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祕訣就是放下

 

底下這一段話很重要,「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曇鸞大師《論註》裡頭說,「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下面念老所註的,「曇鸞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

 

這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曇鸞大師告訴我們,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菩薩長時間的修行,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是阿羅漢;再能把見思煩惱的習氣斷盡了,他就證辟支佛果。辟支佛把塵沙煩惱斷掉了,塵沙是分別,辟支佛不分別了,但是他還有塵沙煩惱的習氣,塵沙煩惱斷了,辟支佛就升級了、升等了,就是菩薩了。

 

菩薩有塵沙煩惱習氣,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掉,在十法界他就成佛了,十法界的佛,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他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還用阿賴耶,就是說沒有轉識成智。真的佛跟相似佛的差別就在此地,真佛用真心,相似佛還是用阿賴耶,不過他用得很正。

 

為什麼他用得很正?他完全依照佛法修行,是用阿賴耶沒錯,依教奉行,經上教我做的我就做,教我不能做的是真不做,所以他把佛所教導的統統做到、統統兌現了。如果在這個時候把情識放下,不起心、不動念,這無明就破了。無明是妄想,妄想破了,十法界不見,可見得十法界不是真的。

 

十法界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就是實報土出現了,他生到實報土。十法界的佛生到實報土是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無始無明斷盡了、斷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在。我們從前面一直看上來就知道,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有見思習氣;辟支佛,塵沙煩惱斷了,他成菩薩;菩薩把塵沙煩惱習氣斷了,菩薩成佛;佛把無明煩惱斷了,習氣沒斷,帶到實報土。

 

無明習氣沒有方法斷,為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你怎麼斷法?你要斷,一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你就往下墮落了。不起心、不動念,所以任運,隨著時間慢慢自然沒有了。那需要多長的時間?經上告訴我們,需要三個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無明習氣才斷乾淨。斷乾淨,實報土沒有了,出現的常寂光。

 

所以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無明習氣斷掉了,他就證妙覺果位。妙覺才是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不住實報土,他住常寂光,回歸常寂光了。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慢慢從經教裡面搞清楚、搞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得出一個總結,那就是修行的祕訣原來就是放下。

 

讓我想起章嘉大師,我們當年第一次見面,他老人家教給我,「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了解,你一定要放下,你不放下,那叫解悟;你放下,叫證悟。證悟契入境界,解悟不入境界。那我們現在學了這麼多年,停在哪裡?停在解悟上,沒真放下,真放下就證果了。真能夠把五種見惑放下,雖然是小小聖,那真不得了!

 

小小聖遇到念佛法門,決定往生,生方便有餘土,他不在同居土。同居土是哪些人?當然離不開解悟,雖然理解了,沒放下,沒放下叫帶業。帶業可以往生,那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總在遇緣不同」。為什麼?我們了解這個道理,這種道理我們很熟悉,不陌生。

 

如果在臨命終時有人提醒,我們這個時候一下放下,品位馬上就上升。因此我們對任何一個人都不敢輕視,為什麼?說不定他現在好像方方面面不如我,往生的時候他一下放下,他的品位就超過我,我們就不如他。臨命終那一剎那,我們遇的緣跟他遇的緣不一樣。全在一念,一念頓捨,那不就像惠能法師一樣!直接上升到實報土去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放下就是。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二五六集)2012/3/27 檔名:02-037-025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