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接觸:生活即道場 (美)滿亞法師

內容提要

  世上沒有人是座孤島。不論是婦女還是兒童,都同樣如此。我們不是孤單一人隔絕塵世地生活。即使是在山中修行的隱士,也和周遭的一切相互關聯,比如森林、飛鳥等山中的生物、植物,當然還有大地和天空。我們在和外界的溝通中自然會產生快樂與痛苦。許多人發現他們與外界的溝通給他們帶來無盡的煩惱。許多人不斷地為此求索,尋找答案,期望能生活得更平靜、更有價值。其實這一人生的答案就潛藏在我們每個人對於和外界所建立的關系的理解中,如何能將這種無法切斷的關系變得更和諧、美滿,正是我們要尋找的人生答案。

  這本書得以完成,全憑滿亞的智慧和提攜。作為一個女性,滿亞致力於幫助普羅大眾去正面理解人與外界之間的關系。我有幸與滿亞多次交談,從中得到許多關於人生的答案。她談到過許多種層次與類型的溝通與關系,包括我們和出生的家庭的關系、和朋友的關系、在工作中和同事的關系、我們戀愛並和生活伴侶終生相守的關系。她也談及我們和其他並不熟知的個人和團體間的關系——我們在人生中相遇、後又分開的陌生人。我們和我們生活消費的東西之間也有關系,比如那些食品、藥物、美酒、文字、圖片,或者概念。我們和大地萬物都有關系,森林、動物、星球,甚至於在精神層面上的所謂心靈、思想寄托等。在這種種關系中,我們可以通過細心體察我們對於外界的不同反應、成見並不斷回顧過去來認知生活,學習如何在以後生活得更充實。

  這本書雖然在個別處借用了一些東方佛學的觀念與思想,但其主旨意在為讀者引鑒一種不同的觀點或者角度,讓大家去更深地理解他人、自己和世界。

  感恩滿亞的智慧,並誠謝她允許我將此付諸文字,有機會和更多人共同分享。

引 言

  從一粒沙看世界

  滿亞與博朗文對談錄

  世上沒有人是座孤島。不論是婦女還是兒童,都同樣如此。我們不是孤單一人隔絕塵世地生活。即使是在山中修行的隱士,也和周遭的一切相互關聯,比如森林、飛鳥等山中的生物、植物,當然還有大地和天空。我們在和外界的溝通中自然會產生快樂與痛苦。許多人發現他們與外界的溝通給他們帶來無盡的煩惱。許多人不斷地為此求索,尋找答案,期望能生活得更平靜、更有價值。其實這一人生的答案就潛藏在我們每個人對於和外界所建立的關系的理解中,如何能將這種無法切斷的關系變得更和諧、美滿,正是我們要尋找的人生答案。

  這本書得以完成,全憑滿亞的智慧和提攜。作為一個女性,滿亞致力於幫助普羅大眾去正面理解人與外界之間的關系。我有幸與滿亞多次交談,從中得到許多關於人生的答案。她談到過許多種層次與類型的溝通與關系,包括我們和出生的家庭的關系、和朋友的關系、在工作中和同事的關系、我們戀愛並和生活伴侶終生相守的關系。她也談及我們和其他並不熟知的個人和團體間的關系——我們在人生中相遇、後又分開的陌生人。我們和我們生活消費的東西之間也有關系,比如那些食品、藥物、美酒、文字、圖片,或者概念。我們和大地萬物都有關系,森林、動物、星球,甚至於在精神層面上的所謂心靈、思想寄托等。在這種種關系中,我們可以通過細心體察我們對於外界的不同反應、成見並不斷回顧過去來認知生活,學習如何在以後生活得更充實。

  這本書雖然在個別處借用了一些東方佛學的觀念與思想,但其主旨意在為讀者引鑒一種不同的觀點或者角度,讓大家去更深地理解他人、自己和世界。

  感恩滿亞的智慧,並誠謝她允許我將此付諸文字,有機會和更多人共同分享。

  博朗文-艾克斯坦

  2003年於約翰內斯堡

第一章

  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可以幫助我們放棄小我,關注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需要,甚至家裏飼養的小狗小貓的需要。小孩子學習知道別人需要什么,比如小貓需要什么?園子裏的樹需要什么?花需要什么?房間需要什么?家庭成員可以幫助小孩子去逐漸理解"大我"的心境。

  我們生活在與外界的各種關系中。所以,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為人處世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一個不想生活得平靜、快樂、有深度、放松並且沒有壓力的人。然而,又有誰能宣稱自己與其他人相處時總是和諧無礙呢?恐怕許多人都做不到這點。

  這本書的主旨是談我們與外界相處時的關系及改善之道。我們都是從模仿他人開始,從而慢慢學習建立起自己與外界的關系。那么我們是在哪裏學習到這些技巧的呢?絕大多數人是在出生的家庭裏學會了人生的第一課。每個人都有出生的家庭。作為一個人,沒有大人的照顧、愛護、養育,就無法在世間生存。而人最好的學校,就是原生的家庭。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也就是說人生的頭三年會影響以後的整個人生。

  人的生命首先在母親的子宮內得到孕育。在十個月的懷胎過程中,母親的情緒、原生家庭環境都會影響到胎兒的發育。嬰兒出生後兩年裏,幼小生命異常脆弱。然而,此時年輕的父母對於如何養育下一代並沒有什么經驗,甚至有些人雖然已為人父、人母,卻還沒有成熟起來,仍然像孩子一樣有待進一步"長大成人"。不過年輕人往往又喜歡夫妻生活,陶醉在"愛河"裏,以 "性事"為樂。偏偏"性"並不等於"孩子",婚姻也並不意味著"後代"。有許多孩子的出現是沒有計劃、沒有預料到的。所以,這些年輕人雖然還承擔不起做父母的責任,孩子卻迫不及待地降臨人世了。這些孩子一出生,就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榜樣",因為他們的父母還在摸索著如何帶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年輕人會放棄養孩子的責任,遺棄孩子。試想想,孩子在這種環境中會受到什么影響?

  有些年輕的父母無視自己的能力,對孩子期望甚高。他們"望子成龍"心切,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統統強加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出人頭地。這當然會給孩子帶來非常大的壓力,不利於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

  孩子們如何學習知識與做人?他們主要通過模仿大人的行為來了解世界、充實自己。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叔、姨、哥、姐等長輩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把他們的經驗變為自己的實踐。

  初為人父母,應該怎么辦?

  一旦有了自己的孩子,長了一輩,首先要學會"給予"。孩子需要父母、兄姐來學習人生的第一課。所以切記,你是新生孩子人生的第一個"榜樣"。這個"榜樣"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成長中的孩子需要學習什么呢?

  學習"分享"。如果他有兄弟姐妹,要學會與他(她)們同住一屋,一起玩玩具,享用一個衛生間。孩子需要分享父母的愛。一旦他們進入幼兒園、學校,他們就會用在家庭裏學到的"分享"觀念與別的小朋友、老師和諧相處。在學校裏,他要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教室、書本、公用設施以及知識。但是,現在有許多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這些獨生子女常常無法學習到如何與他人分享,獨占欲很強。

  對於孩子來說,生命中的頭三年都將會影響他們以後的人生。胎兒出生前,要在母體中孕育十個月,其間它要分享母親的飲食、情感、快樂以及痛苦。然後呱呱墜地。以後的兩年是很關鍵的。嬰兒的父母、兄弟姐妹會啟發他找到本我。如果一個嬰兒體會不到"本我"的感覺,他會在情感上無法保持平衡,而很難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這樣,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就會出現很多波折。

  人的生命是從一個中心開始的。作為嬰兒,我們需要四周人們的支持和幫助,才能像棵小樹苗一樣茁壯成長。我們要有健康的體魄,同時也要有平衡的心態,這兩點都是我們在原生家庭裏要先學會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的一課。我們不僅要學會接受自己,而且還要學會讓家人接受。同時要學會對自己誠實。如果我們在人生一開始的幾年中就學會虛偽地討好別人,那么在以後就很難再和別人建立一種真實、親近的關系。

  接受一個嬰兒,讓他發展出自己的本我,這樣做可以幫助他很好地走完一生。每個人都是一部長長的曆史書,有些長得會讓我們自己都無法想象。他的路是他自己一路走過來的,不可能轉瞬改變。作為這個嬰兒的生身父母,應該接受他,幫助他,讓他健康堅強,不斷成長起來。

  從形成胎兒到嬰兒出生後的兩年,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嬰兒開始存在的頭三年,這個嬰兒需要認可、支持、關懷和愛。

  如果出生的家庭做不到……

  如果一個嬰兒得不到這些他應該得到的東西,怎么辦?

  他會在以後的人生裏彷徨,變得敏感而焦慮。他會將這些痛苦埋在心底。而我們也不知他受了什么苦,心裏在想些什么,所以也無法正確地去幫助他、引導他、改變他。嬰兒吸收知識的能量是異常強大的,他就像一塊吸水很強的海綿,每時每刻都在吸取外界的東西。有時,我們認為嬰兒睡著了聽不見我們說什么。其實不然,他仍然可以聽到周邊人說的話。雖然我們忽視了存在的問題,但嬰兒卻聽到、看到了,他們會感到困惑,從而受到傷害。所以我們要警惕這個小生命的存在,注意發生在他周圍的事情,不要讓他受到誤導。

  小孩一出生,就開始和別人建立聯系。並不是我們做父母的花時間在小孩身上,小孩才會和我們相處,他會主動和家庭的每個成員接觸。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小孩子學習給予。小孩子會有願望參與家庭活動,那就讓他參與,讓他學習做一些家務,比如清理房間,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一起吃東西,一起收拾。他們會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會犯錯,會打碎東西,會做蠢事。有愛心的家庭會容忍小孩子犯錯,因為這是他們學習過程中必須經過的路,是難免的。如果一個家庭不給機會讓小孩子學習幫助別人,建立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那么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教他就很難了。

  給予,或者說奉獻,能讓我們保持內心的平衡。在奉獻自己、幫助別人時,我們本我會達到更高的境界,而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感到孤獨。我們會和他人密切相關並融為一體。我們會由衷感到幸福與快樂。這種快樂,只有在無私奉獻、給予他人時,才能體會到。保持自我的內心平衡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學會的一門功課。

  不幸的是,今天的人們都太忙,不僅疲於奔命,而且壓力過大,樣樣講求效率第一。"現在馬上就做,別出錯。"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不犯錯,如何能學到進步呢?而年輕的父母卻因孩子犯錯,而誤認為孩子是負擔。為了不想耽誤時間,他們幹脆什么都自己做。這就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奪走了孩子幫助他人的機會。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們嘗試去做他們應該做的事,不斷學習幫助其他小朋友。

  小孩子是很容易受到驚嚇的。他們想學習幫助他人但卻因沒做好而受到訓斥、責備甚至挨巴掌。他們會感到氣餒、不安,從而退縮。有些小孩子會因為感到內心空虛而變得貪婪。別人為他做什么,他都不會滿意,因為他們心理上存在缺陷。這種狀況會導致家庭不和,甚至悲劇的發生。如果他有兄弟姐妹,大家的關系也會異常緊張,相互猜忌。

  在家庭裏培養出的負面情感,小孩子會將它帶到學校,並影響他和同學的關系,因為在他小小的心靈裏全是痛恨與不安。這會周而複始地惡性循環。如果他找不到本我,就無法好好做人,做個好小孩、好學生,也不可能上班後工作得很出色。如果他從小就找到了本我,在原生家庭學到了應該學的東西,那就不會進了學校後有失落感、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家庭的幸福會讓一個人享用一生。

  喜歡與不喜歡

  如果花點時間觀察一下自己,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准則:喜歡這種人,卻不喜歡那種人。其實這種喜歡與不喜歡,都源自於你原生家庭和我們人生最初的"榜樣"對我們的影響。如果內心無法保持平衡,我們就會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夠友善,很難與人相處。

  一個小孩如果在人生的頭幾年受了苦會怎么樣?

  他會將這種苦藏在心底,然後尋求安慰和解脫。長大後,他會追逐名利、金錢、地位,認為這一切才是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可是,即使他得到了這一切,他仍然會覺得若有所失,不滿足,不快樂,因為他得到的只是表面的虛榮,而真正的快樂源自於一個人內心的無我境界,可這正是他一生缺少的。

  無我與無懼

  我們為什么要存錢?因為沒有安全感。我們為什么要不斷地強調自我?因為受到傷害,或者缺乏他人的關愛。許多人一聽到"無我",就會感到害怕。不能否認,"無我"一詞,從其概念上來看,確實讓人想"退避三舍"。我們的一生都是要保持自我,以自我為中心。我們必須要自己照顧好自己,因為別人不會時時刻刻將我們放在第一位。但是,且換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我們一旦將自己和他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而會看到另一個更大的"人"的存在,體會到與他人的互生共融。

  認識到我們並非孤單一人,就可以認識到存在的真諦。我們的思想會更清晰,內心更平靜。無我,簡單來說就是一種豐富而平衡的心理,一種認真活在當下的狀態。生活在世界上,有清醒的頭腦,無非分之求,對自己感到知足和滿意。一旦覺得缺少了什么,想要得到它,這就是貪欲。這種貪欲會讓我們受到傷害,產生情緒波動。無我,意味著我們和大家的相融,從而產生一個更大的"本我"。不論你承認不承認,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生活。

  原生家庭可以幫助我們放棄小我,關注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人的需要,甚至家裏飼養的小狗小貓的需要。小孩子學習知道別人需要什么,比如小貓需要什么?園子裏的樹需要什么?花需要什么?房間需要什么?家庭成員可以幫助小孩子去逐漸理解"大我"的心境。"大我"就是"沒有小我",它能讓我們看到他人,看到一個更大的"人"。

  父母培養一個小孩子並不是負擔。這是值得祝福的事情,因為我們在讓一個生命成長。在培養他的過程中,有失誤是正常的。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智健全平衡。這才是你為人父母的本職。

  保持心理平衡

  平衡的心理是什么?

  平衡的心理就是平衡的心態,也就是能好好地生活,好好地活在當下。只有心理平衡,我們才不會感到不安與煩躁,也不容易受欲望的驅使走上錯誤的方向。

  在當下,如何能保持清醒的心,把握住自己?

  這需要和處於當下的他人溝通,和周遭的環境溝通。我們應該及早幫助孩子,讓他從小就學習保持頭腦的清醒。讓小孩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幫助他開啟智慧大門。我們所說的活在當下,也就是在當前時刻,積極地參與生活,全身心地投入正在做的事情。這是小孩子應該在原生家庭裏學會的,即使在長大後,他仍然會受益於此,也會帶動其他人這樣做,然後會更好地培養下一代。

  什么是"有效的方法"?

  我們再來談談行之有效的方法。想要做事有效(有時我們將其稱為"有效的方法"),必須明白目前發生的事情是什么,並認清其本質,然後才能找出正確的方法來做事情,以取得最佳的結果。如果我問: "你有什么問題?你怎么吃不下飯?"卻不細細地追究,反而根據自己的估計而匆忙下判斷,這就說明我並不完全理解你。我沒有用"有效的方法"。我只是憑空臆斷"是這個"或者"是那個"。我會因為知識的不足而判斷錯誤。如果你缺少的是蔬菜,而我給你的卻是香蕉,那我就做錯了。我給了你面包,但你想要的是橘子,那么給的面包就是錯的。如果我教你學習知識,培訓你,但你想的是怎么能結婚生子,那么我教的知識就是不對的。如果我向你求婚,而你想著要繼續深造,那我求婚就是無效的,因為我沒有從本質上了解你的需要,尊重你的想法,並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

  問題是,只有在開啟了智慧大門後,一個人才能學習掌握"有效的方法"。要想學習掌握這種方法,我們要首先捫心自問:我們善良嗎?我們謙虛嗎?我們是僅僅憑自己的臆想來作判斷,還是下工夫細心聆聽體察了他人的需要?我們是不是對別人說的話置若罔聞?我們是不是在不斷調整自己觀察事物的角度,更好地為他人服務?如果我們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話,我們就應該好好自省一番:我是高傲?還是無知?只有做到如此開放,你才能發現自己的錯誤之處,才能開始學習掌握"有效的方法"。

  孩子們在這方面也會教我們,因為他們在成就我們成為合格的父母。每個人都與眾不同,每個人在每一天又都不一樣。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今天我是誰,我在哪裏,別人今天需要我做什么。這就是"有效的方法"。和一個人長年交往,方法不可能是單一的,因為人在變,環境在變,所以用的方法也在變。父母有各種機會發展"有效方法",學會保持平衡的心理。有許多父母在工作中,又會從其他人那裏學到很多東西。

  我怎么才能當個好爸爸、好媽媽?

  你要和孩子交心,進行心靈的溝通。不要認為我們長他一輩,他是孩子,我是家長,我就一定比他聰明。別拿自己上班太累做擋箭牌,放棄和孩子溝通。父母和孩子是相互需要的,這種需要是雙向的。

  那么,我們做父母時犯過錯怎么辦?

  別回頭,要向前看。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過去的事情是無法彌補的。不要緊,因為我們要活在當下。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正在做的事上。要謙卑、無私、誠實,認真聽孩子說話。這樣就不會再犯錯。要關注目前、當下。

  謙卑是力量,而非無能

  為人謙卑絕非如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缺點。只有心理平衡的人,才會謙卑。謙卑可以幫助我們對當下發生的事情有清醒的認識。謙卑給我們力量,讓我們看到問題的實質。只有全力以赴,我們的注意力才會完全集中。

  謙卑和開放不同。謙卑是因,開放是果。如果不肯放下,我們的心智就無法開放。如何做到謙卑呢?和你所愛的人相處,信任他、尊敬他,在感到安全時,放下自我。不這樣,就很難學習到謙卑,因為我們看不起別人,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確的。找一個自己真正信任而對方也信任自己的人,和他發展關系。在這種關系中,你愛這個人,這個人也真正關心你。在長時間的交往中,學習做到謙卑。這也是我們和孩子之間應該有的紐帶關系,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無法謙卑是因為人們陷入許多"枷鎖"中,比如情感、物欲、態度、收入等。這些東西會蒙住心靈的眼睛,影響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變得鼠目寸光。只有謙卑的品德,才能讓我們看得更遠,更清,看到事情的本質。如果失去了謙卑的品格,就看不到全局,自傲會讓我們的心沉浸在黑暗之中,難以見到光明。所以,如果和孩子相處時做到謙卑,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們的孩子真正需要什么,知道該如何幫助他,而不是無意中傷害他。

  在和孩子建立這種新關系時,要承認自己的真實感受,並將它表達出來,不要埋藏在心底。不要後悔曾做過這個,做過那個,這樣會不斷把過去拉回到眼前,可是又不能改變過去發生的事。謙卑就像是清潔內心世界,將那些"枷鎖"一一打開,向孩子開放心靈。感受他們的感受,這對孩子非常有益,也會使他很高興及願意接受,不會拒絕。

  有時謙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都有很強的自我,所以要想向他人道歉常常難以啟齒。但是不道歉就會產生隔閡。不論花多大工夫,要修複這種關系都很難。我們和孩子之間有了距離而不消除,非但無法改善,反而會讓它惡化。

  問題的症結不在孩子,我們受的痛苦不在他人,而是自己造成的。承認了這點,就不會再去責怪他人。開始時,可能會在內心產生不安,但至少不會去責怪他人,或者一次次地失望了。

  我們先要自省,不再無辜地把責任推給別人,是自己造成了痛苦,不是別人的錯。認識了這點,就可以重新開始認識自己,為自己的生活負責。這一理念只對那些想為自己命運負責的人有作用。如果沒有主動"自省"的品德,就無法自律,也無法自立。

  做一個有職業的媽媽

  有許多母親都將孩子交給他人照顧,自己出門去工作。這種情況現在很普遍。婦女在工作的同時要養育孩子會有很大的壓力。對此,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我們的工作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工作?我們工作是因為我們可以在工作中成熟,並對周圍的事物保持敏銳的思維。在工作的地方,你可以做到這點。但是,在工作時你的心腸會被工作的壓力磨得更硬、更冷,甚至變得麻木。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不要誤解你出門工作的本意。你的孩子沒有命令你要買大房子、高級車、度假。他們沒這么要求你,他們反而需要一個有人關心、支持的家庭環境。所以,你出門工作是出於其他的原因。一個人工作會讓他與外界產生一種關系,透過工作,鍛煉性格,得到自我完善。

  不是每個人都想有孩子,但孩子給予我們了解人際關系的機會。養育孩子會讓我們保持警醒,學會關心。當一個好的商人或一個優秀員工,和做一個稱職的家長完全不同。所以,如果你既要工作,又要做家長培養小孩子,就要仔細想想自己的這兩個職責,考查自己做家長和做好員工的能力和技巧。

  將孩子送去日托怎么樣?

  將小孩子送到別人那裏去教育是有風險的,這會對小孩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同的人,行為也不一樣,小孩子們因此會感到困惑。在幼兒園中,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這些家庭的環境和背景都不盡相同,幼兒園裏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也沒有血緣關系。他們也許不會關心他。他們教給他的東西,有可能是你不想讓孩子學的。可孩子因為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看到什么就學什么。有些東西會讓他們受益,有些則會讓他們遭殃。

  如果你有孩子,最好就待在家裏。你需要花時間和剛剛出生的孩子相處。有了孩子,你就成了一個"傳道者"。我之所以用"傳道者"這個詞,是因為你要教導你的孩子,讓他以最好的方式成長。這是你的一項新"事業",你的一個目標。你用自己的觀點和信仰制定目標,培養孩子。你會想怎么樣帶孩子,給他愛,照顧他。你要有責任感。這跟金錢和時間都沒關系。你用的是你的智慧。同時,你的孩子也會讓你改變許多,讓你拋開很多煩惱,變得更純。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你和孩子對雙方來說,都扮演著"傳道者"的角色。

  學習做一個更稱職的家長——保持清醒的頭腦

  怎么樣才能學會做一個更稱職的家長?

  首先,你可以向你的家長學習,向他們討教,學習他們培養你成長的方法,當然在方法上也可以有所改進。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頭腦始終很清醒。我們說"頭腦清醒"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你"頭腦清醒",你總處於一種對當下的時時刻刻很明白的狀態。清醒的頭腦不需要思考就會明了當下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智慧。它沒有自我,你和他人是一個整體,你和周圍發生的事情融合在一起,你根本不用去想"周圍發生了什么事",因為你完全知道發生了什么。你不用花工夫,全憑的是智慧。

  我們雖然都有遺傳基因,會從祖先那裏繼承很多東西,但我們每個人仍然是不一樣的,不僅模樣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狀態也不盡相同。如果家裏有四個孩子,你就會發現這四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你教他們同樣的東西,他們的反應也不一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有許多老師。我們的家庭環境啟發我們的思想意識。學校和工作單位也同樣如此。周圍發生的事情不斷讓我們變得更清醒,最終可以開啟我們的智慧大門。有些孩子需要這種幫助,而另一些孩子則會需要別的幫助。我們家裏有家庭成員,飼養有寵物,生活中有朋友,工作中有同事。所有這一切都會幫助我們警醒,成長為有智慧的人。所以,我們應該明白,對於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們的啟蒙人。

  孩子和痛苦

  作為家長,你可能會有這種感覺:"我努力當個好家長,我給了孩子們需要的一切,但他們仍然不高興。他們怎么樣才能高興起來呢?"其實,你根本沒弄明白你孩子需要什么。他的需要和你想的不是一回事。孩子的欲望是無法用買來的東西滿足的。他們想要的,不是"得到",而是"給予"。你的孩子也許只想長大後當個農夫,他只想用這種方式來為世界做貢獻。我們卻不理解孩子的心理,會強行要求他放棄這個理想,當個律師,或者會計師。要特別小心,不能強迫孩子去做他不想做的事。他們需要做他們"自己",而不是你想的他。只有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時,孩子才會從中得到快樂。

  還有什么方法可以讓你的孩子快樂呢?孩子喜歡問各種問題,你卻希望他們安靜,別吵。家長往往不去聽孩子說什么,而是命令孩子們去做什么。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卻忽視了孩子的需求。我們給了孩子們所不需要的,他們當然得不到滿足,因為他們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有朝一日,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因為從沒有人要聽他是怎么想的,他也不再說真心話了。有朝一日,他放棄了,將他們的欲望和需求埋葬在心底。最終,他們開始追求錯誤的東西,因為他們忘記了正確的東西是什么,忘記了自己的需要。他們得到了新東西,但這些東西是不正當的,他們得不到滿足,因為他們忘記了什么東西對他們才是重要的。

  你的孩子在學校裏上學可能很難受。他不開心。你可以做什么呢?首先你不能陷入這種痛苦中。這並不是說你沒有愛心,不關心他,而是說如果你也像你的孩子一樣痛苦不開心,感到憤怒,心緒不好,你就無法去幫助他擺脫痛苦。如果你可以跳出來,不被你孩子的痛苦所困,你可以看到問題的所在。別把自己的情感摻加進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痛苦,但有痛苦並不等於說不能尋找到快樂。你要幫助別人,就要自己堅強。如果你心理很平衡,就不會和別人一起去痛苦,或者不會為了幫助他人而讓自己先痛苦。如果你心理很平衡,你就不需要改變自己。所以要處理自己的不快,謙虛點,聽聽孩子說的話,這樣才能找出孩子痛苦的根源。

  你真的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嗎?不一定。你能做得最好的,是預防那些問題發生在孩子身上。所以,你要心態平靜,不能氣哼哼的。如果你很關心孩子,不痛苦,你就不會觸動他的痛苦情緒。讓孩子做回他們自己,不要虛假做人。你要幫助他,理解他。

  紀 律

  從孩子的角度來說,紀律是有幫助的。但是好的紀律並不是"我想讓你學這些"或者"我想讓你這么說"。讓孩子失去自我的紀律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能夠幫助孩子成長,讓他們找到自我,變得內心平靜,感覺有愛的紀律才是好的紀律。孩子需要紀律,但是不同的孩子身心發育的狀態不同,有的孩子成熟些,有的不成熟,所以需要不同的紀律。你可能覺得有權力獎勵或懲罰孩子,但是這都會招致憎恨。你應該看到孩子的潛質,並將這種潛質激發培養出來。給孩子一點小小的壓力,有助於開發他的潛質。紀律可以激勵我們達到目標,我們應該在這方面給孩子提供一些指導,教他們健康地成長。

  紀律應該建立在因上,而非果上。想要制止一種行為,就要從產生這種行為的動因上去預防,只有這樣才能奏效。如果一個小孩子打別人,很有可能是他先挨過打。我們要注意觀察各種跡象,不要對它們熟視無睹。這些跡象提醒我們去采取行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僅僅是解決表面現象上的問題,就會產生出其他的問題。如果孩子在家裏和哥哥打了架,你不去追究為什么,那么有一天他就會在外面打架惹禍。你認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街頭鬥毆?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殺人犯?是因為沒有人注意事情初期出現的現象,沒有采取適當的紀律約束他並及時解決問題。孩子如果偷東西,而你卻沒有去問他究竟為什么要這樣做,這就可能為以後出現更嚴重的後果埋下種子。長大後,他可能會去搶銀行。如果你只是簡單地對孩子的行為給予處罰,解決了表面現象,問題也不會從根上解決。

  和孩子們在一起

  隨著孩子的長大,問題有所變化。有許多青少年喜歡性、毒品、煙酒。身體不健康,需求也會越來越多。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因為車多,人們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去想,只是本能地做出反應。疏導是唯一的解決方法。這點在本書第七章會詳細地講到。孩子們的這種欲望是從"營養不良"產生的。我們要分析他的食譜,包括物質和精神的,然後給他正確的物質和精神食糧。思想受到玷汙,就會走錯路。如果身體不通暢,就需要毒品、需要垃圾食品,因為思想上依賴它們。我們會在以後專門討論身心和食品的關系,但是消化並不單單指消化食品,汙染也不僅僅是指身體。如果你傷害自己,就會吸引那些害人的人和你接近。如果內心不平衡,就不斷會碰到敵人。孩子可能在傷害自己,試圖擺脫這些,但不知道該怎么辦。我們應該好好去聽他發自內心的呼喚。

  如果我們很純淨,就會覺得其他人不是什么"別人",他們不是"朋友"、"敵人",他們就是你,你就是他們。我們都是有內在聯系、相互關聯的。有清淨心的人明白這一點,可以開發智慧。智慧不是別人教授給你的,智慧是從一個可以明心見性的心裏來的,它讓你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質。

  這種頭腦源自我們原生的家庭。誰淨化了你?是原生家庭。它是我們的學校、醫院、心靈輔導中心。它是我們的一切。我們先從原生家庭得到安全感,然後將整個世界擴展成自己的家庭。如果我們不在原生的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礎,就可能空來世界一趟,除非我們不斷地向朋友、同事學習,尋求答案,開啟智能。

  青少年時期,生活本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如果在這個階段受過很多磨難,就會不斷地遇到麻煩——會掩飾自己的感情、壓抑內心的需要,也不願向他人敞開心扉。有朝一日,這種壓抑達到一定限度,就會再也忍受不了出問題。一個孩子不斷地把自己的痛苦、不幸、需求壓制在心靈裏,就像不斷地把垃圾扔進垃圾桶裏,這個垃圾桶總有一天會爆滿。之後如果還朝裏面扔,就會溢出來。他的情緒就會控制不住。為了尋求心理安慰,他會找那些有同樣問題的人為友,相互排解,從而形成幫派、團夥,一起發泄。

  能及時看到這點其實不晚。解決問題要有耐心,問題的形成可能已長達十年,怎么可能一下就解決呢?所以要耐心,給予理解,慢慢靠你的理解打動他,才可以一步步靠近他。勸說、教育、懲罰都很難讓他清醒地看到自身的問題,只能靠理解和耐心。要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重要的,每一天都與前一天不一樣。你可以從他每天細小的變化中看到希望。

  和長大的孩子相處

  孩子一旦長大,他們就變了。作為家長要承認並理解這一事實。如果意識到孩子歲數大了,更成熟了,興趣變了,生活也不一樣了,你就該知道他的需要也不同了。要學習看到這種變化,拋開他的過去。別老想著他過去如何如何,現在怎么不這樣了?你和他都不再是從前的你們了。我們都需要進步。從你孩子來說,他不再是剛出生時的他了,他已經"新生"了。我們大家都"新生"了,他和孩子時不一樣了,我們也不一樣了。我們會背負著過去走到今天,我們會經常拿老眼光看別人、看自己,所以看不到世界當下發生的變化。你的孩子長大成人了,你不能再用對付小孩的方法來對待你長大的孩子。如果你做不到這點,不能和孩子建立起新的關系,你就會因循守舊,作繭自縛,年紀越大,情況就越糟。

  父母老了

  對每一個人來說,原生家庭都是至關重要的,但並非每個家庭都是健康和睦的。作為成年人,我們家裏可能除了孩子,還有年老的長輩。這些老年人可能會經常讓我們心力交瘁。那怎么辦?我的一個朋友的母親患了癌症,她累得精疲力竭。她跟我說:"我明白盡孝的責任,她患了癌症,我要照顧她。但是,我也想繼續做好自己的新事業(我媽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從沒對她透露現在在做什么工作,事實上我們有十年沒見面了,只是幾個月前我爸去世,她得了癌,我感覺到自己的責任,卻根本對她沒有情感。你說我該怎么辦呢?"

