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講解 慧律法師講述

校後記

這部《金剛經講解》是根據台灣慧律大法師於文殊講堂的講經錄像轉錄整理而來,標題名稱是編者所加,為便弘揚故。
  
  《金剛經講解》的轉錄工作是由一方師兄一人擔當,一方師兄把大量的業餘時間奉獻在逐字逐句敲字記錄的工作上的這種熱情另人敬佩,在此特別感謝。後期校訂工作則由虛空之風君力擔大任,把經典原文、大德註解原文均同網絡版本一一對照校訂,使這部講解更加便利參讀學習,於此特別緻謝!於此也一併致謝其它幫助與關注整理校訂工作的一切友人。
  
  校訂後的講解略省去少許口語詞,使之文本化。讀者友人若是有時間因緣可找來慧律法師的講經錄像,來沐浴法師的幽默風趣的大智慧光芒。(方便上網的有緣人可到這裡下載網絡版的讀經錄像內容:http://www.fa-in.org/film/hl/
  
  講解中【】、「」內加粗文字分別是金剛經原文和古大德文字;慧律法師所採用的六祖註解與《金剛經百家集注大成》中對應的李文會註解一致,所以在校訂中將這部分內容全部標記為【李文會曰】,其它大德註解也分別做了相應標記。法師的講解很多時候有承前性,一些易懂的古文往往是順口念過,未做白話翻譯,諸位讀者在閱讀參學過程中若是因這部分內容是古文而有所忽視,可能會對後面的白話講解不明所以,故此囉嗦一句:莫忽視古大德註解原文。
  
  這部《金剛經講解》是精華佛學網站(http://789up.com/html/mulu.htm)整理「慧律禪師文集」過程中推出的第一部佛經講記,由於編者學識淺陋,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慈悲指正。希望這部講解內容以及《慧律禪師文集》中的其它無上法雨甘露,能帶給諸多佛子大裨益,推動佛法興盛,利益無量眾生。也希望有緣看到這些無上法寶的有福人喜做佛陀使者,將其掌握方便的傳播給更多人。
  
  這篇小記本應放於最後,但考慮為便利讀者閱讀所以提至頂部,是為記。
  
  至誠頂禮慧律法師!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觀世音菩薩。南無一切佛菩薩。
  
  2004.10.5.和尚緣敬記。

前言

 

民國80年11月11日開講

  天要開講的是《金剛經》,這部經每一位致力於弘法的法師都會講到。《金剛經》的知名度很高,在韓國、日本、中國等弘傳大乘佛法的國家,幾乎每個學佛人都知道。要是說到《佛說阿彌陀經》,不念佛、不修淨土的人可能不知道;但卻不可能有一個佛教徒沒聽說過《心經》和《金剛經》。
  
  為什麼《金剛經》會流通得這麼廣?其一,因為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得太好了,譯文簡單扼要,直捷了當,辭達理達。其二,《金剛經》貫通了般若的思想。「般若是諸佛之母」,意思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定要有般若思想,才能夠成道。《金剛經》簡單來說就是諸佛之母。我們在二十四小時的生活當中都不能離開《金剛經》的思想,離開了絕對會煩惱!因為《金剛經》所說的道理都是在破相,破除你的執著。所以,聽完《金剛經》的人會發現他的心的境界完全改變!另外一部《心經》,也是家喻戶曉,日本人還將《心經》譜曲歌唱,而且還很好聽。所以全世界只要認識佛陀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金剛經》和《心經》的,它的知名度之高超過了《佛說阿彌陀經》、《普門品》。
  
  但是《金剛經》歷史上有八百家註解,尚不包括現代人寫的注。在這麼多註解當中,到底選擇哪本來做參考、來講課呢?若選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部頭太大,單是閱讀,平常人一年也看不完,更別說講解了;若選其它的註解,同樣也有篇幅過多的問題。於是我在考慮之後,決定選擇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從本性徹底覺悟的著者。這樣的人擁有本性的般若智慧,寫出的註解才絕對不會有錯,所以我選了六祖惠能等諸位大師。這些大德都是大徹大悟的聖者,講的話都是透過本性,絕對不會偏差。可見講經選擇註解,也非常重要。
  
  雖然《金剛經》可謂家喻戶曉,但是每天誦經的人中,卻沒有幾個人徹底瞭解《金剛經》的真實意思,這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比如,什麼是般若?所有言說均非般若,因為般若無相,有所言說都是虛妄。那麼般若是什麼呢?般若就是我們本性的作用、妙用,就是智慧。
  
  比如有人問:要如何明心見性?——起一念觀照,就已經離本性十萬八千里了。如有人打坐,總在想:本性是什麼?用意識去思維本性,如是之人百千萬劫終不能瞭解般若,因為般若不是意識思維,而是意識除掉執著後的東西。凡是落入意識,繼續推論下去,一定會累積,產生數量,因為其內涵有了零的前提,之後便會進行種種的累積。而般若是講當體、本性、會入空性,它沒有零,也沒有一、二、三,沒有我,也沒有對方。他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任何一個交匯點上都是空性(這也是我們的描述),都是無量無邊的本性的妙有。
  
  假設問:「師父!請你教我如何明心見性。」如果我教了,我所說的話不是你自己契合到的。你用思維去推論本性是什麼,那已經離本性十萬八千里了。所以,本性的東西不能言說,可是不說眾生便不懂,但說了恐怕眾生又會落入對文字的執著。本性也不能用觀照,觀照便錯了,因為觀照即落入能所——有能觀及所觀之物。由於我們的修行落入了能所,因此整天活在痛苦、煩惱當中。所以這部《金剛經》我會慢慢講,把它解釋清楚,講完之後,你的煩惱至少會放掉十分之九。我有這種把握,只要如實去修持,這部經講完之後,即使沒開大智慧,也會開小智慧。
  
  我這樣講了半天,你也許還感受不到什麼是智慧。我現在舉個例子說明什麼是智慧。譬如,有人誹謗我、要我死,沒有智慧的人聽到後會很痛苦,他會想:我明天要去好好問明白他為什麼要誹謗我?為什麼要讓我死?我沒有得罪他!凡夫就是這樣,一定要解釋,一定要除掉誹謗。他認為有一個實在的外境,消除掉之後才不會煩惱。但是對大徹大悟的人來說,境就是心,心就是境,不動念,境對人就沒有作用。別人誤會你,並不會使你落入這個因果,你不必因此而負因果。凡夫沒有智慧,才會不停向別人解釋:我確實不是這樣、你不要誤會我……於是,他的生命變成向別人詮釋他的身口意了,他會落入一種痛苦,祈求別人瞭解他。
  
  明心見性的人不是這樣。大徹大悟的人,他一定先改變自己而不是別人;他徹底地改造自己的理念,因為心境一如——心若不動,境界便沒有作用。所以,經過般若,最後回歸到唯心、心地上的東西。心若是徹底覺悟了,每一天便都是在接近本性,具足定力,直到進入絕對的空性。所以,大徹大悟的人認為自己是凡夫,只會改變自己,不去干涉別人,也從來不給眾生帶來困擾。
  
  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不論你如何攻擊傷害他,他對你都照樣歡喜,因為他已經得到真正的生命,本來具足,已經不欠缺任何東西。他不奢望你對他好,不渴望金錢,不需要人的讚歎……因為他懂得了本來面目就是不缺一法,本來具足,為什麼呢?擁有般若嘛!
  
  般若,就是我們本有的財富,我們本自擁有一切,本來具足了一切智慧,誰能奈何他呢?他如如不動,外界對他沒有作用,痛苦也是這樣過,擁有幾億也是這樣過,遭受誹謗也是這樣過,得到讚歎還是這樣過。為什麼?因為一切相都是空性的東西,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若說佛有來有去,即不明佛所說義」,認為佛有來、去,便根本不瞭解佛所說的真義。
  
  舉例來說,某天有位比丘尼來向師父求懺悔,她說她犯了過錯,業障很重。我說:把你業障拿出來,我來稱稱有多重。她無言以對。所以,業障只有一個字,就是「執」——執著為業障,放不下為業障。她說她犯了錯,出來了不知道要怎麼回去。我說:人非聖賢,哪個沒犯過錯?好好改過就對了。所以沒有般若思想、沒有智慧,雖然剃髮出家了,她還是很感到很困擾,總想祈求別人原諒;得不到原諒她就很難過、很痛苦,跋山涉水,到處祈求別人的諒解。
  
  什麼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的人,不高傲也不自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不是無恥。
  
  你聽到師父這幾句話,十分讚歎,覺得沒聽過這麼好的道理——其實就幾句話,已經把所有心地功夫講解完畢。所以我說,會用的人就用一點足矣,而不是搞了半天還擺不平,那個原因在於沒有會歸到自性。
  
  境不重要,隨緣就好,心是才最重要的。般若為諸佛之母,般若從哪裡來?從心來。因此能夠聽到《金剛經》很不得了,懂得裡面的四句偈,更是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今天就來享受這個金剛般若的思想,瞭解我們的本來面目到底是什麼。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序

 

「 序 」,寫在經典的前面,叫做序。

  「 六祖大鑒禪師著 

  六祖惠能就是大鑒,兩個名字同一個人。

  「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 。」

  會聽經的人,聽這四個字就開悟了。本來般若就是講無相,無相就是要看破。用現代名詞說就是要透視它:智慧是游離在任何一個時空的,要令它無所執著——因為無相。 無相不是否認,而是透視、覺悟之意。

  「 無住為體 。」

  無住就是不執著,這就是我們的本體。無住、無所著,就是不要停留在某一個時空的架構上,因為無常法,沒有一法可執著,執著就是凡夫,不執、放下就是般若。

  「 妙有為用 。」

  妙有,由智慧依體起用,產生妙有。為什麼多加一個妙字呢?處理事情都符合中道,無不過與不及。處理所有一切事情都不會傷害到眾生,而且具足忍辱性,具足慈悲心,對於一切惡的境界,能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就慢慢慈悲感化。

  妙有,簡單講就是,透過智慧,用慈悲心處理事情。 想想看,凡夫會透過智慧心、慈悲心處理事情嗎?沒有。所以我們凡夫沒有妙有,只有「烏有」,被無明、障礙覆蓋,處理任何事情,不出三句話就會:「誰怕誰?你要讓我死,我先讓你亡!」彷彿有著不共戴天之仇。我們凡夫動不動就這樣,談不上妙有。所以,要以柔軟心處理事情,以慈悲心、智慧心好好地去處理一切事情。

  「 自從達摩西來。 

  因達摩從印度傳來,所以叫做西來。

  「 為傳此經之意,令人悟理見性 。」

  悟理見性,悟明道理、明心見性。

  「 只為世人不見自性 , 是以立見性之法。 

  只是因為世間人沒有見到我們的本性,才立見性的法。

  「 世人若了見真如本體,即不假立法。 

  世間人見到了真如本體,也就是本性,就不必假借一切法了,不必假借虛妄之法。

  「 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 。 造疏及註解者,凡八百餘家。 

  疏的意思就是通,令經典意思通達叫做疏,疏鈔、造疏都是此意。註解就是詳加解釋。你看《金剛經》流通得多麼普遍,八百個人寫了八百種《金剛經》註解,這還不包括現代人所作。要是我也寫一本,就有八百零一種了——我也有能力寫啊,但是沒有必要了,自古以來註解《金剛經》者已有太多。

  「 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 

  見解雖然不一樣,但是所說的法,即真理、空性的道理,則是不二的。

  「 宿植上根者,一聞便了。 

  這是指宿世若種善根、根機利的人。「一聞便了」指「不起於座,便見諸佛」。古代禪宗有句話叫「若悟道者,不起於座,便見諸佛法身」,就是不用起身,在一切行住坐臥當中,就能見到佛的法性。若悟此法,亦是如此——若是悟明《金剛經》的道理,也同樣是如此。

  「 若無宿慧,讀誦雖多,不悟佛意。 

  若是沒有宿世的智慧,雖然 讀誦 經典很多遍,卻還沒有悟到佛的意思。只是整天念:「菩薩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等她兒子吵她時,馬上板起臉孔說:「我正在讀《金剛經》呢,等等再講啦!」之後繼續念「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又譬如,她拿支槌子在敲木魚時,兒子來吵她,她又會忍不住大聲吼叫了:「有沒有看到你老媽在敲木魚啊!」到頭來只是口誦。這樣就是誦《金剛經》嗎?所以無相是很不簡單的事。

  「 是故解釋聖義,斷除學者疑心。 

  所以六祖就要解釋聖義,來斷除學者疑心。

  「 若於此經,得旨無疑,不假解說。從上如來所說善法,為除凡夫不善之心。 

  旨,就是重要的宗旨。悟到《金剛經》重要的宗旨,就不會有懷疑。如來所說的妙法,是為消除凡夫無明、顛倒、執著的心。

  「經是聖人之語,教人聞之,超凡悟聖,永息迷心。」

  經典是聖人所說的話。悟到聖道,才能永息迷心。

  「此一卷經,眾生性中本有。不自見者,但讀誦文字。若悟本性,始知此經不在文字。若能明瞭自性,方信一切諸佛,從此經出。」

  金剛經義,眾生的自性中本自具足。不悟本性的行人,只是在讀誦文字。若悟本心,方能真正明瞭經意,知曉法非關文字。能了自性者,方信一切諸佛 , 都是從這本《金剛經》所出。

  「 今恐世人身外覓佛,向外求經,不發內心,不持內經,故造此訣。 

  身外覓佛,認為身外還有一個佛。內經,我們本性的經典。訣,簡單明瞭,義理單刀直入,從而打開秘密,一下子除掉疑惑,叫做訣。

  「 令諸學者,持內心經,了然自見清淨佛心,過於數量,不可思議。 

  有數量,就是有量有邊;過於數量,就是超過數量,表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境界。

  「 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 

  疑惑自然就解決了,不用有特別的訣竅。

  「 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 。」

  冀,就是希望。希望來學佛的人,都能夠提煉出礦石中的金子。

  「 以智慧火熔煉,礦去金存 

  礦的雜質去掉了,金就顯現。

  「 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捨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 

  須菩提請示佛陀:這部法講得太好了,應該如何為它安立名字?

