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勝易 淨宗法師講述
緣 起
念著「南無阿彌陀佛」,你是否被佛的慈悲感動過?
佛法本來是最有人情味兒的,因為佛愛眾生甚於父母愛孩子。
因果的沉重、六道的恐怖令我們心急如焚,豈不知佛的心比我們還焦急,恨不能把十方眾生一時接到極樂世界。
正因如此,淨土法門不是要我們修到某種境界去感動阿彌陀佛(就好像應聘考試,一萬個人中只取前三名),而是阿彌陀佛用祂的慈悲感動我們,讓我們稱念名號、接受救度。人人皆可稱名,人人皆能得救。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對我們每個眾生都是開放的,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
誰都知道:念佛能往生。但是,一提到行持,人們很容易把這普機普緣之教說成一機一緣之法:達不到一心不亂不能往生,不斷煩惱不能往生,不修助行不能往生,臨終把握不住正念不能往生……
既入佛門,誰不想斷除煩惱?誰不想清淨此心?然而,由於我們根機不堪,這種種條件實 在難以達到,久而久之,我們的心被吊到了半空,往生似乎變得越來越渺茫,一想到生死大事,心裏就忐忑不安。《無量壽經》說「信心歡喜」、「歡喜踴躍」、 「歡喜信樂」,我們的念佛怎麼跟經中講的完全不同?
「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心淨則土淨」、「心水渾濁,佛月不能現前」……這些引自別宗的高深理論使我們約定俗成地把《阿彌陀經》的「一心不亂」理解為止息妄念、攝心歸一的功夫境界。於是,「方便法門頓生荊棘,易行之道翻成險徑」(黃念祖居士語)。
善導大師完全站在淨土宗的立場,集成了龍樹、天親、曇鸞、道綽的淨土理念,糾正了諸宗行人對淨土宗的曲解,將釋迦、彌陀二尊的本懷和盤托出:一切善惡凡夫皆可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報土。念佛是乘佛願力,不是做功夫。
淨宗法師的開示,完全忠實於善導大師思想,以淨土三部經為依據,目標專一,不涉他 宗,深入淺出,不尚玄妙,樸實親切,打動人心,把阿彌陀佛的名號送到每個濁世凡夫的嘴邊,讓我們歡喜踴躍地稱念,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往生,真正體現淨土宗 「簡單化、易行化、民眾化」的特點;當年善導大師在長安城的教化風格也正是如此。
為方便蓮友學習、研討,我們把淨宗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整理出來,試著將初稿拿給大家傳 閱。讀過的蓮友無不眼前一亮,「心裏像點了盞明燈似的」,三經教旨豁然通透,人生大事終有依託,從此真正開始老實念佛,不再妄自尊大、好高騖遠;不再見異 思遷、搖惑不定;不再尋奇覓巧、旁徵博引,試圖用各種般若經典圓解淨土法門,以撫慰自己那顆疑懼的心。
淨業行人當中,的確有一些尊貴的念佛人,並不懂得很多道理,只認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老老實實一句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覺得累 --這可謂淨土門的上上根,印光大師謂之「愚不可及」,很少有人比得上。
但是,像我們大多數人,如果不把往生淨土的道理弄明白,是沒辦法老實念佛的,「這樣念著佛就能往生嗎?心不清淨怎麼辦?妄念怎麼辦?惡業怎麼辦?還有臨終……」
那就讓我們暫時放下自己的成見,從淨宗法師平實而生動的開示中領略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領受阿彌陀佛的慈悲宏恩吧。
為便易讀易記,我們在整理淨宗法師的開示時添加了小標目。為滿足廣大蓮友的渴求,茲按講解先後順序及各講份量厚薄編為三冊,另取書名,作為「淨宗講話之一、二、三」出版,而與法義開展的次第也剛好吻合。
一、《淨宗略講》。內含淨宗法師二○○一年大連開示四篇:《淨土宗大意》、《善導大 師要弘二門判略講》、《阿彌陀經略講》、《印光大師法語略講》。第一篇說明聖道門與淨土門的差別,而重在淨土門;第二篇說明淨土門內要門與弘願的差別,而 重在弘願;第三篇是就淨土正依三經之一的《阿彌陀經》的要點所作的開示;第四篇精選印光大師的法語而作講解,說明淨土法門之所以稱為特別法門,在於仗阿彌 陀佛弘誓大願力,而勸極生信願。
二、《念佛勝易》。同是二○○一年大連開示,講解《念佛感應錄序言》,著重說明念佛法門簡捷易行,利益殊勝。
三、《唯說念佛》。二○○二年山東龍口開示,講解《淨土宗略要文》,說明淨土三經一致的宗旨,在於「唯說專念彌陀名號得生」。知此,則專修念佛萬牛莫挽,往生淨土如握左券。
佛恩 二○○四年十一月三十日
序 講
念佛感應錄
南無阿彌陀佛。
今天先向大家介紹這本《念佛感應錄》,然後我們學習《念佛感應錄》的序言。這本書的封面是一幅非常慈悲、吉祥的阿彌陀佛接引像。
類似《念佛感應錄》的書,自古到今可以說很多,念佛感應的事例太多了,古代由於信息的傳播不夠通暢,記載下來的,不過是萬分之一。現代就比較方便一些了。殊勝的念佛感應,確實能發起我們的信心,也能使我們知道佛的慈悲。
我們為什麼特別向大家推薦這本《念佛感應錄》呢?我覺得這本感應錄的優點,是別的感應錄裏所沒有的。
第一是教理上的引導。一般的感應錄只是把事蹟記載下來,讀的人也就讀了一遍,往往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教理不明了,甚至由於自己的知見而產生錯誤的理解。可是,這本書就不一樣了,編者作了一篇很好的序言,分成十一章,有五十多頁, 從教理方面作了詳細的引導,把「一向專念」的道理作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剖析,而且,在一些典型的事例後面,編者很慈悲地下了按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把 教理上的依據闡釋出來,使得我們通過這些事蹟來體悟佛法,這是一大優點。
第二是事蹟上的分類。這本感應錄,編者完全選取的是專念阿彌陀佛的感應事蹟,並對 這些感應事蹟進行了分門別類。比如說,第一章是「念佛勝易」,顯示念佛殊勝容易;第二章是「念佛放光」;第三章「念佛鬼退」;第四章「念佛癒病」;第五章 「念佛免難」……有現實利益,有往生利益,有條不紊;讓人一看便知念佛萬能,利益無邊,所求皆應。
這本書可以說不論是信佛很久的,還是初機學佛的,乃至社會上的一般人士,個個愛看,因為讀起來不難,篇幅不長,每篇例子也很生動,都是很好的個案,加以教理的說明,可以講太完美了。這本書流通之後,迴響很熱烈,很受歡迎。不管任何人學念佛,讀到這本書,都非常歡喜。
慧淨法師
先介紹這本書的編者慧淨法師。
慧淨法師的名字有的蓮友比較陌生。慧淨法師是台灣人,專依善導大師,對善導大師思 想有專門的、獨到的、精深的、系統的研究,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善導大師思想的代言人,在這一方面沒有人能超過慧淨法師。法師十幾年來,淡薄名利,清淨獨 居,投身於淨土宗教典的編譯工作,這本書的後面列出了慧淨法師所編撰的叢書的目錄。慧淨法師本人也有很大的人格力量,持戒嚴格,念佛不輟,簡樸單純,柔軟 慈悲。對於慧淨法師所編叢書,我們怎樣讚歎也是不夠的。
慧淨法師所編纂的書,教理上非常有系統性,語言文字非常簡潔,完全依據經典和祖師的教釋,同時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慧淨法師所編這套叢書,可以肯定地說,會流傳久遠,因為紮根於彌陀的誓願,契合於眾生的根機。
精彩論文
《念佛感應錄》編者序,雖然是一篇序文,其實是一篇非常精彩的論文,就善導大師所說的「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而作細緻的闡發,非常具體,淋漓生動。
這篇序文總共分成十一章,前七章說明「念佛」二字,第八章說明「感應」二字,後三章說明「錄」之一字。教理的闡發主要在前七章,而以第二章「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為核心、為源泉,其它各章作從屬的說明。第八章是破疑。後三章交待本書目的,勸人專修念佛。
次第來說,第一章「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首先從時、從處、從機的角度,將念佛一法從一般萬法中突出出來,說明念佛雙具「勝」、「易」的特點。
為什麼念佛既勝又易,唯一適應末法、濁世、愚惡的根機呢?接下來第二章「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從根源上作了教理上的深刻闡發。
彌陀本願之念佛,有什麼殊勝的功能和利益呢?接下來第三至第七,共五章來說明。其中第三「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第四「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兩章,從念佛本身來說明,因為念佛,順阿彌陀佛本願,蒙受彌陀光攝,佛聖護持。第五「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第六「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兩章,對比其它佛菩薩和法門,說明唯有彌陀與眾生緣分最深,念佛已總收一切法門,不必捨念佛再修他法。第七「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是對前四章的總結,突出說明念佛不僅得現世種種利益,更得當來往生成佛之大利;不單單是當來往生成佛之利,現世種種利樂也無不含在其中;所以不管是為了往生,還是為現世安樂,都只需念佛。
前面從第一至第七章,教理的闡發已經透徹詳盡,第八章「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說明念佛感應的原理,兼破一般人可能有的疑惑。
第九「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第十「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第十一「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三章,點出本感應錄的特點和目的。
全篇一氣呵成,貫穿「專修念佛」。
【正 講】
第一章 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我們來學第一章 ──「應機妙法,唯在念佛」。
先解釋標題。在佛法當中,機和法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所謂「契理契機」,一切佛法不過是機和法的關係,如果機和法脫離了,就成為戲論,就不能成為真實的佛法。 「機」就是指眾生,指我們眾生千差萬別的根機;「法」就是指佛法。佛法不是獨立存在的,佛法是為眾生而存在的,有什麼樣的眾生,就有什麼樣的法來相應於他,解脫他、救度他,所以,這個法呢,一定要應機, 「應」就是適應、順應。法如果不應機,我們就沒法修學。比如說,禪宗也很好,密宗也很好,天臺、華嚴都很好,可是這些不應我們的機,這些法只能塵封在圖書館裏邊,只能存在有學問、有智慧的人那裏。
「應機妙法,唯在念佛」,這是就我們這樣的根機了。或許有的人讀到這裏,他有點不同的看法,「我們可以修別的法門哪! 」那就和淨土法門不相應了,就不是淨土法門的根機了。淨土宗特別強調從我們機的角度來擇法,這一點提供給大家來考慮。
佛法法門很多,我們能接觸到很多書籍、錄音帶、VCD。凡夫的心理特點往往是這樣子的:如果講「這個法門好,殊勝! 」我就學這個,「那個殊勝!」就學那個,往往不是從眾生的機這一邊出發的,所以說就不太現實。佛法要有現實性,你要把自己的機做一個瞭解,看清自己的機,然後選擇相應的法。
比如說做生意,各行各業都賺錢,但是你呢,要選擇一個自己能賺到錢的行業。
我們學佛,也要站在這個角度來考慮,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法跟我們適應?不要好高騖遠,講的話很大,做起來通通做不到,這樣就沒有意義了,佛法就失去價值了。
《序言》開頭說: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這兩句話是大家熟悉的,佛法法門本身並不比較其高下,而是從現實效果和利益出發,能順應我們的根機,這個就是妙法。一個法門再好,但不能順應我們的根機,那就不是妙法。我們如果生病了,到藥店買藥,我們會不會這樣, 「哇,這藥是進口的,四百塊錢一粒,很名貴!」結果它是治偏癱的;你是得了感冒,你把它買回去吃了管用嗎?如果你得了感冒,你就買感冒的藥,你不是從藥品價格的高低來判斷,能夠對你的病症,這就是一服好藥。
這是說明我們不要以凡夫的知見判斷這個高、那個低,而是從我們眾生的根機的角度出發,以我們能不能解脫生死這個角度來判斷。底下說了: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
我們現在所處的地點在哪裡呢?在娑婆世界;我們處在什麼樣的時代呢?叫做末法時代;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呢?是愚癡造惡之輩。擇法修行的人,要慎重考慮這幾方面的因素。環境、地點對我們有很大的障礙性, 「娑婆世界」是「堪忍世界」,是苦惱世界,娑婆世界的眾生,佛在經中講,是造罪造業深重的眾生,是被諸佛所捨棄的眾生,《悲華經》裏邊說「一千四佛所放捨者 」,過去佛通通放捨了,為什麼放捨了呢?我們罪業太深重了。這樣的眾生,既然是別的佛所放捨的,依別的教法,就不能得救了。
末法時代的教法
現在是末法時代,已經不是大聖釋迦牟尼佛的正法時代了,正法時代的行持標準,末法眾生不能適應。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邊說「夏葛冬裘」,夏天就要穿涼爽的 單衣,冬天就要穿暖和的棉皮大衣。你說 「這件T恤衫很好,是名牌的,我很喜歡它!」到冬天你還穿著它,那就不合時宜了,識時務者為俊傑嘛!同樣,你說「這個法很好」,是很好,但是是正法時代所 行的法,你到末法時代再來修,你修不來了嘛!比如講 「戒定慧三學」,這是佛法的基礎,以戒得定,以定發慧,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然後得解脫。但是這個教法到目前就不行了,近代弘揚戒律的弘一大師,他的 修持和名望都是很高的,弘一大師講,我們中國的戒,從宋朝就斷掉了,他說自己也不是一個完整的比丘,他認為自己是一個 「受三皈的沙彌」,沒得到清淨的戒體,為什麼?傳承斷了。
在我們末法時代,要選擇什麼樣的教法呢?《大集月藏經》告訴我們說:「末法時代,億 億人起行修道,無一得者,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所以,站在時代的角度來判斷,只有念佛這一法;站在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來看 ── 娑婆世界煩惱強盛,罪業深重,沒有佛力把我們救拔出去,怎麼可能得救?有句俗話說「跳進黃河洗不清」,黃河的水是濁浪滔滔,跳進去能洗得乾淨嗎?洗來洗去 還是有黃泥,對不對?怎樣才能洗乾淨呢?一定要有一個人把你從黃河裏邊拽出來,在淨水裏給你洗才能洗得乾淨。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光是一條黃河了,是 「五濁惡世」,我們墮落在五濁惡世當中,六根對六塵,起心動念,無不是染污之法,我們要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洗刷乾淨,怎麼做得到呢?從時間、處所的角度 講,我們必定要仰靠一個外力,能把我們從娑婆世界拯拔出去,轉生淨土,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清淨。
心淨國土淨
佛法裏有兩句話,一個叫「心淨國土淨」,一個叫「國土淨心淨」。聖道門修行的人以前面那一句為他的宗旨,心清淨了,國土就清淨了,道理講起來雖然不錯,事實上呢,凡夫沒有一個人做得到,大話好講,大事難做。佛菩薩就不一樣,阿彌陀佛就 「心淨國土淨」,祂的清淨願心莊嚴,就形成了清淨的極樂國土,這話是菩薩的身份才能講得出來、才能做得到,對凡夫來講,就不切實際。
依我們淨土宗來講,「佛土淨心淨」!極樂淨土是很清淨的,我們的心雖然染污,但是,到了極樂淨土,自然心就清淨了,開悟了,證無生法忍了。
以我們娑婆世界來說,我們來到大連的海洋公園,這裏環境清淨優美,一個星期的工作壓 力當下就放鬆了很多,就感到心地清淨了很多,對不對呀?凡夫就是這樣,內心總是隨著環境而改變,我們沒有以心轉境的力量,只是心被境轉。心既然被境轉,就 要選擇好的境,就是要到淨土去。你如果能做到境被心轉,那就無所謂,你可以在娑婆世界度眾生了,下地獄也不要緊了,因為你心能轉境,地獄之火對你毫無妨礙 了。可是,我們不是這樣的根機。
愚癡造惡之輩
既然心被境轉,對境界就要有所選擇,那就從娑婆嚮往極樂,所以「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看清我們是什麼樣的根機呢?是愚癡造惡之輩!
哎,你們同意不同意這一點哪?
「講我愚癡,講我造惡,聽著太難聽了。」有沒有人說「我不是愚惡,我是賢善」?
「賢善」,也有一點啦,比較起來,大家在座各位能念佛、能修行、想解脫、吃素、持戒,比大街上的人當然是賢善了!但是,這裏講的 「愚惡」,不是依世間的善惡為標準來判斷的,是從我們人的本性上來反思的,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哪一個斷了貪瞋癡的煩惱呢?沒有斷貪瞋癡的煩惱,就具足三毒,三毒不惡嗎?我們起心動念不是 「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嗎?《地藏經》明確告訴我們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我執、我見,「我」字當頭,都有貪瞋癡的煩惱,所以叫做惡。這個 「惡」是本心上的,所謂「惡眾生」、「造惡眾生」。
「愚」又怎麼解釋呢?有人說「我並不愚啊,我讀書很聰明啊,我很有智慧」,不是這個意思,而是從佛法的角度,你開悟了,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理實相了,那就不愚了,不然的話,就是兩眼一片黑,是愚人。
淨土宗對機的認識,和其它法門相比,可以說是截然相反的。修學聖道門,一定要有那種大丈夫的氣概,自己敢於承擔, 「彼亦丈夫我亦然」、「腳踏毗盧佛頂而過」,很有豪情壯志,因為聖道門,要自我修證成佛,如果沒有這麼大的勇氣,那聖道門你是修不來的。淨土門就不一樣了,來到淨土門,就很謙卑地把自己放下,認識到自己是個愚惡的眾生,而仰靠佛力往生淨土。
所以,印光大師講:「愚夫愚婦之輩,老實念佛,往生淨土。」
古德還有這樣的說法:「聖道門者,極智慧離生死;淨土門者,還愚癡生極樂。」修行聖道的人,他的智慧開發到極點,才能斷煩惱、離生死。但是,學淨土宗就不是這樣子的, 「還愚癡」,還愚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都覺得自己跟聰明,來到這個法門,也不是懷著那種謙恭的心,而是依自己那種思辯的心,這樣就不叫「還愚癡生極樂 」了,「還愚癡」就是「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知道,我就是依念佛而往生。」這不是口上講的,而是心中踏踏實實這樣認為。
來到淨土門之內,不要把自己的智慧誇得很高,《無量壽經》講:「無量壽佛威神功德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光明」就是智慧的意思,諸佛的智慧尚且不及,那你凡夫來到念佛門裏邊,還談什麼智慧呢?老老實實放下來好了!
所以,認識到自己是這樣一個眾生,而老實念佛。
彌陀本願
能夠相應於這樣的時代、這樣的處所、這樣的根機,是什麼法門呢?
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
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佛法雖然有八萬四千法門,但是能夠適應我們娑婆世界、末法、造罪眾生的,只有一個法門,就是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我們自己想一想,除了這個法門之外,還有什麼法門可以得救呢?讓我們設想,現在把六字名號拿掉,任你怎麼修行,能解脫嗎?是不可能解脫的。
「彌陀本願,稱名念佛」,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什麼呢?就是稱念彌陀名號。
一般來講,有四種念佛: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稱名念佛。在這四種念佛中,有人認為稱名念佛是最低的,觀像念佛就比較高級了,觀想念佛更高級,實相念佛是最高級的,通過持名念佛達到實相念佛,這是一般的觀點。
但淨土門不是這樣子的,稱名念佛,靠佛力,最容易,是佛的本願,觀想、觀像、實相念佛,靠自力,不是佛的本願。佛的本願最殊勝,不是佛的本願就不夠殊勝。你再怎樣殊勝,但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選擇,沒有符合佛的本願。如果不符合佛的願心,用再怎樣 「殊勝」的心想去往生,就是自力,就不是佛力了。自力與佛力,怎麼可以相比呢?
若是一般的聖道修行,共通的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斷煩惱、證菩提作為解脫之道;特別法門,就是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為什麼稱為特別法門?就特別在彌陀的本願,印光大師說: 「不可以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特別法門。」有的人雖然自認為弘揚淨土,但是都是以通途法門的教理來衡量,反而自誤誤人。
我們學淨土的人,一定不要把自己原來修行聖道的觀念和心態帶入淨土特別法門當中,那樣就混淆了,就不純淨了,就不專一了。
為什麼說唯有稱名念佛是佛本願呢?《無量壽經》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乃至十 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解釋 「乃至十念」為「下至十聲」,是根據《觀經》說的「稱南無阿彌陀佛,具足十念」,以稱佛的名號,作為佛的本願,因為稱名簡單容易,如果以實相、觀想、觀像 念佛作為佛的本願,那我們就做不來,就不能得救,這樣,佛的大悲就不圓滿。所以,稱名是佛的本願。因為稱名念佛是佛的本願,所以它最殊勝。
有的蓮友說道:「觀想念佛不也是正行嗎?不是《觀經疏》裏邊講的觀察正行嗎?」這裏 有細微的區別。《觀經》一開始講定善十三觀,定善十三觀是要在定境相應的心中,很清晰地浮現極樂淨土的莊嚴景象,那麼,定善十三觀畢竟是比較困難的,做不 到怎麼辦呢?佛接著又講散善三觀,也就是三福九品,有 「孝養父母」等世福,有「具足眾戒」等戒福,還有「發菩提心,讀誦大乘」等行福,這是能修散善之人所修的,那還有的眾生連散善也修不了,怎麼辦呢?《觀經 》到第十六觀就開持名一法,造罪造惡的眾生,專依念佛,往生淨土。所以,《觀經》最後只付囑持名一法: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阿難,我講的這部《觀經》你要好好地受持,《觀經》的重點在哪裡呢?重點在於持無量壽佛名。」不是 定善十三觀等。
在《般舟三昧經》有一位菩薩,觀想成就了,觀到阿彌陀佛了,他就問佛:「欲生西方,以何行法為勝?」阿彌陀佛告訴他說: 「欲生西方,當專稱我名。」想到極樂淨土,就專稱我的名號。這就從觀想念佛進入持名念佛。
《觀經》的次第也是這樣子的,定散二善最後進入持名念佛,轉定散二善的修行,歸入彌陀本願,這就是我們淨土宗的教理。觀想念佛也好,觀像念佛也好,最後統統進入持名念佛。
聖道門修行的人,他的解釋和我們淨土宗相反,他是以持名念佛為手段,作為基礎、階梯,慢慢進步,達到實相念佛,以此證悟。
我們淨土法門,是種種定善、散善,歸入他力本願,所以,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解釋《觀經》「汝好持是語」之付囑文時,非常乾脆 ── 可以說這句話是整個淨土宗的核心和眼目 ── 大師解釋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觀經》從一開始雖然說定善和散善兩門的利益,定善十三定觀,也能往生淨土,散善三福九品,也能回向往生淨土,也有利益,但是,這兩門不是佛的本願,如果以佛的本願為基準, 「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
這樣,我們就有得救之道了。如果以實相念佛作為彌陀本願,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個也做不到,如果做得到證悟實相,那就是大菩薩了;如果以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是很難達到的。所以,唯以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作為佛的本願,「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念佛最勝最易
祖師云:「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念佛法門最殊勝、最容易,是善中極善、上中最上。
我們一般的人,對念佛法門的認識有所偏差,要麼認為很殊勝、但不容易,要麼認為雖然容易、但不殊勝。大多數人覺得「念佛當然很容易了,三歲小孩都會念,但是就這樣子念念佛,也能往生嗎?如果不再加上其它的修行也可以嗎? 」他認為念佛雖然容易,但不殊勝,認為誦經很殊勝,超過念佛的功德,觀想也超勝念佛,修別的法超過念佛,「我沒有辦法修別的,如果有辦法,我就修別的了,沒辦法,只好修念佛 」;也有的人認為念佛雖然殊勝,但是不容易,「念佛當然殊勝了,可是要達到清淨心才殊勝,要達到禪定一心不亂、工夫成片才殊勝,不然的話,散心稱名不殊勝 」。要麼許殊勝、不許容易,要麼許容易、不許殊勝,這都是有偏差的。
念佛法門不僅最殊勝,而且最容易,兩者是不能分開的,光殊勝,不容易,就不叫殊勝了,因為容易,才叫殊勝。雖然殊勝,但是我們做不來,沒有利益,就沒有推廣的價值,就不殊勝了。
比如說農民選種優良品種,有兩個品種:一個品種呢,只要撒到地裏,不需要悉心照料, 自然就會收穫很大;另一個品種,收穫也很大,但是必須要專門護理,白天晚上都要照料它,專家才能做得到,一般的人做不到。那麼,這兩個品種,哪一個更是優 良品種呢?大家沒做過農民也知道,第一種才是真正的優良品種,種子好,撒下去就可以豐收。
念佛就是這個道理,不但殊勝,而且容易,殊勝和容易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殊勝。單是殊勝,不容易,就不能稱為殊勝 ── 好是很好,但是與我們無關;如果單是容易,而不能了脫我們的生死,這個容易有什麼意義呢?
又容易、又殊勝的法門,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人人可念,人人可證,人人可離生死,善中之善無過此善。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這整個一部書可以說就從「勝」和「易」兩方面開展念佛。如果我們懂得了念佛有「勝」和「易」這兩個功能,自然就一向專念了。
為什麼有的人除了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雜行雜修呢?就是認為念佛不殊勝,不如誦經,不如坐禪,不如拜懺,甚至把念佛作為輔助,把別的作為主要的,或者說 「念佛是主要的,但是還不夠,要別的來補助」,不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如果真正知道念佛是「極善最上」,沒有超過念佛的善,沒有比念佛更上的功德,那你所有的時間,都會拿來念佛了。你正要拜懺,一想 「念佛極善最上,來念佛吧!」這個不是觀念,是在我們心中形成一種意志。
名號攝盡一切功德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已經把所有的功德都攝在裏邊。單單六字,怎麼能攝盡一切功德呢?這個我想通過比喻來說明,比如說,銀行現在都辦理信用卡,我們 辦一張卡,儲存一百萬,甚至一千萬,那麼,這小小的一張卡,就把你的財富攝在裏邊了,收起來是一張小卡,但放出來可以有樓房、有汽車。阿彌陀佛的功德法 財,三明六通、無量智慧、無量慈悲等等,通通攝在六字名號這張 「卡」裏邊。又好比國家機關的大印,它是代表權力,它能把所有的權力攝在印章當中。同樣道理,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神力,都攝在六字名號裏邊,說「阿彌陀佛 有不可思議威神力 」,從哪裡表現呢?就表現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不可以在六字名號之外,再去尋找佛的救度。就口稱「南無阿彌陀佛」。
單純易行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從眾生的角度講,任何人都可以念佛,沒有說哪一種人不能念佛,當然,先天聾啞的人是特例,他雖然不能口稱,仍然可以在心中憶念佛恩,仍然可以知道彌陀的慈悲救度,這也是念佛。一般來講,口稱 「南無阿彌陀佛」是最容易的方法,如果念佛要達到某種功夫,就不太容易了。繼續來看: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
「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聖道法門是難行道,易行道的「易」有兩層含義:第一,簡易,簡易就是單純化,專一不雜;第二,容易,即易行化,容易做得到,這才是佛的慈悲。
如果很複雜,就不易了,淨土法門要單純化,不要搞複雜了。一切法門,理到極處,都是最簡單的,真理本來如此。淨土果教法門更加是單純化、易行化,只是我們 眾生的心很複雜,自己把它搞複雜了,佛法哪裡複雜?佛法一點也不複雜,念佛也沒有複雜的,張口就是,張口就往生,你不敢相信,心裏繞了很多彎, 「這樣就行嗎?」 ── 複雜化了。
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
若必須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
單純、易行,人人都能修學,這才是淨土門的宗旨。如果說必須要懂得這樣那樣的教理,八萬四千法門都要通、都要會,那樣就不單純了,在座的各位很多都達不到了,我也達不到。
若必須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
學淨土宗,如果還要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就不能叫易行道。
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不是人人能做得到,那就不能稱為淨土易行道,更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就是單純化、易行化。怎麼叫單純化呢?「稱我名號,乃至十聲」一切不談,只說 「稱我名號」,是不是單純化?那麼,怎麼「稱我名號」呢?「乃至十念」,容易化!
在第十八「念佛往生願」之前,是第十七「諸佛稱讚願」,十方諸佛唯讚彌陀名號,也是單純化,沒有讚歎阿彌陀佛相好等等,大家回去把《無量壽經》再翻一翻, 四十八願裏邊,提到 「聞我名號」、「稱我名號」的,占了十四條願,沒有一條願說「觀我相好」、「觀我法身」等等,為什麼呢?因為那些不是易行道啊,所以,觀想、觀像、實相念 佛不是彌陀本願,名號是彌陀本願。第十七願阿彌陀佛選定十方諸佛稱讚祂的名號,而不是稱讚別的,因為名號我們能念得來,念得來就能往生,十方諸佛當然懂得 彌陀的大悲心,所以,異口同音稱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就是單純化,這就是易行化,這是我們淨土門的特點。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
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本願」到底是什麼內涵呢?善導大師用八個字給我們解釋:「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本願。離開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不是本願,這就是單純化,為什麼?「一向」、「專」,沒有第二個,光講「一向」還不夠,加上一個「專」字,大師在此反覆叮嚀,讓我們心中非常明朗,知道往生的行體是什麼,往生的方法是什麼,知道怎樣去修學往生的正業,很簡單。
往往我們自己把它搞複雜,念佛之外,還要修別的,複雜得不得了,那就不是彌陀本願了,就不是第十八願了,那是哪一條願呢?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 」,這一願不是根本之願,是引導聖道門修行的人,他本來就修諸功德了,修諸功德是求此土的證悟,他看到自己的力量不夠,那怎麼辦?彌陀接引這樣的眾生說: 「那你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吧。」他執著自己修行的功德,就把原來所修的功德發願回向求往生。我們專修念佛的人,大可不必如此,就專修念佛好了。第十九願「修 諸功德 」,「諸」就是多,就不是簡單化;「發菩提心」那就不是易行化了,聖道根機,發菩提心,那可不簡單,「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條嘴上講得容易,我看我們都 打過蚊子了;一上公共汽車擠得要命,我看首先要找個位子……「眾生無邊誓願度 」,「你有位子我先坐」,「哎呀,我讓過位子了」,讓也是有限度的啦。我有一次坐火車,一開始也發了菩提心了,車上這麼多人,還有的人站著,我就讓位子給 人家,自己站著,一站站兩個小時,腳就開始發酸了,又堅持兩個小時,就開始發抖了,這時候,把菩提心就放下了, 「最好哪一個讓我坐一坐」,凡夫的菩提心確實發不起來,比如說我們很多學佛的,「我跟人家發菩提心,就我家老伴發不了菩提心,他老跟我鬧矛盾,我老是跟他 吵嘴。 」連家裏的人都不能發菩提心度他,那就扯遠了。這不是口上的話,這個就難行了。
淨土門菩提心
淨土門的菩提心,就是願往生心,我現在什麼都做不了,但是就要到淨土去成佛,能成佛,就能度眾生,這就是菩提心了,這叫他力菩提心,仰仗佛的力量,我們可以發起來,要靠自己,發不起來。
未必需要體驗和工夫
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
「三心」就是信心的意思,在 《無量壽經》裏邊,叫做「至心、信樂、欲生」,在《觀無量壽經》裏邊,叫做「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有的人就講了:「《觀經》說,具三心者,必得往生,什麼叫至誠心?什麼叫深心?什麼叫迴向發願心?我沒有體驗哪! 」善導大師的教典告訴我們:未必需要。有這個體驗,念佛能往生;沒有這個體驗,念佛也往生!這就是寬廣無邊的本願。
有的人就把它講得很狹小,「你念佛,沒有信心的體驗,沒有聽到阿彌陀佛九雷灌頂的呼喚,沒有那個體驗,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 」,這就是本願,一向專稱就能往生,不需要某種特定的體驗。
又有人說了:「體驗沒有可以,最起碼需要一點工夫吧。」「工夫」就是「禪定一心不 亂」、「工夫成片」、「事一心 」、「理一心」等等,善導大師的教導裏邊,沒有這樣的話,而是「一向專稱」,未必需要「一心不亂」的工夫,當然,你有工夫,很值得讚歎,念佛的人,能夠常 行念佛,心比較清淨,煩惱比較少,他如果能夠懂得彌陀的誓願,那就更好了!不斷念佛,確實能夠消除我們的煩惱。
有的人講了:「念佛往生固然是沒有問題,但是也希望今生的日子過得好一些。」那也只有專念彌陀名號。
慧淨法師在這裏講的話,我把它讀出來,往往有時候把句子讀破了。從整體來講,每句話都是非常關鍵的,都是根據經教和祖釋,破斥我們的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引導進入正確的念佛。
比如說上面的例子,我們疑惑「我雖然念佛,如果沒有信心的體驗,能往生嗎?」法師在此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向專稱就能往生,並不需要信心的體驗。同理,又有人疑惑說: 「雖然念佛,沒有工夫,能夠往生嗎?」只要不違背「一向專稱」的宗旨,決定往生!也並不一定需要這樣的工夫。
我們的眼光不要停留在體驗、工夫、心情、感應、感受……不是停留在這些方面,是「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必然往生。」
名號的自然功能
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
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
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我們願生極樂淨土,專念彌陀名號,自然有彌陀的力量在裏邊,剛才說了,彌陀的力量從哪裡體現出來呢?它不是一個空洞的、沒法接觸的東西,如果我們沒法接觸彌陀的願力的話,那永遠也沾不上邊了。
像父母都很慈愛子女,他們的愛固然在心裏邊,還要通過有形的東西表達出來:孩子餓了,母親就做碗飯給他吃,如果沒有這碗飯,母親的慈悲怎麼傳達給他呢?挨餓的孩子又怎麼能飽呢?所以,母親的愛心,通過這碗飯,讓挨餓的孩子吃飽。
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心,怎麼體現出來呢?通過兆載永劫的修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讓我們凡夫眾生稱念,就可以往生。這六個字,本身就有這個力量。你不念,那沒辦法;只要稱念它,自然有名號的作用牽隨我們去往生,這是名號的自然功能。
我們也說到這樣的比喻:喝水,自然就能解渴;吃飯,自然就能飽肚子;念佛,自然就能往生,這個是自然的。《無量壽 》多處提到「自然」,「自然之所牽」,「自然中自然相」,一點不造作。這是彌陀願力的自然。
那我們凡夫呢?凡夫是業力的自然,如果不念佛,自然墮落!也是很自然的,不勉強的,你想不墮落也不行。
那麼,念佛呢,是願力的自然,有阿彌陀佛本願力的運作,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淨土。
剛才有一位居士問:他這幾年,每天晚上都做噩夢,怎麼辦?你只要念佛,沒有任何問題,現世常得安穩利樂,所謂「夜夢吉祥 」、「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等,這個是自然的,不需要你去求的,不祈、不求之間,自然得到,沒有比這更好的;臨終呢,臨終自然往生報土,都是自然的。道理就在於彌陀名號本身具有這樣的功德,在薰染我們的心,使得我們趨向佛的光明。
本極平易直截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
若人人都需了解繁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
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
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
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
淨土法門本來極其平常、極其容易、極其直截,平常就不玄妙,如果淨土法門講得很玄妙,那這個人講的就不是淨土法;如果把淨土法門講的很難,那也是不懂得淨土法, 「直截」就是不拐彎。或者說「如果沒有信心開發的一念……」《無量壽經》說到「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有的人就在這裏產生一種執著,「我怎麼樣才能有信心歡喜的一念呢? 」他就在懷疑了。在這裏,慧淨法師說得很清楚:如果一定要這樣,便抹殺了淨土法門易行、快速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阿彌陀佛本為凡夫的基本原則。
本為凡夫
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是為了凡夫的,所以,祖師講:「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本來為了凡夫眾生,附帶地為了聖人,阿羅漢、菩薩也到淨土去,他們是附帶照顧的對 象,凡夫是根本、主要的對象。為什麼呢?因為菩薩、阿羅漢已經離開生死了,他們不到淨土去,也沒有多大的妨礙,他們去淨土,就更加快速成就,這個意思。我 們凡夫就不一樣,我們在這裏輪迴流轉,當然主要是為我們了。
像我的老家就經常發生水災,有的人家裏就被沖得一貧如洗,有的人家裏還完好無損,那 麼,如果有一位大富長者來佈施的話,你說先佈施誰呢?他當然佈施那些一貧如洗的人,對不對?因為他們已經一無所有了嘛。所以,大富長者本來就是為了窮人而 來的,附帶地,其它人也需要,也佈施一點。
彌陀的大悲也是這樣子的,「本為凡夫,兼為聖人」,淨土法門就是這個特點。
任何人都可以救度
那麼,凡夫裏邊,有善凡夫,有惡凡夫,彌陀的心則偏重於無善造罪之人;惡凡夫裏邊,有平生之人,有臨終之人,那彌陀的悲心,更傾向於臨終之人。這個臨終之 人,在此千鈞一髮的時刻,如果此時不能獲救,一氣不來,當下直落地獄之底,阿彌陀佛在這個時候,就要展現祂大悲的救度。 《觀經》下輩三品就從這個角度說明阿彌陀佛慈悲的對象,是選擇一生造惡的臨終之機,來顯示任何人都不會遺漏的救度,用此特例來說明任何人都可以救度。如果 是選擇一個平常的人,那有人還懷疑了: 「他平時很用功的,我不如他,臨終來不及,怎麼辦呢?他一輩子念佛,當然能往生,臨終念一聲、十聲的人,能不能往生?」《觀經》以這個特例,說明任何人念 佛都可以往生。
如果我們埋沒了阿彌陀佛普機普緣的大悲原則 ── 什麼叫普機普緣?任何根機、任何因緣!任何根機、任何因緣,念佛通通可以往生,這個叫「十方眾生」,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本願是普機普緣之教;善導大師的解釋也是普機普緣之教,「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任何人都可以念,又解釋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那任何人都可 以做到了,多到一輩子念佛,也在之內,少到臨死才聞到這個法門,一聲十聲念佛,也在這之內,所以是普機普緣之教,任何人都可以得救。
如果說一定要達到工夫成片,一定要達到一念的信心體驗,一定要如何如何修行才能往生,那只有少數人可以得救,更有甚者,以某一個人為標準, 「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得救」,哪樣的人呢?臨終沒有病苦,意不顛倒,正念分明,在這個因緣下,才可以得救,那就變成一機一緣了,就是單獨的機了,不是「普機 」了,那不是佛的本願。
阿彌陀佛的誓願說「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包括平生之機,也包括臨終之機;臨終之人包括正念分明、如入禪定之機,也包括苦逼惶恐之機。 《法鼓經》說:眾生臨終的時候,惶恐得不得了,不能念佛,口中稱不出來了,他心裏知道有佛,有求往生的想法,就往生了。就這麼簡單,沒有比這更簡單的了。
所以,我們跟別人談淨土法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能以自己為標準,也不能以某一種 人為標準。比如說我們每天念三萬,如果以你三萬為標準的話,不足三萬的人就絕了希望了。我們自己固然可以念三萬五萬,但是,我們宣說淨土法門,總要順佛本 願,突顯彌陀的慈悲,彌陀的慈悲是不論稱念多少,仰仗佛的誓願,決定往生。有人一天三萬,有人一萬,有人幾千。總之,依各人的根機,沒有一定。彌陀的誓願 是普機普緣之教,任何眾生,出家的、在家的、工作忙的、工作閑的、年老的、年輕的、有智慧、無智慧、會讀經、不會讀經,通通可以得救,但以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
自我設限
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
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嘆言「易往而無人」。
把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誤解了,認為一定要達到念佛的工夫、信心的體驗才能往生,這就誤解了。誤解、曲解以後,就自我設限,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標準,彌陀的 本願沒有給你設定標準, 「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怎麼設定標準呢?你設定說「一天一萬」,那一萬以下太多了;你設定說「要出家」,那在家的太多了。十方眾生,一個不漏,就沒有 標準了,沒有界限了,如果講界限、講標準,有一條,專修念佛!專修念佛雖然講是標準,其實也沒有標準,因為並沒有講多少遍數。
如果我們設定一個界限,那好了,就把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了,所以,能得到彌陀救度的人就很稀少了,致使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感嘆說:「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 」極樂世界毫無障礙,沒有違背,一旦稱念彌陀名號,就像萬水歸海一樣,自然牽隨,超越至無上涅槃之道,沒有邊限,淨土涅槃界很容易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講的,阿彌陀佛的誓願親口保證的 ),但是後面「而無人」三個字,讓我們覺得釋迦牟尼佛的心很悲嘆。
各位,我們是願意做「易往」,還是做「而無人」呢?你要是落到後面三個字,那就慘了。那麼,為什麼說這麼容易往生,反而「無人」呢?不是說沒有一個往生, 意思是說反而很難了,容易往生,結果沒有幾個人往生,當然,絕對數很多了,相對數卻很少,為什麼呢?對彌陀本願誤解曲解、自我設限。阿彌陀佛本願廣大無邊 際、究竟如虛空,任何人都可以得救,任何人都可以往生。我們自己設一個標準: 「如果不這樣,就不能往生。」那好了,自己往後退,「易往而無人」,變成「無人」了;如果勇往直前、賈勇先登、當仁不讓,彌陀說「我要救你,決定往生 」,「好,我讓你救,決定往生!」信心念佛,永不退轉,那自然就「易往」啊!雜行雜修的人,就成為「而無人」那一方面,他為什麼雜行雜修?自我設限,「我 專念名號肯定還不夠,一定還要如何如何,才能往生……」自己設了一個標準。
捨難信取易行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
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
這段話很精彩。淨土法門的根本特色就是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有的人講「難信之法,很難嘛,哪那麼容易啊!」被這個「難」字擋住了,一難到底,難到後來往生無份。這裏的 「難信」是解釋、修飾「易行」的,「易行」就是容易往生,容易到什麼程度呢?容易到難以相信的程度,就這麼容易!
