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力成就』。「忍力者,忍辱之力。法住師云:忍有三種:一者安苦忍,謂於世違事能受故。二、他不饒益忍,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三、法思維忍,謂於法無分別故。此三忍成就,故曰忍力成就」。法住師說的三種對我們初學非常重要。安苦,心要安住在苦諦上,這是世尊教給我們,苦集滅道,生到這個世間來就是受苦的。為什麼要受苦?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造一切不善業之所感召來的。所以苦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我們自己招來的。正是古德所說的,人一生當中的際遇,一定要自己負起百分之百的責任,決定不能夠怨天尤人。為什麼?與一切人不相關,是自己業力所感的。這是個明白人,這是覺悟的人。不明白、不覺悟的,他受了這些苦,不甘心、不情願,為什麼你們享樂,我在受苦?這一種怨恨心是俱生的煩惱習氣,人人都有。一定要有善知識把它講清楚、講明白,我們才能夠安分守己,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業障才能消除。

受苦報就是消業障,業障消盡了,苦就離開了。如果在消業障,你不接受,你還怨天尤人,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受苦是消業障,又不斷在造罪業,這個苦永遠離不開,永遠受不盡,這就錯了。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住世八十年,為我們做出的示現,第一個就是安苦忍,他做給我們看。其實佛哪有業障?都消盡了。表演,叫代眾生苦,演出這個樣子,讓我們看了覺悟。不覺悟,他的表演就不停止,讓我們看,常常看,多看之後,慢慢就覺悟了,佛做的是對的,是正確的。不但要忍,還要生出懺悔心、恭敬心,我們的業障就除得快、除得乾淨,善福自然就興起來了,這就是所謂改造命運。於世間一切違背自己意願的,那就是對自己來講不喜歡的、討厭的,這些統統都要能受。這個裡頭有人、有事、有物,千差萬別,統統都要能夠忍受。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再看,念老引用日本的祖師,《會疏》裡頭講十種忍,「疏曰」,疏是註解,《無量壽經》的註解,「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及。能行忍者,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會疏》裡面說的十忍,開端這幾句話把修忍辱波羅蜜重要性都說出來了。持戒苦行,這非常難得,要跟忍辱比,持戒、苦行都比不上忍辱,這是真的。有人戒持得很好,真正修苦行,他還發脾氣,他心裡還不高興,這就是不能忍。所以忍辱的功夫超過持戒、超過苦行。也可以說是,持戒苦行的成就表現在忍辱波羅蜜上,持戒是為了得定,不能忍,定從哪裡來?所以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一定先能忍後能定。定是什麼?如如不動。忍還有一點動盪,動盪沒有關係,他不在乎,他不會生煩惱。

所以讚歎能行忍者,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世待人之處都能忍,這是名為有力大人。大人,對菩薩的尊稱,這個是有道行、有功夫、有成就的菩薩。有力,這個力就是忍辱力。忍辱正治瞋恚,通斷三毒。忍辱正對治的就是瞋恚,能修忍辱的人不會發脾氣、不會暴躁,像心浮氣躁,修忍辱的人不會。通斷三毒,三毒是貪瞋痴,不但能斷瞋恚,它能斷貪。為什麼?見到外面人事物,自己喜歡的,不起貪心,這就是能忍。不生痴想,也是能忍。所以忍辱通斷三毒,在修行裡面非常重要。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雲經》於菩薩所修法,各說十法」,菩薩所修的十種法,十種法就十波羅蜜,每一個波羅蜜當中又說十種,各說十法。「中說忍法,菩薩有十法,能淨於忍」,能把忍辱波羅蜜修好。「何等為十」,第一個「內忍」,第二個「外忍」,第三個「法忍」,第四個「隨佛教忍」,第五個「無方所忍」,第六個「修處處忍」,第七個「非所為忍」,第八個「不逼惱忍」,第九「悲心忍」,第十個「誓願忍」。下面有解釋,我們看解釋。

第一個,「內忍。云何名菩薩內忍」。什麼是菩薩內忍?「菩薩飢渴寒熱,憂悲疼痛,身心楚切,能自忍受,不為苦惱,是名內忍」。這個都與外境不相干,與內心的憂悲疼痛,身體的飢渴寒熱,合起來講就是身心楚切,苦到極處,都能忍受,能自忍受,不為苦惱。這一句話說,菩薩有智慧,菩薩知道因果,菩薩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他內忍的功夫。有些時候,菩薩用這些表演教化眾生,這叫代眾生苦。不做出來,眾生沒有見到,他不覺悟。那換句話說,菩薩在做表演。像我們看到附體的,從地獄出來,你看他那個樣子,那就表演那個樣子,他在地獄受苦的那個樣子,我們看到都不忍心,他表演得非常逼真。那是地獄眾生附在他身上,顯示痛苦的樣子讓我們看到。畜生道的眾生,牠是哪個畜生,樣子就像那個畜生的樣子。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五,「云何名菩薩無方所忍。或有夜忍晝不忍,或晝忍夜不忍;或彼方忍,此方不忍。或此方忍,彼方不忍。或知識邊忍,不知識邊不忍。菩薩不爾。一切時,一切方,常生忍心,是名無方所忍」。這個無方所忍講修忍辱功夫,忍要一切時、一切處保持高度警覺。宗門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念頭,這些統統講的念頭,無論是善念、惡念,念頭起來了,念頭是輪迴心,在製造六道輪迴,不能隨它。修行人要隨覺心,念頭是迷而不覺,佛是要覺而不迷,要覺悟,就怕覺遲。這個是修行功夫裡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講樞紐,最重要的環節。

在所有法門裡頭,念佛第一殊勝,為什麼?一句阿彌陀佛是覺,阿彌陀佛不是迷。念頭才起,不要緊,這習氣,無始無明習氣,阿賴耶的種子,業習種子,它遇到緣自然會起現行。這個現行起來之後,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把它取而代之,絕不能叫念頭增長。貪心起來了,念頭起來,第二個念頭又是貪心,第三個念頭還是貪心,那貪心愈來愈重,就真的要做貪煩惱現前了。第一個念頭貪心,第二個念頭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貪心打掉了,把貪心取而代之了。貪瞋痴慢疑、自私自利,這種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統統是阿彌陀佛,那就對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面第六,「云何名菩薩修處處忍」,這個處處忍是對人事。前面無方所是對環境,生活的環境、居住的環境、工作的環境,是從這些地方講的。處處這對人。「有人於父母、師長、夫妻、男女、大小、內外如是中生忍。餘則不忍」。他的忍耐功夫不錯,是對他有關係的人,沒有關係的人他就無所謂了,也就是他沒有愛心,他沒有慈悲心,他的煩惱習氣還是常常會現行。

菩薩不是這樣的,「菩薩忍者,則不如是。如父母邊生忍,旃陀羅邊生忍。是名修處處忍」,這個很難得。用父母是最親切、你最親愛的人來做比喻。旃陀羅,印度四種階級最後的一個,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一般人輕慢他,瞧不起他們,這是屬於奴隸。印度四個階級,最高的,婆羅門,信奉宗教的;第二個,剎帝利,皇族,帝王這一族,這是屬於貴族;旃陀羅的地位是最低,跟其他的不通婚,所以人民地位不一樣。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