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古時候的術語,就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行善,行什麼善是第一?下面告訴我們,「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第一,端正身心,這是第一大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真在這裡做功夫,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就是端正身心。
孟夫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心往外面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菩薩不然,菩薩收回來,眼不往色上去,不緣色,看清楚了,就不看了;耳聽清楚了,就不再專意去聽。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若曹是古時候的術語,就是你們大家,你們大家行善,行什麼善是第一?下面告訴我們,「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這就是第一,端正身心,這是第一大善。「是故遇空閑時,首應端正身心」,真在這裡做功夫,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就是端正身心。
孟夫子所說的:「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放心是什麼?心往外面跑,眼往色上跑,耳往聲上跑,鼻往香上跑。菩薩不然,菩薩收回來,眼不往色上去,不緣色,看清楚了,就不看了;耳聽清楚了,就不再專意去聽。
孝這個字表的意思,往深處、廣處去看,它代表整個宇宙是一體,這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告訴我們,整個宇宙從哪來的?心現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真心;識,妄心,一切萬法自己心現的,不是別人。而且整個宇宙講心性是一個,一個心性,不是兩個,不是很多,一個人一個心性,不是的。
一個人一個阿賴耶,妄心,真心呢?真心是一個,是相同的。大乘佛教裡頭,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這是佛法的倫理,講絕了!一家人還不是一體,佛講的不是一家,是一體。
念老註解裡說,「此下明忙裡偷閑,精進念佛」,這也是一種念佛的方法。『思惟熟計,欲得度脫』,「即深思熟計,欲脫生死」,這個心是真的,這個念頭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
但是我們現前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念佛,怎麼辦?找假期,一年總有幾個假期,好好的利用這個假期不要讓它空過,這就是忙裡偷閒。一個星期有一天假期,星期天,也許這一天你有很多的瑣碎事情要辦,你還是不得空,那我們就用十念法。十念法確實對忙中念佛的人來說最有效果,我們提倡,也做過實驗,實驗很成功。
一年當中有長假,長假可以好好利用,找一個清淨的地方,十日十夜,念十天十夜佛。十天十夜怎麼念法?昨天有人提倡般舟三昧,般舟三昧真的做不到。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表演般舟三昧的是初地菩薩,別教初地,圓教初住,那是明心見性的人,不是凡人,所以他們有本事。
九十天,般舟三昧是九十天一期,九十天不能躺下來休息,就是不能睡覺,不能坐著,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如果坐下來,般舟就破掉了。年歲大的人決定做不到,要年輕,體力強壯,能夠熬得過九十天不躺下來,不容易!
極樂世界的條件很簡單,就三樁事情,第一個真信,真正相信西方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沒有絲毫懷疑,這第一個條件。第二個條件願生,我想去,我真想去,想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去做阿彌陀佛的學生。第三樁條件就是你肯念,用真誠心、用恭敬心,至誠恭敬念這一句名號,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了。
你看,這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你真正這樣念,沒有一個不往生的,萬修萬人去。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我們細心觀察,不是法有問題,不是理論有問題,不是事相上有問題,問題在哪裡?問題自己的信心有問題,自己的願心有問題。想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七情五欲放不下,這障礙你往生。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要全盤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