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終極關懷 信願法師著

本願山彌陀講堂

 

《生命的終極關懷》自序

釋信願 

   

沒有生命,一切希望,皆是空談;沒有生命,一切理想,皆成幻滅;沒有生命,一切財富,皆歸他有;沒有生命,一切權勢,皆如雲煙。是故,有生命才有一切。然而,人生的實相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解脫是什麼?倘若不明解、不覺悟、不了辦,則世間一切努力奮鬥,皆是捨本逐末,空花水月,無法令人生無悔,生命無憾。是故,了解人生的實相,明白生命的意義,解脫生死的繫縛,是吾人一生最重要的課題。關心生死的人,是真正珍惜人生的人;了辦生死的人,是真正肯定自我的人。

   

一、人生的實相

   

人生的實相是什麼?世尊在《佛說譬喻經》為勝光王說了一個譬喻:有一個人,在曠野中,被惡象追逐,驚怖逃跑,無依無靠。他看見一口空井,井邊有一樹根,於是便沿著樹根爬下去,潛身在井中。此時,有黑白二隻老鼠,噬咬著樹根。在這口井的四邊,有四條毒蛇,欲螯此人,在井底則有一條毒龍。此人內心非常害怕龍蛇,又恐懼樹根斷掉。然而,此人見樹根上有許多蜂蜜,貪圖甘味故,便舔了五滴。此時,風吹樹搖,蜜蜂四飛,欲螯此人,而且又有野火燒燃此樹。勝光王問佛:「此人為何受無量苦,還貪圖眼前少許甘味?」世尊告訴勝光王:「大王,曠野譬喻六道輪迴無明長夜,此人譬喻眾生,惡象譬喻無常,空井譬喻生死,樹根譬喻生命,黑白二鼠譬喻晝夜,噬咬樹根譬喻念念生滅,四條毒蛇譬喻色身四大,蜂蜜譬喻五欲,蜜蜂譬喻邪思,野火譬喻老病,毒龍譬喻死亡。是故大王,當知生老病死,甚可怖畏,當應思念,勿被五欲之所吞迫。」

   

冷靜思惟,一般世人不就是如世尊所言,只貪眼前的五欲,而忘卻老病死的險難。惡象無常的追逐,難道不怖畏?又黑白二鼠日以繼夜的侵噬生命,難道不驚慌?又色身眾患之苦,死神逼迫之難,難道不恐懼?《法句譬喻經.心意品》言:「世人不知無常,放恣六情,外魔得便,形壞神去;生死無端,輪轉五道,苦惱百千,皆意所造。」世人受利慾奴役,只圖富貴榮華,不求生死解脫,如飛蛾投夜燭,似梟鳥嗜腐鼠。有智之人,應體悟世間虛假,唯佛獨真,一心求了生死,度脫苦輪。

   

二、有生必有死

   

生,我所不欲也;死,亦我所不欲也,然既生為人,誰能不死?《無常經》言:「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死者。」又言:「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捨無常身,何況於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並眷屬,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嘆?」

   

《雜譬喻經》記載,過去有一老母,唯有一子,得病後命終,老母守在墳場兒子屍旁,哀傷不已,心想:「我只有一個兒子,以備防老,如今捨我而死,我活著有什麼用?」於是便想要跟兒子死在一起,經過四五天不飲不食。佛陀知道後,帶了五百比丘來到墳場。老母遙見佛來,威神光奕,趣前向佛作禮。佛陀告訴老母:「為何在墳場?」老母回答世尊:「我只有一個兒子,捨我終亡,我愛之情重,想要死在一起。」佛陀告訴老母:「想要妳的兒子活過來?」老母高興說:「很想,世尊。」佛陀:「到一戶沒有人死過的人家,要個好香火來,我當咒願令妳兒子重生。」於是老母便行取火,見人即問:「你家以前有沒有死過人?」人則答說:「有,祖先都死了。」老母問了數十戶人家,回答都一樣,於是未取到火,便還佛所,敬稟世尊:「世尊,我走遍數十戶人家求火,沒有一家不死人,所以空手而還。」佛陀告訴老母:「天地開闢以來,沒有生而不死之人,妳為何迷惑,想要隨兒子一起死?」此一故事即在開顯有生必有死的道理,縱然佛陀在世,也不能令必死之人重生,唯有修行解脫,才能永生不死。

   

三、死亡無定期

   

俗話說:「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人過五更。」死亡之可怖,即在於不可預期,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人人機會平等。故《出曜經》言:「晨所睹見,夜則不現;昨所瞻者,今夕則無;我今少壯,無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無數。」又言:「或有在胎喪,已生在外歿,盛壯不免死,老耋甘心受。」又言:「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又《摩訶摩耶經》言:「譬如旃陀羅,驅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於是。」又《坐禪三昧經》言:「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閒,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法句譬喻經.無常品》記載:佛在祇園精舍,為諸弟子說法時,有一梵志之女,年十四五歲,形貌端正,聰明而有辯才,其父甚為憐愛。然而此女突然得了重病死亡,而且田園熟麥也為野火所燒。梵志經此雙重打擊,憂惱愁憒,失意恍惚,猶如狂人不能自解。他聽人說佛為大聖,天人之師,演說經道,能使人忘憂除患,於是梵志前往佛所,作禮長跪白佛言:「我沒有兒子,唯有一女,非常疼愛,可是她突然得了重病,捨我喪亡,我哀悼悲愍,情不自勝,唯願世尊,垂神開化,釋我憂結。」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何謂為四?一者有常必無常,二者富貴必貧賤,三者合會必別離,四者強健必當死。」由此可知,死亡是無情的,不定期的,未必年老方死,父先子死。

   

四、死時無恃怙

   

死亡是孤獨的,無可依靠的,不能代替的,故《無量壽經》言:「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尸迦羅越六方禮經》言:「無親可恃怙,無處可隱藏,天福尚有盡,人命豈長久?」《出曜經.無常品》言:「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故知,無論父母兄弟、親戚眷屬、財產高位等,皆不能抵擋死歿無常,臨死之時,一切皆必捨離。非但親屬財物等,不能使其不死,即使神通妙術,亦不能避免死亡。《出曜經.無常品》記載,佛在世時,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後皆當命盡,欲避死亡,商議各以神通力,分別藏住於虛空、大海、大山、大市中,既至七日期滿,各從其處而皆命終。故世尊說偈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止不受死。」

   

五、生死之解脫

   

細觀吾人一生,縱然家財萬貫,也只逞一時榮華;即使蓋世君王,也僅弄一朝權勢。人命無常,生必有死,七十古稀,百年能幾?如石火電光,水泡草霜,暫有即空,有何可貴?世間不變之真理就是榮華易逝、好景不常。法然上人云:「名利是生死之絆,羈三塗之鐵網;稱名是往生之翼,登九品之蓮台。」因此,唯有乘彌陀本願,念六字洪名,轉凡成聖,成佛作祖,化短暫為永恆,離眾苦得妙樂,生死才能獲得解脫,生命才有真實意義。古今大德臨終之開示,無不勸勉吾人念佛生西,印光大師言:「大家要念佛,要發願,要生西方。」省庵大師言:「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蓮池大師言:「大眾老實念佛。」曇鸞大師言:「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寶相大師言:「念佛為先,勿虛度世,當於西方相待。」祖新大師言:「願諸仁者,勤心念佛,得早相會。」道徹大師言:「娑婆之苦,不可說不可說;極樂之樂,不可說不可說。倘蒙記憶,但念阿彌陀佛,不久當相見。錯過此生,輪轉長夜,痛哉!痛哉!」何故諸師臨別皆勸念佛?蓋念佛必往生,依佛本願故。

   

死心禪師道:「世人財寶如山,妻妾滿前,日夜歡樂,爭奈前程有限,暗裏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滯,閻羅老子不順人情,無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據諸人眼見耳聞,前街後巷親情眷屬、朋友兄弟、強壯後生,死卻多少。世人多云老來念佛,豈不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古人云:莫待老來方念佛,孤墳多是少年人。」善導大師「勸世偈」云:「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難免衰殘老病;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諸師之殷勸,誠是生死解脫之要言也。

   

人命無常,轉息來世,塵事連環,鉤鎖不斷。若不能於塵勞鬱結,歇手放下,起願力行,盡力一跳,焉得繫念彌陀,生彼淨土?信願誠摯作禮,奉勸諸佛子,當一心而行也。

   

放下五欲之虛妄心,背三界之塵世,便可超凡;

提起六字之菩提心,合一真之覺性,即能入聖。

   

六、本書的目的

   

因上述之由,故信願不揣駑鈍,參閱相關經教典籍,尋章摘句;加以多年行道經驗,如實記述,纂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期望幫助尚在生死大海中之可憐愍者,病者安詳善終,身心安泰;亡者隨願往生,超凡入聖。倘千萬人中有一、二人能依此而行,出離苦海,回歸淨土,見佛聞法,成就菩提,則信願寸心堪慰矣!

   

一般人臨命終時,若具善緣,得人悉心照護,善巧安慰,則易起正念,自在往生,故首章「臨終關懷」,述關懷之要領,以供探病時知所注意。其次,許多人每逢親人亡故,便手足無措世情做事,往往造成亡親痛苦不堪,甚至淪落三途,故次章「後事處理」,言佛教之喪禮,以供佛制辦喪之參考。再者,佛子雖能發心助念,或有心態不正,或有方法不當,以致成效不彰,事倍功半,故第三章「往生助念」,明助念之要點,以供行道時,如理如法。最後,家屬雖依佛法辦喪,然而不諳安慰技巧;蓮友雖行念佛度亡,或有不懂開示要領,故末章「開示範例」,舉開示之範例,以供開示者參習應用。

   

是故,從生前到死後,自人間至佛國,《生命的終極關懷》誠是一本實用的生死書。欲臨終關懷自他二利者,不可不讀;欲遵依佛制處理喪事者,不可不讀;欲如理如法往生助念者,不可不讀;欲開示亡者冥陽兩益者;不可不讀;欲脫離三界超越六道者,不可不讀;欲體解生命領悟人生者,不可不讀;欲臨終正念稱名生西者,不可不讀。

   

七、誠摯的盼望

   

信願一介凡愚,雖才疏學淺,見地庸劣;但真心誠意,以此法寶,利他益眾,相約淨土。伏願有緣佛子,得此《生命的終極關懷》一書,視為治病之神丹,充飢之佳餚,珍惜如寶,誠心閱讀,於生死海中作指南,於菩提道上作助緣,則背東向西,捨穢取淨,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當必一超直入如來地,不復在此世界中,長受生死輪迴之苦矣!

   

仁者,死亡會以什麼形式、什麼方法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發生,您知道嗎?怕死與不怕死,臨命終時,何者較好?面對死亡與避諱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討論死亡與忌談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學習死亡與忽視死亡,臨命終時,何者較好?

   

有人說:「死了就算了,沒什麼了不起。」有人說:「死了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有人說:「人死就像睡覺一樣,沒什麼好怕。」這些話聽起來很灑脫、很自在,就如同在動物園裡眺望檻中的老虎一樣,但真正面臨死亡時,則猶如在山中碰到老虎,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平常之灑脫自在,頓時煙消雲散。

   

學會死亡,才能懂得生命意義;

超越死亡,才能印證生命價值。

世路茫茫,苦海無邊;

一念彌陀,安樂永劫。

仁者,請深思啊!

   

第一章、臨終關懷

   

第一節、臨終關懷的意義

   

一、世出世法,義有廣狹

   

「臨終關懷」一詞,在醫療上即指安寧療護,乃是在設備完善之安寧病房,由專業的醫療團隊對癌末病患進行四全照顧。所謂「四全照顧」即全人、全家、全程、全隊照顧。「全人照顧」就是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全家照顧」就是除了照顧病人外,也照顧家屬。「全程照顧」就是從病人接受安寧療護一直到死亡,乃至家屬的悲傷輔導。「全隊照顧」就是由一組訓練有素的工作團隊,分工合作,通力照顧病患,成員包括醫師、護士、營養師、心理師、宗教師、社工、志工等。

   

安寧療護的觀念於一九八○年代引進國內,一九九五年行政院衛生署大力主導發展,並訂名為「安寧療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安寧療護」所下之定義為:「對治癒性治療,已無反應及利益的末期病患之整體積極照顧。此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緩解,更重要的是,再加以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顧。安寧療護的目標是協助病患及其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安寧療護的某些方式,甚至在病患罹病之早期也可適用,例如:抗癌治療與症狀緩解治療同時進行。」後來,世界衛生組織又作更進一步解釋:「安寧療護肯定生命之意義,但同時也承認死亡為自然過程。人不可加速死亡,也不需無所不用其極地,英雄式拖延死亡過程。醫療團隊協助病患緩解身體上痛苦的症狀,同時提供病人及家屬,心理及靈性上的支持照顧,使病患達到最佳生活品質,並使家屬順利渡過悲傷期。」

   

安寧療護必須以專業的知識、大愛的精神、團隊的模式,使臨終病人及其家屬得到應有的撫慰和尊嚴,以達生死兩無憾的境界。關懷者如果沒有經過學習與訓練,是不易勝任的。然本書所言之「臨終關懷」,乃就佛法立場而言,偏重靈性之解脫,含義較廣,不局限於安寧病房之末期病患,大凡在生死道上受病苦纏身的可憐愍者,都是關懷照顧的對象;並且純以佛法中念佛法門來協助他們,體解生命真諦,了辦生死大業,故積極地拔濟饒益,使靈性從恐懼中超脫,有別於醫療上之安寧療護。

   

二、生死茫然,唯佛能解

   

自古以來,人類為超越死亡,透過科學的研究,探討死亡的過程及靈魂的真相,期望能揭開死後生命世界之奧秘,解決對死亡的恐懼與無知,但是生死卻永遠超乎我們人類的理解與想像,譬如:腦死就意味著死亡了嗎?呼吸停止就是死亡了嗎?人為何會經歷生死過程?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前死後的世界究竟如何?這些問題,如果沒有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佛陀,為我們解開種種謎團,吾人只有迷惑與茫然。 

有一天,佛弟子馬蘭卡普特來到佛陀處,請問佛陀:「世尊,人是否有來生?」佛陀答曰:「馬蘭卡普特呀!如果有一個人已經背後中箭,他應該停下來思惟到底是誰射他?還是思惟箭是從哪裡射出?兩者都不是,他應該立刻尋求幫助,拔出那枝箭,治癒箭傷。有一個比『有沒有來生?』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我如何從人生苦海中得到解脫?』」佛陀的教示清楚顯明,一個人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最重要的是尋求解脫之道。如果沒有得到解脫,知道有來生又有何用?與不知道有來生有何兩樣?況且解脫生死後就不再輪迴受苦,徹底解決前生今世、今生來世的問題。誠然,生死學是吾人一生必修的一門課程,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三、探索生死,尊重生命

   

死亡是生命無可避免的事實,而且可能會毫無預警地降臨,但有兩件事是可以確定的,第一我們總有一天會死,第二我們不知何時或如何死。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必須探索生命的真相。世尊在《大涅槃經》云:「在所有出於自覺的冥想之中,冥想死亡乃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冥想死亡是至高無上的自覺,佛陀的開示,教我們思考生死,探索生命,與世人避諱生死,忌談死亡,大異其趣。冥想是諸佛菩薩思惟覺知宇宙人生的真理,因為幽冥難測,非凡夫所能窺知,故言「冥想」,對凡夫而言,就是思考探索。

   

歐、美、日等先進國家,近代致力於生死學之研究,蔚為風氣,許多學者紛紛著書立說,大力推廣。國內也因相關學者之推動,在大專院校開辦生死學課程,為探索生命的真相,邁開第一步。佛教最早的臨終關懷機構,就是設在印度祇洹精舍之「無常院」,目的在使病患能興起往生極樂世界之想,此乃根據彌陀淨土法門之思想而來。中國之禪林更設有「安樂堂」或「涅槃堂」、「喜樂塔院」、「安養中心」等,內設堂主,職司看護病僧的工作;現在的寺院則設有「如意療」或「安寧病房」,專為病患服務。此外,日本佛教大學佛教社會事業研究所田宮仁甚至提倡「毗訶羅」,作為佛教社會福利的末期護理中心。這些機構,展現了佛教對生命之愛護及對死亡之尊重。

   

現今臨終關懷之組織,有「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安寧照顧基金會」等。許多醫院也在衛生署的補助支持下,紛紛設立「安寧病房」,提供臨終病人的安寧療護,尊重病人的意願與權益。更有許多宗教人士,發心當義工,熱烈投入安寧照顧,幫助遭受病魔摧殘的苦難心靈,找到慰藉,安頓身心。凡此,皆是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表現。

   

印度近代詩人泰戈爾說:「生似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命的尊貴就是活得有意義,好似享受夏花之絢爛;死得很莊嚴,如同欣賞秋葉之靜美。如果惡疾無法治癒,死亡已不能避免,那麼,坦然的面對以追求寧靜的善終,是最佳的選擇。此時,適時的臨終關懷,可以幫助病人圓滿的走完人生旅程。

   

四、臨終關懷,自他二利

   

臨終關懷者,尤其是發心志工與宗教師,他們沒有醫護人員的職責在身,也無病人家屬的法定責任,卻能無怨無悔的付出,其犧牲奉獻之精神,正是佛陀悲天憫人的胸懷體現。身為佛弟子,我們應學習與效法觀世音菩薩之悲願,尋聲救苦,盡心盡力,幫助在生死海中與死神搏鬥的苦難眾生。

   

一個扮演臨終關懷的人,他本身就是受益者,因為如此因緣,可以讓自身感受佛陀真實的教法:「世間苦空、人命無常。」如果我們經常作臨終關懷、往生助念,不就是經常讀誦《無常經》?世尊在《無常經》說:「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又說:「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恒與眾生作無利。」臨終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們演說著人生的無奈與痛苦,這是對我們最真實的啟示,激起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對人生的覺悟。同時,學習幫助臨終病人,就是開始對自己的臨終負責,也自然而然容易生起悲憫心,這是自他兩利之善舉呀!

   

讓自己成長的最佳方法,莫過於關懷臨終病人,因為他讓你對於死亡做深度的觀照和反省。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你會深刻地瞭解,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生死大事。

   

五、生命勇者,人間菩薩

   

為了撰寫本章,信願認真參閱了十幾本臨終關懷相關著作,內心雖不時被書中真實故事感動萬千,卻沒有比昨日在「中時晚報」所看到的一則報導,更令我敬佩。極為醒目的標題「抗癌菩薩,她用愛延續生命」吸引我先睹為快,讀後不禁油然生起對這位生命勇者的景仰與讚歎,當下即決定轉述收錄到本章中,以真實事例彰顯生命的尊貴,啟示臨終關懷的意義。

   

故事主角李融音女士,人稱「抗癌菩薩」,現年四十八歲,與務農的丈夫賴元德育有一子一女,一家大小和樂融融。十年前獲知罹患癌症後,從此改變了她的人生,一九九一年三月,她發現乳房腫瘤,先後動過三次大手術,先切除左乳房,後來發現右乳也有腫瘤,再切除右乳。然後又發現內膜增厚,聽從醫師建議,子宮及盲腸也切除。十年的抗癌歷程,李融音經歷了三十多次化療,及超過百次的電療,全身幾乎等於是癌細胞的運動場。這段不算短的治療期間,她曾因為治療過程發生白血球歸零,引發敗血症,當時高燒至四十三度。

   

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情,不只是自己的病情,父親在她身心備受折磨之際不幸辭世,萬念俱灰的她,深深感到生不如死,一度萌起隨父親而去的念頭,幸好佛陀的慈愛,協助她度過人生最黑暗的時光,她皈依了佛門,從信仰中產生重生之力量。她沒有被病魔打倒,反而更積極迎向人生,點燃生命的火花。李融音早年因為家境困苦,再加上父母重男輕女,所以只讀到小學畢業。後來結婚生子,因為家計困難,也沒機會再進學校讀書。在辭去工作專心養病期間,她想起幼時對求學的渴望,在先生的鼓勵支持下,重拾書本,上學求知。在半病半讀的情況下,花了六年的時間,完成了國中、高職的學業,了卻多年夢寐以求之心願。最難得的是,她連續三年都拿下全班第一名,並考取丙級會計士之資格,同時也獲台東縣政府頒發「模範勞工」獎盃。高三那年,還得到救國團頒發「優秀青年」獎章。

   

在李融音求學過程中,共動了三次大手術而住院,但為了課業,她經常向醫院請假上學。請假上課的她,經常把醫院引流體內積血之血袋,背到學校,所以同學都說她是背著血袋在上學。李融音聽說游泳有助於復健,便開始每天花三小時學習游泳,在鍥而不捨努力下,兩星期後,學會了蛙式游泳。在十年抗癌的過程中,李融音認為自己已經得到太多貴人的幫助了,不論經濟上或精神上。她要將這些幫助,回饋給社會,因此,在一年多前,她登記參加台大醫院之志工,發心到腫瘤病房服務,以自己為例,協助癌症病患,度過沮喪與恐慌,也能讓癌末病人,勇敢的與生命說再見。

   

這位人稱「抗癌菩薩」的李融音,不向命運低頭,與病魔搏鬥,展現了生命的光輝,為奮鬥人生樹立最佳典範。她以自身遭遇,以癌為師,化癌為愛,鼓勵癌末病患堅強站起來,飛越生死大關。她是人間真正的菩薩行者,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獲頒「熱愛生命獎」實至名歸,信願由衷敬佩、真心讚歎。

   

第二節、臨終關懷的要領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由經文得知,佛陀是鼓勵佛子照護病患的。經典記載,佛陀曾到一位老病比丘處所探望,親自為其洗滌身體。又曾在祇園精舍探視一患病比丘,令其痊癒。

   

人在生病時,感情最脆弱,容易心生憂怖,驚惶失措,是最需要親友的關懷照顧。因此,佛子如能適時探護,為說妙法,安頓患者之身心,使其在病苦之中,得到慰藉,必能獲得病患與家屬的歡迎。

   

關懷病人,若經驗不足,不得要領,往往易令病人心生徬徨,乃至加重病情,自己也會灰心挫敗,半途而廢。根據《增一阿含經》記載,有五法能使病人迅速康復:一、為病人分辨良醫;二、照顧病人要先起後臥,不可懈怠;三、善於言談,不貪睡眠;四、以佛法供養,不貪飲食;五、能勝任與病人說法。由此可見,關懷者必須學習醫學與佛學相關知識,增長技能,並且具有善巧方便,才能事半功倍,下列幾點,應加注意:

   

一、了解病人,隨機應變

   

關懷病人之前,最好先透過家屬或醫生,對病人有初步的了解後,作好病人的基本資料,知己知彼,才能契理契機,侃侃而談。了解內容包括:病情、家庭、療況、個性、信仰、職業、興趣、嗜好……等。關懷者與病患,彼此雙方是需要互信互動的,不是教條式的我問你答。身心脆弱的病人,尤其需要別人對他的尊重,有事請問,應委婉客氣,千萬不要像在調查戶口一樣地詢問病人,令他厭煩。

   

探望病患時,必須要隨時察言觀色,視病人情況,決定停留時間,除非病人慰留,否則不宜太久,因為病人可能不好意思或沒有力氣回絕。當你看見病人顯露疲倦、焦躁不安、不舒服,或頻視天花板、看手錶,或閉目養神、不願講話,或其親友來探視等,就是該告辭的時候,以免消耗病人太多體力。

   

又探病時,每次人數不宜太多,人多嘴雜,反讓病人疲於應付,消耗精神。一般而言,病房空間不大,人多也容易帶給病人壓力。

   

二、適時探望,勿擾休養

   

一般醫院不論普通病房、加護病房或安寧病房,都訂有探病時間,用意乃在於讓病人少受打擾,充分休息。故關懷病人應遵照醫院規定的探病時間,避免在他休息時探望。若是探病時間,而病人正在休息,也不宜打擾他,或許他好不容易才睡著,或需要更多休息,以養足精神,恢復體力。一般而言,剛動手術後,最需要休息,不要在此時探望。

   

探視病患可隨手攜帶奶品、水果、鮮花或禮物表達心意,增進情誼,惟必需事先了解病人是否需要、可否飲食?病人若是佛教徒,則可攜帶佛教文物、書刊、佛像、念珠、念佛機、大悲咒水等贈送結緣。關懷者如果自己生病,具傳染性,則請勿關懷病人,以免傳染給他,反而加重病情。反之,病人具有傳染性,關懷者也要小心謹慎,保護自己。

   

如果病房門口掛有「請勿打擾」的告示牌,則表示病人及家屬,希望不要受人探訪,請尊重他們的決定。或病房門口雖無「請勿打擾」的告示牌,但病人的態度明顯不願受人打擾,也不要勉強,應立即告退。最好先與家屬溝通好才去,以免無功而返。

   

三、尊重信仰,依其意願

   

關懷病人是鼓勵安慰,不是說教傳法,不要讓病人覺得,你非要他接受不可,不能強迫他接受我們的觀點,不可勉強他改變原有信仰。強迫性的語氣容易帶給對方壓迫感,繼而排斥,產生反效果。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各異,應尊重並依照病人的宗教信仰與他溝通,不要努力傳教,尤其當你懷疑這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除非他願意接受。

   

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心靈的安詳,心靈的安詳並非一定透過宗教才能做到,靈性的關懷也並不代表宗教的關懷。當然,試探性地引導他念佛,是我們關懷的目的,但要因材施教,隨順因緣,不可勉強。如果他是基督徒,信奉耶穌,常行禱告,可以帶給他平靜和悅,我們不一定非要他念佛不可。假如他一心嚮往天國,想要面見上帝,我們也不一定非要他求生淨土不可。尊重他人不同的信仰,是佛教徒應有的基本修養,你可用真誠的態度,提供參考的方式告訴他:「陳先生,我知道你是虔誠的基督徒,我很真誠的告訴你,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並不違背你的信仰,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以仗佛願力,到天國覲見主耶穌,阿彌陀佛會尊重你的心願。因此,念佛乃是提供多一條可以到天國的路徑。如果你覺得不安或不妥,請不要勉強;如果你覺得禱告,可以令你喜悅安詳,活得自在,你就認真去做,我祝福你得到主耶穌的愛,聖靈充滿。」

   

四、忌問隱私,多言樂事

   

俗話講:「家醜不可外揚。」大部分人都不希望別人得知自己的隱私與缺失,所以不要探問病人的私生活及家務事。如果病人或家屬肯主動告訴你,得知之後,請不要四處傳揚,讓病人或家屬尷尬難堪,影響互信互動的關係,甚至引發紛爭,造成困擾。

   

如果病人覺得罹患惡疾是不可告人的隱私,請不要詢問病人得了什麼病,尤其婦女病或花柳病,除非他主動願意說。當病人訴說病情時,應心懷悲愍,深表同情,適時表達願意分擔痛苦的心意。也不可隨意詢問病人的資產或遺產分配,尤不可藉機勸募化緣,這可能會帶給病人不當聯想,懷疑你探病的動機。

   

關懷病人,不宜談論刺激病人心情之人、事、物。若同房尚有其他病人,講話聲音應適量,以免妨礙他人。與病人交談,並無規則可循,可以聊些令他歡喜振奮的事情。如果他熱衷美國職籃,或許一句:「湖人隊已經連五勝了,你知道嗎?」就能使他心花怒放。假如他興趣日本職棒,也許一句:「巨人隊跟西武隊總冠軍賽,拚得你死我活,你想知道嗎?」就能使他雀躍不已。儘量幫助病人回憶過去溫馨美好的事物,譬如:旅遊見聞、結婚生子、行善助人……等。也可以多談些輕鬆有趣的事情,譬如:童年趣聞、求學糗事、軍中花絮……等。這些話題,也許可以使他暫忘眼前身心的痛苦。總之,談他感興趣願意聽的話。若是對方能夠接受,毫無避諱,談談死亡也未嘗不可,要視個人情況而定。有時,只要用心傾聽他想說的話,就已經足夠了。

   

五、讚賞美德,肯定善行

   

當你關懷臨終病人時,要強調他曾做過的好事,使他覺得生命是歡樂的、有意義的,將注意力集中在他的美德與善舉,而非失敗與惡行。每個人的一生,都有或多或少值得讚賞的地方,儘量挖掘他的長處,如實的讚歎他,使他發揮生命的潛力,肯定自我。

   

信願曾經南下高雄長庚醫院,關懷一位二十幾歲就罹患胃癌的女眾,她是位虔誠的佛弟子。當我進到病房探望她時,只見她身上插了許多導管,氣息微弱,不能言語。我為了強調她的善行,拿起一張她以前出資善款印經的收據,告訴她:「李居士,妳是位難得的念佛人,如世尊在《觀經》所說的人中芬陀利花。雖然妳年紀輕輕,即罹患癌症,妳也深知自己即將不久人世,難免心中充滿無奈,但妳此生並不遺憾,因為妳得遇淨土法門,平時不但認真念佛,而且勇於布施,這張是妳多年前贊助印經的收據,妳的善心將使很多人有緣得遇佛法,學佛修行,獲得解脫。因此,妳的生命是非凡的,妳的功德是無量的,妳的人生是永恆的,師父真心讚歎妳,阿彌陀佛一定救度妳。」我話一結束,只見她兩眼盯著收據直視,熱淚盈眶,感動不已。

   

一句良言的勸勉,往往使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對生命燃起無限的希望;一番嘉言的開導,往往使一個害怕死亡的人,對生死充滿超脫的勇氣。勸勉與開導,無非是幫助臨終者,認清死亡乃人生之必然性。唯有了解生命的因果事實,方能超越對死亡的恐懼;也唯有了解生死解脫之道,令人生無所畏懼無所掛礙,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六、勿私推薦,秘方食品

   

經常到醫院作臨終關懷的人,可以發現西醫病房,常有病患瞞著醫生,私自服用中藥或偏方;或者親友將自己服用的藥物,未經醫生允許,信手隨意拿給病人服用。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病情各異,相同藥劑,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不見得會有同樣的效果,也許會有不同的副作用。有些偏方,對少數人有效,但對大部分人無效,並非每個病人都適合服用。除非你願意承擔後果,並對病人及家屬負責,否則請勿介紹任何藥品或偏方給病人。也不可隨意推薦營養食品、健康食品與生機食品,病人之病況,也許有某種飲食的禁忌,或營養師的專業調理。在不了解病情及療法的情況下,隨意推薦病人服用,可能愈幫愈忙,甚至貽誤病人,造成遺憾。

   

除非經醫生許可,否則也不宜介紹民俗治療師為病人治療,更不可親自為病人刮痧、拔罐、推拿、針灸、指壓、放血、腳底按摩,又不可推薦任何醫療或復健器材給病人。總之,只作關懷工作,不能妄自參與任何醫療行為,或讓病人及家屬誤會趁機招攬生意。

   

七、勿為人師,擅自教授

   

不可以自我的觀點告訴病人要如何做:「你應該要急救,你應該要針灸,你應該要兼吃中藥,你應該要化療,你應該要復健,你應該要轉院,你應該要去看某某醫生……。」應以病人的立場關懷他,瞭解他有什麼樣的想法與做法,例如:「你打算臨終急救嗎?你認為針灸對你可行嗎?你想過作民俗療法嗎?你覺得兼吃中藥對你有幫助嗎?你是否考慮作復健?你想不想到戶外走一走?要不要我把病床頭部調高?有沒有想過對孩子交代什麼事?對於療程你有什麼看法?院方的照顧你滿意嗎?伙食吃得慣嗎?……。」

   

我們都不是病人,很難體會病人身體、心理、靈性的痛楚,即使我們是病人,也與他不同疾病,具不同的痛苦。所以切勿以教導者自居,我們都只是學生,學習如何面對疾病死亡,如何認知生命意義;病人才是我們的老師,他活生生的教導我們,人世就是無常,生命充滿苦難。病人如果有醫療、家庭、靈性等問題,可以鼓勵他與醫師、社工師及宗教師等專業人員商討溝通,我們不具專業技能,不可越俎代庖。

   

八、勸勉家屬,常伴病患

   

臨終病人的情緒,很容易起伏不定,尤其當身體遭受疼痛侵襲時,或家屬無人探望時,所以鼓勵他的家屬悉心照料、陪伴左右是很重要的。有時家屬靜靜的陪伴在身旁,就是最好的安慰。陪伴臨終病人必須要能承受沉重、悲傷、緊繃的氣氛,這個角色由病人家屬擔任最適合。不論臥床或散步,不管交談或靜默,陪伴在他身邊,會帶給他內心的安定感,不能只是花錢請「看護」照顧病人,家屬反而像是訪客,如此就缺少親情與家庭溫暖。臨終病人最需要的是親人的愛,親情的滋潤是一股無形安定力量,這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從許多實例可以發現,臨終病人往往因為某位子女遠在國外,不能即時返回探望,因此牽腸掛肚,茍延殘喘,或死不瞑目;等到親人探視後,才安然地辭世。

   

把親人帶回家,陪他走過死亡關卡,勝過交給陌生人照顧;在病床前陪他到斷氣,勝過在病房外等他離世。陪伴著他,讓他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親人都會在他身旁;並且說出該說的話,完成未了的心願;與他同在,緊握他的雙手,直到那道生死關口。

   

九、真誠關懷,適時幽默

   

真誠的關懷就是不斷地對病人表達明確、積極、溫馨的照料,例如:協助量血壓、做胃鏡、打點滴、照X光;幫忙洗頭擦背、沐浴換衣、入廁淨手、用餐睡覺;陪伴冥想、禱告、懺悔、靜坐、讀經、念佛、持咒等,持續到他的生命最後時刻,甚至死後,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生命的光輝,就是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圓滿落幕與歸宿。誠摯的關懷容易讓人接受與認同,尤其臨終關懷,更能讓人感到必需和受用。

   

臨終病人常因身心交煎,而感到拘謹和不安,因此,探視時應儘量保持輕鬆自然,過於嚴肅,容易引發他的緊張。交談時語氣宜平和、神情宜悅色,距離宜接近,不要讓他覺得你在嫌他。關懷是需要取得信任的,讓他接受你最好的方法,就是真心誠意。客套的話語,容易令他察覺你的應付心態。適時的幽默,能帶來歡樂氣氛,解除他的心防。幽默具有驚人的力量,可以緩和緊張拘束;幽默可以協助病人建立自尊,尤其病人沮喪、懊惱時,以輕鬆式的口吻鼓勵最有效果。

   

十、善巧應用,肢體語言

   

病重垂危的人,總是會期待被人關懷,只要握著他的手,輕拍他的肩,輕輕替他按摩,整理衣褲,甚至倒茶遞水,扶持如廁,翻身擺位,互相擁抱,就可以帶給他無比的安慰和舒適。點頭示意,眼神關愛,略帶微笑,也可以令他感到被肯定、被接納。善用肢體語言,真情表達你對他的愛心。但對方如果是異性,必需分寸拿捏得宜,避免表錯情,徒增困擾,尤其年紀相近者。

   

但也不要讓病人養成依賴性,病人即使臥病在床,行動不便,也不要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好像廢人。應該讓他儘量持續日常生活,以發揮生命功能,創造生命意義。當然如果他真的自己無法行動,或者主動要求幫忙,就要適時協助,不要過度勉強他。

   

十一、委婉措辭,避用死字

   

「死亡」是存活的對照詞,中國人向來避談忌用,因為它象徵著恐懼與黑暗,意味著生命的終止。因此,關懷臨終病人時,措辭必須委婉,儘量少用「死亡」一語表達,以免太過直接,令對方不悅,產生反感,進而拒絕你的關心。不同信仰的人,應用不同的說詞,使其感受親切易懂,以下可供參考:

   

[1]一般人:可用「過世」、「辭世」、「去世」、「長眠」、「回老家」、「身故」、「作古」、「大限到了」、「時日無多」、「離開人世」、「在黃泉下」、「永遠安息」、「油盡燈枯」、「人生盡頭」、「畫下句點」、「走完人生」、「日薄西山」、「歸於塵土」、「時候到了」等說詞。

   

[2]佛教徒:可用「往生」、「涅槃」、「圓寂」、「離苦」、「捨報」、「西歸」、「超凡入聖」、「登上彼岸」、「功圓果滿」、「上生佛國」等說詞。

   

[3]神道教徒:可用「登天」、「仙逝」、「仙遊」、「出竅」、「駕返瑤池」、「駕返仙山」、「歸空」、「物化」、「成仙」、「做神」等說詞。

   

[4]基督教徒:可用「蒙主眷顧」、「見造物主」、「在天父的臂彎」、「在天堂的岸邊」、「天使將他帶走」、「蒙主寵召」、「在基督裏沉睡」等說詞。

   

熟知以上的關懷要領技巧後,臨床面對病患,善加活用,必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第三節、臨終關懷的內容

   

一、了解需求,提供協助

   

臨終關懷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了解病人的需求,並提供他必要的幫助,不論精神或物質。每位病人對身、心、靈的需求,不儘相同。當病人長臥病床,久未沐浴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梳洗一番,身心清爽。當病人輾轉難眠,精神渙散時,他最需要的就是安眠藥劑,好好入睡。當病人孤苦無依,徬徨無助時,他最需要的就是有人陪伴,聽他講話。因此,看似毫無學問的翻身擺位、吃喝拉撒、睡眠休息、清潔盥洗等基本需要,有時卻成為病人最大的渴望。被愛、被需要、被包容、被寬恕則可能是某些病人最急切的需求。甚至有人只求安詳地死去,其他別無所求。了解因人而異的不同需求,才能隨其所需,提供幫助。

   

臨終病人經常會為一些未完成的事情焦慮,如果他不能完成心願,就不可能全然地放下,所以儘可能幫助他了結心事,使其內心清明、無掛無礙、寧靜安詳地死去。別忘了他是人,和正常人一樣,除了需要生理的舒適外,也需要心理的安撫,心願的滿足。

   

林先生是位年屆而立的山地青年,他擁有執愛他的太太及出生未滿周歲的小寶寶,雖家境貧困,租屋而居,但生活和樂,婚姻幸福。年輕的他猶如旭日初升,卻遭受無情的打擊,原來他得了末期血癌。雖經過化療,但始終未見起色,病魔的摧殘,使得他原本壯碩的身軀形銷骨立。信願受邀到他家裡探望他時,見他只能氣若游絲的躺在床上呻吟,他的太太抱著小孩,一旁黯然神傷,眼中泛著淚水。師父靠著床沿,輕輕地把手搭在他的肩上說:「林先生,我是信願師父,雖然跟你不認識,但受蓮友之請,來探視你,這是難得的法緣,我來看你,你高興嗎?」他點頭示意。「你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嗎?」「知道,是血癌。」我問道:「怎麼沒有住院治療?」他答說:「有,但已經來不及了,醫生叫我要有所準備,所以我想在家靜養。」「你知道自己即將離開人世嗎?」他眼角流下淚珠,語帶悲泣地說:「是的,我知道自己已經不行了。」我雙手緊握著他的左手,誠摯地問:「有什麼掛念的事,需要師父的幫忙?」他深情一瞥在旁的太太及小孩子,沉重地說:「我唯一擔心的是家境困苦,太太和小孩子,無力生活下去。」「如果師父每個月濟助你妻兒的生活費,讓她們不虞匱乏,你可以安心地走嗎?」他以充滿感謝的眼神望著我,點頭示意。

   

此時,我知道我的承諾,已使他放下心頭重擔,同時也了解,對於眼前這位青年而言,經濟援助是最實際有用的關懷,於是我告訴他:「生命的意義不在歲數的長短,山地人大部分信仰基督,西方人也多半信奉耶穌,但耶穌的壽命卻只有三十四歲,可是他所說的真理卻留傳萬世,影響世人既深且廣。你年紀輕輕便罹患絕症,心中難免悲痛感嘆,但這是你的業報,不能怨天尤人,如果你願意使生命重生,獲得永恆,師父告訴你一條明路,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三世諸佛的本師本佛,他悲憫我們長淪苦海,受生受死,因此發願以果地德號誓救十方眾生。他的願力就是:凡是念我名號的人,我一定救度他來生我國。往生佛國之後,便出離六道,證悟本性,得到光壽無量,不再生死沉淪,只有清淨快樂。我們都有佛性,可以經由修行成佛,只要你誠心念佛,求生淨土,在你臨終時,阿彌陀佛便會現在眼前,放光攝受,慈悲加佑,使你身心自在,得生淨土。這條光明的大道,你願意走嗎?」他答道:「願意,感謝師父。」我以引磬帶他念佛約莫半小時,臨走之前把往生被、念佛機贈與他太太,並囑付臨終處理的要點。

   

第三天晚上我接到他太太的電話:「師父,我先生剛在醫院斷氣,臨死之前,他要我感謝師父,我跟他說:『師父叫你一定要念佛,求生淨土,你知道嗎?』他點頭說好,雙手合掌,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走了。師父,你能馬上趕來嗎?」我放下話筒,暫拋雜事,驅車趕往醫院的途中,耳聞車上的佛號聲,眼中泛著淚水,心中感動莫名,佛恩迴盪在我的身心,成了一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二、全面關懷,全人照顧

   

臨終關懷是全人照顧,也就是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的整體照顧。癌末病患除了生理症狀外,有許多心理、靈性、家庭、社會的問題,也須費心關懷。因此,關懷也應從身、心、靈三方面著手。生理方面:以舒適為主,協助吞嚥困難、小便失禁、呼吸困難、生理疼痛的排除或舒緩。心理方面:以同理心關懷溝通,使其心情開朗,安排想見的親友來訪。靈性方面:肯定病人過去的生活,消除良心的不安,激發原有的信仰信心。

   

生理方面,請其配合醫療:「○○○老太太,我知道你的身體遭受很大的病苦,凡是吃五穀雜糧的人,沒有人不生病。生病了,看醫生,吃藥打針,是正確的做法。醫生是專業的醫療人員,是病人的命中貴人,密切配合醫生的治療,才能發揮治病療效。對於醫療進程,你自己有權利決定,對於病情近況,你自己也必須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況,隨時請教醫生,把握治療時機,積極治療,我相信你很快就能痊癒,恢復健康。身體機能的好壞,端視細胞活力的強弱,要保持細胞旺盛的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運動。臥床休息固然重要,活絡筋骨也不可或缺,因此,有時起身散步,戶外走動,對疾病的治療也有助益。若有親友,好心推薦偏方,應謹慎以對,與醫生討論是否可行,避免意外產生。請您多休息,我祝福你早日康復。」

   

心理方面,請其保持開朗:「○○○老太太,妳是位了不起的人,了解自己的病況後,勇敢堅強地與病魔搏鬥。妳可以嘗試轉個念頭把痛苦淨化,心想妳的病苦是為一切眾生而受,眾生因妳代受罪苦而離苦,所以受苦是有代價的,有意義的,妳是偉大的,崇高的,妳是菩薩的化身。妳的身體雖然即將敗壞,但心是不滅的,想一想快樂的事情,把握當下,讓妳的生命充滿喜悅。記住!孩子因妳而成長,先生因妳而幸福,世界因妳而美麗。未來還有快樂的淨土等你邁向,阿彌陀佛視你為愛子,你並不孤獨,前程是充滿光明的。」

   

靈性方面,請其經常念佛:「○○○老太太,社會學家描述人類瀕臨死亡的五個階段,依序為: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每個罹患末期癌症的人,起初都很難相信這個殘酷的事實,最後也都不得不接受。生命中的苦難,是由無形的業力主宰著,我們無從抵抗,也無法避免。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如來及緣覺,佛聲聞弟子,會當捨身命,何況俗凡夫?』這意思是說,佛陀及聲聞、緣覺弟子都會捨掉色身了,何況是我們凡夫?所以色身敗壞了,應為靈性的歸宿打算。許多人到了生命最後,才開始尋找靈性的解脫,希望透過靜坐、冥想、祈禱、讀經、念佛、持咒等修持,得到心靈的歸宿,雖然已經日薄西山了,也是值得肯定與讚歎的。在生命接近終點時,回顧過去,擔心未來,都是很正常的心理。警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一般人都會在心底浮出這樣的想法:『我死了要去哪裡?我死後會不會以另一種形體存在呢?我有靈魂可以繼續存在嗎?天堂與地獄是真的有嗎?我死後會下地獄嗎?』四生慈父的佛陀,一生說法,正是為解決我們這些迷惑。佛陀的真理,無非就是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與其悲傷驚恐地面對死亡,不如全心依靠佛陀,念佛超越生死。」 

三、滿足心願,令無遺憾

   

每個人都需要被人關愛、被人呵護,也希望擁抱理想、滿足願望,陳老先生也不例外,他是位退伍軍人,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播遷來台。自退役後便賦閒在家,因為未婚,所以始終孤家寡人一個。唯一感受親情滋潤的是,認了一位軍旅同袍之女當義女。乾女兒每逢假日與她的先生孩子一起來探望,其他大部分時間,他都一個人孤獨地與病魔奮戰,胃癌使得他食不下嚥,骨瘦如柴。

   

信願受其義女之請探視他時,可以感受他是位真誠厚道的人,只因癌症末期,身體衰弱,氣若游絲,講話已有氣無力了。見面時,我開口問道:「陳老先生,您哪裡人?」他答道:「江蘇」一聽就知是道地的外省口音。「我是您乾女兒的師父,她很關心您,請我來看您,很高興能跟您結緣。」我說這話時,只見他眼睛看著他的義女,露出溫馨感激的表情:「謝謝師父,我一生戎馬生涯,孑然一身,不知什麼叫幸福,唯一深感欣慰的就是義女事我至孝,我死而無憾!」話語未畢,兩行老淚已奪眶而出,一旁的義女也頻頻拭淚,我感受空氣中瀰漫著凡人生離死別的真情氣氛。

   

「為什麼您認為您會死?」「我年紀已大了,而且得了胃癌,出血好幾次,醫生都說沒得救了。」「您放棄治療了嗎?」「應該是吧!反正沒指望了,就在家等候吧!」一臉無奈與感嘆的表情,道出生命真實的苦難,我心有戚戚焉,略頓一下問道:「有沒有什麼心願未了?」「沒有,只希望臨終要走時,乾女兒陪在身邊。」這時他的義女雙眼淚珠,趨前握住他的手說:「爸,您放心,我一定會陪伴在您身邊的。」此刻,我感受到世間最偉大的愛就是親情。「陳老先生,您有什麼信仰嗎?」「可以說有,乾女兒叫我念佛,我就念,就這樣。」「那您知道念佛的意義與目的嗎?」「不知道。」

   

於是我就把佛號的緣由、淨土的風光、往生的道理,大略地向他介紹,很難得的是,他竟全都接受。「您願意往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嗎?」「願意,這世間太苦了。」我說:「太好了,我們一起來念佛。」我掛起佛像,以引磬帶他虔誠的念佛,邁向光明的西方。隨著引磬悅耳的音聲,佛號祥和的法音,一句一句流入這即將離世的老人心中。此時此刻,我心中明白,娑婆人世又少了一位苦命兒,西方極樂又多了一位菩薩。原來,佛號是一盞照亮黑暗的明燈,它指引流離失所的流浪漢,就路還鄉,回歸家園。

   

之後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他的義女每天陪伴在旁一起念佛,直到臨終安詳死去。這位老者無妻無子,孤零一生,卻擁有了義女盡孝的親情之愛,到了人生的最後,又得到了彌陀慈父的法情之愛,他的一生圓滿了,信願由衷感謝他讓我領悟到,每個人都真的需要被人關愛與滿足心願。

   

四、支持希望,探索自我

   

人類的生命乃建築在希望之上,臨終病人如果希望掌控自己的死亡方式,希望死亡時親人在旁,希望死亡不會帶來太多傷痛,希望家人在自己死後能夠保重,希望自己決定死亡的地點,希望自己能多活一分鐘……,希望是支持臨終病人與病魔及死神搏鬥的無形力量,必需適時的了解與支持。希望與恐懼往往盤據在臨終病人的心裡,直到生命終點。倘若我們忽視他的希望,留給他的就只剩下恐懼了。

   

病人身體的變化對他內心的希望,具有決定性影響。當病人疼痛如烈火灼身,對於活著,他一分一秒都無法忍受;但身上的疼痛消失了,卻又渴望能多活一分一秒。求生或求死,對臨終病人而言,反反覆覆,掙扎變換。這不是病人反覆無常,而是臨終過程的自然現象。因此,不能認為病人選擇進到安寧病房,就表示他已經接受死亡,了無牽掛。這樣一來,照顧者往往很容易忽略了病人所需要的希望和依靠。

   

詩人湯瑪士說:「我們無法平靜地死亡,不管準備得多好,都不會輕易地放棄生命。」這段話說明一般人對生命所懷抱的希望。即當人生將終,病人仍然保有希望的權利,姑且不論希望是否實現,我們都應該永遠保護他的希望,不讓他的希望消滅,不可直接對他說:「你快死了,沒希望了。」應該說:「你的病情似乎愈來愈嚴重,恐怕時日無多了,你若誠心念佛,求生淨土;若壽命未盡,則能很快康復,因念佛功德消除宿世惡業故,佛號具有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的威神力。若壽命將盡,阿彌陀佛必會滿足你的願望,在你命終之時,接引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此時念佛,是你生命的希望。」

   

病人在獲得懷抱希望後,通常下一步就是找尋救命的藥方,萬一真的無藥可救,他的心會坦然的面對死神,這也是讓病人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道路,同時幫助他善用希望。

   

五、激發省思,面對未來

   

一個瀕臨死亡的人,內心大多惶恐不安,既不捨世間擁有的一切,又迷惘死後不知的未來。平生只知道為家庭事業,奔波勞碌,不曾想到生死解脫,人生真諦。對於生命,很少傷神去思考;對於死亡,也很少費心去思慮。一但四大違和,臥病在床,往往心思沉澱,才猛然警覺:「不論是否曾經思考過死亡,或視而不見,人終需一死。」此時,最需要的是別人對他表達深切的關愛與激發省思人生的意義。

   

你可以如此激勵他:「佛陀告訴我們,無病與長壽乃世人所貪愛的。我也希望你能健康快樂,長命百歲,但自古人生誰無死,你如果接受生與死是人生必然的過程,找尋生死的解脫之道,超越生死,那麼,生命的本身才有尊嚴。如果活得不自在、不快樂,死亡又有何婉惜?如果死得有意義、有價值,死亡又有何遺憾?唯有正視死亡的事實,才能讓生命更加充實;也唯有超越死亡的束縛,才能讓生命得到永恆。世尊的降世,一生說法,正為解決吾人的生死大事。世尊是世間的覺者,超越生死的聖人,他教導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可以突破生死的藩籬。捫心自問,在人生最後階段:『你的目標是什麼?你要一成不變繼續以往的生活?對未來不加思索?或是追求積極的醫療措施?或是得過且過順其自然?或是讓別人為你做決定?』冷靜思惟人的一生:『我為什麼而活?存在的理由與價值為何?生命的真相是什麼?人生的意義何在?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未降生之前我在哪裡?死亡之後我又去哪裡?』如果沒有佛陀的慈悲教導,沒有人知道生命的真相,也沒有人知道自己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但如果深入自我內心深處,發現依靠佛陀是充滿溫馨與安穩的,必然會深深感受生命的誕生不是開始,而死亡也不是結束,因為阿彌陀佛的淨土是真實永恆、不生不滅。如果你願意出離生死苦海,念佛成佛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

   

六、分擔情緒,紓解憂愁

   

大部分病情漸走下坡的末期病患,只要意識清楚,就必然知道自己已瀕臨死亡,因為自己的身體會傳達訊息。許多臨終關懷的經驗讓我相信,每位病人對於自己即將死亡,比任何人都清楚。此時,病人往往會有憂傷、感嘆、罪惡感、麻木、焦慮、恐懼、痛苦、憤怒、挫折、失望、不捨、無助、自暴、沮喪等情緒產生,記得!幫助他不要壓抑,要與他共同承受,協助他把這些情緒宣洩出來,分擔他的失落與愁苦,讓他心裡好過些。

   

但臨終病人常常不願說出他的心思,故善巧引導或有效溝通是很重要的,告訴他:「我可以體會你的身體正遭受病痛的折磨,內心一定很愁苦,但壓抑著,反而會增加痛苦,說出來,會使你好過些。如果你願意讓我分享你的苦楚,或者你需要我怎樣的幫助,請告訴我,我樂於協助你。」當他開始述說內心話時,千萬不要打斷、否認或縮短他正在說的話。臨終者,正處於生命中最脆弱階段,你需要發揮耐心和愛心,讓他把心思完全透露出來。譬如:工作、家庭、希望、夢想、懊惱、挫折、悔恨、傷心……等諸事。學習傾聽、靜靜地接受,寧靜的氣氛,會讓他感到已經被接受,可以帶給他生命的尊嚴和人性的光輝。

   

信願曾關懷一位四十多歲即罹患乳癌的女眾,因為一檢查即是已到末期,她不能接受如此無情的打擊:「為什麼會是我?我還這麼年輕,孩子還小,怎麼可以得絕症?」她嚎啕大哭,哭泣與忿怒是她表達對人生的不平。我說:「哭吧!儘情地哭,妳在心中積壓太多的憂愁與怨恨,妳本來憧憬著美麗的人生,懷著要好好照顧兒女成長的希望,現在都破碎了,把這一切都哭出來。」

   

師父靜靜地接受她抒發情緒,然後安撫她:「我了解妳的心情,也同情妳的遭遇,但一味排斥抗拒,並不能解決問題,唯有以接納的態度,面對病魔,好好醫療,善盡人力,聽天由命。妳的孩子,會有他們爸爸細心的照料,不用擔心他們。」她流著淚問道:「師父,為什麼我會得到癌症?」我答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有不同的苦難,生老病死,無人能免,這是業力的牽引,無法逃脫的宿命。師父從小身體也不好,經常藥不離身,家境又清寒,可說貧病交迫,深感人生灰暗,後來學佛,才知一切皆是因果報應。」她又問道:「我這一生也沒造什麼罪,怎麼會得癌症?」我答說:「因果報應,貫通三世,無始劫來,我們都造了無量罪業,只是隔陰之迷,不知道而已。世尊告訴我們許多可以跳脫苦海的真理,如果我們依教奉行,可以離苦得樂。眼前最重要的是把病治好,不是一味想了解為什麼會得癌症。」

   

「可是癌症末期很難治癒。」「是的,大部分人是如此,但佛門確實也有人得了癌症,醫生宣判生命只有半年,因而虔誠念佛,一心待死,求生淨土,結果活了三、四年還沒死。」「這麼說,念佛就不會死?」「不是的,念佛也會死,壽命盡了自然就死,但死要死得有意義,死得其所;不要死得毫無價值,死得冤枉。念佛往生西方,就是死得其所;死了還要六道輪迴受苦,就是死得冤枉;人生的道路就看妳怎麼走?」「師父,那我現在該怎麼辦?」「當然是配合醫生的療程,積極治療,並且保持愉快的心情,可以幫助妳消滅癌細胞,打倒病魔。人生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妳可以回憶過往有趣的畫面,或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讓阿彌陀佛協助妳戰勝病魔,讓阿彌陀佛陪伴妳一起渡過苦難的日子。若妳願意接受,不妨茹素,葷腥食物容易助長癌細胞的擴散,加重病情。」

   

「我要如何跟先生孩子告別?」「把妳對他們的愛,傾訴出來,並希望他們在沒有妳的日子,活得更好。妳有什麼放心不下的,儘管對他們說,也傾聽他們想要對妳說的心事,彼此分享悲傷與歡笑。」

   

她依照我的建議去做,後來我陸續幾次到醫院探望她,已經沒有先前的不平情緒,病床邊的念佛機,迴響著阿彌陀佛對她的慈悲召喚。一年之後,她寧靜地告別這世間,比醫生的判斷,還多活了幾個月。

   

七、傾聽心聲,心心相契

   

當有人靜靜的聆聽我們的心事,並表示關懷,我們很容易就把他當成是知交,這是人性的自然心理。所以,「傾聽」有時就是與臨終病人交談的最好方式。如果病人對你傾訴心聲,應仔細聆聽,勿轉移話題,勿隨意判斷,這是給他的最佳禮物。大多數醫護人員,都曾學過傾聽病人說話的技巧,這些技巧可以協助他們蒐集資訊,也可以評估病人的身心狀態。其實,傾聽本身就是一種最大的安慰,也是與病人心心相契的最佳方法。

   

許多病患家屬到達醫院時,早已驚慌失措,深怕見到家人瀕臨垂死邊緣。由於不曉得該說些什麼,他們多半轉向醫生護士求助:「我們該說什麼話?」「我們該做什麼事?」而醫護人員的回答通常是:「聽就對了。」聽他抱怨,聽他哭泣,聽他歡笑,聽他緬懷過去,聽他寄望將來,或是討論死亡。瀕死病人會主動告訴你,你所需要知道的一切。譬如他可能會告訴你,他對自己病情的看法,甚至會談談自己想如何離開人世。尤其當他說臨終的一刻就要來臨時,更應該仔細聆聽。

   

八、探知心思,適時安慰

   

如果不能明白病人對醫療、死亡、後事的想法與做法,如何協助他?因此,溫馨地鼓勵他盡可能表達對臨終和死亡的想法,這種坦誠地披露心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讓病人順利轉化心境,接受生命苦難或面對死亡降臨。

   

你可以這樣鼓勵說:「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實,它是終點站,誰都不希望早日到達,這是生命的無奈,唯有面對與接受,進而透過佛法的修持,化短暫為永恆,才是有智慧的人。生命止於死亡,我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不要等到最後才面對這個事實,提早為將來準備,可以使現在過得更踏實,也能在安詳的氣氛中跟世界道別。如同搭乘火車,我們要在車上時,就決定好在哪一站下車。不知你對自己的臨終與死後,有什麼打算?我可以幫助你什麼?死亡也許令一般人覺得非常恐懼,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找到人生的目標,不知何去何從?阿彌陀佛的國度,清淨莊嚴、殊勝快樂,是我們很好的歸宿家園。你也有佛性,也能成佛,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有了未來的理想歸宿,對於死亡,你就不會再恐懼與茫然。」如果做得到,觀想阿彌陀佛慈愛的光明,遍照病人,淨化他的一切惡業,使他身心安泰,清涼舒適。

   

小琴是位佛弟子,在她最後彌留時,同樣學佛的王醫師,送她一幅「西方接引圖」,並指著圖告訴她說:「有沒有看到,在下面拜的人就是妳,小琴。」這句話讓她有了一分安定的感覺,醫護人員經常到小琴床邊,就見她靜靜地凝視著這幅圖,嘴角泛著淺淺的微笑。她內心很平和,有時也會要女兒,去寬慰隔壁床的病友。直到往生時,這幅西方接引圖,始終都懸掛在小琴的床邊。

   

王醫師說:「妳就專心念佛好了,不要掛念其他事情。」師父也安慰她:「妳就是下面這個人,拜佛的這個人就是妳,妳看到這個光束了嗎?這個光束就是阿彌陀佛放光來迎接妳的。任何一位念佛的人,想往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阿彌陀佛都會親自來接引他,讓他遠離世間一切苦難。想到可以隨佛往生淨土家園,內心是不是覺得很欣慰?」此時,小琴的眼神非常專注地看著圖。西方接引圖裡,天空散布著朵朵雲彩,雲端有幾尊莊嚴佛像,圖的下端有拜佛的人,整體而言,這幅圖讓人有溫馨祥和的感覺。

   

如果信仰不同,我們把念佛可以解脫生死的道理告訴他,但是病人拒絕,或是不願改變他原有的信仰,就不要勉強他,徒增他的困擾。適時的關懷勸勉,啟發他原有的信仰力量與信心,或許更能幫助他安詳辭世。

   

九、尊重權利,支持抉擇

   

瞭解及尊重臨終病人的權利,是關懷者應有的基本認知,當臨終者的病況逐漸惡化,他們的權利不應該隨之削弱。一般人會把身體機能的喪失,與心智及情感機能的匱乏畫上等號,因而將臨終病人視為次等人。常有家屬為避免打擊臨終的親人,而不當保護,譬如家屬會走出房門,討論如何處置母親的病情或後事,不讓她知道,也不讓她參與這些有關她個人醫療或後事的討論,還自以為在保護她。不論這段對話的結論為何,結果都會發生在她身上。其實,不讓她參與討論或決定,才是真正傷害她。這表示她已經太虛弱,缺乏行為能力來參與自己的人生。如此將她排除在治療過程或後事之外,等於剝奪了她做為人的尊嚴及權利,也直接將她孤立在落寞的一角。 

「師父,我爸爸吵著要回家,他不想在醫院死去,可是我們家人討論的結果,堅持不放棄任何治療。」這是我從事臨終關懷時最常遇到的情形。我說:「你們為何不讓他本人參與討論及抉擇?要留在醫院繼續治療,或回到家裏等待死亡,都應由他自己決定,讓他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讓他的人生有尊嚴,不要留下最後的遺憾,請尊重他的權利,讓他自己演完人生舞台的戲。」

   

臨終病人有權要求大眾,視他們為活生生的人,尊重他們的生命。臨終病人有權心存希望,即使希望的焦點一再地改變。臨終病人有權懷抱著安詳與尊嚴過世。臨終病人有權以自我的方式,表達對死亡的感受。臨終病人有權參與決策,決定自己切身的醫療問題。臨終病人有權要求醫療不可中斷,即使醫療目標可能由積極治癒,轉變成消極安撫。臨終病人有權要求所有的問題,皆能獲得誠實而詳盡的答案。臨終病人有權避免忍受肉體被插管、急救的痛苦。臨終病人有權要求看護者,具備同情心、細心及相關知識,並願意嘗試了解他的需求。臨終病人有權從事靈性的修行。臨終病人有權以自我的方式,表達對疼痛的情緒感受。臨終病人有權了解死亡的到來與過程。臨終病人有權要求,寧靜的死亡。臨終病人有權要求,不要孤獨的死亡。臨終病人有權要求,死後仍能維持身體的神聖莊嚴。

   

以上這些臨終者的權利,都不應被忽視、被剝奪。不論家屬、親友或醫護人員,都應該以對待常人的方式,對待臨終病人,因為直到生命最後一分鐘,他還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應該以尊重、慈悲的態度對待他,給他以自己的方式,了解死亡的真相,面對死亡,讓他活得有意義,死得有尊嚴。死亡是人生的終點,請別提早送他進墳墓。

   

十、開誠佈公,告知病情

   

醫學倫理與醫療法,均認定醫師有告知病人病情的義務,故應該儘早告知臨終病人,他正在接近死亡,告知時要儘可能安靜、仁慈和善巧。大部分臨終者都知道自己即將去世,他們從別人對他注意力的改變、不同的對待方式、講話音量的降低、親戚的淚水、家人緊繃的臉等等,意識到自己已日薄西山,不久人世。

   

台灣社會普遍的現象就是,病人得到絕症,親友與醫護人員絕口不提,隱瞞到底。或是醫生願意對病患開誠佈公,卻受到家屬的制止。或是病人、親友及醫護人員大家都心知肚明,可是不願意公佈這個殘酷的事實,於是大家就相互偽裝演戲。結果是每個人都非常孤獨焦慮,不能互相分享心事,吐露心聲,病人也無法適時表達心願或交代後事。 

對病人隱瞞病情,將會使他無法參與切身的醫療決定,病人如果對病情進展毫不知情,如何要求他決定採取積極或消極的療法?如果病人沒有被告知實情,他怎能為自己的臨死預做準備呢?何況他知道你明知不言,會使他內心更猜疑、更迷惘、更不安。讓他知情可使他預先處理遺產、完成心願、交代後事……等,有助於身心放下,安詳往生。

   

但病人還沒有心理準備,還不能接受之時,就貿然的告訴他,可能會帶給他震驚、打擊、忿怒、憂愁、灰心而適得其反。因此,病情的告知,需要把握下列五點要領:

   

[1]何時告知?

