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喜功德(1996) -- 星雲日記43 星雲法師著

好因好緣 1996/9/1~1996/9/15

■九月 一日  星期日

這幾天,佛光山叢林學院正在新生訓練,今特撥空和這些入山門的學子見面開示––

「因求真理登淨域,為求佛法入寶山。」進佛學院求學,如同進醫院看病一樣,佛法是治療心理病的最佳良方。

人生活在家庭中、社會上,眼所見、耳所聞、心所想的一切外境,給我們的污染很深。佛教學院治療人的心病有一套方法,但也要看你的病是否相應?就如同醫院是治病而非救命,同樣的佛也是度有緣之人,故自己本身是否有佛緣,也很重要。

學院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有時會以不講理來對治,是因過去說的「理由」太多了;有時以不給情面來對治,因過去情分太多了;有時以怒目金剛來訓示,事實上是對你大慈悲;讓你受委屈學忍耐,實在是在訓練你的大力量。

社會上有不少的人,時常看醫生,但是對醫生所開的藥方,卻經常往口袋放,根本就不入口。這種光看醫生而不吃藥,毛病怎麼會好?同樣的不接受教導,如何改過?

如何清楚認識自己的「病」在哪裡?通常我們兩眼所見,皆是看到別人的錯誤;兩耳所聽,皆是聽到別人的是非。在學院裡求法,一定要虛心,一定要明理,那麼福 德因緣必定會助長我們成功;反之,雖然很聰明能幹,但為人不發心,不知慚愧,不知感恩者,則是心中無寶藏的人,非常可惜。

初入山來學道,最容易犯的毛病有︰

一、想家不想道︰過去有道者,是人在紅塵,心在佛道;現在很多人是人在山上,心在俗家,也就是人在山林,心在社會世俗。學道最放不下的不外是俗家的親情,這對修道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一個人的雜念如果太多,就如同茶杯內裝滿妄想雜念的水,佛法清淨的法水也就倒不進去。入佛門來,過去的邪知邪見不除,清淨的水一樣會污濁。所以如何治療自己的毛病,老師、同學的助力,只有一半功效,主要實踐還是要靠自己來完成。

二、訴苦不說好︰在新生訓練這段日子,有不少學生寫信回家時,會讚美學院暮鼓晨鐘的規律生活;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會埋怨學院早起、專制的生活方式,若是 這樣想,這樣寫,這樣的訴苦,那實在是太對不起佛法,對不起學院的老師;讓父母因而為你掛念擔心,更不是孝順的舉止。

要用感恩心的來想,佛光山非我建,佛學院非我創,老師也不是我請的,而我卻能在此就讀,且作息中老師也時常跟隨在旁指導愛護,如此慈悲的舉止關照,怎能不 知感念,還要讓貪瞋癡來傷害老師?古人每收到家書都非常珍貴,故有「家書抵萬金」之詞,所以,家書不宜講苦惱事,有病的眾生,寫家書才會是滿紙的煩惱事。 要如何治療?完全在是否有智慧的一念之間。

三、情緒不穩定︰一個人若沒有力量或沒有自信,就很容易引起情緒。情緒一來就會板起臉孔,讀不下書、笑不出來或不想講話等。在修道上,人不要生活在喜怒無 常的不正見情緒裡,要時常觀照自己的毛病缺點所在。「情緒」也是一種病,會擾亂我們的心思,讓妄想紛飛不能用功辦道。所以情緒來時,要靠自知、自動、自 發、自強等力量來突破。

情緒危害很大,板著面孔時,朋友、師長、同學都不敢接近,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人緣朋友。情緒一來,好話就聽不進去,好事就不會想發心去做,好的善知識也不會去親近。

功課好,成績優秀者,並不表示就是有能力的人。真正有能力的,是生活很正常的人。人成即佛成,人道不能完成,如何學習佛道?

四、無明不明理︰人之所以會在生死海中流轉不停,是因為「無明」,也就是因為人的貪瞋癡邪見,才會如此流轉。如此一來,當然就不懂得要去廣結善緣,不懂得 群我之間的關係、天地間的關係、自己未來何去何從、不知要如何慈悲待人、不知要學習巧妙、不知要聯絡往來。無明是所有毛病的病根所在。

無明就會不明善惡、不講好壞、胡思亂想、顛倒是非,擾亂六根,讓我們不該看而看,就會看出煩惱;不該聽而聽,就會聽出煩惱;不該說而說,就會說出煩惱;不 該想而想,就會想出煩惱。無明就是不明理,所以有句話說︰「寧與聰明人打架,不與無明人講話。」一個人若到了不講理時,好話、善言、佛法就一點也派不上用 場。為人在大體上要懂得人我相處之道,做個明理的人。

我一生沒有什麼專長,也沒有受過什麼訓練,但我有一個長處,就是︰很明理。由於明理,所以知道每一件事情,都有他的道理,而明白人我相處之道,明白緣生緣滅,明白佛法般若,明白有佛法就有辦法。明白這些道理,是我一生享用不了的財富。

若用情緒來看人,來聽話,來做事,那是不會成功的;因為佛法是重視當下︰我明白,我懂了。希望各位同學千里迢迢來此求學,不要忘了︰要想道、要說好;要正常、要明理。

■九月 二日  星期一

上午,應宗長心定之請,出席每月一次的宗務委員會。佛光山的行政,我早已不過問,但基於徒眾對我的一份尊敬,我也提供一些看法––

.會議時,不要老提過去的歷史,或已成為事實的事,重點在今後發展方案,及如何解決問題。
.人與人相處,在工作上要先溝通好,才能互相配合。但溝通不可以用成見、用情緒。成見猶如杯子裡裝滿了水,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議,就再也裝不進去了;內心先有了設限,就不懂得去接受更好的東西了。

.溝通非光是發揮自己的意見,也不是要別人來接受自己的意見。而是要開誠布公的將自己的意思表達,讓別人了解,並且聆聽別人的意見,雙向交流。

.溝通後,自己滿意而對方不歡喜;或對方願意,自己不能接受,都不是好結果。最好的溝通是,不僅讓工作順利進行,且彼此也能皆大歡喜。

.人心在於有所得。其實真正的所得,不一定在有形的上面,如做領導者能得人心,做長官的獲得屬下的擁戴。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與人接觸,一定要謙恭有禮,這是拉近彼此關係的最好方法。

.身為領導者的條件,是讓屬下思想自由,敢說敢做;讓跟隨的屬下,生活得很自在;不壓抑屬下,且不斷協助屬下進修學習;讓屬下生活有保障,無恐怖憂愁。也 就是說,好的主管或領導者,令人害怕不如令人喜愛,令人喜愛不如令人讚美,令人讚美不如令人尊敬,令人尊敬不如令人懷念。

.最高的做事方法,是不令而行。遇有糾紛情緒時,要讓對方說清楚,自己則要保持鎮定、風度。

.沒有共識的團體是不好做事的,動不動就指責對方的錯失,並不是處事應有的態度。

.世間一切事情,只有要求自己,才會成功;要求別人者,永遠不會成功。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時間、經驗、受苦等經歷,才會像一朵花蕾經過日曬雨淋,而綻放美麗的花朵。

.決定一件事,不要因某一個人或某一句話。人生是多方面的,不是只有一個層面而已。

.人生是一項修養道德的比賽,師兄弟相處之道、主管與屬下相處之道,要有分寸,才算是懂得做人。

.凡是對佛法,對常住,對大眾有利益的事,一定要心甘情願的去做。

.除了忙事務性的工作外,還要有智慧、慈悲,並且會說法,一個人若沒有實力是走不出去的;反之,有實力者,則可遍行十方。

.人不要將短處隱藏不露,雖然要以長處面對大眾,但讓師長們知道自己的短處,才好糾正改過。
.做事要儘量圓滿,不要有缺陷或不安,也不要留有遺憾在人間。誤會皆來自不了解,若有了溝通、協調再接觸,自然會覺得每個人都很可愛。

.獎勵的方式很多種,不光只有在物質上或旅遊上的玩樂而已。如何可以增進道業,如何對身心有所助益,才是最好的獎勵方式。

.所謂悟道,必須要悟在當下––時時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隨來隨遣懂得調適。

.人只要用功,必有所成。嫉妒他人,只會顯露自己的修養不夠,何況「嫉妒」是一種劣根性,是修道過程中必須降伏的。

■九月 三日  星期二

明天是我的母難日,不少信眾、歷屆畢業現已弘化一方的佛學院學生都紛紛回山致意。人生相聚不易,尤其是已有三、四十年,或至少有二十年歷史因緣的信眾,其情誼真的比一家人還要親。

晚八時,集合大家於如來殿大會堂座談。

母親剛往生不久,做為人子後輩者,實不敢言壽做生日,承蒙大家的盛意,真是心領了。回想我這一生––

.十歲時的生日,因那時年紀尚小,已記不得了。

.二十歲時,我已在焦山佛學院就讀,那一陣子,身上害了一種病,除了臉部外,全身長滿膿瘡。有一天同學們都去過堂用餐,只有我留守在殿堂,有一位信徒問我 ︰「師父,您今年幾歲?」我才突然想起,回答他說︰「我今天剛好二十歲。」。這一天我因身體不適,整天沒有吃東西。

.三十歲時,我到了臺灣。陸軍總司令夫人孫張清揚女士,在我生日這一天,以全套金碗筷請我吃飯,並要我負責編輯《覺世》。我並沒有辜負這一餐,四十個年頭過去了,至今《覺世》不間斷地已出版到一三六五期。

.四十歲時,在佛光山開山,整天在工地搬石頭。飛揚的塵土中,根本忘了生日怎麼過。

.五十歲時,不少的好友、信徒來山要祝壽,由於人多朝山會館不夠住,我把寮房空出來給煮雲法師住,自己在露天的陽臺過了一夜。

.六十歲時,最高興,因與大陸的母親聯絡上,所以特邀請一百三十名六十歲的信眾,來佛光山一起過生日。

.七十歲,母親往生,只祈求在我弘法度眾的這一生中,有何功德的話,願回向給天下每一位為人母為人父的父母親們。

海外信徒、佛光會員,這兩天都紛紛來函、傳真,表達對我的祝福,如––

.「大陸尋奇」製作人周志敏小姐,到黃河源頭區的扎陵湖畔及黃河正源約古宗列渠(海拔四千六百公尺),插上佛光會旗。

.由陳履碚教授負責的《佛光大辭典》製成光牒(CD)已完成。

.由永文負責,導演王童拍攝的「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已殺青,明天將在佛光山首映。

.永登將《教乘法數》重新編列索引頁碼。

.妙合把自編的「我的園地」及對外投稿的文稿集冊。

.妙捨等人,把我的「日記」整理、分類。

.基隆女子佛學院的學生,將我平常的開示,也整理成冊。

除此之外,信件也不少,其中道悟的來信,顯示他已成長不少,特摘錄如下––

「師公上人︰

徒孫一向不善言辭,又不會表達自己,更拙於文字,但想到今天是師公七十華誕,還是勇於提筆。雖夜已深,內心更思懷師公對我的寬容恩澤。

猶記得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因師公到臺北社子慧明堂開光之因緣而得度。那時我十八歲,但看起來像十二、三歲的小女孩,師公看我小,就特別留我在身旁,美其名是侍者,其實是在關懷愛護我。

當侍者就要照顧三餐,但我不會煮菜,不是太鹹,就是太淡,稀飯也常常燒焦,可是師公您擔心師父們會怪我,總把它吃光,還直誇好吃﹗好吃﹗有時候趕時間,菜 還沒有煮好,您就說用茶泡飯是人間最好的美食,來減少四周圍徒弟們對您的關心。那時候還沒有洗衣機,您體諒我個子小力氣不夠,總是三天、五天才肯換衣服。

有一次,跟隨師公到印度朝聖,一路上,我總是最後一個上車,師父們就會問︰『全車的人都在等你,連師公也在等你,到底在摸什麼?』

師公就特別留意我遲上車的原因,原來信徒送師公的醬瓜、素醬瓶瓶罐罐很多,雖然師公沒吃,但也是要帶,每次整理都要花一段時間。後來只要集合時間一到,師 公就假裝上廁所,或東走走西逛逛的,看我上車,師公才上車。從臺灣帶了一個電鍋,在路上插頭卻壞了,師公感冒吃不下,有人建議煮稀飯,卻沒有辦法煮,不少 人怪我粗心大意,師公就替我解圍說︰『煮稀飯做什麼?我最不喜歡吃稀飯。』

雖然這些都是小細節,但師公的細心、慈悲不著痕跡的在關懷我這小人物,令我深深感動,而發願今生永遠追隨師公,絕不為所動。例如在俗家時,有一位道家師父,要把美國紐約的廟給我,日本的大哥要我去日本進修,我都不為所動。

看師公每天分分秒秒的在承擔天下事、國事、弘法事,還有我們的煩惱事,都不顧自己的身體,看得令人心疼。雖然我也有無明煩惱的時候,也有被人誤解錯怪的時 候,每次都想辯解,但一想到師公,做人兒女怎麼可以因自己的小事,而讓你掛心呢?我道悟雖然沒有能力可以協助常住、師公弘法,但至少總要做到讓師公放心, 常住不擔心。所以告訴自己要忍耐,忍耐別人對我不當的言辭,雖然忍的過程很難過、不平,但事相的磨練,會令人心胸越來越寬廣,也體會到讚美的語言與毀謗的 語言,皆是妄,是一體的兩面,而在功用上看,就看我們選擇哪一面,完全是在一念之間,也因此慢慢懂得要去關心別人。

近日來誦讀《圓覺經》,深奧的義理不是我這小腦袋可以體會的,但有一點心得,在此向師公報告,不知道是否正確?還請師公開示。

《圓覺經》裡有十二位菩薩向佛陀請示,末法眾生應如何修行,才能得到清淨心而成佛?徒孫想︰一切法最主要的,是否就是師公所講的要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 念?也就是起念要有利於人,遇順逆之境要懂得轉境,不可執著,修行最大的功夫在於一個「轉」,要轉法華而不被法華轉。

以上是我一點心得,並以此發願––

第一願生為佛光人,死為佛光魂。
第二願自己身心安住,讓師公放心,常住不擔心。
第三願從心行法門培養慈心善念
謹以此三願向師公拜壽。

祝師公法體康安


徒孫道悟頂禮」

■九月 四日  星期三

沒有母親的母難日,更珍惜母親給予的色身,定不負母親把我奉獻給佛教的心願,要廣度更多有緣的芸芸眾生。
八時,集合全山住眾、學生、員工,以及來山信眾、佛光會員們,大家齊聚於如來殿大會堂,在鍾榮吉副祕書長及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邱順清先生、廠長林鴻鐘先生、導演王童先生的陪同,共同主持「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的首映典禮。

十時,於如來殿會議室主持「佛光山封山記者招待會」,對媒體大眾說明「封山」的源由,及未來的計畫––

「佛光山為什麼要封山?封山不是封閉,是遵照傳統的佛教,過去叫做閉關、安居、靜修。三十年來佛光山的弟子們,可以說盡心盡力,不分晝夜的在為信眾服務。 現在佛光山派下在臺灣已有五十多個道場;國際佛光會在全世界國家地區也有一百多個協會,其中中華總會就已有四百多個分會;而培訓了近百位的檀講師以及上千 位督導、會長、幹部,都能在當地代表佛光山照顧信徒,因此,封山就是要讓所有山上大眾,有一個更寬廣的空間,可以靜修學習。

本山對於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一直不遺餘力,除了我們本身遵照傳統制度以外,還有社會的慈善事業、雲水醫院、診所、慈悲基金會、養老、育幼等工作一樣 在進行。尤其是九個『佛光緣美術館』一直在帶動信眾往真善美的生活境界上提升。封山後,本山的短期出家修道會、信徒講習會、各種夏令營、禪修學習應該都是 一樣,只是對外面的個人或觀光旅遊人士,我們就不再接待了。

今天適逢開山三十周年,是一個結束,也是開始,放映『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影片』,以紀錄佛光山三十年來做了些什麼?爾後,將再改正一些缺失,希望在新的開始能做得更好更多。」

中央黨部鍾榮吉副祕書長︰「我很興奮,今天是大師七秩華誕,信眾都帶著虔敬的心來祝壽,我個人是大師的徒弟,特來向他致敬。我們的總統李登輝先生,也要我代表他,並帶來一賀禮––壽匾做為祝壽禮。

中央黨部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同時也是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副會長,也要我轉達對大師的祝賀與敬意。前不久大師的《傳燈》為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看過《傳 燈》再看今天的影片,覺得非常親切,內心也生起崇高的敬意。佛光山的弘法事業,從高雄大樹鄉為起點,現在已開展為全世界佛教事業,尤其在佛光會的推動下, 真正已達到『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心願,這都是大師四十多年來辛苦經營的成果。

對於『封山』,大師剛才已表示,往後各項的活動,如文化、教育、慈善、共修,不但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更有效率。所以希望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大家一起來護持佛光山的事業,並藉此機會祝大家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中央電影公司邱順清總經理︰「中央電影公司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師和佛光山結這個緣,把佛光山開山三十年來的成績,和艱辛的路程,未來發展方向做個整理。佛光 山在佛教文化、教育上所做的扎根工作,大家有目共睹,而中影也是個文化事業,在此我也發個宏願︰日後,佛光山如果有需要的話,中影公司一定配合,希望能把 佛光山各項活動,都攝入我們中影的鏡頭,作為百年、千年、萬年以後的紀錄,這都是受到大師的精神感召。今恭逢盛會,除祝福大師華誕,也敬祝佛光山各項事業 發展順利。」

籌畫經年的《佛光大辭典》光碟,測試版已出來了,利用此記者會,由負責人陳履碚先生,為大家介紹。

陳履碚先生︰「《佛光大辭典》內共有二萬四千四百七十八個名相,超過七百多萬字,我們把它全部輸入電腦擺在光碟裡面,其好處就是容易搜尋,要查詢裡面的名相或是全文檢索的話,都可以很快的找出來。

如果你不會使用光碟的話,一開機就會有使用方法的指導,而且任何任何在螢幕上出現的東西都可以列印出來。

此外,不管任何一部經典內的名相,在《佛光大辭典》光碟內都可以馬上找到,對大家閱讀經典,非常有幫助。

今天在大家面前發表的是測試版,我們會送到研究學術機構,請教授們看看是否有問題,再加以修正。希望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可以正式發行。」

應信眾要求,今天先後放映三次「佛光山三十周年紀錄影片」。晚上,和徒眾分享看過此紀錄影片的心得。

■九月 五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於如來殿大會堂主持叢林學院應屆結業同學的結業典禮和新生的開學典禮。

勉結業和新生的同學們,到佛光山來求學,入學院進修,不光是來讀書、看經的,來這裡讀書更需要多一份的體認,以下提出四點供大家參考––

一、讀「做一個人」︰一個人儘管學問再好,事業再大,但不一定會懂得做人。俗云「仁」,非一個人,而是二個人才能成「仁」。所以生活在社會上,一定要懂得群我關係,要懂得尊敬人,要為人服務,將歡喜快樂給人。所以到佛學院最主要的是要讀「做好一個人」。

二、讀「明一點理」︰今日社會大眾,雖然知識普遍提高,但不明理者依舊不少。一個人若不講理就與禽獸無異,因人是講理的,尤其是做人的道理。不明理的人,讀再多的書也沒用。

不明理表示無明,不健全,所以我們讀書是為了理路要通順流暢,要以理待人,讀書要明一點理。

三、讀「悟一些緣」︰宇宙世界的成就,在於一個「緣」,眾緣所成,在世間上若因緣不具足的話,則無法成就事業。緣起緣滅法中,對人、對事要培緣進而廣結善緣,將因緣讀出來,悟出來,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來修持。

四、讀「懂一顆心」︰現在的人會讀書,但不懂得自己的心,平常可以看很多人,但看不清自己的心念。

由此可知今日社會學校教導的都是向外追求知識,至於自己的心是如何則一無所知。一念瞋心起,則整個思緒皆為煩惱所獨占,不能作主。故學佛要注重因緣,讀懂自己的一顆心,心明白了,則一切就明白了。

出家學道要注重「心」的修持,而非只是穿著身上這一襲長衫就能代表的。在典禮上,不管是結業生、在校生、還是新生,希望大家對讀書要有正確的觀念。

這幾天,散居在海外各道場的徒眾,也都紛紛回山。利用這次大家回山的因緣,今、明兩天,特舉辦一次「海外徒眾講習會」,今在座談會上和大家提及––

.愛護常住必須接受調派,人事要如流水,將來才會「清淨」,否則時間久了,就會像一灘死水,如果太固定,進步也會有極限。一個人怕調動是因為沒有自信、沒有能力,不知開創,不懂創新,只想苟安於現狀。

.身為從事社會傳教者,是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的,何況宗教家是屬於地球的、人類的、不受哪一種族群或哪一地域的限制。

.凡事只要盡心,不執著、不以自我為中心,那一定會很美好。

.鞏固領導中心,是為人屬下的基本責任,因尊重是互相的;要堅守常住立場,不為成見、閒言閒語而左右,識大體、集體創作,一切皆為佛教。

.今後大家要共同努力的方向,不外是建立佛教現代化的制度、國際佛教的推展、海峽兩岸宗教文化的交流。

■九月 六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海外徒眾講習會」。

.支持政策比支持人更重要;有反對才有溝通,在佛門中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尤其是對治煩惱的方法。

.對信徒要至心至誠,化緣思想就是在一個「緣」字,且接引信眾中不忘忍辱柔和,不要將脾氣輕易表現出來。

.每一個人都有潛力,只要用點心,一定可以克服困境;只要多花一點心,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不要用情緒、煩惱、妄想、感情來處理人生,要安住在道上,發心服務、貢獻、擴大自己。要用智慧來安排人生。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質上看得見的金銀財寶,而是我不買、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我很有「力量」,我「不會」累,在於我很會利用零碎時間睡覺、做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充分的運用。

.在現實的世界裡是可以接受訓練的,如我沒有手錶,將時間記在心中(揣摩),久而久之,時鐘即在我心中。所以碰到任何境界,要想歡喜、自在、安樂、無罣礙,並不是很困難的。

.人與人相處都是互相的,要先接受別人,自然別人就會接受我們;能否得到大眾的歡心,完全看自己接受包容他人有多少。

.在世間上很多的問題,皆是因「人」而起,人心有病,必須要靠宗教力量來化導淨化昇華。

看到在海外辛苦為教弘法的徒眾,我心有所期望,希望大家雖然人在世界各地,但是對自己的要求,需注意––

1.要一言一行一心︰雖然大家在海外,但思想、發言、步驟,一定要與佛光山一致,因本山只有一個,是領導中心,所以平常工作,一定要一言一行一心都是佛光山。

2.要能做能說能寫︰每一個人在海外,都代表了本山。除了忙於寺務工作之外,還要能寫,多少有點文稿發表;能說,不僅佛法的闡釋,還要配合當地的需要,如 ︰在日本會說日文,在南美會說葡萄牙語或西班牙語,在法國會說法文,在德國會說德文。能如此,才有條件將佛法在當地弘揚。

3.要看人看己看心︰一個人在海外久了,很容易受環境影響,隨波逐流而忘失自己的任務、立場所在。故在海外弘法要看人,不要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人,或愛護自己的人,眼睛要看一切眾生,並廣大接觸每一階層人士。並要時時觀照自己,看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心。

4.要報告、請示、聯繫︰在海外弘法不能單打獨鬥,因凡事光憑理想不是正確的做事方法,要了解一切皆是因緣所生法。不管寺務、法務、社教或活動一定要報告,常住才會明白大家所做所行;要請示才能與常住共識;要聯絡才能不違常住根本。

總而言之,人在海外要有國際觀,不能只有自我觀。

■九月 七日  星期六

應叢林學院應屆即將分發到各單位實習的二百多位徒眾要求,在他們到新工作報到前給予開示,由於人數太多,故以五十人為一梯次方式,分別和大家座談,並應大家的發問一一給予回答––

.一個人要讓人家欣賞,必須本身的條件也要具足,如耐煩、忍耐、明理、忠心、隨緣、不鬧情緒等。

.知慚愧、知苦惱比什麼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麼都不會,但也能安住。

.在學習、求學過程中,不管什麼事都能接受,日久必能柳暗花明。

.與人共事要謙虛忍讓,不要在「語言」上侵犯人,寧可多講好話,不輕易講不負責任的話。

.睡眠也是一種精進,若因某種因素不能入睡時,幫助睡眠的方法有︰衣著寬鬆、睡前洗腳、觀想光明、念佛等,因觀想心思易安靜,就容易入睡。對煩燥的音聲不去討厭,不抗拒,「自然」的接受,就會容易入眠。