  「 故經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

  就是安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名,用《金剛經》來當作本經的經題。

  「 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喻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金雖至堅,羖羊角能壞。 

  以《金剛般若波羅蜜》做為這部法的名字,道理何在呢?因為金剛很銳利。金子雖然至堅,但是羖羊角能破壞。(註:羖,音 g ǔ,黑山羊。)

  「 金剛喻佛性,羖羊角喻煩惱。 

  金剛劃到羖羊角,羖羊角就被破壞;若是見到佛性、本性,煩惱便會消除。

  「 金雖堅剛,羖羊角能碎。佛性雖堅,煩惱能亂。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羖羊角雖堅,鑌鐵能壞。悟此理者,了然見性。 《 涅盤經 》 云:見佛性者,不名眾生,不見佛性,是名眾生。 」(註:鑌,音 b ī n ,精煉鐵。)

  這裡是修行的重要關卡。 怎樣可以轉凡成聖?就是要明心見性。唯有明心見性,才能夠成佛。 對我們而言,就是要老老實實地念佛。聽過《金剛經》,即使沒有明心見性,我們的日子也能過得很快樂,因為我們生活在覺悟之中。

  「 如來所說金剛喻者,只為世人性無堅固。 

  如來之所以以金剛來比喻,乃是因為世間人的性情不堅固。

  「 口雖誦經,光明不生。外誦內行,光明齊等。 

  外誦,口誦《金剛經》;內行,內心觀照,悟明本性。外誦內行,內外就光明平等。

  「 內無堅固,定慧即亡。 

  內,指我們的心。亡,指沒有。內心若是不堅固,沒有般若金剛智慧,哪裡有什麼定可言?你能抵擋住別人的幾句議論嗎?名、利、色能夠看開嗎?有那個智慧嗎?所以,內心沒有堅固的定,一切都免談。

  「 口誦心行,定慧均等,是名究竟。 

  嘴巴誦經,同時心也確實按照經所說的去放下、觀照,定慧同具,方稱為究竟。

  「 金在山中,山不知是寶,寶亦不知是山。何以故?為無性故。人則有性,取其寶用,得遇金師。 

  得遇金師,能夠遇到善知識的意思。金師就是煉金的師傅,此處比喻佛陀。我們的本性像金子,佛陀就像專門煉金的人。

  「 鏨鑿山破,取礦烹煉,遂成精金。 

  把山鏨破,挖出礦石,將它燒制、提煉。精就是純,純就是 99.999% 乃至 100% 的金。我看電視廣告都標榜 99.9% 純金,有些還寫千足黃金。(註:鏨,音 z à n ,鑿的意思。)

  我是沒有儲存金條啦,我嫌它很重,麻煩!曾經有人送我一根金條,我馬上就把它賣掉了。我不會像有些人存放黃金,等價錢好再賣,那樣沒用。假設我有價值一百萬的黃金,現在把它賣掉,存入銀行的定期存款,以目前 8.75% 的利率來算,一個月的利息有七千二百多元,十二個月便有八萬多元、將近九萬元的利息。如果把這些黃金放一年,漲價不一定,搞不好還跌價,所以存放黃金有利也有弊。以我的腦筋去做生意,一定穩賺不賠,所以說到賺錢,有些人認為投資獲利快,當然那也不錯;但是存在銀行卻很妥當,雖然獲利少,但是穩贏不輸,因為可以生利息。這是題外話了。

  「 隨意使用,得免貧苦。 

  得到的精金也就是純金,能夠供我們隨意使用,得免貧窮。

  「 四大身中 , 佛性亦爾 。」

  我們這個身體的佛性也是如此。

  「 身喻世界,人我喻山,煩惱喻礦,佛性喻金,智慧喻工匠,精進猛勇喻鏨鑿。 

  「 身世界中有人我山 。」

  人我山就是我慢。

  「 人我山中有煩惱礦 ,」

  煩惱礦就是雜質。

  「 煩惱礦中有佛性寶 。」

  佛性就是礦中的珍寶。

  「 佛性寶中有智慧工匠 。」

  智慧是雕刻、打造的工匠。

  「 用智慧工匠,鏨破人我山。 

  用智慧去除我慢山。

  「 見煩惱礦,以覺悟火烹煉,見自金剛佛性 。」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佛性像金剛一樣不壞,是永恆的、解脫的、智慧的,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比喻我們的智慧如同金剛,能壞一切煩惱,而不為煩惱所障礙,通過智慧達到彼岸,所心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 了然明淨,是故以金剛為喻,因為之名也。 

  所以以此為經名。

  「 空解不行,有名無體。解義修行,名體具備。不修即凡夫,修即同聖智,故名金剛也。何名般若?是梵語,唐言智慧。 

  只是解義而不真實將義行於實,即是有名無實。解義並且切實落實空義於生活中,才可是貨真價實的真修行人。不修行即是凡夫,修即如同聖智,所以名為金剛。因何而稱般若?「般若」是梵語,即中文的「智慧」。

  「 智者不起愚心,慧者有其方便。 

  有智慧的人就不會起愚癡心,他觀照事情樣樣都能解脫。

  譬喻說,你對不起我,我應該想:是我前世對不起你,你這樣對我剛好扯平了。要是對方繼續使出招數一再傷害我們,我們應該想:是我前世作惡多端,今生才注定要遇到這種逆境。如果對方不肯善罷罷休,三番五次一定要置我們於死地,我們就想:他真是偉大!加持我學習忍辱,讓我完成佛道,要是換成別人沒人敢這樣做,他真是功德無量,善哉!善哉!所以, 一個人若是有般若智慧,不論面對何種境界,對這個世間仍然一無所著,即使吃了很吃虧,卻在吃虧當中,能夠圓成自己的佛性,這是真正的慈悲與忍辱。

  說到這種感受,做大法師的人感受最大!只要是出名的法師,外道一定會來陷害,這是肯定的。像有些人會無緣無故打電話來破口大罵,夾報誹謗,甚或誣告,狀告到財稅局、告到建管處或某某機關,總之一定要把你整垮。我現在常常這樣想:一旦有一天我逆境現前,不要緊!我們還是照常安住,只要徒弟對我有信心,不管講堂規模是大是小,仍然照常講經,沒有妨礙。還要修忍辱行,我們不能報復,這樣智慧才會產生,佛陀只是慈悲忍辱,從來不報復。雖然世間人會說我們這樣做很傻、很軟弱,但這種軟弱卻會得到龍天護法的慈悲憐憫。對存心加害我們的人,龍天護法也是會動用金剛杵的,護法神看到我們受到傷害不會袖手旁觀。不出名的法師或者在家居士可能感受不到,相比之下出名的法師就躲之不及了,讚歎的人很多,意圖加害的也很多。這就是我昨天說過的:什麼叫凡夫?聖人都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傷害一個手無寸鐵的出家人。佛陀制戒律不能訴訟,一訴訟就犯戒,除非法院傳你上庭,因為遇上了沒辦法,打鴨子上架了,法官傳喚庭還得去。

  所以有智慧的話,要做最壞的打算,這樣就不會絕望,也不會失望。因此有智慧跟沒有智慧之人過的日子完全不同。有智慧的人不會被障礙,因為他心如虛空;沒有智慧的人,時時都有障礙,這樣也不爽快、那樣也不爽快。就像廣告詞講的:「這裡也痛、那裡也痛」,點點小事,這樣也煩惱、那樣也煩惱,回家看到老婆也煩惱、沒錢也煩惱。有智慧的話,做任何事都會解脫的,就算變成窮鬼都無所謂,這個身體大不了一死嘛,大不了捨身回淨土去嘛!一個人若是將生命如此平淡地看待,就會「勇者不懼」,這完全要靠智慧了。最重要的是還不能傷害眾生,我們要學習永恆的忍辱,不可以傷害任何一個眾生。

  「 智是慧體,慧是智用。體若有慧,用智不愚。 

  我們的體本來若有智慧,用這個智慧心,他就不會愚癡。

  「 體若無慧,用愚無智。只為愚癡未悟,故修智慧以除之也。 

  體若沒有智慧,就會用愚癡心,所以愚癡的人就沒有悟道,所以要修智慧來除掉愚癡。

  「 何名波羅密?唐言到彼岸。到彼岸者,離生滅義。 

  什麼叫做波羅蜜?中文即 到彼岸,到彼岸即是遠離生滅—— 生滅就是無常,離開這個無常的世界。

  「 只緣世人性無堅固,於一切法上,有生滅相。 

  諸佛證得了清淨的本性,當然是不生不滅;我們現在用的是生滅心、意識的心、執著的心,不是用本性,當然就是生滅法。

  「 流浪諸趣,未到真如之地,並是此岸。要具大智慧,於一切法圓滿,離生滅相,即是到彼岸。亦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 

  心緣外物、執著諸相,此即是未到彼岸真如地的凡夫。若是具大智慧,知幻離幻,於一切境界中圓融無礙,不住生滅假相,就是彼岸。或者言: 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心邪則此岸,心正則彼岸。

  「 口說心行,即自法身有波羅密。口說心不行 , 即無波羅密也 。」

  不願這樣去做,就沒有波羅密。

  「 何名為經?經者,逕也。 

  經是成佛之道路。徑,道路的意思,意同直徑的徑,直接通達之意。經典就是要我們直接通達成佛之道。

  「 凡人欲臻斯路,當內修般若行,以至究竟。 

  究竟即是不生不滅。

  「 如或但能誦說,心不依行,自心則無經。 

  只會讀誦,心不按照金剛經去做,哪裡有什麼經呢?

  「 實見實行,自心則有經。故此經如來號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

  古代禪宗有云:「悟道者,經典在心中,不悟道者,經典在心外。」經就放在心外面了。悟道的人經典都在心中,你說什麼他都通,因為悟透,隨手拈來,統統是法。沒有悟道的人,經典放在外面,只會拿著經猛看。所以,趙州和尚說過一句話:「別人看經典看穿了牛皮,我看經典遮遮眼睛而已。」意思是說,別人看經典是把牛皮都快看破了,我已通達經意,不用再看了。遮遮眼睛是指經典拿來聊做遮眼之物,不必去看了。因為他都通達了,道理都在心中。你看禪宗說的話就是不同凡響。

六祖惠能大師

 

「 師姓盧 

  姓盧的也出了一個聖人。我們講堂也有一個人姓盧,就是盧素梅,不知道是不是六祖的後代?我們姓林的則出了一個媽祖,姓楊的出了楊家將,臉上畫成黑漆漆的就是楊家將,姓孫的就出了一個國父,很了不起!姓蔣的出了一個總統。姓林的出了媽祖,很了不起,總統還得拜媽祖呢!姓觀的就出了觀世音,不知道有沒有人姓觀?(眾笑)

  「 其先 

  其祖先,就是他的祖先。

  「 范陽人 

  范陽是一個地名。

  「 家甚貧窶,師樵采自給。 

  家很貧窮。樵采就是砍伐薪柴,或到山上撿薪柴出售。自給就是自足的意思。也就是生活過得很艱苦,靠砍薪拾柴賣錢來維持三餐。(窶,音 j ǜ,貧窮。)

  「 一日負薪,入市中。 

  負就是背後扛著東西。

  「 聞客讀《金剛經》。 

  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

  「 遂悚然感悟。 

  悚然,忽然。忽然有所感悟。

  「 矢志尋師。 

  矢:決定。決意立下一個志向,要尋訪師父。

  「 至韶州,遇女尼無盡藏者, 

  來到韶州,遇到名為無盡藏的比丘尼。

  「 誦涅盤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 

  她在誦《涅盤經》時,六祖聽了一下,馬上就為她解釋道理。

「 尼乃執卷問字。 」比丘尼就拿經卷問六祖文字。

  「 師曰:字即不識。意即請問。 

  六祖說我不認識字。若是道理方面你可以問我。

  「 尼曰:字尚不識,安能會義? 

  比丘尼就嘲笑瞧不起六祖了。

  「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諸佛妙理是本性的東西,不等同於文字。要是本性與文字相同,書讀得愈多就愈早成佛了,那不識字的人豈不是沒希望了?這樣佛性怎麼會平等呢?想成佛的話只要認真讀書就行了,是這道理嗎?所以說「 諸佛妙理,不關文字」。

  「 尼大異之,遍告居人,競來瞻禮。 

  比丘尼很驚訝,這不是平常人。就告訴大家,於是眾多大家居士都來向六祖頂禮。

  「 一日,師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 。」

  怎能停這個地方呢?

