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下的力量 埃克哈特.托利

編輯推薦

 

《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

 

  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暢銷全球200多萬冊

 

  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心靈啟迪之書

 

  心理咨詢師、台灣著名電視主播張德芬小姐撰文推薦

 

  中文版熱銷10萬冊,重印十幾次

 

  卓越亞馬遜、當當網銷售排行飆升最快圖書

 

內容簡介

 

曾經,有一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

 

  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

 

  這位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地說:"給點兒吧。"

 

  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

 

  然後他問:"你坐著的是什么?"

 

  乞丐回答說:"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

 

  "沒有。"乞丐說:"有什么用?裏面什么都沒有。"

 

  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

 

  乞丐這才試著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裏裝滿了金子。

 

  那些沒有找到他們真正財富——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的人就是故事中的那個乞丐,即便已經擁有很多物質上的財富,他們依然在四處尋找歡樂、成就、安全或愛情的殘餘,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這些東西,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為珍貴的東西。

 

  你或許生活在對未來的焦慮中,你或許無法擺脫過去留給你的痛苦,你和你的伴侶或許總是糾纏在無盡相互傷害,怎樣解決這些永遠困擾我們生活的煩惱,獲得心靈的寧靜和幸福呢?

 

  閱讀本書對於你來說是一個發現之旅,在作者這位心靈導師的引導下,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恒焦慮中,從而阻礙你擺脫內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在那裏,我們能找到真正的歡樂,我們能擁抱真正的自我。

 

作者簡介

 

 埃克哈特•托利(Eckhart Tolle)生於德國,從倫敦大學畢業後,他在劍橋大學擔任研究員和導師。29歲那年,一次意外的經曆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在接下來的幾年裏,他致力於解釋、整合和深化這種變化。埃克哈特•托利不傾向於任何一種宗教或傳統。在他的教學當中,他用一種簡單明了的語言傳達了古代心靈導師的簡單而深刻的信息:我們可以擺脫痛苦並進入內心的平和世界。

 

  目前,埃克哈特•托利在世界各地旅遊講學,他努力將自己的心靈啟迪實踐傳授給世界各地的人。自1996年以來,他居住在加拿大的溫哥華。

網友熱評

 

 在書市裏找到的這本書,那種感覺無法形容,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能每個人都在思考但無法解決的人生問題,在這本書裏都能找到答案。關於開悟、關於快樂喜悲的來由、關於超越思維的局限等等……買書的當天就推薦給了幾個愛書的好朋友。這本書對心理上的研究講得比較深,但每看一次又會有種不一樣的領悟。 ——fisky

 

  這是我一生都要讀的書,也是我經常翻閱的枕邊書,也是很少能讓我買2本的書。

 

  ——jierui66

 

  這是一本啟迪心靈,開啟智慧之書。同時也可以說是一本救贖的書。它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小我"向"大我"走近。讓我生活得自在,開心,快樂……也讓我感覺到了從來未有過的力量。這種力量來自於自我的源頭。面對生活時,我多了些定靜和平和。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也是心理學實踐的書。我在當當網上一連購買了三本,分別送給了我的家人,希望他們也能受益!

 

  ——juliachen_72

 

  很靜的一本書,關於自我、關於生命、關於痛苦、關於專注,關於實現的可能。很耐看的一本書,讀讀想想,喜歡時光與它沾上邊,不管以後的自己會怎樣,看過了也會進步一些,離自己想要的狀態進步一些。——小陳

 

  剛翻幾頁,就發現有很多觸動,比如停止思維,妙極!——hnloop

 

  這本書是在完善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路標。這是一本需要讀很多遍的書,如果你讀完後在有所行動,你的人生會因此有所改變。請記住(做)比(想)重要。——horacefang

 

  這本書真是難得一見的好書,感觸特別深,起初看的時候看不懂,後來多看了兩遍,真的很好,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真的不錯,它讓我發現自己的小我,還有痛苦之身,在臨在的狀態下,來關照自己。真是好書呢!反正幫助多多。——dream.6666

 

導讀:活在當下

 

張德芬

 

  這是一本不能用大腦讀的書。這也是一本百讀不厭的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有新的收獲。我在台灣出版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當中,一再地提到、引申這本書裏的內容。這本書被形容為"靈性開悟的指引",可對我而言,《當下的力量》是教導我們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可以把日常生活我們受的苦減到最低。每個覺得自己應該可以活得更好, 過得更開心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首先,作者指出,我們人類受苦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大腦的思維(見第一章)。思維其實也不是問題,問題出在我們無法控制我們的思維,反倒成為思維的奴隸,成為自己"強迫性思維"的受害者。作者在演講中曾經舉過一個很形象的例子:現在是半夜三點,你在溫暖的被窩中,可是你氣得睡不著。引發你的怒氣的人早已安然入夢,那件事情其實也已經過去了。但是你的思維卻不放過你,一再地用它舊有的看事情的模式來解釋那個人多對不起你,那件事會讓你多危險、多丟臉、多麻煩、多……想不完的!這就是病態的思維,停止不住的大腦思考,是讓我們受苦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ABC理論,A是引發你情緒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是對事情的詮釋,C就是結果,即你的負面情緒。通常,當人們不喜歡C的時候,都會去找A的碴,尤其是與創造A有關的人。所以我們每天疲於奔命,一直在處理、阻止、緩和、溝通、協調A以及與A相關的人、事、物。 可是我們不知道,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變的因素,而且引發C的不是A,而是B。同樣一件事,幾家歡樂幾家愁。為什么?就是對事情的詮釋角度不同罷了。與其去改變外在的人事物,不如改變我們自己的內心來得省事省力。而你會發現,當你轉變了內心的狀態之後,環境也會隨之轉變,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轉"!

 

  大腦的思維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制造我們的痛苦,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存在性焦慮和永遠在外在世界無法尋得滿足的肇因, 都來自與大腦的思維(第三章)。作者也在書中一再強調:我們遠離了真實的自我,是我們受苦的元凶。他稱真實的自我為本體或存在(being)。在《 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本書中, 我稱之為"真我",而這也是我們人類有孤離感,惶惶不可終日,始終不快樂、不滿足的主要原因。為什么會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呢?作者的意見是:我們的大腦,創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小我, 來讓自己有"真實感"。而正因為小我是如此的不真實, 所以它不停在外在的世界尋求認同,追求物質世界的滿足來壯大聲勢。可惜我們越聽從我們的小我, 我們愈感到空虛和孤離。揮之不去的遠離感也油然而生,因為我們遠離、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也就是遠離了作者所說的:本體或存在(being)。

 

  作者還提到了一個我們受苦的肇因:痛苦之身(pain body)(見第二章)。痛苦之身是我們內在的一個能量場,它是我們過去未被合理地表達和適當地釋放, 而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能量場。作者描述的痛苦之身, 好像一個寄居在我們身體之中的惡魔,在它沉睡的時候,一切相安無事。可是,一旦外在的事情不順利,或是有相關的人事物激活了它的時候,它就會蘇醒。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人,會突然變了一個人,出現言語或肢體的暴力行為。或是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一件小事情會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 這就是痛苦之身被喚醒的結果。

 

  好了, 我們有一個不能正常運作的大腦思維,常常給我們找麻煩。現在又來了一個痛苦之身,時不時的跳出來攪局。難怪我們的人生苦多於樂,而且常常身不由主。怎么辦呢?作者在書中提出了好幾個非常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源自於一個最基本的理論:活在當下。當下有你所有想要的東西,當下也是你唯一擁有的東西。時間只是一種幻象,越說越玄了!其實,只要這樣想,就不難明白了。過去已經過去,不會再回來,但是我們多少人還是活在過去之中不肯放下?未來還沒有來臨,你也根本不可能去掌握它。你所能擁有的,不就是當下這一刻嗎?只要搞定現在這一刻,你就沒有問題了。未來就算一定會來臨,但是它也一定是以"當下"的方式出現的,不是嗎?最怕的就是明明人在這裏,可是腦子跑到過去了,帶來了憤怒、傷心、悔恨、愧疚等情緒。或是人在此刻,腦子跑到未來,於是產生壓力、焦慮、恐慌。

