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如(1996) -- 星雲日記41 星雲法師著

用錢之道 1996/5/1~1996/5/15

■五月 一日  星期三

上午九時,繼續今天的徒眾講習會。談論的話題如下––

文教是佛法的慧命。佛光山以文教起家,創辦了許多佛學院、大學、出版社等,為續佛法慧命,投注許多人力和心力。為推動佛教國際化的工作,應該發展國際翻譯 中心,做長遠的計畫,統一出版的規格和紙樣;設立外文圖書館和視聽中心,便利美籍人士來使用;統一編制英文教材,有系統地教授英文佛學課程;收集美國佛教 發展的資訊,知己知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佛光山的徒眾要肯定文化傳播的價值。文化千古事,其影響力超越時空,無遠弗屆。對文化的傳播要有責任感、使命感,才能擔當弘法的重責大任。

許多徒眾為了常住的發展,喜歡報告,以便能改善情況,但常被誤解為「打小報告」。過去忠臣對皇上諫言,雖然忠言逆耳,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險,但是仍然直言不諱。希望佛光山好,要多提建議,貢獻智慧。

談到佛光會與佛光山的關係,有如人之手足,鳥之兩翼,相輔相成。指示徒眾以下注意事項––

1.多支持佛光會的活動。
2.客氣、尊重地輔導各協、分會的活動。
3.重視會長和幹部的重要性。
4.提供資源幫助佛光會務的推展。
5.和佛光會員的往來、應對要得體。
6.提供五部《佛教》叢書給各道場,給有潛力的檀講師。
7.幫助佛光會發展分會。
8.授權給佛光會,令其自立自強。
9.不可賺佛光會的錢,只可以接受捐款。

我特地要求輔導法師不可以有官僚的作風。有一則故事︰過去,有一位盛氣凌人的將軍。有一天,他氣焰高漲,要去見太虛大師。一到寺院,就大聲嚷嚷︰「太虛 呢?太虛是哪一位?」當他遇見一位個子矮小,有點胖的法師,就問︰「請問太虛大師是哪一位?」法師答道︰「嗯––我就是。」輕輕的一句,卻震攝住那位將 軍。只要自己有德有能,何患別人不尊重自己?

為了國際佛光會的發展,有必要成立國際佛教青年團,和舉辦檀講師的巡迴演講。我到各地講演或成立佛光會,都能看到一群活潑可愛的青年人到道場發心,如果能 組織他們,結合他們的力量,必能帶給佛光會一股蓬勃的朝氣。檀講師的巡迴講座,讓檀講師加入弘法的行列,發揮所長,必能讓更多的人同霑法益。
接著,我們談到看病的分寸和醫療保險。在美國和臺灣等地,常住都為徒眾投保醫療保險。出了家,「色身交給常住,性命付予龍天。」出家眾,全心全意的為佛法 奉獻,常住有義務為住眾提供醫療保險。但是有些徒眾雖然保了險,卻喜歡去看推拿師、接骨師,讓常住額外付費,實在吃不消。出家眾應當具備醫務常識,自己做 自己的醫師,才能當大眾的心理醫師,為眾生排難解紛。

一談到金錢的問題。錢,是人之所欲的,用之得當,則能做很多善事,用之不當,則會造很多的罪業。我主張出家眾不要擁有太多的金錢,才不會生起無明煩惱,也 才能安心向道。心中不受金錢左右,也不貪心積聚,「以無為有」,才能擴大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過著隨緣放曠的生活。

我想到過去,心平、慧龍到臺北學焰口,半個月後,他們就回來了,我以為他們偷懶,正想責怪時,他們說︰「師父,每放一堂焰口,就可以收入五百元,放了兩個 月之後,就會不想回來了,真可怕,所以我們決定回來。」對於他們為道不為財的志氣,深為感佩。希望年輕一代的徒眾也能效法這兩位師兄的榜樣。

徒眾問我寺院的活動很多,如何向信徒化緣?

人與人來往有許多不同的情況––

1.有金錢的來往 2.有事務的來往
3.有感情的來往 4.有道業的來往
5.有超越的來往

希望徒眾都能提升自己,和信眾做超越的來往,而不是金錢的往來。

也有徒眾談到人事的問題,我認為師兄弟之間要相互「添油香」。「若要佛法興,必須僧讚僧。」大家要有「同體與共生」的共識,彼此相互「尊重與包容」,必能「歡喜與融和」。

講習會後看到報載《拍案集》,內容如下––

周世斌將軍任中央警官學校校長時,有某君以電話訪談︰

某君︰「請找周將軍。」

校長︰「我是世斌呀。」

某君︰「我不是找『士兵』,我要找將軍。」

校長︰「……」

想到自己也有類似的經驗。有一次,我到別分院,看到一位新出家的徒眾,因為記不得他的名字,就問旁邊的人︰

「他叫什麼名字?」

他以閩南語答道︰「依是法師(他是法師)。」

我說︰「我知道他是法師,他叫什麼名字?」

他一樣以閩南語答道︰「依是法師(他是法師)。」

我又說︰「我知道他是法師,到底他叫什麼名字?」

另一位徒眾開口道︰「師父,他已經回答了您的問題。他是『依是』法師。」我才恍然大悟。

■五月 二日  星期四

在美居住一、二十年的知識青年隨我回臺出家的有好幾位,例如妙地、劉麗珍、李恆芬、胡佳君、張普慧、黃秋琳、陳月如等。

記得過去曾經讀過梁實秋的文章,上面提到︰一個青年在美國唸了兩年書之後,回新竹出家了,既然要選擇出家,從臺北到新竹只不過兩小時的路程,何必花幾年的 時間跑到美國去?在我看來,覺得他們不走這段路,體會不到出家的可貴。雖然美國物質文明,但是人們往往生活在精神空虛當中,心靈上常常找不到安頓之所。因 此,信仰是我們的依怙,信仰是我們的根本,真實的信仰是沒有東西可以替代的。

下午五時三十分,與慈容、陳居、蔡曉凌等人商討西來大學六月遷移至柔似蜜市新校址後的發展計畫。我打算除現有的宗教學系及佛學系之外,將增設語文學系和管理學系,並提供三年級以上的課程,每年級在開課時以招收三十名學生為限,下面是各學系大致招生內容––

1.為達到佛學系高水準素質,招生來源將是東南亞佛學院中最優秀的精英。該學生於馬來西亞東禪佛學院度過第一年,經過甄選再送往香港修讀第二年課程,成績 優異者接著前往臺灣完成第三年學業,最後,前三十名學生可到西來大學完成第四年的學位。因為學生已經過最紮實的基礎教育,有宏闊的世界觀及多種語言能力, 尤其是從一百多名的學生中篩選出三十人,定可在西來大學達到高學術成就,進而發揚校譽。

2.宗教哲學系學生來源將直接從臺灣佛學院選出成績優異的三十名,由西來大學給予最後一年的教育。這些學生由於佛學基礎穩固,接觸其他宗教哲學,定能做出具體之比較。

3.西來大學管理學系將著重於以佛教管理法來傳授教育。其他管理學系只偏重於理論方面的教育,西來大學將更重視管理學系的實用性,比如人我之間的互動關 係,工作中的與人相處之道,學生畢業後還可加入佛教事業的管理工作,為新時代的佛教注入新血和動力。該項計畫將於日本著手招生,因應在佛教事業上的龐大規 模及對該方面人才的大量需求。

4.除一般學年度學位,西來大學將提供短期職業訓練課程,在職訓練乃針對當地公司的需要而設計,為建立互動合作關係而提供學生最實際的短期訓練。

晚七時三十分,看見白塔分會幹部二十餘人在海會堂開會,便主動上前與大家結緣。由於在座的每一位都是從白塔寺到現在的老信徒,因此我特以四句話來作為勉勵––

1.一師一道︰在一個佛陀,一種信仰之下,弘法衛教,永不退轉。
2.一心一德︰為發揚道風,續佛慧命,一心恭敬,護持常住三寶。
3.一花一佛︰在無量微塵中,體驗法界之大,以一顆佛心,享受無限光明與法喜。
4.一念三千︰以一念淨心,化為千手千眼,聞聲救苦,普澤甘霖。

晚上十時,獨自於庭院跑香,天氣特別清爽,走起來全身輕飄飄的,這是我走得最輕鬆、最愉快的一次經驗。

前一陣子英國瘋牛病,大家聞「肉」色變,越來越多人轉向吃素。素食已經蔚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食譜和餐廳裡的菜餚不加肉也成為一種流行趨勢,電視臺還專門 開闢了一個名為「素食保健」的專欄來指導人們正確的飲食和生活。吃肉在以前是生活富足的一個標誌,是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象徵,但現在它像抽煙一樣被許多人 看作是不良的生活習慣。越來越多的顧客在光顧超級市場時,對肉類食品不感興趣,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是醫務人員的警告,為了預防腸癌和心肌梗塞要少吃肉;其次是動物愛好者呼籲抵制肉類食品,他們抗議用不人道的方法飼養動物;加上是因為小牛肉激素的醜聞和有關屠宰廠缺少衛生檢查的報導使然;站在佛教徒的立場,則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不吃肉。

最近民意測驗顯示︰有二分之一的德國居民在吃肉的時候擔心自己的健康受損,這種擔心不斷增長,使素食主義者獲得越來越多的支持者。如今德國堅持吃素的人數已有一百萬,真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五月 三日  星期五

近日閱報,看到一則驚心動魄的新聞,有一位罹患精神分裂症的瘋狂殺手,在澳洲的觀光勝地塔斯馬尼亞島,以高火力的自動步槍瘋狂大屠殺,造成三十三人死亡的慘案。本案是過去十年來全球最血腥的屠殺慘案之一。其他慘案包括––

.一九八四年七月,美國加州聖希度,一名槍手向一家麥當勞餐廳開火,造成二十一人死亡、十九人受傷,槍手最後被警方槍斃。
.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一名越南老兵屠殺二十九人,最後被警方槍斃。

.一九八七年八月,英國亨格福,一名對武器著迷成癡的男子,以一把卡拉希尼可夫衝鋒槍和另一把左輪手槍,在一個平靜的鄉間小鎮瘋狂掃射,造成十六名路人死亡,槍手最後自盡身亡。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美國阿肯色州魯斯維爾,一名瘋狂的男子開槍打死十四人,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和七名子女。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加拿大蒙特婁,一名著迷於戰爭電影的男子殺害十四名婦女,最後自盡殞命。

.一九九一年十月,美國德州基林市,一名槍手向一家擠滿客人的餐廳開火,造成二十二人死亡、二十餘人輕重傷。

.一九九三年八月,肯亞基里費一名小巴士司機開車衝向一場婚禮現場,造成十八人死亡、二十五人受傷。

.一九九四年二月,約旦河西岸希布倫市,一名猶太人以機槍瘋狂掃射一群在回教清真寺內禮拜的巴勒斯坦人,造成二十九人死亡、八十多人輕重傷。

.一九九六年三月,蘇格蘭丹布蘭一名男子持槍掃射當地一所學校,造成十六名學童和教師死亡,槍手最後飲彈自盡。

.一九九六年四月,印尼迪密卡,一名印尼特種部隊的中校軍官在一座機場內持槍瘋狂掃射,造成十九人死亡、十三人受傷。

另外,報載︰南加州的華裔犯罪組織已由早年的街頭暴力犯罪,逐漸轉變為智慧型的白領犯罪活動;第十八屆國際防止亞裔有組織犯罪年會,於四月二十九日在安那 罕市揭幕,共有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一千九百多位執法人員,出席為期五天的多項分組討論。這項每年一度的大會,是由國際防止亞裔有組織犯罪探員協會所召開 的,目的是讓全世界偵辦亞裔犯罪集團的探員們齊聚一堂,交換最新的犯罪情報,吸收最新的犯罪防制科技知識。今年大會的主題為「建立二十一世紀的交流溝通網 路」。

看到報章雜誌這些怵目驚心的消息,真是令人慨嘆。為何有人會做出傷天害理,危害人命的瘋狂行為?為何要浪費生命,從事非法的行為,而讓警方付出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防範犯罪?真是罪過,難道他們不害怕要承受自己的業報嗎?

有些人不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只見到世間上許多行善的好人,不得好死,或受苦報;一些做惡的壞人,卻過著富裕逍遙的生活,因此,便認為沒有因果業力的存在。

佛教講因果業報,有一首詩偈說︰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經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說為善為惡的種子,無論歷經多少年月,仍會埋在泥土裡滋長,一旦因緣聚合、時機成熟,有了陽光、空氣、水分,它便會立刻抽芽茁壯、開花結果,自受自報了。

世間善惡果報,皆是自作自受;禍福無門,唯人自招,我們實在不能不自我警惕。如果把為惡的心思和精神都拿來做好事,不計較眼前的辛苦挫折,終有一天善果成熟,還能自摘自嚐。

奉勸世人一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寧可成為苦惱的善人,也不要成為風光的惡人。

■五月 四日  星期六

我今年七十歲了,究竟是人生七十古來稀呢?還是人生七十才開始?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的問題已成為當前最令人關切的焦點。由於小家庭越來越多,家 庭養老的功能亦漸漸弱化。居住在都市中的老年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和「生活照顧」,其次才是「經濟幫助」。在這裡,首先讓我 們來談談老年人之「最」,藉此引領我們進入老年人的心靈生活,進而了解他們的確實需要︰

老年人最寶貴的––健康
老年人最希望的––家庭團聚
老年人最歡喜的––含飴弄孫
老年人最安全的––有退休金保障
老年人最顧忌的––談死
老年人最恐懼的––死亡
老年人最難受的––老病
老年人最愛講的話––回憶當年
老年人最喜歡的天氣––冬暖夏涼
老年人最喜歡的文字––報紙
老年人最愛吃的食物––稀飯牛奶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各種老年人的生活,問問自己到底要做哪一種的老人?

老人的生命––危脆不安
老人的日子––坐在街頭看鴿子覓食
老人的飲食––等待救濟金
老人的病苦––獨自進醫院
老人的夜晚––睡不安眠
老人的怨嘆––兒女不孝順
老人的苦惱––煮飯給兒女吃
老人的辛勞––帶兩代
老人的不幸––臥床不起
老人的哀痛––白髮送黑髮
老人的悲哀––想到死後沒人為他送葬
老人的憂慮––不知道棺木在哪裡

另外,又有一種愚癡的老人︰

愚癡的老人––有錢不用
愚癡的老人––有事放不下
愚癡的老人––不懂得交棒,更不願交棒
愚癡的老人––挑肥揀瘦,食不甘味
愚癡的老人––嘮叨不休

當然,最幸福的是灑脫的老人︰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要有老伴,有書為伴
灑脫的老人––不一定要兒女照顧,自己去普愛天下的兒女
灑脫的老人––不壓迫子女,不執著子女;子女有所問,樂於開導指引,但子女怎樣做,不過問。
灑脫的老人––一杯茶,一份報紙
灑脫的老人––每個星期都有三五老友聚會談天
灑脫的老人––酸甜苦辣,皆能品嚐
灑脫的老人––南米北飯,皆能當飽
灑脫的老人––蒔花除草,逍遙自在
灑脫的老人––死後的地早就買好了
灑脫的老人––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
灑脫的老人––心中有佛

其實,老年人知識豐富,見多識廣,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累積,考慮問題的角度較為全面,回首人類走向文明與進步的歷程,老年人的成就可見一斑。

如李時珍從六十歲開始,到七十四歲完成不朽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伽利略七十二歲時提出數學的無窮集合概念,七十四歲時完成「關於兩個世界體系的對 話」,為近代自然科學基礎的奠定作出巨大貢獻;托爾斯泰七十一歲時完成長達二十萬字的著名小說《復活》;馬寅初寫《新人口論》時已是七十六歲高齡老人;費 里希七十一歲時發現蜜蜂的舞蹈語言,獲得生物學、醫學諾貝爾獎。泰國一位僧王六十五歲開始學習英文單字,九十歲竟能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可見「老年人最有 智慧」這句話一點也不錯。

我笑著對身旁年長的弟子慈莊、慈惠、慈容等人說︰「鄧小平九十二歲依然老當益壯,李登輝七十三歲競選臺灣第一位民選總統,看來我們還很年輕,不到八十歲還不能輕易說退休呢﹗」

大家聽了,哈哈大笑。

■五月 五日  星期日

今天收到黃美之女士送給我的著作《傷痕》。她以此書向世人昭告她和她姐姐受到政治迫害的真相。

黃美之女士,即鼎鼎大名的孫立人將軍的私人祕書,因孫案的影響而牽連受害,關在牢裡十年。一九五一年起孫將軍因為中央通訊社的資深記者,同時也是美國《時 代週刊》的特派員李朋涉及通匪事件而被軟禁。這段期間,我曾探望他兩次,他也曾到佛光山小住一次。雖然大家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不過,我知道他是被冤枉 的,故盡點心力,給他一點安慰。

黃美之和姐姐黃鈺都是南京金陵女大畢業的高材生,青春活潑、純潔愛國。案發時,她是中尉,姐姐是少校,正是編織人生美夢的當時,卻不明所以地鋃鐺入獄。在監牢中無事可做,白天做著白日夢,晚上更是夢中有夢,藉此打發無聊煩惱的歲月。

黃鈺是女生大隊兒童福利組少校組長,也是軍中托兒所的創辦人,那些到各處替軍眷辦托兒所,謀求兒童福利的女青年,都是黃鈺頗費心血教出來的學員。然而,一 旦她身處險境,那些人不但不念她的功勞,反而利用匪諜的名義來打擊她,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世事險惡,人情澆薄,由此可見。

她們在保安司令部被問話。平日法官問過話,都會要她們把口供看過再簽字,但是最後一次,法官只給她們看最後一張紙上寫的兩行字。問︰「你上面所說全屬實 嗎?」答︰「是的。」法官就指著旁邊的地方,要她在那裡簽字。後來到了保密局,發現被以過失洩露軍機為由,判了十年有期徒刑。隨後,被送至桃園縣長家的後 院居住,那裡被稱為「天牢」,既陰暗又潮濕,因為坐天牢的人是不能被公開的,孫立人麾下的新一軍的幾位校級軍官都被關在此地。

最可憐的是她們的母親,到了晚年,還要替兒女送牢飯,這種難堪,非常人所能忍受。她們的母親,不但默默地承受喪夫之痛,還不斷地給予兒女精神與物質的支持,真是令人敬佩。

在獄中,其母和未來的姐夫徐嗣勳大夫不斷地為她們奔走。每年都有希望獲釋,但結果都是一樣,公文到了總統府資料室就沒有下文。但是,因為她們的心中都懷抱著「希望」,才能提起求生的鬥志,度過牢中的生活。

到了一九六○年初,經趙恆惕、曾寶蓀、黃少谷的作保,在保書上簽了字,這對姊妹花才能出獄,結束了十年又兩星期的牢獄生涯。

當年六、七月時,天氣很熱,有一天突然下大雨,雨點很大,聲音很響,真像老天爺在潑珠子似的,再細看,那雨點竟是白色的冰雹,一下子大地全白了,大家都很驚訝。真像竇娥冤中的六月雪,似乎在為這對姐妹花的冤獄抱不平,也似乎在慶幸這場冤獄能劃上休止符。

利劍斬斷了牢門的枷鎖,卻割不斷十年深沈的冤屈。

我從未見過這對姊妹花,直到數年前有一次接待黃女士,當時許多人在場,談起往事不堪回首,實在不便追問。

目前,黃美之女士擔任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最近獲得懷俄明州優科樂士(Ucross)基金會的邀請,將在五月二十七日至六月七日期間,進駐該基金會專設的寫作坊,專心寫作。

所謂優科樂士基金會,是一個專為全球語文及視聽覺藝術家所設立的著名公益團體,以提供文字及藝術工作者一個自然寧靜的創作環境。該基金會每次僅接受八人申請,所以由申請到獲得邀請並非易事。

跌倒後再爬起來,所要走的路比別人艱辛困苦。但是她不斷的努力,終於有所成就。在這個世紀中,受過傷的中國人很多很多,她希望這個國家能真正走上民主法治的康莊大道,以免別人受到不必要的傷害。我為她的菩薩精神所感動,同時也祝福她有個美好如意的晚年。

■五月 六日  星期一

中午,與大陸特異功能師陳竹、相聲家姜昆會面,用餐時,陳先生跟我談了許多為人治病及特異功能表演的心路歷程,我聞後,對他說︰「你用的是『功』,要有『道』才行啊。」

佛教非常重視「道」,開始學佛稱為「入道」,發心修行謂「修道」,覺悟真理是「悟道」,修行上證果叫「證道」。在佛教生活的體驗中,發心就有「道心」,正 念就有「道念」,莊嚴威儀是「道人」,住持正法是「道場」,學佛路上有「道友」,升等評鑑依「道業」,與人相交首看是否有「道氣」,任何事情無不重視 「道」,可見「道」對佛教徒的重要性。

一般社會上,以「道」見稱的詞句也很多,例如︰秉公執法是「公道」、扶危濟困是「仁道」,遵章守紀是「正道」,人品高尚是「厚道」,見義勇為是「人道」, 尊敬長輩是「孝道」,兄弟友善是「悌道」,賢妻良母是「婦道」,對人熱腸是「古道」,誨人解惑是「師道」,評論民風是「世道」,忠誠老實是「地道」,分清 是非是「說道」,前景美好之路是「康莊大道」。

如今,常感慨守「道」的人越來越少,說「理」的人卻越來越多。現在的年輕人不僅與「道」相距越來越遠,而且更背「道」而馳,真是不禁讓人慨嘆﹗記得宋朝惠 南大師說︰「道,如山越升而越高,如地越行而越遠。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於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

我希望弟子們永懷「道心」,秉持「中道」的精神作風,實踐「八正道」,大家同以「菩薩道」的慈心悲願,將佛法弘傳全球。

離美將即,召集西來寺和佛光會住眾,與慈容等為大家的工作作了一點調整和指示。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將於八月在巴黎召開,我希望慧傳能早 日前往,做好籌備工作。西來寺方面,徒眾要求常住委派一位當家,經過推薦,滿亞是適當人選,此外,我期盼滿亞能於西來寺推動文教工作,造就弘法人才,同時 也請依超和宗元同去協助法務和成立寫作坊及翻譯中心。

下午,前往蒙地精舍,探望史國良,他為我一一展示近日的十幅畫作,其中一幅「老母親的心願」最令人動容。畫中的老母親白髮蒼蒼,一雙布滿皺紋的手小心翼翼地點亮了佛前的油燈,口中唸唸有詞,默默地祈禱,為遠方的兒子祝福。

■五月 七日  星期二

徒眾對我的健康都非常關心,只要有關糖尿病的醫學常識,就會主動收集,最近他們從報上剪下一則吳豪生醫師的文章給我參考,感念他們的用心,也為備忘,特摘錄如下––

糖尿病常常會併發許多其他病症,如︰腎病變、視網膜病變、心血管病變等,對人體有相當大的傷害。

糖尿病可算是遺傳性疾病,但單純因遺傳而發病的例子不多,大部分都是因後天因素而發病為多。所謂後天因素如年齡、肥胖、暴飲暴食、壓力過重等。目前並沒有 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若能依病情程度配合飲食及規律的生活,並定期接受檢查,就可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只要控制得當,可以過和健康人一樣的生活。

糖尿病的預防與病情控制、改善,最好的方法是從控制體重、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下手。在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中,蛋白質、醣類、脂肪、礦物質、維生素這五大營養素,仍是需要均衡攝取。

但是醣類(包括澱粉質物質)的攝取量則必須注意,最好由醫師或營養師依個人情況給予建議,一般來說,甜食及醣類因對血糖升降有直接影響,通常需要減少。

而改變飲食習慣,正是控制體重的有效方法。少油、少鹽、多食用天然食品及蔬菜,是糖尿病患者的飲食原則。各種蔬菜及纖維質較多的食物,較有利於患者,但如地瓜、馬鈴薯或甜度高的食物像蜂蜜、香蕉等,都應節制。

此外,水果也是很好的天然食品,但因水果中含有多量的果糖、澱粉和醣類等,所以較甜的水果,分量攝取少一點;不甜的水果、如番茄、番石榴就可以多吃。同時將新鮮水果打成果汁,會破壞維生素C,放置越久損失越多,所以最好還是吃新鮮水果。

糖尿病患者,對日常生活的飲食控制都需要相當注意,但一旦身體狀況較佳之後,便不再注意,也不保持運動,將會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所以,持之以恆的日常飲食控制、運動、按時服藥,是糖尿病者必須要遵守的。

下午搭機回臺灣。

■五月 八日  星期三

在飛機上,翻閱了好幾種雜誌,有幾篇報導值得了解,如︰

在國際場合有時不宜用手勢代替語言,因為在不同的國家,它們分別代表不同意義,像––

.OK手勢
 法國︰你是一無是處的人。
 日本︰請找給我銅板。
 巴西及地中海國家︰一種猥褻的手勢。

.拇指與食指交疊
 大多數國家︰錢。
 法國︰某件事很完美。
 地中海國家︰一個粗鄙手勢。

.豎大拇指
 澳洲︰把你的也立起來。
 德國︰第一名。
 日本︰第五名。
 沙烏地阿拉伯︰我要贏了。
 馬來西亞︰習慣用拇指指物而不用食指。

.張開手掌
 希臘︰打從遠古時代就是一種侮辱手勢。
 西非︰你有五個父親,等於罵人是狗養的。

.拇指朝下
 大多數國家︰某事不對或不好。

根據一項國際反貪污聯盟國際透明度組織的報告,該組織以全世界五十四個國家為對象,針對企業界人士所作的國際性調查––

國際企業人士認為奈及利亞、巴基斯坦、肯亞是全世界貪污風氣最盛的國家;紐西蘭、丹麥、瑞典、芬蘭、加拿大的官員,是最不貪污的。
亞洲地區,巴基斯坦、孟加拉、中共被列為貪污風氣最盛的國家,其次是印度、印尼、菲律賓、泰國、臺灣、南韓、及馬來西亞。

新加坡、日本、香港,則是亞洲地區,最不貪污的國家。

在南美洲,智利的貪污風氣名列全球第二十一名,是該地區最無貪污之風的國家,其次是玻利維亞、墨西哥、厄瓜多爾、巴西、哥倫比亞,委內瑞拉是南美貪污最盛的國家。

南非官員貪污之風名列全球第二十三名,是該地區最少貪污的國家,其他依序,則為埃及、烏干達、喀麥隆、肯亞、奈及利亞等。

晚八時二十分,抵桃園中正機埸。

■五月 九日  星期四

上午九時,參加臺北道場例行的工作會報,分別請慈莊、慈惠、慈容向大家報告,分享這一個月來從香港、曼谷、新加坡、馬來西亞等這一路上的弘法情況,以及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訪問西來寺的經過。

希望這些經驗,能幫助徒眾對在海外弘法的概念,知其不足,而懂得要自我充實。

下午,南下臺中,晚上在東海道場和中部地區的苗栗講堂、頭份禪淨中心、豐原禪淨中心、佛教光明學苑、彰化講堂、員林講堂等徒眾進行「師徒時間」––

.講話,要多講「中性」的話,不要講「好」,也不要講「不好」;讚美的話多說,批評的話少說。

.有所見就有所感,故有人有事的地方就有意見,有「意見」並不是不好,而是要懂得去「採納」、「過濾」。

.化「緣」是無盡意,有緣才會結緣,但是要結善緣、好緣。

.本身沒有佛法,自然說不出有佛法的話,慈悲、熱情肯為人服務,比講經說法更容易度人。

.如何有佛法?慈悲、關心、祥和、真心、待人親切,清潔整齊等都是佛法。

.要常檢點自己的心,如果不了解自己,如何去了解信徒的需要?