我們眾生從哪個角度進入呢?如果老是抱著「難信」的話,就很難進入淨土門了。所以,慧淨法師在這裏說「捨難取易」,「難信」這一方面,我們不多去考慮它,我們取 「易行」這一方面,這才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不管怎樣,念佛很容易吧!
其實,「難信」也並不難信,是就我們眾生這邊的邪見、執著而講「難信」。比如說,我說:「這是茶杯。」相信嗎?大家都相信,對不對?在家人、出家人都相信,這有什麼難的?那你自己不相信, 「師父,這怎麼是茶杯?」我就沒法給你解這個彎了,實在沒辦法了。
阿彌陀佛說「念佛就往生」,相信就相信,這有什麼難的呢?阿彌陀佛是真語者、實語者,祂發的誓願怎麼會虛假呢?「稱念我名號,必然往生 」,你當下相信,就相信了,你自己在那裏拐一個彎,「怎麼這樣就能往生?」那就沒辦法了。所以,就眾生的執著而講「難信」。
比如說有兩個人,一個經常騙人,另一個從不說假話,你說這兩個人,哪一個人講話我們更容易相信呢?肯定那個誠實的人講話我們更容易相信,對不對?因為他總是講誠實的話。
絕對真語實語的就是佛了,佛講的話,你幹嘛不能相信?很容易相信啊!這是佛講的,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佛講「稱我名號,下至十聲,你不往生,我不成佛 」,抱定這一句,就很容易相信了。
淨土法門有捨和取,捨難而取易,捨掉難信,而取易行。
信在稱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
只要能夠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所謂的信就在當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號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號之外)、在稱名念佛之外再尋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內涵就是六字名號,信心的對象也是 「南無阿彌陀佛」。信是信什麼呢?就是信彌陀的本願「眾生稱念,必定往生」。
慈悲委婉表露本懷
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
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於遐代。
善導大師把善分成兩種,一個叫定善,一個叫散善。什麼叫定善呢?「息慮凝心」;什麼叫散善呢?「廢惡修善」。定善就是在禪定當中,祛除妄念。有很多人念 佛,只是為了想克服妄想,那就是修定善,其實不在念佛,在修定善;散善是什麼意思?沒有修禪定,散心行佈施、朝山等等。定善跟散善比呢,定善殊勝。
《觀經》前面先講定善十三觀,定善講完之後,講散善,散善講完之後,講稱名,這個好像是逐漸降級了,實際上,我們通過這個過程,慢慢體會到自己:定善,修不了;散善,也修不了;直到最後念佛,才悟入了佛的本願,這個法門,才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本心。
釋迦牟尼佛講這部《觀經》,可以說非常慈悲,非常委婉,他知道我們的心不能直接接受大法,就繞了很多彎,先給我們講定善,然後講散善,到最後把本懷表露出來: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如果沒有這樣的過程,凡夫的心就很難接受阿彌陀佛本願。
「三福九品」,三福包括世福、戒福、行福,九品就是三福的展開。
「信機信法」出現在《觀經疏》的「三心釋」之「深心釋」當中。
信機信法
「信機」就是相信自己的根機,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根機呢?不是相信自己是個能修行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個善人,不是相信自己是個有辦法解脫的人,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如果有這樣機的深信,跟淨土法門就很相應了。「決定深信」是什麼意思呢? 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不是事實,怎麼能決定呢?又怎麼能深信呢? 「深信」的「深」不是深淺的深,是對事實的認定。我們哪一個自己不是罪惡生死凡夫啊?這一點是很自然的事情啊。過去無量生以來,直到今天,沒有出離過;向 未來看,沒有辦法解脫。 「信機」是相信自己沒有力量,不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學習淨土法門,如果相信自己「哎,我修行得好,一定可以往生!」那你跟善導大師講得不一樣,你沒有信 機。信自己沒有力量,就把自己的心空掉了,徹底把自力觀念拋棄掉了。就像杯子一樣,裏面裝滿污水,那就不能把甘露裝進來了,因為那裏還有毒素,只有把杯子 裏的毒素全部倒掉了,甘露才能倒得進來呀。我們只有把自力、我執的心徹底拋棄掉,阿彌陀佛的他力光明才可以進來呀!所以,信機就是 「打得妄想死,救得法身活」,讓自己不起一絲一毫認為自己能修行、很賢善、可以解脫的妄念,知道自己是死定的凡夫;如果認為「我念佛念得好,修行有感應, 我會讀經,我會拜懺,會這樣,會那樣,所以我能往生 」,那就非常危險了,你不是靠佛的願力,你靠你自己。你沒有信機,沒有信機,就不可能信法。
「信法」就是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你不要懷疑,不要顧慮,懷疑什麼呢?「像我這樣的眾生,念佛果然能往生嗎?」顧慮什麼呢?「哎呀,我沒達到清淨心,功德做得也不多,恐怕不能往生吧!」善導大師對你說: 「無疑無慮,定得往生!」
選擇一向專念
好了,《觀經》雖然講得這麼多,定善散善、信機信法,講這麼多,太廣泛了,我們怎麼把握重點呢?到了《觀經》的結尾,「最後流通之付囑」,「付囑」是什麼意思呢?釋迦牟尼佛把這部經講到最後,做一個總結,把祂的心要交待給聽法的眾生。 《觀經》前面講了很多,到最後付囑給阿難、給我們罪惡眾生,講什麼?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定善也不付囑了,散善也不付囑了,什麼意思呢?就像《金剛經 》所講的,過河的時候乘船,已經過了河,則應捨掉船。如果過了河還捨不得船筏,把它背在肩膀上,那就很愚癡了。《觀經》通過定善、散善,讓我們進入一向專念彌陀名號,所以,進入到一向專念之後,觀想、觀像、三福、九品就捨掉了,不再談了,專談 「一向專念彌陀名號」,「流通於遐代」,「遐」是遙遠的意思,一直流通到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一直到未來法滅的時代。
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
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餘;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為什麼付囑稱名、不付囑定善、散善呢?因為稱名是佛的本願,稱名容易,如果最後總結《觀經》,要修定觀,那我們《觀經》不用看了,這也和《無量壽經》阿彌陀佛的本願不一致。
念佛一法,不光人人都能做到,而且功德殊勝,可以直達佛果,所以釋迦牟尼佛才付囑。
修定善有很多功德,修散善也有很多功德。但是,如果我們專念佛的名號,定善、散善的功德都在裏邊;信機信法,也都在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裏邊,也不要另外去談了。
變瓦成金
慈愍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這八句話是很尊貴的,很能說明阿彌陀佛的誓願。慈愍大師是弘揚淨土的一位大德,他這八句,就是解釋阿彌陀佛的本願。「彼佛因中立弘誓」,彼阿彌陀佛在沒有 成佛的時候,叫做法藏菩薩,他建立了宏偉廣大的誓願; 「聞名念我總迎來」,聞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我會一個不漏地把他們迎接到我的淨土來;(這樣的「總迎來」是否有所選擇?我 們凡夫的心就會區別,所以,底下四句來解釋 「十方眾生」的意思。)「不簡貧窮將富貴」,阿彌陀佛的誓願,並不是扶持富貴的人、捨棄貧窮的人;「不簡下智與高才」,也不分別對待智慧下劣的愚人和智慧 很高的賢善; 「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也平等對待廣學多聞、清淨持戒的人和罪業深厚、破毀戒律的人;「但使回心多念佛」,不管是行善、造罪、多聞、寡聞、 持戒、破戒,都要多念佛,要回到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這個宗旨上來;「能令瓦礫變成金」,能使石頭瓦塊變成金子,「瓦礫」就是我們凡夫,「金子」就是佛,善人也好,惡人也好,下智也好, 高才也好,都是凡夫,都是瓦礫,都不是金子,雖然是瓦礫,如果念佛,都可以變瓦成金,可以轉凡為聖,可以使得凡夫成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令」是「使」的意思,名號使得我們變成佛,不是我們自己有這個力量。
第二章 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
「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
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先解釋願,一切菩薩成佛,都要發殊勝的大願,總願是大家共同要發的,所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還有別願,別願是區別於其它的佛菩薩、獨自所發的誓願,釋迦佛有五百大願,願在穢土度眾生, 《藥師經》記載,藥師佛有十二上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這都稱為別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
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
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阿彌陀佛的別願,超過其它一切佛的別願,所以稱為「超世別願」,《無量壽經》言:「我建超世願,必至無上道,斯願不滿足,誓不成等覺。」阿彌陀佛的名號被 十方諸佛讚揚,是因為祂的誓願超越了十方諸佛,為何超越十方諸佛呢?因為以十方諸佛通途教法不能得救的眾生,阿彌陀佛一佛能夠救得起來,所以誓願超越十方 諸佛, 「發願踰諸佛」,諸佛光明所不能及。彌陀別願叫做「超世別願」,又叫「別意弘願」,「別意」就是特別的意味,不同於通途法門,印光大師把一切佛法分成通途 法門和特別法門,其根據就是 「別意弘願」,「別」是特別。通途法門是修行戒定慧解脫生死,但是彌陀的本願,凡夫眾生雖然沒有戒定慧的修學,也可以仰仗阿彌陀佛的誓願、稱念彌陀的名號 到淨土去,這是 「別意」。「別意弘願」這四個字出自於善導大師的《觀經疏》。
別願中的別願
彌陀別願亙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
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讚為「王本願」、「本願王」。
四十八願都稱為彌陀別願,但是,第十八願是別願中的別願,比如說,第一願「國無惡道願」,在諸佛的誓願裏邊也有,乃至第二願、第三願,別的淨土也都有,不 見得特別超勝的地方,唯獨這第十八大願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十方諸佛別願當中所沒有的,所以,四十八願之所以稱為「超世弘願」、「別意弘願」,就是特別在第十八願。 其它的諸佛淨土也有微妙莊嚴的景象,但是我們凡夫往生無份,而阿彌陀佛的殊勝淨土,是凡夫但以稱名便可往生的,這就是特別不共的地方,所以, 「別局第十八願」。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有四句偈子說明第十八願:「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叫做 「本願成就偈」,它是解釋第十八願的。「其佛本願力」,阿彌陀佛本願成就的力量;「聞名欲往生」,使得我們十方眾生聽聞到祂的名號,發起願往生的心;我們 能夠聞名,能夠願意往生淨土,力量的來源在哪裡呢?就是本願力,本願力是最初的原動力,在我們眾生身上落實下來,就是聞到了佛的名號,而願意往生淨土,有 本願力的作用,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名號,勸導我們去往生,我們都聽聞到,願意去往生; 「皆悉到彼國」,「皆悉」就是百分之百,一百個人聞名號、願往生,就一百個往生,萬不漏一;「自致不退轉」,自自然然得致不退轉。這就是第十八願稱為本願 的根據、來源。
自古以來,第十八願稱為「王本願」、「本願王」,其它的願就屬於從屬的地位。
本願有二義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
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本願有兩重含義,一是「因本」,對果末,「因」是和「果」相對的,「本」是和「末」相對的,因地發願,才有佛果,所以,對於佛果而言,因地的誓願稱為本 願。這樣來講,四十八願通通叫做本願。不過,淨土宗大多所講的本願,不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是從另外一個方面,就是 「根本」,「根本」與「枝末」相對應,就像一棵樹一樣,有了根本,自然會生長枝葉花果,根本如果斷了,枝葉花果就枯萎了。四十八大願並不是平鋪羅列,第十 八願是根本、主要的誓願,因此稱為本願。當然,第十八願不能脫離其它四十七條願單獨存在,其它四十七條願是引導進入第十八願 「念佛往生」的。
比如說,三峽移民工程,政府要建城鎮、村莊、道路、學校、郵局、商店等等,那麼,建這些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呢?是把三峽庫區的人民移到這裏來居住,為了移民的需要而建設所有的設施。
極樂淨土也一樣,為了把我們娑婆國土的苦惱眾生救度到淨土去,而有「國無惡道願」、「不更惡道願」、「悉皆金色願」等等,目的在此,如果沒有眾生的往生,其它四十七條願就沒有意義,所以,第十八願稱為本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
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如果四十八願都稱為本願,第十八願就是本願中之王,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唯」是唯一,只說了念佛。
往生的行業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裏只取了四句,是要突出說明它的行業,第十八願全文說: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至心」、「信樂」、「欲生」是一個信仰的意識,貫穿在 「乃至十念」的念佛當中。這裏是它的行體,以區別於其它法門。淨土法門往生的行業就是念佛。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
「觀」就是觀知、了知,通過聽聞,領納在心中。 「觀佛本願力」,了知阿彌陀佛本願成就的力量;「遇無空過者」,但能遇到彌陀的本願力,沒有一個空過的。
本願力是什麼
想問問大家,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是什麼?
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願以成力,力以就願。
就好像一個發明家,他想建造一艘船,他有這樣的願心,但如果不把船建造出來,那麼就是空願了,當他通過設計、施工,把船建造出來,這艘船就是他願心的體現。
同樣的道理,一個人想讀大學、讀博士,他有這樣的願,通過十年寒窗,乃至二十年,得到了博士學位,他的願心的體現,就在這本博士學位證書當中。
阿彌陀佛本願的體現,是通過兆載永劫的修行,而成就「南無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六字名號,所以,本願力並不是空洞的、虛幻的、沒法把握的,而是可以讓我們聽聞、稱念的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
「遇無空過者」,遇到了「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空過的。什麼叫遇到「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呢?知道六字名號可以救度我,而專修念佛,這叫 「遇」,不然就擦肩而過,見如不見,聞如不聞。有的人也聽到「南無阿彌陀佛」,然後去修別的行法了,那就是擦肩而過了;「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能讓我們快速滿足一切功德大寶,一聲稱名之處,獲得無上功德,這當然是指遇到彌陀本願力的人;你沒遇到,你心裏不相信,你懷疑,你拒絕,然後你雜行雜修,遇到等於沒遇到。
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根據第十八願以及第十八願成就偈,在《易行品》中指出: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這樣子的:如果有人憶念我,信受我的救度,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歸投我的救度,當下必定往生不退轉,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應當時常憶念佛的名號。
為什麼「常應憶念」呢?是因為彌陀名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不是說我先常念名號,才得到這樣的功德,而是名號本身就有這樣「稱名自歸、即入必定」的作用,所以,我們就很喜歡念。
龍樹菩薩另外一個偈子是這樣說的:「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即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如果有眾生憶念這尊佛,可以得到本願力的無上功德,當下進入必定往生、不退轉的位子,所以我經常念 「南無阿彌陀佛」,是名號本身有這樣救度的功能和作用。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
從龍樹菩薩對第十八願的解釋來看,「乃至十念」就是「稱名自歸」,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內心歸憑彌陀的救度,又是「常應憶念」,不是說今天念、明天不念,善導大師所謂 「相續念佛」。
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常應憶念」又怎麼解釋呢?善導大師解釋說:多到一輩子的念佛。
平生之機與臨終之機
作為念佛人,活在這世上,我們的生命就是念佛的生命,「上盡一形」,這一輩子是過念佛的生活,是過一種願生極樂的生活,我們的身體雖然在娑婆界,但是我們 的心已經飛向了極樂淨土,那自然是心心念念憶念阿彌陀佛,這是指平生之機,早早就遇到了念佛的法門;還有的眾生,是到臨終之時,才遇到了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的法門,那就成為「下至十聲一聲一念」,所以,依我們在座的各位來講,不是「十聲一聲」這樣的根機,而我們是「上盡一形」的根機,什麼意 思呢?因為我們並不是臨終才遇到 「南無阿彌陀佛」、念十聲一聲往生的人,我們是平生遇到「南無阿彌陀佛」,所以一生念佛的眾生,以這樣的身份而得救。
如果誤解說「十聲一聲」就得救了,平時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聽到了念佛的法門,也不念佛,等待臨終去念十句一句,那就不是彌陀的本願,不符合 「上盡一形」。
「下至十聲一聲」其實也是「上盡一形」,為什麼呢?他的壽命只有這麼長了,他只能念十句佛了,當下就命終了,當然也是一輩子念佛了。
總而言之,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說:「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為期。」我們一旦選擇這個法門,一旦決定走念佛往生的道路,就不改變法門,不改變方向,常行念佛,心裏只有一個目標:西方淨土是我的目的地。
念佛人的目的就是到淨土,這個目的在我們心中落實下來的話,自然就會常時憶念阿彌陀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
為什麼善導大師說「十聲一聲一念」呢?就是說有念十句佛號的,如果十句佛號來不及念的,只念一聲,甚至還有的人連一聲都念不出來,到臨終舌根發硬,話也說不清楚了,當然念一句佛號也做不到了,他腦子裏有 「我想往生,願彌陀慈悲接引我」的一個意念,都可以往生。
其他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我們不屬於臨終之機,則應該上盡一形而念佛。
有人誤解,「本願講臨終念十句,那哪裡保險哪?」那當然不保險,誰這樣提倡的話,那不符合彌陀的本願,那就是眾生的私心見解,沒有祖師的傳承,善導大師所講的本願念佛是 「一向專稱」,不是等到臨終才念的,因為本願講的「乃至十念」不限於臨終,包括平生,我們平生遇到這個法門,就平生念佛,一生念佛。
彌陀的招喚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眾生之救度的招喚與約束。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對我們十方眾生的招喚。何以見得是招喚呢?彌陀說:「欲生我國!」呼喚我們回到祂的淨土。祂用什麼樣的聲音呼喚我們呢?用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聲音呼喚我們到淨土去。當我們聽聞到「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我們心中就應該知道:這是彌陀的呼喚聲,這是爸爸喊我回家的聲音。你不要說 「這是我哀求阿彌陀佛,不知道你老人家要不要我回去呀?」阿彌陀佛說:「是我在呼喚你呀!我通過十方諸佛這個轉播台,把我的六字名號的聲音貫穿到你的心中,讓你稱我的名號,來往生。 」所以是彌陀的呼喚,這樣的領解。
二河白道喻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招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三心釋」文中有一個比喻,為防止念佛的人不走專修的道路,用這個比喻守護念佛人的信心。大師比喻說:
有一個人在荒野當中,從東向西而行,路途遙遠,半路上忽然遇到兩條大河,向南是火河,烈火燃燒,看不到邊;向北是水河,波濤洶湧,看不到際。兩條河各寬百步,水火二河中間有一條白道,大概四五寸寬,從東岸通向西岸,水與火交替漫過白道,一刻不停。
這時,背後殺來追兵,喊聲陣陣,刀槍劍戟就來了。他想:這下不行了,如果踏上白道過河,恐怕被水淹死、被火燒死,追兵來了怎麼辦?
他想向南繞,毒蛇猛獸攔住去路;想向北繞,豺狼虎豹競相加害,三面環敵,情況危急。
他想:如果停在這裏,也是死路一條,想走回頭路,也是死路一條,向前過河也可能掉到河裏,無論如何都不免一死,不如順著白道向西而去。既然有這麼一條白道,應該可以過去。
他就打定主意,準備順著白道過河。
這時,東岸有人對他說:「某某啊!你就順這條道過去,必無死難,如果停下來,決定死路一條。」他一聽,也就有信心。
西岸又有人呼喚他:「你一心正念直來,就這樣過來,我能保護你,不用害怕墮落到水火之中。」
他聽到此岸的催促和彼岸的召喚,立即直身正念,順道西行。
剛走了幾步,東岸又有人喊他:「某某,快回來吧!這條小道很狹窄,肯定過不去,我們對你決無惡意。」
善導大師把這個比喻說完之後,就作了解釋:此岸這個人,就是我們十方眾生,是我們在 座的每一位;茫茫的荒野,代表我們無盡輪轉的人生;水火二河,代表我們的貪瞋煩惱,水代表貪心,火代表瞋心;身後追兵及毒蛇猛獸、豺狼虎豹,代表眼耳鼻舌 身意六賊,能劫奪我們的功德法財;白道:代表阿彌陀佛的誓願;東岸的催促,代表釋迦牟尼佛的發遣 (釋迦牟尼佛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西岸的呼喚,代表阿彌陀佛的召喚,「你就這樣過來,我能保護你。」
這則比喻就是非常著名的「二河白道喻」。
對照這則比喻,想一想這個念佛人,如果像現在這樣混日子,那肯定是要六道輪迴;如果 退回去像以前一樣造罪造業,肯定也是死路一條;如果念佛求生西方,又怕自己沒有功德,怕不能往生 ── 就是不能往生,也是死。既然佛講念佛可以往生,那不如就選擇念佛的道路。他正要橫下心的時候,聽到釋迦牟尼佛發遣說:「沒有關係,這樣肯定可以往生。」阿 彌陀佛又在對岸呼喚: 「你一心正念直來!」這個「你」是指十方眾生,指我們在座的每一位,「一心」就是信靠不疑的心,「正念」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心正念直來」是解釋 第十八願的: 「一心」就是「至心信樂」,不要懷疑;「正念」就是「乃至十念」;「直來」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直接就來,不要化妝,也不要打扮,也不要拐彎,也 不要等待,說 「我修好了以後再去」,現在就讓彌陀救,現在就來念佛,現在就發願往生西方,「正念直來」,直接就來!「哎,我這麼多罪業,怎麼行啊?等我修成清淨心,修 成有智慧的人,我再去回向求往生吧。 」不要這樣往後推託,因為形勢很緊張,追兵要來了。他上了白道之後,阿彌陀佛跟他講:水火二河不能為難,不要怕掉到水裏淹死,也不要怕掉到火裏燒死,「我 能保護你! 」我們念佛的人,很多人擔心:「我雖然念佛,我瞋恨心這麼重,我貪心這麼重,我這麼多煩惱,能往生嗎?」怕自己掉在貪瞋二河當中。阿彌陀佛明確地告訴你 「我能保護你 」呀!祂沒有告訴你說:你回去拿滅火器來,把火滅掉,再拿抽水機來,把水抽乾,再過來。我們很多人念佛是為了伏煩惱,把貪瞋心消掉以後再去往生,那還用這 條願力的白道嗎?就不要白道了,自己可以過去了。所以是 「不顧水火二河」,不要管水火二河,不要管自己有貪瞋之心,一向專念!管那些東西幹什麼?那些東西是讓你死路一條的,你還把它當作寶貝抱著幹什麼?不要理 會它!水火二河當中的白道,就代表我們於貪瞋煩惱心中能生清淨願往生心,從而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念佛的時候,雖然心中有貪瞋,但是,水火二河當中有這條願力的白道作為保證,阿彌陀佛願力的白道、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功德,火不能燒,水不能澆,所以說 「我能護汝」,「我能保護你,你別害怕!」是因為彌陀的護念,我們才能到淨土去,這個「我能護汝」就是「念佛眾生攝取不捨」,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取保護我 們,憶念我們,所以我們可以安全到達彼岸。一百步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人的壽命,今生今世,大約是一百歲,很短,但是,貪瞋的煩惱很猛烈,南北無有邊際。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說:我們雖然有貪瞋煩惱,無礙彌陀的救度!如果需要我們自己修諸功德,那就被火燒掉、被水淹掉了,所以,我們的往生,是仰仗彌陀的誓願去的。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踏上了這條願力的白道,一旦踏上阿彌陀佛的誓願所成就的白道,自然受到彌陀的光明攝護,往生無有障礙。
彌陀的約束
阿彌陀佛在彼岸召喚我們:「你一心正念直來!」「正念」念什麼?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句佛號是彌陀的呼喚,同時,也是彌陀救度我們的約束, 什麼叫約束?你必須這樣做,不這樣做,你不能得救。如果不走願力的白道,肯定會掉到水火二河淹死、燒死,所以,這個約束,體現了阿彌陀佛至極的慈悲和關 愛。
約束有兩重含義,一個方面,對我們眾生來講,要專修念佛,雜行雜修是不能得救的;另一方面,對阿彌陀佛而言,我們只要念佛,阿彌陀佛受到約束,這個條約是甲方、乙方共同承擔的。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就要遵守約定,必定迎接我們到淨土去,因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不能使他來往生,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自己承擔了這樣的約束,所以,我們念佛,自然往生淨土。
四十八願唯明專念名號得生
又於〈定善義〉之「真身觀」云: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我們事先不知道這是善導大師講的話,可能多數人都會批評這句話,祖師講的話,讓我們聽起來嚇一跳。
也有人問我「愚者面前的罪業,智者面前是功德,愚者面前的功德,智者面前反而成了逆罪」這句話怎麼理解。「愚者」就是我們這樣的人,依我們凡夫的心,「哎呀,這樣搞、那樣搞……功德應該很大吧! 」其實,從智者來看,從祖師大德來看,反而成為逆罪。我們總覺得修很多法門往生更有把握,恰恰相反,更沒有把握!專修專念才有把握。有的人總覺得「專念一句名號沒什麼把握吧 」,恰恰相反,善導大師說「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不是這樣的嗎?
我們自己覺得是功德的,在智者看來,反而是罪業。總而言之,關於智和愚、功德和罪 業,不是依我們凡夫的心來衡量的,是以佛法為標準的。比如善導大師這句話,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大師在這裏明確告訴我們,《無量壽經》四十八願只講明瞭一件事:專念彌陀名號得生。如果依我們的心, 就不統一了。其它的願暫且不談,比如說第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接引往生淨土;第二十願,聞我名號,繫念我 國,植諸德本,不果遂者,不取正覺。這兩條願不也是講往生嗎?第十八願固然講念佛,第十九願不是講 「修諸功德」往生嗎?《觀經》裏邊不也是講「三福九品」嗎?我想這個大家要好好思考一下。
善導大師直探阿彌陀佛的本願,探佛的本心,以諸行往生為方便,引導進入念佛,所以,不違背「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如果我們不知道這是善導大師講的話,可能會說: 「這個人連《無量壽經》都讀不懂!《無量壽經》不是講了很多嗎?怎麼說只講了一件事呢?」
一向專念
我們再往下看:
又於《法事讚》云:
弘誓多門四十八,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
在《法事讚》裏,善導大師說:彌陀因地的誓願雖然有四十八條,但是特別指出念佛是跟彌陀最為親近的(善導大師的思想是一貫性的,《觀經疏》說:四十八願唯 明念佛;這裏 《法事讚》說:四十八願偏標念佛,都是一樣的。),眾生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然也憶念眾生,所謂「如母憶子,如子憶母,母子相憶,不相違遠」,佛憶念 我,我憶念佛,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你是不是專念彌陀的人,佛知道的,你專心專念彌陀,肯定往生淨土。
說實在的,往生極樂世界,就看你願不願意去,你願意去,就能去!不是說你願意去,你自己能去,因為你願意去,阿彌陀佛就會知道,阿彌陀佛的本心就是要救助十方眾生。你不願意去,祂還想方設法給你做思想工作,勸導你,讓你去往生。釋迦牟尼佛在 《阿彌陀經》裏反覆講「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你現在願意去,阿彌陀佛怎麼不讓你去呢?「浪子回頭金不換」,只要願生極樂,沒有不往生的。所以,曇鸞大師在 《往生論注》裏說:「願往生者,皆得往生。」真想去往生的,沒有一個不往生,只怕你並不是真想去往生。真心想去往生的,一定會專仰佛的誓願,專稱佛的名號,佛就知道你是個一心歸命的眾生了,成為念佛的眾生,自然就獲得 「攝取不捨」的光明。
又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極樂世界是不生不滅的世界,凡夫憑藉所造作的有為、有漏、有生滅的隨緣雜善,是不能到達無為、無漏的涅槃淨土的,那怎麼辦呢?彌陀慈悲地為我們選取要法,讓我們念祂的名號,專而又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作了一個最重要的結論(你能把這個結論掌握了,淨土宗就畢業了)如果以佛的本願為基準,是要我們十方眾生都來一向念佛的。修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非佛本願。
順他意與順自意
佛講法有順自意,有順他意。什麼叫順他意呢?眾生有這樣的想法,隨著眾生的心,委婉地講,因為跟眾生講真實,眾生不能接受。但是,總是順他意呢,真實不能顯現,所以,到最後,把眾生引導過來,順自意。
我們很多人求往生是這樣子的:也念佛,也修行別的,做功德回向,這個叫順他意 ── 佛順眾生的意 ── 佛講十三定觀、三福九品,叫順他意。如果順自意,「望佛本願」,專念彌陀名號!
我們跟別人談話,有時也有這樣的局面,跟對方想講的話,如果一下子講出來,怕對方難以接受,對方講什麼,我們先表示贊同,「這樣也好,也可以……」但是,那根本不是我們心中所想的,所以我們就在那裏尋找機會。一旦發現機會來臨, 「哦,那這樣子,就更好了!」其實,這最後一句話,就是要講的話。
釋迦牟尼佛也是這個意思,我們眾生自力執著習慣了,這樣修,那樣修,如果一下子破斥掉,眾生就沒有著落了,釋迦牟尼佛就說: 「這個也好,也無妨,回向也可以往生……不過呢,如果念佛,更是佛的本願哪!」
所以,《觀經》就是這個次第,一開始講定善、散善、三福九品,到最後說「一向專稱無量壽佛」。
方便與真實
因為佛對法的開展是有次第的,而法師弘法所站的角度各不一樣,我們會覺得:「哎,跟我以前聽的有所差別……」是有差別,差別就在於有方便、有真實。
比如我們要讓別人到樓上房間來,對樓下的人就說:「你上樓梯呀。」對已經上了樓梯的人,就不說上樓梯了,「唉,你進房間吧。」你說哪個錯呢?都不錯。但是,對機不一樣。
如果我們要勸導大街上不學佛的人,首先,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然後,「既然知道因果 和輪迴了,將來墮三惡道多苦惱啊,修五戒十善,得人天果報多好呢!」他就修五戒十善了,然後我們跟他講:「光修五戒十善也不行啊,還要解脫才好啊。」他就 求解脫了,然後跟他講:「想求解脫的話,聖道門很難哪,淨土門多好呢?」他就把五戒十善、一切修行通通拿來回向求往生,好了,進了淨土門了,我們就跟他 講: 「淨土門,專修專念彌陀名號,那最好。」
當然,改變的是我們的心,由雜心變為專心,不是說不要行善事,「專修念佛,我過去孝敬父母,那麼現在就不孝順父母。」沒有這樣的道理,你仍然孝順父母,你仍然行善積德,敦倫盡分,閑邪存誠,這是我們佛弟子應該做的,只是在我們心中不存在這種觀念:我要靠這些功德去往生。
我們心中知道:念佛一定往生,同時力行世善 ── 這就是專修念佛的人和雜行念佛的人心態上的區別,看外表的形象都一樣,都行善,都念佛,但是內心不一樣,雜行的人認為念佛之外,如果不把行善的功德回向,那怎麼能往生呢?
