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於加州迪安薩學院

(此講錄出自淨空法師專集文字講堂)

第一卷

諸位同學:

這一次研究淨宗經典的核心,是非常殊勝的因緣。這些年來,淨宗在各處都有良好的發展。為什麼在大乘許多宗派中,我們特別提倡淨宗?佛法是佛陀對於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教育,他為我們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明瞭真相,才能夠正確解決一切問題,包括我們眼前生活的問題,與將來歸屬的問題。

佛在一切經裡跟我們講到最究竟、最圓滿的原理,所用的名詞,在各宗各派都不完全相同,可是把內容歸納起來,確實是一致的。大乘經裡常講「照」、「寂」兩個字,確實能包括整個大乘佛法的精髓。

「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是禪宗裡常見的名詞,用在淨宗,我們更容易體會,更容易了解。「照而常寂」,就是一心不亂,這是自受用。如《楞嚴經》中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受用。「寂」就是淨宗講的清淨心。《無量壽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寂」。而「照」就是「覺」,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寂而常照」,是從清淨、平等裡面,放出無量無邊的智慧光明。這就是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經上講:「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是他受用。所以「寂、照」兩個字,不僅僅是禪宗的專利,用在淨宗,也恰到好處。古大德告訴我們,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目的就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如果我們能從「照」到「寂」,那真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真正的幸福美滿。

其實有了「照」,就能從日常生活中,樣樣歸到清淨心,歸到平等心。心淨則土淨。這就是淨宗的宗旨,淨宗修學的目標全在本經的經題上。要想在一生中,真正達到這個目標,在所有經教裡面,禪是最快速的。但是修禪的根性,不是每一個人都具足的。像六祖在《壇經》裡說的,他教學的對象是上上根人,不是普通人。換句話說,中、下根人沒份。因此世尊為我們開啟淨宗法門。

淨宗法門的好處確實能涵蓋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文殊、普賢,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後都念佛歸淨土;下至三途地獄眾生,一念、十念都得往生。所以淨土法門才是真正普度一切眾生。

淨土法門,小本《阿彌陀經》以及本經,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一切佛都讚歎,這不容易。一切佛既然讚歎,一切佛當然為眾生宣講,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普遍勸導大眾念佛求生淨土。因此修學淨土法門,讀誦淨宗經典,稱念佛號的人,都蒙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在末法時期,尤其現在是個世界大亂的時代,縱然其他法門有殊勝之處,在時間上已經迫不及待了。唯獨淨土法門用的時間少,簡單、容易、穩當、快速。

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教我們一定要順從諸佛真實的教誨。淨土法門是諸佛真實教誨,要決定不疑,要認真努力修學。因此淨宗早課,就選第六品四十八願;晚課選《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目的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修學的人,心要像佛的心,願要同佛之願,我們的解、行,樣樣遵照佛的教誨。因此經中所說的殊勝利益,必定在現前就會得到。這也是我們淨宗選定早晚課誦經文之由來。這一點我們必須非常清楚。

本經前面兩章是阿彌陀佛的傳記、阿彌陀佛的歷史。他在因地是一個國王的身分,因為聽佛講經說法,覺悟了,捨棄了王位,發心出家修行。他的願力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他自己成就了,還想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在一生中,得到圓滿的成就。

他的成就不是偶然的,是接受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廣博的教導與威神加持。在第四章跟第五章。這一段歷史非常重要,可以看到他求學的經過。

老師以威神,將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仔細去參觀。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見到許多的世界,有六道輪迴,有三惡道,有善的,也有惡的。於是他發心,取人之長,捨人之短,建立一個完全沒有缺陷的世界。不善的都避免,所有諸佛剎土裡面好的、善的,都採取。換句話說,他建立的極樂世界,就是集一切諸佛美好的大成,非常符合今天科學的理念。所以他的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的,也不是什麼神力變現出來的,是參考許多諸佛剎土而建造的。我們看到非常歡喜,也非常敬佩。

極樂世界建好之後,他向老師報告。第六章就是他的報告,全文把極樂世界一切狀況為我們詳細說明。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講了許多經典,我們仔細觀察,確實沒有一句違背四十八願。可以說所有一切淨宗經典,都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可見得這一章經就是淨宗的根本,淨宗的根源,非常重要。

發大誓願第六。

法藏白言。唯願世尊。大慈聽察。

這是他向老師報告他建立道場的成就。他在老師會下,法名是「法藏」。「世尊」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是他的老師。『唯願世尊。大慈聽察』這是非常恭敬的話。下面就是非常著名的四十八願。本經會集時,採取二十四願為綱,四十八願為目,所以實際上是二十四段,小註就是四十八願。

我若證得無上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

這四句是總綱。由此而知西方極樂世界之殊勝。西方極樂世界比一切諸佛剎土都好,好在那裡?就好在「具足」,具足是沒有欠缺。『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在本經經題裡,也略說「無量壽、莊嚴」。「無量」就是此地「無量不可思議功德」。壽命是無量不可思議功德的一種,用這來做代表。為什麼不用其他,像光明、智慧、神通、道力,而要用壽命?佛與祖師告訴我們,無量莊嚴裡壽命是第一莊嚴。假如沒有壽命,所有莊嚴都落空了,所以壽命是第一。有無量的壽命,才能享受到無量的莊嚴。所以用「無量壽」來代表,道理就在此地。

一切莊嚴之中,第一殊勝的莊嚴,無過於「十念必生」。這很了不起,不亞於無量壽。「十念必生」、「同生四土」、「不退成佛」(不是普通的不退,是圓證三不退),這三條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都沒有的。西方世界比其他一切諸佛剎土,好在那裡?你只說出這三條,大家就沒有話說了。諸佛剎土有的是不錯,是很好,不容易去,門檻太高,我們沒有能力進去。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十念就能往生,我們有份,我們做得到。十方世界菩薩,都有退轉,進進退退。只要一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也圓證三不退。這是一切諸佛剎土沒有的。

圓證就是保證一生成佛,完全是真實不虛。所以這四句是大願的總綱領,涵蓋了全部大願。下面才為我們細說。

無有地獄、惡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

這是第一「國無惡道願」。這一句是說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我們必須曉得,六道輪迴從那裡來的?今天許多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探討。有許多學說,沒有一個能叫人心服口服。原因在那裡?都講得不圓滿。為什麼不圓滿?說實在話,事實真相他沒有見到,只在那裡推想。

佛講的,是佛親自見到的。佛告訴我們,他能見得到,我們也能見到,這是事實。為什麼他見得到,我們見不到?佛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了,我們有妄想,所以見不到;有執著,所以見不到。

佛教講二障。有這兩種障礙,就不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怎麼演變的?你見不到。人從那裡來的?我們有過去、有現在、未來。為什麼都見不到?因為有障礙。妄想經過多生多劫的發展,就成為所知障。執著就演變變成煩惱障。有妄想,有煩惱,心不清淨,就見不到真相。假如能把妄想、煩惱斷了,心恢復清淨,就見到事實真相了。這是「照見」。

「照、寂」。「寂」就是心清淨,這個很重要。。有煩惱、有妄想,就不寂了。妄想、煩惱沒有了,清淨心才能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是見到了經上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阿彌陀佛非常慈悲,知道我們的心不清淨,很難做到清淨,他有一個好的修學環境,就是極樂世界,讓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修學,到極樂世界去成就「寂、照」。

所以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也沒有六道輪迴。十法界是妄想、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執著有輕、重不同,所以才有十法界的差別。地獄是最嚴重的惡業所感。佛法講十惡業,是「身」造殺、盜、淫;「口」造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就是心裡的念頭)造貪、瞋、癡。這十種叫十惡。這十種每一個人都有。如果沒有,你怎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你怎麼會六道輪迴?沒有,就超越六道了,不是凡人。既然是凡夫,一定就有。雖有,有輕重等級不同。輕的能感三善道,惡的必定墮三惡道。所以地獄,是造極重的惡。餓鬼道就比較輕一點,畜牲就更輕,都是十惡業所感。

這就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造十惡業的人,所以沒有三惡道。我們這個世間為什麼有三惡道?因為很多人造十惡業,所以才感得惡道的果報。這是我們要注意的,也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知道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念佛能夠得一切諸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從密宗上來說,念佛得一切諸佛如來的灌頂,這是真的。《無量壽經》上講,一切諸佛天天給你灌頂,但自己不知道。特別是誠心誠意念佛的時候,得一切諸佛灌頂。所以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因此我們一定要避免造十惡業,一定要曉得人生很短,幾十年的光陰一彈指就過去了。年歲越大,感觸就越深。我們做個檢討,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做了些什麼?大多數人一回想,這一生空過了。這是真的,到頭來一無所獲,真是佛在經上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一生造作許多的罪業,造作許多的過失,那又何苦來?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

我們今天明白了,覺悟了。如果不覺悟,怎麼會來聽經?怎麼會念佛?覺悟有程度淺深的差別。希望我們覺悟由淺而深,從今而後不造惡業;不但不造,心裡惡念都沒有。念頭起來怎麼辦?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把念頭轉在佛號上面,把念頭轉在經典上。所以我勸大家經要念三千遍。為什麼念這麼多遍?使記憶深,念頭一起來,想經典裡的教訓,想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把念頭轉過來,真正能做到「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把念頭從這裡轉。如果經典不熟,就隨著妄想去了,收不回來,轉不過來。這就是讀經的重要性。所以讀經現在在美國、在台灣、在南洋、在中國大陸,有不少人超過一萬遍。我聽了非常歡喜,這樣才真正能進入修學狀況。也就是寂跟照的狀況。

「寂、照」是無限深,有那麼一點,就得受用了。這兩字要相應一點,就的確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智慧、聰明。「照」就是智慧,無論是眼見、耳聽,跟從前決定不一樣,看得清楚。對於一切法,邪正、是非、善惡,有能力辨別。雖然有能力辨別,但心是清淨的,心決不沾染,這是真功夫。有能力辨別,心地還沾染,不算功夫。必須心地不沾染,樣樣清楚,樣樣明瞭,這才是功夫。

所以十惡一定要斷。三福裡面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要以三福為修學的基礎。現在我們就要開始認真努力去修學。

所有一切眾生。以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來生我剎。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第二「不墮惡趣願」。由此可知,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的願望,念念希望幫助眾生成佛,幫助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果證。這值得我們深深的反省。

我勸大家早課念這段經文,不是念完就算了,這沒有用處。念了之後,撿討我的願像不像阿彌陀佛的願?我的心像不像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用什麼心、用什麼願對一切眾生,我要向他學習。這樣早課就沒有白做。阿彌陀佛的心願太大、太廣了,我們學不來。學不來,天天學、月月學、年年學,就學會了。必須要積以歲月,才能慢慢把我們自私自利的念頭轉過來,與佛心、佛願相同、相應,這就對了。

佛用平等心對待所有一切眾生。沒有對這個歡喜,對那個討厭。我們最大的毛病,實在講就是有好惡之心。難道我們就善、惡不分了?邪、正莫辨了?不是的。是善惡、邪正,照得清清楚楚,心地要乾乾淨淨。如果有好惡,心就不清淨。對於惡人,我們要想方法感化他,要想方法教他覺悟。他實在不能接受,是緣不成熟。緣不成熟時,對待他,要敬而遠之。我們對他恭敬,和他保持一個距離。這個距離,並不是永遠保持,要看他的變化,想方法如何來接近他,如何來幫助他,如何來改變他。絕對不是捨棄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所以一定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對待所有一切眾生。這能看出他的慈悲、平等。

底下就舉惡道,一般人最討厭的『焰摩羅界』。「焰摩羅」就是鬼道。我們平常看到有一些做惡的人,鬼頭鬼腦,人人都討厭,確實令人痛恨。佛菩薩對他還是慈悲,因為佛菩薩知道他總有一天會覺悟,會回頭的。從這個角度去看,做惡多端的人,我們也能饒恕,而不是很嚴厲的去責備他。他造的惡,必定受果報。果報是誰也不能代替的,佛菩薩也沒辦法替他受果報。果報是自作自受。佛菩薩看在眼裡,生起憐憫之心,同情之心,如何幫助他?諸位要曉得,幫助他,就是教他覺悟。他要是不覺悟,佛菩薩一點方法都沒有。他覺悟了,就能改過自新、回頭是岸。幸福一定要自己求。福報一定是從善心、善行中得來的。

世出世間,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總結論就是一個「因果」。因果是定律,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人過分為自己著想,自私自利,迷惑顛倒,才造作許多罪業,受不善的果報。

覺悟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念念為眾生著想,念念為社會著想。他得的善果是自然的。所以覺悟的人,心量就開擴了。迷惑的人心量很小,縱然修福,福報有限,中國人常講「好福氣」,福裡有氣受,享得不自在。為什麼?因為心量太小,所以修的福裡,有不清淨的果報。心量廣大的人,他就自在了。

造作五逆十惡之人,阿彌陀佛都能收容,都有雅量能包容他,『來生我剎』。這是一念回頭,叫「懺悔往生」。我們在大經裡看到,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種是修善積德,信、願、持名,往生的。所以裡面有三輩九品。另外一種是惡業造得很重,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勸他;他悔改、發願求生淨土。他臨終真正回頭,真正懺悔,所以一念、十念也能往生,是懺悔往生。

也許你要問,他一生造這麼重的罪,臨終念這一句、兩句佛號,也能往生,這不是太不公平了?這是因為你只看到這一生。這個人前生、前世你沒看到,前世還有前世你也沒有看到,你只看到他這一生。假如看到他前生、前世,就會同意,他應該往生。能有幾個造惡的人,臨終肯懺悔,肯回頭?不容易。臨終能懺悔,能回頭,必定他過去生中是大修行人,有很大的善根的力量;這一生中都迷惑顛倒,臨終遇到善友一提醒,他過去世的善根現前。那裡是個個作惡的人臨終都懺悔,都回頭?

所以《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我們在這一生能聽到這個法門,能見到阿彌陀佛的相,能聽到阿彌陀佛的名,都不是偶然的,而是過去生中累劫修的善因。像經上跟我們說的「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大的善根。我們既有這麼大的善根,過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為什麼還不成就,今天還落得這個樣子?就是放不下。一個是執、一個是情。情是迷。迷情只要有一點點,就產生障礙了。有妄想、有情執,所以才落到這個地步。

雖然落到這個地步,但是多生多劫善根的薰習,力量很大。只要有人提醒,它就起作用,何況還有佛力的加持。所以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中就有辦法。遇到其他的法門,我們情執斷不了,就出不了三界。我們今天念佛,情執還是斷不了,為什麼能往生?只要能把它暫時壓住就行了。暫時把它伏住容易,斷就難了。其他法門要斷才能出三界。淨宗法門教你伏住,就是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把它伏住。在什麼時候伏住?在臨終往生那一剎那伏住,就管用了。

也許諸位聽了,認為現在還可以不要伏,到臨終再伏。這個理論上講沒錯,但是到臨終那一剎那,能不能伏住?是個問題。因此要想臨終那一剎那,真的伏住,現在就要練習。天天練習,時時刻刻練習,臨終才有把握。這是平常要練兵,臨終是打仗,才能打勝仗。平常對於情要看淡,對於阿彌陀佛要看重,把觀念換過來,這樣我們才能伏得住,我們才會有把握。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化,接受他的『法化』。「法」是講他的教學,有非常高明善巧的教學方法,教導我們。「化」是成績。我們確實接受佛的教學,就能變化氣質,就能化凡成聖,化情成智。這是講教學的成績。

『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大乘佛法教學最高的總目標,就是成佛。「成佛」是什麼?就是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對於宇宙人生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這樣的智慧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那麼得到圓滿的智慧,我們就叫他做成佛。

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成佛就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阿羅漢,這是小乘最高的果位。菩薩稱為「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但是他還沒有到佛的程度,只等於而已。加上「無上」,智慧才達到真正圓滿。所以過去、現在、未來,虛空法界都照見。由此可知,到這個程度,這個心是「寂」。「寂」達到了圓滿,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就是清淨心的純度),所以他的智慧、光明是沒有限量的。在阿羅漢、菩薩時,他們的智、照還是有限量的。到如來果地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智慧真的是無量無邊。

這是我們的本能圓滿恢復。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如來的智慧是「照」,如來的德相就是「寂」,一切眾生都具足),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

所以佛的心、佛的願,不僅僅希望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而是去成佛。到那邊去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我們真正發心學佛的人,聽到這些話,看到這個事實,西方極樂世界怎能不去?要不去,不但辜負阿彌陀佛,辜負釋迦牟尼佛,辜負一切諸佛如來,也辜負了自己這一生無比殊勝的因緣。

一生中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經上常講「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能遇到不是偶然的。遇到而空過了,那是真正可惜。世間所有一切事情,沒有比這一樁事情殊勝。

不復更墮惡趣。

縱然是惡道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再不會墮惡道。換句話說,再不可能墮到六道輪迴,永遠出離三界,永遠脫離輪迴。

這是第一願。真的是無比殊勝。因為十方諸佛世界都有輪迴,都有惡道,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

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不取無上正覺。

『得是願』。這一願阿彌陀佛做到了。『無上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現在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已經十劫了。可見得他這個願早已經圓滿了。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所有眾生。

大家要特別記住,『十方世界,所有眾生』,是上從等覺菩薩,下至惡道眾生都包括在裡面。我們從這地方看出他的清淨、平等、慈悲。要在這個地方學。

令生我剎。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是從那一道去的,無論是善、是惡。剛才講了,善是善念願生的;惡是懺悔求生的。只要一懺悔,惡人也變成善人了。

皆具紫磨真金色身。

這是第三「身悉金色願」。「磨」是形容清淨、無染,精純到極處。都是紫真金色身。我們講的體質,現在科學家為我們分析得很清楚。他能把我們的細胞再分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我們的身體是這些物質組合的。這些物質實在講是非常脆弱。西方極樂世界人體質是最純、最精的真金。我們世間沒有這種化學成分。西方極樂世界人是這樣的體質,所以他不生病。我們的體質,那個地方出了毛病,就有病了,而且很容易出毛病,太脆弱了。所以西方世界人身體叫金剛不壞身。這就是他的體質好,是最堅固的物質組成,不會壞的,不會起變化的。他跟阿彌陀佛的身相完全相同,體質完全相同。

三十二種。大丈夫相。

這是第四「三十二相願」。這一句是說相貌跟佛相同。佛的相貌是圓滿的,佛的身體、相貌找不到一點缺陷。我們今天講美,佛法講「莊嚴」,就是找不到一點缺陷。

端正淨潔。悉同一類。

這是第五「身無差別願」。這一句非常重要,說明西方世界是真正的平等。我們這個世間,每一個人相貌不相同。為什麼會不相同?看相的人會說:「相隨心轉」。心不同,他現的相就不同。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要不相信,馬上就可以試驗。你心裡歡喜的時候,面貌看得很可愛;你心裡煩惱的時候,面貌就可憎。是不是相貌馬上就變了?確實如此。

西方世界的人心都清淨。特別是受到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再加上自己無量劫的善根內薰,所以到達西方世界,相貌同佛。

佛為什麼有這個願?這一願非常重要。十方世界,大家相貌不相同。相貌好的人,自己就傲慢,傲慢是煩惱。相貌醜陋的人,他有自卑感。世間不平等,製造了無量無邊的煩惱。所以阿彌陀佛的世界,相貌都一樣。在那個地方傲慢絕對生不起來,自卑感決定沒有。為什麼?相貌完全相同。這段經文是最重要的根據。

有一個小冊子,說作者曾經入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參訪,回來說西方極樂世界,有男、女、老、少。那就跟這段經文不一樣了。形貌不一樣,可見得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話,跟經上所講的一定完全相同。佛法裡也有假的,也有仿冒的,不可以不小心,不可以不謹慎。

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四十八願是淨宗的核心,淨宗的精要,一切諸佛為我們介紹淨宗,也不能有一句一字與四十八願相違背。凡是與四十八願相違背,就不是真實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的相貌完全相同。

若形貌差別。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佛發了這個願,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佛完全相同。我們看世間人畫佛像、畫西方極樂世界的變相圖,佛畫得特別大,觀音菩薩小一點,人又小一點。當然畫圖的人是凡夫,對於佛特別恭敬,這樣畫像其實是不如法的。如果真的要畫變相圖的話,所有的人都跟阿彌陀佛身相完全相同,就是到達西方都一樣。

也許有同學會問,都是一樣,到底那一位是阿彌陀佛?那一位是觀音菩薩?這儘管放心。到那個地方,每個人都有「寂、照」的功夫,所以那個人是什麼身分,看得清清楚楚,一點也不會錯。他們的外表確實沒有差別,可是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需要去辨別,照見的智慧、能力就現前了。

第二卷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皆能洞視。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段,裡面包括第六「宿命通願」、第七「天眼通願」、第八「天耳通願」。這一段經文顯示出極樂世界眾生所具足的神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能力,確實超過其他諸佛的世界。這種能力是屬於本能。換句話說,是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能力。這能力的喪失,還是由於妄想、執著。也就是被煩惱障與所知障障礙住了,所以這些能力不能現前。

這種神通能力,佛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恢復?必須心地清淨,也就是要修定。定能發神通,「通」就是通達無礙。我們眼睛所見,不能超越這片牆壁。如果我們心清淨了,隔壁有人在作什麼?我們就看得很清楚。這種通達的能力,隨著自己定功的深淺,有大小不同。如果定功深的,透過的層面就非常深廣;定功小的,他的能力就比較有限。

眼、耳、鼻、舌、身的能力,我們通常講「五通」,如果加上意根,就是六種神通。五通有報得的,有修得的。天人的是報得。升天是果報,他自然就具足五通,不需要修。在人間要修,在畜牲道裡要修,就能把這個能力恢復一些。鬼道裡也有報得的五通,他的能力當然比天道要小。現在社會上有這種能力的人很多,我們常聽說。

這種能力是從那裡來的?如果他修定,從定中得來的,這是正常。假如他沒有修定,突然間有神通,這是不正常的。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是有通的鬼神,附在人的身上(《楞嚴經》說得很詳細)。如果他離開你的身體,你的能力就喪失了。所以那個能力不是自己的,佛門裡面講是有魔附在身上,而有這種能力。

西方極樂世界是報得的,而且是非常殊勝的果報。為什麼?他的能力之大,幾乎跟佛相近。第一,他有『宿命通』,自己能『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

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定功相當深,得的定叫「九次第定」。定的淺深等級,從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去四空定,有八個等級。阿羅漢還要超過,證到第九定,超越三界了。這個定功不能說不深。阿羅漢的宿命通,能知道多少世的宿命?五百世。在五百世之前,他的力量就達不到了。「無量劫時宿命」,與五百世簡直不能比。

在這世間要想證得阿羅漢,不是容易事情。佛說,必須斷盡三界見思煩惱。「見惑」就是錯誤的見解,「思惑」是錯誤的思想。佛告訴我們,三界、九地,共有八十八品見惑。「品」是品類,細說太繁了,佛把它歸納成八十八類。思惑,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一共有八十一品。八十一品思惑都斷盡了,才能證得九次第定。這樣深的定功,才能把見思煩惱伏斷,永遠不起作用。這樣才證得阿羅漢果。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譬如「見惑」裡面,第一是「身見」。那一個眾生,不是說身體是我,誰知道這是錯誤見解?無始劫來到今天,這一個見解已經變成習慣了,一起心、一動念,都執著身是「我」。佛告訴我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是屬於我的。我們把我所有的,錯認了當做「我」。身見不容易突破。

「邊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相對的觀念」。比方我們說大,大的對面有個小;說長,長對面有個短。我們都生活在這一些錯誤的觀念之中,這叫邊見。

「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是我們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一切法總離不開因果。在因果上我們都有很深的成見。除了這四大類之外,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再合併歸起來叫「邪見」。一切錯誤的見解,不正確的見解,總共只有八十八大類,怎麼能斷?

佛在大乘經上說,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都在修行。修到今天,還變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就是從來沒有一次把「身見」突破。好比我們念書,念了不少年,從來考試都沒有及格過。所以年年留級,生生世世都留級,從來沒有能越過這個關口。

八十八品見惑要斷盡,證初果。證得初果之後,他不會退轉。初果叫「位不退」,他要在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把八十一品思惑斷盡,證阿羅漢果,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人間壽命短,天上壽命長,他要費多少時間,要用多少功夫,才能證阿羅漢果?所以相當不容易。

雖然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所修的,從來沒有一次把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但是每一生修行,總有薰修的力量,在佛法稱「薰習」。古代用香來薰衣服,要薰好幾天,衣服穿了才有香氣。

佛經裡常講薰習。我們無量劫來佛法薰習的力量,確實是不可思議。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分,把無量劫的善根引發起來了,這是我們的「自力」。自力不是一生的,是無量劫的。再加上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是偶然的?

佛本願威神加持,他的宿命通能知無量劫所作善惡。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的記憶都恢復了,生生世世的狀況都清楚、都明白了。我們現在不但過去生中所學忘了,前幾年學的也忘了。諸位想想,你無量劫當中,生生世世所學的東西,突然之間全部記憶恢復了;你的學問、道德的能力,一下子就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這本能的恢復,很不可思議。

『皆能洞視』。這一句是天眼通。他天眼能力之大,沒有限量。經上說,一般證得阿羅漢果,他的天眼能力,能見一個小千世界。世尊聲聞弟子中阿那律陀修得的天眼,是世尊教導他的。他的性情比較懶惰,容易昏沉,常在佛講經時打瞌睡,所以被佛責備。佛教訓一頓之後,他就勇猛精進,七天七夜不睡不眠,把眼睛搞壞了,所以佛就教他修「樂見光明」禪定。這個定修成之後,他得到天眼通。他的天眼叫「半頭天眼」,能見三千大千世界,他是阿羅漢中,天眼最大的一個人。所以阿羅漢最大的天眼,也不過見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此地講「洞視」,是沒有限量,跟諸佛如來差不多了。盡虛空、遍法界,他都能見到,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徹聽,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他能聽到,他能看到。「十方」是空間,沒有邊際。「去來、現在」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他都見到了。他不但能見過去,能聽過去;能看現在,能聽現在;還能看未來,也能聽未來。這就很不可思議了。

有一些同學,對於父母、眷屬恩情很重,常常念著如何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幫助他們往生不退成佛。可是現前,勸他們學佛,他們不能接受。應該怎麼辦?讀了《無量壽經》就知道了。我們自己趕快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本能就恢復,有這麼大的能力。家親眷屬無論到那一道,我天天看到他,他在那裡說悄悄話,我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麼時候他能接受什麼法門,我們有他心通,這樣才真正有能力幫他忙,真正有能力照顧他。自己沒有智慧、神通、道力,想幫助這些人,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做不到。

『不得是願,不取正覺』。阿彌陀佛成佛十劫了,他的願圓滿了、實現了。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億那由他。百千佛剎。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九「他心通願」。有這種神通能力的人,別人心裡起心動念,他都曉得。

諸位念到這兩段,有什麼感想?如果你警覺性高的話,這兩段念的時候,你們汗毛直豎、毛骨悚然。為什麼?我們心裡動個念頭,西方世界人都知道,一舉一動他都看見。再小的祕密,再小的悄悄話,西方極樂世界人全聽清楚了。你說可怕不可怕?這些全都是事實。西方世界人數之多,沒有辦法計算。我們世界人口,還不到五十億。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口,真的是無量無邊,不是算數之所能知。那麼多的人,全都看到我們,全都聽到我們。我們起心動念,他們全都知道。我們今天要求生淨土,天天動壞念頭,能去得了?孔老夫子常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十個眼睛才五個人,五個人看到,五個人指著,我們就不敢為非作歹了。今天是無量無邊的人看到。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

這是一往生就得到這些能力,因為佛在經上沒有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限定某一類的眾生。『所有眾生,生我國者』,就是包括了九法界六道的眾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能力立刻就得到。他是報得,不是修得的。因為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所以超越所有大乘的菩薩。無論我們講報得或修得的,都不能跟西方世界往生的這些人比。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他心通的能力,『悉知』。「悉」是全部知道,不是特定對某一類的人。

『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那由他」,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一個「佛剎」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千」個三千大千世界,一「百」個千三千大千世界,上面再加上「那由他」,再加上「億」,這個數字是天文數字。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度,才十萬億。他們他心通的能力,是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我們娑婆世界是在他的小圈圈裡,那有不清楚的,那有不知道的?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他全都曉得。

我念阿彌陀佛,不曉得阿彌陀佛聽到沒有?我求阿彌陀佛,不知道阿彌陀佛知不知道?好像每一天都沒有感應。你的想法全錯了。我們讀了《無量壽經》,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所有往生的眾生,他們的智慧、神通,都不可思議。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

這裡有兩願。第十「神足通願」,第十一「遍供諸佛願」。

「神足」也叫如意通。像《西遊記》裡的孫悟空七十二變,就屬於神足通,能飛行變化。孫悟空的能力太小了,只有七十二變。西方世界往生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他的神通變化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所以『皆得神通自在,波羅密多』。「波羅密多」就是圓滿沒有欠缺。下面說明怎樣圓滿。

『於一念頃』。「一念頃」的時間很短,就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一念之間就到達,有這樣快的速度。科學家過去以為速度最大的是光速。現在知道有比光速更快的。所以西方世界人的速度,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他在剎那之間,周遍法界,無所不到。這麼大的能力,不但超越了時空,超越了今天科學裡面所講的多元次的空間。無限度的空間,他同時超越了,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他才是真實明瞭。

『周遍巡歷』。這是神足的飛行變化能力。「偏供諸佛」的願也能圓滿。佛常教我們要修福、要修慧,修福裡面最大的無過於供佛。他有能力,時時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你就曉得西方世界人修福是多麼方便。

我們今天不要說遇不到佛,阿羅漢也遇不到,一個真正善知識我們都沒有緣分。想做點好事,沒地方做,不知道到那裡做。所以修福要有好緣分。西方世界緣太好了,他能供一切諸佛。你供養諸佛,佛不會讓你空過,一定為你說法。你同時能聞一切諸佛常常為你說法,這樣智慧開得快。

所以我們要想修福,修究竟圓滿的福報,要想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最穩當、最快速的方法,是到極樂世界去。理論、方法、境界,我們相當熟悉。只要真正肯發心,依照理論、方法修學,我們確實有把握,在這一生完成這一個心願,往生見佛。這樣才不致於空過。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

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一句。『所有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其中。這段經文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

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十二「定成正覺願」。這一願阿彌陀佛為我們做出往生成佛的保證。這一段文是保證書。往生到西方世界,保證一生成佛,決定不要到第二生。

我們世間,證得初果之後,要想證得阿羅漢,天上人間還要七次往來,不是一生。人死了生天,生天是第二生。天的壽命盡了,再投到人間,是第三世了。要經過多少生才能證得阿羅漢果?修學淨土法門,是一生成就。

我們這一生往生到西方世界,是不是第二生?不是的。如果往生到西方世界是第二生,我們成佛就不是當生成就的,是隔一生才成就的。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瞭。凡是往生的人,是這一生去往生,因為往生的時候,是活著去的,絕對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往生的人在臨終之前,他並沒有斷氣,他還沒死,阿彌陀佛來接引他,他是跟阿彌陀佛去的,身體不要了。所以他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以後才去的。

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是一生圓滿成佛。絕對不是我們死了以後才往生。這話是對於淨宗完全不了解,是很嚴重的誤會。

這一段文裡,我們要注意到,就是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加上修行的功力,他就自然『遠離分別』。說明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斷了。我們這個地方要斷,要修戒、定、慧。因戒生定;定能把妄想、分別伏住;慧才能把妄想、分別斷掉。這很不容易。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彌陀願力加持,自然地妄想、執著,就不會再生。

『諸根寂靜』。「寂」、「照」,我們要到達這個境界談何容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入這個境界。一般講,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像《華嚴經》上講的圓教初住菩薩以上,才能入這個境界。生到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入這個境界。這是諸佛如來的境界。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這兩句話是講圓教最高的果位。成佛,不是普通佛,是成圓教佛。前面講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地方講決定證得,所以是保證成佛,這很不可思議。在一切經裡面,沒有看到那一尊佛對修行人提出保證。縱然有授記,那是講多少劫之後,沒有說一生。這是一生圓成佛道。真實不可思議。

以上十二願,都是說十方世界一切有緣的眾生。什麼緣?《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十方世界眾生,他們的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了,那就決定得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得到那些功德利益。這十二條願裡,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善根、福德是什麼?前面跟大家提到過,是無量劫來大乘佛法所熏修的。那麼在今天,善根、福德,到底是什麼樣子?「善根」能信、能解。聽了相信,聽了能懂,這是屬於善根。要沒有善根,聽不懂。

「福德」是肯發願,肯念佛。就是聽了之後,很想到極樂世界,很想見阿彌陀佛,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是屬於福德。如果我們有這個現象,就知道我們的善根、福德起作用了。

「因緣」是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這緣我們現在都不缺。真的遇到了,遇到了能信、能解、能願、能念佛,那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條件同時具足。這是非常稀有不可思議的大事。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生。

底下一願,是說阿彌陀佛的功德,他對於一切眾生,如何照顧、如何加持。顯示出彌陀無盡的慈悲。

第三卷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第十四「觸光安樂願」。

前面從第一願到第十二願,將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作了一個簡單的報告。十方世界發願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們在那邊生活的狀況,修學的狀況,以及不可思議的成就,都在前面十二願中說過了。第十三願是阿彌陀佛為他自己介紹,這種情形的確是不多見。

阿彌陀佛對一切念佛眾生,無比殊勝的加持,就是『光明』。『我作佛時 』。法藏比丘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稱為阿彌陀佛。『光明無量,普照十方』。這兩句,是佛佛道同,一切諸佛都有光明,一切諸佛的光明都普照十方。

下面說『絕勝諸佛』,一切諸佛就沒有了。他不僅是光明普照,而且勝過一切諸佛。我們在本經裡看到,釋迦牟尼佛對阿彌陀佛的讚歎,稱他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句讚歎,我們決定不能疏忽了。

佛如此讚歎阿彌陀佛,其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必定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如是的讚歎阿彌陀佛。由此可知,一切諸佛必定都為眾生推薦介紹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光明。顯示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真實、穩當、快速成就的一個大道場。

佛的本願是希望一切眾生,早一天圓成佛道。善導大師說過:「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在中國以及日本的典籍裡面記載,都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到中國來示現的,那這句話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宣說的。何以說是「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記載著四十八願,這是阿彌陀佛度生的本願。「海」是形容他的願力,無限的深廣。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為我們說「淨土三經」就夠了,何必還要說那麼多的經典?這一點諸位必須要搞清楚。

這個法門不是度一般眾生的。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說得非常好,它是度根熟眾生的。根沒熟,佛說這個法門沒用,度不了他。什麼叫根熟?最簡單、最淺顯的說法,就是這個眾生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不是成菩薩、不是成阿羅漢,是成佛的機會到了。我們仔細觀察周邊一切大眾,有幾個人像這一生要成佛的樣子?真是成佛的第一法門。畢竟這一類根性成熟的眾生佔少數,不是佔大多數。還有很多眾生,有善根、有福德,但沒成熟。

佛對於那些根沒有成熟的眾生怎麼交待?那就得恆順眾生,應機說法。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法門得度,佛就給他開示那一種法門。但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這一個法門的引導。古人所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歸到淨土」。所以一切大乘法、二乘法、三乘法乃至於五乘法,都是對於根沒成熟的人而說的。如果對根成熟的眾生,唯此法門。所以佛的光明普照十方,是照得徹底究竟圓滿。佛的光明,就是佛的智慧,就是佛的弘願,就是佛的慈悲,確實超過其他一切諸佛。

在同修中,功夫稍稍得力,他一定有所感受。他會同意這個講法。為什麼?他親身有這個體驗,就是佛光的加持。下面兩句是比喻。

『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佛有光,光的顏色有很多種,有金色的光明,有像太陽一樣的光明。魔也有光,魔也是金色光明,他的福報也非常大。

佛光跟魔光如何辨別?佛光是柔軟的,你見到的時候,會感覺到身心非常舒暢。魔的光有點像太陽光,很剌眼;你對著光,眼睛睜不開,照在身上並不舒服。像夏天太陽很熱,你在太陽底下感覺不舒服。佛光是清涼的,魔光是剌眼睛而且是熱的,這個不相同。下面就說佛光明的作用。

佛是以光明作佛事。佛事就是接引眾生、加持眾生。這個光明就像《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所說的「大圓滿光明雲」,就是大圓滿的光明。這一句是總說,裡面的內涵非常豐富,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樣也不缺。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神通、圓滿的德能,沒有一樣不圓滿,乃至於慈、悲、喜、捨,全是性德圓滿的流露。佛以圓滿光明加持我們,使我們性德裡面的圓滿,隨著他的光明往外面透露。這就是滅罪、除障。罪滅了、障除了,我們的性德自然往外流露了。

佛光是遍照的。『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從這一點,就能證明阿彌陀佛對我們顯著的加持。為什麼?身心安樂。