   

什麼時機與病人談論病情最恰當?一般而言,應讓病人主導。例如:當病人主動詢問時,或病人用隱喻含蓄表達要交代遺願或後事時,或病情有變化時。此時,可引導他表達更多他內心所思所受,協助家屬切勿中斷與病人的交談,或岔開話題,靜靜聆聽,以關懷接納的態度,讓病人能感覺被尊重、被了解,他就會將埋藏在心底的感覺或想法,傾訴出來。我們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問題根本不是要告知病人多少病情,而是病人已孤獨許久的情緒釋放出來,有人聆聽分擔。

   

[2]何人告知?

   

什麼人是最恰當告知病情者?此人與病患的關係,必需有兩項條件:即信任與親善。告知可分主動與被動,主動告知通常是醫護人員尊重病人知的權利而為之,被動告知則是因應病人詢問,醫師與家屬不得不為之。除非受家屬委託,否則除了醫師外,一般關懷者,並不適合擔任告知者。一般病患家屬,常擔心病人在知道自己罹患絕症,或病程已達末期時,無法承受打擊,會失去求生意志而自殺。其實病人若自殺,並非因知道實情,而是有許多心緒,無人傾聽、了解、關心之故。例如:恐懼、擔心、孤獨、焦慮、憤怒等心情,若有人關愛、陪伴,為其釋疑,最後病人往往能平靜地走完生命旅程。

   

[3]何地告知?

   

告知病情的地點,應該選擇具有隱密性,不被干擾、病人感覺舒適安全的環境中。一般而言,前方有空間,可供他思考遠眺,是最理想的地點,如四下無人的花草園地,或單人病房。告知者應善加佈置四周環境,營造溫馨氣氛,使得與病患溝通時,他能身心專注,暢所欲言,盡情表達內心想法。

   

[4]如何告知?

   

告知病情時,應態度中肯,語氣溫和,神情自然,坐下來與病人保持大約手臂的距離,在他身側約四十五度位置,高度比他稍低,使他眼睛可輕微朝下,不致太疲累。當病人靜默時,不要急著找話講,等他反應後,再接著下一個話題,步步為營,小心謹慎。

   

[5]告知什麼?

   

所謂「病情告知」,並非宣判死刑,而是必須依照病人個性,視病人反應,觀機逗教地適當告知。也不是將一堆實情塞給病人,而是看病人的需要。病人需要的,可能是肯定心中的懷疑,或表達對死亡情境的害怕,或恐懼家人遺棄,或擔心造成家人負擔,或怕承受不了痛苦,或擔心家人生活,或對治療效果的疑惑等等。應仔細聆聽病人的提問後,才針對他的問題及需要,而做解答,有時是否告知病情,反而不重要了。

   

十一、商討死亡,預辦後事

   

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態度,不是避諱談論,就是天真看待,這都是因為缺乏對生死正確的認知所致。避諱談論者,因恐懼死亡而拒絕正視死亡,害怕一談到死亡就會招來不幸;天真看待者,因輕視死亡而拒絕認真看待死亡,認為每個人都會死,沒什麼大不了,這種想法看似灑脫,但到臨終往往後悔。因此,學習佛陀的教法,能徹底改變對臨終與死亡的錯誤態度。

   

首先,正視生死是無常的定律:佛陀告訴我們:「生者必死,聚者必散,積者必竭,立者必倒,高者必墮。宇宙間只有一個永不改變的法則,那就是一切都在改變,一切都是無常。」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這就是無常。其次,厭惡生死是解脫的必要:佛陀在《阿含經》說:「生死為穢」、「生死不可樂」、「生死極可捨,愚人而貪著」,這明白顯示,生死是污穢的,不可樂的,應當厭惡捨離。最後,認清生死是一體的兩面:生死乃是一體的,如同晝夜,循環不已,死亡不是消滅,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死亡乃是反映生命整體意義的一面鏡子,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又如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而且可喜;又如褪去破舊衣衫,更換新裝。

   

身為病人,必須明確表達對醫療進程的決定,及後事處理的方法,否則就會像以下所說的悲慘實例,能開口說話時不說,到了最後張不了口時,只好由別人替你做抉擇:

   

有一位信仰一貫道的老年人,因罹患重病住院診療,子女都很孝順,服侍身旁,悉心照料。但因囿於傳統觀念,明知父親病危,大家也不敢提問後事處理事宜。醫生認為病人已經瀕臨死亡,並無治療的必要,所以通知家屬送回。就在家屬辦理出院準備回家之際,信願接獲蓮友電話,請求助念。當我立即趕往喪家時,方知病人尚在回家路途,因此我就先幫忙家屬騰出客廳,擺設臨時佛堂。一切就緒之後,救護車正好到家,我起腔念佛,並且協助安置病人,誰知護士剛為病患拔除導管後,救護車司機立即拿出壽衣告訴家屬:「趕快換穿壽衣,不然來不及。」我連忙制止,但沒有用,家屬執意立即換穿。

   

臨終換穿壽衣,是一般人共同的錯誤認知,一則認為死後遺體僵硬難穿,二則以為死前穿上亡者才能得到。此時病人仍有氣息,雙眼合閉,不能言語,只能任憑家屬淨身更衣。因病人身材魁梧高大,壽衣太小穿不下,只好脫下再換一套,前後折騰大約四十分鐘。在換穿壽衣過程中,病人臉色發青,雙眉緊蹙,五官扭曲,表情極為痛苦。就在痛苦中斷氣而亡,死時嘴巴張開,原本閉上的雙眼竟然睜開,臉色轉為黝黑,死相恐怖。我在一旁清清楚楚眼見病人,被活活折騰至死的慘狀,內心深深為亡者悲哀難過,也為家屬執著陋俗而感慨萬千。如果亡者在臨終之前能預先交代遺言,如果家屬能事先詢問後事,就不致發生如此不幸。

   

關懷者如何與臨終病人商討死亡事宜呢?你可以這樣說:「○○○老先生,我知道您現在身心很不舒服,相信您已意識到自己將不久人世。人生的悲歡離合,正如月亮的陰晴圓缺,一切都是因果定律,自然法則。俗話說:『人生如戲』,戲有開幕,就有落幕。老先生,現在與您商討後事,也許令人傷心難過,但您的子孫都希望尊重您的意願,完成你的遺願。此時趁您尚能說話表達時,預先交代一切,使子孫們有所遵循,這也是您應有的權利。並非交代遺囑後,就意味即將死亡,許多學佛的人,預立遺囑後,尚活幾十年。凡事有備無患總是好的,何況交代過後,心無掛念,猶如放下心中大石,反而會輕鬆自在。無奈的生,已令人感到痛苦;若無常的死,再交由他人決定,豈不悲哀?請您坦然地面對死後世界,冷靜地思惟生命意義,好好地跟世間道別,演好人生舞台最後一幕,讓台下觀眾掌聲喝采。這一條路,人人都必定會走的,世間多苦,生有何歡?淨土常樂,死有何懼?一心念佛,阿彌陀佛必定放光攝受,隨時隨地護佑您左右,直到您離開人世,邁向西方。我們以尊重奉行之心,等待聆聽您的一切交代,請將您的心願遺囑告訴我們。」

   

十二、症狀處理,具體照護

   

臨終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與不適,關懷者在不涉及醫療行為下,可配合護士,做適度處理;若無護士在場,不可私自擅為,要點如下:

   

一、症狀:呼吸時喉嚨出現吵雜聲。原因: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積在喉部。處理方式:(1)側臥或將頭墊高。(2)口渴時可給冰塊或用棉棒沾水潤唇。(3)必要時給予抽痰。

   

二、症狀:手腳冰冷,偶而出現抽搐或癲癇發作。原因:血液循環變慢所致。處理方式:(1)給予毛毯保暖,定時翻身。(2)手腳按摩。(3)用藥物控制抽搐或癲癇情形。

   

三、症狀:食慾差,吞嚥困難,味覺改變,嘔心,進食困難,輕微脫水。原因:(1)腫瘤本身所致。(2)腸道阻塞。(3)藥物引起。(4)器官功能衰退。處理方式:(1)以棉棒或濕巾溼潤口腔。(2)每三十分鐘至二小時予護唇膏使用。(3)不勉強進食或喝水。(4)藥物儘量勿口服。

   

四、症狀:疼痛增加。原因:(1)腫瘤本身所致。(2)其他症狀產生。(3)失眠。處理方式:(1)與醫師討論止痛劑量的調整。(2)輕柔按摩疼痛部位。(3)注意舒適臥位的支托。

   

五、症狀:不規則呼吸(淺或快),暫時停止呼吸。原因:血液循環緩慢。處理方式:床頭搖高或用枕頭墊高。

   

六、症狀:睡眠時間,越來越長,不易叫醒。處理方式:(1)加強翻身及身體護理,以免褥瘡產生。(2)把握清醒時間,與其多作溝通,或計劃活動讓其參與。

   

七、症狀:對人、時、地混淆不清。處理方式:(1)提醒他時間和地點,並協助認識週遭每一個人。(2)讓他喜愛的事物圍繞在他的身邊,如:寵物和親人。

   

八、症狀:語言表達減少,聲音糢糊不易聽懂,有時會出現激動、焦慮不安、混亂或迷糊情形。處理方式:(1)儘量傾聽他欲表達的意思。(2)注意安全。

   

九、症狀:大小便失禁,尿液減少或尿色深黃。原因:(1)脫水。(2)神經肌肉失控。處理方式:(1)注意臀部皮膚護理,避免破皮。(2)可使用集尿袋或留置導尿。

   

十、症狀:咳血,吐血,局部黏膜出血。原因:凝血功能不佳。處理方式:(1)局部加壓止血。(2)使用藥物止血。

   

第四節、臨終關懷的目的

   

一、勸導放下,尋求解脫

   

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在使病人面臨人生最後階段,能認識死亡並接受事實,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尋求解脫,超越死亡,並非一定要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為目標。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他們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因此,佛法對臨終的關懷,成為病人與家屬雙方最佳的心靈救護。

   

醫學相信,人死之時,耳力是最後消失的,與佛法所說:「娑婆眾生,耳根最利。」不謀而合。當病人意識不清瀕死之時,往往還是可以清楚聽到週遭的一切話語。因此,臨終病人對於週遭事物的覺察,可能比我們所瞭解的來得敏銳。許多有瀕死經驗的人,一提到神識離開肉體的體驗,都能夠詳細描述週遭的事物,甚至知道其他病房的情形。這清楚顯示,積極地對病人關懷勸勉、念佛開示,多麼有用且重要。

   

以下二則勸導範例,提供參考。

   

[1]勸導範例之一:以子女勸導父母為例

   

對於必死無疑的臨終者,不是依依不捨地留他活下來,而是面對現實地祝福他離去。親人生離死別,宜以深切、誠懇、柔和的語氣說:「媽媽,我在這裏陪您,我愛您,就如同您愛我一樣。您即將要過世了,死亡乃是每一個人無可避免的事。這世間是苦海,您的離去是一種解脫,我希望您能留下來陪我,沒有您我會很難過,但我不要您再受更多的苦。我會永遠珍惜我們母子相處的日子,更會懷念您對我恩深似海的付出與無微不至的照顧。能生為您的兒子,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您對我的母愛,我會永懷心中。此刻幫您念佛,是我真心對您的盡孝;送您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對您最大的報恩。阿彌陀佛的世界,是我們安身立命最好的地方,環境清淨幽雅,繽紛美麗,天上晝夜六時,不時雨諸天花,五彩十色,既香又美。地上是黃金琉璃,一塵不染,寬闊平坦,清淨光明。還有講堂、精舍、行樹、樓閣、蓮池,自地以上至於虛空,所有萬物,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講堂精舍,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內有水池,外有樹林。珍奇寶樹,整齊排列,光輝赫奕,宛如明鏡,能夠顯現十方佛土。七寶樓閣,居住宮殿,美輪美奐,遠勝天宮。這些殊勝美妙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為媽媽您所設施建立的呀!此外,七寶蓮池裏面有八功德水,香甜甘美、澄淨清涼。媽媽您若喝了八功德水,不但能止渴療饑,還能長養聖胎、清除煩惱無明、開顯如來智慧,很快就能證成大菩薩乃至成佛哦!蓮花與八功德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莊嚴而成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要成就媽媽您呀!西方淨土,四季如春,清朗涼爽,不冷不熱,沒有日夜之分,也沒有太陽和月亮,全然一片柔和清新的光明。因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會放光。受到佛光普攝,自然業障消除,身心自在。這樣舒適、光明、安泰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要讓媽媽您在快樂、自在、解脫的生活中成佛呀!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媽媽,我真希望您去。請您不要再執著人世生命,不要再牽掛塵勞家事,我會料理一切,讓您安心,我也會好好為您活下去,並且會過得很好。在您離去的路上,您並不孤獨,因為有大慈悲父阿彌陀佛的陪伴,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以前的法藏菩薩發願說:「若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意思是說:「我法藏菩薩將來如果成佛,我的佛名叫無量壽,眾生聽聞我的名號解脫成佛之道而信受稱念,全部都可以往生到我的國土,沒有一個會被遺漏。」所以我為媽媽說法,就是講這句佛號可以使您往生西方成佛的道理,希望您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隨順阿彌陀佛的接引。阿彌陀佛發願要用名號救度您,您只要仗著名號的願力,絕對能往生。因為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有真實無上的功德力、有絕對救度的本願力,這是古佛示現的法藏菩薩,為救度十方一切眾生所成就的力量。這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不可思議、廣大無邊,上能度等覺菩薩,下能救地獄眾生,故法藏菩薩成就了救度一切眾生的佛力,才得以成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媽媽,您若往生成佛,我也深感無比光榮,讓我念佛送您一程,報答您的親恩,也請您跟著我念,等候阿彌陀佛蓮台來迎,接您回歸淨土。」

   

[2]勸導範例之二:以蓮友勸導一般人為例

   

○○○太太妳好,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天應妳兒子的禮請,前來探望妳,很榮幸能有緣跟妳認識。妳身體不舒服,不必起身,躺著就可以了。我聽妳兒子說,妳已得了肝癌末期,目前正接受化療,想必妳現在受病苦的折磨,身心很不舒適,對人生難免充滿無奈與灰心。我今天來探望妳,正是要藉著佛陀的慈愛,幫助妳離苦得樂,解脫病苦。佛陀告訴我們,人生是苦海,我們也常聽老一輩的人講,人出生本就是來受苦的。的確!我們一生歷經生老病死之苦,任誰也無法避免,可是我們可曾想過,為何生而為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生的意義、目的、價值究竟為何?又為什麼會老、會病、會死?佛法就是在解決這些現實的問題。

   

世尊在《涅槃經》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這些是已定之苦,尚有未定之苦,天災、人禍、地變等。這些大大小小的苦,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生死大事未了。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也知道人有靈魂,世俗講靈性,佛家講神識。神識是真我,不生不滅的;肉身是假我,有生有死的。神識若沒有獲得解脫,就會生生世世沉淪六道。六道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生死流轉的六個居所,包括三善道與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天、人、阿修羅,三惡道就是畜生、餓鬼、地獄。六道任何一道都是痛苦的環境,於是佛陀親證宇宙人生真理後告訴我們,唯有修行,解脫生死,跳出三界,離開六道,才能徹底圓滿解決人生的一切痛苦。

   

我現在告訴妳一個最簡單有效的修行方法,如果妳願意接受,妳絕對可以做得到的,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發願要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所以凡是念佛的人,都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太太,妳已病得很嚴重了,人生至此,除了感到無奈,應深念世間無常,人命短促。此時,應放下世俗雜事,聽從醫生診治,安心養病,並且一心念佛,仗佛慈力,現前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當來往生西方,成就佛道。請妳把肉身病苦的治療交給醫生,神識大事的了辦交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妳一念佛,他就放光攝受妳。假如妳還有陽壽,因為虔誠念佛,業障消除,自然病就好了。假如妳生命將終,也因一心念佛,蒙佛救度,往生淨土。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為妳我發願修行所成就的世界,是三界外清淨莊嚴的地方,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好居所。那裏沒有生老病死,天災人禍;唯有幸福美滿,吉祥如意。往生到西方淨土,每天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生活在一起,何其快哉!而且蓮花化生,無有生苦;證悟佛身,無老病苦;壽命無量,無有死苦;食衣住行,隨心所欲,無求不得苦;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無怨憎會苦;神通自在,隨處應化,無愛別離苦;淨除煩惱,回復本性,無五陰熾盛苦。身相光明、威神功德、神通智慧,如佛一般。極樂世界就是那麼好,所以我們才要去,只要念佛想去,就一定能去,因為阿彌陀佛的救度是主動、平等、無條件的。佛陀告訴我們:「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阿彌陀佛就是一切眾生的大慈悲父,世間父母疼愛子女,尚且犧牲奉獻,不求回饋;阿彌陀佛慈愛我們,怎會要求報償,講求條件呢?此時,念佛對妳是最重要的,我深深祈望妳,能儘快病好,恢復健康,身心愉快;更切切盼望妳,將來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我真心祝福妳。現在,請妳跟我一起來念佛,徜徉在阿彌陀佛的懷抱裏,沐浴在阿彌陀佛的慈光中,聆聽阿彌陀佛慈悲的呼喚。南無阿彌陀佛……(若干聲)

   

二、一起念佛,洗淨身心

   

關心與鼓勵的目的,就是為使病人能夠念佛,故勸導之後,應以引磬帶領其一句一句稱念佛號。病人通常臥病在床,體力虛弱,故不適合唱誦式的念佛,關懷者應慢慢地敲打引磬,稱念一句,讓其跟念一句,並且注意其念佛的氣力、速度、神情,以便視情況,適時調整。念佛時,準備佛像、茶水,恭請阿彌陀佛加持佛水,以令臨終者飲用,並且灑淨,使其身心,蒙受佛光攝受,這極易帶給病人內心的安定與慰藉。

   

首先在病人視線可及之處安置佛像,並備茶水與紙杯,至誠恭請阿彌陀佛加持佛水。

   

方法如下: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稱)

   

佛弟子○○○與眾蓮友等,今在佛前至誠懇切,祈求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佛水,以救療病患○○○老先生,令他消除病苦,身心安泰。如果尚有世壽,蒙佛加持,消災免難,增福延壽;如果世緣將盡,蒙佛光明,接引西方,畢竟成佛。佛弟子○○○與眾蓮友等,仗佛願力,一心念佛,至誠感通,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唯願佛陀,不違本誓,二六時中,慈光哀攝○○○老先生,南無阿彌陀佛……(以引磬一句一句帶病人稱念佛號若干聲)。

   

佛陀加持之茶水,一半讓病人喝下,並囑其邊喝邊默念佛號,另一半為其淨身並灑淨病房。灑淨時,一心念佛,並觀想阿彌陀佛放光遍照病房,遍入病人身心中。

   

三、至誠迴向,懇切叮嚀

念佛灑淨之後,將大眾念佛功德,迴向病人,使其感受到阿彌陀佛的慈愛護佑。凡人臨終之時,大多有許多冤親債主纏身,故念佛功德迴向病人的冤親債主,也是很重要的。最後臨走之前,再叮嚀多念佛。

   

[1]迴向病人(請病人跟念):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三稱)

   

一心恭請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放光普照,攝受○○○(病人姓名),使我業障消除,身心自在。假若尚有世緣,身體健康,諸事如意,發菩提心,修菩薩行;世緣若盡,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畢竟成佛,迴入娑婆,廣度眾生。願以阿彌陀佛真實功德,迴向佛子○○○,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三遍)

   

帶念三遍後,再安慰幾句,略說含意。

   

範例:○○○老先生,現在您已喝了阿彌陀佛加持的佛水,又跟大家一起念佛,必能仰仗佛力,消除業障,身心自在。釋迦如來在《觀經》說:「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念佛既然能消除生死罪業,也必能消除您的病苦,使您恢復健康。假如您還有世緣,因您至誠念佛滅罪,疾病很快就能痊癒,諸事順心,吉祥如意。希望您病好了後,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自行化他,圓成菩提。假如您世緣將盡,也因一心念佛,必定蒙佛垂手接引,往生佛國。我祝福您在阿彌陀佛的光明護佑中,早日康復,身心安泰,請您安心養病,記得!要多念佛。

   

[2]迴向冤親債主:

   

病者若有冤親債主纏身,應先念佛迴向給冤親債主,並略為開示。

   

範例:○○○老先生的冤親債主,請您平心靜氣聽我講幾句佛法,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天應○○○老先生的家屬禮請,前來探望他,希望藉著阿彌陀佛的威神護佑,使他消除病痛,恢復健康。也因此法緣,使您有機緣聽聞到了佛法真理,聆聽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對您的呼喚,這是您善根、福德、因緣成熟,希望您能把握這殊勝法緣,一起念佛,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得到解脫,往生成佛。

   

俗話說:「冤可解不可結。」您會找到○○○老先生,折磨他,凌辱他,必定是在過去世中結下惡緣,○○○老先生或許以前曾經傷害您,致使您心有不甘,找他算帳。如果您願意讓我幫您解決問題,您可以藉用○○○老先生的嘴巴,述說前世發生的事由,我請阿彌陀佛做主,化解您們的仇恨怨懟。阿彌陀佛乃極樂世界的教主,是一位大慈大悲的聖者,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在因地行菩薩道時,發了四十八願要廣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包括您在內。佛是真心誠意的人,他發願要度眾生是真實的,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念我名號,必得救度,蓮台接引,往生我國,若不生者,我不成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他的願已經圓滿成就,所以成佛叫「南無阿彌陀佛」。果地名號乃是由因地發願而來,具有不可思議威神力、本願力、功德力,能上救等覺菩薩,下度地獄眾生,三聖六凡九界群萌,慈悲平等救度。

   

您能附身在○○○老先生之體,由此可見,乃是鬼道眾生,想必您經常飽受饑餓口渴之苦。因此,脫離鬼道,往生淨土,對您而言是最重要的,也最迫切的。阿彌陀佛十二光明當中的無對光明,就是專為消除眾生冤親債主的仇懟而成就的。所以只要您念佛,就能蒙受阿彌陀佛無對光明的攝受。雖然○○○老先生,過去世中與您橫結惡緣,但您卻因他之緣故,得聞佛法,獲得解脫機緣,而且他也深感愧疚,向您求哀懺悔,願意念佛迴向給您,使您超生佛國。您應該心存寬恕與感恩,化戾氣為祥和,化仇恨為慈愛,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冤冤相報,只有徒增痛苦,來!我以引磬清亮悅耳的音聲,帶您一起念佛,蒙受佛光照耀,隨順彌陀救度。我衷心祝福您脫離鬼道,離苦得樂,往生淨土,成佛作祖,南無阿彌陀佛……(若干聲)。

   

[3]叮嚀臨終病人:

   

範例:○○○老先生,在您往生之後,您雖然不再擁有現在所認知的生命,但您的生命將會繼續。您將會帶著我們的祝福與阿彌陀佛的慈愛,一路繼續前行。您人生經歷過的一切不會流失,不管您對自己一生的感覺如何,往事已逝。勇敢的接受您的人生,不管好壞。當您的一生逐漸接近尾聲,也該是您放下一切愛恨情仇的時候了。您曾經為家庭、為事業、為親人努力過、擔心過、歡笑過、痛苦過、生氣過、失望過,現在該是好好休息的時候了。放輕鬆,不要再操心這些事了。如果您驚恐不安、迷惑徬徨,深呼吸一口氣,慢慢念佛,把佛號融入您的呼吸,與阿彌陀佛合為一體。

   

您週遭的親人,對您的離去,或許會傷心難過,悲痛哭泣,那是他們表達對您懷念的方式。如果您仍然覺得與此生的人事割捨不下,告訴自己:「妻恩子愛,不可常保;孝子賢孫,皆當別離;萬事功成,終歸有敗;一切所有,皆悉非常。生來死去,一切人事只是緣生緣滅而已,眷戀並不能永遠擁有,執著只會帶來痛苦。」不管苦樂,不論悲歡,您已經度過了一生,您的生死皆有因果,生命誕生的業力帶您前來,死亡的業力也將帶您離去,阿彌陀佛的慈光攝護,將會是您旅途上的依靠。現在,您即將要出發了,我祝福您有一段充滿慈愛、平靜、祥和的旅程,您回歸西方極樂家園的時候到了。

   

[4]叮嚀病人家屬:

   

範例:看著深愛的親人,生命一點一滴流失,我相信你們的內心一定非常的痛苦,失去親人,是人生最大的痛苦,這是人倫親情的自然流露。生命的必然過程,就是有生必有死,就連聖者佛陀,為救度眾生,乘願再來,降生為人,一期緣盡,也要捨身入滅,何況隨業流轉的凡夫?你們不要有任何的愧咎心、罪惡感,縱然父子至親,他的生死也不是你們能掌握的。接受這個事實,收拾悲傷,準備他的臨終及後事,讓他安心離世,回歸淨土,死而無憾,才是對他最大的愛護。我相信你們不希望他留下來承受更多的痛苦折磨,預先為親人做死亡的準備,不是一種放棄,也不會加速死亡,反而可以幫助他面臨死亡時,不再恐懼,安詳離開人世,往生西方佛國。

   

當一個人確實已經到了臨終的最後階段,應該停止一切檢驗注射和侵犯性的治療,因為這些會引起憤怒、刺激和痛苦。讓病人的心在死前儘可能保持寧靜,如果能夠的話,應該告訴醫師,在病人回天乏術時,得到他本人的同意,把他從加護病房遷移到單人病房去,拿掉所有的監測器、人工心肺復甦器,也請醫護人員不要再去干擾他,越久越好,儘可能給他寧靜和安詳,以便幫助他開始死亡之後的旅程。

   

親人的懷抱,是最能讓病人安心離去的地方;親人的陪伴,是最能安撫病人的離愁,記住!不要讓他一個人孤單地揮別人世,有人陪他歡笑、哭泣、分享一切,直到最後一刻,這是最終極的關愛。

   

下面我要說的話,就是你們要做的事,對病人從現在到死後,利益很大,你們一定要牢記在心,確實執行,如果你們真正愛他的話。

   

首先,趁他還能講話時,詢問他有關後事的處理事宜,有何心願未了,有何事情交代。問過之後,就避免打擾他,一心為他念佛,並勸勉他發願求生淨土。

   

此時,飲食應以素齋為主,愈瀕臨死亡,飲食宜愈減少。不可急於為他沐浴更衣,應儘量讓他寧靜安詳地善終。醫生如果宣佈醫藥罔效,應立即出院,及早回家,不可急救;避免在醫院斷氣,讓他在自己家中往生,較為安適,且便於助念。

   

若不幸在醫院斷氣,不宜馬上送進太平間、或用白布裹身、或穿衣物;應立即蓋往生被、點金光明沙、一心念佛,並商請院方允許助念八小時後再出院,或善巧藉故拖延時間,若不能辦到,送回家時,邊移動遺體邊念佛。

   

如果在醫院往生,你們家屬有意將遺體運返家中處理,應儘速通知院方安排救護車接送,切記!不可通知葬儀社,也不可讓院方通知葬儀社,以免衍生諸多麻煩,影響你們家屬念佛。送回家時,在醫院就立即通知家人或蓮友,家中先行擺設安置,就緒一切,以便回家,即能安頓,馬上助念。

   

送回家後,不可淨身更衣、通告親友、焚燒紙錢、哭泣干擾、移動身體、塞手尾錢、拜腳尾飯、放入冰櫃、通知葬儀社。若有葬儀社獲知先來放置冥紙、架設布幔,應當機立斷拒絕。後事的處理,等念佛八小時後,再行發落不遲。

   

從現在起,你們家屬若能戒殺放生、持齋茹素、誦經念佛、濟難救貧、造像建寺、齋僧供佛……廣修功德,迴向親人,則對臨終病人,具有莫大利益。

   

詳細處理的要項,請參閱這本《生命的終極關懷》便可明瞭。這些佛像、念珠、經書、念佛機、錄音帶、往生被、金光明沙,免費跟你們結緣,預留備用。我希望用不到,但有備無患總是好的。將來如果需要我們幫忙助念,我們會很樂意付出的。

   

第二章、後事處理

   

儒家亞聖孟子說:「生死事大。」其意是說生死乃是吾人一生最重大的事。不論帝王將相或販夫走卒,既生為人,任誰也難逃生老病死,故解決生死大事,乃是人生必修課業。但大部分人窮其一生,都在五欲六塵中追逐,極少有人為死後之解脫預做準備,無怪乎古德嘆言:「舉世皆從忙裏過,誰人肯向死前修。」對此迷茫一生、庸碌一世的亡者,更應正確的處理其後事,才能助其解脫生死,超越六道,往生西方,圓成菩提。

後事之處理,所重乃安頓亡靈之神識,得以安身立命,圓滿歸宿;一切施為,皆為達此目的。色身之處置,反而其次,蓋神識不生不滅,六道輪迴,改形換身,隨業現相罷了。今人每遇親人往生,則費心處理其遺體,反倒忽視其神識之安頓,此乃肇因固執管見,隨順惡習陋規,不知佛法利益故,致使顛倒錯亂,貽誤亡親。

   

後事的處理方式,因時代、地域、信仰、民情,各有不同,差異很大。或有繁文縟節,依照古例;或有簡約樸素,一切從簡;或有盲從風俗,毫無意義;或有依其信仰,遵行儀規等等,不一而足。安葬方式則大略不出土葬與火葬,近年由於環保意識提升,佛法普及,民智大開,火葬漸有取代土葬之勢。

   

一般而言,台灣北部因地狹人稠,大廈林立,故通常亡者遺體停放殯儀館,靈位則設在自家,出殯時再到殯儀館舉行,安葬則以火化居多。中南部則因環境許可,後事大多在自宅辦理,佛事、出殯等事,則在門前馬路搭棚為之。故本章以後者火葬為原則,作喪葬禮儀之簡介。

   

一般世人,家中有人病重垂危,家屬即立刻為其淨身更衣,悲痛哭泣;一但斷氣,則手忙腳亂,不知所措,趕緊找來葬儀社料理喪事,而葬儀社大都延請道士誦經持咒、念祈禱文。家屬則依習俗焚燒冥幣紙錢,做法事時,甚至燒化紙糊的汽車、洋房、家電用品、奴僕佣人等,後來更有燒化紙糊的飛機、輪船、銀票,內政部民政司更為亡靈發行了「陰間信用卡」。這些做法,只是具有象徵意義罷了,對亡靈並無實質的利益。

   

總之,世人大多在世情場面,力求虛華以圖孝名的多;求佛法實益,利濟亡親得生淨土的少。孝眷如能摒棄凡情俗見、陋習惡風,遵依佛制,如理如法的處理後事,必能幫助亡親超脫三界,神登淨域。以下就佛教之喪葬禮儀,分為臨終、死亡、守靈、超薦、入殮、出殯、火化、安靈、進塔、作七、除靈、合爐等十二節,概略述之:

   

第一節、臨終

   

一般世人,未寒必先謀衣,未飢必先謀食,畏疾病則備良藥,畏昏黑則備燈燭,以至種種切身之事,莫不預為,獨於死後之事,漠不關心。故有智之人,應對生死大事,神識歸處,預先籌備,方不致臨終追悔。《朱子治家格言》云:「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治家小事尚且未雨綢繆,生死大事豈可臨渴掘井?臨終乃是一生最重要之時刻,為上生淨土或下墮六道之關鍵,因此,必須遵依佛制,如法處置,如理以對。

人體由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成,肌肉、骨骼屬地,血液、津液屬水,體溫屬火,呼吸屬風。命終之際,四大分散,功能全失。地大分解時,心識錯亂,頓感窒悶逼迫;水大分解時,呼吸急促,頓感寒熱交替;火大分解時,筋骨僵硬,頓感烈火焚身;風大分解時,呼長吸短,頓感烈風吹颳。此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耳目如蓋,無有見聞;眾苦交煎,痛不可言。故凡遇親人病危臨終,家屬宜妥善處理,減輕其苦,助其安詳辭世,往生佛國。此不但死者得利,生者也獲益,可謂冥陽兩利。處理要點如下:

   

一、若因生病而死,可依下列方法處理:

   

[1]病者飲食應以素齋清淡為主,愈瀕臨死亡,飲食宜愈減少。家屬亦應素食,來探視之親友,若食腥膻、酒肉、五辛,勿令接近病者,以免病者忘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三惡道。

   

[2]病者宜事先預立遺囑(如附件四),使子女處理後事時有所依循;若病者尚能言語,眷屬應詢問請示,不可避諱,貽誤大事,徒增爭端。尤其眷屬人多,宗教信仰不同時,更須事先交代。

   

[3]應於病者意識清醒時,鼓勵其聆聽彌陀本願妙法,體會六字名號救度意義,使其安心自在面對死亡;故應準備隨身聽、乾電池、講經錄音帶,請與其相應之人,勸其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最為理想。

   

[4]眷屬切莫與病者閒談雜話,令其心念散亂,忘失佛號;亦勿悲哀喧嘩;更勿柔軟愛語,世情牽纏,恩愛糾葛,妨礙其生西正念。

   

[5]勸慰病者正視死亡之現實,設想死後之歸處,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在其視線聽力可及之處,安置佛像、念佛機,令其眼瞻佛像、耳聞佛號、心緣佛境。

   

[6]臨終時,病者或坐或立,或躺或臥,姿勢應以其感覺最舒適為主。若病者久未斷氣,長時臥床,在不使其痛苦原則下,應適時為其翻身,活絡筋骨。

   

[7]臨終時,不可急於為病者沐浴更衣,以不搬動其身體為原則,應儘量讓其安詳地善終;若已昏迷,縱有大小便失禁,以致便溺沾身,也需等斷氣後廿四小時,方可洗沐擦拭,以免增其痛苦。

   

[8]適時的判斷病者是否臨終,將有助於正確的處理。一般人臨終時,容易出現以下現象:(1)瞳孔散亂無神。(2)心跳氣息微弱。(3)脈搏跳動急促。(4)精神萎靡不振。(5)臉色蒼白失色。(6)神情依依難捨。(7)急欲交代遺言。(8)進入昏睡狀態。(9)或清醒或昏迷。(10)耳垂逐漸萎縮。(11)大小便溺失禁。(12)呼吸不規則漸次困難。(13)皮膚嘴唇發紺。(14)手腳冰冷口吐白沬。(15)缺氧產生痙攣。(16)不明發燒出汗。(17)躺臥坐立不安。(18)病人自知說出。(19)指甲內血流難回。(20)眼耳漸失視聽能力。(21)無法或拒絕飲食。(22)大拇指內側肌肉萎縮。(23)肌肉組織腐敗產生臭味。(24)血液循環變慢體溫降低。(25)瀕死喉聲嘎嘎作響。(26)口腔乾燥吞嚥困難。(27)冤親債主現前、驚慌、害怕、不安、焦慮、痛苦、吼叫等情緒出現。以上臨終現象之出現,或一或多,或隱或顯,因人而異,並非全部顯現,方為臨終;大體而言,出現愈多,表示愈瀕臨死亡。

   

[9]病者若已病入膏肓,回天乏術,希望安詳捨報,不願臨終急救,本人應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如附件五),以令醫護人員遵行,蓋此書具有醫療及法律效力。病者若意識昏迷,無法表達,家屬則應事先與院方商討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如附件六),切勿急救或使用復甦器,以免徒增痛苦。

   

[10]醫生宣佈藥石罔效時,家屬應當機立斷,立即辦理出院,讓病者及早回家,不可急救;並避免在醫院斷氣,讓病者於自己家中逝世,較為安適自在,且便於助念,也符合大部分人願意死在自宅的觀念。

   

[11]病者若在醫院斷氣,不宜馬上送進太平間、冷凍庫,或用白布裹身、或穿衣物;應立即送進助念室,蓋上往生被、點上金光明沙、一心念佛。醫院若無助念室,或可商借醫院附設之佛堂;若無佛堂,應商請院方允許助念八小時後再出院,或可善巧藉故拖延時間。若不能如願辦到,送回家時,邊移動遺體邊念佛。

   

[12]病者若在醫院斷氣,家屬有意將遺體運返家中處理,應儘速通知院方安排救護車接送,切記!不可通知葬儀社,也不可讓院方通知葬儀社(許多醫院與葬儀社均有簽約配合),以免衍生諸多麻煩,影響家屬念佛。蓋未學佛之大多數葬儀社從業人員,為方便行事,常不顧亡者神識得脫、痛苦與否?不願遺體停放過久,產生屍臭或其他變化,故常有干擾念佛,影響正確處理之舉。

   

[13]家屬若請蓮友飭終關懷,開示助念病者,切勿同時邀請外道巫師、道士、乩童、神父、牧師、修女、教士、道親、靈媒等,混雜其間,以免知見不同,處理各異,或起爭論,妨礙病者正念。

   

[14]切記!病者未斷氣前,趁早送回家。同時立即通知家人或蓮友,家中大廳先行打掃乾淨,俗稱「拚廳」。預先擺設安置,就緒一切,以便病者回家,即能安頓,馬上助念。

   

擺設方法:空出客廳,以五張同高的板凳,安置四方及中間,上放六尺長四尺寬床板,鋪上墊被,安放病者平生所睡之枕頭、棉被;床板四方擺設四色蓮花燈,紅、黃在頭部,青、白在腳下;並預備二組延長線。若天氣炎熱,家中沒冷氣,應儘速準備大冰塊、電扇,以降低室溫,延緩遺體腐壞。

   

設置佛堂:四方桌子一張,上鋪黃布,供西方三聖像,方位以病者能見為原則,不拘何方,供佛之處便是西方故。另備阿彌陀佛接引像,安慰開示病者時,令其瞻仰孺慕。供佛之物,備臥香爐一個、蓮花燈一對、沉香一包、鮮花兩束、四果一盤、清水一杯等。

   

備妥物品:佛像、念佛機、蓮花燈、往生被、金光明沙、助念通告、迴向文、臥香爐、鮮花、水果、清水、沉香、桌子、椅子、延長線。

   

二、若因車禍、災難而死,可依下列方法處理:

   

[1]迅速報警處理,不可隨意破壞現場,傷者應迅速送醫急救;若傷重垂危,應立即回家,回家時處置方法同前。

   

[2]若當場亡故,不可送醫再作無謂急救,應立即請法醫驗屍後送回家(不可依俗忌諱橫死者入家門辦喪),此時念佛開示,尤以安慰死者,開曉無常理趣,令生正念為要。

   

[3]為應不時之需,平常家中應預備念佛機、往生被、金光明沙、引磬、佛像、蓮友電話。

   

臨終法語:

   

往生一路平生決  今日何論死與生  蓮花界裡不貪樂  還來娑婆度群萌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萬古是非渾短夢  一句彌陀作大舟

積金萬兩空白首  爭名奪利是虛浮  算來萬般渾是夢  無如急早念彌陀

早知生死原有路  唯有念佛上西天  紅塵世事都別了  一心佛前念彌陀

   

第二節、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結,令人悲傷難過,無奈與痛苦,這是生命的自然定律,生死循環。故智者體悟無常,面對生死,而學佛修行,了脫生死;愚者渾渾噩噩,逃避生死,而迷戀世間,輪迴不已。佛經上將死亡分成四大類,即壽盡而死、福盡而死、意外而死、自如而死。前三種都是不可預料,無法自主;後一種乃修行圓滿者,生死自在。然而,不論何種死亡,都代表一期生命的結束,另一期生命的開始,如蝶破蛹,似蟲化繭。

   

佛陀對吾人身處三界,生死輪迴,壽命短促,有精妙的譬喻開示:「三界幻化如秋雲,生死輪迴似舞影;壽似瀑流及電光,剎那不息終將滅。」誠然,吾人壽命如電光瀑流般之短暫,終將熄滅,自古至今,無人可免,人生至此,誰人願意,又誰能擺脫?因此,佛陀出興於世,弘法利生,乃為解決吾人之生死大事。

   

親人身故,既然已成事實,家屬唯有坦然面對,化悲痛為力量,謹遵佛制,正確處理亡者後事,使其神超淨域,魂歸蓮邦。處理要點如下:

   

[1]病者或亡者送回家後,不可淨身更衣、通告親友、焚燒紙錢、哭泣干擾、移動身體、塞手尾錢、拜腳尾飯、放入冰櫃、通知葬儀社。若有葬儀社獲知訊息,先來放置冥紙、架設布幔,應當機立斷拒絕。後事之處理,等念佛八小時後,再行發落不遲。

   

[2]亡者從臨終至斷氣後八小時內,不可通知親朋好友,以免徒增妨礙,阻擾正確處理,遇有長輩不同意見,從中作梗,應冷靜理智地溝通,不可爭吵失和,影響亡者安寧。

   

[3]若病者送回家後,久未斷氣,家屬應視其飢渴程度,方便與食;一般而言,少食少飲為宜,尤不可供給葷食,以免徒增生西障緣。

   

[4]家屬應齊聚病者或亡者身旁,勸慰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不可詢問無關緊要之雜事或急辦後事。勸慰者以與病者或亡者最相應之人為佳,若與病者或亡者平常結惡緣者,此時不宜靠近;恐其生瞋心故;或雖靠近,應誠懇求其寬恕原諒,真心懺悔。

   

[5]病者送回家後,家屬即可為其蓋上往生被、點上金光明沙,並輪流念佛,務使佛號不斷;若已斷氣或即將斷氣,即刻通知蓮友輪班助念。

   

[6]亡者自斷氣後八小時內要念佛不斷,蓮友離去後,家屬繼續念佛至廿四小時(恐其鼻息雖斷,神識尚末離體故),此時方可為亡者淨身更衣、放入冰櫃或棺木。大部分葬儀社為避免麻煩,會慫恿家屬儘早處理遺體(尤其夏季天氣炎熱,深恐遺體腐壞屍臭。處理要領:開放冷氣、電扇,放置冰塊,降低室溫,念佛不斷)切記!家屬一定要堅持,護持亡親遺體不受干擾,幫助亡親神識超脫生死,這是為人子女應盡的孝道。

   

[7]家屬念佛時,不可鳴咽啜泣,語帶悲傷,以免牽動亡者的感情執著。若無引磬或不會打引磬,可播放念佛機跟著念,但不可僅播放念佛機,而不參與助念。念佛機雖有令亡者提起正念之功用,卻無吾人之心力、念力,不能令亡者感受家眷的孝心。

   

[8]亡者斷氣八小時後,方請葬儀社圍黃布幔、搭靈堂,安靈位。靈堂布置宜莊嚴肅穆,簡單隆重。上方供奉西方三聖,前面懸掛亡者相片,陳設香爐、水果、鮮花等。靈前以蓮花燈代替民間慣用之紙傭人。喪祭供品,通須用素,戒用葷腥。佛像後面垂掛黃布,再置放棺木,亡者遺體為頭朝內腳朝外。應備念佛機,廿四小時不停播放佛號。

   

[9]為亡者淨身,須備兩個臉盆、兩條毛巾、擦拭紙巾,以檀香木加水煮出味再加茉草,清洗擦拭。男歿由孝男洗浴更衣,女歿則由孝女為之。若四肢僵硬,可用毛巾在手腳關節處熱敷,不久即可柔軟如生。淨身過程中,虔誠念佛。

   

[10]為亡者穿壽衣,以其平生較喜歡穿著之舊衣褲即可,不必另購壽衣,徒費金錢,如購買亦不必依習俗穿著七層。

   

[11]家屬不可在靈前爭論是非,議長論短,或為易令亡者不安之事吵架,如此愚行將對亡者產生重大傷害;守喪意在追思感懷,念佛是為報答親恩,如此對亡者最有助益。

   

[12]家屬不可因辦後事意見不同,或分配財產不公,意氣用事,拍打棺木或擲筊杯,請亡者評論或主持公道,如此愚行會令亡者死不瞑目,產生痛苦。

   

[13]所有喪葬事宜,家屬宜預先協調商量,議定之後,委由一人負責主事,避免各自主張,孝眷失和,不利亡親;並等念佛八小時過後,再行處理。

   

[14]亡者若因病而死,應向醫院或當地衛生所申請「死亡證明書」;若意外而死,應請檢查官驗屍後開立之。「死亡證明書」關係保險理賠、註銷戶口、終止存款與後事處理需用,故應儘速申請。

   

[15]擬妥亡者家族姓名與稱謂或治喪委員名單,印製訃聞(如附件十一),周告親友;並預估親友參加出殯人數,以備車輛與餚筵。並洽妥佛事用餐與普施、家祭之供品等事。

   

[16]沖洗亡者遺像,十六吋二張,一張設靈用,一張安靈用;二吋二張,骨灰罈用;遺像以彩色近照為佳。

   

[17]擬妥出殯親屬貼拜名單交給葬儀社,以備立牌署名家奠拜用。

   

[18]家屬應撰寫悼親奠文與亡者生平事略,並遴選喪家代表致謝詞人員與介紹亡者生平人員(喪家通常禮請地方士紳或民意代表或政商要員擔任)。

   

[19]擬定出殯車隊之行進路線,安排車輛、司機、引導人員與交通指揮人員。

   

[20]世人常於親人亡故,即以紅布或紅紙將正廳之神明及祖先牌位遮住,以防見刺及避沖煞,此謂之「遮神」。然而亡者需要佛菩薩的接引,故不必將廳堂供奉之佛像遮掩。

   

第三節、守靈

   

親人既終,孝子哀之,不忍須臾離,入夜猶須寢於其側,未殮者謂之「守舖」,已殮者謂之「守靈」。民間傳說,亡者未殮以前,家屬須日夜輪流看守,以防蟲鼠嚙傷和貓兒跳抓,因貓兒跳上死屍,會使屍體僵立,起而攫人,凡被攫者,必至氣絕而死,須以天秤棒或木杖等物觸之,否則無法恢復原狀。此為無稽之談,守舖之原意,乃出於眷屬不忍與亡親永別,讓其孤零,子孫緬懷鞠養之恩,而願隨侍其側,以表孝思不匱之意。

   

昔者守靈有不可上床睡覺、夫妻不可同房、門楹不貼紅聯等善俗。今者守靈之意,一者守護遺體,防範意外。二者盡孝懷思,敦倫盡份;三者親友弔唁,答禮致謝;四者奉祀飯菜,以饗亡親;五者清理靈堂,換新花果;六者注意亡親,是否復生。

   

守靈期間,家屬千萬不可於靈前嘻笑聊天,置親不顧;也不可喝酒打牌,消磨時間;尤不可爭論遺產,眷屬失和。凡此不孝行徑,皆易令亡者悲憤哀嘆,墮落三途;故孝眷應虔誠念佛,哀悼亡親,助其生西,以報親恩。守靈要點如下:

   

[1]家屬應日夜隨時留置至少一人守靈,見有親友前來弔唁,應點香請其祭拜亡靈。守靈者若無他事,應隨念佛機念佛,功德迴向亡親。

   

[2]靈前應每天早晚,供奉六碗素菜、一碗飯、一盤四果、一雙筷子。早上於上午十點半供,晚上於下午五點供。佛前則只供早上。供食時間,約半小時,即可收起,如同平時用餐一樣。供佛奉親,以如對眼前,虔誠敬事為之。

   

[3]佛前靈前上香敬拜,以香火不斷為原則,可用大枝立香,或大型盤香,燃燒時間較長;香燃燒過後,香腳隨時清除,儘量保持佛前靈前的整潔乾淨。

   

[4]眷屬應依各地習俗,身著素衣褲、素鞋襪,以示親友守喪誌哀,俗稱「變服」。昔者孝子於親喪四十九日內或百日內,不得剃頭、刮鬍鬚,今人則理而不剃。

   

[5]佛前靈前供奉鮮花,必需每日灑水以保鮮艷;鮮花若已凋謝,應及時更換,以示誠敬。

   

[6]親友前來弔唁,切不可讓其祭拜菸酒;果真情深義重,請其為亡者稱念佛號,以表真心誠意,襄助亡者解脫。

   