  「 至昌樂西山石室,遇智遠禪師,指示參謁黃梅師。竟往矣。 

  黃梅師就是五祖弘忍。智遠禪師就指示他:我這裡沒有東西。你要去參五祖弘忍。

  「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 

  弘忍大師一見面之後就瞭解了,知道六祖不得了,是大利根器的人。

  「 授以衣法。 

  將五祖的衣缽交給他。

  「 令隱於懷 。」

  懷是一個地方,意思是叫他隱藏起來,不要出來,早出來有難,晚點出來才不會被害。這是告訴六祖不要太早出來弘法。六祖於是在獵人隊中躲了十六年。

  「 至儀鳳元年,屆南海,遇印宗禪師,講經於法性寺。 

  屆是到達,來到南海,遇到印宗禪師。

  「 師止廊廡,聽受。 

  廊是外面的走廊、迴廊。從前中國的寺院的屋宇都有迴廊。六祖只是在走廊上聽,並沒有進入室內。

  「 入夜,風颺剎幡。 

  颺,飄揚。風颺,風吹動。剎幡,幢幡。

  「 兩僧對論。一云風動,一云幡動。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兩個僧人辯論,一個說風在動,另一個說風怎麼會動呢?明明是幡在動。前一個說:風若不吹的話,幡怎麼會動?後一個說:又看不到風,只看到幡在動啊!到底是風動還是幡動,兩個爭論不休,都不明白道理。

  「 師不覺言曰。 

  這個不覺,不是沒有智慧,而是不假思索,沒有通過意識,從本性自然流露出來,這叫不覺,一定要弄清楚。

  「 風幡非動,動自心耳。 

  六祖毫不考慮地就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幢幡動,是你自己的心在動。

  「 印宗悚然異之。邀師入室,執弟子禮 。」

  印宗法師大驚,非常震驚,就請六祖進入室內,自己先為他剃度,再反過來拜他為師父,向六祖頂禮。這是因為六祖是大徹大悟的人,即使是為他剃髮的師父,這師父也該向大徹大悟的徒弟頂禮。因為大徹大悟的人,有沒有受戒都跟佛一樣了。要是有這樣的徒弟,我也會這麼做,他來的話先為他剃度,然後請他上座,我向他頂禮,經典換他講,我也是依法嘛。誰讓你是大徹大悟呢對不對?我還不行,我還是凡夫,還需要大徹大悟的人為我印證看看我有沒有悟。

  「 乃告四眾曰:印宗具足凡夫,今遇肉身菩薩,因請出所傳信衣 。」

  印宗說:我是凡夫,六祖是肉身菩薩。於是就請他出示五祖交託的衣缽等信物。

  「 悉令瞻拜。 

  大家一齊瞻仰禮拜。因為他代表正法,他是祖師,代表了佛。達摩在印度是第二十八代禪宗祖師,到中國來成為東土第一代祖師,由達摩傳衣以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代代相傳,到六祖是第六代,所以他的地位跟佛一樣,佛佛相傳嘛!

  「 明年二月,韶州刺史韋璩, 

  刺史,類似我們今天的稽查官,考核、調查官員是否清廉。

  「 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於世。 

  由他門下學道的弟子紀錄下來,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壇經。

  「 後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 

  曹溪是個地名,在廣東。

  「 中宗神龍元年, 

  就是公元 705 年。可見六祖的時代距離我們現在七百多年了。

  「 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 

  內侍是皇宮裡皇帝身邊的親信,叫薛簡。皇帝差派他去請六祖進宮。詔,是皇帝的命令。馳,從前傳信要靠騎馬。

  「 師上表辭謝。 

  即使是皇帝迎請,六祖也不會貪戀。他不會想:現在皇上要禮請我了,我不得了了,一去可能就當上國師,萬人崇拜哦!他完全沒有這種名利心,因為已經恢復了本來面目,不高不低,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他既不會瞧不起人,也不會去巴結皇帝,因為虛名對他沒有作用。一個人的修養到這種境界,連皇帝來迎請都推辭不去,這是何等偉大的人,多麼了不起的人!

  換作我們現在,不用說皇帝召見了,隨便一個部長召見就不得了了!一出來後就大肆宣揚,部長召見我哦,部長哦!從前六祖被皇帝召見,照常沒有這種心,那種出家人的心,清淨到了極點。當然我們現在不會這樣,假設啦,要是總統召見我,我會很高興,為什麼呢?我的想法不是能見總統很高興,我高興的是,我去見總統,或許就能令眾生感到肯定,從而來護持佛教,這樣就能使佛教興盛。我的觀念就是這樣。總統是一個人,我也是一個人;總統死後變成一堆骨頭,我也只剩下一堆骨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不會說百年之後總統的骨骸比較白,慧律法師的骨骸比較小副——全都一樣,對不對?

  「 薛簡曰:弟子回朝,主上必問。 

  皇帝的內侍薛簡就說了,皇帝一定會問緣由的。主上就是皇帝。

  「 願慈悲指示,心要如何明道?師曰:道無明暗。明暗亦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 

  看到這一句,我就覺得:聖人實在了不起!看到這一句我就悟了,聖人言辭實在太厲害了!道無明暗,沒有對立。就是說,明是本性,暗也是本性,暗、明因你的分別跟執著而產生。明,自性本空;暗,自性也本空,都是空啊。明跟暗,想要求明,想要除暗,明也變成了暗。為什麼?因為有比較、有代謝啊,不是明就是暗,不是暗就是明。

  什麼叫「明明無盡」?譬如說有明暗,明便除掉暗;但哪一種事情又能比明更明呢?對不對?在比較中,有小、中、大、特大、特特大、特特特大、非常大,但無論怎樣形容,仍然有對立存在。簡單來說,有名相,就一定有對立,所以就不能產生當下的直觀。譬如說:我的手很接近桌子,更接近、更接近、更接近……你有沒有覺得,形容了很多次,還是有距離感?我的手很接近很接近……雖然越來越接近,可是還沒有達到。你若是說:手與桌子很近!(掌擊桌面)這就不要再講下去了,當下就是,這就是直觀。佛法就是這麼偉大!所以你如果說:我比你更偉大。那就意味著你並不偉大,因為還有別人比你更偉大。如果說大家都很偉大,那你就很偉大,因為你心中沒有了小的概念。大家都厲害,就代表我們厲害;大家都愚癡,我們也高明不起來,因為你的心中還有小的概念嘛。你就會想,的確、的確,沒有錯,真好!聽到這一句晚上就容易入眠了,回去就沒大沒小了,不大不小了。所以,「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意思就是說,這個明,還有比它更明的,還有比更明更加明的……當然就是明明無盡,永遠說不完了。「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意思是說也是有盡,也是有一個界線。

  「 簡曰:明喻智慧,暗況煩惱。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 

  薛簡說,明比喻智慧,暗比喻煩惱,若不以智慧破除煩惱,那麼又怎麼能出離生死呢?

  「 師曰:以智慧照煩惱,此是二乘,小兒羊鹿等智。 

  二乘人,像小孩子而已。羊鹿比喻小乘。

  「 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上根大智都不是這樣。

  「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 

  「 師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 

  這太厲害了!明跟無明,本性沒有兩樣,

  「 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當下進入絕對,破除對立,那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所以,對於他人對我們一再的傷害,我還是很歡喜地接受,因為惡善也沒有所謂的對立 。 所以,就算今天遇到不論何種逆境,不管別人如何破壞,只要師父還有心,眾生對我們還有信心,這個場地即使有人破壞,我們也一樣依法弘法。 這是願力的問題,不關道場的大小 。 至少我們還有地下室兩百多坪,不用擔心,是不是?而我們今天若是沒有本性的功夫,就會說:唉喲!我又沒有對不起你,你幹嘛一定要傷害我!於是就氣憤、反擊,那麼冤仇就愈來愈深,愈來愈淒慘!

  所以,佛教導比丘:比丘進入城市中,不違戾他事。就是指比丘不論到什麼地方,都不能擾亂眾生;比丘遇到眾生擾亂時,只有忍辱,不能用其它辦法,不能報復、不能訴訟,要完全慈悲忍受一切的境界。所以出家人的偉大是說不盡的,世間人絕對沒辦法做到像出家人這樣。世間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共戴天。出家人不會這樣,出家人一定是說:你來我就接受。你接受他,他就拿你沒辦法。如果感化不了,那就誰造業誰負因果。

  「 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 

  我們處在凡夫俗子,雖然很愚癡,但是本性並沒有減少。

  「 住煩惱而不亂。 

  因為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我們所有的一切思想、回憶都是假相,云何在假相中拚命地執著、顛倒呢?

  「 居禪定而不寂。 

  處在禪定裡而不會沉下去。不寂就是說不會沉,不會消極。住在這個禪定裡面,還是一樣度眾生,還是有妙有。

  「 不斷不常。 

  它不是斷滅,也不是永恆,因為永恆又是一種斷滅的常。不斷不常,不斷,就是說不能除掉佛性;不常, 佛性是妙有,不是死死板板的一種不作用的東西 。

  「 不來不去。 

  來去是事相,本體、本性是一切皆空的東西。你走到任何地方,你的來跟去都是定位在坐標軸裡,定位在坐標軸就是定位於我執,我執當體即空,你用什麼定位呢?既沒有任何的定位,空一切法,來跟去都是如如。

  「 不在中間。 

  有了左右兩邊的假設,才有中間,左右兩邊都沒有,哪裡是中間?飛機飛到上空,你說飛機是在左邊還是右邊?從右看是在左邊,從左看就變成右邊,哪裡是中間?一定有了兩邊才能講中間。既不來也不去,當然不在中間啦。

  「 不在內外。 

  不在內也不在外。內無一切法可得,外也緣起無自性,哪裡有可得?

  「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常住不遷就是說不要起心動念去執著它,自自然然地恢復本來面目,放下即是道,不必追求。道不可追,道是靠悟,而不是追。如果有人說「我要求道」,即是外道。道不可求,求即是迷。所有聞法聽經,都是叫我們要放下,而不是叫我們求「法」,因為無法可求 。 說法者無法可修、無法可說,求法者無法可求。何以故?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了不可得,無法可得、無法可求、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常住不遷 。

  「簡豁然大悟。 

  簡這個大臣,豁然大悟。這個人的福氣真大,被皇帝派來迎請六祖進宮,來到六祖這裡便開悟。要是我,我也願意,被皇帝派去禮請六祖,一去也開悟,對不對?沒有福氣就不會被指派到。所以很多人喜歡為師父服務,就是這原因,希望能夠開悟。不過我教這麼多遍了,還沒見到哪個徒弟開悟,最主要是我的功力不夠。你看六祖只說了幾句話,簡便豁然大悟。人家的根基怎麼這麼快、這麼利!而我們搞了老半天,仍然沒有消息,還是煩惱得、痛苦得要死?晚上睡覺時心情就很鬱悶,為什麼鬱悶呢?不甘願,快要窒息了!我就沒有這種感覺,不會這樣,我晚上一上床就睡著了,睡得很甜!所以聽《金剛經》的好處就是能夠豁然大悟,日子就好過啦!

  「 歸闕表奏師語 。」

  他回去就呈上奏章,把六祖所說的向皇帝交待了。

  「 加賜摩納袈裟絹缽等物。 

  皇帝很欽佩六祖,賜給六祖很貴重的東西。

  「 師說法利生。經四十餘載。 

  四十幾年呢!想想看,我講經到現在幾年了?十幾年。六祖講了四十幾年,我還不及大師的四分之一,還要繼續講!

  「 一日謂門人曰:『吾欲返新州,宜速理舟梋。』 

  舟梋就是船,理就是準備。幫我準備船,要搭船回去。

  「 大眾哀請,乞師少住。 

  哀請,因為六祖要入涅盤了,乞求六祖繼續住世。

  「 師曰:『諸佛出世,猶示涅盤。有來必去,理亦自然。』 

  本來就是這樣,有什麼可哭的呢?

  「 言訖,往新州國恩。沐浴跏趺而化, 異香襲人。 

  國恩指國恩寺。襲,本意是攻擊,這裡表示強烈。異,不同的、人間沒有的,異香就是人間所沒有的香。香氣襲來,像是要把人擊倒,也就是香氣濃郁,不同凡響的意思 

  「 白虹屬地。 

  屬就是出現,白光出現於地。

  「 時先天二年也。 

  這個時候是先天二年。這種景像要是拍成相片,那可不得了!六祖當時是在七百年前,要是有 ??? ( 日語「 照相機」 ) :「它抓得住我!」把六祖坐化的瑞相沖洗出來,給信徒們一人分一張,不得了!

