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心的方向活出真實人生 梅原諦愚禪師著/圓明譯

代序~一盞暗夜裡的明燈 

誤解了言論的自由,以致各式各樣的聲音都出來了。這些人,對於說話的自己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茫然不知。因此,「了解你自己」,便是宗教界共通的課題。

清晨,釋尊在林中坐禪時,一群上流社會的年輕人,忽然跑了過來。問道:「請問,有沒有看到一群美麗的小姐?」原來,這群年輕人昨晚和幾位小姐一起舉行宴會,非常熱鬧,但是早上起床一看,那幾位小姐已無影無蹤,而且把他們身上的貴重物品都偷走了。

釋尊看了他們的樣子,便說道:「與其找那些小姐,還不如先找找你們不知去向的心吧!」

某天,一個厭世的哲學家在公園邊沈思邊散步。不知不覺間,踏進花圃裡,因為他沒有看見「禁止入內」的告示。

這時,傳來了園丁怒斥的聲音:「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你難道不知道你是什麼東西嗎?」

他深深的嘆了一口氣,表情很認真的嘟噥著:「如果我知道的話就好了......

這的確是頗諷刺的故事,自己總以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但是,其實一點也不了解。

能夠了解這個不了解的自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就能說已經了解禪了。

作者梅原諦愚禪師,曾在社會上歷經各種磨練,在中年時出家。

他在臨濟僧堂認真的修業,終至自見本性,整個人呈三百六十度的大轉變,獲得「誰也不能給予下載的清風」的境界,並且,無論如何也要把這種喜悅傳給所有的人,因此他志願當一名佈教師,各處奔走傳教的結果,成為煩惱眾生的談話對象。在這期間,他體驗了很多,加以思索之後,決定把這些心得付梓成書,度化眾生。

對身處現代的大多數人而言,無疑的,這本書是一盞暗夜裡的明燈。

倉內松堂 

代序~學習自己,忘了自己

所謂學習佛道就是學習自己

所謂學習就是忘了自己

所謂忘了自己就是為萬法所證明

所謂為萬法所證明就是自己的身心以及

他人的身心都能脫離掉

這幾句話收於《正眼法藏》這本書,是永平寺的創建人道元禪師說的話。能夠如此簡明、適切的解說佛道,不,應該說是佛道的實質「禪」的意義及實際狀態的話,我想是沒有了。

這本書是由屬於我們臨濟宗妙心寺派,現任駿州菜流寺的住持,為了宣揚佛道,不分日夜,從事佈教活動的梅原諦愚禪師所作。

由來已久的傳教,是以常常以山間、偏僻地區的善男信女為對象,使他們流下感激的眼淚。像這樣因緣的故事及實例非常多,但時常淪於說故事的窠臼裡,所以很少能夠做得很好。

然而,拜讀諦愚禪師的講話集,對於他那種可以稱之為哲學的深遠思想,以及能夠點出佛道的真髓,我著實為之感動。我也想到,那些常常聽禪師講道理的大眾,一定都是些年輕、有學識的人們。

看完全書,第一個感覺是,本書的精神和前面所提到道元禪師的精神同出一轍。而且,我也深深的感覺到,禪師深遠的思想更明確、更現代,而且更誠懇的闡明佛道的思想。

這本書使用最容易理解、最淺顯易懂的言語來闡明真正的禪學,希望能夠逐漸推廣到一般大眾。

山田無文 

前言~人類永遠的目標

無論是誰,都希望活出人類的真實性,實現人生。這也將是人類永遠的目標。

拙作便是致力於這個目標,透過一個佛教人士的一點小小的人生經驗所寫成的。

現代已經是所謂的高科技時代、資訊社會,身處時代轉換期的人們,深受困惑及不安的折磨,而這是和人性有關的苦惱。

雖然可以捨棄這種苦惱,但是,即使擁有超過一般人的生存能力,還是有無可奈何的時候。遭遇到苦惱,陷入虛無感、不明白生存的意義、遭遇意想不到的災難,到這個時候,知識與觀念已不能解決,甚至起了死的念頭。

大部分的苦惱,都是自我意識強烈、汲汲追求名利所致。有人說「現代人自我意識過度膨脹,缺乏自覺」,只是把自己的心一味的向著外側,卻忘了覺悟出真正的自己。執著於自我而生活,自己撒下了痛苦的種子,妄想不斷的擴大,終至背負不了的苦惱。這正是作繭自縛的痛苦。

如果想真正的思考人生、求取真正的幸福,就應該學習道理、捨棄自我的執著、致力於自己的修練(無我的大我)、自覺到自己,以及全心全意的活在人類的真實道路上。

佛教,就是一條學習為人、生活的道路。希望讀者能將佛教的教義活用到實際生活中,過著開發、創造自己無窮潛能的生活。拙著如果能使得各位讀者思索自己、從自我轉換到大我的話,對於這份緣份,著實感到榮幸。

梅原諦愚 

人生該如何過?

肉體即使消逝,精神仍永留人間

「人生」,一般而言,指的是一個人的一生。但是,嚴格說來,如果每天過的都不是做為一個人所該有的生活,可視為人生嗎?

每個人對於自己僅有一回的人生,無不希望能順著自己的心意,過著令人信服且幸福的生活。

首先,把「令人信服」的範圍縮小,指的是每天都過得很有意義,所作所為也都很有價值。而對於「幸福」,一般認為家人健健康康、相處愉快、家境富裕、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同、自己的理想能實現等等,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是如此。但是,這樣的人生卻經常不能如願以償。

無論是誰都無法照著自己的希望而生;同樣的,也無法照著自己的意願而死。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生存,也有人無法按自己的意志而死。人類都認為,我就是生命,事實上,我並不代表生命,只是人類依著生命而存在著。

而且,生和死的實際情況是,兩手空空、赤裸裸的來到這世間,同樣的,也赤裸裸的死去。人類非但不是生命,而且任何東西都不屬於他。要說有的話,只有精神。精神就全憑自己的意志,死了之後,仍舊會遺留人間。「業」(功績身、口、意合稱三業)也會留下來。這就是為什麼人對於生存的意義、人生的意義,當成大事認真考慮的原因。

人的一生不是單單一個人,自己生活方式的每一部分,都會影響到和自己有關的人,俗話說:「小孩雖把父母親的話當作耳邊風,但是無形中,父母親的一言一行已經烙印在小孩的腦海中。」指的就是這種情形。此外,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內涵。

我想,一定有人將錯就錯的認為,即使了解造成一個人內涵的重要性,開始修行,也無法如願的完成自己想要的人生;也有人認為,這只是對於萬事萬物的一種看法罷了。但是,雖說是心的問題,其實如環境、事物、金錢、身體等等相關問題,在在都會使人改變心意。簡要的說,唯有保持一顆超然的心才是上上之策。

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

意識到「人生不能盡如人意」的心,正是人的智慧、開始反省自我,以及審視自我和人生的一顆宗教心。江戶時代黃檗的高僧賣茶翁,對於人和貧困的關係曾確切的指出:「貧困不使人痛苦;人卻苦於貧困。」貧困,並不僅僅只靠金錢就能除去,在環境方面,例如:人、物、工作、地位等等,都可能造成一個人貧困。因此,請好好體會、咀嚼,把「人」變成自己所能主宰的「自我」。

身外的萬事萬物並不會使自己受苦。自己對於外界的事物,所看、所聽,如何領受、因應,在在都視自己的態度而定。對於這種「心」的問題,古人如此的教導我們:

唯心能使心惑,使心成心,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

這首詩中的「心」,指的是外界的萬事萬物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之間,產生的一顆心。見識外界的事物而理解的心,使應該採取因應之道的自我的心受到迷惑。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就形成了這二種心——使人迷惑的心和困惑的心。但是,我們必須督促自己,不能任由這二種心混亂我們的生活,必須牢記:「心中有心,不使其心動。」而加以反省及警惕。這種心,是一顆認識人的心。

古井的旅行者

做為一個人,為了要活出真實的自我,必須覺悟出自己的本心和本性。如果沒有一顆覺悟的心而活在這世間,根本談不上活出自己,也不能說是自己的人生。宗教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就在這裡。我認為,宗教是人類在生存的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的東西,也是現代人理應尋求的東西。

那麼,在佛教中,又是如何對人生下定義呢?在《心地觀經》這部佛經中,曾經對此加以解釋。在這裡,我想以我的想法加以改寫來告訴各位。一般而言,當我們提到人生,常常會將它比喻成一段旅程,或者將人譬喻成旅客,在這本經書中,也以這樣的比喻訓誡我們。

有一個旅行者,漫步在廣闊無垠的原野上。突然,不知什麼時候開始,原野已成一片火海,而且像是襲擊這位旅行者般逼近。旅行者雖然拚命的奔逃,野火還是向著他撲過來。旅行者反覆的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但是,沒有任何人出現。「啊!這下死定了!」他心中這樣想時,突然,就在他的眼前,有一口懸著藤蔓的古井。旅行者心想:「莫非天助我也?真是謝天謝地,如此一來,我就得救了。」於是,急忙攀著藤蔓爬進古井。

「啊!真是倒楣!」稍稍喘了口氣。得救之後,手卻像發麻般痛得不得了。正想把腳翹起躺下時,往旁邊一看,一條毒蛇正眼露凶光,吐著舌頭,似乎隨時都要向他撲過來。旅行者既驚慌又害怕,雖然想逃,卻動也動不了。心裡想著:「啊!又掉入了另一個陷阱。」這時,往右一看,另一隻毒蛇也目光炯炯,吐著舌頭盯著他。再仔細一看,前後也都各有一條毒蛇瞪視著他。旅行者嚇得魂不附體,大聲叫著:「救命呀!救命呀!」反反覆覆不知叫了多少次,還是沒有人前來搭救。就在他大叫救命的同時,往上一看,剛剛使自己躲過大火,爬進井中的藤蔓上,一隻白色的老鼠正喀吱喀吱的咬著。而緊接著白色老鼠之後,來了一隻黑色的老鼠,繼續咬著藤蔓不放。旅行者心想:「這條藤蔓被咬斷後,我一定會倒栽蔥的掉到井底。」往下一看,天呀!大蛇正張開大口,目露凶光,好像在挑釁:「來吧!快點掉下來呀!」一想到要是這條救命的藤蔓被咬斷了......,便嚇得渾身戰慄不已。

再次用盡吃奶的力量,竭聲嘶喊著:「救命呀!誰來救救我呀!」但是,還是沒有人出現。就在他大叫救命時,忽然,藤蔓上的蜂巢裡滴下了五滴蜂蜜。旅行者舔著這甜美的滋味,甚至忘記了自己生命垂危,還笑著說:「真是人間甘露呀!」

釋尊以這個故事對當時的人們說:「你們所做的事,不也和這古井中的旅行者一樣嗎?生而為人,難道光想活下去就足夠了嗎?」釋迦牟尼佛還啟示我們:「陶醉在蜂蜜的甜美中是對的嗎?」

順應著自己本能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以上故事中的野火,代表的是生活中的困苦。因此,受到野火襲擊,指的正是受到生活的壓迫。譬如為了孩子的出生先前的準備工作、孩子出生後的花費、兒子考上大學後的學費...... 些逃都逃不了的。而如果在這一連串被壓迫生活的當中,突然生病或受傷,生命垂危,又如何呢?和人做生意,不幸失敗,分文不剩,遭致社會的唾棄,又如何呢?類似以上種種的災難,在人的一生中,一定會遇個二、三次。雖然想:「如果能逃離這些災難,該有多好!」想逃離,但逃得掉嗎?人情的壓力馬上又來束縛你了。而且,即使逃脫了,驀然發現,身處之地竟在古井中,四條毒蛇糾纏著你。

所謂的四條毒蛇,指的是構成宇宙的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因為有這四大元素互相結合、牽連的機緣,一切東西才能應運而生。如果缺少這份機緣,一切也都趨向滅亡;人類是因為這四大元素而生,因此,人類也可以稱為一個小宇宙。

這四大元素以人為例加以說明的話,「地」指的是骨頭和筋肉。「水」,就像我們知道的,體重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因此指的是血或淚等液體。「火」,代表體溫。「風」,指的是使得身體和手腳能活動的體力。藉由這四項元素互相結合的機緣,體內的細胞也隨之活動,而使得人得以生存。如果這四大元素之一被破壞了,互相結合的機緣消失了,人類也就無法生存。因此,人的存在,並不具有任何特別的意義,只是隨因緣而生,隨因緣而滅,只是個「空」字罷了。

另外,黑、白兩隻老鼠,分別代表的是夜晚與白天。時時刻刻生存的同時,也是時時刻刻的死亡。我們一步步活下去的道路,也正是一步步將近死亡的道路。能夠通向死亡的道路,代表的也是生命一步步進行的道路。死與生,不過是無常的現象罷了。因此,只要把藤蔓切斷,人馬上就會落入井底,而下面的大蛇正恭候著我們,這便是死。

這位旅行者,在面臨生死關頭、危急之至的時候,一嚐到那甜美的五滴蜂蜜,竟把一切都忘記了,還露出滿足的笑容。這五滴蜂蜜,代表的是生存的本能。性欲、食欲、睡眠欲再加上人類特有的財欲和名欲合稱「五欲」。因為剎那間五欲的滿足,竟使得這位旅行者忘了四條毒蛇、黑白二隻老鼠以及自己危在旦夕的生命。「滿足了性欲。」、「啊!真好吃!總算吃飽了!」、「睡得真舒服!」、「又賺大錢了!」、「被人稱讚,真是快樂得不得了!」等等,由於耽溺在這短暫的滿足,竟忘了自己每天正站在生死關頭上。天天都是這樣過,果真可以嗎?每天生活在古井中,這種人生令人信服嗎?如此一來,生為一個人,還有什麼意義呢?無論如何,人生到底應該如何過?我們必須捫心自問,必須專心一志的尋求答案。如果你真的愛自己、想好好的走過這僅僅一回的人生的話,我誠懇的希望,對於自我的存在,對於自己要過的人生,你們能留神的、一步一步的往尋求的道路走去。

「苦惱」是了解真我的路標

「困苦」是幫助我們往上攀爬的梯子

釋尊說:「人生就是一種苦。」原因在於只要是人,任誰都無法逃避生、老、病、死這四種苦難。在人的一生中,說到「愛別離苦」,意即不得不和心愛的人分離之苦。「怨憎會苦」,也就是每天都必須和你所怨恨、憎惡的人碰面或生活在一起的苦。「求不得苦」,指的是費盡心力求取,依然得不到的苦。「五陰盛苦」,則是為了使身體健康而產生的苦惱。這些,就是俗話所說的四苦、八苦。只要是生而為人,在一生中都逃離不了這些注定要受的苦惱。隨著四苦、八苦而來的苦痛,因為任誰都沒有辦法逃避,所以只能束手無策嗎?如果真是這樣,身為一個人走這一遭,又有什麼意義呢?

釋尊為解決「人的苦」、「人生苦」,毅然決然的捨棄王位,花了六年的時間,全心全意的致力於苦痛的解決,但是,當他發現這苦終究無法解決,最後,連生命都失去了。死後復甦,靜坐菩提樹下一星期。第八天的黎明,當天際只剩下最後一顆晨星時,佛忽然大徹大悟,並且頓悟出「苦、集、滅、道」的教義,開始宣導眾人。

「苦、集、滅、道」告訴我,「苦」的原因,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苦惱。若能不執著於苦惱,才能到達「滅」的境界。為了達到滅的境界,佛指示我們要依正「道」而行。八正道即:一、正確的見解;二、正確的思考;三、正確的言語;四、正確的行為;五、正確的生活;六、正確的努力;七、正確的決定;八、正確的冥想。這八條實踐的道路並不是要我們從苦惱中逃脫,但是,如果想想為什麼會有這許許多多苦惱時,希望大家都能透過實際生活仔細思考佛所教誨的——苦之來源,在於收集了各式各樣的東西。

「經驗」是一種力量,但不是「萬能」

一個人隨著成長,藉著慢慢集結而成的知識、能力,自我意識也漸漸的強化了。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自己的面子掛不住、為了爭口氣、不管三七二十一等等,變成了以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方便為中心的自我意識。之所以造成這種自我意識,在於藉著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集結而來的知識,產生了分別、區分的能力,在這家庭與社會的相對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事情,並加以區分、辨別,全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一旦太過於自我執著,便會為自己辯解:「不想遭到失敗的命運,想要有好的機會」等等。這種護自己,以自己為中心的區別、判斷也就形成了。

隨著人生經驗增加,更加固執己見,加上自己的一點見識,越來越頑固的執著於自己的意見,生活態度也就定型下來了。這樣一來,也就挖出了人生的陷阱。

人生經驗豐富的人,因為擁有強韌的生命力,才稱得上是個值得尊敬的人。但是,經驗已經過去了。生存常常是「朝未知的世界走去」,和所活過、所走過的世界應屬相同,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經歷的事,對於考慮將來的事及作為生活參考的指南,無疑是一大力量,但並非絕對。常常聽到:「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這應該是經驗者所說的話吧!經驗者根據所經驗過的事計畫將來,並賦予價值。但是,實際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雖然也有超出計畫以外的結果,卻總是無法如願。這並不足為奇。就像剛剛說的一樣,說來說去,經驗只是過去的東西。因此,的確可以稱之為一種生活的力量及計畫未來的依據,但是,經驗卻不是計畫什麼就能實現什麼的利器。

人類即使活在現在的世界裡,仍處於未知的狀態,因此,我認為必須如同初次所走的道路一樣,保持一顆新生的心且各方面都細心留神,如履薄冰般考慮未知的狀況。經驗的力量,雖說是不輕易產生動搖、變化,但是絕不能將它誤認為是一種能夠知道未知狀況的全能力量。

「絕望狀態」正是人生的關鍵時刻

雖然「經驗者的親身經歷」重要,但是不如意的事件接連而來的話,僅靠經驗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而在毫無辦法之際,也只有束手無策了。

這種挫折感會慢慢的變成虛無感,不久,淪為一種虛脫的狀態。有時,甚至變成自暴自棄。這是因為執著於匯集到的經驗,再加上執著於私人之見所導致。但是,即使到了這種地步,他並未察覺到是自己造成的。豈止是沒察覺,他總認為之所以不順利,完全是因為運氣不好、別人不對、世風日下、政治因素等等,責怪的總是其他人。這樣一來,孤獨感和虛無感也就日益嚴重,而且更加會產生「啊!我已經不行了、絕望了」等等鑽牛角尖的想法。這就好像是活生生的悲劇男主角的翻版,臉上露出悲哀的神情,一天天過著苦悶的日子。

像這樣的過程,雖因事情的大小、內容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無論是誰都必須走過。尤其是自我的執著愈來愈強烈時,遭受嚴重打擊的情形更是屢見不鮮。在這種生存方法、生存意義都失去的絕望狀態下,對於事事碰壁的人而言,是個非常重要、關鍵的時刻。這個關鍵的時刻便是覺悟到不真實的自我,應該回到真正的自我。縱使哭泣、受苦、一次又一次的跌倒,我希望你們能夠窮究造成自我苦惱的原因,絕對不要躲入井底。

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妙心寺第二世的微妙大師,曾經歌詠過這樣的句子:「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並未遺棄這個人。」對於那些遭遇到不如意事、束手無策、陷入絕望的人而言,這句話正顯示出上天尚未遺棄他們的證據。

微妙大師三十九歲時捨棄官位,削髮出家,十七年中四處雲遊,過著辛苦的隱居生活,也正因為如此,才不可能吟詠出這樣的詩句。「上天使人遭遇災難,但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天」,指的是使我們生存下去的生命。這樣一來,生命為了要活出真實性,對於那些執著於自我的人,會使其蒙受苦難。無法忍受痛苦,就只有捨棄自我,別無他法了。「已經無計可施」,決定捨棄自我的時候,由於原有的生命智慧,使得自己能再生,並且能從自我回歸到真我,所以才會說:「上天尚未遺棄這個人。」

真實的自己,一旦沒有活出生命的真實性,在生存的過程中,一直到自我放棄,想必會蒙受苦難吧!執著於自我,因為無法漠視一路上的侵犯、困擾,一定會遭致苦難,一直到察覺為止。這也就是所謂的:「上天使人遭遇災難。」