  事實是我們無法真正幫助別人。我們只能自己幫助自己。我的朋友可以用她的善良和智慧去幫助得癌症的母親,但是母親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如果她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的痛苦會和疾病一起共存。而如果她不照顧母親,她的母親就會說:"啊,我女兒拋棄我了!"別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我在這兒,我在幫助她。我不能走。"如果她心安理得,就走,別留下。決定權在自己。如果她覺得心不安,那就留下。她覺得怎么好,就做什么。不管我們在哪兒,做什么,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和我媽不住在一起,我家裏的其他人和我媽住在萬水千山之外。如果你和母親不住在一個城市,這和不住在一個國家沒有太大分別。只要願意、想她,你可以坐飛機去看她。我們經常會感到慚愧,覺得對不起年長的父母。在生活中,我們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系不近,沒什么。如果你覺得在世界上和誰都相處得非常好,你肯定是自欺欺人。

  我們受的教育要我們努力修複和他人之間不好的關系。其實我們應該避免這種挑戰,因為其中情感上的痛苦是巨大的。有時候我們極盡所能去了解別人,卻做不到。如果我跟你說話,你理解我所說的,那么我們其實是在同一個層次上對話,我根本不是在教你什么,你本身就知道、明白。我們相互之間是合拍的。但是想花時間去改變一個人,不行!與其花時間做你認為對的,不如花時間做對你個人有益的事——找容易親近的人。我們應該和睦相處,而不是相互仇視。我們從原生家庭學習到這些,就可以很好地和任何人相處,不會因為和他人在一起而感到煩躁。我們需要理解與支持,放下自我。我們需要找到能激發內心美的人,和他們做朋友。從佛教的觀點講,每個人都有佛性,但是我們也都帶有出生以來的烙印。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沒有學好,就會陷入過去的苦中,就難和他人相處,容易相互鉤心鬥角。我們不需要這樣的人生懲罰。

  把苦變成快樂

  這個世界有一個較為殘酷的事實:我們和別人或事物之間總有非愛即恨的關系。我們不知道真愛是什么。和孩子們相比,因為我們僅僅長他們十幾二十歲,我們很可能會對他們關心的方法不對。我們也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種錯。

  有一種方法可以擺脫這種苦。佛教的方法是開啟人的智慧,找到心靈的淨土,而不是讓人逃避到世外桃源。做父母、兄弟姐妹,做兒女、做夫妻,都是在建立一種人際關系上。如果認真地當一個秘書或者一個工程師,卻不懂得其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找到內心的平衡,就錯失了學習的良機。我們利用這些機會學習,試著放下心理的重擔,放下自我,找到充實的生活。任何一種關系都會讓我們去學習進步。讓自己找到內心的平衡感,與人和諧相處,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第二章

  朋友

  有一天,我們可以超越這一點,不會再感到心力交瘁,不再需要朋友和家人給你充電,給你安慰,給你勇氣。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讓我們交上好朋友,而是讓我們成熟起來,沒有分別心,把所有人都變成我們的朋友。

  我們在原生家庭中建立了人生最重要的紐帶關系。如果原生家庭充滿愛和支持,我們就不需要別人。只有在原生家庭無法得到這些時,我們才會找別人。我們在外面交友常常是為了彌補在家裏得不到的空虛。

  對孩子來說,原生家庭意味著"人"。每個人都需要人。我們不要小看這點。任何人都可以和你發展出一種你所需要的關系。新生嬰兒需要人的照顧,而原生家庭能給你最好的照顧。不幸的是,有些嬰兒得不到照顧,這並不是說家人不關心他,不愛他,而是因為家人不知道怎么去愛他,照顧他,他們不太懂得這些。他們不知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所以看上去好像不關心一樣。這會在小孩子幼小的心靈裏造成不滿足感,以後他就需要走出去,在家庭之外找朋友,從中得到他渴求的支持。

  父母和孩子之間有天生的紐帶關系,他們自然地認為:"這個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們就責無旁貸地承擔起照顧、教育孩子的重任。事實上,如果父母對孩子和家庭不好的話,他們自身會感到內疚。所以他們會盡量對孩子和家庭好,一是因為他們的基因關系,二是因為他們面對的社會壓力很大。不管我們承認與否,社會對那些逃避家庭責任的人是很鄙視的。

  作為孩子,我們看到父母怎么對待我們,關心我們,與我們一起分享快樂與痛苦,保護我們的安全。我們會模仿看到的這些行為。一旦我們養成了給予別人愛的習慣,我們就會很容易和家庭外的人相處。

  如果我們出生的家庭很好,我們還需要朋友嗎?

  我們在原生家庭裏學到的一個缺點是我們存有分別心。我們養成了區分"家人"和"外人"的觀念。我們會想"你是我哥哥",或者"你不是我哥哥"。所以,我們會把大量的人阻攔在生活圈子之外。

  有時候,在我們說"朋友"時,也是在表達我們的分別心。在想"這個是我的朋友"時,也會想"這個不是我的朋友"。他們不是朋友,也不是家人,他們就被排除在外了。我們需要在家庭之外建立朋友關系,以便把家庭拓展到每一個人。我們從原生家庭學習到建立關系的方法。如果沒有現成的朋友在等著我們,我們會去尋找。我們需要這種鍛煉。

  在原生家庭,父母對我們來說意義深遠。他們用紀律約束我們或獎勵我們。有時因為我們的表現,他們對我們的愛也不同。我們認識社會也是這樣開始的。在家裏,你知道了人與人不同,家庭讓我們學會了有分別心:這人是我爸,我要這樣對待他,和他這么講話,他就會接受。但是和我媽相處,我就要采取另一種方式;和兄弟姐妹、叔叔阿姨也都要用不同的方式,等等。這就是分別心。

  我們為什么需要朋友?

  分別心會阻撓一個人的成長。我們從思想上就把許多人排除在外了,因為他們"不是我家人"。所以我們要學習明白:即使這些人"不是我家人",他們仍然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可以在家庭之外幫助我們成長。朋友教我們怎么去愛一個人,怎么去關心一個人。我們生活在世上,就是要懂得如何相互幫助愛護。一個人可以從朋友那裏學會愛人之道,在給予中和他人建立關系。從交朋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善待他人。所以,我們先從原生家庭裏學起,其次從朋友中學,然後把其中的智慧用在與外界相處的各種關系中。朋友的作用很大,他們可以教我們如何去給予、奉獻,如何去感動,去溝通。我們從朋友關系中延伸自己的關愛,最終可以和所有人進行良好的溝通,實現個人完善。

  交 友

  讓我們假設,我原生家庭不好,我沒有學到應學的知識和技巧與人溝通,那我該怎么去交朋友呢?

  有時候,你在家庭受到的教育會讓你的思想變得狹隘。它告訴你外人(家庭以外的人)是不可信的,他們都是壞人。家長會警告我們:"別和外人交朋友。"這種對外界的恐懼會讓我們見人時退縮一旁,不敢信任對方,所以很難在外面交朋友。凡是非家庭成員,都自然會在心裏有所畏懼,總是保持高度警惕,覺得外人會傷害你。家人會談到和朋友的緊張關系,孩子們也就自然害怕外人了,感到在家才是安全的。別的人也會有相同的看法,認為你和他們沒有血緣關系,不是一個有愛心的人。這樣雙方都不會相互信任。

  我們認為只有自家人才彼此關心,有時也認為在外面要面對激烈的競爭,會受別人壓制,唯有拼命戰勝別人才能生存。

  孩子在外面難以交上朋友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們在家裏被慣壞了。由於在家裏得到過多的溺愛,不懂得別人的需求,不顧別人的想法,一心只想自己。這種孩子認為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為他服務。如果想交朋友,就必須打破這些壞習慣,學會照顧別人的需要。

  如果兩個人願意推倒立在他們之間的那堵牆,他們就可以溝通並成為朋友,親如一家人。我們不應該認為家人和朋友有區別,因為從根本來說,他們沒有區別。

  良師益友

  如果沒有遇見品德優秀、充滿智慧的導師教我們如何愛別人,如何關心別人,我們很難成熟起來。

  在原生家庭,我們難免學到一些錯誤的觀念。其實人之初性本善,我們出生時都會帶著前世所積下的德行。所以小孩並不一定要向大人學習,他們有時甚至能教大人,可以做大人的榜樣。看看那些父母酗酒的家庭,也許他們的孩子反而很成熟。遺憾的是,這些好孩子常常隨著家庭的不幸而改變。孩子沒有權威,他們受制於父母,受管制,受壓抑。這種孩子有時候會發展出雙重性格,雙重自我,一種用來和朋友交往,一種用來和家人相處。這些孩子可能有豐富的知識,但在家庭裏卻無法表現出來。

  有時同一個家庭的幾個孩子,性格都不一樣。有的可能害羞,有的可能很外向。小孩子都較容易交朋友。為什么有的人家庭可能不好,但朋友很多?因為他出生時帶有前世的因緣,在家庭之外和朋友交往時顯露出來。如果一個孩子既沒有前世的修為,原生家庭又不幸,那么他就會沉淪。人們在出生後的二十年都會不斷變化,所以孩子出生時和長大後會不太一樣。我們必須對自己負責,因為出生後二十年的生活會改變我們與生俱來的命運。

  如果家庭對孩子的照顧不當,孩子就可能學壞。作為家長,我們要切記一定要鼓勵孩子樂於助人,關心他人。如果孩子們不懂,我們就要教他們如何在外面接觸人,交朋友。

  贏得朋友

  家庭和朋友關系有很多種。朋友關系是我們靠努力"贏得"的,不是強加給我們的。我們總會有和家庭分開的一天,也不會一輩子和同一群人交朋友。當在家裏學會怎么和他人打交道,就會在學校裏、工作中或在各種生活圈子裏交朋友。

  現實生活讓我們不斷地和人交往。不論我們做什么,都要和人打交道。當然隱士和有孤獨症的人是另一回事。如果原生家庭給了你良好的環境和教育,不論走到哪兒,都很容易交上朋友。

  放 下

  有時候我們會思念朋友家人。當我們開始思念朋友時,我們就是在學習了。不論和誰在一起,身處何方,都應該有"在家"的感覺,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我們不應該只在回家鄉時才覺得有家人、有朋友。如果我們一輩子只沉溺在家裏,或者只待在一個特定的朋友圈子裏,其實是很可悲的。我們應該和各種人接觸,不論是在哪裏,都要和陌生人交往,和他們交朋友,當他們是自己人。

  我們先和容易相處的人交往,然後再去接近那些難交往的人。最終,我們會覺得我們即使是開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也能和其他車裏的人保持關系。雖然我們可能意識不到,其實我們周圍全是朋友。

  選擇朋友

  怎樣才能找對人交上應該交的朋友呢?該怎么去選擇呢?

  所謂"找對人"是什么意思?對於個人的成長,要"找對人"是指找那些能夠激勵你樂於奉獻、敞開心扉去幫助他人、願意和他人分享生活的人。這些人會讓你在與人交往時,有正確的態度。好朋友會給你很多東西,也會讓你給他人很多東西。注意好人的定義——好人並不是單單做好事的人,而是那些激勵你去做好事的人。因為不論你的朋友好與壞,如果他能讓你在做好事時體會到其中的快樂,他就是一個值得交往的人。一個好人,可以幫助你像他一樣,讓你看到他的本性和他的內心世界。他可以幫助你挖掘出你的內在美,同時也看到他的內在美。最好的朋友是那些淨化了自己、放下了自我的人,他們不講個人私利,不講條件,頭腦清醒,心靈開放。只有頭腦清醒、心靈開放,才能體會到快樂、豐富,感到精力充沛。誰能讓你體驗到這點呢?你的好朋友,你應該交往的朋友們可以讓你做到這點。如果一些朋友讓你感到心靈閉塞、占有欲強,變得貪婪、思想狹隘,那要小心了。這種朋友會毀了你。

  在實現個人完善的過程中,要謹慎選擇朋友。好朋友會讓你與人分享,放下自我的快樂,達到樂於奉獻而不求回報的精神境界。他們會鼓勵你去愛他人。你丈夫應該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太太也應該是這種朋友。同時,你的孩子們也是你的朋友,因為他們讓你成為一個較完善的人。

  你需要找到合適的人做朋友,激勵你。他們會讓你養成好的習慣。這種好習慣會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說,一個人只需要花六個星期就可以改變習慣。我們都是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各種習慣,但改變它就要花很多工夫。所以,我們一開始就應該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同的朋友,可能會讓我們養成不同的習慣,我們會自然而然去做一些事。但是一旦要改變一些壞習慣,比如吸煙,就需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行,還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鼓勵。如果你和他人相處時總是磕磕碰碰,關系很緊張,這會弄得你精疲力竭,即使你有心去改變什么,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好朋友是建立關系很重要的支撐點。他會讓你養成良好的習慣,正面去生活。

  最初你從家庭得到這種力量,進到學校,一下子變得身心疲憊。然後你回到家裏和朋友那裏,重新充電,再次得到力量,然後你來到工作崗位,又一次變得傷痕累累。你需要再回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避風港,休整自己。有一天,我們可以超越這一點,不會再感到心力交瘁,不再需要朋友和家人給你充電、給你安慰、給你勇氣。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這個目標不是讓我們交上好朋友,而是讓我們成熟起來,沒有分別心,把所有人都變成我們的朋友。在生活中,我們應該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和不同類型的人溝通、交友。如果你交友的范圍狹窄,你會感到孤獨,不豐富。

  一些朋友是真朋友嗎?

  那些讓我失望的朋友是什么朋友呢?我們應該怎么和他們相處呢?他們為什么會那樣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白朋友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你的朋友讓你失望,僅僅是因為你不了解他罷了。你心裏對他有一個版本,可是他本來不是這樣子的,所以你會感到失望。你對朋友有誤解,有錯誤的概念,有不恰當的預期,所以會感到失望。

  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一個朋友可能喜歡對任何人、任何事都滔滔不絕,他就是這種個性。你想等他安靜點,他是不會安靜下來的,因為他本來就不是一個安靜的人。一旦你認清了這點,就不再會對他有錯誤的預期,所以就不會失望。有期望,就會有失望,就會把愛人變成仇人,就會讓你與他人的關系緊張。

  怎么去認識一個朋友呢?總的來說,你選擇做朋友的人,都是讓人感到友善的人。物以類聚,你什么樣,交的朋友就什么樣。如果你的朋友是惡人,你可能在內心也有惡人的成分。如果你看到你的朋友很友善,你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鏡子,照出的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很純潔,你也會交上純潔的朋友。

  妄 念

  可悲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會對事物有誤解,有恨,有貪欲。我們將其稱為"妄念"。我們的妄念越多,有妄念的朋友就越多。我們會相互吸引。所以,如果你有誤念,你在朋友心中就不是你自己。人非聖賢。因為我們自身的妄念,我們對朋友也會有錯誤的認識。如果我們不存在妄念,或者說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放空,就會看到朋友的本質,和看到現實的真相。如果你心裏有把尺子,就會用這把尺子去度量別人,你就會對他產生誤解。

  再舉個例子。我站在一百個人面前,一百個人對我會有一百種看法,因為他們都用其各自固有的標准、觀念、尺度來看我。只有具足智慧的人才能看到我的本來面目。所以,朋友是最好的老師,你看到朋友時,就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之處了。

  朋友多,朋友少……

  體貼朋友的人,雜念會比較少。他們會讓朋友做他們自己,不會要求他們有所改變。他們不想控制朋友,而是尊重他們,也允許這些朋友有他們自己另外的朋友。

  如果你的朋友較少,可能是因為你太依賴於現有的個別朋友。你不肯放開他們。你會問:"他們怎么不給我打電話?他們在幹什么呢?他們怎么不來看我?"你太依賴他們,把他們抓得太緊了。朋友多的人,允許朋友有他們自己的生活,和朋友在一起時大家很快樂,同時並不相互約束。他們也不會說:"這個是我的朋友,這個不是我的朋友。"如果你朋友很多,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快樂,可以每時每刻都活得很自在。

  好朋友不是行李,需要隨時攜帶著。好朋友也不是你的影子,需要形影不離。朋友相互之間要保持距離,有空間,不相互制約。只有朋友少的人,才害怕失去朋友,不明白如何和朋友建立輕松、自由的關系。

  如何才能改變朋友少的現狀,多交朋友呢?首先,讓朋友看到你是什么人,不要偽裝自己,不要為自己豎起一道屏障。第二,接受別人的長處與缺點。如果難以接受朋友的本來面目,對他的行為有過激的反應,乃至對做的事特別有情緒,就要先自省一番。每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如果你不能接受別人的所作所為,這也會影響你對自己的看法。

  假朋友

  有錢有勢的人會招來一些所謂的"朋友"。為什么有些人會因為我們的財富地位,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本色和我們做朋友呢?

  有人需要是好事,雖然是因為你的錢勢。每個人都想讓別人需要自己。讓人關注,受人愛戴,感覺就是好。如果因為我有財富,你才把我當朋友,感到難過的會是我自己,因為我自身缺乏吸引你的力量,吸引你的是我擁有的財富。問題是,如果我們沒有財富、權力和地位,我們本身是不是有勇氣和力量去交朋友並與之保持朋友關系?如果我們本來就把自己擁有的財富當成自身的價值,沒有了這些財富自己就一文不值,我們才會憎恨朋友在利用我們。每個人都想對別人有用,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幫助人是有價值的事,不要為此害怕。

  記住,如果壞人利用你,他們是自己作孽。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他們雖然利用了你,但最終受害的是他們自己。如果你拒絕他們,或者懲罰他們,你就誤導了自己。所以對那些利用你的人要小心,想想自己的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後果,而不是對他們造成的後果。一旦你開始認為:"他們太貪婪,太兩面派,他們在利用我。"你就在誤導自己。他們對自身的行為負責,這個責任不在你身上。那么你該怎么辦呢?其實,你不用想太多,但是要看出這些人的本質。如果你發現他們很貪婪,利用你,你自身就存在問題。他們如何說你,對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自己,看他們會造成的結果。

  你也可以利用這些人讓自己進步。這些人可以幫助我們完善我們自己,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雜念,並放下它們。他們的所作所為可以讓我們發現自身的內在價值,淨化我們。我們不必感到有責任去淨化別人,他們應該自己淨化自己,我們幫不了他們。

  當我們的朋友受苦時……

  我們的朋友有時會在痛苦中掙紮,需要幫助。我們該什么時候幫他?幫到什么時候為止?

  我們怎么幫他呢?真的幫不上忙。我們不是造物主,我們只能接受他。每個人都有走背運的時候。有些人說他們在幫別人,往往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意志強迫別人去改變。這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當朋友需要的時候,能出現在他身邊,聽他傾訴,就很好了。

  想幫別人,一定要謙卑。一個朋友高呼:"救命!"我們往往會馬上表現得很幫忙。"這是我可以幫你的!"其實不然。他們有自己的節奏和時間去消化痛苦。這個時間也許需要很多年,甚至一生才能最終解除痛苦。

  我們應該認識到自己不能強迫別人改變。只要不用自己的尺度去審判,只要有耐心,接受他們,就是在幫助他了。換個角度說,如果你確實幫助他,反而會讓他感到自己的無能與渺小。他們會因為覺得達不到你的要求而感到更傷心。他們會覺得無法回報你。這樣,你就是在讓他變得更脆弱,而不是更堅強。人類是不做改變他人的工作的。我們每個人被賦予選擇的權利,所以我們也要允許別人選擇是不是去改變他們自己。不讓別人按自己的成長軌跡成長是不尊重人,如果我們不尊重人,愛就會變成恨。有時候說愛一個人,其實可能你想控制他。如果他們聽你話,順從你,滿足你的需要,你就愛他。如果不這樣,你就恨他。這不是愛。

  朋友和家庭之間的平衡

  為什么丈夫常常不能容忍妻子有朋友?為什么妻子要改變丈夫,限制他交友?有時父母會不喜歡孩子的朋友。朋友會在我們與家庭的關系中成為一道障礙。有些人總覺得妻子、丈夫或者父母雖然沒說什么,但心裏不喜歡他的朋友。如果我們的朋友不受家人的歡迎,該怎么辦呢?如果我們對家人所交的朋友也感覺不歡喜,又該怎么辦呢?

  事實是,你內心早就存有不喜歡家人所交的朋友的負面感情,只是你沒有機會感覺到而已。等到一定的條件具備時,或到了一定的時候、一定的環境,比如一個人突現出現在你家,或者有誰說了什么惹火你的話,這種情緒就會發作,就會顯露出來。只是這個人、這種環境勾起了你內心早就有的情緒而已。

  我們該怎么辦?家人也許並不了解我們的朋友。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也沒有和這個人推心置腹地交談過,所以他們會對我們的朋友感到恐懼。他們為什么會對一個陌生人有如此強烈的反應呢?其實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交友的方法。我不喜歡你。"但是,他們會怪罪我們的朋友。所以我們應該征詢父母及家人的意見,大家坦誠相見,認真溝通一下。

  我們所愛的人的朋友

  如果你珍惜你的妻子,或者你的丈夫,就應該接受他或她的朋友。如果你愛你的孩子,你就應該歡迎他的朋友,因為這些人是你孩子需要的。

  如果你認為女兒交的朋友有問題,那么你女兒其實也有問題。因為是你女兒有問題,所以她才會交同樣的朋友。如果你愛你女兒,憑什么不能接受你女兒的朋友呢?反對你女兒的選擇,拒絕你女兒的朋友,根本不能解決問題。這只能讓你女兒和她的朋友走得更遠,她們會避開你的視線交往。她會偽裝自己。你不在她身邊,她可能就會生活得一團糟。你應該允許女兒的朋友到家,進入你的視線。你女兒可能過些日子就會離開這些人,交另一些朋友,這些人你可能還是不喜歡。你是不能把你女兒的影子趕走的,所以應該愛她,接受她的選擇、她的朋友。只有敞開心扉,幫你女兒覺醒過來,開啟她的智慧,你的女兒才會是安全的。你女兒的朋友就是你女兒的影子,因為她要找到自己,找到能得到認同的人。

  有些人會對其人生伴侶的朋友感到厭煩,覺得他(她)們太枯燥、太鬧、太安靜、太粗魯或者太糊塗,理由真是太多了。這個問題怎么解決呢?

  這個問題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存在著固有的思維方式。"我要和丈夫的朋友交朋友,我要和孩子的朋友交朋友。"不可能的,你和這些人交不了朋友。每個人都不同。你丈夫在你心中一個樣,在他朋友心中是另一個樣。我們要能夠容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對相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雖然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但需求不同。我們有自己的興趣,自己的愛好。你丈夫的朋友挖掘出的是你丈夫潛在的另一面,給了他你無法給的快樂。他的朋友對他是有用的,你不可能控制別人的思想,或者了解所有人的所有想法,這不現實。你可能會這么想:"我不能接受我丈夫的這個朋友,因為我不喜歡這個人,我丈夫不應該和這個人交朋友。"如果你有這種控制欲,那說明你有問題。你不夠寬容。你應該給丈夫空間,你也需要自己的空間。如果你控制丈夫,他也會設法控制你。如果你想從別人那裏得到自由的空間,他們也需要你給予空間。你的恨也會引發你丈夫的恨。遲早有一天,這種情緒會爆發,釀成家庭悲劇。如果你想為你丈夫挑選朋友,你是在自尋煩惱。如果你恨其他人的朋友,你就陷進了痛苦的輪回。

  朋友的非分之想

  有時候家人的朋友會在家裏制造糾紛。如果朋友的丈夫或者妻子對你提出了性要求,你該怎么辦?你可能會感到震驚,也可能會沾沾自喜。但不管你感覺怎么樣,你都要有所反應。這種朋友關系要發生變化時,你會怎么辦呢?

  今天生活中的一大危險就是一些成年人雖受婚姻約束卻對自己的性要求不夠控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產生這種不健康的想法時,往往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責任可能不單單在一方。有句話叫"一個巴掌拍不響"。可能是因為你無意中向對方發出了信號,讓他感到你很痛苦,需要幫助,需要關心。你可能從沒提出過,只是無意識之間讓他覺得你有需要。我們都是很幼稚的,常常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可是一旦對方有所回應,我們會感到羞辱、生氣。可能你向你丈夫發出了求救信號……你需要關心,需要支持……但是接受信號的並不局限於你丈夫一個人,還有他的朋友。朋友就會按你的需要"送貨"上門。如果你沒發出過信號,就不會有人響應你。所以你應檢討該如何和丈夫建立良好關系,滿足需要,或者檢討如何自處以及愛護自己。

  有過多需求的朋友

  我有一些朋友,特別需要別人花時間和精力去關心他們,我們該怎么應付這些人呢?

  虛弱的人就會需求較多。他們會比較貪婪,老要依靠著你,因為你讓他依靠。我們會認為"我多花點時間在他身上,他會好起來的"。你把自己當成了天使、保護神,或者導師。你覺著多和他相處,他就會改變。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有這種想法,到頭來感到生氣的是你。你對他實施的計劃是"他們就要好起來了"。你覺著你拯救了他。可是他會再來找你,跟你說:"你的這個計劃不行,再幫幫我。"你會為此感到煩悶,但是這種煩悶不是因為他,而是因為你,是你對自己估計過高、對問題估計過低了。你會很痛苦,你已經讓他覺得你是唯一可以幫到他的人,你會永遠支持他。如果你讓他感覺到你是唯一一個可以幫到他的人,他就會只依賴你一個人。但是,如果你能讓他意識到他其實要靠的是他自己的內在力量,他就不會全靠在你身上了。我們常常是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向我們的朋友學習

  朋友是我們的鏡子。如果我們能夠冷靜地觀察身邊的朋友,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東西。

  怎樣才能把這種朋友關系演變成一種學習過程呢?

