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生死皆自在,輕安見如來 -- 生死專題

  民國八十三年,慈濟醫學院創校(註:民國八十九年改制為慈濟大學,以下所稱醫學院均指慈濟大學醫學院,醫院則是花蓮慈濟醫院),八十五年大體解剖室啟用,並成立「大捨堂」紀念大體老師。所謂「大體老師」,即是自願於往生後,將遺體捐予醫學院作為解剖、教學之用的捨身菩薩。大體的運用,第一可供作醫學院三年級學生從事解剖課程,將課本上的知識化為具體,使醫學生對人體的層層結構,有了實際而深層的認識。這是培育良醫醫術的第一步。

  再者,除了擔任「學生的老師」,也可以進一步擔任「老師的老師」,即是提供醫院醫師從事「病理解剖」,建立完整病理資料,尤其對罕見病例的瞭解,更有實際而具體的貢獻,有利於其它相同病的及時判讀與施救。另外,醫師解剖時,亦有醫學院學生從旁觀察學習,一邊聽從醫師(老師)解說,增進豐富醫學認識。

  民國九十一年,慈濟進一步推動「人體多元化捐贈」,開展台灣首創之臨床模擬手術教學,使醫學院與醫院外科醫師合作,開辦醫學院七年級學生「臨床解剖學」課程。自願捐贈的遺體,由醫學生親自操刀,外科醫師從旁指導,實際模擬各種臨床手術過程,讓學生在步出校園前即具有實際操刀,與儲備經驗的機會。這是對未來真實病人的一大貢獻。

  大體老師的角色,隨著醫療教學發達,扮演出不同的新面貌,而其中大愛捨身的精神卻是不變的。中國人一向有著全屍的觀念,能夠突破傳統的局限,並且拋棄對自我軀體的執愛,難捨能捨,的確需要有大愛澤醫的精神,才能無悔無懼地完成身後喜捨的心願。接著我們就要進入第一篇:生死專題。包含人往生後遺體化腐朽為貢獻的理念;慈濟推行大體捐贈、器官捐贈的相關事宜,以及佛教對「人生無常」的闡釋、念佛的幫助,幫助我們多掌握一分自己的「身後事。」

   死亡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沒有做好準備,不願意提前去瞭解這個人生必然的課題。只要我們放下對死亡的成見,以自然的心情來面對,理出一條清清楚楚的道路,有一天,不論我們要以何種方試面對死亡:相信都能多一分平靜,多一分接受,甚至多一分美!

  遺愛人間

  每天晚上的睡眠是小死;一口氣出去不再進來,就叫做「長眠」。生命結束了,意識(靈魂)即脫離軀體,剩下的軀殼應該怎麼處理呢?

  遺體之處理觀

  大家上這一堂生死學的課程,可說是苦樂參半。樂就是歡喜,歡喜什麼呢?隨喜功德!看到別人的「大捨」,從內心起了一分尊重,有了尊及歡喜心就能讚歎別人,能讚歎別人這也是一分功德,所以就會快樂。苦呢?
看到遺體捐贈者從前的生活照,曾經,他們與我們一樣——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有團聚天倫的家庭,他們是那個家庭的一份子,曾經來過人間一趟,曾經在天地間悠然生活。

  現在他發心捐贈遺體,提供醫學院的教授、學生們從事醫學教學,這樣豁達的心懷真是令人恭敬。人生不過是短短的一段過程,這一生到底是苦呢?還是樂呢?

  人生在吞下最後一口氣後,生命就結束了,意識(一般人所說的靈魂)即脫離軀體,而剩下的軀殼應該怎麼處理呢?埋起來嘛,放在棺材裡會逐漸腫脹而流出屍水,那種屍腐的臭味是難以形容的,接下來,還不知要被蟲蟻侵噬多久。用火化的方式好不好呢?其實火葬倒是不錯,不過,一把火燒成灰就沒了,這樣還是很可惜。

  所以,假如到了那麼一天,我很希望能夠奉獻出這個軀殼,提供醫學院教學之用,因為醫學教學完備,醫療技術就可以有很好的發展,將來利益更多的人。

  廢物利用,提升醫學

  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病痛如果可以減輕、解除,是人生最感恩、最歡喜的事。

  之前花蓮慈濟醫院有一位三十幾歲的病患,原本整個背部駝得像彎曲的蝦子,曲度有一百六十幾度,在報紙上得知陳英和醫師對矯正脊椎彎曲非常在行,所以就前來接受手術。手術後,成天都要躺著,非常不舒服,但是漸漸的這位患者能挺立起來了,他移步到窗邊往外面一看,忍不住讚歎著:「哇!好久沒看到這麼美的境界!」他終於能以正常人的視界來觀看這些美麗的景色,而不再只是眼睛對著冷冰冰的地面。相信失而復得之後,他看到的境界一定比其它人的更美。

  為什麼醫療科技可以為他做這樣的矯正?就是靠醫師對人體結構有精準的認識與掌握,也就是在醫學院的解剖教學中,就要奠立良好的基礎,之後再經過研究與深入,始能對病情做出最佳的判斷與治療。

  因此,「大體捐贈,廢物利用」的觀念,確實是人生最後的價值所在,能夠把無用的軀殼捐作醫學研究,使醫學生甚或醫師對人體的瞭解更深刻完整,病痛苦難者獲得解救的機會,也就增加了一分。這種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我們為什麼不去做呢?是不是因為被一些訊息所迷惑了呢?是否違背佛教?

  比如,有的人會問:佛教似乎有這樣的說法,即是人往生後,八小時或是二十四小時內,不可移動他的身體,但是捐贈遺體或器官,卻要及時摘取器官或為遺體做防腐處理,甚至不能等到八小時之後再移動,這樣不是違背了佛陀的教理嗎?

  其實,如果推溯到佛陀時代的原點,當時佛陀並不曾說過人往生後要多久才能移動,很多說法都是因為後人論著而發展出來的。看看在佛的《本生經》裡,每每都是佛陀在過去生中,為眾生獻身命的記載,例如割肉飼鷹、捨身喂虎等等感人舉動,這都是佛陀發心度眾的心願。能達成自己的心願,那是最歡喜的時刻。

  人在往生後,意識便離開身體,隨著各人業力與願力的不同,有的人還是帶著瞋恨心、煩惱心而去,但是也有的人則是堅持著生前的願心及願力。所以,如果不願意捐贈的人,就下要移動他,以免引起他的煩惱,但如果是自己發願的人,專業人員在為他處理時,他就會很歡喜,絕對不會有痛苦。這種成就願心的歡喜,也就是功德。

  總而言之,人生最大的意義就在有「使用權」的時候,世間沒有「所有權」,包括我們的身體,都只有使用權而已。但是一般人總是脫不了愛慾執取,對生活的一切存在許多迷恩。

  衣食住行的迷信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然的現象,說病就病更是司空見慣,但是沒有人會喜歡生病,沒有人願意硬生生被奪去生命。可是不喜歡也沒有權力對疾病說「不」,當然,哪一天人要往生了,也不能說:「等一下,我還要做什麼……。」

  我們的身體是不是真正屬於自己呢?事實上,如果不去使用,那是不用白不用,能使用它時才是自我的價值,付出去之後就是我所得到的,這是分分己獲的歡喜。到了人生的最後,能奉獻軀體作為醫學研究,這樣一點都不浪費。我常說:「惜福,惜福!」來到人間,就是我們的身體最消福——吃要吃最好的、有營養的:什麼東西者i過就沒營養,要生吃才有營養,這就是吃的迷信。

  穿著呢!要穿名牌才有派頭,這是穿的迷信。至於住的迷信,睡覺的地方其實只要六尺長、三尺寬的大小,就足夠我們睡眠精神蓄銳,何必要廣大舒適。行的方面,更不必有豪華轎車才能代步,用所當用,才是適得其所。

  可惜很多人都被求享受的感覺迷惑了,迷失在生活上的衣、食、莊、行中,所以就無所不用其極地消費,糟蹋了一切物質。現在,大家應該要知道如何借福,如何廢物利用,就連我們死後的身體也可以「回收再利」二眾弟子響應遺體捐贈

  很感恩大家,在我呼籲大體捐贈之後,就有發心菩薩把自己最俊的身體捐出來。其中之一的馬居士,往生前我到病房去看他,他都會說:「師父,您一定要好好地拉拔我,我一定還要再來,到時候我還要做師父的弟子。我死後的身體,也請師父好好幫我利用,我要捐給醫學院!」往事歷歷在目,實在是很令人感動。

  還有精舍德恆師的俗家母親往生前,德恆師問她:「媽媽,假如您往生了,願不願意把大體捐給醫學院啊?」她明智的同意了,往生後,子女們以歡喜的心圓滿了媽媽的願。

  來自慈濟家庭的香勳,是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突然間身體不適就「走了」,雖然令大家措手不及,但由於她們一家都是慈濟人,所以就做出捐贈遺體的決定。想想,當初如果只是將她火化了,現在也不過是一堆骨灰而已,如今捐出了大體,不管是爸爸、媽媽都會想:「我的女兒還在這裡,她的身體可以做醫學研究!」我想應該也是很歡喜、很安心,這就是隨喜功德。

  沒有苦就無法體悟樂

  人生的緣與愛到底要如何面對?以世俗的價值觀來處理,有的人捨不得情緣,但最後還是要捨。至於捨了之後還能如何運用,這是個值得細思的問題,能夠捨出大體,這樣的運用確實很好。記得,將來我往生了,也要做大體捐贈!當然,還可以用的器官如果能及時派上用場,趕快幫我捐出來,這也是一件好事。

  人生本就苦多樂少,而沒有苦就無法體悟樂的真諦,所以,我們應該勘破這個道理——苦就是樂的根源。怎樣去體會苦?怎樣能轉苦為樂?若能適當處理,這分破繭而出的心得是最快樂的。

  很感恩大家為推動大體捐贈所做的付出,甚至自己也極力護持,填寫了大體捐贈卡。台灣也有其它醫學院很缺乏大體,有幾所前來委託慈濟轉捐大體給他們,這同樣是在醫學的應用上,大家要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捐大體這件事,而且不一定都要捐給慈濟,其它的醫學院也可以捐。

  每個人都會死,死後的境界我們沒辦法知道,不過可以大約推理出來,由一些從生死邊緣活過來的人口中,他們描述死亡就像睡著一般。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的睡眠即是小死:如果一口氣出去沒有再回來,這就叫做「長眠」。

  睡眠時我們會做夢,在好的夢境中總是感覺輕飄飄的,沒什麼痛苦,這種感覺應該與死亡時是一樣的。人的第八意識中可能存有瞋恨心,卻也有發大願的願心,如果我們能圓滿自願捐贈者的心願,往生者就會很高興。

  所以我們在解說輿勸導人捐贈時,如果對方很期待能奉獻出來,我們要盡量成就他的願望:如果他不願意,一定不要勉強。對家屬的意願也是一樣,總是讓各方面得到圓滿,這才是我們推動的原則。感恩大家的用心與努力!

  捨身成大義

  世間無常蒼涼意,緣到盡時終需離;

  長憶人間紅塵事,謝晃捨身成大義;

  今朝承君捨大體,他日願為救世醫;

  塵世善芽處處萌,大情大愛耀大地。

  本年度醫學系三年級學生從事「大體解剖課程」,使用十二具大體,另四具經家屬同意轉贈台大及成大醫學院,亦同時送回慈濟醫學院,一起入龕供奉於大捨堂。

  追思儀式在解剖學科實驗室舉行,有六十多位捐贈者家屬與近百位志工和學生參加,中國醫藥學院也有兩位貴賓與會觀摩。學生代表上台分享參與解剖課程半年來的心得時,電視螢幕上配合播放該組大體老師生前的照片,睹境思人,許多人不禁潸然淚下。

  謝君捨身成大義

  洪宗興同學表示,教授上第一堂課時就對同學們說,每具大體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要用心學習才不辜負大體老師的期望。所以他一直維持一個習慣,就是每回進解剖教室一定向他們那組的大體老師說:「老師,今天拜託您了!」回去前也一定對大體老師說:「老師,今天謝謝您了!」

  「有時候看到大體老師,心裡非常難過,一個家庭的歡樂就這樣被無情的病魔破壞,從此只能在回憶中追思……。但是令我感動的是,大體老師們能看破塵世的無常,願意捐出遺體讓我們解剖研究,延續了生命的尊嚴與價值,這就好像一股浩瀚磅礡的生氣,從他們的體內,經由『緣』這個字注入我們這群年輕小伙子身上,完成我們的醫學使命。

  想到這裡就決定更認真學習,好讓大體老師安心。假如換成是我,我也願意捐大體嗎?我很明白地告訴自己:我願意!我願意將從大體老師身上得到的生命光環,延續至後輩手中。在這裡只想說:捨身菩薩,謝謝您!他日我將把這分恩情,傳給每一位需要的人。」

  洪同學並以一首詩「謝君」,來表達最深刻的謝意:「世間無常蒼涼意,緣到盡時終需離:長憶人間紅塵事,謝君捨身成大義:今朝承君捨大體,他日願為救世醫;塵世善芽處處萌,大情大愛耀大地。」

  蔡文欽同學則說:「在參加入殮儀式時,發現棺木上有一滴小小的眼淚,那是家屬滴下來的。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大捨親人的遺體,讓我們做研究。

  猶記得學期初,大體啟用儀式那一天,見到大體老師楊爸爸的全家人,他們為了減輕我們心中的恐懼與不安,詳細告訴我們楊爸爸生前的事跡及興趣,好讓我們產生親切感,放心學習。談話之中得知楊爸爸是位幽默、喜愛冒險、對工作有狂熱的人,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喜歡玩遙控飛機。雖然與楊爸爸家人談話的時間不長,知道的也不多,但這些點點滴滴讓我覺得,楊爸爸就像每天陪我們上課的同學一樣親切。他用自己的身軀帶領我們,使我們從對人體不熟悉到融會貫通,我想這一生中,再也找不到這麼有耐心和愛心的老師了。」

  蔡同學又提到,在啟用儀式過後,楊媽媽臨別前還留下一張名片,叮嚀大家若想知道什麼事,或覺得心情煩悶,隨時可以打電話給她。這一天受到的闊愛,令蔡同學一輩子也忘不了。

  「日子在繁忙的功課中消逝,家屬的關心卻持續不斷,在期末考前還收到楊媽媽寄來的禮物,心中倍感窩心。而一想到楊爸爸的付出及楊媽媽精神上的支持,學習過程中的挫折與辛苦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了。對於他們的奉獻,我能做的就是扮演好學生的角色,奸奸的學習。」

  張睿智同學說,進行第一天課程時,他也見到大體菩薩康爺爺的家屬,他們的雙眼泛著淚光,但從他們的眼神,他感受到一分關懷與期許。而見到康爺爺時,更感受到一位不相識的長者對學生們的愛,一種無法用筆墨形容的愛!「那天晚上,我夢見康爺爺,在朦朧中彷彿看到他慈祥地對我說:『來吧!孩子!盡量向我動刀吧!』我醒了,臉上掛著淚珠……。

  曾在心中有過掙扎,無法對如親人般的康爺爺動刀,而在回家時向媽媽哭訴,媽媽安慰我,這些菩薩捐出遺體,就是希望我們學習得更好,所以要鼓起勇氣,不要辜負他們的期望。那時我才恍然大悟,如果我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我對不起的下只是康爺爺,還有千千萬萬被病魔纏身的人。」

  只盼成就仁心醫

  接著由家屬代表致詞。捨身菩薩康老先生的女兒表示,聽了學生們的話,心裡好感動,「非常感謝證嚴上人建立了這麼好的慈濟世界,讓我們大體捐贈者的家屬這麼放心,尤其『大捨堂』的設立,更是對家屬們很大的體貼。當初我父親認為,遺體捐出去後什麼都不需要留,連骨頭都願意做標本,因為一般人對長輩的追思只有三代而已,他覺得沒有必要在人間留下什麼。可是做晚輩的,總希望有個對長者的憑弔之所,所以大捨堂對我們意義重大。感謝你們,讓我們覺得不再悲傷。」

  捨身菩薩馮先生的女兒則略微激動的說,去年她來參加大體啟用儀式時,有些家屬上台分享親人生前的事跡,她聽了之後心想還好沒有上台,她不覺得爸爸有什麼值得稱說之處。「因為天下有很多不是的父母,而我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對,我們四個小孩是在父母彼此打打鬧鬧中長大的,成長過程非常辛苦,因此和父母的感情若即若離。後來父親得了肝癌,最後一次住進醫院時,他告訴我:「我這輩子最大的錯誤,就是對不起你們四個孩子,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有用的事。」

  他往生前幾天突然說,要把遺體捐給醫學院做解剖,因為他想要做一件有用的事。所以我應該代替爸爸感恩上人、慈濟師兄師姊以及醫學院學生完成他的心願。我想我爸爸並不認為自己很偉大,他只是想做一件有用的事,但是他可能希望學生們能因為他捐出身軀,而在醫術與醫德上有所進步。我一直覺得他這輩子最感到幸福的,是在往生的那一刻,因為他覺得自己有用了。」

  學生們的真誠感恩與家屬們的至情告白,使在場許多人都紅了眼眶。證嚴上人感恩大體老師們難捨能捨,也感恩家屬們成就大愛,尤其聽到學生們的摯誠感言時,心裡更是感謝校長、教授們,用心教育學生以感恩心來做研究。

  「剛才聽到孩子們一聲聲地稱呼大體老師為『爺爺』、『爸爸』、『伯伯』或「弟弟』,將這些捨身菩薩當成最親近的人,讓人感覺好貼心啊!從他們身上好像已經看到身穿白袍的大醫王,在病人身上付出愛心,這是我最大的期待,也是捨身菩薩們的期望。」

  「我真的很安慰、很感恩,也虔誠祝福捨身菩薩們,我想他們已經乘願再來人間。」

  讓生命延續的大愛

  我在,因為你的愛。當劇情已無法延續,我願意,接饋另一頁不曾相識的生命故事。

  生,是死的起點:現在是生,但總有一天會死。佛教稱死為「往生」,即是捨棄這個地方,而往其它地方投生。

  往生之間,若能做一個能救人的人,那就是大愛的菩薩,像是器官捐贈者,雖然自己往生了,卻能幫助其它的生命延續下去,這不就是大愛嗎?這樣帶著歡喜無掛礙、利益眾生的光耀靈魂,去投生在其它的地方,乘著這樣的功德再來人間,一定會是一個福德具足的人。

  慈濟醫院曾有這麼兩例捐贈器官的個案。這兩位遺愛人間的菩薩,一位是慈誠隊的哥哥,他哥哥本來身體就不好,有一天下小心跌倒了,竟然引起併發症而腦死。他的家人慎重考慮後,決定把他的器官統統捐出來,這樣的精神真的非常了不起!不僅全身有用的器官都捐了,連皮膚也捐了。

  單是捐贈出來的器官就救了七個人,另外骨骼也可以保存十五年,補充在需要的人身上,有很多人都將因此受益,就連皮膚也可以冰凍保存,需要的時候就能取出來使用。這樣,能因此得救的人就更多了。

  另外一位是四十二歲的病患,因為中風引起腦溢血,送到醫院來時已經很危急了,醫生遺憾的判定腦死,雖然如此,醫生們還是盡可能的搶救他,只是仍然回天乏術。他的家屬在傷心之餘,也是非常有智慧的決定做器官捐贈,讓他遺愛人間。

  他們兩人所捐贈的器官,除了大林和花蓮慈濟醫院的病人受益外,也緊急連絡其它有符合受贈者的醫院進行器官移植,造福了許多人。

  到了人生最後的時刻,生命仍然能夠延續到許多人的身上,繼續發揮功能,這是多麼有價值的人生啊!雖然他們的家屬,必須要承受生離死別的痛苦,卻能夠做下如此明理、有智慧的決定,實在令人感佩,有很多人就因為這樣的決定,生命得以平順的延續下來。

  在慈濟醫院是兩位洗腎的病患接受捐贈,她們都很年輕。一位是三十歲的婦女,她是慢性腎臟衰竭,要靠洗腎來維持身體的正常運作,這麼年輕就要靠洗腎來過日子,再加上兩個孩子還很幼小,心裡實在是苦不堪言。

  另外一位是三十九歲的婦女,因為無法接受需要洗胃的事實,所以之前不斷逃避,一直拖到差點要截肢了,才不得不接受這個命運,好在這次也符合受贈的條件,住院接受移植。當她住院的時候,她的孩子每天都抱著媽媽的衣服哭泣,但是,算起來這兩位都很有福了,有人願意捐贈器官,再加上醫療技術的發達,讓移植手術進行得非常成功,她們的心裡也充滿了感恩。

  令人很感動的是,大林慈院的移植手術,從晚上十一點多到凌晨三點才結束,負責開刀的尹醫師把病人送到病房後,就一直坐在地上,觀察病人能否排尿了。開刀開到天亮,二定很疲累了,他卻堅持留下來觀察病人的情況,家屬在旁邊都非常非常感動。一直到病人排尿,表示尿道通了,而且手術成功,他才安心的離開病房。

  還有我們的護士也是非常可愛,交班回家之後,到了晚上,她還特地打電話給病人,提醒她:「你要起來尿尿喔,要記得尿尿喔!」手術成功後,患者與先生歡喜的抱著尹主任,表達感謝之意。這種醫病溫情,這種醫師與病人之間極為溫馨的情感交流,怎麼不讓人感動!

  醫院在每個地方,應該都是守護生命的磐石,世間的愛也一定需要團隊,但是我們更要懂得感恩;感恩願意捐贈器官的人與家屬;感恩細心照顧的醫生與護士;感恩醫療科技的發達;感恩所有的人。人生假如失去感恩的心,這種人生就不美了。

  推動良醫之手

  第一次拿手術刀的心情,心和手都在發抖,畫下的第一刀歪歪斜斜,但是經過四天的練習,技術熟練了,信心也增加了。

  生命不在長與短,能認識生命的價值與目標,而且能夠發揮智慧為人群而付出,這樣的生命才是千古流芳。

  有的人雖然生命短暫,卻對人類很有貢獻,因為他心靈健康,他的身體也能為人群付出。但是有些人自己不自愛,對人群不和氣,最後只換來滿心的煩惱和埋怨,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這樣的人生是最最苦難的人生。

  人身難得今已得,我們要懂得好好把握這一生與這個身體。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底,台灣首創的醫學「臨床模擬手術教學」,於慈濟醫學系七年級首次開辦。這是由捨身菩薩的奉獻,以及智慧的家屬們來完成,才能讓這些准醫師們在臨床上更上一層樓。

  醫學院的教育,雖然三年級時就開始上解剖課,在大體老師身上仔細研究人體的結構。但是,畢業之前還是缺乏實際操刀的經驗,如此,未來的第一次操刀,肯定是直接操作在病患身上。

  所以我常常說,醫院是培植良醫的種子,醫院就是推動良醫搖籃的雙手。此次,慈濟大學與慈濟醫學中心能這樣合作無間,加上大捨菩薩的及時奉獻,才能圓滿成就這次的「臨床模擬手術教學」。

  所謂臨床模擬手術,每具大體的使用,是由慈濟醫學中心一般外科、神經外科、骨科、腸胃科、耳鼻喉科等各科主治醫師負責指導,讓醫學生實際操刀,醫師隨時從旁教授,進行多項如腦部鑽孔引流、氣管造口、中央靜脈導管、胃潰瘍手術、子宮切除等模擬手術。

  首次的五位大體老師,提供三十幾位臨床醫師、二十四位醫學生及旁聽者,進行為期四天、八科的臨床解剖教學,使這群准醫師們大有所獲。

  其中一位同學分享她的心得,她說當第一刀要畫下去的時候,心和手都在發抖,拿刀的姿勢也不很準確,醫師就立刻從旁指點與加油,讓她知道正確的方法,想到醫師老師的陪伴及大體菩薩的愛心,真是令人感動又感恩。

  感恩捨身菩薩對生命價值觀的充分展現,其中有一位四十二歲的蔡女士,她是一位非常好的媽媽,也是非常賢淑的太太。她支持先生投入慈誠隊,本身也已經在幕後做見習,並且早已簽下「大體捐贈」。

  只是人生無常,過去生中自己寫好了這樣的劇本,寫到哪一段,生命也就扮演到哪裡。有一天她一大早起來,正要為家庭、為社會開始一天的付出,但是瞬息之間洗臉盆爆裂,割斷了她的頸動脈,就這樣往生了。因為她曾經簽下大體捐贈,家屬們便立即將她送過來,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完成了她生前的願望,成為臨床模擬手術的第五位老師。

  模擬手術教學結束後隔天,隨即舉行了「感恩追思暨骨灰安奉儀式」,由靜思精舍常住眾、慈濟大學師生與捐贈者家屬共同參與。隨俊,慈濟大學藍校長等人也親自陪同前往火葬場,對捨身菩薩及家屬們表達最虔誠的尊重與感恩。

  每一個過程真的都令人感動!我們還是要以感恩心來追思,並用真誠的心為未來的醫學、社會、人類而奉獻,讓所有的病因都能很快得到解答,很快能夠對症下藥,以解決人生的病苦。

  「無常」的現身說法

  空難,為我們說明了什麼是「無常」?

  既然一切人、事、物皆無常,有緣相聚在一起,又何必互相埋怨、計較?

  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佛陀在世時,常常教誡弟子要體念無常。有一次在祇園裡,佛陀對弟子們說:「大家回答我一個問題:是海水多?還是人累生累世流過的眼淚多?」一位悟道的比丘回答說:「佛陀!海水雖多,也不及人累生累世、長久輪迴的悲苦眼淚多啊!在累世中,有親愛的父母、疼愛的子女、友愛的兄弟姊妹,還有夫妻之間的恩愛,人生為了 這些情、這些愛所流的眼淚,真是難以計量!」

  的確如此!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感情,生離是苦,死別更是痛不堪言!像大園華航空難事件,瞬息之間,機上乘客還來不及覺察發生什麼事,就驟然離世了,兩百多條生命在瞬息之間消逝,這就是無常啊!

  然而,罹難者家屬需要多久的時問,才能撫平這突如其來的生死離別?對家屬而言,悲苦雖是人之常情,但對亡者並無幫助,最重要的是要虔誠為他們祝福!唯有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

  發生空難的時間是晚上八點半,桃園的慈濟委員正好聚在一起共修。忽然從媒體得到消息,求證屬實後,八十多位委員及慈誠隊立即趕到現場,那時還不到九點。接著桃園、苗栗附近的慈濟人也陸續趕到,開始展開助念以及安撫家屬的工作。天一亮,台北的慈濟人也趕到了,陪伴在家屬身邊協助他們處理一切,另外有幾百位慈濟人穿梭在失事現場,協助撿拾屍塊,看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肢體,散佈在前後幾公里的地方。

  我問慈濟人:「看到這種景象怕不怕?」他們回答我:「師父,這個時候只有心痛,已經不知道害怕。」愛的力量有多大?心中有真誠的愛,就有一股毅力、勇氣。對於空難事件,罹難者家屬的內心勢必有一段漫長的坎坷路要走,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陪伴,這也是慈濟人會繼續努力的。

  總而言之,人生無常,一天的平安就是一天的福:在平安中,我們應該為人群多造福!

  事後,華航董事長蔣洪彝先生來訪,他很感謝出事後慈濟人多方協助,尤其能及時安撫罹難者家屬激動的心情,更令他非常感恩。蔣先生為亡者及家屬深感悲痛,也心疼同仁們飽受社會壓力,故願意挺身而出承擔一切,希望同仁們受到的傷害能減到最低。蔣先生始終平和地說著話,但難掩內心的難過之情,他問道:「是否自己罪孽深重,才會發生如此重大的不幸?」

  其實此事無關個人罪業如何,最重要的是,必須公司上下都要一起維護一個「和」字,如中國人常說的「家和萬事興」,上下和氣,諸事才能興旺——主管要以寬大的愛心來關懷部屬,部屬們也要盡心盡力的分工合作,這種愛與感恩正是事業成功的重要關鍵。集合眾人點點滴滴的愛與善,就會帶來福氣,有了福自然就能趨吉避凶。

  至於生死,所謂「人之大患,在吾有身」,有身體存在才會有痛苦,以此事件來說,事實上最苦的是家屬,至於往生者,已飄飄然解脫了,一點也不感到痛苦。人在有生之年,要好好保護自己,這是本分事,也是孝道的表現:若世緣已盡,就是進入長眠等待新生,一如每天晚上睡覺,小死一番之後就是新的一天,實在沒有什麼。人生本來就是生生死死,去去來來,沒有什麼可怕的。

  人生無常,轉瞬之間竟是天人永隔!然而,對往生者來說,雖然身體支離破碎了,但這只是 物質的損壞,其靈魂已經解脫,毫無痛苦。最悲痛的是家屬,所以必定要使家屬平靜安寧下來 ,亡靈才能安心離去,隨緣再來人間,此即生死兩相安四大回歸大地

  華航空難事件,令當事人傷心垂淚,也令聽聞者感到深刻哀痛。有一位慈濟委員的媳婦,正輪值在失事飛機上服務,罹難後,留下新婚不久的先生。年輕人由母親、岳父母及妻子的同事陪伴前來,神情甚是落寞,他的岳母則提到,女兒身軀至今找不全,聽人說若亡者屍體不完 整,其魂魄就會到處徘徊、遊蕩,無處可歸。

  我對年輕人說:「若你一直想念太太而痛苦不堪,如此能使她回來的話,大家都會幫你:但生死這條路無人能幫忙,必須你自己堅強站起來。」年輕人雖點點頭, 但哭得更厲害,抽泣不已!「看看爸媽、岳父母,他們年紀都老了,我也很心疼你終日愁眉不展,但是你應該要勇敢負起人子、人婿之責,不要讓他們再為你操心。人生無常的道理,過去也許你無法深刻體會,現在既然已能了知這個道理,就要趕緊化小愛為大愛,多選擇有意義的事來做。」

  他岳母的思想仍然停留在民間迷信中,一直問我在女兒屍身不完整的地方,是否要做些假 的東西來補全?是否要叫喚女兒的靈魂回來,以免她不安的四處徘徊?

  我就告訴她:「所謂「靈」,就是『靈覺』的意思。人還擁有軀體時,就有很多的障礙;而已脫體的靈魂,既是靈覺,則不管身軀損壞情形如何,靈魂都是完整的,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破壞它。女兒如此得人疼愛,可見在世時一定很善良,既然她有善心,就會乘著這個好因緣捨此役彼,這個緣其實由不得她徘徊流浪在此。你們不要再胡亂的到處東問西問,如此只會使你們的心更亂。要安下心來,專心於佛號,為她祝福。你們心安,她靈安 ,才能求得生死兩相安。」

  亦在華航服務的女同事則說:「最近聽到一些傳言,有旅客表示之前曾搭乘同一架飛機, 耳邊聽聞有人問他們是否需要什麼等等,但機上服務人員並無此舉動……。」

  這樣的傳說就是怪力亂神、是迷信,千萬不可聽信這類的傳聞,聽多了心會亂。所謂「謠 言止於智者」,像這種無憑無據的事,不要去相信它,我們所應追求的是真有道理、能安穩 人心的事。

  化為千手千眼觀音

  華航空難發生時,桃園當地近百位慈濟人立即趕赴現場協助。我擔心大家在接觸那樣慘不 忍睹的境界後,內心是否受到影響、存有陰影?所以在行腳南下途中,到了桃園支會,除了致上感動與感恩之意,也聽聽大家的心得報告。

  有人起來說:「說不害怕是騙人的,但事後心情慢慢回復,仍然照吃、照睡,心理與生 活完全正常。」我聽了就比較安心,這就是智慧啊!大家能做到心無掛礙,所以無有恐怖,遠離 了顛倒妄想。

  從大家的報告中,當日的情景歷歷在目。一位說:「我手拿攝影機進入災區,感到腳下踩 到軟軟的東西,低頭一看,竟然是亡者的手!我心裡實在也感到害怕,就不斷的念佛。後來,又 踩到一尾大魚,我嚇得整個人跳起來,差點將攝影機丟掉了。」

  「我是首梯去現場為亡者助念的,因為排在最前面,眼前就是一具具蓋著白布的遺體。有時一陣風吹來掀開了白布,露出的遺體令我痛心,也感到很害怕……;有的亡者腸子流出來,有的只有一隻手,有的是半邊身體焦爛……。當時我想,我是抱著大愛而來,必定要心無掛礙,一心為往生者虔誠祝福才行。這樣一想,就突破了恐懼的心態,繼續專心念佛。」

  「當我們步入現場,被家屬們看到了,他們都說,看慈濟人來他們就放心了。而負責撿拾 屍塊的消防隊員及阿兵哥們,則是愈撿愈害怕,我們前去助念,他們表示非常歡迎,還一直要 我們增加人力。」

  「看到現場悲慘的情形,我的內心感到很痛苦。遺體發出的濃濃焦味與腥味,令人作嘔,但我仍支撐著念佛兩小時。回到家裡,只是喝開水就很想吐,腦海裡揮不去現場的景象,一直覺得很痛心。後來自己靜靜的想,開始感恩有緣進入慈濟,才有機會深切體會無常:也感恩往生者,示現這樣的景象來警惕人世無常。就這樣不斷的生起感恩心,我才慢慢恢復正常,不再 陷在痛苦的傷心中。」

  「在過境旅館安撫家屬,他們有的從台南來,也有的從高雄來。看到從遠地趕來認屍的家屬們彷徨無助、哀慟莫名的神色,我看了也很難過。當他們哭泣時,我忍不住跪下來,牽著他們的手,告訴他們:此時最重要的是以虔誠的心祝福往生者。我之所以能視這些家屬為自己的親人,如此真情流露、自在地做安撫的工作,是因為加入慈濟才能做到,所以,我非常感恩。」

  「我看到有一個人全身只剩半截,頭已經壓扁了,而照相機還背在身上。人生實在太無常 了,此時的我,才能深切體會佛陀的教法。」

  聽到大家的描述,雖然心疼也很欣慰。慈濟人啊!參與這次救難工作,相信日後在菩薩道上,必然更能真切體會佛陀關於無常的教法,而非只是口說無常但無法透徹瞭解。另外,也能自我考驗修行功力如何,不論面對任何境界,總是心無掛礙、無有恐怖,常保寂靜的狀態,這是學佛者追求的心靈境界。雖說心不隨境轉,但付出行動時,要有悲憫及尊重的愛心,就如在撿拾屍塊時,若能每撿一塊就唸一聲佛,這即是尊重:而動作小心翼翼,毫無草率,這就是悲憫 。

  四念處

  佛陀設教,期待人人以「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來安住自 心。期待所有投入此次救災的人,能對此四念處有更深的領悟。

  「觀身不淨」:人與人之間的計較、鬥爭,常常是為了滿足凡夫身軀的享受。到底這個身 軀有什麼值得可愛與執著?看看罹難者,無論生前有多少學問、地位、財富,一旦無常來臨, 大家一律平等,身體皆支離破碎,變成一堆血肉模糊的不淨之物。

  「觀受是苦」:死者已矣,但對家屬而言,那種生離死別的痛苦,真是情何以堪!尤其想及 親人那些分散的軀體,這幕殘酷的記憶要多久時間才能消除?這分肝腸寸斷的悲情是多麼痛苦!