.學佛不要只看外面的世界,因外在世界是變化無窮的,學佛要看內在一顆不變的真心。佛法是以法、以心來做布施,必定無窮富有;做出世超然的事業,則生生世世享用不盡。也就是說,學佛的人除了賺現實的金錢外,如果在精神上能擁有禪悅法喜,則會更充實。

.人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爬不起來。要能認錯、懺悔才會進步。

.要具備什麼條件才可以出家?條件即是緣分,要慢慢培養,對佛法有信心、能安住身心、能明理、能與人為善、有慈心、有悲願。

.做事若太用心用力,那會很辛苦,如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就不會太辛苦。也就是說,凡事要用平常心去接受,不要把力量用在忍耐上,否則力量用完了,就會很辛苦。

.一個有好性格的人,是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且什麼都「能」,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苦能樂,能早能晚,能前能後,能餓能飽,凡事無所不能。

.如何進步?沒有什麼特效藥,只要按部就班的學,珍惜點滴瑣碎時間,就是進步的最好妙方。

.人要勇敢面對挑戰,對無理的要求要承擔,並提醒自己,要為人想,要為道想,要為常住想,要為眾生想,要為別人想,且不忘時時清滌內心的貪瞋癡,做好內心的環保工作,自然就會法喜充滿。

.如何才能有好的因緣?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我失落。故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學佛道上須廣結善緣,所以世間上沒有我不喜歡的人,沒有我不喜歡的事,沒有我不能適應的環境。

.病,是一種障礙,有時是外來的,有時是心生的。看病也是一件大事,不要人還沒有生病,心裡就已經有病,因從疑心中會生病(疑心病),故不要妄想成病。治 病的良方,不外︰信仰、正念、精進、不畏懼、精神力、願心等,自己要做自己的醫師、工程師、藝術家,不要做自己的病人。

.人心如工廠,可以出產歡喜,也可以出產煩惱,皆在一念之間,尤其在娑婆世界,要有很大的堪忍,才會有承擔力,以此可以讓我們內心的世界更美化、清淨﹗

.一個人道行不夠,宗教情操不具,氣質是不會改變的。

.在佛學院就讀的生活中,每天不免要排班上殿、排班過堂。希望在「排班」的等候中,訓練出大家穩重、成熟的威儀,尤在行住坐臥的行持中,能走出信仰來、走出威儀來,走出思想來,走出法喜來。

■九月 八日  星期日

下午一時二十五分的班機飛往香港,巡視佛香講堂。

晚餐後,和在佛香講堂、精舍、東蓮覺苑服務的徒眾舉行「師徒時間」––

.面對自己的過失時不隱藏,肯自責、發露向他人懺悔,必能得到很好的名譽。說話音聲柔和好聽,皆是過去講人好話,讚美人的果報。

.沒有般若智慧的布施都是世間法;反之,有般若智慧的話,一切世間法都可以成為佛法。

.修行的人,是處處給人方便、給人奉獻、給人服務。凡是能給人方便者,都是有能力的人;沒有能力的人,則處處給人為難。

.三人行必有我師,愚者也有一得。如果把所有的人都當成善知識,壞人也可以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一個人的功名成就,是要靠眾緣幫助,所以不捨一緣,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緣分。

.做人處事想要有益於社會,有益於大眾,必須能巧說道理,讓惡心轉成菩提心,迷心轉成悟心,貪心轉成捨心,恨心轉成慈心。能善於轉移人心,才是會說法的人。

.世間上萬物皆是生生不已,善的在增長,惡的也會增長,所以我們要抑惡揚善,對惡念、惡意、惡行,要時時觀照。

.度眾必須提起「慈悲心」,有的人在金錢上缺乏,我們可以在金錢方面幫助他;有的人心裡怯弱,我們要給他鼓勵;有的人對前途茫然,我們要協助他,給他力量;凡是貧窮匱乏之人,我們都應該給他一些幫助,一些助緣。

.要離開粗惡的言語,不外對人不要苛求,不要有侵犯的行為,不要對人吹毛求疵,不要太過計較。

.在社會上生存,要用什麼來保護自己?用金錢來保護?人為財死;用權勢來保護?爬得高跌得重;用群眾來保護?群眾散了就沒有了。所以唯一能保護我們的只有佛法。

.世界上的果實,都是由於精進而生長出來的;一個人的成功,都是由努力辛苦經營所得的。沒有流汗的辛苦就沒有偉大的成果,因為精進是尊貴的根本。

■九月 九日  星期一

今天繼續與徒眾「師徒時間」,座談一些昨天尚未講完的話題––

.聽聞可以知道很多道理,聽聞可以知道善惡好壞,聽聞可以把不如法的戒除,把好的提升。所以聽聞在做人處事中,或在修行裡都很重要。

.永恆的生命要超出無常的世界,才能不生不滅。懂得「無常」的道理,自不會仗恃功名富貴,也不灰心於貧窮下賤,宇宙間一切皆操之在我,自己可以決定一切,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

.有了佛法才能擁有人生,有了佛法才能找到永恆的生命。

.佛門把羞恥慚愧當作衣服一樣,不穿衣服你敢走到外面嗎?羞恥之心,人皆有之。若不知慚愧、不知羞恥,就像是沒有穿衣服一樣,很難為情;人若有慚愧心,就好像穿了法衣,會很莊嚴。

.「好」與「不好」的標準在哪裡?存心要將幸福歡喜給人,就是「好」人;如果存一念私心,希望所有利益歸自己一人獨享,就是「不好」。

.什麼叫「修行」?就是要和煩惱做戰,做有智慧的事,修有智慧的行,說有智慧的話……把內心的煩惱魔軍降伏。

.對所求要和律儀相應,也就是說要合法。在法制裡面,什麼都可以。做人有一定道德標準,不可輕易超越。

.一個人發心行好事做好人,對未來一生,有絕對性的幫助。初發心者,心念是向善、向真、向美、向好、向慈悲道德的,所以要把他看成如佛一般。
自己可以克制自己,才能克制別人;自己健全也才能使別人健全,故身教確實重於言教。

■九月 十日  星期二

幾年前,我曾在叢林學院,為學生們上「僧事百講」的課程,最近和大家在「師徒時間」時,不少徒眾都要求我能撥出一些時間,為大家再上這一門課。

利用這幾天在香港,沒有不斷的訪客及電話,草擬了一些綱目,如︰

一、制度人事

請職圓職  期頭期尾  進堂出堂
巡寮告眾  掛單接眾  上客雲水
普茶談話  派下本山  晉山住持
香期例假  剃髮染衣  剃度祖庭
授記傳法  受戒常住  戒臘法臘
東西二單  叢林建築  五宗七派
叢林三門  寺院庵堂  法堂丈室
各種稱呼  四眾關係  請假類別
藏主經樓  堂主書記  西堂後堂
退居待遇  諸山長老  如意病寮
官府來往  四十八單  列職序職
四大寮口

二、寺務法會

維那行事  客堂行事  衣缽行事
庫房行事  悅眾行事  上堂上供
打齋供眾  齋嚫供養  臘八齋粥
供養種類  普坡勞作  書條聯絡
莊頭道糧  塔主祭堂  殿堂聯語
禪淨佛七  三時繫念  蒙山施食
瑜伽焰口  水陸盛會  盂蘭盆會
各種懺儀  各種香會  三壇大戒
佛誕浴佛  供佛齋天  生亡普佛
開塔祭祖  茶毘葬禮  灑淨破土
開光落成  八關齋戒  菩薩誦戒
皈依三寶  傳授五戒  菩薩戒會
法會種類  經懺應付  文疏禱文
聖像種種

三、法器用物

頭陀用物  錫杖缽具  犍槌法器
供品器皿  晨鐘暮鼓  香板用途
鐘板號令  海青袈裟  梵唄讚偈
雲板叫香  拂塵如意  念珠種種
蒲團拜墊  持具禮儀

四、修持活動

經單閱藏  禁足山居  禪堂參學
結夏安居  閉關靜修  佛堂精舍
安眾封堂  過午禁食  五堂功課
齋儀五觀  四種威儀  放參藥石
二時齋食  布薩誦戒  三番羯摩
般舟三昧  禪堂特色  禮拜行儀
大座講經  佛學講座  小參座談
說法升堂  家庭普照  佛化婚禮
朝禮四聖  放生意義  辭歲拜年
會議程序  助念須知  七七祭日
喪葬禮儀

■九月 十一日  星期三

下午四時的飛機由香港回臺北。

晚,在臺北道場拆閱這幾天的信件,有一位信徒在信上要求我替他往生的家人,提一對墓聯,感念這一份孝心,特擇了幾則對聯,提供給他參考––

「福地清涼千古在,佛城寂靜萬緣空。」
「綠水青山真樂土,晨鐘暮鼓念彌陀。」
「山明水秀八德地,月白風清九華天。」
「雲影空明繞寶塔,風聲寂靜聞天鐘。」
「四大皆空撒手去,六塵無我回頭來。」
「遠看溪清魚讀月,近聽山靜鳥談天。」
「樂土歸來得解脫,蓮池回返證菩提。」
「人生原是一場夢,寶塔正宜千古眠。」
「參禪修證登上壽,念佛持名得往生。」
「法音洋溢如來見,功德圓融自在觀。」
「善果修成皈淨土,慧根具足返蓮池。」
「秋月春花堪證性,晨鐘暮鼓自清心。」
「一天歸真生佛國,三關得證隔人天;
 四大有相皆虛妄,一塵不染得清涼。」

■九月 十二日  星期四

連副總統夫人方瑀女士在《遠見》雜誌社社長高希均先生、發行人王力行女士的陪同下,和臺北市長陳水扁先生不約而同先後到臺北道場來訪。

陳水扁市長對臺北市的用心是大家有目共睹的;連夫人特別代表連副總統來訪,得知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即將開學,很歡喜地表示,希望將來有機會到佛光大學來當義工。

中午,特以素齋宴請來訪的各位貴賓,餐後並陪同連夫人等人,參觀「佛光緣美術館」,大家對臺北道場傳統與現代結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的特色,頗為讚歎﹗

下午五時三十分,接受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高蓁小姐的訪問––

.我個人不認為有什麼成就,只是盡心做一點事情而已,我不認為我與佛教間、社會間有什麼分別。因為我是從事社教工作,而非傳教。我也不知道我要什麼,只知 道大眾要什麼、信徒要什麼,而儘量給予滿足。如看到孤兒而籌建育幼院,看到無人奉養老人而建救濟院,看到青年學子沒有機會再進修,而辦佛教學院給予就學; 看到信眾需要精神上的提升,而到處建道場。以統計數字而言,佛光山就辦了十六所佛教學院,九個佛光緣美術館,海內外共有一百多個別分院道場,全世界五大 洲,尤其重要城市皆有佛光會的協會或分會。舉凡這些都是依信眾的需要而設立。

.我不曾想過我要什麼,只是抱著隨緣、隨喜、隨順的心境去做,對信眾需要的事,盡一己之心力。

.我所接受的是封閉式叢林教育,對一般人而言,此種教學方式是很不人道的,但因我本就具有逆來順受的個性,所以並不覺得是專制,也就不苦。

.在佛門中我很有心得、體驗,感受到佛就在我心中,也感受到世界宇宙芸芸眾生皆在我心中。我所擁有的非只有外表形象上的東西,心存全人類全眾生,才是真正我所擁有的。

.我的使命感是,將歡喜、幸福遍滿人間;將和平、美滿給全人類。

.我沒有想到要傳教,佛法是為了人類而有,因佛教是為「人」而說的教,所以稱為「人間佛教」。佛教是很自然偏於社會化、生活化,不是刻意將佛教給你,而是佛陀將你所要的歡喜、信任、希望、方便給你。

.在從事弘法度眾期間,我不曾向人要什麼,而是我能給對方什麼?主張世界上的人們彼此要同體共生,地球上的人無國界無種族之別,也沒有貧富的懸殊、人我的障礙,是生佛平等的,因為唯有平等才能獲得和平美滿。

.從小在封閉式教育薰習下,我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但四十年前,來臺之際,就有個觀念,佛教要藝文化、電影化、生活化,才能走入社會人間,為廣大信眾接受。這些理念可以從我早期文稿中印證,是久遠以來對佛教的一種理想,非一時興起的。

.佛教本來就是一種教育,依各層次需要分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生活教育、思想教育……教導我們如何求真、求善、求美,以提升自我的精神領域。

.人生在世,要盡自己的責任。做一天和尚要撞一天鐘;做記者要忠實報導;為人師者,要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夫者要負家計,為人妻者要將家庭照顧好;做人就要像人。人是什麼?要健全、善良、慈悲、友愛、與人為善。

.佛法給予我們的是一個寬廣的法界,而非只有一個地球而已,相形之下,個人成就太有限了,不過相對的,法界也不一定大,因法界就在我心中,所以我們的心比法界大。佛法可以擴大我們的思想,昇華我們的性靈,故佛法給人受用的是無限、無邊、無量。

.佛教是真善美的宗教,因求真,不做假、做事老實、腳踏實地;因求善,要有慈悲心、行善事、廣結善緣;因求美,不僅美化,還要藝術化,在世間上要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唯有佛教。

.不管是哪一階層人士,政治人物、經濟人物、工商人物、教界人物,在我們皆是有緣人。在我心目中,每一位眾生我都有責任去度化他們,所以我是屬於大眾的,我不歸化在哪一類人中,我只不過是個出家人﹗

.我非佛教的改良者,只是將傳統佛教與現代融和,並給予制度化、現代化、國際化。也就是說弘法度眾的方法是應眾生根器,但對佛法的義理定律是無法改變的。

.我提倡尊重與包容,兩岸關係要互相尊重包容,因尊重才能做朋友,包容才會為我所有。有了尊重包容,就可以平等共尊、和平共榮。

■九月 十三日  星期五

這一期應屆叢林學院結業的學生,有不少人分發到佛光會服務,今天在例行工作會報時,提醒大家在擔任一份新職務時,必須先讓自己進入工作狀況,然後才能協助會務的發展,如––

1.佛光會的組織與架構?
2.會長的任期、期限與職責?
3.佛光會幹部的進修和訓練課程?
4.世界總會的發展計畫與未來方向?
5.總會如何支援分會?
6.分會如何配合總會?
7.如何辦活動?
8.參加佛光會有何利益?
9.法座的重要?
10.如何申請「佛教叢書」?
11.佛光會員如何聯誼相處?
12.協會與分會的關係、工作分界?
13,如何輔導會員?
14.如何成立新分會?
15.如何樹立佛光會的形象?
16.如何主持會議?
17.如何籌畫活動?
18.如何做一個佛光會會長?
19.如何推動佛光三昧修行法?
20.分會活動以何內容為主?
21.四句偈的意義?
22.怎樣認識佛光會?

希望徒眾,務必將文化、教育、信仰的理念傳達給每一位會員,才不失在此服務的真義。

■九月 十四日  星期六

晚上七時,於普門寺主持一場兩千多人的皈依三寶典禮,大專以上程度的信眾約占了五分之二,且大多以中年人居多,佛教的信仰能為社會中堅人士認同,實在是很可喜的一件事。

皈依前,除為信眾說明一些儀禮外,並以座談方式,回答大家的問題,部分重點有––

.人不能解脫自在,是因為有名枷利鎖在束縛我們;有煩惱憂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擾我們。唯一解脫之道,不外「放下」,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個過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並不適宜,不用時,還是該把它放下。

.父母教育子女,要告訴兒女因緣的重要,服務別人也是一種播種。教育小孩以不傷害子女自尊心為主,並以鼓勵代替責備,以關懷代替謾罵指責。

.家有家規,國有國法,社會有輿論。事業、本身要如何管理?首重是否受教,不受教即表示不會管理。過去農業社會人少、觀念單純,容易管;現在人多,不容易管,且管事容易管人難,人之所以難管,是因為好比較、計較。

.我沒有讀過社會上的一些專業知識,我的常識,都是從各層面的信徒身上學來,從談話中獲取大家的經驗,以大眾為我的老師。

.與人來往度眾,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眾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若是讚美的話,要適如其分,不要太誇張。我一生努力的,不外講對方聽得懂、聽得歡喜的話。

.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裡是怎麼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譁眾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儘量不說。

.「隨緣」是有原則的,是因緣和合的,並不是壞的也是好的,不對也是對的,而是要隨順真理,不模糊立場,不改變真心。

.智慧不是在口中說的,也不是記在書本上的,真正的智慧是在自己心裡。所以要開發自己心地的智慧,也就是禪門所說的要明心見性。

.受人所託,要忠人之事,不可輕諾寡信。帶著一片忠誠的心,把一件事情做好,不是替他人做好,而是為自己把承諾做好,如此一個人的人格道德就會健全了。

.人常在不順利或違逆的環境下,易消極懈怠,這叫禁不起考驗,面對逆境要越挫越勇,才不會為環境打倒。

.想要有秩序,有條理,能安住的生活,其條件不外「淡泊」,太多的欲望主導我們身心;去攀緣繁華世界,會令人不安住,所以淡泊重在心性上的磨練,是一種修養之道。

.跟人相處,我們的心別人看不到,臉色是大家都看得到的。故平時要保持莊重、恭敬、和顏悅色的樣子,讓別人感到親切而願意接受我們。

.人之心,重在有所得,領導者要得人心,長官者要得到擁戴,生意人要得到利潤。其實真正所得不一定在有形上面,如︰謙恭可以獲得尊重、寬厚可以獲得擁護、誠實可以獲得信用、仁慈可以獲得高貴。

.真正的福德因緣並不是向外求,而是向自己求,要求自己,等自己健全了,一切因緣自會來成就我們。所以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九月 十五日  星期日

昨天才在普門寺為二千多名信徒主持皈依。今晚七時,應三重方面信徒的請求,在三重市的中正堂,再為三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臺北雖屬繁華地區,但 佛教的信仰能如此普遍的為廣大信眾接受,實在是社會之福,因佛教是淨化心靈的宗教,只要大家有心,營造一個富而康樂的社會,是可以實現的。

典禮圓滿後,以座談方式和信眾接心,並鼓勵大家,皈依後,在生活中多少要有一點修持。不管如何繁忙的工作,每天至少一卷《般若心經》是不可少的,因《心經》是般若精要,受持日久,必能開智慧。

座談時和信徒談到––

.業,對我們人生很好,有善業要保持,有惡業要懺悔。佛教並不要求人不造業,但要求做錯事要懺悔,只要是「業」,一碰到因緣就會起現行。

.「無常」,並不可怕,因無常才會進步、因無常才能改變不好成為好的,因無常生命才有希望。「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結束而已。

.宇宙間哪一件事不需要因緣?尤其是有糾紛時,一定要把「因」找出來,在因果律中,自然會心服,也才會知其所以然。

.想要有神通必須具備︰生死自如、不計榮辱毀譽、有大慈悲、大禪定力、嚴持戒律等條件,才不會走火入魔。

.人要節儉,節儉才能致富。但過儉則變成刻薄、變成吝嗇,刻薄吝嗇是沒有人緣、沒有人歡喜的。所以雖然浪費不好,過儉也不好,適度很重要。

.「心」,有有限量的,有無限量的;有有分別的,有無分別的;有污染的,有清淨的;有妄心,有真心;有分別心,有顛倒心……。在修行道上要不忘真心,即要有四無量心:處事要有慈心、助人要有悲心、做事要有喜心、修行要有捨心。

.生活中常會計較,有錢、沒錢;有人喜歡、沒人喜歡;天天在有無上不得安寧,如果覺得「有」不是我的,「無」也沒有關係,有是共有,無是無限,能保持有無的平等心,也是一種修行。

.以仁慈給人歡喜、給人安樂的心最美。

.世間上沒有什麼好人或者不好的人,有時要去欣賞別人的缺點,會處理的,壞人都會變成好人,對人最忌諱用成見來處理事情。

.別人待我們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在於自己是否爭氣?如汽球有氣,用力打,球就跳得越高,做事要爭氣而不生氣。生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身為領導者,要讓屬下思想自由,敢說敢發表意見,並不斷協助其進修,保障其安全,自然就會有人擁護。

.學習,不是靠老師教,也不是靠別人來督促。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再高明的專家,如果自己不爭氣,還是學不成,所以「學習」要眼看口問、心用耳聽、手寫腳行、意勤念明。

.對跟隨我們的人,要多提拔、多讚美,有過要承擔,有功要多分享,才會獲得屬下擁護。

.謙虛是美德,但謙虛要有尊嚴、有立場,而非卑賤,對人要有禮貌尊敬但不失自尊,這樣的謙虛才是適當的謙虛。

.只要有信心,佛是無所不在的。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只要心中有佛,到處都是佛。佛法給我們一個自在人生,讓我們明因識果,廣結善緣。

勇於承擔 1996/9/16~1996/9/30

 

■九月 十六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起,為臺視「星雲說喻」節目錄影,今天譬喻中的故事,部分內容,旨在說明––

◎世間上擁有的一切,都是辛勤耕耘下的結果,不會平白從天上掉下來,任何事情只要經過十年寒窗的努力,必定會有所得。

◎同樣一件事情,境界、心情不同,則感受就不會一樣。世界不時的在變化,但只要內心有主張,有認知,就不會受外境影響。日常生活中的喜歡、不喜歡,並不重要,不能膚淺的只看外表,要深思其內在涵意,感受自然不同。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只想到自己,老是標榜「我」最辛苦、「我」最偉大,這樣是不會有人緣的。人雖要無我相,但要有人相,要常常想到,人家給我們多少?多為人設想,並常以他人為中心,自然就會受到別人尊重。

◎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自度度人、自利利人,因世界非只有一個人的,是大家共生共存的。人只要自己肯吃虧,必定能達到皆大歡喜的世界。

◎學習過程中,風霜雨露都會遇到,要有面對承擔的勇氣,才能如蒼松翠柏般屹立不搖。不要為一句話、一件事而失去信心、尊嚴,有為者是爭千秋非爭一時的。

◎有的人很會讀書,也擁有很高的學歷,但卻不會做人。為人寧可沒有學問,也不要不會做人,因做人比學問重要,不要心心念念只知道「我要」、「我想」、「我 希望」、「我認為」,為人子女者要討父母歡心;為人屬下者,要討主管歡心;為人媳婦者要討公婆歡心;與朋友共事要討朋友歡心,唯有讓別人歡喜我們,才是會 做人的人。

◎要讓人尊重,不外謙讓、禮貌、低下,因「敬人者人恆敬之」。要先尊重禮遇別人,才能獲得別人的敬重。

◎有遠見者不要只知道看眼前,而要看未來的希望。佛光山有目前的成就,皆是因應大眾的需求而建設,以信眾的需要為需要,故能適應各種眾生的需要。

◎人只要活著就要動,因「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表示沒有「死亡」,要將自己動起來︰動眼看好書、動口說好話、動腳行好事、動手做善事、動耳聽好話、要動心將心中的寶藏發掘出來。

◎人與人相處之所以會有摩擦,是沒有「講清楚、說明白」,軍中教育之所以進步,就在於這六個字,此六字真言是人我相處最好溝通和交流的方法,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免去不必要的誤會與計較。

◎讀書若不留心,不懂得運用,讀再多的書又有何用?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如何深入,沒有用在生活中就失去它的價值。故有用的一句話、一句偈,能在日常中運用,受惠必定良多。

◎人在情緒下,最容易起無明,也最容易發脾氣,動情緒之際,不忘要慢一拍,冷靜思考了解真相後,就不會發生誤會,也才不會做出後悔的事。

◎做事情有沒有力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願不願意發心,這才重要。做事只要心甘情願,就會有力量;不發心,舉手之勞亦不會去做。所以,只要發心立志,則無事不成。

◎說一句好話,就會有深遠的功德,行一件好事,就會積一點陰德。一個人起心動念,不管是善念或惡念,都是業,皆會有報應,所以為人必須要多結緣、多給人方便,自會有所收穫。