法會因由分第一

 

【梁昭明太子蕭統分章】

  梁,梁朝。昭明太子為了他母親讀經方便,把經文分成章節,成了現在看到的樣子:「法會因由分第一」、「善現起請分第二」等等。原本《金剛經》沒有這些。昭明太子為了母親容易誦《金剛經》,將經文分成三十二分,結果沒得到好報,落入地獄,受苦無量。因為經典是動不得的,不能增加一字也不能減少一字;他卻自作主張將經文分章,當然落入地獄,痛苦萬分,無緣無故做了賠本的生意。現在的一貫道就把經典胡亂篡改,一貫道宣揚吃素、佈施固然很了不起,但是篡改經典將來會很麻煩。梁朝的昭明太子本為孝順母親,結果卻落入了地獄。所以誦《金剛經》時,「某某分」是不誦出來的。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六祖大鑒禪師注】

  【龍溪 孫云鴻復生 侯官楊、浚雪滄重梓】

  龍溪,一個地名。復,再一次。梓,印刷。

  【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梵語也,唐言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密者,梵語也,唐言到彼岸。不著諸相,謂之彼岸。若著諸相,謂之此岸。又云:心迷則此岸,心悟則彼岸。經者,逕也,見性之徑路也。】

  堅利,十分銳利。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我所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六祖的註解跟其它的註解不同,他的註解均從本性流出,都是在以本性的見地做註解,這個註解非常好,很適合我們,對於想研究明心見性的人將有所幫助。

  【李文會曰】 「 如是我聞者,如來臨涅盤日,阿難問曰:佛滅度後,一切經首初安何字?佛言:初安如是我聞。 

  表示是阿難親耳中聽到的,真正來自佛的言說,並非道聽途聞,這樣才能令眾生不疑。

  「 次顯處所。 

  顯明講經的處所。

  「 如者,眾生之性,萬別千差,動靜不一。無可比類,無可等倫。是者,即是眾生性之別名。離性之外,更無別法。 

  「是」為各種眾生性的別名。

  「 又云:法非有無,謂之如。 

  法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

  「 皆是佛法,謂之是。 

  有也是法,無也是法,非有也是法,非無也是法,非有無也是法;所以法非有無,皆是佛法。此為「是」。

  【川禪師云】 「 我者,為性自在,強名之也。 

  我們本性自在,才是真正的我。 「強名」是勉強安立一個名字,說有一個「我」。

  「 聞者,聽聞也。 」 「 一時者,謂說理契機,感應道交之時也。 

  意思是因緣具足,這時候應該宣講《金剛經》了。

  「 佛者,梵語,唐言覺也。 

  佛, buddhaya 。唐,就是當時中國所處的唐朝。

  「 內覺無諸妄念,外覺不染六塵。 

  覺悟到內心沒有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唯心所造。對於外在覺悟到不要染著六塵。

  「 又云:佛者,是教主也。 

  佛就是教主。

  「 非相而相,應身佛也。 

  非相,是說法身無相;而相,是說感化示現。一切法本來無相,為了度眾生示現應身佛。

  「 相而非相,報身佛也。 

  雖然有一切相,但不是真正的相,這是報身佛。

  「 非相非非相,法身佛也。 

  不能說有相,也不能說無相,這是法身佛。因為非相,所以不能說有相,「非」指不能說; 因為非非相,也不能說非相。

  「 在者,所在多處。捨衛國者,說經之處也。祗樹者,祗陀太子所施之樹。樹,謂法林也。給孤獨園者,給孤長者所施之園 。 共建立精舍也。 

  祗樹給孤獨園,涉及到兩個人:祗樹指祗陀太子佈施樹林,給孤獨園指給孤獨長者佈施花園,兩人共同建立精舍。

  「 比丘者,去惡取善,名小比丘; 善惡俱遣,名大比丘也 。 

  這個解釋太棒了!看了大德的註解,你會感歎真是聖人!去惡取善,意同嫉惡如仇:力圖去除惡,卻不知道惡的當下就是解脫的本性,還認為有惡可除、有善可取,這樣的人稱為小比丘。為什麼叫小比丘呢?發心小,悟的道理太小。去惡取善,仍存對立,是二分法。善惡俱遣,對善也不執著 , 對惡人也不會誹謗、攻擊、傷害,這樣的人稱為大比丘。簡言之, 悟到實相的叫做大比丘;悟到小乘法,去惡取善的叫做小比丘 。 告訴諸位: 嫉惡如仇,只能當世間君子,不能做入位聖人 。因為, 惡雖然不能為,但是嫉惡如仇,仍有取捨啊!對於惡的,我們應當同情、憐憫,慢慢感化;實在感化不了,我們隨緣。面對善的,能夠解脫;面對惡的,也能解脫。「善惡」唯心所造,若是悟到實相法,便沒有善也沒有惡,所以名大比丘。

  「 若人悟達此理,即證阿羅漢位,能破六賊,小乘四果人也。 

  六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分別心。小乘四果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爾時」,佛出現之時。「世尊食時」,到了吃飯的時間,應供的時間。「著衣持缽」,搭衣持著缽。「入捨衛大城」,來到捨衛國。「乞食於其城中」,來到這個城中。「次第乞已」,為了要讓貧富的眾生平等施捨種福田,不能分別;所以乞食不能分別富貴貧賤,不論佈施食物的好壞,都要繼續沿門托缽,不能有排除、取捨。所以,次第是慈悲之意,令眾生平等佈施,不選擇貧富,表示平等心、慈悲心。「還至本處」,「本處」表面指本來的精舍,內涵是指我們的本心,本性的意思 。「還至本處」就外在的事相來指回到祗樹給孤獨園,其實表示恢復到我們的本心。「飯食訖」,吃完飯之後。「收衣缽」,將缽洗乾淨、衣收拾好。「洗足已」,把腳洗乾淨。佛陀當的時代,比丘都打赤腳。

  在台灣,如果出家人打赤腳,會被別人說成是瘋子。佛陀在世時,修行人沒有拖鞋可穿,只有打赤腳。佛法傳到泰國,比丘是穿拖鞋的,所以去泰國會看到,出家人都穿拖鞋 , 出門也穿拖鞋。所以在南傳佛教裡,要穿拖鞋才如法,照理說要打赤腳啦!我們中國就不一樣,在台灣的話,假如我穿拖鞋出門,別人看了會覺得怪異,沒有禮貌。不過,泰國的比丘雖然穿拖鞋,卻很有威儀。他們不會騎腳踏車,也不會騎摩托車,比丘騎摩托車只有在台灣才能看到。太空帽(安全帽)沒摘下來,誰也不曉得他是和尚!只有我們中國的出家人才有這種情形,在泰國絕對看不到比丘騎車。因為泰國比丘非常重視威儀。我不敢騎摩托車和腳踏車,雖然我騎腳踏車很厲害,從後面都能跳上去,但是不行!人家會指點:這個講經的法師怎麼這樣?一點威儀都沒有!一旦騎了,從路上經過,女孩子會對你吹口哨:慧律法師在騎腳踏車!拍一張照片,明天馬上送給報社:「慧律法師騎腳踏車」。一定會這樣,所以說不行 !

  「敷座而坐」,表示萬緣放下。心不動為「坐」。會看經典的人,看到這段就開悟了,經典到此為止不必再講下去。外表看起來,搭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回來,洗淨缽,收拾好衣,洗完足,結跏趺坐;實則表示佛的行、住、坐、臥,全在如如不動之中。到此經義已全盤托出,即行、住、坐、臥,都必須要以金剛般若無相的智慧觀照,所以還到本處,恢復本來的面目。「敷座而坐」是表法: 萬緣放下,心無所著,名為真坐 。

  【李文會曰】 「 爾時者,佛現世時也。世尊者,三界四生中,智慧福德無有等量,一切世間之所尊也。食時者,正當午食將辦之時也。著衣者,柔和忍辱衣也。乞食者,欲使後世比丘,不積聚財寶也。次第者,如來慈悲,不擇貧富,平等普化也。洗足已者,淨身業也。敷座而坐者,一切法空是也。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

  須菩提解空第一,是弟子中解悟空性最好的人。此外,還有舍利佛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等等。「偏袒右肩」,佛在世時,比丘右肩是袒露出來的。「右膝著地」,是印度的頂禮方式。與我們中國不同,佛陀時代正確的禮節是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掌。雙膝著地、五體投地是中國的禮儀。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佛善於教導菩薩如何護持自己的念頭,不要起妄想。善就是善於教導,護念是教菩薩不要起妄念,善護念是教人不要起妄想。「善付囑諸菩薩」,好好囑咐諸菩薩要精進修行,不要執著、染著。付囑是交代,善付囑是好好地交代精進觀照一切法皆空。

  【李文會曰】 「 時者,空生起問之時也。長老者,德尊年高也。須菩提者,梵語也,唐言解空是也。須菩提解空第一,故先起問。 

  「空生」就是須菩提。「德尊年高」,德行具足,年齡長。

  「 右膝著地者,先淨三業,催伏身心,整儀贊佛也。 

  整肅威儀來讚歎佛。

  「 合掌者,心合於道,道合於心也。希有者,我佛性能含融萬法,無可比類也。 

  「我佛性」,我們人的佛性。「無可比類」,無法比類。無可比是因為佛性是絕對的東西。

  「 如來者,如者不生,來者不滅。 

  所以不生不滅就是如來。

  「 非來非去,非坐非臥。 

  「非坐非臥」,因為佛性的東西,沒有外表的坐與臥的分別。

  「 心常空寂,湛然清淨也。 

  因為心常空蕩蕩地無所執著,所以不管是坐是臥,都保持蕩然無礙的清淨心。

  「 善護念者,善教諸人不起妄念也。諸菩薩者,諸者不一之義;菩之言照;薩之言見。照見五蘊皆空,謂色受想行識也。菩薩者,梵語也,唐言道心。 

  「眾生常行恭敬,乃至鱗甲羽毛、蛆蟲螻蟻,悉起敬愛之心,不生輕慢。此佛所謂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也。 

  「鱗甲羽毛」是游魚飛禽類,「蛆蟲」是會緩緩蠕動的蟲類,「螻蟻」是螞蟻一類。

  「 善付囑者,唸唸精進,勿令染著。 

  好好交代弟子們,要在每一念精進修行觀照,不要分別,要放下一切。

  「 前念才著,後念即覺,勿令接續也。 

  前一個念頭若是執著,不要讓妄想連續,勿令煩惱繼續下去。

  所以如果今天聽完《金剛經》後,瞭解了一切法皆空,無常法不可得、不可說,一切隨緣,那麼下面的經典就不必再講,回去便能好好入睡,因為「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善男子者,正定心也。善女人者,正慧心也。謂有剛斷決定之心,永無退轉也,發心之義。 」

  發心的意思,永無退轉。

  「 阿者無也,無諸垢染也。 

  「無諸垢染」指無垢染、無污染、無煩惱。

  「 耨多羅者,上也,三界無能比也。 

  阿耨多羅即無上,沒有一個超乎其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無上正等正覺。

  「 三者,正也,正見也。藐者,遍也,一切有情無不遍有。 

  加被一切眾生,全都悟,沒有一個遺漏。

  「 三菩提者,知也,知一切有情皆有佛性也。 

  三菩提,正遍知的意思,遍知就是一切皆知。

  「 云何降伏其心者,須菩提謂凡夫妄念煩惱無邊,當依何法,即得調伏。 

  要如何降伏我們的心呢?下面佛就告訴他了。

  【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如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 如汝所說者,是佛讚歎須菩提能知我意,善教諸人不起妄念,心常精進,勿令染著諸法相也。 

  「 諦聽者,諦者名了,汝當了達聲塵本來不生,勿逐語言,詳審而聽也。 

  「勿逐語言」意思是你應當了達聲塵,不要追逐語言,執著語言。「詳審而聽」意思是說對我所說的話,要瞭解道理,好好去悟,不要只聽聽聲音而已。

  「 應如是住者,如來欲令眾生之心,不生不滅,湛然清淨,即能見性也。 

  見性,明心見性。

  【黃檗禪師曰】 「 凡夫多被境礙心,事礙理。 

  凡夫總是被境界障礙了心。

  「 常欲逃境以安心。 

  逃境指除掉境界,意思是說只要境界不出現在面前就不會生氣,只有不出現境界才能安心。其實真正不會生氣的人,悟道的人,境界出不出現都不會生氣,因為他已經降伏了自己的心。

  「 屏事以存理。 

  屏事指除掉事相,意思是凡夫希望瞭解道理,依道理來做觀照,卻總是想把事相除掉。

  「 不知乃是心礙境,理礙事。 

  凡夫不知這是本心的問題,是自己對道理沒有徹悟而障礙事相。本心若通達道理,事相境界對我們又有何妨礙呢?

  「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 

  這一句很重要:「心空」,表示一法無所著,境界自然就沒有。

  「理寂」,理上若是入了空性,一切事相就無礙。譬如對一位聖者發怒,他絲毫不會煩惱;若對凡夫發火,他則會立刻回敬你。對聖人來說,無論你怎麼激怒他,他都無所謂。

  「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的意思就是,只要用心觀照一切法不可得,令心空,一切境界便對你沒有作用,不要顛倒用心。若想徹悟一切, 請在這句話下畫雙線,好好地在「心空」二字上下功夫,明白了「心空」,整本《金剛經》的意思就全瞭解了。

  「 如是降伏其心者,若見自性,即無妄念。既無妄念,即是降伏其心矣。 

  「 唯者,應諾之辭。然者,協望之謂。 

  唯然就是答應之意,遵從佛命而聽講。

  「 願樂欲聞者,欣樂欲聞其法也。 

  欣然,很歡喜。很歡喜地想聽世尊是怎麼講的。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六祖曰 】 「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習性也。濕生者,隨邪性也。化生者,見趣性也。 

  六祖對這段的解釋與一般解釋完全不同。一般的解釋是說,卵生就是蛋生,像雞啊、鳥啊等,胎生比如人,濕生好比臭水溝裡的蟲子,化生就是天人跟鬼,一般是這樣註解。而六祖的解釋完全不同 , 他把一切攝歸到念頭。譬如什麼是卵生——卵就是蛋,蛋有殼,六祖解釋為:無明就是一個殼,我們的無明煩惱就像殼一樣,這就是卵生——這樣把它攝歸到念頭上來。什麼叫胎生呢?觸境生情,產生執著,發起邪念,叫做胎生,因為被束縛著嘛!什麼叫濕呢?貪、嗔、癡引起惡念,這叫濕生。什麼是化生?突然來的煩惱叫做化生。六祖解釋就是這樣跟別人不同,和其它註解差別很大,但是我欣賞六祖的註解,因為直截、了當,完全攝歸念頭而說。

  【 李文會曰 】 「 摩訶薩者,摩訶言大。心量廣大,不可測量,乃是大悟人也。 

  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之意。

  大悟的人,他無人相、無我相,不執著一切,他的度量當然就很大。所以說世間什麼人最有錢? 度量大的人。不是擁有外在的金錢就叫做有福氣,度量越大的人才越會享受他的人生。我們世上的人總說:「享受人生」,「保力達 B 」廣告詞也常這麼說。但真正要享受人生,就一定要度量大,度量大就不會跟人摩擦,不會去過痛苦、鬥爭的日子,生活得很有歡喜心。大悟的人,量大福就大 。