 

  活在當下, 活在每一刻中, 作者稱之為"臨在"(presence)(第五章)。臨在指的是有覺察力的安住於當下。所謂覺察力,就是觀察自己腦袋裏面思維的能力,作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觀察者。臨在的力量一來,你的喋喋不休就會停止。還有一個培養臨在、進入當下的方法就是去觀注我們的內在身體(第六章)。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內在身體的能量場上。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說,你可以試著把眼睛閉上,然後去感覺一下你的右手。此刻你看不到它,那么你怎么知道它存在呢?你感覺得到它嗎?有沒有感覺到氣或是能量在你的指尖?書中有很詳盡的冥想方法,教你與你的內在身體做更多的連結,這樣就可以培養更多的覺察力。

 

  作者一直強調"無意識"(unconsiousness)和"意識"(consiousness)的差別(第四章)。他認為, 所有人類的瘋狂行為,都是出自於無意識,受到我們從小被制約的人生模式操控。比如說,你對一件事情的反應、看法、做法等,通常都有一定的軌跡可循,但是你不一定喜歡或贊同它們。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都是一個被編好了程序的計算機。所以使用書中的一些教誨,練習作者提供的一些方法,能夠增加我們有意識的部分,奪回一些自主權。

 

  有一個"未顯化狀態"(unmanifested)也是作者著墨甚多的地方(第七章)。由於作者本身很喜歡《老子》一書,所以未顯化狀態可以比為"道",就是在天地萬物成形之前就存在的混沌狀態,是萬物生命的源頭,但是它從未誕生,也未曾消失過,而且無所不在(聽起來很像存在、本體)。在它之中, 沒有二元對立的好壞、對錯、是非、黑白。是一個"一"的境界。相較於"外顯世界"(manifested),就是我們眼見的物質世界,未顯化狀態體現在 "空"、"空間"以及"靜默"之中。看起來很神秘,但是,如果我們越多地接觸它,我們越能感受生命的能量,也越能在"外顯世界"中過得更好。書中詳述了接觸未顯化狀態的一些方法, 請讀者好好去體會、實踐。

 

  本書第十章,談到了"臣服"這個概念,可能很多人剛開始無法接受。其實臣服就是老子說的無為,蘊涵著強大的行動力和正面向上的能量。我個人最喜歡讀第十章,因為不但把臣服這個觀念講得淋漓盡致,更做了很多前面章節的總結和回顧。

 

  這本書,就像我先頭說的,不能用大腦來讀。在讀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從你的靈魂深處去感受那個似曾相似的感覺,去體會那個"看到真理就頓悟"的內在智慧,在字裏行間去感受那個震撼你心靈深處的能量。它在國外剛出版的時候,曾經長期蟬聯《紐約時報》心靈類暢銷排行榜第一名。我自己以它的主軸精神所撰寫的靈性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在台灣上市不到三個月就有十幾刷、兩萬多本的銷售成績。可見得真理是可以被認得出來的。

 

  如果讀者朋友對於本書有任何的反饋或是疑問,歡迎上我的博客Http://v35.blog.sina.com.cn/tiffangchang去坐坐,提提問題。我也很願意盡我所能與大家分享心得,並且交流。

 

序言

 

 或許,像《 當下的力量 》這樣的書10年甚至幾十年才能產生一本。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在這本書中還有活生生的能量,當你讀這本書時你可能會感受到這種能量。它有一種驚人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使讀者去體驗書中的內容並改善自身的生活。

 

  《 當下的力量 》在加拿大首次出版時,加拿大出版商科尼 • 凱洛(Connie Kellough)告訴我,她已經聽到了一個又一個有關此書的故事:當人們深入地讀這本書時,積極的變化和奇跡就會出現。她說:"讀者打電話給我們說,自他們認真地讀了這本書後,他們生活中的歡樂、積極的變化都大大地增加了。"

 

  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奇跡。這絕對是真的,不管我是否能夠去實現它。並且,《當下的力量 》還一次又一次地向我解釋實現奇跡的方法。

 

  從這本書的第一頁,我們就可清晰地看出埃克哈特•托利是當代的心靈導師。他不依賴任何的宗教、教誨或宗師;他的教學包含所有其他傳統的核心、本質,但是與它們又不相矛盾—基督教、印度教、佛教、穆斯林教等等。他能做所有心靈導師已經做過的事情:用簡潔明了的語言向我們展示存在於我們之內的道路、真理和光明。

 

  埃克哈特•托利首先向我們簡短地介紹了他自己的故事—蓄積已久的壓抑和絕望在他29歲生日不久後的一個晚上突然消失的故事。在過去的20年裏,他根據那晚的體驗深化了他的理解。

 

  在過去的10年裏,他成為了世界一流的心靈導師,一個擁有大量信息的偉大靈魂。他指出,我們有可能生活在一個沒有痛苦、沒有焦慮、沒有神經質的狀態中。為了實現這一點,我們必須理解我們是如何成為一個痛苦創造者的;是我們的大腦,而不是其他人或者我們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引發了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的大腦在思考我們的過去,擔憂我們的未來。我們犯了最大的錯誤:認同我們的大腦,並認為大腦就是我們—實際上我們遠遠比我們的大腦更偉大。

 

  一次又一次地,埃克哈特 • 托利向我們展示了如何被他稱為"存在"(being)的東西聯結的方法:

 

  存在是超越那些受限於生死的各種生命形式,而永在的"一個生命"(One Life)。然而,存在作為無形的、不滅的本質,它不僅超越而且還深深地植根於每一個形體之內。也就是說,作為你最深的自我和真實的本質,你可以在每個當下接觸到它,別試著去掌握它的含義,別試著去理解它。只有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你才會領會它的真正含義。當你的思維處於靜止時,當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當下時刻時,你就會感覺到存在,但是從心智上我們永遠無法領會它的真正含義。對本體的覺知的失而複得,並保持這種覺知的體驗的狀態就是開悟。

 

  你不太可能一次就把《 當下的力量 》一口氣讀完—它需要你時不時地閱讀,仔細斟酌裏面的每一個詞句,並將它們應用在你的生活經驗中。它是一本百讀不厭的好書,你每一次讀它都會有新的體會。許多人,包括我,都會終生閱讀這本書。

 

  《 當下的力量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忠實讀者。它被稱為是一部曠世之作;不管你如何稱呼它或描述它,這本書擁有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充分實現我們本質的力量。

  馬克 • 艾倫,《 夢幻商業和夢幻人 》一書的作者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諾瓦托

 

  1999年8月

 

前言:本書的由來

 

 過去對我來說幾乎無用,我也很少去想它;然而,在這裏,我要簡短地告訴你,我是如何成為一個心靈導師,以及這本書是如何誕生的。

 

  在我30歲以前,我一直生活在一種焦慮不安的狀態中,間伴著自殺性的抑鬱。但是現在,我感覺好像我在談論我上輩子的或是別人的生活。

 

  在我29歲生日之後不久的一個晚上,我在淩晨醒來時,有一種可怕的感覺。我已經多次有這種感覺了,但是這次是感覺最為強烈的一次。夜的寂靜,黑暗房間內家具的模糊輪廓,火車經過傳來的遙遠的鳴笛聲,所有的一切都感覺如此陌生,如此充滿敵意,如此沒意義,讓我深深地厭惡這個世界。然而,最令人厭惡的還是我自己的存在。何苦要繼續生活在悲慘的負擔中?為什么要繼續這樣掙紮求存?我感覺到想要毀滅自己,讓自己不存在的渴望,遠遠超過本能求生的欲望。

 

  "我無法再忍受我自己了。"那晚,這句話一直不斷地出現在我的腦海中。這時,我突然意識到這種想法真的很奇怪:"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如果我不能忍受我自己,那么肯定有兩個我:'我'和'自己'。"或許,我想,其中只有一個是真實的。