[7]家屬宜預先洽妥亡親遺骨安厝地點,選擇以就近方便、合法如法、價位低廉、環境幽雅、常年誦經念佛、不必每年繳管理費之納骨塔為原則。

   

[8]家屬應恭敬禮請如法如律修行之僧尼,為亡親做超薦功德佛事;切勿禮請以賺錢為目的之趕經懺者,或居士偽造沙門者,或以牟利維生之在家誦經團,更勿延請外道師公之流。蓋此等人,皆為私益牟財取利,非為度脫亡者,因為發心不正,所以利益不大、效果不彰,請家屬慎選明辨,理智為之,不能草率,助長邪風。

   

[9]家屬應儘快禮請日師(俗稱看日仙仔)勘定出殯、入殮、家奠、公奠、移柩、封釘、啟靈、安靈、進窯、進塔之日課表,以便貼於門前,公告親友。

   

[10]昔日孝男居喪,不可觀戲、抽菸、飲酒……,以示孝親哀思。大清律例,即有居喪不得飲酒、食肉、演戲、作樂、赴宴、嫁娶、犯姦、薙髮,士子不得應試,官吏須解職守制等規定,犯者或杖或徒刑,各有責罰。今人即使身著麻衣戴孝,反而菸酒不輟。善良風俗不守,反遵惡習陋規,今人之迷惑顛倒,於喪事中顯露無遺矣。

   

第四節、超薦

   

根據《地藏經》記載,地藏菩薩在過去久遠劫前,為一婆羅門女,其母信邪,常輕三寶,命終之後,魂墮地獄。婆羅門女為度亡母,於是變賣家宅,香花供佛,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名,其母承孝女設供念佛,修福追薦,遂出離地獄,投生天上。又地藏菩薩在過去無量劫前,為一光目女,其母好食魚鱉,造殺害毀罵二業,墮入地獄,受極大苦。有一羅漢,福度眾生,教光目女,至誠念「清淨蓮華目如來」佛名,兼塑畫形像。光目女依教奉行,仗此福力,遂度其母出離地獄,投生人道,輾轉生死,後成佛果。

   

以上二例經證,皆明陽上眷屬為亡親,供佛修福,念佛超薦,能使亡親脫離惡趣,轉生善道。故親人死後,家屬宜節哀順變,遵循佛法,為亡親舉行超薦佛事,令其得度生死。切莫依照陋俗,做無意義之儀式,如聘請五子哭墓、孝女白琴、歌舞劇團、雜耍表演等,此對亡者,既無實益,又浪費金錢;甚至擾亂亡者,不得安寧。超薦之目的,乃是為亡者,祈求冥福,消除業障,往生淨土,解脫生死。

   

佛門超薦佛事,種類很多,諸如:梁皇寶懺、水懺、大悲懺、藥師懺、淨土懺、地藏懺、金剛懺、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三時繫念、水陸法會、蒙山施食、放焰口、打佛七……等,其科儀不外誦經、念佛、持咒、拜懺、薦食等。孝眷至誠為之,各有功德,但以念佛最為簡易便利、殊勝有益,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云:「做佛事一事,祈勿徇俗,徒作虛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較誦經之利益多多矣!」超薦要點如下:

   

[1]應於做佛事當天早上搭建鐵架、佈置「靈堂」,又稱「奠場」(俗稱式埸),故喪家應事先勘察商借場地,知會協調鄰居,並報備當地警察,取得同意,以免衍生困擾。

   

[2]奠場之位置,應愈近喪宅愈好,並應考慮水電使用問題。奠場之佈置,以三聖佛像、鮮花布幔、法語掛軸為主體,以莊嚴雅致為原則,燈光、音響、桌椅等,可請葬儀社代辦。奠場之大小,應考慮場地、交通及親友來賓人數。

   

[3]做佛事當天早上,喪家應請葬儀社人員,將亡者遺體移出冰櫃退冰,退冰時間必須於入殮前十二小時為之。

   

[4]做佛事時,除年幼兒童外,所有孝眷遺屬應全體參加,虔誠為亡者誦經念佛,克盡孝道;不可誤認超度乃法師之責,既已花錢,即可了事。當知,他人代做,遠不及自身親做,因血親關係,較能引發至誠,感召亡靈。

   

[5]做佛事當日下午五點,舉行普施薦食法事,喪家應備七桌供品,施食亡靈及鬼道眾生。七桌供品為:(1)一桌大蓮花:需用白米八斗(2)一桌卍字:以四個大碗公盛米鋪平,用四色m&m巧克力糖果排出「佛光普照」四字,並用四十九罐同品牌同顏色易開罐排成卍字。(3)五桌同樣供品:每桌七樣,生熟皆可,如粽子、粿、餅乾、糖果、罐頭、水果、乾貨、菜餚、花飾等。如舉行施放焰口、大蒙山等法事,所需供品,則依主法法師指示使用。

   

[6]超薦佛事時間從中午到晚上,故喪家應備晚餐以供法師、蓮友藥石。餐食以簡約溫飽為原則,不宜鋪張奢侈。

   

[7]奠場場地,如果停車、如廁不便,喪家宜先洽商就近停車地方與租用臨時廁所。

   

[8]喪家若有充裕之客房,應騰出一間供法師休息,並備茶水、毛巾、衣架。如不便,客廳或靜室即可。

   

[9]超薦佛事圓滿結束後,喪家應將親友哀贈之輓聯,吊在奠場兩旁或上方,並留置一人看守奠場佛像、法物,以防宵小竊取。

   

[10]喪家應於夏天準備礦泉水、濕紙巾、電扇、延長線,冬天準備熱開水或薑茶;遇有天雨,則備雨傘,以供法師、蓮友、來賓之用。

   

[11]靈堂奠場莊嚴肅穆,誦經念佛祥和幽思,喪家可請人拍照或錄影,留存追思,但請知會主法法師。

   

[12]奠場若離喪宅過遠,須經馬路巷道,請靈、送靈時,喪家應派人指揮交通,以維安全;夜間須用照明設備;雨天則使用雨傘,法師若是比丘,則請男眾撐傘;若是比丘尼,則請女眾撐傘。

   

第五節、入殮

   

入殮即是為亡者遺體舉行沐浴、化妝、更衣、入棺之儀式。一般而言,入殮的時辰依日課所訂,或有死亡廿四小時後,或有出殯前一日,或有出殯當天,切忌在廿四小時內入殮。台北市殯儀館明文規定,在廿四小時內,不可任意私自進行入殮。

   

入殮時,亡者應著何種服飾,並無定法。民間習俗以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壽衣算層不算件,不可用偶數,喪事不是好事,當然不可成雙。層數依亡者年齡而定,故考、故妣五十至七十歲者,上五層下三層;顯考、顯妣七十至九十歲者,上七層下五層;九十至一百歲,上九層下七層。而且大多為亡者,頭戴瓜皮小帽,身著長袍馬褂,腳穿布鞋。此種妝扮令人不解,生前既為現代人,死後何以反著古裝?又穿著多層壽衣,對亡者有何實益?故應力行儉約,不必另購壽衣。一般人,著平日喜愛衣褲即可,佛教徒,則可著居士服或海青。殮衣宜用舊的,不宜用新,新衣布施他人,可令亡者得福,家屬應尚簡樸,不務奢華。入殮要點如下:

   

[1]入殮前,當棺木運抵喪宅門口時(俗稱放板),所有家屬須著孝服跪地念佛出迎入廳,謂之「接棺」或「接板」。放板前,須在鄰居的門前貼以紅紙,以防親友來弔誤入,並以掛紅表示趨吉避凶。

   

[2]入殮時,所有孝眷遺屬必需虔誠在旁,念佛盡孝;隨侍在側,親視含殮。

   

[3]法師簡要開示如下:「亡靈某某居士,請你一心諦聽幾句佛法:佛說世間如幻,人生如夢,你已離開人世了,現在為你舉行遺體入殮,正是覺悟四大假我之時。佛法講因緣合和,緣生則聚,緣滅則散,色身如此,一切萬法,莫不如此。此時乃是你世間緣盡、西方緣生之時,應當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佛國,證悟本性真如。」開示之後,大眾隨法師稱念入殮法語,念完法語,緊接佛號。此時,孝眷中,應由長子扶首,次子扶足;或由孝男扶首,孝女扶足,其他子孫一齊扶亡親遺體入棺,以報親恩。

   

入殮法語:

   

一句洪名養聖胎  娑婆報謝佛親來  放光接引西歸後  託質蓮花含笑開

持名念佛到西方  性地蓮開九品香  家園故國遍地光  方知塵世原是空

彌陀一句最真言  不費工夫不費錢  念得一句超生死  只是眾生少根源

樂邦慈父望娑婆 垂手殷勤十劫多 必欲此身超苦海 從今速速念彌陀

   

[4]世俗入殮時,道士祝禱曰:「吃一口甜豆,子孫活到老老老;吃一口豆干,子孫做大官;吃一口魚丸,子孫中狀元;吃一口豬肉,子孫田園買萬甲;吃一口雞頭,子孫個個大出頭。」(台語)此為世人凡事求平安吉祥之舉,並無實質效用。

   

[5]入殮前備妥沉香粉五斤、檀香粉五斤、衛生紙六大袋、濕紙巾一盒。入殮時,棺木內放置檀香粉及衛生紙鋪底,上置白布後,將亡者遺體移入棺木內,以衛生紙代替冥紙捲曲固定之,再將沉香粉鋪灑在上,最後以濕紙巾擦拭亡者遺容。

   

[6]入殮畢,孝眷遺屬若依照民情風俗則穿著孝服,披麻戴孝,準備舉行家奠、公奠奠禮。佛教徒或可廢除傳統禮俗,改穿海青或素衣素褲。

   

第六節、出殯

   

「殯」指亡者大殮後下葬前之期間停厝,出殯則為結束停厝,前往目的地下葬或火化,俗稱「出山」或「告別式」。古人階級身分非常明顯,因此停厝的殯期,各有不同。據《禮記.王制篇》記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現今社會工商繁忙,又居家空間狹窄,何能依古三月長時停厝。故喪禮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注重意義,不重形式。

   

告別式,顧名思義乃家屬為亡親舉行告別家人親友之儀式,故應莊重威儀,肅穆哀思,虔誠念佛,以追思之心情感念其親恩,以隆重之葬禮榮耀其生命。因此,孝眷應摒棄世俗陋規,重視追悼意義。出殯如需音樂伴奏,宜用國樂,因為國樂之音,柔和清幽,發人懷思;切勿聘請鑼鼓陣頭、西洋樂隊、牽亡歌團、電子花車等壯大聲勢,喧雜吵鬧,如此反礙念佛,擾亂亡親安寧。執禮之禮生,切不可聘請妝扮冶艷、穿著曝露之女性。出殯行列宜簡單隆重,充滿哀戚氣氛,不可歌舞雜耍,不倫不類,貽笑大方。

   

總之,應樽節喪葬費用,以亡者財物或名義印經造像、濟貧救難、衿孤恤寡、修廟建寺、供養三寶……等,做諸功德,迴向亡者,以資冥福,助其超脫三界,回歸淨土。

   

奠禮程序如下:

   

壹、中華民國○○年○月○日,故○○○先生奠禮儀式開始,孝眷請就位,大眾請就位。

   

一、恭請上○下○法師帶領孝眷誦經念佛。

   

儀軌:蓮池讚、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心經(一遍)、往生咒、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各三遍)、讚佛偈、念佛、迴向。

   

二、孝眷禮謝法師三拜,恭送法師,大眾請合掌念佛。

   

貳、家奠(註一)奠禮開始,奏佛樂,禮生請就位。

   

一、家屬奠弔:(起佛號,大眾念佛)

   

[1]子女輩奠弔:孝男、孝媳請就位,長男在前,其他弟弟併肩在後,媳婦併立在兒子的後面,女兒站在媳婦之後,長孫(長孫媳)列席在最後面。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亡親靈位行三跪拜禮。司儀旁令:「孝男跪於答禮席左邊,孝女跪在右邊,準備向親戚來賓答禮。」 

[2]內孫奠弔:儀式如前。司儀旁令:「男孩跪在父後,女孩跪於母後。」

   

[3]外孫奠弔:儀式如前。司儀旁令:「外孫回座。」

   

[4]曾孫奠弔:儀式如前。(行鞠躬禮,不列答禮席)

   

[5]義子女奠弔:儀式如前。

   

[6]配偶奠弔:儀式如前。(子女幼而未婚時先奠弔,行鞠躬禮,不列答禮席)

   

[7]宣讀奠文:請孝眷長跪,讀畢,請起(無者免)。

   

二、親族奠弔:

   

[1]平輩奠弔:族內與亡者同輩分的兄弟與妯娌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讀奠文(無者免)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2]侄輩奠弔:族內稱呼亡者為伯父母、叔父母的侄兒、侄媳、侄女請就位。儀式如前。平輩行鞠躬禮,侄輩行跪拜禮。

   

[3]侄孫輩奠弔:族內稱呼亡者為伯公婆、叔公婆的侄孫輩請就位。儀式如前。

   

三、親戚奠弔:

   

一父執輩的親戚:男歿時依序為姊妹親、妻之娘家兄弟與姊妹親,女歿時依序為娘家親、姊妹親及夫之姊妹親。二子執輩的親戚:依序為媳婦之娘家、女婿與侄女婿。三孫執輩的親戚:依序為孫媳婦之娘家、內外孫女婿與侄孫女婿。

   

[1]姊妹奠弔:亡者之姊妹、姊夫、妹婿及稱亡者為母舅的外甥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2]娘家兄弟親奠弔:亡者之妻的娘家親,包括孝男的舅父母及稱亡者為姑丈之內侄請就位。儀式如前。 

[3]娘家姊妹親奠弔:亡者之妻的娘家親,包括孝男的姨父母及稱亡者為姨丈之姨甥請就位。儀式如前。

   

[4]媳婦娘家奠弔:媳婦的娘家親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5]女婿個別奠弔:請長女婿○○○就位。儀式: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跪拜禮,孝眷叩謝。其餘女婿一一唱名,個別行禮,未克出席之女婿、歿與離婚者均不得唱其名,也不可以由他人代表。

   

[6]侄女婿奠弔:稱亡者為伯父母、叔父母之侄女婿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跪拜禮,孝眷叩謝。義女婿、甥女婿之奠弔與侄女婿同。

   

[7]孫媳婦娘家奠弔:孫媳婦的娘家親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8]內外孫女婿奠弔:內外孫女婿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跪拜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9]侄孫女婿奠弔:稱亡者為伯公婆、叔公婆之侄孫女婿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跪拜禮,孝眷叩謝。義孫女婿、甥孫女婿之奠弔與侄孫女婿同。

   

[10]其他親戚奠弔:其他還沒有奠弔的親戚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四、誼屬奠弔:

   

[1]誼兄弟奠弔:與亡者或其妻有結拜關係之人請就位。儀式:主奠者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讀奠文(無者免),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2]誼子奠弔:與亡者的兒子有結拜關係之誼子請就位。儀式如前。 

[3]誼孫奠弔:與亡者的孫子有結拜關係之誼孫請就位。儀式如前。

   

參、家奠奠禮結束,禮生請退,請蓮友幫忙將祭品收起。

   

肆、公奠奠禮開始,奏佛樂,禮生請就位。

   

一、孝眷請入席,跪在靈前兩旁。

   

二、諸位來賓與親友,請入席就坐。

   

三、全體起立,為故○○○先生默哀一分鐘,默哀畢,大眾請坐。

   

四、恭請上○下○法師開示,孝眷代表迎請法師,其他孝眷請長跪,大眾請合掌。

   

五、法師開示畢,孝眷禮謝法師三拜,恭送法師,大眾請合掌念佛。

   

六、孝眷代表致答謝詞。

   

七、宣讀故○○○先生之生平事略。

   

八、各機關團體代表公奠開始:(起佛號,大眾念佛)

   

[1]○○○公司奠弔,主奠者○○○生先請就位,與奠者請就位:上香、獻花、獻果,讀奠文(無者免)向遺像行三鞠躬禮,孝眷叩謝,禮成,請復位。

   

[2]自由拈香:請尚未參加公奠者,兩人一組,依序拈香。

   

伍、公祭奠禮結束,禮生請退。

   

出殯要點如下:

   

[1]全體家屬應依日課所訂時間,於家奠前,各依身分穿好孝服(穿戴方法,可請葬儀社人員指導協助),在奠場佛前集合完畢,虔誠念佛隨主法法師至小靈堂,迎請靈位至奠場,進行家奠。

   

[2]孝男、孝媳、孝女、女婿、孝孫、娘家等,立牌署名之素齋祭品三桌,每桌七種供品,應於家奠前擺好就緒。

   

[3]家奠時,孝眷如要跪讀奠文,應事先告知司儀,以令司儀知所操持。

   

[4]喪家應派人於奠場入口處,設置「受付處」,收取奠儀,發放手巾,招呼來賓,填寫傳遞「公奠登記單」給司儀。

   

[5]公奠時,孝眷應神情肅穆列跪在靈前兩旁,男左女右,親友拈香奠弔之後,聞司儀喊:「孝眷叩謝」,應頭頂至地,默念佛號,答禮以謝。

   

[6]公奠畢,孝眷起立,隨法師禮佛三拜後,準備移柩;移柩時,孝眷為感念父母恩德,先行頂禮三拜,後隨靈柩,念佛至奠場就定位。

   

[7]靈柩就定位後,舉行安釘(註二)儀式,葬儀社預先備妥點釘盤、鐵釘、斧頭、紅包。孝眷持點釘盤,舉哀跪請同姓長輩安釘,若無長輩由平輩為之,女性通常由娘家長輩擔任。安釘禮,男歿由亡者左肩點起,女歿由亡者右肩點起,不得繞行柩頭;點釘者依法師指示而行,點成一「出」字,即出丁,孝眷列跪在棺木兩旁目視安釘,默念佛號。

   

[8]法師簡要開示如下:「亡靈某某居士:現在為你舉行安釘之前,請你聆聽幾句佛法,俗話說:『蓋棺論定』,意即人生之過程,不論興衰苦樂,或者窮通禍福,唯有死後才能評定。現在你已蓋棺了,不管你生平如何,都已經過去了,一旦無常萬事休。此時念佛,正可決定你的歸處是西方淨土,為你的人生劃下圓滿的句點,請你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開示之後,大眾隨法師稱念安釘法語,稱念一句點一釘,最後一釘「子孫釘」,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安釘法語:

   

往生一路平生決  何論蓋棺定不定  即今託質蓮花界  還來苦海度有情

浮世生身事若何  穢土紅塵多苦勞  若欲跳脫三界牢  不如及早念彌陀

人生幻化本無常 累世沉淪事可哀 於今一念歸淨土 曠劫生死畢竟休

頓拋五濁娑婆界 換取蓮花化生身 慈光垂示西方路 了知淨土本佛心

[9]世俗安釘時,道士祝禱:「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家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長子咬起子孫釘,子孫代代興、代代出貴丁。」(台語)此與入殮說好話一樣,為世人凡事求平安吉祥之舉,並無實質效用。

   

[10]安釘畢,孝眷起立,隨法師禮佛三拜,長孫捧斗請靈位,孝男持幡,孝孫張傘遮靈,隨法師身後,虔誠念佛,遶棺三匝,稱為「旋棺」。此時,蓮友或可摘取靈前鮮花,遞交家屬手持,以表香花供親。遶棺後抬棺者就位,大眾隨法師稱念啟靈法語後發引。

   

啟靈法語:

   

身在花中佛現前  佛光來照紫金蓮  心隨彌陀往生去  無去來中事宛然

西方一路向前行  洪名六字心自明  淨邦遠近沒途程  只貴專心持佛名

四色蓮花七寶池  今返故國已嫌遲  淨土路遠心莫疑  原來如來候多時

緣生事相皆無常 幻化色身不久長 若人了知緣起法 生死涅槃等空花

   

[11]啟靈後,大眾念佛,孝眷隨法師身後,緩步走出靈堂,哀送靈柩上靈車。殯喪隊伍行至街道路口,停棺,孝眷轉身向親友跪謝並婉辭送葬,此謂「辭客」,亦稱「謝步」。待親族中長輩上前迎起時,孝眷坐上靈車,一路念佛,護送靈柩至火葬場。

   

[12]喪家應預先指派一人坐於念佛車,以指引殯喪隊伍行進火葬場之路線;待一切人等,皆已各自上車完畢,念佛車起程,帶領殯喪隊伍前往火葬場。

   

[13]喪家應預備一輛九人座商用車或兩輛轎車,負責接送引葬之法師及法器人員,往返火葬場、納骨塔場。

   

[14]殯喪隊伍車輛行進次序為:第一輛念佛車、第二輛法師車、第三輛靈車、後面即是家屬親友車,喪家應考慮回程時,需數輛空車載請靈位及家屬。

   

[15]喪家應預先安排交通指揮人員,於啟靈後,指揮交通,以維殯喪隊伍行進安全。

   

[16]喪家應留置家屬一人看守家門,以防宵小乘機行竊財物。

   

[17]喪家應事先準備四果、立香、打火機,於火葬場祭拜之用。

   

註一:喪禮中的行奠方式,在出殯前為之稱為「家奠」;在服喪期滿日、紀念日時為之稱為「家祭」。故知,喪禮中進行的是家奠非家祭,係公奠非公祭。公祭係為有功於國家而犧牲時,國家花公帑為其辦理喪事者,稱為「公祭」,如警察因公殉職、軍人戰爭捐軀、國家元首辭世等,公祭時,政府指派專人擔任治喪人員。

   

註二:亡者大殮時稱為「封釘」,出殯前稱為「安釘」。

   

第七節、火化

   

火化乃將亡者遺體殯送至火葬場,以火燒化。火化之後,有將骨灰埋入地下者,也有安厝納骨塔者。佛世時印度視火化為正葬,佛涅槃後,舉行荼毗,佛教徒遂廣泛採行。自佛法東來中土,僧人悉皆火化;唐宋時期佛法興盛,高人達士亦多火化;日本在道昭和尚提倡下,亦以火葬為主;在墨西哥,上層階位採行火葬,下層階位則用土葬。佛教之所以提倡火葬,乃是注重神識超生,若行土葬,唯恐執著身軀,不得解脫,故以火焚之,則知此不是我,四大皆空;但儒家以此為背孝非禮之舉,故宋高宗明令禁行民間。

   

火葬未能普遍施行,主因二項錯誤認知:一者認為以烈火焚屍,必生劇痛;二者認為人既身亡,復以火焚燒,豈非又死一次。殊不知,神識既已離體,色身僅為軀殼,不復感受疼痛。而且火葬符合衛生環保原則,不若土葬者,遺體遭蟲蟻咬囓。再者,火葬不必建墳造墓,既節省經費,又無風水問題。三者,避免死人與活人爭地,也不必擔心蔭屍產生。可謂利益多多矣!火化要點如下:

   

[1]殯喪隊伍行至火葬場後,孝眷下靈車,隨法師念佛,迎請靈位至祭拜室,祭拜薦食。

   

儀軌: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往生咒、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各三遍)、讚佛偈、念佛、迴向。

   

[2]薦食畢,孝眷隨法師念佛至火化室後,每人燃一柱香祭拜亡靈,孝眷若有心願稟告亡親,可於此時訴說。說完拜後將香枝置於棺木上,孝眷至誠感念父母恩德,頂禮三拜。

   

[3]法師簡要開示如下:「亡靈某某居士:現在你的遺體火化之前,請你聆聽幾句佛法,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在生之際,用虛幻的色身,一面還報,一面修善;捨報之後,將無用的遺體,化為灰燼,還歸四大。當知,色身皮囊,雖被燒化,而你一靈真性,不動不壞,此性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去無來,不生不滅。如今你當放下遺體,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開示之後,大眾隨法師稱念火化法語,孝眷下跪,念佛目視棺木送入火窯。

   

火化法語:

   

一炬彌陀光明火  化淨塵勞罪垢身  從今脫出三界獄  十方自在無礙人

三界炎炎如火聚  六道苦海安何處  蓮花勝友待多時  收拾身心好歸去

浮生如世夢一場 如來淨土為汝成 緣盡娑婆西方去 功成還來度眾生

五蘊皆空明佛性 四大無我應火化 萬般事物盡妙用 現出自在本來人

   

[4]遺體火化後,孝眷念佛步出火化室,脫下孝服交由葬儀社處理。靈位、遺像、招魂幡等,捧回喪宅安靈。

   

[5]亡者若有皈依,皈依證印有西方三聖像,不可火化,應放置骨灰罈內。亡者若有受戒,可穿上海青入棺,戒衣則不可火化,應與人結緣,或收藏放好。

   

第八節、安靈

   

安靈即出殯安葬後,靈位及香爐,由孝眷捧回喪宅,安置於廳堂之靈桌上。目的是於七七日內,供孝眷早晚燒香、敬茶、供飯,奉祀祭拜,以盡孝道;並一心念佛,以此功德,迴向亡者,蓮品高升,花開見佛,早成佛道。淨宗八祖蓮池大師言:「父母在堂,早勸念佛,父母亡日,課佛三年,其不能者,或一週歲,或七七日皆可也。孝子欲報劬勞之恩,不可不知也。」又言:「年中常須追薦先亡,不得謂已得解脫,遂不舉行耳。」安靈要點如下:

   

[1]喪家應事先備妥靈桌、黃布幔、西方三聖像、小蓮花燈、念佛機、供杯、立香、打火機、延長線、鐵錘、釘子、六菜一飯,以作安靈之用。

   

[2]孝眷應於出殯前決定,安靈要安俗稱之「一般靈」或「清氣靈」(台語);「一般靈」則靈位、招魂幡,必須請回喪宅安置;「清氣靈」則招魂幡於火葬場火化之,不設靈桌,於靈位上綴一紅紙,與香爐同供於祖先牌位之右側。也有以香火袋代替靈位者。

   

[3]安靈吉位應事先規劃妥善,擺好靈桌,鋪上黃布幔,安置小蓮花燈、念佛機,並掛好西方三聖像,以免屆時匆忙行事,耽誤時辰。靈桌通常設於廳堂之旁,以死者之性別定方位,男左女右,方向不可對外。

   

[4]從火葬場請回之靈位、遺像、香爐,安置於靈桌,供奉素齋,六菜一飯,及一杯水,孝眷上香敬拜亡親,隨法師薦食念佛,舉行安靈儀式。

   

儀軌: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往生咒、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各三遍)、讚佛偈、念佛、迴向。

   

[5]安靈畢,主法法師會依習俗念佛加持佛水,灑淨人地(世俗則道士以淨符貼於喪宅及鄰居之門柱);孝眷需備一瓶礦泉水、一個杯子,隨法師念佛,撕去貼於鄰居之紅紙。

   

[6]安靈畢,孝眷於此餐之「餚筵」(俗稱散筵、遺食)圍食,應遵依習俗,站立用餐,不可坐食,以示居喪哀傷思親,子孫更須團結。散筵則食前忌邀請,食畢忌道別。

   

第九節、進塔

   

進塔即是家屬到火葬場領取亡親骨灰罈,捧至納骨寶塔,進行入塔安位。一般而言,靈柩送至火葬場,除了待化遺體過多,延誤時間外,約莫三至四小時後,即可領取骨灰。亡者平生若有學佛修行,家屬如欲撿拾舍利子,則應事先詢問火葬人員骨灰裝罈的時間,以便提早到達,亦可在火葬場等待。進塔要點如下:

   

[1]家屬應指派二人,於餚筵飯後,前往火葬場領取骨灰罈,領到骨灰罈後,電請其他家屬及主法法師,前往納骨寶塔會合,舉行進塔儀式。從火葬場到納骨寶塔,家屬必須一路念佛,護送骨灰罈。

   

[2]家屬應與納骨寶塔人員聯繫好進塔時間,並預先開啟塔位,以利法事進行。尤其公塔,經常無人留守,若不事先安排,往往費時枯等,延誤進塔時辰。

   

[3]進塔應備二束鮮花、一盤四果、六菜一飯、一雙筷子、立香等以薦食亡靈。

   

[4]進塔儀式,簡單隆重,薦食後,一心念佛,孝男一人代表手捧骨灰罈,全體家屬隨法師念佛至塔位前,將骨灰罈安入塔位後,念佛回到佛前迴向。

   

儀軌: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往生咒、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各三遍)、讚佛偈、念佛、迴向。

   

[5]進塔畢,將飯菜水果收拾帶回家,鮮花則丟棄,包裹骨灰罈之黃巾則燒化。

   

第十節、作七

   

作七之俗,源自佛經,據《優婆塞戒經》云:「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追福,當知即得。」又《地藏經》云:「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又《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言:「命終之人,在中陰中,身如小兒,罪福未定,應為修福,願亡者神,使生十方無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又《梵網經》言:「父母、兄弟、和尚、阿闍黎亡滅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行來治生。」又《釋氏要覽》云:「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謂之累七,又云齋七。」由上可知,人死七七日內,家屬應為亡親修福作七,使生淨土。

   

人死之後,除了大惡之人立墮地獄、念佛之人即生淨土,不經中陰外,一般人即進入中陰身。中陰期間共四十九日,每七日歷一生死,等待轉生機緣。是故,人亡每至七日應營齋追薦,廣作功德,以利亡者。作七要點如下:

   

[1]作七通常禮請法師蒞臨喪宅,或家屬至寺院道場作佛事,或家屬自行於靈前念佛迴向。

   

[2]作七應備六菜一飯、一盤四果、二束鮮花、一雙筷子,以薦食亡靈。

   

儀軌: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三稱)、南無般若會上佛菩薩(三稱)、心經(一遍)、往生咒、變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養真言等(各三遍)、讚佛偈、念佛、迴向。

   

[3]作七算法應準確,且不可為求方便,偷日減時,於一週內作完所有七。又民間作旬習俗,依死者壽衣層數而定,穿三層者作三旬,穿五層作五旬……,亦不可取。又以十日為一旬,至多做四旬,甚至認為亡者男性未滿十六歲,女性未滿十四歲,不可做旬。又以三七為「女兒七」、四七為「乞丐七」、五七為「孫女七」,此皆不符佛法意義。作七算法如下:以今日子時至明日子時為一日計,如亡者是週五往生,下週四為頭七,下下週四為二七,以此類推。

   

[4]亡者七七期間,家屬應持齋茹素,廣行眾善,每天念佛功德迴向;已婚者暫分房為宜。

   

第十一節、除靈

   

除靈即於七七圓滿或百日,撤除靈桌,並將靈位及香爐,安置於祖先牌位旁,稱為「安位」。或有靈位焚燒,改以香火袋安之。除靈後,便不必早晚供飯,只需燒香敬茶。除靈要點如下:

   

[1]除靈儀式,簡單隆重,首先家屬應備素齋,六菜一飯,供奉亡親,然後燒香敬稟亡親除靈一事,之後念佛迴向,最後撤除靈桌。家屬中由長子代表,敬稟亡親曰:「○○(稱謂)在上,我是您陽上的孩兒○○,今天是您往生七七圓滿日(或百日),依照習俗,將您的靈桌撤除,靈位及招魂幡化掉。藉此法緣,請您跟我們一起念佛,使您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升,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回入娑婆,廣度眾生。」

   

[2]除靈或可將靈位及招魂幡焚化,惟需以紅紙袋,裝入三匙香灰,寫上亡者姓名、生辰及死辰八字,置於小竹籃中,竹籃懸掛在祖先牌位右邊,不可上桌,俗稱「安香火」。

   

[3]除靈做功德,同作七薦食念佛。

   

第十二節、合爐

   

亡者死後屆滿一年十二個月,舉行小祥祭,將靈位火化,亡者名諱、生辰及死辰八字寫入祖先牌位,與歷代祖先同饗後世子孫之祭祀,謂之「合爐」,俗稱「做對年」。對年日期之算法為亡者卒後期年,世俗所謂「對年對日作,死人無閏月。」意即人死後一週年,舉行期年祭,遇有閏月,則提前一個月為之。

   

又世俗「做三年」者,即亡者死後屆滿兩年廿四個月,舉行大祥祭。台灣光復後,閩籍做三年常依擇日為之,通常做完期年祭的當天,就接著做三年合爐。又有經二節日一年度後,即可做三年,此謂「二節夾一年」;經二年度一節日後,乃可做三年,此謂「二年夾一節」。現今則罕有做三年者,故合爐在對年時為之,合爐要點如下:

   

[1]合爐儀式,簡單隆重,首先家屬應備素齋,六菜一飯,供奉亡親,然後燒香敬稟亡親及歷代祖先合爐一事。家屬中由長子代表,先敬稟亡親曰:「○○(稱謂)在上,我是您陽上的孩兒○○,今天是您往生周年忌日,依照習俗,為您舉行合爐儀式,將您的名諱寫入歷代祖先牌位中,同饗後世子孫的祭祀。藉此法緣,請您跟著我們一起念佛,使您在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升,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回入娑婆,廣度眾生。」其次,再敬稟歷代祖先曰:「○氏歷代祖先在上,我是陽上的子孫○○,今天為亡親○○往生周年舉行合爐儀式,依照習俗,將○○(稱謂)的名諱寫入歷代祖先牌位中,同饗後世子孫的祭祀。藉此法緣,歷代祖先能聆聽六字洪名,這也是與阿彌陀佛有緣。阿彌陀佛發願要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縱然墮落三途的眾生,念佛也同樣可以得救。希望歷代祖先能跟我們一起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解脫六道輪迴大苦。」

   

[2]合爐做功德,同作七薦食念佛,薦食供養時,亡靈一份,祖先一份,若有供奉佛菩薩像,再備一份。

   

[3]做對年,家族遺屬應全體到齊,大眾於念佛中,家屬中長子請下祖先神龕,將亡者名諱寫入祖先牌位(寫法依照前面祖先名諱的寫法即可),取三匙亡靈爐灰,放入祖先香爐內,再把祖先神龕歸位,至此後事圓滿完成。

   

附文一、人死後屍體之變化

   

大凡人死後,屍體會發生以下三項生理變化:

   

一、屍冷:

   

指死後體溫之散失,這是死後遺體最初明顯和改變。體溫會漸漸降至與室溫相同,最初每小時下降零點六至零點八度C,十小時後每小時降一度C,廿四小時後體溫完全消失。體溫下降之速度,會受到室溫與身體暴露面積之影響。

   

從體溫散失之速度,證明人死神識並非立即出離,故佛法所說,第八意識最後離開處,仍有餘溫,完全符合醫學與事實。因此,佛法強調人死後,不能干擾遺體,助念八小時,乃至廿四小時,使其神識在祥和的佛號聲中離體,確實有必要。

   

二、屍斑:

   

又稱死後的青紫色,或死後的墜積性充血,這是因血液循環停止後,重力關係把血液滯留在人體下垂的部位。因微血管擴張,在二十至三十分鐘內會開始出現紅到紫色的斑點。人死後,小血管內的血並不會凝固,但六至八小時後,組織會因溶血而有永久性的變色。故臨終時,應在頭下置一枕頭,以利死後血液引流,以防臉部發生任何變色。

   

人死後因助念佛號,往往使亡者臉色由青紫變為紅潤。從醫學角度而言,死後廿四小時,血液不可能回流臉部,何以亡者臉色會有如此變化?這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受所致,佛力之不可思議,即在於此。

   

三、屍僵:

   

指肌肉內的蛋白質發生化學變化,而使屍體變為僵硬。此過程會發生於全身肌肉,但以小塊肌肉最先出現,首見於口腔,繼而漸進至手臂、軀幹的大塊肌肉,最後再至小腿與大腿。屍體僵硬在死後二至三小時發生,六至八小時內完成。

   

經常助念的人,一定知道亡者經助念後,最普遍的瑞相就是身體柔軟。從醫學角度而言,死後廿四小時,肌肉內的蛋白質,不可能再還原成平生一樣,何以亡者屍體會有如此變化?這也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致,佛法之妙,妙不可言。

   

附文二、中國傳統喪禮之略探

   

中國素以禮樂著稱於世,自姬周之世,即有文、武、周、孔諸聖,制禮作樂,垂諸載籍。據胡適考證,孔子出身春秋宋國後裔,宋國後裔主要是專責從事祭典、葬禮之職。後之兩漢,經學昌明,議禮之文連篇累牘,除見於《史記》、《漢書》外,更有班固之《白虎通》專文。魏晉六朝雖政教廢弛,然喪服之學不敢不講。李唐以降,歷朝皆嘗本諸《儀禮》而修訂禮書,如唐之《顯慶禮》、《開元禮》、宋之《政和禮》、明之《明集禮》、《明會典》、清之《大清通禮》等,皆是官修之禮典。民間亦有儒者,為求實用而私修禮書,傳世者有宋朝司馬光之《書儀》、朱熹之《文公家禮》、明朝丘濬之《家禮儀節》、黃佐泰之《泉鄉禮》、呂坤之《四禮翼》、清朝呂子振之《家禮大成》等。

   

無論官修或私撰,皆本於禮經而損益之,是以全國各地之風俗習慣,除地方特色外,更有其共通性,此一共通性自姬周以迄於今,相承不墜。台灣開發雖晚,然台人之祖先多來自閩、粵兩省,由此移民所構成之社會,其習俗亦不能自外於內地而不具其共通性。

   

《儀禮》十七篇,民庶所常用者厥為冠、婚、喪、祭四禮,《書儀》及《文公家禮》等私修禮書,亦唯此四禮。四禮之中,冠禮固已蕩然無存,婚禮亦多西化,祭禮則尤式微,僅葬禮尚存其大概,然亦僅具形式,其禮義精神則大多茫然無知。今日台灣民間喪禮中,許多荒誕不經光怪陸離之現象,早已背離《儀禮》之禮義精神,令人不勝唏噓。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死生誠大矣哉!

   

隨著社會之現代化發展,經濟繁榮,工商忙碌,生活緊湊,很少有人願意了解傳統葬禮的意義,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喪禮該如何進行,大家只是人云亦云,照著不同之建議行禮如儀。因此,有智之人,應以莊嚴肅穆、簡單隆重、合於時宜,並且不虛榮、不鋪張、不迷信,取古禮之教孝精神,捨虛華之惡習陋規,做為喪禮之原則。

   

下列諸多傳統習俗,有些本諸禮書之沿革,亦有晚近之新創,其中,或毫無意義,或貽誤亡者,或傷風敗俗,或徒費錢財,實在有簡化改革之必要:

   

一、遮神、拼廳:當病者進入膏肓時,先行清理廳堂,準備紅布或紅紙,將正廳祀祠之諸神及祖先牌位遮住,以防「見刺」(俗謂神明見污氣,神力將減退)及避沖煞,並將燈樑上之天燈、天公爐一併遷移,俗稱「遮神」。然後在廳堂旁,橫置長板凳二條(或用磚頭墊高),上鋪木板或竹編,其上再敷蓋草蓆或榻榻米,上可再鋪一白布(方便入殮時搬抬),俟一切就緒,即將病者從房內遷出,躺臥舖上俟斃,此謂「搬舖」,俗稱「拼廳」。台人傳統觀念左尊右卑,廳之左側尊於右側,病者若上無尊長,則舖於左側,婦人若上無公婆,雖其夫在,亦舖於左,蓋台人有先死先大之觀念,唯上有祖父母,若父母亡故,乃舖於右側,若未成年者,多不遷至正廳,只在偏室中置舖。

   

二、冷喪不入莊:台灣習俗,凡死於外地者(含橫死及病死於醫院者),除山村郊野之孤戶外,一般村里皆極忌諱運屍柩入城內或村內,須在里門外搭棚停柩治喪,此謂「冷喪不入莊」。在外地死了,屍首不能搬回來,不能入家門,更不能停入正廳,乃因大家已經認為他是野鬼了,因野鬼能祟人,故冷喪不入莊。古人酷信鬼神,固守此戒,不敢觸犯,故有病住院,一旦危急,家屬即刻辦理出院,以期能入家廳壽終正寢。

   

三、遺囑:搬舖出廳後,子孫須常侍左右以盡孝道,遠行在外者,亦須星夜奔回。病者此時自知不久人世,遂召喚子孫或族親等,囑咐後事,此即所謂「遺囑」。其法是召集家人族親至榻旁交代,富人之遺囑內容大多有關財產繼承之分配,往往須請專門代筆人書寫,並請數名有地位者做見證人;而常人之遺囑內容多係向親人告別,以及對子弟之勗勉與祝福。

   

四、分手尾錢:台語以「手尾」泛稱死者所遺留之一切物品,分手尾錢即專指金錢之分配。病者危篤,自知不久人世,乃召子孫以分配其所有之金錢,此謂「分手尾錢」。昔日多以龍銀為手尾錢分與子孫,子孫受之,不忍花用,往往有永久保藏以為紀念。

   

五、辭願:台人信仰神鬼,凡有所求輒向諸神許願,日後如願以償,乃詣廟還願,若未還願,臨命終前,病者為表示不失信及不拖累子孫,當其自知不起時,即命子孫持香於戶外當天禱告,陳述病者往昔曾向何神求願,今因陽壽將終,無法償願,伏請消除,此謂「辭願」。

   

六、辭土:病者若將死未死,其氣上下不得,即象徵有心事,恐子孫無法完成,或表示有心事牽掛,走不得;子孫出於盡孝,由至親之壯男健婦扶持其身,使其兩足踐地,氣流呼出,瞑目而終,此謂「辭土」。

   

七、易枕、蓋水被:病人死亡後,家屬圍在死者身邊號啕大哭,並以石塊或銀紙,作死者之枕頭,此謂「易枕」。易以紙枕或石枕,較日用之枕高,可使死者合嘴瞑目。易枕之後,再以白布遮蓋死者全身,白布之中央縫上一小紅綢布,謂之「蓋水被」。

   

八、燒魂轎:亡者氣絕之時,遂即向糊紙店購來紙轎一頂,前後附有紙轎伕二人,轎內填滿冥幣,在門前焚化,以供亡靈乘坐,趕赴冥界辦理報到手續,登入冥籍,此謂「燒魂轎」。男喪使用藍色轎,女喪則用紅色轎,今有漸以紙汽車、飛機取代紙轎者。

   

九、腳尾香、腳尾火、腳尾錢、腳尾飯:屍足前端,以立香、火燭、銀紙及白飯上供,名曰「腳尾香」、「腳尾火」、「腳尾錢」、「腳尾飯」。亡者氣絕,首先焚香祭拜亡者,插於腳尾爐中,腳尾爐一般皆以大碗公盛細沙或香灰充代。腳尾火則是在屍足距離盈尺的地方,設置白燭一對或煤油燈一盞,其用意除照亮冥路外,並供燒香及焚腳尾錢之用。腳尾錢指銀紙,新亡多用小銀,焚於陶碗或臉盆內,自初終至入殮,不可間斷,其目地乃供亡靈前往地府通關過橋之資。腳尾飯則是在屍足前供飯一碗,插竹筷一雙,中置熟鴨蛋一枚,此乃家屬為亡者卒後首次之食物供養,以免在冥路中饑餓受苦。

   

十、始哭:亡者斷氣後,須將煎藥之藥罐或其吃飯之飯碗擊碎,子孫始可放聲悲號,謂之「始哭」。擊碎藥罐、飯碗,表示其疾病不遺傳子孫。昔日或有男東女西之哭禮,即男子哭泣於屍床之東,女子哭於床西。哭辭內容多悲其不克長命,或對死者之同情與希望;且須用唱,如果不唱,死者會帶病至地府。或云家屬放聲悲哭,具有向鄰里街坊報喪之功能。哭時淚水不可滴於屍身,否則日後屍將不化而成僵屍,或靈魂不易離體。

   

十一、變服:亡者初終,子孫尚無孝服,唯為宣悲誌哀,宜改變平常所著之衣服,謂之「變服」。昔日父母亡故,孝男、孝孫須立即剃光頭、刮鬍鬚、穿草鞋,百日內不能理容。孝男、孝女則除去身上飾物,所穿衣服,須變吉服為粗布白衣白褲或黑衣黑褲,孝孫則為藍衣藍褲,無領,不緝邊,且反穿之裡在外,葬畢始可正穿。

   

十二、哭路頭:出嫁女兒接獲娘家訃聞時,須即刻素服奔喪,到了村外或家門巷口,必須號哭跪拜爬進家門,方表孝順,俗稱「哭路頭」。哭路頭聲調淒絕,且多有言辭,茲舉父喪之哭路頭辭曰:「我好命的阿爸,你走得那麼早,丟下我們,讓我們沒依沒靠,以前回來,有我阿爸笑頭笑面,今日回來,搜無阿爸,叫子看要怎樣。」(台語)

   

十三、吊九條:親人氣絕,孝眷哭畢,即以一匹白布彎九彎,懸掛於屍床之周圍,稱為「吊九條」,俗稱「孝簾」。吊九條目的,在遮日月光線照射,以免死者變成僵屍。除圍九條外,廳門尚須闔一扉,屍在廳左闔左扉,在右闔右扉;又男喪闔左扉,女喪闔右扉,九條與門扉須圍闔至出殯為止。今者以黃布代替白布,旨在隔離內外,防人惡之。

   

十四、覓喪:人死未殮,非至戚親友不往弔,往弔之,稱為「覓喪」,或稱「探舖」。弔者入門,須對喪主致弔詞,及至屍旁靈前,焚香跪拜號哭,孝男、孝女等亦陪之跪拜號哭以謝弔,拜畢即向孝男、孝女詢問亡者逝世情形。

   

十五、擇日擇地:台人不分閩、粵,皆篤信時日之吉凶,關乎一家之興衰,是以黃曆與通書,幾乎家備戶置,平日小事或自擇焉,若夫大事如上樑、安神、婚嫁等,則必詣擇日館,禮請日師代擇。喪葬為大事中之大事,習俗咸信,其中儀節如入殮、移柩、掩土等,若時辰不利,必殃及子孫。是故,除極貧無力禮請日師,及停殯者隨死隨葬,號稱凶葬不忌吉凶外,常人無不禮請日師擇之,開列日課表,貼在牆上告白。日課內容為墓地方位、仙命生辰八字、孝眷生肖、入殮、出柩、掩土之月日時辰及其沖剋等。

   

十六、報白:若母喪,孝男必須向母氏之娘家長輩報喪,去時須手持半片白布,故曰「報白」,俗稱「報外家」。俗諺云:「死父扛去埋,死母等待後頭來。」(台語)報白由一名知禮者領孝男往訃,至母氏之娘家門前,孝男不可入,跪於門外,知禮者入內通報,母舅以開水令孝男飲,飲畢,才陳報其母之死訊。現今則大多以電話告知。

   

十七、接外家:母舅聞惡耗後,即柱杖往弔,喪家須於門前置一桌子,桌布反圍,裏在外,孝男、孝女等,須於此處跪迎母舅,俗稱「接外家」,或稱「接外祖」。母舅乃垂詢亡者死因,如有死因不明或看護不周情事,即以所持手杖,毆打孝男。

   

十八、發訃音:一般將對外發佈亡者之死訊,稱為「發喪」。親人亡故,喪家須通報近親、宗族、好友週知。古時望族採用書面訃音通報,常人則多央人口頭告知,此稱「報白」,蓋昔日喪事諸物悉用白故。今者訃音,不論貧富,多採郵寄。

   

十九、掛孝變門飾:發喪後,喪家即於紅色門聯上貼長條白紙,以示居喪。台人過年有貼紅聯之俗,望族且以紅漆製成,家中不幸遭喪,以紅漆為聯者不易刮除,即逕於聯上貼白條。掛孝除貼白條外,復於門扉貼「嚴(慈)制」、「忌中」、「喪中」告知。

   

二十、掛紅:昔者親人亡故,喪家必須為左鄰右舍之大門掛上紅綵,以示趨吉避凶,並防止遠道弔者之誤闖觸晦,今者多改以紅紙代替紅綵,出殯後即撕除。

   

廿一、吊豬肉:民間習俗認為,農曆七月為鬼月,許多孤魂野鬼,四處遊蕩,而臘月底,則近年關。凡於此二時去世者,其家人必須於門外,吊一塊豬肉,以防死者遭野鬼刈肉。由於民智日開,此項風俗已經罕見矣。

   

廿二、成服:人死後第三天,即大殮之日,親族為亡者初著喪服,是謂「成服」,喪服依親疏分為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服。台灣習俗大多於亡者死後第七日,即頭七舉行成服。台人居喪除著孝服外,尚有戴「孝」,當入殮、開悼、出喪、做七,親屬均必穿著喪服弔祭,此外不著孝服;「孝」則恆帶於身。孝服僅有除無變,而「孝」則隨日遠哀減有變除,由「粗孝」而「幼孝」而「脫孝」,今者帶孝之風已日漸式微。

   

廿三、買大厝:親人亡故後,棺木須於入殮之前購之,台人不分閩、粵,一則諱稱買棺材,一則欲求吉利,是故買棺材,稱為「買大厝」,或「買大壽」,或「買板」。若母喪,買板時,孝子須請母舅共往選購;若父喪,則請伯叔父偕同選購。

   

廿四、接棺:棺木買定運回,接棺時,喪主須帶一袋米(內放銅幣,今改用紅包)、一只桶箍蔑、一支新掃把。米與桶箍蔑放在板上,俗稱「磧棺」,以壓棺煞之意,道士則唱言:「白米壓大厝,子孫年年富。」(台語)新掃把乃用來掃除棺上灰塵,從天頭向天尾掃出,掃後丟棄,同時孝眷每人用孝服衣襟,捧一些捲好之銀紙,在棺前焚燒,燒完才將棺木抬進廳堂,孝子則必須爬入家門。

   

廿五、乞水:昔者人斷氣後,家屬須著孝服捧瓷缽,至附近溪邊或河濱,乞水神後,投幣於河,以瓷缽舀水,焚燒銀紙,舉哀而歸,以供亡親浴身之用,俗稱「乞水」。

   

廿六、沐浴:乞水後即為屍身沐浴,亡者若男則由子孫為之,婦女悉出室外;若女則由媳女為之,男子悉出室外。沐浴時,先拭頭面而後身體手足,須順拭不得逆拭。亦有不由家屬沐浴而委請「好命人」或「仵工」者,仵工以竹挾白布浸水,然後做洗屍狀,實則比畫而已,非真洗。於沐浴之同時,須唸吉祥語:「跟你洗頭面,子孫大家福幸;給你洗嘴,子孫萬年富貴;目睭洗金金,子孫人人發萬金;跟你洗手,子孫萬年自由;一身洗透透,子孫大家都友孝;自頭洗到尾,子孫人人有大傢伙。」(台語)

   

廿七、剃頭、梳髮:沐浴後乃剃頭或梳髮,昔日男子紮辮、女子綰髻,皆是真實剃梳,今者臨危前即剃好,若未剃而遽終者,則入殮前剃之,並非真剃,實則比一比而已。男屍剃頭,請理髮師為之,俗稱「剃死人頭」,價錢超出生人十倍以上,且須用紅包,以示利市之意。女屍梳妝,則由媳女為之,媳婦梳頭,女兒裹足,俗諺云:「媳婦頭,女兒腳。」所指即此。梳妝時應跪地上,連哭帶號,恭敬梳理,且切忌眼淚滴在屍上。

   

廿八、飯含:清代本省喪禮係沐浴淨屍後,即舉行飯含、襲殮儀式。置物於屍之口中曰「含」,所含之物,因人而異,或含珠,或含玉,或含金,或含銀,或含米,因而乃有「含殮」之稱。其用意乃在防範鬼魔之侵身,故以金玉寶氣護之。今者大多以金箔紙代替金銀或錢幣。

   

廿九、飾屍:為屍身穿戴飾物,謂之「飾屍」。屍之頭部,男為瓜皮帽,女則綁烏巾、插金釵。屍之雙手,或以手套襲之,一手持手巾,一手持摺扇,其意乃供亡者行路時,拭汗搧涼之用。或有右手執一曲頭銀杖,供亡者往地府途中驅趕惡犬之用。屍足所穿,皆用布鞋,忌用皮鞋。飾物老少有別,青年女子為簪、戒指、手鐲、耳環、項鍊等;老年人則為戒指、手鐲、耳環、簪、觀音手形簪、杖針、黑頭巾。穿戴耳環飾物之意,乃是為避免亡親至地府做婢女。金飾品,為防盜墓劫棺,封棺前即易以銅質代用品。

   

三十、套衫:昔日喪事大多於亡者卒後才穿衣,且須經「套壽衣」或「套衫」儀式,即孝男戴竹笠,立於竹椅上,取壽衣前後相反,套諸孝男身上,一次脫除以便穿於屍身,此謂之「套壽衣」。何以須頭戴竹笠足蹈竹椅?此因由漢族締造之明朝,被滿族所創之清朝滅亡後,明朝遺民備受壓迫,遂產生戴笠登椅之套衫儀式,俾使完成靈魂上不見清朝天、下不踏清朝地之意願,以示未受滿人之侮辱。今者很少有此儀式,大多於彌留之際、斷氣之前,即為其穿著壽衣。民間相傳,壽衣必須於未斷氣前穿上,死者方能得之;若死後才穿,則子孫在夢中所見亡親穿著衣服,必為病中衣而非壽衣。壽衣之形制,最早採用明式,據稱吳三桂降清條件之一為:「生時穿清服,死後著明服。」於是明服遂成殮衣之形式。今者多用長衫馬褂或西式服裝,老年人大多穿著長衫馬褂,年少者大多穿西裝。壽衣論層不論件,凡一層布即計一層,是以有裏之裌衣即計兩層。飾終之服,高壽者衣十一層,中年者七層,年輕者三層。

   

卅一、製魂帛、魂幡、聖杯:襲殮後即將入殮,既入殮則形不可見矣,是以閩籍多於入殮前製魂帛以泊其魂,製魂幡以召其魂,製聖杯俾通人神;粵籍多於入殮後始設靈。「魂帛」係用布覆蓋之假牌位,使用至「神主」(正式牌位)製成為止,昔日初終即立魂帛,下葬時埋魂帛立神主,此木質神主即作長久奉祀之牌位。「魂幡」由道士所製,出殯時由喪主持之,以三、四尺長白布為之,上書死者姓名及死亡年月日,懸於帶青葉之竹枝上。此幡以其用為導引亡人之靈魂,故又名「招魂幡」,除靈時燒化之。「聖杯」一般以白線串二枚銅幣為之,俾於作功德、捧飯時,請問亡靈歆否、食畢否。

   

卅二、開魂路:民間習俗認為,人死後必赴陰曹地府,而靈魂初離人體,一時之間找不到通往陰間之路,於是家屬為亡親入殮前,延請僧道誦經做法,為亡靈開冥路,以便死者順利到達陰間,此為死後所作第一壇功德,稱為「開魂路」,俗稱「念腳尾經」。誦經完,始行入殮加蓋。

   

卅三、燒庫錢:庫錢,又稱「隨身庫」,乃民間習俗中認為,凡人自冥司轉輪投胎出世,向其生肖之庫曹借庫錢,當做出生之盤費,死後則須繳庫。庫錢係接棺後於門庭中焚燒之,焚燒時子孫要手牽手圍成圈,以防範野鬼搶奪,故燒庫錢又稱為「圍庫錢」。焚燒成灰的庫錢,待日落後埋入墓中。焚燒庫錢之多寡,視亡者之生肖而定。

   

卅四、乞飯:世俗認為,亡者若於晚餐後死去,即表三餐皆被其吃盡,子孫將會窮困,故須行「乞飯」。乞飯即入殮前,家屬備一鍋飯、一碗米、一碗水、一把碗筷,飯內插春花(此象徵有餘之意),向亡者祭拜祈禱曰:「三頓求二頓,給子孫吃富貴。」乞飯畢,水注入水缸,米倒入米甕,飯則家人共食,不許外人食。

   

