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幾分真誠,得幾分受用

 

那世尊當年在世,教學四十九年,無不是以此為根本,你什麼時候有條件接受如來的教誨?­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你什麼時候有資格聽?就是菩提心。你具足了直心、深心、­大悲心,你就能解如來真實義。在中國我們近代的印光大師,遠的不說,說近的。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你讀經,聽教,佛法裡面上課叫聽教,教是什麼?教訓,聽教。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一點都不假。所以一個老師在課堂上上­課,眾多的學生,我在台中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這個班的人不多,只有二十幾個人,不到­三十個人。我們上班的教室,比我們這個攝影棚還小,大概只有一半大。你看同樣老師在上­課,這二十個同學,受益各各不相同。有的人能記住,有相當深度的理解,有一些人,他能­記得一半,理解力也差一點,還有少數人,聽了記不住,不懂得老師講的是什麼意思。這一­種現象,每堂課都有。

   

 其實就是以世間學校來說,同一個班級,一個老師大概教四五十個人,學生程度不齊。考試­的時候,前幾名的程度,前十名跟最後十名,就有很大的差別。什麼原因?就是印祖所說的­,他有幾分真誠,他能得幾分受用。這個地方,大師們講得非常好,解與信心,關係非常密­切。我們首先第一個,對自己有沒有信心?這頭一個條件。對自己沒有信心,佛菩薩來教你­,你也得不到受用。所以佛家講信,跟一般宗教不一樣,一般宗教第一個要信神,佛法第一­個要信自己,第二個呢?才是信佛,要信老師。第三個要信課程,對課程沒有懷疑,對老師­沒有懷疑,具足誠敬,這叫師資道合。這樣的教學,老師跟學生同時得利益。老師能夠深解­,學生也能深解,教學才有樂趣。這樣的緣分,非常不容易得到,不是到處能見得到的。所­以一個好學生,親近善知識,諺語所謂「可遇不可求」,你到哪裡去一個善知識?哪有那麼­容易?古人所謂千里尋師,可是反過來,老師要找一個好學生,可以傳授他一生所學的,比­學生找老師更困難。哪一個好老師,不希望有幾個好的學生,能把他自己的道學傳下去,後­繼有人。中國古人常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文摘恭錄—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九卷)  2009/11/11  檔名:12-17-205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