  「 眾生者,謂於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 

  什麼叫眾生呢?就是於一切善惡、凡夫聖人等見有所取捨,有取捨就是製造對立,壞的除掉、好的拿來,或是惡的除掉、善的積極追求,甚至好的放棄、專門追求壞的,這都是取捨心。

  「 起無量無邊煩惱妄想,輪迴六道是也。 

  我們人就是這樣。

  「 若卵生者,貪著無明,迷暗包覆也。若胎生者,因境來觸,遂起邪心也。若濕生者,才起惡念,即墮三塗,謂貪嗔癡因此而得也。若化生者,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也。 

  卵生,這裡解釋為「貪著無明」。我們就是被無明這個殼所束縛,「迷昧包覆」像卵的外殼一樣被包裹起來。我們若是貪著(貪心、執著),就會沒有智慧、迷昧。昧就是昏昧,迷迷糊糊、不清楚的樣子,不曉得人生是什麼。

  胎生,一般的解釋,像我們人類由母腹中生出來叫做胎生。這裡解釋為「因境來觸,遂起邪心」,因境而起邪心,名為胎生。胎生是指人被感情所束縛。《楞嚴經》裡講,我們之所以生生世世投胎做人,大部分都是情執很重,夫妻、母子、兄弟姊妹的感情放不開,眾生有情執,就會比較容易成為胎生。

  濕生,「才起惡念,即墮三塗,謂貪嗔癡因此而得也。」濕生一般解釋為,在臭水溝或是濕潤、有潮氣的地方,藉著濕氣凝結而變成了生命。這裡解釋為,因為凝結了貪嗔癡的惡念而生,此為濕生。

  化生,一般所說的天人、地獄、餓鬼都是化生。這裡解釋為「一切煩惱,本自無根,起妄想心,忽然而有」,突然起了妄想,叫做化生。我們的煩惱就是這樣,坐著時無緣無故就開始胡思亂想,想些雜七雜八的事,人真是很奇怪。

  有時候想想這個世間,會覺得眾生實在太閒了!像在西班牙、葡萄牙的鬥牛(老人的牙齒要是掉到只剩二顆,就打趣形容為一顆西班牙、一顆葡萄牙。像布袋戲的哈買二齒,只剩兩顆門牙),西班牙每年都會舉行鬥牛表演讓觀眾欣賞。鬥牛就是把牛放出來,人跑牛追,這種鬥牛很凶悍,人要是跑慢一點被牛追上,會被戳得血流如注,一片血淋淋的,連腸子都流出來。人真是不可思議,為什麼閒著沒事做要讓牛追著跑?這有什麼意義?讓人感覺這實在是很無聊!還有非洲原始森林和亞馬遜河流域的土著,這些土著為了逞勇敢,從幾十層樓高的地方,雙腳用繩子綁住倒吊著往下俯衝,到快接近地面時才突然停止下墜,然後吊在半空中來回搖晃,以示勇敢。每個女孩都想嫁給這種人,要是我,我情願不娶老婆,為什麼要這樣才算勇敢、才娶得到老婆?專門搞這些花樣,一旦某一次繩子斷掉,就會摔得粉身碎骨,連頭蓋骨也裂開,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我們人因為無法降伏內在的煩惱,也就不能了悟人生。你注意就會發現,我們這個世間的事情都很膚淺,很多事情都可以省掉,但他卻省不了,因為慾望不斷衝動,一直要追求、要創造美好的人生,反而製造公害、污染,到頭來文明變成自我束縛的代名詞。

  譬如我們現在的臭氧層一直被破壞,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電器如冰箱、冷氣機等散逸的氟化物,分解後產生的物質能夠破壞臭氧分子,使臭氧層越來越薄,直到出現空洞。在一萬年以前,整個地球完全處於一種自然狀態,生態循環也很正常,氣候條件也很好。而我們人類的文明也不過一萬年而已,卻把整個地球搞得非常糟糕,生態惡化非常嚴重!我記得小時候,冬天相當冷,可是現在的平均溫度已經升了將近二、三度。 菲律賓暴雨成災,下一場豪雨就淹死六千多人。還有濫砍森林,像亞馬遜河流域的熱帶雨林消失得很快。什麼叫雨林?下雨最多的地方,一年的平均降雨量都在好幾百公厘。現在由於人類不停地砍伐,卻以一秒鐘四個足球場的速度被破壞。將來我們人類最大的災難是什麼?我們人類的浩劫不是戰爭,而是所謂的文明。一場波斯灣戰爭美軍才死四百人,而一次雨災卻死六千人。可是任憑科學家如何呼籲不要砍伐原始森林,要做保持水土,都沒有用。在巴西這樣很貧窮的國家,高額負債,赤字暴漲,通貨膨脹……如果不砍伐木材便沒有收入。通貨膨脹,就是今年錢還可以買一輛汽車,到明年就只能買一隻電風扇了。所以如果在巴西買一架電視機,明年他會把價錢退還給你,因為通貨膨脹十倍以上。所以現在一些很貧窮的國家,又不得不砍伐砍伐森林。所以我們現在的浩劫不是戰爭,是整個地球的毀滅,而我已經準備好要去極樂世界了,看你們怎麼破壞(法師笑)!

  若是稍有科學頭腦,會看到眾生的自作聰明其實是很悲哀的。 這種「 聰明」叫做自我束縛,製造煩惱、製造痛苦、製造破壞、製造自我毀滅。所以最後文明的定義,就是自我毀滅 。

  我們地球的文明不過一萬年而已,而地球距今已四十六億年,還沒有過什麼浩劫,最多地殼不穩定而已;但是如今,下一場雨便死六千人!還不只是如此,如果人類繼續破壞,溫室效應不解決,南北兩極冰雪溶化,冰山、雪山的溶水可以上漲 三十公尺 ,相當於現在幾十層樓高。所以住在平地的人,將來一定要住在幾十層樓以上,否則都要被海水淹死。所以你看我趕緊買內門那一甲地,就是怕大水來(法師笑)。

  因此有科學頭腦者很是擔憂,但是眾生愚癡卻不能理解,還在拚命地造業。所以說,煩惱本來無根,而我們人所追求的全是這種東西:錯誤、痛苦、自我束縛,卻還認為自己很聰明。

  「 又教中經云 : 一切眾生,不自具足,隨業受報。故無明為卵生。 

  不自具足,因為沒有智慧。什麼叫做不自具足呢? 就是無法完成見性,這叫不具足;若是明心見性,他就具足一切法。他不大徹大悟,無法如佛一般,當然就無法具足一切慈悲智慧。從而隨業受報,所以無明為卵生。

  「 煩惱包裹為胎生。愛水浸淫為濕生。 

  愛水,男女相愛在一起而有淫水。

  「 欻起煩惱為化生也。 

  欻 ,音 x ū,快速的意思。就是突然而起的的煩惱。

  「 又云:眼耳鼻舌,不能回光內燭。 

  燭就是照,內燭就是迴光返照。夜晚點燃蠟燭就能照得很明亮,我們若是沒有內心之燭,便不能迴光返照。

  「 有所貪漏,即墮四生,謂胎、卵、濕、化是也。 

  貪,就是動一個念頭去追求。漏,就是有煩惱,不能究竟地解決。就像一個杯子若是有漏,那麼裝再多的水也不能盈滿; 我們人若是煩惱不除盡,再怎麼修行都不能成佛。

  「 色聲香味,回光內燭,無所貪漏,即證四果,謂須陀洹等是也。 

  須陀洹是初果,「等」包括須陀洹至阿羅漢的四果。

  【傅大士曰】 「 若有色者,謂凡夫執著之心,妄見是非。 

  大德的解釋都是在一念之間。若有色,是指你認為看得很清楚,於是便在你認為真實的世界裡追求。佛說,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因為凡夫對色法並不能透視它。色是指外境,眼睛所見都是色法。所以凡夫是以執著心,妄見是非。是也沒有定論,非也沒有定論,因為是與非自性本空,隨緣而起,都是無自性的東西。

  「 不契無相之理。 

  不契合清淨、無相的道理,因為一切法不可得,一塵不染。

  「 若無色者,執著空相,不修福慧。 

  有色已是執著於有形相的東西了,說無色則又執著空相,認為一切法不可得,於是就認為不必精進了,整天懶坐、懈怠,飯來張口,不修福德,簡單說就是消極。執著於空相,就是對一切法消極,認為「不可得」嘛,不用太認真了,簡單就好了,隨緣度日,也不必精進度眾生,也不必修福了。《大智度論》裡說: 真正瞭解空性的人,才真正懂得精進的人,因為他一絲一毫的福都會去修。瞭解了空性,就會最精進,絕對不會懈怠。

  「 若有想者,眼見耳聞,遂生妄想,口說佛行,心不依行。 

  根據眼睛所見、耳朵所聽到的產生妄想。我們雖然學佛,嘴上說佛行,要如何如何去做,但是心卻沒有按照佛所教化的去做,就是放不下。

  「 若無想者,坐禪除妄,猶如木石,不習慈悲智慧方便。 

  若無想,坐禪時像木石一樣無心,坐下去便一動不動,也不願意去度眾生,沒有了感情。

  「 若非有想者,教中經云:有無俱遣,語默雙亡。 

  非有想,就是不能說有想,也不能說無想。有想就變成落入執著的狀態,無想就變成如同草木。所以,非有想就是有和無統統遣除掉,但這個有無俱遣,並不是所謂的中道,而是在不得已之下,認為有也是執著、無也是執著,所以全部放下,而全部放下的這一念也是執著。語默雙亡,都不講話,這是也是執著。

  「 有取捨憎愛之心,不了中道也。 

  還是有取捨憎愛的心存在。 若大徹大悟的人,「有」當下就是中道,「無」當下也是中道,中道不離有無,有無不離中道。他不必要遣除有無,不必除掉有與無的觀念,他當下即是中道,真正的中道,連取捨心都沒有 。

  「 非無想者 , 謂有求理心也。 

  非無想,不能說沒有想。

  「 我者,佛自謂也。皆者,總也。令者,俾也。入者,悟入也。 

  總,全部的意思。令,使的意思,要令他悟入無餘涅盤。

  「 無餘者,真常湛寂也。 

  無餘,簡單講就是沒有剩下,究竟的意思。我們的本性究竟了,當然就是真常湛寂了。湛,光明晃耀、如如不動、放光動地就是湛。寂,就是靜,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 法華經云 : 佛當為除斷,令盡無有餘。涅盤者,菩薩心無取捨,如大月輪,圓滿寂靜 。」

  如大月輪,像月亮一樣。

  「 眾生迷於涅盤無相之法,而為生死有相之身也。 

  迷則不明瞭。眾生不明瞭不生不滅的涅盤無相之法,就會執著這個生死有相的身體。我們人就是這樣,你看男眾就會西裝筆挺,還要打上領帶、蝴蝶結。

  講到打領帶,從前我讀大學時要穿大學服還要打 ???? (日語「領帶」),我很怕打領帶,因為學佛了就不喜歡打那種東西,就叫陳中興事先替我打好,然後再拿下來。等到需要打領帶時,我只要套上去拉緊就行了。有一次剛好教官看到,就說:林益謙!你這個領帶像什麼?怎麼捲得像油條一樣!整條領帶扭曲打捲了。沒辦法,男孩子就是這樣。還有游泳,很奇怪,學校就一定要上游泳課,我很排斥游泳,因為我不會游泳。因為沒錢買游泳褲,上游泳課時就向別人借條泳褲,結果借來的太大了,水一沖褲子鬆掉下來,結果曝光,又趕緊把它拉起來。沒辦法!窮也很痛苦。在建國中學時,學校的游泳池發生一件事,有個同學上游泳課時因為害怕水,在鼻子裡塞衛生紙,水一沖卻倒灌進去,拉上來送去急救,卻在途中就死亡了。所以發生這件事情之後,建國中學就再也不用上游泳課了,太好了!所以我們讀到高中都沒有再上游泳課,現在游泳池已經拆掉了。讀大學時就不行了,要上游泳課,考試時我只要一下水就一定抽筋。每次考試還要到深水區,沉下去腳也踩不到底,淺水區是女生在游。每次都差點淹死!這個就是身相,世間有種種痛苦,所以今生要是沒有解脫那就很慘了!

