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平致福:證嚴法師最新作品系列 證嚴法師


編輯推薦

生活若簡樸,人生就幸福。真正的快樂是因為知足,真正的福是因為心安。遠離奢華是最佳選擇,簡單生活是最流行的時尚。

內容簡介

  本書是證嚴法師的一部隨筆集,以"有錢未必是富裕,清貧生活不是貧窮"為中心內容,闡述了作者的人生思考。全書共分兩部分內容:一,遠離奢華 ;二,清流時尚。證嚴法師說:生活若簡樸,人生就幸福。真正的快樂,是因為知足。真正的福,是因為心安。在金融海嘯席卷的今天,在這個又熱又平又擠的世界,遠離奢華是最佳的選擇,簡單生活是最流行的時尚。清樸致福,是作者對全人類的衷心祝福。

少使用空調,多適應自然

 

  社會上有段時期流行"三溫暖",很多家庭環境好的人,為了減肥、身體健康,家裏也有三溫暖的設備。我曾在一位企業家的家裏看過,他表示要用來減肥。我問:"怎么減肥法?"

  他說:"原理就是要流汗,泡熱水泡得熱熱的,再用蒸氣蒸得流汗,讓熱氣促進體內的新陳代謝,流汗會消耗身體的熱能卡路裏,就可以減肥。"

  現代人大多沒有流汗的機會,因為家裏裝冷氣,室溫調節得很涼爽,出門坐車,車裏也有冷氣,怎么有機會出汗?吸收的營養又過於充分,才會卡路裏太高而產生肥胖症,加上沒有運動的機會,當然會體虛發胖。

  大家都喜歡享受,早上賴床晚起;在生活中夏有冷氣,不要燠熱;冬有暖氣,不要寒凍,這種享受叫做隨心所欲,沒有"忍"的功夫。很多人都建議精舍裝設冷氣,我總是推辭;我認為,人要順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倘若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是違反自然現象。

  精舍的生活不裝設冷氣機,周圍寬廣無遮蔽;天氣熱的時候要適應,流汗是人體和大自然的配合,不要怕熱也不要怕流汗。天氣冷時,多穿一些衣服,配合冬季的時節,不要動輒使用暖氣;能合於大自然的常態,才是真正的健康之道。

  無論自然的境界如何,隨著自然的境界生活,在戶外樹蔭下做環保,可以享受大自然的芬多精?譹?訛;稍微活動筋骨自然排汗,也可促進新陳代謝,對身體、心理都有益,同時養成生活中忍的功夫。

  人生,自然就是美;既然來人間一遭,就應該守好本分,如此才不會在生活中追逐物質的享受,讓心生煩惱,而無法與大自然融合。

  回歸自然的生活,心境才能清澄、寧靜,這是自然的美;反之,若一味地追求物質與身體的享受,導致心的欲念不斷地擴大,終至造作損己害人的事。有形的火可以用水撲滅,但是心火一起,就很難澆熄;況且人與人之間,常會誤入欲念陷阱,讓人在財、色、名、食中欲火中燒而無法自拔。

  古雲:"星火燎原",也許只是一點點欲念,感覺才貪這么一點點而已,但是欲門一開,猶如星火,哪怕是一小段煙蒂,也會引發森林大火;何況我們的心念假如有一點點的不軌,脫軌後想要再導正,那就難了。

  我們要好好保護自己本具清淨的心,不受外界的利誘而動搖,所以要守戒以"防非止惡",就如現在計算機設有防火牆一般,避免病毒潛入破壞。

用尿布、哺母乳

  老一輩人生活都很簡樸,衣服若穿破,會一再縫補;現代一般人不太會補衣服,甚至不知道如何拿針,衣服破了就丟棄,有的甚至還很新就扔掉。

  以前衣服破損,除了縫補之外,若是破舊到不能再補,就收藏起來,等到娶媳婦生孩子,再將這些破舊衣服拿出來,改做成尿布,尿布洗一洗還可以反複使用。如今孩子都用紙尿布,用一次就丟棄,不但造成垃圾,還需砍樹制造原料。