◎母女、婆媳、夫妻、兄弟姊妹,每一層皆有其倫理親情關係,是不能替代的。故在相處上,彼此要有體諒對方的心,自然就不會有爭執。

■九月 十七日  星期二

清晨六時,到如來殿,看臺北道場徒眾上早課。

七時,早餐,並「催」促要到花東之行的徒眾集合。

八時,由道場出發,往宜蘭。

十時,抵礁溪圓明寺,並午餐。

十二時,巡視宜蘭仁愛之家,依融、紹覺到臺北開會。
下午三時,巡視正在工程中的月光寺。

七時,於臺東的日光寺,巡視即將完工的工程。

九時,連夜趕往屏東。

今天的行程,繞了半個臺灣,所到之處,對徒眾的安定、發心,都很肯定,但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上,實在有待加強學習––

◎記得我到臺灣弘法時,當時的環境條件都沒有現在的完善,每天忙著弘法、寫作、講經、開示,忙得不知道什麼叫「煩惱」?現在的年輕人,在客觀完善的環境下,不僅不懂得珍惜,反而輕易就起煩惱。人起煩惱時,要找出原因,否則在煩惱上計較,會很辛苦的。

◎脾氣大,並不表示有力量或能降伏對方,做人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才是會做事的人。

如何讓信眾有歡喜心,是每一個弘法者的責任。因為有「歡喜」,才能將歡喜布滿每一個角落。

◎一個人心量若小,兩人在一起,兩個人不歡喜,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不歡喜。心好,則處處都好,心不好,則沒有一個地方是好的。與人共事,要先改變自己,要求別人是不可能的。

◎當有不好的念頭興起時,心念要馬上糾正過來,要想是自己錯了。常常過濾自己的心念,也是一種淨心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為事務性的事起煩惱是很不值得的,為理想弘揚佛法才重要,其他的沒有什麼了不起。

◎活在希望裡,人生就很美好。在美好的人生中,要尊重自己的紀錄,自己的歷史,不要輕易自我破壞形象。

◎出家人的形象,不外柔和、慈悲、包容,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有理就損人,也不要凡事責怪別人,或老說別人的不是,「你對我錯」是處事四字真言,也是化解糾紛的不二法門。

◎一個人的生命,要在歷練挫折、痛苦和辛勞下,才容易成長。

■九月 十八日  星期三

上午十時,巡視正在裝潢中的屏東講堂,中午,並在屏東講堂用餐。下午二時回到佛光山。

每期發行三十萬份的《覺世》旬刊,自從改版成月刊後,負責編輯的滿光、滿祥、覺榮、覺兆、妙有、張美紅等工作人員,都很用心的要將此刊物的人間化、藝術化、以及其生活性、趣味性、可讀性的特色呈現給每一位信眾讀者。

滿光等人今向我報告,依信眾的希求,《覺世》的內容,將再增闢幾個專欄,如「袖珍語彙」、「人間佛教禪」、「藝文天地」、「法相」、「每月論壇」等。其中「法相」是由慈莊法師執筆的佛學名相解說,精簡扼要,很適合學子們的需要,部分內容如下︰

◎六成就

佛教講因緣,凡事必須因緣具足、眾緣和合方能成事。此緣起法為佛陀所證悟,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即連佛陀說法,也必須具足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等條件,才能開演法筵,此稱之為六成就。

今諸經之通序「如是我聞」等語,即具足這六種成就––

一、如是︰為「信成就」。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說而不疑,並依之而奉行,故稱信成就。

二、我聞︰為「聞成就」。即阿難自聞,阿難親聞佛之說法,故稱聞成就。

三、一時︰為「時成就」。即指說法之時間,法王啟運嘉會之時,眾生有緣而能感者,佛即現身垂應、感應道交,不失其時,故稱時成就。

四、佛︰為「主成就」。即指說法之主,佛是世間、出世間說法化導之主,故稱主成就。

五、在某處︰為「處成就」。指說法之處,佛曾於忉利天為母說法,除此,皆於人間之印度的摩揭陀國、舍衛國等處說法,故稱處成就。

六、與眾若干人俱︰為「眾成就」。指聞法之眾,菩薩、聲聞、緣覺、天、人等諸大眾雲集聽法,故稱眾成就。

以上六緣具足而教法興,故稱之為六成就,如果缺乏其一,即不能有正法流傳,故知成就道場說法,非一人所能為,須待信、聞、時、主、處、眾等因緣具足,方能 開演法壇。因此今之說法者,應當秉著恭謹虔誠之心,宣說法要,令大眾菩提增上,蒙受法益;而聞法者也應心懷稀有難得、難遭難遇想,並且發願護持正法、成就 道場,如此方能使佛光法水,源遠流長。

◎一心二門

《大乘起信論》為了說明心的性質,遂將含攝諸法的眾生心,分為「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以顯其體用,稱為「一心二門」。「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 覺悟的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都是說明眾生與佛本具同一心性,只因無明妄想而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之相。

一、心真如門︰心的本體,沒有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為絕對平等之理體,此理體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真實如常。

二、心生滅門︰心的動相,隨緣生滅,故呈現生住異滅、迷悟染淨等對待差別之相。

心的本體為生起萬法的第一因,然凡夫偏於妄情,故不見平等之理體,若除妄情,則真如之體自現。故知真如、生滅二門,實則不一不異︰約義來說,真如門是絕對 平等的本體,不生不滅的實在;生滅門則是相對差別的諸法,生滅變化的現象,二者截然不同,故說不一。約體而言,非真如本體之外有生滅現象,因此真如即生 滅,生滅即真如,故說不異。以水波的關係為喻來說,水是靜的,波是動的,此為不一;離水則無波體,此為不異,故知不一不異是一體之二面。

從以上的詮釋得到一個結論︰宇宙萬有之本體為一心,眾生與佛同具此心,然此心有覺與不覺之分,故析為二門,覺者稱為心真如門,不覺者稱為心生滅門。由心之 本體而言,具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等性質,為絕對的無差別相,稱為心真如門;由心之動相而言,具有生、滅、增、減等性質,為相對的差別相,稱為心生滅 門,此二者為一體兩面之關係,即稱為一心二門。若以禪宗公案「慧可安心」來說,未安之心就是心生滅門,已安之心就是心真如門,因此凡夫只要識心寂滅,泯除 妄想動念,即可見性悟道。

■九月 十九日  星期四

傳燈會和叢林學院,這兩天都有不少人要求剃度。為讓這些青年學子,能真正了解出家內涵、意義、儀式、出家追求的是什麼、以及出家後前途在哪裡?今特集合全山徒眾「師徒時間」,大家彼此交換意見––

◎人生追求的是快樂,出家快樂在哪裡?在真理法樂禪悅中,為眾生服務的快樂,就是最大的快樂。

◎出家是「出小家,入大家」,出家捨家家更大,捨親辭親親更多。

◎出家後,可從事文化、教育、慈善等各方面的事業。出家是人生道路上的另一種選擇,將自己更擴大、更提升。

◎出家是將自己奉獻給佛教及一切眾生,非只為自己了生脫死,而是要為廣大眾生的了生脫死和消除煩惱痛苦,從中得到自己的安頓與自在。

◎在多元化的社會,就是休閒、嗜好或讀書,也可以有所選擇,何況是終身大事。婚姻不是人生唯一的選擇,現今很流行單身貴族的生活,出家也是一種單身貴族。

◎出家只是一種人生方式的選擇,有了佛法就不會再在意功名利祿這些事,能超脫,就能自在逍遙。

◎人生最高的快樂是信仰,無求、慈悲、奉獻、歡喜,是人生的真正開始;出家具有未來性、廣大性。

◎出家是要找尋自己內心的世界,不要老怪外在世界的不如意,只要有佛法,自然能轉境。

◎在佛門只要能安住,信仰可以淨化我們的人生、大眾可以肯定我們的地位、歷史可以帶給我們成就、時間可以幫助我們成長。

■九月 二十日  星期五

今天繼續和大家談「出家」––

◎出家即捨棄舊的觀念,建設新的思想。

◎出家的「閒」,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一種放下,放下煩惱雜念,提起菩提慈悲。

◎雖是出家,也要讓父母感受到,自己對他們仍有孝養的責任,故自己要爭氣,父母才會認同。

◎對父母來訪,常住、職事,師兄弟要互相幫忙招待,天下父母皆是我們的父母,要互相關心。

出家的快樂是憂道不憂貧,出家人若錢太多或人情太重都是一種負擔,人在沒有負擔下,才能灑脫,才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真正有錢的人,是「富有恆沙界」。

◎出家性格如何培養?

 不為一句話或一件事起煩惱,

 對人我是非不比較、不計較,

 看淡世間的享受娛樂,將嫉妒心化為發心,

 喜與大眾共處,不喜獨居,

 喜共修,不喜自修,有喜悅的性格,常給人歡喜,

 有常住觀念、師門倫理觀念者。

◎什麼時候較適合出家?

如果想出家,必須要有三至五年的預備期,但並不一定每個人都如此,根器不一樣,有的三年的適應期仍不夠,有的三天就很有用。要看個人的成長如何?我主張要先過一段學法女(式叉摩那)的時間。

◎什麼條件才能出家?

出家唯一的條件是不還俗,以佛光山為家,包容師兄弟的好與壞,接受常住的制度規定,自己的「家」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受持戒法,不後悔最重要。

◎對父母應持何種態度?

對情執重的父母要花多一點時間溝通,要讓父母覺得出家並沒有失去兒女,且要看自己的信心是否堅強?父母也才會放心。

「出家」割愛辭親很難,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不容易,發心能公而忘私,出煩惱家,出生死家,此毅力非將相發心者就能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

■九月 二十一日  星期六

對即將到嘉義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哲研所的徒眾,在他們報到前夕,特抽空和大家舉行「師徒時間」︰

◎人不和的原因?不外是講話沒有節制,不知婉轉;不要用責備或問號的口氣講話;講話也不宜用太多的驚歎號。對治的方法是要替對方設想,要多讚美他人,要有感謝的心。

◎到南華管理學院就讀,南華和大家的關係是色身的家庭、讀書的樂園、理想的天堂、心裡的淨土。「金角落銀角落不如自己的窮角落」,南華即是色身的家庭,沒有什麼好不好?自己的家,什麼都好。

◎要抱著發心耐苦的心態來此磨練,受教育本就要如此,年輕人不受苦,則一事無成,何況在呵護下的教育是成就不了人的。

◎一個人若滿肚子的貪瞋癡,是講不出好話的,故內心的道種要發揚光大,多用好話與人結緣。

◎能幹的人,自己可以創造天地,建立自己內心的淨土,即能擁有一切。

◎每到一個新環境,要將自己「有用」的部分提供出來成就事情,建設我們的理想,並點亮心靈中歡喜的燈、平安的燈、圓滿的燈,孝親慈幼、敬天順地。
◎參與活動有何助益?從中可以學習到對事件的見解、看法,和不同意見的處理方式、吸收他人經驗、新知,及訓練意見的發表。

◎人非生而成偉人,是經過努力後,才成為偉人。同樣的,並非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但只要努力,人人皆可成為人才。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逆境外,也難免會有錯失。只有賢者與善人,才能在自己所犯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將來處世的智慧。怕的是常與錯誤「妥協」,而不知改進,那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

◎面對新環境、新學期的功課,要有新的心態,即︰「學不成功誓不回,道不成就不罷休。」如此方能有所成就。

■九月 二十二日  星期日

九時,於如來殿大會堂,為二千多名前來朝山禮佛的信眾開示。

「朝山拜佛」,山在哪裡?佛在哪裡?「山」在佛光山;「佛」在大雄寶殿,但此佛不只是形相上的佛。朝山拜佛一定要用心與佛的功用契合。佛的功用很多,如––

1.佛的莊嚴威儀︰在家庭中教育子女,平常舉止要威儀、身口意念要莊嚴不邪思,並進而將佛的威儀、莊嚴散發到社會大眾身上。

2.佛安詳不講話︰「不講話」有時也很重要,佛如果在大殿上向信徒講「不可這樣」、「不可那樣」,信徒以後都不會來拜佛了。佛之所以偉大、了不起,就在於不講話;為人父母者,有時會讓兒女不喜歡,就是因為話講太多。

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也是在講話,但都是講有用的話。故學佛要學「不講話」,話不要太多,除非能講出有益他人的話。

人與人相處、夫妻相處、與子女相處、與朋友相處,不一定要靠講話,人之相處,貴在相知,只要能心心相印,不一定要用語言來表達,用心來表達更加珍貴。

朝山禮佛,要將心中的佛拜出來,心中有佛,用慈悲的眼神看人,即是「佛眼」;講信心的話、歡喜的話、慈悲的話、佛的法語,那嘴就成了「佛口」,語言就成了 「佛語」;用慈悲的心、平等的心,表現在雙手上,去做善事、行禮,就成了「佛手」。念佛、拜佛時,要用六根來表現佛,讓自己眼、耳、鼻、舌、身意通身是佛 ﹗

佛在哪裡?在慈悲裡,所以有慈悲的地方就有佛,佛是全世界無所不在;「大地」是佛身,要輕聲慢語,不要把佛踏痛了;講話不要太大聲,以免把沉靜的佛給吵醒了;林木花草如同佛的毛髮,任意砍伐摘折,會把佛身弄痛。

體現佛在我心裡、腦海中,與佛合而為一,交流在一起,能如此朝山功德必定無量。

祝福大家拜出健康、信心、慈悲和功德來。

看到桌上母親的照片,想起出家時,母親才三十七歲,印象中她老人家很瘦,尤其在夏天,老是有病躺在床上。我到臺灣的前二十年,尚未與母親取得連絡時,總以為她往生了,沒想到她竟然可以活到九十五歲。

我覺得人生最高壽是八十歲,若太老了,不想吃、不想看、不想聽,人生的意義趣味皆無。故八十歲是人生理想之終年,若非惡疾,在油盡燈乾,人死亡是很美的。

■九月 二十三日  星期一

徒眾今日先後到法堂來請示,我就大家的問題,給予一些意見––

◎夫妻相愛,朋友相處,要彼此相容,有包容的心不去計較,久之,心量自然就大,也就是平常所謂的「有容乃大」。

◎對人要尊重,「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自我尊重外,也不忘要尊重別人,如︰在上位者要尊重屬下,父母要尊重子女的尊嚴。不尊重別人,做起事 來就會到處碰壁;不尊重別人,自然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所以與人相處,必須你大我小、你有我無、你對我錯,很多事情不必占有,只要享有,世界會更美好。

◎禪,不單指打坐或老僧入定,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穿衣吃飯,都是禪。禪如花,如畫,如味素,可以增加我們生活中的情趣。一個人生活中有禪,就懂得幽 默、灑脫、自在,如此境界就會不一樣。禪,以打坐為基礎,是向內看非向外看;是看內心,非看外境;有了禪,就不會為外境所縛,因禪的境界是寬廣無限的。

◎佛教的境界,是在追求真善美,心要「真」、要「善」,表現出來的舉止必定會很「美」。在佛門中,一揚眉、一瞬目,舉手投足間,都可以表現出美感,尤其是常常面對莊嚴佛像的潛移默化,人的氣質也會因而改變。

◎兒童是國家的棟樑、未來的主人翁。在家庭中從小就要培養兒童的慈悲、道德、結緣等觀念,對人有禮貌,懂得尊重別人,肯與人結緣,常做小小布施,以培養感恩的心。長大後,才會是個正人君子。

◎宇宙間,每一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相關的因緣,所以要學佛道,先結人緣,有了人緣,助力自然會很多。
◎出家人,沒有什麼優越感,只有一顆服務奉獻的心。一個人肯吃苦,比較容易成就。與信徒接觸,重點在是否有佛法給人。

傳燈會長依嚴,送了一份這幾個月徒眾五堂功課的出席狀況,為表揚全勤的徒眾,我特為每一個人寫一張毛筆字,如「精進」、「正勤」、「正念」、「正精進」、 「進步」以做為鼓勵。得到的徒眾,分別是依輝、永明、永進、永本、永勤、永登、永瀅、滿持、覺齊、覺閱、覺任、覺持、覺菩、妙性、妙順、妙信、妙福、妙 峰、妙和、妙湛、林淑惠等人。

希望懈怠的徒眾,要引以為戒,道業是要靠自己修持的,對自己的道業不要以輕心慢心來看待。

■九月 二十四日  星期二

為人子女,給父母最大的回饋,是歡喜和放心。所以在修行道上,要自我精進、自我肯定,對自己在佛門的發心要無怨無悔,且要心甘情願。人常常不能持續自己的理想,最主要是忘失菩提心。

在修行道上沒有把持力,失敗的只有自己,能對自己的工作、信仰、佛法肯定,才會有未來。什麼事情都可以隨緣,但唯有在道業上,非要用心、認真的下一番功夫,否則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偶看到一則「問君歌」,頗有醒世作用,提供大家參考︰

問君找什麼?塵世何物堪永恆。
問君得什麼?生死未曾帶手中。
問君急什麼?若是定數總難逃。
問君謀什麼?報應總在兒孫頭。
問君算什麼?千筆不如天一勾。
問君貪什麼?蝶蛾撲火為此字。
問君賭什麼?籌碼未及心先輸。
問君求什麼?福德總降在善宅。
問君謠什麼?不勞刀劍人自傷。
問君刁什麼?螃蟹橫行有幾時。
問君傲什麼?風水十年各東西。
問君喜什麼?千金閻王不賣壽。
問君卜什麼?為善者昌為惡殃。
問君存什麼?常嘆分產動干戈。
問君謗什麼?三寸能造三世業。
問君怨什麼?種瓜由來總得瓜。
問君慕什麼?壽喜德祿總有因。
問君憂什麼?兒孫自有兒孫福。
問君苦什麼?眼前還有更苦人。
問君嘆什麼?今作孽時善來補。
問君瞋什麼?世塵如意本無多。
問君留什麼?豹留皮來樹留根。
問君躲什麼?古來何人躲無常。
問君等什麼?夜敲五更該醒時。

■九月 二十五日  星期三

上午前往斗六立法委員廖福本先生府中,在其令堂的告別式上誦經、上香。

中午轉往嘉義,巡視下星期即將開學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校區。

南華管理學院位於嘉義縣大林鎮,從高速公路大林交流道前往,約二十分鐘車程可達,未來距南二高梅山交流道約十五分鐘車程,在交通上非常方便。

南華管理學院占地二十四公頃,地勢高聳,可以遠眺嘉南平原。

「全國最高師生比」是南華管理學院,落實人文教育的第一步。今年開辦有一所兩系(哲學研究所、資訊管理學系、傳播管理學系),共有一百名學生,但專任教師 就有三十多位。在課程設計上是採精緻化、經典化、全人化,目的希望教育學生在專業領域上,能有突出的成就;在待人處世上能有通達博雅的風度。

佛光山今年有十四名徒眾,就讀南華管理學院的哲研所,這幾天也都在學校幫忙整理環境。中午用餐後,特勉勵大家––

◎讀書是要靠自己讀,而非坐在課堂上等待老師講解,故沒有事先準備和預習,是沒有資格進教室。

◎身為學生若不懂得體會老師的包容和辛苦,當然就不會懂得感恩。

◎功課沒有做完是自己的事,凡事要以公務為重,寧可沒有讀書,也不要失去出家人應有的作息(可以一天不讀書,但不能一天沒有上殿)。

◎學生最大的缺失,不外乎向外求。想名利、求功名,而養成自私自利的習慣,不知要樹立自己的形象、風格。在大眾中能被人接受,比什麼都重要。

◎在生活中要律儀化,在思想上盡可自由化,不要光以讀書為職志,要將人「讀」好。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人,中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做事,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讀書。希望南華管理學院的老師都是上等的師資。因為要成佛,第一步就是先將人做好,所謂「人成即佛成」。
做人比讀書重要。

■九月 二十六日  星期四

今天為中視「星雲說」節目錄影,部分內容有––

「般若之威德,能動二種人;
 無智者恐怖;有智者歡喜。」
––《大智度論》

「常自觀察己所行,不見他人所闕失;
 與眾和顏無違諍,由持如是三昧故。」
––《月燈三昧經》

「懺悔能延金剛壽,懺悔能入常樂宮,
 懺悔能出三界獄,懺悔能開菩提華。」
––《心地觀經》

「勸君修道莫生瞋,法中無我亦無人;
 欲識西方求淨土,今是塵中不染塵。」
––《懺願儀》

「悲心施一人,功德大如地;
 為己施一切,得報如芥子。」
––《大丈夫論》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
 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六祖壇經》

「栴檀等諸香,所薰少分限;
 唯有戒德香,流薰上昇天。」
––《雜阿含經》

「恆說真實清淨語,慎勿妄言及惡口;
 常說可愛美妙言,能得最勝佛菩提。」
––《月燈三昧經》

「其言柔軟諦審實,舒顏和悅先慰問;
 見諸眾生常含笑,以持勝淨三昧故。」
––《月燈三昧經》

「心依邪見,破賢聖語;
 如竹生實,自毀其形。」
––《大智度論》

晚六時,和一百四十二位明天要參加剃度典禮的徒眾於開山寮庭院聚餐。

■九月 二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時,於大雄寶殿為來自臺灣各地及美國、澳洲、香港、印度、印尼、尼泊爾等國前來乞求剃度的一百四十二名徒眾舉行剃度典禮。

十時,在如來殿大會堂和前來觀禮的家長、記者們,舉行座談。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

出家,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

佛光山每次的剃度典禮,我們都用平常心看待。很感謝家長們,今天上山來觀禮。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子女出家並不是出國,只是在人生的跑道當中,和一般人想法不同,換了一個跑道,而這一個跑道裡,可能更寬廣、更平坦、更方便。

中國過去的青年,為爭取婚姻自由,不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的離家出走,有的為愛殉情,造成很多不幸事件;現代知識青年慢慢提升,要宗教自由、信仰自 由。我覺得家長和子女要溝通,自由歡喜必定是好事。我們教育部的官員說,大學生出家是教育的失敗,這是錯誤的觀念,大專學生出家可以提高社會宗教的境界, 這是教育的成功,而不是教育的失敗。

出家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尤其要做一個孝順的兒女。本山有一個規矩,不管哪一位徒眾的父母來了,都是我們的父母,要盡心接待。像我自己個人,就有一個心願,要把天下人的父母,當作我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覺得我的父母很多。

在座談會上,幾位剛圓頂的徒眾,也發表了他們的心聲––

妙益︰「今天我終於出家了,內心感到很歡喜,日前回俗家拿家長同意書時,父親對我說︰『如果父母不答應的話,你是不能出家的,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尊重你的選擇,出嫁是一條路,出家也是另一種選擇。你以後要好好學習,家中的一切不要擔心。』

父親的感覺是出嫁的女兒是別人的,只有出家的女兒永遠是自己的。」
妙益的母親表示,女兒選擇出家這一條路,家中的人都以歡喜心來祝賀他。他姊姊也說︰「妹妹選擇出家我很歡喜,因為我們平常人到現在還是茫茫渺渺,未來的路怎麼走也沒有目標,但妹妹已有明確方向,我覺得比我們俗家人還好。」

覺周︰「我真的很歡喜我的主管潘維剛立委和家人來參加我的剃度典禮。出家、在家都是生命的一種形式,今天的出家只是轉換另一種身分,來完成我未來人生要完成的目標。」

覺周的姊姊︰「帶上一份祝福的心,能夠參加妹妹圓頂的典禮,雖然對妹妹依依不捨,但在菩提道上,相信這個大團體大家庭會更愛護他,真心的祝福妹妹的出家。」

妙希︰「在巴黎我有很好的職業,家庭也很幸福,但在感覺上還缺少了什麼?所以我想學道,就自己一個人毅然回佛光山出家,父親一直都很歡喜我這個決定,要我好好做一個出家人,跟隨大師的步伐,弘揚佛教,我很高興回佛光山來出家。」

慧禪(大陸一級畫家)︰「今天對我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子,感覺上像是再生一次,大家知道我是一個畫家,在繪畫上我經過多年的奮鬥,多年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做一個出家人,我今天才成為沙彌。

很多人知道我要出家,都覺得很奇怪,因為我的家庭、事業,各方面都是正值黃金時期,為什麼會捨得放下?其實很早,我就對佛教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在學畫畫以後,很嚮往做一個畫僧。

我畫的題材都跟宗教有關係,畫了將近二十年宗教題材,今天真的如願出家,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我心裡的感受。弘一大師的『悲欣交集』是我現在的心境,希望今後,能對佛教的藝術有所貢獻。」

有幾位家長,對子女的出家,發表他們內心感受––

蔡朝豐居士︰「我有三個出家的女兒滿維、覺寬、如志以及還在就讀叢林學院的蔡孟樺,我感到非常高興,女兒要出家是很好的事情,出家不是說出了家就忘了家。 大師在開示中也提到,出了家也可以時常回家探望父母,更可以照顧父母,將來佛光山還要闢建僧眾父母養老的精舍,真感謝大師為我們設想得如此周到。」

謝仁興居士︰「今天我的大女兒妙瑜能夠出家,最歡喜的是我們全家大小,他的弟妹們,沒有一個反對的,我的同修還特地插了一盆花來祝賀他剃度,希望在大師的教導之下,好好學習佛法,並在菩提道上精進,將來能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

曾金億居士︰「覺穆是我最小的女兒,國中一年級時,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下,將他送到美國讀書,結果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出家,我們夫婦兩人心裡難 以接受。於是就問他,是否因為感情的事,想不開才要出家?是否在經濟上不夠用,才想出家?是否在美國住久了,親情疏離,無法溝通才想出家?他的回答都是 『不是』﹗是自己心甘情願的想出家。那時候和大師通電話,大師說要他繼續把大學唸完,並尊重他已成年的決定。三個月後,我們夫婦倆到西來寺看他,對出家人 的生活才有初步的了解,對人間佛教也很相應,一顆掛念的心,終於放下了。

去年覺穆在奧斯汀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就回臺灣,目前在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負責工程部分,很高興他能學以致用。希望佛光山的弟子們,都能在大師的領導下,把人間佛教,弘揚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今年分別拿到博士學位的慧開、依法,也訴說了他們出家的心路歷程。

慧開︰「早在臺大數學系二年級的時候,我就有出家的念頭,後來擔任晨曦社社長,參加佛光山的夏令營,開始跟佛光山結緣。畢業後,剛好普門中學需要一位數學 老師,所以就上山任教。五年後,家中的弟弟都大學畢業,也準備要成家了,身為長子的我,減輕不少責任,在父母的默允下,就決定出家了。

師父有一句話,是我最佩服的︰大家學佛都在講了生脫死,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師父說他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發願生生世世再回到這個世間做一個和尚。能講 出這樣的話,是要極大的勇氣。所以我在美國也常常跟信徒說,我們凡夫是醉生夢死,羅漢要了生脫死,只有真正行菩薩道的是出生入死。所以,如果我的人生再走 一次的話,我仍然會選擇出家的道路。」

依法︰「教育部提到大專生學佛出家是教育的失敗,我以十七年前,還是一個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就出家,經過佛教的栽培,拿到夏威夷比較哲學的碩士學位,跟耶魯大學博士的身分來做一個見證。

在我進大學時,對佛教根本沒有概念,在大學教育中,並沒有提供我們對人生意義的答案。我常覺得,人生在世,工作就是為了生活,生活就是為了工作,如此循環不已,我如何找到人生的答案?