  假設我們有個朋友,他特別依賴我們,我們可以仔細觀察,看看是不是自己也同樣特別有依賴性。如果看到身邊很親近的人有什么行為,我可能自身也會有這種行為。如果你能接受他,你就不該煩他。我們不斷地從他人身上看到各種事情,如果我們不會因此產生過激反應,我們自己就沒什么問題。如果看到別人身上的問題,而自己會連帶有所行動,那么從中就可以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比如,如果他的行為激怒了你,讓你感到煩亂,讓你有所響應,你就該注意了,警號燈亮了!你要提醒自己:"噢,他想控制我,我反應過激了。讓我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想控制別人呢?我自己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問題呢?我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這樣做過呢?我要怎么調整自己呢?"

  什么是朋友?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那些能讓我們挖掘出自身內在美的人。有時候人們會想:"如果我有朋友,我就會有一個愛的港灣,我就會得到支持,我的問題就會解決,我的生活就會充實。"對不起,不是這么回事。

  朋友和我們一樣是人。我們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情緒激動,火冒三丈。但是我們的朋友會平靜地接受我們,因為我們和他很相像。我們不太容易引發他的分別心。一旦覺得有人要控制我們,我們會馬上在周圍豎起一道圍牆。這樣一來,事情可能就更糟了。別人會對我們挑三揀四,橫挑鼻子豎挑眼,我們也會極力保護自己。很可能會錯誤地為自己辯解。這會讓我們錯下去。那些"好心人"本意是好的,但傷害了我們。朋友是不會這么做的。朋友會幫我們將內在美挖掘出來,而不是誘發我們的自負。他們可能也不理解我們的所作所為,但是他們會接受我們做我們自己。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我們就不會時時防著別人,偽裝自己,我們會敞開心扉,和他們交流,分享我們的痛苦,得到支持,使我們再入正軌。如果你小時候,母親沒有把你的內在美挖掘出來,你可能就會去尋找別的途徑,比如一只小狗,因為你可以在小狗身上表達出你的愛心來。一個退休的老人會和一只狗做朋友,因為這只狗給了他機會讓他表達愛心。其實甚至是一棵樹都能成為人的朋友。

  一個孩子需要有人愛他、尊重他、接受他。這樣,這個孩子就會學習到如何去愛別人。愛,不是保護自我的一種行為。表達愛時,我們不需要偽裝,不需要隱藏,不需要表現過激。我們只需要如實表達,真心、誠實就行。這才是愛。所以說,愛來自於一個純潔的心靈。如果我聽一個人說:"我愛一個人,可太痛苦了!"那就不是愛。愛是不會帶來痛苦的。我們要區分"純潔的愛"和"自私的愛"。"純潔的愛"沒有自私的成分,大家是互為一體的,不分你我。你和朋友在一起,你接受他們,他需要你時你會出現在他身邊,他們不會在周圍豎起圍牆防著他人,不會變得自負。這才是朋友關系……關心他人,同時發現自己內心的美好之處。

第三章

  工作關系

  工作要花力氣去做,但是工作的目的應該是讓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本性。可能是因為做了這份工作,也可能是因為我和這些人一起工作,我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

  作為成年人,我們都要工作、掙錢、生活,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我們為此做了很多年的准備,才有能力掙到一份工錢,支撐自己活下去,可能還要給他人錢,供給他們生活。我們還要為世界獻出微薄之力;在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後,就要承擔起一定的工作重任。

  工作的目的

  我們應該持有一種正確的生活觀。有一位佛學大師說過:我們用以生存的方式其實表達了我們內心深沉的自我意識,它很可能會是你及他人痛苦的根源。很明顯,有些人掙錢活著的方法是有悖於愛和情感的。比方說,從事武器交易、販賣人口、出賣色相,等等,這些怎么能算是正確的生活觀呢?反過來說,如果一種職業可以讓人類、動物、植物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受益,這種工作就是好的。當然,找工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我們該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尋找到平衡點呢?我們該如何處理工作中的同事關系呢?怎樣才能把工作從一種"受罪"變成能帶給我們平靜安詳的源泉呢?

  潛能和准備

  每個人的潛能都不同。如果你在工作中能發揮出你自己的潛能與才智,就會喜歡工作,從中得到快樂。每個人都需要發揮自己的潛能,只有你決定要承擔起責任,你才可以承擔起工作的重任。

  找工作時薪水放在第一位

  不幸的是,我們多數人都在工作中體會不到快樂。這是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錢是快樂之本。我們會這么想:"我要是有錢,我就能過著幸福的生活。"受這種認識的誤導,我們往往會找不到工作的樂趣。你想成為一個醫生,還是工程師?你想當一個園藝師,還是一個電腦人才?雖然每個人的需求不一,但人都會被物質控制。人們普遍認為金錢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創造奇跡。

  多年的寒窗苦讀有什么結果?

  人們進學校、深造、拿文憑,但是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是兩回事。你學習時,是在收集儲存知識,這個過程很難有什么快樂,純粹是為以後打基礎。你的注意力全在未來上,你盼著畢業,找份工作,升官發財。你的美好願望要等很長時間才可以開始去實現。但在學校學知識的過程中,你卻會感到煩悶,一時找不到機會將它加以應用。

  我們小的時候,每做一件事都會馬上體會到快樂和滿足,比如騎自行車、上樹爬牆頭、過家家,等等。小孩子最知道如何時時都過得很快樂。等我們上了學,我們就會被迫學知識,我們覺得課堂上講的東西枯燥無聊,沒有意思,不能馬上對我們產生作用。如果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你都要等著在未來才能受益於現在所學的知識,你長大後,看到現實情況,會更失望。但是,如果你能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從中得到滿足,比如學習那些你從中能體會到快樂的東西,不斷把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如果你對上課和做家庭作業沒有什么抵觸情緒,你就會感到內心平靜。它會為你今後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有助於往後和同事建立良好關系。

  我們如果能從學到的技藝中得到滿足的話,算是很幸運的。比如,你喜歡音樂,那么你彈琴時,就會陶醉其中。如果你能洋洋灑灑地寫篇論文,你可能會為你具有"下筆如有神"的能力自豪。不要等著努力過後才得到快樂,而要在努力的過程中就能體會到快樂。但是不幸的是,多數情況下,學生無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快樂。

  當學生時,總是有人告訴你可以做什么、必須做什么、怎么去做,很少會有人來征求你的意見,問你想學什么。這種情況不是我們自己要求來的,而是社會習慣勢力造成的。人們認為只有接受教育才能成功,所以我們要為未來的成功花費很多年的時間去學習。我們要等上二十年,才可能體會到成功的感覺,被社會承認,受人尊重。人們理解不到這一點,他們無法從小學、中學、大學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體會到快樂,因為他們忽視了今天,一心只為未來。

  等人們掌握了工作的技能,他們也早已磨煉成了鐵石心腸,因為他們等了太長的時間。他們對正在發生的事情有些感覺麻木,視若無睹。等他們爬到了一定的地位,他們會有更大的野心,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他們無法安享一個平和的心態,無法享受正在經曆的每時每刻。他們滿腦子都只有未來的夢想。

  在社會體系中,我們的行為好像都是按著既定模式在運行,我們學習是為了未來的工作。我們忘記了學習也是一種職業,我們從中學會和老師及同學相處。人們認為在家裏做的事不算是工作,在學校裏做的事也不算是工作,只有在辦公室裏做的事才是工作。很明顯,這是一種錯誤。

  在公司裏混出頭

  這就更可悲了。他們累積、打拼了太久,才在社會上立了足,有了地位,他們也會隨之變得傲慢無禮。他們在單位成了"老人",正所謂"媳婦熬成婆",開始瞧不起別人,欺壓別人,並從中感到一種快樂。即使是回到家裏,他們也常常看自己的孩子不順眼,覺得他們太笨不成熟,就像他小時候被大人看低一樣。

  初進一家公司開始工作,因為還年輕,所以在心靈深處,有的是空間去忍受。隨著年紀和資曆的增長,痛苦在內心越積越滿,總有一天會溢出來、會爆發。等他們到了一定的位置,或者熬到了某種資曆,他們就"有權力"去欺壓資力淺的人。在他們"熬資曆"的過程中,他們還會不擇手段、削尖了腦袋去鑽營,反正同事不是家人,不用對他們客氣。所以在公司裏要想當主管,就很可能把你變成一個冷酷無情的人。

  為未來工作,為今天工作

  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價值高低是用他的能力、財富、地位來衡量的。在大多數時候,你都是在為未來的目標而不懈奮鬥,所以很難有心理平衡。你一心只想著未來,而忽視了今天。也許在你人生中,有一天你會說:"啊,我感到滿足了。"但是為了能說出這句話,你卻花了二三十年的時間。不值得用這么多年的痛苦去換取如此短暫的快樂。

  人常常受未來的目標驅使。你有一個計劃,要實現它,要花三年時間。在這三年中,你壓力很大,人很緊張。讀個博士,也要三年時間,在這三年中,你總是忐忑不安,為學位感到焦慮。你決定為窮人募捐,為了這個目標,你努力了十年,身心投入。這些全都不值得,因為你忘了我們做任何工作都是為了讓我們內心得到安詳、平和。如果你認識不到這點,你只能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僅僅是在到達這個階段時能感到一番短暫的快樂與滿足,這真的不是正確的工作方法。你工作了八個小時,然後你就要想休息了,因為你太恨這份工作了。你工作了五天,然後你要想休息兩天,可是你覺得還不夠,因為你會自然而然地把工作的壓力帶到假期裏。你從辦公室回家時,也會將工作的情緒帶回家。你差不多總是帶著工作的壓力在生活。這真是不對。你應該改變一下,學著在工作中找到樂趣,在工作的同時,享受這種樂趣。享受過程,結果會更快樂。

  逼著自己往前走

  職業人士要靠薪水維持生活,他們必須不斷工作才有錢支付各種開銷。他們對公司雖然感到厭煩,卻不敢辭職。他們需要錢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是因為他們是為了錢和權而選擇了這份工作,所以工作其實對他們來說是空洞的。這點是很讓人感到可悲的。

  公司裏空出一個主管的位子,大家都去爭。為什么呢?因為人人都想得到權力去支配別人。但是老板只有一個,大家會打得頭破血流。想想在辦公室裏熬不完的超時工作,你的情緒會受到多么大的影響,只有回到家裏,才覺得有機會放松一下。但是工作的巨大壓力,難免會在家庭中造成影響,引發家庭矛盾。你有了學位,有了工作,有了錢……可能也因此有了一紙離婚書。

  好好生活的權利

  其實我們都忘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本來有權利好好生活的。我們有責任把這個世界建設得更美好,我們要為這個世界做貢獻。如果你在工作的過程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是金錢買不來的。從這點來看,公司也會給人帶來歡樂,就像在家裏一樣。如果你在公司只有恨和恐懼,就說明你和同事相處得不融洽,得不到別人的認同,他們會懷疑你、嫉妒你,甚至欺騙你。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擺脫這種恨、恐懼和憤懣,你最終會淹沒在這種負面的情感中,難以自拔。

  開始時,你可能僅僅是不喜歡老板,不喜歡周圍的幾個同事。慢慢地你會恨自己,覺得沉淪、迷茫。為什么你會感到不平衡呢?因為你為了得到快樂等待了太長的時間,受到了太多的折磨。到頭來你四十歲、五十歲,或者六十歲時,你錢也有了,權也有了,你還是不快樂。你父母不和你生活在一起,你的朋友們也忙著自己的工作沒工夫理你,和你天天混在一起的還是那么幾個公司同事。你想家,想朋友,生活卻是空空一片,唯有工作與你為伴。

  記住,我們學校畢業的那一刻,就注定我們要和親人分開了。我們會搬出父母的家,獨立生活。我們會和一些過去的老朋友各奔東西,失去聯系。如果我們不能在工作中找到新朋友,我們就會感到孤獨。這種孤獨感不僅會讓我們生活得很痛苦,也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因為沒有朋友,所以我們覺得公司的同事個個都是冷血動物,不關心我,不理解我。如果沒有家人朋友支持我們,我們即使擁有了汽車洋房,同樣會生活得不愉快,因為我們為得到這些而損失了太多寶貴的東西。我們要從痛苦中驚醒過來,采取行動,生活得快樂。

  為正確的生活采取正確的行動

  一說到正常的生活,我們很容易產生一些誤解。在選擇工作時,我們可能先選一份覺得能讓自己做個好人的工作。千萬別一心想做什么好人,做什么好事,因為這會讓你落入一個圈套,自視太高,看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他人。你會說:"你不怎么樣,我比你好。"你會變得自負,因為你覺得你做的工作比他人強,別人做的事不如你。

  工作的真正目的

  多數人在世上都要工作,要做事情。工作中要冒的風險是"怎么"去完成工作。有些人會利用別人、用欺壓的手段迫使他們把要做的工作做完,他們覺得這是他們的使命,不會為此感到內疚:"我必須這么做,因為這樣才能掙到錢,生意才不會虧本。"他們不明白工作的真正目的是讓我們有機會去接觸人,有機會讓我們大家相識。工作要花力氣去做,但是工作的目的應該是讓我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本性。可能是因為做了這份工作,也可能是因為我和這些人一起工作,我才有機會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問題。這些不足和問題是什么呢?就是那些阻礙我們開啟智慧的念頭和行為,是那些不讓我們快樂、給我們帶來痛苦的東西。所以說,如果一份工作不能讓我們與他人和諧相處,不能讓我們產生智慧,這份工作就不是我們需要的。

  造成傷害

  我們的工作有多面性。如果我的勞動成果會讓別人變得更貪婪,占有欲更強,或者因為得不到而會傷害自尊,或者在工作中太過強迫別人加快效率從而讓有些人感到無能,等等,這種工作對人對己都不利。

  今天我們去逛超市,看到商品琳琅滿目。有多少商品是我們生活真正需要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真的需要這么多東西嗎?其實不一定。有許多所謂成功人士,他們有錢有勢,也有專業優勢,他們會有一些自欺欺人的想法:"看我多成功,我雇著這么多人,有這么多財富,我還捐這么多錢。"其實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態度,會讓他的手下以及那些想擁有這些財富的人產生更多的占有欲和焦慮。

  我想強調,正確的生活是從事一份不會讓人從中感到焦慮、產生更多欲念的工作。不管是在什么環境中,如果一份工作逼迫你去爭、去搶、去傷害,同事之間互相貶低、指責,這就不是份好工作。

  判斷工作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工作呢?什么是有價值的工作?什么又是有傷害性的工作?說白了,工作就是我們所做的事,這種事可以是你在學校當學生做的,在家做的,在一個公司為掙錢做的,甚至於我們退休後當義工做的,等等。這些全都可以稱得上是工作。不論是什么工作,如果它讓你偏離航向,讓你去占有、控制、害人,它就不是好工作,你就不應該做這個工作。我們需要做的是那種讓我們和更多人,比如同學、朋友、同事加強聯系、緊密團結的工作,因為這種工作可以讓我們變得謙卑無私。

  對工作和他人的態度

  我們太過於為了工作而工作,而忘記了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成熟,具有智慧。工作不是因為有事情要做,例如打掃房間的目的,不是因為打掃幹淨讓人再弄亂。這不是工作。工作是一種愛和交換的行為。如果我們生產某種商品,是因為我們要和別人分享,我們想平等交換。我們需要牛奶,所以我們種菜,用菜去換牛奶。我們制造汽車零件,然後換來水果。這都是因為我們想貢獻出自己的能力,和別人分享我們的成果。可是,如果生產電腦的人覺得,"我的電腦才更重要",或者種菜的人覺得,"種菜不怎么樣",這種錯誤的態度會讓人產生不平等,自視高的人會變得傲慢無禮,"我比他高,比他本事大,他是農民,低人一等"。而自視低的人會有自卑感,他們會為了改變自己的地位而想辦法從事"高尚"的工作,"如果我做了那種工作,我就有地位,權力也就大了,我就成功了,我就生活得快樂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美國總統也常常焦頭爛額,生活不快樂。億萬富翁們也不快樂。這不是問題的答案。

  每個人需求不同。當老板的,他們害怕拿不到訂單,簽不上合同,沒有生意做,就會虧本。人們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表達恐懼有不同的方法。這個世界應該是平衡的,如果需求過多,供給就可能少,那就需要提高價錢以降低需求。我們要在個體的不同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現在有太多人想在計算機專業方面找飯吃,想以農業為生的就很少。所以從事農業生產可能有一天就會變得有價值。我們需要平衡需求和欲望,否則永遠得不到滿足。

  離開痛苦的工作

  面對讓人痛苦的工作,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人覺得:"你工作不開心,在這種環境中不快樂,是因為你的業造成的。即使你離開了這份工作,下一份也同樣會不開心,因為你的業還沒消。"另一種人則覺得:"這種痛苦的工作不是正確的生活,我一定要選擇離開這種工作環境。"

  變得有智慧

  前段提到的佛教中的"業"是哪裏來的?它是什么?它就是你無法控制自己的現狀。總體上說,世人都不能完全控制自己,因為我們還沒有獲得解脫。我們還要受環境的困擾。但是我們可以一步步地向高處走,逐漸獲得智慧。這不可能"一蹴而成",需要時間。你有一天可以和那些愛找麻煩的人平和相處,但絕不是今天。今天你還會受這些人影響,被他們弄得心煩意亂,暈頭暈腦,無法自已。你需要有人在周圍支持你,你需要空間使自己平定下來獲得自愈。人的心就像一池汙水,如果沒人攪和,汙泥會沉澱,水就會變清。所以說,如果你一下就被激怒,你心中的池水就被攪動了,汙泥就泛起來了。在一種好的環境下,怒氣才會消失,就像是天空中的月亮,被烏雲遮蔽,只有烏雲散去,月亮才會顯露出來。我們的心就是如此。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安靜下來,找個地方靜思,有些人會去廟裏,有些人會去教堂。我們用這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心,保持心的清醒。

  找個好的工作環境

  當我們被各種事情包圍著的時候,就要盡量減少再為自己增加負荷。我們要安定下來,讓思緒得到停頓。在生活中,我們與外界建立的關系,大多數應該是平和快樂的,我們需要生存在一個較好的環境中,周圍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支持、關心我們。另外的百分之二十會常常提醒我們,讓我們記得:"噢,我的自我意識還是太多。我應該放下自我。"所以說,這百分之二十的人的角色就是不斷警告我們,"煩"我們,讓我們不斷地去完善自己。但是,我們必須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支持我們。別把自己推進太過艱難的境地中,而需要不斷向前走。如果我們婚姻美滿,會就得到另一半的保護。在工作中,也會有相處融洽的同事。還會有別的生活圈子,比如有相同信仰的朋友,一起做義工的朋友。我們和這些不同類型的人做朋友,大家一起活動,也相互照顧保護。但有一些小群體,我們根本躲不開,常常被迫要和他們打交道。

  偶爾,我們做事時,就會碰上這種情況,我們沒有選擇。如果我和一大批同事都相處很好,只和一個人關系很僵,這倒也沒什么。如果90%的同事都很難對付,我就得想辦法離開這個環境。如果你還待下去,你就會陷在這裏,而且可能會越來越深,難以自拔。所以你要放自己一馬,讓自己得到解脫。你需要自我調解一下:"我以後再來做這件事,等我能力更強的時候再回頭來做。有一天這些人會支持我的,但現在不會。我要不行了,我沒法再這么下去了。所以,我要想辦法換一種方式繼續向前走。"要給自己時間和經驗,讓自己更成熟、更智慧,等有了應付這種情況的能力時,再回來重新面對這些麻煩事、麻煩人。有些偉人成功地經曆過常人難以忍受的苦,但不能看到他們行,就認為我們也行。我們真的不行,我們經曆的風雨還太少,我們的能力還遠未達到他們的水准。所以,我們要按自己的節奏、計劃來做事,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得到他人的幫助與支持,成熟起來。

  你的看法,他人的看法

  在工作環境中,我們要忍受痛苦的折磨,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別人。我們會說:"工作得這么做。"但是這僅僅是我們個人的看法,是從我們個人的觀點來看問題,依據我們個人的能力做出判斷。有時我們招了新人,高估了他們的能力,他們的工作水准達不到我們的預期。情況也可能正相反,我們覺得這人不行,做不好,但他卻做得非常好。因為我們沒能正確地認知一個人,所以事情就可能會有些亂。所以,我們在和他人一起工作時,要先明白我們並不能百分百地了解別人是什么人,他們需要什么。所以,如果你是一個生意人,你往往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我要做這個,我要生產這種產品"。因為你並不一定了解他人的需要,所以你生產的產品並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你要換一下角度,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發現"他人"需要什么,而不是"你"需要什么。你可能在這個領域很在行,但這也同樣需要你了解別人,也就是你的顧客的需求。跳出自我看問題,因為我們都很自私,往往只關注自己的需求。

  一個攝影師的困惑

  我在這兒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在工作中面對問題,並讓自己成熟起來。一個攝影師曾跟我講過以下的故事:

  "我雇了十個人,在工作中,我總是讓大家都有發言權,表達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希望他們在這種開放式的環境中發展自己。但是,我還是發現這個社會太過於引誘人們產生欲望。在商店裏,我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東西,但是每一個廣告都做得非常吸引人,讓我們覺得沒它就生活不下去。雖然我們都自認受過良好的教育,很理智,但還是抵擋不住誘惑,覺得該買輛新車了,該買幾件新衣服了。而那些本來就資產不多、機會不多的人就更會誤入這個圈套。

  "我們的工作是廣告攝影,有些時候我們的商品並不怎么樣,屬於低檔貨,不值錢。但是廠家允許顧客分期付款,這樣一來,那些買不起的人也覺得有能力支付這件商品,可以馬上搬回家享用。顧客可能以為家裏添了一個大件,但其實卻成了自己欲望的奴隸。他要每月從不多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來分期付款,為一個不值錢的東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

  "我們做廣告攝影的,任務就是把不怎么樣的商品,拍得如花似玉。你翻開報紙,看到廣告頁,覺得廣告推介的產品樣樣都那么可愛誘人。如果我們拍得不好看,廠家是不會付我們工錢的。他會說:這東西讓你拍得像是垃圾。事實上它就是垃圾。但是我們卻把它拍得美輪美奐,讓你覺得買回家很值得。我對此感到很困惑,因為一方面覺得公司很好……我們對員工很好,讓他們公費外出度假,或者送他們接受培訓;可另一方面,我又覺著我們公司在拍產品廣告時,言過其實,淨玩虛的。這怎么辦呢?而且有問題的還不僅僅是我們這些攝影師,那些生產商、銷售商,以及銀行提供分期付款的,大家一起合夥在做這件事,屬於一條繩上的螞蚱。"

  這個攝影師面臨的是什么問題呢?這和說假話有關。我們的教育有問題,在學校裏,老師教會我們偽裝自己,"把我不好的一面藏起來,別讓別人看到。我要討好人,讓別人覺著我很和善、很誠實、很禮貌。別把真心話告訴別人,而要聽別人說。"你小時候在家裏,父母曾跟你說過類似的話:"聽著,按我說的做。別和我爭,你還小,什么都不懂。"等進了學校,老師同學又教會你掩藏,不要說真心話。我們慢慢地習慣了掩藏,習慣了說假話,習慣了騙人,最後我們也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了。

  我們習慣了虛情假意,認為這才是正確的為人處事之道。一旦有一天,我們站出來想揭開問題的真相,我們就成了"另類":別人會生我們氣,排斥我們,孤立我們。人們會覺得我們太直率,太老實,太沒有城府。我們說出了內心的真話,讓別人看到了我們的真實想法,暴露了自己的本性。但是因為習慣勢力讓我們相信真正的成功是被人需要、被人崇拜,世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占有,所以我們壓抑自己的誠實的本性,以被大多數人接受。

  工作中的業力

  有一些信佛的人這么想:"如果我生病了,那是因為我的業引起的。如果我失業了,說明我有業力要消。"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讓我們從佛學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業力的產生,是因為你在工作中得不到快樂,沒有控制自己而做出了錯誤的事,這才是業。如果你病了,你可以承受這個病,或者你很窮,但是你可以應付這種窮日子,這就不是業力。這僅僅是事情的自然發生,不是什么業,就像是天可以今天下雨,明天就會出太陽一樣。不管是刮風下雨還是陽光燦爛,都是自然的天象。不管你是聰明還是笨拙,美貌還是醜陋,都一樣。但是如果你自視美貌而高傲自負,就會影響你為人處事的方法,這是業力。如果你雖然有錢,卻是個吝嗇鬼,你的行為會因此受到影響,這是業力。人們往往不明白。進了學校、教堂學習,卻不明白那裏教了什么。其實所教的即是:你不能因為生活好、有運氣就沾沾自喜、揚揚得意……過好生活和過窮日子僅僅是人生的一種體驗而已。

  有人就業力的說法,問我一些關於自殺的問題。自殺不單單是跳樓、上吊,自殺有很多種,情緒低落也是自殺。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沒人需要你,也是自殺。有許多種方法表明一個人想結束生命:對人施加暴力是自殺,酗酒吸煙都是自殺,由於人們意識不到這點,而給它們不同的說法而已。

  人們覺得有錢比內心安詳重要,但是內心感覺安詳,就像擁有豐富的財富一樣。你覺得能夠自我控制,而且內心無比豐富,就像錢包很鼓一樣。你是一個藝術家,生活很好,但錢不多。人們誤以為財富只是指有錢,所以因為你錢少,他們就認為你不富。但是不要為了錢而誤入歧途,以不正當的手法獲得金錢,否則你會很難讓自己修複過來。

  最好的修為

  人生最好的修為是修你自己,為人誠實,不欺騙人。如果有人逼你說假話,去傷害別人,要表示拒絕,或者離開這種環境。在別的地方會有誠實友善的人接受你,歡迎你。別想著說"我必須在這兒待著"。就像是一家酒吧,大家都愛去,那裏就會擁擠不堪,這不是酒吧老板的問題,是大家自己造成的,是他們自己選擇去這家酒吧的,是他們自己選擇了去喝酒。同樣的道理,你在單位裏,老板欺負你,同事欺負你,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他們在欺負你,其實呢,不是這么回事。如果你不給他們機會欺負你,他們也就成不了魔鬼。不要因為誠實而讓客戶欺負你,你可以找其他的客戶。可能生意上一時會差點,但對你個人完善有利。廣告不一定非要虛假才能吸引人,攝影不一定非要虛假才能招攬客戶。真實才最可信,生意不一定要靠蒙人才能賺到錢。

  在工作中守護自己的心靈城池

  在工作中,你可能會碰到一兩個愛找麻煩的人。如果得不到老板的喜歡和信任,我們該怎么和老板相處呢?實事上,我們怎么能和一個不正直的將軍為伍呢?所以,在選擇工作時,要選擇一個既能獲得豐厚的薪水又能讓自己保持誠實的本性並從工作中得到滿足的工作,不要等到發工資或者發獎金、提級時才有一絲滿足感。如果你不渴望逃避,就不會等休假等得那么辛苦。如果你每天都盼望上班,那就說明你和同事的關系相處得非常好。如果你只有在休假時才有放松感,那說明你工作得不開心。如果你接觸的人可以讓你內心感到平和安詳,允許你按自己的節奏做事,你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如此美麗。如果周圍的情況恰恰相反,這就是個悲慘世界。如果你沒有一個好的家庭、一群好朋友和同事,那就太受罪了。

  和不誠實的人相處

  我們怎么樣才能在堅持自己原則的情況下去和不誠實的人打交道呢?我們怎么樣去和那些要求我們說謊騙人的客戶做生意呢?如果一個客戶本身就沒有同情心,你就無法對這個客戶有同情心,他不會正確地理解你的同情心,他不是你,也不明白你。所以你要好好想想你說的話和表達的思想,說出你想要說的話。和他談話時,放松自己。不管他們有什么反應,你都無法控制。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讓客戶明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角度看同樣的問題,我們就可以感到內心安適。這點也很難做到,可能你做得不好,但這也是正常的。

  為幫助別人而傷害自己?