  「觀心無常」:凡人皆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永遠貪求無盡。為滿足各種享受的慾念,無止盡地耗用自然資源,來製造琳琅滿目卻不一定必要的物品,看似便利的背後,卻也造成種種災難。

  「觀法無我」:人之身軀是四大(地、水、火、風)假合,人生成長的過程從幼年、少年、中年到老年,形貌都不相同。到底哪個年歲的我才是真正的「我」?而以身軀部位來說,手是我嗎?或者腳才是我嗎?其實,「我」只是個代名詞而已,世間哪裡存在一個「我」呢!看看飛機失事後,罹難者身軀血肉模糊,怎麼能去確認哪一個是「我」呢!

  若能透徹明瞭「四念處」的意義,就不會再執著什麼是「我」或什麼是「我的」,因而動不動與人百般計較。能夠不執著自我觀念,並且常念無常,就能看開一切,得到真正約輕安 、自在。

  緣起緣滅

  十多年前,那時台灣也曾發生另一起空難事件,有一位老菩薩的孩子不幸罹 難了。後來我們的委員帶她來見我,我就和她談了佛教中的因緣觀,她慢慢瞭解以後,便藉著 做慈濟、付出自我,慢慢的走出沉痛的深淵,直到現在依然勇健的行步於菩薩道上。

  當初我勸她:「能成為母子必定是雙方有緣,而孩子應該是為報恩而來,因為孩子給予你很大的歡喜與滿足,你認為孩子什麼都好,這就是孩子心懷感恩,所以要來報答母親。但是,報恩也有圓滿的一天,當圓緣之時,孩子世緣已盡,就必須捨此投彼,往赴另一段人生。事實上,不論是做父母的或做子女的先走一步,彼此今生之緣既然已經終了,就再也不是母子的關係了。」所以,我們應看透緣聚、緣散的道理,我們與眾生都是多生以來的眷屬,不要將愛局限住,應當化小愛為大愛,視普天之下的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都是我們應當關心愛護的人, 這樣我們的愛就能擴大。

  念佛與護生

  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

  佛陀常說:「眾生皆具平等慧性」。只因被一念無明所蒙蔽,使得人與人之間智慧參差不齊。有的人確實具足智慧,一聞真理即終身奉持,這是聞法實踐的智慧:有的人聽聞丁真理,雖然也覺得很有道理,並生起歡喜心,但卻不能繼續應用,只限於文字知識的探討,遂成「世 智辯聰」,這種人總是無法永久奉持真理。

  聰明與智慧的差別,只在於能否恆久奉持真理。比如,佛教徒都知道念佛很好,平時多 念佛是為降伏心中的煩惱:專心持念佛號可以去除無明雜念。因此,平時不管在動靜之間都可 以多念佛,不只在寺院時勤於念佛,在家裡也一樣念得很好,就能降伏許多無謂的雜念與煩惱 。

  曾見過某人的眷屬往生,往生時助念佛號,確實對亡者與生者都有幫叻。常去為人助念的人,應該都親眼見過往生者因為大家的助念,面容變得很安詳,這就足以證明念佛的益處。但是,為什麼助念佛號會使亡者身體變得柔軟,有的人臉色也變得紅潤如生?這是因為沉穩的佛號聲與助念者的祝福,使得往生者與家屬們都能得到安定的力量,從而顯現在往生者遺體的變 化上。

  我曾聽一位女居上分享她的經驗。在她婆婆往生時,因蓮友們的助念,結果亡者原本暗黑的臉色,竟然轉為紅潤、莊嚴,家人和親友們看了都非常感動,從此,她就常對同道者談起此事。後來,同道朋友的長輩往生,她也很熱心去幫忙,甚至把「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他們,又勸道:「你們要趕快助念佛號,幾年前我婆婆往生時,就是靠大家的助念,使她安詳如生,現在你爸爸正處於臨終之時,你也要趕快念佛。」

  同道朋友聽了她的話也趕緊助念如儀。亡者的另一個兒子從遠地回來奔喪,心裡非常激動,但他也知道不能大聲哭泣、打擾亡者,但心裡又非常激動。這位居士就勸他:「看你心裡這麼激動,你不如靠近父親身旁、悄悄的把你心裡想說的話全部向你爸爸說。」這位兒子聽了真的走到父親身邊,對著父親的耳邊說:「爸爸! 您放心,您想做的事,我都會為您達成……。」講了十幾分鐘,心情才完全平靜。而亡者也似乎能聽到兒子的話,臉上露出安詳的笑容,其它親眷們看了這一幕都覺得下可思議,也非常欣慰。

  這位居士又告訴朋友說:「最好在七七四十九天裡,大家為亡者吃素,當初我也是這樣。」同道朋友願意聽從她的建議,但是想到要吃素四十九天,其他家人就開始煩惱,深怕難以度日。

  我就問這位過來人:「當初你婆婆往生時,大家助念後看到你婆婆的種種瑞相,所以深受感動,自願素食四十九天,那時,大家吃素是不是吃得很痛苦呢?」她回答說:「是啊!到後來營養不足,連走路都走不穩,好痛苦啊!」我想這可能是吃得不習慣,營養又調配得不均衡才會 如此,否則吃素並不會有營養不足的問題。

  在親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內能夠持素,這是表示對亡者的孝思,所以戒殺持素。但是有些人吃素卻吃得很痛苦,這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深刻體會到生命的尊嚴。在親人往生時,雖能虔敬隆重的念佛持素,報恩之心實為可貴,但過了四十九天之後仍然重開殺戒,不知又有多少生命要 在餐桌上、在「鼻下橫」中犧牲。

  我們鼻下這個小洞口,一輩子不知道要吞噬掉多少生命?餐桌上的一條魚是一條生命:一盤蝦、一盤蛤不知道又是多少生命:再 加上雞、鴨……,加起來真是不計其數。這些生物的「屍體」遍佈於餐桌上,而人的肚子就像「墳墓塚埔」,這些屍體都一一被送進去。

  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但是很多人根本無法體會這層道理。

  學佛就是幫助我們認清真理,然後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知道生命危脆,一口氣下來生命就 消失了。所以在尊重人命之外,更應該尊重一切眾生的生命,戒殺護生,這才是真正回報父 母恩。希望,來自人類互助

  落地皆兄弟,何必肉肉親。這種生命共同體,總是在災難發生時,才看出人類的真情。在這次大災難中,真正是到人間互助互愛,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宗教,大家共同一個目標,那就是付出同體大悲的愛心。

  驚聞災變?心空的感覺

  「人生無常,國土危脆」,民國八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點四十七分,這場規模七點三的大地震,震碎了許多人的家園,也使得許多美滿的家庭,在短短幾十秒間天倫夢斷。

  自災情發生以來,心情一直都很沉痛,也一直掛念著災區。每天看著電視畫面,只能用一 句話來形容——哀痛逾恆。心情,不知道要如何形容,就好像回到四十多年前,我父親往生時的 情境一樣,真是欲哭無淚!

  失去親人的哀慟,無家可歸的茫然,每思及此,內心就像災區的道路一般肝腸寸斷。還好 有慈濟委員及慈誠隊,以及各方善心人士,大家共同伸出愛心的雙手,化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合力為災民們盡一分力量,撫慰他們的傷痛,並與他們並肩攜手重建家園。

  同舟共濟.維護生命共同體

  此時此刻,我們更能體會整個「地球村」的人類社會與生存的土地,是一個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大地如母親,承載萬物、滋養群生,使萬物的生命生生不息,百年千年,她默然忍受、接受人類無窮盡的破壞,現在已經受傷、疲累並且生了重病。「青山流了淚」,植被崩落、土石奔流,整座山就如被眼淚洗刷過,翠綠的顏色變成一片光禿禿。大地受到摧折,即使有心再來庇護萬物,但已力不從心。

  所以,我們怎能去埋怨地震?應該回頭來反省自己,為何要去破壞、傷害大地呢?我們不必 怨天尤人,要記得用愛來愛撫大地、關懷大地,讓大地有養息的機會,以恢復其生機。

  大地要以愛療傷,人類社會又何嘗不是如此?災難發生後,國人紛紛慷慨解囊,提供災區各類所需物資,高速公路上因此出現大塞車的現象:而國際人道、醫療等救援團體也迅速趕到,協助救災事宜。以前,當別的國家有災難時,我們去投入救災,想盡辦法要解決他們的困難,現在台灣也受到其它國家人道團體的關心及照顧,所以我常說,同樣在地球上「落地皆兄弟 ,何必骨肉親」。

  這種生命共同體,總是在災難發生時,最能看出人類的真情。同樣在九二一前不久才遭地震重創的土耳其,也派了搜救人員來台,當他們受難時,慈濟人不到四十小時就已經到達土耳其,在當地發揮最及時的支持,現在雖然他們自己有難,但也想要回饋台灣。另外,法國、日本、南韓、德國等救難隊伍,都是從土耳其回國不到兩星期,就又趕到台灣來救災!

  人性的互愛是最美的,只有人類互愛才能消除仇恨,人生最醜陋的是私愛與仇恨:最美的 就是大愛與溫情。在這次大災難中,真正見到人類的真情,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宗教, 大家共同一個目標,那就是付出同體大悲的愛心。

  我們在救難現場中,看到國內外的救難團隊,他們不顧自己的安危,在廢墟裡尋找任何一 絲生命跡象,實在非常感人。我也很期待台灣在這次大災難之後,要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以團隊的力量來發揮救難的動員力」。

  究竟為何會有此次的地震?根據佛經上的推衍,我們現在所處的正是山河大地變動不斷的時期,大三災與小三災(住一)時時可能威脅大地萬物的性命。小三災是破壞有情世間,對人類造成重大傷亡:大三災則是破壞無情的器世間,火災、水災、風災輪番破壞整個山河大地,當 然生活在大地上的一切生命,都是危殆不安。

  小三災之一是刀兵劫難,也就是戰爭。二十世紀中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未來是否還會發生?沒有人知道,但卻可能一觸即發。除了國與國、種族與種族的相爭之外,現今人與人之間往往動不動就出手傷人,甚而連至親的人也會互相殺害,這都是因為人心道德的敗壞, 人倫禮義喪失後,社會家庭也就「父不父、子不子」了。

  之二是饑饉災,饑饉就是沒東西吃。看看普天下有多少人陷在飢餓的環境中?像北朝鮮,年初時我們供給他們肥料,預計應該會有豐收的成果,沒想到雨季時,大水一來又淹沒了許多 良田,當地人民原本就已經是朝不保夕了,現在更是苦不堪言!

  第三是瘟疫,瘟疫就是傳染病。一九九四年我們到盧安達救災,他們的災難始於種族相爭 的人禍,然後是難民潮中衛生不良而發生傳染病,由於死亡人數太多,最後人死了不是一一抬 去埋葬,而是用推土機大量埋入坑中。

  這就是減劫時期的小三災,真正劇烈的時候就不再是區域性的,極可能是全球大規模的災難。大家或許會問: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災難?其實,這都是人心造成的。人類為求生活舒適,不斷發明高科技產品,但是私心、貪慾的作祟,往往使高科技淪為仇恨與毀滅的工具,威力無 比的核子彈只要輕輕按個鈕,地球也許便從此消失在宇宙間。

  大愛無國界.恆常的愛心存款

  捫心自問,沒有人會願意見到這種毀滅的結局。人類之間的爭戰或許是難解的習題,天地間成、住、壞、空(注二)的輪迴,也或許是人力難以抗拒的,但是善業匯聚的「大愛」能量,可以撫平人心的傷痛,重新振作精神,使受傷的大地再度回復生機,更拉近人與人之間愛的距離。

  在為土耳其震災募款的現場,曾有人指著慈濟委員的臉說:「土耳其在哪裡?災難在哪裡? 為什麼台灣不救,要救土耳其?」聽到這種話,我的內心一顫,想不通他為什麼有這種想法?其 實被救是不得已、是很悲痛的!所以我常說:不要發不好的願,要發願做個能救人的人。

  還好,有愛心的人仍然很多。有一次,委員在街頭募款時,聽到背後有個聲音:「等等我! 不要走那麼快,我要捐錢!」委員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在地上爬行的殘障朋友,所以一直追著委員的腳步,但是,他的愛心一點都不落人後。佛陀告訴我們「眾生共業」,若人人惡念匯聚,災難就會臨頭:若人人發出善念,則能消災祈福。

  希望大家痛定思痛,都能由九二一地震中震出心中久埋的善根慈心,更要保持恆常的發心 ,將點點清水滴入愛心功德海,便能使得人人心中的清流永不乾涸。覺悟的時刻。

  從地湧出的菩薩

  災區的復原工作刻不容緩,在第一階段的救急之後,再來就是受災同胞們「身心的安頓」。慈濟人於災後全台總動員,投入災區從事醫療救援、消毒防疫、發放物資、烹煮熟食以撫慰人心的工作。接著在政府支持下,開始加緊建築「人性化空間」的簡易屋,祈使露宿街頭的手 足同胞們,能很快有個遮風蔽雨的窩。

  「平安就是福」,很多慈濟人在自己平安後,顧不得自家傾倒的房屋,馬上投入助人的行列,在此也起了帶動的力量,人多、愛大,福氣才會大,大愛屋要靠大家共同來建設。這次大地震動,就是地大不調,山川都在瞬息間發生變化,在佛教的說法,大地是大乾坤,人是小 乾坤,兩者有互通的道理。

  當人感到全身熱氣太大,就會想喝水:蛋白質不夠,即令全身水腫,這都是人體中之水大不調。大地也有水大不調的時候。現在慈濟蓋簡易屋,規畫時就主張盡量不鋪設水泥,目的是使大地有呼吸的空間,若到處鋪上水泥,地熱便沒有散發的空間,同時也失去滲水的功能,就 如人的皮膚被套上一層塑料,體內的熱氣不能散發,人就會生病。

  如今山地林木砍伐嚴重,雨水來時,沒有樹林可以將水分保存在土裡,既失去儲水的功能,也失去保護土壤的作用,難怪大雨一來,就造成土石流,而長期不下雨,也會引起乾旱。為避免地大不調形成災害,大家就要愛惜土地,要「大愛地球」,用愛來維繫一個有呼吸的地球,這樣大乾坤才能恢復生機。愛家愛鄉愛土地,當我們一一修補好每個受傷的家園,大地的 母親也能暫時拭乾她的淚痕。

  希望,來自於人類的互助,「看不到的東西,才叫做無量」,也許每個人能支持災區的人力、財力有限,但是誠心的祝福和願力則是無量無邊,只要及時伸出溫暖的手,失去依靠的鄉親們就能暫時有個棲息的港灣。

  《法華經》中有「從地湧出品」,意謂大地眾生需要時,就會有一群從地湧出的菩薩,救拔眾生的苦難。在這次地震災害中,所有協助災區的人員,他們的精神、毅力及愛心,真正堪稱為菩薩從地湧出,勇於承擔這分愛顧眾生的使命。

  人同生於地球,呼吸宇宙間的空氣,大家可說是生命共同體,何必要分你、我?如今真正是要「脫胎換骨」的時刻,要「大徹大悟」,不要再有小我之間的糾纏不清。大愛,就是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要用大愛的心來撫平彼此的不和,用祥和的氣來愛護受傷的大地。祥和之氣就如人所需要的氧氣,希望讓大地充滿了愛,使得創傷能因此撫平。

  面對亟待重整的家園,大家要守持「戒定慧」,此時能守團體紀律就是「戒」,大災難來臨就要有分「定」力,不要被週遭環境影響而亂了方寸,更要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超然智「慧」,以開闊的心態去面對現實。

  此時此刻,大家要慶幸人仍平安,要善解自己遭逢這百年大劫,祈使自己能藉此大大地體會,才能夠大覺悟人生無常以及人生的價值何在。昨日是一場惡夢,今日已經清醒,要藉這個夢來警惕自己,不要執著在昨日的夢境中,大家可說是歷劫餘生,如今再憶從前,好似一場惡夢。一場災難說不定是人生的轉機,但願大家由此警惕,去除凡夫心,增長清淨的慧命,如此就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這次的地震,應該是給自己很大的學習機會,並且不只是「學習」而是「覺悟」。「學」字下有個「子」字,意指心智幼稚、懵懂,所以才要學習,若將不成熟的心態去除,能夠與真理會合,這就是「見」到真理,也就是覺悟了。學而不覺,太可惜:所以,希望大家經由這次災變,真實的有聽覺晤。

  覺悟出生命的深刻意義,覺悟出今是而昨非,立願革除一切不好的習慣,發心普愛天下的眾生。要相信「無常」就在我們身邊,一點都不遠,付出要及時,我們要「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發揮一己之良能。

  注一:大三災——壞劫分為二十期,於最後一劫世界即開始壞滅而引起天災,即火災、水災、風災。小三災——住劫分為二十期,有情之壽命在八萬歲至十歲間反覆增減約二十回,每至人壽減至十歲以下,則發生一災厄,共有刀兵災、疾疫災、饑饉災三種。

  注一:成、住、壞、空:即成劫、住劫、壞劫、空劫等四劫。於佛教之宇宙觀中,一個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又轉變為另一世界之成立、持續、破壞,其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時期,稱為四劫。為大地「膚膚」

  愛為網、為膠、為藕根、為亂草、烏絮,從此世空他世,從他至此世,往來流轉,無不轉時。

  淨化人心.與自然共存

  民國九十年七月三十日,桃芝颱風登陸台灣,一夜風雨,造成多少家破人亡!

  這次桃芝颱風帶來的災害,實在不下於「九二一」大地震,而且兩者之間實有很大的關聯。九二一地震後,山地土質鬆動,而在復建的過程中,每每違反自然、強使水路改道,加上滿山遍野種植檳榔樹等淺根植物,致令水土保持更形惡劣。大自然的法則遭人為嚴重破壞,哪能不發生災難!

  人與天爭的結果,短視近「利」的背後就是「害」。所以,不要常常說「人定勝天」,人唯有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永保平安。

  大自然的法則被人類破壞,導致天災頻仍,根本解決之道,就是要針對人心來教育。人人與生俱有善良、純真本性,這分無污染的清淨之愛,就是身而為人的自然法則,但人往往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掉入慾念的陷阱中,沾滿厚重的污垢,變得貪婪自私、自作聰明,脫離自然的秩序。「教育人心」的目的,就是要導引人人安分守己,回歸清淨自然的本性。

  桃芝帶來的一陣激雨急風重創台灣,東部與中部災區目瘡痍的景象,在人們心上烙下深深的悲淒。這麼多的災難,使得我們的心異常沉重,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人心病了,社會病了,地球也病了……,天災總是出於人禍,所以我們要減少災難,根本之道就是要「淨化人心」啊!走入傷痛大地

  八月一日下午,心裡牽掛著災民,於是驅車來到花蓮重災區探視。

  車行在筆直的公路上,不論是遠望或近觀,都能感受到災變當天的可怖情形。原本蓊鬱的林木被土石沖刷流失,在山的表層留下一條條土黃色的痕跡。部分火車鐵軌斷裂,橋樑也截成兩半,橋下水流湍急,水中混雜的泥沙呈現駭人的暗灰色。路兩旁有些住家正奮力清掃屋內外的泥土,民房以外的果園,香蕉或檳榔等皆折斷傾斜。

  車子轉入光復鄉大興村,長橋下泥沙遍覆,柚子掉落滿地。此次大興村土石流成災,掩埋了十多戶民宅,約兩百位災民暫時被安置在大興國小活動中心與教室內。許多救災單位與慈善機構都在此駐站救護災民,慈濟也設了服務站,提供餐飲及醫療。

  一下車,一位阿伯就對我們喃喃地說著:「房子沒有了……。」我趕緊安慰他:「我們也很心疼,但此時千萬要顧好身體啊!」

  教室外的走廊到處是人,志工們忙著填寫災情評估表及應急金發放名冊。我進教室看大家,有位阿伯哭著說:「家中十四人只剩四人,十人失蹤了,現在只找到四具屍體……」唉!這樣的痛苦遭遇,怎不令人心酸呢!雖然要他不難過是不可能的,卻也只能安慰他好好保重身體,來面對這一切。

  「大嫂、侄女被水流走了……。」「媽媽、姊姊去世了……。」「已經第三天了還找不到公公屍體……。」這樣的訴說一一傳來,我告訴他們:「事情已發生,現在要先把心靜下來,把身體照顧好,才能重建家園。 」

  一位衣服濕透的年輕小姐走進教室來,她說剛從受災現場回來,親人的屍體都還沒有挖到。志工緊握著她的手給她溫暖,我也跟她說:「一切要盡人事,就算挖到了也是要再埋入土裡,不如就虔誠祝福家人靈安,凡事順於自然就奸,不要過於執著,先去換上干衣服要緊。」

  一位中年男士坐在草蓆上,我問他家中可好?他說:「我沒有家人,就只有我一人。」「喔!那你平安,就是全家平安啦!」「是啊!」人的際遇總也不相同。將要轉身出來時,看到一位媽媽抱著一個小嬰孩,眨著天真無邪的明亮雙眼,還是孩子最不知道害怕。

  花蓮、關山、玉裡慈濟醫院均已派駐醫護人員在此,民眾多數是感冒一類的病症:而香積組的志工們,正賣力的炒菜或清洗飯碗:營建處同仁則緊急搭設十套臨時衛浴設施,並接引水電提供熱水。

  災民多,救難人員也多,我們將要離開時,在走廊上看到不少阿兵哥,頭戴斗笠,腳上穿著長筒膠鞋,我們的師姊正端著仙草來給他們。一路上又有許多消防局、義消人員以及其它慈善機構的愛心人士,在此進進出出幫忙,台灣人的愛心畢竟還是很濃厚。

  死別已吞聲,生別長惻惻

  聽說鳳林榮民醫院設有罹難者靈堂,我們的志工也正在該處為亡者助念並關懷家屬,所以我們接著又到了那裡。

  來到靈堂,許多家屬在上香、燒紙錢。一位婦人悲慟不已地哭訴:「房子沒有了,爸爸、弟弟、弟媳、侄女都往生了……。」另一位從台北趕回來奔喪的年輕女孩,也在親人靈前失神的燒著紙錢……,看了心好痛,還是要安慰她們節哀順變,務必要堅強起來,並用虔誠的心祝福往生的親人。

  看到我們的師姊們時而拉緊家屬們的手,時而拍拍他們的肩膀,不斷的勸慰他們,真的感恩志工們這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愛。這時,突然有一位婦人跑過來跪倒在地,咿咿啞啞的比手畫腳,聽一旁的志工說她是聾啞人士,她的大姊一家六口都往生了,如今卻只找到三具遺體。

  我勸她安下心來,很多人都會來幫忙。說著說著,她就拿出姊姊家人生前的相片冊,又指著自己手上的玉環,意思是說,這隻玉環是姊姊的隨身之物,就是靠這隻玉環,她才從血肉模糊的往生者中,辨認出大姊的遺體啊!

  唉!「死別已吞聲,生別長惻惻」,一幕幕生離死別的場景,教人看了真是慨歎浮生無常,如夢如幻不可把握。

  回程路上轉道往山上去。鳳林鎮鳳義裡水源地,原本是景觀甚美的郊遊野餐區,而今變成一片溪埔地,亂石滿目,再也想像不出原來秀麗的樣貌。聽說對岸一戶人家七口中只存一人,還有三具屍體尚未尋獲,五輛怪手正攀在石堆上挖掘著。除了這戶人家外,此地尚有十來戶,大抵人皆平安,只是屋子被上石埋了。當地委員們已發放慰問金,並發動社區志工炊煮熟食予災民及救難人員。

  臨上車揮別此地,回身望遠,觸目所及真真令人慨歎,整座山種的都是檳榔樹哪……,人的造作如此,老天與災民又何辜呢?

  萬榮鄉見晴村也是重災區,我們來到活動中心與村長會面。事發當天,緣於居民疏散快速,幸好大家都平安,村長並有心為村人謀求臨時居所,希望慈濟能協助他們建設簡易屋,讓他們有兩年的緩衝期做遷村打算。

  很感恩同樣受災的顏善吉先生,發心提供一塊土地給十二戶房屋流失的村民建屋。我們去看了這塊土地,土地大致平整,是理想的建築用地,這樣一來,可望在近日即可興建,為災民們建立一個安身立命之處。

  六時許,回程途中,雨又綿綿密密下丁起來……。「天地風雨急,人間溫情深」,雖然天災使人痛心,然而眾多的同胞發揮愛心,亦教人深深感動。但願生死皆心安!

  警世的災難?警世的覺悟

  一顆心可以是佛,也可以是魔,魔關過不去,就會造成大災難;轉一個念頭,生一念愛心,就可以天下太平,這就是佛性。

  提到美國,我們的腦海中,很快就會閃出九一一的驚世大災難。

  人世間的無常,在剎那之間,一個念頭有的時候過不了,就會帶來非常巨大的傷害:傷害了自己:傷害了整個社會:也傷害了整個國家;甚至傷害了整個世界,這種心魔非常可怕。一顆心可以是錦,也可以是魔,魔關過不去,就會造成大災難,假如能過得去,轉一個念頭,生一念愛心,就可以天下太平,人間無災難,這就是佛性。

  相信大家都記得,二00一年九月十一日,一場浩劫瞬間就發生在美國金融中心世貿大樓。那天早上八點多時,大家還是跟平常一樣,紛紛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但是誰能料到,災難就在瞬間發生。四架飛機載著被挾持的乘客,撞毀了世貿大樓及其它大樓,多少人無辜的在這場浩劫裡犧牲?多少家庭天人永隔?那種心靈的煎熬,多苦啊!天人永隔.心靈的熬煎

  這一次消防人員也損失了很多人,根據媒體所報導,有一批精銳、訓練有素的消防人員及警察,最少有三百人在這裡犧牲。據說有一個人往下逃到第四十層時,卻看見一大群的消防人員正往上衝,一般人都急著逃生,消防人員還有警察們卻往最危險的地方沖,為的就是要呼籲大家趕快離開,為的就是要緊急搶救。這些不顧自己的安危,一心想要救人的英雄,也都隨之喪生了。

  美國的慈濟人,一聽到消息,隨即展開協助,有的迅速投入現場救護,有的守護在崗位上。像西雅圖飛機停飛了,台灣有十名留學生無法返回學校,停留在西雅圖,慈濟人就在這個時候發揮安頓的功能,照顧這些孩子們。雖然他們不是在紐約,但即使是在西雅圖這麼遙遠的地方,他們同樣也發揮了安頓照顧的功能。

  紐約在事件發生後,一直都是戒備森嚴,很多地方都封鎖著,一般人不能隨便進入。但是他們在幾天後,就發給慈濟一張許可證,允許慈濟的團體可以自由進入災區救援。其實在災難發生時,我們就已跟著紅十字會,或是救世軍一同進入災區,這兩個團體都有慈濟人跟著他們一起進去,提供飲食。

  慈濟人在災區裡做什麼事情呢?和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一樣,先幫忙準備食物,去照顧那些救人的英雄。雖然我們無法進入現場去救人,不過慈濟人可以去照顧搶救人的這些人,因為那裡很熱,整個大樓都是鋼鐵鑄造的,鐵一碰上兩千多度的熱就融化,所以整個大樓都倒下了,再加上灰塵很厚,熱氣溫度又高,救人的人實在很辛苦。

  另外,在災區裡,慈濟人也發揮了膚慰人心的功能。

  他們陪伴、膚慰人間

  有一位先生從中美洲來,他們的家庭本來就很貧困,但這對父母很有志氣,千里迢迢的帶著一對子女來美國發展。夫妻兩人辛苦的打工賺錢來培養孩子,他的兒子就讀柏克萊大學,而且再兩個月就要畢業了,一間大公司選上了這個優秀的孩子,在他還沒有畢業前,就聘請他到公司上班。孩子非常高興,對父母說:「你們現在可以輕鬆了,我還沒畢業就已經有一份很好的工作,爸爸、媽媽,你們可以享受了。」

  哪裡知道,幾天之後就發生這樣的大災難。母親和妹妹心都亂了,現在在醫院接受心理治療。父親洗了兩大張兒子的照片,一張掛在胸前,一張掛在背後,因為他不會說英語,不知該如何找他的兒子,於是就背著這兩張照片,在那裡走來走去。

  慈濟人也看到了這位先生,但不知道他所背的照片是什麼人,就主動上前去問他,因為語言不通,身旁一位女士代他回答:「他是我的哥哥。」然後她就告訴慈濟人哥哥的故事,為了陪伴哥哥,她特地從加拿大趕過來。

  還有位韓國婦女,離鄉背井嫁到美國來,她的先生也在這一場災難之中往生了。這位婦女還有兩個幼小的女兒,她無助而孤單的站在牆壁的角落,低著頭垂淚。慈濟人看到了,很自動的以肢體語言擁抱著她,膚慰著她,這位年輕的婦女,才在失神中回復過來,把慈濟人的肩膀當成心靈的依靠,趴在肩上痛哭失聲。

  這位年輕的婦女一定很惶恐,在美國無親無故,孤單帶著兩個幼小的女兒,接下來的路要怎麼走?不過,我想慈濟人已經跟她約好了,要陪著她走過這段陰鬱的路,直到她的心靈打開,對人生的希望現前為止,痘就是膚慰、陪伴。慈濟人在每一個角落都是這樣做,尤其這一次,紐約、紐澤西、長島三個地方合在一起,以合心、和氣、互愛、協力,一起守在紐約去付出、膚慰。

  慈濟人在那邊,除了要膚慰許多受災難的家庭,也在那邊膚慰人心,因此受到美國人的感動與尊重。在九月二十二日,美國有幾個團體出來呼籲、勸募,他們邀請慈濟人一同參與,他們說,慈濟不只是捐錢,而且親自走入災區,去做精神的安慰,所以他們敬重慈濟。甚至蒙羅維亞市的市長,還有警察局局長,當地的首長等,同時召開記者會,他們也邀請了慈濟。他們非常感恩慈濟的付出,也認為美國的慈濟總會設立在他們所屬的南加州,讓他們感到伋光榮。

  這讓我想起汐止有位美國修女,她也經常跟慈濟人一起投入為照顧戶清掃,大愛電視台的同仁問她:「修女,你怎麼也願意這樣投入?」她回答說:「慈濟人在美國付出很多,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是長久以來都住在台灣,為台灣人付出,這是應該的。」

  的確,宗教就是要這樣,才是真正的宗教。我們有一個寬闊的心胸與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為人間撒播愛的種子,但願我們地球到處都充滿了愛。驚世的災難.警世的覺悟所以在驚世的災難之後,我們應該要有警世的覺悟。這種身心障礙,就是因為沒有把心照顧好,人心複雜化了,才會造成人世間的痛苦、災難。不管我們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都要知足:哪怕只是打開水龍頭,當水流出來,在你洗手的那一刻,也都要感恩。

  知足,心才能平衡,才能心安理得。所以說,人要時時刻刻知足、感恩,有了這分心,大愛就會發揮出來,這就是植福因。

  人來到善惡雜糅的娑婆世界,有善的種子,也有惡的種子:善的種子來到人間,是結好緣,得福報:有惡的業,就會碰到惡緣,所以都不要怨歎,只要想如何才能消舊業?就是要善解、包容。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對待,若遇到不歡喜的緣,或是遇到逆境都要善解,凡事要包容。我們要善解,才能把愛發揮出來:要包容,舊業才能消。

  這就是:知足、感恩,植福因:善解、包容,消舊業。

  讓風箏飛吧

  親人破碎的軀體已如一隻飄揚的風箏,假如有一根線把它拉住了,這個風箏就會一直掙扎;祝福它,放下它,就讓風箏自在飄到它該落地的地方。

  民國九十一年五月二十五日,華航班機於澎湖附近失事。看到媒體的報導,我們也如同身受。有的家屬哭昏了過去;有的悲痛欲絕;有的呼兒喚女:「回來吧,回來吧!」有的叫著:「爸爸,媽媽,回來吧!快回來吧!」那種淒厲呼喚的聲音,的確讓人非常不忍心。

  全台灣動員的愛

  許多畫面看了真是椎心之痛,不過也看到台灣民眾總動員的愛。媒體一報導出來,慈濟人立即成立救難中心,把關懷分佈到華航總公司、桃園中正機場。澎湖的慈濟人也同時動員起來,所有的委員、慈誠隊,或是培訓、見習、地區志工都統統動起來,還有高雄與台南的慈濟人也整裝待發,準備前往澎湖支援安撫與香積的工作。

  官方、軍方及民間同時緊急動員海空救難,不斷由空中及海上搜救尋找。民間的中華搜救隊、官兵、警察單位合心協力,許多宗教團體——如佛光山、法彭山等等,大家都集中起來輪流為往生者助念。

  人生真無常,不過能看到整個台灣的愛心動起來,不分單位,不分宗教,大家能共同為一件事而付出,的確很令人感動。後來,陸續找到落難的屍體,運往澎湖體育館、滋濟人又開始從事陪伴認屍的工作。

  屍塊撈起來,有的沒有頭,肚破腸流:有的沒有手,有的沒有腳。這麼嚴重的損傷,又在這樣炎熱的天氣,很快就發出不好的氣味。的確,事實是很殘酷的,要叫家屬不悲痛,要他們不淒厲的呼叫,很難啊!

