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略傳
一、隋唐盛世 善導示現
中國淨土教的大成者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出生於隋朝大業九年 (六一三) ,往生於唐朝永隆二年 (六八一) ,春秋六十九。亦即隋煬帝之時出生,歷經唐高祖、太宗的時代,於高宗之時往生。其活躍於「自信教人信」的正是唐朝國運極爲鼎盛的太宗、高宗時代。而大師出 生之前統一天下之隋文帝時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勢在復興著;文帝頒下「佛教治國策」、「佛教興隆策」、「天下佛寺復興詔」等,全國幾乎成爲佛教化。在佛教信 仰如此澎湃的時代中,大師從無量光明的淨土應化而來,高舉念佛成佛的旗幟,指引衆生,導歸極樂,圓滿佛果。
二、青年立傳 光芒初現
善 導大師的傳記文獻頗多,中國與日本約有二、三十種,可見大師在佛教史上地位之崇高與影響之深遠。其中最早的是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續高僧傳》,其次也是唐 朝的文諗大師、少康大師共纂的《瑞應刪傳》;此外大多是後人站在讚揚的立場所記述的,這當然有其意義,但在歷史上的價值比較低。善導大師的事蹟可資參考的 基本性資料有四種傳記、六種碑文,簡列如左:
(一)、傳記:
1.《續高僧傳》第二十七卷、第十釋會通傳 (附善導傳)
唐 道宣 撰 (西元六四五)
2.《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第十二善導傳
唐 文諗、少康 共錄 (西元八○五)
3.《淨土往生傳》卷中第十五善導傳
宋 戒珠 撰 (西元一○六四)
4.《新修往生傳》卷中第廿五、廿六善導傳、善道傳
宋 王古 撰 (西元一○八四)
(《類聚淨土五祖傳》所引,《大正藏》八十三冊一五七頁)
(二)、碑文:
1.唐慈恩寺善導禪師塔碑 京兆金石錄
2. 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 同
3.龍門大佛像龕記 金石萃編第七十三
4. 隆闡大法師碑銘 同第八十六
5. 淨業法師靈塔銘 同第七十五
6. 光明寺慧了塔銘 金石續編第五
道宣律師生於隋朝開皇十六年 (西元五九六) ,長於大師十七歲;人尚在世,時又青年,而南山律的開祖道宣律師於其《續高僧傳》中便已就其所聞的預先爲大師寫下衆所讚揚的事蹟,雖然僅有簡短的一百二十三字,但大師的偉大,已現端倪。
三、俗姓朱氏 籍貫山東
大師俗姓朱,山東省臨淄縣人 (一說安徽省泗縣) ,年少出家,師事密州之明勝法師,鑽研《法華》、《維摩》等大乘經典。
密州在山東省諸城縣,距臨淄縣不遠。明勝法師是三論宗學匠,與開創三論宗之嘉祥大師吉藏同爲法朗大師的高弟。
四、 隋末唐初 教界盛況
若從當時佛教界的盛況而言,此時嘉祥大師詔入帝都長安之日嚴寺宣揚三論;嘉祥大師寂於武德六年 (六二三) ,善導大師出生之頃,正是嘉祥大師在長安極爲活躍之時。
又天臺宗之開創者智顗大師六十歲往生之時是開皇十七年 (五九七) ,是善導大師出生之前的十六年,之後的天臺宗由其弟子章安大師灌頂在極力弘揚。
淨土教方面,大業五年 (六○九) 四十八歲時歸入淨土教的道綽禪師,正以山西之太原爲中心地域,傳播念佛種子,聲名遠播,七歲之童皆知念佛。
又西天取經,歷經十六年之大旅行,翻譯出所帶回的龐大經典,留下不滅功績的玄奘三藏,早生於大師十一年;大師與三藏大約同時代活躍於帝都長安。
五、見相願生 其來有自
大 師曾經看到「西方變相圖」,大爲震撼,便生欣慕淨土深願往生之情而讚歎地說:「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所謂「西方變相圖」是描繪西方阿彌陀佛之淨土莊 嚴的圖畫,「變」即是轉變,將極樂淨土之相轉變爲圖畫,以令人觀賞,啟人欣慕。大師一見「西方變相圖」便大爲感動,欣求淨土之深切願心,始終不二,始終一 貫,可見大師宿善之厚,其來有自。
六、深歸觀經 親證三昧
大師到了二十歲受具足戒後,與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歎地說:「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觀無量壽經》在隋唐之初是最受歡迎的經典之一,不只爲淨土教家所尊重,也普遍受到佛教界全體的敏銳注目,演講、讀誦此經的可說是所在多有。
就「時」與「機」的痛烈反省,亦即自覺末法之時,則宣說救度罪惡生死凡夫之教法的這一部《觀經》之廣受重視與喜愛是極其當然的。
《新修往生傳》如此記載:「後遁跡終南悟真寺,未逾數載,觀想忘疲,已成深妙;便於定中,備觀寶閣、瑤池、金座,宛在目前。」
終南山在帝都長安之南,而悟真寺則在終南山之藍田縣,係隋朝開皇年間淨業法師所創建,後來有保恭、慧超、法成等法師相繼住錫,他們都修持淨土法門,故悟真寺可謂信仰淨土的實踐道場。而大師二十幾歲便親證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七、訪師求道 徹悟真髓
唐貞觀年中,大師二十餘歲,初聞道綽禪師在晉陽開闡淨土宗風,乃不遠千里,從而問津。對於大師的來訪,道綽禪師心中很歡喜,知道眼前這位青年行者將是自己的後繼者,因而爲其徹說彌陀本願與《觀經》真義。
《觀經》的真髓精神必須以《大經》解釋始能顯明,亦即十三觀的觀佛三昧是所捨的,唯有信佛本願念佛名號的念佛三昧才是一切三昧中王。大師在道綽禪師的指導之下,一切疑問當下冰解而體悟《觀經》的奧義。
如是親蒙面授《觀經》幽意,徹悟淨土真髓,深歸彌陀本願,成爲道綽禪師門下面授之傑出弟子。
道綽禪師繼承曇鸞大師的宗風,唯信彌陀本願之救度,唯念彌陀本願之名號;一生中敷演《觀經》兩百遍,其化風之盛,名高一世,帝王敬仰,庶民齊歸。
八、二河白道 告白信心
依據《新修往生傳》記載,大師訪道綽禪師時,正逢玄冬之首,寒風凜凜,旅途重重,風飄落葉,填滿深坑;乃入中安坐,一心念佛,不覺已度數日,忽聞空中有聲音說:「可得前行,所在遊履,無復掛礙。」於是忘疲出坑,至道綽禪師之玄中寺。
之後大師註解《觀經》,以「二河白道喻」描繪自己入信的過程,曾記述無人空曠之荒野踽踽獨行,令人感受到那時絕處逢生的體驗。
九、徑路修行 唯在念佛
有關大師參謁道綽禪師的經過,《續高僧傳》簡略地說:「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禪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大師所住之悟真寺與道宣律師所住之豐德寺同在終南山,故言「山僧」。唯行念佛,必生極樂,因爲仰仗的是彌陀大願業力之故。故大師有名的〈勸化偈〉云:
漸漸雞皮鶴髮 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 難免衰殘老病
任汝千般快樂 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但念阿彌陀佛」即是「唯行念佛」,即是「徑路」,「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在此可知大師之念佛宗風,乃受教於道綽禪師,而道綽禪師則傳承自曇鸞大師。