卅五、引魂:諺云:「一樣生,百樣死。」以老而壽終正寢者為順終,否則即為不順終,不順終之猝遭災厄,如溺斃、車禍、空難等而卒於外者,則為凶死。凡凶死在外者,入殮之際皆須持魂幡,延請僧道至出事地點誦經,引導亡魂回家,俗稱「引魂」。除引魂外,凡溺斃者,須做「牽水盆」;難產而死者,須做「牽血盆」;上吊而死者,須做「放索」;服毒而死者,須做「解藥」;被殺而死者,須做「解刀法」等法事。

   

卅六、辭生:此係子孫為亡親作一生最後之奉食,謂之「辭生」。為亡者大殮時,家屬準備十二道菜餚,係六葷六素,如豆、豆干、魚丸……等供饗,由道士邊作餵食狀、邊祝禱曰:「吃一口甜豆,子孫活到老老老;吃一口豆干,子孫做大官;吃一口魚丸,子孫中狀元;吃一口豬肉,子孫田園買萬甲;吃一口雞頭,子孫個個大出頭。」(台語)。

   

卅七、放手尾錢:辭生後入殮前,把預放在亡者手中或衣內之錢取出,放入米斗內,分給子孫每人一些,稱為「放手尾錢」。此象徵留下財產分給子孫,也代表責任之傳承。俗諺云:「放手尾錢,富萬年。」(台語)意謂亡者死後有錢留與子孫,將使子孫永遠富貴。亡親手尾之錢鈔,必須兄弟同額,妯娌同碼,女兒同數,孫輩同量才可,此表公平對待之意。

   

卅八、入殮:所謂入殮,即將屍體扶入棺木,加蓋封釘,亦謂「大殮」,其時辰須請日師選定,所需考慮因素有三:一為死者與孝眷之生辰八字,二為子女是否有在外地猶未歸者,三為夏天或冬天。若一般人則多於死後一對時內殮之。入殮前子孫須齊集,召請佐事者及道士等人到場,若係母喪,因昔日須經外家檢視,無異議後始能入棺,並由其封釘,故入殮前須先「接外家」。外家至,孝眷須跪迎,然後匍匐入屋,準備收殮。唯近來大殮時外家罕至,多由道士逕自封釘。

   

卅九、打桶:所謂打桶,係於棺內板隙上漆、黏布,求其周密如水桶,以防止屍汁或臭氣外溢。殯期長者須打全桶,多上漆、布。打桶乃是用熱桐油與石灰拌勻,先以夏布用生漆冪棺底,再以布條用生漆膠棺內之縫隙,以油灰加以粉刷後,上面一層再以油鋪貼,叫做「打單桶」,如果是在棺蓋以下油刷的,叫做「打半桶」;單桶打好之後,油紙上面再刷油灰,加貼白布的,就叫做「打雙桶」。

   

四十、封釘:封釘,母喪由母舅為之,父喪由族長為之,若無長輩或同輩而請死者之晚輩封釘時,則須墊椅子封之。禮請封釘,須備一木製長方形桶盤,將紅包、斧頭、棺釘、子孫釘及白布或毛巾等,陳列於盤中,由長男頂於頭上,跪請族長或母舅封之。封釘時,每封一釘須講一句吉祥語:「一點東方甲乙木,子孫代代居福祿;二點南方丙丁火,子孫代代發傢伙;三點西方庚辛金,子孫代代發萬金;四點北方壬癸水,子孫代代大富貴;五點中央戊己土,子孫壽元如彭祖。長子咬起子孫釘,子孫代代興、代代出貴丁。」封釘禮,男歿由亡者左肩點起,女歿由亡者右肩點起,不得繞行柩頭;封釘者點成一「出」字,即表出丁之意。儀式中,孝眷列跪在棺木兩旁,目視封釘。

   

四一、豎靈:既殯,圍九條,乃豎靈。所謂豎靈,即為死者設臨時靈位,於正廳一隅設一桌,桌上陳魂帛及紙僕(紙製人形僮僕婢女,侍立於魂帛之左右),並置油燈、香爐等,桌下放竹凳,凳上放置死者衣服鞋襪,桌前以「奠」字之白布為桌圍,此桌即名「靈桌」。若死後即葬者,俟返主後,始能設靈;若大殮後停殯者,即於殮後設之。

   

四二、孝燈:設置靈位後,掛上兩盞高照燈於廳前,此燈即送喪燈,名為「孝燈」。此燈乃以竹骨白紙糊成,上書淺黃色字,若父喪,則書「大(父)三代」,若母喪,則書「大(母)三代」。燈上若書三代則纏麻布,四代淺黃布,五代黃布,正五代紅布。正五代用紅布者,以其五代同堂而終,係福壽全歸,出殯時由孝男、孝孫持之。

   

四三、捧飯:入殮豎靈之後,每日三餐皆須備飯菜以奠死者,名為「捧飯」,或名「孝飯」。此即古之朝夕奠祭禮,台俗朝奠稱叫起,夕奠稱叫睏。孝眷同時須於每晨備死者洗臉水,每晚眾孝子圍靈前號啕大哭,直至做完七祭後,改為每日早晚兩餐供飯。

   

四四、看山:大殮後,孝男與地理師至山區覓地,地既定,方可擇出殯安葬日課。台人頗信風水之說,無論陽宅、陰宅皆必禮請堪輿師精擇,堪輿師台語稱「地理師」。

   

四五、開兆:殯葬之先,孝男先與堪輿師擇定墓地,供三牲,焚香、點燭、燒金紙(奉神者為金紙,祀鬼者為銀紙)以祭土神(相傳勾龍治土有功,被封為后土之神),祈禱庇護死者之靈,謂之「開兆」。開兆之後,掘穴築堀,稱為「開礦」。

   

四六、楮敬:喪家之親友於出殯前,以禮金或物品,贈送喪家,通常其種類計有:奠儀(俗稱楮敬)、銀紙、蠟燭、糕仔、輓聯、吊軸、花圈、花車、罐頭山。台人之俗,凡有親友賻贈,除於靈前祭告外,並以簿冊登錄其姓名及財物多寡,稱為「銀紙分」。

   

四七、出山:出殯,俗稱「出山」,昔日,有七旬以內出殯者,有七旬以外出殯者,全憑擇日而定;近年,大殮完畢後幾天內即可出殯,儀禮已簡化多了。喪事作功德,初終大殮所作曰「入木功德」,葬前一日所作曰「出山功德」,即令貧者亦無不作之。

   

四八、燒紙厝、紙僕:為亡者做法事時,家屬準備紙厝、紙僕,其方式乃用紙仿照舊式大宅或現代化的花園樓房糊成,不僅講求外型華麗,內部還有家具之陳設,紙厝兩旁須有一對男女紙僕,分排左右,以供亡者差遣。沿習至今,隨著時代演變,甚至使用紙糊的轎車、飛機、現代化電器產品、美金、信用卡等,以為亡者在陰間資用。

   

四九、撒買路錢:喪家在出殯前往墳地之路上,沿途須邊走邊撒銀紙,過橋時則撒金紙,其用意為向土地橋頭將軍買路而過,稱為「撒買路錢」。此舉在買板後,棺木運回,沿途撒銀紙,儀式相同,但後者稱為「放紙」。

   

五十、請陣頭:葬禮之陣頭形式很多,通常是葬儀社依喪家要求而做,大略計有:(1)大鼓吹:請鼓樂隊在前方開道,沿路吹奏喪禮進行曲,分為中西樂兩種。(2)孝女白琴:請孝女白琴以哭喪曲調沿路演唱,更有甚者,請穿著暴露之妙齡女郎,在電子琴花車上載歌載舞。(3)五子哭墓:請五位女子穿著麻衣,頭繫頭帛,在靈前代替孝子哭喪,抵達墓地後,在下壙前,演至五子登科時,即改著官服。(4)八家將:裝神弄陣,所謂白龍陣、白獅陣,動輒數十人,沿路燃放鞭炮。(5)牽亡歌仔團:其主要道具為一狀若小轎之神壇、擴音器,成員約有五或六人,立於壇後頭蓋紅巾戴盔甲之紅頭將軍一人,手執牛角製之靈角、銅鈴,腰圍白巾,發號司令,其左右各有一彈月琴及拉大管弦樂師,壇前左右各有一女子扮丑角。紅頭將軍牛角一吹,樂聲齊作,三女子即手舞足蹈,時而表演軟骨功,自始至終,唱詞不斷,或輪唱,或齊唱,詞意多為遊獄、勸亡、祈福之類。

   

五一、移柩:葬禮時辰至,即將靈柩先移出庭外,謂之「移柩」,或稱「轉柩」。魂帛、香爐亦須請至祭壇上受祭,移柩前子孫先圍哭,哭畢道士讀經作法,撒鹽米袪邪,待鈸聲響起,始可移至門外,孝眷則匍匐而出,長孫或長男則舉幡、捧神主隨出。

   

五二、壓棺位:靈柩移出廳堂後,家屬即踢倒承放棺柩之二張木椅,並潑水於地上,然後請一福壽雙全之婦人清掃,清掃時要唸吉祥語:「掃帚掃出門,千災萬禍盡消除;掃帚掃進來,房房添丁又發財。」清掃完畢,於停放靈柩之處,置一火爐及大竹籃,籃內放置發糕、紅圓等物;另放置水桶二個,一桶內放一把碗、一把筷子,另一桶內裝水及硬幣,表示錢水活絡,以求吉祥,此稱「壓棺位」。

   

五三、祭起馬:出殯前,即舉行家祭與公祭,俗稱「弔祭」,家祭時先由子輩為之,然後按照與死者之親疏關係先後祭奠,再由死者友人或鄰人祭奠。出嫁之女兒,必須備豬頭五牲前來祭拜。無論家祭或公祭,均須備有祭文,讀完祭文,即行火化。孝眷等燒香跪拜後,須跪在放牲醴之桌下,次由親族朋友跪拜,祭拜完畢,主法之僧道燒紙帛、讀經後引柩,俗稱為「祭起馬」,又稱「起柴頭」。

   

五四、旋棺、點主:封棺後,道士鳴鐃鈸,引孝男、孝婦繞棺三匝,曰「旋棺」。次即請有官位者,以硃筆在牌位上「點主」。

   

五五、槓棺:若亡者之父母在堂,依俗例於移柩時,其父母以木杖敲打柩頭三下,亦有在啟靈時行之,以寓責其先亡不盡孝養責任之意,此謂「槓棺」。有謂行此儀式,則亡靈入冥,倘閻王責以先亡不孝,即可回答係父母鞭撻致死,並非不孝。有謂行此儀式後,亡者已遭陽世生身父母鞭杖,陰間即不再問以先亡不孝之罪。

   

五六、過棺:依照風俗,臺人妻喪出棺時,其夫不可臨柩,須等遺族、外戚、親友祭奠後,即將發引時,方可臨柩,稱為「過番」,又稱「過棺」。其法為背一包袱,左腋夾一雨傘,著長統靴,佯裝出門遠颺,自妻柩越過。此係喪妻者日後有意續絃,恐其亡妻靈魂怨恨而作祟,是以佯裝出國,且刻意令其亡妻靈魂知悉;日後若再娶妻,亡妻因信其夫已出國,不知行跡,即不致作祟。因此,凡決意不續絃者,則不行此過番儀式。

   

註:本文係根據《台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一書改寫,謹向原作者致意。

   

附文三、中國傳統喪禮的含義

作者:周何 

   

喪禮,是我國固有文化中最精密的瑰寶,自古以來,一直受到知識分子的重視。從《禮記》以下,歷代有關禮學的著述中,都是以喪禮、喪服所佔的篇卷為最多。近些年來,由於經濟繁榮,工商發達,一般人生活的節奏變得緊張而快速,對於過去的許多舊禮俗,往往會產生步伐緩慢,而不合時代的感覺。特別是喪禮,一則是由於繁瑣費時,再則是許多人不了解這些儀式的意義,完全聽人擺佈去做,自會因那些似乎不必要的形式而感到無奈。在這樣不耐又無奈的情形下,很容易產生排斥抗拒的心理,進而提出簡化改革的要求。

   

所以,問題的關鍵出在現代人對「禮」的不了解。所謂「禮」並不是指那些儀節的形式,而是寄託於這些形式之上,最初設計的用意。任何一種禮制的形成,一定有其設計的構想;而這種禮制之得以流傳,也必然有其確實適合生活的功能。

   

我國傳統喪禮淵源流長,現存最早的資料當是《儀禮》裡的〈士喪禮〉、〈既夕禮〉和〈士虞禮〉三篇,這是周代的禮制;後世有如唐有〈顯慶禮〉和〈開元禮〉的制定,宋有朱熹〈文公家禮〉的流傳,但是大家都是相互沿襲,略作更改而已,這足以說明古代的禮,必然具有其合理的適用性,所以才會經歷千百年而仍通行無礙。

   

目前台灣民間通行的傳統喪禮,還是從〈文公家禮〉流傳下來的,可惜的是如今所保存的只是一些儀式而已,大家只知盲目跟從贊禮人的指揮去遵禮行儀,至於這些儀式背後所蘊含的用意,恐怕很少有人去關心。

   

壹、招魂的「復禮」—魂兮歸來

   

復禮,俗稱為招魂,《楚辭》有〈招魂篇〉,王逸注云:「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復其精神,延其年壽。」招魂的目的,在於復其精神,延其年壽。禮稱為復者,冀望其復生;招魂者招其魂魄歸來,意義原是一樣,不過一是古禮的正名,一是民間的俗稱而已。

   

《儀禮.士喪禮》記載「復」禮的儀式,復者用梯子由正屋的東角爬上屋去,站在屋脊的中央,面向北方,手裡拿著亡者別在一起的上衣和下裳,用力招搖著,同時拉長了聲音喊著亡者的名字,希望藉此喊叫,能讓亡者魂兮歸來。

   

人死之後,是否真的還有靈魂?經過招魂的喊叫,是否真有魂魄歸體,起死回生的實例?答案可能是很難證實,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經過這個程序,多少給人一線希望,憑著這一線希望,自然肯定了喪禮中必須要有如此安排的意義。

   

面對骨肉至親的死亡,具有深厚感情的家人,起先恐怕都不易接受這樣悲傷的事實,於是大聲哭喊著,甚至用力去搖動亡者身體,希望亡者能再復醒過來,這是人之常情。

   

生者儘管哭得驚天動地,喊得聲嘶力竭,卻不見效應,於是,大家幫忙輪番爬上高處,張揚著亡者的衣裳,不斷地招喚;如果真有魂魄飄盪迷失,也應該會回來了;如果還是不能使亡者復生,亡者的親屬應該體認到這已經無法挽回的事實,只好收拾起那份僅有一線希望,放開堅持的手,讓人為亡者作小殮的準備。

   

由此看來,招魂的「復」禮,與其當作是迷信鬼魂的意識行為,不如認為是對家屬寬慰紓解的方式,使他們能由極度悲傷中慢慢歸於平靜,所做最切合人文意識的設計。

   

貳、襲與飯含—對亡者的尊重與掛念

   

當確定親人已無生命跡象後,首先需用一張寬大的薄被單,將亡者從頭到腳覆蓋起來,這就叫「襲」,其用意在於隔離,表示生者與亡者確實不同了,同時也表示對亡者遺體的尊重。飯含,是用米飯或玉貝放入亡者的口內,放米飯是掛念亡者在黃泉路上會饑餓,放玉是防蟲蟻的侵害。不過,現代很少採用這個儀式了,雖然少用,但是訃文裡還是常見「親視含殮」的字樣,說明禮不可廢的事實。而且親人亡故,此後想再見一面都很難,子女以能隨侍在側,親視含殮是難能可貴,萬一因事羈留在外,噩耗傳來,也一定匍匐奔喪星夜趕來見最後一面,以免後悔不及。

   

參、五等喪服—親疏關係的確定

   

我國的喪服制度,大約起自於周代,漢初流傳的《儀禮》有〈喪服〉一篇,是現今所存最完整的制度。

   

喪服大致分五種等級,通稱五等喪服,屬於五之內的,無論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觀念上總會認定是同一家族之內的事;如果不在五服之內,自然屬於外人,所以從喪服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內外有別」的家族觀念。

   

完整的家族中,依共同生活相處情感的深淺,及血緣的遠近為準,親屬關係大致可分五類,雖說五等喪可能不足以明確地區分等級,所以除了喪服質料顏色的大類五等外,還有其他裝飾配件的使用,也可以作為區分親屬等級的親疏,如:纓、帶、履等的不同;又如有的用杖,有的不用杖等。等級的區分愈細密,親疏遠近的分寸愈清晰,而內外輕重的相對關係愈能把握,家族血緣的凝聚力則愈強韌而堅實。儒家特別強調喪服的重要,著意予以推廣宣傳的用心,也正在於此。

   

五等喪服的名稱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斬衰最重,子女為父,父為長子,需用斬衰;緦麻最輕,為曾孫、外孫等服緦麻。這些名稱究竟代表什麼含意,不同的喪服究竟包含那些相應的親等,恐怕一時無法說得清楚。但至少可以體會出,如此複雜的家族親等關係,竟能統設於這五等喪服的制度內,而且是既深且廣地影響我國歷史社會,則這種制度內涵之完整,規畫之周詳,可想而知。

   

肆、三日而殮—一絲渺茫的企盼

   

《說文解字》云:「殮,收也;葬,藏也。」喪禮中的殮、葬,也就是收藏的意思。親人既已亡故,無可挽回,只好對其遺體加以妥善收藏,盡一份人子愛親最後的心意。在程序上,必須先收拾好,然後才能永遠藏起來,所以喪禮中的安排,也是先「殮」,然後再「葬」。葬前的妥善收拾,也正是藉表心意的重點所在,要達到妥與善的要求,因此就有小殮、大殮之分。

   

小殮要求善,大殮則要求妥。小殮包括沐浴、化妝、更衣等,目的在於善加珍攝。大殮入棺,則旨在妥為保存。雖然說,善加珍攝,妥為保存,亡者根本沒有感覺,其實這些都是盡量讓生者能感到心安的安排。

   

小殮、大殮如能由自己家人來做,不必假手他人,似乎應該比較好些。譬如大殮入棺時,現在還是規定要由孝子捧頭,孝媳捧腳,當自己的手接觸到先人遺體的那一剎那,再怎麼冷靜的人,都會因感受到強烈的衝擊而自然流淚。

   

《禮記.問喪篇》說:「孝子親死,悲哀志懣,故匍匐而哭之,若將復生然,安可得奪而殮之也?故曰三日而後殮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聖人為之斷決,以三日為之禮制也。」這段話在說明何以必須等到第三天才舉行小殮的道理。其理由有三:一、親人剛死,孝子情深,悲傷至極,這時候怎能逕自認定人已經往生,就舉行小殮,所以古禮認為必須等到第三天,等著看亡者能否真的回生。三天仍沒有回生的跡象,大概可以確定不會再活過來了,孝子的那份希望也自然衰減了。這時候再開始舉行小殮,在人情上來說,就沒有甚麼太大的問題。二、辦理喪事所需用的各種事物,需要一些時間準備,例如喪服的裁製。三、重要的親屬住在遠地,經由告知然後趕來,一來一往,也需要一點時間。如今雖然有電話告喪,飛機奔喪,但是世界遼闊,三天之內趕到也不容易。古代交通工具沒有那麼方便,三天的時間,當然是必須的,所以說:「聖人為之斷決,以三日為之禮制。」顧慮到家人心情的適應,應用事物的準備,遠地親屬的奔喪,儀節順序的安排,以三日為之禮制者,應該是合情合理的決定。

   

有關亡者殮殯等事日期的計算,應依死之當天算起。所謂的「三日而殮」,正確的解釋應該是最多三天。由此可知,任何一項禮制的設計,當初一定是多方縝密的考慮,必須符合人情實際的需要,也一定結合了智慧的累積與生活的體驗,絕不可能只是少數人閉門造車的發明。

   

伍、殯—調適身心的緩衝期

   

現代人對殯儀館這名詞大概不會太陌生,但「殯」字究竟含義為何,恐怕少有人知。按《儀禮.士喪禮》:小殮入之後,設床席於堂中,由內寢移屍於堂中席上,第二天天明後,在近西階的地上掘坑,將棺木抬進堂中於入坑中,然後「主人奉尸殮于棺」,鄭玄注云:「棺在肂中殮尸焉,所謂殯也。」其實主人奉屍入棺,就是有別於小殮的大殮,而「殯」者是指自大殮之後,直到出殯前的這段時間裡,棺柩一直停厝於此,是之謂殯。

   

為什麼一定要停殯一段時間,自有其意義。大殮之後,接下來就是安排出殯安葬的事宜,安葬之後,亡者的形體不再存在,因此從大殮到下葬,也正式由有形到無形的一段轉變。對具有深厚感情的親人而言,這一轉變往往是很難承受的,所以在殮葬之間,安排一段含有緩衝作用的「殯」,確實有此需要。

   

把棺柩停厝在堂上,早晚各有一次奠祭,謂之「朝夕奠」或「朝夕哭」,事實上那是延續日常生活中的昏定晨省,所不同的是如今人已物故,棺柩在堂,於是自能體會到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亡者已矣,生者還是要活下去,不能一味地陷溺於痛苦以至於頹廢。所以在朝夕奠中准許一哭外,其他時間即不許再哭,所以又稱朝夕哭。這也意味著親屬到此時必須練習著控制情緒,盡量把悲哀隱藏於心底,才能由激動逐漸恢復到平靜。

   

因此,這段時期的「殯」,實際上是體會人情有此需要而作的安排,一則讓生者在思慕不已時,精神上還有所憑依,再則延遲下葬的時日,以便於作心理上的調適。等到確實已經能適應由有形而終歸於無形的轉變時,才能接著辦理出殯以至於安葬等事宜。

   

殯期的時日,應該順應人情的需要而延長,然而大殮入棺後的屍體,古代雖然也有一些消毒防腐的措施,但也不可能停厝過久,因此停厝的殯期自應有其上限。古人的階級身分非常明顯,許多制度隨其身分之不同而有所差別。《禮記.王制篇》載:「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不過,從三個月到七個月之久,即使在北方嚴寒的冬天,也不能保險屍身不壞。所以,《周禮》有「凌人」之官,專掌養冰藏冰之事,遇有大喪,則負責供應鎮屍用的大冰塊。這冰塊的供應,只限於大夫以上官職之人,士庶人恐怕都沒有資格使用。

   

現代都市的家庭空間非常窄狹,公寓式的客廳根本不容許停厝棺柩,樓梯、電梯更無法抬運,而且時日的長久,鄰居可能都會說話,於是殯儀館、葬儀社等行業應運而生,許多事務都有專人負責,家屬不必操心,但也有許多可以激發親情,或者表達哀思的機會,也因退居一旁,沒有親自參與,而減低了應有的感受。現代喪禮的快速,從死亡到安葬,可能只需幾天就可辦妥,有形到無形的轉變,家屬也必須快速適應,坦然承受,那也就難怪親情的日益淡漠,社會風氣的日漸澆薄了。

   

陸、葬—遺蛻的珍惜掩藏

   

《易.繫辭傳》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以棺槨。」早期的原始人類社會,人死之後,可能就是隨地棄置,任由物化。稍後進步到具有家族型態,懂得親情的關照,不忍心讓親人曝屍於荒野,於是才在屍身上面加蓋樹枝樹葉,以為掩蔽。那時候還沒有築土為墳,更沒有豎立標識的習慣,但至少可以了解人類已具有珍惜掩藏的觀念。

   

《說文》云:「弔,問終也。從人弓。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故人持弓會敺禽也。」葬之中野,即使是厚衣之以薪,仍會有野獸把屍身挖出來的可能,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可能就是後世有人廬墓,不忍離去的濫觴。

   

其後,覺得這樣的葬法,不是好辦法,於是自然會想到建造棺槨,內棺曰棺,外棺曰槨,內外兩層或多層的保護,應當比較安全得多。然後又想到掘土為坎,營建墓穴,棺柩放進去後,再加土覆埋,則掩藏得更為安全妥當,也就是所謂的「土葬」。

   

最初土葬,表面上是與地齊平的,後來發現日久了,不易找到墓地所在,所以又有由平墓進而聚土為高墳,墳前再設標識的演變,那就不用擔心找不著親人安葬的所在了。

   

柒、虞—安頓浮遊漂泊的精魂

   

現今的喪葬禮儀,大抵都是上午八時家奠,九時公奠,十時或十一時發引。無論是土葬或火葬,總要到中午以後才能結束。殯儀館裡,來弔奠的賓客,大都是到靈前去行個禮,至多再坐一會,等到奠畢撤帷就散了。少數至親好友,則願意跟著一起去墓地或火葬場,為最後送終盡一分心意,此之謂「會葬」。等一切辦妥之後,時間已過中午,喪家會安排招待在佛寺或素食館吃一頓素齋。一般人只知道這是喪家為感謝親友參與會葬的方式,恐怕很少人知道,這原是「虞」祭殘存的形式。

   

《儀禮.士喪禮》之後,別有一篇《士虞禮》,其儀節內容和《士喪禮》下篇是前後銜接的,這是埋葬親人歸家之後的一項重要節目。今日喪禮中雖然已經沒有這樣的禮節,然而會葬之後的素齋招待,實際上是從這個禮節保存下來的形式。

   

《士喪禮》下篇的篇末記載:「猶朝夕哭,不奠。三虞,卒哭,明日以其班祔。」鄭玄注說:「虞,喪祭名。虞,安也。骨肉歸於土,精氣無所不之。孝子為其彷徨,三祭以安之。」就是說明親人既已埋葬,由有形轉為無形,親情深厚的孝子,未必馬上能適應,可能有人寧可一直守在墓旁,不肯離去,錐心泣血,哀痛不已。為了要讓他願意回家,恢復正常生活,必須有一套具有說服力的理由。於是就告訴他,人死之後,靈魂精氣浮遊於空中,漂泊徬徨不知所止。身為孝子不忍其漂浮散失,應該立刻帶路,引導回家,使魂氣知道歸止的所在,此後每逢節日,還冀望著親人的精魂能夠回來接受祭祀。《禮記.問喪篇》說:「送形而往,迎精而返也。」有形的屍柩送往墓地埋葬之後,把無形的精魂迎接回家,虞祭就是為此而作的安排,不過如今卻已變成素齋的形式而已。

   

《釋名.釋喪制》說:「既葬,還於殯宮曰虞,謂虞樂安神,使還此也。」也是說虞者安也,安頓精魂的意思。古禮中有三虞,佛教傳進中國以後,因應需要,改為七虞,這也就是所謂的「做七」的由來。

   

在永不復見喪痛情懷裡,親人多數會認同這種想法,希望人往生之後仍有精魂的存在,此後在祭祀的節日裡,他可以回來,讓家人盡一份心意,稍慰思慕之情。於是,一場盡心盡意「虞」祭的安排,應該是合情合理的。由此看來,所謂「虞,安也」的解釋,形式上正如《釋名》所說的虞樂安神,看作是安頓亡者精魂的意義,實質上倒是安慰生者,使其情緒得以平復的意義可能更重些。

   

捌、代哭的原意—喪家哭聲相續不斷

   

本省喪葬禮俗中,有一項特別的名堂,謂之「代哭」,好像是說,孝子孝女在必須哭以誌哀的時候哭不出來,可以請職業性的人來代哭,使得靈堂的悲哀氣氛濃厚感人。這樣的說法,不僅似乎合情合理,而且據說還是於禮有徵,其來有自。

   

然而《禮記.檀弓》上篇載有子路引述孔子的話:「喪禮,與其哀不足而禮有餘也,不若禮不足而哀有餘也。」喪禮所有儀節的設置,原本就是為了表達那份發自內心的哀悼之情,面對親人的逝世,如果子女沒有沉痛哀傷之情,連哭都不會哭,徒然安排了許多繁文縟節,可說是一點意義都沒有。所以孔子認為與其如此,反而不如禮節不夠完備,而哀傷之情真切流露要好得多。

   

任何禮的制定,應該有其標準的規格,以求能適應社會人群的需要,方便於普遍使用。而且所謂的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不可說適合於規格的才謂之合乎禮,不合於規格者就一定失禮。至於過分勉強,甚至虛應假作以求符合規格,則更不是禮的精神了。子女想哭就哭,不想哭也一定有其原因,沒有必要去請人代哭以裝飾氣氛。

   

至於說是於禮有徵者,古禮中確實是有「代哭」一詞,但卻不是請人代哭的意思。《儀禮.士喪禮》在小殮之後有云:「乃代哭,不以官。」鄭玄注說:「代,更也。孝子始有親喪,悲哀憔悴,禮防其以死傷生,使之更哭,不絕聲而已。」所以「代」只是更續、相繼、讓哭聲不斷的意思。雖然很多人輪流哭,但這些人內心有哀痛之情,並非作偽,而且也有體恤生者不要太過悲痛的意思。所以,喪禮中如親近的人還沒有動作,而關係疏遠的人卻搶上前去,嚎啕痛哭一陣,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

   

如今相沿成俗,甚至還有五子哭墓、孝女白琴等代哭習俗出現在喪禮中,如果認為這些習俗源出古禮,那可真是很大的誤會了。

   

古今時代不同,禮有因革損失,自不宜以古律今,這段考證文字供大家參考與省思。

   

附文四、民間喪禮紀實之一—阿蓮的迷惘

作者:李荷 

   

「鈴……」農曆七月,夜半的鈴聲特別刺耳。阿蓮從睡夢中驚醒,慌張拿起電話。「請問這是李和同的家嗎?他出了車禍,傷得很嚴重,請你們趕快來醫院。」心急如焚的阿蓮趕到醫院,先生已沒有生命的跡象,醫生向家屬宣佈不治死亡,阿蓮傷心地哭昏了幾次。

   

「怎麼出的車禍?發生經過如何?我要向誰去討人講理?」阿蓮心理有一連串的疑問,還沒理清楚,醫院裡的葬儀社人員,已進到病房為亡者蓋上了白布。由於車禍的責任歸屬尚不明朗,院方交代先將遺體送至太平間冷凍,等待驗屍。另一方面,丈夫後事也不能有所延誤,哭得昏天暗地的阿蓮,還必須打起精神來處理。

   

「先要找一位『師公』去車禍的現場招魂。」阿蓮的公婆過世得早,伯公是李家的大長輩,他的話不能不聽。招魂儀式,只能在晚上作,第二天傍晚,阿蓮跟著葬儀社的「師公」到了車禍現場舉行儀式,阿蓮燒著冥紙,望著「引魂幡」,聲聲喊著:「阿同,阿同!回家了,跟我回家啊!」她哭得淒厲而悲愴,聲枯力竭;即使到了現在,她還是不能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實。

   

招魂儀式進行了兩個多小時,將丈夫的「精魂」迎回,卻因死亡在外的理由,不能迎進家門。阿蓮在長輩的指導下,已在莊外設置了靈堂,將丈夫的靈位暫時供奉在那裡。

   

「為什麼連最後的一段時間他都不能回家呢?」阿蓮心理感到難過與不捨。葬儀社說:「這是為你家好!」而真正原因沒有說清楚。

   

阿蓮卻不這樣想,這幾年來,她與先生努力打拼,好不容易購置了一間屬於自己的家,在最後的時刻丈夫卻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中,使阿蓮覺得丈夫更加可憐。可是,年紀尚輕的她,面對家族的長者,卻不敢表達太多意見;只有哭,用哭來宣洩自己的無奈與苦恨。

   

接下來的殯葬儀式,讓阿蓮插不上手。長輩請來道士為先生舉辦喪事,一些繁縟習俗,讓阿蓮不知所以,最不可思議的是,道士說:「七月往生的人,家中門口必須吊一塊豬肉,來防止七月鬼門關好兄弟上門討食。」阿蓮只有照著做。

   

由於天氣燠熱,掛在門口的豬肉,不僅很快就發出惡臭的味道,第二天,還長出許多的蛆,使人覺得噁心。阿蓮很想將肉取下,卻被長輩阻止:「不行,這樣會害到整個家族!」阿蓮對於長輩的意見不敢違抗,承受著喪夫之痛的她,還要聽著別人的擺佈,心中有說不出的苦。

   

出殯的當天,阿蓮很想送先生到山頭,伴著他走完最後的一程,看著他入土為安,可是,她早早就被長輩告知:「自古以來,妻子不能送丈夫到山頭,除非她想再嫁!」這個說法,讓阿蓮聽了一臉茫然。望著靈車緩緩地開出去,阿蓮哭喊得聲音沙啞,全身沒有力氣,她真想自己就這樣哭死了,一起跟去……。

   

附文五、民間喪禮紀實之二—有錢人的身後事

作者:林家明 

   

「阿爸啊!你那這早就走了,放下我們,叫我們怎麼辦?阿爸……」孝女嘶聲的哭喊,劃破了整個社區的寧靜,也驚醒了好不容易入眠的我,「拜託,吵死人了!搞什麼東西嘛?」我暗罵著,揉著發疼發脹的太陽穴,下床走到窗邊往外瞧。只見鄰居蔡阿舍的葬儀隊伍已排了幾百公尺長,有鑼鼓隊、電子琴花車、五子哭墓團,加上披麻戴孝的眾親、隨行的朋友,正緩緩地、熱鬧地、聲勢浩大地往下葬的山頭移動。

   

沿路,大量的金銀紙不斷地拋向空中,隨風飛散在天,灑落在街上,「孝女白琴」大聲激動地用歌仔戲的哭調仔,唸著口白,悲述著對非親非故的「阿爸」思念之情。反觀蔡阿舍的親友,倒沒有這麼激動,或許是早已哭累了,有些人靜默的走著,有些人就不時地和左右,甚至前後的人交談,可能是趁此難得聚會,聯絡彼此的感情,同時也可以打發漫長的時間吧!

   

鑼鼓隊叮叮咚咚、鏗鏗鏘鏘地用力敲打,電子花車的妙齡女郎,載歌載舞地熱力演出,吸引了不少人、車的圍觀,妖嬈女郎的歌聲及扭動的身軀,讓圍觀的民眾幾乎忘了這是出殯不是廟會。如此熱鬧、荒謬的場景,早已沖淡了痛失親人的哀傷,這種台灣才有的「俗擱有力」送葬方式,或許也是一種台灣特有的經濟奇蹟吧!

   

「阿榮,你在看什麼,是阿舍伯出山,哇!擱灑那麼多金紙!」母親好奇地靠過來看,「有錢人就是有錢人,聽金嬸說,他們昨晚在燒『庫錢』,就燒了好幾個小時,那些『庫錢』和紙紮的大車子、大房子、衣服、人俑,堆起來好像一座山!在生時,榮華富貴就享用不了,連死也是那麼有錢、氣派,他去黃泉路上不怕無錢花囉!唉……。」母親略帶羨慕地嘆了口氣轉身出去。望著漸行漸遠的隊伍,除了滿地的銀紙、矯情的哭喊聲,找不到也聽不到一絲絲哀愁的氣氛,我不禁懷疑,如此喧囂,看似風光的葬禮儀式,真的對亡者有利嗎?這真是他所要的嗎?還是活人用來炫燿財富所祭出的儀式?

   

我常從國外的影片中看到他們對死亡的處理,是那麼的寧靜、莊嚴與神聖,沒有鑼鼓喧天、沒有造作的呼天喊地,只有親友們對亡者的思念獨白,在幽揚的音樂、溫暖的燭光中,陪亡者走完這人生的最後一段路。為什麼他們能,我們不能?

   

附文六、搶救最後一口氣—臨終的悲劇

記者陳于媯/台中報導 

   

成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趙可式,發現很多人,為了種種原因,堅持要求醫師使出「十八般武藝」,繼續急救明明只剩最後一口氣的親人,使得患者受盡痛苦,含恨以終。她昨天在台中市舉辦的「安寧療護傳愛志工培訓班」中,講了多起實例。趙可式說,有位七十三歲老太太得知自己罹患乳癌後,清楚交代後事,然後安心地接受治療。四年後,癌症復發,並轉移到肺臟、肝臟、腦部和骨骼。她自知來日無多,不但簽下不急救的意願書,並且交代兒孫在她往生之日,不要驚擾她,只需安心念佛,送她上西方極樂世界。沒想到老太太瀕臨死亡前,有個兒子聲稱在遺產問題尚未擺平,兄弟姊妹還沒取得共識前,醫師絕對不能讓她斷氣,否則就要控告醫師有醫療疏失,醫師只得依他之言「全力搶救」。經過多次電擊和心外按摩,這位老太太死前幾乎已被震得「粉身碎骨」。

   

另一位篤信天主教的八十九歲老人,樂天知命,七十歲那年就已經寫好「生前預立遺囑」,希望子女在他臨終前,不要給他插管開洞,讓他安詳的返回天國。然而,真的到了他病入膏肓,多種器官衰竭之際,子女擔心被鄰居批評不孝,同時為了讓住在美國的大哥,見老爸最後一面,硬是要求醫師救到底。趙醫師說,這名老人死前意識清楚,渾身沒穿衣褲,插了十幾根管子。他沒辦法說話,幾度要自行拔掉管子,護士只好綁住他的雙手,他又用腳踢表達心中的怨憤。由於扯掉導尿管造成血尿,護士又綁住他的雙腳。結果他被五花大綁地躺在加護病房,躺了兩星期,不斷流淚。最後長子總算趕回台灣,但是任憑所有子女聲聲呼喚,老人轉頭閉眼,硬是連看都不看,在無聲的抗議下,嚥下最後一口氣。

   

更離譜的是,有個老人已屆彌留狀態,子女請相士算命,相士說老人如果在某月某日前死亡,家道會衰敗,後人會貧窮,子女拜託醫師,無論如何不能讓老人死。結果,這名老人經過十幾次急救,光是強心針就打了一千多支,護士打到手軟,拖過相士講的那一天,子女終於同意醫護人員拔掉老人身上所有管子,讓他安息。

   

趙可式說,這種人間悲劇不是個案,全台各醫院每天都在上演著。有一名四十二歲婦人罹患卵巢癌,癌細胞嚴重擴散,她丈夫懇求醫師非得救她一命不可,因為三個孩子還小,不能沒有媽媽。當她呼吸停止時,醫師努力替她施行心肺復甦術,但急救無效。她丈夫進入病房一看,只見愛妻滿臉、滿枕頭都是血,嘴裡插了一根很粗的管子,口角沾著血,眼角的淚水,也沾溼了枕巾,他抱著妻子狂喊:「你們對她做了什麼?」當他獲悉是急救的結果,心中大慟,連連捶胸哀嚎說:「我對不起妳!我對不起妳!」

   

趙可式說,她每次看到這種情形就感慨萬千,甚至有的病人,根本就已經死了,只不過靠著人工呼吸器,胸部仍有起伏,其實腳底板早就出現屍斑,醫師往往宣佈死亡不到一小時,屍臭就透出來了。

   

她表示,這種人間悲劇可以說是四輸:(一)病人方面,不得善終。(二)家屬方面,事後愧疚。(三)醫師方面,在醫療糾紛的陰影下,無奈為之,違反了醫界倫理。(四)社會方面,每年因此耗費的健保資源,更是難以計數。這種惡質文化,還要讓它存在多久,值得國人深思。父母、配偶、子女等親人,都是至親,實難割捨,能救一定要救。可是無救了,卻硬要浪費資源,狠心讓親人受罪痛苦(因在加護病房,故親人幾乎看不到)。人要有慈悲心,但千萬別被愚心眛著良心。讓親人有一點最後的尊嚴吧!

 

第三章、往生助念

   

第一節、助念之意義

   

助念乃是憑藉大眾念佛之力,幫助臨終者或亡者,提起念佛之正念,使其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契相應,往生西方淨土。同時協助其家屬,遵依佛制,如理如法,料理喪事,方不致手足無措;並且愛語安慰家屬,不可過度悲傷,化哀慟為念佛,以盡孝思。助念之蓮友除了要具有利他的菩薩心腸外,還得瞭解六字洪名的由來與意義,及念佛之利益和往生淨土之道理;並且秉持正確之助念心態和方法,如此才能如理如法自利利人。

   

吾人現今所處,乃是五濁惡世,身心交煎,苦惱無量。宿有善根今入佛門者,聞法得知有一西方佛國,清淨快樂,光壽無量;世緣既盡,誰不思捨此娑婆穢土,往生彼極樂淨土?阿彌陀佛於無量劫前,為法藏比丘,於世自在王佛前,五劫思惟弘發四十八大願,不可思議兆載永劫廣修六度萬行,成就了依正莊嚴之極樂世界,成就了萬善萬德之六字洪名。其第十八願,誓言救度十方每一眾生,是故念佛必蒙彌陀救度,願生必得如來迎接。往生西方淨土,不但了辦生死,脫離輪迴,而且福慧圓滿,神通自在。

   

阿彌陀佛雖發第十八願,欲以名號攝盡十方眾生,然若無第十七願誓言諸佛稱揚弘傳,則本願名號不能廣布十方三世,利濟群萌。是故諸佛皆依第十七願力,出廣長舌相,共同證誠,念佛成佛,真實不虛。淨土法門之殊勝,乃在於此念佛是諸佛所同宣共揚的法門。本願學人乘彌陀願力,以凡夫之身,行諸佛度眾之佛事,為人助念,助人生西,圓成菩提,既符合上求下化的菩薩行,又形同諸佛化身,可謂人中芬陀利花,真佛弟子。故印光大師勸言:「凡修淨業者,當成全人之正念。」

   

凡人即將死亡,乃生命中最為微弱時刻,許多臨終者面對的不是求生或求死的問題,而是生命的未來在哪裡,生命的價值是什麼?此時,助念乃指引其焦慮迷茫的心靈能就路返鄉,回歸本來清淨快樂的西方家園。幫助一個即將墮落六道的人,出離生死苦海,化短暫為永恆,找到他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歸宿,使其一期的生命圓滿而無憾,豈不是對生命最極致的關懷!

   

第二節、助念之利益

   

佛法雖然深奧,其要不出因果二字,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緣果報,如影隨形。縱使父子至親,夫妻情深,業報自受,無能代者,故《華嚴經》言:「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吾人發心行助念之善因,必得助念之善果。緣飭終助念,不但利益亡者與其眷屬,而且自得現當二益:

   

一現在利益:為人助念,當下即是培己福德,增長善根,蓋彌陀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是故稱之,獲益非淺。又為人助念,當下即是弘通六字洪名,令未聞者得聞,已聞者薰習,必得彌陀如來,放光加持。又藉由助念因緣,明解臨終之種種利弊得失,增長閱歷,累積經驗,以為自身將來臨終前知所防患。又為人助念,最能切身體悟,世間虛幻,人命無常,藉此激發道心,精進用功念佛。又為人助念,親眼目睹亡者臉色紅潤,遺容安詳,身軟如棉,瑞相顯著,必然法喜充滿,增上念佛信心,將來自身面臨死亡,不會恐懼不安。故為人助念,助人生西,是感報彌陀恩德,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二當來利益:今日我為人助念,將來臨終之時,自然也會有人為我助念,因果使然。印光大師開示:「肯助人淨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報。」又因我助念而往生西方之菩薩,必定感恩圖報,他日我臨終時,此諸菩薩亦侍佛前來迎接我。又為人助念,結緣法寶,伺機方便引導喪家入門學佛,施行佛事,冥陽兩利,功德無量。

   

既有此等現當利益,是故,若聞有人臨終垂危,應當暫放世務,發心前往,安慰勸勉,為其助念。助念之殊勝,乃在名號之德用,能利濟一切凡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平生念佛為業者,雖然臨終病苦纏身,正念難起,但有善友助念之緣,扶持之力,自可一心稱念佛名,蒙佛慈悲攝受,蓮登九品。即令素未修淨業者,眾人異口同音,一句佛號,充塞於耳,隨念於心,亦得往生。乃至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地獄相現,倘心生懺悔,專稱佛名,亦得蒙佛接引,回歸蓮邦。

   

印光大師開示:「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茲舉《淨土聖賢錄三編》一例以為證明:

   

捨咒念佛

   

民國張珍午居士,旅日學醫,兼學密宗。後患腫病,業境現前,平日持咒靈驗,此時全不得力,乃轉而念佛,始業境消滅,遂屏醫藥,一心持名。其妻勸進飲食,則曰:「汝勿擾我,但助我念佛,並集道友助念,我今日行矣。」道友至,同聲助念,自亦隨聲朗念,尋結印念佛而逝。

   

按:臨終患病業相現前,平日持咒雖有靈驗,臨終全不得力,轉而念佛始業境消滅。可見,彌陀佛號,易行疾至,殊勝便利;六字洪名,滅罪消障,不可思議。誠如善導大師於《法事讚》言:「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何以念佛比持咒更能消滅罪業?以佛願力故,蓋佛號乃是彌陀之本願力,一念舉起,即有光明攝受之妙用,自有彌陀願力救度之運作。又集道友助念,自己隨聲朗念,得生淨土。故知,助念一法,時短功大,為佛弟子,當勤而行之!

   

第三節、助念之心態

   

助念是學佛修行之良好助緣,也是自行化他之菩薩行,然佛法本乎一心,倘若助念者,發心不正,知見邪倒,則功效不彰,福德薄少。常見之錯誤心態如下:

   

一、求臨終亦得人助念:許多參與助念蓮友,皆期待自身將來臨終,也能得人助念,此是有求之心,對待之法,以自利為出發點,應當捨棄。

   

二、不敢探視亡者遺容:初參與助念之蓮友,大多不敢瞻仰亡者,深怕被驚嚇到,此因視亡者為鬼魂,故內心產生恐懼。若將亡者視為菩薩,則懼怕之心,自然消失。

   

三、深怕孤魂野鬼沖煞:不明佛號威神力之人,雖口稱洪名,心中仍怕被鬼沖煞,此為不解名號真義,故信心薄弱,若能體悟名號本願義,自然無所顧忌。

   

四、要替亡者擔當罪業:不識佛法之人,妄言:「為人助念,使亡者往生西方,助念者要擔其未了罪業。」此種邪知,障人行道,危害甚深。其破除之道,乃依法不依人。

   

此外,擔心冤親債主找上,或亡者跟隨回家……等,皆是對阿彌陀佛沒信心所致。

   

本願念佛人之助念,應具下列正確心態:

   

一、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菩薩道行者,無非上求下化,發心幫助亡者念佛,使其得到彌陀的救度,此是菩提心之流露,亦是修行方法之一。

   

二、觀想自己,就是亡者:古詩云:「我見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試問自己若是亡者,能接受開示?能隨大眾念佛?能生淨土?

   

三、觀照無常,了悟生死:助念之時,容易啟發生必有死、會必有離之真理,此為亡者對助念者無常理趣之開示,應感謝亡者之教化警示。

   

四、宣揚本願,感報佛恩:為亡者稱念六字洪名,開示名號意義,勸勉回歸西方,就是宣揚本願教法之最佳時機,亦是感報彌陀救度之最好方法。

   

五、協助喪家,料理後事:一般而言,喪家失去親人,皆悲慟萬分,手足失措。藉由助念因緣,可以協助眷屬,遵依佛制,如法處理後事,此對喪家安定身心,莫大助益。 

此外,學習自己將來臨終之應對、促成亡者得遇彌陀救緣,隨緣方便引導喪家學佛……等,皆是助念應具之正確心態。

   

第四節、助念之重要

   

學佛以念佛為要,念佛以求生西方為要;欲求生西,以平生業成為要;無緣平生聞法念佛者,則以臨終淨念為要;自利既得,則以利他為要;利他以助人生西為要。助念一法,為一般人臨終時往生西方之最佳菩提增上緣,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乃十方眾生往生淨土之真因,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為阿彌陀佛本願之救度,故善導大師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一切善惡凡夫,臨命終時,若緣五欲六塵,則墮入三途六道;若緣六字洪名,則上生佛國淨土。是以助念法緣,對於吾輩凡夫,跳脫輪迴,了辦生死,成就大業,甚為重要。

   

然機有萬端,千差萬別,平生精進之大修行者,難行能行,難捨能捨,自行化他,福慧具足;於臨終時,預知時至,剎那之頃,自在往生,無人助念,亦無妨難。但一般人臨終之時,外在因色身四大分離,內在因死別牽腸掛肚,致使身心飽受極大痛苦。此時,恐其正念不起、願心不生,故須助之;且因病人心力孱弱,即令平日以念佛為事者,亦須仗人助念,方能相繼長念,更遑論素未念佛者!此時,若得善友開導,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蓮邦。

   

《觀經》下品下生者,一生造作五逆十惡之人,臨終之時,若無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試問:「逆惡之人,臨終若無善友助念之功,豈非必墮地獄?」由此可見,臨終法緣,善友助念,何其重要呀!

   

《地藏經》言,習惡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念佛菩薩名號,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試問:「習惡之人,臨終若無眷屬助念之功,豈非必墮地獄?」由此可見,臨終法緣,家人助念,何其重要呀!

   

以上為理證,茲舉一大陸助念生西實例,以作事證:

   

陜西—尚漢勝—往生紀實

   

二○○二年元月五日早上八時許,本願念佛蓮友尚春梅的丈夫,陜西興平國營五一四廠退休職工尚漢勝出外,於農村曠野心臟驟停猝死。直到中午十二時,才由過路人通知到家屬,送入醫院已無搶救餘地,遺體當即搬入太平間。下午二時,本願念佛蓮友陸續聚會太平間。掀開死者臉上蓋的帽子,大吃一驚,只見整個面部浮腫青灰,口唇周圍及雙耳紫黑,好像塗了墨一樣,這是因為臨終前心肌嚴重缺氧缺血所致。

   

尚漢勝平時對妻子念佛不睬不問,將佛法充其量只和求福報掛點勾,這時蓮友為其開示六道輪迴種種艱辛,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極樂淨土種種莊嚴,尤其是「稱佛名號,必得往生」的本願;提醒他生命已經結束,快快跟大家一起念佛,阿彌陀佛必來迎你!而後共同念佛。

   

六日中午,探其手指冰涼,指間尚能攏動,胳臂卻僵直。據親屬說,前一晚穿壽衣時已全身僵直了。但掀開死者蒙面的白紙,遺體面部已完全消腫,口唇周圍青黑褪盡,容色宛如生前,僅雙耳淤血猶在。大夥已感到念佛的不可思議,更熱切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清一色的女聲助念中,竟有好幾位蓮友,在不同時間,聽到來自遺體方向的輕微男聲念佛。後來的幾晚,尚春梅多次獨自在遺體旁對丈夫開示。這期間也有人說:「請寺院出家師父來做其他佛事,這樣體面些。」但尚春梅心有正見:「誰來也只能念佛,只有念佛才能往生。」

   

在佛號不斷的四天裡,尚漢勝的遺體日日都在發生不可思議的變化。九日送火葬場時,面容豐潤,微微泛紅,已超生前。抬屍時驚奇地發現,原先已僵直的肢體關節,竟變得柔軟可動。敞篷靈車裡,聽到來自四面八方鋪天蓋地般轟鳴的「南無阿彌陀佛」聲。

   

十一日火化,抽開冷藏櫃,大家都驚呆了!只見遺體面部紅潤飽滿,唇若塗脂,眉清目秀,額上皺紋全部消失,安詳舒展,微露笑意,大女兒尚秋蘭明知未交一百八十元的整容費,還一再疑惑地問:「是不是給爸爸化妝了?」春梅的三姐驚嘆:「怎麼這麼好看,像個新郎倌。」春梅本人說:「他一輩子也沒有這樣漂亮過,臉比生前白,兩頰紅撲撲,像春天開的桃花色。真後悔沒叫大家都看看,沒帶相機拍下來。」遺體上火化爐輸送帶時,觸摸到皮肉鬆軟潤澤,富有彈性,全身關節筋絡靈活,可隨意擺臥姿。

   

上慧下淨法師說得好:「凡庸之人,百聞不如一見,往往聽經好幾年,不如一感應事跡的啟信。」這次助念因緣殊勝,不但亡靈得益,顯現瑞相為證,其兒女、至親、故舊好友全服了,皆生起念佛求生淨土的願望,有些人已經佛號不離口了。參加助念的蓮友也無不受到啟發,感歎不已。尚春梅更是激動地說:「漢勝成了教育我的菩薩,我本也知道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救度沒有條件,但竟然這麼簡單、容易!他生前愚痴,不肯念佛,誰知死後竟有這樣殊勝的因緣,不白在人間走一遭。」

   

事後,楊艾菊就自己親眼所見死者面容逐漸變化一事,請教了心血管專家張學慈教授,得到的回答是:「是嗎?不可能吧!人死後血液循環已完全停止,怎麼可能呢?」助念,的確是一件利人利己的殊勝之舉,也和平時逢緣觸境、見縫插針勸人念佛一樣,乘無礙光明,把彌陀慈父普緣普救的大悲願心,萬德洪名送入一切有緣眾生的心底。

   

陜西興平—楊艾菊、尚春梅、尚芳蓮十餘位蓮友共述 

王曼筠記 

二○○二年元月二十日 

   

按:試問尚漢勝若無家人、蓮友助念開示之功,僵直之身軀何以能變得酥軟,遺容何以能轉惡相為瑞相?彌陀救度,無機不攝;佛號功德,不可思議。由此可見,臨終死後,助念開示,何其重要呀!