從前沒學佛,沒念佛的時候,日子過得很苦;現在學佛,特別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日子過得很自在。這是身心安樂。過去「慈心作善」,偶而有之,或者看別人行善,我們也發心隨喜;現在慈悲善心常常流露,自然往外流露。相信同修中有這種境界的,應該不泛其人。這就證明了阿彌陀佛光明照你,你已經跟他起感應作用了。繼續不斷努力去進修,這個作用,愈來愈明顯,愈來愈殊勝。用世俗的眼光來看,你的生活,過得愈來愈幸福,愈來愈快樂。你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有同情心,願意盡心盡力幫助一切大眾。這是佛力加持,使你的性德往外流露,會有這個現象。

有些人沒有這現象。譬如勸他讀經,他讀不下去;勸他念佛,他也念不下去。佛光照不照他?照他!佛光是遍照,沒有對這個照,對那個不照。光明是遍照的。為什麼有的人得利益,有的人不得利益?這也就是一般講的「相應」。

有人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有人念佛、念經,不相應。不是佛光不照他,是他本身有個力量在抗拒。好像太陽照我們,我們偏偏打一把傘遮住,不讓它照,這是障礙。佛光照我們,什麼是障礙?煩惱是障礙、妄想是障礙。能把這兩樣障礙去掉,就相應了。

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真的像《彌陀經》上所說的,是善根、福德、因緣,一時具足。這相當不容易。我們只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這個很重要),來讀經、念佛,信、願、持名,就入這個境界。跟願文真的相應,你就得安樂,慈善的心自然往外生,時刻會想到一切眾生的苦難。你確實有真實的智慧,有善巧方便,想出方法幫助這些眾生。

『來生我國』。對於往生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產生非常強烈的願心。這一句非常明顯,佛是用光明做接引,用光明作佛事。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每一願後面都有這一句,說明彌陀這一願,完全實現了,他才成佛。如果不能完全實現,他發願不成佛。他這個願圓滿的實現了。

我作佛時。壽命無量。國中聲聞天人無數。壽命亦皆無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較。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包括第十五「壽命無量願」、第十六「聲聞無數願」。這也是四十八願裡非常重要的願文。

西方世界所以稱為極樂世界,一切樂的根本,可以說就在這一願。一切樂的根本,是「無量壽」。眾樂具足,要沒有壽命,誰去享受,不全都落空了嗎?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德,第一個因素。第一重要,要長壽。

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很短促,縱然長壽也不圓滿。為什麼?有老苦。年歲大了,體力衰退了,樣樣都不方便,越老越苦。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長壽,他不老,這是我們一切眾生所夢寐祈求的。在這個世界求不到,在西方世界就實現了。

為什麼西方世界不老?那是身體的體質不相同。我們構成身體的細胞非常脆弱,很容易破壞。即使沒有外面力量破壞,因為自己新陳代謝,它存在的時間也很短促,很容易受到外面環境的破壞。譬如說:風寒能破壞,飲食也能破壞我們的生理組織,所謂是病從口入。西方世界人的體質,跟我們不一樣,是紫磨真金、金剛不壞之體,不會受外面境界損壞。

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飲食不需要了。雖然經上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那不過是因為他方世界去往生的,有飲食的習慣,到那個地方,偶而還會想起來,怎麼好久沒吃飯了?你有這個念頭,百味飲食就現在面前。你一看,想我現在已經是菩薩,不需要了,它立刻就化掉了。什麼時候動念,什麼時候就現前。

不但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財、色、名、食、睡,這五欲都沒有了。在我們這個世界,高級凡夫也脫離了這個範圍。像佛為我們說的色界天,為什麼叫色界?他有身體,身體是色相,他五欲沒有了。財、色、名、食、睡。「名」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榮譽感。榮譽他不要了,錢財也不要。「食」是飲食。「睡」是睡眠。他不需要飲食,也不需要睡眠。

我們這個世界,色界天人尚且不需要,無色界天人就更聰明、更高了,連身體也不需要,所以我們一般稱他為靈界。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他有神識存在,他沒有身體,這叫高級凡夫。

但是在西方世界,他確實有身體,跟無色界天不一樣。他很像色界天,有身體,沒有財、色、名、食、睡,這五欲。

壽命之長,是真正的無量壽。雖然佛在經上說阿彌陀佛將來有滅度的時候,他的法緣圓滿了,他就滅度了。上午阿彌陀佛示現滅度,下午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所以那個世界沒有像法,沒有末法,當然更沒有滅法。這在十方諸佛世界裡,確實是無比的殊勝。一切諸佛法運,都有正法、像法、末法,後面還有佛法完全消滅的時候。西方世界沒有,永遠是正法。

因為壽命長,足夠我們在一生中圓滿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究竟佛的果位。證得究竟果位,那就是真的無量壽了。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定要看清楚,他是真正的無量壽。為什麼?到那個地方,是圓滿成佛,證得圓滿清淨報身,證得圓滿的法身。法、報皆圓,當然是真實的無量壽。

『國中聲聞天人無數』。這一條非常重要。俗話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人事的變化太大了,使我們的生活感到艱難,不容易應付這複雜變化的環境。西方世界人事環境之美、之勝,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人都是善人,都沒有惡心,都不會害人,這就好相處了。我們心也安了。沒有人冤枉你,也沒有人陷害你,只有善意來幫助你,絕對沒有惡意來障礙你的。我們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其他好處不談,只談這個條件,那我們就非去不可。

我們在經上看到,西方世界確實是純一普賢菩薩法界,是真實的一真法界。那個地方都是普賢菩薩。佛在《華嚴》上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滿成佛。菩薩要成佛,一定要修普賢行。我們在《無量壽經》第二品裡面就看到,西方世界的人,無論是四土三輩九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全都是修普賢行的。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決定沒有凡夫,也沒有二乘。

為什麼說『聲聞、天人』?我們把《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念一遍,這才明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兩句話,是兩個用意。

第一個用意。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大多數是帶業去往生的,也就是六道的凡夫。到那邊去雖然是入了普賢法界,生到那邊就是普賢菩薩,可是你是小菩薩,好像上學,你才一年級。一年級、二年級,要念五十一個年級,念滿畢業了,那就成佛了。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從初信、二信、三信、四信、五信、六信,見思煩惱沒有斷盡,相當於他方世界人天的身分。要比照他方世界來說,他們是人天,其實是初信位的普賢菩薩、二信位的普賢菩薩、三信位的普賢菩薩。跟我們的確不一樣。他們是菩薩身分,煩惱沒斷盡,跟我們一樣,帶業往生的。如果見思煩惱斷了,他就證到第七信、第八信、第九信、第十信,這四個位次,等於聲聞,小乘的四果羅漢。這是比照他方斷證煩惱的層次而言的。說他是聲聞、天人,是這個意思,實際上西方世界決定沒有聲聞,沒有天人。這是一個說法。

第二個講法,是說這一位菩薩沒有到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你從那裡來的?我們帶業往生,從人道去的,是「人」的身分。有人從天道去的,是「天」。有人證到小乘四果去的,叫作「聲聞」。是沒到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我們不要懷疑西方極樂世界還有二乘,還有人天。

他們的壽命跟佛完全相同。『壽命亦皆無量』,這一句話要緊。前面『我作佛時,壽命無量』,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他壽命無量。我們到那裡往生,我們壽命到底是有量還是無量?這裡說「壽命亦皆無量」,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佛無量壽,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無量壽。我們的心就安了。

底下一段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西方世界,本土裡本來沒有人。為什麼?這一個世界,這一個大道場,是阿彌陀佛願力顯現出來的。是他的願力造成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原來沒人,人從那裡來的?是十方世界來往生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方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全是移民的。十方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數太多了,無法計算。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是一個很大的星系。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真的很像現代天文學家觀察宇宙星系所說的那個模樣。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發明望遠鏡,他說得比現在科學家講得還要清楚。過去有人認為佛法中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我們對銀河系的狀況,逐漸逐漸明瞭了。

但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也蠻有道理。他說銀河系不是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就是我們經上講的一個小世界。這個小世界是以一個須彌山為中心。日月星辰,以及我們的星球都繞著須彌山轉。所以他的看法,認為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講的須彌山。這個說法能說得通。確實我們太陽系是圍繞著銀河系轉的。這個說法沒說錯。

如果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就大了。那多少個銀河系組成這三千大千世界?根據佛經上的講法(這個說法叫概說),至少一百億個銀河系。

今天科學家還沒能發現這麼多銀河系。現代科學儀器探測的能力,還達不到一百億個銀河系,現在能探到幾十個、幾百個銀河系。再往遠處去,我們現在科技能力還達不到。

一百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假令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這眾生數字沒法子計算。佛經裡面講的眾生包括六道眾生,這裡面,有許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像天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見不到。我們能見到的範圍,實在講很少。畜牲我們能見到一小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我們見不到。譬如畜牲裡的龍,我們就見不到。

『悉成緣覺』。假設這些眾生都成緣覺。緣覺就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級。他的神通、智慧、也不是阿羅漢能比的。說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了。

『於百千劫』。「百千劫」是時間,單位是「劫」。多少劫?一百個一千劫。十個一千劫是一萬劫,一百千就是十萬劫。這麼長的時間共同來計算,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算不出來。『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我們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

這些人從那裡來的?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都是這十劫當中,十方世界根熟眾生去往生的。一切諸佛為這些眾生講經說法,勸他們發願求生淨土,所以現在有這麼多的人。

這還不是完整的數字。只是講往生位次是十信位的菩薩,人數就這麼多了。往上去,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都還沒說。為什麼單講十信?因為聲聞、人天,相當於十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年級,只講一年級到十年級,數量就太大,沒法子講了。所以上面那些年級就不要說了。上面那些年級,人數到底是多還是少?絕對超過這個數量,不會少過這個數量。為什麼?十方世界那些大菩薩們去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思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緣的殊勝,任何一尊佛都不能跟他相比。法緣是無比的殊勝。

我們讀這經文,要從這上面去體會。這些人都是諸上善人。「上善之人」,那就沒有惡人。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十七「諸佛稱嘆願」。這一願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願,西方世界雖然好,沒人介紹,誰知道?

這一願實際上是說明,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像辦一個佛教大學一樣,要有人代他去招生。那些人替他招生?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要替阿彌陀佛招生。所以他的學生就多了,道場法緣就殊勝了。這一願意思就在此地。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無數諸佛之一。釋迦佛這樣苦口婆心勸我們去往生,想必一切諸佛對於一切眾生,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彌陀經》裡面,四次勸勉我們求生彼國,真正不容易。這樣的懇切,印證了善導大師所說的:「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只有根沒熟的,對於這個法門不能相信,不肯發願求生的人,才說其他法門。講禪、講教、甚至於講密,都是對於根沒熟的眾生而說的。

縱然是修學其他法門,參禪也好,持咒也好,學教也好,無論學那個宗派,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他們真正修成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見性成佛」,不是成究竟佛,跟阿彌陀佛不能比。諸位如果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明瞭《金剛經》上講的「諸佛」,跟這裡講的「諸佛」不一樣。

《金剛經》所說的諸佛,是四十一位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明心見性了,他就算佛了。為什麼?這種菩薩他有能力、他有神通。看到一切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就示現成佛的身分來度眾生。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現佛身,比他高的那更不必說了。所以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四十一尊佛,那叫「諸佛」。實際上在圓教,他是菩薩。

此地所講的無數「諸佛」,是講的究竟圓滿佛,是圓教佛。不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那些佛都是菩薩的果位,是菩薩示現的。這個地方是究竟佛果,圓教的佛。

『無數諸佛』。這一些諸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因為一切諸佛都是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希望一切眾生立刻能脫離六道輪迴,圓成佛道。

眾生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雖然有這個心願,也沒有辦法度盡這些眾生。畢竟被阿彌陀佛想出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能令一切極重罪業的眾生,都能在一生中圓成佛道。諸佛一看,沒有一個不歡喜。這正是我要做的,阿彌陀佛做成功了。那一些諸佛,趕緊把他的學生都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數這麼多,不可思議。他們是十方一切諸佛介紹、推薦、保送到極樂世界去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佛的經論無量無邊,應機而說。這個世界的眾生沒有這個根機,佛絕對不說這一部經。但是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十六觀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為什麼?這三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一切諸佛必定要講這個法門。這三經是一切如來的「正說」,換句話說,這三經以外是一切諸佛的「旁說」。好像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必修課,有選修課。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對眾生講經說法的必修課,是正課。佛所講的其他一切法門都是一切眾生的選修課,不是正修課。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三經的內容,是說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功德,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的狀況,修學的狀況,成就的狀況。『之善』。這個「善」是止於至善,是他方一切諸佛世界之所不及的。

如果他方世界有跟極樂世界一樣的,那這些人何必去往生?不要說其他諸佛世界了。我們所熟悉的華藏世界,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後補佛,也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傳人,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華藏世界的華嚴三聖)。文殊、普賢在《華嚴經》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勝過華藏世界。否則文殊、普賢在華藏世界成佛就好了,何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事我們要多想想。把這個想通了,才真的能放下萬緣,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否則的話,會以為還有其他法門比這個更善,比這個更好,比這個更高。那全是妄想,全想錯了。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這一願是古來大德認為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的一願,「十念必生」。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

隋唐的大德們,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比較。在一切經之中,那一部經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叫根本法輪,圓滿的法輪。《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了。為什麼?因為《華嚴》在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無量壽經》了。《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像大海一樣,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都流到華藏世界。不管你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什麼法門都好,學成功了,都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再跟著文殊、普賢,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拐這麼大彎,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麼《無量壽經》是專講極樂世界的,所以是《華嚴》的歸宿。

那麼《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裡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我們現在講的這一品,第六品——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根本法輪。這四十八願就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非常重要。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條第一?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一。這一層一層比較,把頂尖找出來了。這第十八願講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在整個佛法裡找到頂尖的頂尖,就是這一句佛號。

所以四十八願可以說,是解釋這個名號功德的。《無量壽經》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解釋《華嚴經》的。這麼來回一看,才真正把佛法的頂尖找到了。然後你就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絕對不會動搖了,這一生中決定圓滿成就。這非常重要。

佛號怎麼念法?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的要領,我們必須要遵守。

『十方眾生』。「十方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其中。阿彌陀佛說這句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這已經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這才知道這個經典、法門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太密切了。裡面講到我,我在其中。

『聞我名號』。這個「聞」是菩薩聞、思、修三慧。如果不是三慧具足,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可能至心信樂?所以「聞」是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中成熟了。聞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同時具足,無始劫的善根現前。

所以『至心信樂』。這個「至心」是真心,真正的相信,真正歡喜。這裡沒有說「解」,只講信,只講歡喜。說得好!有的人聽到之後,完全明白了,歡喜心生起來。很多鄉下老太太念阿彌陀佛,臨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問他懂不懂?他不懂,他不解,但他真相信,他真歡喜。他確實具足了「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做一點很小的善事,都回向求生淨土。做善事,就有福報、有善果。真正念佛人,他不享福,他不接受善果,他要把所修積的這些善根、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希望在臨命終時,沒有病苦。臨終見到佛來接引,歡喜安詳的隨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預知時至,臨終不生病,曉得什麼時候走,走得非常自在、非常瀟灑。

『乃至十念』。這是講念佛。一天念多少?有些人說我的工作、生活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念佛。沒時間,一天念十句佛號,就行了。念十句的時間應該有。所以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傳給我們「十念法」。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功課,就用十念。他的十念是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不拘念多少。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相同。身體很好、氣很長的人,他一口氣念很多聲。身體衰弱、氣短的人,一口氣念三、五聲。沒有關係。念十口氣,不要念多,念多傷身體。

去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傳給大家一個新的「十念法」,比灌頂法師的十念法還要簡單、還要容易。我教人念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時間大概一分鐘就夠了。合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做完了。但是這個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才有效果。效果很好。這個十念法,陸居士把它寫出來,我們印了大概有三四十萬張,流通全世界。這是真的是無量功德。早晨起床念一次,家裡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恭恭敬敬,放下萬緣,把早課一分鐘就做完了。吃早飯的時候做一次,把心放下,用真誠、清淨心念十聲佛號,念完了再吃飯,那個飯吃得一定很舒服,也幫助消化。上、下午上班、下班各一次,一共就是九次。時間很短,但是每一次距離的時間不長,一天九次(愈多愈好),收的效果就非常大了。不可以少過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對你的工作、事業毫無妨礙(只有幫助,沒有妨礙)。所以用這個十念法。乃至十念,以清淨心、真誠心來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將來決定得生淨土。

『假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是一個很大的星系。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真的很像現代天文學家觀察宇宙星系所說的那個模樣。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發明望遠鏡,他說得比現在科學家講得還要清楚。過去有人認為佛法中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我們對銀河系的狀況,逐漸逐漸明瞭了。

但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也蠻有道理。他說銀河系不是三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就是我們經上講的一個小世界。這個小世界是以一個須彌山為中心。日月星辰,以及我們的星球都繞著須彌山轉。所以他的看法,認為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講的須彌山。這個說法能說得通。確實我們太陽系是圍繞著銀河系轉的。這個說法沒說錯。

如果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就大了。那多少個銀河系組成這三千大千世界?根據佛經上的講法(這個說法叫概說),至少一百億個銀河系。

今天科學家還沒能發現這麼多銀河系。現代科學儀器探測的能力,還達不到一百億個銀河系,現在能探到幾十個、幾百個銀河系。再往遠處去,我們現在科技能力還達不到。

一百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假令這個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所有一切眾生。這眾生數字沒法子計算。佛經裡面講的眾生包括六道眾生,這裡面,有許多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像天道、鬼道、地獄道,我們都見不到。我們能見到的範圍,實在講很少。畜牲我們能見到一小部分,還有一大部分我們見不到。譬如畜牲裡的龍,我們就見不到。

『悉成緣覺』。假設這些眾生都成緣覺。緣覺就是辟支佛,比阿羅漢還要高一級。他的神通、智慧、也不是阿羅漢能比的。說這三千大千世界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了。

『於百千劫』。「百千劫」是時間,單位是「劫」。多少劫?一百個一千劫。十個一千劫是一萬劫,一百千就是十萬劫。這麼長的時間共同來計算,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算不出來。『若能知其量數者,不取正覺』。我們就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

這些人從那裡來的?阿彌陀佛成佛到今天十劫。都是這十劫當中,十方世界根熟眾生去往生的。一切諸佛為這些眾生講經說法,勸他們發願求生淨土,所以現在有這麼多的人。

這還不是完整的數字。只是講往生位次是十信位的菩薩,人數就這麼多了。往上去,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回向菩薩,都還沒說。為什麼單講十信?因為聲聞、人天,相當於十信位的菩薩。五十一個年級,只講一年級到十年級,數量就太大,沒法子講了。所以上面那些年級就不要說了。上面那些年級,人數到底是多還是少?絕對超過這個數量,不會少過這個數量。為什麼?十方世界那些大菩薩們去往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去思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緣的殊勝,任何一尊佛都不能跟他相比。法緣是無比的殊勝。

我們讀這經文,要從這上面去體會。這些人都是諸上善人。「上善之人」,那就沒有惡人。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嘆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是第十七「諸佛稱嘆願」。這一願非常重要。如果沒有這一願,西方世界雖然好,沒人介紹,誰知道?

這一願實際上是說明,阿彌陀佛在西方建立極樂世界,像辦一個佛教大學一樣,要有人代他去招生。那些人替他招生?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要替阿彌陀佛招生。所以他的學生就多了,道場法緣就殊勝了。這一願意思就在此地。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也是十方無數諸佛之一。釋迦佛這樣苦口婆心勸我們去往生,想必一切諸佛對於一切眾生,也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彌陀經》裡面,四次勸勉我們求生彼國,真正不容易。這樣的懇切,印證了善導大師所說的:「諸佛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只有根沒熟的,對於這個法門不能相信,不肯發願求生的人,才說其他法門。講禪、講教、甚至於講密,都是對於根沒熟的眾生而說的。

縱然是修學其他法門,參禪也好,持咒也好,學教也好,無論學那個宗派,我們在大乘法裡面看到,他們真正修成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見性成佛」,不是成究竟佛,跟阿彌陀佛不能比。諸位如果讀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就明瞭《金剛經》上講的「諸佛」,跟這裡講的「諸佛」不一樣。

《金剛經》所說的諸佛,是四十一位菩薩。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明心見性了,他就算佛了。為什麼?這種菩薩他有能力、他有神通。看到一切眾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就示現成佛的身分來度眾生。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現佛身,比他高的那更不必說了。所以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四十一尊佛,那叫「諸佛」。實際上在圓教,他是菩薩。

此地所講的無數「諸佛」,是講的究竟圓滿佛,是圓教佛。不是天台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那些佛都是菩薩的果位,是菩薩示現的。這個地方是究竟佛果,圓教的佛。

『無數諸佛』。這一些諸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因為一切諸佛都是一個心願,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希望一切眾生立刻能脫離六道輪迴,圓成佛道。

眾生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雖然有這個心願,也沒有辦法度盡這些眾生。畢竟被阿彌陀佛想出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能令一切極重罪業的眾生,都能在一生中圓成佛道。諸佛一看,沒有一個不歡喜。這正是我要做的,阿彌陀佛做成功了。那一些諸佛,趕緊把他的學生都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數這麼多,不可思議。他們是十方一切諸佛介紹、推薦、保送到極樂世界去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佛的經論無量無邊,應機而說。這個世界的眾生沒有這個根機,佛絕對不說這一部經。但是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十六觀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為什麼?這三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一切諸佛必定要講這個法門。這三經是一切如來的「正說」,換句話說,這三經以外是一切諸佛的「旁說」。好像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必修課,有選修課。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對眾生講經說法的必修課,是正課。佛所講的其他一切法門都是一切眾生的選修課,不是正修課。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三經的內容,是說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功德,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的狀況,修學的狀況,成就的狀況。『之善』。這個「善」是止於至善,是他方一切諸佛世界之所不及的。

如果他方世界有跟極樂世界一樣的,那這些人何必去往生?不要說其他諸佛世界了。我們所熟悉的華藏世界,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毘盧遮那佛的世界。毘盧遮那佛的後補佛,也就是毘盧遮那佛的傳人,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華藏世界的華嚴三聖)。文殊、普賢在《華嚴經》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勝過華藏世界。否則文殊、普賢在華藏世界成佛就好了,何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事我們要多想想。把這個想通了,才真的能放下萬緣,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否則的話,會以為還有其他法門比這個更善,比這個更好,比這個更高。那全是妄想,全想錯了。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這一願是古來大德認為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的一願,「十念必生」。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

隋唐的大德們,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比較。在一切經之中,那一部經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叫根本法輪,圓滿的法輪。《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了。為什麼?因為《華嚴》在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無量壽經》了。《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像大海一樣,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都流到華藏世界。不管你學禪也好,學密也好,學什麼法門都好,學成功了,都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再跟著文殊、普賢,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拐這麼大彎,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麼《無量壽經》是專講極樂世界的,所以是《華嚴》的歸宿。

那麼《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裡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我們現在講的這一品,第六品∣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根本法輪。這四十八願就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非常重要。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條第一?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一。這一層一層比較,把頂尖找出來了。這第十八願講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在整個佛法裡找到頂尖的頂尖,就是這一句佛號。

所以四十八願可以說,是解釋這個名號功德的。《無量壽經》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解釋《華嚴經》的。這麼來回一看,才真正把佛法的頂尖找到了。然後你就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絕對不會動搖了,這一生中決定圓滿成就。這非常重要。

佛號怎麼念法?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念佛的要領,我們必須要遵守。

『十方眾生』。「十方眾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其中。阿彌陀佛說這句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這已經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這才知道這個經典、法門跟我是什麼關係?關係太密切了。裡面講到我,我在其中。

『聞我名號』。這個「聞」是菩薩聞、思、修三慧。如果不是三慧具足,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可能至心信樂?所以「聞」是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中成熟了。聞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同時具足,無始劫的善根現前。

所以『至心信樂』。這個「至心」是真心,真正的相信,真正歡喜。這裡沒有說「解」,只講信,只講歡喜。說得好!有的人聽到之後,完全明白了,歡喜心生起來。很多鄉下老太太念阿彌陀佛,臨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問他懂不懂?他不懂,他不解,但他真相信,他真歡喜。他確實具足了「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做一點很小的善事,都回向求生淨土。做善事,就有福報、有善果。真正念佛人,他不享福,他不接受善果,他要把所修積的這些善根、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希望在臨命終時,沒有病苦。臨終見到佛來接引,歡喜安詳的隨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預知時至,臨終不生病,曉得什麼時候走,走得非常自在、非常瀟灑。

『乃至十念』。這是講念佛。一天念多少?有些人說我的工作、生活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念佛。沒時間,一天念十句佛號,就行了。念十句的時間應該有。所以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傳給我們「十念法」。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功課,就用十念。他的十念是一口氣為一念。這一口氣不拘念多少。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相同。身體很好、氣很長的人,他一口氣念很多聲。身體衰弱、氣短的人,一口氣念三、五聲。沒有關係。念十口氣,不要念多,念多傷身體。

去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傳給大家一個新的「十念法」,比灌頂法師的十念法還要簡單、還要容易。我教人念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時間大概一分鐘就夠了。合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做完了。但是這個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才有效果。效果很好。這個十念法,陸居士把它寫出來,我們印了大概有三四十萬張,流通全世界。這是真的是無量功德。早晨起床念一次,家裡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恭恭敬敬,放下萬緣,把早課一分鐘就做完了。吃早飯的時候做一次,把心放下,用真誠、清淨心念十聲佛號,念完了再吃飯,那個飯吃得一定很舒服,也幫助消化。上、下午上班、下班各一次,一共就是九次。時間很短,但是每一次距離的時間不長,一天九次(愈多愈好),收的效果就非常大了。不可以少過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鐘,對你的工作、事業毫無妨礙(只有幫助,沒有妨礙)。所以用這個十念法。乃至十念,以清淨心、真誠心來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將來決定得生淨土。

第四卷

第十八願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是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裡面看到,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是「誹謗正法」。因為他不相信,不能接受,不願往生,這才是真正的障礙。佛為什麼加上「唯除五逆」?大概是造作惡業的人,特別是造作重罪的人,很難信受這個法門。那麼造極重之罪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教他懺悔,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在這個時候,能相信,能接受,能發願,這都不是偶然的。

如同佛為我們說阿闍世王子。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他殺父親、害母親、與提婆達多勾結,破壞僧團。換句話說,五逆罪他都造了,而且是造極重的五逆罪。他以後的結果如何,《觀經》上沒有記載。在《阿闍世王經》裡說得清楚,佛告訴我們,他到臨終時才後悔,知道他一生做錯了,於是認真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在我們一般人看,這一種人往生,大概品位不會太高。而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很高,是上品中生。

由此可知,往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平時修行,所謂信、願、持名,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往生的。另外一類,就是臨終懺悔往生的。因此我們決定不可以低估了懺悔的力量。認真殷重的懺悔,往往使他往生品位很高,不是我們能預料的。這也讓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當然這一類人,往生的不多。依照正當途徑修行,往生的多。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是指從正途修學去往生的。

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認為臨終懺罪可以往生,多造一點罪業沒有關係。要是這樣想法、這樣作法,就錯了。諸位必須要知道造作一身罪業,臨終懺罪往生,至少要具足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是很難遇到的。

第一個條件,頭腦要清楚。幾個臨命終的人,他頭腦很清楚,不迷惑?這很難得到。假如臨終迷惑了,遇到善知識教他,他也聽不進,他也念不了佛,那就空過了。一定是隨業流轉。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個條件,他必須遇到善知識。遇到深信淨土的善知識,臨終教他懺悔,教他念佛求生淨土。在關鍵的時候,要遇到這麼一個人,相當不容易。

第三個條件,這個善知識勸導的,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照做。這是相當不容易。

這三個條件要缺一條,這個造罪的人,就不能往生。若不能往生,必墮惡道。所以懺罪往生,是萬人中難得有一、二人。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倖之心。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下品下生章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讓我們提高警覺。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裡面包括兩願,第十九「聞名發心願」,第二十「臨終接引願」。這兩願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重要。因為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三輩往生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第十八願,教我們執持名號。而「發菩提心」,正是第十九願。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確實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觀經》裡面講得很詳細。佛說「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三心就是菩提心。與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講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稱稍稍有點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樣的。

菩提心怎麼會有三心?佛為我們說,一個是心之「體」,兩種是心之「用」。有體、有用,菩提心是一個。「至誠」是心之體。「深心」跟「回向發願心」是作用。作用裡面分成兩大類,就是佛法裡常講的「自受用」與「他受用」。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待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對自己是自受用。

真誠心是「體」。從真誠裡面產生自重、自愛的心,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愛,對於別人,是從至誠心裡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愛護一切眾生,能幫助一切眾生,這叫他受用。這都是從真誠裡面生起的。這叫發菩提心。

依照蕅益大師的解釋,意思就更清楚、更容易明瞭。蕅益大師說,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求生,執持名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更好懂了。所以說『聞我名號,發菩提心』。

發心,當然他就『修諸功德』。這個「功德」是專指信、信、願、持名。

『奉行六波羅密』。雖然發願求生,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的身體還在這個世間。既然在世間,就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人群。跟社會大眾相處,我們用什麼態度?奉行六波羅密。這六條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這就是菩薩行。

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能做到『堅固不退』。「堅固」是決不為其他知見所迷惑,決定不退轉。『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這是聞名發願,求生淨土。

『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念在「心」,不在口。心裡面時時有「阿彌陀佛」,時時有西方極樂世界。心裡不要放其他的東西。換句話說,心裡除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其他的牽掛,這就叫「一心念我」。不是口上的佛號晝夜不斷,而是心裡的念頭不斷。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淨宗裡面常說的念佛三昧。

下面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

『臨壽終時』。我們在這個世界,壽命是業報。這個要知道。縱然不幸夭折、橫死,還是業報。戰爭中死亡的、意外死亡的,也是業報。這個事實一定要明瞭。我們的壽命長短,在這一生中有沒有方法延續?有的!如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求長壽得長壽。

在《了凡四訓》裡,孔先生給袁了凡居士算命,他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他遇到雲谷禪師,了解道理之後,就斷惡修善。確實他所求的幾樁事情都得到了。他沒有求長壽,而壽命也延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由此可知,五十三歲以後的壽命是他這一生修的,不是他的業報。他的業報是五十三歲。

由此可知,壽命是可以延長的,也可以縮短。那些人壽命縮短了?作惡多端的人,本來壽命很長,結果減短了。也許有人說,有很多大惡人,壽命很長,活到八十、九十。實際上他如果不做那些惡事,而做大善事,壽命大概是一百多歲。所以他壽命還是縮短了。

另外一種是修行人,像修淨土的人,真正達到一心念佛,晝夜不斷。念佛三昧成就之後,他想早一點往生,不願意再待在世界受苦、受罪。行不行?行!我們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許多念佛三年、五年就往生的。如果偶而有幾個人念佛三年往生,這還講得過去。怎麼那麼巧,念佛三年都走了?這是他的意願。他不願在這個世間多住,願意早一點走。這可以辦得到的。所以修行人確實有能力控制壽命,不受定業所轉。

念佛人往生,是佛的本願。『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與諸菩薩眾來迎接你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專念,不要怕西方世界很遠,找不到。想這些,你就自己找麻煩。念佛裡面有懷疑,是障礙。決定不要懷疑,臨終阿彌陀佛會親自來接引我們去往生。

也許有人聽到,很懷疑。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那麼多,阿彌陀佛一個一個去接引,恐怕很難。往生的人太多了,我念佛,萬一佛把我忘掉,怎麼辦?很多人有這個懷疑。實在講,眾生會把佛忘掉,佛對於一切眾生是不會忘掉的。極樂世界的人,六通都是圓滿的。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會忘掉?阿彌陀佛來迎接是非常自然的。諸佛菩薩來迎接我們,都是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的能力是千百億化身。十方世界有多少眾生,念佛成就了要往生,佛就變化多少身去迎接。佛是化身去的,多自在!