  讓風箏自在飛翔

  不過事情已經發生了,就如一個已經破碎的風箏,隨著風飄在空中,假如有一根線把它拉住了,這個破爛的風箏就會一直掙扎。假如能把這根線剪斷、放掉,讓風箏隨著風,自在飄到它該落地的地方,這就是「生者心安,亡者靈安」。

  否則亡者的意識(靈魂)看著家人呼天搶地,那樣淒厲的呼叫,反而更添他靈魂的不安,那種不捨的苦,這種無形的神識纏縛著,他是脫離不了的,他也會停留在那邊。說不定他一直在膚慰著他的兒女,膚慰他的父母,跟他們說「不要哭,不要悲,不要庸」,說不定他一直在呼喚,可是我們又聽不到.所以,生者要先把心安定下來,冷靜下來,虔誠隨著各自的宗教信仰,為亡者祈禱與祝福,讓他的靈魂也能安定下來,他就能自的隨著他的業力而去。

  假如是佛教徒,他會隨著善業投生,倚靠佛菩薩的力量安他的靈:假如是天主教、基督教,也能靠著他的主與信仰,使他的靈找到歸宿。

  幾天過去,許多家屬仍在等待救難人員打撈起親人的遺體。有的悲痛得幾近虛脫,慈濟人一口一口餵著他們吃東西,看著女孩邊吃邊哭,慈濟人也一邊餵她,一邊跟著流淚,這就是同體大悲,也就是生命共同體連心約痛。

  伸手膚慰,真心陪伴

  台北、桃園的慈濟人因為有處理空難的經驗,到了澎湖就負起陪伴膚慰和協助驗屍認證的任務。志工考慮到家屬接觸到親人殘破肢體時的衝擊,所以協助認屍時,先由志工去面對屍體,看看有什麼特徵,然後向家屬們傳達,家屬們聽到符合的特徵,再由志工陪同前往確認,讓家屬慢慢的接受。這一關真的非常困難,要顧慮到家屬的心態,有的人受不了都會昏厥過去。

  其它的,比如罹難者有的來自台灣中部或是香港,中部的慈濟人或是香港的慈濟人就按照名單,分頭到罹難者家裡去膚慰他的家人,甚至有罹難者的孫兒在美國,美國的慈濟人一樣是前往安撫。接到訊息,什麼時候遺體要接回來,慈濟人就幫忙家屬安置靈堂等等,把對方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

  我們的人醫會,也在空難發生的隔天早晨,就前往澎湖設置醫療站。所以說來,不管是陪伴認屍,或是醫療、飲食等等的照顧無微不至,真的非常感動。

  因為人間多疾苦,更需要菩薩慈眼視眾生,用敏銳的耳朵觀聽世間的苦難,還要用充分的毅力勇氣,去面對這樣的境界,慈悲、毅力、智慧一定要齊全。這幾天心情非常沉重,這種悲痛和家屬的心境都是同樣的,不過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大家一定要先把心安住下來,家屬假如真正為了往生者好,唯一就是要安他的靈,讓他心無掛礙,靈魂能飄逸的到達他的歸宿。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為他祝福,虔誠地祈禱。

  看到羅馬教宗一接到這樣的訊息,也同為台灣祈禱與祝福。是的,這個時刻感傷總是於事無補,我們還是要提起精神,以最虔誠的心為他們祈禱。

第二章 慈悲心,願再來 -- 生命的勇者

  人到底要如何生?如何死呢?生死事大,到底如何莊嚴往生?六道輪迴、人天果報,端看各人生前所造諸業,如是因,如是果,絲毫不爽。「諸惡莫做,眾善奉行」是使人生趨向善處的基本修學。

  有一句台語俗諺:「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聽來確實再明白不過。是的!死亡最無情,但也最平等,不論什麼年齡,不論是誰求情,它還是抓緊原則,時候到了,誰也無法多呼吸一分鐘。

  有生就有死,死是人生必然的終點。中國人一向忌諱談死,但是不去面對是不是就能不死?答案當然是不可能的。這麼說來,既然人一定要死,與其死得毫無準備,臨死之前掙掙扎扎、萬般難捨,為何不及早正視此一人生必然的死亡課題,隨時準備安然赴死!

  死亡的陰影一直與人們同生共存,但是卻被人們刻意蒙上一層層隱晦的外衣,以致於讓人覺得更加神秘、更加恐怖,深怕一旦招惹上它,就會被禁錮在萬劫不復的深淵中。

  其實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對佛家來說,軀體雖然終歸敗壞,意識(靈魂)卻是不滅的,我們實在不必害怕死亡。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一些生命的勇者,看看他們面對了什麼樣的死亡課題,看看他們如何轉換自己的心態,看看他們如何在人生的最後,發出最燦爛的光芒,令後人記載下訴不盡可歌可泣的生命樂章。

  口中談死已不容易,身心全然接受死亡的課題,該是怎樣的一番轉折?佛家云:「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證嚴上人常說:「人生沒有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慈悲心,願再來,這些在平凡中顯現不平凡的人們,必已乘願再來人間,在他週身展現最差麗的生命色彩。

  了悟生死,解脫自在

  汝當放下戀著過去之蘊,放下戀者未來之蘊,則為達彼岸者,心離一切有為法者,不再入於生死。

  人生之大苦莫過於有「身」;有了身體就有生老病死苦、五蘊熾盛苦、求不得苦,還有怨憎會苦,更難受的是愛別離苦。這都是因為有了這個身體的緣故,所以說人生之大苦莫過於有「身」。

  佛陀在世時和我們一樣,有生、老、病、死的示現。佛陀到年老時仍然領導著僧團,其中有一位大愛道比丘尼——摩訶婆闍婆提,原是佛陀的姨母,當時也年老了。有一天他想:「我自己的年紀已經很老了,而佛陀年紀也大了,人生難免有死。但是,假如要我留在世間親眼見到佛陀滅度,真是情何以堪啊!」因此他決定要在佛陀涅盤以前,自己就先取入滅度。

  於是有一天,他來到佛陀面前向佛請求,想要取入滅度。佛陀默然,大愛道比丘尼知道佛陀已經默許了,隨即叩頭禮拜而去,然後真的就取入滅度了。

  佛陀知道大愛道已經滅度,就告訴阿難說:「阿難,你趕快到城裡通知大家,讓大家為大愛道比丘尼送終及供養。」阿難接受佛陀的命令,立刻去通知大家,然後帶了一個舍利缽,將大愛道的遺體火化之後,就將舍利放在缽中,捧回來給佛陀。

  佛陀雙手接過舍利缽,向所有的弟子們說:「你們大家看,這些舍利之前就是人身,人的身體若沒有好好應用,則足以敗道壞德。難得大愛道有此大丈夫的勇氣,能辭親割愛,入於正道、修行得果,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啊!」

  佛陀從小在摩訶婆闍婆提的愛護、撫養之下而成人,而後修行得道,返回皇宮度化宮中之人,他的姨母也隨佛出家了,一直到年邁都很精進。然而,人生難免有死,但是修行者看待死亡,就如「回老家」一樣,所以「死」在佛法中稱為「往生」,也就是「捨此投彼」,是心靈的解脫。

  一般人都說:「生、死是最痛苦的。」其實,死的本身並不苦,最苦的是難捨的心,愛別離才是最痛苦的,這種生離死別是心靈上最痛苦的事。假如能對生死看得很自然,面對人生的終點就能安然自在而不恐懼,也就不會因親人離去而肝腸寸斷,能夠很自然的面對它,那就是「解脫」!

  發大心轉定業——杜詩綿院長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懺誨六情根。

  杜院長的過世,實在令人感到很惋惜,認識他的這六、七年,我忙於建院工作,而他發心幫助我。五年多前他發現自己得了肝癌,醫生宣佈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

  但是,我抱著很堅決的信心,聘請他為慈濟醫院的院長,那時我真的有這分信心,也是對我自己那分勇氣的考驗。這分信心勇氣的來源,是因為相信因果的觀念,我相信發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發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對他而言,「定業」是醫學界人士向他宣佈只剩三個月的生命,但是我相信只要有願力,只要他肯發心就能轉動定業。

  當時慈濟有近十萬的會員,每一位都熱愛未來的慈濟醫院,醫院正要破土,我就想:只要他自己內心「因的種子」能夠發出來,就有將近十萬的會員一起祝福他。所謂愛烏及屋,大家愛慈濟,同時也就關心院長,而一起為他祝福,這就是因。他自己發心就是種福因,大家為他祝福就是福緣,有福因又有福緣,就增加了他無量的福。

  當時很少人願意來東部地區當醫師,因為無名無利,所以醫院一動土,我就開始擔憂醫師的來源。當時我想:杜院長是吸引其他醫生同來的最好因緣,所以明知他只剩三個月的生命,我還是毅然聘任他為院長。

  當時他向我說:「師父,您不知道我身上有一顆炸彈嗎?」我回答說:「我知道.不只是你身上有炸彈,你有、我有,每個人都有一顆定時炸彈,但是,只要我們能善加利用生命,不管時間還剩多久都要分秒必爭,發揮生命良能,有一天就做一天。」他聽了很感動的說:「師父,您對我這麼有信心,我怎能對自己沒信心呢!」就這樣決定了他來東部的機緣。

  因為他肯發心過來,有些年輕一輩的醫生也受他的影響跟著來了,又因為他肯發心,我就向台大提出建教合作的建議,所以我們醫院的建設能夠順利進行,後來還提前開幕啟用,這都是杜院長發願的力量,轉動了他只剩三個月生命的定業,又延續了將近六年的時間。

  但是,生命依舊無常,後來他離開花蓮到台大住院,住了四個月又三天,我行腳經過時依他所請,為他皈依了,皈依後的第三天他安然往生。聽說,在他往生前一個多月一直到臨終的那一刻,他都不斷念著:「師父,阿彌陀佛。」相信他帶著這分懇切的心而去,必定很快會再回來。

  捨身菩薩林徽堂

  人們避諱談死,是因為對死的無知。

  已故北區慈誠副大隊長林徽堂,是「生死自在」一個很好的例子。

  當初屏東分會的建築和裝潢,都是由他督導工程,那時他即隱約覺得自己的肝功能很不好,但卻沒有因此休息。他常說:「師父也常抱病做事,生病躺著休息很浪費時間,能做就做。」

  接下來兩年,他的肚子一直脹起來,眼睛越來越黃,皮膚也越來越黑,最後收到病危通知。醫生有幾次都認為他不行了,但是他一心等著要見師父,其實我也捨不得他要離開,所以就說:「一切隨緣!等我行腳時,有緣就能見面,若是見不到了,快去快回就好。」

  終於等到我行腳。他見到我就說:「師父,我很不孝。」我告訴他:「人生,該來的時候來,該去的時候去,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很自在。」接著我問他:「來來去去、匆匆忙忙,到底你往何去?」他回答我:「再來慈濟!」然後拉著北區黎逢時大隊長的手說:「師兄,慈濟一切要拜託你了!」到了人生的最後時刻,他還是心心念著慈濟。後來他出院返家,在慈濟人的陪伴下安詳的去了。

  他跟很多人結了好緣,心念也很堅強、很有毅力,到了生命的最後一秒鐘還是沒有放棄志業,所以大家都很敬佩他。聽說前去為他念佛的人排滿了整條巷道,直到晚上十二點多,慈誠隊連夜將他的遺體送回慈濟醫學院,完成他捐贈大體的心願。而他的父親也很令人敬佩,他說:「送出去就好,什麼儀式都不用了,交給師父就好。」這種心念是多麼解脫啊!

  「生死自在」不是平時說說,到了臨命終時卻又亂了方寸。佛教說「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無顛倒」,這就是修行的最終目標,人生到了最後要很篤定,該走就走、毫無掛礙,這種生命才有價值。林徽堂病了將近六年,但是沒有因病而空過日子,他的這一生毫無空過。

  生命的勇者李鶴振

  生本無苦,賢者見道,於死無悲。

  學佛要學會「自在」,人們往往都是「生」時歡喜,「老」時煩惱,而臨「死」時就很惶恐!

  在我們醫院裡有一位生命的勇士,他是慈濟人——李鶴振居士。經過醫生檢查,很不幸的他罹患了胰髒癌,治療一段時間後,醫生宣佈他的生命只剩下三個月,他想:生命本來就是如此,既然已經知道生命的期限,不如自己好好思考生命的價值,所以他毅然辦理退休。

  退休之後,他思考著剩下的生命要如何奉獻給人群?後來他發願將遺體捐贈出來,可以在醫學院的解剖教學上發揮功能,於是住進了花蓮慈院的心蓮病房。

  第一次看到他時,令我印象很深刻——他滿面春風,臉上帶著自在的笑容。我問他:「來了兩天了,身體有沒有比較好些?」他回答說:「就像回到家一樣,很溫馨、很歡喜!我能吃能睡,覺得很輕鬆!」我告訴他:「這段時間裡,你要盡量運動,到外面走一走或和大家聊聊天。」他說:「是啊!我可以當志工,我會和大家聊聊天,也打算下午要帶同病房的人出去外面走一走。」

  他真的在病房中當起志工來了。雖然他已無法用體力服務病人,卻能夠用心靈的體驗去輔導其它病患。他展現了安穩、自在、輕鬆的心態,這種平和愉悅的內在力量,在病房裡發揮了很大的功能,讓整個病房呈現一片開朗的氣氛。

  進到他的病房時,我們不覺得那是臨終者的病房,也不覺得病房中的這些人生命已走到末端,可見他真的善用了眼下每一分每一秒寶貴的時光。有一天更令人感動,一群醫學院的學生來到他的面前,面對幾百位學生,他仍然能夠很平靜地談生論死。他對生命看得如此自在,確實很難得!

  他還有一個心願,就是要圓滿榮譽董事。我將皈依證送去給他時,也提前為他授證為榮譽董事,完成他的心願。他為了要接受皈依證和榮譽董事的授證,要求醫生把他的鼻胃管拿掉,他希望能幹乾淨淨、莊莊嚴嚴的,接受我給他的皈依證和授證儀式。

  他的人生,的確是很自在!儘管生命已經到了最末期,他還是這麼平靜,面帶笑容的面對一切。

  我告訴他:「難得你有這種修養,這是真功夫!很多修行人要學的就是這個,而你現在已經做到了。」又說:「其實,我們每天晚上的睡眠就是『小死』,而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一番『大死」;就像人一生的工作做完了,可以休息——長眠了。那時,就和睡覺時的境界一樣,意識脫離後的境界很飄然,沒有什麼痛苦。至於我們要訓練的則是:在呼吸完全停止、往生以後,不要輕易讓外面的境界誘引了!」他說:「我知道,我會聽師父的話。」

  人生既然有「來」的一天,當然也會有「去」的一天。自在的來,也就自在的去了!他很幸運的有一位好太太在身邊,能安慰、陪伴他走完人生最後的旅程。

  悠悠走過三十年慈濟路 -- 靜依

  已渡凡夫恩愛河,老病死券已破裂;

  見身筐中四大蛇,今入無餘滅涅盤。

  花蓮資深委員靜依已是一位臨近九十歲的老人。不知不覺中慈濟已走過了三十幾個年頭了,靜依也陪著我走在慈濟路上三十幾年了。後來地住進慈院的心蓮病房,在人生的末端,她說想要見師父。

  看到師父去看她,她笑得好燦爛,我牽著她的手:「靜依呀!你跟隨師父多久了?」「可能有三十幾年了!」「對,有三十三年。三十三年來你也做了很多事。」「我沒有做什麼,我傻傻的!」「你不傻,你很有智慧。師父當時想做慈善時,你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就開始投入,還提著菜籃到菜市場幫忙勸募。」她聽了,笑嘻嘻的對女兒說:「要準備給師公的東西趕快拿來。」什麼東西要給我?

  她的女兒拿來一個珠寶盒,一看到珠寶盒,我就對她說:「我知道是什麼了。」她笑著說:這是我以前慢慢積存起來的,是一隻金戒指,給師父您蓋醫院。」我就收下來:「好,師父替你蓋醫院,這樣你是不是很安心了?記得剛開始做慈濟的時候,常常需要四處去訪貧,你就買了一部車子讓女兒載我四處去。現在,你還是要記得跟緊師父喔!」她伸手拉住我,我說:「對!就是要像這樣拉緊我。你現在要趕緊發好願,要記得不不可以離開慈濟,趕緊去,趕快再回來,要自在來去。」她一邊聽著,臉上笑得很開心。

  看她到人生的最後還是笑得這樣開心,沒有愁容,眼睛閉著也是在笑,真正是生死自在。看她一生好像走得平平順順,是否就代表她的人生沒有坎坷呢?不是的!應該說是她的心很開闊,「善解、包容、放大肚量」就是她的口頭禪,不管是對兒子、媳婦或孫子,尤其是對慈濟所有的師兄師姊,她從未說出一句不滿的話。她常說:「我們是修行人,要做慈濟,什麼事都要放開闊點,我們講話就是要講給人聽,做事要做給人看,所以說話與做事都要用心。」

  雖然是一句簡單的話,卻是一個很深的哲理。她走得讓我很安心,因為她身病心無病,她的人生沒有遺憾,所以我要祝福她很快再來!

  心無貪戀,意不顛倒 -- 靜施

  不解之緣,從過去到現在,

  長情大愛,生生世世再到未來。

  常常我會覺得,我何其幸福!來到人間,能夠有機會接觸到這麼多有愛心的人,大家以智慧來響應慈濟的志業,成為一股安定社會的力量。

  大家來跟著師父都是自動的,絕對沒有被動,所以我的心願也就是,希望你們跟著師父,絕對不會後悔。我很謹慎,三十多年如一日,從第一念發心到現在都沒有改變,分分秒秒,就是抓緊這一念心。不過,有愛,就有煩惱,當大家身體健康能為社會付出時,師父一一銘感於心;但是,有任何一個人不平安時,師父就會操心,而當哪一個弟子離去時,實在非常心疼。

  有一天晚上九點多,突然接到電話,說靜施走了,那時候我的心情很難形容。靜施跟隨我做慈濟,也超過二十五年了,還沒有蓋醫院之前,她就來打佛七,後來要蓋醫院了,她就開始投入。她是第七組的組長,當時我要她當組長時,她說:「師父,我可以嗎?我不會寫字,書讀的也不多,我可以嗎?」我跟她說:只要你要你有心,什麼都做得好。」

  聽她的先生說,有一位八十歲的老婆婆,替靜施收了差不多七、八十位的會員,老婆婆很疼靜施。靜施若是晚點去收功德款,她就會打電話過去念她:「我已經都幫你收好了,你為什麼還不來拿?如果再不來,我就不理你了。」靜施接到電話就說:「好啦!好啦!我會趕快去。」老婆婆指責她,她也是很歡喜的接受,她從頭至尾都是同樣的一念心啊!

  記得很多年前,有一回她要去收功德款時,在車牌下等車,突然問心臟病發作,她覺得很不對勁,就趕快告訴自己說:「我要堅強,慈濟的路還有這麼長要走。師父啊!師父啊!我還要跟著你,慈濟的事不是還有很多要我做嗎?」她就這樣一直勉勵著自己,剛好那時有一輛出租車經過,她一招手,計程車就停下來,她只說了一句話:「我心臟不舒服,拜託你送我到醫院。」然後就不省人事了。

  幸好當時計程車司機趕緊送她到醫院,而她也很幸運的及時獲救。這位出租車司機到底是誰?我們也不認識,但是這位司機真的很好,把靜施送到醫院才離開。

  過沒幾天,她就健健康康的出院了。從這時開始,她覺得生命很寶貴,因為生命的確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所以她更要把握生命可以使用的時間。她常常跟我說:「師父,我要發願,發願做到最後一口氣。」真的是有願有力。

  她也曾是慈濟護專的懿德媽媽,有時我去台北,她就會跟我說,師父,我的女兒又來看我了,我的哪一個女兒結婚了,哪一個女兒已經生孩子了。她把這些學生都當成自己親生的孩子。

  我記得靜施的孫女剛學走路,還不會說話時,她就開始說我們從前做慈濟時,每天存五毛錢來救人的故事給孫女聽。小孫女學會說話了,她就教她說:「錢錢給師太蓋醫院。」每天,她提起菜籃要出門買菜,孫女就會跟在後面說:「阿嬤!錢錢給師太蓋醫院。」靜施就會給她錢,不管是十塊、二十塊,小孫女拿了就趕快投入撲滿。爸爸、媽媽要出門時都一樣,凡是有人要出門,她就會說:「錢錢,給師太蓋醫院。」

  當我去到台北,這孩子就會拿著一個小撲滿來,說是要給師太蓋醫院。靜施還教小孫女頂禮師太,所以只要一看到我的相片,她說頂禮師太,小孫女立刻趴得平平的,非常可愛。

  不管是兒子、女兒,就連孫女,她都是一樣的心念在教導,這種身心精進,分秒必爭做慈濟,就是她的心願,她就是要做到最後一口氣,而她真的做到了。

  她要往生的當天早上,還去做手語綵排,又去錄像。我問:「錄好了沒?」她先生跟我說:「都錄好了。」後來她的家人護著她的遺體,在第二天早上從台北出發,中午就送到慈濟醫學院做大體捐贈。你看,一生的事跡,自己都安排好了,真的沒有遺憾了。

  很多人為她念佛,我進去看她,也告訴她:「你發願這輩子要做到最後一口氣,你已經做到了。最後的身軀也已經回到慈濟醫院,做孩於們的大體老師,你要趕快去再趕快回來,換一個真正可愛活潑的小菩薩形態,快快再來。」似乎她也在回答我:「師父放心,我會趕快回來。」

  先跟師父再跟佛祖 -- 靜蓉

  一心一志,「先跟師父再跟佛祖」,這就是靜蓉最後的一句話。

  三十多年了,靜蓉跟著師父做慈濟,總是一心向前進,她跟著父學佛,所學的佛心即是大慈悲心。

  記得三十多年前,慈濟還是很困難時,她跟同修師兄很肯定慈濟,兩夫妻同心同道同志願,就連她的女兒,也是一畢業就讓她來幫助慈濟的志業工作,直到現在都不曾停息。

  初時,花蓮的委員並不多,會務工作或是訪視貧戶等等,都是同樣那幾個人跟著師父去訪視。每年一次的複查,她們也跟著師父全省複查,辛酸苦辣無不都是共嘗、共歡樂,這些都是最真的情。後來,慈濟開始募款蓋醫院,她們同樣全心全力去呼籲,醫院蓋好了,這一群資深的委員們就投入去照顧醫院的伙食。因為我一再交代,希望醫院全部提供素食,但是又擔心病患吃不下,也擔心同仁會反彈,所以這一群資深的委員菩薩們,就自動自發去照顧醫院的伙食,讓我不必擔憂。

  每個月的發放日,天還未亮,這一群資深的老菩薩,就會自動來到精舍廚房張羅伙食。過去每年都舉行一次佛七,其中伙食、行堂等等,也都是她們在負責,就這樣一路走過來。

  不過人啊!生老病死是自然的循環,當她住進心蓮病房時,就已經知道自己的身體不行了,不過她那分很灑脫、很自在的精神反而支持著她。記得我去看她時,她還問我:「師父,什麼時候我能快快的好起來?我還要再去做便當,全球的慈濟人快回來了,我希望能為他們準備伙食。」她的精神還是很好,還是很勇敢很有毅力,期待快快好起來,還要為週年慶時的全球慈濟人做伙食結緣。

  有一次我出門行腳,在行腳途中,就有訊息傳來說靜蓉要等師父回來,病情已經很危急了。當然我還是按照行程走,不過心裡也天天掛礙著她。等我行腳回來了,到醫院去看她,我說:「你還在等什麼呢?去就去,來就來,何必等!」她說:「看到師父回來我就安心了,去就去,來就來。」我又說:想睡就睡了,不管是睡多久,假如醒了眼睛張開還是看到周圍這些人,你就要趕緊惜緣,要感恩!假使一睡就是長眠了,也要歡喜,再來時就會有一個可愛的人生。」

  後來她的體力又恢復了一些,可以回家了。這段期間,她在醫院也結了很多好緣,甚至有病患和她結成兄妹。當她回家一段時間後,過不了多久又回到醫院來了。

  那段時間我剛好又去行腳,回來後再去看她,跟她說:「我行腳回來了,我那麼忙,你還躺在這裡。」結果她回答說:「師父,您那麼忙,我就替你多睡一些。」看她多瀟灑,多自在。她還安慰我說:「師父您放心,我一定是一心一志,先跟師父再跟佛祖,我去了再來還是一樣跟著師父!」

  本來她想做大體捐贈,但是又想要升級,不要只當學生的老師,她想做醫生的老師,那就是「病理解劫」,因為她覺得生病很痛苦,希望把她最後的軀體奉獻給醫師們做病理解剖。當她還能做事時,就把她的愛心、精神、力量全部投入進來,她的所長是什麼,就奉獻什麼,連最後的人生還要貢獻給我們的醫院,讓醫師們解剖,去瞭解她的病起因為何,才能為其也病人縮短療程,解脫苦難。

  所以說來,這就是菩薩,她已經轉了一個站,等待一個真正有緣的好家庭,等一個好時機,她再來的時刻,就是最清新、最美好的人生。想到這一點,我為她感到歡喜。我還聽說往生前靜慈她們去看她時,她還跟她們說:「握個手!」然後跟靜慈說再見。就這樣,多令人羨慕,我們應該要替她高興,這就是解脫生死,去來輕安自在。

  日出日落的生命 -- 蘇金蓮

  若臨命終,身無病苦;

  心不貪戀,意不顛倒;

  於一念頃,生極樂國。

  每天同樣的日出、日落,日子就這樣過去了。但是在這天地間,每一天、每一時都有不同的人、事、物發生,不斷生生滅滅。世間確實奇妙,快樂、歡喜、悲痛、慘淒都在同一個日子裡發生,每天都有從無到有,又從有而消滅的循環過程,每一天都一樣有這些生與滅的問題。

  人生啊!在這日出到日落的過程中,每天都有人出生,也有人死亡,生生滅滅,不斷在時間與空間裡交錯著。台東委員蘇金蓮,八十六年中秋節晚上,和大家在精舍的草坪上跳山地舞。隔天志工早會上,我稱讚她都已經當阿嬤了,但是跳起舞來就跟原住民跳得一樣好,到了晚上大家請她教舞,她也笑咪咪的說:「簡單啦!只要記住幾個重點就行了。」

  「來,隨我來!」她就在歡笑中教大家跳舞。過了沒多久,她的身體開始傾斜然後倒了下去,有的人以為她在示範舞姿,沒想到是昏迷了,大家趕緊叫來救護車把她送到慈濟醫院。

  到達醫院時她醒了過來,告訴身邊的師姊說:「我沒事,不必告訴我先生。」說完後就閉上眼睛休息,但是醫師發現她瞳孔放大,已呈彌留狀態,原來是腦血管瘤破裂,而且長在不好的地方,病情很快就惡化了。隔天早上我去加護病房看她,她睡得很安詳。

  我告訴她的先生:「你要有心理準備。」他說:「我知道,但是,實在太突然了!」「是太突然了,不過我們應該祝福她。人生能健健康康、沒有病痛,到最後一秒鐘還是很歡喜,這是很難得的,雖然會不捨,但是想到她能這麼輕安的離開也很安慰,我們就以最虔誠的心來祝福她。」

  她先生說:「是啊!相信她是求仁得仁。她的一生,走入慈濟後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尤其每次要回來當志工,就會像小學生要去遠足一樣,前一晚就高興得靜不下來。我很感恩慈濟!幸好在慈濟有這麼多人關心她,否則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的先生也很能善解。

  就這樣,她靜靜的往生了。後來我行腳經過台東時也去看她的先生,他說:「師父,真的很感恩!自從她的遺體送回來之後,每天都有好多師兄師姊來關心,讓我覺得慈濟這個團體很溫馨。」於是他發願要當個接棒人,接續太大未完成的志業。

  生死事大,但若能看得開、想得通,並且在一息尚存之際,能妥善運用生命的良能,一切就能安然自在。

  人生旅途

  有情所喜,是險所在;

  有情所怖,是苦所在;

  當行梵行,捨離於有。

  人生在世就像在旅行,有些人的旅途很遙遠,有些人卻在半路下車,這就是「人生旅途」。

  學佛最要緊的是看透生命。人身只不過是四大假合,就像一輛車子,車子裡面的動力就是我們的靈魂,有時動力不足,卻還要走在坎坷的路上,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我們若是看得開,可以馬上將馬達停止,丟掉這輛破舊的車子,趕緊再換一輛全新的,就能重新再起步,這就是解脫的人生。

  學佛,要學得像這輛車的駕駛人,懂得選擇車子、選擇路,知道如何取捨,這就是「解脫」。眾生之所以不能解脫,是因為被情愛束縛住,時時都捨不得,一直到最後不得不捨時,所帶走的卻只有癡迷與萬般不情願。平時我們就必須學得真正的灑脫,凡事拿得起、放得下,這才是學佛的目標。

  但是曾經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大家心中都有一樣捨不下的擔憂,就是為了我們一位老委員,她在生死邊緣痛苦掙扎。看到她痛苦的樣子,大家的內心總是有一種企盼——如果她的病能好,希望她趕快站起來:假如好不了了,就趕快捨離,免得這位駕駛者在崎嶇的道路上,因為馬達不出力量,而受盡病痛折磨。

  不過儘管站在旁邊的人為她擔心,知道這輛車子將要粉碎,但是駕駛者卻還存有一線希望,希望能將這輛破車開過坎坷的道路,想像前面就是平坦的路途,這也是人之常情。

  終於,這段坎坷路她走過去了。很多委員從醫院回來都跟我說:「師父,我們大家都很羨慕她,她好有福氣啊!」對!她很有福氣。看看最後大家為她念佛,為她洗身、換衣,穿上全套的慈濟制服,真是一位端端正正、莊嚴無比的佛教徒。