 

  我被這個想法驚呆了,我的大腦完全地停止了。我完全有意識,但是思維卻不存在了。然後,我感覺我被吸進了一個能量的旋渦。開始,旋渦轉速緩慢,後來越來越快。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我的身體開始顫抖。我聽到了一種來自我胸口的聲音:"不要抗拒。"我感覺我被吸入了一個空洞之中,這個空洞在我體內而不是在外界。突然,我不再恐懼,我讓我自己陷入這個空洞之中。我完全不記得之後發生了什么事了。

 

  我被窗外的鳥叫聲喚醒。之前,我從未聽過這種聲音。我的眼睛仍然是閉著的,然後我看到了一顆鑽石的意象。是的,如果鑽石能發出聲音的話,這就是鑽石發出的聲音。我睜開了雙眼,這時第一縷晨光從窗簾中射了進來。在沒有任何思維的情況下,我感覺 我知道,光的無限性,遠超過我們所理解的。 這個從窗簾穿透進來的柔和之光就是愛本身。眼淚濕潤了我的雙眼。我從床上起來並在房間裏四處走動。我認得這個房子,但是我知道我真的從來沒真正地看過它。每件事都那么新鮮,那么質樸,就像它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一樣。我拿起一些東西,一支鉛筆,一個空瓶子,驚歎於它們的美麗和生命力。

 

  那天,我圍著城市走動,對這個地球生命的奇跡充滿驚奇,好像我剛來到這個世界一樣。

 

  在接下來的5個月裏,我生活在一種深深的寧靜和極樂的狀態之中。之後,這種感覺稍稍淡去,或許只是看起來淡去了, 因為它已經成為我的本然的狀態了。盡管我認識到:以前我做的任何事情從未曾為我所擁有的添加了任何東西,但是我仍然很正常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當然,我知道一些具有深刻意義的東西發生在我身上,但是我百思不解。7年後,在我讀過很多心靈教導書籍並和幾位心靈導師相處過後,我才認識到每個人都在尋求的東西已經發生在我身上了。我知道,痛苦的極端壓力,迫使我的意識從不幸和恐懼本身的認同中解脫出來。而這種不幸和恐懼最終都是大腦制造出來的。這種解脫肯定很徹底的,使得錯誤和痛苦本身立即崩潰。這就像從填充玩具中拔出塞子一樣,這時留下的就是我的真正本質:那個永恒的"我是",不與任何形式認同的純意識狀態。之後,我學會了進入這種內心的無時間和不朽的領域,這也就是我當初體會到那個像空洞的東西,同時保持著全然的意識。我安住在這個言語無法形容的極樂和神聖中,這使得我早先的經驗與相比較都有不足。有好一陣子,我在這個世界上一無所有。 我沒有愛情,沒有工作,沒有家,沒有所謂的身份認同。我在這種內心強烈歡樂的狀態下,在公園的長凳上幾乎坐了兩年。

 

  但是,即使是最美好的經驗也會來了又走。或許,比任何體驗更為基礎的是那股寧靜的潛流,自從那時起它就從未離開過我。有時,它很強,很明顯,並且其他人也能感覺到。 有時,它是在背景之中,像一首遙遠的旋律。後來,常常有人走過來對我說:"我要你所擁有的東西。你能把它給我嗎?或者告訴我怎么得到它?"我說:"你已經有了。你只是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已,因為你的思維產生了太多的噪音。"這個答案後來就變成了你手中的這本書。

 

  在我認識到這一點之前,我又有了外在的身份認同。我已經成為了一位心靈導師。

 

  真理在你之內

 

  這本書代表著我工作的核心,在過去10年,在歐洲和北美,我和一些個人和團體的尋道者都工作過。 在深深的愛和感激中,我要謝謝這群傑出之人的勇氣,和他們去擁抱自己內在轉變的意願,還有他們提出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及願意聆聽答案的態度。沒有他們的幫助,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存在。他們屬於不斷增長的一個小群體的求道者:他們能打破集體固有的思維模式,這些模式使人類幾個世紀以來都陷於痛苦之中。

 

  我相信這本書對那些希望改變內心狀態的人來說是一個催化劑。我同樣也希望那些發現這本書有價值的人能讀這本書,盡管他們可能還無法全面地實踐它。但有可能再過一段時間後,這本書撒下的種子, 能和讀者內在已經擁有的開悟種子相結合,而能在他們體內萌芽、生長。

 

  這本書目前的形式是起源於研討會、冥想課程和私人咨詢會談中,我針對人們提出的問題所做的答複。所以我保持了問答的形式。在這些課程和研討會中,我所學習到的和得到的東西,不比那些提出問題的人來得少!有些問題及答案是當時的原話,有些是一般性的問題,我將那些經常問的問題結合在一起,並把每個答案的重要部分抽出來總結成一個答案。有時,在我寫作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全新的、更有見解和深刻含義的答案。有些問題是本書的編輯問的,目的是希望澄清一些觀念。

 

  你會發現,從此書的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對話是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來回更替的。

 

  在一個層面,我請你注意你內在的一些錯誤。我談論了人類無意識的本質,以及一些失常的行為表現,從人際關系的沖突,到種族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戰爭。這些知識是關鍵的,因為除非你能認清錯誤就是錯誤,它並不代表你,否則在你身上不會有永久的變化,你最終還是會回到錯覺和某種形式的痛苦之上。在這個層面,我同樣向你展示如何不將你內在的錯誤變成你的一個身份認同和個人問題,而這就是錯誤持久不衰的原因。

 

  另一個層面,我談論了人類意識的深刻轉化—它不是遙遠未來的一個可能性,而是現在就觸手可及的—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身處何處。你將會了解到如何從思維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並進入一個開悟的意識狀態,並理解如何在你的生活中維持這種狀態。

 

  在這方面,有關內容的詞句不一定涉及了很多信息。這些詞句的作用,是當在你閱讀的時候,試著將你的注意力引入上面說的那個意識上。一次又一次地,我努力帶你一起進入這種當下時刻中,意識臨在的無時間狀態,從而讓你淺嘗開悟的滋味。除非你能體會我所說的,否則你會覺得這本書的內容有很多重複的地方。如果你能體會我所說的,我相信你將會了解這些詞句包含了極大的靈性力量,甚至可能成為你在本書中收獲最多的部分。同時,因為每個人內在都有開悟的種子,我常常是對著你內在那個思考者後面的知曉者說話。 你那個知曉者是一個比較深沉的自我,它很快就能認出靈性的真理, 與之共鳴,並且從中獲取力量。

 

  這個在段落中常出現的暫停符號 ,表示你需要暫時停一下,定靜下來,感受和體驗我剛才所說內容之中的真理。在此書的其他部分,你也許會自然地和自動地停下來。

 

  在你開始讀這本書時,你對有些名詞,如"Being"(本體或存在)、"Presence"(臨在)的含義,可能一開始不太清楚。但是沒關系,請接著往下讀。有些問題或疑問也可能偶爾會出現在你的大腦之中。這些問題可能在此書的後面會得到解答,或是當你深深地進入教導中和你的內在中時,它們可能就變得無關緊要了。

 

  別光用你的思維去讀這本書。請關注你讀書時的情感反應,還有從內在深處浮起的認同感。我所告訴你的任何靈性的真理,你的內在其實都知道。我所能做的就是提醒你那些被你遺忘了的東西。那些活生生的、亙古常新的知識,會從你的每個細胞當中被激活和釋放出來。

 

  思維總是喜歡分類和做比較,但是你最好別將此書中的名詞、術語與其他的書籍做比較,否則你將可能會被混淆。我所用的詞句如:"思維、大腦"(mind), "開心或幸福"(happiness),"意識"(consciousness)等,它們可能與別的心靈書籍中所用的不同。請不要執著於這些詞句,它們只是一些踏腳石,過了就盡快放下。

 

  我偶爾會引用耶穌或佛陀的言語,或其他靈性教材,如"奇跡課程"的教導,我這樣做不是為了做比較,而是為了向你展示,從本質上來說,靈性教導只有一種,但是它也許用許多不同的形式來表達。 當我引用古宗教或其他心靈教材的話時,我是為了揭露它們的深刻含義並恢複它們的轉化力量—尤其是為這些宗教或教材的追隨者。我想對他們說:你不需要到別處去尋找真理。請讓我帶你深深地走進你已經擁有的東西。

 

  此外,我盡量用一些中性詞,這樣做是為了讓它們貼近更多的讀者。這本書可以被看成是永恒的靈性教導的一種重述,以及所有宗教本質的重述。此書不是源自於外在的資源,而是源自於內在的真正的源頭。 所以它不包含任何理論或推論。我是根據我內在的體驗來說話,如果有時我的語氣很重,那是因為我要讓你擺脫深層的心理抗拒,並讓你到達你內在那個已然知曉的地方,就像我一樣,那個一接觸真理就會認出它的地方。在那裏,會有極樂的感覺以及高度的活力,就像有個東西從你的內在說:"是的,我知道這是真的。"

 

開悟是什么?

