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前迷的人更多,更普遍了,為什麼?這個世間沒有人真正在學佛法,佛門弟子不少,真正如法修學的人不多。什麼叫真正如法修行?章嘉大師說的這句話是個標準,看破放下就是真修。看不破、放不下是假的,不是真的;看破不能放下,放下不能看破,都不是真修。學佛的同學想親近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到哪裡找?找不到。善知識在面前,當面錯過。為什麼?至誠心生不起來,恭敬心生不起來。為什麼?自己的業障習氣太重,天天拜佛,對佛沒有至誠心、沒有恭敬心。如果真正有至誠恭敬,他拜三年佛決定得成就。諦閑老和尚那個做鍋漏匠的徒弟,就是念三年佛、拜三年佛,預知時至,站著往生,沒有絲毫病苦,走得乾淨俐落。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四九集)2013/4/3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傳到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很深的影響,那就是佛法的根跟我們傳統的根是一樣的,是孝道。佛法是師道,傳統文化也是師道,師道一定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所以要恢復傳統的東西,要先恢復孝道。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中國千萬年傳統的核心,要認真努力做,要從自己做起,自己沒有做到,不能影響別人。我們這個小講堂,供養有母親的照片、有老師的照片,上下課,我都給他們行禮,父母跟老師都不在了。老師們當年在世,我出國講經教學,回來一定去看看他們,給他們做報告,請老師指教。
古人,讀書明理的人,一般大眾也不例外,終身慕父母,終身懷念老師,老師的兒女跟自己兄弟一樣,要盡心盡力照顧。現在人不講求這些,現在自己親兄弟都沒有辦法、都不相讓,為財產上法庭,這什麼話!這給父母帶來羞辱,怎麼可以這樣做法?這大不孝!同胞的兄弟姐妹為爭財產上法庭。所以孝道沒有,師道就沒有。師道沒有了,就是剛才所說的,真正好的老師消失了,這是社會最重大的損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機,沒有教育,文化就沒落,這個種族會滅亡。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修德就不一樣了,所以母親責任非常大。中國古時候,女子的地位比男子地位高,讀書的人都知道。為什麼?世上、社會上有沒有聖賢,全靠母親。母親要會教,世世代代出聖賢;母親疏忽了,人心就變壞了。所以古諺語有所謂「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這是古時候的兩句成語,現在完全兌現。那子誰教?母親教。小孩這一生的根柢是母親紮的,母親沒有把這個根紮好,以後就沒有辦法了。
而教的時間就是三歲之前,一千天,人是一千天,這一千天當中,所有一切不善的、與性德相悖的,決定不能讓嬰兒看到、不能讓他聽到、不能讓他接觸到,好好的看這個小孩看三年,讓他所見、所聞、所接觸全是正面,沒有負面的,這個小孩就把聖賢根柢紮好了。他三歲就有智慧選擇,有能力判斷這是善、那是不善,這是好的、那不好,他就有能力。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今天許許多多的事情都要認真去做正名的工作,名不正,言不順。譬如中國跟外國,看這些做官的,中國人觀念跟外國人不一樣。中國人觀念自古以來父母官,各個單位的領導人是父母官,官是人民的父母,人民是官的子女,他對子女好不好?他要不要好好教他?外國人官是什麼?是我家的佣人、僕人。僕人對你家的人忠心,還是你父母對你家的人忠心?不一樣。民選出來是人民的公僕,公僕不好,你家財不錯,撈一把走了。你把他當僕人看待,他做了幾年下台要走,當然可以撈一筆走,理所當然。父母對兒女就不一樣,父母你看掙的家產留給兒孫,他有親情,他有愛心,不相同。
所以我還是贊成父母官,這個意思好,有倫理的意思在裡頭,比僕人好多了。尤其僕人叫公僕,公僕他就不照顧你私人了,我照顧團體,我不照顧你私人,人民的死活他不管,那你私人的事情。所以這個稱呼我覺得不太好,還是父母官好。國家領導人是最高的父母官,這是一國的父母官,省領導人是一省的父母官,縣的領導人是一縣的父母官,鄉領導人是一鄉的父母官,我們村有個村長,是這一村的父母官,好!這絕對不是落伍。古今,你想想這裡頭的含義,真比現在好。好的東西要留下來,不好的東西可以改革,好東西不能改。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尊慈悲,四十九年教學當中,天天提醒大家,時時刻刻不離,勸導眾生千萬不要貪圖眼前的小利,造重大的罪業,到來生受果,後悔莫及。古老的時代,講這些因果報應故事的人很多,多半是說唱藝術。我們在童年的時候,這種藝術還存在,特別是農村小鎮,有茶館,茶館裡面有人說書,說書就是講故事,講歷史故事,講因果報應的故事。鄉下以前學校很少,一般人這些知識從哪裡來?就是聽這些說書的,民間藝術,有說有唱,教化眾生,勸善規過,起很大的作用。現在這個沒有了,被電視、網路取而代之。古時候這些,現場表演,旅行的人走路口渴了,到這個茶館、小店去喝一杯茶,聽一段說唱,休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再啟程。到處都能看得見,這是屬於社會教育,可惜現在這個逐漸逐漸看要失傳了。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九集)2013/4/10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