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修行功夫的一個標準

 

「又望西《無量壽經鈔》曰:疑網既斷,實理忽證。彼能證智,不由他生,必由心出。」這個話說得好!疑是煩惱,貪瞋痴慢疑,煩惱分為五大類,疑網斷盡了,這個五大類煩惱,疑是最後的,疑要是斷盡,前面全都斷盡;前面沒有斷,疑決定不會斷。所以世尊教學,宗旨就針對這個問題,幫助一切眾生破迷生信,轉迷為悟,都在這疑字上下功夫。不疑了,你就相信,這個信叫真信。我們現在這個信不真,為什麼不真?知道,做不到;不是做不到,裡頭有疑,如果一絲毫疑情都沒有了,你肯定百分之百做到。這也是檢驗我們自己修行功夫的一個標準,那就是看我們沒有百分之百的做到,要相信自己的疑根沒有拔掉。

 

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出現許許多多不如法的事情,就是說跟性德不相應的事情。貪瞋痴慢也都是標準。為什麼還有貪心?為什麼還會吝嗇?為什麼還有瞋恚、還有怨恨?為什麼還會有傲慢?全都與疑有密切關聯。於是我們才能看出佛陀教學的善巧,教學手法的高明,讓我們明白這些道理。真正明白道理,這個智慧發於自心,你自心本有的智慧。這個說明就是與知識不相干,不是知識,是智慧,知識是從外來的,智慧是自心所生的。但是外面可以幫助裡面,換句話說,能夠誘發、誘導,開發我們自心的智慧,佛是用這種方法。我們學的人要會學,什麼叫會?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用真誠心去學。真誠裡頭有沒有疑?沒有,有疑就不真誠。印祖講得好,一分真誠得一分利益,十分真誠得十分利益,百分真誠你就得百分利益,萬分真誠你就得圓滿的利益。所以真誠裡頭決定不夾雜疑惑。由此可知,真誠心能夠出現,還是要斷疑,學經教的目的也就在此。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經教學?為了讓眾生逐漸逐漸明白諸法實相,真正明白了,真誠心就現前。為什麼?疑惑沒有了,就是障礙沒有了。疑惑沒有了,肯定貪瞋痴慢也都沒有了,因為它有連帶關係,疑是根!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七三集)2011/6/28 檔名:02-039-04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