.任何團體要健全必須靠青年,故培養青年是每一個團體的希望。

.一個人若能在尊重與包容下,不比較、不計較、不傲慢,自能快樂。

.為要做事必須忍耐,為了成功何妨委屈,故身為領導者必須要學習低下、忍耐、吃虧。

.能忍才能不受傷害,能忍才能興隆,能忍才能波羅蜜(通過)。

.對屬下要包容其缺失、不足,多關心、愛護,不要太認真,多一份體貼,自會少一分對立。

.被人嫌沒有用的原因,不外是不會做人,或做事掌握不到重點。

.每一件事要付諸行動時,要先想到做它的最初「動機」,才可以減少錯誤。

.修行要「人性化」,不要標新立異或故做神祕;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非不食人間煙火。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一千多名弟子,我如何領導?徒弟在我心目中,我總是抱著「三分師徒,七分道友」的心態跟大家相處。

我待人用的是一顆心,所以人人與我接觸都會喜歡我。

年輕人對「老人」總是不太喜歡親近,怕嘮叨、怕代溝,但在我印象中,不曾感覺有人嫌我老或不喜歡我。

我的個性,不分年老、年輕、是男、是女,我都能跟他們相處。不僅可以打破年齡界限,且我雲遊到世界各地都很自在、安住,具有「地球人」的性格。

我不容易記得人家的錯誤,就算對方真的很壞,只要有一點好處,其他的壞,我也都忘記了。

過去有不少人欺侮我、傷害我,但現在有求於我時,我也會去幫助他,因我沒有仇恨的心。

人與人相處,貴在一顆心,我感到大家都不怕我,是我最快樂的事。

我一生最大的幸福是早期跟隨我的弟子,都沒有嫉妒心、比較心,有肚量肯提拔後學。現在徒眾儘管有千人之多,但對常住、對身為師父的我,都不曾有異議,這種印心的感覺,讓我發願來生還要當和尚。

■五月 十日  星期五

今日前往埔里靈巖山寺,參加三壇大戒法會中的二壇請戒及懺摩儀式。

每次到靈巖山寺,妙老總是會到我的住處看單,今天我搶先一步,到他的寮房拜訪,並和他約法三章,今後彼此要「不來不去」,省掉這些客套。

妙蓮長老提倡的是淨土法門,在其寺院四周,都可以看到他對信眾開示的法語,如––

.念佛就像是在造佛︰一聲接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就是一斧一鑿的刻,不停的刻,把心刻成一尊阿彌陀佛來。

.修淨土法門的原則,就是要持戒、要念佛,持戒才能老實念佛,老實念佛才能守戒清淨,一隻腳走不了路,一隻翅膀飛不起來,都是有連帶關係,相互助長。

.想健康,心性要安靜;心性不安靜就是一個病根。心有病,身就不會健康;身有病,心也不會安寧。身心互相協助也互相殘害,但你要協助,萬不可殘害,要自求多福。

.三寶不能沒有信眾,沒有信眾,佛法就沒人護持;信眾也不能沒有三寶,沒有三寶就沒有師父,沒有僧眾,那法身慧命如何長養?所以在家、出家是互相依存、互為需要的。猶如兒女需依父母教養,父母更需要兒女孝敬。

.有人才,國家一定強;有僧才,佛教必定興隆。人才要訓練,僧才要修持,如何訓練修持?為師者要慈悲培養,徒弟者則要依教奉行。

.想要面相好,不必花錢整容,只要修忍辱波羅蜜,見人就微笑,微笑的供養就會得到對方好相視我。看人家作好事能歡喜讚歎,相馬上就會好看;妒忌人家好事, 心生瞋恨,相馬上即成惡鬼。供養佛菩薩的像,這也是修相好端正的最好因。也不能有壞性子,壞性子害人,怎麼會相好?寬宏大量,相才會好。

.印光祖師自稱「常慚愧僧」,就是要常常生慚愧;我們一念忘了慚愧、懈怠,種種不良習氣就來,真可怕,要常懷慚愧。

.人要能在團體中受訓練,否則孤陋寡聞無智,容易懈怠不會進步。就算是有善根的人,環境太自由了也易墮落,下根的人能守規則,住在好道場,都會改變下劣習 氣轉成中、上根。所以想修道絕對要安住道場、親近良師、依伴好友才有成就,慎勿依自煩惱而動,要自降心魔。自求安樂,自成人,自成佛。

.修行用功要能動能靜,若只愛靜怕動,則如何能在動中作大佛事,普渡眾生?若只好動畏靜,則如何能入寂靜三昧、求定慧解脫本?靜的時候不嫌寂寞,正好自修加功德;動的時候不嫌煩躁,正好利他求福慧。

.依佛法修,舉步動念都含藏無量的好處,所謂好處就是能令你消業障、得福慧、度生順利,最後與一切眾生同等離苦得樂,究竟圓滿佛果。這種好處哪裡找?只有在佛門才有。

.想要千人頭上走,先在萬人腳下行。想在世間做個完美的人,先要經一番相當的學習磨練。木頭想做成器具,也要經千刀萬斧地鑿鉋;若想刻成佛像更要施精細之 工,不經刻磨永遠是個木頭。木頭做成器具只能供人使用,雕出佛像來就受千萬人禮拜。所受的苦不同,得到的代價自然也不一樣,你要勇敢接受磨練,這就是吃得 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得菩薩苦,方能成佛道。

.我們做事情總想要得大利益,那心就要發得充足,要精進無畏,不要太愛惜這身體,此臭皮囊生來就懶惰,怕勤好放逸,無始以來身口所造的惡業太多了;要好好禮佛求懺悔,使身心清淨,還要多修苦行、行菩薩道,令它轉成有大用,能圓滿福慧,加被眾生。

.別人有好的事情,我就心生歡喜讚歎,希望他好事能成就,別人不好的事情,總要代他念佛回向,希望他壞事做不成,這是保育你的善良心,長養陰德,否則萬事不關心,變成陰沈。

.不怕你業障深重,但怕你不懺悔。洗浴,身即清淨;懺悔,心即安樂。千年暗室,一燈照明。所以古云︰天大的罪業,禁不起一個「悔」字,但自今後,必須要改進行為,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吃虧、讓步,眼前看是輸了,但是最後的勝利、最後的安樂還是你。這種大利益你不要?要恭送別人?請學一分「傻」,培三分「德」。那你就是勝利家、大贏家了。

.別人對你不高興,要檢討、力戒,切勿怨人;別人對你恭敬,要真誠反省何德何能,切勿自傲驕慢,我們雖無福慧利益人,但不能不努力增進德業以利將來。

.我們有這個身體來用功,都是父母所賜,不能忘本,不能沒良心,父母健在者,要回向他們增福壽;父母過去者,要回向他們生西方。這是學佛者最重要的孝道,世間孝道哪裡有如此的偉大真實?

■五月 十一日  星期六

昨天才約法三章,彼此「不來不去」的妙老,一大早就來看單,並邊走邊說︰「我是不來而來。」真是一位性情中人。

上午,參加三壇大戒法會中的二壇正授。

妙老在提倡念佛之餘,對信眾的請法,每一個問題都以翻閱方式,張貼在走廊上,很富創意,也方便來往遊客信徒們翻閱,看答案。其中有很多問題值得給信眾參考––

.如何使婆媳之間和睦相處?
媳婦要想︰丈夫是婆婆辛苦培養大的,現在將兒子交給我,我應該感謝她才對,要將婆婆當成親生母親來孝敬。做婆婆的也要想︰人家也是辛苦把女兒栽培成人,嫁到我家來,幫我照應兒子,我也要感謝媳婦才是,要愛媳婦像愛女兒一樣,大家互相感恩。
如何使相貌端正莊嚴?
想使相貌好,要修忍辱波羅蜜(不妒不瞋),見人要微笑,看人做善事能歡喜讚歎,乃至供養佛菩薩像及鮮花,也都是修相好端正的因,但不能有急性子,相隨心轉,要寬宏大量相才會好。

.如何才能得富貴?
想要富貴要隨力布施,今生「富」是前世修來的,想保持富有,就要繼續布施。想「貴」就要保持品格尊敬他人,你想貴卻把別人看得那樣賤,一個人心裡沒有貴的種子,怎能貴得起來?你尊敬人,人不就尊貴你了嗎?

.你知道大福報不一定要花錢嗎?
只要用你的善口、說一句好話助人,看到人家做善事,發個隨喜心、讚歎心、令對方成就,都是修大福報,乃至勸導別人發心種福田,自己也同樣得福報。

.要怎樣才會有人緣?
出錢出力、濟世利民、供養三寶能廣結善緣。能修忍辱波羅蜜––處處吃虧,同人家和合,得到人家讚歎欽佩,是結人緣最好的方法。

.對人說話就發抖怎麼辦?
沒有福德智慧,業障又重的人,到臺上一站兩腳就發抖,話都講不出來,那就要多念觀音菩薩,業障消,福慧增,就能解脫「大眾威德畏」,說話就自如了。因為觀音菩薩號「施無畏者」。

.為什麼事事都不如意?
事事不如意,那都是因為往昔之中,嫉妒障礙別人的業報所感。要多生慚愧,多多念佛、拜佛以消業障,進一步要廣修福報成就人。這樣就能處處自在、處處快樂,那不就事事如意,件件稱心了嗎?

.消除煩惱有什麼好方法?
最好的方法就是學忍辱,心量要大。遇到事情往好的地方想,多替對方設想,順從人意,讚歎人家好的,不好的不要說也不存於心。這樣不但沒煩惱,別人看到你還歡喜呢。這是消除煩惱的好良方。

.如何化敵為友呢?
你的冤家就是沒智慧才惱害你,只要以虔誠心、慈悲心與他和合,有什麼人不能感化呢?化度冤家就如化度親人一樣,表示你凡夫心已去除,完全是佛心了。佛無敵人,佛魔一如。

.人在世間上應該爭什麼?
要安住世間、與世無爭,一切是人家的好、人家的對,唯我慚愧。但在佛法上就要爭,對成佛要當仁不讓、見義勇為,要力爭上游。

.你會看不起人、會恨人嗎?
把你那看不起人的心,轉來看不起自己無福無慧;把你那瞋恨人的心,轉來瞋恨自己太沒有道德。這樣就有智慧了,能做一切利人的事情,那誰不把你當佛一樣來恭敬?

.為什麼利益人還要感謝人呢?
因為利益人就是利益自己,所以不但不要人家答謝,還要感謝他。如果沒有這位可憐人受你利益,你就沒有對象可修福、修慧,要想快樂,則要多做苦難中難做之事。

.為什麼眾生難度仍要度?
度眾確實不容易,每個眾生都有無量無邊的業障,有時給他吃得好,睡得好,還不一定滿意;菜燒得那麼好,不但不理會你辛苦,還要嫌這不好,那不好。佛法說, 一切眾生都曾互為父母兄弟姊妹,為了大家不要再受苦,還是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以結好果,還是要不捨每一位眾生,因為每一位都是過去、未來互為利益的人。

.怎樣為自己爭口氣呢?
你行為好,人家自然敬重你,行為不好,人家就不把你看在眼裡,好壞全在於你自己,人生做任何事情都要求上進,發揮自己的才華,這樣才能福慧雙修,受他人尊敬。

.你想開智慧嗎?
放下人我是非,聽從善人教導、耐心學習奉行,則你不單有智慧,還有大福報呢﹗不能從善如流的人,則你的智慧福報都必有限。

.你知道世界上最補的補品王是什麼?
念佛就是最高的補品,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具足萬德,念阿彌陀佛––有罪障消罪障,無罪障增福慧,有生死了生死,無生死得解脫,念阿彌陀佛,使你成佛道,這才是最高的補品王。

.修行的功德也有倒閉的時候嗎?
我們修行的功德,只要一動瞋恨心––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那你的功德就倒閉了。所以要修忍辱波羅蜜,千萬不可動瞋心啊。

.什麼是真正的不二價?
「因果」是真正的不二價,修善決定有樂報,造惡必定受痛苦,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五月 十二日  星期日

昨晚,由靈巖山寺回佛光山。

一大早,得知榮獲今年「慈暉獎的十大愛心媽媽」在馬枝安領隊帶領下來訪。中午十一時,在如來殿會議室和這十位愛心媽媽及其家眷見面。

打從心裡表示對大家的尊敬和支持,更歡迎愛心媽媽到佛光山來。在世間上大部分的人,都是看好不看壞,身為殘障兒的母親,代表了一份包容與慈悲,不時散發著人性的光輝。
我出生時,有幾年的時間,臉一邊是白的,一邊是紅的,鄉民都說我是妖怪,母親仍然很悉心的照顧著我,有時還用繩子把我扣在家裡,怕我外出被人家欺侮。今日我略有力量貢獻給社會,完全是我母親的賜與。

佛教是很推崇孝親的宗教,佛陀的母親在生下佛陀七日就往生了。佛陀成道後,隨即到忉利天為母說法;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尊者,也曾到地獄去救母親。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更是強調孝道的重要,僧眾雖然出家卻更懂得要孝順父母。

殘障兒的痛苦比一般人為多,碰到不如意就以哭、鬧來發洩,藉此引起他人重視。殘障兒的父母並不因此而捨棄孩子,反而更加倍珍惜這殘缺的生命,進而能夠開發深度的生命潛能,就如海倫凱勒、愛迪生……。所以有時殘缺是很美好的,可將其轉為長處。

一位信徒,生了一個不會走路的殘障兒,剛開始無法接受,也怕人家知道,覺得沒面子。但自從接觸佛法後,觀念大為改變,對這個殘障兒,已不再認為是包袱或是 來討債的,她對我說︰「這個殘障兒是來教育我的,我今天在世上名位財勢都有了,所以觀音菩薩在考驗我,為人母親能付出多少愛心?我信仰觀世音菩薩,更應該 實踐觀音的慈悲,將愛付出。是他在教育我,所以我更懂得珍惜。

在我的家庭中,其他健康的孩子都只知道自己的玩樂,反而忽視了我這個母親的感受,每當我情緒低落時,殘障的孩子,都會用真純無邪的神情說︰『媽媽今天沒有笑,不漂亮。』真正懂得我的感受,安慰我的卻是這一位殘障兒。讓我無怨無悔的對這一個孩子,付出全部的愛。」

臺灣社會的種種亂象,如果每一位做父母的都有愛心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殘障子女的菩薩心腸,社會必定能成為淨土。

晚七時三十分,於東禪樓和職事們的「師徒時間」裡,對徒眾的問題,提出我的看法。

.懂得做事的人,會越做越法喜,越有成就感。一個人若無真心,做事易起煩惱,且浮而不實,是成不了事業的,一份「真心」,內含恭敬、平等、慈悲、智慧、謙虛等美德。

.我不懂得看帳,但卻懂得看因果,因我深信合乎因果比合法更重要。

.一個人的威儀、精神、宗風,從「合掌」中可以看得出來,合掌又代表了真善美。「合掌」才能與佛心相應,才能有正心,才會有倫理,才能做到尊重與包容。

佛光山的弟子,今後更應確實做到接物處世中,時時不忘合掌﹗

■五月 十三日  星期一

應教育院院長慈惠之邀,上午九時,參加叢林學院的院務會議,和教育院的職事交換一些意見,如––

1.如何招生?
2.如何辦好研究部?
3.如何做一個好老師?
4.我對教育的看法?
5.我對學院的建議?

我對身負教育工作的徒眾,勉其––

.對師資要全盤了解,教職要互相支援,故和眾很重要,當然還要注重現代管理。

.對學生的問題,要評估整個因緣條件,不可做片面的決定,尤其在輔導時,更要了解對方的想法、興趣、需要,給予協助。

.從事研究工作者,要有基本著作或一系列的文章發表,這些比文憑更為重要。

.教學方法要依學生的根器,不時調整更新,不可一成不變,要多用心觀摩他人的教學方法。

.對學生不如法舉止,要耐煩諄諄善誘,多鼓勵多給予信心,傷害對方,只有使他變本加厲,要多付出愛心,不要和學生對立。

.老師的話,學生都很介意,故不要輕易一句話就否決,要在沒有傷到對方的尊嚴下教育,才能受用。

.學生會提意見,比較好辦事,至少知道問題所在,沒有聲音,則無從下手,故要鼓勵學生多發言多表示意見,並要培養學生的判斷力及表達能力。

.真正高明的老師和學生是不講「道理」的,能依其意願,滿足他們的所求,並能大事化小事,用打罵方式是在沒有能力下,才使出的下策。

.每一班學生學習能力差距大,是很正常的,因人的資質、能力、根器不同,學習能力自然有差距。

.「好」學生在榮耀、鼓勵中長大,「壞」的學生在鼓勵、讚美、輔導中可以成就。也就是說對成績差者,要多一分鼓勵,成績優秀者,多給予讚美。

.沒有事務的經驗做不好事情,也讀不好書。會做事的人,才會懂得如何讀書。工作中不要嫌苦、不要嫌累、不要嫌忙,否則如何做事?

.學生不安心,老師要負很大的責任,學生與學生間的問題,彼此可以交談;學生與老師間的問題,不外是老師不公平,不平自然就鳴。要公平,就要讓學生服氣。對學生的天分要善加利用,因才施教,以愛心、真心、善心對待學生。啟發學生的思考力、發揮力、辨別力。

.在教學、輔導上,要自我要求比學生對我們的要求還要嚴格,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晚七時,在學生週會上,勉學院學生︰

.每一個人要懂得自己,更要知道自己的前途,不看一時要看未來,不看自己要看大眾,不看一地要看世界。

.對世界潮流訊息要知道吸收,才不會與社會脫節,儘管各人思想不同,但常住的宗風理念,則要去體會。

.學生受教育,在教學上要求老師是權利,但不要太在意老師對自己的看法。在學習中,要發心照顧天下的芸芸眾生,不要去計較是否有人關心,能如此即是表示有力量者。

.外在的環境沒有絕對的順遂,只要心平就會滿意,能接受多少無理的要求,就會有多少佛法的方便。而「忍耐」是解決問題的妙方。

.弘法在於是否有願心,不在於國內或海外,一切皆要隨順因緣。出家人的生活,原本就要隨緣自在,隨遇而安。

■五月 十四日  星期二

後天,五月十六日就是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紀念日,長達一年的系列慶祝活動,也將在後天正式展開。三十年來佛光山到底做了些什麼?如何認識佛光山?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等報章上,有篇報導可以說明––

什麼是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這是多麼親切而又現代的新理念。
人間佛教︰緊緊抓住了現代人的文明渴望––既要幸福美滿富貴,又要精神的開展與昇華。
人間佛教︰即挖掘了人們的青春活力,又釋放了內心的智慧與慈悲。
無論你是政農工商,還是影視傳播;是學術文化,還是自由事業;是男女老少,乃至動物、植物,頓時之間,紛紛在這人間的舞臺湧現……。

究竟,什麼是人間佛教呢?大師說︰
人間佛教,既不是新發明出來的,也不是新創造出來的。遠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三十五歲成佛之後,他沿著恆河流域走遍十六個王國,每日說法不倦,所教化的對象包括︰國王大臣、販夫走卒、學者專家,乃至妓女盜賊。

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修道、弘法、度化眾生、成道、涅槃,都在人間,這說明了︰佛陀,他是人間的佛陀,而佛陀的教法,就是「人間佛教」。佛光山與人間佛教

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乃遵循佛陀的本懷,以合理的經濟生活,重視家庭和諧,開創幸福人生的理念,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於生活,進一步開發內心能源的佛法教化。

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曾經提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主張;近代又有太虛大師提出︰「人成即佛成」的方向,佛光山星雲大師則以具體的行動落實了上 述的理念。那就是︰不需離開世間另外去找尋修行的方法,在現實的人間,在當下的生活中,除了講經弘法是修行,舉凡︰服務大眾、福國利民、五戒十善、正見正 信以及布施結緣、慈悲喜捨、四弘誓願、三皈五戒都是修行。

更近一點的說明︰行住坐臥、瞬目揚眉、起心動念,無一不是修行。

星雲大師為佛光山訂定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更是進一步的從自身的修行,擴大到菩薩道的利益他人。所以––

人間的佛陀,不會捨棄任何一位眾生;
人間的佛教,不會否定任何一種善法。
人間佛教所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現實生活的美滿。
人間好的生活,就從道德思想的淨化、心靈的昇華開始,所謂︰「心淨則國土淨」,心靈淨化了,亂相的世界,就能轉化成和平的世界。

回顧三十年前,佛光山星雲大師早已前瞻到世界的潮流,首先提出「人間佛教」的宗風,當時不僅不為人認同,甚至受到各種排斥、譏諷。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臺 灣佛教界紛紛加緊步伐,也提倡「人間佛教」,甚至從亞洲到歐、美、澳、非各洲。凡有佛教的地方,都慢慢覺醒,一致響應「人間佛教」。無形中,「人間佛教」 就成了「現代」、「文明」、「進步」、「實用」的代名詞。

「平等」是民主自由國家努力以赴的目標,但是很少人知道,釋迦牟尼佛遠在兩千五百年前就已經發出「眾生佛性平等」的宣言,而佛光山可說是最能實踐「平等」教義的僧團。

由於自古以來的寺院僧團多半僻居山林,以致不能充分發揮佛陀慈悲濟世的本懷,有

鑑於此,星雲大師率領弟子走入社會,辦理多種佛教事業,度人無數,就例如︰佛光山首創雲水醫院,出家人親自率領醫師、護士將醫藥送到窮鄉僻壤,並且為老病 患者清理環境;提倡將道場寺院建於十字街頭,便利大眾,更於各個鄉鎮設立佈教所,方便信眾前往聽經禮佛。民國六十四年開始,佛教傳統的大座講經活動步入國 家殿堂,座無虛席,星雲大師目睹後到的聽眾無法入座,索性邀請他們一齊坐在臺上,此舉讓信眾們感到無比溫馨。

多年來,星雲大師一直提倡「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這可不是一句口號而已,每當法會人多時,大師總是率先將自己的寮 房讓出來給信眾休憩,功德主會期間,經濟部顧問高呈毅先生就曾經在他的房間安榻數日,自此感念不已。最了不起的是,他突破窠臼,以制度來保障緇素二眾平等 的權益。凡是入室的在家弟子,男眾稱為「淨士」,女眾稱為「師姑」,大師不但手擬規章,讓他們與出家弟子擁有一樣的權益,更明訂「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必定 要有在家徒眾參與其中,共同開會擬定各種決策。

大師退位以後更將全副精神放在信眾身上,民國八十一年起,他在全球遍設佛光會,並且極力推行「檀講師」制度,成立各種講習會,讓信眾能從弟子晉升到講師,從而擁有更多的空間提升自我,奉獻佛教服務大眾。國際弘法––促進國家的交流,增進人類一家的「地球人」理念

佛光山寺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國際化的追求,不遺餘力,除了成立國際佛光會外,還有國際佛教促進會,該會的工作包括國際間各教會、教派、教團的聯繫,促進國際間的交流與發展,加上編譯書刊、承辦國際會議,以及一年五百餘位國外重要貴賓的接待。

