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救了
所以我們今天同修們發起,我們發起學習六和敬來自救、救人、救世界。六和敬可不是那麼簡單的,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如果有一個六和敬的團體出現,這個世界災難都能化解,一個六和敬。為什麼?六和敬的僧團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我們念三皈依,諸位都念過,「皈依僧,眾中尊」,這句話就是講六和敬。僧是僧團,六和敬的僧團,這個團體四個人以上,統統依六和敬來修行。眾中尊,那個眾是團體,就是所有世出世間一切團體裡面,這個團體是最尊貴的,為什麼?它和。所有團體裡面,只有六和敬的僧團是諸佛如來讚歎。頭一條「見和同解」,這就是建立共識,這是最困難的。我們今天共識是從哪裡建的?真正肯定明瞭宇宙、眾生跟我是一體,比一家人還要親,是一體,我們從這裡建立共識。「戒和同修」,決定要落實四個根,從《弟子規》學起,字字句句要落實,要真做到;落實《感應篇》,因果教育;落實《十善業道》,佛陀的教育;落實《沙彌律儀》,出家人必須要做到的,如果做不到,那假的,那不是真的。在家同學三個根,出家同學四個根,你要真正做到,不但自己得度,世界有救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法哪有佛法濃
最後一條,「樂法」。這個字念「要」,不念「勒」,樂(念「要」)是愛好,樂(念「勒」)是快樂,這個念破音字念「要」。「樂法者,謂因成就智度,故愛樂佛法;若不遍歷十方承事諸佛,聽法無厭,如海納流,無時盈溢,則智度不得圓滿。」這好學,樂法是好學,好學不倦你才成就智慧。為什麼不愛樂佛法?學了這麼多年,你沒有學到。古大德說過一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這是講味道,世間種種快樂比不上佛法,佛法法味太濃了。孔夫子嘗到了,他嘗到不是佛法,是中國傳統聖賢之法,「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聖賢,把所學習到的全部落實到生活上,真快樂!那個快樂不是外面刺激,從內心裡流出來的。佛法從內心流出來的快樂,更勝於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之法,這真的不是假的。換句話說,你今天對佛法沒有這種愛樂的心情,是你學了這麼多年,根本沒有嘗到法味,像吃東西一樣,囫圇吞棗,什麼味道不知道。只有這種情況你才對這個愛樂不能生起來,如果真正體會到佛法的味道,你會樂此不疲,真有東西在!你們味道沒嘗到,為什麼沒嘗到?你沒有落實,你沒有把所學的東西統統做到,果然真做到,你就嘗到法味。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哪有法味濃
所以說根性不相同,我們不是圓頓根性,那就應當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你在學習當中嘗到味道了,叫法味,古來祖師大德常說的,「世味哪有法味濃」。世味是講六道輪迴裡面,要跟佛法來比那差太遠了。法味確實濃於世味,法味裡面有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喜悅。孔夫子得到了,你看《論語》第一句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能從聖人那邊學到的,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內心裡面就生法喜。那個悅,喜悅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的,不是外面環境的,與外境不相干,所以夫子嘗到。佛法祖師大德講得就更多了,你真正契入經教之後,嘗到法味,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諸位不要小看這兩句話,這兩句話你要是明白了,你有大受用。世間諺語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換句話說,你得體會到養生。中年以上的人都感覺到,養生很重要,身心健康很重要,這是真正的福報。健康從哪來的?健康從歡喜心來的,如果你每天都愁眉苦臉,你一定多病,你哪來的歡喜心?所以健康就沒有了。健康從歡喜心來的,每一天生活都快樂,這個人身心健康,百病不生;年齡增長,老而不衰,這叫福報。你要想得這個大福報,那大乘經教裡面就太多了,到處都是。這是佛法對我們最直接的,也是最少分的利益。你得到這個利益肯定身心健康、家庭美滿、事業順利,再擴大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在佛法講小利,這不是大利。大利益是幫助你成菩薩、成佛,你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去教化眾生,大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哪有法味濃!
你看快樂、幸福,心情之愉快,深入經藏那個快樂沒有辦法能夠相比的,你不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契入之後,為什麼欲罷不能?世間什麼最快樂?讀經最快樂,一天不讀經,這一天的日子多難過。講學跟大家來分享我的快樂,這是快樂無比;如果這裡頭沒有這樣殊勝的快樂,誰幹這個事情?所以你讀書要是嘗到古人的這個味道,你才真的入進去了,欲罷不能,這話是真的。我們套一句俗話來說,這個世間什麼樣的魅力、什麼樣的誘惑最大?聖賢經典、佛教經典這個力量太大了。你讀到枯燥無味是什麼?你沒懂。你真懂了的時候其味無窮,字字句句無量義說不完的,享受不盡的。所以叫解自在,解一定從真實受用當中得來。你所學到東西不能落實,你學到孝,不能孝順父母;你學到敬,不能夠對一切眾生從內心裡面生起恭敬心,你沒有學會。這個裡頭有樂!所以能現種種身,這個種種身我們說得方便一點,就是在任何環境、任何場面,你都能顯示從容、愉快,什麼樣場合你都能處,得大自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味要淡,法味要濃
「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這一念是這個十念的第八念,是日常生活當中閒談一切世間的法,不生味著,這個味是興趣,著是執著。用個簡單的話來說,就是不放在心上,不要把它當一回事情這就對了。為什麼?六道不是真的,十法界也不是真的,你要在這個裡面感覺得有興趣,味這一個字,味是情執,你迷了,你執著,著就是執著,那就錯了。於世間一切言論要當真、要執著,這就是造輪迴業,就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所以一定要知道,這知道是智慧!大乘教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正體會到這個意思,這世間法不再執著,就像看電視劇一樣,我們在螢幕上看電視劇,這假的,這不是真的。你可以欣賞,決定沒有執著、決定沒有分別,這是菩薩。如果你在那裡看到這些現象,不起心、不動念,那你就是佛了。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就在這裡,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在境界當中,時時刻刻,像觀世音菩薩一樣,返聞聞自性。世間有一句話說回光返照,回過頭來照自性,你就知道自己修學是在什麼階段。如果外面境界還能夠引起我們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那我們就是六道凡夫。如果我們對眼前一切現象全不執著,但是還有分別,這就是阿羅漢,就不是凡夫。凡夫肯定有情執,阿羅漢情執斷掉不再執著,也就是此地講的他不生味著,用我們現在話,他沒有興趣,他不執著了。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