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調心 一行禪師著

一行禪師小傳

  「我們每天做事情,我們做的和我們自己都關係到平和之道。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生活,認識到我們看待事物的眼光,我們就會知道如何在當下平和起來,我們是活生生的。」

  一行禪師是越南僧人。越戰期間,他奔走促進南北越和解。馬丁· 路德· 金(Martin Luther KingJr )有感於其一生為和平所作出的努力,提名他為1967 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如今他流亡在外,住在法國的一個小村莊,從事教育、寫作、園藝,並幫助來自世界各地尋求庇護的人。他在歐洲和北美洲多次教導「正念」,幫助老兵、孩童、環保人士、心理治療師、藝術家,以及許許多多的人尋求內心與世界的平和。

  一行禪師40 歲離開祖國越南,開始流亡生涯。當時是1966 年,他倡導抵制暴力、讓人民減少威脅的行動受到阻撓。一行禪師16 歲進入佛門,現在是廣受敬重的作家、學者、領導者。他提倡「入世佛學」運動,融合傳統靜思修行和公民非暴力不合作行動,西貢(今胡志明市)最具影響力的佛學中心An Quang Pagoda 即以此宗旨成立。他還設立救援機構來重建毀壞的村莊,成立社會服務青年團( 類似「和平服務隊」這樣的佛教和平組織),創辦《和平》雜誌,呼籲全世界的領導人運用非暴力方法。他的奮鬥讓他失去了家園,卻贏得了全球的稱譽。

  一行禪師離開越南之後,便著手將佛學思想推廣至全世界。1966 年,一行禪師到美國進行首次人道之旅時,對那片土地並不陌生:他曾在普林斯頓大學求學,體驗美國文化,後來又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和解會和康奈爾大學請他代表佛僧發表演說時,他明白指出結束越南混戰的方法。他在大學演講,和政府官員會面,給許多社會名流留下深刻印象。隔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金博士提名他角逐同一獎項。禪師的巴黎和談佛教代表團促成了北越與美國達成和解,而他的和平工作並未因戰爭結束而終止。他協助執行援救計劃,幫助越南人逃離政治迫害,一直到1970 年代後期。即使越南局勢穩定下來,一行禪師仍未獲准返回家園,政府仍視他為一大威脅。諷刺的是,他所教導的一直是:尊重生命、寬容、慈愛的互動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行禪師現居法國西南部,12 年前他在當地成立了一所名為
「梅村」(Plum Village )的靜修中心,並從事教育、寫作、園藝。梅村當時只有30 位僧侶、僧尼或俗眾,卻是來自全球千百位人士心目中的家園。這裡不僅有尋求精神解脫的短期訪客、流亡者,還有尋求啟迪的活動家,他們可隨時在此棲身。儘管這些人涵蓋不同的國籍、種族、宗教、性別,禪師都能讓他們一起深刻感知與欣賞生命,自覺自在於當下的生活情境。

  禪師年屆80 高齡,他的世界級領導者和精神導師的地位日益鞏固。他已寫下上百部著作,其中大都以佛教徒為讀者,但他的教誨有更廣的訴求。近十年來,一行禪師每隔一年便造訪美國,每次都吸引了更多的人,其中包括基督徒、猶太教徒、無神論者、學禪者等等。他的哲學觀不限於既定的宗教框架,而是訴諸人對圓滿和內在安寧的想望。1993 年,他吸引約1200 人到華盛頓的國家大教堂(National Cathedral),在紐約曾帶領500 人靜修,在西弗吉尼亞州召集了300 人。

  由於他在美國享有的聲望,加州伯克萊市市長指定一天為「一行禪師日」,紐約市長也在他1993 年前往美國時定出「和解日」。一行禪師糅合深廣的佛理和慈愛的和平運動,在佛學世界和美國大眾之間搭起橋樑。

培育識見

  怒氣來時,別壓抑,好好接待,輕擁入懷。
  
  我們憂苦,因為我們內心深植怒氣的種子。
  
  怒氣來時,別壓抑,好好接待,輕擁入懷。
  
  怒氣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
  
  憂苦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
  
  你為什麼那麼容易生氣?是不是怒氣的因子根深蒂固?
  
