界?什麼境界才是最殊勝的境界?

答:溪頭公園有什麼好看,你去看看就知道啦!有時偶爾聽到一、二句超常識的話,那是心理誘導,是暗示法,非常不正確。如果勉強講,最好的境界是沒有任何境界,只有一顆心才是最好的境界,任何境界不管是好是壞都是邊見。

修行人重視境界,那是功利主義,與正法不相應,很容易得少為足,以幻作真。為什麼呢?管仲之器小哉!修行圓滿之後,全宇宙都是你的,只要那一點點,要那個小小境界太沒有志氣了。

我們修安祥禪只求心安。開春我曾講過四句 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你照著去做就夠了。若說求什麼好處,不如去買彩券、搞六合彩,小本錢得大利,搞久了以後連小本錢也沒有 了,「甘苦莫郎哉!」所以學正法首先要揚棄功利主義,不要還不曾修行就講什麼境界。最好的境界就是現在,試問還有比現在更好的覺受嗎?你能保有現在的心態 嗎?

宇宙中唯一的真實即是生命,真實的即是永恆的,是原本如此的。禪,是追究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大解脫境界,就是生命的圓滿和永恆。修行而問境界,那是小兒科,真正修行人不問境界,不求境界,不管它是什麼境界,只是甘於淡泊,樂於寂寞的。

青年學生不能教他無為法

問:苗栗地區最近一次禪學座談會,來了一大群專科學校的學生,請問師父,以後對青年學生應該如何教他修學?

答:對學生,要他們多唱安祥之歌,人安 祥、國安祥、世界安祥,當然,家庭也安祥。學禪的孩子不會變壞,但是學禪的學生不能教他無為法,如果你說:把你知道的都丟掉,不知道的不要再充實……那就 錯了,因為人生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他不同的成長過程和中心任務。禪學會過去是不吸收學生的,如果對他讀書、學習不妨礙,就告訴他:安祥禪就是求心 安,心若不安就沒有安祥禪了。

心垢如何鑒別得知?

問:為何有人見性?有的人不見性?修行的差異何在?修行人是否有心垢,自己如何鑒別得知?

答: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為什麼別人吃飯我不吃飯呢?他吃飯他就飽了,你不吃飯就肚子餓呀!耕耘就有收穫,功不唐捐嘛!同時同樣地接受修行方便,你不肯定師父,不肯定自己,你就錯失機緣了,他肯定師父又肯定自我,他就成功了!

第二個問題,心垢由反省而知,由懺悔而除,修行人如果心垢去掉百分之八十,你在他面前都會感到如沐春風,他散發的光熱肉眼雖然看不到,但你會感受得到。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百分之一的光,紅外光、紫外光、X光,具他(βray)、阿發(αray)、戛馬(γray)……都看不到,生命的光你雖看不到,你能感受到熱輻射,好像曬太陽一樣,但是常常抱著顆陰暗的心,是沒有光的,沒有光即沒有熱輻射,心的光明是純陽的,純陽是絕對沒有陰暗和自私的。

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覺性

問:因參煩惱的根源,最後喊出「妄心、本心原本是一,煩惱即是菩提」,請問師父,這樣是否正確?靜時保任、動時管帶,自己覺得動靜都很難看住這個心,也曾懺悔、嚴懲自己,但仍是時常犯同樣的過錯(念頭上),很感困擾,不知如何突破?

答: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我,那是不對 的,那叫錯覺。煩惱即是菩提,是說從煩惱的感受上顯示出自己的覺性,有覺性就有希望,人沒有死以前,便有修行機會,一息尚存,希望無窮。煩惱即菩提,沒有 別的意義,只能這樣解釋了。至於說很難保任,你就照著那四句話(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人人調和)去做,不要太注意外在的一切,只注意自己的工 作、責任、義務。

不要太注重外在的一切,不要被外界所吸引 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要時時自覺,然後念念自知。念念自知就是要批判;一念之起,有用的靈感,把它記下來,沒用的,是妄想,把它丟掉、揚棄,不要跟隨它不知 不覺地走入想陰。第三句事事心安,每件事都求心安,凡是讓心不安的事斷然不做。然後人人調和,要寬宏大量,包容別人的錯誤,不要原諒自己,能夠這樣,安祥 就容易保持了。

什麼是中道?

問:對於所謂「中道」,始終未認識正確和清楚,請師父開示。

答:真正的中道,並不是說離開兩邊,走中 間,不是這個意思。中庸上講得很好: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這兩個字很好,雖然在過去沒有化學課程,但已把中和的內涵形容得很好,什麼叫 中和?比如在一瓶醋裏加入五十公克的蘇打粉,搖一搖,放一會,等它冷卻以後就變成淡水了,既無酸性也無鹼性了,這就叫中和,在修行上如何行於中道呢?的確 很多人都搞錯了。比如有人以為離開兩邊,行於中道,或說:兩邊不立,中道不存……這都不正確。

你們不要懷疑,不必再找了,你只要保持安 祥,你們就參學事畢,安祥就是老師的心,而你現在和老師的心一樣,你還去找見性,找開悟做什麼呢?問題在於你自覺、自肯、斷疑(惑)、生信,善於解釋安 祥,你就有正見,經常保持安祥,你就有了正受,有了正見、正受就是禪了。既存在又超越、既入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如此活著極為瀟灑、自在,生活充滿了 詩情畫意,人人都應該活在這樣的感受裏。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他不解脫,自己把自己捆得太緊,因此,他不自在,活得無奈,他就沒有詩情畫意的覺受了。像這 些,我本不想講的,並非是吝法,因為他不到這個階段,跟他說了會起副作用,那就不好了,好像剛剛出生的嬰兒,正在吃奶的階段,你給他來一客牛排叫他吃下 去,那豈不是要他的命嗎?你問我中道,我回答比較深入,希望你能接受。

常自生煩惱、好惡心重怎麼克制?