  記得她生前曾對我說:「師父,你怎麼不趕快跟我說一句「你趕快去,趕快來啊!』」老實說,不用師父講,這句話早就印在她的腦海中,只是她捨不得罷了!但是,此時她既然已「趕快去」,相信她也有決心「趕快來」:因為既已「捨」,現在就是全心的「得」。她女兒對我說:「師公,媽媽愈看愈漂亮。」她不只是漂亮,而是生命的莊嚴,因她捨棄了凡夫心,抱持這分菩薩心,才會選擇「倒駕慈航」這艘船,回入裟婆再來度眾生。

  我還聽到一件事很感動,本來她好像還放不下,後來女兒跟她說:「媽媽你放心,慈濟的志業,我會替你接棒。」我想,這句話應該是她最大的安慰,也讓她安心的放下這輛破車,放棄崎嶇的道路,再去換一輛最有力的新車,繼續上路。

  破車哲學

  愈不好的破車愈要用它,

  不用只是提早報廢。

  常有人向我提起他們的夢境,我們都回答:「夢境本是虛幻!」不過,虛幻的夢境有時也很有趣。有一在早上快敲板以前,我做了一個夢。

  夢境裡,我看到一團光圈,它慢慢由遠而近,中間好像有個人影似曾相識,近一些再看,在光圈中,她虔誠的合掌禮拜,頂禮之後向我做了一個像是「再見」的手勢,然後光圈就慢慢淡了,此時,板聲隨之響起。

  這個夢也是虛幻的,但好像有點特別,當時的心境甚是歡喜,而醒後猶覺得喜悅。前一天我才聽到一位志工往生了,並且已經火化,不知是否因為我想得太多才有這個夢?倒是這位委員志工的精神很值得我們談談。

  一年多的時間,每次輪到他們那一組回來當志工,她一定把握機會回來。她真的很精進,雖然身體不是很好,但是常常記得師父說的:「愈不好的破車(身體)愈要用它,如果把它扔在旁邊不用,這輛破車就會愈早報廢,所以,能用就得多利用。」

  後來,醫生診斷她已是肺癌末期,當時的病狀是氣喘,原來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心臟,而且有了積水的現象,因為她的病情危急,所以立即住進醫院。後來她轉回慈濟醫院,醫生馬上為她處理,抽出二千多西西的積水。

  在加護病房裡,只要有人去看她,雖然她戴著氧氣罩,但總是笑臉迎人,沒有一點兒病容。後來轉入普通病房,如果氣喘較緩和時,她仍然去當志工,熱心的向其它病人談慈濟。

  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把頭髮梳得光潔乾淨,正坐在床上等著。我說:「昨天才剛動了手術,你今天還這麼勇敢!」她說:「就是要勇敢,要拼才會贏!」她笑得很開心,還安慰我說:「師父!沒關係,我身體一向就是這樣,所以要跟它拼,拚得過就是我贏,因為師父很缺人,所以我會努力:要不然也要快去快回!」她說得很輕鬆,好像在說別人似的。

  等我出門行腳回來,聽志工說她往生了,有好多人為她助念。隔天早上我到醫院看到她的兒子,他看起來很平靜,我對他說:「媽媽已經安詳往生,你不要再煩憂。」他回答說:「媽媽在這段日子裡有那麼多師姑陪著她,看她那麼高興,我也很高興,我一定會照媽媽交代的話做,接慈濟的棒子。」我說:這樣很好啊!兒子接棒,她更可以安心的快去決回了。」他說「媽媽也說拼不過就要快去快回,她走得很安詳,沒有痛苦。」

  生死事大,人生在世,生時不知如何;要走的時候,則希望能清清楚楚。看看這個例子,因為她有這分慈悲喜捨的心,所以來得簡單,去得安詳,生死自在。

  透徹人生,安然往生

  日輪西去,了知婆婆陽光有限;

  淨土歸來,始信極樂壽命無窮。

  有一則發生在慈濟醫院心蓮病房的故事,故事主角是一位「透徹人生,捐贈遺體」的老先生——

  家住南投的老先生,發現自己癌症末期後,想要捐贈遺體,就在家人支持下住進慈院心蓮病房。有一天,老先生很想去靜思堂走走,半途老先生體力不支,遂又折返醫院,回到病房,老先生便安詳、無痛苦的往生了。  

  他的親人趕過來時,提起老先生曾說要捐手上的兩枚戒指給我蓋醫院。但老太太擔心老先生的身體已經僵硬,要如何脫下戒指?這位親人遂對老先生說:「是你自己發心要捐的,你就要讓我們拿得下來。」不可思議的,戒指很快就取下來了。接著將老先生的遺體送到醫學院做防腐處理時,依舊面色如生,好似睡著一般,令人看了就感到安心歡喜。

  真是令人讚歎!他最期待的就是人生的最後、要大捨的這一天,所以將生死看得很透徹,才能走得這麼安然自在。其實,死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因為想不開,而以種種方法傷害自己,甚至自殺,如此身心都不得自在,那就苦不堪言了。

  有人說,什麼都可以學,就是「死」不要學。我則認為,死才真正該用心學習。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們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若是能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人死之後靈魂脫體,是非常安然的境界,這樣就不會對死亡那麼恐懼了。死不足畏,重要的是活著時就要看開生死,凡事不計較,把握現在努力付出,這樣的人生絕對沒有後悔,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兩個心願

  「如果病不能好,就把身體捐給醫學院做解剖。假如能好起來,將來要考上慈濟醫學院,當一個好醫師救人。」

  勇敢的小弟弟如是發願!

  大捨遺體實在是難捨能捨的崇高義行,因為我們民間「全屍、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柢固,能夠破除這個禁忌,發心捐贈遺體供醫學研究,實是透徹生死的大智慧者。

  大體老師們有的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也有的是十幾歲的少年。記得行腳到台中時,這位十六歲的小弟弟由媽媽陪同前來,見到了我,他就很勇敢的跟我說:「師公,我有兩個心願,不管是哪一個願,我都已經下定決心了。」我問他有什麼願望?他說:「我是一個淋巴癌的病人,如果我的病不能好,我要把身體捐給醫學院做解剖。假如我能夠好起來,我希望將來能考上慈濟醫學院,當一個好醫師救人。」多麼勇敢的孩子啊!這麼從容自在,講的好像是別人的事。

  聽了他的話,我的心裡真的在流淚,怎麼不心疼?他的年紀這麼輕,應該是生命力非常強盛的時候,卻得了這種病。他的媽媽在旁邊聽著,臉上雖然在笑,可是眼淚也不斷的流下來。

  這個孩子的媽媽是慈濟委員,她很勇敢,對生死也看得很灑脫,當她接到醫師的宣佈,知道孩子再也留不住了,就化哀傷為大愛,鼓勵孩子將遺體捐出來。難得這個孩子也懂得媽媽那分大愛,願意往生後把身體交給醫學生做研究。

  我相信,我們醫學院的孩子們同樣也能體會捐贈者的愛心,一定會以誠懇的心來對待他們。此時,腦海中閃過一幕景像:我們有一位學生是原住民,原住民的個性一向都很開朗豪爽,喜歡唱歌。當他在上解剖課時,覺得眼前的大體阿伯就像他的親人一樣,所以經常陪在阿伯身邊,唱歌給阿伯聽,他覺得阿伯好像也跟著在唱……,真是很美麗的生死交會啊!

  大愛捨兒身

  還好他的器官在很多人身上使用,當初若沒有捨出來,火化之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慈濟教師聯誼會的一位女老師過來見我,日前有一位車禍往生,而捐獻器官及骨骼的現役軍人,正是她的兒子。母子情深,提到意外身亡的兒子,她情不自禁流下淚水,悲苦的訴說:「心裡真有一種失落感……,當兒子停屍在殯儀館時,我還能每天去看一看他,雖然只是摸摸兒子,總也是感到安慰。但是,現在他已經火化了,我再也看不到他了,內心實在覺得很空虛……。」

  這真是天下父母心啊!這種做母親的心理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已經發生的事情,還是要能善解,我就勸她往另一方面去想:「還好你兒子的器官,還能在很多人身上使用,當初如果沒有把他捨出來,火一燒就什麼都沒有了。現在兒子能夠造福這麼多人,你應該感到欣慰才是。」

  這位老師就問:「在做移植手術時,我兒子會感覺到痛嗎?」

  我回答他:「不會。因為意識脫離身軀後,對身體的一切就已沒有知覺,平常人之所以有痛的感受,是因為意識還在。你的兒子生前既然曾發願捐贈器官,現在身上的器官真正能發揮救人的良能了,相信他一定會很安慰。而你也要感到光榮,雖然心痛難免,但你的成全是很有意義的。」

  在講求「全屍」的民俗觀念裡,這位老師能強抑喪子之痛,成全兒子大布拖的心願,真正是位了不起的母親!

  用自己的生命說法

  說法現身容大度,救出世人盡歡顏。

  某天我接到一位慈濟委員的電話。她兒子就讀警官學校,最近在訓練期間一直發燒,持續了一個多月。他以為是感冒,也沒有很在意,那天又發高燒達四十幾度。

  隔天官兵們上體育課,要跑三千公尺,年輕人把他的情況告訴長官。他的長官說:「再用體溫計量量看!」量的結果是三十七度多,還算正常。長官就說:「一點點燒不算什麼,還可以跑呀!」年輕人就服從命令,但跑了一千多公尺後,不支倒地,被送到醫院急救。

  他們夫妻接到通知後,立即到醫院去看兒子,見面時,兒子很勇敢,身體也好像恢復了許多,還跟他們說明最近身體的狀況,又安慰他們說:「沒關係,我休息一下身體就會好了!」他們才放心回家去。

  但是,剛回到家幾分鐘,電話又來了:「你的兒子很危急,已被送進加護病房。」他們馬上又趕到醫院,到達加護病房時,醫生宣佈:「他已經腦死了!」他們聽了宛如晴天霹靂,剛才明明還好好的,沒想到現在再也不能和他們講話了。他們的兒子很乖,長得也一表人才,但是,突然的病變,竟然是這樣的結果。其它的慈濟委員都在旁邊盡心的安慰、陪伴他們,請他們節順變。

  這時委員也提醒這對悲傷的父母說:「你們的兒子已經腦死了,不過器官可能還能用,這時最好是發揮大愛,把他捐出來幫助需要的人呀!」他們聽了如夢初醒:「對呀!應該要發揮大愛,師父常常這樣教育我們,慈濟人不應只愛自己,兒子既然腦死了,還有許多人需要移植器官才能活下去!」於是,他們下了決心要把兒子的器官全部捐出來。

  聯絡上長庚醫院後,便把孩子的身體接過去,長庚的醫師抱著人道主義,因為病人戴著氧氣罩還有氣息,醫師很慎重的說:「我再為他檢查,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希望,我們也不放棄!」所以,在長庚又為孩子做了全身檢查。結果發現他因為發燒時血管阻塞,無法將血液送至全身各器官,而且腦血管破裂,病毒已經發散全全身,所有內臟器官都被感染,因此完全不能捐了。

  後來,聽說孩子的長宮為了這件事心裡很難過,所以常去探望。長官問他們:「你們有什麼要求?有什麼意見要提出嗎?」爸爸說:「既然事實已經這樣,我們再要求什麼也無濟於事了!若說有什麼意見,我希望這種事只到我兒子身上為止,以後不要再有類似的不幸發生。希望各位長官能把愛心發揮出來,以父母心來疼愛別人的孩子,因為每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心中,都是一塊無法代替的寶呀!雖然我們很心痛,但是再提出要求也是多餘的,希望大家今後多愛護別人的子弟,不要再有同樣的事發生。」

  長官們聽了這些話,心裡非常感動,說:「你們真偉大呀!兒於發生不幸,你們竟然還想到別人的孩子,你們有信仰嗎?」這位父親說:「我們是佛教徒,是慈濟人,平時師父就是這樣教育我們,所以,我們也不想要求什麼,只希望兒子的示現能教育更多的人。」

  這是多麼偉大的父母呀!兒子已經無法復生,而他們沒有怨言,只是誠心為其它人的子弟著想。

  最後年輕人斷氣了,好在眼角膜沒有受感染能夠捐贈,終於能帶給人重見光明的希望。於是,這對父母又做出決定,這種病這麼罕見,那就把兒子的遺體捐給醫院做醫學解剖研究,希望能找到病因,以便將來發揮有效的醫療功能。」是啊!這也是對醫學的大奉獻,這對父母的抉擇,實在是功德無量!

  第六意識出離的境界

  感覺很輕,輕飄飄的到了一個很美的境界。我看到我的父母,很多親戚都在那裡,跟我說:回來啊!回來啊!

  我們常說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當我們的意識和眼耳鼻舌身會合的時候,也就是有人在說話時,我們的耳朵在聽,有沒有注意聽的這個「意」,還有我們在看,有沒有注意看的這個「意」,以及說話的人,有沒有注意在說的這個意,這就是第六意識。

  設若我們「意」無法和前五識會合,就會產生明明別人在說話,但是自己卻無法反應的情況。就像醫師宣佈病人的生命指數很低,或是說他已經沒有意識了,但這並不等於已經死亡,這只不過是意識無法和境界產生互動,所以看起來好像是昏死了一般。

  例如有一位林居士,他既是慈濟委員,也是榮董及慈誠隊,有一次他心臟病發作,送到一家醫院急救,醫師幫他做電擊,急救了半個多小時,情況仍不見好轉。這家醫院沒有加護病房,就建議他的家屬趕緊轉送大醫院。大醫院的心臟科權威醫師,在急救了幾次後,都發出病危通知,醫師告訴他的家屬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他可能隨時都會走。」

  那時候我正好行腳到台北,一下車就趕緊到醫院去探望他。他的家屬跟我說:「師父,醫師已經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我進去看他時,林居士躺在病床上,怎麼叫都沒有反應,我就拍拍他的肩膀跟他說:「要放下心來,如果業盡了,就自然、安心的走:如果還沒,師父還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做。要用心,要發願,要堅強一點,該回來你就要回來,再回來幫師父做事。」當時他的太太在我身邊,醫師也在身邊,我覺得他好像眼睛張開了一下。我就再拍拍他的肩頭:「聽到了吧!師父很忙,不要老是想留在這裡。」說完以後我就離開了。

  那段時間我都在台北行腳,後來聽到訊息說他的病情慢慢慢穩定下來了,又過幾天,他就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當我要往南行腳之前,又去了一趟醫院看他,他看到我就趕快坐起來,我問:「怎麼差那麼多?」他說:「是啊!師父不是說您很忙,叫我趕快回來嗎?」我說:「我說的你都有聽到嗎?」他點點頭說:「有啊!」我說:「那時候你怎麼不理我?」他又說:「就是沒辦法啊!我就是無法向您表達。其實,我覺得當時好像做了一場夢。」

  我問他夢見什麼?他回憶著說:「我夢見聽到很好聽的音樂,那不是在世間能聽到的,反正就是很好聽,人家說天樂,大概就像這樣子吧!」我又問:「聽了音樂然後呢?」他說:「感覺很輕,輕飄飄的到了一個很美的境界,那個境界我不會形容,就是很美。在那裡我看到我的父母,很多我的親戚一大群都在那裡,跟我說:「回來啊!回來啊!』我正要去的時候,剛好聽到師父的聲音說:「我很忙啊,要堅強一點,師父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你去做。」我聽到這樣,就覺得不能跟他們去,我要趕快回來幫師父。」在聽到我說話的那時候,他說他的確張開了眼睛,真的看到我了。

  現在這位林居士每天都很忙,我問他:「你那麼忙,身體受不受得了?」他很幽默的說:您看,我每天都很忙,哪有時間再生病啊!我照常吃藥就好了,而且每天都要出去收功德費啊!我師姊忙著她區組長的事情,我如果沒有認真去收功德費,師父,我馬上就沒工作了。」

  這就是一個神識出離的經驗。他的意識就是在那之間,也就是生死的邊緣,醫師已經發出了好幾次病危通知。但是他復原後,臉色非常紅潤,非常健康,每天做慈濟做得很快樂。

  所以我常說,不要在病人的身邊哭泣哀叫,或是說一些讓病人傷心掛礙的話,尤其是我們在當志工時更要注意,不要因為病人昏迷了,就在病人面前問他的家屬或是朋友一些事,這都不好,因為他的意識都還在,只是無法回答。我們如果要跟家屬說關於病人的事,應該把家屬帶離病人的身邊,才來和家屬互動,因為病人本身的意識還存在,在病人面前討論,會讓他有掛礙,走得不安心。

  有句話說「華陀難救無命之人」,其實一個人的業如果盡了,怎麼救都難以救得回來:業如果未盡,要走也走不了。所以我們時時照顧好這念心最重要,像林居士他所經歷的是很好的境界,有天樂,有親人,有很美的境界輕飄飄的,很安然,很自在,這是身旁的人無法體會的。平時我們如果能夠養成很好的脾氣,對人人都很好,所做的都是好事,這樣的善念就是福。人生總有最後的一天,恆持善念,在面臨最後的那種意識境界,就會更加輕安自在。

第三章 因緣生,因緣滅 -- 生與死的故事

  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瞭解這個道理後,最要緊的,是問清楚自己在世間的價值,是不是真正發揮了生命的功能?

  嬰兒室裡,護士小姐來不及喂哺的嬰兒,正因肚子餓而漲紅了小臉啼哭;大手牽著小手,誰家的娃兒已經開始學走路了;背起書包,老師、同學早,阿嬤對小孫兒說:「讀幼兒園要乖乖喔!」嫩嫩的蘋果臉點了一個頭,阿嬤笑了。

  一隻隻小手熱切地搶答問題,教育的希望正在萌芽;操場上追逐的身影,一年高過一個頭,眼看著就要步入另一座學習殿堂;少年的青澀,不識茲味強說愁;分道揚鑣,有的人步入社會,有的人追求學識的另一層突破,青春正燦爛。

  結婚進行曲帶領新人步上紅毯,生命的傳承在此展開序幕,金的、銀的甜湯圓,比不上一對新人臉上的笑意濃;喜獲鱗兒前的呼天搶地,在看到自身血脈的一剎那煙消云散,孩子的爹快來取個好名字,保佑孩兒一生無憂,孝順父母、光大門楣。

  當年華逐漸老去,時代已經過幾次變動,年輕人有年輕人的天空,老人家只好善自珍重了。體衰病痛是老年人的好朋友,孤單與寂寞相伴而來,唯一不來親近的是那匆匆消逝的歲月,連頭也不回一下,總是不等人準備好面對下一個人生場景,就硬生生將人推到台前,上了台的人啊!只有各憑本事演一回了。

  冷眼旁觀或熱情鼓掌的觀眾們啊!就來看看這些個古今中外的「人生大戲」吧!

  十二因緣法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比緣六入;

  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生老憂悲苦惱。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為何最近我的運氣這麼糟?」「師父!有人幫我算命,說我某個時候會如何、如何,這些該用什麼方法解除呢?我應該誦那一部經、念那一尊佛號才能消災解厄?什麼方法才能真正改變我的命運?

  其實,人生就如登山一樣,登上最高峰時,就是下山的時刻。有生就有死,這種不斷輪迴的「分段生死」,其實很自然也很平常。瞭解這個道理後,如果還是把問題留在心中煩悶起疑,根本無濟於事,最要緊的,是自問曾在世間做了什麼好事?有沒有真正發揮人生的功能?

  佛在世時,有一位頻沙王,是佛陀的大護法,他有位很好的朋友弗迦沙王。一天弗迦沙王派使者送了一座金塔蓮花座給頻沙王,頻沙王覺得這份禮物不但莊嚴華麗,而且也非常寶貴,於是恭敬的把這份重禮供養佛陀。佛陀也歡喜接受了。

  頻沙王接著請問佛陀說:「佛啊!我將禮物轉送給您,不知該以什麼東西回贈好友弗迦沙王呢?」佛陀說:「你可以寫一段『十二因緣法」送給他。」

  頻沙王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因為好友也身為國王,什麼寶物他都有,送他再貴重的東西也是多餘的,而佛陀的教法是無價之寶,所以,送他佛陀開示的十二因緣法,最適當也最有價值。於是將十二因緣法,一字一字用心的抄寫下來,派人送給好友,並且請好友不只要每天背誦,還要思考裡面的重要意涵。

  弗迦沙王收到這分回禮,心想這十二因緣法一定有很深的道理,所以限用心的看,結果有了很深的體悟。他領會到人生的過程,由生到死完全不離開這十二因緣法,若是一朝因緣分散,哪裡還有所謂的「人」呢?哪還有什麼地位與榮華富貴!

  他覺得再繼續貪戀王位與權勢,是一件很愚癡的事,於是把王位讓給太子,自己落發披上袈裟,離開國家要到佛陀的道場。之間路途遙遠,他一路托缽,學習過出家人的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即將進入捨衛國的國界,算算大約只剩七天的路程。一天傍晚,來到一家燒窯店前,他向主人要求借宿一晚,燒窯店的主人看到出家人很歡喜,於是就供養他,然後整理房間讓他歇息。

  此時:又來了一位修行人,他也向店主借住,主人說:「可以呀!但是,我只有一間空房,剛才來了一位修行者先住了,你可以和他同住一間嗎?」修行人說:「可以。」因此,他們就同住一房。

  後來的修行人問他說:「你從哪裡來?看起來風塵僕僕的,好像走了很遠的路。」他就自我介紹。後來者又問:「你心目中的師父是誰?」他回答:「我心目中的師父就是佛陀,我長途跋涉,就是為了到捨衛國向佛陀求皈依。」後來的修行人聽了,便為他分析人生無常的道理。

  「人命在呼吸間,人生的價值不在壽命的長短,重要的是能否徹悟真理,如果徹悟了,即可證得永恆不生不滅的慧命。人的生命原本就是起伏不定的分段生死:有的人壽命很長,有的很短,什麼樣的禍福都是由因緣而生,有過去生的因,就有現在的果。你還是好好把握當前的道念吧!」

  聽了這些話,他覺得就像甘露灌頂一樣舒暢,於是問道:「你是不是曾經見過佛陀?」後來的修行人微笑道:「因為你要見我,但我擔心人命無常,所以提前讓你見到我啊!」他聽了恍然大悟,眼前這位修行人原來就是佛陀,他趕緊禮拜叩頭。隔天即將分別時,他和佛陀約定:「七天後我們再見吧!」佛陀仍然告訴他:「人生無常,禍福只在一念間呀!」他們就分手了。

  這位比丘繼續向前走,將入捨衛城時,路上有一隻剛生產完、防衛心很強的母牛,當他走近時,母牛突然凶性大發直衝過來,牛角插入他的腹部,當場就肚破腸流傷重往生了。

  這是佛在世時的故事,當事者面對佛陀,而佛陀能教他逃過這個劫難嗎?答案是不能!這位弗迦沙王為了見到佛陀,為了修行而捨棄王位,結果還是受報往生了。好在在他往生前已知曉無常之理,如此,一念覺悟便不致於淪落惡道。

  人身難得,我們既得人身,又有機會踏入佛門行菩薩道,是不是比弗迦沙王更有福報呢?請大家要自我警惕——人命在呼吸間呀!

  耶捨長者聞法的因緣

  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

  集真是因,更無異國,苦若滅者,即是因滅,

  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

  一切因緣生,一切因緣滅,因緣來時,就要看我們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緣,

  佛在世時的耶捨子,他有這個因緣,在鹿野苑親自聽聞佛陀說法,聽得他滿心歡喜。不料,在回家的路上,他卻看到一戶喪家,家屬痛失親人,哭得呼天喊地、哀哀啼啼。他靠近一看,病人已經死了,看看那位往生者四肢消瘦如柴,肚子卻鼓脹如鼓,而且他的臉也浮腫不堪。他心想:人死的樣子為何這麼難看?

  再看到家屬的哀啼哭叫,真是苦不堪言啊!他就上前去問那些家屬:「人既然已經死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這麼悲傷?」家屬哀泣回答:「他一生辛勤艱苦的付出,到頭來卻得了重病,生病的這段時間更是辛苦,讓他受盡了折磨。現在永別了,從今以後我們再也無法見到他,叫我怎麼能不悲傷?這是牽腸掛肚之痛啊!」

  耶捨子想想:對啊,人生就是這樣!

  他想起剛才佛陀的說法——「苦、集、滅、道」,這四諦法正好可以在此印證:人的一生辛苦勤勞,到頭來真正擁有什麼呢?在死亡之前,還要受盡病痛的折磨,一旦一口氣上不來,死者已死,而生者也是痛苦不堪,真是生流死別之痛!想想,人生到底是為何而生呢?人生的目的又是為何,這些問題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中。

  回到家後,這些問題還是無法消退,他一夜難眠,於是起身在房裡來回走動。轉頭看到睡在床上的太太,平時看她覺得很漂亮,可是睡著之後的形態,他覺得和今天所看的那具屍體也差不了多少。一個人健康時梳洗得很清淨,看來很漂亮,但是,死時、病時就變形了。

  想到這裡,他的心裡非常恐懼,走到房門外,眼前看到的都是橫七豎八躺在地板睡臥的僕人,他想:人間哪裡是清淨的?什麼是最美的呢?他的心中不斷產生各種矛盾的掙扎。後來,他便不由自主的開門走出去了。

  他朝著鹿野苑的方向前進,經過一條小河,他又想著:「要不要過去呢?」正在那兒猶豫不決的時候,抬眼望向遠方的樹林,林中好像有一片光芒。於是他脫下鞋子,放在河邊,打著赤腳涉水過去了,一步步走向樹林裡,再向前進就是鹿野苑。

  來到鹿野苑,他看見佛陀在那裡靜坐,他很歡喜,趕緊在佛陀座前頂禮跪拜。佛陀看到耶捨子來了,很慈祥的對他微笑,耶捨子就在佛前聆聽教法,甚至也向佛陀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意。佛陀微笑默然。

  在耶捨長者家裡,耶捨子的太太忽然醒了過來,一看,發現丈夫不見了,她四處尋找都找不到人,就趕緊告訴公公說:「耶捨子昨晚失蹤了!」那時天還未大亮,大家都很驚慌,急著分頭去找人。但是四處尋找的結果,大家回報的消息,都是沒有看到耶捨子的蹤影。

  耶捨子不見了,最痛苦的莫過於他的母親和妻子,當然耶捨長者也一樣十分擔心兒子的下落,就親自帶著家丁再去尋找。找到河邊,他發現了兒子的鞋子,心想:鞋子既然在這裡,人一定也在不遠處,應該是在對岸的樹林裡。所以就帶著家丁過河去找,同樣也向著鹿野苑前進。

  佛陀看到耶捨長者來了,他先讓耶捨子暫時迴避,長者到達佛陀面前,佛也慈祥地招呼他。長者一見到佛陀莊嚴的身相,便不由自主的生起恭敬心,很自然地虔誠禮拜下去。他請問佛陀說:「佛啊!您是否看到的兒子」。

  長者聽了,內心真的安定下來了,於是請問佛陀有關人生的道理。佛陀一樣用四諦法的道理向他說法,耶捨長者聽了四諦法頓有所悟,原來世俗的名利地位到頭來還是一場虛幻,人啊!根本就一無所有。

  佛陀又向他開示佈施與功德等等道理。這場說法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此時耶捨長者的心境非常寧靜,他已經忘記了尋找兒子的煩惱。這個時候,耶捨子出現了,他走到父親跟前萬般懺悔,請求父親寬諒,並表達想要修行的心態。

  父親看到兒子安然無恙,也看到兒子和他一樣,因得到佛法而喜悅安詳,就說:「你的母親和妻子為了你不告而別多麼痛苦,她們在家裡哭得死去活來,你應該回去看看她們啊!」

  佛陀也說:「好吧!身為兒子的也應該回去安父母的心,你還是回去看看吧!」耶捨子就要求父親說:「我心堅意切一定要修行,是不是能請佛陀和我一起回去?」長者說:「也好!你明天與佛陀一道回家,我也很想供養佛陀。」說完,耶捨長者頂禮佛陀後回去了。

  耶捨長者抱著安詳歡喜之心,這種喜悅就是一種法喜,是聞法之後的歡喜,因為這分法喜的心,他真的把所有的煩惱都放下了。人生在世間,到底是為什麼勞勞碌碌呢?有財富、有地位,什麼都很富足,但是兒子忽然間不見了,這種煎熬痛苦就使人覺悟到:人生到了某個階段時,不是我讓別人產生痛苦,就是人家讓我感到痛苦,這種生離死別是早晚會遇到的事,為什麼人與人之間還要累積這種煩惱呢?不如就放下吧!

  這就是耶捨長者的覺悟,因為這樣,他也證到初果的境界。

  學佛就是要把握因緣,一切皆由因緣所生,這是耶捨長者因為兒子而接觸佛法的因緣。所以,眼前我們有好因緣,真的要好好把握,借佛法掃除煩惱,使心中充滿法喜,這才是我們所要求得的。

  立地化生的蟾蜍

  聞佛柔軟間,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為天人所欲。

  佛經中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佛陀在世講經說法時,除了天、人之外,天上飛翔的群鳥也會歇止在樹枝上,靜悄悄地聞法,乃至地上爬行的獸類,也會靜下來聽經。

  一日,一位老公公也來到講經會場,他拄杖而立漸漸聽得入神,遂將全身的力量依附在枴杖上,剛好有只蟾蜍也來聽法,老公公的枴杖正好壓在牠的背上。由於蟾蜍也聽得全神貫注,渾然忘我,所以並不感覺背上的重量愈來愈難負荷,終於,在講經會中,蟾蜍被壓死了。往生後的蟾蜍,立地化生為天人,他很感恩成就這個福報的蟾蜍前身,於是來到瞻蜍的遺體面前,對著牠恭敬禮拜。

  這個故事說明聽聞佛法應虔誠、敬重,以成就信心。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學佛者最重要的課程,信心與道心無法分開,學佛必須具足信心,才能培養道心:有了道心,才能開啟愛心,發揮造福人群的功能。

  兩百歲出家的老人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譬如磨鏡,垢去明存。

  佛在世時,一次行腳到王捨城竹林精舍。那天精舍裡聚集了很多比丘弟子,佛陀在開示說道時,忽然問,外面傳來一陣吵雜的聲音。佛陀就對阿難說:「你去外面看一下,到底外面的聲音是怎麼回事?」

  阿難出去後,看到一位很老的老人家,一問之下竟有兩百歲了。這位兩百歲的老人家,駝背得很嚴重,拄著一根枴杖,站在精舍外面一直吵著要見佛陀一面。外面的人阻止他,告訴他:「佛陀正在講經,您老人家重聽,佛陀講經您聽不懂,而且您走路那麼不方便,現在進去會引起騷動。」但是這位老人還是一直要求,他說:「我的年紀已經這麼大了,我今天沒見到佛陀,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阿難就把這件事稟告佛陀。佛陀聽了慈悲的說:「趕快扶老人家進來。」阿難就很恭敬地扶著老人家進來見佛。老人駝著背,拄著枴杖,慢慢走到佛陀座前,他見到佛陀很高興,淚流滿面,跪在佛陀面前一直叩拜磕頭。

  佛陀就問:「老人家,你幾歲了?」這位老人伸手比出兩個指頭,手還一邊顫抖個不停,原來老人已經兩百歲了。佛陀說:「你年紀這麼大了,有什麼事情要找我呢?」老人家悲苦的說:「我到底是造了什麼業,為什麼要活這麼?死也死不了,從年幼一直到現在都是那麼貧窮困苦,受盡了風霜折磨。怎麼樣才能解脫?生死事大,我要怎麼樣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活得這麼久,家人都離我而去了。」

  佛陀告訴他說:「老人家,你知道嗎?一切都是因緣啊!你在過去生中,本來是一位很富有的人,只是你的心很執著,嗜財如命,有貧窮的人向你乞討,你總是分毫不捨,忍心看著窮人受苦而不救。就是因為你前世慳貪,所以今生雖然長壽,卻在生活中受盡折磨。」

  老人聽了猛然醒覺:「原來如此!我相信佛陀所說的因果,如今對於這麼多的坎坷磨難,我已經心甘情願接受。」

  接著,老人又說:「佛陀啊!我想請求您收我為弟子,讓我盡此一生誠心懺悔,希望來生在年少時就能聽聞佛法,順利依止佛陀的教法修行。」佛陀微笑回答:「修行當然不分年齡大小,年輕人能修行,老人也能修行。但是你要發願捨去慳貪,培養喜捨之心,從今以後以至來生來世廣結善緣,度苦解難。」

  老人虔誠的雙手合十:「佛陀啊!我一定依教奉行。」就在那一天,佛陀為他圓頂,成為兩百歲出家的老比丘。

  地藏菩薩孝親的故事

  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

  誓願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

  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後方成正覺。

  七月是幸福月,也是感恩月,從《地藏經》的內容即可感受到這種意境。佛陀行將入涅盤之際,思及尚未報答母恩,所以在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結夏發居期間,到忉利天去為母親說法,講出了這部地藏經。

  地藏經的第一品就講到有位長者子,因見到「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的千福莊嚴,因而發願盡未來際廣度一切眾生。接著是婆羅門女的母親往生了,她知道母親平常好殺生,甚至譭謗三寶,這種業報很可能會墮入地獄!為此她很煩惱,於是決定為母親佈施種福,廣結善緣,她又很虔誠到寺廟裡跪求,希望母親能早日脫離苦難。

  當時寺院裡有一尊非常莊嚴的佛像,那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雖然只是見到佛像,但是婆羅門女仍然非常恭敬的禮拜,她一直擔心母親不知流落何方,又無處可問,因此淚漣漣的跪在地上仰望佛像,口中說道:「佛啊!您的名號是覺華定自在王如來,「覺』者,無所不知,您肯定知道一切眾生造作的業感報應,如果您還住世的話,我就可以向您請教母親的去處,可惜……。」

  她虔誠悲切地祈求,忽然聽到空中有聲音響應,她很驚詫:「請問是回方神佛的聲音?.」空中之聲又說:「我就是你在禮拜的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因為你對母親非常孝順,又至心懇切地祈求,所以我要回答你的問題。婆羅門女十分激動,以致撲拜昏倒在地,周圍的人趕緊把她扶起來,醒來後,她還是很悲切的祈求指引。

  當時覺華定自在如來就指示說:「你回家後只要一心默念我的名號,即可知道母親的去處。」她回家後依照佛的指示,一天一夜之中接續不斷的虔誠默念佛名,在不知不覺中,她似乎到了一個海水湧沸的地方,看到很多罪人,還有很多青面獠牙的夜叉,手拿著各種武器在追逐罪人。鬼卒們追逐撲打,使得罪人跌人海裡,此外還有鐵狗、鐵蛇追逐罪人,眼前所見都是非常恐怖的形態。

  眼見這些令人怖畏的景象,她還是一心念佛。那時有一位名叫無毒的鬼王出現了,他向婆羅門女雙手合十問道:「聖女,請問您到這裡來做什麼呢?」婆羅門女就問鬼王這是什麼地方?鬼王說:「這裡是大鐵圍山西面的第一重大海,後面還有第二重、第三重海,三海之內就是大地獄,所有的罪人都要經過這一重海,進去以後一層比一層恐怖,治罪的刑具也愈可怕。」

  婆羅門女再問:「哪一種人才會來到這裡呢?」無毒鬼王說:「有兩種人。第一種是乘著威神之力而來,比如大菩薩即可來去自如:另一種是受業力牽引的罪人,因為在生時造作惡業,生命結束後就會受業力牽引來到地獄受報。」

  婆羅門女很著急的問:「那麼我的母親到哪裡去了呢?」無毒鬼王就說:「您的母親在世時曾造了什麼業呢?」婆羅門女回答:「我的母親好殺生而且又譭謗三寶,其它無善可言。」無毒鬼王又問:「您的母親是什麼名字?」她說:「我的母親屬婆羅門種,名叫悅帝利。」無毒鬼王隨即合掌說:「悅帝利罪女已生天三日了,因為你的孝親之行,為她佈施造福,所以她已承福生天了,而且同時所有受罪之人也都生天了。」

  婆羅門女聽了非常歡喜,然後就醒過來了。她趕緊來到佛前感謝佛的指引,並且發願說「若是母親能夠水得安樂解脫,我發願盡未來際要度盡一切菩薩眾生!