 

開悟(enlightenment)是什么?

 

  曾經,有一位乞丐在路邊坐了三十多年。一天,一位陌生人經過。這位乞丐機械地舉起他的舊棒球帽,喃喃地說:"給點兒吧。"陌生人說:"我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你。"然後他問:"你坐著的是什么?"乞丐回答說:"什么都沒有,只是一個舊箱子而已,自從我有記憶以來,我就一直坐在它上面。"陌生人問:"你曾經打開過箱子嗎?""沒有。"乞丐說:"有什么用?裏面什么都沒有。"陌生人堅持:"打開箱子看一看。"乞丐這才試著打開箱子。這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乞丐充滿了驚奇與狂喜:箱子裏裝滿了金子。

 

  我就是那位沒有任何東西可給你卻要求你打開箱子看看的陌生人。不是讓你看像這則寓言裏的什么箱子,而是叫你往一個更貼近你自身的地方看:你的內在。

 

  我能清晰地聽到你說:"可是,我不是個乞丐呀。"

 

  那些沒有找到他們真正財富,也就是存在的歡樂以及與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深深的不可動搖的寧靜的人,就是乞丐,即使他們有很多物質上的財富。他們四處尋找成就、安全感或愛情所殘餘的歡樂或滿足,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不僅已經擁有了所有的這些東西,而且還擁有了比這些更為珍貴的東西。

 

  開悟這個詞聽起來就像一些超人類成就的玄學,但是,它其實就是一種簡單的與存在合一的自然狀態。它是一種與不可衡量的、不可摧毀的事物相聯系的狀態。幾乎矛盾的是,它其實就是你自己,然而它比你更為偉大。它找到了超越你名字和形象的真正本質。如果你不能感覺到這種聯系,你就會有一種你與你自己,以及你周圍的世界分離的幻象。你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感到自己就像一個獨立的碎片。然後,你的內外部的恐懼、沖突和矛盾就產生了。

 

  我喜歡佛陀將開悟簡單地定義為 "受苦的終結"(the end of suffering)。在這個定義裏沒有超人類觀念的存在。當然,作為定義,它是不完整的。它僅告訴你開悟的否定性定義:受苦停止。但是,當沒有受苦存在時,還剩下什么呢?佛陀對此沉默不語。他的沉默意味著他自己也沒有找到答案。他下了一個否定形式的定義,所以你不會認為開悟是一個超人類的成就或不可達到的目標。盡管這樣,絕大部分佛教徒仍然沒有體會佛陀的苦心,仍然相信開悟是為佛而准備的,是不屬於他們的,至少在此生中不屬於他們。

 

開悟:超越你的思維

 

難道思維對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來說不是最為關鍵的嗎?

 

  你的大腦只是一個工具。它是被用來處理特殊任務的,當這個任務完成時,你就讓它處於休止狀態。因此可以說,人們80%~90%的思維不僅是重複的,而且還是無用的,而且由於思維的運作障礙和消極的本質,大部分思維都是有害的。如果你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發現這是真的。這還導致了你生命能量的嚴重損耗。

 

  實際上這種強迫性的思維是一種上癮症。上癮症的特點是什么?非常簡單:你沒有可以停止的選擇。它甚至比你還強大。它同樣給你一種錯誤的樂趣,而這種樂趣會最終變成痛苦。

 

我們為什么會對思維上癮呢?

 

 因為你認同思考,就是說,你從思考的內容和活動中獲取自我的感覺,因為你認為,如果你停止思維活動,你將不複存在。隨著你逐漸長大,在你個人和文化環境的制約下,你在腦海中勾勒出了自己的形象。我們不妨把這個虛幻的自我稱為小我。小我由思維活動組成,只有不斷地進行思考它才能生存。"小我"這個詞對不同的人來說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在這裏,我所指的是錯誤的自我,它是我們無意識地與思維認同而產生的。

 

  對於小我來說,當下時刻是很難存在的,只有過去和未來才是重要的。它這樣顛倒是非,是因為當我們的大腦由小我掌握控制時,它是功能失調的,小我盡力使過去發生的事情複活,因為如果沒有它,你將會是誰?它不斷地把自己投射到未來以確保它的生存,並且在未來尋找某種釋放或成就。它會說:"某天,當這個、那個或其他的事情發生時,我就會很好、很幸福,也很平和。"即使當小我看似在關切當下時,那也不是它所看到的當下,它完全將當下理解錯誤了,因為它以過去的眼光來看當下。或者它把當下作為達成未來目的的手段,而這個目的,始終存在於思維所投射的未來。觀察你的思維,你就會看到這種情形。

 

  當下時刻就是解脫的關鍵。但是,只要你與你的思維認同,你就找到了當下。

 

  我不希望喪失分析以及辨別事物的能力。我不介意學習如何更清晰地思考問題,但我不願失去我的大腦。思維是我們所擁有的最為貴重的天賦。沒有了它,我們將淪為一種動物。

 

  思維的優勢不過是意識演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我們現在就需要向下一個階段邁進,否則,我們將會被已經演變成怪獸的大腦毀滅了。在下面的章節裏我將會對此做詳盡的討論。思維和意識不是同義詞,思維只是意識的一小部分。如果沒有意識,思維將不複存在,但是意識的存在不需要思維。

 

  開悟意味著超越思維,而不是下降到思維之下屬於動物或植物的層面。在開悟的狀態,你仍然會在有所需要時運用你的思維,但是運用思維的方式會更為集中,更為有效率。你主要為實際的目的而運用思維,但是你會從不自主的自我對話中解放出來,享有內在的寧靜。當你利用你的思維時,尤其當你需要一個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時,你會在思維和靜止之間,思維和無思維之間徘徊。無思維是沒有思維存在的意識。只有在這種方式下,你才有可能進行創造性的思考,因為只有在這種方式下,思維才有真正的力量。當思維與意識失去聯系時,思維會快速地枯竭、變得瘋狂和具有破壞性。

 

  思維在本質上是一種求生的機器。攻擊、防范其他的思維,收集、儲藏和分析信息—這是它所擅長的,但是這些不具有創造性。所有真正的藝術家,不管他們是否知道,都是在無思維的、內在寧靜的狀態下進行創作。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聲稱他們的創造性突破來自於無思維狀態。對美國最著名的科學家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調查令人吃驚,調查結果顯示,"在那個短暫的、決定性的創造本身的過程中,思維只起到小部分的作用"。所以我可以說,絕大部分人不具有創造性的簡單原因,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去使用思維,而是他們不懂得如何停止思維。

 

  身體或生命的奇跡不是通過思維來創造和得以維持的。很明顯,有一種比思維更重要的智慧在起作用。一個長度只有1/1 000英寸的人類細胞,它的DNA裏包含的指令足以填滿1 000本、每本有600頁的書,這是如何做到的呢?我們對身體的工作原理了解得越多,我們就會越多地認識到在它之內運作的智力是多么的偉大,而我們對它的了解又是多么的少。當思維與智力聯結起來時,它將會變成一個多么偉大的工具。