  我們努力在事業上獲得成功,其中可能會有一個原因使我們有這種意識:"我雇著十個人呢,所以我的生意是他們維持生活的保障。"但是,如果做生意時你傷害了自己的良心,那么你做的生意也就幫助不到你的手下們。換言之,如果你內心平衡,這個世界也就是平衡的。如果你內心平衡,你就自然會有一股正面的力量鼓勵你。所以你在做任何事情時,出發點都根本不應該是為了表現你的慈悲,表現你對這個世界做出什么貢獻。如果你有錢,不一定要拿出來捐給誰。如果你按時付賬單、讓別人和你做生意時賺到錢,這就是你在做善事、在捐助、在奉獻了。如果在你思想中總想著別人的利益,你的生意一定會做得好。

  有人這么想:"我生意要做大,多掙錢來養孩子。我生意做得更大,我就會有錢做慈善工作。我事業要蒸蒸日上,我的手下們也就可以多掙錢。"這樣一來,你給自己的壓力就太大了。幫助人有很多種方法,你不用想"我要為了別人的利益做出自我犧牲"。如果我們有這種想法,就是真正在害自己。我們當然要讓別人賺錢,但是我們要和別人公平交換。一個園丁月薪要給多少錢?一個計算機程序員應該掙多少?沒有一個標准答案。需求多,供給就多。如果一個人生產的產品和服務市場需求很大,他可能就把自己定價在"一萬塊"。因為我需要,我就可以下訂單,雙方滿意。世界上好東西多了,它們的定價也就較高。為什么不呢?這是對的,多掙錢過好日子不是什么壞事。只是不要把偽劣產品當優質產品賣,不要用欺騙的手段賺錢。

  生意和藝術

  攝影師是藝術家。我們要支持藝術家,因為他們把我們的文化流傳給下一代。我們在經濟上要支持那些心靈美好、德行高尚的藝術家,讓他們過好日子。對他們來說,時間很寶貴,他們需要時間更多地創作,美化我們的世界,美化我們的生活和心靈。所以,我認為生活過得好很重要,我們應該事業成功,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在工作的過程中感到心裏踏實。

  不同的標准,不同的價碼

  我們對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標准。甚至對同樣的東西,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標准。如果你看到一幅繪畫精品,你願意付一萬塊錢買回家,但是作者開出的價錢只有一千塊。因為我看到這個畫家的水准,希望他創作更多的好作品,所以我願意多付錢支持他,也覺得超值。如果我和朋友去咖啡館,服務員服務很周到,我就願意多給她小費,讓大家感到為人慷慨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我想成為別人的榜樣,讓他們知道能給別人帶來快樂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別人高興了,你也會感到幸福。如果你來我這兒工作,我問你要多少錢,你說"我需要一萬塊"。下一次,你也許只要一千塊,因為你覺得不需要一萬塊那么多,並非每個人都需要一萬塊,有些人不愁錢用,他們只想多奉獻,多為別人做事情。但是有些人因為要養家糊口、為小孩子未來的教育儲蓄,就需要錢。每個人情況不同,所以要求的標准就不同。

  不同的薪水

  有時候我們覺得工作做得很多,但得到的薪水太少,心裏感到憤憤不平。碰上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怎么樣才能多掙錢呢?

  這的確是個難題。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公平與正義。永遠不要問"為什么",永遠不要想得到每一個問題的理由和答案。世界上有太多的條件在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大家都想多掙錢,那么掙到多少才算夠呢?可悲的是,如果我們是為錢而工作的話,那就永遠不會有夠的時候。最好的哲學是"存錢就是掙錢"。如果你能從每個月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存起來,你就開始多掙錢了。

  如果你對收入不滿意,你就該想想是不是有人可以代替你做這份工作,你是不是應該換換工作。但是,你在哪兒能找到能掙更多錢的工作呢?如果找得到,那為什么不去呢?做生意的基礎是供求平衡。如果你具特別的能力,你就可以多要錢。但是如果你和別人水平差不多,人家當然就可以少付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多要錢,就是自尋煩惱。這是做人的一個悲劇。

  我們生活在對未來的恐懼中。我們因為對未來缺乏信心,所以要多存錢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多存錢也會讓你心境不好,因為你可能總是在想:"明天我可能會碰到麻煩,明年的情況可能更糟。"因為我們有貪欲,所以我們就會不停地有需求,我們的貪欲也永遠不會得到滿足。

  當老板的,如果讓員工自己提出工資要求,他都會多要。人類對財富的爭奪戰是永遠不會停息的。老板們也有他們的擔憂,生意上要冒風險,還很可能會欠債。不過,我們要切記,一個人不會一輩子有錢,也不會一輩子沒錢。財富是在變化的。讓我們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美國學生,他的全部家當是五千美元和兩只皮箱。二十年後,他結了婚,有兩個女兒,有工作,有房子,有車,有學位,同時還欠著銀行二十萬的貸款。和二十年前相比,他是富了還是窮了呢?現在他有銀行戶頭、家庭責任和婚姻承諾,而二十年前,這些東西他統統沒有。所以我們要理解財富是不斷變化的,既可以來,也可以去,只有保持心的自由,我們才會有安全感。

  團 隊

  在工作中,我和別人結成團隊一起成長。我們需要有這種認識:"這公司是我們大家的,不是我個人的;我們的產品是大家的,不是我個人的。"我們是公司的一分子,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公司就生存不下去。如果你做的是自己的生意,你可能感覺員工不理解你,幹活不如你賣力。那是當然的,因為他們不是老板。大家有不同的責任,不同的工作內容。但是只有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取得工作成果。這裏,你不是最重要的,他們也不是最渺小的。公司的目標,不是你的目標,是大家的目標,大家齊心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標。你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因為你更有智慧,權力也更大。手下的員工,可能很懶,可能很自私,也可能會很成熟,都不一定。每個人心智不同,才能迥異。但不要誤認為是你在管理他們,控制他們的工作表現。他們只是在按自己的能力做工而已。

  你得這么想:讓每一個員工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大家共同承擔責任。一旦他們出了問題,你要解決問題,別回避。作為老板,你要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員工需要你的時候伸出手來幫助他們。如果沒問題,那要經理幹什么?所以你要允許失敗,不要一味地只知道懲罰、責難,你要想辦法解決問題。對於員工來說,經理就像 "肩膀",可以讓員工在需要的時候依靠。你是工作中的服務生,隨時為員工提供服務,做到了這點,你就成功了。如果沒有員工,你也就當不了經理,是員工們讓你當上了經理。

  從員工的角度看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經理、做老板的。做普通員工,我們很容易在心裏產生妒忌。憑什么升不了職?為什么不給我發獎金?為什么我就得去做這些煩人的工作?由此,我們就會不好好地工作。我們會偷懶,會逃避責任,會做不稱職的工作。在工作中,我們會碰到賞識我們的人,也會遇上為難我們的人。不管是做什么,我們都要保持內心的平衡。有些同事支持你,有些同事不支持你。接受那些欺負你的同事,沒人會告訴你該怎么逃開這種同事關系。如果你在工作中有人支持,你就會將自己不好的一面隱藏起來,全心投入工作。在工作中,你會不斷碰到一個個難對付的人,難應付的工作,所以你要隨時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調整自己。

  在工作中怎么交朋友?

  如果你為人謙卑,你會發現同事的優點,"這個人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如果你願意向別人請教,尊重同事,他們就會和你交往,成為你的朋友。如果你缺乏開放和謙卑的品格,你就做不到這點。開放的態度,使你願意去幫助別人,也就會和同事搞好關系。

  和工作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一起工作的同事人都很好,但是我們做的工作卻不怎么樣,沒有什么成就感。和同事相處時,我們很快樂,但工作本身卻讓我們感到乏味失落。我們應該另做打算,換個工作,否則你會慢慢感到不開心。生活比工作重要。在工作中,你和外界建立聯系,但是如果最終你都生活在對工作的不滿中,你的未來又怎么會好呢?你換了工作,可能住的房子會換間小一點的,擁有的物質財富可能也會減少。但是如果你不改變,你就得不到快樂。

  老板要求太多

  有些人覺得,老板付的工錢不多,工作要求卻不少,所以感到很生氣。怎么辦?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斷覺得"被迫做這么多事",那說明你還沒學會放下你不斷完成的工作,所以總覺得要做的工作是種額外的負擔。對待每項工作,你應該不斷提醒自己:"做吧,做完了,就不想它了。"這樣的話,你會覺著有精力去做新的工作。對那些老板要求太多的人,尤其應該這樣想。另外,你在工作中覺得累,還有一個原因:你不喜歡這個工作,從中得不到樂趣。古埃及時,沒有機械幫助,人們造出了金字塔。現在,我們有了各種機械設備,我們卻感到疲憊。為什么?不是因為工作耗費我們太多體力,而是因為我們的心太過繁雜。我們因為焦慮過度而浪費了很多體力。

  如果你工作不開心,有可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你不停地在比較,在妒忌,在爭執。你感到身心疲憊。如果你喜歡所做的工作,你就不會覺著煩。一天工作下來,你還會覺得像一天剛開始一樣有勁。如果工作中,你有負面情緒,你就會覺得累。一項工作做完了,接著做什么呢?用快樂的心情,去多做一些工作。從工作中發現快樂,讓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

  當然,如果你老板讓你過分地加班加點工作,周末不休息,還不多付工錢,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但是,總體上來說,工作中的傷害和不開心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如果有人向你提出非分的工作要求,那就試著和他講理,讓老板知道你的底線。有時候,這種不快感並非來自老板,反而是來自你自己。學會控制自己,了解"為什么會被一個工作要求搞得這么煩",這個"噪音"來自你的內心世界,你沒有將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所以感到煩悶。把你的想法告訴老板,別為一句話憋悶多年。只有心理不平衡的人才會輕易受別人的影響。在和別人的交往中你可能不高興,但是如果你有穩定的心理素質,你就可以將這種不悅釋放出來。你的老板可能會比較差勁,但是你和整個公司、供貨商和客戶的關系很好,他們會給你力量及勇氣去和老板(也可能是你的"自我")相處。每一天,你都要和不同的事物打交道,你會接觸樹木花草,飛鳥天空,所以不必為一個不愉快而終日煩惱。保持內心的平靜,關注在眼前的事情上,放下過去的事情。

  工作及其他關系

  我喜歡我的工作,但是它占去了我的所有生活,我沒有別的生活情趣,和其他人的關系都斷了。我該怎么辦呢?

  任何工作都是要與人打交道的。如果你不能和人打交道,那就是你不對了。在工作中,如果周圍的人都可以不斷激勵你,這個工作就值得珍惜。這也意味著,你應該去幫助那些需要你的人。比如說,你是個園藝工人,或者是清潔工,或者是做香水的,或者是賣菜的,或者是政府公務員……不管是做什么,你所服務的不單單是你的頂頭上司、你的老板。你和所有人都有關系,而且這種關系應該越來越多,而不能把自己弄得那么孤單。

  有些人用工作來逃避關系。他們只看到 "自己",看不到"更多的人"。如果你思想狹隘,你就只看到工作本身。其實,你周圍有很多人和你有關聯,他們都在支持你幫助你。你孤單一人是無法生存的,工作也不是靠你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你和很多人融為一體,你僅僅是一個共同體中的一分子。

  什么是"融為一體"?

  如果我們靜下來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的身體、我們的細胞是靠外界元素形成的。我們呼吸空氣、吃飯,然後我們消化這些東西,讓這些"非我"的東西成為"我"的一部分。同樣,我們去感受別人的情緒、痛苦、快樂,讓這些情感成為我們內心的一部分。我們和別人分享我們的思想、希望、時間,我們也成為他們的一部分。我們和別人相互融合在一起,這就是"融為一體"和成為"共同體中的一分子"。我們越是明白我們是一個大的共同體中的一分子,我們就不會感到孤獨,我們就越是會體驗到快樂。由此,我們也會更關注我們的言行,學會"三思而後行",不會傷害別人。這種好的生活方式——注意我們與別人的關系,意識到我們與別人的一體—— 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安詳和快樂。

第四章

  愛一個人

  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和研究一下我們的生活伴侶。從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有好有壞)。這種方法有時會讓我們感到不高興,但是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看到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會改變看人的方法,並且會發現我們愛的人也在變化。

  我們都想擺脫痛苦和磨難。作為人,我們不斷努力探尋人生的真諦。但是我們怎能解脫自己達到一種安詳平靜的境界呢?通過愛。我們從愛父母、兄弟、姐妹開始,然後愛我們的丈夫或者妻子以及孩子。不論是哪一種愛,都可以幫我們獲得釋放。我們一再感到孤單,愛讓我們發現自己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這是邁向智慧的重要一步。

  開始建立一種關系

  我們如何做好准備,迎接未來的婚姻家庭生活呢?

  這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我們在原生家庭和朋友中生活了二十年左右,為我們與外界建立關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長大後,我們掌握了技巧,知道如何與各種人打交道。進入擇偶的年紀時,我們就已經懂得什么人對我們是重要的,什么樣的伴侶可以給我們平靜和幸福。

  愛的榜樣

  愛人並非易事。我們原生家庭可能因為不健全或不幸福而教給我們不健康的與人相處之道。童年時和兄弟姐妹關系不好,甚至和父母的關系也很緊張,長大後就會不想和他們來往。這種經曆會在往後談戀愛時帶來一些負面的心理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原生家庭也可能使一個人特別依賴家庭,也就是所謂的"戀家"。我們心裏太關注自己家的人和事,而把別人排斥在外。如果和出生的家庭關系太近,就無法再容納別的人,那么就離不開自己的父母,只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不想讓別人走進自己的生活。這樣,愛會變成恐懼、懷疑或者妒忌。這種狀態使人無法尋找到個人生活的伴侶。

  渴望被人愛

  長大成人,我們會有欲望想和別人建立戀愛關系。如果小時候在家裏生活不幸福,就會想: "這一次,我要好好做這件事,不出差錯,做出正確的選擇。"或許還會說:"我要找到一個我愛的人,我要對她負責。我要找到理想的生活伴侶,我們不會發生爭執,生活很和諧。"甚至還會有這樣的期盼:"我在這個家庭太多年了,我長大了,該有自己的小家庭,開始自己的新生活了。我要找到愛我的人。"

  作為成年人,我們會苦苦尋找一個值得我們愛的人然後與他終生相守。不幸的是,我們往往尋找的不是我們愛的人,而是愛我們的人。我們問自己:"他愛我有多少?"有些人雖然不承認這點,但是每個人愛別人的同時都想得到愛的回應,也就是被人愛。我們會想:"我愛你,你當然也就得愛我了。"我們開始約會,夢想著戀愛中的他就是"夢中情人"。如果不是,我們會照著原本的目標改變他。我們在考慮婚姻關系時,是從個人的觀點和角度來看的,看自己如何能從中受益。這不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附帶的條件太多,這種愛不會讓我們幸福。

  這是種矛盾。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渴望獨立,和父母分開住。他們認為成年就意味著自立,和其他人分開,過自己的生活。但是,真正的自立卻是通過明白我們和其他人不可分割才得以實現的。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學會理解憎恨的人,這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標之一。

  恐懼與依戀

  我們都知道戀愛是如此的羅曼蒂克。開始戀愛時,我們會發覺有太多的東西讓自己和所愛的人一同分享。兩人在一起時快樂無限,有說不完的話,對戀愛之外的事都不關心。你們想終生相守,所以決定結婚。但是,同時你會感到恐懼,因為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生的承諾,怕有什么閃失。"我很愛他,所以我要和他一輩子在一起,愛他一輩子。"因為怕失去,所以兩個人會更加的相互依戀。

  求同還是存異?

  我們剛開始和一個人建立穩定的性愛關系時,往往會忽視兩人因家庭背景、生長環境不同而產生的不同文化價值觀。我們看問題,觀點也不盡相同,所以心愛的人的行為也自然和自己期望的不太一樣,有時甚至像一個陌生人一般。我們不能按自己的想象改變所愛的人。這會讓人很費心,也會感覺擔憂害怕。

  如果有這種恐懼感該怎么辦呢?我們突然感到彼此的愛有所消退,對方有自己的意志、獨立性,和我們的想法不同,該怎么辦呢?我們會試著管住他、控制他,因為我們管不了父母、兄弟姐妹,也就只能管得住生活的伴侶。我們往往會這樣想:"我是成年人,很聰明,我清楚我需要什么。我有能力過自己的生活,做我想做的事,我有決定權。"我們忘記了,我們只對自己的事有決定權,也只對自己負責。如果我們覺得對別人的事有決定權,對別人的事也負有責任,往往要接受深刻的教訓。

  我們的生活伴侶就是我

  因為我們沒有仔細去聆聽和觀察自己的生活伴侶,所以他們有時在我們面前出現時,像是陌生人。他們不應該是陌生人,而應該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因為他們是我們選擇的。俗話說,物以類聚,我們正是因為和他們有相互類似之處才會相互吸引、相愛。我們在選擇愛人時,其實是在挑選"自己",我們的生活伴侶就像我們的投影一樣。

  有一個故事說一間公司要從南非的約翰內斯堡搬到開普頓。有一位職員問公司裏一位反應機靈的人:"開普頓的人怎么樣?"這個人反問:"那你覺得約翰內斯堡人怎么樣?"那位職員回答:"工作努力、說話直率、為人友善。""那開普頓人也一樣。"這個很機靈的人說。

  另一個人也想知道開普頓人怎么樣。這個機靈的人仍是反問他,約翰內斯堡人怎么樣。那個人說:"粗魯、貪婪。"這個機靈的人就說:"開普頓人也一樣。"

  這是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在世界許多地方有不同的版本,你可能也曾聽過。這個故事其實是告訴我們,我們看周圍人,事實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子。我們在挑選伴侶時,挑選的是我們自己。

  同樣的道理,我們在挑選生活伴侶時,看上的品質,其實就是我們所擁有的品質,只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一點罷了。人們經常會問:"我找生活伴侶時,怎么才知道他好不好呢?"事實上,對方會和我們一樣好或者壞,我們選擇的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背負著沉重的負擔艱難跋涉二十年,我們選擇的人可能也會是受痛苦折磨的人。我們和父母也會有相似之處,因為我們繼承了他們的基因。我們的生活伴侶是自己的鏡中人。如果一個人心裏烏雲密布,滿腦子的欲望、貪婪、憎恨,他也就會選一個有相同品性的人。他們會相互適應。

  了解我們自己的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和研究一下我們的生活伴侶。從中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影子(有好有壞)。這種方法有時會讓我們感到不高興,但是通過這種方法,就可以看到自己,從而改變自己。改變了自己,也就會改變看人的方法,並且會發現我們愛的人也在變化。

  分享自我,相互學習

  大多數時候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我們困惑、茫然,不知道自己是誰,要做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能認識人、了解人呢?我們會用自己的錯誤想法去看生活伴侶,對他們抱有很高的期望。"如果他這樣,如果她不這樣,我就會很開心。"然而,即使對方按自己的意思做了,我們也不一定開心,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由此,我們的關系就慢慢冷淡,不易溝通,開始感到孤獨寂寞。雖然很想改善兩人之間的關系,但會盡量回避談這件事,將悲傷掩藏起來,不讓對方看到。

  抱著幻想結婚

  這份痛苦如何升華到一種相互的理解呢?首先我們要放棄改變對方的想法。當然,我們可以想他所想,為他分憂解難,但是說到底,他是他,你是你,他有自己的使命,你不能替他完成。雖然我覺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較好、生活態度也較端正,但是我也不認為自己可以按個人的意志改變所愛的人。我們覺得:"他是個工作狂,但我可以改變他,我的愛會感動他。" 或者我們還會覺得:"他這人貪財、無聊,但是我可以改變他。"這就是我們抱的幻想,然後抱著這些幻想結婚,希望有朝一日所愛的人會被我們改變。

  這種念頭常常讓人失去理智,而結果往往令人感到憤懣、受騙或者覺得對方背叛了自己。事實上,沒有背叛者,是錯覺把我們推到了這一步。我們不了解別人,只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一旦發現事情和原有的想法有出入,就覺得天塌下來了。我們爭吵,甚至會動起手來,但事情會變得更糟。期望不能代替事實,我們所愛的人只能是他們自己,無法成為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如果我們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在一個新的基礎上重新建立關系,了解到我們的生活伴侶是什么人,他們需要我們什么。

  我們需要別人來幫助我們成長、完善,因為他可以讓我們學會給予、學會去正確地愛人。通過我們愛的人,我們學會了如何和別人緊密相連,而不是相互疏遠,也正因為我們擁有了生活伴侶,我們才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了解自己

  我們的內心深處其實是明淨的,我們的意識深處,原本也是健康的。但是我們卻經常忽視內心深處的清淨,只會用膚淺的觀點指揮我們的行為。

  我們本心總想讓我們去理解世界,但是我們卻受由自負產生的妄想驅使而忽視了應有的完整人格。我們也許察覺不到這點,但是我們內在的良知卻常常把我們拉回來。一旦我們做了違背真心的事,就會提醒自己:"錯了,這和我的本意是相違背的,不對!"我們深深地認識到這點,會覺得傷心失落,因為我們感到了忿恨,我們造成了傷害,給別人帶來了痛苦。唯有放棄自負,我們內心才會感到舒適、輕松、和諧。我們是有完整人格的,但是自負把我們撕得四分五裂。我們一旦放下自負,就能聽到內心發出的呼喚,找回真我。

  什么是自負?

  簡單來說,自負就是和過去相關聯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它會讓我們覺得與眾不同,鶴立雞群,不能與別人為伍。自負會讓我們無法生活在當下,不論做什么總有個影子跟隨著,不斷地告訴別人:"我四十歲,我叫史密斯,我是個教授。"這就是自負。但是如果我們明白自己只是生活在當下,就根本不再需要什么標簽,什么身份,我們只是在這一刻活在這裏。每時每刻,不是"再生",而是 "新生"。這一刻活著,然後死了,下一刻,獲得了新生,而且不背負著過去的影子。如果背著過去的影子,我們就有自負,就不會是一個百分之百在這裏的人,也就是不完整的人。自負讓我們無法完全活在當下,總會被過去糾纏:和別人交往時,會有一些條件;對待朋友時,也有所謂的方式方法;對食物有偏好;和人交往挑三揀四。做什么事情都講條件,有過去,有今天,有未來,有家人,有陌生人,有所恨的人,也有所愛的人。我們按過去來判斷今天,可能我們都沒有意識到過去的很多觀念早已老掉牙了,但是因為自負,所以看不到事情新鮮的一面。

  我們有自負,但本心意識卻想讓我們擺脫舊的行為模式,讓我們放棄陳舊的觀念。所以,當自負讓我們偏離航道時,本心會讓我們自我反省、找到平衡。

  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只看表面現象:我是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一個南非人,一個英國人,一個當地土著。這就是他們區別人的標准。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內心有什么不同或相同,所以人們會因為不高興而去責難別人。"是你讓我生活得這么艱難。"或者是:"因為沒錢,所以我們生活得不快樂。"他們不明白現實,只是看重金錢,忘記了生活的宗旨是什么。

  對於金錢的占有欲會讓我們放棄其他一切東西。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只想著丈夫或是妻子,就會遠離別人,失去朋友,而體驗到一種失落,並會為此感到傷心。

  事實上,我們和別人交往、有聯系時,才會感覺快樂。我們越是和別人密不可分,就越是能感到快樂,因為我們的本心想和整個世界緊密相連。但是自負會讓我們疏遠別人,以前經曆過的被拒、失戀、受冷漠等痛苦,會讓我們覺得丈夫或者妻子就是我們的一切。可是,事實不是這么一回事。我們意識不到還有樹木、鮮花、朋友,以及美麗的落日可以欣賞,此外,或許還有可愛的孩子相伴。你覺著你和這些人、物都沒關系了,你感到恐懼,但卻無法擺脫。你誤以為這種恐懼是害怕失去丈夫或者妻子,事實上卻又不是。這是因為你認為丈夫或者妻子是你唯一愛、和你有關的人,你和兄弟姐妹沒關系。這種痛苦其實是你本心發出的一個信號,向你發出警告。你把自己和別人緊密地維系在一起時,不論是愛,還是恨,你都會感到傷心。你的真正內心在提醒你不要忽視周圍存在的愛。

  我們怎么才能穿過鋪滿人生外在條件與附屬物的"荊棘"路,走向我們真正的內心?實事上,正是這些附屬物會幫我們超越。我們和婚姻伴侶或者生活伴侶的關系可以幫助我們解脫自我。

  從依附走向自由

  我們生活中會有許多依附關系。我們可以從依附關系中學習放下自私。比如說,你很愛你的妻子。因為你愛她,所以你會忘了自己需要什么,而總想著她需要什么,想方設法去滿足她。正因為你對妻子的這種依附關系,也就是對她的愛,需要,想取悅她,要緊緊抓住她,所以你就很容易放下自己的私心——"這是我的茶、我的床、我的房子、我的錢、我的個人愛好"。相反,你會問她:"你想要什么?你想吃什么?你想去哪兒玩?"在你努力取悅你愛的人的時候,就學會了無私,無私可以帶來和平、安寧和智慧。

  因為人們往往是從個人自私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我們要改變這種觀點,以找到真正的快樂。我們必須將自私沖刷幹淨,通過關心和愛護另一個人,學會無私。這就是用愛讓我們從痛苦中得以解脫的方法。我們不應說:"聽我的,這是我的想法,這是我希望的,這是我的計劃。"我們應該說:"好的,你的選擇就是我的選擇。"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慢慢從自私的陰影中走出來。雖然看上去我們是出於自私的原因去愛戀、關心一個人,但是它可以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從一個利己主義者,變成一個利他主義者。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愛森林樹木、鮮花綠草,你愛大自然,你也愛兄弟姐妹,但是你需要一個人或一件事去激發這種愛,讓它表達出來,並將這種愛變成生活中的一種習慣,而這種習慣最終會帶你走向自由。

  我們什么時候才做好結婚的准備?

  我們要花費很多生命去學習,去准備,可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才能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做出人生重大的承諾。每個人所需要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很小孩子氣,而許多人在結婚時,其實並不成熟。但結婚了,他們就要為做出的承諾承擔責任,和對方一起努力讓婚姻美滿。也有些人卻需要花更長時間去做准備。僅僅是成年人和有工作,並不意味著你已經可以結婚、可以承擔起婚姻的重擔了。僅僅有工作、金錢、房子、汽車是不夠的,情況並非想象的那么簡單。

  然而,人們是否都需要等很多年才可以結婚安定下來呢?也不盡然。一個已經做好結婚准備的人就不需要等下去。如果你准備好了,你在想要做出婚姻的承諾時,會體驗到一種快樂。這就是說,對於那些不願意結婚的人,一定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准備好。只有准備好的人才渴望和另一個人結合,因為婚姻是那么的美滿幸福。准備好結婚的人是不會失去機會的。

  因性而吸引

  那么,那些還沒有准備好做出婚姻的承諾,卻因為受性刺激的驅使而結婚的人是怎么一回事呢?噢!性不是婚姻。性也不意味著傳宗接代。我們不說:"因為我有性生活,所以我就應該生孩子,就能成為一個好媽媽。"這種想法不對。讓我們坦白地面對性問題。你可能有過被性刺激驅使的體驗,那種感覺就像是煙癮發作,或者上了酒勁兒,或者是對一種食品產生了無以名狀的渴望。性就是一種欲望,有病的人、心靈扭曲的人需要大量的性刺激。如果你很健康,你並不一定需要很多的性刺激。性也是逃避問題的一種方法。但是長期沉溺於性,人的身體就得不到淨化,必然出問題,就像醉酒一樣。一個人喝醉的時候,他會覺得:"噢,什么都不是問題。"這是一種自我麻醉。你選擇用酒,或者性,或者毒品讓自己麻醉,逃避困難。可悲的是,問題仍然存在,你終究還是要面對它。

  當身體不通暢的時候,身體會進行一些自我調節,排出毒素。但是要做到這點,首先需要體力,體內需要有能量才能做到這點。如果人們不斷地尋求性刺激,那么體內就沒有足夠的能量去調節身體了。沒有愛的性刺激拖延了人們面對困難的時間,並沒有解決問題。沉溺於性的人,會因身體堵塞不通暢而痛苦,但又沒有精力去調節身體。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處於部分死亡狀態。如果沉溺於性,就沒有百分百活著。在這種半死亡狀態中,人們迷迷糊糊,感覺像很快樂。性就像毒品,麻醉你,讓你逃避。

  如果很健康地愛一個人,就很想和所愛的人生育下一代,那么性會是很美好的。如果想把愛傳導給另一個人,最好、最珍貴的性就是和相愛的人結合,孕育下一代。

  如果沒愛的性有害,禁欲好不好?