   

第五節、助念之時機

   

助念乃是幫助臨終者或亡者提起淨念,求生西方,故應於臨終者意識清醒時為之,最有效果,不必待其斷氣,方行助念。但若太早助念,臨終者精神猶旺,尚不致垂危,則助念人力,恐怕耗用過多,不敷調遣。因此,應於血壓降低、脈動快速、心跳薄弱、呼吸急促、瞳孔無神、臉色蒼白等臨終現象出現時為之。

   

除了專業之醫師外,一般人不易判斷臨終者是否即將死亡,較可靠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業障是否現前。大凡人之將死時,身上之陽氣會日漸衰弱,陰氣會愈來愈重,宿世之冤親債主會找上門,故而容易發生陰境現前的情景,此時即應趕緊為其念佛,排除障難,助其善終,往生安養。

   

根據《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記載,人在臨終時所顯現之諸多現象,即可預知其來世將投生之處。若觀察是輪迴六道之徵兆,應立刻念佛,轉其心念,並適時勸慰其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此經記載,臨終時投生六道的各種現象為:

   

一、即將墮落地獄道之人,臨終時有十五種現象:

   

(1)對丈夫、妻子等男女眷屬惡眼瞻視。(2)舉起雙手撫摸虛空。(3)不隨順善知識教導。(4)悲號、啼叫、哭泣、嗚咽、流淚。(5)大小便溺不能自禁,不知不覺。(6)閉眼無法張開。(7)時常遮覆頭臉。(8)側臥飲食。(9)身體和嘴巴發臭。(10)腳部和膝蓋發抖。(11)鼻樑歪一邊。(12)左眼跳動。(13)兩眼變紅。(14)趴著睡覺。(15)踡跼身子,左脅著地而臥。

   

二、即將墮落餓鬼道之人,臨終時有八種現象:

   

(1)喜歡舐嘴唇。(2)身熱如火。(3)時常擔心饑餓和口渴,喜歡談論飲食。(4)張開嘴巴而無法閉合。(5)兩眼乾枯,宛如鵰鳥和孔雀。(6)無有小便,大便遺漏。(7)右膝蓋先變冷。(8)右手經常握拳。

   

三、即將墮落畜生道之人,臨終時有五種現象:

   

(1)愛戀妻子,貪視不捨。(2)彎曲手腳和手指。(3)全身流汗。(4)發出粗澀的聲音。(5)嚼食嘴巴的泡沫。

   

四、即將投生人道之人,臨終時有十種現象:

   

(1)臨終產生善念,如柔軟心、福德心、微妙心、歡喜心、發起心、無憂心。(2)身無痛苦。(3)稍微能說話,一心憶念父母。(4)對妻子兒女生憐憫心,像平常一樣瞻視眷屬,沒有明顯的貪愛和憎恨,想聽到兄弟、姐妹、親戚的姓名。(5)對於善惡心裡不錯亂。(6)心地正直,沒有諂誑。(7)知道父母、親友和眷屬善護念我。(8)見自己所經營的事業和家庭,心生讚歎。(9)告訴家屬藏匿財寶的地方,並且叫他們取出財寶。(10)對佛法僧起清淨信心,歸敬三寶,口唸: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即將昇天之人,臨終時有十種現象:

   

(1)起憐憫心。(2)起善心。(3)起歡喜心。(4)正念現前。(5)無諸臭穢。(6)鼻樑不歪斜。(7)心無瞋怒。(8)對家中財寶、妻子、眷屬,心不愛戀。(9)眼色清淨。(10)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接我。

   

六、即將往生淨土之人,臨終時有十種瑞相:

   

(1)心不顛倒。(2)預知時至。(3)淨念不失。(4)洗漱更衣。(5)自能念佛。(6)端坐合掌。(7)異香滿室。(8)光明照身。(9)天樂鳴空。(10)說偈勵眾。 

第六節、應備之物品

   

助念除了為亡者念佛,助其往生淨土外,還可藉此因緣,教化家屬佛制之喪葬禮儀,淨化陋劣的葬儀風俗,並可藉此引導家屬,進入佛門,學佛修行,故應帶齊下列物品,充分發揮冥陽兩利的功效:

   

一家屬應備物品:香案、黃布、臥香爐、蓮花燈、四果、供杯、米筒、蠟燭、椅子。

   

二蓮友應備物品:西方三聖像、往生被、金光明沙、引磬、念佛機、四色蓮花燈、精油、助念通告、迴向文、延長線、擴音器、照相機、錄影機、經書法寶。

   

[1]設置臨時佛堂:桌子一張,上鋪黃布,置西方三聖像,高度以不低於腰部為宜,方位以病者得見為原則,不拘何方,有佛像即為西方,但病者之腳不可朝佛像。左右擺蓮花燈一對,中置臥香爐、清水一杯、鮮花、水果等。

   

[2]張貼助念通告:將助念通告及迴向文(如附件一),張貼於顯眼處,以令素未參加助念之親友,知悉助念應遵守事項,並共同參與念佛及迴向。

   

第七節、法器之使用

   

法器乃修道之資具,種類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各異。使用時機,端視各類法會、佛事意義而定。一般常用者,無非大磬、引磬、地鐘、鼓、木魚、鐃鈸、鐺子、鉿子等。其使用之利益,《經》言:「洪鐘震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

   

根據《佛祖統紀》第三十三卷記載,智者大師臨終時,語維那言:「人命終時,得聞鐘磬,增其正念,惟長惟久,氣盡為期。」又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云:「若終亡者,打無常磬。」又《增一阿含經》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又《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又《付法藏傳》卷五云:「古月支國王,因與安息國戰,罽賓王殺人九億,死作千頭魚,劍輪遶身,隨斫隨生,有羅漢充維那,依時打鐘,聞聲之時,劍輪住空,遣信白令長打,過七日已,受苦即止。」又《高僧傳》云:「有一亡者,通夢其妻曰:『我病死,生於地獄,幸賴禪定寺僧智興鳴鐘,響震幽冥,同受苦者,一時解脫。』」

   

南唐先主,因為殺害降人,死後被囚禁陰獄,唯有聽聞鐘聲,則暫息其苦。有入冥者見之,將此事呈報後主,後主乃為其造一口鐘於清涼寺,其上鐫云:「薦孝高皇帝,脫幽出厄。」此為鐘聲利生之近證。

   

助念時,應使用何種法器,印光大師與弘一大師主張不同。印光大師說:「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弘一大師說:「以余經驗,神經衰弱者,病時甚畏引磬及小木魚聲,因聲尖銳,刺激神經,反令心神不寧,儘用音聲助念,最為妥當。或改為大鐘磬、大木魚,其聲宏壯,能起肅敬之念。」

   

二師之說,各有其理,印光大師就尋常病況而概論,弘一大師就臨終重病而別言。以信願臨終關懷之經驗,確實有重病者不喜聽聞引磬聲,只想單聞口念聲,然此種情形並不多見。故使用引磬或木魚,或大鐘磬、大木魚,此無定法,可預先詢問病人。乃至如來果號,念快或慢,念四字或六字,念台語或國語,應隨其平日習慣,萬勿固執。若病人已斷氣,家屬不知,無從詢問,則依大眾平常之念法即可。

   

第八節、助念至何時

   

一般而言,亡者自斷氣後,應持續助念至少八小時,使其第七、八識在清淨的佛號聲中,安詳離體。絕大部分人死後,第七、八識在三、四個小時內即會離體;但有極少數人死後八小時,甚至十二小時,尚未離體。為確保無虞,助念應八小時以上,乃至十六小時,甚至廿四小時更佳。最正確者為助念至遺體冰冷,毫無體溫,方表神識已完全脫離。若未足十六至廿四小時,即倉促入殮蓋棺,倘有回陽現象,豈非於無知之下,置人於死地。曾有死後多年撿骨時,駭然發現屍骨俯臥著,此即因亡者回陽時掙扎所致。為避免此種悲劇發生,切勿急忙蓋棺、安葬。

   

亡者自斷氣後,遺體未冷透之前,不論蓮友或家屬,不可為探知最後餘溫在何處,而隨意探摸遺體。只須一心念佛,自能感召佛光攝受,引導亡靈神識自頂門而出,乘上蓮台,隨佛生西。又亡者雖死後廿四小時,念佛不斷,柔軟如生,臉色慈祥,面帶微笑,瑞相感應,證驗往生。但家屬仍應七七日內,每天念佛,助其品位高升,早證菩提。

   

第九節、助念時須知

   

為人助念乃菩提心之流露,上符諸佛悲愍眾生之心,下契凡夫福慧雙修之旨,若能建立正確態度,注意行事準則,如理如法,依教奉行,必能成效卓著,事半功倍。下列各項要點,助念者須如實認知,切實而行:

   

[1]助念貴在心誠,心誠則亡者易受感召,念佛生西,是故蓮友須主敬存誠,神情莊重;心若不誠,或胡思亂想,或昏沉掉舉,或敷衍了事,則難收實效,事倍功半也。故助念時,應視亡者如親人,與孝眷同感哀思。

   

[2]助念乃是發心為亡者念佛,固然重要;但教導家屬每天為亡親念佛,更為重要。故助念時,除攜帶助念用品外,應兼帶經書法寶,贈送喪家,尤以本書及相關類書為要。

   

[3]發心助念,立意雖嘉,但應預先徵得亡者家屬首肯;且助念為神聖之佛事,故理應以家屬虔誠前來道場申請(如附件七)為主。倘若蓮友自動前往,家屬態度惡劣,堅拒配合,則難收助念實效。

   

[4]助念前,應先茹素,切勿食蔥、蒜等五辛,以免臭穢,天仙遠離,蓮友嫌棄,惡鬼舐唇;且易令亡者昏沉,失去正念。《楞嚴經》言:「此五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

   

[5]蓮友到達喪家時,應先面見戶長,由其帶領入內,以免有物品遺失時,遭到嫌疑。

   

[6]先到喪家的蓮友,在尚未助念前,不可談天說笑、散心雜話,應安慰亡者家屬,或教導佛制喪禮,或靜默念佛等候。

   

[7]助念前,應注意亡者是否有傳染病、惡臭、屍毒?若有,應將往生被蓋住頭部,四周圍以布幔,屋內空氣保持暢通,點燃沉香或精油消除氣味;蓮友則在布幔外或室外,進行助念。

   

[8]助念時,敲打引磬切勿過於大聲,恐磬聲尖銳,刺激亡者神識。又念佛聲不可過快過慢,過高過低,須不急不徐,平和而念。一般而言,四字佛號,一字一秒,最為適宜。

   

[9]一次助念人數不宜太多,多則人聲吵雜,座位不夠,又喪家招呼,應接不暇,反礙念佛。故應視喪家環境與人力,適時調整助念人數;一般而言,每次助念十人以內即可,人多輪班,延長時間,反而更有利亡者。

   

[10]助念時,應該專心一致,關閉手機;不可打瞌睡,並避免咳嗽、打噴嚏或其他雜音,以免亡者遭受干擾,失去正念。

   

[11]助念時,應口稱佛號,心緣佛境,觀想亡者蒙受佛光注照,蓮台來迎。

   

[12]助念時,倘若擔心目睹亡者遺容而受到驚嚇,可一心注視佛像念佛,自可調整心情。

   

[13]助念時,喪家所備茶水,可以飲用,但三餐應自行解決,不可增添喪家困擾。

   

[14]助念時,應穿著海青或團體居士服,以求整齊劃一,莊嚴肅穆。女眾尤不可穿著暴露,短裙短褲,衣衫鮮紅,穿金戴銀,此易令亡者生起不受尊重之感。

   

[15]助念完,喪家結緣之毛巾、肥皂或任何結緣品,皆不可接受;尤其絕對不可收受紅包,孝眷若願為亡者供養三寶、印經建寺,作諸功德,請其自行送達寺院,以免啟人疑謗。

   

[16]助念完,若見亡者現出瑞相,經喪家同意後,可拍照存證,啟人信佛。

   

第十節、助念之程序

   

助念乃幫助亡者在呼吸停止的前後,將神識由迷茫、昏昧、徬徨之中,導向清淨、解脫、光明的佛國,這是傾全力急救亡者免於墮入三途六道的神聖任務。所以凡是能達成此任務,不論誦經、念佛、持咒、拜願、禮懺,任何佛事儀軌,都值得嘉許與讚歎。佛法的可貴之處,就是有許多不同的方式可以超度亡靈,然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則諄諄教誨;凡保病、薦亡、助念、做佛事,皆以念佛最為有益,蓋因念佛容易,人人會念,而且乘佛願力,必得往生,此乃十方諸佛所證誠讚歎者。

   

一般而言,助念儀軌,不論顯密,無非是唱讚、誦經、持咒、念佛、迴向、三歸。或繁或簡,無有定法;因時因地,隨人運用。今謹遵印祖之教,以本願念佛法門,對冥陽二眾,略作生死教化,大概程序略分為二:一、斷氣至廿四小時之助念。二、斷氣廿四小時後之助念。簡述如後:

   

一、斷氣至廿四小時之助念程序:

   

病人若臨終或剛斷氣,此時乃上升下沉之關鍵,故應把握時間,一開始便舉六字洪名直下念去,先到的蓮友先念,念至有人接班方可離去。此時開示應簡單扼要,能令亡者生起正念,願生淨土,即達到目的。(可參考本書第四章開示範例,唯將範例中每一小段之念佛十聲,加長為念佛二十分鐘),自斷氣後八小時內,務必佛號不斷,念至廿四小時更佳,故蓮友與家屬,應善加調配,分班輪流助念。換班時要注意聲音整齊,不可忽快忽慢,高低起伏,也不可悲戚或急躁,以柔和清悅之音,輕輕地念,使病人或臨終者,能在安詳、恬靜下往生。引磬也要輕柔地敲,不可太過大聲尖銳,反而影響亡者。

   

二、斷氣廿四小時後之助念程序:

   

亡者斷氣廿四小時後,家屬前段的後事處理,暫時告一段落,此後守靈期間,時間較為充裕,故助念方式,或可略作調整。若欲誦經、拜懺、持咒……等,此時可以為之。以下專以念佛之程序,提供參考:

   

一、助念之前:

   

[1]先到喪家之蓮友,應向佛菩薩三問訊、亡靈一問訊,然後靜坐念佛,等候其他蓮友,或幫忙擺設蓮花燈、麥克風、椅子,行事動作宜輕聲細語。

   

[2]申請助念之蓮友,應引見開示者或帶領者認識喪家孝眷,並了解狀況,如:(1)探視亡者遺容。(2)瞭解喪葬方式。(3)亡者是否蓋上往生被?(4)祭拜亡者用素食或葷食?(5)家屬是否為亡者拜腳尾飯、燒冥紙、燒往生錢、摺紙蓮花等?

   

[3]開示者或帶領者應向孝眷說明助念的意義,並勸勉依佛制喪禮處理後事,如:(1)設置西方三聖像。(2)家屬排班念佛。(3)不要燒冥紙、往生錢。(4)不可祭拜葷食。(5)安葬方式宜採火葬。(6)亡者遺骨進塔。(7)禮請如法出家人做佛事。(8)家屬七七日內應茹素念佛。(9)若已婚者分房為宜。(10)佛前靈前每天早晚各供六菜一飯、四果、香、花、燭、茶水。(11)靈桌應保持整潔。(12)不可在靈前喝酒、打麻將、玩牌等。(13)親友弔唁,不可祭拜菸、酒、檳榔。(14)入殮以衛生紙代替冥紙。

   

[4]若孝眷依民間習俗祭拜腳尾飯、燒冥紙、摺紙蓮花,應適時勸導(請參閱本章附文一、二、三),勸導時語氣要溫和、態度要誠懇、說話要圓融,千萬不可未經孝眷同意,即任意將腳尾飯拿走,徒啟爭端。孝眷若無法接受禁燒冥紙、往生錢,則請其於助念時,暫勿焚燒,以免影響助念。

   

[5]假若亡者未蓋往生被,如果孝眷能接受,就幫亡者蓋上,並說明往生被是免費結緣的,說明如下:「你們的亡親若能夠蓋到往生被,是很大的福報,因為在清朝,往生被是皇帝賞賜給生平勞苦功高的大臣,感念他為國家百姓的付出,或是王公貴族才能蓋到的,這是榮耀的象徵。而且往生被上印有法輪、咒語和佛號,具有佛陀加持力,只要一蓋上,阿彌陀佛自然會放光攝受你們的亡親,使他身心自在,往生無障礙。」

   

[6]如果往生被是蓋在冰櫃上面,此時開示者或帶領者,應向孝眷說明往生被的意義與土葬及火葬的使用方法。孝眷同意蓋在亡者身上,俟起腔念佛後,向亡者一問訊,此時請孝眷及蓮友合力幫忙,將冰櫃的鐵盒拉出約三分之二,動作要慢、要輕,不能拉的太出來,免得鐵盒掉下來。然後輕輕的將往生被蓋在亡者身上,蓋好後將鐵盒推回,將冰櫃恢復原位,再向亡者一問訊,處理過程,心中默念佛號。

   

[7]開示者或帶領者應向家屬說明:「現在我們為你們的亡親念佛的目的,是要使他離苦得樂,幫助他提起正念跟隨大眾念佛,使他蒙受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西方。你們家屬若虔誠配合,助念的效果就會很好,因為你們都是他的至親眷屬,亡靈很容易感受到你們的孝心,因而念佛。所以現在最要緊的就是幫他念佛,其他較不重要的事情,你們暫時先放下。請你們家屬指派一人代表,在靈前招呼前來弔唁的親友,其餘一起跟著蓮友念佛,不可隨意走動;並請將電話線拔掉、手機關閉,這樣才不會干擾助念和開示,影響亡靈念佛和聞法。」

   

二、助念之中:

   

[1]開示者或帶領者集合蓮友、家屬於靈前,以虔誠之心禮佛。首先,請家屬點三柱香,孝眷三人代表,由長子向佛菩薩敬白曰:「弟子○○(敬白者名)虔誠恭請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大慈大悲,不違本誓,放光接引我的○○(稱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點三柱香,仍是孝眷三人代表,由長子向亡靈啟稟曰:「○○(稱謂),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蓮友,發心來為您念佛,請您至誠懇切跟我們與蓮友一起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若來接引,請立即隨佛菩薩往生極樂世界。此時,我們唯有念佛來報答您對我們的親恩,能助您往生西方,成就佛道,我們也深感無比的光榮。」上香過後,以引磬帶領亡者家屬先禮佛三拜,再向亡靈一問訊。申請助念的蓮友,應在旁教導家屬問訊、拜佛的禮儀。開示者或帶領者帶領說:「大眾請合掌,向佛菩薩行三問訊禮,家屬就地禮佛三拜(口令由開示者或帶領者發號,其他蓮友靜默聽令),向亡靈一問訊。」

   

[2]開示者或帶領者請家屬坐亡者身邊,蓮友坐家屬後面,彼此距離越近越好,念起佛號,較能聚聲,整齊莊嚴。大眾坐定後,開示者或帶領者起腔,帶領大眾開始念佛,約數分鐘後,蓮友一人接著以引磬帶念。此時,開示者起身,請平時和亡者生活在一起、對亡者生平狀況最了解之家屬,至一靜處,詢問亡者生平事蹟,以備開示之用。生平事蹟問得越詳細越好,問完寫好後,開示者坐回原位,大眾念佛約半小時後,開示者剎板開示。開示者帶領大眾請聖說:「大眾請起立,請合掌,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大眾請放掌,請坐。」此時,開示者示意家屬一人,恭持阿彌陀佛接引像,令亡者瞻視。開示時間的長短,由開示者掌控(開示內容可參考第四章開示範例),蓮友應觀想自己即是亡者,開示者乃是為我而說,故應恭敬聆聽,作往生想;切不可隨意走動,交頭接耳,或催促暗示開示者儘快結束。開示完後,蓮友接著以引磬帶念。助念開示的時間大約二小時,即將結束時,再由開示者接著帶念,約數分鐘後,剎板迴向。

   

三、助念之後:

   

[1]剎板後,開示者帶領大眾迴向:「大眾請起立,現在將大家所稱念的這句名號的無上真實功德,要迴向給亡靈○○○您。名號的無上功德,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所修成的,藉著大家稱念的因緣,要迴施給您,希望您一心領受,必能蒙佛救度。大眾請合掌,願以阿彌陀佛真實功德,迴向佛子○○○,迴向亡靈的冤親債主,(若在殯儀館,加上迴向一切有緣聽聞佛號的眾生),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向亡靈一問訊,請家屬與蓮友到靈前禮佛謝恩。」

   

[2]大眾至靈前集合後,開示者或帶領者叮嚀說:「今晚為亡靈助念,就到此圓滿結束,感謝你們家屬給予我們殊勝的法緣,與亡靈一起聆聽彌陀的呼喚,一起感念佛恩佛德,也給予我們修福積德的機會。希望藉此助念因緣,讓你們家屬明瞭為亡靈念佛就是盡最大的孝,也是處理喪事中最重要的一環,切記!你們家屬一定要每日輪流念佛。助念圓滿了,讓我們一起感謝佛菩薩的恩德,大眾請合掌,向佛菩薩行三問訊禮,家屬就地禮佛三拜,向亡靈一問訊。請家屬面向蓮友,感謝蓮友一問訊。」

   

第十一節、金光明沙用法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灌頂真言成就品》言:「若諸眾生,具造十惡、五逆、四重諸罪,猶如微塵滿斯世界,身壞命終墮諸惡道,以是真言加持土沙一百八遍,尸陀林中散亡者屍骸上,或散墓上,遇皆散之,彼所亡者,若地獄中,若餓鬼中,若修羅中,若傍生中,以一切不空如來、不空毘盧遮那如來真實本願大灌頂光真言神通威力,加持土沙之力,應時即得光明,及身除諸罪報,捨所苦身,往於西方極樂國土,蓮華化生,乃至菩提更不墮落。」故知,金光明沙係持「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所加持之土沙。藉由咒力光明攝受亡者,消除罪報,往生西方。

   

使用分量:每次約一指甲之量即可,以其所重者在加持力大小,而非分量多寡。

   

使用方法:

   

一、生者:將金光明沙裝好,隨身佩掛,消災延壽,袪病除魔,滅罪除障,平安吉祥。

   

二、病者:將金光明沙放置病人上衣口袋,輕病速癒,重病不受冤親債主之搔擾。

   

三、臨終:撒在病人心窩處,乘毘盧遮那佛神力,超越三界,往生蓮邦。

   

四、亡者:撒在眉間額頭、咽喉、心窩三處,表示消除亡者身口意罪障。撒放時,不必塗抹膠水,避免觸動遺體故。若因淨身換衣而脫落,可立即再度撒上。

   

1、土葬:未蓋棺時,撒於亡者額、喉、心三處;已蓋棺後,則依額、喉、心三處位置,撒於棺木之上,先用膠水抹於棺木上,再撒上。已下葬後,則依額、喉、心三處位置,撒於墓上。

   

2、火葬:火化前,依法撒於亡者額、喉、心三處。火化後,撿骨畢,骨灰入甕,再撒於骨灰上。

   

五、畜生:若臨終或死亡,撒在眉間額頭、咽喉、心窩三處,助其超脫。

   

六、墳墓:清明掃墓時,將金光明沙撒在墳墓上,非墓碑上。

   

以上,撒放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真言」。

   

第十二節、往生被之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羅尼經被,披閱《藏經》,並無記載,其來源乃明季密宗盛行,金剛上師為慈悲救世故,集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書於布帛,持咒加持,使其具有不可思議威神力。將此被覆蓋亡者遺體,能令其滅罪除障。陰間眾生見之為一片光明,可免亡者遭宿世冤家、魔障損惱。此物雖極珍貴,然當時市井並無流通,李炳南老居士曾言:「此被或由藏地傳入,但知於前清時代,二品以上王公大臣命終之後,由朝廷敕賜,而普通官民不得擅用,今則無禁矣!」陀羅尼之真實境界,字字句句皆為諸佛無相法身,唯佛與佛能知,然其威神力,則可普被眾生。

   

使用方法:書有「南無阿彌陀佛」之字樣者在上,一般而言,只須蓋至胸部即可,若亡者死相難看,或蚊蟲搔擾,則連頭覆蓋。八小時內,不可隨意掀開往生被,探視亡者面相,以防誤觸亡者遺體,令其痛苦,失卻正念。市面流通之蓮花被,並無加持力,僅為美觀而已,若家屬堅持欲蓋,可在其上加蓋往生被。

   

一、土葬:

   

1、臨終者生命垂危時,即可覆蓋身上。

   

2、經廿四小時助念圓滿,欲為亡者沐浴更衣時,將被收起,待淨身後再蓋上。

   

3、入殮時,將往生被蓋在亡者身上,隨棺下葬。

   

二、火葬:

   

1、臨終者生命垂危時,即可覆蓋身上。

   

2、經廿四小時助念圓滿,欲為亡者沐浴更衣時,將被收起,待淨身後再蓋上。

   

3、欲蓋棺或火化時,須將往生被收起摺好,待遺體焚化之後,骨灰冷卻,撿入甕中,撒下金光明沙,將往生被摺好放置骨灰上,再封上蓋子。

   

4、往生被上印有咒輪、佛號,故不可焚燬。大凡一切經文、咒語、佛號、佛像,皆是佛陀之法身舍利,恭敬受持,則有功德,恣意毀壞,則遭罪報。若沾染血跡,方可以恭敬心火化,火化時應邊念佛號。

   

附文一、勸導亡者家屬勿拜腳尾飯

   

為人子女若要表示對亡親的孝心,應該在每天早上十一點前、下午五點後,準備豐盛的素齋飯菜水果,以六菜、一飯、四果孝養他,孝親視如親在;並且佛前午供,敬佛視如佛在。敬拜飯菜水果時,以先敬佛後孝親為原則,敬拜約半小時,即可收起,如同我們日常用餐一樣。

   

拜腳尾飯之俗,周朝《士喪禮》、宋朝《文公家禮》即已記載,有置於頭部地上,亦有奠於腳尾地上。人死之後,首次之奠祭,名為「始死奠」,亦稱「腳尾飯」。因喪親事起倉促,故所備奠物不豐,僅以白飯一碗、鴨蛋一枚,中插筷子一雙供祭。民俗家林衡道言:「在福建各地,大戶人家病人一死,立刻就備桌豐盛的酒席供祭,供腳尾飯是在辦不起酒席的小戶人家的變通辦法。」

   

現今飯店餐館林立,豐盛菜餚隨處可買,就算窮人,也有能力奉食亡親六菜一飯。若你們以豐盛的素菜,虔誠供養佛菩薩及亡靈,自然就有施食的福報,且善盡人子孝道。

   

或問:亡親生前既未吃素,死後祭拜蔬果素齋,恐難接受?

   

答曰:喪事祭拜,千萬不可用葷食,以免障礙亡者之善根,無法得生淨土。一切葷腥食物,無非眾生肉,食之,失慈悲心,橫結惡緣,徒增罪業。世人無知,沿習陋規,欲求福德,殺生祭祀,殊不知求福反禍,焉有造惡因得善果之理?

   

夫一切眾生,與我同生於天地之間,同賦血肉之身,同稟知覺之性,同知趨吉避凶,貪生怕死。況佛經常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皆於無量劫來,彼此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同經又言:「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又《楞嚴經》言:「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命終必沉生死苦海。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天地有好生之德,何得欲奉祀亡親,而不念彼等眾生受諸殺害之苦,及負宿世互為親屬之大恩也。

   

《地藏經》言:「閻浮提眾生,臨終之日,慎勿殺害,及造惡緣,拜祭鬼神,求諸魍魎。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亡者此時此刻,正需要念佛滅罪,往生淨土,助其解脫,猶恐不及;豈可再加諸業障,促其墮落?同經又言:「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故知,供奉素齋,不但有益亡親,生者亦自利。奉祀亡親,蔬食素齋豈無甘旨之味,而必須腥羶肉食,以陷亡親於生生世世被殺,以償受我們孝養之怨債乎?

   

附文二、勸導亡者家屬勿燒紙錢

   

一般民情風俗焚燒紙錢,乃是陽上眷屬深怕去世的親人冥路暗淡,為求得亡親去路順利,故焚化紙錢擬作買路費,或作前往地府通關過橋之資,目的無非希望有錢可用。甚至有燒紙房子擬供住宿、燒紙車子擬供代步、燒紙傭人擬供差遣……等,這雖是一份孝心,設想周到,但無益於亡者,反而污染空氣浪費金錢,況且陰間不用紙錢。就算陰間通行冥幣,燒給亡親豈不促其墮落地獄?須知,凡有金錢流通之處,必生鬥亂、殺害、仇視等痛苦,因財物令人起諸分別,貧富貴賤於焉而生。孝子豈可置亡親於痛苦境地中?

   

紙張的由來乃是漢和帝元興元年(西元一○五年),蔡倫用樹皮、麻頭和破布等作材料,發明造紙術,從此廣被利用,稱為「蔡侯紙」。蔡倫之發明是世界最早發明造紙的記錄。直到隋煬帝大業元年(西元六○五年),在阿拉伯的麥加,才用到由中國輸入的紙。民間傳說,蔡倫發明造紙術,因普遍傳授製法,以致生產過剩。蔡倫於是打造紙錢,詐死於無底棺,由其妻趁無人時,送予飲食,又連燒紙錢三晝夜,繼而向鄰舍偽稱:「人死燒紙錢,可買通閻王,活命還陽。」三日後,蔡倫復活,並告世人其所以能死而復活,即不斷焚燒紙錢。此計奏效,愚民信以為真,故沿襲至今。此為古人促銷之詭計,今人豈可被古人之伎倆所欺?另有一說,焚燒紙錢習俗,始自唐朝。根據志磐《佛祖統紀》第三十三卷記載,唐代以前無紙錢為用,自唐明皇之祠祭使王璵,盛行此法。志磐引《事祖》云:「自漢世,葬者有瘞錢,後世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王璵乃用之以禳祓。」意即自漢朝以來,死者下葬須以錢幣與死人同葬,後人覺得用真幣太可惜,遂以紙剪成錢狀,以火燒給鬼用,到了王璵,便做消災祈福之祭祀用途。

   

紙張既發明於漢朝蔡倫,漢朝之前的人,無紙可燒,陰間無有冥幣通行,豈非人人死後皆成窮鬼?又西方國家民情風俗不燒冥紙,豈不個個死後亦皆成窮鬼?有智之士,應破除迷信,移風易俗。若能善用錢財做功德,以亡者名義造橋鋪路、扶弱濟貧、印送經書、修建寺院、供養三寶,則能使亡者蒙受利益。我們也希望你們的亡親能夠富足樂利,所以建議你們以正確的方法盡孝,真正的孝道就是為亡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使其往生西方,獲得真實的大富大貴,這才是大孝的具體表現。

   

附文三、勸導亡者家屬勿燒紙蓮花

   

蓮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的願力就是六字洪名,此界因地任何人一念佛名,西方果地七寶蓮池便有一蓮生,因果同時。所以亡者一念佛,就能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受、蓮台來迎,這是真實的蓮花,必定往生。以紙摺成的蓮花,雖印有往生咒,俗稱「往生錢」,但這是虛假的蓮花,不能往生。如果燒往生錢就能使亡者往生西方,釋迦如來何必一生講經說法,勸勉我們念佛修行?況且未有紙蓮花之前,已有無數古今緇素大德念佛往生西方了,光是《淨土聖賢錄》所記載往生者,就有千餘位,其他往生傳所記載者,則不勝枚舉。

   

咒語、佛號、經文都是佛陀的法身舍利,是世尊金口所說的真理,我們依教奉行,如實修持,就能現前消災免難、增福延壽,當來往生西方、畢竟成佛。持誦咒語,稱念佛號,研讀經文,就是依教奉行,如實修持。焚燒往生錢、紙蓮花,是破壞佛法的行為,如同毀佛像、燒佛經一樣,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

   

印光大師開示:「世人每以往生咒寫作圓形,刻而印之,名曰往生錢,多有焚之以濟孤魂者。光緒十六年,光在北京龍泉寺,於清晨至三門外,見其夜間放燄口,所燒之紙及錫箔灰中,有二寸厚一疊往生錢,只燒了半邊,儻非我見,則佣人打掃,恐一同掃於垃圾中矣!是知燒此神咒之過,無處不有也。」

   

由此可見,印祖也反對焚燒往生錢,蓋燒之有過,而且為亡靈而燒,故罪及亡靈,愛之反成害之,你們忍心讓亡親來承受苦報嗎?因此不要再摺再燒了,請葬儀社處理,輪流專心念佛,才是真正幫助亡親離苦得樂,解脫成佛。

   

附文四、從醫學觀點看助念後遺體之變化

   

就醫學而言,臨終乃是人體器官衰竭後的必然結果,在法醫學上可分為:瀕死期、臨床死亡期、生物死亡期。所謂「瀕死期」,即指死亡過程之開始,此期一般出現生理功能之紊亂,腦幹以上之中樞神經受到嚴重之抑制。所謂「臨床死亡期」,即指呼吸與心跳停止,中樞神經系統之抑制,由大腦擴展至延髓,生命中樞等系統嚴重抑制,各種神經反射及神經功能喪失。所謂「生物死亡期」,即指死亡已經確定,器官、組織、細胞已經完全死亡,生命不可挽回,屍斑、屍僵等死後遺體之變化,相繼出現。經典所言之臨終現象,與瀕死期、生物死亡期大致雷同。

   

一般人死亡,經由家人或蓮友助念之後,通常遺體會有全身柔軟、臉色紅潤、安詳潔淨等現象產生,分析如下:

   

一、助念後之遺體柔軟與未助念之遺體僵硬不同:人死亡後,依一般狀況,屍體將於死後一至三小時漸次僵硬,六至八小時遍及全身,十至十二小時達到高峰,廿四小時後開始緩解,三至五天緩解完全。而經助念八小時則身體柔軟,猶如生前。

   

二、助念後之遺容緩和與未助念之緊張表情不同:助念後亡者面容安詳,肌肉表情放鬆,這在一般死亡中,不可能出現,因為一般死亡之瞬間,全身肌肉立即僵硬,死亡表情立即固定。而經助念之亡者,則由原來僵硬、緊張之表情,漸趨緩和。或有人以屍體腐爛軟化作為辯解,然而屍體腐爛軟化,多在死後廿四小時才開始,縱因氣候及其他外在因素,亦不過提早一至二小時,故此種推論並不能成立。

   

三、助念後之遺體潔淨與未助念之遺體不淨不同:一般亡者於死後,腸道內菌落因缺氧而大量發酵產氣,導致腹壓升高,因此會將體內之糞便廢物,排出體外,這也就是亡者家屬及殯葬業者,急於將屍身冷凍的原因。而助念後亡者大多無此種現象,不僅身體潔淨,甚且亦無蠅蚋滋生,身飄異香或素淨無味。

   

這些現象並非現代醫學所能解釋,可見助念將使亡者不進入一般的屍體死亡過程,而且減少死亡時的恐懼與焦慮,而使瀕死者改以較安詳的方式進行。因此,不論就佛法或醫學觀點,助念確實有益於瀕死者與亡者,值得推廣提倡。

 

第四章、開示範例

   

第一節、開示注意要點

   

一般人死後,以執著故,大多仍會眷戀世間財色、名利、情感等,且對自己亡故,或有不甘,或有不捨。此時,若不善巧安慰,開示說法,勸其放下,解開心結,雖行助念,往往事倍功半,成效不彰。由諸多助念實例中發現,有些亡者經助念八小時,甚至經僧眾誦經助念後,仍然眼張嘴開,四肢僵硬,臉色蒼白,顯現惡相。後由親人或蓮友針對其執著之人、事、物,勸勉開曉後,再行念佛,亡者眼嘴自然閉合,臉色紅潤,面帶微笑,全身酥軟,實在不可思議。信願助念十多年,也遇過不少此類情形,略舉二例:其一,亡者乃獨居老人,清晨被家屬發現,趴死床前地上多時,蓮友念佛多時,依舊四肢僵硬,雙手高舉,經信願善巧開示後,雙手自然緩緩垂下,全身柔軟如棉。其二,亡者乃未學佛之婦人,死後經二七日,依舊眼張嘴開,臉色青黑,經信願安慰開導後,竟能自然閉合,臉色轉為紅潤。以上二例,若不親身經歷,決難置信。

   

《觀經》言:「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華嚴經》言:「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無常經》之附文《臨終方訣》言:「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十六觀等,猶如西方無量壽國,一一具說,令病者心,樂生淨土。」善道和尚《臨終正念訣》言:「更或請明解淨土之人,頻來策勵。」道綽禪師《安樂集》言:「各宜同志五三,預結言要,臨命終時,迭相開曉,為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善導大師《般舟讚》言:「臨終忽遇善知識,為說妙法令安穩。」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鈔》言:「又請大德行人智者數來示導。」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第一即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由上經論可知,世尊與祖師皆主張開示,而開示的目的即是欲令亡者,了解彌陀悲心與名號絕對救度,使其生起正信,放下萬緣,一心念佛,厭穢欣淨,故助念時為說妙法極為重要。

   

開示乃開曉亡者人生無常,娑婆穢苦,西方淨樂,勸其念佛,願生淨土。但亡者神識已離體,無法言語,若不詢問其陽上孝眷,對其生平詳加了解,往往開示契理不契機,以致徒勞無功,甚至弄巧成拙。或因開示經驗缺少,乏人指導,學習尚淺,不諳技巧要領,縱發菩提心,也難收實效。故對亡者開示之前,應先把握以下八點:

   

一、開示前先詳問亡者的狀況

   

[1]亡者姓名、年齡、性別、學歷、經歷、平生患何病、死亡原因?

   

[2]亡者臨終情形,在醫院或家中斷氣,臨終是否急救,是否念佛?

   

[3]觀視亡者遺容死相如何,是否蓋往生被、點金光明沙?

   

[4]亡者何時淨身更衣,何時入冰櫃或入棺木?

   

[5]亡者死亡八小時內,家屬是否正確處理?

   

[6]亡者是否學佛或其他信仰?

   

[7]亡者是否皈依、受戒、茹素、聞法、看經、念佛、持咒、朝山、拜懺?

   

[8]亡者的個性、興趣、嗜好、習性、工作、理想、心願?

   

[9]亡者為人處事如何,對待子女及長輩如何?

   

[10]亡者曾做何世出世法善事,如:印經、濟貧、供僧、救難、修廟、助學、施食?

   

[11]亡者平生講何語言,講話速度快慢?

   

二、開示的心態

   

[1]不畏不懼:觀想與佛同在,佛光照攝,心緣佛境,眼觀佛像,耳聞佛號,內心光明。

   

[2]關心關懷:視亡者為己親,老者父母,大者兄姐,小者弟妹,幼者子女,親如一家。

   

[3]助人助己:視自己是彌陀之大使者、亡者之善知識,極欲助其解脫,上生佛國。

   

[4]平等一體:視亡者及其冤親債主皆為未來佛,與我同樣,皆是佛子,必當成佛。

   

三、開示的語調

   

[1]語氣:宜應溫和柔軟,懇切勸勉;切忌高聲責罵,語帶悲嘆。

   

[2]聲調:宜應平和中庸,不高不低;切忌故作矯聲,聲嘶力竭。

   

[3]速度:宜應不疾不緩,句句清楚;切忌忽快忽慢,含糊不清。

   

四、開示前準備

   

[1]開示者負有代佛宣化之責,故應充份準備;平時應勤讀經論,精進念佛,涵養品行,敦厚道德;並抱持多講、多聽、多學的上進心態。

   

[2]開示前應清淨三業,淨身漱口,不得飲酒、食肉及五辛,以免招致障緣。

   

[3]開示前應主敬存誠,面向佛像,問訊頂禮,求佛慈悲加持,福慧增長,說法無礙。

   

[4]開示者應衣著樸素,言行莊重,神情肅穆,態度和藹,最好穿海青搭幔衣。

   

五、開示者位置

   

[1]開示者與亡者的距離不可過遠,愈近愈好,惟必須注意其有無傳染病或惡臭不淨。

   

[2]開示者高度宜比亡者略高,亡者若已入冰櫃則站立開示,若已入棺木則靈前坐著開示。 

[3]請亡者家屬恭持阿彌陀佛接引像在旁,令其瞻仰孺慕,心生恭敬仰救。

   

六、開示者須知

   

[1]觀想阿彌陀佛,蓮台來迎,放光攝受,垂手接引亡者,駕返蓮邦。

   

[2]開示者於開示時,需向亡者自我介紹,並表示能向其說法,內心深感榮幸。

   

[3]使用亡者平生講說的語言開示,令其有親切感,且聽得懂,速度快慢與其平生一致。

   

[4]不可否定亡者原有信仰,藉其原有信仰導入信仰彌陀,仗佛救度。

   

[5]引經據典,採取文意,若用原文,略為說明,使其聽懂明白信受。

   

[6]亡者若未學佛,儘量避說佛學名相,以口語化的方式表達,如同與其交談,令其接受。

   

七、開示的綱要

   

[1]提醒亡靈已經捨報,為其助念之緣起與目的。

   

[2]說明佛號之意義:可用《小經》之光壽無量義,或善導大師之六字釋。

   

[3]具體的讚歎與肯定,讚歎其平生修行,肯定其所做善事,譬如:皈依、受戒、茹素、讀經、念佛、朝山、拜懺、布施、濟貧……等,惟須符合事實,不可虛誇。

   

[4]適時的鼓勵與勸勉,鼓勵其念佛生西,勸勉其放下萬緣,且針對執著的人事物勸導,譬如:子女不孝、夫妻失和、壽夭短命、經濟困頓、事業失敗、負債累累、感情受挫、意外身亡、久病纏身、所求不遂……等,依照事實,解其心結。

   

[5]滿足亡者未了心願,紓解其牽掛心事,譬如:辦孤兒院經費短缺、子女幼小乏人照顧、公司事業無人經營、父母年老無人侍奉等,但做不到不可輕諾,不知之事切勿胡說。

   

[6]敘述世間大小之苦,闡述淨土依正之樂,苦樂相較。以亡者平生切身之苦,說明往生淨土即無此苦。

   

[7]說明往生的方法:介紹彌陀本願生起之始末,第十八願之絕對救度、佛號是彌陀對亡靈的關懷、思念、呼喚。

   

[8]最後叮嚀與祝福。

   

八、開示的技巧

   

[1]亡者身苦,則舉世尊在世也有病苦;老苦,則說往生淨土,便得不老。

   

[2]亡者子女不孝、夫妻失和、事業失敗……等,則說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故念佛能成佛。

   

[3]亡者信媽祖,則說彌陀與媽祖,同樣救苦;信一貫道,則說念佛能見老母娘;信關公,則說關公是護法神,護持念佛人;信耶穌,則說佛與神,同愛世人。

   

[4]亡者意外死亡,如車禍、火災、地震、溺水……,則說人命無常,念佛往生能證永生。

   

[5]亡者嗜賭則說念佛生西即得富貴,不賭便贏;嗜酒則說八功德水清涼甘甜,更勝美酒。

   

第二節、了解亡者生平

   

了解亡者之生平事蹟,是開示的首要工作。如果對亡者不了解,如何契理契機而講?或雖契理而不契機,也形同閒言語。故不宜以千篇一律之開示說詞,說給機類千差萬別之亡者聽聞,否則縱使引經據論,口若懸河,說理舉事,侃侃而談,也只是隔靴搔癢,甚至適得其反。佛法之妙,即在於能契萬機,各應所需,故世尊說法,廣括大乘小乘、了義不了義、究竟不究竟等一切法。說法度脫活人是如此,開示度脫死人亦復如此。 

因此,開示之前,必須詢問對亡者最了解之家屬,有關亡者一生的事蹟行誼。就亡者的一生事蹟如實而述,也容易帶給亡者信服,同時,也會感佩你對他的用心,繼而接受你對他所說的佛法,開示的效果自然就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為使開示者便於詢問亡者的生平事蹟內容,信願特編「亡者生平事蹟一覽表」(如附件三),以供使用。

   

第三節、詳述之開示範例參考

   

開示範例之一(此例為通例,適用一般人)

   

此例開示綱要:

   

前言:請聖、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略明助念緣起。

   

壹、助念的目的:離苦得樂

   

一、苦:(一)現在苦:中陰身苦。(二)未來苦:輪迴大苦。

二、樂:(一)現在樂:佛光普照。(二)未來樂:往生成佛。

   

貳、佛號的意義:光壽無量

   

一、無量光明:彌陀以光明無量,遍照十方眾生,無所障礙。

二、無量壽命:彌陀以壽命無量,救度三世眾生,無有窮盡。

   

參、娑婆的痛苦:人生與環境

   

一、人生苦:(一)已定苦:人生八苦。(二)未定苦:天災人禍。

二、環境苦:六道輪迴苦。

   

肆、淨土的快樂:依報與正報

   

一、依報莊嚴:(一)天上雨花(二)黃金鋪地(三)氣候清涼(四)日夜光明

二、正報莊嚴:(一)相好光明,與佛相同。(二)壽與佛齊,永生不死。

三、說法莊嚴:(一)佛菩薩說法。(二)樂鳴風吹說法。(三)化禽靈鳥說法。

四、生活安樂:(一)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二)香花供佛,遍至十方。

五、所用如意:食衣住行,隨心所欲。

   

伍、往生的方法:乘佛本願,稱念名號

   

一、乘佛本願:(一)發願(二)修行(三)十八願。

二、稱念名號:(一)名號法體內因(二)光明妙用外緣。

   

後記:叮嚀與祝福

   

請聖

   

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

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來臨靈前聆聽我為你宣說佛理妙法。我們是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蓮友,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日應你家親眷屬的邀請,前來幫你助念,為你宣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妙法,目的是要幫助你離苦得樂,往生西方,這是我的榮幸,也是你的福報。你有這助念善緣,是你陽上眷屬的誠心邀請,也是諸位蓮友的發心,更是你的宿善深厚,才能感召如此殊勝法緣;同時這也是阿彌陀佛為救你而巧妙的安排,希望你好好把握一心諦聽,自然就能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

   

首先,我帶你來稱念十句佛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讓你不安、恐懼、徬徨的心能安詳、寧靜、鎮定下來,平心靜氣聆聽我為你述說這不可思議的本願救度妙法。如何仰仗佛力呢?就是稱念佛號,因為佛號法體帶有光明攝受之妙用,體用一如。來!請你隨著蓮友大眾及你的家親眷屬,跟著引磬清亮悅耳的法音,一句一句的佛號從你的內心至誠懇切稱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壹、助念的目的

   

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是現前亡靈○○○居士你現在救命的妙法,是能幫你解脫的良藥,對你很重要。因此,你陽上的眷屬及發心的蓮友,才會在你的身邊為你念佛,目的就是要幫助你離苦得樂呀!離什麼苦呢?離你現在中陰身之苦。「中陰身」就是自你斷氣,神識離體後,一直到投生前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會有一幕一幕的苦景,影現在你的面前,有時昏天暗地、寒冰烈火,有時雷聲霹靂、閃電交加,有時狂風暴雨、飛沙走石。你不用驚慌害怕,四處逃竄!這些都是你意識心幻化出來的假相,只要你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普攝,自然業障消除、身心安泰,你的眼前就會顯現一片柔和的佛光。受到佛光的照耀,你就不會再恐懼痛苦了,內心自然清涼自在,善根增長。

   

如果你不念佛求生西方,那麼,未來還有六道輪迴大苦等著你,這輪迴之苦是無窮無盡、永不停止的。為了不忍你再受苦,所以我才講佛法給你聽,你的陽上眷屬及蓮友大眾才為你念佛,目的就是要助你離卻現在苦、未來苦,助你得到現在樂、未來樂。「現在苦」就是中陰身苦。「未來苦」就是六道輪迴大苦。「現在樂」就是你一念佛,當下蒙受佛光攝受,業障消除,身心自在。「未來樂」就是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畢竟成佛。

   

到了西方,乘佛願力,自然你就光壽無量、智慧圓滿、神通自在、證悟菩提。不必再沉淪六道永世受苦,更可以隨意化身,遍至十方世界廣度眾生,也可以回入娑婆人間,保佑你的陽上家親眷屬,個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前途光明、事業發達。所以現在一心念佛,對你很重要。來!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貳、佛號的意義

   

現前亡靈○○○居士,現在你已知大家為你念佛,就是要幫助你離苦得樂,那離苦得樂的功效與威力在哪裡?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當中。因此,這句佛號的意義,你若越清楚、越了解、越明白,就越能得到這句佛號救度你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呀!

   

那這句佛號的意義是什麼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用二個意思來解釋:

   

第一、阿彌陀佛的意義叫做「無量光明」:阿彌陀佛發願要以光明無量,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無所障礙。在空間上來說,這句佛號能夠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因此,不論亡靈○○○居士你現在在什麼地方,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蒙受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自然身心自在、業障消除、智慧開顯、善心生起,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光佛」。阿彌陀佛為了要成就無量光明來攝受現前亡靈○○○居士你,所以弘發「光明無量願」,這個願不落空,因為阿彌陀佛廣修六度萬行圓滿成就了。成佛了,威神光明就在六字洪名當中。因此,只要亡靈○○○居士,你內心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決定蒙佛光明攝受,因此,釋迦牟尼佛才會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佛王阿彌陀佛的光明,就是為攝受亡靈○○○居士你而發願修行成就的,阿彌陀佛對你如此悲愍,千萬不可辜負他老人家的恩德。來!再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第二、阿彌陀佛的意義又叫做「無量壽命」:阿彌陀佛發願要以壽命無量,救度三世一切眾生。因此,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的眾生,只要念佛,都能夠蒙受阿彌陀佛絕對的救度。在時間上來說,這句佛號能夠永恆地救度三世一切眾生。阿彌陀佛以壽命無量所要救度的眾生,就是亡靈○○○居士你呀!只要你內心一念「南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接引你去極樂世界,你就會與佛一樣,壽命無量,不會再死亡了,所以阿彌陀佛又稱為「無量壽佛」。亡靈○○○居士,你實在很有善根福德,這麼多發心的蓮友及你的家親眷屬,在你的身邊為你念佛,就是要幫助你獲得光壽無量。來!再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參、娑婆的痛苦

   

現前亡靈○○○居士,現在你已瞭解佛號的威神力可以幫助你離苦得樂,又知道佛號的意義是無量的光明與無量的壽命,但是不念,不肯求生西方,就會繼續投生六道輪迴,受盡千般苦楚。因為佛陀告訴我們:「每一眾生都有佛性。」佛性也就是俗話所說的靈性。靈性是不生滅性,是不會死的,是真我;肉身是生滅性,是會死的,是假我。肉身敗壞了,不能用了,靈性就會離體,茫然無依,隨業流轉,生死輪迴。就算幸運,再生為人,又有生、老、病、死……無量之苦,佛陀告誡我們:「人生是苦海呀!」

   

佛陀在經典上說,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成中文,叫「堪忍」,意即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生活於此,必須忍受種種的痛苦。這種種的苦,包括「人生的苦」和「環境的苦」。就以亡靈○○○居士你而言,你在○月○日○時,已經捨報離開人世,你是因為罹患○○病,而喪失寶貴的生命,你的世壽是○○歲,可說福壽綿長(或英年早逝)。人世間就是這麼無奈,當死緣一到,不得不與自己的家親眷屬離別,任何人也無法避免,縱然活到百歲,照樣也有死亡的一天,相信你臨終時,已深刻體會到這「死」的痛苦了。

   

人生之苦,不只生、老、病、死的已定之苦,還有天災、人禍、地變等未定之苦。這些災難什麼時候臨身,實在無法預料。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相,只有一個字,就是「苦」。當我們離開人世時,假使不能被阿彌陀佛救度到極樂世界,就會被業力牽引再輪迴六道,生來死去,無窮無盡,這才是真正的大苦。

   

環境之苦,即是六道輪迴大苦,「六道」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眾生,所遷流居住的六個地方,包括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三惡道」就是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天道」的天人雖然五欲的生活比人間快樂,生命比人間長壽,但是不究竟。一但天福享盡,壽命將終,五衰現前,也要墮落,而且天上也有水、火、風三災之苦。

   

「人道」之苦,世尊於《涅槃經》講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古德云:「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相信亡靈○○○居士,你在○○年的人生歲月中,所體會的一定很深刻。就以你所患的○○病來說,你在醫院○個月的治療,每天打針吃藥,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著,這種病苦折磨,阿彌陀佛都知道,他不忍心你受苦,所以才要救度你回歸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成佛之後,就不會再有生老病死了。

   

「阿修羅道」的眾生,於天、人、畜生、餓鬼四趣皆有,大多由瞋怒、傲慢、疑惑等三因而受生。阿修羅雖有天之福,但無天之德,因瞋心重,經常與帝釋天鬥爭不休,故苦痛常起。

   

「畜生道」的眾生很可憐,為求生存,不但大吃小、強凌弱,彼此互相殘殺吞噉,還會被人類宰殺烹食,非常痛苦。活著只知吃喝拉睡,一生毫無目的,生命也無意義。

   

「餓鬼道」的眾生,長年累月沒東西吃、沒水喝,飢渴交迫,就算有食物、有水,也因業力苦報使然,難以受食,所以才叫餓鬼。我們一天不吃不喝就很難受了,鬼道眾生長年挨餓,其苦可想而知。

   

「地獄道」是六道中最痛苦的地方,無時不刻都在受苦,沒有絲毫停止之時。地獄的眾生因罪業,承受著各種不同的刑罰,譬如寒冰烈火、刀山劍海、剁頭斬腳、剝皮抽筋、抱銅柱、下油鍋等等的痛苦。

   

那麼,要如何才能避免墮落六道受苦呢?亡靈○○○居士,請你要仔細聽好,謹記在心,唯一的辦法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從你的內心至誠懇切的稱念,阿彌陀佛必然放光攝受你,接引你往生西方成佛。佛陀就像是我們的慈父,父親對孩子的關愛是主動而來的、是無微不至的、是毫無條件的;父親對孩子的呵護是天性自然的、是不求報答的、是完全付出的。孩子有苦難,父親一定很不忍心,必會設法為他解決痛苦。慈悲的阿彌陀佛也是如此,他不忍心亡靈○○○居士,你繼續在娑婆受輪迴之苦,所以才會為你建造西方極樂家園,毫無條件要接引你回去過著清淨快樂的生活。阿彌陀佛就是這樣慈悲護念亡靈○○○居士你呀!來,再來念佛,感念阿彌陀佛的慈悲恩德,不要辜負阿彌陀佛的苦心,一句一句的佛號至誠懇切的念念從心起,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肆、淨土的快樂

   

現前亡靈○○○居士,世尊告訴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有生老病死的苦,有六道輪迴的苦,其目的是要我們知道苦,進而求出離苦。那什麼地方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好地方呢?世尊為我們介紹了一個清淨、光明、快樂的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就是阿彌陀佛。為何稱為「極樂世界」?因為那個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沒有絲毫痛苦,只有清淨快樂;快樂到極點,快樂到究竟,所以才叫「極樂世界」。它是怎樣的世界呢?如果你瞭解了,一定會很想去,我將來捨報離開人世,也要去哦!還有幫你助念的所有蓮友,他們通通都想去哦!

   

那西方極樂世界到底在什麼地方?世尊在《阿彌陀經》說:「從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的國土,有一世界,名叫極樂。」以凡夫肉眼來看,十萬億國土雖然很遠,但你一念佛,乘佛願力,蓮台來迎,剎那便到。現在我就為你介紹極樂世界的種種殊勝、莊嚴、快樂:

   

首先講「依報莊嚴」:依報就是人所居住的環境。極樂世界,寬廣無邊,環境幽美。晝夜六時雨諸天花,落英繽紛;各種妙花五彩十色,既香且美;落在地上,鋪成花毯,柔軟多彩,形狀極美,足履其上,身心舒適。天上則有羅網,皆是以純金縷著珍珠,及各式各樣的寶物裝飾,周圍垂掛寶鈴,顏色華美,光澤燦爛,覆蓋在樹林上,莊嚴美麗。

   

地上是黃金鋪地,一塵不染,寬闊平坦,無有幽險,清淨光明,柔軟光耀。還有講堂、精舍、行樹、樓閣、蓮池,自地以上,至於虛空,所有萬物,皆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講堂、精舍,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內有水池,外有樹林。珍奇寶樹,整齊排列,光輝赫奕,宛如明鏡,能夠顯現十方佛土。七寶樓閣,居住宮殿,美輪美奐,遠勝天宮。這些殊勝美妙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心,為亡靈○○○居士你所設施建立的呀!

   

此外,往生極樂世界乃是蓮花化生,蓮花在七寶蓮池生長出來,芬芳美妙,光彩耀眼。只要你在娑婆人間念一句佛號,七寶蓮池就同時生出一朵屬於你的蓮花,蓮花上面還標示你的名字○○○。如此妙花,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就是拿著你的蓮花來接引你回歸淨土。只要阿彌陀佛現前,你就趕快登上蓮台,一剎那間,就往生到極樂世界了。

   

七寶蓮池裡有八功德水,香甜甘美、澄淨清涼。你若喝了八功德水,不但能止渴療飢,還能長養聖胎、清除煩惱、開顯智慧,很快就能證悟大菩薩。蓮花與八功德水都是阿彌陀佛本願所莊嚴而成的,目的也是阿彌陀佛要成就亡靈○○○居士你呀!

   

西方極樂世界,四季如春,清朗涼爽,不冷不熱;沒有晝夜之分,也沒有日月星辰,全然一片光明,柔和清新。因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都會舒放慈光。受到佛光普攝,自然業障消除,身心自在。這樣舒適、光明、安泰的環境都是阿彌陀佛要讓亡靈○○○居士你在快樂、自在、解脫的生活中成佛呀!阿彌陀佛真是大慈大悲!

   

第二講「正報莊嚴」:正報就是人的身心外相。你只要往生極樂世界,身相就與阿彌陀佛一樣,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也就是佛的莊嚴貌相。現在你的眷屬恭持阿彌陀佛的接引像在你面前,你看!彌陀聖像,慈眉善眼、五官端正、容貌柔和、威神無極,而且身相是紫磨黃金色,還會舒放光明哦!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下,你很快就能證悟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得到神通自在、智慧圓滿、辯才無礙、光壽無量。而且所得之身是「金剛那羅延身」,是「虛無之身、無極之體」,也就是不老、不病、不死之身,就是這麼好,我們才要去呀!