我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十方世界去度一切眾生,去幫助我們家親眷屬,也是化身去的。我們身體在佛的面前沒動,自然就化身去幫助一切眾生。就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應當說什麼法門,就說什麼法門,一點都不會錯,完全契機、契理。

這是佛來迎接。諸菩薩眾也來迎接。那些菩薩?諸位同修要知道,假如這些菩薩與你在過去生中沒有關係,他不會來迎接你。來迎接你,總有緣故的。現在我們每一天念觀世音菩薩,念大勢至菩薩,這些菩薩一定會跟佛來迎接。為什麼?我們天天念他,跟他的緣很深。另外一種緣很深的,是我們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同參道友,他們念佛先往生。我們不認識他們,他們都認識我們。他們也跟佛來接引。一見面,彌陀一介紹,他是那一劫、那一世,跟我什麼關係,馬上就想起來了。我們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同參好友,不曉得有多少已經念佛往生。所以那個地方熟人很多。這是一定要知道的。來迎接的菩薩是這些人。如果跟我們沒有因緣,他不會來的,因為沒有感。我們有感,他有應。我們念佛往生的緣成熟,是感,佛與菩薩們就有應。

『經須臾間』,速度很快就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願文裡沒有說是那一品往生的。沒有講,當然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往生,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梵語,翻成中文是「不退轉」,就是常講的圓證三不退。

阿惟越致菩薩是七地以上,品位太高了。七地以上才圓證三不退。這樣說起來,我們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生凡聖同居土,蒙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地位一下就提升到七地以上。我們是不是七地菩薩?不是。我們煩惱一品也沒斷,要說是菩薩,實際上是凡夫;要說不是菩薩,確實是圓證三不退,也不能說是凡夫。所以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得好,「不能說他是凡夫,也不能說他是菩薩」。真正不可思議。煩惱一品沒斷,居然是圓證三不退。一切經裡沒這種說法,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這種人。唯獨西方極樂世界有。這真是不可思議,是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

這一段是說念佛的人往生。正如善導大師所說的,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叫「萬修萬人去」,一個也不會漏。

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

這一段就講到悔過。「宿惡」是前生所造種種惡業。聽到《無量壽經》、聽到《阿彌陀經》、或者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能生起懺悔心,能悔過。

為道作善。

這是悔過之相。悔過不是口裡說說就算了,那沒有用處。要從心地裡面去悔改,要從行持上去表現,表裡一致。他真的悔改了,真的回過頭來斷惡修善。

便持經戒。願生我剎。

他真能持戒,能尊照經典裡的教誨,認真去做。

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個人臨命終時,就生極樂世界。就像前面第二十願,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

我作佛時。國無婦女。若有女人。聞我名字。得清淨信。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十方世界諸眾生類。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一段裡面有三願。第二十二「國無女人願」說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女人。所有的女子,發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男身,相貌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界示現的,叫「劣應身」。大經上對佛的讚歎,說得很詳細。佛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無法想像。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得的身相與佛相同。

『厭患女身,願生我國,命終即化男子,來我剎土』。這是第二十三「厭女轉男願」。這一願是說十方世界女子去往生的都轉男身。

第二十四「蓮華化生願」非常重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他沒有胞胎,所以身非常清淨。我們世間投胎,必須母親懷胎十個月。他的神識(中國俗話講靈魂)住在母親肚子裡面,不乾淨。西方世界是蓮花化生,無比的清淨。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

這是第二十五「天人禮敬願」。這一願是佛對於念佛人現在的加持。俗話說諸佛保佑。佛確實保佑我們,所以諸天鬼神對於念佛人,對於阿彌陀佛的學生,都隔外恭敬。所以餓鬼、邪神自然遠離,不敢加害於你。得善神的保佑,就是這一願。

也許有同修見到,有念佛人著魔的,有念佛人遭遇許多苦難的。好像沒有得到佛的保佑。這是什麼原因?他必定沒有做到佛所說的幾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聞佛名號(包括聞經),『歡喜信樂』。聽了真正能生歡喜心。歡喜心一定從信心裡面生的。他要不信、不願意求生,那來的歡喜心?「樂」是愛好。喜歡西方極樂世界,喜歡這一部《無量壽經》,對於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境界,修行的方法,真正生起愛好。這就與佛相應。

『禮拜歸命』。「禮拜」是心裡面對佛、對極樂世界、對經典、對這個法門具足真實的恭敬心。這叫禮拜。否則的話,沒有真誠、恭敬,每一天在佛菩薩面前磕十萬個頭也枉然。那不叫禮拜。為什麼?沒有誠敬之心。真正具足誠敬,你縱然一天一拜也沒拜,可是諸佛都認為你禮拜了。為什麼?真誠的恭敬,具足『歸命』。歸命就是歸依。「歸」是回頭,「依」是依靠。

「歸命」比歸依意思還要深。我們從世間法回過頭來,一心依靠《無量壽經》,依靠阿彌陀佛。從一切大、小乘法門裡面回過頭來。過去學禪也好,學教也好,學密也好,我都回過頭來專依這部經,專念阿彌陀佛,這叫「歸命」。一心歸命。

『以清淨心,修菩薩行』。「菩薩行」就是佛在經典上教我們修行的原則。念佛人一定要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十願,這就是菩薩行。我們在一生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遵守這個原則,不敢違犯。用清淨心修,這就是菩薩行。

你能具足這些條件,諸天世人見到你,一定尊重你,必然也禮敬你。這是真正佛弟子,真正彌陀弟子。如果我們違犯,那就不是真的佛弟子,就是冒充的。冒充的佛弟子,天人瞧不起。雖然外表裝得很像,天人有天眼,一下就看穿了。所以不能瞞過天龍、鬼神。這是天理。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是第二十六「聞名得福願」、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聞名得福」是什麼意思?就是這一生還不想往生,覺得世間還不錯,來生還想得人天福報。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你的條件可以作佛,不作佛,以這個條件換取來生得生人天福報,那還有什麼問題。阿彌陀佛很慈悲,也滿你的願。所以說『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古時候生在帝王之家,貴族的家庭,這是福報。『諸根無缺』。身體健康,相貌圓滿。

來生得福報,如果把修行忘掉,去享福了。那真是可惜。這一生所修的,來生就報掉了。所以真正有福之人,來生享福還不忘修行,還繼續修行,福報才能長久。

第二十七「修殊勝行願」,是阿彌陀佛威神本願加持他,不昧本因。來世享福,還繼續不斷修行。『常修殊勝梵行』。這個「殊勝梵行」,還是念佛修學淨土。這真正是慈悲到極處了。

從第十三願到二十七願,說明阿彌陀佛如何以本願威神去接引、加持、幫助十方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都是與阿彌陀佛有緣的眾生,也就是『聞我名字,歡喜信樂』,這一類眾生。

下面繼續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的狀況。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這是第二十八「國無不善願」。我們世間惡事、惡的果報很多。既然有惡事、有惡報,當然就有惡名。西方世界連惡的名都沒有,那裡還會有人造惡業?還會有惡的果報?譬如說「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牲,是惡名。世間有人造三惡道的因,所以有三惡道的果報。西方世界沒有人造惡因,所以沒有惡的果報,連惡的名稱都聽不到。西方世界稱之為極樂,就從這個地方來的。

所有眾生。

「所有」是指十方一切眾生。

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於定聚。

這是第二十九「住正定聚願」。十方世界的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住於定聚』。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可以分為三大類: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

什麼叫「正定」?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得成正果。這種人叫正定。什麼叫「邪定」?這些人修行,雖然很用功,很精進,他一生修行,決定得不到結果。「不定聚」是指我們一般凡夫。這一類的人,要看運氣,遇到正定聚的,就學了正定;遇到邪定聚,可能就學了邪定。所以說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們很幸運,遇到大乘法裡面最殊勝的淨宗法門,當生成就的法門。假如我們死心塌地,一心歸命,專求、專弘,這是第一正定。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條件去的。

西方世界沒有邪定聚的人,也沒有不定聚的人,都是正定聚的。到達西方世界,在一生當中個個都圓成佛道。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這四句是第三十「樂如漏盡願」。「漏」是煩惱的代名詞。「漏盡」就是煩惱斷盡。「漏盡比丘」就是小乘的四果阿羅漢。證得四果阿羅漢,他那種快樂,佛知道、菩薩知道,我們凡夫不知道。即使佛為我們說了,我們也沒有辦法體會到。為什麼?那個樂我們沒享受過,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情。佛舉這個例子,我們能體會到一點。

『永離熱惱』。「惱」是煩惱。人一煩惱,心就煩燥,身體就發熱。我們講火氣上升,動肝火,瞋恚心起來了。熱惱永遠沒有了,也就是這個人瞋恚、嫉妒、障礙的念頭沒有了。貪、瞋、癡、慢都斷了,『心得清涼』。這個境界,確實是阿羅漢的境界。因為三界之內的見思煩惱,他確實是斷了,確實永離了。這個時候心裡面的快樂、喜悅,就是佛經裡面常講的「法喜充滿」。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這兩句是第三十一「不貪計身願」。如果還有這種事情,佛說他就不成佛了。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可見他的願都兌現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可能再有煩惱。

『貪計身者』。「貪」是屬於思惑。「身」是屬於見惑。這一句就是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永遠不會再起見思煩惱。

為什麼世尊要把這願放在大願裡?他的意義很深。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斷,所以心裡懷疑,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萬一煩惱又起現行,怎麼辦?我們在世間,見思煩惱、貪、瞋、癡、慢,有時候還起現行。念佛把它壓住了;不念佛,它又起來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會不會有這種現象?佛這一願的加持,使你見思煩惱,縱然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永遠不會起現行。如果還會有一念起來,阿彌陀佛就不成佛。他既然已經成佛了,這一願做到了。

這是得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的煩惱不要斷,到西方極樂世界自然就不起作用。諸位曉得,我們在這個世界,要靠自己斷煩惱,不容易!到達西方世界不需要靠自己力量斷,彌陀本願的加持,就容易太多了。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這是三十二「那羅延身願」。「那羅延」是梵語,是金剛力士的名字。佛在經上常常舉他做例子。那羅延金剛是金剛力士中,身體最強壯,能力最大的。

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強壯就像金剛那羅延力士一樣。實際上,那羅延金剛是萬萬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但是在我們世間已經找不到第二個人了,所以用他來做比喻。

「金剛」是堅固。它是非常堅硬的物質,它能破壞一切物質,一切物質不能破壞它。所以佛常用金剛來比喻「般若」。這說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的金剛不壞身。這個世間,我們的身體非常脆弱。受一點風寒,身體就得病,吃壞一點東西,也得病。西方世界人的身體跟十方世界眾生不一樣,確實是金剛不壞身。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這是三十三「光明慧辯願」。佛有「常光」。我們畫佛像,佛的頭部有「圓光」。不但佛頭部有圓光,佛的身也放光,這叫「常光」。揀別不是「放光」。「放光」是有特別的因緣。「常光」是自然就有光。

佛有光明,菩薩有光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人,造作一切罪業去往生的人,都有光明。他們跟佛菩薩一樣,皆有光明照耀。這也是彌陀本願的加持。

光明是佛的智慧。光明是自性般若智慧。佛以他的願力,伏滅了我們的煩惱;以他的願力,啟發我們自性本有的般若光明智慧。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快速的原因∣得佛力加持。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所以那個地方成佛太快了,是我們意想不到的。故能「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

善談諸法祕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

這是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絕大多數是慈悲心懇切。自己在六道裡面受盡了苦難,不願意看到別人受苦、受難,總是要想盡方法去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所以很多人迫不及待,不想在西方世界快速成佛,想以菩薩身分到六道裡面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一定要「辯才無礙」,一定要通達種種法門。

『善談諸法祕要』。這絕不是煩惱沒斷的人可以做得到,也絕不是二乘權教所能做得到的。必定是法身大士,才有這個能力。我們要憑自己的能力,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再破幾品無明、證得法身,那談何容易。

通常佛講修行要經歷三個阿僧祗劫,才能達到這個地步。時間太長了!所以發願救度一切眾生,如果自己不具足這樣的智慧、德能,那只可以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辦不到的。可是生到西方世界就行了。

生到西方世界,要住多久、學多久,才可以回來度眾生?這很多人關心。這一願裡面,阿彌陀佛並沒有限制我們在西方世界要住多久,要學多久。沒限制,就好辦了。到達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給他老人家頂禮三拜,就說娑婆世界眾生苦,我很想做菩薩,到那裡教化眾生。請教阿彌陀佛,行不行?阿彌陀佛一定說:「好,你去吧。」

要智慧、要神通、要德能,佛第三十四願加持你,所以有智慧、辯才。「善談諸法祕要」。乃至於『語如鐘聲』。音聲之美、洪亮,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彌陀佛加持你。

真正要想發心行菩薩道,教化眾生,趕緊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不到極樂世界,不見阿彌陀佛,要想到達這個境界,那就準備好好的去修行三個阿僧祗劫。沒有這麼長時間修行,這個能力是得不到的。所以西方世界的殊勝,不讀四十八願,不讀《無量壽經》,不知道。讀了之後,才真正能體會,能明白。才曉得為什麼那些菩薩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道理就在此地。

不到極樂世界,智慧、能力,一定要自己修得。我們自己性德裡雖然具足,但是沒有修德,本性裡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唯有到極樂世界,蒙佛本願加持,不需要那麼長時間修行,立刻就能用得上。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這四句是第三十五「一生補處願」。這一願也是對我們提出了決定的保證。保證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

『補處』就是後補佛,就是等覺菩薩。像觀世音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後補,阿彌陀佛入滅了,他就成佛了。彌勒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後補,釋迦牟尼佛的法運盡了之後,他到這個世間來成佛。彌勒現在是菩薩,將來是佛,我們稱他「當來下生佛」。將來他到這個世界示現作佛,是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文殊菩薩,在華藏世界,是毘盧遮那如來的後補佛。實在講這種地位就是已經成佛了,但不在佛位。

一個世界只有一尊佛,不能有兩尊佛。好像一個學校只有一個校長,不能有兩個校長。他的能力、智慧確實可以做校長。但是現在的校長還沒有退位,他要等校長退位,才能繼任。所以等覺菩薩,實際上就是成佛了。成佛而不在佛位。

生到西方世界,一生中決定得到後補佛,不等到第二生。所以這個法門,古大德常講,是當生成就的法門。

也許諸位聽過,密宗裡說「即生成佛」。印光大師在《嘉言錄》裡講密教這一部分,說密宗裡的即生成佛,跟小乘裡所講的阿羅漢果很接近。由此可知,他成的是天台家講的藏教佛。藏教上面有通教、別教、圓教。他成的不是圓教佛,而是藏教佛。藏教的佛,沒有明心見性,實際上就是小乘的阿羅漢。小乘最高的果位阿羅漢,就是天台家的藏教佛。辟支佛的果位沒見性,雖然見思煩惱斷了,但是塵沙煩惱沒有斷,無明一品也沒破,是這樣的境界。這個境界已經不容易了,很難證得。

《無量壽經註解》是黃念祖老居士作的。黃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剛上師,諾那活佛的傳人。他很老實,不騙人。他跟學密的同學們說:中國大陸最近四十年,學密成就的只有六個人。太難了!所以他勸人念佛。他在《淨土資糧》、《谷響集》裡勸學密的人一定要加持《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部經,念佛發願求生淨土。他是真正密宗大德,不騙人,真正愛護人。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黃老居士這一番苦心,要細細去體會。就是叫你老實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圓教佛),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第五卷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六「教化隨意願」。這一願非常重要。使我們對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阿彌陀佛到他方世界去自由活動?這個疑問得到了具體的答案。

從這一願來看,確實西方世界真正是無比的殊勝。在任何地方修學,總得要費一段時間,自己能得到智慧、神通、德能,才有能力自在的幫助別人。因為這不是普通的事情,不是普通的學科能力,因此確實是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到西方世界,幾乎全部時間都省下來了。彌陀願文裡面,明白告訴我們,他沒有任何限制,真正是隨意自在。

『除其本願,為眾生故』。願度一切眾生,是每一個人的本願。四弘誓願第一條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切人基本的願望。如果願力很強,又感覺到眾生天天在受苦、受難,迫切地需要幫助,我們到達西方之後,就想要趕快去幫助這些苦難的眾生。

『被弘誓鎧』。「被」跟「披」是同音,也是一個意思。是披鎧甲。「弘誓」是指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常常發,到達西方世界,如果有能力,我們的誓願應當要對兌現。就是『教化一切有情』。

『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這三句是菩薩教化眾生的內容。

我們教眾生什麼?當然像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經論科目非常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條。這三條是有層次,有階段的。

第一階段是初學,要教眾生『發信心』。信什麼?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至少有六樁事情,一定要建立信心。

第一「信自」,要相信自己。古人說:「人皆可以為堯舜、人皆可以作聖賢」。要相信自己有良好的本質,相信自己可以作聖、作賢、作君子。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人對於自己有信心,前途真的是非常光明遠大。一個民族有信心,一定能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為世界帶來和平、幸福。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我們學佛一定要有信心,決定能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要作佛。佛是具足究竟圓滿智慧的人,具足圓滿德能之人。佛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相信我們念佛,一定能生極樂世界,一定能見阿彌陀佛,一定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是相信自己,自己沒有信心,那就沒有法子了。佛菩薩幫助人,是幫助有信心的人,沒有信心的人,就叫無緣之人,佛菩薩幫不上。

第二「信他」。「他」是指世出世間的聖賢人。古聖先賢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所以他的教訓、教誨,決定是公正、沒有私心。他並不求我們恭敬,也不求我們供養。他對我們的慈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父母對子女還有條件,唯獨聖賢人對於社會大眾沒有條件。佛法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對他要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教導決定是好的、是善的、是美滿的。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孔孟的學說,流傳到後世,後人奉為經典。諸子百家裡面也有很多寶貴的教訓,這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誨,都留在經典之中。佛門的經典,我們稱之為《大藏經》,這是佛陀對眾生教學的全部課程。我們要相信。這是「信他」。

「信自、信他」,是基本的。第三要「信因」、第四要「信果」。世出世間一切法,絕對不會超過因果的定律。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有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是真理。如果說做善因得的是惡報,造惡因得的是善果,佛說絕對沒有這種事情。

我們往往看到世間的惡人很享福;看到很多善人生活很艱苦。這是我們肉眼凡夫只見到現前的狀況,不知道因果是三世的。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是前生種的因。他前生修福,所以這一生享修福得的果報;他這一生沒有繼續修福,卻造罪業,所以我們看到享福的人造罪業。怎麼沒有果報?他享的福是前生修的,罪是現在造的。現在造的罪業,是來生受報。

佛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要想知道前生造的是什麼因,我們現在這一生享受的就是。前世造的因,是現在所受的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要曉得來生的果報如何?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這一生造作的是善,來生必定得善果。這一生造作的是惡,來生免不了有惡報。所以因果是三世的,不是在眼前的。這我們一定要曉得。要相信因,要相信果。整個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論上。

我們看古大德的判教,《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是一乘因果,都脫離不了因果。《華嚴》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輪。根本是依因果建立的。一切經、一切法門,皆是根本的枝葉,是《華嚴》的眷屬,當然也離不開因果的定律。

第五要「信事」,第六要「信理」。「事」跟「理」離不開,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我們的信心至少要建立在這六個基礎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理如果真的明白了,真正能肯定了,有許多事我們並沒有見到,我們能信。為什麼?有理論做依據。

佛在大乘經典裡面講這些理,講得很廣泛、很深刻。佛說得很多的,像《華嚴》裡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佛把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對這個道理參透了,經上講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能信得過。佛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也是個重要的理論。一切法既然從心想生,這心想什麼,就能變現什麼。於是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也能接受了。為什麼?從心想生。這確實是真實的。大到虛空世界,小到我們身體的生活狀況。這個道理都包括了。

我們能信,才能立志奮發,才能立志向上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不會自甘墮落。這一條非常重要。

有圓滿的信心,再提升一層,第二個階段的教學要偏重在『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為。我們想奮發向上,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行為。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快樂、美滿,這些確實可以得到。從那裡得到?從「菩提行」當中得到。「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覺,不能迷。迷就會做錯,就造罪業。如果樣樣都覺悟,樣樣都明瞭,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自然就做到恰到好處。對自己有利益,對別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行。菩薩教化眾生,是教的這些事情。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賢道』。菩薩叫「行」,普賢叫「道」。「行」跟「道」有一點差別。道是大道,是通到大聖人這一條路。修這個法門可以成佛,這才叫道,是通達如來果地上的大道。

普賢行我們在阿彌陀佛願文裡面看到了。在《無量壽經》第二品裡面,我們看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的)。本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很要緊。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普賢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普賢大士的法界,是純一菩薩法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底下還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大乘菩薩眾多,修行的法門也眾多。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只修一種法門——普賢行。也就是《華嚴經》末後給我們講的「十大願王」。他們修學的這十條是總綱領,念念都離不開這十個綱領。

普賢行跟其他菩薩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個菩薩不能比的。菩薩心量已經很大了,但是還有限度,還沒有達到圓滿。譬如菩薩行,像月光一樣,從初三、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三、十四,光明越來越大。菩薩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圓滿,十四還沒有圓滿。普賢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滿月。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圓滿起修。所以他的「禮敬」、「稱讚」,都是稱性、都是圓滿的。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

以上是教化眾生三個階段。一切佛菩薩倒駕慈航到我們世間來教化眾生,有這三個階段。眾生的根性是初發心的,就教他建立信心;已經有信心的,就教他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為;已經修正生活行為的,就教他普賢大道。

『雖生他方世界』。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他們度眾生的願很懇切,見到阿彌陀佛,就向佛報告想到他方世界去幫助眾生。阿彌陀佛會同意,他立刻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

你是帶業往生的,煩惱沒斷;到達他方世界,又有六道,會不會再造業?會不會再墮落?會不會再受惡報?這是我們很擔心的一樁事情。有阿彌陀佛這一願加持,就不會了。

『永離惡趣』。「惡趣」指三惡道。你到這個世間來教化眾生,永遠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不會墮三惡道?彌陀本願加持,使你念念覺而不迷,就不會造罪業。不造三惡道的因,當然不會有三惡道的果報。

佛加持我們、幫助我們,在這個世間示現不同的身分。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身;應該教導眾生那些方法,他就運用那些方法。所以非常靈活,一點也不呆板。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

或者是為眾生『說法』,或者示現處處喜歡『聽法』。他聽法是給眾生做一個榜樣,在佛門叫「影響眾」。這個人有地位、有學問、有道德,示現這樣一個身分。他在社會上有很高的地位,被大家所尊敬。那個地方有法師講經說法,他都願意去聽。這影響很多人。別人一看,某人在那裡聽經,大概講得不錯,我們也去聽聽!所以他會帶動一些人來學佛,帶動一些人來聽經,做影響眾。「聽法」是這個意思。

『或現神足』。「神足」就是現在講的神通。但是神通不是現給普通人看的。如果現給普通人看,普通人太多了,到處現神通,會把佛法擾亂了。諸位要曉得,佛、菩薩、羅漢,確實都有神通,但是佛「不以神通作佛事」,不用這個方法。為什麼不用這個方法?因為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假如佛、菩薩,用神通來接引大眾,妖、魔、鬼、怪也用,佛跟魔就混淆不清了。那個是佛、那個是魔?沒法子辨別了。因此佛、菩薩不用神通,用講經說法,用斷惡修善,用這種方法來教化眾生。魔沒有能力做到。

佛菩薩對誰用神通?在我們中國歷史上看到。佛菩薩示現神通,對象只是對於國家、社會,有一定影響力的人。他觀念轉過來之後,政策就改變了。所以佛、菩薩現神通,多半是對國王、首相一類的人物。他是決定政策的人,他能有緣分。也就是佛菩薩神力變現,他能相信,他能接受,佛菩薩才用這個方式。如果他不能接受,他根本不相信,佛菩薩也不會對他示現了。這些事與理我們要明瞭。

佛度眾生是以說法、教導為主。神足是不得已才用的,而且一定在機緣成熟,會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他才會用。佛菩薩絕對不提倡迷信,不會叫人對神通產生迷惑。不可能用這種方法的。

『隨意修習,無不圓滿』。這兩句非常之好,讓我們得到了自由的意志,達到究竟圓滿。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這段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供具』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生活必須要的物品,是供養自己的。除了飲食衣服之外,像居住、交通工具,這些生活上享受的物質,供具裡面都包括了。

第二種意思。西方世界菩薩,常常去親近十方諸佛如來。見佛、向佛請教的時候,西方世界的菩薩總要帶一點禮物去供佛。所以供具,也就是禮物。供養一切諸佛菩薩的禮物,也在這一句當中。

這些用品隨自己的意思變化,無不滿願。這就是「衣食自至」。不必要經營。我們這個地方生活很苦,大家每天這樣繁忙,到處奔波,為的是衣食。所以生活很艱難,謀生不易。西方極樂世界生活就很自在了。《觀無量壽經》講得詳細,想吃的念頭才起,百味飲食,自然現在面前。實在講,這是我們去往生的凡夫習氣沒斷,有時候還會想吃東西。其實在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飲食。所以飲食一現前,自己就曉得現在在西方世界不需要了。這一覺悟,飲食立刻就沒有了。不需要去收拾,自然就沒有了。所以衣食生活,一切隨心所願,隨念現前。這真是得大自在。不要的時候乾乾淨淨,要的時候樣樣都不缺,是這樣美好的生活環境。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三十八「應念受供願」。十方諸佛無量無邊,「供佛」福報最大。供佛一定聽佛說法,每一天都供養十方諸佛,每一天都接受一切諸佛的教誨。我們常講福慧雙修。圓滿的福慧雙修,一定要在極樂世界。如果不到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想福慧雙修,太難了。西方世界的人是同時供諸佛、聞圓滿的佛法。

西方世界的人,都有如來果地上的神足通,所以供養諸佛是化身去的。佛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都有能力,化無量無邊身,同時供養一切諸佛,同時聞佛說法。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這個能力。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

這是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嚴 』是莊嚴。世間人所講的美麗,佛法裡說莊嚴。莊嚴就是美麗的意思。『淨』,它不但美,還清淨。我們世間雖美,不淨。它本質就不清淨。譬如說花很美,它不淨。為什麼?過兩三天,顏色就變了,氣味就難聞了。不像西方世界永遠清淨,永遠不變。

『光麗』。「光」是光明。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而且所有一切物質都有香氣,所以那個世界都稱之為「香光莊嚴」。一切物質自然有香氣,有光明。

『形色殊特』。「形」是形狀,「色」是色彩。不但多而且美,非常奇特殊勝,是他方世界裡面所沒有的。

『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量」是數量,品種的數量,數目的數量,都是無量無邊。無法稱量,就是沒法子說出來,太多了,數字太大了。

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的能力,幾乎都達到七地以上的境界(他們都是阿鞞跋致的菩薩)。這樣高的智慧、神通,他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物質之美,有多少品種,有多少數量,他們也不曉得。這就說明,實在是太多了。我們講琳瑯滿目,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包括第四十「無量色樹願」、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這兩願是說明西方世界物質環境的狀況。前面說的是人事,這個地方講物質環境。第三十九願「莊嚴無盡」是總說。

四十願是在無盡莊嚴中,說明《彌陀經》上講的七寶行樹,用這個來做一個例子。『無量色樹』。樹顏色很多,樹木高大,是性德變現的。『高或百千由旬』。

「由旬」是古印度長度的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很大,經典裡面記載,古印度一個由旬,等於中國四十里。中國古代的「里」,比現代要短。像古代度量衡的「尺」,跟現在用的尺不一樣。弘一大師的《律學三十一種》,是他對於戒律的研究有三十一篇合印在一冊。裡面有一篇叫「周尺考」。他做考證的工作,周朝時候的尺,大概相當現代的尺五寸多一點,不到六寸。經典上記載,從前人的身高都是一丈多,其實比我們現代人高不了好多。因為那時的尺短,一丈就是現在的五尺多,還不到六尺。所以身高兩丈,也不過現在的一丈多一點。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讀古書就不覺得奇怪了。

一由旬是四十里,就算打個對折,也有二十華里。要比起外國的長度單位公里,就更小了。我們中國一華里,大概只有一公里的二分之一,一公里是兩華里。要照這個算法,一由旬差不多是現在的長度十公里。

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個星球大,地球太小了。我們知道太陽的體積比地球就大得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那一個星球,恐怕不是太陽能相比的。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在太空當中探索,太陽在星系裡是一個小星,比太陽大的星不知道有多少。西方極樂世界是個很巨大的星,那個地方的樹,是百千由旬的樹,是四百萬里的樹。因為他的地太大了,所以有這麼一個比例。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報身也大。「讚佛偈」讚歎阿彌陀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想想看阿彌陀佛的像多大!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跟阿彌陀佛都一樣大。以他那麼大的身,有這麼高的樹,跟我們在世間看大樹,大概是差不多。如果他們的樹像我們樹的高度,那簡直變成小草了。

殊勝莊嚴裡,『諸佛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善根劣者」就是下下品往生的人。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種真善美慧的物質享受,他們都得到了。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這是第四十一願。「諸佛」是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你想看一切諸佛剎土,在寶樹之間就見到了。想看什麼地方?相就現在那裡,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我們現在電視還沒有進步到這不需要去撥按鈕,念頭一動,想看那裡的畫面,馬上就自動轉換。那個地方是隨心所念,念那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在寶樹中,顯現出來了。西方世界看十方佛國土,畫面是立體的,都能看見。因此我們這一生的家親眷屬,過去生生生世世的家親眷屬,我們要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只要心一動念,就在寶樹當中全部看見了。這是「樹現佛剎願」。見的相就像明鏡,睹其面像,看得清楚、明白。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這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這一段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廣大,用現代話來說,它是非常大的超級星球。「嚴」是莊嚴,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美。非常之美。「淨」是乾淨。

『光瑩如鏡』。它的光明,瑩潔就像明鏡一樣。

『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這個星球放光,有非常美的光明。地球也有光,我們在地球上沒有感觸,太空人飛到太空,照出一些照片,我們看到地球在太空當中,是藍色的,也是很美的一個星球。它放光,所以在外面看星球都有光明。地球的光,是反射的光。光的色彩是與星球物質有關係。

西方世界的物質本身放光,所以徹照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眾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一切有緣的眾生,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光明,都生希有之心,生尊重的心,歡喜心,好樂心。那一類的眾生能見到?心地清淨的人,就見到了。我們今天見不到這個光明,見不到這個星球,是我們的心有障礙。只要修清淨心,心淨則國土淨,心地清淨,我們的能力就大了。十方諸佛剎土,有很多我們能見得到、能與它起感應道交。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

這是第四十三「寶香普薰願」。西方世界,他的物質沒有一樣不放香氣,非常好聞的。『寶香』是嗅覺的享受。種種光麗,是視覺的享受。

其香普薰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西方世界寶香,我們有沒有機會聞到?可能偶而有機會。也許我們同學當中,有這種經驗的人。這是與佛有緣,過去生中的善根成熟時,佛力加持,讓我們能聞到寶香。這種機會比見到光明的機會要多,要來得容易。緣成熟了,你就可能遇到。這個香氣,確實是世間所沒有的。我們感覺一陣異香,時間或長、或短,短的幾秒鐘,長的可能有一分鐘。有這種感應的人不少。可見得這是事實,不是虛假的。這是香光莊嚴,是極其美好的世界。

到這個地方,彌陀的本願把西方世界依正莊嚴的概況都介紹出來了。後面第四十四到四十八願,這五願是佛特別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這些菩薩度化眾生。願力很強,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但是他們對於西方世界非常嚮往,自己還沒去,到處勸別人去。因此他們的願力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也相應、也契合。後面五願是阿彌陀佛對於這些菩薩特別的加持。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段包括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這是特別講他方世界的菩薩們。

『聞我名已』。他們有緣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他們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也能跟西方世界的大眾相等。這是彌陀對他們的加持。

他能得清淨心,能得大自在。『解脫』就是大自在,自行化他,都能隨心如意。『普等三昧』。「普」是普遍,「等」是等於。等於如來果地上的三昧。是正受,是正常的享受。能得到這個利益。

『諸深總持』。總持是對法門來說的,總一切法,持一切意。諸深總持,實際上就是這一句彌陀名號。古德從一切經歸納、觀察、研究得到的結論,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法門,歸納到最後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說法是這個原則,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佛法,也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就是真實的諸深總持。

『住三摩地』。「三摩地」是指念佛三昧,也就是《彌陀經》裡講的「一心不亂」。『至於成佛』。一直到他成佛。

到這個地方,這是「普等三昧願」。下面一句是「定中供佛願」。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西方世界的人,能分身到十方世界去供佛、聞法。這些菩薩們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也有這種能力。

我們把前後文合起來看,前面願文裡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都能隨意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他們是化身去的。怎樣化身?也是定中化身去的。可見得沒有定,就沒有這能力。六種神通都是從「定」裡面出生的,所以「定」很重要。定中能恢復自己的本能。這種本能,現在人,叫做「神通」。離開一切妄想、煩惱,讓心定下來,靜下來,能力就恢復。心一亂妄想多了,雜念多了,煩惱多了,這能力就喪失了。

所以這是佛對他們加持。供養一切諸佛,是修福;聞佛講經說法,是修慧。

『不失定意』。這一句很重要。因為定功薄弱的人,福慧一現前,他往往就亂了。他生歡喜心。歡喜心一生,就亂了。所以歡喜也是煩惱的一種。中國人講「七情五欲」。七情就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歡喜是情,動了情,定意就失掉了。

在享受中,沒有動情,那叫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享受動感情,不正常。諸佛菩薩種種享受,他不動感情。不動感情的享受是正常的,我們享受都是動感情的,這是錯誤的。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

這兩段是特別為他方世界菩薩而發的大願,也就是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

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這裡面一共有三願。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彌陀願力加持,這些菩薩雖然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些功德利益,他們幾乎也都得到了。這說明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這個地方我們要學,我們要覺悟。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真正的慈悲。我們凡夫都有成見,阿彌陀佛就很大方。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當然他歡喜接納。不念阿彌陀佛名號,不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幫助他,同樣加持他。這樣廣大的心量,我們要學習。我們世間人心量很小,排斥異端。縱然同是學佛,參禪的人排斥念佛的人,念佛的人跟參禪的人不相往來。這是錯誤的。所以讀經,我們應當懺悔。雖然法門不同,還是要互相幫助、互相照顧。這才是真實的慈悲。

『證離生法』。「生」就是生死。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遠離了,都斷掉了。就是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

『獲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文就是「總持」的意思,跟前面『諸深總持』是一個意思。這地方講得到了陀羅尼。「陀羅尼」也可以解釋為一切法的總綱領。抓到了總綱領。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平等住」是佛住。「平等」就是平等心。《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問:「應云何住」?他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應當安住在那裡?這個非常重要。「如何降服其心」?心裡妄念很多,煩惱很多,怎樣能把它息掉?心到底安住在那裡最妥當?此地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答覆,就是須菩提尊者想要知道的答案。要得「平等住」。他真得到了。《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心地要清淨,要平等,要覺而不迷。這就是佛性。所以他得平等住了。

『修菩薩行』。「菩薩行」是六度、是普賢十願。「六度」是大乘菩薩行,「十願」是最高級的菩薩行。『具足德本』。「德本」是性德之本。真如本性裡一切美好的根本,都具足了。我們具不具足?當然具足。為什麼說這些菩薩這個時候才具足?菩薩具足,是都能現前了。我們是本性裡具足,但有障礙。有煩惱障、所知障,把它障住了,不能現前。他們這一切障礙沒有了,可以具足現前,得到受用了。我們的性德現在不得受用。

『應時不穫一、二、三忍』。這一、二、三忍,《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從「音響忍」到「無生法忍」。黃念祖居士《註解》的意思是證得地上菩薩的果位。這一、二、三忍是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音響忍」,是初地、二地、三地。第二個階段是四地、五地、六地;第三個階段是「無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果位,幾乎達到圓滿了。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幸運,因為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雖然自己沒有證,得佛的本願加持,使我們能達到這個境界。

這是講他方世界的菩薩,他們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沒有見到阿彌陀佛,只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讀到《無量壽經》,心裡生歡喜心,能將這個法門普遍勸導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願力加持他們,雖然他們沒有達到圓教地上菩薩的地位,佛以願力幫助他們提升,使他們也有地上菩薩的智慧、德能。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末後這一句也就是圓證三不退。刻實而論,等覺菩薩才真正圓證三不退。這個地位太高了,幾乎與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位平等。這也就是一生圓滿成佛。

這是佛加持他方世界的菩薩,使他們的能力也能提升到這樣的境界,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功德、利益是平等的。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到阿彌陀佛的心量,確實非常地廣大,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第六卷

諸位同學:

這一次我們研究的課題,是《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在這部大經之中,我們選定第六品做我們早課讀誦的經文,晚課就選今天研究討論的六品經。我們為什麼在全經裡面選這兩部分?

佛法無論在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之中,最講求的是「相應」。也就是我們所讀誦的、所修學的,要與所期望的能相應,這才能達到我們嚮往的目標。淨宗最要緊的期望,是在一生當中以最穩當、最快速的方法,達到圓成佛道。這個方法,世尊告訴我們,就是教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專心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不退,能在一生當中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從《無量壽經》、從《觀經》、從一些大乘經論當中,證實了世尊所說完全正確。於是我們採取第六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做為我們早課念誦的經文。

四十八願是淨宗的根本,是西方導師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宣說,世尊為我們傳達這個消息。除了淨土三經是專門介紹之外,在一切大乘經論裡面附帶為我們推薦、介紹的,非常之多。所以古人說的「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就是指歸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世尊是這樣勸導我們,我們在經典上見到,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教化一切眾生,也是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為第一。我們見到之後感到非常地驚奇,也感到非常地興奮,我們在這生當中有緣遇到。

所有一切的介紹都離不開四十八願。可以說介紹的經文只不過是四十八願的詳細報導而已。所以淨宗確實是以四十八願為中心。這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我們選這段經文做早課,希望自己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從內心裡面發出度化一切眾生的大願,而不是僅僅仰慕彌陀本願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要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就相應了。心與願要相同,如果我們的見解、行止與佛的標準相去甚遠,願不能實現,就變成了空願。因此我們的見解、行止與佛也要相應。

佛教導我們行為的準則,散見在經中,自始至終處處可見,但是以三十二到三十七這六品為最集中、最密集,就是教我們要斷惡修善。我們不但要修善行,更重要的是要淨化身心,把善行變成淨行。那麼我們的生活行為與佛說的也相應了。心、願、解、行與佛都能相應,往生才真的有保證。這是我們選定這六品經做為晚課修學的原因。

早晚課本我們印出來,也流通一個時期了。有一些同學還沒有機緣遇到全經的講解,讀誦這個本子對於這兩段大意要能清楚,對於修學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過去清涼大師判攝《華嚴》,他用「信、解、行、證」。這四科無論在大、小乘,無論在宗門、教下,都是決定不變的原則。首先我們對於經典要有清淨的信心,認真地去學習。第二個階段要求解,要有正確圓滿的理解,然後才能依教奉行。

我們把經典所說的道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典裡面所有的教誨,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這叫「修行」。我們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與經典完全相契入、相融合了,這就叫「證」。這個時候,我們學佛就得到究竟圓滿的受用。由此證之,這一門學問是真實而有用的。我們學得有價值、有意義,給我們帶來真實的幸福、真實的美滿。這是從朝暮課誦裡面學習重要的意義。

壽樂無極第三十二。

這一部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之後,分成四十八品。這一部分是第三十二品。『壽樂無極』是這段經文的小標題。佛說經沒有分段,也沒有標題。分段、標題是夏蓮居老居士加的,使我們展開經文,眉目更為清晰。

經文從這段開始是彌勒菩薩當機。大經一開端是阿難尊者當機,到這個地方是彌勒菩薩當機。所以經文一開端是『佛告彌勒菩薩』。

本經第四十六品,世尊在經文上有這麼一段話,『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付囑汝等,做大守護』。這一句話很重要。

「如理宣說」是指這一部經的全部。佛不是隨便說的,是與理論、與事實完全相應的宣說。這是我們能信得過、能肯定而不懷疑的。

「付囑汝等」。「汝等」是指的彌勒菩薩跟阿難,以及與會的這些大菩薩們。如果把意思引申,凡是後世曾經讀到這部經文,聽到這部經文的人都有份。換句話說,世尊不但勸勉我們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而且還要擔負起宣傳弘化的使命。也就是說把這部經典、法門,盡心盡力的去推薦給別人、介紹給別人。這就是「付囑」跟「做大守護」的意思。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把度後世這些眾生的這一樁大事,付託給這些菩薩,特別是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將來下生做佛的時候,因為他受過釋迦牟尼佛的付託,他當然要講這部經,當然要說這個法門。但是彌勒菩薩下生還很久遠。在《彌勒下生經》裡面說,他要到佛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才在我們地球上出現。那麼現代有一些學過科學的同學懷疑,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我們地球還在不在?這是真實的一樁事情。但是佛所講的這個世界,並不限於這個地球,佛所講的是娑婆世界。而娑婆世界實在講是太大了。

《地藏經》上講,造五逆十惡重罪之人,要墮在阿鼻地獄。阿鼻地獄的時間很長。這個世界壞了,怎麼辦?他搬到他方世界的阿鼻地獄去,等到這個地方世界又成了,他再搬回來。原來是這麼回事情。根據這些經文,我們就曉得,太陽系的成、住、壞、空,與佛所說的關係不大。

太陽系壞了,還有銀河糸。銀河系壞了,還有更大的星系。要是以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我們現在天文學家所講的銀河系,只是佛經上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娑婆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麼這三千大千世界裡面有多少個單位世界?至少有一百億個。可見這一百億個單位世界,這裡壞了,可以搬到那裡去住;那裡壞了,可以搬到那邊去住。所以這一樁事情,我們大可以不必擔心。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實的。

五十六億七千萬年,這個數字從那裡來的?它是有根據的。

彌勒菩薩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四百年。也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計算,兜率天人的壽命是四千歲,四千乘三百六十五再乘上四百,那個數字就是兜率天人的壽命。所以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壽命盡的時候,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示現做佛。這是賢劫中第五尊佛。

在這一品經,佛首先為我們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壽量、享受,都是「無極」的,也是無有言語能說得盡的,也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這是說『壽樂無極』。

經文在此把前面三十一品經做為一個結論,在這個地方勸勉我們。又特別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人事環境之美。古人常說「做事難,做人更難」。人情的變化太大了,怎樣才能與人和睦相處?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西方極樂世界人事環境,實在講是太美、太好了。諸佛剎土在物質環境上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有很多,但是在人事環境上能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幾乎看不到。這就是諸佛如來對於阿彌陀佛極端讚歎、極力勸勉大眾往生,真正的理由就在此地。人事環境太好了,所以勸導我們要親近。

後半段講『國土微妙』,勸我們發願往生。這是這一品裡面的大意。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

當時講經的法會,彌勒菩薩參加了。我們在經文第一品、第二品裡面見到這些人。下面的話是佛說的。

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

『無量壽國』就是無量壽佛的國土。「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我們在經典裡面所見到的這個世界,不是一般的世界。一般諸佛剎土有十法界,而這個世界是道地的一真法界。他裡面所顯示的是普賢菩薩。我們在第二品就見到『德尊普賢』。而世尊在《華嚴》裡面告訴我們,菩薩如果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圓滿成佛。

西方世界沒有本土的人,都是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像我們現在講的,他是每個地區移民過去的。他移民的條件很嚴格,一定要心地清淨,心淨則土淨,於是那一邊就變成淨土。這是移民條件限制的,所以它跟一般國土不一樣。一般國土眾生都是善惡業雜染,不是這麼純粹清淨。他這個地方純粹清淨,因為條件不同。這個我們應當曉得。說起來也相當合情合理。

那麼那來的『聲聞』?有聲聞那當然就不是純淨了。此地的「聲聞」,甚至於佛在經典上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天」,我們在前面都解釋過了。

他們的『功德』,他們的『智慧』,『不可稱說』。

「不可稱說」這四個字,如果是對八地以上的菩薩來講,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這是『佛告彌勒菩薩』,「佛」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稱說。這一句話我們就不能當普通的話來看。那他們的功德、智慧實在就是真的無量無邊,佛都沒有辦法說出。

這裡世尊用『聲聞、菩薩』,這一句話就說得很有道理。如果不說聲聞、但說菩薩,我們會想這一定是地上菩薩,一定是法身大士;一加上聲聞,初信位的菩薩也包括在其中。初信位的菩薩,功德智慧,世尊也不可稱說。這就變成了難信之法了,就變成不可思議了。這是什麼緣故?

