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拈花智慧:傳遞心靈的智慧 釋果寧

編輯推薦

 

感悟生命的和諧,傳遞心靈的智慧。

禪,是智慧的結晶、心靈的明燈。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一位佛學大師的視角與觀點把讀者引入一個心靈的世界,傳授生活與心靈的和諧之道,告訴讀者頭腦、心靈與本能的關系;從東西方不同的信仰來闡述征服與順應的關系;從愛情與婚姻的哲學解析男人與女人的關系;從信任感與占有欲來和諧家庭之間的關系;從水的各種形態來闡述人生的哲理……同時,作者將商道與禪道融會貫通,以一種頗具禪意的方式教誨那些商海沉浮者。

 

作者簡介

 

釋果寧

 

  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西藏工作八年,禮從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及夫人陳邦織先生學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先後受邀在中山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等多次發表演講,現任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廈門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法師弘法於海內外,廣受歡迎。目前法師以弘揚人間佛法禪學為幾任,旨在幫助大家認清自己和人性,解脫痛苦和糾纏,尋求人生的智慧。

 

卷首語

 

  你是否迷失了自己?

 

  ——在茫茫人海中,在無數過往中。

 

  在當今這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世界如朝霞暮靄般瞬息萬變。這個世界是跳躍的、絢麗的、鮮活的,商品經濟的高速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物質生活。

 

  然而,當我們身穿華裝麗服,觥籌交錯、歌舞升平的時候;當我們雄踞商海、一擲千金的時候,人類的精神家園裏卻並沒有因為物質的"滋補"而多出幾個靈魂的偉人。相反,在驚心動魄的變革中,似乎有更多的人們成為了精神家園的流浪者。也許因為眼前的世界太過多彩,我們能夠感受的真實質樸已經被塗上了一層虛妄不明的色塊,在人們的眼睛裏,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迷茫和麻木。

 

  當然,人們在過分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忘記了給精神世界添磚加瓦,這並不是說物質和精神就是全面對立、此消彼長的。但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和確認卻可以指導物質生活的方向。

 

  那么我們究竟要用什么來作為精神的補給?用什么來指導人生的取向、選擇?

 

  在我們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曆史中,有太多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儒學教給我們仁、義、禮、智、信,教育我們要心懷仁愛,心懷敬重。儒家學派在幾千年中如潺潺春水,教化出中國人敦厚、摯誠的品性;道家的老莊學說讓我們體悟到了蕭遙灑脫的人生態度,出世的境界、高雅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熏染出中國人寧靜淡泊的性格;佛學更是在傳入中國後,與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相融合,不僅成為我們精神世界的一顆瑰寶,更造就了中華民族的善良質樸……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曆經了時間的淘洗,曆經了時代的甄別,是我們的"真金",也是我們的"真經",是漫漫黑暗中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指南針,也是醫治我們空虛心靈的良藥。現世的芸芸眾生,有太多的煩惱,有太多的問題,而傳統文化對於糾正商品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帶來的種種弊端,諸如精神的苦悶、信仰的缺失、道德的退化、生態的危機以及人們身心的分裂,都有極大的好處。

 

  在這些優秀的文化中,尤為突出的就是禪文化。

 

  禪既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更是一種非凡的智慧。

 

  倘若我們能夠領悟到禪的精神,能夠把禪的智慧運用到生活中去,那么我們就能更好的引導自己的人生觀、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的引導我們這個社會,使之朝著慈悲、博愛、美好、和諧的方向轉變。

 

我們是怎么迷失自己的?

 

  你累了么?

 

  此刻,請你閉上眼睛想一想,你是否經常會覺得疲憊?是否身心都已憔悴?想一想你已經多久沒有清清靜靜地去讀一篇文章,你已經多久沒有踏踏實實地睡覺睡到自然醒,你上一次和愛人一起悠閑地品茶賞月是在什么時候?答應孩子春天一起去放風箏的承諾兌現了么?……

 

  有人總是說,無聊是常態,無奈是常態,渾渾噩噩是常態……我們現今的人們大部分都處於一種極度的身心分裂中,我們為了有一個更好的生活狀態去拼命努力、拼命賺錢,在各種壓力之下錯過了生命中美好的風景,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己,漸漸的開始為生活中種種不如意的事情苦悶歎息,漸漸的,反而忘卻了拼搏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身心的幸福快樂。早年的夢想已經被現實的殘酷消磨得失去了本來面目,競爭的壓力讓我們難有喘息之機——別人工作的時候,自己要更賣力地超過他;別人休息的時候,自己更要抓住機會贏得成績……人們總是在擔心失去,可是在拼命去"抓住"的同時,一個個內心早已是千瘡百孔,充滿了壓抑、焦慮、苦悶、孤獨和無助。而這個社會中複雜的人際關系更使我們常常感到困惑,感到身心疲憊、難以承受。

 

  在精神理想和現實世界的沖突中,我們的內心早已經被撕得四分五裂,然而我們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困惑迷茫?我們究竟是怎么迷失了自己呢?

 

  一切痛苦的根源,皆因你失去了和諧。

 

  有這樣一個故事。

 

  偉大的佛陀在一次講法前,拿出了一條手絹。佛陀什么話都沒說,只是默默地在手帕上打結,打了一個結,又打一個結,最後手絹上共結了五個結。佛陀坐下的弟子們都大惑不解,眾人從來沒有見過佛陀有這種舉動,也不知道佛陀在手絹上打結是要來做什么。眾弟子看著佛陀,一臉茫然、不明就裏。

 

  這時候,佛陀把打完結的手絹舉起來,慈祥的目光掃視著眾位弟子。佛陀說:"我要把這個打了結的手絹給解開,但是在解開它們之前,我想提兩個問題……"坐下弟子都靜靜聆聽佛陀的問題。佛陀說:"第一個問題是,這打結之前的手絹和打結之後的手絹有什么不同啊?"

 

  佛陀話音剛落,一個叫做阿難的大弟子就站了起來。

 

  先在此介紹一下,這個阿難是什么人呢?他是釋迦牟尼佛聞法第一的大弟子。在釋迦牟尼佛的眾位弟子中,他被稱為"多聞第一"。阿難侍奉在佛陀身邊,跟隨佛陀弘揚佛法,是佛陀的侍者。

 

  我們都知道儒家的《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根據孔子的言行記錄下來集結成書的,並不是孔子親自寫的。而我們佛教一些經典的集結,也是因為這個阿難記住了佛陀所講的經文,然後把它敘述集結下來的。所以在佛經開頭都會有這么一句話——"如是我聞",這個"如是我聞"的意思就是"我曾經聽佛說……",而這個 "我",指的就是阿難。

 

  佛陀提出了這個問題後,阿難站起來說:"師父啊,按照我的理解,這打結前的手絹和打結後的手絹並沒有什么不同。" 接著阿難跟大家解釋:"這條手帕就其存在來說,還是同一條手絹啊,它並沒有改變什么。"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可是",阿難又說道:"仔細觀察起來,好像又覺得有所不同了,那就是形式上的不同——因為打了那五個結,所以手絹失去了原有的平整,五個結糾結在一起,讓手絹變得皺巴巴的,手絹似乎失去了自由自在,顯得有些沉重……"

 

  佛陀聽完阿難的解釋,微笑了一下,說:"阿難,你說得不錯,這就是我要對大家講的……"

 

  "一個人的內心,在分裂的前後,就其本質上確實沒有什么分別,就像這條手絹,並沒有因為打了結而缺少什么、改變什么。一個人,當他失去了內心的自由和平衡,就其本質而言,他還是同一個個人。但是內心分裂的人,他已經失去了和諧。同樣如這條手絹,糾結著,扭曲了。"佛陀對阿難說:"我們的本性是一樣的,世間芸芸眾生都具有佛性,可是為什么有的人對人生有所覺悟,能夠得到身心的和諧,而有的人卻不能覺悟,依然要受著痛苦呢?阿難,你跟我的不同之處,在於你的境界不是佛的境界。在你的心靈深處,依然被五座大山所壓,就像我手絹上打這五個結,得不到自由啊……"

 

  佛祖把壓在心靈上的五座大山形象的比喻成手絹上的五個結,那么這"五座大山"究竟是什么呢?

 

  究其內心,也是一種生命的和諧境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其實就是指人的"五欲"。佛教所講的"五欲"就是財、色、名、食、睡。

 

  這五種欲望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每個人都是有欲望的,而這五欲無疑是人們最想要獲取的東西。人們生來就需要飲食睡眠,這是人的本能,無可厚非,可是仔細想一想,最原始的欲望卻最容易使人迷失。現在的人,貪食貪睡,吃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滿足饑餓感,還要吃得新奇,可是當各種美味珍饈擺在面前的時候,卻又大肆浪費,揮霍無度。人們的欲望愈加強烈,而本性也就在無限度的追求中漸漸迷失了。

 

  在生理上得到了滿足以後,人們又往往希望能夠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而這個心理卻又是不健康的,沒錢的人想要有錢,有錢的人想要有權,有權的人又想要有大大的名聲……最終,人們只能在追逐"五欲"的道路上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我們的困擾、煩惱正是因為我們心中壓著"五欲"的大山,試想,時時刻刻被五座大山壓住的心靈還怎么得到解脫?我們還怎么輕松得起來呢?苦苦掙紮在"財、色、名、食、睡"裏,就像把自己困在了沒有出口的迷宮,繞來繞去,以為會有很多的出路,其實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禁錮。自己給自己套上的枷鎖,只有自己才能解開。我們每個人不自在,我們有那么多的煩惱、牽掛、憂慮、痛苦,都是這五座大山給你帶來的。只要你跳出了這五座大山的壓迫,那么你的心就見到了佛性,佛性顯現,你就會得到大自在。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回這副枷鎖的鑰匙。

 

  回到故事裏,佛陀又問了第二個問題。佛說:"現在我要解開這五個結,可是我要怎么樣做才能解開它們呢?"這時,佛的另一位大弟子舍利弗站了出來。

 

  舍利弗說:"師父啊,要想解開這五個結,就要靠近一點,仔細觀察一番,看看這些結是怎么系上去的。先要明白它們是怎么打成的,才好去解開它們。如果在沒有弄明白之前就貿然動手,有可能非但打不開,反而越解越緊,甚至再也解不開了。"

 

  佛陀聽完之後會心一笑,說道:"你回答得非常正確,先弄清事情的因,再去解決事情,這就是智慧啊。"

 

  舍利弗是佛陀座下眾多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大弟子。佛教裏有一部經叫做《心經》,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裏面的"舍利子"指的就是這個舍利弗。所以佛陀說舍利弗是有大智慧啊。

 

  在這裏,就是告訴我們這個"因"的重要。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要先想想,為什么會產生了這樣的結果,我們在之前做了什么。有一個詞叫做"因緣","緣"也就是指事物的因果之間的轉化聯系,所謂"緣由"。在這裏,同樣有一個關於舍利弗的故事。

 

  舍利弗在拜釋迦牟尼為師之前,另有一位師父。他跟隨著這位師父修行的是另一個法門,叫做拜火教。這一個教派在當時的印度影響非常大,信眾很多。同時,舍利弗的這個師父本事非常高明,也有很深的道行,兼具大神通,道力非常深。可是沒想到,有一天,這位師父突然去世了。舍利弗還有一位師兄弟,叫做目犍蓮,我們都知道,目犍蓮是神通第一,也是佛陀座下的一位大弟子。

 

  可是在當時,看到師父突然去世,師兄弟二人卻是痛苦不堪。二人都想,我們跟著師父學法,就是要具備大深通,就是要沒有生死,要了生死,可是現在師父都會死去,我們所學的這些法有什么用呢?二人從此失去了學法的信心,他們想不明白,為什么我們這樣的法,修了還要死?

 

  所以,二人失魂落魄,再也沒有修學的信心了,每日裏恍恍惚惚、迷迷惑惑,再也無法專心修行下去。恰好有一天,舍利弗在街上遇到了一個相貌莊嚴的沙門,這個沙門具足威儀,讓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種震懾力。舍利弗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親近感,好奇地走上去問訊,他說,我看見你嘴巴裏好像在不停地念叨,你能告訴我你在念什么嗎?這個沙門年齡並不大,只有二十多歲,他見眼前的這個人有問,就對他說了一句話——

 "萬法因緣生,

 

  萬法因緣滅。

 

  我師大沙門,

 

  常做如是說。"

 

  舍利弗一聽這句話,頓時開悟了——"既然萬法都是因緣而生,又是因緣而滅,那么我的師父不也是一個法么,也是萬法因緣和合而生的啊!因緣一消散,他不是自然就要死亡么?因緣一合,所以生出了這一法,因緣一滅,這一法不就散了么!萬法因緣滅啊,人不也是一樣的么!"

 

  舍利弗領悟到了這點,茅塞頓開了。他連忙問這個年輕的沙門:"你的師父是誰啊?能有這么好的法門教給你。"這個沙門就告訴舍利弗,說:"我的師父是釋迦牟尼,我就是在向他學法。"這時的舍利弗再也不像之前那么渾渾噩噩,他覺得自己真正找到了一位聖者,不僅可以教給自己不死之法,還可以教給自己徹悟人生宇宙的真理。於是,在回去之後,他說服了自己的師兄弟目犍蓮,一起去跟隨了佛陀,做了佛陀座下的弟子。

 

  所以,就是一句"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使得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開悟了,而我們有沒有從這句話裏悟到些什么呢?