雜 行
行善本身並不叫做雜行。如果以為念佛不足往生,把行善、誦經等等功德回向求往生,這才叫雜行。
你不要誤解說:「專修念佛的人不行善。」不是這樣子的。他是沒有靠自己善行功德回向求往生的心,而是完全靠彌陀名號往生的心。自然的,所以這個叫「望佛本願 」。
這樣解釋大家能明白嗎?因為有的人往往不能反覆聽聞,一次兩次,難免會有誤解, 「哎,只提專修念佛,其它的怎麼不強調?」的確,在往生這件大事上,是強調專修念佛的,至於世善,怎樣對待呢?是作為我們念佛人應該做的事情,我們以這樣 的身份,獲得佛的救度,是不把它作為念佛之外的功德回向求往生,因為六字名號的功德一切都包括了,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以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我們 心中才無有掛礙,無掛礙就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夢想了。我們做這些事情,就不是用患得患失的心,而是已經得到佛的救度,跟眾生結善緣,來報謝廣大的佛恩, 報謝廣大眾生的恩德,做這樣的事情,心態完全轉變了。修佛法就是心態的轉變。
彌陀本願之行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故使如來選要法」,這個「選」字很有意義,佛法講八萬四千法門,法藏菩薩在第十八大願裏只選擇稱名念佛一行作為本願,所以,念佛是彌陀本願之行,它之所 以殊勝,它之所以超越,之所以叫做他力,之所以叫做易行道,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是彌陀的本願,如果不是彌陀本願,怎麼有資格稱為易行道呢?怎麼有資格稱為 殊勝超越呢?又怎麼有資格叫做他力呢?我們凡夫又怎麼可能去往生呢?所以,阿彌陀佛本來發了這樣的願, 「你念我的名號,若不能往生,我不成佛!」祂現在已經成佛了,祂的願力兌現了,那我們念佛,自然就因果相應啊,符合啦!跟佛的願心相應了,自然就往生了。
跟佛心相應
所謂「跟佛的心相應」,有的人這樣解釋:阿彌陀佛發了偉大的四十八大願,我們也要發四十八大願,至少也要有那麼一兩個願跟阿彌陀佛相應,那才可以。凡夫誰能做得到啊?法藏菩薩是經過五劫的思惟發下了四十八大願,我們五十天思惟都沒有。
怎麼叫相應呢?比如說,媽媽辛勤地勞動,買來營養品,餵給孩子吃,媽媽要餵他,是媽 媽的願心,孩子願意讓媽媽餵,就是孩子的心,這就叫「母子相應」了。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不吃媽媽餵的營養品,一定要自己掙錢買營養品,那母子就不 相應了。你能掙錢買營養品,要母親餵你幹什麼?何況小孩不可能做到啊。所以,凡心和佛心相應,是在本願當中,佛說: 「一向專念我的名號。」我們就一向專念佛的名號,這個叫做與阿彌陀佛大願相應。
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你念我的名號來往生」,我說:「我不念你的名號,我自己發四十八願,我自己建極樂國,我自己成佛。」那個就不叫相應了。
往生已定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
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念佛之所以高貴,之所以別的一切行門無法比較,善導大師說:「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其它的修行雖然都很好,如果跟念佛來比,那 哪能相比呢?為什麼?就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取,是獨一無二的,是最高無上的。所以,善導大師才把念佛叫做 「正定業」,「正定業」的含義就是往生已定,你只要專修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已經定下來了。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是這樣說的:「如果我不能成就十方眾生的往生,我就不成佛。」那現在已經成佛了,豈不是把我們的往生成就了 嗎?所以,六字名號一方面是阿彌陀佛的正覺,另一方面就是我等的往生功德,往生成就在名號當中,名號當中有我們的往生,我們念佛才能夠往生;名號裏邊如果 沒有我們的往生,你真的是 「喊破喉嚨也枉然」了。正因為名號已經決定了我們的往生,我們現在以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之一行落實下來,往生就確定了。
往生決定在稱名一行當中
往生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也決定在我們口稱名號一行當中,如果光說決定在六字名號當中,你不念佛,不願接受彌陀救度,那麼,佛那方面雖然決定了,你還沒得到。我們來念佛,就是領受阿彌陀佛名號當中已經成就的往生,所以叫 「往生已定」、「平生業成」,「平生」就是平常、活著的時候,「業」就是往生的淨業,「成」就是成就,在我們平常活著的時候,往生淨土的業事已經成就了,已經了辦了,不是像一般的觀念那樣, 「我一輩子怎樣怎樣念佛,一直到臨死的時候才定下來」,不是的,現在念佛,現在就定下來了。
不要跳到海裏去
那麼有人講了:「現在就定下來了,那我就可以隨便去幹壞事了,無所謂了。」這是沒有懂得阿彌陀佛的誓願,沒有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
就好像我們講坐船一樣,坐船就可以過海,當然真正的過海、到達彼岸,是船靠碼頭的時候,但是,你上船的時候,就定下了可以到達彼岸了,對不對?「好啦,定下來能到彼岸,我現在跳到海裏去……」跳到海裏去,怎麼到彼岸呢? 「念佛決定往生,我現在不念佛了。」那怎麼可以往生啊?
所以,登船的時候,就已經預定了:肯定可以到彼岸,因為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是不 可能破的,也不可能觸礁的,也不可能發生故障的,只要登船,一定可以到彼岸。但是真正到彼岸,還要你老老實實在船上坐著,不要跳到海裏去。我們這一生,一 口氣不來,那時我們到了極樂的碼頭,靠岸了。六字名號大願船汽笛一響, 「南無阿彌陀佛 ──」哦,極樂靠岸了。所以,「往生已定」要這樣理解,「平生業成」也是這樣理解的。這樣,你就不會墮入一邊了,「我就不念佛了,無所謂了……」如何如 何,也不可能有另外的想法: 「那還要如何如何,不然就不能往生了。」不會有別的想法,就是自然地、一生相續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正定之業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啟示,於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云:
正定之業者,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依佛本願故。
這四句話非常乾脆,非常有力量,祖師講的話從來不含糊,給我們大安心。正定之業不是別的,不是誦經,不是打坐,正定之業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是依照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必然往生淨土,什麼原因,什麼理由呢?這麼簡單就往生了?真的這麼簡單嗎?我們總是心中有懷疑。法然上人給出答案說:「依佛本願故。 」是彌陀本願不虛。善導大師說:「稱念名號,念念不捨,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道理是一樣的。大師又說:「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 」凡夫往生淨土,完全是阿彌陀佛的誓願。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往生之業,念佛為本」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往生之業,念佛為本」這八個字很簡潔明朗。要往生淨土,念佛就是根本,就是行業,從頭到尾,宗旨是明確的,沒有改變的。
為什麼以稱名為本願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它諸行為本願?
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
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
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
為什麼選擇稱名一行為本願呢?法然上人在《選擇集》裏邊有簡要的解說:阿彌陀佛在當初作為法藏菩薩的時候,內心被平等的慈悲所摧動,為了普度眾生,不以念 佛之外其它的所有行業做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為什麼以稱名為本願?因為要平等慈悲,要普攝一切。想一想,如果以別的行法,比如說以誦經 為往生行法, 「十方眾生要誦經來往生淨土」,這個就不能稱為「平等慈悲」了,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識字,可以誦經,有的人不識字,不能誦經;有的地方有經書流通,可以 誦經,有的地方經書不流通,那就沒法誦經了,這樣就不是平等慈悲了,就有限制了,也不能普攝一切,為什麼呢?不能誦經的人,就不能被攝取了,因為誦經才能 往生啊。
可是,以稱名念佛,就可以達至平等慈悲,任何人都可以稱念,也能普攝一切眾生,任何人都可以得利益。
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
亦即不論任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
「緇」是出家人,「素」是在家人,「賢」是賢善、有智慧,「愚」是愚惡、沒智慧,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不論賢善、愚惡,不論善人,不論惡人,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也就是前面慈愍大師所講的: 「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也就是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啦 ── 都可以平等往生極樂淨土。
報土與化土
「報土」,在這裏解釋一下,極樂淨土是報土還是化土?自古以來有不同的說法。簡單地說,報土是高超殊勝的地方,化土是比較粗劣的地方。極樂淨土,是彌陀誓願所成就,果報酬報因地的誓願,因此叫做報土,那是很殊勝微妙莊嚴的。
還有兩種名稱,一個叫做「胎宮」,一個叫做「邊地」,《無量壽經》說:「疑惑佛智,生彼邊地,五百歲不見諸佛。」
哪些是疑惑佛智的人?善導大師講:雜行雜修的人。雜行雜修就疑惑佛智了。佛智是什麼呢?佛智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他懷疑說:「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就能讓我往生嗎?不再修行其它的,怎麼可以往生呢? 」有這樣的心,叫疑惑佛智。
那麼,信願念佛的人,就平等往生報土。
稱名本願之義
此即是善導大師於《法事讚》所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人天善惡」四個字代表所有的眾生。念佛的話,個個都能往生。到了極樂淨土,沒有差別,所謂品位,是這個世界講的,到了淨土呢,善導大師說「到彼無殊」,共同證得不退轉。
又《選擇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雖然四十八願都稱為本願,特別以念佛作為往生的核心、規矩、法度。
又云:
四十八願中,即以念佛往生願而為本願中王也,
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這是解釋《無量壽經》「特留此經文」,釋迦牟尼佛說:「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特別把這部《無量壽經》留下來,為什麼留 《無量壽經》,別的經不留下來呢?法然上人這樣解釋:因為《無量壽經》講四十八大願,以念佛為本願中王,因為念佛的緣故,釋迦牟尼佛慈悲特留,以度萬年之後法滅的眾生,別的教法留下來,也不能度,因為眾生無法修習了。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於《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存覺上人明快地解釋說: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可以得到往生的利益,這就是佛的本願,能夠這樣的信受,這個叫做「至心、信樂、欲生」。
第十八願說「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有人就在「至心、信樂、欲生」這方面繞彎子,繞不出來,說:「怎麼叫至心?怎麼叫信樂?怎麼叫欲生?」這裏很簡單地解釋說:念名號決定往生淨土,能這樣相信而來念佛的話,就叫 「至心、信樂、欲生」── 沒有懷疑,願意往生淨土,來念佛。
還愚癡生極樂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
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
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
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為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捨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有人問法然上人: 「上人的念佛,每一念都跟佛心相應,因為上人您是智者(法然上人當初被稱為智慧第一,他建立淨土宗,各宗各派的人都跑來辯論,三四百人,法然上人一個人去,辯論完之後,所有的人都信服了,結果跟法然上人一道念佛三天三夜,所以法然上人稱為智慧第一 ),能夠深知教理,也能詳明名號功德,所以上人念佛很殊勝。」
上人回答說: 「你所信的阿彌陀佛本願也一樣啊,阿彌陀佛的本願,選取名號救度眾生,叫做『本願名號』,六字名號就是本願所成就的,本願就是名號,因地叫本願,果地叫名 號,即使是打柴的人、打獵的人,愚癡卑賤,殺生造業,一字不識,他能相信稱念彌陀名號必然往生,而能夠真實欣求極樂,常念名號,這樣的人稱為上根利智。如 果說要靠自己的智慧來離生死的話,那我法然何必要從聖道門的修行轉入淨土門?修行聖道的人,他要把智慧開發到頂點,證悟成佛;修行淨土門的人,要把自己當 做愚癡的人而往生極樂。」
法然上人有這麼一句話:「欲學淨土門之行者,縱然能學一代之教,亦成一文不知之輩,莫現智者之相,唯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而往生淨土。」認為自己是一文不知道的人而念 「南無阿彌陀佛」,不要顯示自己智慧高、學問大。
這誰能做到?在佛學院裏上了幾天課,或者讀了幾部經,或者學了什麼法,或者打坐有了什麼境界,就了不起了,就不能「還愚癡生極樂」了,那比比法然上人的智慧,比比善導大師的修行,比比曇鸞大師的高德,怎可相比呢?
所以,來到淨土門,它的方向跟我們日常思惟的方向是有區別的,「還愚癡生極樂」。你 的智慧不管用啊,靠你的智慧也不能離生死啊。當然絕不是靠你的愚癡到極樂淨土了,是我們知道自己是愚癡之身,就可以老實念佛了。一個人為什麼不老實念佛 呢?就認為自己有智慧、有修行,比人家強,他就不老實念佛,也看不起念佛這個法門。他如果知道自己的一切不能救度自己,只有念佛一條道路,就老實念佛了。
法然上人又說:「我法然是黑白不辨之童子,善惡不知之愚人,唯念『南無阿彌陀佛』得生極樂。」黑白善惡都分不清 ── 這是破除我們心中的執著見解,一切是非不在心中掛礙,就只知道一件事:唯信稱念必生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是真正的大智慧。我們就是知道的太多了,就不知道念佛。
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是什麼樣的人物呢,可能各位不知道。法然上人十幾歲就出家,在日本依善導大師思想創建淨土宗,整部《大藏經》,一生讀破五遍(《大藏經》我們有沒有誰讀過一遍的? 《大藏經》好幾千卷,所有的佛法經典都在裏邊),三論、天臺、華嚴等各宗各派的學者都拜訪遍了,而各宗各派的高僧、學者沒有一個不給他豎大拇指的,「哎呀,你怎麼這麼高的智慧!你來學我們這個法門吧,以你為法門主。 」當然法然上人都沒有接受,他一直在思惟凡夫出離之道。後來,讀到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他才確定下來淨土門。他的智慧和影響都是第一流的,他創建淨土宗之後,專修念佛的法門迅速普及朝野,上自王公大臣,下到愚夫愚婦,莫不信仰。
淨土最上根
法然上人雖然廣學聖道的種種法門,最後離開聖道的修行,而進入淨土的法門,所以他才講:如果要靠智慧了脫生死,那我就不要離開聖道修行了。
進入淨土門,有再大的智慧,還不是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去往生?所以,有的人就覺得有點吃虧,「哎呀,我這麼大的智慧,跟老太婆一樣念佛?」好像虧了一點,這樣的人,真的沒有智慧。所以,古德講: 「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再怎樣開悟,你悟不到這個程度,你不屑念佛,認為吃了虧,那你沒有悟。「悟後不願念佛,管保老兄未悟。」你說你開了智慧,但是不願意念佛,管保你老兄沒有開悟。這些話說得都很實在。
淨土門裏邊,不是以學問、智慧、文化、知識來判斷是不是上根,就看你對念佛往生的信心,雖然一字不識,但是聽說念佛必然往生,就願意念佛,這個叫最上根 ── 我們在座的各位,一定有這樣的最上根。
我在廣州碰到一位老居士,她不識字,很苦惱,但是一聽說念佛必然往生,非常高興,常 行念佛,從晚到早,從早到晚,這就是淨土的最上根。有些人呢,讀過很多經教,心中疑團很重,有種種想法,不是那麼純樸,這樣看,那樣看,反覆思惟,反覆辯 解,慢慢慢慢地,才相信阿彌陀佛本願,和那個不識字的老太婆比,那是下根了。
佛法並不在於文字知識的多少。像六祖大師一字不識,聞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開悟了,他是禪宗上上根。
淨土門也一樣,一字不識,一說念佛必然往生,馬上就相信,相信就念佛,一輩子不改變,上根!讀了很多書,聽了很多錄音帶,還不能相信,當然就是下根了。
心散亂將如何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
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
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僧都是大法師,明遍僧都是天臺宗的學者,他專門來拜訪法然上人,他說:「我雖然念佛,但是心裏散亂,妄念不能克服,怎麼辦?」(我想各位都有這樣的心。)
法然上人回答說:「心雖然散亂,但是能夠稱念佛名,靠佛的願力,必然往生。」就像前面講的「二河白道喻」,雖然有貪瞋煩惱,貪心火焰也很猛烈,瞋心波浪也很洶湧,就是散亂的心、煩惱的心,但是無礙往生。
上人接著說: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要想達到色界、無色界,必須有禪定功夫,而欲界稱為散地,散地眾生就是散亂心),都是散亂心,就好像一個人投胎為人,就有眼睛,就有鼻子。如果說 『捨掉散心再來念佛往生』,沒有這個道理,因為欲界的眾生都是散亂心,散心念佛人的往生,才體現彌陀的本願,才體現彌陀的慈悲。凡夫的心怎麼能做到沒有散亂呢?也正因為這樣,所以叫做易行道。」
那我們都想錯了,捨掉散心去往生,哪有這個道理呢?就好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回 去把你的病治好了,再來看!」沒有這個道理呀,因為生了病,所以才來醫院看病。正是因為我們散亂,所以念佛往生,道理就是如此的。如果說捨掉散亂心,成就 禪定功夫才能往生,就不是易行道,也不是殊勝本願,也不是凡夫所能堪。
當代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的道德、學問都相當好,修持也很好,他到九十多歲就說:在這個世界,凡夫想達到一心不亂的工夫是假的,說自己達到很短暫的功夫成片 (或者說清淨心),都已經是把自己誇大了,不可能的事!這是他一輩子精進修學,到九十幾歲所講的話。我們想想看,以他那樣的根機都做不到,那我們談什麼呢?
法然上人說得非常清楚:「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凡夫之心,何能無散 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明遍僧都聽法然上人這麼一講,就很感動,給上人頂禮,就回去一向念佛了。明遍僧都轉身出去之後,法然上人講:明遍僧都所問的問 題,是個多餘的問題,這個問題為什麼要問呢?本來就是這樣念佛往生的。
(可是我們往往就因為這個問題在心中產生很大的障礙,沒有必要!以阿彌陀佛本願不可思議,十方眾生稱念名號,必然往生。)
兩大優點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
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
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不光殊勝,也很容易,我們眾生都能做得到。我們仰靠佛的誓願來念佛往生,就這兩大優點:殊勝、簡易。
【正 講】
第三章 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阿彌陀佛放無量無邊的光明,但是,只照攝念佛的眾生。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
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名阿彌陀。
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
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比如,太陽光有什麼功能呢?太陽光能溫暖大地,讓種子發芽,這是太陽光的功能。那麼,彌陀的光明有什麼功能呢?彌陀的光明是成就我們無上菩提正覺之芽,能 夠自然地照護、攝取念佛之人,如「二河白道喻」中的「我能護汝」,佛的光明名號能保護我們,救度我們念佛的人。
那有什麼依據呢?釋迦牟尼佛在《觀經》裏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佛的光明有它的目的、作用和功能,就是對念佛的眾生攝取不捨。 「攝」是攝受,「取」是引導,「不捨」是不離開,念佛眾生,白天晚上、今天明天、今年明年,佛光從來沒有一刻離開過你,叫做「攝取不捨」,佛的光明常加保 護。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阿彌陀佛為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三個字代表什麼含義呢?善導大師就總結《觀經》和《阿彌陀經》解釋說:這尊佛的光明,能夠遍照十方世界,是無所 障礙的;光明遍照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有一件事,達成一個目的:觀照念佛眾生,對你攝取不捨,所以才叫做阿彌陀佛。
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當然被祂攝取不捨了,不然就不能叫阿彌陀佛了。
又於《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專念阿彌陀佛的眾生,阿彌陀佛的光明就不間斷地照護這個人,不離開他;而其它修雜行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
佛光有身光、有心光,佛的身體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叫身光;佛的大願力、大願心叫心光。佛對眾生的憶念和慈愛就像光明一樣,沒有地方不到達,沒有空間不圓滿,我們眼睛雖然看不見 ── 源信上人講:「煩惱障眼雖不能見,大悲無倦常照我身。」我們凡夫眾生被煩惱所障礙,眼睛看不見佛的光明,但是佛的慈光卻沒有倦怠地照耀我們。
但是,為往生極樂而雜行雜修的人,彌陀的光明不照攝他。
各位思考一下,我們想到淨土去,是彌陀光明照攝我們能往生,還是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 能往生?彌陀光明不照攝我們,我們怎麼去往生啊?如果想得到彌陀光明的照攝,那是念佛,還是雜行呢?很簡單的道理,「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沒有講「參禪眾 生攝取不捨」,也沒有講修別的法門的人攝取不捨,只有念佛的人才攝取不捨,修雜行雜修的人,佛的光明不照攝,佛光不照攝,你忙什麼?忙到後來兩手空空,所 以說:雜行雜修的人,百中難得一兩個往生,千中難得三五個,沒有彌陀光明的照攝怎麼能往生?專修念佛的人當然往生了!攝取不捨嘛!道理就在這裏。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親 緣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餘雜業行者?
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云:
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我們心中有這樣的疑問:既然佛的光明普照,怎麼只攝念佛的人,其他雜行雜修的人就不攝呢?善導大師用親緣、近緣、增上緣這「三緣」來解釋,其中第一「親 緣」是這樣解釋的:我們發起行業 (什麼樣的行業?有正行、有雜行,有專修、有雜修),我們經常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就聽到了── 我們會覺得「我念佛念了這麼多遍,佛知道不知道?不知道的話怎麼往生?」沒有那回事!你當下念佛,佛應聲即知,應聲即來,應聲即現,應聲攝取;「我們念 佛,這六字名號又沒有耳朵,怎麼能聽見?」佛就是不可思議,這六字名號就有耳朵,就能聽得到;我們禮拜佛,佛就能看見 ── 我們會說:「這尊佛像,不就是一張紙嘛,它怎麼能看得見?」佛是不可思議的,凡夫的眼睛看是一張紙的畫像,但佛有無礙智,我們心裏邊憶念佛,佛就知道,我 們憶念佛,佛也憶念我們。
什麼叫「彼此三業」呢?「三業」即身口意,我們的身禮拜佛的尊像,我們的口稱念佛的名號,我們的心憶念佛的慈悲,這叫眾生三業;佛也有三業:眾生禮拜,佛 就見到了;眾生口稱,佛就聞到了;眾生心憶,佛就知道了。所以叫「彼此三業不相捨離」,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彼此是不能分開的,心心相印,心心相念, 心心相知,所以叫做「親緣」,這樣和阿彌陀佛很相近,所以阿彌陀佛光明常加攝取。
如果眾生口不念佛,佛能聽到念佛聲音嗎?你不禮佛,佛能見到嗎?你不憶念佛,佛能知道你憶念祂嗎?那樣跟佛就疏遠了,是你自己離開佛的光明,不是佛的光明捨棄你。
所以我們專行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所攝取。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嘛,當然心心相印了,我們念佛,佛知道,佛要救我們,我們也知道;佛的心我們知道,為什麼?祂一定要救我;我們的心佛也知道,為什 麼?我們一定讓祂救。佛讓我去往生,我也願意去往生,佛知道我的心,我知道佛的心,彼此沒有障礙,沒有隔閡,叫「心心相印」。
機法一體
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
什麼叫「機法一體」,解釋起來有一點繁複,「機」就是指眾生,「法」就是指彌陀,「機法一體」就是說眾生跟阿彌陀佛分不開,常行念佛的人,就跟阿彌陀佛分不開了,彼此三業成為一體了,怎麼能分得開呢?
我們就是機,六字名號就是法,我們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跟法成為一體了,不分開了,那必然往生了。
就好像坐船,如果站在岸上,那跟船是分開的,我們一坐上船,就跟船成為一體了,船到達彼岸,我們也到達彼岸。
我們念佛,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那還能不往生嗎?那還能墮落地獄去啊?不可能的事情!所謂「國無三惡道」、「不更三惡道」,因為跟阿彌陀佛一體,自然就有這些功能和效果。
往生已定
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
往生極樂,現在已經定下來了,不是等待臨終的時候才定下來。前面也說明過,就像我們 坐上了船,肯定可以到彼岸。但是不是說「我肯定可以往生了,所以不用念佛了。」那等於說你上了船,然後自己跳到海裏去。是一直要在船上,與船一體。我們常 行念佛,一輩子念佛,叫「現在已定」,不待臨終。
自然法爾
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這個道理,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你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體驗,這個是自然法爾的道理,你只要念佛,就被佛的光明攝取,因為佛是這樣說的:「光明遍照十方 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只要常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進入彌陀的光明,自然往生極樂淨土,這個叫「自然法爾」,就像水必然從高處流到低處,是自然 的,不加勉強的。念佛的人,必然從娑婆流到極樂。
唯攝念佛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他雜業行者?
乃因餘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
因為修別的行法,不是阿彌陀佛本願,不符合阿彌陀佛的本心,所以不照攝。專修念佛,是順佛本願,符合佛的本心,所以照攝。
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
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要求的,也是佛給我們的命令(這個命令不是強權式的,是慈悲的),也是佛救度我們的招喚,也是佛對我們的約束。如果你不念佛,就違抗 了佛的命令,如果你不念佛,就無視了佛的招喚。佛說「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正念」當然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佛當然是用六字名號來護我們,可是 你不念佛,就沒有聞到佛的招喚;沒有聞到佛的招喚,就沒有進入佛的約束,自然就不能到達淨土去。
故曰「乃至十念」。
「乃至十念」就有這幾方面含義,是佛的要求、命令、招喚、約束。
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的名號,當下就是光明,所以叫做「光明名號」,稱念這句名號,當然就被光明照耀了,被佛攝取了。這是自然的道理。
總之,慧淨法師從三個方面來說明:一、親緣,身禮佛,佛即見之,口稱佛名,佛即聞 之,憶念佛,佛即知之,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所以常加照攝;二、念佛是本願之行,雜行非佛本願,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雜行不照攝;三、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 的光明,所以念佛則佛光照攝,其他的行業,不是彌陀的光明,當然,不蒙彌陀光明照耀,道理很簡單。
名即是體
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
「名即是體」是曇鸞大師所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生命。
這句話應該怎麼理解呢?通常,我們會想:「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尊佛……」這樣就很陌生、很遙遠。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就是智慧,無量 壽就是證悟的涅槃境界,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濃縮在六字名號裏邊,交給我們眾生,讓我們往生,所以,六字名號就是佛的生命。
阿彌陀佛的生命是仰賴我們眾生的往生才能成就的,所謂「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如果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我們的往生;沒有我們的往生,那阿彌陀佛的正覺怎麼可能成就呢?沒有六字名號,就沒有阿彌陀佛的存在,阿彌陀佛就沒有生命了。
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六字名號的真實義的話,我們心中的阿彌陀佛就不是一尊活的佛,就是一尊遙遠的、陌生的、死板的佛。我們在這裏苦苦哀求,好像佛還沒有一點感動。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是佛的生命、是佛的招喚、是佛的約束、是佛的慈悲、是佛的本願,那我們所念的佛就是活的佛。
阿彌陀佛活在什麼地方?阿彌陀佛住在哪裡?「佛住何處?佛住六字名號中」,阿彌陀佛就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我們念佛,也住六個字裏面,六個字一展開來,就是極樂世界,就這樣的不可思議。
所以,如果我們想見佛,很容易,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就跟佛接觸了,「南無阿彌陀 佛」是佛的聲音。佛的形象我們見不到,「虛無之身,無極之體」,法身怎麼見呢?說「報身莊嚴」,我們也不能觀想,同樣見不到。佛就很慈悲,知道我們眾生見 不到,怎麼辦呢?用聲音來和我們接觸。我們聽到佛的聲音,等於見到佛了。
「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聲音啊!就像一個小孩子,從小離家流浪,結果兩個眼睛也瞎掉了,爸爸找他,來到他面前,他見不到爸爸了,爸爸就喊他的名字,「小寶啊!」 (「南無阿彌陀佛啊」)孩子聽到了爸爸的聲音,就知道:這是我的父親,他心裏面就有安慰感,「哦,我可以回家了!」
阿彌陀佛當然我們觀想不來呀,阿彌陀佛就用祂的聲音來呼喚我們,「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這每念出來的一聲聲,都是佛的呼喚,這就是佛的聲音哪!佛的聲音都聽到了,怎麼跟佛還隔得遠呢?所以《觀經》說:「阿彌陀佛去此不 遠。」就在你的旁邊,你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就能救你,如果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僅僅認為是聲音、它不能救你的話,那你念 得再多,怎麼能往生呢?你所念的這六個字,就能救你,你才能夠往生。有聲音,必定有實體,「名即是體」,名號就是佛的本體。
佛是這樣,但我們眾生不是這樣,比如說你叫張某某,你的名字寫在牆上,你的人還站在大廳裏邊。佛就不一樣,佛的名字在牆上,佛的德能也就在那牆上,名就是體。
大家千萬不能小看這幾個字。我給大家講一個感應故事,來證明「名即是體」。湖北潛江 有一位韓居士,很信仰南無阿彌陀佛,經常跟人家講念佛的道理。有一位年輕人,叫凡蓮藝,她丈夫晚上一躺下睡覺,就見一道白光從窗戶飄進來,落到身上,呼吸 困難,動彈不得,內心很惶恐,夫妻兩個束手無策,請教韓居士。韓居士根據《淨宗講義》所講念佛人身上有佛光,以及鬼神見佛光是一敬、二怕、三退讓的道理 (第一,尊敬念佛的人,不會來欺負;第二,怕佛的光明,不敢來欺負;第三,退讓到旁邊),韓居士跟她講:「沒有問題,小事一樁,很好解決。」就給了她四張 卡片,上面寫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叫她將卡片分別放在床的四個角上,然後夫妻倆在床上念佛。凡蓮藝按照韓居士所說行事,果然當天晚上白光就不來了, 高興得不得了。
佛的名號在這個地方,佛就在這個地方,就能放出光明。所以,在南方很多發生過車禍的地方,人們往往在那裏立一塊刻有「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為了醒目,刷上紅漆,這塊石碑就能度亡靈,這裏就會變得安全。
名號所在的地方,就是佛所在的地方,「名即是體」,這叫佛不可思議,「分身無數 億」、「遍十方剎」、「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我們眾生就依名號而得度,依別的我們得度不了,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觀想不來,念 佛總可以吧!所以,佛就現名號之身來度我們,讓我們稱念,讓我們往生。
所以,我們念佛是太自在了,「念佛」,念的就是佛,誰敢說念的不是佛啊?但是,我們 往往覺得:「我念的是佛的名字,還有另外的佛來救我。」不是那回事。念的六字名號,本身就是佛的功德;臨終接引我們的佛,還是六字名號所顯現出來的佛,不 是六字名號之外的佛。名號之外沒有佛,佛之外沒有名號,一體的,這個叫「名即是體」,這是佛的境界。若論佛體,唯是功德,以功德為體,六字名號就是佛一切 功德總聚。
唯覓念佛往生人
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偈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
阿彌陀佛功德巍巍,像一座晃耀的金山一樣,只有念佛的人,才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當知念佛是符合彌陀的本願,本願最為強大,是強緣。
善導大師講的話是很乾脆、決斷的,讓我們聽到以後,感覺道路很明確,一點不含糊,而 且內心很安慰,很安全,很安樂。聽別的人講,就沒有這個效果,搞得很複雜,一頭霧水,不知道怎麼往生。善導大師講得很簡單:「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 為強。」又說:「唯攝念佛,不照餘雜業行者。」說得很明朗。
又於《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唯覓念佛往生人。
這都是大實話,好懂!阿彌陀佛八萬四千相好,其光明普照十方,不是為了別的目的放出光明,為了什麼呢?只是尋找念佛的人,讓我們往生。佛的光明就是佛的眼睛,就是佛的智慧,我們口中念佛,佛怎麼不知道?馬上就攝取不捨了。
那有人講了:「念佛就攝取不捨了,我就念一聲,不再念了。」不念了,就失去資格了,為什麼?「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如果你不再念佛了,就放棄了「念佛眾 生」的資格,享受不到「攝取不捨」的利益。你念佛,才是念佛眾生。當然,並不是說從早到晚一秒都不停才叫念佛眾生,就是我們心裏邊以念佛為主。事情來了, 就解決事情;忙完了,就來念佛,念佛是主要的,這就是念佛眾生。
比如說學生可以在寒暑假享受半票待遇 ── 作為學生,並不是說一天二十四小時在課堂讀書才叫學生,他是讀書為主,還要照常吃飯、娛樂、睡覺。我們念佛眾生,念佛往生是我們的根本目的和心願,至於世 間的事情,照顧家庭、教育兒女、服務社會等等,自然而作,不違背念佛的道理,仍然是念佛眾生。如果說「我五個月、八個月、一年、十年我不念佛了」,那就沒 有資格叫念佛眾生了。就像學生一樣,他退學了,一年兩年不上學了,那就不叫學生了,再去買票,買不到半票了,沒有學生資格了。那如果是你得病了,休學一個 月,甚至半年,那還是學生,因為是特殊情況,不是你自己放棄。如果我們有煩惱,或有事情障礙,不能從早到晚一直念佛,仍然是念佛眾生。
我們心裏念佛,佛知道;是不是專門念佛的眾生,佛知道,不用欺騙,人騙得了,佛騙不了。
「唯覓念佛往生人」,「覓」是尋找,善導大師把彌陀解釋得很人格化,讓我們一聽很生 動,「阿彌陀佛在找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海洋救護隊搜索海難倖存者一樣,阿彌陀佛用祂的心光普遍照耀十方世界,搜索念佛的眾生,我們一念「南無阿彌陀 佛」,當下就找到了,佛找到我們,還會讓我們跑掉嗎?攝取不捨了。就怕我們背棄佛的誓願。
最尊第一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
然而,以彌陀光明為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
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
所有的佛都有光明,然而,阿彌陀佛的光明,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比,為什麼?別的佛的光明不能攝取凡夫到淨土去,阿彌陀佛的光明有這個功能。《無量壽經》有無 礙光佛、無邊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等十二種德號,可見阿彌陀佛的光明是多麼不可思議。
而於此之前,便預先概要地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若論光明,諸佛都有,但若論效果,諸佛的光明比不上阿彌陀佛的光明,因為只有彌陀的光明有攝取凡夫眾生的功能。那當然了,我們是專念彌陀呢?還是再念別的名號呢?懂道理的人,自然專念彌陀啦!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
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讚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大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另外一個譯本,在《大阿彌陀經》中,世尊怎樣讚歎呢?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
不只釋尊極口讚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讚歎之,
《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
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連十方諸佛都要這樣稱讚了,都這樣敬佩無加了,那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其利益是可想而知的。
《無量壽經》第十七「諸佛稱名」願,十方諸佛為我們做了示範,諸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教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念佛法門是直接由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名號,而讓我們也來這樣稱念彌陀名號。
第四章 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剛才有位蓮友問到關於護身符的問題,你讀到這一段,那你心中就很歡喜了。
「一向專稱」既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至高無上之行,
已與彌陀機法一體,常蒙彌陀光明環照圍繞,不相捨離,
可說與佛同在,與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經》)。
彌陀本願裏只講了念「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叫「獨一無二」;阿彌陀佛名號含攝一切功德,所以叫「至高無上」。
念佛,跟阿彌陀佛成為一體,為什麼?我們念佛,佛的光明就攝取我們,這就成為一體了,「攝取」就是抓住不放。就像我用手抓住這只杯,它就掉不下去,「攝取不捨」,這只杯就和我的手成為一體。
關於「攝取不捨」,有一個典故。有一位鄉下的老太婆,她不懂得「攝取不捨」的含義, 就向佛禮拜,請求阿彌陀佛加被她懂得什麼叫「攝取不捨」,她拜了七天佛,第七天晚上,她就作了一個夢,夢見阿彌陀佛,很高大,伸一隻手下來,抓住她細細的 胳膊。她從來沒看見這麼高大的佛,內心有一點害怕,想掙脫。阿彌陀佛緊緊抓住她的手不放,而且開口講了話:「這就是攝取不捨。」她恍然大悟,感動得痛哭流 涕,說:「攝取不捨原來就是這樣的慈悲,抓住想逃跑的人,不讓他跑掉。」
我們念佛的時候,往往有點疑惑心,「到底能不能往生啊?」這沒有障礙!疑惑心一起, 就好像有點想逃跑的意思。但是,彌陀以不捨的慈悲抓住我們,白天、晚上用光明攝護我們,不相捨離。所以,念佛的人跟阿彌陀佛同在,跟阿彌陀佛同行,我們無 論走到哪裡,都沒有害怕,沒有恐懼。念佛,頭頂上有四十里的光明,佛的光明在我們周圍環繞,雖然肉眼不能見,卻真實地存在,所以「與佛同在,與佛同行」。
有兩句偈子很好:「朝夕同起臥,出入共相隨。」我們起床了,阿彌陀佛也起床了,陪我 們一道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跟佛一體了嘛;我們晚上睡覺,阿彌陀佛陪伴我們,在旁邊守護;我們出去辦事,阿彌陀佛跟在旁邊保佑我們;坐車 的時候,「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佛,一路平安,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回來了,阿彌陀佛也跟在旁邊,如影隨形,也回來了,所以,我們沒有孤單。我們 念佛眾生雖然是凡夫,但是和阿彌陀佛成為一體,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自然也就護念我們了,所以蒙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護念 誰呢?護念念佛的人,為什麼護念我們呢?因為我們與彌陀一體,必定成佛。
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云: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如果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願往生淨土的人,日日夜夜被六方恒河沙等諸佛護持(不是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也不是一方佛,是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你出門多 麼浩浩蕩蕩啊!很多佛來護持你,周圍環繞。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兩岸四十里寬都是沙,沙子很細,一把沙子就數不清了,恒河多少沙?沒法數。有六方恒河沙 那麼多的佛護念念佛眾生。你要不往生,豈不是這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一點力量也沒有了?我們要出門的話,四個人的轎子就抬出去了,八個人的大轎抬得更穩當,六 方恒河沙諸佛把你抬到淨土去,太輕鬆啦!有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其頂,十方諸佛的光明周匝環繞,怎麼不到淨土呢?
