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下第八,「如影忍」就說到了,「如影忍者,謂了達色身」,色是物質,我們現在這個物質的身體。「由五蘊積聚而成,本無實體,諦審忍可,而不執著」。五蘊,色受想行識,假的不是真的。五蘊這個現象,第一個講的色,就是物質現象,我們能看得見的、能摸得著的,物質。受想行識是心理現象。受,你有感受,有苦受、有樂受,苦樂憂喜,身有苦樂,心有憂喜;想,你能回憶過去,你能夠期望未來,這是想;行是念頭不會中斷,前念滅後念生,相續不斷,這叫行;識,是色受想行的本體。這都從哪裡來的?物質現象從哪裡來的?精神現象從哪裡來的?從阿賴耶來的。
阿賴耶不是物質,但是它有物質現象,阿賴耶有三細相。第一個說阿賴耶的緣起,業相。業就是波動的現象,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是業,業相,把真心本性變成阿賴耶了。阿賴耶是妄心,依什麼為體?依真心為體。真心是不動的,它動了。就好像波,波以什麼為體?以水為體,水動了就叫波。我們真心動了就叫阿賴耶,這個動是非常非常微細的動,沒有原因,不是大風大浪,極其微細。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佛法是科學,佛法講信解行,後頭有證,任何一個法門都具足信解行證,沒有證,不是佛法。所以佛法不重視解悟,重視證悟。解悟你是學得很多、聽得很多,記問之學。連中國老祖宗都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為什麼?不是你自己證得的,你是道聽塗說。一定要自己親證,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我們對佛法能夠生起信心,它是要拿證據出來的。
真正證得,再看佛的經典,意思就不一樣了。為什麼?真的境界現前,不是言說的現前。不能說,佛說出來,這時候才點頭,稱佛高明。可是不是真正證得的時候,還是搖頭,一個是不懂,一個是能夠理解、能夠相信,也能夠把它用在自己生活當中,得到受用,人生最高的享受,得到受用,沒證得。沒證得怎麼樣?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十法界。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以佛法的定跟這個世間禪定不一樣,就是他定中清楚,寂,定中有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這是禪定。我們凡夫有照,但是沒有定,他心動了。於是我們就知道,修禪定不一定要坐在那裡,坐是修禪定的一種,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可以修,站著也行,走著也行,躺在床上也行,關鍵是六根對六塵境界,眼見耳聽,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怎麼樣?如如不動,這是禪定。坐在那裡是修這個,站著也是修這個,走著也是修這個。功夫成熟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鬻香長者,這是修禪定的。他在哪裡修?在市廛。市廛,古時候的市廛就是現在的百貨公司、商場,大商場那個地方什麼東西都有。
他天天逛商場、逛市場,他在那裡幹什麼?他修禪定,沒有人知道。他什麼?他六根看得清清楚楚,裡頭如如不動,這叫靜慮。他不是什麼都不知道,樣樣知道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等學,這個是禪定功夫用到最高級的,活的不是死的。盤腿面壁那個定不起作用,不能度眾生,自利不能利他;鬻香長者這種禪定可以利益一切眾生,他在那裡給你講經說法,如如不動,了了分明。「靜即定,慮即慧,定慧均等之妙體」,叫禪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念老舉《俱舍論》,《俱舍論》有個解釋。如《俱舍論廿八》所說的,「依何義故立靜慮名」,為什麼用這個名稱,用靜慮?「由此寂靜能審慮故」。靜慮,寂靜,寂靜也就是世尊在經論上常講的一句話,「止心一處」,停止的止;大乘經上也講「制心一處」,制心是用,用在一處。止心,這個就跟定的意思很接近,把心止在一處,就是定在一處,他能生智慧。這個道理我們要學著會用,一切時一切處把心放在一處。我們修淨土的人把心放在哪裡?放在阿彌陀佛,就止在這一處。
除了阿彌陀佛之外,決定不能有任何東西夾雜在裡頭,這個很要緊,這叫念佛三昧。起作用的時候,別人來向你請教,無論世出世間法,你都能夠對答如流,你沒有一點障礙,為什麼?智慧現前。人家來問你這是緣,沒有這個緣,定不生智慧;有這個緣,定就生智慧。你的解答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自自然然就答出來了。然後我們就明瞭,釋迦牟尼佛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思考過,這一點一定要知道。我們今天人家問我東西,得想一想怎麼答覆他,這是什麼?這是第六意識。佛不用八識,佛用的是四智菩提,四智菩提是性德,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它就會現前。所以制心一處能生智慧。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面我們學到二十隨煩惱之一。貪、瞋、痴、慢、疑、惡見,名為根本煩惱。我們參考資料裡面在第七頁,當中這一段講根本煩惱,從《佛學大辭典》裡頭節錄出來,我們將這一段再溫習一遍。這個是佛教的術語,名詞術語,根本煩惱又叫做「本惑」,惑是迷惑,也就是根本的迷惑,「本煩惱」就是根本煩惱;換句話說,所有的迷惑、煩惱都從它生起的。「謂大乘百法中,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六個根本煩惱。
