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道之分

 

「又《佛地論》曰:如來聖教,於諸外道,一切世間邪劣教中,最為真實,殊勝清淨,猶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這是《佛地論》對釋迦佛的讚歎。此地講如來聖教,就是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教的、所說的。要跟其他教學來做比較,其他教學則稱外道,外道絕不是貶低別人,這個意思要懂。佛對一切眾生尊敬,他怎麼會貶低!外是心外求法,我們今天講知識,這心外求法。而佛法不是向外求,向內求的。所以,凡是不是向內求的,那都叫外道。佛門裡頭有外道,叫門內外,佛門裡面的外道。是哪些人?阿羅漢、辟支佛,他們是佛弟子,在佛法也證果了,但是心還是留意在外頭,還沒有回頭。他們只斷了執著,他還有分別,還會起心動念。所以在大乘法裡面,也稱阿羅漢、辟支佛叫外道,叫門內外。這個意思要懂。完全從自性裡面求的,這就是正道,這叫內學。

 

我們學習這些經典,很可能許多人都是外道,為什麼?我們把佛的經典給想歪了,以我們的意思來解釋,那就變成外道了。要怎樣學才不變成外道?我們只管學,不要去想它。你看看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教我們學習的綱領。第一個,不著言說相。你聽講經,你不要執著他的言語,你執著言語這是外,你就變成外道了。不執著言語,他說多說少、說深說淺沒有關係,他說的是心性,那就對了。不執著名字相,像這裡講的甘露是名詞、涅槃是名詞、佛是名詞、《法華經》也是名詞,這些都不要執著。為什麼?根本沒有名詞,名詞是人假設的,自性裡頭哪有這個東西?自性裡沒有佛也沒有眾生,這全是人假立的。所以這都是外面,你要執著它就變成外道。難!第三,不著心緣相。心緣相是我聽了這段經文、看了這段文字,我想它什麼意思。不可以,那是你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這是外道的意思。要怎樣?熟透了之後,意思自然生起來,沒有想它就出現了,他就明白了,那就對了。由此可知,學佛不當外道不容易,絕大多數都是佛門的外道。要明白這個道理,內外之分,完全與心性相應,這是內;與心性相違背,全是外。然後你就知道,一切世間,這個一切世間包括佛門裡面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都包括在裡頭,叫邪劣教中,就是跟他們相比的話,大乘最為真實。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四七五集)2011/7/3 檔名:02-039-04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