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一部《華嚴》講什麼?就講這四個字。清涼大師把一部《華嚴經》就分成這四個部分,信、解、行、證。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裡面詳詳細細講了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就講這個,佔全經三分之二,知難。行呢?行易,行只有一品經「離世間」,只有七卷,我們中國翻的八十卷《華嚴》。解門呢?解門差不多有三十卷。你看看,看它佔的分量,你就了解。行只有七卷,一品,叫「離世間」。離是什麼?放下。真正解了,放下很容易。放不下,都是解那個地方沒透徹,那關沒過,不及格。大概解不及格,一定是信不及格。

信解關係非常密切,真信,哪有不解的!信心裡面還帶著疑惑,這幾乎是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可以說通病,大家都有。尤其是經典裡面說得太深的地方、太玄的地方,我們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六個老師,有一天在一起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沒有一個人能講清楚,我也講不清楚。那怎麼辦?古人怎麼講,咱就依著講,依樣畫葫蘆,就這麼帶過去了。有情成佛,無情怎麼成佛?樹木花草怎麼成佛?桌椅板凳怎麼成佛?山河大地怎麼成佛?這是佛經裡頭最深奧的部分。

《般若心經》「照見五蘊皆空」,這也是甚深的大法。我們都把五蘊講成一個人,用人來做比喻。這個肉身,身體是色身,我們有感受、有思想,行這個字就講不清楚了。以後慢慢深入,懂得了,行是身心的相續相,也貼了一點邊。識是本識,是一切迷的根本。經教裡頭常說一念不覺,那個一念不覺就是識,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東西出來之後,一切都它做主,它一當家做主就全錯了,你就搞到六道裡搞輪迴了,生生世世脫不了輪迴,虧吃大了。因為識它迷,它沒有智慧,它有一種特殊的能力,含藏種子。識沒有形相,含藏種子,種子也沒有形相,它真的,它不會亡失,無量劫這個種子還在,遇緣它就起現行。

佛教菩薩,轉識成智就能超越十法界,就是超越世間,叫出世間,轉識成智就出世間。轉不過來,還在十法界。如果在四聖法界,還不錯;怕的就是又墮到輪迴裡頭去,這個麻煩就大了。真正在佛法裡頭,退轉是有底限的,會退到四聖法界,不會退到六道輪迴,所以他有個底限。大乘菩薩的底限是圓教的初住,也就是說他不會退到十法界,在實報土裡頭有進有退,不會離開實報土,這就是修行得到保障。要信、要解。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一四三集)2013/1/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