  這是地藏經中的一段經文,婆羅門女即地藏菩薩的前身,她本著一番孝思為母親造福,廣修供養,救濟佈施,並且發願要廣度眾生,這都是因感念母親的深恩而發的大願。

  平常人通常只為自己發願,發願之後往往又不了了之。而地藏菩薩在因地時不斷的身體力行,也不斷的發願,而且他所發的願都是大願大愛,要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一項完成之後,更發盡未來際無窮的心願。可見利益眾生、發心發願,是菩薩無時無刻之立志,這就是我們所要學的,並且時時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則時時吉祥。

  我們若想成佛,一定要先學習菩薩的大願,人人若有像菩薩一樣的大願,我們的社會一定會很祥和。人人彼此都能造福,造福的人群當然就構成祥和的社會,而這都源自於一念感恩心,因此學佛者必定要時時保有感恩心。

  釋迦族滅國之因

  一切皆無常,必有敗壞事;

  合會必有離,有命皆必死;

  隨所做事業,若善若不善;

  一切有生者,命皆不久住。

  慈濟醫院有幾位護理同仁,想為銅門村山崩遭活埋的人舉行念佛會,念佛回向給罹難者。俗語說:「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功德和修行一樣,主要還是得靠自己啊!

  在佛陀本生經裡有這段記述:佛在過去生裡發了大願,也種過很多善因。他的福慧具足,所以能夠修道成佛化導眾生的心.不過,雖然他已具有大福慧,但是仍然有頭痛症。有一天,舍利弗以此請問佛陀:「世尊是天人師,已經超越三界,為什麼還會有身體病痛的業報呢?」

  佛陀即為弟子們說了一段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個村子因為乾旱多年,地面上的作物無法生長,必須從很遠的地方運輸糧食。那時一斤黃金才能換到一斤米,糧食非常缺乏,較貧困的人無錢買米,因為餓得受不了,只好到墳場撿死人的白骨,洗淨煮了拿來充飢,那是多麼淒慘的旱災!餓死的人不在少數。

  那時,有一群人住在一個大池塘邊,池塘裡有很多魚,這群人就圍住池塘,不讓其它人進入,他們依靠池塘裡的魚,勉強維持著生活。有一天,襯裡的人跑到池裡捕魚,魚兒被網上來,有大的、有小的,等開了網,裡頭的魚拚命的跳躍,做著垂死掙扎。旁邊有個四歲的孩子,看到有那麼多魚在那兒掙扎亂跳,他覺得很有趣,隨手拿了根小竹枝往魚的頭上敲,魚跳起來,他就敲一下,樂得直拍手。

  當時,有兩條較大的魚就怨怒的互相對話:「人生活在陸上,魚在水中,根本可以互不侵犯,為什麼人類要來侵犯魚界的眾生呢?我們不犯人類,而人類竟然把我們抓上陸地,讓我們呼吸困難,又要遭受煎炸、粉身碎骨之苦,這樣的仇恨,將來一定要報!」

  佛陀說:「大家知道嗎?過去無量劫前,因為有這種恩怨,所以將來迦毗羅衛國會被兩個人消滅,一個是毗琉璃王,另一個是兩舌的梵志,這位梵志唆使毗琉璃王,因此發動大軍滅了釋迦族。」

  「那時的兩條大魚就是現在的毗琉璃王和兩舌梵志,迦毗羅衛國所有的人,就是當時村子裡的捕魚人。當時那個見殺歡喜的孩童,看到魚被抓起來高興得拍手歡呼,又因為好玩敲打魚頭,所以惹來頭痛的毛病,那個孩童就是我!」

  佛陀已萬德圓滿,也還有除業要受報,要等果報盡了,業才會消啊!佛陀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凡夫,若說我們念佛就能把功德回向給他人,這實在還差得很遠。但是,護理同仁們因同情落難者的遭遇而虔誠念佛,這是因為罹難者的示現而啟發人們的愛心,所以成就了引人為善的功德,這倒是真的。

  修道人與水鬼

  應行善行,勿行惡行;

  行善法者,此世來世,皆得安樂。

  我們學佛,應該知道「為善得福,為惡得禍」的因果關係。所以,不只是自己要注意言行、天天積善,更要注意避免產生惡念而造了惡業。同時,若是看到別人為善,我們要隨喜讚歎,這也是隨喜功德。

  假使看到別人行惡,我們更要用心,善巧的去勸導,讓他遠離惡業而向善,這也是我們的本分事。如果我們知惡而去做,或是知道別人做惡而不去勸導,這就不對了!

  佛經裡有一段故事,能讓我們作為警惕——離捨衛國城外三十里處,有一位修道人,他每天都得進城去化緣,作為生活的資糧。另外在城內,有位從事殺豬賣肉的生意人,雖然做的是殺生的生意,卻也十分樂善好施,而且對這位修道人特別投緣,每次修道人到城裡來,這位生意人就慇勤供養,甚至給他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讓這位修道人每次都滿載而歸。

  這位生意人已經上了年紀,當無常來臨時,就一命嗚呼往生了。往生之後,他墮落在恆河水邊成為鬼身,時時遭受空中降下的鐵刀鐵鏈所傷,那鐵刀鐵鏈就像雪片般不斷下降,刺得他全身干瘡百孔,痛苦不堪。

  他心中一直懷恨著,他想:「以前我經常樂善佈施,為什麼會落得這樣的下場呢?」後來自己悟到可能是殺業所致,於是又想:「我對那位修道人的供養是有求必應,他明明知道我殺生賣肉是造惡業,為什麼一直都沒有告訴我?讓我做錯事後還不知道有錯,也不知道要改過。」因此,他恨極了這位修道人。

  有一天,這位修道者乘坐一條滿載客人的船隻,要渡過恆河。當船隻行到河中央,這個水鬼就現出半個身子,用力的拉扯船隻,想要讓這條船翻覆。船上的人嚇得驚慌慘叫,眼看著船就要沉了。

  這時,船上有一位賢者,看到水鬼如此兇惡,就問他說:「你為什麼拉住這條船不肯放?我們和你有什麼過節呢?」水鬼露出兇惡陰森的目光,指著那位修道人說:「就是他,就是這個修道人,我在生時虔誠的供養他,他有求、我必應,而他明知道我做了錯事,竟然不肯指示我,一點也沒有法的佈施,令我死後墮入鬼身,受著這麼大的痛苦。因此我恨!我一定要把他拖下水來,無論如何我要打翻這條船。」

  這位賢人很冷靜的說:「你看看自己,你在生時殺豬賣肉,現在就要受到這麼大的業報,墮為鬼身受盡痛苦。到了這個時候你還懷著恨心,要害這位修道人,你想,這樣你的業還會加重多少?何況船上還有這麼多無辜的人,假如再被你害死了,那你所受的痛苦不知道還有多久啊!既然已經知道造惡會招禍,怎麼不趕快改過來呢?解開你的惡念吧!解開恨意,你就可以立即解脫了。」

  水鬼聽了,冷靜下來想一想:「是啊!我不該冤冤相報,不該懷恨他沒有指點我,一切皆有業,我應該好好承受過去錯誤所結的果報,不要再害人了。」水鬼想通之後,他雙手合掌,起了一分慚愧懺悔的心,一時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也就在剎那之間,他轉了鬼身,飄飄然的離開恆河邊,得到解脫了。

  這個小故事,無非是在啟示我們:學佛要知道什麼是善,善的事要趕快做:也要知道什麼是惡,惡念必須小心防範。此外,這個故事也教示我們:不只是自己要行善,看到別人為善也要隨喜,假如看到他人造惡時,則必須用心勸導,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

  還有,既然知道錯了,就不要再造錯誤的業。知錯之後就應立即改過,不要怨恨別人,把恨的惡念消除掉,業就容易消除。總之,善惡還是在我們的一念心,要怎樣修正自己的言行,怎樣保護眾生,使之避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這都是我們的責任。學佛沒有其它,就是「守護一念心」,所以,還是要多用心!

  餓鬼與天人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人生為善最美,惡則醜陋,以善念行事的人,讓人看了就會覺得很可愛,可愛即是樂受,不可愛即是苦受。彼此相見有歡喜心,就會相處得很祥和,假使心懷不善,讓人看了不歡喜,與人相處必定感到痛苦。

  何謂善?簡單的說,有付出之心和行動,就是善念的發揮,佛陀在世時也是教人要體念眾生,憐憫悲苦之人。

  佛陀時代有一則故事——當時,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經,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常常去聽經,他覺得佛陀的教育既實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一心向道。可是,家裡的老母親卻很下高興,不喜歡兒於常去親近佛陀,但是她非常疼愛兒子,所以也不忍心禁止兒子去聞法。

  有一天,長者子向母親提出要求:「我想出家為沙門!」他的母親哪裡能接受呢?於是對他說:「我還在世時,絕對不許你出家,而且這段時間你要認真做生意,不可以分散心思,要賺很多錢才行,等我闔眼之後,要修行才由得你去。現在你不可以再親近佛陀,只要一心一意賺錢就可以了。」

  長者子很孝順,不得已只好答應老母親的要求,順著她的意思去做。他日日夜夜都專心於賺錢的貿易,但是賺來的錢母親都捨不得花用,有沙門來托缽她也不肯布,有時甚王大聲辱罵出家人。若是乞丐來到門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總之非常怪貪,沒有一點兒施捨心。

  她把兒子賺的錢換作金銀,埋在房子四周,儘管兒子賺再多的錢,她總是說不夠用,這樣經過很多年,她終於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親往生後,長者子就到僧團出家修行。

  長者子出家後跟隨在佛陀的身邊十年。他非常用心的接受教法,後來,他找到一個清靜之地,就向佛陀請求到那裡築草屋靜修,佛陀答應了他的請求。

  有一天,草屋外面來了一位衣著襤褸、蓬頭垢面的女人,全身像詖火燒過一樣非常醜陋,她向著草屋裡一直跪拜,啼哭不止。修行者出來問她說:「你從哪裡來?為何這般模樣?又為何啼哭?」她說:「尊者,還認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親,因為我慳貪、嫉妒,又阻礙你去修行,世間的惡業無所不做,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了種種苦楚煎熬。現在若想要解脫我的苦難,唯有仗著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聽了心裡非常悲苦,沒想到自己出家那麼久,而母親卻在餓鬼道裡受苦,他問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她說:「我生前把金銀都藏在房子周圍的地窖中,請您將我所有的東西拿去佈施造福,施給貧困急難的眾生,或供養有道的修行人,我才能解脫。」

  於是,修行者照著母親所說的話去做,舉行了一次無遮大法會,把地窖裡所有的金銀換成糧食、物品,於四十九日內,凡是飢餓、貧困的人來了,一律有求必應,就把所有的家產完全佈施出去。

  法會圓滿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穿著一套潔淨的白衣來到尊者面前,向他叩頭道謝,感謝尊者為她造福,讓她得以免除地獄、餓鬼之苦,而且托兒子修行之福,已可往生善處了!

  故事中的長者子出家修行,他的母親是否就能因而解脫呢?如果沒有佈施造福,一樣無法轉變業力啊!平時我們要鼓勵別人行善修慧,自己更做個模範,能夠以愛心無所求的付出,這樣的人必須能夠得到解脫。

  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慾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人的生活若離開了愛,人生就像是冬天的冰雪:但是,如果把愛用於貪愛或私愛,那就像爐炭中的熱火,容易毀滅自己、破壞家庭,甚至會擾亂社會秩序。

  記得一則民間故事:有一個住在山區的家庭,以農牧維生。這家的主人從小就很勤儉,很認真的工作,他以經營山地及田地為生,妻子兒女也跟著他克勤克儉,辛勤勞作。因為他們以勤儉起家,所以儘管農作物很豐富,也有一群羊可以出售,但是自家人都捨不得享用。

  主人年紀大了之後,漸漸的會想:「自己養了一大群羊,卻從來不曾吃過羊肉……。」又想:平時都教育孩子們要儲蓄,采收的農作物要盡量出售,養的牲畜也盡量出售賺錢,不要自己享用。這是從孩子還很小時就給他們的觀念,所以他們三餐的菜都很簡單、很清淡。

  但是,現在他動了想吃羊肉的念頭,很想殺一隻羊來吃,可是沒有理由啊!又怕破例之後,孩子們會變得浪費、奢侈。他的內心很矛盾,但是看到羊又有想吃肉的念頭,這分貪吃的念頭就一天天旺盛起來。

  有一天,老主人看到屋角邊有一棵很大的樹,他靈機一動,就在要開飯的時候,對太太和子女說:「我昨天做了一個夢,夢見樹神告訴我說:我們的農作物會這麼豐收,牲畜順利生長,這都是得力於神的照顧,他希望我們每個月都殺一隻羊來祭拜它。」

  兒子和太太聽了也覺得滿有道理,做父親的從年輕努力到現在,農作物年年豐收,確實很有可能是得自樹神的保佑,現在殺羊祭拜答謝樹神也是應該的。於是從那時開始,他們每個月一定殺一隻羊來祭拜。

  過了多年之後,老主人身體欠安,一病不起了。那時,每次他眼睛一閉上,就覺得好像有一群羊在他腦海裡亂竄,甚至在他內心還有一個心結,他覺得自己欺騙了家人,心裡一直有著罪惡感。當他因病重而痛徹心腑時,哀叫的聲音就像羊的叫聲,但是,家人只擔心他的身體,卻無法體會他的心境。

  終於在很痛苦掙扎的情形之下,老主人往生了。兒子料理父親的後事之後,有一天晚上夢見父親很落魄、很悲淒的對他說:「我欺騙了你們,現在我已不由自主的墮入畜生道了。」兒子醒來後,把頭搖晃了一陣,心想:「不可能,這是夢,不是真的吧?」

  在他父親往生後,他們每個月仍照例殺一隻羊祭拜。有一天,他到羊圈中牽出一隻羊準備宰殺,這隻羊哀哀啼叫,一副非常驚恐的樣子,但是,兒子也不知道牠在叫什麼,而且這隻羊一直不肯走,他就更用力的拉牠。

  那時,有一位出家人經過這裡,看到那隻羊很掙扎。出家人就說:「年輕人,不要再強拉了,停一停吧。你想想,人生相殘無了時,尤其人畜之間是互相輪迴的啊!說不定這頭羊正是你的父親,請先靜下來,看清楚一點。」

  做兒子的聽出家人這麼一說,他心頭一震,真的靜下心來看著這頭羊的臉,看到羊在流淚,那神情就像夢中父親的模樣。他忍不住摟著這頭羊,叫著:「父親,苦了你了!」

  這頭羊是不是他父親所轉生的?我們不知道。但是,可以想見那位老主人臨終時,確實是很懊惱、後悔與掙扎——一來,他滿腦子都是羊群影子;再者,內心對欺騙妻子兒女的行為深感不安。他利用樹神作為借口,每個月殺生,這是一時的口欲之貪,因貪吃犯了欺許之事,而且造了殺生的禍端。

  可見貪慾之害,大則影響整個家庭、整個社會,小則造成自己身心的遺憾。所以,我們平常要多用心,時時刻刻照顧好自己的心,讓內心時時坦然,時時清淨,不要讓一時的私慾污染了自己的心。

  守財奴轉世為乞兒

  天堂最樂,教弟子眾善奉行;

  地獄最苦,勸眾生諸惡莫做。

  學佛,要心念專精,不能有散心雜念,因為一切都由一念心起,一念懈怠,就會帶來終生遺憾。所以,學佛最重要的的是.顧好這念精進的心。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

  一次,佛陀在迦毗羅衛國講法時,城裡有一位長者,簡直就是視財如命的守財奴,每當他看到出家人來托缽,就趕緊把門關上,不願意佈施僧,對於乞丐去也是閉門拒絕。當長者年邁時,就對兒子不斷叮嚀:「我現在要把家產交給你,你要守好,不可輕易佈施。」交代後沒多久他就往生了。

  另外在城外有戶貧困人家,家中的孕婦即將臨盆。當她腹痛掙扎時,先生卻無奈的說:「我每天到處乞食和工作,還是無法維持生活,眼看又要多一口人,我怎麼養得起這個家呢?我決定離開你們。」於是無情的拋下痛苦掙扎的太太。

  先生離開後,這位太大生了一個男孩。很不幸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個瞎子,不過母親並不嫌棄他,兩人相依為命。

  一直到孩子七歲了,媽媽仍然每天帶著孩子去乞食。有一天,媽媽病得很重,只好讓孩子獨自出門。孰料,平常由媽媽帶著還有人同情,現在媽媽病了,就沒有人同情這個孩子了,其它小孩還向他扔石頭,大人也用竹子鞭打他,不知為何,大家都很討厭這盲眼的乞兒。

  乞討不成他就回去了。回家後,他向媽媽哭訴:「我沒有乞到食物,大家都欺負我,大人打我,小孩向我丟石頭,我無法帶回食物給媽媽吃。」母子倆相擁而泣,一連幾天都只靠喝水勉強維持生命,等媽媽的病好了一點,兒子就扶著媽媽再去乞食。

  他們走到城裡一間大房子前面,母親心想:屋子的主人一定是有錢人,有錢人分一、兩碗飯給乞丐算不了什麼吧!所以就向這戶人家乞討。誰知主人曾對看門人說:「不要讓乞丐靠近門口,乞丐來了就趕出去。」看門的人一見到這對母子,立刻呼暍著驅離他們。

  乞丐媽媽苦苦哀求:「我們已經幾天沒吃飯了,我的孩子還這麼小,求求你給我一碗飯。」孩子也一直說:「求求你!求求你,哪怕只是半碗稀飯也可以。」此時主人出來罵道:「你們怎麼可以站在我家門口,趕快離開!出去!」但是他們母子倆仍然纏著不走,主人就叫人毆打他們,打得孩子頭破血流,母親也被推倒在地上。

  那時,有位出家修行者經過這裡,趕緊上前阻止,並且開口說道:「好了,好了!不能打了,世間哪有這麼不孝的人?父親賺錢讓兒子享受,兒子竟然還出手打父親,這真是因果,忤逆不仁啊!」

  有錢人聽了覺得很奇怪:「什麼時候我忤逆打父親?父親已經死了好多年了。」修行者說:「困晨不昧,這孩子前世是你的父親,因為在世時刻薄慳貪,守財如命,所以死後投生在貧窮苦難的家庭。他賺了那麼多錢讓你享用,你竟然連一碗飯都不願施捨,這難道不是不仁不義嗎?」

  有錢人無論如何就是不相信修行者所說的話。修行者忽然現出菩薩相,這位有錢人才馬上跪下求懺悔。

  看看這位長者,在世時沒有一點仁愛心,捨身後即隨業受報,轉生在貧窮人家,變成眼盲的乞兒,人見人厭,這都是因果啊!這也是懈怠墮落之例。所以,做人最重要的是精進,孝順父母不能等:行善、佈施也要及時,好像現前若不好好把握,因緣失去了,跟著就是惡緣現前。

  我們要能惜緣、惜福並造福,孝順與為善都是在惜福、惜緣中成就。

  守財狗的啟示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一個人是內向或外向,皆是緣於個人心念的習氣。外向的人,心思、精神總是往外奔馳,身體因而受心念意識所指揮,不由自主的往外跑。習氣總是隨著過去的業而來,佛陀關心眾生的心念,常常提起前生的事例作為教材,有一則守財狗的故事,很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有一次,佛陀從輸迦長者門前經過時,見到長者寵愛的狗坐在大廳旁的躺椅上。這張椅子大家都不可以坐,是這只倍受寵愛的狗用餐的位置,狗兒每次都會在這張椅子上等著主人,用很漂亮的碗裝著上等的食物餵它。

  這天佛陀經過時,這隻狗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凶狠的對著佛陀狂吠。佛陀下急不徐的對著狗說:「你就是貪瞋癡的習氣不除,過去生這樣,現在還是這樣!」然後就轉身離去。

  狗聽了佛陀的話後,悶悶不樂的趴在地上,一動也不動。不多久輸迦長者回來了,見到狗一反常態,沒有以前見到他的歡喜,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還露出很不高興的表情,就馬上問僕人這是怎麼回事?僕人說:「我們也不知道,剛才佛陀和牠說了一些話之後,牠就變成這樣了。」

  知道事情的經過後,因為愛狗心切,輸迦長者就馬上去找佛陀:「佛啊!您那麼慈悲,但為什麼卻來罵我的狗,使得它悶悶不樂呢?」

  佛陀就說:「你那麼關心這隻狗,是因為牠原是你的父親,所以你關心牠,牠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輸迦長者聽後心中生疑,就說:「狗怎麼可能是我的父親,除非您能證明。」

  佛陀於是說:「這很容易!你的父親生前就有守財執著的習氣,在你小時候,他怕財產失落,在家裡埋藏了一些金銀財物,就是因為執著這個念頭,死了以後還是不放心那些金銀財寶,所以投入母狗胎內再到你家。這隻狗一出生就特別愛你,而且牠從不離開每天所坐的地方,你如果下相信,可以回去問牠:過去所埋藏的財物在哪裡?」

  長者回家後,半信半疑的問這隻狗說:「你若真是我的父親,就帶我去你隱藏財物的地方。」結果,這隻狗馬上從躺椅上跳下來,在椅子底下不停的聞嗅,然後用爪子一直扒抓。長者看到狗的舉動,就叫工人移開椅子往地下挖,掘了一尺多深,果真發現許多的甕,裡面裝著金、銀、財物,還有珠寶箱。

  長者挖出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的說:「可怕呀!心念的執著實在可怕,父親為了守這些財物,往生後因這一念心的牽引,竟投生為一隻守財狗,真是可憐、可悲、又可怕!」

  所以,人若不控制好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習氣不只在今生,還要帶到來生。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學佛就是要自我訓練,要洗除染著的習氣,鍛煉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乞討芥菜籽

  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

  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人生最尊貴的就是生命,儘管大家明明知道,有生必有死,但要看開生死卻還是不容易。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一出生沒多久就往生了,所以痛不欲生,乃至發狂。她抱著孩子到處去求,希望孩子可以再復活,最後求到了佛陀面前,佛陀看到這位母親已經無法冷靜了,只好告訴她:「你的孩子能救活,但是你要先去付出、盡心。」

  她聽到佛陀這樣說,心中燃起一絲希望,不論是怎樣的付出,怎樣的盡心,她都願意。佛陀就說:「那麼你去向從來沒有死過人的家庭討芥菜子。」芥菜子在印度是很普遍的,所以這位已經發狂的母親聽到這樣,就把孩子放在佛陀面前,挨家挨戶去找芥菜子。

  在討芥菜子之前,她就先問:「請問你的家庭有死過人嗎?」結果,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家中從來沒有人往生的,怎麼找都找不到。

  從日出一直到日落,她雙手空空,帶著非常慘淡的心情,來到佛陀面前。佛陀很慈祥地問:「有沒有找到呢?」這位母親悲傷的回答:「芥菜子家家都有,只是找不到不曾死過人的家庭。」佛陀就說:「人生有生必有死,生命無常,沒有長短的固定。因緣來人間,因緣而消散,何必苦苦追求呢?」她聽到佛陀慈祥而沉靜的開導:心就靜下來了,終於明自生命是無法強求的。既然人已經往生,不放棄也無奈。

  是啊!人的生命到了盡頭,不放棄也是無奈。世間的人生,不也都是這樣嗎?哪個人能忍受最親、最愛的人永遠離開?生、離、死、別,這就是凡夫的世間,實在是難得堪忍,真的是苦不堪言!

  「貪生畏死」是人之常情,只是「人生自古誰無死」?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保命畏死」的人就不會死,只一味想保護自己的生命,難道就有長生不死的人嗎?完全沒有。所以說生死是很自然的。

  不過現在的人,大家都很愛惜生命,講究享受、講究營養,講究很多很多。為什麼講究這麼多呢?一句話,「保養身體」。為了保養身體而講究種種,卻不知道已空過了人生,這個人生隨著分秒時日,不斷消失。我們若能覺悟,生命是隨著分秒時日消逝而抹滅的話,就會知道要利用生命,在人間多造福業,多修慧命。

  什麼叫做福業?利益人群,功益社會即是。這在現代名詞叫做福祉,也就是造福地方。

  我們難得人生,既然有了人生,就應該要盡人生的意義,否則生命雖然很有價值,但沒有好好運用,也就沒有價值可言。況且,我們若沒有好好盡人生的義務,這樣跟一般的眾生有何差別呢?人乃是萬物之靈,我們如不懂得去付出,去愛護其他的生命,我們的生命就跟一般的動物差不了多少。

  我們要愛護一切眾生,何況是人類自己。人與人之間,如果不能互相扶持、不能造福別人,生命又有什麼意義呢?佛陀來到人間,他可以享盡榮華富貴,可以享受家庭親情幸福,但是他放棄了地位、權益、榮華、富貴、親情,放棄了所有的一切來修行,就是為了要將慧命延長,用這分覺悟的智慧,利用這一生的人身來福利更多人,開啟人人心靈的智慧,這就是佛陀來到人間、生命的價值觀。

  既有生,必有死,在生死之間,能仔細思考如何付出更多,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佛陀的理念。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應該要好好的思考我們生命的價值觀。

  而做人,就是要為眾生負起責任,所以出家就是要荷擔如來的家業,將佛陀的精神,廣宣為眾人皆知,引導人人走上這條康莊大道,這就是生命的價值。不論是為人群付出,或者是為道業精進,時間都照樣會消逝,所以我們必定要把握生命、分秒必爭。我常常說,生命沒有所有權,哪怕它最尊貴,無常一來,呼吸一停,萬事皆休。

  既然沒有所有權,還有什麼好保護的呢?我們應該要好好把握的是人生的使用權,有一秒就用一秒:有一天就用一天:有一年用一年。我們若能透徹瞭解生命的價值,有朝一日,在生死的關頭,能夠安心,懂得放下,就不會有生死掙扎的痛苦。

  學佛,就是要學得自在:學佛,就是要學習放得下,但是要會把握生命、盡人生的責任,這才是真正學佛者的本分。所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生與死這麼自然,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生死之間,不論有多少時間,若能好好運用,生命雖然消逝了,但是能「留得慧命在人間」。

  「悲智力行菩薩道,棄命必死並不難」,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悲智。悲,就是慈悲,不只是照顧自己,也能照顧到別人,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就是因為眾生都是生命共同體:智,就是智慧,除了把大地眾生,當成自己生生不息的生命,我們還要發揮智慧精進,這種的慧命,唯有我們自己能守護。

  其實,身體如何利用其存在的價值,我想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悲智力行菩薩道」,以慈悲、智慧的力量,好好去推行菩薩道,如果能這樣,「棄命必死並不難」:當生命將盡時,我們要把一切放下,就不會覺得很困難了。諸位,我們要時時念無常,有了無常觀,才能精進,選擇了佛陀智慧的康莊大道,就要不息地向前精進。

  草露風霜閃電光

  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

  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花蓮慈濟醫院曾經有這麼一個個案:有位工人在工作時,忽然間遭到電擊,被送來急診室急救,搶救了三十分鐘,結果還是回天乏術。

  這位工人只有二十一、二歲,他的生命過程不就正像這首偈文,短暫得如曇花一現,真似草露風霜,又像電光一閃即逝。看看春天草尖上的露水,在太陽未出來以前是那麼透明、美麗,可是太陽一出來,露水就被蒸干了。到了冬天,霜雪覆蓋的大地一片潔白清麗,但是春來雪融,一下子也是無影無蹤。夏天的風,更是來去匆匆呢!

  人生,相對於宇宙洪流,真的比閃光還要短暫,難怪說「堪歎人生不久長」啊!

  佛教徒在學佛的過程中,一定要先明瞭「有生有死皆有命」,既來人間,就要覺悟終會有死的一天。到底生與死這之間有多長呢?」切皆有命啊!要看我們在人間的緣有多少?人生的業有多少?緣如果盡了,業如果結束了,就要離開了。

  若單就人的範圍來看,壽命長的很長,幾十年、甚至百年:短的很短,幾小時、幾天或幾個月,像這位年輕人,他的人生只有二十一、二年。生命的長與短,就是我們來世間的緣與業。有的人來到世間,一輩子享福,福享盡了也就走了;有的人來這世間,受了無窮無盡的苦,折磨了很久的時間,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直到業盡時,同樣也得走,這是學佛者應該要瞭解的。

  生命的長短如此,一點都不能勉強。但是,我們一定要守好自己的本分,如果能透徹道理,我們的心就能一片光明、沒有煩惱,進而回歸於天真的本性。能夠徹底瞭解「無來無去亦無生」這種透徹的境界,不執著於來去,也不執著於生死,隨它來、亦隨它去,若能如此就是安然自在。

  當然要透徹這層高深的境界,就得先守好我們的本分,讓我們的心不受煩惱而擾亂,這樣就能夠平靜地透徹道理。

  車禍往生的男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凡夫內心的感受變化無窮,聽到好事就歡喜,見到不好的形態就很生氣,有人對未來的前途積慮在心,以致憂愁鬱悶、惶恐不安,這些起起落落的念頭,無不都是「煩惱」啊!