十、至誠念佛 行持勤篤
大師之遇道綽禪師,如魚得水,親蒙瀉瓶之教;至貞觀十九年道綽禪師八十四歲 (六四五) 往生之後,又回到悟真寺,時大師三十三歲。
被仰爲親證三昧之聖者善導大師,日常行持甚爲勤篤,其具體情形,《淨土往生傳》這樣地記載:
入堂則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乃至寒冷,亦必流汗,以此相狀,表於至誠。
三十餘年無別寢處,不暫睡眠;除洗浴外不曾脫衣。
護持戒品,纖毫不犯,未嘗舉目視女人。
尊敬一切人,乃至沙彌亦不受禮。
絕意名利,遠諸戲笑。
所行之處,爭申供養;飲食衣服,四事豐饒,皆不自入,並將迴施;好食送大廚供養徒眾,粗惡自食。
乳酪醍醐,皆不飲噉。
諸有嚫施,用寫《阿彌陀經》十萬餘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餘幅。
見壞寺及壞塔,皆悉修營。
燃燈續明,每歲不絕。
三衣瓶缽,不使人持洗,始終無改。
每自獨行,不共眾去;恐談世事,妨修行業。
由此可知大師律己以嚴,待人以寬,而又慈悲心切,所到之處,皆蒙其恩。故《隆闡大法師碑序》讚仰大師之德風而言:「慈樹森疏,悲花照灼。」
十一、一聲佛號 一道光明
大師念佛之精至,達到口念阿彌陀佛一聲,即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百聲千聲,光出亦然,所以後世或稱終南大師 (因住終南山故) ,或稱光明和尚 (因口出光明故 ) 。
十二、較量念佛 佛像放光
又,大師在西京寺內,曾與金剛法師較量念佛的勝劣,大師發願說:
准諸經中,世尊說念佛一法,得生淨土,一日七日一念十念阿彌陀佛,定生淨土,此是真實不誑眾生者,即遣此堂中二像總放光明。若此念佛法虛,不生淨土,誑惑眾生,即遣善導,於此高座上,即墮大地獄,長時受苦,永不出期。遂將如意杖,指一堂中像,像皆放光。 (唐道鏡、善道《念佛鏡》)
十三、寫經十萬 變相三百
大師不愧是彌陀化身,其教化活動,可說不可思議,完全以超人的魄力在推進,據《續高僧傳》及《瑞應刪傳》說:「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幅;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亦即書寫《阿彌陀經》分贈有緣四衆,其數達十萬卷,並以畫相令人欣慕,所以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現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有一本大師真蹟的《阿彌陀經》,此書是一八九九年大谷探險隊在中國的吐魯番所發掘。大師之真蹟進而流布到西域地方,其教化之廣,令人驚歎。
而《淨土往生傳》云:「續至京師,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彼屠沽輩亦擊悟焉。」
亦即大師進入京師長安,廣度民衆,傳授淨土法門,激發四部弟子,無問貴賤,甚至屠沽之輩,亦深受感化,悔改念佛往生。
十四、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佛祖統紀》卷二八如此記載:
唐朝,長安,京姓。本為屠夫,因善導大師,勸人念佛,滿城斷肉。京嫉恨之,持刀入寺,興殺害意;善導大師指示西方,現淨土相。京即回心發願,上高樹念佛,墮樹而終;眾見化佛,引天童子,從其頂門而出天童即其識神。
彌陀救度 隨時存在 隨地存在 毫無條件
不論緇素 不論善惡 剋念願生 立即得生
亦知大師 悲心感人 德人睹面 惡念全消
十五、厭穢欣淨 捨身往生
長安之道俗男女,受感化而歸向淨土者甚衆,且在大師「厭離穢土,欣求淨土」的殷勤教化之下,受到熱烈感化而「捨身往生」的信者,時有所聞,《續高僧傳》說:
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言:「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臺省。
「臺省」即是當時的中央政府,這是道宣律師親聞所記;而《淨土往生傳》更說:
京華諸州,僧尼士女:或投身高嶺,或寄命深泉,或自墮高枝,焚身供養者,略聞四遠,向百餘人。諸修梵行,棄捨妻子者;誦《阿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者;念阿彌陀佛,日得一萬五千至十萬遍者;及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不可知數。
不論帝都,不論地方,僧俗男女,投身斷命,甚至燒身供養,總共超過一百人。
大師感化之偉大一至於此,則其盛德難以形容,在整個中國佛教史上,可說超群拔萃,少出其右,故《瑞應刪傳》言:「佛法東行,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見此令人想到《觀經疏》〈定善義〉言:
歸去來 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 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餘樂 唯聞愁嘆聲
畢此生平後 入彼涅槃城
大師對時代之濁惡與人心之罪障,在極其深邃的洞察之後而吐露出這樣的痛烈心情。
十六、以訛傳訛 誤傳捨身
由於當時「捨身往生」的事蹟頻傳,因而善導大師之其他傳記也有大師捨身往生的傳說,然而這是誤讀前面所引《續高僧傳》之文,此文宋朝戒珠之《淨土往生傳》、王古之《新修往生傳》等誤傳爲大師捨身往生;雖非正確,但由此可知當時願生西方之熱切。
又善導與善道《新修往生傳》作二人說,然這並非二人,也是從同一人的傳記誤傳而來的。
十七、慈恩寺碑 紀念大師
大師法化甚廣,因而在長安市區所住過的寺院除了「光明寺」之外,有名的「慈恩寺」及「實際寺」也是長期弘化的地方。
慈恩寺是名滿天下的玄奘三藏住錫之處,三藏在此譯經院完成了翻譯佛典的不朽金字塔,然而此寺有兩座紀念大師的碑文:
一、唐慈恩寺善導禪師塔碑 永隆二年 (六八一)
僧 義成 撰 李振方正書
二、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 大中五年 (八五一)
僧 志遇 撰並書
可惜這兩座碑文失傳,否則對大師的事蹟會更清楚、更瞭解。
此慈恩寺建立的由來與道綽禪師略有因緣,亦即道綽禪師專事淨土的念佛高風非常受到高宗之母文德皇后的仰慕,而皇后於貞觀十年 (六三六) 去世;到了貞觀二十二年 (六四八) ,爲母作功德之故,當時還是皇太子的高宗便在帝都興建慈恩寺。其落成法會時,詔迎全國五十位高僧,大師便是被敕選的其中一人。
進出長安的大師也時時居住慈恩寺擴展淨土法門,而感化之深,功勳之隆,致使後人一而再地爲其樹碑,永貽懷念,長存崇仰。
十八、龍門大佛 奉敕監造
有關居住「實際寺」的事蹟有二種資料:
