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為什麼拜佛須躬身、觀足跟中心(觀心)?

各「分解動作」之佛法涵義及醫學原理

   

〔七〕為什麼拜佛須躬身、觀足跟中心(觀心)?

   

目的:保持動中,重心不動。

   

注意:「身形」和「足跟垂線」之關係

 

‧非向「前」之彎腰。(身向前傾)重心偏向「趾」。

(趾、小腿皆吃力)

  

‧是向「心」之躬身。

(脊椎向後拱,身後退)

重心保持在「跟」。下身後退(腹可退一尺—「肚臍—對—足跟」)。

   

一、佛法調心方面的涵義:

   

‧脊椎(胸椎—尾椎)後退—(向後拱起如拉弓)—表謙退、禮讓,躬身退後,亦表惡法退(善法自進)。

   

佛法—「但去凡情,別無聖解」,只要凡情、煩惱「退去」,則道自「進」。鞠躬的「躬」,是「身如弓」,依說文,弓有「以近窮遠」之意,彎身如拉弓,將弓弦向後拉,「拉力」雖向後,「射力」卻向前。修行亦如此,「私心」後退,「道力」向前。

   

‧拜佛不同於一般運動;拜佛乃在鍛鍊「動中,心不動」—動中定,動中一心不亂,故身雖運動,而「重心」安住不動。

   

        ┌身:只有一心(一重心—自然物理

即動作中│    重心)

        └心:一心念佛

   

若動中,重心時時偏移,則須耗力於「平衡」。很多肌肉要緊張吃力,心就不易放鬆,而多所住著。(多心、亂心)

   

二、解剖生理意義:

   

1、矯正平日「骨盆」過度前傾,腰椎過度塌向腹部之五大不良影響

   

‧如前所述,若站立時,以「足尖」載力(重心偏前),則腰椎過度向前塌,至少有五種不良影響。

   

‧此「向心躬身」(重心在後跟)之動作,即是針對此偏差之矯正。

   

矯正功能如下:

   

(1)可拉開,放長平日已縮短僵硬之腰背肌肉,韌帶及「腿後部」之肌肉。

   

(因平日之僵緊,這些肌肉多少已縮短又缺乏彈性,若繼續下去必「老倒縮」(台語),出現運動障礙。)故初學拜時,要做此動作—拉開已縮緊之肌肉,會覺得繃緊,或稍痛(沉積之垃圾釋出)這是必然現象,只要持續拜下去(方法正確),又拜後以熱水沐浴,幫助「垃圾」清走,即能快速改善。

   

(2)如(1)所言,肌肉拉鬆、放長,減少對「血流」之壓力、阻力,其中「血管」也連帶拉動,促進循環。

   

(3)脊椎向後拱(圖1→2),會拉大「椎間空隙」,各「棘突」拉遠了等於整條脊椎「拉長」了,又整條脊椎向後移,可減少對前方臟腑之壓力。

   

 

  

 

拜佛之動作由躬身—五體投地,脊椎拉開、放長之程度(由背後中線量)可長十多公分。(間隙拉開、拉長)

  

拉開脊椎間隙矯正骨盆前傾

   

(4)脊椎之前方有很多重要構造,若向前壓迫太甚,則影響其通暢。簡述如下:

   

(將下腹部,由正中線,直剖成左右二半,觀察右半骨盆)

   

腰薦淋巴結

主要顯示出在腰椎、薦椎前面的大血管(紅色—動脈,藍色—靜脈)和淋巴結(綠色

 

   

(將下腹部,由正中線,直剖成左右二半,觀察右半骨盆)

若腰、薦椎向前塌入太甚,則給其前方大血管及淋巴結之壓力大,阻力大,不利流通。

   

又如:第一腰椎前面,有一「乳糜池」。「乳糜池」收集了下半身的回流「淋巴液」(包括雙腳及腹腔消化道),匯集後,往上送入胸管(入胸腔)。

   

註:咱們的身體,很會「資源回收」。淋巴液,猶如各細胞運用過後之水,須回收處理。(另有警衛系統免疫功能。)

   

「乳糜池」,是大回收站。各淋巴結,是小回收站。(負責過濾抗菌) 

   

「回收站」若交通阻塞,與垃圾堆積,造成公害,身體亦同然。平日腰椎過塌者,若塌在第一腰椎附近,則會影響「乳糜池」之回收,各細胞會「廢水回收不良」,而有肥腫現象。

   

此圖簡示:

   

                      ┌(1)左下肢(左腰幹)┐

(一)「乳糜池」—收集├(2)消化道(腸幹)  ├三大路線來的淋巴液。

                      └(3)右下肢(右腰幹)┘

   

(二)由乳糜池往上,是人體最大最長之淋巴管,叫做「胸管」—(約30—40公分)。胸管,由腹部穿過橫膈膜(和主動脈一起),上至胸部,行在胸椎之前,它一路收集胸部各處來的淋巴液,最後進入脖子的基部。