   

第三講「說法莊嚴」:在極樂世界,聽經聞法,隨心所欲,自在方便。除了阿彌陀佛、諸大菩薩講經說法外;天樂鳴空,音律優美,所奏妙樂,宣揚佛法。風吹行樹,演奏法音,使聽聞者,領悟真如,證得不退。化禽化鳥,出和雅音,演暢妙法,常讚三寶。八功德水,流注花間,其聲微妙,演說真理。不論有情無情,同宣無上妙法,只要你想聽什麼法,就有什麼法可聽。佛法就是能夠幫助我們離苦得樂,解脫生死,圓滿菩提,成就佛道。極樂世界聞法,如此殊勝方便,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變化所作,目的就是要令往生淨土的眾生因聞法而速成佛道呀!

   

第四講「生活安樂」:在極樂世界,跟佛菩薩生活在一起,是何其悠遊;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何等快樂。每天清早,拿著五光十色的妙花,乘神通力,到他方無數佛土去供養諸佛,乘神通力故,很快地就回到西方本國吃早餐,吃過飯後經行散步,生活過得快樂愜意,實在值得我們嚮往追求。

   

第五講「所用如意」:在極樂世界,日用所需,稱心如意,食、衣、住、行,不需營造,起心動念,自然現前。

   

吃的方面:想吃任何東西,只要一動念,佳餚美食,隨意而至;珍饈美味,充滿缽中;酸甜鹹淡,各種口味如你所願。吃完之後,各種飯具、缽器、茶几、寶座,自然化去,也不會遺留食物殘渣。飲食之後,身無屎尿,不必如廁,只覺身心暢快、舒適泰然。

   

穿的方面:想穿任何華麗美妙、高貴典雅的衣服,只要一動念,虛空中自然就會飄下華服,穿在身上,不必裁縫,恰好合身。衣服既不褪色,也不沾塵垢,所以不必染色,不用洗濯。

   

住的方面:所居住的樓閣是七寶宮殿,不但金璧輝煌,富麗堂皇;而且裝飾擺設,心想即成,大小隨意,自然受用。

   

行的方面:你若想回來世間,護佑你的子孫,吉祥如意,富貴榮華,只要一動念,神足通就能使你滿願。你想要到任何國土,見佛聞法,上求下化,一動念頭,剎那便到。

   

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為滿足淨土的眾生日用所需而成就的。阿彌陀佛為我們設想的實在太周到、太圓滿了。因此,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往生,則淨土一切的殊勝莊嚴、清淨快樂,就可以完全享受到。來!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伍、往生的方法

   

現前亡靈○○○居士,既然你已知娑婆世界的痛苦,應厭離世間疾苦;已知極樂世界的快樂,應欣求涅槃妙樂。那要怎樣才能往生淨土呢?世尊在經典中告訴我們: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力,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是阿彌陀佛思惟了五劫所選取的,五劫是很長的時間。佛陀圓滿的智慧,對十方眾生的根器,瞭如指掌,也深知我們的需求,所以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很詳盡。因此,「佛號」是阿彌陀佛在經歷五劫漫長的思惟中,深知一切眾生的苦楚、辛酸、悲痛,毅然弘發超世的大願,以救度一切眾生;並且經過兆載永劫的苦修苦行、捨身捨命,代眾生受苦,替眾生擔罪,而將這份千辛萬苦得來的果實「南無阿彌陀佛」無上功德,無條件迴施給眾生,使眾生能以最直捷、最簡單、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一念信受稱念,便蒙受救度往生西方,進而必定成佛。

   

當然,亡靈○○○居士,你是什麼根器的眾生,阿彌陀佛在五劫思惟,想要救你的時候,就清楚明白,也考慮到了。只要你願意去、你想去,就決定可以去。因為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絕對能救你,決定會救你。你一念信受,就是領受名號的真實無上功德,這功德是佛主動要給你的,而且是想盡辦法要給你的。阿彌陀佛就是藉著你的眷屬幫你念佛,藉著我為你說法助念的因緣,要將名號功德迴施給你呀!這就是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的心願,千萬不要辜負佛陀的用心良苦。來!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阿彌陀佛在未成佛以前的法藏菩薩發願說:「若我成佛道,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意思是說:「我法藏菩薩將來如果成佛,我的佛名叫無量壽,眾生聽聞我的名號解脫之道,而信受稱念,全部都可以往生到我的國土,沒有一個會被遺漏。」所以我為亡靈○○○居士你說法,就是講這句佛號可以使你往生成佛的道理,勸你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隨順阿彌陀佛的接引。阿彌陀佛發願要用名號救度你,你只要仗著名號願力,絕對能往生。因為名號有不可思議的威神力、有真實無上的功德力、有絕對救度的本願力,這是古佛示現的法藏菩薩,為救度一切眾生所成就的力量。這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的力量不可思議、廣大無邊,上能度等覺菩薩,下能救地獄眾生。故法藏菩薩成就了救度一切眾生的威神力、功德力、本願力,才得以成佛,佛號叫「南無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開示第十八願成就偈說:「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意思就是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可以使聞信名號的眾生,想要往生西方極樂,決定通通往生彼國,無一遺漏;自然證得不退轉的大菩薩,乃至成佛。」

   

本願是因,本願力是果;要信靠本願力,當然要先瞭解本願。阿彌陀佛的本願,原本就是要救度亡靈○○○居士你呀!因此你要仔細聽聞,用心體會。 

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未成佛以前叫「因地」,他原本就是久遠實成的古佛,「佛」本就是大慈大悲的大聖者,他不忍眾生受苦,為救度眾生而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示現國王,聽聞當時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聽聞之後,法喜充滿,發心出家,法號叫「法藏」。

   

法藏菩薩看到我們凡夫眾生,煩惱無邊,痛苦無量,在六道輪迴,受盡苦楚,所以超發四十八大願要來救度我們。他就是看到亡靈○○○居士,你受人生種種的生老病死苦,內心感同身受,悲傷痛苦,因此發願要救度你呀!佛陀好比是我們的慈父,視一切眾生都是他的孩兒,世尊在《法華經》說:「一切眾生,皆是我子,我便是父,應拔其苦難。」亡靈○○○居士,你在世時,為人父親,每天辛勤工作,努力賺錢,就是為了扶養兒女,讓他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佛陀憐愍我們,就如同父母關愛子女一般,佛陀對我們的救拔,是希望我們的神識,能得到永遠的解脫。所以他發願、修行,要建立一個圓滿、清淨、莊嚴的淨土世界,迎接我們回歸安住,過著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

   

這四十八願當中,誓言救度十方眾生的有三願,這三願就是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願。其中,第十八願與我們有最密切的關係,這一願是阿彌陀佛的真實願,是要救盡十方三世眾生的根本願,是阿彌陀佛無盡的悲心、無限的慈愛,要救度亡靈○○○居士你,往生西方成佛的願。所以對你太重要了,我慢慢說,你仔細聽!

   

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之前真心發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就是說:「假使我法藏菩薩將來成佛,十方的眾生,只要想往生到我的淨土世界,乃至他只念十句的南無阿彌陀佛,我若不能將他接引往生,我就不成佛。」世尊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是很長的時間,而我們一直到今生還在人世,不出三界,這應是過去無緣遇到彌陀本願的救度。現在亡靈○○○居士,你很有福報,得遇了,務必要好好把握這殊勝難得的法緣,一心念佛,信順阿彌陀佛的願力,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

   

阿彌陀佛第十八願誓言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包括三聖與六凡。「三聖」就是菩薩、辟支佛、阿羅漢。「六凡」就是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因此,不論聖人凡夫、出家在家、富貴貧賤、聰明駑鈍、男女老幼、茹素吃葷、生前死後,只要信受本願、稱念名號,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在《淨土聖賢錄》裡記載許多畜生道的眾生,如九官鳥、鸚鵡、雞、鵝等念佛往生的事實。連畜生念佛都可以往生了,我們念佛怎會不往生呢?佛陀是滿分的大悲人,只要你願生極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就能蒙受阿彌陀佛放光普攝,接引往生。來!跟著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對現前亡靈○○○居士你絕對的救度,因為名號的功德是阿彌陀佛修成的,是阿彌陀佛的真如法體,是阿彌陀佛迴施給十方眾生作往生的內因。有因也要有緣,才能產生果報。緣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光明是名號的功德妙用。內因外緣都具足了,必定產生果報,果報就是決定使你往生成佛。

   

「本願名號」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聲聲對亡靈○○○居士你的呼喚: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你,你有罪業,我不嫌棄你,原本我就是要救你。「本願名號」也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殷殷對亡靈○○○居士你的關懷:我會救你,我要救你,你有惡業,我不捨離你,原本我就是要救你。「本願名號」更是大慈悲父阿彌陀佛,切切對亡靈○○○居士你的思念:可憐的佛子,快回來吧!回到我的身邊,不要再迷戀紅塵,不要再沉淪苦海。阿彌陀佛左手拿著蓮花,右手垂手就是要接引你往生佛國,蓮花化生。慈眸守望你,已等了十大劫了,站立苦候就是要救度你的急切心情呀!

   

阿彌陀佛的苦修苦行,只希望亡靈○○○居士你讓他救度。阿彌陀佛的捨身捨命,只盼望亡靈○○○居士你讓他接引。他五劫的思惟發願,兆載永劫的修行,無上的功德,就期待此時要迴施給你,就等待此刻你來領受。因為阿彌陀佛擔心你再墮落三途,憂心你再輪迴六道。因為阿彌陀佛不願你再流浪生死,不忍你再受苦受難。亡靈○○○居士,請你不要讓阿彌陀佛的悲願白發,不要讓阿彌陀佛的苦行白修,不要讓阿彌陀佛流淚空望,不要讓阿彌陀佛滴血空等。

   

大慈悲父阿彌陀佛,用一句一句佛號,呼喚亡靈○○○居士你:佛子,回來吧!回來故家園,回到我的身邊,不要再浪跡三界,不要再飄蕩六道。來!請你繼續念佛,一句一句的佛號,從你的內心回應著阿彌陀佛的呼喚,順著佛陀的悲心,歸回淨土故里,阿彌陀佛一定會帶著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接引你往生西方。

   

最後特別叮嚀你,除了西方三聖以外,任何你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想要帶你去,千萬不能跟他們去,因為他們會帶你去六道輪迴受苦。如果是阿彌陀佛來了,光明攝受,慈悲加祐,你自然就會知道,阿彌陀佛具有善巧方便,會讓你認識他,請你不必擔心。在此,我誠心祝福你,上生佛國,早成佛道。來!跟著大家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範例之二(此例為通例,適用學佛者)

   

此例開示綱要:

   

前言:請聖、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略明助念緣起。

   

壹、省思人生的意義

   

一、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二、世出世間,誰能依靠?

   

貳、六字洪名的力用

   

一、名號的由來:願行成就。

二、名號的意義:善導六字釋。

三、與自己的關係:機法一體。

   

參、十二光佛的攝取

   

一、光明遍照,念佛眾生。

二、十二佛光,妙用各別。

   

肆、佛視眾生為愛子

   

一、諸經之父子喻。

二、法華之窮子喻。

   

後記:勸勉、祈願文

   

請聖

   

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

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來臨靈前聆聽我為你宣說佛理妙法。我們是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蓮友,我是佛弟子本願行者○○居士,今日應你家親眷屬的邀請,前來幫你助念,為你宣說阿彌陀佛本願救度妙法,目的是要幫助你離苦得樂,往生西方,這是我的榮幸,也是你的福報。你有這助念善緣,是你陽上眷屬的誠心邀請,也是諸位蓮友的發心,更是你的宿善深厚,才能感召如此殊勝法緣;同時這也是阿彌陀佛為救你而巧妙的安排,希望你好好把握一心諦聽,自然就能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

   

首先,我帶你來稱念十句佛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讓你不安、恐懼、徬徨的心能安詳、寧靜、鎮定下來,平心靜氣聆聽我為你述說這不可思議的本願救度妙法。如何仗佛神力呢?就是稱念佛號,因為佛號法體帶有光明攝受之妙用,體用一如。來!請你隨著蓮友大眾及你的家親眷屬,跟著引磬清亮悅耳的法音,一句一句的佛號從你的內心至誠懇切稱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壹、省思人生的意義

   

人生誰都是過客  相守百年也是夢

世上萬般帶不去  一雙空手見閻羅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一心諦聽,細觀吾人世間浮生之相,如夢如幻,非真非實,雖有長壽短命之別,富貴貧賤之差,但終歸難免一死,撒手人寰,無奈地與家親眷屬死別。在這短暫的人生,我們生從何來?人生的意義為何?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死後又往何處去?很少人會去思惟,只為眼前生計,營求萬般;只為家庭事業,奔波忙碌;無怪乎古德感嘆言:「舉世皆從忙裡過,誰人肯向死前修。」

   

我輩凡夫,縱然一生,權傾天下,不可一世;名揚四海,聲威遠播;家財萬貫,富可敵國;夫妻情深,子孝孫賢;康健硬朗,長命百歲。可是,一但死去,猶如旅途過客,暫居一時;恰似電光石火,剎那一瞬。因此,世尊告訴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古德告誡我們,人生猶如一場夢。就以亡靈○○○居士你而言,你於○月○日○時,已經捨報離開人世,你的世壽是○○歲,雖說長命百歲,福壽全歸,但與極樂世界永生不死相較,豈不猶如一陣猛風,快速吹過;豈不恰似晨間露水,日出便失。我們的生命就是這樣的短暫脆弱,虛幻不實。人死了就是夢醒了,夢醒了方知全是一場空,不論夢裡是悲歡離合、恩怨情仇,或是爭權奪利、貪愛逐情;原來一生,百計徒勞枉費心,千算無功虛營身。試問:無常一到,死神降臨,金銀財寶,榮華富貴,誰人帶走?大命將終,垂垂待死,權位勢力,功名利祿,誰人帶走?茫忙一生,又得到什麼?勞碌一世,又為了什麼呢?到頭來,隨業流轉,頭出頭沒,虛生浪死,往返六道;甚至墮入地獄,面見閻羅,受刑受罰,苦楚無量。

   

因此,人生的真相,不能不知道;生死的事實,不能不面對;生命的解脫,不能不追求。吾人痴迷貪求五欲,迷戀紅塵,不知本有佛性,與佛無二,經由念佛可以轉凡成聖,成佛作祖,化短暫為永恆,化痛苦為快樂。曠劫以來,生生世世,六道輪迴,或生為天人,暫享假樂;或降生為人,苦多樂少;或投胎畜生,任人宰殺;或出生鬼道,飢渴難熬;或墮入地獄,受苦無量。幸有一位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他看清我們在三界火宅內受生老病死的折磨;他了解我們在六道輪迴中想出離生死的需求。因此,主動為我們發願修行,建立了清淨、莊嚴、快樂的西方極樂世界,毫無條件要接引我們回去,過著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阿彌陀佛五劫的發願,就是時時在悲念我們長淪惡道的痛苦,心焦如焚,急欲解救;阿彌陀佛永劫的修行,就是刻刻在哀愍我們尚未了辦的生死,牽腸掛肚,切念拔度。阿彌陀佛就是藉著我為你念佛的因緣,大悲殷勤,蓮台來迎,垂手接引你往生淨土,永離六道輪迴,同證無量光壽。

   

現在,請你放下世間的一切凡塵俗事,一心念佛,阿彌陀佛必會放光攝受你。受到佛光的照耀,你就不再恐懼不安、徬徨無助了,內心自然會清涼自在,解脫痛苦。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勸勉我們:「常思地獄苦,生起念佛心。」不念佛名,隨業流轉,必墮地獄;稱念佛名,乘佛願力,必生極樂。地獄諸苦,不可不懼;淨土諸樂,不可不欣。無奈痛苦的人間道與清淨快樂的西方路,就看你如何選擇?肉身雖死,靈魂不滅,此時此刻,你最清楚。既有佛性,可成佛道,只因痴迷,走錯方向,流浪生死,豈不憾哉!人生至此,應該深念無常,勿貽後悔。

   

淨宗十二祖徹悟禪師開示說:「世出世間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冷靜深思,世出世間,誰能給我們安穩的依靠?誰能給我們真實的幸福?誰能給我們究竟的快樂?誰能給我們永恆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唯有阿彌陀佛。是故,阿彌陀佛是我們的光明,我們的希望,我們的救主,我們的生命。不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誰?

   

急忙忙浮生如電  痛煞煞輪迴千遍

浪滔滔苦海無邊  一心心把彌陀念

   

來,請隨大眾一起稱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貳、六字洪名的力用 

四十八願所成就  成為正覺之彌陀

若能歸信此佛者  必定往生不須疑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繼續一心諦聽,現在你已知道,念佛能夠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西方,畢竟成佛。可見吾人解脫生死、了辦大事,全是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的力用。因此,你若了解名號的由來、意義、與自己的關係,就更能體會阿彌陀佛的悲心願力,與阿彌陀佛相契相應,一體同心。我為你略說,請你用心體會。

   

首先,講名號的由來。萬德洪名六字佛號,乃源自法藏菩薩本願而來,本願就是因地所發誓願。阿彌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薩,乃是古佛示現,佛乃是滿足大悲人,為拔除我等生死根本,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示現為國王,在當時住世教化眾生的世自在王佛座下,聽經聞法,聞法後法喜充滿,於是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法號法藏。法藏菩薩於五劫思惟,發了四十八大願,一一願無非要成就無為涅槃的淨土世界,供我們安身立命;一一願無非要成就萬德圓滿的六字洪名,救我們上生佛國。為圓滿成就四十八大願以攝受眾生,法藏菩薩於不可數計永劫時流,廣修六度萬行,捨身捨命,功德賜予業重之我等;流血流淚,哀傷感嘆未歸之我等。法藏菩薩歷盡了千辛萬苦、精進修行,終於圓滿了六度萬行,完成了四十八大願,建立了清淨莊嚴、殊勝快樂的極樂世界,因而成佛,佛號叫「南無阿彌陀佛」。

   

其次,講名號的意義。淨宗第二祖善導大師,古來被公認是阿彌陀佛所化現,他在《觀經四帖疏》解釋六字洪名的意義:「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歸命即是「信」,發願迴向即是「願」,行即是「行」。信願行是往生西方的三資糧,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當中,圓滿具足。因此,稱念佛名求願往生,自然具足三資糧,善導大師非常肯定地說:「以斯義故,必得往生。」善導大師所說的,就是等同阿彌陀佛所說的,值得我們採信依據。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從善導大師的「六字釋」得知:名號的意義就是「信願行,我救你。」這樣的解釋充份流露彌陀救度眾生的悲心,符合如來發願之本意。因此,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對亡靈○○○居士你說:我要救你,我本來就要救你,你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你,不要顧慮,也不要懷疑,隨著我的呼喚聲,踏上歸回故國家園的路途,一路上我會光明攝護你,愛心呵護你,使你身心柔軟,清涼自在,往生淨土,蓮花化生。

   

最後,講名號與自己的關係。果地名號既由因地發願而來,法藏菩薩因地發願,誓救十方眾生的真實願乃第十八願,法藏菩薩於佛前發願云:「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從第十八願得知:阿彌陀佛在五劫的思惟當中,選取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往生西方;於兆載永劫的修行,乃是代替十方眾生完成真實無上的願行功德,納入名號要迴施給十方眾生,成就佛道。所以,凡是聽聞、信受、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簡貴賤緇素,不分男女老幼,不問修行久近,不論造罪多少,不管生前死後,通通都會被阿彌陀佛救度到西方,當然也包括亡靈○○○居士你。何以念佛必定往生?蓋「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願成就故。因此,彌陀與我們的關係,是機法一體,生佛不二,彌陀以眾生的往生為正覺之果,眾生以彌陀的正覺為往生之因,彼此成一體,流同一血液,呼同一鼻息。

   

彌陀因地的法藏菩薩,為成就覺體之神妙力用,能自由自在救度十方眾生,令得往生真實報土,故弘發「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誓言。此即是:為了使你能往生成佛,我必須成佛;為了使我必定能成佛,必須使你能往生成佛;使你成佛是我成佛的心願,我成佛是你成佛的依靠;你我成佛,一體不離,如共命之鳥,相依相存。

   

「往生」乃是眾生當來之所得;「正覺」乃是彌陀成佛之果德。佛欲令眾生往生而成就自己果德,眾生依佛正覺之果德成就自己往生。若不能令眾生往生者,彌陀之正覺則不成就;佛之正覺不成就,眾生之往生則不成就。日本淨土開宗祖師法然上人於《和語燈錄》云:「永劫之修行,此為誰哉?功讓未來之眾生;超世之悲願,又何意乎?志賜末法之我等。我等若不得往生者,佛豈得成正覺乎?佛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我等之往生者,依佛之正覺;佛之正覺者,依我等之往生。若不生者之誓故知;不取正覺之言無謬。」故往生與正覺,相待相成,其體即一,而非別物,故名機法一體。

   

瞭解了名號的由來、意義、與自己的關係,便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願業力,盡在名號。因此,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必得往生;只要你願生,必定往生。

   

如來本願非虛誑  眾生念佛不虛空

便就今朝成佛去  樂邦化主必迎來

   

來,隨著大眾一起稱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參、十二光佛的攝取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現前亡靈○○○居士,請您繼續一心諦聽,釋迦如來在《無量壽經》讚歎阿彌陀佛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為何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超世大願,乃是十方三世諸佛當中第一。是故,阿彌陀佛,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往生成佛是果報,欲求果報,必須因緣和合,方能成就。往生西方的因緣,全在六字洪名當中。阿彌陀佛要救度眾生,以他的名號讓眾生稱念作為往生的內因,眾生一稱念,名號法體自然產生妙用,這妙用就是光明攝受念佛之人;因此,阿彌陀佛要接引眾生,以他的光明攝受念佛眾生作為往生的外緣。有內因有外緣,自然產生果報,果報就是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之人,回歸西方,成就佛道。所以,亡靈○○○居士,只要你信佛因緣,念佛名號,必定往生,決定往生。

   

釋迦如來在《無量壽經》介紹阿彌陀佛十二光明後言:「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踴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這意思就是說:若有眾生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攝受,就能三毒消滅,身心柔軟,歡喜踴躍,生起往生極樂世界的善心;就算在三塗受苦的眾生,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普照,也不再苦惱,通通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解脫三塗苦難。三塗受苦的眾生念佛,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救度,何況亡靈○○○居士,你平生雖無皈依三寶,但或多或少也有念佛,怎會不往生呢?

   

釋迦如來又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這意思就是說: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的威神光明無量功德,而至誠懇切、精進不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就能隨心所願,往生彼國。亡靈○○○居士,你現在已經聽聞到阿彌陀佛的本願妙法,如果至心念佛,願生西方,必能蒙受阿彌陀佛的垂手接引。因此,善導大師云:「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這意思就是說:不論善或惡的凡夫,能夠往生西方,都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乃是依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阿彌陀佛的願力,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中,名號具足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願心功德。所以,聽聞名號的意義,信受本願,稱念佛名,可以獲得阿彌陀佛的救度。

   

現在我為你略說十二光佛的名義:

   

第一無量光佛:此光明無有限量照徹三世,即不論生在何時的眾生都能救度;故亡靈○○○居士,你現在念佛,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照徹,使你身心柔軟。

   

第二無邊光佛:此光明無有邊際普照十方,即不論生在何處的眾生都能救度;故亡靈○○○居士,無論你在何處念佛,都能得到阿彌陀佛無邊光明的遍照,使你自在解脫。

   

第三無礙光佛:此光明所照,一切都無能障礙,不為眾生之煩惱惡業所遮障,而能絕對救度一切眾生;故亡靈○○○居士,不論你的業障重或輕,只要你念佛,就能得到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的普攝,使你清涼自在。

   

第四無對光佛:此光明乃一切神光無可比對,又可化解冤懟;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的無對光明不但照耀你,也照耀你的冤親債主,使你消冤解孽。

   

第五炎王光佛:亦號光炎王,是表示此光明自在無上,在三途黑闇眾生,蒙佛光所照,定得解脫者,即此光明之益;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炎王光明消除你的煩惱,使你身心無礙。

   

第六清淨光佛:清淨的光明從阿彌陀佛無貪的功德善根生,以此光明對治眾生的貪欲;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清淨光明攝受你,對治你的貪欲心。

   

第七歡喜光佛:歡喜的光明從阿彌陀佛無瞋的功德善根生,以此光明滅卻眾生的瞋恚;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歡喜光明加持你,滅卻你的瞋恚心。

   

第八智慧光佛:智慧的光明從阿彌陀佛無痴的功德善根生,以此光明破除眾生的愚痴;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智慧光明照攝你,破除你的愚痴心。

   

第九不斷光佛:此光明常照不斷,攝受正信念佛之眾生;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信受本願,阿彌陀佛就以不斷光明常照你,使你時刻沐浴在佛光中,歡喜踴躍。

   

第十難思光佛:此光明之威神力,非眾生心思可及;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難思光明普攝你,使你雖不知往生之理,卻能得到往生之實。

   

第十一無稱光佛:此光明之威神力,非眾生言說可及;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無稱光明照射你,使你吉祥如意,任何眾生的言說讚歎都不能窮盡。

   

第十二超日月光佛:此光明能調熟疑惑之人成明信之人,普照八方上下無所障礙,所以遠勝日月之光;故亡靈○○○居士,只要你念佛,阿彌陀佛就以超日月光明調熟你,使你成為明信佛智之人,得生報土。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來,請隨大眾一起稱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肆、佛視眾生為愛子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若欲往生淨土中  此花還到此間迎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繼續一心諦聽,釋迦如來在《法華經》言:「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眾生,皆是我子,我即是父。」在《無量壽經》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在《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言:「諸佛常住平等三昧,等視眾生猶如一子。」在《楞嚴經》言:「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在《涅槃經》言:「如來為眾生,常作慈父母。」在《大集月藏經》言:「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

   

從以上經文得知:佛視眾生為愛子,時時慈心憐愍,處處悲心救苦,故《觀佛三昧經》言:「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緣,緣苦眾生。若見眾生,受苦惱時,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我們就是長劫在三界流浪的孤兒,阿彌陀佛就是累劫找尋我們的慈父,釋迦如來在《法華經》說了一個窮子喻,很值得我們深思,我為你述說,請你用心體會。

   

譬如有一人,年紀幼小時,就捨棄他的父親離家出走,流浪外國,一直到五十歲,年齡既大,力氣日衰,也就更加窮困,四方奔走,以謀求衣食,漸漸遊行,不知不覺走回了本國。他的父親從孩兒離家出走後,到處尋找,怎樣也不見蹤跡,只好在一城中住下來。他家非常的富有,財寶無量,各大倉庫,都堆積得滿滿的,奴僕、佣人也很多,金錢出入,遍及各國,生意人往來也很多。

   

當時這貧窮的兒子,到處流浪,遊走於各村落,歷經大城小鎮,不經意的來到他父親居住的城中。父親雖常思念他的兒子,與子離別已經五十多年,但從不曾向人提及,只是自己常常思念,心中感到很悔恨,心想:「自己已經老了,來日不多,這麼多的金銀珍寶財物,可是沒有兒子,一旦命終,無人繼承。」所以每日更加殷切的想念出走的兒子。他又這樣想:「我若找到兒子,將財產交給他,也就安心快樂,無憂無慮了。」

   

那父親正殷切思念兒子的時候,這流浪的兒子,也因貧窮困苦,無依無靠,為謀求衣食,輾轉受人雇傭,到處尋找工作,恰巧找到他父親家裡來,悄悄站在門側,遠遠望見他父親,坐在獅子床座上,腳踏寶几,許多的高官貴族等皆恭敬的圍繞著他,而且身戴價值千萬的真珠瓔珞,更有吏民、僮僕,手執白拂,左右侍立,並以香水洒地,散佈各種名貴鮮花,羅列各種寶物。有這樣的種種排場,威德巍嚴,顯得特別尊貴。

   

窮子眼見他父親有這樣大的勢力,心想這可能是位國王,或是與國王相等的大人物,不是我工作謀食的地方,不如轉往較貧賤的地方,有較多出賣勞力的機會,容易獲得衣食所需,如果停留這裡太久,可能會受到逼迫,強令我工作,這樣一想,於是拔腿就跑。

   

當時大富長者,在獅子座上,遙見其子,一眼就認出來了,心裡非常歡喜:「我常思念這個兒子,正愁沒法找到,今天卻忽然自己回來了,豈不是天從人願嗎?」於是立刻派人急追,務必將他帶回來。當時使者遵照大富長者的吩咐,立即追趕捉拿。窮子驚恐萬分,愕然不知如何是好,不禁大喊:「冤枉」,口稱:「我又沒有冒犯王法,為什麼要捉拿我?」這時使者緊急追趕,強押著他回來。窮子心想:「我既沒有犯罪,卻被囚禁,必定難以活命了。」因此,感到驚惶恐怖,竟嚇得魂飛魄散,昏倒地上。

   

他父親遠遠的看到這種情形,心生憐憫,告訴使者說:「我不需要這個人,不必強迫他來,你用冷水洒在他的臉上,使他清醒過來,不要再和他說什麼,讓他走吧!」他父親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知道自己的兒子意志下劣,窮途潦倒,流浪太久,哪裡見過這種排場?自知太豪華尊貴了,雖然有心相認,但他這流浪的窮子,反而驚疑恐懼,難以承當。長者仔細審察,確定是他從前出走的兒子,因而方便進行,也暫不對別人說,他就是自己走失的兒子。

   

追拿他的使者,等他清醒後,也只好告訴他說:「你不要怕,我現在放你走,你願到哪裡就去哪裡,不會再有人捉拿了。」窮子聽了如獲大赦,非常歡喜,忙從地上爬起,往貧窮地方而去,希望找到勞力工作,以求衣食。長者眼見兒子去後,想要誘引他自己回來,不得不善巧方便,於是秘密派遣兩個最親近的人,打扮形容憔悴,不像有什麼威儀德望的樣子,穿著裝扮也像工人,親自吩咐他們說:「你們二人到這窮子那裡去,慢慢為他介紹,說這裡有工作做,而且工資比別處高出一倍,窮子如願意來工作,你們就帶他來,若是問你們是什麼樣的工作,就說是雇他清除糞便,你們也和他一起工作。」

   

二人聽了長者的吩咐,立刻就去尋找流浪的窮子,依照長者的話,一一說給他聽。窮子果然願意跟他們來做清除糞便的工作,而且先取得應得的工資,然後才為主人除糞。他父親見兒子樂於粗重污穢的工作,心生憐憫,也怪兒子為何這樣下劣。過了些日子,又一次於窗戶中,遠遠看著兒子,見他身體瘦弱,形容憔悴,滿身是糞土灰塵,骯髒不堪,心中非常不忍,因此立刻脫出身佩的瓔珞,華貴細軟的衣服,取下珍貴的裝飾寶物,換上粗布的破舊衣服,也洒上一些灰塵,右手拿著清除糞便的器具,裝作一副畏縮的模樣,看起來好像一個純樸的老管家,走到他工作的地方,並對工作的大眾說:「你們要勤奮的工作,不得偷懶懈怠。」

   

以這方便的緣故,才得以接近他的兒子,然後又獨對他的兒子說:「喂!男子,你以後就常在這裡工作好了,不要再到別處去,我會加你工資,你生活各項需要的物品,只管向我老頭說就好了,如有需要,我會給你,你安心的在這裡工作,我就像你的父親一樣,你不必再有什麼憂慮的,我為什麼這樣的關心你呢?因為我已年老,而你正在少壯之時,看你平時工作也很勤勞,沒有欺瞞懶惰的行為,也不見你有瞋恨怨言,不像其他的工人,從現在起,你就如同我親生的兒子一般。」

   

當時長者更為他取字名之為兒。此時流浪窮子對這幸運的際遇,雖然感到欣喜,但是仍覺得自己不過是流浪至此,一個暫時受雇的下賤工人,因為這個緣故,二十年中,常使他做除糞的工作。二十年後,那時長者已有疾病,自知已不久人世,因此對窮子說:「我現有很多金銀財寶,各倉庫都堆滿了,其中多少數目,所應該收入或支出的,你都很清楚,我這樣用心,你應當能體會我的意思,為什麼要對你這樣用心?因為我現在將所有一切交給你掌管,我的就是你的一樣,你應該用心管理,不要讓這些財物耗散了。」

   

當時窮子聽了長者的教誨和咐囑,領管眾多的財物,以及金銀財寶等庫藏,而沒有希求取得一餐的意念。他的休息處,依然是在粗陋的工寮,自卑心理,也沒有完全消失。這樣又過了一段時日,父親在臨終前,命令其子,通知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等都來家裡聚會,他就當著親族等大眾宣告說:「諸君當知,這人就是我親生的兒子,從前在某城,捨離我而出走,孤苦零丁,在外辛苦了五十多年,他本來的名字叫某某,我就是某人,從前來到本城,懷著憂急的心情,探尋我兒的下落,數十年來沒有獲得蹤跡,現在忽然在此相會,失而復得。他確實是我的兒子,我是他真正的生父,現在我所有的一切財物,都由我兒繼承,完全歸他有,關於財物的出納,我兒也知道得清清楚楚。」這時窮子聽了父親這樣宣告,實在太歡喜了,這是有生以來做夢也不敢想的,他心裡這樣想:「我本無心也不敢希求這樣龐大的財富,現在這樣多的寶藏,竟自然而得。」

   

窮子喻中的大富長者,即譬如阿彌陀佛大慈悲父。年少離家流浪他鄉的窮子,即譬如一念無明輪迴六道的眾生。大富長者家財萬貫,大富大貴,即譬如西方極樂依正莊嚴,大富大貴。長者經常思念兒子,即譬如彌陀經常思念眾生。長者欲將財產交付其子,即譬如彌陀欲將名號功德迴施眾生。窮子眼見父親大勢力,內心害怕拔腿就跑,即譬如眾生見淨土依正莊嚴,內心下劣不敢希求。長者善巧誘引窮子回家工作,即譬如彌陀方便引導眾生廣行六度。長者為窮子取名為兒,即譬如彌陀視眾生為孩兒。長者請國王大臣作證,財產繼承,必定真實,即譬如彌陀請十方諸佛證誠,信受名號功德,必定往生。長者主動尋子將財產宣告歸兒所有,即譬如彌陀主動將名號功德迴施眾生所有。窮子心想,我本無心也不敢希求寶藏,竟自然而得,即譬如眾生本無心也不敢希求名號功德,竟自然而得。

   

聽完了這個譬喻故事,我們應當感念彌陀慈父的苦心,不要再流浪三界了,不要再窮苦過日了。西方淨土本就是我們的家園,名號功德本就是彌陀要迴施給我們的,領受名號功德,回歸淨土故里,是阿彌陀佛殷切盼望的。希望亡靈○○○居士,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不要再讓彌陀慈父慈眸憐視苦等你,垂手臂酸久候你。

   

現在我代替你的家屬,真誠祈願阿彌陀佛救度你,請你一心信受領納體會: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慈悲護佑亡靈○○○,使其免去中陰的生滅苦境,離苦得樂。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光明普照亡靈○○○,使其消除眼前的無明黑暗,身心安泰。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憐愍救度亡靈○○○,使其脫離六道的生死輪迴,超凡入聖。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蓮台接引亡靈○○○,使其往生涅槃的淨土佛國,成就菩提。

   

西方化主度迷情  佛力加持道易成

撒手便往西方路  最初一步念佛行

   

來,請隨大眾一起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範例之三(此例為實例,適用自殺者)

   

此例開示綱要:

   

前言:請聖、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略明助念緣起。

   

壹、助念佛號的目的

   

一、離苦得樂,往生成佛。

二、讚歎亡者平生聞法、念佛、朝山。

   

貳、稱念洪名的利益

   

一、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引《觀經》芬陀利華文。

二、為得大利,具足功德:引《大經》付囑彌勒文。

   

參、體會人世的痛苦

   

一、亡者上吊自殺:原因為四肢酸痛,經常失眠,憂鬱不解,身心不安,延醫無效。

二、針對病苦勸慰:舉佛言祖說與自身病苦,勉勵知苦要離苦,念佛能了苦。

   

肆、領悟淨土的快樂 

一、依報莊嚴:七寶樓閣、八功德水、天樂鳴空、黃金鋪地、天雨妙花、香花供佛。

二、說法莊嚴:化禽靈鳥有情說法、風吹行樹無情說法。

三、正報莊嚴:光壽同佛,聖眾無數,無有八苦,但受八樂。

   

伍、任憑彌陀的救度

   

一、勸勉亡者體會佛心,闡述彌陀悲心願力。

二、反問亡者自殺目的,說明念佛可達目的。

   

後記:鼓勵與祝福

   

請聖

   

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

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來臨靈前聆聽師父為你開示六字洪名,能夠救度你往生極樂世界的道理。我是本願山彌陀講堂的住持釋信願,是你認識的,所以不用介紹。今日應你弟媳婦○○○的邀請,前來幫你助念,為你開示阿彌陀佛本願救度妙法,目的是要幫助你離苦得樂,往生西方,這是我的榮幸,也是你的福報。你有這助念善緣,是你弟媳婦○○○的誠心邀請,也是諸位蓮友的發心;同時這也是阿彌陀佛為救度你而巧妙的安排,希望你好好把握一心諦聽,自然就能獲得佛法真實的利益。

   

首先,師父帶你來稱念十句佛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讓你不安、恐懼、徬徨的心能安詳、寧靜、鎮定下來,平心靜氣聆聽師父為你述說這不可思議的本願救度妙法。如何仰仗佛力呢?就是稱念佛號,因為佛號法體帶有光明攝受之妙用,體用一如。來!請你隨著蓮友大眾及你的家親眷屬,跟著引磬清亮悅耳的法音,一句一句的佛號從你的內心至誠懇切稱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壹、助念佛號的目的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具有無量無邊無上的真實功德,是阿彌陀佛因地法藏菩薩發願修行所成就的,目的為讓十方眾生信受稱念獲救,希望亡靈○○○居士,你要把握這殊勝的法緣,用心聆聽,深切體會六字洪名的真實意義,因為這是你現在救命的妙法,解脫的要道。

   

掐指一算,我們相識也有好幾年了,既然是舊識,為了不要那麼見外,師父就直接稱呼你名字○○。我們雖然相識了好幾年,但是平常很少來往,不常碰面聊天。十多年來,師父一心一意弘揚佛法,國內國外講經說法,為眾生的慧命解脫,四處奔波,馬不停蹄,這是你所知道的。三天前,你的弟媳婦○○○前來講堂,禮請我為你助念開示、料理後事,我才知道你已走完人生,撒手西歸。這三天我因道務繁忙,無暇分身,直到今晚,撥出空檔,帶了本願山許多蓮友,與你陽上的眷屬,在你的靈前,至誠為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你念佛往生西方淨土的絕佳因緣,希望你好好把握。

   

平生你雖沒有皈依三寶,但在六、七年前,你與令堂曾有一殊勝因緣得聞佛法,那時我曾經禮請上鑑下因法師來潭子活動中心,弘法佈教。上鑑下因法師,平易近人,修持嚴謹;講經說法,勸人念佛;助念開示,導歸淨土;戒行高遠,悲心深重;自行不怠,化他更切;尤其加持佛水,洗淨眾生,靈驗無比,利人無數,是位真修實行的淨土大師。你當時不但蒞臨聞法,還恭請上鑑下因法師為你加持,袪病解厄。從此之後,你也偶爾念佛,所以你是很有佛緣的。雖然形式上沒有皈依三寶,但是實質上卻有歸命彌陀,因為南無二字即是歸命之意。更加難得的就是最近這一、二年,你經常與令堂到九華山去朝山。九華山乃是名聞遐邇的佛門聖地,救世師父,悲心廣大,盛德遠播,其大悲咒水,消災解難,增福延壽,十分靈感。你也仰慕盛名,虔誠三步一拜,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朝禮九華山,求喝大悲咒水,這是難能可貴的修行,師父真心讚歎你。

   

今晚師父為你助念開示,無非也是要令你想起平生的念佛修行,從內心生起佛號淨念,使你現前遠離中陰之苦,當來脫離輪迴大苦。因為佛號是阿彌陀佛的果德,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因願,具有救度十方眾生的威神力。因此,任何一個平生、臨終、死後的人,有緣得遇彌陀本願,一心稱念六字洪名,都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真實不虛,這是十方諸佛所共同證誠的。所以,六字洪名是出離三界解脫苦海的良方,是往生淨土證得涅槃的妙藥。

   

你平生念佛的目的是為了能消災免難,袪病解厄;現在念佛即是為了能了辦生死,往生成佛。因此,更應該要一心稱念。到了阿彌陀佛的淨土世界,就不會有災難病苦,自然身心自在。來!跟著大眾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貳、稱念洪名的利益

   

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讚歎念佛的人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芬陀利花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意思就是白蓮花,白色的蓮花代表純潔、高雅、尊貴、希有、難得的意義。善導大師被古今大德公認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他解釋「人中芬陀利花」說:「人中好花、希有花、人中上上花、人中妙好花。」他解釋「若念佛者」說:「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這意思就是說,念佛的人是人中希有尊貴的人,我們是煩惱具足的凡夫,卻因稱念六字洪名而高雅尊貴、希有難得,如染香人,身有香氣。「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就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如親友般常隨影護。「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就是將來往生西方淨土,成就佛道。世尊的這一段開示,明確肯定念佛的人,是很難能可貴的人,將來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圓成菩提。所以你是世尊所讚歎的人中芬陀利花,你是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的勝友,你必定能蒙受阿彌陀佛垂手接引、往生佛國。

   

世尊在《無量壽經》付囑彌勒文說:「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意思就是說,如有眾生聞信阿彌陀佛名號的由來與意義,歡喜踴躍,至少稱念佛號一聲,就可以領受到佛號的無上真實功德,往生西方淨土,證悟涅槃妙樂的大利。世尊的開示,讓我們更加肯定信佛念佛,必定往生成佛,佛口金言真實不虛。亡靈○○,你平生雖然沒有修學彌陀本願法門,聽聞佛號生起始末;但現在中陰身,諸根通利,見聞覺知,更勝生前,如果一心諦聽,用心體會六字洪名的真義,至心稱念本願嘉號,同樣能蒙受阿彌陀佛的救度。況且你平生已有稱念佛號,雖然不知本願道理,但念佛的奧妙難思就是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

   

也因為念佛有如此的殊勝利益,所以師父與你的家屬,才會在你的靈前虔誠為你念佛,幫助你離苦得樂,上生佛國。來!跟著大眾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參、體會人世的痛苦 

亡靈○○你在○月○日下午三點多,被令堂發現在自己的房間上吊自殺,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你的內心一定很無奈,很想解脫痛苦,所以才出此下策,結束自己的生命。阿彌陀佛就是悲愍我們這種凡夫,才誓言以名號絕對救度,令我們離苦得樂。此時你若至誠念佛,蒙佛光明護佑,身心清涼,自在解脫,豈不是達成了你自殺欲求解脫的目的!

   

師父知道你是上吊自殺,很想瞭解是為什麼?所以詢問令堂與你的弟媳婦,才知道你這一生五十年的娑婆歲月裡,大約在最近這二、三十年來,從事鐵工的粗活,因為身體不堪負荷,常感四肢酸痛手腳痲痺,一到晚上很難入睡,經常徹夜失眠,頭昏腦脹,苦不堪言。尤其最近這一、二年,連做工幹活都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得不請假在家休養。雖然四處求診,看醫服藥,但始終不見療效,依舊輾轉難眠,精神萎靡,心神不寧。身心飽受病苦的折磨,對你而言感受極為深刻。

   

佛家教主世尊告訴我們:「身為苦本。」道家教主老子也告訴我們:「吾有大患,唯吾有身。」我們這個色身肉體,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生死之間,隨著業力牽引,我們自己做不了主。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實在無奈痛苦。就算自殺了斷生命,也不能解決生生世世的輪迴大苦,因為會死亡的是生滅相的色身,而不生滅相的靈性是永生不死的。我們自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生來死去,也只不過是外在形貌的改頭換面,而靈性始終不變,在天道穿天人身,在人道穿人身,在畜生道穿畜生身,在鬼道穿鬼身。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生死不休,惡道不絕。所以亡靈○○,你若不願念佛,求生彌陀淨土,了辦生死大業,靈性又要從這一生延續到來世,沉淪六道生死苦海,這就是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生死凡夫的輪迴是「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苦是痛苦,冥是黑暗,六道是既痛苦又黑暗的地方,是我們凡夫生生世世所趨入的處所。念佛的目的正是要跳脫三界六道,出離生死苦海,轉痛苦為快樂,化黑暗為光明。

   

俗話說:「做人不快活。」世尊講:「人生是苦海。」冷靜思惟,真是一點也不錯。我們這個色身肉體,從頭到腳,從裡到外,只要四大違和,一不舒服,就苦不堪言。就算沒病,肚子餓了不吃一點東西就很難受,嘴巴渴了不喝一點水也很難受,身體累了不睡一會兒更難受。每天辛苦奔忙,就為填飽肚子。算來師父與你是同病相憐,同樣對這個色身使用的很苦惱,我把我的苦楚心聲說給你聽,你就會發覺古德開示:「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真是至理名言。

   

我從小體弱多病,剛滿周歲便罹患肺癭,就是肺部長瘤,在嘉義市立醫院,治療了四十多天,每天吃藥打針,日夜不斷。當時醫療設備不及現今發達,醫生見醫藥罔效,遂放棄治療,通知我父母抱我回家,自行處理。當時由於家境窮困一級貧民,所以無力再醫,母親百般無奈,便想把我遺棄荒郊野外竹林樹下,希望能讓有錢人家拾獲醫治。但父親極力反對,堅持想辦法救治,故四處求學草藥偏方,自行研試,皇天不負苦心人,後來終於治癒我的殘疾,救回我的小命。

   

就讀小學時,我常因胃腸病請假在家休養,有時連請假單都不用寫,老師就叫我直接回家休息。我家住在北港鎮外鄉村,地處偏僻,文化落後,交通不便,沒有醫院診所,看醫治病必須到鎮內,搭公車經常得苦等一、二小時。我因肚子痛,忍受不住,哀叫之聲不絕於耳。母親愍我病苦,把我揹在後背上,不時暗自神傷,眼含淚珠,並且安慰著我:「要堅強,要忍耐,不要哭。」當時我幼小的心靈,雖能體會母親的愛心,但病痛依舊沒有停止,很難忍住呻吟哀聲。

   

小學才剛畢業,適逢父親不幸逝世,內心極為悲慟;又因家境清寒,無力料理喪事,村裡鄰里親友發揮愛心,出資善款,援手濟助。尤其一封未具名的信件,除了內附一筆善款外,字裏行間對我勸勉鼓勵,寄望深厚,令我銘感五內,淚流滿面,因此發下誓願:「日後若有能力救困濟貧,一定熱心助人。」至今我仍不知影響我一生甚巨之恩人是誰?就在悲傷之餘,父親逝世後的第九天,我禍不單行,災難不斷,又罹患急性胃腸炎,肚子絞痛的很厲害,母親趕緊送我到北港全生醫院急救,當時醫生告訴我媽說:「這孩子如果再慢四個小時送來,就回天乏術了。」在醫院整整七天七夜,不能吃一口飯、喝一滴水,鼻孔又插滿導管,很難呼吸,僅靠注射點滴維持營養,身體非常虛弱,骨瘦如柴。出院後在家休養兩個月,中學早已開學了,我仍然在家養病,無法上學。

   

因為深感人生灰暗,世間痛苦,甫上國一,我便四處請問師長同學:「生從何來,死往何處?」、「何以世間會有人?何以我又窮又病,如此痛苦?」、「如何解決人生的痛苦?」,這些問題無人能答,直到就讀高一,接觸佛經善書,才慢慢瞭解一切皆是因果報應。但病魔並沒有遠離,高中三年期間,我與你一樣睡不著覺,頭昏腦脹,精神渙散,經常服用安眠藥、止痛劑,心裡也曾想過自殺,了此殘生。但許多佛經善書適時慰藉了我痛苦的心靈,對我而言,佛經是我止痛的靈丹,所以四處找人請閱經書,很想弄明白,人生的解脫之道。因此,當兵退伍後不久,便全心全意投入宗教領域,一意探尋佛法真理,無心追求世間名利。二十七歲,毅然持齋茹素,一心研經究典,才恍然大悟人生真相,猶如昏睡千萬億年,突然雷聲乍響,驚醒夢中人。此種體會,讓我仰天哀嚎、俯地痛哭,因此面對佛天聖像,矢志出家,效法佛陀,自行化他,濟世利人。

   

後來雖然出家修行,但疾病纏身依舊不斷,每年冬天,一但感冒咳嗽,就延醫數月。頭痛更是常有的事,又是支氣管痙攣,又是脊椎損傷,又是打嗝難止,又是疝氣開刀,長年就醫吃藥不斷。打從出娘胎到長大成人,經常出入醫院,可說藥不離身,與醫生似乎特別有緣。因為貧病交迫,深深感受世間多苦,所以我決心認真修行,一意尋求解脫,我絕對不要再輪迴了,世間太苦了。

   

世尊也在經上為我們講了很多人生的痛苦,目的就是要我們知苦離苦。當我們身心飽受到病苦的折騰,才會積極尋求解脫痛苦之法,所以苦是我們增上菩提的最佳因緣。亡靈○○你我同樣深受病苦所惱,師父選擇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了辦生死,成就菩提,徹底解決人生諸苦。我走這一條路,也希望你現在走這一條路,你在四天前選擇上吊自殺,相信你當下心境一定跟師父一樣,真想將世間的一切痛苦,徹底解決,但你現在應該明白,痛苦並未因自殺而解決。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淨土,才是最圓滿的離苦得樂方法。一到西方,不退菩提,念念進道,畢竟成佛。成佛乃是最快樂、最富貴、最吉祥、最如意的人。成佛了就不再有痛苦、煩惱、憂愁、疾病。成佛了就永生不死、福慧圓滿、神通廣大、自在解脫。這些豈不是我們生死苦惱的凡夫,所要急急追求擁有的嗎?來,跟著大眾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肆、領悟淨土的快樂

   

亡靈○○請你繼續一心諦聽,世尊瞭解我們生在娑婆世界的諸多痛苦,因此為我們介紹一個清淨、安穩、殊勝的佛國淨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勸勉我們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尊在《阿彌陀經》首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說法、正報莊嚴,讓我們啟信欣慕;其次勸勉我們發願往生,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最後告訴我們往生的方法就是念佛。現在師父為你略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樂事,使你生起欣求之心。

   

首先講依報莊嚴:依報就是人所居住的環境。極樂世界的地上有七重欄杆,空中有七重寶網,中間有七重行樹,皆是金、銀、琉璃、玻璃所構成的,四面八方圍繞著國土。還有七寶所構成的水池,池中充滿清淨潤澤的八功德水,池底是純用金沙鋪成的。寶池四邊的階梯和道路,都是用金、銀、琉璃、玻璃莊嚴構成的;寶池岸上有許多樓閣,也是用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所莊嚴雕飾的。又七寶池中,有無數蓮花,大似車輪,青色蓮花發出青色光明,黃色蓮花發出黃色光明,紅色蓮花發出紅色光明,白色蓮花發出白色光明,極其幽微、勝妙、清香、潔淨。又極樂國土中,時常演奏微妙的諸天音樂,大地是以黃金鋪成的,有諸天女,晝夜不斷,常來散落眾妙天花。又極樂世界的眾生,於每天清晨,將這些妙花,盛在花籃中,去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土的諸佛,在吃早飯之時,即能還到本國,隨眾齋食,飯後各自散步經行。這些種種莊嚴的妙境,都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所成就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亡靈○○你回到西方淨土,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其次講說法莊嚴:說法有兩種,即化鳥有情說法,微風無情說法。極樂世界有各式各樣奇妙的鳥類,如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鳥等,這些靈禽晝夜六時,發出優雅和諧的聲音,演說著三十七道品的佛法道理。極樂世界的眾生聽到了這些妙音,自然思念佛法僧三寶的恩德。這些靈禽並非如娑婆世界的鳥類,由於罪報而生的,因為極樂國中並沒有由業因所感報的三惡趣。極樂世界連三惡道之名稱都沒有,更何況有三惡道之實體?這些靈禽都是阿彌陀佛欲宣布法音,所變化出來的。西方國土,除了鳥聲演唱佛法外,還有風聲也會演說佛法,當微風不徐不疾吹動著行樹,及垂著寶鈴的羅網時,發出微妙的聲音,就像百千種音樂同時演奏一般。聽到這些妙音的人,也自然生起感念三寶恩德之心。這些有情無情的說法,都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願力變化所作,目的就是為了讓亡靈○○你回到西方淨土,隨意自在聞法證道。

   

最後講正報莊嚴,正報就是人的身心外相。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耀十方世界念佛眾生,無有障礙,所以叫做「阿彌陀」。又阿彌陀佛及其人民的壽命,同樣無量,所以叫做「阿彌陀」。光壽無量的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在這長遠的時間裡,迫切地等待救度一切眾生,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有無數的聲聞弟子,都是證悟了阿羅漢果,其數量是無法計算的;菩薩眾與聲聞眾一樣無數。又往生極樂國土的眾生都是不退轉菩薩,其中很多是一生補處的菩薩,其數量也是無法計算。這些菩薩都具有無量的光明、壽命、神通、道力、智慧、慈悲、化度。這些菩薩也是乘佛願力往生成就的。

   

亡靈○○你若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也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回歸西方成為菩薩。一到清淨佛國,就沒有十月胎獄之苦,只有蓮花化生之樂;沒有形骸衰朽之苦,只有相好莊嚴之樂;沒有身心疾病之苦,只有清泰安康之樂;沒有四大分離之苦,只有壽命無量之樂;沒有所求不得之苦,只有萬事如意之樂;沒有恩愛別離之苦,只有常聚不散之樂;沒有怨憎會遇之苦,只有善友俱會之樂;沒有煩惱熾盛之苦,只有身心寂淨之樂。而且西方淨土沒有三途八難、四生六道、天災人禍、瘟疫戰亂,不會爾虞我詐、人我是非、爭權奪利、姦殺擄掠,不需營事作務、繁忙勞碌、謀求衣食、安家立業。總之,就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如此殊勝快樂的環境,我很想去,也希望亡靈○○你能去,不要辜負阿彌陀佛的苦心。來!跟著大眾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伍、任憑彌陀的救度

   

亡靈○○請你繼續一心諦聽,六字洪名是阿彌陀佛發願,要救盡十方眾生的誓言果號,佛陀將十方眾生視為自己的孩子,世尊在《法華經》言:「唯佛獨是眾生父,於煩惱火而救拔。」又在《無量壽經》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雖然你尚未娶妻生子,不知慈父愛子的心懷,但是父母愛你的心情,總能體會吧!當你身心飽受病苦折磨之時,令堂經常為你操心,到處延醫為你診治,每天誦經為你祈福,關懷愛護,不時付出;悉心照料,無微不至。身為父母總是時時掛念孩子的一切,處處呵護孩子的種種。

   

大慈悲父阿彌陀佛,也是如此,他看我們受苦受難,內心就愁腸百結,悲苦萬端。世尊在《觀佛三昧海經》言:「悲者,見眾生受苦,如箭入心,如破眼目,心極悲苦,遍體雨血,欲拔彼苦。」佛的悲心,見眾生受苦,有如萬箭穿心,射破眼睛,遍體流血,急欲救拔,這是同體大悲心的極致流露。所以在《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世尊開示阿彌陀佛發願言:「所有無邊世界中,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快樂,不久俱成無上道,願我精進恒決定,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阿鼻苦眾生,所發弘誓永不斷。」這意思就是說:所有在十方世界六道輪迴的眾生,趕快往生我的佛國,過著清淨快樂的生活,不久皆成無上佛道,願我精進永恆修行,經常以慈悲心救度眾生,而且度盡地獄的痛苦眾生,如此弘誓大願永遠不變。

   

因此,阿彌陀佛為了幫助眾生,徹底解決一切痛苦,得到涅槃大樂。五劫思惟發了四十八大願,願願要建立一個清淨莊嚴的淨土世界,毫無條件接引我們回歸西方家園,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願願要以六字洪名悲救一切苦難眾生,無一遺漏。兆載永劫的修行,捨身捨命,犧牲奉獻,將一切六度萬行的真實無上功德,納入在名號,迴施給十方眾生。就像慈父每天辛勤工作,努力賺錢,供給子女食、衣、住、行,日用所需,希望全家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父親對孩子的照顧呵護是小愛,而佛陀對眾生的憐愍悲救是大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切眾生,無有簡別。不論出家在家、富貴貧賤、上智下愚、男女老少、生前死後,只要念佛,平等救度。

   

亡靈○○你平常就有念佛的習慣,尤其在內心焦慮不安時,就會自然而然脫口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很有善根的、很尊貴的、很難得的修行,佛號本就是阿彌陀佛為讓我們離苦而成就的,我們一有苦受,想要念佛了苦,豈不是與佛號的願心相應嗎?你雖然選擇以自殺來捨棄這個業報身,但神識卻能因念佛而得到阿彌陀佛的佛光照耀,往生西方,成就不老、不病、不死的金剛那羅延身,這豈不是你結束自己的生命,想得到的解脫之道嗎?快樂的事我們當然要,痛苦的事我們當然不要,此時念佛,正可以滿足你追求快樂捨棄痛苦的心願。阿彌陀佛發願說:「凡是念我名號的人,我一定救度他。」就是因為念佛能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往生西方,離苦得樂,見佛聞法,成就佛道,所以我們才要念啊!我們能往生淨土,了生脫死,全然都是名號的願力悲救,自然運作。沒有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成就西方清淨佛國,提供我們安身立命,我們只有繼續輪迴六道,載浮載沉;沒有阿彌陀佛發願修行,成就名號願行功德,迴施我們信受得救,我們只有繼續流浪三界,受生受死。這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大恩大德,念佛就是在感激佛恩、感戴佛德啊!