  你如果容易生氣,可能是因為你長年灌溉內心怒氣的種子,而且從心裡默許,甚至樂於灌溉。許多人處境相同,但不會像你那樣生氣。他們耳聽與你無異,眼見與你皆同,卻能保持冷靜,不落情緒。即使是沒有生氣的尋常日子,也有怒氣之源。如果我們照顧好自己的一切,不偏不倚,負面能量就抬不起頭。如果削弱了負面元素,我們就不會隨之動盪。想要讓生活產生深刻的轉化,就必須檢視我們的飲食習慣和消費方式。別再消費那些毒害我們、麻痺我們的東西,如此我們才能擁有力量,才能呈現最好的自己,不再受制於怒氣和挫折。看看那些生氣的人,他們緊繃的內心讓人害怕,因為那是不定時炸彈。
  
  生氣時,請照照鏡子,這時的你不太好看,不太可愛,你臉上數百條肌肉繃得緊緊的,彷彿炸彈即將爆開。你看到自己的臉像炸彈即將爆炸時,就得立即採取措施。這時不需要化妝品,只要平靜呼吸,會心微笑,如此重複一兩次,你就會好看多了。照照鏡子,冷靜吸氣,微笑呼氣,你會鬆一口氣。
  
  在自己生氣的時候,看看自己,會很有用的。那是一記警鐘。怒氣總是不離錯亂、誤解。怒氣的根源無非誤解和錯判。你也許受制於錯誤的認識,也許誤解了某些話、某些行為。無論我們是父親、母親、小孩、夥伴還是朋友,都必須學習好好檢視自己的認識。我們的身體無法延續,我們的情緒無法延續,我們的認知無法延續,我們的怒氣、悲傷、愛、憎恨、意識也都無法延續。
  
  怒氣和愛都具備有機可變的本質,恨可以轉化為愛,不幸的是,老是愛轉為恨。許多人起初愛得轟轟烈烈,少了對方就會活不下去。然而,一不小心,不用兩年,愛轉為恨,見到對方只覺可怕,不可能再一起生活,只有離婚一途。愛已轉為恨,曾經花開,只留垃圾。眼看心裡堆放恐懼、絕望、憎恨等垃圾,請你別驚慌失措。你是個有條理的園丁,做事不打馬虎眼的行動者,知道眼前的狀況不過是:「我知道心裡有垃圾,但垃圾會變成養料,愛將重新滋長。」
  
  即使生氣,即使懷恨在心,不代表沒有愛與接納的能力。愛無時不在。即使內心充滿憤恨挫折,即使世界一片灰暗,我們仍然有愛,仍然有能力去溝通、寬恕、關懷,你要相信這一點。怒氣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憂苦只是我們的一小部分。要知道,我們一直有能力去愛、理解、體恤,無時不然。

善待怒氣

  怒氣是啼哭的小孩,你是慈祥的母親,輕擁小孩入懷,好好照料。佛陀不曾要我們壓抑怒氣。他教我們回歸自我,善待怒氣。長期收藏怒氣很不健康。我常常告訴朋友:「別悶著生氣一天以上。」我們是行動家,是料理怒氣的能手。我們必須面對自己的怒氣,勤加練習,直到掌握怒氣的根源,瞭解怒氣如何運作。接納你的怒氣,因為你明白,因為你知道,你能好好照料,並轉化為正面能量。
  
  怒氣像是不安啼哭的小孩。你的怒氣是你的孩子,這孩子渴望母親擁入懷中。你就是母親,去擁抱你的孩子吧。
  
  怒氣如同我們的器官,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回歸自我,善待我們的怒氣。我們不能說:「怒氣,走開吧,我不要你。」你胃痛時,不會說:「胃,走開吧,我不要你。」不,你會照顧胃的。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應該好好照顧我們的怒氣。
  