  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老一輩的人若將經驗說給年輕人聽,年輕人就說:"那是古早的故事,和我們現在沒關系。"記得我呼籲建醫院時,有位媽媽帶著她的女兒來聽我說話;我提到環保,尿布若能用洗的,不要完全仰賴用過就丟的紙尿布。那時小女孩還不到五歲,她的弟弟才一歲多,她回去就對弟弟說:"弟弟,你不能再包尿布了!師公說要節省下來,可以蓋醫院。"

  她弟弟當時還不會說話,聽了就動手拆自己包著的紙尿布,意思就是不要包了。從此給弟弟買紙尿布的錢就存進撲滿,捐作建院基金,如今小姊弟倆都分別上大學、中學了,還是定期存撲滿捐善款。

  孩子不是不能教,端視大人如何教育。以前人常說,要感念父母把屎把尿的恩德;父母不嫌臭、不嫌髒地為子女清洗穢物,一步一步地教導孩子如何上廁所等生活技能,這都是親子間最基礎也最親密的教育。現代讓方便的用品取代,親子之情是否也會隨之淡薄了些?

  由於人口數量不斷地增加,作母親的不想喂母奶,孩子出生後就喝牛奶、羊奶,以致農牧業持續擴展;要放牧,必須砍伐樹林,種植牧草供給牛羊。砍伐樹木會破壞水土保持,而且大量畜養牛、羊,需要多少牧地,加上動物們的排泄物汙染大地,都會造成環保問題。

  人從一出生就喝牛奶,長大卻吃牛肉、啃牛骨,或是穿牛皮等,可知這都是每個人在生活中,因為過度的需求而破壞大地。現在許多地方因大量牧養動物,草被吃光了,加上幹旱,沒有雨水滋養,草根不斷地被刨出,草原逐漸沙漠化。

  想想人所造的禍很可怕,所以飲食方面,應該吃得天然;我們一直宣導生孩子要自己養,不要送去給牛羊養,自己喂母奶,將孩子抱在心窩前吃母奶,多美啊!俗話說"母子連心",就從這裏開始;母性之美也從哺乳展現出來,所以父母生子,母親應該要喂養孩子,不要讓孩子去做牛子,養成牛脾氣,日後要調伏就很難。

  家庭倫理,應是父慈子孝,若是心念偏差,家庭次序就會紊亂;由於心的偏向而不在正軌上,不論是家庭的倫理,或是待人接物,道理愈來愈淡薄。俗雲:"逆天者亡,順天者生",人若不順天理,自然法則就會遭受破壞,於是天災頻傳、人禍不斷。

  如人人守好交通規則,道路就會順暢平安;若要逆道而行,或是超速,無疑是自招禍患。所以順天理的人,都是有福人;假如逆道而行,想要求得平安也難。天理是什么?是心靈的道德觀念;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人守好自己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是順天理。

  大自然的法則已經遭到破壞,大家要努力回歸自然的法則。我們提倡多惜福,能用就多利用,讓人人能知道惜福,地球的資源就會減少消耗。

少沉迷計算機,多與人相處

  人生不留白,時間不要空過,年輕人有本錢,但也要步步踏實、踏對,不能有一步的差錯。現代人很幸福,教育資源充裕,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是否大家都能懂得惜福?不懂得惜福的人,就不幸了;到底是幸或不幸?其實只在一念間。

  曾看過一則新聞報導——有群日本青少年在網絡上相約集體自殺,他們互不相識,只是在網絡世界中交往,卻選擇一起燒炭自殺,被發現後通知救難人員,已經來不及。

  年輕的一代常沉迷於網絡玩樂中,也曾看過有個年輕人,玩計算機、電玩太多,父母親稍微管教,孩子就做出自殺的傻事;不但自我傷害,折騰父母的心,也做出大不孝的舉動,甚至耗費社會資源。

  現代的父母難為,"愛"與"教"如何才能平衡?愛得過多、呵護太好,擔心小孩變成"草莓族"——輕輕一碰就爛了。身為父母實在是苦不堪言,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現代青少年的心態,是否出現什么問題?