 

頭腦是國王,心靈是皇後,本能是仆人

 

  當我們知道了人生的痛苦煩惱來自於對"五欲"的執著,那么我們就要認識到執著其實是"不可得"。換一個角度來思考,我們因為執著於"五欲",反而難以看清生命、生活的本來面目,被眼前如流雲一般的浮華所麻痹,再也難以找尋人生的真諦。

 

  千萬不要以為得到了金錢名利就是快樂,要知道,一切你能看到的,能摸到的,卻不是長久的。今天你得到了,可是轉眼之間,這些物質財富又到了別人手中。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快樂呢?那是一種心靈的富足。

 

  要得到真實的、永恒的快樂,其實要比得到那房子車子容易得多!因為心靈上的喜悅只在於你的一念之間,可是現在的人們,似乎流行著一個詞——"鬱悶",似乎覺得"鬱悶"是一種時尚的情緒。可是,用你真實的情感去想想,是"喜悅"讓人舒服,還是"鬱悶"讓人舒服呢?我想大家都不會選擇後者。很多人說,現在這種緊張壓抑的生活狀態下,哪還有什么讓人喜悅的事兒呢?怎么沒有!就拿一天之中的點點滴滴來說,就有讓人無盡喜悅的事情——早晨起床,家人為你准備好了油條豆漿,和那些沒人照顧甚至沒有飯吃的人來說,這不是幸福么?你去上學或者去工作,你可以得到知識和報酬,不要說這是無奈、是勞累,相比起那些沒有學上的孩子和那些奔波求職的人來說,這不是幸福么?傍晚回到家裏,守著溫馨的燈光和家人共敘天倫之樂,和那些在寒風酷暑中流浪的人們相比,這不是幸福么?甚至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你能夠蓋著溫暖的被子入夢,這也是很幸福的啊……試著把煩惱的事情拋卻,試著把每一件細小的幸福擴大,那么你的精神財富就真是用之不盡了!

 

  然而,獲取心靈上的富足又是那么的困難,有的人終其一生,為了財富勞碌、為了名利奔波,最終他雖然在物質上稱為了一個富翁,可是他卻並不快樂。他的一生都在感歎,為什么我不快樂啊,為什么我現在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了,可是心裏卻那么空虛呢?問問自己,你為什么不快樂啊?因為你把你自己的心全都放在了你所追求的那個東西上了。你的心裏只有你所謂的"目的",你的心裏再也容不下別的事情。做生意的賠錢了,心裏便升起了無限的焦慮煩惱,時時刻刻盤算著怎樣進行下一步的投資,怎樣扭虧為盈;做官的降職了,心裏便升起了無限的惶恐不安,左思右想是哪裏做錯了,要怎樣把失去的地位掙回來……如果短短的人生中,你所盤算的都是這些事情的話,那么你怎么能快樂呢?

 

  我們應該認真地自省一下,我們到底是怎么迷失了自我?我們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痛苦煩惱?我們的內心是怎么樣被撕得四分五裂的?

 

  如果我們想清楚了這些問題的根源,那么我們便能清楚地認識自己,來自我治療,解除心中的苦悶。

 

  我們人類所有行為的動機,歸結起來,來自於三個方面——

 

  第一是頭腦,第二是心靈,第三是本能。

 

  當我們提到頭腦、心靈、本能的時候,可能大家會覺得這有什么啊,這很容易理解啊,其實不然。你真正理解當你行為處事的時候,是哪一方面在支配你么?你真正了解頭腦、心靈、本能所帶給你的真實感受么?如果你要了解你是怎樣迷失了自己,你是怎樣分裂的,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這三個方面分別代表著什么以及它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

  我們提到頭腦,總是會想到一個人聰明與否,想到一個人的智商高低,想到頭腦所儲存的知識,想到邏輯判斷裏以及思考力。頭腦所帶給我們的是理性的判斷,是我們生活中眾多信息的儲備和積累,也正是頭腦指導著我們理性的生活。

 

  心靈不同於頭腦,它是用來感受的,而不是用來判斷的。心靈是感性的。我們的言談舉止,我們行為處事的風格、習慣都來自於心靈。同樣,我們對於某件事物、某個人的喜惡都是因為心靈最直接的感受。心靈所具備的是情和愛,它反映的是我們最直觀、最真實的想法。心靈的感受力,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個人的"情商"的高低。

 

  本能屬於什么呢?套用古人的一句話,就是"飲食男女"。簡單的四個字,就基本概括了本能的含義。當然,這個概念並不是最全面的,比如,當我們在受到威脅時所做出的一些舉動,也是本能的范疇。本能可以說是人們下意識的反映,著重於生理上。

 

  在西方的一些學者看來,重視理性思考的人,重視頭腦的人,是高等的人;相對的,一味追求本能,重視欲望滿足的人是低等的人; 而處在頭腦和本能中間的,用心靈來面對一切事物的人是情緒化的人。

 

  我們每個人,實際上都有三副面孔。

 

  第一副面孔就是我們的本能。本能是人們最直接最原始的一面,是人們作為一個生靈而天生具有的需求和欲望。這是人與動物共同具備的,也可以說是人在進化過程中還未泯滅的甚至無法消除的獸性。人的本能的面孔,也是一張寫滿了欲求的面孔,這張面孔往往是我們不願意拿出來示人的。世間的人大多如此,越是欲望強烈,就越是隱藏得深,人們在以本能面孔出現的時候,往往是在黑暗之中,不願讓人察覺,不願讓人發現。似乎本能的欲望是為人所不齒的,所以人們習慣了把本能的欲望在暗地裏進行,盡量不將其暴露。

 

  所以,本能的面孔是非常隱秘的。

 

  第二副面孔就是我們的心靈,這就是我們情緒化的一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情緒化的面孔時隱時現。有些時候,情緒會控制的好一些,可有些時候,情緒又是難以控制。心靈是最難以捉摸的,它不能像頭腦一樣用正常的邏輯思維去判斷。每個人的感受力不同,有些人的心靈比較敏感,可能會比較多的流露出自己的情緒;有些人可能感受力不太強,或者他的頭腦又常常壓制著自己的心靈,所以可能會比較少的顯露出自己的情緒。

 

  所以,心靈的面孔在我們生活中是時隱時現的。

 

  再來看這第三副面孔,就是我們的頭腦。頭腦這副面孔,唯恐表現不及。頭腦代表的是我們的知識,是我們的才智,聰明才智當然要展示在眾人面前了。在我們這個社會中,頭腦靈活的人往往比心靈豐富的人要有市場。做家長的,喜歡頭腦聰明的孩子;做老板的,喜歡頭腦靈活的職員……所以我們的環境教育出人們要積極地展示自己頭腦的這副面孔。

 

  這三副面孔,包含了我們一切行動的根源,我們每個人也不斷的遊離在頭腦、心靈和本能之間,不斷地轉換著這三副面孔。

 

  如果讓我們給這三副面孔一個形象的比喻,那么我們可以把頭腦稱為"國王",把心靈稱為"皇後",把本能稱為"仆人"。"國王"、"皇後"和"仆人"只有各司其職、互相扶助,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我們的身心才能得到平衡。

 

  由此,我想起了《進化論》的作者,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他在自傳中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在青少年時期,非常喜歡音樂、繪畫和詩歌。這三者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歡愉和喜悅。然而當我埋頭在大量收集來的資訊中,要去找到進化論的普遍定律時,我喪失了對音樂、繪畫、詩歌的感受力。喪失了這種感受力,我就喪失了人生的快樂。"

 

  達爾文的這一段話,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當頭腦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時候,當人們過於重視頭腦所帶來的嚴謹的知識的時候,心靈就被禁錮了,心靈的感受力就弱化了。如達爾文所說,音樂、繪畫、詩歌是出自心靈的藝術,不僅是由心靈生出的,更是需要用心靈來體會的。藝術是感性的,是不被理性的條條框框束縛的,也是自由的,所以心靈的感受能夠給人帶來喜悅。但是,當達爾文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生物學家,去著書立說,去尋求論據的時候,他就完全進入了頭腦的世界,一絲不苟。當一個人習慣了用頭腦了看問題,用理性來思量一切事物的時候,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歡樂。

 

  不幸的是,這正是現今人類的寫照。當下的人們,大都只重視頭腦的能力,而忽略和心靈的重要。正如這個國王,他失去了皇後,也沒有了仆人,那么他該是怎樣的一個國王呢?他勢必失去了一切生機,他的生活一定枯燥乏味。為什么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總是讓人感覺得有點冷冰冰,人與人之間變得愈加冷漠,為什么會有人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正是因為我們現在的人們太過重視頭腦的發育,我們只知道用頭腦來解決問題,不知道用心靈去感受人間冷暖,也不知道去合理的滿足自己本能的欲望。事實上,一個純理性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也是非常冷酷的。試想,如果我們的人生中,只有頭腦這個國王在高高的寶座上指點江山,而下面沒有皇後、仆人,那該是多么淒涼與孤獨啊。

 

心靈教育是最美好的教育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鋼筋水泥的森林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愈加冰冷生硬,激烈殘酷的競爭使我們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物質上飛速的發展使我們變得無所適從。《進化論》中,動物之間"適者生存"的法則再次應用於我們的人類社會。這讓人們不得不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強大"、具有競爭力。似乎那些溫柔、含蓄、感性的心靈體悟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的節奏,只有知識、理性的頭腦培養才能成為在這個社會裏互相"廝殺"的武器。

 

  過分重視頭腦,而忽略了培養心靈的情感是現代教育的失敗之處。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主課永遠都是語文、數學、外語,政治、曆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也不甘落後,可是繪畫、音樂等課程卻成了"副科"。大街小巷都掛著輔導班的招牌,奧數班、微機班辦得如火如荼。我們現在的小學生們、中學生們一個個都很聰明,可是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們卻在行為處事上很難得到長輩的認可?不要再說是因為小孩子們嬌生慣養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要說孩子們什么生存技能都不會,更不要說孩子們只會上網、打遊戲,要知道,這是因為我們對於心靈教育的缺失啊。

  我們現代教育沒有意識到教育是多方面的,不僅僅是書面上的知識,不僅僅是公式理論,同樣還有相對抽象的心靈感受力的培養。

 

  看看"教育"這個詞,古人把其中的道理都已經告訴了我們了。先看這個"教"——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文"。"孝"代表著繼承,要把前輩的東西繼承下來,把先人的發明創造、經驗文明、乃至知識文化傳承下去,就是"孝";再把這些繼承下來的東西,立於文字,傳授給下一代,傳授給別人,這就是"教"。

 

  我們再來看看這個"育"字,古人造字,上面一個"雲",下面一個"月"。"雲"和"月"都是無形的東西,雲是瞬息萬變、飄流不止的,月亮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也是遙遠而抽象的一個意境。那么"雲"和"月"代表著什么呢?我們有一首歌唱得好——"月亮代表我的心"啊。所以這個"育"所代表的就是指我們對於心靈感受力的培養。

 

  "教育"、"教育",要"教"更要"育"。教的是知識技能,育的是做人之道,所以才叫"教書育人"。

 

  當我們知道了這個"教育"的真正含義後,我們就要好好反省一下,好好反思一下現今的教育。心靈的培養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教育。身為父母,不要再天天逼著孩子上這個輔導班、上那個考前班了,如果有時間,就帶著孩子去親近一下自然,在山水花鳥中培養孩子對於生活的熱愛。家長們也不要總是想著別人的孩子成績多么好,自己的孩子又怎么能輸在起跑線上?你是希望你的孩子快樂呢,還是想看到你的孩子天天掛著一副與年齡不相符的表情,時不時地喊叫著要"自殺"、要"離家出走"?