   

乳糜池上行為胸管

   

  ┌左邊頭頸部┐                              ┌左鎖骨下靜脈

和│          │來的二支會合—注入左靜脈角(即│            之交會角)

  └左上肢    ┘                              └左頸內靜脈

   

   

胸管這一路線收集全身3/4之淋巴

   

   

    ┌頭頸┐

右邊│    │之淋巴,以及右邊胸腔的淋巴(下圖部份)

    └上肢┘

   

集合成一「右淋巴總管」(約只有1—2公分)注入右靜脈角(上圖)

   

(5)拜佛躬身,使腰椎向後移,對「橫隔膜」之「下降」有重要影響。因橫膈膜後方中央附在腰椎之前方。(此詳見〔二十四〕「拜佛深呼吸利益」章)

   

 

‧腰椎後拱:整片腰背後移,橫膈膜後半部,可下降無阻,吸氣時,「肺」方可充分膨脹(開發丹田呼吸)(橫膈呼吸)。

  

‧腰椎前塌:障礙「橫膈膜後半部之下降,也障礙「肺」之膨脹,故呼吸短淺。

   

(6)如前所說—「俯首」可使頸椎後部扇狀展開,椎間孔空間加大之原理—同理,「躬身」可使整條脊椎後部(棘突)扇狀展開。

   

解剖圖(比較三種不同姿勢時「椎間孔」之空間大小)

   

如圖(3),俯首或躬身時,椎間孔空間加大,亦可調整太過前傾之骨盆。故通過各節椎間孔出來的「神經血管」都減壓舒暢,改善全身血液循環及神經功能。以下附二表,列出常見的病症,都和脊椎神經受壓有密切關係,各人可依自己的病症,檢討脊椎受壓之部位和自己姿勢之間的關係,拜佛予以矯正,並注意日常工作姿態,妥善調整。

   

附圖表二

胸椎各節神經之供應部位及胸椎各節有壓迫時之現象、症狀。

 

   

胸椎共12節

胸椎神經共12對

脊椎

神經

控制部位

神經被壓迫產生之病變(症狀)

胸椎1

胸1

心臟、食道、氣管。

心臟病、大動脈炎。

胸椎2

胸2

心臟、食道、氣管。

心臟病(心瓣膜炎、心肌痛、胸悶)、食道炎、手臂內側(小指、無名指)酸麻痛。

胸椎3

胸3

肺、支氣管、食道。

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食道炎、肋膜炎、感冒。

胸椎4

胸4

肺、支氣管、食道、(胸腔)。

肺炎、肋膜炎、乳房炎、乳癌、癬。

胸椎5

胸5

肝、脾、胃。

肝炎、肝癌、膽囊炎、胃〈賁門〉炎、倦怠、喉乾。

胸椎6

胸6

胰、胃、膽。

胰臟炎、胃(本體)炎(灼熱)、胃痛、打嗝、膽囊炎(消化不良)。

胸椎7

胸7

胃、十二指腸。

胃(幽門)炎、胃下垂、十二指腸炎、(肝炎)。

胸椎8

胸8

小腸。

小腸炎、(糖尿病)。

胸椎9

胸9

小腸、腎上腺。

小腸炎、腎上腺功能不良、全身水腫、濕疹、頻尿。

胸椎10

胸10

盲腸、大腸、腎臟。

盲腸炎、疝氣、腎臟炎(水腫、尿血)、腎病引起高血壓。

胸椎11

胸11

大腸、腎臟。

大腸炎(下痢)、大腸癌、腎臟炎(少尿)、皮膚病、濕疹。

胸椎12

胸12

大腸、腎臟、膀胱。

大腸炎、腎臟炎、膀胱炎(頻尿)、下腹疼痛。

   

下身的神經由腰椎、薦椎來,不但支配腹部(內臟),也支配腳,若壓迫之,則有種種症狀,如下表。

   

綠色線條表神經。

   

附圖表三

腰椎各節神經之供應部位及腰椎各節有壓迫時之現象、症狀。

 

   

頸椎共七節

頸椎神經共八對

脊椎

神經

控制部位

神經被壓迫產生之病變(症狀)

腰椎1

腰1

輸尿管、大腿前側、股四頭肌。

輸尿管炎、血尿、尿床、大腿前段(前側)酸麻痛。

腰椎2

腰2

卵巢、輸卵管。

卵巢炎、卵巢癌、子宮外孕、輸卵管阻塞、靜脈曲張、大腿中段酸麻。

腰椎3

腰3

膀胱、子宮、大腿外側。

膀胱炎、子宮肌瘤、膝痛。

腰椎4

腰4

下腰部、膝、坐骨神經。

下腰痛、膝痛、坐骨神經痛。

腰椎5

腰5

足、直腸、膀胱、子宮。

坐骨神經痛、小腿痛、踝痛、腳冰冷、痔瘡。

薦椎

1-5

直腸、肛門、膀胱(攝護腺)、生殖器、大腿後側。

痔疾、疝氣、攝護腺炎、生殖器、關節炎、坐骨神經痛。

尾椎

尾椎

神經

直腸、尾椎。

直腸炎、直腸癌、肛門炎、尾椎痛。

   