一、「隆闡大法師碑」,亦即「大唐實際寺故寺主懷惲奉敕贈隆闡大法師碑銘」 (金石萃編卷八十六、唐四六) ,此碑銘內容,係敍述大師弟子懷惲法師的出家事緣,其碑文云:
高宗總章元載,……時有親證三昧大德善導闍黎,……雅締師資。……
碑文記述懷惲法師 (原爲世爵子弟) 落髮出家,係由大師爲其主持剃度儀式,時爲唐高宗總章元年 (六六八) 。
二、「河洛上都龍門之陽,大盧舍那像龕記」的碑文,世界馳名的洛陽「龍門大佛」是高宗皇帝發心,皇后武氏出錢所建造的,而奉敕監造的即是善導大師。當時大師住錫「實際寺」,故此碑文如此記載:
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皇后武氏助脂粉錢二萬貫,奉敕檢校僧西京實際寺善導禪師。……至上元二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畢功。
上元二年 (六七五) 大師六十三歲,碑文有「西京實際寺善導」之語,可知大師此時是常住在此寺佈教的時期,因當時實際寺住持即是大師弟子懷惲法師。此亦可知大師博學多才,於佛教藝術造詣之深,至於上達天聽,爲皇帝所倚重。
十九、湖北襄陽 傳授勝行
大師弘化與日增盛,不僅遍及山西、河洛,且南至湖北襄陽。《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記述義淨三藏所言云:
苾芻貞固律師者……復往襄州,遇善導禪師,受彌陀勝行。
彌陀本願念佛法門的傳佈受到義淨三藏的注目,且讚揚爲「勝行」,可知此法的殊勝,及大師法化之盛、辛勤之勞。
二十、造疏感夢 楷定古今
在長安期間,大師爲了糾正當時教界對《觀經》的錯解,乃撰著《觀經疏》 (亦稱四帖疏) 四卷,撰寫之前,於佛前標心結願,請求靈驗;當夜即見聖境,諸佛菩薩現前。自此以後,每夜夢中,常有一僧而來,指授玄義科文,既了更不復見。當《觀經疏》圓滿時,再度祈請,連續三夜,皆現聖境。其狀具載於《觀經疏》第四卷,披尋便知。
故後世以此疏謂之「彌陀傳說」,亦謂「楷定古今之疏」,珍重如經,而大師亦被尊爲「楷定古今之大師」。
二一、預知時至 掩室長逝
大 師在帝都長安弘揚彌陀本願念佛法門,非常契應群機,緇素男女之歸依甚衆,門前成市。往生前不久正於所住寺院中畫淨土變相,忽然催促,令速成就;或問其故, 大師回答:「吾將往生,可住三兩夕而已。」時間一到,忽然示現微疾,掩室怡然長逝,身體柔軟,容色如常,異香音樂,久而方歇。春秋六十九,時在永隆二年 (六八一) 三月十四日。
二二、唐朝時代 三大葬禮
由於大師德化,「信奉者其數無量,念佛聲盈滿長安」,故大師葬禮,自必盛極一時。
若據馬祖道一禪師的傳記,有「華嚴歸真於嵩陽,善導瘞塔於秦嶺,禮視齋斬,人傾國城,哀送之盛,今則三之」之文,依此則善導大師的葬禮,乃唐朝時代的三大葬禮之一。
華嚴歸真於嵩陽之「華嚴」,即是華嚴尊者普寂大師,普寂大師之傳中有「傾城哭送,閭里為之空焉」之文,准此推知善導葬禮當亦如是。
此是盛德之自然感召,非藉人為之刻意安排;此可由《瑞應刪傳》讚言:「佛法東行,未有禪師(善導)之盛德矣」印知其實。
二三、信者無量 高弟三名
大師擁有很多足可驚歎的信者,傳記說「士女奉者,其數無量」,因此受業弟子當然也不在少數;其中最有名的有三位,即撰著《釋淨土群疑論》的懷感 (六八○頃) 、懷惲 (六四○─七○一) 、淨業 (六五五─七一二) 。其中懷感大師來不及寫完《群疑論》便已先行往生,而由其師弟懷惲法師續寫完成。
二四、長安南郊 建塔紀念
長安郊外,南望終南山,北眺長安城,所謂臨水面山之佳地的神禾原,一座十三層高的大塔偉然聳立雲霄,這便是奉安大師舍利的「崇靈塔」。
師 事大師十數年的懷惲法師,為紀念恩師之盛德,乃選此勝景建塔立碑,並於塔側興建寺院名「香積寺」,栽植神木靈草,四時供養不怠;此寺由懷惲法師及其師弟淨 業法師相繼住持。這些事蹟都記載於《隆闡大法師碑》及《淨業法師靈塔銘》。然而世間無常,往昔甚爲宏壯的寺觀,如今偉容不在,唯此大塔淩越一千三百餘年的 風雪,巍然獨立於田園中,彰顯大師萬古不滅的遺德,頻添吾人歸依渴仰的遐思。
二五、高宗皇帝 供千舍利
據《隆闡大法師碑》記載當時香積寺的勝景而言:
神木靈草,凌歲寒而獨秀;葉暗花明,逾嚴霜而靡悴。
豈直風高氣爽,聲聞進道之場;故亦臨水面山,菩薩全真之地。
重重佛事,窮鷲嶺之分身;種種莊嚴,盡崑丘之異寶。
但以至誠多感,能事冥資,故能遠降宸衷,令齎舍利,計千餘粒。
加以七珍函笥,隨此勝緣,百寶幡花,令興供養。
由於善導大師的盛德及香積寺的感應,深獲高宗皇帝的崇敬,因而呈佛舍利,「計千餘粒」予香積寺,並加以「七珍函笥」莊飾,同時又以「百寶幡花」,供養道場。
可知大師:生前悲心,下拯群萌;滅後餘德,上感宸衷。
二六、則天皇后 頻臨淨剎
由於大師在長安擁有眾多信徒,香積寺又供養皇帝所獻的法器、舍利子等,故前來瞻仰、拜佛的人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又據《隆闡大法師碑》記載:
則天大聖皇后,承九元之眷命,躡三聖之休期,
猶尚志想金園,情欣勝躅。
或頻臨淨剎,傾海國之名珍;
或屢訪炎涼,捨河宮之秘寶。
則天皇后登上皇位之後,仍然懷念香積寺,而「頻臨淨剎,屢訪炎涼」,每次都「傾海國之名珍,捨河宮之秘寶」的大興供養。
可知大師:塔留香積,長耀明燈;弟子繼德,宸遊頻臨。
二七、王維題詩 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王維(公元七○○~七六一)字摩詰,盛唐開元進士,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蘇軾讚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居士平生信佛,素服長齋,喜禪好淨,有詩佛的美譽。
這首「過香積寺」應是他晚年遊歷所寫,詩中的「雲峰、古木,深山、鳴鐘,泉聲、危石,日色、青松,薄暮、空潭,安禪、毒龍」等,描畫出當時香積寺的靜謐、安寧、幽邃、出塵、深不可測的優美脫俗景象,描畫細緻生動,卻又毫無痕跡,渾然天成。
王維這首「過香積寺」,益使善導、崇靈塔、香積寺,千古留傳,名揚四海。
二八、遺文放光 少康感悟
到 了中唐時代,貞元之初,另一淨土高僧,念佛佛從口出,世稱「後善導」的少康大師 (?─八○五) ,參訪洛京白馬寺,見殿內文字累放光明,甚感奇異,向前探看,乃是善導大師所作的《西方化導文》;少康大師一見非常歡喜,便祝願說:「如果我與淨土有緣, 惟願此文,再現光明。」祝願才畢,果然光明再度閃爍,光中有無數化佛菩薩。少康大師深受感動,當下立誓說:「劫石可移,我願無易矣!」
二九、形像神變 化佛付囑
於是少康大師立即前往長安瞻禮善導大師的影堂,大陳薦獻,乞願一見善導大師,立時善導大師的遺像化爲佛身,向少康大師說:「汝依吾教,利樂衆生,同生安樂。」少康大師一聞,似有證悟。
三十、念佛出佛 善導再來
少康大師兩度見文放光,遂深歸淨土,並立誓言:「劫石可移,我願無易。」又見善導化現佛身而為說法,感應之奇,古今罕有;應化之妙,不可思議;令人感悅徹髓、五體投地。
經此證悟,乃起而自信教人信,自行化他,唯依善導;遂使男女老少,一見少康,皆念佛號;所到之處,滿念佛聲。
後於浙江睦州建淨土道場,集眾念佛,眾人見其念佛一聲,便有一佛從其口出,十聲百聲亦復如是;與善導大師一聲佛號一道光明,前後祖師如出一轍,是故時人稱為「後善導」,譽為「今彌陀」。