又於《觀念法門》云: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
故名《護念經》。
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這生一心專念就是解釋《阿彌陀佛》一心不亂。善導大師解釋「一心不亂」很簡單,不是怎樣的禪定功夫,而是「一心專念」,一 心一意念佛,一心一意靠倒阿彌陀佛,願意往生淨土,這是我們凡夫能夠做到的,如果你做不到,那是你不願意做,三心二意。
護念之意
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中設問:「舍利弗,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善導大師解釋說:念佛的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諸佛護念,所以,《阿彌陀經》又叫做《護念經》。
讀了《阿彌陀經》,如果感受不到十方諸佛的護念,那你沒讀懂。六方恒河沙諸佛護念,越讀越歡喜,「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讀完不過癮,又來了 「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越讀越過癮,讀得很高興。《阿彌陀經》確實是這樣,什麼叫經典的加持力?讀完覺得信心百倍、往生有份,就是加持力, 如果讀完了覺得往生無份,那是經典沒讀懂。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
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
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護念經》的意思是什麼呢?阿彌陀佛護念我們,不讓惡鬼惡神得其方便,也不會橫遭病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我們只要念佛願往生,不祈不求,自然消災免難 (就像太陽出來了,陽光自然就能把霧驅散,自然就能曬乾東西),不用另外祈求,這也是「一向專稱」的意思。
我們過去與無量眾生結下了無量的恩恩怨怨,怨的多。結了這些冤仇,惡鬼惡神就來惱亂你。念佛,佛護念,就讓這些惡緣遠離你,它們想干擾,干擾不了。
當然,除了你不至心。不至心是什麼意思呢?邊念佛邊想:「大概不行吧!是不是該去搞搞別的?」雜行雜修叫不至心。所以,善導大師說:「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雜行雜修的人對佛沒有真實心,一千個裏邊沒有一個往生。
人中芬陀利華
又,念佛之人,釋尊亦於《觀經》歡喜讚歎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我們念佛的人,釋迦牟尼佛都很喜歡,讚歎說:當知念佛的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他的好友,他將來必定往生極樂淨土,必定成佛。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
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
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
芬陀利華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尊貴無比的大白蓮花,當然比別的花超勝。以芬陀利華來比喻我們念佛人稀罕、難得、尊貴。當然,不是我 們人尊貴,是法尊貴,名號尊貴,使得我們念名號的人也尊貴。所以,經典裏講:「如燃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你身上沒有香氣,但是你點著 香,身上就薰染了香氣。我們不尊貴,但是念佛,佛尊貴,我們跟著就尊貴了,所以讚歎為「芬陀利華」。不要覺得我們念佛人低人一等,相反,超過眾人之上;但 也不是說我們自己可以傲慢,「你看,我超過你之上……」是佛法尊貴。
觀音、勢至是佛的真弟子,我們和觀音、勢至是「勝友」,當然也是真佛弟子了,如果你不是專修念佛,那不是真佛弟子,這個「佛」當然是指阿彌陀佛。
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
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
大家聽到這裏,臉上都有笑容了,很歡喜了。我們的身體雖然還在娑婆的人間,但是身份已經不是六道眾生了,佛已明確跟我們講了:觀音、勢至是我們的勝友,觀 音、勢至還是六道之內的嗎?所以「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然還沒有生到極樂淨土去,你已經是極樂淨土的人了。所謂「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就好像辦 移民戶口一樣,身體還在這個地方,戶口已經辦到另一個地方去了。我們人還在娑婆世界,阿彌陀佛已經在極樂世界給我們掛了號了,閻羅王那裏就消了戶口了, 「閻王消名,極樂掛號」,念佛就是這樣;你要是不念佛呢,「閻王報到,極樂無號」。
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讚》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華還到此間迎。
此娑婆世界有一個人念佛的名號,極樂世界馬上就生出一朵燦爛的蓮花(所以把我們念佛人譽為大芬陀利華嘛,那不光是個形容詞,你念佛,極樂世界就生出一朵蓮 花,就是你的,上面還寫著你的名字),但能一輩子念佛,靠倒這尊佛,決定往生!我們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把這朵蓮花拿來,我們坐著這朵蓮花去往生。
各位在極樂世界有沒有蓮花?念佛就有,趕緊念「南無阿彌陀佛」,天天念,經常念,蓮花越開越大,越開越光亮,潤澤鮮豔。
不請之友
同時,觀音、勢至自然為其勝友,亦如兄弟;
你只要念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和你是殊勝的好友,像兄弟一樣,這是很自然的,不須要去高攀。什麼叫「勝友」?兩個人談話,可以促膝談心,你的膝蓋碰著我 的膝蓋。我們念佛,就跟觀音、勢至平等,你們敢不敢相信?是不是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佛心平等,沒有說把你拋除在外,只要回頭念佛,通通往生。
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
毫不嫌棄,永不捨離。
這也是善導大師解釋的,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不請自來。《無量壽經》說:「為諸眾生,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什麼叫「不請之友」呢?你沒 有請求他,他主動來幫助你。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就是我們的「不請之友」,不要懷疑「我光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不來?」你專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不請 自來,為什麼?你是他們的兄弟嘛,是阿彌陀佛的獨子嘛,當然不請自來了。「二六時中」即二十四小時,白天六個時辰,晚上六個時辰。「如影隨形,常相擁 護」,觀音、勢至就像影子一樣,跟在你的後面,擁護你,保護你,毫不嫌棄,永不捨離,不會說:「哎呀,你這麼低級,你這個造罪的凡夫,跟你在一起,不要把 我的身份貶低了。」那就是凡夫的心了,有錢人就看不起窮人,本來是朋友,等他發了財,就看不起你了,像陳世美一樣,「你到我家來,把我的門戶都搞低了」, 他嫌棄你。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沒有這樣的心,你只要念佛,他們高興得不得了,跟在你後面保護你,給你打掃衛生,給你做僕人,為你服務,真的是這樣啊! 《無量壽經》不是說「荷負群生,為之重擔」嘛!祂給你挑擔子,那不是僕人是什麼?我們有無量劫的生死重擔,這生死重擔,我們有力量挑起來嗎?我們挑不起 來,阿彌陀佛來給我們挑,祂不但把擔子挑起來,還把我們的人背在肩膀上,這個叫「荷負群生」啊。佛是這樣的慈悲,還會讓我們下地獄啊?所以,我們往生淨土 是「腳踏蓮花」,蓮花就是佛的正覺、阿彌陀佛本身哪!我們是站在阿彌陀佛肩膀上去往生的!不是說阿彌陀佛把自己的位子擺的很高,我們搆不上。阿彌陀佛把祂 降得很低,降到你的腳底下,把你托起來,運到極樂淨土,所以這個叫「乘佛願力」,乘船,船就在你腳下,所以,佛的尊貴、佛的慈悲,不可以用凡夫的心來想 像。
佛為我們償還
我們有業債,我們有罪障,誰為我們消?佛來為我們消,佛來為我們償還。你有殺生的罪,殺生要償命,靠你自己,要輪迴過來補償它的命,佛說:「你走,我來幫 你償命!」佛幫你償命,它就被度了。如果我們償命,彼此相生相殺,這次你殺我,下次我殺你,永遠輪迴。佛說:「你到淨土去,我來給你償命。」佛為我們消業 障,如果沒有無上的功德,沒有為眾生「流血如四大海」、「捨身骨如須彌山」,怎麼能把我們救到淨土去呀?靠我們自己怎麼行?說靠哪個師父、靠哪個大和尚, 那也不行,凡夫沒有功德也沒有能力替我們償還業債。
我們不知殺生多少,也不知偷盜多少,佛都要為我們償還。祂用什麼償還?六字名號就夠了,全部的功德通通在裏面。所以說「毫不嫌棄,永不捨離」,不要說「哎呀,我大概沒份吧,佛可能不要我吧,因為我這樣卑賤」,不可以作這樣退墮的想法,要回心念佛。
五種嘉譽
但念彌陀,頓超輪迴,釋尊譽為白蓮,二聖自然影護。
只要專念名號,當下超越輪迴,不是等到臨死的時候才超越,「身雖在娑婆,已超六道外」,對此,歷代祖師都是這樣講的。我們的身份已經定下來了,決定往生了。釋迦牟尼佛用大白蓮花來形容念佛人,觀音、勢至二聖自然像影子一樣保護我們。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
以「五種嘉譽」讚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五種嘉譽」就是五種美好的稱譽,這也是淨土門經常用的詞,聽別人講,聽不到這個名詞,因為他沒有讀《觀經疏》,我們學善導大師思想,越學越歡喜。哪五種嘉譽呢?念佛人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念佛能消災延壽
又,大師於《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云:
稱念阿彌陀佛,願生淨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稱祂的名號,自然延年轉壽。
有人說:「我要到淨土去,就念阿彌陀佛;要增長壽命,就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要保平 安,就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要消業障,就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要開智慧,就念文殊菩薩……」這個,典型的雜行雜修。我們淨土門的行者,管你幹什麼,通 通念佛,只要念佛,自然都有這些效果,自然延年轉壽,自然不遭橫難。
滅罪往生
為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
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念佛能得五種利益,其中第一叫滅罪增上緣,《觀經》說:「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這一句出現在《觀經》的「下品上生」,下品上生是什麼樣的人呢?是十 惡的眾生,他念一句佛號,能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他看見阿彌陀佛應聲即現。小孫子一喊「奶奶」,奶奶應聲過來,奶奶還要慢慢走過來,還要時間,佛沒那回 事,應聲即現,當下就出現在面前,讚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善男子啊!因為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罪都消掉了,我來迎 你到淨土去。」念佛即滅罪,滅罪即往生。
在此,善導大師作了精闢的解釋:首先,他是一個十惡的罪人,但是因為他念了一句佛號,就讚歎為善男子,你看看,是讚歎什麼?讚歎念佛啊!然後不提聞經之 事,單說稱名之事,本來這個人有兩種善行:一是聞大乘經典十二部首題名字,一是稱名念佛。可是,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只講「以汝稱佛名故」,善導大師設問, 為什麼這樣呢?大師自問自答,因為「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往生是很緊要急迫的事情,他造作十惡罪,就要墮落了,要快速把他救起來,如果誦經、拜懺, 都來不及了,這句名號,才是無上功德大寶,當下能把他救起來,佛專門提出「稱佛名故」,是強調要專念佛的名號。
為什麼讀經只滅千劫罪、而念佛能滅這麼多罪呢?善導大師又解釋說:這個人心思浮散,何況到臨終的時候更加四大分離!雖讀大乘經典,法不入心。
其實,我們現在活得好好的,也一樣,也法不入心,很多經典的境界,根本不是我們的境界。法不入心,滅罪就輕了。
但是,這句名號就不一樣,這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只要稱念,自然滅罪,而且很簡單, 任何時候都能念,也不需要你理解、思惟。如果讀經,經義不理解、不思惟、不依經修證,那就得不到利益。可是這句名號,不用理解,不用思惟,你只會稱念,一 心來念佛,自然消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經典裏講「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到底稱念佛號滅多少罪 呢?根據《觀經》這裏所講「諸罪消滅」,可知一切的罪通通消掉了。經中講「五十億」、「八十億」,是個數量,好像沒有全部消掉,那是說明這個人罪業的多 少。就像描述房間的大小,這個房間五丈見方,另一個房間八丈見方。這間五丈見方的房間,如果窗戶打開,太陽光照進來,就滅掉五丈見方的黑暗;八丈見方的房 間,光線照進來就滅掉八丈見方的黑暗,對不對?意思是說這句佛號,你有多少罪業,就滅掉多少罪業,所以說「彼佛光明無量」啊!如果只能滅一部分罪,豈不是 說光明有量了?「光明」就是功德,罪障就是黑暗,功德能滅罪,既然是無量光,又是無上功德,自然可以滅無量罪。
有人會講了:「諸罪消滅的話,我怎麼還有煩惱呢?我現在還沒有清淨啊?」這確實是個 問題。《無量壽經》說:「拔諸生死勤苦根本。」什麼意思呢?就像一棵樹,枝葉繁茂,如果拔去它的根,暫時看上去,它的葉子還是綠的,好像還生機勃勃,但是 根本已斷,它就活不過來了。阿彌陀佛滅我們的罪也是這樣子的,從根本的地方把罪業截斷,「截斷生死根本」,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有十年、二十年,就像這棵樹 慢慢萎縮,暫時看上去還有煩惱,甚至有時候煩惱還挺強,就像大樹雖然伐倒了,一下雨,它好像又活了一點。我們有時候感覺煩惱強盛一點,但是,只要你真正念 佛,根本已被拔掉了,不起作用了,煩惱沒有障礙了,這就叫「無礙光」。當然,我們活在世間,都還是罪業的,可是罪業沒有障礙,從這個意義講,叫「諸罪消 滅」,那我們自然常稱彌陀號。
有人講:「淨土宗不是帶業往生嗎?」如果依善導大師,從來沒講過帶業往生,他只講消 業往生,經典裏也說「諸罪消滅」,消業。如果不把你的罪消掉,怎麼能往生呢?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解釋的,他說:「眾生罪業猶如片雪,彌陀名號猶如大冶洪爐。 一片小小的雪花,一接近煉鋼廠的大洪爐,當下就化掉了,了無可得。」再多的罪業,用六字名號就消掉了。印光大師是贊成消業往生的。大師又有這麼一句話: 「帶業往生,是就此土而言,並不是把業帶到西方,一生西方之後,一切業障了無所得。」眾生都把業帶到西方,那西方還能叫淨土嗎?那就成穢土了。所以,就此 土,基於我們凡夫的情見,講「帶業」。
舊業與新業
還有人講:「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意思是:我們念佛以前造的業可以帶,如果再造業,那就不能帶了。這句話應該理解為一種遮止的慈悲,怕你念佛之後再 去造罪,告誡說:「你不要再造罪!」就跟《大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差不多的意思,「你不要造新罪,造了就不能往生!」萬一造了呢?依善導大師的解 釋,沒造五逆,說五逆不能造,萬一造了五逆罪,還要攝取;沒造謗法,說謗法不能造,如果又造了,還要攝取。所以,佛的慈悲是一層一層的,好像佛一步步往後 退,祂也希望我們成為社會上的賢善之人,如果我們因煩惱所迫,做不到,還要攝取。所以,不存在新業、舊業的問題。我們剛才也解釋過了,連根拔除,新的、舊 的全部掃掉,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嘛,一念之間包含過去、包含現在、包含未來,過去罪業全部掃除,現在罪業全部掃除,連未來的罪業都全部斷根,「橫截五惡道, 惡道自然閉」。
比如說,我們都打過防疫針,疫苗打下去,是不是說過去的能防止、未來的防止不了?如果未來的防止不了,那這個疫苗有什麼作用?疫苗注射進去,就能保證未來不感染病菌。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注入我們的身心,一切的煩惱、罪障、貪瞋癡三毒不能夠擾亂我們。這個是很自然的,只需要你常稱彌陀號,諸罪自然消散。
哪一個人能保證不再造新業?我們一念佛,就變成聖人、不再造業了嗎?不可能啊。念佛 了還是凡夫,是凡夫還有貪瞋癡,有貪瞋癡就有業,所以要天天念佛,你不歸命彌陀的話,看看自己每天,「一日一時所造業,足繫六道滯三途」,所以,我們就常 行念佛,一向念佛,不管這些東西,貪瞋水火二河裏邊,生清淨願往生心。
罪障
又言:
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這是《觀經》「下品下生」所講的,每念每念之間,把你所有的罪都滅掉了。
我們念佛也是一樣的,聲聲之間滅除無量罪。善導大師說:「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很乾脆的。我們造了很多罪業,繫縛在六道裏邊,阿彌陀佛六字 名號就像一把鋒利的寶劍,「哢嚓」,一聲稱名之處,就把你的罪業全部消掉了,多麼乾脆!所以,更加常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此是經中明言念佛能消滅生生世世以來生死輪迴之重罪。
重罪都能消,何況輕罪?過去已經形成的定業都能消,何況未來?當然通通都能消掉。
而《大智度論》云: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
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所造。《大智度論》說:有些菩薩(看看,這不是一般的人,是菩薩),自己回憶起來,曾經誹謗過般若正法,墮入三惡道,經過了無量無 數大劫。他雖然修行別的行法,誦經,懺悔,禪觀等等,但是謗法之罪特別重,滅不了。後來遇見善知識,教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名之故,重障消滅,超生 淨土。
你看看,哪一個能滅障?菩薩修別的行法,尚不能滅謗大般若的罪,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滅掉罪障、超生淨土了。什麼叫「超生」?「超」是提拔的意思,本來不應該往生的,把你提起來。
我們也一樣,本來沒有資格往生,造罪造業,但是念佛能夠超生淨土。
故知: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
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彌陀佛,方得消滅。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
誹謗正法的罪太重了,比五逆之罪還要重,所以其它的修行不能滅,只有念「南無阿彌陀佛」才能消滅。但念彌陀,這麼重的罪都能滅掉,何況輕罪呢?若不念佛,輕罪都滅不了,何況重罪呢?
這些話都很有力量,大家好好思考,一向念佛。
一沙雖輕,直沉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我們的罪障哪怕就像一粒沙子那麼小,但是如果沙子放到水裏,直沉海底!我們的罪障必然牽引我們六道輪迴,叫「一沙雖輕,直沉海底」。你修行再好,如果不把 貪瞋癡煩惱全部斷滅的話,就要去六道輪迴,這是聖道門的修行,他不靠佛的願力呀!淨土門不一樣,「重石乘船,可達彼岸」,大石頭很重,但是放在大船上,就 不會掉到海裏,可以運到彼岸,隨意運用。我們的罪障就像大石頭一樣重,我們仰靠「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就可以把罪障的凡夫運到極樂淨土去成佛。
印光大師在《文鈔》裏邊經常舉這個比喻,這個就是自力、他力的區別,如果靠自力修行,煩惱有一絲沒有斷,決定要去六道輪迴。所以,禪宗祖師講:「悟後起 修,生生不退。」大徹大悟了,還是凡夫,才開始修行,而且要生生不退,把一切煩惱消歸自性,這樣慢慢得證聖果、成就佛道。淨土宗不是這樣,以我們凡夫的身 份,「重石乘船」,我們的罪業,讓阿彌陀佛承擔,靠你自己,哪有能力滅掉呢?念佛滅罪,往生淨土。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云: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
謗法闡提,迴心皆往。
五逆十惡的人,可以滅罪往生,原因是什麼呢?「以佛願力」,不是這個五逆的人自己有什麼修行力量,是因為阿彌陀佛的願力,讓你稱念他的名號,「罪滅得 生」,罪滅掉了。五逆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樣的重罪。誹謗佛法、斷諸善根的人,只要一念的回轉,「我錯了,我要念佛求生淨 土!」當下決定往生。還有誰不往生啊?
我們會懷疑「五逆謗法怎麼能往生?」如果從五逆謗法的角度,當然他不能往生!但是前 面四個字很重要,「以佛願力」,如果乘佛願力,五逆謗法之人可以成佛,如果不乘佛力,五戒十善也不能成佛!五戒十善可以得人天果報,如果不念佛到淨土去, 仍然沒門啊。所以,要念佛,念佛為上。
大師又說: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不要擔心自己罪多還是福多,「我修了多少功德了……我有多少罪業啊……」不要管你罪多、罪少,你就是心心念佛,不要生疑心,肯定往生!不要口中念著佛,心裏想:我這麼重的罪,怎麼往生?
就好像乘船過海一樣,不管是胖子,還是瘦子,對不對?再胖,船也拉得動;你罪業再深 重,阿彌陀佛也救得了。印光大師勸導說:你罪過再重,不會超過五逆謗法,你修行再少,不止一聲十聲,五逆謗法之人一聲十聲尚得往生,你怎麼不往生?這是佛 在《觀經》裏親口所講的,你怎麼不相信呢?
如果能懂得這一點,我們念佛,心中是安然無恐,一心靠倒,決定往生。
倦念佛與勇念佛
淨土法門是讓我們心裏知道佛的慈悲,一向念佛,不是講一定要念多少,如果講一定要念三萬、五萬,那念不了的人怎麼辦?他就絕望了,所以,不限定多少數字。 如果講少,那多念還犯錯誤啦?對不對?所以,講一個固定的標準,是非就來了,就講念佛往生!多少都是念佛,各隨根機,各隨時間忙閑。對大眾來說,不限定具 體數目多少,當然,對個人來說,可以給自己定一個功課標準以策勵常行念佛。
雖然這樣說,初心念佛的人如果對自己不稍加勉強、稍加約束,一天念不了幾聲佛,我們 的心都是習慣於念妄想雜念。有人說:我就是這樣,任運念佛,隨其自然,想起來就念,想不念就不念。念佛靠他力,又不是靠自力,勉強自己不就是自力嗎?不就 不自然了嗎?這樣的觀念不正確,把放任自己當作隨順佛力,哪有這回事!這樣的人,不老實,說大話,念佛沒有落在實處,只怕要吃虧。法然上人說:「倦念佛 者,失無量寶;勇念佛者,獲無邊益。」我們鼓勵多念佛,不念佛就念煩惱,凡夫不念佛念什麼?與其拿嘴巴講是非,不如來念佛。有人在中間休息的時候湊到一起 講閒話,不太好!見面打個招呼就可以了,多一些時間思惟法義,多一些時間念佛。
稱名當下就是懺悔
又於《般舟讚》云:
謗法闡提行十惡,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念念稱名常懺悔,人能念佛佛還憶。
謗法眾生、斷諸善根的闡提眾生、造作十惡重罪的眾生,回心念佛,一切罪障全部消滅。念念之間的稱名,當下就是懺悔了,不是念佛之外另外去懺悔,「念念稱名」就是「常懺悔」,因為能滅無量罪嘛,你能念佛,佛就憶念你,自然往生淨土。
護念之益
第二護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
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常相擁護,同時也獲得天龍八部的相隨保護,
無有災障厄難。
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云:
《十往生經》說云: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
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佛在《十往生經》中對山海慧菩薩和阿難講:如果有人專念彌陀名號、想往生淨土,我從今以後,常派遣二十五位菩薩像影子一樣保護念佛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使他日夜安穩。這就是現生護念增上緣。念佛不但能滅罪,還能得到護念!
又云:
《般舟三昧經》說云:
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
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般舟三昧經》說:如果有人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稱為「念佛三昧」,並不是達到某種功夫叫念佛三昧,這是從法體來講的),常得一切天神、龍神八部的保護,這些善神都很喜歡念佛之人,永無惡鬼神及災障的惱亂。
不管怎樣的死緣
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云: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我們在這個世間,一口氣不來,當下就往生到諸佛之家,諸佛之家就是西方淨土。西方淨 土怎麼叫「諸佛之家」呢?一切諸佛就是從這地方出來的。《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所 以,極樂世界是諸佛的本家。諸佛都以極樂世界為大本營,那我們當然要到極樂世界諸佛之家去。
善導大師在這裏講得很簡單,他沒有說你臨終的時候怎樣死才能往生,「捨命即入諸佛之家」,不管怎麼死,死了就到淨土了,這個地方身體一遷謝,馬上就是極樂 世界的蓮花化生,沒有說怎樣捨命,地震捨命了,也入淨土,空難捨命了,也入淨土,不管怎樣的死緣,自然往生淨土 ── 當然指念佛的人,如果不是專修念佛的人,沒有佛光的攝取,沒有護念,那你不能到淨土。
念佛之人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癡卑賤、惡病污穢,
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
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
而命終往生,證大涅槃,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念佛的人,縱然是愚癡卑賤的不淨凡夫,可是他現生就是大白蓮花,是妙好人、最勝人,能夠跟阿彌陀佛一體,被彌陀的光明常加照攝,被諸佛團團圍繞而護念,被 諸大菩薩緊緊相隨,被天神所擁護,自然消災延壽,免除一切障難,而臨終自然往生淨土,遠遠超過世上的任何人。
這就是念佛的好處,那你還不念佛啊!願不願意念?不願意念就是大傻瓜了。
學佛、念佛的人,價值觀跟世人不一樣,只求生淨土,不搞世間名利,金錢、地位、學問都不要,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因為念佛「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世間的達官貴人、大學問家,若不念佛,他們有這個利益嗎?
若不念佛
若不念佛、不願生極樂,則雖位高權重,猶是閻王眷屬,
日日接近地獄。
如果你不願念佛、不願生極樂,則雖然位高權重,仍然是閻羅王的眷屬,歸他管轄,每一天每一天都在向地獄靠近。
這句話真的是觸目驚心哪!我們不要在這裏掉以輕心,「你到哪裡去呀?」「今天我上街。」其實不對,你每天每天都在向地獄走近,你跑得再遠,腳下都有一副鐵 鏈子,被閻羅王拽著,你過了一天,他就拽得近一些,你過了一天,就死了一天,過了一天,就近地獄一天!你還在那裏三心二意,還以為自己挺快樂的,今天打打 撲克牌,明天摸摸麻將,後天跳跳舞,再去旅遊旅遊……世間的人不學佛法,把五欲之樂當作真實,虛空幻影!甚至有的人依仗位高權重,造罪造業,貪污腐化,那 簡直是墮入第十八層地獄,很可悲,很可憐!碰到這樣的人,有機緣,要跟他講念佛。這樣的人你要跟他講別的法門,他能修行嗎?只知道造罪!而這樣的人呢,他 都是過去修行人來的,過去世修到福報了,沒到淨土去,這輩子位高權重,造罪了,將來必墮地獄,第三世怨。
所以,各位只修人天福報,不求生淨土、不念佛,很危險!
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
就像即將牽去宰殺的牛,步步近死。命終之時,兩眼上翻,口吐白沫,心慌意亂,捫摸虛空,悔懼交至。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做一次人太不容易了!聞到佛法太難了!聞到阿彌陀佛的慈悲本願就更稀有了!你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到最後兩眼一翻……那就太可惜了。
所以我們很幸運,一向念佛,自然往生淨土。
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
地獄鬼卒帶你走路,就不是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帶你走路啦,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手持金蓮花帶你到極樂,你不信不去;你不念佛,閻王鬼卒拿了鐵鏈帶著走, 怎麼樣?「流淚獨行」啊!那個時候淌眼淚了,孤單單一個人,妻子兒女各不相顧,誰能顧得了你呢?就像《華嚴經》所講:舍宅、園林、眷屬、財寶,一切消散, 不能跟著你了,你一個人只能怎樣?小鬼在前面帶路,不想走也不行。把你帶到哪裡去呢?把你牽到閻羅王那裏,你馬上在那裏跪下來了,不跪不行啊!有人說: 「我這個人膝蓋很金貴,我就不拜佛!」對,你不拜佛,好啊,不拜佛,就去拜閻羅王,到那個地方,不容你不拜,再不拜,「啪」一棍子打下來,然後把你的簿子 一翻,「某某人在世間,殺生、吃肉、不孝養父母、貪污公款……」算都算不清,一通斥責,打入地獄,害怕不害怕?叫做「屈膝孤悲」,你就在那裏獨自悲傷了, 沒人可憐你,誰讓你誹謗佛法?誰讓你當初不念佛?別人念佛,還說:「哎呀,哪裡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不一定有,因為你不相信,但是有地獄,因為這時看到 了,到時候就晚啦!「悔懼交至」啊!
是故《大經》言: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夫妻、兒女,都是愛欲,染污法;榮華富貴很風光、很體面,人家很吹捧你,但這都不能永遠保住,到閻羅王那裏,就不認這個賬了。這些都是 過眼雲煙,都是要和你分離的。我們經常看電視,你看那些貪污犯,他過去不是愛欲榮華、嬌妻美妾嗎?怎麼樣呢?最後「皆當別離」呀!無常啊!這些東西把你的 眼睛迷住了,那你這個人太沒價值了,所以講「無可樂者」,這些東西不僅沒有快樂,而且是災禍的根源。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世間心要放淡一點。世情能淡一分,佛法就濃一分;世態能淡一分,道心就濃一分。
淡一點,並不是不照顧家庭,是不要有太執著的心,要勸導家人念佛,這才是你對他們的 慈悲,家人如果機緣沒有到,那以後再說,不要搞得顛頭昏腦,甚至有的蓮友給我們寫信,「我往生不往生都無所謂,阿彌陀佛能保佑我的兒子如何如何就好了!」 多麼顛倒!他早就喪心病狂了,亂掉了,我說:「你再這樣下去,肯定能得神經病。」他念佛不是求生極樂世界,「我兒子怎麼樣,孫子怎麼樣,如何如何……」我 說:「你兒子、孫子沒怎麼樣,你自己現在都已經不行啦!」所以,念佛人要以佛法安住內心,這世間緣分都是過去的恩愛情緣而來的,有來報恩的,有來報怨的 ── 報怨的多,或者得了什麼病,把你的錢花得一乾二淨,十萬八萬花乾淨之後,他又死掉了,為什麼?你過去差他十萬,這次要回來了,要回來就死掉了,你還以為是 你孫子呢,什麼是你孫子?要債的!大家要看清楚,「無可樂者」!世間的事情,沒有意義,大家要猛醒,要念佛。
又言: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我們一個人來到世間,又一個人死去,一個人到閻羅王那裡,又一個人投胎,獨自承擔所造的罪業,沒有別人給你承擔 --當然也有啦,你不願意讓祂承擔,祂是哪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為你承擔,你不念佛,不讓祂承擔,要自己來,那你將來就苦了!所以,這樣一正一反來看,我們都要念佛。
第五章 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我們這樣學下來,只要各位來聽,保證跟阿彌陀佛的關係越來越親近,感情越來越濃厚,肯定喜歡念佛!請往下看:
若論緣份,則十方諸佛、諸菩薩中,
唯有阿彌陀佛與眾生之緣最深、最親、最近。
佛法是講緣分的。有人講:「我跟地藏菩薩緣深,我跟誰誰緣深……」豈不知,十方諸佛、諸菩薩當中,只有阿彌陀佛跟眾生的緣最深、最親、最近。為什麼這樣講呢?引用一段經文:
《悲華經》言:
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
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
《大悲經》是這樣說的: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煩惱很厚重,有煩惱就一定會造惡,而且專門造惡,他不專念彌陀啦 ──不要聽了這樣的話不高興,這是佛講的,我們沒有自知之明,佛告訴我們,像這樣的眾生,其它佛的淨土都不能容納、不能接受,你想到別的淨土啊,開除你 了,為什麼?惡業太重了!「一千四佛」代表我們娑婆世界過去所有佛,是所有佛所放棄、捨離,是他方諸佛所摒絕、拋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罪業太深重了。
各位想一想,我們還往哪裡去呀?我們的罪業太深重了,連大悲諸佛都救不了!所以,只有阿彌陀佛所發的願叫「超世悲願」,過去諸佛所放捨的眾生,彌陀要救; 他方諸佛世界所摒棄的眾生,阿彌陀佛說:「我要建立一個極樂淨土,能容納你們,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才叫「超世悲願」。
只有彌陀一佛為我發願,為我建造極樂國,為我放出無量光明,攝取我,不捨棄我,讓我往生,還不一心一意靠倒阿彌陀佛?
悲哉!我等娑婆眾生,煩惱厚重,諸佛所不能救,何況菩薩!
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願行弘深,
主動為我等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
太悲慘了!我們娑婆眾生,諸佛都不能救,何況菩薩!只有佛中之王阿彌陀佛發出不可思議的超世悲願,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修行,主動為我們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
阿彌陀佛作為法藏菩薩的時候,看見我們娑婆的苦惱眾生,常沒常流轉,十方諸佛都欲救不能,搖頭嘆息,擺手離開了,業障太重了!「被諸佛所摒棄,被十方淨土所不容受」。法藏菩薩發大悲心,說:「我要發出超世悲願,諸佛救不了的,我主動來救!」
像娑婆世界這樣的眾生,如果提一點條件,能救得了嗎?救不了啊!所以,「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用祂的六字名號。
這就是我們專修念佛的根本來源。你不專念佛?只有阿彌陀佛為我們發了這樣的誓願,別的佛沒有這樣的誓願、沒有這樣的能力、沒有這樣的光明啊!
其願言:
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你看看,我們罪業太深重,十方諸佛救度我們很難,難怪他們都放棄了,而阿彌陀佛救度我們這麼容易!「乃至十念,你不往生,我就不成佛!」這麼一比較,阿彌陀佛才有資格稱為諸佛之王、光中極尊啊!所以說「諸佛光明所不能及」。
機法一體
下面這幾句,我們要慢慢來思惟: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
如果不能使我們娑婆世界煩惱厚重的造業凡夫往生淨土,阿彌陀佛就不能成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嘛!反過來講呢,如果能夠使我們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對不對?他有這個力量讓我們往生,他才能成正覺。
阿彌陀佛的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
阿彌陀佛能不能成正覺,前提條件是依我們能不能往生而定,能夠達到這一點,祂才有資格成正覺,不能達到這一點,祂就沒有資格成正覺。
我們的往生依什麼而定呢?不是依我們的修行而定,是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這個叫機法一體。阿彌陀佛如果沒成正覺,我們不能往生,祂能夠成正覺,我們就能往生!