問: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常為別人一句話而自生煩惱,好惡心很重,自己也知道不好,但是不易控制自己的心,請問老師,究竟要怎樣做才能克制?

答:怎樣克制?只有安祥。你沒有安祥,太 著相,做事情著相,對人也著相,你如果有了安祥,就有金剛心,金剛心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只活在責任義務裏求心安就夠了。你要努力提高安祥度, 安祥度加深了,自然就契入離執禪定,離執禪定是修禪的起點,也是身去身來本三昧,行住坐臥不離這個,這個是什麼?安祥。能夠不離安祥,就不會執著,不起分 別心,一切就淡化了,要學「用心如鏡,過化存神。」用心像一面鏡子,男的來了是男的,女的來了是女的,臉上長了雀斑都清清楚楚,但是過去了就沒有了,不感 光、不留影為念,這樣活才省心省力,切莫對什麼都執著它。像你這樣,多唱自性歌、安祥歌就可以了,每天有興趣就唱,修行好的人,唱杜漏歌,一切漏洞都沒有 了,就是真無漏,真無漏即是無執禪定,那就到家了。

有所得與無所得的深意是什麼?

問:共修會期滿,有些人是以「尋寶」的心情來學禪,在六次聚會中,確實有不求而得的收穫,但是老師曾開示過:「你要真學禪,你將毫無所得」;有所得與無所得的深意,恭請老師更圓滿的開示。

答:對於尋寶人而言,沒有辦法作更圓滿的 解釋了,因為「寶」原本在你那裏,不在我這裏和其他處。「寶」是什麼?你應該自己很明白、很清楚才對,否則你又怎樣尋?古人說:「無價大寶,秘在形山。」 一本厚厚的妙法蓮華經,也只說明一件事:無價大寶原本在你衣領裏。你只要用心認真去找,絕不會入寶山空手回的。

修行人就是要不斷做「糞掃」的功夫,把多 餘的東西──垃圾掃掉。當你認真反省、懺悔做「糞掃」工夫的同時,你會發現你自己很髒,乃至於比一般動物不會高明多少,甚至還要差勁。但在條件上,人卻比 一般動物優越了很多,所以說人身難得。人有本能、情感、理性、智性和思惟能力,而一般動物卻只有突出的本能──運動功能和微弱的情感。所以,眾生雖皆有佛 性,但卻不能皆成佛,唯獨人有開悟的條件與成佛的可能。就是因為人的表層意識結構健全,因此唯人堪能到達生命的覺醒和圓滿,既得人身,豈可不努力珍惜自 己?

大家來參加共修會,如果只想得點知識,得 些新的見解,來作為談話的資料,那就錯了。那你所付出的時間和精神,便是一種損失、浪費。「為道日損」,修行不是天天要充實些什麼,而是要拋丟些什麼,把 心中多餘的東西丟掉。要說有什麼便捷的方法,那也很簡單,如果你覺得現在的心態很好,你把它保持住,那就是最圓滿的修行了。這種心態有如一個酵母分子在你 心中,它會慢慢地發酵、膨脹、分裂變成無數個酵母菌。這即是有所得,所得只是安祥,無限大的時空──宇宙。無所得,你能得個什麼?心經上講:無眼耳鼻舌身 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你只管行深般若──保有安祥,自然就會知道有所得、無所得皆是戲論之詞。

達摩大師到中國來,告訴我們學禪有兩條 路: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指研究道理,把一切道理研究通了,就會得到正見,有了正見,跟著就會出現正受。但是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把道理搞通,自然也沒 有得到真實的受用,時間浪費,生命也消失了。行入就是秒秒保持安祥,只要守著安祥,時間到了,就成功了。

如何才能粉碎獨頭意識

問:是否可由自己把獨頭意識粉碎,而讓心的原態出現?恭請開示。

答:這個問題是屬於參話頭的緊要關頭,安祥禪不注重參話頭,既然你問,我就回答你。

自己起一念來粉碎獨頭意識,那已經沒有獨 頭意識了。獨頭意識是根本心念不起,是無法由自己來打破的,這要觸機遇緣才能粉碎。古人的棒、喝,就是替別人啟發真我的方便,而獨頭意識喻為參禪的末後牢 關,既然是牢關,是很堅固的。所謂獨頭意識即是無意識、無思念、離分別,但卻並非就是真心。所以古人說:「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重山」,這一重山如 不觸機遇緣撞破,便到不了家。我不提倡參話頭就是這個原因,我們不如去保任安祥,一樣可以到家,參話頭是不適合今天這個社會和時代條件的。更何況少見明眼 宗師,當你「大死」之後,若不遇「活人劍」,誰能讓你「大活」?豈不是死定了!