  其實應該讓孩子們多多走向戶外見證人生,才知道自己是否身在福中不知福。諸如慈濟有"快樂健康營",讓慈濟感恩戶的孩子們參加營隊活動,有機會享受一個快樂的童年,或是"慈青志工隊",讓青少年孩子們看看各式各樣的人生,看到別人的苦,才能知道自己的幸福;同時也可以從服務中懂得很多道理,培養開闊的心胸,啟發一份愛心。

  人與人多多相處,自然就會有濃厚的感情。在台中太平山上有對老夫妻,開一家雜貨店,不但販賣生活雜物,還給人方便、為人服務——由於山上路難走,郵差和山區居民,都把這家雜貨店當作聯絡點,郵差將信送至雜貨店,山上的人再到店中拿信、報紙,若有人要郵寄信件包裹,也托雜貨店交給郵差。

  有時候村民若需要日用品,雖然經營雜貨店,就是要賣東西賺錢,但是老夫婦會將新的物品先借人使用,即使用到舊了再還也無所謂。山上的老人家有事,會來找他們幫忙;年輕人有困難,也會來找他們協助;小孩子要讀書,他們也會給予鼓勵。人與人之間就如一家親,整個村莊如同他們的親人,像以往的"三叔公"、"九嬸婆",有那份濃厚的人情,回歸溫馨的古早味。

  老板娘很有智慧也很知足,雖然她有一只腳在務農時摔傷,受到感染而截肢,仍在經營雜貨店之餘,還勤做環保,雜貨店外就是一個環保站,問她:"阿嬤,您腳不方便,為什么還要做環保?"

  她說:"我們能做就要很歡喜——能做就是福;而且我還有一只腳可以走路。"

  這對老夫婦長年累月地給人方便,就是與人結好緣,付出無所求;這份心寬念純,多么可敬。所以人與人相處的大環境,無不都是在教育中,讓我們懂得待人處事。

多煮飯,少外食

  從前一個家庭算"一口灶",意思是看見炊煙升起,就知道這家正在生火煮飯;一個家庭每天有米下鍋,這口灶能煮飯煮菜,可說是一個真正健康、幸福的家庭。

  現代社會飲食文化,令人擔憂,曾聽聞台灣人一年吃掉數條高速公路,這種譬喻並無太過;據統計,二  六年台灣在外飲食的花費,就超過新台幣三千億元【注】。

  有許多人家裏不煮食,三餐都上館子或買便當;可知外食一餐需消耗多少資源?制造多少垃圾?買個便當,不只是一個紙盒或保麗龍、塑膠盒裝面、飯,還外加一個塑料袋、一雙筷子;尤其包裝筷子還有一層塑料套。想想,一餐就消耗多少?一家有多少人?一天有多少?

  這些垃圾一丟,也許在家裏看不見,但是看看台北內湖的一個垃圾山,以掩埋處理,詎料三十餘年後再挖開,深埋底下的塑料垃圾仍舊完好,未見腐爛。

  其實在家用餐,也是維系家庭親情。人本之道,始於家庭倫理,父母恩重,我們要以孝回報,懂得孝順父母,將來為人父母時,家庭倫理才能延續。

  外食除了制造垃圾之外,也沒有在家同桌用餐的氣氛,親子之情也會慢慢地淡化;家不只是睡覺的地方,還應該有溫暖。

  家庭要溫暖,必須有健全的生活,若能親情常聚,可以讓孩子們知道父母親忙些什么,父母親知道孩子的生活是否規律、正常。最佳共聚時刻,就是吃飯時間,所以回家吃晚餐,除了吃到健康、幹淨的飲食之外,也是一種正常生活。

  其次是衛生問題,現在疾病很多,往往是"病從口入"。為什么不在家裏,營造溫馨的氣氛,准備幹淨的食物,不但省錢又衛生,也不會造成用餐時間的塞車,不是很好嗎?