實在說我們發願往生,一品煩惱也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很低,大概就是初信位的菩薩。可是經上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他的願力加持,使這些人都做了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翻成中文是「不退轉」。什麼樣的菩薩才是標準的阿鞞跋致菩薩?這大、小乘經上都說七地以上。這個地位就太高了。由此可知,我們一到那邊,就變成七地以上的大菩薩了。

諸位要知道,平常要想修到這個地位,要用兩個阿僧祗劫的時間。兩個阿僧祗劫修滿了,才能到這個地位,我們今天可以說不費功夫就得到了,就超越了。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連釋迦牟尼佛也說「不可稱說」。顯示不是我們自己修得的,是仰仗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的功德智慧加給我們,我們也享受到了,也得到了。是這個意思。

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國土微妙』,因為它是法性土。『安樂,清淨若此』。「若此」,是像前面所說的。

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

這兩句話是世尊勸我們應當努力求生淨土。為什麼不努力斷惡修善?一切善行之中是以念佛為最善,勸人念佛為最善。

『念道之自然』。「道」就是講的真心本性,佛法裡常講的真如本性。「自然」是講心性的大用。心性的作用是自然的。

這一句阿彌陀佛,原本就是心性的德號。自古以來,此界、他方(他方是指諸佛的世界),都是以念佛成佛,這是自然的。

又佛在很多大乘經典裡面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佛的時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念道之自然。所以念佛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頭重要。念頭就是心性的作用。所以覺悟的作用就現四聖法界;迷了也起作用,迷的作用就是六道凡夫的現象。所以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念道之自然。裡面最上上乘的是念佛成佛。

下面為我們介紹西方世界的生活狀況。

出入供養。觀經行道。

『出入』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世界之大,我們沒法子想像。這裡所講的「出入」,可能就是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時空元次的出入。像我們現在的空間是三度空間。四度空間就很少人能體會了,還有五度空間,有無限度元次的空間。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得阿彌陀佛威神的加持,他有神通、有智慧,他對於多元次的時空隨意的出入。因此盡虛空、遍法界,諸佛以及諸佛剎土,全都見到。對佛供養,對眾生也供養。

何以知道『供養』是對一切?我們在《普賢行願》裡面讀過,西方世界的人「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廣修供養,他們豈不是個個都廣修無養?這是修福!我們要不肯修,福報從那裡來?這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世間人人都想有福,但是又不肯修福。福不會從天下掉下來的,一定要自己認真去修。修福方法很多。

福報分為三大類。第一是財富。世間人把財富看得很重。財富是福報。財富從那裡來?從財布施、財供養得來的。我們不肯修財供養,怎麼會得財富?

第二是聰明智慧。這也是福報。聰明智慧從那裡來的?從法供養來的。

第三是健康長壽。我這次到溫哥華去參學,見到馮公夏老居士,法安老居士(書寫《無量壽經》的。八十多歲了),陳豐子老居士(也八十三歲了)。這些人身體很健康。尤其是馮公夏老居士今年九十二歲,說話聲音宏量,動作跟年輕人一樣。這是前世無畏布施的果報。我看到非常歡喜。他們前生都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所以今天在這個世間三種果報都具足了。他們生活過得很好,那是財布施的果報;聰明、智慧在這一代都很了不起,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這要廣修供養才行。

布施、供養,講求的是福田。修福,要種福田。福田在那裡?種子要種在肥沃的土壤中,它會生長,會開花結果。假如種子種錯了,種在沙石裡,不但它不會生長,不會開花結果,連種子也會爛掉。所以修福的人,最重要的是要能認識福田。像農夫種植,選擇好的田地,才有好的收成。佛在經典裡面告訴過我們這些事情。

佛講福田有三種。第一種孝養父母,是「恩田」。父母對我們有極大的恩惠。第二是奉事師長。師長教誨我們,成就我們,我們對他要恭敬,是「敬田」。第三種是一切眾生,特別是一些苦難眾生,我們要以大慈悲心去對待他們,是「悲田」。所以福田有恩田、有敬田、有悲田。我們要有智慧去揀別。我們的福真的種上了,將來才能得到福報。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經常不斷出入十方諸佛剎土,供養諸佛、供養眾生,所以西方世界人修福,的確是非常方便。

『觀經行道』。這一句是講修慧。經怎麼「觀」法?「觀」是觀照。依照諸佛在經中所說的這些道理、因果、事實,很冷靜地去觀察。十方世界的狀況,果然跟佛在經上講得完全一樣,把諸佛如來所說的經都證實了,這叫「觀經」,這叫「行道」。這樣才能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他們日常生活是福慧雙修。這真正是難得。

喜樂久習。

「喜」是法喜充滿、幸福快樂。「久習」是長久時間在學習。所學是福慧雙修。底下說他們的成就。

才猛智慧。

這與前面讚歎法藏比丘『高才勇哲』的意思是一樣的。「才」是他的才華。「猛」是形容他的敏捷。他智慧充滿。

心中不迴。

信心堅定不退。「中迴」是中道退轉。「迴」是回頭,退轉的意思。他們是永遠不退轉的。

意無懈時。

前一句是永遠不退,堅定不退。這一句是精進,無有懈怠。像普賢十大願王,每一願的末後都是「無有疲厭」。他們修行永遠不會感覺到疲勞,不會感覺到厭倦。這是精進的樣子。

外若遲緩。內獨駛急。

從外面看,這些菩薩非常安詳,做什麼事情都慢慢的。「緩」是緩慢的,安閒無事的樣子。內裡面是十分的精進。外面的樣子非常安詳、緩慢,看不出怎麼用功法。

『內獨駛急』,實在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駛急」是真的淨念相繼,淨念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沒有間斷。可以用覺明妙行菩薩所說的「不夾雜、不間斷」,來解釋這一句。

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

這三句形容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們相處,每個人的心量都像虛空一樣,所謂「心包太虛、量舟沙界」。

我們講「六和敬」,講「和合」。和合還是有界線。「和」要到「容」,界線就沒有了。像水乳,牛奶跟水合起來,界線沒有了。像荼杯、荼蓋和起來就有界線。「和合」有界線,「容」就沒有界線。「容」比「和合」意思要深得多了。

『容容虛空』。那麼多大眾在一塊相處,合容的狀態就跟虛空一樣,沒有一點痕跡,而成為一個整體。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

『適得其中』。「中」是中道。我們真心本性合容法界,自然包含法界的一切萬法,容成了一體。這個時候起用,實在講,說不出一個名詞,不得已用一個「中」。佛用這個字,儒家講「中庸」也說的這個字。確實是英雄所見,大略相同。因為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有見過面,兩個人的學說也沒有接觸過,他們所說的居然這樣的接近,這很不可思議。

『中表相應』。「表」是形象。「中」就是心性。表裡一如,萬法圓融,事事無礙,這就相應了。《華嚴經》裡講的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中表相應」就是這樣的境界。

西方殊勝的功德,像前面世尊講的「不可稱說」的這些功德,都是因為他們做到了「適得其中,中表相應」,所以做到這樣的圓滿,這樣的究竟。這是真實功夫。

自然嚴整。檢歛端直。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前面所說的,完全是心性內證的功夫、內證的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下面所講的,是表現於外面的。這我們容易懂。

表現於外面,『自然嚴整』。「嚴」是莊嚴,「整」是整齊,有條不紊。他是自然的。不是有意去造作的,不必經過刻意思惟,不需要裝飾。真正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自然。

我們凡夫為什麼不自然?我們會被外境所轉。凡事要考慮時代的潮流,俗話說考慮到流行。現在這個樣子流不流行?那就不自然。想到流行,你就被外境所轉了。

真正功夫純熟的人,不受外境所轉,真的做到了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所以他就「自然嚴整」。

『檢歛端直』。「檢」是檢點。「歛」就是收歛。「端」是講的身。眼、耳、鼻、舌、身都要端。「端」是端正。「直」是講心。身端心直。直心就是真心,所以「直心是道場」。底下兩句就是端直的樣子。

『身心潔淨』是心清淨,身清淨。心地沒有雜念,沒有妄想,是心清淨。身體一塵不染。

『無有愛貪』。諸位要曉得,「愛貪」是很麻煩事情,是「毒」。我們身為什麼不清淨?就是因為有這些毒素在裡頭。什麼時候把這些毒清除掉,我們身心就潔淨了。只要有這些在,身體就怎麼洗也洗不乾淨。這就是貪、瞋、癡三毒。一定要把它捨掉,恢復到身心清淨。

志願安定。無增缺減。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們的志願。他們生到西方世界,目的是親近阿彌陀佛,親近海會大眾,在西方世界成就無上菩提,在十方世界幫助諸佛度化眾生。這個志願「安定」,從來沒有改變過。『無增缺減』形容它非常的安定。

求道和正。不誤傾斜。

求道要用平和的方法,要用中正的心態。不像我們這個社會上有一些人,求道意願很強,但是他的心不和、不平、不中、不正。於是怎麼樣?他的熱心是值得讚歎的,他走上邪道了。就是『傾斜』。本來發心是學佛的,到後來他學魔了,把魔當做佛。這就是產生了誤會,誤入了歧途。原因就是他求道的心態錯誤了。求道的心一定要和,一定要正。這個非常重要。

怎樣才做到「和」與「正」?下面就說得好。

隨經約令。不敢蹉跌。若於繩墨。咸為道慕。曠無他念。無有憂思。

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人,他們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的表現。我們讀了要深深的反省,要向他們學習。

『隨經』。一定要隨經中的教訓,就是依教修行。我們修行的依據,無論是理論上的依據,方法上的依據,境界上的依據,都是經典。「經」是佛說的。

『約令』。「約」是約束,「令」是命令。佛在經上講那些事情可以做,那些事情不可以做,這是佛對我們的命令。佛教我們四弘誓願,佛教我們四依法,那是佛對我們的約束,我們都要遵守。

『不敢蹉跌』。這一句話的意思是決定不能違背。佛教我們做的,我們就做;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訓。

『若於繩墨』。「繩墨」是比喻,現在看不到了。從前木匠要鋸直一塊板子,他會用墨斗,將一條線拉到墨汁,彈一條直線,照著鋸,那叫繩墨。現在用尺畫了,從前是用繩墨。意思就是標準。我們修正心,修正行為的標準,就是經典。經典中佛對於我們的約令,我們一定要遵守。

『咸為道慕』。沒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時候,我們心裡面所羡慕的,天天所想的,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念念不忘的是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除此之外,別無妄念。

『曠無他念』。「他念」就是妄想。「曠」是空曠,比喻心地。除了仰慕佛陀之外,心裡面什麼妄念都沒有。

『無有憂思』。「憂思」就是牽掛、憂慮。憂慮、牽掛都沒有。

自然無為。虛空無立。

『自然無為』。這是真實安住在無為法中。就像佛在《金剛經》裡講的境界:「應無所住」(後面講的『作得善願』,就是「而生其心」)。他是自然達到這個境界,不是有意去修的。

『虛空無立』。「虛空」是講心。心就像虛空一樣,一法不立。六祖大師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清淨心中確實是一法不立的。

淡安無欲。

「淡」是淡薄,「安」是安然。不但世間這些欲望沒有了,佛法之中也沒有欲望。如果說世間欲望沒有了,對佛法還有強烈的欲望,這個人沒有成就。為什麼?他的欲沒斷。佛是教你把欲去掉,不是教你把欲換對象。換對象就錯了,所以他沒有辦法超過欲界。佛法之中也沒有欲望,才是真正超越了,真正是「無所住」了。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苞羅表裡。過度解脫。

前面講了像《金剛經》上「應無所住」。「無所住」不是沒事。沒事,那佛法就變成消極,對社會、對眾生沒有絲毫的建樹,也沒有利益。無所住之後,『做得善願』,那就是「而生其心」了。此時生起這個心,是菩薩的心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幫助苦難的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是佛菩薩的事業。成佛之後,這就是他的事業,他要去做的。

『盡心求索』。求什麼?索什麼?求這些善巧方便。觀察一切眾生的根基,盡心求度生的方法。什麼樣的眾生要用什麼樣的方法幫助他,使他能信受奉行,使他能在短時間真正的開悟,真正能達到離苦得樂。這是我們講的善巧方便。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慈愍」就是大慈。慈悲心是動力。佛菩薩為什麼要盡心盡力不辭辛勞去幫助眾生?就是慈悲心在推動。我們世間人每一天勤苦工作,是什麼力量推動?名利在推動。如果沒有名,沒有利,就不作了。菩薩教化眾生這麼樣辛苦,沒有名,又沒有利,是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他。

『禮義都合』。「禮」是表現在生活上的儀規。「義」是現代人所講的意識心態。這兩樣都是隨著時間變化的。古今之禮不同,中外對義的觀念也不一樣,他要都合。「禮義都合」,這一句話意思很深長。它的意思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現代化與本土化,這樣才能真正幫得上眾生的忙。如果把這個道理疏忽了,佛法就是古老的佛法。不適合現代人生活的佛法,現代人要它幹什麼?當然就不會要它。

所以佛法裡面講現代化與本土化。雖然沒有這個字樣,意思有,「禮義都合」。所以世尊教我們依意、不依語。語言會隨著時代變的,你要體會他的意思。佛雖然沒說過這個話,意思都有了,那就對了。

就好像前些年,大家爭論「帶業往生」。「帶業往生」的名詞在經典裡面確實找不到,是祖師說的。於是大家起來反駁了。可是經裡有沒有這個意思?有。經裡面講四土三輩九品。如果不帶業,那來的四土三輩九品?不帶業是平等的,帶業就不平等。帶得少的,品位就高;帶得多的,品位就低,這才有四土三輩九品。所以我們要懂得意思,依意不依語,知道自己現在應該怎麼做。

『苞羅表裡』。「表」就是外表,就是事。「裡」就是道理、理論。「理」跟「事」圓滿的包容,我們才能度現代的人、幫現代人的忙。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是活潑的。在那一個時代,有那一個時代的講法,那個時代的人就能得用處。在那個地區,有那個地區的講法,他才都適合。

『過度解脫』。「過度」就是超過。才能超過,才能度脫一切苦難的眾生,使他們都得到解脫。「解脫」就是今天講的自由、自在、幸福、美滿。

這幾句話確實使我們體會到,佛法的本土化跟現代化的宣揚,非常重要。

第七卷

昨天講到依教修行,『隨經約令』。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也就是佛門常講的「離苦得樂」。

真能到『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裡常說的清心寡欲。這樣的境界,與真心與本性就能相應。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境界。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確實佛法弘揚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說「應機施教」。又像《法華經》裡面普門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度脫之。我們看到這麼高的一個原理、原則,這才知道在十法界裡面,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沒有不生歡喜心的。為什麼?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這才是真正契機。

『苞羅表裡,過度解脫』。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圓滿。「表裡」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表裡。「裡」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過度解脫』,「過」是超過,度越。此地的解脫不僅僅是指六道輪迴,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小的解脫,大的解脫是十法界。

下面這兩段是敘說解脫者生活自在的狀況。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自然」就無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為都不離自性。『真真潔白』,永遠是一塵不染。不但在四聖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獄法界,也是潔白不染。我們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與大菩薩境界裡確實是不染的。

正如同《壇經》上所說的,我們世間凡夫總是心裡面憂慮、牽掛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來無一物。諸位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並不是指他自己,一切眾生心性裡都是本來無一物的。他見到事實的真相,是自性本淨。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字清淨」。諸佛的自性本來清淨,他自己的心性本來清淨,一切眾生的心性也是本來清淨。人家見性不著相,我們凡夫著相不見性,差別就在此地。

譬如兩個人看電視,一個人執著電視裡的畫面,把電視銀幕都忘掉了;一個人注意電視的銀幕,沒有看到裡面的畫面。銀幕就好比本性,確實裡面沒有東西、沒有染污,畫面再多也沒有絲毫染污,這是本來無一物。執著相的人被這些妄想污染。相既然是虛妄的,虛妄怎麼能污染?所以佛法講相都叫虛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遠是潔白的。『真真潔白』。

『志願無上,淨定安樂』。求證佛果、廣度眾生,這是菩薩們無上的志願。為什麼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眾生?如果不成佛果,度眾生就不能圓滿、不能究竟。譬如說你證到等覺菩薩,其他等覺菩薩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較困難;你必須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聽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說如來果地上,智慧、德能達到究竟圓滿,教化眾生決定沒有過失。菩薩還有幾品根本無明沒有斷盡,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縱然不大,還是有點小偏差,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圓滿。這就是菩薩為什麼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為了普度眾生、圓度眾生。他的志願、他的行門,確實都能安住淨定不動。

《彌陀經》講六方佛。東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動地的意思。心要清「淨」,心要「定」。心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就容易成就。這樣的修學才能得到「安樂」。佛法常講「法喜充滿」,這是真實的享受。

底下這一段更不可思議,是世尊為我們敘說開悟的境界。佛家常講「開悟」。底下這幾句就是開悟的樣子。佛    雖然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們還是不好懂,原因是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是開悟人的境界。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一但」就是禪家常講的「豁然」。豁然開悟了。因緣具足,這個人開悟了。一般來說,「因」是禪定,是相當深度的禪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講到「淨定安樂」,這是開悟的象徵。如果做不到淨定安樂,開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淨定安樂」是開悟的一個預兆,達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

『開達明徹』。「開」是心開,「達」是通達。心得開明,一切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也通達,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是開悟的樣子。『明徹』。「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釋為明瞭。「徹」是徹底、透徹。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透徹的明瞭。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覺。正確而沒有錯誤的覺悟,不但現前諸法通達明瞭了,過去的、未來的,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淨土宗不參禪,如何能達到這個境界?諸位要曉得,淨宗跟禪宗用的方法不一樣。禪宗用的是參究,淨宗用的是念佛。方法雖然不相同,功效相同。其實,念佛的功效往往超過參禪。念佛要會念,這很重要。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此地講的「開達明徹」,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淨宗用一句佛號同樣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說比參禪來得穩當。參禪,如果緣不具足,常常會惹魔來干擾。念佛人沒有這種麻煩,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理一心就是跟禪宗的明心見性完全相同。從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這幾句是說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見性時的境界。換句話說,他們的人生觀與宇宙觀跟我們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此地連著說了八個「自然」,禪意很濃,而且很深。此地所講的自然,跟《楞嚴經》上講的自然不相同。《楞嚴經》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說的「無因」,找不到因緣,他說是自然。此地的自然是「法爾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緣也是自性。「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真如本性是萬法之本體,它自然現相。

世尊在《華嚴》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現」,它自然現相。這個時候,覺悟的人恍然明白了。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真如本性在那裡?原來這一切相就是。這個境界初學很難體會。

唐朝賢首國師在皇宮裡,對帝王大臣說這個境界的時候,他用金與金器來做比喻。華嚴宗裡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師子章》,就用比喻來說明這樁事實。「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能變,器是所變。譬如今天我們講台所有的陳設、花朵全部是黃金做的。著相的人見不到黃金,只看到花。見性的人看到,樣樣都是金,所以頭頭是道,無有一法不是。這就是所謂「當相即道,集事而真」。心跟相沒有兩樣,確實如此。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也就是說迷得最深的就是「我執」。其實我們的樣子也是自性當中變現的一個相,跟所有一切萬相沒有差別。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相特別執著,認為這是「我」,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在這裡面生了分別、執著。本來是清淨平等的,現在變成污染不平等。錯就錯在這裡,迷就迷在這裡。

悟了以後才曉得我們的身跟萬相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差別。一切現象是幻化而生的,我們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於是對身不執著了,「我執」破了。對於一切境界不執著了,知道這些境界「當相即道,當事即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法執」也破了。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這兩句話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清淨法身,真實解脫」。「自然之有根本」,這一個「自然」是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講的相。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從相上講,是虛妄的,全真都變成妄相。從性上講,全妄就是真性,於是真妄也不二。

我們凡夫把「真、妄」認為是兩樁事情,「性、相」也認為是兩樁事情。把所有一切法都認為是兩樁事情。這是錯了!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境界實在難以體會。佛在經典上,祖師大德們在開示之中常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如果細細地從夢幻裡去體會,能得到一點消息。

我們都有夢境的經驗,都做過夢。夢醒之後,回想剛才夢境,還清清楚楚,可是我們知道夢境不存在。正在做夢的時候,其實夢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覺,以為它存在,其實是不存在的。夢中,當然有自己,也會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夢裡面自己是自性變現的,夢裡面所有的人物,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冤家對頭也好,還是自性變現的,夢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性變現的。在做夢的時候,能做夢的是「心」,所夢的是「境界」。境界是心變的,境界是妄。整個的妄境豈不是就是你的真心?那個時候你要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心化成夢境了,心的樣子就是夢境的樣子。沒有做夢的時候,心是什麼樣子?不曉得。做夢的時候,你要一覺悟,心是什麼樣子?變現的那個境界就是心的樣子。

《華嚴經》有比喻說:「心如工畫師」。心就像是一個畫家一樣,隨心所欲在那裡做畫。本來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他把它畫成一幅畫。我們夢境就像做畫。做出的一幅畫,那就是夢境。夢境是妄。「全妄」就是能做夢的真心。能做夢的真心就變成整個虛妄的境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要從這個意思裡去體會。再回過頭來看今天的宇宙。

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幻境,這不是真的,也是夢境。我們夜晚做夢是第六意識變現的。我們現在眼前這些境界是第八識變現的(唯識的經論把這個事實現象講得很清楚),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唯識入門的課本《百法明門》裡面,就把八識五十一心所都列在有為法。有為法是假的,是有生有滅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執著它,就錯了。虛妄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要去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譬如你在做夢,夢中境界你可以盡量享受。你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能佔有。你要想佔有,那你就自找苦吃。為什麼?決定得不到。我們世間所有一切法亦復如是,包括身體都不可以佔有。

『自然之有根本』。「根本」是心性。這一句為我們說的就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自然光色參迴』。這一句是講無邊的大用。它的作用是太壯觀了,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像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諸天法界,極其莊嚴。

『自然光色參迴』。「參」是有和合的意思。「參迴」是無量的色彩,無量的品類交織在一起,成為非常壯麗的景觀。這些都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四聖法界是自然的,六凡法界也是自然的。餓鬼道裡見不到光明,地獄道裡無量的刑罰,從那來的?誰建造的?沒有!完全是「自然光色參迴」。就如同我們夢中那些境界、畫面,誰設計的?誰去構想的?沒有!這都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的變現。這裡面的因緣非常地複雜。佛在《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這說法是正確的。

『轉變最勝』。今天我們最著重的就是這句。因為有這一句,佛教我們離苦得樂,才有理論上的依據,那就是「轉變」。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確實轉變的把柄,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那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希求幸福美滿的人生,不至於落空。我們真正能做得到,因為一切法是心現的,是識變的,心現識變。

佛在大乘經上常說,《觀無量壽經》中也說得很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想是識,真心本性裡沒有想,八識五十一心所裡有想。想就會起變化。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原是菩提妙淨明體」。十法界依正莊嚴,原本就是菩提妙淨明體。十法界依正都是從自性自然流現出來。這跟《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完全相同。十法界裡面的變化,都是從心想生的,所以『轉變最勝』。

佛教我們最殊勝的轉變,是轉凡為聖,轉六道為一真法界。這真是無比的殊勝。佛教我們怎麼轉法,在這幾章經裡都要討論的。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勸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兩句是說一切萬物都是成於自然,性德法爾流出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自然生態環境。這個是最健康的。今天自然生態環境被我們人為加以破壞了。造了因,不能不承受果報,所以要遭受這些災難。這是不知道自然的法則,把自然法則加以破壞,造成這些災難。

『鬱單』就是鬱單越,是梵語。這句是梵語音譯的,中文翻成「北俱盧」,就是四大洲之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須彌山四方有四洲。以北洲福報最大、最富裕。他們生活非常容易,不必辛苦經營都能過很好的日子,而且人人都健康長壽,壽命一千歲,沒有夭折的,福報之大,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珍寶非常之多,用鬱單越做比喻,取他的自然。這些珍寶是自然變現的。『橫攬成萬物』。

『光精明俱出』。光明、精美、明淨,這是說萬物的體性。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壽樂無極的狀況。

『善好殊無比』。它的善,它的好,它的殊勝,是其他世界不能相比的。這是對極樂世界讚歎到極處。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上」是過去,「下」是未來。『著於無上下』是講時間,咸無古今,就是講見到如如之理。『洞達無邊際』。「邊際」是講的空間,咸無內外,這是證如如之智。理就是自性的本體。自性本體確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四方、四維、上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才叫真正證得清淨法身,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兩句是讚歎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們,個個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以上講的全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下面是世尊勸勉我們。

『宜各勸精進,努力自求之』。「宜」是應該。應該每個人都要勤奮,要精進,要努力,求生西方淨土。西方世界這麼好的地方,這樣好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在這裡面自然很容易成就無上菩提。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方向,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需求。『必得超絕去』。這一句話是非常肯定,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我們要認真努力,一定成功。也就是說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生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

橫截於五趣。

『五趣』就是六道。『橫截』是橫超。「豎出」太難了。我們不必經過二十八層天,在人道就能超越,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惡道自閉塞。

假如我們不生淨土,我們過去生中所累積的惡業、惡習氣,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惡業,必定感得來生要墮落三途、墮落惡道。可是一往生,就跟惡道永遠脫離關係了,所以「惡道自然閉塞」。這叫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這些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種子能不能消滅得掉?業習種子決定不滅。悟了以後,它會轉煩惱成菩提,會把惡的都轉變成最好的。古人有個比喻。譬如一個人從前做小偷,偷盜的本領很高明,天天造惡業。他忽然覺悟,不做小偷了,他就當警察專門去抓小偷。他把那些技巧聰明對付小偷,他是高手。他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大涅槃。這是「轉變」。這個我們要曉得。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這幾句話是世尊感歎。『無極之勝道』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以修道人來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至高無上,沒有其他能超過這個地方,所以是「無極之勝道」。「勝」是殊勝。『易住』。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很容易去,只要具足信、願、持名,這麼簡單的條件就能去。可惜人不相信。所謂是難信之法。他不信,就不肯修了。所以往生的人並不多,「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其國不逆違』。就是照應前面講的『易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逆境,沒有障道的因緣,所以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圓證三不退。

『自然所牽隨』是說西方世界隨念都滿願,個個人都證不退轉,作阿鞞跋致的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跟經文裡面讀到,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這是勸導我們往生。『捐志』。「志」是對於世間所希求的。「捐」是捐棄,放下。我們要放下對於世間一切的欲求,放下在大乘佛法裡面一切之所修,讓心地清淨像虛空一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勤行求道德』,求成佛之道。專用這一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道」,佛道。「德」是指廣度眾生的方法。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

『可得極長生』。這話是真的。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無量,壽樂都無有盡,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這是佛勉勵我們,教我們捨棄世出世間一切法,專心求生淨土,專心向阿彌陀佛。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這兩句是教我們警惕,應當要覺悟。世間萬法皆是無常的,我們還把這些世事放在心裡,這是錯誤的。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這一品裡面佛要為我們說明世間一切的污染、一切的惡事,迷、邪、染、著,因此眾生苦報無盡。眾生因為不明瞭事實真相,迷在境界裡面,所以沒有出離之心。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他自然就想超越了。

這一品裡面警惕教誨的句子非常之多。我們不但要把它念熟,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這些教訓來警惕自己,真正做到放下世緣,一心向佛。這就對了。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這一品經文總共可以分為七個大段。這一段為我們說明貪毒。第二段說明瞋恚之毒。第三段說明愚癡之毒。貪、瞋、癡三毒。這是第一個小段。

世間人都爭「不急之務」。什麼是「急」的?我們不能不知道。《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禮拜致敬之後,他一開口就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了,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不知道怎樣學菩薩行?」由此可知,善財童子是以菩薩道、菩薩行為最急。

六祖大師在《壇經》開宗明義為大家說法,他不是說禪定,他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般羅蜜多。所以中國禪宗不是講禪定,是講般若智慧。

在整個佛法裡面,佛弟子們所求的是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急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不行。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智慧了,對自己來說就證得清淨法身,圓成佛道;對別人來說,就能普門示現,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智慧」是第一急。最急的,世人把它忘掉了。如果能找到次急的,也不錯。次急的就是「福德」。能求福德,他這一生必定能得到吉祥幸福。這種人也算不錯了,算是世間聰明人。

不急的是什麼?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不急,世人偏偏要爭。爭不到還好,假如真的爭到了,要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會帶來很大的災難。諸位要很冷靜去觀察,古今中外都能看到。所以名利、五欲不是好事情。有智慧、有福德,他能享受,他能處理得很好;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五欲會帶來災禍。嚴重的,家破人亡。但是世間人拼命去爭。

『於此劇惡』。「劇惡」就是五逆十惡的環境中,極苦之中,爭得非常地辛苦。無論得到、得不到,都辛苦。

『勤身營務』。「勤」是日夜不休息去經營,去想方法要得到名、得到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極力地去追求。

『以自給濟』。希望自己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擁有。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是指世間一般人。「尊」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國王、大臣也爭。「卑」是社會上沒有地位的。「貧」是少於財富的,「富」是多於財寶的。無論是尊、卑,無論貧、富,無論是年輕、年長的,無論是男人、女人,沒有一個不去爭。都爭這些不急之務,不知道求智慧,不曉得修福德,天天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心」就是貪心。心貪念五欲,身體為了貪心到處去奔波、去經營。底下舉幾個例子。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

沒有的時候憂慮,因為希望得到。有了的時候,又憂慮,怕失掉。每一天在患得患失之中過日子,非常地辛苦。所以「有無」都憂,不是說有的人就不憂了,有的人一樣憂。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

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今天社會的潮流,有了這一樣,想著還少那一樣,要跟別人比,日子就過得更苦了。

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向我訴苦。我說現在台灣很富足,日子很好過,你怎麼會過得那麼辛苦?他說了許多樁事,就是此地所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我說你自己不聰明。譬如你家裡的電冰箱要能愛惜,保養好至少可以用十年,不需要再買第二個;一件衣服要好好珍惜的穿,也能穿一、二十年,不必去製新衣服。你在生活費上就節省很多。每一天吃飯花不了多少錢。他聽了也對。

所以真正覺悟,就不會受欺騙了。實際上生活需求真的不多,每個人都可以過非常快樂的日子。不要被外境所轉。所以心地要清淨,要安穩,要過得快樂。跟別人比賽,鄰居有什麼新東西,自己馬上想換花樣,那就苦死了。

我們在美國也看到一個現象,覺得他們很可憐。美國人換了一個工作,待遇比從前提高了,他馬上就換一個比他現在住的要高級一些的房子。為什麼?表示他有身分。其實他是貸款買來的,生活過得非常苦。假如他不換房子,收入多了,可以過得更自在,更舒服。他不懂這個道理,寧願過苦日子。這是真的愚癡。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適小』。就是剛剛有個小康了,日子能過的去了。『具有』,樣樣都具足了,日子可以過得很好了。又生煩惱了,怕保不長久。這確實也是真的。世事無常,真的很難保長久。

諸位想想,不急之務,你要真的去爭、去求,結果是這樣苦。真正急的事情,你要去求、去爭,果報完全不相同,得來的是淨定安樂。所以人當求智慧,當求福報。福報怎麼求?後面佛會告訴我們。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就是他已經有了,又怕水災會淹掉,火災會燒掉,盜賊以他為對象。這麻煩就大了。還有一些冤家債主都要找上門來,損耗他的財物。他天天憂慮這些。

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無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這都是講的「貪毒」。

「慳」是吝嗇。這一類的人都很固執,都很吝嗇,貪求無厭,『無能縱捨』。我執、人相都重。可是壽命到了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得去,『命終棄捐,莫誰隨者』。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這就是前面講的尊卑、貧富、少長、男女,世間人都是這樣,為了慳貪,被貪心所驅使,憂苦萬端。

第八卷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世尊在這些經文所說的,是很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有那些過失會給我們帶來憂患,如果我們明白了,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會謹慎,避免惡業。這樣才能離苦得樂。

這一段開頭佛勸勉我們應當要「和」、要「敬」。人與人相處,人與人的緣分,是非常的難得。『父子、兄弟、夫婦、親屬』,都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常言說得好,緣分裡面有善緣、有惡緣。是善緣,自然就和敬,所謂孝子、賢孫,這是報恩來的。如果是報怨來的,過去生中的冤家債主遇到了,有討債、有還債的、有報怨的。於是這一家的家庭問題就很多,就非常複雜。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緣分雖然很多、很複雜,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就是報恩的、報怨的(「怨」就是冤仇),討債的、還債的。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如果沒有這四類的業緣,就是對面相逢也不相識。可見得凡是相識,總免不了這四種緣分。就是緣分多與寡的分別而已。

不覺悟的人,人生就是恩怨酬償這麼回事情。真正覺悟了,他能把這些關係調整,使這些關係更完美,更能向上昇華。這就非常稀有、難得了。

調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教育,所以中國古人重視教育。所謂「少成若天性」,小時候培養,長大了就好像是天性一樣。

中國古時候的教育跟現代的教育不一樣。古人所說的教育,就是調整這些關係。你們有恩,希望恩惠越結越深;你們有怨,希望用結恩惠的方式把怨化解。現代人沒這個觀念。中國古人教育的目的在此地。換一句話說,教育的目的是教我們怎樣做人,告訴我們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兄弟的關係、夫婦的關係,親屬的關係,還有朋友、君臣等關係。我們明白這些關係,就知道自己在社會上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什麼樣的方式來處事、待人、接物。縱有一些差距,大致上也不離開人倫、道德原則。教育是使我們明白人與天地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環境的關係。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希望我們在社會上能成為賢人、聖人。

儒家教學也有像現在講的三個學位,聖人、賢人、君子。正如同佛法裡面所講的佛、菩薩、阿羅漢。教育的目的是希望人真正能超凡入聖,不是叫我們學做大官。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理想、教育的方針,跟佛教育非常接近。

『當相敬愛』。人與人要互敬,要互愛。『無相憎嫉』。「憎」是憎恨、怨恨,「嫉」是嫉妒。憎嫉就是三毒裡面的瞋毒。這是萬萬不可有。

『有無相通,無得貪惜』。「有無」是講的物質生活。你有缺乏的,我有多餘的,我要幫助你,互通有無,使每一個人都能過一個安定的生活。不可以貪,不可吝嗇。「惜」就是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給別人。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是講往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態,我們的存心,我們處世待人的態度。「言」是言語,「色」是容色。要柔和,不可以違戾。

一切眾生沒有成佛、沒有成聖,他的煩惱沒有斷,習氣沒有消除。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看法,自然就與別人衝突。這些衝突,我們要知道調和,不可以起爭執。起爭執,就錯了。應當要從異中求同。在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裡面,找共同點,或找比較接近的點。這樣才能解決問題,才能讓大家都能得到幸福。

儒跟佛都非常重視「和」。《論語》裡面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禮」就是大眾的生活規範,它的精神就是和。大眾能和睦相處,就社會安定,世界和平。聖賢人的心就是希望能看到這些。古代的帝王得到政權之後,他確實是想永遠保留政權。永遠保有,一定要得人心;不得人心,就不能長久。所以我們讀歷史,古代的帝王,實在講都非常聰明、有真實的智慧。否則王位怎麼能傳幾百年、能傳十幾二十代。這談何容易。這一定要靠高度的智慧、高度的善巧,誠懇去做,小心謹慎,才能保住王位歷久不衰。

有不少同學到大陸去參觀旅遊。北京的故宮是一個旅遊重點,看看從前帝王居住的地方。走進故宮,看到三個最偉大的建築物,這三座大殿世俗人稱為金鑾殿。大殿上的匾額不是寫著金鑾殿,而寫著是「太和殿」。太和殿後面的大殿叫「中和殿」;最後一個大殿叫「保和殿」。太和、中和、保和,這些名稱都出自於《易經》。我們看到這些匾額就曉得古時候帝王用什麼來統治天下?用「和」。

日本的文化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古時候的日本人非常聰明,把「和」拿去當寶貝,所以他的民族就叫「大和」。這都是中國文化。日本人今天能這樣的強盛。要問為什麼?就是他做到了「和」。內部縱然不和,對外則和,他能團結一致。這就是他厲害的所在,這就是他不敗的所在。如果清朝末年還能守住祖宗的家法,每個人都能和睦相處,恐怕今天還是大清帝國。可惜滿清晚年家族不和,朝野不和,所以家破國亡。「和」非常重要!