某個老人懺悔:「三年當中,參加了七個葬禮,在這之前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竟是如此執著於自己,我實在太愚蠢了。」另外一個中年人告白:「如果沒有失去家、房子、田地和親人的話,我可能還很固執。我實在太可怕了。目前一無所有的我,實在應該覺得慶幸。我是個富有的人,因為一切都是自己的東西。」

就像這兩人的懺悔一樣,之所以會變成諸事不順,無計可施,完全是因為不能捨棄自我的執著所致。這是因為人的不成熟或懦弱嗎?不,還不是因為人的傲慢。在思考這件事情時,儘管會感到苦惱,但是,能夠超越自我,察覺到真實的自己,是多麼寶貴、多麼重要的時刻。這是為了要回歸到本來的自己,能夠在真實的道路上生存的重要時刻。希望你們在毫無辦法之際,站在絕望的深淵邊緣的時候,能夠認真的深思自己本身的問題。此時,但願在你們尚未到達這種苦境時,能夠察覺出真實的自己,能夠自我修練、自我成長。

了解自己是人生的出發點

常常牢記,不要怠忽「內心的反省」

世上為人父母者,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是,雖有這樣的希望,孩子一旦不能如自己所願,就會產生「兒女不知父母心」等等的抱怨。這種為人父母的嘆息,是一種存在於父母和孩子間的宿命問題。如果「兒女不知父母心」這句話,真是一種抱怨和嘆息的話,我想父母親必須反省,為什麼會有這種抱怨產生。

所謂抱怨的心,指的是孩子不能如自己所願,不能體會父母親的想法。我想造成這種想法的原因是,父母親本身的自以為是,認為理想狀態應如他們所想而造成。父母親也是屬於不成熟的孩子,因此有所抱怨自是難免,但是對於這種抱怨的心,父母親必須加以反省和自我警惕。

為人父母者,果真活出為人父母者的真實意義嗎?抑或僅僅掛著父母親的招牌。嘴上老說著「母親為了你,拚命努力工作」等等的話。這真的是「母親」應該說的話嗎?從電視及報紙得知,最近的社會歪風大行其道。當父母親看到這樣的社會現象時,本身實在應該重新省察自己。使得這個社會變成這種情形的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我們這些大人。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這些社會現象,所以,為人父母者必須自我反省、自我警惕。

另有一個問題是,父母親對事情的看法及想法,以及根據這些想法及看法產生判斷的言語及行為。也就是說,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影響到孩子的心靈,不,應該說,就這樣造成了一個孩子的看法及想法。從以前開始,「輪迴因果報應在後代身上」的話就已經出現,不管是善、是惡,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小孩本身的思考及所作所為。

思考這件事時,醒悟到生命智慧的美好。同時,正因為這種美好,令我不知不覺中,忘記了另一方面的嚴格。歸根究柢,父母親本身應該學習「應該處於什麼地位」的雙親之道,而且能夠將所學到的教育自己。這條道路雖然非常的嚴格,但是,就因為嚴格,父母親本身必須自我反省、自我警惕。另外,自己身心的內涵能逐漸澄淨之故,所以人也能變得謙虛,在對自己的孩子有所要求前,我想,為人父母者的自我克制,應該也能產生。

重新凝視「自己的腳步」

養育子女這件事,不單只是自家孩子的問題,這是關係到人類前途的重大問題。因為小孩子在二、三十年後必須承擔自己的未來,而他們的基礎,或者說他們的基本精神構造,為他們建立起來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父母親。這樣一來,每天的生活就不是自己一個人的生活,而是透過教育小孩,加入建設下一個時代的重要工作。當我們思考這件事,想到現在的父母親所處的立場時,總是不禁想著,我們必須重新注視自己的腳步,即使是一句話、一個小小的動作,都必須謹慎。

話雖如此,卻沒有人能成為十全十美的父母親。因為不管如何,他們總會受困於眼前的事,並為此折磨不已。非但未做反省,在不知不覺中,又會重犯了剛剛所講的錯誤。因為他們是內涵尚未成熟的人,既可憐又可悲。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鞭策自己、鼓勵自己,同時努力的往為人父母之道走去。一旦真心的想成為具有真實意義的父母,能一心一意的生活,就能如同「父母親有時亦能受到小孩的啟發」,能夠在小孩子的生活方式中學習,能積極的、勤奮的加以努力。

「言語」和「生活方式」一致嗎?

父母親總覺得自己已充分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果真如此,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反映到小孩的心中是怎麼樣呢?小孩子的詩或作文,有些部分或許太過於天真,但是,就因為他們單純,為人父母者可以從這些作品當中學習到某些東西。且讓我介紹在《詩的教室》這本書中,一位京都小學五年的小朋友所寫的詩:

父母親實在是專橫不講理的人啊!

一旦我把不好的成績帶回家,

「其他同學考幾分?」然後,

他們就會生氣的說:「不夠好。」

我答道:「其他同學也考得不好。」

他們更會生氣的說:

「不要說別人也考得不好。」

父母親實在是......

專橫不講理的人啊!

為人父母的矛盾,在這首詩中,明顯的突顯出來。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對於這種情況,為人父母者完全沒有注意到,而且再三反覆的做同樣的事。

我再介紹另一首詩,是小學三年級的小朋友以〈讀書〉為題所作。我覺得在這首詩的背後隱藏很嚴重的問題:

長大了,就不會再傷腦筋,

因為已經不用讀書。

長大了,什麼也用不到。

除草,只要用割草機。

翻地,只要用翻土機。

釣魚或做木匠、說話,

不是都用不到學校所教的嗎?

我不喜歡讀書,

即使讀了書,我的分數一樣沒有增加。

而且長大了,也用不到。

為人父母者,雖強迫自己的小孩念書,但是,看到父母的生活方式,小孩子並不覺得讀書有必要性。並且,我們可以看見對於這種以記憶力為中心而做的成績評斷,在小孩子內心所起的反抗。小孩子內心種種的想法,都可以從這首詩中一窺究竟。絕對沒有無論如何也無法讀書的小孩子。這個小朋友所指出的「長大了,就不會再傷腦筋,因為已經不用讀書。」這句話,其實也是為人父母者常掛在嘴邊的話。前面曾經提過為人父母的困擾,然而,應該被批判的是父母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親所說的話和自己本身的生活方式不一致,要管教及教育自己的小孩是不可能的。

中學生帶著更嚴厲的眼光,來加以批判:

只要我的成績一好,就會對我的健康非常關心。

只要我乖乖的聽話,爸爸就會貪心的提出要求。

如果你以資本主義來看我的家,你馬上就能明白。

我家的老爸實在可憐,每個月得從媽媽那裡領月薪。

不好的事,媽媽也全部嫁禍給他。

她的厚顏無恥,我是最近才得知的。

另外,「你爸爸如果生活積極點、中規中矩的話,你們一定能過得更好」,這種種抱怨的話,在這首詩中,尖銳的訴說出來:

毫無用處,連動也不想動,媽媽只是擺個臭架子

批評這,批評那,媽媽實在一無是處

這種眼光實在太嚴苛了。近來由於時間和經濟充裕,為人妻子者也變得輕鬆。但是,相對的,為人母親者也因此缺少實際的行動,以及生活方式貧乏,或許孩子反映的就是這種情形吧!

成績單無法表現出「人格」的成長

接下來想介紹的是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也就是將父母親的生活方式,原封不動寫下的作文,也就是以〈成績單〉為題所寫的三篇作文。為人父母者往往只藉著成績單上分數的高低,來評價自己的小孩。但是,他們沒想到引起自己小孩讀書的意願,其實就是前面提過的——他們自己本身的日常生活。在這幾篇作文裡,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從中醒悟。以下是一篇小學四年級的女生所寫的作文:

媽媽一邊看著成績單,一邊對我說:「成績不進步,將來進入中學後,丟臉的是你自己。」我答道:「我知道啊!但哪有那麼簡單,說進步就進步。」媽媽接著說:「不要老是找一些藉口,快點拿給你爸爸看!」這時從隔壁的房間傳來爸爸的聲音:「趕快拿過來!反正也不是很光彩的成績單。」

為人父母者或許在無意中說出一些話,但是,在他們的心中,是否已經存在著自我主張的念頭呢?也就是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孩子的人格還來得重要。不重視人格,小孩怎麼會有讀書的意願呢?「爸爸可以為你如何如何......」等等的話,雖然口頭上說了無數次,但是,不僅對把這句話看得很重要的小孩爽約,最後竟然變成一句謊言盡可能的避而不談。即使事實如此,卻仍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說出否定自己人格的話。

而這個五年級的學生,更是以嚴厲的眼光寫出親子之間的問題:

拿到成績單一看,四科中有兩科考得很好。急忙拿回家,爸爸正在庭院前面揉著小牛的腹部。「爸爸,您看,我拿到成績單了。」我說,爸爸邊揉著小牛的腹部,邊說:「先放在那邊,我待會兒再看。」我覺得好無趣,應了聲:「哦!」就走進屋子裡。吃晚飯的時候,把成績單往爸爸的桌前一放。爸爸看了卻說:「什麼?四科中至少三科要考好!」我心想:「四科中已經有兩科考得不錯了,為什麼還會挨罵?」

實在是個不了解小孩心理的爸爸呀!為人父母者,總是過度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越來越好,而且認為,只要多加指出小孩不好的地方,小孩一定會越來越進步。如此單純的想法,是不足以稱為父母親的。因為這樣的父母親,反而會使孩子失去讀書的意願,而且,不久便會討厭念書。

使好的地方得以延伸

似乎介紹了太多爸爸的不好之處,因此,接下來介紹一些好的父親:

爸爸沈默的看著我的成績單,說:「嗯!這樣的成績已經不錯了,比起爸爸當年還好呢!J我鬆了一口氣,而且,心裡決定今後每天一定要努力念書。

這種輕鬆的對話原本不存在於傳統的親子關係中,但是,如果雙親動不動就對自己的小孩談起自己的豐功偉業,好像自己以前是多麼傑出的優等生,孩子將承受非常大的壓力。就像這篇作文一樣,由於爸爸說出真心話,小孩也大大的鬆了一口氣,並且在他的心底會有這樣的決定:「太好了,我一定要努力用功,不輸給爸爸。」小孩的想法就是這樣,今後一定能好好用功念書。但是,在做為相對評價的基準上,如果孩子的分數不及格,而且不管多麼努力還是這樣,就不應該再保持沈默了。

為人父母者常常過度希望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好,而且常常貿然的斷定,只要矯正不好的地方,一定會越來越好。另外,為人父母者總把自己無法完成的事寄託在小孩身上,並且加以督促、鼓勵,甚至不讓孩子幫忙做事,在小孩願意之前,已把一切安排好了。他們認為,這些對孩子的種種關心、照料,是為人父母者對孩子愛的表現。我覺得好可怕!這種愛非但無法使孩子成長,也無法培養小孩自我獨立的能力,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如果自己的孩子沒有讓他擁有自立的能力,在孩子尚未離開世間時,為人父母者也無法離開。因此,所謂的父母親,應該是即使自己去世,孩子仍能自立,而這力量的來源便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愛,是人類根本力量的來源,而且其力量非常的強烈。這份愛將因一個人的內涵如何,對所愛的人產生的影響力有好也有壞,或許是件美好的事,或許是件可怕的事。沒有醒悟到人類的固執,也就是執著於自我的愛,自己和所愛的人都會痛苦不堪,這是必然的。如果不能超越自我的執著、自我醒悟的話,這種愛不能稱之為真愛。假如不是真愛的話,自己和所愛的人就無法共同和諧的生活在一起。既然已經為人父母,無論如何,都必須斷然的割捨自我的執著。

   

英國有位叫毛姆的作家曾說過:「最可憐的小孩,莫過於擁有一位深愛他的母親。」這句話我記憶猶新,的確,事實就是如此。以「我」為自我的愛,為人母親毫無自覺的愛,自己總是照著自己的想法行事。這種獨斷獨行的愛,剝奪了被愛者的自由和主體性,因此小孩子感到茫然及痛苦,自是理所當然。在探尋何謂父母親、何謂人時,一定要覺悟什麼是真正的人、真正的自己。不管有什麼事,先暫置一旁,因為自我覺悟才是最需要的。用另一句話來說,在人的生活中,宗教是必要的。

「宗教」是逐漸發現自己的道路

一般而言,把宗教當作「臨時抱佛腳」的人很多。另外,拜佛以祈求保佑、為葬禮、忌辰以及祭祖而前往寺院參拜、信奉宗教所作的朝夕念經、到教會去做禮拜,這種種的儀式,似乎就是一般人對宗教的印象,我希望讀者能夠把這樣的觀念改過來。宗教並不單單是祈禱以及參拜。

所謂宗教,指的是主旨、意思的教導。關於宗教的學說有許多,但是,宗教既然是人類的文化,對人而言,「宗」字代表的是生命,因為自覺到這生命存在的人格,稱之為自己,所以宗教指的是生命能變成自己的教導,根據這個教導,在人生的道路上,能變成真正的自己,並加以信仰。人生仍舊是一條將自己變成原本的自己,並且不斷活出真實自己的道路。因此,人生之道的實踐正是宗教所要教導我們的。並且,對一個人而言,這是件最重要的大事。換言之,也就是能逐漸發現自己的真實性,並且加以開發、創造。

禪,可以說是窮究自己的宗教,「現在」、「此處」,在這裡坐著、聽道的自己究竟是什麼,為了什麼原因而存在?像這樣,自己探尋自己,窮究真實的自己,是宗派的首要修行工作。而所謂的「現在」,並不單單指「此刻」,而是「不論何時」、「經常」的「現在」。「此處」,所指也不是單單指「這裡」,而是「不管身在何處」。「自己」,指的是「不管是誰」,而不是單單指「我」,因此「現在」、「此處」、「自己」,所指皆為一個普遍性的觀念。

能夠清楚的覺悟到自己究竟是什麼,可謂困難之至。不管覺悟不覺悟,我想一定有許多人認為,為人妻、為人母,我並不覺得有何不自由。就像前面所說,這樣一來,很多事都將導致失敗。一個人出生時家庭環境不同,日後的人生經驗也不同,因此,各人有各人的想法。而每個人都按照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想法,一旦要主張自己的想法、讓別人贊同時,又會變成如何呢?一定會起衝突,勝負也一定會產生。勝利的一方或許比較好,但是,勝利並不定表示這個人的心情一定好。

所謂自己的想法,指的是欲望的世界。以普通話來說,就是所謂價值的世界。一旦失去自己生活的價值,會變成如何呢?只會陷入前途一片黑暗的絕望狀態。這時候,第一次考慮到自我的存在。如果情況不是這麼糟,或許就不會認真的思考自我的存在。這樣的話,就太遲了。為人父母的,藉著自我存在的思考,心情為之一變,或許能夠自我成長,但是,在社會的價值中生存,在欲望中長大的孩子,又該如何呢?他們所受的傷害實在太大了。

變形的愛

這大概是四、五年前的事吧!受朋友之託,負責看管一位高中生T君。他因行為乖戾,遭致停學的處分,但是只要在暑假期間能變好,仍可以復學。這位朋友仍抱著一絲絲的期望,就將他託付給我。當我問他是什麼原因使得行為如此乖張時,T君聽了以後,便像自白般娓娓道出。他的家庭共有三個人——爸爸是位正直的工匠,媽媽是位漂亮的主婦。由於是獨子,自小他便在母親的溺愛中成長。一直到中學,都在母親百般的保護下順利成長。雖然已經念到高中,但是,母親的希望是他能繼續升大學。對於母親這種期待的沈重壓力,T君已失去學習能力及讀書的力氣,一天天過著鬱悶的日子。最後,實在受不了,終於變成行為叛逆的學生。「我想,如果我遭到退學處分,媽媽大概也會死心,因此,我更加不想念書。」

當我更進一步的探詢原因時,T君說:「這件事是進入高中才發現的,當我還在讀小學、國中時,媽媽總是經常對我說:『你不好好用功念書,就會像你爸爸一樣,一輩子只能做個工匠,永遠抬不起頭來。』有這樣的父親,不只是母親,連你也會覺得難過吧?但是最難過的是我的父親。自從我上了高中,漸漸的了解父親的偉大之處。而且我也認為,再也沒有比父親更好的人了。只有父親才能和如此任性、自私的母親結婚吧!我已經知道我的將來是什麼樣子了。我想應該是某某爛大學吧!」又說:「為了使母親放棄讓我升大學,我想遭到退學處分應該是最快的捷徑。」以上是他的自白。

顯而易見的,T君正是母親變形的愛的犧牲者。聽說他的母親因為T君的休學處分,對他的將來甚感失望,呈現半瘋狂的狀態。孩子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也不知應該靜下心自我反省,以致淪落到這種地步,這種情形便是自己被自己的愛所害。如果在自己和孩子煩惱、痛苦前能注意,並且逐漸改正自我的執著,不正是生為一個人所擁有的智慧嗎?

人類因為照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因此,如果各人能依著自己的想法而生存的話,自然是件好事;但是,如果活得沒有意義,生而為人活在世上也沒有意義了。因此,人類自己實在必須自我醒悟。沒有自我醒悟,人生也就無法開始。而且,沒有自我醒悟,要憑藉什麼達到自己的幸福呢?只不過是對於迎頭碰到的事,以自己的方便或自己的立場加以判斷,損失或獲利、喜歡或討厭、好或不好,人生就在這樣的生活中度過。這種自我執著的生活,一旦和別人共同相處,如果合於自己心意時,就說:「那個人不錯。」一旦和自己的心意相違背,就說:「真拿他沒辦法。」或許和自己心意不合的人是不錯的人,而和自己心意相合的人反而是不好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仔細的觀察,就能明白以自我的思想為中心所過的生活,並無法令人信服。我希望,無論如何都能自我醒悟,並能過著令人信服且有價值的生活。

「自己輕視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佛教中,「不知自己」以及「不明道理」,亦即所謂的「無知無明」,被認為是一種罪。那是因為雖生而為人,卻不知「人」的真實意義,雖說是自己,卻不知「自己」的真實意義,這樣一來,這種生活方式也就不具真實意義了。

一旦沒有把道理或自己弄清楚,做為一個人所應該做的事都無法進行,即使勉強做了,也不會成功;無法去愛自己所愛的人,即使勉強去愛,不只是自己,別人也一定會痛苦。因此,這種情形可以稱為重大的罪惡。另外,所謂不了解自己,就是不了解自己本身美好的「生命的智慧」,以及不了解自己的寶貴。正如古語所說「抱著金碗挨餓」,有好東西不會善加利用。也就是說,自己輕視自己。僅只是如此,雖然自己輕視自己卻毫無知覺,一旦自己的想法抵不過事情的結果時,「都是那個人的錯」、「都是這個社會不好」等等的怨言就產生了,並且加以反抗。

有一位和我交情很好的女士,是個能幹又聰明的人,正因為如此,所以自尊心很強。不,應該說自我意識很強,有時我會前去拜訪她。某次的拜訪,聽了這位女士的許多牢騷:

「承蒙師父您大駕光臨,這麼小的家實在不好意思。我先生雖然是認真的好人,但是,實在沒出息,我嫁他這麼多年,房子還是沒變,真是討厭。」

我除了默默的聆聽外,別無他法。這位女士又說:「承蒙師父大駕光臨,住在這麼小的房子,我的爸爸媽媽一來,總無法讓他們覺得舒適,我感到好丟臉。」

每次到她家訪問,所說的話總是這些。前年,收到她家新居落成的通知,等到我前往祝賀時,已經過了一個多月。看到她家已是氣派、寬敞的豪華住宅時,我心想:「今天這位女士一定會以喜悅的表情和我說話吧!」說完應酬似的寒暄後,她說:「師父,您看現在的家雖然又新又大,但是,我先生總是帶朋友回家,通宵達旦的打麻將,為了準備酒和食物,我忙得應接不暇。如果只有我先生還好,我的小孩也把朋友帶回家,彈著吉他,大聲喧鬧著。就這樣,每天我都忙著接待客人,一天到晚打掃、整理家裡,真不知房子大是好還是壞呢?」又是一番牢騷。房子窄的話,抱怨房子太小;一旦房子寬敞,則又抱怨房子太大。

這個女士的生活方式,除了以自我為中心外,什麼也不顧,而受害的只是先生和小孩。這也是沒有弄清楚自己,可以說是犯了無知無明的罪。

「生命」是確實存在的

沒有弄清楚自己究竟是什麼意義,在不知不覺中,自己以及和自己有關連的人,都將一起受苦。或許有人認為自己已經很了解自己;但是,這種自己只是自我罷了,並不是真正的自己。

不管是誰,都不是自己要求來到這世間的,也不是因為父母親的意志而出生。如果能照著父母親的意志出生,不管生男、生女就能自己決定,但這是辦不到的。究竟是誰,使得自己能來到這世間呢?以生態而言,的確是父母親把我們生下來,但是,為人父母者,又是誰使得他們生下來呢?是藉著某個人的意志,把他們生下來的嗎?仔細想想,似乎應該說是藉著偉大的生命意志,更進一步,也可以說是藉著宇宙意志。總之,是一種使我們能活下來的存在。來到這世間並活在這世間的我們,是一種自然的生命的表現,也就是有著生命的存在。因著「生命」,我們才能活在「現在」、「這裡」。昨晚,自己在迷迷糊糊中睡著了,但是,因為生命整晚仍一直存在著、呼吸著,所以今天早上,仍能平安無事的醒過來。這並不是靠著自己的意志而活下來。這樣一想,總覺得除了自己以外,似乎還有另外一個自己,使得自己活下來。並且,漸漸的能夠認為使得自己存活下來的生命的意志,不正是自己嗎?