  我們應該調整生活,不一定要奢華,上市場買菜不需多少花費,一家人就能溫飽;各種口味也可以自己烹煮調制,做出可口的菜肴,既有成就感又能照顧全家人的健康。

洗碗筷,少制造垃圾

  為講求節省時間,免洗碗筷的使用很普遍,吃完就丟,都是垃圾,累積起來相當驚人。大愛台記者曾訪問夜市,小小的飲食攤一晚要用掉八百個免洗碗,加上八百雙免洗筷,算算一個夜市甚至全台,一天產生多少垃圾量?

  大量使用免洗餐具,除了制造垃圾之外,也不衛生;譬如免洗筷,可知如何制造?有些制造的過程很粗糙,竹子砍下來機器裁修成形後,就用化學物質漂白,接著並未清洗直接包裝,加上運輸過程很可能遭到蟲鼠汙染,而且存放過久或不當筷子會發黴;此外還有戳人的竹刺,其中所含的細菌有多少?用這樣的餐具,對健康都造成不良影響。

  有位楊居士開飲食店,堅持不使用免洗筷,並在店裏標示"不供應免洗筷",還在桌上貼些剪報或資料,告訴客人這種筷子有何壞處,宣導不要使用一次就丟掉的免洗筷。店裏所有的餐具、碗筷,他都很用心地清洗,再經紅外線消毒,同時全程向客人公開,讓大家安心,所有餐具都能重複使用。楊居士表示,清洗雖然麻煩,但是能減少垃圾,很值得。

  病從口入,我們提倡隨身三寶——環保碗、筷、杯,餐具每天清洗才幹淨,出門時,至少帶著筷子和杯子,就不必擔心在外飲食,使用到不衛生的餐具;而且免洗筷或紙杯很浪費資源,杯子、筷子體積不大,隨身攜帶,總是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還能珍惜地球資源,就從自己做起。

  一九九七年,有位美國海洋學家在海上發現巨大的垃圾渦流,而且范圍不斷地擴大,其中九成是塑料類垃圾,受洋流影響,會合成"海上垃圾山",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垃圾的確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傾倒在陸地上,占用土地,汙染土壤,如何種植農作物?人類以五穀雜糧維生,倘若沒有土地可供種植,或是土地、水源遭受汙染,無法種出農作物,即使富有財富又能如何?垃圾被傾倒於海洋,漂浮海上、汙染海水;魚吃垃圾,人再吃魚,這種惡性循環,實令人憂心。

  人類追求生活便利,卻無法預料導致何種結果;發明家也無法覺察發明的物品,將來會不會釀成禍患,就如塑料發明迄今不過百年的曆史,因價格低廉,又能普遍地運用,而大量制造、使用,輕易丟棄後,卻成為千年不化的垃圾。

隨身三寶,購物袋

  做環保就如轉心輪,所以心輪一轉,環保輪就轉,目前全台約有四千五百個慈濟環保站,慈濟人落實社區做環保,這群環保志工以行動呵護大地、保護大地。

  高雄有位丁師姊,她沿街到每家商店一一地勸說,向大家宣導少用塑料、回收塑料袋。她很殷勤又熱心,已獲得六十多家商店響應,同時幫忙回收塑料袋;她還教他們分類,因為回收商不收肮髒或顏色未分類的塑料袋,所以大家不怕髒、不怕辛苦、不怕煩;把髒的洗過,並依顏色分類。

  丁師姊表示,他們並非為了賣錢,而是希望回收商能響應回收再制,為的是要保護大地。

  盡管做到手關節痛,她仍然堅持一定要做,也帶動了許多人投入。尤其塑料袋不好處理,隨手一丟,一下雨就很容易阻塞水溝,造成淹水問題。其實只要每個人在觀念上稍作改變,宣導人人帶環保購物袋,買東西不用塑料袋,只要舉手之勞既減少浪費也少了垃圾,這需要全民運動。

  許多人買菜、買東西回來的塑料袋,回收整理幹淨,一個個折得很整齊,收集起來,還可以交還商店再用;店家歡喜之餘,也會想到應該要惜福,這也是行動教育。

  對於物資好好地珍惜利用,物品的生命就可以一次再一次不斷地延續;能如此愛惜物命,就會減少資源的消耗,也是用智能造福。

  因此觀念正確很重要。曾看到新聞報導,民眾搶購名牌環保袋,一個五百元,限量七百多個,卻有三千多人爭相購買,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推擠、爭吵。