「惡見以外」,就是貪瞋痴慢疑,這五個是「五鈍使」,使是比喻,古時候叫差使,幹什麼的?專門抓犯罪的人,好像現在的刑警一樣。如果說是有這些,一共十個,五鈍使、五利使,十個,這十個刑警隊跟著你,你的麻煩就來了,佛法用這個做比喻。我們現在六道凡夫,每個人都有這十個差使跟著我們,麻煩大了!這十個東西跟著我們,我們永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它又叫「五住地」,這五種,住地是什麼?永遠住在這個地上,你跑不了。鈍,它比較遲鈍,很難斷。面對著另外五個,叫五利使,這個雖然猛利,好斷,容易擺脫,它很厲害,容易擺脫。這幾個比較遲鈍,很不容易擺脫,這五個是什麼?貪瞋痴慢疑。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講五利使。身見,知道身不是我。第二個邊見,邊見是執著二邊,我們今天所說的相對的、對立的,這都是二邊,一邊不可能造成對立,二邊都迷惑就對立了。在我們日常觀念當中,真妄是對立的,邪正是對立的,染淨、善惡、禍福全是對立的,大小、人我。離開對立,你能不能說一句來我們大家聽聽?沒有對立的,能不能說得出來?說跟不說也是對立的。禪宗很會用這種方法,這個方法在禪宗說之為禪機。邊見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知道,不用執著,像前面身見,我們要用它,不要去執著它,對身,對這些邊見、邪見。邪見是錯誤的看法,看錯了,認為一切法都是有,這是邪見。一切法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正知正見。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都是正見,這個不是邪見。我們的看法全看錯了,看錯了我們就會說錯,我們也做錯。我們做些什麼?佔有,擁為己有。其實自己的身都是假的,都不可得,你怎麼可能擁為己有?不可能的事情。教我們萬緣放下,了解事實真相,不再執著。
取是見取見,戒是戒取見,見取跟戒取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自以為是。見取見是對於果上的錯誤看法,戒取見是對因上的錯誤看法。經典上給我們解釋,非果計果,不是果,他以為是果,果上的錯誤看法。在修行,我們修行是因,有因才有果。這個因是虛妄的,得不到真實的果報,那這個因是假的,我們以為是真的,這叫戒取見。譬如學佛,不是用佛的教學,自己以為跟佛差不多。譬如中國人講的五常,在佛法裡面往往跟五戒來對比,五常跟五戒性質不一樣。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確實仁,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淫欲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五戒。五戒能作菩提果。中國這個五常:仁義禮智信,它是善法,是五善。它的果報是什麼?人天善果,不能夠證須陀洹。什麼原因?五善有執著的心。五戒,佛教給我們修不執著,修善而不執著善,那就對了,才能證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忍』。「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你見到這個樹,你的心定了,不再懷疑了,這叫忍。忍也可以做為同意、承認、肯定、沒有懷疑,這叫忍。又《大乘義章》第十一卷說:「於法實相,安住為忍。」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真實相,你承認了,你接受了,你不懷疑了,你的心能安住在這上,這叫忍。實相是什麼?實相無相,從體上講沒有,從事上講它存在,理無事有,理是真理,事是假相。
所以,二邊都不能執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不執著。事再多、再複雜,你了解它的真相,體空寂的,在空寂的理體上起心動念,幻相現前。什麼樣的幻相?你起什麼樣的心,它就現什麼樣的相,動心、現相是一不是二,心要不動,相就沒有了。一切相是從心生的,大小乘經教裡頭佛都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要知道。心要不想,相就沒有了,所以相是假的,不是真的。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原來整個宇宙是自己,不是別人,一切眾生是自己。就好像作夢,夢裡面許許多多人,自性變現的,夢裡頭山河大地,夢中所現的境界,這能生萬法。夢從哪裡來的?現在人說下意識,在睡著的時候不能控制,發生了夢境。這個夢境裡頭有夢到過去,有夢到未來,那個內容太複雜,每個人作夢都不一樣。每一次作夢,找不到相同的。有兩個夢是相同的,很稀有,是有,太少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教裡頭常常用夢做比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教我們對這一切法認識清楚,認識清楚之後,你的思想、言行就正確了。為什麼?與事實相應。與事實相應就是與空寂相應,與空寂相應就不造業。