一個人如果沒有意識到生命,不就可以說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自己嗎?但是連使得自己活下來的因素都沒有想到,認為生存本來就是一件當然的事,對於生命的存在豈只是忘記,甚至毫不知道。這種把生存視為當然的人,就是自以為了解自己的人。現代人遺忘的東西中,最重大的便是忘記使得肉體生存的「生命」之存在。

自我的認識,其實也是對於滿周歲的肉體一種具體的自我認識。所謂滿周歲就是,在出生後第一次啼哭的同時,形體來到這個世間之後,計算日數,滿一年時,也就是一歲時的稱呼,這種算法並沒有把在母體內的時間計算進去。之所以如此,也就是忽視了眼中看不見或形體還沒出現的東西,也不予以承認的緣故。

人類對於沒有經肉眼看過、證實過的東西,總不相信它們的存在。人類對於自己的存在,一樣以這種傲慢的方法來加以認識。因為人類本身對自己的存在抱持著這種態度,對「生命」也就產生了忽視、甚至輕視,忘了自己是因生命而存在,卻篤信自己是因肉體而存在。如果自覺是根據這種認識,或許只會漸漸變成一個以自我為中心、只追求生存本能是否能得到滿足的人。而且,即使談到人的尊嚴,也只是偏向肉體的尊貴,或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這樣一來,對自己的認知,只不過是忘了生命,也就是說,忘了人的本心本性而存在這世間罷了。

二十億年前綿延不斷的「生命」

來到這世間,究竟是基於什麼因、什麼緣呢?因為有著「生命」的存在,不!應該說,因為讓我們存在的是生命,所以對生命一定要加以探尋。首先,為了要擁有人的形體,降臨到這世間來,一定要依賴在母體內十個月左右的胎兒成長的緣份。而之所以能「寄宿」在母體內,也一定要依賴父親的生命、母親的生命,二者相結合的生命。更進一步,當我們探尋父、母親的生命,往上探尋,便是祖父母的生命,再往上......,如果要探尋生命的源頭,可能必須追溯到更早的祖先。

今天的科學證實,地球的形成是起源於距今約四十五億年前,讓人幾乎不敢相信的遠古時代。而地球上開始有生命,是在地球形成的二十五億年之後,也就是距今的二十億年前的時候。知道生命的根源後,讓我們追溯人類的歷史、人類這種生物,據稱是在二百萬年到三百萬年前才開始出現,所以二十億年前雖已有生命,一直到人類的出現,中間經過了十九億七、八百萬年。有人就把二百萬年前的時候,稱為人類祖先的時代。也有一說,人類的歷史應該是在五萬年前左右。另外,有人以文字的出現定義,認為應該在五千年前左右。還有人說,文字發明之後,能定義人類的存在,那麼人類的歷史只不過短短五千年罷了。

我們稍微岔開話題。念人類史時,記得裡面提到:「直立,並用二腳步行。」這便是人類的出現。在這之前,都是脊椎骨前端頂頭部,步行時用四隻腳,漸漸的變成以二腳走路,脊椎骨上方頂著頭部。所以,人的原點應該是挺直背脊、頭部頂在背脊上方的姿勢。這正是一個人坐禪時,靜坐的姿勢。

「二十億年加十個月再加上足歲」就是「生命的年齡」

我們再回到原來的話題,文字發明後,經過三千五、六百年,在同時期裡,釋尊、孔子誕生了。

釋尊發現了自然的真理(無常、無我的真理),並對於在這自然中人類應該如何生活,以及做為一個人所該過的有意義的生活加以解說,所創立的宗教主張無常無我觀就是佛法。所指示的道路,其實就是二千五、六百年後的今天,亦即我們目前生活的現代。追溯生命的歷史、人類的歷史,想想我們生存於這世間時,總覺得有種戰慄似的感動。「現在」、「此處」,這樣坐著的我們,不!應該說是讓我們生存的生命,其實是二十億年來傳統的生命。多虧了這生命,才能使我們生存於這世間。

由於這二十億年來傳統的生命,而使得我們存在,米澤英雄醫師曾經明白的寫下這段話:

「二十億年、十個月(母親的體內)、三十歲」,這是一個三十歲的人「生命的年齡」。如果是五十歲的話,則是「二十億年、十個月、五十歲」。人類總會忘記這二十億年、十個月,如此過的生活只是自以為是、任性、隨意罷了。這是一種無知的恐怖,也就是犯了無知無明的罪過。

如果覺悟到:「是這樣嗎?我是這樣的嗎?」而且能意識到自己是祖先代代累積的一個沈澱物,單獨一個人的話,則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是。這樣的自己,正是真實的自己。

積聚了二十億年傳統的生命而成就的自己,這個形體,這個存在,是無法憑著自己一個人的方便、隨意就能生存的。人的真實性,一定要自己對自己立誓,自己一定要竭盡全力、拚命努力,否則是沒有辦法到達的。

因著自然而存在的自己,覺悟到自我存在的寶貴時,就漸漸能體認:「從今以後,我的生命應該是如此。」如果能覺悟到自己的存在是「外界」所給予的,不管是誰,就能因著自己而活了。一定要自我發誓、下定決心,竭盡全力活出「外界」所給予的自己,一旦在這條路上邁出一步,自己的人生也就從此開始。

「所謂人,就是覺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不能自覺到自己本身的存在,自己的人生也就無法開始,所以對我們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大事便是「覺悟自己」。習禪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窮究自己。

生命多麼美好! 

冷則蓋上被子,熱則踢開被子 

人類因為是擁有肉體的動物,所以生命擁有生存本能才能活下去。生存本能,佛教將它解釋為五欲,即色欲、食欲、睡眠欲、財欲、名欲這五欲,藉著使用這五欲而活在人世間。「生命」的本性也可稱之為佛性。每個人都擁有應該成佛的性質。所謂佛,就是完成自己品格的人,也可稱為「真人」或「覺者」。每個人生下來時,就已經擁有應該成為真人的本性。

古人曾經指示我們:「本性上,每個人都具備了法(真理),但是如果不加以修身,就顯現不出來。不加以證實,也無法得知。」為了讓自己活出真正的自己,若不加以修行,並在每天的生活中加以實證的話,是沒辦法做到的。說的也就是信仰宗教這件事。

把生命將之人格化就稱為「智慧」,它的功用又可稱為慈悲。佛經裡面也提到:「佛心就是大慈悲心。」顯示出人的本心本性就是大慈悲心。所以,生命的智慧,能使人引起做為一個人所該過的生活的自覺,不只是自己,所遇到的人,所有的萬物都能喚起他們的自覺。生命實在是太美好了。

生命在我們睡著的時候,還能一直的生存著,並能繼續呼吸。冷則蓋上被子,熱則踢開被子。自己睡著時,什麼都不知道,但是生命作賜給我們呼吸。以前所想的「自己」、「自我」的生命的本心本性,還能使我們過得好好的、賜給我們活下去的力量。這種生命智慧的美好,只要看看嬰兒的成長,馬上就能了解。嬰兒是隨著第一聲的啼哭而來到這世間,也隨著哭聲漸漸的成長。嬰兒脹紅著臉、握緊拳頭,扯著嗓子,用盡吃奶的力量啼哭。是哭聲就是身體,還是身體就是哭聲呢?這種聲音和身體一體的哭聲,可以解釋為當母親的,如果不給嬰兒吃奶,這種哭聲就無法平息。嬰兒這種用盡吃奶力量的哭聲,就是一種促使母親愛的行為的力量。自己的生活方式能夠及於其他的人,使得一個人能夠有做為一個人的行為。這不是很奇妙嗎?

刻意調整生活方式,到頭來還是回到原地

嬰兒隨著哭聲一起成長,眼睛也慢慢的睜開。雖然不知道是否看得清楚,但是,當嬰兒在母親的懷裡吃奶時,會目不轉睛的盯著母親的眼。聽說,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看著母親的眼色,嬰兒已經形成自己的根性。不管是帶著喜悅眼神的母親、邊哭著邊餵奶的母親或生氣的母親,嬰兒藉著母親的眼色就能得知母親內心的種種變化,並且把這些行為變成自己的東西。嬰兒的根性是由母親形成的。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嬰兒的本性是從顯示出母親生活方式的眼神中形成,所以希望為人母親者能夠以平靜的心餵嬰兒吃奶。嬰兒一邊吃奶的時候,一邊已經記住了母親的臉。隨著成長,逐漸記住了家人的臉,也就是說已經具備知的能力。

一旦能夠區別餵奶的母親以及家人時,知的能力似乎已受侵犯,嬰兒的哭聲會逐漸的發生變化。他不再用盡吃奶的力量哭泣,而改成加以調整的哭聲。加以調整的哭聲,大概也是一種促使別人行動的力量吧!母親如果認為哭聲太小,就會採取暫時任由他去的態度。而父親一聽到哭聲,立刻走到嬰兒的身邊,想辦法哄他。嬰兒這時候停止了哭泣,睜開眼睛一看,「這是沒給我奶吃的爸爸。」大概是直覺吧!又哇哇大哭起來。父親想:「我沒辦法。」就撒手不管了。嬰兒越哭越大聲,這次,來到他身邊的是老奶奶。他又停止哭泣,張開眼睛一看,「啊!這次是奶奶,不行。」這樣一想,再度號啕大哭。

這種調整哭聲(生存)的哭法(生存方式),除了回到被調整的地方之外,別無他法。在純粹、天真的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力量和在一邊調整知的能力,一邊生存的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力量,對別人產生的影響力各自不同。從嬰兒的生活方式中,我們體驗到的是,「我」就是人類生存的原點。

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

在這裡,以小孩子的詩對於生命智慧的美好加以介紹,並希望能進一步的思考:

今天早上來學校的途中

因為一點小事和媽媽爭吵起來。

我心想:「我自有辦法。」

我試圖反駁媽媽,就說:

「妳真是一文不值。」

看得出來,媽媽很難過。

之後,到了中午,打開便當盒蓋

我最喜愛的鰹魚,佈滿了便當盒。

似乎很好吃。

一看到這便當,我想起了今天早上發生的事。

我好後悔。

媽媽現在想必是寂寞的

吃著中飯吧!

這樣一想,

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

孩子不斷成長,漸漸的會以母親作為練習的對象,來加以確認自己的力量。但是,在練習中,總是擺出自我的臉、意氣用事,很難回到原來聽話乖順的樣子,也就變成「我自有辦法」。但是,面對母親這種愚直、偉大的愛,就能喚回他純潔的心,回到本來的自己。小孩子雖然想背叛、憎恨、輕視父母親,但是這些都在溫馨、體貼、小孩子喜歡的鰹魚便當盒中消失無形。被母親這種偉大的愛所包圍,小孩子會反省自己的行為,並且「抱歉的心,不斷往上湧」,自己也能加以警惕。就這樣,慢慢的向上成長。

生命的智慧,即使沒有特別的教導,只要為人母親者能發揮母愛,小孩子也能自我反省、自我警惕、自我改正,漸漸的活出生命的真實意義。為人母親者要活出母親的真實性,並且認知母愛是多麼的重要。

只是拼命過活的話......

接下來是一位五年級的小女孩寫的詩。這是一首描寫父親已過世,母親、自己和姊姊都非常努力工作的詩:

媽媽說:「都該睡了。」

三人都鑽進被窩

我的旁邊睡著的是姊姊

姊姊的對面則是媽媽

時鐘正滴答滴答的走著

媽媽似乎自言自語的說起話來

「明天如果天氣好的話,要到對面的山裡

麥子也該收割了

割完麥子,山谷的白薯也該挖了......

斷斷續續的,

像在思考般的自言自語

「媽媽,明天是星期天,

但是,我也要努力用功。」

說完之後,

姊姊也學我說

「我也要努力用功。」

即使躺著,一想到

媽媽正在想著明天要做這做那

總覺得心情無法平靜

一想到正在擔心的母親

怎麼也睡不著

一股煩悶自心中湧起

看完這首詩,眼前浮現小女孩的母親拚命工作的畫面,從她的話和行為中,可知她不會強迫小孩;在日常生活中,也只是默默的工作。但母親的這種生活方式,卻已經深深激盪了小女孩的心。

「媽媽,明天是星期天,但是,我也要努力用功。」這是生命與生命、心和心的相互感應。詩中的母親,在為人母親之路上努力著。她的生活方式雖沒有一一的傳達、教導孩子,但是,已經在小孩的生命中發生影響,母親的愛喚起在小孩子本身的向上之心。也就是說,如果為人母親者能夠活出母親的真實性,自然而然的,小孩也能漸往真實的道路走去。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親總是想著:「請不要讓小孩像我一樣有著悲慘的想法,也不要讓他們像我一樣這麼辛苦。」這種想法源自為人父母的心情,雖然無可厚非,但只是父母親自己辛勞工作,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有著悲慘的想法和辛苦的工作,乍看之下,或許是一種偉大的愛,但這是一種錯覺。

生命為了要活出生命的意義,為了要測試生命,如果沒有經歷悲傷、快樂、厭惡等等的話,做為一個人的關懷之心、體貼、堅強也無法培育出來。

母愛必須是一種能夠讓小孩擁有做為一個人所該需要的心以及生存的力量,因此,如果只是表面的、淺薄的,是談不上母愛的。「父母親有時也可以在小孩身上得到啟發」,就像這句話所說,這二首小孩所寫的詩中,對於父母親的理想狀態、生活之道,都可以從中一窺究竟。

小孩子就該有小孩子的樣子,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吸收各種事物並加以學習,這種能力會與日俱增而逐漸生存下去。在這樣的環境中,最接近、影響力最大的便是父母親。特別是母親的生活態度,因為對幼兒來說是絕對的,所以有可能是美好的影響,也有可能是不好、可怕的影響。

為人父母的立場並不能只考慮到自己每日的生活。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步伐,小孩子都會加以吸收並使它們變成自己的方式。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學習父母親的真正意義,並且活出父母親的真正意義。

關於生活方式

「過什麼樣的生活」決定人的價值

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大事是什麼呢?這是個非常難回答的問題。我想,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先念念下面的道歌,好好的想一想:

燒則成灰、埋則成土的東西,留下什麼呢?不過是罪吧!

人活在世間時,雖然認為自己非常寶貴,但卻很少人能夠在死後七、八十年或上百年仍長久的被世人牢記。因此,雖然認為現實生活中,自己這個身軀是多麼的寶貴,但最後仍免不了「燒則成灰,埋則成土」。

前幾天有位施主前來廟裡,拜託我幫他整理族譜。追本溯源,將祖先的名冊查閱完畢,一看,三、四百年前的人們只留下戒名(為名死取的名諱)。那時候,我有很深的感觸:幾百年過後,留在人世間的只是戒名。

但是,像釋尊經過了二千五、六百年後,直到今天,他的教義仍持續的留在人間。這樣一想,留在現實生活的就只有「生活方式」了。常常說「我的身後之事怎麼辦都行,只要比我活在人間還好」的人很多,雖然這樣說並沒有錯,只是,這所謂的「比較好」、「還好」,指的是什麼呢?活在人間時,能夠真正以做為一個人而擁有好名聲的人,死後,擁有的好名聲當能繼續存留世間,但是,如果忘記自己是一個人而過盲目的生活,一旦死後,「留下什麼呢?不過是罪吧!」而其所留下的罪還繼續存在人世間。這不是值得人們深思的問題嗎?認為自己的血肉之軀正是人生大事,這是不對的。真正重要的大事是運用這血肉之軀「怎樣生活」。

人類生活方式的十態

人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將會決定一個人的內涵,所以,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覺悟,也就漸漸的變成人生大事了。為了對這些事加以思考,我想,在這裡特別提出佛教所指出的「十界」。

依照生活方式,佛教把人的內涵分成十個部分,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聲聞、緣覺、菩薩、佛。

   

所謂「地獄」,指的是極為痛苦的世界,想逃出或想做什麼事都沒有辦法,因為在這個世界中,所過的生活令人痛苦不堪。可以說是十界中最壞的。所謂「餓鬼」,指的是經常苦於飢餓和口渴,變成一種永遠不知滿足的欲望的奴隸。掉入地獄的原因,正是因為這種餓鬼式的生活方式所致。所謂「畜生」,指的是天性屬於喜歡抱怨、發牢騷,只是一味的沈迷於食欲和淫逸的人,不知父母兄弟的分別,互相傷害、苦多於樂的生物。像「畜生」這種人,豈止未遵循做為人所該走的道路,甚至連羞恥也不知道。用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考慮到的只是自己的事情,過著自己任性、方便的生活。以上這三種人不可以稱為人,因為他們有害於人,所以稱為「三惡道」,是一種比動物還低下的人。

其次是「修羅」,這種人喜歡鬥爭,似乎是為了相爭而生存著。執著於自我,認定自己才是絕對的,時時與他人鬥爭。「我是正確的。」「不!我的比較好。」這樣主張的話,當然,彼此的關係從對立變成爭執。造成修羅有三個原因,也就是瞋、慢(傲慢)、癡。接著是「人間」,這是指生活在苦樂參半的境地,也就是過著一般生活的人。這種人,有著做為一個人的心,也有做為一個生物的身軀。人不單只是靠著麵包生活,但沒有麵包也無法活下去,經常受到這二種心的影響,像二條藤蔓似的,迷惑著、煩惱著。對於事情的解決和事情的成就,一會兒喜,一會兒悲,過著忽哭忽笑的生活。再其次是「天上」。這是個無悲又無喜的世界,一般而言,可以說成「理想國」,同時也可以說是「有頂天」(歡天喜地)的狀態。

以上的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這六種生活方式稱為「六道」。不斷重複這種生活方式,也就是所謂的輪迴。越能覺悟到「人」的話,就越能明白這種情形,並且能不斷的看透。

事情進行的很順利,正在得意洋洋、歡天喜地之時,忽然,一個倒栽蔥掉入了地獄。另外,迷惑、煩惱、痛苦,自己無法達到的目的,被其他人相爭而去;不顧體面、不修邊幅的生活方式,如果有利可圖就為所欲為,掉落的地方,正是地獄的底部,也就是六道輪迴,一生就不斷的重複如此的行為。能夠注意到不可以過著這種愚蠢生活的人便叫「聲聞」,聽著良好的教義,自己也能以做為一個人而記取正當的看法和想法,為了使行為舉止得以完成,而持續的加以修練,「聲聞」就是這樣的人。在學習做人、修行做人,看到水往低處流時,注意到「啊!原來如此」。因著自然、物理和人相遇的緣份,覺悟到人間的法、人生的道理,慢慢的就能使自己成長的人就叫「緣覺」。這種聲聞、緣覺又合稱為「小乘」,因為是一條專心一志於本身修行的道路,所以在這裡一定要稍加解釋。

只是自己一個人安心並不算正確。只是自己一個人喜悅的話,以做為一個人而言,仍屬美中不足。如果能真正覺悟到使自己存在的究竟是何物的話,就能明白自己和他人並沒有什麼區別,自然的道理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法則,自己依著其他人活在人間,不也應該使其他人活下去嗎?不,應該是一定要使其他人活下去,這就叫「自未得度先度他」。自己雖然尚未獲救,首先,能夠救別人的話,即使是自己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承諾、誓言,而讓許多人覺悟到人之為何物,希望自己能夠活出做為一個人的真實意義。毫不顧慮到自己,只是為了他人而活在人間。以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就叫「菩薩」。這應該是人所希望的一種理想吧!其次是最高境界的佛。這是過著如同自然真理般生活的人,也是人間最崇高的理想。

像這樣,佛教把形成一個人內涵的生活方式分成十個階段,我們彼此的內涵究竟屬於哪一個呢?