  母親擁抱孩子時,她的能量貫穿孩子全身,使孩子得到撫慰。當怒氣襲來,你必須放下所有手邊的工作,因為最重要的事是回歸自我,好好照顧你的怒氣(孩子)。沒有什麼比好好照顧你的孩子更要緊的了。接納你的怒氣,吸氣、呼氣,這樣就行了。你的孩子會馬上安靜下來。
  
  一開始,你可能不瞭解你的憤怒是怎麼回事,不明白怒氣從何而來。如果你的「自覺」接納之,一切會逐漸清晰。「自覺」代表有心,能掌握情況,這是關鍵的生活能量。「自覺」的能量如同大哥大姐,守護懷裡的小弟小妹,細心照料受苦的孩子,還有我們的怒氣、絕望、妒忌。坐下來均衡呼吸,或者行走靜心,這些都能引發「自覺」的能量,接納你的怒氣。十幾二十分鐘之後,你的怒氣將敞開門戶,你一下子就看清了那怒氣是怎麼回事。  
  當我們好好照料我們的怒氣,我們就能放鬆;好好檢視我們的怒氣,就能看清楚許多事情。首先,我們會發覺,我們內在怒氣的種子滋生茁長,它是我們憂擾的主因。如果我們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就會知道,我們氣的那個人,並不是我們生氣的真正原因。
  
  我們生氣時,必須承認怒氣來了,而且需要我們去照料。此時我們在氣頭上,最好什麼都不要說,什麼都不要做,立即回歸自我,引進自覺的能量,來接納、認識、照顧好我們的怒氣。要看清楚你的怒氣是怎麼回事,首先是接納與認識:「我親愛的怒氣,你來了,我會好好接待你。」再就是仔細檢驗,看看怒氣從何而來。不論你在開車、走路、煮飯還是洗衣服,都要自覺接納你的怒氣。如此,你才有機會認清你之所以生氣的緣由。
  
  自覺呼吸,自覺於戶外行走,是接納怒氣的好方法。所有的心理現象,包括憤怒、妒忌、絕望等等,都懾服於自覺的力量,如同草木都懾服於陽光。開發自覺的能量,為你的身體和意識療傷。
  
  用打枕頭或大叫等紓解方法的人,其實是在演練怒氣。生氣時打枕頭來發洩,是很危險的習慣,像是在做攻擊訓練。智者之道是激勵自覺的能量,大方接納怒氣。
  
  吃馬鈴薯不能吃生的,至少要用火煮十幾二十分鐘。同樣的道理,你也要用自覺的火把你的怒氣煮一煮,可能要花十分鐘、二十分鐘,或者更久的時間。
  
  我們內心存有怒氣的種子,也有愛與慈悲的種子。在我們的意識裡,有許多負向的種子,也有許多正向的種子。做法是,負向的種子別去澆水,找出正向的種子,每天澆水。
  
  在一個人的生命中,正向的種子要得到滋養,一半靠運氣,一半靠努力。有的時候,我們為恨意、怒氣、恐懼的能量所充斥。我們忘記了,我們內在也可能湧現其他不同的能量。如果我們知道怎麼做,就能找回識見、愛、希望的能量,來接納恐懼、絕望、怒氣。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座花園,有心人都必須回到自己的花園澆水除草。也許你已經任其荒蕪許久了。你應該確實掌握你自己花園的狀況,設法讓一切歸於條理,花園重現美麗與和諧。如果好好經營,許多人都能享受你花園的美景。憑著自覺的能量,你就能看著垃圾說:「我不害怕。垃圾可以轉變為愛,我可以做到。」
  
  自覺的能量包含專注的能量,以及識見的能量。專注於一件事情,看的能量就會放大,也就能有所突破,培育識見。若能自覺,並持續自覺,就能保持專注,而如果持續專注,就能產生識見。因此,若能自覺,就能認識、接納、放鬆;若能自覺,就能看得深,獲得識見。識見擁有解放的力量。識見是解放的要素,可以解除我們的束縛,轉變現狀。這就是照料怒氣之道。每當你覺得失落、疏離、了無生趣、與世隔絕,每當你覺得絕望、憤怒、不安,就想辦法回家吧。自覺呼吸可以帶你回到真正的家。