北宋之佛學大家無為子楊傑,感伏於少康,深仰於善導,乃作《善導和尚彌陀道場讚》,而以詩偈讚言:
東峰壇級石嵯峨 十佛隨聲信不訛
後善導依先善導 今彌陀是古彌陀
一心正受超三界 孤月澄禪照萬波
乘般若舟遊淨域 度生還亦到娑婆
三一、星曜東方 法然繼起
寂而常照 星曜東方 法然繼起 宗風丕揚
我作此偈 讚古讚今 南山東海 長耀明燈
這兩行讚偈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大德對善導大師及法然上人的部份讚詞。
大師之後,在中國則有少康繼起,大力弘傳,人稱後善導。在日本則有十二世紀被譽為智慧第一、尊為勢至應現的法然繼起,全依善導《觀經疏》創立日本淨土宗,此書遂成為日本淨土宗的根本聖典。法然上人在他所著的《選擇集》結文說:
善導《觀經疏》者:
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
然則西方行人,必須珍敬矣!
同時大師也被尊奉為高祖,而法然則成為宗祖。現在日本最大宗派之淨土法門,其各流各系,皆源出法然,而法然則全依善導。
中國之善導在常寂光中,仍以智慧光,照曜東方,遂使日本之「法然繼起,宗風丕揚;南山東海,長耀明燈」,照引群萌,淨土往生。趙樸老之讚詞,誠可謂「讚古讚今」矣!
三二、本地彌陀 垂跡善導
大師乃是阿彌陀佛化身,事載《西方略傳》;所以生前滅後,盛德靈異不可思議。宜哉!獨得本願深旨,廣度念佛群萌。
法然上人於其《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文讚言:
仰討本地者:四十八願之法王也,十劫正覺之唱,有憑於念佛;
俯訪垂跡者:專修念佛之導師也,三昧正受之語,無疑於往生。
本跡雖異,化導是一也。
三三、二祖對面 一脈相傳
法然全依善導,絕對歸投傾倒於善導,崇拜景仰懷慕於善導,終於感得善導於法然夢定之中,前來讚歎證明,並互相問答,這便是日本淨土門中膾炙人口的「二祖對面」之典故。
根據《夢感聖相記》、《淨土隨聞記》、《源空上人傳》等資料,法然上人自言:
予八閱 (加五閱大藏) 《觀經疏》。知「亂想凡夫,依稱名行,則乘佛願力,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雖自身往生,已得決定;又欲普為眾生,弘通斯道;然時機難計,心懷猶豫。
一夜夢紫雲大起,遍覆四海;雲中出無量光,光中百寶眾鳥,翩翻飛散。
時予陟高山,有一高僧,出於雲中,住立吾前;予即敬禮,瞻仰尊容。腰下金色宛如佛身,腰上緇衣如尋常僧。
高僧云:「吾是唐善導,汝能弘通專修念佛,甚為稀有,故來證之。爾來弘法無塞,遍至四遠。」
予伏請曰:「願淨土教門,面授口訣,將自信教人信。」
和尚示曰:「善哉!喜哉!菩薩大聖,淨土教法,隨願授與。」
超越時空,二祖會面於夢中,何異面授口訣,瀉瓶相傳乎!亦可謂中國後善導者少康,日本後善導者法然;本國異域,一脈相傳。不禁讚言:
唐朝善導和尚為彌陀化身,獨顯本願深意;
日本法然上人是勢至應現,專弘稱名要行。
西方二聖,異國同傳念佛法;
東土兩祖,先後共成淨土宗。
三四、佛教會長 敬撰讚詞
凡夫入報,本願稱名,契法應機,廣度群萌。
大師功勳,耀古灼今,愈至末代,彌增仰憑。
全國政 協前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前會長趙樸初大德,於公元一九八○年,中日兩國佛教徒在兩國淨土宗的共同祖庭、復建之中的香積寺聯合舉行紀念大師往生一千三百年 的盛大讚仰法會上,以萬分崇敬之情,恭撰十一行每行四句之讚詞,讚仰大師是「彌陀乘願再來」,應機宏闡淨土法門,廣啟眾生正信念佛;並感服「龍門大佛」是 「曠古神工」,致使人天永遠尊崇。同時讚歎日本之法然深受善導智慧光的啟發,而創立日本淨土宗,繼承了善導「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淨宗正意,顯示善導法 然,異代繼承,兩國祖師,一脈相傳,其讚言:
惟我大師 乘願再來 淨土法門 應機宏開
五部九卷 妙宣深蘊 能於難信 廣生正信
龍門大像 曠古神工 賴公檢校 人天永崇
行願既圓 隨緣示寂 千三百年 塔留香積
寂而常照 星曜東方 法然繼起 宗風丕揚
四色之蓮 七寶之樹 法音宣流 甘露普注
善信億萬 同具至誠 六時佛號 千載祖庭
爰結勝因 爰興盛會 憶念師恩 永矢弗墬
伽藍斯闢 塔波斯修 海潮迎像 天風送舟
兩邦雲仍 俱會一處 永敦夙好 同遵祖武
我作此偈 讚古讚今 南山東海 長耀明燈
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年四月十四日
趙樸初頂禮敬撰並書
法然上人曾據《觀經》所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之文寫了一首和歌:
月光雖無處不照
唯宿仰望者心中
趙樸老一見,讚賞之餘,也有所感發地寫了兩首短詩和之:
月光常普照
只看有心人
明月懸中天 大地無不照
但問有心人 飲受光多少
可見兩國淨宗祖師,萬代崇仰;亦知樸老於淨土,是個有心人。
三五、蓮池印光 傾心崇仰
蓮池大師於其《往生集》深心感伏善導大師之巍巍高德而讚曰:
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設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印光大師於其《文鈔》極口讚仰善導大師之神通智慧而言: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
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
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三六、善導所說 當作佛說
印光大師於其《文鈔》又以梵唄唱讚而言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又勸人應信「大師所說當作佛說」,而以偈讚言:
世傳師是彌陀現 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 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 所說當作佛說看
三七、智榮禪師 銘文崇仰
宋朝智榮禪師,崇仰大師高德,乃於大師法像銘文讚言:
善導阿彌陀佛化身
稱佛六字 1即歎佛 2即懺悔 3即發願迴向 4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1 但稱佛名,即是對阿彌陀佛最高無上之讚歎,天親菩薩《往生論》言:「稱念佛名即是讚歎門」。
2 名號具德,一念能除八十億劫生死大罪,一念既爾,何況常念,即是常懺悔人;大師《般舟讚》言:「念念稱名常懺悔」以明但念佛名自有懺悔功能。
3 大師於〈玄義分〉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是故但稱佛名,自成發願迴向,必得往生。