在海外創建道場,備極艱辛,佛光山寺目前在海外十九個國家共設有六十三座道場,其中,在美國洛杉磯的西來寺,還被譽為「西半球第一大佛寺」、「西方的紫禁城」,澳洲的南天寺,則是「南半球的第一大佛寺」,南華寺為「非洲第一大佛寺」。

佛光山寺並且和亞洲二所具有代表性的佛寺締盟為「兄弟寺」,其一是韓國的通度寺,另一所是泰國的法身寺。佛光山創辦的普門中學,也和美國、韓國結盟,另外在香港、馬來西亞、南非設立佛學院,在美國、大陸創設大學。

佛光山還舉辦過世界佛教史上首次的「顯密融合學術會議」,有來自世界十九個國家地區宗派領袖與高僧參加,另外承辦過二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世界佛教青年學術會議」等國際性重要會議。

世界佛學會考,是佛光山寺推動國際弘法活動的重要里程碑,六年來,全世界總報考人數從當年的一萬餘人躍升至去年的一百萬人,預估今年的世界佛學會考,至少有二百萬人參加。這項數字,足以列入世界金氏紀錄。

為了推動佛教國際化,星雲大師風塵僕僕,不但成了空中飛人,奔馳於世界各國,還飽受舟車勞頓,泰北、印度、南非、中國大陸偏遠地區,以及先進的國家,都有他的蹤跡。

三十年來,大師在國外弘法超過一千場,並有一百萬人以上國內外信徒皈依在他的座下,今年在馬來西亞的一場演講,聽眾就高達八萬人,而香港紅磡體育場每年六萬人次的演講會,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弘法活動。

除了佛教的國際化,大師特別重視各種宗教的交流,佛光山去年就曾經和天主教合辦過世界性的「佛教與天主教對談」,羅馬教廷還派出樞機主教安澤霖與會。

推動佛教的國際化,讓世界政壇以及文壇巨擘讚譽有加,例如美國的副總統高爾、蘇聯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等都曾經到過佛光山寺或美國西來寺拜訪。

為了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大師舉重若輕,以「忙」為樂,身忙心不忙的步步生蓮花,一雙僧鞋踏遍了全球各角落。

星雲大師自佛光山住持退位以後,不但沒有清閒下來,反而加倍的忙碌起來。因為前面的二十年,佛光山已經率先改變佛教在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眾,超越國界,弘化全球。

一九九○年,中華佛光協會首先在中華民國臺灣籌組,一九九一年二月三日假臺北國父紀念館召開成立大會。到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成立第 一屆會員代表大會,在美國洛杉磯舉行。來自五大洲三十個國家,五十一個地區的代表四千餘人參加。大會由星雲大師主持,美國布希總統、中華民國李登輝總統等 均派代表傳達祝賀。會上大師發表了「歡喜與融和」的主題演說,指出佛陀的「以宇宙為心」是佛光會最基本的理論基礎,因此不分地域、不分國家、不分種族,也 不分階級。

國際佛光會根據宇宙心的基礎,發揚如來的精神,是以世界觀弘揚佛法,以人間性落實生活,慈悲心普利群生,以正覺智辨別邪正。大會並議定每年五月十六日為「國際佛光日」。

國際佛光會鼓勵研究佛學,護持文教事業,舉辦社會服務,發展佛教教育,推動國際弘法。

一九九三年十月十七日在臺灣舉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有來自世界五大洲七十多個國家地區代表兩萬多人出席。大師提出「同體與共生」的理念,將慈悲、平等、融和、包容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一九九四年大會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盛況如前。

一九九五年十月十五日在澳洲雪梨舉辦的第三屆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中,「尊重與包容」的大會主題延續一年,為任重道遠的佛光人規畫出尊重生命,重視人間,放眼未來,前瞻真理的方向。

今年將在巴黎舉行的大會,大師有鑑於全球社會動盪不安,亂象橫生,為佛光會樹立「慈育更新」的共識,認為只有慈悲的力量才能對目前亂象充斥的世界重新孕育更新。

■五月 十五日  星期三

繼續昨日報上的報導如下––

佛光山的佛化事業,除了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外,更以佛教成為海峽兩岸的交流的最好溝通橋樑。

民國七十七年,當海峽兩岸還為了運動會上代表國名稱爭執不下時,星雲大師已在美國洛杉磯西來寺所舉辦的第十六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為海峽兩岸佛教會巧妙定 名,使兩岸具代表性的佛教團體終於創紀錄地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裡。此舉讓來自三十多個國家的八十幾個佛教團體代表一致稱道為︰比奧運模式更具意義的「星雲模 式」,如此的誠意和具體效果,使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具函邀請大師造訪中國大陸,從此跨出兩岸交流的一大步。

民國七十八年三月二十七日,大師率「國際佛教促進會弘法探親團」踏上神州,吹起了一陣「星雲旋風」,也為兩岸關係投下問路石。

此團成員包括學術顧問傅偉勳、唐德剛及作家、記者等七十多人。行程東自上海,西到敦煌,北至北京,南抵成都。期間大師應邀為北京、清華、人民大學講演,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學院、現代文學館、北京中國文化書院座談。一路上不斷布施結緣,贈出數百套《佛光大辭典》、《佛光大藏經》及個人著作;捐贈聾啞學 校交通車與醫院救護車、提供獎學金等。一趟大陸之行,不僅提升中國佛教的士氣,促進佛教文化、學術研究的交流,更超越海峽兩岸的政治現實。使得北京知識界 回響頻頻,間接促使三十名博、碩士皈依佛教。名作家白樺更以「芬芳的餽贈」為文,感念大師這一大陸行,給中國大陸的正面影響。

此後,佛光山與大陸在學術方面交流,繼續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七十九年八月主辦「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團」,為國內首次主動探訪之舉;派依淳、依昱法師於七十 九年十月八日參加敦煌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八十二年四月三日,邀敦煌科學研究員寧強至佛光山講演;八十二年五月二日,招待上海復旦大學姜義華教授參觀文 化事業;八十二年六月二十六日,中國人民、北京、南開、吉林等大陸二十多名教授學者至佛光山與大師座談;此後陸續有大陸學者來佛光山訪問。

在文化方面,八十年十二月八日「敦煌古展」在佛光山開幕,造成臺海轟動,不僅有當政者︰李登輝總統、行政院院長郝柏村、高雄市長吳敦義等多人參觀,各地中 小學教師也來研習,中視「繞著地球跑」節目特別錄影報導,總計有十多萬人參觀,確實達到大師所言︰增進了兩岸文化交流,帶動佛教發展,提供彼此觀摩進步的 機會。爾後,大陸名畫家范曾、李可染夫人、北京博物館前副館長于堅、大陸作家訪問團舒乙、鄧友梅等、新華社副總編朱承修等八位記者……,都相繼至佛光山交 換心得。北京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節目還特地上佛光山拍攝,並深受「萬人上燈法會」的場面所感動。這些學者們紛紛表示,對佛光山融和現代與傳統的宗風, 感受良深。

除了學術、文化、藝術,佛光山還與大陸學者合作出版《佛教百問系列叢書》、《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一百餘冊,並將獲得金鼎獎的《佛光大辭典》七鉅 冊以不收版權費的方式,交由中國佛教協會在大陸發行。佛光山出版的《普門》雜誌、《覺世》月刊,在大陸均擁有相當的讀者。佛光文學獎、《傳燈》徵文比賽, 皆有不少大陸人士參加並獲獎。

在武漢,佛光山還有一所大學。民國八十年,大陸的華東、華中大水災,去年的唐山地震,佛光山、佛光會皆發起全世界信徒會員捐款賑濟……。點點滴滴,不勝枚 舉。由於,佛光山超越了政治立場,所以中國大陸外交部長錢其琛、巴西大使沈尤熬等官員,也都造訪佛光山巴西如來寺。更因這分誠懇與積極,使人間佛教的思想 播種於中國大陸十四億人心中,像經濟學家千家駒教授的皈依,新觀察報主編戈揚與許家屯、方勵之、陸鏗等人的親近佛光山美國西來寺,都說明也印證了大師的慈 悲步履,佛光山的法水甘露,已使大陸人民對佛法越來越有信心了。

歸納出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的具體貢獻有十二項︰

1.世界佛教人口增加。   2.青年學佛風氣日盛。
3.在家弟子弘揚佛法。   4.傳播媒體重視佛教。
5.佛教文物廣泛流通。   6.佛教梵唄受到重視。
7.佛光會蓬勃發展。    8.教育學界肯定佛教。
9.政黨人物實踐佛教。   10.演藝人員皈依佛教。
11.世界佛學會考成績輝煌。 12.弘法佈教跨國越洲。

從古至今,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我們很少見到一個宗教團體在短短三十年間,能夠有這樣一個全方位的成長,對於國家社會人類,又是這樣無遠弗屆全方位的關懷。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你立下如星雲大師一般恆久不變的大願、大力、大慈悲,就能夠堅持下去。因為有太多事情要成就,因為有太多人類眾生要關心,「心甘情願」的,從最初的「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進而「皆大歡喜」地開發出千手千眼的境界。

佛光山能夠成為今天這樣一個有傳承、有制度,具有多樣教化功能,又有獨特風格的道場,豈是偶然?親耳聽到今年七十歲的星雲大師豪氣干雲地說︰「我每天忙於弘法度眾,課徒著作,深感時間不夠用,所以最近倡導『人生三百歲』。」

「我十二歲出家,今年已七十歲,這期間不曾放過假,也不知放假是何滋味?二十歲任白塔國小校長起,再過十年,就八十歲,這期間我就工作了六十年。這六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每天的工作量,可以抵得過五個人,這樣算起來,我的壽命就有三百歲了。」

「一個人如果怕做事,偷懶,如何會有成就?已出家,要將身心都奉獻給芸芸眾生及常住,應盡心盡力去工作,人之會起煩惱心不安,都是因為不懂得用功,時間太多所致,所以忙是人生的滋養劑。」

真是愧煞娑婆眾生。

大事與小事 1996/5/16~1996/5/31

■五月 十六日  星期四

今天是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紀念日,來自全世界五大洲五千多位功德主,藉此因緣回山開功德主會議。而長達一整年的系列活動,也正式展開。

今天的慶祝內容有︰開山紀念碑的揭幕典禮、百位名家碑牆落成(歷代百位名家撰寫的佛教名言文句)、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內容有大陸國寶……秦銅車馬、歷 朝十一種藏經版本真跡、明鎏金古佛、黃興寫給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字函、張大千觀音畫、明方孝儒、清左宗棠、文徵明、何紹基等名人真跡、素人洪通遺作、近代名 家高爾泰敦煌名畫、大陸一級畫家史國良先生等作品,還有清代玉如意及水晶柱等),及功德主會議。

下午二時,於如來殿前,舉行開山紀念碑揭幕典禮,由我和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佛光山信徒總代表陳履安先生,共同主持。紀念碑上刻的是佛光山三十年來大事記和功德主的芳名。

吳祕書長在典禮中代表總統致贈「傳燈萬方」匾額給本山。吳祕書長致辭時說︰「社會非常肯定佛光山三十年來『一步一腳印』,把佛教帶入現代化,使靜態的佛教 走入社會,讓僧眾的佛教走入家庭,從山林佛教走入人間,除此佛光山最偉大的還是從事社會心靈淨化工作,讓臺灣的土地充滿希望。尤其在世界各地興建的道場, 都成為當地最宏偉的建築,讓中國人在海外揚眉吐氣,大師領導的人間佛教讓臺灣不但是外匯存底最高的國家,更是最有道德、公德心、愛心的國家。」

陳履安先生也表示︰「佛光山慶祝開山三十周年活動中,所舉辦的各種藝文、歷史、人物、名家書畫展覽等,都是大師三十年來的珍藏。從大師的手稿、講演稿、教 學筆記、創辦的雜誌、佛教的第一張梵唄唱片、上課教材以及各種翻譯本的著作,不難看出大師的悲心、願心,所謂『境由心生』,心清淨了,凡事就皆可心想事 成,我們跟隨大師就要發願心,把佛法帶到全世界。」

開山紀念碑揭幕典禮圓滿後,下午四時,在如來殿舉行今年度的功德主會。

民國五十六年(西元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的此時,佛光山舉行動土典禮,今年已進入三十年。人生三十而立,正值青年期,由於在國內政治、經濟各方面皆能迅速成長,才有今日規模的人間佛教及世界佛教。

所謂功德主是以發心服務、貢獻智慧、接引信眾、宣揚佛法、捐獻各項弘法事業來護持佛光山。如果以一個董事會來譬喻,功德主是董事,佛光山千餘名僧眾則是服 務員,也就是說功德主是佛光山的老闆。佛光山所從事的弘法利生事業,一切都是「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可以說,沒有 功德主就沒有佛光山。

在會議中,向功德主報告最近的一些工作––

1.佛光大學人文學院已取得教育部核准發照。
2.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今年正式加入大學聯招。
3.美國的西來大學,由於政府核准學生I-20的簽證,招生範圍遍及世界各國。
4.佛光山叢林學院派下十八所佛學院,今年將聯合招生。
5.由金馬獎導演王童先生執導的影片「佛光山」,預計可於八月殺青。
6.配合佛光山三十周年慶祝活動,多項世界性會議,如︰世界傑出婦女、義工、僧伽、青年、親子、宗教大學領導人等會議,將陸續舉行。
7.到明年的五月十六日為止,這一年中,文化院將陸續出版︰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四十鉅冊的––《般若藏》、一百餘冊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佛光山三十年論文學報》、《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佛光山三十周年特刊》等。

在座的功德主中,有的是還沒有開創佛光山前,就從宜蘭雷音寺護持到現在的信徒,對「老」一輩的佛光山弟子,大多認識。利用這個機會,也將目前在佛光山負責重要職務的「中生代」及「新生代」徒眾,介紹給功德主們認識,如––

負責佛光大學的龔鵬程校長、雷音寺重建的慧龍、禪淨法堂的慧運、《禪藏》的永明、《佛教》的永進、電腦大藏經的陳履碚、《普門》的永芸、《覺世》的滿光、 佛光會的覺範、在戒毒村負責輔導工作的慧信、男眾學部的慧寬、以及負責雲居樓的永勤,和剛從印度回國的依華等人。

希望各位功德主,本著愛護佛光山的精神,能繼續護持佛光山,和新一代的僧眾﹗

澳洲臥龍崗市長大衛坎培爾,和高雄縣長余政憲先生,今日在佛光山完成高雄縣和臥龍崗市結成姐妹市的儀式。

■五月 十七日  星期五

上午續開功德主會議,為大家介紹幾位功德主和佛光山的因緣。

三十年前在公路局第三工程處服務的倪思曾處長,到佛光山禮佛,準備添油香時,我要求他要添油香就添多一點,希望能把磚子窯到佛光山這一條路,鋪上柏油來做功德。

就為這一句話,三年內李處長為這一條路先後鋪了三次柏油,才到達高級路面的水準,實在要感謝李處長,讓來朝山禮佛的信眾方便不少。

佛光山到麻竹園開山以後,除了貢獻公路外,也由手搖電話改成自動電話、加設郵政代辦所、自來水、施診施貧、設立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都是在各位功德主護持下完成的。

也有村民怪說,此地原來叫麻竹園,有了佛光山,就沒有麻竹園了。我說,麻竹園只有在大樹鄉的人知道,現在佛光山把大家帶到國際上,世界各處都有人知道。

專門替國人解決衣、食、住、行(太子龍、統一食品、太子建設、九和汽車)的吳修齊居士,日前總統府聘請他當資政,吳居士不敢接受,他說︰「我的三連叔,曾 當過臺北市長,對國家有很多建樹,都沒有做到資政,我怎麼能做?」這種對長輩倫理的尊重,實在是時下青年們的模範。

開山之初,以銀行簿、印章,借給佛光山週轉的潘孝銳先生、到處做善事的中華民國生命線董事長曹仲植先生,以行佛來利益他人;另有曾梁源、游次郎、陳順章、沈尤成、賴義明、劉招明、黃英吉、游象卿、西原佑一等等,對佛光山的護持,真的是三十年如一日。
在會議中,也有不少人發表感想––

龔校長︰「在這樣的一個聚會中,從大師口中得知,每一位功德主跟佛光山都有一段非常特殊的因緣。我實在感動得幾乎講不出話來。

我個人對教育有很多構想,我們現在籌辦大學,實在說有一點晚了,為什麼呢?就整個中華民國教育史,甚至整個現代教育史,基本上,佛教是一片空白。中國的現 代化教育,完全是受到基督教、天主教他們所辦學校的影響。像我們現在的學生,上學有所謂上、下課,音樂課、體育課……使用教科書,這種鐘點的限制,全都是 在清朝末年光緒年間,因為基督教、天主教到中國來辦學堂、辦大學,中國人才學來的。約在光緒二十九年,就把原來中國的教育體制,如書院、府學、州學、縣學 全部廢除,改設我們現在的學校。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小學、中學、大學教育,完全是受到基督教、天主教辦學的示範才開始學來的。

我們學西方人辦教育,學了近百年,對於我們的學校是否滿意?是否有要再改善的地方?抑或是依我們的精神,用另外一種辦學方式,讓以後的人,一提到中華民國的教育史,都會承認在教育史上,佛教也占有一個重要地位。

佛光大學不敢妄自菲薄,在大師的領導、各位功德主的護持之下,我們真的能夠替佛教在整個中華民國的教育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

佛光大學在籌備過程中,其實說起來,算是蠻順利,雖然受到各種客觀的限制,使得在辦學中有一點點曲折,但是整體說來還算不錯,因為我們的教育體制還不是很 完善。舉例說明,譬如辦大學,只有公立大學才可能一開始就辦大學,我們辦,則只能從學院辦起;公立大學可以在沒有校舍下,就開始招生,我們辦的話,就必須 把校舍蓋好,桌椅買好,老師聘請好,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教育部才准我們招生。而公立大學可以在校舍等建築什麼都沒有下辦研究所,但教育部從來沒有核准私 立大學在開辦時,第一年就可以辦研究所。今年教育部准許我們第一年就開辨哲學研究所,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特例。可是我們的雄心不僅於此,千里之行,始於足 下,只希望一步一步來做,今年九月分我們以一個系,兩個所來開始辦大學,希望將來佛光大學也能夠得到各位功德主的關懷、支持、指導。」

我在還沒有請龔鵬程先生當佛光大學校長時,對龔先生根本不認識,也從沒有見過他,只在報章雜誌上,得知他二十七歲就拿到博士學位,曾任道教學院院長、世界 佛學研究所負責人,服務於大陸委員會,報紙上常有他的文稿。有一次從臺北回高雄,在高速公路上,心生一念,就打電話給龔先生,說明我要辦大學,想請他當校 長。他立刻回答︰「OK。」所以這幾年來,龔校長就為這個「OK。」為佛光大學吃盡種種辛苦。

陳履安先生︰每一次看到大師,聽大師開示,都能體會出大師的悲心、願心,尤其大師還有一顆歡喜心,無論做什麼事情,見到什麼人,都總是歡歡喜喜的,而這個 歡喜心,使得大家也都歡喜,我們就以一個歡喜心,來做功德,護持三寶,護持大師,作為今天三十周年給大師的禮物,讓我們大家歡歡喜喜的共同來發這個心 願。」

陳田錨議長︰「佛光山開山建寺,今年剛好是三十年,佛光山的教團有幾百萬信徒,其影響力遍及海內外五大洲,是一個現代化的教團,大師為我們佛教徒已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佛光山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改變了海內外中國人的人生,相信也會改變中國歷史的腳印。

我還很清楚地記得三十年前開山之初,親眼看到大師,頭戴斗笠、手拿鋤頭,帶了一批工人,親自監工作務,這種精神實在讓我非常感動。現在的佛光山已成為臺灣佛教的指標,也是亞洲第一大佛教聖地,大師的改革有創意,他的教化實在讓我們油然升起尊敬讚歎的心。

大師曾說︰『替眾生服務就是修行。』我把它作為我的座右銘,並奉行之,所以每次選舉都能順利高票當選,我永遠記得這一句話,非常感謝大師。」

陳田錨議長最近開設了一間大眾銀行,發行的「佛光卡」也於今日上市,特別送了三十張金卡給功德主,分別為楊棟、楊葛小玲夫婦,林金松、吳錦美夫婦,王大進、許淑燕夫婦,高呈毅、高連富子夫婦以及陳信智、許卉吟等三十人。

陳潮派居士︰「因《臺灣時報》在二月分對佛光山不實的報導,引起高雄地區護法信眾不滿而前去據理力爭,表明佛教徒立場,後由蔡副社長出面道歉了事。身為佛教徒,護持佛法是佛門弟子的責任,我很高興在這一件事上,盡到護持佛法的責任。」

中午,在雲居樓和功德主聚餐,圓滿此次的功德主會議。祈祝大家仗佛平安,將歡喜、功德、慈悲,都帶回家去。

下午二時,開車北上,到嘉義巡視佛光山南華管理學院。晚,前往南投埔里靈巖山寺。

■五月 十八日  星期六

昨晚安單在靈巖山寺。今天妙蓮長老和我談及,一個僧青年是否受過訓練,從其威儀表現中,即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規矩,只有在叢林才可以訓練得成,因叢林要求得很嚴格,動不動就用打的,在拳鎚下才易成就,現在的青年,是受不起的,所以規矩總是訓練不起來。

提到叢林教育,靈巖山與佛光山有何不同?

靈巖山︰ 
1.有音聲到處佛號不斷(有錄音帶)。
2.見人舉止不忘合掌。
3.弘法事業項目單純。
4.每晚「慧命香」要三個小時,還怕學不好。
5.教育重在《淨土三經》(畢生受用)

佛光山︰ 
1.全山無聲,不曾「為私事、細故」廣播。
2.見人舉止以微笑來接待。
3.弘法事業項目多。
4.每堂課誦只一小時,還怕學生受不了。
5.教育重在一切佛法(也許都不會)。

這不同的宗風,哪一個好?沒有絕對的,只要適合根器就好。

威儀要好,合掌很重要,「合掌」雖很辛苦,但習慣了以後,就會很有威儀。此次美國副總統高爾先生訪問西來寺時,也曾表示︰「我很喜歡佛教的『合掌』,合掌很具有美國的特性,象徵多種族、多信仰的融和,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很符合美國的建國精神。」

人,只要一合掌,感覺就不一樣了,因一合掌氣氛就不一樣,自然不會亂動、不會跑步,可以說,一個人的威儀皆在合掌中。

妙老又和我談及一些「叢林術語」,如––

.七根針七根線,文殊菩薩早見面。
 沒有針沒有線,文殊菩薩不見面。––化針線錢

.羯摩的嘴,教授的腿。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搬材運水,無非是禪。

.大眾慧命繫汝一身,汝若不顧罪歸汝身。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珍惜時光,時不待人。

.個人吃飯個人飽,個人生死個人了。

.寧坐蒲團死,不做人間應付僧。

.生薑長在樹上,皂角生在地下。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衣單兩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未供先嚐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鎚。

.打沙彌、跪比丘、火燒菩薩頭。

.金衣缽、銀客堂,珍珠瑪瑙下廚房。

.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無理三扁擔,有理扁擔三。

.放開肚皮吃素菜,立定腳跟做好人。

.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

.要受寶華戒,扁擔繩子隨身帶。

.會唱香雲蓋,到處吃素菜。

.金山腿子高旻香,常州天寧好供養,

.焦山包子蓋三江,上海海會寺的里拉腔。

.後面溜單,前面進單。

.寧叫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

■五月 十九日  星期日

上午七時三十分,與妙蓮長老等人,共同主持三壇的正授典禮,九時三十分圓滿。祈祝此次在靈巖山寺求受戒法的戒子,將來都是佛門龍象。

應國際獅子會的邀請,十一時趕往彰化體育館,在「國際獅子會中華民國總會八十五年度會員代表大會」上,為全體獅子會會員開示。

我以幾則佛門小故事,來闡釋經典上的深意,和獅子會會員結緣。

佛門中將佛的說法,稱為「獅子吼」,有醒世之意,獅子會的會員,從事社會上救苦救難的工作外,並具社團的團隊精神,將大家如同百川匯歸在一起,照顧在社會上需要照顧的人,其功德真是功不唐捐。

下午一時三十分,順道轉往福山寺,隨緣和福山佛學院的學生座談。

人與人生活在一起,要互相了解,彼此溝通,能如此,那實在是很美好的事,不溝通、不了解就易引起誤會。

一個人最寶貴的黃金時代便是此刻,如果以花來比喻各位,有的是如牡丹高貴艷麗、有的如蘭花蕙質蘭心,而修行的生活就如同蘭花在幽谷中清淨澹泊。

花之吸引人,不在其外貌,而在其生命力,如菊花具堅忍不拔,梅花能與霜雪奮鬥,石縫中的小花,也有其氣勢,其共同點都是能與環境抗衡,活出自己來。

要使自己的人生豐富精采,就要好好規畫未來,沒有規畫的人生就易隨波逐流。像玫瑰雖美,卻是短暫不實,因此人除了漂亮外,還要把尊嚴、性格、氣質、風儀、人緣等活出來。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學佛修道,要心繫大眾、常住、佛教、平實不鬧情緒,主動勤快,充實內學,心中的法樂自然會散播。好好珍惜這一段求學時光,不要讓自己生命空過。

■五月 二十日  星期一

上午應邀前往桃園巨蛋體育館參加中華民國第一屆民選總統李登輝先生和副總統連戰先生的就職典禮。從臺北道場出發前往桃園,由於交通管制的關係,一路上通行無阻,十時準時進入典禮會場。