三心不可得時,是否即是本心?

問:當德山被那個婆子問及: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點那個心而答不出來在發呆時,那一剎那是否即是本心,也即是安祥心態的呈現?

答:在那個時候接近獨頭意識,前進不得, 後退不得,念頭起不來,恰似蚊子上鐵牛,沒有他用力處,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吼他一下,說不定德山可以把獨頭意識粉碎,無我意識呈現,但是當時的德山,絕非原 本的心──安祥,距離真我還有一大步,他那個時候心靈已經統一了,只差一棒或一喝而已。

如何克制妄想?

問:我白天教書、晚上上課,平常很容易想個不停,想很多事情大都沒有結論,請問師父,有什麼方法能夠克制妄想?

答:不二法門,想與不想是一回事,想即是 不想。如果勉強給佛法下個定義: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成佛即是生命的覺醒,佛法即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壇經上說:若覓真無念,念上有無念……若覓真不 動,動上有不動,什麼是念上有無念?動上有不動?博陵王問道,法融禪師回答他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曲談名相勞,直說無繁重。無心恰恰用,常用恰 恰無,若問無心處,不與有心殊。」

現在在座的各位,應該都是無心的,無心並 不妨礙你聽話,也不妨礙你說話,有念無念也是如此。我之所以沒有逐條的講八正道,因為在我前後的講話中都已包含了,八正道中的正念,如果不是為了非分之 念,所想無有不可對人言的,都是正念。所謂正念,是為了國家,為了工作,為了學術而去思索,對人對己沒有傷害,對修行也不構成障礙。如果毫無目標的去想是 妄想,妄想不僅容易心亂,而且容易造成重大傷害。至於說如何才能克制妄想?今年春節時我勉勵各位的四句話,如能做到前面兩句,那就萬事如意了。

第一句:時時自覺──時時做自覺的功夫,自己覺自己,這也即是由「安分」而「守己」的落實修為。

第二句:念念自知──每個念頭來了就知 道,需要思索的,沒有結論絕不甘休,絕不換第二個主題。這樣,我們的思想就會成為一種創造力。無論你是想一個學術問題,想一種教學方法,想如何突破老師和 學生之間的障礙,這都是很好的正念,如果是想了一夜,第二天完全都用不上,那就不要去想。要能夠做到念念自知,這也即是觀心得力之處。一般人想什麼都不知 道,這叫無明厚重,自己能知道自己有妄想,表示你在修行上已經有進步了。

如果我們想一個主題,不停地想一個禮拜、二個禮拜,只想一個主題,一定會得到一個很可貴的答案,這個答案絕對不是衝動,而是靈感。

要想修行,就要能夠克念──克制自己的妄 想、妄念。克念的方便、方法很多,念佛、持咒、唱禪歌都可以把妄想攔住,不讓妄想像脫韁野馬。一切的妄想都會傷害身體、污染心靈,要想把念頭止住,那是不 可能的,要以正念代替妄念,每一個念頭來了自己都要知道,念起即覺、覺之即無,除了正念之外,自己若能做到沒有任何妄想,沒有任何邪念時,有念即是無念 了。

持咒的要領及回向

問:持咒如何持才是正確?要不要回向?

答:持咒可以消業障,啟發內心的光明,咒又叫總持,把三藏十二部經典濃縮成幾個字,是佛法的總綱。

持咒要領,第一、不要希求什麼,不求超常識的神秘,佛法是超功利的,一切無求,你所得到的遠比你所求、所想像的多得多。第二、持咒之前先調心,沒有雜念和妄想,也不求什麼,只為朝向發掘真我、追求真實、認識自己而持誦,這是真正的持誦,真正的發心。

至於要不要回向?回向不回向都沒有關係。 回向是一種願力,我們的心一念三千,願力可以改變周邊環境,可以改變自我,由凡夫修成佛是由於願力。密宗有活佛轉世,也是願力的實現,絕非迷信。回向很 好,為某事而回向,為眾生而回向,為世界和平回向,為國泰民安回向,這都很好,你如果不回向,也不會落空,正因得正果嘛!

持咒、參禪、觀心都是修行者很好的方便法門,但是要打成一片,有空就提起,坐公車、火車、騎機車……都可以念,可以默念,也可以用只有自己聽得見的金剛念。

持咒的威力不在咒的本身,它只是一把鑰 匙,可以打開你心靈的無盡藏,持任何一個咒,功德都是一樣。咒愈短愈好,文殊菩薩有「一字咒」。咒有一個字、二個字、十個字、二十個字的,再多就不頂好。 有些咒很長,其實它的本文只有幾個字,持的時間、地點都無限制,睡覺可以持,上廁所也可以持,只要默念、不出聲就可以了。

如何對治作惡夢?

問:常常作惡夢,夢中充滿恐懼、生氣、憂慮,一隻手麻木,手關節酸痛,這是否因為想念晦澀、黯淡所致?應如何對治?