4 彌陀因位萬行,果地萬德,皆悉攝在名號,因此六字名號,具諸善法,攝諸德本;是故但稱佛名,自得一切善根,自成莊嚴淨土。
三八、曇省律師 銘偈讚仰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曇省律師深仰大師高德,於大師法像銘偈讚言:
唐善導和尚真像 四明傳律比丘曇省 讚
善導念佛 佛從口出 信者皆見 知非幻術
是心是佛 人人具足 欲如善導 妙在純熟
心池水靜 佛月垂影 業風起波 生佛殊迥
紹興辛巳二月一日
三九、善導示現 古塔古佛
某 師,甘肅人。二○○三年於甘肅天水麥積山一塊石頭上打坐,突然看見天空中出現一座巍巍佛塔,卻沒有頂,塔上出現一尊彌陀古佛。下山後欲往外地參學,便先到 西安,下車後茫然不知何往。突然有一居士前來,帶其前往香積寺,到了香積寺一見善導大師崇靈塔,方知當時空中所見佛塔即此崇靈塔。此塔原有十三層,唯上二 層以日久毀壞,塔頂不在。守塔師父正好有事欲外出,故央其代為守塔十天。
二○○九年六月二十七日,有居士贈其《善導大師要義》等淨土宗善導流教理之書,師欣然頂戴受持而言:「我與善導大師有緣。」
善導大師乃彌陀化身,千載之後猶作如此靈現於今人之前,真是不可思議啊!
四十、善導大師 彌陀化身
二○○八年四月某日上午,淨土宗重慶念佛會之劉天素居士依約前往李沛鴻居士家,一者贈送淨土宗善導流的佛書,二者簡介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盼其信受。
正當劉居士表明重慶念佛會皆依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時,客廳的電視機突然自動開啟螢幕,並出現彩色畫面,畫面中顯現「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等九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停留幾分鐘後,隨即自然隱去。
兩人面面相覷,深感驚奇,電視機何能不啟自開?畫面從何而來?九個大字又如何出現?這豈非彌陀適時顯現靈異,證明善導大師確實是彌陀化身,唯其淨土思想才是純正不虛,以啟發李居士的無上信心!
李居士逢此靈異,甚為感動的說:「真不可思議,我們都親自見證了這一神奇的場面!」
「善導大師係彌陀化身」與「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雙雙獲得法界不可思議的印證,令人震撼無比、感動無量、信受無疑,法喜無盡,正如少康大師言:「劫石可移,我願無易矣!」
四一、夢見善導 歸入念佛
湖南省常德市胡秋菊居士於二○○二年四十五歲時,有緣皈依佛門,然不知為何學佛,於了生死,念佛往生淨土一概不知,由於常往寺院當義工,故亦學會大悲咒、普門品、心經、灌頂真言等佛門一般功課,然並不常念佛。
某日夢見有人告其與唐朝有關,醒後不知此夢含意,唯默識於心。
修學日久,漸知生死大事,亦知往生淨土之重要,然不知自己所修所學能否往生,因而心懷不安,常乞求彌陀觀音能於夢中指點。
二○○四年四月,夢見一棵菩提樹,樹上結滿菩提果,樹下很多古時之人,身披古印度袈裟,告其於「二○○六年到長沙去」。醒後思惟:長沙離常德約二百多公里,時間未到,路亦遙遠,姑且置之。
二○○六年六月,復夢見一座高塔,塔邊有棵迎客松,有比丘尼告言:「妳到長沙去,妳緣在長沙。」但因不知長沙何處有此高塔,遂仍置之。
二○○六年八月,又夢見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寶塔,莊嚴無比,高聳雲霄,從西飄來一位身披青衣古人,住其屋頂,空中傳來兩聲:「善導大師!善導大師!」聞已便醒,然不知善導大師是誰,亦不知高山寶塔位在何處。
一個個神奇夢境,似有所啟示,唯總不解其意。
二 ○○六年十二月,正好長沙開元寺有一比丘尼印悟師父有事回其俗家常德,師與胡居士相識,遂邀胡居士相伴到開元寺。開元寺當家師宗信法師贈予胡居士幾本淨土 宗之佛書,胡居士接手一看,竟然是《善導大師法語》,眼睛突然一亮,心頭為之一震,居然在此長沙開元寺得知善導大師!打開書本,赫見善導大師崇靈塔,更為 驚訝於此塔正是夢中所見之寶塔。
至此,數年來前後幾個神奇夢境,一一得解。夢中有啟示也有引導,正是要她專依鼎鼎有名的唐朝高僧,彌陀化身的善導大師之淨土思想,專念佛名,必得往生。
唐朝高僧,善導大師,彌陀化身,專弘淨土。
千百年後,猶作示現,頂禮善導,悲願無限。
四二、集古賢文 讚十二德
猗歟大哉!大師現法界之身雲,施普濟之妙用,高德巍巍,祖恩罔極,豈鑽之彌堅、仰之彌高所能言乎!吾等愚拙,難讚萬一,否!不免有反污聖德之虞;雖然,為獻讚仰之誠,敬集古德讚語,雖不及大海一粟,九牛一毛,亦為竭此微忱而已矣。
一、本地尊貴德 二、至誠念佛德
三、三昧發得德 四、光從口出德
五、造疏感夢德 六、釋文降魔德
七、楷定古今德 八、廢立絕妙德
九、化導盛廣德 十、帝王歸敬德
十一、遺文放光德 十二、形像神變德
四三、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大師之著作成爲淨宗聖教的有左列「五部九卷」,尚有失傳的《阿彌陀經義》,此書〈定善義〉出現二次,恰如《四帖疏》,是《阿彌陀經》隨文解釋之疏。
此五部之中,《觀經疏》(四帖疏)四卷謂之「本疏」,亦謂「解義分」;其他四部謂之「具疏」,亦即「行儀分」。
四四、當時教界 高僧年表
曇鸞 四七六─五五四
道綽 五六二─六四五
善導 六一三─六八一
真諦 四九九─五六九
信行 五四一─五九四
慧遠 五二三─五九二
智顗 五三八─五九七
吉藏 五四九─六二三
玄奘 六○○─六六四
道宣 五九六─六六七
賢首 六四三─七一二
慧遠(淨影) 大經義疏 二卷觀經義疏 二卷
智顗(天臺) 觀 經 疏 二卷彌陀經義記 一卷
吉藏(嘉祥) 大經義疏 一卷觀經義疏 二卷
《續高僧傳》之善導大師傳
近有山僧善導者,周遊寰寓,求訪道津。行至西河,遇道綽師,唯行念佛,彌陀淨業。
既入京師,廣行此化。寫《彌陀經》數萬卷,士女奉者,其數無量。
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導曰:「定生定生。」
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至地遂死,事聞臺省。
(《續高僧傳》卷二十七 〈遺身篇〉,「會通傳」附「善導傳」)
《瑞應刪傳》之善導大師傳
唐朝善導禪師,姓朱,泗州人也。少出家,時見西方變相,歎曰:「何當託質蓮臺,棲神淨土。」
及受具戒,妙開律師,共看《觀經》,悲喜交歎,乃曰:「修餘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定超生死。」
遂至綽禪師所,問曰:「念佛實得往生否?」師答曰:「各辨一蓮華,行道七日,不萎者即得往生。」
又東都英法師,講《華嚴經》四十遍,入綽禪師道場遊三昧,而歎曰:「自恨多年,空尋文疏,勞身心耳;何期念佛,不可思議。」禪師云:「經有誠言,佛豈妄語。」
禪師平生,常樂乞食,每自責曰:「釋迦尚乃分衛,善導何人,端居索供養!」乃至沙彌,並不受禮。
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鋪;所見塔廟,無不修葺。
