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攝化」,這個願一定要有,這是大慈大悲。我學了幹什麼的?我提升自己幹什麼的?只有一個目的,幫助苦難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就落實在教學。教學著重在身教,也就是說要做出榜樣給人看。賢首國師在《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上給我們提的四德,這四根本德,儒釋道都可以通用,這四德是建立在大慈大悲的基礎上。第一德,隨緣妙用。隨緣是恆順眾生,你才能起作用,這是真學問。妙用是什麼?隨緣不會被緣影響,這招就厲害。染緣,惡緣、善緣,順逆統統都能隨順,而不被外頭境界干擾,不被它影響。這是什麼?這是智慧,定功。這樣的人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度眾生,才能給眾生做好榜樣。

釋迦牟尼佛在世做到了,你看他一生教學,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生不改變。真的隨緣,國王大臣禮請他講經教學,他答應,皇宮裡面也能講經,精舍裡頭也能修行,一點障礙都沒有。經講完了,別的地方請,馬上就走了,對這裡一點留戀都沒有。他什麼沒有帶來,走的時候什麼也不帶去,乾乾淨淨,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叫妙用。這是本身一定要做到,做到如如不動,叫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真功夫。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是一個極平常的人,沒有學經歷,老師看到我一個人孤苦伶仃在台灣,勸我出家。為什麼?沒有人障礙。勸我走釋迦牟尼佛的路子,這一句非常重要!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學佛,首先認識釋迦牟尼佛,然後跟他學習。這樣才發現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一天也沒有放鬆。教了一輩子,七十九歲圓寂,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這是釋迦牟尼佛。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它不是宗教,把佛教看作宗教,是冤枉。

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什麼身分?他是一個社會教育家,本身一生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的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沒有收人供養。他吃飯,每天出去托缽。一生沒有道場,沒有房子、沒有土地,過的是流浪的生活,晚上樹下一宿。上課,大家都坐在地上,自己坐在比較高一點的地方。天天講經教學,沒有一天放假。如果有放假,經典上有記載;沒有放假,真正是非常認真負責的好老師。所以佛法是師道,我們這就明白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佛,他的動力能夠堅持到底,從哪裡來?從恩德來,就是度眾生的大願。度自己還可以懈怠,遲一點成就無所謂。看到這麼多眾生,眾生迷惑顛倒、造業受報,這怎麼辦?必須自己成就才能利益他,那對自己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得加功用行。

基礎太重要,基礎就是戒律,所以我們迫切需求的是一個戒律學院。出家、在家都要守戒律。受戒不是幾天,古時候三壇大戒五十三天,現在好像縮短成一個月,這都是形式。章嘉大師告訴我,「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實質上的修學,至少三年到五年,養成習慣,自自然然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違背戒律,要養成習慣。一定要有個學校來培養,這才能把佛法從根救起。有這三、五年的訓練,然後再一部經一門深入。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難,很難,說不難真不難。明白這個道理,這部經常讀,你讀十年,每天讀每天意思都不一樣,所以讀它就有味道,讀它不會厭倦。如果意思都一樣的,念不下去了,念了十幾二十遍、三十遍,不想再念,它沒有新意思。世間文章如是,一千遍念不下去。佛法、聖賢之法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念一千遍、一萬遍、十萬遍,永遠不會厭倦。為什麼?遍遍有新意思,你不斷的提升,你讀的意思就不一樣。今年念這個跟去年不一樣,今年我們學習分享跟去年學習分享不一樣,誰知道?常年我們在一起分享的人都知道。我們學習黃念祖的註解這是第三遍,前面兩遍我們都留下完整的錄像、錄音,跟前面一對比,真不一樣。愈學愈歡喜,愈講愈歡喜,愈聽愈歡喜,這是什麼?這叫道,這叫妙。

所以多聽幫助你開悟,這個悟叫解悟。悟了之後你要真幹,你把你所悟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行。你看,有信、有解、有行,我所能理解的我統統都做到了,行又幫助你深入的理解。理解是看破,行是放下,所以行又幫助理解,理解又幫助行,解行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永遠在歡喜,叫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如果道沒有這麼玄妙,誰肯去學它?於是我們就明白了,學佛是種享受,這種享受不但人間沒有,天上也沒有。你要真正嘗到,這叫法味,真正嘗到法味,你就欲罷不能。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昧現前,清淨心現前,你自己會明顯感觸到,我比以前好像有智慧多了。感到自己有智慧,能夠觸事旁通,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跟自己所學的、學習的自然會連接起來,會圓融貫通。處理問題、待人接物,用智慧,不用情識,用智慧,不用煩惱,這就叫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個利益真的太大太大了!為什麼有這麼多好處?你跟諸佛菩薩通了,當中沒有障礙,你得到護法天龍善神守護,魔不能擾亂你。魔境,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誘惑,非常強烈的誘惑你如如不動,你有這個本事。不動就生智慧,智慧就能了解環境的邪正、真妄,你全了解。在境緣當中只得利益不受損害,不斷提升自己,同時你也能照顧別人,真樂。

所以,一定要發大心,心量愈大,福報愈大,智慧愈大;心量小,沒有智慧,也沒有福報。一定要發度眾生的願,要度眾生要先度自己,自己都沒有得度,你怎麼能度人?度自己,從哪裡度起?從斷煩惱度起,所以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佛法的修學,可以說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是斷煩惱,等覺菩薩還有輕微的煩惱,無始無明,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這個東西斷了,他就成佛了,他就證得妙覺果位。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是講從凡夫到等覺菩薩。次序,先斷見思煩惱,這是最粗、最重的,再斷塵沙煩惱。斷見思煩惱,完全成就自己,幫助自己脫離六道輪迴;斷塵沙煩惱,自他兩利。塵沙煩惱要廣學多聞,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斷塵沙煩惱,你才有能力普度眾生。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