這個地方很關鍵,好好聽!這是阿彌陀佛本願的核心。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
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正覺了,我們怎麼不能往生呢?當然就能夠往生了!不然的話,祂不能成正覺呀!
好像翻來覆去地講,就講一個道理:阿彌陀佛成了佛,我們才能往生,我們能夠往生,祂才能成佛;如果我們不能往生,祂就沒有資格成佛。現在祂成佛了,那就說明我們能夠往生。祂說「十方眾生」,沒有說哪一個人。
亦即阿彌陀佛將祂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
阿彌陀佛要成佛,祂不是獨自成佛,祂有一個前提:和我們眾生的往生結合在一塊兒而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往生是佛的事
我們的往生,在彌陀的誓願裏面已經包含了。往生這件事情,不是你我考慮的,你考慮不算數,我考慮也不算數,是阿彌陀佛作為法藏菩薩的時候,祂考慮的,祂說:「如果不能讓你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眾生的往生,是法藏菩薩的任務。
聽得懂嗎?不是你我的任務啊!你不要把這個任務自己來承擔,你承擔得起嗎?
法藏菩薩說:「這個任務我不完成、眾生的往生我不成就,我就不成佛!」現在,祂成佛 了,祂的任務完成了。所以,往生這件事情,我們根本不用操心,我們只管念佛,往生的事由阿彌陀佛來操辦,念佛的事由我們來操辦,「念佛者,我所作也;往生 者,佛所作也。」念佛是眾生的事,「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佛不會幫你念;往生是佛的事, 你不能幫佛的忙。對不對?那麼,結果我們念佛的時候,在心中想:「我這樣能往生、那樣不能往生吧!」種種籌量計度,在心中打算盤,這都是自力。往生是佛力 所賜,佛的名號賜予我們往生,在名號當中、在佛的大願修行當中就有了。我們應該怎麼樣?捨自力、取佛力,專念名號,決定往生。
就好像坐船一樣,坐船者,我所做也;過海者,船所做也。你只管坐船,怎麼過海,不用你操心。拿乘船過海來比喻念佛往生,是很貼切的。
那我們念佛,還擔心往生不往生嗎?不用擔心了。
往生功德在此
阿彌陀佛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
若有一眾生往生功德沒有完成,阿彌陀佛即不能成佛。
阿彌陀佛成佛的時候,成就了祂的正覺,同時也成就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功德,十方眾生往生功德不成就,祂就不能成佛,是不是?是!那我們往生的功德就成就 了。你往生不是要靠功德嗎?功德從哪裡來呀?對呀,從佛號裏來,你往生的功德有啦,各位呀!在名號裏,看得見、說得出來呀!你靠你修的,你說你功德在哪 裡?拿給我看看!而念佛功德,我們說得出來、拿得出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就是往生的保證,這就是保證書,怎麼不往生?不往生就怪了,沒那回事啊,佛 都成佛了,還不往生啊!所以,各位呀,往生的功德在此!不在別處,但在六字名號!專修,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怎樣得到往生功德
我們怎麼樣得到六字名號的功德呢?如果說讓你得到很困難,十年八年都得不到,那就沒意義了。阿彌陀佛說:乃至十念,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 足,無上功德。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十聲、一輩子,當下得無上功德,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裏邊親口所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攬入 識心,一切功德歸你所有,就這樣簡單!
就好像大富長者給你佈施,打一張支票,你接著,就是你的。我們接到名號,來稱念,就叫「乘佛願力」,就能得盡佛的無上功德。
無上功德都得到了,還不能往生啊?
耳目開明
佛的功德是真實的,凡夫的功德是虛假的。你抱著你那虛假的功德,看不起佛號的功德,是有眼無珠,佛在經中說是「無耳人、無眼人」,你沒有耳朵、沒有眼睛,為什麼?聽不到佛的救度,看不見佛的名號。
在《無量壽經》裏邊,彌勒菩薩聽到釋迦牟尼佛講到無量壽佛的名號,祂就很高興,在釋迦牟尼佛的面前就表態說:我今天得到世尊的親自開導,「不敢有疑」。「聽了佛給我講了無量壽佛的名號,耳目開明,心中就不敢懷疑了。」
連彌勒菩薩都說「耳目開明」,說明他在聞到阿彌陀佛名號之前耳目不開明啊,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測佛的智慧還兩眼一片漆黑,聞到佛的名號,耳目開明,耳朵聽到了佛的召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眼睛看到了佛的救度,「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那麼,今天我們在這個佛堂裏邊,要耳目開明,不然的話,叫做「無眼人、無耳人」。
釋尊在《目連所問經》中講:西方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易往易取,很容易往生,但是無量眾生猶如江水後浪推前浪,跑去六道輪迴去了,為什麼?不信佛的本願,不專念彌陀名號,這個人就是無眼人、無耳人。
所謂學佛法能開悟,淨土宗的開悟,就在這個地方,「耳目開明」嘛。
真正進入淨土門
或有人說:「你的功德完成了,因為你是出家人;我的功德還沒完成,要我自己修……」沒那回事!阿彌陀佛是為十方眾生完成往生功德的,十方眾生一個不漏!任 何眾生的功德都已完成,就在六字名號當中。能瞭解這一點,你才會真正的「寶此一行,不換題目」,怎麼可能再去修別的法門呢?不可能的事情啊。
有的人學淨土,好像一開始很虔誠,很用功,很專心,兩年三年,他就換法門了,學密宗了,灌頂了,加持了,又去參禪了,學教了,根本不瞭解淨土門,沒有進入。真正進入淨土門,只有萬川歸大海,絕對不會換題目。
阿彌陀佛與我一體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
祂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
我的往生依靠祂的成佛,
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
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阿彌陀佛怎麼與我一體呢?就在六字名號中與我一體。六字名號一方面是佛的正覺,一方面是我等的生命,是我等的往生,一體呀!阿彌陀佛離開了我們的往生,祂不能成佛;我們離開了阿彌陀佛,只有六道輪轉,這個叫一體不離。
離開了我,你能過日子;離開了你,我能過日子;那就不叫一體了。
缺了我們十方眾生的往生,阿彌陀佛就站不住,就倒掉了;缺了阿彌陀佛的正覺,我們凡夫更不用說,怎麼往生啊?所以,這就叫一體不離。
或有人講:「阿彌陀佛成佛了,是祂的事,我的往生還要自己慢慢修,慢慢積累淨土資 糧。」── 不瞭解淨土宗的真實義!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哪一尊佛有這樣發願的,說「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沒有!所以,阿彌陀佛稱為「佛中之 王」。因為阿彌陀佛對我們一心的召喚,所以我們今天一心歸命。媽媽對兒女不慈愛,兒女會依靠媽媽嗎?媽媽心心念念照顧兒女,兒女才對媽媽一心仰靠。阿彌陀 佛兆載永劫為我們發願、為我們修行,呼喚我們,把祂正覺的生命和我們的往生結為一體,所以,我們今天才一心歸命阿彌陀佛。
不是我們虔誠,是阿彌陀佛慈悲。有人說:「我很信佛,我對佛很虔誠,可是,我這麼虔誠,阿彌陀佛也沒給我現光、現花讓我看看……」言下之意,多少有點怪罪阿彌陀佛,這就是凡夫,沒有看到佛了。凡夫念佛的心是假的,佛念凡夫的心是真的,就像孩子憶念媽媽趕不上媽媽憶念孩子。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
「南無阿彌陀佛」稱為「機法一體」,「機」指眾生,「法」指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裏面,有佛的生命,有我們的生命,不能分開的,叫「機法一體」。我們的生命,仰仗佛的正覺去往生;佛的生命,成就我們的往生而成正覺,所以叫機法一體,不能分開。
你怎麼會離開「南無阿彌陀佛」呢?六字名號之外沒有佛,沒有我們的往生,一切都沒有了。就像共命鳥,兩頭一身,這個死了,那個也死了。我們和阿彌陀佛是互相依存的。
謗佛的嫌疑
阿彌陀佛的誓願說:「你稱念我的名號,如果不往生,我不成佛!」好了,我們念了佛了,如果祂的光明不能攝取不捨,我們落到地獄裏去了,祂的誓願就虛假了,怎麼能成得了佛啊?所以,本願的緣故,念佛一定攝取不捨。
也因為本願裏講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機法一體的關係,所以,我們念佛必然往生。這乃是佛的本願成就、名號的保證,不是我們在這裏講大話,「我念佛一定往生!」是佛給我們壯了膽,背後有靠山,就敢講這個話。
蓮友之間常會有這樣的對話:
「某某人哪,你修行很好啊,每天念三萬、五萬,那你往生差不多吧!」
「豈敢豈敢,我的修行還差得遠,往生還沒有把握。」
講這個話,有謗佛的嫌疑。這話如果給天主教、基督教的人聽到了,大牙都笑掉了,「你們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有什麼不可思議?一天念三萬五萬還不能到淨土,有啥了不起的?我們上帝就很慈悲,我們很容易就到天堂去了。」
背在肩膀上
《大經》中敘述阿彌陀佛的悲願而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庶類」就是指十方眾生;「不請之友」就是我們還沒邀請,阿彌陀佛主動為我們發願;「荷負」就是肩挑背馱,阿彌陀佛把眾生背在肩膀上。
我想起一則基督教的故事,很有啟發意義。說是有一個基督徒,死後上升天國,在天國向下面觀看,看見他一生走過的足跡,他發現無論他走到任何地方,都有兩雙 腳印。上帝跟他說:「另外一雙腳印是我的,我隨時陪伴著你。」基督徒很高興,繼續往前看,他突然發現某一時期只有一雙腳印,他一想:哦,那一段時間是我最 苦惱的時候。他就對上帝埋怨道:「上帝呀,我最痛苦的時候,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好像拋棄了我,你看,只有一雙腳印了!」上帝跟他怎麼說呢?「我的孩子, 那一雙腳印是我的,那個時候,我已經把你背在肩膀上了。」
如果我們依此來比照的話,阿彌陀佛「荷負群生,為之重擔」,總是把我們背負起來,並不是說我煩惱重了、罪業深了,佛反而把我們拋棄了。
臨終關懷
有的蓮友擔心說:「我這樣念佛,不知道臨終四大分離的時候,也不清淨,也沒正念,這個時候,不知道佛來不來?」
在《阿彌陀經》裏邊,佛告訴我們:「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 時,心不顛倒。」眾生臨終的時候,是升沉的關鍵,也是最痛苦、無奈、絕望的時候,這個時候,阿彌陀佛的大悲本願、大慈攝受的力量就更加顯得不可或缺,而阿 彌陀佛必然在這個時候和菩薩大眾現其人前。越是在煩惱深重的時候、越是在病苦的時候、越是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當然越加關心了!所謂「患難見真情」,如 果是真心的朋友,越是在困難的時候,他就會越關心你、照顧你。阿彌陀佛照顧我們,平常用光明攝取不捨,怎麼可能臨終的時候捨我們而去呢?大家儘管放心!
眾生的兒子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阿彌陀佛對待我們,就像純孝之子侍奉父母,「純孝」,至誠之孝,祂把自己當成眾生的兒子,這就是大菩提心。又說把我們眾生看作自己本身一樣。
我們設想一下,我們在座的各位,你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一看,你的父母還在這個世界造罪,還在受苦受累,你父母也在念佛,你又有救度他們的力量,你能不 救他們嗎?你是不是會說「雖然你是我的父母,但是因為你們念佛沒有清淨,即使能救你,我也不救你」── 這是不可能的。
阿彌陀佛有救度我們的力量,把我們看作祂的父母,誰忍心自己的父母掉到地獄裏去呀?
沒有彌陀的救度,我們是步步接近地獄。阿彌陀佛當然不忍心了,所以,「如純孝之子愛 敬父母」,又把眾生看作自己本人一樣,「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要怎麼理解呢?佛有無量悲智,和我們感同身受,如果我們自己擔心:「哦,我怕這樣不能往 生,如果有什麼辦法使得我往生決定,那就好了。」這種想法,正是彌陀所要解決的,這才說「視若自己」,我們所擔心的,正是彌陀所要解決的,而且是已經解決 的。
救世法王
心或不堪常行施,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不成救世之法王。
這是法藏菩薩的願心,說:如果我的心不堪常行佈施、不能濟度十方罪深業重的眾生、不能使他們免除輪迴之苦、不能使世間一切貧苦眾生得到安樂的話,那我就不成為救度世間的法王。
阿彌陀佛是「救世之法王」,有人說:「講得好像阿彌陀佛跟救世主一樣……」確實,經文就這麼說的。
因緣法
阿彌陀佛要救度我們,不是說用一種神奇的、莫名其妙的方式。佛的救度是通過祂的願心、通過祂的名號,所以,佛法永遠是站在因緣法的角度。阿彌陀佛發大誓願 攝受眾生,這是我們往生的根本保證。但是,凡夫如果不念佛、不願往生,也不能往生啊!所以,我們念佛、願往生,自然獲得往生,這是佛教的因緣法。
急迫的心情
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
「在六道當中輪轉的眾生,速速讓他們往生我的安樂淨土!」
「速」字體現出阿彌陀佛救度眾生是何等急迫!哪裡還能等得及呀?「眾生在六道輪轉當中苦惱無比,讓他們快速到我的淨土來,享受清淨法喜法樂,因為這些眾生是我的父母、是我的親友、是我自己」──因為這樣的心情,要快速救度我們。
所以,阿彌陀佛這尊佛不同於一般的佛,我們看到的佛像都是坐著的,阿彌陀佛的像是站 著的,寶手常垂。在《觀經四帖疏》裏邊,善導大師說:佛德尊高,不能像一般人一樣舉動隨便;阿彌陀佛度眾生,為什麼不坐著,而是站著呢?代表什麼含義?因 為眾生時時造罪,六賊相隨,八苦相燒,萬事不如意,但是又不明了佛法的道理,因惑造業,造業受苦,致使「三惡火坑,臨臨欲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 火坑就在我們腳下。阿彌陀佛很慈悲,大悲不忍,這個時候,如果不馬上把我們救起來,看著看著就要墮到地獄,所以,阿彌陀佛「立撮即行」,站在那個地方,抓 住我們,就讓我們到淨土去,來不及坐下來等待。這就是善導大師解釋阿彌陀佛之所以站著,祂的悲心所在。可見得佛心是多麼慈悲!
比如說奶奶帶小孫子上街,大街上車那麼多,如果奶奶坐在旁邊,二郎腿翹著,小孫子在街上跑,她放心嗎?她還不如站著,跟在後面,一有情況,馬上保護。
阿彌陀佛不能坐在那裏等待,而是要直接把我們救度出去。所以,看到佛像,要知道佛的慈悲。而且佛像一隻腳往前伸,一隻手往下垂,這就是彎腰提攜救拔的姿勢 ── 不是我們去央求彌陀,是彌陀彎腰下來拯拔我們。
唯有彌陀一佛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
阿彌陀佛要度盡的是哪種眾生呢?是阿鼻地獄的眾生。阿鼻地獄是最深、最重的地獄,這樣的眾生都要度起來,何況還沒有墮入阿鼻地獄的眾生呢?就更要度了,祂不能等待你墮落下去之後才救度。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為廣大眾生打開佛法的寶藏,將佛法的功德佈施給我們。「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把六字名號這功德法寶佈施給所有眾生。
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
「三垢」就是貪瞋癡,有貪瞋癡,就有三惡道,阿彌陀佛的修行、祂的誓願的功德,要把這些消除掉,使眾生脫離輪迴的厄難。
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阿彌陀佛用誓願的力量,把惡道關閉。一個人到臨終的時候,六道輪迴就現前了,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可是,我們雖然造了三途六道的業因,但是卻不受三 途六道的惡果,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閉塞諸惡道」,把惡道的門都堵住了,怎麼堵住了?阿彌陀佛站在那個地方,分身無數,擋住不讓你過去,然後將通往極樂 淨土的門打開,我們就從這條道路到淨土去。
這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阿彌陀佛「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清白之法」,清淨、潔白之法,沒有染污。我們眾生所造的業都是黑業;阿彌陀佛是清白之法,也就是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將無上功德惠施給我們,利益我們,讓 我們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阿彌陀佛用祂的功德讓我們功德成就。祂怎麼讓我們功德成就呢?祂修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回施給我等。所以,我們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則「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已經成就了!不要等我們慢慢修。阿彌陀佛修成這六個字,是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修行,是以菩薩的清淨願 心,發起廣大無邊願行,成就六字名號功德。以我們染污的心,修到什麼時候,能修到六字名號功德?所以,我們領受阿彌陀佛為我們成就的六字名號功德。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我發誓要成佛,我成佛,要普行這個偉大的誓願,我的誓願是什麼?要讓一切恐懼、苦惱的眾生,得到徹底的安樂。
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把我們看作是祂的父母,把我們看作是主人一樣,把我們看作是佈施的對象,「廣濟貧窮免諸苦,利益世間使安樂」,「常運慈心 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消除三垢冥,廣濟眾厄難」,「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 門」,「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一切恐懼,為作大安」……祂成 佛的目的都在這裏。阿彌陀佛成佛,不是為了祂自己成佛,是為我們的往生而成佛,第十八願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心心念念是為了我等愚惡眾生,我們最 大的恐懼,就是怕不能往生,「修行沒有力量怎麼辦哪?臨終沒有正念怎麼辦哪?……」這等等的恐懼,阿彌陀佛早就知道,「眾生稱念,必得往生」,絲毫不用擔 心。
故知: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看成祂自己,甚至將我們看成祂的父母,為我們承擔曠劫以來所負業債。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你不把娑婆世界的業債還清,想得解脫,不可能。現在,阿彌陀佛為我們償還,我們就清清淨淨到淨土去。阿彌陀佛怎麼為我們償還呢?
祂為我們開法藏,使我們成就功德,
現世脫離貧苦,免除厄難,一切恐懼,轉為大安;
未來往生安樂淨土,永離六道輪迴。
如是悲願,諸佛雖多,唯有彌陀一佛而已。
雖然有十方無量佛,各發不可思議誓願,但是只有彌陀一佛才有這樣的悲願。
故諸佛菩薩中,唯有彌陀與眾生緣份最深、最親、最近。
所以,諸佛菩薩中,跟我們最有緣分的,就是阿彌陀佛。這也是我們「一向專念」的來源。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學到這裏,我們心裏面跟阿彌陀佛越來越親近了,我們再來看看六字名號的功德到底如何呢?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
「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守在旁邊保護我們,叫守護;心中常常記掛我們,叫憶念。讓我們眾生安樂、安穩,沒有任何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
有的人擔心說:「光念阿彌陀佛夠不夠?別的佛用不用念?」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十方諸佛不請自來,團團圍繞,所以說,念阿彌陀佛一佛,就是念十方諸佛,十方諸佛都來護念你。
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
極樂淨土是諸佛之家,一旦到達極樂淨土,十方國土隨意前往。
真實的利他
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
我們能夠以此念佛法門使自己得到真實的解脫,我們就可以拿這個法門普利一切眾生。不然講什麼「利他」,那都是虛假的,自己沒有得到利益,怎麼可能利益人家 呢?所以,對淨土法門有所深入,對念佛的教法真實地實行,真實地稱念,心中知道決定往生,那你講念佛,就有力量,人家也能聽得懂,人家也能信受。你自己還 在那裏七上八下,你講出來的話就軟塌塌的: 「念佛一定能往生哎。」人家反問一句:「你怎麼樣?」「我還不行。」「你都不行,我怎麼行?你都念佛多年了,你都不行,我就更沒份了,算了。」
佛法不講明天
我們勸人家學佛,往往聽到這樣的回答:「不行不行,工作這麼忙,那哪裡行?等退休以後再學佛吧。」人們總覺得念佛要有條件,結果三等四等,死掉了,來不及了。
佛法是不講明天的,怎麼能等到明天呢?今天晚上睡下去,不知道能不能起來了。就要現在念佛,現在獲得佛的救度,然後走過多彩的人生,回入世間,利益娑婆世界眾生,過這樣的人生,不是很安樂嗎?
念佛沒有任何條件,不需要什麼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念,任何人都能得救!這樣勸化人家,就有力量。
教要契機
我們作為佛教徒,總是希望眾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現在在很多地方,其他教派發展的很快,尤其在農村。為什麼這麼快呢?一方面,我們在弘法方面有所不 足,另一方面,在契理契機的問題上沒有注意,將佛法講得那麼高深玄妙, 《華嚴經》如何如何,好是好,哪個有時間去看?尤其在農村,識得幾個字?認識幾個字的,誰能學這些?農民就講了:你看,我要種莊稼,免不了要打農藥;幹體 力活,哪還能吃全素?一講到佛法,他腦子就想起來:這兩條不符合標準,第一不殺生,第二要吃素,還有其它條件, 「算了,佛法是好,我沒有條件入門哪!乾脆我去信別的吧。」甚至還有的人去信邪門歪道。
我們作為佛弟子,要想想現在眾生需要什麼,現在到底是怎麼樣的時代。什麼樣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佛法,講得那麼高深,沒有用啊!到後來,把佛法當做高談闊論的的工具把自己捆起來了,把佛教限制在寺院高牆之內,學者文人的書屋。
是我們佛法裏邊沒有慈悲嗎?有,但是,你自己沒有得到佛法利益,甚至人家講阿彌陀佛大悲本願,你還來破壞,來反對。所以,我們要根據時代特點,觀察眾生根機。
若論慈悲,誰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誓願的力量,誰又能比得過阿彌陀佛?若論救度眾 生的法門,法滅萬年尚且得救,何況現在?五逆眾生尚且往生,何況不至於造五逆罪的人?法門是廣大無邊的,可是眾生自我設限,加了很多門檻,又加了很多條 件,結果把寬寬的救度大道,變成一條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 「往生需要很多條件,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數出來七八條、十幾條、一百多條了,人家一聽,「算了算了,我不念佛了,我都沒有資格了。」
所以,佛法的慈悲要展現出來,並不是說我們在這裏隨便創造,佛的經典明明如此啊!為什麼不把這樣廣大的佛法貢獻給廣大眾生呢?如果把這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必然往生」的教法普遍地弘揚開去,佛法馬上就不是現在這樣一番景象了,這個世間念佛人的大白蓮花就處處綻放了,經中說:十方眾生往生極樂淨土,猶如雨滴。像下大雨一樣,那麼多,到淨土去。我們現在,很遺憾 「易往而無人」,這麼容易往生的法門,卻沒有幾個能往生。所以,教要契機。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稱念十方諸佛,既能自利,又能普利一切眾生,因此,不用另外再稱念諸佛名號,這樣,我們的心也專一了,符合淨土法門的宗旨。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
並有其它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
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
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它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
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
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它咒語。
這三段文使我們的心越來越專一。首先,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我們不必另外改口稱十方諸佛;其次,專稱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二十五菩 薩、一切大海眾自然相隨保護,所以,我們念彌陀一佛,也等於念了諸大菩薩,不必改口稱念諸大菩薩;再次,專念阿彌陀佛一佛,六字名號具足無上功德,超勝任 何咒語,一切咒語的功德都攝在六字當中,所以,不必改口持念別的咒語。
《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得聞」的「聞」不單單指耳朵聽到聲音,還指心中瞭解是怎樣的一尊佛,不然 「聞如未聞」嘛。我們經常聽說「久聞大名」,就是早就知道這個人多麼有威神,多麼了不起。我們聞佛的名號也一樣,十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 」。如果我們聽到了,像沒聽到一樣,「有什麼不可思議呢?」那就是沒有聞到。
《大經》說:若有眾生聽聞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 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如實地稱讚、我們如實地聽聞而信受,自然就發出了「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啊!這麼不可思議的名號,具足無上功德,有我的往生在裏邊,那我就口稱名號往生淨土 」自然心中有喜悅,自然踴躍稱名。「乃至一念」當然不限制一念,是說契入名號。在這一念之間,「當知此人為得大利」,你不能小看這個人,不要因為他是娑婆的凡夫,就認為他仍然是凡夫,應當相信:這個人已經得到了大的利益 ── 不是小的利益 ── 什麼大的利益呢?就是往生成佛的利益。
淨土法門的高超 ── 印光大師講:「不要說凡夫不能相信,連小乘聖人阿羅漢都不能相信,不要說阿羅漢不能相信,連淺位的菩薩都不能相信,只有經常隨從佛身邊的大菩薩才能堅信不疑,雖能相信,也還不能透徹瞭解。 」淨土法門之高超,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一個罪惡的凡夫,但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具足無上功德!難免使人心中起疑。但是,我們不要管,佛如是講,我們就如是信受,而口口聲聲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淨土。佛是真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這個才叫特別法門,這才叫念佛法門高超的地方,橫超,他力。
釋迦牟尼佛跟彌勒菩薩講的話很委婉,說「當知」,「當」就是應當,也有排除疑惑的意思, 「你不要懷疑,確實如此!」
付囑文
這一段稱為「付囑彌勒文」,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末尾將要點交待給當時在座的大眾以及未來的眾生。《觀經》付囑文說: 「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阿難!《觀經》雖然講了很多,定善、散善、三福、九品,可是,你好好記住,它的要點在於稱念『南無 阿彌陀佛 』名號。」這是將名號付囑給阿難。同樣,這個地方,是把彌陀名號付囑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之後在此土成佛的菩薩,也就是說把淨土法門付囑給未 來一切眾生。付囑什麼呢?付囑這句名號:其有眾生,聞到這句名號,一念之間,得無上功德大利。這是要點所在。
有上小利功德
故知:念佛即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
皆是有上小利功德。
那麼,別的修行,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等前面也談到,但是到最後,釋迦牟尼佛不提了,那是方便誘導,所以,只付囑持名念佛,別的不提。《觀經》的路線跟《無量壽經 》一致,所以就知道念佛是無上大利功德;別的行門為什麼不付囑呢?因為都是有上小利功德。和六字名號來比,當然都是有上了,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什麼樣的功德跟它比都是有上了。我們既然要往生淨土,應該專稱無上功德大利的名號。
取捨之義
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餘行,
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有智慧的人,應當知道取捨,捨有上小利的其它修行,取無上大利的六字名號;捨雜行,取念佛。
不過,這裏的「取捨」要作一下說明,有人以為「取捨就是專門念佛,其它的我什麼都不做,我捨掉」,這是錯解。這裏的「取捨」是心中的觀念,怎麼叫捨?怎麼叫取?心中將自己的行善積德等修行回向,作為往生之業,這就是心裏執著它了,執而未捨。
現在不是這樣,現在專依念佛,往生淨土,其它必須做的事情,做還是做,心態不一樣,這個叫「捨」,心中捨掉,不以此作為往生回向之業,就不叫雜行。這個是需要再三說明的,免得人家誤解。
「取捨」貫穿於佛法當中。我們原來修學聖道門,現在選入淨土門,聖道門講相信因果,那淨土門就不相信因果了?還是信因果;聖道門行善積德,我們到淨土門裏,行善積德還是做,只是不以此回向作為往生之業。
誦經之義
我們經常誦經 ── 誦經和誦經也不一樣。有人誦經,是把它作為功德回向;我們誦經,是瞭解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慈悲,「哇!經文講得這麼好,你看這一段……」就比如剛才講解的 這一段,如果光是讀誦,十秒鐘就讀完了,讀完了不知道什麼意思。如果知道經文意思的話,讀了多歡喜呀? 「哇!一念具足無上功德!」肯定就念佛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從助業進入正定業了,誦經的目的、效果就完全達到了。讀淨土三經,看到 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怎樣的優美,心裏自然歡喜仰慕,這個也是誦經的效果。
誦經的目的,是為了瞭解經義,然後依教奉行,並不只是為了讀誦而讀誦。比如淨土三經,說的就是「專念彌陀名號,必定往生 」,我們知道了,就來專修念佛,並不是念佛還有所不足,要另外加上誦經才能往生。
名號功德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
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
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
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
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
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
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追病患之苦,
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
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釋迦牟尼佛讚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把我們娑婆世界凡是好的名詞都用上了,「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六字名號就這麼殊勝。為什麼六字名號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釋迦牟尼佛自問自答: 「阿彌陀」三字之中,有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薩、聖人、行法。「阿」字,十方諸佛在裏邊,「彌」字,一切菩薩在裏邊,「陀」字,一切行法、無量經典在裏邊,所以講,這三字之中,什麼都具備了。念 「南無阿彌陀佛」還有何不足啊?
聽到阿彌陀佛有這樣不可思議功德,深生信仰,現在就享受無比法樂,「受無比樂」就不是受世間的五欲之樂了,而是觸光柔軟,內心有法喜法樂,知道往生決定有份,雖然有煩惱,內心還是清涼的,雖然是凡夫,內心知道決定可以去成佛了,這個叫 「受無比樂」,經中講:念佛人所受之樂,超過比丘三禪之樂,比禪定之樂還要樂。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貧窮可以轉為富貴,病患之苦可以免除,短命之人得壽延長,冤家債主變成善親眷屬,身心安樂,如意滿足。
這些還是指世間的事情,阿彌陀佛的本願、六字名號的功德,本來是讓我們往生的,世間的利益是附帶的,成佛才是根本。我們念佛,世間利益是附加的,不是主要的,自然就得到了,是阿彌陀佛主動要給我們的。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
經中說: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沒有什麼法比「南無阿彌陀佛」更高,沒有什麼咒比「南無阿彌陀佛」更高,沒有什麼功德比「南無阿彌陀佛」的功德更大。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
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
你能念彌陀一佛,所有的佛都念了,所有的咒都念了,所有的修行法門都在裏邊了。
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
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
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所有的教典、所有的修行法門都攝在六個字裏邊。不僅能保證你臨終往生淨土,現在也能讓你身心安樂。
念佛功德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所具足的善根無量無邊,可以進入極樂國土。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憶佛念佛,當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了,為什麼?當下具足無上功德了,相好是功德所生出來的,沒有功德,絕對沒有那個相好(算命先生給人家看相,如果這個人沒有那個修養、福報,就沒那個相,相能反映內心 )。具足了佛的無上功德 ── 當然是我們內心具備的,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是在六字名號當中 ── 自然就說了:「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當下念佛,當下就成佛。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如果有人將小千世界四天下寶藏全部供養佛、菩薩、聖人,得到的福報很多;這樣多的福報,比較起來,不如勸人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怎麼想像都想像不出來了。有人學佛法,搞世間慈善,慈善是不錯,但是他不教人念佛,那福報就差多了。所以,《阿彌陀經 》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能有多少修行供養佛菩薩?我們能拿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嗎?我們不可能。但是即使那麼大的福報,跟念佛相比,勸人家念佛一聲,超過它!
《涅槃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假如把國王的寶庫打開,一個月之內,布施一切眾生,這個人所得功德很大。但是,還不如張口念一句佛,念佛的功德大大超過上述功德,不能為比。
你還不願專念彌陀名號?你真的是丟掉西瓜,揀了芝麻。西瓜和芝麻的差別遠遠無法形容念佛和布施的差別。
《增一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是指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就是生活必需品。把日常用品拿來供養地球一切眾生,他們的衣食住行所有的一切,都是你提供的,看看,你的功德大不大?當然很大!但是,如果有人用擠牛奶那麼長時間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其功德要大得多,兩者的差別令人無法想像。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那些修行是有為、有漏、有上的,不能作為出離之因,不能解脫。「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呢,真實、無為、無漏、無上,可以到淨土成佛的功德啊!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因地以清淨願心、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所修行的功德啊。你怎麼跟祂相比呢?
《大智度論》云: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譬如有人一生下來就能日行千里,他足足走了一千年,你想想看,走了多遠!這麼一片大地上的寶藏,全部供養佛陀,其功德不如在釋迦牟尼佛滅度後稱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 」。
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其它所有的修行,雖然都是善,都很好,但是,如果跟念佛比,就不能相比了。
就好像一間暗室,點一支蠟燭,蠻亮的,挺好;如果點一盞日光燈,就更好;如果跟太陽光比呢,不可為比千萬億倍。
你修行得再怎麼殊勝微妙,如果和「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相比,「全非比較也」,為什麼?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之行,其它修行,是眾生的隨緣雜善,怎麼可以相比呢?
慶文大師云: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
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只要稱念阿彌陀佛一佛名號,就是十方諸佛稱遍了,能得無量功德,能滅一切罪障,能夠往生淨土,何必要懷疑呢?
元照律師云: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一乘極唱」指《華嚴經》所言佛的一乘教法,一切教法雖然講到極點,但是歸結到最後, 《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全部指向極樂淨土了。《華嚴經》都是登地以上菩薩的境界,到最後,就是普賢菩薩的境界了,普賢菩薩勸所有的四十二個階位大菩薩,通通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最殊勝的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果地的名號。
念佛法門叫做果地法門,「果」是和「因」相對的,因地法門就是在因中修行,慢慢一點點地積累;果地法門,是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把成佛的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裏邊,叫做 「果」,這個果給我們,從果向因,所以叫果地法門。
這句名號,包含阿彌陀佛因地所有一切修行,那當然萬行圓修不能超過六字名號啊。再怎樣修行,即使你是大菩薩再來,你也不能超過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跟阿彌陀佛比,都還要往旁邊退讓一截, 「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我們是博地凡夫呢?所以,你所修的功德,和六字名號比,怎麼能比呢?當然是完全仰投六字名號。我們所修的,沒有功德。
有一則公案,達摩大師來到東土,梁武帝問他:「朕建寺度僧,功德如何?」梁武帝護持佛教,讓出家人安心辦道修行,幾次發心當和尚,大臣幾次重金把他從寺院請回,他可以稱作是當之無愧的菩薩皇帝了。
不料,達摩大師回答說:「並無功德。」
一句話,說他沒有功德。那我們跟梁武帝比,能比得上嗎?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裏講:功德有兩種,一者,真實功德,二者,不真實功德。什麼叫真實功德?菩薩所修,清淨心中所修,沒有染污,沒有顛倒,沒有虛偽,完全順從法性。凡夫所修功德呢?不順法性,有乖法本,是染污法、顛倒法、不淨法。所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本心都沒有識到,就像蒸沙求飯,蒸的時間再長,得不到一碗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就錯了,果就不對應了。我們的心是生滅心、虛妄心、妄想心、顛倒心、染污心,極樂是 「清淨無為涅槃界」,怎麼能夠去呢?所以,經過千輩子、萬輩子也不能到淨土。現在,阿彌陀佛果地成就的名號給我們,這就是現成的白米飯了,不是用沙煮成的飯。像我們那樣所修的東西,通通是沙子。
又云: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
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
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阿彌陀佛以名號救度眾生,迎接眾生往生淨土;眾生聽聞名號功德、稱念彌陀名號,名號當中無量無邊的功德,自然進入內心,永為佛種,億劫重罪頓時消除,必然證得無上菩提。可知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不是經中所說的 「少善根福德因緣」。
戒度法師云:
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阿彌陀佛名號,是祂兆載永劫積累的修行,把祂因地所修行的萬行萬德濃縮在「阿彌陀佛」四個字裏面,然後顯露出來,四字也好,六字也好,都是阿彌陀佛本身的萬德,所以,稱念它,就能獲得甚深利益。
用欽法師云: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現在心憶、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嘉號,所有佛法修行的無量功德,沒有不具足的。「從因至果」即從因地到佛果,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佛果。
嘉祥大師云: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我們說念佛滅罪,為什麼滅罪?功德能夠滅罪障。阿彌陀佛本身有無量功德,我們念佛的無量功德,當然能滅無量的罪。
法位大師云: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諸佛的名與德相符合,比如釋迦牟尼佛叫「能仁、寂靜」,這反映祂有這種功德,阿彌陀佛叫「無量光、無量壽」,祂有這種德,所以叫阿彌陀,「彼佛何故號阿彌陀?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德能滅罪,稱念佛的名號,稱揚讚歎佛的功德,德既然能滅罪生福,名也就有這個功能和效果。
如果真能相信佛的名號能夠生善滅罪,那麼對於「稱名能夠往生」有什麼好疑惑的呢?