佛法東行以來,未有禪師之盛德矣!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之「善導傳」)
善導大師歷代傳記
中國撰述
唐高僧傳(第二十七)會通傳附 | (唐道宣撰) | 樂邦文類(第三) | (宋宗曉編) |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刪傳 | (唐文諗與少康錄) | 佛祖統紀(第廿六.第廿七) | (宋志磐撰) |
念佛鏡 | (唐道鏡善道共集) | 蓮宗寶鑑 | (元普度撰) |
往生西方略傳 | (宋遵式述) | 往生集(第一) | (明袾宏集) |
往生淨土略傳 | (宋清月錄) | 釋氏稽古略(第三) | (明覺岸編) |
淨土往生傳(卷中) | (宋戒珠撰) | 淨土指歸(上卷) | (明大佑集) |
新修往生傳(卷中) | (宋王古撰) | 諸上善人詠 | (明道衍撰) |
新編古今往生淨土寶珠集 | (宋陸師壽撰) | 淨土晨鐘(第十) | (清周克復纂) |
龍舒增廣淨土文(第五 ) | (宋王日休編) | 淨土聖賢錄(第二) | (清彭希涑述) |
日本撰述
類聚淨土五祖傳 (源空編)
善導十德 (源空述)
善導和尚十德抄 (隆寬述)
京師善導和尚類聚傳 (幸西編)
淨土八祖列傳記纂上卷 (直勸纂)
善導和尚行狀記 (諦忍撰)
善導大師別傳註 (鐵空撰)
光明大師別傳纂註 (癸翁撰)
淨業圖記 (靈玄撰)
淨土佛祖圖錄 (神洞撰海雲畫)
善導大師年表
慧淨法師 編
佛曆 | 公 元 | 中國紀元 | 干支 | 善導 | 善 導 事 蹟 | 其 他 紀 事 |
611 | 67 | 後漢明帝 | 丁卯 | 生前 |
| 佛教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始傳中國。 |
796 | 252 | 齊王 | 壬申 | 生前 |
| 《無量壽經》由康僧鎧譯出。 |
878 | 334 | 晉成帝 | 甲午 | 生前 |
| 淨土宗初祖慧遠出生。 |
946 | 402 | 晉安帝 | 壬寅 | 生前 |
| 《阿彌陀經》由鳩摩羅什譯出。 |
956 | 412 | 晉安帝 | 壬子 | 生前 |
| 《易行品》由鳩摩羅什譯出。 |
960 | 416 | 晉安帝 | 丙辰 | 生前 |
| 八月,慧遠往生(八三歲)(一說四一五、四一七)。 |
968 | 424 | 宋文帝 | 甲子 | 生前 |
| 《觀無量壽經》由畺良耶舍譯出。 |
990 | 446 | 宋文帝 | 丙戌 | 生前 |
| 三月,北魏詔令諸州厲行廢佛政策(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一),盡誅長安沙門,破壞一切經典圖像,北魏佛教遂遭毀滅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 |
996 | 452 | 元嘉二九年 | 壬辰 | 生前 | 北魏太武帝被弒而亡。 | |
1020 | 476 | 宋明帝 | 丙辰 | 生前 | 淨宗祖師曇鸞出生於大同府雁門(山西省代縣,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 | |
1067 | 523 | 梁武帝 | 癸卯 | 生前 | 淨影寺慧遠出生。 | |
1073 | 529 | 梁武帝 | 已酉 | 生前 | 《往生論》由菩提流支譯出。 | |
1082 | 538 | 梁武帝 | 戊午 | 生前 | 天台宗智顗出生。 | |
1093 | 549 | 梁武帝 | 己巳 | 生前 | 三論宗吉藏(嘉祥)出生。 | |
1098 | 554 | 梁元帝 | 甲戌 | 生前 | 曇鸞往生(七九歲,北齊天保五年)。 | |
1106 | 562 | 陳文帝 | 壬午 | 生前 | 淨宗祖師道綽出生於并州汶水(山西省文縣)或謂并州晉陽(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 | |
1119 | 574 | 陳宣帝 | 甲午 | 生前 | 五月,北周武帝廢止佛道二教,損毀經像,盡迫僧道還俗(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二)。 | |
1133 | 589 | 隋文帝 | 己酉 | 生前 | 隋朝統一中國,南北朝告終。 | |
1136 | 592 | 開皇十二年 | 壬子 | 生前 | 淨影寺慧遠寂(七六歲)。 | |
1140 | 596 | 開皇十六年 | 丙辰 | 生前 | 南山律宗道宣出生。 | |
1141 | 597 | 開皇十七年 | 丁巳 | 生前 | 天台宗智顗寂於石城寺(六十歲)。 | |
1144 | 600 | 開皇二十年 | 庚申 | 生前 | 日本首次遣使入隋。 | |
1145 | 601 | 隋文帝 | 辛酉 | 生前 | 敕令於全國一一三州建立舍利塔。 | |
1148 | 604 | 仁壽四年 | 甲子 | 生前 | 四月,日本聖德太子發布十七條憲法,其中規定禮敬三寶。 | |
1149 | 605 | 隋煬帝 | 乙丑 | 生前 | 十月,帝臨幸天台山,敕賜「國清寺」之額。 | |
1151 | 607 | 大業三年 | 丁卯 | 生前 | 一月,敕令諸州請度僧千人。 | |
1153 | 609 | 大業五年 | 己巳 | 生前 | 道綽詣玄中寺,歸入淨土門,時年四十八歲,曇鸞滅後六十九年,成為曇鸞滅後弟子。 | |
1157 | 613 | 大業九年 | 癸酉 | 一 | 姓朱,安徽泗州人(瑞應刪傳)。 | |
1162 | 618 | 唐高祖 | 戊寅 | 六 | 隋煬帝被弒。 | |
1167 | 623 | 武德六年 | 癸未 | 一一 | 於諸城縣依明勝法師出家,學《維摩經》、《法華經》。 | 五月,三論宗吉藏寂(七五歲)。 |
1170 | 626 | 武德九年 | 丙戌 | 一四 | 五月,佛道二教徒論爭故,敕令沙汰佛道二教,京留三寺二觀,諸州各留一寺一觀,置僧千人,餘皆廢除或令還俗。 | |
1174 | 630 | 唐太宗 | 庚寅 | 一八 | 見極樂變相圖,深受感動,發願生心。 | 八月,日本首次遣使入唐。 |
1175 | 631 | 貞觀五年 | 辛卯 | 一九 | 波斯穆護何祿傳入祅教。 | |
1176 | 632 | 貞觀六年 | 壬辰 | 二十 | 受具足戒。 | 八月,日本留學僧靈雲、僧旻等人隨唐使歸國。 |
1177 | 633 | 貞觀七年 | 癸巳 | 二一 | 二十幾歲,便依《觀經》證入三昧,古今高僧,少出其右。 | |
1179 | 635 | 貞觀九年 | 乙未 | 二三 | 周遊寰宇,求訪道津。 | 相部律宗法勵寂(七六歲)。 |
1180 | 636 | 貞觀十年 | 丙申 | 二四 | 九月,攝論宗道英寂。 | |
1182 | 638 | 貞觀十二年 | 戊戌 | 二六 | 禪宗六祖慧能,生於南海新興(廣東省)。 | |
1183 | 639 | 貞觀十三年 | 己亥 | 二七 | 大師弟子懷惲出生。 | |
