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修證出現」,我們今天要修、要證。修是什麼?修就是放下,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用一句話把它說乾淨,就是放下,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教你放下的。我們現在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用了,但是沒放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證得。
如果我們用這句阿彌陀佛,真放下了,其他念頭全沒有了,叫放下;還有別的念頭,你沒放下,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有別的念頭。念到了純一無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了,那叫放下。那叫修,那叫功,那叫證,這都出現了。
「若修證出現」,我們今天要修、要證。修是什麼?修就是放下,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八萬四千法門,用一句話把它說乾淨,就是放下,沒有一個法門不是教你放下的。我們現在用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用了,但是沒放下,所以我們沒有辦法證得。
如果我們用這句阿彌陀佛,真放下了,其他念頭全沒有了,叫放下;還有別的念頭,你沒放下,天天念阿彌陀佛還有別的念頭。念到了純一無二,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了,那叫放下。那叫修,那叫功,那叫證,這都出現了。
「又諸經之王《華嚴經》云」,《華嚴經》稱為諸經之王,這裡頭有句話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這世間人好。他果報是什麼?天上,享天人福報;在人世間,做大官、發大財。這都是什麼?沒有菩提心,修諸善法。為什麼是魔業?做大官的會不會傲慢?發大財的會不會貪吝?很容易犯。所以他在享福當中他造罪業,福享盡了,不善的業成熟,他就墮三惡道去了,這叫魔業。
你從因果上去看就曉得了,他如果沒有那麼高的地位,造不了那麼重的罪業,他不墮地獄。只有做了帝王,殺人不要償命,普通人殺人要償命,他殺人不償命,發動一個戰爭,不知道死多少人,不償命。但是,死了以後要償,活的時候沒有人叫你償,死了之後閻羅王要你償,要你到地獄去受果報。
「經中上輩、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上中下三輩都同樣的。所以發心重要,真信、真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蓋以果覺因心」,這個法門,是把阿彌陀佛果覺做為我們的因地心,這是很特殊的例子。一切法門先修因後有果,這個法門是先用果覺做因心,因果同時,「究竟方便」,不是普通的方便法門。
「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這真的,一點都不假,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我們憑什麼往生?憑阿彌陀佛的威神功德。我們只要真發心,現前每一句名號都具足阿彌陀佛不思議的威神功德,現在就是,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果德。
修大乘的人,惡的種子不能有,善的種子也不能有。為什麼?種子感應的是六道輪迴,惡種子感應三惡道,善種子感應三善道,都麻煩,你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善惡都叫染業,它不是淨業。淨業裡頭善惡二邊都沒有,這兩個因都沒有,所以三善道、三惡道的果也沒有,你就超越六道了。
一心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在三善道,也不在三惡道,自自然然就超越了,妙在此地,我們要懂。念頭才起,馬上轉到阿彌陀佛,念頭是習氣,不起念頭你就成佛了,你當然起念頭,你是凡夫。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就再努力,再向上提升,「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這就叫理一心。於自本性,忽然契合,這一句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禪宗徹悟成佛,是同一個境界,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這就見性。「不住有念,不落無念」,念不念?念。有念無念、能念所念這個念頭沒有了,完全歸到自然,自自然然這一句佛號一天到晚不間斷。
「如《疏鈔》云」,蓮池大師說的,「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清清楚楚不著相,能念的心相,所念的佛相都不執著、都放下。「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你去細心觀察,二邊不住,確確實實佛號清清楚楚、念念相續,他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連念佛的念頭都沒有。這是「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這個境界好,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他一點都不迷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跟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同一個境界。「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