巨蛋體育館布置得美侖美奐,除各階層政要長官外,也有不少外國使節代表前來祝賀,整個會場在隆重中洋溢著一片喜氣。

今天總統就職文告,部分內容如下––

「『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登輝對全國同胞的需求,有充分的領會,也一定會全力以赴,達成付託。然而,影響國家發展深遠的重大政策,不是由一個人或一個政 黨就可以決定。因此,登輝將儘快責成政府,針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廣邀各界意見領袖與代表,共商大計,建立共識,開創國家新局……

時代已經改變,社會環境也在變。墨守成規,不思突破,注定將被淘汰。我們不能用權謀的眼光,推度政治互動;不能以私利的考量,決定政治立場。打鬧不能代表 民意,杯葛也並非就是制衡。我們所追求的民主政治理想,除了有效的監督制衡之外,也要力求不同黨派能夠為了民眾福祉,共同攜手奮進……

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同等重要。沒有成功的經濟發展,我們會失去一切。為了厚植國家實力,讓中華民國能在國際社會,以至未來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 重的角色,我們必須依據既定時程,如期發展臺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並且同步規畫推動跨世紀的國家建設,儘速營造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經濟體系,建設低稅 負、無障礙的企業投資環境,改革土地制度,壯大中小企業,提升國家競爭力,以迎向互利共榮的亞太新世紀,成為國際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

為求均衡發展,我們也將致力內政的革新,並以司法、教育、文化與社會重建為重點,同步並進。

全國同胞們,中華民族能歷五千年而不墜,端賴優秀文化的維繫。然而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中華文化在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下,備經危疑震撼,致使部分國人的信 心動搖,國勢低落。所以,登輝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文化的重建與新生。希望在臺灣地區的同胞,能建立新的生活文化,培養長遠宏大的人生價值觀,並以我國浩瀚的 文化傳統為基礎,汲取西方文化精髓,融合而成新的中華文化,以適應進入廿一世紀後的國內外新環境。這也就是『經營大臺灣,建立新中原』的理念所在……

中華民國本來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海峽兩岸沒有民族與文化認同問題,有的只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在這裡,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採行所謂「臺獨」的路 線。四十多年來,海峽兩岸因為歷史因素,而隔海分治,乃是事實;但是海峽雙方都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目標,也是事實。兩岸唯有面對這些事實,以最大的誠意與耐 心,進行對談溝通,化異求同,才能真正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謀求中華民族的共同福祉……

今天,登輝要鄭重呼籲︰海峽兩岸,都應該正視處理結束敵對狀態這項重大問題,以便為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作出關鍵性的貢獻。在未來,只要國家需要,人 民支持,登輝願意帶著兩千一百卅萬同胞的共識與意志,訪問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同時,為了打開海峽兩岸溝通、合作的新紀元,為了確保亞太地區的和平、 安定、繁榮,登輝也願意與中共最高領導當局見面,直接交換意見……」

在《中國時報》的「論談」專欄中,有一位署名何志聰的讀者,對新任總統就職有幾點期許,代表著大多數民眾心聲,其文如下––

「從今天起,人民就是『頭家』了,但絕大多數『頭家』之所欲,很簡單︰

希望有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希望人人都有輕鬆就業的機會
希望金融機構不要再倒會
希望政府職能要力行而不是光開會
希望官員不要把民脂民膏用在餐會
希望政府應全力掃蕩幫派黑社會」

■五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二

應在佛光會服務的在家居士要求,今特撥空和大家座談,勉其––

.佛光會除具有社教性質外,更具有宗教精神,所以講究的是結緣與奉獻,只要對會員有利的工作或服務,就應盡力去做,不要只看一時,更要看未來。

.佛光會的會員分布在全世界各地,承擔著播種的角色,對佛教在當地未來的發展很重要。

.所謂能幹的人,是具有正確觀念與勤勞的工作態度,這對一件事情的成就很重要,可以將小事做成大事;反之,沒有這些理念者,大事也會做成小事。此外,做事要有焦點,不雜亂無序。

.私自外出而不告知主管者,是很嚴重的過失,如此的行為,常住是不允許的,修道者的自我生活要在軌道上,不要放逸而讓人不放心。

在佛光會服務的在家居士,為配合各分會活動的需要,經常一大早就上班,到了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辦公室加班。或許是長期為大眾服務的關係,身上總散發著一股美麗的氣質,說到「美」,如何才美?我覺得––

1.有緣,看了就很美。
2.有氣質,非嬌艷,看了心裡就很舒服。
3.看了就很歡喜。
4.正派、不妖里妖氣。
5.耐看,看得越久越好看。
6.具有學識的內在美。
7.不做作,很自然。
8.身材體態均勻。
9.言談有深度,非浮面應酬。
10.面上常帶微笑,為人服務。

晚七時三十分,於基隆文化中心,為信眾宣說《般若心經》。

■五月 二十二日  星期三

圓神出版社社長簡志忠先生和名作家林清玄先生今日來訪。簡先生為有聲錄音的事情來和我洽商時間。林清玄先生是暢銷書的名作家,除寫作外,每年有近百場的講 演,擁有廣大的讀者群。其文筆常藉身旁見聞,將人際關係與自然融合一起,尤其是艱深的經典在他的闡釋後,很容易就了解,可以說活用了佛法,是智慧型的思想 者。

我們由著作談到出版,由出版談到講演,又提及現代寺院道場和信徒的關係,就如同學校、百貨公司、加油站般的親切,因寺院是提供信仰、慈悲、關懷、親和的地方,更是為信徒傳授知識、解除迷惑與法供養的地方,在精神層面為信眾提供幫助。

林先生說,從我的日記中得知我會開車,並且聽到一則傳聞––

有一輛車子在高速公路上,因行駛路肩被交通警察攔下來,交警馬上報告隊長說︰「剛剛行駛路肩被攔下的那一部車子,坐了一個很重要的人,要不要開罰單?」

隊長︰「很重要的人?連院長嗎?」

交警︰「不是,比連院長還要大。」

隊長︰「不可能是總統李先生吧?」

交警︰「我只知道司機是星雲大師,後座坐的人是誰我就不知道了﹗」

我聽了哈哈一笑。

徒眾覺門今拿了一份美國《修行佛社》素詩達法師寄來的一份季刊,說明其參加佛光

山主辦的國際僧伽會議的心得,重點如下––

非常敬佩佛光山的人間佛教走出山林,進入社會的貢獻,並以現代化的弘法設備接引人群。

很羨慕臺灣的比丘尼眾那麼多,住持亦是女眾,且都承擔了傳教、翻譯、文化等社會工作,真正表現了「從服務大眾中,而莊嚴自己。」

看到信眾與信眾間、信眾與法師間,彼此在一句「阿彌陀佛」裡,洋溢著歡喜心,也感受到每一位信徒皆是未來佛,而非一般互相競爭的貪瞋癡眾生。

要努力修持像星雲大師那樣時常帶著微笑、慈悲、幽默來對待一切眾生,又從不拒絕他人的請求與建議。

很感謝佛光山舉辦此國際僧伽會議,讓全世界的佛教,彼此有聯誼的機會,進而促進佛教徒間的了解與團結。

■五月 二十三日  星期四

法務部馬英九部長,多次電話相約,但因彼此各有行程,直到今天,馬部長才在法務部保護司司長施茂林先生及臺灣更生保護會董事長盧仁發先生的陪同下,中午到臺北道場拜訪。

二、三年前,佛光山在臺南承辦明德戒毒村的輔導工作,最近又接管了屏東更生保護會––戒毒者中途之家,為此馬部長特專程來表示謝意。

吸毒,是一種無聲息的活動,讓人在黑暗中慢慢腐化。口號式的向毒品宣戰,只是一種治標工作,積極的「勸」與「戒」才是治本之方。「吸毒」是一種病而非罪, 要以治癌的心態來治療,而這些都要靠吸毒者自身的決心毅力來戰勝毒品。希望有吸毒前科者,不要糟蹋自己,要徹底擺脫惡劣環境的污染,不要斷了自己的自新之 路。

「戒毒者中途之家」是政府為避免在監獄中已服完刑的戒毒犯者,回到社會又受誘惑,所以暫時不回到社區,先到中途之家住一陣子,作為適應期的地方。

馬部長表示,過去三年來,反毒工作還算滿意,(先後降低了百分之三十四),但仍須持之以恆,絕不能有所鬆懈或稍存一念姑息之心。

反毒工作的成敗關鍵,除了策略的靈活運用外,還需要全民的參與,因此收容吸毒者的專門機構是暫時性的,僅是點、線而已,將來必須把矯治重心,置於社區,結 合全民力量,形成強而有力的面。而法務部正考慮比照中央反毒會報的業務運作模式,轉移到預防少年犯罪及治安會報工作方面努力。

毒品之危害,不僅會毀掉個人的健康、名譽、前途,也毀掉了家庭的光彩、國家的資源,因此希望社會大眾都能有此共識,為幫助吸毒者拒毒,人人做警察、人人來檢舉、人人來勸戒。

得知佛光山正在籌募佛光大學建校基金,馬部長特別捐了一萬元,響應此興學運動。除馬部長外,教育部郭為藩部長日前也捐了伍仟元共襄盛舉。有這麼多位部長的 肯定與支持,佛光大學籌備處的全體工作人員,倍感欣慰與驕傲,大家都抱著要把佛光大學辦好的心情,來回報大眾的支持。

馬部長實在是一個好部長,這一期的《遠見》有一篇關於他的報導,可以讓大家更了解其為人––

問︰部長曾經指出,肅貪工作只能控制犯罪,無法完全根絕。如果借用這句話,部長給自己的施政成績打幾分?

答︰給工作績效打分數或是量化比較難,如果用「質」的描述,我們可以說,肅貪工作已經有成效,但我們還是不滿意。從民國八十二年十月到現在的三十個月之 內,我們一共起訴一千五百八十八個案件,和三千六百三十一個人,平均每天起訴兩個案件、四個人。這和八十二年九月往前推的三十個月肅貪成績相比,起訴人數 成長百分之九十。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我們確實在做事,而且也做了不少事。

可是肅貪工作有一個特性,就是如果做很多事,反而會給人情況很糟糕的印象,但正是因為去查,才會產生那麼多案件。

所以我們在做意見調查的時候會問民眾,覺得貪污現象嚴重是親身體驗,例如自己送紅包,還是看新聞報導的感想?結果發現百分之六十都是看報紙得到的印象。至於貪瀆現象是否已經被控制住了?我想,可能還沒有到那個階段,也就是說,有進展、有成效,但我們還不滿意。

整體而言,防貪比肅貪更重要。以公務員而言,必須懂得愛惜羽毛。像我到法務部以後,就盡量減少應酬,甚至如果知道哪家餐廳是違建就不去。掌握貪瀆的源頭,比事後再來追究責任更重要,因為肅貪不僅社會成本高,而且可以說是兩敗俱傷,甚至是「多敗俱傷」。

問︰這一陣子,立法院流行講「千里馬」和「伯樂」。連院長特別強調閣員的團隊精神,好像是針對個人英雄主義而講。甚至還有流言批評部長,認為「馬英九形象越好,國民黨形象就越壞。」部長對此有什麼看法?

答︰我想所謂的「團隊精神」,指的應該是一個團隊在領導人的指令下,彼此配合,全力朝某個目標衝刺。以往是「為政不在多言」,但是連院長要求我們盡力向社會宣導政策,所以我們常常上媒體。

至於有些人對法務部,或者我個人的工作不滿意,主要是因為我們辦案牽涉到他們。因為任何人打輸了官司,都不可能滿意,我可以充分理解。

有人批評我「只顧自己不顧黨」,這點我無法接受,因為黨的政策就是要肅貪、抓賄選,我是國民黨的政務官,當然要執行黨的政策,何況這不僅是政策,它還是法 律。政策可能因人而異,法律則不能。也有人批評我突出自己、不顧黨;但是換句話講,難道不是因為我努力肅貪、抓賄選,才讓人家覺得國民黨政府真正在做事 嗎?刻意把馬英九和國民黨對立起來,對兩者都不公平。

問︰部長在執政黨中常會的掃黑報告,沒有引起任何回應,反而是社會反應熱烈,部長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答︰我覺得這是媒體刻意強調的效果。打擊犯罪,誰會反對?沒人發言,表示大家都認為這是該做的事。李主席不只是裁定備查而已,他還講了很多話,包含肯定法務部過去三年的工作績效,但是媒體都不報導。

又有媒體指出,為什麼江丙坤部長也談黑金,卻在中常會引起廣大回響?其實大家搞錯了,江部長根本不是談黑金,而是談邁向二十一世紀,如何提升國家競爭力。 二、三十頁的報告中,提到黑金政治的篇幅不超過十個字,卻成為報紙頭版的標題,給人一種我們都是談論黑金的感覺。兩人談的東西根本不一樣,卻被講成「一冷 一熱」,實在是有點……

新聞媒體好像有點把我塑造成「唐吉軻德」式的悲劇英雄,我也有所警覺,不要掉入這個陷阱。其實,我沒有那麼悲慘,連院長很支持我的工作,看了報導後說,這些媒體在搞什麼?我只能謝謝大家的關心。

問︰有人認為查察賄選和肅貪,對國民黨而言,好像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部長有什麼看法?

答︰我比較認為這代表「正人正己」。我常告訴偵辦弊案的人員,不要因為涉案人官大就手軟,怕萬一追查下去不知如何收場。其實,沒有所謂的「收場」問題。法律怎麼規定,就怎麼收場。以檢調人員涉案為例,如果層級太高,我也要負起相關的責任,這才是責任政治的原理。

問︰內閣改組在即,部長的動向引起很多揣測,你有什麼規畫?

答︰任何政務官在這時候,都不會有具體的意見,因為會引起很大困擾。我已經四十六歲,當然對未來有一套規畫。不過,內閣改組是院長和總統的職責,如果我現在發表意見,因而成為媒體報導焦點,並不妥當。

深感中華民國的好官不易為,好人也是很受委屈的。

■五月 二十四日  星期五

早在西元前六二○年的今日(中國農曆四月八日),悉達多太子在印度的藍毘尼園誕生(佛涅槃則為減掉住世時的八十年,故為西元前五四○年),我們把這個日子定為「浴佛節」。

「浴佛」,佛真的要我們替他洗浴嗎?其實只不過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的內在佛,浴佛主要是在淨浴我們的心。

我出家至今已五十八年,自認最「認識」佛陀的為人。因早在四十年前,我為提供四個電臺廣播《釋迦牟尼佛傳》的需要,而撰寫佛陀一生的事跡。猶記得我一面寫,一面就為佛陀的慈悲、偉大而感動落淚。

要如何認識佛?可以由幾個問題來說––

1.佛陀會罵人嗎?佛陀會罵人。但罵人的言詞,不外是「不知苦惱」、「不知慚愧」、「不知羞恥」。一個人若不知羞恥就不像人、不知苦惱就不會上進、不知慚愧就不會改進。

能自知自己的苦惱、慚愧、羞恥,就會對周遭的人感到對不起,自然就會知道感恩、對人好。

人有人理,物有物理,天有天理,地有地理,不明理者就是愚癡、無明,故佛陀常用佛法來教育弟子,不要犯有愚癡和無明的毛病。

2.佛陀會流淚嗎?佛陀曾流淚。佛常說,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汝若不行,過不在導。對眾生的愚癡、苦惱、墮落,佛也有無奈的時候。

佛曾因為外道,要偽裝成佛弟子來破壞佛教,而在大眾面前流淚。今日教界,也有不少人是打著佛教的旗幟,以「獅子身上蟲,還食獅子身上肉」的舉止在造業,是故,是佛法者不是佛法,不是佛法者是佛法。

3.佛陀快樂不快樂?佛當然快樂,但佛的快樂,不是因為有好吃、好坐、好住的物質享受方面的快樂;佛的快樂是在打坐、休息、散步、安詳中散發逍遙自在的快樂。

在自受用方面,看到不如意的事,也會往好的方面去想;被人責罵當成是消災,自不會因此苦惱;在地上打地鋪也很安然,因為學佛是為法而來,非為床座而來。任何不合意的事,在佛心中都能很自在的受用。

在他受用方面,讓別人也一樣有好處,如「佛好慈悲好莊嚴。」「佛的莊嚴相貌看得好舒服﹗」「我明白了﹗我開悟了﹗我懂了﹗」這些都是佛陀給我們的他受用。

4.佛陀要吃飯、穿衣、睡覺嗎?佛是人,是一個覺悟的人,當然要吃飯、穿衣、睡覺。佛說法對象是人,非鬼怪神仙,在所有經典上的記載都是佛為人說法的人間 佛教。我早在四十多年前,就開始推動人間佛教,卻不為人認同接受,但目前的社會都是在弘揚人間佛教。什麼是人間佛教?八正道、四攝法、五戒十善等,都是人 間佛教,尤其是注重感情的生活及家庭和樂的生活。

慶祝浴佛節,我們應該以「道德人格」「慈悲心」「尊重他人」等莊嚴的心態來慶祝佛誕節。

■五月 二十五日  星期六

一九四三年三月十九日上午九時三十五分,在臺灣基隆外海,有艘日本客輪高千穗丸,船上坐有一千四百人,正從日本駛向臺灣,快到基隆澎佳嶼附近時,被美國的魚雷擊中船尾,幾分鐘後,船就沉下去了,只有在甲板上的兩百人遇救。

事發五天後,官方才發布新聞,但語焉不詳。而據生還者林祖煥的口述報告,他們全部被官方警告,只能照著官方說法講,於是一場上千人的船難,真相並沒有適時被報導出來。

事經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時報》和本山共同主辦「還原歷史真相––高千穗丸沈船事件的回顧與省思」座談會,下午二時,在臺北道場,由我和《中國時報》社 長黃肇松先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等籌備處主任黃富三先生共同主持。中研院臺史所黃婉窈博士、臺大歷史所吳密察教授列席報告,主要來賓有高千穗丸生還 者林祖煥、郭維祖、吳祖超和大和丸生還者黃允祿,罹難者家屬與事件關係者鄭貴子等十多人出席,以及上百名關心此事件的民眾,也都參與座談會。

《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先生致辭︰「代表主辦單位之一的身分,感謝大家今天出席,對高千穗丸的生還者表示敬意。早在民國三十七年開始就接觸新聞,在新聞界已工作了三十五年,雖然每天接觸新聞,但仍有很多新聞被漏失掉。

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有新聞,歷史才能正確沒有錯誤,今後仍會本此初衷,盡力為臺灣這一塊土地相關的歷史給予加強。

此次『高千穗丸』船難事件,是根據讀者鄭先生的投書才慢慢將此事給予還原。歷史的研究是要追求真相的,其中定還有很多意義值得我們再深入探討,日後將持續 發掘報導高千穗丸沈船事件的追蹤報導,也希望與此船難事件有關人士,能再提供這一方面的史料,以作為『還原歷史真相』的報導。」

這麼重大的事件,為什麼沉寂這麼多年,卻彷彿不曾發生一樣?周婉窈表示,主要是過去四十多年來,上自政府下至個人,都想忘掉戰爭期間的臺灣歷史,使得百般壓抑的歷史記憶,由於政治解嚴、意識形態鬆綁,便如伏流一般又冒出來。

面對今天出席此座談會的受難者家屬,對他們由衷地表示敬意。我生於民國十六年,正當北伐時代,記得家母曾對我說,在生我的時候,房子外有不少人正在搶劫殺 人。十歲時又逢七七事變,印象深刻的是南京大屠殺前後的農曆十五日,有不少親朋好友,都在這個時候受難,家父也是如此。

那時,年紀尚小,只知道跟著難民潮走,也不知要走到哪裡?只知道要往前走,因為後面有火光、刀光追趕,那是一段不想回憶,又難忘記的日子,戰爭的確是一件很殘忍的事。

近幾年來,不少日本人到佛光山,要求能在昔時日軍軍艦沉沒的恆春附近為罹難者舉行超薦法會,站在宗教的立場,佛光山當然願意為其做佛事,但若進一步要求要建寺紀念,則不是我們能力所及的。

人的生命實在很脆弱,尤其許多人的生命在戰爭中,都因為少數人的好鬥而犧牲。我在民國三十八年來臺,也不知道有「高千穗丸」的事件,幸好有《中國時報》寶島版的發表,這段歷史才不致被湮沒。歷史是一步一印,不容有所忽失的,我們要引以為鑑。

臺北道場將於五月二十七日到六月三日舉行水陸法會,有百多名僧眾將分別在七個壇口誦念經懺,屆時當為此船難事件的往生者超薦,也祝福在座幾位生還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更為罹難者祈祝有一個安住的皈依處。

■五月 二十六日  星期日

中午,前往桃園講堂。下午二時,主持國際佛光會桃竹各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分別授證給以下分會––

復興分會會長︰林一菊
大園分會會長︰張建隆
新竹第二分會會長︰廖玉鳳
新竹第三分會會長︰吳清霖
新竹第四分會會長︰游朝江
中壢第二分會會長︰鄭珊珊
中壢第三分會會長︰彭世勇
金剛第四分會會長︰楊朝榮
青年第七分會會長︰劉碧霞
八德第二分會會長︰尹倩

四時,為一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年幼者尚在襁褓之中,年紀最大者是一位剛好一百歲的陳褚吉花老太太,她表示,這次參加皈依在其百年歲月中,是最有智慧的抉擇。

晚餐後,是和桃園講堂住眾的師徒時間––

.每一個人在團體中,都有其價值,要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為團體貢獻一己之力,才不會失去自己的價值。

.有整體觀念者,絕不會本位主義,而是要集合全體工作人員的能力、智慧力、精進力來發展,否則易被社會淘汰。

.用生活來表達修行,是一種真心。真心就是真情、真義、真實,是會感動人的;心太硬的人,是不會流淚感動的,較不合乎人性。

.佛教最偉大的地方,是不管任何階層,到了佛前都是平等的。

凡事只要合乎佛法就是對的。

.一個團體要成功,不外一個原則,就是上下要一條心,主管愛護屬下,組員擁護主管。

.「懶」是一種病,一個人如果不精進,如何會有前途?尤其在道業上不精進,怎算是修道?