心存他人

  親愛的,我需要你的幫助,我需要你的支持,我需要你的配合。生氣時,會覺得是某個人所引起的,他/她成為你指責的目標。如果再好好想想,會發覺,自己內在怒氣的種子,才是你怒火攻心的主要原因。生氣大多是自找的,但我們卻老是想要說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來教訓別人,以為這樣就會少生點氣。如果房子失火了,最要緊的是去滅火,而不是去抓縱火嫌疑犯。如果先去追嫌疑犯,你一邊追,你的房子會一邊燒得精光。同樣的道理,生氣時,如果你一直拉著別人吵,想要好好教訓他,那個房子快要被燒光了,你還在追縱火者。
  
  在氣頭上時,不管你說什麼或做什麼,只會壞了彼此的感情,因此,別在氣頭上做任何事或說任何話。照顧好自己,就是照顧好你愛的人。如果沒照顧好自己,你幫不了別人,也愛不了人。如果自己不快樂,如果內心不平靜,你也沒辦法讓別人快樂起來。愛自己才能愛別人。你愛自己多少,才能照顧別人幾分。你讓別人受罪,別人為了出這口氣,會讓你受更多罪。你惡言相向,以牙還牙,怒氣就更旺。你讓別人受罪,別人也會在言行上想辦法讓你受罪。於是,衝突便愈演愈烈。
  
  我們若真的知道、真的記得生命不久長,我們就會盡可能讓別人當下快樂起來。我們如果二十四小時都在氣我們愛的人,那是因為我們不知道什麼是不久長。我們傻到會讓自己和別人受罪,是因為我們忘記了,我們和別人都不久長。有一天,我們死了,我們會失去所有的財產、權力、家人,所有的一切。我們現在擁有的自由、平和、喜悅是最重要的。若不清醒覺知什麼是不久長,是不可能快樂的。
  
  如果彼此讓對方受罪,雙方亦蒙受其害。雙方都要有同理心,也都需要幫助,但不需要由誰來教訓誰。如果你愛的人生氣了,弄得你很煩躁,你先是覺得她/他欠教訓。是她/他把你搞得那麼煩躁,你很想好好教訓她/他。然而,十到十五分鐘的行走靜心和自覺觀察之後,你會發覺,她/他需要的是幫助,不是教訓。
  
  你生某人的氣時,別假裝你不生氣,不要裝作若無其事。如果是你親近的人,你要說明你的不高興,用平靜、親愛的方式說出來。煩憂氣惱時,儘管你知道怎麼做,
  
  你很可能還是需要幫助。「請幫我,親愛的,我需要你的幫助。」這是真愛的語言。你生氣時,想必說過:「別碰我,我不要你!沒有你,我好得很!」但你們說好了要彼此照顧的呀。你不用隱藏怒氣。你得讓對方知道你生氣了,你煩得很。這很重要。教訓別人就是教訓自己,任何情況皆然。如果我有殘酷的想法,說話帶有恨意,這些想法和話語會不斷再生,抓不住、拉不回,像是脫韁的馬。能說「親愛的,我愛你」,這很好,也很重要。
  
  和我們愛的人共享喜悅和好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當你煩躁、生氣的時候,也要說出來,把你的感覺表達出來:「親愛的,我很氣你,我很煩。」表達過程力求平和。你有權這麼做,這是真愛。你的聲調或許帶點悲傷,沒有關係,不要心存教訓或責罵之念就好。「親愛的,我很生氣,我很煩,我要讓你知道。」這是愛的語言,因為你們是夥伴,是夫妻,已經承諾要彼此扶持。
  
  如果你能寫出或說出以下三句話:「親愛的,我很煩,我希望你知道。」「親愛的,我正盡我所能不去責怪別人,包括你在內。」「因為我們彼此很親近,彼此做了承諾,我覺得我需要你支持我、幫助我,化解我的怒氣與煩憂。」你就可能擁有真愛。說這些真愛的語言,可以很快安定與紓緩對方。你處理怒氣的方式,會讓對方和自己產生厚實的信任感和榮譽感。這並不困難。
  