  什么叫做"貴重"?可利用的就是貴重的物資,不可用的,再貴也沒有什么價值,反而舍不得用。像捆貨的打包帶,很多人剪開就丟棄,這些塑料垃圾很難處理;有的慈濟志工前往回收,無論長短,甚至有的捆魚箱很腥臭,回收後仔細清洗幹淨再利用。他們將長的編成提菜籃,既堅固又實用;較短或窄的,就編成筆筒、玩具等等,送給學童使用。

  只要愛惜物命,沒有無用的東西,垃圾也能變成藝術品。

  慈濟人不斷地宣導隨身三寶——環保杯、碗、筷。現在的人都是上館子或是路邊攤,若是一個人一天丟三雙筷子,多少人口,一天僅筷子就丟掉多少?遑論免洗碗、便當盒、塑料杯等等。

  未來人口會愈來愈多,長此以往地球不都是垃圾嗎?所以我們應趕快把心收斂,克服自己的欲望,愛心必須從自己做起。我們一天至少喝四五次茶水,若能自己隨身帶環保杯,一個人一天就減少使用四五個紙杯。

  記得很久以前,買菜都是拿菜籃,現在提倡複古,帶著購物袋采買東西,大家若能一起推動,就能減少很多垃圾。

  力行環保,重要的是耐力,能持之以恒,則可聚沙成塔;一點點的善累積起來,力量就會很大;就如對每個人說一句好話,人人聽來的一句好話,聚集起來就能發揮善的力量。

  如同《法華經》所雲:"一雨所潤",只要有一分水落下,無論大樹小草,都能平均得到利益,不必分別是大的雨水或是小的雨滴,即使滴滴露水,也能滋潤大地。"粒米成籮,滴水成河",重要的是,做對的事,持續力行就能見到成效。

簡化複雜的生活需求

  生活到底有多少需求!一味地享受,追逐名牌、時髦的生活用品,都是永無止境。有位退休的老先生,年逾七十仍然身體健康,而且很健談,有自己的生活哲學。

  他住在一間小小的舊屋裏,問他:"為何不租好一點的屋子住?"

  他說:"不需要,能住就很好了。"

  屋裏有張睡了十五年的床,白天可當椅子坐,晚上在尾端放塊板子加長,就可以躺下睡覺;屋裏的用具也很簡單,電風扇雖然還能轉動,但是沒有外殼;電視機很老舊,他也舍不得換新;穿的鞋子已經磨損很多,他卻說可以穿就好;帽子是撿來的,帽簷破了,就把它剪掉,再補上一個帽簷,他說戴起來很舒服。

  盡管退休俸已足夠他一個人生活,但是他卻選擇刻苦耐勞,非常惜福。有的人舍不得他那么勤儉,會勸他:"伯伯,您怎么這么節省,都舍不得自己用?"

  他說:"我自己花錢,花得一點意思都沒有,可是放著不用就是死錢,再多也沒用;捐給慈濟就是活的錢,用途更廣大。"

  他還常說:"吃得飽、穿得暖、不生病,快快樂樂過日子,神氣得不得了。"聽起來多么豁達,的確是很懂得生活哲學的老人家。

  他簽下大體捐贈同意卡,認為人死了身體也是一種垃圾,捐出去給需要的人,或是供醫學用,算是身後還能利用。

  老人家勤儉生活、愛物惜福、無私奉獻的觀念,確實很令人感動;慈濟人也常前往陪伴聊天,他很滿足,甚至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反觀時下許多人生活浪費,聽說有很多人還因為覺得錢不夠用而患憂鬱症。其實多少錢才夠用?人生的價值觀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生活,何不轉個念頭,簡化需求,也減少煩惱。

  人生沒有什么好計較,重要的是如何能心無雜念,不受汙染,生活過得輕安自在。我們曾經幫助過一家人,他們住在山上,一家有八口,夫妻倆帶著兩個女兒、三個兒子,加上太太的弟弟,都有程度不同的智能障礙,唯有最小的兒子正常,他很聰明。