  其實,日常所聽、所見、所瞭解的,不一定是實在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只是徒然使心念起伏不定。凡夫常是「認假為真l,為了不實的事而虛驚、痛苦、心碎,直到清楚事情的真相後,才知道原來只是一場無謂的煩惱:反之,有時對真實的事物卻又起疑,這就是凡夫的毛病。

  有一則新聞是這樣子的——

  一位就讀國中的孩子騎車出門,因煞車失靈,不幸撞向山壁,整個顏面撞得粉碎。學校得知消息後,打電話通知他的父母:「你們的孩於發生意外了,有同學看到他騎車來學校,又騎車出去,才隔不久竟然在滑坡的地方撞向山壁,傷勢很嚴重。」

  這對父母趕到醫院時,根本沒辦法確認亡者是不是自己的兒子,因為腦髓都流出來,臉孔也辨認不出來了,看看這個孩子的體格、穿著和他們的兒子完全一樣,兩個人當場痛不欲生,尤其是做媽媽的哭得死去活來。

  醫生向他們宣佈孩子已經腦死,那時親戚們也都來了,討論的結果,決定把孩子的器官捐贈出去,後來因為是星期日,受捐醫院人手不足,直升機也連絡不上而放棄了,於是就把遺體送入太平間。這對父母的小女兒隨口說著:「這個人不太像哥哥,好像不是!」可是,他的衣服、褲子、體格都很像,尤其那輛腳踏車也是一樣的,這對父母便到警察局做了筆錄。

  天色逐漸昏暗,孩子的阿公在家裡,因為孫子突然發生這種意外,整個家庭頓時陷入愁云慘霧。忽然間,孫子卻回來了,阿公嚇了一大跳,再看仔細些,明明就是他的孫子沒錯呀!

  阿公很驚訝的問他:「你一整天跑到哪裡去了?」孫子說:「我到學校後又去打保齡球,在那裡待了一天啊!」阿公真是驚喜交集,就在此時他的父母也回來了,一見面,父母驚喜的抱住兒子久久不放,這個孩子卻莫名其妙。他在外面輕輕鬆鬆過了一天,結果家裡的人卻為他悲淒痛哭,最後才知道原來是搞錯人了。

  期間,警察局又接到一對父母去報案,說他們的兒子一太早出門,直到晚上還沒回家。聽他們說起孩子的長相、特色,很像是那位撞死的孩子,所以警察就請這對父母去認屍。啊!一認才知道,原來是另外這對父母的兒子。

  這假假真真之間,讓人多煩惱啊!認假為實的,全家人因而痛不欲生。真正發生事故的另一家,在不知情時還心平氣和,直到晚上孩子沒回來才去報案,再看到兒子時卻已面目全非,頓時悲愁痛哭!人生就是在這真與假之間,影響著人們的心緒,引發內心的痛苦和煩惱。

  學佛者要習得內心自在,不管什麼境界都不能誘引自己的心。有的人常沉溺在喜、怒、哀、樂的情緒中,有些人則是為妄念煩心,看看精神失常或心理不健康的人,原因多數是因「空思妄想」而起,把虛幻不實的事情拿來驚惶、煩惱,盲目的追求等等。像這種心念便會影響自心,心理若不健康,生理也難得健康,可知人生的幸福和修行解脫的關鍵,無非都在這念心啊!

  閻羅殿的一塊錢

  人隨情慾,求於聲名,

  聲名顯著,身已故矣!

  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兩件事情,一件是該做的而不去做,另一件是不該做而去做,這都是因為欠缺思考。所以每一天早上都應該先思考,今天該做的是什麼事?

  有一位名人,一次在聚會時朋友告拆他:「人啊!生死很可怕,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夠活多久?但是往往都是計劃著百年大業。這實在是錯了,我決定要重新規畫我的人生,因為人生無常啊!」

  他不太理解,就問:「是什麼樣的無常?我也常常聽到這個名詞,但是很難體會。」

  這位朋友就告訴他說:「不久以前,我突然倒地不起,莫名其妙不能呼吸,被送到某家醫院急救,當時完全不省人事,但是卻做了一場夢。夢裡頭所在的地方一片黑暗,周圍陰森恐怖,後來出現了一道光,光裡站著一個人,很威風、臉色非常不好看。我一抬頭心裡直覺這是閻羅王,就趕快跟他說:「我有很多錢,地位也很崇高,不但有權又有勢力,希望你能給我機會,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

  閻羅王就問我:『你想想看在世時,有沒有做過什麼好事?」

  我心想:好事?什麼樣的好事呢?我想不起來,所以就回答說:「我不知道做過什麼好事,但是我有錢。』

  閻羅王說:「有錢啊!那就讓你交保。』

  我很高興,不管多少錢我都有!但是閻羅王說:『不需要太多,一塊錢就可以。」

  這還不簡單,我趕緊往口袋裡掏,但是一直找一直找,就是找不到一塊錢。我很著急看看周圍的人,好像有曾經認識的人,我趕緊向他們求救:『借我一塊錢。』可是大家的表情都很木然。

  我又向另外一邊的人說:『借我一塊錢。』他們也是面無表情。

  當我無奈的抬頭時,閻羅王很憤怒的說:「你既沒有做過好事,讓你交保又連一塊錢都沒有,你真該死。』就在那時,好像很多牛頭馬面、小鬼、夜叉都一起逼近我。

  我嚇得醒過來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正在生死邊緣,很多的醫師護士在旁邊替我急救。」

  當然這位名人的朋友最後活過來了,所以很感慨的說:「人生啊!以為位子高、錢多、名氣大才是最好的,但是什麼時候突然一口氣上不來,就這樣到另一個世界,到時候再有錢、有地位、有權威都沒有用。」

  這位名人聽完這個故事,自己也感觸良多,所以對自己的人生也做了改變,決定把握當下,多做一些好事。

  一語成讖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雜。

  身、口、意三業要時時注意。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尤其要照顧好心念,則世間好事皆能成就。

  慈濟醫院裡有一個個案。一位老太太談起她坎坷的婚姻——她的先生很愛她,但對女色卻無法控制,每次花天酒地回來,太太總是傷心哭泣。這位先生看太太哭了也很心疼,就會對太太發誓:「我如果再犯,就死在外面!」

  下次再犯時,看到太大哭,他又發誓:「以後絕對不會了,如果再這樣就讓大樹壓死!」又有一次依然故態復萌,他再度發下毒誓說:「如果再這樣,我坐流籠會摔死。」因為他在山上林班工作,常要坐流籠到山上,所以他就發這樣的誓願。

  當然,他不規矩的習慣,並沒有因為發下毒誓而改變。有一天他上山時,流籠的繩子突然斷了,當時他抱著一棵樹,結果流籠掉下去,他就被樹壓死了。流籠掉了,又被樹壓死,也真的死在外面,正好如他的誓言!

  這就是沒有把心照顧好,所以口出惡言,而他也沒有守好身業,造了一些不守規矩的事,以至一語成讖。

  灑脫自如的阿嬤

  我甘願了,

  要去了,

  再見!

  人,一生病就很苦,身體上的感覺很苦,心靈上的恐懼更苦,因為假如病症沒有醫好,接著就是一個「死」。

  一般人在面對病人時,總是很忌諱提到「死」這個字。但是,愈是逃避愈是恐懼,實在是不智的行為,倒不如面對它,瞭解它。

  有一位日本教授曾經寫過一篇很有趣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位九十一歲的老阿嬤,她有十一個孩子,一大群孫子,可說是子孫滿堂,生活美滿。這位阿嬤平常就很知足、很樂觀,也很幽默,她疼孩子的方式就是不讓孩子擔憂,即使後來她病得很嚴重時,還是盡量不讓孩子們憂心。

  有一天,病重的她已經呈現彌留狀態,奄奄一息,這時醫師、子女、孫子都圍繞在她身邊。她的孩子趕緊請牧師來為老母親做彌撒。這時,牧師心想還在彌留狀態中,應該還有意識,就對她說:「你現在要以虔誠的心跟著我們做彌撒。」說完,大家就開始為她唱聖歌,為她祈禱。

  沒想到不久之後,阿嬤竟然醒過來了,她告訴牧師說:「謝謝你在這個時候為我祈禱,真的很感謝。我現在有一件事想要請求你們。」大家就問她是什麼事?阿嬤說:「我要暍威士忌。」她的子女本來都沉浸在哀傷的氣氛中,沒想到她竟然醒過來,而且還要求要喝威士忌,楞了一下,其中一位子女就趕快去倒了一杯酒,拿來之後,她又說:「酒很辛辣,你幫我加幾塊冰塊,這樣喝起來比較冰涼。」子女又趕快去拿冰塊來加進去,她就高高興興的把加了冰塊的酒喝下去。

  酒暍完了她就說:「好舒服,好涼,很好喝。」她意猶未盡的告訴兒子:「點一支煙給我!」她的兒子搖搖頭:「醫生說你不能抽煙,酒也不能暍。」她說:「死的不是醫師,死的是我。」兒於不得已只好點一支煙給她,她一副很陶醉的樣子,慢慢抽著煙,抽完了就謝謝大家。然後又對牧師說:「謝謝你為我祈禱,我現在要去天國了,再見!」眼睛才閉上不久,她就安詳長眠了。原本哀愁的氣氛,在阿嬤的這一段迴光返照後,增添了許多趣味,一生幽默的阿嬤,在臨終前,還下忘要讓子孫們忘卻煩惱與哀傷。

  她兒子說,老母親已經九十一歲了,看盡了人生,尤其是親戚朋友要往生時的難分難捨,讓老母親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要走這一趟,何必如此呢?所以她有個心願,就是當地要離開時,要走得很幽默、很灑脫。她兒子還說,老母親本來是不抽煙、不喝酒的,甚至還常常教他們不要抽煙,不要喝酒。沒想到竟然在她人生最後的路上,要求喝酒、抽煙,可見就是為了要讓大家抹去悲愁的氣氛,真是一位不忘幽默的阿嬤。在這位阿嬤往生之後,家裡的每個人都說:「我們要學得像媽媽。」或是「要學阿嬤,這麼灑脫來去自如。」

  這讓人想起許多年前台灣的一則新聞。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阿嬤往生了,隔天,大家都在為她準備後事,不料,老阿嬤突然醒來說:「你們在做什麼?」大家都很驚訝的問:「你怎麼醒了?」她說:「我的檳榔還沒有吃完。」子孫就趕緊拿檳榔給她,等到檳榔吃完後,她就說:「我甘願了,要去了,再見!」這也是一個很灑脫的例子。

  所以說人生啊!要學「生」與「死」,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這分樂觀、自在,在平常就要懂得放下人我是非,這就能來去自如。

第四章 了悟生死,解脫自在 -- 生死箴言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在,何必急急忙忙干歹事;

  我卻曉前生皆已注定,只得清清白白做個好人。

  電影就要散場,燈光慢慢變亮……,在忽明忽滅之間,令人不禁有些恍然,不知究竟是才剛進場,等著要欣賞這出出「人生」大戲,抑或戲已搬演完畢,即將曲終人散。還留戀著眾人歡喜眾集的熱鬧滋味,不及防的卻將揮手告別,各自分道揚鑣。

  站在十字路口,有的人篤定自己的方向,只等著緣燈一亮,就能輕鬆往下一個目標前進;有的人惶惶不安,東張西望,走了幾步又返回來,紅燈、緣燈幾度轉換,他還是站在原地絞著手指,一副不曉得怎麼辦!還有些人則無視紅緣燈的存在,以為:馬路是我開,我愛怎麼走就怎麼走,誰能奈我何?

  如果追尋每一個人的腳步,看看他們後來的去向,我們將會發現,一心一志的人,或許前途充滿坎坷,但是只要不放棄,終究也有到達理想境界的一日。猶疑不決的人則埋藏了許多未知數,運氣好的幸得貴人引方向,結果總不至於太差,萬一誤入險道,就不知輪迴流轉,要被世間險惡誘引到什麼地方。

  再找找那些一股腦兒向前衝的人,他們又到了哪裡?其實看也不必看,總也是肚破腸流,平白赴了黃泉路。到這時,悔又何用,一根繩子捆了去,哪再容得你橫行霸道!

  許多不同的宗教均昭然呈現「因果」的觀念,如果沒有過去,我們無法解釋那些似有若無的心有靈犀;如果沒有未來,我們的現在也等於是空中樓閣。唯有永不枯竭的希望在心頭,我們才能更加珍惜現在,除了週遭的人事物,甚至遠方的苦難都能感同身受,因而立願在短暫的此生中多散發一分美善,多付出一分愛,最後帶著自在的愛再到來生,努力達致天下兼美的境界。

  「把握當下,恆持剎那,」與其蹉跎時日,倒不如提起勇氣面對人生的種種考題,每一個考驗都是一個最美的人生淬練,不執著生之歡喜,不逃避死之真諫,生命容顏必當湧泛圓滿之光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各類生死命題的剖析,因事顯事,以理入事,幫助我們揭開生死的神秘面紗,希望在每一個人生關口,我們都不是那個絞著手指、不知未來的惶惑人。

  生死箴言

  人與死並不重要,生既已生,煩惱又有何用?

  而死既然不可避免,則何妨自然的面對。

  有人與上人談起「生死之間」的問題。

  上人慈示: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尚不瞭解「生」,就想知道「死」這麼遙遠的事。生之痛苦我們已經忘記了,而死雖令人恐懼,卻是人生必經的階段,其實生死都不重要,也不必太在意。佛教說「生死事大」,在生死之間的這段人生如何做人,日常生活中以何心態面對人群,這才是最重要的。

  我常說人生沒有所有權,這是「萬般帶不去」;又說人生只有使用權,此即「唯有業隨身」。不論在社會上有何地位、學識,一旦面臨死亡,這些都帶不走,所帶走的僅是這輩子所造的業。

  生死並不足懼,重要的是將使用權用在何處?此生能善用身軀,踏實地為人群付出,如此就沒有空過人生。佛教有所謂「法喜充滿」,真正的法喜是懂得道理,做到慈悲喜捨,想盡辦「法」救人,當人被救後,我們心生歡「喜」,這就叫做「法喜」。

  不求生 不求死

  有位罹患癌症的師兄,聽說有位法師對治療癌症有妙方,因此前去求教。治癌的法師告訴師兄——你不要求生,而要求死。因為求生有許多管道,吃中藥、接受西醫治療或是尋求偏方,反而會使你心亂不知所措。但是求死只有唯一的管道,那就是念佛求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一意念佛就可以了!

  上人慈示:學佛不光是學得求死而已。佛法是很活潑的,我們應該「既不求生,亦不求死」,不把生死放在心上。在病房中常可看到被病痛折磨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人,因此不管求生或求死,都是相當痛苦。

  所以在善用身體使用權的同時,也應注意極限。「信仰佛法絕對不能迷信,並且要取於中道。」如當初佛陀求道時過著極端的苦行生活,以致身體不堪負荷,昏倒於尼連禪河旁,經牧羊女喂予羊乳,精神體力才得以恢復,佛陀因此放棄苦行的生活,採取中道的修行方式。

  因此當身體的使用權還能發揮時,要盡量使用,但是也不要超過體力的負荷,還是要好好照顧自己。其實,有些病人並不是因病而死,卻是為怕死的心病而提早結束生命。所以:心中不要掛礙患了絕症,只要盡量接受冶療,於「盡人事」之後,就一切「聽天命」了。

  乘願再來

  有一婦人的么子突然高燒,送醫診治結果為癌症,隔日便往生了。事出突然,婦人悲慟難抑。

  上人慈示:不要一想到他就哭,母於連心,你若想不開就會令他有所掛礙,反而拖累他。若想讓他得到解脫自在,就要化悲哀為力量,堅強的祝福他早日乘願再來。

  真孝

  有一位會員的公公被人騙出去,用棍棒打擊腦部而橫死。公公生前待她很好,遭此噩耗,又被詐取一千萬元,因而心中憂惶不已,終日以淚洗面,到處求神問卜,願安公公在天之靈。

  上人慈示:事情已經過去,不要耿耿於懷,真正孝順就不要計較公公留下多少錢。把去廟裡抽籤拜斗做法會的時間,拿來做真正利益人群的事,這才是「活」的功德。真功德是將報答公公的恩情,佈施給更多的人,不要太執著,讓人皆大歡喜就是功德,令家人煩惱就是在造業了。

  春風送走他

  一位失事貨機駕駛者的未亡人,請求上人為其解開心結。

  上人慈示:他的過世成就你們入善門的因,如此於亡者有益,他的人雖然走了,但留給家屬很好的記憶,你們應發願多做利益人群的事。身體對他而言已經不重要,反而是這分情綁得他很苦。替他念佛,不要一直念他的名字,念名字他會走不開,念佛便如同春風送他往生。

  聚散無常

  身任慈濟委員的公婆,帶著日前甫遭喪夫之慟的媳婦,請求上人開導。

  上人慈示:世間本來就是因緣聚散,緣聚時大家相會在一起,緣盡時就要分開。站在我們的立場,捨不得是難免的,但對亡者而言,在工地意外墜樓往生,剎那問就走了,可說是做了一場惡夢,夢醒了,就捨此投彼,又換了另外一個人生。他身無痛苦,意無迷亂,走得很瀟灑,也算是有福之人!既是學佛的人,不能看透無常、生死,仍然一味為亡者牽腸掛肚,這是不對的。

  人生世上,無法知道何時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世間無常。所以要把握人生,真正為人群付出,做才是我們的所得。

  善體親心

  一日誌工朝會時間,慈院心蓮病房的醫師報告幾則臨終關懷的個案,發人深省。之後,上人針對臨終關懷,強調教育病人家屬的重要性。

  上人慈示:身軀已病,最怕的是心靈也跟著生病。如何輔導家屬,使病人能安詳往生是很重要的。因為一生為家、為子女辛苦付出,在人生最後自然希望能「落葉歸根」,這是大多數人的想法,所以要教育子女善體親心,珍惜相聚因緣。

  對待臨終的父母,可以說:請您放心,我們會以您為榜樣,好好做人處事,並且善為教育子女。」如此,父母就會走得很安心。如果奮鬥一生,臨終時,子孫不在身邊,在倫理道德上就顯得有缺陷。我們應將倫理道德好好保留在人間,因為這種親子間的互愛、感恩,才是建立溫馨家庭與社會的基礎。

  雖說修行是自在去來,不必掛礙,但在娑婆世界,多數人都有家庭,理當遵循人倫道德,社會才有規範與秩序,全天下如果都是修行人,大家都無小我的掛礙,那就是淨土,而不叫世間了。所以,我們需為眾生而施教,要輔導家屬善待臨終病人。

  化悲憤為力量

  某位官員的愛女在高速公路壓死一條狗,兩天後愛女竟在高速公路發生車禍而往生,因果來得太快,讓他耿耿於懷。另有一位年輕人半月前載家人外出,因車禍致外公喪生、其它人受傷,使他愧悔不已,一閉眼就見到車禍的慘狀而無法入睡。兩人不約而同地請上人開示。

  上人慈示:因果微妙,果報來臨時必須歡喜承受,否則會煩惱過去,迷失於未來,更漏失掉現在。切勿逗留在過去的雜念、迷失於未來的妄念中,應把握好當下的人生,講好話、做好事。

  人生如戲,每個人出生時都帶著自己的劇本而來,演完了自己的戲分就要鞠躬下台。他的世緣已盡,我們應祝福他,干萬不要拖住他,若一味的悲傷不捨,則如繩索繫住他一般。捨不得也是去,再煩惱也回不來,父母親友應轉念為其祝福,多念佛祝他早日解脫,千萬不要再煩惱、思念,自縛縛人。

  剪斷已破的風箏

  一婦人哭訴著:孩子服役半年後,竟往生了……。緣已斷,然情末斷:因為痛苦已極,曾經想了斷自己!

  上人慈示:多祝福孩子吧!風箏已破無法回復,就要將線剪斷,不要依戀難捨。孩子未生之前,就與父母注定好世間緣,緣有多長就相處多長,緣盡則離。孩子甚是乖巧,不要讓他背負不孝之罪,早逝已未能盡孝,如果父母又為他損壞身體,他將更加不孝,這樣就算為他做多大的功德也沒有用。

  天下仍有很多孩子需要你去疼愛。可學習慈濟委員的精神,去愛普天下的孩子,如此才能轉煩惱為智慧。生命,要用在有價值之處啊!  

  睜開眼,開始另一個人生

  某家醫院的院長發現自己得了胃癌,現已蔓延至肝臟,本人不能接受這件事,生活消極。其夫人在他開刀前,特來請求上人為其加持,發願先生如果開刀順利,能多活幾年,夫婦將來慈濟幫忙,並說:「現在若是看到他歡喜,我就歡喜:若是看他吃不下東西,我心裡就會很煩惱。」

  上人慈示:對於人生,我們要看開、透徹無常的道理,放開心門。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只是壽命的長短不同罷了,所以家屬應該看開,並以虔誠的心去發願,用虔誠的心來祝福他。

  業並不是「加持」就會改變,要看自己的心念,所以患者本身要樂觀,能看淡生死,心中自然不會那麼緊張,常聽到人家說「驚死人」(閩南語音),可見很多人都是因為害怕而死的,這對身體的影響真的很大。

  家屬的陪伴對病人也很重要,要堅強的鼓勵患者,人生的意義不在壽命的長短,煩惱惶恐是過一天,輕安也是過一天,為何不讓自己每天過得輕安自在呢?其實若是心情好,體內的造血功能才會好,若是滿心煩惱,體內的器官和細胞都會產生變化,所以不要太煩惱。

  先生以前當醫生時,是病人配合他,現在他當病人就要配合醫生。其實生死並不可伯,可怕的是放不下自己,一般人都是很自私的愛自己的身體,怕會失去。其實生死是一件解脫的事,死亡就像晚上到了要睡覺一樣,就讓自己一切放下好好的休息:而生就是早上起來睜開眼睛,又是另一個生命的開始。

  晚上疲倦了去睡覺,這在佛教的名詞是小死,只是休息一番,若是長眠就是長期的睡,人生的結束就是那麼自在的睡著了,其實只是換一個生命再出生,佛教稱之為往生,就是捨此投彼之意。我常說: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頭,若是對死亡無所恐懼,心中就會很坦然,否則就會很煩惱,因此生死要看淡一點,有一天的人生,就盡一天的責任。

  心念糾纏,產生錯覺

  有位師姊請示上人,父親辭世不久,頭七時她在睡夢中,彷彿聽到父親走近的腳步聲,並默默的為她蓋被……。

  人人慈示:這是因為你的心念一直糾纏其中,才會有這樣的錯覺。其實大孝不是老想著已逝的至親,而是祝福他,使其靈安。

  人的業識脫體後,既已離開物質的色身,就不會有所謂的走路聲,聲音是由物質相碰觸而產生。而意識就如眼睛見人,並無聲音,這是因為眼識是透過眼根見人,只是一種認識的功能,又如想吃東西,東西並不會自己來到面前,可見意識並無力量,也非物質,所以儘管意識一直在動,但形態一定要藉著物質才能作用。

  心有掛礙

  一位女孩因無意間看到往生者的臉孔而驚嚇過度,有三個月都無法正常作息……。

  上人慈示:人生本就來來去去,有什麼好怕呢?我常常到慈濟大學的遺體存放室看看那些備用的「大體老師」。我都是用很尊重、莊嚴的心去看,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人生難免會遭遇意料不到的事,就好像心被刺了一下,不要常將這些事放在心裡,找事情做做就好了,這個過渡時期自然就會過去。

  今世果 前生因

  一位師姊的女兒車禍往生,請求上人開示。

  上人慈示:今世之果,是過去所造之因:要知來世的果,就看現在所造的因。這就如一棵果樹,現在之所以有果實,是因過去種了種子:未來要另長果樹,現在就得種下種子。

  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平安有成,但孩子有她自己的因緣,如今世間緣、親子緣已盡,你要勇敢面對現實,不要綁住她,要讓她安心離去,使她能陝去陝回。

  心正邪不侵

  有位中年男士來見上人,表示有「無形的東西」透過朋友告訴他,他曾破壞這「無形者」的好事,必須來見上人,事情才可解決。

  上人慈示:人有人的世界,「無形的」也有無形的世界,彼此都互不侵犯,所以,不必執著,只要自己的心自在,其它東西也就自在了。

  有慈悲的心,心就正;心正,則邪不入。不要再胡思亂想,好好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自然就沒事了。

  以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一位母親憂愁地訴說:「女兒在放學途中看到出殯隊伍,回來就說不舒服,要我帶她去收驚。我帶女兒去找乩童,他說要趕快處理,否則女兒就會發瘋,乩童要我折冥紙……。但是,女兒回家後開始不睡覺,一切動作都學乩童的模樣,已經七天了,有人說,女兒是中邪了……。」只見她的女兒在一旁喃喃自語,不知所云,比手畫腳的,腳又抖動不停,很急躁不安。

  上人慈示:千萬不要迷信。孩子的心比較單純,可能因為看到有人往生,一時之間心理無法接受,所以行為異常。去找乩童或去問神,都是迷信的做法,最好趕快去看精神科醫師,讓女兒靜下來,做父母的不要焦慮,也不要彼此埋怨,好好面對現實,以正確方法去解決問題才是。

  自解煩惱

  有位年輕婦人生育後坐月子,請媽媽來看護。期間,媽媽染患感冒,而後引發腎、肝等方面之併發症,不久也就往生了。這位婦人很痛苦,一直認為媽媽是自己害死的,是她沒有盡心照顧,媽媽才會衍生併發症而死,所以心放不下:也因認為是自己生產,才請媽媽來幫忙,所以也很氣恨出世的小孩。這婦人因長朗鬱悶、自責、怨恨糾結,心境轉不過,終於精神崩潰了……。

  上人慈示:心被煩惱綁住,必須自己來解,自己不解開煩惱結,就是佛在面前也無能為力。母親既已往生,再如何苦惱,也喚不回逝去的生命。而今最重要的,應該是面對現實,好好照顧家庭、安慰父親。若被心結、煩惱所轉而不能接受打擊,如此不能堪忍,就無法處在娑婆世界了。

  學佛就在轉煩惱為智慧。同樣身處娑婆,慈濟人之所以能做得很歡喜,就因為是自己甘願選擇為人群奉獻的工作,此即「甘願做,歡喜受」,希望因為自己的付出,使眾生離苦得樂,能及時拔除眾生苦,即使敞得非常辛苦,心中還是很歡喜。

  盡孝要有智慧

  有位師姊的父親往生已有一段時日,但師姊仍掛礙父親的去處,時常在夢中見到父親:今來精舍隨眾敬誦《地藏經》,希望為父親祈福消災。上人見師姊一片純孝,卻心情難開,遂為她開示安心。

  上人慈示:人往生後,在七七四十九天內,就會依在世所造之業而捨此投彼,再來人間。你的父親為人善良,也皈依三寶,必定已遇到有緣的父母,做他們的子女了。所以,切莫再被親情所絆,否則將如被繩索綁住而團團轉一般,轉不出來了。

  誦念《地藏經》,最重要的是瞭解地藏菩薩的願力,然後自己也發願力行。就如志工們投入貧家,為人清掃、浴身,是真正親身到《地藏經》中所說的「糞尿地獄」,做一個解人困難的菩薩。我們既已誦經,更該行經,願、行具足,才是誦經的真義。

  父親非常疼你,為報答父恩,就要好好運用父母所賜之身,為人間付出。至於夢中所見,要知夢境本是虛幻的境界,不要被夢境迷惑。禪宗有云:「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算見到佛的境界,也不要當一回事:對於很可怕的境界,也不要認為有什麼。心不隨境轉,才是解脫。希望你要有正信,千萬不要迷信!

  換迷情為覺有情

  有位師姊與夫婿鰜鰈情深,先生突然往生,師姊一時無法承受,極度哀慟……。

  上人慈示:要「覺有情」。人皆有情,面對親人往生,難免情難捨,你既然學做菩薩,就要凡事看得開,生死是自然的事,要把心門打開,歡喜祝福先生,不可一副失魂落魄的形態,這就不像慈濟人了。凡夫俗子以為此煩惱才是有情,?我們應學習菩薩的覺有情,將迷情換成覺悟之情,不要陷在私情小愛的痛苦裡。

  他已趕赴好因緣走了,也會很快乘願再來,所以不要以私情綁住他,要真正的祝福他。

  重業輕受

  一位師姊開車戴著先生及友人,由於途中感到疲倦,請先生替換開車,就在將車停在路肩時,先生卻遭一名酒後開車者撞倒,緊急送醫急救,但回天乏術。「先生是受人稱讚的好醫師,平日熱心公益,不明白為何遭此橫禍?」

  上人慈示:佛教講「因緣果報」,過去生如何造因結緣,今生就當受此果報。例如佛世時的目犍連尊者,號為神通第一,有天在山下打坐,外道從山上推下巨石,將尊者活生生壓成肉醬,當場往生。有人疑惑,尊者既稱神通第一,並且是佛陀弟子,為何無法閃過這石頭?佛陀也應知道弟子有此遭遇,為何不阻止?佛陀為眾釋疑表示,尊者過去是打漁人,殺生無數,本該多生多劫受報,但他發心修行,所以多生罪業一生報盡,這已是重業輕受。

  但看目健連尊者尚且難逃果報,何況凡夫泥?過去所造的業因業緣,但若過去所造業因重,則重業不可轉。雖說先生過去曾造受報業因,但今生也造了好因好緣,所以不經拖延,在剎那問沒有痛苦念頭的情形下就往生了,這即是他的好緣。

  生與死並不重要,生既已生,煩惱又有何用?而死既然不可避免,則何妨自然的面對。最重要的是在生死之間造就何種因緣,未來就會有何種果報。我們要歡喜接受業緣,不受境轉,並且轉惡緣為善緣,這才是正確面對因果的態度。

  骨灰罈的回祿之災

  有位女士因母親骨灰罈所放置的寺宇遭回祿之災,骨灰罈隨火煙滅,又想及超度的事情,令她擔憂不已。

  上人慈示:是你心結不打開,自己在看不開而已,與你母親一點關係也沒有,若能將心結打開,才是對你母親最好的解脫法門。

  不要執著骨灰的事,人往往因為執著而造業不休。世間上所有的一切都無法永遠存在,總是在生生滅滅之中,所以要認清無常的真相,凡事要瀟灑些。例如在慈院心蓮病房有位林月珠阿媽,她住進心蓮病房已幾個月,從來沒看她哭過,總是笑臉迎眾,甚至大家拿往生被給她看,她也很自在的讚歎很漂亮,還叫人先讓她蓋蓋看。

  人往生後靈魂脫體,剩下的軀殼已與本人無關,為何還要記掛,以此綁縛自己而不能解脫?要知解脫不是在死後,而是現在能夠把道理、事情看得開,這就是解脫。

  世上各類信仰的種種法事都是因人而起,因為人心不安才有這麼多種儀式,所以不必在意儀式如何,要得心安,重要的是在於自己。將只是關心著骨灰的心,擴大為關心那些真正有生命的人吧!我們應該將心用在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孝心的表達有無意義,要用智慧判斷,你要化小愛為大愛,若只在小愛裡煩惱,世上很多重要的事就無法安下心來做了。

  生生世世不了因

  一位太太有個四十一歲的小兒子,在一處工地工作,早上工作結束檢查機械時,不小心遭電擊而掉進水溝,緊急送醫後往生。師姊泣言:「我都很精進,在家裡都持續唸經,念完《阿彌陀經》又念《藥師經》,平常就唸經先「存放』著,誰知我才剛念完三部地藏經,要回向給小兒子,但卻傳來噩耗……」

  上人慈示:人生本無常,這些道理我們都知道,但自己真的碰上了卻不能自在。人生最重要的是使用權,父母子女皆是緣,有很多事不能強求,他的緣已到要一鞠躬下台,你就要好好的放下他。媽媽可以生子,但不能保證孩子的人生有多長。母子之緣剪不斷,就是生生世世不了的因,所以我們要將此因好好的下種。

  冤冤相報何時了

  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奶奶,帶著兩個年輕的孫子前來請示上人。原來兩兄弟的母親車禍往生,肇事者為一位年輕女孩,兄弟倆不能接受突來的事實,更無法原諒那個女孩。然而他們的父親考慮到女孩的未來,所以不求賠償,也不促使女孩坐牢……。

  上人慈示:媽媽無奈的走了!其實,對方也無心故犯。事情已經過去了,凡事要看開點,不要怨恨,否則冤冤相報何時了?要知人生無常,不論天上、地面或水中,一天之內,不知要發生多少事,若一旦出事,每個人都責怪別人,不肯為人著想,大家都是冤冤相報,那麼人生就真正是地獄了。

  看看你們的爸爸,他們夫妻情深,他都能夠看得開,而且還將心比心想,考慮到年輕女孩的前途。爸爸的做法是對的,你們應該學習父親的寬弘大量,他超越的品格是你們的榜樣、模範。希望你們心中有愛,不要恨,那個女孩子想必終生心不安,永遠都有陰影,要從這點去想而原諒她,要放下執著,才能解開心結。

  壓力分享

  有位婦人因先生往生,必須獨力償還巨債,又不忍子女操心,始終未曾告知孩子事實,目前欠地下錢莊的巨款已付清,只剩一些好友的部分,但因加還利息,仍是一筆不小的債務。婦人為此,心煩意亂,到處求神拜佛,盼望問題早日解決。

  上人慈示:不必去求那些看不到的,也不要貪求看不到的未來要如何,踏實在現在最重要。現在必須讓心靜下來,不要亂了方寸,至於念佛、拜佛,目的就是定心,不妨虔誠念佛讓心靜下來。

  一個人有多少力量?家裡的事應該和孩子們商量,使他們瞭解母親到底在操心什麼,讓他們清楚你的壓力,才能與你共同分擔,否則徒惹他們胡亂猜疑,更會加添不安。

  普愛天下青年子弟

  有位婦人的兒子是大學生,個性好強,幾個月前感情受到打擊,個性孤傲加上種種煩惱,最後在校園內用汽油自焚以尋求解脫。婦人泣不成聲的說著:「我太晚認識慈濟了,要是早幾年加入慈濟,就知道如何教育兒子,影響他加入慈青。兒子如果能早一點加入這個團體,就不會發生這件事。」

  上人慈示:不要再哭了。雖然母子情深,發生這件事要你不哭、不傷心是不可能,也是不近人情的事,但是要懂得節哀。如果一直不停的哭會傷身體,而且也喚不回孩子的生命,倒不如祝福他,救度他的慧命,把愛兒子的心拿來愛普天下更多的青年子弟。

  做一個歡喜付出的人

  一位男子想起十年前父親罹患胃癌時,見父親疼痛不已,內心不忍,所以請醫師打止痛針,沒想到父親就這樣走了。為了此事他深感內疚,長久無法釋懷。

  上人慈示:父親之死是他因緣已到,你已盡人事,就安心祝福他吧!你是孝順的孩於,當初不忍父親被病痛折磨,才請醫師打止痛針,這是正確的處理,哪裡有錯?