.「溝通協調」不可強行要求別人改變成和我們一樣,而是自己想辦法與對方相同。要能先包容對方,才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

.一個人若只看到別人的過失,而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則永遠不會進步。

.世界不是只屬於我一個人的,社會也不是我一個人的,道場更不是屬於我一個人的,而是十方信眾共同擁有的。珍惜眾緣所成的因緣,才不會自我迷失。

■五月 二十七日  星期一

為不負廣大信眾的期望及多位長官的支持,佛光山所籌辦的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終於趕上今年暑假正式招生。南華管理學院在創新、精緻、專業、通達的規畫 下,是一所不一樣的大學。傅佩榮教授今在報上刊載一篇〈私人辦學的壯舉〉,給佛光大學全體工作人員很大的鼓舞,其文如下––

教育界難得聽到這樣的新聞︰一所新成立的學院首創多項特色,如「四年免學雜費」、「大一、大二不分系通識教育」、「全國最高的師生比」等。這所學院是南華管理學院。

學生四年免學雜費,這是歐洲先進國家(如德國)的作法,因為他們認為受教育是國民的權利,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一步步往上走,念到博士學位為止。經費 則由國家預算支付,因為人才將是整個社會的資產。事實上,一般歐洲人對於念大學並不熱中,他們首先考慮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如果不是有心研究學術,還不如去 念專科學校,學得一技之長,畢業之後可以立即就業。若是念完大學,出路可能更窄。臺灣目前「高學歷,高失業率」的情況有增無減,但是對於遏止升學主義的風 氣,似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

因此,南華學院以「四年免費」為號召,確實展現了辦教育的崇高理想。政府做不到的,民間來做。相形之下,一般私立大學收費一年接近十萬,本著「取之於學 生,用之於學生。」「受益者付費」的觀念,原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焦點若不轉到「提升學生受教的品質」上,則未來將會喪失競爭力。

其次,「大一、大二不分系」並不稀奇,值得注意的是該校所列出的「通識課程」。就一所管理學院而言,不難做到院內各系共同取才,讓學生到第三年才決定進入 某一系。至於通識課程,列出的有︰外國語文、基礎寫作訓練與經典名著選讀,如果我們知道這些課程是為「資訊管理學系」與「傳播管理學系」的學生所開的,就 會相當驚訝了。目前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日益低落,文學院學生尚且難免,何況其餘?如果有人質疑管理學院的學生何以需要寫作能力,那就輕忽及低估了「寫作」所 需要的思想組織與文字駕御的條件。不僅資訊與傳播的管理用得到這些條件,人生與人性的管理更是有賴於此。

至於經典名著方面,預計將採小班制,讓學生逐一念完二十部中外經典。均分在二年四個學期中,則每學期要念五部經典。我不知道這些經典的名目,也不清楚採用 的教學方式,只是覺得這種構想立意雖善,卻有些好高騖遠,更難以預測將來學生如何消化吸收。美國哈佛大學與芝加哥大學都曾有過「核心課程」的規畫,內容主 要是西洋經典名著(尤以哲學類為多)。我們的學生能夠把中國經典念個十部就難能可貴了,若是連西洋經典也放進來,恐怕文學院的學生也吃不消,不過,南華學 院有心如此嘗試,也算得上是一大壯舉。並且,這種壯舉比「免學雜費」更為令人敬佩。

然後,所謂「全國最高的師生比」,具體說來是「一比三」,一位老師帶三位學生。這當然是創校初期的狀況,等到三、五年後,師生比能維持一比十,已經是國立 大學都難以企及的高標準了。不過,師生比不管多高,必須老師真正「在知識及生活上」為學生提供指導與協助,才有實質的意義。並且,老師的水平也很重要,一 位大師可能勝過十位老師對學生的啟迪。南華學院在師資方面有無驚人的作為,則仍有待觀察。

這一切都讓我們這些關心教育的人眼睛為之一亮,精神為之一振。我們知道,光靠理想不足以成此事,光靠金錢也未必能成此事。在講究本益比、投資報酬率的今日 社會,究竟什麼人或什麼團體有這麼大的氣魄與手筆?答案很清楚︰是佛教界的星雲大師。我一向認為宗教界辦學,應該有些特色。美國的耶魯、哈佛、普林斯頓等 名校,都是宗教界支持創立的。宗教界的超然立場足以助成學術界的獨立研究,但是宗教界的特定信仰也可能左右學術界的研究取向。無論未來發展如何,我們要為 南華學院的多項壯舉,致上敬意與祝福。

■五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二

今天為中國電視公司「星雲說」節目,錄影存檔。

除中視外,臺視的「星雲說喻」、華視的「星雲法語」等節目錄影,在我的行程中,似乎也是不可少的行事。

面對攝影機,在高溫的燈光下,就會想到信徒向我提及,收看這些節目的心得、感想及受益,所以再辛苦我都認為值得。今天「星雲說」錄影內容有––

「眾生諸佛不相侵,山自高兮水自深;
 萬別千差明底事,鷓鴣啼處百花新。」
––洞山悟本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
 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
––《法句經》

「世界到頭終有壞,人生彈指有何歡;
 不向此生生淨土,投胎一錯悔時難。」
––《優曇念佛七律》

「深心啟請諸師長,隨所言說悉能行;
 常能親近諸法師,如是如來最勝教。」
––《月燈三昧經》

「有慚有愧自莊嚴,知於世間應時語;
 一切常舒布施手,無上世親說是法。」
––《月燈三昧經》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
 勝敗兩俱捨,和靜住安樂。」
––《法句經》

「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同。」
––《景德傳燈錄》

「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受諸苦惱;
 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間。」
––《萬善同歸集》

「一切諸眾生皆依飲食存,
 一切有大力其心無嫉妒;
 一切因飲食而得多病苦,
 一切修淨行而得受安樂。」
––《大般涅槃經》

「道法少欲,多欲非道。
 道法知足,無厭非道。
 道法精進,懈怠非道。
 道法制心,放蕩非道。」
––《阿那律八念經》

「世無所怙,惟忍可恃。
 忍為安宅,災怪不生。
 忍為神鎧,眾兵不加。
 忍為大舟,可以渡難。」
––《羅云忍辱經》

■五月 二十九日  星期三

去年四月分入榮總做開心手術後,剛好已滿一年了,在榮總江志桓、張燕、蔡世澤等醫師的建議下,今起一連三天,將做健康檢查,以評估這一年來的健康狀況。
上午九時,住進榮總醫院,在護士長沈志萍、吳美玲小姐的帶領下,先後做了幾項檢查––

1.心電圖  2.核子掃瞄(ET)  3.照X光  4.心臟超音波掃瞄
5.檢查牙齒  6.檢查眼睛  7.核子全身掃瞄

中午,到了用餐時間,永均到榮總附近買便當,回來時興沖沖表示,素食館的老板不僅不拿錢,還供養一千元,請永均代為作功德。

下午要檢查眼睛時,從思源樓到第二門診中心,路經病患的候診區,有一位民眾看到我,叫道︰「是星雲大師,大家拍手。」隨即響起一片掌聲,我趕緊以合掌來回謝。在上下電梯的等候中,也有不少人要求和我握手、簽名乃至要我賜福給他們。

看民眾如此熱烈的待我,想想自己實在沒有時間生病,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健康。

■五月 三十日  星期四

今天是體檢的第二天,檢查項目有––

1.抽血作各項檢查  2.配帶「二十四小時心電圖」儀器
3.心肺功能檢查   4.耳、鼻、喉及聽力檢查  5.香港腳檢查

得知天主教羅光主教,也在榮總住院,中午專程到他病房探望。有一年羅光主教和我一齊參加由省政府主辦的宗教會議,彼此同是主席團之一。會中羅光主教,當著大家的面說︰「為配合時代趨勢與需要,希望大家多學習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可見羅光主教的胸量非常廣大。

八十六歲的羅主教,因口帶氧氣罩,不方便開口說話,用書寫方式和我交談。內容大致如下––

「深謝道駕,我患氣喘病已在院四個月,現在漸漸好轉,您現在法身健康如何?

法師揚佛六大洲,到大陸真辛苦,在國內大家所景仰,我只是寫了幾冊書。

 羅光
85.5.30」

總醫師對我非常厚待,每一項檢查都很用心。在檢查的過程中面對這些優良的醫護人員,高興之餘,不免憂心自己的徒眾,我對現代的年輕人很不了解,常發現有的 人身體有病,南部有醫師不看,一定要到北部看;西醫不看,要看中醫;中醫不看,要看密醫、看氣功。為自己健康著想,願大家在看醫生時還是要慎重一點才好。
榮總出入的人潮,實不亞於國際機場,讓我感受到––

1.醫院是個很忙的地方,大家忙著趕電梯、忙著進出手術房、急診室,在忙中爭取醫師在下班前多看幾位病人。

2.醫院是一個很「冷」的地方,每個來看病的人都是心事重重,為自己未卜的健康擔憂,而少有笑容。

3.醫院是一個很健康的地方,醫生護士走路都很快,像是「小跑步」,只為要將檢查的結果早一點讓醫師知道,以方便開處方。

4.醫院是很積極的地方,讓我們體會到健康的重要,進而珍惜生命。

■五月 三十一日  星期五

今晨接獲美國來的電話,得悉正在惠提爾醫院住院治療的母親病危,立即購買華航由臺北直達洛杉磯的機票,並致電榮總心臟主治醫師江志桓和張燕等人,取消檢查 身體的其餘項目。唯因承諾蕭萬長立委的聚餐無法改期,仍然應邀前往,席間承蒙蕭立委捐贈佛光大學興學基金一萬元,對於蕭立委的熱誠,由衷感謝。餐畢,隨即 趕回臺北道場,向水陸法會內壇的信徒告假後,懷著沉重的心情前往中正機場。

一路上,心裡沉甸甸的,像壓著一塊百噸巨石,腦海中不斷出現慈母微笑的面容,一股強烈的思念在內心上下翻騰︰母親,請您等我﹗心靈深處不停地在吶喊,最後 我以佛號聲調伏了波動的心情。這趟機程,平常只需十小時零四十分鐘就可飛抵目的地,然而今天卻整整飛了十二個小時。

一到洛杉磯,直奔惠提爾醫院,這時母親已轉送玫瑰崗,只能前去瞻仰遺容,幸好家弟國民、慈容、蕭師姑等在旁幫忙處理一切。不久,慈莊、慈惠、依恆、依照、 依如、楊慈滿等人也由世界各地相繼趕到。我克制著哀痛,向大家說明母親是一位慈悲惜福的長者,每每為人著想,很少勞駕他人。一年多來,母親居住在西來寺外 寮,衣食生活絲毫不改過去的簡單澹泊,所以遵照母親的遺囑,不驚動外界,一切從簡。當即口述了一則敬告十方師友的訃聞––

「星雲敬告各方師友︰

家母李劉玉英居士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二十分,於念佛聲中,安詳往生於美國洛杉磯惠提爾醫院,享年九十五歲。子孫及星雲之弟子多人在側,是日, 隨即移柩玫瑰崗,並擇訂於六月三日上午九時遵儀舉行殯葬奠禮。六月九日上午十時,於佛光山美國別院西來寺法堂舉行懷恩法會,六月十六日則於佛光山本山舉 行。靈骨奉厝於西來寺。遵母囑,不受輓幛、奠儀、香花、禮品等。曏昔多承各方師友信徒關懷,謹此奉聞。

星雲合十」

坐在身旁的國民弟早已哭得泣不成聲,他一面用顫抖的手擦拭著一雙紅腫的眼睛,一面哽咽地向我敘述著母親生前喜捨結緣的種種行誼,例如︰鄰居託她買菜,一塊 錢一斤的菜,回去後只收鄰居八毛,她喜給人方便,常予人歡喜,縱然自己吃虧也無所謂。她出門總要帶一些零錢,以便隨時布施給需要的人。在鄰里間,母親也經 常伸出援手排難解紛。文化大革命時母親還減衣縮食,省下口糧,救濟窮人,在鄉間受惠者眾多。記得曾經與母親聊起家鄉的事情,她老人家說,也許是環境的因 素,家鄉有些人很勢利,常擇人交往,但是母親不一定和一些縣長、鄉長打招呼,卻主動跟乞丐講話,濟助他們東西。所以乞者們常對母親說,「老太太,您這麼慈 心濟人,將來一定多福多壽。」母親卻回答︰「就算我明天就要死了,我也不會去求壽,我只是在求兒子將來有前途、有根機、廣度眾生。」每當想起母親平常為我 所積聚的種種陰德,真是點滴感念在心頭。

母親生於民國前十年,一生經歷過清朝、辛亥革命、民國創立、北伐統一、中日抗戰、國共戰爭、文化大革命以及兩岸關係的解凍,走過近百年的大時代動盪,猶如 一部現代歷史寶典,她常說一生中做得最對的一件事,就是允許我出家,將最心愛的兒子奉獻給眾生,奉獻給佛教。前年陽春三月,我專程回南京為母親祝壽,母親 一見到我,就拉著我的手喃喃地訴說道︰「為了想你,眼睛都哭爛了。」數十年的離別之苦、思念之情在短短的言語中表達得淋漓盡致,母親當時欣喜期盼的神情至 今仍烙在我的心坎上,久久無法忘懷。以前母親告訴過我,每逢過年,家裡的佛堂一定置放要給我的兩個紅包,雖然不知我在何處,但是五十年來未曾斷過,母親的 心意與堅持讓我感動不已。

母親對我思念雖深,但是為了不讓我操心,總是將那分關愛的情感藏於心底。甚至臨終前,她還囑咐大家不可以讓我知道,因為我應該為大眾而忙,不能為她個人費心。母親曉以大義、無私無我的精神令人動容。

我十二歲離開母親,今年七十歲,徒眾個個替我高興,七十歲還可以叫媽媽,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

世事無常,聚散總在瞬息間,如今我面對母親安詳寧靜的遺容,感嘆時光不能倒流,只能將一些陳年往事留待將來慢慢重溫回憶。

生死一如 1996/6/1~1996/6/15

■六月 一日  星期六

在玫瑰崗母親靈柩旁,我深深體會到佛法之美。母親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她永遠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兩天來,在澳洲、歐洲弘法的徒眾紛紛來信,向我表示 他們要收攝身心、弘法利生,這不正是母親的現身說法嗎?在靜悄悄的追思廳裡,家中子孫虔誠專注地稱念佛號,感受著佛號聲之美、寧靜安詳之美,乃至宗教信仰 的真善美,這不也是母親的現身說法嗎?

平常在動亂中,不會覺得有人生、有社會,只有在整個人停頓下來時,才會思考人生什麼時候開始學佛?才會想到人生的價值以宗教信仰為最高。只是有的人無法接 觸到宗教,必須經過大死一番,才能親身體會。在臺灣有許多到佛學院念書、出家的學生,都是因為父母、祖父母的往生而得度。有一位名叫「覺常」的徒眾,他寫 信給我,問我應該覺悟世間無常?還是應該從無常中去體會永恆生命?

記得慈莊的父親往生時,我建議最好的紀念就是為他出版一本書,將這本紀念冊留傳給世世代代的子孫,作為紀念。我也告訴弟弟國民、姪子春富、姪孫李正、李俊等人,應謹記母親生前的教誨,只要能記得三句話並奉行實踐,遠比落淚痛哭有意義得多。

昨晚閱讀了一些佛教歷史書籍,深感雖然人生的最後會帶給我們生離死別的傷感,但是若以另一個角度去想,母親除了過去社會環境的逼迫以外,實在比一般的女人 有福氣。因為母親十分明理,雖然年紀老了,但正如佛教所說,破爛的車子不能再用了,損壞的房子不能再住了,她深懂得這個道理,所以直至臨終,仍樂觀通達。 像美國前總統雷根先生,七十歲時仍日理萬機,但是現在卻患了老年癡杲症,即便想躲也躲不過,因此對於長生不死,她覺得不合實情,尤其對我講「慈航菩薩肉身 不壞」這句話,她認為是外道。試問世間上哪樣東西不壞?佛陀證悟的三法印道理當中,其中就有一句「諸行無常」,也就是世間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事物,沒有一樣 不是在剎那之間遷流轉變,也沒有一樣是常住不變的,世間上的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因此「肉 身不壞」違背了真理的說法。

母親平時在家從不出門,但是今年佛誕節特地上山禮佛,因而感染風寒,就此往生,這是為了信仰而犧牲的啊﹗母親一生沒有其他嗜好,唯獨喜歡打牌。我一直覺得 打牌不好,但是母親以此為消遣,直到現在沒有一個人說她不好,反而後來許多人都認為老年人以打牌為娛樂,對於身體健康和頭腦靈活,都有很大的幫助。母親能 將原本大家覺得「不好」的事做到最後大家「普遍認同」,多麼難得啊﹗

母親生活簡單,三餐均以醬瓜、豆腐乳配稀飯,幾十年來習以為常,即使到了現在,加一、兩樣菜放在桌上,她也很少去碰。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是不管你跟她老人家談什麼話題,她都可以對答如流,尤其是母親的明理和寬容,更是影響了我的一生。

在這世間,沒有怨恨,沒有不平,凡事都是當然,都應該以平常心來對待,禪師大德在開悟以後往往發現「平常心是道」,所以我希望大家今後多尊重別人,一切隨 緣,包容一切,讓我們轉娑婆為淨土,轉煩惱為菩提。若沒有母親現身說法,一般人不容易懂得這些道理。例如假使平常問大家佛號聲好聽嗎?大部分的人一定習以 為常沒有感覺,此刻再問大家佛號聲好聽嗎?寧靜好嗎?大家一定同聲應︰「好。」佛教裡,念佛只要一支引磬或一個木魚是很有道理的,因為這與彈琴奏樂完全不 一樣,佛教貴在「一」、「單」,簡單、單純就是美。所以我常覺得世間上最好聽的聲音就是阿彌陀佛聖號,而這種感受只有隨著一個人的閱歷成長才能慢慢體會。

■六月 二日  星期日

最近臺灣有一則消息,敘述將一位因游泳淹死的十八歲男孩的心臟,移植到一位五十五歲的婦人身上。我一直為此而沉思︰既然心臟可以更換,那麼頭是不是也可以換?依發展的趨勢看來,不僅頭可以更換,恐怕整個身體也都必定可以更換。忍不住要問一句︰生命究竟在哪裡?

有時候,我們會看到被斬成兩段的蚯蚓,頭尾各置於一處,切斷後的頭在動,尾也在動,那麼生命究竟在頭部?還是在尾端?經過仔細分析,科學家發現動的不是生 命,而是能量,之所以會動是因為一息尚存,還沒有用完。當有限的能量耗盡時,頭不會動,尾巴也不會動了。因此生命不在頭部,也不在尾端,佛教裡「涅槃寂 靜」形容得好︰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真正的生命是超越無常、超越無我的。例如海水波濤洶湧,海面上的泡沬究竟是海水還是波浪?我覺得從覺悟的觀點來看︰有 風起浪,無風平靜,動亂最終還是歸於寂靜。又好像一杯水,茶杯打壞了不能恢復,但是水依然存在;又好比燃燒的木材,薪薪相傳,流轉不息,所以生命本身不會 死。

現在科技日新月異,器官可以移植,換心、換腎、換眼角膜,將來或許還可以換頭。科學講究「基因」,認為基因是生命的密碼,科學家發現,每個人由於基因不同,遭遇也變得不同。其實,佛陀講的「業力」,比基因更微細周全,業力有定業、不定業、共業、不共業等等。

張燕大夫過去每週只做兩個心臟手術,為我開刀以後,若有所悟,因此發心每週為五個病人開刀。他說,趁年輕時多開刀,否則年紀大就不行了,手會發抖,刀子也 拿不穩。對張大夫來說,換心手術是家常便飯,在手術室裡,以人工方式讓摘下的心臟繼續跳動,然後找出壞死的血管,提供靜脈的補給。醫師開一次刀要站在手術 室裡八小時,有的時候更多達十七小時,非常辛苦。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不同於世俗。過去有一個人老年得子,欣喜萬分,出家法師卻在門口痛哭這個家裡多了一個死人,因為事實上,「生死一如」,生的時候就應知 道會有死的一天。生死猶如一張紙,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喬遷之喜」來形容生死,房子舊了必須搬一個新居,衣服破了應該換一件新 衣,身壞命終也會賦予另一個新的軀殼。因此,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

■六月 三日  星期一

生死,在佛教裡可以說是一個祕密,當初釋迦牟尼佛就是因為想要揭開這個生死的祕密,所以出家修道,乃至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果,才有了今日的佛教。而母親這次 往生,遵照遺囑不對外公開也是個祕密,母親生性通達體諒,不喜歡勞駕別人,因此我們體會她的心意,不驚動大家,甚至西來寺的徒眾也只有幾個人知道消息。

母親沒有受過一天私塾教育,也沒有捧過一天書本,她之所以對成語詩詞那麼熟悉,人情事故那麼練達,是從吟唱戲劇裡明白因果忠義,由待人處世中發揚慈悲關 愛。據兒時的記憶,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母親常跟人說︰「只要我有一碗飯,你也一定會分到半碗。」母親的喜捨與俠義一直為左鄰右舍所稱讚不已。母親一生樂於 貧窮,並以貧窮為驕傲,她不貪不吝的性格,讓身為子女的我們受益良多。記得幼年決定出家學佛,只知道母親當時含淚勉強答應了我的要求。轉眼時隔四十年,我 與母親於美國重逢,我問母親,為何答應讓我出家?母親笑了笑,語重心長地說道︰「我自知無法培養你,又很希望你有前途,剛好有一條路能讓你走,何不就此一 試?」我聽後,頓時心潮澎湃,感動莫名。偉大的母親為了心愛的兒子將來有美好的前途,強忍著滿心的難捨與牽掛,將我割愛給佛教與眾生,母親就是這樣一個處 處為人設想的人。

出家後,母親常來寺院探望我,印象中,六年來看了我三次,每次我都請母親不要再來,結果母親還是又來了。母親非常疼愛我,只有一次母親得悉我去游泳打了我。後來,才知道「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游的。」母親打我是愛之深、責之切啊﹗

大陸文革期間,謠傳我在臺灣當了某軍營的師長,家人因而被列為「黑五類」,母親為我受了很多苦。雖然每天都出外做工,仍然三餐不繼,為了解飢除餓,母親常 常撿菜葉、吃野草,飽受滄桑,因為我的關係,母親還被公安人員抓去好幾次,每次都是日夜審問,雖然她不知道我在哪裡,但心裡對我的掛念實非常人所能體會。

如今回首前塵,思緒萬千,想起母親的點點滴滴不禁心存感恩,倍加思念。記得一九八九年,有一次應電臺邀請,出外接受訪問錄音,回西來寺時已是深夜,隔天早 上,母親充滿愛憐地對我說,為何要對自己如此嚴格?不可太勞累啊﹗言語中字字體諒關懷。數年前,母親由香港回大陸,到了機場,坐輪椅的母親要從另一個門進 入海關,而我則幫忙國華兄、國民弟入關。送走了他們,我以為可以離開,不料母親卻一直在另一個關口處等我,非要和我再見一面後才肯離開。母親曾經渴望拍攝 一張全家福照作為紀念,在諸多相片當中,她最喜歡我為她推輪椅的那張照片,她認為別人尊敬我,我尊敬她,這才表示我是真正的孝順。又有一次,前往夏威夷弘 法,母親堅持要送我到門口,車子開走了,仍然見她在門外佇望,在夕陽下留下長長的身影。

母親九十五歲含笑歸養淨土,今天在玫瑰崗為其舉行告別儀式,深覺美國殯儀館設備完善,服務人員彬彬有禮,與家眷尊重配合,整個程序進行順利。今日一早,即 接獲中華民國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前高雄縣長余陳月瑛的慰問弔唁。上午九時,駐洛杉磯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歐陽瑞雄、副處長李世明、僑二中心主任廖東 周、名主持人高光勃、夏鈴律師、印海法師、通理法師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佛光會員兩百餘人均前來玫瑰崗,在莊嚴肅穆的念佛聲中敬致哀悼之意。母親一生感恩惜 福,對於大家的盛情厚意,一定受當不起,身為她的子孫,唯有努力將母愛的光輝分享世間大眾。

■六月 四日  星期二

一早,便掛念著打電話回臺灣,感謝昨天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監察委員康寧祥先生、前高雄縣長余陳月英女士、教界長老妙蓮老和尚、及本山功德主張姚宏影居士等人的來電慰問。

上午八時,前往母親生前寓所布置靈堂。

散居在美加各地的出家徒眾陸續回來,其中慧用問起一些行止威儀等事。我告訴他,做一個出家人,應注意到平時的言行,例如︰路上少講話、走路具足威儀、目不 斜視、不戴帽子、不用雨傘、衣襪整齊、不穿短褂出門,不宿俗親處等等,出家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瞬目,皆是對信眾無言的說法。

上午十時,徒眾聚集於小會議室,我提出三個問題供大家省思––

1.我怎樣才能成功?
2.我自己的毛病在哪裡?
3.如何承認自己的過錯與缺點?

以我自己為例,覺得字寫得不好、音感不好,了解自己缺點,再想辦法改善。因此要多發心、多讚美、多微笑、善於結緣、勤於課誦、樂於招呼,儘管自己沒用,但是勤勞可以給人好印象,讓人同意自己的存在。

關於領導寺院,如何推動弘法工作,應依自己的性格選擇發心服務的道場––

1.如果能傳教說法、熱心度眾,慈悲親切者,可於都市弘法。
2.如果不善應對,則應選於郊區修行,即所謂的阿蘭若比丘。

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必定不易成功,凡事得體諒人、為人設想。姪兒春富向我提起,將來西來大學的餐廳可由他來管理,我告訴他,開餐館應先想想,大眾需要的是什麼菜?什麼樣的口味?同樣的,弘法度眾要先想信徒需要什麼?我們能給予信徒什麼?