不相應就有染有淨,菩薩所造的業;六道凡夫有善有惡,他造業。那不造業呢?不造業,清淨心現前,就覺悟了。覺悟了,就離苦得樂,釋迦牟尼佛教學的目的達到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是清淨,聽到不生染濁心,濁染心,看到也不生染濁心,這個很重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起正念,不生邪念,這一點非常重要。「揚者宣揚,由能宣揚實相法故」。這個音聲講的是什麼?為我們所說的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們破迷開悟。我們沒有接觸過佛法,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我們聽不懂。
學佛學了很多年之後,慢慢明白了,愈契入就愈明瞭,了解事實真相,你就不迷惑。你應付一切人事物完全是正法,起心動念是正念,言語是正言,行為是正行,不造惡業。這個裡頭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七情五欲,這個生活就正常了。這是什麼人的生活?菩薩的生活。言行造作決定跟五戒十善相應,不但清淨,清淨的善法,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還不著相,不生染濁心就是不著相。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第一樁事情,學佛要肯定,人是不死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生死是身體,身體不是我,我是不滅的。不生不滅,這是我,生滅是身體。身體是什麼?身體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要肯定這個事實真相。像衣服,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也是我所有的,身體用了幾十年,不好使用了可以換一個,六道輪迴就是換身體。如果死就沒有了,我就死了,那誰去輪迴?六道輪迴就不能成立,往生淨土也不能成立,這不是事實真相,這是對於事實嚴重的誤會。明白這個道理,知道生命是永恆的,我們就要考慮,來生我們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一生短暫,真的不長,一百年彈指之間就過去了,我們想想八、九十年的事情,過去八、九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人年歲大、老了,這個感觸就很深,體會得很深,時間太短了。在人間的時間短,在天上的時間長。天是善道,比我們過得好。不如我們的餓鬼道,餓鬼道只有極少數的有大福德的鬼,有時候過得比人還好,但是大多數都是餓鬼,都過得很苦。地獄道壽命長,過得最辛苦,我們常講那不是人過的日子,非常痛苦。那個痛苦的程度我們也無法想像,都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未來境界裡頭最殊勝的,無比的殊勝,第一殊勝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很容易去。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舉《魏譯》的,康僧鎧的本子,「善心生焉。善心者,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三根,為善之自性。與之相應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這句話說起慚愧兩個字很重要。慚,我們一般人講良心發現。一個有良心的人,不肯做不善的事,為什麼?他對不起良心,他做了不善事他心不安。這是自己有這個能力,這叫慚心所。愧,愧是輿論的指責,別人批評,你做的不善人家批評你。這就是今天講輿論的制裁,也產生很大的效果,他怕輿論制裁,怕別人說他過失,也不肯作惡。所以慚愧這兩個是善法,一個出於自動的,一個是被動的,都是善法,都是好事。
無慚無愧這是惡法。無慚是沒有良心,他不講良心,什麼惡事他都敢做,他不怕人家輿論批評,不在乎,認為自己敢作敢為,這是英雄好漢。這樣的人確實有,而且不少。我們面對著,這是我們的老師,一個從正面教給我,一個從負面勉勵我、教我,決定沒有惡念,決定沒有惡行,這就好。自己心安理得,即使今天這種亂世,生活得很快樂。真正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古人說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佛教人隨緣,決定不攀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祖五句話,這五句就是他的博士論文,讓五祖忍和尚印可,給他印證。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這一句,就是沒有想到自性、真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的。只是凡人迷了,不知道。第二句話,「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永遠清淨,沒有染污,染污的是阿賴耶,阿賴耶八個心王、五十一個心所會受染污,真心不受染污。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是生滅法,有生有滅,真心不生不滅。