1184 | 640 | 貞觀十四年 | 庚子 | 二八 | 十一月,華嚴宗初祖杜順寂(八四歲)。 | |
1187 | 643 | 貞觀十七年 | 癸卯 | 三一 | 華嚴宗三祖賢首(法藏)生於長安。 | |
1189 | 645 | 貞觀十九年 | 乙巳 | 三三 | 從玄中寺返終南山悟真寺,嚴持戒律,一心念佛(一說二八歲時)。 | 一月,玄奘從印度返抵長安。 |
1192 | 648 | 貞觀二二年 | 戊申 | 三六 | 為大慈恩寺落成法會五十大德之一。 | 高宗為皇太子時,為母后薦福,於長安建立大慈恩寺,於寺西北隅建造譯經院。 |
1193 | 649 | 貞觀二三年 | 己酉 | 三七 | 淨土宗迦才往生。 | |
1194 | 650 | 唐高宗 | 庚戍 | 三八 |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由玄奘譯出。 | |
1195 | 651 | 唐高宗 | 辛亥 | 三九 | 禪宗四祖道信寂(七二歲)。 | |
1199 | 655 | 永徽六年 | 乙卯 | 四三 | 大師弟子淨業出生。 | |
1207 | 663 | 唐高宗 | 癸亥 | 五一 | 住於實際寺,為檢校僧。 | |
1208 | 664 | 唐高宗 | 甲子 | 五二 | 二月,玄奘寂於玉華宮(六三歲,一說六五歲)。 | |
1211 | 667 | 唐高宗 | 丁卯 | 五五 | 南山律宗道宣寂(七二歲)。 | |
1212 | 668 | 唐高宗 | 戊辰 | 五六 | 懷惲(三十歲)於西門寺依大師出家,後為實際寺住持。 | |
1215 | 671 | 唐高宗 | 辛未 | 五九 | ||
1216 | 672 | 咸亨三年 | 壬申 | 六○ | 自今年至六七五(上元二年)之三年間,因深諳佛教藝術,乃被征召入宮,奉敕前往洛陽龍門山檢校 (監督)彫刻八十五尺之石龕大毘盧舍那佛像,並監造龍門最大寺院奉先寺。 | |
1218 | 674 | 唐高宗 | 甲戌 | 六二 | 禪宗五祖弘忍寂(七四歲)一說六七五年。 | |
1220 | 676 | 唐高宗 | 丙子 | 六四 | 於長安熱心教化之餘,撰著《五部九卷》並《彌陀經義》等淨宗寶典。 | |
1224 | 680 | 唐高宗 | 庚辰 | 六八 | 淨土宗慈愍三藏(慧日大師)出生。 | |
1225 | 681 | 永隆二年 | 辛巳 | 六九 | 三月十四日,化緣圓滿,回歸極樂(新修往生傳)。 | 此年由僧義法師撰《唐慈恩寺善導禪師塔碑》樹立於慈恩寺,彰顯大師偉德,長存景仰。 |
1233 | 689 | 武則天 | 己丑 | 滅後 | 善導大師圓寂後,唐高宗和武則天為紀念大師偉業,乃敕門弟懷惲於長安鳳城之南神禾原建立大師崇靈塔十三層,並建造香積寺,殿堂崢嶸,雄偉壯觀。 | |
1245 | 701 | 武則天 | 辛丑 | 滅後 | 十月,大師弟子懷惲往生(六二歲)。 | |
1256 | 712 | 唐玄宗 | 壬子 | 滅後 | 淨土宗承遠出生。 | |
1257 | 713 | 先天二年 | 癸丑 | 滅後 | 一月,義淨寂(七五歲)。 | |
1277 | 733 | 唐玄宗 | 癸酉 | 滅後 | 大師著《往生禮讚》傳入日本。 | |
1288 | 744 | 唐玄宗 | 甲申 | 滅後 | 大師著《觀經四帖疏》於此年已在日本傳寫,可知此《疏》早已傳入日本。 | |
1292 | 748 | 天寶七年 | 戊子 | 滅後 | 慈愍往生(六九歲)。 | |
1329 | 785 | 唐德宗 | 乙丑 | 滅後 | 少康於貞元之初,在洛陽白馬寺見大師《西方化導文》放光,又於長安大師影堂蒙大師化身開示,遂歸心淨土,私淑大師,自行化他,唯事念佛。 | |
1346 | 802 | 貞元十八年 | 壬午 | 滅後 | 承遠往生(九一歲)。 | |
1349 | 805 | 貞元二一年 | 乙酉 | 滅後 | 十月,少康(後善導)往生。 | |
1382 | 838 | 唐文宗 | 戊午 | 滅後 | 淨土宗法照往生(或說八三二。出生時間不詳)。 | |
1383 | 839 | 唐文宗 | 己未 | 滅後 | 大師著《觀念法門》、《法事讚》、《般舟讚》傳入日本。 | |
1386 | 842 | 唐武宗 | 壬戊 | 滅後 | 五月,武宗滅佛(至八四五年,為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三),寺皆廢棄,逼令僧尼還俗,佛像、鐘、磬,改鑄錢幣或農具,史稱「會昌法難」,為四大法難中最慘烈。 | |
1395 | 851 | 唐宣宗 | 辛未 | 滅後 | 大中五年,志遇法師撰寫《唐慈恩寺善導和尚塔銘》樹立於慈恩寺。 | |
1499 | 955 | 後周世宗 | 乙卯 | 滅後 | 世宗實行排佛政策,詔令廢止佛寺,毀佛像,收鐘、磬、鈸、鐸之類鑄錢(三武一宗法難之第四 )。 | |
1576 | 1032 | 宋仁宗 | 壬申 | 滅後 | 約於此後,智榮禪師崇仰大師高德,於大師法像銘文讚言:「善導阿彌陀佛化身。稱佛六字:即歎佛、即懺悔、即發願迴向、一切善根莊嚴淨土。」 | |
1677 | 1133 | 唐宋高宗 | 癸丑 | 滅後 | 四月七日,日本淨土宗開祖法然出生。 | |
1705 | 1161 | 紹興三一年 | 辛巳 | 滅後 | 二月一日,南宋曇省律師深仰大師高德,於大師法像銘偈讚言: | |
1712 | 1168 | 南宋孝宗 | 戊子 | 滅後 | 九月,日僧重源(法然弟子)入宋攜帶「淨土五祖像」回日本。 | |
1719 | 1175 | 南宋孝宗 | 乙未 | 滅後 | 春,法然(四三歲)第八遍閱讀善導《觀經四帖疏》至〈散善義〉「正定業」之文,忽悟彌陀救度之理,遂徹底歸入淨土門。 | |
1756 | 1212 | 南宋寧宗 | 壬申 | 滅後 | 正月二五日,法然回歸極樂(八十歲)。 | |
1757 | 1213 | 嘉定六年 | 癸酉 | 滅後 | 日僧明信入宋尋覓大師所有著作,毫無所獲,空手而歸。 | |
2405 | 1861 | 清文帝 | 辛酉 | 滅後 | 十二月十二日,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出生於陜西合陽。 | |
2435 | 1891 | 清德宗 | 辛卯 | 滅後 | 大師《五部九卷》回歸祖國。 | |
2443 | 1899 | 光緒二五年 | 己亥 | 滅後 | 日本探險隊在吐魯番(新彊省)發掘到大師真蹟之《阿彌陀經》及「淨土變相圖」。大師真蹟,遠傳西域,教化之廣,令人驚歎。 | |
2484 | 1940 | 民國廿九年 | 庚辰 | 滅後 | 十一月四日,印光往生(八十歲)。 | |
2510 | 1966 | 民國五五年 | 丙午 | 滅後 | 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1966-1976),搗毀寺廟,焚燒經像,盡迫僧尼還俗,中國佛教滅亡(台灣除外)。 | |
2522 | 1978 | 民國六七年 | 戊午 | 後 |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允許部份佛教恢復,非宗教場所,仍禁止佈教。 | |