答:身心是一元的,有什麼想念內容,就有什麼樣的健康狀況,你平常想念太多,想的多,做的少,想不是為了做,只是為想而想,想多了就會造成貧血、腦神經衰弱、夢多、不易入睡,這都是想出來的毛病。

做夢是屬於陰暗的,修行人不大會做夢,有夢也多半是彩色的夢,不是灰暗的,能做彩色夢,象徵心垢淡薄,距離找到真我就接近了。

不易入睡,可用五個龍眼肉,三十粒較大的 花椒,用石臼(或請中藥店搗製)搗碎,充分混合,做成豌豆般大的丸子,睡覺時擺放在肚臍上,用一張撒隆巴斯貼住。睡前用熱水洗腳,睡下去以後把注意力放在 腳心,這樣就容易入睡了。在尚未入睡前,千萬不要想任何事情,如果控制不住就默默持咒,唱安祥歌、杜漏歌──閉眼不出聲的唱,直到入睡,睡後便不會做惡 夢。

你有點腦貧血,要多吃帶顏色的青菜,不要偏食、不要喝茶,早上提前起來做二十分鐘倒立,如果心力夠,有恆不斷,半年後視力也會轉好,就不必戴眼鏡了,而且容光煥發,用不著化妝品了,中午不必午睡,精神一樣好,而且也不會做惡夢了,重要的是不要亂想。

除了追求自己的心,此外沒有真實法,一切 都是方便,方便是對症下藥,所以佛說種種法,為治一切心,若無種種心,也用不著種種法了,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種病態的心,所以不要隨便的想。古德有 一首偈說「莫繫念,念成生死河,輪迴轉六道,無念出長波」,眾生之所以生死輪迴,都是由失控的想念想出來的。想念能消耗我們的生命力,用腦雖然也會消耗熱 量、消耗高等能量,但如果是正念,或為法而思索,精神反而會煥發,夜無惡夢;若是為了個人利益、得失、恩怨、是非……去想,生命力便會萎縮,而黯然失色,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莫妄想」!

何謂「得來」如何才能「得來」?

問:聆聽老師開示,曾在外島禪定中悟知得來「以子之覺,覺子之心,以子之心,覺子之覺……」所謂「得來」,如何才能得來?

答:所謂得來,就是有了這個心得。古人修 行大悟三十次,小悟不計其數,這就是累積。有的是頓悟,譬如六祖,一見五祖言談之下豁然大悟,沒見五祖之前聽到人讀金剛經就已有所領悟了。我在外島時,因 工作關係很少回家,那裏是禪定最好的環境,一日在禪定中得來這八句話。所謂得來,是從心裏得來,不需透過電波,既不是有線電,也不是無線電,凡是認真修行 的人是會知道的,所謂得個消息,既不是別人告訴你,也不是你自己知道的,這樣就叫「得來」,這是只能意會,無法言傳的。

什麼叫靈感?

問:請老師說明什麼叫靈感?

答:靈感在佛法來說,都是指自己的心,不要摻雜,一有摻雜就變成了二元。不要依賴外界,不要依靠任何物件,不要企求外在力量能幫你什麼?外在一切永遠幫不了什麼,修行就跟吃飯一樣無能替代。

真實的靈感不從外來,我們思索一個問題,把全感情、全理智、全生命力集中成一個焦點時,在這個焦點上就會綻放出智慧的花朵──這就是靈感。

今天跟各位講的主題──安分守己,對修行人來說,不但是必須的,也是足夠的。比如愛迪生,他只受了兩年家教,居然能發明出一千多種東西,他就是從安分守己、集中心力得來的。能夠「制心一處」集中心力的人,必然富有創造力;能夠安分守己的人,絕不可能埋沒自己。

靈感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心力集中所迸發的智慧結晶,這是很可貴的,這是創造的力源,人如果不能「制心一處」而集中,以迸發其潛能,便不會有創造力。第二個層次即是一般人講的神通,神通有好多種:

一、依通。你自己並沒有什麼能力,依靠外 在的靈媒來給你傳遞消息,若無靈媒傳遞消息,你一無所知,而靈媒對你的修行,只有增加干擾,對你的人生除了增加你的執著和傲慢以外,毫無幫助。它為什麼能 夠給你傳遞消息,因為你具備著一種陰性的體質,如果你用現在的心態,它就無法憑依你了。在此時此地,它也無法給你傳遞任何消息了,因為那是不可能的。這種 依靠外界的叫做依通,對自己的生活、精神妨害很大,使你活得不正常,使你產生一種偏差的錯誤──自我執著,以為高人一等,其實是低人一等。

二、報通。什麼是報通?耕耘就有收護,努 力就會成功,假如你修行一個法門,修了十年、二十年只為證得天眼,那你或許可能修成天眼通,但是天眼通了的後果,可能使你受不了,可能使你精神崩潰……所 以,佛法是無為法,如果你錯用了心,修行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那你行善是會升天,天福再多、再久也是有限,等天福享盡,你還得下來。佛法在根本上,是要認 知真實原本的自我,而真實的自我即是無限和永恆。所以佛是人天導師。

三、神通。真正的神通是什麼?是漏盡通, 什麼是漏盡通?永遠不再有煩惱,杜漏歌講的那幾種是粗漏,還有很多細漏,都說出來別說一首歌唱不完,寫個十萬字的書也未必能容納得下。所以,一般人修行, 漏啊!不停地漏,最多是修得五神通,在五通之中比較好的是宿命通,有了宿命通,知道自己前世是誰?是那裏來的?投入胎以前是誰?為什麼要投入胎?有什麼使 命?什麼時候走?都清楚了,修行發露了宿命通,就不會再退轉了,永遠不退轉,當他走的時候,可以來個惜別茶會,Seeyouagain眼一閉,就走了。