第三句「本自具足」,一樣都不缺。世尊在《華嚴經》上說了一句話,可以用它來註解什麼叫本自具足。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本來具足,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實在說,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外來的,你找不到,全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見性一切就圓滿了,不向外求。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涅槃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其中之一,涅槃的境界一定是具足這三樣,一樣都不會缺的。法身、般若,法身是真實之際,般若是真實之慧,解脫是真實之利,跟本經上三種真實統統相應。「復名之為輪」者,曇鸞大師有解脫光輪,他用了個輪字。「輪者,圓具之義」,輪代表圓滿,代表沒有缺陷,「表解脫之德圓滿具足」。「無限齊者,離一切局限與齊同」,這個齊是等齊,平等的意思。他超越了,他沒有限量,沒有能跟他平等的;換句話說,他離一切侷限,這真正叫得大自在。
「離有無」,有無二邊,有無二邊都離開,統統放下了。「離一切邊,從容中道。邊中俱離」,二邊離了,還有中道,中道也離了,邊中俱離,這才叫「究竟解脫」,這是無邊的意思。也就是《論註》裡頭「畢竟平等意業」。我們把這些經註合起來看,概念就清楚了。「末後直云平等覺」,平等覺是阿彌陀佛的聖號,本經裡頭佛也稱,釋迦佛也稱阿彌陀佛作為清淨平等覺。所以,清淨平等覺也是阿彌陀佛的德號。「頓顯第一義諦,畢竟平等,萬法一如」。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緣,我說四種。不變隨緣的人是諸佛如來,他應化在世間,他隨緣他不變,已經不變了,可以隨緣;隨緣學不變是菩薩;不變不隨緣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變,他不隨緣;凡夫隨緣隨著變,這個虧就吃大了。隨緣不變四句。不變隨緣是佛,那是用自性的人、用真心的人,我們應當學。菩薩就是在學,隨緣裡頭學不變。隨緣裡面學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叫真修行。怎麼個修,怎麼修成,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佛是什麼?佛就是這麼兩句話,「本體常寂,妙用無窮」,這兩句話就是說的妙覺如來、法身大士,他們真做到了,我們要向他看齊。本體是什麼?心,我們講念頭。念頭應該常寂,不應該常動,常動就是迷,常寂就是覺,就生智慧,智慧起用就妙用無窮。那我們今天心浮氣躁,煩惱無窮,痛苦無盡,在造業受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多苦。所以這個兩句非常重要。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皆蒙光益,都得到佛光的利益,佛光普照的利益。「故云難思議也」。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性光明遍照,我們的自性光明在不在?在。迷了自性,自性般若光明變質,變成什麼?變成起心動念那個波動,這個波動叫無明。迷了就不明,無明是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明瞭。但是這個波動不停,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一個接一個。速度,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個生滅,一秒鐘我們算彈五次,就乘五,就是一秒鐘一千六百兆次。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那是什麼東西?般若智慧變成無明。無明跟般若是一樁事情,覺了就叫般若智慧,迷了就叫無明,我們叫它做起心動念。
迷了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再迷得深就變成六道,六道裡頭再迷得深就變成三途,迷得最深的就是無間地獄。十法界怎麼來的一定要搞清楚。十法界是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作夢一樣。夢雖然是假的,你作惡夢,在作夢的時候不知道那是假的,你在那裡一樣受苦受難,醒過來才知道是假的。我們今天在六道也是一樣的,什麼時候醒過來,知道六道是假的,根本沒這個東西。什麼時候醒過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執著,就醒過來了。醒過來叫阿羅漢,所以阿羅漢六道這一場夢醒過來了,但是還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也是一場夢,從哪裡來的?從無明來的,就是從起心動念來的。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皈是學佛第一堂課,入佛門,皈依三寶,依三寶為師,自稱為三寶弟子,所以三寶的意思一定要懂。三寶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自性三寶,這才是真正皈依處。佛法重視向自性當中去求,明心見性就成佛了,所以我們皈依的是依自性。佛是覺悟的意思,佛陀就是自性覺。自性本來是覺的,為什麼會迷了?這一念不覺就迷了。佛陀的教育沒有別的,就是幫助我們回歸自性,把自性覺找回來,這就成佛了,學佛的功德就圓滿了。自性覺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性德。