  當年我的養父突然高血壓中風,請醫師來治療,醫師下猛藥使父親血壓迅速下降,這種病情其實並不尋常。但當時我並沒有這方面的醫學常識,而且醫師也未曾吩咐不可移動父親,所以就通知家中三輪車工友將父親接回家,沒多久父親就往生了。人有生就有死,當世緣盡了,自然就會定,否則醫師下會下猛藥,我也不會想到搬動他。

  為何我要出家?就是為了報恩,將父母給予的身體用來為社會付出,做有意義的事,這才能回報父母的深恩。希望你解開心結,不要將心停留在十年前的往事,應該放眼未來,全力以赴,落實真正的孝心。

  歡歡喜喜是過一天,愁眉苦臉也是過一天,就做一個歡喜付出的人。

  「大哥大」往生記

  有位志工在朝會中,說到為一位「大哥大」助念的心得。她替這位大哥大慶幸,雖然他前半段的人生因心念偏差而誤了自己,但在人生最後一刻與慈濟結下好緣,能得眾人助念而安詳的笑著離開。

  上人慈示:人生總是有因有果,我們必定要體會因緣果報的道理。這位大哥大一生坎坷,其實是因為他沒有守好人生的規矩,遂一步差、步步錯,還好慈濟人用愛心陪伴他,讓他安下心來,很安然自在的走完人生道路。有了這顆善約種子,不管他這一生造了多少惡業,來生總是有一線希

  作為一個人間菩薩,固然要救度活著的人,即使已走到人生盡頭者,還是要為他種下好因,期待他未來善緣成就,能走上光明大道。

  誦經為指引前路

  多位日本來的朋友提到:「別人誦經回向給我無多大益處,我誦經給人也是一樣啊!」

  上人慈示:的確是這樣,誦經最好自己誦,誦經是為了指引前路,日常生活中不知如何做人,就必須誦經,從中可以得到指引,這樣誦經才有用。在社會上的種種境界要如何面對?當感到「前途茫茫」時,誦經可以給人啟示、讓人懂事,這是誦經的目的。

  「經者,道也:道者,路也。」經是要讓我們「行」的,不是給我們「念」的,念它是為了讓自己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去做。

  現代人往往不知誦經的用意,以為某某人往生了,要拜託或僱請人家來誦經,其實,這只是欺騙自己的心而己。如果有人往生,而自己想誦經回向給他,這是對自己有太高的評價,修行是自己的本分,唸經是為了增長自己的智識。要誦經回向給別人有那麼容易嗎?母子至親血緣深厚,兒子書讀到大學或拿到博士學位,母親如果沒唸書,她還是不識字,不可能由兒子這裡拿一些給她。

  由此可見,唸書是為了增長智識,母親的收穫是兒子讀書後,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配合良知發揮於社會,對人群有貢獻、受人肯定,因此,大家也敬重其母親,這就是兒子對母親最真實的回報和「回向」。

  自心淨土

  學佛的人大都有個共同的傾向——希望臨終時往生極樂世界。

  上人慈示:當下我們就應該反求「自心淨土」!心地若經常被污染,日常生活中,貪、瞋、癡煩惱常常起惑造業,雖然口中常常念佛,但心中仍然佈滿煩惱,這樣將來怎麼可能往生淨土?

  要到達淨上的境界,必先清淨心地,把煩惱、無明、惑業降伏掃除後,自然可得。意即轉貪念為佈施心,轉瞋念為慈悲,轉愚癡為智慧,心中的貪瞋癡三毒應及時去除,如此心淨即土淨。

  三世因果

  任職某中學的張校長偕同夫人來見上人。張校長的十九歲獨生子不幸發生車禍往生,路經該處的林師姊等人立即協助善後並助念,張校長對此相當感恩,然而喪子之痛無法釋懷。張校長哀傷的表示,這個孩子非常善良,想不透為何會有這樣的下場?

  上人慈示:孩子剎那間就走了,並沒有很痛苦,他與父母的緣就是這樣而已。

  「難道只能用『緣」字來解釋嗎?我沒有好好保護孩子。」

  上人:世間的一切本就離不開因緣,人來世間,生命的劇本早已寫好,何時該下台也都安排好了。孩子十九歲了,還要如何保護呢?你們覺得孩子可憐,其實你們比孩子更可憐哪!孩子如今正要邁向來生,展開新的人生,而你們卻不甘心,還在如此痛苦煎熬。

  「對孩子的愛並沒有預期回報,只是想著孩子能否去到很好的世界?倘若沒有,我們會很痛苦。」

  上人:你的孩子很善良,在這個世間也沒造什麼業,沒有惡因,自然不會有什麼惡果。

  「因果之說,以我們現代人的知識看不到。」

  上人:用負面的心情來看當然看不到,現在此事要用三世因果來分析,也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發生這件事情就是「過去」了,因為這件事情,所以你現在痛苦,假如繼續這個苦,明天苦、後天還是苦。所說的三世不光措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早上、中午、晚上也是三世:昨天、今天、明天也是三世:若把三世拉長了就是過去生的三世。這件事的發生就是佛教所說的業力,也是一般人說的命運。運就是運作,業力來臨時,不可思議的力量剎那間碰在一起,而造成一些結果,這就是一般所謂的運氣。

  知識分子即使很理性,發生這種事還是會心疼、心碎,但是心碎也不能恢復什麼,所以「要化悲痛為力量」,真正疼愛孩子,就要為孩子做一點事情。例如身為校長,就把心思專注在辦學上,成就人家的子弟,把疼愛兒子的心去疼愛別人的孩子,這就是為自己的孩子做功德。因為孩子往生而使你體會生命的真諦,體會到人生無常,當下要及時把握,這就是轉悲憤為力量。

  「自己一向努力辦學,視學校所有的學生為自己的孩子,為學生的事也很用心。是否就是因為自己太照顧學校的學生,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因為辦學,才把家搬到學校,孩子只好騎摩車上學,否則孩子根本可以很安全的上學。」

  上人: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這樣想反而把業力推到孩子身上。不要發生事情就自責,哪一位父母不是為了孩子好?說不定孩子讓別人載也同樣會發生這件事,因為他的業就是如此。突然間去了,也比拖著一口氣要好得多,這樣也沒有痛苦。

  參悟生死大事

  一般人常以為一口氣上不來時便是死亡,若仔細觀察,死亡可分為兩種形態,一是腦死,另一種是神經散壞的死。一位慈濟委員去世時,就是神經散壞在先,腦死在後。

  臨終時聽她說,她的頭腦很清楚,但是全身的骨頭筋肉都很疼痛,這是神經散壞的現象。接著疼痛現象會消失,而進入腦神經散壞的階段,最後便是死亡。

  生死之際,最痛苦的莫過於神識未散而神經漸次散壞之時。「身者,生之大患」,雖然如此,但我們仍須好好利用這副軀殼,勿為身軀所制,凡夫常常為了嬉樂而荒廢人生,耽誤了道業,結果是空過一生。

  人一旦能看透道理,往生之時便可歡喜接受,超越痛苦,否則將倍覺痛楚,修道的目地,無非也在準備接受這一刻的考驗。死字,書之易,學之則難!我們應於日常生活中參透它的實相,如此便可瞭然於胸。生死無非是軀殼的更換,此生落幕,即彼生之始。人生的角色,要自己去扮演,自己去參透:參得透,幕就可落下了。

第五章 喜捨娑婆苦,願得清淨樂 -- 生死問答

  雖然你身體很憔悴,雖然我心裡很疲憊,你我卻都捨不得離開這熟悉的溫柔。捨不得問終點以後究竟是什麼?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再見,我們會再相見嗎?啊!伴著你,讓我輕握你的手,讓我陪你慢慢走。啊!看著你,顫抖的腳步也能安詳自在,脆弱的軀體也能奉獻關懷。怎麼樣才能說出莎喲娜啦,再見吧!莎喲娜啦,來生再見吧!

  這首歌曲唱出了生命最後的一段光彩,雖然明知即將分別,還是提起勇氣相互陪伴,帶著祝福出發往最後一次的旅行。

  旅途上不是春光明媚,也不是夏日燦爛,卻有滿地楓紅,甚或大雪高山的雄壯,留予世人無限的懷想與驚歎!人類因為情愛寫下了多少動人心魄的靈魂之作,直可驚天地而泣鬼神;卻也因為情愛的糾纏,衍生出許多離合悲歎,一旦生離死別,那種悲傷更是掛肚牽腸。

  活著的人想盡辦法要延長對方的生命,即將告別人世的人也是萬般難捨,一句「再會」要如何輕鬆的說出口?難啊!於是活著的人留下許許多多的疑問,帶著未竟心願離去的人更是腳步跚。

  如果生命給了我們機會,何不在生前把該說的都說完,讓愛面對陽光!把小小的盼望都圓滿,該交代的事情說出來有人分擔,該給的祝福一一放入行囊,再加上放心、安心的翅膀,旅途上便可以自由翱翔,飛吧!飛吧!飛到下一個旅站,欣賞另一段綺麗風光。

  總是說「戲夢人生」,人生如戲亦如夢,但是舞台上的人為求演技逼真,不得不也把假當作真。於是,得意時歡喜,失意時痛不欲生,執著於生便痛惋於死,生與死之間確實充滿了許多疑惑,誰來為我們做個解答?

  這個單元,收錄了證嚴上人對生死問答的一些談話,觸及內心也周遍於人生,來訪者一一發問,上人便一一透視人間百態,在紊亂中理出秩序,於生死中看出希望。這些問答分為兩部分——「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與「正確的認知死亡」。由生到死,倘能瞭解生和死原本就和呼吸一樣自然,則「生時輕安,死時自在」,不論過去、現在、未來,只要能當下把握,生死即自在!

  最後,在本書最末,則為讀者們安排了十數則「生命的對話」,這是本書的一個回顧,更是人人隨時提醒自己的警世良言。時時帶著它,時時思考生命的下一步路,只要功夫深,就算「死亡」也得脫下虛假的面具,老老實實給你一個最好的生命建議。祝福你!

  《生死問答之一》

  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活著的意義,在於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發揮生命的良能,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生死是人生大事,您從救貧後察覺要先從救病開始,所以才建立慈濟醫院,可是病痛是有「生」就會發生的事,您怎麼看待這樣的事情呢?您認為這樣的人生問題能解決嗎?

  答:天地之廣大,人生問題何其多,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得到、走得到、摸得到的範圍。總之,能做的就盡量做,所以要解決全部問題是不可能的,但是期待由慈濟開頭,邀請大家一起來做,才能真正解決不同層面的問題。

  生:生命的價值

  問:我們要怎麼樣看待生命?

  答:天地之間的萬物無不是生命,而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必須尊重。為什麼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著眼點在哪裡?就在眾生「皆有佛性」,不只是人類擁有清淨無染的佛性,其它動物也都有。所以佛陀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清淨的佛性眾生皆具,並且充滿愛與智慧。

  舉個例子來說:有一位八歲的小女孩,在接受腦瘤手術前簽下了「器官捐贈書」。我問她:「你瞭解這是什麼嗎?」她對捐贈器官的意義知道得很清楚,想必是爸爸媽媽對她詳細的解說過。這個小女孩清淨、純真,對生命沒有留戀,沒有掛礙,像這樣純真、有愛、有智慧的佛性,每個人生來都有,其它動物也有,只不過動物有動物的生活環境,人有人的生活環境。雖然動物的生活環境受限,很難將佛性啟發出來,但是牠們的清淨本性,與我們完全沒有差別。

  然而人是萬物之靈,所以成佛要在人間。天堂、地獄皆成不了佛,因為天堂裡總是在享受,不覺得人間苦,就像一般富貴人家比較貢高我慢,往往被名、利、貪、瞋等心態所污染。地獄中則是受苦不斷,也無法有暫時喘息或是接觸佛法的機會。

  佛陀末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於,一日出遊,看到百姓農耕的生活和皇宮裡很不一樣,他覺得很不平等,又看到犁田後,土裡的蚯蚓被雞鴨爭食,他覺得弱肉強食,也不平等。看到老人行動不方便,看到病苦的人生,看到產婦的掙扎,又看到死別的痛苦,他的心深刻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無奈,因此從人生之苦中不斷去思考,如何追求生命的真理,才能實際幫助別人?

  後來出家、修行、得道,說法度眾以啟發人人本有的悲憫心,消滅人性的貪婪。假如,當時的悉達多太子一直沉迷在物慾享受中,不能以悲憫心去思考世間苦難,今天也就沒有佛教了。

  所以人格是從愛與智慧平行發展出來的,亦即啟發佛性一定要從「大愛」著手,為眾生付出良能,這才是生命的價值。幾年來,慈濟不斷從事國際賑災、推動環保,就是因為天地萬物無不是平等的生命。

  問:是否也包括植物在內?

  答:當然包括在內,而且連所有的物品都有「物命」。很多人要我拆除靜思精舍的大殿加以重建,他們說三十多年的建築物不適用了,但是我覺得住起來還很好,把它敲掉,它的生命就毀了,它應該還有利用的價值。但是為了實際環境的需求不得不把空間擴大,所以我們用最環保的方式,敲掉旁邊的舊知客室,把那些廢棄物再回填到中庭地基,這樣就沒有建築垃圾了。總之,對萬物,不管是植物、動物或既成物品都要同樣愛惜,人要利用萬物,就要維護萬物。

  問:有些人覺得生命失去意義而放棄自己,譬如自殺的人,不知您有何看法?

  答: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愛」,如果心中有愛,就知道生命無價。以現代的醫療技術而言,器官移植已經不像從前那麼困難。但是移植要有人奉獻器官,如果有人腦死,而願意把身上能用的器官捐出給需要的人,那麼雖然他的人已不在人間,但是他的生命卻能在另一個人身上延續下去。像這樣的生命工程,也是人創造出來的,所以人的智慧真是無限!

  但是假如沒有愛,只是聰明,說不定就會毀滅人問,像原子彈,不都是聰明人發明的嗎?生命的價值應該是奉獻,能奉獻的人,就是因為他有愛。然而愛別人必先愛自己,所謂「愛自己」,不是貪生怕死,而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安分守己,不讓父母操心,這是一種生命價值中最基本的奉獻。

  問:孔子曾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要怎麼看待這句話?

  答:有些人很煩惱,不知死後的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其實,做人的道理都不曉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這不是庸人自擾嗎?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與其煩惱死後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顧好當下的人生——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意思就是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心和行為,不是利益別人的事就不要做,要做就做富有教育性、利益人群的事情。假如能做到不妨礙人、不傷害人,能利益人,我們就可以安心,不必擔心死後的去向。

  問:現在很多器官都能移植,使人的壽命延長,所以有人認為:未來人類的壽命可達到一百五十歲。請問您怎麼看待壽命的長短?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答:活著的意義,在於「付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活了多久,而在做了多少事,如果沒有將生命的良能發揮出來,活得再久也無意義。

  問:如果知道未來,是否會比較知道現在該怎麼辦?

  答:每個人都會計劃未來,這種未來光是計劃還沒有做,所以未來的果就不能成熟。所謂未來不一定指來世,以現在來說,昨天你眼我有約,今天來到精舍,這就是結果。「因」為有約,結「果」你來精舍,這個結果結束了沒?還沒有。因為你還要採訪我,所以在精舍時我們還相約未來,未來就是到慈濟醫院接受你們的採訪。

  現在我們面對面談話,但是不知道談話之後的結果又是怎麼樣,雖然你有一個目標,計劃要如何出版,但是如果沒有今天的談話,我想這個計劃還是沒有結果。有計劃,沒有現在的採訪行動,哪有未來的出版結果?所以還是必須「把握當下」去做。

  問:所以沒有去做就沒有結果?

  答:對!不管你今天跟我說什麼,未來的結果將成為什麼,總是有一個結果。所以不要談到來生來世那麼遙不可及的未來,不要迷信將來要去哪浬,將來到哪裡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現在要怎麼做。

  問:依現在的醫學科技能夠複製動物,如複製羊,如果是複製人,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答:真是翻天覆地,擾亂因果,這種發展實在讓人擔心將來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未來科學的發達,可能就是人的世界被破壞及毀滅的時刻:佛經裡說我們現在正處於壞劫時期,環境不斷被破壞,破壞到極盡時就是「空」了。

  問:那麼我們要怎麼面對呢?

  答:我的生命沒有這麼長,那得看將來時代怎麼轉變了。

  問:聽說很多出家師父是再來人,怎麼看才知道是不是?

  答:不只出家人是再來人,你們也是再來人,沒有一個生命不再來。因為就佛法來講,生命有生有死,而慧命是永生、無窮盡的,清淨的智慧是永恆的,所以每個生命都會再來。常常有人問我「怎麼樣才能往生?」我就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往生,只是不知道要生到哪裡而已。」有人說某某大德是再來人,我說你也是再來人,因為生命本來就是來來去去,輪迴不停息的。

  問:所以說複製人等等是破壞因果,想想也滿可怕的!

  答:破壞因果很可怕,很令人擔心,所以慈濟要趕快辦教育,尤其是推動文化工作。人的聰明才智力量很大,但往往缺少那分清淨的智慧,如能把聰明轉成智慧,就能造福人群。

  老:溫柔、感恩,尊敬相待

  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老人家?有些老人比較多心,聽了一句話就想成另一個意思,溝通上有點困難,相處起來也不容易。

  答:老人家的心態往往像幼兒一樣:我們用溫柔的心去愛孩子,也要用同樣的心去愛老人。常有人建議慈濟興建養老院,但我比較希望推動「日間照護」的風氣,例如慈濟醫院的「輕安居」,就提供日間的老人照護服務,白天分擔小家庭夫妻因上班而無法照顧年老父母的辛勞,而晚上把父母接回家後,一家人還是能團聚在一起。

  我真心期待每個人都能克盡孝道,老人家也都能享受天倫之樂,這也是一種教育——夫妻做好榜樣給兒女看,兒女才會懂得孝順。

  問:老人家有時候想法、做法和時代有很大差距,也要像對待小孩一樣容忍他們嗎?

  答:時代變得太快了,有時老人會停滯在過去,守著他們那一代的觀念——天下無不是的父母,認為父母親說的就是對的。遇到這樣的情形,你不能頂撞,儘管如何不願意,還是要逆來順受,委婉的說明。看看我這一代的人,還是這樣講求長幼有序,哪像現代老人事事都要聽從晚輩,真的很辛苦。我們對老人必須抱持感恩心,如果沒有老人們奉獻一生心力,哪有今天富裕的社會!所以對老人家一定要尊敬,要有感恩心。

  問:動作遲緩、病痛不斷,很多事情想做都不能做……「老」似乎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答:不要害怕,要警惕——有朝一日我也會老,今天若沒有好好對待父母,將來我的孩子也會這樣對我。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倫理美德,其實就是這樣在家庭中培養出來,再一代代傳承下去。

  病:如何面對病苦?

  問:人都會生病,有病就會有痛,因此很多人覺得病此死還可怕。如果自己身邊的人或是別人有病庸時,應如何幫助他們?

  答:親情或友情是凡人最難割捨的,有情有愛就有煩惱,所以人一遇到自己的親友發生了什麼事,往往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宗教的目標就是引導人看透生命的真諦,把愛的範圍擴大,以平等心及平常心來看待一切眾生,遇到無奈的事要看淡一點,面對人生的無常就不會那麼掙扎、痛苦了。

  問:這會不會很難做到?

  答:是很難做到。「體會」生老病死不難,「說」也容易,但是要真正「做到」就不簡單了:一般人總是想得通比較快,行得通比較慢。比如曾經有一位慈濟委員打電話給我,說她父親病危,在加護病房昏迷了好幾天,醒來之後就一直念著要跟我說話,要向我發願,祈求他的病能好起來。他將近八十歲了,雖然平常自己會說:「年紀這麼大也夠了。」但是處在生死邊緣時還是會恐懼。

  所以人對於生命,不論是自己或家屬,都難以真正割捨。我還聽到電話中女兒、兒子對他說:「你趕快發願,爸!你趕快對師父說你要做什麼事!」雖然女兒是委員,兒子是慈誠隊,都很孝順,也明知父親已將近八十歲了,生命中總有這段路,應該要看得很自在。但實際面臨親人的生死關頭,還是會有這種祈求,希望親人能再好起來。所以說親人也好,自己也好,總是在生死道路上生離死別,都會很掙扎。

  問:這是人性嗎?

  答:是的,這是人性!

  問:是不是有信仰的人比較能看得透?

  答:應該是。譬如有一位慈濟委員罹患肺癌,還不知道自己得病時,天天都去當志工,只是常常咳嗽,後來檢查才知道是肺癌末期,住進慈濟醫院後,他還是天天當志工輔導別的病人。有一次他兩、三天都無法起身,他的兒子很孝順請假陪他,他就交代:「你不要讓師父知道我的身體狀況。」

  但是再經過兩、三天,他病得很嚴重,就對志工說:「我很想見師父。」志工在早會時告訴我,我也答應去看他。志工到了醫院就告訴他:「師父今天會來看你。」他就趕快起來沭浴,穿戴整齊,他說不要讓師父看到他有病容。

  談話之間他一直說:「很高興此生能遇見師父,使我的生命能真正為社會付出,也充分發揮生命的使用權。該我使用的時候,我會盡量用,時間到了就放下,師父不要為我擔心,我會快去快回。」他很樂觀,還去跟其它病人分享。

  最後那一天他很平靜,對兒子說:「你不一定要常常陪我,但是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願。」兒子問:「你希望我做什麼?」他說:「你要加入慈誠隊,也要當委員,代替我幫助師父。」這是他唯一希望兒子做的事,兒子也很孝順的答應了,他就安心的走了。沒有任何牽掛!他看得開,也真的發揮生命的使用權。

  問:如果去探望病重的人,要跟他說些什麼?

  答:如果他已經病得很嚴重了,最重要的是安慰他放寬心,勸他放輕鬆,對生死要看得開。告訴他死並不是可怕的事情,讓他知道人有生就一定有死,有死也就有生,這是很自然的事。不要只是說些「加油!你一定會好起來」這樣的話,讓他抱著希望反而掛礙更多。

  問:志工早會時,您對大家說「有病痛時要歡喜承受」,可是病痛實在很難受,怎麼可能歡喜承受呢?

  答:是很難受,但是不接受又能如何?假如不順從,逆著走不是更辛苦嗎?很多人的疾病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但是他心裡抗拒不接受,這種抗拒使心情不順暢,反而增加了痛苦。

  我常常說「甘願做,歡喜受」就對了,如果是「歡喜做,甘願受」就辛苦了,只要你歡喜沒有什麼不可以做的,最後的結果就是受苦,你也要甘願去受,誰能幫助你呢?「甘願做」則是心甘情願去做,雖然是很辛苦的事,但卻做得很歡喜。

  所以病了,不情願接受就會很煩惱、很辛苦,往往容易發脾氣而使人不願親近。有的病人則很可愛,他會說:「師父說,笑是一種表情,皺眉頭也是一種表情:呻吟是一種聲音,笑也是一種聲音。」他一笑,人家看了就很歡喜,就會很喜歡接近。人緣好,朋友就多,在熱熱鬧鬧、開開心心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把病苦慢慢忘掉,紓解了病痛。

  死:有生就有「死」

  問:要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

  答:死亡,就像一個人每天做完該做的事要休息。但是人常苦於執著不休,如果白天做了某些事有點心不安,或是還有未了的事情,晚上常常就會睡不著,睡不著當然很痛苦,這就是掛礙。

  要沒有掛礙就要注意當下,事事做得清楚、說得清楚,到了休息的時間,就心無掛礙睡覺了!所以我常說人每天睡覺就像「小死」,而死亡只像進入深沉的睡眠,所以說「長眠」,而再醒來時,就是一段新的人生。

  其實,真正的死亡——靈魂脫體的時候,應該是很飄然的境界。人之大患在於有身,有了身體,就會有病痛和心靈的掛礙不捨,這種身心的掙扎之苦。其實死亡時,身體的六識神經都敗壞了,連痛也不知其痛,靈魂是很飄然的。

  我有一位弟子,他是榮董也是慈誠隊、委員,他有心臟病。有一次夫妻倆去收功德款,回家後覺得胸悶,感覺跟以前不太一樣,他就對太太說:「我很不舒服,心臟好像有問題,可能要去看醫師。」太大就叫兒子開車一起送他去。兒子剛從美國回來,對台北的交通路況不熟悉,他還指揮兒子要怎麼轉彎,一直到達醫院附近,他就不省人事了。

  急救後,醫師跟太太說:「很危險,好像不太行了。」於是又轉送另一家大醫院,醫師幫他急救後又做心導管,但還是發出病危通知。當時我正好行腳到了那裡,就到醫院去看他,他太太在加護病房外流著淚,我進去看他、叫他,一會兒他醒來了,就對我說:「感恩師父叫我回來。」

  聽他的描述,當時他覺得自己很輕,飄浮在半空中,好像快到天花板了,看到很多人在做急救,他覺得很奇怪,又聽到很多人在叫他。他看了後說:「那不是我嗎?」後來感覺有人叫他,他看到他的父母親還有親戚,都是已經往生好幾年的人,在向他招手。他覺得那個境界很美,正想要跟過去,就在這個時候,他聽到師父的聲音在叫他:「你要回來,慈濟還有很多事沒做完。」他想:「對啊!我還有事沒做完。」他立即回過頭來,然後就醒了。他常常跟別人分享說:「經過這一次經驗,已經不怕死了。」

  《梁皇寶懺》裡面有一段文章描述,人的第八識脫離身體之後,業道就會現前,必須注意不要輕易被境界吸引。當你的意識離開身體之後,會看到你所愛的人、你的親人在呼喚你,倘若跟著他去,就隨業而轉了。

  經由這位弟子從死神手中又回來的分享,更讓我印證佛經裡的道理。所以業識脫離身體,並不是件可怕的事。最重要的是,還活著的時候,我們應該利用有形的身體,盡本分真正做一些該做的事,活出生命的價值。

  問:您在養父往生時如何看待生命?  

  答:這件事情,促使我認清生命的價值。我的童年時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吃飯只能拌鹽巴,幾乎天天躲空襲,我深刻感到人類相互殘殺的悲哀,心中充滿疑問,有很多的「為什麼?」光復之後,民生經濟漸趨繁榮。就在這種平安穩定的日子,父親突然間發生腦溢血,一個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倒了下去,二十四小時後宣佈往生,同時也在二十四小時內就出殯了。雖然送葬的隊伍頗風光,但是送出去、埋葬好大家就回來了,使我驚覺人的生命是這麼危脆短促,一口氣不來,什麼也沒交代,就這樣走了。到底生命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我開始去追尋生命的源頭,因此走入了宗教。參訪天主教,也參訪基督教,然後一位朋友帶我去寺院,為父親舉辦七天的法會。這七天中法師在前面誦經,我在後面跟著讀經,每一句都打動我的心,使我明瞭世事皆無常,這種無常更讓我深深覺得生命很寶貴,要好好把握珍惜。至於該用什麼態度在人間生活,要用什麼方式活出生命的意義,我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問題。

  即使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所愛所奉獻的對象也只不過是少數人,有情有愛又是這麼痛苦,談情更是何其短!父親往生時才五十一歲,從我懂事到他往生的這段歲月何其短,因為父親很疼愛我,所以他往生了,我好幾天都哭不出來,苦到極點,心都是空的。等到靜下來後,看到什麼都想哭,聽到什麼都覺得很痛苦。所以說談愛何其苦?假如一個家庭給我很多的愛,可能最後我還是會很痛苦,因為再親密的家人,也終有分離的一天。

  所以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值得!雖然付出這麼多的愛,也得到這麼多的愛,但是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因此我認為,與其把愛局限在小小的範圍裡,不如把愛擴大付諸於大地眾生,才能真正輕安自在。父親往生這件事,對我的「生命價值觀」影響很深遠。

  問:曾有修女來拜訪師父,表示佛教是獨善其身的宗教?

  答:一般人都以為是獨善其身,其實佛陀的教義是兼善天下。獨善其身應該解說為自愛,自愛以外其實可以兼愛別人,所以佛法真正的精神,除了信佛,最重要的是要學佛,學佛陀的愛與智慧。

  問:當時修女這麼說時,您如何回答?

  答:當然我很贊同他們的博愛精神,但是我知道佛法的慈悲是普愛天地萬物,不只是愛人類。博愛是愛人,當然我很敬佩以人為本,不過慈悲是無微不至的愛萬物,不忍眾生苦,不忍吃眾生肉,這就是一種慈悲的表達。

  問:當親人臨終時,我們如何跟他說法?或是要做些什麼事?

  答:最好是安慰他要放心,不要哭哭啼啼,這樣會讓他更掛礙,更難捨更掙扎。要勇敢面對他,雖然自己心裡也很難捨,仍是要提起精神安慰他,不要讓他掛礙。所以佛教徒為臨終者念佛,就是為了營造安詳平和的氣氛,使大家的心都有依靠,臨終者也能安心的走。

  問:念佛也可以轉移自己當時的情緒。不過好像很難做到?

  答:如果沒有念佛,大家就會哭哭啼啼,讓家裡瀰漫傷心的氣息。面對親人臨終時,應該是哀而不傷,雖然哀痛,但是不要感傷,要保持祥和。讓臨終的人安安心心的走,那麼他會很輕安而自在。如果臨終時有掛礙,捨不得,他就會很痛苦。

  問:家中的子女有不同信仰,面對父母臨終有不同的意見而起爭執,這要如何處理?

  答:這就是剛才所說的,不要讓臨終的人有掛礙,要讓生者心安,亡者才能靈安:生者不安,往生者就會不安,會很掙扎、很掛礙。所以念佛的好處就是大家一起念,即使有至親至愛的人來了,就不會打擾往生者,可以讓他安心的離開。

  滅苦之「道」

  問:醫院是最多病苦及生死交集的地方,師父是不是用這樣的地方做道場,讓志工及所有人見識到苦、集、滅、道,體會人生的道理?

  答:的確是如此,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可以讓人明瞭生死的真諦。有很多看不開想不透的人,只要來醫院當志工,就會知道生老病死是怎麼一回事,因而化解了煩惱。每位病人都是一本曲折感人的劇本,都是活生生的教材。

  其實不只醫院是道場,生活中無處不是道場,只要時時多用心,就能體會生老病死的真諦。

  有一位海外的慈青分享他的心得:「在解剖大體時,我看到人的內臟跟動物一模一樣。」他說在國外看到的解剖是不尊重,剖開了看一看有什麼,就扔在一邊。而在慈濟,大體解剖完很細心,看了之後再把它放好縫合,讓人覺得很溫柔、很有愛心。他說本來一開始很害怕,念頭一轉,後來就覺得很美,還說回去就要填寫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表。

  問:國內、外從事大體解剖課程的差別在哪裡?

  答:觀念想法不同。在國外認為人死了就是一具沒有用的廢物,反正是要燒掉的,所以缺乏那分尊重與愛的觀念。在慈濟,除了愛之外,還有尊重及感恩,我們把大體當成老師,所以解剖時很溫柔、很尊重。教育就要像這樣,這真是一個道場。

  問:師父當初創辦醫院時,是否就是如此規畫?