 

情緒:身體對思維的反應

 

情緒是什么?我陷入情緒的時間比陷入思維的時間多。

 

  大腦不僅僅是思考。它包括你的情緒以及所有無意識的心理—情緒反應模式。情緒在思維和身體的相遇處產生。它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你或許會說它是你的思維在你身體上的反應。比如,一個攻擊性的想法或敵對的想法會聚集你體內的被我們稱為憤怒的能量。這時身體准備開始戰鬥。身體上和精神上受到威脅的想法促使身體收縮,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恐懼在身體上的反應。研究顯示,強烈的情感甚至會導致身體的生物改變。這些生物改變代表著情緒的身體層面或物質層面。當然,你通常不會意識到你所有的思維模式,通常只有通過觀察你的情感,你才能對它們保持意識。

 

  你被你的思維、喜好、判斷以及分析控制得越多,也就是說你的觀察者意識越少的話,你的情緒能量的負荷將會越強,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了這一點。如果你不能感受到你的情緒,如果你斷絕了與情緒的聯系,你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體驗到它們,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近幾年來,有許多關於此方面的文章,所以在這裏我們不需要再來探討它。強烈的無意識情感模式可能會顯化成發生在你身上的外部事件。比如,我觀察到那些內心充滿憤怒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也沒有表達憤怒的人,更容易從言語上或身體上遭受其他憤怒的人的莫名其妙的攻擊。這是因為他們散發強烈的憤怒波動,被某人無意識地接收,從而引爆了這個人自己內心潛伏的憤怒。

 

  如果你不能容易地感受你的情緒,那么請你將注意力集中在你體內的內部能量場上。從裏至外感受你的身體。這將會使你感受到你的情緒。稍後我們將會對此做詳細的討論。

 

  你說情緒是思維在身體上的反映,但是有時這兩者之間也會發生沖突:當思維說"不"時,情緒可能會說"好",或者反之。

 

  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你的思維,身體總是會給你一個真實的反映,所以請在你體內去看或是感受它。如果兩者之間有明顯的沖突,那么思維就是假的,情緒則是真實的。它雖然不是有關你是誰的終極真理,卻是你當下思維狀態的相對的現實。

 

  表面的思維和無意識的精神活動之間的沖突當然是很常見的。你也許還不能把無意識的思維活動變成有覺知的,並感受到它,但它總是會以一種情緒的方式在身體上反映出來,好讓你能察覺到它。運用這種方式來觀察情緒,就像是去傾聽或觀察思維一樣的。唯一的區別是,思維存在於你的大腦裏,情感卻具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所以你可以在體內感覺到它。然後,你可允許情緒的存在,但卻不要受它控制。你不再是你的情緒,而是一個觀察者。如果你這樣做,所有無意識的東西將會被意識之光所照亮。

 

  所以,觀察我們的情緒像觀察我們的思維一樣重要嗎?

  是的。你應該習慣這樣問自己:"此刻,我內在發生了什么事情?"這個問題將會把你引入正確的方向。但是,請不要進行分析,觀察就可以了。請集中你的注意力在內在,並且去感覺情緒的能量。如果沒有情緒存在,那么請更深地去關注你體內的內在能量場。這就是進入存在的大門。

 

  情緒通常代表著一個被強化的以及被注入能量的思維模式,由於它的能量是蓄勢待發的,所以一開始我們容易維持臨在的意識而觀察到它。它要控制你,而且它通常都會得逞—除非你有足夠的臨在意識。如果你由於缺乏臨在意識而陷入無意識的情緒認同之中,這是很正常的,而且這種情緒會暫時地變成"你"。通常,在你的思維和情緒之間有一個惡性的循環:它們相依為命。思維模式通過情緒創造了一種它自己的被放大了的反應,而情緒的振動頻率又一直為原來的思維模式注入了活力。

 

  基本上來說,所有的情緒是一種原始的、無差別的情緒的變形,這種情緒源自於我們不清楚自己在名字和身體之外究竟是誰。由於它的無差別性,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准確描述這種情緒的名稱。恐懼可能是最貼近的一個答案,但是除了不斷地感到威脅之外,它還包括一種深深的被遺棄感和不完整感。我們把它稱為"痛苦"是很合適的,因為它和前面說的那種最基本的情緒一樣,是無差別的。思維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反抗或消除這種情緒上的痛苦。這也是思維活動如此之多的原因,然而思維頂多也只能暫時地將痛苦掩蓋住。實際上,思維越是努力去擺脫這種痛苦,痛苦就會越深。思維永遠不會找到解決方案,它也不會讓你找到解決方案,因為它本身就是這個問題的一部分。請試想一下本身是縱火犯的警察頭目努力尋找縱火犯的情形。除非你停止從思維認同中獲取你的自我感,否則你將不會從痛苦中解放出來。只有停止思維認同,你的思維才會喪失它的力量,存在才會以你原來的本性顯露出來。

 

  是的,我知道你想要問什么。

 

  我要問:積極的情緒,如愛和喜悅,是什么呢?

 

  它們是與你和本體相聯的本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思維空白出現時,感受愛、喜悅或短暫的寧靜都是有可能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有當感受到極大的美感、體力極度的受到挑戰,或極度恐懼時,才能引起思維的暫時失語,這時,思維空白才會產生。當這種思維空白產生時,突然,你就會感受到你內心的寧靜,在這種寧靜狀態中,有一種微妙的但很強烈的歡樂、愛與平和。

 

  通常,這種時刻是很短暫的,因為大腦很快就會恢複它嘈雜的、被我們稱為思維的活動。除非你將自己從思維中解放出來,否則愛、歡樂以及平和不會持久。但是它們不是我所謂的情緒。它們處在一個比情緒更深的層面。所以你需要完全地意識到你的情緒,才能感受到它們。"情緒"字面上的意思是"幹擾"。這個詞緣於拉丁文"emovere",它是騷擾的意思。

 

  愛、喜悅與平和是深刻的存在狀態,或是內心與存在聯結時的三個方面。在這種狀態下,它們沒有對立,這是因為它們都源自於思維之外。但情緒則不同,它屬於二元思維的一部分,受制於對立法則。簡而言之,就是有好必有壞。所以在未開悟的、與大腦認同的狀態,我們稱為"喜悅"的東西,只不過是痛苦和歡樂輪流交替時短暫的歡樂而已。歡樂總是衍生於你之外的事物,而喜悅是由內而生的。今天讓你喜悅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讓你痛苦,或者它將會離你而去,所以一旦失去它,你將會感到痛苦。而且,我們通常稱為愛的東西可能是一種短暫的歡樂和興奮,一種沉溺性的需求,可能瞬間就向其相反的方向發展。許多愛情在經曆起初的激情之後,會在愛與仇恨、吸引和攻擊之間徘徊。

 

  真正的愛不會讓你感到痛苦。此話怎講?它不會突然間就變成仇恨,當然真正的喜悅也不會轉變成痛苦。如我說過的一樣,即使在你開悟之前—在你將自己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之前,你可能會短暫地感到真正的喜悅、真正的愛或者深沉的內在平靜。這些是你真正本性的一些方面,即使在一個正常的愛情關系中,你也會感受到一些更為真實而不朽的東西的存在,但是它們是短暫的,很快就會因思維的介入而消失。這就像你曾經擁有某種很珍貴的東西卻突然失去了它,或者你的大腦告訴你這只是一種幻象。實際上,這不是一種幻象,而且你不能失去它。它是你本性的一部分,它會受思維的影響但永遠不會被思維破壞。即使天空烏雲密布,太陽也不會消失,它仍然在雲層的另一邊。

 

  佛陀說人類的痛苦源於欲望或貪婪,如果你要擺脫痛苦,你就必須擺脫欲望。

 