從青少年時我就期許自己要像虛空一般,沒有一個固定的形狀,隨時可以調整,在不變的原則下隨順眾生。例如,辦養老院、育幼院並非我所好,但想到眾生需要, 於是我興辦了佛光精舍、仁愛之家、大慈育幼院。寺院可辦養老院,卻不能將寺院當成是養老院,否則無法發揮弘法度眾的功能。我在人間,便想到人間的需要,個 人的歡喜與不歡喜並不重要,要能「以眾為我」。

徒眾每一次見面都急切誠懇地要我教導他們為人處世之道,我告訴他們,社會上的人以金錢、愛情、強弱、大小來比賽,然而比拳頭、聲音、氣勢並不是勝利者,具有道德、修養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下午一時,前往座落於柔似蜜市的西來大學新址,自洽購、簽約,直到今天交屋,方能一睹內部的設備與風貌。

到了傍晚,心定及臺灣各別分院住持當家︰慧龍、依德、依潤、依培、依圓、永平、滿益、覺範亦相繼抵達,並報告此次臺北道場啟建水陸法會萬人參與的盛況。

■六月 五日  星期三

慰問弔唁的傳真似雪片般紛至沓來,大部分的友人是看了報紙上的訃聞才獲悉母親往生的消息。不驚動大家,主要是遵照母親的遺囑,不將後事鋪張處理。自從倡導人間佛教以來,一直希望能改善社會風氣,喜慶喪事一切從儉,如今母親往生,當然以身作則,從自己先做起。

一大早,浩霖法師、休士頓嚴寬祜居士、中國民主基金會吾爾開希、沈彤、北美衛視郭原勳等人紛紛致電問候,正一一回電致謝時,天下文化高希均、王力行捎來一份傳真––

「大師︰

今晨驚悉尊母在西來寺仙逝,您已趕返美國治喪。晚與各同仁謹表萬分哀悼,深盼您節哀保重。

四十餘年來,您對臺灣佛教,以及近年在海外弘法之重大貢獻,已為中國佛教樹立了空前的典範,尊母在天,一定也萬分欣慰,倍感驕傲。

待您返臺後再向您請益。


晚希均、力行敬上」


另外,又收到一位善心人士的傳真,告以當歸和石斛兩種中藥,磨成粉,三餐後服用一湯匙,將會對糖尿病有顯著的療效。

在此謹以日記一欄,感謝十方師友的美意。

下午,身為子孫的我們,分別為母親寫了一副輓聯––

「敬愛的母親大人

  歷經民國締造、北伐統一、國共戰爭,吾母即為現代史,
  走遍大陸河山、遊行美日、終歸淨土,慈親好似活地圖。

不孝男國華、星雲、國民拜輓」

「母親大人靈右

  永念親恩云何為報,
  長思母德怎能忘懷。

不孝女素華泣拜

「祖母大人靈右

  茹苦含莘教我養我親情深似海,
  忍氣受屈利人益人厚德高如天。

不孝孫春來、春富叩拜」

「曾祖母大人往生佛國

  千呼萬喚祖奶奶而今何在,
  三跪九叩老太太乘願再來。

不孝曾孫李俊、李正叩拜」

「聖母老奶奶生西

  捨子出家成為四海同欽老奶奶,
  本具正見造就普天共尊人天師。

法眷孫一同敬輓」

「老奶奶生西

  佛緣師緣親緣奶奶有人緣,
  法情道情人情處處見真情。

優婆夷慈滿、碧霞、寶琴、碧雲敬輓」

「李母玉英居士

般若禪心堪稱世間大菩薩,
慈悲方便尊為人中老奶奶。

國際佛光會全體會員一同敬輓」

以上的輓聯可說是母親一生鮮明的寫照。

心定等人昨天趕到西來寺,今天再加上美加地區的徒眾,圍聚一堂,話說母親種種事蹟,在溫馨的氣氛中訴說點滴––

慈莊︰「每次探望奶奶,奶奶都跟我說,請師父派人到南京下院當住持,奶奶的常住觀念很強,從不認為南京下院是她個人擁有的。」

慧龍︰「記得奶奶對我說過,『有修天上一條龍,不修天下一個人。』奶奶每句話都給我很大的啟示。」

依照︰「記得有一次師父糾正我不如法,奶奶見了,忙對我說,出家受一點委屈是有價值的,因為多受一次委屈的磨練,就會多增長一分根基,一個人禁得起千鎚,才能成為大法師。」

依瑞︰「奶奶縱然對小法師也非常尊重,從不輕視。」

慈惠︰「奶奶待人和氣,每當前往探望,一見面,掛在嘴邊的第一句話總是『對不起』。尤其是與四十年未見面的師父重逢時,奶奶仍然淡淡地不動聲色,令我最為敬佩。」

慈容︰「奶奶對人尊重,甚至在病床上也處處替人著想,凡是身旁有人要吃飯睡覺,奶奶都叫他們趕快前往,對於別人的生活特別照顧。」

母親沒有接受過教育,但是她的言語舉止蘊藏佛法。母親講究威儀,一生從不靠背,即使坐在床上,也是腰背挺直,威儀具足。母親的養生之道主張飲食要少,使用 東西簡單,平時多勞動,不輕易指揮別人工作。在修持法門方面,除了念佛之外,她認為本住一心,從善心出發,地獄、天堂隨心轉,清淨佛道、榮華富貴皆在一念 之間。母親常常讚歎出家的功德,並一再提醒我,要好好接引大眾,將來大家都成佛了,她也可以沾點光。每次想到母親,而我未能侍奉盡孝,實在愧疚萬分﹗

■六月 六日  星期四

近來,常常收到西方人士寫給我的信,難得的是大家對我的作品表達了許多寶貴的意見。今天有一封來自聖地牙哥威廉的來信,經依日翻譯如下––

「敬愛的星雲大師︰

首先獻上我衷心的問候和祝福。大師,感謝您的慈心悲願,尤其您在美國弘揚佛法所付出的努力。

數月前,有幸拜讀您的著作,在此報告我的感想,敬請大師多包涵。我所接觸的英譯本是由聖地牙哥通曉中文的美籍人士翻譯的,內容清晰流暢。雖然我不諳中文,無法評論該譯文的準確性,但是我要肯定地說譯文表情達意,是可讀性極高的譯作。

在『我的人間佛教性格』文中,有些事例典故頗為深奧,有些非常微妙,大部分讀後都能馬上明白文中的精神和理念,同時也讓我明白人間佛教在日常生活中實踐的方法和重要性,與一般只在哲理上偏重論說的題材截然不同。

我非常喜愛『缺嘴的小雞』,牠雖然被爐火燒傷,但在大師悉心呵護下竟能起死回生,長大下蛋,真是不可思議。另外,有關您第一次遇見『黎姑』,熱心為她引路的情形,也令人印象深刻。以上故事不但甚富教化意義,對西方人士來說,更提供一個了解中國佛教文化的機會。
對我而言,有些故事並不能立刻把握箇中的涵意,也許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西方人眼中,恐怕會失去原有之意。例如有關『善巧方便』,提及一位徒眾喜歡吃蛋, 一有機會就想請假回家一飽口腹之欲,可是大師您卻慈悲方便地請某人烹飪各式各樣的蛋,雖引起一些人不以為然,但大師的幽默和智慧反而給予當事人自我反省的 機會。(依日法師後來跟我說明在佛教道場不吃蛋的慣例)

《佛教》叢書教理篇中的〈人間佛教的建立〉,對了解佛光山提倡的人間佛教是一大貢獻,它將人間佛教的理念簡明扼要地介紹給讀者。只有第一篇〈從人道到佛 道〉末端提到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對我來說,恐怕要花較多時間深入研究才能清楚了解,像十信、十住等名相讀起來不易明白,以我的程度,實在有必要特別註 解,加以用功才行。

總而言之,大師的譯作非常值得呈現給廣大的讀者朋友,若能印行流通,將會有更多的有緣人共同分享您的慈悲與智慧。我真的好慶幸自己能有機會閱讀這些作品,尤其懇切地希望其他西方人士也有這樣的福報。大師,再次地感謝您,感謝您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您的皈依弟子 安振(William Siebold)合十」


這幾天西來寺訪客很多,光是每天的接機就有八趟以上。除了各別分院的信徒之外,臺北汐止彌勒內院住持寬裕法師等六人前來參訪掛單,特囑咐西來寺知客安排旅遊,給予招待。稍一有空,找來擔任知客的滿勤、覺幻等人,談談待客之道––

知客就是要知道客人的心理,知道客人的需要。如何知客?重要的是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時段、甚至每一個單元,我們都要了解整個過程和 環節。例如在客堂,要懂得上茶、問候、寒暄、茶點招待,了解客人,與之溝通。佛殿裡,引領客人上香、禮佛,為其介紹說明和簡報。到了齋堂,除了上茶、上 菜、上飯,還要知道陪客,準備適當的菜餚,其中時空的拿捏、分寸亦是極為重要。

知客一職在寺院負責的工作範圍很廣,包括電話管理、客來人往登記、廚房飯菜、對外接待、朝山會館、車輛安排、糾紛處理、對外人事應對、知會協調等,身為知 客,首要條件除了主動、熱情之外,盤算、策畫、了解各種因緣關係,來龍去脈,也要一一了解,更要懂得耐煩、替人設想、肯吃苦,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偉大,是 經過多少辛苦、血汗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

■六月 七日  星期五

上午九時起,開始會客。首先是記者團的來訪會談,計有北美衛星電視公司總經理王傳亮、《中國時報》高縣特派員柯紀鋼、中視高市記者王振裕、華衛電視臺南部 主任李永和、《民生報》高雄記者陳俊合、鳳鳴電臺記者王琳、《民眾日報》記者崔家琪、李姿槿、《臺灣時報》記者黃麗安、《中時晚報》記者嚴光澎、《青年日 報》記者李靜音等十三人。
在帶領大家參觀的同時,又遇到一群臺大校友會的遠方來客,一個個要跟我合影留念。

不久,又來了幾批臺北、香港的信徒,我依然歡喜地與每個人寒暄、合影,並以茶點招呼大家。眼看每一位合影的賓客都顯得非常高興,我也隨緣和大家說了一則有關照相的趣事––

照相往往花了我很多時間,有時候五分鐘的路程,由於照相而足足走了半小時之久。我常常遇到一個人突然跑過來說要跟我照相,照完之後,又要我跟他爸爸照一 張,跟他媽媽照一張,甚至還要我跟他太太照一張,鏡頭對準了,那位太太還不過來,站在我身旁的先生一直著急地喊道︰「來啊,來啊,趕快過來,機會難得。」 那位太太就是不肯過來一起合照。我心想︰「天下竟然有人不肯跟我合照?」正當納悶之際,只聽那位太太說道︰「你沒看見我今天沒化粧?!」

說完,博得大家哄堂大笑。

一個上午,就在陪客、照相、談話、問候中悄然度過。送走一批批客人,我對一直在旁倒茶接待的覺幻說︰「如果我是西來寺的知客,西來寺一定會興旺起來。」覺幻點頭稱是。

匆匆用過午餐,驅車前往聖地牙哥西方寺,勘察目前翻譯中心的情況,依日為我介紹了多位優秀的美籍人士,彼此交換學佛心得,我也聆聽每個人對翻譯的意見,並約定兩天後一起到柔似蜜參觀西來大學新校址。

回到西來寺,天色已晚,聽說夏鈴律師已在客廳等我,夏鈴對於佛法在西方的弘傳貢獻甚大,今天我們談話的主題一直圍繞在西來大學今後的方向與展望。

就寢前,突然想起日前曾經承諾圓神出版社簡志忠社長,為林清玄先生的新書寫一篇短序,因此趕緊伏案下筆––

「以語言三昧給人歡喜,以文字般若給人智慧,是我的理想。一向以語言文字弘揚佛法的林清玄先生,擅長將佛法融入生活之中,其富有人情味的動人故事,最能描繪『人間佛教』的內容,所以最能獲得大家的欣賞。」

寫完傳真,已是深夜十二時。

■六月 八日  星期六

今天收到徒眾傳真一篇〈痛就喊痛〉的短文。記錄如下––

「臺灣的星雲大師透露最近動了一次心臟手術,奇怪的是,自己開心,別人痛心。

醫生用手術刀替他開心之前,問他怕不怕死?出家人若說怕死,修佛半生未免冤枉;若說不怕死,卻顯得矯情。星雲答道︰『死不是很怕,但怕痛。』
佛家智慧從不落語言陷阱,說『怕死』不妥,說『不怕死』不當,只好說怕痛。非『是』即『非』的邏輯,只在數學上有用,數學以外的人生,不受『是非』限制。懂是非的數學家很聰明,擺脫是非者才叫智慧。

基督教的耶穌也有這個智慧,當人問他是不是該用石頭擲死犯了罪的妓女的時候,說『該』不妥,那是教唆殺人;說『不該』不當,即是姑息犯罪。只好說,你們當中誰沒有罪,就可以用石頭擲她。

耶穌有智慧擺脫了語言陷阱,但未免有點卸責;將別人的道德感擺上檯。萬一真有一個對自己罪行完全失憶的癡杲老人,以為自己身家清白而拾起石頭將妓女活生生 擲死,怎麼辦?妓女死不瞑目不打緊,耶穌滿臉尷尬才是大事。星雲簡單的一句『我怕痛』,既沒有將別人擺上檯,也體現了率性而為的佛家精神,值得鼓掌。

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本來就是明心見性的最高層次,一刀扎在心上,不喊痛的是貪慕虛榮的偽好漢。

但關雲長這類刮骨療傷時還要死頂跟人下棋的矯飾行為,卻受稱頌為真英雄。於是造就了後代中國人死要面子不肯認衰的惡習,尤以高官為甚。為官者應習佛法,痛就喊痛,錯就認錯,善哉善哉。」

曾在報上看到一則報導︰競選期間,候選人到處拜票,一位候選人來拜票,某人就回答︰「一定,一定。」另一位候選人來拜票時,某人又回答︰「沒問題,沒問 題。」再一位候選人來拉票,某人立刻就說︰「當然,當然。」可是自己只有一票,怎麼辦?到底應該投給誰?再者,自己是社會的中堅分子,像自己這樣的人,都 信口開河,不為自己的言行負責,真是太可怕了。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這樣行事,社會風氣將會敗壞,自己豈不成了社會的罪人。所以,他很欣賞我的直率,公開表 明要支持某某人,就不會有這些困擾。

我一向主張講清楚、說明白,真誠地說出內心的感受,也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必矯揉做作。有的人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不惜說謊。為了掩飾自己的謊言,必須一再 的撒謊,而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等到西洋鏡被拆穿時,倍受輕視,無地自容,真是悔不當初。忠於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知」的權益,才能活得心無罣礙,瀟灑 自在,何樂而不為。

■六月 九日  星期日

今天上午,在西來寺法堂為家母舉行懷恩法會。雖遵母囑,謝絕花圈、輓幛等,但陳履安、陳曹倩伉儷、孫春華老師、高市議會陳田錨議長,和許多佛光協會都贈送花圈。整排花圈排列在法堂外,十分壯觀。

上午九時起,前來參加懷恩法會的信徒即陸續抵達法堂。計有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夏鈴法制長、蔡總鎮理事、洛杉磯協會吳劍雄督導、陳居會長,聖地牙哥協會方俊 雄會長、舊金山協會劉明珠副會長、加州教育部建教合作負責人比安可先生、《世界日報》王惠蘭社長、劉之剛經理、加州寮華聯誼會佘紹漢會長、美國國際大學崔 純一校長、韓國社區代表鄭暉桓先生、臺視趙石堯導播、田文仲先生、張月麗小姐,《世界日報》尹祧小姐、《國際日報》王艾倫小姐等三百餘人。拈香之後,大家 一起念佛。整個法堂的氣氛莊嚴肅穆。

上午十時,先由三弟國民、姪子春富、姪孫李正、李俊等人獻上十供養。我們誦完經文之後。由我報告母親的行儀。

母親一生歷經憂患,且具有相當的特質和美德,我分六點來說––

1.母親非常勤儉

小時候家裡非常貧窮,但是母親安於貧窮的生活,即使有錢也不會添置衣裳、家具等物質,她重視的是精神層面的提升。平常吃飯,只以豆腐乳和醬瓜佐餐。往生 後,西來寺的徒眾為她準備豐盛的供菜。我告訴徒眾,不如供養豆腐乳和醬瓜,更合家母的胃口。她雖然年紀大了,但是日常瑣事都自己料理,絲毫不願意麻煩別 人。

一天早上,我推著輪椅,帶她到西來寺的佛殿。當香燈師獻上一炷香時,她說︰「佛祖不要我們的香,也不要我們的花,佛祖只要我們的一點心。」

2.母親注重威儀

在我的記憶中,母親非常重視威儀,她的坐姿端莊,即使坐在床上,也從來不靠枕頭、棉被。平時坐凳子,也是腰桿挺立,只坐凳子的一半;即使衣服破舊,也總是穿著整潔。家裡時常保持窗明几淨。

3.母親非常機智

文化大革命期間,家裡被歸為「黑五類」,公安人員將母親抓去,盤問我的行蹤。她說︰「我生一個兒子,沒有享到福,反而惹得一身霉氣。我勸你們不要養兒子。」

數年前,我接她到臺灣時,曾有記者問她︰「奶奶,大陸好還是臺灣好?」對於這樣的問題,我當時在旁邊,為她暗暗捏了一把汗,沒想到她神色自若地答道︰「臺灣人民生活富裕,經濟發達,但是我年紀大了,在大陸住得比較習慣。」

她雖然沒有受過教育,但是經常以詩句教人,例如︰「待人以寬,律己以嚴。」「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雖然沒有學佛,但是她很有佛法。她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被境所轉,要能轉境。」

4.母親注重恩義

唐山地震時,唯恐揚州受到波及,我們到上海表哥家避難一陣子。地震過後,家母對於表哥的照顧,念念不忘,我與她相逢這十八年來,她一直要我送表哥收音機、 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化製品,以回饋當年的恩情,古人所謂的「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母親力行不渝。為了讓母親安享晚年,我特地在南京購置雨花精舍。母親卻 從來不說這是她的,而說南京下院是常住的,一直要我們派人去當家。

有一次我回家探親,三、四十位子子孫孫前來濟濟一堂,圍著母親談天說地,她笑著說︰「萬朵桃花一個根」樹有根,水有源,飲水思源,注重恩義,才是正道。

5.母親非常慈悲

母親總是處處為人著想,時時流露出慈悲的精神。四個人吃飯時,她總是煮六人份的飯菜,隨時預備客人來訪,可以有現成的飯菜享用。

文革期間,她經常到運河邊挑水回家,將水煮沸後,分置於碗裡,方便鄰近學校的學童放學後,可以解渴。後來大家都一致稱她為「老奶奶」。

她最大的慈悲是把我布施給佛教,讓我能安心向道,廣度眾生。

6.母親體諒他人

有一次我講《金剛經》,母親聽後說,我講得太高深了,她認為「我相要空,人相要有。」因為我們與人相處,心中要有別人的存在,時時尊重別人,處處為人著想。否則大家都無視別人的存在,豈不是要天下大亂了?

每當去看她時只要別人告訴她「二太爺(母親對我的暱稱)還沒吃飯」、「二太爺該去睡覺」或「二太爺要去會客和開會」,母親都非常體貼人意地催促我︰「快去、快去」。

有一年我在澳洲弘法時,她在美國跌斷了腿,堅持不准別人通知我。這次病重,也交代家人不可以讓我知道,因為她要我為眾生忙碌,不要只為她一個人忙碌。

千言萬語也無法道盡我們對她的感恩之情。

「永念親恩云何為報,
 長思母德怎能忘懷。」

懷恩法會之後,將家母的靈骨迎請至禪堂,誦經之後,暫厝於此。家母一生的嘉言懿行,可以用一首詩偈來表達––

「般若禪心堪稱世間大菩薩,
 慈悲方便尊為人中老奶奶。」

■六月 十日  星期一

最近有四批法師前來悼念家母。

第一批是印海法師和通理法師,他們在家母停靈玫瑰崗時,即前來探視,關懷備至。在玫瑰崗舉行告別式時,他們也一大早就到靈堂,參加法會,令人感念。第二批 是悟明法師帶領多位高徒前來,不但上香,而且誦經,加上全套的祭文和說法。第三批是彌勒內院的寬裕法師及多位高徒,他們也是從頭來起,既誦經又祈福。佛教 傳統的禮儀,在這些長老的身上表現無遺。

第四批不知是何方大德,他住在離西來寺一個小時車程的飯店裡,打電話給住持慈容,要求西來寺派車去接他。秉持「給人方便」的原則,慈容特地請人去接他到西 來寺,一趟車程兩個小時,終於到了西來寺。他說︰「怎麼沒有人來接駕?」接他的義工趕快去找了一位男眾法師來接駕,他接著問︰「星雲大師在嗎?」剛好我不 在寺裡,他一聽我不在,很氣憤地說道︰「太沒誠意了,送我回去。」義工只好送他回去,再一趟來回,又是兩個鐘頭。

人生百態,有各種人、事的訴求,俗云︰「一樣米養百種人。」有的人歡喜別人恭維、接待,一有好的待遇就洋洋自得,以為自己的身分高人一等。相對地,有的人謙恭自持,雖然身分高尚,但是一切從簡,不願勞駕他人。

佛門長老,受叢林的傳統教育,言行舉止,合乎佛門的行儀,舉心動念,處處為人設想,最合乎現代的需求。除了這些教界的長老大德之外,還有張少齊居士和沈家楨居士,他們也是現代護法的楷模。

張少齊居士除了弘法之外,更熱心於佛教文化之推動,先後創辦《覺世》旬刊社、建康書局等機構,對於《大正藏》在臺影印,亦出力甚多。由於他對佛教貢獻良多,所以佛光山將他列為功德主,並且妥為安養。

沈家楨居士於一九七○年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創立了「世界宗教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of World Religion),搜集世界上有關佛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獻,提供社會大眾研究佛教學術的良好機會。他的圖書館中,收藏了亞洲地區三十二種文字著作的佛學文 獻,非亞洲地區十一種文字著作的佛學文獻,卷帙浩繁。佛學期刊有三百六十七種,視聽教材有兩百五十四類,以及製成微片的手稿和經典五萬種。

今天,他送給我一片《金剛經》光碟,他特別介紹了光碟的好處,可以儲存兩萬萬字,隨時都可以調閱資料出來,而且不怕蟲咬,不怕潮濕,方便又可靠。

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真是來不及學。電腦連線可以讓你在任何地點知道天下事。我不懂電腦,但是我知道電腦的重要性,也有心發展佛光山的電腦中心。有「專 家」告訴我們要買五百萬的設備,發展電腦中心,買回來之後,卻不管用。又有一位「專家」建議我們要買另一套七百萬的設備,買回來之後,也派不上用場。
佛光山計畫將《佛光大辭典》和佛教經典輸入電腦裡,但是花了數年的時間和精力做出來的成品,到時候可能因為新產品的上市而顯得落伍了。真不知道該不該進行?

我到西來寺時,看到辦公室有幾部個人電腦。徒眾興沖沖地要我看他的電腦。我說︰「我不要看,因為在緊要關頭時,電腦時常『當機』」。有人預言,以後法師出 外弘法必須攜帶隨身的筆記型電腦。到了講堂,把電腦架好,電線一插,就可以開始講經說法。只是不知道跳電時,法師們要如何應變?恐怕未來的課題要加上一門 停電時的應變之道。這招學會了,才能到處弘法,通行無礙。

■六月 十一日  星期二

上午跑香時,遇到一位美籍人士,很熱情地和我招呼,我也回應一句︰「How are you?」走遍世界各地,發現每一國家的人士都有特定的招呼語。例如––

中國人︰「你吃飽了嗎?」

日本人︰「今天天氣好嗎?」

美國人︰「你好嗎?」

佛教徒︰「阿彌陀佛。」

無論我走到哪一州、哪一國或哪一洲,佛教徒的共通語言就是「阿彌陀佛」。尤其加上合掌的手勢,令人感覺既溫馨又親切。人人口中「阿彌陀佛」不斷,大家就能生活在佛光淨土中。

上午十時,在西來寺小會議室召開西來大學董事會。慈莊、慈惠、慈容等人都出席了。今天會議的決定事項如下︰

1.西來大學在柔似蜜市的校地已購妥,即將於近期內遷校。

2.慈惠法師擔任董事長,慈容法師擔任執行董事,下設課程發展委員會、財務委員會、技術委員會、義工委員會、校務推展委員會等。夏鈴律師擔任發展委員會主任。

3.依法法師擔任教務主任,慧愷法師擔任總務主任。

4.擬定三年內修繕計畫和五年內修改計畫。

5.招待過去贊助西來大學的功德主參觀西來大學。

6.積極招生,推展校務。可設正班生、分校生、集訓生、建教合作、技訓班和代訓生等。
7.重建原有的印刷廠,增設禮堂、講堂和禪坐中心。

西來大學自一九九○年創校迄今,歷經千辛萬苦,於去年申請到I-20,到今天終於能夠遷校,嘉惠世界各地的莘莘學子,內心感到相當欣慰。希望西來大學能秉 持佛光山的創業精神「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以及佛光山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辦出一所 有水準、有特色的大學。

午餐後,指導西來寺的工程。在「南海慈航」處增設一座鐘,讓訪客均能聞聲得度,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在「靈山勝會」處,增設一位羅 漢,讓訪客能與羅漢合影,藉此時時提起他們的佛性。另外,增設「義工室」,讓發心的義工菩薩們有一個安心工作和休憩的場所。我認為規畫時,不是用金錢來堆 砌,而是用智慧來莊嚴道場,才是最上乘的規畫。

晚七時,在小會議室與徒眾接心。徒眾陸續說出令他們受益的話語,有––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
.滴水之恩,湧泉以報。
.做慈悲事、行忍辱法、發柔軟心。
.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集體創作。

會議同時,宣布了西來寺的新人事,依果為內當家,慧傳為外當家,慧濟為辦公室主任。他們都很發心,有常住觀念,希望藉重他們的長才,讓西來寺在慈容的領導下,有一番新氣象。

■六月 十二日  星期三

母親往生後,家中的子孫後輩只知道哭,不知道如何表彰其行儀,延續其精神。最近接到外甥女鳳珠和外甥龍珠的傳真,真正地道出了他們敬愛的奶奶的風範,茲記錄如下––

「舅父大人慈鑑︰

下午接到春來哥哥的電話說奶奶已經走了。聽到這個噩耗,我們心疑這個消息不是真的,打電話回家問了又問,知道再也見不到奶奶了,不由得悲從中來,淚水模糊了視線,奶奶的音容笑貌又浮現在我們的眼前。

記得奶奶在國內的時候,每次去看奶奶,奶奶總是歡喜得不得了,滿臉盡是笑容,教人拿東西給我們吃,拿錢給我們零用,總是對我們說,要什麼就跟我說,奶奶買 給你們,一定要吃好東西,身體才會好。每次從奶奶那裡回來,心裡總是暖洋洋的。奶奶不但對我們這樣,對爺爺等家裡的每個人,對每一個她見過的或沒見過的都 施以偉大慈愛和關懷,真正做到了『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記得有一次,有一個人到雨花精舍去賣豆花,賣完之後就走了。過了一會兒,奶奶知道了,說︰『這麼冷的天,在外面賣豆花,一定很缺錢用。』接著便叫李俊、李 正(孫子)多拿些錢去給那個賣豆花的人。奶奶總是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自從奶奶出國後,就沒有見過奶奶,真恨不得立刻到美國見奶奶一面。我們總是 在想,等以後有出息、有事業,再好好地孝順奶奶,但是天不遂人願,不讓我們等到看到奶奶,孝順奶奶的那一天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真是 人生最大的痛苦啊﹗

聽到奶奶走的消息,爺爺和家中各位親人都悲慟萬分,在春來哥哥家中失聲痛哭。奶奶雖然走了,她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她的慈愛像日月的光輝永遠地照耀著我們,也教我們像奶奶一樣去愛每個人。

奶奶,我們永遠地懷念您。如果奶奶回家,我們隨時在上海接奶奶。

舅父,珍重。


甥女鳳珠一九九六、六、一」


「舅父大人慈鑑︰

奶奶已經走了十天,這十天來,滿腦子都是奶奶的笑容、奶奶的身影,總是覺得奶奶還在。我一直恍恍惚惚,心神不寧,好像什麼東西堵在心裡,說也說不出,吐也吐不出,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流淚。我一向自謂勇敢堅強,現在卻發現我也是那麼的脆弱。

奶奶走的前幾天,爺爺每天晚上都夢見奶奶,覺得是不祥之兆,一直很擔心。奶奶走的那一天夜裡,家裡的堂屋總是有東西在響,媽媽不放心,打開電燈,響聲沒 了,四處搜尋了一番,也沒有什麼異常的現象,關上燈,卻又響了起來。媽媽嚇得燈也不敢熄,心裡一直七上八下到天亮。第二天,春來哥哥通知奶奶的噩耗,家裡 人的擔心終於變成了傷心。

從小,奶奶就是我們大家庭中最受尊崇的長輩。記得在九二年春節,我到雨花精舍給奶奶拜年,那天給奶奶拜年的人很多,一位伺候奶奶的阿姨說『老太太現在休 息,不見客。』結果,奶奶聽見了我的聲音,在房裡大聲喊道︰『龍珠啊﹗快進來。』這句話至今還回響在我的耳邊。奶奶讓我進的不是她的房間,而是她溫暖寬厚 的懷抱。還有我大學二年級的時候,用奶奶給的壓歲錢買了一雙漂亮的新鞋,同學們都很羨慕,我也很得意的說︰『是奶奶給我買的。』他們更加羨慕我的好福氣, 有這樣一位愛我疼我的好奶奶,我也把新鞋借給同學穿,把奶奶對我的慈愛讓每個人來分享。還有許多事蹟,真是不勝枚舉,奶奶走了,我對奶奶只有無盡的想念和 哀思。

奶奶,您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小時候讀書,功課壓力重,營養也不太好,常常面帶菜色。每次奶奶見到我,總是心疼地說︰『龍珠啊﹗讀書不要太辛苦,要多運動,多吃好東西。』然後,就拿蜜 棗、蛋糕、餅乾給我,甚至於拿錢叫我去買。她拿給我的豈止是這些,而是一顆火熱的愛心啊﹗現在,我已經大學畢業了,雖然個兒不高,但是很健康。奶奶,你怎 麼不再看看我呢?

