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前面三條放下,就順了。註解裡頭說,「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第一個,無染清淨心。下面說,「何等為三: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這個要怎麼修法?古大德有句話提醒我們,教我們好好的把自己的良心看管好,不要把自己的良心做為別人的垃圾桶,就這個意思。

我們聽到外面是是非非的話,統統裝在心上,錯了,你的心被染污了。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都不要放在心上,你的心清淨無染,就對了。第一條是智慧,你真有智慧,你不把外頭境界放在心上,高明!外面事情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不放在心上。心上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這就對了。

身體在這個世間,懂得隨緣,隨緣是方便,懂得隨緣。但是隨緣裡面學什麼?不變。不能隨緣隨著變,隨緣隨著變就壞了,就被境界轉了。隨緣不變是菩薩,不變隨緣是佛,隨緣不變是菩薩,隨緣隨著變就是凡夫。

凡夫可憐,拿不定主意。什麼時候才能到不變?跟自己利害關係完全脫離了,自己完全沒有了,自然就不變了。

凡是有變的,於我有關係,跟我利害有關係,跟我得失有關係,跟我名利有關係,這就被轉了。我把這個東西統統放下,就沒有關係了,你就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

我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名聞利養一乾二淨,邊都不沾。頭腦為什麼會清醒?就為的這個。你裡頭有自身的利害在裡頭,利益在裡頭,你的心就不清淨,你的心是煩惱,不是智慧,不清淨就是煩惱。什麼都沒有,你的心清淨,清淨是智慧,得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底下這一句,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你還為你自己想著,你還有名,你還有利,你還有得失。違菩提門就是沒有智慧,你的智慧變成煩惱,有煩惱沒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沒有煩惱,他的心是如如不動,他心裡頭沒有事。事是什麼?事是外面環境,眾生的事情,於我不相干,你們是在演戲的,我看戲,我是局外人,不在局內。

你為自身求安樂的時候,你就入進去了,你不是局外人。局外人跟他沒有共業,局內人跟他有共業。我們不為自身,他們都為自身,這就跳出來了。局外人,今天講災難,局外人不受災難,為什麼?跟你沒有共業,有共業的人才受災難。

所以這個東西有辦法跳出來,什麼辦法?念阿彌陀佛就跳出來了。阿彌陀佛裡頭還加上一點,那你沒跳出來。真正就是純粹阿彌陀佛,什麼也沒有,你出來了,跳出生死,跳出輪迴。雖然沒有往生,你是極樂世界的人,已經註冊了,極樂世界已經有了你,只是你還沒去。等於說你已經拿到護照,拿到簽證,你隨時可以去。《無量壽經》就是護照,《往生論》就是簽證,這個東西好,別的統統可以不要了。

第二,「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下面我們可以套前面,菩提是安清淨心,若為自身求安樂,那你就違菩提門了。安清淨心,一定是拔眾生苦,怎麼拔法?自己做出榜樣給他看。你們苦,苦從哪裡來的?苦從妄想、分別、執著沒放下。

你看到我很安,我自在,我沒有畏懼,明天有災難,我今天很正常,我還是念我的佛,還是學我的經教;明天災難來了,於我不相干。古大德現身為我們說法,三天可以求往生,七天可以求往生。這些示現是做給我看的,告訴我,在必要的時候,用這種方法穩穩當當。所以心神是定的,不驚不怖,沒有驚慌、沒有恐怖,定的。

所以,為拔一切眾生苦,我們要把離苦得樂做出來給人看。苦樂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為什麼?它隨著念頭轉。境隨心轉,這是真理,這是佛教我們的,我們要相信,不能懷疑。隨心轉,隨誰的心?隨自己的心,不是隨別人的。隨別人的,我們就沒辦法,隨自己的。不是隨佛,不是隨菩薩,是隨自己,所以自己起心動念比什麼都重要。

希望我們的念頭純淨純善,純淨純善入一法句,這一法句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好!我們時時刻刻放在心上就是一句佛號,其他的都要放下。記住,摻雜別的東西在裡頭,我們的心就壞了。醍醐裡頭不能有毒藥,有一滴毒藥,全部都壞了。佛教給我們是真實的、是正確的,只要這樣做法,累積一段時間,關鍵是心,如果是真心,真誠到極處,很短的時間就產生效果,你自己清楚。

第三,「樂清淨心」,快樂,「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生彼國土,「攝取眾生生彼國土」。這個願多大!佛菩薩他們所作所為就這樁事情,除這樁事情之外沒有別的事情。他攝取眾生生西方極樂世界,用什麼方法?自己做榜樣,自己做實驗,示現,做榜樣。「菩提是畢竟常樂處」,實際上,這個地方的常樂是苦樂二邊都捨了,這是真樂。這個意思很深,要細心去體會,苦樂二邊都沒有,為什麼叫真樂?苦,動心了,感受到苦;樂也動心,也感受到樂了。

所以苦樂都是假的,為什麼?起心動念了。不起心不動念,真樂。這個真樂誰能享受?不起心不動念的人享受到了,起心動念的人永遠享受不到。不但他享受不到,他連想都想不到,他沒有辦法知道那個境界。古德用比喻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水熱不熱,怎麼說你也沒辦法懂得,你喝一口就明白了,明白了你也說不出來。不入那個境界,你怎麼會知道?

高境界的人知道低境界,低境界不知道高境界。我們凡人這種苦樂,天人告訴我們苦樂,我們想不到,他境界比我們高。色界天人之樂,欲界天不知道;無色界天人之樂,色界天人不知道;菩薩之樂,聲聞緣覺不知道,唯證方知。於是我們明白了,我們學的東西要沒有落實、沒有做到,真正滋味沒嘗到。真正滋味叫法喜充滿,法樂,做到了真樂。

我們舉個最簡單例子,《弟子規》,這小朋友的,小朋友真正做到了,快樂;做不到,只會念,做不到的,這裡頭的樂他不懂。必須他做到了,他就嘗到樂的味道。五戒十善,一般人認為苦,為什麼?他沒做。真正做到,那裡頭樂,他無法想像。為什麼?他天天在煩惱裡頭,心是貪瞋痴慢疑,情緒是怨恨惱怒煩,幹的是殺盜淫妄。雖然沒有事,他有這個念頭,傷害別人的念頭就是殺的念頭,障礙別人的念頭是盜的念頭,愚痴、闇昧、懷疑,這都屬於痴的念頭,粗的容易辨,微細的很不容易辨別。所以他得不到法喜。

得到法喜的人這人開朗,得到法喜的人充滿智慧,你看他處事待人接物,他沒有學,自然他就懂得,就中節。我們讀《六祖壇經》,細細去揣摩、去品味,六祖沒人教他過,沒學過,為什麼他處世待人的時候那個禮節都不失?這是什麼?這是性德自然流露。他見性了,性德裡頭東西,自然有的,不要學的。迷了自性的人要學,明心見性的人不要學,他一舉一動自然合節,中節。

迷的人要學戒律,覺悟的人不要,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跟戒律相合。為什麼?戒律是性德,他見性了,性德流露,不用學的,你挑不出他毛病,言語、說話有分寸。從他的儀態、表情、言說、動作,統統都放光,都看到智慧。這是聖賢,這是佛菩薩,是我們的典型,是我們的榜樣。

文摘恭錄—二零一二淨土大經科註(第十八集)2012/11/1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