佛教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種迷信,但我在書本上得知佛教的義理是一種智慧。為了尋找這之間的差異,我上了佛光山,才發覺佛光山是一個具有生命力的僧團,也才能真正代表佛教,我也從中找到究竟真理,更受到大師精神感召,故決定把自己奉獻給佛教。

我出家時,全家都上山來,父親只問我一句話︰『國家、社會、家庭栽培你這麼大,給你這麼多教育,你若出家如何回報社會?回報國家?回報家庭?』我回答父親 ︰『其實出家不是出了家就忘了家,也不是到深山裡面修行,而是以後更能夠全心全力為國家貢獻、服務更多的人。』

記得在大學時,有一位楊日南教授也問過我︰『要出家,還是要繼續大學教育?』我說︰『大學的教育只有四年,只是人生的一點,而出家可是我生命的全部,是值得去追求的。』」

除慧開、依法外,在印度留學多年的依華,也為佛教創立了不少「第一」––第一個到印度留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印度梵文大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印度國際大學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在西藏辯經佛學院的中國比丘尼,第一個會見達賴喇嘛的中國比丘尼。
整個座談會中,在歡喜、感動、肯定、發願的氣氛下圓滿,最後由我做總結––

為什麼要出家?

為弘法也    為行萬里路也
為斷煩惱也   為結萬人緣也
為擴大也    為讀萬卷書也
為度生也    為做萬種事也
為離生死也   為更富有也
為昇華也    為更能覺悟也
為安身立命也  為做文化也
為證悟永恆也  為做教育也
為報父母恩也  為做慈悲事業也
為犧牲奉獻也  為做人上人也

■九月 二十八日  星期六

上午十時,於員林講堂為本山功德主賴義明先生的公子賴國津先生和王碧瑛小姐,主持佛化婚禮。

勉這一對新人,今日的歡喜是一生而非一時的,過去是三心二意,現在要一心一意,心有所依皈要互相尊重愛護,「一念」的心甘情願,就要維護一生,更要一心一 德同甘共苦,將愛昇華,敬愛家庭、社會;將歡喜擴及身邊的每一個人。夫妻相處能如跳探戈(有進有退),必能彼此包容,生活和諧。

下午一時,前往陳榮進、張雅娃夫婦府上家庭普照。

晚七時三十分,於豐原禪淨中心共修會上,和信眾開示︰人生是在追求快樂,而快樂的先決條件便是要少煩少惱,安住身心。道場是信眾的加油站,從聽開示中,佛 法給予我們精神加油,是我們的學校;與信眾接觸中,學會待人處事和各方新知的傳遞;更是諸善人上聚會之所,因為大家都是為佛法而來。以下提供四點讓大家參 考––

一、要有信仰︰信仰是道的根源,功德的寶藏,有信仰才有力量。我出家五十多年來,佛陀不曾跟我講過一句話,也沒有現身給我看過,但對佛陀的信仰我不曾改變過。佛存在我心中,自然就會有力量,此力量來自無形,來自自然,從禮佛中,拉近與佛的距離,加大心的力量。

信仰的最高境界是無分別,人情好壞、是非善惡皆是一如;學佛不光只有布施,如何讓佛法常駐心中,才是學佛本意。一個人有了信仰,那是世上最大的寶藏﹗

二、要肯發心︰發心的方法很多,非單指布施金錢,也可出力服務、出口說好話、出心來祝福、出時間當義工。人心如田,要去開發心田,播功德種結功德果。想求家庭平安,事業順利,子女聰明美麗……若沒有播種,如何有收成?

三、要能安住︰想把心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上,並不安穩,因「塵」是不清淨的,容易有是非、煩惱;要將心安住在慈悲裡、感恩中、福慧上、禪悅間,才是真正的安住。

四、要念住佛號︰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沒有念住,沒有念好,沒有念熟,人心就易散亂。念佛能念得心開意解,念得心花怒放,自然就會有法喜。人的「歡喜」要自己去製造,自己去開發,發心快樂,再不順遂的事,都能歡喜接受。

晚,抵圓福寺安單。

■九月 二十九日  星期日

上午十時三十分,前往嘉義縣大林鎮主持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開校啟教典禮。

今前來參加典禮的貴賓有︰連副總統夫人方瑀女士、高教司司長余玉照先生、國策顧問余陳月瑛女士、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嘉義縣縣長李雅景先生、輔仁大學校長 楊敦和先生以及由俄羅斯學者耿義爾先生等六人組成的代表團,和來自全省各地信眾及佛光會會員們,共約二萬多人,使整個校園洋溢著歡喜、熱鬧的氣氛。

開校啟教典禮的全部過程,均以古禮進行,並有北管樂團伴奏,在典禮中,我致辭道––

「多少年前,前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女士,得知我有心想辦大學,就非常支持,並以行動來表示。有一年春節的大年初一,沒在家過年,反而帶著我在高雄縣附近四 處看地,選擇校址,由於那時教育政策對私人辦學尚未開放,故遲遲沒有著手。直到民國八十三年(一九九四),宜蘭礁溪鄉公所有一塊土地,要我們辦大學,在非 常歡喜下,等不及未辦好的手續,就舉行了動土典禮。猶記得動土的地方還有清泉湧出,當時許多報紙都有報導此事,這瑞相增加了我們不少信心﹗

動土典禮上,我曾允諾在兩年後,佛光大學就能開學,雖然校地都已經合法准許開發,但土地變更手續非常不易,使得進度一再延後,令我耿耿於懷。後來,在巧妙 的因緣下,接辦了南華管理學院,這距離我承諾開學只剩半年時間,於是立刻全力以赴的著手工程,今天終能如期兌現開學,實在要感謝多方因緣的成就。

在臺灣這三、四十年來,我一直從事佛教教育、文化的工作,建了一百多個道場、十六個佛學院和九個美術館,讓宗教所表達的真善美世界,真正遍布在人間。為了貢獻國家社會,所以進一步籌辦了佛光大學,希望能為現代的大學教育開創新領域。

感謝各位今天來參加開學典禮,和我們結了很好的因緣,尤其是連副總統的夫人方瑀女士,更是我們的不請之友,謝謝各位貴賓給我們指教,希望我們在座的第一屆學生們,將來畢業後,能在社會上以佛光大學管理學院為榮。」

副總統夫人連方瑀女士︰「我代表先生連戰向大家致最高敬意與賀意。三十年來,星雲大師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犧牲奉獻精神,實踐了很多理想與偉大抱負,並累積了西來大學、智光高中、普門中學及十六所佛學院的辦學經驗,來促成『百萬人興學』活動,

讓佛光大學踏出了第一步。

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是中華民國第一所唯一不收學雜費的綜合私立大學,因此我對佛教徒『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共同護持國家,培育高等人才的高貴情操萬分欽佩。我也很希望將來有機會到佛光大學當義工,謹以廣學多聞,福慧雙修與大家共勉。」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余玉照先生︰「恭喜南華管理學院今天正式開學,這是何等的功德?何等的貢獻?在星雲大師精神領導的感召下,所有參與籌畫建校工作的大眾, 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各種硬體設備,這種高效率的工作精神,真可為高等教育史上的一個典範。而且也為國家社會,乃至全人類的發展,開拓了更重要的發 展空間。

當我看到貼在牆上『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功德主名單,是那麼長,是那麼多人時,內心真是感動極了﹗在此要恭喜龔鵬程教授,榮任貴校第一任校長,同時也要恭 喜第一屆的同學們,各位以優良的成績選擇進入南華管理學院,懷抱著熱烈的求知欲和使命感,希望在這裡好好用功,將來滿載而歸,服務人群貢獻社會,不辜負星 雲大師的期望,相信未來佛光大學必定能創造出第一流的學府。」

總統府國策顧問余陳月瑛女士︰「大師對宗教的奉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教育是國家的百年大計,我身為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員,看到南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倍覺難能可貴,希望我們的佛光大學未來能媲美美國的哈佛大學。」

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今天我帶了一顆非常興奮、感激的心情來參加開學典禮,做為嘉義地區的民意代表,同時也身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非常感謝大師及佛光山諸位居士大德,能夠選擇嘉義大林地區作為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的校址。

我們了解如果要把嘉義建設成符合國家現代化的要求,必須從教育著手,所以我們嘉義的鄉親們期待政府,或者社會各界人士,能在教育這方面多給予建設。今天大 師他以菩薩心腸,決定在嘉義地區興建佛光大學,我想這是我們嘉義人的福音,也相信未來佛光大學一定是第一流的佛教大學。

我謹代表嘉義地區的鄉親們,向大師及佛光山各位大德先進,表達我們由衷的謝意。」

嘉義縣長李雅景先生︰「佛光大學的創建,未來對嘉義的教育與文化,必定有卓越的貢獻。嘉義縣政府、大林鎮公所代表會、嘉義縣議會以及各級民意代表和所有嘉義縣五十幾萬的縣民,將永遠支持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

龔鵬程校長︰「在這特殊的日子,有特殊的感受。剛從大師手中接過校長聘書,一方面覺得責任重大,另一方面覺得慚愧莫名。

我慚愧的是現代化的高等教育,最初都是由基督教、天主教幫我們興辦起來的,而且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例如大陸的燕京大學、濟南大學、齊魯大學;臺灣的輔仁 大學、東吳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都辦得非常好。反觀佛教或中國整個宗教界辦學,起步都比較晚,更慚愧中國有辦大學教育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從三皇五 帝周朝開始,大學教育就非常發達。《禮記》中說︰『三皇建國,臨朝立危,教學為先。』另外,《論語》一開始就是『學而篇』;《荀子》第一篇也是『勤學 篇』,由此可見,我們有幾千年的教育傳統,但是,發展至今,整個中國高等教育卻談不上一流的大學水準。

在臺灣,我們教育界也一直沒有辦出一所具有中國文化傳統,而又能接續現代大學的新典範,所以我覺得我們辜負了傳統,也辜負了宗教界的資源。但在今天我們非 常慶幸與感謝,由於星雲大師和佛光山諸位法師,以及許許多多的信徒發心奔走呼籲下,體認到社會需要一所好大學,來提升整個社會教育與文化的水準。因此我們 努力將這所大學辦起來,所提倡的『百萬人興學』運動也得到整個社會及海外人士的支持。

六月中旬,當我到德國等地開會時,看到海外的佛光人,為了提升臺灣的教育品質,盡心盡力在推動『百萬人興學』運動,讓人非常感動。從現在開始我們將致力於 教育改革,提升教育品質,開創新領域,讓社會更有風采,以此來回饋大眾對佛光大學的護持,同時本著『慚愧感恩大願心』的精神來辦好教育。」

典禮圓滿後,由我頒發擔任「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的慈悲委員、智慧委員、菩提委員、圓滿委員等四千餘名委員的聘書。

會後,由全省各地的佛光會員們組成園遊會,來慶祝南華管理學院的開學,共計二百多個攤位,全省各地的小吃、特產、冷熱飲均有,每一個攤位我都去巡視,以感謝佛光會員們如此發心。

下午二時,和南華管理學院的新生們見面,並做簡短開示,我本性樂觀、歡喜,期勉大家到南華讀書,要讀出一個歡喜心來,寫家書時,要報平安,不宜讓父母掛 念,才是孝順的子女。在此要學習一般大學學不到的人與人間的相處之道;人與事間的圓融之道,能自在,自然自我的境界就容易提升了。

■九月 三十日  星期一

在臺北道場登記服務的義工有一千多名,依個人不同的時段,有的三天,有的二天,有的是利用星期假日,分別輪流到道場來幫忙,最讓人感動的是還有一星期七天全勤都到道場來發心的。為感謝這些全勤的義工們,特地為每人寫一張毛筆字,送給她們做為獎勵。
臺北道場在今日備有茶點,舉辦義工座談會,共有八百多名義工出席。

每天一踏進臺北道場,整齊乾淨的環境,讓每一個到道場來禮佛的信眾都很讚歎,這些都是各位義工們的功勞。

「義工」不同於「志工」,志工,是我願意,但好不好不一定;義工,是發心的,是有情有義的,是以仁義的胸懷在為人服務。

義工的祖師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服務,沒有拿薪水且是自動自發的,也不用人家來招呼,還帶動了很多菩薩大德,為眾生當義工,像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 的隨機說法;阿彌陀佛日夜不歇的接引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都將慈悲歡喜遍滿人間。

義工就是效法菩薩們的精神,「要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義工的工作和一般工作性質不一樣,一般的工作是念念在錢,為代價在付出;義工的工作是念念在歡喜快樂和結緣,發心是不同的。

我出家六十年,在弘法利生的工作上,沒有星期日,沒有過年,沒有假日,做了六十年的義工,在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趣味和法喜,非金錢可以買到的。一個人如果有一段時間,可以做一些心甘情願的事,那對自我精神領域的揚升,有莫大的助益。

做事若覺得辛苦就會很累,或不情願的話,就會很苦,所以「心甘情願」的服務,其價值是無形的。做義工最主要要學習笑容,學習慈悲,讓功德種子播種,將來必定會很有人緣,事業會很順利。

道場的莊嚴,全賴各位義工的發心,讓佛祖歡喜、龍天護法護持、信眾安住,這皆大歡喜的功德,願回向給大家事業順利,闔家平安吉祥。

座談會圓滿前,簡略的回答義工們的發問––

◎面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會讓人有所感觸,在有體會的感動情愫中,人最容易成長。

◎很多事情不要光只有「感覺」,而是要「我要怎麼做?」要將感動化為力量,來面對人生的苦難與挫折。

◎如何培養兒童的感恩心?可以帶小孩參觀傷殘醫院,去見識世間的淒涼面,來引發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世間上可憐的人很多,只要去關心,處處都有我們可以發心的地方。

心的味道 1996/10/1~1996/10/15

■十月 一日  星期二

最近因為「中臺山」出家事件,社會上很多人士,都在探討「出家」的真義。日前我在錄製電視「星雲說」節目時,也特地加以說明––

在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招生簡章中,就明白說道︰「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剃度出家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心甘情願、皆大歡喜的事。前來佛光山請求出家修行的信眾 很多,佛光山皆要先考察其發心動機,縱使徵得父母眷屬的同意,也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際了解這個人是否真的適合過出家的生活、是否具有出家性格,再 決定是否為他剃度。

社會上有很多不了解佛教者,認為出家人是出家遁世、逃避世間,對於忠孝之道無法克盡本分。其實佛教與儒家一樣,是非常重視人倫關係、道德綱常的,尤其注重 忠孝的實踐。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曾經針對「忠」、「孝」的問題,諄諄告誡弟子如何奉行。如在《雜寶藏經》中,佛陀就曾提出十種譬喻,來說明人應該如何為國 家盡忠,並進一步告訴執政的仁君,如何去愛護人民百姓。佛陀認為理想的忠孝之道,應該是君仁臣敬,彼此關係上慈下恭,而非上暴下懼。

至於佛教的孝親思想,在三藏經典中更是經常可見,諸如《地藏經》、《父母恩重難報經》都是以闡揚孝道為經典主題,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父母章》說︰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丘,慈母恩深如海洋。
 若我住世於一劫,敘述母恩不能盡。
 世間大地稱為重,母恩其重勝過彼。
 世間須彌稱為高,悲母恩高過於彼。」
從中不難看出佛教對於孝道的重視,佛陀不僅教育弟子要孝順當世父母,更要擴及一切眾生父母。

有正知正見的佛教徒,不但要了解忠孝之道,更要實踐忠孝之行。如家庭主婦把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家事料理得有條不紊,就是對家盡忠;社會上士農工商每一階 層、每一分子都在自己的崗位努力工作,不偷懶、不取巧,就是對社會國家盡忠;佛弟子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使民風淳厚,就是對國家民族盡忠。

《梵網經》上說︰「孝名為戒,亦名制止。」孝順父母固然是孝,持戒不犯他人,以法制止身心行為,更是對有情眾生的孝順。《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 母,即是事佛。」因為父母的生養撫育,我們才得以保有人身,進而追求佛陀所誨諭的慧命,證得佛道,因此要待父母如佛陀,進而待眾生如如來。

「忠孝」是由我們內心所激發出來的一種感情與良知、一種愛心和美德,是維繫人類關係的倫理綱常。發揚實踐忠孝精神,我們的家庭將會更美滿,社會更和諧。

總之,佛門講究的孝道,是要長期的,非一時的;有實質的,非表面的;是全面的,非局部的。

■十月 二日  星期三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會員何懷熾居士,曾在IBM公司服務,從事高科技尖端武器研發工作,近年來親近佛法,覺得從事殺人武器研發工作,非佛教徒正命生活, 因而積極想轉換工作。有一天,聽到美國國防部要淘汰一艘舊的航空母艦,因而興起購買艦艇的念頭,並將於今日內,予以拆解,把殺人武器變成具有和平用途的物 品。

因這一艘航空母艦曾參加過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殺人無數,同袍兄弟亦有多人喪生,因而何居士希望在拆解之前,請西來寺法師舉行一場慰靈法會,以表對罹難戰士的追悼之意。

當何居士所購買的航空母艦行經金門大橋時,引起新聞媒體的注意(因從沒有一艘航空母艦駛越金門大橋),且得知有慰靈法會,NBC廣播電視臺即主動表示希望能拍攝整個活動過程。

何懷熾居士希望我以錄影的方式,錄下一段佛法的開示,方便他在慰靈法會上播放,讓更多的美國人,得知佛法的精神及和平的可貴,內容如下––

國際佛光會舊金山協會何懷熾居士,最近購買拆解服役多年的航空母艦轉為和平用途,確實發揚了佛教「平等共尊,和平共榮」的理念。今年四月,國際佛光會第二 屆第一次理事會的會場就在亞洲最大的郵輪「寶瓶星號」上舉行,與會者包括來自世界七大洲一百多個國家的理事長及代表。三天的議程中分別就弘法、文化、教育 及慈善等工作加以研討,成果豐碩。這與過去「以戰止戰」反使人類禍害頻傳不已的作風,成為強烈的對比。

今年八月,在巴黎舉辦的國際佛光會第五次大會中,本人所發表的主題演說––平等與和平,謹簡述如後︰

平等
一、平等必須要人我共尊。 二、平等要彼此立場互易。
三、平等因為是萬法緣生。 四、平等真義乃一多不異。

和平
一、用慈悲促進和平。 二、除我執促進和平。
三、從寬容促進和平。 四、享共榮促進和平。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裡,這些改善雖然僅僅踏出自我框框的一小步,但只要大家肯持之以恆,在教育上,注重大悲力、寬容心的培養;在文化上,推展人我共尊、互易 立場的美德;在社會上,發揮萬法緣生、一多不異的真理;在處事上,消除我執,攜手合作,以期從時間的共榮、空間的共榮,達到人間的共榮。那麼,建立平等社 會、達成世界和平將是指日可待之事。

■十月 三日  星期四

今天在臺北道場「工作會報」中,和徒眾提及一些平常容易被忽略的觀念,希望大家引以為誡,如––

.一個人心中,如果只有貪瞋癡邪見、只知自利損人,對人不尊重,就算學問再好,也不會有人欣賞的。教育家非單純站在講臺上而已,上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及四維八德的概念;中等的老師是教學生如何做事、管理、策畫;下等的老師是教學生知識。

.真正會讀書者,不僅功課好,還懂得做人、做好人、做善人、做一個慈悲的人。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豐厚?給人歡喜。什麼東西最誠意?多為人設想。如果我們社會上每一個團體都能為人設想,滿足別人的需要,社會必定很和諧。

.人在生病時,對「病」不要太排斥,要隨著病情或傷患程度,好好的愛護「病」,保護「病」,與病為友,如此生病就不會那麼痛苦了。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為友。世間上的事,不管苦樂都要自己去處理,不要太排斥,因這些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

.「錢」非萬能,有很多事情非金錢所能解決,如人情事故、道情法愛、守望相助、有情有意、真心待人、問候關懷,都非用金錢可以衡量其價值的。

.身不做壞事,口不說壞話,心不動壞念,行為要正,說話要清淨,行為要端正,生活中千差萬別、森羅萬象要簡化,並進而不侵犯他人,即是持戒的真義。

.在學習過程中,一些委屈、不平、侮辱、無理要求、不如意,如果都視之為「理所當然」,且任何事不怨人、不恨他,心平氣和的接受,再困難的事都會迎刃而解。

.一個人若老是「不開口」、「不講話」,是很可怕的,因無從得知其苦樂哀喜的情緒,易引起別人的誤會、猜忌。世界是彩色的,要有音聲、有笑容、有動作、有表情,與人共事,先讓別人了解自己是很重要的。

.弘法利生的工作,一定要集體創作,沒有個人情緒,因「自己」都已奉獻給眾生,當然要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眾生的歡喜為歡喜,才是弘法者的形象。

■十月 四日  星期五

最近在不少的公共場合,很多信徒碰到我,都會提到從電視上(臺視的「星雲說喻」、中視的「星雲說」、華視的「星雲法語」)聽到我說的某一句話、或提到某一件事,對他的影響很大,或受用很深。
其實佛門的信眾,其信仰除了靠佛菩薩的威德來加持外,大部分還是要靠僧眾來幫助信徒和佛陀接心。一句鼓勵的話,可以給信徒信心;舉手之勞的服務,可以讓信眾歡喜。「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若信徒不能從僧眾身上得到信心,因而對佛教失望,便是每一個僧眾的罪過。

所以我們建寺、說法、獻燈、法會、梵唄、浴佛,都是在培養信眾對佛教的信心。也就是說,要以真理、佛法、體悟、感動來給信徒信心。

除了給信徒信心外,還要給信徒歡喜。人間最寶貴的不是金錢、物質、名位、權勢,而是一顆「歡喜心」,即使擁有世間的一切,但如果不歡喜,那也沒有意義。人 能安貧樂道,那是因為有歡喜;方寸之間能擁有法界,那是因為有歡喜。把佛像雕塑得很莊嚴,讓信徒見到了,產生歡喜;把道場打掃得清潔乾淨,讓信徒禮拜得身 心清涼自在,而生歡喜心;以親切和藹的態度接引信眾,給予歡喜,讓信徒每天在佛法的歡喜中安住。