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他回歸到自性覺,自性是什麼樣子,他給我們描繪的,第一個「本自清淨」。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佛,這個不能不知道,妄心不是佛,真心是佛。如果用佛跟魔這兩個字來對比,真心是佛,妄心是魔,魔是折磨。真心得大自在、得大喜樂,跟魔恰恰相反,魔是迷,佛是覺。皈依佛,兩足中尊,這個兩,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這兩種。這兩種是所有一切眾生所希求的。在福慧這兩樣當中,佛是達到究竟圓滿,足就是滿足的意思,圓滿了,福慧當中他是最尊貴的,真正到圓滿。這是自性覺。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化眾生,佛教導我們用四攝法,四攝法是佛門的公共關係法、交際法,四條,很管用。第一條是「布施」,這個布施就是我們講的送禮請客,這大家都喜歡,禮多人不怪。建立感情,先用這個方法,要常常送禮,常常照顧。我們過去,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我們用這個方法團結新加坡九個宗教,做得很成功。第二個「愛語」,這個愛語是關心他們的話、照顧他們的話,這個他會感動。第三個是「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他有利益,沒有傷害。
第四個是「同事」,同事是非常非常難,那真正要有定功、要有智慧。我們沒有辦法學這個同事,我們要量力而為,在自己功夫跟能力之內的可以;超越了,這就不行,超越,我們修行會受到障礙。譬如遇到喜歡賭博的,這個我們可不可以跟他同事?我們沒有這個本事。菩薩有,菩薩可以跟他一同去賭博。菩薩賭博一定是每一場都贏錢,他就會問,你用什麼方法,怎麼每一場贏錢?他說我用佛法,用佛法可以贏錢的。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殊勝者,則為諸往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這是不思議境界裡面最殊勝的一句,往生的人非常之多,上至等覺菩薩,下面一直到無間地獄的眾生,遇到緣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斷煩惱,就得涅槃分。這一句就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淨宗法門稱為難信之法,難信就是說這樁事情,這樁事情不可思議。
不但是世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沒有說不要斷煩惱的。我們常說的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無明煩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煩惱多得像塵沙一樣,無量無邊無數無盡,這個東西要斷,它是障礙,別教三賢菩薩就是斷這一類的煩惱。第三種,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的世界我們就用極樂世界來做一個例子,佛世界的常寂光土,這是念老的說法,維次應為無量維。我們在這部經我也說過很多,我說跟念老這個不一樣,我說應該是零維次,常寂光土維次沒有了。維次不是真的,《金剛經》上有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相信維次是虛妄的,不是真的。我們也有證明,證明就是定功,你真正得禪定,空間維次就突破了。
我們人道跟鬼道不同空間維次,我們看不到鬼,鬼也看不到人,可是修定的人,心地特別清淨的人,有時候看到鬼。有特殊情形的時候,我們這個地方還有幾個同學報告的光碟,他把他們見鬼的事情說給我們聽。真見到了,不是假的,就在香港。他們是演藝人員,晚上去拍外景,拍電影,拍外景,到深夜拍完了,在荒山野嶺拍外景,拍完之後看到附近有個小店,大家很歡喜,到這個小店去吃宵夜,吃完之後各人回家去了。回去一夜沒睡好覺,肚子痛,嘔吐,吐出來的是亂七八糟的東西,大家都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哪個人沒發?學了佛,都發了菩提心,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不是正的是邪的、是偏的,所以這個菩提心不起作用。真正重要!我們確確實實沒有惠能大師那樣的上上根,這個我們自己要承認,這種人太少了。
老師當年教學最怕的是我們狂妄,我們以為自己發心了,以為自己跟惠能差不多,他能做得到,我也可以做到,不行。三個老師,三個老師沒見面、沒碰過頭,但是三個老師講同樣的話警告我,惠能那個法子不能學,學不到。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惠能之前沒有出現這樣的人,惠能以後到今天也沒有出現這樣的人,這個路,你要把它死掉,決定走不通。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