宗曉禪師云: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古代道家煉丹,一粒還丹可以把鐵變成金;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能夠把惡業轉成善業。
「真理一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除了六字名號,沒有真理了,「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代表真理的普遍性,到任何地方都存在,不會改變的;無量壽代表真理的永恆性,任何時代都可以得救的教法,這叫真理。不是說佛的正法時代能得救,到了我們末法時代就不能得救 ──法滅的時候都能得救嘛,所以叫無量壽。
《觀經》說,十惡罪人臨命終時稱佛一口,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他,說「善男子」,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轉惡成善。
蓮池大師云:
極樂依正,言佛便周;
佛功德海,言佛便周;
一切功德,言佛便周。
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正報莊嚴,如果詳細地講,諸佛菩薩出廣長舌相晝夜講說,也講說不盡,但是,你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就完全包括在內了。極樂世界的依報、正報,都收在六個字裏邊。
佛有無量功德,像大海一樣,無量智慧、無量神通、無量光明、無量慈悲、無量法力等等,雖然有無量功德海,只要稱念一句名號,通通在裏邊了。
彌陀萬德之名,無一願不包羅,無一行不體備,無一佛不貫徹。
阿彌陀佛的萬德名號,沒有一個願不包含在裏邊;四十八大願,願願攝在六字名號當中,所有的妙行、六度萬行、八萬四千法門,都攝在六字名號當中;十方諸佛所 有功德,六字名號完全貫徹無餘,而十方諸佛都異口同音稱讚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可見得這句名號是如何的不可思議。
彌陀乃萬德名號,一名才舉,萬德齊圓,不期於福,福已備矣。
阿彌陀佛名號叫萬德名號,所有功德攝在六字名號當中,一句名號才念出來,所有功德完全圓備了,我們沒有期望世間的福報,福報自然就有了。出世法、世間法都攝在六字名號當中了。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舉其名兮,兼眾德而具備;
專乎持也,統百行以無餘。
念佛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名號才舉出來,一切的功德都具備了;專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收攝一切修行,三學、六度、八萬四千行,沒有任何遺漏。
這個怎麼領會呢?打一個比方,我國古代是帝王制,一切國土歸皇帝所有,身為皇帝,掌握玉璽,一切都全部得到了。作為一國之主,不需要說另外再去兼任省長、縣長,根本不需要了,通通在他的管轄之內。
什麼意思呢?別的行法是因地的行法,彌陀的行法是果地的行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帝王一樣,其它修行,菩薩、緣覺、聲聞,乃至人天五戒十善等等,就好像省長、縣長,都是部分的,一個是總的,一個是部分的,總的當然包括部分的了。所以,只要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包含在內。
就像這幢房子,我們講「房子」,是個總體名稱,這個房子有門、有窗戶、有牆壁、有樓梯,有磚、瓦、水泥等材料構成,但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個地講,我們講「房子 」,全部在裏邊了,對不對?「房子」比喻總體的名稱「南無阿彌陀佛」,磚、瓦、門、窗是比喻分散的行法,是初級的。
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完全包羅。
祖師講的話,完全是從經典來的,不是誇張。前面我們引用過了,「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一念之間得無上功德,所以祖師都這樣講,異口同音。
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
這些話講得都很乾脆。按照通途的修行,從發心,踏上修行路,生生不退轉,要經過一大阿僧祇劫才到初地,再經一大阿僧祇劫到八地,再經一大阿僧祇劫十地圓滿,然後再經百劫修相好,慢慢成就佛果。這是 「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一個劫是多長時間,我們無法想像,何況阿僧祇劫?太長了,太遙遠了!所以,聖道修行很難,「久乃可得」,這個「久」不是說三百年、五百年、三萬年、五萬年、三萬生、五萬生,是無量劫。
阿彌陀佛成佛呢,不止三大阿僧祇劫,阿彌陀佛修行成佛是經過「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祂的修行超越了一般菩薩的修行,所以其功德也無量無邊。
現在,很簡單,「越三祇於一念」,一下子就跳過去了,怎麼跳過去?「一念」,念什麼?念「南無阿彌陀佛」啊!這一念就超過了三大阿僧祇劫,怎麼可以想像?這一念的功德,已經跟諸佛平等了。
有人講:「你們這樣講,就太……,怎麼能抓住佛的片言隻語呢?」就是要抓住片言隻語,看你抓得準不準,你要是抓著枝末了,千言萬語也不管用,如果抓住根本了,片言隻語能讓你解脫生死。六字名號就是六個字,雖似片言,但它能總攝一切,不是割裂的,它是成為一體的。
蕅益大師云: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什麼叫「以名召德」呢?名號能召感一切功德。
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
持名念佛法門,上根、中根、下根,有智慧的人、沒有智慧的人,賢善的人、愚惡的人,通通可以得利益,就好像天空一樣,天空哪裡不能包容呢?就像大地一樣, 什麼東西不能承載呢?鮮花、清泉能夠容納,毒草、污水同樣也能容納,不管清淨、污穢,大地平等對待。阿彌陀佛的願心 「究竟如虛空」,沒有分別,所以講「普被三根」,聖人也好,凡夫也好,凡夫裏邊,善凡夫也好,惡凡夫也好,乃至三惡道眾生,通通在佛的願心之內。
這句名號,事也在裏邊,理也在裏邊,沒有遺漏了。有人講:「念佛是念佛,可是道理不明白呀……」不需要懂道理,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理自然在當中了,毫 無遺漏;那麼事呢?事也是一樣的,往生不是光有理,說 「心淨則國土淨」、「自性即是彌陀」、「沒有往生這回事」,這個是偏向理的一邊,佛可以講這個話,我們不能講這個話,因為佛的理是無礙圓融的,凡夫如果偏 於理這一邊,事相就落空了。淨土有理有事,說能往生,就有極樂淨土,就有阿彌陀佛,就能讓你去往生,所以,稱念這句名號,實實在在有佛、有淨土、有往生, 往生能成佛,能證悟諸佛平等境界、真如法界,事理完全含在六字名號當中,所以,不要懂得很多,會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通通包含在內。
「統宗教而無外」,「統」是統攝,「宗」是禪宗,佛法講的「宗」,專門指宗門,「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是指教下,天臺、華嚴,種種教理。這一切都在六字名號裏邊,都包括了,超越性的。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蕅益大師就解釋了,善根之因是什麼呢?不是我們自己所修的,是阿彌陀佛因地所發的大願,作為我們善根之因,也就是說,彌陀的本願是我們的往生之因;阿彌陀佛因地兆載永劫的大行,是眾生多福德之緣。
我們沒有福德,可是,阿彌陀佛兆載修行的福德成為我們的福德;我們沒有善根,可是,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大願(菩提心)成為我們的願心。佛的願成為我們的願,佛的行成為我們的行,這叫 「多善根福德因緣」,哪一種修行可以和念佛相比呢?
所以,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你的善根,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的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一念具足無上功德」,經典也是這樣說的。
那樣,我們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當下都是「多善根福德」,這個「多」已經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無上,是佛的善根福德。
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蕅益大師讚歎這個法門太深、太微妙了,眾生太難相信了。
但是,也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講深,連等覺菩薩都不能測其底;講淺,連我們這樣的罪業凡夫都可以簡簡單單口稱名號到淨土。深淺不可測量。什麼叫「絕待圓融 」呢?「絕待」就是絕諸對待,我們凡夫都生活在對待當中、分別當中,比如說「善人能往生,惡人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所分別。可是六字名號呢,非善非惡,不是善惡法,叫 「絕待」。如果說「多念佛能往生,少念佛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多、有少,有比較對待,那六字名號呢?非對待法,非多非少,如果講「出家能往生,在家不能往生 」,出家、在家是相對法,六字名號沒有這一切,它叫「絕待圓融」,怎麼可以去分別、思量呢?
難信之法
釋迦如來,說此無藉劬勞修正,但稱名號,徑登不退;
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
釋迦佛講這個法門,不用你辛苦修正(講得很清楚了),「無藉」,不需要假借。這來源於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如水上乘船則樂」,淨土法門就是安樂的法門,根本不是苦修苦行的法門。
我們一講到學佛,「哎呀,很難哪!要苦修啊!」那是聖道門的特點,「如陸地步行則苦」。淨土門就不這樣,「如水上乘船則樂」,所以講,不需要勤苦修證,但稱 「南無阿彌陀佛」,直接就不退轉了,決定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奇特勝妙」,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奇特,也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殊勝,它超出了我們的思議境界,你怎麼想都想不過來,我們總是想 「這樣差不多可以吧!那樣大概不行吧……」全是分別。事實上,只要念佛,沒有不往生。所以這個叫「第一方便」,很簡單就可以往生淨土。
「難中之難」,是說難以相信。如果講五戒十善,比較容易相信,世間的人,他雖然沒有 信佛,雖然沒有歸依三寶,他會有一個基本觀念: 「佛教,就是教人行善嘛。」這是最基本的,他容易相信。如果跟他講:「佛教不是光行善哦,是要出離三世因果、六道輪迴的。」他就不容易相信了,「哪裡有因 果輪迴呀? 」淺法容易相信,再深一點,說三世因果,他不相信了;好了,三世因果相信了,再講「學佛是要了脫生死」,有的人就不相信了,「還能解脫啊,想都想不到。」 更深了;深法裏邊,有聲聞法、菩薩法,講阿羅漢,有的人能相信,像現在小乘佛法地區,大乘佛法他們不能相信,因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深哪!所以,小乘的人 說 「大乘非佛說」,他沒有這個善根,信不了;大乘佛法裏邊,有聖道、有淨土,講大乘佛法要怎樣修行才能解脫,還比較容易相信,說「不用怎樣辛苦修行,念南無 阿彌陀佛就可以到淨土 」,他不敢相信了,因為這個法深、妙;淨土法門裏邊,又有兩種了,「要門」還比較容易相信,「三福、六度回向求往生」,很多人聽了,「這還差不多」,如果 跟他講 「專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有點懷疑心了,不敢嘴上講懷疑,他心裏邊懷疑,他嘴上講「念佛可以往生」,心裏卻想「但是,總不能那麼容易簡單吧!還要再加上一 些經咒和其他的修行吧! 」不敢相信,或者說「專念佛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很多人也能這樣相信,「對呀,念到工夫成片當然可以往生了,伏住煩惱了,得清淨心了,往 生該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也能往生嗎? 」他不敢相信,所以,越深就越不敢相信;來到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念一句十句就往生了,你 看看,多少人嚇得嘴巴都張開了,不敢相信,很多大法師不敢相信。
無須思惟
對於這樣的法門,凡夫根本不要來思惟,你怎麼思惟呀?阿彌陀佛的大願經過五劫思惟,你怎麼去思惟?所以,我們就老老實實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為生死考慮,你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說「哎呀!我非要把道理搞通再來念佛」,那就慘了。
佛打了一個比喻,說一個人很愚癡,「佛啊,你說的我不能接受,除非你把道理給我講通了。」佛說: 「我打個比喻給你聽:比如一個人中了毒箭,毒性發作,有人來給他醫治,但遭到這個人的拒絕,他說:『你要告訴我,這支箭是誰射來的,他是什麼身份,箭頭上塗的什麼毒……,你要把這一切講清楚,我再吃你的藥。』還沒等人家講清楚,這個人就死掉了。」
很多人在那裏研究,考慮來考慮去,不斷繞圈子。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勸導說:「汝一心正念直來!」現在就來,馬上就來,直直地來,不要拐彎,不要化妝,不要繞圈子,現在就過來!不然你來不及啦! 「我能護汝!」我能保護你!
這樣的法門,以我們的凡夫心不敢想像,所以,經中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信之法。前面,慧淨法師說得很清楚: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之所以難信,正因為易行,容易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現在捨難取易,不從難信這方面講。我們以凡夫的境界,當然很難相信了,可是,易行的背後,有阿彌陀佛的慈悲,六字名號的成就是經過怎樣艱難的修行我們不知道,不要說 「往生哪有這麼簡單?」你不知道這是經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艱難修行,才有今天我們這樣簡單的結果啊!
像我在這裏拿著麥克風也很簡單,如果是古代的人,那就不相信了,「哪有那麼簡單,這東西一拿,聲音就那麼大?」這麼簡單,是因為科學發達啊,科學家設計好了,我拿了就能放大聲音啊。我這是得到別人的利益啊。
念佛也是一樣,我們今天能夠享受阿彌陀佛的佛果,得到往生的利益,全來自於大悲慈父阿彌陀佛的辛勤修行。
如果連這個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簡單的佛果都不敢要,不願意接受,那你辜負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
所以,不要認為簡單就不要,是佛所給的。
釋尊所得名號
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什麼東西呢?蕅益大師明確地跟我們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佛果,祂就得了這句佛號了。現在,釋迦牟尼佛把祂所得的這句佛號 ── 阿彌陀佛的佛果正覺,一點不保留地交給我們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得這句名號是得佛果,我們得這句名號也是得佛果啊。釋迦牟尼佛成佛,沒有成別的,就是得了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有句俗話說:「六字名號是真經。」確實如此。能了脫生死才是真經,別的行法也是真經,但是我們修不來,對菩薩是真經,對我們就不是了。六字名號呢,能夠轉凡成聖, 「能令瓦礫變成金」。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苦修苦證,蕅益大師說:得到一句六字名號。
不得不佛
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
清水珠一放到混水裏,水自然就清了(我們知道明礬有淨水的功能),「濁水」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混濁、污穢;「清珠」代表佛的六字名號,叫「至極無上清淨寶珠名號 」;我們的心很混亂,雜念紛飛,佛號進來以後,「亂心不得不佛」,自然要去成佛,所以,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管他亂不亂,自然要去成佛的。
我們大腦的分別意識,在臨終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這都是生滅法。我們輪迴的主體也不是這些思想意識,輪迴的主體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我們的想法不管怎樣,好也好,壞也好,就像空中的雲霧一樣,最終都要過去的, 「我東想西想,所以影響往生……」不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念佛,那當然,六識熏入八識,使得我們去流轉。但是念佛呢,這些東西不起作用,表面看它們很洶湧,實際上不起作用,由於名號光明攝取的作用,使我們到達涅槃的淨土。
如何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念相應之後,自然就念念相應。什麼叫「一念相應」呢?如果說第一念相應之後,第二念就不相應了,那就不叫「一念相應」了。「一念相應」,就是一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願往生的心、以願讓佛救度的心,叫「一念相應」。
阿彌陀佛發大願說:「我要救你!你讓我救!」這是佛的願心;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相應了!那麼,這一念之後,念念都是這樣,念念都是仰靠、歸命、順從的心,念念都是決定往生的心,所以叫 「念念相應念念佛」。
有人把這兩句解釋得很難,「念佛,念到心裏清淨了,念到見光了、見花了,啊,今天念得跟佛蠻相應的……」其實,相差十萬八千里,你根本不知道佛的大願,你是在那裏修為造作,那是跟你的那種身心反應相應,今天覺得不錯,明天就消失掉了 ── 生滅法嘛!怎麼能夠到淨土啊?晚上打坐覺得不錯,早上一起來就沒有了;睜眼覺得不錯,閉眼就沒有了;閉眼覺得不錯,睜眼就看不見了……這個都是外相,生滅法。
我們相應,是相應於六字名號,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我等的往生在裏邊,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所成就,信順這句名號,不懷疑,叫 「一念相應」,能夠這一念相信,就永遠地相信下去,一信就永信,一念就永念,不改變,所以叫「一發心以後,永不退轉」,自然而然的,這樣跟佛相應。
念佛穩當
百丈禪師云: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修別的法門不穩當,為什麼?沒有佛的護念,沒有佛的光明攝取,只靠自力,沒有他力。念「南無阿彌陀佛」很穩當。百丈禪師是修禪宗的,但是,他也提倡念佛,因為他知道:修禪宗很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告訴大家 「念佛穩當」。
念佛穩當,叫「千穩萬當」,一千個人念佛,一千個往生,一萬個人念佛,一萬個人往生,當然叫穩當了,不然就不穩當了。說「我念佛不一定往生」,那就不穩當了。
永明禪師云: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這裏取了《四料簡》的兩首。什麼叫「有禪」,什麼叫「無禪」呢?「有禪」就是開悟的人。沒有開悟,不能叫「有禪」,這是印光大師解釋的,「我在那裏打打坐,眼睛一閉,叫有禪。 」那差太遠了;什麼叫「有淨土」呢?真的願往生極樂淨土,心裏邊相信彌陀的誓願和名號,知我念佛必定往生,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叫「有淨土」,不是在那裏隨隨便便 「我相信有極樂世界,我想去……」然後東抓西抓,那不叫「有淨土」。
「無禪有淨土」,你雖然沒有開悟,但是,你念佛,願意往生淨土,則萬修萬人去,一個不漏。能見到阿彌陀佛,還怕不開悟嗎?馬上就證無生法忍,不止是開悟的問題了,成佛啦!
「有禪無淨土」,你雖然開悟了,大徹大悟,但是,如果不求生西方淨土,十個人就會有九個人路子搞錯,錯在哪裡呢?不是他不瞭解佛法 ── 他開悟了還不瞭解佛法嗎?雖然開悟了,但是不能解決生死問題,到臨終的時候,就會被業力所牽引,流轉去了。
五祖戒禪師就是這麼回事。五祖戒禪師是個大徹大悟的人,他後來投胎轉世成為蘇東坡;還有一位圓澤禪師(《印光大師文鈔 》多次提到),他也是修禪的,他的工夫達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他的朋友約他到四川,他說從陸路走,那位朋友一定堅持從水路走,他後來逼得沒辦法,只好走水路,走水路就要坐船,路過湖北境界的時候,在碼頭上碰到一位孕婦,圓澤禪師對朋友說: 「壞了,我不願從水路走,就怕這個婦人,她懷孕很長時間了,沒有分娩,就是等我來投胎,現在見了,已是無法可避了。」(圓澤禪師能知過去未來,他就知道有這個因緣 )然後他就沐浴更衣,坐脫立亡。
圓澤禪師圓寂之前,跟朋友約定:「三天後來相見,我對你一笑,以為憑信。」那位朋友 三天後到那位婦人家,一進門,就看見生了一個男孩,男孩見了他,果然一笑為信。那位朋友無意前往四川,就回到寺院,才曉得圓澤禪師在出行之前已把後事都囑 咐好了,因此越來越覺得他不是平常人。
印光大師規勸大家:像這等工夫,能知過去未來,想走就走,想來就來,況且不能了生死!他如果能念佛的話,到極樂淨土,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所以說,何況我們這一點小小的修行,那就不要說了。
無所不能
省庵大師云:
一句彌陀,是斬群邪之寶劍。
一句彌陀,是破地獄之猛將。
一句彌陀,是照黑暗之明燈。
一句彌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彌陀,是出輪迴之徑路。
一句彌陀,是脫生死之良方。
一句彌陀,是成佛仙之秘訣。
一句彌陀,是換骨髓之神丹。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是寶劍,一切邪魔,當下斬斷;我們造了地獄的因,但是這句名號能把地獄果報破掉,是猛將;我們內心沒有智慧,在黑暗當中,但是,彌陀名號能把我們引到西方光明淨土,是明燈 (「我不懂佛法呀……」不懂佛法沒關係,你會念佛,肯定可以去成佛,這叫明燈,明燈你不用,背對著它,那就自己投向黑暗了);我們在生死的業海當中,靠什麼度脫呢?靠自己的修行── 沒有力量,那就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慈航;在六道輪迴裏邊,生生世世地流轉,從來沒出去過,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讓我們徑直出離輪迴,是徑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是了生死的良方;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成佛道的秘訣,丟掉了秘訣,你怎麼成佛呢?什麼事情都要得個訣竅,凡夫成佛的訣竅,單在一句六字名號, 「若要問我有何訣竅,叫你專念彌陀名號」;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換骨髓的神丹,這是一個比喻,是說得到法身慧命。
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
省庵大師禪宗也是很通達的。他說:八萬四千法門,六個字就包括了;禪宗一千七百個公案(為了解沾去縛,破除執著),當下就斬絕了,根本不用去參。所以,一切法門無法超越念佛往生淨土的法門。
徹悟禪師云:
一句阿彌陀佛:
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
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渡;
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
阿伽陀藥是佛經裏的比喻,萬病總治,貪瞋癡病、煩惱病、業障病……所有的病通通能治,不用擔心;如意珠王是一種寶珠,想要金銀,出現金銀,想要瑪瑙,出現瑪瑙,一句六字名號,想要什麼,就出什麼,想要什麼樣的聖果,自然就有,所有的願都能滿 ── 你能成佛,還有什麼願不能滿的?沒有什麼苦,念佛不能度的,乃至現生現世的身體病痛、家庭不合、事業不順等等,也能解決,要根本地解決,則是了脫生死大事;我們在無明黑暗當中,如茫茫長夜,阿彌陀佛名號,是智慧的燈塔,無暗不破。
念佛見佛
念佛時即見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
三際同時,更無前後。
「念佛時即見佛時」,念佛的時刻,當下就是見佛的時刻。念佛的當下,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攝受其人,觀音、勢至如影隨形,眼睛雖然不能見,但是確實存在 ── 用心來見,不是用眼來見。同時,我們念的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它就是佛,因此也叫見佛。
「求生時即往生時」,並不是等待幾十年之後再往生,不是!是說你現在願意往生,現在就得到了往生!
「三際」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同時」,沒有前後的區別,當下這一念,完全就是了,所以,這句名號叫「無量 」啊。
這些講起來,都很玄妙,但是,再怎麼玄妙的道理,我們只要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並不是說我們要懂得這麼多,念佛才能往生。說這麼多的目的,是引導我們對這句名號堅信不疑,專念名號。我們雖然不能懂這麼多,不會背 ── 有人說:「師父,經文講得很好,可是我記不得。」你不記得、會念佛也能往生。這樣講解,大家依文思惟,瞭解名號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而專念名號,必然往生。
但憑六字
古德云:
一句彌陀無別念,不勞彈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但憑六字出乾坤。
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要有第二個心思念別的,不要雜行雜修),不用彈指這麼長時間、不用彈指這麼費力,就可以到西方淨土去了。你看,祖師講得多麼容易!
不要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再成佛,只要靠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莫訝一稱超十地 須知六字括三乘
你不要感到驚訝,驚訝什麼呢?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連十地菩薩的功德都超過了,跟佛平等了!
為什麼不叫我們懷疑呢?要知道:六個字裏邊,包括了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它是佛乘。既然是佛乘,當然「一稱超十地」。
我們現在交通很發達,有汽車、有火車、有輪船、有飛機,比如坐飛機吧,如果在地上走 路的話,我們在座的蓮友,多數都是老年人,如果拿你們和馬拉松冠軍相比,你能跑得過他嗎?肯定比不過他。但是,如果你坐在飛機上,看到他在底下跑,他跑得 再快,比得過你嗎?他比不過你了。為什麼?交通工具不一樣啊,他靠自力,你靠飛機的力量,是他力的作用。
「一稱超十地」是什麼呢?佛力的緣故啊。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能夠達到佛的境界。
一旦你乘上飛機,看下面的人和車就像螞蟻一樣,慢慢爬。他們跑得再快,也沒有你快。所謂「不行而行」、「如實修行 」,我們自己雖然沒有修行,但是,再也沒有比這更精進的了。所以,有人講「精進」,講「懈怠」,凡夫談什麼精進、懈怠,通通是懈怠,佛的精進才是真精進,六字名號自然讓我們往生淨土。
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只要專念名號,沒有比這更深、更妙的。
捨 得
三藏十二部,留給他人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
各位捨不捨得?
不過,也有人不捨得,不然,「留給他人悟」,誰來悟呢?捨得的人就留給那些不捨得的人去悟。等你悟了半天,「我開悟了。」開悟了還早,「悟後不念彌陀,管保老兄未悟 」,「千悟萬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號」,你能念佛,真正開悟了,你不念佛,沒有開悟。
三藏十二部講得就是念這句名號。為什麼要留給他人悟呢?我們來念名號,已經得到三藏十二部所講的真實教法了,他還沒有懂得,所以還要研究三藏十二部,慢慢研究,到後來, 「哦,原來是念佛!」所以,祖師大德當初都研究了很多經教,學了很多法門,到最後,進入念佛法門,他們總結自己的經驗,說:「專念彌陀名號。」
「八萬四千行,饒與旁人行」,因地的修行,別人去修,我們現在坐「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大願船了。
薰 習
第六章引用了大量佛經和祖師的話,把這句名號的功德展現出來。這些經文、祖語,大家回去可以多多讀誦,佛法需要薰習。心中的疑惑在所難免,但如果我們多多聽聞、多多思惟,自然就專心念佛了。
解脫之道
要反覆說明的是,專心念佛並不是妨礙行善積德,尤其是我們念佛的人,單獨念佛,自己能念得下來嗎?是要眾生共同得利益的。比如說我們這個佛堂,如果大家都抱著自私自利心的話,佛法就得不到弘揚了。
我們現在知道,念佛並不在於一天必須念十二個小時才能往生,我們可以邊工作邊念佛、邊念佛邊工作啊,真正做到世法、出世法兩不妨礙,如果不是這樣, 「我不能一邊工作一邊念佛,我要回去打坐才能念佛。」修行和道場事業不能兼顧。現在不是這樣,你可以手拿抹布,一邊清理廚房,一邊口稱名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何其快哉!走路也一樣,「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清淨心念佛也是念佛,散亂心念佛也是念佛;行住坐臥任何時候都可以念佛,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把我們解脫了。
學佛的道心是好的,想了生死,但是不得法不行。念佛人要盡到自己的本份,士農工商都不妨礙,念佛本來就是無礙的法門。你不得法,不得要領,還處處嫌人家礙了你的事。有一句話說: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只要有心,再忙碌,再有事礙,也沒有障礙。
第七章 現當二益 即是念佛
「現」是現世,「當」是當來,「二益」是兩種利益,現世身心安穩,臨終往生淨土,這兩種利益都攝在一句名號當中,都攝在念佛一行當中。
初學佛的蓮友往往有些誤會,以為往生之事求阿彌陀佛,現世利益求別的佛菩薩、行法或別的咒語。還有人以為「師父說一念佛,佛就來了,佛一來,我就要走了。」意思是「佛一來,我就要死了」,他現在還不想死,還有一點怕。這也是一種誤解。
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我們口稱佛的名號,應聲即現,佛就在眼前;眾生在業緣沒有了結的 時候,佛當然不勉強,不是說我們一念佛,就死了。我們一念佛,阿彌陀佛光明照攝、保護,現世常得安穩,前面不是說了很多嘛,彌陀光照、菩薩相隨、天神擁 護,能夠轉壽延年、消災免難、遇難呈祥、轉禍為福,這是現世利益。一旦我們業緣了結的時候,阿彌陀佛光明自然攝歸淨土,所以說,現世常加環繞保護,臨終頓 超淨土。並不是說我們一念佛,就加速死亡。
由上諸文可知:念佛之人,不知不求,自得「現當二益」。
從以上我們所學的佛經祖語我們知道:念佛之人,不知不求,速得現當二益。什麼叫「不知不求」呢?雖然你不知道,雖然你沒有祈求,這句名號的功能自然使得你現世安樂,臨終往生。
我們並不一定要知道高深複雜的道理,現前、當來兩種利益,都在名號當中。
很多人念佛祈求身體健康、子女孝順,家庭和樂、事業發達,這些人情難免,也可以說是 合理的,只要念佛來求,也都一定求得到。但是作為一心願求往生的佛弟子,即使不另外特別祈求這些,只管念佛,也自然就有了。印光大師說得很清楚:不求世間 福報,世間福報自然來臨。這是有佛法的原理在裏邊。我們念佛,佛的光明環繞我們,當然,所有的冤懟就化解了。冤懟就是一種怨氣,是黑暗、不祥和的氣氛,因 為我們生生世世跟眾生結下惡緣,冤懟在我們周圍的話,會使我們事業不順、身體不健康等等。可是,長期念佛,就能化解冤懟,就能消除業障,自然萬事隨順。
「現」即是現世今生,如上略明:五種嘉譽、生佛一體、彌陀光照、
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守衛、滅罪獲福、消災延壽等。
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如善導大師所說「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有一願叫「人天致敬願」,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常得人天恭敬;「生佛一體」,和阿彌陀佛成為一體,佛心入我心,我心入佛心。
「當」即是當來後生,亦即善導大師所解釋: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亦即命終往生極樂,與彌陀同證無量光壽。
我們一氣不來,就前往淨土了。
現益即是花報,當益即是果報。
播下種子,自然開花結果,開花在前,結果在後。
我們念佛,就播下了成佛的種子,現世先開花,使得我們事業隨順、家庭祥和,這些是花報;當來結果呢,就是往生成佛。
若念佛而願生者,即「花果同時」。
念佛法門是果地法門,比喻為「蓮宗」,蓮花有一個特點,叫做「花果同時」,什麼叫「花果同時」呢?蓮花一開,蓮蓬就在裏邊了,不是蓮花謝了之後再長蓮蓬,蓮花一打開,裏面就有蓮蓬了,蓮蓬就是果。
我們念佛,「花」就是我們在此世獲得利益,同時,決定往生成佛的利益(「果」)已經在這句名號當中了,在現世就已經決定了,所以叫「花果同時」。
有現益自有當益,一而二,二而一。
有現在的利益,自然就有當來的利益,有花必有果。
現在之生活安穩,未來之往生證果,都在「一向專念」之內,
不換題目,不夾雜修,一念到底,畢命為期。
不要換題目,今天修這個法,明天修那個法;也不要夾雜其它的修行,知道這個法門,從今天開始,就專念彌陀名號,一直念到死。
誤 解
人多以為念佛乃僅求臨終往生,
若為現世:治病則念藥師,救苦則念觀音,
求慧則念文殊,消業障則念滅定業真言;
乃至解冤度亡、祛除魍魎,則求之拜懺科儀。
人多以為念佛只是求往生,如果想治病,就要念藥師佛,如果想救苦,就要念觀世音菩薩,如果想求慧,就要念文殊菩薩,如果想消業,就要念滅定業真言,如果想度先亡、解冤結、驅鬼怪,就要去拜懺。一般的觀念都是如此。
以為念佛但益於臨終,少補於現世;
甚至謬解,以為觀音與眾生緣深,彌陀與眾生緣淺,
當多念觀音,少念彌陀。
認為念佛只是幫助臨終往生,對現世的利益很少。甚至有人誤解,以為觀世音菩薩與眾生緣分很深,應多念觀世音菩薩,少念阿彌陀佛。
因而,或有早上念觀音,下午念彌陀;
或有現在念觀音,臨終念彌陀;
或有有事時念觀音,無事時念彌陀。
這些都是不瞭解念佛法門,以為念佛只管臨終往生,其實不然。
觀音與彌陀
