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知道,你還有我在,還有我,有多大功德?這個不行。如果做這麼多,三輪體空,一絲毫不執著,那就是功德。你看,他名利心沒有放下,貪瞋痴沒有放下,一聽不順耳就發脾氣,這哪來的功德?那修的什麼?福德。如果梁武帝問,我福報大不大?那一定老和尚說很大很大。福報,他修的是福報,不是功德。

功德是清淨心,做得越多心愈清淨,他不染污,禁得起考驗,那是功德。心上痕跡都沒有是功德,念念不忘是福德,福德是障礙。往生的時候也有來接引,什麼人接引?天人接引,生天去了。往生時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來接引,那不一樣。所以,要成為淨業之助因,就是不著,做再多的好事等於沒做,不要去想它。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段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我們先看這個文的大意。佛叫著大眾,『汝等』,這個汝等包括我們現在在內,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讀到經文,都是這一大會的聽眾。『得佛經語』,這專指《無量壽經》。得人身,聞佛法,能夠聽到《無量壽經》,這是無比殊勝的緣分。就像佛在《彌陀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縱然像張善和那樣的往生,他這一生當中沒修善,殺牛為業,屠戶,臨命終時一念回心,你看,地獄相就消失了,看到佛來接引。好像這太容易了,世間哪有這等的事情?其實我們肉眼凡夫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說過,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皆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只是這一生沒有遇到佛緣。張善和在臨終最後那一念遇到了,就把他無量劫的這個善根引發出來,還是得到無量諸佛的加持,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起作用了,他能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性清淨心中一法不立,我們現在沒有這種能力,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想想都無法修成功,那只有念佛,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把萬緣放下,學什麼東西到極樂世界再學,不浪費時間、不糟蹋精力。

把我們的時間精力集中,就在這一句佛號,經典就一部《無量壽經》,別的都不要了。不是不好,是我沒有法子斷煩惱,沒有法子消業障,我只能靠阿彌陀佛,這句佛號幫助我斷煩惱、幫助我消業障。我把斷煩惱、消業障這個念頭也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消業障、就是斷煩惱。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熟思惟之,從聞而思也。端守不怠」,端是端正,遵守,不會懈怠,這是「從思起修」,所學的東西決定落實在生活。下面說,端守就是正守,如教奉行。又憬興法師說:「端守者,匡邪守正故。」匡是修正的意思,把我們的偏見、邪行修正過來,這叫匡邪守正。邪正的標準就是五倫十義,十義是標準,從這個標準衍生出來的,五常、四維、八德。

中國的社會就是這樣的一個社會,人人講求,人人都遵守,沒有例外的。做人都懂得仁義禮智信,跟佛法的五戒完全相同。仁是仁慈、仁愛,仁者愛人,不會害人。所以仁是不殺生。義是不偷盜,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合情、合法、合理,情理法面面都顧到這叫義。所以義是不盜。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不能匆促、不能慌亂、不能貪多、不能急躁,貪多、急躁是學不出東西來的。「諦」,審慎的意思。「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一定要穩定,一定要懂得專一,專一是成功的祕訣。一門深入,一門沒有學透,絕不學第二門,你的心才是專的。

學這個還想學那個、學那個,你就亂掉了,你的精神分散、時間分散、精力分散了,你怎麼能得到效果?你同時學三樣東西,你的心向三個方面;那個人一生他專學一樣東西,他沒有雜念,他就是一條路,他的成就決定高過你。你學得很多,自以為廣學多聞,不見得比專修的強,專修的雖然不廣不博,他生智慧。因為他一門,一門容易得定,得定就容易開慧,沒有學過的東西,他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你比不上人家。

南無阿彌陀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