 

  競爭力的強弱並不完全是由頭腦來決定的,試想,一個聰明絕頂但冷酷無情的人,和一個資質平平但是有修養有活力的人,哪一個更容易讓你親近呢?我想大多數人都能夠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因為我們與人交往,更多時候是希望能夠從別人那裏感受到愉悅與安寧。

 

  重視心靈的培養,要去學會感受愛,感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感受人生的厚重,感受生命的力量,感受自然的博大……

 

頭腦、心靈、本能的平衡才能帶來和諧,和諧才會快樂

 

  也許我們因為周圍大環境的影響,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在壓抑自己的情緒和欲望。習慣了用理性思考問題的人們,在當你遇到感情的時候,如果你依然用頭腦來分析你的感情,甚至在控制和壓抑你的情感,那么你的心裏就會產生矛盾和痛苦。

 

  人生中會遇到許多事,許多人,許多情感,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適合用理性的眼光來判斷。現在的人,似乎不那么容易相信感情,當一段感情到來的時候,人們習慣了首先分析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什么利益,如果對方對自己沒有幫助,那么就不會再去親近對方。殊不知,這種衡量感情的方式完全是本末倒置了。感情是感性的,是發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用心靈去衡量你們倆的關系才是最首要的。如果你用頭腦來判斷和抉擇感情的話,也許你會得到暫時的利益,可是將來你也許會為此痛苦一生。

 

  同樣,也不要壓抑自己的情感,當你愛上了一個人的時候,要珍惜這份感覺,要讓心靈做你的指導,要適當地滿足一下心靈的需求,否則,心靈就會失衡。

 

  對於本能的需要,也不要控制和壓抑,當你用頭腦的力量去克制這個本能的時候,結果你同樣會受到嚴重的傷害。

 

  倘若頭腦這個國王失去了心靈的皇後和本能的仆人,那么這個國王勢必會暴戾冷酷。在曆史上,有一種人是典型的過分理性,缺乏心靈對於情和愛的感受,這樣的人代表性很強的就是太監。

 

  太監作為一種很特殊的群體在中國存在了很長時間,太監行為處事,只是用頭腦,心靈中的情愛幾乎是完全喪失的。當然,太監心靈的殘缺不但取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他的最基本的本能沒有得到滿足。生理本能的缺失造成了心理的畸形,所以太監唯一可以運用的就是頭腦,所以太監是非常陰險可怕的。在曆史上也有很多宦官亂政的例子,太監謀權,陷害忠良,他們所想的只是保全自己的利益,牟取更多的利益,他們心裏沒有什么仁義、沒有什么仁愛,所以,他們生活在爾虞我詐中,整日裏想的就是勾心鬥角,他們沒有快樂。

 

  我們現在知道了,只有頭腦而沒有心靈和本能,人們的身心就會分裂,同樣,如果我們只會感情用事,太過感性,那么我們便會多愁善感,也難以得到解脫。試想,當心靈這個皇後失去了國王和仆人,那么這個皇後一定會情緒化得要命,遇見事情不知道冷靜分析,只會憑著自己一時的情緒來決斷,結果一定是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皇後沒有了本能這個仆人,那么她的需要必然會得不到滿足,這樣她就會更加壓抑,找不到發泄的出口,結果也一定是內心扭曲,矛盾重重。

 

  舉例來說,在我們現今的社會上,沒有"國王"和"仆人"的皇後,就像現在的一些大齡女青年,理性的頭腦不夠,生理本能上有沒有得到滿足,所以她就失去了身心的平衡。這樣的女性是很情緒化的,她的情緒一旦爆發,就會歇斯底裏,難以控制。

 

  心靈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可以說,心靈的感受力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可是,如果我們行為處事完全聽從心靈的支配,那么我們自身就難以達到平衡,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所處的社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和諧。倘若人人都是心裏想什么就去做什么,那么我們的社會就亂套了,理性的約束失去了作用,甚至沒有了理性的約束,我們反而會制造更多的矛盾,反而會失去幸福和快樂。

 

  再來看本能這個"仆人",每個人身上都有本能欲望,這個"仆人"永遠都生活在我們的身心裏。本能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它不過是人們作為動物的原始屬性,我們古人說"食色性也",就是告訴你,這是人們的本性,是不能回避的。可是,如果我們失去了理性的"國王"和心靈的"皇後",只剩下了這個"仆人"的話,那么這個"仆人"就要為所欲為了。

 

  一味的追求飲食男女和欲望,那么人們就會放縱自己,任憑自己在欲望的濁浪中越陷越深,放縱自己的欲望,就會滋生邪惡,最終就會徹底地將自己毀滅。現今社會這樣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看不到生活的本來面目,不明白何為人生的真諦,只是一味地追逐欲望,一味的追求吃喝嫖賭。不要以為生理上的滿足、感官上的滿足就是真正的幸福啊,過分執著於本能欲望反而會使你斷送掉一生的幸福!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這樣的例子我們已經屢見不鮮了。欲望起於一個"貪"字,而這個"貪"又是一切罪惡的根源,貪財、貪色、貪權、貪名……最終人們就會被這個貪婪的本性所奴役,為了滿足欲望而走向犯罪,走向萬劫不複的深淵。這是對我們當今世人的教訓,也是警世鍾。

 

  對於我們每個人而言,頭腦、心靈和本能這三者是我們生命中同時擁有的,這就是我們的本性,也是人性。我們不能夠把這三者相互獨立起來,因為它們之間是相互作用的,然而,我們也不要把這三者混為一談,否則,我們將會失去清晰的判斷。我們的生活中為什么會有這樣那樣的煩惱?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矛盾?我們的身心又是為什么四分五裂?這都是因為你生命中的這三者沒有平衡、沒有和諧。

 

  頭腦、心靈、本能是要相互順應、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明白在什么時候應該用頭腦來思考,在什么時候應該用心靈來感悟,又在什么時候應該及時滿足本能的需要。人要有理性的思考,同樣也要有感性的情緒,這就在於我們遇到了怎樣的情況,遇到了哪方面的事情。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件客觀嚴謹的事情,那么我們就要用理性的頭腦來思考判斷;如果我們遇到的是情感的交流、對事物的感受,那么我們就要用心靈來體悟。

 

  如果我們要達到身心的和諧,就要從頭腦、心靈、本能中去尋找一個最佳的結合點,去尋求一種平衡,只有三者相互平衡才能帶來和諧,我們才會時時感到幸福和快樂。

 

  那么往更高層次來說,我們的整個社會要怎樣才能和諧發展呢?一個人的身心和諧才是社會和諧的保障。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中最小的那個單位,社會是由人類組成的。我們社會中最小的單元是家庭,一個家庭的和睦平衡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使自己的身心達到和諧,那么我們的家庭自然也就和諧幸福,再波及到全社會,同樣也可以得到和諧安定的局面。

 

  其實,世界的和平安寧就是這么簡單。

 

 去滿足"需要"吧,而不是"欲望"

 

  究竟什么是"欲望",什么又是"需要"?我們現今的人們總是分不清楚這兩者的差異,將"欲望"當成"需要",結果使我們自身產生苦惱。

 

  欲望,是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想要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需要,是此時此刻,是當下,是人的自然需求。

 

  "需要"是我們本能的反應,是此時此刻的反應。正如此刻你餓了,那么你就需要吃飯;此時你口渴,你就需要喝水;此時你困倦了,你就需要休息……"需要"是很單純的感受,也是最本質的反映。如果你不能及時地滿足的你需要,那么你的身體就要提出"抗議",饑不飲食、渴不飲水,生命的能量就會透支,困倦時不睡覺,那么就會精神崩潰。

 

  曾經有一位記者采訪一位大作家,記者問他:"您認為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可是誰也沒想到,這位大作家竟然回答了這樣一句話,他說:"大便通暢!"作家解釋說,當你便秘的時候,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痛苦了……沒錯,幸福是相對於"痛苦"而言的,如果我們當下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那么這一刻的痛苦你就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所以說,人生本能的滿足和需要,是勝過一切的。

 

  人的"需要"是不能夠壓制的,正如"春風又綠江南岸",花開柳綠是因為時節到了,花苞需要綻放,柳芽需要舒展;正如九旱的大地需要甘霖的滋潤,從而使植物生長;正如湖泊需要水草來自我淨化……需要是真實的,歸於本質的,也可以說,"需要"是必須的。

 

  萬物同根生,我們人類作為大自然中的生靈,同樣不可壓抑自身的需要,而當今社會的人們,反而忘記了自己需要什么。需要,是生理本能的反應,同樣也是心靈上的反應。我們在職場、商海奔波勞碌,心裏壓抑是不可避免的,這時侯,我們的心裏自然而然就生出了一些需要,需要放松一下,需要發泄一下。也許,此時此刻,你就是想去街邊的花園散散步;也許,此時此刻,你只是想停下工作看看書;也許,此時此刻,你很想一個人看一場老電影……這些都是當下心靈的需要,是你此時最真實的感受,那么你為什么不去滿足它呢?

 

  人的身體會因為需要得不到滿足而死去,人的精神同樣也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消弭。盡量去滿足當下的感受,去體驗、去感悟當下需要,那么你就會從滿足需要的過程中得到快樂,你就會理解什么才是"人生的喜悅"。

 

  然而,"欲望"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要給"欲望"下個定義,那么它就是你的意念,向著未來運動,你追逐卻不可得的東西。

 

  當你心中升起了欲望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投向了虛無縹緲的未來,可是未來又是什么?未來未到,我們誰也不知道未來是怎樣的。未來雖然可以設計,但它畢竟是虛幻的,並非真實存在的。要知道,一個人要想達到真實、寧靜的狀態,就需要身心一處,當你身在當下而心在未來的時候,你的心神就飄到九霄雲外了,注意力沒有放在當下,你還能做好什么呢?

 

  欲望就好比天邊的地平線,看似不遠,可是當你用盡全力向它奔去,卻永遠也無法到達。正如誇父追日,那是遙不可及的美妙幻想,耗盡生命去追逐,卻永遠也追不到,最終渴死在追逐的路上;正如精衛填海,欲海之深,又豈是能夠填平的?人的欲望是無法到達的,它就像懸掛在驢子面前的蘿卜,看得到卻夠不著;欲望又是無窮無盡的,即使你剛剛滿足了一個欲望,新的欲望又會迅速升起,誘惑你去追逐。人一旦落入了欲望的漩渦,那么只能是苦苦掙紮,循環往複不得解脫。

 

  人們在苦苦追逐欲望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人們把欲望奉為之上,可是欲望回報給你的是什么呢?欲望帶給你的只能是無盡的痛苦和煩惱,是千方百計想要到達的煩惱,是苦苦追尋求而不得的煩惱……看看我們周圍的人,看看我們自己,為什么會常常感到心煩苦悶?正是因為你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可是人的欲望能夠得到滿足么?

 

  "欲"字,是欠著的穀子,永遠要欠著,永遠填不滿,又怎么能夠得到滿足呢?真理真的就擺在我們面前,不要再視而不見了。既然欲望永遠無法得到滿足,那么我們又何必苦苦追逐一個永遠也追不到的東西呢?欲望是虛幻的,它常常變換形態來迷惑我們,讓我們認為那才是美好的,可是你跑啊跑啊,直到你落入了死亡的境地,還是到不了它的懷抱。而在追逐的同時,你已經耗去了生命的能量,失去了身邊真真切切的幸福和快樂。

 

  當今社會的人們,崇尚"野心",似乎只有雄心勃勃才能證明一個人具有慷慨激昂的志向。可是那些朝著欲望"奮戰"的人們,那些年輕有為或是老當益壯的企業家們,當你把生命的能量完全用於滿足所謂的抱負和欲望的時候,你失去的是身心的健康,是家庭的幸福,是點點滴滴的快樂。

 

  欲望是虛妄,是未來;需要才是真實,是當下。欲望是複雜的,而需要是簡單的。曾經,有人問孟子:"如果再給你一次生命,你要怎么活呢?"孟子回答說:"我一定會多注意我的需要,少去關注我的欲望。"需要是觸手可及的幸福,千萬不要再"這山望著那山高",何況山外還有高山在呢!與其遙望遠山,空自嗟歎,不如俯身賞花,自得其樂啊。

 

  所以,去滿足我們當下的"需要"吧,而不是"欲望"……

 

古人的智慧來自心靈

 

  相對於今天的人們而言,古人的心靈非常發達,而頭腦就簡單得多。也許很多人會說,古人的頭腦簡單,但古人不是很有智慧么?說得很好,古人的智慧來自於心靈。

 

  真正的智慧來自於心靈。

 

  不論你屬於哪個國家,不論你是哪個民族,不論你是什么膚色,也不論你說的什么語言……不同的國度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可是所有的文化及事物都來自於人們的頭腦、心靈和本能,這是人性共通的部分。古代的人,心靈的發達是現代人遠遠不能比擬的。

 

  "智慧"不同於"知識","知識"來源於頭腦,而"智慧"則來源於心靈。

 

  在遠古時代,人們茹毛飲血,過著蠻荒的生活,那時候,語言還沒有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完全出自心靈的感受力。遠古時代的人們,心靈是極度發達的。人們之間的溝通不需要語言,不需要文字,你想要傾訴什么,只要一個眼神,對方就能明白你的意思;你想要表達什么,只要一個動作,對方就能知道你的需要。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完全需要用心靈來感應,那是人們最質樸,最原始的狀態,想想看,那也是最美妙最自然的一種交流啊。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心靈的感受力逐漸退化了,要了解對方,要理解對方,就需要靠語言來進行了。其實,語言的產生並不是人類的進步,而是人類心靈退化的一個標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複雜了,人們所表達的內容也許並不是內心所想。心靈退化了,感受力弱了,無法知道對方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在告訴自己什么意思。就只能靠語言來溝通,來表達。

 

  語言屬於頭腦的范疇,當人們學會用語言表達意思的時候,人們就不再試著用心靈去體會對方的心意。人們的頭腦是在進化,頭腦發達了,心靈的感受力卻弱了。

 

  語言發展到了一定的時期,也無法進行徹底的溝通和表達了,隨之產生的就是文字。人們發明使用文字,這同樣屬於頭腦的范疇。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可是心靈卻更加退化。當你用語言進行溝通的時候,尚且需要用心去體會對方一句話中的語氣,去體會他真實的想法。可是到了文字,就完完全全是用頭腦在思考問題了。

 

  要知道,一個人的生命的能量是均衡的,頭腦越發達就意味著你的心靈越萎縮。曾經有很多人說,語言文字標志著人類的進步。這個概念錯了,這並不是全面的。正確的定義應該是——語言文字的出現是人類心靈退化、頭腦進化的標志。所以說,差異就在這裏。心靈的感受力和頭腦的發達程度是此消彼長的。