舅父,自從奶奶走了之後,這是寫給您的第二封信,就是寫二十封、兩百封信,又怎能表達奶奶對我無邊的關愛和我無盡的思念呢?

奶奶雖然走了,但是奶奶的在天之靈,必定

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

舅父,珍重。


甥龍珠頂禮 一九九六、六、十」

■六月 十三日 星期四

滿和今天早上把《傳燈》英文稿的稿件交給我,讓我帶回臺灣印刷。回想起《傳燈》的作業,真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

一九九四年,《傳燈》尚未出書,滿和就自告奮勇地要幫我出版《傳燈》的英文版,讓美籍人士了解佛光山的宗風和我的作為。去年初,我專程將稿件帶到美國,讓 西來大學出版社為我出書,滿和就請一對呂氏姊妹來做翻譯和排版的工件。七月下旬,我在開心手術三個月後到美國靜養,就希望滿和在八月底將稿件完成,以便及 時在臺灣印刷,如此,十月分的澳洲大會時就可以贈給各協會的會員。

可是,書還沒出版,卻有一大堆的爭議。

為了及時交稿,滿和看過七章稿件後和譯者見面,商討如何修正錯誤。初次會談,譯者就開始擺姿態,表明小問題不談,要談就談她註明有問題的地方。譯者談到版 權的問題,說在美加地區的版權是屬於譯者的,但是她要奉獻給西來大學。滿和堅持,版權本來就是屬於西來大學的,是西來大學和天下文化公司簽約,拿到版權 的。譯者又說,她以含糊的方式(ambiguous)來翻譯這本書,可以顯出這本書的客觀性,並說自己是作者,要求滿和向國會圖書館申請的登記內容加以更 正。後來又表示,只要印出一份文稿來看即可,排版的版面不必印出來,因為她沒有時間看。滿和又堅持,一定要印出來看,否則到了印刷廠就來不及改了。

看完另外八章的稿件後,滿和再度約譯者見面,磋商翻譯的內容。譯者卻表示不必,她和她妹妹很快地看過去就可以了。後來,經過依空的協調,她才答應會談。

八月下旬,工作還沒做完,她就說要回三藩市,令人錯愕。

對於封面,他們也有意見,他們不歡喜原來的封面設計,一定要譯者的夫婿設計。設計出來後,依空等人認為沒有原來的好,而不予採用,沒想到負責排版的妹妹罷 工,不願再重新更動版型,因此雖然徒眾極力反對,但體諒到設計所花的時間和精力,便挑了其中一種。之後,妹妹才願意繼續排版。

最後的幾章稿件,拖了一星期才陸續傳到西來寺。依空九月三日回臺灣,必須將稿件帶回臺灣,他們在九月二日才將最後的六章稿交給滿和,要他在一天內看完。九 月三日,上午十一時四十分才將稿件交出。結果,封面上譯者的名字大大的,原著的名字小小的;譯者的簡介長長的,原著的簡介短短的,根本來不及改。

譯者又說︰「為了配合內頁的設計,彩色照片洗成黑白的比較好看。」真是想不通,又不是「走過臺灣佛教五十年」,沒有彩色照片,只能用黑白的呈現。

沒想到,稿件帶回臺灣後,滿華請高牧師等人看稿,他們一致反應翻譯手法生硬,要我暫緩發行。我隨順眾人的意見,就延緩了此書的發行。滿華甚至於想請一位教 授重新翻譯,認為只是洋涇濱的英文實在令人不敢苟同。滿和在澳洲之行返臺後將稿件帶回美國,請人重新潤筆,半年後,終於完稿。

今天,滿和向我報告,他終於了解為何排版的人要求把彩色照片洗成黑白的,原來他們擅自把四張彩色照片換掉了。我很納悶,這是「專業」的作風嗎?

現代的人,科技的進步並不能提升心靈的層次,實在是很可悲。使我想到過去的高僧大德,為了西行取經,捨身捨命,無非要讓佛法能夠流傳於後世。玄奘大師在取 經途中,身陷流沙,但是他發願「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這種精神,實在令人敬佩。鳩摩羅什到中國的過程,歷經艱險,甚至在涼州被拘留十六、七 年;姚興以羅什為聰明超凡之輩,強迫他接受十位美女為伴,但是他翻譯不輟,以他通達多種外國語言,所譯內容出類拔萃,文體簡潔曉暢,至後世仍頗受重視。

佛法西行,有多少人肯發心將經典譯成英文,讓西方人士也能同霑法益?所幸仍有一些有心人士默默地耕耘,甚至於西方寺的美籍人士在依日的帶領下,也做了一些翻譯的工作。看來,國際翻譯中心的成立,刻不容緩,經過有規模、有水準的翻譯,才能將佛法流傳於西方世界。

下午,於洛杉磯搭機返回臺灣。

■六月 十四日  星期五

今天在飛機上,有兩位信徒問了一些問題,簡略的為他們解說––

.「新聞」其實也屬於製造業。將教育性、啟發性、理想性、光明面提供給讀者,是每一位記者的職業道德。

.受戒比發財更好,尤其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功名富貴均在五戒中。

.禪堂重於安心,「坐」只是一種體驗,而不重在「開示」;規矩是在講究「合理」,特別是佛法教育非常注重生活教育。

.理想是現實之用,現實是理想之果,一個人有理想才會有世界。

.做事一定要有人,有人還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方向去實踐。

.念佛要具慈悲心,真心的流露,佛號才會受用。

晚八時三十分,抵桃園中正機場,弟國民、姪春富、孫李俊等人,也隨行回臺。

一出機場,即開車南下,於深夜十二時三十分回到佛光山,徒眾多人早在法堂等候,對母親的往生都表示深深懷念。應信眾要求,本山將於後天(十六日)為母親舉行懷恩法會。

侍者提醒我,明晚起一連兩天在彰化縣政府禮堂有兩場演講。是由彰化國際女青商會和彰化縣政府聯合主辦的佛學講座。忙,讓人覺得時間很充實。

■六月 十五日  星期六

今天到法堂的徒眾川流不息,有的來請示、有的來問安、有的來送報告、有的來轉達信息、有的來等候指示,依大家的需要,給予一些建議和看法––

.出家人帶三分病,比較會發道心。但要從心理的健康做到身體的健康,信心、明理、毅力不可少。

.做錯事,非一句「我錯了」或「對不起」就沒事了,知錯要設法補救、改過。

.個人資質不同,程度不宜有標準,所以不要太有主見或太固執,凡事從善如流,人與人相處,口邊多善言,可以廣結很多善緣。

.工作時,要有整體觀念,個人喜怒好惡不要太強烈,能做別人的好部屬,將來才可能做一個好主管。

.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起煩惱,不與人鬥爭,是處事最好的妙方,其原則不外︰常住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人在世間上,要將慈悲給社會、將道德給人間、將奉獻給人類。非只有名利才受用,因虛名無義,唯有功德、慈悲、信仰、道德才實際。

.修行重在長養自己的慈悲心,人可以失去一切東西,但不可失去一顆慈悲心。

.與人共事,要有一顆至誠的心,不計較人家如何待我,用心待人才重要。

.戰勝別人非真正勝利,能戰勝自己的貪欲、瞋恨及自我控制,進而掌握自己,才是真勝利。

.人的身心皆由煩惱鼓動而造罪,世怨能害我們色身,煩惱則害我們法身,故對不安住、鬧情緒者,不可不慎。

.有佛法就有辦法,守法就不會犯法。有道之士值得尊敬,遠離了「道」,如同黑夜射箭沒有目標,不得不慎。

.福德智慧是從讀經、作務、布施、修行中累積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故老實修行是不二法門。

.佛門供養的方式有四事供養、十供養、三業供養及心香一瓣的供養(內心至誠的布施),以供養的美德與人分享,是一件很美的事。

.人都希望得到寶貝,然世俗的寶貝都有好壞善惡的利弊,唯有信仰、明理、智慧的寶貝,才可看清世間真相。

.做人處事乃至學佛,都以發心為首,立願為先。有發願才會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轉;有發願就有目標、方向,因願力是我們的導師,能助我們成功。

.一個人太過於保護自己、理由太多,就聽不進道理,故學習要帶著空納的深心、謙虛的態度,才能得到法的受益。

.好的語言,不外讓人聽了歡喜、接受。「語言」可以改善人我關係,甚至化敵為友,故不烏鴉嘴、不兩舌、不綺語,可以增進彼此的友誼。

.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有慚愧心者,才會懂得分際,遠離一切過失,進而給人方便服務。

.人有勝負的性格,勝就歡喜,負就難過。好勝心太強易引發他人憎怨,一時勝負得失,不要太計較,不要、不求、不爭自然無瞋,不要太在意自己的感受,要以大眾的需要為需要。

.參禪學道重在不動心,禪不一定只有打坐,搬柴運水、起居作務皆是禪,將禪運用在生活中,可以認識一切真相。

.世間上,萬事萬物皆是無常,因無常所以不會定型,人才有希望未來。

千里馬 1996/6/16~1996/6/30

■六月 十六日  星期日

應臺灣地區信眾要求,今在佛光山為母親舉行懷恩法會。上午八時,從萬壽堂和國民弟、姪春來等人,將母親靈位移至如來殿大會堂。

靈根、悟一、浩霖等長老和政府首長、貴賓,如︰許水德、吳伯雄、吳敦義、余陳月瑛、余政憲、陳履安、王清峰、及國際佛光會各地區代表蔡淑蓉、陳瑞萊、許超 才、李嘉祥、西原佑一、陳逸民、張元禮子、林麗珠、高登吉、麥爾康、卡爾等近千名會員,都前來為母親拈香。總統李登輝先生、副總統連戰先生、總統府祕書長 吳伯雄先生、大陸中國佛教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都送來輓聯。天主教羅光主教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來信、傳真的弔唁函總計有數百封之多。

說不盡對各位長官、信徒、親友們的感謝。家母今年九十五歲,我已七十歲。由於戰亂的離散,直到最近的十八年才和她老人家聯絡上,九十五年的歲月,僅奉養她十八年。

母親生下我的身體,七十年後,她的身體卻由我火化了。生的會死,死的也會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永不止息。生死在世間上是一個祕密,多少萬年來,大家一直 想要探討人生的祕密,然而並沒有成功。二千多年前,佛陀解開了生死之謎,也就是生也不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只是一體的兩面。母親生我,將我送給佛教,希 望我也能解開生死之謎,但愧對慈母,生死相隔,仍未解此迷惑。

母親一生歷經民國、北伐、抗戰、國共抗爭,所見所聞實在很豐富。母親應該是在佛國蓮花化生了,我觀想她是移民到佛國去了,然而母親的慈容,並沒有因此淡 化。母親很勇敢,不曾流淚,具有俠義心腸,常為街坊鄰居排難解紛,雖然物質條件並不佳,但常以助人為樂,雖沒有讀書,但常有警世的智慧之言。

半個月來,從洛杉磯到佛光山,各為她老人家舉行一場懷恩法會,其音容相貌,在我心中更為清楚。席間為信眾敘述母親一生勤勞、威儀、慈悲、恩義、體諒、機智的美德,讓大家也能略知一、二。

下午三時三十分,於彰化縣政府禮堂,舉行一場皈依三寶典禮,彰化地區信眾有八百多名發心皈依。

晚七時三十分,續昨晚的《般若心經》講座。

■六月 十七日  星期一

上午九時起,將一連三天,舉行佛光山派下各別分院徒眾的「僧眾講習會」。

講習會前,由各宗務委員及院會主管,先做工作報告,再依徒眾所提的問題,做簡略說明––

.雖然各人負責的工作不同,但本山任何單位,都與徒眾有關,因緣一來,很可能就會輪到自己去負責,故任何活動、任何事務,每一樣都要主動去關心、了解、接受,凡事不知道、不深入,則不能為大眾服務。

.佛光山為社會大眾所認可的利生事業很多,如淨化人心、慈善事業、文化弘法等等,其中以佛教學院培養人才為最重要的長遠計畫。

.人間佛教不外生活佛教,重在行住坐臥、衣食住行的自我規畫,也就是說生活要律儀化,沒有律儀規範的放逸態度,是不如法的修持生活。

.有健全的人事制度,才有健全的團體,佛教必須靠教團來發展,制度則要靠大家來維護。

.凡事不要銀貨兩訖,不要只有金錢往來,很多事情是無價的,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在思想上,如何與佛光山相應?不外集體創作、四眾平等、行解並重、福慧雙修、以退為進、你大我小、教育文化、自尊自重、與人為善、有威儀、有道德、有前瞻性、講究倫理、規矩。

.人學習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從模仿中去學習,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響很大。但人若沒有自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待人接物不懂得體諒別人是很自私殘忍的,能互相體諒彼此信賴,就是很美好的世界。

.喜歡人家對自己的厚待、恭敬,要先去厚待別人、恭敬別人,尤其是對後學者。

.人彼此不互助,易同歸於盡,要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謙虛、尊重、包容,才是共事之道,因為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懷才不遇的情愫者,中間必定缺少一份「緣」,要知苦惱、知慚愧。愚者也有一得,認識清楚自己的長處、缺點、過失,並刻骨銘心的去改過。只要有條件不怕沒有伯樂欣賞,就怕自己不是千里馬。

.一個人只要有真心、熱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對人沒有記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受教育就是要明理,不明理,讀再多的書也沒有用。

.「仁」即是指人有二個,心中要有另外一個人的存在,才是「人」。不鬧情緒、不冤枉人、不欺侮人,能包容人、尊重人、服務人,才像個人,千萬不要做「半人」。

.在寺院道場,最親信的朋友,不外是信徒,要把信徒當親友,而非只是義工、僱員。

.要獲得信徒尊稱一聲「師父」,必須具備︰親切、友愛、慈悲、關懷、佛法等條件。

.為眾生服務者,必能開悟。

■六月 十八日  星期二

今天是「僧眾講習會」的第二天,座談中針對每一個問題提出我的看法––

.歷史是鏡子,人物是榜樣,年輕人心目中要有偶像才會見賢思齊。

.再好的管理法也要有人奉行,有法但不能貫徹實行,如同沒有。發慚愧心者比較容易受教,最好的管理不外自己做自己的管理員。

.學佛若學不到歡喜,則失去意義;對所負責的工作能勝任,自然就會感覺愉快而不覺得苦。學佛要不斷淨化自己的思想,並從中增長自己的道心。

.服務信徒志在發菩提心,沒有所謂上、下班。

.如何學佛?要從自己的身口意去反省,做的、說的、行的、想的都能合乎佛法,並時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要時常反觀自照,而非向外追求。

.作務是一種健康之道,能培養與常住的感情,凡事多參與,自然會有同體感。

.化緣主要在化心、化歡喜,原則不外以不要而有,以不化緣而有緣。

.在團體中要有常住立場,要有是非觀念,人沒有學問不要緊,但不能沒有人格、品德。

.理由不能依個人好惡,自由也不能依個人歡喜,要以團體為重,以常住立場來著想,更要有犧牲個人成就大眾的理念。

.良好的習慣要靠自己用心去培養,不好的習慣要用心去改過。

.口中無瞋出妙香,一個人要修口德,不要信口開河、乘興發言,在亂言亂語中,會從「口邊」流走太多的功德及好因好緣。

.一個人若沒有包容性,對看不慣的人事,就會放不下,就會痛苦,所以生活中要時常自我調適,才不會怨憎會苦。

.信眾到道場來,一定要讓他有所得能受益,除佛法的供養外,還要慈悲、讚美、主動、親切,給信眾歡喜,是每一位弘法者的責任。

.人,尤其是做一個現代的人,在群我關係的生活中,要做一個製造業,製造「歡喜」給人,我為了給人歡喜,總是很用心的與對方結緣。

.每個信眾,都有他的個性,有的喜歡參加法會、有的喜歡布施行善、有的喜歡當義工、有的喜歡接待信徒、有的喜歡研究經典、有的喜歡帶活動,儘管類型不同,重要在於彼此能互相尊重,不妨礙他人。

下午,接受《亞洲週刊》葉小姐的訪問,內容重點如下––

.社會亂象的革新方法,首重提倡正見與教育。

.世界越來越需要佛教,只有佛教才能解決社會問題。

.佛門講究業力(自做自受),一切事情要從建設性上去看。

.如何進步?我提倡每人每天都要有一小悟。

.任何一件事,一離開佛法,就沒有價值了。

.若不關心人權,如何普渡眾生?

■六月 十九日  星期三

常有人問我︰「以一個外省人的身分,如何融入臺灣的社會?」

我當初出家時,在叢林就沒有同鄉,為了相處,我主動的融入其他省籍的同參之中,除尊重外還要有一份包容。來臺灣時,我以一顆真心與誠意,而成為大家的師父,且信眾遍及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日本乃至世界各地。

不管在任何國度,開山之際,不見得會為當地民眾認同,但我主張要本土化、尊重對方、給予對方坦誠的付出,慢慢地大家自然可以接受,進而支持。

希望佛光山的弟子,不管在哪一個國度弘法,都能保有為佛教奉獻的熱心、對信眾的真心,讓佛法在當地生根發芽。三天來的「僧眾講習會」,與大家的座談、研討、決議,希望對今後在弘法工作上能有所助益,歸納此次講習會的內容,不外勉勵大家––

1.生活律儀化 2.人事制度化 3.經濟統一化 4.常住安全化
5.儀規統一化 6.思想宗風化 7.僧事互助化 8.進修考試化
9.自我規畫化 10.環境淨土化 11.交通規定化 12.擁有合法化
13.政治超越化 14.做人正常化 15.依食簡樸化 16.信徒親友化
17.作務發心化 18.觀念人間化

六月 二十日  星期四

今為華視「星雲法語」節目,錄製存檔。「星雲法語」從開播至今已播出一千多集,實在是一個很具紀念性的節目。今錄影部分內容有––

  領導者的條件

要為大眾謀求福利,要為大眾減輕負擔,
要為大眾計畫未來,要為大眾擔當責任。

  如何度過難關

要有忍耐的功夫,要有承擔的勇氣,
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不挫的毅力。

  真正的補品

一碗道心粥勝飲人生蔘,一杯清和茶勝喝瓊玉漿,
一口菜根香勝嚼酒肉飯,一念思無邪勝辦滿漢餐。

  什麼是人才

人才如土含垢低下,人才如海不揀粗細,
人才如林含藏萬象,人才如水委屈自如。

  天堂的樣子

心中無事就是天堂花香,讚歎妙語就是天堂音樂,
尊重包容就是天堂光明,少瞋少貪就是天堂現前。

  六根之病

耳目混淆視聽,口舌顛倒是非,
手足不定搖擺,心腹背離正道。

  深藏的大用

幽蘭藏於深谷,寶玉藏於琢磨,
大器藏於晚成,顯達藏於謙卑。

  懺悔的功用

懺悔的明礬能潔淨污濁,懺悔的鍼藥能炙治百病,
懺悔的山泉能頓除乾渴,懺悔的導師能救護指引。

  讀書與做人

會讀書不如會讀人,會讀人不如會識人,
會識人不如會做人,會做人不如會用人。

  超度自己

超度貪欲得喜捨,超度瞋怒得慈悲,
超度癡闇得光明,超度冤親得平等,
超度悲憂得安樂,超度妄念得正覺。

  生老病死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真正的享受

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財富不如享受書香,
享受名利不如享受無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捨。

■六月 二十一日  星期五

暑期將屆,叢林學院又有一批即將結業的同學要出來實習,常住再度面臨分發工作的繁瑣手續,擬計畫這幾天和傳燈會人事監院安排時間,和即將分發實習的學生們 座談,希望聽取大家的意願,以做為分發工作的參考。平常忙於弘法,很少與學生接觸,但這幾天則完全屬於應屆結業的同學所有。

在我的信件中,有幾封值得一提––

妙固︰「參與了僧眾講習會,師父的話,讓我得到很大的滿足,心中許許多多的貪瞋癡,也常因師父的一句話煙消雲散,所有的問題,遇上師父就不成問題。甚至在 面對同學不成熟的問題時,師父亦不嫌棄,一一回答,讓我深深感受到師父的心胸是多麼廣大,師父提倡『尊重與包容』,本身就是實踐者,從師父身上,我體會到 所謂的『有容乃大』,佛光山的『大』,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發願向師父學習,等到有一天當了人家的主管,我一定要像師父一樣,以慈悲、包容來對待屬下;當然在這之前,我一定會先做好別人的屬下,擁護我的主管。師父您是我的榜樣,我一定會好好學習。」

妙紀︰「師父,忍不住想告訴您,我愛學院,我愛這一個家,幾天來的僧眾講習會,深為師父慈悲的教誨而感動。我終於明白,我什麼能力都沒有,但我可以發大 心,可以慈悲待人,可以忍讓謙和,可以熱心服務,可以隨緣安住,可以委屈受苦,可以承擔負責,可以做好一個出家人,因為我是師父的弟子,『感動是一時,受 用才是一生。』這股感恩,讓我更堅定要奉獻給佛教,回饋眾生。

我真心愛這一個家,血脈早已和佛光山融和,願生生世世結下這份菩提緣,『滴水之恩,湧泉以報。』我會努力實踐,感謝師長、同學、學院、佛光山給我的一切﹗」

滿運︰「這一次回山,師父見到弟子便問道︰『滿運現在還勇不勇敢?』當下,我的回答是非常肯定又歡喜的︰『勇敢﹗』而事後想想,師父指的是哪一方面的勇敢 呢?如果是指圓明寺的生活環境(圓明寺附近是墓園),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反而很溫馨、很快樂,那些『眾生』雖然我看不到,但可以感受到他們很友善,常常在 沒有油香的困境時,都靠他們召集新鄰居來住(進骨灰、牌位),才能有收入。可怕的反而是人與人間的是非,人心實在難測。

三天來的僧眾講習會,我有一個譬喻︰就像雷達不斷發射電能給每戶人家,但有些人家並沒能裝電線,抑是電線走火,或是斷了線,故不能接收。而這次的充電,我 相信每戶人家都有來電,不管伏特多少,都能充足供應,感謝雷達、高壓電的發明者(奶奶),也感謝英明的政府裝設高壓電給予電源(常住),最感謝的莫過於師 父您這座發電廠,沒有您就不容易讓大眾產生共識與力量。

每次我負責的兒童夏令營結束後,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到小朋友的心得報告。想想師父每次為我們徒眾付出的心力,最期待的一定是我們的回響與心得,僅以此不成熟的片語,表示我對師父的感念,您辛苦了。」

■六月 二十二日  星期六

今起分梯次和叢林學院各級即將結業的同學進行「師徒時間」,上午八時,首先和專四應屆徒眾座談。

一個人只要能適應,有歡喜心且心甘情願,不管從事任何性質的工作都好,反之,不能勝任又不歡喜,則一切都不好。

如何做好一份工作?不外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

1.大慈悲︰慈悲就不能做阿修羅,能如此不管走到哪裡,都必定會成功。
2.大自在︰不管被常住分派到哪個單位,從事什麼工作,都要虛心學習,隨緣自在。
3.大勇猛︰要有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的同事性,不推諉、不退卻。
4.大無畏︰世間上沒有什麼好害怕的,只要有一顆真心,沒有學不會的事。

能好好學習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大自在、大勇猛、大無畏者,必定能做好常住分發的工作。

通常人在被怪罪嫌棄時,一定都是說對方不好、不對,事實上皆是因自己本身才藝不精、道行不高才會不悅,本領高強者,都是要求自己。人貴在自知,了解自己很重要,能自我了解,就可以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要老是要求別人對我好,而是要想如何將自己奉獻給大眾。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播種如何有收成?真正的佛弟子要做好播種(度眾)的工作。任何事情皆有好與不好,不要太固執己見,能力強者,對不合己意或看不慣 的事情,會自我調整去接受、不排斥。人與人相處,要比的是︰我比你慈悲、我比你有耐力、我比你有道德、我比你有風度、我比你胸量大,而非比誰的拳頭硬、比 誰的聲音大。

晚七時三十分,於「佛光會幹部與檀講師講習會」上,和與會幹部們座談。

佛光會的性質,除了有社團聯誼外,更具有宗教信仰,故包容性很大,可以消除人我之間地域觀念。

一個人怎麼可以眼中無人?要有「人相」,對人要尊重、愛護,人間佛教是從家庭做起,注重親情、倫理,佛教才能落實人間。

修道者的心態,對紅塵福樂看得很輕,對法樂看得比較重,也就是說,樂法樂而不樂世俗之樂。

有些宗教並不主張離婚,甚至禁止離婚。不准離婚,每天怨偶同居相對,實在苦不堪言。所以有些事情,要通達人性,合則聚,不合則離,不要太勉強。

佛教站在人倫立場上,關心下一代的生長環境,對離婚的看法是︰不輕易准許,也非一定不可以,在離婚前,要先有一段分居生活,經過冷靜思考後,如果真不能再繼續共同生活下去,再進一步商談。不是贊成,而是可以。

和大家討論的問題,尚有––

.人與人間如何相處?
.心靈如何充實?
.對安樂死的看法?
.對優生保健法的看法?
.對農藥、殺生、毒品、重婚的看法?