觀音與彌陀,兩相比較,觀音為輔,彌陀為主。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是四十八大願的發起人;觀世音菩薩是協助阿彌陀佛 的。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根本的意義在哪裡呢?就是讓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到淨土去,不然的話,觀世音菩薩今生救你苦難,沒有去淨土,來生又要輪迴,他又 要再辛苦。何況,最大的苦難就是輪迴,所以,觀世音菩薩頂戴一尊站立的佛,那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當然念阿彌陀佛了,所以,我們也要一心專念阿彌陀 佛。
身有佛光
如是錯解、曲解,皆由不知念佛人:身有佛光,眾聖守護;
滅罪生福,離諸災厄;現世安穩,臨終往生。如上所言,現當二益。
這些歪曲的理解,在於不知道念佛有如上所述現當二益。
善導大師念一聲佛號,口中出一道光明,當然他是一種定境;我們凡夫念一句佛號,也有 光明出來。在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裏,有這麼一段記載:某村有一個老太婆,死後附在家裏人身上,述說自己平生的事情,還描述陰曹地府的事情,大家都環繞 傾聽,有一次,一個村民也在角落裏聽,老太婆突然講道:「某某,像你這樣的,不愁不能成佛了。」那人問:「你為什麼這麼說?」老太婆回答:「你心裏在念阿 彌陀佛。」「那你怎麼知道?」「我看見你身上有光。」鬼神有某種程度的靈通,村民默念佛號所出光明她就能感受得到,我們用肉眼看不到。
「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就是光明,這是佛的光明之體。我們任何人念佛,你不知道,你不祈求,自然有光明存在,因此,白天晚上只管念佛。如果你願意放放光,你就念佛,我們看不到,保證阿彌陀佛、十方諸佛、觀音、勢至都看得到,所以,念佛能遇難呈祥,都有其原理存在。
一向專稱
應知:不論為現世安穩利樂,或為命終往生成佛,
都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內,圓滿具足,毫無欠缺;
應當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念則皆念彌陀,一向專念,畢命為期,
不用另換其它法門,不必夾雜其它修法。
真正合乎彌陀本願之「乃至十念」、釋尊所勸之「一向專念」、
祖師所傳之「一向專稱」的宗旨。
淨土的行者應該這樣,為現世利益,要念佛;為往生利益,也是念佛。從早到晚、從晚到早,有事情忙起來,另當別論,只要念,就念阿彌陀佛,不退轉,不夾雜, 彌陀本願「乃至十念」就是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解釋「乃至十念」為「一向專念」,善導大師法脈宗旨就是「一向專稱」,都是一個含義。
淨土宗最簡潔、最殊勝、最容易、最明朗,以一代一萬,萬法歸一,歸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總是念這句佛號。
迷 信
人生一世,舉凡貧窮、疾病、中夭、災難、惡緣、逆境,
甚至一切是非成敗、恩怨情仇等苦,究其根源,一言以蔽之:
即是業深障重、福薄慧淺。
人在世間,大凡貧窮、疾病、短壽、災難、惡緣(辦事總是不順利)、逆境現前,甚至一切是非成敗、恩怨情仇等,種種一切,一句話就概括了:就是業深障重、福薄慧淺。不能怪人家。
有很多人迷信,所謂算命、看相、卜卦等等,當然不是說這些事情沒有其合理的成分,而是說我們如果把命運交給算命、看相、卜卦等,這叫迷信,以為改一個名 字,改一個門向,請算命先生指點一下,以企盼命運好轉。按佛法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是因為你業深障重、福薄慧淺,才感得今天這樣不順意的果報。要改 轉命運,必須消業增福;而消業增福最好的辦法,最簡單、最方便、立即就有效果的辦法,就是念佛。
念佛免難
只要念佛,就能改變:
然而,一句彌陀,即是無量壽,亦是無量光。
以無量壽故,念佛之人能得增福延壽之果報;
以無量光故,念佛之人能得消業開慧之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本來就是無量壽。念無量壽,當然就得增福延壽;「南無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念無量光,就能消除罪業,就能開發智慧。
能夠增福、能夠開慧,就福慧雙全了;福慧滿足了,就能成佛。
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故得「業消慧朗,障盡福崇;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念「南無阿彌陀佛」一聲,可以消滅恒河沙那麼多的罪;禮佛一拜,可以增加無量的福報,所以能夠罪惡消除、智慧開朗、業障滅盡、福德增高、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像我們信恩法師,他住在台灣南投縣,去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南投縣是震中所在地,他當時一直在念佛,他周圍方圓五里都沒有震災,你看,就這麼不可思議,佛號確實很有感應。
信恩法師今天早上講了一個感應故事,很生動:一個念佛的老太婆,領小孫子上街,街上 車很多,小孫子突然離開奶奶往前竄,一輛車開得很快,眼看就要撞到小孫子了,老太婆情急之下,大聲念了一句「阿彌陀佛!」只見正在快速行駛的車,四個輪子 就像被釘子釘住一樣,剛好在小孫子面前停下。行駛中的車子都有慣性,剎車之後還要運動一段,這輛車就好像被釘住一樣,一句「阿彌陀佛」,當下消災免難。
因此,貧窮念佛,能逢貴人相扶,獲得溫飽。
你如果是窮人,你只管念佛,你為什麼貧窮?前世沒有修福報,今生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生活,很困難;沒那個福報,再怎麼努力也賺不到錢。念佛能增加福報,自然就有貴人相助,改變你的工作環境,或者本來已經下崗,結果後來找到更好的工作。
病人念佛,能夠輔助醫藥,早日康復。
生病了,當然看醫生,如果是一般的病,如果念佛,能夠加速康復。
若遇因果病、業障病,則醫藥絕無效果,唯有念佛。
什麼叫因果病,什麼叫業障病呢?我出家之前,村上有一個人,她就得了因果病。她脾氣很暴烈,經常欺負她婆婆,她婆婆死的時候就發了一個毒咒:「我活著的時 候鬥不過你,我死了變成厲鬼也要躲在門後把你的腿打斷!」結果,婆婆死了之後,她經過門口的時候,覺得腿疼,過後腿上莫名其妙地得了一種惡瘡,怎麼治也治 不好。什麼原因呢?現在學佛知道了,這是她婆婆的毒咒所致,是因果病。後來,她才想起婆婆臨死時的毒咒,有人指點她:「那一定是你婆婆幹的事。」勸她到婆 婆的墳上懺悔。她這樣做了以後,病就慢慢好了,大概是她婆婆被她感動了吧,怨氣就化解了。這樣的病怎麼看醫生呢?醫生根本就查不出來,他只是從藥理的角度 解釋,不知道是老婆婆躲在門後打了幾棍,這是因果病。還有業障病,有的人生下來就四肢不全,或智力低下,這都是過去的業障,還有的是冤鬼纏身等等。得了這 樣的病,通通念佛。
念佛則業消,業消則病癒;
既然是業障病,念佛業就消掉了,念佛、願意往生淨土,就有佛的光明調攝,同時慈悲感化冤懟,如果勸它念佛,它也能到淨土去,彼此的怨氣就化掉了。
念佛則鬼退,鬼退則免難。
何況念佛能化解冤鬼,度脫冤親。
念佛退鬼的,在座這麼多蓮友,我想也有這樣的感應。《念佛感應錄》裏有很多故事,到時候大家選幾則讀一讀。
台灣常有大地震、大颱風等天災地變,
如「九二一」大地震,百年罕見,死傷慘烈。
如是災厄,隨時發生,難以逆料,令人不安。
「九二一」大地震,台灣蓮友告訴我,你不身臨其境,根本不知道那種恐怖的感覺,整座大山被搬到五里路之外,天災地變,恐怖得不得了,整座大樓陷到地下,十 幾層樓上的人,一轉眼,窗外就是馬路,樓下的人都埋在地底下了。在這個時候,你能有什麼辦法呢?這種自然災害是不能抗拒的。
現在交通事故特別多,空難、海難太多了,到哪裡去都不安全,令人擔心,特別是有孩子在外面工作,父母就牽掛得很。
若常念佛,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脫離共業,身獨免難。
什麼叫「脫離共業」呢?我們知道,天災地變都是眾生的共業所召感,比如說,某次飛機空難,飛機上一百多個乘客,一定是過去有某種共業,這次才乘坐同一個航 班。按照共業,這一百多個人要同時死掉,但是,如果其中有人念佛,就能脫離這個共業,就能免難,這種例子特別多。
其它如水災、火災、旱災、空難、海難、車禍、盜賊、刀兵、
瘟疫等天災人禍,若常念佛,亦皆能免。
如果遇到這些天災人禍,經常念佛,也能免難。
保家仙
幾年前,我去過吉林省長白山一帶,在南方很少聽講,北方這些事情特別多,就是所謂「保家仙」。
很多學佛的人一開始供仙堂,學了佛以後,在佛堂裏還保留著仙位,如果你把它拆了,它還不高興,鬧騰你,讓你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甚至有的仙還阻止你學佛,不讓你供佛。有的人為此感到苦惱,想知道怎麼解決,他想學佛。
首先,有幾種心態是不必要的,一個就是恐懼的心態,怕保家仙搞得我沒辦法,還有一種就是瞋恨的心態,「你搗亂我,我跟你對著幹!」這些都不需要。
我們要認識到,所謂的「仙」,其實來自畜生道,多數不是人道、天道,它有一定的神通,有一定的靈氣,當然,佛性跟我們也是平等的。總的來講,它很辛苦,很苦惱,墮入畜生道,跟人相比,福德差得很多,但是,它往往會法術變幻,鬧一點事情出來。
我在北方認識一個人,他家供的是黃仙(黃鼠狼),它會給人治病,但是過得很悲苦,後來他就找我談,哭得很傷心,說它們很苦,躲在深山裏邊,怕別人追殺,子女很多,食物短缺,它出來也是要養家糊口……可見得它是相當悲苦的。
一般情況,有人生病了,就請它們看病,看病之後,讓人立個仙位,立上就不走了,這就是所謂的外靈附體。它覺得你這個人可以利用,它就利用你;你就覺得身上有神通,還能給人看病,通過這種手段取得供養,如果覺得你沒有利用價值了,它就拋棄你了。
分析一下,它完全是一種貪圖供養的心,因為它本身的福報很少,就希望人們供養它,同 時也有貪圖名利的心,它當然是典型的凡夫啦,仍然在六道輪迴當中,跟我們一樣,都屬於「十方眾生」,跟我們各位比,還要差得多,所以,應該把它們看成憐 憫、垂慈的對象,而不可當做禮拜、恭敬的對象。做為佛弟子,這種關係擺不正,就不能稱為佛弟子了。
所以,一方面知道它們的苦楚,另一方面義正詞嚴地告訴它:「我現在歸依三寶,要念佛 往生淨土,我到西方成佛,就可以回來度你,我把你看作是這個家的一員,你在我家待了這麼長時間,但是,我現在要歸依大覺佛陀,如果你要跟我一樣學佛、念 佛,保你一個位子,我念佛,你跟我念,我拜佛,你跟我拜,關係不要顛倒,你是凡夫,敢跟佛比?在佛旁邊一起接受禮拜,那還得了?那是下地獄的罪,將來永世 不得超生。佛陀是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是我們所有眾生依止的對象,如果你也能跟我一道學佛、念佛,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脫離畜生之身,何苦在這裏六道輪迴 呢?有一點小的靈通神變,那跟佛比,差多少呢?所以,要歸命佛陀,想想看,阻礙人家學佛、阻礙人家往生、阻礙人家成佛道,這個罪過有多大!如果你不聽規 勸,天神都會責罰你,將來惡果難逃。」
仙家都很有靈通的,很通人性,用這些道理開導它,同時我們自己要對淨土法門有深入的 瞭解。如果我們自己不懂得念佛,心裏還模模糊糊的,它聽起來也模模糊糊的;如果你真正懂得了念佛往生的道理,你講給它聽,甚至還沒用你講,它就能明瞭 ── 它有某種程度的他心通,這樣,你得利益,他就得利益,甚至有的時候,他比你還快。我就聽說過這種狀況,你念佛,他比你念得快,你誦經,它比你誦得快,它還 幫你翻書,它還加持你,你舌頭都跟不上,你念《大悲咒》,它也念《大悲咒》── 有人就想:仙家來了,我念《大悲咒》克服它,結果它念得比你還快、還熟──不應該是這個心態啊!這是一種對抗的心態,我們作為佛弟子,應該是慈悲的心態, 把六道輪迴的苦惱跟它講:「你想想看,在深山老林當中,福報薄弱,生活淒苦,沾了一點靈氣,希望在人間修修福報,但是,即使得了人身、甚至轉生天道又怎麼 樣呢?還是要輪迴,不如跟我一道,學佛,念佛,接受大悲佛陀的救度,共同往生西方淨土,永免三界六道的苦厄。阿彌陀佛大慈悲父,要救度十方眾生,當然救度 我,也救度你,何苦彼此相依相纏?如果你有什麼需要,我能幫助你的,儘量幫助你,但是,位置要擺正,我不能把你供得跟佛一樣平等。」
把它當作你的道友,請它共同學佛、念佛。如果它蠻不講理,好說行不通,跟它不要客氣,「那我就要把你送走,把仙堂拆掉。」有人擔心,「我怕它擾亂……」沒有那回事,你專門念佛,從早到晚「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沒有任何障礙。
我們慈悲眾生,憐憫眾生,就是我們的親戚朋友,也要勸他來念佛,如果我們家裏有這種狀況,同樣是勸它念佛,這樣沒有任何障礙,很順利地就能解決。我們佛弟子要有正知見,並以慈悲心念佛,化解這些,我們不是和它鬥爭,而是向它開導念佛的道理。
我前兩年到東北去,遇到很多這種狀況,一開始我就不能相信,雖然書裏有記載,但是沒有親眼看見,確實不敢相信。
上次信願法師來,也遇見這種情況,有一個婦女,身上有很多仙家附體,要求歸依,結果 那天就歸依了。信願法師向它們發了幾本歸依證,年齡最大的一位,名字叫胡妙樂,多少歲呢?三千歲!其它還有一千八百歲的,最小的九十八歲。我說:「哎,怎 麼年齡填這麼大?哪有這麼大歲數的?」信願法師說:「這個不是人,是仙類。」信願法師講得很笑人,它那天從長春來,怎麼來的呢?騎馬來的,我說:「你怎麼 知道是騎馬來的呢?」他說:「來的時候,動作就像騎馬一樣。我一看就是古代人。」然後他就問它:「你怎麼知道我在這裏?」它就指指它的頭,哦,是有靈感 的,「那你來要幹什麼?」「我要歸依三寶。」「那很好!」就給它講佛法的道理,要出離六道輪迴,「你現在歸依三寶了,就成為佛法的護法神了,現在任命你胡 妙樂作護法班的班長,把這幾個帶領好,要護持佛法。」它特別高興。講完之後,它就走了。它來時很快,走得也很快,一剎那之間就走了。這樣,那位婦女就很清 醒了,感到特別輕鬆。她說經常受到纏繞,搞得毫無辦法。
佛教裏很多護法神都是這樣子的。像關雲長,他是個豪情壯志的人,頭被割下,站立不倒,高喊:「還我頭來!」後來,智者大師將他點破,歸依三寶,他就發誓擁護佛法,成為護法神。
法輪功
有的仙家來到人間還蠻善的,給人看病,還不收錢,它也想修一點福報啊,這就比較好;有的純粹是來搗蛋的,「你供養我,我很了不起!」說句不好聽的話,很多 所謂的高人、大師,多數都有這個門道在裏邊,就是一種外靈附體。你越吹捧它,它就越高興;越高興,就好像越有神威。
但是,到最後怎麼樣呢?像《楞嚴經》所講的:「個個自謂,得無上道,師及弟子,俱陷王難。」「我現在成佛了。」自以為很了不起,到最後怎麼樣呢?被王法所懲治。
李洪志的法輪功,就是這種狀況,他有一種魔法,是魔法,就驗證了佛所講的「師及弟子,俱陷王難」,國家把它取締了。
前幾年,有人把法輪功的書拿給我看。我一看,「這是典型的邪教,你們乾脆不要看,遲早國家要懲辦它。」後來國家把它取締了,他們很驚訝,「師父,你有神通啊,你怎麼知道?」我說:「神通我沒有,我是根據佛經講的,確實它的教理不正確,在那裏胡說八道,然後搞名聞利養。」
只管念佛
所謂「行船跑馬三分險」,故外出乘騎,都應念佛,可保平安,免除災難。
何況「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欲轉禍為福、趨吉避凶,只管念佛。
現在,眾生的共業特別重,往往有很多重大事故,死傷眾多。這向我們昭示:世間確實不安樂,再一個就是說,世事確實是無常的,我們哪一天、是怎麼樣一個死緣,確實難以預料,這樣怎麼辦呢?總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行住坐臥都是這樣。
我們前面也講到,你念佛,有佛的光明環繞,菩薩相隨。剛才所講的保家仙,我希望它來聽法,如果它聽入心了,保證它就護持佛法了!哪一個不希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跟在後面?哪一個不希望阿彌陀佛光明照耀?
我們學佛,如果今生不了脫生死、不念佛往生西方,將來可能就跟它一樣,它蠻靈光的,念經、念咒都會;你也會,但是沒有解脫,就有可能成為畜生身了,那就慘了。
古德言:「欲消世間七災難,應念南無阿彌陀。」
念佛功德無邊,凡求子嗣、延壽命、癒疾病、解災難、取功名、
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甚至解冤釋結、薦親度亡,
皆可以念佛為之,不需夾雜其它行法。
這一切事情,雖然是世間的事,只念佛就好了,最簡單。而且,如果專門念佛,一心念佛,那麼,念佛的力量還特別大,因為不夾雜,力量很集中,感應特別快。如果東搞搞、西搞搞,雖然佛法都有感應,但是很薄弱。
就像手電筒,如果沒有前面的聚光鏡,打開,它亮,但是光線分散,只能照亮小小的範圍,超不過三尺五尺;如果裝上聚光鏡,可以照很遠,對不對?這個道理很明顯嘛。集中到一個方向,不分散。
我們集中在一個方向,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效果特別明顯,所以,如果希望家庭平安、兒女孝順、超度祖先等等,你只管念佛。
教育兒女
有一位蓮友,家裏小孩很調皮,她就請教一位學佛的老師。老師說:「每個家長都要求孩子聽話、孝順、好好讀書,如果他們講的話管用,那麼監獄裏就找不到罪犯 了,哪一個媽媽不是這樣要求、這樣希望的?你是凡夫,你有什麼辦法?你連自己都改變不了,你想改變人家?這是隨業報而來的,任何辦法都沒有,只有靠南無阿 彌陀佛。你不要管他成績好成績壞,也不要管他聽話不聽話,你就給他一項任務,叫他專門念佛,逼著他念,每天念半個小時,只有佛的名號才能改變他。」她後來 就這樣教導孩子。這小孩也不錯,果然一兩年之後,性情都變了,很孝順爸爸媽媽,成績也提高了,高中還沒畢業就考上了大學。現實的例子。
所以,你要想子女孝順,只管念佛,叫他也念佛。
小孩要考試了,初中升高中,高中考大學,父母給他好營養,早晚照顧他,都是人情這一套,當然,這也可以,但是,學佛的人還要知道:求佛菩薩才靈驗。自己多念佛,勸他念佛、拜佛,讓他的心跟佛法接近,自然就福報增長、智慧開發。
有的人沒有福報,雖然有聰明智慧,但考試總考不好,考試那天就生病,或者發揮不正常。如果能念佛增加福報,他就能發揮正常,而且他復習的題目,就是要考的題目,他就能考得上。這個不是說叫你不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是我們應該做的,同時,要親近佛法,佛法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子女的事,做父母的要看淡一點,做父母的,最難的就是子女的事看不淡,搞得你惱火得 要命,其實在那裏 ── 成語講叫「拔苗助長」,你那一番熱心,只能增加煩惱,給孩子增加壓力,沒有祥和。我們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沒事找事,那在幹什麼呢?你只要把必要 的生活供養給他,同時,因果的觀念教導給他,把佛法的基本道理、基本要求教給他,勸他多念佛,他自然會改變。
現在有的父母不會教育兒女,教他刁鑽、奸惡、險猾,「你這麼老實怎麼行啊?這麼老實,長大吃虧呀!」意思就是說:你要狡猾一點。這樣能把孩子教育好嗎?這樣的孩子長大一定吃虧,搞得不好,就是國家抓去坐牢的人。
以前聽過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被判了死刑,砍頭之前,向監獄長要求見媽媽最後一面。 他媽媽來了之後,他說:「我還要喝你一口奶。」她媽媽沒有辦法,只好給他喝。他一口咬住媽媽的奶不放,咬得媽媽哇哇大叫。怎麼回事呢?他說:「我今天到這 樣的地步,就葬在你的手上。」原來,他犯了偷盜罪,他小的時候,到鄰居家偷了一個雞蛋,夾在胳膊底下帶回來,他媽媽不僅沒有批評他,還表揚他。後來,他每 次做了這樣的事情,母親都會表揚他,一直讓他墮落下去。
現在這個社會,風氣確實不好,很多人要求子女「將來要出人頭地,不能受人家欺 負……」這些話,其實都是把他往火坑裏推,我說實在的,你還以為對他有利益。你只讓他信順因果,寧願老實,他不會吃大虧。現在那些人,都很能幹,能幹,將 來就難免吃虧。愚訥一點,忠厚一點,樸實一點,多念佛,相信因果,有你的好報。
簡易圓頓
念佛:簡易圓頓。
念佛:方法最簡,效果最快,功德最高。
念佛: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念佛,簡單、容易、圓滿、頓速;開口就可以念,不能念三萬、五萬,一萬、兩萬、三千、五千,通通可以,下手很容易,成功還高,我們生生世世以來,別的法門 都滾過了,都沒解脫,不能成功,念佛,稍稍用一點功,說「我一點也不用力」,那也沒那回事,總要花一點時間,但是很少;所得效果呢?很快速。
講閒話
如果念佛成為習慣了,你就不喜歡講閒話了。閒話講得多的人,一定煩惱重,真的是這樣子。話,就好像我們身體裏排出的毒氣,心裏毒氣多了,往外膨脹,排出來了;沉默寡言、總是念佛的人,他的心地一定比較清淨。
念佛利益
念佛:既獲現世安穩,亦得臨終往生;不但自己蒙福,亦使家人受惠。
現世可以得種種安穩利樂,臨終可以往生,這個多好呢?還不只一箭雙鵰,不光自己蒙受佛的光明加被,也可以使家裏的人得到利益,一個人念佛,祖先都沾光,子女都沾光,有的母親念佛,兒子免難,這樣的例子很多。所以,我們希望對家人好,只管念佛。
念佛:方便中的方便,直接中的直接,
簡單中的最簡單,易行中的最易行。
人人可行,人人可證。
什麼叫「直接」呢?當下就是!當下念佛,當下佛光就照耀你,當下就攝取你,當下就保護你,沒有比這更直接的了。
你要修禪宗,你不開悟,等於是盲修瞎練;如果讀經,如果腦子打閑岔,就得不到讀經的利益。念佛,人人可念。印光大師經常勸世人念佛,當時,寺院經常做佛 事,印光大師不太贊成做佛事,他怎麼說呢?他說:做佛事,誦經、超度,當然不是沒有利益,也有利益,但是必須是口齒伶俐的人,念得飛快 ── 到寺院聽和尚念經,你一句都聽不懂,木魚敲得飛快,念完了,你聽得懂嗎? ── 舌頭稍微有點不靈光,腦子愚癡一點,根本沒法誦經,他上去,就是做個樣子了;有的人很懶,雖然能念,但是他不願意念,這樣也不能得到利益。念佛就不一樣, 任何人都能念,三歲小孩就能念,連白癡也會念,任何人都能念,懶漢不願意念,但是,如果人家在念佛,他不把自己的耳朵堵著,人家念一句,他聽一句,等於也 念了佛。
有一個人,在寺院裏做素食,居士們每次打佛七,都請他下廚,別人念佛,他就會聽到, 他聽到了佛號,就儲存在八識田中。他兒子得病將死,跟他講:「我要死了,可是不能到好處去,你把你的佛給我,我就能到好處去了。」他說:「我不念佛,哪有 佛?」兒子說:「爸爸,你的佛很多,你只要答應一聲就好了。」「那好,就給你吧。」他兒子馬上就安詳地走了。
這位爸爸沒有念佛,但是,聽到別人念佛,他的心裏就有很多佛了,他答應給兒子,他兒子就能夠到好的地方去,何況我們天天念呢?所以說念佛功德無邊。如果誦經的話,就難得這個效果了,別人念了半天,結果一句也沒聽懂。
念佛人:鬼神不能害,十王不敢召。
念佛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十王」就是十殿閻王,不敢召請你,因為你是念佛到淨土去的。只要常行念佛,身上有四十里的光明,一切邪魔外道不能侵犯你,你相信不相信?
真的是這樣子,各位出門,真的放光。想放光就多念佛,多念佛就能放大光。慧淨法師十幾年前到一個道場,一天早晨,出門欣賞山外景色,人影映落於山谷,這個時候,他發現自己身影的頭上有七彩光環,別人也看到,說:「法師來這裏放光啊!」
念佛的人,身上自然有光明,在特殊的時空就能看得見,我們平時當然看不見。慧淨法師一天到晚總是念佛。所以,我們各位念佛也有光明,不是說「他是師父,他念佛才放光。」所有的人念佛都放光。
念佛人: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不令冤家而得其便;
現世常得安穩,臨終任運往生。
阿彌陀佛在念佛人頭頂上,像直升飛機在頭頂跟蹤一樣,你到哪裡去,他就到哪裡去,叫「常住其頂」,用光明來保護你,白天晚上都是這樣。所以,念佛的人晚上睡覺,不光睡在床上,可以說是睡在彌陀的光明中 ── 彌陀的光明像蚊帳一樣,把念佛人罩住 ── 夜夢吉祥,無有恐怖,自然身心安樂,常行念佛,自然一切平安(我們看《西遊記》,孫悟空畫一個圈,妖魔鬼怪就不能進來了,當然這個是《西遊記》)。阿彌陀佛的光明在這個地方,冤家想進來,擋住了,自然就退回去了,自然就化解了,「不得其便」,找不到機會。
什麼叫「任運往生」呢?很自然的,無論如何都可以往生,不要使勁、賣力氣,自然而然往生,只要你一生專念彌陀名號,沒有不往生的,甚至到最後,一聲、十聲都往生,何況我們一生專念佛的名號,哪有不往生的?
大家聽到這樣的道理,我們就專門念佛號,這才是把佛法落實在生活和實踐當中。你光聽了一大堆道理,也會講,講得比師父還好,但是就是不念佛,那也不能往生 ── 懂得道理不能保證我們往生,念佛才能保證我們往生。
《無量壽經》言:
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
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這段文怎麼解釋呢?
如果從字面意義講是這麼說的:佛所遊行過的地方,人民受到教化,沒有戰爭,沒有災難,風調雨順。
那現在有沒有「佛所遊履」呀?佛在哪個地方遊行啊?「釋迦牟尼佛都涅槃了,他又沒到我們這兒走一趟,請佛來走一趟,那多好呢?」
佛法,要用心體會,「佛所遊履」,更重要的是指我們的心在念佛,佛在我們心中。佛在 我們心中,我們的心就是佛所遊行的地方,在我們心中,自然就會消除種種災難。念佛的人,真正懂得阿彌陀佛的慈悲,跟別人鬥爭(「兵戈」)的心就會降低了, 「兵戈無用」,什麼叫「兵戈無用」呢?士兵和武器都用不上了,天下太平了,我們就不容易和別人發脾氣了;「日月清明」,我們內心一片清明祥和,這個叫「佛 所遊履」。我們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我們心中遊行,我們就得到這種種利益。
佛法所講的東西,不是虛幻的東西,是很實在的。
印光大師云:
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
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
若求世間福報,不肯迴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
而心不專一,往生更難決定矣。
如果你念佛,只是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 ── 既然求世間福報,你的心就在娑婆世界,你不是回向到極樂淨土,「我念佛,希望兒女健康」,如果有這樣的想法,你所希望得到的福報也能得到,但是,是下等 的;如果你願意往生西方,「我不求世間福報,自然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不是說我們把念佛的功德回向,是說我們的思想不是在娑婆世界裏轉,是要到西方 淨土去的,這叫「回向往生」,那你所得的福報就超勝了。如果光是求世間福報的話,不是想到淨土去,甚至根本不想去,往生就不確定了,因為你不想去啊,只是 在這個世間打閒岔。
念佛現世利益偈 十五首
阿彌陀如來來化 本為息災延命故 特為眾生先開示 金光明經壽量品
山家之傳教大師 為憐愍國土人民 七難消災誦文中 說應稱念彌陀佛
念南無阿彌陀佛 勝過一切之功德 即使三世之重障 亦必轉變為輕微
念南無阿彌陀佛 此世利益無限際 流轉輪迴之罪消 定業中夭亦皆除
念南無阿彌陀佛 梵天帝釋皆歸敬 所有諸天各善神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四大天王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護 四方惡鬼不敢近
念南無阿彌陀佛 堅牢地祇亦尊敬 如同形影互相隨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難陀跋難大龍等 無量龍神皆尊敬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炎魔法王亦尊敬 五道冥官皆共同 日日夜夜常守護
念南無阿彌陀佛 他化天之大魔王 亦在釋迦文佛前 誓言必作常守護
此等天神與地祇 悉皆名為善鬼神 此等善神皆共同 守護念佛諸眾生
願力不思議信心 即是大菩提心故 所有天地惡鬼神 皆得一一敬畏服
念南無阿彌陀佛 觀音勢至亦偕同 恒沙塵數諸菩薩 如影相隨在身邊
無礙光佛之光中 有無數之阿彌陀 各各化佛皆相隨 保護真實信心者
念南無阿彌陀佛 十方無量數諸佛 百重千重來圍繞 歡喜相隨常守護
(「山家」指天臺宗。「魔王」,我們講魔王都是很壞的,但魔王多數都是菩薩化現的,不然沒那麼大的威力。)
真實信心就是大菩提心。真實信阿彌陀佛、稱念名號的人,就得到這麼多的利益。
念佛十大利益(慈雲大師):
日夜諸天護 菩薩常相隨
彌陀佛光攝 鬼獸毒藥離
災難悉不受 宿冤罪滅息
夜夢吉祥佛 心顏氣力吉
世人敬如佛 正念往西方 (取意造偈)
念佛之人,所有的災難不會碰到,晚上做夢能夠看到吉祥的佛,臉色好,氣力足,世人尊敬,正念往生。
總 念
念佛九種勝(《安士全書》):
字少易念 隨地可念 隨時可念 隨人可念
天神恭敬 惡鬼遠離 業障消除 福慧增長
臨終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只有六個字,或者念四個字,「阿彌陀佛」,四個字您嫌不便,念三個字「阿彌陀」也行,三個字嫌不便,念兩個字「彌陀」也行,兩個字您嫌 不便,念一個字「佛」也行!如果到臨終,一個字也念不出來,心中知道,也行!如果誦經呢,一部經好幾千、好幾萬字,就不容易了,還要識字 ── 念「阿彌陀佛」,不識字也會念哪;念佛「隨地可念」,誦經就不一樣了,不在經堂、不在房間就不能誦經,腦子打閒岔還不行 ── 念佛隨便,菜市場可以念,公共汽車上也可以念,馬路上也可以念;「隨時可念」,對不對?晚上睡覺的時候,靠在床上也可以念,心中默念,甚至上班的時候,清 閒下來,心中馬上就可以念;「隨人可念」,任何人都可以念。
念再多的經咒,臨終一句都用不上。「師父啊,《楞嚴咒》我學了兩個月,現在會背了!」恭喜你,恭喜有什麼用呢?到臨死的時候用不上,臨死的時候,「哎,等一下,我把《楞嚴咒》背完了再去往生。」來不及啦!舌頭打轉了。
我們學的東西,一定要派得上用場。當然,我們念佛的人,根本不需要等待臨終,這是比較來講。比如說,臨終病苦了,其它任何行法都用不上。
台灣有一位廣欽老和尚,很受人尊重,他一輩子念佛。他臨終的時候,有一個很有意思的 公案,他對弟子講:「我快往生了,你們把《大藏經》搬來,給我念經。」弟子就忙開了,《大藏經》有多少!唏哩嘩啦都搬來,「師父,怎麼念哪?」弟子就問老 和尚,老和尚說:「總念。」通通念,全部念,那弟子就忙壞了,對不對?有人念《心經》,有的念《地藏經》,有的念《金剛經》,都在念,老和尚坐在那裏「南 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瀟灑地往生了。
他是什麼意思呢?「總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總念」,就把整個《大藏經》 全部念了,廣欽老和尚很有智慧,他喜歡搞這些動作,到最後,弟子才知道,這才叫總念。你說,臨終的時候,再去念那些經典,來得及嗎?來不及啦!就念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平時乾脆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到底。
第八章 四種感應 四種救度
這一章很重要,對大家一定很有啟發。
有因必果,有感必應,乃天然之理。
種因就得果,這是自然的道理。眾生來感,佛就來應,天然的道理。
佛感眾生應
對於因果,在這裏作了兩重說明,第一重因果是這樣子的:
彌陀發願是因,屬於感;眾生念佛是果,屬於應。
這是源頭。沒有彌陀發願成佛之因,我們現在有沒有佛念哪?我們就沒有六字名號來念了,對不對?所以,彌陀發願是因,我們今天念佛是果,我們念佛就得到結果 啦!彌陀發願是「感」,怎麼叫「感」?祂讓十方諸佛讚歎祂的名號,呼喚我們,感動我們,叫「感」;我們念佛是「應」,怎麼叫「應」?我們答應阿彌陀佛,念 「阿彌陀佛」,願意到西方淨土去,這叫「應」。
彌陀發願說「欲生我國」,「你要來往生!」;我們念佛說「願生彼國」,「我要去往生!」念佛,就好像阿彌陀佛和我們之間一呼一應關係。
我們一般講感應,就把這層關係忽視了,以為我在那裏使勁地賣功夫,「我來感,佛來應」,「我一天三萬,念了好幾年,阿彌陀佛真的就像石頭一樣,怎麼沒有感動啊?怎麼沒有給我現一點瑞相啊?」那你就不懂得感應的道理了。
首先,第一重因果是從佛那一邊到眾生這邊來的,阿彌陀佛發願是因,屬於感;我們眾生念佛是果,屬於應。已經「感應道交」啦!沒有感應的話,哪有佛念哪!
眾生感佛應
第二重因果是:
眾生念佛是因,屬於感;彌陀救度是果,屬於應。
阿彌陀佛發願說:「眾生稱念,若不往生,我不成佛!」我們一念佛,就感了佛的本願,屬於感;阿彌陀佛就馬上應祂的本願,來救度我們,屬於應。我們今天念佛是因,我們被救度往生是果。
根本之因
這兩重關係是同時成就的。雖然是兩重關係,根本上說,是建立在阿彌陀佛的本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方面。願是佛發的,屬於感;我們念佛,屬於應。這裏講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天我們念佛的因,還是阿彌陀佛本願裏面有的,我們這個因,是佛給我們種下來的,阿彌陀佛如果沒發這個誓願,我們任何 人不會念。
四種感應
然而,或有一向念佛,而全無感應;這並非全無感應。
「我念佛怎麼到現在沒啥感應呢?」有沒有蓮友心中有這樣想法的?可能不少人這樣想。這並不是叫全無感應。
須知感應大略分為四種:
一、顯感顯應:有念佛,亦有明顯感應,自己感覺得到。
第一種:明顯地感、明顯地應。如果就念佛來講,我們都是「顯感顯應」,阿彌陀佛發願,是顯感;我們今天念佛,是顯應。這裏的「顯感顯應」是從眾生的角度講的,念佛,有感應,自己感覺得到,念佛明顯,感應也明顯。
二、顯感冥應:有念佛,而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
第二種:「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地念佛,感應在暗中,自己覺察不到。沒有覺察到感應,並不是說沒有感應。
三、冥感顯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明顯感覺彌陀加被。
第三種:現在沒念佛,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明顯感覺彌陀加被。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蓮友這樣講的,「我這輩子沒念佛,但是遇到災難的時候,突然就得 到阿彌陀佛的感應了」,這叫「冥感顯應」,過去世曾念佛,今生雖然沒有念,但是感應很明顯,他因為這個原因,就開始信佛念佛了。
四、冥感冥應:以前或過去世曾經念佛,現在雖沒念,而遇事逢緣,暗中蒙受彌陀加被。
第四種:現在沒念佛,以前或者過去世曾經念佛,暗暗地受到彌陀加被。什麼叫「暗中」呢?比如說我們經常坐車,都希望早一點到達目的地,如果在路上碰到交通 堵塞,一堵一個小時,我們在心裏邊就著急了……其實,這裏邊很難說,因為世間的事情是很難說的。後來學了佛,遇到這種情況,心就很安定,為什麼呢?如果不 在這裏堵上一兩個小時,你在前面開過去,說不定撞的就是你這部車。所以,你怎麼知道啊?「我坐車,彌陀保佑我,怎麼不讓我快一點?」那彌陀保佑你,就讓你 慢一點,這一劫就過去了,但是你自己感受不到,無形當中就把災難化解了。
我們學佛念佛的人,很多事情,事後想起來,好像有佛菩薩的加持一樣,「怎麼這麼巧妙呢?」當時感覺不到,過後想起來,確實如此。這叫「冥應」,潛在的。
眾生根性、業緣各異,因此佛之應機亦自不同。
眾生的根機不一樣,過去造的業也不一樣,所遇到的種種緣也不一樣,所以,佛應機也自然不同。感應是佛來應眾生,自然也就顯現不同的種類。
故不論顯應冥應,皆是佛之方便,
以此引導眾生藉境發心,趨入菩提,使其徹底離苦得樂。
佛法不是以感應為目標,感應是佛法教導眾生的一個方便,叫做「借境發心」,借著感應的境界,讓你發起信仰佛的心,引導你往生成佛,最終徹底離苦得樂。
四種救度
由此四種感應可以看出彌陀救度、利益眾生,
有順度、逆度、顯度、隱度的不同。
這個叫四種感應、四種救度。我們每個人念佛,你說你沒有感應,那是沒有明顯的感應,一定有暗暗的感應,表現在家庭、工作等方方面面,由這四種感應,顯現四種救度,哪四種呢?
一、順度:求疾得痊,所求遂意。
二、逆度:求壽反夭,所求不遂。
三、顯度:因念佛故,或得彌陀現身,聖眾垂護。
四、隱度:因念佛故,或得人事湊合,機緣相助。
順度:順著你的心,你想這樣,就這樣滿你的願。你想病好,馬上就好了,所求如意。
逆度:跟你的想法相反。你想長壽,反而短命,想求的事情,好像佛沒滿你的願(有很多人就開始抱怨佛了,他不知道這是佛的逆度)。
顯度:很明顯地看見阿彌陀佛與聖眾現身救度。
隱度:不明顯,潛在的,隱含的,因為念佛,人事、機緣湊合在一起,辦得很順利。
逆 度
佛為什麼會逆度呢?有人順度度不過來,為什麼呢?比如說,自己讀了一點書,就認為佛法很迷信,如果有人勸我信佛,像我這樣傲慢的人,是不會來信佛的,「都 是低級老太婆幹的事,這個很迷信的。」對於這種人,首先就要克服你的傲慢心,給你一個大挫折,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大的轉換,搞得你矇頭轉向,這個時候,你 的心思才放得下來,再來研究佛法,就看得進了。沒這個因緣,就度不了你。
大凡傲慢、剛強的人,多數是逆度;大凡柔軟、和順的人,多數是順度。
就像父母教育兒女一樣,如果孩子和順一點,膽子又小一點,就要像春風一般引導他;如果孩子很調皮,那就要揍他,對不對?