假如你沒有發露宿命,連投胎以前你是誰都 不知道,縱有天眼、天耳……也都是假的,它可能因為你心態不好而退失。如果有人問老師:我們應如何修通?老師告訴你,神通是障道因緣,也是一種錯覺,一種 虛妄,並不真實。真實的是原本的,我們的表層意識,它雖不真實,但是可做為一種工具使用。王陽明說「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如果能用真我主宰自己的王國, 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必要的工具,是上好的工具,提高它的質,發揮它的能。如果你不能用真我主宰自己心的王國,六卿就不聽令,朝綱顛倒、讒臣當道,權奸作 主、天下大亂……若是真正愛護自己的人,只保持你現在的心態就夠了。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連人都沒有,沒有人就沒有神,沒有神又有什麼神通?或者說有神通 我就能知道……你知道又能改變什麼呢?你知道也不能改變什麼,不要搬弄識神,不要叫表層意識作怪,真心沒有這一套,如果說發露了神通,表示他修行成功,那 也不然,鬼神也有五通,你只要把肉體擺脫了(肉體是個很大的電阻),修神通是很容易的事,但是把寶貴的時光作無謂的消秏,那是對生命的浪費。神通是什麼? 神通是一種不求而得的力量,來自杜漏,來自無漏,修行上的漏洞堵得差不多了,它會不求自得,求是求不來的。當你的心態到了比現在更安祥、更深刻時,把念頭 打掃乾淨了,該知道的事都會知道,對有緣人的事情也知道。擴大些,國家未來的事情,人類未來的命運也知道,這只是見微知著,並不神奇。所以,修行人不應求 神通,求神通也得不到神通,只會走火入魔,當你沒有神通時,就是勝利者,有了神通就是有漏。

斧底抽薪除病因

問:我母親有風濕關節炎,很痛苦,請問師父如何才能徹底根治?

答:風濕關節炎,起因於懷疑、嫉妒、不 滿、抱怨、自己對、別人錯、誰都對不起她……所謂自心中毒。由於想念心態不同,造成我們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如果是「天君泰然」的一種心態,身心就能保持平 衡,比較健康。因為懷疑、嫉妒、不滿……的心態,在生理上會產生酸性反應,所以妳母親的風濕關節炎,是屬於酸性體質,妳給她多吃鹼性的食物,如脫脂牛奶、 小黃瓜、山藥、大蒜……等這類東西,對身體有益。

最重要的是改變她那偏去的個性,妳可以對 她說:「妳懷疑他一輩子,對妳有什麼用呢?妳不滿意人家,人家不是照樣發財嗎?妳抱怨人家的結果,上天也沒有補償妳什麼呀!越抱怨越苦啊!別人並不因為妳 抱怨而沒有飯吃吧……」妳如能夠把她的病因作斧底抽薪似地去掉,心理絕對影響生理,她的健康便會跟著改善。

各位看過「安祥之美」講詞的就會知道,所有的病皆是從心而起,所謂「百病從心生」,病從口入的病好治,從心生的病難醫,因為不明其根,找不出原因。一般粗心的人根本不明白病因,又如何能對症下藥呢?「心病還須心藥醫」,所以要想徹底治療,必須從改變心態做起。

反省懺悔除心垢

問:反省時如何才不陷入糾纏?反省要發掘往事,與老師所教「往事渾忘卻」如何調适才不矛盾?

答:這問題很簡單,要修行就一定要反省、 要懺悔;反省、懺悔的著眼在去除心垢,掃掉障礙。如果你不反省、不懺悔,那些陳年往事是忘不掉也去不掉的,而且是趕也趕不走,只有真正徹底的做一次反省、 懺悔,不二過之後,往事才會忘掉。說了沒有用,做了你就會知道。一般人習慣於回想過去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最要不得的是忘不掉,忘不掉的結果便常常把自 己陷入煩惱的深淵。修行人要發掘出自己原本永恆的真心,而奉它當家作主,豈可陷入早已不存在的虛幻往事裏,而與之糾纏不清?所以「往事渾忘卻」,忘不掉就 要由衷的反省、懺悔。

教學與修行兩者如何調適?

問:當老師教學生,是責任、義務,但在教學的過程裏,常會感覺自己的安祥度降低了。請問教學與修行兩者之間如何調適?

答:教學生要用愛心,行愛的教育,發自內 心地視教學為無上樂趣,安祥度就不會降低,更不會退失。如果你用苛求、不滿、抱怨、失望……的偏頗心態去教學生,讓學生成為你發洩情緒的對象,那對學生固 然是一種傷害,對你自己的修行也是一種損失。因為錯誤與煩惱同在;罪惡與毀滅同步,你應該把操之過急、不滿、抱怨、失望等恨鐵不成鋼的急躁心理去掉,代之 以愛心的容忍循循善誘,做到「盡心焉而已」!

對於有些特別頑皮的學生,也要以愛心為 本,多鼓勵少責難,用不著恨鐵不成鋼,因為鐵就是鋼,鋼是從鐵的鍛煉中提高它的純度和密度而成的。修行人若以開闊的心懷去包容、去善盡職責的話,安祥不僅 會與你同在,也會與周圍的環境同在。所以不要弄錯,不要在傷害學生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如何契入不二?