 

  我們當代的人,頭腦的發達已經到了一個極致,對於文字的使用同樣也是達到了一個極致。先進的科學技術,網絡的大量使用,使我們都能夠更快速、更便捷地獲取海量的知識,各種資訊從四面八方湧來,武裝了我們的頭腦,填充了我們的頭腦,我們習慣了用頭腦來判斷,用電腦來工作。看看我們周圍,人們都是用什么來交流的呢?手機、網絡。我們不再是面對面地感受對方的心靈,而是面對著冰冷的屏幕,用手指和鍵盤說話。有很多人都有一種症狀,就是在網絡上能夠滔滔不絕、侃侃而談,可是在生活中,當他正面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時候,卻語無倫次,甚至說不出話來,語言有了障礙。這是很應該警醒的啊。為什么我們的心靈感受力竟然會退化到如此地步?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出現了問題,導致的結果就是人情的冷漠。有的人,寧願相信沒有生命的機器,也很難對身邊的人付出真誠。可見我們的心都已經封閉了,心靈已經物化了,每個人都把自己的內心禁錮在黑暗冰冷的城堡了,不去感受外界的冷暖,也不願意讓別人走進來,那么你的這顆心就會漸漸麻木直到死去。學會把你的心門打開吧,只有讓這顆心見到陽光,淋到雨露,吹到春風,這樣,它才會慢慢蘇醒,逐漸敏感。

 

  我們現代人,沒有分清楚原來頭腦和心靈是要徹底分開的。古人的智慧來自於心靈,而心靈上的感悟和想象往往是最美的。很多人都在感歎,為什么現代人沒有古人聰明了?為什么古人能建造出巧奪天工的建築,能制作出精美絕倫的器皿,能寫出讓人拍案叫絕的詩詞,能畫出行雲流水的繪畫?事實上,不是因為古人的智商有多高,而是因為古人的心靈比我們要發達。這就是古人和今人之間的差異,也是頭腦和心靈之間的差異。

 

  同樣提起古人,我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中國的四大發明,很多人為此感到遺憾,因為雖然我們發明了火藥、指南針,卻沒有把他們運用到科學技術上。有很多人認為,如果我們能夠像歐洲人那樣用火藥大量制造槍炮,把指南針廣泛運用到航海上,那么我們中國就有可能征服全世界,成為世界霸主。中國的國門也不可能被外國人的大炮打開……爭鬥是無休止的,如果你這么想,那么你就迷失了。什么是"霸主"?什么是"征服"?你又能成為誰的主人?不管我們的國家有什么差異,可是我們的家園畢竟只有一個啊,我們的古人真正意識到了這點,意識到任何事物都是雙刃劍,一旦把發明運用到科學技術,作為武器,作為征服的工具,那么最終傷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己。

 

  想一想,我們當今的世界,軍事競賽此起彼伏,核武器、原子彈的制造使得我們這個世界時刻處在一個惶恐緊張的狀態中。一旦這些擁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被使用,那么就會給我們這個地球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人類也將遇到毀滅性的災難。

 

  所以說,這就是我們古人的智慧,古人清醒地意識到如果這些東西使用不當,就會給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災難和麻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一個充滿智慧與博愛的民族,我們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的文明,能夠依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為我們能夠用心靈去理解世界,能夠包容,能夠順應。這是我們古人的智慧,也是我們東方人的哲學。

 

  我們了解了古人和今人的差異以後,再來看東方人和西方人的差異。

 

  本能是人類共同具備的,是人類最接近於動物的本性,對於世界各地的人們來說,並沒有什么差別。要知道越是原始的需求,就越是接近於本質,也就越一致。所以,分析東方人和西方人各有什么特點,有什么區別,就要從頭腦和心靈兩部分來看。

 

  西方人重視頭腦,而東方人重視心靈。當我們提起西方以及西方人的時候,會想到他們的熱情奔放、會想到他們的直接坦白,;可是當我們提起東方的時候,想到的往往是"神秘"、"含蓄"、"內斂"。這是因為東西方人不同的思維習慣和方式造成的。

 

  西方人的邏輯性很強,他們的表達方式也很直接,西方人會很明確地告訴你他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要A,還是要B。舉個生活中的例子。你到一個西方人家裏做客,主人招待你的時候,會問你想要喝些什么。這時,你就要明確地告訴他,我想要喝紅酒、白酒、咖啡或是茶。你一定要很明確地告訴他你想要什么。但是如果你到一個東方人家裏做客,當主人問你想要喝什么的時候,你只要說一句"隨便"就可以了。這時候,主人一般就不會再問你了,而是直接端上了茶或者咖啡。

 

  為什么西方人希望直接得到問題的答案,而對於東方人一句"隨便"就"一切盡在不言中"了呢?我們都知道"隨便"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它的范圍很廣,指向很大。對於聽到"隨便"的這個人來說,這並不是一個確切的答案,還需要他花些心思想一想。正如喝茶還是咖啡?你給了主人一個"隨便",於是,主人就要去想一想你以前是喜歡喝哪一種飲品呢?或者會根據你這個人的一些性格進行感性地判斷。所以說,"隨便"是模糊的,而心靈也是一種模糊的狀態,心靈的"模糊"在於它的感性。

 

  感性是不能夠言傳的,是無法明確地告訴你我能感受到什么,這是一種很自我的體悟,是模糊的,是曖昧的。所以心靈是模糊的。但是頭腦卻屬於明確的狀態。頭腦具有條理性、邏輯性,頭腦的思考不想心靈那么善變、那么難以揣摩。頭腦是嚴謹的、能夠按照常規去推理的。

 

西方的"十字信仰"和東方的"圓形信仰"

 

  東西方人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決定了東西方信仰的不同。

 

  西方人選擇的是基督教、天主教這樣的信仰,他們尊奉的是十字架,是"十字"信仰。而這個"十字"就像是坐標軸一樣橫平豎直地顯示在我們面前,體現在西方人的心裏。這就是西方人善用邏輯思考問題的體現,坐標軸不是yes,就是no,是或不是直接就告訴你了,表達得非常明確,非常清晰。所以西方人的信仰是"十字"信仰。

 

  在西方人看來,我心裏面想的是什么,就是要明明白白地表達出來。就拿表白愛情來說,西方人很直接,一句"我愛你",就把問題給搞定了,同樣他們也常常會把 "我愛你"掛在嘴邊,很熾熱,很激烈。但是到了東方人這裏呢,卻又完全是另外一種方式了。東方人的含蓄表現在愛情上就更加突出了,東方人示愛卻從來不說愛,明明很愛你,嘴上卻說"討厭你"。東方男女之間的愛情是需要去猜的,鴻雁傳書也好,借物傳情也好,從來都是一種情緒的醞釀,是讓你用心靈去感覺的,所以有時候,西方人不能明白為什么東方人會有"口是心非"一說。

 

  東方人在行為處事上往往是"回環"式的,往往是模糊的。東方人不會直接地告訴你,要還是不要,好還是不好。所以東方人選擇的信仰就是"圓形"的信仰。什么是"圓形信仰"?在道家來說,這個"圓"就是太極。我們都見過太極圖,正是一個圓形。道家的理論是"有無相生"、"陰陽互轉",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陰陽之分,陽極了陰生,陰極了陽生。萬事萬物生生不息,相互轉換,這就告訴我們世間事,沒有絕對的是和非,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轉化的。在佛教看來,這個"圓"就是法輪,"圓"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隨性,代表著圓滿,也代表著平和。同時,當這個"圓"走了一周之後,它依然會回到起點,這便是一個輪回。道家講"陰陽互轉",佛家講"因果輪回"。這都是這個"圓"給予我們的啟發。

 

  所以東方人選擇的是"圓形信仰",東方人是含蓄的,是不拒絕的。

 

  正是由於東方人重視心靈感悟,在這種模糊的狀態中尋找平衡,所以才更加接近"道"。

 

  心靈更接近"道",而頭腦卻遠離了"道"。

 

  "道" 是用來感悟的,而不是用來述說的。佛家有一句話,叫做"但可言說,皆為戲論"。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你面對一個事物的時候,倘若你用你思考對它加以判斷,用你的語言對它加以總結,那么當你把對於這件事物感受用你的語言描述出來的時候,你所敘述的東西,已經不是這件事物的本身了,你已經遠離了這個事物的真相。

 

  那么對於基督教,有一句話這么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可不單單是句笑談,要知道,並不是說人類的思想永遠不及上帝那么高遠,而是告訴你,真理是不能靠人為去思考的,當你開始思考,那么你就已經遠離了真理了。真理就是這個"道",它是需要心靈去感悟的,然而我們"思考",卻是在用頭腦,當你用頭腦去分析,去思考這個"真理"的時候,你的心靈就不能真真切切地進行感受了,當然也就偏離了事物的真相。

 

  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的《道德經》裏開篇便有這么一句話——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你真的能表達出來的那個東西,已經不是"道"了,而是你自己主觀的臆想,加入了個人的東西,已經不純粹了。你所說出來的並非事物的"本質",而是你的"認為"。"道"是要靠心靈去"感受"的,而不是讓你去"思考"、去"描述" 的。所以說,一個人的心靈感受力越強,他越是能夠感受到真正的"道",相反的,當一個人的頭腦愈加發達,那么他就遠離了"道",遠離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說的形象一點,就如你喝茶,當你喝下一口的時候,你能感受到這茶水在你口腔中的感覺。它的溫度,它的口感,它是香還是苦,是濃還是淡……這些你自己都能夠感受到,可是你能把他描述出來么?當你用語言、文字把你的感覺描述出來的時候,已經不是茶原本的那個味道了,而是成為了"你的"感受,"你的"所感,又怎么會是"茶"的本質呢?

 

  又如賞花,一樣的花,一樣的姿態,可是你能把這朵花的"本質"給描述出來么?可能黛玉看花,便覺得有一種"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悲戚,而換作毛主席看花,可能就是"她在叢中笑"的豪邁……賞花的人不同,環境不同,心情不同,所抒發的想法當然也就不盡相同,可是這花卻沒有變啊,那么誰說的更接近於花的本質呢?花的本質就是它本身,它本身生長在那裏,就已經代表了"道"了。所有描述出來的東西都已經遠離了它。因為在我們描述它之前,首先會去用你的頭腦中儲存的知識來分析,然後來組織語言,可是當事物的形象經過了大腦的"過濾",就再也難以還原出它的真相了。

 

  既然花的本身就是"道",那么我們要想去接近"道",就要通過心靈來感受。當我們一眼看到這朵花的時候,它的姿態給予我們怎樣的感受,它的氣味給予我們怎樣的感受,這些原始的感受彙聚到心頭,使我們產生了怎樣的情緒,這種自然而生、由內而外的體悟就是這朵花的本質。當我們的心靈感受到了這點,不必言傳,只需會意,這時的我們是在同花交流,我們已經完全接近了"道"。

 

  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次活動,把一些作家聚集一堂,並不是要做什么學術研討,而是就一個詞語,各抒己見,表達一下自己的領悟。同樣一個簡簡單單的詞語,可是在眾多作家們的筆下,呈現出來的卻完全不相同。這些作家的語言水平、理解力都是不俗的,他們都具有很高的文學造詣和文字修養,可是為什么最後描述出來的卻千奇百怪?其實不用舉辦這樣一次活動我們也能從古代詩詞中得到這個結論——我們中國的唐詩宋詞卷帙浩繁,就拿寫"月"的來說,就有數不勝數的名篇,同樣一輪明月,古今中外共視之,可是卻找不出兩篇完全一樣的詩詞。睹月思人者有之,借月抒懷者有之,以月言志者有之……為什么同樣一件事物,在經曆了文字的定格後,便具有了千種姿態?

 

  這是因為不同的頭腦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頭腦是知識,是學問,是思考,是邏輯,是文字。問對於每一個個體來說,他的知識構成、思維方式都是不同的。簡單的說,每個人的大腦都不一樣,那又怎么能要求所做出的反應都是一致的呢?

 

  人與人之間相接近的部分,不是頭腦,而是心靈。

 

  我們今天的人們,你有沒有分清楚頭腦到底是哪一部分,心靈又是哪一部分呢?好好想一想你自己,是你的心靈更發達一些,還是你的頭腦更發達一些呢?要明確一點,只有二者達到平衡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到你自己。頭腦的過分運用,會讓人精神產生分裂,這時,就需要你用心靈來平衡它,調和它。增強心靈的感受力,可以使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和身體。

 

  當今這個社會,倘若你要考察一個國家的某一地區,它的科學技術是不是發達,它的文明進程是不是很高,那么你只要去考察一下這一個地區有多少精神病醫院就可以了。從這個地區的精神病患者數量和心理醫生的多少就能很直觀的反應出這個地區的發達程度和進步程度。總結起來說,越發達、越文明的國家和地區,它的精神病患者就越多,心理醫生就越多,精神病醫院也就越多;相反的,越是落後的地方,這三者的數量就越少。因為科技的發達,文明的進步是因為頭腦的進化,頭腦的高度發達勢必會造成心靈的缺失以及精神的分裂。就像現在的西方乃至於日本,幾乎每100人中就會有一個心理醫生,而且,大多數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心理醫生、心理顧問。這就是因為過分使用頭腦,而精神也就隨之產生了極度的分裂。

頭腦代表了外在,心靈代表了內在,外在是征服,內在是順應

 

  東方人重心靈,西方人重頭腦,這是東西方人的差異。那么心靈代表了什么,頭腦又代表了什么呢?