  當你生氣心煩時,請回頭好好檢視你先前認識到什麼,是怎麼去認識的。若能去除錯誤的認識,你就能找回平和與快樂,找回愛對方的能力。
  
  真愛不驕,真愛無傲。不要假裝你不煩,不要假裝你不生氣。不承認是因為傲氣。「生氣?我會生氣?我為什麼要生氣?我好得很。」其實你並不好。你快煩死了,快氣瘋了。你要將此告訴你的伴侶與子女。和你愛的人談談心:「親愛的,過去我們彼此折磨,怒氣一來不能自已,兩人同時沉淪。現在,我想改變,我想當你的好夥伴,彼此守護,共同生活,一起轉化我們的怒氣。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活得更好、活得自覺。親愛的,我需要你的幫助,我需要你的支持,我需要你的配合。沒有你,我什麼都做不成。」你必須把這些話告訴你的伴侶、兒子、女兒。是時候了。這是覺醒,這是愛。化解怒氣,唯有同理心。
  
  當初你們告訴彼此:「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然而,你生氣就說:「我不要你!別靠近我!別碰我!」你想把自己鎖在房間裡,盡全力去表現你不需要任何人。這是人之常情,很平常的反應,卻不是明智之舉。慈悲是由理解而生的美麗花朵。如果你生氣,請自覺吸氣,自覺呼氣,仔細審視是什麼情況使你生氣,
  
  看看什麼是你自己和對方真實的憂苦,如此你將紓解開來。同理心非常美妙。如果隨時保持同理心,你就彷彿受到保護。別人說什麼,你都不會因此而生氣,因為同理心是化解怒氣的好藥方。讓同理心躍動起來,怒火會立刻熄滅。
  
  夥伴生氣了,張開耳朵聽就好,不要做任何回應,盡可能以同理心去傾聽。傾聽的目的不是評斷、批駁、分析,只是為了使對方把話說出來,紓解一點煩憂。溝通有許多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讓人覺得你不再生氣或怨懟,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接納。這種溝通不能只用說的,你表現出來的樣子也很要緊:你的眼神流露慈悲,你的行為恬靜和緩。如果你瞭解對方的情況,如果你真正瞭解那份煩憂,你的怒氣就會消失,因為同理心已取而代之。
  
  當你慢慢能看到別人的憂苦,表示慈悲已經發芽,對方不再是你的敵人。你可以愛你的敵人。一旦你發覺你所謂的敵人正在受苦,而你想幫他不再受苦,他就不再是你的敵人。我們恨一個人,氣一個人,那是因為我們不瞭解那個人,不瞭解那個人的處境。我們若仔細檢視,會發覺如果我們像對方那樣長大,有對方那樣的環境和處境,我們也會和對方一模一樣。有了這份理解,你的怒氣就會消退,那個人馬上不再是你的敵人,而是值得你愛的人。如果還是敵人,愛是不可能的。
  
  當你感觸到你內在理解、自覺、慈愛的種子,這些種子就會一天天長大,自己、對方和身邊的眾生都會更歡喜。快樂無法獨享。你們之中有一個人不快樂,另一個人也快樂不起來。

活在當下

  生命只在此時此刻,活在當下,就能活出真正的快樂。
  
  你害怕一天,你就一天不會感到真正快樂。
  
  如果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擔憂昨天發生過什麼事、明天又將發生什麼事,我們就不能好好過日子。我們會擔心明天的事,是因為我們心存恐懼。如果我們老是怕怕的,就無法充分體會當下的生活,錯過了可以立即感受的快樂滋味。
  
  如果沉溺於憂慮、恐懼、渴求、怒氣、慾望,你就遠離了自己,失去了自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刻都不要迷失自我。我們都在等待那神奇的一刻,未來的某一刻,一切都如我們所願。生命只在此時此刻。
  