2、躬身後退另一作用—為下一步「曲膝」作安頓準備

   

比較一和二:

   

一、若下身(膝、腿)先退,則曲膝時,小腿才可保持垂直,重心保持於後跟這邊,自然重心穩固,不須耗力支持平衡,全身可放鬆,持久活動也不累。(如圖)

   

(先退,才能一心,不動)

 

 

小腿垂直,手也垂直,(近腳跟)如「香菇」形重心穩固,安定不吃力。

   

此動作之要領,並非只於「拜佛」中用,而且可推於日常生活之每一動作—如刷牙、拖地等須低頭、彎腰之動作。

   

二、若躬身時,下半身(小腿—膝—大腿—腹)不先後退,則隨著上身向前彎,重心必偏移向前(超出底面積外),為了平衡,趾、腿部肌肉很吃力,緊張收縮會壓迫神經血管,非但不消除障礙(消業障),反增壓迫。且下一步曲膝時,膝會超出腳趾前(重心向前偏移)膝及腿承載重量,非常吃力,腿酸、膝痛難以維持久。

   

 

 

小腿斜,「膝」和「手」都超出腳底面積,重心偏前,吃力。

   

●作法要領:

   

因很多人不會作此「脊椎後拱」之躬身動作,不能體會其要領。故於此略作說明:

   

此動作之用力方式,猶如仰臥起坐之腹部用力方式(可先練習幾次仰臥起坐,體會腹部用力,脊椎後拱之感覺),但此是很柔和恭敬的動作,很圓滑,而不是猛烈唐突用力。

   

練習法:

   

 

  

 

  

(1)立於離牆壁約一腳掌長之處,胸、腹、腿一齊退後,使「腰背」能貼牆。(非「臀貼、腰不貼」)。小腿向後斜。

  

(2)亦如躲避由前方而來的刺擊之物,而以腳跟支力,軀幹後退(肚臍退至對腳跟)。

   

‧另有人因昔日腰背曾受傷,有瘀積,或一向少作運動,脊椎各節韌帶,及各關節已僵緊,一時難以拉開放鬆,則可參考下面作法,利用工作、等車閒暇調節。

   

若拜佛作「俯首」、「躬身」有困難者,(多因頸椎、腰薦椎已過度前塌),或平日工作姿勢,不得已須仰頭、塌腰者(如開車、打電腦...等),工作空暇,須時常作以下動作,以茲調整、解除壓迫。

   

 

  

 

  

 

以手輕鬆,載於後腦部,藉自然重力、拉開頸椎,(手的位置稍移動,可拉開不同的筋脈)

  

加上—小腹貼大腿,拉開腰、薦椎。

  

常以熱(燙)毛巾,熱敷後頸(連耳)(後擦乾)(以俯首、壓頭之姿)(脊椎後拱)改善頸部及入腦血流,消除疲勞,提神醒腦。

 

   

打坐時,脊椎要「直」(既不宜駝背,更不宜太挺,腰反塌)如何才「直」?

   

練習:可躺在木板床上(墊薄被,防濕冷),盤腿如下圖(收下巴)體會—脊椎,由上到下,「整條」「每一節」都貼在床上,即是「直」的狀況。

 

 

收下巴後—若頸椎與床,仍距太遠者,多有頭、及肩手疾患,打坐也易上火,須多拜佛調整。

若腰椎,不能密貼者,打坐腿易酸痛麻,(坐骨神經受壓故)

‧宜多拜佛調整。

‧可以用手扳住膝—使大腿貼腹—然後放鬆—深吸氣,反覆多作幾次,拉開腰肌,即可調整。(圖見上面)

   

拜佛,可說是練習打坐前必要的「前方便」,因為若頸椎,腰椎過塌,壓迫神經和血流,是不可能坐好的,故初學者,宜先禮佛,再打坐。  懺公恩師教導初學,拜半小時,坐半小時。(動靜調和)。拜一小時,才好坐一小時。

   

初學者,打坐之前,宜先如圖示,

   

盤腿—垂頭、彎腰—放鬆頸部腰部(向左右側亦然)。使坐時,身能「正而鬆」,(注意:趁吸氣,坐直起來)

   

   

如上面動作,而更柔軟、放鬆些,可做到額頭貼地,由左緩移至右,每個角度停幾秒(念佛)。

   

放鬆拉開各節脊椎,然後趁深吸氣,緩緩坐直,(彷彿汽球靠打氣膨脹,維持形狀。)

   

如此可改善昏沈、腿麻痛之狀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