  禁欲很好,但是這種對性欲的禁止不能建立在強烈的對欲望的控制基礎上。如果想有性生活,卻強迫自己禁欲,這是不提倡的。正確的自然法則是以身體為重(參見第六章),讓身體自我調節。同時要提升精神層次,讓自己充滿智慧。有一天,當身體幹淨了,思想開放、心理平衡,就不再想要性刺激了。我們不用強迫自己,也沒有什么被約束感,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按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來就行。

  比如說,如果你想到"噢,我情緒低落,所以我要吃糖",沒問題,因為你情緒低落,你需要熱量和能力幫助你走出來。糖可能會放慢你身體調節的步伐,但這是暫時的,而且它可以讓你得到一定的休息。你可以對自己說:"等我身體好點了,它就會重新開始調節,身體會得到淨化。"性其實也可以扮演同樣的角色。"讓我享受一下性刺激,我就會感覺好些,然後我再去面對人生的難題。明天,我要面對生活,但現在,讓我先享受性刺激。"這是人們通常做的,性成了一種安慰,安撫。這樣做,沒問題。但是,你要明白這不是幸福的最終答案,這只是暫時的放松。有一天不再需要性刺激,你的身體和心理就平衡了。

  婚前性生活

  當你知道你是誰,當你心理很平衡,就有能力去支持和安慰其他人,也可以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了。我們不鼓勵先同居再結婚的做法。如果想和一個人建立關系僅僅是想有性生活,這就表明你還沒有成熟到能夠做出婚姻的承諾。雖然我們不可能是完人,但是我們如果想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婚姻,我們的心理應是平衡而且是能夠自我控制的。如果從開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那么結婚後就容易出問題,比如有婚外戀。

  在我們控制自己不做某事時,我們都會遇到挑戰。我們有多強的控制力呢?這有點像在一間酒吧開會。如果能控制自己不受酒的誘惑,就能在酒吧開好會。如果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我們就可以和一個美麗女子單獨在房間裏待著不出問題,因為你不會去引誘她或者騷擾她。如果你結婚前就很隨便地有了性生活,那么結婚後,你有可能做出同樣的事,最終導致家庭破裂。

  我們要找對人才結婚。如果你想濫交,那就不要想什么婚姻的事情,和別人一起找性刺激就行了,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在婚姻大事上,性生活是最次要的事。僅僅和一個人有性生活,你是無法真正愛上他的。

  對於夫妻來說,性生活是他們釋放身體不適的一種方法,就像是身體某一個地方很癢癢,必須撓一撓,也就是抓癢癢,才能感覺舒服點。所以你需要有一個深愛你的人,關心你,支持你,幫你釋放身體的不適。有人愛你為你做這些,這也是你表示愛一個人的方式。當然,你可以用很多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愛,並不單單指你和她(他)是夫妻,有性生活才是愛。你可以做很多關心她(他)的事表達你的愛。

  有人認為夫妻間也存在並不想要的性生活。是的,在夫妻之間有許多事情需要兩人相互理解溝通,包括一日三餐,包括生活方式等。如果吃了過多的垃圾食品,身體就不通。不通的人,就需要更多的性來排解。思想壓力過大也需要性來發泄。情緒低落的人也需要性來刺激。不論是思想還是身體,我們都需要保持平衡,我們應該找人傾訴,把心底話說出來,同時接受事實,獲得相互的支持。人的思想境界如果較高,對性的需求就會相對較低。但是如果夫妻之間存在問題,無法保持平衡,他們兩人就該好好交心,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我們會變,我們愛的人也會變

  有時候我們堅信所愛的人,他們曾經做出的承諾是海枯石爛永不會變,他們會一心一意對我們,深深地愛著我們。由於自覺被人深愛著,所以我們有時反而會不關心對方,忽視了對方。這其實是我們的不對,我們占了所愛的人的便宜。我們自以為他們會永遠愛我們,一輩子都不會變心。這是一個更大的錯誤。

  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在變。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周圍的人也在不斷地變。我們只要保持活力,就可以看到這些變化。我們需要提醒自己:"我的生活伴侶在發生變化,我肯定也在變化。我們應如何以不斷變化的狀態相互面對對方,一起生活呢?"我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可是我們都不問。我們是不是花心思去觀察過丈夫或妻子,我們是不是問過他(她):"你現在是誰?你現在最關心什么?你今天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我們都沒有問過。我們只是覺得:"反正結婚了,就這樣了!他總得是我老公,她反正是我老婆,一切正常。"我們曾經對他(她)很了解,就自然地認為現在仍對他(她)很了解。但是,一起生活了十年,你會發覺生活得有些不開心了,相互之間不太融洽了。

  我們都在不斷成長,可能越來越好,也可能越來越壞,總之我們都在不斷變化。如果一味地用過去的觀念看待今日的生活伴侶,我們就會感到無奈,甚至冒火。不要這樣對待我們的生活伴侶。

  成為陌生人

  如果在婚後發現對方是一個和自己沒有共同語言的人,該怎么辦?

  兩人無法溝通,就像陌生人,相互之間都不滿對方,夫妻關系出現痛苦失望。如果只知道對此生氣,這說明你不知道應該如何表達自己,說出心裏的想法。你不斷壓抑自己,直到有一天再也控制不住,終於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如果某一天早上醒來,你發覺"他怎么像個陌生人?一點都不是我過去認識的那個樣子",那說明你沒有在夫妻關系上做出努力。你應該慢慢地,一天一天地在夫妻關系上做出努力,要相互了解,要解決問題,不能偽裝,也別掩蓋自己的感情。不能認為"只能這樣了",所以就不向丈夫或妻子說出自己的看法,反而想著問題會自動慢慢消失。你想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一個幸福的伏筆,想著十年後會看到一場驚喜。十年過去,轟!火山爆發了。

  所以,我總是說,如果你每天都坦承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夫妻之間就不會發生戰爭。每一天,每一日,你們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談論關心的話題和事情,你們就不會有冷戰,就不會吵架、打架,或者分手。如果夫妻之間看不到對方的變化,也不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變化,最終當然會導致分手。我們忘記了自己每天都在變化,所以我們需要每天溝通,把對方從沉睡中喚醒,讓他知道:"我已經不是昨天你心中的我了。"

  婚外情

  遺憾的是,我們都未曾這么做過。我們慢慢相互疏遠,雖然兩人之間仍有需要,但是卻不能分享了。如果你和一個人結了婚,又和別的人保持性關系,你的夫妻關系就出了問題,因為幫你疏導身心痛苦、保持身心健康的應該是你的丈夫或者妻子。夫妻之間要相互滿足性欲和情感上的需要。在婚外情中,你要冒懷孕的風險,要為另一個可能出生的小生命負責。如果你和一個人有婚外情,思想會變得混亂,你會感覺恐懼、害怕、內疚,還可能生下孽子。

  如果你不能合法地和一個人在一起,你就得躲躲藏藏、遮遮掩掩。你會變得神經過敏,兩人約會時你還不敢用真名在飯店登記,或者只能躲在車上、暗處幽會。這種情況讓你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常常會處於焦躁不安中。而且一旦就有了這種行為,你往往會越陷越深,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時感覺不舒服,滿腦子都是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也會不斷琢磨是不是你家人發現了自己的不軌行為,所以和丈夫或妻子在一起時,會感到內疚羞愧,這也會使你采用更"精明"的手段,撒更多的謊。婚外情最終會導致家庭破裂,而一切真相,你家人可能並不完全知情,但你內心深處卻明白你做了些什么。

  有些社會,不忠不會引起什么心理壓力。但有些地方,這種壓力是很大的。但追根究底,外界壓力並非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自己要保守貞操,守衛自己的防線,否則你會因撒了那么大的謊而無地自容,悔恨一生。如果你背叛了丈夫或妻子,就會強迫偽裝自己,從而也無法從丈夫或妻子那裏得到正面的力量。雖然他(她)並不知道你的婚外戀,但是你和他(她)之間卻產生了隔閡,最後釀成家庭悲劇。

  即使不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婚外情,婚姻雙方中如果有一方在外面和別人保持性關系,也必然會導致夫妻分手,因為這個人根本不配擁有原來的這份婚姻。這種懲罰不是來自上帝或者佛,也不來自社會群體,它來自於這個人本身,來自於這個人自己的內心。一個人有了婚外情是很羞愧的事,一開始可能他還沒有這種感覺,也意識不到這點。慢慢地,他的內心會提醒他,讓他覺醒,讓他對自己所做的事有認知。如果因為婚外情而家庭破裂,不是家人離開了你,而是你離開了家。

  和一個背棄承諾的人生活

  讓我們假設你的生活伴侶背棄了婚姻的承諾對你不忠,你該怎么應對呢?不忠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是這種不忠會變成一種習慣,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我認為原諒一個人很簡單,但是這個被原諒的人可能會繼續錯下去,直到有一天所有人都無法再原諒他。決定原諒還是不原諒的不是這個人的丈夫或者妻子,而是他們自己,他們會整天受不忠行為的困擾,讓自己變得醜陋,並離開丈夫或妻子。如果我們不斷地重複做一件事,這種行為就會成為我們的一種習慣或特定動作,很難改掉,使我們無法和伴侶在一個軌道上運行了。

  那么是不是就該分手呢?要一個人改變習慣是很難的。雖然你努力想原諒他(她),但是他(她)卻可能再犯錯誤,最後兩人必然分道揚鑣。不忠的行為只是結果,其原因卻可能還不清楚是什么。如果你不能找出原因並加以修正,這種事情就會反複出現。有一天你會對自己說:"噢,五年啦,我受夠了!"你開始自己的生活,但是在以後的許多年你都弄不明白他(她)為什么會做出那些事情。不過,說到底,他(她)做什么,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生活,都會從各自的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不管我們多么努力,下多大功夫,都不行。

  艾滋病和性

  如果你和性生活不負責的人有關系,或者你本身就是個喜歡濫交的人,你就面臨很大的被感染危險。艾滋病是種傳染病,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怎么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身體營養不均衡,可能營養不良,也可能生理阻塞。我們吃太多的垃圾食品、油炸食品、冷凍食品,造成我們的免疫系統很弱。我們的內心也缺少愛的滋潤,所以就錯誤地覺得需要很多的性來刺激我們。所以有些人濫向人示愛,對待性行為沒有嚴肅的態度,濫交,最終感染上艾滋病毒。這些人身體不健康,心理不健全,造成他們在死亡線上掙紮。

  我們曾經提到,原生家庭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幸福有很大的影響。有些人還沒成熟,卻已有了孩子,他們只能一邊自己做孩子一邊做父母。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如果離婚,家庭的負擔就會落在一個人肩上。在單親家庭,孩子往往被忽視,很容易在精神上和情感上出問題。他們長大後,可能會對性有特別強烈的需求,對法律保護之外的性有很大的欲望,從而染上病,或沉淪或變得暴力,直至走向死亡。這是個怪圈。不要因為你到了一定的年齡就自認為是成年人了,不要認為你這時已可以結婚養育下一代了。培養下一代需要智慧,不要因為不成熟的性關系而生出了下一代,這樣我們是在毀壞這個世界,對人類造成傷害。

第五章

  和陌生人一起生活

  內心健康幸福的人更容易忽視自己的個人利益和需求,他們總是有精力去幫助別人。讓我們以比較超然的態度來看這件事,其實我們不是必須去幫助人,或者不幫助人,我們應該是看看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和精力去幫助人。

  當我們和別人建立各種人際關系時,會遇到一些既不是朋友、家人,也不是同事的人。這些人可能是一個個體,也可能是一個群體,但都和我們沒有任何關系。在我們認識他們、開始和他們接觸後,就自然地和他們建立了聯系。我們該如何應付這種突然而至的關系呢?他們有多重要呢?我們怎么才能了解這些陌生人並和他們建立聯系呢?通過我們和這些陌生人的交往,如果仔細觀察自己的言行,就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所以說,陌生人對我們來說是很有幫助的。

  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看見了陌生人的反應。我們如何對待那些需要我們幫助的陌生人?如果一個人的汽車在路上壞了,或者我們開車遇到一個想搭車的人,或者我們在一個大購物中心看到一個人暈倒了,我們會伸出援手嗎?再假設有人在買東西交錢時發現差幾塊錢,或者有人在交停車費時零錢不夠,或者有人向我們問時間、問路,我們又會怎么樣?我們如何對待其他在路上開車的人?我們會有禮貌,還是較粗魯?

  問了一大堆問題,我們往往會發現當真碰到了上面說的這些情況,我們會很自然地先想到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別人的利益和需求則是之後再考慮的。從我們的回應,可看出我們重不重情感,我們的頭腦明不明晰。內心健康幸福的人更容易忽視自己的個人利益和需求,他們總是有精力去幫助別人。讓我們以比較超然的態度來看這件事,其實我們不是必須去幫助人,或者不幫助人,我們應該是看看我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和精力去幫助人。所以我們檢驗的是我們自身,是進行自省,看出我們是什么、不是什么。是我們需要幫助還是別人需要幫助?如果是我們需要幫助,那么是自己有問題;如果不是我們需要,那么別人的問題就會在自己的幫助下解決掉。

  服務於我們的陌生人

  你和別人如何交流互動?你會怎么對待比你職位低的人?你能和那些為你提供服務的人成為朋友嗎?在商店的服務員、銀行的職員或者是餐廳裏端盤子人的眼裏,你是顧客,但是你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嗎?如果你對他們的服務提出表揚、尊重他們的價值、善待他們,就說明你心理很平衡,心態很正常。

  高高在上的陌生人

  有許多陌生人的權力在我們之上,掌管著我們的生殺大權。我們對這些人畢恭畢敬,並不表示我們的心態一定正常,因為我們也許是畏懼他手中的權力所以才表現了尊敬,遮掩了我們的真實心理。許多人對警察都特別客氣,對交警也唯唯諾諾,這大都是怕吃罰單。我們對這些人恭順,並不說明我們心態正常,反而可能是因為我們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某些好處。如果我們焦慮、有壓力,這表明我們不真誠;如果我們很害怕,我們就是在掩藏內心的不安全感。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看自己如何和陌生人相處,發現自己到底是什么人。如果不論別人接不接受,我們都可以泰然處之,這才說明我們心理平衡,心態很好。

  陌生人的注視

  人們在餐廳裏有些舉動是很有趣的。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餐廳走進一個人,正吃飯的人往往會抬頭看一眼。無知的人常常更關注別人的一舉一動,他們覺著別人很有趣,被吸引。他們會談論別人,分析人家。這種好奇來自他們對自己的無知。如果他們聰明智慧的話,他們會更關注自己——他們自己是誰,是做什么的,並時時把別人當成自己的一部分。所以,如果有人一直在談論別人,聽別人說什么,看別人做什么,對人家品頭論足,這都是他們本身心裏困惑所致。他們總是把自己和別人分開來看待,總覺著別人都是陌生人,與自己沒關系。如果我們發現我們也需要向外張望、評論他人,那么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我們內心不夠清明,有分別心。這是我們的損失。如果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並接受別人,讓他們成為我們的一分子,和我們屬於同一個更大的自我,我們就會更富足,更同體。

  電話交流

  我們和陌生人交往過程中,要面臨一些挑戰。有時,我們需要和陌生人打電話,用我們的聲音和對方交流。在這種時候,因為不了解對方,所以交流起來會有一定難度。比如,對方接電話的時候並不想說什么,或者剛好他們很累,所以有些懶洋洋的,或者碰上他們在氣頭上,特別沒耐心。我們在和陌生人通電話時,要格外小心,因為一不注意,對方可能就誤會了。對各種情況都要有心理准備。當然,最好是盡量避免打電話,言多必失,容易惹來麻煩。今天,人們都不太寫信了,總是拿起電話就打,可是也許對方正在開車,根本沒工夫理我們。我們一定要有耐心,理解對方的處境。

  電子交流

  和陌生人不面對面地打交道還有其他方式,比如互聯網、電子郵件等。我們該怎么回應身處網絡另一方的陌生人呢?

  我們應該牢記是我們創造了心中的世界,創造心中對人的印象。我們依靠想象,將世界和人類形象化。別忘了,在網線另一端的具體是個什么人,完全是我們自我想象出來的,和他本人可能根本不同。我們的智慧不夠,也沒有千裏眼,所以不能一眼看透人,看不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只能依靠想象來代替。所以,別太有好奇心,別太關注這些陌生人是些什么人,也別毫無根據地想入非非,憑空臆造,否則到頭來失望的是自己,還要為此付出代價。我們假裝明白、了解,實質上是被我們無知的心牽著鼻子走,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原來是大夢一場。醒來後的失望痛苦,讓我們覺著還不如一直夢下去。可這不踏實。

  回到社區中去

  我們一旦離開電腦,就可以返回到現實生活中的鄰裏社區中去,那兒有更多的陌生人在等我們。我們一走出家門,立即就會和各種人打交道。最能影響我們的是街頭那些乞丐。看到乞丐,我們怎么應付他們?由於社會和宗教的原因,我們會給乞丐施舍,並希望他們拿這些錢去買吃的,填飽肚子,然後去學習,找個工作,可以自食其力。我們在給乞丐錢的時候會跟他說,"拿錢去做點這個,或者做點那個",實質上我們的施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乞丐一定有他們當乞丐的理由,他們一方面需要我們的錢,一方面肯定也有別的需求或者原因。有些乞丐很有錢,但仍在當乞丐;有些乞丐真的很窮,但花起討來的錢,卻大手大腳。有些人用很少的錢就能生活,但乞丐卻往往管不住自己的錢,所以說,乞丐窮,是有原因的。別以為從錢包裏拿出五毛、三塊,或者三十塊,甚至三百塊就能拯救一個乞丐,改變他的命運。錢拯救不了乞丐,千萬別自以為用我的錢可以救乞丐的命,那是不可能的。

  施舍的快樂

  每一個人都熱衷於和別人分享或者向別人施舍。如果想給別人東西,向別人施舍,那就給吧。別想著你是在向乞丐施舍,其實你是在向自己施舍,施舍給自己一個安詳寧靜的心靈。別想"他拿了錢要這樣,要那樣",你給他是為了自己有一個好的心態,僅此而已。

  認識到該如何響應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想施舍,為什么不這么做呢?還等什么呢?但是,你沒有義務去施舍,給不給別人是你自己的選擇,你有這個權利和自由。如果你開車碰上一個紅燈,有人向你乞討,你想拿錢給他,那就給他,然後等綠燈亮了再開車走。如果你在上一個紅燈剛給了一個乞丐錢,這次不想再給了,那就別給。給不給沒有什么對錯。按自己意願去做,想給,那就給;不想給,那就不給。乞丐也不認為每個人都會給他錢。即使你給了,他也可能會把錢放進口袋,就立即把你忘得一幹二淨,然後再向下一個人乞討。給別人施舍,有點像往一個打碎的瓶子裏倒水,所以給不給關鍵在於你當時的想法。碰到這種事,放松下來,問問自己內心是給還是不給。

  走進家門的陌生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很怕陌生人。外邊有個不認識的人在敲門,我們怎么辦?我們請沒見過的人來家裏修東西,心裏踏實嗎?今天,越來越多的人不敢請陌生人進家門,怕碰上別人遇到過的麻煩。他們心裏有陰影,所以不太敢向陌生人伸出援助之手。我們不能按內心所想、所願去幫助別人,怕給自己惹麻煩,應該說是人類的悲哀、世界的悲劇。人們一直在受過去所經曆過的痛苦的困擾。做我們想做的事,做我們感覺舒服的事。如果一個人不敢讓陌生人進家門,這不是他的錯。

  暴 力

  在城市裏,暴力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威脅。暴力的產生並不一定是事件中的受害者自找,而是施暴的人壓抑太久,或者是心中的憤懣積累到了盡頭,即使是一個無辜的人都會惹得這個人動怒、施暴,甚至於殺人。我們一般都認為無辜者是受害人,其實施暴者更是受害者。他內心沉積了太多的憤恨和情緒,在他們傷害別人之前,一直在不斷地傷害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正確地發泄出來。社會教導我們無條件地聽前輩的話,這讓人們不斷地積累心中的不滿,卻沒有渠道排解出來。施暴的人在控制不住時就會向無辜者發泄。如果有人欺負你,別責備自己。暴力的發生有許多種原因,我們因為眼光不寬,所以有時會看不到事情的全貌,不明白事情的來龍去脈。

  對待恐懼

  我們對陌生人會感到畏懼,恐懼的產生來自於對過去無法忘掉的記憶。我們的恐懼常常帶有暴力意味,因為恐懼,所以我們會躲藏起來。如果我們放不下,恐懼就會出現,恐懼和放不下是同一回事。因為不能全身心地安住在當下,所以就無法有充沛的精力,不能全神貫注,缺乏力量,這就是我們說的恐懼。過多的精力都耗費在過去的經曆上。所謂的恐懼、恨、愛、妒忌,等等,都和過去的記憶有關,同時它們又在影響著人們現在的心。所以,對待恐懼的方法,就是回顧我們過去的經曆,發現那些我們沒有放下的東西,讓它們離開我們。這樣,我們就能在當下生活得較充實,也會有更多的精力和熱情面對給我們帶來恐懼的過去和昔日經驗。放下過去,生活在當下,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勇敢。

  出門和陌生人相遇

  做生意的人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時間較多。他們會利用網絡和身處世界另一端的人聯系,也會碰見一些與他們絲毫沒有瓜葛的人。

  坐飛機時,如果鄰位的男子告訴你他老婆不理解他,並且向你要電子郵件地址,你怎么辦?我們很容易認為別人是想從我們這兒得到什么,或需要我們幫他什么忙。我們會這么想,是因為常常對別人做同樣的事。我們有需要鄰座的男子幫忙的地方嗎?有許多人都想見了一面後再見,目的是有求於那個人。男人和女人之間,最經常可能產生的關系是性關系,或者是金錢關系,他們相互需要的是性和錢。當然,事情並不總是這樣,這要看我們成長過程中,在性別問題上受到的影響和教育是什么。我們有男女兩種不同的性別,所以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也看到了性別的差異,但並不注意,其實我們在是男人或是女人的同時,還是人。

  男女的身體結構有差異,但是這不應該成為阻撓我們相互溝通的障礙。可悲的是,我們的社會和教育並不是這么培養我們,從小我們就因性別而處於不同的群體中,從而讓我們對異性有種好奇心。我們不了解異性,害怕他(她)們,但又想控制他(她)們。這也會造成婚姻問題,因為男女兩者之間相處不好,總想在婚姻中管著對方(即另一種性別的人),而忘記了他們都屬於人這一個范疇。

  讓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前面提到的飛機上的那一幕。拋開鄰座是男性、你是女性這一個實事,如果你給了他電子郵件地址,他並沒有傷害你。若你讓他占了便宜,從你那兒得到了好處,這不是什么給陌生人電子郵件地址的問題,而是你也想從中有所得,相互交換而已。如果你有能力掌控事態發展,沒人能占你便宜,即使對方有心這樣做,也不會成功。

  把陌生人當煙幕

  我們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時候,會偽裝自己,瞎編些謊話說我們是幹什么的,是什么人。有時,我們也覺得能和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成為好朋友,關系比那些老朋友還要近。和陌生人交朋友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那些存在於我們和老朋友之間的問題都不再困擾我們,我們也很容易取悅陌生人。有時我們會遭到老朋友和家人的羞辱,覺 得被劃進了一個特定人群,被貼上了一個標簽。有多少人感覺到成了別人心中的"壞姐姐"、"無聊丈夫",或者"自私媽媽",或者"懶蛋"?我們可能都曾被周圍熟悉人的貼上不好的標簽。

  人們有時會想離開認識的人,或者對他們品頭論足的人,所以和陌生人在一起時,他們就會感覺舒服點,恢複了自信心。你在酒吧裏和一個漂亮姑娘搭訕,在公園的長條椅上和一個和氣的男子閑聊,在公共汽車站等車時和站在你前面的人相視一笑、說幾句話。如果能有機會和陌生人交流,是種很好的放松休息。然而,如果你以後老碰上這個人,不斷地和他交往,你們就可能會建立某種關系。不幸的是,悲劇就會重演了。你又一次被這個人貼上了標簽,你也對這個人有了固定的看法。這就是我們人類的遊戲,陌生人是人,一旦走進我們的生活,和他建立了關系,我們就會套用我們固有的行為模式來對待他。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我們內心的自我驅使下,新的關系就會發生變化,越來越複雜。

  大家剛相識時,很容易對對方產生好感。見了幾次面後,我們會得出結論:"這是個很好的朋友,是個好人!是個可以去愛的人!"因為和他缺乏長時間交往,所以我們內心充滿期望。然而,人非完人,彼此都有缺點和不足,時間久了,你們兩人的老毛病就會流露出來了。

  一生中,歲月流逝,我們的朋友在換,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人在變化。我們搬家,組成新的家庭,出國定居,換工作,換老板,我們不斷地尋尋覓覓,力求從外界尋找只有從內心才能找到的東西。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心的自我。幸運的是,當有一天我們淨化了,面前就不再會有敵人,也不再有恨,不再會去怨天尤人、妄下論斷,我們會發現不是別人在趕著我們逃避,而是自我意識在搗亂。

  我們的原生家庭教育我們去愛別人。這種愛讓我們掙脫不滿與憎恨的圈套。當我們真心去愛別人時,就根本不需要躲避他們。自我、自私、自負讓我們無法放棄過去一路挑來的重擔,在這種痛苦中,只有一個新朋友或同伴能帶給我們短暫的喘息機會。有時,如果我們心很亂、心思不定,旅行或者換換工作,交幾個新朋友,都會有好處。生活就像一個池塘,如果我們站在池塘中不動,淤泥會沉澱,池塘的水就會變清。但是如果我們不停地在池塘裏踩來踩去,淤泥當然會泛起,水就變得渾濁了。我們覺得應該重新找一個幹淨的池塘,但雖然離開了這個池塘,問題卻沒有解決。我們找到一個新池塘,交了新的朋友,換了新的工作,但是我們還會將池塘攪渾,因為環境變了,但是我們的自我沒有變。新的環境只讓我們休息了片刻,很快又回到老樣子。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應該在新的環境中帶進新的關系。站在水中別動,讓我們沉靜下來,渾水一定會變清的。

  過快地放棄

  每人都需要機會,變化不是壞事。我們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離開是非之地可以讓我們有時間去了解自己,這是好事。但我們卻往往是執情地離開,又煩惱地在另一個地方困擾著。我們在人面前偽裝自己,把自己打扮得完美無瑕,可是卻無法放下自己的過去,所以問題仍然不能解決。如果問題一再出現,那么我們的毛病還在身上沒改掉。

  我們和一個或一群陌生人建立了關系後,就有機會去重新發現自己。我們可以意識到與過去同樣的事又發生了,我們的問題還存在。但是我們需要另一個避風港來幫助我們面對問題,面對自我,面對沉重的心理負擔。如果我們可以很好地利用這一個新關系,這個人或這群人就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新的覺醒。

  實質上,陌生並不陌生。如果我們感覺被陌生人包圍,那就是說我們的力量不夠,我們還沒有能力和一個更大的本我建立關系。如果我們不夠強,就很容易在陌生人面前躲起來,或者避開他們。如果我們能力很強,我們就可以和任何人當朋友,不排除他們。如果我們有很強的心力,就完全可以像對待老朋友一樣支持關愛這些陌生人。所以要自省一下,如果發現還有人不在你的朋友圈裏,你還把他們當陌生人,就說明你心力不足,要強化自己,沿著安詳、覺醒之路走下去,你會恢複心力,和外界組成一個和平安寧的統一體。

第六章

  物質世界

  如果物質財富帶給我們一種心悅和安詳,那些物質財富對我們來說就是有益而且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中感覺到的是不安全感,那就要仔細想想它們的作用了。

  世界上,幾乎沒有人是一無所有的。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也大多是看他擁有多少財富。所以,每一個人都有壓力,想擁有多點的東西。這種壓力來自許多地方,包括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淩厲的市場推銷,以及一個人的家庭、朋友及同事的相互影響。我們該如何面對這種壓力呢?我們怎樣才能在需要和想要之間做出取舍呢?要和不要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在哪兒呢?