 

  我們從東西方的另一個差異可以發現頭腦和心靈的不同之處——頭腦代表的是外相、外在,心靈代表的則是內在。

 

  到過西方國家遊覽的人們總是會說,西方國家是非常整潔,非常優美的。的確,西方國家非常重視公共環境的治理。典雅的建築、清爽的噴泉廣場、整潔的街道、溫馨的街心花園……西方人喜歡把外面的世界裝扮得幹幹淨淨,讓人有一種舒適的感覺,他們精心打造每一處景觀,使得所到之處都是精致而潔淨的。西方人重視外部的修飾不僅僅是從環境來看,從他們的穿著也可以看出來,他們希望通過入時的裝扮來展現自己的個性,希望通過外在的美麗來表達自我。

 

  西方人重視外在,這是一種張揚、奔放的個性,也是西方的個性。

 

  而在東方,人們更注重的是內在。東方人表達自我的方式不是通過外部的修飾,所以東方人不認為外部的完美就代表著我內心的完美。所以我們生活在東方城市,會發現我們的生活環境並不是太精致,街道上時不時地有幾片垃圾,雕塑上可能落滿了塵土,所以有時候,東方城市給人的感覺可能有些髒亂。這是因為東方人相對於外部環境,更注重"裏面"。他只要覺得我的內在是幹淨的,外面的髒亂對我來說就是無所謂的,外部環境也不會影響到我的心情。也許是我們常常有一種"超然物外"的心態吧,總是認為外面的肮髒、外面的不整潔不會成為我們內心的障礙。這是東方人普遍存在的思維方式。

 

  在此,我們先不對以上兩種思維方式進行評判,不去討論哪一種更優越。我們要學會分析為什么會出現東西方思維方式和習慣的不同,要去尋找那個"因"。

 

  西方人重視外在,所以把外部裝扮得很漂亮;東方人不是很在意外面的環境,所以我們的環境顯得不夠整潔,這其實是由性格決定的。

 

  頭腦是外在的,它的特點是征服,是占有。

 

  西方人重視頭腦,而頭腦是現實而物質的,所以在西方人的性格中就帶有征服、獲取的欲望。在漫漫曆史長河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西方人強烈的冒險精神和征服欲望。他們用火藥發明槍炮,進行征戰擴充領土獲取利益;他們為了獲取更多的財富,進行遠洋航行,開通航路;他們擴充殖民地,進行各種資本的原始積累…… 西方人的種種行為都因為他們頭腦中征服的一面在進行支配。

 

  而東方人的性格中偏向含蓄內斂,重視心靈的修養使得東方人更加在意內在。心靈的特點表現在行為處事上就是順應。

 

  東方人慣於接受,慣於順應,當面對事物的時候,東方人會去接受,會去包容,以東方哲學來說就是"以柔克剛"。西方人總是想要征服這個地球,征服這個宇宙,但是在東方人看來,不要征服,要接受。

 

  你要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么?可是世界上萬事萬物又豈是你能夠"關照"得來的?當你的"征服"心一起,你和你想要征服的對象之間的關系就變了,就變成了對立的關系。用強硬的手段來使對方屈服,固然會讓那個被征服者順從你、害怕你,可是他的內心真正心甘情願地歸順你么?不管是人還是物,乃至是一個國家,都有它自然存在的道理,你何必要去管教它,要去控制它呢?即使對方暫時臣服於你,可是矛盾沖突時刻都在醞釀中,這樣的統治必然不能長久。所獲取的利益也如驚濤駭浪上的孤舟,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傾覆,滿載的貨物就會蕩然無存。

 

  在東方人看來,不要征服,也不要想去統治別人。人要與自然合二為一,我們所追求的是天、地、人乃至萬事萬物自然合一的境界。這就是東方人思維方式的不同,東方人在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心靈是柔和的,東方是順應,是接受,是不拒絕。要知道"征服"帶著戾氣,而"順應"則是和氣。我們常講"以和為貴"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西方人主張"戰",那么東方人則是主張"和";西方人的性格中帶有"剛"的一面,東方人則更多地表現出"柔"的力量。所以從中國曆代修築長城就可以看出,我們並不好戰,相對於"攻",我們更慣於"守"。"攻"是暫時,而"守"卻是長久。可以說,我們自古以來,民族的本性就是和諧的。

 

  東方人的思維是順應,順應天地,順應社會,順應時代,可是要搞清楚,這個"順應"並不是"軟弱",相反的,"順應"的力量更強大,遠遠超過了"征服"的力量。

 

  勁風之中,直立的樹木容易折斷,而懂得順應風勢、隨風而彎的樹木卻能夠存活;正如打太極,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不如對方氣勢洶洶,不如對方威武強大,可是卻能夠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這正是東方人的智慧,也是"順應"的力量。

 

  當我們學會了順應,就會發現,原來我並沒有被別的事物、別的人牽絆住,並沒有委屈自己遷就他人,相反的,此時的我成為了萬事萬物的主人翁。原來,只有順應才能真正地得到和諧,得到平衡,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東西方人們心態的不同是因為重視的對象不同,所以在思維習慣上就有了一些差異。在此舉一個例子,我們知道,西方人吃飯的時候用的是刀叉,而東方人在吃飯的時候,用的卻是筷子。刀叉象征著武器,這就是一種征服的表現。而筷子則代表著順從,是順應的表現。

 

  為什么西方人用筷子不能得心應手?不要小看這小小的筷子,它就代表著藝術。藝術的產生是由於心靈發達,科學的進步則是由於頭腦的發達。西方人不重視心靈的感受力,所以他當然用不慣筷子,因為小小的筷子也是要用心靈去感覺的。西方人依賴頭腦,所以西方人發明了很多高科技的工具,這些工具的目的是為人們服務,而科技的廣泛運用卻使得人們的依賴性增強了。現在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想要依靠工具,認為這是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如果遇到了哪方面不方便,那么就去發明一個,人們對於頭腦的大量運用,導致了人們過分相信頭腦的力量。可以說,西方人是非常依賴頭腦的。不斷依賴身外之物,生活需要工具的輔助而進行,那么一個人的獨立性就會減弱。

 

  對於善於運用心靈的東方人來說,他是相對獨立的。東方人獨立,不依賴。因為東方人保持著對於自然本質的親近與追求。想想看,當一個人甚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都需要依靠科學技術、高科技工具來生存發展的時候,那么他漸漸的就疏遠了自然。夏天,當你躲進空調間的時候,你還能感受到樹陰下的徐徐涼風么?當你出門動輒以車代步的時候,你還能獲取接觸大地的快樂么?當你用網絡、用短信表達一切情緒的時候,你還能體會到信箋郵遞的溫馨浪漫么?

 

  可想而知,在現今的社會裏,尤其是對於那些完全依靠高科技工具生活的人們,如果有一天你失去了這些工具,而回歸到最本質的一個人,那么你的生活也許就要崩潰了。出門上班沒有汽車,衣服髒了沒有洗衣機,想打發時間卻沒了電視機,買多了食物卻沒有電冰箱,想要煮飯卻沒有電飯煲,甚至沒有電,那么你還能自如地生活么?

 

  如果你是用心靈來"生活"的人,那么我想就算是去了這些高科技的工具,你依然能活得有滋有味。因為你不依賴它們,你是獨立的一個人。當你失去了這些工具的時候,你是不是能放下沉重的擔子,重新拾起對於自然的熱情,用心靈去接受,去順應。

 

  然而現在人卻又總是不能讓自己從這些工具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有些人如果失去了電話或是電腦,那就坐立不安,好像丟了魂兒似的,沒有了高科技帶來的娛樂,他們就覺著無聊、焦躁。越是依賴於這些科學技術的發明,結果就越會造成人們內心的不斷萎縮。看看那些遠離了城市居住在山村的人們,他們並沒有過多的接觸到現代化的設施,可是他們卻比城市中的人們獨立的多,他們的生活也比城市居民寧靜祥和,同樣,他們的心態也比城市中的居民健康隨性。

 

  要知道,越是獨立,就越是不會受到外界的幹擾,你的內心也就越平靜祥和。過分地依賴頭腦,只會讓你的心靈逐漸麻木,讓你的獨立性減弱,更加強烈地依賴各種工具。最終的結果,就是人類不斷地被物化,成為了所謂的"機器人"。不管幹什么,都要依靠著機器,自身也像充了電的機器一樣匆匆忙忙,了無生趣。

 

幸福是心靈的感受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你有沒有時常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我幸福么?"也許,你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或許,你還認為反正一樣都是要討生活,日子一天一天還不是要照樣過,幸福還是不幸福又不是頭等大事……如果你這么認為,那么想必你的生活一定是枯燥單調的。

 

  首先要搞清楚一點,我們活著是為了什么?人生的意義又是什么?相對於一個個體而言,我們的生命是非常短暫的,就算你的身體很健康,能夠活100歲,可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也不過是電光火石眨眼之間。古人說得好——"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未來的每一分每一秒很快就會成為過去,時光如梭,白駒過隙,當你驀然發現自己的人生已經過去了一大半的時候,回首往事,在你的心裏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什么呢?是金錢?是名譽?還是權利?……我想,這些東西固然可以使你得意,可是恐怕最終能被你永留心中的還不是這些吧。

 

  真正最寶貴的財富,是來自於心靈的幸福。

 

  雖然,生活是忙碌的,是無奈的,是周而複始單調乏味的,可同時,生活也是用來享受的。可是現在的人們,你懂得享受生活么?享受生活要靠心靈的體驗。幸福來自於心靈,這是因為心靈更接近 "道",更接近那個"真理"。真理是人生路上點點滴滴的收獲,是一個人內心寧靜祥和的基礎,它是能夠去感悟卻又難以表達的一種信念。正因為心中的那個 "道"、那個"真理"始終存在,所以我們的靈魂才能真正屬於我們自己,才能夠拋卻恐懼,見到本性。

 

  同樣因為心靈感悟到了真理的存在,我們才能在生活中感受到幸福與喜悅。可是,我們當今的人們,卻是心靈退化頭腦發達。頭腦是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的,要知道,我們的幸福感都是由心而生的,卻不是由大腦而生的。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你就會明白為什么我們會不幸福了,我們現在的社會確實是發達了,物質生活愈加豐富,我們的生活指標上升了,可以說,現在的人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玩兒什么就玩兒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這對於過去來說,顯然是大大的進步。可是,在我們吃飽了、穿暖了之後,我們的心靈卻更加空虛了,沒有幸福感可言了,我們的幸福指數下降了。

 

  據統計,現在人們的幸福指數,相對於二十年前、三十年前降低了;越是發達的城市,人們的幸福指數反而沒有普通地區的高。為什么我們的科技進步了,物質豐富了,見多識廣了,卻並沒有因此而更加幸福呢?當我們的社會朝著更加發達的方向邁進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更加理性了,也更加"機械化"、"科學化"。我們的生活更像是一個個"程序",只要按動開關,它就會沒有誤差地朝著制定的方向前進。

 

  當今社會,人們重視頭腦的培養已經到了一個極致,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層出不窮。可是遺憾的是,頭腦培養並沒有"培養"出我們的幸福感,反而使我們的心靈物化、感受力降低。人們變得越來越務實了,把一切問題都用大腦的理性和邏輯來處理,不再去用心靈感受了。現在流行"快餐文化",頭腦就是"快餐文化"啊,不再需要用心去感覺了,心靈也不需要那么敏感,只要用頭腦思考就行了,只要用邏輯判斷就行了。我們在電視裏都能看到,很多"速配"節目,一台節目幾十分鍾,互相不認識的男男女女就配了對,甚至還有"十分鍾戀愛"、"五分鍾約會"等等,用極短的時間來決定一場戀愛,這種"秀"其實就是一種快餐文化。想想看,當你連愛情都要用頭腦來決定的時候,你的心靈哪兒去了?你能從中感受到幸福么?或許你會從中感受到刺激,會獲取一種快感,可是那並不是你心靈最真實的感受,而是感官上的一種滿足。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的人總是要"找刺激",這都是因為你的心靈已經麻痹了,只能靠著感官上的新奇體驗來獲取快感。然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又怎么能讓你永遠留在心靈深處呢?