佛光山把經典現代化、語體化,無非是要讓信徒方便閱讀;在海內外設立道場別分院,也是為給信眾方便禮佛共修;搜集世界各地名畫、書法、藝術作品成立「佛光緣美術館」,也是為了方便信眾欣賞而設立。

從政的人,以民眾的所願為依歸,所以身為弘法者,也要以信眾的「歡喜」、「方便」為前提,來建立信眾的「信心」。人有了希望就會去努力,為了希望什麼都可以犧牲,可見「希望」是多麼重要。

信眾精進的禮佛、信佛、拜佛,也是希望從佛法中,求得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也可以說在佛陀的加被下、僧眾的帶領下,對生命充滿希望。因希望就是一種願力,非空想、妄想,是可以實踐的。

所以我立下佛光山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做為每一位佛光山弟子的座右銘。

■十月 五日  星期六

在老報人陸鏗先生和新聞界前輩歐陽醇先生的發起下,新聞界一些負責人和總主筆等五十多名先生小姐們,今天齊集臺北道場「素齋談禪」,我首先歡迎大家––

非常歡迎大家的光臨,平常記者要找我很容易,但我很怕記者。我想見記者後面的老闆––在座的各位,卻很不容易,大家今天有緣在此,希望都能暢所欲言。

素菜本身沒有味道,若是加味素調味料之類來增加味道,非煮素食的方法,真正的素菜味道,是要用心在長時間的熬焙下,把味道煮出來。希望大家對今天的素食給予批評指教。

談「素食」,我不站在宗教立場來勸說,但素食的好處,則是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對「耐力」的培養,像牛、馬、駱駝的長途跋涉,鴿子一飛千里的耐力,更是為大家所肯定。

《新聞鏡》雜誌負責人歐陽醇先生、《聯合報》顧問張佛千先生在席間先後發言,另外有––

俞國基(《自由時報》執行副社長)︰「佛法是從事心靈健康的工作,很多人平常都會很注重身體的健康,但少有人重視心理的健康,多親近佛法對現代人也是一種 心靈環保。又,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設有『傳播學系』,這對新聞界是一項貢獻,希望在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護持此『傳播學系』,讓它成為臺灣最完 美的系所,這也是我個人的心願。」

司馬文武(《臺灣日報》發行人兼總編輯)︰「我曾批評過大師是『政治和尚』,如果說修行要懺悔的話,新聞界每天都要懺悔,新聞界做得很差的地方還很多,還 有待加強努力。我很好奇大師的傳奇,這在佛教史上從不曾有過,但到過佛光山十幾次,每次佛緣都不夠,想見大師,都只是在旁觀望,沒有機會親近,希望將來有 機會親近大師,免得講出一些外行人的話。」

過去,我對「政治和尚」這個名詞頗為介意,但現在已很釋懷,因為曾有不少人跟我談過,有人想當政治和尚都當不上,被稱「政治和尚」是表示有辦法才會有此頭 銜。我從宜蘭開始至今已有四十多年,這一生只要我接觸過的老少都很愛護我。沒有見過我的,不喜歡我,我也不會介意。人與人相處,如果能不忘給人歡喜、信 心、希望、服務,人間就會很圓滿。

王力行(《遠見》發行人兼總編輯)︰「我早在一九八八年就訪問過大師,接著天下出版社又出版大師的《傳燈》,所以和大師結了很多的好緣。大師的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這對我的視野,無形中拓展了不少。

大師一生弘揚佛法,從事文化、教育,成立國際佛光會,為國家社會樹立了很好的形象。每次跟大師接觸,從大師的法語中,都受益不少。希望透過大師的開示,讓我們大家一起從心的管理與開發做起,健全每一個人的心理。」

我是主張提倡歡喜和快樂的人,但最近似乎有點不快樂,因世界進步太快,感覺自己跟不上。以前三、四張報紙,再忙都可抽空看完;電視的選擇只有一、二、三 臺,隨便轉也可以找到想看的。但現在報紙每天十幾張,看都看不完;電視有五十多臺,不知要看哪一臺?「多」給人不快樂,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人要快 樂,不外要「單純」。

平路(《中時晚報》專欄作家)︰「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海外,第一次和大師結緣是在華視錄製『蓮心』節目,大師對人的『包容心』和對女性的『平等心』叫人感動。」

胡有瑞(《中央航空》國際版總編輯)︰「我自認是個很有佛緣的人,但是卻沒有因緣親近大師,因看到《星雲日記》深受感動,而轉載到海外去,得到很多的回響,大師替我們這些沒有進佛門的人,將佛教神祕面紗給去除了,讓佛教能夠走進每一個人的心中。

佛教啟發人心的工作,需要新聞界大家共同來發揚,大師的快樂法門很能喚起大眾的共識,人一不快樂,心門不開就會有仇恨。願以後有因緣多向大師請示佛法。」
吳鈴嬌(《時報週刊》副總編輯)︰「我和大師結緣甚早,在普門寺見過大師多次,也參加過佛光山二十周年的慶祝活動。大師把佛教的叢林制度移到臺灣來,臺灣的佛教有今日面貌,都是大師帶動起來的,對佛光山、對大師深感敬佩。」

李義仁先生問起前香港新華社社長現在在美國的許家屯先生近況?我簡單的說明︰許家屯先生在美國的生活很安定,看起來比實際的年齡更年輕,身體很好,他也喜歡娛樂、讀書,比我們有福,每天生活作息都很規律,他今年已經八十歲了,但看起來像六、七十歲。

許先生原本是極端的共產主義,不過他現在對宗教很有興趣,尤其是佛教。但我並不希望他一定要信佛教,只要歡喜,信什麼教都好。我知道他現在佛書看得很勤,希望他能從中得到法樂。

黃天才(文化大學教授)︰「因我長期住在日本,所以對大師不是很了解,十多年前陪張大千先生到過佛光山,拍了幾張照片,這幾張照片保存到現在真是太有價值了。剛剛大師跟我提到看過我的文章,又讚歎一番,實在慚愧,希望以後有因緣能多親近佛光山,親近大師。」

卜大中(《中國時報》副總編輯)︰「西元一九八九年我隨大師赴大陸弘法探親,希望從途中的觀察,來印證傳言中的大師是好還是不好。我的結論是,佛光山弟子 對大師的尊敬是很自然的,大師不會嫌貧愛富,不會看上不看下,其包容和忍耐更是出自其悲心,熱鬧中看出冷清,忙碌中看出清閒的舉重若輕,是其處事度眾的寫 照。」

項國寧(《聯合報》總編輯)︰「佛教在整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很有分量,尤其是在社會教化工作方面。現在學佛的信仰年齡層不斷地下降,可見人間佛教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對佛光山的教化工作,應受肯定。」

林聖芬(《中時晚報》發行人)︰「第一次有因緣面對大師。自己本身也是宜蘭人,但卻來不及追隨。每一個地方的人,都很注重其生長環境的環保,尤其是心靈上的,希望日後有因緣可以多親近大師,並且佛光山能更積極推廣信徒圈,讓更多的人受益。」

我很感謝在座這五十多位新聞界的重要人士,希望往後還有機會再相聚。人不管做什麼事,都是為了理念,像佛光大學龔鵬程校長,建立了不發加班費的制度,主要就是「為理念在辦學,而不是為加班費在工作。」

今天整個人類問題,都要靠我們自己來檢討,把自己的心找出來,社會國家才能得救。在座各位都是從事大眾傳播的,我們要發揚人生的理念,讓它更昇華、更擴大。

下午三時,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督導長及分會會長聯席會議」。

■十月 六日  星期日

就徒眾請示的一些問題,以座談方式,和大家交換意見––
.在佛門非常提倡忠孝節義,一個人要以忠心為本,如信仰要忠貞不二、工作要責任不二、對父母要孝順不二、對出家要不退道心、時時提起正念,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朋友要彼此認識,要與聖賢交,見到好人好事要很歡喜,尤其要向善知識好好學習。人從出生起,就不可能單獨生活,要靠很多因緣來成就我們。所以事業有成時,不要獨享,要大眾共同享有,這是一種回饋社會的方式。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每一個人的本性皆是平等的,沒有什麼好畏懼的。

.如何合乎做人條件?做人要像人,受持五戒,尊重他人生命、名譽、財產,且梵行清淨有道德者,才合乎人道。

.華香、木香皆有空間限制,受持淨戒者,身體合乎律儀,盡行世間一切善事,利益天下蒼生,此「戒香」可以遍滿十方。

.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自我腳步要謹慎小心,走向光明。

.善友會鼓勵、指引、誘導我們,以免走入歧途。有了善友後,還要精進聽聞正法,才可進入佛法真理之海。

.與人相處只問自己如何待人,不問人家如何待我;人之煩惱不快樂,皆因與人爭老大,如果肯自退做「老二」,則會有另一個寬廣空間。

.布施不一定要有錢,有心比有錢更重要。布施者若心存妄薄,不情願、不樂意,功德反而會減少。布施不在於錢的多少、對象是誰,而在一顆恭敬心、廣大心。

.學佛不可以自輕,成佛都可以了,還有什麼不能做到的呢?只要有願力,則無事不辦,因為「金剛非堅,唯有願力最堅。」

下午二時三十分,前往華視,為「淨化心靈系列」講座,做一場講演,講題為「擁有富貴的人生」。

■十月 七日  星期一

上午,前往北海道場,巡視沙彌學園的沙彌們。在經典中曾提到,世間上有「四小」不可輕,即星星之火、小龍、小王子和小沙彌,因沙彌將來都可能是佛門龍象、未來的法王,雖然現在還在養成期,但對他們的關心、照顧和期待的心情,並不亞於對待徒弟。

勉勵沙彌們––

1.要讓父母安心、放心不掛念,才是孝順父母。
2.學習過程中要有目標與希望,不可盲目不知。
3.要有「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的立志。

希望十年、二十年後,在座大家都仍在佛門,沒有流失一個。

晚八時,和道場的徒眾進行「師徒時間」––

.「如何讓對方喜歡我?」是處事第一步,不僅要人家喜歡我,還要去喜歡對方,才是會處眾的人。

.一個出家人,必須要經過三至五年的考驗、挫折、磨難,才易為他人肯定或接受,因慈悲和忍耐是僧眾的特性。

.能折服人的講演,必須具備︰1.誠懇、真心的語調。2.內容貼切,生活中可以印證。3.說辭不空洞、不重複,很具體。

.利益要為人著想,苦事則要自己做,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工作中有意見,在會議中可以解釋、協調、溝通,不要用不滿或不合作的態度來處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比較好做事,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別人,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

.禮貌就是尊重,注重師生間、主客間、工作間、主管間各層次的禮儀者,除了會有人緣外,將來必定會有前途。

.比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對此要懂得去轉化,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成就、美麗,也是一種修養。

.世界是要靠自己去經營,非外求、非別人賜與。凡事不承擔,到處躲避,世界就慢慢沒有你的份了。要多參與,才會有自己的空間。

■十月 八日  星期二

上午,巡視位於普門寺紫竹林《覺世》月刊的新辦公室,並聽取滿祥、覺兆等工作人員,對《覺世》重新整編的規畫報告。並和普門寺住眾進行「師徒時間」。

下午五時左右,由普門寺出發往宜蘭。車行進入臺北縣境內,沿途廟宇林立,不是廟、就是宮、殿,一直延續到宜蘭縣。想到在臺灣的寺廟時有爭執,尤其是在宜蘭境內的寺廟,更是無所不爭,其原因不外––

1.政府法令不健全,對寺院財產、繼承人、主管的資格、任期不明確。

2.宜蘭寺院的出家人,中年出家者多,除了俗家有兒女外,還有徒弟,一有問題,尤其牽涉到寺產(徒弟與俗家兒女之爭),應該用世俗方式來解決?還是由師徒關係來解決?造成寺院沒有保障。

3.在宜蘭負責寺院的僧尼,本身沒有受過佛教學院的教育,世間教育程度也不高。佛學或世間學都沒有具備,就掌管寺院行政,是造成今日寺院混亂的原因之一。

4.在宜蘭的寺廟,早期沒有德高望重的法師來弘法及領導信眾共修。大都是「僧俗合資」(如拿退休金來合資買地建寺),當見解不同或權利有所衝突時,就開始有糾紛。

5.寺廟的僧眾本身不懂法令,對於自耕農、管理人、信徒代表的資格限制都不懂,一旦有問題時,到處都是糾紛之源。百分之八十的寺廟都有這些問題。

6.財務制度不健全。沒有人管帳,不知道要記帳,將財產歸公,是屬寺院所有或教團所有?如能明確,就不會有糾紛。

7.寺廟的管理、行政、弘法,沒有樹立領導中心,所以誰領導誰?誰聽從誰?十幾年下來,僧眾不像宗教師,修行的道場與世俗相同。

從宜蘭的寺廟看全臺灣寺廟,其混亂之源不外早期只看人情、金錢,而沒看到法令,等人往生了,金錢沒有了,就只剩下法令。因此更要重視「宗教法」的設立,最 重要在於住持、管理人的資格一定要是佛學院畢業,就如同教師要師範學院畢業、醫師要醫學院畢業、媒體工作人員要傳播學系畢業一樣,要有專業人員來負責,才 不致於以盲引盲,而成為亂象的根源。

晚,安單於仁愛之家。

■十月 九日  星期三

前任佛光山朝山會館館長、現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服務的蕭碧霞師姑,其令尊蕭松枝老先生,日前往生。今天專程前往羅東,為其主持告別式。

蕭老先生當選過好人好事代表,一生樂善好施,子女皆能繼承其遺願,在社會上都有乃父之風。特題「仁德傳燈」輓聯,並書一對聯表彰他的仁德––

「養廉修德喜捨照萬方
 教子澤民慈悲傳千古」

中午,轉往基隆極樂寺用午餐,並和極樂寺的住眾進行「師徒時間」––

極樂寺內,設有叢林學院的基隆學部,「學部」與「常住」在一起時,要有「常住第一」,其他單位皆是第二的觀念。因若沒有常住,其他單位就不能發揮功能。平 常信眾都會發心到道場來當義工,何況是安住在道場內的學部,當然更要護持常住。香期法會活動,學生要多參與實習,沒有常住就沒有生活。

在求學過程中,不敢參與,不敢發表意見,不敢接觸大眾,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一切都要等他人的指示才敢動作,這種學習有什麼用?人是有靈氣的,要將此「氣」生生不息的發展出來,才會有氣勢。

凡事不敢承擔,到處推託或躲避,久而久之,世界就沒有你的空間了。要參與、要加入、要關心、要用心,才會讓大眾接受、受團體肯定。

人之所以會苦,是因為沒有佛法,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或毀謗,要接受下來並藉以強化自己。

學習,不光只是來自書本上,工作上、生活上、待人接物上,都可以從中學習。人要生存得有價值,光能幹是不夠的,還要傑出。「傑出」則是要靠辛苦堆積起來的。

大家要懂得開發自己––

上等人︰能了脫生死,解脫自在。
中等人︰穩重、發心、包容、人和並能安住身心。
三等人︰有力量抵抗一切逆境,世界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事。
智慧者︰肯承擔、有力量、有方法、看得開、會處理一切事物。

要把自己規畫成哪一種人,就要看自己的智慧了。

財寶會有人搶,但是佛法、真心、功德、善業等則是別人搶不走的。

有佛法、有看法、有意見,才會受人歡迎;學佛要一心、單純,才會快樂,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才是真快樂。

■十月 十日  星期四

最近從「宋七力事件」開始,教界一連串的怪異現象,激起社會極大的回響。宗教之所以在臺灣如此偏差,實因民眾對宗教太不了解了。

很多中年出家,沒有一點佛法基礎的僧眾,只憑自我對佛法的一點觀念,又不深究健全基礎教育,而導人於邪信,有關單位實應該注意此一事件的嚴重性。

在《民生報》「民生論壇」上有一則社評,題目為「佛教界真有『整合』的可能嗎?」值得一讀––

因一連串教界事件而引起廣泛關注的中國佛教興革研討會,刻已宣布將成立「佛教興革執行委員會」,以催生佛教法,並推動成立中國佛教總會或中國佛教聯合會,以「整合」佛教內部。

所謂整合佛教內部,包括建立僧伽教育制度、組織教典編輯委員會、訂出正法道場標準、建立僧才推薦制度、建立發言人制度與危機處理小組等等,目的在使教界有遵循之標準,統籌事權,團結力量,發揮社會功能。

這些辦法與理想,誠然甚為良善高遠,但整合之效,真能因此而達成嗎?

成立中國佛教總會或中國佛教聯合會,立意甚佳。但試問︰現今豈非本就有「中國佛教會」存在嗎?所謂統籌事權、團結力量、建立制度、訂定標準等,不也同樣應 該做或可以做嗎?既然屬於各教派聯合之佛教最高權力機關現在根本無力整合,那麼,又怎能企望再組一個「總會」或「聯合會」,就能辦得成這些事呢?何況,佛 教內部派團林立,各有道場,宗風互殊,佈教之型態各異;且不說「正法道場」之標準難以確定,徒然引起紛爭,就算能定出這些標準,又如何執行?

例如本次會議提出「檢討時下佛教諸多弊端」之議,抨擊教內資源分配不當,某些道場「獨肥」,「花錢在與政府相重疊的社會福利事業上」,不無指向慈濟功德會 等教團的用意,但教團本身自有其弘法佈教之策略,中佛會能禁止它辦慈善救濟嗎?個別道場之資源,又如何提供給總會來做「適當」之分配呢?

可見此類建議,甚少實現之可能,充其量只是彰顯了教內某些人對某些道場之心理狀態而已。但若仍想走回從前由中佛會代表佛教界的時代,也是行不通的。

過去中國佛教會的組織運作,並非未曾遭到訾議。事實上,隨著社會的多元化與民主化,才形成目前中央教會權力不彰,各地道場多元發展之局面。這個局面,是與 整個社會發展步調相結合的,故許多道場都異常興旺。保守者卻誤以為此係「亂象」,係「山頭林立」,有「諸多弊端」云云,實是昧於時勢之談。人們當然不能說 佛教現今沒有應作改善之處,但援用一套老辦法,整合其名,集團其實,恐是不可能改善什麼弊端的。

■十月 十一日  星期五

晚七時三十分,前往阿蓮佈教所和信眾座談。「阿蓮」是一個很合乎佛教的名字,「阿」彌陀佛「蓮」登九品,且在地理位置上很靠近大崗山,又有超峰寺、光德寺、日月禪寺、新超峰寺等,可見住在此地的信眾都很有佛緣。在座談會上,依信眾提及的問題,給予回答––

.人若不能「活動」,不是病人就是死人,只要是人一定要活。世界上的人,每天都要「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十方諸佛」就是在活動;佛陀持衣缽入舍衛大城、飯 後經行;觀音菩薩三十三身度化眾生;地藏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都是在活動。唐玄奘大師經八百里流沙的艱辛旅途,若無此活動,東土怎會有佛經?

.「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我們的生命力,因有動才能向前、才能活躍、才能學習、才有參與。若不能動,即表示有麻煩。人只要有力量可以活動,為什麼一定要休息偷懶?想休息,將來在棺材內,就可以永久的休息。

.一個人要能動也要能靜,能動靜一如,才是最高境界。一天中,至少要求自己有五分鐘屬於「靜」的時間,閉目禪坐將心靜下來。在修福之餘也不忘修慧,能福慧雙修者,將來成就必定更大。

.在佛門想做好一件事不外發心,發心要做好家務,家務必定會整潔有序;發心教育子女,子女必定會懂事乖巧;發心要好好工作,工作必定會有好表現。人只要發心,凡事都會很圓滿。

.「泰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大海不擇細流,而能成其大」。六根因為能各司其職,所以能看、能說、能聽,世間上所有一切,彼此都不會互相妨礙的。學佛不可以嫌這嫌那的,不要輕易捨棄一法,人要能集合萬千的善法,才能成就其功勳事業。

.在參與活動中,可以學習到很多做人的方法、處事的技巧,及達到聯誼的目的。但活動的內容要用心構思,如要有學習性、有新知性、有未來性,讓參與的人有所得,自然就會有人參加,只要有佛法的地方,自然就會有人聚集。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信眾到處做義工,到處去幫忙,只要有意義,只要是為大眾,也算是一種修行。從服務中散播歡喜給人,更是一種功德,能東奔西跑的忙起來,是結人緣最便捷的方法。

.「給」是表示富有,「接受」是表示貧窮,有好話給人聽,有好臉色給人看,有好的心意給人領受,這些都比金錢可貴,能布施好音聲、好臉色、好態度給人,比什麼都富貴。

.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可見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有多大的分量。加入佛光會可以結識很多新朋友,人家和我們結緣,我們同樣的也可以和別 人結緣,佛光會在全世界各大都會都有協會或分會,今日加入佛光會可與全世界連線,認識全世界的朋友,所到之處就不怕沒有朋友可以協助我們了。

.佛法提倡隨喜隨緣、隨遇而安、隨喜而作、隨心自在、隨緣生活。學佛非速食,也沒有特效藥,一個人要完成大學學業,至少需經過十六年的功夫,何況是學佛。只要功夫深,鐵杵一樣能磨成鏽花針,「學佛」要老實修行按部就班。功夫不夠,自然不會深入。

■十月 十二日  星期六

國際佛光會彰化、南投等中部地區各分會,今舉辦聯合大會師,齊集回佛光山。面對這二千多名會員,特和大家談及目前社會的一些宗教問題。談到神界、靈界、精神世界這部分,如神通、舍利子、奇蹟、活佛、感應、開悟、輪迴、神通、往生等,究竟是真、是假?

