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礙智

 

「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稱為四無礙智,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這有三個名詞,是一個意思,常常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四無礙者」,第一「法無礙」,法說的是「名句文能詮之教法」,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課本,教科書、課本,就是經書。

 

經書裡面它有名相,名詞術語;有句,一個完整的句子,說一樁事情;有文,文是段落,有一小段,這意思說完整了。能詮之教法,就是文字、語言這都是方法。「詮者,具也」,具足的意思,「善也,言也」。「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這個對於什麼?語言、文字,就是經典通達了,沒有障礙,僅僅屬於文字這部分。

 

第二是「義無礙」,義是文字裡面所詮述的義理,「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這就沒有障礙,這叫義無礙。文字通達,義理也能通達。第三「辭無礙」,辭是你講經教學的時候,於各地諸方之言辭通達無礙,這叫辭無礙。

 

這是對應聽眾的,前面兩個是自己本身具足的,第三個是聽眾,聽眾的語言你能夠了解,聽眾的程度,這就叫觀機。根機、程度你都了解,你才能夠有方法講得讓這些聽眾都能夠明瞭、都能夠覺悟,這個教學就算成功。第四種「樂說無礙」,這個是四辯才之德,你要喜歡講才行,樂說,喜歡說。「以上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喜歡為別人說。這是菩薩必具度眾生的基本條件。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科註(第一七九集)2012/2/8 檔名:02-037-017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