每個人都擁有佛性

即使是一個人的內涵當中,也擁有這十個階段的生活方式。一看到可憐的人,絕對沒有人只幫忙卻不出力氣。也沒有人看到困惑的人、受苦的人而不施以援手。「自己是不是已成為像菩薩般的人嗎?」這樣一想,不僅有時因為成功而歡天喜地,有時也會被失敗的人添麻煩,自己一籌莫展,陷入如地獄般的窘境,重複著六道的輪迴。

每人都有佛性,如果能依此而活固然很好,但是,我們總是照著自己的方便、任性過活,所以,自己只是過著讓自己陷入痛苦深淵的生活。但願,能以佛菩薩的理想為目標而活,並且每天不斷的修行。另外,我也認為這條道路正是人生的道路。

為了使自己活在真實道路上,讓我來告訴你們到達這條路所必經的各種路線。首先回顧自己到目前為止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注意觀察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在這裡下定決心,不就能夠理解而進入佛道嗎?因此,當我們考慮發揮自己的佛性,和做為生物的人時,從我們過往生存之道,到目前為止所走過的路,希望能夠回顧一下:自第二次大戰之後,到現在為止,我們究竟是如何生存在這世間。

錢帶來的「幸福」究竟為何?

因為戰爭,而體驗到悲慘的最大極限。這些人的生活情形,是無法用一句話來說清楚的。這些人的親生父母戰死在沙場上,家庭毀於戰火,骨肉失散,而成為一個飄泊天涯的孤兒,徘徊在荒廢的街道上。有些人的丈夫已戰死,身後留下三、四個小孩,又遭到戰禍的波及,身上僅穿著一套衣服,無家可歸,也沒有東西吃,每天發呆的度日子。已戰死的人已屬過去,但是留給活人的悲哀卻永無止境。戰敗當時的生活,大概相當於人類以前動物式的本能生活吧!也就是說「為了吃而工作」、「為了活而吃」,這種生物本能似的生活方式。當時有不少人,正是過著以「吃」為生活首要目標的日子。這不正是地獄、餓鬼、畜生、修羅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人」很難到達「天上」的境界。

經濟復甦後,由於已受夠了經濟恐慌的貧困,一心只想:「一定要過好日子。」常常聽到人家說:「世間再也沒有比貧窮更苦的了」、「沒有錢和沒有頭,意義是相同的」。確實是這樣嗎?過了五年、十年的歲月,以韓戰和美軍特需為契機,使經濟情況逐漸好轉,衣、食、住各方面也慢慢的齊備時,自己和鄰居或友人的生活相比較,心想,自己的衣、食、住一定要更好,因此更加努力工作。正因為有過貧困痛苦的經驗,所以不知不覺中被「幸福」這個名詞迷惑,而淪為欲望的奴隸。

「幸福」必須以良好的經濟條件為基礎。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與其給他們學問,還不如讓他們進明星學校,或讓他們走入大公司,至少薪水多一點,能過著富裕生活,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孩子就沒有幸福可言。這樣的想法,深藏在為人父母的內心深處。貧困的經驗,與其說是一個人內涵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漸漸變成擁有經濟條件的內涵,那就是一種幸福的看法。「第一是錢,第二還是錢」,為人父母總認為從這個地方開始就是孩子的幸福,我這樣說會太過分嗎?現代的社會風氣實在令人覺得悲哀,一切以經濟為主,並以此來認定幸福。因此,人人在不知不覺中,也以這種想法來生活,難道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嗎?

這樣的愛,因沈醉在高度經濟發展中而未能覺醒;不久,美元危機、石油危機接踵而來,經濟發展突然變為低成長、零成長,漸漸的,經濟至上的夢也隨之清醒,從經濟和生產的立場所產生的價值觀,演變至提倡為了人而尊重人的主張。為了人類而產生的經濟,為了人類而辦的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我想,這本來就是一條必然的道路。

禪與生存 

人類生存在時、空、人、事的交集裡 

所謂生存,是指從出生一直到死亡。生存只能勇往直前,不容回頭。而生存的現實是指人、工作和萬物間一種緊密相連卻又相對的實際生活。

時間和空間的交集點正是人類生存的現場。也就是「當下、現在」,運用身體表現生活,意即生存。以實際的家庭生活來加以說明吧!以男性的立場來說,對妻子而言,是為人丈夫,擁有這個身分而持續的發揮自己。對子女而言,是為人父親;對孫子而言,是為人祖父,就像以上這些情形,不斷的使自己生存、發揮。以女性的立場來說,對丈夫而言,是為人妻子;對子女而言,是為人母親;對孫子而言,是為人祖母,必須不斷的使自己生存、發揮。

自己的人生只有一次,不能往回走,不斷的活在現在裡,就是所謂絕對的道路。而且,這個絕對現場,要在和他人的關係下成立,並且必須過著自覺到這種關係的生活。

做為人的生活,雖然是自己一個人的道路,但是,如果不能自覺到自己和其他人的關係、無法將之實踐的話,這種生活並不算真實。以男性的立場來說,必須過著為人丈夫、為人父親、為人祖父的生活方式;而以女性的立場來說,必須過著為人妻子、為人母親、為人祖母的生活方式。人類的生活,就像日文漢字中「人間」一詞,意即中文的「人類」。就「人間」這個詞所顯示的,活出彼此關係的真實性,才算得上是人。不單單只是一個人的生活,而是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和其他人有所關連,也會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所以,活在彼此的關係中,才能稱得上活出自己。

說是很簡單,但是實際行動起來非常困難。往往會變成不管是丈夫、父親,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自己的方便下生活。為人妻子、母親的,也是以自己的立場和方便生活。而且,一旦不能如自己所想,便發出一點也不了解父母的心意等等的怨言。不僅如此,對於自己的錯誤毫無所覺。一切的過錯都認為是對方的不是。

雖然發出「一點也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及父母的心」等等怨言並不為過,但是,在抱怨的時候,也必須反省自己。自己反省並了解孩子不能體會的原因,是一件大事。原因在於無法過著為人父母的生活方式,無法說為人父母所該說的話。正因為這樣,所以無法使自己的孩子體會。歸根結柢,如果不能過著為人父母的真實生活以及說出真心話,孩子就無法體會。活出為人父母這件事實在很難,這也就是為什麼為人父母必須修行的原因。

高度的信任與無盡的愛 

京都大學校長平澤興先生的父親,是一位和藹的長者。平澤興先生還是學生的時候,對於自己將來的前途,想和父親商量之後再做決定,因此寫信回家,希望回家後和父親商量。寄信後不久,就收到父親的回信。信中寫著:「你認為好的事情,做父親的我也認同,就照你自己所想的去做吧!」平澤先生受到這種父親對子女的愛與信任所感動,因此回信給父親時,發誓自己一定要認真的做好。我深深的被這對父子感動。這種「你認為好的事情,做父親的我也認同」的想法,表現出高度的信任與無盡的愛。

我覺得平澤先生的父親,正是一位知道何謂「父母」、何謂「子女」、何謂「人」,並且能夠瞭解父母及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的和藹長者。他說的話,應該就是真正的父母所該說的話吧!

對於父親這種絕對的信任和無條件的愛,為人子女者,一定能全心全意不斷的活出自己。

   

但是,一般的父母卻總是指揮自己的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還把這種行為視為愛的表現。其實這樣的愛不僅淺薄,也不能使小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所說的話,都是依著自己的方便、立場,就不能成為人的言語、父母的言語。而且,對此也渾然不知,只會責怪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明白父母說的話?」我想,在我們的家庭裡,是否有許多人正生活在父母親毫無自覺的言語下呢?

「一句話」足以左右人際關係 

每年,因公事我必須到全國各地看看,常常十天、二十天,甚至有時長達一個月的時間不在寺院裡。

這是一件某年發生的事。出發旅行之前,還有一些必須做的工作,無法及時完成,因此,就把剩下的這些事情託付給內人,然後就外出了。經過二十多天處理完公事後,回到寺院裡。一打開玄關的門,內人就迎上前來。我一開口便問道:「喂!那些事情都辦好了嗎?」大概是掛念著別人所託的事,在不知不覺中說出這句話。這時,看到內人面露不悅之色。我驚覺自己錯了,連忙說道:「讓妳一個人看了這麼久的家,一定不好受吧?辛苦妳了!」聽到這句話,內人才轉而露出笑臉,開始對我說明。

「喂!那些事情都辦好了嗎?」這是站在自己立場所說的話,也是一種無禮的話。「讓妳一個人看了這麼久的家......」這是站在內人立場所說的話,也是一種安慰的話。

我想,一個人說話的時候,應該盡可能站在別人的立場。因為言語是人際間唯一的溝通管道,也是自己內涵的表現,所以非常重要。一句話能使人高興,也能使人悲傷。「愛語常具有回天之力」,就像道元禪師所說的一樣,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愛語」應該具有重要的地位,因為那才是真正的言語。

言語的意義及內容,隨著音質、語調而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言語,也會產生大的差別。特別是聽話的一方,因為很容易和說話的一方產生相反的理解,所以,一定要以一顆充分的心來說話。

在人際間,一句話可能使彼此的關係越真實、越好。相反的,也可能產生不信任的關係、偽善的關係、險惡的關係。正因為言語是代表說話的人的內涵,所以歸根究柢,豐富自己的內涵也就成為最重要的大事了。

能說出「真正的言語」 

說到人的內涵,雖然必須舉出各式各樣的事情加以考慮。但基本上來說,能夠超越自我,自覺到互動的人際關係,便是具有內涵的人,反之則否。

但是,我想一定有人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像這樣的內涵,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重要嗎?事實上,這是一件再重要也不過的大事。聽到這種話時,或許會想「啊!的確應該如此」、「必須過著這樣的生活才對」。但不久又沈淪於現實的生活、眼前的事情,不知不覺中故態復萌。結果,只是以一個「樣樣通,樣樣鬆」的人來結束其一生。倘若如此,罪仍屬輕。但若凡事裝懂,只會變成好為人師、專嗜批評的人。因為自己的內涵並不能藉此產生,所說的話也就不是真正的言語。由於這是一種借來的言語,因此說的話也起不了什麼作用。這種話只不過是原則上的指示,並不能成為催促的話。如此一來,不管說什麼,對方也無法理解。

「難道不明白媽媽說的話嗎?」即使這樣說,也是行不通的。光看、光聽、光知道,並不能成為力量。如果認為知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能力、內涵的話,那麼,即使你不在乎別人的反應,但由於知道的事並非自己用心體會之故,因此說再多的話別人也無法瞭解。

無論如何,為了使知道的事情成為自己的智慧,就必須在知道的事情及自己的心靈之間產生接觸。並且不斷的在日常生活中證明,覺悟到自己的內涵。如此一來,就越能看到自己的無知、偽善及醜惡,並且會引以為恥和萌生悔意。沒有後悔並哭泣的人,由於不曾用心體會,因而所說的話無法成為真正的言語。如此一來,就無法使對方理解。人際之間最重要的就是真正的言語,一旦不是真正的言語,就無法成為愛語。

像蠟燭般活著 

既然生而為人,便必須過著人的生活。為了使生活過得好,便必須培育出能說出真正的言語的自己。為此,在日常生活裡,和各種事物的關係中,必須對自己的心加以審視。而且也要看看對於別人所說的話,自己如何反應,然後便須培養忍耐力、持續力和包容力。

在這條修練的路上,如果能覺悟到自己的無知、醜陋及軟弱,便能在不知不覺間產生理解、原諒及體諒對方的能力。並且,無形中,也能夠說出不帶謊言的真正言語。這樣一來,能力產生了,能夠和他人和睦相處,並且能站在別人的立場來思考。靠著自己和內心的對決,原本凡事皆從自己的立場及方便為依據,逐漸轉變成事事為人著想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生活方式將會成為超越人我之別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能成立。信仰宗教的道路,就是這樣的一條道路。

不管怎樣,希望你們能過著自己和內心對決且看清自己的生活。所謂生存,乍看之下,總會認為只是自己和別人的關係,但並非如此。為使這種關係變成真正的東西,藉著自己和內心的對決,覺悟到自己的內涵,這是首要之務。不知道自己的內涵,就無法過著真正的生活,而且使得自己和他人,都無法過著充分發揮的生活。

特別是在家庭裡,由於父母的生活態度,將會逐漸形成子女的內涵,因此,不管如何,希望為人父母者要下定決心,必須過著自己和內心對決的生活,必須形成自己的內涵。

所謂「生存」,是一條找尋真我的修練之路。這種生活方式,將會很自然的同化別人,所以希望讀者要活出真實的自己。就像蠟燭一樣,燃燒了,卻也因而成就了蠟燭的真實意義。也必須學習像蠟燭一樣,藉著燃燒,使周圍原來陰暗的道路明亮起來。以一個家庭來說,當一個人自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生活時,必能自由自在的運用身軀。同時由為人夫、為人父的生活方式,進而轉變成為了妻子、為了子女。

過著自覺真我的生活方式,子女也將有子女的生活方式,妻子也將有妻子的生活方式。絕對不要成為忘記自己,只是為子女、妻子、家庭,這種所謂「為了誰而生存」的小氣的生活方式。要像蠟燭一樣,在燒盡的途中,能過著自然而然的為了人世、為了他人,並能活出真實人性的生活。

「苦惱」激發人類的潛能

不要被光說不練的「借來的知識」所擺佈

以人生經驗不多的年輕人來說,不知是因為近年來被稱為「資訊時代」,抑或是學校教育以及升學率提高的原因,年輕人似乎有偏重於知識的傾向。

大概是因為前面所說的三種原因吧!經由書本及雜誌所知道的事,或是透過報紙及電視而瞭解社會上各式各樣的事,便認為這些是自己的能力。有此錯覺的人,其實很多。我認為年輕人有這種錯覺,正是人生的陷阱所在。

從外界搜集而來的知識,是一種借來的東西。雖然是借來之物,總是它自己的能力。而且把這種只是借來的知識,當作推測自己的將來,及判斷自己日常生活的意義或價值的力量。但是,這畢竟是借來的知識,只是一種看法及理解。所以,即使以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的耳朵去聽,因為經驗仍然不夠,除了看到表象外,並不能有所見識。甚至因為沒有看透形成表象的力量,所以,常常受到表象的誤導而傷害了自己。

假使用只能看到表象的眼睛觀察世事,且在被表象誤導的情況之下,社會與人生往往被附加某種意義與價值,也就無法看出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面對這種無意義、無價值的人生,應該如何生存才好,由於經驗不足,再加上只是由外界所得的知識,所以,經常為此苦惱。說得好聽些,由於單純而苦於這種矛盾。但另一方面,也會變成加以反抗的情形。

這樣的苦惱是做為一個年輕人所必經的煩惱,甚至也有人想盡辦法要去除這個苦惱。其實有苦惱,才可稱為年輕人。因為年輕人如果沒有被人生問題苦惱過,就無法得到真正的成長。所以,如果認真的思考自己、人生,一定會產生苦惱,但這是理所當然的。

「年輕」,可以說是擁有無窮的可能。所謂「無窮的可能」,指的是原本有的東西,卻仍有許多處於未開發的狀態。把它轉換成言語來說的話,就是全心全意的活出年輕的生命。由於聚集而成的知識能力被附加某種意義和價值,所以只能看到無價值的社會表象。因此,原本擁有的能力也無法發揮。這種情形就像是水流進了低窪之處,迷失方向以致呈現停滯不前的現象。

雖然想活出自己、勇往直前、發揮潛力,但是對於沒有意義與價值的生活而言,是無法活下去的。我想,這就是為何年輕人會有那麼多苦惱的原因——自己被自己侵略,但是卻沒有注意到,這種苦惱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人一旦失去生存的價值,就會有以下幾種想法:自己為什麼要活著?不了解生存的人,是不是除了一死,別無他法?既然這樣,又為何要來到人間呢?此時便會思考到自己的存在。

正因人類擁有智慧,所以生存這件事,一旦無法在智慧方面令人信服,也就無法生存。特別是現代的年輕人,只是拘泥於知識上,使得這種情形更加嚴重。由於要活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真正覺悟到自己的存在,是無法生存的。也許正因「為了覺悟真正的生存」,所以就苦於生活的現實吧!為了要覺悟佛性、活出真我而苦惱,實在是人類生命智慧的美好。

「所謂人,便是覺悟到存在」,如果不能覺悟到自己的存在,不僅不能說是真正的活出自己,也不能說是真正的人生、自己的人生。

「掌握」本能及欲望而活吧!