  所有的欲望都來自於思維在外部環境或未來尋找拯救或滿足,以代表存在的喜悅。只要我有思維,我就會有欲望、需要、執著、厭棄等,離開了這些就不會有"我"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我渴望得到自由或開悟,那也是在未來尋求滿足或完整的一種欲望。所以不要努力解放你的欲望或試圖"達到"開悟的境界。請關注當下,並成為你思維的觀察者。不是引用佛的話,而是變成佛,成為覺醒的人,這才是"佛"這個詞的含義。

 

  人類一直以來就遭受著痛苦,從他們進入了時間和思維的領域,並喪失了對存在的意識,被痛苦折磨了億萬年,從那時起,他們將自己看成是宇宙中無意義的碎片,斷絕了自己和源頭及他人之間的聯系。

 

  只要你認同思維,也就是說,你在無意識的情況下,痛苦就是不可避免的。在這裏我主要談論情緒上的痛苦,這也是造成身體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疾病的主要原因。怨憎、仇恨、自卑、內疚、憤怒、抑鬱、嫉妒等等,即使是最為輕微的不快都是痛苦的各種表現。並且,每一次的歡樂或情緒的高漲在其內部都會孕育著痛苦的種子:痛苦是這些歡樂的不可分割的對立面,它隨著時間的流逝自然會顯露出來。

 

  任何通過服用藥物來達到情緒興奮的人都知道,這種情緒高潮最終會轉變為低潮,這種歡樂終會轉變成某種形式的痛苦。許多人從自己的經驗中同樣能體會到,愛情關系是如何輕易地、快速地從快樂的源泉轉變成痛苦的源頭。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正、負兩極是一體兩面的,都是潛在痛苦的一部分,而這種潛在痛苦與思維認同的小我意識狀態是如影隨形的。

 

  你的痛苦有兩個層次:現在產生的痛苦和過去產生的,但現在仍遺留在你的思維和身體內的痛苦。停止創造當下的痛苦並且瓦解過去的痛苦—這是我下面將要談的內容。

 

別在思維中尋找你自己

 

 小我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它感到自己很脆弱,容易受到威脅,所以它生活在一種恐懼和缺乏的狀態中。一旦你了解了這一點後,你就不需要探索它所有的表現形式,你也沒必要將它轉化成複雜的個人問題。當然,小我喜歡你這樣做。它通常會尋找一種依托以便加強支持它虛幻的自我感,並且總是將自己和你的問題聯系在一起。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就是他們的自我感覺與他們的問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原因。一旦這種情形發生了,他們最不願做的一件事就是從他們的問題中解脫出來,因為這意味著自我感的喪失。所以,小我喜歡無意識地大量投資在痛苦和苦難中。

 

  因此,一旦你認識到無意識的根本原因是思維認同(當然還包括情感認同)之後,你就可以逐步走出這個陰影了。你可以進入當下,當你進入當下時,你就會允許思維的存在而不陷入思維之中。大腦本身是沒有什么問題的,它是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從大腦思維中尋找你自己並誤認為它就是你,那它就會變成一種小我的思維,並且控制你的整個生活。

 

結束時間的幻象

 

我們似乎不可能從思維認同中擺脫出來。我們都沉浸在思維之中。你怎能教魚學會飛翔呢?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請結束這種時間的幻象吧。時間和大腦是密不可分的。從你的大腦中去除時間,思維就會停止—除非你選擇去運用它。

 

  與你的思維認同就是陷入了時間的陷阱:你會不由自主地完全生活在對過去的回憶和對未來的期待之中。這樣你的心思會完全被過去和未來占據,而不願意接納當下時刻,並容許它存在。這種身不由已地住在過去和未來是因為過去可以賦予你一個身份,而未來代表了一個救贖的承諾或任何一種形式的滿足。其實兩者都是幻象。

 

  但是如果沒有時間感,我們將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呢?我們將不會再有任何可追求的目標。我甚至不知道我是誰,因為過去造就了今天的我。我認為時間是非常珍貴的東西,我們需要學會善於利用它,而不是浪費它。

 

  時間一點也不珍貴,因為它僅是一種幻象。你認為珍貴的東西不是時間,而是不在時間內的那一點,即當下。實際上當下才真正的珍貴。你越關注時間—過去和未來,你就會越多地錯過當下。當下才是最為珍貴的東西。為什么當下是最珍貴的東西呢?首先,因為它是唯一真正存在的東西,永恒的此刻是你讓整個生命能夠展現空間,它是永恒不變的。生命就是此刻,你的生命從來不會不在此刻的,未來也不會。其次,當下是唯一可以帶你超越有限大腦的那一關鍵點,也是唯一可以帶你進入永恒的存在領域的關鍵。

 

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於當下時刻之外

 

任何事物都不能存在於當下時刻之外

 

  過去和未來難道不真實嗎?它們有時看起來比當下更為真實。畢竟,過去決定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現在的思維和行為,並且我們未來的目標決定了我們現在該采取的行動。

 

  你還沒有把握到我所說的內容的實質,因為你試著以大腦去理解它。大腦是不會理解它的。只有你能,請專心地聽就好。

 

  在當下之外,你是否體驗過、做過、思考過或感覺過什么東西?你認為你做得到嗎?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或者存在於當下之外嗎?答案很明顯,不能。

 

  過去沒有任何事情發生,所有的事情都發生在當下時刻。

 

  未來也不會發生任何事情,所有的事情都會發生在當下。

  過去發生的事情是一個記憶的痕跡,它儲存在大腦中,是過去的當下。當你記起過去發生的事情時,你就重新激活了這個記憶—而你是在當下做這件事情的。未來是一個幻象的當下,是大腦對未來的投射。當未來來臨時,它是以當下的方式到來。當你思考未來時,你也是在當下做這件事情。很明顯,過去和未來本身沒有現實性。就像月亮本身不會發光一樣,它只能反射太陽光,所以過去和未來僅是永恒的當下的光線、力量和現實性的反映。過去和未來的現實性都是從當下借過來的。

 

  我在這裏所說的內容的本質通過大腦是不可能被理解的。在你理解它的那一刻,你的意識就會從大腦轉變到存在,從時間轉變到臨在。突然,每件事都會充滿活力,散發出存在的能量。

 

擺脫心理時間

 

 在你生活中的實際事務上學會利用時間—我們可以稱這個時間為鍾表時間,但是當這些實際事務被解決後,請立即回到這種當下的狀態之中。這樣,就不會創造出心理時間。所謂"心理時間"就是認同過去,並且持續地、強迫性地投射到未來。

 

  鍾表時間不僅僅是用來安排約會或計劃旅行的。它包括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使我們不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樣的錯誤;包括設定目標並向其邁進;還包括以規律、法則、物理、數學模型等方式預測未來並從過去中吸取經驗教訓,同時在預測的基礎上采取合適的行動。

 

  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離開了時間就不能做任何事情,當下時刻仍然起到關鍵的作用:任何從過去中吸取的經驗都與當下時刻有關,並適用於當下時刻。任何計劃以及與實現目標相關的活動都是在當下時刻完成的。

 

  開悟的人主要注意力通常會集中在當下時刻,但是他們對時間的關注仍然同時進行著。換句話說,他們會繼續利用鍾表時間,但是他們會將自己從心理時間上解放出來。

 

  你在做這種修煉時要保持警惕,這樣你就不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將鍾表時間轉變成心理時間。比如,你在過去犯了錯誤並在現在吸取了教訓,這樣你利用的就是鍾表時間。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心理上不斷地回憶你過去的錯誤,進行自我批評或感覺悔恨,這時你將錯誤融入了"我"以及"我的"之中:你將它變成了自我感覺的一部分,這時它就變成了心理時間。心理時間始終與錯誤的認同有關。不能寬恕就代表著心理時間的沉重負擔。

  如果你為自己設定了目標並努力實現它,你是在利用鍾表時間。你知道你的目標,但是你也全力地關注你在當下時刻所采取的行動。然而,如果你過於注重目標,或許因為你在尋找幸福或成就,成為一個更圓滿的自我感,這時當下就沒有被關注了。它失去了固有的價值,而淪為通向未來的踏腳石。這樣鍾表時間就變成了心理時間。這時,你生命的旅程不再是一個冒險,它變成了一個為了達到目標、獲得成就的強迫性需要。你不會再看到路邊的花朵或聞到它的香味,你也不會意識到存在於當下的圍繞著你生命的美麗和奇跡。

 

隨處進入當下

 

開悟的愛情關系

 

  我一直以為,真正的開悟需要通過男女之間的真正愛情才會實現,否則是不可能的。難道我們不是因為這樣才再次變成一個整體嗎?除非這種情況發生,不然一個人的生命怎么會得到滿足呢?