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有沒有前途,有沒有希望?你就看這一家人和不和?這一家人如果是和睦合作,歡喜相處,家庭一定興旺。你看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也從這上面看。你就看他內外、上下,和不和?所以「和敬」非常重要。不和,就起怨恨。問題就非常嚴重。

『或時心諍』。心裡面見解不同、想法、看法不同,就有爭論,有所恚怒。「恚」就是心裡面有怨恨。「怒」是表現在面孔上,顏色就不好看了。

『後世轉劇,至成大怨』。眼前有一點小的衝突、小的意見,實在講容易化解。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留意到,讓衝突的層面擴大,怨恨再加深,以後化解就不容易了。所以有智慧的人,觀察非常敏銳,看到大眾稍稍有一點情結了,就要想辦法來調解,曉以道義。這是根本化解的方法。讓他明白道理,就能捨棄自己的成見、犧牲自己的利益,顧全大眾的利益。否則就積小怨而成為大怨。

康僧鎧的本子,前面還有兩句:「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意思就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在這一生當中與人相處,時時要記住不跟人結冤仇。跟人結冤仇對自己傷害非常大。所以應當忍的時候要忍耐,應當讓步的時候要讓一步,自己吃一點虧。吃虧的人,不會有損失。古德常講「吃虧是福」。要懂得這個甚深的道理,肯吃虧、肯忍讓,福在其中。這樣我們不會跟人結冤仇。結冤仇,則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是很麻煩的事情。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如果我們很冷靜、仔細地去觀察,你就會對佛所說的佩服得五體投地。「世間事」究竟是一回什麼事?佛為我們講的「冤債酬償」,有些經論裡面講「人生是酬業」。過去生中造的善業,這一生得善果;造的惡業,這一生受惡報。換句話說,就是因果報應。人世間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了事實的真相。

因果裡面有善因、善果,有惡因、惡報。這裡面錯綜複雜,所以『更相患害』。就是說「親」會變成「怨」。怨恨都是從親情生的。我們不必看過去,就看現前。情愛越深到後來變成冤仇似海,我們看到的是果上的事相,而「因」真的是錯綜複雜,有今生的、有前世的。因此佛教我們要看破。

『應急想破』,就是要看破。唯有看破才能放下。唯有放下才能得清涼自在,才能跳出圈套。否則永遠沒有辦法擺脫六道輪迴的牢籠,在裡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更相患害』。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了事實的真相。「愛、欲」是生死的根本。古人說:「愛不重,不生娑婆」。也就是說愛欲不重,就決定不會在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怎麼來的?愛欲來的。「念不一,不生淨土」。我們念佛,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才能生淨土。

「一心不亂」有很多標準。淨宗裡面常講「功夫成片」,最低要念到這個標準。什麼叫功夫成片?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下品下生章第十六觀裡面看到。一個造作極重罪業的人,臨終遇到善知識勸他念佛,他沒法子念。這個時候佛就教他稱佛名號。由此可知,「念佛」跟「稱佛名號」是兩樁事情。稱佛名號是口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念出來,這叫稱名。念是從心,不從口。心上真正有佛,這個叫念。心裡面真有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掛念都沒有了,那就叫「成片」。如果心裡沒有佛,口裡念佛,一天就是念上十萬聲,古人說:「喊破喉嚨也枉然」,沒有用處。一定要心上有,所以「念」這個字是「今心」,現在的心。心上真有佛,這叫念佛。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常常想佛。想佛什麼?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記載的,想阿彌陀佛最初的發心,想他的修行經過,想他發願建立西方淨土,接引十方念佛人往生,這種種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常想這些,不要去想世間拉雜的事情,更不應當想人與人之間恩怨的事情。常常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這叫念佛。心是佛心,願是佛願,心願跟佛相同,他將來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必定見佛」。這是與佛相應。

凡夫想的是人我是非、得失恩怨。那個人對他過不去,他一生一世都忘不了,永遠記在心上,這就是「念」。這個念力堅固,這一生不能報復,來生來世遇到了,他還得報怨,這事情多麻煩。

迷惑顛倒的根就是愛。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人在愛欲之中』是『獨生獨死,獨來獨去』。你怎麼到這個世間來的?是你過去生中造的業,業力牽引著你來投生。你被業力所轉,自己做不了主宰。父母是緣,業是因,遇到父母這個緣,來到這世間了。當然父母這個緣也不是偶然的,是前生前世,或者是多生多世之前,與你父母一定有恩怨債務這些關係,所以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總有這些關係而來的,都不是偶然的。所以要曉得確實是獨生、獨死。來的時候沒有人陪伴你,死了之後一樣也帶不去,也沒有人陪伴你。

古時候的帝王想盡了方法,以為死了還能帶去很多人、很多的財物,到陰曹地府去受用。那都是妄想,都是一場空。秦始皇的墳墓被人挖掘出來了。兵馬俑那樣的壯觀,他帶去沒有?一個也沒帶去。獨來獨去。

佛說得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能帶去的是業。業是什麼?業就是念頭。你心裡面善惡的念頭、恩怨的念頭,能帶得去。我們天天念佛,我們帶去的是佛,這才殊勝。念念不忘你喜歡的人,來世遇到緣,就報恩去了。念念忘不了冤家對頭,來世就報仇。都搞這些。

我們曉得業能帶去,業就是念頭,為什麼不帶善念而要帶惡念?善念中念阿彌陀佛是第一善,是純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為什麼不帶這個念頭?帶這個念頭去,果報就是生西方極樂世界,不退成佛。這個重要。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作善業,你就享樂;作惡業你就受苦。自作自受,沒有人能代替。諸佛菩薩雖然大慈大悲,沒有辦法代眾生苦。為什麼?苦樂是自作的,誰都不能代替。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這些都是講的事實。『善惡變化』。因為善惡業力就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就是六道。上品善業就生天道;中下品的善業,生人道;上品的惡業,就到地獄道去了;中品的惡業生餓鬼道;下品的惡業生畜牲道。

『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因此死了之後,六道裡個人往個人的道去,再想遇到,非常困難,「會見無期」。這一些都是事實,佛為我們說破,在這裡教導我們。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這是勸我們修善。「強健」是指我們身體現在還強壯,還健康的時候。不明白事實狀況就不說了,已經了解事實狀況,知道這個世間是善惡果報所成就的,就應當要努力去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

善惡的標準,這一部經裡面講了很多。依這個標準修學就好。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

這一段是講三毒裡面的「愚癡」。愚癡很可怕。世間人見不到自己的善惡,這就是「癡」。

『吉凶禍福』。「吉」跟「福」是善,「凶」跟「禍」是惡業所召感的。『競』是競爭、比賽。世間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拼命在造。既然造作,當然就要受吉凶禍福的果報。

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神闇」是指思想愚癡、迷惑。對於真妄、邪正、善惡沒有能力辨別,這種愚癡,就是『身愚神闇』。

『轉受餘教』。注意「轉受」這兩個字。他原本是接受佛的教誨,現在從佛的教誨裡面退出了,去跟外道學了,就是「轉受餘教」。所以『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為什麼遇到純正的佛法,他不能接受,反而被外道所誘惑?根本的原因在「愚癡」。以為外道高過佛法,捨棄佛法去修外道。特別外道利用感應、神通,很容易使這些愚人迷戀不返。佛在此地說「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如果所依據的理論方法都是純正的,外道最高的修行果報,能達到四禪天、四空天。如果是左道旁門,問題就非常嚴重了。這是不可以不辨別的。

這一段所講的,就決定不是真法。為什麼?他所表現的是『蒙冥抵突』。「蒙」是矇矓,「蒙冥」就是我們一般講糊塗。「抵突」是抗拒。以正法勸導他,他抗拒,他不能接受。糊裡糊塗。

『不信經法』。你以佛菩薩教訓去勸導他,以聖賢人的教導去勸導他,他都聽不進去,都不能接受。

『心無遠慮』。「遠慮」是沒有想到來生來世,只圖眼前。

『各欲快意』。他心之所思,身之所做,都是貪、瞋、癡。

『迷於瞋恚』。我們現在常講暴力。這個暴力就是愚癡與貪瞋起來的。

『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止不住的貪得無厭,做惡多端,這樣的人在世間必定要被法律制裁(這在佛法裡面叫「花報」),果報一定在三途。所以佛在此地感歎:『哀哉可傷』。造作惡業,一定要受惡報。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這四句是指早年。當初迷昧的時候,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以後再繼續不斷造罪業,那就不能原諒了。這四句話我們今天讀到了,感慨非常之深。

今天在中國、在外國,在世界許多的地方,我們看到犯罪的年齡越來越低,犯罪的形象真是越來越可怕。原因到底在那裡?追根究底,原因在教育。我們這個時代教育只著重於科技,人文教育疏忽了。現代人的思想,在社會上就是競爭(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理念),而不懂得和平共存的道理。無論是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確實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

今天要挽救這個社會,縱然用古聖先賢教我們做人這些道理,也很難收效。古人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的效果不是馬上就看到的。佛法的教育比起世法教育,確實來得快速、來得有效。但是也得要有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來大力弘揚推動,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明白,把因緣果報的事實講清楚。大家聽懂了、聽明白了,起心動念多少會檢點、會約束。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這從果上說,我們看別到人就應當想到自己。人在臨終的時候,因為他一生當中所做的業果不同,臨終的樣子也不一樣。大致上臨終有瑞相的(我們中國人講好死,好死好生),大致不會墮三惡道,來生是人天兩道。如果死的時候相不好,大多數在三惡道。這一剎那當中,是沒有辦法掩飾的。我們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特別是現在世間人,他不相信,他沒有法子接受。但這是事實,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這是愚癡、迷惑。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這幾句話是說明世間生離死別的狀況。到那時候機會已經失掉了,哭泣無補於事。為什麼不趁現在健康的時候努力修善?到那個時候,縱使後悔也來不及了。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憂愛結縳。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

這都是指世間愚癡的樣子。人在生離死別的時候,死的人捨不得離開親人,活的親人也捨不得死的人過去。這是『迭相顧戀』。

這一種憂愛,結縛在心中,無有解時,他是真的帶走了,這是「業隨身」。帶走的是貪、瞋、癡。

三惡道業因非常複雜。在許多複雜業因裡面有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餓鬼道是慳貪;畜牲道是愚癡;地獄道是瞋恚。如果這一生當中與別人有冤結,懷恨在心,念念不忘,瞋恨的念頭極強,他就到地獄去了。愚癡是迷惑顛倒,是非不明,糊裡糊塗,就變成畜牲。貪愛深重的,或是貪財、或是貪色、或是貪念眷屬,多半到餓鬼道去了。所以佛為我們說的,我們要牢牢的記住。這些事情不能犯。

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這四句是說,一個人一生當中不能認真修行,他就失策了。

『深思熟計』。「計」是計算。如何才能真正永遠擺脫六道生死輪迴?我們要常常想這樁事情。

要如何擺脫世間這麼複雜的恩怨情結?這是我們生活環境裡面最複雜,最不好處理的事。想到這些情形,自然就有出離的心。佛在一切大乘法中所說的,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而我們自己必須衡量自己,大乘法雖然多,我們能不能做得到?如果做不到,就沒有用處。一定要真正能做到,要講求真實的效果。

在一切大乘法裡面,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條路確實是每一個人都能走得通的,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都能成就的。其他大乘法雖好,我們一生當中不一定有把握能成就。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果然搞明白了,一定要死心踏地一門深入,『專精行道』。我們這一生才有指望,才有成就。否則這一生一定空過。像此地講,不能深思遠慮,不能專精行道,一直到壽命到了的時候,就無可奈何,還是要去搞六道輪迴。這就可惜了。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惑」是迷惑。「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迷惑是因,造業受苦是果報。覺悟的人少,所以容易墮惡道。怎麼曉得?佛在下面為我們說出來了。

各懷殺毒。惡氣冥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

這就是心裡面充滿了貪瞋癡三毒,發作為殺、盜、淫、妄,這一些惡業。

人有氣。現代練氣功的人很多,氣功工夫愈好,氣愈明顯。每個人的氣大小不相同,光色也不相同。『惡氣冥冥』。這種氣是灰暗的,充滿了惡毒。

『為妄興事』。「妄」是妄想。天天打妄想。為了打妄想,就生起事端,就造殺、盜、淫、妄這些事情。

『違逆天地』。天地是和順的。違逆天地,是違逆自然的法則。

『為妄興事,違逆天地』。是指這一些人,為非作歹,在世間造五逆罪、造十惡業。

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恣意罪極』。「恣意」是放縱,毫無約束。造作這些罪業,惡貫滿盈的時候,就『頓奪其壽』了。或者是遭遇到刑罰,或者是遭遇到橫死。這是屬於花報,果報還在後面。

『下入惡道』。果報是在三惡道。

『無有出期』。三惡道,進去很容易,出來就很難。

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地獄裡面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諸位不要以為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還很長。如果這個人墮地獄了,地獄一天是人間兩千七百多年。九千多年大概地獄才三四天。地獄的壽命,短命的都是一萬歲,長命的就不得了了。所以墮落在地獄容易,出來太難了。世尊在《楞嚴經》上把地獄道說得特別詳細,就是警惕我們不要造地獄罪因。太可怕了。佛都沒有辦法救。這個要知道。

餓鬼道比地獄,苦是減少了不少,壽命也很長。餓鬼道的一天是人間的一個月。過去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他抗戰前住在蘇州的時候,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是走陰差的。就是晚上到城隍廟裡去上班的,我們大陸上人叫走陰差的。因為他們是好朋友,常常把陰曹地府看到的事情說給他們聽。他在陰間看到漢唐很多知名的文學家在餓鬼道。宋朝的岳飛也在餓鬼道。壽命很長,幾千年了,出來不容易。

畜牲道愚癡。雖然有壽命短的,但是想脫離畜牲身也不容易。佛在經上說祇園精舍蓋房子的時候,有一窩螞蟻。佛看到,笑了一笑。學生問佛為什麼笑這些螞蟻?佛說這窩螞蟻,七尊佛都過去了,還沒有離螞蟻身。一尊佛是三個阿僧祗劫,七尊佛二十一個阿僧祗劫了,為什麼還沒有離螞蟻身?這不是說螞蟻壽命那麼長,而是死了以後又做螞蟻,螞蟻死了又做螞蟻。他從來不想能投別的身。這是執著愚癡。所以三惡道去不得,非常麻煩。

第九卷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這是這一品經裡面第七段,提醒我們世界榮華富貴是無常的。正如同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人到中年以上,這一種感觸就會愈來愈深,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

『若曹』是漢朝的俗語,用現在的話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佛在此地告訴我們,應當要熟思、熟計。「計」就是計算、計度。「度」是度量,就是要曉得度量。世間人由於愚癡迷惑,往往失計,將人生這樁大事情往往疏忽了,沒有認真去想,沒有認真去思慮。

人有過去世,一定也有來世。這一世當中我們的生命是很短促的。到來生來世,壽命長短就不能限定了,要看生在那一道。如果在天道,壽命就相當長;墮三途,壽量也相當可觀。這些與我們將來,關係非常重大,不能不認真去考慮。三途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願意去的。但是怎樣才能避免墮三途?

三途的業因,我們都具足了。佛告訴我們,因要結果,一定要有「緣」。所以緣決定底下一生。「因」我們沒有法子控制,但是「緣」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來生是吉、是凶,是福、是禍,確實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中。佛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得非常地中肯。如果我們能相信、能肯定,依照佛的經驗、教誨去做,來生來世的幸福,我們確實可以得到。

經過熟思計慮之後,我們就曉得要遠離惡道,必須把惡的緣斷掉。『遠離眾惡』,就是把惡緣斷掉。我們想得到善果,善果當中究竟圓滿的大善,確實是往生西方淨土。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大善,得到之後,永遠不會失掉。其他的善果是會退失的,唯獨往生西方是永遠不退轉的。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這兩句話實際上就是教我們斷惡修善,要認真努力去修善。

善惡的標準,經上講得很多。我們歸納經裡所講的意思,簡單的做一個結論:凡是利益於大眾、利益社會的這些事情,是「善」;凡是利益自己的,自己在物質精神上種種享受,這一些都是「惡」。為什麼自利的都是惡?佛把三界六道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會墮落在六道輪迴?就是因為有我執、我愛、我貪、我癡,所以才有六道輪迴。凡是講求享受的,必然增長愛貪,增長我執,怎麼能出得了三界?縱然是念佛求生淨土,如果對世間種種貪愛不能捨棄,還留戀這個世間,佛號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為什麼?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

所以佛教我們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自己生活過得清苦一點,則對世間沒有留戀,並有力量多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好事情,這是善事。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愛欲榮華是世間人所追求的。一切眾生不能出離六道輪迴,就是不能放下、不能捨棄愛欲榮華。殊不知這真正是曇花一現,如夢幻泡影,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無可樂者』。在一個有智慧的人看來,愛欲榮華就像浮雲一樣。我們一定要覺悟。即使命中有福報,也要把它看淡;命中沒有的,決定不求。這樣就好。這些東西可以得很短暫的樂受,但是得不償失,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實在不值得。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是佛勉勵我們。剛才說過了,善果裡面,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善。我們應當勤奮,應當精進,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人,他一定是『智慧明達』。如果沒有「智慧」,他不會選擇這個善行;他要不能「明達」,他就不會堅持。唯有智慧明達,他才選擇淨土、堅持淨土,勇猛精進、不退轉,而成就無比殊勝的功德。信願持名是「功」,往生不退是「德」。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也。

這一句是佛提醒我們、警惕我們,不要隨著凡情所轉,迷失在愛欲榮華之中。

『隨心所欲』。世間人迷戀愛欲榮華,那就錯了。這樣子就『虧負經戒』。佛說這些經,教我們許多修行方法。「戒」就是修行的方法。不要辜負了佛菩薩的教誨,落在別人後面。人家精進努力,生到淨土做菩薩、做佛了,我們還在六道輪迴。這就大錯了。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這一品經是說,彌勒菩薩接受了世尊的教誨,心裡明白了,開朗了。菩薩為我們做一個榜樣。我們今天讀這部經,也就等於聽到佛的教誨。聽了佛的教誨之後,我們的心得、感想像不像彌勒菩薩一樣?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彌勒菩薩說的這些話,是對佛的讚歎,句句都是真實不虛。

佛對於我們的教戒,『甚深甚善』。「甚深」是說的理。佛講的道理很深。「甚善」是講的方法。方法實在是太好了。特別是淨土法門,方法非常簡單,信、願、持名。只要具足深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決定成就。這個方法實在是太善、太好了。

『皆蒙慈恩』。「慈」是慈悲,「恩」是恩惠。「皆」是上至等覺菩薩(像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所以這個法門廣大。所謂「三根普被,利頓全收」,九法界的眾生修學淨土法門都能得最殊勝的利益。

也許有人會問,權教、二乘、六道凡夫,聽到淨土法門很有受用,一生成就。這是佛的慈悲恩惠。法身大士、等覺菩薩,難道還要修這個法門,還要念佛求生淨土嗎?不少人有這個疑惑。其實十方世界法身大士、等覺菩薩,修學這個法門,念佛求生淨土的人太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不但是法身大士,的確是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身旁的兩位大菩薩,都是後補佛。在《華嚴經》裡面,這兩位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於是我們就明瞭了,十方世界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樣的人,求生西方淨土的太多了。這不外乎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我們知道修行愈往上去愈艱難。就跟爬山一樣,愈往上面去愈困難。學道也是如此。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普通講三個阿僧祗劫。第一個阿僧祗劫可以修證三十個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第二個阿僧祗劫,比前面就難了,只能證七個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祗劫就更難了,只能證三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三大阿僧祗劫是菩薩證到十地。十地上面是等覺,等覺要成佛,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比前面更難。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容易,所以大家願意到那邊去,把修學的時間縮短。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這是第一個意思,屬於菩薩自利。

第二個意思是利他。菩薩為我們做一個榜樣。他身為等覺菩薩尚且要往生極樂世界,那我們更應當去,還有什麼懷疑。這是給我們做樣子、做榜樣。因為這兩個原因,十方等覺菩薩都樂意求生淨土。所以「皆蒙慈恩」。

『解脫憂苦』。這裡面的淺深、廣狹是無量無邊的。以等覺菩薩來講,他還有最後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是他的憂苦。我們的憂苦就太多了,說不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得到究竟的解脫。

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

「王」是比喻「自在」的意思。在古時候,一個國家只有國王可以自在的發號施令,群臣與人民都要聽命於國王。國王是大自在。佛並不是國王,用「王」來比喻佛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世出世間一切法,佛都通達無礙,所以尊稱佛為法中之王,為『法王』。

佛的「德」是超越群聖。「聖」是指十地。大乘法中常說「三賢、十聖」。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我們稱他為賢位、賢人。從初地到十地,這十個位次稱為聖人。此為三賢、十聖。在經典裡面,特別在課誦本裡面,我們看到「菩薩摩訶薩」。菩薩是稱三賢位的菩薩,摩訶薩就是稱十聖菩薩。摩訶是「大」。大菩薩就是十地菩薩。所以佛是超過了十地大聖人。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光明」是講智慧,「徹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無時不照。「洞達」是形容智慧的作用。對於一切法都能通達明瞭,沒有一點障礙。這兩句是說佛的正遍知,普照世間。

佛的十號當中有一個號叫「正遍知」。「正」是正確,完全沒有錯誤。「遍」就是無所不知。這也是大乘經典裡面常講的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只有佛有。佛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此地講的「光明徹照、洞達無極」。佛說一切眾生,人人都有。今天我們的智慧失掉了。怎麼失掉的?佛也把原因為我們說出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破了。我們有妄想、有執著。換句話說,佛跟凡人的差別就在此地。有了妄想、執著,就叫做凡夫;沒有妄想、執著,就是佛陀。

因此佛法沒有別的,只是教我們把妄想、執著去掉而已。自性裡本有的智慧、德能自然就恢復了。所以智慧、德能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己本有的。像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是迷,本來沒有。佛是過來人,他怎麼成佛的?就是把妄想、執著捨掉而已。這兩樣在佛法裡面又叫二障,障礙了真如本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這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

煩惱障是執著變成的,所知障是妄想變成的。所以妄想、執著是二障的根源。我們每天還在打妄想,時時還在起執著,由此可知,二障天天在增長,沒有在消除。學佛的同修念念就想消業障。業障是什麼?就是這二障。二障如果真的消了,那個樣子很明顯,自己能覺察得出來。妄想少了、煩惱少了,就是業障少的樣子。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

『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一切天人」就是我們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佛為一切眾生的導師。所以佛法是師道,佛法對一切眾生的關係是教育。佛菩薩是老師,所以是「天人師」。

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這些話都是彌勒菩薩說的。彌勒菩薩對佛的讚歎,這個地方說出來了。

『今得值佛』。「值」是遇到。今天能遇到佛,不容易。佛門裡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遇到佛,太不容易了,這真是多生多劫的福德、因緣。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去佛雖遠,我們還能見到佛的形象,還能遇到佛的經典,這也是不幸中的大幸。果然能信受奉行,實在說與彌勒菩薩遇佛的因緣,沒有兩樣。我們也能得生淨土。

『復聞無量壽聲』。這一句話是代表《無量壽經》,代表阿彌陀佛的名號。見到佛,又能聽到《無量壽經》、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這更不容易了。真的是難中之難。遇到了,『靡不歡喜』,沒有不歡喜的。底下一句是聞法的心得。

『心得開明』。「開」是開悟,真正覺悟了。「明」是明瞭。中國人講「茅塞」,從前心裡面好像有茅草阻塞住。現在茅塞拔掉了,很痛快。「茅塞頓開」有這個意思。心裡面無始劫來的染污,佛在經上教我們「洗心易行」。我們能把這些污染都洗乾淨了,心就明了。從前心不明、不開,現在聽佛的教誨,真的心開意解,真的明白了。為什麼?選擇了西方淨土做為這一生的歸宿。這是真正開明,這是無量劫來夢寐以求,所求不到的事情。

在座的同學可以說都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的修行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那有這麼好的機會遇到這樣殊勝的緣分?遇不到的。我們生生世世希求、生生世世嚮往,能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但是不得其門而入。這一生緣成熟了,遇到了,怎麼不歡喜?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

佛聽了彌勒菩薩的報告,非常歡喜。彌勒菩薩確實聽懂了、聽明白了。於是佛再勸導他,再加強他的信念。

『告彌勒』菩薩。彌勒在此地是代表我們。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

『敬於佛者,是為大善』。一切善行當中,確實是以「敬佛」為第一善。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一個人能敬佛,必定仰慕佛陀,必定能向佛學習。佛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向他學習,一直到自己圓滿成佛。『大善』的意思在此地。

怎樣才能做到?底下這兩句話就是世尊教我們的方法。

『實當念佛,截斷狐疑』。實在應當念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大乘法相唯識宗,說宇宙之間只有識,除了識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法相也叫唯識宗。「識」是什麼?就是分別、就是念頭。佛在大乘經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識」就是心想。有沒有一切法?沒有!只有心想。十法界依正莊嚴從那裡來的?心想變現出來的,是識變的。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像我們晚上做夢,夢中的境界是相,是假的。能做夢的心是真的,所做的夢境是假的。如果我們對這個道理真的明白了,真的懂得了,你一定會老實念佛。

佛從那裡來的?佛也是從心想生的。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就成佛。什麼是念六道?念愛欲榮華就是念六道,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也是識變的,也是從心想生的。心念什麼,就現什麼相。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這個事實真相搞明白了,做佛就有把握了,做佛就不是一樁難事情了。只要肯念佛。

諸位要記住,「念」是「今心」,就是現在,不是過去、未來。現在心上真有佛,這叫做念佛。口裡面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面還是榮華富貴。那沒有用處。為什麼?心上沒有佛。所以諸位同學要知道,念佛是心上真正有佛,這叫念佛。佛在此地教我們『實當念佛』,實在應當念佛。

我們心裡面有牽掛、有憂慮。可是你冷靜仔細觀察一下,所有的牽掛、憂慮,全是搞的六道輪迴。這就錯了。不能脫離六道,是因為念頭裡面牢牢惦念著,不肯捨棄,不肯把念頭轉變一下。錯在這個地方。

佛今天教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念佛,念阿彌陀佛。從今之後心裡什麼樣的牽掛、憂慮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讓心裡只有一尊阿彌陀佛,這才是真正老實念佛人。

我心裡念佛,還牽掛著另一樁事,或者還牽掛著另一個人,這就夾雜了。覺明妙行菩薩說得好,念佛最忌諱的是夾雜。許多念佛人不能往生,原因十之八九都是壞在夾雜上。我們一定要避免這個過失。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諸位要記住,不間斷不是口裡佛號不間斷,是心上阿彌陀佛不間斷。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隨時隨地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才是老實念佛。我們口念,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金剛持都沒有關係。口念是幫助我們心念,使心裡面這尊佛念念不忘。用意在這個地方。果然到了心裡面沒有雜念,沒有夾雜,這就叫功夫成片。還有夾雜,功夫就沒有成片。功夫成片就決定得生。這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

『截斷狐疑』。「狐疑」是比喻懷疑。我們對於佛的教戒,對於西方淨土決定不懷疑。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這兩句就是我們常講的業障。它會障道,它會障礙我們功夫成片,它會妨礙我們往生淨土。我們不能不防範。這就是『諸愛欲』,一切愛欲。

不僅是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對於出世間的佛法也不能貪愛。佛曾經為我們說過許多經論。這許多經論都為諸大菩薩、祖師大德們之所稱讚。我們接觸也都生歡喜心。現在連這些我們也要放下,專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所以這愛欲不但是世間的,出世間的也要把它拔掉。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這樣才行。

『杜眾惡源』。「杜」是預防。這一句是講的三毒煩惱,是對內的。愛欲是外面的。外面要離一切境界,內裡面要不動心,要把貪、瞋、癡、慢、疑,這一些惡緣斷掉。

遊步三界。無所罣礙。

『三界』是火宅。三界就是六道輪迴。菩薩在六道輪迴裡面度眾生,他的本領就是前面這兩句,對外「拔諸愛欲」,對內「杜眾惡源」。他有這個本事,所以他在六道裡面教化一切眾生,『無所掛礙』。這就是常講的「離相自在」。

外不著相,內不動心。有這個能力,才可以遊步三界。如果沒有這個能力,那就先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彌陀如來。等到自己智慧功力到達這個程度了,那個時候再倒駕慈航,來度這些苦難的眾生。那就沒有問題了。

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我們現前沒有大菩薩的智慧、能力,但是度生的本願、度生的慈悲心,我們確實具足。現在我們應該怎麼做法?孔老夫子在《論語》裡面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守住這個態度就好。

我們在佛法裡面所修的、所信的、所學到的,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我知道,我不懷疑。問我其他的經教,我沒有研究過,我不知道。人家來問,我不知道。這個不丟人。念佛求生淨土,我不懷疑,我知道。我只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就對了。這也是『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對於還不知道念佛好處的人,不曉得念佛方法的人,我們可以教導他,可以勸導他。這樣就好。

這一段佛教導我們要斷惑、念佛。底下一段,佛教我們要知苦、修善。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

『若曹』就是你們大家。應當要知道,十方世界的人民。這就不僅僅指我們這個世間。「十方」裡面有四方、四維,還有上下。所以包括的是十方一切諸佛的剎土。

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大多數都有六道。所以說『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輾轉」就是輪迴。「五道」不包括阿修羅道。加上阿修羅,就是六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思完全相同。

《楞嚴經》裡面說得非常清楚。除了地獄沒有,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道、人道、畜牲道、餓鬼道,這四道裡都有阿修羅。說「五道」,阿修羅在那一道,就算是那一道。說「六道」,阿修羅道是專指天阿修羅(他的福報跟天人的福報一樣,很大),其餘人間、畜牲、餓鬼道的阿修羅,都歸到各道裡去了。

這是說十方一切眾生,『永劫以來』。這個時間太長了,沒有法子計算。都是在六道裡輪迴。

一切外道也講許多修行的方法,但是總不能超過諸天。印度有一些非常高明的外道,他們修禪定,確實入甚深的禪定。他們有能力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到那個地方去之後,就再也沒有辦法超越了。看到那邊的境界,他認為是宇宙的開端、宇宙的盡頭了,於是他就中止在這裡面,他誤會自己證得大涅槃,成佛了。到壽命盡的時候,他還要墮落。外道的修學不是究竟法。

佛法裡面小乘法的修學,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證須陀洹果。小乘初果沒有出三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證阿羅漢,稱為聖人。為什麼他沒有出三界能稱聖人?雖然還沒有出三界,他保證將來一定出三界,就是等待時間。他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不必到第八次,七次他就成了,這稱之為聖者。世間外道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小乘到證四果羅漢,就超越了。

如果不出六道,就『憂苦不絕』。這是真的。天上雖然樂,但是壽命到了,他要往下墮落。他不能再往上升了,當然就往下墮了。

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這幾句總說六道眾生。天人福報大,他是化生,「生」的時候苦痛就少了。我們人是胎生,苦痛就多了。「老」的苦痛,年歲大的人有親身的感受;年輕人雖然還沒有老,但是見到老人的苦痛,看在眼裡。天人是化生,不容易衰老。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天人臨終七天之前,有五衰相現,他就苦了。

天人確實福報大,所以很多人都希望升天,這個也有道理。天人的容貌永遠不變,不衰老,身體健康、不生病,的確很快樂。他在壽命要到的前七天,他就覺得不舒服了。

第一、他的花枯了。天人都戴花,平常是鮮花,不會謝的,這個時候他的花變色了、枯了。他快要到命終,福報快享完了,平時不曉得憂慮,這時候憂慮了。

第二、他身上有汗。天人平常身上不流汗的,這時候身上有汗。

第三、他的衣服染灰塵了。以往他的衣服很清淨、很乾淨,不染灰塵的。這時有染污,骯髒了。

再加上身體臭穢,坐立不安。這是臨終的五衰相現前,他就憂慮了,感覺非常痛苦了。這是天人老病之苦。

我們人間老苦、病苦、死苦,我們能體會,能覺察。『惡臭不淨,無可樂者』。所以我們對於自己的生相要覺悟。古人常講,聰明人「借假修真」。身是假的,我要借重這假的身體,在短短幾十年當中,修真實的功德。這個人就有智慧了,這一生過得有意義、有價值。

諸位要知道,真實的「真」,真中之真,只有一條路——求生淨土。這是我們在一生當中確實可以修得的。其他的法門,理是沒有錯,我們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能力修成功,大有問題。唯獨這個法門,古大德說「萬修萬人去」,決定成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宜」是應該。應該自己要決斷,要把事實真相認清楚。那個是真的?那是虛妄的?虛妄,決定是假的;幻有、假有,決非事實。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天上看起來好像不老、不衰、不變,蠻好的,但是時間到了,他就變了,依舊是無常的。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就像天堂一樣,但是天堂會毀滅、會消失,而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量壽。壽命之長,佛在經上用種種比喻說明,實在無法計算。這個「無量」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從有量的無量就契入了「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為什麼?成了佛之後,那就是真的無量了。到達西方世界決定一生圓滿成佛。所以西方世界真的是無量壽。

西方世界是法性土,永恆不變,不是天上能相比的。天,還在這個大千世界當中。佛說這個大千世界,有成、住、壞、空。

因此我們的決斷,是以高度的智慧,決定求生淨土。

『洗除心垢』。心裡面的疑惑、心裡面的夾雜,要把它洗乾淨。用真誠心,用清淨心、用恭敬心,來念佛,這樣自然就有感應。

平常我們在社會上處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誨。『言行忠信』。決不欺騙人。人家欺騙我們,我們也不要放在心裡。欺騙我們,我們不知道,這是迷惑。知道而不放在心裡,這就對了。這世界是虛假的,不是真實的。就像我們在做夢,夢中人騙我們,這不是真的。要信實。

『表裡相應』。我內心真誠,表現在外面也真誠。內心清淨,表現在外面也清淨。內心慈悲,對人、對物則一片慈悲。表裡一如。

我們自己清楚明白,我們在這個世間時間不久,我們有非常好的地方去。對於大眾,我們盡心盡力的勸導。他能聽,我們很歡喜。他不聽,我們也歡喜,種子已經種到他八識田裡去了。這一生「緣」沒成熟,慢慢等待,不要著急。

第十卷

人能自度。轉相拯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這是這一品裡面的第四段,也是最後一段。佛勸導我們應當心求極樂,也就是『人能自度』。『轉相拯濟』是利他。一定是先得到自利,而後才能利他。自己若是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對於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還不能肯定,自誤還能說得過去,如果誤了別人,這過失就很重。所以佛在一切經裡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一定要自度而後才度他,決定不誤導別人。這才是真實的功德。