問:安祥禪的特色,是能在老師跟前,當下識得本心,體會到安祥,但卻無法悟道,在現今紛擾的生活中,如何才能契入不二?

答:你這種問話,我說是「愛說笑」;你既然能夠當下識得本心,獲得安祥了,你還要悟什麼道?你還想找什麼道?

我在第一篇講詞就曾經說:禪的基本架構是「正見」與「正受」;什麼是「正見」?正見是無所見,有所見皆是「計、執」。證道歌說「了了見、無一物」,這就是正見。什麼是「正受」?正確的覺受,也就是對法領會了以後的真實受用。

假如說你要有所見,你所見的那些東西,統名法執,又叫理障,學正法不需要那些廢知識,什麼叫做廢知識?煩惱來了它擋不住,對生死、苦樂的問題也不能解決。你只秒秒保持安祥,就不會煩惱,就會獲得生命的源頭活水,唱安祥歌,安祥是什麼?是幸福的泉源,是摩訶般若的體現。

你說無法悟道,你是在「騎馬找馬」,你沒有契入不二法門,你是以有所得心來學無為法門,那是不相應的。

安祥禪,安祥就是理、安祥就是事、安祥就 是法的全部了,我已經和盤托出全都給你了,你還在找。如果另外還有,那也是畫蛇添足,雪上加霜。「金屑雖貴,在眼亦病」,眼睛裏不能摻砂子,金粉也不可 以,為何不以自己的心當作眼睛呢?古人說:「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此刻,當下若不自肯,不確認,你去找吧,看能找到些甚麼垃圾。

心若不動,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問:我是一個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必須在專業上投注心力,激發創作潛力,如果心如如不動,創作靈感從何而來?

答:如如不動是指心的原態,是創作的基 因。從事藝術工作那是你的正業,剛才講過八正道,正業是修行人生活所必需,藝術對人們有益,可提升人們生活的素養和品質,一個真善美的社會是美好的,也是 理想的。藝術裏充滿了詩情畫意,是創作的誘因,但創作離不開禪,沒有禪,就只能提升技術的層面,而不具性靈之美。

中國的大文豪、大藝術家都通禪,唐朝王摩詰、宋朝蘇東坡、明代八大山人……不勝枚舉。禪,它活在藝術裏而超越藝術;活在宗教中又超越宗教;它是一種既具象又抽象、既存在又超越的藝術的藝術,生命的生命,智慧的智慧,存在的真實。

你以從事藝術工作者來學禪,無異於在開拓靈感的泉源,如如不動,了了常知,是創造的勢能,靈感的活水源頭。你若不能認知「本來面目」,學問就沒有根本,你便只能擁有類似電腦的靈性智慧,這樣你會有閃爍生命力的藝術創作嗎?

從開始到現在,都只是在講入門的方法,禪 的真實內涵,你要自己進去才會知道,如何進去?安祥就是打開不二法門的鑰匙,你能擁有和保持安祥,就能進入禪的智慧寶庫。若離開了安祥,就只能在門外徘 徊、觀望,那是沒有用的。從事藝術工作,如果有了禪,你的作品便會閃爍性靈之美,充滿生命活力和詩情畫意,來表達和提升你心的力量,這跟如如不動絕不衝 突。

有關參話頭的問題

問:有個晚上精神很好,便集中精神專心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內心感到黑漆漆的,而且十分沈靜,忽然心生恐懼、害怕起來。第二天早上思惟旺盛、心中不安,這是否方法錯誤?

答:安祥禪不是參話頭,像你這樣參話頭是 不得要領,談不上上路。真正參話頭,要參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把所有千思萬想紛飛妄念,歸結到一個話頭上,到達參又參不破,放也放不下時,久而久 之,整個意識就變成了無意識。無意識就是獨頭意識,把多個意識變成獨頭意識,獨頭意識觸機遇緣被打破,就到了客觀意識,客觀意識是真無我,真無我才是真有 我。我們現在一說有我,大家便意會到我們生命的各別相,我們每個人的表層意識是不同的,這由於生長環境、遺傳因數、教育因素……等構成了千千萬萬不同的 人,如果把不同的表層意識去掉,我們原本的心,沒有六根、沒有六塵,每個人的心便完全一樣了。

我為什麼不主張參話頭呢?今天參話頭要有 大福報才行,從參話頭到開悟,這期間不知要經幾年?幾個月?而且需要有人照顧,還要有明眼師父指導、護持,沒有師父,你悟了,自己也不知道,不能當機立斷 把獨頭意識粉碎,久久你會成為白癡。如果你沒有這個福報,每天還要上街、上班,不出門不行,那你參得見山不是山……見汽車不是汽車,見樓梯不是樓梯,那就 太危險了。再說你沒有透過反省,先去掉心垢,業障還在的話,就會物以類聚,你的想念跟魔相同,魔就來了,跟鬼相同,鬼來找你,你當然會恐怖,你沒有徹底反 省,沒有正見,我執還在,有個「我」在,自然就會怕怕啦!如果沒有我,誰怕呀!現在有句俚語「誰怕誰呀!」所以,你這樣參話頭,是不對的,不是每天參幾小 時,更不是高興了才去參,情緒不好就不參,是如雞孵卵,如爐煉丹,一直不斷地參下去,不悟不休。古人參禪,廢寢忘食,端著飯碗都不知下口……如此才能疑情 成團。如果參一參,停一停,摻雜不純,就像是燒壼開水,燒一燒,歇一歇,那將永遠燒不開了。