  擁有欲很強的人總是在不斷抱怨自己還沒有哪件東西,這種欲望折磨著他們。他們需求實物來填補他們欲望的缺口,從而得到滿足。如果一個人做事情很挑剔,並喜歡對事物品頭論足,他就需要不同的東西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不管以後他表現得多好,欲望的缺口卻總也填不滿,即使擁有了再多的物質財富,也不會感到足夠。因此,有時候欲望是個無底洞,根本無法用物質財富填滿。

  也許一個小孩子需要他母親的時候,她恰好不在,無法給他需要的東西。這種事情發生多了,時間一長,這個小孩就會把需求藏在心底,努力不去想它。長大後,他可能會找一個像他媽媽一樣的人做老婆,去填補他人生經曆中的一個重要缺憾。如果我們看到有人愛上一個比他大很多的女人,這種現象說明這個人在成長經曆中曾出現問題。

  如果人們過度追求外在財富,不注重內心的豐富,這種行為造成的痛苦就會像是一個流血的傷口在痛。為了消除痛苦,這個人會用物質財富來滿足欲望,自欺欺人地認為這正是他最需要的,而且已經得到了。其實這種因感覺缺少身外之物而造成的痛苦,並不來自於缺少財富,而是來自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越來越多

  有些女人買衣服上癮,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人對自己的容貌缺乏自信。她們會想:"這件新衣裳會讓我的回頭率大大提高,穿上這件衣服,我就更美了。"再美的衣裳也遮不住一個人內心的醜陋,自信來源於心,而非時裝店的高價時裝。如果她堅信:"我就是美,我看上去很好。"她就不會有過度的物欲。這就像是有些人對豪華汽車特別鍾愛一樣,這種人許多是因為過去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心認為只要擁有高級轎車,別人才會看得上自己,才能獲得別人的贊賞和尊重。

  身外之物的目的何在

  出家人穿著極其簡樸,對於修行人來說,衣服是身外之物。我們的軀體就像是一個房屋,我們只是暫時住在裏邊,所以不應該太注重軀體,這容易讓我們產生欲望,造成心理失衡。過度看重軀體,會激發人們的欲望,所以衣著簡單樸素可以幫我們減少物欲。

  衣服、食物、物質財富、房屋、水等東西,如果可以在短暫時期內撫慰一個人的痛苦,它們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有效藥,幫助人們遏制"疾病"。有時候我們需要安撫自己的心靈,為自己減壓。這點很重要。如果我們告誡自己不能擁有物質財富,這也不對,而且因為欲望仍存在,所以對自己采取的壓制行為可能會帶來更多麻煩。壓抑得越久,問題越嚴重。

  只要在財力可以應付的情況下,我們就應該享受物質財富。但是,如果得通過偷或者搶才能有錢購買,那絕對不行。買了大堆的東西後,家裏的東西越來越多,比如說你有一櫃子的衣裳,過了一段時間,你可能會反問自己:"我有這么多衣服,有用嗎?"你開始懷疑自己的行為,懷疑擁有這么多物質財富是不是解決問題的真正法寶。

  讓我們再看看女人買衣服這件事。過量地買東西雖然不好,但是在一定時間內,這可能是滿足她欲望最好的方法。慢慢地她可能會有所醒悟。每個人走過的路都不同。別覺著"我根本不需要這些飾品"。其實你過去是需要的,但是有一天你意識到你不再需要了,就可以放棄那些物質財富,不受其所累。

  創造力

  有時候,外界事物有助於我們施展創造力,比如設計時裝、造房子、文學創作、做家具等。這些產品可以展示一個人的才華。你可能不是工程師,但卻是個出色的畫家,這種能力可以讓一個人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看到社會對自己的需要。每個人以不同的做法在工作中得到滿足。全身心地投入喜歡的工作能給人帶來快樂。你開間咖啡店,你賣的咖啡和面包供人食用,付出也就得到認可,你會因此得到成就感,並和別人一起分享其中的歡樂。

  如果物質財富帶給我們一種心悅和安詳,那些物質財富對我們來說就是有益而且需要的。但是如果我們從中感覺到的是不安全感,那就要仔細想想它們的作用了。人們通過物物交易相互幫助、溝通和支持,人盡其才,共同分享勞動成果。

  投資和附屬品

  對於物品如何定價?一輛舊車值多少錢?其實任何東西的價格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人的眼裏,就會是不同的價值。不管貴賤,我們各自心裏有數。在一生中,我們只需要幾輛車就夠,因為車的壽命很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喜歡下館子,吃一些新鮮菜式。長年累月,其實下館子也並非是件低消費的事,無意中我們便花了很多錢在美味佳肴上。

  當然,汽車屬於高消費物品。但是一輛好車不太容易壞,所以修車費就花得少,這也可以省點錢,而且省心省力。算算汽車在你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其他方面省點錢,買一輛好點的車,安全駕駛,細心保養,花費並不是特別多。但記住,要量力而行。

  什么東西最貴?應該說是房子。你可以在裏邊一住就是三十年,四十年,甚至五十年,都不要搬家。房屋的壽命很長,而且還可以轉手賣,有時隨著地價上漲,還可以有點賺頭。這是種投資,可以保值。記住,我們花錢太隨意,不會精打細算,這些隨手花出去的錢幾年積累下來,也是筆不小的數目。一件東西的貴與賤,怎么體現呢?只有在需要和出售的時候,一件資產的價值才顯現出來。

  擴展生活空間

  空間很重要。如果需要大點的房子,可以考慮換工作,多掙點錢。不要背太多的債務,導致難以承受。如果有信心、有能力多掙錢,就應該多掙些錢,換一個大房子,大家都會生活得更幸福。敢於面對挑戰、承擔更多責任沒錯,但是如果能力不夠,也千萬別勉強自己跟風學別人。作抉擇是不容易的,任何時候都如此,因為我們不知道所做出的抉擇到底對不對。每一個抉擇都有正反兩面性。如果你買不起大房子,那就別想著買房子的事,安心地住在原有的小房子裏。

  盲目購物

  這個世界的人有個通病,那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心急火燎。如果我們工作努力,同時也很明智地不斷投資,等我們老了,就有退休金,會覺得較有安全感。但有時我們會為了一件東西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進去。我們需要仔細考量我們購物的原因、動機和能力,以家庭收入情況為准,量入為出。

  管錢,給孩子錢

  我們應該把收入分成兩部分:開銷和投資。我們應該為未來的安定儲備錢,同時也要拿出錢來應付日常生活的開銷。但是人們往往會冒風險,把所有錢都投到一件事上,以期得到高回報。這是貪,我們都想擁有很多錢和物,但是如果我們有孩子,他們是不能一夜之間就長大成人的。我們要用五到十年的准備才能生孩子,生下孩子,我們要考慮為他們存些錢受教育。這些事情我們都要提前做好准備,及早開始存錢,所以為了高回報把所有錢都投進一項風險性很大的事情上,要千萬小心謹慎。我們手頭要留些錢,以防出現不測。對自己的錢要精打細算,每筆錢都想想該怎么花。孩子很快就會長大,我們有責任養育他們。

  債務圈套

  有些人不善理財,欠下一身債。如果每個月的工資都得拿去付按揭、還債,該怎么辦呢?那就先認識到,付出的錢不是自己的錢,本該屬於別人。每付出一筆錢,就應該看到自己從債務中解脫出了一部分,終有一天會還清全部債務,變得一身輕松,感到快樂自由。這種自由是一步步慢慢獲得的。所以,別把付出的錢看成自己的錢,我們應該對銀行或其他人信任我們、把錢貸給我們而感到高興。我們現在是把別人的錢還給人家,以後就不會欠別人錢了。我們還錢的過程就是爭取獨立自由的過程。

  欲望因時而異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欲望和需求。窮的時候,我們覺著:"等我有錢了就快樂了。"在結婚前,我們會想:"結婚會讓我生活幸福。"可是到我們有了錢,還是不快樂,因為我們會突然意識到,至少過去沒錢的時候沒有那么大的負擔。認識到這點,就不再會對金錢有太強烈的欲望,不會為了金錢而不惜一切代價,因為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快樂,不是錢。如果窮的時候不快樂,富起來也不一定快樂,因為已太習慣於不快樂,雖然現在情況變了,卻仍然會受掣於那份不快樂的感覺。不快樂太多年了,即使是在換工作時,都帶著它。如果我們放不下這種情感,就永遠不會快樂。

  錢掙得不開心

  如果你掙錢的方式,比如從事的工作,常常困擾你,讓你不開心,那你為這份錢付出的太多了,不值。你為了變得富有放棄了更有價值的東西,比如家庭、朋友,甚至人性。你為了錢,放棄了這些更寶貴的財富,從此心靈也不得安寧。

  對此有何良藥呢?如果你很富有而且有能力,最好的花錢方式就是"給予",或者"施舍"。施舍能喚醒你的心靈,可以讓你放棄貪欲。在施舍時,獲得的是一份自由和心理的平衡。如果壓力很大,可以偶爾通過這種行為減壓。

  但是我為了這些財富工作得這么辛苦……

  如果我得施舍可又不想這么做,那怎么辦?為了擁有這些財富,我工作得非常辛苦,放棄這些財富我受不了。當然,如果施舍的時候心裏懷著的是恨,是不情願,施舍就不會有什么用。我們要意識到,給出去的錢並沒有丟,而是貢獻給了別人。我們給孩子錢的時候從來都是高興的,因為覺著這是該做的,孩子不是別人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覺著"我不斷在給人,可總也得不到",這對我們並沒有好處,不利於疏解內心的痛苦,也不能排解憤恨。去找到自己最關心的事,這可以激勵你的奉獻精神,比如去幫助艾滋病患者的後代、自己尊敬的老師、慈善事業、長者,等等。即使他們不是我們所愛的人、家庭,我們也要對他們表現得非常慷慨。從這些行為中,我們可以體驗到一種快樂。可能有些組織,它們的目標是我們認同的。做奉獻,不能從自己恨的人身上開始。做奉獻,從愛的人身上開始;同時,所恨的人也是要奉獻的,開始時難,沒關系,這可以慢慢發展。

  在你想要得到一件東西、占有它時,別把它僅僅當成一件東西,而應該把它和人聯系起來。對自己說:"我努力工作讓銷售量上去,因為公司的職員需要安全感和穩定感。"孩子也可從父母付賬單的行為中受益。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的產品和人的健康聯系起來,和人聯系起來,那么你不論是掙錢還是施舍,都是非常美好的事情。人們掙錢是用來花的,你給妻子買過花嗎?其實你給她的不是花,而是快樂。小販因為花賣完了,所以可以早下班回家,因此你也不僅僅是給妻子帶來了快樂,也同時給予小販快樂。

  我掙錢是想給妻子買輛新車,或者給孩子買一筆投資基金。我一個月掙兩萬,因此也希望員工們下班時帶上這個月的薪水回家。我掙錢,他們也有錢掙,這是原則。如果我的產品銷售得很好,我的工廠就有效益,我的顧客就可以較合理的價錢享受我們的產品。如果我按時給原材料供貨商付款,對他們也有益。有了錢,我就可以按時交稅,按時付信用卡賬單,還可以拿出部分餘錢捐給孤兒院。掙錢就是花錢,你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你才有能力去花錢,也會有能力去掙錢。如果你在打算去買點鮮花的時候覺著"要是買了花,我口袋裏就少了三十塊錢",這種想法就是不對的。

  省 錢,過儉樸的生活

  假如你沒了工作,錢少了或沒錢了怎么生活?這時候如果你還不願意放棄過去的身份,就會出問題。如果你處於危機中,生存是第一位的,不要考慮什么身份地位這種事。要明白,沒有得到就沒有失去。當你想要得到更高的地位身份卻碰上麻煩需要調整降低自己的生活標准的時候,那就是問題了。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從頭開始,可以忘記過去,事情就簡單了。許多父母期望孩子學業有成,可是也許他的孩子卻做不到,如果上個職業學校,父母就很失望。那么,你究竟想讓孩子怎么樣呢?如果他不賭博、不酗酒、不害人,這還不好嗎?別總是對別人品頭論足,也別太過關注別人說什么,讓自己的心靈獲得平靜與安寧。如果你過去輝煌過,很好!也許在三十歲前你都很風光,沒問題。但是如果你想保持這種榮耀和身份不變,那么一旦你失去了這些,你就會對自己恨之不已。

  暫時性

  人們都懼怕變化。如果有人跟我們說"生活是不斷變化的",實際上是在提醒我們今天的事物早已和過去不同了。醒醒吧,別沉浸在過去,想想今天。這裏沒有好與壞、變與不變,要記住當下這一刻就是新的一刻,值得關注,生活、事物在當下這一刻就是當下這個樣子。

  二十歲時,我們胃口很大,吃頓飯可以花上兩百塊錢。但是今天我們胃口小了,吃得也少了,我們也覺著吃飯不用花那么多錢了。過去我們認為金錢就是一切,但現在我們認為"我身體健康,睡得踏實,有朋友有愛好,有需要的一切"。以前我們精力過剩,不同的時間嘗試不同的東西,其實這就是在經曆生活的不斷變化。

  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需求也不同。你不可能一輩子都需要一成不變的東西。未來的工作,也可能掙的錢少,但你有更多自己的空間和尊嚴,可能還不用出公差。所以,不能總盼望得到相同的東西。事物的常變性告訴我們事情沒有什么對錯,你也無法阻止這種變化,或者改變這種變化。如果你認為事物的常變性是件壞事,那就是你愚昧無知。事物的常變性不是件壞事。事物變化了,其實本質並沒有變。今天空中是輪全月,看上去是輪新的月亮,其實不是,它還是那個月亮。如果你能看到事物在當下的狀態,你就能喜歡當下的事物。認識到事物的常變性,可以讓你更好地認識現實。

  財富讓我們表示愛心

  如果我們有多餘的財富,我們可以拿出來和窮人分享。有錢無罪!你可以有許多想法,但只有付諸行動才算數。有些人說:"等我有了錢,我就可能多捐點出來。"但捐不捐,要看他真正有錢的時候才知道。一個人的貪心體現在他已經擁有了很多財富,但還想要更多。只有在你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後,你才能驗證你到底貪不貪心。如果家人朋友來看你,你卻不想買些水果飲料招待他們、給他們准備些好吃的,這就說明你很吝嗇,不想與別人共享自己的財富,你的貪婪就暴露無遺。

  財富有助於創造力

  物質財富還能在哪些方面表現其價值呢?我們可以用財富來聘用有創造力的人,比如建築師。他們可以設計建造宏偉的建築,將他們的智慧拿出來和我們共享。我們需要有人來購買這些建築,認可建築師的才華。美,是可以代代流傳的,如果我們看不到物質財富的正面性,這個世界就會出現太多的懶漢。我們從別人手裏得到了太多,所以需要為別人做些事情,大家彼此平等交換,這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交換技能、服務和產品

  物質財富、技能和服務是需要相互交換的。也許我是生產家具的,你是做食品的,我們相互交換,相互貢獻。只要不騙人,不抬價,掙錢是應該的。別說假話,如果你賣的箱子裏裝的是白菜,就別跟別人說是胡蘿卜。通過物物交換,買與賣,我們才能建成一個大社區,大家和諧生活。

  如果你生產的電腦很好,讓用戶付錢買去用,他們會喜歡的。有時候價錢會告訴人們:"這個東西很稀有,要仔細用。"如果汽車便宜,人們會隨便找個地方買一輛。如果手機便宜得像白菜,人們就會隨手到處扔。物質財富是我們思想的一部分,別覺得:"沒有它我一樣活。"只要不對它過度依賴,擁有它就不是錯。

  讓有才華的人展現他們的才華。如果我們不支持那些有才華的人,讓他們創作藝術作品,人們怎能認識到他們的存在呢?不論是藝術家還是農民,我們都應尊重他們。我們生活在地球村,所以要交流溝通,拓展我們的思想。通過物質財富,我們可以和別人見面。惡,並不指擁有財富;惡,應該是指不能放棄財富。如果你放不下,欲望就會接踵而至。擁有一件衣服不滿足,有了一百件還不滿足,直到有一天要靠搶銀行去買更多的衣服,這就是放不下,完全被物質財富控制住了。

  妒忌財富

  如果別人妒忌我的物質財富,怎么辦?

  妒忌別人,是因為自己沒有別人所擁有的東西。如何從欲望中解脫?只有通過施舍你才能體會到快樂,才能撫慰受傷的心靈。所以,不要妒忌別人,而應嘗試著去施舍,去給予,我們不用把自己的所有東西都拿出來送給別人。按時付賬並不是扔錢,而是和別人共用自己所擁有的這筆錢。給予就是得到。你給乞丐錢,是你把他看成你自己,他需要吃飯,你需要給予。他會感到高興,你也同樣高興。放棄妒忌很難,但如果意識不到這點,不努力改掉妒忌的毛病,妒忌就會永遠跟著你。

  如何發現自己的毛病並得到治愈?

  我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妒忌。我們對所妒忌的人缺乏尊重,我們恨他們擁有的東西,想奪走那些東西。我們應該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其實是因為我們太少去給別人東西,向別人施舍。認識到這點,我們就會比較容易放棄妒忌。

  在人際關系中也是這樣。一個妻子想"我應當得到愛"。但是,她應當先付出愛才能擊退心中對愛的妒忌。一旦你覺得需要有人愛你,你就先去愛別人。如果你想有錢,那就應當先給錢與那些需要錢的人。只有開始愛別人,才能體會到被人愛的感覺。如果不施舍,就得不到物質財富。給了,施舍了,便會覺得自己更富有了。你給了,你也得到了。如果不曾施舍過,你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美妙感受。小孩子更需要學習這一課,這對他們的成長很重要。

  尊重別人的財產

  要尊重別人的財產。對自己保守誠信才能保持人的尊嚴。只有這樣才不會去害人。然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不看重尊嚴,偷竊行為日漸猖獗。為什么呢?

  偷竊的痛苦

  小偷的偷竊行為是在告訴人們他缺少什么。過去,人們努力工作,生活雖然不富裕,但都很有安全感。大家互敬互愛,雖然窮,但都很慷慨大方。現在不同了,即使富家子弟,都只想著能得更多的東西,他們甚至還會貪婪到去偷東西。他們生長在富裕的社會,卻缺少安全感,內心感到恐懼,覺得世界不需要他們,拒絕他們。由於內心的空洞,才會讓他們想借用東西去填補,而偷竊行為說明他們已發展到用別人的東西去充實自己。

  當貧窮地區的大門向西方打開,生活方式就開始轉變。貧窮地區的人在和西方的接觸中會感到失落、空虛、無用。他們看著西方的發達,會認為"如果我有房子,有錢,有這個有那個,我的問題就會解決了"。其實解決不了。他們錯誤地認為西方人是因為擁有的物質財富多,所以比我們強。"人家有這個,人家有那個。"可是多少年來,他們都對自己擁有東西感到滿足。他們有愛心,有很好的價值觀。但是今天這裏的人卻忘掉了自己過去所擁有的信念,改去追求物質財富了。過去,他們可以享受陽光的撫慰,大自然的呼吸,現在他們受新的價值觀驅使跟在西方後面跑了。

  答案在哪裏呢?西方人和富有的人應該對偷竊的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因為偷竊行為背後一定有原因。我們只有找到原因,才能糾正問題。

  如果偷竊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身的問題,怎么辦?

  其實他們知道,而且他們用公開的偷竊行為大聲向世界宣布他是賊。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富人也在偷竊,只是他們更有技巧,做得更隱蔽。這些人偷政府,偷國家。他們是暗地裏偷,卻譴責那些公開偷的人。

  公開偷的人不明白為什么不能偷。他們覺得沒人愛他們,沒人瞧得起他們。他們對此早已習以為常,麻木了。他們的偷竊行為,正是在向我們表明他們受的痛苦。我們應該去理解他們,幫助他們。簡單的懲罰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犯罪的人也需要內心的平衡,需要尊嚴,需要愛。

  公開偷的人沒什么可以損失。為什么要保護他們的名聲?他們過馬路時,也不關心是不是會被車撞著。他們覺得自己的生命不值錢。如果他們死了,沒有人在乎。他們感到孤獨,認為沒人關心他們。"如果我餓了,或者病了,沒有人注意。"爸爸不關心孩子,媽媽也只管做飯,她本身可能就從未被人愛過,所以不理解在孩子的心中需要愛。

  懲罰、嚴教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應該給他們愛。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樹立尊嚴。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看到他們不再偷了,他們開始給予,因為他們內心變得富有了。

  所以,通過給予、施舍,我們治愈自己。把我們的愛給那些缺乏愛的人,幫助他們重新找回自己。用較為智慧的方法處理我們的財產,慷慨大方一些,大家一起建設我們共同的社區。開始給予,開始施舍,為人友善,慷慨大方,活在當下。

第七章

  食品還是毒藥

  我們要用善意和熱情關心我們的身體。我們要傾聽我們的身體在說什么,正確理解它發出的信息。我們要注意休息,吃新鮮、健康、應季的食物,同時要注意吃的量。當我們覺著要生病時,可以聽聽身體在提醒我們什么,加倍善待它……慢慢地,我們就會更健康,同時可以和我們的軀體保持溝通。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應該避免攝取含有酒精的飲食。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吃進肚裏的食物就成為身體的一部分。這種方法可以治療身體,也同樣可以傷害身體。中國人說"吃什么補什么",也有人說"吃什么變什么"。在這一章裏,我們來談談我們和身體的關系,學習應該如何通過飲食來善待身體。

  遺傳烙印

  首先,看看我們的軀體及其健康。我們都有遺傳,當然包括傳承祖先身上的弱點。我可能有遺傳自父親的氣喘病,也可能有遺傳自奶奶的胃病。別人也可能患有遺傳性的高膽固醇。雖然年輕時我們可能感覺不到這些病症,但是隨著年紀不斷增大,這些潛存的問題開始浮現出來,我們就會慢慢感到這兒不舒服,那兒不對勁了。我們的健康並不是"命中注定"的,我們要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並且要盡量避免攝入有毒物質,以防它們在身體內沉積下來。然而不幸的是,人們大多認識不到這點。即使在我們感覺不到病症時,也不能認定自己就是健康的。雖然我們看不到任何病兆,可身體裏每天仍然有毒素在積累。因此我們要不斷排毒,清潔身體。

  學會和我們的軀體共處

  我們往往不太注意觀察身體的變化。我們大都覺得不管吃什么,反正身體內的各種機能都會自己運行。雖然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但是仍然有適當的方法去對待自己的身體,讓我們生活得更好、更健康。下面幾點是指導我們關注身體的方法。

  一、改進身體健康狀況是有方法可以遵循的;

  二、意識到病症對我們的身體有益,而不是有害;

  三、怎么吃、吃什么、什么時候吃,對我們的身體很重要;

  四、定期清潔腸胃和斷食對我們的身體有益;

  五、我們要小心謹慎對待自己的身體;

  六、精神與健康狀況有著密切關系。

  得病是對我們的提示

  得病的過程就是淨化的過程。得病並不是件壞事,這點我們後邊再談。我們每個月,或者每年都要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淨化,否則身體內部承受的壓力就會讓我們生病。這就像是打掃房間,如果我們每天都花點時間收拾一下房子,就不用到了月底要花幾天時間來打掃了。如果我們每天都注意淨化身體,體內有什么不適,很快就可以得到解決,但是如果讓這些毒素沉積下來,我們不僅會感到不舒服,這些毒素更會侵蝕我們的身體,導致病變。

  病 兆

  病兆其實並非像大多數人想象般的是壞事,而是對我們身體有益的,因為它的出現說明我們身體的機能在運行自療。在自療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耗費能量,所以才感到身體疲勞。毒素越積越多,所要耗費的能量就越多。感到疲勞並不可怕,身體得到自療後,我們會感到更有精力。人們有種錯覺,在感到身體疲憊時,認為淨化身體是件壞事,其實不然,我們不應該停止排毒。

  要定期治療

  我們要有合理平衡的飲食,這樣才能營養豐富,對身體不會造成危害。果汁較容易吸收,而且可以給身體補充能量。水果和生菜沙拉比煎炒烹炸過的食物容易消化,而且更健康。吃這些東西會讓我們的飲食合理均衡,而且吃上一些時間,我們也會覺著它們的味道其實很鮮美。如果我們煎炸食物,就會用很多油,而烤或煮的,時間長了,營養會流失。吃了過度加工的油膩食物,身體內會殘留下毒素。太辣、太鹹、太甜的東西也都一樣。在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吃些水果、沙拉,喝些果汁來補充營養,增添能量,同時幫助排毒。如果不吃生的蔬菜水果,身體會出問題。

  現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是冷凍食品,或者是經過加工後的微波食品,吃這些東西容易感到困乏。為什么呢?因為我們體內需要消耗能量消化這些不健康食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覺不適,甚至還覺著餓,所以就會多吃些。結果,吃得越多,越不舒服。

  什么食品是健康的?

  除了生蔬菜、水果和果汁外,其他食品是不是真的都不健康呢?不幸的是,早餐玉米片並不很健康,因為它是精加工後的碳水化合物,容易粘在你的腸胃系統上。米飯、面條、面包、餅幹和土豆會減緩消化,同時消耗體內更多能量。因此,要吃新鮮、未經加工的生食品,才能讓飲食均衡。

  蛋白是什么?牛奶是牛的食品,不是人類的,但是大豆蛋白是很好的營養。堅果如果吃多了,也有麻煩。嚴格地說,吃下去的堅果,要花很長時間消化。堅果和種子是鳥類吃的,我們不應該吃太多其他動物的食品。牛奶是牛喝的,我們需要天然的食品,以及用我們的手種出來的食品,比如水果、蔬菜。其實,生肉比熟肉營養豐富。熟肉會產生酸,對身體不好。所有經過加工的食品都不如新鮮、生的食品好。我們的腸子很長,有人體高度的八倍,它適合消化生的食品。經過加工的食品對腸胃不好,因為它們會在腸子裏停留很長的時間才能被消化。

  不幸的是,今天市場上有太多加工過的食品出售。盡量少吃,遠離它們。事實上,我們不應該擁有冰箱,因為有了它,我們有了大量反季食品、進口食品和加工過的熟食。我們應該多吃當地生產的新鮮、不含防腐劑的食品。任何添加劑都不好,雖然好像覺著味道好些,但是會影響我們的味蕾。光線暗時,你的眼睛會不停地運動。如果食物的味道不厚重,你會更敏感。我們的味蕾不需要現在食品裏的添加劑。醃的食品會影響我們的味蕾,吸引我們吃不健康的食品。

  因為全球運輸和存儲的發達,現在的食品都不再新鮮、應季。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候買到任何東西,再沒有地點和季節的限制。其實這對我們的身體不好。當地食品就是供當地人吃的,我們早已習慣了當地的氣候、水土,所以當然應該吃當地水土種出的應季東西。吃當地產的食品,味道鮮美,而且營養豐富。

  吸收好的食物

  我們吃了東西後,體內的消化系統如何吸收?設想一下,面前是一塊厚厚的地毯,你潑出一碗水,水會很快被吸收幹淨。但是,如果我們把水潑到水泥地上呢?水就不會被吸收了,而會在地面上流。所以,我們需要檢查一下體內的消化系統,看看它是可以有效地吸收營養,還是會像水泥地一樣任營養流失。如果一個人營養不良,假設是缺鐵,那就可能是他的消化系統不能正常地吸收鐵而導致。如果僅僅靠吃含鐵的營養素來維持體內的營養均衡,你的消化系統會負擔更重。你應該淨化自己的消化系統,讓它恢複功能,可以自己從所吃的食物中吸收到鐵。那么,是不是得吃藥才能清潔自己的腸胃呢?如果我們的腸胃不能很好地消化食物,我們該怎么辦呢?治療腸胃最好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靠喝果汁或者水來斷食。別總是依賴藥物。我們應該靠自身解決問題,因為這問題往往是吃東西的壞習慣或者是情緒不佳導致的。休息、斷食,只喝水和果汁,這才是最好的藥。

  選擇最佳的吃飯時間

  我們需要知道什么時候吃飯才最好。早上是我們的身體排除垃圾的時間,所以早飯不應該吃得太多。早飯吃得過多,就沒有能量消化吸收吃下去的食物,所以此時不要給身體增加太多壓力。早飯最好是喝果汁或者是吃水果、沙拉。

  一天中吃飯最佳的時間是正午。太陽的能量可以幫助消化。大多數人中午沒時間吃飯,有些人覺得中午太熱吃不下。但是,我們要充分利用太陽,享受陽光。太陽可以幫助我們排毒,所以正午的時候應該吃東西。如果我們的身體好,中午時會有想吃東西的欲望,胃口特別好。太陽對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日光浴可以減少皮膚的色斑。"老人斑"往往是體內的毒素沉澱所致。今年新長出的斑和去年長出的斑不同,因為體內毒素還沒有排除。健康的人面色不蒼白,如果面色蒼白,我們就該多曬太陽,因為膚色蒼白說明身體不好,曬太陽的時間少。在地球的北部,因長年寒冷,人們許多時候都只能待在屋裏,所以那兒的人們膚色就較蒼白。他們體內的油脂不易分解,所以身體會出問題。太陽比食品更好,如果一個人消化系統很好,就可以享受到陽光的益處。在感到疲憊時,多享受點陽光,我們會變得精力充沛,這樣吃中飯時,胃口也會好,且容易消化。

  太陽下山時,人體消化系統的能量減弱。如果要吃晚飯,應該早點吃。最好在太陽下山之前吃晚飯,讓身體在夜裏睡覺時處於空腹狀態。吃飽後倒頭睡下,對身體無益。吃夜宵也對身體不好。如果你吃晚飯或夜宵,早上起來會覺著餓,但其實這不是餓,而是食物在腸胃中停留太久而導致不舒服。所以在錯誤的時間吃飯,會造成身體不適。如果長期如此,就是在傷害自己。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就是不要吃太多。多數人都吃過量了,一吃就吃得非常飽,很撐。晚飯也應該吃水果、沙拉,或喝果汁。修行人都日中一餐,而且身體很健康。

  定期生病

  我們要每周定期淨化身體。每周一天或幾個小時,我們應該得點小病,這樣可以防止出現大病,即所謂"小病不斷,大病不犯"。我們應該有計劃地安排一下,比如每周有半天時間,讓自己的身體來決定你該做什么,別用自己的意志來做決斷。如果覺得身體累,那就躺下來休息。記住,身體在這時候是在進行自愈。例如,一個婦女在懷孕初期,往往會感覺像生了病,會嘔吐,沒有胃口,可能還會拉肚子。這不是病,而是身體在淨化各系統,迎接小生命的到來。很多婦女都不知道這些,用服藥來減輕這種病症。有些孕婦在頭三四個月都會在早上感到不舒服,有時是她們吃的東西不對。如果少吃點,讓身體進行一下自我清潔,這種不舒服幾天後就會消失。

  如果一個年輕的女性沒了月經,每月不再流紅,說明她身體出了問題。她要好好休息,放松自己,讓體內的垃圾排除。如果你不和自己的身體合作,你就開始走向老化。人們意識不到這點,反而一如既往地像過去一樣生活,靠吃激素、化妝來掩飾。這樣做,讓身體更糟,因為我們會吃下更多的藥,在體內沉澱更多的毒素。因為我們的能量減少,我們會更絕望,晚上睡不著,易怒,或者感到壓抑、氣悶或者暴躁。我們對生病有誤解,有時候人們在度假時特別容易生病,因為度假時人們有更多的能量清潔身體。

  老人也需要時間得病

  有的人退休後,頭幾年裏身體終於可以有時間排除體內的毒素,所以你會得更多的病。別緊張,讓身體做它應該做的事,別讓它停止。如果不這樣,身體會老得更快。每周裏有一天或半天,減少食量,少安排做事,讓身體引導我們做要做的事。感到想睡覺嗎?那就躺下。我們可能需要點陽光,那就躺在陽光下,讓身體進行自我淨化。

  當今人們都太忙,沒有時間休息、清潔體內垃圾,所以常會感到頭痛、不舒服。沒有時間,就永遠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得到清潔。

  斷 食

  清潔身體的最好方法是斷食。這不僅僅是因為斷食時我們不吃東西,也因為我們讓自己的心放松下來。消耗我們體力的不僅僅是消化食物,也包括思想活動。焦慮、緊張、懷疑和貪婪,都會耗費體力,所以要放下它們。定期讓自己生點小病,花費點時間可以讓我們感到更有精力!如果感覺不好,總有一天會爆發出來。身體也一樣,別壓抑自己的情緒,頭痛、高燒、拉肚子、嘔吐、長痘痘,都是因為體內積累的身體和情緒的毒素所產生。讓它們釋放出來。如果沉澱的毒素少,那么就容易病愈,不會有什么痛苦,可能睡一覺,問題就解決了。

  腫瘤是一種排毒過程,癌症也是一種淨化過程。這些毒素進入我們的身體,在一個部位沉積下來。癌症表明我們的體內系統出了問題。我們要盡快改正身體和思想的問題,單單把癌切除是不夠的,如果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癌還會在別的地方出現。

  斷食是有益的,別吃"煮熟"的食物。思想放松,別讓外界的事物打擾你。做一些簡單的運動,按你身體的意願去做。該喝水的時間就喝水,或者喝些新鮮的果汁,如果必須要吃東西,就吃些水果、沙拉。只喝水和果汁對身體有益,要自己榨果汁,裏邊別有纖維,純的果汁容易消化吸收,很快就可以給你補充能量。

  每三個月連續斷食三天。六個月後,清潔體內垃圾一周。每一年,清潔十天。在這十天裏,有兩天吃沙拉和水果,兩天喝果汁,兩天喝水,再兩天喝果汁,兩天吃水果和沙拉。每年都拿出十天來這么做,就會感到生活質量的變化,不再吃藥,不需要接受治療,沒有手術,沒有慢性病。如果按著這種方法做,可以更長壽。進食量會減少,會無疾而終,沒有痛苦。我們不會得腦血栓,不會得失憶症,可以把智慧傳給後人。我們快樂、健康、智慧,充滿自信。如今,老人們生活在恐懼中,怕沒錢,沒能力看病。他們感到孤獨,家人不在周圍,由護士照顧。相反,如果過健康的生活,定期為身體做清潔,我們就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直到生命的盡頭。

  斷食時靜坐?