佛教中有所謂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個所形成的世界,也就是生物所居住的世界。所謂欲界,是欲望盛行的世界。所謂色界,是指由物質所形成的世界。所謂無色界,是指超越物質,只存有精神的世界。另外,也有人把三界稱為眾生界、心界、法界,或說成自己的一心一意、自己的境界。甚至,也有人更進一步的說,我們一切的判別,都是自己判別自己的心,所以又說成「三界唯一」。佛教雖然提出三界,但是,並不僅僅限定於此。還有一個真實的、寬闊的世界觀。

把這三界以人類的生活方式來看:欲界是價值的世界;色界是呈現現象存在的世界;無色界是沒有現象與存在,即生命的意志世界。

我們的現實生活就是欲界。藉著人類(生命) 本性(智慧)的功能,某個本能(欲望)為了要求取某個價值,就擁有生存的欲望,而能不斷的生存下去。欲望一旦失去價值,便不能有所表現,所以一旦失去活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勞動的意願、生存的意願也將失去。這時,生命的智慧便會對於想活下去的自己,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提出一些自問自答的問題:「為了什麼而存在」、「倚靠什麼而存在」。

也就是說,窮究自己的存在。持續的窮究直到最後,將會覺悟到使自己存在的是生命的世界,使自己活下去的是偉大的意志世界。覺悟到這個世界時,便能開始覺悟到活著的存在(自己)。

被自我的本能和欲望所控制,雖然能活下去,但卻失去了生活的價值,更不用說自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了。窮究明白的結果,能夠覺悟到給予自己生存的生命世界、意志世界,並能再度覺悟到自己的存在,逐漸的過自覺的生活。這就是人類覺悟到「自己是一個人」。

一旦有這種自覺,以前像動物般被自我的本能和欲望所控制下的自己,將可能成為一個能自在的運用本能和欲望的人。也就是從過著以自我欲望為中心的生活方式,轉變成活在無我的大我價值中。

雖然這些話有點難懂與抽象,但對於解除年輕人的苦惱應該有幫助。

坦率的心

努力開發自我,幸福自然降臨

自己成為自己,也可以說成「肯定自我」,達觀開朗的生活著。當遇到痛苦或悲傷的事,就能開發潛藏的生命智慧。而快樂、簡單的事,就沒有開發的必要。

在肯定自我的過程中,應該會有依循的道路。為了要通過這條路,也一定有高山、峻嶺、強風、豪雨和許多障礙,但卻一定要通過。一旦逃避的話,就不是走自己的道路。

假使遭遇到苦難,為了要越過,無論如何也要用心、努力,並且必須持續保有堅強的信念,更進一步學習新的事物。所謂遇到苦難,是說不管願意與否,都必須開發自己的潛能。仔細想想看,其實遭遇到痛苦及悲傷的事,應當是件值得感激的事。因為這是個開發自己、培養能力的契機。

在肯定自我的這條道路上,不僅是開發未知的自己而已。由於自己曾經哭過,所以能夠體會那些受到苦難而哭泣者的心情,也能夠使自己感受到那些強忍悲傷者的痛楚,亦能體恤那些揮汗如雨、勤奮工作者的辛勞。除此之外,還能在暗中成為某種力量。

佛教中,本人的本性稱為佛性。經書中曾提到「眾生皆有佛性」,所顯示的是每個人都有當然可成佛(真人) 的潛質。在坐禪的偈文裡,白隱大師曾指示我們「眾生本來都可成佛」。這裡所指的「本來」即是前面所說的「當然可成」之意,指的是擁有可能性的意思。這裡所指的可能性,是說如果將它置之一旁,不管到什麼時候,可能性還是照舊。「為了要持續開發可能性」,這句話的某個含意,可以說成人生的道路。

所謂「自我肯定」,是指持續的開發和創造可能性,所以,到了不得不開發自己之時,對自己來說,正是個無上寶貴的機會。遇到痛苦、悲傷的事,能夠坦率的肯定、努力的活下去。不管多苦、多悲傷,都要努力的活下去,這正是「南無地獄大菩薩」。只要能夠活在開發自我的道路上,即使沒有刻意求取幸福,它也會自然來到。

大樹得以伸展的基礎

前幾天,受到新綠欲滴的風景吸引,我不禁信步走到寺院的後山。心裡想著,要把去年秋天砍掉的雜木林的樹樁做成瞭望台。所以,一有空便開始做步道的部分。在挖掘遺留的樹根時,有個新發現:杉樹或檜樹若筆直的往上生長,枝葉便無法往旁邊擴展;同樣的,根部也是一樣,成為根部中心的部分,深深的伸到土裡面去。之後,從形成根部中心的地方開始,有三條左右的根,緊緊的結合在一起,往旁邊擴展。這種情形,就像是枝葉往旁邊伸展一樣。

櫻樹或櫸樹也是往上、筆直的生長,往旁邊橫生的枝條一樣長得很好。就像櫻樹或櫸樹的枝條往旁邊伸展一樣,根部的中心部分雖然較粗,但是仍然會像枝條般往旁邊伸展。

杉樹或檜樹也好,櫻樹或櫸樹也罷,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使枝條往旁邊伸展,在地底下也要有與之相應的根部,才能向上生長。這是一種自然的法則。

櫻樹擁有長成櫻樹的性質,杉樹也有長成杉樹的性質,依這個本性來加以開發。因此,櫻樹才會長成櫻樹,杉樹才會長成杉樹。

   

人也擁有成為人的本性,所以,要成為一個人,活出一個人的本質,就像櫻樹雖然被岩石環繞,卻還能擴展根部往上生長一樣,人也不該害怕障礙,必須排除這些障礙,使盡氣力,擴展根部,向上生長。

禪語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這二句話的意思,便是《東坡集》當中的詩句所講:山谷的回響正是如來的說法,而山色正是佛的妙色身。看到樹木位於地下的根,而深切的想起如來的教義及佛陀的法相。

當我們看到大樹繁茂得直入青雲的樣子,都會感嘆如此美好的成長。因此不管遭遇到什麼情況,我們都要坦率的加以肯定,活出自己。所謂天命、天性或人性也是這樣。我想,不管遭遇到多麼惡劣的條件,都必須加以肯定而活下去。現代人的生活態度是如何呢?那種把眼睛所見的表象當作真象的情形,不就是過著事實被雙眼蒙蔽的生活嗎?沒有留心於隱藏起來的事物,與其說漫不經心,還不如說對於形成現象的原因加以漠視、輕視,甚至認為沒意義,如此一來,所過的生活不就是如此嗎?只是迷惑於世間的評價罷了。

現在與未來緊密相連

現在正是最重要的時刻,尤其是那些至少在三年或五年後將支撐現實的人,必須認真的、努力的思考這個問題。事實上,現在我們所過的生活方式,將會形成子女們的內涵。所以,將會關係到未來二十年、三十年後的生活,並不僅是目前的生活而已。口頭禪「從以前的一百可看出現在的百分之五十」,這句話所說的現在,只不過著眼於眼前的現實,但是,這個現實,其實是和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後有關的現實,絕對不可忘記這件事,並且必須活在真實的現實中。

一個人如果沒有放棄以欲望為中心的現實觀,而擁有真正的現實觀,就稱不上是人。一定要有這樣的危機意識才行。這樣說,或許有點言過其實,但是,我卻不得不這樣說。

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深深期盼能夠將承繼自祖先三千年來的文化中,所謂佛法的宗教,引進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加以學習及修行,再度發覺自我的存在,而且彼此必須活在人的真實道路上。

禪如何發現人?

被關在寶箱裡的兒子

禪如何使我們發覺、自覺到人呢?又如何對我們施以人的教育呢?我想引用五祖法演禪師(距今約九百年前的中國人)的《五祖語錄》(加之改編),介紹禪這個宗派。

有一個想教導別人了解禪到底是什麼的人,前來請教法演禪師。禪師說:「我舉的例子並不太好,所謂禪,很像是學習夜賊之術。」回答之後,便開始說明。

有一個小偷的頭目年歲已大,腰桿子已直不起來,雙眼也已視茫茫,腳力衰退,兒子看到這番景象,忍不住對父親說:「看到父親近來的身體狀況,使我想到在您的手下,似乎沒有一個可繼承您的人。這樣一來,全族皆會瀕臨垮台的命運。在無計可施之下,我想繼承您的家業,希望您能教我盜賊之術。」對於這樣的請求,老頭目回答道:「這真是一件求之不得的好事,不過要等到時機成熟再教你!」雖然許下了這個承諾,但是經過了五天、十天,也毫無教他的跡象,兒子便焦急、不安起來。

於是,又再度問道:「父親什麼時候才教我呢?」父親說道:「就在最近吧!」看了兒子一眼。終於,頭目眼見時機成熟,對兒子說:「今夜,跟著我出去。」兒子便追隨其後,當夜盜去了。

到了某間豪華宅邸時,兩人越過圍牆進到屋子裡面。真不愧是頭目,一看就知道哪間是藏有寶物的房間。進到房間之後,看到一個長方形的大箱子。頭目將大箱子的鎖撬開,打開蓋子之後,對兒子說:「你看看這箱子裡面有什麼好東西。」「哇!真是太棒了。」「你進去把裡面的絲織品都拿出來。」頭目命令道。兒子說:「好!」就進到大箱子當中,剛蹲下來取出絲織品的一剎那,頭目便將箱子的蓋子蓋上並加鎖,自己則跑到庭院中,敲著窗戶大喊道:「小偷呀!小偷呀!」一邊叫著,一邊到處走動。那家的人因而驚醒:「在哪裡?在哪裡?」邊說著邊跑出屋外。看到這吵鬧的場面,頭目便跑回家去。

在寶箱中的兒子氣得火冒三丈:「我只是想到父親老了,為家族著想,卻是這種的下場,難道父親把我當成廢物嗎?我不相信父親會是這麼冷酷的人。這次會被父親所騙,是不是因為自己是個無知、可憐的男人呢?不管怎樣,如果這次能逃脫,我一定要問父親為何如此待我,否則我死也不會瞑目。」雖然絞盡腦汁想逃出去,卻無計可施。一想到如果不能逃脫的後果時,對父親的恨意便熊熊的燃起。心想,不久之後便要化為一股冤魂了,對於即將任人宰割的自己心灰意冷,只好坐以待斃的躺在箱子中。這時,突然想到了一個好主意。

那時,家裡的人四處搜尋宅院各個角落,還是找不到盜賊的蹤影,便走進屋內來。

這家的主人說道:「把屋子重新搜查一次。」一走進放著寶物的房間,聽到寶箱傳來老鼠「喀吱!喀吱!」嚙咬的聲音。主人大吃一驚,大聲的把女僕叫了過來:「把燈及鎖匙拿過來。」為了要捉老鼠,便把箱子移到另一個房間。

女僕拿來了燈和鎖匙並打開鎖。在打開蓋子的同時,夜賊的兒子跳出來把燈吹熄,並推倒女僕逃了出去。但,四周一片漆黑。因為是第一次當夜賊,所以剛剛闖進來的時候,只是跟隨在父親身後罷了,哪裡有出口並不知道。東撞西撞的,靠著胡亂摸索而逃出房間。女僕大叫:「小偷呀!遭小偷呀!」家人紛紛拿著燈,作好各種準備,跑出屋外四處搜尋著。夜賊的兒子為了不使自己被燈光照到而東躲西藏,正要逃開的時侯,卻踢到一塊大石頭摔了一跤。「完蛋了!」心中一邊想著,一邊站起來,猛一抬頭,發現前面有一口大井。看到這口大井的那一瞬間,夜賊的兒子抱起大石頭,往大井中丟下去。因為這水聲,每個人都大聲叫著:「喂!盜賊好像掉到井裡頭去了!」原本分散在各個宅院角落的人,紛紛往這口井集中過來。這時,盜賊的兒子藉著那家人集中過來的燈光,發現了可以逃出去的門,便一溜煙的逃回自己的家中。

一回到家裡,兒子便扯住父親的前襟,恨之入骨的質問,像要打死人的樣子。只見這位頭目緩緩說道:「你要殺我,當然可以,可是你得先詳細的告訴我你是怎麼逃出來的,之後再殺我也不遲。」

「當然可以,不說的話,怎能使你屈服?我是拚著命才能回來的。」他開始一五十一詳述事情的經過。父親一邊聽著,一邊詳細的詢問細節,聽完之後,說道:「太好了,你做得太好了。你已經理解到夜賊之術的秘訣,已經證明了你的實力。明天開始,頭目就是你了。」

聽到這些話後,兒子才知道原來如此,並且向父親道歉,很快的繼承了父親的家業。

這個夜盜之術的故事告訴我們,自己靠著自己的努力,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不斷的發現、開發、創造自己(智慧)而形成一個人的道路,以及用心修練的生活態度,就是禪的道理。

「將孩子推入萬丈深淵」表現出偉大的愛

如果要讓自己的孩子成為頭目(成為真正的自己) 的話,便需要像老頭目一樣,外表冷酷,內心欲泣,讓愛兒站在生死關頭;為了培育兒子(繼承人),雖然父親本身必須加以修練,但是,如果在以上二者選擇的話,首先,便是為人父親的必須自我修練這件大事。不斷的自問自答,不斷的培育自己,是相當重要的。像這樣,超越文字和言語,讓他親身去理解,以身作則的教育方式,不正是現代所需要的嗎?

覺悟到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智慧,將能夠產生信任人的能力。這也就是為什麼老頭目會相信自己的兒子,把兒子陷於極限中的原因。因著這種愛,所得到的能力不是知識的、借來之物的能力,而是得親身去理解、自己去發現、開發、創造的能力。如果要有真正的教育、想要成為一個人的話,並不是說一定要經歷過這樣的體驗,但是,至少要有相近的體驗,才能覺悟到人類美好的生命智慧,我想,這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禪的精神層面

豆腐正是達觀且參透人生者的最佳寫照

禪的精神層面,雖然無法用限定的東西來表示,但是,日常生活中,如果能自由自在的活用、掌握自己,就能活在真我的道路上,這不就可以表示了嗎?這種想法,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去世,擅於徘句的荻原井泉水先生以豆腐為題所寫的一篇隨筆。我想以這篇文章來介紹禪的精神層面,希望你們都能有自己的精神面貌:

大概不會有像豆腐般那麼好的男子漢吧!從外表看來,他雖然四角四面,一副不高興、板著臉的樣子,但是,絕對不是沒有頭腦的木頭人。柔軟的部分自是無可挑剔,而且他也擁有不使身體碎裂的謹慎。

   

有種東西是蒸不透、煮不爛(比喻非常狡猾),豆腐則和此類東西完全相反,不管是蒸、煮、做湯、包餡都很好,另外,在滾燙的油中油炸,或將他冷凍,所產生的滋味各具巧妙,所以很有意思。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像豆腐一樣,絕不排斥對方。將他放入什錦火鍋,和鯛魚同煮,他並不覺得羞愧;做成油豆腐青菜湯,也能和蘿蔔以及芋頭成為好朋友;更進一步的,做成雜燴時,也能和蒟蒻、魚板保持協調的關係。因為這樣,所以在多層飯盒中,可以見到他的身影,在素食方面也佔有重要的地位。

   

他實在是一個頭腦靈活、能夠順應自然的人,我想這大概是因為他能捨棄固執的小我,也就是說,到了無我的境界所致。

   

禪語中,有句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說,放棄只有在自己的環境中,才能專心、平靜的心理,進而依著自然所給予的所在,直到此時才開始有所行動。這是一種順應自然,自由自在的樣子,也就是所謂豆腐的特性。

   

豆腐正是參透人生者的最佳寫照。禪的修業中,有所謂進入火爐中,接受鉗子、鐵鎚的試煉等等,這種情形就像是豆腐一樣,通過沈重的石臼,從細小的網眼中過濾,經歷了千辛萬苦,受盡各種折磨。

   

我們這些人和他相較之下,簡直望塵莫及。我坐在今天的晚餐前,仔細看著燙豆腐,突然覺得深深的愛上了,也從那裡學得了不少東西。這燙豆腐雖沒味道,但是就是「本來面目」,我用筷子夾起了燙豆腐......

我想對井泉水先生這篇出色的文章,加上自己的說明,請各位再仔細的玩味。

首先,對於井泉水先生所觀察的——認為豆腐是一個好漢,我由衷的佩服這種宗教眼。其中,好漢的「漢」字在日文中,解釋為「輕視男子的用語」。禪僧中了不起的禪師稱為「老漢」。這個「老」字,是指上了年紀、年老的意思。所以,「老漢」這個稱呼是指貶低自己的意思。

因此,我們可以說,豆腐應該是老漢,意即令人尊敬的禪僧。豆腐雖然具有四角四面,但「不是沒有頭腦的木頭人」。柔軟度夠,也擁有不使身體碎裂的謹慎。從外面看,就能透視到裡面。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到這樣。

讓自己具有豆腐般兼容的特性

接下來這一段,是要談論身處在各種情況下的生活態度。不管是蒸、不管是煮,產生的風味各具巧妙,這就是一種不失自我主體性的生活方式。特別是「拌菜」,這是一道將豆腐磨碎,和蒟蒻、胡蘿蔔等混合在一起的豆腐料理。而這裡所說的生活方式便是指,如果到了公司,便要表現出作為一個職員的真實意義;一回到家,要作為一家之主;對自己的太太而言,要作為一個為人先生的樣子;對自己的子女而言,要作為一個為人父親的樣子,也就是要顯現出作為一個人的真實意義。

其次是「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像豆腐一樣,絕不排斥對方」,這實在是一種絕佳的生活態度。「和鯛魚同煮,他並不覺得羞愧」。不管處於上位或下位,都能盡到本分,品格高尚。這是一種不管和誰交往,不管對什麼事,都能和樂、協調的雅量,也是一個肯定對方、為對方立場著想,而且氣度大的人。他們絕不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反而會顧全大局,創造出共同生活的和諧世界。由於和諧的生活方式正是作為一個人的本命,所以,這種人也可以說是對人生抱持達觀吧!

在油豆腐青菜湯這道料理所有的材料當中,豆腐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在雜燴這道菜色中也具有協調的作用,不管何時、何處、和誰,都能和其他東西合為一體。不管是婚喪喜慶哪一種場合,豆腐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成為這樣的人,如果只是粗淺的、暗中的修業,是無法辦到的。

「客人來了!」丈夫大聲說著。「好,馬上來!」正在廚房收拾餐桌時,來了一位客人。解下圍裙,說了聲:「歡迎!歡迎!」迎進客人後,開始準備茶及點心。她以身為家庭主婦辛勤的工作,使得客人心裡高興。招待完客人後,她就退下了。然後又繫上圍裙,開始剛才收拾餐桌的工作。這時,傳來媳婦的聲音:「媽媽,請來一下。小孩似乎發燒了!」「我來看看。」她把手放在孫子的額頭上試試。「應該是屬於嬰兒的突然發燒。」「沒關係吧?」「沒關係的。」說完又回到廚房裡。一坐到客廳,「媽媽,您不要忘了,明天是母姊會,將討論有關升學的事情,老師請您務必出席。」「是呀!我倒忘了。」「喂,拿酒來!」這時,又傳來丈夫的聲音。

做為一個家庭主婦,實在不簡單,必須靠她來處理一切家裡的事情,如果有「自我」這種心理的話是無法勝任的。

「我可不是你們的傭人哦!」「你們把我當作什麼?」「不要什麼事都找我,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情況變成這樣,一個家庭就像是把燈吹熄了一樣。這也就是主張唯我獨尊的情況下,反而失去自己的存在價值。子女、孫子、媳婦、丈夫等等,口中所叫的媽媽長、媽媽短的生活,正是自我的存在。忽視自己、絕不自我,配合對方、順應對方,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就有超越一個主婦價值存在意義嗎?為了要成為這樣,就必須做到像豆腐一樣「頭腦靈活,順應自然」,進而創造出自己。就像這篇文章所指示的,不會侷限於小我本身,而能到達無我的境界,這需要常常自省,徹底粉碎執著於自我的心。

在佛法中使自己再生

接下來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中的一句,就像井泉水先生所寫的一樣,捨棄自我,才能專心、平靜。這樣一來,就不會有頑固認定一事的心理,能夠遵循自然所給予的,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才開始行動。這就是一種自然的、自由的愛。這就是豆腐,就是一個完美之人的生活態度。如果能有這樣的生活態度,就可以說已經活出自己身而為人的真諦。

井泉水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豆腐正是達觀且參透人生者的最佳寫照」,而這樣的豆腐,原本是堅硬的大豆。為了要還原成大豆的本性,也就是蛋白質,要將它浸泡水中,通過沈重的石臼,將它從細小的網眼中過濾出來,受盡千辛萬苦及各種折磨。而為了要還原到本心本性,還要將它煮過,倒入滷水,放在模型中用鎮石壓它。就這樣子,大豆本心本性再生的形體,便在豆腐上獲得重生。

就像從碾壓堅硬的大豆開始,直到藉著滷水而覺醒到本性所成的豆腐一樣,每個人原本都擁有美好的本性,但卻被頑固的自我這個堅硬的外殼所蒙蔽,忘了活出自己的真實性。不只是忘了,而且因此使得自己,甚至和自己有關的人都無法過真正的生活。必須讓沈重的石臼,壓碎頑固自我的堅硬外殼。坐禪這個石臼,就是希望藉以粉碎自我親身體驗佛法的教義,也就是透過所謂的滷水得到重生;希望藉此自覺到本心本性,回歸到真正的自己,也希望藉以再次獲得生命。

釋迦牟尼證明人的本性就是佛性(成為真正自己的本)。依著這個本性而生存就是一條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學習,就具有人類存在的意義。從執著於這個身軀,珍貴這個身軀,被這個身軀所利用的生活,轉換成運用這個身軀的生活。

「眾生本是佛」,我們都是因此而來到人間,所以希望讀者都能過著持續證明「這個身軀就是佛」的人生。我非常的希望讀者能再自覺,活在作為一個人的真實道路上。

家庭這個生活現場 

「為了子女」和「為了祖先」 

我的寺廟在盂蘭盆會的儀式中,有一個活動叫「山門大施餓鬼」,這是個祭祀歷代祖先的儀式。曾經分給各個家庭說明書,也做了相當的準備,但是出席率只有三成的施主。參加的人不是在廟裡服務的人,便是家裡剛有人過世的人,以及常常來廟裡的人,算一算有十人左右。

我想,這或許是因為身為住持的我,佈教尚未成熟之故。對於這件事,正在左思右想要怎麼做,才能讓那些人來參加時,T施主來到廟裡:

「大師,明天晚上想借您的寺廟,不知可不可以?」

「可以啊!請來使用。但是,什麼都沒有準備,不知是什麼樣的集會,有幾個人參加?」

「這是集合小學老師和家長所舉行的一個懇談會,因為是全班的每個家長,所以大概有四十人左右。」

「那麼,我會事先做好準備。」

「萬事拜託了。」

懇談會當晚,只有一位家長缺席。對此,我覺得好驚訝。

或許時代不同了,父母為了孩子,幾乎全數到齊。但是對於死去的父母親以及列祖列宗表示謝意的祭祀,參加的人數只有三成。這就是雙親與子女的世界嗎?這不是太過拘泥於眼前的現實嗎?