■六月 二十三日  星期日

上午,參加佛光大學南華管理學院的董事會。

佛光大學的宗教文化研究院,將於今年(八十五學年度)七月正式招生。

宗教文化研究院旨在帶動臺灣宗教文化學術研究風氣,培養傑出的宗教學術專業人才,純屬專業研究機構,僅提供學術研究與專業進修(學員僅頒給本研究院自訂之 研究生畢業證書),研究生就學資格與學程完全比照正式研究所,就學期間嚴格要求,積極與海外各宗教學術機構合作,輔導成績優良之畢業生到國外深造。

宗教文化研究院下設有––

1.佛教文化研究所,招生十二名。課程以佛教文化為主,專攻佛教哲學、文學、史學與藝術等領域。重視梵、巴、藏文等佛學語文,且加強英、日文等現代語文的學習。

2.比較宗教研究所,招生八名。課程以宗教文化理論為主,專攻宗教哲學、歷史、藝術等領域,並重視亞洲各族群的宗教研究。

希望有緣的青年學子,今年都能進入南華管理學院就讀。

佛光大學於五年內,擬發展的系所規畫如下––

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系、人文管理系、文化行政與藝術管理系所、非營利事業管理學系、資訊管理所、旅遊事務管理所、環境管理所、非營利事業管理學所、財務管理學所、旅遊事務管理學系。

人文學院︰哲學所、生死學所、文學所、哲學系、文學系、哲學所(博)、歷史學系所、人類學所、比較文化學所。

藝術學院︰美學與藝術所、環境科學與藝術所、應用藝術與設計系所、建築研究所、美學與藝術所(博)。

社會學院︰教育社會學所、歐洲所、亞太所、應用社會學系、臺灣原住民學系、國際關係學系、社會學所、公共政策所、法律研究所、經濟學所、國際關係所、民族社會學所、社會學所(博)。

傳播學院︰傳播管理系、出版學所、傳播管理所、國際傳播學系所、傳播管理(博)。

除此之外,佛光大學的發展架構,擬朝國際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國內教育等四個方向努力。

對於辦學的理念,我覺得除了財力、物力外,最重要的是心力。

今日董事會中通過佛光大學的校訓為「慧道中流」,用智慧與中道做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六月 二十四日  星期一

在華光傳播公司負責人江碩平先生的策畫下,這幾天將至華視攝影棚錄製「蓮心」節目,此節目的特色,是由我和幾位貴賓來談目前社會上一些問題的看法,並回答現場觀眾針對談話主題所提出的問題。

今天所談的主題是「身心安住的家園」,參加的貴賓有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和名演員陳麗麗小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身體、一顆心,合起來,則能有各種的生活行動。「身體」只要有一張椅子、一個辦公桌就能安;但「心」則不一定會安住,常常是心猿意馬, 不聽我們的話。找金錢,將心安住在金錢上;找愛情,將心安住在情愛上;五欲塵勞不時與之接近,一天中天堂地獄來來回回不知多少次。如何才能將心安住?不外 要將心管理好,讓心安住在歡喜、慈悲、平等、和平、信仰、讀書、滿足、尊嚴、道業。心能有所安住,人生自會安樂、自在﹗

吳伯雄先生表示︰「根據內政部二十年前的統計,臺灣人口平均壽命是五十歲,二十年後的現在,平均為七十歲。我們這一代的人,比祖父輩的那個時代,多活了二 十年。而現在的生活,物質豐富,步伐緊湊,從二十年前臺北到高雄要三、四天的車程,到現在只要四十分鐘的飛機就可以到達;又,不管多遠的訊息,只要打開收 音機、電視就可以聽到、看到,真正達到千里眼與順風耳的境界,我們可以說比上一代的長輩生活得更充實,更有內容。

但事實上我們快樂嗎?每天如何去面對自己的生活,實在是要自己去負責。生命苦短,要多珍惜,就像在官場中並不是事事都很快樂,但自從親近佛教後,不時參加公益活動,從中增加了不少生活內容,深感人性本善,要懂得感恩、知足、惜福,身心一定會很快樂的。」

心的問題,還是要從心的方向去解決,不要向外求,要向內求。凡事多向上、向好、向美、向光明面積極去做。人的定力不夠,其原因不外心太亂,心負擔著太重的 擔子,如教育、是非、人我、親朋,而起煩躁。「定」是一種力量,以不變應萬變,從定中可以看破、放下、擔當,不要在人情上患得患失,要做個富有的人。

現代的人安住身心的方法,不外要愛護家庭、讓家人祥和快樂,並營建一個書香環境,因書可以讓我們身心安住。擁有現代科技美好的生活外,更要懂得自我提升,平常多參與公益活動、講演、慈善等有意義的工作,皆可令我們身心安住。

■六月 二十五日  星期二

晚和叢林學院全體學生進行「師徒時間」––

.能讀書的徒眾,常住一定會支持,我本身沒有學歷,但我有實力,實力比學歷更重要。在西來寺服務的滿和,當初托福考了六百多分,常住一心想栽培他讀博士, 但他不想讀,表示到佛光山來,並非為了讀書拿博士學位,而是要做好一個出家人。沒有實力的人即使讀出學位但無內才,人家一樣會看不起。何況一個人成功與 否,不一定要讀書,把讀書的時間,用在苦行、修行、結緣、服務上,其成就有時反而會更大。

.佛光山是一個教團,人多有壓力也有競爭力,彼此可以互相激勵進步。有些人的性向是喜歡追隨一個可以天天見面又可以陪他吃飯的師父,然而我們信佛、學佛,佛也沒有天天跟我們在一起。所以,學佛是重在精神理念上的拓展,而非表相上的天天在一起。

.魚一定要到大海中去游,發展的空間才會寬廣;獅子一定要在山林中,才能展現英姿;鳥一定要到虛空中去接受挑戰,才能學會遨翔;只要徒弟有能力,我很歡喜給每一個人機會,恨不得大家飛得高、游得深、跑得遠,人,是要靠自己往前走的。

.身為領導者,要替屬下找出路,栽培他。生活在教團裡,要以教團為依止,規矩嚴不嚴不重要,重要在對自己的要求要嚴格。

.忙的人生必定是有作為者,不忙即是沒有用,能者大都多勞。平常的放香日,主要是給大家一個空間處理私事,而適當的休息,也是一種精進,可以走更遠的路。

.我們心中的佛性,被塵勞覆蓋,必須要將它發掘出來,才能發光,一個人有沒有道,不是口說而已,而是要去真實體驗。

.與不講理的人如何相處?做事要做難做之事,處人要處難處之人,對實在不能相應的人,相處之道不外「默擯之」。彼此有芥蒂,講清楚說明白,沒有必要吵嘴或 翻臉,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只好忍耐。能接受、忍耐即表示有力量,而一個有力量有修行的人,對別人惡意的毀謗、冤枉、委屈,比較不會去介意,更何況人情 是無常的,很快就會過去的。
.在團體生活中,要讓大家接受,融入大眾中很重要,因為「眾」,是表示民主、表示輿論,讓大家肯定很重要。

.人是很醜陋自私的,能將自己的缺點找出來並改過,才能淨化我們的氣質。面對不順遂的事情,不要責怪人,要怪自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平常就要多廣結善緣。

■六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三

僑委會副委員長洪冬桂女士、榮總婦產科主任趙灌中醫師、名演員楊慶煌先生、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先生及當家小生孫翠鳳小姐,是今天錄製華視「蓮心」節目裡的貴賓。探討的主題有––

.佛教對因果的看法

一般人認為因果是古老的觀念,但事實上,因果是宇宙間不變的大自然道理。如是因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至香蕉與芒果接種的新品種,仍不失和合因果關係,宇宙間無論什麼都有其因果存在。

常有人會抱怨,為何好人常遭惡運,壞人卻常享福樂?在因果律上看,現世的因果關係要看前世,不可只看眼前,好人在過去世所造作的惡業,今生一樣要還;壞人 現世雖無惡不作,不過由於過去累積的善業,今生仍可以享受種種的福報。所以說,人逃得了法律的制裁,卻逃不了因果的報應,因果是歷久而彌新,每個人的每一 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念頭,皆是因果的種子,在我們的心田裡是不會變壞的,將來都會開花結果,不可不慎。

介於因與果之間,「緣」也很重要,有了因要靠助緣才能有果報。但若其中助緣不同,「果」自會有差別,因果是一種理則,是可以改善的。所以平常我們多懺悔,行善做功德,可以改變我們的惡因緣。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

每個人的命運有好有壞,命運不完全是外在的,大都由自己的行為決定,別人是不可能改變的。要改變命運,不能靠外力的幫忙,而是完全在一念心田的改變,也就 是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改變命運完全靠自己,好不好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遺傳與學習是改變命運的二大因素。

積陰德、守口德、勤勞、多工作、多花一點時間去結緣、多為人服務、改變自己的惡習,就是改變自己的命運。

「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
 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六月 二十七日  星期四

上午十時,續為華視「蓮心」節目錄影,今天參與節目主題討論的貴賓有︰國民黨祕書長許水德夫婦、立法委員蕭萬長先生、名作家陳艾妮小姐、晶華酒店副董事長潘孝銳先生、三福建設公司董事長簡豐文先生、國立編譯館館長趙麗雲小姐。

今天錄製的「蓮心」所探討的社會問題,分別是––

.如何才能使家庭和諧

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大家庭,每個家庭是其中的組合分子,藉著家庭散發的光芒來照耀每個人。每個家庭分子都要靠緣分來維繫關係,所以只要誠心誠意的付出,自然 能夠彼此接受,因此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要從家庭做起。家庭中除夫妻要互相尊重外,對子女也要尊重,因為傷害子女的自尊心,最容易破壞家庭氣氛的和諧,為人父 母者,不可不慎。

.婆媳之間如何相處

母女相處與婆媳相處不相同的原因,主要是觀念與心態的不同。婆婆要有︰「媳婦是人家的女兒,從別人的家裡來成為我家中的一分子,所以要好好待她。我的兒子 也因此有人照顧,覺得很安心。」用這種感謝的心態來對待媳婦,就能增進彼此和諧。另外,媳婦則要讓婆婆有多一個女兒的感覺,對婆婆在意的事情,儘量滿其所 願,能和婆婆有說不完的話題,像女兒一樣貼心,彼此互尊互重體諒對方,是改善關係的最好方式。

.佛教對金錢的看法

提到錢,幾乎沒有人不愛的,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會用錢的人,可以用出功德,不會用錢的人,可能會用出罪惡;金錢本身無好壞,在於使用的人用法不同,而做 出種種的善惡之事。人生的富有不光只是金錢而已,像身體健康、智慧、慈悲、滿足、歡喜等都是財富,何況心外財富有限,心內財富則是無窮,所以不要只從金錢 上看財富,要從金錢外來看財富。錢的多少並不表示一個人是否富貴,金錢上的富有在於滿足,因此人要會用金錢,不要為金錢所用。

金錢非萬能,「貪」不一定能得,要「捨」才能得,故只要能將貪「捨」去,自然會「得」到因緣、歡喜與尊重。

.佛教對生死的看法

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不外生與死。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有的為國家、事業、主義而犧牲,有的犧牲成仁,有的捨身取義。一般人對生死之常情是生則可喜、死 則可悲;但在佛門,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悲。人隨著業力流轉,人死如換衣服、如喬遷、如不斷的薪火,所以佛門說生命是死不了的,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信 心。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罣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多愛護。

生死是一個祕密,是很茫然的一個點,不應為生死之事而成天擔心憂慮,將現實的生活照顧好最重要,要用智慧以不畏不拒的明理態度面對生死。

■六月 二十八日 星期五

傍晚,從臺北回到佛光山,第一件想做的事,就是「回」徒眾寫給我的六十多封信,只是我回信的方式,不是分別一個個寫,而是集合他們,以座談方式,一併作答––

.學術是自由的,要擴大思想領域去研究。

.對人生的發展創造,要爭取時間,不容放逸,才能有所成就。

.凡做一件事要「考量」自己的能力能否承擔,不做虛無的承諾。

.身為住持、傳教師,先決條件不外「明理」。

.要自我期許––我有「什麼」可以回饋信眾的護持。

.面對無理的事,如何接受?無理的事並非完全不好,就像植物,天天施肥澆水,有時反而長不大,甚至奄奄一息;但若故意幾天不澆水,它反而長得更好。「無理」是一種肥料,是逆增上緣,可以激發出我們的力量。

.生性怯弱易感覺有壓力者,對他人的閒言閒語太在意,就不會自在。人生是一場馬拉松的競賽,不到最後一分鐘是不會知道勝負的,所以平常要多禮佛、多親近善知識,來增加自己的力量,能在無理中求進步,才是真進步。

.修持道上,各種境界都可能發生,有時是瑞相、有時是徵兆、有時是幻想,但不管如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學佛道上有了境界,這種體驗非能言說,完全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有境界但不著相,才能與佛法相應,更能增長修道上的信心。

.做人要正常化,如何正常?
 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
 求證慧命萬古長,忍辱持戒不可忘。
 清茶淡飯要自強,粗布衣單有何妨。
 善惡因果記心房,人我是非要能忘。
 朝暮課誦莫廢荒,念經拜佛禮法王。
 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
 時時記住弘佛法,莫叫初心意徬徨。
 勤勞作務要正常,恭敬謙和出妙香。
 生活不必求享受,超然物外見真章。
 深研義理明罪福,慈悲喜捨道自昌。
 無錢無緣由他去,只求佛法作慈航。

每次跟徒眾接心,讓我最罣礙的是徒眾的問題,都是生活圈中的小漣漪,不曾有過關心常住、佛教、國家、未來的問題,都只是在人我是非中打轉,沒有關心信徒, 沒有付之於大眾的胸懷。既已出家,色身要奉獻給常住,性命要付諸於龍天,以眾生的需要為需要,個人是很渺小的,沒有什麼好計較的,要計較的是發大願力,行 大慈悲。

人我是非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沒有絕對的好不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中的佛地、寶地要隨心轉。

在學院求學過程中,老師教得好不好並不重要,重要在健全自我才是課題。

■六月 二十九日 星期六

下午三時,於臺南文化中心主持佛光會中南區各分會的聯合成立大會,分別授證給––

臺南東區第一分會會長︰孔健常
臺南東區第二分會會長︰林順得
臺南安南第二分會會長︰朱春梅
青年第五分會會長︰劉俊杰
普中教師分會會長︰王廷二

臺南南區第一分會會長︰邱蓮香
臺南南區第二分會會長︰吳世輝
臺南南區第三分會會長︰邱證翰
臺南南區第四分會會長︰李明垂

四時三十分,為前來發心皈依的一千多名信眾,主持皈依三寶典禮。

七時三十分,仍於臺南文化中心,為臺南地區信眾舉行佛學講座。平常生活中與我們關係最密切的問題,不外是金錢;沒有錢時,一文錢也會逼死一條英雄好漢,但 有時錢多,煩惱也多。要有錢非憑妄想,而是要努力、用心去賺取。有不少人,錢是賺到了,但也相對的失去朋友、健康、人緣、道德,所以說有錢是福報,會用錢 是智慧。

平常要時時結善緣,培養好因緣,不要為賺錢而失去太多,尤其是友誼,因為錢去了,將來還會再來,人格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何況除了金錢外,我們的內在還有很多財富,如︰慈悲、智慧、信仰、慚愧、感恩,都有待我們開發出來。

一個人發了心以後,會更有人緣,更有道德,做事會更平安順遂,而這些都比有形的財富更為重要。所以相信命運不如改心,將嫉妒心改成尊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貪欲心改成喜捨心,排斥心改成包容心,計較心改成成就心。因此,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

講座圓滿前,由信眾發問,我簡答如下––

.不管任何身分的人,到佛前來,都是一樣平等,同時也是最有智慧的人。
.人要單純一點,不要有太多的煩惱妄想,常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有助於道業上的精進。
.能在工作中得到法喜法樂者,才是會工作的人,不會工作者,即不會修行。
.在禪堂,只管打坐,重在「坐功」,「心定」後再接受「解」的深入,所以要多坐少講。禪堂的管理非專制獨裁,只因其為豎的來往,即只認主、認領導人,所以禪堂的規矩是非常嚴格的。
.一個人的美,除了風度、儀態、端莊外,心地的純善、真實比任何美更重要。
.我是大眾的,非某一個人專屬,所以教育徒眾,不習慣叫人做這個、做那個,希望大家自由去發展,不要因我的一句話或一個指示,影響大家學習的真正趣向。

■六月 三十日  星期日

應叢林學院專四應屆結業同學們要求,和大家進行「師徒時間」––

.一個人沒有歷史、沒有過程要讓人信任是不容易的。所以要把自己的長處給人了解,在時間的熬煉下、人情的摩擦下,聲望才能一天天增加。

.現在的生涯規畫,要主動讓人家了解,你自己有多少能力?多少內學?自己雖沒有用,但要能知苦惱、慚愧,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苦惱、慚愧,才真的沒有用。

.身為傳教師,是「責任制」,而非「上班制」,因弘法重在接引信眾,是一種家務、一份責任,沒有所謂的上下班。

.如何規畫自己的未來?

1.不管碰到任何逆境,永遠不會脫掉身上這襲長衫。
2.永遠不會離開佛光山,不會私建道場,不建立個人關係。
3.為將來能上臺講經弘法,一定要深入經藏,並好好訓練口才。
4.為將佛法弘揚到海外,一定要進修兩種以上的語言,以備將來之用。
5.要用一枝筆,闡述世界的真善美,也要透過筆讓佛法深入信徒心中。
6.發心擔負起住持佛光山道場的責任,並為服務信徒的需要,發展更多的佛化事業。
7.發願要透過教育、文化、弘法、慈善等不同事業,將佛光山的人間佛教弘揚到各個角落。
8.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修行人、苦惱僧、懺悔人,本分的守住佛光山,與佛光山興亡共存,與佛光山榮辱與共。
9.個人與佛光山的關係,就如同在一條船上,一定要用心維護、修補,絕不能讓它有漏洞。

在學道過程中,必定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低潮,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辛苦是必然的,但只要抱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態,逆境定會迎刃而解。

接著,大家探討的問題還有––

.如何檢查自己?
.如何提起疑情?
.如何發覺自己不足的問題所在?
.如何將「心」與「境」融和?
.什麼是人生大事?

菁華語錄

■用錢之道

錢,為人之所欲。用之得當,能做很多善事;用之不當,則會造很多罪業。心中不受金錢左右,也不貪心積聚,以無為有,才能擴大自己的心靈,提升自己的精神層面,過著隨緣放曠的生活。

◎信仰是我們的依怙,信仰是我們的根本,真實的信仰是沒有東西可以替代的。

◎在無量微塵中,體驗法界之大,以一顆佛心,享受無限光明與法喜。

◎寧可成為苦惱的善人,也不要成為風光的惡人。

◎化「緣」是無盡意,有緣才會結緣,但是要結善緣、好緣。

◎為做事必須忍耐,為了成功何妨委屈,故身為領導者必須學習低下、忍耐、吃虧。

◎能忍才能不受傷害,能忍才能興隆,能忍才能波羅蜜(通過)。

◎念佛就像是在造佛︰一聲接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念,就是一斧一鑿的刻,不停的刻,把心刻成一尊阿彌陀佛來。

◎不怕你業障深重,但怕你不懺悔。洗浴,身即清淨;懺悔,心即安樂。
◎事事不如意,那都是因為往昔之中,嫉妒障礙別人的業報所感。

◎一個人若無真心,做事易起煩惱,且浮而不實,是成不了事業的,一分「真心」,內含恭敬、平等、慈悲、智慧、謙虛等美德。

◎外在的環境沒有絕對的順遂,只要心平就會滿意,能接受多少無理的要求,就會有多少佛法的方便。

■大事與小事

能幹的人,是具有正確的觀念與勤勞的工作態度,這對一件事情的成就很重要,可以將小事做成大事;反之,沒有這些理念者,大事也會做成小事。

◎要使自己的人生豐富精采,就要好好規畫未來,沒有規畫的人生就易隨波逐流。

◎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

◎「浴佛」,是藉外在的佛來洗滌我們的內在佛,浴佛主要是在淨浴我們的心。

◎能自知自己的苦惱、慚愧、羞恥,就會對周遭的人感到對不起,自然就會知道感恩、對人好。

◎用生活來表達修行,是一種真心。真心就是真情、真義、真實,是會感動人的。

◎一個人若只看到別人的過失,而看不到自己錯誤,則永遠不會進步。

◎世界非只有我一個人的,社會也非我一個人的,道場更非我一個人的,而是十方信眾共有的。珍惜眾緣所成的因緣,才不會自我迷失。

■生死一如

生死猶如一張紙,只隔一面而已,生了就會死,死了又再生。佛教以「喬遷之喜」來形容生死,房子舊了必須搬一個新居,衣服破了應該換一件新衣,身壞命終也會賦予另一個新的軀殼。

◎佛教貴在「一」、「單」,簡單、單純就是美。

◎我在人間,便想到人間的需要,個人的歡喜與不歡喜並不重要,要能「以眾為我」。

◎忠於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知」的權益,才能活得心無罣礙,瀟灑自在。

◎「萬朵桃花一個根」樹有根,水有源。飲水思源,注重恩義,才是正道。

◎受戒比發財更好,尤其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人生的功名富貴均在五戒中。

◎念佛要具慈悲心,真心的流露,佛號才會受用。

◎人與人相處,口邊多善言,可以廣結很多善緣。

◎管理好自己的身、口、意,不起煩惱,不與人鬥爭,是處事最好的妙方,其原則不外︰常住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

◎與人共事,要有一顆至誠的心,不計較人家如何待我,用心待人才重要。

◎福德智慧是從讀經、作務、布施、修行中累積的,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故老實修行是不二法門。

◎一個人太過於保護自己、理由太多,就聽不進道理,故學習要帶著空納的深心,謙虛的態度,才能得到法的受益。

■千里馬

有懷才不遇的情愫者,中間必定缺少一份緣,要知苦惱、知慚愧。愚者也有一得,要認識清楚自己的長處、缺點、過失,並刻骨銘心的去改過。只要有條件,不怕沒有伯樂欣賞,就怕自己不是千里馬。

◎一個人只要有真心、熱心、慈悲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對人沒有記恨心、嫉妒心,就是佛心。

◎生是前世的造作要去改進,老是無常的定律要去接受,

◎病是必然的現象要去承擔,死是神識的流轉要去面對。

◎生死是一種妄想煩惱,要遠離,人生不要為生死太罣礙,應該對現實生活多關注、多愛護。

◎生性怯弱易感覺有壓力者,對他人的閒言閒語太在意,就不會自在。平常要多禮佛、多親近善知識,來增加自己的力量。

◎人我是非只不過是過眼雲煙,沒有絕對的好不好。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心中的佛地、寶地要隨心轉。

◎相信命運不如改心,將嫉妒心改成尊重心,瞋恨心改成慈悲心,貪欲心改成喜捨心,排斥心改成包容心,計較心改成成就心。因此,發財不如發心,改運不如改心。

◎一個人的美,除了風度、儀態、端莊外,心地的純善、真實比任何美更重要。

◎錢的多少並不表示一個人是否富貴,金錢上的富有在於滿足,因此人要會用金錢,不要為金錢所用。

◎任何事情皆有好與不好,不要太固執己見,能力強者,對不合己意或看不慣的事情,會自我調整去接受、不排斥。

◎人學習的方式,最方便的不外從模仿中去學習,故上位者,身教言教的影響很大。但人若沒有自覺,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