  請拿出一支筆和一張紙,到樹下或者書桌前,列出所有現在能讓你覺得快樂的東西:天空的雲,園裡的花,嬉戲的小孩,自覺的生活,你愛的人就在隔壁房裡,你的兩隻眼睛狀況良好。林林總總列都列不完。你現在所擁有的,已足夠讓你覺得快樂,讓你不再為恐懼或怒氣所左右。
  
  小孩就可以活在當下。我們心裡一直有個小孩。也許我們沒有時間去照顧我們心裡的小孩。活在當下,就可能活出真正的快樂。
  
  如果你一呼一吸一踏步,都懷著這樣的心情:「我到了,我到家了,就是這裡,就是現在。」你會發覺自己立刻踏實和自在起來。你已經找到當下的自己,不再有什麼推著你走,不再有什麼讓你那麼害怕。你不再擔心過去,不再老想著還沒發生以及控制不了的事情。過去的事不再給你罪惡感,將來的事不再讓你擔憂。
  
  自覺的你,看得出當下擁有什麼,包括你愛的人。你如果能告訴你愛的人:「親愛的,我知道你在,我好高興。」就表示你是自由的人,表示你有自覺,表示你有能力去珍愛、欣賞當下的事情。你活著,你愛的人活著,活生生在你面前。我們的生活環境可以幫我們灌溉耐心、寬容、慈悲、愛的種子。我們週遭的人可以幫我們灌溉這些種子,自覺的生活也可以灌溉這些種子。
  
  請注意,你所認識的快樂可能有害無益。佛祖說,唯有此時此地才有快樂。因此,回去好好檢查一下你所認識的、想像的快樂。你可能會發現,你已經有了快樂生活的充分條件,如此一來,快樂馬上就是你的了。

找出口,得自由

  你的心有多自由,你就有多快樂。自由的人,才是快樂的人。沒有恐懼是極致的喜樂。你的識見如果讓你無所恐懼,你就是自由的人。
  
  佛祖告訴我們,沒有生,沒有死;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相同,沒有不同;沒有不滅的自我,沒有盡滅的空虛。我們最怕的是,死了就什麼都不是了。大家都很害怕「無」,聽到「空」也怕得很,然而,「空」不過是觀念消失。「空」並不是存在的反面,不是「無」,也不是「滅」。存在的觀念要去除,不存在的觀念也要拿掉。
  
  你如果深入去看,你會看到真實的你沒有生,沒有死;沒有存在,沒有不存在;沒有來,沒有去;沒有相同,沒有不同。當你看到這點,你就不會害怕,不會渴求,不會妒忌。要真的不害怕,我們必須深入探看不生不死的終極境地。我們必須跳脫,我們的軀體、我們會死等等的觀念。如此,我們才能找到沒有恐懼的境地。
  
  如果知道我們無法毀滅,我們就不會害怕。如果我們能踏上不生不死的境地,我們就不會害怕。這是快樂的真義。
  
  靜思就是受邀進行深入探看之旅,好觸及真實的自我,知道我們並沒有失去什麼。
  
  我們可以克服恐懼。不害怕是靜思給我們的大禮,讓我們克服悲哀和傷痛。你如果失去了某人,如果你痛哭不已,請接受佛祖的邀約。好好去看,看看你所愛的人其實本質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因為誤解,我們才會以為我們所愛的人「去世」以後就沒有了。這是因為,我們只看到那個人的一種形體,那個人許多形態的其中一種。我們愛的人還在,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心裡,對我們微笑。
  
  哪裡是水波的家?水波的家是其他所有的水波,水波的家就是水。水波若能深刻觸及自我和別的水波,便會發覺自己是水組成的。當水波知道自己是水,就會脫開所有的歧視、悲傷、恐懼。
  
  沒有信仰的人,沒有能量。如果擁有信仰的內在能量,你的腳步會堅定些,你的目光會明亮些。愛、理解、助人、做事,無所不宜。有些人灰心沮喪,再也不敢去愛。他們之前想要去愛,卻失敗了,於是煩惱憂愁,創傷太深,讓他們害怕退縮,不敢再試。我們週遭有許多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讓他們知道,愛是有可能的。我們的世界太需要愛了。
  