作為一個「生命的傳承者」而活 

佛龕是構成家庭的中心,放有歷代祖先的牌位,是一個家庭的象徵之物。朝夕念經,也是一種聽取死去親人的呼聲,表示這一天的謝意及報告吧!「如何聽取死去親人的呼聲?」有此疑問且視念經為愚昧行為者大有人在。可以確定的是,絕對不能只用耳朵聽。但是,彼此之間有著生命的存在。思考這個生命的話,我想,每個人的存在都是由歷代祖先所凝聚而成的,而我是個什麼也不是的存在體。如果在心底能覺悟這件事,父母親和子女也就沒有區別了,因為父母親,其實是自己的前世,而子女正是自己的來世。

能在內心真正覺悟的話,為人父母要求子女這種內心的呼聲,不是可以說成去世的雙親要求我們的「呼聲」嗎?

承繼雙親的血脈,由於雙親的生活態度,不知不覺間形成了自己的東西,這種情形我們都一樣。雙親的意志,和我們自己的意志有所關連,為人子女的也因擁有這個特質而活在今日。

雖然容貌、體形因人而異,每個人所具備的人格亦不同,但是,都應該做一個形成外表的生命傳承者。

想想家庭的組織結構,我想,以男性的立場來說,一旦結婚的話,對自己的妻子,一定要活出為人丈夫的意義;一旦孩子出世,對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活出為人父親的意義;更進一步的,如果孫子也出世,便要活出為人祖父的意義。而以女性的立場來說,也一定要活出為人妻、為人母、為人祖母的意義。

口頭上說說很簡單,實際行動則很難。如果事先存有自己的身軀才是自己的想法,雖然自己想過要活出為人丈夫、為人父親的意義,但是,即使身處丈夫或父親的立場,其實是「自己」的立場,也就是說,活在「自己」的隨意與想法中的情況非常多。

就妻子的立場而言,所看到的是為人丈夫的樣子;就孩子的立場而言,所看到的是為人父親的樣子;而以孫子的立場來看,則是為人祖父的樣子。其實,本人只是擁有這麼一個身軀的自己。所謂自己必須活出為人丈夫、父親、祖父的意義,意即丈夫、父親、祖父,並不單單只是一個名稱,而是一個必須活出該意義的名稱,必須將這個名稱的真實性加以運用。以自己本身來說,必須是一個能活在自覺到彼此關係的真實性當中的自己。

這些話似乎有點繁瑣,但是,沒有覺悟、釐清這件事之前,無法自由自在的運用這個身軀。自己存在的這個現實中,以妻子而言,是為人丈夫,所以必須拋棄自己的意識,自覺到自己是為人丈夫而採取對應的生活。以自己而言,自己雖然是自己,但是必須活出做為一個人的意義,所以,這便是為人丈夫的意義。所謂的丈夫,是指自覺到沒有形體的自己。必須活出這樣的自己,也就是為人丈夫的意義。而且必須超越只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必須具有無我的想法。

所以,以家庭生活來說,必須生活在「無我」的意識裡。並且在丈夫、父親、祖父這三個立場中。換言之,必須活在「大我」當中,因此,父親、丈夫、祖父,便是成為「大我」的自己。

家庭是窮究人的道場 

家庭生活中,必須加以學習、修行的是從小我開始,進步到大我。也就是必須徹底消除自我,活在重新為人丈夫、父親、祖父的生活當中。自己的內心,一定會在必須活出為人丈夫的意義以及想活在「自我」的生活之間,產生對決。由於有這樣的對決,也一定會出現重重阻礙。所謂修業,正是指此。

「擁有人的自覺」,很輕易的就掛在嘴上,但卻很難將它付諸實踐。夫婦之間之所以會發生口角,也可以說是沒過著有丈夫的自覺、妻子的自覺的生活方式,而過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所致。

更加嚴格的說,一到適婚年齡,對異性展開追求,雙方因愛而結合成為夫婦。但是因為還不知道、還未弄清何謂「人」,便貿然的結婚。所以,雖然是所謂的「丈夫」、「妻子」,其實只是掛個牌子,在彼此的心裡都還未能超越自我,還未擁有轉換成大我的力量,只不過是受到異性的吸引而結合。一旦遇到爭執,便是男女各自主張相互較勁的時候,此時所謂的「丈夫」、「妻子」,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曾經在《朝日新聞》的投書欄中,看到一篇由神奈川縣的松木明美小姐所寫的文章〈你回來啦?一定很累吧!〉。

「男人嘛!總免不了應酬。」或「這也是為了事業。」等等,像是一些聽來很有道理的話。先生已經連續四、五天直到凌晨才回家,我終於忍無可忍,想嚴懲他一番,便離開家。其實也沒離開家,只是到隔壁鄰居家抒發心中的怨氣。我滔滔不絕吐完苦水後,鄰居的太太竟然對我說:「妳真幸福啊!」 

   

這位太太結婚二個月後,先生便出征去了,始終沒有回來。如果對她剛滿二歲的孩子說:「你爸爸大概死了。」孩子便大叫:「我不要聽!我不要聽!」 

   

聽到這位太太所說的話,我的眼淚不住往下掉。那晚,我對著凌晨才回家的先生說:「你回來啦?一定很累吧?」先生露出非常驚訝的表情,隨即把頭低下,說了聲:「對不起。」 

這位太太看了鄰居太太的生活態度,領悟到何謂「太太」;這位先生看到太太回復到當太太的生活態度,也翩然的回復到當先生的樣子。做太太的如果能自覺到為人太太所應盡的責任,很自然的,做先生的也會回復到做先生的樣子;反之亦然。現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不正是這個嗎?我們總是被自己傷害,卻沒有注意到這件事,還是過著主張自我的生活態度。

我想,無論如何,都必須將生活改變為自覺到被自我傷害,自覺到人的生活。而且,常常自我反省,是否盡到為人丈夫或妻子的責任?窮究何謂丈夫、何謂妻子?如此一來,才擁有一個夫婦共通的世界。

能夠見到自己不夠成熟的內涵,也就能夠理解對方的缺點,如此一來,相輔相成的生活自然就會來到。我想,首先應檢視自己的內心,從自我反省、自我警戒開始,並且留心於活出為人丈夫、為人妻子的真實意義。

捨棄「自己的想法」來生活 

我所尊敬的和田重正先生的太太——純子夫人,在她所著的《千方百計的籌措》這本書的後記中,對於「何謂妻子?為人妻子的應該如何生活」,做了下面這樣的回答:

女人的幸福是婚後,建立了家庭,成為能夠協助先生事業的人。能夠這樣想時,已經是我結婚三十年後了。 

   

當初我們彼此說好要過宗教生活而結婚,事實上,我並不很了解先生到底是有什麼樣看法的人。我心想,不管如何,都要努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僅僅為此一心願,便花了三十年。 

   

我和先生從一開始,就幾乎沒有一對一談話的機會。所以結婚當天一看到客人,把茶端出來後,便靜坐一旁,聽聽看他們彼此的談話。另外,當先生和年輕人以及中學生談話的時候,我也盡量努力聽著。有時候我會想,如果能知道先生在想些什麼,或許我能夠幫上一點忙。但是,或許永遠無法實現,只能保有此一心願終其一生。 

   

當我有這樣的想法時,貧困卻像邪魔一般來到,但我已有心理準備。而且先生的父親曾經說過:「只要不做壞事,神都會眷顧你。」所以我很安心。

   

雖然我沒有能力,但是「想讓這個願望實現」這句話,支持著每天的生活、所有的行為。所以,不管多麼貧困,遇到多麼難過的事,我都不覺得苦,仍將大部分的事完成。這時候,在實際生活當中,祈禱和宗教心逐漸來到我的生活中,這真是一件令人感激的事。

   

不管是誰,在一生當中,都不希望遭遇到痛苦、難過及煩惱。但是,不幸遇到時,擁有宗教心的人,心裡將會踏實許多。碰上痛苦的事時,以快樂的心情就能度過。只是一味的想知道先生的想法,希望願望得以實現的我,在不知不覺中,已能夠擁有一顆宗教心,也能夠過著捨棄自己想法的生活。

   

捨棄自己想法的生活,就是一種祈禱的生活。但是,力量從何而來?若能捨棄唯我獨尊的想法,漸漸能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自然就會產生力量。

純子夫人實在是一位超越自我,活出為人妻者真正意義的偉大女性。

很難做到信任孩子

其次是活出雙親的意義,這件事更難。從小孩的立場來看,父親與母親在夫妻生活中的樣子,就是對父母親的印象。因為為人夫者,也就是父親;而為人妻者,也就是母親,必須過著這樣的夫妻生活,所以並不容易。小孩雖然不聽父母所說的話,但是已經學會父母所做的事,這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換言之,如果父母一方面能過著夫妻生活,另一方面活出父母的真義,即使沒有特別的教導,孩子也能夠將雙親的生活方式全盤吸收,成為自己的東西,這將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在現實裡,或許把它稱為連續的失敗還比較好。父母親本身,如果能設身處地的為孩子著想,就能說他們是愛的化身。沒有父母不希望把自己的小孩教育得更好,但空想也無濟於事,反而會成為仇敵。

在我的寺廟中,每年夏天都會負責管理一些小孩,接下來介紹的作文,便是其中一位六年級學生所寫的:

   

前陣子要去露營的時候,我對媽媽說:「請給我零用錢。」「你的朋友都帶多少?」「聽說每個人都帶二千元。」「二千元?一千就已經太多了!從小就養成花錢的習慣,長大以後可不得了!」雖然媽媽這樣說,我仍說:「每個人都帶二千元,所以請給我二千元吧!」結果,還是只拿到一千元而已。

   

媽媽常常對我說:「我信任你。」但是到今天我才明白,原來是騙人的。

   

下次要去露營時,我想,沒有加倍拿錢的話,一定不甘心!

文中的母親,雖然是愛孩子、為了孩子才這麼做,但是,當小孩和自己的朋友比較,不禁認為母親以前所說的「信任我」都是謊言。如果母親不能信任我,以後不加倍拿錢的話,就嚥不下這口氣。是誰讓這個孩子有這種心態的?不是別人,正是這位母親本身。

如果只是這個情況的話,或許還沒關係。但是,如果持續過著母親和孩子無法彼此信任的生活,又會如何呢?為人父母者,假使不能自覺到為人父母的意義而加以努力,雖說是愛孩子、為孩子想,只是會加深親子之間的裂痕罷了。

強行推銷式的愛

報紙的短歌欄中,看到這一首短歌:

一直到老,只是一味的盡力。但結果卻完全出乎意料之外。

這是一首感嘆老年的悲哀所作的短歌。我很擔心前面提到的那位母親,年老後,也會成為這首短歌的作者。

明明是為了孩子好,怎麼會變成這樣呢?原因雖然有很多,但是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自覺到為人母親的意義而給的愛所致。或許可以說是一種自我的愛,具體來說,這是從一個女人自我的立場所給的愛。

現在,我再介紹一則刊載於報紙的新聞,希望大家一起思考看看。題目是〈某個老媼的一生〉:

她年輕的時候,協助先生,拚命的工作。三個小孩也都非常優秀,長男、次男、三男已分別從大學畢業,娶了太太,現在分住各地。

   

長男已晉升到一個中型企業的要職。老夫婦趁機提出蓋新家的建議,這是四年前的事。不知是否因為已盡完為人父母的義務,老先生不久便過世了。先生去世之後,因為還有孩子,心裡還蠻安心的,平時種種花草、參加徘句會,安享著晚年。

   

但是,這時長男問:「一個人生活,不覺得寂寞嗎?」因為長男的女兒即將結婚,希望老太太讓出新家,長男又說:「母親您就和我一起住吧!」

   

老母親雖然想先考慮一下,但是一想到可愛的孫女,也就答應了。

   

和長男同住了二十多年,生活甚感空虛,但是也無可奈何。由於和媳婦關係惡劣,爭吵不斷。最後,老母親便一個人住在公寓裡,陷入孤獨與絕望中,常常向管理員透露自己尋死的決心。不久之後,這位老母親回到故鄉的山中,追隨先夫,上吊自殺。

旁人看來,明明應該無可挑剔了,這位年過七十的老媼,為何還要上吊自殺呢?明明有三個有出息的兒子,為何會做這種事呢?想想這位悲傷老媼的一生時,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她走上自殺這條路呢?這雖然是一種殘酷的說法,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她沒有自覺到為人母親的意義,用這份愛來培育小孩,而「一直到老,只是一味的盡力」。

的確,就老太太的立場而言,設法以先生的微薄薪水,供給三個孩子念大學、一一幫他們成家,這件事就是「一味的盡力」。強行的把這種愛推銷給小孩,心底常常存有「給予小孩子這種恩惠,他們一定會感激」的心理。我大概可以想像得到,平時常常出現這樣的言語:「是誰供你們上大學?」、「是誰使你們有今天的地位?」、「是我吃了多少苦,才能使得你們有今天的成就。」等等。如果不是有這些想法,就不會離開長男的家,也不會一個人住到公寓。縱使一個人住,偶爾不也可以到次男、三男的家去,求取一些安慰嗎?

所謂「母親」,應該就是生育小孩、培育出能夠活出下一代意義的子女。如果能夠自覺到為人母親的意義,絕對不會強行推銷自己的愛,或是以恩人自居。為人母親者養育子女,是一條理所當然的道路。但是,如果沒有為人母親的自覺,不僅會傷害自己,自己在食、衣方面即使沒有得到滿足,為了孩子,也盡量的供給,這便是「一味的盡力」。有著這種求取報酬的愛,無法將孩子培育成為人子女的樣子,自是理所當然。所以,我認為這是最大的原因。

不求取報酬,活在為人母親的當然道路上,這樣的生活態度,子女才會覺悟到父母的恩惠與慈愛。

接受人生的明暗面

接下來的這首短歌,也是我由報紙得知的:

聽著母親洗衣服的水聲,這沈迷於杯中物的父親和我!

意即一邊聽著母親默默洗衣服的水聲,反省正在喝酒的父親和自己。這一首感謝母親、同時反省自己的短歌。由這首短歌當中,我們似乎可見到這位默默洗著衣服的母親的身影。這位母親的生活態度,可說是因為自覺到為人母親的意義。能夠活出母親的意義,就能逐漸使子女活出為人子女的意義。

現在,我所要介紹的是一位父親的生活態度,希望大家能想想看。這也是報紙上刊載的:

這位父親臥病十八年,在妻子與親人悉心照顧下,心懷感謝的過世了。這段時間一定發過牢騷,也一定有過自暴自棄、胡亂發脾氣的時候吧!對正在發育的小孩而言,可以看到深諳人情世故的母親辛苦的情形。聽說醫院的費用,有時一個禮拜高達日幣三、四萬元(這是二十年前的事)。這個家庭度過所有的困難,這位父親終於在心懷感謝中安詳的過世了。

   

人生會遇到光明,也會遇到黑暗。臥病十八年期間,長男、次男也已長大成人。長男從二十歲開始就繼承父親的事業,如今己把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次男則身居大企業的要職。長女、次女也都得到美好的歸宿,已能自己獨立。

從這篇文章看來,這位父親似乎在四十歲左右就臥病在床,那時身邊還有四個嗷嗷待哺的稚子,對這位父親而言,可真是欲哭無淚。

這位父親由於心臟病臥病十八年,雖說心懷感謝,但是這位父親一定以雖然是為人父親,但卻不能盡到父親責任的歉疚心情過日子。這四位孩子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斷的茁壯成長。我想這四位孩子大概是邊打工邊念書,靠自己的力量而成長吧!這位父親雖然沒有盡到父親的本分,臥病十八年中受到親人的照料,然後感謝所有的一切而安然死去。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這位父親和剛才上吊自殺的老媼,他們的死法可說是完全相反。這位父親因為深感慚愧,所以心懷感謝的過著每一天,也正因為如此,使得周遭的人能各盡本分的生活著。這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父母之道。

歲月刻劃的「皺紋」足以教導孫子

其次是為人祖母、為人祖父必須活出真正的意義。當升格成為祖父母時,和孫子的關係更加深了,但是,只是做一位疼愛孫子的和藹老人,是不夠的。必須把這個家的一切託付給兒子,讓他背負責任,讓兒子以做為一家之主的身分使自己成長。為人祖父者,一定要指給自己的兒子這條成長的道路。

雖然有人會說已經盡到為人父母的責任,把孩子撫育成人;但是,能夠很有自信的說,已經活出為人父母真正意義的人一定很少。我想,在為人父母的心裡面,除了慚愧,也一定會有不成熟、無計可施的羞愧。只要能夠重新來過,希望能夠更加的活出為人父母的意義,至少也要在孫子身上多作些補償。兒子和媳婦不成熟,正是自己過去無知的樣子。兒子是否又會重蹈覆轍呢?為人父者一定要幫助他。但是又不能事先通知他、照顧他、幫助他,因為這樣一來,兒子將無法成長。只有讓他吃點苦、背負重任,靠自己創造出力量,否則別無他法。我只能做到暗中的幫助,過著做為一個人不帶羞愧的生活,希望他能了解我的心意,活出每一天的意義。像以上這樣的心情及生活方式,不正是為人祖父的立場嗎?

接下來,我們透過孫子所寫的童詩,看看他們如何描述祖父母:

爺爺總是工作著

夏天也不睡午覺

騎著腳踏車

去汲水

天氣好熱

爺爺卻戴著帽子

滴下了十顆眼淚

爺爺說

等我九歲時就要買和服給我

請爺爺您

一定要活到我九歲哦!