參話頭如果比安祥禪簡易、殊勝,我又何必講安祥禪?五家七宗,門庭設施,各種作略都不相同,但是本質上和安祥禪完全一樣,絕無差別。所以,我勸你別再參話頭了,學安祥禪見性的人很多,從民國到現在,我很少看到過那位因參話頭而見性的。

身心原是幻愚者執而迷

問:在會友中見有人於日常生活中,有些現象,比如:醫院、殯儀館、菜市場、……等靈氣不好,最好不要去;天黑了,外面陰氣盛,不敢出門;晚上睡覺要開燈……等等,請問老師,如何面對這種現象才算正確?

答:這就是執著。醫院、菜市場的靈氣不 好,這是事實,但是你去了,它可能變好一點。為了眾生,你犧牲一點又有什麼關係?至於說靈氣不好、怕鬼、不敢出門……這很可笑,你又沒犯法,怕什麼?員警 沒通緝你,也沒有債主向你討債,有甚麼見不得人的?什麼陰氣陽氣?這是二分法,這是執著,有時候我是方便說法,那不是究竟,不必執著。如果你要真正立志成 為大器,承當光的天使,你應該散播安祥,那裏不好往那裏去。地藏菩薩為何要入地獄?佛祖為何不當太子?卻跑去外面修苦行?為眾生發大心,要向佛、菩薩學習 才對,至於開燈睡覺,這是不正確的壞習慣。靈氣好不好不在外面,在你心裏,你若胡思亂想,便落入想陰,開燈睡覺除了浪費能源,無裨修行。怕這怕那是你的 「我執」作怪,修行者修正想念、行為也,不正、不對的就要修,就要揚棄,「身心原是幻、愚者執而迷……」別糊塗了,醒醒吧!

怎樣才能做到去執禪定?

問:修行在未完全做好去執禪定以前,常受五陰滋擾及感官擺佈,請問師父:如何才能做好去執禪定?

答:禪的三個階段:離執禪定、去執禪定和 無執禪定。離執和無執禪定在本質上、感受上是一樣的。古德說「途中即家舍」,雖然你還在途中,感受跟到家一樣。途中就是離執禪定,家舍即是無執禪定。為什 麼還要做去執禪定呢?因為你雖然取得了生命的源頭活水,但是你不能保有它,為什麼保持不住呢?業障、心垢沒有除盡。

要保有離執禪定,就要把過去累積的業、所 欠的債,作徹底的反省懺悔,把毛病全部丟掉。心垢未淨,就是電阻,錯誤都揚棄了,電流就通暢無阻,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人生通暢,人際關係 調和,對人就有親和力、同化力。如果不肯付出,不肯丟掉那些不應該有的東西,就沒有辦法保持住離執禪定,一定要把那些掩蓋你、遮蔽你、埋沒你的那些東西完 全丟棄,你就會知道原本的自己是誰?那就是「到家」──完全到了離執禪定,也即是涅槃,涅而不生,槃則不滅,在證得不生不滅的同時,也便把捉到生命的永 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途中風光無異家舍,即是所謂「本地風光」。

離執禪定就是如幻三摩地,三摩地就是正受。無執禪定就是大圓滿,即是成佛。

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

問:孟子說「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其深意何在?常有不以為然之心產生,請問如何面對?

答:孟子這句話應該是「無是非之心,非人 也」,又說:「是非之心,智之端也」。這意思很明白,後來王陽明更青出於藍地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王陽明私淑孟子,是非之心既然人 人都有,顯然那是不須學習的,所以說:「不學而知謂之良知,不學而能謂之良能。」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連小孩都知道不可以打媽媽,打媽媽是不對的。 稍大一些的孩子都知道罵人是不對的,成人都知道這樣是對、那樣是不對,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都知道愛自己的父母,所以對這句話不必懷疑,如果人連這 點基本的智慧都不具備,人類的進化就不可能發生。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裏,不少榜樣是沒有讀過 書的,佛法中的大菩薩、如來也不一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六祖惠能是個樵夫,是不識字的文盲,但是他的無師智、自然智不是學來的。所以儘管世間的是與非並 不是百分之百的至理,但是大家共同認同的價值標準,是普遍而自然存在的。令人訝異和擔心的是很多人明知道這事應該做,那事不應該去做,卻偏偏不做應該做 的,而去做不該做的,如非昧卻「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良知,便是自我放縱、自甘下流。

發露懺悔的方法

問:發露懺悔是自己面對當事人,向他認錯請他原諒,但對一些工作上的同事、朋友向他懺悔時,他不接受或更藐視我,該怎麼做?