.佛教講到神界、靈界、精神世界究竟是真是假,要用般若智慧才能分辨,舍利子當然有真的,但假的也很多。

.舍利子也不一定要火化後才有。講經的人,講得舌頭可以掉下舍利子;寫經的人,寫到筆尖可以流出舍利子;看經書,經本上也可以跳出舍利來;一盞油燈,燈花上也可以結出五彩的燈花舍利來。

.除此之外,像六祖惠能大師、汐止的慈航法師、日本的石頭禪師,其身體都不壞,這叫肉身舍利。像印光大師火化後,有五彩舍利;太虛大師火化後,心臟的蓮花型舍利等,這些都是假不了的。

.神通,必須要有大慈悲、大道德、大禪定、大智慧才可以擁有,像我們一般人的神通只有給自己麻煩,沒有幫助。

.活佛是真?是假?釋迦牟尼佛就是活佛,活佛不是沒有,不過沒有現在這麼多,要用慧眼來分辨。佛在世時,對神通、怪力亂神、自讚毀他說自己是活佛的大妄語是不准許的。

.所謂開悟,是一種大徹大悟,迷妄的虛空皆粉碎,出現另一番景象。有的開悟,會情不自禁痛哭流涕,所謂千生萬世的浪費,到今天才悟道鼻孔出氣的地方,到現在才認識娘未生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有的人開悟,則是哈哈大笑不能制止,因找到了,得到了自性本源。

.悟,千千萬萬都浮現在眼前,非常清楚,身體會感到很輕安;一悟後,沒有障礙,凡事皆很逍遙自在。

.如何能悟?在念佛、參禪、止觀中都會慢慢增加。

.天上的月亮是一個,但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會顯現,可是如果水不清淨,月亮就現不出來。鼓敲一下,就會有回應,鐘一敲,就有回響,這就是感應。感應不是用求的,在因緣和合下,不用求也會有感應。

.社會之所以不安定,也其來有自,因每個人都向社會要求,當然不會滿意,在不能滿足時,就開始搶、開始偷,社會混亂現象就出現了。

.社會這麼複雜,和海鮮店很有關係,有時一條街上,有好多間海鮮店,過去是活魚七吃,聽說現在活魚有三十幾種吃法,到處要吃活的,導致社會怨氣太重了,自然不安寧。

.佛教並不鼓勵人一定要吃素,但卻主張不要殺生,可以買現成的來吃,但自己不要去殺生。父母教導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其尊重生命的可貴,愛惜小生命小動物的習慣。

.政治要掃黑,社會要掃黑,宗教裡面則要掃邪。有些民眾在追求精神世界不得其門時,找不到正道,就走到邪道、外道上,這是很可惜的。這一次民政廳長講了一 句很正確的話︰「臺灣宗教之所以有問題,就是因為學校裡,沒有開宗教課程,大家不認識正式的宗教,因為不認識,社會才會弄得這麼亂。」

.拜神、拜王爺、拜媽祖,有的是為求財富、求平安、求兒子娶好媳婦、求女兒嫁乘龍快婿、求股票要漲價,學佛卻是自我要求,要布施、要發心、要為人服務,別 人都對,只有我錯,所以佛教的發展比不過神明信仰。其實明白說,信神只是宗教信仰上的小學,而信佛則是信仰上的大學。臺灣社會如此混亂,與社會、教育、家 庭、宗教有關,但是與佛教無關。

■十月 十三日  星期日

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祝基瀅先生和夫人、副委員長明鎮華先生、洪冬桂女士、僑委會第一處處長蘇成福先生等人,今來訪,中午,特地請大家在法堂用素齋,飯後並陪同祝委員長等人參觀「佛光山三十周年文物收藏展」。

席間,和祝委員長談到目前宗教的一些亂象。事實上,宗教不需要「掃黑」,而是「掃邪」,要將正邪分清楚,不可正邪不分,今日社會邪不可怕,但處在正邪之間才可怕。

人間佛教倡導的是道德、慈悲和心靈的淨化,對每一個人的幸福快樂,多半應大眾的根機而給予不同的方便法門。人不要好奇想求神通,「神通」必須具備有大慈悲、大發心、大智慧、大般若、大自在等條件,才宜擁有,否則有神通是很苦的。

一些附佛外道的邪教很多,讓民眾黑白不明、是非不辨、正邪不分,很值得憂慮。頗贊同日前民政廳所表示的––

「宗教自由本屬憲法保障權利,但是從每年查獲多起神壇騙財騙色情況來看,我們的教育缺乏宗教課程是嚴重的缺失。不肖之徒假借宗教牟不法利益,使得民間信仰幾陷『無政府狀態』,也值得關切。」

國際佛光會二林分會會長洪進國先生,以他擅長作詩的才華,用類似《傳燈》的方式,寫了一百五十首關於我從小到現在弘法的過程,集錄成《聖僧緣詩佰伍首》,免費和大家結緣,其用心可見,特抄錄其中數首,如––

「佛力無邊度有緣,光明永耀九重天;
 山今喜逢卅秋慶,攝盡生靈億萬千。」

「開山大師仰星雲,宏願慈深第一尊;
 度眾隨機宣妙法,人間淨土史揚勳。」

「千金一諾上棲霞,沙門原來是吾家;
 從此因緣殊勝定,晨鐘暮鼓伴袈裟。」

「赤足單衣一缽僧,登山涉水尋居行;
 基隆臺北寺中乞,一句言穿斷首情。」

「弘法利生本職宗,奈何因緣未熟紅;
 雷音寺內待機應,日夜勤修六和敬。」

「常見黃昏微光斗,青年誠繞一僧堂;
 高歌妙律梵音唱,雲集聞聽老少童。」

「著作佛陀弟子傳,時空攝盡緣生穿;
 神奇妙筆十天竣,意契華藏九界觀。」

「六度萬行菩薩心,隨緣不變善施臨;
 人間淨土無塵處,世海澄清越苦沉。」

「文教為宗啟道堅,佛門性德永長延;
 無心插柳論功過,信眾僧尼遍滿天。」

「星音妙語破無明,雲海仰皈斷死生;
 大覺慈深惠法界,師今彌陀佛來登。」

■十月 十四日  星期一

朝山會館館長覺安近日將調往洛杉磯西來寺,今特撥空集合會館全體工作人員,為新任館長吳秀月小姐舉行布達。

朝山會館在佛光山初創時期,是對外的貴賓館、信眾來往的外交部,更是佛光山的大門,地理位置是全佛光山的黃金地段。三十年來,朝山會館為佛光山立下汗馬功 勞,這都因為會館的背後,有大家全心在奉獻,為來往的信眾遊客提供吃、住外,還把「歡喜」讓每一個人帶回去。就因為會館的大眾有此服務精神,所以從四面八 方來的信眾一天比一天多。

本具「青春氣息」的朝山會館,三十年來,在時間的變遷下,雖已跟不上時代,但卻為佛光山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服務典範。

館長覺安將派往西來寺,新任館長由在會館服務有十一年歷史的吳秀月小姐擔任。吳小姐十一年來,在會館默默付出的恆常心、忠誠、負責、耐煩及柔和個性,深獲大家的肯定。

新人有新血,我希望今後朝山會館要能做到下列幾點––

1.讓每個到會館來的人,不僅吃到我們的素菜,還能吃到我們的心意,能如此,就算是菜根香也會津津有味。如何將心的味道給人欣賞?表達「心的味道」其方法 不外,真誠、用心、莊重、誠懇、禮貌,能做到如此,就算舉止動作笨拙,也不會有人責怪,因能將心意表達出來,就是好的、美的、善的。也就是說,將心意煮在 菜裡︰揀菜用心、煮菜用心、端菜用心,每一道菜,每一個動作都有我們的心,如同電視廣告上的「愛之味」––將心中供養「愛」人的味道,在菜裡表達出來。

2.不管走在會館的任何角落,聽到的音聲都是讚美的話、鼓勵的話、歡迎的話;隨時等待替人服務、引導,從大家接待的行序中,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不僅享受語言的芬芳,也能感到受尊重的禮遇。

3.對每一位到會館來的信眾,其要求、希望都要點頭說「OK」,凡事皆「是」、皆「好」;回答要「是」、要「可」、要接受。不可以回答「不是」、「不行」或拒絕,一個能幹的服務人員對別人的要求都是「OK」,而非「NO」。要有「服務為天賦」的認知。

凡事講「OK」者,必是發心的人、有人緣的人、能幹的人、勤勞的人;反之,只會講「NO」老是拒絕人者,必是懶惰者、懈怠者、敷衍了事者,希望今後朝山會 館對人來客往的要求,都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因服務就是要給人歡喜,要廣結善緣的。總之,多點頭、多OK、多說好,就不會錯。

4.對信眾的投訴,要耐煩的聽,尤其是批評的話。因講話是藝術,聽話更是一種藝術。一個會講話的人,也要會不講話,更要會聽話。會聽話的耳朵,是能將不好 的聽成好的,好的聽成真善美。把聽話當成是修行,並要懂得從不同人物背景中去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一個「會」聽話的人,可以聽出很多好因、好緣、好事。

5.眼睛看到每一個到會館來的人,都是「自己」––都是我們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親朋好友或是多年知己。俗話說「百年修得同船渡」,跟我們沒有緣的人是不 會碰在一起,跟我們不親的人是不會來的,所以會看人的眼睛,是要將知心看出來,將歡喜看出來。會修行的人,會將眼睛修得如觀世音菩薩的「慈眼」視眾生,而 非「勢力眼」或「狗眼」看人低。生活在人世間,看上看下皆不宜,只有看人,才能將「自己」看出來。

6.要將服務信眾的這一雙手,修成佛手,帶著恭敬的心端菜、倒茶、洗碗筷,這種服務心態就是佛法,由我們的雙手將歡喜、祝福和關懷傳達給每一位來訪的客人。若能如此,朝山會館必定是個佛國淨土﹗

■十月 十五日  星期二

針對目前社會亂象,在一片掃邪聲中,中午接受警廣交通網花蓮臺「東海岸」節目主持人林秀霞小姐的電話訪問,並開放叩應(call in)電話,在節目中,隨時回答聽眾們撥電話到節目中所提的問題,前後約一個小時,內容有––

關於「宋七力事件」都是因一些民眾對宗教的不了解,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沒有透過智慧的認識,就去參加活動,所以就易為邪教所控制。

其實真正的信仰並不是神通、靈異、希求,這些現象容易被邪言所控制。信仰最主要目的是發揚自己的慈悲、道德,從心靈淨化中產生智慧、正見。

一個人的錢財、富貴、幸福、平安,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地上生出來的,更不是別人給我們的,都是要靠自己做得正、行得正、思想純正,然後才能有幸 福平安。也就是說,日常的「所得」皆是行為善惡的反應,自己要去負責。基本上大家都把希望寄託在神權上,這是一種錯誤,也是最容易為人所詐騙,造成自己吃 虧上當的結果。

所以我們要鼓勵民眾,從神權的信仰中走出來。要相信自己才是力量的主宰,可以決定自己的一切。更要走出迷信,在正知正見下,才能認清事實的真相。

世界本來就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一半;好的一半、壞的也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也一半;世界上並不是全部都是善的、美的、好的,還有一半是壞的、惡的、醜陋的,要把壞的一半認識清楚,自然就不會上當了。

人要觀照自己才能自在,要明心才能見性,而不是用狂熱的精神去向外求,因外在世俗都是無常變化不真實的,有些人不懂得宗教真義,以自我為出發點,藉用外力來麻醉自己,如狂喊、吼叫,這是不能得到解脫的。

真正的佛教提倡息下萬緣,從減輕妄想妄念,增加自己的道德人格、慈悲智慧。我們拜佛就是藉著佛的影響力來反觀自己,因觀照自己才能自在。

人常常為神權所控制,那是認為如果不這樣做,就會遭天打雷劈或遭遇不幸,所以就不得不依照神權的指示,看日期、看時辰、看風水、看地理,久而久之就在神權 綑縛下,不得自在。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所以佛教提倡「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哪裡都好,只要心安什麼都好。」

神蹟、靈異,那是一時的,因感應不是求來的,也不是永久的、更不是用來表演的,若可以表演的話,那就是魔術了。感應是一種宗教體驗,是可遇不可求的,更不可以著相,心一著相就會入迷了。

基督教也是正當宗教,有些基督徒很相信神蹟,這是個人體驗,不能說沒有,但也不是說人人都可以遇到,它是一種自己內心的自我感受。我們不一定要傳播神蹟, 反而應該要傳播道德、傳播智慧、傳播信仰、傳播正知正見,傳播合理的、必然的、普遍性的、平等性的道理,讓大家共同遵守,不必只是自己看到,別人看不到, 這就不合乎普遍性、平等性的原則,故我們不強調神蹟,但神蹟、感應是可以相信的。

我不太願意把自己的感應、靈異告訴別人,因為這是個人有的,別人照我這樣做不一定會有,所以我主張提倡「人間佛教」;倡導守五戒、守道德、行十善,重視忠 孝仁愛,凡事以人為主,並共同遵守道德、法律,以提升做人的境界。人生而平等的境界要把它發揚光大,實踐人間佛教的人,必須要說話正正當當、做人做事也正 正當當,凡事都正正當當的,才是最重要的。

希望大家回到「人」的本位來,不要讓神權拐騙了,佛也是人成的,所以要以人為本,人都做不好了,如何成神、成佛?

如何認識宗教?第一要看信仰的對象是不是真實的。第二要看其教義、道理是不是合乎人道。第三要看傳教士本身是否具慈悲道德,形象好嗎?

我們買東西,都要選擇材料,講究品質,在宗教裡也有很多品質,應該為自己的信仰,小心謹慎地做一個選擇。

教派很多、山頭林立也很好,像大陸普陀山、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不也是各擁山頭嗎?就像是大學有臺灣大學、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讓大家有取捨的標準,所以這種教派林立的現象,皆是應眾生根器而產生的,讓信眾有更多選擇的空間。

宗教裡面的錢財,要用之十方,而不是用於個人,如果宗教的錢財用於自己或養家活口,那就錯了。宗教的錢財,應用在教育、文化、社會公益上,而且是必然應該要這樣的,否則宗教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宋七力事件」是個案,不能把它看成是一種宗教,而且他自己也沒有承認他們是宗教,不要將神格的信仰與佛教信仰給錯亂了。

宗教畢竟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個案」並不能代表全體,就像在大海中倒進一點髒水,就能說大海很髒嗎?其實大海還是很清淨的。社會上的亂象很多,我覺得掃黑外,宗教應該掃邪,掃邪道、邪教。因為正當宗教不興,邪信的宗教才會這麼多。

什麼樣的方法,可以讓十方大眾都能夠理解正信的宗教?應該在學校的教育中就必須安排宗教教育課程,讓大家從小就對宗教有正確的認識,可以分清楚正信與邪 信。因為人基本上是具宗教性的,除了物質的需求外,還要精神的、心靈的、超越的,需要很多的東西。在家庭、學校,父母、老師都應給孩子正當的觀念,免得長 大後因沒有認識清楚宗教而亂信。

出家孝順父母是一種大孝的行為,佛陀出家後,為母到忉利天說法,為父擔棺;大孝目犍連到地獄去救母親,這都是孝道的行為表現。

在佛門中孝分三等,生養死葬是一種小的孝順;如果能夠光宗耀祖,是比較大的孝順;能讓父母了脫生死、自在逍遙,沒有煩惱,這就是大孝中的大孝。

現在有很多家庭,在家的兒女,都把父母當成足球踢得遠遠的,或當排球推到千里之外,讓別的兄弟去奉養,父母都不要了。反而很多父母都靠出家兒女在奉養,出家眾比一般子女都孝順父母。

身為宗教人士,我的理念是「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沒有出世的思想,不能昇華,不能超越;如果完全出世,太空華太玄妙,都不著力,能出世才能入世,能入世必須也要有出世,出世入世不要分得那麼嚴格,應該二者並重最好。

對宗教我們要有正確的理念、正確的認識,基本上宗教追求的是內心自我洗鍊,和性靈的自我提升。佛陀告訴我們修行要靠自己,不是向外求,唯有遠離向外攀取的妄想、顛倒,才能真正體會到佛教的本質。

隨喜功德 1996/10/16~1996/10/31

■十月 十六日  星期三

「佛光山各別分院住持主管會議」今起一連三天,於如來殿大會堂召開。雖是會議,但實質上仍以師徒時間為主,和徒眾們提及––

最近社會上,佛教真是多事之秋,中臺山、清涼山、慈明寺、宋七力、妙天等事件接二連三,佛教徒若不凝聚力量,以求得共識,則不易面對這多事的環境,大家應該要有關心時事、關心社會問題的認知。

上午,討論的主題是「佛光山有什麼優點?」佛光山的優點很多,如––

1.升等制度︰升遷,難免就會有上下、緩急、先後,雖非十分公平,但也是一種制度。其實也非制度不公平,而是人心不公平。凡是有人我之爭、比較、計較、自 私者,自然就會有不公平。何況升遷條件,非爭取來的,而是經由評鑑,評鑑的內容除了有學業、道業、事業外,人緣、發心、修持、能力、工作成績、品性、忠 貞、待人接物等各方面,也都考量在內,非僅有年資一項而已。

通常在佛門一出家,就被尊稱為「法師」,而出家二、三十年或五、六十年的長者,也一樣稱「法師」,這對有所作為的僧眾是不公平的。羅漢修持有四果之別,菩 薩修行也有五十一個階位的高低,故在評鑑的升等制度中等級有所差別就是平等。叢林四十八單的升等序級制度,值得僧團來發揚。

2.人事調動︰出家僧眾到處行腳弘法,所以稱之為「雲水僧」,所以人是流動的,故職務一定要調動,否則就成一灘死水了。「調職」的另一個好處,也是在找尋自我所長,來多方面學習。

佛光山是每一個人的,當然所有單位也是大家的,不要計較要調這裡、要調那裡,為護持常住制度,一切都要歡喜接受,一些常會出軌者,大都是不遵守制度的人。 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3.徒眾福利︰一入佛門獻身佛教,就要有「將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的觀念,當然傳燈會就要負起建全徒眾的福利制度。對在學徒眾,並設有「清讀獎學 金」、「勤勞獎道金」等,給予方便使其安心讀書。其他尚有旅行、留學、參學、醫療、度假、養老、往生奉祀、恩及父母者多項。

4.財務制度︰佛光山對金錢管理的方法是,有權者不管錢,有錢者沒有權,「錢」、「權」要分開。且私人不儲蓄,尤其不與信徒有金錢往來,但並不表示不擁 有,「儲蓄」是一種慢慢的積存,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貪心,故不宜提倡。出家修行還是以清淡樸素為要,金錢不儲蓄、不借貸、不往來,金錢太多了易埋葬一個人的 道業。世俗以擁有為富,出家則以清貧為貴。

任何制度要健全,其過程必定要經過多次修改,才能符合大眾需要,「制度」是從「戒律」中引申綜合而成的,服從制度,就像是持戒,意義是一樣的。

■十月 十七日  星期四

八時,繼續昨天的「住持主管會議」,綜合徒眾們在生活及修持心得的體驗,勉大家––

.「發心」是一種擔當、負責,心如田、心如礦,藏有很多的寶藏,要將此潛能開發出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一個人若做事都不發心,將來如何成就事業?要將「發心」列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修持課題。

.修行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外境妄想妄動。就算要看,也是有正見的正當看,會「看」的人是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且要懂得去看真善美。

.有健康的身體,卻懈怠不做事,怎會不生病?「精神力」是要靠發心而來的,「忙」是一種勤奮,從早起開始,忙就沒有時間生病,忙就沒有空閒去亂想,忙就不會談是非。因「忙」就是營養、「忙」就是富貴,而懈怠是一種罪過,「忙」,讓我們人生充滿無限生機。

.人依聰明才智可以分為聖賢愚劣幾個層次,同樣的,信眾也依根性不同,對信仰的追求也不會一樣。有的信眾到寺院來是為了要念佛、有的是要來禪坐、有的是要 來當義工、有的是要來會客、有的是要來喝茶、有的是要來禮佛、有的是要來講話、有的是要來吃齋、有的是要來發心、有的是要來共修、有的是要來參加法會。所 以不可以把信眾的需要全歸為一類,要應大家的需求,給予滿足。

.化緣要化心,且要讓做功德者能心甘情願。讓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布施,並能給予信心、希望、歡喜、心安、鼓舞,當然還有佛法,是每一位弘法者都要做到的。

.人難免會有情緒,如果不懂得管理駕馭,全憑自己的喜歡不喜歡、要不要、願不願意在做事,這種以情緒來工作的態度,自然不為共事的人所接受,尤其是身為主管者,如果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管理屬下?

.在團體中,每一個人都要有憂患意識,共體時艱,不要只有個人喜好,要以團體需要為優先。每一分子若有個人想法、有分別、有是非、有人我者,就不易團結,彼此要相互尊重、包容,有問題時肯與大家檢討,才是好共事者。

.承擔一份工作要從頭到圓滿,不可半途而廢轉移他人,因在工作中,也是一種學習,要能了知一切前後流程,才懂得對事情的分析及對錯失的改進。

.同樣規矩用在不一樣的人身上,其效果是不可能很好的,因性向不同,對同樣事件的反應,不可能有相同的結果,所以「應機說法」是管理學上不可少的原則。

.徒眾對自我衣著、飲食、日常用品、來往工具等要節制,不浪費;能自己處理的事情,不輕易指使他人或勞煩別人,福報就是在這些點滴中修來的。

.佛光山的事業單位,全都是為方便信眾、服務大家為前提,所以是非佛不為,與佛教無關者不從事,以弘揚佛法為前提。

■十月 十八日  星期五

早在一九八九年時,現任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就曾訪問過佛光山,因此因緣,今年四月底,高爾在洛杉磯時,也順道到西來寺訪問。原本是單純的一場歡迎會和餐 會,最近卻變成美國兩黨在總統選舉時的「籌款會」,真是始料未及。國內以及海外不少報社、電視、雜誌等媒體記者,都針對此事來訪問我,部分內容如下––

我對這一件事非常意外,感覺此舉止,不但是對私人的傷害,也是對宗教、種族的傷害,顯現出美國不尊重宗教及種族的融和,因此事件與西來寺無關,也說不上是政治捐款。就是有捐款,也是純合法的,在當地的美國居民也不可以嗎?

我是有錢還是沒有錢?不用說,我這一生著書、講演、出版,總會有一些錢,但有多少,我不知道,因不曾統計過,就算有,也是全部給常住付諸於公。我是個宗教 徒,佛教成就我,今日我也一樣將全部奉獻給十方大眾。美國人希望宗教人士沒有錢嗎?美國是很富有的國家,為什麼不希望宗教人士有錢。其實在我的弟子中,比 我有錢的人很多。因為他們還未出家前,在俗家時都曾在社會工作,且多少也會儲蓄,有的人其俗家父母也會支援;再者在家信徒中,比我有錢的,更是比比皆是, 只是其私人財富,我們從不過問。

美國新聞界一再「調查」我們是否有錢,我覺得不可思議。在佛光山派下的徒眾其擁有多少金錢,常住是尊重不過問的。高爾到西來寺純是朋友拜訪、吃飯,談不上 捐款,那一天談話的內容,皆是佛法,沒有提到錢。高爾對佛教的「合掌」(將長長短短、大大小小的手指結合一起的圓融無礙。)很欣賞,認為很合乎美國融和的 精神,當時在場者還有不少基督教、天主教的朋友。

高爾到西來寺,自然會請他用餐。佛光山開山至今三十年來,每天都有人到道場來用餐,少者千人,多者萬人,都不曾要用錢,因佛門和信徒、朋友、客人的情誼,非一般的世俗買賣。

高爾是我們的朋友,見面是一種結緣性的聚餐,別人是否有捐款我不知道,總之,西來寺是沒有。有很多信徒雖住在美國,但是來來往往於世界各地做生意,有一些信函就以西來寺住址來轉,純是通信方便的服務,其捐款應屬合法性。

我對美國很尊敬,到處宣揚美國的可愛和精神,美國「美」的地方,可能美國人也不知道,但我從旁看得出來,人不可能十全十美,皆有負面的地方,但在我心中皆 可以美化,進而諒解。希望美國人能發揚華盛頓、林肯的胸量。現在美國正逢競選期間,我對哪一個人能當選並不介意。有一次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畫面頗為欣賞, 即落選的當事者,非常有風度的向當選的人握手道賀;還有美國人的誠實也很合乎佛教的不妄語。希望美國一些美好的傳統,不要因為選舉而給醜化了。

關於「政治捐款」,只是東西方文化思想的不同,只要從思想上去了解,就不是問題,因為對捐款的當事者是一種結緣的性質,而非為政治關係,不在於關心誰會當 選,而是遇到了抱著隨喜的心理而已,不要將原本歡喜高興的事,變成煩惱。美國的選舉是不打擊對方、不罵人,這是很好的風度,在競爭場合中,站在尊重與包容 的立場,應該要多發揚這種精神。

■十月 十九日  星期六

上午八時,於大雄寶殿,主持此次三壇大戒的「初壇請戒」。

下午三時,前往高雄普賢寺,為二千多名信眾主持「三皈五戒」典禮。

為前來發心皈依及求受戒法的信眾們開示道––

非常恭喜大家來參加三皈五戒受持戒法,世間上萬般的財富與價值都不及皈依三寶的利益與功德,而受持五戒的利益對國家社會的功德則更大,不受五戒並不表示可 以犯戒,不受戒一樣要受持戒律。犯戒時,只要有懺悔心,即可以減輕罪過,如同一把鹽,放在杯中稀釋,其鹹味自然減低。人間的富貴長壽只要守戒就可以得到, 不用太刻意去追求。

而家庭和樂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夫妻一起都來受五戒,則各自都可以放心彼此的行為,自然可以過美滿的生活。希望大家都能來推動佛教的五戒,則社會必定能更具光明面。

晚七時,和普賢寺青年會的青年們座談。

青年是時代的主幹,任何團體的興衰,「青年」都占最大的因素。在佛門裡男眾講究智慧,女眾講究慈悲,所以在佛光山男眾的大覺寺供奉的是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女眾的大悲殿供奉的是代表慈悲的觀世音菩薩。

青年會的成員,最理想的年齡是在四十歲以下(四十歲以上者,則要轉入佛光會去發揮),以保持青年的形象。

勉勵青年們參加青年會,仍要精進,以取得檀講師的資格為目標,故青年們到道場來要––

1.有計畫的推動文教活動,如籌辦才藝班、兒童班、繪畫班、舞蹈班、書法班、花藝班、合唱團等等,充實信眾們的生活內涵及生活情趣。對本身而言也是一種修福慧的法門。

2.不忘進修研習佛法,不同於一般信徒只是禮佛拜佛而已。青年人有力、老年人有錢,如何將「錢」與「力」集合起來是很重要的,而一般人出錢容易,出力難。 所以有很多事不可只光看在金錢上,要看是否有佛法?青年們是道場的活動力來源,不自我充實健全,如何帶領信眾。

