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讀書人沒有不讀《金剛經》的,學儒的人讀它,學道的人也讀它,必讀的一部書。這部書言簡意賅,便於觀照。境界一現前動了心,起了貪心、起了瞋恚心了,把《金剛經》的句子念上兩句,心就平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心就平了。這是一服良藥,對治貪、對治瞋,讓我們面對境界,貪瞋不起,那就是智慧。

不能隨順境界,愈陷愈深,那業障就現前了、就成就了,這叫造業。對不起人的事情決定不能做,對不起社會、對不起大眾的事情就更不能做,那個做了是地獄罪。對不起人的事情做了,跟這個人結怨。如果他是佛弟子,真正修行人還無所謂,他不計較;如果他是個普通人,斤斤計較的人,他要報仇,他要報復你,會形成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在歷史上看得很多,真有,不是假的。自己要想保平安,決定不跟人結冤仇。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世法裡頭的德目,淨業三福。特別注意第一福,第一條是儒釋道的三個根。「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弟子規》做到了,這兩條根紮上了;第三句「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末後一句,「修十善業」。所以這一條落實在《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要真做到。這個做到了,再落實三皈、五戒、沙彌律儀,行了,佛的根紮穩了,有這個條件才能學佛,才能成佛。淨宗是個易行門,不要看得太容易,不要存僥倖的心,我幹一點壞事沒有關係,極樂世界可以帶業往生。萬一你帶不去,去不了怎麼辦?所以學淨土要努力修善,不要僥倖。修善不貪圖善果,不貪圖現前的果報,來生人天福報,不貪圖這個,把所有一切功德迴向求生淨土,我就為這個,其他的什麼也不為,這就對了。

印光大師是我們的老師。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老師一再告訴我,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給你介紹一個老師。我問他是哪一位?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是他的老師,印光大師的《文鈔》在,每天讀《文鈔》,每天接受老人的訓誨,依教奉行,做印光法師的私淑弟子,決定能成就。老師的話是真的,他給我講這個話的時候,那個時候他七十多歲,我跟他那一年,他七十一歲,我跟他十年。老師的話真實慈悲,希望我們成就,自己感覺到不行,找一個高人介紹給你,你跟他學。這個例子我們知道的很多,歷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用這個方法,不是跟現在人學,跟古人學。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者死魔,能壞命根」,修學沒有成功,壽命到了,你沒有辦法再修,繼續修。說到這個地方,壽命確實有一定,能不能延長?能。我年輕的時候讀《了凡四訓》,我沒有求長壽,但是讀了之後,真正知道命運真有,命是自己造的,引業與滿業。引業是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生,這叫引業。滿業是你投生之後你那一世的享受,那是滿業,這裡頭有善有惡。譬如說殺生,這是墮地獄,在地獄裡面每個人受的苦不一樣,那個跟殺業,你起的念頭、你的用心有關係。

如果你起的念頭極不善,用的手段非常殘酷、狠毒,你到地獄裡受的苦就比別人多。如果雖然殺了,還有一點憐憫心,或者有一點後悔心,用的不是很殘酷的手段,墮地獄受的罪比較輕,這是惡道。善道也一樣,你到人天得福報,有的人地位很高,擁有很多財富,這前世修的三種布施修得多。財布施修得多,他有財富,法布施多,無畏布施多,他有長壽,他有聰明,統統是修這個因的。如果修得少,這一生生活就很清苦。這是滿業不一樣,你都把它搞清楚就明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讀書不行,讀書是什麼?吸取經驗,因果報應的經驗。你看歷史上,那些人成功的,什麼原因成功的?後來失敗,什麼原因失敗?細心去觀察,我們遇到這個事情,這些都可以做借鏡,做為我們自己應對的參考資料。無論世出世法,成功都是謹慎,恭敬、謹慎起家的;失敗,我們說得不好聽是得意忘形,麻煩就在後頭,那是什麼?許許多多英雄豪傑最後失敗的原因。

地位得到了、利益得到了、財富得到了,免不了起傲慢,對人有喜怒,有意無意得罪人。自己有時候是無意的,不知道,所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認為你挖苦他、你諷刺他,記恨在心,這就冤枉了。到機會成熟,他來報復你,有的時候報復手段非常殘酷,不知道這個怨怎麼結的。所以真正修行人,古時候讀書人,不但修行人,讀書人,言語、態度都非常謹慎、非常小心,決定不傷人。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行法,依理而行之戒定慧」。戒有它的理論依據,定也有理論依據,慧的理論依據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來的,一定要證實,要求智慧。你看《壇經》,禪宗的,六祖大師一開口就教人常念「般若波羅蜜多」,《壇經》上這句話重複很多遍,禪定是方法,目的是智慧。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教學,就是要講甚深法藏,甚深法藏是什麼?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六祖教人念這句經文,前頭還加了兩個字,「南無般若波羅蜜多」,南無是皈依的意思,皈命的意思。

我們從煩惱、從業障裡面出來,依般若波羅蜜多就對了。所以它是以智慧為第一,佛法求智慧,定是樞紐,戒是方法。戒是方便之方便,定就是方便法,沒有定,慧也開不了。千經萬論都是幫助你開慧的,經怎麼能幫助我開慧?你看古人講得妙,你把它念上一千遍,看你開不開智慧?一千遍不開再一千遍,再不開再一千遍,一直念下去肯定開智慧,為什麼?遍數多了,心定了。念的遍數多起什麼作用?把你的妄念打掉,把你的妄想打掉,把你的雜念打掉,讓你心裡頭只有這一部經,其他的都沒有,最後連這部經也不要,開慧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