答:在「大智度論」上發露懺悔的方法,是在百千大眾前,述說自己所犯的種種過錯和見不得人的行為,這樣罪垢才能消除。過去在名山道場曾經發生過這種事:

有個五十幾歲的修行人,出家也已經三十多 年了,是廟中的上座,很會說法,大家對他很尊敬,不過修行幾十年,他並沒有解脫,於是就依大智度論,當眾發露懺悔。事後,大家對他不再敬重,甚至有人背後 罵他連狗都不如,他抬不起頭來,要自殺。他的師父說:自殺並不能免債,該還的還是要還,世間債一死了事,因果的債,百千萬劫都不會亡的。金剛經上說:「若 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人家給 你促成成佛的機會,你應該感謝才對,有什麼難過呢?經師父一開導,他明白了,從此不生氣了,別人不理他,他向別人行禮,一輩子被人看不起,當他臨終火化 時,舍利無數,光輝燦爛。

現在的社會不是個很公平的社會,有些人常 常拿別人尋開心,或以侮辱別人作為取樂的對象,所以對不起別人,除了欠錢須當面奉還之外,可以用觀想的方法,向他頂禮,請他原諒,以後絕不再犯同樣的過 錯。這樣做了以後,心裏就會平靜。佛法不是純理論,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去做,才會相應。

為什麼會活在無明病痛中?

問:自己感覺日常生活是活在無明之中,比如自己生病,不知病因是什麼,常常筋骨酸痛,身體疲勞,也不知道為什麼?

答:病的原因就是生氣、不滿、懷疑、嫉妒 和「軀殼起念」。渾身疼痛、感覺疲勞、莫名其妙,不知原因,這是心病,筋骨酸痛由於懷疑、嫉妒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諸病之源。有些人說我修行還生什麼病?你 那個修行是騙自己的,你根本沒有修行;你依舊看別人不順眼,沒事時愛講話,吵架、生氣,那叫什麼修行?告訴你不要生氣,生氣就是無明,告訴你:話說多了心 會亂,你不信,說完了廢話就有虛脫感。怒火能燒功德林,你還沒有積多少功德,剛長出一點苗就給燒掉了,修行怎麼會進步?

一般人不知道什麼叫無明,生氣就是助長無明,嫉妒、懷疑、忿恨,這就是酸痛、風濕的基本原因。我們若想保持健康,只有保持安祥、喜悅的心態才行。你不肯付出、去掉自己的毛病,你怎會得到安祥自在呢?

甘於寂寞的人永不寂寞

問:在修學安祥禪的過程中,如何忍受寂寞及享受寂寞?

答:寂寞就是不寂寞,不二法門嘛!甘於寂寞的人永不寂寞,那是很高級的享受!

《證道歌》說:「常獨行,常獨步,達者同 游涅槃路……」涅槃就是不生不滅。一個真正的禪者,明見本心、澈證佛性,到達實際理地,常享本地風光,我法二執已斷,理事二障已除,雖行走在熙攘鬧市之 中,也如入無人之境。由於心無起滅,所以處處都是涅槃大道,外在的一切都不會成為干擾,自己的覺性永不消失。《證道歌》還講「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 無佛……」連佛都沒有了,自己還會有寂寞嗎?你只管保有安祥,你就會知道寂寞就是不寂寞。

你問「如何去享受寂寞?」當你有了安祥, 你就是在享受寂寞了!如果你沒有安祥,那寂寞的確是很難過,所以寂寞對不認真修行,尤其不修行的人來說,不但不好,而且容易墮落。所謂「小人閒居為不 善」,獨自一個人的時候,做壞事的機率比較高,有的人為了排遣寂寞去打麻將;有的人感覺寂寞去租個錄影帶……於是毛病就出來了。

要解決寂寞難過的唯一方法,就是你修行要 上路。當你安祥到「行亦禪,坐亦禪……」「常獨行,常獨步……」時,只有安祥感受,就不會有寂寞感了。實在講,你還沒有「上路」,火候不夠,火候夠的話, 「語默動靜體安然」,享受安祥已經千足萬足了,那裏還會產生寂寞、不寂寞這個問題呢?

珍惜末法難得的緣生

末法時期,弘揚最上一乘法,很難!一般人的理解及領受能力不夠,不是法執、便是我執。我執:我想得到什麼好處。學法沒有什麼好處可得,只是發掘出你自己而已。

法華經裏,形容一個身懷寶珠而卻窮途乞討 的人,後經別人指出無價寶珠所在,他很高興,高興什麼?原本就是你自己的嘛!你並沒得到什麼。自己原本是佛,只是你自己迷失了自己,埋沒了自己,一旦覺 醒,當下「舊佛新成」。你們所問的問題,大多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現在、當下,你的心態改變了沒有?你現在的感覺如何?如果你現在沒想什麼,臉上有股熱 輻射的覺受,你已是心空及第了,請你珍惜此刻的心態,保持現在的心態,就叫做「就路還鄉」。

如果你坐在我面前還是心猿意馬,亂想一 通,那表示不相應,以後就不必來了,來了也只會浪費你的時間,增加我的歉意。如果你相應了,請你保持住現在的心態,像牧牛一樣拿根杖子守著牛,不要讓牛亂 走、亂吃、亂破壞莊稼。十法界的各層次不同的眾生,他們的差別不在外形,而在他們的心態。此時此刻大家的心態,就是易經上所講的「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 動,感而遂通天下」的心態。也是莊子講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更是唯識法相宗所說的「大圓鏡智」。不須要歷劫勤苦修學,你已經得到了至高無上的最上一 乘,你應該全生命、全感情、全人格、全理智的投入,小心翼翼的護衛著這個心態,必能「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倘若依舊去向外馳求,任意去胡思亂想,縱使是 千佛出世,也救不了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