   

此時此刻,亡靈○○你體會了佛恩佛德,領悟了佛心佛願,至誠懇切,一心念佛,就是解脫的時刻,得救的時候。當你稱念佛名踏上回歸西方的路途,豈不就是阿彌陀佛想要救度你的悲心?當你乘上蓮台駕返極樂得到莊嚴的佛身,豈不就是達成你自殺想要離苦得樂的目的?娑婆穢土,苦惱無量,此時就要了辦,只要念佛;極樂淨土,快樂無邊,此刻就要擁有,只要念佛。在你回歸西方淨土的康莊大道,一路上有阿彌陀佛的慈悲護佑,光明攝受;也有師父的真心祈願,懇切祝福。祈願你從此了辦生死大業,祝福你從今得到光壽無量。來!跟著大眾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範例之四(此例為實例,適用出家眾)

   

此例開示綱要:

   

前言:請聖、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略明助念緣起。

   

壹、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切法門,六字全收

   

一、讚歎亡者念佛、誦經、持午、守戒等修行。

二、引《彌陀神咒經》說明名號果德。

   

貳、彌陀身土,報佛報土,凡夫念佛,可入報土

   

一、彌陀淨土之判屬,諸師各有不同:舉諸師之判屬。

二、善導倡說凡夫可入報土:承襲曇鸞、道綽之判。

   

參、善導大師,彌陀化現,彌天高判,楷定古今

   

一、善導高判,符合《大經》意:引漢譯及唐譯《大經》證明。

二、明信佛智之因果與疑惑佛智之因果:引《大經》說明。

   

肆、淨宗之要,破疑生信,心信口稱,內外一如

   

一、舉難勸信:引《大經》證明。

二、淨土三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三、信行一體:引《大經》本願成就文、《往生禮讚》、法然開示佐證。

   

伍、人生虛幻,世間多苦,念佛成佛,方為究竟

   

一、舉亡者平生苦處說明世間多苦:中風、臨終急救。

二、讚歎亡者平生修行:謹言慎行、勉眾念佛、默默精進。

三、《大經》之要:第十八願。

   

後記:感恩與祝福

   

請聖

   

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

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

   

現前亡靈上○下○老和尚,請您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隨佛光明來臨靈前聆聽末學信願為您宣說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能夠使您直入極樂報土的道理。末學信願是本願山彌陀講堂的住持,今日應老和尚令高足上○下○尼師的邀請,前來幫您助念開示。末學一接到電話,獲知亡者是上○下○老和尚,當下推辭,不敢僭越,以免班門弄斧,自暴其短。但上○下○尼師再三懇請,真誠之意,令末學推託無門,只好恭敬不如從命,懷著戒慎恐懼之心,與老和尚共結法緣。末學信願何德何能,怎麼可以說是向上○下○老和尚開示?應該說是向上○下○老和尚報告。末學信願雖然講經十多年,略有說法經驗,但毫無學養,又缺戒行,更乏智德,所以向上○下○老和尚報告佛法,若有偏差不圓滿,敬請上○下○老和尚慈悲寬恕包容。首先請上○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一起念佛,仗佛願力,威神加持,光明攝受,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壹、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切法門,六字全收

   

末學信願雖然與上○下○老和尚素昧平生,不曾謀面,但是上○下○老和尚威名遠播,德薰四方,末學也耳有風聞,略知一二。但為求對上○下○老和尚詳加瞭解,以便報告,故詢問令高足上○下○尼師與○○○居士,有關上○下○老和尚您的一生行誼。當末學得知上○下○老和尚,念佛誦經,精進不怠;一生持午,永不倒單;持戒精嚴,律己甚嚴;領眾共修,自行化他;隨緣開示,苦口婆心;以德化眾,待人以寬。內心真是感佩萬分,敬重如佛,益加忐忑不安,只有以赤誠之心念佛,幫助上○下○老和尚回憶平生修行點滴,並略述六字名號之本願真義,期使上○下○老和尚能直入彌陀之無量光明土,見佛聞法,得證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薩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之果號,具有無為無漏無上之真實功德,故稱萬德洪名。世尊在《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秘密神咒經》說明名號果德言:「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秘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阿字十方三世佛,彌字一切諸菩薩,陀字八萬諸聖教,三字之中是具足。」故知,六字洪名具足無上功德,包含一切經咒,攝盡無量行法。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言:「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因此,各宗各派之學人,或雜修或專修,或定課或散課,或自修或共修,或平生或臨終,無不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上○下○老和尚您在三十八歲披剃出家,今年七十八歲,化緣薪盡,捨報西歸,僧臘四十。在四十年的修行歲月中,除了研究經藏、誦經拜佛外,每天一心念佛精勤用功,畢生心願求生淨土,不論自行或化他,皆以念佛為主。實為末世之出家人,樹立修行之典範,也如理如法依淨土三經實行,可謂世尊之真佛弟子。末學在此真心讚歎老和尚,也藉此法緣向老和尚報告,凡夫念佛可入報土的道理,望老和尚慈悲不棄,包涵末學淺陋。再請上○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貳、彌陀身土,報佛報土,凡夫念佛,可入報土

   

中國淨土宗自天台智者大師判屬彌陀淨土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以來。後之淨業學人,大多相沿承用採行此說。然有關淨土莊嚴及所居之聖眾等之分類,自隋代以後,有不同論說。隋朝慧遠大師判彌陀淨土為:事淨土、相淨土、真淨土。唐朝迦才大師則判為:法身淨土、報身淨土、化身淨土。唐朝窺基大師、懷感大師、元曉大師、宗密大師則同判為:法性身土、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變化身土。唐朝道綽禪師、善導大師、道基大師、道宣律師則同判為:報土、化土。

   

以上諸師,慧遠大師、智者大師、吉藏大師等認為彌陀淨土為事淨粗土,為凡夫往生所居。攝論家則主張彌陀淨土是報土,但凡夫無法往生。迦才大師、元曉大師等則認為彌陀淨土通報、化二土,地上聖人生報土,凡夫、二乘人生化土。如上三種看法,誰也不承認凡夫往生報土之說,此等諸師皆認為淨土是眾生自業所感,即慧遠大師等認為眾生亦有淨土,隨眾生各自有漏、無漏業而召感得粗妙之淨土,隨凡聖之階位而所感之土,有高下之不同,是以隨凡夫有漏業所感者,即事淨土。又攝論家認定土之高、下、淨、粗,是以所住人為標準。報土是地上菩薩之所居,地前凡夫無法往生報土。如此,當時諸家皆否認凡夫能生報土。

   

可是善導大師卻毅然主張凡夫可生報土,有楷定古今之氣概,並充分發揮淨土立教之本旨。蓋善導大師認為彌陀是報身,其土為報土,並非依《攝大乘論》等所說,而是根據《大乘同性經》,淨土得道者為報身;彌陀如來、蓮花開敷星王如來等,即依淨土得道之佛。又《無量壽經》中說:法藏比丘於因位中發四十八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既成佛,此即顯示彌陀是酬因之報身,而以此為《大乘同性經》之佐證。

   

如此,善導大師提倡彌陀淨土是報土,反對當時一般教界之通論,毅然認為罪惡凡夫亦能生彌陀之報土,倡說所謂「凡入報土論」。倡其論據,是如來本願力,為眾生入報土之增上緣。其《觀經疏》說:「問:彼佛及土既言報者,報法高妙,小聖難階,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若論眾生垢障,實難欣趣,正由託佛願以作強緣,致使五乘齊入。」其實此說,曇鸞祖師、道綽禪師早已倡導,到了善導大師時代,由於上述諸家,均不同意凡夫入報土之主張,而使淨土法門本來度世利人之大用,隱沒不彰。經過善導大師之極力提倡,仗託佛願強緣之攝引,不但使諸家獲得啟信,同時亦激發修行淨土之行者,欣求往生西方。

   

此亦因隋代以來,末法思想之勃興,時教相應之啟導;善導大師受時代思潮所啟發,認為世尊所說八萬四千法門,在為正法、像法時代眾生斷惑證真者說,而末法具縛障重之眾生,證悟不易。《觀無量壽經》等淨土往生之法門,乃為五濁惡世之凡夫特設之方便法門,彌陀之本願,以救濟我等凡夫為目的,所以彌陀如來建立之報土,我等凡夫眾生當然得生無疑。當今末法眾生,依此法修持,必可獲得解脫,並廣召四眾信受。此為善導大師基於佛陀立教之本旨,痛斥諸說之謬見。善導大師之說,具有去邪存正之功。再請上○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參、善導大師,彌陀化現,彌天高判,楷定古今

   

若依《無量壽經》意,明信佛智化生,疑惑佛智胎生,善導大師之判屬符合淨土經意,且五譯本之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經》云:「速疾超便可到,安樂國之世界,至無量光明土,供養於無數佛。」這段經文明顯指出,往生西方無量光明土,可以到十方供養諸佛如來。依《無量壽經》意,此是明信佛智之化生者,因為疑惑佛智胎生者,無由到十方供養諸佛如來,經文說:「其胎生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故知,明信佛智之化生者,所往生之無量光明土,即善導大師所說之報土;經文雖無明說疑惑佛智胎生者所生之土,但依其經意,可知即是化土。明信佛智與疑惑佛智是往生之行因,化生與胎生是往生之方式,報土與化土是往生之果報。善導大師之判屬,不但妙契世尊佛意,而且符合淨土經意。善導大師為中國淨土之集大成者,乃彌陀之示現,所言所判,等同佛說,足可楷定古今,奉作圭臬。

   

所謂明信佛智,即明信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因為果地名號由因地願行而成。阿彌陀佛因地之法藏菩薩,乃古佛示現,悲愍十方眾生,生死輪轉不休,故而弘發超世大願,誓言以名號救盡十方每一眾生,彰顯這一大悲精神即第十八願,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從因願文得知,法藏菩薩誓言對念佛的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絕對救度。故知,法藏古佛以佛智鑑機,選取念佛一行,選捨諸善萬行,為絕對救度之往生因。蓋念佛是十方下劣之機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方便之堪行方法,此是法藏菩薩以佛智觀十方淨土之往生因所選取的,此為彌陀之本願。所以,六字洪名即是佛智,以明信佛智而念佛即是他力念佛,亦即信心念佛;以疑惑佛智而念佛即是自力念佛,亦即疑心念佛。修因不同,感果自然不同,故有化生、胎生之別,有得見三寶、不見三寶之別,有供養諸佛、不能供養諸佛之別。

   

《無量壽經》說到明信佛智化生者之果報言:「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花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故知,明信彌陀本願,稱念六字洪名,所得之果報為化生報土。往生西方,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一樣。又《無量壽經》流通分之付囑彌勒文言:「佛告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段經文與前段經文,首尾相符,前後呼應。得聞六字洪名,歡喜之一念,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之大利,此「聞」必然是明信佛智所選取之本願名號,得到名號之無上功德,才會產生歡喜一念之相狀。否則,喜從何來?古德言:「聞者,眾生聞佛願生起本末,無有疑心。」可見,聞具有信之內涵,聞而不信,猶如不聞。「具足無上功德」就是前文所說「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不論富貴貧賤、男女老少、出家在家、生前死後,任何人只要得知:「信佛本願,稱念名號,仗佛願力,必定往生,獲得大利,如諸菩薩。」誰人不歡喜?誰人不念佛?誰人不往生?再請上○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肆、淨宗之要,破疑生信,心信口稱,內外一如

   

由上可見,淨宗修學之要領在於破疑生信,故世尊於《無量壽經》經末再三勸信,苦口婆心溢於字裡行間,經文言:「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又言:「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又言:「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又言:「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毋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又言:「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又言:「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世尊殷勸我們之悲心,不厭其煩,真是令人感動萬千。

   

老和尚您平日常看佛教電視弘法節目,必然常聞淨土修學之三要,即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屬意業,即內心明信佛智、深信佛願、篤信佛號,信實有西方,信實有彌陀,信釋迦發遣,信彌陀召喚,信諸佛證誠,信念佛必定往生,信念佛定得佛證,信念佛定得佛護,信念佛臨命終時佛自來迎,信念佛生淨土定得三十二相,信念佛生淨土定得住不退地,信念佛生淨土定得自在快樂,信念佛生淨土定得不死之地,信念佛生淨土與諸菩薩常為伴侶,信生淨土更不離佛,信彌陀佛現在說法,信生淨土不墮三途。

   

不夾雜屬身、口二業,既信彌陀名號,自然專稱六字洪名,因為誓言「若不成就十方眾生之往生,則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已經成正覺之果名故。既信佛願不虛,自然專禮彌陀一佛,因為誓言「若不成就十方眾生之往生,則不取正覺」之法藏菩薩,已經成正覺之尊相故。故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言五正行顯示就行立信,其言:「言正行者,專依往生經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專讀誦此《觀經》、《彌陀經》、《無量壽經》等。一心專注思想、觀察、憶念彼二報莊嚴。若禮即一心專禮彼佛。若口稱即一心專稱彼佛。若讚歎供養,即一心專讚歎供養,是名為正。」又覺明妙行菩薩於《西方確指》開示專修言:「大凡修淨土人,最忌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禪,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卻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

   

不間斷屬意業,指信彌陀名號救度之信心不間斷。不明淨教之人,往往錯解為心念口稱名號之不間斷。以自力心行以為:「口稱名號時,方有念佛;不念不稱時,則無念佛。」又以為:「精勤念佛時,方遂往生;懈怠念佛時,不得往生。」凡夫事繁心雜,吃飯睡覺,作務營事,二六時中,行住坐臥,「行」何能不間斷?宋朝光州司士王仲回,請問楊傑言:「如何得念不間斷?」答曰:「一信之後,更不再疑,即是不間斷也。」王仲回聞後欣喜而去。楊傑此答乃就信言,甚為明白。善導大師《往生禮讚》舉四修法之無間修言:「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讚歎,憶念觀察,迴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善導大師雖舉禮拜、稱名、讚歎之行,但重要在「心心相續,不以餘業來間」之信。法然上人《選擇本願念佛集》明無間修言:「謂常念佛,作往生心,於一切時,心恒想巧……今遇善緣,忽聞彌陀慈父,不違弘願,濟拔群生,日夜驚忙,發心願往。所以精勤不倦,當念佛恩,報盡為期,心恒計念。」此亦是就意業言信。

   

總之,此三要總歸一字,即是「信」,因意業深信本願名號不懷疑,故身、口二業專禮專稱彌陀不夾雜,因身、口二業專行不夾雜,故意業無有餘業來間,即是不間斷。

   

又信與行,本是一體,不可分割,因為第十八願,含此二法,共為生因。「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是信,「乃至十念」是行,故無信之行,非為大行;無行之信,非為真信。信即是持佛之不思議力,行即是念本願之名號,信行不離,內外一如。本願名號,二者一體,本願為因,名號為果,皆是彌陀救度十方眾生之功德力,此力即是凡夫往生報土之增上緣。當知,淨宗以信心為本,又以念佛為本。領受佛力曰信心,執持佛名曰念佛。佛力是用,佛名是體,體用一如,不一不二。故言信心須不離念佛,言念佛須不離信心。信心為本者,顯示機受之要領;念佛為本者,彰顯願力之起用。《大經》本願成就文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此乃彰顯信。《往生禮讚》善導大師言:「若我成佛,十方眾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眾生稱念,必得往生。」此乃彰顯行。勸導斷疑生信,為契彌陀之本願力故,除眾生之自力心故;勉勵精勤念佛,為示彌陀之大行故,治眾生之懈怠故。法然上人開示:「信者取一念往生,行者勵一形專念。」最為精妙。信者,信法藏菩薩十劫前已為我完成往生淨土之德號,故一念往生;行者,行報謝彌陀如來不可思議願行深恩之稱名,故一形專念。若以信一聲之念佛往生決定,而疏略多念之念佛者,即信妨礙行;又以為念佛是一生中應當多念,僅一聲之念佛不能往生,即是行妨礙信。以信礙行或以行礙信,皆不符第十八願之願事,非彌陀佛心,非淨宗本義。

   

老和尚您平生,一心念佛,精勤用功,自他二利,偏依淨教,故末學信願以六字洪名之本願義,淨宗修學之三要點,向老和尚報告。再請上○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伍、人生虛幻,世間多苦,念佛成佛,方為究竟

   

現前亡靈上○下○老和尚,您善根深厚,行持嚴謹,在娑婆人世待了七十八年,對人生的酸甜苦辣,必有超越一般人的體會。世尊在經上跟我們開示了許多世間的痛苦,這是老和尚您清楚明白的,尤其二十二年前,您老曾經中風,行動不便,更是切身體會,身為苦本。這次因為忙於迎請佛指舍利,日夜奔波,操勞過度,因此再次中風。您老之出家弟子們推測,可能您不願麻煩徒眾,自己起身行動時,失足跌倒。當大家送您到埔里基督教醫院時,已危急萬分,經過一日一夜的急救,醫藥罔效,終於在○月○日早上五點,世緣盡了,淨土緣生,捨業報身,圓滿西歸之願。老和尚您雖因病捨報,臨終急救,但遺容慈祥,莊嚴相好,臉色紅潤,略帶微笑,面貌如生,猶如熟睡。由此可見,老和尚您顯現瑞相,徵驗往生,證轉法輪,欲度眾生。如此悲心,末學信願不禁油然起敬,佩服萬分。從老和尚您捨報後,每天都有不少來自各地之僧俗二眾,為您念佛。由此可見,老和尚您聲威遠播,法緣殊勝。 

俗話講,蓋棺論定,人生到了盡頭,入木蓋棺,方可論定一生之窮通禍福、善惡功過。末學福薄,無緣親近老和尚,因此對老和尚平生不甚了解,但末學從您老之出家弟子得知,您老一生謹言慎行,沉默寡言,凡有所言,皆是勸勉信眾,認真念佛,精進用功,交談話畢,便是一心念佛。日用尋常,律己自修,皆是默默行之,不與人知。尤其絕意名利,淡泊五欲,一心嚮往,淨土家園。如今捨報,駕返蓮邦,一生所作,功不唐捐,可謂厭穢欣淨,心願已了;捨惡就善,功圓果滿。

   

回憶您老一生,宿具靈根,捨俗出家,真心修行,精勤念佛,卻也不免業報現前,病苦纏身。您老活生生地告訴我們,業力不可思議,如同世尊示現病痛一樣,用心良苦,希望凡夫得見,能畏苦修行,尋求解脫。生老病死乃是吾輩凡夫之因果定律使然,連四生慈父之佛陀,尚且都要捨棄應化身,示現生滅相,何況是凡夫之業報身?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法,生必有滅,會必有離,聚必有散。緣生之色身,四大和合而生;緣滅之色身,四大離散而死。對老和尚而言,早已看清真相放下一切,故而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生於末法惡世,未能親炙世尊,聆聽教法,是何等之悲哀;能夠捨俗出家,得聞《無量壽經》,信佛念佛,是何等之慶幸。往生西方,圓成菩提,跳脫三界,了辦生死,這無非是我們念佛的目的,也是上○下○老和尚您一生自行化他的目的。末學聽說老和尚平生一向專持《無量壽經》,每天諷誦,經年不怠。《無量壽經》共有兩卷,上卷闡述彌陀成佛之因果,下卷說明眾生往生之因果。彌陀發願之真實在第十八願,眾生往生之保證也在第十八願。蓋四十八願中,唯第十八願誓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若無此願,則無生因,全無目標,一切空談,故《無量壽經》以此願為宗旨。此願不因祈求,不需請託,不講條件,不限對象,如父愛母慈之流露,似天覆地載之自然。故末學以《無量壽經》本願大意向老和尚報告,一來協助老和尚回憶平生之所學,提起正念;二來提醒老和尚,仗佛願力,信心念佛,直入彌陀報土,得證光壽無量、智德圓滿,如諸菩薩。

   

在我國,宣揚本願他力說的祖師及其著作,主要有三位,即道綽禪師之《安樂集》、曇鸞祖師之《往生論註》與善導大師之《觀經四帖疏》。其中,以善導大師最具權威代表,無論中國、日本,淨宗學人莫不遵奉善導大師為淨土之集大成者,《觀經四帖疏》更是楷定淨宗易被錯解之根本寶典。被尊為智慧第一、大勢至菩薩化現之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更以《觀經四帖疏》,開創日本淨土宗,千百年來,日本之淨土思想,大多承襲善導大師。末學信願也是以善導大師之淨土本願他力論,赤誠敬向上○下○老和尚報告。老和尚平生博學多聞,廣研經教,其實不必末學贅言,末學也只是心得報告而已。若能對老和尚有協助之力,提醒之功,則末學深感無比榮幸。在此,感謝上○下○尼師給予末學信願學習的機緣,最後恭祝老和尚,入真實報土,見彌陀慈尊,證法性生身,迴娑婆度眾。敬請老和尚與諸位法師、居士大德,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開示範例之五(此例為實例,適用自力者)

   

此例開示綱要:

   

前言:請聖、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略明助念緣起。

   

壹、往生是名號的力用

   

一、亡者平生疑惑佛智,自力心強:闡述名號的願力救度破疑。

二、往生淨土的道理:引《觀經疏》、第十八願、《觀經》下品下生說明。

三、讚歎亡者忠厚老實、樂善好施、護持佛法、虔誠修行。

   

貳、成佛是念佛的目的

   

一、真實的依靠:阿彌陀佛。

二、藉由讚歎,勉勵念佛:讚歎亡者法名妙義、護法盡力、親近知識、恭逢本願。

   

參、執著是輪迴的根源

   

一、述說亡者平生之病苦:引《法句經》、老子開示、自身實例說明色身之患。

二、臆測亡者可能之罣礙,勸勉顯現瑞相,以破眾疑。

三、藉由讚歎,勉勵念佛:讚歎亡者善良、念佛、抄經。

   

肆、本願是絕對的救度

   

一、簡介《大經》之意,勾起亡者平生讀經的善根。

二、念佛求生淨土即是依經而行,顯明讀經的目的。

   

後記:鼓勵與祝福

   

請聖

   

一心奉請西方接引導師阿彌陀佛

一心奉請大悲觀世音菩薩

一心奉請大力大勢至菩薩

以引磬帶領亡靈念佛十聲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加持,來臨靈前聆聽師父為你宣說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能夠救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師父是你認識的,故不用多介紹,今日應○○○居士的邀請,前來幫你助念,讓你回想平生所念之佛號,提起正念。此時念佛,可以使你神識離體後,在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之中,清涼舒暢,自在解脫。

   

首先我帶你來稱念十句佛號,仰仗阿彌陀佛的本願威神力,讓你身心安泰、寧靜安詳。如何仰仗佛力呢?就是稱念六字洪名,因為佛號法體帶有光明攝受妙用,體用一如。師父請你女兒手上恭持阿彌陀佛的接引像,令你瞻仰,這幅莊嚴的彌陀接引像,是你平生經常禮敬的,此時瞻仰,能令你內心安定詳和。來!請你隨著大眾,跟著引磬清亮悅耳的法音,一句一句的佛號從你的內心至誠懇切稱念出來,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壹、往生是名號的力用

   

「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字洪名,是如來果地德號,是如來無上珍果,是如來真如本體。對現前亡靈○○○居士你而言,則是轉凡成聖的靈丹,離苦得樂的妙藥。當你重病時,透過蓮友○○○居士表示希望見師父一面,師父也滿你的心願,上個禮拜到醫院探望你。當時,師父看你人生即將日落西山,油盡燈枯。因此問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幾成把握?」你回答說:「只有十分之一。」我心想,你聽聞彌陀本願的道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怎會只有十分之一的把握?莫非這一年多來,雜修雜行,或異行別解。於是師父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對你開示,彌陀慈父以本願名號絕對要救度你的旨意。然後再問你同樣的問題:「現在往生西方極櫟世界,有幾成把握?」你回答說:「有百分之五十。」從你的回答語氣與聲調,師父已經清楚明白,你的自力疑心仍舊牢不可破。後來經由蓮友口中得知,你始終認為要自己具足大功大德,儲夠往生資糧,才能往生西方。

   

確實,我們凡夫無始以來的習性,總會認為:「天下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念幾句佛號就可以往生淨土?」「如果沒有苦修苦行,大功大德,怎可能往生淨土?」大多數人,都注重眾生自身要如何起行,才符合往生的要件;很少有人去思惟彌陀教法,乃絕對無條件的救度。試想:往生這件事,是由佛成就的,還是由眾生成就的?十劫前成佛之法藏菩薩,同時成就十方眾生往生之功德,納入在名號中,我們卻不知不聞,或聞而不信,以致輪迴至今。我們還不知道有阿彌陀佛時,阿彌陀佛早已想盡各種辦法要度我們了。我們迷戀紅塵,愚痴無知,不識佛陀,就跟不懂母愛的新生嬰兒一般,連肚子餓都不會講,哇哇地哭,母親就趕緊沖泡牛奶餵食了。我們連佛法的道理都不懂,遭遇世間苦難,想要出離,佛陀悲救都來不及了,怎會要求我們一定要如何修如何行,才肯救度?佛陀對眾生的大悲,難道會比慈母愛子還不如嗎?稚子毫無付出,徜徉在慈母懷中,吸吮母奶,視為理所當然。眾生無有功行,依靠慈父名號的救度,吸吮法乳,卻不敢當下承受,豈不迷惑?

   

能夠往生到西方淨土,全是名號願力的自然救度,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開示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這意思就是說不論善或惡的凡夫,能夠往生西方,沒有一個不是依靠「南無阿彌陀佛」之大願、大業、大力的救度。為何說一切善惡凡夫?因為阿彌陀佛誓言救度的對象是十方眾生,無一遺漏。大願業力就是六字洪名,大願指五劫思惟發願,大業指兆載永劫修行,大力指願行成就能度十方眾生之功德力。因地不可思議願行功德圓滿了,成就果地威神自在任運度生之佛力德號。善導大師是我們中國淨土第二代祖師,古來被公認為阿彌陀佛的示現,所說應作佛說看。印光大師也讚歎說:「善導和尚,係彌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世傳師是彌陀現,提倡念佛義周贍,念佛出光勵會眾,所說當作佛說看。」

   

再者,名號既然是由古佛不可思議願行而成就的,具有菩薩上求下化之萬行圓滿功德,豈有不能救度稱念的眾生之理?阿彌陀佛誓言:「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佛心大悲,信誓旦旦,何可置疑?《觀經》下品下生所舉一生具造五逆十惡之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十聲念佛,得生淨土。一生盡造逆惡之罪,無有修諸萬行功德,僅以十聲念佛往生,豈不是彰顯第十八願彌陀大悲不棄之救度?若論功行,你比他大多了;若論念佛,你比他念更多;若論善根,你比他更有善根。他能往生,你怎會不往生?釋迦金言,豈可不信?又《淨土聖賢錄》、《往生傳》等記載,古今念佛往生事例,不可勝數,焉能不信?

   

正因為你不能完全依靠本願名號,明信佛智,所以師父更應該要在你臨終的關鍵時刻,如理如法的護持你,使你能夠圓滿往生淨土。因此,對你說:「你知道自己的病情嗎?」你回答說:「知道,我已經快不行了。」「是不是應該向子女交代後事?」「我會的。」你希望師父在你臨命終時,為你助念開示,師父當下答應你:「若你臨終之時,只要你的家屬或蓮友通知我,我一定撥空專程為你助念開示。」其實,到醫院去探望你,對你的殷切開示,請你一心念佛,任憑阿彌陀佛的救度,如果尚有世緣,消災免難,增福延壽;如果生命將終,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師父不就已經在幫你助念開示了嗎?昨天中午師父接到○○○居士電話,說你已經捨報了,昨天因為有四位香港的蓮友來訪,又剛好是星期日,每週日晚上師父在本願山彌陀講堂講經,這是你知道的,所以無法分身,只好今早遠從台中趕赴下營來幫你助念。師父是凡夫僧,一個禮拜前答應你的事情,今天就照做,實踐對你的承諾。阿彌陀佛是三世諸佛之本師本佛,十劫前完成之誓願:「十方眾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誓言要救度念佛的人,怎會不照做,怎會不實踐他的諾言呢?

   

師父為了要瞭解你的一生事蹟,剛才詢問你的子女,你的小女兒詳細的述說你的生平,師父聽了,不禁對你由衷生起敬佩之心。你是位虔誠的佛弟子,三年前師父到台南下營念佛會講經時,你每次也都來聽聞。師父講完經,時間也不早了,還要連夜趕回台中,所以私下很少有機緣和你多談。在我印象中,你是一位忠厚老實的人,沉默寡言,不善交際,但做事腳踏實地,負責盡心;修學佛法,真心誠意,尤其布施善財,護持三寶,不遺餘力。阿彌陀佛絕對會救度你,只要你放下世緣,念佛必定往生。來!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貳、成佛是念佛的目的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一心瞻仰阿彌陀佛莊嚴接引像,阿彌陀佛左手持著蓮花,右手垂下,表示要以本願名號救度十方眾生。阿彌陀佛發願要救度的十方眾生,就是現前亡靈○○○居士你呀!我們學佛,不論念佛、誦經、拜佛、持咒、守戒、朝山、拜懺等,平生修行,感覺並不重要。一但面臨死緣,將要失去肉體,才體會原來這六字洪名是非常可貴的。失去了寶貴生命,身軀無法繼續使用,神識無有依附,什麼才是真實的依靠呢?世間的一切,不論感情、金錢、權勢、地位,都無法救度即將失去的生命。這時,才知道原來唯有阿彌陀佛是我們生命的救主。你是三寶弟子,民國八十五年,在你的大兒子引領下,進入佛門,皈依在法王講堂上如下本法師座下,學佛修行。上如下本法師賜你法名「覺性」,覺是覺悟的覺,性是本性的性。阿彌陀佛以本願名號欲救度十方眾生,回歸淨土,就是要恢復我們的本有覺性,智慧德能。念佛就是覺悟的開始,成佛就是本性的開顯。上如下本法師為你取的法名,蘊藏妙義,寄望深切,取得非常好啊!

   

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與佛無二無別的佛性,佛性本來清淨光明,一法不立。六祖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但是由於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起惑造業,故而神識在三界六道,生生世世,改頭換面,有時投生天上,享五欲樂;有時下生人間,老病衰殘;有時出生畜生,受人宰殺;有時墮入鬼道,飢渴逼迫;有時淪入地獄,受刑受罰。這六道輪迴是娑婆世間的苦相,是我們罪業所感召而成的。若能覺悟世間虛幻困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則能回復自性本來面目,光壽無量,清淨自在。

   

你自皈依後,五六年來,精勤修行,尤其這兩三年,師父來「台南下營念佛會」講經,每次你都很虔誠和蓮友預先佈置會場。○○○居士,發心將他家祖屋提供出來做下營念佛會的講堂,讓大家有個道場念佛共修,也讓有緣的法師講經說法。師父也知道念佛會的講堂籌建時,你負責規劃、統籌、興建、監工,可說出錢出力,費心費神。講堂成立後,你更四處邀請蓮友,集眾共修,組織助念,振興道務,你是很難得的三寶弟子。

   

這五六年來,你除了親近法王講堂上如下本法師外,後來又親近靈巖山上妙下蓮長老。上如下本法師,年輕有為,度眾悲切,大開講席,弘化四方;上妙下蓮長老,心願廣大,行持精嚴,德高望重,四眾欽仰。二師皆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教人念佛,求生西方。你實在很有福報,得遇二位明師的教導,又得遇本願法門,可見你與彌陀緣深法親。我們念佛所為何事?無非要解脫生死,往生成佛。你昨天中午十二點捨報,此時是轉凡成聖的關鍵時刻。你平生念佛不就是為了要往生西方嗎?現在因緣具足,請你善加把握。

   

參、執著是輪迴的根源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繼續一心瞻仰阿彌陀佛的莊嚴接引像。我們生在人世,有了業報身,難免會有病痛。去年十一月,你身體不適,在麻豆鎮新樓醫院住院檢查,才知道罹患肺癌,而且癌細胞已轉移到胃腸和骨頭,致使全身疼痛不已。後來轉診到台中榮總治療,當時你下半身已失去知覺,經過手術治療,一直到今年元月才出院。在這三個月期間,你飽受病苦的折磨,對身為苦本,體會必然非常深刻。世尊在《法句經》上說:「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饑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老子也說:「吾有大患,為吾有身。」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我們的負擔,餓了要找東西餵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時要忍受病苦的痛楚。這個身體所帶來的煩惱,苦多於樂。別說現前亡靈○○○居士你已經六十七歲了,師父才四十出頭,從小到大,病苦連連。從我沒來台南下營講經至今,也有一年多了,這段時間整整吃了十一個月的藥,身體不時受疾病摧殘,苦不堪言。如果可以,我恨不得阿彌陀佛能早點來接我,世間的一切,我通通不要。如果阿彌陀佛早上現前來迎,我絕不會等到下午才走。我們自娘胎誕生以來,一直到人生的終點,有誰能一生不病,永保安康?有誰能長生不死,壽與天齊?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不忍罪惡生死凡夫的我們,再受著業力的牽引,生生世世在六道沉淪,受盡苦楚,無依無靠,名符其實的三界苦命兒,六道流浪漢。因此,發願要以名號救度我們,回歸西方極樂世界,過著清靜、安穩、快樂的生活。

   

你的色身從昨天中午十二點捨報,到現在已有廿四小時,師父為了瞭解你的狀況,剛剛觸摸你的手腳,發覺你的四肢僵硬,我百思不解,到底有什麼事令你執著掛礙?師父在南下的高速公路上與你的家屬聯絡得知,從你斷氣前到現在,不但有你的家親眷屬守候身旁為你念佛,還有下營念佛會的蓮友輪班為你助念,又有靈巖山寺一部遊覽車三十多位蓮友為你助念,又有法王講堂上如下本法師及其出家弟子八人為你助念開示,又有上心下葉尼師為你助念開示,又有上天下賓尼師等四位法師為你誦經助念。總計僧俗二眾,再加上你的家屬,大家輪班為你助念,可說廿四小時佛號不斷。如此殊勝之法緣,極為難得,善根福德之大,甚為希有,為何身體四肢會如此僵硬?你平生也常為人助念開示,知道亡者念佛蒙佛救度,大多顯現臉色紅潤,身軟如棉,徵驗往生,使家屬及蓮友安心,也令未信佛者起信。此時,是你證轉法輪的最佳機緣,只要你顯現莊嚴瑞相,證明往生,不但能令大家生歡喜心,而且證明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真實不虛的,這是最圓滿的說法,真正功德無量。師父講經多年,深深體會,眾生煩惱疑心,凡事必須親眼所見,才肯相信。你若現出慈祥遺容,紅潤臉色,甚至面帶微笑,全身酥軟,你的家親眷屬或蓮友一瞻仰,大家對佛法就會更具信心,比師父講經更有效,這也是最圓滿的報謝佛恩。希望你慈悲利人,讓大家知道你已往生,不再擔心。

   

如果你對人世尚有牽掛,遲遲未能往生,那師父不禁要告訴你,世間的一切有哪一樣比極樂世界好?縱然時間能倒流,讓你人生重來,你要嗎?讓你身居高官,榮耀一世,你要嗎?讓你家財萬貫,富可敵國,你要嗎?讓你妻恩子愛,天倫情深,你要嗎?冷靜思惟,平生學佛,你要的是什麼?平生念佛,你求的是什麼?難道不是為了往生成佛嗎?難道不是為了成辦大事嗎?世間的苦難還不夠受嗎?生死的輪迴還想繼續嗎?師父上個禮拜在醫院探望你時,你說你並不怕死,我聽了很安慰,現在師父真心以這句佛號恭送你:「業卸娑婆,永脫苦海;神登極樂,得證涅槃。」你也該安心的跟著阿彌陀佛走了。世間疾苦,虛幻無常,捨之猶恐不及,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淨土妙樂,真實永恆,求之尚嫌太遲,還猶豫什麼?此時不往生,更待何時?此刻不覺悟,佛嘆奈何?人生世間,學佛修行,轉凡成聖,超升最難;貪圖五欲,虛生浪死,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莫說人道不足恃,即使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六凡。不遇佛法不知修行之人,無話可說,既已得遇佛法,知道念佛可成佛聖,若再徒受輪迴,豈不冤枉?放下世間的執著,當下不就是自在無礙人嗎?提起名號的正念,當下不就是西方極樂人嗎?

   

剛才○○○居士告訴師父,某一蓮友生活困苦,向你借錢,你手頭沒現金,就把房契借他抵押貸款,這件事連你的子女都不曉得。又念佛會附近某人,平生欠你八十萬,因病亡故,你不但帶領蓮友為他助念開示,還向其太太表示這筆錢不用還了。由此可見,你心地善良,樂善好施。這五六年來,你虔誠學佛,除了念觀世音菩薩聖號,還兼念南無阿彌陀佛,更抄寫《阿彌陀經》及讀誦《無量壽經》,作為常課。世尊在《無量壽經》教導我們,一向專稱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三字是梵語,翻成漢語是無量壽。阿彌陀佛以無量壽命要救度眾生,不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眾生,永遠救度,故以無量壽為法體。這句佛號蘊藏了彌陀如來無窮大慈、無盡大悲,是斬群邪之寶劍,是破地獄之猛將,是照黑暗之明燈,是渡苦海之慈航,是出輪迴之徑路,是脫生死之良方,是成佛仙之秘訣,是換骨髓之神丹。你既然這麼有善心,應一心提起佛號正念,世間一切暫且放下,先往生西方,證悟真如,得六神通,再迴入娑婆,廣度眾生。

   

你的兒女都有學佛,佛菩薩自然護佑他們六時吉祥,平安順遂,你不用掛慮。你往生到了西方,有了神通道力,也能護佑你的子女成龍成鳳,福祿康寧。況且你往生淨土,成了菩薩,你的子女也會引以為榮,師父也會倍感欣慰。雖然你的兒女不知道你將房契借人抵押貸款,可能你會牽掛此事,但是善有善報,如是因如是果,助人是善,必得福報。你不用掛慮世間的一切,想想人生猶如一場夢,縱然夢中榮華富貴,但夢醒即空。現在你已經捨棄了色身,此時若不念佛、不往西方,任何人都幫不了你,師父這麼用心,與諸多蓮友,遠從台中到下營來為你念佛,請你不要辜負大家一片苦心,更不要讓彌陀慈父佇立久候,垂手臂酸。來!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十句)

   

肆、本願是絕對的救度

   

現前亡靈○○○居士,請你繼續一心瞻仰阿彌陀佛莊嚴接引像。在佛像的底下有鮮紅斗大的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佛號是如來果地德名,果號從因地願行成就而來,因願乃彌陀誓救眾生,果號便能利濟稱念之人。這道理你平生就知道,此時,是實踐受用的時候了。這兩年來,你經常從台南到台中靈巖山寺,參加共修,而且服膺上妙下蓮長老的教導,每天讀誦《無量壽經》,直到捨報,這種虔誠之心,實在值得讚歎。為何要讀誦《無量壽經》,難道不就是為了要瞭解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否則我們怎麼願意欣求?難道不就是為了要瞭解阿彌陀佛的發願修行?否則我們怎麼知道念佛?此時你念佛求生,豈不是達成你平生誦經的目的?你每天讀誦《無量壽經》,對《無量壽經》一定很熟,師父就把《無量壽經》的大意,向你簡介略說,使你倍感親切,提起正念。

   

《無量壽經》乃是淨土法門的正依經典,對阿彌陀佛的發願修行,解說詳盡;對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介紹完備。欲學淨土者,不能不讀;欲生西方者,不可不誦。此經乃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入大寂定,顯現與彌陀同相之威德,以阿難及彌勒為當機者,演說如來出世本懷之他力法門,上卷敘述彌陀成佛之因果,下卷說明眾生往生之因果。

   

一、彌陀成佛之因果:彌陀因位時之法藏菩薩,在世自在王佛所,睹見二百一十億之諸佛剎土,於諸佛土中取善去惡,構思建立清淨第一之佛土,而發四十八願;並重發三誓願,誓言以名號救度十方眾生,使其往生安養,之後即依其誓願永劫修行。四十八願中,誓言絕對救度眾生,在於第十八願。法藏菩薩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文意謂:「若我成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信心歡喜,乃至十聲,若不生者,誓不成佛。」

   

彌陀之正覺,為眾生而成;眾生之往生,由佛願而成。佛願若不成,則眾生何因得往生?眾生若不往生,則彌陀何必成正覺。是以「正覺」與「往生」,二者相待而成。故彌陀自賭其正覺以立誓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此即大悲攝化之本意,在此一願。此願名「選擇本願」,乃彌陀於諸行之中,選取名號一法也,又名「念佛往生願」,又名「本願三心願」。已立此誓願,豈可無行業?於是永劫之間,苦修萬行,積功累德,欲令一切眾生,功德成就。猶如慈父積金,以遺子孫,一舉一動,悉為子孫。莊嚴淨土為眾生,成就名號為眾生,光明無量、壽命無量,亦皆為引攝眾生拔苦與樂。

   

二、眾生往生之因果:眾生往生之因有兩種:一、念佛往生,二、諸行往生。在下卷初先說念佛往生之因,次說諸行往生之因。之後在東方偈文中,諸佛勸讚此兩種往生之因。念佛往生之因,下卷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此即本願成就文,乃淨宗心要。初六句乃眾生往生之因,後二句為其果。眾生聞名信喜之一念,即時頓入不退位,於平生之時,在彌陀光明攝取中,令捨五惡,令持五善,命終之後,必到彼岸,永離身心惱,受樂常無間。

   

眾生往生之果,就是眾生往生淨土所得之佛果。世尊先從第二十二願之意義說起,再介紹觀音、勢至二菩薩乃最初之往生者,又廣說往生之人皆具足三十二相,智慧圓滿,說法無礙,神通自在,而供養十方諸佛,又能到十方世界隨意自在救度眾生。接著世尊懇切勸導佛子避五惡、修五善,不要背離仁、義、禮、智、信之道。而後說不能明信佛智之人,不能往生真實淨土,所以勸人明信佛智。上下兩卷之說,雖有二種因果,其要唯在本願名號之一法。

   

《無量壽經》經文雖長,大意不外說明彌陀本願,受持即是稱念彌陀名號。現在,亡靈○○○居士,你當下念佛名號,不就是又把《無量壽經》讀一遍了嗎?當下求生淨土,不就是依釋迦如來言教而行嗎?釋迦如來講此經的目的,就是希望你我念佛往生呀!彌陀如來發願的目的,也是希望你我念佛往生呀!二尊一致,同樣悲愍我們,佛陀視眾生如一子,不忍我們長沉苦海,永劫輪迴,故以名號誓言救度,請你不要辜負佛的誓願悲心,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世間的一切,將因你的往生而圓滿,師父祝福你,蓮生上品,花開見佛。來!繼續跟著大家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節、略述之開示範例參考

   

一、對信仰一貫道者之開示(此例為實例,謹供參考)

   

現前亡靈○○○講師,你平生信奉禮拜老母娘和彌勒菩薩,對一貫道的信仰非常虔誠。一貫道是一個很團結有紀律的宗教團體,對道親的教化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因材施教,有條不紊。使得道親皆能依序進道,漸次修學,增長福慧,厚植道業。

   

一貫道修持的目的,教人回歸無極理天老母娘的身邊,回復自性本來面目。你在一貫道當講師有二十多年,是一個老修行,這份始終如一堅定不退的道心,實在很難得。二十多年來你清口茹素,宣揚真理,幫辦道務,一心修行,希望能道成天上,名留人間。此時,你世緣已盡了,捨報歸空,如果圓滿回歸理天,證悟本性,回復本來,那我恭喜你。如果仍在中陰,渺渺茫茫,受業力牽引,辯論業果,那我告訴你可以回歸無極理天的另一條路,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必定解脫的大道。

   

就佛而言,阿彌陀佛是三世諸佛的本師本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眾生稱念,必蒙救度。世尊在《月燈三昧經》說:「十方三世佛,現在過未來,皆因念佛因,得成無上覺。」又在《般舟三昧經》說:「三世諸佛,念彌陀三昧,得成正覺。」又在《觀無量壽經》說:「念阿彌陀佛即念十方諸佛,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世尊金口開示,誠諦之言,真實不虛。所以亡靈○○○講師,只要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面見阿彌陀佛後,就能乘佛願力,供養十方諸佛,拜見老母娘。

   

就處而言,西方極樂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力所成就的淨土,十方世界,最為第一,因為阿彌陀佛因地的法藏菩薩發願說:「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道場超絕。」道場超絕就是說西方淨土成佛快速,超越諸佛國土。成就佛道了,神通自在,十方遊化,隨心所欲,所以經上說:「生西方淨土,即生一切佛土。」因此,亡靈○○○講師,只要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往生到了西方淨土,就能不離西方本國,回歸無極理天;也可以到兜率內院,覲見你的老祖師彌勒菩薩。

   

你信仰一貫道無非就是為了要超生了死,成就佛道。此時,念佛成佛,豈不是圓滿達成你的願望。而且你一生禮敬的老祖師彌勒菩薩,在《無量壽經》下卷乃是當機者,釋迦牟尼佛付囑彌勒菩薩,要在當來之世,流通此經,弘揚淨土法門,宣揚彌陀名號。所以此時,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彌勒菩薩必定歡喜讚歎的。因為你真正依照世尊的教法,如實修行。這樣不但沒有違背你信仰一貫道,反而達成你修道成道的目的。

   

世尊在《涅槃經》告訴我們,人生有八苦,其中之一便是愛別離苦。我們與親人眷屬生離死別是很痛苦的。亡靈○○○講師,你在民國○○年時,大兒子不幸去世;又在○○年時,第五女兒也相繼離你而去。失去兒女的錐心之痛,必定讓你深刻體悟到佛陀所說的真理:「親恩妻愛,不可常保;孝子賢孫,皆當別離。」

   

無始以來,我們已輪迴不知千萬億世,恩愛情仇,生離死別,所流的眼淚如四大海水,所死的屍骨如須彌山。唯有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我們真實永恆的居所,才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阿彌陀佛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成就的淨土,本就是為了接引有生離死別的凡夫回歸安住。《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記載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言:「若我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此之誓願明白顯示阿彌陀佛誓言,欲以果地名號無量壽佛,救度我們凡夫回歸西方淨土。無量壽是漢語,阿彌陀是梵語,乃是同一佛,梵漢各異而已。

   

亡靈○○○講師,你平生常念彌勒菩薩聖號,讀誦《彌勒救苦真經》,一定能體會菩薩度眾的慈悲心懷。彌勒菩薩,慈心無量,為利眾生,屢次倒駕慈航,在梁武帝時,曾應化傅大士;在五代時,示現布袋和尚。現居兜率內院,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人間,八相成道,為賢劫第五佛,即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因為現在尚在補處菩薩階位,故說當來下生。此菩薩因過去世值佛,發心出家,修得慈心三昧,故稱慈氏,直至成佛猶立是名。彌勒是梵語,漢譯為慈氏。又往昔曾為慈育國王,名曇摩流支,慈心救世,國人稱為慈氏,自爾至今,常名慈氏。又昔為婆羅門,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又於弗沙佛時,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有以上諸義,故稱慈氏。彌勒菩薩既然將來接承釋迦牟尼佛衣缽,繼續教化娑婆世界的眾生,故彌勒菩薩必然歡喜○○講師你,依釋迦牟尼佛之言教,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淨土。

   

佛陀乃是十法界位證極果的人,慈悲無上,更勝菩薩,尤其阿彌陀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弘發第十八願要以果德名號度盡一切眾生,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世尊解釋此願言:「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釋迦牟尼佛解釋阿彌陀佛之願,可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果地名號即由因地不可思議願行功德而成,因願誓救的對象是十方眾生,十方眾生即不簡智愚貴賤,不論久近善惡,不分緇素男女,不別佛門外道。任何人,凡是念佛,必定救度。

   

亡靈○○○講師,你當講師二十多年,四處講道,弘法利生,代佛宣化,對於佛陀悲願,必能深心體會;對於世尊金言,必能依教奉行。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群機普攝,萬無漏一,平等無差,沒有條件。只要念佛,絕對攝受;只要願生,必定來迎。一句阿彌陀佛,是阿伽陀藥,無病不療;是如意珠王,無願不滿;是生死苦海之慈航,無苦不度;是無明長夜之慧燈,無暗不破;但得一歷耳根,即為有緣;但能一念信心,便可相應。不論平生信仰任何宗教,修持任何法門,阿彌陀佛一律視如愛子,不會分別,不會捨棄。師父在此祝福你,修道成道,念佛成佛。來!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二、對因公殉職警員之開示(此例為實例,謹供參考)

   

現前亡靈○○○警員,你平生是位安份守己、負責盡職的優秀警察,為維護治安,除暴安良,於○月○日得到線報,立刻趕往案發地點圍捕歹徒。雖有其他員警同行,但你奮勇當先,不懼危險,與歹徒發生激烈的槍戰。因案發地點是KTV包廂內,且歹徒共有三名,手持精銳武器,又室內昏暗,敵暗我明,你以一敵三,不幸中彈身亡。你的身亡是為了保護百姓的安全而犧牲,為了執行法律的權力而捐軀,雖然死亡是充滿哀傷與離愁,但你的死是重於泰山的,是令人敬佩的。你的同仁們無不景仰你的英勇,欽佩你的執法,大家都以你為榮。

   

你為了黎民的安和樂利,奮勇捉拿歹徒,因而犧牲自己寶貴的生命,這種崇高的義舉,就如同佛菩薩,捨己為人,護佑蒼生。佛菩薩是很慈悲的人,「慈」是與樂的意思,給與眾生幸福快樂;「悲」是拔苦的意思,拔除眾生煩惱痛苦。佛菩薩之所作所為,無不為天下蒼生能夠離苦得樂,消災免難。如今亡靈○○○警員,你因公殉職,正是展現了佛菩薩偉大的人格、慈悲的心腸,師父真心讚歎你。你的同仁○○○警官,敬佩你的英勇,同情你的不幸,他學佛多年,知道此時此刻唯有以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才能幫助你離苦得樂,往生西方。所以禮請師父為你助念開示,希望藉著佛陀的萬德洪名,使你色身雖亡,神識超脫,不再受生死束縛,輪迴六道。師父從你同仁口中得知,你平生服務警界,奉公守法,清廉潔愛;為人正直不阿,急公好義;與同事相處,和睦融洽。能為你助念開示,我感到十分的光榮。你的同仁○○○警官,也為你的家眷妻小未來生活設想,在警局發起同仁愛心救濟基金及子女教育基金,協助你的妻子兒女度過難關。報紙也刊載你遇害的事件,呼籲社會大眾發揮愛心,伸出援手。而且,你的上司長官也已經著手安排尊夫人在警局擔任工友。所以請你不必擔心你的妻小,掛念他們的生活。此時此刻,念佛求生西方,是你最重要的事。

   

念佛能超脫生死輪迴,念佛能解決生命痛苦,念佛能往生西方成佛。俗話講,一樣生百樣死,每個人離開世間的方式,各皆不同。沒有學佛的人,就算長命百歲,無疾而終,一樣是要輪迴六道,受苦無窮。你被歹徒開槍打死,阿彌陀佛必定憐愍你的遭遇,大發慈悲,循著你念佛之聲,與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迎接你,駕返佛國。生死由命,富貴在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宿命論。佛法乃是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的種種苦難,無論生前或死後,都可以藉由六字佛號改變命運,離苦得樂。此時,你能聽到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慈悲召喚,可見,你也是與阿彌陀佛有緣。

   

或許你在過去世曾與這些歹徒結惡緣,所以今生被他們開槍打死。回憶事發當時,中彈身亡,難免會帶給你苦惱與哀怨,甚至憤怒與報復。可是冷靜思惟,也因此惡因緣,使你死後得遇佛法,聽聞佛號,念佛解脫,了辦生死,可謂因禍得福。所以,請你不要怪罪這些歹徒,否則瞋怒之心,反而會招致墮落惡道。以寬恕的心原諒他們,你會發覺內心是光明、溫馨、寧靜的,這就是菩薩心腸。這樣的心念佛,就是與佛心相應,與本性相應,這是人性最偉大的光芒。你是個優秀的警員,我相信你可以做到。如果你念佛,到了西方,有了神通道力,你就會發覺人與人之間的一切關係,都是因緣果報。善緣惡緣,無緣不結;討債還債,無債不來。或許你該在今生還給這些歹徒命債,了斷因果。此時正可以了無牽掛,念佛往生,成就佛道。

   

阿彌陀佛的世界,超越三界,廣大無邊;清淨光明,美妙快樂;無有惡人,純諸菩薩;唯善無惡,安樂太平;大地平坦,黃金鋪地;晝夜六時,雨諸天花;氣候爽朗,不冷不熱;行樹樓閣,七寶莊嚴;講堂宮殿,美輪美奐;一花一草,美不勝收;蓮花化生,無胎生苦;壽命無量,無生死苦;見佛聞法,增長福慧;誦經念佛,任意進道;食衣住行,不需營作;飯食經行,逍遙自在;身相光明,如佛一般;神通道力,威神無比;具佛智慧,辯才無礙;化身千萬,供養諸佛;仗佛願力,悲救十方;迴入人間,護佑妻小。

   

如此美好世界,這樣殊勝利益,誰人知道而不欣求?所以,世尊在經典再三勸勉我們凡夫,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只世尊勸我們念佛,諸大菩薩、歷代祖師也勸我們念佛。茲舉一例以作說明:唐朝有一位法照大師,朝禮五台山,因緣際會,得遇文殊、普賢二菩薩。法照大師作禮問曰:「末法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性無由顯現。佛法浩瀚,未審修行何法門最為其要?唯願大聖斷我疑網。」文殊菩薩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我於過去劫中,因觀佛故,因念佛故,因供養故,今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諸法之王,汝當常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法照大師又問:「當云何念?」文殊菩薩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令無間斷,命終之後,決定往生,永不退轉。」文殊菩薩是菩薩眾中智慧第一,乃七佛之師,他說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意即念佛能夠成佛。怎麼念?就依阿彌陀佛的願力,一句一句的佛號相繼而念,決定往生,證得不退轉的菩薩階位。亡靈○○○警員,你已捨棄了肉身,神識處於中陰,無法修持任何法門,但能念佛,一樣可以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