『至心求願』。這一句是說上求、下化都要用真心。「至心」就是真心。佛門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一定要如理、如法。最重要的就是「至心」。所以「至心求願」,沒有不滿願的。

『積累善本』。這一句裡面包含的範圍非常地廣大。在一般大乘法裡面,「四弘誓願」是「善本」,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

「四弘誓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教我們要發度眾生的大願。一般世間人對於這一願不但不甚理解,而且疑惑很多。原因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也就是不明瞭眾生與自己的關係。如果明瞭眾生與自己的關係,這個願自然就生出來了。佛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一切有情眾生、虛空法界,與自己原本是一體,現在是一體,將來還是一體。只是我們迷失了事實的真相,在佛法說是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事實真相)。正如同我們做夢。夢中不知道整個夢境是自己,依然執著夢中的身相是自己,認為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跟這種迷執的情形相彷彿。所以明白人,自然就發願要照顧一切眾生。

佛教我們要發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覺悟。如果這個心沒有發,不能算是覺悟,更不能算是正覺。所以這個心一發,實在講就是「正等正覺」。覺悟之後,最要緊的就是要先「自度」。四弘誓願第二條是「煩惱無數誓願斷」。斷煩惱就是自度。學法門是為度他。實在講如果為自度,不必學很多法門,一個法門就夠了。一門深入決定成就。

如果要度眾生,而眾生無量無邊,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樣、嗜好不一樣,一個法門不能度一切眾生。因此度一切眾生要學無量法門。所以四弘誓願第三條就是「法門無盡誓願學」。最後一條是「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圓成佛道,度化眾生的大事業才能做得圓滿。這是「善本」。

我們初學佛的人,從那裡下手?這下手之處也算是「善本」。就整個佛法來說,就是五戒、十善,也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因智慧才能自度度他,才能統攝世出世間無量的法門。這都要憑藉「智慧」。五戒是根本戒。可是佛教導我們還有最初下手修學之處,做為五戒的基礎。這是根本的根本。那就是《觀經》裡講的「三福」。根本的根本就是一個「孝」字。

中國儒家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法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三福」第一條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才講到「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五戒就在這一條上。可見得五戒是建立在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基礎上。我們這樣去觀察,把「善本」就找到了。

在《淨宗學會緣起》裡面,我們明白的訂定了修學的科目。在教典的依據是「五經一論」;在日常生活中修持,就是依經論上所說的「三福、六和、三學(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真正依照這些修學,永遠不更改,就是『積累善本』。

我們這一生要認真努力修學,『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在無量劫之中,人生在世確實是非常地短暫,「須臾間耳」。這一生如果不認真的學佛,很快的就空過了。

學會新道場開幕,來了不少的嘉賓,其中有幾位是我過去的同事、長官。我們一見面非常地感慨,想到過去在一起的時候,這一回顧,就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我當年那些同事、朋友,現在將近三分之二都過世了。提起來實在是感慨萬千。

我們讀到經文,警覺性要非常之高。我們這一生當中,勇猛精進,這時間並不很長。只要能真正精進,不要怕辛苦,『後生無量壽國』。我們這一生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前面的『一世精進勤苦』就懂得了。我們在那一方面「精進勤苦」?信、願、持名,積累善本。積累善本是「修福」,信願持名是「修慧」。福慧雙修,一心一意專修淨土。以我們今天的根性與生活的環境,除了淨宗之外,要想一生當中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唯獨這個法門穩當,確實有把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是『快樂無極』。下面四句就是詳細說明。

『永拔生死之本』。「拔」是拔除。若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則六道輪迴,永遠沒完沒了。要想出離輪迴,不是簡單的事情。大小乘佛法雖然理論說得很透徹,方法也很周詳,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做到。這是事實。有幾個人能一生中把「見思煩惱」斷了?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就出不了輪迴。等到下一輩子遇到佛法,再繼續修。下一輩子是什麼狀況?想像我們現在,就知道。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也學佛,這一生是什麼樣子,自己清楚明白。來生假如再得人身,還要從頭做起,可能還不如這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警覺的。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永遠出離輪迴了。

佛在經上講生死的根本是無始無明,一定要到如來果位才斷乾淨。生到西方世界決定「圓證三不退」,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就是斷這個無始無明。所以真的「永拔生死之本」。這是事實。

『無復苦惱之患』。一切憂苦煩惱永遠斷了。到西方世界決定親證諸法實相,對於一切法的真實相徹底明瞭。苦惱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而發生的。不明白真相,就產生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以及錯誤的行為,招來一些不如意的果報。徹底明白之後,這些事情自然都解決了。

『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自在、隨意」,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那樣殊勝的境界。普門示現,隨意自在,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之中,都能隨心所願。那個地方眾生有感,我們就有能力去示現,感應道交。這一點是真正「快樂無極」,這個境界絕對不是一般菩薩能做得到的。

我們在許多大乘經裡面看到,「權教菩薩」(就是別教的三賢位菩薩)的能力不能超越這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必須到圓教登地才有能力越過這一個大千世界,到其他的佛國度。但是這能力還是有範圍。譬如我們越過自己國家的國界,到其他國家去旅遊,還是受限制。這是因為智慧、神通、能力還不夠。所以有些菩薩能到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的剎土,有些大菩薩能遊歷幾十個佛剎、幾百個佛剎。佛土有無量無邊,要到什麼時候才有能力去周遍遊歷?一般講圓教八地。八地菩薩距離成佛已經很近了。這樣高的果位才能周遍法界。

淨土宗的學人,便宜就佔大了。因為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跟八地菩薩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往來自在,沒有障礙。這不是我們自己修成的,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這真的是快樂無極。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為我們叮嚀。「宜」是應該。每個人都應該精進。『求心所願』。我們今天所願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要見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後悔。這個心要清淨,要堅定。看到別人學禪、學密,後悔了。那就錯了。此地說決定不後悔。知道念佛法門是真實可靠的,我選定之後,絕對不後悔,絕對不懷疑。

假如懷疑、後悔,那就障礙自己了。就『自為過咎』,就是過失。『生彼邊地』。為什麼有疑、有悔,還能往生極樂世界邊地?我們要搞清楚。「疑」,是不能完全真信,但是他也相信,也認真拼命念佛求生淨土。假如有西方極樂世界,我就往生了;若沒有,也就算了。抱這樣的心態念佛,生「邊地疑城」。這就是他的信心不堅定,可是他還是認真的信、願、持名。如果不是信、願、持名,他就不能得生了。無論是疑、是悔,但是他還是認真的信願持名,才能生到邊地。

實在講,生到邊地也不錯了。為什麼?在那裡只耽誤五百年(人間的五百年)。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壽,五百年對他們來講算不了什麼。也像我們講的「須臾間耳」。所以生邊地也是值得慶幸的。但是佛希望我們更能精進,以清淨的信心直接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享受就跟八地菩薩完全相同。

『七寶城中』是說極樂世界的邊地。於五百歲受什麼苦?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邊地所享受的快樂有如夜摩天宮,所以的確很快樂。他的苦是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見佛、不聞法五百年。他的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就是這麼回事情。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這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當機。實際上彌勒菩薩就是我們的代表。彌勒菩薩聽懂了,聽明白了。所以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他沒有疑、悔。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這一品經裡面,佛勸導我們要斷惡修善,要求離苦得樂。苦是從惡業來的,樂是從善業來的。我們要想離苦,就要斷惡;要想得樂,就一定要修善。這樣因與果才相應。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一節是佛讚歎斷惡,才真正成就「大德」。此地所說的「德」跟得失的「得」是一個意思,是同一個講法。「大德」,所得到的是真實的智慧,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裡面包括的內容非常之多,無限的深廣。都能得到,沒有一樣得不到。可是怎樣才能「大德」?

我們要像菩薩一樣,我們要學他『端心正意』。這一句跟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心要正、意要誠,要誠懇、要真誠。『不為眾惡』。凡是利己而損害別人的都是「惡」。決定不做這一些惡事。下面佛特別為我們指示出善惡的標準。

這一章裡面就是以五戒為標準。這樣你就能『甚為大德』。俗話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求一定能得,求不得是因為有障礙。障疑是什麼?障礙是惡業。你今天『端心正意、不為眾惡』,障礙就沒有了。沒有障礙,就有求必應。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這裡佛以一個問答來為我們解釋。為什麼?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所以諸佛教化眾生就容易了。「開」是開悟,就是覺悟。容易覺悟。「化」是變化氣質。教學的目標就是變化氣質。在世間法,儒家教學的目的是希望能成君子、成賢人、成聖人。在佛法裡面希望能轉凡成聖,就是成阿羅漢、菩薩、佛。難化能化,是佛的功德大;難修能修,所以道果也就不難成就了。要緊的是真正肯修。十方世界的情形是這樣的。我們這個世間情形不同了。

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是五惡的世間。「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污染。在過去說染污,我們還不太容易體會。現代講到染污,我相信每一個人體會都相當深刻。現代的自然環境,的確是因人為而被污染、被破壞了,而且污染得相當嚴重。

科學家在大眾媒體裡面,向大家報告。如果地球污染不能有效的改善,預言在三十年之後,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了。為什麼?水污染了,空氣污染。人類沒有辦法離開空氣跟水,這兩樣裡面都有毒素,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真是觸目驚心。知道這個事情的確是非常的嚴重。可是科學家只能看到環境的外表,他提出的警告是正確的,是事實。我們想想,能有效的改善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人心。我們才真正把染污的根源找到了。我們今天的心被污染了,思想被污染了,見解被污染了,精神被污染了。

所以環保要想真正有效果,先要淨化人心,得從根本下手。標本兼治也許能收到效果,假如不能從淨化人心上下手的話,環保的效果就非常有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科學家說還有三十年,如果我們認真念佛求生淨土,時間是足夠用的。到時候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話,我們可以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一條生路,我們應當要重視。

所以這個地方是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確實非常痛苦。『劇苦』是大苦。

我今於此作佛。教化群生。

『我今於此作佛』。「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教化群生』,是教化一切眾生。

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是佛對一切眾生所說的根本法,就是根本的離苦得樂的方法。

我們一定要捨五大類的惡行。『五惡』是因,『五痛』是花報。如果你不捨五惡,天天造五惡,你的生活當然過得很痛苦。這個痛苦是「花報」,就是我們講的「現世報」。而『五燒』是來生的果報。

為什麼用「燒」?燒是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所以用這個字來形容。佛法與印度許多宗教都講六道輪迴。西方宗教雖然沒有講六道,至少講三道。有天堂、有人、也有地獄。西洋人的地獄裡也畫一片火光。這跟佛法、跟印度宗教所講的很類似。

所以一定要斷五種惡,我們這一生才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美滿。來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這就對了。

經文裡有一句,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的關鍵所在。就是『降化其意』。「降」是降服。《金剛經》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服其心」?我們心裡面妄念太多,煩惱太多,如何能把它降服住?「降化」是這個意思。因為造業,「意」是主。身口造業都是「意」在發號施令。意裡面要沒有惡念,身口怎麼會造惡業?所以「降化其意」非常重要。這真的是從根做起。

『令持五善』。「五善」就是後面講的五戒。這五類善行,能斷惡,能修善,一定得福,所以能『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

這五惡是那五類?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

第一是講的「殺生」。殺害眾生是大惡。

世尊當年生在印度,那個社會沒有法子提倡素食,因為出家人生活是托缽的制度。這個制度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當時印度一些宗教都是托缽,而且都是日中一食。印度的高級宗教很多,都是修禪定的。他們禪定功夫很高,確實有不少生四禪天,還有少數能生四空天,確實有成就。所以他們對於六道的情況相當熟悉。因為有定功,心清淨,能量消耗得少,一天一餐就夠了。釋迦牟尼佛教化這些眾生,假如一天吃三餐,一般世間人就對釋迦牟尼佛輕視了,認為他還不如外道。所以當年的生活方式是隨順環境,確實符合佛教化眾生的原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講的)。就是一定要適合於本土化跟現代化,適合當時大家生活的方式。托缽是慈悲為本,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選擇。一直到現在泰國的佛教,鍚蘭的佛教,依舊還是用托缽的制度。寺廟裡不開伙食,出家人每一天到外面去托缽。可是佛在大乘經上也多次說到,「菩薩心地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

梁武帝讀《楞伽經》,就是看到這一段經文,所以他就發心吃長素,不吃眾生肉。梁武帝在當時是佛門的一位大護法,他自己吃長素,也就發起一個素食運動。出家人、佛門弟子就響應這個運動。從此以後中國的佛教徒,不但是出家人吃長素,在家的佛弟子吃長素的都很多。諸位要曉得這是梁武帝提倡的,符合佛的教義。所以在中國的生活環境,的確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是勸我們不要吃眾生肉。

眾生互相殺害、吞噉,實在是非常淒慘的一樁事情。所以第一條就講『世間諸眾生類』。這是講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是動物,再擴大就是生物。

『欲為眾惡』。「欲」是欲望。欲望就是惡的。惡的習氣,惡的念頭非常複雜,稱為「眾惡」。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煩惱。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看到,佛為我們講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個,裡面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個。由此可知,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確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很容易發作,很容易起現行。善的力量薄弱,想發還不容易發起來。佛講的話就沒錯了。

『強者伏弱』。所謂是弱肉強食。現代人所說的弱肉強食不是一樁好事情。

『轉相剋賊』。這是世間人沒想到的。所謂是「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一世你吃他,來世他吃你,吃來吃去。人與人、畜牲與畜牲、人與畜牲,這個關係就是債務。在人間有欠命的,有欠錢的,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報怨的。報怨的多,報恩的少。為什麼?我們這一生當中,有多少恩惠給人?我們給人的恩惠很少。可是我們與人結的冤仇可多了,比我們給人的恩惠不曉得多了多少倍?報怨多過報恩。所以世間這些關係,人與人,人與眾生的關係,就是報怨、討債、還債,就這麼回事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多可怕。就是『轉相剋賊』。

『殘害殺傷,迭相吞噉』。這是互相吃來吃去,就幹這樁事情。如果你冷靜去觀察這個世間的事實真相,眾生所造的殺業,所受的苦報,就是如此而已。

『不知為善』。不曉得為善。這個「善」就專門指的「不殺生」。決定不殺害眾生,這是善行。世間人為什麼不曉得為善?愚癡。不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不學佛確實不知道。學了佛之後,才清楚、才明白。因為不知道為善,不曉得「不殺生」是善行,所以天天在殺害眾生。

『後受殃罰』。殺害眾生是惡業,所以後面有惡報。「殃」就是五痛,「罰」就是五燒。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

佛為我們舉出幾個惡報的例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果報?這是嚴重殺業的「餘報」。

佛在經上為我們說得很清楚。殺業很重的人,果報墮地獄;地獄出來之後,再變畜牲酬償命債;畜牲道出來再轉到人世,在人世間就是孤獨、聾盲、喑啞,受這個餘報。這一些事實,佛在《地藏本願經》、《地藏十輪經》裡面講得很詳細。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尪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分裂這一類。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這裡把原因為我們說出來了。過去生中做人的時候,不相信佛、菩薩、聖賢道德的教誨,不肯為善,所以得這種果報。這些果報就是「痛」。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

『尊貴』,是說他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德望,為大眾所尊敬的。

『豪富』,是大富人家。

『賢明』,是聰明、智慧,超過常人。

『長者』。古時候,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德能的人,才能稱之為長者。

『智勇才達』。智慧勇猛,有才藝之人。有才華能通達事理。

這一些是人間善果,好的果報。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果報?這是他過去生中,多世累積的慈悲、孝敬、修積善行,累積功德,他才得到這樣的果報。

不學佛的人,往往看世間人事,心裡很不平靜。學佛之後,就曉得原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絲毫都勉強不得。

但是我命裡面沒有,我現在想求,能不能求得到?能!所以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造命運,自己可以創造命運。佛法承認一切眾生有命運,但是不是宿命論。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你的命運不是別人主宰的,你只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能斷惡修善,就能改造命運。

依照這些理論方法改造命運的人,在中國歷代可以說是太多了,不勝枚舉。現在大家都曉得了凡居士。他寫了幾篇文章留給他兒子做參考,這樣他一生改造命運的事情才公佈給社會大眾知道。其他改造命運效果超過了凡居士很多倍的人還有很多。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了凡四訓》的確寫得很好,他寫的都是事實,都是他自己真正去體驗、去做到的,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底下這一段,世尊教我們從「果」上去看「因」。這是很正確的觀察方法。凡事都有因果,從果看因比較容易,從因看果比較難,因為果還沒有發生。果已經成了事實,再觀察這個果是什麼因緣成就的,這比較容易觀察。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現前的事就是指前面兩類。「尊貴、豪富」,這是幸福、美滿、快樂的日子。「孤獨、盲聾、喑啞」,這是非常不幸的遭遇,是要痛苦過這一生。這是世間現前的事,這是果。從這果我們要去看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這是後來的果報,就是『燒』。

惡業轉輾,『壽終之後,入其幽冥』。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前世造的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報。「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來生得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做的就是因。假如因好、因善,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利益廣大眾生的,來生的果報一定非常殊勝。這是從因果上來看。

這段是講造惡業的果報。如果這一生所造作的是惡業,『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道」是六道輪迴。一轉生,再受身不一定是人身。墮畜牲道的就變畜牲了,墮餓鬼道的受餓鬼身了,墮地獄的就變地獄身了。身形不一樣,所以說「改形易道」。這都是轉眼之間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過去生中不曉得經歷多少遍了。所以覺悟的人,想到這些就非常慚愧,生生世世在六道裡打滾,做這些事情。

『故有泥犁』。「泥犁」是地獄。『禽獸、蜎飛、蠕動』是畜牲。所以有三惡道。三惡道是我們造作惡業變現出來的。

佛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心想」非常重要。佛勸我們,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念佛?在十法界裡面,究竟圓滿的幸福、快樂、美滿是佛道。為什麼不造這個因?念佛成佛。你要問成佛是幹什麼?成佛就是得到究竟圓滿的幸福、快樂。的確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了。我們這一生做得到。為什麼一天到晚還要胡思亂想還、要搞貪瞋癡慢?貪瞋癡慢就是搞三惡道,想三惡道。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這是比喻「五痛」花報。我們成天在造作惡業,在這個世間跟住在監牢獄裡受苦刑沒什麼兩樣,生活很痛苦,不自在。

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從這個比喻讓我們去推想,人死了以後,他的魂神到那裡去(『魂神命精』就是中國人講的魂魄,唯識經論裡面講的神識)?隨業流轉。此地講是『隨罪趣向』。隨著他造的這些罪業,「趣向」就是前面講的「改形易道」。

所得的壽命長短不一定,完全看他造的業。他造的什麼樣的業,他要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壽命長短也不相同。地獄道裡面壽命長,餓鬼道裡面壽命也長。畜牲道裡有「萬死萬生」,壽命雖然短,一轉生又投胎作畜牲。換一句話,他不知道要償命多少次?你要是真正明瞭這個事實,就知道的確非常可怕。

第十一卷

相從共生。更相報償。殃惡未盡。終不得離。輾轉其中。累劫難出。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這一段世尊告訴我們,殺業冤結很深,招來的是互相的酬償。因此殺業就愈演愈烈,冤冤相報沒完沒了。所以是『相從共生』。這句話就是互相的報償,

『更相報償』。

『殃惡未盡,終不得離』。這是指心境的造作。如果冤結沒有化除的話,就永遠存在著。這一樁事情並不難懂。如果我們冷靜細心都能體會到這種情景。譬如前面所說的,人畜之間的冤結,人殺害眾生,吃眾生肉,這是因為眾生沒有能力抵抗,所謂是弱肉強食。但是他的怨恨永遠存在,並不是被吃了、死了一切都完了。這樣事情就好辦,沒這麼麻煩。他的冤恨是帶著走的,將來再一轉生,改形易道。像佛經上所講的「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來生這個畜牲變成人了,人變成畜牲了。這人在吃畜牲肉的時候,那個畜牲是不是很甘心的想,我前一生做人吃了他的肉,這一生他做人、我做畜牲,我應該償還他。如果這樣想,債就了了,就沒事了。假如不是這樣想,冤結積在心中,愈積愈深,愈積愈重,報復是一世比一世來得慘烈,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他要不覺悟,是永遠是沒完沒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我們要是不學佛,那裡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學佛之後,聽到佛的教誨、講解,我們才曉得事實真相,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所以『殃惡未盡』,可以說永遠不會盡的。報來報去永遠沒了,所以是『輾轉其中,累劫難出』。「其中」就是六道輪迴。在這裡面酬償業報,『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這兩句話是說明因果不虛,必受其報。這些事是自然演變出來的,沒有人去製造,沒有人去設計。正如同我們做夢,心行不善的人,行為不良的人,常做作夢。他並不喜歡做作夢,卻天天做作夢,這是一回什麼事?「自然有是」。就是佛在經論裡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裡面常常想,它就會現相,就會變現出六道輪迴的相。

『雖不即時暴應』。佛說果報通三世。有現世的果報,有來世的果報(來世是接著來的一世),有後世的果報。後世果報就不一定在那一生。因緣聚會的時候,果報怎樣逃也逃不脫。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善惡會當歸之』。這就是因緣遇合的時候,一定不能避免的。這是講殺業,就是償命。

其二者。世間人民不順法度。奢淫驕縱。任心自恣。

第二段是講「偷盜惡」。首先為我們說偷盜之「因」。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世間人民不能順從法度。「法」是法律。「度」就是衡量,也是制度。像中國古時候所講的五倫十義,都可以算是法度。它有法的意思,也有制度的意思。佛法裡面講的「三福」、「六和」,是出世間的法度。法律跟制度要「不順」,就是違犯、違背了。

『奢淫驕縱,任心自恣』。奢侈。「淫」在此地不當做男女交會說。凡事做得太過分了就叫「淫」。譬如說雨水下得太多了,稱作淫雨。「淫」是過分的意思。這是驕慢、放縱。『任心自恣』也是這個意思。這是說盜心的起因。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心口各異。機偽多端。尊卑中外。更相欺誑。

這幾句講的是偷盜的「手段」。佛法裡面講偷盜,跟我們世間的觀念不太一樣。佛法裡面講偷盜的範圍非常的深廣。在梵文本意裡面叫「不予取」,範圍就非常的廣大。有主之財(這個財物是有主人的),主人沒有同意,你把他取得來,無論用什麼手段,只要不是他甘心情願的,你所得到的都算是偷盜。

『居上不明』。就是在上位的,『在位不正』。他利用他的職權,貪贓枉法,這些人給他送的禮,是不是甘心情願的?不是的。是被權勢脅迫,不得不行賄賂。這都是屬於偷盜。所以不一定是自己偷偷摸摸去盜取。這種手段實在是太毒了。儒家講不義之財。在佛法裡面講都是偷盜的行為,都是犯了盜戒。

如果對他權勢利害有不利的時候,他甚至『陷人冤枉』。這真可謂是利令智昏。這裡面不但有盜業,而且有殺業。這個殺業為什麼不列入第一段,而列在此地?他是因盜而殺,主要是「盜」。

『損害忠良』。在歷史上最著名的,是宋高宗殺岳飛。這在佛法裡面就是犯盜戒,實在是偷盜。這是怎麼回事情?諸位讀歷史就曉得。在那個時候宋高宗的父親是徽宗,當時的皇帝欽宗是他哥哥,這兩個人被金人俘擄去了。中國這個時候沒有皇帝,他就宣布繼位做皇帝。岳飛是個忠心耿耿的人,希望血恥報國,光復國土,把金兵趕出中國的邊境,把徽欽二帝再迎回來。這是岳飛之志。可是他沒想到欽宗回來之後,宋高宗怎麼辦?高宗想做皇帝,秦檜想做宰相,這兩個人為了個人的利益,把岳飛害死了,並跟金人談和,使徽欽二帝永遠不能回到中原,高宗的皇帝就坐穩了。這是盜國。這不是小偷,是大偷。

我們古時候講「竊國者好過」。偷到一個國家,他能做侯、做王。高宗並不是有意去殺害岳飛,他知道岳飛是忠臣,但是對他的利害妨礙太大了,為了保全自己利益,這是「盜」。因盜而殺,是這麼回事情。這是舉一個例子。像這種例子很多。

『心口各異』。心裡面所想的跟口裡說的是兩回事,不是一致。

『機偽多端』。這個人非常機詐。

『尊卑中外,更相欺誑』。對於家庭,對於長官,對部下,對朋友,對於外國,都用欺騙的手段,毫無誠意,目的全是盜心。盜竊名位、權力。

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讎。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一段是講因「盜」而起了爭執。這種爭執在現代非常的明顯。所謂的權力鬥爭,是屬於這一類的。這個現象幾乎在每一個階層裡面都能看得到。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瞋恚、愚癡、貪欲,三毒都具足了。

『利害勝負』。「利害」是講他的得失。他得到利了,有利必定有害,於是就有勝負了,於是鬥爭決定不能避免。

『結忿成讎,破家亡身』。這是「痛」。盜是惡因,這個時候這是屬於花報。

『不顧前後』。這一句是講的未來的果報。「前」是前因,「後」是後果。前一段「殺生惡」,曾經講到人與人之殘殺,人與畜牲之殘殺,畜牲與畜牲互相殘殺,這都有報應的。這裡是因盜或者因利害衝突而造成的殺業。這都有聯貫的,後果非常可怕。

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心勞身苦。

這些教訓我們都應當牢牢地記住,決定不要去犯。他富有,是不是淨財?假如是不義之財,他的富有決定保不住;如果是淨財,他能守得穩,能守得住。不淨之財就是說他雖然富有,但是不義之財,這未必能保得住。

『不肯施與』。這問題就嚴重了。「財」,中國人稱為「通貨」,是要流通的。一不流通,問題馬上就來了。財到你這裡不流了,不流就生病了。流水是清潔乾淨的,水要不流了就變成臭水溝了。所以要曉得積財就是養毒,就是在積毒。很少人能體會到這個意思。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財決定不能積,一定要流通。流通了,這個財是活的。像活水,源源不盡,而不是死水。所以要能布施。

佛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命中所有的財富,中國人稱為「祿」。祿就是你應該享受的這些物質,你應該享受的都是你前生所修的。前生修什麼?修的財布施。如果你修財布施多,你這一生祿就多,你的財富就多。如果你前生修得少,你這一生財富就少,是這麼來的。有人以為他發了財,認為他很聰明、很能幹,他生財有道。其實比他聰明、比他能幹的人很多。為什麼別人不發財?要知道,命裡有的話,他一定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求不到的。這是一定的道理。怎麼能勉強?命裡沒有的,想求,假如你能如理、如法的求,也能求得到。「如理」是根據道理,不違背道理。有一定的方法能求得到。如理如法,有求必應。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佛在經裡面講得很多。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果報都是世間人希求的,如果不修因,那裡能求得到?不修因,求佛菩薩也求不到,求天地鬼神也求不到。一定要懂得修因。

那麼這些富有的人,他們就不知道修因,所以不肯施與。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心裡面憂念要怎麼樣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這個心很苦。身心都很苦。中國俗話所謂:「誰知世上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你一樣也帶不走。再富有,也是一天三餐,夜眠六尺。還能有什麼其他享受?如果我們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了,才知道布施快樂,幫助人是樂事。世間什麼事情最快樂?幫助人的事情是最快樂的。佛菩薩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他們的生活是最快樂的。

如是至竟。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如是至竟,無一隨者』。「竟」就是到老死。你壽命完了,沒有一樣能跟著你走,一樣都帶不走。

可是『善惡禍福,追命所生』。「善惡禍福」跟你走了,這是麻煩事情。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一生造的善惡業跟著你走,帶給你來生後世禍福的果報。你這一生心善、行善,你來生後世得福報;如果心惡、行惡,來生後世就得苦報,就是災禍。這是「追命所生」。

或在樂處。或入苦毒。

這就是果報。「樂處」是講的三善道,「苦毒」是講的三惡道。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消散復取。

這一段是講由「業」轉變成「果報」。這種情形古今到處都有,我們稍微留意都能見到。

心量狹小,嫉妒別人。『見善憎謗』,是看到別人有善行,看到別人有好事,他不但不能隨喜,反而毀謗。這是從嫉妒心生起的嫉妒毀謗。

『不思慕及』。他不知道仰慕善人,不知道向善人學習。他在旁邊嫉妒、毀謗、障礙。

『常懷盜心』。這個心就是盜心。盜心固結,都是貪圖名聞利養。

『悕望他利,用自供給』。別人的利益他來享受,享受完了再去取。

『消散復取』。換一句話說他的享受,是不勞而獲。凡是這一類的人手段都非常高明。雖然能欺人一時,終究會敗露;縱然不敗露,欺騙不了良心,欺騙不了神明。

神明剋識。終入惡道。自有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這全是屬於盜心。手段再高明,也沒有辦法免了『神明剋識』。這個意思就是說天地之間有主管善惡之神。中國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講得很清楚。諸位念過《地藏經》就明瞭,神明一定把你的行業都記錄下來。「識」是破音字,念「誌」,當做記錄來講。「剋」是必定。一定記錄下來了。死了以後見閻王,審判的時候一定判入惡道。

『終入惡道』。這是隨業受報。

『自有三途』。「三途」是畜牲、餓鬼、地獄。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這是說墮落到三途的果報,也就是前面講的「燒」。

這一段經文裡面,我們所看到的,無論是殺,是瞋,或者是愚癡,都是從盜心生起的,所以都歸在「盜惡」這一類。

其三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

第三段講的是「邪淫惡」。經文一開端,佛很感慨的為我們說出:『世間人民,相因寄生』。人活在世間,是要仰賴大眾互相合作,沒有辦法獨自生存。我們吃的,有農夫耕作;我們穿的,有多少工人在紡織。生活所需點點滴滴都是大眾互相依賴的。

『壽命幾何』。人能常常這樣想,常常這樣觀察,警覺心就高了,妄念自然就少了。可是迷惑顛倒的人多,不了解事實真相。如果明白,就知道一切眾生與我們都有恩德。所以佛法在回向偈裡面有:「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真正明瞭事實真相。

「四重恩」第一個是「父母之恩」,父母有養育之恩。第二是「三寶之恩」,三寶是老師,有教導之恩。第三是「國家之恩」,國家保障我們生命財產的安全,使我們能安居樂業。第四個是「眾生恩」。剛才說了我們生活之所需要,需要靠一切眾生互助合作。所以佛教我們常念四恩。

『不良之人』,是不知道四恩,不知道感恩的這些人。

『身心不正』。心裡面常有邪思,身有邪行。所以『常懷邪惡』。「邪惡」裡面最重的就是『常念淫佚』。即使正常的夫婦,如果淫慾無度也犯了這條戒。

『煩滿胸中』。這是形容慾火在胸中如火燒一樣。

『邪態外逸』。所以是無有慚愧。

『費損家財』。這是我們一般講的浪子,因淫慾耗費家裡面的財產。

『事為非法』。這是破人名節。這是講造的惡行。

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所當求者』在這一段裡面就是「不邪淫」,這是善行善業。佛給我們講五善。不邪淫是善,他不肯為,他不肯聽話,不肯做。邪淫所衍生的災變是非常可怕。

又或交結聚會。興兵相伐。攻劫殺戮。強奪迫脅。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患而苦之。

這就是衍生的災變。『興兵相伐』,是為了女子。在歷史上所記載的,像石崇、孫秀,就是很好的例子。明末清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為了他的愛妾陳圓圓。這都是為女色,對於家庭、國家都不顧了。

『攻劫殺戮』。在古代楚文王的時候、晉獻公的時候、春秋戰國,都能看到為女色引起的戰爭。

這些殺業都是歸到「邪淫惡」裡面。

『強奪迫脅』。像殷紂王時候的酒池、肉林一類的事情。以及現在的貪污,貪贓枉法。

『歸給妻子,極身作樂,眾共憎厭』。這些人都是極聰明的人,可惜聰明反被聰明誤,造作這樣重的惡因。社會大眾那有不厭惡,那有不怨恨的道理?所以積這些怨恨、眾怒,於是家破國亡。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例子。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

人看得很清楚,鬼神也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神明記識。自入三途。

地獄裡面有炮烙的刑罰,畜牲有鴛鴿之報,都是與這些惡業有關聯。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累劫難出。痛不可言。

佛每一段的結語,都告訴我們這些惡業決定不能造。惡業不除,「痛、燒」是決定不能避免的。

其四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綺語。

第四段是講「妄語惡」。言語造業最容易。世出世間的聖人對於這樁事情都非常重視。所謂「口為禍福之門」,說話不能沒有分寸,不能不謹慎。那些話當說,那些話不當說,當說、不當說都有後果。業報一定要自己去承當。

『兩舌』是挑撥是非,無論是有意、是無意的,對人都有傷害。有意的兩舌,罪業當然很重。無意的兩舌,要看它的演變,如果演變後果非常之惡劣,罪業也就很重。

『惡口』是說話傷人、粗魯。

『妄言』是欺騙眾生。

『綺語』是花言巧言,話說得非常好聽,可是用意不善,用意是害人。

現在的社會,像流行歌的歌詞,唱得很好聽,內容都教人殺、盜、婬、妄。現在的電影、小說都是屬於綺語。害社會、害大眾,果報一定在阿鼻地獄。這是我們一定要小心、要謹慎的。

佛教我們,佛菩薩的言語,決定是至善,決定是利益一切眾生的。這是我們應當學習。不但害人的言語我們不能有,與一切眾生沒有利益的言語,我們也不可以有。

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這些都是因為自欺欺人而生的這些過失,所以歸到「妄語惡」這一類。

『憎嫉善人』。為什麼會嫉妒善人?別人比我好,顯得我不如人,想掩蓋自己,就得去毀謗別人。

『敗壞賢明』。「敗壞」就是破壞。這是因為嫉妒,所以毀謗。嫉妒是因為自欺欺人而起的,自欺就是妄語之因。人為什麼要妄語?為什麼要騙人?犯口的四種過惡,就是因為自欺欺人。

『不孝父母』,是欺騙父母,不知道孝敬父母。

『輕慢師長』。「輕」是輕視。在師長面前傲慢,不懂得尊師重道。

『朋友無信』。所謂是輕諾、無信,不守信用。

『難得誠實』。對於任何人都沒有誠意。實在講,他對自己都不誠實,怎麼會對別人誠實?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

『尊貴自大』。這是傲慢。

『謂己有道』。這是妄語之中的大妄語,罪過很重,是佛家的重戒。出家有「四重戒」,裡面有「妄語」。那個妄語不是指普通的妄語,專指大妄語,就是此地所講的『謂己有道』。自己沒有證果,欺騙別人說自己證果了,這是

大妄語。現在我們在社會上常常聽到,有人說他是什麼菩薩再來的,又有人說某人是佛再來的。這都是屬於大妄語。

在歷史上我們確實見到有人說他自己是什麼佛菩薩化身來的,但是說了就走了。像很有名的淨土宗永明延壽大師,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怎麼知道的?永明大師在世的時候是帝王師。皇帝有一天修福供齋,請出家人吃飯。古時候這供齋是修福,叫無遮大會。無遮大會是平等的,只要是出家人,這一天國王平等供養。這一天來應供的出家人很多。座位裡面總是有上席,大家都謙虛,互相推讓,都不肯坐上席。大家讓來讓去,都不願意坐。這個時候正好從外面來了一個和尚,大家也不認識。這個和尚看他們讓來讓去,他就到當中大位子上就坐下來了。國王心裡想這個大位子應該是他老師坐的,看到都是出家人也不好講話了。齋罷,國王就問永明延壽大師,今天供齋,有沒有聖賢來應供?要有聖賢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永明大師說,有。誰?他說定光古佛今天來應供。那一位是定光古佛?他說就坐在當中大位子那個。那時他穿得破爛像叫花子一樣,也沒有人認識他。不過他長相很奇怪,耳朵特別大,所以叫他大耳朵和尚。

這時候曉得大耳朵和尚是定光古佛再來的,所以國王立刻就派人去到處打聽。被他們找到了。他在一個山洞裡面修行,在那裡打坐,看到這些人來了,身分露了。大家都曉得他是定光古佛,國王要請他到宮廷裡面去供養。大耳朵和尚說了一句:「彌陀饒舌」,他就滅度了,就在那裡坐化了。

大家一看,找到他,死了。他的身分是永明大師說出來的,那永明大師就是阿彌陀佛了。不要緊,定光古佛走了,原來家裡還有一尊阿彌陀佛。回去趕緊去報告國王。國王聽到定光古佛入滅了,最後說了一句「彌陀饒舌」。他心裡想原來永明國師就是阿彌陀佛,歡喜得不得了,趕緊去見永明大師。他走到門口遇到一個報信的人,來得很匆忙,幾乎跟國王撞了一跤。國王說:「什麼事情匆忙?」他說:「報告國王,永明大師圓寂了。」

在中國古時候,身分一露馬上就走了,這是正確的。現在人身分露了,他也不走。這很奇怪。這不走,就靠不住了。如果一說出來馬上就走,這個可靠。說出來之後而不走,靠不住。在中國歷史上這些事實很多。

自己沒有證果,說證果了;沒有得定,說得定了,這都是屬於大妄語。為什麼要說大妄語?他的目的不外乎欺騙眾生,求眾生對他恭敬,對他供養,對他稱讚。無非是為這些,所以完全是欺詐。這都列入在妄語這一條裡面。這種罪行果報很重,一定墮阿鼻地獄。所以自己沒有證得,而說證得,罪過很重。

『橫行威勢,侵易於人』。這就是一般所講的虛張聲勢,恐嚇於人,甚至於還用巫術、暴力來脅迫。

這些罪行的衍變都是由於自欺欺人,所以都歸到妄語這一類裡面。

欲人畏敬。不自慚懼。

「慚」是慚愧,「懼」是輿論的議論。他也不在乎別人的議論。

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

『難可降化』。就是佛菩薩、善知識也沒有辦法教導他。為什麼?他不能接受。

『常懷驕慢』是貢高自大。他為什麼現在還沒有受果報?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

『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他前生修的福修得多,所以他這一生雖然造這樣重的罪業,他還在享福,他還沒有受到惡報。這就是賴他前世的福德。「營」是經營,來保護著他。是這麼回事情。雖然過去生中修的福德很大,可是消得也很快。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

他多生多世所修的福德,在這一生當中造作這些罪業,福德在這一生就享盡了。

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福享完了,他的罪報現前了。我們如果留意的去觀察,他一定不是好死,這能看得出來。不是好死,顯示他命終盡的時候福報盡了,『諸惡繞歸』。所以只要我們留意去觀察,不難看到事實的真相。

又其名籍。記在神明。

這跟前面講的『神明剋識』是一個意思。

殃咎牽引。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于火鑊。身心摧碎。神形苦極。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這是講後世的果報。由於惡業牽引著他,他沒有辦法避免惡報,所以就『無從捨離』。

他做惡不止,業牽引著他入地獄。『火鑊』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下油鍋、刀山油鼎,他去受這種果報去了。所以『身心摧碎,神形苦極』。

地獄是化生。無間地獄,是《地藏經》裡面講的地獄裡面最苦的一種,叫「五無間」。「間」是間隔、間斷。一般的地獄受罪還有間隔的時候,在間隔的時候他不受苦。無間地獄刑罰是沒有間斷的,這是最苦的一種地獄。佛在《地藏經》上告訴我們,這是造作極重罪業人的果報。

大妄語不但破壞了正法的形象,還誤導許多眾生入了邪途,因此罪業極重。這不是他個人修持,而是他誤導眾生、破壞正法的形象,這個罪業使他墮五無間。

五無間的第一個無間,是他在這個地方一斷氣,就入無間地獄,當中沒有間隔。《地藏經》上講,普通一般人過世到再去投胎受果報,他還有四十九天。「做七」也是《地藏經》上講的。這四十九天就是個緩衝期間,他有間隔。四十九天,是講大多數的人,也有比四十九天更長的,也有不到四十九天的。但是他都有一個間隔。入無間地獄沒有間隔,這裡一斷氣馬上就入地獄。到達地獄裡面,他是化生。地獄有多大,他就覺得他的身體有多大,跟地獄一樣大。因此地獄裡頭所有那些刑罰一時同受。這些刑罰都是要命的。像刀山、劍樹、油鼎,一下去就死了。地獄有風,死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再下去。所以真是一日一夜萬死萬生。一直要受到罪報滿的時候,他才能出來。到什麼時候能滿?那就難說了。《地藏經》上說得很清楚。

佛在《楞嚴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楞嚴經》裡,特別警惕我們千萬不要造地獄的罪業。為什麼?入地獄很容易,出來太難了。不知道要經歷多少劫才能出得來。一定要小心、要謹慎。

『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墮到地獄受這麼多的苦難,這個時候後悔來不及了。

所以聰明人、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聽到佛的教誨就知道回頭。佛所說的這些話是不是真的?是不是佛用這些來勸我們行善、不要做惡?是不是拿這些地獄果報來嚇唬我們的?如果這樣想法那就錯了。為什麼?

