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壽量品》曰:我實成佛以來」,我,釋迦牟尼佛自稱,「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經中復云釋尊與彌陀,於無量阿僧祇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這個話《法華經壽量品》上說的。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久遠劫前已經成佛,他這一次建立極樂世界,跟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都是來表演的,是從果向因,已經成佛,在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到現在才十劫,這時間很短,當然是從果向因。他在極樂世界成佛,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成佛,是相同的。不過在極樂世界成佛,他用的是報身,釋迦在這個地方示現成佛是應身,如果說法身,久遠劫之前都成佛了。釋迦是成佛再來的,示現的;彌陀也是久遠劫成佛,在西方示現的。所以《甄解》這個說法確實有根據,它根據《大智度論》。這根據《法華經壽量品》,確定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已經成佛,再來表演。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心,我們在二十多年前,也將近三十年,講真誠心,《觀經》上講的是至誠心,經文上說的至誠、深心、迴向發願心,《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菩提心的體,直心就是真誠心,這是菩提心的體,本體;深心是自受用,對自己,用真誠心對自己,這是深心;用真誠心對別人,是慈悲心,大慈大悲,《觀經》上說的迴向發願心就是大慈悲心。深心不好懂,古大德註疏裡頭說得是很好,講深心,好善好德之心,講得比較籠統,對自己。

我們自從學了《無量壽經》之後,我把深心就取經題上五個字「清淨平等覺」。這個是很明顯,不模糊,清清楚楚。清淨心,菩提心對自己,第一個清淨心,第二個平等心,第三個覺悟。實在說,這就是戒定慧三學,這從果上說的,戒定慧是因。持戒能得清淨心,斷見思煩惱,證阿羅漢果;修定能得平等心,這菩薩的果位上;覺,覺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我們用這個三心,清淨平等覺,來解釋深心,很清楚、很明白,這自受用;真誠,他受用,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用這個來解釋菩提心。所以菩提心不發則已,菩提心一發就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跟此地的標準是相同。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發心之後才有。「信者,信受」,受是接受。「《大乘義章二》曰: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這一句我們有沒有做到?沒做到。為什麼沒做到?我們的信心不專。不能說沒有信,不能專信,不能真信。為什麼?真信就真幹了。真信,這個經就聽懂了;看懂了,聽也懂了。如果不是真信,看不懂,也聽不懂,所以你疑斷不掉,你就做不到。真信,真聽懂了,哪有做不到的道理!這個話也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給我講個什麼問題?大乘佛法,不但大乘,小乘也不例外,佛法確確實實是知難行易。你為什麼不能行?你不知道,沒搞清楚,就是你沒有真正理解。所以知很難。真正知道,行太容易了。

章嘉大師給我說這些話,都是我在接觸佛法一、二年,時間很短,對於經典沒有深入,只是看了幾本書而已,自己以為懂了,沒做到。老師說,沒做到,你就是沒懂。為什麼沒懂?你對它沒有真正信心,對佛沒有恭敬心。一點都不錯,我學佛到第三年,才真正跪下來拜佛,前面兩年多,沒有跪下來拜過佛。所以我看到現在年輕人一學佛他就會拜,我很佩服,比我高明,我那個時候還不行,貢高我慢。不過我進步很快速,會拜佛之後,一天能拜幾百拜。信,後面就能接受,所以奉行他就做到了。現在人信,他沒有受,所以這個信裡頭有問題,對三寶有疑心,心不清淨。要清淨不疑,這才算能信。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一部《華嚴》講什麼?就講這四個字。清涼大師把一部《華嚴經》就分成這四個部分,信、解、行、證。從初發心到如來地,裡面詳詳細細講了五十二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華嚴》就講這個,佔全經三分之二,知難。行呢?行易,行只有一品經「離世間」,只有七卷,我們中國翻的八十卷《華嚴》。解門呢?解門差不多有三十卷。你看看,看它佔的分量,你就了解。行只有七卷,一品,叫「離世間」。離是什麼?放下。真正解了,放下很容易。放不下,都是解那個地方沒透徹,那關沒過,不及格。大概解不及格,一定是信不及格。

信解關係非常密切,真信,哪有不解的!信心裡面還帶著疑惑,這幾乎是每一個學經教的人都有,可以說通病,大家都有。尤其是經典裡面說得太深的地方、太玄的地方,我們很不容易接受。譬如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我在佛光山教書,佛光山六個老師,有一天在一起聊天,就談到這個問題,沒有一個人能講清楚,我也講不清楚。那怎麼辦?古人怎麼講,咱就依著講,依樣畫葫蘆,就這麼帶過去了。有情成佛,無情怎麼成佛?樹木花草怎麼成佛?桌椅板凳怎麼成佛?山河大地怎麼成佛?這是佛經裡頭最深奧的部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往生論註》下卷說,「法性無相,故聖智無知」。所以根本智是無知,但是它起作用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有人問他,他隨口給你解答。有人問,他答覆你這起作用,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沒有一樣不知,知過去、知未來,知此界、知他方,全宇宙沒有一樣不知道,這是聖智。所以註解裡頭說,「聖智,如法相而知」。不必要學的,學習來的是知識,覺悟得來的是智慧。中國自古的教學是講開悟,老師對學生的觀察,悟性,重要看學生的悟性。「道者,無礙道也」。道是方法,方法確實沒有障礙,障礙怎麼產生的?障礙從迷惑顛倒那個心產生的。

佛講的戒定慧是道,我們疏忽了。學佛不學戒律,那就全是假的。戒律是佛道的根基,是佛道的根本道。從哪裡學起?從十善學起。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沒有不學十善的,不學十善非佛弟子。今天十善為什麼學不到(沒有人能做到)?原因是十善還有它的基礎,我們這些年提倡的,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就是《十善業道》的基礎。有這個基礎,十善就很容易做到,沒有這個基礎就很難做到。所以,不認真學《弟子規》、不認真學《感應篇》,全是假的。有這兩樣基礎,學《十善業道》沒問題。《十善業道》是大小乘的根基,是人天的根本法,怎麼能疏忽?怎麼能不學?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