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6 Wed 2013 15:17
  • 不貪

不貪

末後三條是意業,第一個,「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就是貪欲,「當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誑不淨之觀行善」。過去引取無厭,我們講貪而無厭,貪什麼?貪財,財色名食睡,貪色、貪名、貪吃,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你對這個貪而無厭,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加起來這十一種,沒學佛之前幹過這個事情,貪而無厭。現在明白了,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五欲六塵是假的不是真的。這些東西染污我們的清淨心,這些東西染污我們的清淨行,我們的心行不善都從這裡來的,要把貪心放下。觀諸六塵,說六塵裡面就包括五欲,都是欺騙我們的自性。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每個人的方法不一樣,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式,你自己覺得哪個方式適合你,你就用它;不必說別人用這方式,我跟他用,沒有這個必要。一定要用自己感覺得很受用,感覺得用這種方法很舒適,沒有麻煩,還很有效果,學習很歡喜,你就用這個方法。方法愈久愈好,叫長時薰修,效果就出來了,什麼效果?三昧出現。我們不用佛學名詞,我們用簡單,清淨心現前。經題上這個「清淨平等覺」,好,清淨心現前,證明你功夫得力,再提升就平等心現前,那是更高一層功夫。如果我們說清淨心是小悟,平等心就是大悟,後面覺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可是你得一門,你常常換法門就做不到了。我們今天的人,說老實話,聰明智慧絕不輸給古人,但是我們修行功夫遠遠不如古人,錯在哪裡?錯在方法上,他們能夠嚴守方法,我們常常喜歡換。這個受世間法的影響,現在世間的教學都是很多科目一起學,不是一樣一樣的學。在古代的印度跟中國,修學方法不是這樣的,一門一門,決定不許可同時學兩樣東西。為什麼?你的心是雜亂的,雜亂心得不到效果,這個話我講了幾十年,沒人相信。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從平時修,功夫難成就

「若非方便中之究竟方便,圓頓中之最極圓頓,何能臻此」。一念十念這講念佛,用的什麼?用真心,不用妄心。換句話說,我念這句佛號的時候,沒有懷疑、沒有夾雜就是真心;有懷疑、有夾雜就是妄心。我也很想不夾雜,為什麼偏偏有那麼多妄念?這就證明阿賴耶的妄想習氣是多嚴重,不念佛的時候不知道,一念佛就發現。要想妄念少,必須改善自己的生活,對自己日常生活很容易滿足,不必去追求,一切都隨緣,妄念就少了。日常生活當中妄念少,念佛功夫容易得力。如果不從日常生活當中去改,工作裡面去改,待人接物裡面去改,修行功夫成就太難太難。然後我們就真的明瞭,我們在人間處的環境,順境、逆境全是幫助我的,全是成就我的。為什麼?順境裡面鍊什麼?鍊不貪,沒有貪戀;鍊不痴,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逆境裡頭鍛鍊自己沒有瞋恚、沒有傲慢。所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境界、一切緣分,沒有一樣不是幫助自己成佛道的,你要會用,成佛了;不會用的,用相反的,順境貪戀,逆境瞋恚,這些境緣幫助你下地獄的。你要它怎麼幫,主權在自己,它統統幫得上忙,能幫你成佛,也能幫你下地獄,就是我們希望它幫助我們什麼,這是關鍵。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執著才能恆順眾生

他的心是覺心,他不迷,所以「心心契於真如法一」。一字非常重要,這個一就是一真,這個一就是自性,在佛法裡面講的自性、本性、法性、真如,名稱很多,都是一個意思。一樁事情,佛說這麼多名詞,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名字相是假的,一執著就錯了。佛法最怕的是執著,執著就是六道,六道真正的原因。執著沒有放下,你就出不了六道;分別沒有放下,你就出不了十法界,所以這個事情不可以不曉得,我們做什麼事情別執著。不執著才能恆順眾生,這東西要這麼做,好,那麼做也好,沒有一樣不好。我們要堅持怎樣,錯了,沒有堅持的必要。如果真的堅持,就堅持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那你就對了,決定往生。在世間法裡頭,任何一法你要是堅持,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增長我執,這個第一關很不容易突破。第一關突破之後就容易,往後就容易,頭一關是最難破的。「念念流入如來覺海」,這是講如來覺海。這是大乘裡面的名詞,從梵語翻過來的,也翻作性海,自性、性海。佛在經上有很多比喻,海比喻深、比喻廣,取這個意思。如來的大覺,這是自性覺,像海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懷疑佛菩薩及聖賢教誨

「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這個疑,簡單的說,於聖賢教誨懷疑,於佛菩薩的教誨懷疑,那就壞了。你要曉得,諸佛菩薩聖賢他們所說的所教的,全是自性流出來的,那叫真東西,真實智慧。這部經上講三種真實,「真實之際」,那就是真實的事實真相。《般若經》上另外一個名詞叫「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你不能不知道,知道就不懷疑了。所以只要你有絲毫的疑情,你學東西就學不到。老師召見這個學生,看到這個學生對這些理事還是不很清楚,那怎麼教法?不能教,看這個學生態度心浮氣躁,那就算了,放棄了。什麼樣的人能教,見到決定不能放棄?就是印祖所說的,他有誠敬心,真誠恭敬,一分誠敬,他得一分利益,你就好好教他一分,二分誠敬,你就教他二分,教多了沒用,他吸收不進去;十分誠敬,你教他九分,對不起他,他還能吸收一分,你就不能夠吝法。這是老師對待學生教學分寸不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