  「 滅者,除滅。度者,化度也。 

  【李文會曰】 「 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者,謂起無量無數無邊煩惱也。得滅度者,既已覺悟,心無取捨。無邊煩惱,轉為妙用,故無眾生可滅度也。有我相者,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攀高接貴,輕慢貧賤愚迷之流。 

  輕慢,輕視別人,我們若是有這種念頭就不是菩薩。愚迷,自己迷,反而恥笑瞧不起別人。簡單來說,以傷害別人的手段影射自己的優點,都是愚癡的人。要偉大,大家都偉大,就像佛一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尊重一切眾生。

  「 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自恃持戒,輕破戒者 。」

  自恃持戒,自己認為自己持戒很了不起。輕破戒者,輕視這個破戒、那個沒有修行。貢高我慢,這樣的人叫做大破戒人。所以《大智度論》裡講: 貪嗔癡不除,名大破戒人 。我們整天都在看別人的過失,所以六祖教誡我們要迴光返照,不要誇口自己持戒,輕視破戒者,這樣就變成有我相。

  「 眾生相者,謂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惡。 

  眾生相就是對外有追求之心。言正行邪,說的是正法,那麼行的是邪道。

  「 壽者相者,覺時似悟,見境生情,執著諸相,希求福利。 

  看到境界還是會產生執著。

  「 有此四相,即同眾生,非菩薩也。 

  我們初學佛的人,或是初出家的人,一定要有個團體來約束我們,否則易放難收。我們自己智慧不夠時,一旦放出去就控制不住了,一下子就像脫了韁的野馬。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段是教我們佈施的時候不能執著,包括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簡單講,一切身、口、意的佈施都不能執著,不住於相。這段文字並不困難。「其福德不可思量」,為什麼呢?因為不執著於相,心不執著,等於零一樣。譬如日月禪寺在授三壇大戒,我們有十四位法師在人家那裡吃飯,就佈施一萬元打齋,如果我們不執著於相,就是一萬除以零,你看等於多少?猶如虛空!因為你不執著嘛,你看看功德有多大!要是佈施出來後就到處宣揚:我佈施了一萬哦!一萬除以一萬等於一。如果是個愛吹噓的人:我今天拿一百萬去打齋呢!一除以一百,只剩零點零一。說明說得愈多就愈沒有功德,愈吹噓就愈沒有功德,這個用數學就可以證明。要是無所著,那就無窮大,譬如佈施一萬元,除以 0.0000 …… 001 ,不執著嘛,數量就無量無邊,用數學就能證明。  

  所以對我們個人來說,真正懂得生命的人,首先他能夠擺平內在的世界,令心無所執著,這樣日子就好過了。沒有貪、沒有嗔、沒有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怨恨、沒有嫉妒,無怨無悔,有勇氣接受這個世間的痛苦,完全瞭解這是因緣果報,一點都不怨歎。記得師父有句話:「這個世間並沒有冤枉事,誰造惡業誰就要負因果。」假如你看到一些不幸的事,或者一個惡人,或者非常可憐的人,我告訴諸位,這些並不冤枉。為什麼?因緣果報是逃不掉的。所以,我們若是對於一切境界都能有勇氣和歡喜心來接受,那麼一切都無所謂。  

  我們人的痛苦不只是身體上的。我當初還沒有學佛的時候,喜歡過一個人,當投入感情的時候,卻不懂得收回,會放不會收啊。我那時候奇怪啊,我是這麼好的一個人,為什麼你要辜負我?最主要的原因是她母親也反對,說我像矮冬瓜,又嫌我身體差,說我活不過三十歲,很早會死……算是無緣的丈母娘啦!所以我就傷心哭泣,很痛苦,那時候還沒有學佛嘛。所以說我聽到佛法後很珍惜, 我今生的生命是佛陀救回的,我願意犧牲我的生命,把這麼好的佛法分享給大家 。因為你一直掙扎在世間的感情上不曉得怎麼辦,認為不能夠結婚就是世界末日到了,幾乎要把自己置於死地。受到別人的欺侮我們就很氣憤,或者看到沒有良心的人,我們很生氣很痛苦……啊,我們現在知道了,這就是娑婆世界!而且我們若是懂得了佛法,瞭解了無常觀,就會比較看得開。我那時在讀高中三年級,整天就是想打電話去,又不敢打,擔心打過去被人家說我沒人格,怕人家笑,想想不妥又掛上,不打又很痛苦,所以一支電話就這樣拿起來又掛上……那時候要是有學佛,雖然是還沒有定力,但是也會比較看得開,一定會比較看得開,就不會那麼痛苦。所以我們要是有了佛法就不會矛盾,像我現在,哪有可能會恍惚失神、茫茫然或者怎樣(笑)?稍微用智慧觀照就很清楚了,哪有可能說會跳不出來?  

  現在我們講到了「應無所住」,我告訴諸位,這句話就是開悟的訣竅,你要大徹大悟,就是這四個字:應無所住。所有一切都隨緣的意思,如如不動。你如如不動,看它會怎麼樣?假設你今天得到了他,那你明天也許就會失去他,你冷靜、再冷靜,時間總會過去的。我從前沒有學佛法,就是靠這一句「時間總會過去」度過生命中最痛苦的那一段時間,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那時候沒有研究《金剛經》,買的是美國 Mountain 博士所著的《青年人應有的思想》這本書,又去買哲學書來反覆看,看 Philosophy (英文「哲學」),但還是不能解決問題,那時候沒有看到佛經。後來第一次去寺廟,第一次的翻閱的佛書就是斌宗大師《心經》的註解。這本《心經》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寫什麼,第一次到寺廟去,有一本註解我把它拿起來念:班 - 若 - 波 - 羅 - 密 - 多 - 心 - 經,還念得很大聲,因為不懂啊。旁邊人都笑我,我也對他們笑一笑。  

  佛陀的偉大實在讓我感動 , 所以我願意犧牲我的生命,無怨無悔地出家,絕對不後悔。我寧可犧牲我的生命,也一定要把佛法傳揚出去,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啦),這是我們應該盡的責任 。 所以,我現在向佛陀報恩,只在盡我的責任,沒有什麼偉大不偉大。你若是有了佛法,感情、金錢、任何的逆境前來,都可以迎刃而解!即使今天你跌落到生命的最低谷,佛法一句話就可以令你重新振作,你會得到很大很大的快樂,比賺一百萬、一千萬都來得快樂! 有佛法的人,才有真正的生命 。我自己鼓掌(笑,眾鼓掌)。  

  「 復次者,連前起後之辭。菩薩於法者,總標一切空有之法也。應無所住者,一切之法,應當無所住著也。法華經云:『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謂一心也。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二乘之人,不能解悟,謂言心外即別有法,遂生執著,住於法相,此同眾生之見解也。』 」  

  執著,簡單講, 修學佛法最大的障礙就是一個字,就是「執」 。 這句話你一定要記住 , 有執有痛苦,無執少煩惱 。執,就是放不下,強烈的得失觀念叫做「執」,怕失去些什麼。其實在這個世間,到了生命終了,你什麼都帶不走,就算你再執著也照樣無法挽回這個世間,沒有用的!所以在大學裡講演的時候,我常常對大家講到一個假設。像我以前念研究院的時候,到成大(註:台南成功大學)講課,我講了一個觀念,成大很多同學都很贊同,我跟成大的同學說:你明明知道,你追求到最後,就是死亡,就是一副棺材,一定會死,只剩下一個臭壞的的身體的軀殼,那你為什麼一定要浪費你的生命在錯誤的追求裡面?很多成大的人聽了都覺悟:嗯!就是如此!哲學家告訴我們說: 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和時間,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 。 所以哲學家也很偉大。比如你酗酒、抽煙、打牌、賭博、玩女人,或者殺人、放火……你明明知道有一天你一定會後悔的,那你為什麼不現在就停止呢?我們不要浪費我們的生命和時間,在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地方!這個說得太棒了!所以我們要節省時間,專注於佛法,這樣才能解脫我們的生死。  

  【龍濟和尚頌曰】 「 行於佈施者,布者普也,施者散也。 」  

  佈施即普遍佈施。  

  「 謂除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煩惱妄想、取捨憎愛之心。世尊即以教法佈施,內破一切執著,外即利益一切眾生。 」  

  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  

  「 菩薩佈施,皆應無住。不見有我,為能施人。 」  

  不認為我在佈施、我是能佈施的人。若是有這種觀念,我們就會痛苦,為什麼呢?有了這種觀觀念,我佈施給他,假如以後他稍微有一點點對不起我,我就會大大地抱怨。我們眾生佈施就是希望得到回饋。皆應無住,簡單講,就是不見有「我」為能施者,就是不希望回饋。佈施是我們修行佛道的必須課程、本職的工作,並不比較「偉大」,因為我們是三寶弟子,護持師父、護持三寶是本份的責任。不應該說我來到這個地方,一定要師父對我怎麼樣好我才肯佈施,那樣就不配為三寶弟子了。  

  「 不見有他,為受施者。 」  

  不見有別人接受我們的佈施。  

  「 不見中間,有物可施。三輪體空,住無所住。清淨行施,不憂己乏。 」  

  不憂己乏,就是不擔心自己會缺乏。包括拿生命佈施,都不會覺得有一點可惜。  

  「 不望報恩。 」  

  如果希望別人能報我們的恩,那麼有求就有苦。《金剛經》整本經典所說的就是講這一句, 有求就有苦,無求就快樂 。 《金剛經》簡單說就是講空的思想,講有求必有苦。  

  「 不求果報也。 」  

  不求果報自然就得到大果報。

  「 凡夫佈施,希求福利,此是住相佈施也。 

  這個意思很簡單。佈施若是常掛在嘴上,就沒有功德了。舉個例子來說,你對一個人很好,施捨給他,卻一直在大眾面前抱怨:當他正在落難的時候我是怎樣怎樣對他好、照顧他,現在他又是如何如何地沒良心,竟然這樣對我!——這就是世間人,換了我不會這樣。別人若是感謝我,我會告訴他:我應該感恩你才對,因為你接受我的佈施,使我完成佈施之道,是你更偉大!接受他人佈施的人,很善良,也很了不起,他是在成全我的佈施之道,否則我去佈施給誰?這樣一來我的想法是他更偉大,他的想法認為我比較偉大。所以我佈施的話,我不會總向人討恩情,而且老是到處宣揚,說到最後變成沒有功德了。為什麼?人家的心裡會反感。我們如果真正有恩於人,沉默就行了,這樣更能感人肺腑,深入地感動一個人。不要掛在嘴上說個不停,別人聽了會反感。確實對他人很有恩惠,不需要一直誇自己,不需要討人情。如果對他人稍微有些恩惠就動不動自我宣揚,說我如對你何掏心掏肺,而你現在這麼沒有良心,這樣人家會反感。

  如果有人說:師父你對人很好!我沒有,不是這樣!那是別人對你比較好,我對你談不上好,這是我的責任,能否成就是你們自己的問題,我佈施、你接受,那麼有了成就是你的。有很多人佈施令對方成就了就把功德據為己有。錯了!今天你佈施給我,我若是不打拼,要怎麼成就呢?試問:你今天佈施給我,我自己不努力,自己沒有志氣,又怎麼成就呢?所以佈施雖然很好,可是能否成就還要看對方。因此我們不要討恩情、討人情,把佈施一直掛在嘴巴上,這樣很不好!我最不喜歡這樣子:哎呀!我對某個人多好多好,他卻這麼沒良心!這是希求果報、希求福利,煩惱馬上就來了。《金剛經》說,有求必有苦,你只要有所求,絕對痛苦,所以我們要無所求。

  【張無盡曰】 「 不住色佈施者,謂智慧性照見一切皆空也。梵語檀那,此云施。 

  【傅大士曰】 「 不住聲者,清淨無掛礙也。梵語屍羅,此云戒。二乘之人,意謂從聲色起,遂向聲塵中分別。聞樂則喜,聞悲則哀。欲捨此聲,而取無聲,名之為戒。 

  「 菩薩無聲可捨,色若是有,聲從是生。 

  譬如,音響是色法,接通電源,它就會產生聲音。

  「 色既本空,聲從何起。 

  一切皆是幻相。聰明的人會把世間的種種、剎那間變化當作演電影,電影演完,只剩下一個銀幕,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人到死時閉上雙眼,就像是演電影,演完結束什麼都沒有,而我們在裡面卻是喜怒哀樂歷歷可見,而實實在在只有一個銀幕而已,銀幕表示空的意思。如果一個人能把眼、耳、鼻、舌、身、意感觸的外境當作看電影一樣,知道這些都是假相,就可以生也不喜,死也不憂,生死無所掛礙,無所喜亦無所悲哀。

  「 若能如是悟者,雖在生死中,生死不能拘。雖在六塵中,六塵不能染。在在處處,心常清淨。 

  拘,拘束。染,染污。在在處處,隨處。

  「(中略) 不住香者,謂見色清淨也。梵語羼提,此云忍辱。二乘之人,妄生忍辱。 

  二乘之人,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

  「 唯恐貪著,欲行遠離,故名忍辱。 

  恐怕會貪著,所以他要控制。就是用意志去控制,叫做忍辱;用本性去忍辱,叫做忍辱波羅密。兩者不一樣,後者還要「到達彼岸」(波羅密)。用意識去控制:「我要忍耐、我要忍耐。」這樣的話你忍耐的功夫還不夠。要到連忍耐的觀念都沒有,一切事情都回歸到空,無量、無邊、無所住,才是忍辱波羅密,才是佛法「中道第一義諦」的思想,這就是《金剛經》真正本來的精神。

  人們常說:「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到有一天會爆炸的」或者:「我已經忍耐很久了,你要適可而止哦」若是高僧大德就不會這樣,就算你一直糟蹋他,他也會就說:「我又有機會上一課忍辱了,現在考試了,看看我的功夫夠不夠,繼續考!」簡單來說,大徹大悟者就是永遠保持如如不動,無論境界是怎樣的喜怒哀樂,經歷怎樣的傷害、攻擊,他永遠都安詳,連忍辱的觀念都沒有。因為一切法皆空,要忍個什麼呢?無境可忍!這個境本就是虛妄的東西,哪有什麼要忍辱呢 ?如果還有一個忍辱的觀念在,那還不能到波羅密;直到沒有忍辱,才稱得上真正的忍辱。

  「 正是捨色取空,不了中道也。 

  捨棄物質現象境界而執著於空,是二乘人。

  「 殊不知香性本空,菩薩忍亦無忍,辱也無辱。須是自性清淨,不生起滅之心,方始悟明心地。不住味者,謂眾生性,與如來性,無所分別也。梵語名毗離耶,此名精進。了知舌根本空,為不住味。故云:受諸飲食,當如服藥。 

  食、衣、住、行都是簡簡單單的,不管怎樣都自在。我有這點修養,不論到哪裡,我不會抱怨人家準備的食物不好,只要你很誠意的,有一碗蔭瓜我也吃得很好了,很簡單就解決了。飲食上我很看得開,只不過我的腸胃不能吃冷的,這不是因為挑剔,而是吃下去會讓肉體痛苦,就不能好好弘法利生。所以這個不是分別,而是因為不得已,飲食要調和嘛!「受諸飲食當如服藥」,要當作吃藥一樣。這個觀念很重要,意思是不要貪著。

  「 或好或弱,不可生憎愛也。 

  憎是恨,愛是執著。

  「 不住觸者,謂心無取捨也。內無菩提可取,外無煩惱可捨。 

  菩提是不可取、不可得的。而煩惱是自己無明妄生的東西, 哪有什麼真正的煩惱有所施捨呢?