 

  頭腦是科學,而心靈是藝術。

 

  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來自於頭腦的發達,而藝術的產生則是來自於心靈。詩歌、音樂、繪畫等等藝術形式都是感性的,是作者們用心靈感悟過後呈現出來的,而當我們去欣賞的時候,同樣是要用心靈去體會的。當我們聽一場音樂會的時候,當我們去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我們的心中自然而然就會升起一種愉悅,一種幸福。這是科學難以給與的。

 

  所以說,幸福不是來自於外部的擁有,而在於你內心的感受。

 

  那么我們要怎么去感受呢?這就告訴我們心中要充滿愛,充滿情。對世間的萬事萬物,都要有一種欣賞、贊美的心態。今天的天氣很好,溫暖的陽光照耀在我的身上,讓我舒服,此時,我很幸福;今天,上小學的女兒給我畫了一幅肖像畫,雖然不太像我,但是在她心中爸爸的形象很高大,所以,我很幸福;早晨出門,小區的保安對我點頭微笑,讓我覺得很親切,這也讓我幸福……生活中有太多可以使我們幸福的點點滴滴,就看我們是不是能把它們一一拾起,用心靈去感受……

 

男人重頭腦,女人重心靈

 

  古代人重視心靈,現代人重視頭腦;東方人重視心靈,西方人重視頭腦。那么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在於什么地方呢?

 

  男人重視頭腦,而女人重視心靈。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男人和女人就像是一片葉子的兩面,共同存在,卻互相背立。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是非常複雜也是非常微妙的,這並不單單只情愛上的關系,可以說,在人類社會誕生之初,男人和女人的關系既根深蒂固,又盤根錯節。

 

  在我們人類社會中,男人和女人在地位、職責上的不同是由於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僅在於生理上、心理上,同樣也在於社會環境上。

 

  我們提起男人,一般就會用"有力"、"強大"、"堅強"、"陽剛"等詞彙來形容;而提起女人的時候,我們就會賦予"孱弱"、"嫵媚"、"陰柔"的名詞。在客觀生理上,男人的確是比女人更加強大有力,所以,男人在社會分工上往往是做一些外部的、出力的工作。而女人,因為她需要負責生育繁衍後代,在分工上,女人自古都是做一些內部的、細膩的工作。

 

  我們都知道在原始社會最初,是母系氏族,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的生命力是非常脆弱的,不僅要遭受猛獸的襲擊,還要抵抗惡劣的自然環境,疾病的威脅更是頻繁,所以原始人類要想存活下來時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當人類只是為了生存繁衍的時候,女性的地位就上升了。母系氏族社會中,女性成為了主導。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學會了狩獵和耕作,這時候,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也就發生了變化。要知道,對於狩獵和耕作這一類需要力量的工作,男人要比女人更加擅長。所以這個時候就進入了父系氏族社會。從這個時候開始,男人成為了社會生活的主導。

 

  人類曆經了漫長的農耕社會,農業生產是首要的。這也就決定了男人在社會生產中的主導地位。我們看"男"這個字,上面一個"田",下面一個"力",很形象地告訴了我們自古以來,男人就是要去田間出力的,也就是要去下力耕作。那么為什么說男人是外部的,是重頭腦的呢?還是來看這個"男"字。田是大地,是天地自然,是開闊的,原始而野性的。同時男人又是力量的化身,他們要去釋放自己身體裏的力量。在天地之間,釋放自己的力量,久而久之,便培養出了男人渴望征服的性格。

 

  我們知道,征服來自於頭腦,頭腦又是理性的、具有縝密的邏輯性,所以我們看,曆史上幾乎所有的大政治家、大軍事家、發明家、科學家都是男人。男人重視頭腦,所以男人天性中就有一種尋求刺激的冒險精神,男人去冒險,發現新大陸;去征服這個世界,去支撐這個世界。

 

  可是在女人的性格裏,卻沒有征服的欲望,因為女人是用"心靈"生活,心靈這一部分就是情,就是愛。

 

  為什么人類社會以男性為主導?看看我們周圍就會發現,我們生活的環境更多依賴的是頭腦,頭腦是邏輯,是思考,是秩序,要想使社會生活有條不紊,就離不開秩序。可以說,男人是"管理者",而女人是"服從者"。這並不是說女人比男人低一等,要明白只有同時擁有了"管理者"和"服從者",一個社會才能夠得到平衡。同時,男人和女人的職能不同也是由於男人女人的思維方式和習慣不同,重視的部分不同。

 

  為什么在大多數領域裏,最優秀最突出的總是男性呢?這就在於男人的頭腦要比女人發達,而大多數的成果、成就都是需要頭腦來完成的。女人往往對於政治、科技、軍事不敏感,而這些領域幾乎都是需要邏輯、思維、判斷、知識來支撐的。這就使得男人在頭腦的運用上比女人有優勢。

 

  但是,在心靈的感受力上,男人遠遠沒有女人敏感、豐富。

 

  女人自古以來就是被庇護的角色,女人不需要去征服,不需要面對外部的壓力,女人所面對的是家庭,她性格裏時時刻刻流露出來的是情、是愛。如果說男人的世界在天地間,那么女人的世界就在家庭中。女人所處的環境使得她們更善於運用心靈去指導人生。試想,當一個女人每天面對溫馨的家庭生活,種種花、讀讀書、陪孩子玩耍,為丈夫洗衣做飯的時候,她的心中是充滿情和愛的。所以,女人的內心是柔和、寧靜的。我們有時會感覺到,女人的第六感比男人要強烈,第六感就是來自於心靈的感受。女人的心靈是非常發達的,所以女人總是比男人細膩、平和。

 

  男人重視頭腦,是顯性的,女人重視心靈,是隱性的。男人的智商總的來說要比女人高,可是女人的情商卻又比男人高——這是性格決定的。男人更容易集中精力進行發明創造,然而女人的心思卻是朦朦朧朧、若隱若現的,心靈中的情和愛是十分厚重、十分博大的。如果把男人比做是高聳入雲的山峰,那么女人就是平靜而堅實的大地。

 

  男人重視頭腦,頭腦代表的是科學技術,是發明創造,所以男人看起來太不平衡了。男人的生理結構和內心世界的深處是不和諧的,這種失衡,使得男人總是要去"征服"。可以說,時時刻刻想要去"征服"的男人們是不安分的,男人的頭腦了有數不盡的想法,他總是想要做點什么來證明自己的存在。正是因為如此,男人才動腦筋去做一些發明創造,去改變原有的生活狀態。讓你覺得生活是因他而改變的,所以他很了不起。同樣,男人也喜歡去征服大自然,比如,男人總是有雄心壯志,他想要登上月球,他想要登上珠穆朗瑪峰,他要去沙漠裏探險,要去大海中航行……對於男人來說,當他征服了大自然,完成了那些目標的時候,他的心中就會充滿了成就感,他會認為自己是很強大的,豪邁的氣魄油然而生。可是女人就想不通了,女人不懂,做那些事情有什么用啊!月亮掛在天上那么美,你上去把它了解得那么透徹了,一點意境也沒有了;珠穆朗瑪峰那么遠,也沒有礙著你什么事兒啊,你去征服它有什么作用啊?沙漠、大海那么危險,避之不及,你還去做什么探險!在女人看來,男人所進行的"征服"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既花錢又危險,何況還不能給家庭帶來什么實際的利益。在大部分女人看來,那些都是不值的。那么女人認為什么是有意義的事呢?男人在家的時間長一點,多陪陪妻子兒女,團團圓圓共享天倫之樂,這才是女人希望的。

 

  所以說男人和女人的思維方式不同。

 

  女人的心是內向的,可是男人的心呢,不是太過麻木就是太過跳躍。男人的心是不平靜的,是外向的。男人喜歡流浪,因為他不知道他的終點在哪兒,不知道他自己的心在哪兒。男人對於"家"的概念十分模糊,就像吉普賽人,沒有固定的家園,總是遊移在大地上。所以男人喜歡到處走,到處遊曆。倘若我們把這個世界留給男人,那么很遺憾,這個世界上就再也沒有家了,到處都是帳篷。

 

  而女人的心靈就是家,"家"的概念並不僅僅是一個遮風避雨的房子,它更是一個讓人心靈安寧的處所。所以女人很強調家,女人的要求並不多,很簡單,有一固定的住所,有必需的生活用品,有一個可愛的孩子,有一個愛自己的人,每天不用為溫飽發愁…… 如果能夠這樣,女人就已經很滿足了。對於現在的女人們,可能要求還多一點,就是賬上最好能有足夠花銷的存款。女人的要求是有點現實,有點物質的。她的思維很簡單,其他的事情跟她沒什么關系了,她不會去思考生活以外的事情,也不會去動腦筋想男人的世界是怎樣的。一旦女人擁有了家庭,那么她就會覺得我已經擁有了世界了。她就會很幸福很滿足。

 

  很多人沒有"家",可能他擁有一所大房子,可是那卻不是他停泊心靈的港灣。作為一個男人,你想要安心么?你想要安家么?那么你的身邊就需要一個女人來陪伴了。

 

  這個"安"字,很明白也很形象的告訴了我們,如果你想安下心來,那么在你的"房子"裏,就要有一個女人。當你的身邊有了一個相愛的女人,那么你就像一只疲倦的飛鳥終於尋找到了可以讓身心休息的巢,你的心安了,你的家也安了。

 

  女人可以使男人安下心來,這和女人性格中的溫柔寧靜有關。女人可以用性格中的"柔"來中和男人性格裏的"剛",這是一種調和,也是一種平衡。女性"柔",男性"剛",這是由性格決定的,表現在外面就更加明顯了——男人在外表上都是粗線條,有棱有角的,很剛毅的感覺,而女性則是曲線的,非常細膩非常柔美。

 

  和過去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明顯加快了。有這么一個統計:現在人們的步速,比幾十年前人們的步速要快;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步速要比小城市的居民步速快。我們也了解到,像香港這一類非常繁榮的城市,在街上很少看到慢慢悠悠走路的人,大家總是行色匆匆,以跑代步。從走路的速度就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生活節奏的快慢。

 

  生活節奏的加快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緊張感,生活壓力、工作壓力都越來越大。有時候我們會羨慕古代人,古時候人們為什么就那么輕松,那么自在啊!古人的生活之所以閑適,是因為古人重視心靈,而我們現在的社會卻重視頭腦。頭腦是緊張,是壓力,是緊迫感。

 

  所以,從生活節奏的快慢上也可以反映出男人和女人的不同。

 

  男人的頭腦中始終有一根弦在緊緊地繃著,使他總是有一種緊迫感。而女人則安於現狀,她不會像男人那么緊張,她的緊迫感也沒有男人那么強烈。女人的表現是比較正常的表現。正如老子所講,大自然的現象,"道"的現象,有點像女人。自然萬物的和諧是從容不迫的,"道"也是自然平和的,女人往往也是比較閑適,比較自在。

 

  所以大多數女人表現出來的,就是沒有時間觀念,女人似乎天生對時間就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時間是什么?一天二十四個小時,每個小時六十分鍾,每分鍾六十秒么?實際上,這並不是時間的本質。時間是流淌著的,是一條綿延不斷的線,又怎么能有一分一秒給隔斷呢?女人的心靈接近"道",接近事物的本質,所以她對於"時間"下意識的認識也是如此,既然時間是不能被隔斷的,那么鍾表上的時間對於她來說就基本上不起作用了。所以,即使有的女人她帶著手表,可是她依然不會嚴格地遵守時間。

 

  倘若你要跟一個女性約會,那么你就要事先做好這樣的心理准備:她遲到半個小時是非常正常的。恐怕大多數男士對此都深有體會。

 

  有很多場合,丈夫要帶著自己的妻子參加,比如朋友聚會或是公司的酒會,可是往往這個妻子很難"出門"。很多丈夫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在樓下車裏等啊等啊,可是左等右等妻子就是不下來。妻子還在化妝呢!當女人面對鏡子的時候,那么這面鏡子就成了她的整個世界了。因為鏡子很欣賞她,所以她就在那裏慢條斯理、認認真真地描啊畫啊。女人照鏡子往往都有這樣一種心態,就是自我欣賞、自我陶醉。她看著鏡子中的自己覺得自己是那么美麗,這時候,時間對她來說就已經不存在了。如果做丈夫的不斷地按喇叭催促她,她最多就是打開窗子告訴你:再等一分鍾!可是女人對這個"一分鍾"根本就沒有概念,你就拿"十分鍾"去等她吧。

 

  在這裏也要說明一點,為什么女人對於時間的概念那么模糊,就在於女人是活在當下的。"此時此刻"有明確的時間么?沒有。"此時此刻"是很隨性的,現在,我就是要化妝,那么,在她化妝的過程裏時間就要"停下來"等她了。

 

  男性對於時間的概念卻是非常嚴謹的。因為男人活在"未來"。"未來"可以用時間的概念來劃分。一年以後、半個月以後、兩個小時以後,甚至五分鍾後……這些時間的點都是非常明確的。

 

  日耳曼民族優秀的一面,就在於他的嚴謹,他們是非常守時的。當兩個人約好了時間見面,即使他遲到了一分鍾,他都會不斷地向你賠禮道歉,請求你的原諒。他們認為遲到是有失紳士風度的。所以,我們看一個民族,就要從這些小細節上去了解。

 

  女性的"遲到"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的一個男性員工經常遲到,那么你就要考慮把他辭退了。因為他作為男性的來講,作風不嚴謹。所以他的創造力、發明力、主動性、積極性都要大打折扣。

 

  有的男性總是會抱怨女性幹什么事兒都"不在狀態","效率低","跟不上節奏",事實上,是你沒有弄清楚女性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點,反而是你沒有跟上她的"節奏"。

 

  因為女人更接近於"道",更接近於自然狀態,所以女人自在、悠閑,有時候甚至會顯得有些懶散,有些漫不經心。我也有徒弟跑到我面前"告狀",說他的妻子做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懶散的姿態,慢悠悠,不慌不忙。他就問我怎么才能改變他妻子的這個習慣呢?