  答:很久以前我就說「醫院即道場」,然而有人說我只蓋醫院和學校卻不蓋廟,是修福不修慧,其實,醫院就是觀生死的道場。從前一些老修行人拿著人的骷髏天天看,作白骨觀——人死了只剩一堆白骨,沒有什麼。

  我們在醫院裡就能做生死觀,蓋醫院就是讓大家一起來投入,從工作中學到生命的價值觀,生與死的真諦。成立醫學院及護理系也是一樣,希望啟發這些孩子把內心的愛表現出來,將來當一位如白衣大士的護士,或是看病救苦的大醫王。

  佛陀被稱為大醫王,因為他能治療眾生的心病,所以對醫學系或護理系的學生,我們要啟發他們用愛來看待生命,使他們將來面對身心的病都能治療。所以說,學校也應該是一個道場。(摘自一九九九年《證嚴法師衲履足跡·春之卷》)

  《生死問答之二》

  正確的認知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人最惶恐的就是這件事,所以「死」才真正要用心學習。如果對死亡有透徹、正確的認知,知道死後靈魂脫離是非常安然的境界,就不會對「死亡」感到恐懼。

  問:佛教教義中,是否有往生八個鐘頭內因尚有意識存在,所以絕對不能移動遺體的說法?若有,在什麼情境下可以移動?

  答:一般人只曉得人有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其實,還有第七識及第八識。

  第六識就是意,也就是想。「想」字為「心」及「相」的組合,當身體和外境接觸後,「心」會與「相」應合,所以稱為「想」。但是離開外境之後,心中還是留有記憶,會不斷的造作念頭,名為「思」,這是第七識。「思」字為「心」上有「田」,即心靈上的耕耘,也就是有所造作之意。第八識,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靈魂」,佛教中稱為「業識」,醫學上則稱為「基因」。

  人往生之後,雖然六識已經不起作用,但是第七識仍然還在,約於八個小時內會漸漸退去。所以,人往生之後,應該避免「哭路頭」的民俗,親屬們最好不要在亡者周圍哭哭啼啼的,要盡量讓他保持安詳才是。有的人往生之前,心中掛念著未見到某個親人,當親人趕回來時,有時亡者會因此而流下淚來,這是因為人往生後,第七識尚存之際,雖然身體已經無法動彈,但因為見到親人而心生激動,散發出最後的能源,所以產生流淚、流血的現象。

  有時亡者七識雖然已經消退,但是第八識仍留在身軀。在這個階段,亡者尚未投胎,也因執著身軀不願離開,名為「中陰身」,即平常所言的「靈魂」。例如,街頭的無名屍一旦被親人所認,有時會出現七孔流血的現象,由此可以推測他的第八識還存在。因此,中國人有做「頭七」的習俗。

  人往生後,六識已不起作用,只存第七、八意識。假如捐贈大體或器官是出於亡者自願,那麼為了醫學上的需要而為亡者身軀做處理時,亡者的意識不會覺得難過,肉體上也不會感到痛苦。甚至處理的人也可以一邊這麼說:「你的肝可以救人、你的胃也可以救人……」讓亡者的意識更增歡喜。

  假若捐贈大體或器官不是出於自願,那麼處理過程中,他多少會有所掙扎,因為人最執著的就是自己的身體,哪怕是死了之後,還是同樣的執著。當然願力會提升意識,自願捐贈大體或器官的人,在往生之後,就會因為自己的願望圓滿而心生歡喜。

  問:大體捐贈者往生後,遺體需爭取時效進行防腐處理,但常有家屬要求把遺體運送回家,讓他們做告別式。請問在佛教上「告別式」的作用是什麼?可以用相片代替遺體嗎?另外,「頭七」時也可以用相片代替嗎?

  答:告別式的作用,是讓往生者的親人及朋友瞻禮、追思,對於進行告別式或頭七是否一定要有遺體,正信的佛教徒並不掛礙。

  問:遺體火化是否需要整個遺體一起燒?因為解剖課程長達四個多月,先解剖下來的部分,是否可以先火化?還是要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

  答:第八識一旦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已經沒有什麼了。所以,是不是等到課程結束後再一起火化,並不是很重要。「大捨無求」,既然捐贈者都已做出了大捨,必定是無所求的。

  問:捐遺體或器官有沒有違背佛教的教理?

  答:佛教的流傳源遠流長,經典、文字等等,歷代難免都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我們離佛陀時代已經兩千多年,其實並沒有看到往生後多久不能移動的記載。

  在佛陀「本生經」裡,記載他過去如何獻身救度眾生,甚至投崖飼虎、割肉喂鷹,這就是他的心願。如何達成心願是最重要的,有心願就是歡喜,能達成心願時更是歡喜。

  問:請教上人對遺體捐贈的見解?剛往生時神識還在,往生者不會感到痛苦和害怕嗎?

  答:一人的器官可捐給很多人繼續使用,對己身無損,又可利益他人,何樂而不為?「發願圓願」,只要有願就不苦不怕。

  問:人往生八小時內不宜觸動,如要捐贈器官有無衝突?

  答:不衝突。因為發願捐贈器官的人,在往生後知道自己的器官又發揮功能會很高興,不能移動是對大部分沒有「願」的人而言,目的在讓他們能安靜聽佛號而不起瞋心。

  問:信仰是讓我們心中有所皈依,信佛就要對教主有尊重、謹慎、虔誠的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但要如何生起信心呢?

  答:就是要對教主相當相信,不只是相信,還要作為心靈的依靠,依靠佛陀所說,人往生後心靈便有所皈依。譬如我們相信人死之後有靈魂,靈魂隨著平常的業障輪轉,我常說生不帶來,死下帶去,唯有業隨身。

  日常中有謹慎的信仰,就會自我約束,這就是最好的人生,到了人生最後時也就不會惶恐。假如在身體健康時不懂得接觸宗教,也不認識宗教,那他的身心往往是迷失的。面臨生死關頭時如果有信仰,及時有善因種子種在意識中,旁邊又有很多助緣去培養這顆善良的種子,臨終時就不會惶恐。

  問:有人往生了,要為他念什麼經?

  答:我覺得念《心經》最好,因為「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我想這是最重要的。這不只是口頭上念了二百多字就有功德,最重要的是要用得上,我們用上了,天天都能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所以,真正的要用得上,要不然對往生者來說,他看到家屬們那樣的苦,那樣的悲慟,他的靈也不安。

  有人往生了就哭哭啼啼,這邊(這一世的親人)在哭,其實那邊(下一世)已經在歡喜的說:「恭喜,你又生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世時彼此如何互愛互動,互相的照顧,互相的感恩,互相的祝福,互相的成就,這是最重要的。等到死了以後才來呼天搶地,這就有些多餘,反而讓往生者心不忍,而且掛礙更多。

  問:生死事大,「如何生、如何死」是非常重要的人生課題,到底我們要如何學習呢?

  答:學佛就是要學得「生死自在」,人生本來就是「來就來,去就去」,非常自然。死,不過是熟睡了,也睡得長久些,所以說長眠。長眠應該是很輕安的境界,就好像人白天做事很累了,晚上想好好的睡一覺,只不過最後這一覺睡得長一點罷了。

  以我們的立場看往生的人,認為他是永不復見了。但就他個人而言,是進入輕飄飄的境界,隨著心靈的輕安尋找有緣的父母,又會再到下一世去。

  問:何謂「人身難得」的真義?

  答:生為人身,非常難得,必須具足很多因緣。佛教說的六道輪迴,是生命結束後,捨此身又投彼身,但是否投為人身,真的很難把握。即使投生到「天道」,那裡只知享受天福,不知人間疾苦,既無追求真理的心,也無造福的機會,一旦福報享盡,還是要再墮落。若是到畜生道、地獄道或餓鬼道,真是苦不堪言,除了苦之外,也沒有時間或環境能聽聞佛法,體會真理。而在人間,可以看盡人生的苦相,啟發我們的道心,所以,學佛者要把握難得的人身,珍惜世間緣,來時善盡本分,去時了無遺憾,這樣的人生就有價值。

  問:我這一生沒有做虧心事,為什麼會生病?

  答:這不是此生的問題,說不定是在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也說不定是這一生中不知不覺埋下的病因。不管是前世因或是今世果,總是要泰然接受。有病時,要看醫生接受正確的治療,假如還不見效,盡人事後就聽天命。但病重時不能想要自己了斷,人本來就是不斷受業,在人生最後的時刻又再造業,這樣的業可能會重得足以墮入地獄。人與人之間需要圓滿的緣,不管是好緣或壞緣,總是要好好接受,等到該報的恩都報了,該還的債也還了,再安心的離開人間。假如一味逃債會更還不清,業拖得愈多,果報就愈可怕。生病也是一樣,歡喜接受就不會有那麼多埋怨與不安。

  問:未進入慈濟前,一心修持淨土,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加入慈濟後,很贊同慈濟的精神,但聽說師父不鼓勵大家到極樂世界,這讓我感到進退兩難?

  答:不是不鼓勵,反而更希望生活中每個當下就是極樂世界。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有資源——善根、福德因緣具足。心淨即土淨,歡喜心就是淨土,以佛心為人群奉獻,為社會服務:用佛心看人,人人皆是佛,則處處是浮土。家庭淨土、生活淨土、人間淨土,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反之,如果放下一切,什麼都不做,只一心想往極樂世界去,這是消極的信佛,這才是我所不鼓勵的。

  問:因幼兒園交通車起火而喪生的幼童家屬,前來請問上人孩子們往生的去處?

  答:十多年前,我俗家的弟弟在軍中遭人誤殺往生,家人原諒對方,並以愛化解心中悲憤:數年前遭人綁架撕票的陸正,他的父母放下怨尤,以健康積極的行動紀念愛子。所以,別讓一樁無法改變、已經過去的事實,使整個家庭深陷在愁云慘霧的苦境中,要早日打開心結,迎接亮麗的陽光。

  孩子們純淨如一張白紙,他們是集體菩薩的示現,因為他們遭受的苦難,引起社會大眾的重視,讓有關單位重新檢討,許多孩子將因他們而獲得更健康、更安全的生活空間。「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孩子們的生命雖短暫,卻犧牲得有價值、有意義,所以,他們絕對會往生到好的地方。假如想念孩子就念佛號,將念孩子的心,化成念阿彌陀佛救人的心。

  問:九二一地震後,罹難者家屬請問上人:「我們能為往生的家屬做些什麼?」

  答:家屬能為往生者所做的最好的事,就是不要因煩惱而傷了身體,尤其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在瞭解人生無常之後,要為人群多做好事,讓社會多些好人,這樣家人的犧牲,所換來的是社會一股好的力量,這對往生者而言就是很好的功德。

  天災是很無奈的,一般人說「命運」,佛法是說「業力」,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世間人本來就是來來去去,有人先來後走,也有人後來先定,我們要接受這是自然的事。

  如果找不到親人的遺體,也不要那麼掛礙和遺憾,他們的意識(靈魂)既然已經脫體,生者就不要再掛心,要虔誠祝福他。人生最痛苦的就是身體,沒有了身體,就一點苦都沒有了。父母不要為了往生的孩子而心痛,如果孩子很孝順,那樣他會很不安。

  問:有位會員的兒子,因車禍往生,雙方因賠償問題懸宕未決,而無法讓死者入土為安?

  答:何妨息事寧人,這並非在賣兒子的命,應該以德報怨,才能將功德回向子孫。

  問:有位先生的父母在三年內相繼往生,此後,他不時夢見父母,心中不免懷疑——如今父母是否過得不好?能否為父母做些什麼?又如何解眾生苦?

  答:何不從自己做起,自身之苦不能超脫,如何能心繫眾生呢?世間事純屬外境,是用來自我警惕,非用於牽絆己心。以夢境來說,夢就是夢,醒來時,所面對的就是真實的人事,若一直停留在過去的夢中,就失去了現在。欲解眾生苦,猶如失火時,快去救火最要緊,一瓢水或許無濟於事,但已盡了一分心。

  問:癌症病人要求幫他們早日離開人間,以解脫煩惱,這時該如何是好?

  答:會要求解脫的病人,當時可能有著面對死亡的掙扎心態,我們能做的是讓對方把心放下,得到心無牽掛的自在。可以告訴他們,佛教稱死為「往生」——生是死的開頭,死是生的起點,這一期的生命結束之後,會往其它地方展開一段新的旅程。希望病患在面對死亡時,可以安然無懼。

  問:為什麼經由助念,就能令往生者的身體由僵硬變柔軟?

  答:生死是每個人一生中的大事,在臨命終時,多數人因牽掛太多而心生隍惑,內心也充滿對未知的憂怖畏懼,所以全身肌肉緊繃僵硬。

  輕柔的佛號就像一股清涼劑,能撫慰臨終者的心靈,使他們內心產生平靜安詳之感,因而捨去掛礙、放下緊張,安然的離開人間,身體面貌自然因全身放鬆而柔軟、安詳。

  答:最重要的是安撫臨終人的心靈,不是佛教徒也沒有關係,只要能讓臨終人安詳的離開即可。

  問:助念形式事宜。

  答:助念形式可因時因地制宜,無須執著特別的模式,只要做到「壯嚴、整齊、誠懇」就可以了。例如,有位慈濟委員的父親往生時,沒有誦經,只是將慈濟歌選唱得很莊嚴,那種肅穆慎重的氣氛就讓人很感動。在喪葬法事中誦經,最重要的是亡者家屬要用心瞭解經文的意義,若是唱慈濟歌選或佛教歌曲,以莊嚴的氣氛來啟發亡者家屬虔誠的心念,也是很好的方式。

  又如慈濟醫院第一任院長杜詩綿往生後,有位基督徒為他做了一首曲子,再由杜院長的一位朋友譜上詞——「佛光無邊」,這首曲子非常好聽,告別式時大家清唱這首歌曲,氣氛也非常莊嚴,杜院長的臉上還帶著微笑,家屬都很欣慰。而後,慈誠隊員身著整齊制服,莊重肅穆地抬著棺木繞行台大醫院一周(編按:杜院長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很多醫師們看了,都覺得很感動。

  問:為什麼死前會有痛苦感?

  答:痛苦是心的掙扎。人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要離開人間,最怕的就是死。

  問:助念能否為人超度?

  答:這就要看助念的人平常是否守口業,行為是否端正受人尊敬,所說的話別人是否相信。若是平日的言行,活的人都不相信,如何讓亡者信服,況且,並非助念就能讓亡者解脫。

  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平日自己造作什麼樣的業,往生時就帶著這些業到來生。若此人在世時做盡惡業,至死都無悔意即使為他念佛也無濟於事:若此人常行善事,就算無人助念,也會帶著自己累積的福緣而去。

  問:父母往生,是否一定要做七?

  答:這是中國人表達孝思的方式之一。父母親辛苦地撫養子女長大,當他們過世一段時日後,子女因對父母仍是離情依依,自然就衍生出一番追思的儀式。當然,並非一定要用什麼儀式,但最好是日日都有追思之心。

  問:「超度」的意義為何?

  答:眼睛閉上以後,由不得自己決定要到哪裡去,一切都是隨著「業」力流轉。業就是造作,生前如何造作,死後就隨個人所造作之業而去。即使佛陀也無法扭轉眾生業,所以,何人能為誰超度?

  問:人死後火化,身體既然不存在了,則「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要如何解釋?

  答:佛教中有所謂「八識」,識,無形無色,所以火燒不掉,風吹不動。八識的前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接觸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起的分別。第七識,是「思」的作用,輾轉起心動念,便有所造作,而不論行善或造惡,最後盡皆收入第八識中。第八識又名藏識,也稱業識,業識是無形的力量,牽引人在六道中輪迴不息,所以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問:人死之後,到哪裡去?

  答:「未知生,焉知死?」把握現在最重要。睡眠即小死,在每個小死之間,發揮活著的使用權,才是最真實的。不知如何生活,只在乎死後,這種人生太空洞了。

  問:何謂解脫生死?

  答:放下現在的煩惱,就是最大的解脫。面對煩惱時能善解、知足、感恩、包容,如此自然遠離煩惱,而得歡喜自在。

  問:我們何時才能解脫,往生淨上?

  答:學佛就是要學「當下就是淨土」,現在能解脫,現在就是淨土!《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既然缺少善根福德因緣,就無法生在淨土,則因緣就在我們面前,不好好把握,卻使其空過,如此要往生淨土怎有可能?

  問:往生者的相片放在家裡是否會不吉祥?為祖先超度消災是否有效?一般寺廟的點燈及點眼是什麼意義?

  答:往生親人的相片是一種紀念,也有慎終追遠的意義,當然可以放在屋內。對祖先要尊重,不要迷信,超度若真有效,一次就夠了,為何又要每年都做,消災也是讓自己感到心安而已。人往生四十九天之內,就已投胎到他方去了,靈魂不會一直停在那裡等你超度,所以心要定,心定才能選擇正確的信仰。

  人生就像一個舞台,業力是自己的導演,每個人都依自己的腳本來演自己的人生。戲演完了,也就下台了,不要再去執著舞台上的角色,要捨此投彼,因為還有下一場的戲等著你。把握當下好好的去做好事,業力將隨著你的善惡而變化。

  點燈是因為佛陀時代沒有電,點燈才能看得見佛陀,道場有燈才會莊嚴,所以才有貧婆點燈供佛的故事,表示她無比的虔誠。至於點眼那就真奇怪啊!凡夫如何替何點眼呢?信佛就是要提升自己的智慧,不要反求迷惑。

  神鬼同道,神又稱福德鬼,等於現代的官與流氓。只要你正正當當,就不會去與流氓勾結,他也不會找你麻煩:只要你堂堂正正,也不用去求官府。糊塗人都是迷失在先,之後才覺悟,貪得一時的快樂,待失意時才來後悔,真覺悟的人則是當下就能覺悟。

  凡夫迷失於現在,又後悔過去:聖人則覺悟現在,解脫未來。

  人常是處在困境時才懂得反省,才知要惜福,但境界消失後,這分警覺心也隨之消失,內心時時又為外境所轉。我常說要「定」,定不是指打坐的時候沒有聽到任何聲音,要不被境轉才是真定。

  問:人往生應以何種方式處理後事?

  答:各個宗教都有不同的儀式。其實,人死已矣,儀式不過是讓在世者追思,在安在世者的心而已。至於喪葬日期,也無須執著,「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吉時」,不要忌諱時間犯沖這類的事,所說的犯沖,也不過是心理作祟,根本無有此事。

  問:佛教常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也常要我們發願,到底是要隨緣還是隨願?我兩、三年前發願,此生結束後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近又想去彌勒淨土,可是想到自己習氣很多,可能還沒度別人,自己就先到地獄了,所以很困惑。

  答:怎麼這麼想不開呢?發願就是立志,人一定要立志,修行一定要發願,至於發什麼願,必須多用心。其實西方極樂世界只在於「心」,彌勒菩薩的「菩薩訓練場」即在人間,只要用心,當下就是西方:只要立志去做救人的工作,慈濟就是菩薩訓練場。

  問:人將往生時,如何才能心無惶恐,很自在的談論死亡?

  答:逃避談論死亡議題是一種不正確的心態,為什麼一般人怕談死,是因為不明白生是死的起點,死是生的開始。不過,要對生死很自在,書面理論是一回事,真正的體會又是一回事。一般人常有一種恆常的習慣,以為眼前所見水遠都會如此,其實世間萬物都不斷在變遷中,只是有的變化很細微,難以察覺罷了。人的生命也是一樣,不可能停頓不變,生老病死是人人必經的過程。

  已往生的慈誠隊長林徽堂,他在生病時,仍不放棄生命的使用權,不只口頭上說說,是真正身體力行。當人家問他:「你以後要去哪裡?」他說:「回來慈濟!」他說得很輕鬆,一點都不掛礙。這就是佛經裡說的「臨命終時,心無貪戀,意不顛倒」,活著時盡力付出,到了最後該走就走,沒有惶恐,這樣的生命多有價值!

  問:上人往生後,慈濟怎麼辦?

  答:人人都問我這個問題,好像我大限將至似的。其實每個人都會定到人生終點,但是不要去想什麼時候會死,而是要常警覺人生無常,隨時都可能會死,所以要警惕自己,時時刻刻將生命良能充分發揮。

  問:「舍利」到底是什麼?

  答:「舍利」其實就是骨頭。之所以有一粒粒的「舍利子」,或如一朵朵花似的「舍利花」,是因亡者體質不同於常人,故在火化後會遺下不同形狀的骨頭。

  問:一位資深老師姊的老伴往生了,她極力為他誦經做法事,但不知這樣是否就已足夠,內心實在淒惶不安。

  答:一句佛號徹底不斷,如此簡單就好了。事實上,你心安,他就靈安,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啊!你們夫妻倆生活了大半輩子,長久以來你一直柔順夫婿,在他臥病期間,始終悉心陪伴照顧,可說已盡人事,而今先生先走一步,就祝福他快去快回吧!

  我曾看過一位大姊頭似的老婦人,在她七十多歲時,先生離開人間,喪事期間她就戴上紅花,既不請法師誦經,也對前來的客人說:「他時候已到,向我們說再見,我們就對他說好好的走,快點去啊!不要吵吵鬧鬧的吵死人,要讓他安靜的走。」老婦人的瀟灑,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是對恩愛夫妻,感情很好,當時她已七十多歲,又是距今二十多年前的保守社會,這位老婦人能對至親的死看得那麼開,這使我十分敬佩。

  人天兩隔時,各人走各人的路就是了。他生前的作為,決定他的去處,我們自己的心要看得開,捨不得之類的各種煩惱都要放下。倘若你的心一直放不下,嘴裡念的經卻都是教你要放下,這樣的矛盾,如同你一直教他放心、好好的走,但同時卻又用線拉住他,這到底要教他如何是好?因此,不要沉浸在愛別離的痛苦中,應該出於理智之愛,好好看待、處理夫婿辭世之事,這才是學佛本色。

  問:泰國師兄師姊因有一會員在普吉島往生,慈濟人前往助念後得到很大的迴響,並經由當地一家報社大幅報導,所以很多人認識了慈濟,成為慈濟會員。故此師姊請示上人:不知助念的方式是否可行?

  答:助念可以,但是要懂得如何做,不能沒有原則。助念最重要的涵意是彼此的情感關懷,而且大家要瞭解念佛的意義,在啟發人人的悲心,體會世間的苦。

  問:聽人說必需求生淨土,才不會有隔世之迷?

  答:就因怕有隔世之迷,所以「現在」就要立定道心,才能心無退轉。據《阿彌陀經》所說,要往生淨土,必須七日之間心無雜念,但這談何容易!

  所謂「心淨即土淨」,淨土就在我們心中,離開心並無淨土可言。學佛不離世間法,離世如何覓菩提?苦難的眾生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能好好在人事上用心,將內心的污染去除,沒有貪瞋癡慢疑,如此心就清淨,心淨則無處不淨土。 

  問:人將往生的那一剎那,會見到許多親人及冤親債主,或變為菩薩的形象來接引他,到時候我們應該如何辨別,是否真是菩薩來接引呢?

  答:佛陀在「金剛經」中,明白的開示我們「不要著相」。人在臨終時會見到一些境界,那都是因為內心不自在的緣故。但是,有時候我們會遇見病危的人,在不甚清醒的情況下自言自語:「某某人來接我……。」等一類的話,這並不代表真的有什麼樣的境界出現,只是因為他本身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使得身心處在游離的空間中,而有幻相產生。只要心中沒有雜念和執著,人的往生應該是件很自然的事,唯有自己在內心惶恐的情況下,才會因此感到痛苦。  

  問:涅盤是指人已經往生了嗎?

  答:涅盤是寂靜光明的意思。我常說「靜寂清澄」,靜寂就是寂然無聲,心很靜的境界。就像一面很清楚的鏡子,不論外面是什麼樣的境界,都不會影響到這面鏡子,都是一樣山來照山,水來照水,永遠明明白白,這就叫做「靜寂清澄」。

  寂光的境界,也就是安然自在、光明的境界,不受煩惱所困擾,就叫「寂光」,也可以說是涅盤的境界,不受世間種種來影響我們的心態和生活,是一種解脫的境界。

  問:守孝期可否剪指甲、頭髮或刮鬍子?為什麼為亡者助念後,亡者臉部的表隋會改變?

  答:在守孝期間可以修剪鬍子、指甲和頭髮。民間會有這種習俗,主要是以前的人,將父母往生的憂傷表現在外表,以此不修邊幅來讓人知道自己的傷痛,表達出對父母的報恩之心。守孝或守墓三年,都是表達孝思的一種方式,不過基本上是著眼於從前的農業社會,生活較悠閒。

  生活在現在,應依著現代的生活型態而有所演變,如果只執著過去,社會的運轉可能就無法順暢。佛教是正知正見的宗教信仰,引導人走向積極的人生。現代宗教強調哀思,哀思是用虔誠的心,積極安慰往生者的意識靈魂,稱為安靈。至於往生者臉上表情難看或是身體僵硬,這是由於心裡害怕,因為捨不去愛別離、貪、瞋、癡、埋怨、疑惑和惶恐,這些習氣一下子表達在往生後的剎那,因此內心呈現複雜的意識,所以身體會僵硬。

  如果在這個時候為往生者念佛,不要有其它聲音吵他,就能使往生者慢慢進入狀況,此時他的意識就很容易接受,所以有人對往生者說眼睛閉上,往生者就真的閉上,嘴巴要合起比較莊嚴,他也會慢慢合起來,因為他心安自在,全身就會軟軟的像睡著一樣,安詳長眠。  問:有人說除了吃齋念佛,還要多瞭解《無量壽經》,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答:一般佛教徒都說「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我覺得要等到往生就太遲了,我們現在就可以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在人間,只要你所聽所看到的都是法,這就是極樂世界。在慈濟世界裡,所看到的哪一件不是法,哪一件不是讓我們很歡喜的事情,此即「立地是佛」。

  佛法裡所說的「念佛」,其實是念佛的法門,並非所有佛教徒都是修念佛法門,這是要看他的根機、根性,是不是喜歡、適合念佛。而念佛總比雜念好得多,所以,念佛只是要讓你消除雜念,多培養一些好的念頭,不要胡思亂想,念佛只是引導你入門,或是培養善念的一個法門而已。

  問:人一出生,八字是不是就已經寫好了?

  答:人是不是出生就有八字呢?其實人的生死是一定的,非由八字來定命。所謂八字可以說就是「業力」,過去世造了什麼業,就會牽引他出生在有緣的父母家裡,之後,本身的業力會一直延續,跟著他一輩子。所以,凡夫受業力的轉動,有好緣就能轉業,就能轉命,但是凡夫總是起起落落,因而被業所轉,聖賢人則能轉業。

  問:我的父親他們有三兄弟,在奶奶生前,除了糾纏要奶奶拿出私房錢外,並不關心奶奶的身體。奶奶往生後,我對叔嬸們一直有個心結,無法解惑,我觀察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也都是這樣。請問上人現世報的因果?

  答:當然我們要很重視因果,我所說的因果是長輩要做給晚輩看。人家說「父母是孩子的模」、「養兒防老」,我也常說「父母是我們的堂上活佛」,將來期待自己的孩子用什麼形態對待我們,現在就要做模範讓孩子看。

  要去哪裡拜佛才會靈驗,其實我們堂上就有活佛,譬如祖父母或父母都是我們的堂上活佛,要供養佛菩薩,買很豐富的東西去拜,名稱上是在拜,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在用。佛菩薩不需要我們供養,但是我們要接受佛菩薩的教育。而父母是我們堂上的活佛,能供養父母是我們的福。

  你有父母,父母還有媽媽,即使叔叔們不想孝順,能多去關心、照顧奶奶,這是你的福。大家把福讓給你,你可以供養上兩代的長輩,讓下一輩的子孫看,這就是福,也才是真正的「養兒防老」。不要計較,做就對了,對叔叔等長輩我們不要有怨心與恨心,那是他們無福、做不到。怨是一顆種子,不要怨,只能跟他們說:「很可惜!」

  問:念哪一尊佛的佛號功德最大?

  答:不管是念阿彌陀佛或釋迦牟尼佛,目的是要念到心很寂靜。有人以為人往生時才念阿彌陀佛,或念阿彌陀佛這個人才能往生,其實,念阿彌陀佛會往生,沒有錯:念釋迦牟尼佛同樣會往生,也沒有錯:念觀世音菩薩也會往生,就是念彌勒菩薩也會往生,這都沒有錯。如果念什麼佛號後可以不會往生,那麼大家都想念。

  往生是「捨此生,投彼生」之意。有人說:「我為他念佛念兩、三天了,他怎麼還沒有往生?」這是時辰未到啊!新的父母緣還未成熟,就一直要他離絕舊緣趕快往生,這樣不是很無情嗎?我們應該要順其自然。至於念什麼佛號的功德最大?告訴大家,念得虔誠歡喜的功德最大。

  問:六道輪迴很可怕,希望往生後不要再來人間,只願從此解脫六道輪迴。

  答:事實上,真正的佛法要落實在人群中,必須發弘願、立大志,為普天下眾生付出,才是真正的菩薩道。以眾生為念,就沒有自己的煩惱,這才是真解脫,只為自己打算,就會自我墮落在煩惱中。

  問:病人往生的時候,能否為他皈依?對他是不是能有幫助?

  答:皈依需要病人平時就有皈依的意願,如此才有意義,而不是病危了才皈依。真正的皈依是心靈上的契合,爾後發揮功能,皈依者才會有感

  問:見病人未往生,不敢為他念「阿彌陀佛」,而改念「觀世音菩薩」,這樣對嗎?

  答:不要執著未往生時要念什麼,不能念什麼,這就不對啦!其實念什麼都沒關係,只要往生者聽到佛號聲時,彷惶恐懼的心能轉為安詳自在,就是對的。

  問:如何辦理喪事?

  答:喪禮簡單隆重即可,過度鋪張對往生者沒有任何意義。在喪葬期間,家屬最好全部茹素,也用素食來祭拜,以慈悲護生之心來祝福往生者。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往生後應該入土為安,並且要聲勢浩大、熱熱鬧鬧的辦場喪事。可是,我們有位委員卻將先生火化處理,這是家族中有始以來的首例,她起初擔心會招來反對聲浪,沒想到簡單莊嚴的告別式之後,整個家族都非常歡喜,有些長輩有感而發:「時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喪禮應該像這樣辦得簡單隆重,以前那種吵吵鬧鬧的方式真的沒必要!」

  問:「拜天公」的意義在哪裡?

  答: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會在數天前就準備好祭祀用物,還特別交代小孩子不可隨便亂摸、跨越或是先偷吃等等,定了很多規矩,都是為了拜天公。所以,在我小小的心靈中,對「天公」非常敬畏,認為天公很偉大!進入佛門,從經文中發現天公會向佛陀頂禮,再繼續研究,才知道天公在佛教中稱為「釋提桓因」,是忉利天宮的天主,而「三界公」就是「梵天王」。

  天公與三界公都皈依了佛陀,因為佛的智慧超越三界,宇宙萬物的真理都在佛陀的智慧中,佛陀才是最超越者。我們對天公、三界公是不需「畏懼」的,不論拜天公或其它神祇,意義都在表達尊重,教人下忘民俗禮儀,也就是道德的存在。所以,我並不反對拜天公,但是不要殺生祭祀,只要以素果、清茶敬拜即可,以前的人伯得罪天公,所以對天公很恭敬。而佛陀心量大,普天之下沒有不愛、不信任、不原諒的人,所以我們不須畏懼佛,而應禮佛、敬佛。

  生命的對話

  之一:每天對自己負責,每天都毫無憾恨,如此就不會帶業往生。

  之二:凡事不悲觀,就能學得自在,學得能放下一切。

  之三:生老病死是自然現象,親人的世緣已盡,我們就該歡喜的送他走,切莫用悲苦的心牽絆他。

  之四:生命在呼吸間,要深入探討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以及如何死得無所掛礙。

  之五:當下能超越人與事的煩惱,當下即是「了生脫死」。真正的生死自在就在當下,而非往生後的解脫。

  之六:人生無常,要好好把握寶貴的生命去付出良能。

  之七「草露風霜閃電光,堪歎人生不久長,有生有死皆有命,無來無去亦無生。」

  之八:生死是不自由的,誰都不知道我們來人間何時會往生,所以要把握人生的使用權,好好的利用有限的生命。

  之九:我們要有無常觀,居安思危,時時將心照顧好,做任何事都要謹慎、警覺,減少因疏忽而發生不幸事件。生命只有在使用時才有價值。

  之十:人要能透視「生之悲苦,死之解脫」。

  之十一:人生要有使命感,才不會空過人生,還要立願不斷回入娑婆,淨化世間。娑婆世界苦樂參半,但能體會人生之苦,才有機會去關懷別人。

  之十二:聚散皆是緣,與其哀傷悲淒,不如虔誠祝福往生者迎向新生。「覺情」才是菩薩的深緣。

  之十三:往生,往生!生是死的起點,死也是生的開頭。

  之十四:學佛路上要多結好緣,多做好事,否則一旦世緣盡了,將何去何從?「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多造福緣,善業就會帶著自己往生善處,繼饋走在菩薩道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