  「 梵語禪那,此名靜慮。二乘之人,認觸為色身。色身若是有,即言離諸觸。色身既本無,諸觸何曾有。 

  二乘人認為色身和外境有所接觸。若是有實有色身,那麼我們就能說色身與觸可以相離;然而色身本來就沒有,所以不必離也不必即。

  「 又云:了觸即無生,不住虛分別。一切諸萬法,本來無所動。 

  觸當下就是無生。

  「 不住法者,謂照見身心法相空也。梵語般若,此云智慧。 

  【六祖曰】 「 一切萬法,皆從心生。心無所生,法無所住。 

  要是能這樣那就不得了了!就成為世間最富有的人!不住法者是世間最富有的人,一切法都不能束縛你,富有也解脫、貧窮也解脫,健康也解脫、病苦也解脫。

  「 諸法屬意,意屬識,此識是妄。 

  諸法屬於意識。

  【金剛三昧經云】 「 所見境界,非我本識。 

  這裡要記下來:本識,就是究竟的意識。簡單講就是我們的本性,這個本識不是第八意識。佛學中的名相,從不同的角度解釋是不一樣的,唯識學裡講的本識是我們的第八意識,但此處本識是指究竟的意識。然而本來是沒有意識的,意識本空,所以究竟意識名本識,也即本性之意。

  「 二乘之人,分別諸相,皆是妄識。本識又何可得也!菩薩了知本識,究竟故無分別。 

  妄識 , 虛妄意識的分別。然而菩薩知道無分別。

  下面是黃檗(音 b ò)禪師的註解。黃檗禪師很厲害,很了不起,是一位偉大的禪師。「成道不還鄉,還鄉道不香」就是黃檗禪師的感言,意思是 必須放棄恩情,達到無為時,方才是真實的報恩。 所以他 過了三十年禪者的生活,卻從來不曾回過俗家探望親人 。據《高僧傳》的記載,他出家之後,母親由於傷心過度,把眼睛哭瞎了。由於禪師左腳上有一大痣,他母親發願替出家人洗腳, 希望憑萬分之一的洗腳機遇,認出誰是她的愛子。一次參訪途中,黃 檗禪師不自覺回到故鄉,他也接受了母親的招待,但在母親幫他洗淨右腳之後,第二次還是放右腳進去,就是不希望跟母親相認。之後雖然難捨難離,還是忍痛起程云遊。鄰人不忍,告訴了母親真相,她便不顧一切去追趕,結果不幸失足落水而死。黃檗禪師看到後非常痛苦,覺得自己對不起母親,慟哭說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若不生天,諸佛妄語。」並火葬母親,說偈超度。此時鄉人都看到他的母親由於超度升空而去。當然這必須得是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啦,才能夠「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像我們念十遍也見不到什麼異象,只能盡量求佛菩薩而已。

  【 黃檗禪師曰 】 「 本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 

  這句話是根據《楞嚴經》而來。本是一精明,就是本性是相同的。我們本來就是只有一個本性而已,眼睛看外境,沒有分別心,就是用本性在看。惡也不會痛苦,善也不會羨慕,保持善惡不著。見,本來是一種分別,沒有分別叫做見性。聞,有分別叫做聞識,沒有分別叫做聞性,聞的本性。本性能見、能聞、能嗅、能覺、能觸,但是不生分別。 本性在六根當中放光動地,清清楚楚,不隔一毫,不離當下,都是我們本來的面目 。只是我們眼睛看到後加以分別,就變成見執——見的執著。沒辦法,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眼睛看、眼睛就執著,耳朵聽、耳朵就起分別,口說、口就生是非……所以我們都一直被對立、放不下所束縛。但本性不是這樣,本性是一,通於六合。我們的本性完全通於六根,通於眼根叫做見性,耳根不執著叫做聞性,通於舌根叫做味性等等。無論什麼境界,都是平等的。

  「 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 

  意識就是法塵落謝的影子。

  「 中間生六識,為十八界。 

  中間生出六種分別,眼識、耳識、乃至意識。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

  「 若了十八界無所有,一切皆空,束六和合為一精明。 

  六和合就是六根攀緣六塵變成六識。一精明,本來就是一個本性。所以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如果一個人瞭解了我們本來清淨的心,大地上一切天地萬物都不復有,沒有所謂的土,沒有所謂的境界,境界都是我們唯心所造,一切法皆空。境界完全歸納於我們的本性之中,唯心所造。

  「 此乃了悟之人,唯有真心,蕩然清淨。 

  只有我們的本性空蕩蕩,無一切法。

  【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 

  【李文會曰】 「 菩薩應如是佈施者,謂捨除一切煩惱憎愛之心也。然煩惱本性,皆是妄見,有何可捨?經云:『一切諸有,如夢如幻。一切煩惱,是魔是賊。』 

  下面這句話要注意看了!這句話就是功夫。

  【逍遙翁曰】 「 夫見性之人,十二時中,凡遇逆順境界,心即安然,不隨萬境所轉。一任譭謗於我,我即不受,惡言謗黷,返自歸己。所謂自作自受者也。 

  一任譭謗,不論如何誹謗我。黷就是「褻瀆」的瀆,污穢的意思。就是說冒瀆聖人,誹謗他人,反而傷害了自己。

  「 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擬欲燒天,徒自疲睏,終不可得。 

  比如有人拿著火炬去燒天,然而天空是燒燬不了的。所以,對誹謗最好的處理,就是不聞不問,不跟他對立,不需要解釋,也不去跟他一般見識。就是任憑他謗,讓他自已疲勞。我常說,要寫東西攻擊別人,這也不簡單,因為他得編一套理由,還要編得讓別人肯相信;要去找全台灣省的寺廟,還要去 copy (英語「複製」)、影印,折好之後得拿去郵寄,要花郵票錢,還要動用人工,一張一張散發出去……這也是不簡單的人物!要是我,我沒有勇氣做這些事,也沒有那個時間。所以這也不是普通菩薩來的,他們做這些事是來要成就我們的道業。我們學佛的人,任何時候不可隨萬境所轉。

  師父講過一句話:對師父有信心的人,你好好地穩住,師父保證自己絕對是正知正見,絕對沒有邪知邪見。因為我是依法而說,依法不依人,按照這本經典在講,要是會下地獄,也是跟著六祖一起下地獄,因為這是六祖寫的嘛。那麼對我沒有信心的,那就對不起,沒辦法!你對我沒信心的話,就算我叫你來你也不會來,所以你也安住你的崗位,我也安住我的崗位,所以「諸法不相到」。「諸法不相到」就是說,你也沒有來,我也沒有去,不來也不去,本來面目。恰正是:你沒有來,師父也沒有去,這正是本來面目。

  所謂自作自受,要記得—— 誹謗別人的惡果、痛苦比被誹謗人的因果超過一百倍! 你要記住師父的話,聰明的人絕對不誹謗別人,因為造的是自己的惡業嘛!譬如有人手執火炬想燒天,這樣舉著會燒到自己嘛!

  「 故古德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優。 

  這句話也很有意思。給你們介紹本好書,師父寫的《佛心慧語》的第一冊、第二冊都出來了,裡面有很多禪的句子都很棒!真的啊,若是要修禪的人,想對本性上的事有所瞭解,把這兩本書請回去看。等會兒下課後,沒錢的就自己拿,不要緊,我也不差這一百元,有錢的就多少貢獻一些,這樣我也很歡喜。

  心隨萬境轉,你雖然隨著一切境界轉動;轉處實能幽,轉處,隨緣一切所轉的地方;幽就是解脫,幽本來是樹木陰涼的地方,這裡指心隨一切萬境,但卻仍然很清涼。在這個世間,你轉身口意,運用觸境之處,轉來轉去,秒秒都是安詳,每一秒都是清涼,你不會被妨礙,它也無法妨礙你。隨流認得性,隨著外境,認識了清淨的本性,你就會無喜亦無憂。無喜亦無憂才是大喜,才是真正的大喜大捨。

  【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李文會曰】 「 不住於相者,非但見色是相,一切種種分別,皆名為相。如是之相,皆從因緣而生。應知一切分別,皆如夢幻,遇緣即施,緣散即寂。是故佛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西明和尚云:『法相若是有,可言住諸相;法相既本無,故言不住相。』 

  可是法相本來沒有,你執著什麼?這就是師父剛才告訴你們的:這個世間追求到最後,一定是空。無論你多麼漂亮,買多好的衣服,到最後也一定不是你在穿的。比如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夫人伊美黛,她就沒有學佛。伊美黛擁有多少雙鞋子呢?三千七百五十雙鞋子。她的衣服,比一座 super market (超級市場)或一個百貨公司整棟樓的衣服加起來還多。伊美黛盜用的公款有幾十億美金。而學佛的人,「一缽千家飯」,出家人托一個缽就能走遍天下。

  說到我,我的東西都是人家送的,我反而佈施不完。信徒多也很煩惱,有的送衣服,有的寄維他命丸,有人寄綠藻,有人寄巴參粉,還有寄藥粉,還有從日本寄來的……我是眾生的小樹苗,當然給我最好的嘍。(眾笑)所以說做一個法師,收到的東西很多,我還要拿出來,請法師幫忙吃,東西太多太多了,沒有辦法。然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東西。

  「 既不住相佈施,其福德更有何思量! 

  那福德就更大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

  你的意思如何呢?

  【 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第一個不字念「否( f ǒ u )」,是疑問詞,所以後邊用一個問號。第二個字念「不 (b ù ) 」,表示是否認。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維就是空間,四方上下的空間。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常常有人問:師父!到底要如何修行,我怎麼都不會修行?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叫你心如虛空,無所住,答案已經很清楚了,還整天問師父,真奇怪!《金剛經》裡寫得很清楚了,每天都在讀,卻還要問師父怎麼修行,經是怎麼讀的?難道讀假的嗎?經裡已經告訴你心要放大,心量大如虛空,要無所住,你的福德就很大,這不是清清楚楚的東西嗎?但是講歸講,執著照舊執著,還是老樣子,沒什麼改變。

  【李文會曰】 「 不也世尊者,須菩提謂虛空我思量之,實無可思量也。不可思量者,既已覺悟,心無能所。即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豈更有可思量。但應如所教住者,乃謂諸學人,當依佛教,住無所住,必得悟入也。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我將這段解釋一下。佛問須菩提:你的意思是怎麼樣、你的看法如何呢?能夠用我們這個無常的色身見到清淨的本性嗎?「如來」此處就是我們的本性。「如來」同時也可以指佛的法身,那麼意思就是,佛是否有一個身體的外相可以見到呢?可以把如來理解為釋迦牟尼佛。兩種解釋都可以。我們能夠用有相的身體,來見到如來之身(佛的法身)嗎?

  須菩提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是無相的,你用這個身體,要怎樣得見如來呢?佛所說的身體,就不是這個身體。

  【李文會曰】 「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者,須菩提謂色身既有相,法身即無相。色身者,地水火風,假合成人。法身者,即無形狀相貌。色身即是凡夫,法身即是如來。須菩提以凡夫但見色身,不見法身。故答是語。 

  「 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者,非者無也。 

  因為一切法皆是空的東西。

  「 凡夫謂色身是有,執著修行,所以不見佛性,生死轉重。如來法身無相,故言所說身相非身相也。 

  【 華嚴經云】 「 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 

  法就是智慧、福德、真理,佛以此為身。智慧無形,福德無形,真理也是無形的。

  【云門大師云】 「 『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者,此大乘先覺之人,遣疑破執也。」

  一棒打死他(佛陀),拿去餵狗吃。大乘先覺之人,指開悟的聖人。 開悟的聖人教你要「解黏去縛」。 解黏就是這些執著統統要放下。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佛對須菩提說:所有相,包括六根、六塵、六識,都是虛妄的東西,不實在!非相就是無相。若見諸相無相,如果能夠見到諸相是無相的東西,沒有確實一定的相,這樣即見如來,因為自性本空啊。這個「如來」不是指釋迦牟尼佛,而是指我們的本性。意思就是說,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都是虛妄的東西,你若是悟到人空法也空,一切都是非相,一切都是無相,那麼我們就見到我們本來的面目,這就是菩薩,觀空有二相都如虛空。

  【法華經云】 「 一切諸相,皆悉空寂。 

  一切相的當體就是什麼都沒有。不見一法,不見一人,不見有一眾生可度,不見有法可施捨,說法者無法可說,求法者無法可求,悉是空寂,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當體就是空性的東西。既然當體就是空性,這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同學們, 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令心空蕩蕩,無一塵可染。 這是我們世間最大的財富,念佛的人若不能有這樣見地,真是悲哀!