  這個小兒子沒有上過幼兒園、托兒所等學前教育,所以一二年級時學業比較跟不上別人,到了三年級,就沖到第一名;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成績始終名列前茅,而且他很樂意幫助別人,有同學功課趕不上,他會當小老師幫助同學,回家時也幫哥哥、姊姊補習功課,還教媽媽整理家事,自己也跟著一起做。

  這個孩子很有出息,難得的是他沒有自卑感;他認為:我生在這個家庭,即使父母智識沒有那么高,畢竟我還是他們的兒子。心念如此簡單、善良,人性的美德就在單純中呈現出來。

  他很容易滿足,不會羨慕別人,生活上沒有多餘的欲念,安於自己的本分,而且樂於助人又勤快,做什么事都是跑在前頭。所以當我們去探訪他的時候,無論是老師、同學都爭相誇贊:這個孩子、同學多么好。他自愛愛人,得到大家的疼愛,可說是比富裕人家的孩子更有福。

  大家都知道知足常樂,但是有多少人懂得知足?人常常是"有一缺九"——有了一百元,就想著還缺九百元,不斷地求到了一千元,又想著還缺九千元湊成一萬元;即使有了一億元,還是覺得缺少九億元,想盡辦法要變成十億元,那么十億元夠不夠?不夠,甚至一百億也還是不滿足。這就是有了小一缺小九,有了大一缺大九。

  "有一缺九"的人生多苦,永遠不足反而貧窮;若能轉換心境,滿足於擁有,進而能"有十舍一",有一千元就舍一百元幫助別人,自己感恩知足,又得到付出無所求的那份輕安自在,這樣的人生最快樂。

  人應該過得簡單一點,不要複雜化,簡單的人生最美;精於計較的很複雜,也會醜化人生。

少點花用,助人樂無窮

  我們成立慈濟功德會時,台灣普遍的生活不佳,大家難有餘錢,如何勸人捐錢做善事?於是我告訴大家"一日五毛錢",一個家庭少吃一點點,就可以省五毛錢救人。現今有的人會說:"做善事是有錢人的事,自己的生活都不好過了,如何救人?"當年大家生活也不好過,但是慈濟人一步一步地發揮良能救人,現在的社會富裕,更可以幫助他人、利益人群。

  做與不做,只在一念之間;有了正確的觀念,就會有歡喜心。曾經有位留學美國的張同學和大家分享:他的家境不錯,在美國時,父母給他買好車,供他錢花,他也不太想回台灣;後來有人引導他,知道慈濟在做什么,很歡喜地捐善款並且投入。假如不知道行善的意義,強要他捐錢,心裏一定不甘願地想:有錢不會自己花,為什么要給別人用?

  其實每個人都富有力量,只要有一份愛心,每天省點零用錢,譬如少喝一罐飲料,一個月少吃一頓大餐等等,可以累積力量,這就是"粒米成籮"的道理,不要看輕自己,人人都能成為助人的人。

  有位十二歲的五年級學生,生在一個小康家庭,父母親都在上班,雖然收入普通,卻積極栽培孩子有更好的發展,課餘讓孩子上才藝班。

  這位小朋友很自愛,喜愛彈鋼琴,也能兼顧好學業,他的夢想就是要擁有一架鋼琴,只是父母親實在難以負擔,所以他就自己努力存錢;節省下父母平常給的零用錢,再加上過年時的壓歲錢,好不容易存下兩萬元,距離一架鋼琴的價格還差很遠,他仍然很節省想要達成自己的夢想。

  後來他得知阿裏山有群喜愛音樂的原住民孩子想要成立樂隊,卻無力購置樂器,正在向外募集。他心想,離自己的心願還那么遙遠,為什么不讓更多人達成心願?於是他將兩萬元存款悉數捐給民間一個基金會,經由基金會找到樂器廠商的贊助,讓這位小朋友的善舉成行,阿裏山的原住民孩子也能夢想成真,皆大歡喜。

  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許多小朋友由父母陪著拿撲滿來捐款,表示要幫忙蓋學校,讓小朋友上學。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朋友和父母各拿了一個瓷造大撲滿——肥肥的豬公好重。我問那位小朋友:"你怎么有這么多錢?"

