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老師的品德是非常尊重,老師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教學真正有成就。學生超過自己是老師的光榮、老師的榮耀。所有學生沒有一個超越老師的,別人對這個老師有批評,吝法,有東西不肯傳給別人,自己要留一手。這樣的心,死了之後都是墮地獄,吝法。吝財墮地獄,吝法也墮地獄。你擁有財富,你就有義務要幫助貧窮困難的人,你要幫助他,你沒有去做,這就是罪。你懂得這些法不肯傳人,懂得這法怎麼?對人有利益,能夠救人的,特別是醫療,那是救人的、行菩薩道的,你有這個能力,吝法,這都是墮惡道。

世出世間教學,吝法的人真有,不是沒有。現在更普遍,老師在課堂裡面上課,留一手,不教學生。幹什麼?開補習班,讓學生來上他的補習班,他教你。這個錢是拿到了,法也傳了,手段錯誤了,要造罪業。在佛法裡叫裨販如來,把如來的法當生意買賣,當商品去賣,這個罪很重。出家人接受供養,供養用得不妥當,不是用在弘法利生上,統統有罪過。現在持戒的人沒有了。《沙彌律儀》裡頭,就不能有金錢,手摸著金錢、金銀財寶都犯戒,這破戒了。懂得因果報應。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二乘見道現在前時,唯斷一種名得聖性」。這個三大類的煩惱只斷見思,唯斷一種,他證阿羅漢果,再不會墮到六道輪迴裡來了。「菩薩見道現在前時,具斷二種名得聖性」。菩薩不但斷見思煩惱,同時也斷了塵沙煩惱,聲聞、緣覺沒斷。我們從斷證裡面知道,小乘見惑斷了,思惑沒斷,這證初果。那二果向就開始斷思惑,思惑難斷,不像前面的見惑,見惑一斷永斷了。思惑是古人有個比喻說藕斷絲連,所以他要經歷,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要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和地位,慢慢往上提升,八十一品才能斷乾淨。斷盡了,這才證阿羅漢,生四聖法界的聲聞法界。

在聲聞法界裡面斷思惑的習氣,思惑習氣斷盡了,才能夠提升到緣覺,所以緣覺不帶見思煩惱的習氣。阿羅漢雖然斷見思煩惱,思煩惱習氣還在,思煩惱,見煩惱的習氣斷了,思煩惱習氣在,思惑習氣有,思惑是貪瞋痴慢疑,確實斷了,有習氣在。這個習氣是聲聞,習氣斷了的時候,他就提升到緣覺。緣覺斷塵沙煩惱,斷了之後,這才提升到菩薩的階位,就是此地講的聖性。菩薩斷塵沙煩惱習氣。塵沙煩惱是此地所說的,具斷二種,二種就是見思跟塵沙煩惱。菩薩斷塵沙煩惱的習氣,要是斷了,就是四聖法界的佛法界,這成佛了,天台大師所說的相似即佛,無明沒斷。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悟有解悟、有證悟,在修學過程當中,可能先有解悟,後才有證悟。放下起心動念,應該是解悟就現前,證悟得一分。所以古德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是圓教初住。在實報土裡面,《華嚴經》上講四十一個階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他們都住在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就把無明煩惱分成了四十一個階段,一品一品破,四十一品。四十一品,第四十一品就是等覺菩薩,他這一品無明斷盡了,這無明習氣,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就不是菩薩了。

等覺還是法身菩薩,到妙覺那叫法身佛、法身如來,不是法身菩薩。法身佛就這一位,這一位不在實報土,在常寂光土。身心是一片光明,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也不是自然現象。無法想像這個境界,真正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雖然什麼都不是,它什麼都具足,能大師說的「本自具足」。這個具足不是外來的,是自性本有的。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正相信,絲毫不疑惑,就知道那是多麼困難。我們看到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是一個完全沒有疑惑的人。為什麼他一聽經就能開悟?當然過去生中學得很多,底子很厚,這就是常講的善根福德深厚。這一生當中一接觸,他就很熟悉,他聽到經上的話,自然就入了境界。入了境界,他就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念了十幾年都不能開悟,聽他幾句話就開悟,這什麼原因?這樁事情,我們對惠明師的公案要細心去體會。惠明是追趕惠能大師,唯一的一個人,他把他找到了;那麼多人去追趕,沒找到,被他找到。他在黃梅的時間長,親近五祖的時間長,五祖說法,為什麼他不能開悟?惠能大師幾句話,他就開悟了,什麼原因?在五祖會下,從來沒有真正專心過,隨眾聽講,不是用真心。

追趕惠能的時候是要奪衣缽的,衣缽放在路邊石頭上,他是一個四品將軍,古時候將軍是有力氣的、有體力的,這個衣缽他拿不起來。這個時候生大慚愧心,這衣缽這麼一點東西,四品將軍他拿不起來,他就曉得護法神守住,提不動。這個時候,慚愧的心、懺悔的心生起來了,這用真心,用真心聽一句話,就覺悟了、就明白了。我們相信像同樣這樣的話,五祖一生應該說過很多遍。不思惡、不思善,正在這個時候,不思善惡的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他就在這一句話裡頭醒過來了。接著就問,還有沒有密語?能大師說「密在汝邊」,密在你自己那一邊,不在外。密是什麼?密就是自性。這麼簡單的幾句話,他開悟了。惠能大師一生,在他會下開悟的四十多個人,惠明是第一個。這些都給我們說明,用真心跟用妄心不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陀羅尼,即總持」,前面學過,總一切法,持一切義。這是一般講的,這個人智慧開了。佛門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什麼叫通?開悟了,得總持了。「陀羅尼有四: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這是法陀羅尼,一切經教過目成誦,你只要看一遍,你就能夠記住、能夠背下來,這是得陀羅尼,就會有這個現象。古人讀書重視遍數,為什麼?他的目的是修定,沒有記誦,但是遍數要多才能得定。所以把經典記住了那也是附帶作用,第二個作用。第一個作用是得三昧,三昧之後,他開悟,不是記誦。所以經文能記得很熟,這是附帶作用,也是屬於法陀羅尼,經典能夠背過,聞持不忘。

「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不忘」。這開悟了,這個經中的義理他明白了。明白是什麼樣子?明白是一部經所說的義理是一切經都說,所以他一經通,一切經全通了。見性就通了,沒有見性做不到。所以見性稱為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參禪行,學經教也行,從經教下手的叫大開圓解。我們這一句佛號也行,也能大徹大悟,淨土宗稱之為理一心不亂。名詞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這個道理方法告訴我們,理是見性,道理是明心見性。性沒有任何形相,它在哪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你就是見不到,它沒有離開你。你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妄想執著,你就見不到。什麼人能見到?把起心動念放下的人見到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