  (又云)「 或見菩薩,觀諸法性,無有二相,猶如虛空。 

  什麼是無二相呢?無善惡相、無空有相、無是非相。不以二分法來看這個世間。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晚輩對長輩說話稱為「白」,長輩對晚輩說話叫做「告」。這一段的意思,看以下註釋。

  【李文會曰】 「『 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 者。 

  生實信不,也就是他能不能相信這個道理呢。

  「 須菩提謂前說無相行於佈施,即是因深。得見無相如來,即是果深。既談因果,切恐如來滅後,濁劫惡世之中,無人聽信,故有是問。 

  【傅大士曰】 「『 有持戒修福者 』 :不著諸相,即是持戒。心常空寂,無諸妄念,即是修福。此人不被諸境所惑,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以此為實,指確實能夠得到利益。

  【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一劫是千佛出世,我們種植善根,世間種種的善事,種下的善根非常多,因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嘛。

  【 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廣種善根,才能「聞是章句」,聽聞到此章句。

  【 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你的起心動念,佛陀都瞭解。下面看註解。

  【法華經云】 「 隨宜方便事,無復諸疑惑。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 

  隨宜方便事,隨著一切因緣,瞭解一切的權巧方便。無復諸疑惑,這是因為瞭解了一切都是空性,一切皆是不可得法。所以心生大歡喜,自己知道自己一定能作佛。

  【李文會曰】 「『 乃至一念生淨信者 』 ,謂凡夫於諸法中,起一切善惡凡聖等見,有取捨心,種種妄念,不能生淨信者。菩薩了悟人法二空,無諸妄念,心常清淨,聽信其法,故言一念生淨信也。『得如是無量福德』者,此謂如來知見眾生,無諸妄念,心常清淨,敬信其法,所得智慧勝妙功德,不可測量。 

  【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為什麼呢?修行的眾生,瞭解《金剛經》的道理之後,不會再有種種相。簡單講,我相就是我們自己,人相就是一個人,眾生相就是外在一切眾生,譬如種種畜生。無我相、人相,就是沒有一個我,也沒有任何一個人等等。壽者相是一期的生命,無壽者相是不執著一個壽命的長短。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各註解中有很多種說法。

  無法相,沒有一切法的真正的相。非法相,用筆記下來:非法相就是對空的一種執著,無非法相就是亦無對空的執著。法相就是有,非法相就是空。無非法相,就是不能執著於空。簡單講,無法相就是不能執著一切法的有;無非法相就是不能執著於空性的非法相。

  【李文會曰】 「『 無復我人眾生壽者相 』 者,謂不倚恃名位權勢、財寶藝學、精進持戒,輕慢貧賤愚癡懈怠破戒之流;無能所知解之心,無苟求希望之心,言行相應也。 

  苟,就是一點點,微少。無苟求之心,連一點點想要得到什麼的心都沒有,簡單說就是無所求了。言行相應,口說與行持的相同。

  「『 無法相 』 者,經云:心生則一切法生,心滅則一切法滅。心既清淨,諸法皆空。故無取捨、一切善惡凡聖等見、諸法相也。 

  哪有什麼善惡呢?

  「『 亦無非法相 』 者,謂不著能知解心。 

  你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但是連這個不可得的心也不可以執著。

  「 不作有所得心,無人無法,內明實相,外應虛緣也。 

  隨緣。

  【圓悟禪師曰】 「 伶俐漢,腳根須點地,脊樑要硬似鐵。 

  伶俐漢就是說聰明人,腳跟須點地就是說要腳踏實地、清清楚楚。意思就是我們要有空性的思想,一下手就斬斷一切煩惱,不可藕斷絲連。脊樑要硬似鐵,是說要頂天立地矗立,而不被境界所轉。既然瞭解空性的東西,那就什麼都難不倒你了。 佛教導我們要無所住而生其心,唯有這條路能夠成佛。 那麼我們就要按照佛的話去做,包括念佛也是如此。

  「 遊人間世,幻視萬緣。 

  萬緣,虛妄的東西。我這種人很不喜歡拍照,出門的時候都是別人幫我拍。照片這些都是虛妄的東西,是幻影,如幻如化,不是實在的。將來我往生之後,可以留作紀念,拿出來回憶:這是民國幾年的時候法師的相片。(笑)其實我很怕拍照,因為人長得醜,會擔心。可是有些人很喜歡拍照 , 長得也不是多漂亮,英俊的人都沒在拍,醜人反而喜歡拍照。

  「 把住作主,不徇人情。 

  徇,音 x ù n ,順從的意思。順從人情就會造業啊,受牽制啊!像師父中午要休息,下午三點多才下樓來接見眾生,有時候眾生突然來了,不論這時候是早上還是晚上都要求見面——「對不起!我們已過見客的時間,讓師父休息一下,三點多後再來。」有些人來見不到面就不高興 , 認為師父很大牌。其實我哪有那麼大的能耐,不間斷地接見眾生?即使見一個人只要五分鐘,一整天下來,人很快就昏倒了!所以, 為了更多的眾生,為了在弘揚佛法的道路上走得更遠些,身體一定要保持好。 當然不是說會見眾生令身體不好,而是浪費很多時間、順從人情是行不得的。

  還有信件。哎喲,信件實在是好多好多,只要一星期就堆積如山,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想了個辦法,像李炳南老居士,從前回答「佛學問答」,到年事已高就不再回信了;所以我以後也要來寫一張啟事:「敬啟者:慧律法師年邁多病,氣虛體弱,人之將死。為讓法師頤養天年,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不要再吵他了!」從此以後就不用回答問題了(笑)。總之信件真是多到嚇死人!還有從馬來西亞寄來的,乾脆也不寫信了,用錄音帶。有一個妹妹寄來一卷錄音帶,整卷都是問題,答也答不完。比如說她怎麼學佛啦、念佛不得力啦、覺得好像是為誰而念的啦,問題很多很多,這個妹妹不是讀高中就是讀大學。所以說瞭解內情的人就知道,做一個法師有多少苦衷。法師是要眾生共同來保護的,每個人來都要見法師的話,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還有信徒們的信,實在太多了,如果要我一一親自回復的話,書都別想看了。有的人寫信一寫便是十張,像作文一樣。回過信的法性法師知道,厚厚一大疊,國內、國外、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都有,實在是很麻煩 , 不小心出名就帶來這麼多麻煩。所以要不徇人情。這就要看情況啦!

  你們比較不會難做人,我就很難做人,怎麼都不會圓滿。看到師父的人就很高興:「我今天有看到慧律法師呢!」就像今天去戒場打齋,竟然被當成稀有動物了:「喂!慧律法師來了,快來看!」(眾笑)連刷牙時也有人搶著看,好像四川的熊貓一樣,可憐!因為我兩、三年沒有出來了,見到的就喊來一大群人,趴在窗戶上探頭猛盯著看:「是慧律法師耶,快點來看!」這實在是像看熊貓一樣,真糟糕!然後坐在那裡,包一萬元去準備供養;要是再多坐一會兒,拿出的供養就全收回來了,反而能倒賺一筆了(眾笑)。出名也是有好處,紅包可以收很多,(眾笑)但是這些對我沒有作用,再怎麼吃也是兩、三餐而已。

  「 截斷人我,脫去知解,直下以見性成佛、直指妙心為階梯,及至作用。 

  截斷人我,除掉人我。階梯及至作用,事情一下子就解決了。

  所以我告訴諸位:如果說修行難也確實難,如果說修行不難也確實很簡單——只要直接了當的放下,能做得到,就很簡單!能放下,一念之間而已。說修行很難,什麼原因?要明心見性。 本性的功夫沒有,修行百千萬劫也不會成佛。 記住師父的話: 佛成道不是用意識心修行。想成佛作祖,絕對不要用意識心態,絕對不要強制自己,絕對要靠放下、空、不執著、無所住,內外統統以虛空的胸量過日子。

  「 外應虛緣,不落窠臼。 

  虛緣,就是說外緣是不實在的,緣起緣滅嘛。在外假借外緣。落窠臼(音 k ē ji ù),就是因沿舊制,不能別出心裁,就是沒有創新。不落窠臼,不能以前怎麼做現在還怎麼做。這句話就是說,不會落入以前的束縛。在內明心見性,在外應付一切因緣,而不落入束縛,被保守、舊有的觀念所控制。

  「 辦一片長久守寂淡身心,於塵勞中透脫去,此乃善之又善也。 

  內在的功夫,要很長久地能夠保持一片的清淨、守著寂淡的身心,世間沒有什麼嘛!塵勞,在五欲六塵中透得出去。我們的本性若是顯示出來,就具足圓滿功德。

  【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取,執著。若心取相,我們的心若是執著。若取法相,若是執著外在一切法的相。法相就是映現在我們六根前的一切相,就是十八界。

  【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非法相,非就是否認,否認法相就是空掉法相,就是空相。若是執著於非法相,執著一個空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執著人我。簡單說就是,法相不能執著、非法相也不能執著,有不能執著、空也不能執著。

  【李文會曰】 「 心若取相,即取妄念,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也。 

  心執著於相。

  【黃檗禪師曰】 「 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 

  唯止一心,都是一心。乖,就是違背,違背了本來面目。動到一個念頭,就違背了本來的面目。

  「 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研究《金剛經》的人,修養都很好,為什麼?度量很大啊!研究《金剛經》的人不解脫百分之九十至少也能解脫百分之五十,煩惱就少了。所以研究《金剛經》非常好,度量會一直放大,重複強調無所著、無所著……使令心如虛空,那麼樣樣事情都能解決。

  「 惟此一心,即便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 

  求之轉失,愈求愈遙遠。

  「 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無所得。 

  使佛覓佛,我們就是佛,你又要你驅使這個佛另外找一個佛,騎牛找牛的意思。將心捉心,你本來就具有本來面目,還要另外找一個本來面目。錯了!

  「 不知 息念亡慮 ,佛自現前。 

  息念亡慮就是說,你只要放下,而不要求。你會說:我要明心見性,我要追求道理。其實呢,說法者無法可說,求法者無法可求,是名說法。放下一念執著,常存清淨的念頭,無量的方便,善巧的智慧,這就是本來面目。但明心見性不是像死人一樣,不是什麼作用都沒有,而是一切都作用,但又一切都放得下。

  「 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 」 不添就是不增。 「 遇緣則施,緣散則寂。不假修證,本自具足。 

  就是不用追求,本來就具足。這些大德的話,每一句都是從本性流出的。

  「 若不決定信此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 

  為什麼呢?因為意識心不是成佛的根本, 明心見性才是成佛之根本, 煮沙是絕對不能成飯的。

  「取法相者,謂言心外有法,故著諸相也。」 (中略)「 造惡造善,皆是著相。 

  造惡的人要趕緊停止,因為作惡會遭惡報。造善的人也要無所著,因為這只是福啊。要惡不能礙,善也不能縛,否則造善、造惡都是著相,都不是清淨心。

  「 著相造惡,枉受輪迴。 

  我們現在就是冤枉在受輪迴。

  「 著相造善,枉受勞苦。都總不如便自認取本心。 

  著相為善,枉費勞苦,總不如找出自己本來清淨的本性。

  「 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 

  此心當下就是法,當體就是放下。

  「 將心無心,心卻成有。 

  將心無心,你若是說拿這個心空掉,還有一個空掉的念頭,那麼就變成有。你一直講「我不執著」、「我不執著」,就又有了「我不執著」一個念頭。

  「 一切在我默契而已。 

  一切都在默契當中。

  「 『若取非法相』者,謂有取捨善惡凡聖等相也。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不能執著法,也不能執著非法。這個非法,不是不如法。不應取非法是說,我知道一切法不可得,於是我的觀念裡面就有了不可得的法,但是也不可執著於有這樣一個不可得的法。要弄清楚!把非法解釋成不是法、不如法就錯了,不如法指不是佛法。不應取非法,就是說你已經知道一切法皆空,所以不會執著這個法;但是你也不能執著於你瞭解了佛法是空的這個觀念,要連空的法這個觀念都除掉。如果不除掉法空的觀念,仍然是執著,執著於還有一個法可以空,便是「取非法」。

  「『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 者,此謂有無俱遣,語默雙亡。若取法相,即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即有空執。有執則煩惱熾然,無執則信心清淨。 

  若是取法相,你就有法執;若取非法相,就變成對空的執著。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以是義故,因為這種道理。筏,船,竹編的小船。喻者,用船來比喻。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不管法相、非法相,全部要捨。

  因為這種道理,所以如來常常說:你們這些出家眾(這裡比丘當然指包括在家人的一切修行人啦),應該如何修行呢?知我說法,要知道我所說的法,可以用船來比喻。若是已藉由這艘船渡過彼岸,那麼船就要放下了;不可以我已渡過抵達彼岸,還要把船扛在肩上,這樣只能增加負擔。

  船是藉以渡過河的工具,不是用來扛在肩上行走的。 法也是如此,法是要來方便運用的,不是要讓你執著的。 船就表示般若的智慧的法, 法是讓人從痛苦中解脫,不是讓人執著它的文字和外相的東西。在藉著船由此岸渡過彼岸後,就要把船放下。 你用無相法渡過彼岸,法當然就要放下。更何況,法都要捨離了,何來執著非法呢,那個空的東西更是不可以執著的!

  【李文會曰】 「 執有說空,因何用筏?有執既喪,空說奚存? 

  喪,就是亡。奚,就是何。有都不存在了,哪還需要說什麼空呢?所以要記住:空,不可以離開有來講空。意思是說,你執著有來說空,那麼何必用到船的存在呢?有執既喪,對有的執著若是破除,哪還需要說空的存在呢?也就是說,若破除了有,空當然就不存在了。

  「 既已渡河,那更存筏! 

  已經渡過彼岸了,何必再把船扛在背後呢?

  【傅大士曰】 「 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淨,就是捨一切法,無所住。當淨,就是意識裡面不住一切法。

  「 外無一法而建立,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乎。 

  所以師父告訴你:若是整天都看別人的過失,你的煩惱就很重。早就告訴過你們這個道理了,二十四小時中只要檢討自己就好了。為什麼?一切法不可得嘛。 你若看外在、執著外在,內心的生命就會慚慚消失。所以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一定要有,就是要先學習身、口、意清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