我們很多蓮友就是這樣子的。一開始得了病 ── 不得這個病,你不會來學佛法,得病之後,搞得你要死不活,佛就拉你了,「拜拜佛吧!」你就拜佛,慢慢進入佛法了。或者,有的夫妻吵嘴「哎呀,搞得我日子沒法過……」心裏很委屈、很孤獨,就來拜佛了,哎,就逆度了。
往往是這種因緣,使得我們進入佛門。世間的人,如果一切風光,萬事隨順,大紅大紫, 要升官就升官,要發財就發財,有誰來學佛啊?總是病災、苦厄等種種不順意,使得我們進入佛法,念佛,投入阿彌陀佛的懷抱。你看看,過去所有痛苦、屈辱的事 情,以前心裏很怨恨,遇到佛的本願,你就很感謝,「謝謝你,把我推入佛法之門哪!」
逆度,還有一個故事,老余的故事。老余是我姐夫,是開飯館的。我出家之後,他感到不 理解,「那麼好的工作都辭掉,怎麼出家了?」他那個時候比較順,賺了點錢,他就有點看不起出家人,當然,見到我,也不好意思講。後來,我大姐信佛了,勸他 念佛,他說什麼?「你上你的極樂世界,我下我的地獄。」他開飯館的哪有什麼好事啊?殺生殺得很多,他後來講,殺到什麼地步?上癮!一時不殺還想得慌,魚 啊、雞啊,人家要殺,他搶著殺,殺生很痛快,這個心真的太危險!他對我大姐說:「讓我信佛也可以,如果保佑我發了大財,飯館開得很大,我才信佛。」像這樣 的人,怎麼可以順度他呢?後來,飯館倒閉了,他借了錢又開,開一個,又倒一個,連倒了三四個,成了窮光蛋,他慢慢知道:「哎呀!佛真是不讓我走這條道路 啊。」那個時候,我也跟他講過《地藏經》,說了因果的道理。有一天,新開張的飯店又倒閉了,房主找他,給他一頓罵,如果在以前,他根本不能接受,他從來就 是罵人家的,可是借人家錢還不了,沒辦法啊,因此,他那天心裏非常難受,在屋裏轉來轉去。大姐說:「你到師父那兒去一下吧。」他就來了,碰到隆道法師,交 談之中,他看見出家人怎麼這麼瀟灑!尤其看見隆道法師,笑眯眯的。隆道法師向他開示,他就跟佛很有感情了。他現在,煙也不抽了,酒也不喝了,麻將也不打 了,又吃素了,而且,專門到寺院裏邊做素菜,而且現在出家了。
他這是一個逆度的典型,如果順他,發了財,就造業,我說:「你要是發了財,飯店開大了,你不會信佛,還會開十個,開到大碼頭去。」凡夫就是這樣子的,不能讓你造那些事情,有這個善根,就要成就我們佛法的因緣。
感恩的心
所以,如果我們真正知道佛法的利益,對過去的逆境,我們就會完全存有感恩的心了,很感謝人家,看見人家就很高興,甚至,你所走過的一草一木,它們都使得你今天成就這麼一個機緣。
我們今天能到金州區念佛堂來聽佛法,有無量無邊的因緣,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 方,乃至凡夫界、羅漢界、菩薩界、十方諸佛界,共同的因緣,促成我們來到這個念佛堂聞法,所以說,過去的因素,如果缺了一點點,就沒有今天這個結果,你難 道不要感恩過去嗎?甚至很多人打你、罵你,他是造罪造業,他自己造罪造業下地獄,他用他的肩膀把你托起,托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所以,怎麼不感謝呢?
這樣想起來,感謝你的老伴,「我要修行,他就是跟我鬧矛盾,砸我的佛堂……」哎,就逼得你沒辦法像別人那樣修行,就怎麼樣?逼得你走另一條道路,念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這麼一想,你家的老伴就是大護法、大菩薩。
這樣,種種逆緣在我們心中就展現為感恩的法喜。所以,你見到過去的冤家,就會給他鞠 躬行禮了,「謝謝你,你是我的大恩人。」這個不是裝出來的,所謂「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你過去忍哪、忍哪,那個是假的;現在真 正能忍了,心裏邊還沒有忍辱的相,並不認為是忍辱,所以才叫「忍辱波羅蜜」這個名稱。
能知以上感應之理,則理明信深,
即使遇到任何惡緣逆境,也能當下了然無惑,而生歡喜感恩之心。
懂得這個道理,你就不會因為遇到小小的事情就怪佛菩薩了,「佛菩薩,我都給你燒香燒了好幾年了,你怎麼不保佑我啊?」你懂得道理了,信仰就加深了。即使遇到挫折,也能感恩。
佛菩薩的善巧安排
身為凡夫,肯定會有逆境,但從我們個人來講,我們覺得很自在,為什麼呢?我們相信佛法是不可思議的,順的,逆的,都是成就佛法的因緣,那是沒有障礙的,這 背後都有彌陀的加被。有的人今天罵你,哎,到了明年,他不僅不來罵你,他來頂禮、來求法了,這個怎麼能想得到呢?所以,這些事情,不由我們考慮,如果用我 們的心來考慮,這些事情是不能解決的,在事情的背後,眾生的因緣不一樣,他暫時可能就是這個因緣,他慢慢轉變過來,就來弘揚佛法了,所以,順境也好,逆境 也好,總是很歡喜,我們相信這背後有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量。
「你既然念佛,師父講彌陀光照、菩薩相隨,你怎麼沒有光照啊?」彌陀光照不是我們凡夫所想像的那樣,彌陀光照有祂不可思議的智慧在調和,像這些人來罵你,這就是彌陀光照,彌陀光不照,他就不來罵你了,真的是這樣子的,這個沒關係的,隨他,一切都隨順。
我們走到哪裡,也不隨著自己的想法,就像風吹種子,往東吹,就向東走,往西吹,就向 西走,今天到大連來,我做夢也沒想到,緣分成熟了,就來了,這都不是我們個人所想像得到的,因緣成熟了,佛菩薩的善巧安排,好了,來到這裏給大家講念佛的 教法,有人聽到之後能得利益,另一些人暫時有不同意見,甚至反對,這都無所謂,他也不是反對我,我們都彼此不認識,何必要反對我呢?他是腦子裏的思想過不 了關,我執、我見沒有放下來,真實的佛法讓他心中感到顫動,這說明被阿彌陀佛的導彈打中了,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如果沒有打中他的心,他聽到像沒聽到一樣,就 不來反對你了,他反對,說明佛法打入他的心了,「這麼簡單就能往生?」── 這不是我說的,是阿彌陀佛說的,「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反對,也不是反對我,他反對阿彌陀佛,那怎麼反對得過去呢?反對阿彌陀佛,就被阿彌陀 佛拽過去了。阿彌陀佛的手,就怕你不接觸,你一碰到他的邊,就被拽過去了,所以,今天反對,明天就要來擁護,今生反對,來生就要來學習。
佛法裏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像著述《往生論》的祖師天親菩薩,他開始就反對大乘佛法,誹謗大乘,他哥哥是無著菩薩,無著菩薩想:我這個弟弟智慧超群,但是誹 謗大乘佛法,將來要墮無間地獄啊,怎麼辦?他就寫信對弟弟講:「我得了重病,你要回來,我們兄弟見一次面。」天親就回來了,回來看到哥哥沒有生病,在講 經,講什麼呢?講大乘經論。「既然回來了,就在旁邊坐著聽聽。」一開始聽得沒怎麼用心,聽著聽著,機緣成熟了,明白了,他就非常後悔,「我誹謗大乘佛法, 我要把舌頭割斷!」無著菩薩說:「把舌頭割斷一千次,你這謗法的罪都懺不乾淨,你當初以舌頭來謗法,現在可以用舌頭來讚法。」這句話把他點醒了,所以,天 親菩薩以後寫了很多大乘疏論,弘揚大乘佛法,成為「千部論主」,成為有名的淨土宗祖師。
天親菩薩對大乘佛法先反對、後贊成,我們也不是一樣的嗎?你們各位一生下來就信佛法 啦?人家初次跟你講佛法,你還說迷信,你也反對過,對不對?誰都謗過佛法。但是,如果沒有人跟你講佛法,你雖然說不上反對,但是,永遠沒有機會進入佛法, 對不對?好,人家天天給你講,你一開始認為迷信,機緣成熟了,哎呀,沒辦法了,你也去迷信迷信吧,你一來信,佛法就跟你接上邊了。所以,佛菩薩不可思議因 緣,順度、逆度,只要你跟佛結上了緣,就會被吸引住。我們每個人想一想自己,也是這個樣子,都誹謗過佛法,「佛法哪有這樣的?哪裡有西方世界?哪有這麼簡 單?」反正,人家第一次跟我們講的時候,我們都不會相信到這個程度,心中就打一個問號,「到底有沒有佛菩薩?」如果沒人跟你講,你絕不會走條道路。
所以,究竟而言,不是我們在弘揚佛法,背後都有佛菩薩的善巧安排。我們應正確地了解 法義,然後平等地跟大家交流,把念佛法門介紹給大家就好了,至於說聽眾當中有多少人能聽得懂、聽過之後有幾個人相應、幾個人不太相應?這個都不是我們所要 考慮的,都隨緣,這都有佛的四種救度、四種感應在裏邊,我們在座這麼多人,不可能每個人聽了感覺完全一樣,你聽了之後,在你心裏,阿彌陀佛自然就起作用 了,所謂「光明遍照」,運轉你的心,調化你,讓你的心慢慢回轉過來,最終走向真實的佛法。
不以感應為目的
雖然感應是因果之事相,但佛教不以感應為目的,
很多人喜歡講感應,墮落在感應當中,那是錯誤的。佛法以教理為基準,感應是事相。
乃以此感應之事相,知佛說之真實,而起信心、念彌陀、生極樂。
通過事相知道佛講的話不假,「那我念阿彌陀佛,到淨土去。」不是一味地追求感應。一味地追求感應,那可能會得神經病,「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感應感應吧!」這種躁妄的心就不相應了。
所謂經驗,有直接經驗,有間接經驗,有智慧的人,雖然自己沒有直接經驗,通過人家而得的間接經驗,也是自己的經驗,從而生信,念佛往生。
否則,但以感應為目的,只要有感應就信,若不知佛理,不分邪正,
則容易走火入魔,或誤信外道邪教;欲求超升,反更沉淪。
是故,感應不可執著,不可妄求。
像法輪功,它有沒有感應?一定有感應,如果沒有感應,怎麼那麼多人相信?但是它錯在什麼地方呢?它靠這些感應來迷惑你,違背佛法教理。我們佛教徒如果只是 追求感應,不懂得教理的話,那就很可能被其他宗教,甚至被法輪功拉走。學法輪功的人,有的一開始還是學佛的,這就是沒有得到佛法正知見。
所以,我們應以佛法的正知見 ── 教理為依準,感應為輔助,以感應引導,進入佛法。如果一味追求感應,那附體、跳大神的,都有感應,那怎麼能解脫生死呢?
誤入歧途的人,就像法輪功一樣,想到天堂,反而沉淪下去。我們來思考一下,練法輪功的人那麼多,他們當初也沒說「我要去參加邪教」,他們也抱著很好的心,鍛鍊身體呀,與人為善啊,但是,沒有正知見,不懂得佛法,就被迷惑住了,一迷惑進去後,就很難拔得出來。
所以,我們不能執著感應,「你怎麼有感應,我怎麼沒有啊?」現在知道,有四種感應,每個人都有感應,你沒有顯的感應,一定有隱的感應,即「冥應」。
第九章 本書性質 有三特點
此《念佛感應錄》共一百五十二則,分為十二大類,
有三分之二是現世利益的感應,有三分之一是臨終往生的瑞應。
其感應內容雖各有不同,時代亦有古今之異,但都有三個共同的特點:
一、專念彌陀──純然稱念彌陀所得的感應,毫無夾雜其它法門。
二、根機庸劣──此等念佛者本身皆非利根,非苦行、非久修。
三、效果立即──感應的發生大多是當下立即,非累積時日。
一、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純然稱念彌陀所得的感應,毫不夾雜其它法門。別的法門當然也有感應,但這本《感應錄》,是專念彌陀一佛的,突出一個「專」字。
二、書中所收一百五十二則事例,念佛的人根機都很下劣,不是修苦行的,不是常年修行的,都是很平凡的根機。
三、感應的發生,大多是當下立即,不是說經過很長時間才得到。
專念彌陀,根機庸劣,效果立即,這樣就很有說服力了。
只要稱念
這幾個特點正顯示淨土法門「念佛勝易」的功能,
用具有這幾個特點的例子,來說明:念佛殊勝,愚劣的根機也可以得利益;念佛容易,不是要久修、苦行、利根,一切根機都可以,而且是當下得利益。
亦即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功德殊勝快速,方法簡易穩當」。
因為簡而不繁,不需深入繁瑣的教理;
易而不難,不必修持艱難的行法。
任誰都能,毫無資格限制,絕無任何條件,
亦無時間、地點、事情的忌諱。
簡而不繁,不需要懂很多教理;易而不難,也不需要做艱難的修行;任何人都能做到,沒有資格限制,不是說出家才能修、在家不能修,要達到什麼樣的層次才能 修、不然不能修,念佛法門,任何人都可以修,沒有任何時間、條件的限制,沒有地點的忌諱,任何時間、地點、條件都能念。
只要有口,依樣畫葫蘆地稱念亦可;
而音不準確、不完全也無礙。
只要長了嘴,依樣畫葫蘆,人家念阿彌陀佛,你也念,這樣念佛,就能往生,音不準確、念得不完整也沒有妨礙,有的念「A(ㄚ)彌陀佛」,有的念「O(ㄛ)彌陀佛」,這個都沒有障礙,所以,很容易。
亦即只要稱念,一切善惡賢愚、時處諸緣,不在簡別之列。
不管善凡夫、惡凡夫,有智慧的、愚癡的,不管在什麼時間、處所、因緣,一切沒有區別。
因此,縱使毫無信願,亦不知佛理,
偶然一稱,或瞥爾一念,
立即身光顯現,化解冤鬼,度脫死難。
縱然不知道淨土宗教理,不懂得什麼「信願」,偶爾一念 ── 今天下午,我們跟傳明老法師到海邊轉了一轉,隆道法師帶了一些佛卡和念珠,碰到一些學生,給他們佛卡結緣,教他們念佛。他們非常高興,有的念「阿彌陀 佛」,有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像他們這樣「瞥爾一念」,「立即身光顯現」,在他們念佛的當下,身上放出光明,我們看不見,菩薩看得見。
甚至臨終冤現、鬼現、閻王出現,佛號一稱,境界全變,
冤鬼不見,彌陀顯現,或有當下往生,亦有繼續命延。
人到臨死的時候就是這樣,冤魂現前,厲鬼現前,閻王現前。到這樣危急的關頭,只要一開口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馬上「境界全變」,所有恐怖境界馬上消失。
有一個感應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幾年前,貴陽一位婦女,與丈夫關係不合,一天,又和丈夫吵起來了,她脾氣很暴烈,抄 起菜刀,劈頭就砍,當下就把丈夫砍得血流遍地,她一看闖了大禍,就把平時準備的安眠藥一口氣吞下,兩個人都昏倒在地。鄰居發現門下面的血跡,知道出事了, 強行踹開門,將二人送往醫院。這位婦女甦醒之後,告訴家人她昏迷後的狀況:她覺得有一股很大的風,把她從身體裏吹出來,吹到空中,她心中很恐怖慌亂,能看 到自己的身體,想回到身體裏,但是回不來,只見四周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一個人飄飄蕩蕩,孤獨無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這時候,她在空中聽到有人喊她的 名字,喊一聲名字,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她一聽到名號,當下所有恐怖境界馬上消失,一片祥和,好像沐浴在春天的陽光中,一下回到身體裏邊,甦醒過來。 原來,她嫂子是個念佛人,在她旁邊喊她的名字,喊一聲,就念一句阿彌陀佛。她那個時候沒有學佛,只不過聽到人家念這句佛號,當下境界全變,如果當時她不活 過來,就會跟阿彌陀佛去往生了。又過了一段時間,她才學佛,那時還不知道什麼原因,直到當地的劉老師來給他們詳細介紹淨土法門,說到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 思議,講完之後,她作了一個補充發言,就把自己的親身經歷說出來。
確實不可思議,不管你知道不知道,也不管你信不信,只要你聞到,只要你口稱,肯定有不可思議功能。你看看,是不是?她那個時候不信佛,根本沒有信願,不懂教理,而且已經休克,她嫂子在旁邊念佛 ── 要不怎麼說臨終助念那麼管用呢?就是管用啊!給她念佛,為她開示,叫她往生西方,當下佛號的光明就攝取她。
鸚鵡學舌
而愚癡之輩、禽獸之類,只隨別人音聲,依樣畫葫蘆地稱念,
現世的功德利益,無二無別;最後的臨終往生,依然殊勝莊嚴。
哪怕你再愚癡,人家念阿彌陀佛,你也念,利益沒有差別。甚至禽鳥、畜生之類念佛,也可以往生,也沒有差別,往生依然殊勝莊嚴。
例如本書第一之二「鴝鵒念佛,口生蓮花」,禽獸至極無知,
但隨人聲,依樣畫葫蘆,而蓮花從其身出。
這本《念佛感應錄》裏收集了一則古代八哥念佛往生的故事。宋朝有一位長沙人,養了一隻八哥鳥,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這隻鳥聽到一位僧人稱念阿彌陀佛,就隨口 跟著念,從早念到晚。主人見這隻鳥與僧人有緣,就將它贈與僧人。過了很久,八哥鳥死了。僧人作了一具小棺材,將它埋葬。不久,人們發現墳頭上生出一朵蓮 花。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蓮花本來應該長在水裏,這是個瑞相,說明八哥念佛往生。牠有什麼智慧呢?牠有什麼修行呢?牠懂什麼教理呢?不過是鸚鵡學舌,牠就 往生。有人做詩讚言:「有一靈禽八八兒,解隨僧口念阿彌,死埋平地蓮花發,我輩為人豈不如?」牠是鳥,我們做人,還不如牠。
鸚鵡學舌的念佛也可以往生,牠到底有什麼優勝的地方呢?那只怕我們不願意像這只八哥那麼傻,你要願意學這隻八哥鳥,也是鸚鵡學舌,一天念到晚,肯定往生!就怕你自作聰明,「我比牠強多了!」不甘心老實念佛,那就趕不上牠了。
此花是彌陀正覺之花,
此正覺花,開在念佛者身上,可謂「念者花開」。
念名號,蓮花就開了,所以,法照大師講:「此界一人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但使一生常不退,此花還到此間迎。」不光是人,「此界八哥念佛名,西方便有一蓮生」,對不對?八哥念佛,西方蓮花也生了,牠是一生不退,早晚都念,還在此世界顯一個往生瑞相。
念雜念出灰暗光
又如第二「念佛必光」各例,都是佛號一念,光明立現。
此光是佛光,能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天神恭敬,惡鬼遠離。
大家有時間,可以回去看這些感應故事。只要念佛,身上必定放出光明,當下念佛,當下顯現光明。
人皆有念,不念佛便念雜念;
念佛出佛光,念雜念出灰暗光。
人的腦子總是有念頭,念佛,就有佛的祥和之光;念雜念,就出灰暗光;如果念惡念,那就出邪光。
非靠自力工夫
又如第三「念佛鬼退」各例,都是佛號一出,群鬼不侵。
其殊勝、簡易、快速、穩當,其它法門無法能比。
修什麼法門能有這麼快?
若不念佛,則被鬼討命,將永劫沉淪,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又如第六之一「母親念佛,兒免海難」,
菲傭在台灣打工念佛,兒子在故鄉脫離海難。
音既不準,理亦無知,然而感應神奇,令人驚歎,啟人信心。
台灣有很多女傭是從菲律賓招來的。這位菲傭的兒子在海上跑船,她一想起兒子,就很擔心;女主人是學佛的,早上起來要誦經念佛。女傭心想:這其中一定有神奇 的力量,「大概可以保佑我的兒子。」她就請求女主人教一兩句經,好讓遠方的兒子平安,女主人就教她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完就走了。「南無阿彌陀佛」六 個字的台語發音跟三種食品「蓮霧、芋圓、豆腐」很接近,菲傭一聽很疑惑:「蓮霧、芋圓、豆腐?我雖然台語很差,但是天天買菜,這幾個字眼倒是知道的,這個 宗教很怪,食品也能保佑人嗎?」後來想了想,感到也不錯,「這個宗教果然好,食物對人不是最重要的嗎?人不吃東西就會餓死,食物肯定能保佑!於是,她從早 到晚地念,「蓮霧、芋圓、豆腐……」。後來她兒子的船遇到暴風雨,只有她兒子一個人倖免於難,兒子就打電話跟她講怎麼回事。原來,他掉在海裏,發現遠處漂 來一大片蓮霧枝,像一張小筏子,他就爬上去,漂流兩天,又饑又渴,這個時候,很不可思議,海面上又漂來芋圓和豆腐,如果從餐館裏端出豆腐,那不奇怪,從海 上漂出!他抓起就吃,又香又甜,後來就被救起來了,他把經過講給人家聽,沒一個人相信,都嘲笑他是被海難嚇呆了,產生幻覺。但是,唯有他媽媽相信,「這就 是我念的咒語起作用了。」
這個例子說明什麼問題呢?這位菲傭念佛,發音發不準確,也不懂得道理,但是他就一天念到晚,想保佑他兒子,結果,感應奇特,令人驚歎。
又如第十一之十八「臨終黑暗,念佛轉明」,
此老祖母,臨終黑暗,神識昏迷,茫無歸處,
心中極度惶恐,額頭冒出冷汗,面容變形灰暗,
然而,隨其孝眷三稱佛名,立刻明來暗去,
心中安穩,相貌莊嚴,容色慈祥,足證已蒙佛光攝取,往生無疑。
凡此種種,皆顯示非靠自力之工夫,乃憑佛力之靈應。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祖母,平時念佛祈求身體健康,病危時勸她念佛,她不耐煩地說:「啊!念什麼佛?」臨終時自言自語:「這麼黑!找不到路,不要擋著我!」甚 為怖畏,呼吸急促,額頭冒汗,臉也變了形。她孫子在耳邊說:「念佛就能看見路了,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阿彌陀佛!」老祖母聽了,就念了一句「阿彌陀佛」, 當下,臉部的焦急神情馬上消失,念到第三句,表情非常愉悅,之後,安詳往生了。
你說靠自力,八哥鳥有什麼工夫呢?那位菲傭念「蓮霧、芋圓、豆腐」保佑兒子,她有什麼工夫呢?這位沒有信願的老太婆,臨死的時候恐怖得不得了,隨孝眷念了三聲佛,馬上感到黑暗過去,光明來了。這都體現出:不是靠自力的工夫,而是憑靠佛力靈應。
吃飯必飽
是故,知不知、信不信且置,念佛功能本來如此,
猶如點火必燒、吃飯必飽。
知道不知道教理、信得深、信得淺暫且不要管,放到旁邊,念佛的效果就是這樣子的,如同點火能燒、吃飯能飽。吃飯的人,知道不知道營養學、懂不懂得消化的原 理無所謂,知道、懂得也好,不知道、不懂得也好,只要吃飯,一定飽。念佛也一樣,只要你肯念,「暗合道妙,潛通佛智」,「道妙」也好,「佛智」也好,就是 指「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念了就能往生。
信在行中
易行之所以為易,正在於此,
所謂「易行道」為什麼容易呢?就在這個地方。連動物念佛都能往生。
所謂「易行難信」,以行攝信,信在行中。
很多人去追求「我怎樣得到信心的一念?如何信?」用不著這樣,「以行攝信」,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到底,信心自然就在我們一向稱名當中,自然就往生了。
第十章 現世為多 示人專一
一般編輯念佛感應的事蹟,大多以往生瑞相為主,
如《淨土聖賢錄》或《花開見佛菁華錄》等;
而本書是以現世感應為多,占三分之二以上,
目的在於使人確信念佛不僅能得到臨終往生,
亦能獲得現世各種利益,不需另修他法,
使其心能專一,路無分歧。
而三分之一的往生事蹟,此等往生者,都非上根、非久修、非苦行,
都是臨終遇緣,聞法心安,念佛被救(有幾則例外)。
用意在於顯示彌陀的救度隨時存在、完整無缺、平等無別,
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
使人人有希望之心、無絕望之地。
阿彌陀佛的救度任何時候都存在。通過教理和感應事蹟的學習,真有這樣的效果,任何人都能產生希望之心。如果不懂得彌陀的誓願,你就絕望了;懂得彌陀的誓 願,個個都有希望。「任何人都是被救之人,任何時都是被救之時」,並不是說「我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被救」,現在念佛,現在放光,現在攝取,現在被救。
臨終與平時
臨終一念亦能往生,則平生念念常能安心。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臨終那一念才能往生」,這裏不是那樣說的,說「臨終一念也能往生,我們何況平時念念呢?就更能安心了」。有人往往是「臨終一念才能往生,平時念念不能安心」,他以為只有臨終一念才能往生。不是的。
我們臨終的時候,佛要救我們。臨終的被救眾生,四大分離、驚慌恐怖,上氣不接下氣, 是千鈞一髮的時刻,時間很短,境界很壞,一切冤親債主現前干擾,他哪有什麼辦法呢?這個時候念一句佛都能往生,何況我們現在?身體安泰,心情平和,時間還 有的是,對不對?寬寬有餘,那佛救你不是更輕鬆了嗎?怎麼現在念佛不安心呢?就更能安心了。要這樣思惟。
故不可遠抱臨終僥倖的卑劣心態,
而延誤平生業成的神聖大事。
「我臨死再念佛吧。」這個是卑劣的心態。「平生業成」就是說「現在活著的時候,往生大事就要敲定,不能等到臨終的時候碰運氣」,意思是讓我們現在就來念佛。
輪迴便是第一大災難
雖說念佛自然有感應,能獲得現世利益,
但不論任何大利益,若與往生利益相比,
何啻滄海之一粟,根本不能比。
雖然說念佛有感應,用意不是讓我們追求現世利益,而是以此為引導,專修念佛。現世雖然得利益,如果跟往生成佛的利益相比,何止是大海之一滴呀?
因為世上唯有往生成佛是真實,
現世一切皆是虛假,假豈能與真相比!
人生是夢,世事若幻,
健康百年,幸福一世,瞬息便逝,轉眼成空。
若不往生,尚在輪迴,輪迴便是第一大災難;
念佛之目的與利益,正在於消除此一輪迴之大災難。
我們學到這裏,不要說「我還是想追求現世利益」,正信的佛弟子要知道:輪迴是第一大災難,「消災免難」,正是要消此第一大災難。
現世利益,僅幾十年,有限;往生利益,超越數量,無窮。
若能往生,則未來無窮無盡的生死輪迴,從此斷除,
永無生老病死之眾苦,與彌陀同證無量壽命、無量光明、
無量慈悲、無量智慧、無量神通、身心自在無礙之樂果。
這個誰不希求啊?還在世間免一個小病,那就太傻啦!這個大利益要追求!
念佛的目的
剋實而論:念佛的目的乃為往生淨土,往生淨土乃為成佛度生;
既非圖身後之樂,亦不貪現世之利。
法照大師云:
五濁修行多退轉,不如念佛往西方;
到彼自然成正覺,還來苦海作津梁。 (一)
這個娑婆世界退緣太多,不如念佛到西方去,到了那個地方,自然成正覺,不要苦修,自然的,就像千江萬河的水流到海裏,自然就跟海水同一鹹味,不用加工,是 鹹水、是淡水、是清泉裏的水、是陰溝裏的水,到大海裏邊,通通一個味道。我們善人、惡人、聖賢、凡夫,到阿彌陀佛的極樂大海當中,全部跟佛一樣,無量光、 無量壽,自然而然的。成佛以後,可以回到娑婆苦海度脫眾生。
凡夫若得到西方,曠劫塵沙罪消亡;
具六神通得自在,永除老病離無常。 (二)
十惡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淪在六塵;
一念稱得彌陀號,至彼還同法性身。 (三)
五逆十惡的人,按照他們本身的罪業,要無量大劫沉淪在六道當中,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當然,不是僅限一句,是這一句念到底,如果臨終,當然是一句),到了極樂淨土,就跟阿彌陀佛一樣,證得法性。
百聞不如一見
凡庸之人,百聞不如一見;
往往聽經好幾年,不如一件感應事蹟的啟信。
智慧淺薄的人,聽了再多的教理,還不如一個往生實例看了實在,「講那麼多,誰往生了?」所以,百聞不如一見。
為了廣集彌陀感應的事蹟,以啟大眾學佛念佛的信心,
慧淨在此誠懇地向各位讀者大德請託,
凡有親自見聞稱念彌陀而感應的真實事蹟,祈請惠賜文稿,
彼此共行法施,與眾同沐佛恩。
內容望能樸實而簡要,一是一,二是二,不浮誇,不加料,以免打妄語。
倘若沒有時間寫稿,敬請聯絡,當前往採訪。
又,自古以來念佛本就一直昌盛不衰,感應事蹟自必不勝枚舉,
而本書由於編者孤陋寡聞,所收不多,寥寥一百多則而已。
若有與本書性質相同的念佛感應事蹟,已見刊登其它書籍、雜誌者,
敬請通知,以便再版時補入。
本書雖分為十二大類,但有幾則的歸類較為牽強,請讀者諒之。
又,本書由於有臺北王文龍居士的發心輸入文字,
方能快速與大眾廣結彌陀救度之緣,特此誌之。
第十一章 本書目的 勸信念佛
理論不如證據,事實勝於雄辯。 本書目的,均以實例作為上文所述「念佛勝易」、 念佛能得「現當二益」的鐵證, 以啟人信心,令人稱念。
閱讀本書,能使未信佛的人信佛學佛;
使學佛而不專念彌陀的人,也欣然專念彌陀、願生淨土;
使願生淨土卻信心不夠的人,起決定之信;
使往生決定的人能掌握確實證據,以勸勉別人專念彌陀,
同蒙現當二益,共歸安樂家鄉。
《大悲經》言:
若能輾轉相勸行念佛者,此等悉名「行大悲人」。
印光大師云:
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
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
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善導大師云:
自信教人信,難中轉更難;
大悲傳普化,真成報佛恩。
我們自己相信念佛必生的法門,也勸人家來相信念佛必生的法門,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叫「難中轉更難」。
勸人念佛
你能讓人家相信淨土法門,不大容易。他不能相信,搖搖頭,「太簡單了!你搞難一點我才相信。」他的意思是說:「阿彌陀佛,你為我發這麼一個願,這麼簡單就讓我往生,我不相信,你要為我發一個願,難一點,我就相信。」 「乃至十念」,善導大師已經解釋得再清楚不過了,「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你有時間,你能精進 ── 我們這個法門是說即使臨終十聲、一聲都能往生,但是,你一天念三萬、五萬,那大拇指就豎給你了,那就更好啦!相續念佛啦!能多念,儘量多念。
但是,我們不鼓勵一種說法,那種說法呢?「你如果一天不念到幾萬聲,不念到某種工夫,你不能往生。」這個說法就不符合佛經了。
我們鼓勵人多念,但是知道,「乃至十念」,「一向專念」,只要專念彌陀名號,一定往生,佛法本來如此的。
善導大師,他冬天念佛都要念得渾身出汗,但是他沒有跟人家講:「你不念到我這樣渾身是汗,你不能往生。」他如果這樣講,我們就沒分了。他只說「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乘佛願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所以,對自己要求可以嚴格一點,「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嘛,阿彌陀佛的慈悲是這樣子的。
你有時間,你是出家人,你精進勇猛,一天念五萬,你就跟人家講:「哎,你不用功修行!」你不是在弘揚佛法,你是在標榜自己,你的意思是說「你不像我這樣,你不能往生。」你的慈悲不夠大,只許自己往生,不許人家往生,那是不行的。
要怎麼說?「像你這樣懈怠,像你這樣煩惱重,再不念佛,你肯定墮落,只要念佛,肯定 往生!」他就願意念啦。他只要念佛,慢慢就改變了,原先吃肉的,後來就不吃肉了,為什麼?哪有念佛好啊?如果你跟他講:「你先不吃肉,再來念佛!」他肯定 不幹,眾生就這樣。他念佛了,自然環境就改變了,心情也改變了,理想也改變了,開始追求真實的佛法利益。
我們今天到大海邊,我有一個感想,老法師跟我講:「你看,海浪千百萬年不斷沖刷海岸,連石頭都磨得圓圓光光的。」水是很柔軟的,石頭是很硬的,但是,剛強的敗給了柔軟的。
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你用剛強對剛強,崩掉了。阿彌陀佛的慈悲柔軟如水,十劫以來不斷呼喚,像海潮一樣,一浪一浪沖刷過來,把你的心調化得軟軟的,讓你念佛往生。十方眾生一定被阿彌陀佛呼喚去往生。
你看,我們很多人學佛、念佛,不懂得佛的慈悲,剛強得不得了,我們自己也都一樣啊,「我都能修行,你怎麼不能!」眼睛只看著人家,瞋恨心大得不得了,指責人家。
佛的慈悲是你那樣子嗎?佛慈悲地說:「孩兒啊,乃至十念必然往生啊,回歸我的淨土吧。」如果依我們自己講,「你不達到一心不亂,不達到一天三萬五萬,不會讀經,你還想往生?像我這樣都不能往生,你還有份?」那就完了!
勸人念佛要有方便。他想要世間福報,你就把這些故事、利益跟他講,他一定願意念佛。慢慢地,再跟他講:「你光求世間福報不行,人事無常,百年相好,總有一別,這個都是虛幻的,你要求生淨土啊。」他就生起信心了。
知恩報德
念佛往生,是自行大悲;勸他往生,是化他大悲。
能行此大悲者,即是真正知恩報德,功德難思。
自己念佛是自行大悲,勸他人念佛是化他大悲,能這樣做,是真正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真正的報恩就是勸人念佛。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之人,即是報父母之恩;
我心雖未思報,彌陀之力,自然報之。
有人講:「我念佛,回向給我的父母、親眷。」當然這很好,是你的一片孝心。如果專修念佛的人,即使你沒有這樣的想法,自然報父母之恩了,這是彌陀的力量。
學佛人:能忘父母、三寶、眾生、國土之恩嗎?
欲報重恩,當念彌陀。
學佛之人,能忘了父母的恩嗎?那連畜生都不如;能忘了三寶的恩嗎?我們正是三寶所救度的對象啊;能忘了眾生的恩嗎?廣大眾生成就了我們今天這殊勝的因緣。 比如說我們出家人,來自十方,四事不用操勞,而且人家造罪造業,給我們提供這一切,我們吃的糧食,不用去殺生,農民殺生,給我們吃 ── 我們在座的都是這樣啊,就是說,眾生對我們有恩德,成就我們;國土之恩就是國家的大好形勢,團結穩定的局面,如果現在戰火紛飛,民不聊生,你想安心念佛, 就很難做到了,所以,要感謝國家守護之恩。
我的光明
彌陀是:我的光明,我的希望,我的依靠,我的歸宿。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稱名必生 是佛本願 如是信知 一向專念
如是之人 為最上根 佛光攝取 已得往生
大經授記 次如彌勒 觀經贊言 芬陀利花
仙丹一粒 變鐵成金 念佛一法 超凡入聖
佛曆二五四四年六月 淨土宗 釋慧淨 謹識
師父講得太好了。「我的光明」不是肉眼所見的光。雖能見到陽光,如果心中沒有彌陀的光明,等於是瞎子;雖然待在黑暗的房間裏,雖然生為盲人,兩眼見不到陽光,內心有彌陀的光明,這個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有光明的人。
「我的希望」,我們的希望不是錢財,不是兒女,阿彌陀佛是我的希望,為什麼?成佛有望啊!因此要歸命阿彌陀佛。
趕緊念佛
阿彌陀佛發願、成佛,目的是什麼呢?要我們眾生「一向專稱彌陀名號」,稱念彌陀名號,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佛不會打妄語欺騙我們。
聽到佛這樣慈悲的誓願,如是地相信,如是去做 ── 光相信了,你不念佛,「我懂了」,懂了不能往生啊,念佛啊!懂了這個道理,「這藥方很好,能治我的病,我懂了。」懂了,不吃藥也不行。
淨土宗的最上根,不在於有多少學問,他聽到了以後,趕緊去念佛。法然上人有這麼一句話:「淨土宗者,不必學問,念佛第一。」不用學問,當然,如果想知道念佛往生的道理,可以學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