佛教化眾生,句句話都是真實的。像《金剛經》所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如」就是事實是怎樣,佛就說出怎樣。佛也不加一點、也不減一點,就把這事實真相完全為我們說出,這叫「如語」。佛教我們不妄語,佛自己怎麼會妄語?我們一定要相信佛的真實語,是句句真實,字字真實。照佛的教誨去奉行,我們才能得真實的利益,才能免除今生後世無窮的災難。

第十二卷

其五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

這第五段是「飲酒惡」。我們細心地的觀察這一品經,經義實在包含了「五戒」與「十善」。前面三段講殺、盜、淫。第四段「妄語惡」裡面說到兩舌、惡口、綺語。而在這一段「飲酒惡」裡面說到貪、瞋、癡。這個貪、瞋、癡,都是因為飲酒的過失而引起的。所以這一品經的意思是非常的圓滿。

「戒」跟「善」,似乎是相同,其實不一樣。「善」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所以叫十善。修這十種人間善業得人天福報。而「戒」的目的跟「善」的目的不相同。戒是要得「定」,因戒得定,所以它的果是要得定,而不是在福報。戒決定是善,善不一定是戒,它的結果不相同。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

我們念佛人所求的目的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屬於「定」。怎樣才能得念佛三昧?當然「正因」是信、願、持名。持戒是「助緣」,把我們不能得三昧的種種障礙除掉。用戒把障礙除掉,使念佛三昧容易成就。可見持戒的目的是跟世間求福報是不相同的。

經文一開端說:『世間人民』。這先說因,把因緣說明白。

『徙倚懈怠,不肯作善』。「徙倚」是徘徊的意思。就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一個方向,沒有一個目標。也就是古人所說「志不立」。這個人沒有志向,因此這一生就無所適從。「徙倚」就是無所適從的樣子。這樣的人,就是俗話所說的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到這個世間,一生也就是迷惑顛倒過去了。人生要過得很充實,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他一定在這一生當中有一個奮鬥的目標、有一定的方向,他的生活就過得很充實。

世間法,立志就是做大事。無論在那一個行業,他只要志向不改,精進努力,一定都是有成就的。但是佛告訴我們,世法裡面的成就,是不真實的。為什麼不真實?畢竟屬於輪迴業,這就不真實了。真實是要永恆的。世間法裡面講「三不朽」,這是有一點永恆的意思。所謂是立功、立德、立言。但是三不朽也不是真實的。因為這個世界有成、住、壞、空,怎麼能有真正的不朽?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像這一些事實,我們都能體會得到,也都能看得很清楚。像世間變亂、天災人禍,往往帶來了嚴重的毀滅,不止是滄海桑田。所以佛告訴我們,超越世法才是真實的。

明心見性是真正的永恆。可是說得容易,得來實在不是一樁容易的事情。於是佛祖為我們大開方便之門,以名號功德接引十方眾生,往生淨土。生到淨土,第一你得到的是無量壽,這就是第一真實。第二是圓證三不退、一生究竟圓滿成佛,這才是真實。我們要把方向、目標定在這裡,就一生過得真正充實、真正有意義、有價值了。

「徘徊懈怠」,可以說是很痛苦的人生。他沒有幸福,也沒有快樂,這是非常的不幸。大凡這一類的人,就是我們世間常講的不務正業,遊手好閒,苟安放逸,所以不肯為善。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聽不進去,他也聽不懂。父兄師長的教導,他也不能接受。所以說『不肯作善,治身修業』。「治身」就是我們常講的修身。「業」是正業,正當的行業。

『父母教誨,違戾反逆』。父母師長的教誨不但不能接受,而且是有意的去違背。

『譬如冤家,不如無子』。父母有這麼一個不孝大逆不道的兒子,確實感嘆「不如無子」。為什麼?無子他還不操心、不耽心。現前唯恐小孩為非作歹,連累父母,連累家親眷屬。讓父母常常耽憂。

『負恩違義,無有報償』。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有教導之義,都不顧。所以是忘恩負義,不能孝養父母,不能奉事師長。這就是「無有報償」。

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在這段經文裡面我們看到『耽酒』。在五戒裡面最後一條是「不飲酒戒」。

『放恣』就是放逸遊散。『耽酒』是飲酒無度。『嗜美』。「美」是專指食物好吃。『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是說這個人的性情魯莽跋扈。『抵突』要用現在的話來說,是無禮的抗拒,不通人情,當然談不上禮儀。『義』是義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像五倫裡面父慈、子順,這是義務。做父親的應當要慈愛子女,做子女的應當要孝順父母,這是義務,是本分事情,應當要做的。『禮』是禮節、禮貌。

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從裡面細心去體會。就能想像這個人是「不肯作善,徙倚懈怠」。這裡可以說把這兩句描繪得很清楚。

『不可諫曉』。你去勸導他,不但不能接受,還無禮的抗拒。所以沒有辦法去勸導他,沒有法子把他喚醒。「曉」是教他明瞭。他永遠不會明瞭的。

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不能憂念。

一個正常的人,會常常想到父母、師長,家親眷屬,甚至於朋友,他們現在生活怎麼樣了,有沒有困難?需不需要我們去幫助他們?這都是道義。一個正常的人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

這個人是『六親眷屬,資用有無』。他心裡一概都沒有。他不憂這些事情,他也不掛念這些事情。

不惟父母之恩。

「惟」是思惟。他不想父母對他有養育之恩,把父母當做冤家。所以父母看他「不如無子」。

不存師友之義。

「存」是存念。他心裡面也沒有師友的道義。

在從前師友跟我們現在社會上的師友的確不相同。古時候師徒如父子,甚至師生之情往往勝過父子。我們在歷史上常常能看到。所以學生對於老師報答也非常之厚。同學如同手足,如同兄弟一樣。所以確實有情、有義,不像現在。現在的教育,不重視倫理。所以師生、同學,不像從前那樣有親密的關係。

意念身口。曾無一善。

「意」「身」「口」是三業。身口意三業都在造惡,沒有一善可言。

我們細細觀察這一段,表現的三毒都在一個「貪」字的範圍。他貪什麼?貪「耽酒、嗜美」。所以這一段經文列在「飲酒惡」,是有道理的。

不信諸佛經法。不信生死善惡。

這是「愚癡」。『諸佛』是真正過來人。「經典」裡面所說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法」是方法。佛是怎樣證得諸法實相的?也就是說佛是怎麼樣明白宇宙人生真相的?佛把他的方法、經驗告訴我們,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憑藉著諸佛菩薩的經驗、方法,認真修學,也能達到這個境界。但是這些人他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這是「不信大道」。

第二句是「不信因果」。『不信生死善惡』。他不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他以為人死了一切就完了。他不相信因果報應,不相信六道輪迴,不相信還有來生。於是造作這些惡業,毫無顧忌,真的是無所不為。

欲害真人。鬥亂僧眾。

這是「憎恨」。酒喝醉了,沒有理由發出來這些憎恨心。酒喝醉了,看不順眼就殺人。『真人』是修行人。他要害修行證果之人。

『鬥亂僧眾』就是破和合僧。像五逆罪裡面殺阿羅漢,是破和合僧。這都是造無間的罪業。

這是酒後亂性,很容易造極重的罪業。

愚癡蒙昧。自為智慧。

這是講癡惡之「痛」。

『愚癡蒙昧』是心不開竅,我們常講的糊塗。自以為有智慧,自以為聰明。實在是糊塗到極處了。

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

這是說明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生從那裡來,死之後到那裡去。清楚、明白,這才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不仁不順。希望長生。

『仁』是愛人。他不能愛護大眾,不能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仁的意思。這一個字是屬於會意。「仁」是兩個人,不是自己一個,從自己本身要想到別人。『不順』。是講不順人情,不順法度。

他還『希望長生』。這是打妄想。

慈心教誨。而不肯信。

這一句是講父母、師長對他慈悲,教誨他,他不能接受,不能信受奉行。

苦口與語。無益其人。

乃至於親朋好友苦口婆心的勸導他,他也不能接受。或者是陽奉陰違,表面上接受,回過頭他的毛病又犯了。始終是『無益其人』,對他沒有幫助,沒有好處。原因就是底下所講的。

心中閉塞。意不開解。

這個人心裡面像有茅塞一樣。在佛法裡頭說是業障重。什麼業?惡業。前面講的飲酒惡業,貪念杯中之物,被嗜好蒙蔽了心竅。所以對他的教誨,對他的勸導,他都沒有辦法開解。

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這是講到「果報」現前了。飲酒吃肉與眾生結的怨就很深了。如果這一生又沒有善業、沒有善行,果報現前就不好了。這個時候後悔、恐懼,也沒用處。

不豫修善。臨時乃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地藏經》裡面講有烊銅地獄,渴飲烊銅,飢吞鐵丸,就是這一類人的果報。銅是金屬,高溫之下燒成液體了。渴的時候,飲這個烊銅,這是地獄裡頭的刑罰。這是飲酒所造一切過失演變的一些罪業,就要受這種果報。所以不可不謹慎。到那個時候,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說明酒惡要除。

但是在今天這個社會裡面交際應酬,幾乎都免不了飲酒。自己要提高警覺性。如果受了五戒、菩薩戒,就決定不能飲酒。縱然在應酬之中,是禮節不得已,也決定不過量。換一句話,飲酒只限於一杯。中國古時候宴會當中也有酒,但是古聖先賢都知道飲酒不好,醉了之後會亂性。中國古時候酒杯的兩旁邊有兩隻角上來,叫「止酒」。擋住你喝酒,讓你沒有辦法乾杯,只能嚐一點點,酒倒不下去,止住在那裡。所以古人這個用意很好,那種酒杯很有道理。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在應酬當中只一杯。別人乾杯,我們隨意就好,決定不能過量。這些事情實在講我們要認真去做,反而能得到別人的尊敬。

上一次在達拉斯有一位同修告訴我。他公司裡有宴會,招待國外的經銷商。他剛好代表公司分派在新加坡代理商那一桌。他說新加坡人跟其他的商人不一樣。第一他們穿著很整齊,非常有禮貌,不像其他桌,談話說笑聲音都很大。第二他們不喝酒。他們說,在新加坡的時候不喝酒,在國外也不多喝酒,免得養成習慣。這是經銷商在國外應酬當中,他們怕飲酒失了禮節,都能自動保持規矩。所以他對他們很尊敬。這是很值得我們做榜樣的。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這一些所說的都是事實。『五道』就是天道、人道、畜牲、餓鬼、地獄。通常我們講「六道」,還有一個阿修羅道。這個地方阿修羅道怎麼不見了?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除了地獄,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羅。天、人、鬼、畜這個四道都有阿修羅。阿修羅的特徵是福報很大,嫉妒、瞋恨心很重。在天上他的福報等於天王,在人間他的福報也相當於帝王,畜牲餓鬼亦復如是。他有很大的福報,但是沒有德行。他在那一道,就算那一道。所以這裡講的是『五道分明』。如果講六道,阿修羅道是專講天阿修羅,把天分成天道跟阿修羅道。所以「五道」跟「六道」意義是相同的。

『五道分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修善則生人天善道,造惡必然是生畜牲、餓鬼、地獄道。然而善裡面有惡,惡裡面有善。因此福裡面有禍,禍裡面也有福。自作自受,所以說『身自當之』,自己造的要自己受,誰也不能代替。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

『善人』是講修善的人。『行善』就是前面所講的五戒十善。我們能持五戒修十善,現在這一生當中會得安樂。我們常講人生的幸福與快樂,只要認真修,現前決定可以得到。所謂是心安理得了。道理明瞭之後,身心就安了。

『從樂入樂』。第一個「樂」是現在的果報,現在幸福快樂。底下一個「樂」是來生的福報。來生的福報一定比這一生還要殊勝。

『從明入明』。「明」是心地光明清淨。

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惡人行惡』,就是造十惡業。造殺、盜、淫、妄,這個十惡業。

『從苦入苦』。現在這一生當中,他的生活很痛苦,即使物質生活相當豐厚,但是他精神生活苦。而來生在三惡道,果報比現在要更苦。

『從冥入冥』。「冥」是迷惑。這一生迷惑顛倒,來世的時候,迷惑就更深了。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

這些事情,什麼人能清楚、能明白?唯佛對於這些事情知道得很清楚、很明瞭。實際上不但是佛,菩薩也知道,羅漢也曉得。世間的大聖大賢都能知道這些事實的真相。可是要講到徹底究竟,那的確只有佛才能。所以說『獨佛知耳』。

教語開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教語開示』。這是佛教導我們,佛開示我們。「開」是開啟,「示」是指示。五戒十善不但是人天的基礎,也是修行成佛的根本。所以佛家的根本戒就是五戒。

佛雖然講得很清楚,指示得很明白,信的人不多。能依照佛所說的去做就更少了。『信行者少』。行比信的人還要少。

因此,『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就是輪迴無盡。

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途。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一段佛我們說出六道輪迴所以「不絕」的因由。這就是像前面所說的,世間人造惡的多,行善的少(至少我們娑婆世界在現前是這個狀況),所以有『自然三途』。實在講三途、六道都是自然變現的。不是佛菩薩設定的,也不是上帝、閻羅王去營造的,是自然變現出來的。所以就像佛在《法華經》當中所說的:「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無量苦惱,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這是講眾生在六道輪迴裡面的狀況很苦。『難得解脫,痛不可言』。這是佛看得清楚。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譬如大火。焚燒人身。

這是佛再總結提醒我們,讓我們在這個地方深深的反省。

『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這裡面包含著「十惡」,這是造因。既然造的惡因,一定會受苦報。這一生當中的苦報就是『五痛』,我們常講「現世報」。『五燒』是講的三途,是來生的惡報。下面這兩句是比喻: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五惡」實在是斷滅人道的因素,這是毒素,我們要認識清楚。我們一般人曉得毒品對於身心是有很大的傷害。為什麼還有人吸毒?吸毒之人就好比在此地造作五惡之人,是一樣的。他的身心麻痺了,就是此地講的『心中閉塞,意不開解』。他也曉得五惡不好,但是他自己沒有辦法控制,還是要造惡。

若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這是佛教導我們要斷惡修善。果然能明白佛的教誨,依照佛的教誨去做,這樣就好了。

『若能』是假使。你能 『自於其中,一心制意』。佛所在開示之中,告訴我們要守五戒,要修十善。我們在這個教訓裡面能「一心制意」,克服自己的妄念,克服自己的惡習氣。「制」是控制,「意」就是惡習氣。正是所謂守口、攝意、身莫犯。

『端身正念』。「端身」就是守口、身不犯。「正念」就是攝意。心要正,念要正。

『言行相副,所作至誠』。對人、對事、對物,都要真誠。

『獨作諸善,不為眾惡』。看到別人做惡,我們自己修善,這就對了。最低限度我們不會被環境所轉。真能在境界裡面站得穩腳,自然就能轉境界。轉境界就能影響別人,那就是化他。自行化他,自度度他。

『身獨度脫』。先度自己,然後才能幫助別人,經裡面常說:「如是行者得度世」。所以佛說『獲其福德』。你自然得福。

『可得長壽,泥洹之道』。依照佛在本經所說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將來必定得生淨土。生到淨土就與佛同壽。「泥洹」是如來的果德,也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

『是為五大善也』。前面「五惡」反過來就是「五善」,就是五種大善。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淨宗的目的是求生淨土。經論上告訴我們修學的方法,有正行、有助行。正行就是經上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謂的信願持名,這是正行。而助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盡量把我們往生的障礙除去。往生的障礙是什麼?這裡面也相當的複雜。現前凡是用功不得力,這必定有障礙。如果沒有障礙,功夫怎麼會不得力?必定是有障礙功夫成片、障礙念佛三昧的。

臨終那一剎那,最怕的是病魔,那是大障礙。念佛人念的一輩子,臨命終時生一場大病,人事不省,是非莫辨,這個時候縱然有助念,都困難。我們見過這樣的情形,人到病終的時候,連他的兒子、孫子都不認識了。在這個時候,你給他開示,勸他念阿彌陀佛,他連自己兒孫都不認得了,他還會認識阿彌陀佛嗎?這是大障礙。

這些障礙我們暫且不論形相,它的原因是什麼?原因都是惡業。所以佛在此地教給我們斷惡修善,道理就大了,用意就很深了。一定要斷惡修善。

我們必須要明瞭,我們的煩惱習氣、惡業種子是與生俱來的,無量劫中不知道有多少。它怎麼能不障道?但是佛告訴我們,種子要結成果報,當中一定要「緣」。沒有緣,種子的力量再強,也不能結果。

我們學佛能成佛,真正的原因就在此地。所以佛跟我們講「緣生論」。「因」我們沒法子制控了,但是「緣」有辦法控制。「緣」是什麼?我這一生當中不造惡因,就把惡的習氣、惡種子的緣斷掉了。不但將來不受惡報,現前許多障礙也都能免除了。所以要「斷惡」。我們要「修善」。修善使我們累劫善的因、善的習氣能增長,使我們將來往生更順利。

我們這些年,在台灣、在大陸、在南洋、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甚至於在美國,都看到念佛人臨終的時候不生病,沒有病苦,知道什麼時候走。有人站著走的,有人坐著走的。這四十年當中我們看到的、聽到的,至少也有二、三十個人。這些人在生前我們沒有感覺他有過人之處,好像是很平常的人。沒想到他走得這麼瀟灑。他是怎麼修成的?我們要探究原因,就是他遵守佛的教誨「斷惡修善」。他能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著正念。

在現前社會上,真的需要高度的智慧。人邪、我不邪;人惡、我不惡。確實能做到『獨作諸善,不為眾惡』。斷惡行善,不必要人看見,不必要人知道,這是自己的事情。到什麼時候人家知道?臨走那一招,人家看出來了。他走的時候一點障礙都沒有。

所以佛這一品經面他真實的義趣,我們要能體會。

重重誨勉第三十六。

佛在這一品經裡面重複來教導、勸勉我們。這一章顯示惡因一定有惡報。我們明白了,就應當警覺,要知道這個事情的確非常嚴重。後半段勸勉我們要正心誠意,要能保持自己修學的功夫,以免失敗。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

彌勒菩薩在這一會,是我們大眾的代表。告訴彌勒菩薩就是告訴我們自己。『吾語汝等』。「吾」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告訴大家。

如是五惡。五痛。五燒。輾轉相生。敢有犯此。當歷惡趣。

這的確是事實。『五惡』就是殺、盜、淫、妄、酒。因為造這五種的惡業,當然就得果報。這個果報是『五痛』。人生在世苦不堪言。這些痛苦從那裡來的?我們細細去反省、去檢點,確實如佛所說。我們痛苦的原因,真的就是天天在造五惡。而來生得的果報是更可怕了。『五燒』是來生的果報。

怎麼叫『輾轉相生』?得三途苦報,在地獄、餓鬼、畜牲,「從冥入冥」。這一世糊塗,變了畜牲,餓鬼,地獄就更迷糊了。迷糊那有不造業的道理?由此可知,惡業愈造愈深。而且我們要把事實觀察清楚,才知道這個事情真的是很可怕。因為惡業累積是愈積愈多,墮落是愈來愈往下,不會往上去。這個要知道。

還有一樁事實,諸位如果細細看《高僧傳》,會發現《高僧傳》裡頭有不少人前世是修行人。修行得很不錯,到第二世墮落了,第三世又墮落了,一世不如一世。這一點都沒錯,真是佛法裡面講的「三世怨」,他是每況愈下。如果我們從業因上去觀察事實的真相,多少可以體會到一些。

以我們自己來說,我們這一生當中,從我們懂事的時候,一直到今天,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善多,還是惡多?這就明瞭了。假如惡多過善,那麼來生決定不如這一生;如果善多過惡,來生一定比這一生更好。善多過惡的人少,惡多過善的人多。我們自己冷靜去反省、去檢點,就知道。所以不要去問別人,人家會欺騙你,不說真話。自己一反省,比誰都清楚。這個事情真的是非常可怕。『輾轉相生』。

所以佛在這個地方給我們提出了嚴重的警告。『敢有犯此,當歷惡趣』。「歷」是經歷。你一定要經歷三惡道。三惡道的時間就太長了。我們人間壽命很短,惡道壽命就太長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上講地獄講得很清楚。《楞嚴經》上佛講地獄道也說得特別詳細。原因就是告訴我們地獄不能去,太苦了,時間太長了。但是造地獄的業因非常容易,所以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

餓鬼道雖然好一點,但是比起人間,相差就太大了。經裡面說餓鬼道看不到光明,生活在黑暗之中,看不到日、月、星辰。而且時間很長。餓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的一個月。我們曉得城隍、土地都是鬼道裡面的有身分、有地位的鬼神。城隍、土地就像我們人間的縣市長。城隍是縣市長,土地是鄉鎮長。我們人間祭祀,初一、十五去供養他,正好是他們一天的午飯、晚飯。他的壽命很長,所以墮到餓鬼道容易,出來就太難了。

畜牲道裡面,壽命長的也很多,壽命短的也不少。可是他要想離開畜牲身也不是那麼容易。佛經裡面記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在祗樹給孤獨園講經。有一天看到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笑起來了。佛的學生就向他老請教

為什麼笑螞蟻。佛就說了,這些螞蟻墮落在螞蟻身已經有七尊佛過去了,他還在做螞蟻。一尊佛我們平時講三個阿僧祗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個阿僧祗劫了,這麼長的時間。螞蟻壽命那有那麼長?是螞蟻死了以後,又到這個窩裡來做小螞蟻,生生世世為螞蟻。這就是愚癡,執著那個身是他自己,執著那個窩是他的家。這個執著要是不打破,他就沒有辦法「改形易道」。這是極度的愚癡。這說明了三惡道的可怕。

要想不去三惡道,五惡就不能作,要在此處斷。「痛」與「燒」是「果」,沒有法子斷,要在「因」上去斷。能把因斷掉了,我們才有超越三界的希望。所以斷惡非常要緊。這是佛對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

第十三卷

佛在《無量壽經》為我們所說的內容,幾乎將我們一生行業、果報都說盡了。文字雖然不多,義理確實是無有窮盡。本經的宗旨是極力讚歎西方世界的依正莊嚴,勸勉我們求生淨土。

自古以來,尤其是在近代,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往生的並不多。原因在什麼地方?實在講就是這六品經裡面所說的。特別是前一章所講的「惡」、「痛」、「燒」,我們細心的去檢討,這些過失確實存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或是有意,或是無意都會違犯。原因在那裡?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無始劫以來深厚的習氣。所謂習氣已經變成自然,這些毛病習氣就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會障道。我們常講的業障,障礙了我們的修行,障礙了我們這一生不能往生。所以佛在此地特別用「痛」、「燒」來警惕我們。

學佛,特別是修淨土,這一生不能得生,真是最大的痛苦,沒有比這個更痛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原因找出來。這個原因就是五惡、十惡。此地五惡裡面包括十惡。佛在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果然能把這四條做到了,如是五惡就消除了。縱然不能消除得很乾淨,也消除了一大半。那麼對我們修學、往生的障礙也就化除了。所以這個的確是非常重要。我們每一天要念它,縱使不能每天讀誦全部經文,也應該每一天以這六品經做為晚課。讀誦的時候要思惟、要檢點、要認真的反省、改過自新。

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

前一小段是佛從「因果相生」(因生果、果生因)這一方面重複的教導我們。這一段是從「果相」來為我們說明。

造作惡業之人,『或其今世,先被病殃』。「今世」就是現在世。我們常講的現世報,他得了重病。「殃」是災殃。得了『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這是大眾都看到的。

佛法裡面這一些事情很多。最明顯的是《慈悲三昧水懺》的悟達國師。他是唐朝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修行,真的有道行。他生生世世持戒精嚴,斷惡修善,所以他能十世不失人身,而且世世都出家修行,這真是非常難得。因為這十世累積的功德很大,所以他這一生當中為帝王師,稱為國師,是皇帝的老師。他有學問、有道德,皇帝對他非常尊重。

這一天皇帝供養他一個沈香寶座,就是我們平常講太師椅,是沈香雕的。這個價值就高了。我們知道沈香是非常貴重的,放在水裡面會沈下去的。他得到這個寶座,就起了歡喜心。諸位曉得歡喜心一起來,這是煩惱現行了,道心就失掉了。中國人講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是煩惱。皇帝送他一個沈香寶座,他定力就不夠了,功夫就不夠了,煩惱就起現行了。

真正修行人確實有護法神保佑他。護法神是沒有情面好講的,他尊重你的道心。你的道心一退失,護法神就走開了,他不再護持你了,也瞧不起你了。怎麼接受一個沈香寶座就退了道心?於是冤家債主就找上門來,他得了一個人面瘡。這個人面瘡幾乎要了他的命,什麼醫生也醫不好。他是皇帝的老師,國家第一流的高手都束手無策。

在這個地方我們打個閒岔。世間人總是免不了要生病的。病有三種因緣。第一種是「生理的病」。我們飲食起居不小心,俗話常講「病從口入」,飲食不乾淨得病了。這是屬於生理的。這一類的病一定要找醫生以藥物來治療,是很有效的。

第二類是「冤業病」,是冤家對頭找上門來了。這一類的病,醫生沒有辦法。有些人求佛菩薩,或者求高僧大德,誦經拜懺給冤家債主調解。他要是接受調解,他就離開了,病就好了。他要不接受,那也沒有辦法。但是一般調解大概百分之七八十都有效。因為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總不是好的解決方法。誦經拜懺是勸導他。他要覺悟了,這就了了,他病就好。悟達國師的病就是屬於這一類的。冤家債主找到身上來了,這是過去生中的冤業。

第三類是「業障病」。既不是生理的傷風感冒,也不是冤家債主。是自己造的罪業太深。這種病醫生醫不好,求佛求菩薩、誦經拜懺也不會好。這是最麻煩的一種。這一類的病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常常看到,叫「老人病」。真的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每一天躺在床上,有一病十幾年、二十年的。每一天三班護士照料他,就是一口氣不斷。什麼醫藥都沒有用處,他又不死。這一類是冤業病。實在講這一類的病能不能治?能!可惜世間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這一類病要真實的懺悔,懺除業障。

悟達國師的病是冤家債主找到頭上。畢竟他是一個好修行人,有十幾世修行的基礎,非常難得。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在早年悟達國師年輕沒有成名的時候,他是一個小和尚。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一個要飯的乞丐,身上長了一身的毒瘡,其臭無比,沒人敢接近他。他見了之後生了慈悲心,照顧得病的乞丐。他問乞丐,這個瘡怎麼樣才能好?乞丐說你舔一舔這個瘡,我會感覺到舒服一點。悟達國師真的就給他舔瘡。以後把病人照顧得能自己行動。這個乞丐就告訴悟達國師:「你今天幫我忙,我很感謝。將來如果有大災難的時候,你來找我。我住在四川一個某地方的山上。山上有兩棵樹,你在樹旁邊叫我,我就會出來接你。」就預計這樁事情。其實這個乞丐是阿羅漢,就是迦諾迦尊者變現的。來試驗他的慈悲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一試驗果然不錯。所以預先就知道他將來有人面瘡這個災難。

那時候悟達國師走頭無路,忽然想起從前他救的乞丐曾經叫他遇到大難的時候去找他。他就到了四川找到了那地方。果然看到兩棵樹,他就摸著樹、叫著名字,忽然看到裡面有個寺廟,規模很大。迦諾迦尊者就出來見他了。這個時候才曉得他是阿羅漢。他用慈悲三昧水給悟達國師洗人面瘡,給他調解。這個人面瘡說出他的原因。原來在漢朝時候,他們兩個是同事——袁盎、晁錯。因為意見不合,結了冤仇。晁錯被他害了。這冤仇生生世世,晁錯都想來報復。但是他生生世世出家修行,有護法神保佑。所以晁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一世當中,因為沈香寶座,他起了傲慢心。護法神走了,晁錯才有機會找上門來。

這個冤仇,冤結在心,生生世世都不會忘記,要找機會來報復。可見得這個『病殃』真的是『生死不得,示眾見之』。

《慈悲三昧水懺》流傳到現在。這一個懺法就是當年迦諾迦尊者為悟達國師治人面瘡的法事。這是古時候,近代也有這麼一樁事情很類似。

倓虛老法師在佛七裡面的講話,有一個錄音帶。倓老法師是北方人,好像是靠近天津營口那邊人。他的話不太好懂,我當時聽這卷錄音帶,細心聽了三十幾遍,大概可以聽懂八成,還沒有辦法完全聽懂。但是所講的意思,我都能明瞭。他常常講諦閑老法師早年有一個徒弟。諦閑老法師是他的老師,那個徒弟等於是他的師兄,但是沒有見過面。倓虛親近諦閑老法師的時候,那個師兄已經過世了。但是諦閑老法師常常拿這段事情勉勵大眾。

諦閑老法師這個徒弟早年跟他出家。在沒有出家之前,他曾經結過婚,而且有一個女兒年紀很小。可是他學了佛之後一定要出家,太太不答應。他還是出家了,是老和尚給他剃度的。之後太太一氣就跳水自殺,冤魂跟著他。但是他發心很真誠、修行很用功,所以也有護法神保佑他。這冤鬼沒有辦法接近。

這個徒弟喜歡參禪。我們曉得諦閑老法師是天台宗的祖師,是學教的。所以就把他送到禪宗的道場。那個時候中國禪宗最富聲望的道場就是鎮江的江天寺(《白蛇傳》的金山寺就是江天寺)。因為這個寺廟是在長江島上建立的,四面都是水,所以叫江天寺。他在禪堂裡很用功、很認真。初去當清眾,過了差不多有十幾年,這道場裡老和尚逐漸把他提升到首座和尚,僅次於住持。就好像一個學校,住持是校長,首座是教務主任,地位很高。他一當首座和尚,傲慢心就生起來了。為什麼?歸依的信徒多了,供養多了,生活過得比較富裕了,傲慢心就生起來了。傲慢心一生起來,護法神就走了。於是這個冤鬼就附在身上了。江天寺四面都是水,他無緣無故就跳水。被人救起來了,過了幾天他又跳水,又被人救起來了。寺院裡的老和尚趕緊給諦閑法師送信,說你的徒弟無緣無故要跳水自殺。在江天寺他是首座和尚,搞得這個樣子,會把這一個寺廟裡修行人搞得心都不安。

諦老知道這事情,趕緊到鎮江把徒弟接回來。一路上相安無事,一點也看不出他不正常的所在。諦老是住在溫州天台山的觀宗寺。所以他們就坐船到溫州。回到觀宗寺之後,諦閑老法師對他也很尊重。因為他畢竟是江天寺的首座和尚,在佛門裡面是相當有地位的,所以單獨給他一個寮房。這是寺廟對於有身分、有地位出家人的一種優待。因為他身分、地位特殊,所以寺廟裡面早課他不隨眾,不跟大家一起做。這講得過去的。有一天,吃早飯他也沒來,老和尚就奇怪了,派查房去叫他。沒人答應,查房一想不妙,就把門打開,房間裡頭沒有人。房間後面有一個窗戶開著,大概是從窗戶出去了。趕緊回去報告老和尚。老和尚說不妙,恐怕他又去跳水了。觀宗寺附近沒有江,只有河。河裡也可以走帆船,也能淹得死人。趕緊派人到河邊去找。到下午發現了,他已經淹死了。把屍首找回來,按照佛門的規矩給他誦經超度,再把他安葬。

他從前的小女兒,因為父親出家,母親跳河死了,是由親戚撫養。她已經長大成人了。正在這個時候,她哭哭啼啼到觀宗寺來找老和尚。老和尚就說,我正要派人通知你,你來得正好,什麼事情哭哭啼啼的?她說,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她的爸爸、媽媽說今天要上任做土地公去了。諦閑和尚一聽就明白了。他跳水是他太太的鬼魂附在身上,他自己並不知道。他這一生的修行,到最後被他太太拉去當土地公去了,他太太當土地奶奶去了。正好觀宗寺旁邊有個新的土地廟蓋成了。他說想必就是,就到土地廟裡去給他做超度的佛事。諦老也很有趣,他說你既然做了土地公了,我們來誦經超度你,你要是真的,你得顯個靈給我們看看。說了之後,果然就有一陣旋風,就在他們佛事前面有個小的龍捲風在轉。諦閑法師看了,點點頭,說我看到了,果然沒錯!