 

  他的這個想法可真是有點"危險"了,倘若女人和男人一樣有了強烈的時間觀念,變得雷厲風行,匆匆忙忙,那么做丈夫的就該苦不堪言了。時間感是理性的,嚴謹的,屬於頭腦,當一個女人擁有了這些東西,那么她身上也就充滿了緊張和壓力。如果兩個人都是那么緊迫,那你的心靈還要到那裏休息呢?當女人也變得嚴謹、理性的時候,那么她就要和你爭強鬥勝了。她每時每刻都要顯示自己的實力,要想征服你、控制你。那么恐怕你就要煩惱苦悶了。

 

  女人懂得享受當下,她的心靈樂於享受純真的事物,那么你就去滿足她的那個心態,接受她的"懶散",不要讓她的心靈上升到頭腦去。古人有句話,叫做"女子無才便是德"。當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這句話到了現在有點不合時宜,但是它的蘊含哲理卻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才"是知識學問,引申來講就是頭腦。所以,做妻子的,最好不要擁有過分發達的頭腦。一旦她過分擁有了理性、邏輯,那么她的"緊張感"就難以消除了。心靈感受力相應就弱化了,就不是那么有"女人味"了。所以,古人的意思還是這樣的,女孩子要心靈發達一點,心靈感受力強一點,心中要懷著情愛、溫柔。不要過分的理性和強勢。

 

  當然,我們現在社會進步了,提倡男女平等,也要求女性有知識有理想,也要重視頭腦。但是,不管你是做丈夫的,還是做妻子的,都要明白你自己,男人和女人的本性是什么。倘若你把握住了自己的本性,也能透徹對方的本性,然後再來享受生活、享受人生,那么你就會發現原來生活是這么美好!無論你的家庭還是你的事業,都會比較順利。

 

  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真的是值得我們深思和回味的。這個世界就是這么奇妙,想想看,男人和女人之間的差異何止是"十萬八千裏",可是男人和女人又是互補的,可以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試想,倘若我們這個地球上只剩下了男人,那么就會到處充斥著暴力和硝煙;倘若只剩下了女人,那么世界就沒有了秩序,一片哀怨。就像白天離不開晚上,男人和女人就像太陽和月亮一樣交替生輝,所以才更加完美。男人和女人也像是高山和流水,山因為有了潺潺溪流,才顯得俊秀,水因為借助了山勢,才能夠自在流淌。我們這個世界,正因為有男人也有女人,所以才能夠和諧地存在。

 

愛情和婚姻的哲學

 

"愛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世界上如果沒有了愛情,人生中如果沒有了愛情,那么我們的生活將會失去鮮豔的色彩,幹涸的心靈也不會得到幸福的滋潤。愛情很珍貴,也很重要,可是自古以來卻沒有人能說清楚愛情到底是什么,也沒有人能給愛情下一個定義。人們贊美愛情、渴望愛情,可是當愛情真正到來的時候卻又感到了愛情的複雜與微妙。

 

  誰又能看透愛情的面目呢?愛情是一見鍾情後的日思夜想?是兩情相悅卻難以道破?是互訴衷腸又山水相隔?是天涯海角生死相隨?……愛情有太多種,或許是鏡中花水中月,又或許是舉案齊眉白頭偕老。可是,不管它怎樣變換面目,它都是人們發自內心的感受。

 

  男人用頭腦來思考,女人用心靈來思考。於是,當男人愛上女人的時候,他就要從頭腦的山峰落入心靈的河流。所以,一個男人一旦戀愛了,那么他的頭腦就差不多停止轉動了,什么文字語言邏輯判斷全部都要失靈了。我們經常說戀愛中的人們,智商為零。沒錯啊,因為戀愛可不是用頭腦,而是在用心靈啊,再聰明的智商還有什么用處呢?當一個男人戀愛了,那么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差了,看問題看不清,想事情想不明。他所做出的舉動往往出乎旁人的預料,在別人看起來很明顯的問題,他卻看不到,這就是為什么會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當他自己把自己困在了愛情的這個"局"裏的時候,他的一切行為思想都是隨著心意而行動的,你叫他怎么去判斷呢?在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兩個青年戀愛了,客觀地講,他們兩人並不合適,甚至很不般配,於是父母阻止、朋友勸解,可是兩個人卻不為所動,依然愛得你死我活。為什么沐浴在愛情中的男女耳朵裏聽不進旁人的話呢,即使那些勸解的話非常正確很有道理?就是因為旁人看這段愛情是用頭腦來分析,而戀愛中的人卻是用心靈在體驗。

 

  愛情是感性的,是不理智的。所以當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那么他就叫做"墜入愛河",是從頭腦"墜入"了心靈。在這個"墜入愛河"的過程中,他的邏輯和理性就喪失了。或許,連這個男人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會愛上那個女人,別人用正常的思維方式去判斷,怎么分析都不合邏輯。可是,愛情真的能夠用邏輯判斷么?當然不能了,這完全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不是文字語言邏輯思考,它無法用理性來判斷。

 

  所以說,愛情是一種感受,是說不出道不明的,所以愛情會那么的複雜。然而,當你用你的真心去愛的時候,你所感受到的就是一種幸福。如果一段愛情完完全全出自心靈的體驗,那么這一段愛情就是極其純潔、極其珍貴的。因為它沒有參雜陰謀伎倆,也沒有被功名利祿汙染。

 

  愛情也是對靈魂的慰藉。戀愛中的男女是單純而溫柔的,即使工作上、生活上有種種苦悶,可是就因為有了愛情的滋潤,所以他們仍然感覺很幸福很甜蜜。這是心與心的交流,要知道心靈之間的交流是很珍貴的。當你向你愛的那個人敞開心扉的時候,你們之間就是非常坦誠的,幸福和喜悅也是真實深刻的。

 

  可是我們又說了,愛情是完全發自心靈的,"人生自是有情癡"啊,這一個"癡"代表了絕大多數戀愛中的男女。沒有了分析能力,沒有了判斷能力,再也無法理性地思考了,愛情的火焰一燒,再跳進愛河裏一激,好了,就完全暈暈乎乎、不清醒了。戀愛到了一定的程度,覺得我能表達愛情的方式都已經用到了極致了,那么戀愛的目的地就是婚姻了。男大當婚,一個男人墜入了愛河,就昏了頭,就要找一個女人來結婚,這就是"婚姻"的"婚"。當然,這只是戲說,然而,婚姻卻真的是愛情道路上的一個必然結果,是不能回避的。

 

  有人曾這樣比喻婚姻:愛情是一座山峰,山頂是婚姻,當我們千辛萬苦爬到山頂的時候,卻發現,不管從哪個方向,都是在走下坡路了。

 

婚姻是不是真的會讓人失望呢?

 

  再看看這個"姻"字,右邊的大口框就像是一座監牢,沒有出口,裏面的一個"大"字多么像一個伸著手腳不斷掙紮著想要出去的人啊,而這個人,就是婚姻中的男人。在關你的這個"監牢"的旁邊,還有一個"女",一個女人在看著你,守著你,讓你想跑也跑不了——這就是婚姻啊。正如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所言,"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最終,婚姻成了愛情的墳墓。當你戀愛的時候,甜言蜜語,山盟海誓,無限向往著步入婚姻的殿堂,可是真的結婚了,卻發現原來的激情消失了。

 

  當然,婚姻本質是單純的,是美好而和諧的。不能否認它是愛情的裏程碑,也是人生的見證。婚姻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它不過是一種儀式,一種形式,重點在於你要怎么去看待婚姻,你要用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婚姻,你要怎么處理結婚前和結婚後的種種不同……可是,如果你處理不好愛情和婚姻的關系,那么你的婚姻就會變成禁錮你的精神枷鎖,非但不能安撫你的身心,反而會使你失去靈魂的自由。

 

  每個人對婚姻的看法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延續,有的人則把愛情和婚姻截a然分開。很多人都在說,戀愛的時候多美好啊,可是為什么婚姻總是不盡如人意呢?

 

  這就在於戀愛和婚姻的不同,心態的不同,境界的不同。

 

  戀愛是"情",婚姻是"愛";戀愛是"享有",婚姻是"占有"。

 

  戀愛永遠是美好的,浪漫且富有詩意,也是瘋狂的激情的。因為戀愛的時候,兩個人之間的感覺,是"情"。"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當你願意為它生、為它死的時候,想想,你該有多大的決心和付出啊。戀愛的時候,也就是兩人"談情"的階段。"情"是一顆青春的心,當你被"情"所包圍的時候,不管你的年齡有多大,你心裏都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戀愛充滿生機充滿活力,你的激情、熱情恨不得在一瞬間全都爆發出來。同樣,當"情"在激蕩的時候,你是甘願為對方付出的,因為在戀愛過程中,我們都希望來取悅對方,讓對方更喜歡自己,不管付出多少都不去計較回報。

 

  戀愛之所以美好,之所以珍貴,就是因為它完全發自心靈,純淨極了。年青的心靈也是純潔的,它沒有侵染上物欲的斑點,完全是為了滿足精神世界的需求。"情"是不顧一切的,所以說,"談情"的階段都很美。

 

  等到了要結婚了,就進入了"說愛"的階段了。結婚就不像戀愛時那么激情澎湃了。看看這個"愛"字怎么寫,一個爪子,牢牢抓住對方的心——這就是"愛"。從文字上,古人已經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什么是"情",什么是"愛",這是古人給我們的啟示,也是古人的智慧,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包含了無盡的人生哲理。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卻看不懂。現在,很多的年青人在結婚不久就開始感歎,感歎婚姻並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結婚以後不僅 責任重了,壓力大了,身邊的另一半還要時時刻刻管著你,自己再也不像原來那么自由了……其實沒有什么可抱怨的,因為這就是生活的本來面目啊。

 

  為什么叫做"談情說愛"?"情"是用來"談"的,"愛"是用來"說"的。"談"是一個"言"字旁加上一個"炎炎烈火"的"炎",也就是說,在戀愛的時候,言語裏充滿了熾熱的火焰。戀愛、"談情"的時候,不管是形式上還是心態上,都是熱烈的。談戀愛的過程中、示愛的方式都是非常浪漫、刺激的。尤其是年輕人的愛情中,有些舉動甚至讓人瞠目結舌,非常大膽。同樣,在心靈上也是火熱的,為了對方恨不得掏心掏肺,信念要多堅定有多堅定,誓言要多決絕有多決絕。非常尊重對方,對方提出的要求也是盡其所能地滿足,這時候對於戀人,你是可以原諒、包容、接受的。

 

  然而,"談情"的這個"火焰"卻是不真實的,火焰是虛無飄渺的,只能欣賞,卻抓不住它。於是,在戀愛的過程中,這虛幻的"火焰"成了一道屏障,當你透過愛情的火焰去看你的戀人的時候,你看到的並不是最真實最全面的那個人。我們很容易就能明白這一點,戀愛中的男男女女,眼睛裏面看到的全是對方的優點,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讓你喜歡不已,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總是說"情人眼裏出西施"了。戀愛的時候,你怎么看對方怎么順眼,你看不到他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有時候,在別人身上明明就是缺點,可是到了他身上,也變成了優點。

 

  同樣,在"談情"的時候,人們往往都善於隱藏自己不好的一面,而踴躍地展示著自己魅力的一面,當你的戀人下意識地藏起了他的缺點的時候,你又怎么能發現他不足呢?

 

  到了"說愛"的階段,那把激情的火焰就慢慢消退了。"愛"是要來"說"的。看看這個"說"就要比"談"現實得多了。一個"言"字旁和一個"兌現"的"兌",這就告訴你,當初說過的話,現在要兌現了。兌現什么?這就帶有條件性了。當愛情中的人們進入到婚姻階段,就開始講條件了,這時候,就已經不是純粹在用心靈來思考了,有一部分有上升到頭腦了,開始去分析利弊、權衡得失了。人們的"聰明勁兒"又回來了,既然要結合、要安家了,那么就把當初的承諾兌現了吧,這些承諾或是條件,都已經開始與物質掛鉤了,有車有房么?賬戶裏有存款么?說了要給我買的鑽戒在哪兒呢?……

 

  物質條件兌現了以後,又開始要求更多的了——當初說誰洗衣服誰做飯,怎么現在不算了?當初說會永遠讓著我,現在怎么又跟我吵架了?……所以說,這個"說愛"可沒有"談情"的時候輕松了。激情的火焰一旦退卻,頭腦的思考一旦恢複,你的眼睛裏就再也容不得沙子了。於是,你發現了原來你選擇的這個人竟然有這么多缺點啊!你就要去指責對方、去批評對方,如果對方也不能接受你的態度,那么你們之間的"戰爭"就要開始了。倘若你不能去包容、去原諒,那么你就要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甚至開始後悔這段婚姻。

 

拋卻愛情的"占有欲"

 

為什么結婚前和結婚後會有那么大的反差?這就在於你的心態。結婚前,戀愛的時候,是"享有",而結婚後就成了"占有"。

 

  享有,是接受;占有,是索取。

 

  "談情"的時候,戀愛雙方是互相"享有"的,彼此享有對方所給與的愛情,不去要求,只是順應、接受。懷著"享有"的心態,你就會覺得快樂,當你沒有要求對方付出的時候,對方給與你的愛情,你就不會嫌少,你就會更加幸福。可是,"占有"卻是苦悶的、自私的。當你開始一味地要求對方回報你的時候,就算對方給與你再多的愛,你也不會得到滿足,因為"占有"是一種欲望,欲望是永遠也得不到滿足的。當你想占有對方的時候,你就開始患得患失,開始痛苦焦慮。

 

  情、愛、欲三界,"情"是最高尚、最純淨的境界,因為它來自於內心。"愛"的境界就相對世俗了,但是它仍然可以作為你和諧生活的保障。一旦到了"欲"的層面,那么感情就變質了,非但沒有幸福可言,還會使你的內心分裂、煩惱不斷。

 

  當你懷著"占有欲"來面對婚姻的時候,你的愛情就是自私的,就落入了"欲"的層面。要知道,占有是沒有盡頭的,欲望是沒有盡頭的。你想完全占有對方,可是你守得住他的這個身,你守得住他的心么?心是自由的,他在想什么,他的心飄到了什么地方,你能控制得住么?