3.社會由於沒有宗教教育,故使一般民眾不懂得什麼是正確的信仰而亂信。所以佛教青年平時就要培養佛教慈悲、忍耐、道德的觀念,進而要專精研究或專題探 討,如中道緣起法、佛性、阿賴耶識等。除此之外,更要深入經典研究,如《維摩經》、《大乘起信論》、《法華經》、《大智度論》、《金剛經》、《妙慧童女 經》等,及高僧傳、佛教史……來認識佛教的全貌。

4.現代佛教的事業很多,如辦雜誌、辦大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出版社、福利、慈濟等,不僅廣泛且多元化,大家可以依自己性向選擇相應的活動參與,也讓佛教在集體創作下,多彩多姿的在各層面發揮。

5.青年如何樹立自我形象?不外在時間、歷史中肯定自己。在工作上要求得主管的信賴,並具有忠心、能力、人緣、包容、不執著等胸懷,而為大家接受認同是很重要的。

而青年們如何散播「力」來帶動其周遭的人事?不外要做一個隨喜的人,能隨喜即是菩薩,因隨喜的功德,如香可以遍滿堂室,如炬可以普照十方,如種可以一以收百,如月可以映現千江水月。

■十月 二十日  星期日

一大早,為求受三壇大戒的戒子們,主持「初壇正授」。

十時,於如來殿大會堂主持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的理監事聯席會議。
早期在公家機關服務者,其人事資料的宗教信仰欄內,都少有人填「佛教」,可見當時社會輿論界對佛教的印象如何。正道不昌,正當言論不能弘揚,皆因大眾對宗 教的認識都處於正邪之間,期望佛光會的會員們,都能成為當今社會宗教的一道清流,在從事社區文教工作時,不忘時時將正信的宗教理念,傳播給接觸到的每一個 人。

今日議程內容有︰成立佛光童子軍團、在印度傳授三壇大戒、佛光會會員會費可以隨喜、凡佛光山皈依弟子皆是佛光會的預備會員等提案。為鼓勵佛光會員們,人人 都能取得檀講師資格,在慧解上能有多一些參考書目,我代表佛光出版社將為慶祝佛光山三十周年紀念,而出版的一套《中國佛教經典寶藏》(計一百三十二冊), 特價優惠給佛光會會員。

晚七時三十分前往屏東講堂,為八百多名發心皈依的信眾們主持「皈依三寶典禮」。

皈依典禮圓滿後,和屏東講堂青年會的青年們座談。「佛教」,也有人稱為慈悲的佛教、道德的佛教、清淨的佛教、圓融的佛教、真理的佛教、正信的佛教,但我覺得最好的名稱是「青年的佛教」。

佛教是屬於青年的,佛陀成道時才三十一歲,追隨佛陀的弟子中如阿難、羅睺羅等也大都是童貞出家,妙慧童女八歲成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僧肇大師三十一歲著 《肇論》、玄奘大師二十六歲赴印求法,近代如呂碧城十九歲就擔任《大公報》主筆,並著有《真理之光》;楊秀鶴多少次的環島佈教;蘇曼殊、熊十力、歐陽竟無 等等,都是佛門青年們的楷模。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已有三十年的歷史,這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青年的「力」很了不起,但光有力是不夠的,還要有佛法,勉大家要自組讀書會,來研究經論,充實佛學,因有佛法才有辦法,有佛法才能參與弘法工作。

座談時,就大家所提出的問題,簡答如下––

.人生是一半一半的世界,憂喜一半、得失一半、聚散一半、佛魔一半、善惡一半、長短一半、是非一半,想要求得圓滿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將好的一半、善的一半去影響壞的一半、惡的一半,才是積極的做法。

.明白事理如同開悟,明白即是我懂、我了解、我知道。世間上最可怕的是愚癡不明理,所以凡事不要自滿,不要自以為是,能「明白心地」就可以解脫。

.如何折服我慢心?方法很多,可以用禮拜來折服,一個人如果對信仰對教主都能很謙虛的恭敬禮拜,從禮拜中,人格自然就會提升,何況佛法是在恭敬中求,所以說,從禮拜中可以折服我慢﹗

從屏東講堂回佛光山時,我把信眾供養的一萬六千元,提供給屏東講堂的青年會,作為青年會的弘法基金。

■十月 二十一日  星期一

晚,和叢林學院的學生們進行「師徒時間」––

基本上我對學生的關心,不如說是對大家的不放心,不放心大家的不成熟,每位年齡至少都有二、三十歲了,但是在知見上,卻是那麼不懂事,這都是因為大家不認 識自己所致,「認識自己」指的不是了解自己身高有多少、讀了多少書、修了些什麼法門、對什麼喜歡不喜歡,是因為大家不了解自己,所以叫人不放心。

我們人從出生至今,都只知道向外求,要吃、要住、要穿、要玩、要朋友、要錢、要一切物質方面的享受。只是這些外在的東西,皆非自己的,何況還是有限的。人 需要的是向內追求,自己起煩惱時,知道為什麼嗎?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嗎?知道為什麼對人不喜歡嗎?知道為什麼和人共事就會有紛爭嗎?知道為什麼不能安下心來 讀書嗎?

「不知道」就叫做「無明」,故我們一定要去無明而明白,時下一般人所犯的最大毛病是不明白自己,但卻很熱心的想知道別人的祕密。人若不自知不知道自己,就不會做人、不會處事、更不懂得要發心。

在座大家懂得在茫茫人海中,抓到一葉扁舟(佛法),上佛光山來就讀佛學院學佛,很了不起,只是不知道大家是否珍惜這難遭難遇的因緣?

學佛要懂得,只要聽到好話、受用的話,都要想成是在為我講的,且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事事關心,有關心才是自己的,若凡事不關心、不注意、不歡喜、不接受、不用心,且聞善言又不著意,那不就是貧窮不富貴了嗎?

「如何認識自己?」要時時不忘為自己打分數––

信仰幾分  惜緣幾分

道念幾分  威儀幾分

美德幾分  智慧幾分

勤勞幾分  自愛幾分

發心幾分  感恩幾分

慈悲心幾分 懺悔心幾分

責任心幾分 恆長心幾分

寬恕心幾分 體貼心幾分

包容心幾分 精進心幾分
要很理智的自省,為自己打分數,否則不會進步。

人不要往外在的世界去找人生,要從內心去找人生;不要在榮華富貴裡、掌聲中、讚美上去找人生,要從內心裡來找人生。學佛重在自我要求,若能認識自己,自會流露真心,世間上就沒有什麼事做不成的。

「我」的問題,只有靠自己去解決,大丈夫立志不在一時,要禁得起考驗,找到自己很重要。

  我箴

一切愛憎,皆由我障。

我障若空,光明無量。

逐境心生,隨情動念。

心境兩忘,物我無辨。

物無妍醜,由我是非。

我心不起,彼物何為。

動靜等觀,貴賤一視。

凡聖齊平,名不思議。

■十月 二十二日  星期二

最近社會上最熱門的話題,不外是一波波的宗教事件,上午接受TVBS電視記者訪問––

.如何區分宗教的正邪

在信仰之前,要先問清楚此宗教是否有歷史可考、有否真實性、教義是否勸人為善、是否可以給人心靈上的提升及道德上的重視,若事先沒有這一方面的了解,差之毫里,謬之千里,就容易走入邪信了。

.對信徒在寺院捐款的看法

信眾們的捐款,是一種對信仰的奉獻,由神職人員代表接受,此是一種淨財、公財、共財,將藉著我們的手轉給十方,有的人則放進自己口袋內,那是不合乎因果的。

佛光山對財務管理的方式是「權」、「錢」分開的,其功德善款都應用到信眾們的需要上,如︰雲水醫院、養老、育幼、慈善,並辦有四個大學、十六個佛學院、九 個美術館、雜誌社、出版社、佛光書局等,在龐大的開銷下,日日難過日日過,對這些佛教事業,佛光山完全是以弘法為出發點,且一絲一毫皆點滴歸公。

佛光山對徒眾私人財產(如俗家父母的贈予)並不過問,但是不准借貸、不准私蓄,所以對徒眾福利才有所保障,不必擔心物質上的缺乏,而能安心的弘法度眾。

.關於「納骨塔」的問題

「塔」,本來就是佛教的,為佛涅槃後,舍利子的供奉處,所以塔是神聖的宗教建築物,後來傳到中國,應習俗的演變,也把佛的舍利塔再通俗化,一般的靈骨也可以放在塔裡面,所以稱為「納骨塔」。

由於現在人口增加,土地難求,許多不法商人,以商業的行為來建納骨塔,有的還如公寓在預售,有些人甚至還買了很多,以便將來奇貨可居時漲價出售;有些商人另外用別的名稱如「蓮花座」,並說可以消災,很多不求甚解的民眾,就這樣的上當了。

真正寺院裡的納骨塔,跟商業場中的納骨塔是不一樣的。納骨塔是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如同大雄寶殿、功德堂、地藏殿或客堂,塔寺是寺院的設備之一,是一項慈善 事業,應信眾的需要而服務。因很多信徒不願意祖先的靈骨,葬在土裡,除了又貴又花錢外,實在是一地難求,所以政府、乃至天主教、基督教等都提倡火葬,除乾 淨外,比較經濟,所以納骨塔就慢慢風行起來。

佛教裡納骨塔所收的款項不是買賣,叫「奉祀費」,就是靈骨進塔奉安後,不是一次就了了,還要每天在靈骨前早晚上香換水、供花、供果、春祭、秋祭,平常還要有專人照顧,也就是說,進塔是一次,可是照顧是終身永世的,故這不是用金錢買一個靈骨位就能算數的。

多少出家眾,其一生的青春生命,都是為這許多靈骨在奉獻,其慈悲更見偉大,所以我們對塔寺的靈骨,和一般生意場中的靈骨,應該要區分,不可混為一談。

晚七時,和求受三壇大戒的戒子們開示。

在戒場的生活是很美好的,可以不必耳聞目睹世間的是非,自然就會感受到清淨安然。雖然在戒期中雖免會有一些事務上的課程,這也是對身體上的一種調適,這段戒期中的日子,在出家生活中是很好的回憶,大家要好好修持,不要讓它空白。

受戒,是自己的,所以持戒要發道心。不僅要受持戒法,其精神意義更不可忽略。

■十月 二十三日  星期三

晚,和叢林學院一百多位教師們,於如來殿會議室座談,彼此交換各自的教學經驗和心得,站在教育者立場,我要每一位老師自省––

1.對教育工作能勝任嗎?

2.對學生,真的有如父母或老師在教育他們、影響他們嗎?

3.對教育工作能具有愛心和發心嗎?

4.對結業學生有盡到輔導其進修的責任嗎?

5.自己的道心、道念,可以做學生的模範嗎?

6.在信仰和對佛法體驗上,有資格當老師嗎?

7.對常住有盡到做弟子責任,培養人才嗎?

8.在講臺上授課時,有慚愧心嗎?覺得自己不足嗎?

9.平常有「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的觀念嗎?

10.是否有檢討過,若老師不健全,學生如何健全?

11.平時不知進修、進步,就能成為老師嗎?

12.自覺在學業上、事業上、道業上,都能成為學生的楷模嗎?

座談中,希望老師們能很誠懇的將自我毛病檢討出來,並加以改進。

三十年前,早在壽山寺辦東方佛教學院時代,就有老師的評鑑制度,學期前,對老師們的行事曆、教材、進度、計畫等等都有審核。現在的老師怎可放逸懈怠,而不盡責?希望大家都能自律––

1.專任老師,每學期至少要有一篇一萬字論文。

2.每學期前要將「教學進度表」、「編印教材」送交教務處。

3.「成立教學委員會」評鑑教學成果。

一個人的成功,因素很多,如︰勤勞、尊重、反省、自我改進、聞過則喜、精進用功。老師不僅要教學生,更要教自己,在教學相長下,才能帶動學生。反之,不求進步,苟且懈怠,自然會被學生給淘汰。

■十月 二十四日  星期四

今和正在參加三壇大戒的戒子們座談,佛光山是提倡人間佛教的,而「什麼是人間佛教?」「什麼不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不是佛光山自創,而是佛陀本來就是人間性,佛的一生皆是在人間,其四十九年的教化,完全是針對家庭、社會、國家等各種問題,而佛陀原本就是 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走進社會,融入大眾跟大家在一起。所以說人間佛教是一種菩薩道,將生活融入佛法,當下就是淨土。

.先將人做好,人間佛教才能完成,佛光會員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夭,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說明了唯有行菩薩道,才能成佛道。

.以人為本、以家為基點、平等性、普遍性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無選擇的救度眾生,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就是人間佛教。

.要「活動」才是人間,不活動就死了。所以要忙碌、發心、生活、工作,且在衣食住行間,二六時中去修行。而「一個」人是無法修行的,必須與人接觸後,才有修行,而活動則是接觸群眾最方便的方法。

.要「活」必須要「動」,世間上沒有不活動的東西,何況活動也是一種修行,如朝山、園遊會、當義工、社區聯誼等。因在活動中,可以聽到佛法的開示,而從中自我修持。

.什麼是「人間佛教」?除了死以外,哪一個地方沒有人間佛教?––

出坡作務、著書立說、利益群生、創辦大學、興建道場、素齋談禪、講經說法、掃街環保、參與活動、藝文活動、淨化人心、教育文化、改善風氣、施診醫療、少欲 知足、養老育幼、循規蹈距、共修傳戒、明辨是非、佛學講座、通情達理、朝山活動、念佛共修、培養人才、平和禪定、佛學會考、梵唄演唱、增上精進、軍中弘 法、下鄉佈教、監獄佈教、靈巧智慧、生活持戒、緣起的群我關係、因果的循環真理、業力的人為善惡、滅道的現世成就、空性的包容世界、自我的圓滿真如。這些 都是「人間佛教」,除此範圍外都不是人間佛教,人只要生活在世間上,都離不開人間佛教。

■十月 二十五日  星期五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與國際佛光會為慶祝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於今天起一連四天,在本山舉辦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除臺灣各地佛光會推薦出來的婦女 代表外,尚有來自美國的洛杉磯、聖地牙哥、內華達、紐約、丹佛、北卡;加拿大的溫哥華、多倫多;澳洲的雪梨、布里斯本;南美的巴西、葡萄牙、西班牙;瑞 典、挪威、英國、法國、南非、印度、紐西蘭、泰國、菲律賓、大阪、東京、馬來西亞、香港、斯里蘭卡、新加坡、香港、韓國等三十多個國家地區,四百多位傑出 婦女前來參加,平均年齡四十五歲,皆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精英。

下午報到後,晚上七時三十分,舉行歡迎茶會。

女眾的智慧、細心、能力並不亞於男眾,尤其是耐力和忍辱。自古以來,佛門所有功德、建樹,大都是女性發心的,如––

1.婦女的布施護法︰由於婦女們的布施淨財,一棟棟莊嚴巍峨的殿宇寺院興建起來了;由於婦女們的護持道場,一次次殊勝圓滿的法會活動舉辦成功了。如果沒有 婦女的發心樂施,臺灣的佛教哪有今日興盛的情況?我們能夠安心在寺院道場拜佛學法,應該感謝身為幕後功臣的佛教婦女為我們所做的種種功德。

2.婦女的奉侍服務︰走到寺廟,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婦女在那裡服務工作,她們或者到廚房揀菜、典座、行堂、端茶,或者在佛堂抹桌、掃地、擦窗、抬物。在家裡 她們是女主人、少奶奶,僱有管家、工人來侍奉,但是到了寺廟,她們繫上圍裙,競相服務,不怕油膩、骯髒、勞累,在服務奉獻中,她們長養了菩提,增益了福 慧,也使佛教活動了起來,昌隆了起來。

3.婦人的度人信佛︰婦女普遍有良好的口才,比較肯主動招呼他人,不僅自己信仰了佛教,並且積極的接引初機者入信,為佛教接引了許多新的有緣人。譬如今天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有許多是由佛教的女居士們接引而來參加講座的吧﹗婦女這種播種引渡的熱忱,使佛教增加了許多信徒,也使許多大眾親近了佛法,使許多個人 改變了人生,社會得到了淨化。

4.婦女的社會福祉︰婦女富悲愍心,看到社會有不幸的事件,多能解囊襄助,出錢出力,救災救難,為人間增添溫馨,給社會帶來福祉。譬如有些婦女利用閒暇, 組隊到育幼院為院童洗滌衣服,洗手作羹湯;到養老院為老人清掃環境,作護理醫療等等,發揮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幾年來接受有功社會慈善公益事業表揚的佛教 婦女日益增多,充分顯示婦女在福利社會的偉大工作中,其地位是越來越重要了。

早在四十年前,我到臺灣時,就非常注重女性地位的提升,像《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都是佛光山女眾比丘尼所編纂,更顯示女眾在文化工作上一樣會有貢獻。

在家庭中如何提升婦女地位,如何發揮高等信仰的力量,都是此次會議要討論的,其他尚有一些主題,像––

1.如何培養女性的特質

2.女性在家庭與工作間如何平衡

3.婆媳的相處問題

4.夫妻生活相處方式

5.如何協助兒女成長

6.對生命的價值的認知

7.如何提升女性涵養

8.如何拓展婦女適性的生活領域

■十月 二十六日  星期六

上午九時,於如來殿主持第一屆「世界佛教傑出婦女會議」開幕典禮。

西方人對女性比較尊重,稱女性為「天使」、「聖女」、「和平天使」等;東方人稱女性是「老虎」、「獅子吼」、「禍水」、「蛇蠍美人」,並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

我一生都在努力弘揚女性在家庭、社會勞苦功高的成就。世界上有偉大的男人也同樣有偉大的女性,是並駕齊驅的。人們常常形容女性如花,但有的女性也一樣可以如青青翠竹、蒼松古柏或神木。

欣賞女性,大都是注重外在,也就是說以美色為第一,但事實上內在的美麗,才是真正的美。經典中的《玉耶女經》是一部倡導女德的經典。而在所有女性中,最有 表現又是家喻戶曉的不外是觀世音菩薩,其慈悲、道德是大眾們學習的榜樣。女人不一定要做人生的附屬品,尤其是佛教的婦女,更要發揮自己的特長,與男眾同等 的來發展自己。

觀世音菩薩是很了不起的,其度眾方式是「應以國王身得度,即現國王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皆現之……」;其度眾有一特色,即「遊」諸國土。此「遊」字是不辛苦、不執著、不在意,所以女眾就要學觀世音菩薩的女人法。

一個家庭歡喜、快樂的氣氛要靠夫妻彼此共同來創造,過去婦女是以美貌、甜言蜜語來博取先生的心,現在則要用智慧、善解人意,用愛來贏取愛,因有愛的「因」才會有愛的「果」。

以前我在西來寺為信眾們開示時,偶爾母親也會在旁邊聽。有一次,她老人家對我開示的內容表示意見,說︰「你常常要信徒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但我覺得,人要『無我相』,但一定要『有人相』,如果一個人眼中無人相,那不成了目中無人,貢高我慢嗎?」

世間確實是可以無我相,但不能無人相,而身為家庭婦女者,必須要有「丈夫相」,即是夫妻二人,要相互體諒、信任、了解。
人生存在天地間,是不可能單獨生存的,都需要靠士農工商的服務,才能生存。也就是說,人在生活中不可以少這些因緣,故群我相處時,要時時不忘留一點空間餘 地,見面時要寒喧三句話、相逢要點頭微笑、做事要你大我小、你對我錯,情緒脾氣來時要慢半拍,凡事就可以不罣礙。

女眾的缺點就是口舌太快,故難免就會有爭執,有一句話說「口邊就是緣」,多讚美別人、多說別人好話,是最好的結緣方式。

世間上做人有做人的藝術、做事有做事的藝術、說話有說話的藝術、處眾有處眾的藝術。人在心情不好時,聽到一句歡喜的話、讚美的話、恭維的話,就可以使心情開朗,可惜的是這種不費力氣的說好話,卻少有人去說,實在很值得去推行。

話好,自然心就好,心好自然散播出來的都是好話、做出來的都是好事。反之,講一大堆不好聽的話,自然其心態就是牛糞心,從小在家庭中,教育子女隨時隨地說好話的習慣,是很重要的。

身為現代婦女,臉上要時常保持笑容、說話要常說柔軟語、眼睛看人要如觀世音菩薩的「慈眼視眾生」、耳朵要會善聽,聽的都是一些好事、好話,當然更要存有一 顆善良的心,才能表現出婦女的特質,如果說慈悲的女人是寶石,那麼有佛法的女眾就是寶庫。希望此次來山參加傑出婦女會議的每一位婦女們,在登此淨域時,不 要空手而回。

■十月 二十七日  星期日

上午,於檀信樓和「世界傑出婦女會議」與會者,綜合討論––

人是經濟的產物,一生下來就要喝奶、玩具、衣、食,樣樣都離不開金錢,但一個人要「擁有」多少錢才理想?依個人需要不同而有差別––

一、通常社會一般人

1.三十歲到四十歲,約擁有三十萬到五十萬。

2.五十歲左右,約一百萬。

3.六十歲以上者,要有二百萬到三百萬。

為什麼年紀大的人,反而要那麼多?世俗上,父母養育兒女,都希望將來防老,但事實上,現在一般家庭,年老的父母大都是由子女輪流在奉養,所以年紀大時,身邊有點錢,比較有保障,不必看別人的臉色。

二、一般在家婦女
1.二十歲到三十歲,要擁有三百萬,心裡就比較踏實,年輕時就不會為了「一棟房子」或「一輛車子」而匆匆的嫁人,將三百萬存入銀行,靠每月利息生活,也就不見得一定要去嫁人。

2.四十歲到五十歲,至少要擁有一棟房子,比較有安全感,不必看人家的臉色。

3.六十歲到七十歲,擁有一百萬就好,年紀太大的人,身邊錢多不安全,要提防有人會謀財害命。

三、出家人要擁有多少錢才如法?

1.二十歲到三十歲,是受教育階段,重在要道不要錢,最好沒有錢,若有頂多只可擁有十萬。

2.三十歲到四十歲,見聞日增,可以參學、買書、遊歷等,此時可以擁有三十萬。

3.六十歲到七十歲,在修持上、弘法利生中,都已具道行,到處受人尊敬,身邊不見得要錢。

有福報者擁有金錢,有智慧者會用金錢。

婦女們在年輕時,將青春美貌、愛心、時間都奉獻給了丈夫、孩子,到了四、五十歲時青春已去,丈夫的愛不 如往昔,兒女也都長大各自獨立。所以婦女到了四十歲左右,就會感到前途很茫然,不知今後要靠什麼?