   

何以佛菩薩如此殷勸我們念佛?因為阿彌陀佛發願:「十方眾生,不論何人,不分生前死後,凡是稱念我的名號,我一定救度他;凡是願意求生我的淨土,我一定接引他。」這是釋迦牟尼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也是十方諸佛共同證誠的。釋迦如來,欲拔眾生大苦,此方勸勉發遣;彌陀如來,欲與眾生大樂,彼土殷勤召喚。二尊一致,共以名號,利濟群生,不遺餘力。佛視眾生,猶如一子,慈愛悲念,甚於父母。所以,亡靈○○○警員,只要你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彌陀必然放光攝受,蓮台接引。師父真誠祝福你,生極樂國,得不壞身。來!請你跟大家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三、對平生念佛居士之開示(此例為實例,謹供參考)

   

現前亡靈○○○老菩薩,你平生是位虔誠的念佛人,念佛已有幾十年,尤其這十四、五年之間,除了自修用功外,還每星期參加念佛共修,可謂精進菩薩。其實,你早就是西方極樂人,不必師父為你助念開示,但你的陽上眷屬,虔誠禮請師父為你做一壇功德法事,我也隨順眾生,依例為你開示萬德洪名「南無阿彌陀佛」,能使你往生彌陀報土的道理。使你聞信本願名號的真義,品位高昇,花開見佛,證悟無生。

   

亡靈○○○老菩薩,你在○月○日走完人生,安詳捨報。除了你的陽上眷屬,每天在你身旁為你念佛外,還有慈濟功德會、諾那華藏精舍、淨願寺、佛恩寺及我們本願山的蓮友們為你助念。有這麼多四眾弟子為你誦經念佛,助你生西,這是你平生造作放生、濟貧、印經、建寺、造像、供僧等善行,與大眾廣結善緣所感召之福報。既能精進念佛,又能廣行眾善,福慧雙修,你真是優秀的佛弟子。師父能為你啟建超薦功德佛事,也感到無比的光榮。請你一心聆聽阿彌陀佛對你的悲心召喚,細心體會六字洪名的本願意義。

   

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的果地德號,由法藏菩薩五劫思惟發願、永劫修行萬善所成就的。法藏菩薩發願的本意,是希望以名號救度十方所有眾生,使其回歸西方報土,成就菩提。世尊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疑惑佛智者,往生化土,不能見佛聞法,無由供養十方諸佛;明信佛智者,往生報土,身相光明,威神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佛智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因為稱念六字洪名是法藏菩薩,以佛智選取救度十方眾生的方法。所以,仗自力修行,疑心念佛,便生化土;仗他力修行,信心念佛,便生報土。亡靈○○○老菩薩,你平生雖然精勤念佛,但不曾聽聞名號的本願意義,現在師父告訴你,可以使你明白信受之後,念佛直入彌陀報土。

   

善導大師是中國淨土第二代祖師,被眾所公認是阿彌陀佛的示現,大師在《法事讚》告訴我們:「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意思是說,極樂報土是阿彌陀佛無為無漏、不可思議願行功德所莊嚴而成的,是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凡夫以疑惑佛智、自力心行不能往生。唯有仰仗法藏古佛為我們完成的六字名號真實功德,方能契入涅槃的報土。因為凡心是意識心、煩惱心、生滅心,所修所行是雜毒之善、虛假之行,不能相應往生極樂不生不滅之報土。法藏菩薩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以古佛的真實心、清淨心、平等心為我們修諸六度萬行,成就無為無漏的真實功德,納入名號中,所以稱為萬德洪名。這就如同慈母愛子,每天辛勤努力的付出一樣,你身為人母,必能體會父母對孩子犧牲奉獻之心。

   

通常一般蓮友念佛,大多以自力心求念佛的功夫,將名號喻為石頭,煩惱喻為草,念佛即是石頭壓草,欲以此伏斷惑業,得生淨土。或把佛號當作是自己稱念的功德,念得愈多,功德愈多,如此積功累德,累積往生的資糧。殊不知,萬德洪名是法藏菩薩無條件的救度,故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言:「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乃至十念即是包括長在一生,短在十聲一聲的念佛。長在一生數十年的用功念佛,或可伏斷惑業,但短在十聲一聲之念佛,如何伏斷惑業?故以名號伏斷惑業作得生要件,其行雖嘉,但非彌陀本意,亦非淨土正義。

   

又殊不知,六字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本就具足我們往生西方的三資糧,法藏古佛早就為十方每一眾生完成了諸行萬善的功德,納入在名號當中,使我們稱念得度。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把這道理說了出來,這就是有名的「六字釋」,大師說:「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意;言阿彌陀佛者,則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此六字釋,充分顯示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具足信、願、行,往生三資糧。因為「歸命」就是信,「發願迴向」就是願,「則是其行」就是行。何以說歸命就是信?因為歸命是歸順阿彌陀佛的敕命,阿彌陀佛的敕命就是本願救度,歸向本願的救度,就是信受本願,信受本願自然稱念名號。本願是因,名號是果,信因願,稱果號,信行一體,內外一致,心口一如,如此信行就與名號相應,與佛願相應,就是如實修行了。所以信靠本願的心,就叫南無;任憑救度的心,也叫南無。南無之心一歸命,阿彌陀佛萬善萬行無為無漏之功德,即迴施予南無的眾生,使其直入報土。這樣的念佛,就是本願念佛、信心念佛、他力念佛,名符其實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曇鸞祖師在《往生論註》言:「彼無礙光如來名號,能破眾生一切無明,能滿眾生一切志願。然有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而不滿所願者,何者?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云何為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又有三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無決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續,餘念間故。此三句,展轉相成: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無決定,故念不相續。亦可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不得決定信,故心不淳。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曇鸞祖師這一番精妙開示,把一般人念佛的毛病直指出來。

   

彌陀本願名號,本來能破眾生無明,能滿眾生志願,何以有人念佛不能滿願得生?即因不知道阿彌陀佛是實相身,是為物身,因為不知,所以起疑,故而信心不淳、不一、不相續。「實相身」就是法藏菩薩不可思議願行成就之涅槃佛身,「為物身」就是法藏菩薩發願修行為度眾生之身。阿彌陀佛之因地果地,無非數數為利濟群萌,而成就法界身。《觀經》言:「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眾生信佛本願,稱念佛名,彌陀身心之功德,即遍入法界眾生之身心。

   

如此,以「阿彌陀佛之功德力,我等凡夫方得往生」而念佛,即是與名義相應,如實修行。自力念佛之人,若精進則覺得往生一定,懈怠則覺得往生不定,思以名號伏斷惑業,欲以稱念積功累德,即是將阿彌陀佛推置於西方,與自己疏遠,故與名義不相應,不如實修行,蓋心中疑惑故。

   

所以此時,亡靈○○○老菩薩,只要你轉個念頭,仰仗佛力,感恩阿彌陀佛發願以名號救度你的慈悲心,而稱念六字洪名,就是明信佛智的他力念佛,即可往生西方,直入報土。你看,你的靈前牌位不就是寫著「佛力超薦○○○往生蓮位」嗎?佛力就是佛的願力啊!佛力在哪裡?就在六字洪名當中。六字洪名是法體,法體有妙用,妙用就是佛光攝受。所以念佛之人,必得阿彌陀佛放光攝受,威神加持,蓮台來迎,往生淨土。

   

老菩薩,你是位正信三寶佛弟子,早年皈依在上聖下印老法師的座下,後來又皈依在水里上懺下雲老法師座下,兩位老法師皆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高僧,德高望重,戒行精嚴。你得受明師的教導,又能躬身實踐,實在是很難得的念佛人,誠如世尊在《觀經》所讚歎的:「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這段經文是世尊讚歎念佛的人,是人中的上上人,必定往生西方,成就佛道。芬陀利花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白蓮花,白色的蓮花代表清淨、純潔、可貴,也就是說念佛人是非常希有、難能可貴的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把念佛人當成是勝友,「當坐道場」是當來成佛的意思,「生諸佛家」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尊的這一段經文開示,使我們知道,念佛確實是很難能可貴的修行,也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成佛。

   

回想老菩薩你的一生,雖然精勤念佛,但也不免諸多病苦,尤其最近這兩年多來,更是受到病苦的折磨,接連在中國醫藥學院、台中榮總醫院、大甲李綜合醫院、台北長庚醫院、台中中山醫院等,住院醫療,受盡肉體病痛的苦楚。相信你一定能體會世尊的開示:「人生是苦海。」此時,捨棄這業報身,念佛往生報土,得證法性生身,豈不清涼快樂、自在解脫!師父真誠祝福你,往生報土,證得涅槃,倒駕慈航,普度眾生。來!繼續與你家親眷屬、諸位法眾一起稱念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

   

四、對看風水地理師之開示(此例為實例,謹供參考)

   

現前亡靈○○○老先生,你平生是位地理師,對天文地理、陰陽風水,頗有研究,也經常為人擇日,勘察地理,推斷吉凶。雖然你平生沒學佛,但你的二媳婦有學佛,在你身故後,虔誠為你誦經,祈求冥福,以盡孝思,並且透過我們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王副團長,聯繫蓮友為你助念。王副團長與你是舊識,知道你已離開人世,刻不容緩,立即安排諸多蓮友為你念佛,期望藉著彌陀名號,幫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見,王副團長對你情深義重,護持有加,希望你得生淨土,成佛作祖。

   

亡靈○○○老先生,你一生致力於堪輿的研究,對於陰陽五行、風水地理的種種道理,深信不疑。確實,天地之間,日月星辰,時序更替,晝夜變遷,陰陽相對,五行生剋,有其一定軌跡可循,可依之判斷禍福吉凶,進而趨吉避凶,消災免難。但堪輿學並沒有教我們如何超越陰陽五行,出離三界六道,了辦生死大業。唯有佛法才是究竟圓滿解脫之道,因為佛陀一生的教法,無非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擺脫生死的繫縛,解決生死的大難,得到永恆的解脫,圓成無上的菩提。堪輿學所說的陰陽五行、風水地理,皆不出佛法所說的三界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凡夫生生造罪受苦的迷界。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乃是凡夫世世輪迴趣向的處所。三界六道有吉凶禍福、陰晴圓缺、消長對待,是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的,是生老病死、輪轉不休的。因此,真正的趨吉避凶就是要跳脫三界,不受陰陽五行拘束;真正的消災免難就是要解決生死,不受風水地理局限。今天師父告訴你一條光明的大道,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世尊在佛經上告訴我們的,我轉告給你,讓你也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請你靜心聆聽,用心體會。

   

佛陀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堪忍,這世界的眾生,善少惡多,忍受諸多煩惱,不肯出離,故說堪忍。娑婆世界何以污穢不淨、災難痛苦?因為身處在這世界的凡夫眾生,內心醜惡,煩惱厚重,逢緣觸境,造罪造惡,是以感召穢惡之土,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就是吾人所處的環境,大至地球山川大地,小至個人居家處所;正報就是吾人的身心。 

凡心有善有惡,時善時惡,故感召之環境有好有壞,因此衍生出吉凶禍福、風水地理等現象。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一念心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當下便是快樂天堂;一念心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當下便是痛苦地獄。同處人間,我們凡夫所見,是污穢不堪的穢土;釋迦如來所見,卻是清淨光明的淨土。同在地獄,罪人所受苦楚無量,佛陀所受卻清涼自在,故佛說:「一切萬法,唯心所變,唯識所現。」

   

相同的道理,極樂世界清淨快樂、殊勝莊嚴,是阿彌陀佛清淨的願心所感召而成的。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未成佛之前,是位國王,聽聞了當時世自在王佛講經說法,心開意解,法喜充滿,於是棄國捐王,出家為僧,法號法藏。法藏菩薩弘發四十八大願,誓言以果地名號救度十方苦難眾生,經過長劫的修行,終於完成了四十八願,建立了淨土世界。成就了佛道的法藏菩薩,佛號叫「南無阿彌陀佛」,佛國叫「西方極樂世界」因此,釋迦牟尼佛才在佛經告訴我們,念佛可以往生西方佛國,並且指出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經過十萬億佛土便是。這就是釋迦如來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地理位置。佛陀是智慧圓滿的人,具有不可思議神通道力,觀無量世界一切事物,如同看掌中之物,所謂「佛眼真見,無所不見。」

   

以風水地理而言,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風水地理最好的地方。在人世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世之時,所居住的地方,山明水秀鳥語花香,地處要道交通便捷,公設齊備生活便利,也就是風水好、地理佳。死了之後,住一門依山傍水,地處龍穴的好風水,福蔭子孫,流芳後代。西方佛國是三界外的淨土,不在陰陽五行當中,超越世間時空的範圍,地上是黃金鋪地,天上則天雨妙花,氣候四時清涼,不論講堂、精舍、樓閣、行樹,皆是七寶莊嚴而成。每天與佛菩薩,俱會一處,聞法修行,逍遙自在。具足六種神通,能夠不離本國,化身千萬,供養諸佛,蒙佛授記。往生之人,蓮花化生,皆得金剛佛身,不老、不病、不死,光壽無量,智德圓滿,神通自在,身相如佛;而且不必營作,仗佛願力,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這豈非是最佳的地理環境,豈非是我們居住最好的地方!對於通達風水地理的○○○老先生你而言,一定比一般人更積極嚮往、更欣喜願生。

   

亡靈○○○老先生,你在○月○日因細菌感染,雖行醫治,但仍然失去了寶貴生命。死亡對我們凡夫而言,充滿無奈與痛苦,任誰也無法避免。當你捨掉肉體之時,必能體會佛法所說的靈魂不滅之事實。此時,你在中陰,沒有肉體的依附,神識渺渺茫茫,無依無靠,不知何去何從;甚至業報現前,令你驚恐害怕,痛苦不堪。如今正是需要阿彌陀佛的救度,故此時念佛對你最重要,也因此王副團長與諸位蓮友才會為你助念。你只要念佛,就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光明照攝,身心自在,隨佛迎接,駕返蓮邦,永生不死。

   

世間的一切,幻滅無常,無論財富、權勢、名位、情感,都將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消失。吾人就算在世,地處龍穴,風光明媚,住屋華麗,猶如皇宮,也不免大限來臨,捨身而死。何況人世間任何絕佳之風水地理,都遠遠不及極樂淨土的千萬分之一。俗話說:「福地福人居。」佛法更圓滿地說:「福人居福地。」西方極樂世界是最佳的福地,念佛之人就是有福報的人,因為阿彌陀佛發願:「十方的眾生,不論任何人,念我的名號,我一定救度。」佛陀是人格崇高、智德圓滿、斷惑證真的聖人,所說的話,真實不虛;所發的願,如實而行。所以念佛一定可以得到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世尊在許多經典屢屢地勸勉我們凡夫,一心念佛,求生淨土。

   

佛陀是很慈悲的人,視一切眾生猶如愛子,不願意見我們在三界輪迴、六道沉淪。故而發願修行,成就莊嚴的淨土,無非要接引我們回歸,安身立命,過著幸福、美滿、快樂的生活。知道有淨土佛國的好地方,知道念佛可以超生了死,誰人願意在娑婆世界繼續輪迴受苦?但不念佛不求生,又有誰可以擺脫業力的牽引,出離生死苦海?今天師父告訴你這條明路,證明你與佛有緣,也是你二媳婦的孝心所感,更是王副團長善盡朋友之情誼。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幫助你,走向康莊的西方大道,得到永恆的真實生命。希望你把握如此善因法緣,至誠念佛,求生淨土。師父真誠祝福你,往生地靈人傑之淨土,得證光壽無量之佛身。來!請你跟大家繼續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五、對喝農藥自殺者之開示(此例為實例,謹供參考)

   

現前亡靈○○○先生,你平生是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夫,勤奮勞苦,生活規律。為改善家境,農閒時節,也兼差鋼筋捆工,貼補家用。雖然日子過得清苦,但是一家大小幸福美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八年前,你因身體不適,咳嗽不停,到醫院檢查,才發現罹患肺結核,經過二年的治療,終於治癒,也花了不少醫藥費。三年前,你的二個兒子,為了轎車,兄弟失和。大兒子不顧你的勸阻,買了一輛新車,無照駕駛,結果撞傷一對母女,母親斷腿,女兒擦傷,後來支付對方醫藥費十七萬,對方又強硬索賠四百四十萬。你為人忠厚老實,生性善良,抵不過人家強索,只好無奈的拿著田契向銀行貸款一百萬,賠償對方。自此,承擔貸款的壓力,使原本困苦的家境雪上加霜。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家運不濟之時,一年多前,你正在田間小道,疏通水渠,竟然無端飛來橫禍,遭人莽撞開車撞斷小腿。從此之後,無法作務,連走路都得用柺杖輔助,家境也因此更加拮据。

   

經過接二連三橫逆的打擊,使你頓感人生灰暗,世間苦難,因而鬱鬱寡歡,悶悶不樂,一時之間,無法排憂解苦,於是毅然在自家屋後喝農藥自殺,結束一生。當家人清早發現時,你早已一命嗚呼,斷氣多時。可見你有必死決心,才會趁家人熟睡之際,了此殘生。你會做出如此無奈的決定,可能有下列幾點因素:一、認為人生已無意義了,二、承受不了接連無情的打擊,三、很想解脫一切痛苦,四、以為死了可以一了百了,五、不願成為妻子兒女的負擔。姑且不論是什麼原因,死亡已成事實,現在應藉由念佛彌補遺憾,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佛法就是能幫助我們解決人生種種的問題,如果你真的很想解脫,不願繼續受苦,請你一心聆聽師父的開示,至誠念佛,求生淨土。

   

世間的一切窮通禍福、興衰苦難,無不是因緣果報,業力使然。當知,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這世間本就災禍不斷,憂苦連結,大至國家,小至個人,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佛陀說:「人生是苦海。」苦用海來形容,就是說這苦既廣且多。既然身處苦海,誰能無苦?若能了解世間真相,明白痛苦原因,知道解苦方法,進而切實而行,圓滿解決痛苦,則苦不白受。

   

世人目光如豆,愚痴無智,不知本有佛性,藉由修行,可成菩提;只知追求五欲,圖謀名利,造罪作惡。對痛苦的世間,不生厭離;對快樂的淨土,不生欣求。只為三餐生計,奔波忙碌;為家庭事業,費心勞累。有財產的惟恐失去,沒有財產的希望擁有,有錢無錢,同樣煩惱。無論尊卑、貧富、男女、老幼都一樣,苦心焦慮,終日操煩,沒有一刻安寧。平日不肯積福修善,誦經念佛,臨命終時,地獄相現,悔懼交至。一旦命終,只有單獨一人,遠赴三途六道,這是世間生死輪迴的真相。造成這些痛苦的根源,就是貪瞋痴三毒煩惱未滅,逢緣觸境,起惑、造業、受苦,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無有止盡。

   

徹底解決這些苦難的方法,就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有智之人,應該在得遇佛法之時,依教奉行,脫離迷妄的世界,求生常樂的淨土,獲得永恆的生命,過著安穩的生活。六字洪名,可以幫助亡靈○○○先生你離苦得樂。離什麼苦呢?離生死大苦,因為世間的苦,皆因生死未了而引起。得什麼樂呢?得涅槃大樂,也就是往生淨土,畢竟成佛。

   

死亡對我們凡夫眾生而言,是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既然結束自己的生命,現在已無法繼續使用這個肉體,眼前最要緊的就是處理靈性的歸宿。從你自殺身亡後,神識離開軀體,你當能深刻體會,原來死亡不能一了百了,因為神識不生不滅;死亡只不過是神識離開肉體,從陽世進入陰間,轉化不同時空而已。如今你在中陰,見聞覺知,更勝平生,這句佛號是你此時此刻的救命妙法。非常慶幸,有很多蓮友一聽到你身故,立即趕來為你念佛,這也是○○居士關心你,主動邀請我們本願山彌陀助念團的蓮友為你助念,希望以六字洪名幫助你往生西方極樂,使你感嘆哀傷的人生轉變為幸福美滿的人生。

   

今天師父受你岳母的禮請,她無論如何一定要請師父為你作一壇功德佛事,好好地開曉你,使你能超昇佛國,不要再沉淪六道了,她知道你已經受了太多的苦了。師父受了你岳母的虔誠感動,所以忙裡撥空,利用今早星期假日與諸位居士們,共同在你靈前為你誦經念佛,這樣難得殊勝的法緣,你千萬不能辜負你岳母的一番苦心。你也知道這些年來,你岳母對你的關心與付出,多年前她也曾勸你念佛修行,對你鼓勵再三。你雖沒有積極行動,皈依三寶,精進念佛,但是偶爾也會念幾句佛號,可見你也是有佛緣。一年多前,師父也受你岳母之請,探望過你,當時你發生意外不久,從你口中得知,人生際遇,並不如意。如今再見,音容宛在,陰陽兩隔,使人不禁感嘆,世事多變,造化弄人。希望你接受師父的勸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徹底圓滿,解脫苦難。

   

人生的辛酸與苦楚,誠如古德所言:「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有人為家庭而苦,有人為事業而苦,有人為感情而苦,有人為名利而苦,有人為權勢而苦,有人為財富而苦。總之,有誰能一生時時幸福美滿、一世處處得意快樂?人生際遇,起起伏伏,如群山相連,有高有低;世間苦樂,生生滅滅,似海水波浪,有生有滅。縱使國王大臣、名流仕紳、富商巨賈,也是如同販夫走卒,有時順心歡笑、有時失意悲傷,有時一帆風順、有時坎坷曲折。悲歡離合,聚散苦樂,本來就是凡夫人生舞台的寫照。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業,有大成就者,無不經歷艱難困苦;孫臏遭忌,在被剜去兩邊膝蓋骨之後,修成一部流傳後世的《孫臏兵法》;屈原被讒言所害,屢遭放逐,於三湘四水的荒蠻野嶺中,賦得絕唱《離騷》;司馬遷直言情理,受囚禁之大侮,領宮刑之奇恥,隱忍不怠,方成一部《史記》。孔子在陳、蔡兩國之間,被人圍困,他忍住飢餓,環顧四周景色,不禁對弟子感嘆道:「天寒既至,霜雪既降,才知道松柏蒼翠的顏色難得啊!」《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天上竟突然下起大雨,這時諸葛亮萬般無奈地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范雎未成秦相國之前,冤屈受刑,肋骨被打斷,牙齒被打落,但他忍辱求全,隱身民間,後來取得秦昭王之信任,成為謀士,建立了秦國霸業,被封為「應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求學時代,三餐只能以一塊鹹菜充飢,後來成就了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本領。音樂家舒伯特,聞名於世的「搖籃曲」,就是在他窮困潦倒,餓得發昏時寫成的。

   

上列聖賢豪傑,聞人達士,成功之背後,無不充滿辛酸坎坷,古人曾感嘆人生之際遇云:「閹雞翅大,飛不如鳥;蜈蚣百足,行不如蛇;人有縱天之志,無運不能自通;馬有千里之行,無人不能自往,時也、命也、運也、非我所能也。」如此之英雄豪傑,人世也不能稱心如意,吾輩平庸之人,凡事又豈能盡如人意?

   

儒家孔老夫子之得意門生—顏回,生活窮困,飲食粗簡,僅以一竹簍盛飯糊口,僅以一葫蘆瓢飲水,居住在陋巷,過著安貧樂道的生活,別人可憐他窮酸過日,但顏回也不改其樂,因為他心中有道,怡然自得,這就是君子憂道不憂貧。數百年前日本有一位乞丐,不知其名,人稱「因緣乞丐」。他是位虔誠的念佛人,每天一早,就到寺院與住眾一起念佛作早課,早課作完才大街小巷沿門乞討,雖三餐不繼,卻知足快樂,因為他心中有佛,自在解脫。他亡故後,別人為他收屍火化,竟燒出許多珍奇的舍利子。顏回與因緣乞丐,一般人必然認為他們是窮困落魄之人,但師父卻認為他們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人生的方向在哪裡?人生的價值在哪裡?很值得你我深思啊!

   

若想追求富貴,就要追求大富大貴,成佛就是大富大貴的人,西方極樂世界,黃金鋪地,講堂、精舍、樓閣、行樹皆是無量眾寶所建造而成。食衣住行,不必費心營造,自然變現在前。不必辛苦工作,受用隨心所欲。每天與佛菩薩在一起,悠遊自在,沒有怨憎相會之苦。蓮花化生,與佛身一樣,不老、不病、不死。安和樂利,沒有車禍之災。這樣的世界,不就是我們最想要的嗎?阿彌陀佛是位大慈悲、大神通、大智慧的佛,他知道我們凡夫眾生的苦難,所以為我們建造莊嚴的淨土世界,毫無條件接引我們回歸,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他知道我們凡夫眾生的需求,凡夫眾生很需要感情、金錢、長壽、健康、權勢、名位……。沒有這些就活不下去。因此阿彌陀佛成就的淨土世界,這些都能滿足,而且淨化。凡夫之世情乃是痛苦的,彌陀之法情乃是快樂的;人間之壽命乃是短暫的,極樂之壽命乃是永恆的。印光大師說:「倘蒙彌陀接引,往生西方,則千足萬足矣。」這話講得太好了,到了西方淨土,什麼都有了,還有什麼不滿足?

   

那要如何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心念佛。因為阿彌陀佛發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意思是說,任何人稱念佛號,長在一生,短在十念,不管多與少,阿彌陀佛都絕對救度。亡靈○○○先生,你平生或多或少也有念佛,一定可以蒙受阿彌陀佛的接引。或許你會認為:「我自殺也可以得救嗎?」阿彌陀佛是很慈悲的佛,他知道你的無奈與苦楚,一定憐愍你,更想救度你,只要你念佛,願意往生,決定往生。往生之後,你就光壽無量,神通自在,可以回入人間,護佑妻子兒女,這樣的人生才究竟圓滿。否則在人世間,縱然富貴百年、妻恩子愛、功成名就、福壽全歸,到頭來也同樣要輪迴受苦啊!人生最值得走的一條光明大道,就是念佛往生西方,希望你接受師父的苦心勸勉。師父真誠祝福你,上生佛國,自在解脫。來!繼續與你陽上的家眷與蓮友大德,一起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附件一:助念通告

   

一、來訪親友及眷屬,請遵守下列事項:

   

[1]務必節哀,萬不可在病(亡)人面前哭泣、流淚、與其交談或觸其身體、更衣等,以免其割捨不下,無法安心而去,或因疼痛而生瞋恨。

   

[2]此刻最能表達孝思,於病(亡)人最有利者,即是念佛送終,令其安詳往生淨土。

   

[3]助念時,聲調高低、速度快慢應得宜,避免咳嗽、打噴嚏或其他雜音,以求專一;若未諳助念者,亦請小聲隨念。

   

[4]念佛時請保持肅靜,禁止閒談,欲談論別事,請至他處。

   

[5]請勿焚燒冥紙、往生錢、吸菸,以免污染空氣,影響念佛。

   

二、迴向文

   

願以此功德 迴向○○○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附件二:祭文範例

   

意義:奠禮儀式進行中,在靈幃之前,對於亡者因懷念而誦讀的追悼文詞,統稱為「祭文」。依內容不同可分為二類:

   

[1]家奠文:即在家祭奠禮當中,由家族在靈前所讀誦的懷恩文章。

   

[2]公奠文:即在公祭奠禮當中,由親友及機關團體在靈前所讀誦的追悼文章的統稱。

   

範例一

   

維元祐八年,歲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蘇軾,謹以家饌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靈。嗚呼!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從我南行,菽水欣然,湯沐兩郡,喜不見顏。我曰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頃,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餽我田?已矣柰何!淚盡目乾,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嗚呼哀哉!尚饗!

   

範例二

   

維萬曆四十四年,歲次丙辰,十一月庚子朔,越十有九日丙戌,前海印沙門辱教德清謹陳香積之供,致祭於紫柏尊者達觀大師之靈曰:

   

嗚呼!惟師之生也不生,乘願力而來;師之死也不死,順解脫而去。去來不落常情,生死豈同世諦?以師之住世也,秉金剛心,踞堅固地,三十餘年家常茶飯,脊骨純綱,千七百則陳爛葛藤,鼻孔殘涕,推倒彌勒、釋迦,不讓德山、臨濟。為人極盡慈悲,臨機絕無忌諱,誓護法若惜眼睛,求大事如喪考妣,不與世情和合,便是真實行履。晏坐水月光中,獨步空華影裏。初訪予於東海也,頓脫形骸;既再晤於西山也,搜窮骨髓。當予禍之未形也,備告之以隱微;及予難之既發也,將為我以雪洗。且酬夙約於曹溪,將扣閽於帝里,冒炎蒸於道路兮,望影響而進止,乃設法以多方,冀出予於九死。

   

嗚呼!師之為法門也,實抱程嬰、杵臼之心;師之為知己也,殆非管鮑、陳雷之比。予荷皇仁之薄罰兮,師之心猶未已;予被放嶺表兮,師佇候於江沚,一見歡若更生兮,如九原之復起。予與師作永訣兮,甘為炎方之厲鬼。師囑予以寧志兮,冀幽扃之再啟。予揮涕以臨長路兮,師執手含悲而不語。維時關山一別兮,日月若失。心知師之不我忘兮,每叮嚀其無以。師以願力所持兮,誓不負其本始,乃斂太阿之光焰兮,不顧放身於塵滓,冀和璧之必信兮,不惜隋珠之輕抵。

   

將扣君門兮九重,倏遇飆風兮四起,陸海波騰,龍蛇披靡,玉石俱焚,法幢傾圮。師登八道之康衢兮,忽遇長蛇與封豕。皇天實鑒其衷兮,唯見逞於庸鄙。幸此心之白兮,聊以發其蘊底。師實曠然,何憂何喜?逆順隨宜,死生遊戲,何夙負之相尋兮,信前緣之固爾。師悲五濁之不堪,直一行之可恃,乃盥漱以趺坐兮,遂寂然而長往矣。

   

嗚呼痛哉!師既不以禍患攖寧,又何以去來為事?故撒手便行,全無擬議。惟師以金剛為心,故留不壞之體,有予弟子奉師以南旋兮,就雙徑以歸止。予聞訃以摧心兮,望長空而殞涕,欲親禮於龕室兮,奈業繫之羈縻;擬生還以慰師靈兮,忽星霜之踰紀。匪此心之暫安兮,第因緣之不我與。頃幸遂其本懷兮,始得陳辭而致誄。嗚呼痛哉!師何死兮我何生,我不來兮師不寧,形骸異兮共此心,幽冥隔兮終合并,誓同歸兮踐深盟,寂光朗兮師安住。我頂禮兮展哀慕,陳香積兮灑甘露。師臨機兮願來赴,光明兮照曜,翹勤兮延佇。哀哉尚饗!

   

附件三、亡者生平事蹟一覽表

   

亡者生平事蹟一覽表

開示者:

日 期: 年 月 日

姓 名

  

性 別

  

學歷

  

經歷

  

年 齡

  

死 亡

時 間

(國曆)

月    日    時    分

死亡

原因

  

生何病

病多久

  

治 療

情 形

  

是 否

歸 依

  

皈 依

師 長

  

  

修 行

情 形

□讀經□念佛□聽經□拜佛

□守戒□持咒□朝山□拜懺

是 否

茹 素

□早齋

□長齋

□初一、十五

受 戒

情 形

□五戒

□八關齋戒

□菩薩戒

親 近

道 場

  

有經常

共修嗎

  

平 生

信 仰

□基督教□天主教□回教

□一貫道□天帝教□神道教

信 仰

概 況

  

臨終病苦

或是安詳

  

臨終家人

是否更衣

  

亡者臨終

是否急救

  

在醫院或

家中斷氣

  

臨終家人

是否助念

  

亡者臨終

是否念佛

  

斷氣八小時內

是否動過遺體

  

亡者何時

淨身更衣

  

何時入冰

櫃或棺木

  

有否慈善

團體助念

  

有否法師

居士開示

  

個 性

如 何

□內向 □外向 □孤僻

□樂觀 □悲觀 □急性

□溫和 □剛烈 □慢性

□耿直 □固執 □率真

為 人

如 何

□忠厚老實 □憤世嫉俗

□廣結善緣 □熱誠待人

□急公好義 □自私自利

□謹守本份 □好管閒事

  

處 事

如 何

□盡忠職守 □敷衍了事

□力求圓融 □謹守原則

□有始有終 □半途而廢

□迅速效率 □遲緩不彰

生 性

如 何

□善良慈心 □兇狠惡心

□積極進取 □消極頹廢

□謹言慎行 □放蕩不羈

□謙恭沈穩 □憍慢虛浮

□國語

□台語

□客語

興 趣

嗜 好

□看書 □登山 □唱歌

□郊遊 □釣魚 □跳舞

□旅行 □下棋 □看電視

□游泳 □彈琴 □看電影

習 性

如 何

□勤奮努力 □庸懶怠墯

□生活規律 □晨昏不定

□菸酒不沾 □吃喝嫖賭

□守時守法 □散漫不經

□快

□慢

□適中

□嚴教

□慈愛

□打罵

□訓勉

□孝養

□禮敬

□遵行

□忤逆

  

有 何

心 願

未 了

如夫妻、金錢、子孫、事業、理想等方面

做 何

善 事

□印經 □供僧

□濟貧 □救難

□造像 □修廟

□其他,請略述:

                             

   

   

   

   

   

   

 附件四:臨終遺囑

   

給我賢孝的子孫們:

   

本人因學佛後,體悟人命無常,故未雨綢繆,預留遺言,以防捨報之時,眷屬意見相左,衍生紛爭。今將心願囑咐清楚,則吾心能安,了無牽掛,一心念佛,求生佛國。當知,人在命終時刻,猶如生龜脫殼,螃蟹落湯,痛苦無量。倘若你們真有孝心,請務必為我切實完成以下的心願:

   

一、當我病危時,不可淨身更衣、通告親友、搬動身體、哭泣干擾、塞手尾錢、焚燒紙錢,只要虔誠為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

   

二、若我神識昏迷,氣息將斷時,請勿注射強心劑或其他任何緊急救護,以免動我心神,增加痛苦;應立即為我蓋上往生被,點上金光明沙,一心念佛,方是大孝。

   

三、我將臨終前,請急與(     )蓮友聯絡,請求助念。電話:(        ),一切行事,須聽從該蓮友指示,不可違反。

   

四、自我斷氣後廿四小時內,應輪班助念,佛號不斷,喪葬事宜,廿四小時後再辦。

   

五、淨身更衣、入殮之事,待我斷氣廿四小時後,再請葬儀社處理。若怕天熱遺體異味,可在屋內開放冷氣或放置冰塊,降低室溫;點燃檀香或精油,去除氣味。

   

六、一切喪葬祭品,出殯宴客,全用素齋;禁止殺生,增我罪業,累我墮落。

   

七、喪葬事宜,謹遵佛制,佛事超薦,以念佛為主,並禮請出家僧眾專壇拔度。 

八、喪祭從儉,不可鋪張,不圖排場,撙節費用,濟難救貧,印經造像,廣行眾善。

   

九、逝後四十九天內,凡我眷屬,應當茹素,念佛迴向,做諸功德,助我蓮品高升。

   

十、本人希望□火葬,□土葬;火化遺骨□進塔,□埋葬。

   

希望今後家人,皆能皈依三寶,信佛念佛,現前福祿康寧,當來究竟解脫。若我往生淨土,成就菩薩,圓成菩提,必當護佑家人,平安順遂,富貴禎祥。

   

上列心願,萬望遵從,謹以念佛,感恩祝福,家道興旺,門祚發達。

   

立言人:

見證人: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件五: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本人)

   

本人       因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特依安寧緩和醫療修例第四條、第五條及第七條第一項第二款之規定,選擇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

   

立意願人:

簽   名:             身分證號:

住(居)所:             電  話:

   

在場見證人一

簽   名:             身分證號:

住(居)所:             電  話:

   

在場見證人二

簽   名:             身分證號:

住(居)所:             電  話: 

法定代理人:(本人為未成年人時,法定代理人請簽署本欄)

簽   名:             身分證號:

住(居)所:             電  話:

   

醫療委任代理人:(由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代為簽署時,請簽署本欄)

簽   名:             身分證號:

住(居)所:             電  話: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註:

   

[1]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四條規定:

   

末期病人得立意願書選擇安寧緩和醫療。

   

前項意願書,至少應載明下列事項,並由意願人簽署:

一、意願人之姓名、身分證號及住所或居所。

二、意願人接受安寧緩和醫療之意願及其內容。

三、立意願書之日期。

   

意願書之簽署,應有具完全行為能力者二人以上在場見證。但實施安寧緩和醫療之醫療機構所屬人員不得為見證人。

   

[2]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五條規定:

   

二十歲以上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之人,得預立意願書。前項意願書,意願人得預立醫療委任代理人,並以書面載明委任意旨,於其無法表達意願時,由代理人代為簽署。

   

[3]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七條規定: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應由二位醫師診斷確為末期病人。

二、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但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應得其法定代理人同意。

   

前項第一款所定醫師,其中一位醫師應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末期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第一項第二款之意願書,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之。但不得與末期病人於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明示之意思表示相反。

   

前項最近親屬之範圍如下:(一)配偶。(二)成人直系血親卑親屬。(三)父母。(四)兄弟姐妹。(五)祖父母。(六)曾祖父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七)一親等直系姻親。

   

第三項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得以一人行之;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前項各款先後定其順序。後順序者已出具同意書時,先順序者如有不同之意思表示,應於安寧緩和醫療實施前以書面為之。

   

附件六: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親人代理)

   

病人     罹患嚴重傷病,經醫師診斷認為不可治癒,而且病程進展至死亡,已屬不可避免,茲因病人已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乃由同意人     ,依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七條第三項之規定,同意在臨終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包括:氣管內插管、體外心臟按壓、急救藥物注射、心臟電擊、心臟人工調頻、人工呼吸或其他救治行為。

   

同  意  人:

簽    名:

身 分 證 號:

住    所:

與病人之關係:

   

中  華  民  國    年    月    日

   

附註:

   

安寧緩和醫療條例第七條條文:

   

不施行心肺復甦術,應符合下列規定:

   

一、應由二位醫師診斷,確定為末期病人。

二、應有意願人簽署之意願書。但未成年人簽署意願書時,得其法定代理人之同意。

   

前項第一款所定醫師,其中一位醫師,應具相關專科醫師資格。末期病人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第一項與第二款之意願書,由其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代替之。但不得與末期病人,於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前,明示之意思表示相反。

   

前項最近親屬之範圍如下:(一)配偶。(二)成人直系血親卑親屬。(三)父母。(四)兄弟姐妹。(五)祖父母。(六)曾祖父母或三親等旁系血親。(七)一親等直系姻親。第三項最近親屬出具同意書,得以一人行之;其最近親屬意思表示不一致時,依前項各款先後定其順序。後順序者已出具同意書時,先順序者如有不同之意思表示,應於安寧緩和醫療實施前以書面為之。

   

附件七:家屬助念申請單

   

(略)

   

附件八:蓮位、招魂旛寫法實用彙整表

   

位   ( 正  面 )           ( 背  面 )

   

蓮         ( 男用青紙,女用黃紙 )

   

旛        願生西方淨土中  九品蓮華為父母

   

魂  卍佛光接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招        花開見佛悟無生  回入娑婆度有情

   

說            明            欄

1往生人之子媳俱卒,始可由孫主喪。

2「先」「顯」之分別:往生人有孫輩且其父母(或公婆)俱卒,得用「顯考(或顯妣)」,否則用「先考(或先妣)」。

3「孺人」「太孺人」之分別:往生人符合右項「顯妣」條件且丈夫已卒者,始可加太字。

4靈字俗忌三口,故世俗將「靈」字寫成「」或「」。(是靈之古字)。

5姓名僅兩字者:男名末加「官」或「觀」字,女名末加「娘」字。如「王義」寫成「王義官(觀)」,「林娟」寫成「林娟娘」。

6蓮位背面:月、日、時不知者,填以「吉」字。

時辰算法:晚上十一點整算起,依「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順序,每二小時為一時辰。

         

( 說 明 一 )

  

祖 母

祖 父

顯祖妣○母○孺人○○之

顯祖妣○母○太孺人○○

顯祖考○○公諱○○府君之

先妣○母○孺人閨名○○

顯妣○母○孺人閨名○○

顯妣○母○太孺人○○之

先考○公諱○○府君生西

顯考○公諱○○府君生西

蓮位虛線框內容(或字)

顯祖妣○母○孺人閨名○○正靈

顯祖妣○母○太孺人○○之正靈

顯祖考○公諱○○府君乙位正靈

先妣○母○孺人閨名○○之正靈

顯妣○母○孺人閨名○○之正靈

顯妣○母○太孺人閨名○○正靈

先考○公諱○○府君乙位之正靈

顯考○公諱○○府君乙位之正靈

招魂旛虛線框內容(或字)

   

配    偶

兄 姊 弟 妹

子 女

無子女

有子女

先夫○○○君

先室○氏閨名○○生西之

先夫○公諱○○君生西之

先室○母○氏閨名○○之

先兄

先姊

亡弟

亡妹

故男○○○之

故女○○○之

○○○之

先夫○○○君之正靈

先室○氏○○之正靈

先夫○公○○君正靈

先室○母○氏閨名○○乙位正靈

先兄

先姊

亡弟

亡妹

故男○○○乙位正靈

故女○○○乙位正靈

   

附件九:示喪、牌樓及輓幛寫法實用彙整表

   

示        喪

紙 (布) 色

寫    法

依禮制正義,不論往生人年歲多大,皆宜用白色。但世俗作法,高齡逝世,往往用淺紅色,甚至大紅色。依「六十曰下壽」禮制,未及六十歲,宜用白色。又凡使用「喪中」者,長輩尚在,要用白色。

嚴制:家中最老輩父親往生。

慈制:家中最老輩母親往生。

喪中:如一家四代同堂,第二、三代往生,不可寫「嚴制」、「慈制」,

宜寫「喪中」(「忌中」是日本用語,勿寫)。

 

出  殯  奠  禮  會  場  牌  樓

 

門   聯

橫     披

 

場會禮奠生往士居○○公○

無子女

或未婚

有子女

 

 

願將穢土三千界

但願嘉賓咸念佛

   

只緣淨土是君家

遍種西方九品蓮

 

「故○○○居士往生奠禮會場」

「○○○居士靈堂」

「○母○○居士往生奠禮會場」

「○母○○老居士往生奠禮場」

「○公○○居士往生奠禮會場」

「○公○○老居士往生奠禮場」

 

場會禮奠生往士居○○母○

 

但願嘉賓咸念佛

   

   

   

   

只緣淨土是君家

 

註:《曲禮》云:「七十曰老。」原則上,達七十歲者,可用「老居士」。

 
      

   

輓                    幛

上款:世俗男用「千古」,女用「靈右」,佛教徒用「生西」

下款:「○○○敬輓」

中款:高登蓮品、上品上生、功德圓滿、澤在人間、悲願宏深、上生佛國

乘願再來、花開見佛、淨土可期、往生蓮邦、往生極樂、接引西方

神超淨域、往生西方、圓超五濁、俯謝娑婆、神歸極樂、念佛生西

欣登彼岸、彌陀接引、菩提圓成、蓮池證果、悟證無生、駕返蓮邦

     生西

往生極樂

○○○敬輓

虛  線  框

無子女

或未婚

有 子 女

故○○○居士

「○母○○居士」或

「○母○○老居士」

「○公○○居士」或

「○公○○老居士」

   

 附件十:祭軸

   

一、男用:

   

一父      父止於慈 事之如生 瞻望父兮 無父何怙

二考祖    磐石猶存 雲暗寶田 貽謀尚在 誦美清芬

三伯叔祖  公歸不復 家範猶存 遺訓猶新 壽老歸真

伯叔父    家訓猶存 雲暗竹林 誡守遺書 齒德兼隆

兄        雁行拆翼 聲斷吹壎 雁序失群 寒生姜被

弟        棣萼春寒 痛分灼艾 鴿原抱痛 採薇無伴

子        恨抱西河 喪明抱痛 光閭莫望 幹蠱無人

姪        龍文安在 蘭玉春寒 悲生北道 業隳蔥肆

夫主      砧何在 諡宜為惠 喪其所天 望夫山頹

岳祖      哲人其萎 盛德在人 音容宛在 福備箕裘

外祖      德郡年高 齒德俱尊 典型不墜 古道照人

舅祖      天喪斯人 先正典型 多福多壽 遺型安在

姑祖      星沉北極 五福全歸 斯文翹楚 師表空言

姨祖      大雅云亡 老成如在 永懷先正 公歸不復

岳伯叔祖  慕其德音 歸真返樸 耆舊難忘 几杖猶存

庚祖      百年矩矱 駕返蓬瀛 南極無光 古道可風

男通用    魂歸華表 悲作古人 神遊蓬島 神赴香山

舅父      渭水興悲 微我有咎 宅相無徵 淚洒州門

岳父      峰隕泰山 丈人峰杳 吾將安仰 蔭失岳雲

岳伯叔    碩德難忘 尚德若人 玉樹忽搉 雲隱喬松

姑丈      模範群倫 一方景仰 直道猶存 德望常昭

姨丈      善訓猶存 慈惠堪思 修文應召 騎鶴西歸

繼父      悲同陟岵 亦莫顧我

庚父      責善情殷 典型足式 父道猶存 騎鶴揚州

義父      罔極難酬 悲若椿摧 遣訓猶存 碩德堪欽

族尊      善訓難忘 永懷先正

戚尊      大雅云亡 慕其德音 戚畹流芳 殿圯靈光

親家      悲生玉樹 蔦蘿焉附 惟傷懿戚 悲深碩彥

內兄弟    天喪斯人 悲慘文中 人琴俱杳 義同手足

中表兄弟  文中之秀 長才未竟 賚志以終 天不假年

庚兄      蓉城促駕 空留塵榻 契斷金蘭 情深舊雨

師伯叔    碩德難忘 德備三尊 碩彥流芳 久仰耆英

業師      儒宗不再 道範猶存 一代經師 木鐸收聲

學東      感懷雲樹 想望豐儀 星隕扶桑 望切尊顏

窗友      淚洒同人 割席無人 話冷雞窗 青氈猶存

門生      天偏奪愛 立雪無人 天喪斯人 吾道其亡

封翁      南極星沉 尚德若人 福備九疇 福邁燕山

文職      有光史冊 遺愛在民 有功民國 勳名竹帛

殉難      三軍感泣 青史留名 丹心千古 功在雲台

縣令      琴堂人杳 竹馬來迎 臥治淮陽 民歌遺愛

幕賓      蓮幕風寒 驂仙逝 名列仙籍 蓮幙風寒

儒生      天祿校書 應召修文 文章壽世 名山千古

醫士      天醫返駕 雲暗杏林 橘井雲封 丹灶塵生

素士      素位而行 雅度如雲 心存好善 白水盟心

道士      道岸先登 羽化登仙 慈航引渡 丈室生寒

僧人      龍華赴會 隻履西歸 西天作佛 涅槃尚在

   

二、女用:

   

一母      慈竹雲封 春暉未報 慈雲失蔭 風木增悲

二祖妣    瑤池赴宴 恩德難忘 悲切含飴 金刀澸泣

三伯叔祖妣  嫠隱中天 駕返瑤池 慈惠難亡 瑤池赴宴

伯叔母    母儀可則 慈顏宛在 懿訓猶存 母德難忘

嫂        戛羹山隕 絳紗音杳 功撤解圍

姊        女嬃不再 情傷一本 山隕姊歸

妹        才悲詠絮 空調芝朮 雷岸停書 精衛含冤

妻        夢符炊臼 內助無人 主饋人亡 樂昌鏡暗

女        掌珠喪失 紗人杳 道訪麻姑 救父人亡

庚祖母    壽母歸真 繐帳音沉 繐星光斂 芳徽足式

舅母      星沉寶嫠 梭化龍飛 德範堪欽 極無光

岳母      泰水生寒 寶嫠雲封 班聯金母 靈歸北極

姑母      天姥峰頹 鸞驂促駕 繐帳風寒 懿德猶存

姨母      淑慎堪嘉 母道猶存 月冷湘妃 雲封鶴駕

庚母      嫠女星沉 閫範聿昭 月暗繐惟

義母      思隆撫字 情殷養蓄 瞻望靡依 仙游蓬島

姻母      德昭郝範 月隱雲天 綵鸞稅駕 駕鶴陶庭

姻祖母    彤管流芳 悲深鶴唳 馭鶴仙去 女中堯舜

師母      女宗宛在 風寒紗縵 蒿里生悲 仰望儀型

太師母    賢紹孟機 女宗立極 厚恩莫報

東母      雲軿東歸 經堂聖母 遺音足式

命婦      鍾郝遺風 榮膺翟茀 福壽全歸

政界母    封鮓資廉 畫荻功高 星沉寶嫠 和丸食報

節婦      封髮堪誇 蒼松勵節 彤管流芳 無疾而終

   

附件十一:居士訃聞參考樣式

   

顯考○公諱○○府君緣盡於中華民國○年○月○日上午○時○分於佛號中安詳壽終正寢距生於民國○年農曆○月○日享壽○十有○歲孤哀子率媳孫等隨侍在側謹遵佛制助念八小時親視含殮遵禮成服謹擇於國曆○年○月○日(農曆○月○日)星期○假臺北市立第二殯儀館懷源廳依佛化奠祭啟建淨業道場莊嚴佛事上午○時設奠家祭○時舉行公祭隨即發引火化 懇請

   

寅 誼 念佛迴向

   

(稱謂)○○○ 等合十 

   

後記一:祈願

   

信願一介凡愚,不學無術;忝為釋子,濫側僧倫;蒙佛調熟,三寶加持;得遇彌陀本願,如來嘉號;深感佛恩浩蕩,難報萬一。今為上報如來德,下報眾生恩,故以赤誠之心,代一切群萌,祈願彌陀慈父,不違本誓,尋念佛聲,悲救臨入三途六道之亡靈,乘佛願力,眾罪消滅,善根增長;蒙佛光照,身無病苦,心不貪戀;受佛迎接,生極樂國,證無生忍。佛昔本誓:「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今信願謹以虔誠念佛因緣,代一切群萌,敬向彌陀慈父祈願,藉此促使十方佛子得遇救緣,信彌陀本願,稱六字洪名,蒙蓮台來迎,生安樂家園。

   

慈悲的佛陀,請您接納弟子信願代一切群萌,虔誠祈願: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慈悲護佑亡靈○○○,使其免去中陰的生滅苦境,離苦得樂。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光明普照亡靈○○○,使其消除眼前的無明黑暗,身心安泰。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憐愍救度亡靈○○○,使其脫離六道的生死輪迴,超凡入聖。

大慈大悲的阿彌陀佛,請您蓮台接引亡靈○○○,使其往生涅槃的淨土佛國,成就菩提。

   

後記二:普勸社會大眾 發心參與助念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開示: 

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即是成就一眾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議!

   

人之將死,正是上升下沉、聖凡分判之際,大多數人,臨命終時,身心交煎,苦惱無量。此時,若能為其念佛,則能上生淨土,永脫輪迴;若隨世情作事,則易下墮六道,永世沉淪。出三界了生死,最簡易穩當之方法,就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仗佛願力,回歸淨土。臨終助念,利人生西,即是救人一命,成人作佛,行善積德,莫此為甚。

   

凡人一旦死亡,助念最為重要,但眷屬往往情愛所繫,悲悼哀傷,無心念佛;甚至急辦後事,淨身更衣,干擾助念。是故稱念聖號,令亡者正念現前,得生安養者,實賴他人協助。印光大師云:「平日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故獲悉有人病重垂危,不論男女老幼、學佛與否、茹素吃葷、宗教信仰,應當前往助念,使其解脫生命苦難,證悟涅槃妙樂;促其出離生死苦海,得生佛國淨土。

   

若能發心為人助念,利人往生淨土,成就菩薩,乃至成佛,此之眾生必會感恩你。佛菩薩乃是最知恩圖報之人,必然護佑你吉祥如意,平安順遂,將來隨佛聖眾接引你,往生佛國。世間苦短,人命無常,今日我為他人助念,或許明日就是他人為我助念?助人即是助己。對一心求臨終正念往生者而言,若不嫻熟臨終念佛,如何保證將來臨命終時,能保持正念往生?發心助念乃是觀照無常的最好方法,也是福慧增長的最佳途徑。

   

助念是一件救人的神聖任務,因為它把臨入三途的眾生,救度至清淨的西方佛國。

   

助念是一種利他的崇高行為,因為它把彌陀名號的救度,落實在苦難眾生的身心。

   

不論您是否學佛,請加入助念的神聖行列,當阿彌陀佛的使者,行濟世救人的使命。現前行如來救度眾生之佛事,當下豈非是如來之化身,將來豈有不成佛之道理?

   

種善因,得善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會虧待你!阿彌陀佛更不會虧待你!

   

現今佛教界各道場,大多設有助念團,敬請就近參加。 

南無阿彌陀佛

本願山彌陀講堂 釋信願 敬勸 

   

後記三:歡迎各助念團 串聯互助配合

   

世尊於《觀經》明示中品下生乃至下品下生者,皆於臨命終時,遇善知識以大慈悲,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得生西方。印光大師《蓮宗正傳跋》云:「此法(助念)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願見聞,咸生正信;輾轉勸導,功德無量。」故知,助念一法,佛祖皆一致勸持,同聲推行。

   

今者,修學淨業之行者,理應遵依佛祖明誨,悲心益人,發心助念,蓋助念時短功大,利生無邊,實為末法自行化他之要道。然助念具地域性,首重時效,尤其臨終正是升沉關鍵,急需他人立即幫忙,若得助念法緣,則正念生西,千穩萬當也。

   

故教界各助念團體,若能不分大小,不論顯密,不簡僧俗,互相支援,彼此聯線,則能收時效之功,免於舟車勞頓。信願竭誠歡迎各道場之助念團,秉持佛門一家,摒棄門戶之見,攜手合作,串聯成線,齊度眾生,共濟群萌。配合事宜,大要如下:

   

一、理念宗旨:以彌陀本懷,勸慰亡者,念佛生西,了辦生死,圓成菩提。

   

二、合作原則:不另成任何組織,不設立任何機構,不涉及道務佛事,不需要團員交流,不介紹禮儀社,不改變原修持法門、宗派道風、助念方式,僅是助念之相互配合。

   

三、聯絡管道:有助念因緣,概由助念團負責人,向對方助念團負責人提出申請。

   

四、助念方式:不論誦經、念佛、持咒、拜懺、開示,依各助念團原助念方式為之。

   

五、助念對象:不限定。

   

六、助念時間:由支援之一方自行訂定,同一喪家以一次兩小時為原則。

   

七、支援範圍:僅限支援一方之所在縣市。

   

八、事後回報:支援之一方受託助念完,應向申請之一方回報。

   

若有任何助念團,認同此舉,不論位處何地、大小道場、僧俗顯密、人數多寡,願與「本願山彌陀助念團」互助聯線者,請洽講堂。地址:台中縣潭子鄉嘉豐路三五號。電話:(○四)二五三九五八三三~四,傳真:(○四)二五三九五八三五。

   

本願山彌陀講堂 釋信願 合十 

   

後記四:無恃與無常之法語

   

《出曜經》: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

   

《無常經》:

   

生者皆歸死,容顏盡變衰,強力病所侵,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無底,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坐禪三昧經》:

   

今日營此業,明日造彼事,樂者不觀苦,不覺死賊悉;

匆匆為己務,他事亦不閒,死賊不待時,至則無脫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