  看來在斷食的時候加上靜坐,會對身體更好。但不用這樣做。我們可以在別的時候靜坐,不一定是在斷食的時候。斷食期間不要再給身體增添別的壓力。

  我們都是人

  記住,我們都是人。我們有時候會失控,別太緊張。身體會按它的節奏來清理身體。今晚有一個派對?盡情享受吧,明天也不用太緊張。我們都需要社交活動,我們需要和家人、朋友有親切的關系。有時在不恰當的時間我們可能會被邀請去參加一個宴會或者一個派對,放松自己,享受一番,然後好好休息。對自己的身體別太苛刻。如果想大吃一頓,就吃一頓。參加一些活動。但別每天都這樣。

  有壓力的時候

  工作忙的時候,日程安排得很緊,吃飯的時間就少,你就缺乏能量消化食物。我們吃東西,給身體補充營養,並在體內儲存能量。因此在忙的時候,就少吃點,因為體內用來消化食物的能量減少了。有時候人們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反而會吃得很多。為什么呢?因為如果吃得很多,身體就會像中毒一樣,沒有能量去思考,暫時覺得問題不存在。這只會短暫逃避問題,問題還是存在,沒有得到解決。當問題再次出現,你又一次狂吃,或者用煙酒甚至毒品來麻醉自己,從而形成一個怪圈。在情緒低落的時候,要少吃點。

  運動員及其佳績

  如果你是運動員,且馬上要參賽,也要少吃點。如果吃得太多,肚裏的食物會分散比賽的注意力。所以,在要集中精力參加考試、演講和有大量的體力運動時,要少吃點。

  假 日

  在節慶假日裏,同樣要少吃點。要集中精力讓身體得到自愈。

  無法拒絕別人的邀請,就無法約束自己的身體。切記,之後的第二天一定要少吃點。當然,有時候我們應該好好享受美食,比如高興或者放松的時候。我們需要營養為未來儲備能量。在和朋友聚會時,可以盡情地吃一頓。慢慢吃,將食物消化,在體內積蓄能量。

  免疫系統

  人們認為免疫系統可以幫助他們不得病。但是,人的身體會不斷地進行排毒工作,得病是一種自我激發活力的現象。免疫系統也無法阻止這點。在我們變得更健康之前,一定會生病。從一些藥理來看,有些病症的出現是藥物有效的證明。所以,要記住,生病是走向健康的第一步。兒童在病愈後,會長得更快。病症一旦消退,孩子的體能會更強,長得更健壯。垃圾食品、吃得過飽、維他命只會增加身體的負擔。精加工食品是消化系統的負擔。藥物對人體也有負擔。它們都會減緩身體的自我調節。

  身體外的敵人?

  如果免疫系統較弱怎么辦?這說明自身調節停止了。別懼怕病毒、細菌和黴。在身體之外沒有敵人,身體內部系統的紊亂才是真正的殺手。在身體不健康的情況下,病菌很容易入侵並在體內繁衍。所以說是身體先出了問題,細菌和病毒才會侵襲。有些醫生會給病人開抗菌素藥,這種藥不僅可以殺死病菌,也同樣可以破壞人體系統。如果不感冒,病菌就會待在身體內部生存下去。如果拉肚子,或者來月經,這是在排毒。所以不要阻止感冒或月經。要認識到這些征兆說明我們的身體有問題。因為男人不來月經,所以需要大量體力運動,通過排汗來將毒素排泄出來。這些方法都是在清潔身體,就像大小便一樣。但不要不停地清潔,我們的身體會疲憊得受不了。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斷食,用這個方法來進行自我調節。

  饑 餓

  有些人說;"我老覺著餓。如果吃的東西淨是些生的水果蔬菜、果汁和水,餓了怎么辦?"首先,饑餓並非產生於胃,而是產生於消化不良,所以我們感覺到的可能根本就不是餓。在身體內,一旦酸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消化不良或者胃灼熱,食物會在胃裏停留的時間太長,而沒有及時消化掉。當我們覺著胃裏需要填補食物,便吃了些垃圾食品、巧克力或者別的東西,一直到覺著好受些,可是,除了胃裏多了些東西外,沒有什么其他好處。胃不斷在喊:"別吃了,讓我歇歇!我要工作了,要消化你之前吃下去的東西!"我們怎么辦呢?我們應該感受到胃的請求,不吃東西。如果那種所謂餓的感覺消失了,那就不是餓了。那種感覺是身體在提醒我們它需要休息。如果繼續吃,胃就無法正常消化已吃下的東西。

  如果總是感到餓,這說明需要去撲滅身體內的火。這點很重要,我們必須明白,這種征兆是身體在進行自我調節。

  真正的饑餓感來自你的舌頭。如果舌頭很幹淨,它會告訴我們想吃什么。舌頭可以等,它很挑剔。身體是通過舌頭來告訴我們它需要什么。你覺著要是能吃點菠菜多好,這是你的舌頭在告訴你的身體需要菠菜裏含的鐵。如果這種饑餓來自舌頭,它會很有耐性,這也說明你身體機能平衡。如果不平衡,我們就會覺著胃需要些垃圾食品,馬上就得吃,慢了不行。不,必須要等等,身體需要的是休息。要學會聽舌頭的,不聽胃的。

  陽 痿

  許多男性陽痿,因為他們的身體精力不夠,而性生活是非常耗體力的。所以這是身體發出的警告。別長年累月過度使用你的身體,這會導致出現其他系統性問題,比如骨、腺或血,而非單單是一個器官的毛病。如果強迫自己濫用體能,而且一味地否認自己有問題,身體有一天就會突然垮下。所以,把陽痿當成需要休息的提示,讓自己的身體得到很好的休息,多補充體力。

  那些從不得病的人,要么是真的特別健康,要么就是病得很厲害,但卻一直強頂著。可能終有一天他們會大病一場,一命嗚呼,因為他們沒有通過讓問題不斷出現而得到自療。

  酒精和毒品

  我們不僅僅吃食物。有時候,明知道一種東西對身體有害,我們也會吃。為什么我們會這樣做?怎么才能不這樣做呢?事實是,毒品和酒可以暫時讓我們從生活的痛苦中得到解脫。喝酒的人會被酒精刺激得很興奮,但是同時也被誤導,因為對於身體機能來說,酒精是毒素,所以要調用更多的能量去將它排出。喝酒的人認為是酒精給了他能量,其實是他身體內部早先儲存的能量被調動了起來。

  慢慢的,酗酒的人會覺著酒精帶給他的刺激越來越小,這是因為他身體內部的能量少了。毒品和煙一樣,都是身體不平衡的一種表現。酒精、毒品和其他讓人上癮的東西,都會讓我們變得麻木,失去活力。受這些東西困擾的人,在身體和精神上都經曆著痛苦。毒品會讓一個人錯誤地認為生活得更有活力,會欺騙他,讓他覺著用毒品沒什么問題。這種成癮性可能會提醒人需要去清潔身體,但也可能會引誘人喝酒、用毒品,酒癮毒癮越來越大。

  治 愈

  如果你喝酒或者用過毒品,如何才能戒掉?可以戒掉嗎?可以,但要有一個過程。我們需要時間讓身體慢慢得到清理,不再受酒精或毒品的困擾。我們需要消除產生這種欲望的根源。唯一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體內的各種系統保持幹淨,做到飲食均衡,多曬太陽,思想也要健康向上。我們需要借用果汁或水來斷食,盡量少吃飯,少吃甜的,勤洗澡,洗桑拿浴,多曬太陽,以出汗來排毒。

  酒精和毒品會讓人思想遲緩嗎?當然會。人體器官受壓抑,思想也就受壓抑。如果我們對一種對身體有害的東西上癮,那么會變得遲緩、漫不經心、不敏感、沒有愛心,而且自私自利。一旦我們開始清理自己的身體,會感到體內的能量在增加。我們應當定期清理身體內的垃圾,減少它的壓力。消化系統的壓力減少了,注意力就會強了,忍耐力也會強,也更關心他人,做事情更專心。這幾點都很重要。

  受過教育的人可能會阻止身體恢複

  如果你的身體需要休息,那就自然地休息。別讓你受過教育的大腦錯誤地指示你繼續做錯事。和你的身體合作,身體就會自然得到調節。可是,我們常常過分自傲地認為我們知道身體是怎么一回事,自作主張地停止身體的自我調節。有些病,我們不需要藥和治療,我們需要斷食和陽光就可以自愈。你嗓子啞了?你感冒了?還是得了流感?肚子不舒服?如果我是你,我就會讓身體進行自我調節,少吃東西,多休息。如果需要三十天,那就三十天,否則吃藥可能會損害身體。許多藥和人為的治療方法都會讓身體更虛弱,而且它們只治表,並不能除根。"流感和感冒"並不可怕,它們是清理身體進行身體調節的一種過程。病症是表,不是根,一旦我們將產生病的根找到,表向性的東西也會消失。不同的氣候和環境會淨化我們體內殘留的毒素,用愉悅的心情把它們釋放出來,很快它們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此時,身體就強壯了。

  用眼睛和耳朵吸收

  除了食物和飲料外,我們還吸收其他東西,從電視、電影、廣播中,我們會吸收思想意識。我們也常傾聽朋友和家人說話。除了注意嘴吃進去的東西外,我們是不是應該還要小心留意聽到和看到的東西呢?答案是肯定的。

  現代生活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很容易感到無聊。我們不知道該怎樣有意義地度過生活的好時光。我們對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寧靜和幸福的深層次思維興趣不大,我們聽不到富有創造力的心聲,反而喜歡追趕潮流。這讓我們對發生在世上的各種事情感興趣。我們也在尋求社會的承認,害怕被別人嘲笑。我們看電視、讀書、聽收音機、看電影,了解世界發生了什么事,按照世俗的標准行事。

  接受這些知識並沒有錯。但是我們也需要尋找自身的創造力,並使它和外界發生的事情保持一種平衡。我們必須找到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寧靜,這樣才不會輕易被外界事物激怒,或者被媒體的報道所左右。

  今天,我們應該少聽那些外界的信息,我們受外界的影響已經太大了,這對我們內心的平靜無益。因為我們接觸的許多外界問題對我們沒有什么好處,所以為了保護自己,我們要避免盲目地去聽去看。

  如果回避了媒體的報道,我們應該去關注什么呢?我們應該如何打發時間呢?我們應該花些時間聽聽自己的心聲。我們在獨處時,要靜觀自己的思想,問自己:"我處在什么狀態中?"我們要明白過去那種瞎聽瞎看的習慣對我們是有害的。

  如果我們的朋友說了負面的話,那該怎么辦?他們為什么會說那些話呢?因為他們太沉溺於過去,易受情緒影響,所以向別人說些氣話,表達他們內心的痛苦。他們通過表達,釋放內心的壓力。他們內心充滿負面的東西,裝不下現在。他們不斷地折磨自己。我們應該讓他們放下過去。有時我們的能力有限,所以只能讓他們把情緒釋放出來,但是我們要想法讓他們知道,應該找一個別的時間發泄,才不傷及他人。

  我們要用善意和熱情關心我們的身體。我們要傾聽我們的身體在說什么,正確理解它發出的信息。我們要注意休息,吃新鮮、健康、應季的食物,同時要注意吃的量。當我們覺著要生病時,可以聽聽身體在提醒我們什么,加倍善待它,多休息,堅持斷食。慢慢地,我們就會更健康,同時可以和我們的軀體保持溝通。慢慢地,我們就會排出體內的毒素,變得更加敏銳。也就有能力去選擇不會給我們帶來肉體和精神痛苦的食物來吃。如此以來,我們會更加堅強,更加健康,更加警覺。我們從而可以領悟到精神的本質。

第八章

  活生生的世界

  不論是什么天氣,它的好壞其實只存在於你我的看法不同而已。這是我們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天氣該什么樣,就會是什么樣,不論什么天氣,只要我們能以喜悅之心來看待、欣賞、享受,我們就會生活得更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並非孤零零地活著。在周圍,有許多生靈相伴……各種動物,小至昆蟲,大至大象;另外,還有不計其數的植物物種。我們是如何和身外這個紛繁的世界相連的?我們如何對待其他動植物?我們和這個世界及其生靈相處時,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使我們充滿喜悅與淚水?

  自立性

  我們之前已談過自立。人類有很強的自立性。但事實上,我們要認識到,只有依靠他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立。我們不能和其他生靈決然分開,去過一種完全孤立的生活。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要依靠自然,依靠周圍的動植物和生靈,是它們的生命能量支持著我們生存。

  什么是自然?

  什么是自然?我們傾向於認為自然就是並非出自人類之手的一切存在……並非經我們雙手創造的物體,比如不是我們建造的高樓大廈、汽車摩托車之類的東西。讓我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看"自然"。不要把"自然"當成"其他活著的物體",而把它看成一種"現實存在"。自然就是"存在的現實",從其本性上看,"樹的本性就是不斷長枝杈","狗的本性就是要吠"。換一句話說,自然就是事物的本性。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在看待自然時,不夠開放、不夠全面。我們看待事物時需看到其當下的本性,不要摻雜個人的假設臆斷,按其本質來看它,不要按我們希望的樣子來看它,不要以它過去的形態和將來的發展來斷定它今天的狀況。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當下,當然就無法理解樹木在當下的本性。我們要認識到,即使是"美",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隨時保持警覺,看到現實的不斷變化,看到當下世界的狀態。在每一個當下,我們都處於一種現實中,處於自然中。我們和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世界萬物都是相互關聯的。請保持頭腦清醒,並開放自己,去認識自然,認識事物的本性。

  我們在看其他生靈時,往往看不到其本性。我們看不到飛鳥、小貓或者樹木的本性是什么,而常常是從我們個人的角度以它們對我們有什么益處來看待它們。我們從人的角度出發,所以我們看不到狗、蔬菜或者鮮花的本性。我們看到的是"人的"樹,而不是"樹"的樹, "人"的動物,而不是"動物"的動物。我們的固有觀念讓我們認為動物和植物低人類一等。我們把動物當寵物,所以我們賦予它們本性中沒有的東西,我們把它們當成附屬品。

  和其他生靈的關系

  如果我們不經意,就會濫用我們和其他生靈的關系。我們會用烤的面包喂食小鳥,用狗糧喂狗。這些都不是它們原本吃的食物。野生鳥和狗是不吃人做的食物的,但是在人們豢養它們後,它們開始吃這些食物,因為我們不喜歡它們野生的本性,所以也就不想按它們的本性來對待它們。對植物也一樣。我們選擇喜歡的植物,把它種在庭園的花圃裏,施人造肥料,並進行配種,創造出新的植物。這不是自然的本來面目。

  再看看我們和寵物的關系。狗會吠,我們聽到狗叫,會覺得"這狗沒受到訓練"。狗對我們表示溫順,我們就會撫摸它。只有它表現出我們喜歡的特性時,我們才會欣賞滿意,雖然這不是其動物的本身特性。我們會培育蔬菜讓它長得肥大,這樣能多賣錢。種花時,我們也選那些能開出大花朵的品種。我們從沒考慮過我們改造自然的後果是什么,所以我們遭受了許多意想不到的自然災害……幹旱、洪災、汙染和人口問題。我們把自然不當一回事,從不為它考慮,也不仔細觀察它的變化。我們忘記了人類並不主宰整個地球,而是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在相互合作,保持著這個星球的生態平衡。

  人口過剩

  我們因為有冰箱,所以我們可儲存多餘的食物。在世界的一些地方,我們生產過多的食物,我們強調生產力,使用化學肥料為動植物催生,讓它們長得更多更快。這是人類對自然的幹預。我們從人類有所局限的角度看待問題,因為我們對自然的幹預,所以土地遭到破壞,農作物營養成分減少。我們大量的農產品,在人類技術的催化下,長得"更大"、"更好看",但卻失去了它們原來的味道和香甜。這些蔬菜、水果及糧食都沒有了原味。因為我們可以長期儲存,所以我們也在浪費。我們沒有想是否能一直將產量提高增多下去。總有一天會發生一場危機,因為我們貪婪地將物種變了樣,失去了自然資源。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首先,要重新審視我們的觀點。我們不能片面地看事物,不能只按一種國籍、一種性別或者一個經濟體制來看問題。我們要保持思想的開放,認識到自然是無處不在的。我們要明白洪水和幹旱的價值,認識到它們為什么會出現?怎么出現?需要什么條件?世界上每個存在的物種都有它的價值,所以我們不能說:"我需要這個,我們要除掉那個。"即使是細菌和病毒,我們也應持同樣的態度。我們不要說:"這個病毒,殺掉它。這個細菌,殺掉它。" 我們應該反問:"為什么會有病毒?為什么會長出細菌?"因為它的出現和存在一定有其原因。有存在,一定是因為有需要。病毒和細菌會激發我們的免疫系統,讓它們更具抵抗力。每個物種都有它自己的空間、自己的位置和自己的作用。

  殺 戮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和這個世界一樣不純潔、不完美、充滿痛苦。因為我們的思想受到汙染,所以我們要經曆洪水、幹旱、地震、死亡、疾病和災難。人類其實要對許多自然災害負責……因為濫修大壩和破壞森林會造成洪水;毀壞自然生態環境、人口過剩、過度開發,會帶來幹旱。只要人類不改變錯誤觀點,自然災害就在所難免。我們只能盡量不殺生,但只要有一個人頭腦有毛病,就會出現殺生和傷害。

  我們在行走的時候都可能會殺生……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踩著螞蟻和昆蟲;我們在高速公路上開車的時候,迎面會有一些飛蟲撞死在擋風玻璃上;我們患感冒時,會吃一些抗菌素,殺死體內的病菌;我們在生活中還會使用殺蟲劑,滅蟑螂、跳蚤、臭蟲;我們還會下耗子藥滅鼠。

  動物沒有什么權利,我們把它們豢養在人類居住的環境中,其實也是一種殺生行為,因為動物本就應該在野外生活,人類的做法泯滅了動物的本性。

  在這個世界上,適者生存,所以每一個人都在努力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我們並非生活在和諧的環境下,我們和自然分離,離群索居。大家都為自己的生存爭得不亦樂乎,所以殺生就在所難免。老虎會吃別的動物,蛇也會襲擊其他動物,人類更不在話下。而且,人類不僅會奪取其他生靈的性命,還會奪去別人的機會、權利和信心。我們會摧毀他人的生存空間和發展機遇。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實際上是惡性循環。

  對於殺生,我們可以做點什么?

  我們要盡量少殺生。要做到絕對避免殺生是不可能的,比如人經常會在家裏噴殺蟲劑消滅螞蟻。一切生命都需要自由的空間。如果我們可以好好地照顧自己的身體,我們就不需要吃藥殺病毒或病菌。所以這算是一種預防殺生的方法。

  身體健康的人,會喜歡吃蔬菜和水果。如果身體不好,就可能會特別想吃肉和魚,因為身體內有毒素。因為我們要吃肉、吃雞、吃魚、吃海鮮,所以就有人幫我們殺生供我們享用。如果我們身體健康,我們就會少殺生。身體不好的人,很難持素。

  在自然中找到我們的位置

  想和自然融洽相處,應該看到自然在當下這一刻的本質。風吹、日曬、雨落,自然就是如此。可我們卻常常希望世界上能多點陽光,或多點雨,或多點風。不論是什么天氣,它的好壞其實只存在於你我的看法不同而已。這是我們所犯下的最大錯誤。天氣該什么樣,就會是什么樣,不論什么天氣,只要我們能以喜悅之心來看待、欣賞、享受,我們就會生活得更快樂。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地球?

  人類的行為導致地球的沙漠化。我們應該讓土壤有休養生息的時候,不能不斷地用化學品去過度地催發它、使用它。我們應該讓本該有的昆蟲、生靈繼續生存在這裏,保持地球本來的樣子。我們不用消滅昆蟲,因為地球可以自己調節,保持生態的平衡。我們在改變自然時,往往認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嚴重後果。每次幹預自然的發展,我們都會得到預料中與預料不到的後果。因為人類的不明智和不關心,導致自然失去平衡。我們都知道,我們身體需要平衡,自然也一樣。

  了解平衡的本質和自然的平衡

  我們必須承認,大自然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我們不能覺得人類高人一等,就可以濫殺細菌。細菌並非百害而無一利。要保持地球上生物物種的平衡,就別想著把細菌除幹淨。那么,我們是不是可能消滅蟲子呢?以蟑螂來說,為什么蟑螂會進廚房呢?因為裏邊有食物。蟑螂喜歡不幹淨的廚房,因為它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吃的。如果你把廚房收拾得一塵不染,食物都妥當地盛在器皿裏,蟑螂就無法生存了,因為找不到食物,它們就得另外尋找生存之地。如果你用殺蟲劑,抵抗力差的會被殺掉,但抵抗力強的會活下去,而且可能還會繁殖出抵抗力更強的後代。蚊子也是如此,經過這么多年,滅蚊劑已經越來越不管用了,過去一些治療瘧疾的藥品療效也大不如前。在醫院裏,人們發現有些病菌對一些抗生素竟然有免疫功能。這些現象,都是我們人類幹預自然所產生的意想不到的結果。白蟻喜歡朽木,因為這是它的本性,就像狗喜歡叫一樣。所以,為防白蟻,我們要保護修建房屋時所用的木材,以防它老化,吸引白蟻咬蝕。

  世界不單單是為人類及其商業利益而存在的。我們要視地球為一個龐大的生命,善待它,尊重它。可是人類經常以破壞自然為代價,開設工廠,加工人類需要的產品。我們太多時候都只盯著人類的利益,而忽視地球的整體利益,和地球上其他生命的存在。

  自然和都市生活

  生活在喧嘩的都市中,我們很難理解和大自然中其他生命的關系。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缺少對世界的認知,他很可能會覺得水就是從自來水管中流出的,廁所裏就該有衛生紙,空調可以調節室溫,暖氣可以在冬天取暖,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他意識不到,在水從水龍頭裏流出之前,經過了多少道程序,而垃圾的清理也並非簡單到自家的垃圾桶倒幹淨就完了。如果城裏人認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人們就無法享受到高質量的幸福生活,意識不到清新的空氣和幹淨水對生活的重要性。他們會汙染環境,破壞資源。如果城市裏的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愛護他們賴以為生的城市,城市就會變得更美好。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明白,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大自然有影響。我們吐痰、亂丟垃圾、用完水後不擰緊水龍頭,影響的都不僅僅是我們自家的環境、生活和生意,受影響的是整個地球。如果從今天起,你我都注意自己生活中的小節,我們就會更好地保護我們的地球、我們生存的世界。

  世上生命皆有需求

  我們有必要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體保持溝通,了解它們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和水、土地、動物、植物打交道,但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純粹地使用它們,而不關心它們的生存狀況。在生活中,我們為什么需要其他的生命與我們共存?因為是它們讓我們牢記與生命的關系。在居住的房間中,你會擺放一盆植物供欣賞。其實你可以用這盆植物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本性。仔細觀察這盆植物,感受它的力量,關注它活著的狀態,用愛心去呵護它,了解它的需要。能夠關愛其他生命體,我們也能夠活得更好。我們需要和人、動物、樹木和植物密切地溝通,這種溝通將會把我們和世界上的各種生命結合在一起,共同成長。

  盆栽植物

  把植物種在花盆裏是愚蠢之舉嗎?城市裏生活的人們,是不是應該在房間裏種植物呢?只要仔細觀察盆栽植物的生長並從中學習到生命的意義,種植盆栽植物就不是件傻氣的事。比如,城市的汙染很嚴重,我會感覺到植物在這種空氣中慢慢死去。我也能體驗到,經過我的愛心呵護,植物會長得多么好。我們明白陽光和水分對植物的生長多么重要。只要注意觀察植物的變化,就會學到很多東西。我們試著做那株植物。認識到了植物的需求,我們就學會了"無私"。為了保護環境,對於其他生命,我們都應采取相同的態度。看到遊泳池的水髒了,就會采取措施,保護遊泳池的水,因為我們明白它需要幹淨無汙染。這不是我們在"解決問題",而是我們在"感覺水的需求"。這才是最重要的,把自己放在水的位置,把自己當成水,了解水的需求。

  寵 物

  孩子們應當學習如何去關心喜歡其他生命。開始的時候,孩子們可能會較自負,認為"我愛我的寵物,這就夠了"。慢慢地,他們會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小狗小貓和他們一樣重要。所以說,養小狗、小貓是學習和其他生命交流的第一步。

  我們會和小動物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感情,小狗死了,我們會為它流淚傷心,家裏養的花草植物枯萎了,我們會感到難過。但是如果想開悟,我們就不能沉浸於這種迫使我們產生依賴的外界事物之中。我們也必須拋棄那種想占有某種物質並改變它特性的做法。你可以養一盆花,並想方設法讓它保持常青,這其實並不合乎自然規律。所謂自然,就是事物在當下所處的狀態。冬季裏,樹木凋零;春季裏,百花爭豔。天氣會在一定的季節幹燥,天氣會在一定的時候嚴寒。所以我們說,認識到變化是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讓你開悟,讓你充滿智慧。

  我們應該養寵物嗎?