奶奶的手  硬梆梆的

可以看到血管

奶奶的腳  好細好細

乾乾癟癟的

奶奶的臉上沒有肌肉

只有皺紋佈滿臉上

奶奶的身體中

似乎殘留了苦心的痕跡

孫子看到祖父的生活方式非常感動,寫下「滴下了十顆眼淚」的詩句。祖父默默的在炎夏裡,到很遠的地方汲水,他的身影令人尊敬。祖父的生活方式,開啟了孫子慈悲的胸襟。第二首詩中,孫女見到奶奶的樣子,看到手上、腳上、臉上都留有辛苦的痕跡。深一層來看,這是祖母日常的生活方式和孫女的心產生了交集。

讓兒媳們自己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以身作則,孫子本身就能打開心窗。希望讀者都能過著這樣的生活。

沒有人我之別

「孤獨」的體驗使人成長

自從我進入這間寺廟,轉眼已過二十六、七個年頭,這是一座沿著安倍河中游所蓋的山中小廟。由於這座小廟曾荒廢了二年左右,所以不論是煮飯、洗澡或下雨天,都要撐著傘,名副其實的一座山中寒寺。

我剛來的時候,有一個代表來告訴我:「大師,很抱歉,連個休息室也沒有,若有任何需要,請儘管吩咐。」我心想,的確是座好一陣子沒有住持的寺廟,另一方面我也想要把這座寺廟弄得舒服點,但是,我突然覺悟到必須下定決心。我可以理解為什麼隔壁寺廟的和尚們要兼職,再加上這位代表的勸告,所以我下了決心,即使去托缽,也應該有辦法,並且下了另一個決心——好好經營這座寺廟及自己的生活。

但是很奇妙的,精神感到非常輕鬆愉快。或許是因為突然改變態度的關係,也或許是因為我從禪堂過來時,兩手空空、孑然一身的舒適所致。

來到這座寺廟還不到一個月的時候,大雨連續下了四、五天,供水有時漲得很高,總讓人擔心是否會將安倍河的河堤沖毀。

第一天,從前夜開始下的雨還沒停的跡象,於是我打開塵封已久的書,整天都待在屋子裡看書,生活過得悠遊自在。第二天雨仍淅淅瀝瀝的下著。反正難得嘛,今天還是來看看書吧!又過了一天。第三天,雨勢越來越大,今天也想還是念書吧!但是,卻一點也不能專心。雖然眼睛注視著書上的文句,不知不覺間,我已經開始發呆。總覺得好奇怪,為什麼無法定下心來,一會兒心情變得平緩,一會兒又焦慮不安,這並不是平常的我。我想,坐到地爐旁邊試試,看看情形會不會好轉。但是隨之一想,還是讀讀早課的經書吧!也只是念了三、四句便停下來。由於漏水漏得厲害,此時已無法做飯,只好把鍋子架到地爐上,加入水煮粥,掃掃房間,作作輕鬆的體操,試圖使心情穩定下來,但是總覺得不像平常的我。雨越下越大,我持續維持坐姿,恰好是坐禪的樣子,但卻渾身無力。雖然仔細凝視自己的內心,力氣卻逐漸消失,有時還會出現發呆的情形。傍晚左右,已不只是下雨,連風也跟著呼嘯而來,轉眼間已籠罩在一片暴風雨當中。我只能一邊坐著,一邊往地爐裡添柴火。到了晚上七、八點左右,燈突然熄了。就在此時,藉著柴火的亮光,映入我眼中的只有自己的十根手指。剎那間,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和這十根手指頭相對立,不禁發出「啊!啊!」的驚慌叫聲。這一叫,頓時熱血溢滿全身。這種熱血沸騰的感覺持續著,力氣也油然而生,焦慮不安的心情,不知何時也已平緩,整個人呈現一種喜悅的狀態,而這狀態一直持續到天亮。

第四天早上,鄰居的小孩叫著:「叔叔,給您送來早報了。」聽到這個叫聲的同時,我馬上回應道:「辛苦你了。」不知是因為這個小孩,還是因為隔了四、五天才聽別人的聲音,前一晚那顆平緩的心這時像是火山爆發般,熱血奔流全身,呈現盈滿的狀態。因為射進窗口的朝陽,我回復到自己,也回到平常的心情。我重新端坐在地爐邊。等我注意到時間,一看已經過了九點。也就是說,我連早課也忘了,從昨天晚上一直到今晨九點,我都是如此的坐著。

突然,對於人的存在,我反反覆覆的想來想去,終於有所領悟。身處這個芸芸眾生皆彼此相對的社會當中,每個人總是本能的只意識到自己,保護著自己。從外表看來,似乎和相對的人相處和諧,內心卻相互對立。常常都是先考慮到自己的存在才開始行動,於是變成一種執著於自我的生活。

雖然只有持續四、五天的孤獨生活,切斷和社會的關係,沒有看到別人,也沒有聽到別人的聲音。但是透過這個孤獨的體驗,我所想到的是,一個人不僅無法存在,也沒有存在的意義,這是我以身作則親身體驗到的。就像「早安」這句寒暄的話,雖然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禮節,但是可以將它說成在禮節之前,存在與存在之間的呼吸。另外,一談到言語,我們總會把它當作一種溝通上的方便,以相對的生活這個層面來看,或許是如此。但是,假使以一個人本身來看,就像自古以來所說的「語言內在的神靈」一樣,言語應該說成自我存在的表現、自己生存的證據,甚至也可以說是生存的活力。

其次是有關人類生活。所謂「人」,就像這個字所表示的,是自覺到彼此的關係,活在彼此互相產生關連的生活而言。但是,一旦不能明確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自覺,就像前面所說,自己和他人(或是說大眾)的相對關係將會變成一種對立的狀態。畢竟人與人之間的相對生活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所以要明確的自覺到這層關係。另外,在人生中,體驗孤獨的生活也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所謂「生存」,就是逐漸的接受一切

人的生存現場,就是包括家庭和社會等等這些存有人我關係的團體。一個人一定要在這樣的團體中生存,也就是必須具有「大眾性」。但是,所謂的大眾性,並不是在相對的社會中,所擁有的權利、義務這種表面上的東西,而是必須窮究人類的本質,必須是具有本質的大眾性。也就是說,必須自覺到彼此的關係。

每個人的本質,就是不斷的活出「自己」本身的意義。但是,自己並不單單只是自己,而是靠著其他多數的人,使得自己生存下去,使得自己成長。而且,自己如果沒有活在大眾之中也就無法生存,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一般而言,一談到孤獨,總侷限於相對的意思,也就是在許多人之中的一個孤零零的個體。但是,以禪的立場來看,這就是本質,因為可以由此看出一個人存在的立場。所以,絕對的孤獨就是能夠在身處孤獨的極限時發現大眾性。因此,禪學中所謂的孤高性及孤絕性,隨時可以轉換成大眾性,「孤」可以和「多」相通,「多」也可以和「孤」相通。另一種說法是,在他人身上發現自己,在自己身上發現別人。這樣一來,已經能過著超越自己,不執著於自己,活出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擁有自己的同時,也活出眾人的意義。

由於親身體驗、覺悟到「多」和「孤」、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所以,我的生活變得非常的快樂,對於各種際遇,也能坦然的接受。大概是因為信仰堅定的關係,一旦把自己的心定下來,就能把各種際遇當成自己最重要的生存現場,把它當成修練自己的良機。一旦能夠真誠地、把它當成修練自己的良機。全心全意地活出自己的話,那些好的機運自然會來到。

乍看之下,這樣的生活方式被認為是一種被動的生活方式,但我卻不認為這是被動或是消極,我甚至認為這是自己活出自己,是一種自主性的生活方式。即使說是消極的生活方式,因為消極的極限是一種超越自我、不考慮自我的絕對肯定,所以消極的極限和積極的極限,兩者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一味的想合理的規畫、想積極的生存,反而很容易變成以自我為基礎的生活方式。我想,如果不是一個相當達觀的人,是很難使自己過得積極的。

因為我能理解自己所遇到的情況,就是形成自己的際遇,所以,對於人生中一切的際遇,都能積極的加以接受,如此的生活也已經過了二十年,而且我深深覺得這樣的生活方式絕對沒有錯。不管情況是好是壞,每天都覺得非常喜樂,我想這是因為我相信沒有自己和他人的區別,以及接受一切的際遇,一直能過著這樣的生活所致。

對於人生,不管自己如何否定,除了坦然接受一切以外別無他法。所以不管是否定也好,肯定也罷,所謂生存,歸根究柢,就是肯定一切。

生活於常識中超越常識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標準」

這是二十五、六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常往返於寺廟與禪堂之間。

吃完午飯,我攔住幾個欲返回坐禪堂的行腳僧們,問道:「你們認為,從這裡到那邊的禪堂,大概有幾步?」三位年老的行腳僧回答:

A君:「我覺得應該有七十步。」

B君:「我想是六十步。」

C君:「我是個圓滿的人,就折衷的說是六十五步吧!」為了要證明自己所言不假,A君開始一步、二步的開始數起來。接下來,B君也跟著開始走,C君則走在最後面。

A君一邊走,一邊目測所剩距離,漸漸的,步伐越走越小步,最後一步踏在禪堂的石階上。A君大聲數著「七十——」,並且佯裝不知的說:「啊!正是我認為的七十步。」

B君緊接著A君的後面而來,步伐越走越大步。「五十七」、「五十八」時,跨出了相當大的步伐。數完最後的「六十」,剛好踏在禪堂的石階上。B君也大聲說著:「我想得沒錯,正好是六十步。」

此時,自稱是圓滿的C君也抵達,一踏上禪堂的石階就大聲數著:「六十五。」並且得意洋洋的說:「真不愧是圓滿的人,剛好是六十五步。」三人都主張自己原先的想法是正確的。

相同的距離,卻有七十步與六十步中間十步的差別,確實有點奇怪。我上了這三位行腳僧的當。他們大笑著:「這個大傻瓜。」

進入禪堂後,一邊坐禪,一邊思考剛剛的事。「受騙、上當」是指什麼呢?我想這就是常識的概念。在他們腦海中,一步的距離,大約等於二尺(六十七公分),依據這個常識來計算「總共有幾步」,知道了這個原理後,也認為寺院的寬度大概是這樣,以這樣的預測來加以判斷。所以,A君說是七十步,B君說是六十步,C君說是六十五步,但實際上究竟有幾步?我想這就說明了估計與現實的差異。

在我的印象裡,應以常識中一步的步伐當成是測量的標準單位。但是這三位行腳僧明知理應如此,卻在各自說出推測的步伐數之後,為了顧及顏面不惜改變步伐的距離,推翻測量的標準以達目的。

披著「良心」外衣底下仍存有自我

「以什麼為標準?」這個問題相當有趣。如果把這三位行腳僧的行為視為錯誤,這樣的行為也就是固執己見的表現。如此一來,也就是把常識視為一文不值的生活態度。但是,如果把這三位行腳僧的行為視為理所當然,這其中就饒富禪機,非常的有意思,這就是擁有生存的重點,能夠有主體性的生活態度。

將這個觀點再行擴大,以人生而言,依據常識的概念計畫一事情,並把它當成常識的價值基準而加以判斷,過著善惡、得失的生活,就是一般人所過的生活;但是,在人的一生中,也有雖然過著以常識為基準的生活,卻能有超越常識的生活方式。進而言之,如果想真實的活出自己,僅僅以常識的價值觀來思考人生,這樣是行不通的。即使身處常識的生活中,價值觀卻沒有經過明智的判斷(真實的思考),真正的生活方式也就無法實現。

對人類而言,生活於明智的判斷中是件最重要的大事,如果欠缺的話,將會拘泥於常識的世界,而成為功利的人。假使踏錯一步,很容易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因此不可不慎。只要是以自己的私心為出發點,必定會成為一個自以為是的人。沒有超越自我,即使能超越常識,生活於明智的判斷中,也只是自以為是,成為「令人討厭的人」。不過這樣還勉強說得過去;一旦成為「臭不可聞的人」,被大家排擠的話,只會成為一個沈浮於常識世界中的人。這一點,也就是活出一個人的困難之處。

如果彼此都能嚴格審視自己的內心,就像我們平常所說的:「自己的良心絕對不允許」、「良心告訴我,絕對不可以做那種事」等等,這時候所說的良心是指心底深處必定存有的自我而言。這種存於心底的良知以及良心,或者說是愛情,仔細體會的話,其實只是意氣用事或是以自己的立場著想的同義詞。

不要受到「常識」的蒙蔽而誤導自己的心

仔細窺看人的內心,其實充滿了偽善、偽惡(假裝壞)、自以為是以及只顧自己的黑暗面。

親鸞上人把人類受苦的原因,歸結於人心的各種黑暗面,例如:「善人還在受苦中,更何況是惡人呢?」以及更加嚴格的說道:「罪惡深重、煩惱熾盛、地獄一定」等等,這些都是親鸞上人仔細體會人心而發出的警語。

如果我們不能夠常常嚴格的審問、戒慎自己的內心,就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了。

所謂「禪機」,是指沒有私心及自我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一定要超越常識。若是在自以為是的狀況下,就會變成禪天魔而對自己造成損害。藉著這樣的一個機緣,我學到很多,並且將永遠銘記在心。

我們雖然必須過著有常識的生活,但是不可以只拘泥於常識的世界。我們必須常常想到,往理智的方向踏出一步時,也必須客觀的看待有常識的生活,並導正自己的生活。

進而言之,時常思考超越常識的價值觀時,所過的生活將是如何呢?如此一來,不只是自己的生活能夠過得喜樂,自己也能把這種喜樂帶給別人。

勞動的意義

「勞動」就是培育自己

禪宗非常的重視勞動。因此在禪寺中,掃地或是作務等等勞動,也就成為每天的例行工作。

把每天的生活,當作為了生存而採取的權宜之計,或是把它當作一種求取幸福的手段,這樣的人似乎不少,但是,這並不是正確的態度。把理想寄託於未來,而能忍受目前生活的困苦,這樣的人或許是為了某種意義,而把目前每一天的生活視為手段及權宜之計,即使如此,也不能漠視眼前的每一天。

人們對於每一天的生活態度,應可視為自己人格的縮影,或者說是自己人格的證明。正因為生活就是人格的表現,所以人類生活才有意義。在禪宗裡,尤其重視一天的生活。以舉止、行動為首,以身作則的從事打掃或作務等等實際勞動,在這裡,就可看出自己人格的表現,也可以看到人格的縮影。勞動本身所呈現的痕跡及結果,既然是人格的證明,當然能夠有誠摯的生活態度。

在修行道場(禪堂)的寺廟中,所作的打掃或作務等等勞動便是一種修行。藉著勞動,可以形成肉眼看不到的人格內涵;自己的心也能成為勞動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勞動的痕跡,不斷的培養自己的內涵。藉著修行、證明,靠自己不斷的活出自己。說到人類生存、存在的問題時,我認為勞動是項不可或缺的條件。

所謂勞動,並不是人格或存在的問題,而是以對等的社會價值加以看待。因此,所謂勞動或是勞動的價值,都是以金錢加以評價,勞動的代價就是接受金錢。用勞動來換取金錢,人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下去。因此,勞動是從經濟性的角度出發,因此勞動價值的判斷就帶有經濟價值。這便是社會的原則,也就成為一種常識。這並不是人格的問題,而是勞動力的問題。

「社會和寺廟,因為擁有不同的價值判斷,所以不會有問題。」如果一定要這麼說,我也無話可說;但是,人類的勞動不應該僅僅只有勞動力的價值。在世間這個相對社會上,把勞動當成手段,當成方便,在相對關係上說得過去,但是如果從勞動者本身的立場來看,這是做為人的勞動。因此,只將它評價為經濟性、生產性,並不足以說明其真義。以前所歌頌的高度經濟成長,是因為每年的收益增加、收入增加,所以,勞動也漸漸從具有經濟性、生產性的勞動力方面來加以評價,一味的改善生活,此一時期人們於對於勞動的意義,從未有深切的體會。自從美元危機、石油危機以來的經濟低成長、零成長發生後,勞工們已漸漸對勞動的意義、生活的意義,在精神層面上開始產生覺醒。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當勞動價值提高經濟價值時,雖然對於相對評價的價值不會產生問題,一旦面臨經濟價值無法提高,甚至呈現停頓、低落的現象時,僅僅以相對價值來說明勞動價值,是無法使人同意的。勞動者本身如果對於自己的勞動價值,無法予以絕對評價時,勞動的意志力也會就此消失。心雖然一直的向著外側,但是不久之後,就能漸漸的轉向內側。此時,人的勞動漸漸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們藉著來自外界的因素,將會捫心自問:何謂人類的勞動?如此一來,自己也將不會驕傲自大。能夠注意到這些,正是人類內心美好之處。

如果能將禪宗的勞動觀活用到各位的勞動上,勞動的意義或是生活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的來臨。有關於禪宗的作務,已經是距今約一千二百年前提出來的,當時還曾經發生爭議。事情的經過是:百丈禪師是訂定禪宗規範的偉大和尚,雖然年事已高,仍然天天工作。有一天,弟子們暗中把掃帚及鋤頭藏起來。由於沒有工具就無法工作,所以禪師進入屋內打坐。到了用餐時間,也不見禪師來吃飯。弟子們非常擔心,前去勸請了好幾回,禪師仍不為所動。弟子們傷透腦筋,想盡辦法,請求師父用餐,依然置若罔聞。禁不住弟子們的一再勸請,禪師說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說完,仍舊打坐不起。弟子們覺悟到自己的不是,連忙拿出掃帚及鋤頭。禪師便站起來開始工作,之後才前去用餐,又回復到往日的生活。

「不工作的人,便不可以吃飯」,這句話的著眼點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不同,後一句才是主要的。人的本分就是勞動,所以沒有勞動,就沒有盡到一個人的本分。沒有盡本分,又如何能夠吃飯呢?要活出一個意義,就必須做到這一點。

人是否已淪為「金錢的奴隸」?

勞動是一個人存在的證明。生活於人我關係中的人,藉著彼此相輔相成而得已存在,所以勞動也是一個人的本分。在社會這般現實對立的結構上,勞動雖然從具有經濟性、生產性的勞動,轉變為換取金錢的工具。但是,勞動只不過是社會結構中的一種而已。勞動是人類存在的問題,若從勞動者的立場來說,就是活出生存的本分。

一般人對勞動所產生的盲點,就是僅僅接受社會結構中相對關係所產生的勞動價值及經濟評價。

大學時代曾到過我的寺廟度過一整個夏天的K君,趁著休假時又來找我。「每天都在開傳票、做帳目、記錄出貨、進貨的情形。我究竟為了什麼而工作呢?這是什麼樣的人生呢?如果只是為了做這些事,就沒有念大學的必要了。我已經厭煩透頂,再也做不下去了,我想辭職。」原來他是來商量此事。

我對K君說:「我看你只不過是做到公司所給、所指示的工作罷了。如果你能夠透過傳票的支出、收入,加以統計、分析,透過材料的進出,想想看如果自己當老闆該如何處理。如此一來,不知有多少工作等著你去做,在這樣的學習下,不就能愉快的工作嗎?」

「別傻了,我即使做那種事,薪水也不會增加,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會有津貼,公司就是這麼一回事。」K君像是如獲至寶般,得意洋洋的反駁道。

「那麼,你就是被金錢迷惑,只是為了薪水而工作,埋沒了自己擁有的能力,即使到死也不會後悔。我也可以理解,你只會為了錢全心全力的工作,但你這樣不正淪為金錢的奴隸嗎?」我向K君提出這番忠告。

我想不只是K君,想辭職或是覺得工作沒有意義,以及其他為數不少以這樣的想法來思考勞動意義的人,迷惑於薪水和勞動,把社會結構的勞動價值視為自己的勞動觀,這樣一來,人類也就沒有開始的一天。若以這樣的觀念來看待勞動,勞動也就失去其意義與價值。如此厭惡工作的態度,自是理所當然。沒有仔細體會人的存在、沒有覺悟到自己的存在,就無法有屬於自己絕對價值的勞動。所謂勞動,就像前面所說,是一個人存在的本分,若以人的存在為勞動觀來工作就對了。只是迷惑於相對評價及經濟評價,就會對勞動產生錯覺。人類應從自覺出發,「一日不做事的話,會如何呢?」在自己與自己產生對決的情況下,就能自主的、主動的、全心全力的工作。

寺廟中打掃及作務等等的勞動,是無法換算為金錢的。這是一種自覺到一日的存在所盡到的本分。

我這座位於山中的寺廟,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落葉及枯草隨處可見,風吹落的葉子永遠掃不完,因此,落葉便成了催促勞動的訊號。這種情形,就像是自然規律不使自己怠忽一天似的。邊拔草、邊打掃庭院,我可以從中得到不少的體會及學習。

我把庭院當作心的庭院來打掃,這樣一來,雜草已不再只是雜草,掃帚也不只是掃除垃圾的工具,而是我自己的心。

以人格為出發點所從事的工作,可以從中得到不少的學習及證明,是一個人類修行的現場,所以更需要全心全力、大汗淋漓的工作。以受薪階級來說,雖然有工作就有薪水、有津貼,但是薪水是薪水,工作是工作。我希望你們不要忘了,要以人格來從事工作。這其中之一是有著美好的精神價值。即使沒有求取勞動的意義或生活的意義,只要能有著「一日不做事的話,會如何呢?」這種勞動觀,好運自然就會來臨。

追求超越「自我」的愛

愛的心底會顯現出自我

我認為人的一生,就是一條因某種意義,把愛加以淨化的修練之路。特別是以女性的立場來說,女性如果把幸福視為「為愛而生,為愛而死」的話,更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一說到愛,一般人總將它視為最美的東西,愛的世界也就是人間最崇高的世界。的確,在愛的環境下共同生活,才能完成世間的成就,因此我也認為愛的世界是最崇高的。這種愛和一般所說的愛不同,應該把它說成慈悲之愛、超越自我的偉大之愛。

一般的愛,有最好的,也有最壞的。因為愛是人類最根本的能力,因此非常強烈。正因為強烈,愛也因能夠窮究人性、自我覺醒,或是無法窮究人性、自我覺醒,而產生美好的世界,或是苦惱的世界。也就是說,愛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怕的。造成美好的或是可怕的因素,正是在愛當中的人類本身。另外,愛也具有不顧自己的功能,也就是說使得自己愚昧。這種使得自己愚昧的情形,將會根據一個人的內涵如何而使愛的世界變得美好或是可怕。

本質上,愛是以愛自己為中心,而且,愛之中也可能有憎惡。愛和憎惡,處於一種相對(一體兩面)的狀況,愛得越深越可能因背叛而轉為憎惡。也就是說,愛的心底將會顯現出自我。

