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愈低愈好

 

治天下從哪裡治起?從念頭治起,這是真實智慧。朱熹編的「四書」,在中國過去那是人生必讀,《大學》裡面就把這個全都說出來,從哪裡學起?從格物。格物是什麼意思?物是物欲,欲望,格是限制它,不能縱欲,要節制它、要控制它。欲望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不能夠超越,超越,弊病就生了,那不是樂,那是苦了。欲望愈低愈好,古今中外的大賢,對於物質生活只要求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住得很舒服,夠了,其他的不要了,他就能生活得非常自在。第二個是致知。用佛法來講,格物是破煩惱障,致知是破所知障。的確像湯恩比所說的,佛法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用佛法來解釋。這個二障除去了,菩提心不就現前了嗎?所以它底下兩個,誠意、正心。意誠、心正了,身就修了,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治國,治國而後平天下。你看中國人學的是什麼,這全都是教育,圓滿的教育,從紮根教育開始到你一生,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這就是我們投生到中國來,這個緣好,能夠接受到聖賢教誨,有這種機緣。

 

兩千年前,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人完全接受了,為什麼?佛法跟中國傳統同一個根,我們講緣起的話,相即相入。這同一個根是什麼?孝親尊師。淨業三福第一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中國教育的根,這也是佛法的根,完全相同。根相同,枝葉花果就能相即相入。所以在全世界,各種不同族群之間,只有中國人懂得教育,真幹,有方法、有成效。幾千年來,這個國家、這個地區長治久安,是教育造成的。今天問題出現了,怎麼解決?只要把教學辦好,問題就解決了。為什麼?教育是教人,人人是好人,那事事都是好事。最重要的是人,要把人教好,制度是其次,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把人教好,人要有正知正見。中國教學的目的是聖賢,所以從前教學,讀書,為什麼讀書?讀書志在聖賢,他的目標、他的方向是向聖人看齊,向賢人學習。佛法的教學是教你成佛、成菩薩,佛就是聖人,菩薩就是賢人。印度的名相跟中國的名相不一樣,意思相同。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六十七集)2010/6/24 檔名:02-039-00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