 

  你有過這種體驗嗎?在你身上發生過這種事情嗎?

 

  沒有,但是還會有別的可能嗎?我知道它將會發生。

 

  換句話說,你在時間中等待一件事情來拯救你。這不是我們一直在談論的主要錯誤嗎?拯救不在空間或時間內。它就在此時此地。

 

  "拯救就在此時此地"是什么意思?我不明白。我甚至不知道"拯救"的意思。

 

  大部分人追求肉體上的歡愉或者各種形式的心理滿足,因為他們相信這些事情會使他們幸福或者會將他們從恐懼或匱乏的感覺中解放出來。幸福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源於肉體享樂的富有活力的感覺,或者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源於某種心理滿足的更為安全的和更為圓滿的自我感覺。這就是從不滿足或匱乏感中去尋找拯救。不變的是,他們所獲取的任何滿足都是短暫的,都遠離了此時此地。"當我獲得了這個或從那個中解放出來時,我就很好了。"這創造了在未來可以獲得拯救的幻象,是一種無意識的思維。

 

  真正的拯救是成就滿足,是和平,是生命的圓滿。它就是做你自己,在你的體內感受沒有對立面的美善,在這種狀態中,你存在的喜悅不依賴於任何外界的事物;真正的拯救是了解到,你是那個滋生萬物的無時間、無形式的一個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真正的拯救是一種自由狀態—從恐懼、痛苦、匱乏和不滿的感覺中解脫,從所有的欲望需求、抓取和依賴中解放出來。它是一種從強迫性思維、消極心態,最重要的是,從以心理需求形成的過去和未來中解脫。你的思維不斷地告訴你,你不能從這裏到那裏。必須有些事先發生了,或是你必經成為這個或那個,你才可能被解放或得到滿足。實際上,你的大腦說,在你被解放或變得圓滿之前,你需要時間—你需要時間來尋找、挑選、達到、獲得、成為或理解某事。你視時間為達到救贖的手段,事實上時間是救贖的最大障礙。你認為,此刻由於你還不夠圓滿或不夠好,所以你不能從你的現實情況中到達那裏,實際上,此時此地是你到達那裏的唯一途徑。通過認識到你已經在那裏了,你才能達到那裏。當你認識到你沒有必要去尋找神的那一刻,你就已經找到神了。所以拯救的方法不只一個:你可以利用任何一個條件,但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條件。然而,獲取拯救的大門卻只有一個:進入當下。離開當下時刻你就不會得到拯救。你感覺孤單嗎?在你生活中你沒有夥伴嗎?就從那裏進入當下時刻吧。你在一個愛情關系中嗎?就從那裏進入當下時刻吧。

 

  只有此刻才會使你更加靠近拯救。這種說法,對老以為未來才是有價值的思維來說,很難接受。過去你做的任何事情,或過去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你對當下說"是的",也不能阻止你更深地進入當下。

 

愛與恨的關系

 

 在你擁有當下時刻的意識頻率之前,你所有的人際關系,尤其是愛情關系,都會有缺陷並最終失調。它們可能暫時看起來很完美,比如當你墜入愛河時,但始終不變的是,這種表面上的完美會隨著爭論、沖突、不滿,和情緒甚至身體暴力的逐漸頻繁發生而受挫。不久以後,大部分的愛情關系似乎都變成了愛恨交織的關系。愛可以轉變成野蠻的攻擊、情感的敵對或者瞬間的消逝。這是很正常的事。然後這種關系可能會在愛與恨的兩極之間徘徊一陣,可以是幾分鍾、幾個月或者幾年。愛給予你的痛苦就像給予你的歡樂一樣多。情侶對這種周期上癮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樣戲劇化的方式使得他們活得更帶勁兒!當積極與消極這兩極之間失去平衡時,消極的和毀滅性的情感周期就會逐漸地頻繁出現,這似乎是遲早的事,然後離關系最終破裂也就為期不遠了。

 

  如果你以為消除了這種消極的破壞性周期,所有的一切就會變得美好,愛情關系就會像花朵一樣盛開,那么你就錯了,因為這是不可能的。這兩極是相互依賴的,不可分的。積極之中包含著未顯化的消極成分。實際上兩者是相同的功能失調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我在這裏所說的是浪漫的愛情關系—不是真愛,真愛是沒有對立面的,因為它是超越大腦而產生的。愛是非常難持久不變,就像有意識的人一樣,非常稀少。不過當思維流產生空隙時,我們可能對愛有驚鴻一瞥。

  我們都傾向於把愛情存在的障礙歸因於愛情關系的消極面;同樣,你也可能把障礙的產生歸因於你的伴侶,而不是你自己。它可以有多種表現方式:占有、嫉妒、控制、被動和無言的怨恨、好勝、冷漠、情感需求、操縱、爭論、批評、判斷、責備、攻擊、憤怒、對過去父母加諸的傷害無意識的報複、暴怒和身體暴力等等。

 

  在積極的一面,你與你的伴侶相愛。一開始,這是一種深深的滿足狀態。你感到充滿活力。你的存在突然變得有意義起來,因為有人想念你,需要你,使你變得特殊,你也為他或她做同樣的事情。當你們在一起的時候,你感覺很圓滿。這種感覺變得如此強烈,以至於世界上的其他任何東西都變得沒有意義起來。

 

  然而,你可能還會注意到,在這個強烈的感覺中,有需要和依賴的成分。你們相互吸引,相互迷戀。他或她就像藥物一樣讓你上癮。當你擁有這種藥物時,你會處於高度興奮的狀態。而對方如果有離開你的可能或你有這種想法時,你就會嫉妒,企圖通過要脅、責備或指控來操縱一切,這源自於你對失去的恐懼。如果對方真的離開了你,這可能會導致你最為強烈的敵意或最為深刻的痛苦和絕望。這時,愛又在哪裏?愛會在瞬間就轉向它的對立面嗎?當初的那些是愛,還是上了癮的控制和依賴呢?

 

沉溺上癮和追尋圓滿

 

我們為什么會對其他人沉溺上癮呢?

 

  浪漫愛情關系為什么是這種強烈的、廣受歡迎的體驗呢?其原因是它似乎可以使人從深層的恐懼、需求、匱乏和不圓滿的狀態中解放出來。這種狀態是人類尚未得到拯救的、未開悟的一部分。這種狀態中包含了人類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因素。

 

  在生理方面,你明顯不是一個整體,永遠都不會是:你不是個男人,就是個女人,你只是這個整體中的一半。在這方面,對這種整體圓滿的渴望—回複合一狀態,就以男女相吸的方式表現出來,男人需要女人,女人同樣也需要男人。這幾乎是一種對與異性能量結合的不可抵擋的渴望。造成這種生理渴望的根本原因是有關心靈方面的:對二元終結的渴望,回到整體圓滿的狀態。在生理方面,性結合使你最能接近這種狀態。這就是為什么性在生理方面能提供令人最滿足的體驗的原因。但是性結合只能讓人短暫地感受這種整體圓滿狀態,一種速成的歡愉。如果你將這種圓滿狀態視為一種拯救方式並無意識地尋求它,那么你就是企圖在形式的層次來終結二之對立,這是不可能的。你僅瞥見了天堂,卻不允許在那裏長期居住,你又回到了一個分離孤立的身體中。

  在心理方面,缺乏和不完整的感覺甚至比在生理方面還要強烈。只要你認同你的思維,你的自我感就是源於外在。這就是說,你從那些與你的自我感絲毫沒有任何關系的事情—你的社會角色、財產、外表、成功與失敗、信仰等—尋找你的自我感覺。

 

  這種錯誤的、由思維引發的自我感—小我很脆弱,很不安全,並且不斷地尋找新的事物來認同,以便讓它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但是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讓小我得到永久滿足,恐懼感仍會存在,缺乏和需求的感覺也仍然存在。

 

  這時,一種特殊的關系出現了。它似乎是所有小我問題和滿足所有小我需求的答案。所有你過去賴以獲取自我感的東西,現在變得比較不重要了。此刻,你有一個替代所有這些事情的單一聚焦點,這個聚焦點賦予你生命意義:你有所愛了!你不再是這個冷漠世界上的孤立碎片,至少看起來不是了!現在你的世界有了一個中心:你愛的人。事實上,這個中心仍然處於你的身外,因此,你的自我感還是源自於外在,但在一開始,這看起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小我之下特有的不完整感、恐懼、缺乏感和不滿足感已經不存在了,它們真的不存在了嗎?它們消失了,還是繼續存在於幸福的表面下?