一定有人認為,只有親人之間的愛,母親和子女之間的愛才是純潔的、無條件的愛。的確,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愛,應可說是無條件的骨肉之情。正因如此,我們必須知道,在這份深厚之愛的反面,也就是憎惡,另外含有驚人的效果。所謂夫婦之愛,也只是基於欲望的愛,或者說是性愛;親人之愛也可能傷害到自己,因此所謂渴望之愛,往往會變成盲目的、執著的愛。

像這樣的愛是以自己為中心,只是情感上的發動,不但不會使人覺醒,反而會成為一種煩惱,使自己和他人感到痛苦和悲傷。《法句經》中有這麼幾句話:

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就像這幾句話所說,愛反而會變成憂愁、恐懼的根源。無論如何,超越執著於自己的愛,這種修練絕對是必要的。藉著窮究人性、自我覺醒這一道智慧之光,將愛加以過濾、淨化,這種愛不是自己和他人相對的愛,而是合而為一的愛,這是本心、本性的表現。我們必須讓慈悲之愛、偉大之愛重新出現。

「不顧自己的愛」不同於「沈溺於愛中」

如果沒有創造出自己及所愛的人共同生活的世界,來到這世間也沒有意義可言。不管是誰,都希望過著愛的生活,所以彼此一定要專注於愛的修練。

首先,照著順序,把結婚之前的心,和現在為人妻、為人母的心,放在天平衡量看看。戀愛結婚和相親結婚雖有不同,但想必大都經歷過戀愛。戀愛這種感情,是從性欲所產生的,這也是一種可以使自己漠視自己,推動別人,將自己整個投入的愛情。由於這種愛出於人的本質,是無道理可循的坦率感情。假使完全不經修飾的表現出來,將會造成不好的後果,就像以前一首流行歌曲所唱:「捨棄世界、捨棄自己,和你共譜戀曲。」這樣的愛,就是讓感情奪去自己的心,而成為自暴自棄、沈溺於愛中的人。感情如果只是一種興奮的愛,也就不能稱為真正的愛。

愛,本來是指能夠不顧自己、漠視自己,藉此透過自我內心喚醒愛的興奮,在自己身上看到別人,也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也就是指擁有這種覺醒的眼睛,擁有能夠看到自己和他人緊緊相連的眼睛。若能擁有這種看法,愛就能藉著智慧,漸漸得以淨化,變成「秘密且寂靜的東西」。如果沒有覺醒的話,也無法做到拋棄自我、注視自我及唯我癡愚的境界。

你是否曾經戀愛、擁有戀愛的感情,愛得渾然忘我的那顆美好的心呢?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使將自己整個投入也不為過,你是否以這種想法而結婚呢?或是興奮的感情尚未完全覺醒,便倉促的結婚,等醒來一看已不可收拾,你是否處於這種情況呢?或是感情並未深厚,只是因緣份而結婚呢?不管如何,如果將婚前的心以及婚後的心作一比較,想必差別蠻大的。

特別是小孩子上學後,做為一個掌管家務、奉獻一切的家庭主婦,現實的想法會逐漸強烈。在現實中紮下家庭的根基後,女人對於幸福的想法會比思考人的真實性更加強烈。俗語說「女性的五障」,指的是女性的五種本性。從以前開始,對於一個強烈主張自我的女人,或是嘮叨不休的女人,都將她視為五障強烈或是深陷於五障的女人。因為強烈的女性意識,反而替自己撒下了勞苦的種子,若將這顆種子再行擴大,勞苦就更多了。這五障,指的是欺、怠、瞋、怨、恨五個障礙。

「欺」,也就是欺騙,無法使必須相信自己的人信任自己。因為自己也無法相信自己,自己也欺騙自己,所以一顆心總是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

「怠」,指的是雖然著手於非做不可的事,卻在中途將它丟開,不能持續下去。也就是怠惰或藉口。

「瞋」,指的是生氣。習慣性對人或對事生氣,才能將心情平息。

「恨」,指的是怨恨、懊悔、吝惜,心中永遠有一股怨氣,才能過日子。

「怨」,指的是懷有更大、更深的怨恨。

這五個障礙,是女性的本質,但程度不一。因為這五個障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心情可能會突然的轉變,也可能會有討厭自己的念頭,都是因為這五障而起。從以前開始,便有所謂的「井邊閒聊」,說別人的壞話、發牢騷或是說些令人討厭的話,這些也都是因為五障,而發洩心中的一些疙瘩。本人皆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中說出這些話,而且把這種五障的發洩,當成正常的精神狀態。仔細想想,說別人的壞話、發發牢騷,對於十年前發生的事心中還深藏怨恨,卻把這樣的情形視為平常,這實在是一件可悲的事。

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可愛的?

女人一過四十,就有所謂的更年期障礙;前面說的五障也會對身體產生影響。無論如何,這是一種身心都受到傷害的狀態,不安的情緒也在這時候更為嚴重。特別是深陷於五障的人,她們的苦,不只是本人,連周遭的家人也深受其害。我想,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就要過著和五障對決的生活,用點心思考解決的方法,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如果一味的認為這是女人的本性而肆無忌憚,更加會受到五障的傷害。不過,也有一些女性能予以節制、通過這五障,這樣就不會使得自己的生活雜亂毫無秩序。

雖說是因為這五障,犯下重大的罪而不自知,但是倘若能夠注意到,就能搖身一變,成為鬼子母神。所謂的鬼子母,是指鬼神的妻子,生了五百個孩子。或許可以說這是女人的本性,鬼子母一味的沈醉在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可愛的想法當中,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惡行,她就是這麼傲慢的一個女人。並且,她雖然疼愛自己的孩子,卻奪取別人的幼子且將他們吃掉,卻沒有想過這是罪惡深重的行為。因為她從來沒有想過那些她所搶奪、所吃掉的孩子,他們親生母親的悲嘆,所以,別人也只能徒呼奈何了。最後,這些失掉孩子的母親求助於釋尊。釋尊搶走了鬼子母最為疼愛的么兒,並且將他藏起來。失掉孩子的鬼子母,發瘋似到處尋找孩子,但是怎麼找也找不到。鬼子母只得求肋於釋尊。釋尊嚴正的斥責她:「妳只是丟掉五百個孩子當中的一個就如此悲傷,難道不能了解失去愛子的父母的悲慟嗎?」並且,要她設身處地的想想那些父母親的立場。鬼子母對她以前所做的惡行相當後悔,之後,她便皈依佛教,發誓成為保佑婦女平安生產及保護幼兒的神明。只是疼愛自己的孩子,把別人的孩子視為眼中釘,這種母親不正和悔改前的鬼子母一樣嗎?而且,這樣的母親恐怕不少。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母親變成鬼子母呢?我想,社會機構及教育行政等等,都是使得這些母親迷惑的原因,但是,就像前面所說,之所以會偏重於對自己小孩的愛,這是女人的本性,也就是五障所造成的行為。鬼子母又稱為「鬼子母神」及「神母天王」,就像鬼子母能轉換成幼兒的守護神一樣,世上的母親們,請超越小我的愛轉變為大我的愛,讓背負著未來時代使命的孩子們,在大家的力量下成長。若以大局為前提重新思考,可以確定的是,社會中的歪風將得以扶正。

如果得以轉換,就能從以自我為中心所產生的愛的生活,轉變到生活於大我的愛中,脫胎換骨,活在大我的生活中。這就是一個人的真實道路,愛的真正表現,也是宗教指示人的道路。而所謂實踐宗教信仰,便是從小我轉變到大我,從以自己為本位的愛,轉變為自己和他人一體的大愛。我們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並且加以修練。

藉著流眼淚綻放真實的花朵

在泥田裡所開的蓮花,稱為佛花,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的生長方式,正是一個人成為人的道路。而其象徵,就是供奉在蓮花台上的佛像。人類雖然具有五濁(世上五種被污染的現象: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的現象,且身處動亂的時代,但是,不可受到這些侵犯;雖然有著五障、六欲的煩惱,也不可被它們傷害。這樣一來,方能開出真實的花朵。希望你們能夠努力的讓真實的花朵綻放,過著這樣的生活。

為了不受到社會的歪風,以及常識的相對評價侵犯,為了不受女人擁有的五障或六欲傷害,一定要流過幾次眼淚吧!如痛苦、悲傷、寂寞、難過、厭惡、悲慘等等際遇。遇到這些情況時,即使流淚,也要加以忍耐,因為這些際遇,正是淨化愛、淨化自我,為了從泥田裡開出真實花朵所需要的過濾槽。就像道教中提到的:「即使長在泥田裡,卻仍能費盡千辛萬苦,綻放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仔細想想,雖然我們把自己的身軀當成現實,百般的保護,但是能夠活到一百歲的人真的很少。道歌中,有這麼幾句話,「燒則成灰,埋則成土,留下什麼呢?只不過是罪惡罷了。」也就是說,遲早這個身軀都會成灰、成土,回歸原來的大地。「留下什麼呢?只不過是罪惡罷了。」將這個「罪」字改念成「證」字,就變成:「留下什麼呢?只不過是自己存在的證明。」不管是好是壞,最後只留下一個人生活態度的證明。

只有身、口、意這三項機能的生活方式,不論其好壞與否,皆常留在子孫的心底。這樣一想,雖然認為對自己而言,這個身軀最重要,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有以身作則所過的生活態度,不,應該說,生活態度正是自己。能夠這樣想,便能自由自在的活用這個身軀,並且覺悟到必須活出一個人的真實性。

妻子、母親,並不只是稱謂而已。做為一個女人、做為一個人,必須活出做為一個人的意義,不斷的表現出自己的真實,這樣的自己,應該說成沒有形體的自己。以丈夫的立場來看,只能看到作為一個妻子的表現;以子女的立場來看,只能看到作為一個母親的表現。換句話說,自己的表現,對丈夫而言,必須是為人妻子的生活方式;對子女而言,必須是為人母親的生活方式。為人妻子、為人母親的真實,就是自己生活方式的「證明」。

從今天開始,我也要成為「辯才妙音」

從以前開始,女性所信仰的對象,就是「辯才女神」(佛教中司音樂、辯論、財福、智慧的女神,為七福神之一)這尊佛像。還有一個稱呼是「八臂美女」。聽說辯才女神可以聆聽女性的願望,所以有許多人參拜。我想把這尊辯才妙音的佛像,當成女人的精神、面貌。

這尊佛像所指示的應該是,在女人的一生中,要能將二隻手當八隻手來使用。這八隻手,就像前面曾經提及從事自己周遭事物的二隻手、為人妻子的二隻手、為人母親的二隻手、為人祖母的二隻手。現實生活裡,雖然只是靠著這二隻手,但是,如果一個女人能將二隻手活用為八隻手,我們就可以說她是個完成女人生涯的人。我想,只有產生妻子的自覺、母親的自覺、祖母的自覺的人,才能夠將二隻手活用為八隻手。對丈夫而言,若能持續活出妻子的真實性,對子女而言,若始終能活出母親的真實性,幸福也就不用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就會降臨。我想,身為一個女人,一定要堅定的信仰八臂美女,也就是「辯才妙音」,這便是所謂的辯才信仰。

人生,應可說是做為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活出人生的精神、面貌,代表人物是千手千眼的觀音。在京都,有三十三間寺廟以這尊觀音為主佛。所謂千手千眼觀音,是指表現出人類美好生命之可能性的一尊佛像。千手觀音為了活出人的真實性,把二隻手活用為千隻手。千手觀音手上拿有筷子、筆、掃帚、抹布等等。每個人其實都擁有千手千眼的機能,這種美好的能力。

你們不只可以成為「辯才妙音」,同時,也擁有和千手觀音一樣美好的生命智慧。這種能力,絕對不是順著自己的意思、任性的使用就能發揮出來的。

從今天開始,我下定決心要成為辯才妙音、千手觀音,希望能夠靠著自我修練,活出真實的自己。

以柔和的心生活

以一個女性而言,身為妻子、母親,每日的生活方式的理想形象,就是成為佛法中所說的「和顏愛語」的人,我想,你們有時候也會想,自己其實也能和顏悅色的待人處世,我其實也是個蠻不錯的美人呢!但是,有時候卻會露出像是朝北的鬼瓦(廟宇宮殿等屋上的獸頭瓦,為屋脊兩端裝飾用的大瓦)般醜陋的面孔。所以,即使說「和顏」,卻很難做到以柔和的面孔過日子。如果不能將自己的心,轉變成柔和的心,臉上自然無法表現出柔和。

其次是愛語,這也是很難說出的話。這並不是一般所說的愛的言語,首先,這是一種沒有私心的話、無私無我的考慮到對方立場的話、溫柔的話、慰勞的話、安慰的話、感謝的話、鼓勵的話、祝賀的話,雖然有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話,但是總歸一句,這是超越「自我」坦率說出的話。這也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使得對方聽到自己所說的話,能夠脫胎換骨似的振奮起來、勇氣百倍的重新過生活的話。道元禪師所說的「愛語常具有回天之力」,就是指這個道理。

如此嚴格的說明「和顏愛語」,或許有人會認為不近情理,或是認為無論如何都做不到。但是仔細觀察,嬰兒咿咿呀呀說出不完整話語時的樣子,我覺得就是人類本來的樣子。睜大銅鈴般的眼珠,滿臉可愛的微笑,伸著紅咚咚的可愛小手,「哇、哇、」「呀、呀」的說著叫人似懂非懂的話,看到如此純真的樣子,連我也不知不覺的受到感染。當我反省這樣的體驗時,不禁想到,這不正是做為一個人所該過的生活方式嗎?為什麼一變成大人,就無法做到呢?

以身作則的生活方式才能感動人

你們都是能夠生小孩、養小孩的人。請你們在養育嬰孩時,能夠好好的想一想。

嬰兒斷奶時,所吃的食物由母奶改為粥湯。當母親張開嘴巴「啊」的教他時,同樣的,嬰兒也會「啊」的張開小嘴。這時候,母親便把粥湯餵到嬰兒的口中。把粥湯餵到嬰兒的口中後,母親便將嘴巴合上。嬰兒一動一動的咀嚼著食物時,母親也跟著一動一動的咀嚼著,並且說著:「好吃嗎?」「好吃!」「你說好不好吃?」「好吃!」一個人自問自答扮演二個角色。嬰兒吃完一口後,母親又「啊」的張開嘴巴,嬰兒也再次張開嘴巴。像這樣,母親雖然什麼也沒吃,卻和嬰兒成為一體,兩個人做著同樣的工作。這時候,母親的臉和嬰兒一樣,是一張無我無私的臉。這正是「和顏愛語」的表現。

雖然過著這樣的生活方式,一旦孩子長大,為人母親的為何又會成為受到五障侵害的人呢?為人母親的,雖然擁有能夠做到和顏愛語的生活方式,為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不到呢?原因在哪裡呢?我希望你們能留意這個問題,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

太過疼愛自己的孩子,便希望他做這做那,這樣的心理,應該可以說成原因的所在。雖然在嬰兒時期,為人母親者能夠站在嬰兒的立場來過生活,但是,小孩子一上小學,卻變成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撫育小孩。這就是第一個原因。雖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教導,並且希望能夠加以實行,但是,就像前面所提的「雖然我不聽父母的話,但是父母的所作所為我已經學會了」,孩子終究無法如母親所願。如果希望孩子能順著自己的意思成長,自己也必須過著這樣的生活。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的話,什麼也辦不到。

例如,我們必須想想,孩子答話的態度如果很不好,是不是因為母親本身在答覆先生時,態度也很不好呢?即使母親和悅的說:「幫個忙吧!」孩子卻怎麼也不肯做,這是不是因為母親自己對於先生所交代的事,拖拖拉拉、勉勉強強的做呢?而母親這樣的生活態度,小孩子已經牢記在心。每個人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生命智慧」,所以,小孩子不需要特別的指導,便會像張吸水紙一樣,很快的學會任何知道的事。記住母親的臉、牢記並漸漸瞭解母親的話,都是拜這與生俱來的生命智慧所賜。

為人父母者,如果對於自己的小孩有所期待,就必須創造一個讓小孩得已吸收的適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並不是一個無微不至的環境,而是一個小孩子能夠有著關心、好奇心、學習心和活勤的環境。能夠創造這種環境,才是父母愛的表現,才是父母的立場,不是苦口婆心的去教他,也不是有著「請不要讓我的小孩對我產生不良印象」的想法,更不是接二連三的買東西給他。而是讓小孩能夠擁有自發的心,能夠過著自主的生活,這樣的環境才是最重要的。

難過、悲慘的際遇是磨練自己的一把「銼刀」

坦白的說,我們必須依照情況給小孩東西,不要有求必應,而且要忽視他說的話,讓他重複幾次相同的話;甚至讓他挨餓。這幾種情形對孩子來說,都是好的訓練。以一個男孩子來說,讓他幫父親工作,或是讓他看著專心工作的父親。女孩子則是到了小學五、六年級就讓她幫忙做家事,或是透過實際的生活,讓她學會一些事情。對小孩的教育而言,這樣的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曾經帶他去過的地方,讓他一個人去,或是一升上國中,即使是從來沒去過的地方,也讓他一個人去等等。如此一來,自己就必須留心周遭的一切,必須完成父親的任務,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學習機會。難過、悲傷、寂寞、痛苦、可憐、悲慘、忍耐、有恆心,這種種的際遇及環境,在自己的孩子還是小孩的時候,就一定要讓他經歷過,為人父母的一定要理解這一點。

為了要創造出好的環境,就必須狠下心來,但是,最困難的往往是父母親本身的生活態度。並不是只有在孩子的面前加以掩飾,而是自己對工作的處理方式。以金錢來說,金錢到底是什麼,就顯示在日常的生活態度。另外,由子女的立場來看,我們是父母,但是為人父母的我們是一對夫婦。所以,夫婦生活中丈夫的樣子、妻子的樣子,對子女而言,無非是父親與母親的生活方式。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孩子將會一五一十的加以吸收,所以不可不慎。

即使是父母親本身,也很難實現自己所想的生活方式。父母親本身都難以做到的事,也不能強迫小孩去做。

朝著「和顏愛語」的精神層面努力

據說,幕府時代末期的劍客山岡鐵舟,是跟隨母親讀書識字的。有一天,母親寫了忠、孝二字,要鐵舟練習寫寫看。正值淘氣年齡的鐵舟,問道:「這二個字怎麼念?是什麼意思?」母親說:「這二個字的讀法及意義,我都可以教你。但是我無法教你忠孝,因為這必須實行。」鐵舟又抬起頭來問道:「那麼,母親您實行了嗎?」母親說道:「我雖然想付諸實行,但是不管我怎麼努力就是辦不到。希望你能夠成為實行這二個字的人。因為這是我一生的願望,所以我才教你寫這二個字。」說完,滿眶的眼淚一顆顆的滴在鐵舟的額頭上。晚年的鐵舟先生曾經說過:「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完全是因為練習寫字的時候,母親所流的眼淚。」「母親的眼淚深深的嵌印在我年幼的心中、我的全身,甚至骨髓裡面。」鐵舟的母親所說的話,正是所謂的愛語。

現代的母親當中,有許多人為了使自己的小孩更好,一味的醉心於教育;有幾個人能像鐵舟的母親那樣,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而流淚,因為淚流滿面所說出的心內話,使得自己的孩子茁壯成長呢?望子成龍的母親,應該嚴格的審視自己的內心,能夠想到自己來世的情形及孩子的未來。如果不審視自己的內心,並且不管自己的情況,只是希望孩子成為了不起的人,不管你多麼殷切盼望,孩子只會把你的話當成耳邊風。

我堅信鐵舟先生的母親的生活態度,正是現代母親最需要的生活態度。母親藉著自己和自己對決的內心,才能對自己的小孩有所要求。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真正的愛孩子。如此一來,如果對自己孩子的將來有所期待,也絕對能實現。另外,如果自己沒有如此培育自己的話,將無法明白何謂真正的幸福,也無法明白自己的人生究竟為何?

藉著自己和自己的對決,才能覺悟到自己不成熟、偽善,以及前面提到的五障。這時候,再度的審視自己,便能重新回到本來的自己——就像是嬰兒時期一樣,沒有束縛、沒有拘泥。一旦能夠如此立誓,雖然前面會有困難,但是每天以「和顏愛語」的精神面為指標,為人母親、為人妻子的,不就可以走在真實的道路上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