  信仰是生活的產物。當信仰持續增長,你將持續獲取能量,因為信仰和愛都是能量。我們如果深入探看愛的本質,會看到信仰也在其中。如果我們擁有信仰,就不會再害怕什麼。
  
  如果你有信仰,你就有許多能量。如果你相信的是善、真、美的事物,你就是活生生的了。
  
  如果有真愛,那麼也會有只帶來煩憂絕望的愛,信仰也是一樣。有一種信仰支撐我們,持續給我們力量和歡喜。也有一種信仰,可能在某一天早上或晚上消逝無蹤,讓我們陷入完全的孤寂和失落。
  
  你的心有多自由,你就有多快樂。最好的自由是免於悔恨的自由,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焦慮的自由,免於傷痛的自由。自由的人,才是快樂的人。

愛與識見

  理解你愛的人,理解他們的憂苦;有了理解,就會有仁心、慈悲、喜樂。
  
  自覺生活可以讓人專注,增長識見。識見是自覺生活的果實,可以幫我們去寬恕、去愛。短短十五分鐘到半小時,自覺、專注、識見可以讓你釋放怒氣,讓你成為可親的人。這是佛法的力量、佛法的奇跡。
  
  真正的情書裡,有識見,有理解,有慈悲,否則就不是情書了。真正的情書能轉化別人,世界將因此不同。但在轉化別人之前,必須先轉化你自己。你可能要花一輩子來寫這封情書。耐心是真愛的標記。父親對子女的愛,需要耐心才能彰顯,母親的愛和子女的愛也是如此。愛人必須培養耐心,沒有耐心,就幫不了別人。
  
  沒有理解,你再努力也無法愛人。你說「我得努力去愛他」,這是空話。你必須瞭解他,有了這份理解,你才能愛他。
  
  理解是愛的根本。父子彼此不瞭解,兩人都不會好受。理解是打開愛之門的鑰匙。我們平時若能領會生命不久長,就能培育、滋養我們的愛。如此,愛才能長存。
  
  眾生萬物受苦就是我們自己受苦。要知道,我們就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我們見到他們受苦,慈悲和愛的箭刺穿我們的心。我們可以愛他們,擁抱他們,設法幫助他們。唯有如此,我們看到他們面臨那種處境,才不會不知所措,我們自己面臨那種處境,才能平和以對。
  
  有了愛,煩憂頓減。你可以當一把火炬,也可以把火苗傳給其他火把,如此,整個世界會變得更平和、更喜樂。
  
  當你變得自覺、可親、理解別人,你就不會再那麼煩憂,你會快樂起來,你身邊的人也會從你那兒獲益不少。這是生活之道。
  
  你如果自覺,你就會理解別人的憂苦,突然間,你希望她/他別再如此煩憂。
  
  如果你深刻感觸自己和別人的憂苦,理解便油然而生。有了理解,就會有愛和接納,如此憂苦將會消散。
  
  當你一心想要超脫憂苦、脫離困境,同時也拉別人一把,你便擁有強大的能量轉化自己、幫助別人。理解才是真愛:理解你愛的人,理解他們的憂苦,他們的難處,他們心底的想望。有了理解,就會有仁心、慈悲、喜樂。
  
  如果不再尊重對方,真愛無法長存。真愛不是佔有。你愛一個人,你還是自由的,對方也還是自由的。沒有喜悅的愛不是真愛。一對愛人若是天天垂淚,彼此就沒有真愛。有了喜悅、自由、理解,才會有愛。
  
  我們平時若能培養自覺、專注、識見,就會變得更開明、更寬容,我們的愛會不斷滋長。真實不在於存在或不存在。存在或不存在、生和死、來和去,都是你創造出來的觀念。你再也見不到你愛的人,並不表示她/他本來存在,如今不存在。你若如此瞭解你愛的人,你就不會那麼憂苦;你若如此瞭解自己,你就會超脫對死亡的恐懼、對不存在的恐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