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智波羅蜜

 

再看,我們看最後這一條,「智波羅蜜」。智就是智慧,這個智是後得智,不是根本智。十波羅蜜,第六般若波羅蜜,如果用六波羅蜜,後面這四條都在般若波羅蜜裡頭,根本智、後得智在一起。要把它分開,那般若波羅蜜是根本智,後面這些,這四種,方便、願、力、智都是屬於後得智,後得智是辦事的智慧。「智即智慧,謂決斷無惑,證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無礙也」。

 

這是世間人所講的智慧,智是什麼?是決斷,對於一個問題、一個狀況,有能力判斷。真妄、邪正、是非、利害你看得很準,沒有看錯,就是沒有迷惑,這是智慧。這種智慧它的根本就是般若智慧,沒有般若智慧,後面方便、願、力、智全沒有。智慧從哪來?智慧從禪定來的。禪定從哪裡來?禪定從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來的,我們對前面不能不重視。

 

修行頭一個布施,布施是放下,你放不下,你的心怎麼能定得下來?徹底放下,身心世界一起放下,心才定得下來。從理上講,這是說真話。事有沒有關係,大富大貴長者也修禪定也能得定。放下怎麼講?放下是心裡頭不著,也就是說不要放在心上,事再多不能放在心上。

 

你一定要曉得,事是假的,相是假的,身體是假的,財產是假的,財色名食睡全是假的,色聲香味觸法也是假的,這個佛講得非常清楚。既然是假的,就不要放在心上。心裡面就是隨緣,決定不執著,執著就放在心上了,分別就放在心上了。起心動念太深了,我們的確做不到,我們今天能夠做到的,就是不要分別、不要執著。

 

不執著就是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不分別就是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前五個跟阿賴耶不要去管它,那是果上轉的。我前面這兩個轉了,那兩個就跟著轉了。所以懂得這個道理。布施裡頭有奧義,奧妙的道理,就是不放在心上,一切人事物都不要放在心上。念佛的人,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得定,這就是念佛三昧。

 

得三昧的人,無論在什麼地方,如如不動。李老師過去講經,講到這樁事情,你是不是真有定功?真有定功,你現在在講堂聽經,有個人來報信,你家裡失火,被火燒去了。你是趕快跑回家去救火,還是繼續在這裡如如不動在這裡聽經?真有定功的人沒事,根本不理會,財產身外之物,真能做到如如不動,這個人有定功。

 

往生極樂世界,功夫淺深是品位高下的依據,如如不動的品位高;心要一動的時候,往生去不了。你說哪個重要?說得容易,事到臨頭,那就叫考試,是真的是假的?必須真正經歷事情不動,這才叫功夫,這個才顯示出定力。如果在這個時候有人報信,這個你就要決斷了,還是動,還是不動?不動,房子燒了算了。你有沒有修積功德?修了。

 

就是這種表演,你讓所有在會的大眾看到什麼?這個人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這個樣子,這樣才叫做放下,會給很多人帶來啟示。要回去救火,保留一點點財產,這個功德沒有了,一筆勾消。完全不理,財產損失一點,功德成就了,真的福報。如果你要相信因果,叫福人居福地,你有這麼大的福報,那個地方去了,說不定新的又來了。肯定,我相信,你那邊真肯丟,它就真有來的,這個東西,施後頭就是報。

 

我們自己在六十幾年修行當中,這個事情遇過,遇到好多次。不得不捨,可是捨了之後,下面境界更好,愈施愈好,我們有了信心!真正放下,佛菩薩加持。佛菩薩要我們在這個世間,在表法,就是表演,表演就是做給大家看。現在人,講他不相信,做出來他相信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愈施愈多,他相信了,大家都肯捨,大家不要再爭了。大家能夠相讓、不爭,衝突就沒有了,鬥爭就沒有了,你說這做了多大的好事!

 

你看,都是一個念頭。沒有這個念頭,心裡非常煩惱,我做這麼多好事,這樣熱心弘法護法,為什麼還遭這麼多大難?心裡不服氣,還有怨恨,對佛法還懷疑,三寶沒有保佑他、沒有加持他。很多,很多這種現象。這是什麼?這是他沒有智慧。他要有這個智,那就不一樣,有這個智就很清楚。我們來是為了佛法的,我這一個舉動讓多少人覺悟了、感動了。佛法的利益殊勝,超過這些物質欲望。真正修道人,道重要,其他的不重要,甚至於丟掉自己的生命都不重要。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四0九集)2012/7/3 檔名:02-037-04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