故,中年後的婦女,要開創自己的第二階段人生,不再靠青春、美貌、愛情來生活,也就是說要用智慧來拓展自己的生活領域。如何規畫?以四十歲計算,要用十年 的時間來研究佛學,不是僅知道拜拜求福而已。在慧解上深入,且立志取得檀講師資格,從五十歲到七十歲的二十年間,用佛法來與大眾結緣,屆時散布在世界各地 的學生、朋友,將來都可以成為照顧我們的好因好緣。

社會上的女性依其性向,可分為三等––

上等婦女以社會為家︰如佛陀時代,參與社會弘法的勝鬘夫人、從事社會教化的玉耶女、英國首相佘契爾夫人、科學家居禮夫人、民國初年《大公報》總編輯呂碧 城、世界佛教徒友誼會副主席畢俊輝、一生護持佛教的孫張清揚女士、佈道家宋能爾女士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社會婦女。

中等婦女以事業為家︰信仰也是一種事業;如何樹立自己的形象,也是一種事業;把自己安住在慈悲、忍耐、結緣、發心、學習、滿足、大眾中,也是一種家的擴大。

第三等婦女以人為家︰有些婦女的一生不是靠丈夫就是靠子女,再不就是靠兄弟姊妹。其實靠人是最不安全的,因人有生、老、病、死,有來來去去,有情緒,不可能都很如願,所以婦女在生活中,不宜靠人過日子,要以大眾為家、為主、為中心。
女眾們除了要以社會、事業為家外,更要自主、自立、自強﹗婦女們在疼愛子女的心情下,往往都會將積蓄全部給子女,但這種方法並不是上策,因年紀大了,若身 邊沒有錢,有些兒女是不會孝順的。所以金錢對老人而言,也是一種保障。年齡越長者,更要有是非觀念、有辨別性、要做一棵不凋的老松。因每一個人都有佛性, 都屬全能性,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前能後、能快能慢、能飽能餓,性能好者,凡事無所不能,自然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

身為女人,而且是生存在中國社會裡,最大缺點是「女眾只是附屬品」。沒有被尊重的空間,希望在座每一個人,都要發揮自己的智慧,不斷自修,發掘自我內在的寶藏,自主、自立、自強的邁向檀講師的目標。

晚七時,主持此次會議的閉幕典禮。

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如同甲、乙兩人,從東西相向而來,在交點接觸後,就各自往東、往西繼續走去,再歡喜再美好的集會,還是要分開的。所以在聚會的剎那要 珍惜,將來有因緣時能夠再相聚。人生能多一份美好因緣,就會多一項歷史。在會議圓滿的此刻,給大家的臨別贈言是希望大家––

1.做一個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有一位信徒到寺院,看到觀世音菩薩就問法師︰「我們每天手持念珠,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觀世音菩薩手上也拿著念珠,念誰呢?」

法師︰「也是念觀世音菩薩。」

信徒︰「為什麼觀世音菩薩要念自己?」

法師︰「求人不如求己。」

所以,只要凡事自己敢承擔,觀世音菩薩不是別人,就是自己。

2.做一個善說法要的妙慧童女︰在《大寶積經》中提及八歲童女登壇宣說大乘佛法,連身為長老的文殊菩薩也都向她頂禮,有佛法者在處處尊,在人人貴。有佛法者就有辦法。

3.做一個改過遷善的玉耶女︰玉耶女是出生在大富長者家中的千金,嫁給須達長者的第七個兒子為妻,在所有的妯娌中,只有她最不尊重公婆,且常常忤逆不孝, 須達長者只好請佛陀到家中普照,希望能感化玉耶女。佛陀對玉耶女開示道︰「花中最艷麗的是牡丹,鳥類最漂亮的是鳳凰;女人最美麗的是一顆善良的心、最醜陋 的不外是貢高我慢。」故教導玉耶女,身為女人在家中要兼負夫婦、妹婦、臣婦、母婦、婢婦等多種角色,並能勇於改過遷善,才是最美麗的婦女。

4.做一個轉女成男的女中丈夫︰在《法華經》中,八歲龍女因年紀小,大家都不看在眼裡,所以她就在大眾面前,顯現三十二大丈夫相。由此可見,女性非是弱小 的、自卑的,或永遠處在一種弱勢的地位,就是修道的能力也並不比別人差,所謂「有志者事竟成」,要自尊、自立、自強、自重才重要。

期望此次來此參加會議的每一個人,能將在佛光山得到的正信、歡喜、人緣、佛法、智慧、平安帶回去。且時時不忘––

把佛法放在家庭中

把佛光會放在生活中

把佛光山放在心中

把佛光大學放在口中

最後,主辦單位在大雄寶殿前,點燈祈福,圓滿此次會議。

■十月 二十八日  星期一

此次回國參加國際傑出婦女會議的海外婦女們,主辦單位特別安排她們參訪佛光山的各別分院。我也隨緣的陪同大家前往,今天將參訪普賢寺、臺南講堂、新營講堂、南華管理學院、臺北道場等。

在參訪南華管理學院時,龔校長說道︰「很歡迎各位來自全世界的傑出婦女們,對大家的來訪,感到非常高興。談起建校其中有不少艱辛,也有很多的喜悅,教育部高教司就很讚歎佛光大學,在今年三月分開始著手申請,才半年時間就開學了,實在是一項奇蹟。

這裡的每一磚、一瓦、一樹、一牆,都有我們的親手參與,尤其是佛光會會員們,每天都有人來此當義工,多時二、三百人,少時也有二、三十人,填土、植樹、環保、維護等。所以佛光山的信眾對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都很有感情。」

佛光大學的特色有––

1.是一所精緻的大學︰一般學校的師生比例是︰1:20,佛光大學則是三個老師帶一個學生,在此授課的教授,都能認識每一位學生,並能針對學生特性、需要 給予輔導;又,圖書館是整個學校的靈魂,通常一般新創學校,圖書只有二萬冊,而佛光大學的圖書,目前已有二十五萬冊,預計明年可達到六十萬冊。

2.佛光大學與IBM公司建校合作,有最好的網路課程訓練,是青年學子最佳學習環境,在人才培訓上,可以扮演非常積極的角色。

3.是全國唯一不收學雜費的學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才是時代的責任,日後佛光大學的學生,能將所學貢獻給社會,也是信眾們支持佛光大學的一種回饋。
佛光大學的成員,上至校長、各系主任、職員等,完全是為了理念在建校,完全是為了辦好一所大學才聚集在一起,一個人只要有心有願,佛法是不會辜負我們的, 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委員會參加的功德主名單(建校委員)長達八十公尺,其中除了佛教徒以外,天主教徒、基督教徒的朋友也有很多人參加,來自社會各階層人士 的支持,都是在表現大眾有心要將高等教育辦好,佛光大學有這個使命,也有這個願心,絕不會辜負大眾的期望。

今日在參訪途中,不少婦女們也都表示了她們參加此次會議的心得,如––

法國容文寶︰「因此次的會議,深刻的了解佛光會的精神與佛光山的理念,且在會議座談中,受益良多,日後知道如何將佛法落實在生活中。」

臺中孫娟娟︰「希望藉由這樣的活動,讓佛教婦女走出來,為正信的佛教做見證,讓社會大眾知道佛教是活潑而充滿朝氣的,是與現實生活密不可分的,有了佛法,生活中是充滿智慧與喜悅。願這樣的會議,今後能經常舉辦。」

布里斯本姜文︰「雖然是天主教徒,以佛光之友身分參加此次會議,對佛教人間化的菩薩道精神深表讚歎,也更堅定日後在澳洲要為留學生盡力的心願。」

她並寫了一張紙條給我,內容為––

「我對大師三分鐘的捉影

 在潛移默化中,使人們學習生活的真義。
 在博愛歡喜中,使信徒了解生命的價值。
 在溫馨體諒中,他––走向社會大眾。
 在百忙奔波中,他––創造世界大同。
 他是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他是世界人的明亮燈塔。

 讓我們向他致敬––

 也讓他的學生和信徒們,永遠生活在百忙歡喜中。

澳洲姜文」

■十月 二十九日  星期二

自從宋七力案、妙天禪師案被揭發以來,每天都可以看到各類媒體對此類事件的大幅報導、民意代表源源不斷的新證據發表會。在《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有一篇許淑芬小姐的「揭發宗教亂象,媒體飆得不亦樂乎」,值得社會人士深思,全文如下––

這一星期來的報紙和電視挾其傳播的優勢和檢調單位的適時配合,企圖告訴我們,媒體可以替天行道,他們在幫助我們剷除怪力亂神的邪教。在這種一面倒的集體興奮中,什麼東西被忽略了?媒體為何要忽略這些面相?此篇文章只想粗略點出一些值得我們再去深思的問題。

一、關於偽造假神蹟以斂財︰如果信徒的供養、奉獻和假造的神蹟並無直接的因果關係,也就是說信徒的捐獻並不全然是因為有被媒體或國家機關所認定的假造神 蹟,誰能在此刻就斷定這是斂財?以目前媒體的處理態度來看,我們可以反思生活周遭的例子,在同樣的邏輯下,這些事例是不是也是詐欺斂財?

競選時候選人以其華麗的言辭和剴切的承諾以換取選票和金錢支助,民眾投以熱烈的政治和金錢資源,選後如果當選人沒有依其諾言而行,是不是也是一種詐欺斂財?

武俠小說虛擬一個武俠世界,並且大量印製銷售以追求利潤這算不算詐欺以斂財?

再者如某電視媒體據報載曾經假造多起新聞,如安排考生聯考遲到,請求警方支援,再拍攝這事件以做成新聞;又如報載電視媒體假造跟香港現場連線,結果被拆穿 是隔壁攝影棚的連線。這些假造的事件其目的無非是為了刺激觀眾以提高收視率,有高的收視率以收取較高的廣告費。以現今媒體評判宋七力事件的同樣邏輯下,這 些事情算不算詐欺以斂財?

二、關於追究組織的資金流向︰臺灣目前沒有政黨法,國民黨、新黨、民進黨都是人民團體,從來沒有任何媒體或檢調單位要公開追究這些人民團體的資金流向。同為人民團體的一些信仰團體卻在此刻被輿論、政治人物和檢調單位追著打,要求追查其資金流向。

三、關於展現神力的問題︰人們可不可能要求佛祖展現其神力?若其不能,我們便可判定其頭頂有光圈的圖像也是假造的?人們可不可能要求一一驗證聖經裡的故 事,若其不能以科學方法驗證,或不能被大多數人的生活經驗所感知,那麼聖經也是偽造的?臺灣的民間習俗有請師公超渡亡魂的儀式,我們可曾要求師公要展現天 堂和地獄的所在?並且展現她或他對此儀式操作的具體可看性?

由最近的一連串事件中,我們看到媒體、民意代表、檢調單位對個人隱私權的漠視,更不用說對信仰自由的基本尊重。目前社會瀰漫著目的正確論,罔顧基本人權, 甚至以最粗暴不仁手段破壞程序正義。從掃黑到掃黃,掃宗教的黑道,誰來定義什麼是黑黃灰白?是誰說宗教一定要行善?人民是不是可以組一個電動玩具宗教組 織?一個愛狗愛貓的宗教組織?我們看到在整個過程中,信仰自由被遠遠地拋棄。

如上所述,我們是不是也應質疑媒體,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窮追猛打?而對其他類似的可能是更大的惡,卻視若無睹?為什麼以這種手法來告訴我們這些事?媒體要 告訴我們的是什麼?在媒體和檢調單位的聯手下,我們不禁要問,人民的想像和創作空間在哪裡?臺灣包容一些異質性的空間在哪裡?誰在界定什麼是正統宗教,什 麼是邪教?

■十月 三十日  星期三

晚七時,前往臺北國際會議中心,參加由內政部主辦的「淨化人心講座」,為三千多名信眾主講「般若與人生」。

前來聞法的貴賓有執政黨祕書長吳伯雄、副祕書長鍾榮吉、內政部長林豐正、民政司長鍾福山等多人。

林部長在致辭中說道︰「內政部為了落實淨化人心,匡正社會風氣,培養人民正信的宗教情懷,和許多宗教界的領袖一直在呼籲,希望我們的宗教能跟生活結合在一 起,這些可以說跟星雲大師的志業不謀而合,相信透過大師對生活佛教所做的詮釋,一定可以讓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顆慈悲的心、敬業的心,忍耐的心,知足的心, 感恩的心,來促使我們的社會更祥和,民眾更安樂,國家更富足。」

吳伯雄祕書長也致辭道︰「最近社會上最大的話題,就是有人藉宗教之名,倡導怪力亂神的迷信,甚至做犯罪詐騙的事實。在整個社會輿論對宗教開始存著很大疑慮 的時候,更可以深刻感受到,大師所領導的正信宗教、生活宗教、家庭宗教,才合乎我們的需要,唯有此才能達到淨化人心、和諧社會的目的。

我個人追隨大師多年,常常聽他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尤其是一些苦思不能解決的事,大師的一句話,可以讓我們豁然開悟。舉一個例子︰前年我準備競選省長,正在進退兩難時,大師說︰『我看你好辛苦,自己畫一個圈圈在裡面罰站,為什麼不跳出來?你會覺得海闊天空。』

事隔兩年,我確實是覺得海闊天空。又,去年先父往生,我們全家大小都非常悲傷,大師為我們主持家祭時,講了一段話︰『你們不要難過,你們父親現在是移民到 另外一個國家去,那個世界有很多親朋好友,他們正在快樂的相聚,有一天,你們也會到那個地方跟他重逢。』這一席話,使我們全家寬慰不少。

經常追隨大師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就是在開示中提醒我們,在人生過程中,越得意時,越要謙虛感恩,越失意不得志時,越要堅忍。

內政部邀請大師來此做淨化人心講座,願佛法能淨化社會大眾的心靈,讓大家感到更平安,社會的愛心更充沛,讓我們共同來努力。」

般若與人生,般若在佛教就是智慧、光明的意思,在目前的社會裡,若沒有智慧般若來處理人生,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般若」在佛門又比喻為光明,有了光明凡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目前社會上一些問題,如︰

.宋七力先生會不會放光

宋七力會不會放光不是重要問題,甚致佛陀放光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自己內心都有佛性、都有般若,都可以放出般若的光明,現代的人因為失去自信,就往外面追求,希望每一個人聽完般若的講座後,都能放出內心的光明。

.關於神通的問題

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神通,肚子餓了,吃一碗飯就飽了,這不是很神奇嗎?天冷了,加一件衣服就暖和了,這也很神奇。神奇靈異的事情,在日常生活 中隨時都有,只是我們和它太接近了,反而感覺不出其玄妙。其實有神通並不能帶給我們利益,反而會有痛苦,如︰沒有天眼通、天耳通,有人在講我們的壞話,耳 不聽,心不煩;遠處有什麼事情發生,我不會罣礙。反之,有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知道有人不喜歡我或得知自己不久就要死亡,此刻就開始不自在了,所以 在我們生活中,沒有神通對我們比較好。而在佛門擁有神通者必須具有大智慧、大般若、大自在、大禪定、大戒行。

.本尊與分身的問題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本尊及分身,不是某一個特定人物才有,像會議應該本人出席,但若派一個代表去參加,而此「代表」就是我的分身;父母生了子女,「子女」就 是父母的分身;老師教授學生,學生承襲老師的學術思想,「學生」就是老師的分身。所以大家都有分身,不必奇怪別人有分身。

.關於靈異的傳說

如舍利子在宗教內是很奇妙的事,靈骨即是舍利子,而靈骨塔是供奉舍利子所在,在佛門是很尊貴的地方,受信眾們所景仰膜拜,絕非像一般商人或世俗中之邪道,將之用於詐財斂財。

凡事沒有分別就沒有法,沒有法就沒有倫理、沒有次序,自然就產生亂象,故宗教內的「法師」、「禪師」、「牧師」、「神父」,一定要有專業資格限制,才不致 為人所利用,基本上所謂妙天、宋七力事件與佛教根本沒有關係。資格的限制就如開車的人要有駕駛執照;教書者要有師範資格;醫生要醫學院畢業者;做法師、任 住持的至少也要佛學院畢業。若沒有資格限制,則人人都可以成為法師、禪師,就像沒有駕駛執照就去開車,怎不危險?

所以,對宗教的層次,若沒有一個資格規範,則人人都可以成為宗教專家,報紙上的「據說」、「某人說」……無名無姓的發表意見,媒體也不求證,個人式的謠 言,往往比黑道更恐怖,尤其是媒體的判決,根本就不讓人有申訴的機會。一般法院的判決,就是有期徒刑,也還會讓人上訴,且也只有少數人知道,其傷害較少; 可是一經媒體判決,則舉世皆知,也沒有辦法上訴,這種傷害比法院判決更可怕。對於目前的社會現象,真是––

「政府無法,媒體無德,佛教無辜,信徒無奈。」

如果媒體有德的話,可以救臺灣;每一個人口中有德,可以救自己。社會上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都應該自我規範、自立自主,人人有責任感,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可愛。
今天的講題「般若與人生」,我分四點來為大家介紹,即––

一、般若與非般若

二、什麼是般若

三、般若有何用

四、般若的人生

人在生活中,如何過般若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的六根怎樣來表現般若?不外是「眼」要慈眼視眾生、「耳」要聞法、「手」要隨手之勞行好事、「口」要傳播佛 法、多讚美別人、說別人的好話;舉止動靜不忘「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並時時「心」存善念,寧可無錢、無財、無人緣,但絕不失去一顆慈悲心。 有了般若的根身,就會過般若的人生,即懂得過六度的生活––

布施波羅蜜︰要修布施法門,不忘廣結善緣。

忍辱波羅蜜︰對逆境有力量去面對化解。

持戒波羅蜜︰生活要有規律不懈怠。

精進波羅蜜︰過勤奮的人生,把自己忙起來。

禪定波羅蜜︰保持平和心境,早晚恆持至少五分鐘靜坐。

般若波羅蜜︰如果以上幾點都可以做到,就能擁有一個般若波羅蜜的人生。

晚十一時,搭機回佛光山。

■十月 三十一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於如來殿為一千六百名信眾舉行皈依典禮。開示時,針對最近社會一些宗教亂象,勉信眾們––

.禮佛拜佛、點燈供佛,重要是在點我們自己的心燈,開發我們的智慧,佛住世時,有神通力可以放光,讓人崇拜。其實佛祖放光並不重要,別人放光也不重要,重 要在於自己要會放光。口中放光––講好話;眼中放光––目中有人,並慈眼待人;手中放光––做好事,而每一個人更可以放慈悲光、般若光。

.所有宗教都會拜偶像,不管是佛菩薩像或十字架,不一定要你來拜他,但只要肯禮拜就可以激發我們內心的尊敬,故每一個人都要有偶像的觀念,藉此來見賢思 齊、向上向好。真正的宗教家是不被外面的偶像所迷惑,因為「心即佛」。只是人在學習過程中,要有偶像的觀念來激發。

.每一個人自己都有「本尊」,也可以有很多的「分身」(代表)來為其做事,忘失自己本能(本尊),向外找本尊,那就是心外求法,皆是非法。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罪惡就沒有善美,外在的是非沒有標準,為人處事重在自性的清明,才能認清自己的面目。正逢社會一些宗教亂象及怪力亂神之際,今天發心前來皈依的一千六百名信眾,都是正知正見的信徒,不會為一些旁門左道的邪教誤導,是真正的信仰者。

接受華衛電視「名人三溫暖」節目訪問,要我談談對凌峰先生的看法––

凌峰先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人,其所製作的「八千里路雲和月」節目,把大陸風光展現在臺灣的電視上,是很勇敢的舉止。且能做出這麼有水準的好節目,實屬難得,我因很喜歡這個節目,故和凌峰先生結了緣。

凌峰為人很重道義,有一次在香港,大陸要送他一個蒙古包,凌峰知道我是漢藏協會的負責人,要我和他一起接受這個蒙古包,但大陸方面則表示不歡喜,凌峰也就放棄接受。由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重道義的人。

凌峰個性率直、性急,曾與同在影劇圈內的人動武,而訴諸司法,我勸之人以和為貴,不要動不動就要上法院。由我從中調解,讓當事者彼此握手言和。我很高興他們看在我的分上,而免去一場官司。

對凌峰婚姻的看法?我對個人私事不管,總祝福有緣的人,能夠在一起,不願意看到怨偶痛苦的相對,我希望凌峰不要傷害舊有的關係,而且能夠做得很圓滿;對新的感情要能盡心盡力的珍惜。

對凌峰的才華,我非常欣賞,口才好、觀念好、又很有創意,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其對兩岸人士的批評多了,就有人不歡喜,所以如果他能夠對事情多包容一點,多和緩一點,則比較容易為人接受。

菁華語錄

■好因好緣

不經意的一句輕浮話,有時會自毀前程;輕率的做事態度,有時會自我失落。故要檢點自己的身口意,以免破壞一些好因好緣。

◎我一生常常感到很富有,非指物質上看得見的金銀財寶,而是我不買、不用、不想、不要,所以我很富有。
◎知慚愧、知苦惱比什麼都重要,能如此即使什麼都不會,也能安住。

◎人不能解脫自在,是因為有名利枷鎖在束縛我們;有煩惱憂愁、人我是非、得失放不下在困擾我們。

◎放下榮辱、放下名利、放下得失、放下欲望,就如一個過重的皮箱,老是拿在手上,並不適宜,不用時,還是該把它放下。

◎讚美的話,要適如其分,不要太誇張。

◎「隨緣」是有原則的,並不是壞的也是好的,不對也是對的,而是要隨順真理,不模糊立場,不改變真心。

◎求財不如勤儉,求安不如守戒,求名不如隨分,求助不如結緣,求福不如修身。

◎「無常」,並不可怕,因無常才會進步、因無常才能改變不好成為好的,因無常生命才有希望。

◎以仁慈給人歡喜、給人安樂的心最美。

◎對人最忌諱用成見來處理事情。

◎「學習」要眼看口問、心用耳聽、手寫腳行、意勤念明。

◎謙虛是美德,但謙虛要有尊嚴要有立場,而非卑賤,對人要有禮貌尊敬但不失自尊,這樣的謙虛才是適當的謙虛。

■勇於承擔

在學習過程中,風霜雨露都會遇到,要有面對承擔的勇氣,才能如蒼松翠柏般屹立不搖。不要為一句話、一件事而失去信心、尊嚴,有為者要爭千秋而非爭一時。

◎人與人之間相處不要只想到自己,老是標榜「我」最辛苦、「我」最偉大,這樣是不會有人緣的。

◎三藏十二部經典,不論如何深入,沒有用在生活中就失去它的價值。故有用的一句話、一句偈,能在日常中運用,受惠必定良多。

◎佛在哪裡?在慈悲裡,所以有慈悲的地方就有佛。

◎做事情有沒有力氣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願不願意發心,這才重要。

◎脾氣大,並不表示有力量或能降伏對方,做人要有施無畏的慈悲,不要讓對方怕我們,要做到人家不怕我們,才是會做事的人。

◎心好,則處處都好,心不好,則沒有一個地方是好的。

◎出家的「閒」,不是沒有事做,而是一種放下,放下煩惱雜念,提起菩提慈悲。

◎人在沒有負擔下,才能灑脫,才能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講話不要用責備或問號的口氣,也不宜用太多的驚歎號。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除逆境外,也難免會有錯失。只有賢者與善人,才能在自己所犯的錯誤與失敗中,學習將來處世的智慧。

◎學佛要學「不講話」,話不要太多,除非能講出有益他人的話。 

■心的味道

表達「心的味道」其方法不外︰真誠、用心、莊重、誠懇、禮貌。能做到如此,就算舉止動作笨拙,也不會有人責怪。

◎對不喜歡的人事,要看成是一種病,與之相處的方式不外用愛護對方的心,來代替厭惡的心,比較容易化敵為友。

◎一個有智慧的人,可以觀照出受苦受樂皆是由分別心造就出來的。

◎慈悲可以破瞋怒的壞事,精進可以破懈怠的壞事,布施可以破慳貪的壞事、所以在一半一半的世界裡,自我腳步要謹慎小心,走向光明。

◎講話是藝術,聽話更是一種藝術。一個會講話的人,也要會不講話,更要會聽話。

◎日日是好日,處處是好地,做人好哪裡都好,只要心安,什麼都好。

◎人之所以會苦,是因為沒有佛法,對別人的批評、指責或毀謗,要接受下來並藉以強化自己。

◎學佛要一心、單純才會快樂,有了快樂能與人分享,才是真快樂。

◎比較心、嫉妒心最易引起人事不和,對此要懂得去轉化,懂得去欣賞他人的榮耀、成就、美麗,也是一種修養。

◎「多」給人不快樂,思想太複雜也讓人不快樂,人要快樂,不外要「單純」。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能接受別人的意見者,比較好做事,因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要求自己包容別人,不要要求別人來包容我們。

■隨喜功德

能隨喜即是菩薩。隨喜的功德,如香可以遍滿室堂、如炬可以普照十方、如種可以一以收百、如月可以映現千江水月。

◎升遷,難免就會有上下、緩急、先後,雖非十分公平,但也是一種制度。其實也非制度不公平,而是人心不公平。

◎一個人若老是輕易拒絕一些因緣、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反之,不輕易排斥,而隨順一些因緣,則會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發心」是一種擔當、負責,心如田、心如礦,藏有很多的寶藏,要將此潛能開發出來,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

◎修行者的眼睛,不是要看人、看物、而是要看自己的心,不要讓心隨外境妄想妄動。就算要看,也要有正見的正當看,會「看」的人是看好不看壞,看正不看邪,看是不看非,且要懂得去看真善美。

◎化緣要化心,且要讓做功德者心甘情願。讓信眾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布施,並能給予信心、希望、歡喜、心安、鼓舞,當然還有佛法。

◎人不要往外在的世界去找人生,要從內心去找人生;不要在榮華富貴裡、掌聲中、讚美上去找人生,要從內心裡來找人生。

◎話好,自然心就好,心好自然散播出來的都是好話、做出來的都是好事。

◎有福報者擁有金錢,有智慧者會用金錢。

◎沒有黑暗就沒有光明,沒有罪惡就沒有善美,外在的是非是沒有標準的,為人處事重在自性的清明,才能認清自己的面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