  並非每一個人都有家庭,我們在前邊也談到寵物在培養愛心友善方面會起到作用。在人的一生中,每天都需要有人去愛,有事情去關心,這對人很重要。但是如果有人常常外出旅行或公幹,卻想在家裏養只寵物,怎么辦?其實,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會對其自身的行為做出決斷。如果你僅僅是在"有時間"的時候才可以和你的寵物在一起,飼養寵物並不能讓你充分受益。如果你可以選擇時時和寵物在一起,照顧它,那為什么不這樣做呢?放棄旅行,養只寵物。如果你思想健康,態度正確,你也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有生命的事物融洽相處。即使是在旅行中,也可以體會到寵物和你在一起的快樂。你不論走到世界的什么地方,只要你看到狗、貓、鳥時,你都會為生命而感動。它們會讓你把這些活的東西當作自己家裏的寵物去關心、愛護,並從中感受到快樂。如果你抱有這種心態,你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找到這種值得關心的活的東西。

  當然,養寵物會有其他問題。如果我們只對自己養的狗有興趣,而對別人的狗沒興趣,那么養只狗就可能成為一種負擔。我們需要讓這只狗和其他人相處,這只狗當然也需要有人關心它、照顧它。我們一定要對自身的這種行為小心,因為對狗過分依賴,其後果和我們對其他東西過分依賴是一樣的。

  有些人把寵物當孩子養,這又算什么呢?當然,我們大家可以對同一種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把你的花園、或者電腦、或者寵物視為自己的心肝寶貝。如果你有大量的時間卻沒有孩子,在心靈和情感上,你可能需要有所寄托,需要一個東西來打發時間,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要注意,別認為我們把寵物當成一個人來關心和對待是件好事。我們可以按照人的需求給寵物許多東西,但是其他不一定對它們有利,可能反而害了它們。養孩子的最終目的是要讓他長大成人,有獨立的人格,生活上可以自立。我們能對寵物有同樣的期待嗎?不能。我們會讓寵物過分地依賴我們。一旦我們忙得照顧不了它們,它們就會生氣,甚至會難以生存下去。狗就是狗,鳥就是鳥,它們不能在覓食上完全靠人類來喂養。它們曾經是野生的,現在天天要靠吃狗糧、鳥食為生,而且只能適應室內的溫度,再也經不起大風大浪了。我們養孩子就是要將他培養成獨立、自由和強壯的人,而不是依附在我們身上,不能自立的人。也許我們到了該考慮如何對待寵物的時候了。我們不能讓寵物完全依賴我們生存。

  生活在城市裏

  我們從家庭走到了一個世界性的大家庭裏,這裏有城鎮、有鄉村。許多人都不住在鄉村,而住在城市裏。但同時又有許多人對城市深惡痛絕。他們不喜歡城市裏的交通、水泥森林和汙染。我們怎樣才能學會在城市裏快樂地生活呢?

  如果你不喜歡在城市裏生活,那你就試著問問自己:"我為什么要待在這兒呢?"為什么不喜歡卻還待在這兒呢?那就走開呀。換個地方重新找份工作。如果你不走開,重新開始新生活,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痛苦所在。即使是這樣,也並不表明城市有什么問題。其實有問題的是你自己。所以你應該從城市裏走出去,找出自己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使得你整天心煩意亂。發現問題所在,才可以解決問題。

  不論是生活在城市還是鄉村,其實本質是一樣的。你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思想狀態。如果在你眼中,城市和鄉村有差別,同時你喜歡一個,而不喜歡另一個,你一定會整天鬱悶不快。城市其實不僅僅是城市,鄉村也不單單是鄉村。但是如果不這么看,你當然會心煩。一旦走出去,你會發現其實問題不在於你生活的是個城市,或者是個鄉村,有時候其實只是你的心理因素在作怪。

  欣賞城市裏的自然

  如何才能學著去享受大自然?如果你家裏的庭院很小,或者根本沒有院子,這並不妨礙你去公園享受大自然。這樣公園的一切就成了你自家的花園,用自己的心和眼去欣賞看到的景色。身處大自然中,學著去感受其中活的生命的存在,你可以聽到花在向你傾訴。你可以從自家的小花園或者房間裏擺放的盆栽植物甚至於你的小狗那兒,學會和植物、動物溝通交流。然後,你就可以走進大自然中,和其他植物、動物交流,直至和整個世界溝通。

  在城市裏生活並非一件很難的事。城市生活也是無可厚非的。存在的就是美妙的。我們要學會發現城市美好的一面。只有保持開放的思想狀態,才能看到世界真的一面。別覺得城市是"非自然"的,在城市裏,你同樣可以從鋼筋水泥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在這些冷冰冰的東西中,有其自身的能量。城市和鄉村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高樓大廈雖然由水泥建成,但水泥又是由水、沙、石等天然的成分合制而成。鋼鐵是從礦石冶煉出來的,所以只是形式變了而已,它仍然取自於大自然。所以說,不一定非要走在泥徑上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存在,走在柏油路上,你同樣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別把城市和鄉村當成兩難的選擇,它們本質上是一樣的。

  文 明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純淨的環境、睿智的人和簡單的生活。有人可能會認為非洲落後而不文明。但是,什么才是先進?其實,先進並不一定必須是高科技、高樓大廈和物質豐富。人類的文明包括了以上三項內容,但是我們要考慮清楚如何把這三項內容運用在生活中,為我們生活的社區帶來文明,而不單單認為我們擁有了財富和權力,就能變得文明了。

  純淨的環境

  純淨的環境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人類身體的百分之七十五是由水構成的。我們每天必須進食來維持生命的延續。我們需要陽光、水和食品。地裏長著農作物,我們要呼吸新鮮空氣保持身體的活力。土壤、空氣和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三項基本因素,但是我們卻往往不珍惜它們,以至於現在我們需要喝瓶裝的純淨水,需要用空氣清新器。我們都願意住在郊區,因為那裏的空氣相對來說好一些。但是,我們不能等到晚上下班回了家才呼吸吧?在汙濁的空氣中,我們感到頭痛、頭暈。人們吃魚、肉,但是如果沒有豐饒的土地,就難以種出莊稼來,而我們也無法活下去。另外,因為豬的飼料裏含有毒素成分,所以人們在吃豬肉時也會間接地中毒,甚至於有些蔬菜和農作物因為土壤中含有殺蟲劑及化肥的毒素,而將毒素轉輸進入人體。這就形成了一個可怕的鏈條帶。而終有一天,我們都會生老病死,化為灰燼,成為土壤和植物的肥料。我們不能忽視環境的重要性,不能一方面吃著進口食品,一方面卻忽視周圍的汙染,一味地認為我們是發達而富有的。人與環境是相互養育的關系,我們不僅要養育人,也要養育環境。

  睿智的人

  什么是睿智?睿智就是對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的正確認知。睿智並不需要過多的知識。如果一個人滿腦子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可面對眼前的問題卻一籌莫展,那又有什么用呢?睿智的人可以隨時解決問題。睿智就是發現現實存在的問題並立即做出回應。睿智的人可以讓生活更純潔更簡單化,他們有化繁為簡的能力。

  簡單的生活

  什么是簡單?別把這個問題複雜化。簡單就是該怎么樣就怎么樣。有時候我們看不到垃圾,看不到汙染,這並不是簡單的生活。過簡單的生活就是要面對當前的現實。我們之所以把生活複雜化,是因為我們感到迷茫,拒絕面對現實。如果我們頭腦清晰,眼前的一切其實都很簡單。

  我們沒有馬上解決問題,是因為我們沒有看到問題。比如我們吃有毒的食物。有誰願意吃含有毒素的東西呢?沒人願意。但是如果你看不到你吃下去的是什么東西,其中是不是有毒,是不是曾被澆灌過汙染的水、施過有毒的肥料,生活就會變得複雜了。

  如果我們過著簡單的生活,我們就不太會誤導下一代。孩子們需要睿智而簡單的指導,但是在今天的學校裏,孩子們所受的教育卻無法讓他們獲得睿智。有時看到孩子長成的樣子,我們會大吃一驚,但是該苛責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身,因為我們沒有教他們去發現世事的本質,過簡單的生活。如果我們認不清現實,生活就會一團糟。

  現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花開,花也會落。太陽從東邊升起來,會在西邊落下去。現實在不停地改變。我們忽視現實的存在,看不到現實的變化,這一切都很危險。我們應該看清現實的變化,認清它在當下的本質。如果你可以看到世界及其在當下的狀態,你也在發生著變化,並且推動著世界的變化。我們要調整自己的生活,不去對地球造成傷害。我們可以不斷地改變這個世界,我們任重而道遠。通過仔細觀察,我們可以明了地球的所需。回到家裏,我們可以發現屋頂有裂縫需要及時修補,房子的油漆剝落需要重新粉刷。如果我們靜心聆聽、細心觀察,我們就會不斷得到信息,將我們的生活改變得更加美好。

  簡單的生活並不是說我們不該用香皂、洗發水,不該穿漂亮的衣服。這不是簡單的生活。簡單的生活是感激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同時不被它所左右。要享受眼下可以得到的東西,同時要明白這些東西也都是會消失的。所以,當面前的茶還熱的時候,想喝就喝;在牛奶還是新鮮的時候,就趕緊喝。不要想方設法讓這杯茶保持恒溫,這樣一來事情就複雜化了。要吃新鮮的蔬菜,但是如果沒有,那就接受現實。但現實是不斷變化的,現在沒有,並不是說明天與未來也沒有。今天沒有咖啡,只有果汁,那就喝果汁。和孩子們相處時,就不要老惦著朋友,好好和孩子在一起玩玩。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你也有了白發,要高興,不要感歎自己老了。在你的孩子五十歲的時候,你別把自己還當年輕人看待。這就是簡單的生活,也就是要生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如同你無法在同一時刻享用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財富一樣,要隨時應變。牛奶壞了,錢丟了,那就讓發生了的事情過去吧。不要沉浸在過去。簡單的生活不是讓你拋棄所有的金錢、豪宅和汽車。享受它們給你帶來的快樂,只是心裏要明白事情可能會發生變化。今天不花的錢,後十年、二十年可能就不再屬於你了,你可以花了它,也可以把它存起來。當下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就是簡單的生活。總想占有物質,害怕丟掉眼前的所有,看不到世界的變化,這就是複雜的生活。睿智的人可以過簡單的生活,雖然這個人可以非常富有。人不一定貧窮才能過簡單的生活。

  平 和

  窮人乍富,難免會突然變得傲氣十足。其實,不論是誰富有,都不該看不起沒錢人。比如說,如果我們富裕,也要意識到鄰居還窮著。而且,他們也不一定認為自己很窮。一旦我們手裏有了權,我們就有管人的欲望,而且認為自己有這種能力。我們會斜著眼看別人。拜托,千萬別這樣。我們看著一只狗,為它感到可憐。我們也無須如此,也許這只狗為自己能是只狗而感到高興呢!這些人過著貧窮的生活,那也許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們不能替他們選擇。富有並不一定比貧窮好,只是富和窮在形式上有所差別而已。如果我們可以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態,這不僅僅是指在任何情況下心裏都很安靜,也是指能夠平等地看待他人,沒有什么分別心,那么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快樂。

  有些人拿佛教的教理,說一個人在現世做了壞事,來世他可能就會變成動物,不再能轉生成人。所以有許多人害怕自己來世變成狗,低人一等。對於這種把小狗、小貓看成劣等生靈的說法,我們也要有理智的認識。一個生靈是狗,並不一定說它就比人低一等。你是人,你就認為自己比狗高等,這其實是你單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個問題,如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也是錯誤的。佛教認為,人不能有分別心,人要追求無我的境界。所以說,所有生靈都是世界的一分子,本質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相互擁有,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第九章

  精神境界

  宗教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你保持內心的寧靜安詳,獲得心靈的解脫。如果一門宗教無法讓你達到這樣的目的,不要怪宗教,問題在你,你沒有保持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看法。

  我們探討了人和他人的關系及人與世界的關系之後,許多人仍然會心存疑慮。在物質世界之外,我們仍然有精神上的需求,希望能借助宗教或者哲學來使我們的思想達到另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宗教?我們應不應該信上帝?我們如何去解釋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如何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

  了解宗教

  有時候人們發現很難成為一個好的天主教徒、穆斯林、猶太教徒或其他教徒。怎么樣才能增加對宗教的了解呢?

  凡夫俗子皆需要心靈的指引與依托。有許多人信教,是因為他們認為宗教可以幫助他們的心靈獲得寧靜。如果你還處在了解佛教的初期階段,就別把自己當成一個完全的佛教徒。承認自己的現狀,別強裝得很出色。如果你想判定自己是否出色,你就開始有分別心了。你是從人的角度看出色或是從動物的角度看出色?我們需要宗教幫助我們在當下培養人性,如果放棄了當下,活著就沒有了意義。我們所信奉的宗教就是教我們如何生活,所以不要考慮自己是不是好,是不是壞。不要給自己壓力,也不要讓自己變得高傲。

  我需要換一門宗教嗎?

  在不同的地區,針對不同的人,處於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宗教。宗教並非真理,但它可以幫助你開啟思想的大門。真理就在你的思想狀態中。所以,為什么要換一門宗教去信呢?你現在的信仰就可以幫助你放棄自我。不管是什么宗教,追求的都是同樣的真理。你一旦開悟,你就可以認知真理。

  真理的人類版本

  有時候,人會被宗教弄得亂七八糟,而考慮是不是該換一門宗教。那么,成為基督徒,或天主教徒,或穆斯林,或猶太教徒究竟意味著什么呢?我們每個人的背景不同,信教的原因是想讓我們的內心獲得安詳,而最靠近我們的宗教則會令我們更易於接受與理解。

  許多人信上帝。什么是上帝?上帝意味著什么?上帝就是美,上帝就是熱忱,上帝就是智慧,上帝就是實相。我們可以是佛教徒,也可以是基督徒。但不管你信什么,真理只有一個。也許你理解的真理和我理解的有所不同,但這無關緊要,重要的是我們的理解都是普通人所理解的真理版本,並非基督想要告訴我們的,也不是佛祖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不管多么努力,我們都無法進入基督或佛祖的心中,所以無法體會到他們所言的真諦。因此,我們會覺得這門宗教與那門宗教不同,有的宗教好,有的宗教不好,所以宗教之間會有戰爭。這其實是不對的。

  因為我們思想的局限性,每個人對於真理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我們的問題不是應該換宗教,而是應該在心理上把所有宗教當成一回事。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潛力,都可以保持心靈的開放。這才是宗教的目的。所以信不同的宗教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明白宗教本身並非真理。宗教有不同的法門,但不是死纏著這些法門不放。法門也不是真理,它們只是幫助我們找到真理的途徑和工具。

  如果你是基督徒,卻思想狹窄,你就看不到主在何方。如果你是佛教徒,卻太過自私,你就看不到佛。在這種思想狀態下,你就可能遊離於各宗教之間,不僅離開了上帝,也離了佛。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心中有無限的關愛,那么主就在你心中。如果你是佛教徒,無私樂施,佛就在你心中。不論你信什么,遇到的障礙都是自己的無知造成的。所以不要誤解宗教。宗教的唯一目的就是讓你保持內心的寧靜安詳,獲得心靈的解脫。如果一門宗教無法讓你達到這樣的目的,不要怪宗教,問題在你,你沒有保持正確的態度、正確的看法。你要保持思想的平衡,不要走極端。

  不同的修為

  人們念佛號,念佛號有什么作用呢?那是為了培養警覺、智慧以及悟性。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修為。如果你不祈禱,上帝不會懲罰你,如果你不磕頭,佛祖也不會怪罪你,因為上帝和佛祖都是無我的,他們都以慈悲為懷,對世人一視同仁,不會懲罰眾生。如果有人受到懲罰,懲罰他的是他心中的無知。

  兩種宗教?

  有人問:"我怎么會信兩種宗教?"如果你覺得你心中有兩個上帝,那說明你的思想不夠清明開放。忠於上帝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在內心中培養虔誠、善良、公正和清明。如果你思想開放,頭腦清晰,不論你是信上帝還是信佛祖,都要做到公平、正義、禮貌、熱情。這兩種宗教沒有本質的沖突。無論是進教堂還是廟宇,我們所學到的教誨都是要培養自己的無私無我之心。當從教堂或者是廟宇裏走出來,你應該覺著思想更加開闊,內心更加快樂,因為你從中學到了要更好地與他人相處,以善心、愛心對待別人。我有信心,但我本身不是信心。我的信心還達不到事物本質的境界。我們仍然有自私心,所以我們看問題經常片面,思想難免狹隘,仍然還是"我"。直到有一天,不再有"我",我們就會升華到一種更高的境界,也能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質了。有許多人認為他們從教誨中領悟了其中的真諦,但其實往往做不到,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摻入許多個人的觀點和看法。

  我們從哪兒能得到指引?

  如果我們的思想總保持著開放的狀態,世間萬物都會給我們教誨,小鳥的鳴唱、明媚的陽光、皎潔的月色,都會給我們帶來教誨。如果我們思想開放,我們會看到事物的真相,無知就會從我們的思想中消失。我們學習,我們思考,我們會頓悟:"這就是真相!"

  從不快的境地裏解脫出來

  有些人在生活中受到他人不公的待遇而覺得很辛苦,心情鬱悶。這該怎么辦呢?痛苦深埋內心是自作自受,應該盡量把它釋放出來。別責怪別人,說是人家把你弄得痛苦脆弱,其實是你自己的問題,因為別人只傷害了你一次,可你卻沒有把這個痛苦釋放出來,反而是自己用此痛苦一遍遍地不斷傷害自己。你為此耗盡所有的精力,並不是別人把你弄得不成人樣。要盡早認識到這點,放下心中淤積的憤懣。不是別人要把你怎么樣,而是要想清楚你自己要把自己怎么樣。

  有些人對自己人生中做過的錯事倍感內疚。他們想知道如何才能彌補過失。其實感到內疚和感到痛苦、不快是一回事。不要把過去的事情拿到現在來糾纏你。放下它。沒必要記著人生中做過的每一件錯事。有行為就會有結果,事情就是這樣。對發生過的事,再感到生氣、焦慮,都已經無法改變了。只有現在做的事,才會讓未來有所改變。負面的情緒會攪亂人的心,驕傲自大也會讓人頭腦發熱。不論是失望還是其他不快,都是內心中的"真心"在試圖幫我們擺脫過去。這種行為沒有好壞之分,只會因為我們的思想對它看法的順與逆,而把它變成好或壞。

  做好事

  有人覺得:"我不是什么聖人,但我也想做些有意義的事。怎樣才能重塑人生?"要做到這點,只要愛你身邊的人就行了。你不需要成為聖人,只需要向周圍的人獻出愛心,展示出我們的心裏美。只有愛我們的人才能幫我們學會保護人、不傷害人,是他們激發我們不論走到哪兒,都能始終如一地做到這一點。這就是聖人的行為了。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也是周圍人的成就。世上沒有空中樓閣,你身邊的人在激勵你去善待他們,去愛他們。

  真 情

  真情是實相,特別是當下的真正需要。在我見你之前,我沒想過:"噢,我一定要幫你。"等一見著,我就幫了你,而一旦我離開,我也不會再想這件事。真情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深信,不論是基督耶穌還是阿彌陀佛,都是在努力教導我們這一點,但是因為我們沒有開悟,所以並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們雖然想愛多於恨,但在碰到具體事時,往往適得其反。想得到大智慧,我們就應該避免走到愛或恨的極端,把兩者都放下,然後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的平靜安詳。

  相信上帝

  人們常說:"如果你相信上帝,你將獲得拯救。"那么,什么是上帝?

  上帝就是正義,上帝就是公正,上帝就是恩慈,上帝就是無私。你覺得你信了上帝,你就會獲得拯救。那么,什么是獲得拯救?獲得拯救就是不再有憤恨、不再有不公、不再受折磨、不再受苦、不再愚昧。我們受的痛苦,都來自於我們內心。我堅信,上帝和佛祖從不懲罰眾生。懲罰來自我們內心。比如,對一件事,我如果早已下定決心,那就沒有什么回旋餘地了。如果我心裏還沒譜,那就可以商量。如果我心裏已經有數,那么我就不能接受別人的建議,這種結果對我就構成一種懲罰。我們內心都有太多的成見,所以難以讓我們看到眼前的現實。如果你能保持心靈的開放,你就可以走進現實,那種現實就是上帝。

  不要讓一些教理、稱謂、標簽把我們分開。穆斯林、基督教等等,不應該劃分得涇渭分明。我們應該成為一體,因為所有的經書教誨都是要把我們大家凝聚在一起。其實,根本不需要什么經書教誨,如果我們需要經書教誨,那是因為我們無知,需要得到指引。但是,不要學習太多這些東西,它們會阻礙我們的心走向清澈透明的境界。經書教誨可以不存在,心靈開放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如果我用手指月亮,不要看我的手指,要看月亮。我們可以從天空中學到知識,也可以從動物身上學習知識,世間萬物都在為我們傳授知識。我們學習就是為了讓自己的心靈獲得淨化,然後發現上帝、佛祖就在自己的心中,這就是宗教。

  高 尚

  如果不信教,我們怎么能變得高尚?什么是高尚?

  高尚就是在思想上超越世俗。我們的思想原本都可以超越世俗,但是自私、自我的意識將它扭曲,從而失去了它的光輝。我們該怎么辦?你應該先在物質世界中認清自己是誰。離開了物質世界,我們無法生存。如果沒有物質財富,我們永遠看不到自己有多貪婪。如果沒有競爭,我們就看不到榮譽。所以,我們必須活在現世,才能在現世中獲得最終的自由。一個人獨立山頂,並不能使他高尚,因為他不會面對物質世界的誘惑。一個人離開塵世孤獨生活,只能是把自己的問題埋進自己的心裏,並無法解決。他自以為高尚,其實是在隱藏問題。他得走進塵世,置身在實實在在的現實生活中,才能發現自己的高尚本性所在。

  為了別人的平安與快樂

  我們不能帶給別人平安與快樂,過去不能,以後也不能。我們只能通過做有利於他人的事情,從而放棄內心的自我,使自己獲得平衡。如果我們做到了這點,就可以幫助朋友們放棄他們的自我,這也就幫助、保護了他們。只有我們內心很平衡的時候,才不會幹擾別人。我們內心的平衡來自自身的修為,如果我們本身就很平靜和諧,我們就可以保護朋友不受幹擾。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走過的路也會不同。

  發現真價值,放棄舊習慣

  如何才能在更高的道德和價值水准上重建自己的生活?

  首先,我們如何知道什么是真價值?我們應該抱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態度和別人相處,從中找到榜樣,向他們學習,然後才會明白什么是真價值。通過這些榜樣的幫助,慢慢培養出適合自己的價值觀。只要我們不再糾纏過去,我們就不需要回頭去撫平往昔的創傷。如果那不是我們需要的,就不要再做。人們認為必須要治療過去的創傷,其實不盡然。今天的現狀是過去行為的結果,所以"當今"沒有自由。重建生活即是不再過以往那樣的生活而已。如果我們還按著以往的習慣生活,那我們的生活也就只能是重複過去。唯有看清過去,才能做出有道德水准的選擇。有些人過去的生活一塌糊塗,一時很難喜歡新的生活之路,他們認識不到有機會可以走出過去生活的陰影,而機會就在腳下。這些人有點像生活在一所黑房子裏,跌跌撞撞,摸索著邁出每一步。其實,很簡單,你只要打開燈,一切都很容易了。所以說,不論過去的生活多糟糕,都無所謂。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就能過得平安快樂。

  誠 實

  誠實是人最好的品德。把你心中所想如實地表達出來,說出來,把它釋放出來,讓它散去,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一向誠實地表達思想,你不會感到憤恨。只有壓抑自己的誠實才會產生憤恨。火冒三丈地和別人爭吵,說明你不懂得溝通。人都有壓抑情緒的傾向,意識不到這點,這種情緒有一天就會冒出來。產生情緒時,你會覺得心裏不舒服,有壓力,終於忍不住,一下爆發出來。誠實就是如實地表達出來,從而放下重負,讓自己獲得解脫。早一天放下,早一天解脫。

  世上有一種東西叫天堂嗎?

  文字有誤導作用。文字指導我們的思想,並在我們的大腦中繪出一幅圖畫,建立一種概念。我們用文字描繪出世界,但我們並不理解它。只要我們還在靠文字指引方向,就說明我們還沒有到達它所說的地方。"天堂就在那兒。"文字確確實實地寫著。如果我們說天堂在一個地方,這就說明我們還沒到天堂。許多人都在說天堂,但大家都不知它是什么樣。"天堂" 之意,其實是教我們走向純淨的一種方式。作為塵世間的凡人,我們需要不斷讓自己得到淨化,從而進天堂。天堂是教我們培養思想安寧的一種方法。我們用不同的稱謂表達相同的思想狀態,天堂就是培養我們淨化的心。上帝的心不是凡人的心,我們需要淨化我們的心,了解上帝真正在想什么。一旦我們知道了上帝在想什么,我們就找到了天堂。

  我是誰?

  只有你自己知道你是誰。唯有通過內省,才能發現。如果你很自大,你就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問題。如果你很純,你就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毛病。許多修為深的人都常常覺得自己在退步,而那些剛起步的人反而覺得一切都挺好,沒什么需要改變。他們會覺得:"我又沒做什么錯事,是個好人,幹嗎需要修?"一旦堅持修為下去,你就會對自我越來越敏感,不斷看到問題。堅持正確修為的人,會用正面的眼光看人,會和他人和大自然保持良好的關系。如果你想逃避人群,和他人斷絕往來,那說明你要修的東西還很多。如果你內心平衡,你會覺得,雖然置身世界,但又不為其所左右,這就是你。

  我為什么在這裏?

  是你自己選擇來了這裏,因為你有沒做完的功課要繼續做。你思想裏有太多的東西要去愛,要去恨。為了了斷我們的貪、嗔、癡,我們選擇了降臨人世,通過人生修為,獲得解脫。但是,我們來到世上,卻往往被各種欲望所左右,忘記了此生的目的。

  什么是掛念?看看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喜歡花草,喜歡喝茶,喜歡自己居住的房間,但並不執著於它們,這就不是掛念。掛念是你無法擺脫、放棄你昨天喝過的那杯好茶,去年家庭聚會的快樂時光。你無法走出過去。喜歡、享受今天眼前的東西,不是掛念。要想讓自己走出來,就必須活在當下這一刻,時時念著當下!從過去走出來,進入現在!醒來吧,走到現在!這就是我們說的放下掛念,這才是我們在這裏要學習到的。

  尋找意義

  人們問:"怎樣才能找到生活中的意義?"問題是真要找生活中的意義嗎?如果你真是在找,說明你根本就沒有真正地活在現在。你可以存在著,但腦子卻昏天黑地。如果你真是要尋找意義,不幸的是我要告訴你:你找不到什么意義。事實是你活得不明白。活著,就應該去生活,而不應該去想生活。

  什么是生活的意義?

  千萬別拿"生活的意義"這種問題來自尋煩惱。如果你能夠活在當下,好好在當下生活,你就會生活得圓滿。別去判斷好與壞。不論是對陌生人還是家庭,既要保持超然,同時又要有熱情,這樣你才不會感到壓抑、受傷,也不會累得身心疲憊。你是永恒的,和萬物生靈息息相關。你高尚,享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你喜歡生活,你擁有一切。生活在當下,就能從貧困、無知、自絕、自滿、貪婪中獲得解脫。

  我在走什么路?

  走了這么久,我們怎么知道離開悟還有多遠?學習了這么多,做了這么多功課,我們會發現要學的東西不是變少了,反而是增多了。當然,有時候我們研究學習,突然一下就開悟了。那以後的路又該怎么走呢?

  恨生恨,愛生愛。一切因果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我們要耐心等待時機成熟,就會豁然開朗。所以我們每天其實都是在努力讓自己覺醒過來,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意識不到這點。我們需要有那么一句話、一個表情,或者一種聲音,等等,給我們當頭一棒,刺激一下,因為我們太習慣於按部就班地生活了,對現實熟視無睹。只有頭腦清醒,才能看清現實的本質。如果我們開悟了,我們就會從對與錯、好與壞、明與不明中解脫出來。這種智慧其實是我們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所以我們要讓自己醒過來,看到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