這都是屬於冤家債主找上門來這一類的。更嚴重的,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老人病」。既不是冤鬼,也不是生理的,純粹是業障。業障有過去、有今生的。過去有因,這一生有緣,因緣聚會,他就得的「病殃」,確實是「生死不得,示眾見之」。我們從這兩樁事情曉得,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們一生當中寧可吃虧上當,決定不跟人結冤仇。冤仇結起來之後要解開很難,很不容易,是很麻煩的一樁事情。

『或於壽終,入三惡道,愁痛酷毒,自相燋然』。這一種現象,如果我們留意,也不難看到。人臨走的時候相不好,非常愁苦,相貌憔悴。那個時候他雖然沒有力氣說話,也沒有聲音,從表情上能看到。這是入惡道之相。如果是入善道的時候,他的面貌就很慈祥、很端莊。人死了就像在睡覺一樣。能看到這樣的好相,就可以斷定他不墮三惡道。假如他的相貌是很兇、很惡、很苦,決定是墮落在惡道。

『自相燋然』,是說這一類罪業極重的人,死了之後墮阿鼻地獄,自然產生猛火。在臨終的時候,你可以看到他愁苦的相,而且能看到他身上顏色是灰黑色的,就像被火燒的一樣,很苦。這是惡道裡最痛苦的。

這一段是從果相上告訴我們這一些事實的真相。

共其怨家。更相殺傷。從小微起。成大困劇。

這裡再從「因」上說。因上就是怨仇的報復。這也是很慘的一樁事情。

『更相殺傷』。是像前面所講人與人,人與畜牲,畜牲與畜牲互相的殘殺。佛在經上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是說明互相的殺害,互相的吞噉。這些事情我們現世就有。但是因果很明顯的顯露出來的,似乎是不多。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可以說處處都能見到。

我過去在台北講經。台北有一位巫老居士(這個人已經不在很多年了),他學佛的因緣是親眼見到因緣果報,他相信了。他抗戰之前住在上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有一個德國人在上海經商,當地的小夥計很勸奮,對他也很忠心。因為戰爭,他就把整個生意委托給夥計,他回去德國,就再也沒有回來。這個夥計因為這個基礎,以後就發了財,在上海很有地位,很有聲望。他後來結了婚,生了個兒子。這個時候,他兒子已經有十歲了。他兒子生下來就很頑皮,很會花錢。有一天,他父親的一個朋友在路上看到他,他身上裝了十塊錢,鈔票掉在地上。在那個時候十塊錢是很大的。他把錢揀起來了,叫小朋友轉過來。他說你叫我一聲伯伯,這個錢就還給你。這個小朋友說,你叫我一聲伯伯,我再給你十塊。這麼樣個頑皮的小孩。

到這個夥計過生日的時候,巫老先生也去參加祝賀。夥計忽然看見他的兒子,就是從前那個德國商人。這才曉得原來是他的老板死了以後,投胎做他的兒子,來討債的。原先這財物整個都是他的。這下他明白了。他很聰明,他當時向大家宣布,所有的財產都歸他兒子名下。

他看到這是再投生到家裡來討債的,所以知道佛家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所以說欠命的,是要命;欠債的,要還錢。他把整個家產都交還給他了,他的兒子對他還算不錯,還能照顧他。這是抗戰之前上海發生的這麼一樁事。這是巫老先生告訴我的。他親眼看到的。

聰明人,覺悟得很快,問題馬上能解決。如果是欠命債,或者是迷惑顛倒,要佔據財產,或者是對付這個小孩(小孩年紀小還不懂事,實在講還可以欺侮),到以後報償就更殘酷。所以巫先生這個老朋友相當聰明,也真的很厚道,所以能保全,把怨業化除。

『小微』就是很小一點點怨恨。但是小怨要不能化除,一定轉成大的怨仇。那個時候就很麻煩了。

皆由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無復曲直。癡欲所迫。厚己爭利。

這一段文是佛從因果這些事實,為我們說明事實真相。為什麼會和一切眾生結深重的怨仇?起因都不外乎『貪著財色,不肯施惠』。從這上面發生了爭執,『結忿成仇』。嚴重的就是殺害,家破國亡。我們在前面都曾經讀到過了。

『各欲自快』。每個人都想自己快樂,都想自己享受。

『無復曲直』。就是所謂利令智昏,利欲當前,理智失掉了。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對還是不對,合理還是不合理。「曲直」就是這個意思。

『癡欲所迫』。這是愚癡到了極處了,『厚己爭利』。

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這一段話說得非常之好。世間人那一個不貪圖榮華富貴?可是榮華富貴能享幾天?如果不是多生多劫善因所得的,而是僥倖所得到的榮華富貴,決定不是好事情。所以是『當時快意』,快意沒有幾天。

『不能忍辱』。「忍辱」就是事事要忍耐,要懂得修善。

在中國歷史上,印光大師最佩服的人,第一位是孔老夫子,第二位是范仲淹先生。我們讀范先生的傳記,他年青時候家境很清寒,三餐飯都吃不飽。當秀才的時候在寺廟裡面念書,每一天煮一小鍋粥,切成四塊,一餐吃一塊,過這樣苦的日子。有一天他在寺廟裡面無意中發現人家藏的金子。在一般人這是發大財了。可是他發現之後,又埋起來了。也不告訴人,也沒有人知道。後來他做到宰相,地位高了,俸祿也厚了。

我們讀《義田記》,就曉得他真不簡單。經上講的『忍辱』、『修善』,范先生都做到了。他做到那麼大的官,他的生活比他做秀才時候,沒好多少。他那些財富到那裡去了?幫助窮苦的人家。他養了三百多家人,又辦義學。鄉下小孩很聰明,可以讀書的,如果家境清寒,他都把他們找來,他來養活,請老師來教導,為國家培育人才。這個時候寺廟裡也找他。范先生從前在廟裡念過書,這個廟年久失修了,向他化緣。他也真的慷慨,化緣簿上一寫就是黃金幾百鎰。寫了之後,也沒有送去。廟裡想怎麼回事情?他就告訴他們,金子在你們廟裡什麼地方,到那棵樹底下去挖,一挖出來,果然沒錯。

他能「忍」,所以范家一直到民國初年,八百年家道不衰,代代都出人才。這是祖宗積德。我們再看現代的人,有那一個家庭能保三代?幾乎很少看到。甚至於是自己一生,到晚年都保不住。中年的時候發達了,晚年就衰了。自身都難保,還能到第二代、第三代嗎?人家八百多年,幾十代不衰。因為能忍,在物質生活上能節儉。這個很重要。

『修善』就是修福,福澤綿長。范先生到晚年把他家裡住宅捐獻出來做寺院。他有五個兒子,官都做得很大,其中兩個兒子做到宰相,一個兒子做到御史大夫。如果像現在台灣的政治制度,就是兩個兒子曾經做過行政院長,一個做過監察院長。范仲淹死了之後,買不起棺材。什麼原因?兒子效法爸爸,自己都刻苦節儉,努力行善。一家人行善,世世代代行善。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不能忍辱』。就是在得意的時候,盡量過奢侈的生活,不肯幫助別人,盡情去享受。

『威勢無幾,隨以磨滅』。真是所謂人的壽命,如石火電光,能有幾天?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天道施張。自然糾舉。煢煢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天道』是講善惡的果報。善惡果報是自然之道。行善一定得善果,造惡必定有惡報。

『自然糾舉』。善惡果報雖然好像沒有人檢舉,自然有鬼神在裡面主宰著,有鬼神司命。

『煢煢忪忪』。「煢煢」是驚慌失措。「忪忪」是無依無靠,身心不安。到威勢失去的時候,災難現前的時候,驚慌失措。這一句是形容這個狀況。

『當入其中』。「其中」是指三惡道。

『古今有是』。古往今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避免。善惡因緣果報的確是絲毫不爽。所以作惡得三途果報,是『痛哉可傷』。

佛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是給好幾重的教誨。

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

這是佛再告訴我們。『汝等得佛經語』。你們得到佛的「經語」。這實在就是指《無量壽經》,就是指本經。得到這部經的確是不容易,是真實的大因緣。得到之後,要『熟思惟之』。

所以我教大家修學,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先把經文背熟。我勸大家一天念三遍,三年念三千遍,這部經就很熟了。第一要熟,為什麼?熟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會想到佛是怎樣教我們的。不熟,就記不起來了,就把佛的教訓忘掉了,那怎麼修法?所以頭一個要熟。

第二個階段,經念熟了以後要思惟。就是對於經典的教訓要明瞭。也就是要正確理解經中所講的意旨。經文的意義、宗旨,我們要明瞭。

第三個階段,就能把這些教訓、這些道理,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這才是真正修行。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違背佛的教訓,都依照佛教訓去做。我們這一生當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來生決定得生淨土。這是真正修行。

所以真正修行是要把它真正做到。我們要做到,一定要理解,經文一定要熟。這才有用處。

各自端守。終身不怠。

『各自端守』。就是依教奉行。我們自己確實應當要依教奉行。

『終身不怠』。我們在一生當中,盡形壽要精進努力,不可以懈怠。

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

我們要把志向目標定在這個地方。

『尊聖』。怎樣尊聖?聖賢人的教訓,我們常常記在心裡,不敢違犯,這是真正的尊聖。

『敬善』。對於善人我們尊敬他,對於善事我們敬它。希望我們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在這個世間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善人。

『仁慈博愛』。「博愛」兩個字是出在《無量壽經》上的(這部經是漢朝翻譯的)。可見得佛教對於中國人的生活影響是多麼深。許多我們口頭上常用的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這一句話是說,對人、對物一定要仁慈,要博愛。就是對於眾生愛心是平等的,是普遍的。

『當求度世』。「世」是指三界六道輪迴。我們不但自己要超越三界,我們也希望一切眾生都能超越。要有這樣的心量。

拔斷生死眾惡之本。

生死的根本就是『眾惡之本』。「眾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這是生死根本,也是煩惱的根本,一定要把它拔斷。

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教我們常常想到六道輪迴的苦痛、六道輪迴的恐怖。要時常有高度的警覺心,這樣我們出離三途、出離六道的志願,才能堅定。末後一段佛就「三業端正」這一方面來教誨我們。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

你們大家要發心去行善,那一個善是第一?

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

這是把一切善行裡面的第一善,佛為我們說出。而佛確實是為我們現前的生活狀況著想,因此這個標準不高。

『當自端心』。「端」是端正。心要端正。佛在本經前面教我們善護三業。其中『善護意業,清淨無染』,就是「端心」。心就正了。所以心正的標準是清淨無染。心裡面有分別、執著、有妄想、有煩惱、有貪、瞋、癡、慢,是非人我,這都是污染,這是心不清淨。

淨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確是巧妙太多了。其他的宗派修到心清淨無染,真的很不容易做到。淨宗只要用一句阿彌陀佛,淨化污染就行了。心裡面常念阿彌陀佛,常想阿彌陀佛,不要去想別的。因為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佛,那有不清淨的道理。所以念佛的心最清淨。

『當自端身』。端正我們身行,也就是『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心是無形的,身是有形的。我們身體,處世、待人、接物,與大眾相接觸,要遵守律儀。「律」是戒律。佛在經上教我們,那些事情是我們應當要做的,那些事情是不應當做的。除了佛的教戒之外,現前世間的法律、風俗習慣、道德觀念,我們都明瞭、都要遵守。這就是「端身」。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就是三業裡『善護口業,不譏他過』。這幾句經文是本經前面所說的。

說到「耳目口」,日本東照宮門口那三隻猴子就很有味道。我們照相下來印在卡片上。諸位一看就能體會到那個意思。實在就是中國儒家講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

『耳目口鼻,皆當自端』。實在說我們功夫還沒有得到大自在。功夫得到大自在了,就沒有關係了,那就事事無礙。我們今天事事都有障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要小心謹慎。凡是會破壞我們清淨心的,會染污我們心性的這些色相我們不看,這一些音聲我們不聽,這一些事相我們不說。這樣就好。所以耳聽念佛聲,眼觀看佛像(《十六觀經》裡面第十三觀,看佛像),口稱誦佛號,鼻嗅旃檀。檀香跟其他的香不一樣,檀香聞到清心寡欲,不像其他脂粉香聞到會亂性。檀香清心寡欲。所以從前不僅是學佛的人,不學佛的讀書人,書房裡也燃一爐檀香。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能這樣去修,與前面所講的五大善就相應了。底下佛特別給我們提出來警告。

勿隨嗜欲。

『嗜欲』是嗜好,你所喜歡的。喜歡吃的,喜歡穿的,喜歡玩的,這些都容易造惡。是「意惡」。不可以隨著自己嗜好,隨著自己的愛欲。

不犯諸惡。

『諸惡』就是前面講的五惡、十惡。決定不犯。不犯就是行善。所以十惡翻過來,就是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身業的三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是口業的四善。不貪、不瞋、不癡是意業的三善。

言色當和。

這是口善。我們的言語、顏色,對人要溫和。

身行當專。

不僅是修道。在世間無論是求學,無論是從事任何一個行業,要一心一意、專心去做,就很容易成就。學道更是要「專」。唯有專精才能成就功夫。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中國古人對於這些非常重視,現在人不太重視了。古人一舉一動都講求穩重、緩慢,絕不輕浮,絕不急躁,一定要穩重。這些事情如果諸位讀曾國藩的家書、家訓,你就曉得。曾國藩對於子弟一舉一動、言行,都是再次地教他要緩慢、要穩重。這個很重要。

無論中國、外國,我們看做大事業的大人物,他跟一般人決定有不一樣的地方。他穩重,絕對不會表現出輕浮、輕躁的跡象。所以要「安」。心要安,身就安了。要「定」。「徐」是緩慢。動作瞻視都要『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倉卒』就是跟『安定』,恰恰相反。是匆忙。

『敗悔在後』。你將來一定要失敗,以後一定會後悔。由此可知,「安定徐為」是非常重要。

現在社會跟古時候不一樣。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而我們的生活跟著一道緊張,顯出來的是極度的不安定,確實是匆促。但是我們要問,這樣的態度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問題。可是你要是仔細去觀察,那些在科技上有特殊成就的人,他們的確還是「安定徐為」。他絕對不是「作事倉卒」。他要是「作事倉卒」的話,他在研究發展上,會一無所有。他一定心很細、很定、很穩重,才能有新的發現、有新的突破。所以還是不能違背這個原則。

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諦」是真實的。你要是做事情不真實的話,就不可能有功夫。你的功夫會亡失掉。也就是說做事情不真實,不可能有成。

第十四卷

如貧得寶第三十七。

佛在這一品經裡面為我們說善因、善果,勉勵我們精進修道,斷惡修善。

汝等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這四句是這一品的總綱,內容可以說是無限的深廣。

『德本』,在淨宗法門裡面就是經中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這一句是「德本」?原本這個名詞,「德」是真如本性,「本」也就是真心本體。可是要怎樣才能證得?我們現在明瞭,在所有一切大乘法門當中,唯獨「信願持名」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決定證得。往生到西方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所以淨宗法門無比的殊勝、稀有。雖然我們自己修證的功夫還沒有達到破無明、證法身的境界。但是由於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使我們的智慧、神通、德用,與見性的大菩薩無二無別。所以此地的『廣植德本』就是一心一意專修淨宗。

經中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什麼叫「菩提心」?菩提心怎麼發法?這很重要。依據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告訴我們的,只要我們一心一意求生極樂世界。這一個心就是無上的菩提心。這樣的話,確實在過去沒有人講過。蕅益大師講這一句話,我們細細想來,實在是有道理。因為只有見了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真正想見阿彌陀佛,這個心的確是無上正覺。蕅益大師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我們只要一心專念、專信、專願、老實念佛,就是『廣植德本』。

『勿犯道禁』。「道」是講的「理」。這一句是說修行的原理、原則,不能違犯。佛對我們的一切禁戒,特別是前面所講的五惡、五痛、五燒,也就是五惡、十惡,決定不能犯。如果我們把意思推廣一點,可以說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一些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

『忍辱精進,慈心專一』。「忍」、「進」跟「專一」,的確是修行的樞紐。如果我們能忍得過,五戒、十善就不難受持了。凡是破戒、凡是作惡,就是一般講的忍不過。所以「看不破,忍不過」,這才破戒,才作惡。所以「忍」非常重要。我們這一生光景不多,數十年寒暑真的彈指就過去了。為什麼不咬緊牙根忍一忍?能「忍」,自然就「精進」了,「慈心專一」,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這幾句話我們要牢牢地記住。

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

「齋」、「戒」是兩樁事情。「齋」在佛法裡面,就是日中一食。「戒」是戒律。無論在家、出家都要修『齋戒』。說到齋,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提倡「日中一食」,或者提倡「持午」,晚上這一餐不吃?不是的。要注重底下兩個字『清淨』。

齋戒的目的就是身心清淨。假如我們在形式上持齋受戒,可是身心都不清淨,齋戒的效果、意義就完全喪失了。只有形式,沒有實際的內容。我們修行要重實質,形式沒有太大的關係。一定要講求實質,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日中一食」當然是好。你想想看吃三餐飯,燒飯烹調要浪費多少時間?一天吃一餐,多省事。問題是我們的身體,受得了受不了?這不能不考慮。身體是一部機器,轉動是要靠能量。能量是從飲食當中來。我們這個機器是很耗費能量的,一天補充不足,身體就要生病了。古時候修行人身心清淨,所以他每一天消耗的能量少,一天補充一次足夠了。我們今天消耗太多,一天補充三次都不夠,還要吃點心。這是事實。所以你要是很勉強,一定要一天吃兩頓,早晨一頓,中午一頓,晚上不吃了。你看許多人得腸胃病,從那裡來的?就是從持午來的。他因為要嚴格遵守持午,把三餐的飯量一頓吃掉,腸胃怎麼能受得了,他怎麼不生病?毛病都從這裡來的。所以這些事情我們要了解。我們的身體在這個時代不適合日中一食。

能量消耗到那裡去了?這個我們要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煩惱之中。天天打妄想,天天是非人我,貪瞋癡慢,消耗就大了。實際上勞力消耗得很少。因此古時候人,他心清淨,他心定,他妄想少、煩惱少,因此一天一餐就夠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煩惱、妄想沒有減少,突然之間把能量減少了,那就自找苦吃。這不是佛的意思。諸位要曉得,佛對於一切眾生非常愛護。所以過去中國禪宗在禪堂裡參禪打坐用功(實在講念佛也一樣),不能吃得太飽。太飽就會昏沈,容易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也不能空肚子,空肚子打坐人就發慌,坐不住。因此必須要在不飢不飽的狀態之下,用功才能正常。所以禪堂裡面除三餐飯之外,還有三道點心。少吃多餐,一天當中都保持不飢不飽。這是非常好的修行方法。

我們平常能保持這個狀況,對工作是決定有利的。所以吃得太飽不好。我們講求衛生,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少吃多餐,容易消化,注重營養,這很重要。齋戒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清淨心。

在我們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這是認真的修行),功德勝過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我們這裡用功一天一夜,就相當於在西方極樂世界用功一百年。這樣說起來這個地方不是太好了嗎?我們又何必要去西方極樂世界?這話好像沒錯,其實不然。西方極樂世界進步雖然緩慢,但是有進無退。我們這個地方會用功的人,的確功夫是進步非常之神速,但是墮落也快。也就是起伏很大。不像西方世界永遠保持著平穩,沒有太大的起伏。我們這裡幾個人能真用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佛在此地勉勵我們。在這個世間用功一天,抵得西方極樂世界一百年。所以應該在這個世間應當好好的把握機會,認真努力。

怎樣認真努力?就是前面講的四句:『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你能真的做到了,功夫確實超過西方極樂世界的修行人。

所以者何。彼佛國土。

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

皆積德眾善。無毫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

這就是說西方極樂世界以及他方諸佛國土,修行進步比在這個世間要緩慢。道理就是那個地方沒有造惡,是純善之地,那樣的功夫進展是很正常的。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我們這個世間,在極惡的環境當中,能守得住,不作諸惡,這不容易。所以能超過他方世界,主要就在此地。西方世界個個成就,沒有一個退轉的,沒有淘汰的。但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淘汰的就太多了。一萬個人修行,難得有一兩個人成就,原因就是『善少惡多』。環境不好,很容易叫你去造惡業。難修能修,因此娑婆世界實在是升墮的關頭。我們能忍,這就是往高提升了。忍不過,就墮落了。

像昨天講的兩個例子。悟達國師忍不過榮華富貴,立刻就墮落了。諦閑老法師的徒弟忍不過名聞利養,墮到餓鬼道裡面去當土地公了。幾十年的修行換一個土地公。都是因為忍不過,毛病發生在此地。我們細細想來,那一關是真正不好過。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時時在誘惑你、在叫你墮落。真正能有幾個修行人,能把這些事實看得清楚,能忍,不會上當、不會受騙?所以這部經我們天天要讀,要天天提醒自己,唯恐被名聞利養誘惑了,墮落了。

我們特別提出這六品經做為我們晚課讀誦的經文,意義也就在此地。一定要防範墮落。

吾哀汝等。苦心誨喻。授與經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這是以授持經法再勉勵我們。「吾」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對我們哀憐、憐愍我們,所以苦心教誨、曉喻,把經法傳授給我們,希望我們要『持思之』。「持」是受持、讀誦。經要熟讀才能受持。「思之」是要了解經典裡面所講的旨趣。他的宗旨、意趣,我們要明瞭。

『悉奉行之』。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要做到,這叫「奉行」。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

這就是「化他」。我們要自行化他。平常凡是與我們接觸的人,我們都要勸導他們。經本我們印得很多,同學們可以多拿幾本帶回家去。遇到親戚朋友,你向他介紹,他歡喜接受,你就送給他。我們一定要有這個願心,幫助別人。『轉相教語』。

自相約檢。

這一句是「自行」。自己每一天讀經。讀經就是用經訓來檢點自己,來約束自己。

和順義理。歡樂慈孝。

這兩句是我們平常處事待人的態度。佛教我們修六和敬。我們要和,要恆順眾生,要明義理,要歡樂慈孝。不僅是對父母,能把孝順對一切眾生,就是佛菩薩了。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底下幾句是以受持戒德來勉勵我們。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佛的教誨違犯了,這是在所不免。為什麼?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太重了。假如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都能守持不犯。那麼修行證果那裡需要三大阿僧祗劫?這一生決定成就。所以違犯是在所不免的,因為我們的習氣太重。

因此每一天念這晚課就是修懺悔法。經文一對照,今天又犯不少過,天天在犯過。世間人犯過,他根本不能覺察,這就是無明深厚。我們學佛了,為佛弟子,每一天雖然犯,犯的時候,我們清楚明白,這就是覺悟。覺了以後,希望明天不再犯。這樣就好。天天檢點,天天反省,天天改過,這叫修行。所以說如果要違犯了,自己要懺悔,要悔過。『去惡修善,朝聞夕改』。

奉持經戒。如貧得寶。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佛為我們說的經,為我們制定的戒律,我們得到之後,要像一個貧窮人得到寶物一樣,要這樣的愛惜,這樣的尊重,這樣的歡喜。『經戒』是真正之寶。

世間這些寶物,沒有多大用處。充其量讓我們物質生活過得舒適一點。但是舒適的物質生活,又會帶來許多的惡業。細細算這個帳,還是得不償失。所以「經戒」才是真正之寶。它時時喚醒我們,幫助我們破迷開悟,幫助我們斷惡修善。後面果報就殊勝了。尤其是這一部經,我們依照經訓修行,費的時間不多,得到的果報,就是諸佛菩薩也說不盡、也讚歎不盡。這樣殊勝的果報,利益實在是太大了。那怎麼不是寶?確實是「寶」。所以這一句絕對不是比喻的,而是事實。

我們得到這個寶,才知道要『改往修來』。「往」是過去。過去所造的惡業,我們要痛改,要為將來的幸福好好的修持。

『洒心易行』。我們心裡面這些妄想、執著、煩惱習氣的污染,要遵照經文教訓把它洗乾淨。「行」是行持。處事、待人、接物,我以往都做錯了,從今以後依照佛的律儀,依照佛的戒律,把它更改過來。「易」就是更改過來。「洒心」是修心。「易行」是修行。身心皆修,這樣就『自然感降』。「感」是感應,「降」就是降福。幸福快樂的人生你自然就得到了。

『所願輒得』。「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求不到的。凡是有求不應,那就是有障礙。今天你能『改往修來,洒心易行』,就把所有的業障都化除了。障礙沒有了,有求就必應了。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一段經文非常之好。文字不多,把佛法對眾生、對社會、對國家的那種殊勝的利益,完全為我們說出來了。佛法沒有迷信。這一段經文也真正顯示出佛法確實是今世之所必須。在過去歐陽竟無先生有一篇講演說,「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須」。看到這一段經文,一點都不錯。

『佛所行處』。這一句話我們對它要很清楚、要很明白。這個意思是說佛陀教育所推行的處所,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現代一般講的寺廟與道場。有寺廟、有道場,如果不能推行佛教教育,那有什麼用處?對這個地區沒有用處。佛教教育一定是教導眾生『廣植德本,勿犯道禁』。使每一個人都能『改往修來,洒心易行』。心淨則國土清淨,才有下面這些感應。所以建一個廟,香火鼎盛,沒有用處的。

過去李炳老常說:「有廟無道,不能興教」。這話說得真實。廟建在那裡,一定要有「道」。從前寺院、道場確實有道風、有學風,真正能像此地所講的,利益一方。「道風」是指修行的方法。就是此地講的『勿犯道禁』。「學風」是學說,是理論,是經義。所以過去佛教道場真的是學校,不是廟宇。我們從經典裡面所看到的「二時講經,二時修行」。像《仁王經》所說的道場的標準。「二時」是印度的二時。印度二時是我們現在的八小時。

古印度的時間單位是晝三時、夜三時,一晝夜是六個時辰。我們在經上看到的白天,是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分成這三時。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古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時。我們中國是分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現在世界上通用的時間單位是西洋的,分為二十四個時辰。中國人叫它做小時。它比中國的時間小,比印度就更小了。印度一個時辰是中國兩個時辰,是現在的四小時。

每一天八個鐘頭講經,在講堂裡上課。另外再八個鐘點修行。修行大致上不外乎兩大種類:一個就是參禪,一個是念佛。上八個鐘點課,在禪堂裡面坐禪八個小時,或者是去念佛堂念佛八個小時。比現在學校功課還要緊張,佔的時間還多,一天是十六個小時。所以有解、有行。講堂裡面就是「學風」。禪堂或者是念佛堂是「道風」。所以他真的教你怎麼做。很多在家居士在道場裡修學,三年以後離開寺廟到社會,確實是正人君子,不會做壞人。

『佛所行處』。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這就是佛教教育推行的地方。

『國邑』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都市。『丘聚』是講的鄉村。都市跟鄉村『靡不蒙化』。這一個地方有好的學校,有好的老師。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影響社會,所以這個地區的學生一定蒙佛的教化。大家都能遵照佛的教誨去做、去修學。前面講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感降」的是什麼?「得」的是什麼?

感降的是『天下和順』,這是「人和」。每個人都懂禮節了。『日月清明』。日月是天和。『風雨以時』是時和。『災厲不起』。這是講沒有天然的災害。這就是「自然感降」。雖然是講自然的感降,還是從人心感應而來的。這是佛常常在大乘經上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正報」是人心。人心善,天時就和順;人心不善,就感來天災,許多的災變。下面一段就是「所願輒得」。

『國豐民安』。「豐」就是富。國家富強,人民安樂。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兵戈無用』。這一句是說沒有外患。跟鄰國都處得非常好,所以不會有戰爭。

『崇德興仁,務修禮讓』。這兩句是講國家領導的這些人物。在古時候從帝王、大臣到一般的庶民,都能認真依照佛的教誨去修行。領導人提倡,全國一定就能奉行了。佛教我們「崇德」,要崇尚道德。我們仔細去觀察,現代社會崇尚的是「功利」。在社會上最有地位的,最值得別人尊敬的是那一類人?有錢人。於是人人都去爭利,社會那有不亂的道理?

中國從前帝王的專制時代。帝王拿到政權之後也是「崇德興仁」。所以他的政權能傳幾百年、能傳幾十代,不是沒有道理的。老百姓為什麼不造反?因為從上到下,遵從道德、遵從禮讓,所以人人都過太平日子。富有的照顧貧賤的,大家生活都能過得去。他懂「禮」,這一點非常重要。他用儒家講的道德——仁、義、禮,來維繫國家社會的秩序。

《管子》裡面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一個國、一個家,一個公司行號領導人,能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在自己的團體範圍之內,知道崇德興仁。「仁」是什麼?「仁」是關心別人。公司的老板把員工都看做自己的兄弟、姐妹、家親眷屬,有利同享,有難同當。員工怎麼會不認真努力?

今天大家都曉得,日本人在商場裡面很厲害,全世界沒有他的敵手。他厲害在那裡?就是老板懂得這一套。公司在困難的時候,高級的主管不發薪水,下面員工要照顧周到。所以日本商社裡沒有罷工的。對公司對老板不滿意了,頭上紮個帶子表示抗議,但是工作照常。不像美國人,一不高興馬上就罷工。人家不罷工,就是他厲害之處。老板一看到員工有意見了,馬上把他找來,召開會議來解決問題。真的是認真去做。「仁」是推己及人。所以日本商社員工進入商社,就是他一生的事業。一生就依靠這個公司,把公司當做他自己家裡的事業。這樣去做,世界上那一個商社團體能勝過他?他這一套從那裡來的?都是從中國儒家、道家、大乘佛法裡面學去的。他能用上這麼一點,就能做到世界第一了。

『務修禮讓』。務必要修禮,要懂得讓。「讓」就不爭了,「有禮」就有分寸了,有節度,禮尚往來。這個樣子社會才有良好的秩序。「禮」就是制度。能修這樣殊勝的因,下面這些願就得到了。

『國無盜賊』。國家沒有內憂(前面『兵戈無用』是沒有外患)。沒有內憂,國家就太平、繁榮、興旺。「盜賊」的範圍包括得非常之廣。我們在前面五惡裡面的「盜惡」讀到過,凡是貪贓枉法的都叫盜賊,不一定是指強盜土匪這些。只要是利用自己的職權,竊盜國家的名位,損害人民的利益,都屬於盜賊。這一句是說國家、政府從上到下,官員都能奉公守法。

『無有怨枉』。對人、處事都依照法令規章,使人人都能得到公平,就是沒有怨枉。所以前面講『國豐民安』。國家怎麼富足的?老百姓安居樂業。如何能安居樂業?道理就在此。

『強不凌弱,各得其所』。此地「強」、「弱」包括的範圍也非常地廣泛。「貴」是強,「賤」是弱。「富」是強,「貧」是弱。「聰明」是強,「愚癡」是弱。這是指社會裡一切人與事相對的。強不但不欺侮弱的,而且能幫助弱的。譬如說富有的人能幫助貧苦的人,使人人都能安居樂業,『各得其所』。

像剛才講的日本商社,老板是資本家,非常富有。他建立的公司、工廠,照顧所有員工的生活。老板不但照顧你生活,照顧你家庭,照顧你兒女讀書,都照顧到,是『各得其所』。所以員工心安,他對於這家公司行號終身投靠。就是在公司不景氣的時候,別的地方待遇比這裡更高,他也不會走。為什麼?道義!他不忍心離開。這是人家成功的一面。我們仔細看看,佛所說的這些教訓他都做到了。

我們聽了教訓,看到這些例子,自己應該深深反省。為什麼別人能做到,我們做不到?在現代國際上除日本之外,新加坡也做到了。新加坡的官員守法,照顧人民,使人民都能安居樂業。雖然有時候好像很專制,可是人民對政府非常擁護,非常地愛戴,這就是他的成功之處。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於此世作佛。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升無為之安。

這一段是佛以大慈大悲來教誨我們。『我哀汝等』。「哀」是憐愍、慈愍。佛對於一切眾生確實超過父母對於子女。父母對子女實在講是一生一世。隔一世,「改形易道」之後就各不相識了。父母恩義是一生的。佛對眾生是生生世世、無時無刻不照顧。所以佛的恩德、菩薩的恩德超過父母太多了。這都是真實的。世間人真正能懂得、能明瞭、能感恩的,實在是不多。

『我於此世作佛』。釋迦牟尼佛這一次到我們世間來示現成佛,教導我們的是『以善攻惡』。教導我們要用一切的善心、善行,去改正我們的惡念、惡行。教我們斷惡修善。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到真正的幸福。

福報決定是從善行裡面得來的。善因得善果,惡因決定得惡報。所以這一句是教我們現在得利益。現在得利益了,如果來生不能得利益,這個利益不圓滿、不究竟。這一生的生命是很短促的,不要以為現在還很年青,身體還很強壯。年青人、身體強壯的人,夭折的很多。尤其現在天災人禍很多,誰能保證明天還在這個世間?這都是真實話。

往年我幾乎每年都到香港講經,是香港有位太太發心邀請。她在香港經營一個紡織廠,經營得很成功。我第一次到溫哥華講經,也是她邀請的。她在溫哥華買了很多土地,有一棟大房子,有七、八千呎。有十幾個房間,夫妻兩個人住。我說這房子,你們不能住。她說做什麼好?我說做廟宇很好。房子太大,人丁太少,那不是好現象。前年她在溫哥華車禍死了,才四十多歲,誰能預料得到?她參加一個宴會,吃完飯回去之後車禍。消息傳來,我們不敢相信。類似這些事情太多了。

的確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們的警覺性要高。活一天就要認真去修一天,不要等明天。等明天,就錯了。

要『拔生死之苦』,這樣佛對我們的恩德才真大,才真的能到究竟。我們無量劫來就是這個問題不能解決,在六道輪迴生生死死。

『令獲五德』。「五德」就是前面講的五善。成就自己的善因、善果。再進一步,『升無為之安』。晉升獲得無為之安。「無為」就是無生滅。前面有生死諸苦。「無為之安」就是生死沒有了,不生不滅了。凡是生滅法都叫「有為」。不生不滅就叫「無為」。

《百法明門論》裡面,天親菩薩講百法,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為法,一類是無為法。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無為是不生不滅的。不生不滅就是無量壽了。我們修這個法門,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得無為法,「升無為之安」了。

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

這一段是佛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預言。他在三千年前對於我們現代這個社會狀況,就已經很清楚了。

『吾般泥洹』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

『經道漸滅』。現代印刷術很發達,經典的數量愈來愈多,怎麼會滅?真的是滅了。經典雖然存在,修行人少了,這是衰相。而且多數人把經典的意思曲解了,解錯了。這也就是佛法變質了,已經不是佛的真實義了。縱然流傳也是「漸滅」了。

『人民諂偽』。我們現在的確是見到這個事實了。

『復為眾惡』。現在這五惡、十惡,好像是社會正常的現象。那一個人要不作惡,就是怪人。變成這樣的現象。社會上流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認為人作惡,若為自己,是應該的。這個觀念完全錯誤。

於是『五痛五燒』,愈來愈嚴重了。『久後轉劇』。這一句話我們在今天是見到了。確實這一切眾生毫無忌憚的在作惡。

東西方古老的預言都說公元兩千年這個世間有大災難。災難怎麼來的?一切眾生造作的惡業,累積而成的。這變成了共業,就非常可怕。我們距離這個時代太近了,沒幾年。這個災難,我們可能都會遇到。

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同學們都有這個責任,有這個義務。眾生都在造惡,造成共業。假如我們能有一些人,認真的讀誦《無量壽經》,依照《無量壽經》所講的教訓來修行,一百個人當中,只要有一個認真修行,九十九個造業,災難都會減輕。雖不能免,會減輕。所以我們今天在全世界每一個地方,極力勸勉大家奉持經教。的確是能把劫難減緩、把劫難減輕。這是要靠我們自己認真努力去做。佛在此地真的是苦口婆心,教我們:『汝等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世人惡苦。如是如是。

世尊為大家說了這些,彌勒菩薩在此地的確非常感慨,而言。

「合掌」是表恭敬,這是佛門的禮節。十個指頭代表心散亂。合掌是把散亂心收起來,歸於一心。所以合掌表「一心」。一心是清淨、恭敬。

「白」是下對上,學生對老師,是很恭敬的說。所以佛對彌勒菩薩說,用「告」,是上對下的。

『世人惡苦』。「惡」是造的因,「苦」是果報。造作惡因,而受苦報。

『如是如是』。跟佛講的一點都不錯,完全相應。

佛皆慈哀。悉度脫之。

佛確實是大慈大悲,哀愍一切眾生。無論你是修善、是作惡的,佛都是一律平等的看待。佛總是那樣的慈悲勸導,希望你能依照經典教訓修行,這一生能永脫輪迴。「脫」就是脫離三界輪迴。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在此地教誨我們有很多重複,顯示真實的苦口婆心,真實的大慈大悲。佛在這段經文裡面,要是加上前面一品,不止十番教誨。一般人教學,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佛不止十番的教學。

『受佛重誨,不敢違失』。這是彌勒菩薩,知道佛的苦心,不辜負佛的教誨,依教奉行。

這一次講的是淨宗晚課裡面所念的經文。前一次講的四十八願是早課所念的經文。我們念經文一定要懂得經文裡面的意義,然後才能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我們把早晚課所念經文的大意,都在此地與同學們講解一遍了。往後早晚課,我想會做得更有意義,更有收獲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