 

  如果在你的愛情關系中,你既體驗到了愛,又體驗到了愛的對立面—攻擊和情感暴力等,你就可能將自我依戀和沉溺上癮與愛混淆在一起了。你不可能在這個時刻愛你的伴侶,而在下一時刻攻擊他或她。真愛是沒有對立面的。如果你的"愛"有對立面,那么這就不是真愛,而是自我對更為深層更為完整的自我感覺的需求,一種其他人暫時能滿足的需求。它是拯救自我的替代品,短期內,它帶給你的感覺還真像被拯救。

 

  但是,有一天,當你的伴侶沒有滿足你的要求,或沒有滿足你小我的需求時,問題就出現了。這時,被愛情關系所暫時遮蓋的自我意識本能部分的恐懼、痛苦和缺乏感就重出水面了。就像對其他事物上癮一樣,當你擁有藥物時,你會處於高度興奮狀態,但是總會有藥物失效的時候。當這些痛苦的情感重新出現時,你就會感覺比以前更為痛苦,這時你還會把你的伴侶視為導致這些痛苦的原因。這意味著你會將它們投射出去,並用屬於你痛苦部分的野蠻暴力攻擊你的伴侶。這種攻擊可能會喚醒你的伴侶自己的痛苦,並且他或她可能也會反抗你的攻擊。這時,自我仍然會無意識地希望它的攻擊或操控的努力,足以懲罰對方以便使他們改變行為,而你的自我好再利用他們來掩飾你的痛苦。

 

  任何沉溺上癮都源自於你無意識地拒絕去面對和經曆痛苦。每一次沉溺都始於痛苦而又止於痛苦。無論你沉溺於什么—酒精、食物、合法的或非法的藥物,或者一個人,你都是用某些東西或某人來掩蓋你的痛苦。這就是為什么在開始的激情過後,在愛情關系中留下的是如此多的不快樂和痛苦。關系本身沒有造成痛苦和不幸。它們只是將已經在你內在的痛苦和不快樂引發出來。每一次沉溺上癮都是這樣的。每一次沉溺都會達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它不會再對你有效,這時,你的痛苦就會比以前更為強烈。

 

  大部分人總是努力逃脫當下時刻,而從未來尋找拯救,也是這個原因。如果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時刻,他們可能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他們自己的痛苦,這是他們所恐懼的。但願他們知道進入當下取得臨在力量來瓦解過去和舊痛是多么容易的事。當下的現實可以立即瓦解幻象。也但願他們知道自己是多么接近自己的本質,多么接近上帝。

 

  當然為了避免痛苦而回避愛情也不是解決之道,痛苦依然存在。三次失敗的愛情,比你幽居荒島或閉關苦修三年,更有可能迫使你走向覺醒。不過如果你能夠把深刻的臨在帶入獨處的話,也會有相同的效果。

 

從上癮到開悟的愛情關系

 

我們能將上癮的愛情關系轉化成真正的愛情關系嗎?

 

  可以。通過將你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當下時刻,使你更多地感受臨在並加強你的存在感。不管你是一個人生活還是與你的伴侶一起生活,這都是關鍵點。為了使愛情之花盛開,你的臨在之光需要足夠強大,這樣你就不會再被思維和痛苦之身所控制,而誤以為它們就是你了。將你自己看成是思考者之下的存在,心理噪音之下的寧靜,痛苦之下的愛和歡樂,這就是自由、拯救和開悟。為了從痛苦之身中解放出來,你需要將臨在帶進痛苦之中從而改變痛苦。為了從思維中解放出來,你需要變成你思維和行為的沉默的觀察者,尤其是觀察你的思維的重複模式和小我所扮演的角色。

 

  如果我們不投入"自我"到思維中,思維將會失去它的強迫性—基本上是強迫性的批判,這會導致拒絕接納事實,並創造沖突、戲劇性事件和新的痛苦。事實上,在你通過接受事實而讓批判停止時,你就從你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了。你就已經為愛、喜樂、和平創造了空間。首先,你停止批判你自己,然後,你停止批判你的伴侶。愛情最偉大的催化劑就是完全接受你伴侶的一切,而不是去批判或以任何方式去改變他或她。這樣做將會使你立即超越小我。所有的思維遊戲和所有的沉溺依賴都會消失。這樣,就不會再有受害者和加害者,也不會再有控告者和被控告者。這同樣是所有相互依賴的終結,不需要在彼此的無意識模式中糾纏不清。這樣,在愛裏,你們要么分開,要么一起更深入地進入當下時刻,進入存在。這樣做簡單嗎?是的,就是這樣簡單。

  愛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你的愛不在你身外,你的愛在你之內。你永遠不會失去它,它也不會離開你。愛不需要依賴一個人,一個外在的形式才能存在。在你臨在的靜止狀態中,你可以感覺到你的無形式和無時間的本質,就是賦予你形體生命的那個未顯化狀態。這樣,你就能感覺到在其他人和其他生物內的相同深度的生命。你的觀察超越了形式和分離的屏障。這就是合一的體現。這就是愛。

 

  愛是非選擇性的,就像太陽也是非選擇性的一樣。它不會對某人有特殊待遇。它不是排他的。排他性不是神的愛,而是自我的愛。然而,對真愛感受的強烈程度卻因人而異。如果某人對你的愛的反應比其他人對你的愛的反應更清晰、更深,並且你對這個人也有著同樣的感覺,這時,我們可以說你和他或她是在愛情關系中。你和那個人的聯結,和你與公車上坐在你的旁邊的人,或鳥、樹、花的聯結都是一樣的。只是你對這種聯結感受的程度不一樣。

 

  即使在一份沉溺上癮的愛情關系裏,也有超越雙方沉溺上癮感的短暫的真愛時刻。在這些時刻裏,你和你伴侶的思維短暫地退居幕後,而你們的痛苦之身也短暫地處於休眠狀態。當你們進行身體親密接觸,或者當你們共同見證孩子出生的奇跡,或面臨死亡,或者當你們其中一人患重病時—任何時候,當你的思維無能為力時,這種情況就有可能發生。當它發生時,你的存在—通常被掩埋在思維之下,就會出現,這時,真正的交流就有可能了。

 

  真正的交流是共享的—合一的實現,也就是愛。通常,這種情況會很快消失,除非你能足夠長時間地進入當下並排除你思維和它陳舊的模式。當思維和思維認同重新複活時,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而是一個你自己的心理意象,這時你又開始玩著你的遊戲和扮演著你的角色,以便滿足你小我的需求。你又開始擁有了人類的思維,裝扮成人,與另外一個思維合演著一出叫做《 愛 》的戲劇。

 

  盡管這種短暫的感受是可能的,但是除非你永久地從你的思維認同中解放出來,而你的臨在意識強烈到足以瓦解痛苦之身,或至少成為一個觀察者的臨在,否則愛情之花不會永久盛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