  他告訴我:"這是爸爸、媽媽給我的,媽媽說要建設希望工程,有硬幣就要投進撲滿裏,要省錢一起蓋學校。"

  真是一位乖巧的孩子。聽他母親分享:有一天放學回家時,他在路上口很渴,忍不住要買飲料喝,一拿出硬幣就想起應該要存撲滿,因此不敢花,趕緊跑回家。一回到家,就喊:"媽媽,我好渴、好渴,要喝水。"

  看見他汗流浹背,媽媽問:"那么渴,為什么不在路上先買飲料解渴?"

  他喝了水之後說:"回到家喝水也一樣解渴,要把硬幣省下來存撲滿。"

  小朋友有純真的心念,大人導以正確的方向,就會呈現出有價值的人生;大人也可以改變心態,開創另類財富——親自去做環保,彎下腰撿起一些紙張,整理整齊,會感到很有成就感;這份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破我執,我執破除了之後,那種海闊天空的心境,就是真正的富有人生。

  錢財再多,也不會有人說:"我太多錢了"。再多也不夠,因為"有一缺九"。我提倡"有十舍一",假如有一千元,就捐出一百元,自己還剩下九百元;假如有一萬元捐出一千元,這都很好。有些企業家會將一年所得捐出十分之一,甚至到四分之一,作為慈善用途。這都是會運用錢財的人生,將錢用在幫助眾人;不會用錢的,反而被錢利用。

  譬如有些人花天酒地,一喝醉就忘了家人、正事;還有賭博,真的害人不淺,不但賭輸了財產,連一切的信用都沒有了,品格、人格也墮落。這就是被錢利用,磨損人生。

  行善助人並非有錢人的權利,慈濟就有許多感恩戶

  【注】,也經常有助人的例子。有位"阿坤伯",人很善良,又是一個孝子。阿坤伯年輕時,家境貧窮,兩個哥哥先後過世,父母親也逐漸老邁;先是父親生病,他要照顧父親,後來父親往生,就照顧有心髒病的母親。

  多年前,慈濟曾經幫助過生病的母親,後來母親過世後,他就停止接受幫助,完全靠自己收破爛、資源回收維生;慢慢地他也老了、病了,透過鄰居通報,慈濟有緣再來幫助這位阿坤伯。

  志工帶他去看病、照顧他;等他病好了回家休養,志工仍是每天送便當,希望他能趕緊恢複。經過志工長期陪伴,細心照料,高齡七十多歲的阿坤伯恢複得很好。

  阿坤伯恢複健康後,表示要每個月捐一千元幫助有急難的人。志工擔心他的家庭狀況,就對他說:"捐一百元就好了。"

  他卻說:"雖然母親往生時,欠了人一些喪葬費,我一定會想辦法慢慢還,但是我生活還過得去,比起那些受災難的人好多了。有當局發給我的津貼,還有功德會的幫助,我可以節省一點來幫助別人。"

  他的善行也影響了許多感恩戶,同來領取救濟金時,一聽說慈濟要救災,就從救濟金中拿出一百元、五十元不等,捐作救災之用,甚至有人捐到五百元、一千元。我非常感動,也告訴他們:"不用捐一千元、五百元,太多了,要量力而為。"

  他們都說:"我們長期受功德會照顧,有米吃,還可以種些蕃薯、青菜,又有救濟金買油,生活很好。受災難的人,連種蕃薯的機會都沒有,我們可以幫助他們。"

  阿坤伯這么善良的人,為了孝養父母,一輩子沒有成家,到了老病時,家無恒財仍堅持行善。誰說行善是富人的權利,無論經濟條件的貧富,只要心中有善念,人人都有這份愛的力量。