2524 | 1980 | 民國六九年 | 庚申 | 滅後 | 五月十四日,中日兩國佛教徒在兩國淨土宗的共同祖庭--復建中的香積寺,聯合舉辦紀念大師往生一千三百年的大型讚仰法會。 |
印光大師讚善導和尚
淨宗法師 整理
一、讚大聖不測德
善導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聖人。
善導大師之大聖人,神妙不測者。
(文鈔三編卷三,覆溫光熹居士書十)
二、讚彌陀化身德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善導,彌陀化身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
(文鈔續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善導乃彌陀化身。
(文鈔三編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彌陀化身,殆非虛傳;蓮宗二祖,萬代景仰。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三、讚所說等佛德
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
切誡學者須撝謙,兼使極力生欣厭。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擇機理雙契幹。
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文鈔續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讚偈》)
四、讚觀經四帖疏
善導和尚《四帖疏》,淨業行者之指南針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善導疏》,契理契機,善說法要。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佛經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約事相發揮。
台宗《觀經疏妙宗鈔》,諦理極圓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鈍均益也。
(增廣文鈔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五、讚楷定專修德
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闡淨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實處,教人修持。至於所示專雜二修,其利無窮。專修謂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如是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
雜修謂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書)
何座下自立門庭,不按佛祖之成規乎!
善導專修,身業專禮,口業專稱,意業專念。其證道也,非自力證道之所能比也。
(增廣文鈔卷二,覆法海大師書)
善導疏《淨土三經》,力勸專修。
(增廣文鈔卷二《廬山青蓮寺結社念佛宣言書》)
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
(增廣文鈔卷二,覆崇明黃玉如書)
善導乃彌陀化身,其所示專修,最吃緊。
(文鈔三編卷二,覆沈授人居士書)
六、讚發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臨終助念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願見聞,咸生正信;輾轉勸導,功德無量。
(文鈔續編下《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來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臨終果能聞善知識開導,及他人助念,己隨之念,其左右眷屬善巧將護,不使其起情愛及瞋恨心,皆可往生。
(文鈔三編卷二,覆章緣淨居士書三)
七、讚弘超諸宗德
師當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淨土愜群情,佛力誰與京。
若肯投誠,西方定往生。
(文鈔續編下《唐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讚偈》)
八、讚化度普廣德
善導在長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聲,盈於道路;其往生者,當不止百千萬億。
(文鈔續編下《淨土經聖賢錄序》,民二十二年)
善導少康,宏揚淨宗;閭巷道路,佛聲廣播。
如唱秧歌,人人願聽;如傳聖詔,各各遵行。
(文鈔三編卷三,覆淨善居士書)
註:少康大師,人稱「後善導」。
九、讚至極慈悲德
善導和尚專以平實事相法門,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觀心約教等玄妙法門,其慈悲可謂至極無加矣。
覺善導婆心,更加親切。
(增廣文鈔卷一,與康澤師書)
善導和尚云:末法眾生,神識飛颺,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增廣文鈔卷一,覆吳希真居士書一)
《善導疏》不用諦觀等深意,但直釋經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增廣文鈔卷三《觀無量壽經善導疏重刻序》)
善導法照,特闡蓮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籠。
末世眾生,斷惑匪易;唯此一法,堪為怙恃。
(增廣文鈔卷三《佛化隨刊序》)
十、讚懸護萬代德
善導,彌陀化身也。其所示專修,恐行人心志不定,為餘法門之師所奪;歷敘初二三四果聖人,及住行向地等覺菩薩,末至十方諸佛,盡虛空、遍法界,現身放光,勸捨淨土,為說殊勝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發願,專修淨土,不敢違其所願。
善導和尚,早知後人這山看見那山高,渺無定見,故作此說。以死盡輾轉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廣文鈔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書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