 

  現在很多人都在為此而煩惱,尤其是一些做妻子的,在結婚以後,就把自己的丈夫緊緊拴在身邊,恨不得時時刻刻跟著他。怕他離開你,就去監視他。每天都要知道他跟誰在一起,知道他做了什么,甚至偷偷去翻他的包,看看裏面有沒有讓人懷疑的東西,看看裏面有沒有情書。或者是把他的手機拿過來看看,看看裏面有沒有曖昧的短信……殊不知,你的這些舉動正在使你的愛人離你越來越遠……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姑娘長大了,要出嫁了。在出嫁的前一天,女兒向母親請教馭夫之道。因為她的父母親是一對很和睦很恩愛的夫妻,互相尊重互相扶持直到現在。女兒很想從母親那裏學到能讓夫妻和睦相處的方法。母親聽完女兒的請求之後,並沒有說什么,而是從地上捧起了一把沙子。細細的沙子在母親的雙手間沒有灑落一顆。這時候,母親雙手開始用力,握緊拳頭,緊緊攥著沙子,沙子像水柱似的從母親的手指縫裏紛紛傾瀉而出。母親告訴女兒,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所謂的"馭夫之道"、"馭妻之術",如果你想讓你的丈夫永遠不離開你,就要給他自由。就像這些沙子,你越是握得緊,他就越會灑落,可是如果你順應了它的品性,捧著它,給它一定的空間,那么它就會穩穩的停在你手心……

 

  攥得越緊,就越是容易失去——這是多么好的一個道理。

 

  想想看,當你做出那些監視他的舉動的時候,難道你的心中就很快樂么?恐怕你心中也是忐忑不安、焦慮苦悶的。你僅僅抓住你的丈夫,難道是因為愛他么?如果你真的愛他,那么你對他就是不設防的。可是,當你一心一意只想著去控制住他的時候,你的欲望就會操控著你的思想和心靈,你的心靈就扭曲了,人格就開始撕裂了。強烈的占有欲最終傷害的不僅僅是你自己,還是你身邊的那個人。你的束縛會讓你的愛人有一種壓力,做事情畏首畏尾,心靈也得不到舒展。如果你們長期生活在這樣一個壓抑的環境裏,那么你的丈夫遲早會去發泄的,這一發泄,說必定就會離你而去,因為你已經讓他快要窒息了,不離開你,難道"等死"么?是你自己逼得他逃離了這個家,或者完全放棄了對於你的愛情,或者去別人那裏尋找安慰了。最終你的婚姻的城堡就會崩塌,你的愛情也就蕩然無存了。

 

  所謂"丈夫",就是說在一丈之內,他是屬於你的。當然,這個"一丈"只是一個虛數,但是它的含義就是在你看得見、摸得著的范圍之內,你的愛人才是真正屬於你的。當他離開你的視線以後,不要去猜測他跟誰在一起,也不要去想他在做什么,聰明的女人是不會去胡思亂想這些東西的,因為人的想象力是十分恐怖的,你胡思亂想的結果只會讓你惶恐不安。可是你想象出來的情形又不是真實的,那么你何必用一些虛妄的幻想來折磨你自己的心神,離間你們夫妻之間的感情呢?

 

  很多時候,夫妻之間並沒有什么大的矛盾,往往影響你們感情的就是一些誤會。而這些誤會的產生,往往是一些流言蜚語,要不就是你自己的胡思亂想。茫茫人海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愛不容易,為什么要讓這一段珍貴的姻緣毀於無端的流言和誤會呢?真是太不值得了。

 

  我們知道男人的世界很廣闊,而女人的世界就是家庭,如果你希望你的丈夫時時刻刻守在這個家裏,那么這個家就成了禁錮他的囚牢,他不會快樂的,因為男人就像風箏,他需要高飛,他有他的理想,有他的抱負。聰明的女人要學會"放風箏",你手中已經握著那根風箏線了,你又在怕什么呢?要學會自如地放線、收線,這樣,那根線才不會斷掉。如果你一味地用力扯出那根線,那么你的風箏就會被大風撕破,風箏線會斷掉,同樣,你的手指也會被那根線剌傷。

 

  我們說 "一丈之內,才是丈夫",那么當你的丈夫在你身邊的時候,你所要做的,不是審問他,也不是埋怨他,而是要去愛他,去體貼他。有時候,男人為了事業在外奔波,在家裏停留的時間很短暫,也許你會不滿,會生氣,會疑惑。可是當他回到家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去埋怨他,不要去惡語相加,不要給他臉色看,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女人,那就要抓住這個在一起的機會,去施展你的溫柔的一面,體貼他,跟他交流,去鼓勵他,讓你的丈夫覺得你真是個懂事的妻子,這樣,他就會對你產生依戀,想想看,他還會離你而去么?說不定第二天下班他就會推掉應酬早點回家,因為家中有一個好妻子在等著他呢。

 

  這是愛情中的智慧,當你拋卻了占有欲,給與對方自由的時候,你自己的心靈也是自由自在的,沒有了恐懼和擔憂,你的身心和你的愛情都會更加和諧。

 

家庭的和諧需要信任

 

 如果說我們的社會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那么我們社會中每一個小家庭就是樹上的鳥巢。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巢裏的鳥。每天飛來飛去尋找食物以充饑,尋找細枝以固巢,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就會飛回屬於自己的那個巢。

 

  在時間的流逝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成長,當我們成年了,就會離開自己的那個"老巢",在茫茫人海中,去結識一個相愛的人,最終走進婚姻,共同築建一個屬於你們自己的"新巢"。

 

  人與人之間的相逢、相戀是美妙的,也是不易的,要知道,有多少人們相識了,卻沒有產生心靈的碰撞;有多少人相愛了,最終卻沒有走到一起……所以說,一個家庭的建立,是非常不容易的。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根深蒂固。樹上的鳥巢要經曆風吹雨打,時時刻刻經曆著傾覆的危險,而我們的家庭也是這樣,它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不同的時期裏,經受著不同的考驗。很多時候,這個家庭並不是溫馨和諧的,家庭成員之間的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

 

  如果一棵大樹上的鳥巢混亂喧囂,那么這棵大樹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和諧。同樣的道理,作為一個社會中最小的單元,如果家庭是不和諧的,那么我們的社會也將失去原有的平衡。

 

  家庭的和諧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怎么樣才能使我們的家庭溫馨寧靜呢?首先我們就要認清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的家庭矛盾重重。

 

  家庭的重心偏曆了原有的軌道,造成家庭危機,往往還是因為男人和女人之間出現矛盾,也就是夫妻關系的失衡。

 

  為什么現在的夫妻之間矛盾那么多?為什么現在的離婚率那么高?就是因為現在的男人和女人沒有學會古人的智慧,沒有體會到傳統文化中所闡釋的道理。古人的智慧,就是告訴你夫妻之間的關系應該是享有,享有對方的愛,而不是占有對方的身心。可是我們現在的人們不理解,認為結了婚,那我的愛人理所應當就是我一個人的了,愛情本來就是自私的。如果你這么認為,那么小心,你的心態首先就已經失衡了。那么為什么我們現代的人會有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不平衡?這與我們生活的時代和環境有著必然的關系。

 

  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發達,可是他的前進速度太快了,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可是人們的精神領域卻沒有跟上物質的發展。於是新舊思想的交替還沒有穩定下來,人們就被沖進了物欲的河流。現在這個社會,我們推行的是"男女平等",很多女性也開始從事男性的工作,於是,我們傳統的思想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了。男人、女人社會分工的調整造成了思想觀念的轉變,我們會說"女人能頂半邊天"。然而,從本質上來說,女人所注重的還是心靈,男人重視的還是頭腦——這一點是沒有變的,所以當善於用心靈思考問題的女人去做那些需要運用頭腦的工作的時候,她的身心就不和諧了。男人也一樣,本來男人的性格中有一種征服欲,對待女人的時候,他首先在內心裏就是強大的一方,他樂於去保護女性。可是,當女人過多地參與了社會生活,甚至比男人更優秀的時候,男人心裏也失衡了。男人會想,我應該處於一個什么樣的立場呢?所以說,當下男人和女人之間的矛盾是自身和外部兩方面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於是,在婚姻關系裏,在家庭裏,沖突就產生了。

 

  首先,女人應該怎樣對待你的丈夫呢?在我們現今這個社會,似乎已經不太流行"溫良嫻熟",反而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大女人"、"女強人"。"大女人"往往有個通病,就是喜歡管束自己的丈夫。一旦你的丈夫離開了你的視線,你就開始懷疑他是不是去做什么對不起你的事了?你就要去監視他盤問他。可是,男人也要需要有自己的空間,也要去幹事業或者結交朋友,他也有屬於他自己的社交圈。如果你強行把你的丈夫從他的圈子裏拉出來,或者想方設法地把他的圈子縮小到只容得下你一個人,那么你是在逼他離開這個家。

 

  我有這樣的弟子來找我,向我訴苦,她說,我為了這個家,為了我的先生和我的兒女,付出了我的全部心血,犧牲了我的一切,可是為什么我的先生卻說他要離開我?我就問她是怎么樣與她丈夫相處的。她就開始給我講述他們夫妻之間的種種,講到最後,我已經是一身的冷汗。倘若我是她丈夫,我也會跑掉,因為她幾乎讓自己的先生窒息了。在她的講述中,我感覺到她時刻都在防范著自己的丈夫,防范丈夫身邊的人,這種防范使他們夫妻之間產生了隔閡,也使她的丈夫感到非常痛苦和壓抑。

 

  為什么要去防范,而不去信任呢?要知道,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了,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各種各樣的誘惑迎面而來,如果一個人要墮落,那么簡直太容易了,那么多的誘惑又豈是你能擋得住的呢?

 

  在我的那位弟子跟我講述的時候,我深深感受到她的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懷疑和防范實際上是很痛苦的啊,這對於人的精神來說,簡直是一種折磨。試想,當你提心吊膽、充滿警惕地送你先生出門的時候,難道你不覺得痛苦么?生活的壓力本來就已經很大了,可是還要承受心理的負累,那么你該活得多么壓抑啊。當一個家庭裏充滿了懷疑和警惕的時候,那么這個家裏還有溫暖么?它還是你放松身心的港灣么?恐怕已經不是了。在外工作已經是神經緊張了,可是回到家裏還是冷冰冰、緊繃繃的,那么這個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家庭裏面已經沒有愛了,夫妻之間形同陌路,那么這個家庭就要瓦解。當初好不容易組建的一個家,現在也要分裂了。

 

  家庭的和諧是需要相互包容的,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信任,要知道,信任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想想看,當你將防范轉變成了信任,那么你和你愛人之間的關系馬上由對立的變成了一致的。你信任他,那么你們兩人便站在了同一個立場上來。在面對問題的時候,你們兩人便是並肩作戰的,這樣豈不是比你時刻防范對方要更有力么?試想,如果今天晚上,你的先生下班晚了,可是某些原因又是三言兩語難以解釋的清的。在這樣一種狀況下,倘若你選擇信任,你對他說一句"我相信你",那么一瞬間,對方的心馬上就和你貼到了一起,他會感激你的信任,感激你的通情達理,而在無形之中,你的信任也成為了對他的一種督促。在你選擇信任的同時,你的內心也會安詳而偉大。

 

  信任是一種人性的光芒,也是人與人之間最貼心的交流。

 

  同樣,信任對方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漫漫人海中,你選擇了他,那么他身上必然有值得你去愛的地方,既然你選擇他、欣賞他,那么你就要相信你自己的眼光不會錯。相信的你的愛人有他自己做人的原則,有他自己做人的水准,這同樣是一種自信,是對自己的肯定。肯定自己、充滿自信,那么你就會更有魅力。要知道,一個自信的人,他身上永遠散發著讓人無法拒絕的感染力。

 

  所以,家庭的和睦需要信任,夫妻關系的和諧也需要信任。當你們之間互相信任的時候,那么你們之間就形成了堅實的同盟,就算有一些小人想要"插足",他也沒有下腳之處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