身心健康與富貴

  以前的生活都在大自然中,雖然人們比較辛勞,但是生活品質卻很好,人人取諸自然,尊重自然。現今社會有較多享受,然而享受的背後卻隱藏著許多危機——能源消耗、汙染問題、身心懈怠等等;要解除危機,就要矯正偏差的習氣,回複自然正常的生活。

  一切都在人為,理想再高都需執行,所以我們必須身體力行。有句話"身勤則富,少欲不貧",這是一條人生致富之道,現代人常追求致富,其實致富有方法,譬如"開源不如節流",懂得節約、珍惜物命,既可減少消費,物資也不會缺乏,生活還會很豐富。

  平日若能養成惜福愛物的習慣,連帶地也會對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響;反之,若習於浪費奢侈、不尊重生命、不疼惜物命,也是對自己身心的一種傷害。要保護健康,就要從心態與生活形態做起;若能改變生活態度,回歸簡單、勤儉,大家能從善如流,也會形成一股清流——生活中自愛。

  希望這股無形的清流,能讓人心重新淨化,並且沖淡世間的濁氣。許多人汲汲營營追求富貴,什么是富貴?其實真正的富貴在於品格,心靈富有倫理、道德,才是人性之富;貴就是品行,貴在日常生活中,從自己的本性做起,言行舉止都要有品行。

  數年前,我們到安徽官渡,探訪援建的慈濟村,其中有一戶人家,門楣上釘了一塊"新風戶"匾額,很引人注目,原來就是我們所謂的模范家庭。

  受到表揚的是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他們的家境雖然清貧,但是家人都富有孝道,媳婦勤儉持家又孝順,每天陪著中風的婆婆出門散步,婆婆的一只腳不靈活,她就將婆婆的腳綁上一條繩子,每走一步,就把腳拉起來向前,這樣扶著一步一拉,幫婆婆複健。每餐煮好飯,就先喂飽婆婆,服侍得非常周到;她輕聲柔語地噓寒問暖,像在疼自己的心肝寶貝般地疼惜婆婆。

  不僅如此,他們對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視;家中只靠著先生種植一塊貧瘠的土地,一年的大麥收成,只有一千多元人民幣。大女兒看著父母如此辛苦,曾經想要休學打工,幫忙家計;但是父母不同意,認為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無論如何都要栽培兒女。所以除了自己耕種那塊地之外,農忙過後還要做小工補貼;那種父慈子孝,孝悌傳家,真是令人贊歎!

  過去純樸的社會,物資不豐富,卻富有濃厚的人情,人人遵守倫理道德,勤勞儉樸的美德;期待回複人情濃厚純樸的社會,啟發人的善良本性。

  倘若每個人從個己的行動、心靈的觀念做起,身心合一,落實生活中,那么人生的方向就不會脫序,能自富也能自貴。第七章 食/心素食儀

  人類為了飲食,長年以來,將大地汙染得非常嚴重。例如,從前無論是稻米、雜糧或蔬果青菜,都是隨著自然節氣耕種、生產;如今為了隨時可以買到各種青菜,就使用藥物、肥料促其生長,讓農作物即使在不同節令也能生產。有的則是以溫室栽種,但是溫室裏需要控制溫度、調節空氣,就會排放二氧化碳。

  更嚴重的是,大量畜養動物,為了畜牧砍伐樹林,作為牧地或栽種牧草,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再者有些人為了加速動物生長,以獲取利益,因而喂食生長激素等化學物質。

  所以動物的身體並不健康,排泄物也不幹淨,致使土壤與水源受到汙染。

  我們要疼惜大地,最好能做到身心環保、減少畜牧,不僅有益於人體健康,對於空氣也比較好,自然不會造成那么多的大地汙染。

  所以要從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做起。飲食是以維持健康為目的,若能素食,不但可以培養愛心,也能讓內心變得溫和。

  因此素食可說是身心清淨的"健康食";我們推動"心素食儀",期望大家飲食清淡簡約,並且建立良好的飲食文化與禮儀,也藉此讓大地回歸自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南無阿彌陀佛 的頭像
    南無阿彌陀佛

    大崗山吉祥精舍佛陀教育影音圖書館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